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医现代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41、钱学森中医与人体科学资料小辑
热度 1 baishp 2012-12-2 15:35
[转载]41、钱学森中医与人体科学资料小辑
(博主按:现在从网上能轻易下载到的、钱学森关于中医与人体科学的、正式出版的书籍有5本,系统结集的1部(见前篇博文)。另外还有很多零散的文章,这些文章或是上述6部文献中未正式收录、首次流传网上的,或有好事者从上述6部文献中摘要结集而成,查证费力,博主就不做这项工作了。因此此文中亦不注明最初传出者大名。为阅读、学习方便,只拣其流传最广泛者,照录于后。) (一)正式出版的书籍 1、《论人体科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88年12月第一版 32开 324页 2、《论人体科学》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9年5月第一版 167页 3、《创建人体科学》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9年5月 (博主按:此书只下载到PDG格式电子版,目前无法打开。) 4、《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纵横观》 人民出版社 1996年9月 (博主按:此书只下载到PDG格式电子版,目前无法打开。) 5、《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第1版 30cm 622页 (二)系统结集的文章 6、《钱学森论中医现代化问题》 (按:见前篇博文)。 (三)零散文章 7、《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 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相继提出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三大科学思想体系,目光所向几乎涉及到当今自然科学的绝大部分领域。他以独特的睿智首先肯定了中医理论,并发现了传统中医的特殊价值。他在20世纪80年代曾发表极具鼓舞人心的预测:“21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因为中医的理论发生于近代科学还没有兴起的时候,它也不知道什么是近代科学,更不知道什么是现代科学。所以,它反而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和束缚,也就是不受还原观的束缚,因而中医的理论倒是系统论的,从整体出发的,它的长处就是它的整体观、多层次观。 钱学森在谈到中医理论对创建系统学的启发时说:“对于系统这个概念,我们的认识在逐步深入,现在深入到巨系统。巨系统又分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方面叫简单巨系统,另外一种叫复杂巨系统。中医研究属复杂巨系统。人体是一个开放性的和有意识的复杂巨系统。 钱学森说:“人体作为一个系统。首先,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也就是说,这个系统与外界是有交往的。比如,通过呼吸、饮食、排泄等,进行物质交往;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进行信息交往。此外,人体是由亿万个分子组成的,所以它不是一个小系统,也不是一个大系统,而是比大系统还大的巨系统。这个巨系统的组成部分又是各不相同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异常复杂的。所以是复杂的巨系统。”钱老还指出:“因为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必须重视意识对人体其他部分的反馈作用。当前对于如何处理复杂巨系统,在系统学中还没有成功的理论。” “我认为中医治病比纯粹的直观又进了一步,它是把经验的东西加上古代的哲学,即古代人是怎么看周围世界的,所谓阴阳、五行、八卦等。这就形成中医医师看病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法。这种理论古代有文字记载,老师可依此教学生,学生也能学会。”中医的优势,“即总体的辩证地看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医就避免了机械唯物论。我认为,这是中医最大的优点。当然,由于时代所限,它不可能像现代科学那么严密。但这样一些哲学思想结合实践,整理出了一套中医理论。当然我也听说,学中医的学生尽管把理论背熟了,但要他独立行医,诊脉开方,还得老师在旁指点。所以中医要出师也不容易,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好几年的实践,看了许多病人以后,才能悟到将中医理论与实际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中医的经验和理论尽管是很宝贵的,但还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所谓科学。”“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它独立于现代科学之外。”怎么把它具体运用呢?要靠临床的实践。长期经验的积累,慢慢就会了。就像做文章似的,现在从来没有哪一个大文学家,是大学毕业得了学位马上就成了大文学家的,没有的,这不可能的。 我们搞复杂的社会系统也是没有理论的,只能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要靠专家。假若我们把专家的经验也能像中医理论那样,整理成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和辩证的规律。那么,有了这一套规律总比我们每一次都请一大批专家来参加“会诊”要好一些。也就是说,当我们处理像社会这种复杂巨系统时,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把定性的直观的那一套东西,像中医那样,能够整理出一套思考问题的规律来,那也是很有帮助的。 8、《钱学森谈中医》 1、中医的理论完全是宏观的,整体的理论,它没有分析,没有深入到人体的结构,各部位,细胞和细胞以下,所以它的优点是整体观,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因为它仅仅有整体,就整体论整体。 2、用人体科学这个观点,来吸取所有西医的这些成果,不是从前的所谓中西医结合,用西医来化中医,我认为那是错误的,而是反过来,用中医来化西医,把西医的结果全部拿过来,吸取到人体科学里来。 3、整理并用现代语言阐述中医理论是一件工作量极大的研究工作。 4、人体是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5、中医理论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却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医学的前途在于中医现代化,而不在什么其他途径。 6、西医源起和发展于科学技术的“分析时代”,也就是为了深入研究事物,把事物分析为其组成部分,一个一个认识。这有好处,便于认识,但也有坏处,把本来整体的东西分割了。西医的毛病也在于此。然而这一缺点早在一百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了。到大约二十年前终于被广大科技界所认识到,要恢复“系统观”,有人称为“系统时代”。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7、中医理论是思辨式的论述,或说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然哲学”,不是自然科学。 8、不能死抱着几本中医经典不放,闭关自守。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把中外医学的好东西结合起来,用系统科学来促使中医现代化,即医学现代化。 9、中医理论是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中医还不能用物理学、化学等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东西来阐明,中医自成体系,是前科学,不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现代科学。 10、回顾建国初年,国家当时就已明确了中医的重要性,而且又提出了中医要现代化的要求。但是怎么现代化的问题,后来好像变成了所谓的中西医结合,那就是说,把中医看做是不科学的,要用西医科学使中医现代化。但是,这样一种方法能否取得成功,现在看来是值得考虑的。在几年前的一次会议上,我见到邝安坤教授,他是中西医结合的著名专家,那天晚上我们谈得很融洽,我当时就向他讲,中西医结合,用西医把中医科学化恐怕是做不到的,因为中医的指导思想与西医差别太大,中医的特点在于从整体、从系统来看问题。邝教授听我谈完后说,他搞中西医结合已三十年,也感到有点走不下去了,所以他听到我提出另外一个方向,感到很高兴,这大概是四、五年前的事。也就是说,他搞了三十年的中西医结合式的中医现代化,到头来感到很苦恼,这就说明问题不那么简单。 11、大家都说中医后继乏人,大有要消亡的危险,这又说明问题很不简单。 12、我们说的将来的科学革命,要从微观一直到整体,把它连起来。 13、一种人认为是中医自成体系,它是独立的,完全是科学的。这些人说中医的理论是宝贝,我也承认是宝贝,但是他们还加了一条,即这个宝贝是动不得的。也就是这些人反对中医现代化。 14、还有一种人,我们把他们叫做场论者,反正中医说不清楚,就制造一个场,什么人体场、气场等。这些人制造这个场有什么根据?可能是凭想象,认为应该有这么个场。……希望他们将观点转过来,不要用“场”的未知去解释人体的未知。 15、就是说我们要搞的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未来化,也就是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实现的一次科学革命,是地地道道的尖端科学。 16、我一直宣传中国的传统医学,几千年的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经验确实是我们的珍宝,但过去乃至现在,有许多人认为这与现代科学对不上号。实际上,恰恰是我们祖国医学所总结出来的东西跟今天最先进的科学能够对上号。……如果把西方的科学同中医所总结的理论以及临床实践结合起来,那将是不得了的。 (摘录自《论人体科学》1988年,人民军医出版社) 9 、《中医现代化是地道的尖端科学》 1986年11月,丛众有幸与钱老在一起就“中医药发展和研究”问题,长谈了2个多小时,亲耳聆听钱老“关于中医现代化的战略”讲解,让我们和丛众一起重温这段精彩的对话。(丛众:原国家科委医药卫生处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中药质量司司长) 中医要比想象的复杂 丛众:钱老,中医药应如何发展和研究,我们该怎样看待中医现代化? 钱学森:中医现代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从我个人来说,原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很不够;实际上,它远比我开始时认识的要复杂得多。 从目前情况看,不是国家没有力量来支持,而是我们没有抓住要害,没有能够把力量往一处使。要承认问题很复杂,很难,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尚未被认识的问题,没有不可认识的问题,人总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的,不管这个客观世界多么复杂。怎么办?我们要研究的首先是战略问题,所谓战略问题,就是思想认识问题,这样才能得出中医现代化的方向。 让中医和现代科技结合 丛众:那么如何制订中医药发展战略呢? 钱学森:大家都说用多学科来发展中医,也就是让中医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发展中医要用强大的现代科学体系来使中医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式的、思辩式的论述解脱出来。要换装,变成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的唯象理论。什么叫唯象理论,就是完全从现象来总结、概括,得出系统的理论。 现在的中医理论里已经有了大量的总结,但没有用现代科学语言。中医理论的阐述是思辩性的自然哲学,那就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它真正变成现代化语言表达的实践经验的概括,这样的结果就是唯象的中医学。我觉得要做到这一步,那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中医的教学问题。 丛众:那么我们当务之急是做什么呢,怎样把握大的方向? 钱学森:我认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人天观,即人跟宇宙联系起来的一个超巨系统的观点、理论,把中医累积的经验以现代语言整理成唯象的理论,这是第一步。 与此同时,还要总结出唯象的气功理论。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讲过。我认为气功也是一样,要首先把我们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总结概括为唯象气功学。这恐怕比达到唯象中医学还要难。唯象中医学和唯象气功学,这两方面都是我们必须做的,是中医现代化的第一步,这是当务之急。这一步的工作量当然不小,但我觉得方向还是比较明确的、科学的、比较有把握的。当然,这只是第一步。 中医现代化是21世纪的一次科学革命 丛众:中医药发展与现代科技发展有什么关系呢? 钱学森更深一步的工作是把中医纳入到科学技术的体系里,创立新的关于人的科学,我称其为人体科学。这样的学科一旦创立起来,必然会提高、改造现在已经有的科学技术体系,不仅是现象的概括,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能讲出其所以然。这才是真正的中医现代化!不止于现代化,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未来化!这是一个伟大任务,是改造整个科学技术体系,创立新的科学技术体系,所以是一次科学革命。 但这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说现在就要做这一步,还不具备条件,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还是为这伟大的一步做准备,我们要实事求是,做点准备工作。从这样的观点来看,现在大家在做的这些工作都是有用的。 在做这些准备工作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注意用马列主义哲学指导我们的整个工作。要注意现在已有苗头的一些很重要的哲学观点,这就是系统论、人天观。系统论、人天观,实际是人与宇宙形成一个超巨系统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有的一些最核心的观点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等的一个新的补充。 丛众:钱老,您刚才讲到要做准备工作,那么具体怎样做这些准备工作,从哪些工作开始呢? 钱学森:要做这些准备工作,也有几件事现在就可以做。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研究中医的“证”是什么,即辨证施治的这个“证”是什么。“证”指的就是功能状态,我同意这个观点。因为“证”这个问题在中医理论里是个核心问题,所以从这里下工夫比较实际。 我说中医的“证”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是完全科学的,是人体功能态。当然人体为什么能进入到这么一个功能态,当然有细菌、感染等,但是中医的“证”的观点是整体性的观点,完全站得住脚。我们在做这个工作时,总结中医的临床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证”的妙处就在中医的临床工作里。 在我们讲系统、讲整体上,这些微观生物分子还是基础,所以不能完全不考虑,但我们最后的理论,我们说的将来的科学革命,要从微观一直到整体,把它连起来。 最后的目标是实现科学革命,即改造现代科学。但做到这一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准备工作,第一步工作就是前一节中讲的唯象理论的建立。还有这一节中讲的其他准备工作,要有很多同志从各个方面注意、总结、研究、提高上述的这些工作,而这些工作又有一个目标,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搞第二步。这就是中医现代化的战略。 中医发展要注意系统和协调 丛众: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方法才能使中医药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呢? 钱学森:我们国内现在做科学技术工作有一个毛病,就是分散,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如果要这么做的话,那需要做很大量的科学技术组织工作。从前我们称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为国防尖端技术,加上“尖端”两字,好像比“高技术”还高点,是大规模的超级的高技术。我看也可以把这个词用在我们这项工作上,就是说我们要搞的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未来化,也就是21世纪我们要实现的一次科学革命,是地地道道的尖端科学。一定要大力协同,严密组织。像从前我们搞国防尖端技术一样,有一个抓总的总体指挥部门,而做每一方面工作的人,一定要大力协同,不能分散地搞。 但一定有一个统一的计划,互相协同。要像过去搞国防尖端技术那样,上面最高司令员是周总理,日常司令员是聂荣臻,我们下面都是执行者,不听号令那可不行。 (柏按:此段见于《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人体科学》-《4.中医系统理论》-《十、关于中医现代化的战略》) 丛众:那么中医现代化该怎样系统而协调地推进,采取什么措施呢? 钱学森:我们现在讲的中医现代化是这么复杂的一个任务,而且看起来要到21世纪才能看出个头绪来,组织、协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有一个中医现代化的学术中心,作为我们的指挥部、总体部,是指挥全局的。这个总体部下面还可以有分别的专业组,如经络专业,建立唯象中医学专业、建立唯象气功学专业等。每一个专业组把自己的工作协调起来,大家大力协同,然后中医现代化中心又把整个工作协调起来。我想只有这么办才行。所以中医现代化的战略除了要统一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外,还得研究怎么组织这项工作的方案。 多年来,钱老生前对中医药界的启迪和鼓励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而今,我们也相信,学科正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也会像我国的航天事业一样,迅猛发展。 10、钱学森谈中医和人体科学 病人要治好病,医生只是在最好的可能条件下起一点辅助作用,主要靠病人自己。你若是本来可以恢复的,他就能治好,否则就没办法。实事求是地看,今天的医学确实差距很大。   今天借这个机会,讲讲最近我想到的一些事情。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体科学的研究是非常难的,就我现在的认识,也可以说其难度是最大的,是今天科学技术里面的珠穆朗玛峰。其原因就是因为整体性非常突出。而仅仅从整体上研究,只靠宏观经验,得到的认识恐怕只能说是定性的,或按照毛泽东的说法是感性认识。若到此为止了,也解决不了问题。如果深入下去,用还原论的方法进行分解,又丢掉了系统性、整体性,所以我们说还原论的方法也不行。因此这几年我说要搞两个结合,整体论和还原论的结合,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这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我们说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只能用这种方法。我们现在认识到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除了人体之外,还有人脑系统、字宙系统,还有我们所处的社会。对于这些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我们可以作具体分析。      首先说宇宙,宇宙虽然大无边际,但对宇宙的研究可以从小做起,慢慢往大的方向推,而且宇宙变化的时间尺度是非常之长的。毛主席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对人类来说,一万年的确太久,但对宇宙来讲,一万年只是一瞬间。所以宇宙的变化很慢,不用着急,慢慢一一点点从下往上推。而现在对宇宙的整体概念还是停留在哲学问题上,而不是科学问题,我们也不用急着去解决。      再说社会,对于社会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人是在其中的。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可以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也可以观察稍微大一点的社区、街道等等的宏观运动规律。所以.我们感受的知识是比较丰富的,况且又有大量的统计数据,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可是关于人脑,一方面无法忽略整体效应,但从整体上研究又非常难,至今仍不得其门,只好去抓人脑下个层次的观察和研究,但到现在也未搞清楚。我曾经听到一个外国学者说,现在心理学学派很多,都是猜的,并不是真正的科学。      我想人体科学恐怕也是这样,对它的科学研究比社会科学,比宇宙学还要难,也可以说到现在,人体科学与心理学一样,也不是科学,各家之言吧,这是我的一个认识,就是人体科学非常难,大概是科学问题中最难最难的。   第二个问题是研究人体科学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老一套的思想方法不行。比如中医有中医思维.西医有西医思维,还有所谓中西医结合。这三方面的专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都习惯于老一套思想方法,不能真正地看到全局问题。老一套的思想不解放,研究工作就走不出死胡同。      下面讲几件事,我想这些事可以启迪我们的思想。   最近引起轰动的所谓“马家军”长跑队。我看马俊仁的工作说明人是可以被他的工作要求改造的。他的训练是高强度的,世界上没有的,这样高的强度一般情况是承受不了的,怎么办? 马俊仁的办法是必须吃中药补品。把高强度训练与吃补品结台起来,用这套办法实际上马家军已不是普通人,是特殊人,这就说明人是可以改造的。   再举个例子,现在国外高楼大厦的工作人员常常得所谓高楼病。这是工作条件引起的,也是一种职业病,就是说在高楼工作的人员也被环境改造了,受了影响,所以得高楼病。再一个例子,在日本的自动化汽车生产线上,虽然用机器操作,但有时不协调,还得有人管。而且这些自动化流水线的人是非常紧张的,一出问题得赶快解决,才能继续工作。我听说这方面工作的人,一是工作复杂,需大学文化程度;二是工作又极度紧张,所以只能干两年,最多三年就累垮了,得从岗位上退下来。也就是说人被他的工作要求摧毁了。这三个例子都说明,人是受环境影响的,不是不变的,可以改变得特别好,成为特殊人才,像马家军。当然也可以垮掉。   在西方有所渭的达尔文医学.什么叫达尔文医学?就是认为人进化了,从猿人进化到现代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引起新的疾病。人的许多病都是由于进化引起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人有腰痛,是因为站起来了才会腰痛的,爬着走就不腰痛,诸如此类。这在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讲得很多。      《新科学家》10月9日一期上有篇文章,也很有意思。说养猫养狗对健康有好处,人家有统计资料。再一个就是兰州一个搞掌纹研究的王晨霞,她通过掌纹诊病。那就是说人的生活把人体改造了,把掌纹也改造了。人变了,被具体记录的掌纹上。据说有人反对王晨霞。我看了她写的那本书,序是甘肃省科委主任魏庆同写的。他原来在甘肃省科协。我认得。他给王晨霞写信说,不要怕人反对,坚持工作,但不要胡说。这话很对。后来我给王晨霞写信说,既然“马家军”把人给改造了,你可以研究马家军的掌纹嘛。这些都是第二个问题要说的。总之,要看到人是在变的,不是祖宗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人体科学就要研究人是怎么变的,千万不要认为人是一成不变的。   第三个问题,今天的医学要改造。改造医学同样是人体科学的任务。我们从前说过,第一医学是治病的医学;第二医学是防病的医学;第三医学是研究残疾人怎样补救问题。最后,医学还要研究有什么办法把人的体力和智力进一步提高的问题,这属第四医学。人体科学对医学就是这么一个观点。   现在看医学的问题不少。不久前看到一本书叫《误诊学》,是刘振华、陈晓红写的,他们做一些统计工作。名医吴阶平为该书写了序。书中说,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西医治病,治错病、误诊的超过1/3,对于有些病,误诊率甚至达到2/3。这种情况不只是中国,西方医学发达的国家也是如此。《科技日报》从10月到11月连载记者沈英甲写的文章:《这是再造生命的事业——人体病理解剖的现状》,讲到经过尸体解剖,死亡者中误诊、吃错药的占1/3。他举了很多倒子,最后建议人死后都解剖一下,说广州军区医院100 尸体解剖。中医也有误诊的,一般医生为了患者对他的信任,对于误诊问题都避而不谈,但实际上错误率很高。   另一方面由于医学对人生病的原因没搞清楚,其医治往往是治表不治本。比如糖尿病,大量尿糖是缺胰岛素引起的,结果治病就是吃胰岛索。问题是为什么缺胰岛素?这就不清楚了。最近《科技日报》有个报道说,美国加州大学分子生物研究所的研究表明,这是由于人体自免疫的酶起了怪作用,错误地攻击胰脏生产的胰岛素所致。有了这样的认识,当然是前进一步了,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就没有攻错?还是没搞清。      又如风湿性关节炎,西医说是由于骨关节软化。但为什么会骨关节软化?最近报道说也是由于自免疫系统攻错了。《新科学家》杂志10月3日一期上有篇文章说了对抽烟的研究,大家都说抽烟是有害的,英国每年有6万8千人由于抽烟引起了心脏病和癌症死亡。但这一研究说明,抽烟对老人所谓的巴金森氏病有好处。有人为此做了实验,这很有意思。但过去都认为抽烟有害处,所以这项研究的经费无人支持。   我现在老了,医生给我治病,其实老年病是很难治好的。这使我想起了吴阶平大夫的一句话,以前以为是客气话,现在看来不是,他讲的是实话。他说病人要治好病,医生只是在最好的可能条件下起一点辅助作用,主要靠病人自己。他说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你若是本来可以恢复的,他就能治好,否则就没办法。实事求是地看,今天的医学确实差距很大,这就使我悟到了人体科学是最最困难的。尤其是怎么来做这个工作,好像不很有把握。   下面我提一点建议。   人体科学(包括医学)的研究要走出困境,只有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没有别的办法,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人体的功能状态。我给陈信写信介绍了上海中医学院的匡调元教授写的一本书《人体体质学》,他用中医的说法,把人体体质分成六大类:正常质、倦白光质、腻滞质、晦涩质、燥红质和迟冷质。这个思想没有错,但还是太简单。每个人某一时间的状态都是相对特殊的。有正常的时候,有不正常的时候。当功能状态不正常的时候,用什么思想来调整处理功能状态呢?我想可以借鉴社会科学的办法。      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微观放活,国家可以做的是宏观调控。我看对人来说也只有这个办法。因为微观不得不放活,太复杂了,没办法,只能让他们自己去相互作用。你能够做的就是宏观调控。也就是说,你不能用各种手段对微观的相互作用进行调控,这办不到。我们只能造成一种环境,去引导微观的相互作用,这就是宏观调控。现代科学要说凋控的技术手段多得很,缺的就是怎么调控。这又回到老话上来了,还是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民间偏方,还有气功师、特异功能,还有少数民族医学,还有电子仪器、心理治疗等等,经验非常丰富。问题是我们怎样用我们的观点来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从中找到对人体真正的理解,从而对人体的功能态进行宏观调控,达到把病治好的目的。      看起来到下世纪人可能活到一百多岁。但是人活着又不能什么都不干,还要干事。按照达尔文医学论点,人是受周围环境、社会影响的。下个世纪社会是个什么样子?那是由信息革命推动的第五次产业革命,将会形成全世界一体化的社会形态。人是在整个世界社会中生活,一个人的事就是整个社会的事。我们要看到这个大的变化,很好地利用这个机遇,把中国人变成能适应、利用信息时代环境的人,而不是被信息环境淹没了。我看这是人体科学最大的任务。   这是我最近想的一些问题,人体科学学会的任务很伟大。现在差距还不小,大家一点点做吧,方向对了,总可以做出成绩的。很重要的是方向要搞对,不要被旧思想束缚住了。过去我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八个字领会不深。现在体会到我们每个人都要解放思想,不断地探索,敢于从旧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又不要胡思乱想,要实事求是。今天借这个机会说说人体科学的事。当然我们只是开头。要为后人做好榜样。 (1993年12月10日他接见张震寰、陈信等同志时的谈话) 11、论《人体科技与现代科技》摘要 钱学森教授的关于《人体科技与现代科技》一书中。更完整的论述了未来健 康科学的相关论点,为未来健康科学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可以帮助我们进一 步理解“平衡疗法治疗原理”的深刻意义。现摘要“人天观”部分论述如下: 关于“ 人天观、人体科学与人体学 ”的论述:   我的看法是:人天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体专门针对人体科学的那一部分。   什么是人天观?我现在以为人天观是讲人和环境,人和宇宙这样一个超级巨系统的。   因此可以认为人天观有三部分:宇观的人天观,宏观的人天观和微观的人天观。第一部分是把人放到宇宙中去考察,第二部分是考察人体内部与环境的关系,第三部分是考察人天观的量子力学基础。   关于“ 人体科学的概念 ” 人体科学的基础科学是人体学,它联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叫桥梁,或叫人体科学概括,就是人天观,讲的是整个人,不是光指人体特异功能,不过当时我的思想也没有把这个问题全部搞清楚。我当时讲的人体科学的主要的是做中医的哲学思想,所以讲了人体科学包括三个部分:中医(或称传统医学),气功(气功科学)和人体特异功能。   在我的思想中,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一个大的部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除了人体科学之外,还有八个大的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和文艺理论。我们的人体科学和这八个大的部门是平起平坐的。这一点,在1981年的一篇文章中曾经讲到,在1982年第3期《哲学研究》中也讲到了:人体科学是现代技术九个大部门中的一个,人体科学和其它八个大部门是平起平坐的。我们不是光研究人体特异功能,我们研究的范围还要广得多。   人体系统就是一个巨系统,它包括很多层次,最高的层次是人的整体。这样的一个巨系统又是和周围的宇宙起作用的,即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整个宇宙中彼此相通。宇宙是个超巨系统,人体巨系统是在宇宙这个超巨系统中一个开放的极其复杂巨系统。总之,核心的思想是: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它的特征是人体的功能状态,包括一些特殊的人体功能状态。人体科学就是研究人和人在客观环境中所处功能态的学问,包括中医(也包括中华各民族的医学,如藏医和蒙医等;即在《宪法》第21条中所讲的“传统医学”),也包括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及其它可吸取的许多东西,把这一切统统汇总起来称之为人体科学。 人体的功能态都是亚稳态,是可以调节的。人体调节的手段是什么?  第一个手段,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像药物、饮食、呼吸、高压氧都可以治病。物质交换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第二个手段,不是物质交换,而是信息交换。外界的信息可以是声波或电磁波,无非就是二者,当然是很复杂的。   第三的手段,就是人脑所产生的意识,意识是人体最高层次的运动,它可以反过来作用于较低的层次。因此,意识也是调节人体功能状态的一个手段,这非常重要。 “研究人体科学的指导思想”  要研究人体的功能状态,而人体功能状态是可以调节的,靠三种手段:物质的交换、信息的交换、人自己意识的调节。研究这些问题,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同时,人体科学研究的结果,也会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那么,人体科学这一大部门,最高的层次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具体化,和人体科学有关的这部分哲学叫人天观。   人这个巨系统在宇宙这个超巨系统中有交往,这里边又有三个小层次。   一个是宇观的(人在宇宙中关系叫宇观的人天观),讲宇宙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是有它的道理的,宇宙如果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就不会有人的出现,人的存在和宇宙的规律有密切关系,这是宇观的人天观,在西方有人称此为“人择原理”(Anthropic princple)。   第二个层次,中国古代人的哲学,是宏观的人天观,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丰富,理论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这是中医的哲学思想,既宏观的人天观。   第三个层次,到了微观的层次,也有【人和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即从微观的层次——量子力学的层次——人是怎样认识周围客观世界的?量子力学中还没有解决人究竟怎样认识、怎样测量、观察周围的微观世界。要进行研究:人的感觉器官和外界的刺激之间的关系,从【量子力学的层次深入去研究】。   人天观是人体科学的哲学问题,所以说它使人体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一个“桥”,通过它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部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21世纪的医学是运用人体科学的医学”(1987年2月在中华医学会的一次讲话中)   中医是几千年中华民族卫生保健的实践经验总结,是非常宝贵的,也是珍宝。但是,它还不能说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那么,今天西医是不是100%科学呢?我看也不见得。因为,人认识客观世界过程好比无穷无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西医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有它的科学性,也有它的毛病,容易走到机械唯物论方面。我先后得到过三位著名的医学大师(指黄宛、吴阶平和张孝骞)的指教,加上学习系统论,使我懂得复杂巨系统,因而不能用还原论来处理,那是要陷入机械唯物论的泥坑。而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作指导,医学新的发展来源与此。最近看到许XX副教授烧伤医学新成就,又如原来海军政治部文化部高XX——叫“自我设计”——综合西医手术、药物,化疗、放射治疗、气功锻炼以及中药等来对抗他的晚期癌症,而是取得成功。这些,我想都时说机械人唯物论是有它的局限性的。   我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论指导下,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人体复杂的巨系统的学问,叫做“人体科学”。我认为21世纪的医学是运用人体科学的医学。为了表明我的想法,现在我把我和几位同道合著的一本书叫《论人体科学》恭敬地奉送给中华医学会的老会长我尊敬的吴阶平教授,在一部敬送卫生部领导陈敏章同志。   最后我祝愿中华医学会团结我国的医务工作者,并且和世界医务工作者一道,用正确的哲学思想和民主学风开创21世纪医学做出伟大的贡献。   “再谈人体科学的体系结构”(1996年8月11日)   我在今年4月16日同陈信同志、林书煌同志和朱怡怡同志在一起时,谈到要把饮食问题纳入人体科学作为一个方面的学问。在这篇短文里,我将就此略作展开,再多说几句。   一、关于人体科学,本来是由人体特异功能的发展而提出来的,当时的考虑主要是对人体特异功能、气功做深入的科学研究。由于这个历史原因,有人以为人体科学就是搞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的。这当然是误解。我们多次讲过,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十一大部门(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理论和人体科学……)之一,它是研究人体、保护人体正常功能并开发人体潜在新功能的学问。它也如同其他现代科学技术大部门一样分三个层次:即基础科学层次,技术科学层次和工程技术层次。每一个层次又有许多门学问,都是一门门专科。每一个层次的学问当然又独立、又相关连。上一个层次是下一个层次的理论指导;而单层次又上一个层次提供实践依据。   重要的是:每一个大部门都概括为一座桥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要指导现代科学技术工作;而新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又反馈过来发展并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决不是僵化的,而是不断发展并深化的。   二、我们以前就明确人体科学的哲学桥梁是人天观。这是说每个人的存在绝不是孤立的,它一刻也离不开周围的自然环境——空气、阳光和水等,也离不开社会;就是有人能辟谷、不吃饭,但他还是和空气、阳光、水连在一起的,也还是社会中的人。   人天观这一人体科学的哲学桥梁在我们考虑即将来临的21世纪对人的影响时,有重大意义。现在已经可以看到未来的世纪将是第五次产业革命(即信息革命)和第六次产业革命(即农业产业化革命)的世纪,每一个人的劳动和生活都将有很大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单纯的体力劳动基本不存在了,人人都是以脑力劳动为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知识分子”了!我猜想到21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中国人人都能将达到硕士水平,都是劳动人民,又都是知识分子。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人天环境一定会起到很大的、前所未有的变化,是一次革命。这一天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人天观给我们的启示,人体科学要做好准备呵!   三、人的生活工作变了,由此要引起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日常饮食。在过去的岁月,工作需要不是也影响饮食吗?体力劳动者吃的就不能同脑力劳动者一样,因为人体的需要不一样;当然在阶级社会里还有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引起的饮食问题——富人花天酒地,而穷人则吃不饱饭。   要保持人体健康,还有病治病的问题,所以我国自古就有“【衣食同宗,药食同源】”之说。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党和国家非常关心人民的健康的,所以我们前几年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中,除了我们现在说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外,还应重视人民体质建设。人民体质建设不只是锻炼身体、防病、治病,还有饮食这一大问题。   因此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把饮食的科学、饮食的制作技术纳入人体科学这一现代科学技术大部门中。至于饮食的原材料,那属农、林、牧、渔业的问题,不再人体科学的范畴之内。   饮食的制作,即烹饪,是件大事,现在占社会劳动者一个重要份额。这是可以大大改革的——发展现代化的快餐业,即【烹饪工业化】。 四、根据以上所述,我们说的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十一大部门之一,其哲学概括——即通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仍是人天观,但丰富了内容。据我现在的认识,人体科学中三个层次的学科都增添了新的内容,分别列于下表。其中粗线将三个层次的学科分开,而每个层次中,细线之上是过去提出过的内容,竖线右侧是新加的和饮食有关的学科。   当然上面的人体科学的学科系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还会逐渐演变和完善。这里我只是强调21世纪中国人的需要和“医食同宗,药食同源”精神。 12、《 钱学森论中医语录(附:钱学森关于人体科学语录)》 钱学森论中医语录 (钱学森教授是当代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哲人,他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的宝库;他的品德亦是我们杰出的榜样。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钱老诞辰100周年来临之际,摘此语录谨表纪念。) 一、中医包含着科学真理 1、“我们知道中医包含着科学真理,非常宝贵的科学真理,但人们‘以貌取人’,怀疑中医有没有真理,或进而认为中医是封建糟粕。” (1984年5月16日致李印生——《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88页,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6) 2、“中医理论托附于阴阳五行干支的思维框架,已经是辩证的了,比经典西医学强;但我想中医理论还是有点简单化,所以中医名医还要靠临床经验。” (1988年11月21日致刘静和——《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409页) 3、“我的体会是,中医理论就是把几千年的临床经验用阴阳五行干支的框架来整理成唯象学理论。这个框架一方面有用,因为它把复杂的关系明朗化了;另一方面又有局限性,因为框架太僵硬了。你们搞中医唯象学就是一方面要发扬传统中医的优点,一方面补其不足。” (1988年11月4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402页) 4、“老中医也知道,只阴阳五行也不够用,他们都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和思维联想加以补充。我想主要是相生相剋。但这也就是辩证法!” (1994年10月7日致于景元——《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979页) 5、“中医理论就是典型法,从病人各种典型概括出阴阳五行的理论。但就是对人体这一千百年事例中得出的中医理论也不能作为死教条,按病人实际情况还应做适当调整。中国有名的中医都是根据自己行医经验对医方做些适当变动,这才是名医,不是庸医。” (1995年1月25日致李世辉——《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010页) 6、“医学不已有几千年的经验了吗?人的一生是有变化的,生、老、病、死,但模式基本一样,在几千年中重复了亿亿万万次,所以医学,特别是中医,是有经验基础的。” (1994年12月2日致王寿云等六同志——《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992页) 7、“中医的理论是系统观的,这是科学的。” (《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107页——此为1983年至1987年钱学森在507所学术讨论会上的历次讲话汇编) 8、“中医的特点在于从整体、从系统来看问题。” (《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297页,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12) 9、“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说和五行说,中医理论的脏腑论和经络学说,中医理论的六淫、七情,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这些都强调了人体的整体观以及人和环境、人和工作的整体观。应该说,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医理论的缺点是它和现代技术挂不上钩,语言、概念是两套。” (《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7页) 10、“信中所述中医‘证’的观点我同意,‘证’是高层次整体性的。但系统论也不是元气论,只强调整体,不考虑微观原子论、还原论,系统论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 (1988年8月26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389页) 11、“经络是我们中医理论中基础性的东西,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149页) 12、“十二经络不能代表两个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 (《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241页) 13、“系统的理论是现代科学理论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医理论又恰恰与系统科学完全融合在一起,所以还有个旁征,人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已经指出中医的这个方向是对的。不仅因为有中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几千年和这么多人民的实践证明,而且另一方面,中医的看法又跟现代科学中最先进、最尖端的系统科学的看法是一致的。也就是我们在这个所里讲的人体科学的看法。我讲过,越来越证明我们这个观点错不了,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 (《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301页) 14、“从人体科学的观点,中医有许多比西方医学高明的地方,但将来的医学一定是集中医、西医各民族医学于一炉的新医学。” (1990年12月11日致徐振林——《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553页) 15、“医学的前途是中医现代化,而不在什么其他途径。”“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277页) 16、“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中医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1985年9月23日祝世讷——《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191页) 二、中医是自然哲学 1、“中医理论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不是现代意义的自然科学。”“其实这里并没有贬低中医理论的意思,没有自然哲学也就没有自然科学;今天的中医理论正是将来中医现代化(或医学科学革命)的老祖宗。” (1983年3月17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44页) 2“人类认识自然界之初,必然有一个自然哲学的阶段。在经过了科学的巨大发展的今天,已经不再需要自然哲学了,而应该接受自然科学。 “我认为中医理论很像自然哲学。其中包含着人类智慧的珍宝。人体科学很需要这部分珍宝,要加以整理、提高,而绝不能丢掉。” (《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纵横观》108页) 3、“什么叫自然哲学?什么叫自然科学?我以为凡不是自然科学的、从经验概括起来的理论,都可称之为自然哲学,因为它必然包括一些猜测、臆想的东西。那么,什么叫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学问是:一方面研究一种对象的学问,但一方面又和全部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如现代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电子学、机械学、水力学、海洋学、气象学等,都是互相关联的一个整体。所以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它独立于现代科学之外。” (1984年6月2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92页) 4“中医是东方古代的自然哲学;而恩格斯早就说过,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后,再去恢复古代的自然哲学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是倒退!所以我们要实现中医现代化,也要把中医的哲学理论现代化;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用现代系统科学的语言改写中医的理论。而现代系统科学语言中最接近于这个东方古代的自然哲学的是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吴学谋同志的‘泛系元理论’。” (1987年8月19日致肖汉明——《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335页) 三、中医现代化的战略 (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系统论为指导 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系统科学来攻中医现代化这个关是可以肯定的了,这就是中医现代化的战略。” (1985年12月30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218页) 2、“要注意现在已有苗头的一些很重要的哲学观点,这就是系统论,人天观。系统论,人天观实际是人与宇宙形成一个超巨系统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有的一些最核心的观点,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等的一个新的补充。” (《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302页) 3、“我们在北京的同道近年来已明确地认为:1)有一类特殊复杂的系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2)人体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3)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不能用Prigogine的方法,也不能用Haken的方法,那些都不行,只能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因此中医系统论也必须用这一概念,老的一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以为中医理论其实已蕴育着我上述现代化的观点。” (1991年3月30日致祝世讷——《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578页) 4、“什么是人天观?”“请注意在复杂巨系统前面的‘开放的’这三个字。开放是说人体这一复杂巨系统是与其周围环境有不断交往的:小的是呼吸、饮食、排便,还有声光信息的受与发;大一点如人生活的环境既对人有影响,而环境又不断受人的影响与改造;再大一点的就是阳光,空间磁场,宇宙线对人体的作用。所以人体是对小到生活周围,大到宇宙,都有交往,都是开放的。这一观点,我称之为人天观。把人放在主动地位,不是我国古代的‘天人观’。” (1995年1月26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011页) 5、“18世纪开始的所谓‘中西汇通’,大概脱不了当时的‘西为中用’;也有点成绩,如中药引用了西洋参。五六十年代的‘中西医结合’实际上是用西医的理论来改造中医,有成绩;但最后也走不通,中西医结合的老专家邝安堃就亲口对我表示困境。我想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再就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医药是对人的,而人体就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是复杂巨系统,不仅仅是系统,更不是简单系统。这些都是带根本性的,是新一代中医药学研究的出发点。”“一要注意不搞机械唯物论,盲目相信仪器;二要注意不搞简单化,把人体当作简单系统。仪器读数是表象,深层实质是复杂的,决不能‘一对一’。”“中医药研究要走人体科学的道路,也就是综合中医和西医等的成就,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医学、21世纪的医学。而综合要靠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 (1990年6月15日致宋健——《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520页) 6、“开放复杂巨系统概念的形成和从定性到定量总合集成法的创立是中国人的功劳,从此人认识哦世界的能力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既然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我们研究人体科学,就要应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这是一个根本的观点和方法论。”“现在我要说,我们的理论又上升了,上升到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这个观点,我们要以这个观点,来改造一切旧的、关于人体的学问。” (钱学森《对人体科学研究的几点认识》——《中国人体科学》1991,1卷2期53页) 7、“西医中的人知识面不广,尤其对今天人体科学的新发现不慎了了,而新的发现却说明经典西医理论局限性太大,好多现象讲不清。所以国外医学家倒反而对中医理论很感兴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启发诱导这些西医论者认识今天人体科学的实际;”“中医讲究意识、情绪的重要性,这又是西医论者的大忌!他们以为讲科学就不能讲意识,不能讲精神,这也是个误解。现在科学早已证明意识和精神不过是物质的大脑活动的表现而已,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也因此意识和精神可以反作用与人体。”“以上两个方面的事做得好,还可以打开一些中医的眼界,看到现代科学毕竟是进步的,不能死抱着几本中医经典不放,闭关自守。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把中外医学的好东西结合起来,用系统科学来促使中医现代化,即医学现代化。这是由低到高的扬弃!”“综合而扬弃是最难的。历史上的飞跃、科学革命都是如此得来的;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剩余价值论是综合而扬弃;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是综合而扬弃!” (1983年11月29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52页) 8、“把中医(包括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等)都纳入到科学技术的体系里,创立新的关于人的科学,我称其为人体科学。这样的科学一旦创立起来,必然会提高、改造现在已经有的科学技术体系,当然这一步应该是彻底的,不仅是现象的概括,不仅要知其当然,而且要能讲出其所以然。这才是真正的中医现代化;不,不止于现代化,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未来化!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是改造整个科学技术体系,创立新的科学技术体系,所以是一次科学革命。” (《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301页) (二)写出一套现代的中医书籍 1、“要在我国保存并进而发展中医,必须在维护中医理论全部实质的前提下,把其表面形象改变一下: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表述,不用古医书中的词句,写出真正的现代中医书籍。这要一整套书,不是另星的一本、几本,要从人体理论到医理,到临床医学。”“所以中医(当然包括藏医、蒙医等)的现代阐述是一件关系到祖国传统医学的生死存亡大事,而且时不我待呵!” (1984年5月22日致崔月犁——《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90页) 2、“为什么中医教育办不好?后继乏人! “我想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是中医的面貌看起来好像不和现代意识形态相一致:古文而不是现代语文,讲什么阴阳五行……而不是对立统一和大系统等等,从而使现代的中国青年难于领会,学也学不进,更不要说掌握医理了。 “中医理论的这一令人生畏的形象也使得不少人对它不理解,所以尽管《宪法》上明明写了,他还不愿支持,甚而打击。就连中医学院也有人反对中医!” “怎么办?” “我想只能对症下药,给中医换装!把中医理论、中医医理用1.现代语言,2.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来阐述清楚,写出一套现代的中医书籍。这还不是中医现代化,不是用将来会出现的人体科学来提高中医,创造新医学,只是保留中医的真正科学内容,老老实实地阐明中医的道理。请老中医同志不要担心,我们是要把中医的珍宝保留下来! “我在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大自然探索》1983年3期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和中医理论的现代阐述》讲的就是这项工作。我现在感到它已经十分迫切,不能拖延了!我们要培养下一代中医只能用这套书籍,不然培养不出今天的中医。 “有了这套中医医书,反对中医的人也能说服了。因为我们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呀! “我也认为只要领导下这个决心,做这件工作的人是有的,集中起来干,五年就能出第一本书。 “这件事也是贯彻执行《宪法》的条文,是大事;我不知向谁讲,先向您讲吧,请您考虑。” (1984年5月16日致李印生——《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88页) 3、“我现在认为,中医所遇到的困难是个20世纪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问题。中医理论讲阴阳五行,令人望而生畏!我国的各级领导总是不大敢放手支持中医、发展中医,心里怕。怕封建迷信、会道门又来了。这当然是误解,但你的语言吓人呀。在旧社会,官僚们不禁封建迷信、会道门,所以中医反而可以生存!再就是:那一套阴阳五行,对青年格格不相入,即便他学会读古汉文,他也领会不了中医的精髓。”“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搞中医理论的现代阐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除去中医理论中的糟粕,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表述。这样中医理论就可以发放出它固有的光辉,丢掉它现在的吓人的假象。 “为什么一定要讲‘子午流注’,不直说‘人体昼夜节律’?”“也因为中医理论还不是现代科学,所以就如写文章还不是现代科学一样,中医临床看病,多少是得靠老师带,以身教为主、言传为辅。中医教学最后要老师带着看病,一年、几年才能学成。” (1984年6月2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92页) 4、“科学技术是一个整体,中医不能独立于世界科学技术体系之外;犹如今天的中国不能闭关自守一样。阴阳五行学说如是科学真理,就应能把全部自然科学都概括在内。如不能,那就只有用今天科学技术最高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阐述中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能指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1984年12月1日致王敬——《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127页) (三)建立唯象中医学 1、“古典中医理论提供了一个以阴阳、五行、干支启发出来的框架,这是一大发明,但我们还只能说是启发,不是结论。到底框架是什么,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用中医的临床实践去检验,不合适的地方要修改。最后达到合适的框架,这时唯象的中医学也就出来了。现在我想,中医的名医都实际在根据他自己的临床经验修订了医书上的框架的。 “其实,建立这种根据人体是开放复杂巨系统认识的唯象医学,用的临床经验可不必限于中医,西医的也可以吸收,但不用西医的解释,而用我们的框架。这才是中西结合的新医学。” (1989年1月14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418页) 2、“医易、阴阳等等也是中医对人体功能状态变化运动的思考方法,也是中医思维的表现。”“但我认为真正要建立唯象中医学,还有深入下去的工作,即通过运用中医思维学来以现代语言构筑人体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模型,由此进而讲清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运动规律。最后建立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的唯象中医学。” (1989年12月2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480页) 3、“发展中医只有这一条路,要用强大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来使中医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式的、思辨式的论述解脱出来。要换装,变成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的唯象中医理论,什么叫唯象理论呢?就是完全从现象来总结、概括,得出系统的理论。也就是说,只讲其当然,现在还讲不出其所以然。根据实践的经验,说明这是怎么回事,把它讲得有条有理,这就叫唯象中医学。” (《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299页) 4、“如何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去创建唯象中医学?”“医学已有几千年历史,医案记录浩如烟海,这都是定性的点滴认识,现在有了新的方法,加上电子自计算机的帮助,综合集成是可以实现的。不但传统医学的医案,而且西医的医案也可以用新观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归纳进来。这就是综合扬弃,创建21世纪的新医学。” (1989年12月8日致杨学鹏——《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484页) 5、“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中医都会根据自己的实践认识对理论框架做局部小调整,但一般不会著书立说,只授其亲近的门生。所以我们不能把中医理论看成是僵化了的死规律,它是在发展中的。 “问题是怎样把老中医的智慧总结起来,汇集成唯象中医学?我想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即: “1)用专家系统、人工智能技术把每一位老中医大夫的学问经验记录成电子计算机程序。这项工作在几年前已开始了,只是扩广的问题。 “2)有了大量不同的老中医指导下制成的各有特长的专家系统,我们就可以将其汇总综合。这也已有具体方法,即我们现在称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 “3)综合的结果是唯象中医学。新的中医临床经验还可以不断补充进来,所以这样的唯象中医学是不断发展的。” (1991年8月14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602页) 6、“如中医工程学会能把各家中医的专家系统用中医理论宗合成一个中医计算机辩证施治系统,将是一件大事。这个系统可以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那就是唯象中医学了。” (1992年10月10日致谭高德——《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700页) 7、“对唯象中医学的研究您主张在中国古代医易的基础上构筑唯象中医学。而我认为中国古代医易的局限性太大,不适用于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不久前见到西安西北大学孟凯韬写的阴阳五行学说的数学论证,可见五行说的毛病在于把客观存在的复杂性简单化了。所以我不赞成您的主张,我认为您还没有从家传的中医学解放出来,真正进入现代科学。 “我劝您要大胆创新、实事求是,千万不要把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硬框在阴阳五行之中!阴阳五行不能解决社会科学问题,阴阳五行也不能解决人体科学问题。” (1994年2月16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886页) 8、“所谓唯象学方法论,即一切从实践出发,先概括出若干经验规律,在进而构筑一个经验规律的体系。所以唯象中医学,即从中医临床经验构筑一个医学理论,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中医理论体系。这将是人体科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组建唯象中医学的过程中,当然可以而且应该参考医易理论;但易的理论体系太简单、太机械呆板,不能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人体——的全部学问。”“我国老中医的行医理论就是唯象中医学,用了周易的思想方法,但又不拘泥于周易,而是根据经验加以变通。” (1994年7月9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935页) 9、“古典中医学中的心,看来包括了血系统及脑系统。脑血关系密切,人脑只占全身重量的2%,但用血量却占全身的15%用空气量占吸入的25%。所以经典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又主血脉。在今天我们建立唯象中医学则似应心、脑分为两的角色单元。即在唯象中医学,我们应根据今天我们对人体的认识,从新设计各角色单元,不必一定要从古。” (1995年3月23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036页) 10、“所谓唯象理论是指一门学问,它是根据大量的实践,概括出来的;它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深层次结构去找事物的本源。中医不讲人体生理学、不讲细胞等,所以中医理论是唯象(现象)理论。” (1996年4月7日致钱文景——《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134页) (四)创建人体科学的中医学 1、“中医和医学要走人体科学的路子。” (1987年6月25日致李志超——《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324页) 2、“中医这个宝库似只有用现代科学技术打开后,才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而这项工作又必须建立在对中医理论的正确理解。” (1987年4月18日致徐宝源——《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312页) 3、“经典的中医学、西医学都有其不足之处。如:中医理论中没有人体人脑的结构和功能介绍,而西医实践中一般误诊率不下于1/3。中西医结合则也不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人体潜能的发现。” (1995年9月12日致吴邦惠——《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086页) 4、“关于第四医学、超越医学的问题,我看是个科学态度的问题。”“说第一医学就完全把病人看成是反映物,完全被动,这并不是临床医生的看法。吴阶平同志就亲口告诉我,他认为医生要激发病人心理功能,不然治不好病。 “因此我认为我们要科学地对待问题:先规定什么叫常人,要有一系列指标;然后定义第四医学是:培养人明显地超越这些指标的医学。这也就亮出第四医学的旗帜,才能站稳脚。” (1990年8月30日致王修璧——《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532页) 5、“从人体科学的观点,中医有许多比西方医学高明的地方,但将来的医学一定是集中医、西医各民族医学于一炉的新医学。所以请您也注意并收集国内、国外近年来对时间气象医学的研究成果,以发展并深化我传统的时间气象医学。” (1990年12月11日致徐振林——《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553页) 6、“我近来总感到医学,治病的医学,总有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会得病?不是总有人不得病吗?这种病(指‘无症状心肌缺血’)既然不是细菌、病毒感染,是人自身的问题,但问题在哪里? “这是我近年来一直在求答案的难题,医学界好像还没有来得及考虑这个问题。” (1993年12月26日致王士雯——《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863页) 7、“中医与西医要真正结合,扬弃上升为新医学、人体科学的医学,的确很不容易,我曾说过: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工作中的珠穆朗玛峰!难的原因在于新医学是人体这样一个开放的巨系统的科学,除了中医、西医用的语言概念不同,还要用新的思维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对此我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召集对此有兴趣的中医、像您和对此有兴趣的西医、像吴阶平大夫开讨论会。所以我寄厚望于中国人体科学学会。” (1996年2月29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126页) 8、“‘泛化’思想来源于‘象’即意象、形象,也是从整体上认识事物。这一思维方法的优点在于宏观,能避免微观方法的因小失大。我国的中医就是用这个方法,所以我们称之为‘唯象中医学’。”“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来看问题,则‘小’,微观认识不是可以不管的。也就是您还应该下点功夫学些西医学、生理学,使对人体的认识能落实到物质基础——细胞,以及细胞的内部物理与化学过程。然后把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即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这是对人体这样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进行研究认识的方法。所以我几年前就向您宣传这个观点,唯象中医学是第一步,下面的任务是把唯象中医学与现代西医学辩证地统一起来,扬弃为更高级的医学,21世纪的医学。” (1995年11月19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098页) 9、“从巫术到医学是人类历史的普遍发展规律,世界各地都如此,西方也是这样的。在西方,后来科学逐渐进步深化,就成为现在所谓西医学。但近年来又发现西医的一套也遇到困难,所以又找到中国的中医学。这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是一点不奇怪的,是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包括人体的认识。我们要从机械唯物论的西医走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新医学;这是人体科学的任务。” (1996年6月16日致陶先刚——《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152页) 附:钱学森关于人体科学语录 1、钱学森教授谈人体科学 人体科学究竟是什么?在我们的思想中,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一个大的部门。它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平起平坐的。 人是一个巨系统,其复杂程度超过大系统.这样的一个巨系统又是和周围的宇宙起作用的。宇宙是一个超巨系统,人体巨系统是在宇宙这个超巨系统中一个开放的极其复杂的巨系统。 人体科学是尖端的尖端的科学,还不算,是尖端的尖端的科学的平方。 2 、钱学森教授谈人天观 人天观这个字是来源于宇宙观的,即大宏观宇宙学中提出来的人天观。其基本思想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之所以是这么个物质世界与人的出现有密切的关系,或者反过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么一个物质世界,所以才会出现人。研究人可以反过来对我们研究整个宇宙有所启发。这就是宇宙观的人天观。 3、钱学森教授谈第四医学 从人体科学的观点看,临床医学还可以有更大的发展,过去讲医学系统,第一医学即治病的医学,第二医学是保健防病的医学,关于第三医学的概念,有些不同意见,我们翻译成"康复医学"是不恰当的,应该叫"再造医学"即人体器官的再造。 从人体科学着眼,我认为还应该有一个第四医学,就是开发一般人没有的功能,如特异功能,我把它叫做"超越医学"。我们要超越自己.创造,这是我们的人体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中又可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要用人体科学的方法,提高体育运动成绩。 第二是用人体科学的方法提高的智力。 第三是诱发特异功能,发挥人潜在的常人没有的功能。我认为,人体科学研究要考虑第四医学,即超越医学的问题。 第四医学不是直接对付疾病的,第四医学是用"性命双修"来提高人的功能状态。人的功能状态提高了,人的潜在功能发挥出来了,人的素质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人体科学的社会任务,应该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目标。
个人分类: 抄袭剽窃|34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40、钱学森论中医现代化问题
baishp 2012-12-2 15:25
(博主按:此文又称《中医与之现代化》,据说是 钱 学 森 晚年所作。但具体的写作时间及传出背景本人无从考之。 钱 学 森从上世纪80年代初即积极置身于中医现代化事业,至其仙逝时止几近30年,留下的有关著述、资料亦无数。人,在接触、研究任何新问题时,其认识过程必定都是曲折的,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发生深化或改变,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更何况象中医现代化这样高难度的、前无古人的问题。由于此文的写作时间,使得它在钱 学 森的所有有关著述、资料中,更显其特别的重要。若此文中有观点与其以前资料中观点相矛盾,自是当以此文观点为准。特说明之。为我后面评述、及博友阅读的方便,现转贴于此。全文约3万字。) 钱学森论中医现代化问题    内容简介 1 古往今来谈医学 2 中西医结合之路  3 结合的焦点 4 病因病机与中医诊断 5 药理方论 6 意识在人体的重要作用 中医的现代化可能引起医学的革命,而医学的革命可能要引起整个科学的革命。 --钱学森 现代的各自然学科几乎都只有一个国际通行的学术体系,唯有医学最为独特,至今仍分裂为两大独立的体系,这就是现代医学(西医)和民族医学(主要代表是中医)。在人类历史上,中医、西医是各自独立地朝同一方向前进,中医曾有着几千年的辉煌,而西医主要在近代一二百年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时至今日,西医临床疗效日益困惑,而中医尚与现代科技结合不力,其潜力远未发掘。如何使山重水复的当今医学走出一条柳暗花明之路,重现中医应有的光彩,从而实现中西医汇通合一,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世界医学体系,显然是中国医学界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也是人体科学最大的挑战。 1 古往今来谈医学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渐形成,反映这一时期的医学并成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内经》。中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把人和自然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认为疾病的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重视肌体的内因,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相干”的观点,所以治病就是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在诊断基础上形成了以“四诊”为诊察方法,以“八纲”为辩证纲领,以“脏腑辩证”为基础进行临床辩证的理论。在疾病的防治上,重视预防,主张“未病而治”。在具体治疗上,强调“辩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并提出“标本缓急”,“虚实补泻”,因人、因地、因时施治等一系列治疗原则。   西方医学是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自然科学不仅为西方医学提供理论基础,也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西方医学的成就和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从发现血液循环到心脏手术与器官移植,它取得了神话般的进展;从合成抗生素到大量化学药物的出现,它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从克隆技术到药效、药理,它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从最初使用的显微镜到目前的CT、核磁共振,西医诊断手段更是让中医望尘莫及。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近数十年来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却正面临着日趋严重的报复:一方面,和人类息息相关的森林、土壤、水域、空气等不断受到污染和破坏,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外环境产生了超出人体生存适应允许值的变化;另一方面现代生活中高度紧张的工作节奏、广泛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改变,导致人们生理和心理的严重失调,于是,还未来得及喘口气,一道道新的难题又摆在医学工作者面前:首先是疾病谱不断翻新,一批批为西方医学所棘手的难治性疾病纷至沓来,正在成为笼罩在人类头上的巨大阴影,其中有些已排在死因前列,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有些则在迅速蔓延,如爱滋病等,引起全球性恐慌。其次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人类对生命质量的要求和对健康长寿的向往变得更为强烈,保健养生日益成为医学科学主题之一。   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导的西医学,面对现代难病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现代难病多属于整体性疾病,病因复杂隐匿,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牵制,病变涉及脏器广泛,因此,用包括手术、药物在内的、固定的规范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已知诊治方法,常难以奏效。同时这种方法本身又往往忽视人体自身的防卫抗病能力和自身修复的主动性,其次,必须着眼于生理、心理、全方位多层次的调节才能达到目的的康复保健,对长期致力于“对抗”为主的西医学来说也办法不多。   西方医学之短,恰恰为中医学所长。中医学立足于自然过程和生命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和多种药物与非药物防治之法,无论是现代难治病,还是康复保健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就现代难治病而言,中医颇适于对它的诊疗,如中医学的整体动态观察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深入认识现代难病的本质,而依据中医学逆向思维的方式,审证求因,则可从疾病所显现的征候去探求现代难病的病因病机;尤其是中医学的辩证论治,不仅根据其出现的证候进行细致的整体分析,而且可在不同阶段作动态处理,这对于具有个体医学特征的现代难病有着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中草药及其处方,它们经过了最长时间和最大人群的人体实验,对其潜在力进一步挖掘,对其向调节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将为现代难治病的攻克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由于受道家文化延年益寿思想的直接渗透,保健养生一直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几乎和这门学科同时诞生。它由整体观出发,重视身心交互影响,注意生活调理和体质锻炼,强调对时令地域的顺应,已经总结出一系列保健养生之法,包括精神养护、环境摄生、饮食调节、药物调养、气功按摩、医疗体育,和刚刚开始对这方面进行尝试和实践的西方医学相比,中医学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   中医学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与它独特的方法论是分不开的。西方现代医学主体模式是:把人体视为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与其生存环境中的致病因子相抗衡,对外采取化学杀菌、抑菌方法,对内用手术刀剥离清除病灶,简称对抗医学。这一简单医学模式往往行之有效,它曾给人类带来光辉的一页,使诸多危害人类的瘟疫濒临灭绝,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但是,直至二十世纪末,人们才开始意识到:仅仅用医用化学“武器”和手术刀并不能使人类彻底摆脱疾病的困扰,也不可能大幅度地提高生命存活质量。与西医的主体模式不同,中医把人体看作是一个与外在世界变化对立统一的开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内在各个部分之间的不平衡被认为是人体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不平衡造成了人体与外在世界变化之间矛盾的激化。与中医这种病因病机的认识相对应,中医的治疗原则就是调节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从而避免人与自然变化之间矛盾的激化。如:“削有余补不足”。“削有余”是指当生病时,五脏不平衡,必有一脏脏气亢进,一脏脏气虚弱,需要把亢进的脏气削弱,“补不足”是指把虚弱的脏气补足。削与补的依据是五脏达到平衡,中医师通过切脉来把握人体脏气的平衡与否,根据脏气的虚实进行削补、用药。此外,在施治过程中,中医中药是可以掌握知变应变原则的,则不会出现削过了头、补过了量的新的不平衡现象出现。中西医的区别就在于此,即中医用药是全面地调整人体五脏功能的,西医用药则是以杀菌、镇静为主的,不可混为一谈。   哲学是一切理论产生的源泉,中医产生于有着深厚哲学基础的古中国,自然在医学理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之处。事实上正是这样,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相通的,“医易同源”就是对这种相通性的一种客观认识。我们只要从宏观深入微观,从医易有关系入手于中医理论循序渐进地研究,就可以发现中医理论中的各个学说,均是以易为本源的,并且全部具体应用到人体生理、中药药性、辩证施治以及病因病机等方向。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药物归经、药的升降沉浮、四气五味,五运六气学说、子午流注学说等等,都与《易经》有着渊源。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它直接来源于《易经》,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祥尽的发挥,如天人相应原理,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平衡原理等等均得到中医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这一学说直接指导了中医学理论的创立,这是不容否定的一个重大原则。   对现代的国人看来,一提到《易经》,人们就相当然地想到封建迷信,似乎它是封建迷信的总源头。而在过去的几千年来,国人一直把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自从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它就以明晰、易懂、可证伪性强等优点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任,而中国传统哲学则由于描述的原理是深藏在自然表象背后,并且难以理解以致遭到怀疑甚至否定。可以想像,传统哲学的基础理论难不到理解,它的衍生物――中医的不可理解是必然的。   至今还有不少人把中国传统哲学看作是古人臆想及主观的产物,这显然是受了西方科学的影响所至,因为西方科学一直不承认不可观察的基础物质存在,而传统哲学所描述的正是这种基础物质最基本的运动规则。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学说是“气一元论”,它所揭示的就是连续在宇宙空间的一种最基础的物质,是这种物质不对称的周期组织与离散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物质世界。由于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则是内在于物质本性的,而且在不断转化中存在的基础物质也是不可观察的,因此中国的哲学家一直潜心于研究万物运动最基本的原理,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对这种统一在万物之中的自然之“理”的一种客观描述。尽管它抽象了自然界中的几种实际物质,但它所揭示的却是普遍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规则”。   明白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我们就知道,中医学原理并不是仅仅是“直观的、自然的、朴素的”哲学系统,而是有着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这种基础就是内在于自然的统一性,中国的先哲们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并具体应用到实践之中了。与中国传统哲学不同,西方科学由于“原子论”实践的成功,就走向了一条还原论的道路,它的特点就是只承认自然本质上的泛统一性,而拒绝承认一切现象内在本质上统一性,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它只相信可观察的物质现象,而对那些支配这些现象的内在原理“熟视无睹”。由于欧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科学手段,从此西医走上了一条实验医学的道路,结构、静态、分析,其理论的证伪性较强,在科研方法上主要是还原论方法,即是将较复杂的、高层次的分解为较简单的层次,因此,西医强调在医学中就是把有机体分解为物理化学机械的过程,并以这些方面对机体及其疾病作出解释。这种还原论方法对机体各层次规律的揭示显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还原方法使我们对人体的认识从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的层次,达到目前的分子甚至更高的层次。   不可否认,面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工程的开拓,西方生物医学的前景还会有一番精彩纷呈的表现,继续为人类作更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它的理论框架的局限性是不可逾越的,如它不承认显微镜下看不到的连续物质,结果使人体与外在世界之间及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和整体之间的普遍联系成为虚妄,没有了普遍联系,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必然性就得到不认识,而没有必然性,科学存在的意义就令人怀疑了。今天的西方医学就面临着这样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局部精细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但我们对于整体的了解却越来越模糊。我们不知道自身和自然的关系,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内在原因,不知道大脑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不知道自身的未来等等,这些都是西方科学迷信他们精密的观测仪器,而拒不承认仪器观察不到的普遍联系造成的。   第一个向西方医学提出挑战的不是别人,正是西医本身,那就是精神病学的挑战,面对脑解剖学的局限,精神、心身病学失去了它的解剖学的支撑,接着便是免疫学的兴起,对解剖学提出了再次挑战。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生物医学,开始了对自身还原论的批判,他们开始意识到生命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是,无法摆脱机械还原论的羁绊,而没能及时找到新的理论基石。尽管20世纪初,现代物理学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崛起,从根本上冲垮了牛顿力学的机械还原论。20世纪40年代后,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的崛起,以及70年代前后,非线性科学、混沌、分形理论等一系列跨学科的兴起,都是对西方经典生物学理论基石的重大挑战,但由于西方科学观念的根深蒂固,其基础理论并没有取得相应的进展。 显然,不管是东方哲学,还是西方科学,它们所描述的都是同一个物质世界,自然对物质世界最终会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同样,不管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它们所描述的都是同一个生命整体,自然对人体的研究应该有同一个结论。尽管两者是在异质的文化土壤上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的,两者的沟通有一定的困难,但它们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不可改变的。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西方医学现有的知识,向内挖掘东方医学的核心原理,就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创造一门新兴的统一的医学体系。这种统一不仅能够沟通和完善中西医之间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更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而且这种统一将成为现代自然科学的突破口,推动整个科学体系的一场革命。 2 中西医结合之路   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主要是借着西方人的传教和洋枪洋炮打进来的,在16世纪,一批欧洲的传教士作为来华的先驱传教和传授西医学知识,并建立了一批教会医院,开办医学教育,编译医学著作。从1850年,英国传教士合倍译《全体新论》,到1935年间,共有二百多种医学著作在我国流传。   西医在我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以后,对中医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90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观点,一批学贯中西的人士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他们以西医的解剖生理来印证中医的理论,对中西医的特点进行比较,试图以西医药之长,补中医药不足。中西医汇通的思潮,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医学史,几乎所有的近代著名医学家,不但没有人公开反对这一思潮,而且在他们的著作中,不少人都采取了中西医比较,取长补短或用西医之说论述中医之理,虽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成就可言,但却反映了一个时代医学发展的趋势,是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性事件。   在中西医汇通深得人心的环境下,曾出现过废止中医的谬论。在这一论争中,一些医学家被西医学巨大的成就迷惑了,他们认为,中医理论缺乏客观的物质基础,因此它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于是否定中医的科学性便成了这些医学家的主要观点。还有一些医学家相信中医学几千来的实践经验,相信它内在的科学性,但他们同时也认为,要维护和发展中医学,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对中医学进行改造,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   不可否认,受西方医学的强烈冲击,中医学的地位江河日下,现代化不仅是一种面对西医的防御与反击,而且更是对现代医学的完善。我们知道,现代医学还不是一门完整的科学,回顾整个医学发展的过程,人类就一直孜孜不倦地与疾病抗争。但直到如今,无论小到普通的感冒,还是大到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生存的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以及老年退行性疾病,人类在大多数疾病面前仍然显得无奈,医学在整个科学面前显得多少渺小。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的脱节。   实践没有了理论的指导,就会盲无头绪,理论没有了实践的支持,就会毫无进步,理论和实践应该在医学发展中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在近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这两者却一直是对立的,对立的双方主要就是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医学是产生在东方这块文明古国的土壤上,由于古代哲学的繁荣,中医学走上了一条以哲学理论为基础的临床医学之路,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它的总代表。但它过于强调医学的理论性了,忽视了医学实践对理论的巨大支持,因此理论一直停留在原始阶段,长期以来没有多大创新。与此对立的西医学,产生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欧洲,由于还原论在各个领域的成功以及众多科学手段在医学上的应用,西医学走上了一条实验医学的道路,它强调医学实践的可观察性。但它过于强调医学实践的可证伪性了,以致忽视了医学理论的发展,忽视了人体内在以及它与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没有了理论的指导,西医学尽管各类知识甚多,但这些知识只是一些机械堆积起来的东西,并没有增加多少我们对自身疾病原因的认识。   显然,整个医学的进步不仅需要医学理论的指导,而且需要有的放矢的医学实践。但在实际的中西医结合中,大多数医学家只注意到了西方医学实践的巨大成就,而忽视了对基础理论的探索,特别是对传统医学――中医理论的研究,结果中医现代化变成了如何将中医纳入西方医学的范畴。“中医现代化”的口号已经喊了几十年了,但那些以研究西医无往而不胜的解剖实验分析方法,对中医、中药、阴阳五行、辩证论治、针灸经络原理的研究尝试,几乎是一个接一个的经历失败,中医作为一门“落后的”、“非科学”的文化遗产,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科学化”改造后,除了临床应用技术的改进,以及极少数非核心的边缘技术被西医拿去“取长补短”外,其核心理论依旧保持原貌,中医还是“不可理解”的中医。   随着用西医将中医现代化思路的不断失败,越来越多的医学家已经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没有出路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方法论的不同。中医非常强调人体与外在世界之间以及人体各个部分之间的普遍联系,虽然这种联系是现代西方医学难以观察得到的,但中医始终相信它的客观实在性,如经络学说就是对人体与外在世界之间以及内在各个部分之间普遍联系的一种归纳。而西医学一直是依赖于西方科学的先进仪器发展起来的,由于还原论方法的巨大成功,西医学与现代科学一样,始终不承认“精密仪器”所观察不到的基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样一来,没有连续的基础物质作媒介,普遍联系就成了一句空话。   自然界物质有各种各样的层次,有可观察的客观物质,有可借助显微镜观察的微观物质,还有不可观察的基础物质,在这些不同的层次中,微观总是决定宏观。但我们如何才能把握这些起决定作用的基础物质的性质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哲学的思辩和系统理论的研究。中医学是一门以东方哲学基础理论为根的一门医学,它所揭示的是人体与外在、人体各个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普遍联系,这些联系是深藏在表象背后的,因此它很难为西方科学的解剖方法所证实,但这并不意谓着它不存在。以经络学说为例,它所揭示的就是人体内部以连续水环境为基础的普遍联系,水的确在自然界太普通了,但它却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础,没有这种特殊的非线性联系方式,生物这种新的生命形式就不可能出现。中医学很早就注意到水这种物质在生物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认为是它在生物体内起着运输物质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或者说是起着运输“气”的功能,经络就是对这种循环通道的一种客观认识,它不仅包括神经、血管、淋巴,而且还包括微观的组织间隙,甚至涵盖整个生物机体。虽然中医学不可能象西方医学那样具体地指出水的分子结构以及它内含的信息传递的机理,但它为我们认识这种机理指明了方向。令人遗憾的是,西方科学始终将生命等价于生物,这样一来,水的特殊性就难以得到科学的认识,加上西医学一直用解剖学手段来观察人体,这样依赖连续水环境所进行的普遍联系就一直被排除在西医学的认识之外。   毫无疑问,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医学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西医发展的现状和几十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告诉我们了这一点。因此,发展医学理论,特别是对传统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发扬,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问题是,受西方科学思想的影响,不少医学家们还在千方百计地对中医进行艰苦的概念替换和理论易辙,力图将其纳入西方医学的范畴,从而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但他们哪里想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根,中医基础这个根系是否发达,将会直接影响中医这棵大树的生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的危机实质上是整个中医学的危机,中医的现代化首先是基础理论的现代化。   指导中医实践的理论基础是《黄帝内经》,其核心是天人相应、脏象经络、营卫气血、阴阳五行和辩证论治等等。这个理论框架近三千年被历代医学家奉为圭臬,从未受到动摇,几乎一成不变,如果摒弃了这个框架也就无中医的特色而言,但我们如何来认识这个框架的现代意义呢?实践证实,单靠中医学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的,中医理论的突破需要大量实践的支持,而西方科学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医学理论的突破提供了可能。   今天,中医现代化已经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特别是在21世纪,随着西方系统科学的不断发展,加上人们对东方哲学思想不断认识的加深,中西医之间认识论上的鸿沟将逐渐填平,它们终将会合在同一个层面上找到相互融通的途径和结合点。作为东方科学文明的代表――中国医学将在人类进步的洪流中积极吸取现代科学前沿的新思想、新观念、目臻发展完善自己的现代理论体系并以未来医学先导的身份,再次展示她新的科学价值。   的确,面对经过人类发展史上最长期最广泛的医疗实践的传统医学――中医学,今天已没有多少人再怀疑它内在的科学性。特别是在近几十年来,更多关于中医的研究,如天人关系的重新认识、经络存在的客观性验证、越来越多的医疗实践等,已无可置疑地说明,中医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原理,它是一种广义的科学。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真正理解它,但科学整体的发展趋势与东方科学的呼应已经预示着,中医的现代化将引起整个医学的革命。 3 结合的焦点   医学包括两个部分,医学实践和医学理论。理论能够为实践指明发展的方向,而实践又能为理论的验证和完善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医学的良性发展就是建立在两者的相互促进之上。然而,在现代医学体系中,西医学注重于实践,而中医学则更注重于理论,两者本来可以是合二为一的。但由于西医学只着重于微末细节方面的研究,而忽视了对整体的把握,因此西医尽管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人体的知识,但这些知识仅仅是一些机械堆积起来的东西,它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疾病产生的真正原因。与此同时,中医学则一直固守着经验积累和解经的思路和方法,严重窒息了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   有实践而无理论不能成为科学,有理论而不能指导实践那就是空论,理论和实践如何才能够结合起来使现代医学走出一条光明之路呢?要认识这一点,我们还必须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说起。自然界是统一的,这不仅是现代科学发展不断证实的一点,而且也是古代哲学家们思辩的结果。在古中国,揭示这种统一性的学说就是东方哲学的基础“气一元论”,按照这种学说,气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微观物质,它充满着整个宇宙空间,而且是在不断紧张地运动中存在的。统一的物质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就是由这种物质组织起来的暂态有序结构,丰富多样的世界就是由这些相对稳定的事物所组成的;另一种则是通过连续物质周期性地组织与离散进行运动的能量场,由于在不断转化中存在的统一物质――“气”是不可观察的,因此东方的思想家们特别强调认识自然的另一条途径――哲学的思辩。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整个西方科学就发端于欧洲人对古希腊“原子论”的实践。按照这种“原子论”学说,自然界可观察的物质是由少数几种本质不同的粒子组成的,不可观察的就是虚空。由于后来的科学实验证实了原子的存在,西方的科学家们便认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这些微观粒子的挖掘来认识自然界,于是西方科学走上一条还原分析之路。   应该说,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哲学的思辩方法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哲学家们从外在的观察和内在的体验中认识到自然界的统一性,而科学则从更多的实践不断证实了这一点,如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哲学和科学仍是分道扬镳的,哲学相信自然界在物质上的连续性,而科学则不承认不可观察的存在;哲学相信物质和能量内在的统一性,而科学则把统一的物理世界机械地分为物质的实体和非物质的能量;哲学相信自然内在的必然性,而科学则通过量子力学否定了因果论证……等等。如此巨大的差异使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仍处于十分迷惘的境地。   二十世纪是两种思想激烈斗争的时期,同时也是两种思想相互融合的时期,通过近一个世纪的酝酿,一种新的科学思想――系统理论诞生了。按照这种思想,自然界是连续的,统一的物质就充满着整个宇宙空间,这些物质是在不断紧张的运动中存在的,不时有一些局部物质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可观察的实体,同时又有一些物质在周围物质的压迫之中离散开来沦于混沌之中,自然界的能量就是通过连续的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流通于自然之间,从而把整个自然界普遍联系起来。既然自然界统一于一种物质的组织与离散,那么我们很容易想到,大到有限的宇宙、巨大的星系、星体,小至组成它们的微观构件分子和原子,甚至是更微观的基本粒子,中间还有众多的生物、生物系统、人类社会等等,它们都是一些生命系统,而且它们都遵循着同一个物质运动的规则。   每一类生命系统都对应着一种特殊的非线性联系方式。与宇宙这个巨大的系统对应的是引力波,它由组成宇宙的微观原子的生存竞争所引起,通过连续在宇宙空间的统一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传递着宇宙整体的意志。与非生物集合对应的是电磁波,它由组成原子的微观电子生存竞争所引起,通过连续在原子空间的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传递着它们彼此间的信息。与生物对应的是生物波,它由组成生物的微观基础――细胞之间的生存竞争所引起,通过连续的水环境中水分子在无机离子周围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传递着整体的信息。可以说,在自然界中,整体的普遍联系都是以连续在系统之中的某一层次的微观基础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进行的。然而,连续在系统微观的基础物质往往是难以观察的,要认识它只能通过哲学的思辩,如果基于观察不到不便承认它的存在,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误区,西方科学的畸形发展就是由于西方的科学家们一直迷信他们精密的观测仪器所造成的。   西医是西方科学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忽视了人与外在世界之间更为本质的能量场联系,一直将人孤立出变化的自然之外进行研究,而且对组成人体的各个局部的研究也是同样,它忽视了整体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连续的水环境,将整体分解为一个个互不联系的机械构件,这显然影响了西医对人整体的把握,特别是对整体疾病产生原因的认识。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无疑是更具理性的,它很早就把人看作是与周围世界相通的一种东西,这里统一的物质――“气”就是沟通人与外在世界的媒介,气在自然界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层次对应着不同的气的形式,如在人与外在世界之间不仅有物质实体这种气的形式,而且还注意到不可观察的能量场;在人体内部,气同样也是有层次的,如流动在血液中的物质之气,流动在神经中的能量之气,特别是依赖连续的水环境流动在整体各个局部的生物之气。由于这些气是不断相互转化中存在的,因此中医始终把人看作是与自然相统一的事物,而且很注意内在的普遍联系。   毫无疑问,注重思辩是没错的,因为自然的原理是内在于物质本性的,我们不可能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实验来获得,它只能通过哲学的思辩。但是,任何思辩的成果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不仅来自对人体内在与外在关系的体验,而且还依赖于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实践对它的检验,科学的观察和哲学的思辩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然而,东方的思想家们太过于注重对基本原理的探索了,以致于忽视了科学的实践对它的支持,科学也因此一直停滞不前。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都会引发自然科学的一次革命。500年前,东方科学思想的西扬推动了西方科学一场浩大的革命,而在今天,西方科学的东扬又为另一场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这就是西方科学实践与东方古老的哲学思想相结合。我们知道,东方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阴阳五行学说,现代不少人认为它并没有多少科学的基础,实则不然,它的根基就是“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对气这种统一的物质运动规则的一种形象的描述。气本身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基础物质,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先哲们从此得出了阴阳学说:对每一个事物来说,世界都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在相对稳定的个体(阴)与在不断变化中存在的外在世界整体(阳),两者之间首先是对立的,或者说每一个事物都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但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不断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并自觉地成为它的一部分为基础的,如果不能够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和谐,这个事物就只能不可逆地在竞争中走向灭亡。通俗地说,阴阳学说揭示的就是一个“整体决定局部”的道理。   从热力学第二定律被归纳出来以后人们就发现,每一个系统内部都有一种永恒的运动趋势,这就是不断地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但一旦完全达到了平衡,这个系统就没有了中心和层次,灭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由于以往科学上一直迷信绝对对称的时空观,忽视了连续在宇宙空间中的物质永恒的不对称运动,结果使不少人误认为世界将走向灭亡。实则不然,虽然世界上的物质是统一的、对称的,但物质本身发展的过程却是不对称的,这使得自然界出现了永恒的不对称运动,也正是这种不对称运动使在反抗这种变化中存在的每一个系统获得了连续的发展动力。   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这不仅是指宏观的每一个生命系统,而且也包含组成系统的每一个要素。事物有了这种本性,才会在不断竞争中有生有灭。当然,物质本身是不会无中生有,更不会从有到无,产生与灭亡的只是物质的组织形式罢了。当局部物质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的时候,就会成为一个物质和能量的秩序整体,在每一个系统中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要素,当这个要素在竞争中走向灭亡的时候,物质就会离散,内聚的能量就会不对称地释放出来,并重新引起周围物质的再组织,以此类推,能量便会通过连续在系统内部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流通于系统空间,系统不断走向平衡的趋势就是由众多要素的竞争产生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孤立系统中,系统的发展趋势就只能是不可逆地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但在真实的自然中,不对称的运动是永恒的,自然界的物质也正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系统。系统的性质是由最初的生成环境决定的,因为哪一个要素在与众多要素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成为统治者决定系统的性质,取决于哪一个要素能够优先得到环境的支持。当某一个要素竞争出来成为统治者以后,这个要素就会通过诸要素之间的竞争不断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每一个要素身上,从而使整体出现了目标上的统一性。   在现代科学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用信息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心要素对整体的控制,但对信息的本质却一直误解很深,仿佛信息是超脱于物质之外的一种东西。实际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的,信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必然有它的物质基础。我们知道,世界上的物质只存在两种运动方式,一种是线性的运动,即相对不变的实体沿着一条连续的轨迹而在空间移动,如我们所摄取的食物的运动、血液的循环,我们的呼吸运动等;另一种运动则是非线性的,它是由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竞争引起的、通过连续在系统中的基础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进行传递的一种能量包,如将组成宇宙的所有原子和整个宇宙的发展联系起来的引力波、将原子联系起来成为一种有序集合的电磁波、还有将组成生物的各个细胞和整体普遍联系的生物波。显然,信息就是对单位时间内物质运动量的一种客观描述。它不仅包含在实体的线性运动之中,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在连续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这种非线性运动之中。   每一个系统的存在都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自然整体的发展为基础的,如果它不能在与外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迅速与之相平衡,那么它就只能在与外在世界的对立中走向灭亡。因此,整体的各种物质运动或者说信息必须畅通无阻,才能够在中心要素的协调下迅速走向平衡,并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平衡,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与外在世界相适应的过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来调控整体平衡的理论就是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相同,五行学说的基础仍然是“气一元论”。先哲们很早就发现,如果不对局部的要素进行控制,这些要素就会亢而为害;如果没有对局部要素的扶持,这些要素就不可能在众多要素的竞争中产生、发展。五行学说就是一种通过诸要素之间的竞争和协同来表达整体意志的一种理论:与整体意志相顺应者就会得到系统整体的支持,从而在系统中不断产生、发展、壮大;而那些与整体意志相违背者,就只能在与众多要素的竞争中不断衰弱,并很快走向灭亡,整体的非线性联系就是通过这些要素不断在整体内部周期性地产生与灭亡进行的。由此可见,人体每一个局部的变化都是整体意志的一种缩影,整体的意志就体现在微观物质的非线性运动之上。   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一种有序集合,这种集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有秩序地运动的。这种运动不仅体现在物质有秩序的流动上,而且还体现在能量有秩序的流动上。五行学说就揭示了人体物质和能量的流注次序,并提供了一种有效调控整体平衡的一种方法。如某一部分功能弱了就可以增强它的上游部分的功能,从而使整体按照自身的运动方式进行调整;如某一部分功能过强了就可以刺激与对应的下游部分的功能,从而使这种强势按照自身的流动趋势进行化解。只有不断保持整体上的一种平衡,信息才不会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失真和变形,整体才能够在中心要素的协调下不断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平衡。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在形成的一开始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就是对这个学说的高度概括。人是一个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系统,这里的外在世界变化不仅包括社会关系的变化,更主要的还包括自然环境的变化,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然后才会是一个社会人。影响外在自然环境的变化因素是非常多的,如整体宇宙的变化会通过引力波影响到组成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原子,周围星体位置的变化会通过电磁波影响到我们的体液环境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传递,此外还有我们生存条件的变化等等。我们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生存在这种内环境中,因此当外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些细胞都会随着体液环境的变化而随之发生变化,人体的生理周期就是外在环境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人体的。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人是与外在世界相对立的一个事物,但如果我们能够谨慎地反思自我,那么你就会发现我们还统一于外在世界的变化之中。因为我们与自然整体相比。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不自觉地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是它存在的先决条件。如果我们整体不能迅速达到平衡,那么我们对外在自然变化的适应就会出现滞后,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就会加剧,疾病就会因此而产生。   人体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这是由于组成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生存在连续的水环境中,水分子在这里不仅起着整体物质运输的功能,而且还起着整体能量传递的功能,经络学说就是对这种连续水环境的一种客观描述。当然,经络并不是没有大小主次之分的,从大的干道来说,物质运输有血管,能量传递有神经,小的干道有同时传递物质和能量的淋巴管,还有微观的体液循环通道――十四经脉。在这些层次中,微观决定宏观,整体决定局部,也就是说体现整体意志的十四经脉在整体之中是更重要的,它决定着宏观的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   穴位处流通着大量的水和无机离子,当外在自然变化影响到内环境的时候,它首先被体表的穴位感知并将这种信息沿着经络传递到与之联系的各种组织器官。穴位处有大量的神经网络、血管网络、淋巴网络,可以说是它将人体的这些主干道与局部的各种组织细胞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局部能够根据整体的意志调整自己的运动方向,将整体始终保持在一种步调一致的状态之中。如果这些内外联系的窗口不畅通,那么内在与外在、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就会受阻,从而影响到整体的平衡,进而影响到整体与外在自然的平衡,疾病就是由于这些不平衡产生的,因此,中医学非常注重这些窗口的作用,而且还发明了诸如针灸、药物归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恢复这些窗口的功能。   人体是一个有秩序的整体,这种秩序就体现在人体各个部分在反抗外在世界的变化中能够统一起来,有序地释放反抗能量来达到反抗的目的。反抗能量在人体的流动是有一定次序的,它就是沿着围绕五脏六腑的经络和自主神经系统进行的。心脏是这种能量有序释放的中心,因此中医一直把五脏六腑看作是人体的中心,特别是把心脏看作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因为这种能量的周期供应决定着大脑中众多信息的竞争结果,进而影响到全身的运动。 经络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学说之一,它根据人体能量的流注次序将各种脏腑有序地排列起来,指出了它们彼此之间的阴阳表里、生克乘侮关系,以及它们和外在自然变化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这里的脏腑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脏器,而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这些生命不仅与外在自然之间有着普遍的联系,而且与整体的各个部分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深层次的联系,是这些众多的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巨大的生命系统,而这些联系的根本就是经络。 4 病因病机与中医诊断   中医学的精髓就是阴阳五行学说,这个学说以阴阳和五行这两个概念形象地揭示了存在于系统之中的普遍规律。按照这个学说,每一个系统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巨大的,每一个系统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自觉地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并成为它的一部分为基础的。因此,中医认为,一切病因,不管是内因还是外因,本质上都是局部的人体与自然整体之间或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与人整个机体之间矛盾的激化造成的。人体是一个五脏为中心、六腑为辅助的自平衡系统,整体的意志就是通过这个相对平衡的内环境施加到全身各处的,如果局部不能迅速与整体的变化相平衡,信息在从局部到大脑或从大脑到局部的过程中就会失真和变形,人体生理活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就会被干扰和破坏,人所有的病机变化,就是由局部与整体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   大脑是人体的信息处理中心,人体所有的信息都从全身各处汇聚在这里进行处理,然后通过神经将处理过的信息传递到全身各处,从而统一整体的活动。在许多人看来,大脑是自主地处理信息的,实则不然,大脑自身并不会自由地处理信息,它只不过是体现整体意志的一个容器,来自全身各处的信息在这里进行竞争,与整体意志相和拍的信息就会被优选出来并最终上升为整体的意志统治全身,而那些与整体意志相违背的信息就只能在竞争中被淘汰或自觉地顺应整体的意志与被优选出来的信息相和拍,这样,整体才能够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统一起来,并不断与这种变化相平衡。体现整体意志的是以心脏为中心的脏腑系统,因为这个系统对外在世界变化反抗能量的产生是人体运动能量的总源泉,心脏对身体各部分血液的不对称供应体现了这种意志。   大脑处理信息的机理我们已经明白了,人体信息的不同就体现在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周期组织与离散的频率之上,而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周期递进是这种非线性联系方式产生的基础,因此,人体信息的差异也可以说体现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神经的自由氢质子的迁移量上。大脑内的所有信息的处理是通过氢和氧的化合反应来完成的,我们知道,大脑只占人体总体积的2.5%,而它所需要的供血量却占人体的20%以上,原因就在于大量的信息处理需要大量来自血液的氧,一个氧原子能够和两个氢原子化合成一个水分子,如果单位时间内心脏的供氧量与某一个信息对应的氢正好化合,那么这个信息就会在大脑中被优先加强,有了来自整体能量的支持,这个信息能够竞争出来并上升为整体的意志是必然的,不管这个信息最初的强弱。由此可见,大脑不过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它也不可能象通常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凌驾在整体之上。   一个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如果这个系统最终达到了完全的平衡,这个系统就灭亡了。不过,外在世界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存在的,这正是系统发展永恒的动力所在,人体与此同样。当外在世界变化被人体各个部分感知以后,这些信息都会通过神经系统传向大脑,所有信息在这里进行竞争,最终有一个与整体意志相和拍的信息被优选出来影响整体的运动,而这种整体活动又会决定新一轮信息的竞争结果,以此往复,整体就会连续地对外在世界产生适应性变化,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与外在世界变化做斗争的事物。   在现代科学中,人们是用“功能态”这个名词来描述人体这种不断对自然变化的适应过程的。显然,不同的功能态就体现在大脑不同的意识之上,同时也体现在整体以这个意识为中心的活动之上。意识是人体与外在世界对立统一的产物,虽然人体与外在世界的联系是广泛和深入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将影响意识的原因分为三类,一类是从微观层次上影响人体活动的,如引力波将组成人体的每一个原子和整体宇宙的发展联系起来,电磁波将人体与近距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如太阳光照的强弱、地球的周期运转、气象的变化,特别是月球围绕地球的运转,更是明显地影响到人体内以连续水环境为基础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影响到人体各种功能态的变换。如人体的觉醒功能态和睡眠功能态就是由这些微观的因素引起的。另一类是通过人体与外在世界的物质交换,如药物、饮食、呼吸等,这类因素对意识的影响一般是通过改变内环境来实现的,如催眠药;第三类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是通过一种特殊的非线性联系方式――语言组织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化,来自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信息都会直接影响到人体意识的产生,进而影响人体的各种功能态的变化。如人的喜、怒、衷、乐等。   一个完全健康的人是一个能够迅速适应各种外在世界变化的有机整体,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真实的人都是处于一种亚健康态。尽管人都可以从一个功能态到另一个功能态,但整体的变化都是跟不上意识的千变万化的,它总是滞后于意识一个时间。当这个时间滞后越来越长,整体跟不上这种变化时,即整体还远未达到平衡,新的意识又通过这种不平衡的环境来影响全身时,信息在这里传递就整个失真和变形了,自然意识对整体就失控了,疾病从此就产生了。   中医学是一种调适人体与外在世界变化相平衡的学问,它的治疗原则就是要恢复整体的平衡,从而使人体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但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当整体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局部的细胞就会在这种不平衡的环境中产生变异,之后这种变异的细胞影响内环境,进而影响意识,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恢复整体的平衡,必须要抓住其中影响整体平衡的主要矛盾,找出病因,才能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中医是用“证”这个概念来对人体疾病进行本质性认识的。这个证不仅是对人体各种功能态的一种认识,而且含有辩证诊治的思想。中医辩证方法有多种,如八纲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等,其中八纲辩证是各种辩证的总纲,其核心就是根据四诊资料,应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病变的大体类别(阴、阳)、部位(表、里)、性质(寒、热)以及邪正盛衰(虚、实),从而反应人体病理功能态的总情况。其它辩证均以八纲为总则,侧重地认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病理情况;反之,其它辩证又是八纲辩证的基础。   应该说,中医的“证”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它所揭示的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在动态变化中的不平衡关系。与中医相比,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是更为客观的,它所揭示的是变异的组织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的一种差异。中医是以调整内环境的平衡来恢复细胞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而西医却是以改变、去除或替换局部细胞的方法来医治疾病的。显然,中西医是各有所长的,对待已经变异的细胞用西医方法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它能迅速改变这些病变细胞对内环境的影响,从而显著改变人体功能态。但这种方法却是治标不治本的,细胞生存的环境没有发生改变,新的细胞还会继续在这里产生变异。特别是在对待一些在发展中的病症,细胞还没有发生显著变异,西医就会无能为力。中医却不一样,虽然它不能象西医那样迅速根除病变细胞,但它却可以改变内环境,使病变的细胞重新恢复原有的功能。特别是对那些在发展中的病症,中医能够根据疾病的发展状态辩证施治。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它们所研究的都是同一个对象――人体,自然它们完全可以统一起来。但在实际过程中,中西医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中医非常强调“整体决定局部”,而西医却非常注重“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正是这种方法论的不同,中西医各自朝着两个相反的方面背道而驰。其实,真理往往就在它们中间,整体决定局部是没错的,但局部同样可以反作用于整体,两者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   在以往的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中,为了使中医的“证”更加客观化,学术界作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整个研究主要围绕五脏证、八纲证和气血证展开,抓住了中医证的核心内容。选用客观检测指标来自各个系统。大至器官水平,小至分子生物学水平,在各项具体的研究中,人们都无一例外地获得了预期的结果,验证了中医“证”的科学性。但是,由于以往对中医方法论的忽视,过分地强调了局部,中西医结合一度举步艰难。   在中医学中,阴阳是构成证的核心要素。众所周知,阴证和阳证为八纲之首,乃纲中之纲。显而易见,阴阳在证的构成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舍弃阴阳,中医的证基本上就不存在了。阴阳学说所揭示的就是整体决定局部这样一个自然的基本规律,在局部的人与自然整体这对矛盾中,人的存在是以自觉地顺应自然整体的变化为基础的,如果人体不能在整体上迅速达到平衡,那么它就不能迅速与自然变化相平衡,疾病就会由这对矛盾的激化而产生。显然,各种不同的疾病就体现在人体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矛盾之上,或者说各个器官的组织细胞与其依赖生存的内环境之间的矛盾之上,如果这种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外在世界的不规则变化引起的,那么这种证就是“阳”证;如果这种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局部细胞对内环境变化的不适应累积而成的,那么这种证就是“阴”证。如果这种矛盾主要是由外及内引起的,那么这种证就是“表”证,如果这种矛盾是由内及外引起的,那么这种证就是“里”证。   人体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这里经络是整体普遍联系的主要通道。经络的物质基础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就是人体连续的水环境,因为人体不仅几乎所有的物质运输依赖于水分子,而且几乎所有的信息同样依赖于这种连续在整体的水分子,所以,整体的功能状态就体现在水分子即时的性质上,如这种环境中自由氢质子的数量。如果这种性质即利于整体的物质运输又利于整体的信息传递,那么来自局部的信息就会迅速及时地传送至大脑,然后经过处理很快地将应对信息传递到全身各处,再辅以血液的不对称供应,整体就会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之上。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一般的情况下总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这种环境中自由氢质子的数量过多,虽然整体的信息传递速度快了,但整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发生紊乱,“热”证就是对这种功能状态的一种描述。反过来,如果这种环境中自由氢质子的数量过少,整体的新陈代谢就会迟缓,信息传递就会放慢,那么人体就难以迅速适应变化的环境,这种功能态就是“寒”证。同理,“虚”证就是局部组织细胞不能适应内环境的变化,而“实”证则是局部组织细胞功能亢进,它不仅自身不适应整体的变化,而且它反作用于整体,使整体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之下。   通过对“八纲辩证”的理解,我们就知道,中医的“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它不仅包含疾病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而且包含着病因、病理、病位、病变性质和发展趋势。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为配合,通过经络将五脏、六腑、形体、组织与器官联系起来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将影响到整体的功能状态。人体的各种功能态是由不同的意识来体现的,而意识又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因此,关于体现整体意志的脏腑功能状态的认识在中医整个辩证论治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辩证论治体系是以脏腑辩证论治为中心发展完善而来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从整体上来把握各种功能态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了:证就是对人体各种不同功能态的一种描述,它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人的意识状态,当人经常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时,这就是局部病变的前兆;二是病人自身的感觉,当局部经络不畅通的时候,就会相应产生不同的感觉,如痛、沉、麻、等感觉;三是与整体意志相对应的心脏供血,它表现在人体各种不同的脉象上,“脉诊”就是中医特有的考查人体功能状态的主要方法之一;四是体现在体表,整体功能态的任何改变都会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体表,通过对体表各种症状与体征的诊察,就可以得到人体功能状态的一些认识;五是体现在内在脏器组织细胞的病变,西医主要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诊断疾病的。   认识到人体各种功能态与它在人体的具体表现,我们就可以将中西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疾病的诊断上,我们不仅可以利用中医的“四诊”方法在局部病变之前及时发现,消灭疾病于荫芽之中,而且在病变发生之后可以利用西医方法确诊,使疾病诊治更加有的放矢。在疾病治疗上,我们不仅可以利用中医调节内环境平衡的方法来达到治本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在局部细胞发生突变之后迅速切除,以更有效地恢复健康。总之,人体功能态的理论沟通了东西方两种医学,使人们对人体巨系统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突破,而这种突破不仅会带动已有疾病防治上的突破,而且在面对各种新的疾病时,我们也能从容应付 5 药理方论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一大法宝。数千年来,中药对中国人民的医疗保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自从西医西药传入中国以来,很快以它的精确明晰、广谱速效占领了中国医药的主导地位,让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中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应该说,为了迎接挑战,国家对于医药的研究已经投入很多人力与物力,无论是“八五”、“九五”攻关,还是中药现代化行动纲领,以及现在的863攀登计划等等都有中药的内容,但结果却是一个题目翻来复去地提,各个计划都列,目前尚未有什么大的收效,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中医药落后的现状是不可否认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摆脱不了落后的原因,关键在于我国的中医药发展一直没有把握住世界医药发展的趋势,没有充分发挥中医药应有的特色。最近几十年来,由于化学药品毒副作用的不断出现,世界疾病谱的改变,医药模式的转变,一个人类回归大自然,重新重视天然药物的热潮正在逐渐形成,而这正是中医药的特色所在。但我国的医药界并不是努力去站在发展的潮头,而是一直紧跟在西方医学后面,亦步亦趋,没有多少创新精神,甚至一些人还要将中药西药化。毫无疑问,一个没有特色的东西本身是没有多少生命力的,中医药的发展也是如此。   中医向来认为,是药三分毒。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不断走向平衡并与外在自然变化相平衡的有机整体,任何针对局部病患的药物都会影响到整体的平衡,所以,在中医学中药物通常被称为毒药。如张子和所言:“凡药皆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之谓”,汪机则说:“药……以能攻病,皆谓之毒”等等,其所言之毒药,实指药物,换言之,毒药即是药物的总称。中药的特点就是不干扰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副作用很小,有的并有适应原样的双向调节作用。因此,在中医历来就有“药食同源”之说。   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药效较慢,让人很难理解是那种化学成分在起作用。与中药相比,西药的成分比较简单,药效立杆见影,而且它具体地指出了药物起作用的原理,让人更为信服。然而,随着的西方医学发展,医学家们已经发现,尽管西药在治疗一些传染性疾病方面疗效显著,但同时也表现出了它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药物病和药源性疾病增加,特别是某些药物致畸、致癌,已经引起人们的不安。特别是对一些没有器质性病变的疾病,如城市病、“富贵病”、身心疾病、精神性疾病、忧郁症、疲劳症等更令西医难以对付。   西方医学之短,恰恰为中医学所长。中医学立足于自然过程和生命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和多种药物与非药物防治之法,无论是现代难治病,还是康复保健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就现代难治病而言,中医颇适于对它的诊疗,如中医学的整体动态观察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深入认识现代难病的本质,而依据中医学逆向思维的方式,审证求因,则可从疾病所显现的征候去探求现代难病的病因病机;尤其是中医学的辩证论治,不仅根据其出现的证候进行细致的整体分析,而且可在不同阶段作动态处理,这对于具有个体医学特征的现代难病有着重要意义。   古代的医学家们常说,医药同源。的确,中医学和中药学的诞生、发展、完善是同步的。人类在史前就曾尝试过用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与疾病做斗争,自从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祖先们就为后人留下了有关用药物医治疾病的宝贵史料。例如,我国的《神农本草经》等许多医学著作都反映了医疗疾病中药物的重要作用,表明了医与药的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现代中药药理的研究正是循着这条密不可分的关系发展起来的。   在许许多多中药的基础研究中,中药药理的深入研究至关重要,它将为阐明中药的药效作用,指导合理用药以及开发新药提供理论依据。中药的药理理论是以我国传统朴素的哲学思想为基础,以传统经验为标准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以“四性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归经”等构成中药理论的精髓。其特点是强调对客观对象作用的整体观察,以及在药物选用上的经验性。浩瀚的中华医学宝库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经验,也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许多有待更新和发展的课题。   显然,中草药及其配方,它们经过了最长时间和最大人群的人体实验,对其潜在力进一步挖掘,对其双向调节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将为现代难治病的攻克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但过去的辉煌并不代表未来,面对人类不断提高医药保健水平的要求、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以及天然药物市场的巨大潜力,我们只有根据时代发展的特征,加强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解决现代中药生产中的重大关键问题,才能解决常见病、疑难病,创新新药,解决人口健康的问题,并使我国中药走向国际社会。   中药现代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这种现代化首先必须是理论的现代化,没有中药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只一味地跟在西方医学后面,中药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医和药是相通的,中药的基础理论与中医学一样,也都是相通的,这就是阴阳五行学说。现代人通常对阴阳学说理解是有误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把阴和阳看作是完全对等的两个方面。事实上,在先哲们的思想里,阴阳不仅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观点,而且还指出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具体地说就是整体决定局部。在人体科学中,它一方面说明了整体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局部的每一个人,另一方面说明了体现整体意志的内环境决定了局部的每一个细胞。因此,中药治病的特点主要就是调理内环境,使内环境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状态,这样才能使人体不断与外在世界变化相平衡。   五行学说是一种调节内平衡的理论。按照经络藏象学说,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连续的水环境为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的基础,进行普遍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外在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存在的,在反抗这种不对称的变化中,身体各部分为了自身的存在都必须不断向内环境中释放能量,这显然造成了人体内各处生物电势能的不平衡,如果这种不平衡不能够迅速走向平衡,那么整体就不能步调一致迎接新的变化,疾病就会由此产生。   人体是由不同的组织形成的,经络就包络在这些组织周围,并和周围其它经络相连接。由于组织结构的不同,与周围内环境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也不同,这一方面导致了这些经络在人体各组织处产生了不同的生物势能,促使体液按照一定的流注次序在人体中有序地流动;另一方面分泌物的不同也使信息的传递(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水分子周期性的组织与离散)在不同的经络中有不同的递进阈值。中药治病的机理主要就是根据体液在人体的流注次序来入手,在中医学上就是根据五脏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有针对性通过中药复方各成份之间“君、臣、佐、使”不同作用,综合产生药效的。   恢复整体的平衡是中医药治病的核心所在,因为只有整体平衡了,信息在从各局部向大脑或从大脑向各局部传递过程中才不会失真和变形,整体的意志才能够在平衡的内环境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如果局部长期不能够与整体相平衡,那么在反抗这种内环境中存在的细胞就会发生变异,严重的病患就会产生。所以,要使整体能够保持平衡,就必须使各经络通畅,中药就是以恢复各脏腑的正常功能状态为主,以恢复包络在各脏腑周围的经络畅通为辅,强调内在各组织功能的自我恢复,而不是象西医那样强制性地改变各组织的功能。   西药的副作用已是众所共知,它主要是通过血液循环将这种化学分子运送到全身各处,经络是通过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周期性的组织与离散来传递全身的信息的,化学药物的加入明显改变了这种信息传递的阈值,从而使局部的组织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变。但同时它也使全身各处的信息传递的阈值得到了改变,以致影响了其它组织功能的发挥。而中药的药理则不一样,它主张在不影响整体平衡的前提下调整局部脏腑的功能,药物也有明显的选择性,归经就是中药的另一个主要观念。   中药有这么多的优势不是偶然的,它源于一套系统科学的选择中药的理论。在这里,“气一元论”是其它所有理论的基础,它将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归于气这种统一的物质的不同组合,从而为中药的选择开辟了一条极为广阔的天地。显然,人和万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自然界的所有物质都可以人体转化为有用的东西,关键于是如何应用它。中药的种类繁多,但最多的还是与人体有最大共通性的动植物体系,因为这些生物是和人类从同一个起点进化而来的,它们不仅在化学成分上相似,而且都是在连续的水环境的普遍联系下才成为一个整体的,所以,这类天然的药物能够很快地被人体所吸收,并有效地补充人体的营养。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进化史经历了由非生物的元素,到生物的细胞,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单器官生物到多器官生物的演变,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生命发展过程。在这条进化的长链中,作为中药的动植物体系,它们的生命物质组成都是一致的,皆由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鞣酸等有机物组成。从微生物的细胞色素到人的血红素;从植物的叶绿素到蜗牛的红质等,这些对生命功能最必需的色素,它们的基本结构也都是相似的。显然,用这种与人体细胞有最大相通性的生物要素治疗疾病有着最小的副作用,但同时也有着较好的疗效。   人有很多的病症,治疗这些病症需要分别对症下药。在中医学中,指导人们进行中医药选择的是阴阳五行学说。根据这个学说,生物和人一样,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它们和外在世界变化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这个生物的某个部分和人体的某个部分在适应外在世界变化中有着共同的反应,那么两者就会有最大的共通性,人体如果能够吸收就会显著地增强这部分的功能。如对生物而言,周围自然因素影响最大的就是月球,它主要通过电磁场作用于人体连续的水环境起作用的,显然,能够对共同的潮汐效应有共同反应的组织说明了它们之间化学成分上的共通性,中药基本上都是根据这个原理进行选择的。   或许有人会想,是不是一个人缺什么补什么就行了,其实不然,因为这些药物并不像普通人所想像的那样可以直达病灶,而是在人体中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分解、运输、合成之后过程才被相应的器官吸收的。中医治病强调根据人体物质和能量的流注次序让药物自然地被相应器官所吸收。中医的药理方论就是以人体生理和病经认识为起点,由同一理论方法在药物和处方原理阐释上的合理推导,无论是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还是方剂的大小缓急,君臣佐使,都体现了遵循人体自然生理特点及恢复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平衡这样一套中医防治学思想。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疾病的产生正是由于人体与外在世界变化之间不和谐造成的,对人体内环境而言就是内部不平衡造成的,因此,疾病防治学正在从注重局部的功能到注重整体的平衡方向发展,而医药的发展趋势与此相同,它也开始向东方的中草药这种注重整体平衡的方向发展。正是这个原因,国内外科学界提出了“回归自然”,“药物要转向天然的动植物”,“回到中医药中去”,“自然疗法”等一系列口号。显然,面对医药未来的发展,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几千年来最广泛的医疗实践。但这还远远不够,它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竞争体制,让真正的中医药人才能够在我们祖国这个大环境能够优先得到国家的支持,这样,中国的医药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6 意识在人体的重要作用   与西医相比,中医的特色很多,不过如果要说起最大的特色,那就莫过于中医对精神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了。在西方传统哲学中,精神和肉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精神在更高的层次上主宰着肉体。而在东方传统哲学中,精神和肉体始终被认为是一个统一体,如范缜所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精神是整体意志一种物质体现,没有了物质整体,精神也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中医认为心脏供血不对称分配体现了整体意志,因此,东方的思想家和医学家都把“心”作为思维的器官。如孟子所言:“心之官则思”。   对受过西方科学教育的人来说,如果你要向它说“心脏是意识的器官”,他会相当然地认为这是“封建迷信”,而这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中却是一件相当然的事。因为东方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整体决定局部”,大脑尽管是高高在上的,但它永远是从属于整体的,不存在一个凌驾在整体之上的东西,所以不会象现代人这样认为大脑是人体的主宰。相反,在中医学中,人体的中心被认为是以心脏为主的脏腑系统,自然它们的运动体现了整体的意志,意识的产生和这些脏腑有关系也就见怪不怪了。例如,中医特别强调情感与内脏的关系,认为怒与肝,喜与心,思与脾,忧与肺,恐与肾有密切关系;还认为“五脏”都参与精神活动:“肝藏血,血含魂”,“脾藏营,营含意”,“心藏脉,脉含神”,“肺藏气,气含魄”,“肾藏精,精含志”。   现在科学的发展已经不断证实,人体是从属于自然整体的,自然整体的变化“影响”着局部人体的生理变化。但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影响”就变成了“决定”。原理就是阴阳学说所内含的“整体决定局部”。如何来看待这种“决定”呢?我们只需将人以往众多虚幻的东西扔掉垃圾堆里,然后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其它事物由同样料子组成,又由同样的规则支配的普通事物,这样以来,你就会认识到,人和万物一样,都是一种生命,这种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由于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任何事物都是因不断顺应自然整体的变化而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样也因它与外在世界变化之间的不和谐而遭到自然的淘汰,局部事物的变化和自然整体的变化是全息对应的。   或许不少人目前还领悟不到我们人与外在世界变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但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组成人体的每一个原子不仅是从属于我们躯体的,而且更是从属于自然整体的。原子也是一种生命,它和人类一样也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这里的外在世界主要指以引力波动联系的宇宙整体,原子的生存就是以顺应这种引力波动为基础的,它必须不断向外释放它反抗的能量,而这种能量在人体中的有序流动从微观影响着人体的变化。人体是通过连续的水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外在自然变化(如周围星体的位置变化)所产生的电磁波会通过作用于水环境影响人体的各种代谢活动。由此可见,古人所言的“天人合一”、“人是一个小宇宙”并非虚言,它是以人体自觉地顺应自然整体的变化为基础的。   人体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也是同样,它们都会不断将自身对外在世界变化的反抗能量有序地释放出来,这是它们秩序存在的基础。在人体这个巨系统中,这种能量主要是通过在人体闭合的经络系统来释放的,经络有多个层次,宏观的有自主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淋巴系统,微观的有十四经脉,这众多的层次是以脏腑系统为中心,心脏的跳动是这种能量有序流动的一种集中体现。显然,不仅外在世界变化不断影响着血液的供应,而且其中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状态都影响着整体血液的供应。   大脑是我们整体信息处理的中心,这是无可置疑的,但它是如何对来自全身各处的大量信息进行处理的呢?要认识这一点,我们必须从信息的本质说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人体的几乎所有信息都是通过连续的水环境进行传递的,这里,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周期递进是信息传递的基础,而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周期组织与离散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信息的不同就体现在这种周期组织与离散的频率之上。显然,人体几乎所有信息都是通过同一种媒介进行传递的,它们的区别也只在量上,即频率的不同之上,因此,大脑对信息的处理也不是定性的,而是不同的区域对应着不同的量,只要信息在量上是相同的,不管它来自哪里,对应的区域都会作出同样的反应。   现代人一直对大脑中信息处理的过程迷惑不解,原因不是别的,而是这种信息处理的过程我们难以用现有的精密仪器观察到。其实,观察不到并不意谓着认识不了,关键是我们能否充分应用思辩的力量。从科学实践来看,大脑只占我们身体总质量的2.5%弱,而它对整体血液的消耗却高达20%,这还只是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大脑应用这么多血液干什么呢?不用我们过多的思考就可以知道,它是用来处理大量信息的。血液是人体氧气的载体,而信息则是由自由氢质子的量来体现的,氢和氧化合成水并产生能量的反应就是大脑中信息处理的实质。   通常人们都认为,大脑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场所。从表面来看,大脑确实是人体信息处理的中心,每时每刻都有大量信息从局部传向这个中心,然后在这里经过处理将这个意识执行到全身各处,这样整体才会出现步调一致的物质活动。但如果我们能够审视一下意识的本质就可以知道,意识并不是大脑简单的对所有信息的条件反射,而是它每时每刻都只有一个,而且人整个机体的活动都是以这个意识为中心进行的。显然,每时每刻统一的意识说明了大脑中的所有信息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竞争,结果只有一个信息被优选出来成为中心,这个中心强迫其它信息和它同步振动并反应到全身各处才出现了整体性的意识活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并不是什么非物质性的东西,它在大脑中表现为以某一个信息为主导的所有信息的同步振动,在机体中就是以某一个局部为中心的整体性物质活动。   在现代科学中,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竞争结果是没有什么必然性的,因此意识的产生是大脑随机性的产物。而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意识的产生是和心脏单位时间内的供血有密切关系的,这是因为中国的先哲们一直相信“整体决定局部”这种必然性的存在,阴阳学说就是对这种必然性的一种高度概括。大脑虽然是“高”居于整体之上的,但它不可能超越于整体的控制,整体的意志就体现在以心脏为中心的脏腑系统的功能态上,它具体的体现就是心脏的泵血对全身各处的血液的不对称供应之上。   现在通过实验和研究我们已经知道,意识的产生和心脏的跳动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这显然说明了大脑中信息之间的竞争并不是无序的,而是有一种规则,这种规则就体现了整体的意志。具体地说就是,哪一个信息所包含的自由氢质子的量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完全与血液中的氧化合,它就能够得到血液的优先供应,有了整体能量的支持,它就能够在众多信息的竞争中获胜,从而使它有力量强迫其它信息和它同步振动,意识就是以它为主导的信息反馈到全身所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物质活动的体现。   意识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它不仅在大脑中体现在血液对各个信息的不对称供应之上,而且在身体的其它各个部分也是如此,“意到气到”就是对这种不对称分配的一种描述。在人体中,穴位是人体血液最终的分配站,这里聚集了大量丰富而多样的神经、血管网络,意识以哪里为中心,血液就会优先供应这里,从而保证了这种以局部为中心的整体性活动。   在大多数人看来,意识是变化莫测的,有些是分辨不出什么原因的,因此不少人认为意识是大脑盲目运动的产物。但如果我们明白了精神和躯体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知道,意识的产生都是来源于整体对外在世界变化的反抗,由于这里面有许多信息是来自于内在的、自然的,让我们感觉不到出处,以致于我们产生了无端的猜测。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那些来自社会的信息产生的意识中体会到意识和外在世界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意识是人体与外在世界之间对立统一的产物。这里的外在世界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自然整体,另一部分则是自然整体中特殊的一个系统――人类社会。目前有许多人习惯于将人类社会超脱于自然整体之外,其中最大的证据就是人类意识是用一种特殊的符号被感觉的,而其它动物则没有。于是人类社会是“自然的天堂”的谬论便盛行开来,这显然无中生有地拉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其实,虽然人类社会是高居于进化树的顶端,但它仍然是从属于生物圈的,从属于自然整体的。与其它生物不同的是,人类社会是通过一种特殊的非线性联系方式组织起来的,这就是语言,有了这种普遍联系的方式,人类才能够团结起来,以致它能够有足够的力量从生物圈中脱颖而出。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因为每一个系统中都会最终竞争出一个中心,如果其它生物从生物圈中能够被优选出来,这个生物也会高傲地自称自己为“人”,并将自己凌驾在其它生物之上。由此可以看出,人与其它生物一样,都是自然的产物,也同样具有意识,不同的是只是在生物圈中的位置。   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然后才成为一个社会人。社会人的特点就是人除了生存在自然之中,同时还生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由于人类首先是自然的产物,对自然的变化已经习以为常,而且由此引起的意识通常反作用于在脏腑系统,因此我们很难感觉到它的出处,更难以辨别出这种变化与自然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意识我们通常称之为“潜意识”。与此不同的由社会关系变化所引起的意识,我们称之为“显意识”,它的特点就是能够在大脑中以语言的形式被感知,而且这种意识引起的结果我们很容易找出它与外在社会关系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人们经常忽视人与自然变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意识也经常被歪曲为“人类独有的产物”。   意识是人体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所产生的一种整体性的物质反应,它的目的就是使人体迅速与外在世界变化相平衡。但这种变化往往是一种以局部为中心的活动,如机械的四肢运动、人的情绪变化等等,这反面影响了整体的平衡,而疾病的产生就是由于整体不平衡产生的。因此,中医不仅非常注重“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以及疫疠、饮食、劳倦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且更加注重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内经》里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过去人们很难理解社会关系的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现在,我们已经清楚了,这些社会关系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意识的产生,而这种意识反作用于整体,使整体的平衡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一个紧张的社会关系之中,意识与整体变化之间就会产生恶性的连锁反应,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导致整体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又会促使这类意识不断在大脑中竞争而出成为新的意识,如此往复,整体的平衡就被彻底打破。没有了平衡,传递到局部的信息就会失真和变形,生存在这个环境中的细胞就会发生变异,从而产生恶性病变。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都是由局部内环境与整体之间失调造成的,如果不致力于改变这种不平衡的内环境,即使彻底切除了这些细胞,这里的细胞还会继续发生变异,因此,治疗这类疾病的首要任务就是治疗“心病”,只有将这个病根治好了,其它疾病才能迎刃而解。   确实,任何一个熟悉古代道德的人都会很惊讶地看到:现在被当作医疗的许多事情在古代却是道德事务,我们现在求助于医生的如此之多的精神和智力紊乱在那时却是求助于哲学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内在自然界的必然性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生存。但科学的发展却不断否定了这种必然性规律的存在,“上帝”被打倒了,建立在这个“必然性规律”之上的道德体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同时科学又不可能发展出一个新文化的中心,在这个社会里,人们茫然失措,不知道何去何从,结果是普遍的绝望、讥讽、仇恨和最严重的自私心态。在这样一个紧张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身心疾病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事实上正是这样,现代医学虽然在不断地进步,但医疗费用却在急剧上升。据美国统计,1980年美国的医疗保健费用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2%;到1990年上升到13%;若此趋势不改变,则到2010年将高达28%。这是一个不堪负担的重荷,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必然结果是整个医疗保健体制的破产,后果不堪设想。造成这种状况的头号敌人就是社会秩序的混乱,而这正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沦丧造成的,是社会无常的变化造成的。因此,要解决和治疗越来越多的身心疾病,就必须重建社会道德,重塑社会秩序,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获得一个和谐、自然的社会空间。 大脑是我们整体信息处理的中心,这是无可置疑的,但它是如何对来自全身各处的大量信息进行处理的呢?要认识这一点,我们必须从信息的本质说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人体的几乎所有信息都是通过连续的水环境进行传递的。人按DNA 的程序孕育出新的生命体后,人的一切生命反应都是什么决定的呢?生理学说; “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是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 所以遵循人体生理功能规律,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医学理论,才是治疗人体生理功能疾病的医学科学的理论。 传统中医的一部分理论是以机体生理功能来论述与治疗的,所以这一部分理论是科学的医学理论。因为它以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所以它能治疗机体生理功能性疾病。机体生理功能不虚,就能自我清洁出机体产生的代谢物。所以它也能治疗经常复发的慢性非生理功能性疾病。这就是中医治本的道理。这才是中医药精髓。现代科学的中医乃是不偏不倚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中庸之医。(全文完)
个人分类: 抄袭剽窃|1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25、GUI界面一维小波消噪
baishp 2012-11-30 00:01
25、GUI界面一维小波消噪
前面使用的信号序列都是原观测序列,没有经过任何预处理的。这一篇来做一下这件工作。应用小波消噪之前,先用EMD方法消除一下趋势项。用EMD方法消除趋势项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消除趋势项的方法。 TW4860_r=TW486012-imf_TW486012(end,:); MB2917_r=MB291712-imf_MB291712(end,:); GY2917_r=GY291712-imf_GY291712(end,:); DY2917_r=DY291712-imf_DY291712(end,:); JY2917_r=JY291712-imf_JY291712(end,:); CY2917_r=CY291712-imf_CY291712(end,:); TW4860_r的下标“_r”表示原观测序列TW486012去除了emd分解中的残余项。余类推。不过,所得新序列的均值可能并不严格等于0,而是有一点点偏差,这是由emd分解的特点决定的。暂不管这个。 M_r=cell(6,3); M_r{1,1}=TW4860_r; M_r{1,2}='TW4860_ r'; M_r{1,3}= ; M_r{2,1}=MB2917_r; M_r{2,2}='MB2917_ r'; M_r{2,3}= ; M_r{3,1}=GY2917_r; M_r{3,2}='GY2917_ r'; M_r{3,3}= ; M_r{4,1}=DY2917_r; M_r{4,2}='DY2917_ r'; M_r{4,3}= ; M_r{5,1}=JY2917_r; M_r{5,2}='JY2917_ r'; M_r{5,3}= ; M_r{6,1}=CY2917_r; M_r{6,2}='CY2917_ r'; M_r{6,3}= ; for i=1:6 subplot(3,2,i); plot(M_r{i,1});title(M_r{i,2}); axis(M_r{i,3}); end 运行,得: 图25-1 用emd方法消除趋势项之后的各生理信号序列 下面用小波工具箱图形用户界面GUI对上述信号进行消噪。点击GUI界面左上的Wavelet 1-D调出一维小波分析界面,导入体温序列TW4860_r。先随意选一个小波db4,分解层次选最多层12层。点Analyze按钮开始分析。显示模式Display mode选Separate Mode(分开形式)。见下图。 图25-2 上图中,点More Display Options可以选择左右两边的显示内容。我调节的,左边第一列是原始信号TW4860_r,下面12列是各层近似信号;右边第一列是各层细节系数,第二列是重构信号,再以下是各层细节信号。点View Axes可以将上面各图放大看。各层细节系数放大图如下。 图25-3 各层细节系数 颜色越浅的系数越大。大约可见第三层细节系数较邻近层系数要大。 点图25-2中的De-noiss,打开一个消噪界面,见图25-4。 图25-4 fixed form阈值消噪 界面上有三类参数需要选择:软阈值soft硬阈值hard选择,既然大多数人都认为软阈值作用方式比较好,那我就先选定软阈值;噪声结构选择Select noise structure,选Scaled white noise(这个到底是指“强度非归一化白噪声”,还是指“有色高斯噪声”?我一直没找到确定的答案。)吧;阈值选取方式Select thresholding method有7种。下面分别选前4种来进行消噪,看看消噪的效果如何。 先选固定形式阈值Fixed form threshold。选定后,点消噪De-noiss,界面即进行消噪处理。界面左侧给出各层细节系数与阈值线,(中)右上面是原始信号(红色)与消噪后的信号(紫色),中间是原始信号分解后各层细节系数,下面是经阈值作用后各层细节系数。 点De-noiss右边的残差Residuals,打开残差显示界面,见下图。 图25-5 fixed form阈值消噪之残差 上图上方是残差(原信号与消噪信号之差,即被“消除”的噪声)。中左是残差的直方图,就是我以前说的“频数函数”图,是数据总体的概率密度函数估计。中右是频数函数的积分函数,即概率分布函数(估计)。下左图是残差自相关,下右图是残差功率谱。最下面是残差各项统计数据。 继续选择阈值方式分别为Rigorous SURE(基于Stein无偏似然估计SURE阈值)、Heuristic SURE(启发式SURE阈值)、Minimaxi(最小极大方差阈值)。分别得到消噪界面及残差图,见下图25-6~图25-11。 图25-6 rigorous sure阈值消噪 图25-7 rigorous sure阈值消噪之残差 图25-8 heuristic sure阈值消噪 图25-9 heuristic sure阈值消噪之残差 图25-10 minimax阈值消噪 图25-11 minimax阈值消噪之残差 可以看出图25-8、图25-9与图25-6、图25-7完全是一样的。因为启发式SURE阈值Heuristic SURE,就是在固定形式阈值Fixed form threshold与无偏似然估计SURE阈值Rigorous SURE之间作一个选择。本例中选择的是无偏似然估计SURE阈值,所以两个SURE阈值消噪结果是一样的。接下来Heuristic SURE阈值方式就不再单独分析了。 图25-5与图25-11中残差的直方图,看起来符合白噪声的概率密度函数即正态分布。而图25-7(图25-9)的直方图不符合正态分布。从下方的自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图中知道它们都含有至少一个周期成分。这个后面再谈。 衡量消噪效果有两个原则:消噪信号与原信号的相似性、消噪信号的光滑性。但这两个原则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太相似就不会太光滑,太光滑就不会太相似。最终的取舍只能看具体情况,折中选择了。 衡量消噪信号与原信号的相似性,有几个衡量指标,如残差的标准差(standard.dev)、残差的绝对偏差(mean abs. dev.)、残差模数(L2 norm)或消噪信号与原信号的模数比。从图25-5、图25-7、图25-9、图25-11下方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知道,前3项指标分别为: 阈值: Fixed SURE Minimaxi 标准差: 15.23、 2.673、 11.97 平均绝对差:12.31、 2.267、9.662 模数: 3679、 645.5、 2890 指数越小表示相似程度越高,否则越低。因此Rigorous SURE(Heuristic SURE)阈值消噪的相似性最好,Minimaxi阈值其次,Fixed form阈值最差。 再看看消噪信号与原信号的模数比,其含义类似于信号能量比。将上面第1、第2、第4种阈值消噪所得的消噪信号导出,分别记为TWden_fix、TWden_rig、TWden_mnmx。残差也导出,分别记为TWres_fix、TWres_rig、TWres_mnmx。 %模数比: normr1=norm(TWden_fix)/norm(TW4860_r) %MATLAB打印 normr1 = 0.7205 normr2=norm(TWden_rig)/norm(TW4860_r) %MATLAB打印 normr2 = 0.9846 normr4=norm(TWden_mnmx)/norm(TW4860_r) %MATLAB打印 normr4 = 0.7891 总的感觉,第1、4种方法,消噪“太厉害”,消噪信号与原信号相似性差,但光滑度肯定很好;第2(3)种方法,消噪“太弱”,消噪信号与原信号相似性肯定很好,但光滑度会差。 虽然说“太相似就不会太光滑,太光滑就不会太相似”,但不能说“太不相似就会太光滑,太不光滑就会太相似”,因此信号光滑度应该另有一衡量指标才好。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光滑度计算公式,不过从功率谱的本义,光滑信号低频端功率谱值高,高频端功率谱值低;不光滑信号则与此相反。现在把消噪信号TWden_fix、TWden_rig、TWden_mnmx、残差TWres_fix、TWres_rig、TWres_mnmx都导入信号观测器sptool,并加载于其信号功率谱处理器Spectrum Viewer,从直观上来看看各信号的光滑度。 下面图25-12~图25-22是各信号、残差的功率谱图,蓝线原信号,紫线消噪信号,黄线残差。 图25-12 固定形式阈值Fixed form threshold的消噪信号功率谱 图25-13 固定形式阈值Fixed form threshold的消噪残差(噪声)功率谱 从上面两图中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原信号看不出的一个周期成分,在它的消噪信号与残差中却同时出现了,见上面两图中标尺线左边一点点的谱线。经查,知其基波周期为24个时辰。消噪信号其3倍频、9倍频谱线也很明显,残差功率谱中则只看到3倍频。 这个该如何解释呢?我目前也没有一下子想清楚。 图25-14 原信号与固定形式阈值Fixed form threshold消噪信号、残差(噪声)三合一功率谱 图25-15 图25-14低频端放大 图25-16 图25-14高频端放大 图25-17 无偏似然估计Rigorous SURE阈值的消噪信号功率谱 此图中未见24时辰周期成分基、倍频谱线。 图25-18 无偏似然估计Rigorous SURE阈值的消噪残差功率谱 此图中只见24时辰周期成分基频谱线。 图25-19 原信号与无偏似然估计Rigorous SURE阈值的消噪信号、残差(噪声)三合一功率谱 图25-20 最小极大方差阈值Minimaxi的消噪信号功率谱 此图又见周期为24个时辰周期成分之基频、3倍频、9倍频谱线。 图25-21 最小极大方差阈值Minimaxi的消噪残差功率谱 此图可见周期为24个时辰周期成分之基频、3倍频谱线。 图25-22 原信号与最小极大方差阈值Minimaxi的消噪信号、残差(噪声)三合一功率谱 看看各信号在时域的波形: plot(TW4860_r) hold on plot(TWden_fix,'g-') plot(TWden_rig,'r-') plot(TWden_fix,'k-') xlim( ) 运行,得: 图25-23 原信号及3种消噪信号时域波形比较 从上面的功率谱图及时域波形光滑性可以看出,各阈值消噪的效果,与消噪相似性指标反映的消噪效果是一致的。 感觉,消噪信号的应用,应该灵活掌握。有些信号处理方式中应该用消噪信号,另一些信号处理方式中就不一定要使用消噪信号。因为这些处理方式本身可能就含有消噪功能,用已经消噪的信号,也许会丢失一部分信息。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138ox.html 首发时间:2012-02-24 19:37:48)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4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24、基于各生理信号之间相干函数的频率选择
baishp 2012-11-29 23:52
24、基于各生理信号之间相干函数的频率选择
这一篇来看看各生理信号之间的相干函数。相干函数值大的频率,属人体固有的节律频率的可能性大,反之则小。但是,即使相干函数值很小,也不能完全排除该频率仍然是人体固有的节律频率的可能性。 %下面将脉搏、收缩压、舒张压、均压、差压信号序列0均值化,并在序列 %前面补“0”至与TWXM4860120同样长度 MB4860120= ; GY4860120= ; DY4860120= ; JY4860120= ; CY4860120= ; TWXM4860120= ;%组成矩阵 Nfft=2^16;%快速傅立叶长度 Fs=Nfft;%采样频率 window=hanning(2^9*48);% noverlap=2^9*36; 相干函数估计中的功率谱估计采用的是Welch法,其加窗原则见第6篇博文《功率谱密度函数估计》中的Welch法。 C=cell(6,6);%1~6行及列分别代表体温、脉搏、收缩压、舒张压、均压、差压。 for i=1:5 for j=i+1:6 C{i,j}=cohere(TWXM4860120(i,:),TWXM4860120(j,:),Nfft,Fs,window,noverlap);%相干函数估计 end end figure(1) subplot(2,3,1) plot(C{1,2})% title('体温脉搏相干函数Ctm') xlim( ) subplot(2,3,2) plot(C{1,3})% title('体温收缩压相干函数Ctg') xlim( ) subplot(2,3,3) plot(C{1,4})% title('体温舒张压相干函数Ctd') xlim( ) subplot(2,3,4) plot(C{2,3})% title('脉搏收缩压相干函数Cmg') xlim( ) subplot(2,3,5) plot(C{2,4})% title('脉搏舒张压相干函数Cmd') xlim( ) subplot(2,3,6) plot(C{3,4})% title('收缩压舒张压相干函数Cgd') xlim( ) 运行,得: 图24-1 figure(2) subplot(2,3,1) plot(C{1,2})% title('体温脉搏相干函数Ctm') xlim( ) subplot(2,3,2) plot(C{1,5})% title('体温均压相干函数Ctj') xlim( ) subplot(2,3,3) plot(C{1,6})% title('体温差压相干函数Ctc') xlim( ) subplot(2,3,4) plot(C{2,5})% title('脉搏均压相干函数Cmj') xlim( ) subplot(2,3,5) plot(C{2,6})% title('脉搏差压相干函数Cmc') xlim( ) subplot(2,3,6) plot(C{5,6})% title('均压差压相干函数Cjc') xlim( ) 运行,得: 图24-2 可以看出各相干函数大小是不一样的。看看它们的均值与方差: m=zeros(6,6); v2=zeros(6,6); v=zeros(6,6); for i=1:5 for j=i+1:6 m(i,j)=mean(C{i,j});%相干函数均值 v2(i,j)=var(C{i,j});%相干函数方差 v(i,j)=v2(i,j)^0.5;%相干函数标准差 end end mv= ; mv截图,得: 图24-3 上图第1~6行、7~12行分别是均值、标准差。 如果将各相干函数相加,再将其某阈值以上的函数值对应的自变量频率点选为人体节律频率,那么原各相干函数对入选的频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这样显然不合理。应该让各相干函数以同样程度影响力来影响节律频率的选取。将各相干函数乘以某个系数后再相加也不行,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很难确定加权系数大小的。 可以先求相干函数的频数,从它的频数函数自变量中确定一个阈值,使得在阈值以上的频率数量相等。将这些频率选为人体节律频率,那么各相干函数对入选的频率的影响程度就是一样的了。 N=cell(6,6); for i=1:5 for j=i+1:6 =hist(C{i,j}, );%各相干函数的频数函数 end end figure(4) subplot(2,3,1) barh(xout,N{1,2})% title('体温脉搏相干函数之频数ntm') axis( ) subplot(2,3,2) barh(xout,N{1,3})% title('体温收缩压相干函数之频数ntg') axis( ) subplot(2,3,3) barh(xout,N{1,4})% title('体温舒张压相干函数之频数ntd') axis( ) subplot(2,3,4) barh(xout,N{2,3})% title('脉搏收缩压相干函数之频数nmg') axis( ) subplot(2,3,5) barh(xout,N{2,4})% title('脉搏舒张压相干函数之频数nmd') axis( ) subplot(2,3,6) barh(xout,N{3,4})% title('收缩压舒张压相干函数之频数ngd') axis( ) 运行,得: 图24-4 各相干函数的频数函数 figure(5) subplot(2,3,1) barh(xout,N{1,2})% title('体温脉搏相干函数之频数ntm') axis( ) subplot(2,3,2) barh(xout,N{1,5})% title('体温均压相干函数之频数ntj') axis( ) subplot(2,3,3) barh(xout,N{1,6})% title('体温舒张压相干函数之频数ntc') axis( ) subplot(2,3,4) barh(xout,N{2,5})% title('脉搏均压相干函数之频数nmj') axis( ) subplot(2,3,5) barh(xout,N{2,6})% title('脉搏差压相干函数之频数nmc') axis( ) subplot(2,3,6) barh(xout,N{5,6})% title('均压差压相干函数之频数njc') axis( ) 运行,得: 图24-5 各相干函数的频数函数 图24-4与图24-5右下角的子图分别是收缩压与舒张压相干函数的频数统计图、均压与差压相干函数的频数统计图。可见二图有很大的差别。它说明了收缩压与舒张压的相干函数,平均比均压与差压的相干函数大很多。相干函数就是信号序列在频域的相关性。在时域的相关性强,则在频域相关性也强,反之亦然。这与我在第4篇博文《谈谈我对人体血压的看法》中对它们的互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 下面对各相干函数,自最大值“1”向下,选取数量相等的频率点: CS=cell(6,6);%各频数函数的累加函数 h=zeros(6,6);%各累加函数自变量的某阈值 F=cell(6,6);%原各相干函数在阈值h以上部分的函数点位置索引 K=Nfft/2^9;%频数函数在阈值h以上部分的频率数量(累加值)。此数视情况可以随时任意改变 for i=1:5 for j=i+1:6 CS{i,j}=cumsum(N{i,j}); =min(abs(CS{i,j}-(Nfft/2-fix(K)))); F{i,j}=find(C{i,j}h(i,j)*0.001); end end figure(6) subplot(2,3,1) stem(F{1,2})% title('体温脉搏相干函数Ctm入选频率') axis( ) subplot(2,3,2) stem(F{1,3})% title('体温收缩压相干函数Ctg入选频率') axis( ) subplot(2,3,3) stem(F{1,4})% title('体温舒张压相干函数Ctd入选频率') axis( ) subplot(2,3,4) stem(F{2,3})% title('脉搏收缩压相干函数Cmg入选频率') axis( ) subplot(2,3,5) stem(F{2,4})% title('脉搏舒张压相干函数Cmd入选频率') axis( ) subplot(2,3,6) stem(F{3,4})% title('收缩压舒张压相干函数Cgd入选频率') axis( ) 运行,得: 图24-6 figure(7) subplot(2,3,1) stem(F{1,2})% title('体温脉搏相干函数Ctm入选频率') axis( ) subplot(2,3,2) stem(F{1,5})% title('体温均压相干函数Ctj入选频率') axis( ) subplot(2,3,3) stem(F{1,6})% title('体温差压相干函数Ctc入选频率') axis( ) subplot(2,3,4) stem(F{2,5})% title('脉搏均压相干函数Cmj入选频率') axis( ) subplot(2,3,5) stem(F{2,6})% title('脉搏差压相干函数Cmc入选频率') axis( ) subplot(2,3,6) stem(F{5,6})% title('均压差压相干函数Cjc入选频率') axis( ) 运行,得: 图24-7 下面将上述各频率向量串合在一起。此串合向量Vf取倒数就得到周期数据,以后可以将其并入《21、人体节律周期初步统计排查》的周期数据向量中一起作统计。 Vf= ; figure(8) stem(Vf) title('各相干函数入选频率串合') 运行,得: 图24-8 为了保持信息来源的均衡性,收缩压、舒张压对均压、差压的相干函数分析我都没有再作,而加入统计的体温对脉搏的频率向量F{1,2}数加倍。 频率数据串合向量Vf现在就可以作一下频数统计: =sort(Vf); figure(9) = hist(Bf, ); subplot(1,2,1) barh(xoutf,nf) title('所有入选频率的频数统计') ylim( ) subplot(1,2,2) bar(Bf) title('所有入选频率的排序图') axis( ) 运行,得: 图24-9 这个方法可以最大限度消除传感器噪声谱,但是不能消除谐波频率。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12lby.html 首发时间:2012-02-04 11:45:16)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2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21、人体节律周期初步统计排查
baishp 2012-11-29 23:08
21、人体节律周期初步统计排查
上一篇博文求出了各生理信号序列imf分量的平均周期,但是靠单一的周期数据是难以确定它就是人体节律周期的。对已经求出的那些周期数据,单凭眼睛也很难判断2个及以上的数据是否为同一周期数据。这就需要将那些数据统一放在一起并按大小次序排列起来进行观察。 VT= ;%将上篇博文中各分量周期时辰数连接为一个向量。 由于人体节律周期在各通道信号中只表现为有无、强弱,而其数值是不变的,也不随信号处理方式的不同而改变,所以可以将更多不同处理方式中所获得的周期信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这一篇博文中对信号序列再作两种处理,并将所得到的周期数据与上一篇博文中的周期数据合并观察。 (一)先看看信号序列自相关函数的imf分量平均周期(自相关函数图形参见第三篇博文)。 m函数文件: function = TydhV_imfxcv( TW486012 ) %向量求自相关、作emd分解,再求各分量平均周期 x_TWTW=xcov(TW486012,'unbiased'); x_TW=x_TWTW(length(TW486012):end);%只取时延不小于0部分 a=ones(1,length(TW486012)); a(end-299:end)=linspace(1,0.2,300);%构造一窗函数以消除自相关函数 %末端数据发散严重问题 x_TW=x_TW.*a; imf_xTW=emd(x_TW); %for k=1:size(imf_xTW,1) % subplot(ceil(size(imf_xTW,1)/3),3,k) % plot(imf_xTW(k,:)) %end%图就不作了 TydhV_xTW=TydhV_imf(imf_xTW);%上篇博文中自写程序 end 以文件名“TydhV_imfxcv”保存。 %体温 TydhV_xTW = TydhV_imfxcv( TW486012 ) VT= ; %脉搏 TydhV_xMB = TydhV_imfxcv( MB486012 ) VT= ; %收缩压 TydhV_xGY = TydhV_imfxcv( GY486012 ) VT= ; %舒张压 TydhV_xDY = TydhV_imfxcv( DY486012 ) VT= ; %均压 TydhV_xJY = TydhV_imfxcv( JY486012 ) VT= ; %差压 TydhV_xCY = TydhV_imfxcv( CY486012 ) VT= ; (二)再看看信号序列平方函数的imf分量平均周期 function = TydhV_imfx2(TW486012 ) TW2=TW486012.^2; TW2=TW2-mean(TW2);%0均值一下以减少emd运算量 imf_TW2=emd(TW2); TydhV_TW2=TydhV_imf(imf_TW2); end 以文件名“TydhV_imfx2”保存。 %体温 TydhV_TW2 = TydhV_imfx2( TW486012 ) VT= ; %脉搏 TydhV_MB2 = TydhV_imfx2( MB486012 ) VT= ; %收缩压 TydhV_GY2 = TydhV_imfx2( GY486012 ) VT= ; %舒张压 TydhV_DY2 = TydhV_imfx2( DY486012 ) VT= ; %均压 TydhV_JY2 = TydhV_imfx2( JY486012 ) VT= ; %差压 TydhV_CY2 = TydhV_imfx2( CY486012 ) VT= ; stem(VT) 运行,得: 图21-1.各信号序列及其自相关函数、平方函数的imf分量的平均周期串联图 %将周期数据向量VT按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 =sort(VT);%index是各数据在原向量VT中的序号 logb=log10(b);%取对数 stem(logb) 运行,得: 图21-2.各信号序列及其自相关函数、平方函数的imf分量的平均周期排序图。 上图纵坐标是周期数据的10的幂指数。从这张图中就可以看出人体生理信号很明显的节律性了。图中的台阶,表示从不同的方法处理不同通道信号所得周期数据的聚集性。在低周期端尤其明显。这是因为,对于一定长度的实验数据来说,周期越短,参见统计的波形数量就越多,统计就越精确。随着实验数据的进一步增加与信号处理方式的增加,我相信长周期端的曲线台阶也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如果人体生理没有节律性,得到的周期数据就只是些随机数,没有聚集性。其周期排序图将是一条很光滑的曲线(直线)。 stem(index) 运行,得: 图21-3.各周期数据原序号 通过周期数据原序号索引可以回查排序后每一个周期数据的来源(何种处理方式处理何种信号所得数据)。这个不多说了。 %周期数据频数统计 = hist(logb, ); subplot(1,2,1) barh(xout,n) subplot(1,2,2) bar(logb) 运行,得: 图21-4 各周期数据排序及频数统计图 x=zeros(34,6); x(1:34,1)=n(1:34); x(1:34,2)=xout(1:34); x(1:34,3)=n(35:68); x(1:34,4)=xout(35:68); x(1:33,5)=n(69:101); x(1:33,6)=xout(69:101); x截图: 图21-5 频数及周期幂指数变量截图 统计频数在5个及以上的周期有12个,其周期幂指数分别为0.7000、0.9400、1.1400、1.1800、1.3800、1.4200、1.6600、1.7400、2.0200、3.3800、3.6200、3.7800。将上面12个幂指数换算成周期: z= ; y=10.^z; 运行,得y值: 5.01187233627272 8.70963589956081 13.8038426460288 15.1356124843621 23.9883291901949 26.3026799189538 45.7088189614875 54.9540873857625 104.712854805090 2398.83291901949 4168.69383470336 6025.59586074358 以上为时辰数。2398.83291901949/12 = 199.9027天。 这样统计出来的结果,其可靠性就比较高了。当然,这次参加频数统计的周期数据样本还不够多。我以后会将各种信号处理方式所得到的周期数据,添加到其向量VT中,继续这项统计。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128ok.html 首发时间:2012-01-10 11:49:45)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2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15、求Hilbert谱_生理信号的HHT变换(三)
baishp 2012-11-28 23:45
15、求Hilbert谱_生理信号的HHT变换(三)
HHT-EMD工具箱里有一个toimage函数,用来计算信号的Hilbert谱。它是将各IMF分量及残余项的振幅在同一时频点上进行叠加,它表示了信号能量在时频平面上的分布状况。由于各IMF分量及残余项的瞬时频率的取值范围是连续的,所以toimage函数将频率取值范围进行了离散化。另有一个disp_hhs函数,用来显示信号的三维Hilbert谱,它用颜色来表示振幅数值差别。 先来看看MB291712的Hilbert谱。 =toimage(A_imf_MB291712,f_imf_MB291712); %E_cimf_MB291712表示由各IMF分量及残余项计算所得到的Hilbert谱 disp_hhs(E_cimf_MB291712); 运行,得: 图15-1 E_cimf_MB291712 就象一片蓝天上布满了点点繁星,也可以说这张图什么也看不出来。 E_cimf_MB291712是一个400*35002的矩阵,可知toimage将频率离散成400个频率点。查看Cenf_imf_MB291712数值,是由0.000625hz到0.49938hz,每隔0.00125hz取一个值(这里hz是广义频率,即单位采样时间的圆频率)。就是网格分割时频平面后,各网格的中心频率。通过查看E_cimf_MB291712的具体数值,可知第一行(最低频)数值远远大于其余行数值。它主要是残余项的振幅。 将残余项剔除,看看各IMF分量合成的Hilbert谱。 =toimage(A_imf_MB291712(1:13,:),f_imf_MB291712(1:13,:)); %E_imf_MB291712表示由各IMF分量但不包括残余项计算所得到的Hilbert谱 disp_hhs(E_imf_MB291712); 运行,得: 图15-2 E_imf_MB291712(无残余项) 只是低频部分颜色丰富了一些。还是看不出什么东西。画一张局部Hilbert谱吧。仍旧取图14-13的时频范围。图14-13的频率范围是从0.01~0.03hz。查了一下Cenf_imf_MB291712,上述频率范围大约对应于其第8~25个数据。 disp_hhs(E_imf_MB291712(8:25,30001:30500), ); 运行,得: 图15-3 E_imf_MB291712(8:25,30001:30500) 上图的频率轴刻度是错的。懒得改了。 图14-13 对比图14-13,可以看出大致相同的曲线形状,只是图15-3曲线要粗糙得多。这是频率离散化的结果。另:理论上图15-3是所有IMF分量振幅叠加的结果;14-13只是单个IMF分量振幅形成的。 将上述频率范围扩大一些再画一张Hilbert谱图吧: disp_hhs(E_imf_MB291712(1:100,30001:30500), ); 运行,得: 图15-4 E_imf_MB291712(1:100,30001:30500) 绘图的目的是为了从直觉上对比不同对象在某种相同的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找到影响这些对象的因素。上面的Hilbert谱图达不到这个目的。所以其它的生理信号Hilbert谱图不再画了。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0ziz7.html 首发时间:2011-09-16 12:23:56)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4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14、求各IMF振幅与瞬时频率_生理信号的HHT变换(二)
baishp 2012-11-28 23:36
14、求各IMF振幅与瞬时频率_生理信号的HHT变换(二)
下面求各信号序列之各基本模式分量IMF之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 (1)对TW486012各IMF分量求取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 =hhspectrum(imf_TW486012); %A_imf_TW486012是TW486012各个IMF分量的瞬时振幅组成的矩阵,f_imf_TW486012是TW486012各个IMF分量对应的瞬时频率向组成的矩阵。 运行,A_imf_TW486012、f_imf_TW486012分别得到一个15*58318的矩阵。 前14行分别是IMF分量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最后一行分别是对应残余项的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58318是时间长度,比原始信号序列少两个采样点。 %A_imf_TW486012各IMF分量瞬时振幅图 for k=1:14 subplot(5,3,k) plot(A_imf_TW486012(k,:)) end 运行,得: 图14-1 A_imf_TW486012 %f_imf_TW486012各IMF分量瞬时频率图 for k=1:14 subplot(5,3,k) plot(f_imf_TW486012(k,:)) end 运行,得: 图14-2 f_imf_TW486012 (2)对GY291712各IMF分量求取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 =hhspectrum(imf_GY291712); %A_imf_GY291712是GY291712各个IMF分量的瞬时振幅组成的矩阵,f_imf_GY291712是GY291712各个IMF分量对应的瞬时频率组成的矩阵。 运行,A_imf_GY291712、f_imf_GY291712分别得到一个12*35002的矩阵。 前11行分别是IMF分量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最后一行分别是对应残余项的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35002是时间长度,比原始信号序列少两个采样点。 %A_imf_GY291712各IMF分量瞬时振幅图 for k=1:11 subplot(4,3,k) plot(A_imf_G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3 A_imf_GY291712 %f_imf_GY291712各IMF分量瞬时频率图 for k=1:11 subplot(4,3,k) plot(f_imf_G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4 f_imf_GY291712 (3)对DY291712各IMF分量求取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 =hhspectrum(imf_DY291712); %A_imf_DY291712是DY291712各个IMF分量的瞬时振幅组成的矩阵,f_imf_DY291712是DY291712各个IMF分量对应的瞬时频率组成的矩阵。 运行,A_imf_DY291712、f_imf_DY291712分别得到一个13*35002的矩阵。 前12行分别是IMF分量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最后一行分别是对应残余项的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35002是时间长度,比原始信号序列少两个采样点。 %%A_imf_DY291712各IMF分量瞬时振幅图 for k=1:12 subplot(4,3,k) plot(A_imf_D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5 A_imf_DY291712 %%f_imf_DY291712各IMF分量瞬时频率图 for k=1:12 subplot(4,3,k) plot(f_imf_D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6 f_imf_DY291712 (4)对JY291712各IMF分量求取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 =hhspectrum(imf_JY291712); %A_imf_JY291712是JY291712各个IMF分量的瞬时振幅组成的矩阵,f_imf_JY291712是JY291712各个IMF分量对应的瞬时频率组成的矩阵。 运行,A_imf_JY291712、f_imf_JY291712分别得到一个14*35002的矩阵。 前13行分别是IMF分量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最后一行分别是对应残余项的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35002是时间长度,比原始信号序列少两个采样点。 %%A_imf_JY291712各IMF分量瞬时振幅图 for k=1:13 subplot(5,3,k) plot(A_imf_J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7 A_imf_JY291712 %%f_imf_JY291712各IMF分量瞬时频率图 for k=1:13 subplot(5,3,k) plot(f_imf_J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8 f_imf_JY291712 (5)对CY291712各IMF分量求取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 =hhspectrum(imf_CY291712); %A_imf_CY291712是CY291712各个IMF分量的瞬时振幅组成的矩阵,f_imf_CY291712是CY291712各个IMF分量对应的瞬时频率组成的矩阵。 运行,A_imf_CY291712、f_imf_CY291712分别得到一个14*35002的矩阵。 前13行分别是IMF分量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最后一行分别是对应残余项的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35002是时间长度,比原始信号序列少两个采样点。 %%A_imf_CY291712各IMF分量瞬时振幅图 for k=1:13 subplot(5,3,k) plot(A_imf_C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9 A_imf_CY291712 %%f_imf_CY291712各IMF分量瞬时频率图 for k=1:13 subplot(5,3,k) plot(f_imf_C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10 f_imf_CY291712 (6)对MB291712各IMF分量求取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 =hhspectrum(imf_MB291712); %A_imf_MB291712是MB291712各个IMF分量的瞬时振幅组成的矩阵,f_imf_MB291712是MB291712各个IMF分量对应的瞬时频率组成的矩阵。 运行,A_imf_MB291712、f_imf_MB291712分别得到一个14*35002的矩阵。 前13行分别是IMF分量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最后一行分别是对应残余项的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35002是时间长度,比原始信号序列少两个采样点。 %%A_imf_MB291712各IMF分量瞬时振幅图 for k=1:13 subplot(5,3,k) plot(A_imf_MB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11 A_imf_MB291712 %%f_imf_MB291712各IMF分量瞬时频率图 for k=1:13 subplot(5,3,k) plot(f_imf_MB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4-12 f_imf_MB291712 以上各信号序列各IMF分量都有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两列向量,可以用多种方法画出它们的时间-瞬时频率-振幅三维图,即所谓的时频图来。但数据太多,画在一张图上将会是乱糟糟、黑乎乎的一团,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下面随意选取MB291712的第5个IMF分量的一小段数据,画一张三维时频图。 t30001_30500= ; stem3(t30001_30500,f_imf_MB291712(5,30001:30500),A_imf_MB291712(5,30001:30500)) 运行,得: 图14-13 MB291712的第5个IMF分量的第30001~30500组数据时频图 将上图旋转一下,得: 图14-14 图14-13之旋转图 图14-15 图14-13之旋转图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0zggw.html 首发时间:2011-09-14 16:07:03)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5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13、EMD分解_生理信号的HHT变换(一)
baishp 2012-11-28 23:17
13、EMD分解_生理信号的HHT变换(一)
在我十多年前刚开始测量生理信号并思考如何样来研究的时候,那时候就想到多个复变函数合成的模型。因为看传统文化的书籍,中医或易经易学,牵涉到定量部分的内容,思考一下就知道,千言万语,无非讲的就是一个高度非线性、非平稳复变函数合成的问题(当然同时含有模式识别的问题)。只是古代文化环境、用词,与现代科技术语天差地别,所以初看不容易搞清楚事情的本质。 后来有了matlab软件,知道有一个Hilbert变换函数,就对信号数据作了一下Hilbert变换,想看看变换得到的解析信号的相位与自己身体种种感觉、症状的关系。结果与实际相差太大,只能放弃。 近年来现代信号处理学科高速发展。其中基于EMD(经验模式分解)的 Hilbert-Huang变换(HHT),由于能够分解出具有物理意义的分量,较之以往只能在数学框架内实现分解的信号处理方式,是一种本质性的飞跃,因此现在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它也可以说是最符合我事先设想的一项信号处理技术。现在就来研究一下生理信号的Hilbert-Huang变换。 将我2010年10月10日~2011年6月11日共245天的体温、血压及脉搏观测数据,合并以前的观测数据整理,得到1998年2月20日~2011年6月11日共4860天的体温信号序列TW486012、2003年6月17日~2011年6月11日共2917天的收缩压信号序列GY291712、舒张压信号序列DY291712、脉搏信号序列MB291712(都没有0均值化)。 绘制一下各信号序列图: subplot(2,2,1)%绘制子图 plot(TW486012) subplot(2,2,2) plot(GY291712) subplot(2,2,3) plot(DY291712) subplot(2,2,4) plot(MB291712) 运行,得: 图13-1 至2011年6月11日为止的各信号序列图 下面先对各信号序列作EMD分解。 这里说明一下,我用的HHT-EMD工具箱,是网上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得到广泛流传的、由G.Rilling编写的HHT-EMD函数工具箱。 (1)对体温序列TW486012作EMD分解 imf_TW486012=emd(TW486012); 运行后得到一个15*58320的矩阵imf_TW486012。这表示TW486012分解成了14个基本模式分量(或称“本征模函数”,intrisic mode function,简称imf)与1个残余项。58320是信号序列(时间)长度。 看看各IMF分量图: %TW486012的IMF分量图 for k=1:15 subplot(5,3,k) plot(imf_TW486012(k,:)) end 运行,得: 图13-2 体温序列TW486012的IMF分量 (2)对收缩压序列GY291712作EMD分解 imf_GY291712=emd(GY291712); 运行后得到一个12*35004的矩阵imf_GY291712。这表示GY291712分解成了11个基本模式分量(IMF)与1个残余项。35004是序列(时间)长度。 %GY291712的IMF分量图 for k=1:12 subplot(4,3,k) plot(imf_G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3-3 收缩压信号序列GY291712的IMF分量 (3)对舒张压序列DY291712作EMD分解 imf_DY291712=emd(DY291712); 运行后得到一个13*35004的矩阵imf_DY291712。这表示DY291712分解成了12个基本模式分量(IMF)与1个残余项。35004是序列(时间)长度。 %DY291712的IMF分量图 for k=1:13 subplot(5,3,k) plot(imf_D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3-4 舒张压序列DY291712的IMF分量 (4)对均压序列JY291712作EMD分解 JY291712=(GY291712+DY291712)/2; CY291712=(GY291712-DY291712)/2; 看看均压JY291712、差压CY291712的基本模式分量。之所以总是要把这两个变量数据拿来研究,目的还是要找出影响血压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 imf_JY291712=emd(JY291712); 运行后得到一个14*35004的矩阵imf_JY291712。这表示JY291712分解成了13个基本模式分量(IMF)与1个残余项。35004是序列(时间)长度。 %JY291712的IMF分量图 for k=1:14 subplot(5,3,k) plot(imf_J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3-5 均压序列JY291712的IMF分量 (5)对差压序列CY291712作EMD分解 imf_CY291712=emd(CY291712); 运行后得到一个14*35004的矩阵imf_CY291712。这表示CY291712分解成了13个基本模式分量(IMF)与1个残余项。35004是序列(时间)长度。 %CY291712的IMF分量图 for k=1:14 subplot(5,3,k) plot(imf_CY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3-6 差压序列CY291712的IMF分量 (6)对脉搏序列MB291712作EMD分解 imf_MB291712=emd(MB291712); 运行后得到一个14*35004的矩阵imf_MB291712。这表示MB291712分解成了13个基本模式分量(IMF)与1个残余项。35004是序列(时间)长度。 %MB291712的IMF分量图 for k=1:14 subplot(5,3,k) plot(imf_MB291712(k,:)) end 运行,得: 图13-7 脉搏序列MB291712的IMF分量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0zhfb.html 首发时间:2011-09-13 12:21:54)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5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12、家族新成员
baishp 2012-11-28 12:40
12、家族新成员
经过三、四个月的不懈努力,在5月下旬终于将“三大件”(心电图仪、血氧仪、尿液分析仪)购回。经过的艰难困苦比原先想象的大得多。因为我的要求太特别,符合我要求的产品太难找了(纯粹的家用产品精度太低,不能用的)。直到现在,在这些产品的使用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后续工作没有完成。如果这些后续工作最终不能完成,仪器的使用将受到很大影响。 本来上个月就想将这几个“家族新成员”放到这里来亮亮相的。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6月中旬,我家里来了一个,我命中的尅星,将我5月上旬以来四十余天的血氧测量数据、5月下旬以来二十余天的心电测量数据全部删灭。那感觉真象被人狠狠戳了一刀,至今都无法完全缓过神来…… 好了,现在就看看我这几个“家族新成员”吧。为了避免广告嫌疑,仪器的尊容宝相就不贴出了。只贴出仪器最初使用时的测量图形、数据。 下面是血氧仪测得的第一张图片报告。数据、分析部分就不贴出了。 图12-1 血氧仪测得的带状图报告 下面是尿液分析仪最初几次的测试数据上传至电脑超级终端的窗口截图。 图12-2 尿液分析仪最初几天测得的数据 下面是心电图。6个胸电极并不是按照标准12导联要求的位置放置、而是按自定义位置放置的 图12-3 心电图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0y3qz.html 首发时间:2011-07-15 14:40:59)
个人分类: 悲喜无常|3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9、小谈中医
热度 1 baishp 2012-11-28 11:31
9、小谈中医 今天来了两个老同学。虽然不是很多年都不见面的那种,但迄今为止每次见面都只是匆匆几分钟,所以是属于很多年都没有交流的那种。 其中一个同学,近两年因为命运的安排,看了几本中医典籍。这次一来,当然就离不开这个话题了。看他的样子,大有尽得古人真传、道在斯矣的感觉。我的匆匆几语是很难让他醒悟的。他两个人照例是坐了几分钟就走了。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话却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就在这里略写几句。因为在中国,初初接触中医便象他这样的人,还多得很。 中医存续到现在,它相对于西医的优势与劣势都是很明显的,近现代尤以劣势为突出。这种劣势主要表现在它的技能太过于依赖医师个人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很难传递给别人。经验很难传递的话,就很难形成一个可以持续发展与完善的知识体系。中医经验为什么难以传递?这是由中医的诊断方法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人的感觉分为眼视、耳听、鼻嗅、舌味、身触五种。其实这只是大略分类,“身觉”还可以分为很多种,这些感觉很难在两个人之间取得共识,彼此很难传递对这种感觉的判断。有位大人物教导我们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大致也是表达了这么一个观点。如果事先知道所吃的是梨子,那就比较好办。如果将几十几百种水果做成果汁,这时要你依靠别的吃过梨子的人对梨子滋味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来确定你喝的哪一杯果汁是梨汁,那就难了!中医的脉诊是典型的触觉,它比味觉更难于取得共识。而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望闻问切”中的其它方法也大抵如此。“望”虽然也是视觉,但它是非数字化的视觉,比起西医中各种检查、化验单中的数字来,其传递性仍是天差地别。 可以说,西医的优势,一开始就是得益于它的诊断技术中的数字化。如果在西医诊断中禁用数字,那么西医的优势将立刻丧失殆尽。而中医诊断一旦数字化的话,中医的劣势也将很快消失。 如果用“树木、森林”来形容中西医的差别的话,那么中医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西医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里中医的“见森林”,当然是相对于西医的优势,具体内容是指它的医理模型。由于中医的天人合一、时空整体观,它的模型是圆融自恰的。而西医的医理模型,至今仍可以说是支离破碎的。 但是中医的优势只存在于中国的古代。在中国古代,出过很多大医家,这就不用举例了。这些大医家,都是很熟知中医的医理模型的。现在基本上没有这种大医家了。近现代的中医,不仅是“不见树木”,“森林”亦难见了。这是由于整个历史时代文化的变迁所致。 中医的根源来自于道家,而道家的学问知识与古人的宗教哲学观密不可分。近现代的中国人,不要那些“导致国家落后挨打”的腐朽没落的宗教哲学观了。 道家修道与医生治病,遵循的是同一个模型(用于治病就叫“医理模型”,用于修道就应该叫“生命科学模型”了)。道家与医家的区别,在于道家的医学经验知识来自于自身修道,来自于自身的体验;医家的医学经验知识来自于临床治病,来自于别人的体验。二者孰能更准确地理解并掌握这个模型,不言自明。所以道家必定是医家,反之则不一定。古代的大医家,全都来自于道家。不懂道家的医家,永远顶多是个二流医家。 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没有明师指导,要从道家方式悟入医理,不放下一切俗务,一天24小时全心全意专注于此,花上五年十年时间,是难以模到医理的边的;要从医家方式悟入医理,那就很难说了。为什么中医师越老越“值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各位想想,学西医的人,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需要十多年的时间,出来治病,尚且还会有那么多问题无法解决,如果以为中医比西医好学,凭着天才的脑袋与几本经典,很快就可以悟出一个东西来,然后就可以成为一个“医家”了,这事情是不是太便宜了啊?中国人中不乏聪明绝顶之人,这其中又不乏钻研中医的。可是中医现在为什么还会那么衰微呢? 中医的复兴、发展与完善,在诊断、医理与治疗这三个方面必须是同步进行才行的。没有道家文化的复兴,医理模型知识体系很难建立与完善,同时诊断数字化也很难建立与完善;但是诊断数字化的努力,可以帮助医理模型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亦即促进道家文化的复兴。用“模式识别”学科中的术语来说,必须是“监督型学习”与“非监督型学习”交替进行,才能最后“毕其功于一役”。 现代控制论的内容可分为系统(模型)辨识、状态估计(模式识别)与控制理论三部分。它正好对应于医学中的医理模型、诊断与治疗三个方面。 因此,在当代的历史文化环境下,某人如果想在中医复兴、发展方面有所突破的话,必须具备道家经验知识(自身体验与医道典籍理论),与基本的现代科技素养(信息化、数字化的需要)。 我的这个同学,大学毕业后就再也没有接触系统理论方面的知识,只怕关于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术语都忘光光,更不用说最新的信号信息处理、模式识别等知识了。所以很难与他沟通关于中医现代化方面的思路。生活中的他每天被票子妻子孩子房子车子所缠绕,哪里会有时间拜师学医,道家方面的体验,更是无从说起的事情。如果他成为了医家,我只能说他是个“智慧圆满、六通具足”的活佛了。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0qeh5.html 首发时间:2011-02-20 19:39:30) (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对本博主题有兴趣的朋友加本人QQ554240962,注明“科网博友”)
个人分类: 夸夸其谈|2793 次阅读|5 个评论
8、高兴与遗憾
baishp 2012-11-28 02:53
这几天一件偶然的事,使我感到既高兴又遗憾。其中遗憾应该大大多于高兴。那就是我突然发现国内市面上已经有了家用便携式心电图机售卖,价格比医院用的便宜的多,而且操作简单。这在早几年我寻找、购买电子体温计、血压计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对我的研究来说,不考虑测量成本的话,所测的人体生理信号种类越多越好。过去限于条件,只能测量体温、血压、脉搏三类四种信号。心里面总是觉得种类太少,但又很无奈,只能接受现实。现在可以买到心电图机,所测信号种类将大大增加。因为一台心电图机,标准的导联有12路,每一路导联又可以提供5、6种以上的波形参数,合起来就是6、70种以上的信号。我好像从一个捉襟见肘的穷汉突然变成了百万富翁。这难道还不值得高兴吗? 遗憾的是发现这个情况太晚了。我也不知道第一台家用便携式心电图机出来有多久了。因为对我的研究来说,不但是所测的人体生理信号种类越多越好,而且是测量数据越多、测量时间跨度越长越好……现在心电图信号只能在把机器买来后从零开始测量。这使我感到无比的遗憾。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种家用便携式心电图机。要选择一台性能最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使用要求且价格又可以接受的产品,是一件极费心力的事。所以这段时间什么其它的事都得放下来,全心至志地把这件事办好。 另外还发现了家用无创血氧饱和度测量仪,所以也得赶紧把它买回来……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0q8z3.html 首发时间:2011-02-16 21:39:38)
个人分类: 悲喜无常|2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7、主要参考书目
baishp 2012-11-28 00:36
列出几本目前使用的主要参考书目。以后需要用到的主要参考书,就继续添加在这个目录下。 (1)、《现代信号处理》张贤达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版 (2)、《非平稳信号分析与处理》张贤达 保铮著 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3)、《 循环平稳信号处理与应用 》黄知涛 周一宇 姜文利著 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4)、《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系列教材 ) 刘海龙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5)、《微弱生物医学信号特征提取的原理与实现》季忠 秦树人著 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6)、《过程辨识》方崇智 萧德云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7)、《模式识别》边肇祺 张学工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 (8)、《现代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周东华 叶银忠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9)、《现代模式识别》孙即祥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第2版 (10)、《模式识别与状态监控》温熙森编著 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11)、《机械故障诊断中的现代信号处理方法》褚福磊等著 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2)、《机械设备诊断的现代信号处理方法》樊永生著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13)、《现代信号处理及工程应用》何正嘉等编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14)、《机械故障诊断理论及应用》何正嘉等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15)、《机械故障的全息诊断原理》屈梁生著 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16)、《基于人工免疫系统的机组故障诊断技术》张清华编著 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17)、《精通MATLAB》葛哲学 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18)、《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 (19)、《五蕴心理学--佛家自我觉醒自我超越的学说》惟海着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2月 第1版 ()、《》 ()、《》 ()、《》 现在我的主要任务还是信号处理。等到建模、模式识别时才会用到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其中许多知识又不是书本中能够获知的哦。 附:与本课题相关的主题词: 生命科学 人体节律 生物钟 时间医学 生理信号信息化系统医学系统工程开放巨系统分形理论 混沌理论复杂性科学时空还原论时空整体观现代信号处理 高阶统计 非平稳信号 循环平稳 非线性系统辨识状态估计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智能科学控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中医 医理 养生 黄帝内经 难经 经络 气脉 十二经脉 阴阳 五行 五运六气 八字 紫薇 命理 天干 地支 河图 洛书八卦六十四卦 易经 易学 医易 象数 术数 皇极经世 星座星相 佛教 佛道 道家 丹道 内丹周易参同契气功 玄学 神秘学 天人合一 南怀瑾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0pcnl.html 首发时间:2011-01-26 19:57:05)
个人分类: 吃饱了饭|2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6、功率谱密度函数估计
baishp 2012-11-27 22:05
6、功率谱密度函数估计
功率谱密度函数估计,在随机信号处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管是为了目前增加对信号基本属性的了解,还是为了以后对信号作进一步分析处理,现在对敝人各生理信号作一下功率谱估计,都是很有必要的。 MATLAB信号处理工具sptool中,有8种已经很成熟的功率谱估计方法(FFT法,Welch法,Covariance法,Mod.Covariance法,MTM法,MUSIC法,Burg法,Yule AR法)可供调用,非常方便。 将体温信号序列TW461512_0导入sptool,并Create(加载)于spectra栏,即打开功率谱处理、观察窗口Spectrum Viewer。 (1)、先看看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方法,也就是所谓的经典周期图法吧。取FFT执行点数Nfft=2^16=65536。在2的n次幂中,它比TW461512_0的长度55380长,且最接近55380。采样频率Fs取Fs=Nfft=65536(次/单位采样时间,我亦称之为“Hz”,将“1次/单位采样时间”的采样频率提高Nfft倍,是为了使频率轴都用正整数表示。 图6-1 TW461512_0快速傅立叶FFT法估计的功率谱图 此图中左标尺所标示的谱线位置,为频率f=5461Hz处。其波形周期T=Fs/f=65536Hz/5461Hz=12.0007单位采样时间,即1天。其小数点后面的误差为数字化误差。此谱线右边的谱线为其倍频谱线。 图6-2 FFT法功率谱最低频处。频率轴放大128倍,幅值轴放大4倍。 波峰狭窄尖锐,幅值相近,噪声谱与信号谱混杂在一起,很难分辨样本信号谱峰。 图6-3 FFT法功率谱最高频处。放大倍数同前。 谱峰形状与最低频处一样。 (2)、来看看使用Welch(经典的韦尔奇)方法估计功率谱。此方法需要选择的参数比较多。除了FFT执行点数Nfft外,还需要确定窗函数Window及其长度Nwind、分段重叠点数Overlap。对于没有足够的先验知识的人来说,要一次选对各个参数是很难的。先比较随意地选定一组参数:Window=hanning,Nwind=4096,Overlap=1024,作一功率谱图如下: 图6-4 TW461512_0经典welch法估计的功率谱图 图6-5 图6-4最低频处。横轴放大16倍,纵轴放大1.2倍。 图6-6 图6-4最高频处。横轴放大16倍,纵轴无放大。 直觉上感到此谱图各波形太过平缓,波峰幅值相近,难以确定信号波峰及其频率点。现在以窗函数宽度及其重叠的比例为变量,作搜索式计算。编程如下: %welch法搜索参数 L=length(TW461512_0);%=55380; m0=512;%窗函数最小宽度 c=floor(L/(2*m0));%信号序列最大分段数 for i=1:4 M=zeros(300,c); for j=1:c m=j*m0;%窗宽按每次增加一个最小窗宽数m0搜索 n=m*(i-1)/4;%数据分段重叠比例 Pxx=PWELCH(TW461512_0,hanning(m),n,65536,65536); M(1:149,j)=Pxx(1:149);%数据太长,无法全部清晰作图显示,只能 %取最低频与最高频段各149点 M(150:151,j)=ones(2,1);%人工隔板 M(152:300,j)=Pxx(length(Pxx)-148:length(Pxx)); end M=M';%横坐标表示频率,纵坐标表示窗宽 figure(i) surf(log10(M)) end 运行,得: 图6-7 TW461512_0的Welch法估计功率谱。分段无重叠 图6-8 TW461512_0的Welch法估计功率谱。分段重叠比例为1/4 图6-9 TW461512_0的Welch法估计功率谱。分段重叠比例为2/4 图6-10 TW461512_0的Welch法估计功率谱。分段重叠比例为3/4 由于数据太长,无法在一张图片中显示整个结果,只能分别取最低频最高频段各149Hz合在一起显示。中间的“隔板”是另加的。 上面四张图片,分别是信号序列分段无重叠、重叠1/4、2/4、3/4时的谱图。其纵坐标表示窗函数的宽度(以512点为一个单位)。我认为谱估计效果最好的应该是最后一张图,即信号序列分段重叠3/4的时候。因为它在整个纵轴方向上,随着窗宽增加,波峰略为变高变窄,而位置(频率点)都很少改变,而不像前面三张图,各波形波峰高度及其频率点都随着窗函数宽度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尤其是窗函数宽度比较小的时候。 我认为一种好的估计方法,当需要选择的参数落在一个大范围后,其估计结果应该对参数的变化是“不敏感”的。原因很简单:真理只有一个。如果反之,估计结果对参数的变化是“敏感”的,参数稍微一变化,估计结果就跟着很快变化,那么我们最终到底要选哪一个参数?如果随便选一个,那岂不就象买彩票一样?科学要追求确定性的结果,而不是中彩。而这里的参数必定是由人来选定的。如果参数可以由一套算法来计算、确定,那就不用设参数,而设置一个函数好了。 根据上面的分析,本信号序列采用Welch方法估计功率谱时,窗宽重叠率须取1/2以上。至于窗宽,取一个中间偏大的值如512×(35~54)都可(第一行的窗宽为512点,最后一行窗宽为512×54=27648点)。谱图图片暂就不贴了,等到在同一窗口比较各方法谱估计曲线时一并贴出。 (3)Covariance(协方差)法。此法需选择参数,除了快速傅立叶变换执行点数Nfft,就是阶数Order了。取Nfft=65536,任取几个阶数Order运行,发现此法非常耗用计算机资源。当Order500时即Out of memory(超出内存)了。 我的内存为2×1G。要增加内存,牵涉到整机升级的问题,不是换两根内存条就可以了的。据说可以设置虚拟内存,但我设置之后,也没见运算能力的明显提高。不知是何缘故。 自己编程,看看Order=500时的谱估计情况: %Covariance法搜索阶数的计算 M=zeros(300,10); for i=1:10 order=50*i; Pxx=pcov(TW461512_0,order,65536,65536); M(:,i)=Pxx(1:300); end M=M'; surf(log10(M)) 运行,得: 图6-11Covariance 法搜索阶数的计算 什么也没有。所以在个人电脑上是无法使用Covariance(协方差)法的。 (4)、Mod.Covariance(改进的协方差)法。在Spectrum Viewer窗口中 略一运行,便知此法比Covariance法更耗电脑资源。pass。 (5)、MTM(Multitaper多窗口)法。此方法需要选择的参数有时间-带宽乘积nw、fft执行点数Nfft、采样频率Fs、权重算法Weights。 取Nfft=Fs=65536,Weights='adapt'(Thomson的非线性自适应组合算法),各取nw=2、3、4,得到3条谱估计曲线。使3条曲线在同一窗口显示,见图6-12。 图6-12 时间-带宽乘积nw不同,其余参数相同时,TW461512_0的功率谱估计曲线。 其中绿线nw=2,红线nw=3,蓝线nw=4。 图6-13 图6-12最低频段处。横轴放大128倍,纵轴放大(为原来)2倍。 图6-14 图6-12最高频段处。横轴放大128倍,纵轴放大(为原来)2倍。 图中3条曲线在大的走势上虽然保持了一致,但在更细节的形状上差异也不小,而且很多波峰形状也不明显,幅值接近,使人很难判断真实的谱线。 此方法中,2*nw-1表示采用的窗口数。nw的典型取值有2,5/2,3,7/2,4。但我发现在上述取值范围内,谱估计函数Pxx=pmtm(x,nw,Nfft,Fs,Weights)对所有实数nw都是有意义的。仿照我前面搜索welch法参数的方法,作搜索nw的计算。程序如下: %搜索MTM谱估计法中时间-带宽乘积参数nw Nfft=65536;fft执行点数 Fs=65536;%采样频率 M=zeros(300,30); for i=16:45 nw=0.1*i;%时间-带宽乘积 Pxx=pmtm(TW461512_0,nw,Nfft,Fs,'adapt'); M(1:149,i)=Pxx(1:149);%最低频段149HZ M(150:151,i)=ones(2,1);%人造隔板 M(152:300,i)=Pxx(length(Pxx)-148:length(Pxx));%最高频段149HZ end M=M'; surf(log10(M)) 运行,得: 图6-15 TW461512_0的pmtm法估计功率谱。权重算法为adapt 觉得还是很难确定nw到底取多大为好。改程序中权重算法因子为unity(一致权重的线性组合算法)、eigen(特征值权重的线性组合算法),运行,得: 图6-16 TW461512_0的pmtm法估计功率谱。权重算法为unity。 图6-17 TW461512_0的pmtm法估计功率谱。权重算法为eigen。 发现上面三张图中,曲面形状非常一致。注:上面三张图及图6-7~图6-10的纵坐标应乘10才是分贝值,因为程序中“ surf(log10(M)) ”应为“ surf(10*log10(M)) ”。懒得再截图了,说明一下。 回到Spectrum Viewer窗口,取定nw=3,Nfft也不变,分别取Weights='adapt'、'unity'、'eigen',得到3条曲线。令其在同一窗口显示,如下图: 图6-18 Weights不同,其余参数相同时,TW461512_0的功率谱估计曲线。最低频段处,横轴放大128倍,纵轴放大为2倍。其中绿线Weights='eigen',红线Weights='unity',蓝线Weights='adapt' 可以看出,最低频段处,3条曲线基本上重合了,后面的绿线、蓝线基本上都被前面的红线挡住。 图6-19 TW461512_0的功率谱估计曲线。最高频段处。其余情况同图6-18 最高频段处,绿线与红线曲线基本上重合了,蓝线在某些部位不与红线、绿线重合。 所以,MTM法中参数Weights的选择是不敏感的,选哪一个都差不多。 (6)、MUSIC(多信号分类)法。该法需要选择的参数比较多,有信号子空间数Signal Dim.、阈值、fft长度Nfft、窗函数、窗函数宽度Nwind、窗函数重叠点数Overlap。随选几组参数,在Spectrum Viewer窗口试运行,即知此方法非常占用电脑资源。信号子空间Signal Dim.参数达到4000、加窗宽度Nwind达到7680(=512*15)时便“Out of memory”了。 现在我觉得,Matlab中Sptool的Spectrum Viewer窗口功率谱估计,最适合的是那些做固定项目工程应用的人。他们对谱估计相关的参数选择都已经很熟悉,只是由于样本数据的变化,而在此窗口查看一下谱估计的结果。对于做科研工作的人来说,大多数是第一次接触到新项目,谱估计参数选择不熟悉。此窗口只能作辅助性的研究工具。 准备看看在Signal Dim.=4000、Nwind=7680时的功率谱估计情况。先固定窗函数及其宽度、窗函数重叠点数,对Signal Dim.作搜索计算。程序在傍晚时开始运行,结果运行到第二天临晨还没有结束,只好强行中断。虽然感觉再要不了多久就会结束,但也不是十分有把握。如果还需要运行几十、几百……个小时,那不麻烦了。第二天先试循环少量几次,对整个程序的运行时间有一个大概的评估后才开始正式的运行。所以对有循环语句的程序,这个工作是少不了的,除非非常有经验。 将原程序略作改动,分段运行: pack%整理工作空间 Nfft=65536;fft执行点数 Fs=65536;%采样频率 d=100;%每段程序循环搜索次数 k=20;%信号子空间数每次增加数 Dim0=2000; M_2000_20_4000=zeros(300,d); m=5120;%窗函数宽度 n=m/2;%数据分段重叠比例 for i=1:d Dim=Dim0+i*k; Pxx=pmusic(TW461512_0,Dim,Nfft,Fs,hanning(m),n); M_2000_20_4000(1:150,i)=Pxx(1:150); M_2000_20_4000(151:300,i)=Pxx(length(Pxx)-149:length(Pxx)); end M_2000_20_4000=M_2000_20_4000'; 运行完毕后,将其中d=100;k=20;Dim0=2000;分别改成d=100、100、75; k=10、7、4;Dim0=1000、300、0;M_2000_20_4000改成M_1000_10_2000、M_300_7_1000、M_0_4_300,分4段运行。4段程序大约运行了15、6个小时。 最后: M= ; surf(10*log10(M)) 运行,得: 图6-20 TW461512 _ 0的pmusic法估计功率谱,对信号子空间Signal Dim.的搜索。hanning窗宽5120点,重叠2560点 可以看出,Signal Dim.太小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谱峰。即便在Signal Dim.最大值4000处,谱峰也很平缓。这是低频段的情况。在高频段则始终没有出现谱峰。 总而言之,本人现在的电脑配置是没法使用MUSIC方法估计本样本数据的功率谱的。最后再贴几张不同参数下的功率谱估计图吧: 图6-21 Dim=4000,Nwind=15*512=7680 图6-22Dim=4000,Nwind=7*512=3584 图6-23 Dim=3200,Nwind=2*512=1024 图6-24 Dim=1000,Nwind=2*512=1024 (7)、Burg法。前面6种估计方法都是属于非参数估计方法,Burg法及最后的Yule AR法属于参数估计方法。在Spectrum Viewer窗口中,Burg法需要选择的参数,除了fft长度Nfft,就只有阶数Order。试选择几个Order数运行,知道其可运行范围很大(Order=20000都可以)。反正我对于Order的具体选择也没有经验,那就编程作搜索式运算吧。 %用pburg法估计TW461512_0功率谱,搜索阶数参数Order Nfft=65536; M=zeros(Nfft/2+1,240); for i=1:240 Order=50*i; Pxx=pburg(TW461512_0,Order,Nfft); M(:,i)=Pxx; end P_TW4615_b50_50_12000=M;%保存 M(151:(Nfft/2+1)-150,:)= ;%删去一部分数据 surf(10*log10(M)) 图6-25(1) 用pburg法估计TW461512_0功率谱,搜索阶数参数Order 可以看出,低频段,阶数达到8、9000以上,高频段,阶数达到5、6000以上后,谱峰形状与位置都很稳定。这也符合我在用welch方法估计功率谱时所说的“我认为一种好的估计方法,当需要选择的参数落在一个大范围后,其估计结果应该对参数的变化是“不敏感”的”的特点。 贴几张Spectrum Viewer窗口谱图: 图6-26 用pburg法估计TW461512_0功率谱,阶数Order=10000 图6-27 图6-26最低频段处,横轴放大128倍,纵轴放大为2倍 图6-28 图6-26最高频段处,横轴放大128倍,纵轴放大为2倍 从波形上来看,总的感觉,参数估计法比非参数估计法效果就是要好得多。 (8)、Yule AR法。此法与Burg法极其相似,在Spectrum Viewer窗口中需选择的参数完全一样。搜索阶数Order的程序只需将其谱估计函数“pburg”换成“pyulear”就可以了。 %用pyulear法估计TW461512 _ 0功率谱,搜索阶数参数Order。 Nfft=65536; M=zeros(Nfft/2+1,120); for i=1:120 Order=100*i; Pxx=pyulear(TW461512_0,Order,Nfft); M(:,i)=Pxx; end P_TW4615_y100_100_12000=M;%保存 M(151:(Nfft/2+1)-150,:)=[]; M=M'; surf(10*log10(M)) 运行,得: 图6-29 用pyulear法估计TW461512_0功率谱,搜索阶数参数Order 第一感觉,就是此图与图6-25也极其相似。再贴几张Spectrum Viewer窗口谱图: 图6-30 用pyulear法估计TW461512_0功率谱,阶数Order=10000 图6-31 图6-30最低频段处,横轴放大128倍,纵轴放大为2倍 图6-32 图6-30最高频段处,横轴放大128倍,纵轴放大为2倍 感觉上面三图与图6-26、图6-27及图6-28也极其相似。将图6-27与图6-31、图6-28与图6-32中的曲线分别放在同一窗口中进行比较。见下二图: 图6-33 最低频段处。蓝线是Burg法、红线是Yule AR法、绿线是Welch法 图6-34 最高频段处。其余情况同上图 绿线Welch法谱估计参数是hanning窗,窗宽Nwind=25600,窗函数重叠点数Overlap=19200。 可以看到,蓝线与红线重叠程度非常高。绿线作为一种非参数估计方法,其曲线形状变化步调与蓝线、红线能够保持这么高,已经很不简单了。 上面就目前最常用的8种谱估计方法,对体温信号序列TW461512_0作了初步的功率谱估计。对这些谱估计的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处理,就放到以后的篇目中再做。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0otj3.html 首发时间:2011-01-21 11:11:50)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10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4、谈谈我对人体血压的看法
baishp 2012-11-27 16:26
4、谈谈我对人体血压的看法
在观察各信号序列互相关函数之前,我想谈谈我对人体血压的看法。我认为影响血压高低,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血液总量相对于人体血管(及其它容血脏器)容积的多少。如果血液量大,那么血压就上升,反之则下降;二是人体血管(及其它容血脏器)的柔韧性(或称老化、硬化程度)。如果血管柔韧性好,那么收缩压会下降,舒张压会上升,反之收缩压会上升,舒张压会下降。 根据我这个观点,收缩压与舒张压都不能单独反映上面两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将收缩压与舒张压作一下变换,就能够很好单独反映上面的两个因素。这个变换就是:取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平均值(我简称其为“均压”(JY))、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我简称其为“差压”(CY))。均压的高低可单独反映血液量的多少,差压的大小也可单独反映血管硬化程度。 读者可能会注意到,在我上一篇博文中,我的高压、低压的自相关函数图图3-5、图3-7极为相似。这说明它们的变化步调很相似。它们一定有很高的互相关性。现在来看看我的均压自相关函数图: JY267212_0=(GY267212_0+DY267212_0)/2;%均压 R_JY2672=xcorr(JY267212_0,'unbiased'); plot(R_JY2672) 运行,得: 图4-1 均压JY267212_0的自相关函数R_JY2672 图4-2 R_JY2672放大图 可以看出与高压自相关函数图3-5、低压自相关函数图3-7都极为相似。从生理学角度,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再来看看我的差压自相关函数图: CY267212_0=(GY267212_0-DY267212_0)/2;%差压.为了保持此变换亦具可逆性,故亦除以2. R_CY2672=xcorr(CY267212_0,'unbiased'); plot(R_CY2672) 运行,得: 图4-3 差压CY267212_0的自相关函数R_CY2672 图4-4 R_CY2672放大图 这个与高压自相关函数图3-5、低压自相关函数图3-7就不那么相似了。下面看看高压、低压与均压、差压的互相关系数: c=corrcoef( ) 运行,得: c = 1.0000 0.8556 0.9736 0.6922 0.8556 1.0000 0.9512 0.2186 0.9736 0.9512 1.0000 0.5091 0.6922 0.2186 0.5091 1.0000 说明 : GY267212_0,DY267212_0的互相关系数c_GD=0.8556; GY267212_0,JY267212_0的互相关系数c_GJ=0.9736; GY267212_0,CY267212_0的互相关系数c_GC=0.6922; DY267212_0,JY267212_0的互相关系数c_DJ=0.9512; DY267212_0,CY267212_0的互相关系数c_DC=0.2186; J Y267212_0,CY267212_0 的互相关系数c_JC=0.5091; 高压、低压的互相关系数达0.8556,说明二者变化同步性强,老是单独分析高压、低压变量,有些浪费精力。同样的信息含量,均压、差压的互相关系数只有0.5091,因此在分析均压、差压时能够更容易地看到更多的东西(当然,如果将各列信号作正交变换,变换后的信号相关系数都等于0,但其生理学意义就没有了)。而且由于均压、差压的生理学意义比高压、低压的生理学意义更明确,所以本人以后在对血压数据进行分析时,可能更多地使用均压、差压的概念。 虽然高压、低压都同等地为均压、差压贡献了信息量,但高压、低压与均压的互相关系数都很高,而与差压的互相关系数都很低。这说明本人过去这些年来的血压变化,主要是基于均压变化而变化,而不是基于差压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我的关于均压、差压的生理学意义的论述是对的,那就说明我的血压问题在于血液量的多少而不在于血管的硬化。 血液量的多少,这个在西医名称中应该叫做“贫血”程度吧?“贫血”对应于中医名词,我觉得应该是“气血两虚”,而不是单纯的“血虚”。 那些造电子血压计的厂家,应该在他们的产品上设立一个均压、差压读取按钮,让使用者常常看一下:我今天贫血了吗?我今天血管硬化了吗?厂家如果因我这一条建议而赚了大钱,记得给我一点利润分成哦!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0oqzn.html 首发时间:2011-01-09 11:58:55)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3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3、自相关函数估计
baishp 2012-11-27 12:35
3、自相关函数估计
对于做科研工作或工程应用的人来说,拿到一列或数列随机信号观测序列,首先想到的就是看看它们的自相关、互相关函数,自功率谱、互功率谱密度函数估计吧。 这一篇对上一篇中各数据矩阵TW4615_12、TW2672_12、GY2672_12、DY2672_12、MB2672_12数据作一下相关函数估计,并给出其图形。 MATLAB程序如下(注:为了以示区别,本博客各博文中运行的程序(包括源代码及注释)全部采用斜体)。 %先将各矩阵转换为零均值(时间平均)的一维时间序列 TW461512_0=TW4615_12';4615天体温 TW461512_0=TW461512_0(:); TW461512_0=TW461512_0-mean(TW461512_0); subplot(2,2,1)%绘制子图 plot(TW461512_0) TW267212_0=TW2672_12';%TW4615_12后半部分2672天体温 TW267212_0=TW267212_0(:); TW267212_0=TW267212_0-mean(TW267212_0); GY267212_0=GY2672_12';%高压 GY267212_0=GY267212_0(:); GY267212_0=GY267212_0-mean(GY267212_0); subplot(2,2,2) plot(GY267212_0) DY267212_0=DY2672_12';%低压 DY267212_0=DY267212_0(:); DY267212_0=DY267212_0-mean(DY267212_0); subplot(2,2,3) plot(DY267212_0) MB267212_0=MB2672_12';%脉搏 MB267212_0=MB267212_0(:); MB267212_0=MB267212_0-mean(MB267212_0); subplot(2,2,4) plot(MB267212_0) 运行,得: 图3-1 各信号数据时间序列 %计算各信号序列自(互)相关函数并画图.由于序列都已经0均值化,故相关函数等价于协方差函数. R_TW4615=xcorr(TW461512_0,'unbiased') plot(R_TW4615) 运行,得: 图3-2 TW461512_0的自相关函数R_TW4615图形 R_TW4615的长度为55380*2-1=110759(采样点单位为两个小时即一个时辰)。数一数图形包络线上面的“锯齿”,中心线左右大略各为12个多,因此一个“锯齿”代表一年应该没什么问题。 由于函数序列比较长,所以看起来黑乎乎的一大块。将函数R_TW4615导入信号处理工具sptool,打开信号观察器窗口Signal Browser,并放大横轴,得图3-2。 图3-3 R_TW4615横轴放大 可以看出,位于两个波峰处的两根标尺,当中的波形数量为10个,两根标尺之间的距离是dx=120。因此此图中一个波形的周期是12,即1天,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当然,图3-2、图3-3的波形周期都只是凭肉眼观测。严格地说,要确定一函数序列中的各频率周期,还要依靠一套算法才行。这个以后再讨论。 由于周期函数的相关函数也必定是周期函数,因此R_TW4615的周期成分也应该是TW461512_0的周期成分(不过从逻辑上好像不能这么推论。希望内行的朋友赐教:“反之亦真”的必然性在哪?)。 从TW461512_0的自相关函数图中很容易就看得出的频率成分就这两个。将信号观察器窗口Signal Browser的横轴随意缩放,可以看到R_TW4615的图形常常会出现一些类似“干涉条纹”的现象,如图3-4就是其中的一个。 图3-4 R-TW4615图形中出现的“干涉条纹”现象 很容易看出来,图3-4中两根标尺之间有3个波形,两根标尺之间的距离大约为dx=2712,因此一个波形的周期大约是2712/3=904。这个到底是不是TW461512_0中的一个周期成分呢?我不知道。留待以后慢慢思考。验证。也请内行朋友赐教。这一类的“干涉条纹”图还有很多,无法尽举。我大致数了的,周期成分还有: 516372.89354.32327.6323.5319.2279262.15262258188.11186.44163.71138.92131.14131.0881.85777.45474.18267.6665.07734.60433.84…… 上面的数据只是我随意缩放横轴后,用鼠标拖动标尺所测量到的各“干涉条纹”图中波形的周期,虽然其小数点后面保留了几位数字,但这并不代表精度。 下面贴出血压部分的相关函数图。 R_GY2672=xcorr(GY267212_0,'unbiased'); plot(R_GY2672) 运行,得: 图3-5 GY267212_0的自相关函数R_GY2672图形 仍旧将R_GY2672导入信号处理工具sptool,打开信号观察器窗口Signal Browser,并放大横轴与纵轴,得图3-6 图3-6 R_GY2672横轴纵轴放大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根标尺之间有20个波形,标尺之间的距离是dx=240,因此一个波形的周期是240/20=12,即一天。 R_DY2672=xcorr(DY267212_0,'unbiased'); plot(R_DY2672) 运行,得: 图3-7 DY267212_0的自相关函数R_DY2672图形 上图的放大图就不贴了。R_GY2672与R_DY2672在信号观察器窗口Signal Browser中,缩放横轴,也都可以看到“干涉条纹”图,只是测起波形周期来没有X_TW4615那么简明,就略去了。 下面贴出脉搏的自相关函数图。 R_MB2672=xcorr(MB267212_0,'unbiased'); plot(R_MB2672) 运行,得: 图3-8 MB267212_0的自相关函数R_MB2672图形 下面是信号观察器窗口Signal Browser中R_MB2672横轴放大后得到的“干涉条纹”图。 图3-9 R_MB2672的干涉条纹图 可以看出其一个波形的周期为dx/18=1848/18=102.6667。其余波形周期暂就不数了。 本来想把自相关、互相关函数图在这一篇中全部贴出的,发现至此内容已经不少了,互相关部分就放到下一篇再贴吧。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0op1f.html 首发时间:2011-01-06 15:04:03)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5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2、观测数据_用于研究的“原材料”
baishp 2012-11-27 02:59
2、观测数据_用于研究的“原材料”
(1)体温数据的原始记录。不失一般性,略去其十位数“3”及小数点,如36.85℃即记为685。 (2)血压、脉搏数据的原始记录。血压值开始一段时间使用千帕kpa作单位(高压部分略去百位数“1”),后换算成并一直改用为毫米汞柱mmHg。脉搏值单位为次/分钟。 (3)将体温数据经3次样条插值处理并整理后,得到一个4615×12的体温数据矩阵TW4615_12。其中4615来源于1998、2、20~2010、10、9之间的天数,12为每天的插值点数(自临晨1点至晚23点,平均每2个小时取一个插值点)。 (4)将血高压(为简便计,我常将收缩压称为“高压”)数据经3次样条插值处理并整理后,得到一个2672×12的血高压数据矩阵GY2672_12。其中2672来源于2003、6、17~2010、10、9之间的天数,12为每天的插值点数(自临晨1点至晚23点,平均每2个小时取一个插值点)。 (5)将血低压(为简便计,我常将舒张压称为“低压”)数据经3次样条插值处理并整理后,得到一个2672×12的血低压数据矩阵DY2672_12。其中2672来源于2003、6、17~2010、10、9之间的天数,12为每天的插值点数(自临晨1点至晚23点,平均每2个小时取一个插值点)。 (6)将脉搏数据经3次样条插值处理并整理后,得到一个2672×12的脉搏数据矩阵MB2672_12。其中2672来源于2003、6、17~2010、10、9之间的天数,12为每天的插值点数(自临晨1点至晚23点,平均每2个小时取一个插值点)。 (7)截取矩阵TW4615_12后面自2003、6、17~2010、10、9日的部分,得到一个2672×12的体温数据矩阵TW2672_12。此矩阵数据用来与GY2672_12、DY2672_12、MB2672_12作横向比较。 (本文首发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0oofr.html 首发时间:2011-01-04 20:03:01)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4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1、研究缘起_从人体生理信号开始研究,直趋宇宙天地人生大奥秘
baishp 2012-11-27 00:40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宇宙天地的运动就是律动。人生于天地之间,无时无刻不在与天地进行着节律互动。其实说“互动”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严格地说,人体与宇宙天地都受着同样的一种力量支配,呈现着相关性很强的节律。人们最了解、最不容置疑的一个事实,就是女人们每月一次的例事。如果我们眼睛看到了,身体感觉到了,我们就承认,否则就不承认,那真是愚蠢之极。因为我们眼力有限,感觉也迟钝。我们平时看不到、感觉不到的现象,到了某个时候却会变成撕心裂肺、天崩地裂的大事。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全面地了解人体节律。节律是我们生老病死的主宰,也是我们研究生老病死的枢纽。 根据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干支”理论,人体有一部分的节律周期,与我们肉眼看得到的宇宙天体运行周期相同,如地支中的“月支”与“时支”;有一部分的节律周期,却无法从宇宙天体运行周期中得出,如天干、“年支”与“日支”。人体到底有哪些节律周期呢?这仍是一个谜。即便现有的干支理论,其实也是尚未得到现代科学意义上证实的事情。只是老祖宗留给我们这么个东西,我们就用了。中医医理。命理八字,学得好的人,用起来十中八九也不是极罕见的事。但另一方面,我们却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百发百中的活神仙。这说明我们身体的节律,始终有一部分还未被人了解、认识。 在现代,涉及到中医、人体生命科学、人体节律研究的,可以大致分为两大阵营。一是在现代医学、系统科学知识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可称之为“科班”出身的人,包括一些很有名的大科学家(如钱学森先生)。这一部分人又始终停留在两个极端:要么就是宇宙开放巨系统、复杂性科学、混沌理论……这些乍听起来玄乎得很的理论。也不知他们到底要拿什么来做研究的“原材料”。你总得要有观测数据吧?没有数据的研究,只能永远停留在哲学思辩上。这些“科班”人士要么就是停留在另一个极端,眼睛看着具体一时的个体,几秒钟、几分钟的心电图、脑电图……而至今看不到这两个极端互相靠拢的一丝丝 迹 象。 这些“科班”人士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传统文化总是无法做到完全的开放,完全的兼容并蓄。说先入为主也好,思想桎梏也罢,都可以。记得有位学者,对传统文化与中医都很推崇,但他在一次演讲中却说“八字是迷信”,令人唏嘘不已(因为最近没有搜到这段话了,故略去其名)。岂不知现在的子平八字,它最初的理论根据正是源于中医始祖典籍《黄帝内经》。 另 一 阵营的人,就是民间研究命理八字、易经易学、医理医易的这些人,也可称为草根人士。这些人思想开放、活跃,可惜大多没受过现代科学知识的熏陶,无法用现代科学的手段来深入研究他们极其感兴趣的这门学问。不过也正是这些人,延续、保存了我们传统文化最宝贵的这一部分内容,功为至巨。 这两个阵营,如果能够互相接头、融合,对中医与生命科学的研究,必将产生本质性的、飞跃性的推动作用。 南怀瑾先生在讲解《黄帝内经》时指出:《黄帝内经》的宗旨,最重要者是“举痛论篇”中所说的三要义:“(一)善言天者,必有验於人。(二)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三)善言人者,必有厌於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意思凡是谈到天地之道,都必定会在人类身上反映出来;凡是古时的天地规律,亦必适用于现代;凡是在别人身上存在的规律,也必定会存在于在自己身上。所谓“道不远人”吧。因此要研究宇宙天地之道,并不需要用高倍天文望远镜观测十万亿光年之外的宇宙深处。只要把自己研究透了,也等于把宇宙研究透了。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他从哪里去弄高倍天文望远镜啊?也无法想象他能够用复杂巨系统理论来研究宇宙。 博主由于个人命运的关系,在十多年前对宇宙天地、生命、生死之道产生了很大兴趣,阅读了一些传统文化典籍,也领悟到探求这个“道”,重点在对自身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博主工科出身,对传统文化(中医医理、八字命理)中既有的研究方式,也就是只有定性的论述,没有定量的研究手段,极不适应。因此打算另辟蹊径,将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研究。 要对自身作定量的研究,除了不断测量自身的生理信号,研究这些生理信号外,还有什么途径?没有。人体生理信号有无数,但要长期、大量测量,必须是很容易获得的信号数据,必须是非侵入式测量。结合博主所能获得的测量工具,即定在体温、血压(包括收缩压与舒张压)与脉搏这三类四种信号。 关于“道”,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这个“开篇词”就写到这里吧,以后慢慢道来。也希望以后与博友们有很好的互动,彼此帮助,共同进步。 (本文首发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0oofe.html 首发时间:2011-01-04 19:49:21)
个人分类: 夸夸其谈|1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模式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中医能否现代化的关键
热度 3 ivyshall 2012-7-14 16:44
  我们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现代与传统两种医学模式公开并存的国家。在其他国家传统的古医学模式基本上都已经退出了公共卫生领域。中医之所以能坚持到今天,其在临床上确切的,不可否认的疗效是主要原因。然而在基础理论上与现代医学的迥异,在表达方式上与主流文化的隔阂,使得中医从建国以来,尽管政府大力扶持,依然面临人才凋敝,理论发展停滞,传承无方,临床实践被西医的理论与方法严重割裂、拆分等窘境。   多年从事新药研发中的设计工作,使我对于很多复杂疾病(complex disease)如肿瘤、老年痴呆、高血压、糖尿病等等的分子水平的病理机制研究现状有较为清楚的了解。对于目前世界上新药研发的困境也非常了解,越来越高的研发费用,越来越长的研发周期,越来越频繁的药品召回事件,清楚地表明针对少数特定疾病相关蛋白进行小分子设计和筛选的研发方法,并非寻找复杂疾病治疗方案的最佳途径。尤其我所感兴趣的疾病老年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机制扑朔迷离,目前还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手段。我曾通过e-mail 与 长期从事AD研究的医学专家 Eric Reiman博士讨论过寻找AD 治疗方案的可能,其中提到身为中医师的我的祖父和母亲都曾用中药治疗AD患者,取得不错的效果。Reiman 博士在回信中也认为未来AD治疗的希望很可能在中药,但他对中医的理论持保留态度。这一点也反映了整个西方医学学术界对于中医中药的基本态度。源于长期以来对于化学药品治疗复杂疾病的效果的失望,美国社会的民众对于中草药治疗的接受度和需求度逐年增加,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成立了国家补充医疗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NCCAM)来探索天然草药疗法的价值。2004年FDA更是修订了研究规范(research protocols)来支持中药及其他草药疗法的临床实验研究,使得这些天然药物复方,可以不用事先申明有效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就可以进入临床试验。相对于西方社会公众和立法界的日渐提高的接受度,学术界则对中医药疗法始终持高度的怀疑态度,甚至一些进行中药复方研究的科研人员,也基本把中药复方当成天然药物制剂来看待,其研究的指导原则仍然是生理、药理、病理生理和细胞生理等实验医学中的还原论原则,而把中医的诊断和治疗理论当作糟粕剔除。最多承认中医的理论是长期建立起来的有效的经验模型。这基本也是国内科学界对待中医核心理论和诊断理论的看法,因此虽然中医现代化的工作进行了多年,但始终集中在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技术和标准对中草药的化学成分、药理、甚至分子靶点进行研究。   中医核心理论的现代化研究一直处于凌乱无章的状态,众多寻找中医概念的物质基础的研究,给出了很多零散片面似是而非的学说,例如:(1)对心气虚实质研究,从血液流变学、血浆cAMP(环核苷酸)含量,心肌图等方面与心气虚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心气虚患者淋巴细胞内cAMp含量提高,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机理之一;(2)对肝阳上亢所致肝病的研究,选用神经系统、内分泌、血管紧张素、分子生物学、血液流变等40项实验指标研究,认为其生理病理基础是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偏亢,揭示肝与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神经一体液调节素有密切关系;(3)对中医脾的研究结果表明微量元素锌、铜是脾的物质基础,在脾虚失运(脾主运化)、脾主肌肉模型中,酶分泌下降,活性降低,揭示脾与植物神经、垂体—肾上腺皮质、免疫、消化系统及三大物质代谢有关;(4)中医的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有密切关系,肾阳虚证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紊乱的特征;(5)中医肺气虚患者微循环血液流变量值及微血管传导值有改变,说明肺气是调节微循环物质之一;等等。( http://www.chinaqigong.net/tzedh/lunwn/zqc.htm )h这些研究作为原始的实验证据来讲,是有相当的价值的,但是研究者的理论分析却往往体现出实验设计的层次模糊,逻辑不清,大多是缺乏系统的清晰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指导的结果。就是说我们的研究人员本身对于中医的哲学和方法论的实质,是缺乏认识的,没有能力把它和现代实证医学还原论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进行融汇贯通。谈不上二者从本质上的认识比较,就更谈不上中医理论现代化或什么西医中化的系统工程了。   其实一直以来,中医与西医医学模式迥异的根本问题在于对人体这个多细胞生物体的认知和定位不同。现代医学与实证科学的发展一脉相承,强调用实验事实说话,推崇客观,摒弃主观臆断。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等医学基础学科构建的现代医学人体模型认知是一台极端精密的机器和一个巨大的生化工厂。目前现代医学实践中的诊断、治疗等过程无不体现着这一认知。而传统的中医学,则认为人体是和宇宙,自然,以及人类社会一样是一套自我调适的完整系统,它们的运行机制,动态结构有相通之处。中医认为的人体五脏六腑的组成结构,更多的是指人体这个复杂的自我调适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不同功能单位,而不是象西医体系中的人体器官那样首先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器官,然后才考察它具有什么生理功能,扮演什么角色。   近来细胞分子生物学、分子医学和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令很多人看到了中医基础理论与人体的微观系统组成进行链接的可能性。但是具体怎样链接呢?现在可以说就差那么一层,让人找不到方向。   问题的核心仍然是人体模型的认知。随着对人体微观结构、组成和运作的了解层层深入,分子生物学家们对人体的认知与从前的科学家们有了根本上的不同。他们认为多细胞生物体包括人体,是由各种各样不同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社会,是复杂的自我调适体系。这个关于人体的微观水平的认知可以说和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站到了同一个哲学和方法论的水平线上。只不过相对于具体的细胞社会的微观描述,中医的藏象学说的描述是宏观的,功能性的。   人体既然在微观分子水平上的本质可看成是细胞社会,那么就应该适用于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如果我们用社会学的方法对人体的细胞结构和分子组成进行结构和功能上的分类,就会得到一套微观人体整体化模型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内容和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应该是具有可比性的。这种可比性和相符程度,应该是衡量中医基础理论到底具有多大程度的科学性,能在多大程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进行沟通与结合,促进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同时完成中医学自己最终的现代化涅槃的终极标准。   这个微观人体整体化模型将在下一篇博文中形成。
4513 次阅读|5 个评论
阐释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内涵的新假说(4)
热度 1 caizw 2011-7-17 19:19
6 疾病理论 中医疾病理论是以正常人体理论为基础而建构的,也可分为生物学疾病理论和 生态化疾病理论。 生物学疾病理论是关于疾病的病因和病机的理论,是在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生物学观察和认识基础上而形成的。中医典籍中就记载了疾病的症状、体征等异常现象以及许多病名,记载了对病因和病机进行的生物学分析和认识。生物学疾病理论 奠定了中医学疾病理论的基础。 生物学疾病理论亦是要纳入统一的规范框架之中,建构 生态化疾病理论,使其与生态化正常人体理论相统一,藏象理论就其代表。需要指出,生物脏腑和生态化脏腑的许多正常功能和外应就是通过疾病时被发现并建立联系的。建构的生态化疾病理论既要反映对疾病的生物学知识,又要把疾病的生物学知识与生态化框架理论拟合,使其与中医学其它理论统一,能有效地指导医疗实践。这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和逐渐完善。 CAS 理论同样可以用于研究和认识生态化疾病理论的建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效果等,并对其作出科学合理的阐释。 7 诊断理论 诊断是收集症状、体征等有关信息,判断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状态。中医诊断理论亦有生物学诊断理论和生态化诊断理论之分。通过诊法所获取的原始信息属于生物学信息,中医非常重视这些信息,但其中许多信息对西医而言并无价值,这并不奇怪,因为西医还未应用 CAS 理论,还没建立起实用的系统医学体系,还未脱离还原论医学的范式。在中医学,这些生物学信息还有其生态化形式,用 CAS 理论来讲,就是每个信息都要被打上“标识”。标识使这些信息在生态化框架中有了相应的位置,特别是对于很难判断其生物学归属的原始信息而言其价值得以发现和利用。诊断的下一过程就是处理信息并作出判断,即辨病与辨证。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病的概念中西医应当一致。这里简谈辨证和证。 辨证,是根据辨证理论进行的,辨证理论是生态化辨病理论,是疾病的生态化生物学诊断理论。所以,证是对疾病的生态化生物学特征的描述。证不仅要与中医学生理、疾病等基础理论统一,而且还要与中医治疗等理论统一,为治疗提供符合中医学理论体系规范的诊断依据。 辨证,主要是分析异常信息(生物学信息和生态化信息)的“聚集”情况,判断其偏离正常状态的情况及变化趋势并加以生态化描述。这就是辨证的实质。用 CAS 理论来讲,就是通过标识和聚集等特征来分析并判断 CAS 偏离常态的状态特征及变化趋势。从这个角度讲,证,就是以系统性的特定标识反映的人体偏态特征及变化趋势,从系统的角度反映机体与疾病相互作用的特征和本质。简要讲,证就是以系统性的特定标识反映的人体的偏态及变化趋势。显然,这也是中医对体质类型的描述的方法和原理。 由于中医学人体理论和疾病理论的多样性,就形成了各种辨证理论和方法。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病因辨证等,但八纲辨证是所有辨证的总纲。因为八纲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4 对“标识”是分析和判断系统状态的最基本的要素,其标识不仅通用于所有的辨证理论和方法,而且其标识“阴阳”可与其它任何信息和标识共存,并可对其标注。 (待续)。。。
个人分类: 中医多学科研究|185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什么是中医现代化?
热度 1 xupeiyang 2010-12-8 10:45
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在成都召开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41235.shtm   现代化又指较不发达社会或学科通过社会改革,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一个社会变革过程。这个社会变革过程是由国际之间或社会之间的交流所促使的。   现代化的一个方面是技术的大爆炸,它使人类思想以惊人的速度和数量增长和传递。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在缩小,而专业技术领域上的差别却在扩大   中医现代化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倾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中医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    中医现代化 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在中医界的社会、科技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科学、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中医现代化的核心是中医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因从欧美等西方社会开始,有时也被称为西方化,但不专属于西方社会,或西医。 现代化新中医是相对于古代、经典-传统祖国医学的一种广义称谓。其特点是遵循中医几千年积攒的理论基础,按照诊断,药物,治疗等板块分布,在当代的医疗活动当中不断摸索、开拓与创新,从而验证,完善,添补祖国医学的精粹宝库。目前,以西方科学原则为指导的对中医宝库发撅的工作也是与主流实验医学实现对接的过程。该过程也是新中医的重要开拓领域。就是以该目标为己任的学术研究机构,致力于探索通过新的诊疗途径来攻克疑难病症.但是中医新理论的创新、现代化更是《新中医》的根本。
个人分类: 中医药学|3638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