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评审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评审

相关日志

昨天一个饭局引起了十多年前的一个回忆
热度 6 lin602 2014-4-26 19:13
昨天接到一个电话,一个外地的朋友到南京出差,晚上一起喝次酒。 我与他认识于2002年,一起参加一个部级课题验收会,共有数十个项目,十多位专家参加验收小组。 其中一个北京高校教授主持的项目,是昨天来的这位教授主审,但这被验收的课题内容与我做的研究更靠近。他将那位教授的材料给我看,我们对其中的数据是有异议的。因为有三天会,大家在一起吃饭时,见到北京的这位教授与一位主持会的司级领导关系是‘拍肩膀’铁杆。 我们俩人商量要在会上提出异议,对他的验收材料给个不好的评价。但是,我们知道,如果提出异议,就要得罪这位司级领导了。当时我也说了一句,不管了,准备这是最后一次参加这样的会吧。 在会议上进行评议时,我提出了我对该项目的异议(其实不是我主审这个项目,我可能是狗拿耗子吧)。司领导当即就急了,坚持要给个好的评价。唉,我说了我该说的话,得罪了他我也没有办法。 在所有人员参加的最后总结大会上,司领导不点名地对我进行了批评。我也就笑笑。 自那以后十多年,我没有再参加过一次这样的评审会议,也没有得到这个部门一分钱的项目经费,我写的申请书全做了分母。 前年我出差到北京,到那个主持项目教授的高校,我问认识的教授朋友,那项目近十年产业化的情况时,他们说,研究根本就不是他材料上所说的,产业化是假的(当时他材料中说已经产业化见经济效益了)。 昨天我俩又谈起十多年前这事,感慨万千。
4138 次阅读|9 个评论
参加技术改造项目产业资金扶持专家评审会议
rczeng 2014-3-30 10:51
3 月20日 ( 周四)参加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改局组织的技术改造项目产业资金扶持专家评审会议 ,与会代表包括 专家评审组成员、有关职能 部门、 项目责任单位与项目方代表和 区监察局。会议评审项目12项,从上午9:00开始,中午进行了短暂休息,一直持续到下午6:00。 从会上了解到历年来区政府非常重视技术改造,尽可能地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提供了经费扶持。区政府财政每年提供的扶持资金计划高达 几千万 。有关企业将获得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的改造资金。 休息之余,我也给与会领导提出建议,希望区政府也能重视基础研究,给高校教师进行基础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经费,以便为开发区区内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优秀毕业生。
个人分类: 会议|2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NSFC标书去哪儿了?
热度 1 tt52dj 2014-3-10 10:41
此时此刻,想必今年申报NSFC项目的很多战友们,业已递交标书。 忐忑的心得到少许的平静,难道接下来真的心如止水,只是 静等佳音吗?我想并非如此…… 当3月20日申报截止的那一刻起,我相信所有战友们的心又将绷紧。套用当下一句格式化的时髦语:爸爸/时间/ 飞机去哪儿了?所有战友们又将环顾寰宇而寻思:NSFC标书去哪儿了? 诚然,除了极佳 的运气之外,极少数标书落到熟人手里。估计大部分标书都去了那些习惯以笔当砍刀用的评审者手里,而那时标书的质量和评审者的心情将决定其命运——到底是A或B或C,这是个摧残人心智的 问题!毕竟,这 是一场心理博弈的 闹剧。剧终时申请者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而评审者却往往 吹嘘自己又杀掉多少不屑一顾的 标书(而他们却不管申请者花费了多少心血)。 然而,你的标书究竟去哪儿了?我想这是一个考验大家关系和手腕的问题,毕竟这是场一票否决的弱者游戏,申请人完全处于被动局面。这更不比论文投稿:审稿人不清楚甚至不悦之处,你还可以写Response to Reviewer解释和据理力争!可这里只有评审者的权力,只有“Yes”或“No”,而无其他!
个人分类: 项目申请|4085 次阅读|2 个评论
塞翁失马记
热度 3 zilu85 2014-2-25 10:56
寒假里,有关部门布置了申报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位硕士点的任务。我们本来已经有了学术学位的硕士点,这硕士专业学位说实在的是个鸡肋。跟领导商量,锅说必须报,灶说不用报,炊事员就比较纠结。考虑到专业的发展,还是硬着头皮决定试一试。由此开始了一个不情愿的历程。 填表、写论证书,写教学计划,尤其是联系附属医院的信息部门作为实习基地,请他们填写有关的信息,我和闫雷连滚带爬地忙了好几天。 由于要说明生源充足,调研了那些综合性大学已有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位硕士招生的情况。感觉这个专业学位的教学开展的差强人意,报的人不多,效果也不好。南开大学的柯平撰文说“ 2011年首批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招生并不理想, 除北京大学等少数学校没有计划招生外, 大部分列出招生计划的学校却出现了报名人数少的开局困难, 只有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几个学校的招生情况相对较好, 但也存在因招生名额不满只能依靠从科学学位招生中调配的现象。南开大学招生出现良好开局, 2010年报名人数115 人, 最后录取22 人。于是出现了一种对于专业学位并不看好甚至悲观失望的情绪, 或者认为专业学位从起步时起就不得不踌躇徘徊”。在美国甚至被评为最差的专业学位。如果我们也面向图书馆等图书情报部门培养侧重实践能力的硕士人才,只能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想到了当前医疗卫生信息化的蓬勃发展,很多在医院信息部门工作的本科生应该更需要这样的学位,既不影响工作,还能比较轻松地获得硕士学位,对学生是件好事,对专业来讲,发挥图书情报专业信息管理方面的能力,还能弥补实践培养上的不足,也是一个双赢的机会。这种冲动支持着我们按照这个目标来组织申报,也铸就了我们失败的命运。 面对省里的专家,我答辩时就强调,我们意图在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招生不景气的情况下,探索一条满足社会需要的新的方向。与总的培养目标不冲突,是面向医疗卫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硕士培养方向。我们又具有实力完成这个任务,恳请专家们支持。 然而,专家们提问时还是说,我们培养计划里图书馆学的核心课程太少了。 我前面的话等于是白说了,于是我们就被踢出去了。 还有专家意犹未尽,很是气愤地对我说:你有的课程设定了50学时,这个算学分时应该算多少? 我说:我查了一下国内其他院校,有的学校是30学时一个学分,有的是18学时一个学分,所以我没有写上具体的学分。 专家说:16学时一个学分,是国家规定的,你50学时算多少? 我说:我没听说过这个国家规定,学时数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的,学分可以商量着来,根据课程的学时和难易程度。 专家很生气:16学时,是国家明文规定的。 我心虚了,毕竟人家是评委,是专家(还可能是教育专家),不仅有话语权,还有决定权。我只好唯唯诺诺地承认自己孤陋寡闻。 只是,到现在,我到网上查,也没找到这个国家规定;反而看到很多大学规定的一学分16,18甚至20学时的,谁能告诉我到底一个学分时多少学时呢? 作为校名带有“中国”二字的大学的老师,也参加过很多评比,既有评别人的,也有被别人评的,但是很少在省里被评。所以这些专家俺们真是不认识,只是知道他们很权威。 暗下决心:以后,无论是到哪儿被评,一定要做到不卑不亢,爱通过不通过。 还有,以后再也不申报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专业学位了,不值。
个人分类: 教学|4141 次阅读|3 个评论
欧盟“地平线2020”科研计划邀请中国专家加入评审专家库
Helmholtz 2014-1-20 10:47
请有志于加强对欧盟科研合作、了解欧盟科技进展和同行优势团队和科研评审规则的中国专家关注以下欧盟通知。 根据去年10月底中国农业大学从事农业信息科学的某位李教授的经验分享,他自己能够十分成功地申请诸多欧盟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在欧盟第六和第七框架中拿到七个科研合作项目!)就是因为自己是欧盟项目的评审专家,并通过这个环节而深入地了解欧盟项目的申请规则、并在朋友圈中结识同行的高水平专家,并成功地找好合作团队和写好自己的申请本子。 所以,奉献本身也是有回报的投资。 -------博主评论 欧盟新一轮科研创新计划“地平线 2020 ”邀请中国专家加入同行评审专家库 欧盟 诚邀来自中国的教授和优秀专家学者加入独立专家库,参加评审“地平线 2020 ”的项目申请并监督各项相关活动。 欧盟新一轮科研创新计划“地平线 2020 ”第一批项目征集公告已于近期发布,诚邀中方专家作为同行评审专家参与对项目申请的评选。 欢迎中方优秀的科研创新学者登录欧盟专家库进行免费注册。欧洲委员会将从专家库中遴选并任命项目评审专家,被任命的评审专家将按日获得酬金,并报销此类短期任务产生的旅行住宿费用。 评审专家来自各类科研单位,如科研院所、大学、标准组织、企业或社团组织,欢迎各个领域的资深专业人士报名参加“地平线 2020 ”项目评审与监督专家库。 “地平线 2020 ”专家库所需的专业领域涵盖各个学科,如个性化健康护理;食品安全与可持续农业;蓝色发展:探索海洋潜力;数字安全;智慧城市和社区;具备竞争力的低碳能源;能效;人员流动与发展;废料:可回收、再利用和恢复的原材料;水资源创新:为欧洲提升价值;克服危机:欧洲的新思路、新战略和治理结构;灾难恢复:社会保障与安全,包括适应气候变化;以及产业领导力。 此外,所需专业领域还涵盖“地平线 2020 ”中跨学科内容,如中小企业创新;知识转移与知识产权;科研事业发展、博士培训与技能;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等等。 关于评审专家注册的详情及步骤,请登录“地平线 2020 ”网站: http://ec.europa.eu/research/participants/portal/desktop/en/experts/index.html Horizon 2020: calls for Chinese expertsto join the European Union’s database of peer reviewers in the new EU programme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Horizon 2020 calls for Chinese expertsto join the European Union’s database of peer reviewers in the new EU programme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hinese professors and other distinguished specialists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join the database of independent experts, throughwhich they can participate in the evaluation of project proposals and monitoringof actions, submitted under Horizon 2020. Followingthe recent launch of the first calls for proposals under Horizon 2020, thenew EU Framework Programme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he EU is now callingfor expressions of interest from Chinese experts that would like toget involved in the selection of project proposals as peer reviewers. DistinguishedChinese researchers and innovators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register as prospectiveexperts to the EU database. Registration is free of charge. Theresulting database of experts will be us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mainly toselect and appoint peer reviewers of project proposals. Appointed experts will receivea daily honorarium and reimbursement of travel and accommodation costs for theiroccasional short-term assignments. Thiscall for expression of interest is addressed to experts from variousresearch-related organisations, for instance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gencies, universities , standards organisations,enterprises or civil society bodies. Experiencedprofessionals of all profiles are encouraged to subscribe to Horizon 2020 project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database. Thedesired areas of expertise comprise every research discipline included in the Horizon2020 calls, such as Personalised health care; Food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agriculture; Blue Growth: 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Seas and Oceans; Digitalsecurity; Smart cities and communities; Competitive low-carbon energy; Energy efficiency;Mobility for Growth; Waste: A Resource to recycle, reuse and recover raw materials;Water innovation: boosting its value for Europe; Overcoming the crisis: new ideas,strategies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s for Europe; Disaster-resilience: safeguardingand securing society, including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and Industrial Leadership. Inaddition, the looked-for areas of expertise also include aspects cross-cuttingthe entire Horizon 2020, such as: Innovation in SMEs; Knowledge transfer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rights; Research career development, Doctoral training and skill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many more. Forfurther details and the registration procedure, please visit the Horizon 2020website: http://ec.europa.eu/research/participants/portal/desktop/en/experts/index.html
个人分类: 综合性资料|4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者主动把握好科技论文的质量关
premierlin 2014-1-14 12:43
目前,科技论文的质量、而非数量越来越引起国内科研界的重视。但如何把握好科技论文的质量呢? 很多作者把希望寄托于审稿专家。目前,国际杂志、期刊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专家评审。而且,影响力越大的期刊,同行评议的质量一般也越高。因此,很多国内的作者往往想利用这个特殊的资源去发表论文。部分作者甚至只要写完论文、认为没有低级的语法错误了,就直接投稿;投稿时,抱有侥幸心理,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评审专家身上。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很多作者在收到审稿意见后,往往大吃一惊:自己一些想刻意掩饰的问题,被审稿专家揪了出来,弄得很狼狈;而且,很可能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审稿专家对论文质量的评价,直接拒绝了论文,这往往得不偿失。因此,作者应该首先严把论文质量关,这才能提高论文的命中率。 摄影测量和遥感方向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相当紧密的学科。表现在科技论文上,既要求科技论文有较深的理论水平,又要通过算法编程、科学实验来证明方法的可行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因此,要求科技论文的作者不仅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而且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作者个人最清楚论文的理论水平、创新性和实用性,作者个人最清楚论文还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 在这种背景下,请作者个人把握好论文的质量。自己问问自己,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论文的哪些缺陷自己还可以弥补?如果自己清楚这些可以修改的缺陷,立即行动起来,把漏洞堵上,重新完善论文、提高论文的质量,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千万不要低估审稿专家的智商和情商,也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否则,搞不好就会发生被拒绝的悲剧。 作者自己主动把握好科技论文的质量,对自己负责人,就是对审稿专家负责人,自然提高了论文的命中率。
3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Francois Diederich:同行评审的局限性
jchen68 2013-12-27 09:06
Angewandte Chemie 编委会主席 François Diederich 教授在最新一期的期刊中发表了一篇社论,标题为 Are We Refereeing Ourselves to Death? The Peer-Review System at Its Limit ,探讨同行评审机制的局限性,并结合多年经验,提出可行建议。文中还特别指出中国当前投稿量和发文量增长很快, 但中国的研究者们参与到同行评审工作的数量还不够多,应该改变这一现状。 这篇文章值得所有科研人士细读, Wiley China Blog 已将全文翻译如下: 今年是我成为 Angewandte Chemie (德国应用化学) 编委会成员的第 19 个年头,这篇社论将是我担任编委会主席 10 年的最后一篇社论。我一直积极地参与期刊相关工作,这从我写的综述 125 Years of Chemistry in the Mirror of “ Angewandte”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2–31) 就可以反映出来。 在那篇文章中,我提到 Angewandte Chemie 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就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 早期引入了严格的同行评审机制,那也是 Peter Gölitz 从 1982 年接任期刊主编以来, 实施的第一次 改革。此举加强了研究人员对这本期刊的信心,特别是国际上的研究人员。他们越来越多地向 Angewandte Chemie 投稿。同行评审现在已经成为研究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在研究规模空前增长的今天,它是否持续适用呢? 同行评审面临的挑战 在研究生涯初期,被邀请为顶级期刊(如 JACS 或 Angewandte )审稿往往被视为一种荣誉,研究者通常会将这些经历记录在个人简历中。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尤其是当一名研究者能提供合格的、公平的以及差异化的审稿意见时,往往会收到越来越多地审稿邀请,负担也因此日益增加。以下列举的 Angewandte Chemie 的数据令人十分震惊。 2012 年, AngewandteChemie 的编辑共邀请了 5000 多名研究者审稿,要求他们提供 28800 篇审稿意见,成功收到了 17100 份回复( 60% 的回复率)。当中, 228 名审稿人每个月至少完成了一篇审稿报告,至少有 43 名研究者全年共完成超过 20 个审稿报告, 2036 名研究人员全年只完成了一个审稿报告。我想借此机会对所有为 Angewandte Chemie 审过稿件的研究者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出版物的数量呈现稳步增长,而中国在过去二十年里的快速增长则进一步推动了这一发展。所有的稿件都需要审核,因此审稿人收到审稿邀请越来越频繁,但他们一般都在大学、非大学机构或业内公司任职,除审稿外,还需要从事研究工作、教学工作或履行其它职责,不可能回复所有的审稿邀请。当然,期刊 如 Angewandte Chemie 一直都有较高的回复率。 尽管消极应对审稿邀请是一个问题,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审稿报告的质量正在不断下降。 许多稿件没有得到认真对待,审稿人需要作者提供额外信息的事情经常发生,但有时候这些信息已经在正文或 Supporting Information 中明确提到。 审稿报告的质量不仅影响投稿数量的增加,也会影响到科学研究的其它方面,如评审科研经费申请。这进一步加重了审稿人的负担,现在研究者们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资助机构和科学组织关于研究计划评审的邀请。这不仅包括对个人或小团体研究者的研究计划进行评审,也包括对越来越大规模的研究计划的严谨而细致的评审, 比如那些在德国 “Excellence Initiative” 框架下的优秀计划。以同行评审为基础对研究计划进行评分和排名,如德国科学委员会( Science Council of Germany )的 “ChemistryResearch Rating” 和英国的 “ResearchExcellence Framework” ,不仅会给被评审者带来负担,也会给评审者和审查小组带来很大的负担。大学和非大学机构的研究人员评审间隔一般较短,科学咨询委员会往往会建议主要的研究单位帮助确保评审的质量,如德国和其它地区设立的 “Clusters of Excellence” ,在这些单位中任职的专家的职责是非常重要的,但这项工作同时也是非常耗时的。 这些评审工作(以上列举的仅仅是一部分)很重要,具有很大的价值,审稿人 / 评审者的经验也在过程中得到丰富,因为他们必须集中精力了解其他人的研究和发现。但这些同行评审流程同时是在让评审人相互竞争,因为各人需要的时间不同。 2005 年左右,或许是想了解教授们做了多少并不直接让学院受益的工作,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用好几个年度报告调查了教授们撰写评审报告的数量。我本人在 2006 年发出了 422 个评审报告,这个数字让我自己感到非常惊讶,从那以后,我逐渐减少接受评审邀请,将每年的数字减到了一半左右。 通过限制基本数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何改进同行评审机制并且提高它的效率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 这个问题很难在一篇社论中讨论完,但我会尝试给一些建议。 期刊编辑越来越多地向他们的作者要求推荐可用的审稿人,这当然有助于编辑选择审稿人,但也会给有名望的研究者带来压力,因为他们的名字会频繁出现。 期刊应该建立起自己的审稿人库,尽可能多地吸纳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审稿人,以便将审稿任务分配到尽可能多的研究者手中。 但是审稿人库往往不是最新的。其实编辑们应该对年轻的、新进的研究者有更多的了解,以便邀请他们协助审稿。我经常接到一些稿件的问询,指出稿件应该被分配给那些与其合作进行特定研究或评估的专家。 编辑部应该吸纳更多的专门领域的人才 ,因为研究者理应评审一些自己核心研究领域内的稿件。 Angewandte Chemie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团队,是这方面的好范例。 来自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审稿报告的数量,与这个国家的投稿量和发表量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 。 在新兴的科研产出很高的国家或地区(尤其是中国)的研究人员并没有充分地参与到同行评审过程中来,这种局面必须迅速改变。 此外,为一篇文章要求过多的审稿报告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其实没必要给审稿系统增加这种负担。一个影响了我个人的极端例子是一篇发表在一本非常好的期刊上的关于我们科研工作的综述性文章,编辑共收集了七个审稿意见(均为正面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两个或三个审稿人意见加上编辑的意见就足以决定拒绝还是接收一篇文章了。 但作者也同样受到挑战,他们从初期只是尝试着投稿,到后来寻找到一个合适的期刊,并且提交语法正确数据完整的稿件,稿件被评审的次数会大幅下降,语言和数据有问题的稿件会被编辑直接退回。 避免重复审稿,使同行评审系统变得更有效率的另一个方式是: 拒搞的同时建议其改投另一本期刊 ,当审稿人认为某篇文章不适宜发表在一本拥有广泛阅读群体的期刊上时,可以指出它适合发表到另一本主题更明确、更集中的期刊。 Wiley-VCH 出版的 GDCh 、 ChemPubSoc Europe 或 ACES 期刊家族,以及 RSC 和 ACS 的期刊就是很好的例子, 值得进一步拓展。 其它存在评审报告竞争的组织和机构也应该质疑自己在同行评审系统中是否尽力避免了不必要的负担。 科研院所应该尽可能地利用自己庞大而多样化的专业人才来评估新成员的候选人,减少外部评估。 这同样也适用于高校。在这种类型的评审工作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对任期内人员的评估和对预定候选人的排名。外部研究人员应该优先接受这样的请求,但是是否有必要在博士论文审议(德国以外的很多国家有此类机制)或破格提高教授工资水平审议(美国有此类机制)的过程中引进外部评审,就值得商榷了。 在德国(以及随后的类似举措的其它国家),对 “Excellence Initiative” 和 “Centers of Excellence” 申请人的评审,给德国国内外的研究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使得它难以定期吸纳合格的优秀研究者以使其更好地延续。 普遍适用的原则是:可以在组织内基于竞争和自评完成的任务和评估应该在内部完成,不应该转移到外部。
3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假如科学网可以评项目
热度 15 lin602 2013-12-12 22:02
科学网上玩时间长了,有点知道其脾气。 刚刚突发奇想,如果科学网范围内可以评项目,编辑部为组织管理部门(相当于科技厅),由科学网博主们组成专家组进行评审,其中五百万元经费的项目2项,二百万元5项,一百万元10项,五十万元20项,青年项目二十万元20项。科学网上会出现什么现象或场面? 这就各显神通了。 哈哈。
3972 次阅读|38 个评论
在评审优秀研究生论文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热度 1 jldxwsj2000 2013-11-21 20:24
 在评审优秀研究生论文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最近刚评阅完教育部学位办发来的各省市级优秀研究生论文,下面谈一些感想,不足之处敬请补充指正。 1.首先关注 论文选题是否具有创新性 论文 选题 是否 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 是否 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研究方向 是否 明确; 是否 能够全面地反映国内外该选题及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归纳、总结正确 与否 。 2. 简要列出该论文创新性成果的要点 主要 包括所用的 方法 是否先进 、 产品 性能、 评价 指标、数据 及 成果所带来的 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等方面 需要进行评价 . 阐述 论文在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 的 创新 性,是否 运用新视角、新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是否 提出了新见解和新思路;能 否 解决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论文成果 是否 对学科推动、技术进步、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 3 . 简要评价作者发表与 本 论文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的质量 与水平 需要考虑论文是否有国家级项目基金资助,发表的论文至少在(国家一级学会创办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最好应该有 SCI EI 检索论文作支撑。 4. 需要指出 该论文 存在的 不足 主要检验论文在形式上是否存在问题:如 论文规范性 : 论文结构、书写、排版等规范;引文规范,学风严谨;论文层次分明,材料翔实,推理严密,逻辑性强,文字表达准确、流畅 等方面进行细致地推敲。 
3379 次阅读|3 个评论
也谈创新
dzrdez 2013-10-18 09:58
中国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强吗? 从某些指标(论文发表数量、论文被引频次等)上看似乎比较强,从对世界的原创性贡献(提出新的科学假说、建立新的理论、发现新的物种等)方面看又不强。看似矛盾的结果,原因何在?恐怕与指标的选择有关,量化考核在学术领域不见得好。 获得哪个级别(国家、省、市、机构)、哪个层次(特、一、二、三等)、哪种类型(科研、教学、转化)的奖励,这些在量化。 科研、教学项目,同样的在量化。 论文,SCI还是核心?SCI看点数,核心看一二三类的哪类。 专利看是发明专利吗?几项? 量化在某种程度上对高校教师等科研人员是激励,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但是考虑到学科专业的多样性,一刀切或者叫大一统的量化考核(用于年终奖发放、职务升迁等)无视了差异性和背后的深刻性。 量化也许是表象,内在的情况是政府、机构的部门给科研人员设置了太多的审批、检查、评比等,有了评审、检查和评比,部门就可以分配经费、资质等资源大显“神威”;然而正是这些审批等事项耗费了科研人员的精力,很大程度上,“逼良为娼”——在大项目上不格式化的大而空,你拿不动大项目;大项目不怎么监管,小项目指手画脚连出差做的士还是公交都要管。 包括学界在内的社会领域,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审批、检查和评比,甚至是不需要。政府部门监管学术机构,学术机构聘请同行评价科研人员。以任务为标准的学术机构岗位聘任,自然就与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不一致——评上的二级教授只完成了四级教授的任务,那你只能拿四级教授的待遇;评的是二级副教授却完成了四级教授的任务,当然理直气壮的那四级教授的待遇。 减少科研人员的等级和待遇差别。助理教授(高校讲师)、副教授、正教授拥有相同的学术权力,从事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招聘科研秘书及博士后等研究人员组建团队、进行同行专家评审,是有利于创新的。不同职务的科研人员待遇相差10%到20%,同时提高科研人员待遇的平均水平(城市平均工资的3倍作用)。使出成果成为科研人员的内在需要,独立的自由的进行研究和传播研究成果,创新的氛围有了,对世界的贡献自然就有了,菲尔兹奖、“炸药”奖、图灵奖等不用挂在嘴上作为创新的副产物自会拥有。 给大四学生上课的时候,用某些中药生物技术类期刊的数据进行推演,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和期刊论文相同的结果,找同事来算也是如此。 创新的基础是可靠,数据来源可靠,演算过程可靠;创新的进一步方是原创,原创的高级境界乃是深刻。 注:1译名这个咱中国别用直译了吧,按照形式逻辑来吧。中文名译成英文名,就名前姓后;外国人名译成中文,就给他姓前名后;免得用英文写的科研论文和新闻稿出现人名,弄半天才搞清哪个是姓。 2中国的大多数研究团队,大教授,小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后,博士生,硕士生,高年级本科生,阵势大;国外的相当多研究团队,负责人(正、副、助理教授不在一个团队也叫小组,任一职务都可以做负责人),博后,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 缺乏创造的因素 http://bbs.sciencenet.cn/blog-392245-660282.html
2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看外国人是如何评价同行评审制度的
热度 2 sqzhang 2013-9-27 09:10
基金(包括其它项目)申请、发表论文、项目鉴定(验收)、奖励申请……都需要同行评审。评审似乎出现在科研的每一个环节。 最近基金评审的不公平、不合理、评审人的不负责任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几乎成为“群体性”事件。 为了改进这种制度,很多人提出了意见、建议等等。 外国人是如何看待这种制度的,他们又有些什么改进的方法? 请看中国科学报发表的这篇文章。 隐秘与主观盛行:谁来评议“同行评议” 2013-09-25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苗妮 446 0 在同行评议大会上,对同行评议领域的研究逐渐被其他研究所排挤。 1978年,Drummond Rennie 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一名年轻编辑,老板指示他在澳大利亚的巡回演讲中接替自己的位置,讨论关于科学出版的问题。在出发前几天,Rennie 派他的行政助理到图书馆随意挑选 30 本医学期刊,并从中各复印一篇研究文章。他希望能够在从纽约到悉尼的漫长飞行旅程中对这些文章进行评论。 在飞机上,当他回想起一周前在国际同行评审和生物医学刊物大会上的几百名观众时,他得出结论:“我们作为一个团体,有一个巨大的问题。”这些论文对于计划好的讲座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它们充满了偏颇的报告和基本的错误。这样看来,同行评议似乎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有用。 现在 Rennie 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JAMA)任职并已经快退休了,他有着低沉的嗓音和浓密的白发。而那场飞行带给他的是改善医学文献状况的一场严峻考验。他和一些期刊编辑以及学术研究人员开始分析发表偏倚、数据共享、引用模式、作者和其他问题。每个问题都面临重重困难。 然而,在许多出版物都屈服于审查制度的情况下,同行评议过程本身却并没有相应的审查。“25 年改变的事情并不多。”克罗地亚斯普利特大学的研究方法论专家 Ana Marušić 这样说。“历史总是在重演”,改善同行评议过程的努力一次次失败,培训评审人员的导师制并没有在提高其发现论文问题的能力上起到作用,而且没有证据表明同行审查可以使发表的论文更加优秀。 研究同行评议问题的一个挑战就是得到数据:严格保密的同行评议报告会提交给生物药学期刊,而其对话只会发生在期刊办公室里。“经常发生的事是同行评议的过程隐藏在期刊内部。”在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临床实验报告的 Sally Hopewell 如是说。 由于一组不同寻常的期刊,Hopewell 和她的同事对同行评议如何运作有所了解。他们对提交给生物医学中心医学系列杂志的 93 个临床实验的评议报告进行了筛选。Hopewell 和同事希望知道同行评议作出了哪些贡献?评议者的建议引起了哪些变化?作者是否履行了其建议? Hopewell 的团队惊喜地发现,评议者经常会挑出那些过于宏大的结论,并建议将其进行修改。不过他们却忽略了作者在哪里遗漏了治疗副作用、研究目的或者志愿者如何随机分配到各种治疗方法中等问题。有时评议者还会要求研究增加原本并未计划解决的问题分析。 Hopewell 希望知道她的发现是否也适用于有更大影响力的期刊,不过她承认,由于同行评议一般都会保密,因此她不可能了解到这些情况。 Hopewell 和同事所进行的研究是很罕见的。与大多数研究同行评议问题的项目一样,它没有专门的资金,不过她的团队拥有充分的资源来实施研究。“真正获得对这类研究的任何资助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涉及所有的疾病。”她说。大多数资助机构每次会将资金分配给一种疾病。Marušić 称,“除非你向所有人开放有竞争力的资金”,否则该项研究不可能向前发展。 除了实践的挑战之外,该研究的主观性质也是障碍之一,它会妨碍研究的严格性。Marušić 称,“这是一个研究人们如何阅读科学论文的认知心理学领域”,“在这里你不能用方程来计算出一个结果”,尽管一些机构已经试图为临床实验等领域的同行评议者开发研究清单。她认为,“这更应该被看作是一个过程,一个社会活动”。 期刊在很多方面都很适合研究同行评议所起的作用,因为它们有自己的内部资源。《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统计副主编 Catharine Stack 寻找了作者对年鉴中手稿的广泛统计审查(通常发生在审查过程的后期)的反应。大多数作者都欣然接受。她在近期的会议上发表了相关报告,不过之后,Stack 承认,其期刊只调查了那些论文被采纳的作者,这些作者的心情本来就不错。 Rennie 称,1989 年,在第一届同行评议大会上,一半的讨论都是关于同行评议的。而这一次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并不多,表明该领域本身已经被更多的关于出版物偏倚和错误的系统性研究所排挤。
个人分类: 研究心得|3102 次阅读|4 个评论
9月3日9时访谈预告:亲历2013基金申评
热度 6 科学网编辑部 2013-9-2 10:23
2013基金放榜,有中标的兴奋,有失败的沮丧;有分享经验的冲动,有对评审意见的困惑...... 欢迎您参加9月3日9时举办的基金申请与评审经验交流会 http://talk.sciencenet.cn/?id=82 ,多位经验丰富的评审专家鼎力出席,与您交流基金申请和评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不见不散!
9937 次阅读|6 个评论
服气--我的国家自然基金‘否定意见’
热度 3 lin602 2013-8-31 11:04
刚刚收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反馈意见,‘未获资助’。 同时附上专家意见。 细细看了三位评审专家意见,觉得他们写得是对的。具体的评审意见我就不写出来了,反正我是‘服气’的。 核心内容就是:我的这次申报书与在研项目相比,有一些内容有相似处。尽管有创新,但是跨度小,说穿了就是创新性不足。 在申报今年项目前,我课题组在实验室得到二个全新杂环系母体化合物(五个环稠合的含氮杂环),而且是用三个环的天然原料一步法合成(与预测的结构相差非常大),最终用单晶法测定了结构,用结构式(将环上所有基团全去掉,单用这五稠杂环母体进行检索)进行检索,在文献上检索不到,说明这个母体是没有文献报道的,而且粗测有抗癌活性。我想以此为题申报国家自然基金,深入做下去,一是研究合成方法,二是研究成环机理,三是研究生物活性。自认为还可以,但没有被批准。 有时候想想,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问题上,保守就是‘死亡’! 现在看看评审意见,显示出这个现象。 当然,评审文字中还透露出:我有一项在研,时间上有点紧张。我也明白其中的含义。 总体上我觉得评审专家们的意见是对的!谢谢他们的评审与中肯的意见。 此次基金不中,尽管不是很舒服,但是服气的。近段时间除完成手里的基金外,再多花点时间做应用吧。呵呵。
4755 次阅读|6 个评论
基金评审十年
热度 8 wangdongsheng 2013-8-30 20:19
我自2004年开始(通讯)评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掐指算来至2013年恰好十年。 (1)评审数量:2004年是两份基金,要求只能同意1人,此后逐年增多至目前基本稳定在13份左右(基金委要求不超15份)。十年总的评审大概在150份以上,类别涉及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培育)、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申请人既有院士、千人、杰青等大牛,也有初出茅庐的博士或博士后。 (2)评审过程:早期是将申请书打印后逐字细读,不清楚的问题要查找文献,大概3-5天评审1份;后来就习惯电子阅读了,同时评审速度会达到1天3份左右。如果做个近似分界线,前5年只看题目基本可以弄个大概资助与否,后5年则不同,仅看题目除个别特差外几乎都应该资助。意思是更多的人开始注重基金申请书的撰写技巧了。我不反对这样做。现在的评审过程是:(1)先通读全文,希望有个整体感觉或者第一印象;(2)再细看摘要,目的是明确研究的重点及创新性;(3)再看研究内容及技术部分,目的是通过你要干什么进一步了解及评价你的项目。这样就可有资助与否的大概评判了。 (3)评审意见:最早的评审意见是满满的1页纸,同时语言上尽量做到准确及言之有物。现在我写的要少了,主要涉及研究价值、创新性、技术路线和研究能力4部分给出具体意见。我早期还会给出选题和技术路线的若干建议,但看到一位学者谈到美国基金评审原则:仅就申请书涉及内容进行评述。同意这个观点,所以这部分基本就不写了。我写评审意见的原则是:同意资助的意见稍“狠”点,不同意资助的意见稍“柔”点,但让你心服口服。我同意资助一般仅给到良的成绩(这点可能要适当检讨);不同意资助的只要说得过去一般给中的成绩(仍担心评判误伤好人)。 (4)评审成绩:至2012年不同意资助的仅有1项获得资助,当时认为申请人“连续在研的两项基金都宜进一步发展,且申请书有翻译美国报告嫌疑”,给出的意见是良(矛盾吧?)。我很为这个成绩骄傲。但2013年颠覆了,不同意资助的4项获得了资助。前日重新审视了评审意见,除1项我不敢肯定外(当时就仔细评审了1天多),仍坚持之。评审人应该有独立的学术判断。 (5)简单感悟:目前就土木学科而言大概每年面上及青年基金申请在4000份左右,假定每位评议人评价15份,每份申请要3位有效评议人,计算下来需要800位评审专家。我不认为国内具备如此数量的合格的评议人。基金委要求评议人对申请书严格保密,我的做法是:仅保留自己的评议意见,申请书彻底删除。几年前一位很好的朋友希望看看他人的申请作为参考,回答很简单:不管你信不信,这个真没有。诚实的感觉真好。 (6)基金撰写:选题和逻辑性很重要。据说科研选题动机有两类,一类是基于兴趣或好奇心的研究,另一类是工程需要。统计的结果更有趣:前一类选题更容易拿到诺贝尔奖。我个人的选题一般倾向工程需要,诺贝尔奖无望。谈到逻辑性很简单:让你的夫人或老公能看明白。总结一句话:基金(选题)是你的,早晚一天是你的。我仍强调年轻人结合工程实践做主流的研究(拙文:桥梁抗震:向大师学习)。 (7)不和谐因素:有1份申请书抄袭被我枪毙后,第二年确拿到了。
12006 次阅读|22 个评论
文章评阅有感
jinxiuliang 2013-8-28 00:08
本人作为博士研究生,从2013年一月份到现在接收评阅了三篇英文文章,其中两篇文章来自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一篇研究小麦产量和光谱指数的文章,作者来自墨西哥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作者分析了影响产量和光谱指数关系的环境因素,对几百种小麦株型的光谱进行了分析,进而改进用光谱指数估算产量的方法。我查了一下作者发表的文章,文章的整体质量很高。多数都是领域里的TOP文章;另外一篇来自韩国的博士研究生,使用光学雷达和卫星影像研德国一种病危动物的生活习性,作者比较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我觉得文章思路比较清楚,投这个杂志有点了浪费了。最后一篇文章是来自agronomy journal ,作者主要研究的是缓控施肥对小麦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提出缓控施肥技术可以改善肥料的施用,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由于本人做以前做的与农业肥料相关,所以我了解这个方向的大致研究进展。我觉得这篇文章研究意义不大,做这样研究已经好多年了。从实验的地理位置来看,我想这篇文章应该来自中国农大或河北农大,所以最后还是给了大修,不知道其他审稿人的意见如何。估计文章十有八九被拒稿了。通过上面的评阅文章体会,我觉得国外文章的创新要高于国内的,语言问题在国内相对严重一些。为了提高文章创新,我觉的应该多看相关领域TOP期刊的研究,有利于个人形成新的研究思路。国外文章还是很看重文章的创新性,语言问题写多了应该就会得到改善,这样你投质量高的文章被接收的概率就高多了。这是本人的审稿体会,希望大家踊跃讨论,提出建议,共同提高文章质量。
2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授的门槛(上)
热度 40 Taylorwang 2013-7-11 09:44
从高校开始评职称以来,教授的数量就持续增加。前段时间,与我的导师一起吃饭,他就讲,文革后开始评审职称,有些人没有一篇论文都可以晋升教授,如当时的教务处长就没有论文也晋升了教授。那时只要在高校呆的时间够长,资格够老就可以了。以至产生了“教授多如狗,讲师满地走”的局面。 为了控制教授的数量,后来晋升教授,条件就开始加码,教授的门槛开始提高了。 只从发表论文的条件与要求来看,从三篇论文,到五篇论文,提升到现在的五年内十五篇核心期刊论文。从只要是正式期刊都可以,到要求是统计源以上期刊,再到只算核心期刊,到现在只看 SCI ,有些甚至要求只看国外出版的 SCI 期刊,还要有 I 区或 II 区的 SCI 论文。有人讲, 欲升教授的人希望教授的门槛越低越好,而过了这个门槛的人,就希望这个门槛越高越好,能跨过这个门槛的人越少越好,以限制其它人来分享教授们所能得到的各种紧缺资源。 由于编制的限制,现在升教授越来越不容易,必然会产生大量升不到教授的人。什么人可以升,什么人不让升,就看这个门槛如何设置了。南京大学率先采用了 SCI 论文这个新标准,发现采用了这个新门槛后,通过这个硬指标,一方面卡住了不少想升教授的人,更多的好处是 SCI 论文比国内的核心期刊论文在国际上影响力要大得多, 这个 SCI 的门槛,使很多想升教授的人必须写 SCI 论文而跨过这个门槛,这样,学校发 SCI 论文的数量就会飚升,从而很快地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 中国人最强的就是模仿了,这个提升学校在国内外学术地位的捷径很快就被国内的其它高校学习,并广泛采用,导致我国的 SCI 论文总量迅速增长,目前达到稳居世界第二的位置。 升教授的门槛真是大学教师工作重点导向的指挥棒。想当初因在企业工作过几年,拖到 2000 年我才升为副教授, 2005 年时间到了要升教授,就是因为没有 SCI 论文而晋升失败。虽然那时 SCI 论文还没有作为必要条件,但学术委员会投票时已有明确的导向了。升不到教授,心中不快是肯定的,但我知道, 我不能要求升教授的标准来适应我,只能改变我自己来适应这个标准。 作为搞技术开发,及工程应用为主的教学科研型老师,为了升教授,我也要写 SCI 论文! 2006 年我发表了第一篇 SCI 论文, 2007 年发表了二篇 SCI 论文, 2008 年咬着牙,我又发表了三篇 SCI 论文,这样,在 2008 年底,终于晋升到了教授职称。 总体上来讲,相对于社会学校还是一块相对比较干净的地方 ,我晋升教授,没有给人送过一分钱,我成为教授,可以评审其它人升教授了,也没有收过其它人一分钱。晋升到教授,请同事们吃饭以表示庆祝和感谢到是有的,好像我还开心地请吃了二次!有人讲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矛盾也成堆,我看没有什么大问题,因为大家都是相对比较独立的个体,合得来就合作,合不来,就各自单干。我的感觉就是, 与人为善,就是与已为善,你尊重别人,也就得到别人的尊重! 我们学院还有几位像我这样,以搞技术开发与工程应用为主的老师,他们的能力得到业界的认可,在工程应用领域,有些已成为比较有影响力的专家,但就是因为 SCI 论文的影响,到现在都没有升到教授职称。他们的研究生,有些毕业后离开我们学校,去了一些地方性大学都升到教授,而学生的导师仍是副教授。 大学的晋升教授的刚性标准都是提前公布的,虽然有不少人垢病标准的公正性,既然是标准,就必须执行。晋升不到教授,心中一定非常郁闷,但大家至少知道,这不是因为某领导故意卡谁的结果,而是这个不适合“资深老师”的 SCI 标准引起的。领导安抚这些对学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的“资深老师”,除语言上的安抚外,也给他们争取了上岗教授的位置,虽然没有教授的投票权,工资也不变化,但也给了“面子”,这样就维持了一种和谐的工作环境。 每个人很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也比较容易看到自己竞争对手的缺点,每次晋升职称后,感觉晋升不公正的事时常发生,我们大学也有过,如上访,在大学办公楼前展览自己的成果来说明评审的不公。我也经历过几次晋升失败,失败后心情差是肯定的,但我能看到我竞争对手的优点,对方能成功,都有他的可取之处。故每次失败后,我就按新标准要求,确定主攻奋斗方向。 其实即使是副教授,自己坦然接收它,也没有什么问题。想一想社会上一定还有不少能工巧匠,真正有学问有本领的人,连副高职称都没有呢。我们在电视上,有时也看到参与节目的老专家,介绍时就是副教授的头衔,大家也不会觉得他们比别人低一等。在电视节目中,二大名嘴斗嘴皮,谁还在乎哪个名嘴有没有大学文凭呢?另外,不同的学校,教授职称的含金量也有一定的差异。有次开座谈会,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副教授,年纪也不少了,且谈吐不俗,我们知道他的成果也不少,聊起来他讲,他们学院一年只有一个正高名额,这样一年一年就拖下来了。大家对此也表示理解,报以一笑,只要他自己没有压力就行。
28947 次阅读|9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