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研究生待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研究生待遇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吗?
热度 94 wangdh 2012-4-7 10:15
研究生待遇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吗? (王德华) 待遇高就能招到好学生吗? 待遇高就能促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吗? 当今的研究生教育,待遇是个大问题吗? .... .... 这些问题我思考有些时候了,就是不明白,也不敢轻易写点文字。 钱,物质,待遇,对于年轻人很重要,对于人生尚未独立的年轻人尤其重要,对于今天的年轻人尤其尤其重要。所以,他们看重这些是应该的、自然的,可以理解的。在贫富悬殊日趋严重的今天,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国家明码标价买人才的今天,似乎更应该理解他们。研究生也是年轻人,所以研究生要求待遇,无可非议,情理之中。再说,我们也从年轻走过,所以更应该理解。虽然理解,但不能万岁。 那么,今天的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是待遇低导致的吗?改善研究生待遇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吗?这个问题不好肯定回答,也不好轻易否定。待遇一定是很重要的,但是否真的重要到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思想状态,应该说针对不同的研究生(群体),会有不同的答案。 研究生读研究生的目的,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目的,本来是很清楚的事情,似乎不少学生和导师并不是很清楚,并且很模糊,或者完全不清楚,不知道是故意忽视还是有意回避。培养研究生是完成课题任务的吗?培养研究生是发表 SCI 论文的吗?培养研究生是给导师挣工分的吗?培养研究生是为了自己的公司招廉价劳动力吗?..... 同样,读研究生是为了挣大钱吗?读研究生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吗?读研究生是为了提高社会地位吗?说“是”也有理由,说“不是”也有理由。 从根本上说:不是。那是什么?大家很清楚的,把国家的文件和规定搬出来,大家感觉有些假,有些空。但实际上,培养研究生如果不是为了国家明天的科研人才队伍,那到底是为了什么?研究生不明确目的,导师不明确目的,或者说明明知道自己的目的,为了自己的某些私利而装聋作哑,那还谈什么“培养”(培训、训练、锻炼、经历、学习、教育)。在科研作为一个社会职业的今天,研究生培养作为“科研”(或者包括教学)职业的一种专业培训,应该说是没有大的方向问题的。 说到中国的研究生待遇(生活补助或津贴),确实是非常低非常低的,低得说不出口,低得让人不可信。随着研究生培养发展成为研究生自费,研究生招生大跃进,研究生培养产生了很多的严重问题,全国都一样,问题是普遍的、公认的。研究生群体的剧增,导师群体的剧增,科研条件的不足,师资能力的不足,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功利化的培养模式,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等因素汇杂在一起,导致了今天研究生群体的迷茫,导师群体的混杂。不具备研究生培养的单位在大量招收研究生,不具备研究生培养能力的导师在“艰难”地“肩负”研究生“培养”的重任,众多本来不该读研究生的大学生“误入歧途” … … 想想看,不该成为导师的成了导师,不该读研究生的加入了读研的队伍,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和世界一流,发表论文数量世界前茅,研究生数量第一,我们应该自豪吗?!可是,师生关系每况愈下,导师没有了尊严,研究生群体也是众生万象,师将不师,生将不生。世界第一的博士和硕士生产大国,竟然没有多少符合“国家标准”的人才,所以我们需要再花大价钱从国外进口人才;国内稍微有点追求的博士们,也只能选择远涉重洋,另谋出路,国内似乎已经没有了“土产博士”的生存空间 … 论文大国,也成了抄袭大国,剽窃大国,垃圾论文大国 … …我们天天喊创新,我们天天喊和谐,我们天天喊稳定, 我们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呢?不错,国家的大方针是正确的,成绩是突出的,无论从人才培养数量上质量上还是论文数量上论文质量上,都有了世人刮目的进步,史无前例。我们是自欺欺人,还是喜欢假大空?哪个国家不进步?哪个国家不发展? 那么,哪些学生该读研究生呢?那些教授能做导师呢?有追求的学生,喜欢科研的学生,应该鼓励读研究生,走学术道路。具备培养研究生能力的教授们,才能做导师。怎么才算有追求呢?怎样才是喜欢科研呢?什么样的水平才是研究生导师的水平呢?哪些能力是培养研究生的能力?我不回答了。 说得远了,回到正题。待遇真的很重要吗?网上一则消息说,南方某大学计划给研究生提高待遇,每年补贴达到 4000 元人民币,据说研究生们高兴得欢呼雀跃。看到这样的消息,你是哭呢还是笑呢?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每年的补贴最低也超过 1 万元(研一),博士生的补贴每年最低也超过 3 万元,同学们啊,既然看重待遇为什么不报考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呢?每年研究生复试的时候,每年批阅研究生考卷的时候,导师们都会摇头叹气,感叹招不到理想的学生。问苍天:好学生都哪里去了呢? 我这里做个广告:中国科学院的科研条件,科研经费,师资队伍,研究生待遇,在全国应该说是很不错的。有志于科研的学子们,欢迎加入到科学院的队伍中来。在这里,如果你有追求,你会获得你想获得的,你会得到你想得到的。在这里,如果你喜欢科研,热爱科研,你会飞起来的。这里不会让你失望! 你会说科学院难考,科学院难毕业,科学院竞争激烈,科学院要求太高....这些都是假象,您真不了解科学院,抽时间、找机会,到科学院来看看、聊聊吧。导师们希望的是真正喜欢科研的学生,喜欢的是真正有追求的学生,有理想的学生,有奉献精神的学生,有头脑的学生。 好像有点跑题了。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2598 次阅读|117 个评论
回复博文“希望再次提高研究生待遇”的部分评论
热度 2 tonybean 2012-3-6 23:40
我前一篇关于提高研究生待遇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6600do=blogid=544689cid=1580984goto=new ),没想到能带来不小的反响,我在这里再写一篇来回应一些网友博主的评论。 首先感谢一些网友指出我博文内容的失误,因为我并不是太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所以在说HKPF奖学金时有失偏颇,相关内容已修改。另外,感谢各位赞成我的研究生同人们,感谢你们的支持。 下面回复部分的评论: trugle 2012-3-6 21:28 支持楼主,在这种低教学水平、低待遇、广招生的模式哪里能培养什么人才,不过是攒了一堆对专业、学校、社会一肚子牢骚的可怜人而已 wucmgucas 2012-3-6 20:07 和博主有稍微不同的看法。研究生待遇太低,当然不对。但是,也不是待遇越高越好。以前我看到过,享受了比较高待遇的研究生,安于享受公费及高待遇生活,学术平平;在另一个学校自费上学的研究生,倒是相当努力。因此,应该建议教育部,大规模裁减研究生招生指标(因为我们实在不需要这么多的研究生,尤其是大量地水平的),另一方面较大幅度提高研究生待遇,留住人才,培养好人才--标准是学术水平不明显低于西方国家。否则人人都认为自己是人才。 dengjin62 2012-3-6 19:29 "中国2010年所有在读博士生为258950" 我1978年上大学时,一年招的本科生还没这么多.中国需要这么多博导和博士研究生吗? vdmzsfj 2012-3-6 18:50 建议博士和硕士规模缩到现在的十分之一,水平自然上去了,待遇也上去了,国家还不需要多投入一分钱,质量也上去了,文凭也值钱了,再将不会是现在这个现状!!! ICF2009 2012-3-6 18:06 要想大幅度提高博士待遇,首先要砍掉一半的博士点、博导和博士生,其次让硕士学位失去价值(让研究生等同于博士生),这样才能集中有限资源吸引优质学生,为他们提供优秀导师,这样中国的博士水平就会大幅度提高。目前滥竽充数的太多了。 liushousheng 2012-3-6 18:05 滥招生也是一个原因啊。蛋糕就那么多,十个人分和一百个人分就是不一样... ==================== 博主:这个问题,可能是随着大学扩招而来的。我认为,不管研究生是否真的招多了,研究生质量确实是没有外国的强,甚至没有我们以前的好。应该想更好的办法提高研究生质量,绝不只是我说的简单提高待遇。 shawn2008 2012-3-6 22:10 提高待遇是对的,但不能搞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有些学生到社会上都养活不了自己。 钱是纳税人的,不要以为是天上掉下来的。拿出200亿解决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问题,让我们的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比给那些有手有脚的成年人强吗? ==================== 博主:我只是随便说一个数字,不是每人都一样,提高待遇要的是公平,不是平等,要多劳多得。但是,这是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义务教育又是另一个问题。 zhangquanpeng 2012-3-6 18:25 同意。你多申请点课题经费 问题就解决了。 ==================== 博主:课题的钱可不能乱花的哦,预算决算都做得清清楚楚。 flowingair 2012-3-6 18:54 香港的HKPFS奖学金基本只发给Ph.D.,名额非常少,今年全球不超过200人,平均到每个学校每个系1个左右。 我们一个月210元的补贴简直是坑爹,所以今年硕士毕业果断去HK读博,国内读博真的感觉对不住辛苦的爸妈 -------------------------- 欢迎对国内待遇不满的硕士博士都去申请香港的HKPFS奖学金,都去欧美读博。 dengjin62 2012-3-6 19:27 "作为中科院的学生,非常支持啊,我们学生待遇的增加竟然还招致好多老师的不满,说你们好多了,想当年我们……我们也无语了" 没有人强迫你在国内读研吧? ===================== 博主:两位老师,你们也对国内的研究生待遇不满吗? flowingair 2012-3-6 18:50 博主回复(2012-3-6 16:41):我觉得,很多实验科学的研究生,还身兼实验员了,整天泡实验室 ------------------------------- 就我所知,研究所的学生还好点,好多大学的研究生泡实验室大部分时间是在上网,看电影,玩游戏。 flowingair 2012-3-6 18:46 我们这些研究生现在都属于中低收入群体,只要给每一个博士生每月增加2000元人民币、每一个硕士生每月增加1000元人民币的补助, -------------------------------------- 就我所知,美国的博士研究生能拿到手的钱一年也就一万多美元,美国GDP大概4万多,美国人的人均收入稍低一些,大概3万多美元,也就是说博士的奖学金不到人均收入的一半,而且这个奖学金还要申请,而且是以助教助研的名义,也就是说,你是以做辅助教学的工作拿到的薪水。其他国家也大差不差。 按照这个比例,中国现在人均GDP5000美元左右,博士拿的钱大概就是2000美元,也就是人民币每年一万四左右,每月也就是一千出头。 试问现在的博士,你拿多了还是拿少了?你干的活比美国学生多还是少,你的能力值不值得拿这个钱? 你有什么好抱怨的? ======================= 博主:谢谢这两位老师的意见。我们希望提高待遇,不是说不提高劳动量和提升成果,提高待遇不是目的,提高科研水平才是最终目标。我相信,研究生待遇一定程度上和水平是成正比的,至于那些上网玩游戏的,就让他们淘汰吧。 bbf10000 2012-3-6 21:47 HKPF一个系里面都没几个的,一般人就是13000+的港币,还要每年付4w+的港币,每月住宿费3000左右,一年平均一个月到手7000左右有木有,和食堂里面打饭大妈是差不多的,中科院这个钱和外面餐厅包吃包住的也差不多,其实大家一个档次的,不过国内高校给钱的确是太抠了,博士和学硕发到2000总是要的。 flowingair 2012-3-6 18:40 Hong Kong PhD Fellowships对博士提供的资助有每月20000HKD ---------------------------------- 香港博士的奖学金有没有你说的这么多暂且不说,但这个钱往往是税前的,而且香港的博士要花钱自己去租房子,这样扣下来,其实没多少。而大陆的研究生拿的钱都是实打实的,住学校和研究所的房子,房租也不多。 dabaoski 2012-3-6 19:14 香港消费比内地还是高很多的,一个月20000不一定够花。。。 ====================== 博主:香港的消费是多少,我也有点概念。每月吃饭3000,租房3000,娱乐购物等因人而异。我有同学说每次逛铜锣湾之类的地方都花上千。其实只要不愁吃住,博士们还是很愿意多花心思在科研上的。 zuobuli 2012-3-6 21:22 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这点看,经历贫穷并非坏事。当然,前提是要够生活费。事实上不少高校的讲师工资也就3~4千。 所以香港的学生工资应该与香港教师的工资做个比较,按比例来说明问题更好。 老夫倒是觉得在限定基本工资外,部分工资(甚至一半)按导师的“劳务费”的多少来补给。或者按导师的经费来制定给学生的补贴数。不过这些可能都不好统一执行,因为研究生的费用都是导师出的,导师经费等级有很大不同。优秀学生完全可以跟老板提要求追加补助。 唯一可做的就是:入研前明码标价,愿意来就来,来了就别后悔别闹腾。 ==================== 博主:必须承认,高校教师的待遇又是一个大的问题,我写前一篇博文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也有其他网友提到了。明码标价,可能是更有效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科研系统的办法吧。 flowingair 2012-3-6 18:38 这项资助虽然仅提供给少数人, --------------------------------- 既然是提供给少数人,你还说什么废话? 国内的研究生都干了些什么?你们值得导师和国家给你们那么多钱? 活不会干,懒得干,对物质享受倒是贪得无厌。 wucmgucas 2012-3-6 19:14 他们还需要交学费。另外,不要总是嫌待遇低,关键是你得有真本事。现在哪还有怀才不遇之说?! ====================== 博主:真本事应该是在入学考试时就要看出来,没有的话就不要招。现在有些招进来的学生可能本事不足,但是为什么会招进来?可能因为招来是为了充当劳动力…… dengjin62 2012-3-6 19:21 "只要给每一个博士生每月增加2000元人民币、每一个硕士生每月增加1000元人民币的补助,不存在学科歧视,我相信,不用任何承诺,中国的精英学生都愿意在国内深造,从而研究生总体水平也提升了不只一个档次,这样坚持10年左右,我们的研究生水平,甚至是科研水平就能大大提升了" 就这种认知水平,我看你读研究生也是浪费,不如学点实用技术,毕业后也好找个工作挣钱吃饭. dengjin62 2012-3-6 22:36 "只要给每一个博士生每月增加2000元人民币、每一个硕士生每月增加1000元人民币的补助,中国的精英学生都愿意在国内深造" 中国的精英学生出国留学难道是因为国内少给了1-2千块人民币吗? 给你这种人2000/月都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 博主:希望dengjin62老师不吝赐教,多和我们研究生交流意见,否则只会像人们讨论“熊被取胆痛不痛”一样没什么意义了。 zuoluo 2012-3-6 20:09 再提高等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又想不开怎么办?? ======================= 博主:这个没办法了,要靠自己调整心态,读书快乐的日子过去了,出来打拼是残酷的。 钻石星辰 2012-3-6 21:04 话说现在中科院京区高年级博士生的月薪已经与博后相当了知道不,已经比刚入所的助理研究员高了知道不,而且还有宿舍知道不?你光叫唤着给研究生涨工资,其他人不管能行不?要是都涨工资需要多少钱知道不?你还恬着脸说“215.7亿元”?现在的研究生充其量就是科研劳动力,换个高中生一样能干知道不?做学生根本就不是赚钱/攒钱的时候,你一个月拿2000块钱,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在北京也可以活得很滋润了,待遇不好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你已经比青年教师过得爽多了!国家要真到了用钱来留住研究生的那一天,科学事业才真正要完蛋了,留下的也不会是真心想做科研的。 =================== 博主:高中生不会做实验查文献吧?同上,其他教师的待遇也要考虑,我说的数字能采纳一半已经很好了。 shawn2008 2012-3-6 21:35 待遇好的地方,要求也高。 待遇好,要求低的地方恐怕地球上没有吧? shawn2008 2012-3-6 21:34 很多学校已经能够达到您说的香港的标准了,当然成果也是香港的标准。至于那些没什么成果,能力一般的研究生,说实话读书只是给他们找个事情做,不要给社会增加负担而已。 ==================== 博主:待遇高了,自然要求也要高,不然国家这个投资就准亏了。普遍提高待遇,那么能力一般的也考不上了。 huaboxiong 2012-3-6 22:21 这个问题要相对看。现在不是国家不给钱,而是把钱给了少数几个高校的研究生,比如说北大医学部据说每月博士的补助能达到4-5千,硕士也得有2-3千,而地方院校的,像河北大学,每月国家给2百多大元,美得研究生还屁颠屁颠的,高兴这个月可以吃饱饭了,难道说,北医的学生付出的努力是河北大学的研究生的十几倍吗?假如真是这样,那北医的成果是河北大学的成果的十几倍也行,但好像我没听说有这回事(也没听说北京的生活消费水平是保定的十几倍)。所以,你不能用地方大学的标准向国家哭穷,拿到钱后又有个潜规则的“剪刀差”,干旱的旱死,多油的油死吧,科研界也来个“贫富两极分化”,唯恐天下不乱的想想吧。 ==================== 博主:我只是希望总体提高待遇后能达到总体水平提升的效果,而分配公平问题是必须考虑的。 sqdai 2012-3-6 21:55 非常赞同博主的看法。我一直持有类似的看法。我认为,研究生应该享受足够数额的国家助学金,至少达到同龄已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的75%。 我这样说的根据是我自己在1960年代做研究生的经历。“文革”前我在中科院力学所做了4年研究生,我享受的国家助学金为42元/月,而同龄的研究人员的工资为56元/月,两者的比例为0.75:1。大家对这一比例都是认可的。而且,研究生毕业后在中科院工作,工资水平比同龄人高1~2级。按目前的国力,这样的开支国家还是承受得了的。 ===================== 博主:谢谢戴老师的支持!
个人分类: 若有所得|6145 次阅读|3 个评论
希望再次提高研究生待遇
热度 152 tonybean 2012-3-6 14:47
这两天看到香港大学官方发微博,说最近将在华东几所名校进行MPhil和PhD招生宣讲,我打开看到了学生待遇的一栏后,长叹一声。 http://www.gradsch.hku.hk/gradsch/web/apply/guide1213/4.html Hong Kong PhD Fellowships对 博士提供的资助有每月20000HKD,还有每年10000HKD的游学费用(人民币打个八折吧)。据我所知,吃住一个月用不了七八千。关于这项资助的说明的开头,就说了:The HKPF aims at attracting the best and brightest students across the world to pursue their research degree programmes in Hong Kong. 这样的待遇才配得上他们这个目标! 这项资助虽然仅提供给少数人,但另外还有学校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奖助学金,这些钱也够研究生们过上很体面地生活。 再来看看内地的研究生招生机构,它们给和博士生的待遇和香港那边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我所在的中科院系统,博士待遇算比较高了,2000+。其他学校的硕士、博士待遇大部分还在当地的最低工资水平以下。是不是因为这样,内地没有一个机构能有作“吸引世界顶尖学生攻读学位”承诺的气魄呢? 其实啊,我们研究生是最好哄的了。我们有最不冲动的性格,才会愿意安安稳稳做研究,也是做科研的基本条件;我们最不追求物质享受,对科研人员来说,最高的追求是成果得到同行承认、获奖和得到应用;科研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行业,少量的投入就能推动生产力。我们会为报销一次差旅费而得到补助兴奋不已,我们会很关心每次过节费能不能按时发放,哪怕只有一点点。2010年中科院增加学生待遇时,我们都很兴奋,但对比别人我们的待遇还是很不足。只要对科学家和科研事业,尤其是即将成为科学家的研究生增加更多投入,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啊亲!那到底加大多少投入呢? 我们这些研究生现在都属于中低收入群体,只要给每一个博士生每月增加2000元人民币、每一个硕士生每月增加1000元人民币的补助,不存在学科歧视,我相信,不用任何承诺,中国的精英学生都愿意在国内深造,从而研究生总体水平也提升了不只一个档次,这样坚持10年左右,我们的研究生水平,甚至是科研水平就能大大提升了呀亲!那到底要投入多少呢? 由 统计数据 可知,中国2010年所有在读博士生为258950人,硕士生为1279466人,博士每人每年多发24000,硕士每人每年多发12000,约为 215.7 亿元。2010年比2009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中,教育一项增加了2112.48亿,科学技术一项增加了505.66亿,国防一项增加了382.27亿;中央财政债务(国内)2009年有59736.95亿,2010年有66987.97亿。增加个200来亿在教育或科学技术上,应该不算过分吧?何况,这些钱是直接进入学生的账户里,不用经过太多程序,利用效率比其他支出高多了!考虑到扩招,十年内大约也就平均每年多支出300亿,这可是物超所值和负风险的投资产品哦亲!!(以上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1) 趁着这两会时刻,我也时髦一下提个议案:适当提高研究生待遇,极大提高我国科研水平。毕竟,在中国,大部分的科研成果实际上是由学生完成的。 ======================================================= 感谢各位在这里对我的建议、对现状的吐槽、对提高待遇的憧憬和自晒工资,希望我们全国一百多万研究生的声音能让更多人听见。 点击 这里 ,博主回复本文部分评论。
个人分类: 纯粹发泄|22251 次阅读|217 个评论
研究生待遇20年没有提高-应该行动了
热度 2 lxchencn 2011-10-28 21:46
20 年前自己读研究生的时候奖学金是每月 112 元,那时候的物价是 1 毛钱几个鸡蛋,现在研究生的奖学金是每月 100 元,有些还没有,现在的物价是几毛钱 1 个鸡蛋,没有研究生的努力工作就不可能有高水平大学,欧洲、美国都到中国来要钱了,我也呼吁一下为研究生要点钱,希望切实增加研究生的待遇,不要说没有钱,该行动了!
3020 次阅读|4 个评论
震惊:南华大学医学院“惨无人道”的研究生生活待遇
热度 16 oyjenvol 2011-2-15 21:44
年前,见了一个高中同学,数年未见,他的样子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一如往昔,只不过头上的多添了几根白发。记得高中时候班里的人都喜欢叫他“老六”,至于原因已经无从考究了。 因为我和他求学经历的不同,老六目前在南华大学医学院就读,为硕士研究生一年级。见面的若干细节就不赘述了,我相信大家都想知道我所谈及的“惨无人道”究竟是如何而来的。 老六考研的时候报考的是某著名医学院,但是终因1分之差而调剂到了南华大学,若我没记错的话,老六应该27了,这么多年一直都是从学校过来的。按照一般的学生而言,现在这年纪说不定博士都毕业了,可是各人有各人的故事,我们就暂时不纠结这个问题了。老六调剂到了南华大学以后,因为是调剂生的缘故,所以每年仍然要缴纳大概8K多左右的相关费用,在学校里面不享受学校颁发的生活费,也不能评奖学金,也不能申请助学金,顶多只能申请助学贷款。听到这里我有点懵了,这样的规定听起来真的有点让人难以接受,就我所知道的很多医学相关的研究生的待遇是非常好的,从2K多到-8K多的月收入我都有所闻及,而老六的待遇我还是头一次听见。如果各位以为我因为这一点就滥用“惨无人道”而准备责备我的话,请别急,我还没有说完。 老六研一期间,每周都要去医院坐班,有时候还要跟进手术室,有的时候手要连续36小时都在医院,听到这里,我不禁有点不寒而栗,在手术台前工作这么长,可是需要相当大的精力和体力的啊,手术台前面,一点差错都出不得的。老六经常要在手术室加班,没工资都算了,就权当做积累外科手术经验,可是有的时候累完以后,连吃个盒饭都得自己掏钱去买,听到这里我都忍不住了,指导他的导师和医生还算是一个人吗?对于自己的学生如此苛刻,吝啬,简直就是把自己的学生当奴隶或者包身工一样剥削。还有让人更气愤的是,在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之下,指导医生竟然还要求学生留到年前26,7,还说什么大年初六就得赶去医院,这样的医生估计也没有什么医术,因为他已经卑劣地到了要靠榨取学生的劳动力来获得钱财的地步。 我问老六,可否想过离开。 老六淡淡地说,尽管我知道这中间存在太多的不合理和毫无人性,但是再过一两年我毕业后,我会靠我的医术把这些钱拿回来。听了他的话,我心里浮过一丝阴影:他说的拿回来究竟是说他会用他精湛的医术去拿呢还是在这样一种压抑的环境里滋生出一种扭曲的心态呢?想到这些,我只能用一些宽慰的话语来开导他已经变得有些自闭的心门......
个人分类: 线粒体的疾呼声|29935 次阅读|31 个评论
要“善待研究生”(外一篇)
等离子体科学 2010-9-3 17:38
前些日子关于研究生待遇问题的文章很多。说明大家都关心。 笔者在国外求学的时候,同学们都戏称为洋插队特别是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常常是好几个(甚至好几家)中国同学挤在一个单元( apartment )里。不过,如果有足够的奖学金,自己又不打算攒钱,日子过得还是比在国内读研的同学们容易。苦的是那些没有奖学金的、或者只有几个月的 TA 奖学金的。那时大多数中国大陆学生都有导师给的 RA (甚至学校给的 GRA )奖学金,所以对其它国家或者港澳台的部分没有奖学金、靠打工维持学业的那些同学的苦处,很难有体会。但是也曾看到有同学因为导师突然断了 grant ,又一时找不到 TA 而焦急的情形,而切实感到在求学和谋生双重压力下的艰难。 回国工作后,一次年终总结会,学院的领导提出善待研究生作为下一年工作重点之一。笔者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举双手赞成。至少对比周边的清华、中科院,我们这里的研究生待遇确实是低了些。 现在国家提高了博士生待遇,应该可以实现当年提出善待研究生时的资助研究生具体目标了。但是这个口号,仍没有过时。 ================= (外一篇): 自由与平等 这是几年前写的。这几天看到关于仇富的讨论,就又翻出来: (王铮老师说得对, 仇富这个词,不是穷人说的,而是富人加给穷人的原罪 。 其实应该读作平等的) 近日看到一位国内知名自由派的所谓大师的一篇回忆,有几分感慨。 这位名人的见识,听说不少人是很佩服的。说起来他也算是接受了一些西方自由派思想和观点的,可还是脱不了将人分成三六九等的俗。看他对 按街道划块,叁下五除二,将几万 名活蹦乱跳的小学生 当成几万个没有生命的阿拉伯数字,很快就把它们打发完毕,一个个塞 进了住家附近的中学 的深恶痛绝,对 中学 门第 的津津乐道,对因临近大院而降格录取那些大院文化里长大的孩子的辛辣讽刺,不由得暗自揣度:如果他到美国的中小学来当教师,能适应美国公立学校里的平等文化吗?(美国的公共教育是普及教育,学生按学区入学。上什么学校,是按街道划块,叁下五除二只与家庭住址有关,与本人学习成绩无关的。)一个研究和接受西方文化的自由派学者尚且如此,普通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呢? 。。。平等的实现常常需要长时间的宣传和实践,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看国内的自由派的大师尚缺乏平等意识,就知道要改变之难。 当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共和国建立后,布告上的纪年是这样写着的:法兰西共和国,自由第四年、平等第一年。可见争取平等是比争取自由更难的。 人人生而平等,这是写在美国的《独立宣言》里,镌刻在华盛顿的 Jefferson 纪念堂的石壁上的: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 , Thomas Jefferson, 1776 这个思想第一次成为法律,是在 1780 年: Article I. All men are born free and equal, and have certain natural, essential, and unalienable rights; among which may be reckoned the right of enjoying and defending their lives and liberties; that of acquiring, possessing, and protecting property; in fine, that of seeking and obtaining their safety and happiness. 《 Massachusetts Constitution 》 , 1780 而这种平等的思想,正是现下中国知识界所需要的。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4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研究生给研究生导师的几点建议
热度 1 beiju2009 2010-4-27 20:53
经常在科学网上看到有教授写一些对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的忠告,或者是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建议,看了很多,很有感触,但是很少看到有学生给老师提建议的文章。个人觉得师生关系嘛,那就是相互的,常言道“一个巴掌拍不响”,好马还需好鞍配。学生不才,冒天下之大不韪,本着真诚交流,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目的在此给各位研究生导师提点建议,如有冒犯之处还望见谅,有不当的地方还望批评指正。 首先谈角色问题。现在很多学生私下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我不知道有多少研究生导师对这个称呼感到满意,个人觉得“老板”这个词是用来描述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的,我想对这个称呼感到满意的导师应该就是把自己的学生看成是“免费或者是廉价的劳动力”,有多少研究生导师在给研究生安排课题或者工作的时候问过他们的想法?有没有关心一下他们的兴趣所在,有没有问过他们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什么?如果导师只顾着自己的职称,只关心自己的项目能不能做完,只关心能不能发文章,是不是显得有点自私了。其实研究生比雇员更惨,雇员还有劳动法可以保护,付出了工作就能拿到薪水,但是研究生呢,只为了一纸文凭,逆来顺受,不敢有丝毫怨言,不敢不顾导师的加班要求,任何时候只要导师一句话,那只有完全服从的命。雇员不满意公司,随时可以炒老板鱿鱼,“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工资一结就走人,研究生对导师不满,敢炒鱿鱼吗?我想没有一个研究生敢吧,因为在导师同意你毕业,拿到文凭的那一刻之前,你吵了导师的鱿鱼,那吃亏的永远是自己啊,两手空空如何面对家人,面对父母,面对社会?所以我觉得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不是老板与雇员之间的关系,而应该回归其本来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敢说为学生量身定做一套培养方案,至少有个商量总是可以的吧。 其次谈谈科研问题。不知道是不是导师都是根据手里项目的多少来招研究生的,是不是每个研究生入学后该从事什么课题导师都心中有数,至少有工作可做吧。现在的科学难题很多,科学热点很多,见过有导师今天觉得某方面是个大问题,是个热点,叫学生去看资料,查文献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可做,明天又突然觉得另一领域似乎更有前途,是国际研究的前沿领域,叫学生转头去看看资料。猴子掰包谷一样的,捡了西瓜丢了芝麻。不可否认有的导师知识渊博,是很多领域的专家,但是我想一个实验室总该有个传承吧,至少要有个主攻的领域吧,遇到很搞笑的事情就是当别人问你们实验室做什么方面的课题的时候,回答是“什么都做”,每个研究生都要在实验室开辟一个新的领域的话,那我想是很难的,毕竟三年的时间,区区一名研究生,能出多大成就。所以个人觉得,导师首先就要选好自己的领域,再让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学生来做这个领域的课题,有传承,连续的,持之以恒的追求才可能出高水平的文章和成果。另外学生在科研的过程中难免会需要购买一些药品或者设备,有的导师科研经费或许是比较紧张,不让学生买,或者是斤斤计较,做什么事都是需要投资才有回报的,更何况是做科研这种根本不知道结果是什么的事情,舍不得投资怎么可能出成果,所以觉得应该在该节省的地方节省紧张的经费,该投资的就别舍不得花钱。 说到这,说说研究生的待遇问题,各个学校各个研究所各个老师的研究生待遇千差万别,有的导师阔绰每个月给学生上千,有的导师一分不给或者一年只给几百块钱。研究生了,都是成年人了,导师经常在笑话现在的研究生怎么那么没本事,试想他们还没“断奶”还是一个需要父母抚养的婴儿,叫他们如何有本事?确实,研究生是可以利用一些空余的时间去做兼职挣点生活费,但是有多少导师会让自己的研究生周一到周五的时间去做兼职?谁周末不想休息一下,难道学生就只有吃苦耐劳的份,看着别人吃肉自己连骨头都肯不上?学生连饭都吃不饱的话,又哪有心思来做科研。所以建议导师每个月还是给自己的学生一点“奖金”至少保证能吃饱肚子。有句话叫做“拿别人的钱帮别人办事,铺张浪费”,将心比心吧,你对学生好,为学生着想,学生又哪有不为老师着想的。千万别说学校经经费使用政策不允许这样的话,我想大家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最后说说招生的问题。有的老师一个人手下却有二十多个研究生,不包括帮别人带的。简单的计算一下,以20个学生每周与导师交流2小时计算,一周需要40小时,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五天,那么这个导师除了跟学生交流啥都别干了。但是事实上更多的是导师忙的见不到学生,有的导师都过了一年了才知道学生长什么样子,这似乎是有点误人子弟了。所以建议导师们,这不是发展黑社会,人越多越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招生学生,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与其耽误一个人三年,不如在当初就直接拒绝。扩招归扩招,做人做事做科研还是要讲究一种责任感,一种良心。 唠唠叨叨似乎发了很多牢骚,部分语言有过激之嫌,甚至可以说不当,可能触犯了科学网上的一些导师们,还望见谅,有不同意见欢迎交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451 次阅读|5 个评论
谁来维护研究生的权益、保障研究生应有的待遇?!
热度 1 lh64 2009-12-27 14:50
各位博友,好久没发博文了,时近年底偶尔听到了学生谈论该问题,好像还有些普遍,愤懑难平,发此博文,欢迎大家一起探讨解决此问题的更好途径。新年临近,也祝科学网博友和编辑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在新的一年里,祝愿科学网和科学网博客越办越好,越来越精彩! 谁来维护研究生的权益、保障研究生应有的待遇?! 研究生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主力军,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他们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科技进步中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美国,他们的权益是有一系列的保障机制的,详情无需我在这里赘述,有更明白的人做过或将做详细的介绍。我在这里主要关心在国内学习的研究生们的权益和待遇问题。 首先对比下面几组数据: 国家每月为公费研究生发放津贴,硕士是275元,博士350元。 对自费的研究生不发放。 北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90元/人; 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每月不低于465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326元。 在北京市的农民工月薪1000-2000元 2008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4715元。 对比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研究生可能从国家领到的津贴是很少的,少得甚至都难以达到北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那么研究生的生活怎么保证?为解决该问题,学校都规定了研究生导师应该为研究生发放助研费,各学校规定的额度不一,如:工科的一年级硕士研究生获得导师提供200~1000元/月的助研金;二年级以上硕士研究生获得导师提供300~2000元/月的助研金;工科博士研究生获得导师提供;500~2000元/月的助研金,其中一年级直攻博研究生获得导师提供300~2000元/月助研金。这些规定当然很好,但是怎么保证? 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 : 1、有些研究生导师就是不发放或者不按照规定发放,甚至连最低标准也不能达到,如:每年只是在放寒暑假前象征性地发三五百元。学生是每个月都需要吃饭的,特别是在学校做研究期间更是需要吃饭的哦。 2、有些导师非常愿意给学生提供好一些的待遇,但是,我们知道所有纵向课题人员费的预算都是很少的,一般不超过项目总经费的10%。可以粗略算一算,如果按照一个导师每年招收2名硕士、2名博士生的规模,那么在读的学生数为12人,如果按照硕士补助500博士补助1000元的话,每年需要支出10万左右,这样,每年要有100万的科研经费进项才能够支撑这样的助研费支出。 怎么解决呢?应对第一个问题,一些学校开始出台强制性措施,学校强制性从研究生导师的科研经费账号上划出一定的数量经费,由学校发放给学生作为助研费。这个措施确实是对付那些赖着不给研究生(包括很优秀的研究生)助研费的导师们的一个好办法。但是目前这个规定刚刚开始实行,且只针对新入学的研究生,可惜不能惠及那些去年及以前入学的研究生们。这些可怜的学生们怎么办呢?尤其是博士生,已经二十五六或着30岁了,甚至有的已经成家了,还让他们张口向父母索要伙食费吗?!他们可是在为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做贡献啊!但是基本生活却还得不到保障! 我们首先要呼吁那些“抠门”的导师们唤醒良知,把你的学生应得的那些待遇,最基本的待遇给他们,他们在帮你实现你的各种科研想法、完成你承担的科研任务,尊你为老师,崇你如父母,即使你不给他们应有的待遇,他们也没有去抱怨,还是在勤奋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果,面对这样的学生你难道还问心无愧么?不要让你的学生对老师太失望了。如果你确实没有钱给学生发助研费,那么就劝你不要招生了或者少招几个,量力而行吧!也别太为难你自己了,同时又害得学生们衣食无着!别让学生感觉上了贼船了好么?别给老师这个词蒙上灰! 同时,我们呼吁学校和院系的管理部门、有关的负责人,能够关心学生疾苦,经常采用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生活状况、助研金的发放状况进行调查,督促老师给学生应有的待遇。需要提醒的是,一定是用有效的方法,因为那种直接问学生他们的老师是否发助研费,学生是不敢说“没发”的。研究生真是大学里最弱势的群体了!只有靠学校特别是院系的有关负责人为他们讨助研费了,农民工的工资要国家总理亲自帮着讨,研究生的助研费就别麻烦他老人家来帮忙讨了吧! 至于应对第二个问题就只有靠政府了,有关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的有识之士向国家提了很多建议,在今年参加的几个项目的预算评审时也看到了预算人员费有所提高,相信会继续提高的。那么应该提高到多少呢?我觉得博士生的收入应该达到本地区的平均工资的60-70%,也就是说,对于目前的北京来说,应该是2500-3000元,这样才能使得他们没有衣食之忧,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伟大的科研工作中。
个人分类: 有感而发|11976 次阅读|34 个评论
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决定了研究生的待遇
mqjiang 2009-7-4 17:19
每年到研究生毕业的月份,大家都会谈谈自己的毕业感言。感谢、抱怨、庆幸、失望 中,不可避免提及研究生的待遇问题。这些天来,我一直在看: 孙静宇: 调查 : 博士生每月各项开支 苏胜: 博士生的生活 费 李良: 经济独立,我的研究生生活 ; 研究生的助研津贴和生活开支 对一个个案的初步分析 迟菲: 我周围的研究生的待遇和开支 一直没有发言,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其实,也不是不想说,只是觉得,我说了又能怎么样?非常无力、无助,我们太渺小! 这两天了参加了领域内的一个 workshop ,听着这些科学家(绝大部分都是国外的)的报告,感觉一点没有中国特色:人家在报告,不断有人打断他,向他提问;提一个还不算,连续追着问;对于一个现象,前一个人的报告还是这个观点,后一个人作报告马上就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给与了不同的解释,一点都不和谐。听着他们的精彩报告,心里庆幸,还好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人在做着科研。 回来打开博客,看到了动物所王老师的博文: 当今的某些研究生培养理念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了 我似乎听到了一位老教师呐喊的声音,看到了他为了中国的科研事业殚精竭虑的神情(虽然没有见过王老师本人,照片见过),心里一阵酸楚。作为年轻人,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能做什么?也许用不了几年,大环境就吞噬了我们,最终成为了王老师呐喊的对象。 曹老师的博文、观点历来是科学网博客最吸引眼球的,看到曹广福署名的博文,只要经常来博客的,都会不由自主的点进去看看。他的文章总是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他今天对于研究生待遇的博文: 研究生待遇有那么重要吗? 我看完很不是滋味。曹老师是现实主义者,既然现在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就是如此, 对于绝大多数的博士生来说,研究只是种谋生的手段,除了职业不同,与卖白菜、扫大街没本质差别,真正能为历史留下点什么的凤毛麟角 ,那么就咬咬牙,苦就苦点,练就本领,尽快毕业,去中小城市,去西部,去农村,去山沟,只要那里有出路。但是这些地方的出路在哪里?对于博士生,出路就是找一个工作这么简单么? 王老师是理想主义者,明明知道呐喊也许没有任何回音,但还是喊出了 当今的某些研究 生培养理念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了 !的确如此,目前中国的研究生培养的一切问题,其根源就在于培养理念。硕士就不谈了,因为根本就没什么培养理念!而博士教育,涉及到国家的科研能力的可持续性和可发展性,其培养理念就必须正确对待。国家把研究生教育当作就业的缓冲地带,博导们把研究生当作做项目的脑力甚至体力劳工。把博士生当廉价劳动力,学术民工,当未来的技工,那么博士的待遇就是目前如此;把博士生当作未来的科学家,年轻的教授来培养,并从招生到毕业严格把关,层层删选,那么博士的待遇就应该是准教授的待遇。 跟毕业前途相比,读博阶段的待遇的确不是那么重要。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每个人读博都不是冲着博士阶段的待遇去的,都是为了前途。有的是为了一个好的工作,挣大钱,有房有车;有的是为了将来探索未知,满足自己的兴趣,顺便有个不错的待遇,养活自己和家人。虽然前一种前途偏离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但目前在中国确是主流。但是,不管怎么样,一个月拿几百元钱,连续 3 - 4 年,甚至更长,年龄越来越大,有的还上有老,下有小,试问如何安心读书,如何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让自己有一个好的前途?大家都想一个好的前途,不会因为我读博的时候拿着每月 2000 元,就不要前途了,就觉得够了。看看科学史就知道,凡是成为大科学家的都是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凭着兴趣驱动,有充足时间去进行科研活动的那些人。我想爱因斯坦要不是有个稳定的专利局职员的工作,他哪来时间考虑这些天方夜谭的东西?没听说过,一个穷得连饭都吃不饱的人,在坚持做着科研,考虑着让自己有一个好前途的。也许有,希望大家给我补补课。我到是找到一个例子:这位仁兄读博肯定很苦,可以想象出来,但结果呢? 电子科大 43 岁博士生宣称证明狭义相对论错误 曹老师,您读博的时候是苦,但是那个时候,博士只要毕业,前途可以说是一片光明。而看看现在?连进中小城市的三流大学,都得看看你本科出身是不是 985 , 211 ?二流大学要进去,先做两年博后再说。一流大学几乎只要国外的博士,甚至要有博后经历。(注:可能与实际有些出入)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关系的,没有上述限制。 我一直觉得,科学研究是一种非常神圣的社会活动,是在探索未知,是在给人类的存在一种意义(不是大话)。从事科研活动的博士生、教授等应该受到特别的尊重和认可,而不是作为一种普通职业者对待,他们从事的事情不一样:一般的工作是解决存在;而科研是解决为何要存在或存在的意义。当然,科研人员要得到别人的尊重,有个前提:他们必须首先尊重自己从事的科研活动。
个人分类: 席谈时事|10597 次阅读|12 个评论
研究生们对待遇的要求并不高
热度 2 wangdh 2009-7-4 16:33
研究生们对待遇的要求并不高 (王德华) 关于研究生待遇问题一直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领导、导师、学生三者在某些问题上也很难达成一致。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重要的群体,让他们的生活条件好一些,无疑会在稳定心态、促进科研等方面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在当今关于研究生待遇的政策和法规方面很不规范的形势下,开展一些讨论,对某些问题进行呼吁,是应该的。说句心里话,在全世界都惊叹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国家每年宣扬 SCI 论文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动不动就启动数以亿计的项目,招聘人才可以不惜重金,多栖教授遍地都是的今天,博士生每月的生活补贴还是区区 300 元,有些研究生还过着食不果腹、向父母伸手的生活,实在是有些难为情了。农村的土墙上经常见到的口号是:再穷不能穷教育。许多家长的座右铭也是:再苦不能苦孩子。我们可以不惜花费重金大力引进外援,甚至甘愿上当受骗,却对自己身边研究生们的生活现状熟视无睹,对研究生们的呼声置若罔闻,也实在不可理解。不知道这样的思维是出于一种什么逻辑,难道真的有一天我们的优秀博士研究生也要靠引进吗?不要以为这个群体要求很高,实际上当今研究生们的物质需求也还是很容易满足的。 关于研究生的待遇问题,我简单调查了一下我的学生的心理期望。我通过 mail 发给他们的问题是:如果你的生活补贴全部由导师来支付的话,你能够承受的最低生活补贴是多少?要求:不要讨论,凭直觉尽快回答。 学生们的回答很让我吃惊,也很让我心酸: 1 )最低额度:管吃管住就行(每月 800 生活费 +300 住宿费)。 2 )我觉得每月 1000 元是底线。 3 )我能接受的最低额度每月大概是 1000 元,能够生活,平时买些必须品即可。 4 )如果说承受底线,我个人的看法是没有底线,事实都是明摆着的:稍微理智一些的人都知道念书要念到毕业,但心里冷暖自知了。 5 )爱因斯坦有一句话: Science is a wonderful thing if one does not have to earn one's living at it 。我个人认为博士生的助学金一个月最低在 500 元比较合理。(博主注:是否应为 1500 元?) 6 )博士生就最好不要低于每月 1200 元;硕士生不低于 1000 元。 7 )大概 1200 元左右吧。 一个学生还给出了一个大概的开支情况: 一天吃饭所需大致情况如下: 早餐:中关村公寓:一个饼夹鸡蛋 1.5 元,一杯豆浆 0.5 或一袋牛奶 1.5 ,平均 2.5 元。 中餐:北餐厅,菜价较贵,均价 7 元,米饭 1 元,饼 1.2 ,平均 9 元。 晚餐:北餐厅或理化所餐厅,炒菜为主,均价 6 元,米饭 1 元,饼 0.8 元,平均 8 元。 一天下来,大致要 20 元左右,这是女生的标准,男生要更多些。这一部分最少要 600 元。 也还有其他的日常开支,全部算起来的话,大概每月 1200 元是大家能承受的最低额度。 看了学生们的这些回答,怎么会不心酸呢,他们的要求一下子比现在的水准降了一半还多。当然他们考虑了老师的难处,可能不愿意提更高的要求。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教育是不容忽视的。教育落后的国家,科技落后的国家,永远不会进入世界强国之列,也永远会让人家卡脖子。引进外援是很好的一种方式,但是依靠外援则是完全错误的。短期效应不能代表成长期效应,短期行为会影响长期效果。没有根基的树能长多高,又能长多粗?没有自身活力的泉水能维持几天?上海的 13 层大楼为什么拔根倒塌?在新的时代怎么理解少年强则国强的呼喊? 没有生活保障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是难以保障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滑,关乎国家科技教育的强盛衰败。研究生这个群体的潜能不可忽视,这个群体的地位更不能漠视。这个群体是国家未来科技队伍的主体,他们的今天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明天,他们的明天关乎到国家科技水平的明天。 诚然研究生们要意识到自己这一代的责任和抱负,重视自身业务素质和科研修养的培养和提高。管理者们、教育者们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和质量。 再听听爱因斯坦的话: Science is a wonderful thing if one does not have to earn one's living at it 。生活都难以保障的话,科学真的就不好玩了。 (王德华 2009.7.4 )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1387 次阅读|38 个评论
增加研究生收入:条条大路通罗马
大毛忽洞 2008-10-28 21:29
增加研究生收入:条条大路通罗马 谨以此文回答网友的留言(俺没有时间一对一回复)。 俺提的大教授(经费 100 万)和小教授(经费 10 万)的概念,对提高研究生的待遇是绝对重要的。 根据经费多少把教授划分为大教授和小教授,比教育部的教授分等级要科学得多,合理得多,因为这里是在讨论研究生的待遇问题。 教授大,经费多,手里的钱就多,签个字就可以给研究生发补助。如果硬说是规章制度不许可,那是在忽悠人呢,因为规章制度基本上也是这些大教授们制定的。 大教授的项目大,任务重,他们的研究生都很累,因此,大教授应该给研究生多发补贴。 例如,如果承担 1000 万的大项目,大教授应该给他们的研究生发放 15 %的补贴,即提成的 150 万给研究生发补助,而不是给自己发补助。 在大教授手下,研究生做的是项目论文,而非学位论文。 什么叫项目论文呢?就是以项目为中心为发表文章而写的论文,研究生最后的学位论文是用这些项目论文拼接而成的。研究生干这样的工作当然累了,当然要多给发补助。再说,多给研究生发点钱,研究生心情高兴,干得也起劲,这完全有利于早出大成果吗。 据俺了解,大教授们一般都有兼职,还要开会,还要拉项目,用于实际的科研时间并不多,因此,越是大的项目,基本上都是研究生们干的。这就是所谓的研究生是(大)科研项目的主力军的说法。 大教授们完全有能力,也有经费为研究生多发补助,签个字就能办的事情,为什么还要等到猴年马月国家主管部门出面呢? 教授小,经费少,手里的钱就少,但是如果真想给研究生增加收入,也是有办法的。 小教授的课题小,任务轻,研究生也很轻松。 俺的研究生都很轻松,除了他们自己的学位论文必须要完成,他们再没有其他的杂事可干。俺告诉俺的研究生,他们的第一任务,也是他们的所有任务是写他们的学位论文,即以学位论文为中心。当然了,俺的研究生的标准是俺学校的标准,没有必要去套清华的标准,因为那文凭是俺学校的文凭而非清华的文凭。 俺的研究生,他们的时间都很富裕。因为,第一,俺自己亲自干的事情他们暂时还插不上手;第二,俺不需要他们写那么多没有用的文章;第三,俺要求他们发表文章时选择期刊的条件是影响因子大于零(绝对不能发表在非法期刊上)。 俺的经费不多,但是俺也给他们发补助,多的时候博士生每人每月 500 元,硕士生每人每月 300 元。俺也告诉他们,你们毕业之后,俺还要继续招研究生,因此这钱不会都发给你们。俺也告诉他们,俺三年之内弄不到项目,俺也不想再申请什么项目,因此,俺需要做好 5 年的打算。 好在俺自己用魔方转出了复杂晶体的原子坐标,俺把这些数据提供给未来的研究生,让他们在俺的原子坐标的基础上,用余瑞璜的电子理论计算价键结构,然后分析一些物性等等。这样的工作花费不了多少钱,如果研究生的英语好,文章可以免费发表在欧洲的刊物上。 如何增加研究生的收入呢? 第一,俺鼓励他们多学英语,因为英语好,找的工作就好。第二,俺鼓励他们到隔壁的技校去兼职,既能锻炼自己,又能增加收入。第三,俺支持他们在未答辩之前可以到签约单位去参加带薪培训。 请看俺以前写的博文: 导师和研究生师生关系图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590 导师与老板的根本区别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417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5389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