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封面设计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封面设计

相关日志

王国燕团队设计作品案例(12):“女娲补天”获中国科技期刊2019年度“最佳封面”奖
热度 1 rubyland 2020-1-14 21:53
由中国科学杂志社发起的2019年度中国科技期刊“最佳封面”投票结束了,此次共有1万6千多人为自己喜欢的封面投了票,根据最终得票数量,2019年度“最佳封面”投票评选结果如下: 最佳封面奖 2019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原创“最佳封面” 设计者 王国燕、陈磊 《科学通报》2019年第28-29期 铁死亡是铁依赖的非凋亡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其分子机制与转化研究方兴未艾,成为2019年生命科学全球十大热点。浙江大学王福俤教授团队围绕肝脏及心脏等器官损伤与铁死亡开展了系列研究,相关成果发表Hepatology(2017封面论文:黄鼠狼给鸡拜年)和PANS(2019,高被引论文)等国际著名期刊。王福俤教授受邀为《科学通报》撰写“铁死亡与心脑血管疾病”评述(2019封面:女娲补天)。团队在国际上摔先阐明了铁死亡是心肌病和肝脏疾病的关键新机制。 优秀封面奖 《中国科学:化学科学》英文版2019年第11期 《中国科学:材料科学》(英文)2019年第8期 封面提名奖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英文版2019年第5期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2019年第1期 《国家科学评论》(英文)2019年第1期 附票数情况: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3717 次阅读|1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设计作品案例(11)科学通报封面故事:中国海岸带首次发现古海啸文明遗址
rubyland 2020-1-14 21:4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孙立广-谢周清研究小组对广东省南澳岛的海岸沉积剖面进行研究,揭示了该岛一千年前遭受南海海啸袭击的历史,证实了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海啸冲击大陆海岸带的事件。该研究以《南澳宋城:被海啸毁灭的古文明遗址》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在《科学通报》发表。 图1科学通报封面 (王国燕 陈磊设计) 特别重要的是,在海啸沉积层发现了大量宋代陶瓷器残片,而宋代之前或之后时期的陶器瓷器等遗迹却未在沉积层中发现,瓷器中不乏官窑产品,这表明宋井地区在北宋中期是一座有高度文明的小城。海啸导致宋城的毁灭,南澳岛文物遗迹的数量在海啸之后显著偏低,几乎中断,持续500年,直到明朝后期才开始留下明显的文化遗存。在岛屿南侧2公里处的沉船“南澳I号”中出土了15000枚钱币,年代集中于海啸发生之前的69年,它们可能与这次海啸有关。该研究在中国海岸带首次发现了古海啸文明遗址。 新闻来源: http://news.ustc.edu.cn/2018/1229/c15884a367094/page.htm 论文链接: 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360/N972018-00740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2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10)2018年10月Cell 子刊封面
rubyland 2018-10-18 11:51
癌细胞需要代谢适应和微环境重塑才能生存。钙(Ca2 +)通量和Ca2 +依赖性信号传导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其潜在机制尚未阐明。2018年10月, 浙江大学林爱福研究组 在 Mol Cell 发表封面故事文章,揭示 长非编码RNA(lncRNA) 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的作用。由王国燕和陈磊共同合作的设计被采用为本期Molecular Cell封面故事。 围绕该成果共设计两个封面效果,肿瘤温床和哪吒大战恶龙,最终上图被CELL编辑部选为封面采用。 论文题为“ LncRNA CamK-A Regulates Ca2+-Signaling-Mediate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Remodeling ”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通过RNA筛选,在肿瘤发生中鉴定了一种名为CamK-A(用于钙依赖性激酶活化的lncRNA)的长非编码RNA(lncRNA)。 CamK-A在多种人类癌症中高度表达,并通过激活Ca2 +触发信号传导参与癌症微环境重塑。在机制上,CamK-A激活Ca2 + /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PNCK,其反过来磷酸化IkBa并触发钙依赖性核因子kB(NF-kB)激活。临床上,CamK-A表达与CaMK-NF-kB轴的激活相协调,其高表达表明患者存活率较低, 表明其 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的作用。 原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molecular-cell/fulltext/S1097-2765(18)30648-8 成果介绍新闻: https://www.ulaborbb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84extra=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4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8)2018年5月Nature子刊封面故事
rubyland 2018-5-15 21:21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曾杰教授研究团队,通过构筑高铂负载量的铂-硫化钼原子级分散催化剂,揭示出单中心近邻原子协同催化作用机制,且该协同作用是通过近邻金属原子之间的配位硫原子体现出来的。该成果以“Synergetic interaction between neighbouring platinum monomers in CO2hydrogenation”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8, 13, 411-417)。 封面图片设计:王国燕、马燕兵 这个图片不光作为了封面,还做为了Nature的进站画面,画风如下: 同时在有的地方新闻宣传时还作为了High light,画风如下: 针对这一难题,研究人员构筑了用于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铂-硫化钼原子级分散催化剂,揭示出单原子催化体系中也存在近邻原子协同催化机制。在该催化剂中,负载的铂原子取代了硫化钼中的钼原子,每个铂原子与其配位的硫原子构成了一个铂-硫活性中心。当两个活性中心部分重叠或者相接形成铂-硫-铂时,其中的两个铂原子可称为近邻铂单原子;若活性中心不相连,可称为孤立铂单原子。在二氧化碳加氢反应中,近邻铂单原子的催化活性高于同等条件下孤立铂单原子的活性。研究人员结合程序升温脱附、原位红外和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三种原位表征技术,并辅以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单原子在二氧化碳加氢中的反应机理。机理研究发现近邻铂原子(铂-硫-铂)之间的配位硫原子能够解离氢气,并且作为反应物和中间产物的吸附位点。在孤立铂单原子上,二氧化碳不经历甲酸中间体而直接转化为甲醇;相反,近邻铂单原子会协同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反应,改变反应路径,使二氧化碳先转化为甲酸,甲酸进一步加氢生成甲醇。 该工作首次提出了“单中心近邻原子协同催化”这一新概念,突破了人们对单原子之间互不干扰的传统认识。研究发现近邻单原子之间的协同作用是通过其配位原子体现出来的。该发现将人们的视线从单纯对单原子的研究,延伸到对单原子的配位原子的研究,为单原子催化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单原子催化剂由于其高原子利用率,低配位环境,以及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等独特的性质,受到了科研人员广泛的关注。目前,大家对单原子体系活性中心的研究局限在孤立的金属单原子位点,或者金属单原子与载体配位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上。但是,单原子催化体系看似“独立”的活性中心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对于这个问题,尚未有明确答案。 封面故事链接: https://www.nature.com/nnano/volumes/13/issues/5 论文全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18-0089-z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4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8):华中科大Autophagy封面
热度 1 rubyland 2018-1-10 10:13
  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蕾蕾)2017年12月27日,华中科大生命学院薛宇教授与香港浸会大学李敏教授团队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在细胞自噬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自噬》(Autophagy)上发表题为“Phosphoproteome-based kinase activity profiling reveals the critical role of MAP2K2 and PLK1 in neuronal autophagy”的论文。   细胞自噬是重要的生物学过程,2016年日本著名生物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教授因发现细胞自噬机制而获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失调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扮演重要角色,诱导自噬能清除神经细胞内累积的毒性蛋白,从而保护神经细胞。   本工作中,两个团队利用从传统中草药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 Gouteng)中分离获取的小分子化合物柯诺辛碱和柯诺辛  碱B,诱导神经细胞自噬发生并开展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为了发现柯诺辛碱和柯诺辛碱B参与调控神经自噬的关键的因子,薛宇教授团队开发了新计算方法iKAP,结合该团行自行设计开发的自噬调控相关蛋白质数据库THANATOS(该数据库亦被同一杂志接收并已在线发表, Autophagy, 2017, doi: 10.1080/15548627.2017.1402990),从磷酸化组学数据准确预测并发现两个蛋白激酶MAP2K2和PLK1参与调控神经细胞自噬。   进一步研究表明,抑制MAP2K2和PLK1活性将显著削弱柯诺辛碱对于阿尔兹海默病及帕金森病的治疗和缓解效果。该工作不仅揭示了柯诺辛碱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理,也为揭示细胞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提供了新的计算方法。   封面图片创意为一个呆萌的自噬细胞坐在蛋白库前(代表死神数据库 THANATOS )一手拿刀(代表 MAP2K2,在自噬机制前端起作用) ,一手拿调理粉(代表 PLK1在自噬机制后端起作用 )准备美餐自己。  图像由王国燕创意、陈磊绘图。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4132 次阅读|2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7):潘建伟院士量子通讯Nature
rubyland 2017-12-29 14:43
2017年年末,《自然》杂志围绕本年重要科学进展和事件评选出十大科学人物(潘建伟被冠名“量子之父”)。《自然》新闻特写代理主编布伦丹?马赫(Brendan Maher)表示:“从量子通信和基因组编辑,到一场潜在核危机和美国环保政策的退步,该人物列表总结了2017年科学和科学家的成就与挫折。随后几日,”“墨子号”实现星地量子通信入选2017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想来和潘建伟院士还是有些渊源的,非常感谢他指引我走上了前沿科学可视化的道路。2009年潘建伟院士第一次成功实现长城上量子隐形传输实验并在Nature Photonics上发表论文,将做封面之时提出建议——科技传播系应像MIT的科学可视化团队一样致力于前沿科学成果封面设计,科技传播系师生从而迈入了前沿科学成果可视化艺术的探索之路。当时,登上国际前沿期刊的中国封面屈指可数,大部分还都是国外设计师的作品。而现在,随着量子实验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科技传播系也努力致力于让更多普罗大众感受到科学的美丽与技术的神奇。周荣庭、王国燕、梁琰等骨干教师不断学习、实践、积累、探索,终于在科学可视化设计和美丽化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显示度的独特成果,让高冷的科学由一堆堆冰冷的数据符号,转换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美丽科学艺术品。 图为2010年为潘建伟院士第一次成功实现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输实验所设计的NATURE PHOTONICS封面,第一次做封面设计就被nature关注,很受鼓舞。 2015年潘建伟院士及其同事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自然》杂志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了这一成果。该成果进入了2015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但背后的设计工作让人崩溃!无数稿的修改和调整,无数个版本的设计!精益求精永远在路上。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5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6):诺奖石墨烯主题设计
rubyland 2017-12-29 14:30
一项由中外科学家联合完成的新成果登上2014年1月27日“自然”网站的首页头条:石墨烯、氮化硼等二维纳米材料具有只容质子穿透的特性,因而有望取代制作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质子传导膜”的现有材料,催生燃料电池的革命性进步。 该成果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恒安教授、王奉超特任副研究员与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安德烈.海姆教授课题组及荷兰内梅亨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相关论文于11月26日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图为王国燕、孙大平为此项成果创作的科学可视化艺术设计。 诺贝尔奖成果石墨烯的发现起源于曼彻斯特大学,也是曼彻斯特整个城市的骄傲。2016年,王国燕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学期间,也曾和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合作为石墨烯展览和国际石墨烯大会设计核心视觉标识。图为王国燕和陈磊合作的石墨烯蝴蝶。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3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5):王中林院士NATURE成果
rubyland 2017-12-29 14:17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ames Hone研究组合作,首次在二维单原子层材料二硫化钼中实验观测到压电效应(piezoelectric effect)和压电电子学效应(piezotronic effect),并首次成功实现利用单原子层压电半导体材料受应力/应变作用而产生的压电极化电荷对制得的压电电子学晶体管中的载流子输运进行有效调控。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还首次实现了在单原子层尺度从机械能到电能的转化过程。他们的论文于2014年10月15日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审稿人评价该工作为“具有高度原创性和极其重要的意义”(This work is highly original and significant),“在柔性电子学中具有重要应用”。 图为王国燕梁琰、孙大平等共同为该项成果设计的多个封面创意: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2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4):郭光灿院士NATURE成果
rubyland 2017-12-29 14: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锋教授研究组在量子冷却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组与哈佛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理论组合作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麦克斯韦妖式的量子算法冷却,并在光学系统中利用量子模拟技术实验演示了这种量子冷却方法的工作原理。这项研究成果2014年1月19日在线发表在《自然-光子学》杂志上。下图3个呆萌的麦克斯韦妖是王国燕 和陈磊合作 手绘作品。郭光灿院士表示特别喜欢第一张, 只要上百科搜索“ 麦克斯韦妖式的量子冷却 ”就会匹配 到第一图片啦!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李传锋研究组首次实现了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制备出光的波—粒叠加状态,丰富了人们对玻尔互补原理的理解。该成果作为封面故事文章发表于2012年9月份的《自然—光子学》,同期杂志的《新闻与观察》栏目以《波—粒叠加》为题撰文评述了这一研究成果。 2017年8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消息,该校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非局域量子模拟器,并验证“宇称-时间”世界中的超光速现象,发现信息能以1.9倍的光速传播。该成果首次展示非局域性在量子模拟中的重要作用,完成经典计算机无法模拟的任务,为量子模拟器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成果日前发表在著名期刊《自然·光子学》上。图为王国燕、马燕兵等合作的科学可视化封面设计:PT对称导致超光速。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3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3):王福俤教授的Hepatology
rubyland 2017-12-29 13:57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Hepatology《肝脏学》2017年8月期封面故事在线发表了王福俤与闵军霞团队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Characterization of Ferroptosis in Murine Models of Hemochromatosis”。 本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肝脏损伤中存在铁死亡的新模式,明确铁稳态失衡诱导铁死亡新机制,揭示铁死亡是防治肝脏损伤的关键靶点。该成果极大丰富了铁代谢异常疾病的病理机制,为肝脏疾病及血色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图为王国燕、陈磊创作的封面故事:黄鼠狼给鸡百年。 铁死亡(Ferroptosis) 是一种不同于凋亡而依赖于铁离子的细胞死亡新方式。 鸡 代表健康生命或健康肝细胞; 黄鼠狼携带的礼物 比喻成过多的铁离子,可诱发肝细胞或机体(鸡)损伤,从而导致死亡“铁死亡”; 黄鼠狼周围满地鸡毛 寓意已经被吃掉的鸡(铁死亡发生); 中间篱笆 是阻止黄鼠狼吃鸡(铁死亡)的保护屏障,也正是本成果发现的铁死亡发生的保护基因膜蛋白Slc7a11; 篱笆的形状 正是这个膜蛋白跨膜折叠的结构模式图。 正逢鸡年,寓意吉祥,传达中国元素与文化。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3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2):杜江峰院士Science成果
热度 1 rubyland 2017-12-29 13:4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杜江峰团队将量子技术应用于单个蛋白分子研究,在室温大气条件下获得世界上首张单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谱。该成果2016年3月6日发表在《科学》杂志,《科学》杂志还评论其“实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称“此工作是通往活体细胞中单蛋白质分子实时成像的里程碑”。图为王国燕博士团队为杜江峰院士课题组的成果设计的科学可视化艺术作品。 中国科大杜江峰教授研究组及其理论合作者成功地在室温大气环境下实现了单核自旋对的探测及其原子尺度的结构分析。该实验利用掺杂金刚石中的氮-空位单电子自旋(以下简写为NV)作为磁探针,刻画出两个核自旋的相互作用和原子尺度上的结构及取向信息。此结果表明,动力学解耦作用下的NV探针是实现单分子结构解析和谱学分析的有力工具,可帮助我们直接测量原子尺度上单个物质单元的组成、结构及动力学性质,获取被系综统计平均掩盖的个体单元独特信息,从而更本质地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为实现亚纳米尺度上的磁共振成像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可能孕育出前沿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这件成果发表在Nature Physics上 。 图为王国燕博士团队为杜江峰院士课题组的成果设计的科学可视化艺术作品。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3808 次阅读|1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1)侯建国院士NATURE成果
热度 1 rubyland 2017-12-29 13:37
2016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分子科学团队教授董振超研究小组利用纳腔等离激元增强的亚纳米空间分辨的电致发光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在单分子水平上对分子间偶极耦合的直接成像观察,从实空间上展示了分子间能量转移的相干特征。该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31日的《自然》上。图为王国燕、孙大平合作的科学可视化艺术设计,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自然》系列期刊上作为学术亮点图片展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将具有化学识别能力的空间成像分辨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纳米。2013年6月6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该项成果。三位审稿人盛赞这项工作“打破了所有的纪录,是该领域创建以来的最大进展”、“是该领域迄今质量最高的顶级工作,开辟了该领域的一片新天地”、“是一项设计精妙的实验观测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意义重大的工作”。世界著名纳米光子学专家还在同期杂志的《新闻与观点》栏目撰文评述了这项研究。 图为中国科大王国燕、梁琰等合作设计的封面艺术图。图1在Nature网站上作为 志学术亮点图片新闻 发布。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1366 次阅读|1 个评论
王国燕博士团队为蔡刚教授Science设计的封面作品展示
rubyland 2017-12-29 13:19
新闻来源: http://www.cas.cn/syky/201712/t20171201_4625469.shtml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命学院 蔡刚与南京农业大学王伟武合作,首次在亚纳米尺度上描绘出DNA修复的关键蛋白ATR激酶的三维结构,从而可以了解这种蛋白对DNA损伤的响应机制,该成果发表在12月1日的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 细胞通过不断分裂来修补和替换受损组织,每一次的分裂都需要重新“复印”一次细胞的“遗传蓝图”。随着DNA的复制,“错印”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损伤若是置之不理,就会导致细胞的死亡。 一旦感受到DNA损伤的迹象,一种叫做ATR激酶的蛋白质就会活化细胞固有修复系统。作为机体负责维持细胞稳态的六大蛋白质激酶之一,ATR蛋白负责启动细胞对DNA损伤和复制压力的修复。当这个家族的蛋白质发现了问题,比如DNA损伤,ATR就会激活修复损伤所必须的下游信号通路。解析ATR激酶的活化机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包括ATR激酶是如何响应DNA损伤的,又是如何被活化的。论 文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蔡 刚教授介绍说,他的团队利用电子显微镜,在3.9埃即0.39纳米的精度下构建了酵母中的Mec1-Ddc2复合物的原子模型。这种复合物,对应于人体内的ATR蛋白和它的信号通路伴侣蛋白ATRIP。酵母Mec1-Ddc2复合物和人类ATR-ATRIP复合物具有高度的保守性,结构相似度高。“我们相信从酵母Mec1-Ddc2复合物中获得的信息,能够帮助阐明人类ATR-ATRIP复合物的结构和分子机制。” 通过ATR-ATRIP复合物启动细胞DNA损伤应答 /王国燕、陈磊制图 酵母Mec1-Ddc2复合物的三维结构 /王国燕、马燕兵制图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46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燕博士团队设计作品登上Cell 子刊 Immunity封面
热度 1 rubyland 2017-12-29 13:12
新闻来源: http://news.ustc.edu.cn/xwbl/201712/t20171220_290024.html 胚胎发育过程中需要形成特殊的母胎界面来呵护胎儿的正常发育。母胎界面包括大量蜕膜自然杀伤细胞(dNK),这种细胞在妊娠前三个月占淋巴细胞总量的70%,如此大量存在的dNK细胞在胚胎发育中发挥何种作用尚不清楚。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免疫学研究所魏海明教授和田志刚教授课题组合作发现,在人和小鼠早期妊娠蜕膜组织局部存在大量CD49a+Eomes+NK细胞亚群,通过分泌生长因子促进胚胎的发育。缺失这种可以分泌生长因子的NK细胞,会出现胚胎生长受限现象。该工作2017年12月19日发表于Cell出版集团旗下免疫学顶级期刊《Immunity》,共同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大生命学院傅斌清副研究员、博士生周永刚和倪想。清华大学医学院董忠军教授和安徽省立医院童先宏博士等参与研究工作。 为了挽救由于NK细胞分泌生长因子减少导致的胚胎生长受限,课题组在体外用骨髓造血干细胞诱导出蜕膜样NK细胞,并对小鼠进行静脉过继转输治疗,转输后的老龄鼠和生长因子缺陷鼠妊娠结局明显改善,胚胎生长受限缓解。该研究发现了NK细胞在蜕膜组织局部具有独特的促进胚胎发育的生理学功能,所探索的定向诱导特定功能NK细胞过继转输方案,为临床治疗胚胎生长受限和反复流产等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图: 蜕膜NK细胞(黄色细胞)在滋养层细胞(绿色细胞)的刺激下通过分泌生长因子(白色和蓝色颗粒)促进胚胎生长(Immunity2017年12月封面,傅斌清创意,王国燕、陈磊绘图) Immunity杂志专业审稿人认为该工作是非常引人入胜的重要发现,会引起生殖免疫领域研究人员广泛关注。该工作入选为Immunity十二月封面文章。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4472 次阅读|2 个评论
贝尔定理发现50周年纪念文集即将出版
gaoshan1900 2016-2-23 14:35
The book QUANTUM NONLOCALITY AND REALITY - 50 Years of Bell's theorem (edited by Mary Bell and Shan Gao) will be publish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is year. The list of contributors include: Stephen L. Adler,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Princeton Yakir Aharonov, Tel Aviv University and Chapman University Jean Bricmont, Universit′e catholique de Louvain Harvey R. Brown, University of Oxford Eliahu Cohen, Tel Aviv University Bernard d’Espagnat, University of Paris-Orsay Gordon N. Fleming,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Olival Freire Jr., Universidade Federal da Bahia Shan Gao,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arco Genovese, Istituto Nazionale di Ricerca Metrologica GianCarlo Ghirardi, University of Trieste and Abdus Sal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Sheldon Goldstein, Rutgers University Richard A. Healey, University of Arizona Basil J. Hiley, University of London Gregg Jaeger, Boston University Tim Maudlin, New York University Wayne C. Myrvold,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Michael Nauenber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Travis Norsen, Smith College Philip Pearle, Hamilton College Roger Penrose, University of Oxford Osvaldo Pessoa Jr., University of S˜ao Paulo Daniel Rohrlich, 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 Henry P. Stapp,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hristopher G. Timpson, University of Oxford Roderich Tumulka, Rutgers University Lev Vaidman, Tel Aviv University Andrew Whitaker,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H. Dieter Zeh, Heidelberg University 文集的封面设计如下:
个人分类: 量子物理|5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觉实在论—科学、哲学及宗教一体化理论体系
wangdehua11 2015-6-16 09:29
感觉实在论20180624.doc 本书的思想源自欧几里得的 《几何原本》, 尼克拉·哥白尼的 《 天球运行论 》, 尼洛科·马基亚维利的 《 君主论 》, 艾萨克·牛顿的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亚当·斯密的 《 国富论 》, 格奥尔格 · 威廉 · 弗里德里希 · 黑格尔 的 《 逻辑学 》, 查尔斯·达尔文的 《 物种起源 》, 卡尔·马克思的 《 资本论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 《 广义相对论基础 》, 亚伯林罕·马斯洛的 《 人类动机的理论 》 等一些学术史上的经典名著。所阐述的思想涉及各个方面,集前辈们的思想于一体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集大成之作。 何为理论?必然涉及语言,语言表达只是特殊视 与 听感受的排列组合。它的意义在于视 、 听感受相互推动,思想并不是人类认知的进步而是视 、 听 、 嗅 、 味 、 触 、 生理及心理各种实在感受的进化。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有的只是矛盾的进化,这就是“天人合一”。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在此汇聚。 感觉实在论 (科学 、 哲学及宗教一体化思想体系)
个人分类: 新科学,宗教观|4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作品——Advanced Materials封面&背封面
scimage 2014-12-2 13:30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2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书封面:一抹难忘的余晖
热度 1 bookscent 2014-5-13 22:31
我不做编辑已经很久了。目前的工作围绕数字出版。我曾斗胆说过:“数字出版让专业出版回到了它本该有的样子”。就在我义无反顾要和纸书决裂的当口,最近的一次回顾突然让我心生怀念,就像端详老照片。 我在脑海中把参与编辑过的书按时间顺序排成行,让自己的思绪沿着这条时光隧道往回飞奔,书皮的光色就如电影里寓意深刻的镜头,引发我的记忆如泉涌般爆发。…… 我来到了这一切的起点。那是1999年的一天,作为一个工作才两年的小编,我壮着胆子找总编“评理”,我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里每一个分册的封面插图应该按学科换一换,不然太单调了,也不便区分,可不可以从我承担的这一本开始呢。总编耐心地向我解释,说换封面要经过编委会,以后再说吧。可惜呀,我只好在最后一刻撤掉了精心挑选的图片。封面上的无作为让我郁闷许久。 我又来到了2002年。新系列《生命科学前沿丛书》陆续面世。在确定这套书的封面设计时,一种突破的欲望控制着我,美编也被感染,放开了思路。我们首次大胆地将书名下置,人名上置,并用黑色纹理衬底,冷静中透着撩人注目的野心。 记忆再次驻足于2003年4月。时值分子生物学诞生50周年,我们精心策划的一系列活动因为SARS的原因只能取消。4月12日,在西单图书大厦匆匆做完了《人类基因组——我们的DNA》新书首发式后,一位《科学时报》的年轻记者拦住了我,想约时间采访。他说:“我已经关注你们一段时间了,感觉你做的书不太一样,很新锐。” 还是记者会用词,“新锐”。他当然不可能读过书的内容,他指的是外观。 2005年初,《中华读书报》刊登了我写的《 一本名著和它所代表的编辑生活 》:“记得上学时看崔健的演唱会,当《一块红布》的乐声响起,灯光将现场染成血一样的红色,观众海啸一般地沸腾了。那一幕像一个印记永远留在了我们心里。在讨论《基因VIII》的包装时,我们丝毫不顾科技书的冷色调惯例,执意将封面做成大片的纯红,因为它占据了我们太多的心血,寄托了我们太多的希望。……” 到了2006年。科学社和爱思唯尔(Elsevier)的合资公司“科爱”(KeAi)正式开始了业务。身为公司总编,权力怂恿之下,我对设计的迷恋有了更多的发挥余地。所谓留白天地宽,我将科爱图书封面的总体风格确定为留白。我们让文字偏顶部,图片铺在下部,中间部分全部空出来,令画面充满张力。有一次,生产部的人检查打样,还以为出片时弄偏了,书名太靠上,他不知道这正是我们要的效果。 2008年,科爱公司的《21世纪信息安全大系》完全抛弃了计算机图书封面的惯用伎俩,采用水彩画点缀,依旧大片“留白”。画面的感性和内容的理性再一次构成了张力。 我离开科学社后,科爱公司由田慎鹏负责。他和我一样,多少都有些设计情结,沿袭了科爱的风格,让一切都尽可能好看些。拿到《混沌沿岸》系列的样书时,我不住地点头,他们真的花了不少心思。 小田在编辑手记中写道:“在装帧设计上,我们不希望过于大红大绿,通过封面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而是追求一种清新、自然、淡雅的风格。科学并不总是严肃的面孔,科学家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科学家也可以像徐志摩一样清新婉约,像金庸一样侠骨柔肠。于是这套书有了现在这样一个貌似和科学没有什么关系,透着点文艺范儿的封面。” 直到今天,我一直认为,编辑工作的核心就是content+design(内容+设计)。表面上看,外观设计是美编的事,编辑只要选择即可。对此观点,我与其说是不同意,不如说是不甘心。 上面列举的那些例子,都是由我们自己主导设计的。时间将证明,编辑的主体意识如能扩大到设计上来,乃是纸书之幸事。日本分子生物学会期刊《从基因到细胞》(Genes to Cells)封面暗藏玄机的浮世绘风格曾让很多人耳目一新,设想一下把它们摆在案头的美妙感觉吧。 和内容相比,封面的确没什么大不了。但立于这条时光小道的尽头,我忽然觉得,它们反而成了最真实的存在,而其他的一切倒显得若有若无了。我就这样久久地看着它们,作着“夕阳无限好”的感叹,然后在心里默默地说:就这样吧,我该走了。 (欢迎访问我的新浪博客“我的阅读我做主”: http://blog.sina.com.cn/bookscent )
个人分类: 出版与设计|41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CrystEngComm
scimage 2013-9-24 12:41
更多作品请点击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2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ChemComm封面
scimage 2013-9-17 12:06
更多嘲风封面设计作品请点击官网查看: 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4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Energy Technology
scimage 2013-9-5 11:00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2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Biomaterials Science
热度 1 scimage 2013-8-19 11:27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32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Advanced Materials封面
热度 1 scimage 2013-8-5 11:57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4257 次阅读|3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封面
scimage 2013-7-29 10:26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2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JACS美国化学会志封面
scimage 2013-7-22 14:26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5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Small封面
scimage 2013-7-16 14:44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2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封面
scimage 2013-7-5 11:07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27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Advanced Materials内封面&背封面
scimage 2013-7-2 17:34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3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封面+背封面
热度 3 scimage 2013-6-25 11:09
本期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封面图片及背封面图片都是嘲风作品哟~~感谢各位新老客户的支持,嘲风会更加努力滴~~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3715 次阅读|5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进功能材料
热度 1 scimage 2013-6-20 13:22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4843 次阅读|2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Angewandte Chemie德国应用化学封面
scimage 2013-6-19 10:48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3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封面
热度 2 scimage 2013-6-14 17:32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4341 次阅读|3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封面
热度 1 scimage 2013-6-13 13:08
最近两期的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封面文章均出自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剂型与生物材料研究组 文章链接 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3/tb/c3tb20406e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6279 次阅读|1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封面
scimage 2013-6-6 14:59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3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Small内封面
scimage 2013-5-29 11:21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19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Small封面
scimage 2013-5-23 13:43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2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mage 2013-5-16 11:44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2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Particle & Particle Systems Characterization
热度 1 scimage 2013-5-8 17:16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5109 次阅读|2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
热度 1 scimage 2013-4-28 12:11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3256 次阅读|2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ChemComm封面
scimage 2013-4-22 11:05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3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Small封面
热度 2 scimage 2013-4-15 12:33
本期Small上发表了两幅嘲风设计作品,可喜可贺哈哈~~~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4652 次阅读|3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JACS封面
热度 4 scimage 2013-4-10 18:35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7466 次阅读|9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Polymer Physics封面
热度 1 scimage 2013-4-3 16:18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3014 次阅读|3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ChemPhysChem封面
scimage 2013-3-28 10:31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3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封面
scimage 2013-3-26 11:43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3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JMC)封面
scimage 2013-3-25 11:37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2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JACS
scimage 2013-3-21 14:00
祝贺厦门大学朱志老师发表JACS封面文章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4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燕的科技传播设计助力中科大科研成果荣登nature封面故事
热度 7 rubyland 2012-9-21 08:12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专业教师王国燕的设计助力一流科研成果荣登《自然》系列杂志封面故事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教师王国燕为发表在 2012 年 9 月《自然 - 光子学》的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成果设计了科学原理展示图。该展示图既在该期杂志封面上登载,也正式公布在《自然》的网站上(本期封面网址为: http://www.nature.com/nphoton/journal/v6/n9/covers/index.html )。该图片揭示了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最新成果:首次实现了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制备出了粒子和波的叠加状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玻尔互补原理的理解。 该设计图经过设计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反复沟通,是科学原理和数字艺术融合的结晶,其创意则来源于老子关于万物起源的思想:《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光学领域研究的发展史上,物理学家玻尔曾使用中国的太极图来阐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和粒子性这两种属性既对立又互补。故在该科学原理展示的创意上,借用水晶球暗示光的真实本性,用太极影子暗示本次实验探测到的光的特征:以往的实验也是在通过各种测量得到的影子还原真相,而在科学研究中对于真相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今年 5 月份,英国《自然》杂志发布名为《自然出版指数中国 2011 》 (Nature Publishing Index 2011 China) 的报告。 2011 年全球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总量为 3,425 篇,中国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为 225 篇(比率为 6.6% )。报告更提供了大量数据,表明中国在发表论文和科学研究两方面快将成为全球的领导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团队在顶级学术杂志发表的论文成果逐年增加,仅 2011 年在《自然》及其子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就高达 17 篇,而该校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从事数字媒体研究的师生本着“服务一流大学的一流科研成果”的理念,每次耗费大量的时间及心血,认真地为我校科学家顶级学术杂志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的重大科研成果进行科学原理展示图的设计,先后为“八光子量子比特的拓扑保护”、“长城上 16 公里 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等 10 多项重大成果设计了科学原理呈现图,并形成独有的创作团队和富有特色的创作机制。 据了解,《自然 - 光子学》每期仅有 4 篇文章标题能登上封面,这 4 篇中仅有 1 篇能够被采纳作为“封面故事”,从而成为当期主打成果,这需要科研团队提供高水平的科学原理设计图,除了要符合封面设计的各种要求与限制,还应具备较高的美学水准,并且要准确表达出科研成果的核心原理。目前在国内完成此项工作并被采纳作为封面的很少。 来源于中国科大新闻网 http://news.ustc.edu.cn/xwbl/201209/t20120903_138918.html nature 封面 光的波粒二象性科学原理展示图 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 nature 封面图片作者:王国燕 email :gywang@ustc.edu.cn 承接 Science, cell ,nature及系列子刊的封面设计合作任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教师主页 王国燕 :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9241 次阅读|8 个评论
光的波粒二象性实验成果原理展示图荣登《自然-光子学》封面故事
rubyland 2012-9-7 15:51
光的波粒二象性实验成果原理展示图荣登《自然-光子学》封面故事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专业教师王国燕的设计助力一流科研成果荣登《自然》系列杂志封面故事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教师王国燕为发表在 2012 年 9 月《自然 - 光子学》的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成果设计了科学原理展示图。该展示图既在该期杂志封面上登载,也正式公布在《自然》的网站上(本期封面网址为: http://www.nature.com/nphoton/journal/v6/n9/covers/index.html )。该图片揭示了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最新成果:首次实现了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制备出了粒子和波的叠加状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玻尔互补原理的理解。 该设计图经过设计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反复沟通,是科学原理和数字艺术融合的结晶,其创意则来源于老子关于万物起源的思想:《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光学领域研究的发展史上,物理学家玻尔曾使用中国的太极图来阐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和粒子性这两种属性既对立又互补。故在该科学原理展示的创意上,借用水晶球暗示光的真实本性,用太极影子暗示本次实验探测到的光的特征:以往的实验也是在通过各种测量得到的影子还原真相,而在科学研究中对于真相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今年 5 月份,英国《自然》杂志发布名为《自然出版指数中国 2011 》 (Nature Publishing Index 2011 China) 的报告。 2011 年全球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总量为 3,425 篇,中国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为 225 篇(比率为 6.6% )。报告更提供了大量数据,表明中国在发表论文和科学研究两方面快将成为全球的领导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团队在顶级学术杂志发表的论文成果逐年增加,仅 2011 年在《自然》及其子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就高达 17 篇,而该校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从事数字媒体研究的师生本着“服务一流大学的一流科研成果”的理念,每次耗费大量的时间及心血,认真地为我校科学家顶级学术杂志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的重大科研成果进行科学原理展示图的设计,先后为“八光子量子比特的拓扑保护”、“长城上 16 公里 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等 10 多项重大成果设计了科学原理呈现图,并形成独有的创作团队和富有特色的创作机制。 据了解,《自然 - 光子学》每期仅有 4 篇文章标题能登上封面,这 4 篇中仅有 1 篇能够被采纳作为“封面故事”,从而成为当期主打成果,这需要科研团队提供高水平的科学原理设计图,除了要符合封面设计的各种要求与限制,还应具备较高的美学水准,并且要准确表达出科研成果的核心原理。目前在国内完成此项工作并被采纳作为封面的很少。 来源于中国科大新闻网 http://news.ustc.edu.cn/xwbl/201209/t20120903_138918.html nature 封面 光的波粒二象性科学原理展示图 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 nature 封面图片作者:王国燕 email :gywang@ustc.edu.cn 承接 Science, cell,nature及系列子刊的封面设计合作任务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6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期刊也应重视封面设计
suqing1961 2009-8-19 23:59
封面是一本期刊的脸面和窗口,是揭示期刊性质、展示期刊风貌、提示期刊内容、吸引读者眼球的最直接载体。目前,娱乐类、社科类和科普类的期刊都非常重视封面的设计,唯独科技类学术期刊对此重视不够,许多学术期刊尤其是专业学术期刊封面往往十几年一成不变。 作为中国科协综合类学术会刊,《科技导报》近年来在不断探索办刊路径的改革之路,其中高度重视封面设计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科技导报》每一期封面的照片选取通常遵循下述原则: (1) 或是近半月国内外发生的某项重大科技事件、某项重大科研成果; (2) 或是本期刊物中某篇重要学术论文中的相关科技插图; (3) 或是本期发表的专题学术论文所关注的某个研究领域的相关科技图片。 结合封面设计,每期《科技导报》本刊安排专人撰写封面图片说明,对封面图片和本期相关的学术论文和其他文章的安排予以解释、说明,以达到图解封面图片、丰富相关科技新闻的信息量、解读本期刊物的目的。 实践证明,《科技导报》精心设计的封面不仅充分利用了固有的版面,美化了期刊,丰富了刊物的内容,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以下是《科技导报》近两年来受到读者好评的三幅封面设计图。 (一) 肃穆、庄重的 汶川地震特刊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编辑部在震后的第二天就做出了出版汶川地震特刊的决定。随后,在编辑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支持下, 5 月 25 日 ,《科技导报》汶川地震特刊出版(封面按惯例仍标正常出版时间5月28日),后被业界誉为对这次地震报道反映最快的学术期刊。该期《科技导报》 刊登了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 陈顒院士撰写的以地震科技工作者的眼光审视汶川大地震卷首语栏目文章;发表了独家采访 地震学家陈运泰院士、 邓明德研究员和 史保平教授的本刊专稿;组约了 3 篇针对汶川地震开展的相关研究快报。围绕着汶川大地震,其他栏目的文章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和约稿。 这一期的《科技导报》封面采用了 新华社记者陈凯拍摄的汶川县映秀镇受灾惨烈的画面我刊在第一时间拿到这张照片,画面的四周全部处理成黑色,表达编辑部同仁对在这场巨大灾难罹难者的哀悼,同时突出受灾地域的惨烈景象;反映刊名、年卷期等信息的字体底色全部由惯用的红色改为绿色,科技导报刊名、 以地震科技工作者的眼光审视汶川大地震和汶川地震特刊等提示性文字全部用醒目的白色字体,其中汶川地震特刊还采用裂体字,以突出地震的巨大破坏力。提示文字的左侧是一张四川省地图的示意图,并标出了震中汶川以及不断扩散的地震波。画面中唯一的亮色震中、地震波和特刊两字以及绿色边框,给人以警醒和希望。 设计好的封面主题突出、醒目,整个封面图片肃穆、庄重、冲击力强,对这场特大灾难表现出了强烈的悲伤情绪和急迫的救援心情。 (二)全力破解 甲型 H1N1 流感病毒 2009 年 4 月,墨西哥发生了人感染 H1N1 猪流感疫情,全世界关注的目光随机聚焦到动物源性流感病毒上。动物流感病毒是否已经具备了引起人类疫情暴发的能力?新的一场大的人流感疫情是否就要暴发?猪流感为什么更名为新型甲 (H1N1) 型流感?读者急需得到这些问题的权威解答。 当时,我正好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福研究员在一起,一同参加中国科协珠三角地区调研考察团在广州出差。我马上向高福约稿;高福非常支持,随即布置落实并与 8 月 1 日 交稿。他领导的研究小组撰写的这篇动物源性流感病毒与人流感流行综述文章,随后在《科技导报》 2009 年第 9 期上以专稿形式发表。该文对历史上人流感疫情暴发情况,动物流感病毒感染人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人流感疫情发生同动物流感病毒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之后,《新华文摘》 2009 年第 14 期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 这一期《科技导报》的封面 底图采用了高福他们论文中的一张插图,描述了流感病毒 不同亚型 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关系,突出了封面提示文字 动物源性流感病毒与人流感流行这篇论文的研究主题以及本期刊物的重点文章。封面基调颜色为变幻莫测的绿色,暗示了这种病毒的神秘和暂不被人所知。右边为一严密防护、全神贯注工作的科研人员,表达了人类战胜这种病毒的决心和信心。 (三)日全食的人文诠释 2009 年 7 月 22 日 , 中国长江流域等地区观测到了日全食天象。此 次日 食是 1814 2309 年间中国境内可观测到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活动。 2009 年第 15 期 《科技导报》事先已计划对这次重大的科技事件进行学术报道。于是,我专门约请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陆埮院士撰写了 2009 年长江流域观测到的特大日全食 卷首语栏目文章,并通过著名的天文学家、本刊编委沈志强研究员,约请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青年科学家 舒逢春博士 等撰写的 基于 VLBI 与 GPS 测量 2009 年 7 月 22 日 日全食期间电离层 TEC 变化 学术论文专稿。这一期的本刊专稿还有 沈志强和他的同事李娟撰写的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 Sgr A* 的光变研究进展综述文章, 书评等栏目围绕着日全食研究也做了专门约稿。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约请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大气遥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张云鹏、钟山帮助拍摄并 提供全部日全食照片。但是,如何在封面上表达这次罕见的日全食现象,却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如果简单地把日全食的全过程照片码放在封面上,无疑将落入俗套。此时,我社美术编辑严佳君女士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她最后设计出的封面按《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总编辑张宏翔先生的说法是,太牛了,是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整个封面背景文字为中国古代有关日食的文献记载,表明中国是最早记录日全食天象的国家;画面中央砚池里的日全食图像和墨棒上的太阳盈亏图案艺术地再现了日全食的整个发生过程,同时昭示这次日全食主要发生在中国境内,且不仅是一次重要的科技事件,同时还是一次重大的文化事件、重大的科普活动,值得大书特书。右下角的提示文字被一个日全食的简化图案包裹,显得更加生动而有情趣,且主题鲜明。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10712 次阅读|11 个评论
第一次设计封面
windest 2009-1-10 21:54
受学院某位老师所托,帮他父亲(亦是本校离退休老师)出一本诗集,从排版到封面设计,从照片扫描到最后的发胶片印刷全程负责,因为事情比较多,只能空闲时间做这个,忙了2个多月终于送印刷厂了,其间遇到一些困难所幸都顺利解决了,等再过几天书出来就可以消消停停的放假回家了! 由于诗集不是公开发行,对封面要求不高,所以我勇担重担,因为我对photoshop还是认真学过一阵子的,而且有一些相关的工作经验,对某些专业术语也有所了解,没想到真正做起来还是绕了一些弯路,看来经验有时候比知识重要啊!闲话少述,还是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吧! (1)书脊厚度计算。先确定页数、纸的规格,然后根据计算公式算出厚度。 (2)封面大小。开本加书脊厚度,再留出上下左右3mm左右的出血就行了。为了保证印刷质量,封面背景图像分辨率最好不小于300dpi。 (3)封面文字处理。由于是CMYK模式,开始添加文字的时候没经验,文字全是四色黑,为了方便印刷后又改成单色黑了,即写入文字前,按如下数值设置前景色:C、M、Y=0,K=100即为单色黑。不过我这个诗集书名是扫描的毛笔字题名,改成单色黑效果更好,可惜不知道怎么弄。 (4)条形码。如果有条形码胶片的话,封面设计时可以先不加上,等发完胶片再把条形码贴上去,这样最省事。要是扫描的话很难弄成单色黑,网上据说有方法可以的改的。不过现在有不少软件(r如Coreldraw)可以生成条形码,生成之后导入ps就是单色黑了,我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注意:条形码一定要是单色黑,因为四色黑很难套印!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3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