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棍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近亲繁殖”,是“棍子”?还是“绳子”?
热度 5 boxcar 2011-9-27 16:06
早上写了篇博文“再谈高校师资‘近亲繁殖’与‘创新’”【 1 】,产生了挺大的反响,看的人挺多,但反面的批评意见不少。李小文老师写了篇“不能把‘近亲繁殖’当作一根棍子”【 2 】,点出目前存在的以“近亲繁殖”作为打击新兴学科和弱势学校的“棍子”的现象。然而俺以为,“近亲繁殖”本来是“绳子”,并不是“棍子”。因为今天单位停电,没法动手做实验,下午只能猫在家里写下这篇博文。 用“近亲繁殖”作为“棍子”,其实相当给力。原因在于,“近亲通婚”早已为文明社会的法律所不允许的,“近亲繁殖”更加有悖于自古以来的人类伦理和现代优生学理论,会导致严重的种群退化,所以无论谁被扣上这顶帽子,当然都会觉得无地自容。因此,只要抡起“近亲繁殖”这根棍子,很多人、许多事以及不少人事基本可以“横扫”。被这根棍子“打一顿”的人,基本都得改弦更张。只是“近亲繁殖”这根棍子扫过之后,如果照样不见效果,仍然创新乏力,还得费心去找别的理由。 我说“近亲繁殖”是“绳子”,有几层含义: 首先,在存在“近亲繁殖”的情况下,该繁殖体系内存在分明的层次和辈分,如果长辈乐于提携晚辈,则晚辈的上升速度会很快,能产生一种“拽绳子”上升的效果【 3 】。这种“拽绳子”上升的模式很给力,如此“拉一把”一般能让年轻人很快达到很高的学界甚至官场地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术水平,但由于是借外力上去的,被提携者的能力和信心容易存在某些不足,如果自己不注意弥补,后续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会受到限制。 其次,在已经被定性为“近亲繁殖”的情况下,“近亲繁殖”的群体内的各个成员就已经被一根无形的绳子连在了一起。每个人的行为和成就不再仅仅代表其本人,更容易被联系到这个群体。某人干得好了,外人通常会说从群体的内在基础底蕴和外界人脉方面借力不少,倘若干得不好,也常会被认为受到了这根“绳索”的限制。 最后,“近亲繁殖”群体成员的思想和手脚如果被无形的“绳子”给束缚住,是很难去创新的。身处一个“近亲繁殖”造就的体系中的那些年轻人(他们最有创造力)上面往往会有 N 个前辈,他们的许多新想法能否付诸实现,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这些前辈“高人”(即使见识和水平不一定太高,至少年龄和职称职位还是蛮高的)们的态度。如果得到支持,当然可以轰轰烈烈地干下去,很有可能取得成功;倘若不被看好而没有支持,就只能凭借个人的力量和资源去尝试了。如果一定要得到的全力支持才敢去做,只要有人反对就完全不敢再做,那么很多创新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实正像黄秀清兄今早在我博文后面写下的评论——“ 创新必须闯,不闯何来新? ”“近亲繁殖”群体的首脑人物,更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鼓励大家积极地想,放开手脚大胆地干,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 参考: 【1】 吕喆:再谈高校师资“近亲繁殖”与“创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90823 【2】 李小文:不能把“近亲繁殖”当作一根棍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84do=blogid=490846 【3】 吕喆: “ 踩梯 ”“ 爬竿 ” 和 “ 拽绳 ” 的上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287617
个人分类: 科研|393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乞丐、石块和棍子
anan 2010-12-3 20:57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乞丐讨饭的时候遭到一条狗的攻击,这令他惊惧不已,再次去讨饭的时候,他便捡了一个石块放在身上。 然而不幸的是,这次他遭到了两条狗的攻击。他虽有一个石块防身,还是被狗咬了。下次讨饭的时候,他便揣了两个石块放在身上。可这次他遭到了三条狗的攻击。再次讨饭的时候,他索性揣了四个石块在身上,这次他恰恰遭到了群狗的攻击,因而仍然是被狗咬了。最后为了有效地对付狗的攻击,他不得不背着一篓子石块去讨饭。 后来,有一次乞丐大着胆子放下石块拿起棍子还击狗 ,结果令他大吃一惊,三下两下就能将狗打散,既可以单打狗,也可以打群狗。一根棍子胜过无数的石块,思维一转天地宽。沿着一条思维发展下去不仅不能解脱,也许会被束缚得更紧。当我们被传统的东西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也许我们应该大着胆子去试一试扔掉石块,拿起棍子。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647300
个人分类: 日常生活|1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