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评审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评审

相关日志

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热度 4 Bobby 2012-4-30 17:33
医生不好当,怕遇到“医闹”甚至“医屠”;现在 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也不好当了,请看: 武汉大学副教授拳打教授 因 “ 没能评上教授职称 ” 解读这个新闻还需要记者深入调查,是否在 职称评审中存在不公或者公报私仇?如果遇到不公正待遇,是否有上诉机制或渠道?打人副教授是否有什么心理障碍或问题?为何有胆放言并实施对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一个一个报复?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35 次阅读|4 个评论
评审国人稿件的一条捷径
热度 1 blownsand 2012-4-19 10:59
近几个月收到的审稿邀请中,要求填写“有无学术道德问题”或“有无学术不端行为”之类的评审表越来越多。面对国人的稿件,从来不敢填写“没有”,写得最多的是“未发现”。在认真阅读稿件以前,不妨从数据库中把作者(们)已发表的文章调出来看两眼,有时会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当发现“英译汉”、“汉译英”、“双胞胎”等现象时,只需一句评审意见“此文已在某某刊物发表”。这难道不是评审国人稿件的一条捷径吗? 
170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史上最狠的论文评审意见(Reviewer's Comment)
热度 1 sincos 2012-4-12 08:55
这个是sciscoop.com上总结的2010年The journal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上最狠的评审意见: 其中之一:This paper is desperate. Please reject it completely and then block the author’s email ID so they can’t use the online system in future. 其中之二:The writing and data presentation are so bad that I had to leave work and go home early and then spend time to wonder what life is about. ...... 详见: http://www.sciscoop.com/the-truth-about-scientific-peer-review.html
5182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2-3-21 14:37
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书写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人从90年代开始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至今已经得到5项资助;十多年来,也评审了多年国家自然基金(以前接受纸质申请书,现在网上评审);有4位毕业生及同事的申请书在我建议下做了修改后得到了资助;所以自认为还有点经验吧。因此,有朋友让我就申请书的写作提点看法,我想从反面的角度,简单说一下自己的心得。 1. 有的申请书在创新点上保守。越是保守,越难申请,但也不是写得越前卫越好,如果你写得太过分,同样也得不到资助,因为这让人觉得你在吹牛。创新点一定要突出,如果评审人觉得你申请的内容已经有人做了,文章已经发表,基本上就没有戏了。有的人为了保险,写得保守,也有人会夸大了写,这在行家看来都有被否的可能。 2. 申请书写得太多太罗嗦,这是目前申请书中最大的毛病。许多申请书内容我觉得可以缩短到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申请书要写得非常精炼,一段话能省掉就不写,用字也力求简练。写得再多,评审人也只看其中的核心内容。 3. 严谨性不行。有的申请书有错别字,标点符号不对,参考文献前后格式不一致,语句不通顺等。一般来说,申请书写得太粗糙,是很难得到批准的,评审人会认为,你连写申请书都这样马虎,做科研怎么能严谨呢?申请书毕竟只是研究的概括和起点呀。 4. 研究内容太多,大而全。这是刚写申请书的人经常犯的错误,会让人觉得用这么点时间与经费你根本做不完。其实你只要解决一个或二个有意义的问题就行了,如果你要解决的问题有价值,一个就可以。 5. 申请的内容有点偏新产品开发或应用——这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一定要研究基础或应用基础问题。 6. 一定要将已经开展的工作写进来,特别是已经取得的一些数据,否则一点基础没有,说服力不够。 7. 研究工作的连续性不好。有的申请书写作是东一枪,西一枪的,让人觉得没有深度。要在一个领域或小研究范围内做深,这非常重要。有的人将申请书递给我提意见,我一看就不行,没有深度,只是不明确讲不行,否则让人太失望。 8. 课题组成员,教师最好共有3个左右,研究生也要有好几个,如果没有研究生,教师人数可以多点。 最后补充一点,我申报国家自然基金经验中最核心的一条是:屡报屡败,屡败屡报,不怕被毙,持阿Q精神再写,以捡漏网之鱼。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是我起早摸黑“捡”来的,也可能是装自然科学基金的“货车”太满了,不小心颠了掉下来的,被我“守株待兔”捡到了,不花钱,没有成本。以上密诀,公开传授,可具体如何操作,就要自己看着办了。 ——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林中祥 七年之痒:享受科研的苦乐 七年前,因为喜欢做科研,所以选择了以此为职业。当时虽然条件艰苦,收入很低,但是工作还必须做,否则机会稍纵即逝。 我从事的是土木工程防灾研究,除了日常的理论分析和实验室的研究,自然灾害现场的调研工作也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我们所有研究的出发点。 2005年4月下旬某日,看到新闻报导江苏盱眙遭到了龙卷风的袭击,我带上研究生Q马上就出发了。我们赶着最早的班车一直坐到盱眙,然后立刻赶往灾害现场。以前只知道龙卷风破坏力很大,到了现场之后才感觉到震撼:现场竟然有一条500kV的输电线路铁塔被龙卷风彻底摧毁,还有一段八基塔被摧毁!我们需要认真查看、拍照、笔记记录输电塔被破坏的情况。Q是一个性格很开朗的学生,做事情很认真。两部照相机,同时拍照。拍完照片,由我口述,Q来记录破坏现场。遭到破坏的那一段八基塔,线路总长度近4公里,我们需要逐个查看。天色已晚,需要回到县城住宿。我们找了一辆当地乡村交通用的四轮蹦蹦车,把我们送回到省道上。开始的时候两人是坐在车厢的木条凳上,车开起来以后就不能坐了,因为实在太颠了。车后空间很小,顶棚很低,站也站不起来,后来我们干脆扶住两边的扶手在车厢中间扎马步。呵呵,那情景到现在依然印象深刻。回到省道,天已经全黑,我们需要打车。Q说:你站在马路边,我来挡车。Q高大魁梧,自称是我的保镖,但他连挡了两辆出租车,都没有挡下来。我一看,乐了:“Q,这么晚,出租车司机看见你这体形,会怀疑你可能是劫道的。”最后,还是我在马路边拦下一辆出租车回到了宾馆。 2005年的6月,国内又发生了一起风灾事故。同样,我和研究生Q、H进行了现场的详细调研,因为这些资料是大自然给我们做得最完整的足尺结构破坏性实验。 2005年的8月,当年度最强台风“麦莎”来了。我们知道,大自然又要帮我们做实验了。我们提前两天赶到了已经建立的一个输电线路现场实验基地。通过和当地的单位协调,他们帮助在输电塔上安装观测用传感器,然后是调试仪器。台风的到来伴有大雨,需要对每一个传感器以及每一条通信线采取防雨措施。输电塔旁边是一块苗圃,有一间看守苗圃的简易铁皮房。和看守苗圃的老大爷商量后,我们将所有的测试仪器放在这间铁皮房里。晚上十点左右,台风终于过来了。大家一直守候在测试系统旁边,记录测试数据。需要的时候,还要冒着大雨出去检查通信线缆的接头。早上大约4、5点钟,台风过去了,雨逐渐小了,我们才收拾整理了仪器,抱在雨披下面,返回宾馆。这是当地镇上的一个小宾馆,因为测试时经常住这里,老板和我们很熟。他看我们身上、脚上都是泥巴,怕弄脏了他的宾馆,将我们挡在外边,拿着水管给我们每个人冲水以后才允许进去。现在回忆起来,很有意思,还要感谢和我一起去现场的研究生Q、H、Y和Z。 这些现场工作,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无关紧要,但是于我而言却非常重要。正是这些工作所带来的研究思路,引导我在两年后得到了第二项NSFC的资助。 ——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副教授 谢强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2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基金评审人的几点建议
热度 4 caojian123 2012-3-14 18:33
1、不要紧盯SCI和前期研究基础。过去的辉煌并不代表明天。 2、不要紧盯头衔。现实是,头衔越高,越脱离科研一线。 3、不要以出身论英雄。985、211的水平,很大程度上钱供出来的。 4、不要被标题迷惑。基金申请中,真实八仙过海,什么人都有,标题党很严重。 5、不要紧盯方法创新。要知道,方法创新并非易事,为创新而创新的可能纯属杜撰。常规方法照样能解决大部分新问题。 6、给土鳖和年轻申请人多给些机会,因为他们不仅需要进一步的科研,更需要买房子养家糊口。洋鳖已拥有大量资源。 7、科研大亨资助减少,因为他们手头的资源足以完成他们想要完成的科研。多给的,只能学学段王爷,或弄个天价内存条事件。 我没有申请基金,本来没有资格紫手划脚,但看到诸多申请人的奇招怪势后,斗胆建议申请人火眼金睛,不要情意迷乱。
3723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78.5%科技人员认为项目评审不公
热度 3 Education 2012-3-11 06:58
九三学社近年组织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78.5%的科技人员认为项目评审结果不公正,87.7%的科技人员认为科技成果评审和评奖需要“公关”。   昨日下午,武维华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作大会发言时提出,完善科技评价奖励制度,营造良好科研环境。   武维华称,长期以来,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在许多方面与科技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体系不够完善;二是指标不够科学;三是程序不够合理;四是科技奖励导向跑偏;五是科技人才评价制度亟待完善。   武维华说,科技体制改革首先应下决心推动科技评价奖励制度的改革,努力实现从以数量评价为主向以质量、水平、贡献以及发展前景为主,从关注短、浅、快的形式化评价向更加注重实践检验和历史性评价转变,坚持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制度。   他建议:一、健全科技评价制度:建立独立的、真正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完善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二、改革科技奖励制度:延长国家科技奖参评项目的最低完成年限,改自报奖励为推荐奖励,大幅度精简省、部级科技奖。三、认真整顿学风:加大对学风违法违纪事件的处罚力度。四、改革和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焦点   1年近3万人获科技奖   武维华指出,现在项目评审经常由执行单位或个人操作,自行提出评审专家名单并邀请、承担评审费用、撰写评审意见初稿,经常有非同行专家参与评审,评审专家往往没有足够时间审查作为评审依据的技术资料,有时评审专家做“好人”,导致评审沦为走过场,“汉芯造假”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武维华说,目前每年仅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就有7000多项,获奖人数近3万人,一些部委未按规定取消科技奖,甚至为争夺国家奖而增加一等奖数量,领导干部搭车、牵头和权威挂帅成为常态,“跑奖”成为一种“服务”。他认为,背离初衷的科技奖励异化为某些科技成果刻意追求的目标,挫伤了在一线潜心研究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2012年03月11日02:40 来源: 新京报 作者:郭少峰 http://news.sohu.com/20120311/n337333962.shtml
个人分类: 科学哲学|2700 次阅读|5 个评论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之我见(2008年)
热度 1 黄安年 2012-2-12 11:02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之我见( 2008 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2 月 12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笔者作为 2008 年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四届万心蕙奖学金评审委员会成员,截止 2008 年 4 月 10 日 ,收到申报的 2003-2007 年间的博士学位论文共 13 篇 , 硕士学位论文共 16 篇。在阅读和评审过程中,写了八篇评论,内容如下: 1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一——这么多论文怎么看得完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4 月 2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010) 2 ,美国问题研究需要重视全球性学术动态 ----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二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4 月 2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175) 3 ,中青年美国史专家是中国美国史研究和教学的主力军——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三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4 月 2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333) 4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四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5 月 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691) * 美国史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网络资源的利用 ----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五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5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966) 6 ,也谈学位论文的独创性、版权声明 ----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六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267 ) 7 ,也谈美国史学位论文的引文规范 ----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七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11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888 ) 8 ,对于申请万心蕙奖学金情况的思考 ----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八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5 月 16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576 ) 附: 记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四届万心蕙奖学金的评审和颁发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6 月 1 日 发 布 在 2008 年 5 月 25 日 举行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 12 届年会上 , 笔者代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万心蕙奖学金评审委员会 , 向大会通报如下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万心蕙奖学金评审委员会通报 ( 2008 年 5 月 25 日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四届万心蕙奖学金评审委员会由北京大学李剑鸣教授、厦门大学王旭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王玮教授、北京大学何顺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黄安年教授组成 , 其中李剑鸣为委员会主席 , 黄安年为奖学金捐赠者万心蕙的代理人。 万心蕙奖学金的评审 , 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进行 , 其程序为自愿申报、专家推荐、网上公示,并实行导师回避制度 , 即申报人的导师为评审委员者不能作为其论文的推荐人并在评审该论文时回避。 截止 2008 年 4 月 10 日 ,申报 2003-2007 年间的博士学位论文共 13 篇 , 硕士学位论文共 16 篇。评审委员于 2008 年 4 月至于 5 月中进行了初评, 5 月 24 日 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进行终评 , 现将 申报万心蕙奖学金的 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 获奖者名单及奖学金额分别公告如下: (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单和金额 一等奖 1 名, 一等奖获得者 王金虎 奖金人民币 4000 元 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南部奴隶主与美国内战》,南开大学 2005 年答辩,导师李剑鸣 二等奖 2 名, 二等奖获得者丁建民 奖金人民币 2000 元 博士学位论文题目: 《自治与同化的悖论:美国印第安人新政研究( 1933 - 1945 )》,南开大学 2006 年答辩,导师韩铁 二等奖获得者谢国荣 奖金人民币 2000 元 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民权运动的前奏——杜鲁门当政时期美国黑人民权问题研究》,南开大学 2003 年答辩,导师李剑鸣 三等奖 5 名, 三等奖获得者 侯学华 奖金人民币 1000 元 博士学位论文题目:《自由与秩序:詹姆斯·麦迪逊与美国宪政体制的确立》,南开大学 2004 年答辩,导师李剑鸣 三等奖获得者 张孟媛 奖金人民币 1000 元 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佩里·米勒的清教史学研究》,北京大学 2006 年答辩,导师何顺果 三等奖获得者 曲 升奖金人民币 1000 元 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美国外交史学中的“威斯康星学派”研究》,山东师范大学 2007 年答辩,导师王玮 三等奖获得者 苏 宁奖金人民币 1000 元 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美国房地产开发商与中心城市改造—以城市更新运动为中心 (1949-1974) 》,厦门大学 2005 年答辩,导师王旭 三等奖获得者 高 嵩奖金人民币 1000 元 博士学位题目:《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就业与培训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007 年答辩,导师梁茂信 (二)硕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 1 名, 一等奖获得者董瑜, 奖金人民币 2000 元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美国 1798 年“惩治煽动叛乱法”及其意义》,南开大学 2006 年答辩,导师李剑鸣 二等奖 2 名, 二等奖获得者杨长云, 奖金人民币 1000 元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市民意识与美国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城市改革——以克利夫兰市为例》,厦门大学 2006 年答辩,导师胡锦山 二等奖获得者潘海林, 奖金人民币 1000 元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一个世纪的进步—— 1933 年芝加哥世博会表达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007 年答辩,导师林广 三等奖 5 名, 三等奖获得者储昭根, 奖金人民币 600 元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美国单边主义析论》,南京大学 2006 年答辩,导师任东来 三等奖获得者郝 平,奖金人民币 600 元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唯爱与非暴——试论多萝西·戴的和平主义思想及其实践》,南开大学 2006 年答辩,导师杨令侠 三等奖获得者王 洋, 奖金人民币 600 元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美国波特兰城市中心商业区规划研究——以《 1972 年中心商业区规划》为例》,厦门大学 2006 年答辩,导师王旭 三等奖获得者欧阳贞诚, 奖金人民币 600 元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战后西印度群岛移民在美国的同化进程探析——兼论西印度群岛移民在英国的同化》,东北师范大学 2005 年答辩,导师梁茂信 三等奖获得者徐轶杰, 奖金人民币 600 元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赫尔与《互惠贸易协定法》( 1933--1935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2006 年答辩,导师韩莉 第四届万心蕙奖学金评审委员会 在正式宣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万心蕙奖学金评审委员会通报之前,我以万心蕙奖学金捐赠者美籍华人万心蕙及其丈夫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王霈的代理人的名义,对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万心蕙奖学金做三点说明: 第一 , 美籍华人万心蕙及其丈夫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王霈用自己的劳动所得 , 为从事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设立了本金为一万美元的奖学基金,截止 2008 年 12 月 7 日本金和利息合计为人民币 10.5 万多元 , 按照续存三年到 2010 年底计算 , 将达到人民币 12 万元。万心蕙教授设立奖学金的初衷是感谢万心蕙的恩师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张星烺教授,张星烺用奖学金赞助她赴美国留学深造 , 而王霈先生的父亲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王桐龄教授。 第二 , 万心蕙及其丈夫王霈已于 1986 年及其后谢世。作为奖学金代理人的我决心按照他们的遗愿,和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一起,管好、用好奖学基金。万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难忘的精神遗产。包括她的爱国、怀乡、重史、尊师、勤俭、自立、无私精神,以及一再呼吁学术界端正学风,反对学术不端的主张。为了纪念这位老人 , 也为了申请万心蕙奖学金的学子、关注高等教育和美国研究的人对这位老人有所了解 , 我在博客上再发了 1996 年 10 月写的一篇纪念文章《心蕙精神 永载史册——纪念美籍华裔教授万心蕙先生》,希望年轻的美国史研究者和奖学金申报人对于这位老人有多一些了解 , 领会奖学金含金量。 第三 , 在宣读奖学金评审委员会通报后开始颁奖。 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黄柯可研究员代表研究会向获奖博士生颁发奖学金证书,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玮代表研究会向获奖硕士生办法奖学金证书,获奖博士生代表王金虎和硕士生代表杨长云先后发言。奖学金随即分发给获奖者。 笔者作为奖学金捐赠人的代理人和评审人见证了这次评审的全过程。包括笔者在案内的全部评审人在 4 月 10 日前 收到了 29 篇论文,我要强调的是 万心蕙奖学金的评审 , 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进行 , 其程序为自愿申报、专家推荐、网上公示,并实行导师回避制度 , 即申报人的导师为评审委员者不能作为其论文的推荐人并在评审该论文时回避。在五名评审委员中 , 我是唯一既非导师身份又没有参加其中任何一位申请人的学位答辩工作 , 而且也不认识其中的任何人。在我的博客和学术交流网上公布了申请人的名单论文题目和导师姓名,吁请如有意见请及时提出意见 , 实际上起了公示作用。对于推荐人进行严格审核,导师本人不能担任研究生申请人的推荐人 , 导师对于研究生没有评审权 , 此外在初评过程中各位评审委员之间相互没有沟通,这些对于保障公开、公平和公正是有效的。 从评审的全部论文来看 , 都是相当出色和优秀的 , 笔者在先后发表了八篇评论(见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一 —— 这么多论文怎么看得完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4 月 25 日 发布;《 美国问题研究需要重视全球性学术动态 ----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二》,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4 月 27 日 发布;《中青年美国史专家是中国美国史研究和教学的主力军 ——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三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4 月 28 日 发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四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1 日 发布。《 美国史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网络资源的利用 ----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五》,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2 日 发布;《也谈学位论文的独创性、版权声明 ----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六》,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5 月 5 日 发布 ; 《也谈美国史学位论文的引文规范 ----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七》,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11 日 发布;《 对于申请万心蕙奖学金情况的思考 ----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八》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5 月 16 日 发布)阐述了个人的见解并不代表评审委员会的观点。奖学金名额有限难以满足更多申请人的需求 , 同时申请人集中在部分院校,在质量极其相近的前提下也需要适当地加以平衡。 下面是笔者即时拍摄的照片 10 幅。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27412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17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科院是否应该设立两个新的机构?
热度 8 jiangjiping 2012-1-10 09:01
中科院是否应该设立两个新的机构? 蒋继平 2012 年 1 月 9 日 本着“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指点江山, 人人有权” 的 人生信条 ,利用个人的一点闲遐时间,对科学院提一点个人的建议。 假如对国家有益处的话, 也算是对国家当年公费派我出国的一点回报。 根据中科院的官方网站信息,中科院院机关现有 13 个局和一个委员会。 它们是: 1 。院士工作局, 2 。 基础科学局, 3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 4 。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 5 。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 6 。院地合作局, 7 。规划战略局, 8 。计划财务局, 9 。人事教育局, 10 。基本建设局, 11 。国际合作局, 12 。监察审计局, 13 。离退休干部工作局, 和京区党委。 根据对这些机构的粗略分析研究, 我认为中科院还需要设立两个新的机构 , 以适应目前科技兴国的潮流。 这两个新的机构是: 1 。 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 2 。 科技成果推广局。 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应该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化部门, 不同于监察审计局, 那是行政职能部门。 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的主要目的是审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执行进程和科研成果的实际社会价值。 应该对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定期的审查和作最后的定论。 现在一些科研单位存在着积极争项目,消极做科研的倾向。 这样的结果, 必然导致国家的有限资源被浪费。 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的阶段性定期审查就可以确保科研按照原计划进行, 或者可以了解这个科研的设计是否符合实际, 是可行的, 还是不行的。 这有这样, 才能确保纳税人的钱没有白流。 科技成果推广局的主要职能是将新的科技成果向全国推广。 这个局的成员应该由专业人才和行政人员组成。 要采用各种方式和途径, 比如说, 通过公众媒体向全国推广新的科技产品,新的科学知识, 新的科学方法。 因而, 这个局的职能相当于广告部, 同时起到科学普及的作用, 也就是一个科普部门。 大家知道,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 产品更新换代非 常 频繁, 一个新产品如果不能及时投放市场, 过一段时间就会失去原有的价值。 科普可以增加国民的科学知识, 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最佳途径。 科技成果推广局应该和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紧密合作, 在充分了解一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实际社会价值后,迅速及时地将这个成果推向全国。 举个具体的例子,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如果由中科院向全国推广, 而不是袁隆平本人或者湖南农科所负责向全国推广, 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还有一些国防军事技术,可以转为民用的, 经过科技推广局的技术处理后, 也可向全国推广。 我这样想的理由是: 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 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大多数重大科研项目都是国家出钱。 这个体制的好处是,可以利用举国之力, 来推行一项有利的工程。 这才是真正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优势。 本来这样的建议应该直接反映给中科院的领导, 或者通过有关媒体发表。 但是, 因为我身在国外, 一是时间上和精力上顾不过来, 二是沟通上多有不便, 所以, 通过科学网博克的形式提出来, 是最佳选择。 而且, 科学网本来就是中科院的一个下属单位, 也是全球华人的一个科学社区。 通过这样的途径, 也可了解一下广大网友对于这个建议的看法, 这样有可能更便于中科院领导在作决定前多听民意。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4037 次阅读|18 个评论
别让最低级的事项淘汰了自己
热度 13 陈龙珠 2011-12-18 10:25
读到科学网博客首页精选文章栏目中许小可和肖重发的博文及其部分评论,可乐的是院士增选仍处热议当中,且看似挺牛者颇在嬉笑肖老师对二位非申请外籍院士之著名候选院士的中国国籍问题看法的“无知”。两篇博文如下: 【 肖重发 】 不自重的中科院:饶毅和施一公的国籍问题 【 许小可 】 饶毅傻到因为国籍问题去怪罪院士们? 在我看来,非等额的评审,某些不得评委欣赏的候选人或申请项目,要避免被评委“格杀”且“不见血”,最怕的就是自己在申请过程中犯了有违章程基本规定的低级错误。平时在教学中,本博当谈及做事细心和认真的必要性时,经常会提醒注意这一点。( 说实在话,在有关院士增选信息逐渐明朗的情况下,本人很鄙视那种掩盖自身不当而引导舆论攻击一个群体的做法 ) 这事又让我想到了基金申请与评审的事。年底了,明年的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申请又将逐一启动,其中牵动人最多的要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普通青年项目的申请了。 每年初夏接到项目同行评审时,都被告知这个环节的评审大致的通过比例,意味着必须从中淘汰大半。现在基金委对同行评审意见秋季是要转发给申请人的。作为评审者,不可能不顾及自己的评语若不当所可能遭遇的申诉-尽管申请者不清楚评审者是谁,但基金委学科处应该是明白的。因此,对拟否定的项目申请,其评语估计大多会慎重而尽量切中要害-相对于评审者的水平而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普通青年项目申请,采用的是非指南性的,申请者对选题和研究细节都可以自由构思。但对申请者的资格也是有一些基本规定的,比如对高级职称者的申请和参与限项,而且目前执行的方法据说是,在被基金委初审认定超限后,不能用退出某项目组来挽救另外项目的申请资格。因此,每位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过程中,应该记住自己负责在研、申请和参与在研或申请其他项目的总数。 但是,高级职称者仅此还不够,还要防范另外一种杯具:因为可能会有别人在其基金项目申请书的成员表上中,擅自填入并代签了你或你申请项目中某位高级职称主要成员的姓名,并由此引起项目数超限。 按理说上述超限问题都是不应该发生的,因为申请者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在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汇总提交本单位负责的全部申请书时,应该进行限项检查,但实际情况是现在的管理人员又有几位能做到尽责呢?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11984 次阅读|19 个评论
【微博】博士资格评审的责任推卸
jimmy198360 2011-12-11 11:23
国内博士生毕业资格的审核和评比,理应像国际上长久发展出来的惯例一样,把他几乎完全交给同行和业内的评议和评审,而国内的做法是责任直接相关者和规则制定者 完全而又轻松地把这种“责任”直接推卸给了“影响因子”和“论文数量”这两个数字上 ,推给了国外的同行,这也失去了国内同行良好坦诚直接客观的交流的机会。要知道,很多前沿和冷僻或者不主流的研究结果是不被主流的也就是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所接受的。 众所周知,博士生的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对于各方都是极其重要的,无论是小的个人还是大到国家。 这样就导致了学术生态一个恶性循环,学术把关者的各种不严谨和敷衍了事,各种恣意操作,尤其是在国内这样一个严重缺乏学术自律和道德自律的环境下。
2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与PM2.5
热度 4 王铮 2011-12-8 21:06
我与PM2.5
我与 PM2.5 科学网编辑部发信,要就 PM2.5 采访我。因为正在国外开会,不便连线。所以整理一些文字。 关于 PM2.5 我的确与它有些联系。 2005 年,我们还是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唯一的副主任,试图组织研究《城市环境经济时空过程复杂性及其信息分析技术》,与中山大学合作,参加的人有后来成为某著名大城市的副市长,研究重点就是 PM10~PM2.5 对于的城市颗粒物物理化学气候问题。我们试图申报 973 ,可是项目被教育部初选就淘汰了。在教育部组织的答辩会上,有一个来自北京某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讲,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我说不可能。观察 PM2.5 的技术设备刚刚成熟,你们怎么就解决了?于是另一个学者显然懂,接着说: PM10 还没有解决,研究什么 PM2.5 ?他认为还是交通问题迫切。我说北京市年年的沙尘暴留下 PM2.5 的隐患,还有汽车尘埃,要防患于未然。于是教育部出席会议的一个什么长,据查是北京 ** 大学培养的在职博士,坚定表态主持他们。我们被淘汰了。那年据说城市交通问题立项了,有车阶级们容易理解。 还想这件事,作为我个人,作为与我合作申请项目的华东师大束炯教授,我们后来都承担了 973 项目,我生存下去了。可是作为国家需求,被人误了。这里的第一个专家可能是专家但是更多的是个领导,他并不懂PM2.5,为了单位利益和个人地位,他不得不冒充懂。第二个专家显然懂,但是他没有科学进取精神,当然也许也有领域问题。至于那个“长”,她知识有限,偏偏因为攀龙附凤,占了决策位。知识不够又为了保住自己地位,她只能听“专家”的,这往往成为中国专业评审的常态。我有时候真想骂人:“他妈的,某些名牌大学,你们培养些假博士占据官位,结果误国误民。我恨你们!”这是历史故事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历史毕竟在进步。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中国科学的八年之痒》,是我在科学网最重要的文章,说的是科学问题在国际上引起重视后,中国就有人响应,可惜要经过 8 年,8年才会被有关部门认识。历史进步了, 2005 年到现在共 6 年,估计 2012 年 PM2.5 有关的城市颗粒物物理-化学气候问题会立项了。仅仅经过七年,不是八年,进步了。 骂人,不儒雅了。可是人人不骂人,仅仅能够找到自己生存的机会,吃亏的是国家,吃亏的是纳税人。 1980年代有首歌,唱:青春啊青春多么美好,多么美好,我的心儿有时像燃烧的朝霞哟,有时像月光下的大海。想到那更美的未来,我要从心里面唱出来。 可是想到的是未来的风险呢?我已经青春不再。哎~ 附当年的一些申请材料供有志的青年人研究者参考,想到你们勃勃生机,我要从心里面盼望起来。绵绵瓜瓞,中国的希望在你们: 立项依据 城市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也是人类经济最为活跃的空间。近 20 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带来了城市环境的变化、城市产业结构演化,同时也遭遇了资源环境的挑战。以上海、广州为例,在经过 10 多年的高速发展后,环境问题成为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改善的障碍,城市空间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制约着城市的产业进步。许多学者认为 21 世纪中国的经济增长依赖于城市发展,而要保证城市发展就需要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一系列科学问题,我国著名科学家黄秉维( 1996 )就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对城市的系统科学研究。凭心而论,上海市、广州市政府最近几年为解决城市环境、城市空间经济问题办了不少实事,特别是兴建了大量工程项目、出台了众多环境管理政策和城市土地利用控制规则。例如过去发生黑臭的苏州河、珠江广州段治理有了成效。然而由于人类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城市表现为复杂系统,形成人类生存与经济活动的复杂关系,可惜目前对城市的科学治理缺乏基础认识。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发展在认识城市系统的过程复杂性基础上的城市科学。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型问题来认识。 城市发展的产生的第一问题是城市自然地理过程或者说城市环境过程。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产业作为地面热源,城市兴建了众多的高楼和交通干道,它们破坏了城市原来的大气环流的下垫面条件,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地改变着原有水系和植被结构,所有这些,使得城市出现所谓“第二自然”。这个第二自然往往导致城市灾害增加、城市污染严重,如北京、成都去冬大雾天气增加、上海、日本以及东南亚城市去年夏季城市暴雨灾害和水污染、疾病增加等等。从机理上看,例如城市热岛环流增加了城市暴雨灾害和逆温层持续时间、阻滞了城市污染物扩散是基本起因。另外城市气候还经常发生复杂现象,例如城市的大气污染经常会产生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 1998 年 11 月 5 日 至 11 月 15 日 的对上海环境地连续监测表明:这段时间污染十分严重,有些地区一天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可达 1069g / m 3 ,超过目前国家 3 级标准 2 倍以上,并且出现了复杂性科学所谓“涌现”特征。同时城市工程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目前的问题是对城市的简单的热岛环流理论上有所认识,但是相关的城市颗粒物的扩散、城市化学气候问题以及涉及地球化学过程的城市一般自然问题,都缺少理论,不能为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提供科学解决方案。 城市发展的第二个是城市的空间经济过程。…… 城市发展的第三个问题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科学上看,这里的问题难于解决,首先是对城市环境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但是,对城市环境信息处理是困难也是一个原因。……本项目目的之一在于结合城市系统的复杂性研究,发展具有复杂性特征的信息分析方法,在技术上丰富城市科学。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城市时空过程是一类复杂过程,它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经济、人口机制,它们构成了城市管理的复杂对象,在过去的 10 年中,这项研究在国际上日益成为热点问题。 城市自然地理的第一个内容是城市气候。在国际上,城市物理气候的研究已经成熟,但是城市物理气候与污染物相互作用导致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仍然有许多问题。 1990 年代后期以来,作为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基础理论之一的城市生物 - 化学气候学的已经成为了国际热点方向( Desthali , 1999 , Mertens , 2000, Betts , 2001 )。在其内容方面,城市气候在对城市大气颗粒物物理行为了解后,出现了城市清洁行动( Fenger , 1999 )。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到城市 PM10-PM2.5 大气颗粒物在不同地理环境单元的扩散污染行为和形态特征,试图找出城市局部下垫面与颗粒大小和成分的关系 (Hazi, Heikkinen, Cohen,2003, Lestari, Oskouie, Noll,2003, Eberta, Weinbruch , et al ,2004, Boreson, Dillner , Peccia , 2004 , Querola, Alastuey,et al, 2004, Mouli, Mohan, Reddy,2005) 。其原理是城市热力地域单元、湿度单元对城市气候影响不一样,结构城市环流结构也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大气颗粒物运动差异( Wierzbicka , A. et al ,2005,Grntoft, Henriksen Seip , ,2004, 。目前这种工作为许多都市所重视,在欧美国家这项工作在全面展开( Ueda , et al , 2000 , Didyk , et al , 2000, Bari et al , 2003, Villasenor , et al ,2003, Grutter, Flores2004 , Hanninen, et al , 2004 )。更早,美国甚至提出了一个国家行动计划( Lamb , Bowersox , 2000 )。另一方面,城市气候与污染物行为的耦合机制模拟研究成为了重点领域,以期解决类似上海 “ 热岛 - 凉岛交替出现严重污染天气 ” ,多种化学成分复合在城市扩散的时空变化和不确定性问题之类的复杂性的问题 Colvile,et at, 2003, Lewis, Klouda, Ellenson,2004, Duran, Carmona, Monteagudo , 2004 ) 。在应用方面,发展很快,例如 Rothmasted 对气象条件与城市大气中 NOx 关系的研究( Hargreaves , 2000 ), Atlanda 对盛夏城市热岛诱发的雷暴与污染天气的研究工作( Bornstein , Lin , 2000 ),日本开展的城市交通对城市污染气候敏感性的研究( Kioutsioukis, et al ,2004 ), Philadelphia 开展的城市热分布与颗粒物污染物关系的模拟( Fan, , Sailor , 2005 )。经过几年发展后,目前,已经发展起了分析城市化学气候机制,可计算城市大气环境污染行为的计算模型,如在洛杉矶大气环境的 PM10 分析中 SAFER ( Kim , Henry , 2000 )和新近开展的城市化学气候分析软件包 CHEMATA ( Frank , 2005 , Junier, Kirchner, et al, 2005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点阶段,例如束炯、乐群开展了城市的能见度模拟研究。 城市自然地理的第二个问题是城市水文地貌过程。…… 另一方面,继单一水质 - 水动力学模型成熟后,对复杂地理条件中水流的相互作用及水污染控制问题的研究兴起,…… 城市自然地理过程城市工程带来的环境问题,实际上也出现在其他国际都市,因此 1990 年代后期以来,对城市发展环境行为的研究成为了城市环境研究的热点,从自然地理学角度看,这些研究集中在城市工程作为自然( physical )客体对环境发生作用。诸如,巴黎、 Huddersfield 对城市干道河流污染行为的研究( Touaty , Bonsang , 2000 )。在北美,企业的布局被与城市环境问题紧密的结合起来考虑是最流行的趋势( Barrades , et al , 1999 , Gelinas , et al , 2000 )。在理论研究方面,开展了典型城市建筑格局与城市污染的复杂性、城市绿地与污染物扩散的复杂性研究( Theurer , 1999 , Kuttler , Strassburger , 1999 )这种研究已经超越了 1990 年代初期对城市街谷风的研究,表现为对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视而不是仅仅把问题归结为城市规划问题( Mertens , 1999 , Pearlmutter , et al , 1999 , Scherer , et al , 1999 )。 在国内我们的研究力图结合城市自然地理内容为一体,例如华东师大研究了城市热力场变化对颗粒污染物扩散的作用(图 1 ),进而可以实现能见度预报。…… 参考文献 Bari, A. et al ,2003,Measurements of gaseous HONO,HNO 3,SO 2,HCl,NH 3, particulate sulfate and PM2.5 in New York,NY,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7 : 2825 – 2835 Boreson , J., Dillner, A. M., Peccia, J, 2004,Correlating bioaerosol load with PM2.5 and PM10cf Colvile, R.N., G!omez-Perales, J.E. , Nieuwenhuijsen, M.J.,2003,Use of dispersion modelling to assess road-user exposure to PM2.5 and its source apportionment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7 : 2773 – 2782 Hanninen,_ O.O.,et al, 2004, Infiltration of ambient PM2.5 and levels of indoor generated Kim B. M, Henry, R. C., 2000, Application of SAFER model to the Los Angeles PM 10 dat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4:1747-1759 Laia, H.K.,2004, Personal exposures and microenvironment concentrations of PM2.5, VOC, NO2 and CO in Oxford, UK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8 : 6399 – 6410 Lewisa,_ C.W., 2004, Radiocarbon measurement of the biogenic contribution to summertime PM-2.5 Malcolm A.L.,et al .2000,Modelling the long-range transport of secondary PM 10 to the UK,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4:881-894 Querola X. et al ,2004, Speciation and origin of PM10 and PM2.5 in selected non-ETS PM2.5 in residences of four European citie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8 : 6411 – 64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中国的国家需求和科学的发展现状,我们的认为本项目需要研究下列科学内容: 首先城市水-土-气复合的城市自然地理系统是城市环境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认识这个系统的演化规律,特别是对人类作用下出现的“第二自然”的结构体系与复杂性开展研究,是我们稳健地引导城市发展的科学基础,因此本项目第一步需要研究的内容是“第二”城市自然地理学。或者有些学者认为这个问题就可以归结为城市生态、城市环境问题,其实不然,城市自然地理学比城市生态、城市环境研究更注意基础科学特点,因为它借助了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从更完整的系统角度认识城市,同时它又把问题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从城市自然地理要素大气、水、土地(土壤及其覆盖)角度解析问题。这一点从我们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可以理解: n 城市颗粒物的物理-化学气候的特征、复杂性和危害的时空规律:在 1970 - 1980 ’ s ,城市的物理气候和污染气象学就取得了很大成就,周淑贞提出的城市“五岛”效应,成为城市气候的经典,扩散方程被广泛地用于研究污染物扩散。但是城市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污染物中颗粒物众多,这种颗粒物产生了诸如光化学污染等现象,现在对这里现象的一般物理化学规律认识清楚,但是他们在城市下垫面条件下的时空分布特点,它们已经显现的“城市岛效应”规律不清楚,对不同下垫面因为热力、水文性质不同引起的气候效应不够清楚,这对于通过城市改造来控制污染是盲目的,城市管理重点不明确,因此研究城市颗粒物的物理-化学气候的特征、复杂性和危害的时空规律成为了本项目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n 城市水土植被环境中的污染物的地球化学时空特征与毒物危害性:…… n 第三,在过去的城市研究中,我们对城市发展了大量的观察数据,由于遥感、地面观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形成了所谓“海量的”、“多源的”特点,对于这些数据要挖掘它们负载的城市信息,远远不是一个计算科学解决的问题,它必须由城市科学家在熟悉城市问题的基础上发展相应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方法。鉴于目前数据挖掘基本上限于对商业数据的方法论研究,本项研究试图通过下列关键科学问题深入探讨,以求取得突破: …… 课题设置 课题构成 项目课题,设置如下: (1) 城市颗粒物的物理-化学气候的特征、复杂性和危害的时空规律 设置思路 : 本课题研究城市自然地理中的核心问题——城市气候问题。鉴于城市气候的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项目把重点放在化学颗粒物物理化学气候特征与城市局部环境关系方面。课题强调了复杂性是因为在城市物理-化学气候现象的研究中发现的复杂性。项目研究的视角与一般城市环境过程不同在于从气候学角度,重视下垫面对颗粒物污染时空分布的效用。 目标及与项目目标关系: 本课题的目标是解决城市自然地理的气候学问题,对城市最常见的污染行为从基础条件方面认识,以为人类解决城市大气污染提供基础科学认识。课题作为项目目标的内容组成 主要研究内容: A. 大气颗粒污染物物理结构与化学成分与下垫面关系; B. 大气颗粒污染物扩散及其复杂性与作为气候要素的城市地理功能区的关系; C. 城市颗粒物生物-化学气候与城市自然地理系统的耦合。 我有一个直觉。我的皮肤病,回到昆明或者出国就好掉。也许我的病就起因于PM2.5。你看我多自私呀,原来是为了自己的疾病才建议国家研究PM2.5及其对应的城市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生物气候的复杂性。 我真自私,有什么资格看不起假博士、“战略科学家”?有什么资格批评那些被某些人吹捧着、被人爱戴这得官僚主义的假博士? 我真自私! 图 1 上海冬季城市热岛和局地流场的模拟结果(华东师范大学束炯 供稿)
个人分类: 我也说文化|8200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部分科研项目被曝验收走过场
热度 2 gongshiliang 2011-11-30 20:35
中国部分科研项目被曝验收走过场 ——申报时轰轰烈烈 结题时草草收场 【记者 高博 报导;摘引自《科技日报》2011-11-27】 出钱方总会吹毛求疵,项目承包人总会担心过不了关。这条定律在中国失效了——科学资助机构几乎对所有结果表示满意;而科学家从不操心是否能兑现之前的承诺,他们总忙着写文件,申请下一笔经费。 “我所了解的科学项目,都是重申报,轻结题。”资深科学家刘亦铭(化名)告诉记者,项目一申请到手,就肯定能通过验收,成了中国科研界的常态。缺乏认真结题验收的后果,就是让申请项目等同于写方案捞钱。“争取经费变得比高水平成果更有吸引力,”中科院院士郭雷说,“这扭曲了科研投入的真正目的。” 经费分配“利益均沾”? “如果每个项目在结题时都按照任务书中说的目标去验收,又有多少可以结题呢?”在一篇评论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侠说:“按照中国惯例,申报时轰轰烈烈,结题时草草收场,已是众所周知的秘密。” 刘亦铭是中国一所著名高校的系主任,也曾是“十五”期间某国家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和相关课题的验收者。回忆起当验收专家的那些事儿,他颇为感慨。 “毫无疑问,验收时我做不到客观。”刘亦铭说,假如认真按课题要求去审查,大多数参与单位都没有达到预定目标。 “实际上他们没有那个能力去完成目标。”在刘亦铭看来,项目管理部门提出的科学目标太高,超出了国内大多数相关科研机构的实力,只有少数人能够进行这一层次的研究。“但在分配任务时,还是得撒胡椒面,让各个单位都能沾一点光。” 刘亦铭道出此中原因:“利益得摆平,不然的话有人会去告状。做研究不行,捣乱还是可以的。” 没有匹配实力的单位承诺完成目标,但实际上又完不成。这种矛盾想要解决,只有靠验收时“松松手”。 “我组织验收的时候,那些做过些工作的,就算成果没意义,也让它过了。”刘亦铭说,“也有那种太差的,拿了钱什么都没做,实在没法通过。就因为这个,他们闹到部里去了。” 官员们不希望出现通不过的情况,刘亦铭说:“这显得他们工作没做好——完成不了课题的,你怎么把钱拨给他了呢?” 各种动机交汇下,顺利结题也就势所必然了。 项目验收怪象连连 国内一般通过年度报告、中期和终期结题来检查科研项目,记者不止一次听科研工作者提到:许多验收完全是走过场。 记者曾见识过一些项目的验收:被验收方念一遍汇报稿,例行公事般的几次问答,被验收方准备好验收结论草稿,验收专家们稍加改动,增删几个定语,加上一两句空泛的评价,大家鼓掌通过。接下来就该是融洽的联谊活动了。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陈难先今年“两会”期间曾发表言论,痛斥“评审书的草稿通常是由被评审的人来起草,评审专家只是在一些用词上作些无关痛痒的修改,甚至仅仅是改改标点符号而已”。 “在这种生态环境下,国家钱投入得再多也是糟蹋。”陈难先感言。为此,他曾要求其主管项目的评审专家写出自己的意见。但他的做法毕竟是个例。 中科院一位青年科学家告诉记者,在他们的专业圈子里,前几年某部委资助的一个重大项目“顺利结题”被视为笑话。“项目是中国几条大河的污染治理。验收时说污染被成功控制,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纯属忽悠。新闻里也报道说污染依旧。你拿它有什么办法?”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贻芳也认为:“因为责任不明,专家一般也不会为难课题组。其实做得好不好,本领域科学家心里都会很清楚。”王贻芳说:“如果实行终身负责制,有科学家自己利益的约束在里面,问题会好一些。” 大家都学会“和稀泥” “如果在规划与立项时把好关,后面的问题会少很多。”王贻芳坦言,“如果我们支持的是真正的科学家,科学界求真务实的风气就会蔚然成风;如果少借中国特色搞一些歪门邪道,多参与国际交流,按国际惯例办事,问题就会少很多。” 然而,抱着相似观点,并付诸实施的刘亦铭却碰壁了。几年前,在国家重大项目的立项阶段,他试图请国外专家来评估,避免中国的人情羁绊。为此,他请了行内几位世界顶级的科学家来华。 “没想到,这些科学家刚住下,就被某位院士请去吃饭。”刘亦铭笑道,“大概是想让专家们替他的研究组说些好话。发现专家可能不会做出对他有利的结论,这位院士马上就去告我的状,说这些专家都是我的朋友,肯定会把经费派给我的人。” 院士告状,让主管官员感到为难,找刘亦铭商量。无奈之下,刘亦铭只好不再坚持由国外专家出具意见。 “我本来考虑在验收阶段也引入国外专家,但后来自然也打消了这个念头。”在海外工作多年归国的刘亦铭,终于感到事情没那么容易。最终,他也成了草草验收的专家组组长。 改变这种状况是一件难事。“这需要管事的不怕惹事。”刘亦铭说,“但现在普遍都觉得‘无过就是功’,谁会去得罪人呢。”
个人分类: 集对分析|2890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京评奖:正在走向公正
热度 1 vcitym 2011-9-29 17:14
参加北京市科技奖励评审工作,感受北京市科技管理工作在不断进步。之前曾经写过一个博文从“项目科委”到“资源科委”(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347do=blogid=426658 ),谈及北京市科委科技管理模式的新颖和成效。今年参加北京市科委组织的年度科技奖励评审,感觉给评审者有更多的“自由”。 1、程序的严格保证了过程的保密。据工作人员介绍,通知评审专家和与评审专家联络的工作人员与评奖会场工作人员知道名单的时间是不一样,就如高考试卷在考试前是密封一样,在考场才能打开,北京的评审专家在开会前只有专门负责联络评审专家的工作人员知道。在会场正式开会前,工作人员才将密封的专家名单打开。这样的工作程序,使专家名单不被泄露出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密作用,也最大程度释放了评审专家的“自由”,使评审专家真正能按照自己的判断进行评审。 2、数字化化操作既节能减排,也减少了错误发生。整个评审过程均是在专用的网络环境中进行,查看各种申报资料、旁证资料等,都是在科委报奖系统中完成,网络速度流畅,各种功能齐全,屏蔽和隔离效果好。评分自动计算,排序自动完成。最终结果在当场就可以见到。 3、答辩者差别很大。参加答辩的申报者,有的一个单位将相关(也可能是我自己感觉)的几个项目,内容交叉,就是为了第一申报人不同,有的一团队申报对个项目,将一个可能的大成果分成几个小成果,有的将大项目的的一个小子课题进行申报;有的报告重点明确,思路清晰,成果展示丰富,时间把握好,有点表达含糊,成果展示简单。诸如此类,反映出申报者之间的差别。 4、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报奖资料虽然是电子方式,但由于在短时间里看诸多资料,时间显得比较紧张。因为专家自己被干扰少,如果时间稍微充裕一点,将对平时结果有积极作用。二是专业跨度比较大,在一个专业领域有测绘、环境、水利、资源等多学科,虽然各专业都有相应的专家,但还是感觉对跨度比较大的项目把握不好。三是应该尽量按报奖类别分开进行评审比较好,现在是技术开发、重大、公益、软科学等放到一起,各自有评审标准,加上时间紧,会让专家对评审标准的把握带来困难。 虽然仍然有改进空间,但已经可以感受到北京市科委奖励评审的公正性正在提升,那些被认可度高的项目最终将获得奖励。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3648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973项目评审工作的建议
热度 7 qsqhopeiggcas 2011-9-21 10:33
“我现在特别忧虑的就是社会上急于求成的浮躁状态。有的弄虚作假,有的为追求论文数量而不管质量、效果,结果就是只跟着别人走。” 9 月 16 日 , 在第五届 973 计 划专家顾问组成立大会上,顾问组荣誉组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 发出感慨:“ 我们科研跟踪的速度是越来越快了,国际上出了新成果,我们半年或一年就能跟进,可为什么我们不能率先突破、开辟一个新领域呢? ” 其实,周光召在多个场合不止一次地表达这样的忧虑:中国的科研跟踪能力越来越强,但整体缺乏开创性、引领性的工作。 是啊,周先生说的没错,国内诸多科研人员确实做的是跟踪、模仿式的研究工作,真正原创性的工作实在太少了。 我看过大量不同学科申请到 973 项目的本子,也做过 973 项目的会评专家,总体觉得多数申请项目的创新性不强,那么为何这些项目通过最终评审了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理由: 1 、申请 973 项目前,申请与合作单位已在横向项目、基金项目资助下,做过类似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过去工作改头换面的“升华”,函评时容易蒙骗大同行专家。大同行专家由于不明白具体学科的研究现状及热点和难点问题,主要根据过去的研究基础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容易做出误判。 2 、就我所熟悉的资源与环境领域这几年申请到的有关地质灾害项目看,多数项目是在地质 + 力学 + 数值与物理模拟老套技术路线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一些时髦名词,如“多场耦合”、“多尺度模拟”、“灾变控制”等,进行“有技巧”的装潢,答辩汇报时多数专家(小同行专家很少)听的云山雾罩,感觉“有创新”,应该予以支持。其实研究方法还是老套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还是过去的老问题,对关键问题仍缺乏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 为使真正有创新的项目脱颖而出,我对项目评审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 、函评应邀请 5-7 名国内外顶尖同行,对申请项目是否属于开创性、引领性的工作进行审定,实行一票否决制; 2 、会评时,小同行专家占专家总人数的比例应不低于 60% ,小同行专家看其科学问题的凝练程度和解决方案是否可行;其他学科的专家则从“旁观者”角度看其科学性和创新程度究竟如何,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每个项目汇报结束后,专家们讨论 30 分钟以获得共识,获得 80% 以上赞成票时可获资助,这样项目成熟一个上一个,不成熟的不能上。 3 、现在 973 项目的评审周期是每年一次,为使科研人员不把大量时间用于项目申请的准备工作,让大家静心从事学术研究、做好踏实的科研积累、扎扎实实凝练科学问题,建议将评审周期改为两年一次。 参考 周光召:我特别忧虑的是急于求成的浮躁状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706.shtm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4679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基金评审问题
热度 34 Fangjinqin 2011-9-7 09:05
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基金评审问题 ——案例剖析青年基金项目是如何被“一票否决”的! 今年国家基金项目已经公布半个多月了,已经不少人在网上议论纷纷,这些讨论都很必要,也颇有道理,提供各方情况、分析、建议和参考意见,值得关注。 我在这里也进一言: 基金评审中存在“一票否决”的现象,一直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基金评审问题! 除了在网上看到案例外,我最近接到一些青年转给我关于他们项目的同行评议意见。看后,我一方面肯定他们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明年再搏!另一方面我心中确实深表惋惜,甚至抱不平。我在沉默了这么长时间了,我感到不得不说一说了, 我认为: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评审中都存在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怎么能够合理的解决“一票否决”的问题? 其实,基金委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要点”写得很明确(请看附录),指导思想是非常正确的。我理解:对于青年基金项目最本质和核心点是,重在申请书上反映出来的创新精神和申请青年今后的发展潜力,而不在于仔细去抠很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案等详节问题。因为“评议要点”首先明确: “青年科学基金是有志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员的 起步基金 , 其定位是稳定青年队伍,培育后继人才,扶持独立科研,激励创新思维,不断增强青年人才勇于创新的研究能力,促进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能否深刻理解和真正体会和执行了这个正确的总方针成为对评审专家的试金石! 因此, 我一直认为:基金委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确定之后,选择合格的评审专家就是决定的因素,是最关键之所在。一个合格的评审专家必须自觉地按照基金委的统一尺寸标准来把握评审全过程,任何对青年基金这样那样样的 “酷求”,可以说,都可能有意无意违背了基金委员会的初衷。 鉴于迄今存在的问题和情况,这里我首先 提出: 建议之一:有必要对每年参加的评审专家,特别是第一次参加评审的年轻专家,进行严格的培训工作,培训时请富有经验的专家讲解过去的评审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说明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适当的,应该怎么树立正确的评审态度、掌握评审原则和运用思想方法等注意事项。并且应该是,只有经过通过培训合格的专家后,才能上岗评审! 建议之二:今后如果一个青年项目有 3 位专家认为有创新性,而只有一个专家不同意见,就应该在最后专家汇审时提出集体讨论,深入分析第 3 者意见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因为如果存在有竞争的意图和缺乏知识等情况,更为必要!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在评审中是存在的,应该尽量避免。这不仅涉及知识专业面问题,而且还有其他更深层面的问题,情况复杂,竞争激烈,必须严加把关!而评审中上述情况可能时有发生,究竟怎么办?这是一直面临的挑战。 我上面提出的培训专家和汇审提出重议的建议是可以减少失误的措施和可参考办法,请基金委考虑!也请大家提出更好的主意。 下面举一个典型的案例:剖析一个青年基金项目是如何被一票否定!从而可能阻止或扼杀了年轻人的科研之路,因为他们当中有的人已经申请 3-5 次不中了。 请仔细阅读这个青年基金四位专家具体的评审意见 : 评审意见之 1 本项目把混合网络模型进行扩展,建立“统一混合网络模型”理论体系,考虑实际的白噪声和有色噪声的影响,来探索网络拓扑结构和动力学特性之间复杂的定性和定量关系。 本项目独具特色、创新性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前沿性。 该项研究内容详细具体,技术路线较为可行,项目预算合理。项目申请者加过国家级课题项目的研究,前期工作基础扎实,工作条件较好。 申请书中也存在几个小的问题: 1 、申请书细节上不够精致,比如人数前后不一致等。 2 、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还欠丰满,比如噪声在复杂网络研究上的应用 我的点评: 这位专家是值得赞扬的,他在充分肯定:“ 本项目独具特色、创新性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前沿性。”等之后,以非常中肯的态度 指出不足之处,非常恰当!这样能够给年轻人指明方向,这是积极扶持和负责的名副其实的评审专家!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专家。 评审意见之 2 该项目“探索混合网络中的拓扑结构与动力学之关系“针对复杂网络的演化模型的建立、动力学行为特性等问题,拟以统一混合网络模型体系为基础,研究复杂网络中动力学行为特性与拓扑结构特性之间的关系, 项目的选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项目申请书中对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分析较为透彻,提出了丰富的研究内容,并详细阐述了本项目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项目组成员的研究基础扎实,具有完成本项目的能力。相信一定能够在该领域做出突出的成绩。建议资助。 我的点评: 这位专家的评审意见也是合格的。 评审意见之 3 1 )本项目拟研究网络拓扑结构与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意义尚明确但依据阐述过泛,对所需研究的问题不够明确和突出不足; 2 )研究方案太过笼统,论证不够深入,对如何解决问题没有明确和 令人信服的论述 ; 3 )对项目的创新之处 突出不足 ,过泛; 4 )研究具有较好的基础,但本申请报告的撰写不够到位,分析欠缺和目标过泛。 故建议不予资助! 我的点评:问题就是出在这位专家的评审意见。 他的意见与其他三位差别比较大,是以一种所谓没有“ 令人信服 ” “突出不足”和“不够到位” 这样含糊的语句来一盘否定。仔细看,其实这个专家自己的意见就说得非常之“泛”啊!试问:对于一个创新的观点怎么来满足专家这些空泛的要求?特别是,对年轻人项目的创新点如此责备求全岂不有点过了?!我猜测,恐怕专家自己并不很了解利用“有色噪声”这个课题的关键点和创新点。据我所知,目前国内外尚未从实际网络上普遍存在的有色噪声来探讨网络动力学与拓扑特性之间的关系,而这是该青年项目的最大创新性所在。这个创新项目如果由于专家知识的局限性,不了解什么是“ OU 有色噪声”,因此才提出要求这方面写得详细,本可理解,但是不易地把关键点否定了,实在是一个颇大的失误,也欠妥,尤其是这是采取 最终一票否决 啊!更不合理!岂不知这样的判断失错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是什么?作为专家,难道心里没有不安反而心安理得吗?对此,发生上述情况究竟怎么办?这是一直面临的挑战。我认为,采纳我上面提出的 培训专家和汇审提出重议的建议是一种当年补救办法,是可能减少失误的一个必要措施,提供基金委参考,大家还可以出更好主意和好办法。 评审意见之 4 本申请在该团队所提出的统一混合网络模型基础上研究其拓扑结构和动力学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具体如下: 本项目在研究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总体上可以。对问题的应用前景有一定的分析。项目的研究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比较详细。对以前的研究成果描述较详细,但对项目的研究方案不够具体。 所在团队具有很好物质技术基础与相关工作积累,前期研究结果有吸引力。 鉴于项目的一定积累和研究意义,建议可予资助。 我的点评: 这位专家的评审意见也是合格的。 附录:基金委关于“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要点” 青年科学基金是有志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员的起步基金,其定位是 稳定青年队伍,培育后继人才,扶持独立科研,激励创新思维,不断增强青年人 才勇于创新的研究能力,促进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申请人应能够独立开展研究 工作,其项目组的主要成员以青年为主体。 请评议人从如下方面对申请项目进行评议,在此基础上给出综合评价等级 和资助与否的意见: 一、 综合评议申请项目的创新性和研究价值。基础研究类项目,对科学 意义、前沿性和探索性进行评述;应用基础研究类项目,在评议学 术价值的同时,还要对项目的应用前景进行评述。请明确指出项目 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二、 对申请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综 合评议。 三、 对申请项目的整体研究方案和可行性分析,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 线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议;如有可能,请对完善研究方案提出建议。 四、 对前期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以及经费预算进行适当评价。应特别注 意评议申请人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思维,不必过于强调其研究队伍和 工作积累。 综合评价等级参考标准: 优:申请人有较强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思维;申请项目创新性强,具有重要 的科学意义或应用前景,研究内容恰当,总体研究方案合理可行。 良:申请人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申请项目立意新颖,有较重要的科学意 义或应用前景,研究内容和总体研究方案较好。 中:申请人创新思维一般;申请项目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或应用前景, 研究内容和总体研究方案尚可,但需修改。 差:申请人和申请项目某些关键方面有明显不足。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10475 次阅读|5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