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土壤修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有机肥对中国温带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蒋高明 2019-11-23 10:04
有机肥对中国温带农田土壤微生物 群落 多样性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甄珍 , 刘海涛 , 王娜 , 郭立月 , 孟杰 , 丁娜 , 吴光磊 , 蒋高明 * * 通讯作者 ( 本文 SCI 引用 65 ,阅读 18175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玉泉路 19 号, 100049 PLoS ONE , 2014. 9(10): e108555. doi:10.1371/journal.pone.0108555 (SCI citation 46) 【 摘要 】 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 结构 和养分含量等退化,进而影响作物健康和土壤可持续生产力。本研究 在 玉米生长过程中 , 施用堆肥和 微生物菌粉 或其组合,精确 测定 土壤质量参数 变化 ,为退化农田土壤修复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案。 比较 了 6 种不同处理 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基础呼吸、群落结构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动态影响 ,以 中国东部 某 温带农田不同玉米生长阶段 表层土 ( 0-20cm ) 作为 盆栽 实验基质 。变性 凝胶 电泳( DGGE )指纹图谱分析表明, 6 种施肥处理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组成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细菌和真菌群落 Shannon 指数在 MB 处理中最高,在 N 处理中最低。不同 有机肥 处理后 ,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导致土壤微生物特性 差异 。堆肥显著增加了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提高了土壤呼吸和酶活性( p0.01 ),而施 化肥 则相反( p0.01 )。 B 和 NB 对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较小,对群落结构和土壤酶没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和菌料能迅速改善退化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增加微生物 多样性。 Effects of Manure Compost Application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Soil Microenvironments in a Temperate Cropland in China Zhen Zhen, Haitao Liu,Na Wang, Liyue Guo, Jie Meng, Na Ding, Guanglei Wu, Gaoming Jiang * * Correspondence author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stitute of Botan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xincun 20, Xiangshan, 100093,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 19, Yuquan Avenue, Beijing, 100049, PR China PLoS ONE , 2014. 9(10): e108555. doi:10.1371/journal.pone.0108555 (SCI citation 65, view 18175 ) Abstract The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excessive chemical fertilizers has resulted in the degeneration of soil quality parameters such as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ommunities, and nutrient content, which in turn affects crop health, productivity, and soil sustainable productivit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rapid and efficient solution for rehabilitating degraded cropland soils by precisely quantifying soil quality parameter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manure compost and bacteria fertilizers or its combination during maize growth. We investigated dynamic impacts on soil microbial count, biomass, basal respiration, community structure diversity, and enzyme activity using six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the plowed layer (0–20 cm) of potted soil during various maize growth stages in a temperate cropland of eastern China. Denaturing gradient electrophoresis (DGGE) fingerprint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bacterial and fungi communities in the six fertilizer treatments varied at different levels. The Shannon index of bacterial and fungi communities displayed the highest value in the MB treatments and the lowest in the N treatment at the maize mature stage. Changes in soil microorganism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after different fertilizer treatments resulted in different microbial properties. Adding manure compos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mount of cultivable microorganisms and microbial biomass, thus enhancing soil respiration and enzyme activities ( p 0.01), whereas N treatment showed the opposite results ( p 0.01). However, B and NB treatments minimally increased the amount of cultivable microorganisms and microbial biomass, with no obvious influence 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oil enzymes.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manure compost plus bacterial fertilizers can immediately improve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degraded cropland soils.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拉夫运河事件真相及其背后的故事
Myqqis106277670 2018-8-20 18:21
拉夫运河事件是超级基金法案的催生者,也是全球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事业的开拓者,更是首批列入超基NPL并在修复后采取风险管控措施长期监测计划的经典案例,因此,回顾分析标志性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我国污染场地环境修复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幸,有关拉夫运河事件的文献和报道有很多,甚至有专门的网站、电影、电视等多媒体资料,不足的是中文媒体转载内容比较单调,甚至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演绎内容,例如: “这个事件能够得到举国关注,与一位叫洛伊斯.吉布斯(Lois Marie Gibbs)的女性分不开…,她有一个五岁的儿子,患有肝病、癫痛、哮喘和免疫系统紊乱症,5年来,她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医院儿科病房度过的…开始怀疑儿子的病是不是由这些化学废物导致的,因为自从他们家搬进101 街以后, 她儿子就一直病患不断……于是她走访了邻居,发现整个社区的家庭都有着类似的不幸遭遇, 患癌、流产、死胎、婴儿畸形、生育缺陷…”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但信息源头都指向一个,即2005年某杂志刊登的署名Seuly的编译文章 (1) 。为正本清源,也为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提供借鉴,本文拟以超基场地决策过程记录(ROD)为依据 (2,3) ,综合其他信息,回顾分析拉夫运河事件及其经验教训。 拉夫运河(填埋场)位于纽约州尼亚加拉瀑布城(美国),西距3公里就是世界最大最震撼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如下图)。尼亚加拉河把瀑布城一分为二,东岸为尼亚加拉瀑布城(美国),西岸为尼亚加拉瀑布城(加拿大)。正因为其丰富水能资源,瀑布城曾是直流电交流电世纪之战的前沿阵地,世界第一座水电站在这里诞生(1881年),世界第一次远距离传输交流电也在这里试验成功(1896年),正是因为这次试验,直接导致原计划为瀑布下游工业提供直流电而开挖的拉夫运河工程停工,废弃运河逐渐成为封闭水域(长约1000英尺,宽60英尺,挖深约22英尺),直至1942年,胡克化学公司和驻地美军开始往拉夫运河倾倒废弃物,逐渐成为了各类废弃物的填埋场,截至1952年底,共填埋约2.18万吨含各种化学品的废弃物,翌年,胡克化学公司用黏土覆盖封存填埋场,并以一美元价格转让填埋场及其周边土地(约15英亩)给瀑布城教委,契约虽有警示填埋场并劝诫勿在其上盖房子等免责条款,但瀑布式教委并不以为然,就在填埋场边上盖了座小学(1954年),还把剩余土地转卖给开发商(1957年),后者在填埋场周边盖了99座独栋房屋,即为污染风险最大的1级区;随后,开发商又在填埋场外围盖了800座独栋房屋和240套廉租房,1972年,填埋场周边土地开发完成,洛伊斯.吉布斯就是在1972年搬进101街(污染风险最小的4级区),1976年之前,填埋场周边社区没有异常情况发生,运行22年之久的小学也正常,居民安居乐业。但是,1976年是纽约州有史以来最冷的寒冬,伴随的是1977 年多雨的春天和夏天,填埋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填埋场堆放的化学品开始溢出地表并被雨水冲刷到街上,流入污水管道,甚至渗入居民住家地下室,面对这些有异味的污染物,当地居民不知所措。随后,瀑布城媒体(Niagara Gazette)记者(Michael H. Brown)开始追踪报道,连续写了好多篇报道,并把当地污染和各种疾病联系起来,敦促政府采取行动。翌年4月,纽约州卫生署(NYDOH)在接到瀑布城居民投诉后开始采取行动,先派专家(Dr.Robert Whalen)到现场调查,并入户采集血样和室内空气样品,初步判断确有公共卫生安全问题,随后,NYDOH官员前往现场与居民座谈,确认存在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后,很快以NYDOH名义发布第一道命令:即刻清除填埋场大桶,警示外人勿要进入填埋场区域。同期,美国环保署(EPA)开始介入调查,采取独立的检测手段,并很快做出决断,宣称地下室空气污染严重,可能严重损害居民健康。相比之下,NYDOH的地下室内空气检测结果二个月之后才出来,结论是1级区污染物指标检出率达95%(原运河周边99座房子),2级区检出率45%(1级区东西两侧共124座房子),其余社区未检出。据此调查结论,NYDOH当即发布第二道命令:关闭填埋场小学、停用地下室、疏散1区2区妇女儿童、查明污染途径并采取行动以降低危害……,8月7日,美国总统宣布填埋场周边社区(1-4区)为国家紧急状态区(EDA),命令1区2区居民全部撤离,并拨款2000万美用于买断232座房子和239户居民的临时安置(当时社区人均年收入约1.0-2.5万美元),但未涉及3区4区,因为根据NYDOH调查结论,3区4区居住环境无害。这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即刻引起同在EDA范围 3区和4区居民的强烈不满,决定成立业主委员会并选举洛伊斯.吉布斯为主席组织业主请愿和抗议。就在社区群众因为NYDOC宣称3区4区环境污染风险轻微而无需疏散的调查结论而抗争之际,布法罗(Buffalo)研究所癌症专家(Dr. Beverly Paigen)及时发声(1979年1月份),他根据填埋场周边社区开展的流行病调查(254例)发现该区域存在孕妇流产、新生儿缺陷、神经性紊乱,癫痫症,亢奋和自杀倾向等健康风险,尽管有人质疑癌症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的专业水平,但也无法完全否定,洛伊斯.吉布斯等业主最需要的恰好是这样的声音,于是社区的抗议再度升级,焦点问题仍是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估,但NYDOH拿不出更有说服力的医学证据,为保险起见,只能对3区4区的孕妇和幼儿家庭也采取疏散措施(共30户);3月份,美国参众两院召开听证会,拉夫运河事件成为全国焦点问题,相关部门开始重视起来,并积极行动起来,例如,EPA表示为污染场地治理提供约500万资金(4月),纽约州立方机构表示为EDA区域居民提供溯及既往的税收减免政策(6月);NYDOH表示为约300户居民提供临时住房以免因为污染场地治理过程的二次污染危害健康(9月);1980年5月17日是个关键时刻, EPA公布了社区居民抽查血液检测结果,声称环境污染已经造成居民的染色体损伤,意味着潜在高发的癌症、新生儿缺陷和遗传变异等疾病,毫无疑问,如此重磅的官方声称造成极大恐慌,也大大激怒了EDA社区居民,就在如此敏感思考(19日),EPA却派遣两名工作人员前往社区解释血液检测报告内容,但这时候的业主已经听不进去,干脆把他们扣留当人质,胁迫联邦政府限期安置EDA区域其余居民,期间,有纽约州府等地的声援活动,也有宗教组织的资金支持,最终(21日),联邦政府(白宫)不得不同意业主请求,洛伊斯.吉布斯也因此一战成名。同年10月,美国总统再次宣布填埋场周边区域为国家紧急状态区(EDA),并前往尼亚加拉瀑布城(美国),在那里签署了超级基金法案(CERCLA),也为后续的污染场地环境修复及其环境损害赔偿提供法律依据。例如,第一波环境损害赔偿诉讼(800多案件)始于1979年底,美国司法部和纽约州政府分布向胡克公司及其母公司西方化工厂(Occidental Chemical Corporation)申诉索赔1.24亿美元和6.35亿美元,但在超基法案颁布后,西方化工厂(胡克母公司)与两级政府达成和解,分别支付联邦政府和纽约州政府补偿款1.24亿美元和0.98亿美元,用于补偿各级政府在应急响应(response)过程预支的疏散居民,拆迁安置、应急处置工程等费用,但不包括后续底泥治理成本。若按当年出土地让面积(15英亩)折算,拉夫运河污染场地应急响应处置成本为3700美元/平米。 拉夫运河填埋场污染治理过程分两个阶段,即应急响应(response)和补救措施(Compensation),其中应急响应处置包括(1)1978年4月,NYDOH接到当地居民投诉后开启的污染风险排查工作,(2)1978年4月,NYDOH下达第一道命令,即制度性风险管控措施,同时开展含废弃化学品大桶的污染源清除工作;(3)1978年8月2日,NYDOH下达第二道命令,进一步细化制度性风险管控措施,(4)1978年10月开始施工的拦截沟工程(3.7-6.0米深),以及为抽出处理污染地下水所布设的170眼井钻探工程;(5)1979年12月,开始现场处理抽出的污染地下水,每天抽出处理污染地下水300-1000吨;(6)1980年7月开始施工的阻隔工程,即在填埋场及其周边22英亩范围内覆盖3英尺厚黏土,阻隔降水入渗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再把填埋场内污染物迁移到地表的污染途径;(7)1983年开始施工的1区建筑的拆除工程(含小学建筑),破碎筛分后淋洗,残留的细颗粒污染土方量约0.77万方;(8)自从1982年开始,EPA开始接管拉夫运河填埋场并遵照超级场地技术要求实施污染场地调查与修复方案设计等工作,1985年6月开始扩建填埋场阻隔工程,阻隔范围扩展至40英亩,并改进阻隔层结构,即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膜覆盖,在覆盖8英寸厚土壤并在其上种草;(9)1986-1987年开展污水管清淤工作,清淤管线累积长度超过20公里,清出淤泥累计1.15万方;(10)1987-1989年开展河道清淤工程,清出淤泥累计约1.07万方;(11)1988年9月,在原填埋场小学再次清理出污染土壤0.57万方,原位修复后填埋。应急响应处置完成后,填埋场仍有暂存的3.0万方淤泥需要开展以清除污染物为主要目标的土壤修复工程,即超基场地补救措施(Compensation)。据ROD记录,淤泥的主要污染物是二噁英,最高浓度46ppb,修复方案为“异位修复+异地处置”,即原地脱水干化淤泥,然后采用可移动式热解析技术装备(TTDU)加热脱附污染物,污染物去除率要求达到6个9,即99.9999%,修复工程预算2790-3350万美元,其中,工程设计与中试费用各50万美元,淤泥暂存设施400万美元,清淤工程费 900万美元,无污染渣土处置费用110-160万美元,TTDU技术成本1130-1580万美元,处理后土壤转运费51-74万美元,处理后土壤异地处置费100-140万美元。若按土方量折算,污染土壤修复成本为930 -1117美元/吨(按1987年不变价格计算),若按出让土地面积(15英亩)折算,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成本为465-558美元/平米。值得注意的是,拉夫运河填埋场污染清除(应急响应)始于1978年4月,仅清理出含废弃化学品大桶,但未清挖填埋场内污染淤泥和土壤,而是采用风险管控措施,即在地下水流上游方向开挖截污沟(1.2米宽*6.0米深)并铺设瓦质排污管道系统,在填埋场上方覆盖黏土和高密度聚乙烯膜等材质的阻隔层,同时采用抽出处理方法修复污染地下水,旨在通过污染地下水把填埋场内污染物全部淋洗出来,但自1979年12月开始抽出处理第一吨污染地下水,直到现在都没停止,抽出处理污染地下水量的多年平均值是1.36万吨/年,另有153个监测井(含21个钻至基岩监测井),以定期观测水位水质及其地下水流场变化,据ROD记录,填埋场栅栏外围已经达标,但填埋场内部监测井污染物浓度几乎没有变化,特别是NPAL指标,换而言之,抽出处理38年仍未达到预期修复目标。如果西方化工厂早知道这样的结果,一定而会采取更加“干净利索”的修复方式,如清挖填埋场内所有污染土壤,而不会采用抽出处理等原位修复技术,更不是采用阻隔或拦截等风险管控措施。 综上所述,拉夫运河事件的本质是群体性“化学品恐慌”事件,是对污染暴露人群健康风险不确定性的恐慌。这种恐慌源于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美国EPA也是在全球性化学品恐慌思潮泛滥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其成立后办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应对《寂静的春天》中提到的DDT,并于1972年以环保的名义在全美范围率先禁止使用和生产DDT。吊诡的是,DDT在疟疾预防上有特效,世卫组织(WHO)已于2006年开始悄悄解禁(限用于室内预防)。由此可见,若从化学品恐慌角度回顾分析标志性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我国污染场地环境修复事业发展可能会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当地媒体记者未报到之前,EDA范围1区居民已在那生活了22年,最接近污染场地的恰是最敏感人群(小学生),污染暴露时间超过20年,但社区居民安居乐业,并没有太多异常,记者连续报道之后才有人开始响应(洛伊斯.吉布斯),但响应也不算大,直至1979年1月份癌症专家发表非专业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之后,社群再度恐慌起来,再至1980年5月17日,EPA以官方渠道公布抽查血液检测结果之后,社区居民已经完全相信他们处于极度危险之中,把整个事件推向高潮,直至EDA所有住户都得到妥善安置才算罢休。事实上,污染暴露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本该属于流行病医学范畴,而不是毒理学范畴,更不是环境化学范畴,因此,填埋场及其周边社区居民在看到当地媒体报道后(把污染与疾病关联起来),首先想到的是纽约州卫生署(NYDOH),NYDOH也是最早介入污染事件的官方组织,并按部就班地开展了健康风险排查工作,其对调查结论也很慎重,也很坚持,例如1988年,NYDOH在公布为期五年的社区居住适宜性(Habitability)研究报告时,明确指出填埋场栅栏外围土地居住适宜性“和瀑布城其他地方一样”,并不为诸多环保组织的质疑所动。更值得称赞的是,NYDOH并没有因为事件的结束而停止拉夫运河填埋场污染暴露人群健康风险评价工作 (4) 。从1995年开始,美国卫生部(USDOH)接受EPA委托开展了西方化工厂污染场地暴露人群后续健康研究(经费300万美元),经专家委员会遴选,NYDOH成为该课题实施单位,研究对象覆盖所有在EDA居住过人群,并有等数量对照人群,调查总人数6181人,共分三组,即填埋场周边社区居民EDA组、瀑布城居民组、纽约州其他城市组,研究结果表明(1)血清特征污染物浓度与居住地距离运河的远近密切相关,距离越近的人群血清特征污染物浓度越高,检出率最高的特征污染物依次是TCB、β-HCH和DCB,均超过85%;(2)根据癌症与死亡人群样本(373病例)分析,血清TCB与DCB浓度与癌症和死亡率无显著相关性,但血清β-HCH浓度越高,癌症死亡率也越高,存在显著正相关;(3)人群分组比较发现,EDA人群死亡率和其他人群并无显著差异,说明污染暴露对人群平均寿命长短的影响不显著;(4)EDA人群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和其他人群也无显著差异,但早产(低出生体重)比例会有所增加,男孩先天性缺陷率也会增加,出生的性别比例中,男孩比例略微降低,但这些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换而言之,署名Seuly的编译文章是演绎故事,而非科技论文。形成对比的是,原中科院环化所(现为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夏坤堡先生早在1981年1月就在原刊名《环境科学动态》(现刊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上发表题为《腊芙运河污染事件》的简讯 (5) ,所述内容与美国官方网站完全一致,值得称道的是,当年还没有互联网,作者能在那个年代准确把握有重大影响的热点事件并及时撰文推介是非常值得后人敬重的,堪为后学楷模。 参考文献: (1) Seuly, 2005. 美国拉夫运河事件. 《环境》见证.思考栏目 编译,2005年8月号,p74-77 (2) National Servic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ublications , “Superfund Record of Decision Love Canal” , https://www.epa.gov/nscep. Available:(2018/7/22). (3) Eckardt C.Beck. “The Love Canal Tragedy”, Available: https://archive.epa.gov/epa/aboutepa/love-canal-tragedy.html . (2018/7/22). (4) David J. Wilson CIH, CHMM. OBG PRESENTS: Love Canal –History Observations, July 2017. http://cuhmmc.org/wp/wp-content/uploads/2017/08/2017-1_Keynote-Love-Canal-David-Wilson.pdf . Available :(2018/7/22). (5) 夏坤堡.腊芙运河污染事件. 环境科学动态,1981年第一期:6-7
1670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们对人类的贡献115设施农业化肥超标土壤修复方法
fmjzzh 2017-9-8 00:18
我们对人类的贡献115 设施农业化肥超标土壤修复方法 1、野生草吸收技术; 2、钻地虫吸附技术; 3、臭氧水快速修复技术; 4、地温蒸发回收技术; 5、紫外照射技术。
个人分类: 灵感语录|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土十条”如何引发土壤修复行业的春天?
热度 6 baocunkuan 2016-6-1 13:59
“ 土十条 ” 这只靴子终于在 5 月 31 日落地。商家尤其是环保企业期待几万亿的土壤修复市场;百姓期待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春天”。而仅仅有 “ 土十条 ” 恐怕是不够的,后面基于《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壤环境修复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尤其是严格、高效、普遍性的执法必不可少。此 文以“治理“毒地”,光有“土十条”还不够”为题 于今日的 《解放日报》的“上海观察”在线刊出: http://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19255time=1464758778028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请批评指正。 “土十条”如何引发土壤修复行业的春天? 石心星 包存宽 《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即 “ 土十条 ” )这只靴子终于在 5 月 31 日落地。早在今年两会期间,有关“土十条”将于年内出台消息就曾经令“土壤修复”迅速成为热词,相关机构甚至预测出“土十条”将带动几万亿的土壤修复市场,这令不少人期待“土壤修复行业的春天即将到来”。 一方面,当前国内土地污染形势严峻,土壤治理的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包括土壤在内的环境污染是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的“短板”。人们的关注焦点往往是从最基本的环境安全、食品安全保障,到环境质量改善、高品质农产品供给,这些尤其与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密切相关。因此,这对当下土壤治理行业来说,机遇难得。但真正激发行业的活力,迎来所谓的“春天”,使得土壤污染问题得到根本地、全面地解决,仅仅看到国内土壤防治的“大好形势”是不够的。 显然,在行政执法层面,严格、高效、普遍性的执法必不可少。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揪出“罪魁祸首”,并按“谁污染、谁付费”即所谓的污染者责任原则,让责令其承担土壤污染治理或修复的费用甚至将受污染的土地“恢复原样”。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目前土壤治理过多依赖政府财政补贴、靠政府“托底”的现状。假如连监管、执法部门都对土壤污染问题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还会有谁愿意花钱去请那些土壤修复公司呢? 再进一步说,既然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靠什么去执法呢?总不能在面对“你凭什么管我”的质问时,尴尬得不知所措吧? 有人说:“这不有‘土十条’吗?”不可否认,“土十条”将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和受污染土地的治理与修复起到积极作用。“土十条”作为土壤污染防治的纲领性文件,也只是针对土壤污染的重点问题、重点地区、重点污染者等所谓的“重点”起指导作用,缺乏“法律”所应具有的、普遍的约束性与强制性。如果仅仅依靠“土十条”的“孤军作战”,恐难以攻克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堡垒”。 其实,相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缺失是导致近些年来土壤修复行业一直不温不火、甚至是导致我国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却长期得不到整体性、彻底解决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仅有《环境保护法》等对防治土壤污染的原则性规定,涉及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条文也分散在多项法律法规中,缺乏一部“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项法,以有效地整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形成源头预防、过程管控、后果追究与损害担责的完整逻辑过程、协同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的制度合力。这使国家政策难以形成强大的约束力,行政执法部门也因而“底气不足”。反观世界上较好处理环境问题的发达国家,大多有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如美国的“超级基金法案”、日本的《土壤污染对策法》等。 法律区别于政策或文件的两大显著特征是:通过国家强制力以保证其对公民的普遍约束,以及其更加具体、明确和详尽的内容规定。虽然我国的土壤治理工作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甚至更久,但“通知”“决议”“计划”较之于“法律”明显缺少上述的两个效用,实际上也仅仅可以定性为针对具体问题或者是具体问题的某个方面提出的“政策”。法律的缺失使得我们在解决土壤问题上仅有“政策”的针对性、暂时性、指导性,而缺乏法律所带来的普遍性、稳定性、强制性。这就引发了两个问题:一是对土壤污染责任主体的界定尚不明晰,二是土壤污染的相关费用或者损害的衡量标准亦有待商榷。 由于我国对土地所有权与承包权、经营权或使用权等的划分尚存在的模糊空间,土壤被污染之后,责任者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及责任难以明确。相关单位将修复的责任像踢皮球一样踢来踢去,最后很有可能长期搁置,或者敷衍了事、不了了之了。不论是农业用地污染还是建设用地污染,为土壤污染寻找“埋单人”,理清责任关系,才有可能高效的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带动土壤修复行业乃至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否则,“破案”无从下手,“无头案件”愈来愈多,还怎么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环境问题呢? 再者,即使“破了案”,明确了责任方,其应受的处罚额度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土壤污染的相关费用或损害,要明确以下三者的关系:一是作为污染者按规定治理污染的成本;二是不履行治污责任或治污不力甚至刻意、恶意排污所应受处罚的额度;三是土壤污染的环境损害损失(生态损害损失、人群健康损害损失,以及直接的经济损失等)。通常来说,环境损害损失远远大于治理污染的成本,而在当前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额度小于治理污染成本甚至不被处罚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某些片面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土壤污染责任方不借机打起自己的“小算盘”,钻惩处制度的空子,置环境污染于不顾。这无疑是在“鼓励”破坏土壤环境,同时也是对依规治理污染的“良心”企业的不公,甚至在价格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所以,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额度提高到至少大于其治理污染的成本,才可能真正启动土壤污染治理的市场;而且只有进一步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额度提高到高于土壤污染损害损失,才可能真正起到威慑污染者并启动受污染土壤或土地生态修复的市场。而这一切不仅需要严格执法,更加需要法律条文作为支撑。 因此,笔者认为,土壤污染防治需要政策和法律要双管齐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固然,出台的“土十条”对我国的土壤治理以及修复市场所起到的“预热”作用,以及对解决我国较重的土壤污染问题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我们对出台的“土十条”抱有期待的同时,应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在这之后的《土壤污染防治法》,或许在那之后,政策与法律能够形成一股合力。 一方面,这是一种“约束力”。对当下存在的土壤污染问题尤其是历史遗留的问题,能界定污染者的可以按相关法律法规责令其承担相关责任,不能的界定的又可以依照政策及法律明确政府“托底”的实施细则,有效规避其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尽量避免出现土壤污染防治“碎片化”的情况。这种约束力在明确界定政府、企业等相关方责任与义务的同时,又对各方的权利范围划上红线,使得手握权利的一方不敢“越雷池一步”。由于土壤修复成本高昂,土壤防治工作仍然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所起到的“威慑”作用对“防控”土壤污染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种“牵引力”。鉴于“土十条”提出的工作目标和主要指标,又考虑到土壤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需要各方“全情投入”。在此过程中,法律可以增加监测部门的“底气”,政策提升其执行效率,两者为土壤防治工作提供有章可循 的“标准”,指导各方“朝一处使劲”,为保障优质农产品供应、营造良性竞争的土壤防治市场提供制度的基础;同时,完善的法律与政策体系可以引导社会加大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监督:监督政府、监督企业、监督市场,以此加强管理和监控、增大群众参与度。 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就像相互咬合的齿轮,一环紧扣一环,一环推动一环,对整个运行的系统既互相约束,又互相推动,在我国各方面制度趋于完备的大背景下,不断引导土壤修复行业迈向“春天”,也不断引导全国迈向绿色发展、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春天”。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6211 次阅读|17 个评论
《海藻生物肥料》————之————海藻肥的现状及展望
JKelp 2015-5-20 12:53
海藻生物肥料 姜进举 第七节 海藻肥的现状及展望 作物一种新型肥料,海藻肥使用方法简单,具有多重肥效且肥效显著,是名副其实的傻瓜肥料,因而受到市场追捧。市场的热烈回应,又反馈至海藻肥的研发生产,使海藻肥本身也不断创新发展。 海藻肥已 有多个产品系列。 通常所说的海藻肥,包括两种类型:原料型纯海藻肥和海藻配方肥。原料型纯海藻肥,技术指标中的有机质通常 ≥40% ;海藻配方肥,技术指标之一的海藻酸通常 ≥15% 。 按照施用部位,分为海藻根肥、海藻叶面肥、海藻花肥等;按照外观,分为固体型海藻肥,如粉状冲施肥、粉状叶面肥、颗粒状海藻肥,液体型海藻肥,如液体叶面肥、冲施肥,可以应用于喷灌系统和滴灌系统; 按照施用方式,分为用于喷施的 海藻 叶面肥,用于土地浅表层是 海藻 冲施肥,用于浸种、拌种、蘸根的海藻根肥,用于滴管施肥的滴灌海藻肥,用作土壤底肥的海藻基肥等; 按照使用的作物,可分为大田用肥、瓜果用肥、叶类蔬菜用肥、特种经济作物用肥等;按照其功能,又可分为广谱型、高氮型、高钾型、防冻型、抗病型、生长调节型、中微量元素型等,适用于所有作物;按照组分,分为海藻精肥、海藻有机肥、海藻有机无机复混肥、海藻微生物菌肥等, 其中海藻菌肥,是直接利用海藻或海藻中活性物质提取后残渣,经微生物发酵而成的产品 ;按附加的有效成分,可分为含氨基酸的海藻肥、含稀土元素的海藻肥、含腐植酸的海藻肥、含甲壳素的海藻肥等 8 。 下一步,市场需要的将不仅仅是海藻肥产品,更需要的是海藻肥产品的多样优化使用方案,使海藻肥更好地发挥功效。例如,根据土壤特性、气候条件、作物的需肥特性、种植者的施肥习惯及目标产量,选用合适的海藻肥产品组合施用,以达到改善土壤、增产提质、节支增收等效果;通过海藻微生物菌肥的合理使用,解决抗重茬、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改良土壤、减轻病虫害等问题,使农田健康度提升;通过海藻肥均衡营养套餐,解决化肥过度使用导致的土壤板结、养分利用率低、作物品质下降等问题,构建良好的作物 - 土壤关系。可以预见,产品加服务的海藻肥推广新模式必将受到种植者的欢迎。 根据国际农业行业权威、 全球知名农业杂志 《 New Ag International 》对海藻肥市场的统计, 2012 年,欧洲的海藻肥市场价值约 20-40 亿欧元,全球市场预计为 80 亿欧元以上,仅占整个农资市场(含化肥、杀虫、杀菌市场)总额的 2% 左右,海藻肥的市场空间巨大 8 。 近年,海藻提取物成为欧洲、美国、加 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天然有机肥发展的一个新兴热点,海藻肥销售额逐年扩大。 中国市场是世界海藻肥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国外海藻肥涌入中国农资市场 ,例如意大利的 KENDAL 、挪威的 Algifert 、英国的 OMIX 、澳大利亚的 Seasol 、南非的 Kelpak 以及加拿大的阿卡迪亚系列产品 2 ;我国本土海藻肥企业也蓬勃发展, 规模较大的有青岛明月海藻、北京雷力农化、青岛海大生物及台湾五洲肥料等;海藻肥已经成为我国环保型肥料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海藻肥作为一种天然有机肥料,在发达国家已有较长时间的研究和应用,而在我国还处于研究和应用的初步阶段,方兴未艾。 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低产田面积很大,而且土地中微量元素缺乏、盐渍化、水土流失、土壤板结、土壤污染等耕地质量退化的形势依然严峻 4 ,将可持续的海藻资源开发为环保型功能肥料,对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随着 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深入人心, 海藻肥这个带有生态、有机、环保概念的新型肥料必将得到更广泛的使用,贡献于绿色农业和人类健康。
6173 次阅读|1 个评论
《海藻生物肥料》————之————海藻肥的使用效果
JKelp 2015-5-19 12:27
海藻生物肥料 姜进举 第六节 海藻肥的使用效果 在国外,海藻肥的使用历史悠久、产品种类繁多,应用地域和作物种类广泛。在中国,从 2000 年 第一张海藻肥登记证至今,在农业部获准登记的海藻肥生产企业已有数十家,登记的海藻肥产品达到几百个,产品除了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欧美、东南亚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海藻肥能够迅速发展、广受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海藻肥使用效果显著,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国外,海藻肥被称为“傻瓜肥料”,意思是说它是一种智能型肥料,非专业人士使用它,可以达到专业种植水平。从国内外使用效果来看,海藻肥 被广泛用作小麦、玉米、水稻、果蔬、茶叶、中草药种植及园艺等的肥料(见 图 4 ),具有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提高作物光合效率,促进作物根系和主茎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强作物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促进果实早熟等优点。 图 4 海藻肥的广泛应用 改善土质 :研究表明,海藻多糖的螯合以及亲水特性,能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促进根际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海藻多糖能与土壤中的金属离子反应形成高分子量的复合物,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从而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良好的土壤通气环境可刺激作物根系以及根际微生物的生长 8 。 海藻提取物与化学肥料配成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在增强肥效的同时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透气保水能力。与普通肥料相比,海藻肥更具高效、易吸收和环境友好的特点 4 , 13 。 海藻多糖是海藻中含量最大的成分,已有的资料表明海藻酸具有鳌合作用,它能鳌合与磷结合的金属离子,从而使固定态磷释放出来,不仅对改善作物的磷营养状况、提高作物产量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减少磷肥施用量、缓解磷资源不足的矛盾具有现实意义 2 。 促进种子萌发 :经海藻提取物处理的种子,呼吸速率加快,发芽率明显提高,很多研究已证实起作用的主要海藻提取物中的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海藻多糖等 4 , 6 , 14 。 用海藻浸泡大白菜种子,萌芽率提高 31% 2 。 浸根提高移栽成活率 :在潮湿地带移栽植物前,用这种肥料浸渍,可以防止植物根和叶的枯萎 6 , 11 。 促进植物生长 :海藻肥中的海藻酸盐可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在植物叶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增大接触面积,便于水或水溶性物质透过叶表面阻隔结构进入细胞内部,使植物有效吸收养分 6 , 11 。日本爱媛大学的报告显示, 海藻精施用于树势衰弱的蜜橘,可促进新梢生长,增加新梢数目、茎叶片数、叶面积及叶厚 7 。 增加花芽数量 : 1984 年南非 开普敦 大学的园 艺学家用不同种类的花做试验,证明海藻肥不仅能能明显增加花芽数目( 增加率达 30%-60% ),且能 使花期显著提前 6 。山东省文登市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高级农艺师黄国永介绍说:“用了海藻肥以后,苹果叶片肥厚、叶色浓绿,容易形成短枝,这样能促使花芽分化,能够多结果实。” 提高座果率 :大棚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海藻提取物的番茄比对照株的株高、径粗、平均座果率和产量均显著增加 6 , 15 。 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 :研究发现,在茄子、油菜、黄瓜、甘蓝、青菜、西芹、胡萝卜、番茄、白菜和辣椒等蔬菜上施用海藻肥,对提高其抗逆性有积极作用 16-18 。施用海藻肥能提高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抗病毒能力,降低番茄灰霉病发病率,减轻水稻瘟枯病病情,对秋季大白菜的软腐病和霜霉病有明显的抗病效果 4 。 郭晓冬等研究发现海藻提取物对番茄蕨叶型病毒病( CMV )有很好的体外钝化效果和预防侵染的作用,接种 CMV 病毒后施用海藻肥,病株的 SOD 、 POD 酶活性明显升高,并明显降低了病株的病毒含量,降低了病毒对叶绿体的破坏 6 。 田间试验证明,海藻提取液能提高作物的抗寒、抗干旱等非生物逆境能力 19 ,海藻活性成分影响作物抗逆生理代谢活动的机理有待深入解析。海藻肥叶面喷施到葡萄, 9d 后处理组叶片平均渗透势为- 1.57 MPa ,而对照为- 1.51 MPa ,推测海藻提取液通过降低作物叶片中的渗透压增强葡萄抗冻能力 20 。有报告推测,海藻肥提高作物抗逆力可能跟细胞分裂素有关;细胞分裂素通过直接清除、阻止活性氧的形成以及抑制黄嘌呤氧化等方式抵抗逆境 11 。活性氧含量是许多非生物逆境(如盐害、紫外线、极限温度等)对作物影响的指标之一 21 ,使用海藻提取液后,作物体内超氧化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加 22 。用海藻提取液与腐植酸混合产品处理作物,作物根系增加 21% ~ 68% ,叶片维生素 E 含量增加 110% ,内源玉米素核苷增加 38% 23 。 海藻提取液能提高作物抗生物逆境的能力(病虫害等),但具体作用机理还未有定论 24 。下面是一些相关报道 8 :海藻提取液对土壤中的线虫有影响,用海藻提取液处理后的作物线虫感染率下降;海藻提取液也被作为激发子,用于激发作物自身抗真菌和细菌的侵染系统,如叶面喷施泡叶藻提取液减少了辣椒疫霉菌感染;在卷心菜上使用海藻提取液也抑制了终极腐霉菌的生长;在苹果树上叶面喷施海藻肥减少了红蜘蛛数量。 增加产量和提升品质 :施用海藻提取物能使多种作物不同程度地增产。研究者在油麦菜、辣椒、白薯、黄瓜、土豆、苹果、柑桔、鸭梨、葡萄、桃树、玉米、小麦、水稻、大豆、棉花、茶叶、烟草等蔬菜、瓜果及粮油等作物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海藻肥均能显著增加产量,增产幅度多在 10%-30% 之间 25-32 。 经海藻提取物处理的豆类植物,产量有显著增加,平均增加量为 24% 左右 27 。 喷施海藻叶面肥显著提高了大蒜的产量,使其较对照增产 20% ,大蒜蒜头横径和单头蒜重也明显增加。 施用海藻肥好比给农作物“吃海鲜”,施用海藻肥的果蔬其风味显著增加。烟草施用海藻肥还能提高上等烟的比例 6 。海藻肥在黄瓜上的试验显示, 优质黄瓜比 空白对照 增加 22.7% , 劣质黄瓜比 空白对照 减少 20.4% , 并且口味优良;海藻提取物能改善胡萝卜的外观品质(色泽),降低西芹粗纤维含量,增加番茄有机酸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VC含量 12 ;在桃、鸭梨上施用海藻提取物能提高单果重和果实硬度,增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32 ;荷兰彩椒上施用海藻肥后,果形方正,畸形果少 4 , 16 ;果蔬保存时间也明显延长 7 。 台湾的果农经常使用海藻精以增加果实甜度,提高品质 2 。 海藻肥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果蔬品质,可能是由于该肥料中含有陆地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碘、钾、钠、钙、镁、锶等矿物质以及锰、钼、锌、铁、硼、铜等微量元素,以及其中含有的多种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甜菜碱等),这些生理活性物质可参与植物体内有机和无机物的运输,促进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可刺激植物产生非特异的活性因子,调节植物内源激素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果蔬外形、色泽、风味物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18 。 后续章节,近期逐节发表,敬请关注。。。
5131 次阅读|1 个评论
《海藻生物肥料》————之————海藻肥的生产工艺
JKelp 2015-5-18 12:40
海藻生物肥料 姜进举 第五节 海藻肥的生产工艺 海藻活性物质对海藻肥的肥效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生产工艺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有效成份的提取率、稳定性和作用功效,通过不同方法得到的海藻提取物其内含物和应用效果是不一样的。如何最大程度保持和利用海藻天然活性成分,是海藻肥生产的核心工艺之一,也是需要不断突破提升的重要课题。 海藻肥生产中,通过细胞破碎或增溶等技术手段提取海藻细胞内含物,以及使海藻大分子化合物降解为可溶、易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藻体消解。目前,国际上消解海藻藻体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又称机械破碎法,是通过高压研磨、冻融、冷冻粉碎、渗透破碎、超声波等物理手段将海藻破碎成细小颗粒,为减少活性成分损失,整个过程尽量避免高温和化学药品;物理法主要包括均质过滤法、渗透休克法、超声波破碎法、研磨法、高压匀浆法和冷冻粉碎法等;其中均质过滤法的费用相对较低;渗透休克法的提取物纯度高,但细胞破碎率低、操作复杂、费用较高;超声破碎法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破壁效率较高,但易局部过热致使活性物质变性失活,且成本较高,不适于工业化批量处理;研磨法的整个过程需高效冷却;高压匀浆法的破碎率较低,需要反复破壁以提高破碎率 6 。 化学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提取法、有机溶剂法和碱解提取法等,易放大用于批量处理,工艺相对成熟 11 。直接提取法,是将海藻粉末加水加热后提取滤液,此法操作简单、应用较早,但受海藻种类和收获季节等因素影响,提取效率偏低,通常只有 30%-40% 的干物质能顺利被水溶出 12 。有机溶剂法,是一种用洗涤剂溶液增溶,或用有机溶剂溶解细胞壁 / 细胞膜上的脂类物质以破坏细胞壁 / 细胞膜,从而释放海藻细胞内含物的方法,整个过程中原料的粉碎度、溶剂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设备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提取效率,需摸索出合适的工艺参数。碱解提取法,该法是国外生产海藻肥的常用方法,也是褐藻胶加工的关键步骤,即利用脂的皂化作用使细胞膜增溶而将藻体消解;碱解提取法主要是在碱性溶液中(碳酸钠或氢氧化钠溶液)对藻体进行水解,使藻体中结合态的元素被释放出来,此方法简单易行,能提高有效成分的释放率,但对设备要求较高 6 , 12 。 生物方法主要是微生物发酵降解法、酶解法,工艺条件较温和。微生物发酵降解法是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借助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有机酸等对海藻藻体进行生物降解,裂解细胞壁、细胞膜,释放海藻细胞内的活性物质,并对释放出来的活性物质进行生物加工,产生种类更多的活性物质,从而增强海藻肥的肥效。酶解法是通过酶分子的生物催化作用,作用于海藻藻体的生物大分子,使致密的海藻组织变松散,使海藻细胞裂解,将“束缚”在海藻组织和海藻细胞中的天然活性物质“解放”出来,不会影响到天然物质的生物活性,从而很好地贡献于海藻肥的肥效。 综合比较消解海藻的几种方法,最好的方法是采用酶水解或物理消解,这两种方法能最大程度保留海藻天然物质的活性,但技术难度高、对设备要求高,掌握的企业屈指可数。其次,是采用微生物将海藻酵解,工艺条件较温和,可以较大程度地保留海藻活性成分,且在保留海藻活性成分的同时,将其大分子转化为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小分子,还能代谢产生海藻原料中不含有的、对作物有益的其他活性成;微生物酵解法的技术要求高,产品稳定性较难控制,需优化操作和控制工艺过程。目前很多生产企业采用化学提取法,使用酸碱和氧化剂来消解海藻,易于批量工业化处理,能提高藻体加工提取的效率,但也对海藻活性物质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8 。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系统工程学设计,将多种破壁提取方法进行有机组合,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弥补其缺点,是切实可行的方案。从海藻肥更加绿色、天然、高效的发展趋势来看,微生物酵解法、酶解法和物理法是海藻肥加工制造工艺的重要突破方向,以先进的科技、工艺和设备,生产出高品质海藻肥。 后续章节,近期逐节发表,敬请关注。。。
8970 次阅读|1 个评论
《海藻生物肥料》————之————概述
JKelp 2015-5-14 07:52
海藻生物肥料 姜进举 第一节 概述 海藻肥,顾名思义 ---- 以海藻为原料做成的肥料。传统化肥工业需要大量消耗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而海藻是养分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是人类重要的海洋肥源。在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和挪威等地,海藻自古就被作为有机肥料广泛应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也开始推广使用海藻肥,并呈逐年加快的趋势。海藻肥的制造技术与时俱进,从最早的海藻堆肥技术发展至今,物理破碎、微生物发酵、酶解、合理配方等先进技术工艺逐渐应用于海藻肥生产,大大提升了海藻肥品质。 图 1 海藻肥是“陆海间植物营养的搬运工” 海藻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能够将陆地流失的土壤养分吸收凝聚;海藻肥是多种活性营养成分的混合物,除了具有钾、钙、铁、锌、硼、钼、碘、硒等微量元素,还保留了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天然海藻活性成分,例如海藻多糖、甘露醇、海藻多酚、氨基酸、甜菜碱和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天然生长素等天然生长调节剂;以海藻肥的形式让流失的营养、海洋活性物质归于大地,既能改善土质、又保护了海洋环境 1 , 2 。海藻肥源于天然海藻,对人畜无毒无害,对环境无污染,施用简单,且众多活性物质使海藻肥具有显著的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增强作物的抗旱、耐寒、抗病性等功效,对植物的生长有明显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化肥存在的养分单一、过量污染等一些问题,并对蔬菜中农药和化肥的积累和残留有明显降低作用 3 , 4 ,非常适合用于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因此,在欧盟 IMO 和 ECOCERT 标准,北美 OMIR 标准,日本 JAS 标准及我国《有机食品技术规范》中,海藻肥被明确认定为有机农业应用产品,成为新型功能性肥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5 。 后续章节,近期逐节发表,敬请关注。。。
4101 次阅读|1 个评论
土地修复,刻不容缓
热度 5 陈龙珠 2012-6-19 08:56
吃啊喝啊,人的嗅觉迟钝了,肠胃溃疡了,肝肺变质了,骨质酥松了。 厂啊矿啊,河水泛黑了,天空灰蒙了,雨水成泥浆了,土壤也中毒了。 国人立志成为国际一流,先得健康体面地活下去才是。这环保,大家再不重视;这被污染的土地,再不动手修复,行吗? 土壤修复 万亿市场 ,欢呼还是悲切?但愿今后不再有这样增GDP的产值!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2697 次阅读|4 个评论
陈树祯:化肥、农业、除草剂与转基因危害人类和环境健康
蒋高明 2011-7-17 20:53
【本博注】 加拿大籍学者陈树祯博士从医学角度,花了几百个小时,整理了人类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重要意义。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全面论述有机农业的论文,文章有理有据,列出了大量的文献。按照陈博士的观点,给人治病与给土地治病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从事的有机农业实践在大的生物原理上符合自然规律,长期实践,能够取得事半功倍之成效。现征得作者同意,特在这里转发,欢迎感兴趣的网友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陈树祯博士,顺势医学著名专家,出生香港、加拿大籍华侨,毕业于加拿大脊椎神经专科,获博士学位,后又获自然疗法博士学位,获双博士学位称号。他的主要贡献在于:1)陈博士与世界著名顺势医学学者、专家、教授深造顺势医学,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得高望众;2)在亚太区及中国从事临床,科研, 陈博士对顺势医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长崔月犁亲自接见陈博士,并对其顺势疗法大加推介。出版《顺势疗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陈博士的文章原文为《开展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的重要性》,目前的标题为本博所加。 论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的重要意义 陈树祯 第一篇:化肥、农药、除草剂和转基因农作物危害人类、破坏大自然 序 自工业革命,人类改变传统种植方法,追求“化学” 模式来生产粮食,大量使用水源、化肥、农药,以为可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但事与愿违,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由于害虫、杂草和病害所导致的农业损失不断攀升。 经过数十年使用化肥和农药和近期使用转基因除草剂和转基因作物后,农作物产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大的减少,此外,还导致了现今世界各国水源污染、土地流失、河道淤塞、海洋污染、生态变迁和疾病丛生等严重环境问题和经济损失等局面。 破坏土壤 前苏联著名科学家多库恰耶夫(Kostychev)早在1892年指出:土壤是一个自然体,具有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一个具有复杂和多样性程序和不断变化的实体。 事实上,土壤是一个活生生的载体,它是由:矿物、空气、水和有机物所组成的。土壤的有机物包括所有在土壤中生长的生物和在不同阶段分解中的死物。土壤中的有机生物包括有:蚯蚓、菌(fungi)、细菌(bacteria)、原形动物(protozoa)、节支动物(arthropod)、藻类(algae)和体形细小的哺乳动物等多种有机物,在土壤中为土壤的结构、营养等,孜孜不倦地分工合作,分解土壤有机死物。 土壤有机死物包括已死的有机体、植物体和其他在不同阶段分解的有机物质等。 腐殖土是最终阶段的产物,由细菌等多种有机物分解而制成的深色有机物质,比有机死物更为稳定。土壤有机死物和腐殖土均为植物养分的泉源,其功能包括协助建立‘土壤结构’、供应植物营养和调节土壤温度等。 土壤有机死物和腐殖土对农田的其他益处包括:快速分解作物的残余物、使土壤变成水稳定的粒状聚合体、减少土壤硬化和泥块的形成、增进土层内部的排水功能、改善水渗透能力、增进和保存水分、养分的容量。改良土壤的外在结构有利于容易耕作、增加土壤的水储藏量、减少土地流失、改善根作物的形成和收割,在土壤更深处,还有丰富的根系统的形成,增进土壤中养分的循环等等。 在耕地上使用化肥农药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导致腐殖土和上层土的下降、残杀土壤中的有机生物、破坏土壤中的生态平衡和导致有机物的失调和流失。 化肥农药导致土地流失 科内尔大学的生态与农业科学专家戴维 皮门特尔(David Pimentel)教授指出:全球耕地的土地流失率比土地补充率高10至40倍,美国的流失率比补充率高10倍,中国高30倍,印度高40倍。每年全球耕地所流失的面积相当于一个美国印第安纳州面积的大小。土地流失的速度极为惊人。人类99.7%的食物来源于耕地,每年全球土地流失导致1 000万公顷的耕地消失和超过37亿人营养不良。 土地流失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浩大,例如美国每年由于土地流失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则高达376亿美元,而全球的总经济损失则高达4 000亿美元。(中国使用全球1/3的化肥,导致的土地流失是美国的3倍,保守估计,经济损失可能最少高达1 000亿美元以上/年。) 经过40年的土地流失已导致全球30%的耕地的破坏。60%流失的土壤被冲至河流、小溪和湖泊,除了导致河水、小溪和湖泊的污染外,由于淤泥的不断堆积还造成河水、湖泊频频泛滥的原因。 土地流失减低土壤提供植物生长的储存水功能,因而导致支持生物多样性的能力的下降。 土地流失使土地原有的水份、养份、有机物减低和导致土壤生物系的破坏,使树林、牧场和大自然的生态陷入破坏的局面。 上层土的流失,导致土地的沙化,成为风沙和空气污染产生的重要原因。而被刮起的沙土中具有20多种传染病的微生物,其中包括炭疽病和结核病,加速传染病的蔓延。 转基因工程导致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和酶的快速消失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土壤的健康有赖于土壤中有益的有机物即微生物和动物的共生,其中包括有:放线菌、真菌、根菌、食菌细胞、原生动物和蚯蚓等的平衡生长。有益微生物除了是预防土壤与植物病虫害的主要成员外,对植物的营养、腐植土的生产、上层土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放线菌在土壤中的作用是分解纤维素和腐殖土、矿化土壤及防止营养流失。放线菌的减少,会导致土壤营养消失和植物感染发病率的增加。 印度科研人员发现:在维达婆地区,非转基因棉花的土壤与种植转基因棉花土壤比较,在种植转基因棉花的土壤中的放线菌锐减17%以及其他有益的细菌也锐减14%。土壤微生物的生态被苏云金杆菌杀虫剂(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的严重破坏。 此外,在转基因的土壤中,酶也同时锐减,例如:脱氢酶下降10.3%,固氮酶下降22.6%,磷酸酶下降26.6%。土壤中的酶对土壤新陈代谢有着重要作用,植物的营养有赖酶在土壤中的作用,当酶减少时,会导致植物营养不良、发育不健全或死亡。 科研人员指出:如这样的倾向持续的话,印度6 70万公顷种Bt转基因棉花的农地将会完全被破坏,在以后10年内将无法生产任何农作物。 损害植物 化肥导致作物产量不断下降 化肥农药的应用虽然使过往40年的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了一倍,但是近20年发现,在不断增加化肥的使用时,农作物的产量却显示了不断下降的趋势。 原因是化肥、农药等合成化学物导致土壤中的固氮根菌及其他有机生物的死亡和它们与植物间的共生作用的下降,继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农药增长“杂草”和“害虫”的繁殖和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下降 化肥除了导致土壤肥力不足和作物产量下降外,还导致更多的杂草和病虫害的滋生,导致不断攀升的作物失收和重大的经济损失。研究发现氮肥使作物失去对虫害的抵抗能力 和提高害虫的繁殖率。 此外,菌、细菌和病毒等的病害的发病率随着氮肥使用量的增加而加剧。 一份2004年的统计显示:全球由于“杂草”所导致的作物损失为32%,虫害导致的损失为18%和病菌为15%,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化肥导致植物营养大幅度下降 化肥的主要成份为钾、氮、磷,不但无法替代微量元素,还会导致作物中的微量元素的消失。 一份由英国政府指导,对食物合成物的科研报告,其中一个用农业、渔业和粮食部(MAFF) Defra’s 处理器按年检验的报告显示:从1940年至1991年50年中,在英国生产的水果和蔬菜的微量元素有12~76%不同程度的大幅下降的趋势。 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美国,一份由美国德州大学生化研究院对43种蔬菜、水果营养成份从1950年至1999年的监测分析报告显示:经过了50年使用化肥农药后,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大大下降。其中下降最多的是核黄素(维生素)共38%,最低的是蛋白,共6%。 到了今天,用化肥生产的水果蔬菜营养成分的下降已到了警戒线的边缘,例如1950年的西兰花的钙含量为130mg ,今天,西兰花中的钙含量已大大降至48mg ,下降率为63%。 危害动物与人类 化肥农药毒杀人类、不容忽视 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年全球有300多万人遭受严重的农药中毒。长期接触农药可导致癌症、出生婴儿发育不良和神经系统损害等严重疾病,而水源被农药污染是导致饮用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例如:咸海盆地(Aral Sea Basin)从60年代开始,由于不良农业计划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耕种,将原来肥沃土地完全破坏。破坏范围广阔,包括俄国南部、哈萨克、土库曼共和国、阿富汗、伊朗等多个国家。过往15年,此区域的伤寒发病率剧增29倍、 滤过性毒菌肝炎7倍、副伤寒4倍、心血管病、胃、十二指肠溃疡100%、早产儿32%。 又卡拉卡帕(Karakalparkia)1981-1987年记录罹病率和死亡率,肝癌上升200%,咽喉癌25%,食道癌100%,青少年肿瘤100%等等。 转基因作物生产高危险食品 一份2008年对孟山都公司的除草剂“农达”的多种配方及其代谢产品对试管中的人类胚胎细胞的影响的实验报告显示:“农达”配方导致所有细胞的死亡。 转基因作物的毒性极高,塞雷利尼(Séralini)教授指出:“我们在胎盘、胚胎细胞和肝细胞上测试不同的“农达”除草剂配方,就算将配方稀释100 000倍,“农达”依然将细胞摧毁。实际上,在转基因食物中和饲料中的“农达”残余量,远远高于测试的使用量。食用含有“农达”的食物,可导致新生儿残废。” 此外,转基因作物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例如:Bt茄子是一种含有大量致癌的苏云金杆菌杀虫剂(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转基因茄子,约合16-17mg/Kg。调查显示:孟山都的RR黄豆是在所有转基因农产品中含除草剂残余物最多的作物,严重影响人类和畜牲的健康。 塞雷利尼教授指出:转基因植物中的多种毒素可导致癌变、激素和生殖器官疾病及神经系统等疾病。现今许多慢性疾病的成因,不一定是由于细菌和病毒,可能是由于食物中所含的(不应加入的)化学物所导致的,我们绝不需要食物中含有合成化学物。 破坏环境,污染水源 水源污染是导致地球严重生态变迁和环境破坏的直接原因,水源污染所带来的破坏包括 : - 生态系统失调及失去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 海洋生态系统污染 - 地下水源污染 - 全球被“持续性有机污染物质”(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污染,即化学物污染。 农业是唯一使用清水最多的产业,全球约有70%水用于农业灌溉方面。农业是水污染的“受害者”也是导致污染的原因。 农业导致污染的原因是由于农业采用不良的种植方法,即使用化肥、农药、转基因除草剂和转基因农作物,使污染物和杂质沉淀物排放至表水和地下水中,污染物导致生态变迁和多种传染病的产生,并将传染病及毒性化学物带给人类、动物和植物。科内尔大学的戴维?皮门特尔(David Pimentel)教授指出指出:只有0.1%的杀虫药抵达虫害目标,其余99.9%的农药残留于大自然中,对大自然产生重大的冲击。 实例证明,人类化肥农药是水源污染的来源。1992年,美国发现在53州中的49州的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为氮肥,农药排行第二。1994年美国环保署(US-EPA)总结:超过75%州的“传统农业”活动,严重危害地下水源, 污染经地下水源流入河流、湖泊、河口到大海,导致河水、湖水及海水的污染以及湿地的退化。 这种从耕地经地下水到河流、湖泊和河口的污染是称为面源污染(non-pointed pollution)。 农业是“受害者”,由于使用被污染的水灌溉而导致表水和地下水再次污染,继而导致农作物的污染、土地流失、耕地肥力下降等。 赖夫教授(Reiff)早在1987年的研究水污染问题报告中指出:现今农业问题和人类疾病的原因和后果是由农业灌溉所导致的。其中包括 : (1)导致严重环境改变而促进如蚊子等传病媒介的滋生; (2)导致疟疾、血吸虫等发病率的迅速上升; (3)导致饮用水含农药和化肥等污染, 继而导致饮用水中毒和日后癌症和肿瘤疾病的发生; (4)导致霍乱、伤寒、大肠杆菌、变形虫、蛔虫病、贾第鞭毛虫污染粮食和水中毒性农药(在灌溉时)第二次污染农作物等等。 1996年统计显示:全球每年有500万人死于与水源污染有关的疾病 ,其中包括多种传染病和肿瘤、癌变等难治疾病。科内尔大学的生态与农业科学专家戴维?皮门特尔教授和他的科研组在他2007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显示污染所导致的死亡有大幅度的飙升。报告指出:全球40%的死亡是由水、空气和土壤污染所导致的 。 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FAO)明确指出:“必须采用恰当的方案来确保农业活动不损害水质而导致往后其他应用遭受损害。” 导致地区气候改变 咸海盆地经过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后,导致该区的主要河水盐分超出标准2-3倍,农作物完全被农药污染,继而使水源严重混浊和导致水源中含高浓度农药和石碳酸,同时空气、食物和母乳也含高浓度的农药,土壤肥力下降、地区气候改变、动物、鱼类和植物种类大量减少、咸海海平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水位已下降了15.6M,容量减少了69%…… 导致温室效应 化肥中的氮经植物气体排放、土壤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蒸发、地表径流和浸出等方式排放到大气中。大部分以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和氨气3种形式排放到大气中。一氧化二氮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它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炭强298倍。2005年的全球人为因素产生的一氧化二氮排放率为60%, 中国使用全球30.3%氮肥来种植米、小麦和玉米, 中国占了所有一氧化二氮排放的32%,而化肥所导致的一氧化二氮排放,占全球的1/3。 与此同时,生产和运输氮肥所导致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一氧化二氮量基本相同 。 导致耕地土壤酸化和作物产量下降 此外,化肥导致耕地的酸化,从1980至2000年,我国的不同区域的耕地的pH值下降0.13~0.80单位,这种施用氮肥导致的人为酸化的后果比酸雨所导致的土壤酸化高10~100倍。 此外,土壤的酸化加上铝毒性和减低基本阳离子的交换继而导致农作物产量的下降, 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导致有害水藻的滋生和饮用水污染 大量施用氮肥导致氮从空气中沉降和从农地流入水源而导致水源的污染。一份2007年的报告指出我国的氮沉降速率是国际的3至17倍。 氮沉降与从耕地流入河道,导致有害的水藻滋生。水藻与水中生物抢夺氧气及其他资源,导致大量水生动物和鱼类的死亡及水源的污染。 例如2007年太湖出现蓝细菌的污染,影响数千万人饮用水的安全和当地鱼业和旅游的发展。蓝细菌出现的原因归咎于高大气氮沉降和耕地的流入。 总结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天灾、虫害、传染病频频发生,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化肥、农药和转基因工程,但从以上各方面的资料来看,可以肯定这与化肥、农药、转基因等不良种植方法与环境的急速变迁和百病从生有重大的关系。 从咸海盆地长期使用化肥农药所带来的疾病泛滥、地区气候改变和水位下降来看,便不难想象我国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所带来的灾害和经济损失。 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报道指出: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氮肥使用国,氮肥对水源的污染加上工业污水的排放导致中国一半大小城市的地下水的污染。水源污染和和缺水导致中国在经济上的重大损失。保守估计(肯定是大大低估),水源缺乏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达人民币1 200亿元/年,水污染损害人民健康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达人民币417.3亿元/年。 化肥、农药和转基因等急功近利的不良种植方法所带来的环境破坏、百病丛生和气候恶化等灾难性损失,远远大于“传统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损失之重大,难以估计,对国家安全、可持续性的发展等方面不利。 从健康的角度来看,中国慢性病尤其肿瘤和癌变不断地急剧飙升。按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教授在中国第六届肿瘤学术大会中介绍:我国肿瘤发病率每年以3%到5%的速度增长,世界上每年新发肿瘤80%发生在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出现。 不容忽视的是:建国初期,肺癌在广州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榜上居第十位,2007年已经一跃飙升到第一位,乳腺癌已经成为广州、北京、上海等城市女性发病率第一的肿瘤疾病。 资料显示,肿瘤、癌变、慢性病、传染病等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的飙升与农业污染有不可分割的关联。化肥、农药和转基因等不良农业方法,对我国每一个人的健康(你和我)都已构成了重大的威胁,有关政府部门有必要正视,并立即更正。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4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CTV新闻《新闻1+1》2010年12月3日播出节目《中毒的土地》
huangjinlou 2010-12-4 22:33
CCTV新闻频道《新闻1+1》2010年12月3日播出节目《中毒的土地》。我也被采访了! (我自2005年以来从事污染场地评价、污染土壤修复等相关工作) 以下是网上转载内容: 武汉经适房建在有毒化工厂旧址引住户担忧 http://bugu.cntv.cn/news/talk/xinwen1jia1/classpage/video/20101203/100916.shtml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2-04/182321582746.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4日18:23 央视   CCTV新闻频道《新闻1+1》2010年12月3日播出节目《中毒的土地》,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 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楼盖起来了,人住进去了,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住的小区原来建在一片有毒的土壤上,怎么办?骑虎难下,进退两难,现在武汉市两千多户人家就面临着这样一个大难题。   武汉黄埔人家长江明珠是座落在武汉长江边上的一个经济适用房小区。它刚刚建成不久,不仅地理环境优越,环境也很优美。然而,一些业主看上去并没有乔迁新居的喜悦。    小区居民:   最起码你开发商在之前你能够告诉我,这个土壤有毒,是有什么情况。   业主们最近得知,他们的小区原来是一个旧的化工厂,71岁的龚老师,他的老伴和女儿原来就都在这个化工厂里工作。   龚师傅 小区居民:   (工厂生产)氟利昂,冰箱里用的氟利昂,氟利昂需要一种原材料叫做氢氟酸,这个氢氟酸就是剧毒。   李哲 记者:   一个小区一共有2235套房屋,化工厂原来的几个厂房就建在这里,而现在大家可以看到,小区已经建起了幼儿园,幼儿园的后面就是经适房的所在地。   据了解,长江明珠小区的主要安置对象是武汉市几大修桥修路项目的拆迁户,此外还有一些是符合经济房条件的市民。如今,房屋早已销售一空,有的已经入住,还有很多家在装修。对于那些租房过度的拆迁户来说,新房下的土地却潜伏着令人担忧的危险。   小区居民:   就不要再到这一代来吧,在江边玩一玩,到体育场去转一转,尽量少吸那的毒。   记者:   那么,居民所说的土地有毒是否属实呢?资料显示,长江明珠小区是2008年7月开工建设,3个月后才进行环评,一直到2009年3月环评报告书才完成编制。   报告书认为,该项目场地存在金属锑污染和局部有机物污染。2009年11月,武汉市环保局指出,该小区未经环评违规开工,项目选址满足不了环保要求。但遗憾的是,此时小区已经基本建成。昨天,武汉市相关部门就此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记者:   我想问一下既然咱们没有下环评批复,为什么这个小区会开建,环保部门为什么会发出一些批复的文件?    李湛 武汉市环保局环评处:   我们在发现这个项目违法开工之后,立即进行了现场的检查和下达的违法通知书,要求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   但是,这个小区不但没有停止建设,而且已经向住户们交了房。那么,这些已经建好的房子该怎么办呢?难道能推倒重来吗?鉴于此事实,武汉市环保局要求积极补救。今年4月到8月,土壤修复工程开始,办法是覆盖土工膜将中毒的土壤进行隔离。然而小区居民们仍旧担心,土工膜修复效果不理想。   小区居民:   这边就是的,垫了个膜,可是上面种了树,树叶的根一直把膜戳穿了,那个气体还不是会随着树根之间的气体挥发出来,人要吸收进去,这种重金属肯定对人的身体是有害的。   记者:   你们担心这个修复还是有后遗症?   小区居民:   对。   对于居民们的担心,昨天的发布会上,参与土壤修复的专家也给予了回应。    祈士华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 :   真正在种树的地方,在土工膜做的时候已经做了坑基,深坑基的膜覆盖处理。(居民)把土工膜当成我们的塑料薄膜,地膜覆盖的塑料薄膜,就是风一吹就垮,戳个洞就破,他把它理解成这个,这个不好。因为土工膜的工艺在国际上面是通用的标准,它一般的寿命是100年,而我们正常的建筑寿命是70年。   居民们还担心,小区内的幼儿园虽然也做了修复,整体平移了两米,但对于1600平方米的幼儿园来说,平移两米能起到作用吗?发布会上,武汉市环保局表示,小区还没有进行最后的竣工环保验收,如果验收不合格,他们会要求继续整改,直到合格为止,而小区开发商负责人也做了迟到的道歉。    徐利龙 武汉市江岸区房地产公司负责人:   对于本企业未能够按有关程序组织相关验收,并及时向住户公布环评信息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住户的不安,表示诚恳的道歉。   值得一提的是,长江明珠小区还曾被评为国家康居示范小区。然而,这个建在中毒土地上的小区能让居民们康居吗?   主持人:   我们看到道歉了,也修补了,但问题是亡羊补牢,为时是未晚吗?今天我们特别请到的是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环境修复中心的陈同斌主任。   陈主任,像刚才看到武汉市明珠小区那个例子,有毒的土壤到底会对住在那的居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陈同斌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   在这个短片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居民可能长期接触土壤的时候,尤其是在幼儿园,小孩在地上玩耍的时候会沾到泥土,一不小心会带到口里面,这样有毒物质会进入到人的人体。   主持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有毒物质,对人体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陈同斌:   这个场地里面的一些基本信息,我想从新闻上报道的未必是充分的,所以我想其他的一些案例可以看到,有的会导致人的畸形,或者是一些出生的时候是死亡了等等这样一些疾病。   主持人:   但是他是马上就会这样,还是长期漫长的过程?   陈同斌:   不会,土壤污染问题跟大气和水很不相同,它是隐蔽的。   主持人:   隐蔽的。   陈同斌:   对,我们其实是一般的人用肉眼看不出来,甚至专家没有借助相应的手段都没有办法判断,所以我们对这个问题非常小心。   主持人:   但您说这个专家都没法判断,这件事当地居民他们的忧虑就会更大,你说专家很难判断,它到底危害大还是危害小,现在能不能定?   陈同斌:   专家需要一些监测手段,取了样之后分析,化验进行仔细的分析和化验,对照相关的风险评估的标准,这个时候才能得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判断。   主持人:   您刚才用了一个词,这是一个隐蔽的风险,这个隐蔽有多深,另外一个隐蔽期有多长?   陈同斌:   对于不同的土地的污染污染物不一样隐蔽期不一样,有机污染物有的容易降解一些,有的十年、二十年,有的可能上百年。对于重金属来说,可能上千年,它不会消逝,在自然界当中永远遵循一个质量守恒,进去就不出来。   主持人:   换句话说可能对这一代人没有影响,但是也许会对下一代,下下一代人有影响。   陈同斌:   对。   主持人:   刚才我们看了这个小区是座落在一片受过污染的土地上,可能是分两类,一种大楼直接坐落土地上,一层的住户会有影响吗?   陈同斌:   对一层的住户也影响,对高层的住户有可能都会存在一定影响。   主持人:   影响是相同的吗?   陈同斌:   不一样,高层的可能通过一些飘层,所谓高层楼也会下来,在一层,在地面进行游玩和休闲的时候可能受到毒害,另外气体从土壤当中释放出来。   主持人:   您说到了气体的释放,因为刚才我们通过短片也了解到了开发商也做了一些弥补的措施。比如说他们在修复,用一种叫做土工膜,这是很术语的,这个东西修复效果到底怎么样,是不是可以把隐蔽彻底隐蔽掉了?   陈同斌:   从短片里面我看到的情况我的基本判断,因为我没去过现场。基本判断就是做了很多的工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主持人:   这话怎么讲?   陈同斌:   因为在这个地方,如果我们不彻底消除污染物,用土工膜来进行一些防护措施它能够规避一些风险,但是污染物由于没有彻底消除,今后碰到一些其他情况会泄漏出来。   主持人:   您指什么其他情况?   陈同斌:   比如说有的时候我们开挖建设等等情况,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所以我们觉得在居民区,对于这样一些办法,用土工膜的办法可以规避风险,但不是一种最好的策略。   主持人:   最好的策略是什么?   陈同斌:   应该把移到别的地方去,异地进行处理,或者在当地进行一些污染物去除的一些办法。   主持人:   什么意思?   陈同斌:   现在这些污染物依然在土壤当中,它从量上并没有消逝,我们一种方法把土挪到其他的地方去,在其他的地方来进行修复,这样我们居民区就跟污染物隔离开了。   主持人:   您的意思小区里面所有的土拿走,换新的土过来。   陈同斌:   这也是一种办法,另外一种方法把小区土壤,比如一些有机污染物可以用微生物和其他东西来降解的,这些土地当中有害东西降解掉,或者是重金属我们用一些其他临时的办法洗掉等等。   主持人:   陈主任还有一个问题,这是您说一个漫长影响的过程,毒会漫长释放出来,整个的过程是不是应当有不断的有人在监测到底是什么释放的效果?   陈同斌: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土工膜上来之后,是否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发生风险,所以我们不断的监测,但至于监测工作今后可能有赖于环保局日常工作规避这个风险,这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措施。   主持人:   今天我们关注武汉民族小区并不是一个个例,因为我们看到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像市中心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就不断迁出市中心,迁出了郊外,腾出来的这些地怎么去利用它便成为一个大难题。   解说:   化工厂搬走后,有瞬间变成高楼大厦的,也有的留下一片荒地没人敢要。   有关专家在北京、深圳和重庆等城市的调查显示,最近几年工业企业搬迁遗留的场地中,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地方是存在较严重污染的毒地。   今年1月份,《现代快报》报道,位于苏州古城区边缘的原苏化厂地块已经撂荒了近两年,总面积约三四十公顷。   两年中,也有很多开发商有购买意向,但总是被土壤的不幸吓了回去。两年中,苏州的环保部门也和国内外专家拿出过多个治理方案,但不管最终使用哪个方案,都面临着耗费惊人的资金。    林玉锁 环保部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   这个就是正好跟武汉是两种类型的,武汉是正好建房子了,苏州这次还没有建房子,但是它这个问题还存在,所以还需要想办法解决,调查评估和修复方案的制定这个都在做。   究竟谁该主要负责修复,该怎么修复,要做修复付出的代价又有多大,这一连串的问题让每个人都困惑。即便是经历过修复土壤的开发商也不例外。2007年,万科通过招标的方式拿下了红狮涂料厂的限价房地块,但当时,这个地块了标书内容显示,红狮涂料厂约14万立方米土壤需要处理。    黄锦楼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   那块地业主是马上需要用的,最后还是想决定把它都拉到一个(地方),相当于换土了。前后我们做这个评价应该做了差不多小一年吧,然后到项目这种制定修复的方案,到选定修复的单位,以及找一些专家进行咨询,这也花了小半年吧。最后真正修复挖的时候只是挖了3个月到4个月就挖完了,他们花了至少小1个亿,应该算成本比较高的。   为了修复涂料厂这块土地,万科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但万科修复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事实上也还值得讨论。   黄锦楼:   2004年国家环保部就发了一个文,针对这种拆迁的关停的工厂,它的土地再利用必须要进行这么一个场地评价,就是相关的一个通知,北京市在2007年就出台了一个关于污染场地评价的这么一个技术导则。   污染工业企业从中心城区迁走,转身留下的土地变成了毒地,在转化成住宅用地建成一个个小区后,就变成了埋在人们身边的地雷。   事实上,根据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王树义教授透露,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土壤污染面积只有几百万公顷,而现在已经超过了一千万公顷。   主持人:   陈主任,您看像这种受到的污染土地,它可能本身位置很好,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好地,但是它却有毒,我们怎么处理这些地方?   陈同斌:   像这样一些土地,国际上有一些办法去把它给清出有毒东西,国内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科技部863项目一直在支持我们开展相关的工作,但不同的污染物类型它需要采用的办法不一样,有的把它洗掉,有的把土壤挖走,有的是用微生物给降解,还有的采用植物有害物质提取走。   主持人:   谁来完成消毒的工作,是政府、开发商,还是说谁污染,谁来排毒?   陈同斌: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应该谁污染,谁来掏钱治理,或者传统的老百姓理解,谁污染谁来治理,但我们认为你掏钱治理就行了。但作为我们前面看到的这些场地,基本上过去是国有企业,国用企业现在在企业可能关闭了,搬迁了,过去交给了政府,而现在很多下岗的工人等等,你再也没有办法找到别人去偿还你这笔钱,所以最终的责任毫无例外又挪到政府的头上。   主持人:   我们关注武汉这件事,我们也发现这么一个问题。我查了一下,我们国家有相关的很多污染防治法,有环境的、有水的、有大气、海洋环境噪声、固体废物、有害有害物质,唯独没有对土壤到底怎么样的这种防治,有相关的法律,这方面的情况是怎么样?   陈同斌:   对,现在我们国家正在突然的去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有很多专家进行了很多努力,环保部也一直在推动,今年国务院参事我们陪同了一块去全国调研,就是为了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做一个前期准备,因为法律的缺失,导致我们今后很多工作非常被动,虽然说我们现在。   主持人:   为什么会被动?   陈同斌:   因为我们现在的这些污染防治法等等都是一种从操作层面上缺乏操作性,宏观性的一种指导。有了环境污染问题该去治理,至于到土壤污染的时候该去怎么操作缺乏相应的一些具体的法规的一些规定和规范。   主持人:   好,说到了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现在专家意见稿已经形成,我们不妨来听一听这方面专家的意见。    林玉锁 环保部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   我们环保部现在也正在做一些这方面的相应的一些法规的出台,在网上征求意见,要出台一系列的相应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比如说环保部门也是有这个责任,它应该要对企业进行调查,要在它进行备案,然后经过适当的形式对公众有一个公示,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但至于这个钱谁来出,它可以是谁开发谁来出,谁得益谁来出,谁有责任谁来出,综合的来进行考虑。   主持人:   陈主任您看,如果没有这部法律,比如说在武汉明珠小区遇到这些事情,谁比如说刚才我们提到有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不断的监测这个过程中谁是主体能不能确认下来?如果有这部法律这个主体能不能确认下来?   陈同斌:   因为现在责任主体已经消失了,刚才说到必须要政府来承担这个责任,因为政府对对公众负责。在有责任主体的,比如现在一些新的工厂,在搬迁,或者是在关闭之前,要有相应一些土壤污染或者场地风险评估这么一套程序。环境保护部现在正在下大力气在制定这样一些规定,工厂关闭之前你一定要做的一个风险评估。实际上,在土地的一级开发里面,当土地要收归到土地整理中心之前,实际上也应该做相关风险评估,否则到了开发商手头,开发商并不清楚这里面有多大风险。所以从企业来说,要履行一个告知义务,告诉政府我要关闭了,你要帮我评估一下这个场地有没有什么风险。作为土地整理中心要把这个风险告诉给开发商,就是我这个土地是有污染的,你要负一个代价,负多少钱来进行修复。   主持人:   您看再举明珠小区这个例子,在这片有毒的土地用做开发经适房之前,政府交出去应该是一片已经消除毒素,是一片干净的土地,还是说他可以把带着毒的土地转给开发商,让开发商去消毒?   陈同斌:   现在两种做法都有,但是我个人的观点就是应该在转移到开发商手头之前把这个事情做干净,因为开发商第一个没有这方面的能力;第二个开发商可能凭良心了,我可以做好,也可以稍微差一点。作为土地整理中心,代表政府来做这个土地的一个质量的方面的把关,我觉得应该土地整理中心来做。   主持人:   现在您说是您觉得,如果我们未来有了这部法律,法律会不会非常明确的规定,这个责任在谁?   陈同斌:   法律应该明确的规定,在谁污染的时候就应该想到掏这笔钱。现在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就把这份钱转嫁给开发商,开发商最终出现什么结果,就会把这一份钱转嫁到购房者手头,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真正造成污染的人,没掏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9: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