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自我复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审稿心得:复制或剽窃?后果很严重!
热度 22 rczeng 2012-6-6 11:16
今天早晨已是第二次打开邮箱,检查是否有本科毕业学生交来的论文。突然,发现一封来自Elesvier某刊主编来信,很是诧异。因为刚刚给该刊审理过的一个熟人的文章,这是该论文的第二次审稿,第一次给了大修的机会。 信中说,“你的有关审稿意见已经收到,由于该文 复制了以前发表论文的重要内容,我必须 拒 了它 。 为了给你指导,我把审稿意见附后。” 主编的意见比较客观,与审稿人的意见在措词上有较大的区别。 另一个审稿人的意见很致命,他似乎花了蛮多时间,也应该对稿件的研究内容很熟悉,指出“*%的理论背景是 剽窃文献 (作者本人的文献)。 对于发表的文字必须是原创的(Original)。同样的情况也在实验和讨论部分。稿件的多数仍然剽窃了其它注明参考了和未注明的文献,复制的句子或词组必须用双引号 。” 我的第二次审稿意见是小修,指出了作者的一些低级错误和补充图片的问题。由于我没有看参考文献 ,刚刚核对了一下第二审稿人的意见,情况基本属实。只是如何 区别 复制和剽窃?欢迎大家讨论。 我在反思,我审稿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刚刚比对了作者的返修稿件,发现 第一稿是不明显存在以上审稿人提出的严重问题的 。 问题出在:作者 修改稿补充了试验理论原理,基本上复制自己以前发表的论文相关部分 。这种现象在该作者以前的论文中也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因为试验方法是一样的,只是研究内容不一样。 另外,这篇稿件与我的研究领域有些相关性,应属于大同行,不属于小同行。以前没有了解他/她这方面的工作,但我比较相信作者不会出现所谓剽窃现象。 此次事情,给我教训是: (1)非小同行的稿件不审; (2)熟人朋友的稿件也不要放松,坚持原则,一视同仁。 (3)审稿要认真,学术名节很重要。 (4)参考前人的工作,包括自己的工作,注意合理引用,但不要照抄不误,更不要剽窃,否则后果很严重! Definition of PLAGIARIZE transitive verb : to steal and pass off (the ideas or words of another) as one's own : use (another's production) without crediting the source intransitive verb : to commit literary theft : present as new and original an idea or product derived from an existing source Definition of DUPLICATE 1 : consisting of or existing in two corresponding or identical parts or examples duplicate invoices 2 : being the same as another duplicate copies 来源: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
个人分类: 审稿|17279 次阅读|49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利用金属制造细胞气泡具有生命特征
crossludo 2012-5-12 22:29
科学家利用金属制造细胞气泡具有生命特征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报道,英国科学家用含有金属的巨型分子,成功地制造出了类似于细胞的气泡,并赋予它们一些类似生命的特征。研究人员希望诱使这些气泡演变成完全无机的能自我复制的实体,以此证明存在着完全基于金属(无机物)的生命。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德文版《应用化学》杂志上。 格拉斯哥大学的李·克罗宁通过将由钨(占大多数)和其他金属原子、氧、磷结合形成的多金属氧酸盐简单地在溶液中混合,让其自我组装成了像细胞一样的球体,并将得到的气泡称为无机化学细胞(iCHELLs)。他还通过修改其金属氧化物骨架,让其拥有了一些天然细胞膜的特征,比如,能有选择性地让不同大小的化学物质进出细胞膜,以此控制细胞内可发生何种化学反应(这是特定细胞的一个关键特征)。 克罗宁团队还在气泡内创建出了模拟生物细胞内部结构的分隔。更妙的是,他们已开始朝气泡填充设备,通过让一些氧化物分子与感光染料结合来进行光合作用。克罗宁说,早期的研究结果表明,他能制造出一个膜,其受到光照时,可将水分解成氢离子、电子和氧,这是光合作用的第一步。克罗宁表示:“也有迹象表明,我们可以激发质子穿过该细胞膜以建立一个质子梯度,这是利用太阳能的另一个关键阶段。如果能将所有步骤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我们就能创造出一种带有类似植物代谢成分的自供电细胞。” 克罗宁早在去年就已证明,可让多金属氧酸盐彼此互为基质来实现自我复制。他现在正大规模地制造气泡,并将其注入装满了酸碱度不同的物质的试管和烧瓶阵列中。他希望这种混合环境将只使最适合的气泡生存。他表示,从长远来看,真正的考验是细胞能否修改自己的化学性质从而适应不同的环境。克罗宁暗示,他的最新研究能证明这一点,他们最新展示的就是第一个可以进化的气泡。 目前,该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他合成生物学家对此持保留意见。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的曼努埃尔·泡卡指出,克罗宁的气泡永不会成为像生命一样的物质,除非它们能携带类似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物质以实现自我复制和进化。 如果克罗宁的研究得到证实,那么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日本东京大学基础科学系的牟中原说:“很可能存在着一些并不基于碳的外星生命。比如,水星上的物质就和地球上的物质大相径庭,可能存在由无机成分形成的生物。尽管克罗宁暂时还无法证明这一点,但他指出了一个新方向。”
个人分类: 遗传进化|1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不小心,成了计算机病毒的教父
tangchangjie 2010-12-8 09:26
一不小心,成了计算机病毒的教父--- 我所认识的L. Adleman(4)(唐常杰)    计算机病毒何许物也?   在程序员眼中,计算机病毒是程序;对电脑用户,计算机病毒是祸害;当出现计算机故障时,计算机病毒是替罪羊;在某些不良分子手里,计算机病毒是摇钱树。   还是先讲故事,谈计算机病毒与故事主人公的渊源,然后做科普。    Fred Cohen Leonard Adleman    为 计算机病毒命名 。 1983年,Leonard Adleman(阿德曼)的博士生,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他的指导下研究计算机网络安全相关的问题。这年11月3日科恩写出了可自我复制及感染能力的程序。兴奋地和阿德曼讨论。一周后,在11月10日的安全技术Seminar上,科恩展示了这个程序,此程序能在一个小时内传遍测试系统。   给这一作品取个什么名称呢?Adleman涉猎甚广,有深厚的数学、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也是密码技术(特别是攻击技术)的编程高手兼科幻小说迷,联想到曾经在科幻小说上看到过“Computer Virus”,在那个讨论班上给这个程序命名为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 一不小心,就这样 成了(现代)计算机病毒的教父 。(问什么是教父?Google答:在婴儿或幼儿受洗礼时,赐以教名,并保证承担其宗教教育的人。)。   若干年后,Adleman还解释,Computer Virus这个term 不是他生造(Coined)的,是从科幻小说里面看来的。    “史 前”计算机病毒 . 1971年, BBN的Bob Thomas 写过一个名叫Creeper的电报打字机控制程序(那时没命名为Computer Virus),受控制的电报打字机会发出信息: “我是Creeper,有本事来抓我(I'm creeper, catch me if you can!)”,由于其感染机理与现代计算机病毒有点差别,所以追认为”史前机器病毒”; 博友 huangfuqiang 在第4条和第12条评论以及他推荐的文献 中,补充了关于计算机病毒的比较完整的渊源。但正式给这类真实的程序命名为“Computer Virus ” 还是L. Adleman, 所以, 尚未听说过争夺教父这一名誉的官司。    发表论文时的踌躇. 科学发现可以正面使用,也可被滥用。师徒俩反复讨论,怎样发表论文,发表多少,是否要把真正的代码公布,发表了是好还是坏,从技术讨论到了道德规范,….   最后认为,把这一潜在的威胁告诉公众有好处,他俩分别于1987或1990发表了两篇著名的关于计算机病毒的论文 。再后来,人们看到了下列事件: (a) 反病毒软件成为了一个产业,计算机病毒养活了这些产业;解决了一大批高技术人才的就业问题; ( b) ABC News,报道,在沙漠风暴中,美军施放计算机病毒,攻击伊拉克。 Adleman看到这两则消息后,回顾发表论文的功过是非,叹道:” Who knows(天晓得)!”。 在那个给计算机病毒命名的Seminar进行时,笔者到南加大计算机系已10个月,年轻人们对这一发现的惊异、敬意、兴奋和热议都深深地印在脑中,播下了一颗七年后才萌发的种子。 1990年,计算机病毒在中国肆虐,我和我的同事们开发了一些反病毒软件,反病毒卡,写了一本专著《计算机反病毒技术》 ,有源程序、有理论分析、有数据库和知识库技术,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当然,现在回头去看这本10年前的书,肯定已年久失修,在当年可很火了一阵子,有一个月,此书被列在畅销书第二位,仅次于一本股票的书籍;还获得了1992年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第六届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那一年,有一个一等奖,得主是杨芙清院士;有两个二等奖)。想起来,真要感谢当年在南加大的机遇和早早埋下的种子。 计算机病毒是怎样“活”起来,传染和破坏的? 当《计算机反病毒技术》获新闻出版总署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后,在领奖回程,第一次领略了首都出租车司机的健谈,师傅问,计算机怎么会怕病毒?会生霉吗? 解释1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包含了复制自身指令的指令”,师傅摇摇头,太绕了,什么指令的指令….,惑而未解。 解释2, 一个发通知的例子,设出租车公司发了一个通知,“往下一车号传,今天下午两点钟开会”。 注意,其中有三个要点: (a)“往下传”就是 复制 动作,只要执行这个指令,就会 复制命令自身 。 (b)“两点钟”是病毒的等待的时机; (c) 如果把行为“开会”换成“堵车”或其他不良动作,就成了消极代码或破坏性代码。 师傅懂了,而且是从哲理的层次上理解的,可以认为是浅者见浅;专业人员立刻会联系到艰深的反病毒程序的汇编代码(遥想当年,工具不多,常用debug写),那是深者见深。如果深者和浅者都觉得自己理解了,这次科普就成功了。 如今,计算机病毒和反病毒技术已今非昔比,在民用环境中,像瘟疫和防疫的对抗;在军事上,是信息导弹和信息反导弹的对抗。造病毒者挖空心思,反病毒者殚精竭虑;双方都从技术上升到了艺术阶段,其深入而精细代码已经不太容易作科普解释了。 作为解释计算机病毒机理的实际例子,又要避免“教坏”,附录中,给出了在《计算机反病毒技术》中的一个古老的批处理病毒程序,它在DOS操作系统运行,可以把病毒从A;盘 感染到 到B:盘 。 此程序像已经灭活的疫苗,仅能演示思路,没实际害处了。 关于 Leonard . Adleman的系列博文    1 一位狂热科学家的工作照 2 图灵奖得主是怎样炼成的-----侧应钱学森之问 3 他凭什么得到图灵奖 ? (在RSA中的贡献,+RSA科普) 4 一不小心,成了计算机病毒的教父 (科普) 5 奇思妙想,客串艾滋病免疫研究 (科普 ) 6 沧海横流,谁开辟了DNA计算? (DNA计算简介,科普)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附录1在《 计算机反病毒技术》中的自动执行程序 Autoexec.BAT,它在DOS操作系统运行,可以把病毒从A;盘 感染到 到B:盘。 计算机病毒;(Autoexec.BAT ) //从A;盘 复制 到B:盘 Echo This is a Virus program IF exist b:\autoexec.bat goto Virus Goto No_Virus : Virus B: Rename autoexec.bat auto.bat //准备冒名顶替 Copy a:\autoexec.bat b: //自我复制部分 Echo I am Virus //诚实的自白 Del *.exe //实施破坏 : No_virus A: \Auto //调用原来 autoexec.bat,给出平安无事的假象 参考文献 Fred Cohen ,Computer viruses : Theory and experiments ,puters Security Volume 6, Issue 1, February 1987, Pages 22-35 Leonard M. Adleman,An Abstract Theory of Computer Viruses ,Leonard M. Adleman,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1990, Volume 403/1990, Advances in Cryptology — CRYPTO’ 88 ,354-374, DOI: 10.1007/0-387-34799-2_28 唐常杰 ,胡军,计算机反病毒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90年出版,93年修定版,.获92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When did the term 'computer virus' arise? 来自科学美国网址 , 由博友 huangfuqiang 推荐。
个人分类: 科普札记|14128 次阅读|1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