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观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论美
dalilijiang 2010-12-30 11:27
有时 我在想:若存在上帝,那他一定是精通数学和艺术的。 艺术是美的,它是外显的美,数学也是美的,它是内在机理的美。两种美的相统一,创造了这个动态的而又不失和谐的世界。 若没有数学,这种美是肤浅的;若没有艺术,这种美是单调而抽象的。 一棵树的生长,你可以说是由于光、空气、营养元素等等的作用,或是说由于基因的控制,细胞的不断分裂的结果。但我想,上帝是不会想的那么复杂。他以最简单的形式创造它,一套数学机制的内在作用,在加上艺术的外在修饰,它就自然产生了。 上帝同时把这两种工具赋予了人类,数学使我们有了创造力,艺术使我们学会欣赏和享受大自然的美。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然而现今的人类似乎不能很好驾驭它,这也是现今我们最迷茫的。
个人分类: 随想杂谈|2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启你的“智慧之窗”
jhongbing2 2010-12-14 20:12
我们总是在“窗口”里观察一切事物,所有的系统、理论、体系、观点都是我们观察事物的窗口,是我们理解事物的切入点。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理解、掌握、选择、运用别人已经开启的“窗口”,尽可能多地开辟自己的“窗口”,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智慧所在。 从本体论的角度,我信奉唯物主义,不排斥唯心主义,我并不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不可并存的。因为它们的不可并存只是在某种逻辑上而言,鬼知道哪天会不会有一个天才用另一种逻辑把它们统一了。更为简单的一个原因是,这两个家伙争论了这么多年,但至今各自的阵营里仍有坚定的支持者。存在就有其存在的理由,这个现象在事实上就否定了二者不可并存的论调。 说明信奉唯物主义是为了“我们可以’观察‘事物”得以成立,事物存在,不管人是否在,因为有些人认为我们根本就不能观察事物,一切事物就是“观察”本身。接下来,就该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谈了。 我信奉可知论,但是各人“知”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这个能力的大小就是题目中所谓“窗口”的大小。智慧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这是本文立论的逻辑起点。(顺便提一下,科学网有一篇黄老师的博客解释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关系 很形象) 智慧包括质量两方面: 量指的是你拥有窗口的总面积。 质指的是各个窗口之间拼接、去重、弥合、选择的能力。 从量上谈智慧 很小就听老师讲过一个例子:课堂上,老师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对学生说,大圆圈里面是老师知道的,小圆圈里面是学生知道的,老师比学生知道的多;同时又说,大圆圈外面是老师不知道的,小圆圈外面是学生不知道的,所以老师比学生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更多。当时不太理解这个故事的意思,后来才知道,圆周就是一个人的知识边界,周长越长接触的未知领域就越多,所以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我想这也许就是只有真正大师才真正谦逊的原因。表面上谦逊骨子里傲慢的人还不是真正的大师。毛主席说过,过分谦虚就是骄傲,我想这也是他老人家一辈子熟黯对立统一的一个反映吧。自古文人,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所以自古以来大师就少,不要厚古薄今,过于苛责今天的知识分子。 从质上看智慧 拼接: 电视剧《狄仁杰》大家都很熟悉吧,我很喜欢看。但是看得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不能拉着看(只有很少的感情戏可以拉过去),否则你就不理解剧情了。你是否注意到编剧给狄仁杰(梁冠华)的一句口头禅:“原来是这样!” 伴随着狄仁杰的解释,一幕幕的回想镜头之后,最后大家也说“原来是这样”。他解释的过程就是在做一个“拼接窗口”的事情,每一幕回想就是一个窗口。现实生活也是这样,当然,不是人人都能拼接得很好。这需要:一你要有足够多的窗口可以拼;二你要掌握拼接的逻辑。我认为这两样就是教育的两个基本目标:Broaden one's view; Deepen one's thought. 开阔思路与坚实逻辑。对于开阔思路来说,我举个例子,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博士在一个讲座中提出“一流高手提问题,二流高手解问题,三流高手抄问题”的观点。我深以为然,一流高手就是要披荆斩棘,为后来者开路的。如何frame一个研究问题相当之难,鄙人一篇文章还没发表,正处于frame问题的煎熬之中。还希望各位先进朋友多多指教。对于坚实逻辑而言,主要培养我们的critical thinking 能力,我推荐大家一个模型 Elements of Thinking 。 去重: 如图2 所示,这个窗口叠加的部分要去掉。去重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找边界的问题,什么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什么是我们不知道的?在做研究个过程中,我们要明确界定 我们在未知方向上的努力 ,而不应该在已知的地方re-inventing wheels。这里举一个博士和小工的例子。一家生产香皂的工厂,经常出现漏装香皂的问题,管理人员聘请了一个博士花费了不少时间和费用设计了一套复杂系统把这个问题摆平了;同样的情境之下另外一个厂里的小工奇思妙想生出了一个用风扇吹传送带上香皂的想法,空的香皂盒应风而落,成本既低廉又省时的做法却和博士的设计达到了同样的效果。我忘记了什么时候看得了,总之当初我的想法是这个博士太笨了,肯定是一个不知变通的书呆子类型的人。可现在我的看法有了改变,小工的聪明机灵的确不容否认,但是博士并没有错,可能不适当在“窗口选择”(下面具体论述)上面了。这个博士是忠于作为 科研人员的天职 的:向未知领域进攻,为人类知识贡献。小工的做法在这个情境之下自然是好,但是从人类世界总体来看,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博士的行为却是在向帕累托最优前进。 弥合 : 图4 看着舒服还是图5比较自然呢?我们的答案应该一致。弥合就是要达到各种观点、思想无缝连接的状态。这里仍旧以科学研究举例展开论述。许多人对信息系统(IS)作为一个学科有所非议,就是因为IS这个学科本身的原生的理论太少。IS本质上就是交叉学科,这也就决定了IS想要发展壮大必须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这里的每一种理论都是一个窗口,观察人类世界万千现象的窗口。每一种理论都有其萌芽、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如果我们要借用理论的话就一定要对这个过程有所了解。否则,借用理论很可能不成功。打个比方,把研究梨树的理论用在研究猪身上,此类移植多不会成功。当然,既是移植借用,没有办法保证成功,我们只是努力提高成功几率而已。Popper 提到科学本来就是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证伪)。按照Ron Weber(Ron Weber,2003)的想法,这个世界是有事物(construct)、事物的属性、状态(事物各个属性各取一值称为一个状态)、和事件(事物由一个状态转化为另一个状态的过程)构成的,我们想要彻底掌握一种理论就要对这些要素及它们组合构成的各种可能空间有一个把握。 选择: 选择是一种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的选择“窗口”的能力,这应该是智慧最难的一个维度了。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灵活运用知识,可是选择不仅仅如此。可以这样说选择是创新的源泉。在上述博士与小工的例子里,博士的不当之处就是没有做好“选择”。这个太难讲了,有所思但是不能言也是一种痛苦(谁最先把tacit的知识明确表达就是大师)。创新=奇思妙想+科学论证,选择的能力就是具体情境下主动自然的奇思妙想+科学论证的能力。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References: R Weber, Editor's comments: theoretically speaking , MIS Quarterly, 2003 Karl R. Popper,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Routledge, 2003
个人分类: 随笔|3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考问题的要点:不能有立场,更不能有观点
stone1971111 2010-10-17 15:58
科学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考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思考过程的不同阶段。如果思考过程有效率,上述过程才是一个成功的过程,否则,就可能出现,发现不了问题,分析不清楚问题,解决不了问题。那么,怎么才能让一个思考过程变得更合理,更正确呢?也许能说的关键点很多,其中一个要点就在于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能有自己的立场,更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首先,带着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是很大的缺陷。 人的思维是有惯性的。什么是惯性呢?就是用过去已经得到的经验和感觉套用在当前的问题上。这样当然有好处,但是坏处也是惊人的。就好比,一个问题是个未知物,我们要用一个传感器去探测它。惯性思维用的就是一个窄带探测器(比如光谱仪)。其好处就在于得到的信息量较小,容易处理。但是,其缺点在于,由于窄带性质,可能导致关键的特征没有被探测到,以至于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有点像是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而失去了问题的其他角度。所谓有自己的立场,其实就是用惯性思维来看问题,用有色眼镜来看问题,用窄带探测器来探测目标。这些无疑问给思维引入了较高的风险。 其次,带着固有的观点思考问题更是非常危险。 有一些固有的观点也是常见的。人有两种观点是很常见的,一种是从他人那里继承来的;另一种是自我思考得到的。前一种非常普遍。我们看书学习,听别人议论,都会得到一些观点和结论,这些结论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积累到我们的记忆里。另一种是自我创造的,也会被以很高的频率被使用。带着自己的观点思考问题就好比用一个单一频率的信号探测器来探测未知物,这样获得的特征就更加不能反映该问题的全貌,就好比盲人摸象,只摸到了其中一点,对于问题的全面理解是极为不利的。 再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成功中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经验和信心。 在思考新问题的过程中,潜意识中在不断地复制和强化已有的观点和立场。这是一种典型的阻碍进步的生物的本能。我们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过去用某种立场或者某种观点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不能代表这些立场和观点就在新的问题中也同样可以使用。佛学强调一个关键点就是破我执。这个我执就包括了自我的习惯性立场和习惯性观点。这也说明佛学早就认识到我执对于领悟佛学精义的最大障碍。道家也同样这样理解。也可以这么说,正是我执影响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效率和结果。 最后,由于我们受环境的影响,我们还会带着情绪去思考问题。 当我们在一个地方失败或者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们对这些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情绪,这些情绪积累的时间越长,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影响就越大。带着情绪思考问题会放大我们用固有的立场或者观点的缺点。 总之,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思考方法更加科学, 那就要破我执,消除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用虚无的心理来看问题,完全从问题自己的角度出发,用全波段探测器来探测对象。 千万要避免出现盲人摸象一样的可笑,也要避免出现用有色眼镜来看问题的尴尬。当然,要做到完全忘我的去思考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可是,科学的创造和人的思想的进步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而容易的事情。上述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通过避免这些缺陷,我们对生活各问题的思考就会变得更加准确,让自己更幸福。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6769 次阅读|3 个评论
【阅后即删】中立观点是如何改变的?
Bobby 2010-10-4 17:56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抱定一种观点后,则很难被说服。大家可看看这篇文章《【转载】人人都是原教旨主义者》(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6658 )。 就某件事或某个人综合评价而言,中立、客观的观点几乎等于神话。即使有人说存在,也是一时的或短暂的,很快就会倒向其中的一方。观点跟位置、立场、利害、感情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不知不觉,甚至有时能让自己欺骗自己。这在心理学上已经是很明了的情况。 有两种情况很容易促使论者改变其所谓中立立场: 其一是所谓的天生反对派。天生反对派的特点是很容易滑入或置身于主流观点和大众感受的对立面。 其二是同情所谓弱者。我早在《胡说八道系列: 43 、弱者具有先天道德优势》(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6007 )就指出:人类有一种天性,那就是同情弱者,而弱者则由这一种同情,很容易处于先天道德优势。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论文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热度 4 boxcar 2010-9-15 09:10
最近,《浙江大学学报》的张月红老师在Nature上发表的一个关于该学报稿件中有31%被Crosscheck出抄袭的文章成为科学网上的一大热点话题,诸博主为此议论,连日来的头版头条基本都是关于此事的。如此惹火动人的话题,自然有有各方人士的各种观点不断闪亮登场或者黯然谢幕,显得热闹非凡。鄙人没有精力去逐字逐句地仔细研读有关的消息,也不想做出自认为公正的判断,所以这几天只是带着学习的态度在冷眼旁观,没有专门为此写东西。刚才看了科学网的新星曾庆平老师的新作 抄袭几段话犯什么罪了! 【1】忽然觉得其实抄袭这个问题并不是大家讨论的那么简单,也许我们需要跳出对是否抄袭、有多少抄袭这种就事论事的争论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相关的问题,所以就有了这个题目学术论文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毫无疑问是给业界同行们看的,里面包含的内容应该包含比较丰富的新信息,包括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理论、新结果、新解释等,具有供学者们和学生们互相学习、切磋、借鉴和参考的作用,这应该是学术界同行们大抵都能够达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所以,学者和学生们翻看杂志、查找文献时,应该首选对他们自己的研究有启发和借鉴作用的文章,仔细地阅读文章时也是在重点看有这样作用的部分和段落,甚至看了一篇文章后会认为最值得记忆的就是其中的一段话或者一个图表(当然这篇文章的作者、发表杂志的名称及卷期页码也须记录,以便引用),文章的其他部分,或许会被和众多类似相关文献一起合并同类项甚至很快就被淡忘。因此,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才最能体现一篇学术论文的真正价值和水平,而那些趋同的或者高度相似东西,虽然不能缺少,但价值相当有限。 然而非常不幸,现如今大家的关注焦点不在这些最有价值的部分,而在与没有价值的部分,因为最有价值的部分除非作者自己标注,否则不会被Highlight出来,而没有多少价值的部分,却很可能会被Crosscheck之类的软件给Highlight出来,一Highlight了就会吸引眼球,就会很快成为热议的焦点。那么为啥这些本来没啥价值的地方反而会给Crosscheck成Highlight呢?原因在于那些部分的语言描述,很可能由于或抄或仿这类主观的原因,甚至由于英雄所见略同大家用了相同的词语句式去表述的客观原因被认为疑似甚至认定为抄袭。如果一篇论文有几段被认定为抄袭从此背上这顶黑锅,不管这几段出现在什么部分、在何种情况下出现,都是好说不好听的,绝对不是件多光彩的事情,甚至让文章中最闪光的那部分思想也蒙上又黑又厚的锅底灰,让本该因为有所创新而容光焕发的作者也变得灰头土脸。这种现象,用两句咱中国的老话形容此事,那就是论文主要部分的创新内容做糖不甜可能成事不足,论文次要部分(也不得不写)的重复叙述做醋保酸结果却一定败事有余。此时学术论文体现出一种新的价值检验一个人的学术诚信。 造成这种价值倒挂的吊诡现象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版权!因为作者和出版商要求必须尊重其版权,那么以往的学术论文作者写出的每一句话,列出的每一个图表都要被后来者尊重,在后续相关文章中都应该被合理、恰当地引用而不能草率滥用。这种要求显然是合法的,但却未必足够合理。正常情况下,科学论文的实验数据是新的,图表也是新的,甚至对实验现象分析解释的观点和论述方法都是全新的,但有可能在引言部分和实验描述部分出现一些和已有文献相同的表述,这就会被软件认定为抄袭,如果后续跟进了人工判断并督促整改还好,如果就此认定为抄袭,作者可能就比窦娥还冤了。其实有时作者很无奈,一个领域的研究背景情况和进展介绍、实验描述,在不同人的笔下也不会有太多种表达形式,前面人用过了的后来者要是不想重复就得搜肠刮肚去找新的描述,难度很大,如果不幸这个领域很热门,一年有N多篇文章发表,后来者必然为此痛苦异常。长此下去,如果学者们造不出新的表述语句,或许只能用很简短的几句话表明自己最新的观点和看法,结果让学术论文变得像现如今流行围脖(微博)一样微薄了。 如此困局,出路在何处?希望博友和读者们在思考之后给出良策。 ~~~~~~~~~~~~~~~~~~~~~~~~~~~~~~~~~~~~~~ 参考: 【1】 曾庆平: 抄袭几段话犯什么罪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3183 本文已在《科技导报》发表。
个人分类: 科学网|25022 次阅读|23 个评论
“说出来”和“写出来”之异同
boxcar 2010-8-28 15:58
昨天晚上写了篇宏言博名【 1 】,文章是和新博主孔玲此前的一篇关于红颜薄命的文章【 2 】有关的,照例在她那篇文章的后面留下评论作为线索,希望她跟顺着这个链接来看看我这篇文章。孔博主果然来看了,而且留下了一小段评论: 奇怪,平时这些话我都说过跟同学听,一般是对我嗤之以鼻,没人觉得什么。怎么写出来就不一样了呢? 鉴于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很值得探讨的话题,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所以我就专门写篇博文,谈一谈在我眼中说出来和写出来的区别和联系。 一个人对某些事物形成比较明确的认知以后,就同一事物发表看法时说出来的和写出来的所表达的核心观点应该基本相同(有所顾忌,怕写出来留下把柄的不算),这是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另一个相同点是在论述自己观点时用的论据甚至论证过程的逻辑其实应该也差不多。既然相同点如此之多,那别咋还会出现听人说出来的话和读同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之后的态度的巨大反差呢? 原因一,听和读所获得的信息量不同。从表面上看,相同时间内听得到的信息量要比读更大,但这些信息中实际上有很多是不能真正派上用场的。由于说话的人的思维和讲述的语速和听话的人未必完全匹配,因此难免出现漏掉一些内容没听进去和有大段的东西根本无法理解的情况,说的人与听的人之间的各种差异(包括知识背景、看问题的深度、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越大,则听的效果就更差(所以俺的外语听力就一直不好)。读与听不同,没看懂也不用说麻烦您再重复一遍这样的话,自己调会头去再反复看就是了,这样多看几遍总能理出个头绪来,所以仅从更完整地获取信息和更深入的理解问题的角度看,读那些写出来的东西就比简单地听效果要好些。 原因二,新奇另类的观点,不容易马上征服听众,但有可能打动读者。我们都是受过 N 多年教育的,课上课下和生活中都没少被灌输一些既定的、的观点和思想,有些甚至是长期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这在一般人心目中就像是考题的标准答案。如果你说一个独到观点出来,一般人在表示认同之前一定要去和自己心目中的标准答案去进行比对,这观点如果新奇到和标准答案完全相反的另类水平,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你说得不对。如果你继续搬出些论据来论证你的观点,在已有预设的判断的前提下,他们就不一定能听得进去(同原因一),结果仍不肯接受,当然这些人自己也不见得都能举出例子来立刻驳倒你,这时最好的策略可能就是用嗤之以鼻来表态了。写出来的东西,受众很多,读到它的人可能会在深思熟虑后表示极度赞同、拍案叫绝并予以鼎立推荐;也难免有人会 嗤之以鼻或发帖批判。当然,读文章后有嗤之以鼻表情的人作者是看不到的;发帖批判(如果不是简单的骂街)的人可以之间在文字上较量一番,各自展示文笔才华和思想智慧,这时表现出来的就只是观点想法的不同,却绝对不是嗤之以鼻的态度了。但总的来说,肯静下心来读一篇文章的人,一般会冷静和理性地看待,深思熟虑之后,很多读者可以被文字所打动。 原因三,受众的不同。孔玲博主言及她博文中的很多话和同学说过,结果被嗤之以鼻,写成博文放到科学网上之后就很不一样(引起了众多的共鸣和支持),最大的区别可能是受众。毋庸讳言,限于社会阅历,很多大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和理解问题的深度是不能和科学网博主们相比的。科学网的博主们写出来的东西从来不乏新颖犀利的观点,行文作风大胆彪悍的也大有人在,论述问题的能力也很强大,所以他们可能更欣赏像孔玲博主的博文,这样才有了前述的宏言名博的效果。 综上所述,说出来的话和写出来的博文虽然发自同一个人的内心、说的是同样的观点,甚至运用的是相同的论述逻辑,但表现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写出来或许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相法。 ============================================= 参考: 【1】 吕喆:宏言博名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6850 【2】 孔玲: 红颜就该薄命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6638
个人分类: 科学网|610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种抗氧化基因与学习记忆有关的推断
孙学军 2010-7-15 08:40
个人评论,关于衰老的研究总是能吸引眼球,包括CNS也不能免俗。 但是,这个文章能发表在这个杂志上具体原因是什么?个人的分析是:Sirtuin1这个物质与长寿的关系已经有很多研究,开始是人们证明热量限制是唯一确认与长寿有关的处理方法,而这个物质是决定该处理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有许多相关文章都发表在CNS上。中国学者(营养所的翟教授)也研究过与糖尿病的关系,对长寿关系的研究已经10多年了,现在又把这个物质与学习记忆,或者脑功能联系起来。如果从衰老的角度看,老年性痴呆也属于一类,因此这个物质与痴呆的关系应该早有研究,那么与学习记忆也应该有涉及,为什么现在仍能在顶级杂志上发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这个文章故事把小RNA和BDNF联系起来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故事。 这个思路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我想最大的启发是,把慢性效应转到快速效应的研究。这个方面的例子很多,例如周专老师关于细胞因子的快速效应研究,好象是BDNF与学习记忆的关系。再就是快速效应物质的慢速效应,例如各种经典激素和配体快速效应的慢性效应,例如神经对免疫的调节。总之要从反面去考虑问题,可能可发现好东西? 个人的想法是:NRF2是抗氧化的最关键转录因子,先是对抗肿瘤的研究,随后是抗炎症的研究,现在对抗缺血的研究。从这个文献的角度看,NRF2神经调节功能是怎么样的,也许我们应该做一个一种抗氧化基因与学习记忆有关使用莱菔硫皖诱导,结合基因敲除或干扰,可以说现在这样的研究已经具备这些条件,现在只有一个问题,是否有这样的作用?我想应该是的。有兴趣的同学按照这个思路写个观点类文章肯定可以发表的。 《自然》:一种长寿基因与记忆学习能力有关 美国研究人员7月11日公布研究成果称,他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一种与长寿相关的基因似乎也与实验鼠记忆及学习能力密切相关。 这一基因名为SIRT1,在此前的研究中,它编码的蛋白酶Sirtuin1已被证明可以通过限制热量消耗来延缓啮齿类动物的衰老进程。 在最新研究中,由麻省理工学院大脑和认知科学系教授蔡立慧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转基因工程剔除了实验鼠的SIRT1基因。在与正常实验鼠对比时,研究人员发现,体内缺乏SIRT1基因的实验鼠大脑海马区对电流刺激反应很差,而海马区是大脑学习和长期记忆的关键区域,在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中,海马区是首先受损的大脑区域之一。研究人员还发现,转基因实验鼠神经元密度也有所下降,后者是衡量大脑活性的重要指标。此外,它们在记忆测试中,对新旧物体的区分也不及正常实验鼠。 蔡立慧说:这一结果显示了SIRT1在大脑中扮演的多重作用,同时表明它在治疗认知障碍疾病时具有作为靶向的潜力。 蔡立慧表示,这一成果仅是初步性的,现在利用该成果设计临床试验为时尚早,但它的确为开发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提供了方向。 这项研究成果11日发表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上。
个人分类: 科研思路分享|6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眼中的世界
Penrose 2010-6-21 15:32
From http://jandan.net/ and http://www.reddit.com/r/science/comments/cg88h/how_scientists_see_the_world_pic/
个人分类: 网络文摘|5383 次阅读|3 个评论
写文章是给自己看的!
lihf 2010-4-20 13:19
看到王老师博文: 同学呀,写论文是给别人看的! 同时也看到另外一篇 : 为学术而学术方可产生大师 感觉写的都非常好,但同时也提点反面意见,谈谈我的拙见,写论文主要是给自己看的. 文章要写清楚,写明白,以方便给别人看,毫无疑问是对的. 写文章归根结底是给自己看的?还是给别人看?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同认为什么菜好吃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白菜和萝卜并不矛盾. 写文章的对象要经历三重变化: 写文章是给自己看的. 写文章可以给别人看的,如果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创作或为了什么而创作就是一种悲哀了. 写文章终究还是给自己看的. 为了学术而学术. 学术才能单纯, 做化学的都知道纯水和纯酸是永恒的追求; 因为只有自己才最明白自己文章的. 说白了,别人不见得明白你这个学科! 只有归根结底是给自己看且百看不厌的文章才是需要写的文章; 记得一首诗: 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 也适用于自然科学的论文。
个人分类: 科普园地|516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色情作品对我们有益吗?
andrologist 2010-3-23 07:30
《科学家》(美国)2010年3月1日报道 对这一课题所进行的科学论证业已发现:色 情作品利用率上升,性犯罪率下降。 色 情作品,大多数人见识过,而且所持的意见偏激并多负面 一些人认为便利接触色 情作品会扰乱社会次序,从而刺激人群实施强奸、性侵及其它与性相关的犯罪活动。即使色 情作品不引发犯罪,他们也会说,这将诱使妇女颓化堕落。再则,被色 情作品声色并茂地描绘的妇女也会受到伤害,亦将损及虽未参加色 情作品所称的活动、但由于受到被色 情文化同化的男性的鼓励而进行色 情表演的妇女。许多人甚至坚信色 情作品应被界定为非法。 与之不同,其他人认为色 情作品是幻想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幻想实际上能够抑制性活动并名正言顺地将性攻击行为取而代之。他们认为,色 情作品为满足性唤起(手淫)提供了即时手段,从而替代了危险而有害的、并且非法的行为。 一些女权主义者甚至声称色 情作品可以让妇女从社会拘谨与约束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但是(下面的)数据说明了什么呢?几年来,许多科学家业已调查了色 情作品(除非被判为淫 秽,按照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应该是合法的)与性犯罪以及针对妇女的态度之间的关系。在每种受到调查的范围内,研究者发现色 情作品发行增加时, 性犯罪(率)并不上升,甚至反而下降。 因为色 情作品分布范围极广,所以要找到研究人群并不是一件难事。仅是美国每年就生产一万部色 情影片。色 情工业游说团体言论自由联盟估计成人视频/DVD销售与出租每年产值即达到40亿美元。英特网是个丰富的色 情作品来源,经常访问色 情网站的成年人即达4000万人,而超过4分之一的成年人在工作时下载色 情作品。并且,不仅仅是男人感兴趣: Nelsen/Net报告说2003年9月有940万美国妇女登陆了色 情网站。根据保守传媒监控团体Family Safe Media(家庭安全媒体),色 情工业赚的钱比所有尖端技术公司(包括微软、谷歌、苹果和亚马逊)加起来所赚的钱还要多。 为调查色 情作品广泛传播时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研究者经常让研究对象接触色 情作品并测量一些变量(诸如态度的改变)或预测假定的(研究对象的)行为、会见性侵者以了解其接触色 情作品的经验、会见性侵受害者以评估色 情作品是否与性侵有关。令人惊讶的是,极少有研究表明:色 情作品的发布与反社会行为或性犯罪有关系,在任何社会中都是如此。在那些研究中,没有研究发现两者有因果关系,极少数的研究甚至发现存在正相关。 根据国家联邦调查局司法统计部,虽然色 情作品广泛传播并且日益增长,1975-1995年的强奸发生率却明显下降。 下降趋势在最有可能上网的两个年龄段,即20-24岁与25-34岁的人群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在这些全国范围内展开的研究中,做得最出色的是Berl Kutchinsky所作的研究。上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他研究了丹麦、瑞士、西德与美国的情况。 他指出,大约从1964年到1984年的近二十年内,发行的色 情作品越来越多,而这些国家的强奸率要么下降要么相对平稳。此后研究也显示了在其它每个国家有类似发现,这些国家包括日本、克罗地亚、中国、波兰、芬兰与捷克共和国。 过去20年美国发生的强奸案也持续下降,而在那些允许拥有儿童色 情作品的国家,针对儿童的性侵行为(发生率)已经下降。引人注目的是,在美国,没有任何团体曾经投票表决禁止成年接触色 情作品。(美国)社会标准所拥有的唯一特点是:不能容忍未成年人成为色 情作品中的性行为的参与者或色 情作品的消费者。 对于性侵者使用色 情作品问题,警方有时指出,他们发现用过色 情作品的人数在性侵者中拥有高百分比。这没有意义,因为大多数男性都在某段时间内用过色 情作品。 Michael Goldstein 和 Harold Kant作了更加密切的观察。 他们发现在监狱人口中,比起非强奸犯来,强奸犯在年轻时更可能因观看色 情作品而受惩罚,而其它研究则显示受监禁的非强奸犯所看的色 情作品更多,并且,更年轻的时候就观看色 情作品。与性侵者高度相关的是严格的、强迫性的宗教式生活教育。Richard Green也报告了强奸犯与儿童骚扰者使用色 情作品少于正常男性对照组,。 现在我们来看对妇女的态度。对看过色 情电影的男性的研究发现,看过色 情电影的男性比未看过色 情电影的男性,对妇女的态度更宽容、更易接受妇女。同时由其他研究者(包括男性与女性)所作的研究也基本上同样发现:在接触色 情作品的次数与所有厌恶妇女的态度的度量之间不存在可觉察的关系。没有研究者或批评家发现相反的结论, 即接触色 情作品(无论根据任何定义来判断)与对妇女反感或针对妇女行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接触色 情作品与对妇女态度粗暴根本就没有关系。 无疑,一些人声称因为接触色 情作品而遭殃 只要看看那些妇女庇护团体、离婚法庭与其它场合的证词就明白了。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这就是所声称的性侵或性伤害的原因。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不存在不会或不被滥用的自由。从参军的自由到怀孕的自由(只要看一下八胞胎母亲就明白了)都是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防止少数人滥用自由,大多数人的自由应该受到约束。当人们跨入雷区表现出非法行为时,有法律来惩罚他们、威摄他们。在美国,138个居民中就有一人蹲牢,可以想象,如果色 情作品非法,跨进监狱的人会比跨出监狱的人多得多。 根据《重新审视色 情作品:公众接受度与性相关犯罪》(发表于Int J Law Psychiatry, 32:30414, 2009)改编。 作者:Milton Diamond (夏威夷大学) (作者Milton Diamond是夏威夷大学解剖学、生物化学与生理学教授,性与社会太平洋中心主任) 译者:Docofsoul (丁香园) 参考文献: F. M. Christensen, Pornography: The Other Side. New York: Praeger, 1990. M. Diamond, The Effects of Pornograph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 Pornography 101: Eroticism, Sexuality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J. Elias et al., eds., Amherst, NY: Prometheus Press, 1999, pp. 22360. M.J. Goldstein, H.S. Kant, Pornography and Sexual Deviance. A Report of the Legal and Behavioral Institut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R. Green, Variant Forms of Human Sexual Behaviour, in Reproduction in Mammals. Book 8, Human Sexuality, C. Auston R. Short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pp. 6897. B. Kutchinsky, Pornography and Rape: Theory and Practice? Evidence from Crime Data in Four Countries Where Pornography is Easily Available. Int J Law Psychiatry, 14:47-64, 1991. M. Popovic, Establishing New Breeds of (Sex) Offenders: Science or Political Control? Sexual and Relationship Therapy, 22:25571, 2007. N. Strossen, The Perils of Pornophobia, The Humanist, 55:79, 1995. E. Tovar, et al. Effects of Pornography on Sexual Offending, Porn 101: Eroticism, Sexuality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J. Elias et al., eds., Amherst, NY: Prometheus Press, 26178, 1999. 原文链接 http://www.the-scientist.com/2010/3/1/29/1/ 原文PDF Porn: Good for us?
个人分类: 科学奇观|3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孩子们说说“鬼”的事:我的一堂意识形态教育课
llgkyy 2010-1-18 22:35
题记:一生的职业选择都在教师的行当里兜圈子。初中毕业,上了中等师范学校,定位是当一位小学老师,毕业的时候,保送上了大学,小学老师没当成;上大学后,定位是做一名中学老师,毕业的时候,留校当了大学老师,中学老师没做成。昨天翻到了一篇发表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的旧文,看来那时也真用心良苦,专心专意想做好小学老师的。十几年前,我对哲学知之甚少,课堂里学习过马克思主义,信奉唯物主义,对学生的引导也就只能是不过尔尔。人生无法假设,如果当初安心做了小学老师,另一番样子的人生或许也是幸福的、安适的。 旧文如下: 抓住有利时机 引导学生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无论教师将课备得如何完善,课堂教学计划做得多好,也很难象加工某种产品一样完全程式化地按计划完成。而是常常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此时,如果教师能抓住有利时机,适当引导,则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在小学五年级作文课堂中的一次意外尝试就证明了这一点。 一次,给小学五年级学生上作文指导课,讲到联想和想象。我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联想、想象,例如,拿出一分钱硬币,问学生可以想到什么,在黑板上写出红字,引导他们联想......准备就他们自己联系、想象的结果做片段练习。 当学生们说出各种想法后,我不经意地说了一句:不管你们如何想象,也想不出你们没有看见过的东西。正准备进行下面的教学,忽然讲台下面一阵骚动,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他能想出没见过的东西,全班同学都异口同声地支持这位同学。这时候,遭遇如此深奥的哲学问题,面对小学生,老师用三言两语很难解释清楚。我索性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如下的教学: 师:好吧!你来说说你想出来的没见过的东西。(指站起来的那位同学)。 生:鬼。这位平素很调皮的男生说。全班同学都笑起来,看着老师。 师:你能说说它的样子吗? 生:披头散发,脸很黑,血红的舌头伸出嘴外,手上有很长的指甲,全身长满毛。 师(面向全班同学):披着的头发,黑黑的脸、舌头、指甲、毛,哪一样你们没见过? 生(想了一会儿):都看见过。 师:这位同学并没想出他没看见过的东西,只是把见过的东西变变样子,组合到一块了,是不是这样?大家仔细想想。 生:是。 师:鬼并不存在,是人们根据他们看见过的东西,想象出来骗人的。 接下来,几乎每个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说出了他们想象过的东西,有外星人、奇形怪状的机器人、小龙人、拿着枪的飞机等形象,我都按上面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确实想不出没有看见过的东西。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我布置了作文片断,让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形象。 在学生兴趣盎然地主动探索中,渗透了哲学问题的认识和世界观的教育,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探索,需要教师的应变机智、知识素养,更需要教师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思维的有利环境。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99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诠释人品”观点的评述(一)
nmghjcfr7075 2009-12-29 16:08
观点阐述: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伟大没有那么张扬,也很少出现在聚光灯下,但却更值得尊重,更无愧荣耀。我们把这种伟大称为平凡中的伟大,也就是人品。人品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事件。从某种重要意义上来说,人品是三个重要的选择:即对行动的选择,是指我们注入生活的能量,也就是自己的意志力;对目标的选择,是指我们设定的终点,也就是人生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对原则的选择决定我们实现目标的方式。 我的评述:人品是评判一个人的隐性指标,但绝对应该是最关键的指标。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146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需要另类
罗非 2009-9-4 11:14
科学是假设和检验的过程。这一点几乎所有搞科学的人都明白。 然而,大众常常并不明白,他们会把已经发表的科学观点看作结论或者真理。这是大众对科学、对专家的迷信。 有时候,专家做久了,自己也会把自己提出来的观点当作结论或者真理。这是专家对自己的迷信。这是很麻烦的。因为专家通常都很有了一些身份,别人很容易迷信他;如果他自己也迷信,就会进一步加强个人迷信和崇拜。这不仅局限了专家自己对科学的进一步探索,也误导了千千万万大众。 专家最需要牢记的,就是一切都是可以被质疑的,包括科学史上任何老祖宗的观点,包括专家自己的观点。 曾几何时,西方现代医学几乎一统天下,把所有不属于这个系统的医学几乎赶尽杀绝。然而,无数临床失败的事实提醒了其中一些有识之士,于是西方开始重视所谓另类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甚至在美国经济大幅度滑坡的时候,NIH中所有方向的财政拨款几乎都缩水的前提下,给另类医学的拨款并没有缩水。 这是因为对于一个开放的心灵而言,另类恰好代表着希望。 中国的科学要发展,就需要开放心灵,解放思想,不能被迷信所束缚。不论是对科学理论的迷信,还是对专家的迷信。所以,应该鼓励另类的科学思想出现。 只有不加局限允许各种另类科学思想自由探索,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科学创新。毕竟,所有已知的东西都已经陈旧。在已知基础上做的工作都是所谓集成创新。只有另类的科学才是完整的原始创新。 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另类的科学思想、研究和讨论。不要怕看到那些敏感的词汇。怕只怕大家都说不出新鲜的东西。 科学,不应该带着枷锁。
个人分类: 科学评论|4900 次阅读|3 个评论
赵忠祥的某些观点似乎不够现代?
zhouxueyongt 2009-8-7 14:08
我早就写了一篇关于赵忠祥的文章,可是发表不出去,大概是说了几句令这位年薪值三百万的大腕不高兴的话吧。今天我怀着尊敬的心情,谈几句想法。不久前赵忠祥在接受采访时对罗京之死上《新闻联播》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新闻联播》越位了:按罗京的身份不应该在新闻联播里报,这是破格。(7月18日《东方今报》,7月19日人民网)。 紧接着赵又说:一个国家的体制、仪式,从封建社会来讲,都是有规定的,是有制的,一级一级的,没有一个国家没有级别。罗京这次,《新闻联播》里面为他不是报了一次,而是几次的报道,我觉得超过了党和国家一般领导人的规格。 赵忠祥拿封建社会的等级观来解释当代《新闻联播》的越位行为,虽然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毕竟不合时代的潮流,这就是我说他某些观点不够现代的原因。自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主、平等、自由、博爱成为现代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追求目标,经过先烈们的代代努力,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已全面展开,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播音大腕竟然置公民社会的主流意识于不顾,拿封建伦理观念衡量是非,着实令人感到意外! 马克思在 1843 年 5 月的一次旅行中写到: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来说就是轻视、蔑视人,使人不能成为其人。等级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赵先生的感知也的确是真实的,但这种感知毕竟不符合人们追求公平的善良愿望。当记者提到饶颖时,赵先生说不要提 那两字 ,但可以用任何名词。饶颖这个人是客观存在的,叫她的名字是对她人格的尊重,你随便用个名词就可以代替她,请问你尊重她的人格了吗?也许那件沸沸扬扬的事不是真的,所以令大腕先生感到不舒服。但尊重人更应该在您身上得到体现。 现在很多人都把黑格尔的话当成了挡箭牌:存在就是合理的。其实,存在的不一定就是合理的,社会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当存在不合理时,就要有了改变这种存在的意识,于是社会前进了。 赵忠祥一直是我们尊敬的著名播音员,按我的理解他应该是完美的,但他说的某些话使我认为似乎不够现代化,引经据典的时代有些久远。看来中国的现代化意识还需要不断启蒙,而且还要很长一段时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41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称性:从立场看观点VS从观点看立场
大毛忽洞 2009-7-30 13:09
对称性:从立场看观点 VS 从观点看立场 对于同一个问题,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有时是完全相反的。 在哲学上,为了把对方驳倒,诡辩论者往往喜欢偷换概念。偷换概念的实质就是把对方的立场转动一个角度,结果把马变成了蛤蟆,如图 1 所示。 图 1 左图是蛤蟆,把立场逆时针转动 90 度之后,蛤蟆就变成了马(头)。 图 2 立场转动 180 度之后,先生就变成了猪头,猪头变 成了 先生。 图 3 立场转动 180 度之后,漂亮的姑娘变成了歪嘴老太婆,歪嘴老太婆变成了漂亮了的小姑娘。 图 4 立场转动 180 度之后,两个盘上的杯子完全上下颠倒了。 GOOGLE照片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7826 次阅读|1 个评论
俺对女博士的观点
shushenlw 2009-7-18 22:56
俺对女博士的观点 好长一段时间来,网络和社会上对女博士的观点几乎都惊人的一致(呵呵,我不说各位也知道是什么吧),还记得陈鲁豫也为此而采访过四位不同年龄的女博士。由于俺仅仅是一名硕士研究生,认识的女博士有限,因此一直没有发表什么看法。最近看到本网站刘霞老师关于女博士的几篇文章,勾起了俺的思绪,因此就产生了这些文字。 什么是女博士?俺的文化有限,只好借助工具了。百度百科中女博士的搜索结果如下: 女博士  nǚ b sh   释源:《三国志魏志文昭甄皇后传》裴松之注。该传曰: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父逸,上蔡令。后三岁失父。裴注:《魏书》曰:逸娶常山张氏,生三男五女。 (后)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后言: 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   《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和熹邓皇后讳绥,太付禹之孙也。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集解》:别出己意与诸兄辩难诘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   说解:博士,古代宫名。秦汉时掌通古今,备顾问。汉武帝尊儒术,于朝设五经博士,并置博士弟子学习经术。汉和帝邓皇后、魏文帝甄皇后,都是从小喜欢读书学习,颇具文才。这本无不可,但在当时似有不务正业之嫌。故家人非之,讥称女博士。后遂以女博士为才女之美称,如宋黄庭坚《豫章集赠李辅圣》诗云:相看绝叹女博士,笔砚管弦成古丘。 另外,网络上也经常有大专生是小龙女,本科生是黄蓉,研究生是赵敏,博士生是李莫愁,博士后是灭绝师太,硕博连读更可怕是传说中的东方不败的说法。俺不知道社会上的人为什么这么怕女博士,难道单纯的真是因为很多女博士找不到工作么,好像不是吧,也许是太多的男人怕面对一个博学的女人,所以才像上面说解里面一样讥称为李莫愁吧。 其实俺是很羡慕女博士的,多好啊,有种知性美。女博士也和一般的女生差不多吧,喜欢逛街、爱玩、爱美,虽然没多少时间打扮。另外,如果女博士和自己的研究方向差不多的话,在课题上有什么困难还可共同探讨。 最后一句:俺喜欢女博士
个人分类: 思想与生活|1317 次阅读|5 个评论
汲取与贡献
lifevic 2009-6-8 22:22
建站近一年了,一直没有系统的跟读科学网的信息,也没有在此空间里留下只言片语,身为教育和科研工作者,有些惭愧。 最近偶尔读了几篇高人大作,汲取了一些能产生共鸣的观点,并指导我的科学实践,受益匪浅,这使我对科学网油然而生敬意,科学网博客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彼此相互交流的平台,为那些关注科学教育和中国科教发展的人们提供一个表达、讨论和争辩的地方。您把学者与各界人士凝聚在这里,发表各自的观点,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相信这于国于民都会有不小的贡献,让我们每个人都思维活跃起来,行动果断起来,边汲取,边贡献,共同向前......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5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增加《一句话观点》板块的说明
wqb 2009-3-10 09:46
上学期很忙,这学期也不轻松,所以我的博客一直没有更新,但还是有很多话要说的。所以,今天想增加一个板块一句话观点,当然,有时也说两句话,但不长篇大论,这样可以在一些问题上表明自己的态度,不加过深的分析,节省时间,简单明了。 好了,今天开始重开张!
个人分类: 一句话观点|2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彻底改变了我们观点交流的方式
杨学祥 2009-1-28 14:33
马克泰勒( Mark C. Taylor )最近指出,我们所熟悉的书籍和期刊已经是过去的文物了。不幸的是,最后认识到这个事实的是大学和学术界。从个人电脑到手提电脑的转变激化了去中心化过程,改变了交流的本质。人们常常抱怨,至少教授们如此,年轻人不再读书了。但是这是不真实的。他们一直在阅读,不过不再读书或者长篇文章了。移动技术打乱了一切,让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分析的术语。我认为跨国这个词已经没有用了。它带有过去的意味,但不能帮助我们理解已经出现的政治空间的重新构造。把任何东西都想象成随时都在变化的节点的网络,这些节点可能是个人的、社会的、经济的、生物的。问题是在什么地方或者如何接通这个网络。现在存在的大部分报纸和期刊并不能为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利益服务。相反,它们的泛滥是越来越超级专业化的症状,对越来越少的东西了解得越来越多。这是走向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多的历史潮流的相反方向。所以我的建议是期刊杂志已经完蛋了,我在多年前就已经不再阅读任何学术期刊了,也不再为它们投稿了。期刊杂志的唯一功能是给予在越来越小的圈子里撰写学术文章的人学术地位。如果观点才是最重要的话,我相信这是学术期刊的价值所在,那么,我们就必须彻底改变观点交流的方式【 1 】。 专业学术期刊认知世界的方式,就像瞎子摸象,专业分割得越细,结构识别得越精,离大象的整体形象也就越远。大象既不是一根柱子(腿),也不是一把蒲扇(耳朵),更不是一只长矛(牙), ,而是它们的有机结合体。 对于环境、气候变化和重大灾害等全球性问题,我们很难在某一国家中找到规律性的完整结论:流感世界大流行和 8.5 级以上大地震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从一国或一地区来看这一规律就不明显,甚至根本就不存在。地震预测难就难在我们至今找不到唯一可靠的地震前兆,包括天气预报在内,所有的预测模式都是理论计算加经验估计,准确率很低。没有对事件的宏观认识,掌握变化趋势的预测就变得异常困难。 对于时间性很强的天气预报和灾害警报,网络比期刊据具有更及时快捷的优越型。通过网络传递各种瞬时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来源和发表个人观点的重要渠道。 科学的第一原则是公平,如果文章由于自己的出身不同(刊物本身影响力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这不仅说明当前科学评论界的低下水平,而且会导致文章作者为在著名刊物上发表文章而不得不阉割文章的创新灵魂。事实上,许多创新的惊世之作,不仅没有在著名刊物上发表,而且长期遭到当时名人的压制与批判。魏格纳的《海陆的起源》,哥白尼的日心说,孟德尔的遗传学说等等,莫不如此【 2 】。 孟德尔是奥地利科学家,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 1856 ~ 1863 年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试验,总结出两条遗传规律即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一科学成果孟德尔曾在布隆自然科学协会 1865 年 2 月 8 日和 3 月 8 日的两次会议上报告过,并于 1866 年以《植物杂交的试验》为题发表在该会会刊的第 4 卷上,但当时并未引起注意。孟德尔的思维和实验太超前了。尽管与会者绝大多数是布隆自然科学协会的会员,其中既有化学家、地质学家和物理学家,也有生物学专业的植物学家、藻类学家。对于孟德尔的发现,当时的名人权威不能理解,一直被埋没了 35 年之久。直到孟德尔逝世 16 年后,豌豆实验论文正式出版后 34 年,他从事豌豆试验后 43 年,他的预言才变成现实。 1900 年,荷兰的德弗里斯、德国的科伦斯和奥地利的切尔马克分别通过各自的研究得出与孟德尔相似的结论后,才在文献中找到孟德尔的早已被人遗忘的论文,孟德尔的发现才被世人承认,称为孟德尔定律。如果仅仅看文章的出身,而不看文章的内容,孟德尔定律就不复存在。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 1910 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魏格纳认为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并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推断在距今 3 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在一块,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叫做泛大陆。 1912 年 1 月 6 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1915 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魏格纳去世 30 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尼古拉.哥白尼,是波兰天文学家。他在 1533 年完成了《天体运行论》这部巨著的初稿。 1542 年 6 月,《天体运行论》和排印工作开始进行,负责这本书出版事宜的奥西安德尔却按自己的意愿写了一篇没有署名的序言,说明书中的学说只是为了计算星历表之便而采用的假设,不一定和实际情况相符。这也是在《天体运行论》出版后几十年时期内很少人重视哥白尼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哥白尼的学说触犯了基督教的教义,遭到了教会的反对。他的著作更是被列为禁书。布鲁诺因宣传日心说而被教会处以火刑,伽利略因赞成日心说而被教会监禁,但真理是封锁不住的。 1882 年,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这一光辉学说经过三个世纪的艰苦斗争,终于获得成功并为社会所承认。 由此可见,一种创新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观点而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而被盲目的崇拜。把流行趋势当作科学评价的标准,用刊物的影响力来评价文章的水平,这本身就是对科学的亵渎与歪曲。孟德尔定律被埋没了 35 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被压制了 60 多年,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封锁了三个世纪,原因就在于当时科学界的低水准评价,就在于按图索骥的假伯乐:人们期望的理想模式与真理相差十万八千里。 世无伯乐遂使驽马成名。用简单的影响因子来评价文章的科学价值,这是外行评价内行的一种懒人的办法。中国的典故按图索骥是对这种办法最形象的批评。在跟风趋利的科学界,按图索骥已经国际化。科学的创新精神被淹没在滚滚黄金的趋利浪潮之中。美国生理学会执行主编马丁弗兰克说的好,我们都成了影响因子的奴隶【 3 】。 刊物本来是科学论文的载体,它是为科学的传播服务的。现在,科学的奴仆变身为主人,人们不是追求科学论文中的科学精神,而是祈求著名科学刊物的权威和灵光。即使是一篇平庸的文章,一旦被著名刊物录用,立刻就身价百倍,奖金和项目就会滚滚而来。著名刊物成为文章价值的评价尺度,按照这种尺度,哥白尼的日心说、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就会永远被人遗忘,它们在长达数十年的岁月中默默无闻,而著名刊物仍在高谈阔论科学精神。 科学创新首先从少数先知先觉者中开始,不可能立刻就得到多数人的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适于科学,甚至会扼杀科学。祈求用一种简单的计算模式来来挖掘科学的创新精神,无异于按图索骥。英雄识英雄,伯乐识千里马。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科学界有一种慧眼识英雄的机制,有一种自由争论的公平环境:小人物可以挑战大人物,小刊物可以挑战大刊物。如果文章也讲出身,如果大刊物可以封杀一切,科学的公平何在【 2 】? 网络彻底改变了我们观点交流的方式,网络提供了人们广泛参与科学问题讨论的新途径。学术期刊完蛋了的观点可能过于激进,但是网络的广泛与公平已经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包括科学观的发展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吴万伟 译。 学术期刊完蛋了 马克泰勒采访记。 刊发时间: 2009-01-14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1/14/content_878457.htm 2. 杨学祥。按图索骥的国际化:科学的奴仆变成了主人。上传日期: 2005-10-29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808.htm 3. 理查德莫纳斯特里(吴万伟译)。吞噬科学的数字。刊发时间:上传时间: 2005-10-31 11:41:52 中国学术论坛。 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667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丁金文_2220
wuyeqing 2008-10-28 13:42
8 月 22 日7 时 44 分, 2220 次列车在大连周水子站临停 1 分钟,并用警车护送, 7 名日本旅客顺利登上飞往日本大阪的航班。返回日本后,杉本洋江代表其余外籍旅客用汉语写来感谢信。 杉本洋江在信中说:这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做不到的。列车在周水子车站临时为我们停车一分钟 ( 本不应停 ) 安排我们提前下车,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在中国铁路史上闻所未闻。在世界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做不到的。列车长为了万无一失,还专为我们联系了警车护送到机场。这也是铁路的又一创举。 此事一经报道,立即引起无数国人的愤怒和世界的轰动,甚至有爱国人士因为怒不可遏,不想与如此之人同一国度而想加入美国国籍,不管我们的国人是否理智,我想广大群众的意见才能代表一种时代的先进性,在这么多国人一边倒的唾骂声中既然还在为自己做毫无意义的辩解,中国这么多旅客每天每次都可以晚点,日本人为什么就不可以晚点,如果说他们不了解我们国家列车晚点是家常便饭,就算他们出来旅行对我们国家的国情很无知,也应该知道列车有不准点的时候,他们国家的列车不晚点吗?何况是地铁也会有延误的时候,为什么他们就把时间算的刚刚好可以等上飞机,难道登机需要提前几个小时的规定他们也不知道吗?我很难想象来自发达国家的人在国外旅游连这点计划和安排都不会,他们是来旅游的,按理说不是来做重要事情的!出来旅游是鬼都知道应该提前做好很多准备,何况是鬼子.我怀疑这是日本人的一个阴谋,是想试探我们的这些所谓的人民公仆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然后让我们国人比较下他们受到的待遇和我们自己国人受到的待遇的差别,民族矛盾就是这样激起的!我们国人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但不是你说的我们自己人,而是日本人,而他们利用的工具就是你以及你们一群帮凶,我感觉自己在看007大片,多么惊险的一个赶飞机镜头!这部影片的导演就是日本的FBI。日本人只是想试探我们这么些年来有什么改变,他们的结论是,没有改变!我们有些统治者几十年来仍然是没有自信心,没有民族自尊心!对贫苦大众就耀武扬威,为富不仁!而对待日本人呢?终于让我们大家有目共睹!这点我们坐过火车的人都身有体会,而且是刻苦铭心,我们的老百姓到那里都是受到欺压的,虽然我们很多老百姓很麻木. 日本人坐火车列车晚点你们就有错在先,而且还有老人在你们就很慈悲,是不是这两位老人还有二战时的皇军霸气让你胆战心惊?我曾经看到一位大妈因为肚子疼的在地上打滚,你们的列车员都消失的无影无踪,感觉就是无人售票车,找你们帮忙的结果可想而知。难道他们延误出境责任都在于你吗?你们这个时候哪里来这么大的责任心呢?一个客观事实是多因素的复杂结果,而不是由于某一个因素就可以造成一个结果,就如同我们得癌症一样也是多基因的结果,难道他们延误出境就没有自己的原因吗?我们都知道内因比外因重要很多.难道他们的信用就很值钱,我们的民族感情和尊严就一文不值吗?这确实是铁路史上一大创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你知道所谓的西方发达国家讲究信用,而我们有多少因为火车延误而让国人蒙受生命财产损失?这个时候你们的良心和责任心呢!建立在你所谓的为了引进日本的资金和技术的想法与卖国求荣有何不同?我们改革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和团结,而不是为了去讨好发达国家来求得发展!他们的技术和资金就不要我们的资源和市场吗?虽然你可以为自己辩解,当年汪精卫不可以为自己辩解吗?难道你以为汪汉奸就蠢得像头猪吗?从今天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来看,你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难怪有国人想加入美国国籍,因为我们所在并非人间,你所谓的日本人的表扬信就可以证明你的决定是正确的?难道就连证明一件事情是否正确需要时间和群众检验这个道理都不懂吗?这就是所谓的你们的素质?竟然置人民大众的意见而不顾,日本人的感谢信就说明你自己对了吗?小时候受到过的表扬还不够吗? 日本人的所谓表扬信我看了很多遍,是明人都可以看出这其中是褒是贬, 这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做不到的(说明了永远都不会有国人在日本会受到这样的待遇)这在中国铁路史上闻所未闻(确实没有,可见这些人能力有多强)这也是铁路的又一创举(这就是你们体会了胡总书记精神的结果?终于有了一个创新的政绩),这怎能不说是一个创举呢?这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一个创举,在日本间谍世上无疑也是一个创举!因为他们只要几个旅游的人就可以把我们国情摸的一清二楚! 难道没有创造间谍史吗? 一直没有写博客的时间,但这次实在是很有必要写点东西纪念点什么,这件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为官者麻木不仁的心态,从鲁迅的文章中可以找到这种心态的一些蛛丝马迹.我们的民族觉悟性还是不够.我认为我们有些政府官员贪污是一种正常现象,这在任何一个有国家机器的国度里都不可避免,但是为官者就应该为老百姓做点实事,让我们老百姓做真正的主人,让我们的国民都能够受到平等待遇.我身边有太多的老百姓生存状况不说惨不忍睹,至少可以说是很可怜的,虽然每个人活着不容易,改革开放发展最可怜的是很多穷苦农民,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中央政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还是给了我们一丝希望,希望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群众的政府,而不是拿纳税人的钱为所欲为.希望我们每个人发奋图强!也希望我们的列车员今后能够对自己国家的乘客能够尊重,至少跟日本人能受到同等待遇. 八二二事件沉思 转载于金文博文: 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正当我好好享受一下难得的轻松时,正在网上遨游的儿子告诉我说我在 8 月 22 号做的一件大好事在见报后,在互联网上遭到部分网友的破口大骂,而且上纲上线,实在令人无法理解。做为一名有着几十年铁路从业人员的老铁路来说,我这几十年不能说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有多大功劳,但至少也有苦劳吧,没想到竟落得今天这种下场,实在令人想不通。   首先,说为什么当时的列车会晚点。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迅速,对铁路的运力要求远远大于实际的铁路承运量。有报道说我国以占世界 7 %的铁路运营里程承担的世界 40 %的总运量,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同时也说明我国的铁路运力缺口确实太大。由于铁路投资规模庞大,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旅客列车晚点是没有办法的事。本来我国的列车提速就是以小站不停为代价提速的,所以对于列车经常晚点,希望大家能理解。   第二.为什么会为当时的日本友人停车?因为当时那 7 名日本友人是因为我们的列车晚点才造成了他们有可能赶不上飞机,从而造成他们有延迟出境的嫌疑,是我们没做好工作不能按时到站,是我们有错在先,而且对方有两位老年人,确实比较令人可怜。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极讲信用,如果这次他们如果延迟出境被纪录在案的话,会为以后他们到世界其它国家的出行造成极大不便。从另一方面讲,日本现在是发达国家,是我们需要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国家,我是我们铁路部门树立良好形象的一个机会。所谓外交无小事,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会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从而影响我国的整体形象和招商引资。所以才特事特办。   第三.为何要申请警车开道?一般来说,没有特别重大的活动是不适宜于警车开道的。前面说过了,由于牵到国际形象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不用警车开道, 7 名日本友人即使提前下了车赶到机场照样晚点,那提前下车和临时停车也就失去了意义。当时想行百里者半九十,干脆好事做到家,所以才申请了警车。   第四.如果是中国人遇到这样的事情会临时停车并警车开道吗?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我几十年的铁路生涯中,这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如果确实遇到了国人同样的事,需要酌情处理,因为这种事情需要领导从全局的角度一考虑,不是绝对不可以。有人说什么铁路刚绑死人等等,我只能说,那只是报道上的一面之词,我不是当事人,不了解实情,无法做出解释,总之,如果我遇到当时那种有人在车上发疯的情况,会依法处理。   第五.日本友人的表扬信就说明了当时我的决定是正确的,为我们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国际口碑,为我们铁路系统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这是有目共睹的,说明了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的服务行业的水平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   第六.很多网友因此上纲上线,大肆谩骂,污辱我们铁路工作人员的做法我无法表示理解与赞同。大家都不容易,谁不想在百姓口中落下好口碑呢?由于我们的工作确实有做的不到位的情况,希望大家能理解并给予时间让我们慢慢改正。无端的谩骂不利于事情的解决,更不要扯进历史进来,就事论事比较好。   第七.希望大家能够理智地思考问题,不要被情绪所左右,不要被一小部分别人用心的人利用。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