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量子逻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量子逻辑与量子技术哲学小型研讨会侧记
ssglwu 2010-12-18 14:43
吴国林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暨科技哲学研究中心于2010年12月13日在思想政治学院会议室举行了量子逻辑与量子技术哲学小型研讨会。武汉大学、海南大学、嘉应学院与华南理工大学的部分老师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院副院长吴国林教授主持。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桂起权教授从逻辑哲学看量子逻辑展开分析,其内容包括:用逻辑哲学看待非经典逻辑,引入量子逻辑(作为非经典逻辑)的基本进路(从实验命题着手),量子逻辑的哲学争论:普特南提出逻辑的可修改性,在几种不同的量子力学解释下看逻辑可修正性(正统的、玻姆的、多世界的),逻辑的一元论、多元论、工具主义论题,对应原理 普特南二难的合理解等。 嘉应学院沈健副教授首先就他与桂起权合作的论文 量子逻辑:一种全新的逻辑构造进行了讲解,其主要内容包括: 与经典逻辑相比,量子逻辑是一种全新的逻辑构造。这种逻辑构造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数学基础的奇异性。量子逻辑是一种新的、非布尔型的非经典逻辑,在语义和句法上由一种独特的代数结构所确定,这种代数结构的重要特征是非分配性和不对易性。数学中新发展起来的 格论直接推动了量子逻辑基本结构模型的建立。二是形式的多样性。 作为言说量子世界的语言逻辑,量子逻辑的联结词、命题及其演算,最终都是基于量子实体和量子世界的经验内容之上的。其中一条重要特征是非决定性。正是由于非决定性和模糊性,使得量子逻辑中包含有量子模糊逻辑。三是技术应用的广泛可能性。其次,他就系统何以可能?并以量子控制中的消相干为例 展开分析,其主要内容有:环境对量子控制系统的消相干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量子世界里的系统将是一种全新的系统,它是某种开放的、数学的、并且是基于量子逻辑的系统。假如仍然还是立足经典思维,则系统的独立性将难以得到保证,传统的整体论也将变得自相矛盾。 第三位由吴国林教授主讲,其主题是 《量子技术哲学》研究大纲 。 EPR 关联从佯谬变成为一个量子力学的事实,由此产生了正在开发和应用的量子技术。量子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形成的高技术,是基于量子力学的技术,它远不同于过去的经典技术,是第二次量子革命的标志。量子技术的哲学研究是国内外最为前沿的技术哲学研究。主要涉及的内容有:量子技术哲学的界定,量子技术的实在性,量子技术对量子力学测量问题的意义、量子技术对量子力学各种诠释的作用,量子技术的认识论与技术的本质追问等,还讨论了量子技术与量子逻辑的关系等问题。 这是一次小型研讨会,有共同的学术旨趣,能够展开深入的针锋相对的讨论。事实上,真正的学术讨论都是小型的,而不是大型的。大型的学术会议看似热闹,实则浪费,无多大推进研究的意义。整个讨论会热烈而富有成效,对一些问题达到共识。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4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举行“量子逻辑与量子技术哲学”小型研讨会通知
ssglwu 2010-12-10 09:46
Seminar for quantum logic and the philosophy of quantum technology 学院定于12月13日(周一)上午九点在思想政治学院会议室举行量子逻辑与量子技术哲学小型研讨会。将邀请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桂起权教授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讲嘉宾,内容包括:量子逻辑、量子技术、量子力学、量子信息论与量子控制论等基本哲学问题。 请各位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师和研究生届时参加,欢迎其他专业老师及同学参加。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 科技哲学研究中心 2010 年12月10日 Research Center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Marxism and Philosoph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桂起权教授个人简历 桂起权,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40年生,浙江鄞县人。原学物理,1983年在前辈江天骥教授保荐下调往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多年来,先后为研究生开设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系统科学与哲学、逻辑哲学、次协调逻辑、归纳逻辑、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经济学方法论等课程。现任武汉大学逻辑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逻辑学会学术咨询委员、归纳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科学逻辑/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国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理事、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桂起权教授主要从事科学哲学与科学思想史研究、分科的科学哲学研究;在国内是次协调逻辑的首先引介者之一,并被认为是国内辩证逻辑形式化弱纲领的主要代表之一。主要著、译作有:《科学思想的源流》、《科学哲学》等30余本,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级课题。特别是关于物理学哲学的研究,曾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物理学前沿的哲学问题规范场论的哲学意义研究。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396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