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评审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评审

相关日志

2017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小结
热度 1 rczeng 2017-5-16 11:47
2017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小结 今年5月1日以来至今,评审了5篇硕士论文和1篇博士论文。评审结果除了1篇文章稍差,其它都为优良。 总体来说,选题大多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综述较为全面,书写规范、图表清晰、注意层次感和逻辑性。主要问题有: (1)大、小论文不分。学位论文应当有单独的一章来介绍原材料、实验和表征 方法 。 有篇文章没有单独的实验方法这一章,相关内容都放在各自研究结果的章节中。可能情况是,每一章的研究内容已经成体系,以前单独发表过。 (2) 理论性较弱。 学位论文还是需要一定理论分析的。 偏工程方面的论文数据较多,但理论分析较为欠缺。这可能与导师所从事的开发性研究课题,特别是企业横向课题有关。 (3)数据的真实性。一般地,图表中的数据来自三个以上平行样,最好给出均值和偏差。 对于评价稍差的一篇论文评审是因为仅对一个表格中的数据 (如, 22222.22, 33333.33, 44444.44 )存疑。 首次见到有唯美、有韵律和有诗意的数据,我有点惊讶。把截图发给一位微信朋友。他笑着说,让他歇一会儿吧。
个人分类: 审稿|5517 次阅读|2 个评论
找到你,多难!
热度 1 rczeng 2017-4-11 09:47
找到你,多难! 近日,参加国家某部委评审会。会后就餐,恰好就坐在工作人员身边。交谈中,得知他/她们工作的艰辛。在召开评审会之前,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材料、腐蚀、医学和统计等 多个 领域的20多位对口专家。并补充道,你知道,我们找到你有多难。最终,我们在行业协会推荐的名单中才找到您。 回头一看,的确如此。茫茫人海中,自己一直长期在镁合金腐蚀领域默默耕耘。 不跟风,不盲从 ,坚持自己的研究特色。有幸自己可自由地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做研究。 圈内可能有人了解自己的工作,圈外人难以知晓。 前几年 ,熬过了特别艰难的阶段, 终于 有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和梯队。课题组工作有了一定显示度,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本人近年逐渐受邀参加国际、国内高端学术会议、国外基金评审、大量论文审稿和国家有关部门项目评审。 非常感谢同行专家的推荐,让我有机会参与国家层面有关项目的咨询和评价,了解当前学科的重要进展情况,为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向前推进尽一点微薄之力。 2017-04-07北京火车站
2927 次阅读|1 个评论
波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
热度 7 rczeng 2017-4-1 19:03
波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 曾荣昌 近期,有幸受邀参加波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物理科学和工程(Physic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项目评审。这是本人首次参加国际科学基金评审,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基金委提供的相关资料学习,了解到波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关历史,设置类别和评审标准。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评审表里对每一条有对应选项。负责人水平评价分五级,其他内容分三级。每一选项下面必须给出300-10000字符评价意见。 波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由 波兰国家科学中心( National Science Centre , NSC ) 管理。NSC成立时间较晚,6年前才成立。 相比波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上评审系统,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基金系统内容更为丰富和日臻完美。 波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OPUS 评分表 A. 负责人水平评价(权重 40% ) 负责人的科学成就,包括论文发表情况(分五级)。 负责人完成的基金项目评价(分五级)。 B.1 本项目的评价(权重 40% ) 研究水平或项目任务水平(分三级)。 B.2 本项目的创新潜力和影响力( 15% ) 研究特色(三级) 学科前沿的影响力(三级) B.3 可行性评价(三级)(权重 5% ) 包括项目可行性,团队情况和研究条件等。 项目的优势 项目的弱点 波兰自然科学基金介绍 波兰国家科学中心(NSC )是一政府机构,由科学和高等教育部管理,成立于2011 年,支持波兰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定义为通过实验上或理论上的努力来获得实验现象和可观察到的事实基础的新知识,没有任何直接商业用途。 NSC 每年预算达到2 亿欧元(约14.66 亿人民币);资助项目包括: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与工程;设立11 种基金项目以支持研究人员在科学生涯中的不同阶段。NSC 为那些具有国内和国际水准的研究人员和团队的基础研究提供经费支持,也提供博士研究生奖学金和博士后实习费用。NSC 一年发布4 次申请(指南)。 NSC基金类型 NSC基金类型包括五类: OPUS, PRELUDIUM, SONATA,SONATA BIS 和 MAESTRO 。 OPUS 是面上项目,可以购置研究设备。 PRELUDIUM 面向提交申请之前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年青人。 SONATA 面向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者,期望产生新的科学或学术方法和设备。 SONATA BIS 是面向过去十年内获得博士学位,打算建立自己研究团队,开展新的基础研究,成为独立研究的领导者。 MAESTRO 是支持那些具有研究经历的学者在一个或多个学科开展开拓性的工作,期望项目产生接地气的成果,可能有所新发现。所提出的研究计划将进一步促进多学科交叉方面的发展。 每一类项目有特定的评价标准。
个人分类: 科研|11739 次阅读|10 个评论
“招兵买马”后续 || 顺致初涉学术写作的童鞋们
zyzhai 2017-3-14 20:18
“招兵买马”后续 | | 顺致初涉学术写作的童鞋们 翟自洋 (一) 2 月 22 日,编辑部发出英雄帖,一时间应者云集:有浙大各校区的,有全国各地(四川、天津、长沙、上海、海南……)的,还有身在海外的;有本科、硕士、直博、博后;有科研新手,也有发表过 10 多篇英文论文的“熟手”……一位博二的同学,文章不久前不幸被拒,因为评审人指出写作上的不足,特来应聘;一位同学,表示是我们微信的忠实读者,“非常希望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参与神圣的编辑工作”。 同学们追求上进的热情,感染和激励着小编们。小编们不敢懈怠,首先保证对每封邮件都有回应。目前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收到“排版手册”和试排稿——无论排版还是校对编辑,都需要从这里起步—— B 版的小编已经率先在 QQ 群里与大家互动, A 、 C 版小编接下来也将根据大家的完成情况陆续反馈意见。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人数较多,我们无法一一留下,只好选择现阶段更积极更出色的同学。尤其外校同学,考虑到沟通效率,需要有更强烈的意愿和更好的综合素养。入围名单确定之后,主要是针对所排文章一对一的指导;对于浙大校内同学,考虑选择时机集体现场指导。暂时未入围的同学也请不要气馁,接下来或许有补选机会;在我们的工作 QQ 群,或可以享受到持续资源福利。 顺道说说应聘邮件的事儿。招聘帖要求在邮件标题注明“应聘英文版兼职”, OK ,这个大家都做到了。值得称道的是,少数有心的同学,还在标题里加上了学校、院系、姓名等——因为编辑部一共有 3 份刊,需要根据各位的专业二次分配。有的同学,除了附上简历,还在邮件正文简要说明情况,写上电话。帮小编节省时间的同学是好同学,要赞。 (二) 上面说到一位博士投稿 FITEE 不幸被拒,评审人指出写作上的不足。意见中有这么一段: Before moving to the next step, it should be mentioned that most of the following comments are related to the basic research and writing skills. The adviser and/or corresponding author should teach the students how to write a scientific paper. Unfortunately, they (teachers) almost did not haveTIME to read the manuscript/advise them (students), and leave the reviewers to teach their students. ——因为中国的导师太忙,没有时间指导;抑或导师求学阶段未得到有效指导,所以不具备指导的能力。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未来的导师将从现在的博士生中产生,与其怨天尤人,不如通过自身努力,避免日后成为上面这段意见所指的导师。 借此机会,说说小编对于论文写作的一点感想。论文的根本目的在于传达思想,促进交流。大数据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吸引同行眼球,减轻读者负担,提高交流效率,是论文写作的要旨。科技文写作,是技术,而非艺术。艺术讲求百家争鸣,把简单变复杂是一种艺术;科技文写作,宗旨则只有一个:把复杂变简单。科技文章,仅靠文本不足以展示原理,讲好故事,于是加入了公式、图、表等元素。有一个 3C 准则,对于这些元素都适用:准确( Correct )、简洁( Concise )、清楚( Clear )。读一篇文章,如果逻辑清晰,语法正确,用词精炼,图表简洁,则阅读畅通无阻;反之,若拼写和语法错误频频,前后不一,重复累赘,或是自相矛盾,则阅读过程不断“出戏”,读者必将疲累不堪。编辑工作的目的,就是将作者的思想准确高效地传达给读者,让读者阅读时不“出戏”。 旧文链接: 英文 SCI/SSCI 论文写作、投稿技巧 简言之,科技英文写作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科学内容、科技英语、学科规范。单表基本的“科技英语”一项,需要关注的有逻辑、语法、拼写、搭配、时态、语态、一致性等等。以下是摘自一位作者 response to reviewers 的一句话: Thanks for your comment, I have corrected the paper in according to your advise. and Also revised the whole paper carefully. 请大家判断一下,这里有几处错误? ——答案是不少于 5 处。 Thanks for your comment(s) . I have corrected the paper according to your advice, and also revised the whole paper carefully. 假如一篇 5 页的文章(计 1 万字),混入这么一句话,即使其他所有内容完美无缺,其差错率也将超过国家标准——合格的编辑,不在于发现多少错误,而在于不要放过错误。 面对外语,小编们也没有十拿九稳的底气。为此,编辑部聘请了一支 Native English Consultant 队伍,其中一位是一线学者,曾多次来中国与同行学者交流,也学了多年中文,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几年前这位外专造访编辑部,令小编记忆犹新的是,随身还带着最新版的英语语法。让老外评审人费劲的“中国式英语”经他手以后,就成了十分熨帖、地道的英文。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小编们的功力也见涨。参与兼职的同学们将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地道的润色,如果碰巧遇到对口学科的文章,能够钻潜下去,细细体味,相信会收获满满。 论文写作是一项复杂工程,对于初涉写作的科研新手而言,在求取新知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有矛盾,需要不断怀疑、求证,拾起一个个知识碎片,逐渐拼搭成一个整体。如果大家感兴趣,接下来,小编们有意梳理工作中点滴心得体会、遇到的典型案例,帮助大家缩短建立体系的过程。 ------ ------ ------ ------ ------ --- --- --- --- -- 首发于 微信公众号“ 浙大学报英文版”(zdxbywb)
4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强烈要求自然基金评审结束黑箱操作
热度 12 gaoshannankai 2017-2-10 11:12
本人在科学网多次向自然基金提出以下意见,现在估计 已经上了他们的黑名单,而且也听说,我回国前,有人到康奈尔 大学我博士后工作单位查我。但是,我一如既往继续提出我的意见, 请各位老师同学,看看是否有道理,是否具有合法性。 1.对于有资格进行函评的专家数据库,应该公布全部人员的名单,当然 不必公布今年谁被抽取或实际参与。这些人应该接受全体申请者监督,并且 我们一旦发现他们有学术不端行为,就会举报,保证了评审人员本身是干净的。 这几年随着国际上撤稿,陆续查处了那么多人,如果被查处的人参与过评审, 请问被这些坏人搞掉的自然基金本子,谁来负责? 2.对于不予资助的申请者,应该客观反馈此人在分组中的得分与排名, 基金评审后,应该公示本组所有人员情况,让不予资助的申请者看到 被资助的申请者的学术成果。当然,如果这个分组是利用已发表成果 的关键词匹配等客观方法实现的,只需要说明这个原则即可。 自然基金的评审,是经费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首先要强调的问题。现在 有些人故意把大家注意力转移到经费怎么花和报销程序上,目的就是回避 这个最重要的问题,以减轻自己的责任和掩盖存在的问题。 我建议基金委能做到两个公开,以尽早结束黑箱操作,做到阳光评审。 请各位老师研究生批评指正。
3164 次阅读|15 个评论
“外包的”同行评议机制
热度 2 missqi 2017-1-17 16:23
************************ 前面的话: 最近陆陆续续在给公司公号写内容,因为公号编辑是结构性的,文字有时候都无法直接拷贝过来。。。所以,简直就把公号当博客了,真希望公司领导别介意啊。这次想起来,赶紧先放在博客上。。。要不就忘记了:) 这次写的内容是受同事的文章(欢迎到公号“科爱出版”上阅读)启发,本身一直关注同行评议这个话题,也就写给大家了解了解。 下周会分享在公号里面。欢迎关注! ************************* 同行评议这种有三百年历史的学术期刊特有产物,在近些年,新颖的、创新的模式是越来越多了。当我在早些年习惯了单盲评审的期刊运作模式,还在考虑双盲这种模式合理性的时候,人们都已经逐渐开始接受“开放评审”,亦或“发表后评审”了,时代的发展推动着学术圈的发展,推动着学术期刊生态圈的发展,我相信,也必然推动着更加合理的模式成为主流。 废话说的太多了,今天主要详细聊聊“外包的”同行评议模式,从时间上来看,今天提到的三家公司基本上都是在2011年以后开始的,不能算是新鲜事物,只不过众所周知,学术圈的接受新鲜事物需要时间,非常需要时间。那么这个“外包评审”,大家真的接受的了吗?会如何看待呢? 就算是一个信息,大家看着有趣也行啊。因为任何一种新鲜事物都需要时间的沉淀,而且,一旦开始大规模的产生,一定良莠不齐,不能一概而论是好,还是不好,但且说新鲜模式一定会推动学术期刊模式的发展,促进这个圈子的人们去思考,什么是可以变的,什么是需要变的。 第一个是 Rubriq , http://www.rubriq.com/ Rubriq是一个美国公司Research Square的分子公司, Research Square是 中国学者圈可能比较熟悉AJE润色(American Journal Experts)的创立者Shashi Mudunuri所创办的公司。 创办时间: 2012年 创办者: ShashiMudunuri和Keith Collier 国家: 美国 目标: 他们声明是要建立一个独立于出版商和作者之间的第三方同行评议机构,制定同行的标准,并依次标准提供给出版商和作者服务,他们的客户可以是期刊出版商,也可以是作者。为了解决两个大的问题,第一个是评审周期长;第二个是评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包括:不公正、前后矛盾、重复劳动等对作者带来的各种痛苦。 流程: 作者提交文章后,Rubriq进行初筛、文章查重等筛查;第二步,分配三位评审人进行评审,系统中的评审是双盲制;第三步,根据得分向作者推荐期刊。 收费模式: 向 作者 收费,大一篇文章大概700美元,其中100美元交给审稿人。 特点: 标准和详细的Rubriq Scorboard,要求评审人提供规范的评审报告,对每篇文章在三方面: 选题新颖性;表达质量 ; 科研质量 进行打分,然后给出综合得分R值。 上图是一个放在Rubriq网站上的一个虚拟人物的R-Score得分值。包含其余三项分别的打分。 第二个是 Axios Review ,这是个非营利机构。         创办时间   :   2013年     创办者: Tim Vines 国家: 美国 目标: 严格审查作者的稿件,判断论文是否符合作者想要投稿的期刊水平,解决作者面临的投稿-拒稿-重投问题 流程: 1.作者将论文发给Axios,并提供4个目标期刊; 2. Axios 学术编辑挑选审稿人; 3. 审稿人评审论文,并检查目标期刊是否合适, 审稿是单盲制 ; 4. Axios 编辑决定要联系哪个期刊; 5. Axios 询问合适的目标期刊是否对论文有兴趣。 6. 作者修改论文然后投稿到有发表意愿的期刊。 收费模式: 向 作者 收费,文章只在被录用了才收费,一篇文章250美元。评审人没有收入。 特点: 有一群水平很高的Editorial Board 。候选期刊是作者提出的,如果非常不匹配的话,Axios的编辑可以建议作者修改,然后Axios负责去联系。 最后一个是: Peerage of Science,www.peerageofscience.org 前两家比较类似,比较明确的外包评审,而Peerage并不认为自己是外包的(Portable)评审公司。 创办时间: 2011年 创办者: Janne-Tuomas Seppanen, Mikko Monkkonen,和Janne Kotiaho. 国家: 芬兰 目标: 与Rubriq类似,旨在解决传统同行评议质量问题和时间慢。 流程: 第一步,学者上传稿件自行设置审稿截止日期; 第二步,审稿人收到稿件推送,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投稿; 第三步,审稿人之间互评其它审稿人提交的审稿报告; 第四步,订阅的期刊编辑可以实时查看审稿过程并且给感兴趣的稿件作者发送出版邀请。 收费模式: 向 期刊出版商 收费,出版商可以选择全面合作模式,即拥有账号随时查阅Peerage内正在评审或者评审完成的文章,或者listing进网站,这种模式只能被作者选择。 特点: 最大的不同是在于,同行评议之间的互评,以及自由,作者可以自由定个评审截止时间,自己选择是否根据评审人的意见进行修改;还有费用方面,对科研人员免费! ************************************************ 最后,现在致力于改善学术圈中的同行评议诟病的群体不少,还有给评审人做认证的平台publons( www.publons.com), 每个评审人会有历史记录和DOI号,不再是期刊的“背后英雄”了,也是不错的方式。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 最后的最后,顺祝大家过个好年!!
个人分类: 期刊研究|6831 次阅读|2 个评论
五万元基金,还用得着评审吗?
热度 24 zhgzhang 2016-9-26 09:38
最近收到一些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基金申请评审邀请。金额都不高。一些5 万元的“青年基金”,提出的也有些是可做可不做无关紧要的研究。当然,五万元也别指望人家做多么有意义的研究。所以,还需要评审吗? 区区五万元(多年不变),还不够一平方米;本人参加过某些项目的预算评审。那些几千万的项目,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其中漏洞而砍掉上千万的预算!那些大佬们,手指缝漏掉的有多少个五万元!而这区区五万元,却寄托着一个或好几个青年人的希望!我仿佛看到那些青年人期待的目光! 所以,除了提点修改意见,我都会给他们通过。我建议,刚入职的青椒们都给五万元以上的启动费,让他们先安下心来做科研,在逐渐熟悉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5571 次阅读|33 个评论
基金的评审:承诺与信任
热度 7 张海霞 2016-8-23 12:47
基金的评审:承诺与信任 今天下午应邀参加科学网的网上 1 4:30 的基金放榜点评,与网友探讨基金被拒的原因?如何提高基金项目的科研资助效率?目前的项目评价机制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如何建立评审问责机制?......确实可以说的很多,但我想先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申请基金和完成基金的感受,也算是做个引子吧。 我也是从做青椒开始接触基金的,很幸运第一次申请青年基金就中了,后来中过 3 个面上基金(算上今年刚刚获批的这个)、一个重点基金以及一个国际合作项目,还参与了一个集成项目,每年我的节奏和大家是步调一致的:三月份提交申请(除非满项不能申请)、每年评审。算下来也是抗战基金的老同志了,既有很多被拒的惨痛经历,也有获批的欣喜,但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 2010 年我参加重点基金答辩获得通过的时候,一位老先生过来跟我说的话: “ 海霞,项目很不错,一定要做好啊,才不辜负大家对你的信任! ” 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和我虽然没有师承关系,却是看着我在科研上一步一步成长的前辈,我们多次一起开会他都会被我各种无厘头的搞笑逗乐,在他的面前我一直是那个开心、大大咧咧的小字辈,可这一次,他语重心长的话,让我一下子从获批的狂喜中冷静下来: 获得科研基金不是一件小事,它是一种信任和承诺,只有认真做好才是对这种承诺和信任的交代! 我一直是一个很随性的人,科研工作没有特别的规划和长远目标,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性而为,但是这一次的基金任务却成了我事业的新起点,我开始无比严肃认真地审视我的科研工作,包括申请时写的内容和写的时候没有想到的内容,以及科研工作的长期规划和目标,因为我的思路逐渐转到:不仅仅是完成规定的任务,而是要把它做好而是要完成的精彩,因为这是一份信任和承诺!于是,开始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一个可以长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上来,工作效率也就大大地提高了,几年之后成果和影响也自然就很快显现出来,记得这个项目在期中评审的时候还是处于中游,到结题的时候就名列前茅,获得了优秀!同样收到这项研究成果的影响和启发,我们团队还获得了其它项目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集中的专利群和文章系列,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多次被邀请去相关的会议和活动中做报告,连续两个博士毕业生获得北大优秀毕业论文,其中一个的毕业论文入选 Spring Ph.D Thesis 项目出了一本英文专著,另外一个以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获得风险投资直接创业了,现在是青年创业明星! 当然,我们在此基础上又拓展的新研究方向也获得了今年的基金资助,这次申请获得了三个优先资助的评价(一共四位评委),还是让人满感动的,因为不仅仅是我们努力促进自己进步,而且大家都看得到你的进步和努力,愿意再给你机会去做新的尝试! 所以,尽管基金成败的因素很多,但是对于我们各位真的想做一些有意思的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我们还是要心平气和地来看待它:希望能够用我们非常负责任的承诺去赢得一份信任,再用我们最大的努力给这份信任一个完美的交代,大家一起逐渐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个人分类: 科研工作|12357 次阅读|7 个评论
一个国外基金会让我评审-新骗局
热度 7 gaoshannankai 2016-7-8 22:53
现在这年头新鲜事,越来越多了,在美国的时候 很少有什么grant让我来review。现在,回到国内陆续接到过几个email 让我来给几个grant写review。 太荒谬了,一个美国或者英国的基金会,跑到这么远,找个中国的大学, 特别是我这个连个地方基金都混不上的小屁屁,去评审一个大经费。 白人就是太傻了,这样的骗局,中国的小孩子都不信。 今天,我又收到了一个类似的东西,这次我决心要打入敌人内部查查他们, 把经验积累了,可以提醒国内的傻教授们别上当。 Dear Dr Gao, I am writing from 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 Charity, the the UK’s largest charitable funder of medical research dedicated to paediatrics, to ask if you would consider reviewing a research grant application. Your expert opinion would be highly valued and will greatly assist our panel in their deliberations. We would be delighted if you were able to accommodate this request. In particular we would very much appreciate your comments on the RNA sequencing aspect of the application. The review is for Mrs xx and the title of the application is xx. The application was submitted in response to our National Grant call in Translational Paediatric Research. For a summary of the application, please follow the link below. We kindly ask that you submit your comments by 04 August 2016 I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can visit the link below and confirm whether you are willing to review this application. If you are able to complete a review we will send you the application and peer review form. If additional time is required, do please let us know. If you are unable to assist us on this occasion but know of any suitably qualified individual then please do let me know. If you are unsure whether it would be appropriate for you to comment on this proposal, due to a possible conflict of interest, please do contact me first before agreeing to complete the review. We would be very grateful if would be able to include this review within your portfolio of activities and your time is very much appreciated. I look forward to your reply. Click the following link xx If the link doesn't work, select and copy the code below XM 9TCJ NW6J 68LY 236D F0G4 3LH5 and paste in the textbox on the following URL https://grants.gosh.org /IV/ Kind regards, xx 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 Children's Charity Grants Team
3415 次阅读|18 个评论
科技计划项目申请的“绝招”
热度 22 Taylorwang 2016-7-6 08:46
科研项目的申请,除了有国家级的自然科学基金及一些科技计划项目外,还有省级的,甚至地级市的科技计划,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地级市的科技计划,其资助额度也不低。地级市的一些环保企业,与当地的科研管理部门熟识了,也都希望能申请到一些相应的科技计划项目,一方面可以获得额外的研究经费补助;另一方面,对提升公司的形象,为公司内部人员技术职称的晋升也会带来不少好处。 我以前也看过不少地方环保公司的科技计划申请书,有些申请书质量是很高的,但由于缺少规范化地申请训练,大部分的申请书质量与高校的科技计划申请书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他们的申请书中,有时有好的主意,但申请书写得太差,甚至有违反基本科学原理的描述,若出现这种情况,申请书就会被枪毙。当某个地方比较大的环保公司部门经理,通过朋友找到我,想请我帮助他们看一看他们写的科技计划申请书,并帮助他们改一改,技术上把把关,以保证申请获得资助的成功率。我想,这是帮助别人的好事,也就没有多想,一口答应下来。很快他们就将申请书的电子版通过电邮发给我,我也就将申请书从头到尾看了一篇,做了一点修改,并对申请书总体上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就又发回去。他们居然通过微信给我转了 2000 元劳务费,并承诺,若申请书将来真的获得通过,还另有奖金。 后来再想一想,也许他们这样做,还真是一个保证能拿到地级市科技计划项目的一个“绝招”!在这些地级市的科信局,往往都有专家库,谁是他们专家库中的专家,都要通过公示的,这也不是什么秘密,我们应是他们专家库中的专家。若研究课题细分到某些小的研究领域,可能参评某个项目的专家总数应该也是有限的。如公司知道了这个细分领域专家库中的所有专家名单,然后,对这些专家,每一个都象对付我这样来请教,并许诺将来项目中标后仍有重赏。万一抽中了我去做项目评审专家,这个申请书我已改过了,再想到若这个申请书,真的获得资助后我又有重奖,可能很自然,我就会给这个申请书打一个高分。每个评审的专家都象我一样,全部给出高分,那这个科技计划项目,不就肯定能中了吗? 与几个朋友聚会,我就与大家谈出了我的这种疑虑,有位朋友明确告诉我,这样做,是会犯错误的,将来这种事真的被揭露了,被关进去都有可能,千万不要掺和进去。想一想也是的,这样做就是专家“以权谋私”的典型事例。对于项目申请人来讲,也让科技项目申请带有不确定结果的科技水平与能力竞争,变成了许诺行贿后的十拿九稳获得资助的事件。 由于我已答应了他们帮助改一改这个科技计划项目,讲话算数,改也改完了,退是退不出来了,但我马上想到,要让这个“以权谋私”的事件成立,我还必须担任这个项目的评审专家,若我不是这个项目的评审专家,也就没有“以权谋私”的机会。现在我能做的,就是不让自己有这个机会。 其实制度的设计还是防止出现这个漏洞的,评审项目前,往往都有“没有利益冲突”的声明,若已经修改过这个申请书,且接收了对方的承诺,再审这个项目,就有利益冲突了,只是这种利益冲突,从书面上是看不到的,且是相当掩蔽的一种形式。其实一些行贿受贿不是更掩蔽吗?一旦追查了,一样要负法律责任。想到这,我也就坦然了,若真的他们邀请我做这个科技计划项目的评审专家,我就找一个借口不参加这个项目的评审。有时项目评审前也不知道评审什么项目,若真的碰到让我评审这个项目,我是铁了心,声明这个项目因与我有利益冲突,决不参加这个项目的评审,从而规避可能的违法风险!
14274 次阅读|49 个评论
张操老师的评审接近尾声了
热度 25 gaoshannankai 2016-4-30 00:28
张操老师的评审接近尾声了,有两件标志性事件。 第一件事,徐老师做了实验 关于张操老师有关问题的初步实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1678-973706.html 第二件事,真正的专家现身了 ,起码我个人认为他对 张老师研究的相关内容是非常熟悉的。 他虽然用的名字是 cn2013,这是他的发言 你发现了端倪“一个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波一边往前传输,一边向后反射”,其实,一旦你明白这里的波是纵向疏密波, 立即就明白了,这正是纵向疏密波的结果! 这个波不同位置传播速度不同,而且有正反向,所以,如果用部分波长计算波速, 就可能得到看似很迷惑的结果。 你想像两根长度不同的弹簧,在一端击振产生一个纵向疏密波,你用弹簧长度差(采用相同的相位)来计算波速, 如果这个长度差不是波长的整数倍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注意波的任一点都有正反两个传播方向),实际上你可能比较的是一个向前 传播的波和一个向后传播的波,这个比较当然没意义! 而且我也大概知道了他的身份,估计是我们闹得太大了,被xx网小密探报告给了xx部(就是牵头推广 什么素质那个部门),xx部派他们首席专家,xx公教授来看一下,人家一下就把问题看出来了。 总之,这次科学争论是一次团结的争论,一次成功的争论,通过争论我们了解了很多事实,这就是: 1. 此前,很多否定张老师的“专家”并没有读张老师的三篇文章,却发了很多评论; 2. 张老师提出的这些小儿科的,狗都明白的问题似乎也不是那么简单,如果给出详细分析,很容易暴露 自己的一些错误,所以最好就是简单来一句给否了,不要复杂化; 3. 评审不一定都必须同意,也可以提出反面意见,只要能有说服力,并不得罪人; 4. 真正的行家还是有的,也就是一两句核心的话,就能够让大家信服,张老师,徐老师是否参考一下 xx公教授的意见。 5. “专家”们你一言我一语,内部也不团结,总是习惯了动嘴不动手,互相教训; 6. 敢于接受光明评审的人不多,徐老师是好样的,你和那个xx公比,我更佩服你,他虽然比你貌似更懂行, 但是只敢在背后说说,不敢暴露自己身份。 7. 高山是个坏人,这个小屁事浪费大家这么多时间;人家引力波,什么量子什么的几百亿那么快就定下来, 看看人家那个办事效率。 中国当前的科研环境就是少数学霸统治下的 黑暗的中世纪; 中国式评审,就是瞎b评审,李鬼打李逵。 中国需要更大范围普及 科学精神,有一场类似 文艺复兴的运动,才能走出 黑暗的 中世纪。 没有科学产生的环境,没有科学精神,不会有科学素质,写本小册子背课文考试,提高不了科学素质。 感谢徐老师,这次让我们 见到性了(这里是大彻大悟,不要想歪了),上次黄老师对你和 远方老师的不礼貌行为,我应该旗帜鲜明反对的, 不应该跟随他把 未曾见性 这个词庸俗化低俗化,特此表示抱歉了。 黄老师太坏了,他这个敏感词挑逗我们大家,利用了我们的本能。
2510 次阅读|55 个评论
张操老师评审一事反映了国内科研人员基本素质
热度 23 gaoshannankai 2016-4-27 18:03
科学网 张操老师 的故事 我想已经纠结很久了 建议由科学网出面,对于我们的交流电速度可能超光速的实验,召开一个研讨会。我本人愿意出资10万元,作为这个研讨会的经费,我将预先把经费打到科学网的账户上。 这里我说明一下,我本人从来没有申请过科研基金。我本人也不是企业家。我愿意出资10万元,不会影响我的退休生活。 由科学网召开研讨会以后,我不要求参加会议的专家给出肯定的鉴定,我仅仅要求:把研讨会的发言写一个纪要,在科学网作为新闻公布, 张操 2016-4-27 首先,我个人声明,当前发现超光速概率是极低的,但是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 我连续发了三个帖子,有灌水的嫌疑。 第一个帖子,是提出“中国式评审”是李鬼打李逵,大家看看非常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72885.html 第二个帖子,是根据科学网老师们反馈,提出国内对评审的错误理解 评审不是请一帮子无关人员,到一起吃吃喝喝,然后聊聊天,拿了钱走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73050.html 这次第三个帖子,可能要激起众怒,希望不要遭到围攻。 我要提到的很多老师,其实发过帖子,有的主持过正义,有的反过学术腐败。 如果都没有,那么至多说一句“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 仅仅代表你个人看法而已。 但是,你们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让我们大家看到了中国科研人员的素质。 对于,张操老师的项目,对也罢,错也罢,不要上来摆出学霸那套不屑一顾, “一个不可靠的实验,什么鉴定不鉴定的。。。。。。” “你和一个小朋友谈话,他只懂苹果吃掉一个少一个。你能和他讨论能量转换和守恒吗” “直接发论文,估计通不过,才取此办法” 我就不一一例举了,当然还有上来定性“民科的”。 大家好好看看,这些不都是学霸的丑恶嘴脸么,你们否定人家有依据么? 有独立的其他实验结果?或者有相关文章支持?或者有严谨的公式推导及计算? 其实你们还不如学霸,学霸毕竟屁股还坐在那个位置上,你们还没做到那个位置, 就不要来这套,不然,真的打跑了张大帅,还不是又来个李大帅。 还有定性张老师缺乏基本常识的朋友,我估计张老师拿到正高的时候,你还是学生。 其实,这就是中国科研人员基本素质的真实写照。 我这里一下子得罪不少人,不过,请大家还是好好看看吧。 全体公民需要提高科学素质,那么科研人员需要提高什么素质? 张老师,我看现在形势不利于你,我建议你找几个英语好的,把您的东西写写, 找个狗屁sci,例如南非印度的,给他发出来,让这些人闭嘴。
3016 次阅读|91 个评论
为什么《评审越严,人类科技发展越慢?》
热度 4 zlyang 2016-4-1 23:18
为什么《评审越严,人类科技发展越慢?》 其实,评审越严,人类科技发展不一定越慢。 关键是谁去评审,以什么标准评审。 从数学的历史上看,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对康托“集合论”的支持,对哥德尔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支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对原子弹研制的支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上对毛泽东的支持,都是“严格评审”促进人类进步的典型例子。 但是,许多情况下却不是这样。主要是“评审人”的“立场”出了问题。如著名数学家高斯不支持罗巴切夫斯基的德文非欧几何著作《平行线理论的几何研究》。主要是高斯怕“坏了自己‘数学王子’的美誉”。 一般而言,专家评审依靠现有的知识,对于“符合现有知识,及其可预期发展”的研究,通常会给予明确的 支持 :即,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 但是,真正的创新在于增加现有的 知识 ,特别是发现了与现有知识不一致的新知识。这样,同行评审由于不具有足够的信息,无法支持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同时,新知识往往不具备“知识形态的完美性”。这又成为“被严格评审”拒绝的直接理由。 即使聪明如牛顿、莱布尼兹、高斯、柯西,也无法“严格”地论证“无穷小”。 只能对贝克莱嘲笑那无穷小量是“已死量的幽灵”默不作声。 这种情况下,为促进人类科技进步,只能像当年的达朗贝尔 (Jean-Baptiste le Rond d'Alembert ,1717-11-16~1783-10-29) 一声吼: “向前进,向前进,你就会获得信念!” “把房子盖得更高些,而不是把基础打得更加牢固”。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主要靠勇气! 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 ( João II,1455-03-03~1495-10-25)不 支持哥伦布, 绝不是什么见识短浅!相反,恰恰是因为 若昂二世的航海知识太多;恰恰是因为葡萄牙专家计算出了从葡萄牙到达印度的正确距离! Jean-Baptiste le Rond d'Alembert “向前进,向前进,你就会获得信念!” “把房子盖得更高些, 而不是把基础打得更加牢固”。 相关链接: 2016-03-31,评审越严,人类科技发展越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66229.html 新华网,2014-10-21,丁肇中对话青年师生:一生最重要选择是只做一件事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10/21/c_127121143.htm 丁肇中说,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 科学网,Lisa Bero,PNAS,2015-01-12,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1219413977135306.shtm 近日,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科学同行评审的有效性,研究人员表示,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刘昀献,2013-10-15,《百年困惑的破解——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105/c40531-20094621.html 我国历史学 界1980年代 发现的“中国定理”:新制度总是在旧制度“薄弱环节”首先建立。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新旧制度的三次交替都不是首先发生在旧制度最发达的国家,而是发生在旧制度相对不太发达的国家。这说明新制度首先产生在旧制度“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一个必然规律。 2014-06-11,《炒冷饭:普朗克定理 Planck Theore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02432.html 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不是通过说服其反对者让他们明白过来而实现的,而是由于其反对者最终死去,与此同时熟悉这个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 中国科学报,2014-12-12,三大创新定律告诉我们的真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850431.html 创新第一定律——怀疑定律。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先怀疑,而且必须始终保持怀疑的态度。 第二定律——阻力定律。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有阻力,而且阻力的大小与创新程度成正比。 第三定律——胜出定律。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然胜出,不管经历多少曲折。 陶勇,2016-04-01,作为审稿专家你会拒绝掉这几篇论文吗?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53715-967224.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2587 次阅读|7 个评论
评审越严,人类科技发展越慢?
热度 15 zlyang 2016-3-31 13:16
评审越严,人类科技发展越慢? 原因在于: 评审专家 ,不是观音菩萨,不会 未卜先知 。 (1) 越严格的评审,越 迫使申请人或作者“越接近现有知识”,越阻碍真 正的创新? (2)过度 的“前期研究基础”的要求,实质上妨碍了真正创新的发展。“研究中”自然不如“研究完”令人信服。 “研究完”,还需要资助吗?没有必要的条件,能 “研究完”吗? 1963年2月18日上午, 冯·卡 门(Theodore von Kármán)在 领取“国家科学勋章”时,对年轻的约翰·肯尼迪( John Kennedy )总统 淡淡地说:“总统先生,下坡而行者无须搀扶,惟独举足高攀者才求一臂之力。” (求原文,感谢!) 2015年4月,Danielle Li 和 Leila Agha 在 SCIENCE 说 130 000 个项目的评语很准确。对此我 表示谨慎的相信。毕竟这个观点和“普朗克定理”、“人类历史的中国定理”等诸多现有研究的结论不太符合。 相关链接: 施郁,2016-02-29,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 的民间科学家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95-959401.html 2011年因发现准晶而得到诺贝尔化学奖的谢希特曼(D. Shechtman)就被这篇BBC报道归为最后这种情况,他的报告 当年被 放在APS年会 中的某个“非常规”的分会场,并招致众人的耻笑,因为没有人相信准晶。 Lisa Bero,PNAS,2015-01-12,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1219413977135306.shtm 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Kyle Silera,1, Kirby Leeb, and Lisa Beroc.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 http://www.pnas.org/content/112/2/360 Jeffrey Mervis. Peering Into Peer Review. Science 07 Feb 2014:Vol. 343, Issue 6171, pp. 596-598, DOI: 10.1126/science.343.6171.596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3/6171/596 Danielle Li, Leila Agha. Big names or big ideas: Do peer-review panels select the best science proposals? SCIENCE 卷: 348 期: 6233 页: 434-438 出版年: APR 24 2015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8/6233/434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4373 次阅读|45 个评论
给国内期刊及基金评审与评定的一些建议
热度 5 gaoshannankai 2016-1-27 14:42
2016年开启科研反腐-与你我都有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41236.html 看过我这篇博文的老师们,都应该引起注意了。 今年真的有可能开启科研反腐,对于乱评审乱开绿灯,会 逐渐建立倒查机制,科研管理部门,再也不能让你们胡搞了。 根据我的一些审稿以及编辑工作经验,向给国内期刊(包括英文版) 提一些具有可操作行的意见,同时也可以对基金或人才项目评审也有借鉴意义。 1. 一定要建立科研人才数据库,根据ORCID记录该人才的所有发表成果, 一旦有不良记录,例如撤稿,学术不端被处理,即刻列入黑名单。 关于《各位老师,你们发表文章用ORCID了么》,大家看看我此前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869929.html 2. 对于投稿文章,一定对每个作者(学生除外),特别是第一与通讯作者 仔细审查,但凡涉及到学术腐败的,无论是责任作者,或普通作者,只要 连带上,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走一个。对于没有学术记录的新作者,除非 内容非常新颖,否则不要为好,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新作者的文章至少要 3个审稿人对内容审理。而且新作者要发文章,至少找到两名有资历的老作者 推荐,并追究连带责任。 科学研究需要积累,突然冷不丁冒出某个医院 或者某个搞农业服务的同志整出一篇sci文章,您不觉得可疑么? 3. 对于审稿也应该有记录,乱审稿或者有过过失,也要拉入黑名单。 4. 责任作者必须在稿件发表前,做一个诚信声明: 内容要严谨,大意是 我是xxx一文的通讯作者,我代表全体作者 向xx期刊保证所有作者已向xx期刊如实反映了此前涉及到的学术 不端行为,并且保证此项研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以及 学术xx管理规定,全部科研成果是自己完成而且是真实的。 如果出现xxx行为,本文作者承担一切法律后果,相应行为视同 对xx期刊欺诈。签名 总之一个原则,文章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广泛,找到合适或者同一个领域的 审稿人难度太大。因此在内容不可控制的前提下,对于国内这些新期刊, 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对作者进行审查。 基金或其他人才的评审也是如此,科研内容看不懂也就算了,但是,人 是最关键的因素,把人盯住,建立连坐机制,就不出问题。连坐机制, 我们老祖宗搞了几千年,简单有效,对于中国人口大国是唯一可行而且有效的。 各位,不相信我说的话,或者不认真对待,将来吃了亏,再回来看我的博文吧。
1568 次阅读|5 个评论
评论之声,且听风吟
xiaoshidaguan 2015-12-31 16:11
近年来,大学生评论大赛一直不温不火,2015年,则着实热起来了。先后有《新京报》评论部的“超级实习生”评论比赛,中国教育报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红网红辣椒评论频道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和钱江晚报社联合主办的“阿里巴巴首届全国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等,声势浩大,且颇有持续开展之意。 “趁着我们风华正茂,趁着我们青春作伴,关注公共事务,习练理性表达”,阿里巴巴首届全国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的发刊词,或许表达了这类比赛的初衷。这很好理解,因为评论是说理的艺术。而在这个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时代,既要允许不同声音存在,也要在多元之中寻求共识,理性的价值必须得到重视。 按照心理学界著名的认知目标六个阶段论,认知遵循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发展路径,新闻评论作为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评判,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对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认知有较高要求,也是学生素养提升的有力武器,正如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张以瑾老师所言,“能写评论的,一般都有两下子”。 以此观之,学校相关领导的魄力有目共睹。党委宣传部于今年6月启动的“树核心价值观,传青春正能量”网络评论大赛,以“关注时事、观察社会、理性表达”为归旨,不仅与“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时代要求相呼应,也紧跟社会对大学生理性发声的趋势,为上理学子的精神塑造、价值回归和思维训练提供了平台。作为这一盛事的见证者和评委之一,我倍感荣幸。 参赛作品,不少同时发表在了校内外媒体上,展现出了不同的视野广度、思维深度和情感体验度,尤其是获得一等奖的文章,情理俱佳、言之有度、文辞优美。以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的视角来审视,我不得不为上理学子浓郁的社会关怀和人文情怀点赞。 我评审文章的主要依据:一是选题角度合适,有一定普遍意义;二是立论和逻辑论证恰当,有理有据,不空谈;三是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有亲身体验;四是着重推荐有专业性但通俗易懂的文章;五是文章简洁,段落结构合理。六是综合审视,有评论文章的美感。 当然,一两篇文章难以反映作者的真实水平,要想真正将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生活的调味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实,大家还得多练多琢磨,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方能出真知。 前段时间,基础教育专家、《中国教育报》签约评论员凌宗伟老前辈对我讲,评论“无用之用有大用”,颇有道理。短小的文章,看似改变不了什么,但作为媒体的喉舌,评论的效果是靠聚沙成塔,形成舆论波澜实现的。通过它,我们与时代和社会融在一起;对于改变或变革,因为我们,有星星之火,必然可以燎原!( 文/肖纲领) (注:此文是笔者为上海理工大学首届大学生网评大赛获奖文集写的序,作为评委之一,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受益匪浅。特此感谢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的叶磊部长和卢萧老师,也感谢众多在评论写作方面给予指导的老师和同仁!)
个人分类: 教育视界|1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审免责声明
热度 2 zlyang 2015-12-6 20:15
评审免责声明 对包括 学位论文等在内的各种材料的评 审意见, 真傻 给出下 述免责声明: (1)以上评审意见建立在 xx 提供信息为真的基础之上,不对实验结果的真实性负责,也不对 xx 是否剽窃或占有他人成果负责。 【转引自高山博主】 (2)不对各种被评审材料与最近期的或很久以前的期刊、会议、学位论文等抄袭或剽窃等 负责 :没有专用的比对工具,而这些不可能仅靠人工比对。 (3)不对汉语、英语以外的各种材料的抄袭或剽窃 负责 :只会汉语,以及一定的英语。不熟悉其它语言。 (4)不 对“无力抗拒”的各种评 语负责。 (5)不保证以 真傻 名义出具的各类评语,一定是 真傻 评审的。 (6)不对其它的各种不预期情况负责。 (7) 欢迎并感谢您的指教和补充! 相关链接: 2015-12-05,吓死人的学位论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1197.html 高山,2015-12-05,2016年开启科研反腐-与你我都有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41236.html 2015-07-11,免责声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04642.html 姬扬,2015-07-11,强烈建议科学网博主发布免责声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904639.html 罗教明,2015-07-11,关于盗号问题给科学网一个建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8615-904698.html 罗 史记·孔子世家全文_原文|翻译_古诗文网 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35f63586c9.aspx 子贡曰:“盟可负邪?”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译文】子贡说:“盟约可以违背吗?” 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175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