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神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神圣世俗社会——兼谈马林诺夫斯基的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观
fqng1008 2019-8-29 22:50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0 个评论
关于无神论的几句留言
热度 2 rongqiaohe 2018-5-28 09:06
崇尚科学的人相信,自然世界具有超越人类的力量和能力,相信人类仅仅存在于广阔宇宙的微小地球上, 人类只能认识和顺应宇宙的规律,不可能 超越宇宙的力量。因此,产生了认识、遵守“自然规律”的科学思想。 其实,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一片“神圣”的土地。在你内心那片神圣的土地上, 你相信“上帝”是神圣的,还是相信“自然”是神圣的? 真正的“无神论者”,相信人类可以超越一切,包括自然。这在实际生活中,显然是难以做到的。战天斗地,其乐无穷。不知道大家观察过没有, 自称是“无神论者”的人,往往无意识地把自己当成了“神”。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相信自然是神圣的。因此,我们要探寻自然规律,认识自然规律,遵守自然规律,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服务。
个人分类: 浅谈|2320 次阅读|5 个评论
“神”的原型可能是我们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lulingkxw 2018-3-14 11:12
“神”的原型可能是我们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当我读到以下这段文字,当我了解了到 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五氏的 “ 氏 ” 的原意也是神祇,以及神字部首的含义,我可以初步推断,神很可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部族首领,他们曾经造福一方,对农业文明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他们受到人民的爱戴和世代传颂。 这个问题还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神农氏: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作为五氏出现的最后一位神,他的出现以后,结束了一个饥荒的时代。因以农业为主,他的部落称神农部落。中华大地经过三皇的辛勤努力,中华世界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人们的生活依然非常艰难。这时,伟大的各种神祇人物,应运而生。就在三皇之后,又经过漫长的若干年代,出现了下列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五氏的 “ 氏 ” 的原意也是神祇,但神性比 “ 皇 ” 更少些,可列入第三个级别神祇。神农氏;因为他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见各种植物在肚子里的反应。这样能分辨什么植物可以吃,什么植物不可以吃,亲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并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使中国汉族农业社会结构完成。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210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何新:一切神聖都意涵着荒謬
热度 1 fqng1008 2016-9-25 16:57
《命运与思考》港版第二版序言 一 我的人生,是不那麼平常的人生。從青年時代起,我就矢志不渝地追求一種非凡的人生。 我年輕時( 80—90 年代),有高層領導曾多次欲安排我擔任重要職務。我皆回稱:我腦有病(腦殘)、心臟有病(心壞)、人懶,生活自由散漫,我擔任不了任何公共職務。當時只希望投閒置散,做一個能夠不上班、不開會、不看文件、不擔任實際職務的政治邊緣人。 其實當時我的病沒有那麼嚴重,孰料後來戲語成谶。 於是幾經波折,最後於 1991 年被中央領導特准,特殊安排作為不上班的專職政協委員而编制掛在全國政協老幹部局 —— 于茲忽忽 25 年矣! 1990 年我在對北大畢業學生發表那次著名的演講時,曾當眾立言說: “ 我這輩子絕不當官。 ” 我以畢生實踐履此言也。 我平生非黨非團,非官僚亦非文人。我年輕時( 1988 年)曾被人勸入了九三學社,後嫌每週開會很煩,遂退社( 1990 )。 90 年代賀敬之先生推薦我進作協,寄予厚望,唯我從不參加活動,後來也宣佈自動退會( 2012 )。 至於其他什麼學會或者會議的邀請,雜七雜八我更是一概拒絕。 1995 年後,我愈來愈倦於與雜人交往。儘管始終仍然不斷有人邀請,但我基本不再接受媒體採訪,也不外出進行演講、講課,不給電視做節目,不參與各類公開活動。 (此期接到的邀請安排仍然很多,包括一些可能很有意思的重大活動:例如 2000 前後李光耀訪華時,央視曾欲邀請何新與李光耀一起做個名人對話節目,我婉拒。 90 年代台海形勢敏感時期,美國有傳媒邀請我與美國女議員陳香梅一起做節目共談臺灣前途問題,我拒絕。重慶宣傳部曾有意邀請我主講西南大講壇,我拒絕。諸如此類,我皆一概回絕之。) 我自甘寂寞,坐冷板凳潛心讀書、思考、寫作,堅持數十年。確切說,這不是堅持,是一種愛好。 必須說明,我這種寫作始終是自由的。也就是說,我從沒有參與或接受過任何官方組織安排的研究課題,從沒有申請使用過官方的科研經費,也從不承擔官方交辦的任務性寫作項目。(有沒有過這種安排或者有組織的邀請呢?有很多。但是我都說我幹不了,不會。) 在重大問題上,我基本不說假話,但是當然,我也不可能說出心中所有的真話。 我雖然編制歸在政協,但是 30 年來我一天班也沒有去上過。特別是最近的 20 多年來,我沒有從政協領過一張紙、一支筆,沒有報銷過一分錢的差旅費用,也沒有使用過一次公車 —— 儘管作為仍列在編制的 “ 准官員(?) ” ,我並非沒有這種權利。 數十年來,我只從事個人有興趣的自由研究與寫作,選擇自由自在,不受外部打擾的生活方式。 二 但是,我以著書立說,發表評論而間接地為國家謀政、謀經、謀國,提供建議及服務。 從 1968 年作為一介知青赴東北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參加工作而進入國家編制始,如若以在職工齡計算,那麼至今我已為國家整整服務 47 年矣。 到 2018 年本屆(第 12 屆)政協委員任期滿後,我會退休,則共計為國家服務整整 50 年。 這樣看來,我確實是一個資深的自備乾糧的老 “ 五毛 ” ,即 “ 自幹五 ” 。 我雖亦凡人,但非俗物。雖非英雄,但無所畏懼。我活得乾淨利索,坦坦蕩蕩,痛痛快快,明明白白。事無不可對人言。我平生不害人 , 只樂於助人。 我有公敵、論敵,但無私敵。 多數罵我的人是由於與我存在着巨大的智商或知識差距。而我也很乐于享受存在這種差距。 我平生閱人甚多,但是基本目中無人。早初得罪學人甚多。但是所罵的未必不是該罵的,所以活該! 自明清以來,中國文人無知、狹隘、鄙俗(可看《儒林外史》),賤儒很多,該罵!誤國唯文人也! 三 在許多年的時間裏,我曾經奮鬥過。這種奮鬥在許多時候,是僅僅屬於我一個人即自我的孤獨言說與精神抗爭。 在與多數人的認知謬誤 —— 群體謬誤對抗時,特別是當面對腐敗無腦又極其骯髒的中國人文知識界,以及偽精英界對國家社會和國民的誤導時 —— 我常常不得不挺身反抗多數人。在這樣的孤軍奮戰中,頂着許多威脅與壓力,有時是冒着個人危險,我走過了我大部分的人生。 我抱病經年,身體不好,還有許多事想做而沒有做完 —— 有的也許永遠做不完了。所以我現在有某種緊迫感,有必要趕緊對歷史和未來做一個交代。 過去我曾經出版過幾部回憶錄。那時我身體尚好;而事實上當時的認知力還是有限,有許多事情尚不知道。譬如對共濟會以前就不知道。希臘羅馬的偽史以前也不知道。幾百年來西方主流史學竟然明目張膽而有系統地偽造西方歷史和世界歷史,這以前也不知道。活到老學到老。以前的一些书可能寫早了。 我們這一代人是新中國 60 多年歷史的見證者,是大躍進和饑荒的見證人,是文革和上山下鄉運動的親歷者,也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比諸昔日,今天中國的確已經富強許多,就實物總量看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但是未來面對的發展阻力和困難正以幾何級數成倍方地增加。 現實情勢是,中華民族未來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包括如不走 “ 普世 ” 之路则被美國及西方阻斷、包圍的危機,由于阶级和集团利益尖锐对立社會分崩離析的危機。同時人類和地球環境也日益面臨嚴峻的發展危機。而 80 年代以來一直主導全球的新自由主義、私有化政策和泛市場主義的經濟詭論 —— 通過那只看不見的市場之手及看得見的陰謀之手,不僅禍害着整個世界 , 也從根部腐蝕和敗壞着中國。 我在不斷的反思中看清了自己的人生和位置。對於往事我無所可悔。我的生活活得光明正大,坦坦蕩蕩。 佛祖厚愛我。近年我身患沉疴也還是絕處逢生,尚可以苟延殘喘。我已超越生死與利害的計較,唯此,人才能有真言、真情與真笑 —— 包括嘲笑、苦笑與冷笑。 我們正處在世界歷史一個史無前例大變動時代的前夜,許多動盪與變革正在迫近。未來究竟會變得更美好還是更糟糕? 只有天知道。 四 回觀這多半輩子的文字生活,我並未以舞文弄墨為敲門磚,不過就是做了幾場智力 有實體,只有稍縱即逝的事件與抽象的邏輯框架。 我存在,我必消亡。故对可言者言說,不可言者須默。( Where 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 of one must be silent. ) 那麼究竟什麼是我的人生? ——“veni,vidi,vici ,我來,我見,我失 ”—— 如斯而已。南無阿彌陀佛。 六 80 年代有人曾經捶胸頓足地去找胡繩(中国社科院院長)告狀,罵何新是學術界的混世魔王。 殊不知,這個諢號我好喜歡! —— 如今魔已老也,而且一身重病。但是老魔老魔,心境仍然很快活! 我特別喜歡辛棄疾晚年的一首詞《 沁園春 · 弄溪賦》: 有酒忘杯,有筆忘詩,弄溪奈何? 看縱橫斗轉,龍蛇起陸,崩騰決去,雪練傾河。 嫋嫋東風,悠悠倒影,搖動雲山水又波。 還知否,欠菖蒲攢港,綠竹緣坡。 長松誰剪嵯峨? 笑野老來耘山上禾。 算只因魚鳥,天然自樂,非關風月,閑處偏多。 芳草春深,佳人日暮,濯發滄浪獨浩歌。 徘徊久,問人間誰似,老子婆娑 ? 2016 年 5 月 北京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397 次阅读|1 个评论
手走人生,科学是神圣的吗?
热度 22 xqhuang 2013-3-30 08:49
手走人生,科学是神圣的吗? 多夜无眠,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寻找不到光明。 我喜欢黑色,很单纯的喜欢,说不出很具体的缘由,也许从小喜欢枪的缘故?真的,黑色的枪支总能给人一种神秘的震撼。是“黑”的诱惑?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黑路”,我以为科学的“黑路”不仅神秘而且最神圣。 多年行走“黑路”,笑当初的自己,好傻、好天真、好可爱!原来科学并不神圣,它真黑!它,有“红路”政治一样血淋淋的权力之争;它,有“黄路”商场一样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它,有。。。。。。 染上了铜臭和名利的科学早已不再神圣,或许它从来就没有神圣过?科学仅仅把某些人装扮成“神”和“圣”,一群不能得罪的学术菩萨们,洋的土的。当中国学术界有多如牛毛的“士”们:学士、硕士、博士、会士、院士、。。。,有多少是不骑墙的科学骑士? 科学本应是神圣的,它的神圣在于平等和公平,人人都有权利对科学提出自己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不论对还是错,不论“业内”还是“业外”,也不论“官科”还是“民科”;科学本应是神圣的,它的神圣在于可质疑性和相对真理性,科学不等于正确。科学史反复验证这样一个事实: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科学”,昔日的“真科学”很可能成为今日的“假科学”,今日的“真科学”也可能成为明日的“假科学”。 有人说“民科”已经成为中国科学的一个赘瘤,恰恰相反,真正的赘瘤是自以为是、一事无成的“官科”,纳税人的钱浪费了不少,有多少原始创新?除了舔点洋菩萨掉地的面包屑,还能干什么? 神圣,在“官科”身上早已荡然无存了,偶尔在某些“民科”身上还能闻到它的气息。 有这样一类“民科”,他们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术训练,他们仅仅凭借对科学的原始热爱从事“不正当”的科学研究,他们常常不守既定的学术规矩、不按常规出牌,这就应该被嘲笑、乱箭射死?他们就像不得不用手走路的勇士,何不投以鼓励的眼神?“手走人生”为什么不会走出更精彩的人生? 有这样一类“民科”,他们厌恶学术界的虚伪和丑陋,他们讨厌谁对谁错、谁牛谁熊的争论,就像俄罗斯数学家佩尔曼,他们选择隐退江湖。他们偶尔在自己的空间冒冒泡:这是我的想法,信不信由你。有位美国“民科”(名牌大学博士)曾邀请我访问他的科学空间,我问他你为何不在正规学术期刊 上发表你的成果?他说:Ihatethatgame! 还有这样一类“民科”,他们厌倦自己学科的研究,跑到其它学科玩反串,他们难免说些外行话、干些外行活,这又何妨?科学本来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千万次与错误的擦肩怎能换来与正确的艳遇?这类“民科”就像倒立行走的玩者,何不投以赞许的掌声?“手走人生”为什么不会玩出更伟大的科学? 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思想?教育是罪魁祸首!我们的教育可以用“好”字来概括,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好工人、好士兵、好老师、。。。,听话出活,这是机器还是人?循规蹈矩地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不敢越雷霆半步,哪来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当在自己的博客谈“个人学术观点”,都可能遭来“杀身之祸”,怎能产生标新立异的思想火花? 习总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纳税人养你们“官科”,是要你们去打洋老虎、去推倒洋菩萨,整天围着手无寸铁的“民科”喊打喊杀,令人不齿!中国不缺知识的传播者,缺的是思想的开拓者!对“手走人生”者,不妨也用第三种姿态,尊重、包容和欣赏。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3052 次阅读|43 个评论
随笔之四十五:《医生》“济世授业薪火传”
uvard 2012-4-6 00:56
医生 神圣殿堂白衣穿, 救死扶伤使命担; 万卷医书秉烛翻, 济世授业薪火传。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2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经济真相系列
newniu 2010-10-21 09:51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以上是我国宪法总纲第十二条。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神圣一词的含义却十分复杂。在上世 纪,那些保护公共财产而死去的人受到重点宣传。其中,八九十年代对赖宁的宣传,我亲身感受到。1988年3月13日,四川石棉县海子山发生山林火灾,14 岁的赖宁为了扑灭而丢掉生命。事后, 赖宁成为 政府宣传的中心,当年我正上小学。在每天早晨的出操中,老师都会讲赖宁精神,当时有关赖宁的大体活动 有:赖宁精神入少先队,黑板报宣传赖宁精神,赖宁精神主题班会,赖宁精神的宣传册,赖宁精神专题新闻等等。 神圣是非常情绪化的词汇,存在着解读方式,一方面代表着不可触犯,否则意味着重罚或补偿,又代表着值得以生命来换取 。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神圣又代表着绝对性,甚至上升到信仰、价值观的程度。人们常说生命是神圣的,上帝是神圣 的,很少人认为财产是神圣的。 财产就是财产,本身是有价格的,没有必要与神圣联系起来,否则将带来巨大成本。 别人碰到你的车,应该如何赔偿?按常规只需要赔偿损失即可。然而,如果这辆车按照神圣这个维度看,赔偿的怕不仅仅是损失,而是更严重的赔偿方案。 当前,房屋拆迁同样出现问题,假如公共设施需要土地,而一栋房子正好挡在中间,房主是不是可以借私产神圣拒绝搬迁? 发生大火,需要借用一栋房子来协助捕火,而房主趁机要求高价赔偿,这是否合理? 自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以来,各国成文宪法大都明确了私有财产受国家法律保 护,不再提 神圣不可侵犯 。 当前,随着信息经济发展, 私产的价值评估问题再一次受到挑战。在飞机托运过程时,内部的数据盘受到划伤, 内部数据 无法读取。 数据盘本身不值钱,信息值钱,航空公司应该如何评估和赔偿? 财产就是财产,可以定价,可以赔偿。神圣化财产会带来巨大问题。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平凡与伟大——做科学家很神圣么?
chyq721 2009-3-21 09:14
读完 王德华 老师的博文,一时冲动,写成欠考虑的《 80 后如何成为想当科学 家的 博士》,扪心自问,颇有哗众取宠之意。值得反省:做事和行文都应当三思而行。 那篇文章最大的毛病估计是带有一种鄙夷、偏激、不屑的态度,带有一种高高在上教训别人的心态,这是一种病态,对此我要认真改过。不过,有时又很犹豫,一个年轻人有点锐气,有点对已有规则的不屑难道有错吗? 今天跟着导师出去和一家企业谈合作,才知道导师对知识转移很在意,工程经验与研究意愿相结合方才让我们学生感觉到导师做事情上追求完美的深层次原因,这应该是一个合格的科技工作者风范;从企业出来,边走边闲聊,谈到导师的低调,他说是受课题组老前辈们的影响,这些老前辈在专业领域内都可算是鼻祖式人物,但是醉心于技术研发而不关注如何适度推广自己的知识;直接的结果是,学术影响力大,也做了很多应用研究,但是仍然是看来比较穷酸的教授之一,那种无私的将知识进行传授让后人难以坚持,毕竟接受这些知识的人通过将知识产业化而获得了好的经济收益,以及更加受人尊重的地位;课题组成员从我的导师这一辈开始注意到知识与财富收益的问题,但是仍然受老前辈们之言传身教,做人仍然很低调;如此说来,我几乎成了课题组的一个异数一进来就大吹大擂的在本校学生中宣扬我们课题组,而且写成了主体上是为了推销我们课题组的《读博第一年总结(从本科生转型为博士生)》。导师会继续保持他的低调作风,但是并没有要求我也去低调,在跟他说今天刚刚给另外一个导生制团队下战书的事时,他开玩笑的说我是好战分子,不过从言语中知道他是非常支持我这么做的年轻人没点冲劲怎么行呢? 我有时出现的偏激与不屑态度有可能真的是这两年来做的感觉太过顺利了,还没有那种致命性的打击出现在眼前,让我痛苦不已。我知道我真的可能是导师眼中的好战分子,而且我愿意去当一个好战分子,反正我知道我的后面还有我的导师给我收拾烂摊子的(哈哈,有了后台就得意忘形莫过于此吧)。 说了这么多了,似乎还是没有点题。将上述言语与题目结合起来的链条可以是复旦大学新任校长杨玉良院士对大学精神的诠释大学精神就在于对大师们奇闻轶事的代代相传中。我们的印象中总以为科学家和大师是对等的,这是我们从小的教育使然。小时候都向往神圣,而老师们都说做科学家是最神圣的事情,所以我们很多人的梦想就是成为科学家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发现梦想和现实是有着很大差距的,发现神圣的东西对于凡人而言是那么的难以实现,所以才有了 王德华 老师 从鼓励 博士生们带着想做科学家之梦想来读博的角度讨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用神圣的东西鼓励后生总是长辈们最擅长的事了。 大学精神必定是区别于社会思潮的神圣事务,精神依附于人身,所以大学精神体现在人们对大师奇闻轶事的口口相传中。如果我能够成为一个大家眼中的科学家,我对我的学生肯定会经常性聊起今天导师与我的对话,也许我会从大学精神的角度去解析这段故事了。可是现在看来这件事却是非常平凡的事情。耶稣打个喷嚏也是非常之举,也许当时他的学徒并不在意,但是后来几代的跟随者就会将已经神圣的精神与这个喷嚏结合衍生出许多奇闻轶事了,而神圣也就在这种奇闻轶事中体现。如此说来,科学家真的没有什么神圣感,特别是对于与他同时代的人群而言。 然而,我们可以记住布鲁诺,但是我们谁又记住了签署烧死布鲁诺的主教了呢(如果没有实在是闲得无聊的历史学家翻看陈年老帐,我看这个主教的名字在未来永远是无名之辈了)。既然是当代的立志于做科学家的人就应该无视那些当代的掌握着某种话语权的人,让历史来洗刷真金就行,我们要做的无非是尽情享受着这个进步时代里对科学家的尊重,尽情享受这份尊重而带来的可以自由思索的快乐,尽情享受着我们内心深处独特思考所带来的对社会无知的不屑,以上三个尽情享受该是科学家们表现平凡的机会了。 科学家的神圣只会让后人去评说,这是通过各种奇闻轶事代代相传而产生的。而对于科学家的同时代人,做的很多事情再也平凡不过了,无从说起科学家与其他人的伟大之处。而对于我们这些凡人,有必要去承认跟你同时代科技工作者的伟大吗?即使有你也不会去做的,多么的掉面子啊。既然不会去承认,为何又要将伟大的压力安在跟你同时代的科技工作者身上呢?将科技工作者看作是一份能够快乐谋生的职业,应当是想成为科学家或者对科学家寄予厚望者应当摆正的平常心态了。科学家最最平凡了,因为身边很多科技工作者真的非常之低调,乐于做后人们爬上更高知识高峰的踏脚石,这不是什么高贵的牺牲,而是自然而然的状态。 所以,请不要讲科学家看得太伟大,也就不要认为那些想当科学 家的 博士生们会给目前自感平凡的你带来某种莫名有的冲击。科学家不过是一种职业,有的人喜欢做,所以成了他的事业罢了。 王德华 老 师建议 博士生们读博要带着做科学家的志向,其实更多的是想让博士生们知道一种责任罢了。如果你是一个责任论者,就坦然的接受这些真的想成为科学 家的 博士生们吧。他们未来低调的生活并不会给您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少冲击,所以恳求您不要去苛责他们了。 是的,说出这些真的是在为自己之前那篇文章开脱,我还是没有从内心深处认错。我会接纳长者,比如说 王德华 老师的批评,而对于同龄人,没有一两千字的证据说明我的不屑给你带来了生活之不顺畅,我会依然保持着我对你的不屑。 要成为强者最好的办法是只尊重强者,通过鄙视弱者来让自己走出成为弱者的所有可能性。这就是我行文的强盗逻辑了。平凡也罢,伟大也罢,我是当定了科学家。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3521 次阅读|5 个评论
現代人陌生的一種動作
jiangjinsong 2009-3-8 19:21
現代人陌生的一種動作 (2009-01-16 17:12:23)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3b41317f3b288ce1bf4f581c4f557a95'; 标签: 杂谈 分类: 科学文化 前兩天看電視肥皂劇,突然想到, 現代人與古人相比,有些動作已經不太熟悉了。 例如說,下跪。 拜祭天地神靈,向長輩大人表達敬意和感恩, 我們今天還可以在電視和電影上看到, 但是在現實場景中幾乎很難看到了。 我們是進步了,有人說。 我們大家都認識到了自己的尊嚴,不再頂禮膜拜任何人, 更不向虛無縹緲的神靈鬼怪玩下我們尊貴的膝蓋。 一切神聖的東東我們都會惡搞, 一切超出我們自身尺度的偶像我們都會打破, 所有偉大的人物我們都會揭露他們的緋聞, 歷史學家變成了狗仔隊, 哲學家變成了解構一切的玩世不恭者, 聖人變成了嘲弄人的符號, 道德的期許變成了虛偽和強制的代名詞, 在嘲弄一切的快感中我們感到厭煩,感到空虛,感到徹底的無聊 我們是被連根拔起的一代。 我們很久都沒有彎下我們的膝蓋, 讓我們高傲的頭顱觸及塵土, 在偉大和神聖事物面前承認我們的卑下, 從而喚醒我們心中沉睡的智慧, 點亮內在的光明。 喪失了神明的人們, 失去了聖人教誨的人們, 是何等可憐可悲的生命? 失去了成長、覺醒、修正行為的可靠嚮導, 輾轉於黑夜中的泥沼之間, 唾棄真金而擁抱牛糞, 向喧囂的騙子頂禮, 卻羞辱謙卑的先知。
个人分类: 胡思亂想|3018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神圣的学术博客
吴信 2008-10-29 20:52
博客到底是干什么的?搜索了看有人对博客的功能的理解是:博客撰写的文章不等于个人日记;博客网站也绝非是个人网站。博客可以成为个人媒体、个人网络导航和个人搜索引擎。因此,博客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其精髓不是要表达出个人思想,不是要记录个人日常经历;而是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选和记录自己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内容,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博客精神的核心不是自娱自乐,而是体现出一种高度的利他共享精神,为他人提供帮助与服务。 很多网站都推出了博客,不想要也送给你,但是那些网站娱乐的成份多些,所以随便的复制粘贴喜欢的东西,感觉容易得到的东西,不值得珍惜,后来不是密码忘记了,就是懒得去整理了,最后不了了之。 之前看到众多的知名学者在科学网上的博客,感到很是享受。现在作为一个渺小的研究生,自己被批准拥有了科学网的博客,感到很是迷茫。 在我心里,科学网作为一个神圣的学术网站,现在这个地方是一片白纸,怎么去写呢?写什么内容呢?主要功能是干什么呢?我将有以下打算: 1 学习: 经常浏览一下科学网,学习科学进展,与他人交流,交叉学习,说不定就碰撞出来的科学思想和火花,呵呵; 2 家园:把他作为一个自己的家园,就像以前种地一样,经常来家园看看;把它作为一个心灵的家园,来祈祷,作一个长久的家园,也许多年之后,可以看到心灵经历过程;有了家,可能就有了回家的习惯; 3 交流:可以认识更多的同行,相互交流; 4 其它:推销、展示自我等等。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99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