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自然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和管理需要可持续战略
热度 1 蒋高明 2019-11-19 11:53
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和管理需要可持续战略 蒋高明, 韩兴国 邬建国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人类环境杂志, 2006, 35 (4) : 269-70(影响因子:4.103;本文SCI引用149次) 土地退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土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中国草原面积巨大,占国土面积的41%(393万平方公里),草原因其生态和经济的重要性而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然而,人为活动导致了内蒙古辽阔草原的大规模土地退化。内蒙古面积110万平方公里,人口2030万。内蒙古是中国的主要草原地区,属于从中国东部延伸到匈牙利欧亚大草原的典型地段。如此严重的草原退化可能会改变区域乃至全球环境,也可能直接影响到在该地区生活了几代数百万人生活。最近调查显示,现在近90%的草原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这是10年前估计的两倍多。目前草地初级生产力平均仅为未退化草地的50%左右。这一地区的土地退化被普遍认为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及邻近地区)沙尘暴和沙尘暴频发的主要诱因。由于内蒙古草原的环境和经济前景岌岌可危,迫切需要科学合理的生态系统管理策略,以实现内蒙古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大型科学实验(4万亩地)结果,提出了通过政策调整,在保障牧民收入前提下,停止人为干扰包括不合理的草原造林,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的对策出路。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requires a sustainable strategy Jiang Gaoming*, Han Xingguo Wu Jiangguo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USA AMBIO , 2006, 35 (4) : 269-70(IF=4.103;SCI Citation 149) Land degrad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orldwide and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severe in recent decades in China, with it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s. China has an enormous area of grasslands, covering 41% of its territory (3.93 million km2 ), and grasslands are regarded as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natural resources because of their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However,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have led to large-scale land degradation across the vast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the main grassland region of China and part of the Eurasia Steppe that stretches from East China to Hungary. Grassland degradation of this magnitude could alter regional and even global environments, but such degradation can also directly affect the livelihood of millions of people who have lived in the region for generations. Inner Mongolia covers an area of 1.1 million km2 and has a population of 20.3 million. Recent surveys have shown that nearly 90% of the grasslands now are degraded to varying degrees, which is more than twice as much as was estimated 10 years ago. On average, current grassl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is only about 50% of that of the undegraded steppe. The land degradation in this region is generally believed to be a major reason for the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severe sandstorms and dust storms in northern China (particularly in Beijing and adjacent regions) in recent decades. Because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future of the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is at stake, scientifically sound ecosystem management strategies are urgently needed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is region.Based on the results ofalarge-scale scientific experiment(2667 h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viewpoint that through policy adjustment, o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herdsmen's income, stopping human interference, including unreasonable grassland afforestation, and restoring degraded grasslandwith the natureprocess.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06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为什么说自然力是不可抗拒的
热度 1 蒋高明 2018-8-22 09:24
为什么说自然力是不可抗拒的 蒋高明 近日,受“温比亚”减弱后低压和冷空气共同影响,山东半岛东部、辽宁中东部、吉林东部、黑龙江东南部、甘肃中部、宁夏北部等地出现了大到暴雨,局地出现了 250 ~ 300 毫米特大暴雨;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北部海域、黄海中部偏西海域出现了阵风 11 ~ 12 级大风;黄海中部偏东海域出现 9 ~ 10 级阵风。这些异常天气出现,对居民生活和生产出现了严重的破坏作用。 上面提到的气象异常就是自然能量部分释放的一些普通例证。自然力就是大自然的力量,这些力其实也是一种能量,平时不爆发时就像太平洋的波浪一样温柔可爱,一旦当自然的力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瞬间释放出来,表现为台风、飓风、雪蹦、地震、山火、海啸、沙尘暴、泥石流、倒春寒、瘟疫传播等等。这些自然力,我们平时都能感觉到。 自然力也有其表现温柔的一面,如一片荒地长满了草,如果水热条件满足还会生长出森林;或者一具动物尸体最终消失在环境中,仅剩下不能白骨(随着时间延长,这些白骨也会风化还原到土壤中)。前者就是植物群落学通常提到的演替现象,后者则是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现象。动植物死亡后,其体内含有的碳、氮、硫、磷等元素,会通过食腐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重新还原到自然界,供其它生命延续继续使用。生命死亡了,大分子分解了,但原子还是活跃的。 大自然中的能量其实都是来自太阳能,陆地表面的气候破坏力是地球表面温度变化的结果,温度波动的能量是太阳能;地震与或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有一种说法其能量也最初来自太阳。地球原是炽热的星球,经历了几十亿年的冷却,表层冷却了,地心还是炽热的。 人类祖先是非常惧怕自然力的,他们出门狩猎或出海打鱼都要祈求老天爷给他们一个平安的机会,保佑他们平安获得食物。在长达几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没有改变自然的能力,即使在一万年新石器时代以后,从石器、骨器,到陶器,到青铜器,直到铁器出现,也是与自然和谐为主,一个蝗灾爆发人类都没有办法,皇帝只好检讨自己做错了什么。工业革命以来,尤其人类发明了原子弹、氢弹,乃至目前发现了遗传密码,人类宣布能够改造生命或创造生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高度的紧张。突出表现在全球气温升高、南北极冰川融化、山火爆发频繁、瘟疫爆发,乃至地震诱发的海啸直接吞噬了岸边别墅里的居民。 人破坏力逐渐积累起来,便会造成巨大的的破化力,这一点也是能够理解的。我们知道自然界尤其生物圈里的生命原本是生存有序的,物种都有生存繁衍的基本权利,物种之间是平衡的,有食肉动物,也有食草动物,有猎杀,也有共生,地球上丰富的物种是在漫长的生物圈进化中逐步形成今天的格局的。遗憾的人,人类的出现,尤其现代科学武装下的现代人类,正在加剧地球的不可持续,导致物种出现了第六次大灭绝。前五次是自然力直接引发的灭绝,而这一次却是人类主导的物种灭绝。 为什么自然力是不可抗拒的,因为其能量巨大,人类在自然面前即使拥有了现代工具也其力量也是非常藐小的,如地震爆发的时候,人们可能来不及反应就被出现了房倒屋塌,乃至地陷;火山直接吞噬周边所有的生命乃至建筑;森林山火爆发的时候,燃烧释放了大量的能量将湿润的树木烤干,加大了可燃物,燃烧迅速消耗了宝贵的氧气,人类来不及逃避就会窒息;瘟疫爆发的时候,人类的免疫系统可能来不及启动或者应对不了那么多的外来入侵敌人,并通过互相传染而导致人口的迅速减员。自然力的巨大破坏性,经常会用于战争,《三国演义》描述的火烧连营、火山赤壁、水淹七军都是借助的自然破坏力。 面对强大的自然力,人类是不是就无所作为呢?显然不是,而是人类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了解自然,掌握自然规模,从而适应自然,顺应自然,尽量减少损失。如在地震带上建造房屋就要考虑抗震性能;在洪水泛滥或泥石流容易发生的地方,就要考虑给水让道,而不能将房子建在河床附近;种植果树、蔬菜或庄稼,就要考虑可能的异常天气如倒春寒,品质不能太单一;沿海种植要考虑台风的破坏力;为防止气候变暖,就要从现在开始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避免南北极冰川融化后的自然破坏力发生,等等。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屡次挑战大自然,但都屡次遭到了失败,直到出现了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臭氧洞消失、物种灭绝、沙尘暴、泥石流、海啸、瘟疫、重大疾病暴发、两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不断、两级分化等众多环境与社会问题,其实这些都是人类挑战自然付出的沉痛代价。人类是与自然继续对抗下去直到被自然抛弃?还是保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继续将文明繁衍下去?这是摆在人类面前生死存亡的两个关键问题。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42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内蒙古沙地的奇迹
热度 1 蒋高明 2018-1-27 22:25
内蒙古沙地的奇迹 蒋高明 从北京向北,约180公里的地方,有一片很大的沙地,面积5.3万平方公里(7950万亩)。在一些地理课本的地图上,这里被标上了和沙漠一样的黄色。 但是当地的老人可能并不同意这种标法。谈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家乡,他们会告诉你,这里原来长着茂盛的草,草的高度要“到马肚子那么高”,不仅仅是家畜不愁吃的,各种野生动物也很多,黄羊,甚至狼都经常见到。 但是老人们的描述跟现在的实际景观相差太大了。现在,这些沙地只能在局部见到小小的草皮,大片大片的黄沙已经使它看起来和真正的沙漠相差不远了。当地的牧民,经常要为牲畜们的食物发愁;冬天因为断草,经常发生牲畜饿死的悲剧。 不仅如此,这些轻轻的沙粒经常乘上西北方向吹来的大风,飘到北京、天津、山东、上海,乃至全国各地,成为威胁交通安全和人体健康的沙尘暴。严重的时候,甚至飞跃1300公里的日本海,成为日本媒体新闻报道的题材。严重的沙尘暴,惊动了中国国务院的领导。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副总理温家宝,亲自到沙地视察。 当年朱镕基总理考察的车队中,还有一支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队伍,我也在那支队伍里。从那时起,我带领自己的课题组进驻浑善达克沙地,在那里与黄沙进行了整整十年(2001~2011年)的艰苦斗争。为了治理严重沙化的土地,恢复当地生态,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最终真的在一片黄沙的土地上,恢复出了老人描述的草地。 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项目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有72户牧民,288口人,面积12.6万亩的沙地草场,含有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滩地、湿地5种景观类型。我们选择了严重退化的4万亩土地进行试验。 经历了最初几种方法的失败后,我们提出“以地养地”“自然恢复”的全新治理思路。我们划出退化土地中的1000亩作为高效地,占4万亩土地的2.5%。在高效地上,我们进行集中投入,打井、灌溉、架电、修路,为牲畜种植高效饲料,发展集约型畜牧业。这些投入使高效地成为当地居民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剩余97.5%的土地呢,我们把它划为封育区。在封育区,不进行植树、灌溉等大规模投入,主要投入是建围栏,实行休牧,控制牲畜对草原的破坏,使沙地借助自然力恢复。为防止沙丘流动对周围区域造成的破坏,我们在流动沙丘上种植一些灌木或插一些柳条,作为沙障,保护自然恢复的草地。 自然力恢复的原理,是利用土壤中原本存在的各种繁殖体和种子作为物种来源,通过降低人为压力和破坏,使这些物种重新恢复生机,重新建立原有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过程,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这种治理方式因为没有引进外来物种,可以有效恢复到本地原有生态,没有生物入侵和生态结构破坏等风险。 实验结果,在控制了牲畜破坏的条件下,沙地草地被压制的自然力得到充分释放。2002年6月,在高效地上种植的饲料高度不足30厘米的时候,封育区草层高度已达1.43米!高度接近高效饲料基地植物的4倍!产草量破记录,达到鲜重5300斤/亩。2003年,滩地草丛最高达1.85米,生物量超过鲜重6500斤/亩 。以前靠人工种植一直难以成活的小红柳,在封育3年后(2004年)自然生长了。2008年,自然生长的榆树高度已达5~8米。试验区内植被总盖度达60%,许多地段植被甚至实现100%恢复。2011年,封育区已形成稳定的群落。与对照组相比,固定沙丘生物量提高了3.8倍,丘间低地提高9倍。植被自然恢复后,野生动物也得到了自然恢复,野兔、沙狐、大雁、灰鹤甚至狼,又回到了这片久违的土地上。 过去,一户牧民每年要买2万斤干草。自然恢复试验成功后,牧民每户可以分得7万斤干草,结束了买草的历史。在居民收入方面,控制牲畜量后采取“以禽代畜”的做法,即用鸡、鹅等禽类,替代减少的牛、羊等大牲口。结果显示,草原养鸡的效益高于养牲畜。2007年,牧民那森乌日图养殖400只鸡,净收入7000多元;2010年,他卖掉了所有的牛羊,改为养鸡和发展生态旅游,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恢复成功的浑善达克沙地,其生态面貌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恰恰与非洲“萨王那”生态系统相符,从而证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中,包含了稀树疏林草地生态类型。至此,中国的土地上囊括了全球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恢复的成功,产生了重大的学术与社会影响。 2007年7月20日,美国《科学》杂志派记者进行了现场考察,并做长篇报道。2010年,美国大学教科书《地质与环境》,引用了浑善达克沙地治理的案例。2011年,中国环保部推出的《生态文明简明读本》,将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录入经典案例。 更有意义的是,2012年中共十八大把“自然恢复”的生态恢复理念写进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国的生态恢复工程走向了正确的道路。 (本文载蒋高明著《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5) 沙地榆幼树平均为1.8株/平方米,实生苗数量为7株/平方米,其中固定沙丘阴坡坡基处,当年幼苗高达158株/平方米。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211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五十:保护区抵御自然灾害
蒋高明 2017-7-24 11:37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五十 保护区为何能抵御自然灾害?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生态六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 2010 年 7 月,我与英国科学家赴浑善达克沙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工作,所到之地是我们成功恢复的严重退化沙地,位于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连续 10 年了,这里的草原保持了较好的长势,野生动物重又回到了那久违的草原。看到大自然的杰作,中外专家们感到由衷地高兴。 然而,保护区外的草原却是一幅惨象。今年的草原又遇到一个大旱之年。从开春到 7 月 10 日,一场雨也没有下过,只是最近几天才开始降水。然而,这场雨来的太迟了,许多生长出来的草本植物已经枯黄,高岗上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几乎全军覆灭,即使那些非常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因为天气原因,没有萌发。在浑善达克沙地,只有那些低洼处,还能看见点青草。 祸不单行。天起干旱,草生长不起来,但蝗虫却大量爆发,草原鼠也不甘寂寞,草原管理部门忙的团团转。这就是典型的草原退化恶性“情景剧”:天气干旱造成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严重下降,干燥高温适合虫卵发育,蝗虫爆发了,管理部门只好借助飞机灭蝗;没有高草覆盖,老鼠成群结队,人们只好借助鼠药灭鼠。 然而,进入我们的保护区,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尽管与保护区外一样,高岗上的草本植物返青后枯黄,一些草本植物今年生长不起来了。然而,由于保护区内的物种非常丰富,深根系的沙地榆、沙柳、锦鸡儿,受到干旱的影响少,照样生长茂盛;多样化的草本植物对干旱有补偿调节作用,冰草倒下了,冷蒿、糙隐子草顶上来,照样将沙土覆盖,减少了水分蒸发;在固定沙丘,沙米、沙芥、沙鞭、锦鸡儿、沙榆、沙柳、茶镳子、羊草等等植物,顽强坚守阵地,硬是不让沙子流动起来;在低洼地,喜湿植物利用有限的水分度过了难关,迎来了降水。这样,由乔木、灌木、耐旱、喜湿的多种植物,形成了立体防御体系,对百年不遇的干旱进行抗争,最终迎来了降水,保护了土壤。这样,冬季和早春季即使有大风侵袭,也不会起沙尘暴。但在保护区外,严重退化的草原,失去了植被的有效保护,发生沙尘暴是不可避免了。 在保护区内,为什么虫鼠灾也没有发生危害呢?尽管保护区内,植物生长尤其喜湿植物受到了影响,但是,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减少了严酷的表土蒸发散,这就弱化了虫鼠害爆发的物理条件。更关键的是,在保护区之内,各种鸟类、食肉型捕食动物严阵以待,有效控制了那些害虫害鼠的数量。不喷洒灭蝗、灭鼠药物,没有环境污染,野生动物得到了保护。可见,没有了人类粗暴干涉,保护区 ( 地 ) 实际上是一个和谐的生物大家园,在异常恶劣的自然灾害面前,具有顽强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巴音胡舒自然恢复案例,有力地证明,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不作为恰好是最大的作为。 巴音胡舒是一个有 72 户牧民、 310 口人、面积 12.1 万亩的典型牧村, 11 年前,牧民将嘎查严重退化的 4 万亩夏季牧场交给我们做实验,他们认为那样严重退化的沙地是没救了,“死马当做活马医”,看看科学家的能耐吧。 11 年前,由于严重缺草,牧民为保牲口越冬,需要到 40 公里外的地方买草,每户约花 2 万元。实验仅一年后,这里的草层高度就达到了 1.43 米,产草量每亩为 5300 斤鲜重,在沙地榆母树周围,自然萌发的榆树苗达 321 棵 / 平方米。 2004 年,牧民由原来的每户每年买两万斤干草,到每户分到 7 万斤干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结束了买草的历史。 如今的巴音胡舒嘎查已成为治理的成功案例在国内外广为人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内逾百家媒体;科学、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路透社等几十家国外媒体对试验进行了报道。今年,美国地理学家 N. Pipkin 教授等在他们编著的大学教科书《地理与环境》 ( 第 6 版 ) 中,增加了巴音胡舒案例。 目前,国家针对草原退化投入了大量治理资金,如草原造林、飞播、防虫、防鼠、打井、建围栏、开垦、引进奶牛品种、建奶站、扶贫、医疗、教育、生态补偿、生态服务付费等等。然而,遗憾的是,主管部门各自为政,白白延误了宝贵的恢复时间, 30 年过去了,草原退化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今后应当将草原治理资金和新牧村建设资金集中向牧民头上倾斜,变破坏力量为保护力量。这样,国家可在短期内实现大面积草原生态恢复。 我们的实践表明,建立自然保护区(地),配合适度的人工促进措施,退化草原和沙地是能够治理的,且效果比传统的“各自为政”治理方法要好得多,且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现在我们处在关键时期,因为土壤还在,种源还在。如果持续退化,土壤被强风持续带走,种源流失,那么,生态恢复的难度就比目前要高几十倍乃是几百倍。亿万年形成的土壤是最宝贵的,没有的土壤基础,任由什么恢复措施都是徒劳的。 附: 1. 生态就是放任自然 (本文载《新知客》2009年4月号“人物版” 文:谢博识) 导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命带“自然”,逃不掉也躲不开。“自然”一词之于蒋高明不仅是一个名词,即自然界;又是一个形容词,意为随和平常。 蒋高明对自然界做了什么?有人说他做减法,在植树造林成风的时候,他去种草;也有人说他做加法,在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散养土鸡。兜了一个圈子下来,我们发现,蒋高明并不对自然界做什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自然力恢复自然”。 2008 年 6 月 30 日,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蒋高明在一片半人多高的草丛中接受半岛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我们希望能找到一片沙地作为背景衬托现在的草场。”半岛电视台的记者要求。众人放眼望去,一片绿色,沙地不可寻。这里是全国四大沙地之一,曾是人们熟知的沙尘源。这个面积相当于一半个(原文发表时用了“半个”,有误,作者注)台湾省的沙地, 2001 年一度创下 18 次沙尘暴的记录。北京的沙尘天更是有它的一份“功劳”。如今在科学家的试验点上,浑善达克沙地怎么就变成了一片草场? 什么也不做 “事实上,浑善达克本来就是一片水肥草美的草原牧区,因为过度放牧、在草地上强行种树才导致如今这个局面。”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 2000 年到这里时,黄沙呼天抢地,在沙尘暴中测量风速的工作人员被呛得呼吸都困难。他意识到,是时候让这片沙地恢复原貌了。至于如何恢复,他的秘方是以自然之力恢复——“既然它本来是草原,那我们就种草”。 蒋高明花了多年时间搜集证据来证明这个乍听起来故弄玄虚的“以自然力恢复自然”的科学性。 扎根植物生态环境专业 10 余年的蒋高明十分清楚大自然的演替规律、承载力和生态本底,他发现要想恢复那些退化的生态环境唯一要做的就是“什么也不做”。“要用最少的人力或者干脆不要人为干预,让那些本该长草的地方长草,本该长树的地方长树。”蒋高明考察了中西部的大多数地方后发出了感叹,他发现人为干预中最严重的现象就是不管生态基础,大面积人工造林。人们被轰轰烈烈的造林运动冲昏了头,在干旱区花大量人力、动用洒水车、汽车、拖拉机等机械大面积植树;在草原花上数百亿造防护林,结果,树种上了就算不死也半死不活,没看见森林,反倒卷走了让自然永葆青春的土壤,留下一片片风蚀坑,给本就脆弱的西部生态致命一击。“很多造林计划的背后是利益使然,只要种树就给补助,所以不管活不活的了,能拿着钱就行。”蒋高明对这种拿国家钱忽悠生态建设的做法极其愤慨。如今去内蒙古、新疆、甘肃一带还能看到纵横排列的风蚀坑和“小老头树”,它们多是上级拨款的面子工程失败之后的“遗址”,在这些地方人工造林的结果与预期的相去甚远,预计的是一片绿色,现在呢,黄了。 “人越能越麻烦”,相较人力,蒋高明更看好自然力。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地区、草原地区以及四大沙地上,植被覆盖最多的是草,其次是灌木,最后才是林,这是自然界铁的规律,与其背道而驰不如顺应自然。蒋高明 2000 年底开始用自然力恢复浑善达克沙地:“我们先划出一片实验地,人工为牲口生产出来“口粮”,对大面积的退化沙地草地,不加人工干涉,让它自己长,给自然一个机会!” 3 年后,当半人高的草丛向试验区外的沙地招摇的时候,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设计院的专家用了一句话来表达他们激动的心情——开天辟地头一回见过这么高的草! 种树还是种草 浑善达克沙地的恢复过程并非像蒋高明现在谈的这么容易,由“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衍生的“林草之争”依然饱受争议。当蒋高明斥“三北防护林”这个登上吉尼斯记录的造林工程是“弊大于利”时,“林草之争”到达沸点,蒋高明更是成为众矢之的。有人给他扣上“伪环保”人士的帽子,把他列为打假的对象,还有人说他积极配合 NGO 活动的行为是“不务正业”,甚者称蒋高明为“生态沙文主义者”。“他是敢说实话的科学家,就冲这一点必然会遭到恶意中伤。” 比起论敌耸人听闻的言论,更可怕的还是“退林还草”实施之初的压力。“刚开始那会儿我心里也没底,压力很大”,蒋高明所说的“刚开始那会儿”指的是 2000 年,他发现之所以出现一窝蜂造林的现象除了吸引拨款之外,本质上还是下达指令的管理层对中西部生态环境缺乏完整的理解,这还要从西部大开发说起。 一声令下开发西部时,中国 1000 个著名制造业的 89% 在东部,而西部仅占 11% ,一个江苏省就超过了西部十几个省的总和。人才分布、交通设施等条件的限制,西部即使使上吃奶的劲也赶不上东部,但被迫追赶东部经济、盲目追求 GDP 的西部开始大量消耗当地生态资源。“西部大开发变成了‘西部大开挖’之后,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高额治理费最终还是由国家埋单。”西部生态治理的第一步似乎就不是很顺利,在沙草地或干旱半干旱区利用飞播或者大量人力造的林始终停留在幼树或幼林的阶段,“其实很多专家都清楚,他们就是不敢站出来说话。”蒋高明不仅站出来,还拿出了可以说话的事实,而事实依据的理论还是“以自然力恢复自然”。 地带性植被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不是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种树,比如天然草原上自然分布的就是草和灌木,若改变其生态本底强行种树是不会有什么收效的。浑善达克生态景观就是草原背景下的分布稀树疏林,和干旱区沙地不同的是,它是含浅层水的水沙地,总有泉水从沙地中冒出来,物种数量也远远超过背景的草原。但是蒋高明一行人 2000 年刚去的时候,沙地退化的很严重,三四月间的沙尘暴让上午 10 点的天看起来像夜晚。直到在这里建起生态示范研究站两年之后,情况才有所好转,“沙地里长出了半人高的草,农民和牧民很兴奋,因为草可以卖了赚钱,沙尘暴也没那么凶猛了。”封育一年后,试验地的草仍自然生长了 1.43 米,已经近一人高;封育 3 年后,久违的小红柳在这片沙草地上自然生长起来。更令蒋高明兴奋的是, 2005 年他们在这里发现了重新归来的野生动物,狍子、灰鹤、沙鸡以及多种水鸟。植物、动物、人类皆大欢喜,林草之争落下帷幕。 要生态也要经济 蒋高明的职务全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但外界显然已经不满足于这个身份,他现在被同行或者媒体冠以植物生态学家、生态改革家、农村经济学家、环保人士、评论员等等。对此,蒋高明不以为然,他唯一承认的是科学家和教师。 然而,不论是退林还草,还是草原养鸡,蒋高明从理论诞生之初到后来的推行、实验、宣传、融资联商、规模化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的确皆有作为。蒋高明的态度很明确:“有关生态环保的知识,不要藏着掖着,就应该让很多人知道。”除了推行以“自然力恢复自然”的生态改造理念外,蒋高明还为许多农民和牧民量身打造了一套脱贫致富的方案。“生态不能脱离经济,两者是紧密相连的”。蒋高明的“高明”之处就是改善环境的同时也能改善农民的腰包,产经结合。的确,蒋高明融资的本事比很多金融业科班出身的人还强,因为他不靠忽悠,靠事实。山西省某富商成天在办公室堵蒋高明,只要是蒋高明的招儿,他们都信,蒋高明已经成了一块招牌。蒋高明自己也说,“的确是好事,好多人都争着抢着想投资。”蒋高明继退林还草之后提出的模式——畜南下,禽北上——就让不少人获得了实惠,一改层架饲养鸡的方法,在巴音胡舒 400 亩草原上散养了 15000 只柴鸡,鸡吃草籽和虫子,鸡粪作为肥料滋养自然力生长的草丛,这个小型的生物链无需人来插手,相反,人们还可以吃上原生态草原柴鸡。牧民富了,商人乐了,专家服了。 能做到“生态也经济,经济但生态”绝不是蒋高明兴致使然,他要亲历生态改造中的每一个环节,盘点自然界的每一个因素。他不是到生态恢复当地支两招就走的研究员,每到一地他都做好了长期驻守、追根问底的打算, 2003 年为了还草曾 17 次深入浑善达克沙地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也因为这样导致了蒋高明所说的情形:“农民和牧民跟我的关系很好,但有些人却很不喜欢我,还有恶意打击报复的。”看来蒋高明需要改善的不仅仅是生态退化的自然界,还有党同伐异之风盛行的研究院,蒋高明的绩效评定方法与学院派做法的格格不入,毕竟,他不是以 SCI 论文发表的数量来衡量,而是以草长丛飞的高度和速度,当然,是在适宜的地方,尽管他们组发表 SCI 的数量在研究所名列前茅。 附2. 保护自然就要相信自然的力量 (本文由环保作家冯永峰撰写,于2008年07月31日发表于《光明日报》) “公民科学家” 科学普及,时逢当今“主动认知时代”,更合意的用法可能是“公众参与科学”。我很相信,中国正在出现一个新的群体,当前姑且把这个群体称为“公民科学家”,以对应传统的“国家科研人员”和“民间科研人员”。 而当前又是环境保护的时代,中国人很需要读一读中国人自己写的———或者称之为“国产”的———环境科普书籍。中国优秀的科普作家不多,中国优秀的环保科普作家更不多。此前我个人认为,著名环保作家徐刚(《伐木者,醒来》)、唐锡阳(《环球绿色行》),大概是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最值得国人尊敬的两位。 最近我碰到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先生,发现他具备公民科学家的潜质,具有公共知识分子的情怀,因此也许可以很容易进入中国优秀环保作家之列。在读到他的大作《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之前,我读过他的不少文章,像“国人为什么热衷种杨树”“新农村建设需要强调沼气的作用”“大树进城危害多多”等;有很多文章的标题,都是我一直想写而没有写成的;有许多文章的观点,也是我力图表达而一直没有能力表达清楚的;有许多文章的美感,更是我多年来一直追求而经常难以实现的。 “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这么一句绕口的话,猛一听,没有什么稀奇;再一琢磨,却发现这是当今中国自然保护、世界自然保护最应当遵守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却被人压制(是的,压制)了几十年。有太多的人狂妄惯了,不肯承认最简单的办法是最有效的办法、最无为的时候最有为。蒋高明以一个科学家的方式在内蒙古大地上证明了这一公式和方程、定理,为了传播得更广远,他到处办讲座,随时写文章,还处心积虑地用这个“方程”写成了通俗易懂之作。 2008 年初,《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总算出版了,按照他的叙述,这本书应当在早一两年前就成为公众读品。可惜,有些事情总是想起来顺利,实现起来艰难。好在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因为有许多人,把 2008 年当成了“中国环保元年”。 “环保元年”,大概就是中国开始正视环保问题的第一年,大概也是指全国人民开始正儿八经地思考中国环境问题的第一年,大概也是指中国人开始沉下心来寻找国产优秀环保书籍的第一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蒋高明的这本书,就在此时悄悄地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给印刷出来了。 “科学引导下的无知” 这本书在中国是值得所有人去阅读的。我个人认为它是今年中国出版的带有科普性质的读物中最优秀的一部。不仅观点新颖明确客观公正有效,而且行文也通俗易懂;不仅忠实地表达了一个科学家的良知,而且有极好的证据和实验来支持他的论述。 是的,这本书是我,也是中国环保界一直在苦苦寻求的知音作品。它以足够庞大的文字量,向国人宣示了一个真理:自然界有其强大的自然恢复能力,过去中国的许多试图“绿化祖国”、“治理沙漠”的行为方式,从头到脚都充满了错误与荒谬,几十年来,我们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浪费了无数的自然资源。而导致中国出现这一切恶果的,除了粗暴、专制、腐败之外,“科学引导下的无知”也要负极大的责任。几十年来,有许多貌似科学家的人,在干着罪恶的破坏中国生态的勾当,而其做这些事的原因,无一不是因为不正视自然界的本能,不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愿意沉到自然界中,去认真地向大自然学习。 中国人不是不够聪明,而是几千年来,几百年来,几十年来,有许多人用“正确的方法做错误的事”,这比“用错误的方法做正确的事”可能来得更加的糟糕,社会的能量被无知的决策和命令给挥霍殆尽,起不到应有功效,制造出无数的“人为天灾”。中国的科学家一旦给自己安上了科学家的头衔之后,勇于承认错误的能力似乎就丧失了,勇于辨别是非的能力似乎也在弱化了。他们就像一个人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下级索取”当成了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忘记了人们赋予其“公仆权”、“科研权”,是希望借其聪明头脑、租其强壮身体、赋予其诸多资源,为公众利益服务。 倾听自然的声音 其实做科研本来非常简单,只要你敢于去发现真正的问题;其实从事公共事业本身非常简单,只要你秉持公共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其实自然保护本身也非常简单,只要你知道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过客型物种。蒋高明用最简单的办法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当你站在沙漠面前,试图通过人类的干预让它“生态恢复”的时候,你必须尊重这个区域“原始能量”和自然本底,你必须激发出自然本身所潜伏的能量,同时把几千年来叠加在自然身上的人类伤害力因素给考虑进去,然后,你俯下身子,倾听自然的声音,摸索自然的脉搏,学会与自然对话,在沉默中领悟自然的传感。你就一定会得到对待这片土地的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蒋高明大概是听懂自然呼声的少数人中的一位。他说“沙尘暴真正源头不是沙漠戈壁,而是因农耕和过牧而退化的草原,以及由于水资源不合理利用而干涸的河床与湖床”;他说“在沙尘暴的源头干旱半干旱地区,草不但不能被忽视,而且必须被高度重视起来;草原上造林不但不能被提倡,还应当果断停止,省出大量经费来保护草原进而恢复草原”;他说对草原的破坏,一是“农耕文明”,二是“造林思想”;他说,“总之,恢复草原的最终途径必须是以生态为主,大大缩减牲畜数量,非常少量的传统游牧经济强调质量而不是数量;用新技术提高草原草的利用价值,大力发展舍饲,围牲畜而非围草原。这样,围栏在草原不但不宜扩大,反而应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消除。” “科学”这个词,本来就时刻在提醒人们,对待身边的万物,要谦卑一些,要慎重一些,要良善一些,要正派一些,要胸怀宽广一些。因此,《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用将近 20 万字的篇幅,记录了蒋高明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多年的科研治沙实践,最终告诉我们一个异常朴素的、原初的,却在中国沦落了的、忽略了的、长久蔑视的、被欺凌和侮辱的真理:相信自然的力量,它能给你带来奇迹。这是所有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的最基本原理,也是人类的最基本道德。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拙著《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被北广网推荐为相关环保书籍
热度 1 蒋高明 2013-5-31 18:08
刚刚看到的一则旧闻。感谢网友的推荐,2007年笔者出版的《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获得北京广播电视网推荐的10本相关环保书籍,同时还推荐了12本国内较好的环保读物。 http://topic.rbc.cn/12zt/earthday/fb4/201204/t20120418_2607453.htm hao123图书网网友对该书的评论如下: http://tushu.hao123.com/book/info/9787508449616 保护自然,就要相信自然的力量 Rebuild 8.0 来自豆瓣 | 发表于:2008-07-31 11:52:28   冯永锋 □环保作家,北京        “公民科学家”        科学普及,时逢当今“主动认知时代”,更合意的用法可能是“公众参与科学”。我很相信,中国正在出现一个新的群体,当前姑且把这个群体称为“公民科学家”,以对应传统的“国家科研人员”和“民间科研人员”。        而当前又是环境保护的时代,中国人很需要读一读中国人自己写的———或者称之为“国产”的———环境科普书籍。中国优秀的科普作家不多,中国优秀的环保科普作家更不多。此前我个人认为,著名环保作家徐刚(《伐木者,醒来》)、唐锡阳(《环球绿色行》),大概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值得国人尊敬的两位。        最近我碰到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先生,发现他具备公民科学家的潜质,具有公共知识分子的情怀,因此也许可以很容易进入中国优秀环保作家之列。在读到他的大作《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之前,我读过他的不少文章,像“国人为什么热衷种杨树”、“新农村建设需要强调沼气的作用”、“大树进城危害多多”等;有很多文章的标题,都是我一直想写而没有写成的;有许多文章的观点,也是我力图表达而一直没有能力表达清楚的;有许多文章的美感,更是我多年来一直追求而经常难以实现的。        “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这么一句绕口的话,猛一听,没有什么稀奇;再一琢磨,却发现这是当今中国自然保护、世界自然保护最应当遵守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却被人压制(是的,压制)了几十年。有太多的人狂妄惯了,不肯承认最简单的办法是最有效的办法、最无为的时候最有为。蒋高明以一个科学家的方式在内蒙古大地上证明了这一公式和方程、定理,为了传播得更广远,他到处办讲座,随时写文章,还处心积虑地用这个“方程”写成了通俗易懂之作。2008年初,《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总算出版了,按照他的叙述,这本书应当在早一两年前就成为公众读品。可惜,有些事情总是想起来顺利,实现起来艰难。好在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因为有许多人,把2008年当成了“中国环保元年”。        “环保元年”,大概就是中国开始正视环保问题的第一年,大概也是指全国人民开始正儿八经地思考中国环境问题的第一年,大概也是指中国人开始沉下心来寻找国产优秀环保书籍的第一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蒋高明的这本书,就在此时悄悄地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给印刷出来了。        “科学引导下的无知”        这本书在中国是值得所有人去阅读的。我个人认为它是今年中国出版的带有科普性质的读物中最优秀的一部。不仅观点新颖明确客观公正有效,而且行文也通俗易懂;不仅忠实地表达了一个科学家的良知,而且有极好的证据和实验来支持他的论述。        是的,这本书是我、也是中国环保界一直在苦苦寻求的知音作品。它以足够庞大的文字量,向国人宣示了一个真理:自然界有其强大的自然恢复能力,过去中国的许多试图“绿化祖国”、“治理沙漠”的行为方式,从头到脚都充满了错误与荒谬,几十年来,我们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浪费了无数的自然资源。而导致中国出现这一切恶果的,除了粗暴、专制、腐败之外,“科学引导下的无知”也要负极大的责任。几十年来,有许多貌似科学家的人,在干着罪恶的破坏中国生态的勾当,而其做这些事的原因,无一不是因为不正视自然界的本能,不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愿意沉到自然界中,去认真地向大自然学习。        中国人不是不够聪明,而是几千年来,几百年来,几十年来,有许多人用“正确的方法做错误的事”,这比“用错误的方法做正确的事”可能来得更加的糟糕,社会的能量被无知的决策和命令给挥霍殆尽,起不到应有功效,制造出无数的“人为天灾”。中国的科学家一旦给自己安上了科学家的头衔之后,勇于承认错误的能力似乎就丧失了,勇于辨别是非的能力似乎也在弱化了。他们就像一个人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下级索取”当成了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忘记了人们赋予其“公仆权”、“科研权”,是希望借其聪明头脑、租其强壮身体、赋予其诸多资源,为公众利益服务。        倾听自然的声音        其实做科研本来非常简单,只要你敢于去发现真正的问题;其实从事公共事业本身非常简单,只要你秉持公共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其实自然保护本身也非常简单,只要你知道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过客型物种。蒋高明用最简单的办法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当你站在沙漠面前,试图通过人类的干预让它“生态恢复”的时候,你必须尊重这个区域“原始能量”和自然本底,你必须激发出自然本身所潜伏的能量,同时把几千年来叠加在自然身上的人类伤害力因素给考虑进去,然后,你俯下身子,倾听自然的声音,摸索自然的脉搏,学会与自然对话,在沉默中领悟自然的传感。你就一定会得到对待这片土地的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蒋高明大概是听懂自然呼声的少数人中的一位。他说“沙尘暴真正源头不是沙漠戈壁,而是因农耕和过牧而退化的草原,以及由于水资源不合理利用而干涸的河床与湖床”;他说“在沙尘暴的源头干旱半干旱地区,草不但不能被忽视,而且必须被高度重视起来;草原上造林不但不能被提倡,还应当果断停止,省出大量经费来保护草原进而恢复草原”;他说对草原的破坏,一是“农耕文明”,二是“造林思想”;他说,“总之,恢复草原的最终途径必须是以生态为主,大大缩减牲畜数量,非常少量的传统游牧经济强调质量而不是数量;用新技术提高草原草的利用价值,大力发展舍饲,围牲畜而非围草原。这样,围栏在草原不但不宜扩大,反而应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消除。”        “科学”这个词,本来就时刻在提醒人们,对待身边的万物,要谦卑一些,要慎重一些,要良善一些,要正派一些,要胸怀宽广一些。因此,《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用将近20万字的篇幅,记录了蒋高明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多年的科研治沙实践,最终告诉我们一个异常朴素的、原初的,却在中国沦落了的、忽略了的、长久蔑视的、被欺凌和侮辱的真理:相信自然的力量,它能给你带来奇迹。这是所有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的最基本原理,也是人类的最基本道德。    (收起评论↑)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17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自然恢复可使生态治理“事半功倍”
zzllxx5168 2013-4-23 17:51
自然恢复可使生态治理“事半功倍” 蒋高明 ( http://www.csstoday.net/Item/67498.aspx ) 2013年04月22日第442期,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对于大面积退化沙地,自然力恢复措施可利用土壤库幸存的各种繁殖体以及植物繁殖的种子为种源,不引进外来种,恢复本地的原生植被。 十几年前,一提到生态恢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靠人工的力量,植树造林种草,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建造人工生态系统。然而,长期的实践证明,当年在草原、农牧交错区、沙地甚至新疆的沙漠,用植树造林办法稳定地表植被,用树木阻挡沙尘暴,除了在局部区域起到一定的效果外,大范围的人工努力相对于大量的投资得不偿失。实践证明,自然恢复是一种更有效的办法。 次生演替让退化的植物群落恢复生机 自然恢复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上的次生演替理论。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还基本保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存在这种生态条件下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还有火烧、病虫害、严寒、干旱、水淹、冰雹打击等。只要植被恢复的土壤条件还在,植物繁殖体还存在,减少了人为压力,次生演替可以让退化的植物群落恢复生机。次生演替一般趋向于恢复到原生群落的类型,但过去所有的各种比例当然不可能完全重复出现。复生后所形成的群落只是在类型上和原来的群落相同,但质量上已经完全不同。 然而,原生植物群落的复生是有条件的:一是土壤,二是种子来源。因此,如果原生群落在其整个分布区都受到破坏,且因持续时间很长而破坏得很彻底,那么,即便气候条件适宜,群落的复生条件也不存在了。在我国南方有这样的现象:当森林被反复砍伐后,加上长期放牧,最后形成稀疏的低草地。这种草地下的土壤板结、干燥,有机质丧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群落的演替转向原生演替的某一阶段,就不属次生演替的范畴。 对于大面积退化沙地,自然力恢复措施可利用土壤库幸存的各种繁殖体以及植物繁殖的种子为种源,不引进外来种,恢复本地的原生植被。以下笔者以亲自参与的生态恢复实践为例,说明自然恢复的效果。 草原造林不适合半干旱区生态治理 该生态恢复实践的实验地点位于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村),地理景观为典型的浑善达克沙地。该嘎查有72户288口牧民,土地12.6万亩。10年前,为了致富,牧民大量养殖牲畜,其中羊所占比重较大,约为57%—75%。如此众多的牲口越冬是个大难题。 课题组在开展半干旱区生态治理时,开始也使用植树造林这个“治沙法宝”。2001年春,课题组设计了乔、灌、草,多层次、高密度的防风林。为了保证树木成活,还用生根剂来处理树苗,牧民按照科学家提供的生根剂配置药液。当年,种植的旱柳萌芽,然而,第二年那些树木就不再抽叶。主要原因是半干旱区强烈的蒸发、严酷的冬季、强烈的大风使得它们很难生存,第二年全军覆灭。因而,课题组开始尝试通过自然恢复解决当地的生态问题。 “以地养地”模式助生态恢复 巴音胡舒嘎查的生态实验首先从减少牲畜数量开始,牲畜数量总数减少了50%,牲畜牛的数量由原来25%增至43%。为减少牲畜数量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采取提高牲畜质量的做法,引导牧民改养产奶量高的锡盟达尔奶牛。 为提高草地的利用效率,在牲畜数量减少的前提下,采取“以禽代畜”做法,即牛羊逐步被鸡鹅等禽类替代,以此增加牧民收入。该做法可充分利用草原空间资源、水热资源,草原上各种昆虫、草籽、嫩叶、灌木籽等,都是禽类很好的“粮食”。同时,这一方式在一定程度也减少了牧民的劳动强度。自2005年起,牧民在课题组的带动下先后养殖柴鸡;自2010年起,在草原养殖柴鸡基础上,形成了草原柴鸡蛋产业。草原养鸡的效益较好。2011年,在草原养鸡基础上,牧区还增加了有机奶产业。 为解决大面积草地封育后的草畜矛盾问题,牧民开始给牲口种牧草。试验选择严重退化的4万亩土地,其中1000亩做高效地。在其中少量的土地上进行高投入,打井、架电、修路,种植生物量高的“ 英红 ”玉米;而在剩余土地上,基本不投入,只建围栏,任其自然恢复,仅在严重退化的流动沙丘上种植一些灌木或插一些柳条作为沙障。这种利用一小片、保护一大块的土地利用方式,被称为“以地养地”生态恢复模式,即种1亩人工饲料地,可以使50—100亩退化沙地草地得到自然恢复。 在脱离牲口破坏后,巴音胡舒沙地草地被压制的自然力得到充分释放。到2004年,试验区内植被总覆盖率达60%,许多地段100%恢复。以前靠人工种植都难以成活的小红柳自然出现了,并已形成稳定的群落。固定沙丘生物量也提高了3.8倍,丘间低地提高9倍。野生动物中,野兔、沙狐、大雁、灰鹤甚至狼又回到了这片久违的土地。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相同降水量下,浑善达克沙地周边的草原生物量只有10 吨碳/公顷;同一“瓢”水“泼”在浑善达克沙地上,就变成了30吨碳/公顷。沙地上年平均生产力为每公顷10.67吨(包括根系),其中牧草贡献了93.3%,灌木6.4%,林木只有1.3%。 自然恢复试验影响政府决策 生态恢复实验开始10年后,巴音胡舒嘎查4万亩退化沙地草地恢复的同时还带动了全嘎查12万亩草场的恢复,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有效保护。该地区的实验充分证明,减少人为破坏,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实现大面积沙地草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国务院2012年9月批准的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879亿元经费中主要用于自然恢复模式,自然恢复面积高达85%(整个项目工程区将对公益林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护,对退化、沙化草原实施禁牧或围栏封育,规划公益林管护730.3万公顷、禁牧2016.87万公顷、围栏封育356.05万公顷,封山(沙)育林育草229.16万公顷)。 十八大后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自然恢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往多重视人的努力,忽视自然潜力。其理论依据是,自然生态系统没有自我修复能力,增加外来物种或通过人工种树种草的办法恢复生态,是相对快捷的途径。实践证明,在生态环境不适宜的地方造林,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效果并不理想。中国科学院课题组在浑善达克沙地连续10年的生态恢复实践充分说明,自然恢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态退化系统没有达到阈值前提下,生态系统依靠其自然恢复潜力可以实现自我恢复。建议国家和地方的经费使用应重点解决社区生存的压力,释放自然的恢复潜力。有效的治理措施必须建立在成功的科学实验基础之上,在治理中应当考虑使退化地区的“当事人”受益,只有充分考虑社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恢复才能够成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682829.html
个人分类: 抗旱保水造林|1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浑善达克生态恢复十年纪行
热度 5 蒋高明 2011-6-30 00:12
浑善达克生态恢复十年纪行
蒋高明 从井冈山回来,又一鼓作气赶到我们的老实验基地——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这里恰好也进行了十年的生态恢复,恢复的原理与井冈山一样,借助自然力恢复。 凤凰卫视节目组两架摄像机7人的记者队伍,在现场记录了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恢复10年的场景。面对镜头,针对记者的提问,背对我们恢复成功的沙地草地,感慨万千。 十年前,这里曾经采取过主流做法,在干旱区大面积造人工林,我们也造了林,但现在哪些林早就成了牧民家里的柴禾。 十年前,当我们提出将严重退化的沙地封育,恢复植被时,牧民面对白花花的沙子,回答我们的只是摇头;牧民见了嘎查书记那森乌日图,背地里骂他将土地出卖给(我们不但没有得到牧民一分钱,反而投入了五六百万的科研经费)了科学院的人做实验,而今天科学家和乌日图书记都成了牧民的座上宾。 九年前,当浓密而高大的多样性的本地草本植物过半人深的时候,它们是自己长出来的,同行的专家建议我不要将那一真相告诉公众,不要告诉政府,担心将来科学家没有事做了。而今,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 我们要在草原养禽,让禽军北上草原,增加牧民收入,我们还要引导牧民搞生态就业,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利用少量的草地收入提高牧民的收入,大面积保护草原,最终拆掉哪些无用有害的围栏。 我们要和牧民一起完成上述事业。浑善达克的后十年,将是经济效益凸显的十年,这个效益,与前面提到的井冈山一样,同样来自美好的生态环境,钞票是外面的人送来的。 图1 美丽的五花草甸 图2 这里像不像英格兰的乡村? 十年前曾是一片流沙 图3 在灌丛小道上漫步。2007年UNESCO的官员一直走了半个多小时 图4 牧民们搭起里蒙古包迎接游客,生态旅游产业出现苗头 图5 我们引进的草原鸡开始产蛋了,瞧地上的鸡蛋 图6 鸡舍里的鸡蛋 图7 草原禽军的警卫部队 图8 牧民购置的简易挤奶设备 图9 科学家被邀到牧民家做客,乌日图书记再也不用担心牧民不理解他了 图10 稀疏疏林景观,这样的景观非常像非洲 图11 牧民冬营盘的草地也得到恢复了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3880 次阅读|7 个评论
那松乌日图——见证草场十年人退沙退
蒋高明 2010-11-29 22:49
蒋高明 看到乌日图的照片,想起了十年来我们一起走过的路。这篇长篇报道,用记者的语言和乌日图书记的回忆,记录了笔者研究小组在浑善达克走过的生态恢复之路。 十年了,人生有 几个十年呢?对于巴音胡舒,我是最亲切不过的,我已经是一个巴音胡舒人,一个蓝旗人了。早年正蓝旗的领导开玩笑说,我是蓝旗人,他们要给我授予荣誉蓝旗人的称号 ,至今我没有得到这个称号。今天看到老乌潇洒的照片,心理觉得非常亲切。然而,老乌老了,鬓角已有白发。我们第一次到他家的时候,他最小是女儿丫丫还在上小学,如今也是大 二的学生了。 时光如梭,感慨无限。就让我们顺着老乌的回忆,重新回到那风沙弥漫的岁月吧......再来一个十年,我们要让沙地彻底安静下来,变成中国北方美丽的沙地花园,让牧民富裕起来,真的想歌 中唱的那样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那森乌日图见证草场十年人退沙退 日期:2010-04-28 作者:张春燕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8版 复制链接 那松乌日图生活在巴音胡舒草场,这片草场属于浑善达克。浑善达克,蒙语,汉语即黄色野马出没的地方。传说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南征时在此丢下一个金马驹,并在此繁 衍。元朝时,浑善达克是一个水草丰美、遍布湖泊的多沙草原,后来因为环境恶化,才形成了现在的沙地地貌。    那松乌日图祖祖辈辈在草原上生活。在巴音胡舒嘎查,那松乌日图出生、长大,现在到已知天命之年。50多年来,他的人生和草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 到了巴音胡舒草原曾经的秀美,也看见了草原环境逐步恶化的过程,也见证了草原今天的重生。通过他的讲述,我们也惊叹于大自然自我修复的神奇力量。无为而治,原来就是返 璞归真,敬畏自然。    本版记者日前走进浑善达克沙地,走进正蓝旗,走进巴音胡舒草场,走进那松乌日图。讲述人和草原的故事,由此开始    那松乌日图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的村支书,蒙语里嘎查的意思就是村。1979年,乌日图被牧民们选为巴音胡舒嘎查副嘎查长,后又担任嘎查长、副书记、 书记。    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位于中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的浑善达克。在传说里,浑善达克是成吉思汗留下的一匹金色小马驹生活的地方。然而,乌日图的眼睛并没有看见金色的小马 ,却只看见了太阳底下漫天的黄沙,尤其是春天,被沙尘笼罩的天空,这些沙子的来源地,就是那个曾经水草丰美的草原浑善达克。   草色从乌日图脚下蔓延,直到与天相接,较高的草,能没到他的胸口处。而10年前,同样是站在这个地方,他却无法睁开眼睛,草场退化成沙地,太阳之下光芒刺眼。   4月12日晨,乌日图一口饮完妻子做好的奶茶,放下的瓷碗碰到玻璃桌的茶几,发出清脆的撞击声。今天和平时并没有什么不同,他像往日一样,先去屋后看看饲养的草原飞鸡 ,看看有没有鸡下了蛋,接着喂食,鸡们欢腾地围在他身边,扑腾着翅膀,乌日图多抓了一把小米粒往地上一撒,这下更热闹了,五颜六色的羽毛拥挤在一起,很是喜庆。    乌日图做完这些,一纵身跃上自己的黑色摩托。乌日图脚一踩,一拧油门,摩托飞驰起来。大风呼啸在他耳边,他穿梭在风里。如果一个牧民恰好遇见了这辆摩托,他会觉得 一阵风唰地刮过,并伴着凉意。再一扭头,那位黑衣骑士已朝着太阳升起的地平线奔驰,最后,一个黑点消失在云团里。    乌日图全神贯注地驶向目的地,到了,就在眼前,一片围封的草场。    他停好车,小心翼翼地跨过围封草场的铁丝。草色从他脚下蔓延,直到与天相接,穿行其中,草场上散布着成片的红柳、沙棘、沙榆。他不由自主地比画了一下草的高度,长 势好的草,已能没到他的胸口处。    现在,他感觉到温暖的阳光渗进草丛的缝隙里,散落在地上,微风拂动着地面,那些晃动的光斑犹如天籁之音袅袅飘浮。而10年前,同样是站在这个地方,他的后背渗出一层 如油般的汗水,继而全身都渗出一层冷汗。热,火辣辣的太阳烤在斑秃的草地上,也烤在他身上;刺眼的光,令他无法睁开眼睛,草场严重退化,流沙发白,太阳之下光芒刺眼。 这个地方,它的名字叫浑善达克,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在沙化最为严重之地,阔达无疆的大地一脸焦黄,稀疏的狼毒草棵棵憔悴,一棵和另一棵距离遥远,像是一 群孤立无援的战士,矗立在旷世的沙地当中,看日月流转,大风奔袭。    过度放牧后果:沙尘暴来了   乌日图,玩沙去吧?    要走很远,叫上乌达和巴雅尔,一起走吧。    孩童的年纪,想要玩沙,势必要大伙相伴而行。草场上都覆盖了茂密的草,土壤肥沃松软,要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才能见到沙子。    这是乌日图脑海里关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草场的记忆。那时,草场里的草高达七八十厘米,嘎查的12万亩草地上,大型的淖(蒙语,指有水的地方)16个,小型的淖不计其数 ,夏天到处流水淙淙,果真如首敕勒歌所唱: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乌日图合上眼睛,他觉得一切变得太快了。他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自己每十几天就要搬一次家。幼年时的乌日图睁大眼睛问:阿爸,为什么我们经常要搬家?父亲宽厚 的一笑:这是我们游牧民族的传统,是让草场休养生息最简单的法子呵。    父亲说,我们的祖先蒙古牧人一年本有春夏秋冬四处营盘,冬天,牧民们赶着牛羊来到冬营盘生活。茫茫大雪以后,牛羊优哉游哉地俯下身吃草,夏营盘因此得到喘息。到了 夏天,草原最美的季节,我们又从冬营盘迁移出来,住在夏营盘里放牧,这就是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不过,我们正蓝旗所在的锡林郭勒盟现在只有春冬、夏、秋3季营盘了。父亲叹了口气,眼神飘到草原的方向,他的话音里包含着些许担忧,放牧活动越来越多,水淖干涸 甚至消失,未来会怎么样,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八十年代起,轰轰烈烈的牧场承包责任制以改革的旋风之势席卷草原,乌日图无比雀跃地认为,多好的机会,我要带领牧民们致富。牛羊多了,牧民们喜笑颜开了,乌日图却 忽然冒出一身冷汗,错了,真的错了!   乌日图又陷入沉思。1979年,他被村民选为副嘎查长。那是4月的一天,牧民大会召开。正值春天,草原上的嫩芽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趁着天早,乌日图翻身上马,他要带着羊群,去草原上饕餮一顿。    中午12点时,有人骑着马追上他:乌日图,赶紧去牧民大会,你被选上副嘎查长了。乌日图赶紧骑马来到大会现场,苏木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这是牧民老乡把你选上了 ,你要好好干。乌日图点点头。他那时很年轻,黝黑的头发,挺拔的鼻梁,23岁的他迎着村民们热情的眼神,大家信任他、肯定他,他一定要带领牧民们走上一条致富之路。    乌日图想做一个好干部,自从他当上了副嘎查长以后,每天想的就是如何让牧民们富裕起来。很简单,牧民的生计主要靠饲养牲畜,那就发展畜牧业吧,鼓励牧民多养牛羊, 这样,草原上的牛羊群们就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多,财富就会日积月累了。很快,嘎查里牛羊马众多,甚至还养了骆驼。    他赶上了一个特殊时机,1980年起,中国社会正酝酿着一股巨大的改革浪潮。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犹如一个浪花,一个惊涛拍岸在草原。这个包字,充分调动起人们 的积极性来,使人们头脑中的私字得到了极大的释放,简直就像脱缰的野马,不可收拾。    草场承包给牧民,牧民们开始视承包的草场为私有财产,在上面盖房定居,在四周修建围栏,在各自的自留地里放养牲畜,草场从原先轮休的状态转变为全年放牧。 畜群在房子附近来回踩踏,草场得不到休养,定居点附近普遍出现沙化的迹象。围栏把原来的大草原打成了方格本。乌日图惊讶地发现,牛羊多了,财富增加了,可沙子却流动了 。    他做了一个统计,在1979年,嘎查大约有268人,牲畜6000头;到1999年时,人口300多人,牲畜数量却达到1万多头。草场不堪重负,草成了珍稀之物。牧民看到草地上有长高 的青草,就割了回家。冬营盘的草吃完了,牛羊就吃夏营盘的,如此恶性循环。到了1999年,最为严重的4万亩草场有80%完全成了沙地。    乌日图笑不出来了,有上级领导夸赞他的领导工作时,他却低着头。他注意到:从90年代开始,草原上便开始刮大风。乌日图耳朵里经常飘进这样的议论声:怎么风越来越大 了,一到春天就刮大风!甚至有一回,乌日图的邻居找到他:乌日图书记,蒙古包里都没法住人了,沙子太多,窗户一开,沙子都进锅了。乌日图注意到了这个变化。有时候 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在这时候仿佛敏感起来,在沙化的草原,一天天活着,也一天天衰老在暗夜,他时常看到自己流逝过的青春,布满了刀子一样的纹路,一再裂开,这 是沙漠化后草原留给他的念想。    错了!真的错了!乌日图意识到,再这么下去,会彻底毁了草场。他联合嘎查干部们,赶紧治沙,刻不容缓。正好,从90年代起,正蓝旗政府也十分重视巴音胡舒草场沙化的 问题,政府下达通知,严重退化的草场,蓝旗政府分发黄柳条(一种固沙的植物),号召牧民们治沙。乌日图就领着牧民们种黄柳条。每年秋天11月和春天4月中旬的时候种下,这两 个时期黄柳条都容易存活。户均三亩治沙,这是一直也在做的事情,有些牧民自己用网子把地圈起来,希望草场能有所转机。乌日图觉得看见了曙光。    可是黎明前总是要经历漫长的黑暗。有的沙化草地刚刚恢复生机、长出草来,就成了牛羊的食物。树种下去了,成活量很少,年年种,年年都不见草场有转机。人为治沙好像 仍了一块小碎石子到水池里一样,淡淡涟漪过去,水面又回复平静。沙子照样白花花地存在,人进了,沙还是不退。    这该怎么办? 2000年,乌日图和嘎查里的村干部们一合计,把巴音胡舒草场的现状写成报告提交给了正蓝旗政府,请求统一治理草场。    报告提交上去了,很快,正蓝旗的领导们带着一群专家风尘仆仆地找到乌日图。在自己的小屋前,乌日图眼睛亮了,他遇见了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蒋高明。幸 运女神眷顾着那片逐渐消失的草场,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正好    在当年启动了西部行动计划的治沙项目。由于乌日图的那份报告,给正蓝旗的副旗长刘果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推荐科学家们选择巴音胡舒草场为实验地。    科学家们果真雷厉风行,他们研究决定,先把沙化最严重的4万亩草场围封起来,不让牛羊等牲畜进去吃草,紧接着,通过科学实验、实践,治理草场。乌日图当然拥护这个决 定。当他把这个决定宣布以后,有些牧民不高兴了。最先找上门来的是乌达,他家4口人在那片草场上有草地1080亩。2001年时,他家里有200只羊和四五十头牛,本来牧草就短缺 ,听说还要围封一部分,他着急了。    乌日图,草场围封,我家的牲畜怎么办?    乌达,草场严重退化了,你也看见了,再不围封治理,将面临彻底断草的危险。       请你放心,草场不让牲畜进入,但人可以进去打草。    在乌日图的解释下,乌达最终表示理解和支持了。村民们达成了一致,乌日图心里却迟迟不能平静。草场围起来以后,到底能不能长出草来呢?乌日图开始失眠,往常10点钟 他就入睡了,现在心里有事,睡不着。晚上12点,他又起床,披着衣服到草原上散步,在寂寥的大草原上,他一个人,托着黑黑的长影子。    不过,既然决定了那就这样做吧。4万亩的草场,从决定围封到打好水泥桩子、拉上铁丝网,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离家近的地方好说,早起晚归就行。太远的地方,每天回家 不方便,乌日图索性就和牧民们住在沙坑里。夏天,中午阳光暴晒,牧民们就早上五六点起来干活,中午吃些随身带的干粮,午休一会儿,下午再接着干,一直到月上柳梢头。沙 漠化最严重的地方,车无法行驶,七八十斤的水泥桩子,乌日图硬是和牧民们抗着走进去。连着一个星期,他们都睡在沙坑里,条件这样艰苦,乌日图却睡得很香。   飞播没有凑效 治沙工程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2001年,中科院的专家和正蓝旗林业局按传统方式,设计了一层层防护林带,种了柳树、榆树,也采用飞播的手段在流沙上撒山杏、沙柳、沙棘种子。飞播的时间定在6月中旬 。专家告诉乌日图,飞播的日子很重要,最好飞播完后第二天有雨,这样种子就容易成活。 乌日图满载着希望,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地通知牧民们开会。科学家来了,他们带来了技术,带来了种子,草原有救了!速度,他骑车的速度飞快,他恨不得立即把这喜讯传 递给每个人。    飞播当天,需要牧民一起行动。乌日图组织村民们编成3排,每排站五六个人。每人手举一个旗帜,指挥飞机方向,到终点的时候,一个人拿镜子冲着太阳反射阳光,这样飞机 就会掉头,播撒第二排。飞机马达轰鸣震耳,好多牧民围观,好奇的人还帮着队伍里的人摇旗子。    飞机来了,种子也撒下去了,结果怎么样?第二年,蒋高明们到草场上一看,山杏、沙棘和沙柳几乎都没有长起来,投入的五六十万元打了水漂!这下子,连科学家们都仿佛 手脚无措了。科学、技术,怎么到了这浑善达克,到了这正蓝旗,就那么不起作用了呢? 飞机飞播一年之后,山杏、沙棘和沙柳几乎都没有长起来,投入的五六十万元打了水漂。科学家们一筹莫展,乌日图也陷入了沮丧之中。 牧民孩子惊人的发现   一天早上,乌日图的儿子胡赫图格和蒋高明吃早饭时,无意中说到他的一个发现,他连比带划、用蒙汉语交织的语言告诉蒋高明,实验地里的草长到了半人高。说者无心,听 者有意。蒋高明非常兴奋,早饭也顾不上吃,拿上照相机、摄像机,胡赫图格带路,他们俩开着车就去了实验地。眼前的景象令蒋高明大吃一惊,这草居然有半人之高。上去一量 ,草丛高度达1.43米!可是,这草却不是蒋高明种的。    蒋高明很快把这一消息告诉乌日图,他说:我国的生态背景决定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种树的,在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地方,天然分布的就是草原,如果强行改变它,就 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他最后说,一个中学生的发现竟然改变了中国治理荒漠化的思路。科学家们通过总结经验与教训,结合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牧民游牧的实践,提出在已经严 重退化的土地上要继续实行禁耕、禁牧,让其自然恢复,从而使大面积的天然草地获得喘息。乌日图也十分惊叹,他虔诚地在心里祷告,但愿草场出现奇迹。    奇迹真的出现了 草原围封后的第三年,草纷纷长了起来,高度就有1米左右,各家每年10月定期一个月进草场打草,草料也实现了自给,牲口吃不完的,还做成了青储饲料, 留待来年春天喂养。不过,尽管围封施行了,但仍有牧民偷偷地将牛羊放进围封的草场内。为此,嘎查选举产生了两个巡逻员,他们的职责是防止牲口进入。    现在的草场,生机勃勃,快接近60年代的水平了,貉子、獾子等动物都出现了。2007年的时候,有个邻居急冲冲地跑来告诉乌日图:夏营盘进来狼了。一只大狼带着好几只小 狼。狼被牧民们视作神。乌日图家里,就挂了一张狼的大幅针织画。而狼,已经好多年不出现在草原上了。这是一个生态恢复的信号!乌日图说:现在我们都舍不得把牲畜放进草场了。    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巴音胡舒草场积下厚厚的大雪。蒋高明建议下雪的这一个月里可以适当放牧,每户放牧不能超过20头牛,因为草场不用,也会退化的。雪厚,牛羊只能吃 到地面上的草,草籽和草根没有被破坏。牛羊还能把草场踩实在,牲畜的粪便还可以当草场肥料。    乌日图感慨:还是自然的力量强大啊。人退,沙自然就退了。可是退出来的人怎么解决呢?    新的难题又摆上桌面了,牧民们不能养太多牛羊,草场也围封了,怎样才能让大家增收?    好书记乌日图又睡不着觉了。蒋高明给他提供了一种思路:养鸡   蒋高明的理论是: 要限制中型和大牲畜数量,发展对草原破坏很小的禽类(鸡、鹅、鸭)来增加牧民收入,同时引导牧民进行生态保护。    在草原上养鸡,本身就是一件新鲜事。养牛羊的多了,两个小爪子的动物还真没听谁养过。不过,市场经济的奇葩同样也要绽放在大草原之上。中科院的专家们联系了深圳一家企业,通过解决产业下游的方式,先打出破冰的一拳。 乌日图又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决定自己先尝试一下。养鸡对乌日图来说是个难题。祖祖辈辈生长在马背上的他,对养禽业实在生疏。一开始,由于不适应草原气候 ,鸡容易感冒,没有精神,趴地上不活动。乌日图着急,就常去新华书店买书,买中蒙文对照的、内蒙古农业大学出版的书,照着书里学习、实践。第二年情况就好多了。2008年 乌日图养了2000多只鸡,2010年已经有6000多只了。    两年过去了,实践证明,养鸡的确可以为牧民增收。乌日图便开始推广养禽业。他找到嘎查里勤快的能人苏雅拉图,他说:我养了鸡,对草场没有破坏,还能增加收入。你也 是能干人,你也一起养养看吧。苏雅拉图跟妻子商量后,一个星期后就给乌日图回话,他答应了。现在,乌日图已经动员了5户人家养鸡了,基本上都能挣到钱。    乌日图有3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小女儿。小儿子胡赫图格高中毕业后对他爸爸说:我暂时就不念书了,帮着您治沙吧。乌日图说:草原就是我的母亲,我祖祖辈辈在这里 长大。草原给了我生命。假如让我搬到城市里,我不愿意,我不能远离草原。    如果没有特殊的事情,乌日图一天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早上6点起来,喝妻子准备好的奶茶,喂鸡,接着骑摩托去草场巡视一下。看水泥桩子坏了没有,如果桩子倒了还得修 复。不错,这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从北京开车前往正蓝旗,一到张家口、张北高速路段,黄沙漫天,能见度极低,到了太仆寺,越靠近正蓝旗,风沙越小。一边是高速路旁黄沙连天的沙地,一边是人退沙退的 青青草原,这种差异,只有亲身经历,才有深刻体会:以草固沙,比植树造林更为重要。   4月12日下午,乌日图站在草场上,54岁的他对着辽阔的草原放声歌唱: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鞭儿响四方,赞歌更嘹亮;   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   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图1 乌日图每天骑着摩托车去草场。    张春燕 摄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564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上海政协》转发李锐对我们长期试验的评论
蒋高明 2010-9-7 14:48
本文出处: http://shszx.eastday.com/node2/node4810/node4851/node4856/userobject1ai42064.html 蒋高明的高明 李锐 蒋高明何许人?或许很多人不熟悉。但在中国生态学界他是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他现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让业内人士刮目相看的是他的一次实验、一大观点。    先说发生在内蒙古巴音胡舒的一个故事:11年前,草原沙地兴起一股植树造林风,巴音胡舒被那股风刮得牲口过冬没草吃。牧民为保住牲口,只得到40公里外的地方去买草, 每户花费约2万元。这时,蒋高明出现了,他提出要对严重退化的4万亩牧场进行草原恢复实验。牧民焉能不允?没料到,实验仅一年后,这里的草层高度达1.43米,每亩产草为 5300斤鲜重。2004年,牧民结束了外出买干草的历史,平均每户分到7万斤干草,钱袋子也鼓了起来。蒋高明有什么绝招?他答:什么也没做。他的高明在于不让人类活动去干 扰草原,使草原生态得到休养生息。当然,他不可能什么也没做,不然,何谓实验?    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自然力令人敬畏。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以极端的手段报复人类,以求得自然界新的平衡。正如人类社会用战争来解决争端一样。 灾害、战争都是谁也不愿看到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多地要靠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平和的办法去解决,借自然力恢复自然是正确的选择。四年前,他又提出畜南下、禽北上的 设想,即在南方农区用秸秆喂养大牲畜,在北方则鼓励牧民养鸡,以减少大牲畜对草原的破坏。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义就在于用平和的办法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蒋高明的高明还在于他懂得生态经济是有效率、效益的。据《科技日报》报道:在他的生态实验田里,杜绝用农药、化肥。结果,施用有机肥的小麦亩产可以达到800斤以上; 470亩玉米秸秆加工成面包草后,可育肥294头夏洛莱肉牛;牛粪用来生产沼气,然后作为有机肥还田。他的研究表明:一个200多户的村落,若户户生产、使用沼气,那么一年 可节约标准煤80余吨,还可大量减排CO2。    上海新江湾城湿地原先是军用机场弹药库的所在地。由于长期荒废,少有人过问,成了花草树木落户、飞禽走兽生息的地方。如今,这块湿地拥有桑、槐、柳、樟、榆等近200 种植物,目击兽类5种、鸟类35种,还有不少诸如野菖蒲、野大豆等国家二级保护的珍贵物种。这也是蒋氏的用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的佐证。湿地所产生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湿 地成为新江湾城价值的一个砝码。现在,不少城市都在恢复一些湿地,但投入成本很高。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凡有远见的都会看到绿色消费市场的前景。1998年我曾随市政府发改委去德国考察循环经济。在商场中发现不少食品贴有绿点标识,翻译告诉我:这是经德国食品协会鉴 定批准的生态食品,价格要比同类产品高出2至3倍,但消费者为了健康还是愿意买这类食品。德国从1973年起就对600多种产品试行环境标志,现已形成非常成熟的绿色消费市场。 中国早晚也要走出这一步。    在灾害不断、利益躁动的今天,说一说蒋高明的高明还是有意义的。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3362 次阅读|1 个评论
历史的回顾:自然力近年抑制了全球变暖
杨学祥 2010-7-16 07:17
历史的回顾:自然力近年抑制了全球变暖 2010年的异常高温使最热年的预测受到追捧。两年前,2008年是最近十年最冷的一年,英国气象学家认为,自然力近年抑制了全球变暖。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减弱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低温暴雪频繁发生;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减少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增强全球变暖的趋势。自然力的作用不可忽视。如果这期间发生特大地震,仍有可能降低变暖幅度,甚至出现变冷。 法新社:自然力近年抑制了全球变暖 7月15日,英国探险家刘易斯戈登皮尤只着泳裤、泳帽和护目镜,用18分50秒在北极地区零下1.8摄氏度的水中游了1公里,刷新了他本人创造的人类长距离游泳最冷水温世界纪录。37岁的皮尤说:这既是胜利也是悲剧。它是我能在如此险恶条件下游泳的(成功)标志,但也表明了北极已经(暖和得)能让人游泳这个令人悲哀的事实。皮尤希望自己的举动能再次向世界各国政府敲响全球变暖警钟。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据法新社报道,9日发表的一项报告称,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2008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 但是英国气象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在2009年真正开始,并称2009年到2014年之间有几年将会比迄今为止温度纪年史上最热的1998年还要热。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造成的强烈潮汐南北震荡,使全球气温下降;相反,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减弱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有可能是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 现有的全球气候计算机模型低估了自然力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英国气象局的专家们调整了原有模型,以便更好地反映诸如拉尼娜现象或海洋水温及水流循环的波动等气象规律对气候造成的影响。 他们采用反映海洋及大气真实情况的数据替代近似数据,以获得2005年到2014年这10年间的气候变化预测值。 预测结果显示,虽然长期来看,人类产生的温室气体会迫使气温升高,但是热带太平洋温度较低的寒流及南极海域对气候变暖的抑制,将抵消这十年中前几年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 英国国家气象局科学家道格史密斯说,这些发现和迄今为止观察到的气候变化模式相吻合。 为测试新改进模型的精确性,史密斯和他的同事们决定进行一系列的后测,或者说是对1982-2001年的气温进行预测。 史密斯说,新模型针对全球地表温度得出了远比以往模型精确的预测结果。 该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来源:新华网 编辑:夏亚)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bl/2007-08/13/content_6024020.htm 英气象局预测2010年最热 温室气体排放或为主因 2009-12-12 10:03 中国日报网消息:据英国《泰晤士报》12月11日报道,英国气象局近日预测称,明年很有可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而造成此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就是人为因素。 英国气象局专家此前一天在哥本哈根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说,该局预测明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大约为14.58摄氏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气温高差不多0.6摄氏度,而比起近160年来最温暖的1998年的14.52摄氏度也要高0.06摄氏度。 该局的预测说,自然气象因素对明年温度的影响可能比1998年时发挥的作用要小。1998年的气温变暖主要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而明年的厄尔尼诺现象要比那一年弱得多,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明年变暖的一大原因。 如果这个预测成真,这对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因为全球气温一直没有返回到1998年的程度,有些人便据此认为所谓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变暖的理论是杜撰出来的。 气象局专家11日还指出,他们预计2010年到2019年期间,有一半的时间都比1998年要热。 英国气象局曾准确预测今年的气温比往年长期平均气温高0.44摄氏度,不过他们在预测2007年是最热一年时也出现过偏差,实际上那一年是有记录以来第六热的年份。 (来源: 中国日报网 陈笛 编辑:刘纯萍)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09-12/12/content_9165818.htm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4332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态恢复应尊重自然的选择
热度 1 蒋高明 2010-4-30 23:07
生态恢复应尊重自然的选择 日期 :2010-04-30 作者 :蒋高明 来源 :中国环境报第2版 复制链接 function copyUrl() { var clipBoardContent=this.location.href; window.clipboardData.setData("Text",clipBoardContent); alert("复制成功!"); }    编者按    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人退沙退的成功实践给了我们启示,那就是要敬畏自然,让自然充分发挥其自我修复能力。本文作者正是巴音胡舒嘎查治沙实践的亲历者和指导专家,他在文中详细论述了人为何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生态恢复应尊重大自然选择的观点。希望本文能够加深读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从根本上认识到保护环境、敬畏自然的重要性。   人类要不要敬畏自然?这是个讨论了很久的哲学问题。古代人在自然面前小心翼翼,因为那时他们自我感觉力量太小,对自然现象不了解,不得不敬畏自然。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各种科学技术与发明,部分掌握了自然的演变规律,就有些不把自然放在眼里了。然而,需要提醒人类的是,只有敬畏自然才能保护自然,也才能恢复自然。 从敬畏自然做起 ■阅读提示    不敬畏自然的结果是破坏自然,而敬畏自然才能保护自然,免遭自然的报复。自然生态系统因被人敬畏而少受干扰,处在健康状况之中,生态系统就能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如提供水源、食物、药物、建筑材料,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游憩服务等。   综观人类的科技进步史,人类实现最多、也是最引起人类自豪的是:向自然无限索取。那些埋藏在地下的自然资源、能源及各种矿产、甚至深海里自由觅食的海洋生物,都变成了人类的食物、药物、器物。有了科学的武装,那些曾经与人类共存的生物,被不断驯化,有些则永久消失了;即使人类培育了上万年之久的农作物,也被一些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即转基因),对物种进行改造。   然而,人类离开了大自然呵护,离   开了阳光、空气、水、食物、热量等这些必要的元素,将寸步难行。现在,人类还不能利用无机元素,创造一个最简单的物种,哪怕是病毒那样的简单生命。即使有了现代科学技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还仅仅是小学生。   不敬畏自然的结果是破坏自然,而敬畏自然才能保护自然,免遭自然的报复。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陶醉在战胜自然的狂喜之中,然而同时自然环境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人类虽然上天入地了,但是环境污染随着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而来;物种的消失在加速。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拥有了越来越强大的干预自然的能力,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们认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控制自然,并由此掌握自己的命运。然而,面对全球变暖、臭氧层扩大、水资源危机、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科学为什么又制止不住呢?   祖先以朴素的智慧告诉我们,万物是有神灵的,山有山神,树有树神,水有水神,地有地神。人在神灵面前心存畏惧,就保护了自然山水。换成今天的科学语言就是,自然生态系统因被人敬畏而少受干扰,处在健康状况之中,生态系统就能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如提供水源、食物、药物、建筑材料,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游憩服务,增加文化多样性等。   如果相信科学万能,对自然粗暴干涉,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生态系统退化,物种消失。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持续的干旱、流行病肆虐、食物短缺、环境污染并由此诱发各种地质灾害等,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对于我们朝夕相处的自然,我们不敬重她,其结果是加速生态环境恶化。在保护自然的问题上,我们的祖先遗留下的珍贵的思想财富和哲学思辩,值得我们借鉴并发扬光大。   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的万物都是联系着的,就像血液把我们的身体各部分联系在一起一样。生命之网络非人类所编织,人类只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所做的这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会影响到人类本身。印地安酋长西雅图的话,道出了人与万物息息相关的联系。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首先要谦虚谨慎,从敬畏自然做起。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阅读提示    生态系统退化有些是自然的原因,然而,人类的生产生活加剧了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却是不争的事实。近代发生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大多是人类过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   地球生态系统演化约40亿年后,为什么到如今发生大规模退化?首先要说明的是,生态系统退化有些是自然的原因。例如,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界中的物种要么适应,要么消失。60万年之前,北京地区尚分布有野象,当时森林非常茂盛,有大量的食物供应。大象南移显然是气候变化的结果。然而,人类的生产生活加剧了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却是不争的事实。   全球共有十大类陆地生态系统,我国占其中九类,分别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红树林、草原、高寒草甸、荒漠、苔原,我国唯一缺乏典型的非洲萨王那群落(稀树疏林草地生态系统),但是我国的四大沙地(浑善达克、科尔沁、毛乌素、呼伦贝尔)在健康状态下其结构与功能恰恰是萨王那类型。这样,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   遗憾的是,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上述生态系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态退化与人类破坏有很大的关系。   上世纪60年代,为了备战备荒,辽阔的三江平原、新疆绿洲、内蒙古草原被开垦,虽然今天变成了米粮仓和棉花垛,可是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却困扰了中国首都和华北地区;70年代,围湖造田、围海造田,使自然生态系统迅速碎片化、岛屿化,大量湿地消失,地球之肾发生萎缩;80年代初,我国生态学家从丹麦和英国引进大米草护滩,大米草在原来引进的地方并没有保住海岸(那里的大海向陆地侵入了10公里),反而迅速侵占了南到福建、北到辽东湾的海岸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栖息地因为大米草蔓延而萎缩,水产养殖大受其害。由于围海造田,红树林面积由历史上的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的1.5万公顷。   近代发生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大多是人类过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人们在山地大面积砍伐森林,在草原上过度放牧,在干旱区过分利用地下水、过度开发绿洲,在沿海围海造田等,造成了以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为主的生态系统出现严重退化。   对于这些问题,已故著名植物生态学家侯学煜先生当年就奋笔疾呼,强调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恢复生态平衡。可惜,这样的声音未能及时受到重视,人们热衷于对大自然进行改造,如在草原上造林,在干旱半干旱区种粮种草,在热带亚热带山地毁林种桉树等。   这些做法看似是恢复生态,实则加速了生态退化。今天,只有在东北、西南、海南、台湾等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区,还保留了相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问题的严重性,从源头上制止生态系统退化。   自然界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演化后,各种过程都达到了动态平衡。一些自然灾害是环境要素正常波动的结果,即使海啸、火山和地震也是自然发生的,我们要学会躲避。我们必须敬畏自然,相信人力不如自然力。   大自然无私地养育了人类,人类要知恩报恩,不能恩将仇报。对于自然,只要我们不粗暴干涉,她会修复人类给她造成的创伤,而这个代价是相对较小的。 失败的治沙试验 ■阅读提示    笔者在内蒙古自治区浑善达克沙地进行了10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人类在自然面前不作为或少作为,反而得到更好的草原恢复效果;而违背自然规律的人工措施,如草原造林、草原植灌、草原农耕、草原飞播、打井舍饲,收效甚微,甚至帮倒忙。   生态退化了就要进行恢复,这个过程专家们称之为生态恢复,或生态修复,也有人称之生态重建。不论哪一种叫法,都是试图将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提高,增加有效的植被覆盖,并吸引野生动物回来定居。   针对生态恢复,笔者在内蒙古自治区浑善达克沙地进行了10年的实践。10年下来,我们惊奇地发现:人类在自然面前不作为或少作为,反而得到更好的草原恢复效果;而违背自然规律的人工措施,如草原造林、草原植灌、草原农耕、草原飞播、打井舍饲,收效甚微,甚至帮倒忙。   实验是从2000年开始的,浑善达克试区是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在全国的5个试区之一,其余4个试区分别位于黄土高原、岷江上游、黑河流域、新疆干旱区。   我们设计的治理路线图是:科学家出思路,政府出资金,牧民出力气,三方共同努力,共同缚住这条威胁北京的黄龙。试验地点在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这是一个有72户牧民、310口人、面积12.1万亩的典型牧村,牧民将这一嘎查严重退化的4万亩夏季牧场交给我们做实验。我们在实验区外种植1000亩饲料玉米给牲口吃,4万亩严格封闭起来进行自然恢复。   当时在干旱半干旱区流行的生态恢复做法是造林,我们也不能脱离这个治沙的法宝。科学家比牧民聪明的地方是,我们手里有全球定位系统,还有很多的仪器,这些仪器能够精确测定植物每天甚至每秒钟能够生长多快。   但是,我们所使用的方法并没有比当地林业部门高明多少我们也只有造林这条路可走,这是人们使用了50多年的武器。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也是用的这个办法。   2001年春,我们设计了乔、灌、草,多层次、高密度的防风林,防护林采用杨树、柳树、沙棘、沙柳、锦鸡儿等乔灌木。感觉万无一失了,我们将设计方案提交当地旗政府,旗政府又组织牧民按照我们的方案施工。牧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科学家提供的方案肯定比当地林业局的好。实际上,树木能不能活?防护林能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们心里也是没有底的。   为了保证树木成活,我们还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根剂来处理树苗,牧民们按照我们提供的生根剂配置药液,从来   没有接触过喷雾器的牧民抗起了喷雾器,向树根上喷药。为了保证树木成活,我们规定树坑一定要一米见方,浇足底水。这样,连工带料,成本约10万元的防风林在草原上屹立起来了。   刚种上的第一年,树木萌芽了。然而,好景不长,第二年树木就不再抽叶子了,枯死了。原来,第一年是树木欺骗了科学家。那些萌发是假萌发,植物用的养料是树干中储存的。半干旱区强烈的蒸发、严酷的冬季、强烈的大风使得它们很难生存。到了第三年,我们种植的树木全军覆没,那些枯干的树木似乎在嘲笑科学家。我们开始怀疑,在草原上造林是否有问题?   后来,我让牧民们保护好死树,作为反面教材,而这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证据。牧民们答应归答应,最后还是将枯死的防风林砍去当柴烧了。幸亏北京电视台现场录下了树木枯死的镜头,这使得我们的作品能够在世上留下来虽然是失败的试验,但勇于承认现实才是科学的态度。 应尊重大自然的选择 ■阅读提示    利用自然力恢复是最科学的,也是最省力、最省钱的。生态恢复的物种最合理的应当是那些原本存在的物种,即利用本地物种,人类要做的是帮助消除影响物种定居的破坏因素,如减少草原牲畜的过度啃食,或提供植被建植时必要的土壤条件。   改变我们思路的是牧民家一个孩子的发现。2002年7月14日,巴音胡舒嘎查支部书记那松乌日图的小儿子胡赫图格,告诉了笔者一个发现,实验地里的草长到了半人高。听到这个消息,笔者当时非常兴奋,早饭也不吃了,拿上照相机、摄像机,开上车带上几个学生随他到了实验地。   那正是4万亩试验区中的一块区域。看到眼前的景色,谁都会被陶醉:绿草已经齐腰深,各色花朵装点其中,微风过处,风吹草低,这才是草原的风光。当年15岁的小儿子,估计也没见过这样的景色,所以才高兴地跑回家去告诉我们。   实地测量的结果更让我们兴奋:这里的草层高度就达到了1.43米,产草量每亩为5300斤鲜重,自然萌发的两年生榆树苗达321棵/平方米。实际上,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退化严重的碱滩。   至于榆树疏林种群,围封保护同样也取得了显著的恢复效果。在围封保护两年后,围封保护区与对照区正蓝旗相比,榆种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试验区沙地幼榆树繁多,平均达到1.8株/平方米,特别是当年的实生苗数量最多,达到7株/平方米,其中在固定沙丘阴坡的坡基处,栽种的当年幼苗,可以高达158株/平方米。2008年,当笔者再次带记者参观这片榆树苗时,榆树   的高度已达3米~5米。可见只要适当保护,幼苗就可以发育成稀树疏林,因为浑善达克的榆树没有一棵是人栽的。   2004年,牧民由原来的每户每年买两万斤干草,到每户分到7万斤干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结束了买草的历史。4万亩草地的成功恢复,还带动了全嘎查12万亩草场的恢复。因为牧民们看到,只要不放牧,大自然能够还给他们希望的草原。浓密的牧草就连很多白发苍苍的老牧民都没有见过。   我小时候的草原就是这个样子。出生在正蓝旗、时任正蓝旗党委书记的斯琴毕力格看到高草,激动地说。开天辟地头一回见过这么好的草。内蒙古草业勘察院的专家实地测量了我们的产草量后,对媒体关于巴音胡舒的报道数据再也不起疑心了。   如今的巴音胡舒嘎查已成为治理的成功案例在国内外广为人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内逾百家媒体;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路透社等几十家国外媒体对试验进行了报道。今年,美国地理学家D.D .T r e n t 博士在其编著的教科书《地理与环境》中,增加了巴音胡舒案例。   巴音胡舒自然恢复成功的例子并非偶然,中国科学院的其他4个试区传来的消息也都证明:利用自然力恢复是最科学的,也是最省力、最省钱的。我们都知道适地适树、适地适草这样的道理,也就是说,进行生态恢复最合理的应当是那些原本存在的物种,即利用本地物种,人类要做的是帮助消除影响物种定居的破坏因素,如减少草原牲畜的过度啃食,或提供植被建植时必要的土壤条件。   生态恢复之所以选择本地物种,是因为长期的自然演化结果,本地物种最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如果选择了正确的生态恢复方向,那么,我们就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大面积退化的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不失为重要的途径。   在英国,针对采矿引起的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英国人成功的重要经验就是借助自然力进行恢复。自然力其实就是指在一定的土地上,不同的植物群落从无到有的生物群落演替过程。   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恢复的过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围封,就是在保证土壤不损失的前提下,保证自然分布的各类繁殖体(种子、孢子、果实、萌生根和萌生苗)等能够安家落户,并得以自然繁衍。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存在生命生长的条件,这种自然力就能存在。   笔者在我国的四川九寨沟、陕西佛坪、北京延庆、山东临朐,及国外的很多地方如英国、美国等,亲眼目睹了利用自然力恢复的成功例子,被大自然的顽强生命力所折服。   在生态恢复过程中,过分强调人力,忽视顽强的自然力,既造成了大量资金浪费,又延误了自然恢复的宝贵时间。因此,生态恢复要相信大自然的力量,相信大自然的选择。 【作者简介】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平邑县,198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54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环境报整版报道我们在内蒙古的生态恢复实践
蒋高明 2010-4-29 20:20
2010年4月28日出版的《中国环境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笔者研究团队在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开展的连续10年的生态恢复实践,这是记者深入现场考察、采访后对我们实验的大篇幅报道。文章同时发表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主任叶平教授对该实验的长篇点评《敬畏自然,遵循生物良性发展规律》。 自然复壮,人退沙退 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围栏封育恢复草原植被纪实 记者 邹静昭 2010年4月,风沙最大的季节,记者驱车前往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 路上,想起一位同行2002年前往浑善达克沙地写下的采访笔记。 他这样写道:越往东行,风力越大,沙石打在车窗玻璃上,发出一阵阵沙沙声,一股股的狂风把汽车吹得横向飘移,非常可怕。我们的车速不断降下来,从120公里降到20公 里,能见度从500米降到10米。后来我们到达时得知,这是今年这里的第四次沙尘暴,连续刮了48小时,瞬间风力达到11级。 8年后的今天,经过将草场围封禁牧、让其自然复壮,对牧民实行生态移民,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努力之后,浑善达克沙地变成了什么样呢? 终于到达正蓝旗地界,透过车窗向外望去,4月的草原还没有返青,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密密匝匝的干草,还有散布在草原上成片的黄柳条、沙棘。眼前的一切让人很难相信 ,这里的草原曾经退化成一片沙漠,成为北京沙尘暴的策源地之一。 水草丰美的塞外江南变成寸草不生的沙漠,刮到北京的每10粒沙子中,就有3~4粒来自这里 浑善达克沙地地处北京正北180公里,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地。历史上,浑善达克沙地水草丰美、风光秀丽,有塞外江南的美誉。20世纪80年代以后,浑善达克沙地发 生了严重的沙漠化。 那情景真是惨不忍睹,满眼的黄沙,地面上剩下的只有可怜的一点灌木。饥饿的牲口连树皮也不放过,山羊都上了树。回忆起10年前第一次来到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嘎 查为蒙语,译为行政村)所看到的情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蒋高明记忆犹新。 巴音胡舒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腹地,共有12万亩草原,祖辈生活在巴音胡舒嘎查的那松乌日图告诉记者,草原沙漠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巴音胡舒嘎查的草原分户 承包给牧民,之后牲畜数量成倍增长。2000年前后,巴音胡舒嘎查的牲畜数量从6000头增加到10100头。 当时,有的牧民还养殖骆驼,骆驼啃食草原上仅存的榆树枝条。沙地榆是浑善达克沙地的加强卫士,沙地榆一旦消失,就意味着沙尘暴向北京进攻突破了最后的防线。蒋 高明告诉记者。 敬畏自然,释放自然力,是唯一的出路 。 草原围起来,牲畜怎么办?在最初实行围栏封育时,牲畜饲料的来源成为牧民最为担心的问题。 在决定围栏封育草原的同时,中科院的研究人员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与围栏封育草原同步,研究人员在巴音胡舒嘎查选择了1000多亩地,种下了高产英红玉米。 为了打消牧民的顾虑,巴音胡舒嘎查书记那松乌日图和嘎查长特木尔带着几名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他们告诉牧民,草场围栏封育后,虽然牲畜不能进入,但是人可以进去 打草。英红玉米的生长期只有3个月,平均亩产可达3000~5000公斤(鲜重)。算下来,地里产出的玉米、秸秆不仅可以满足嘎查牲畜的越冬口粮,吃不完的还可以制作成青储饲 料,解决牲畜春季喂养问题。 随着草原植被的迅速恢复和英红玉米的稳定高产,第二年,牧民家里的草料就实现了自给自足,牧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种植高产英红玉米是研究人员结合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牧民游牧的实践想出的办法:在已经严重退化的草原实行禁耕、禁牧,让其自然恢复,而牧民饲养牲畜所需要的饲料则 在小范围的人工高效地上进行生产,从而使大面积的天然草原获得喘息、自然修复的机会。 研究人员把这个办法称为以地养地模式,又称十分之一递减模式,具体含义是:种植1亩人工饲草料地,可使50~100亩退化沙地草原得到恢复。 造林失败的那段时间,研究人员住在牧民家中,每天都要去草原踏查,设想着各种办法。 一次踏查让事情发生了转机,蒋高明在当地一位牧民的引导下意外发现,在一处原本已经沙化的无人管理区,有新的草丛自然生长出来。 其实许多地方并没有退化,种子还在,基因还在,只要来场雨水,只要你不再剥它的皮抽它的筋,大自然就有能力复壮自己。蒋高明和同事们认为。 2001年,蒋高明和同事们正式提出了自然力恢复的理论,开始了无为而治,依靠自然力量复壮草原的尝试。 具体做法是:将巴音胡舒嘎查4万亩严重沙化的草原围封禁牧,令其自然修复;适当辅以人工干预,例如在风口处插上柳条,在流沙严重地带,用沙障将沙固住;组织专人每天 骑马巡逻,防止牲畜进入。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简单而有效: 一年后,恢复好的区域,草原滩地草丛长到80~140厘米。 两年后,草原植被总盖度到达60%,与当地未封育的草场相比,沙丘低地的群落生物量提高9倍。 三年后,牧民由每户每年买两万斤干草,到每户分到7万斤干草,从此牧草出现了富余。 如今,巴音胡舒嘎查4万亩草原重现当年天苍苍,野茫茫的美景,野兔、狐狸、大雁、灰鹤、狼等野生动物渐次回到这片久违的土地上。 现在草原生态已经恢复到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看着眼前的草场,正蓝旗林业工作站站长苏海林对记者说。 过去我们一说治沙就想到造林,实践证明,治理沙地,只能因地制宜,在已经完全退化,没有种子或种苗的沙漠适宜飞播造林,在依然存在大量种子、根、幼苗等繁殖体的 退化沙地,则不如实行禁牧,让沙地自然恢复长草。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李永庚告诉记者。 简单而有效的生态试验让研究人员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的力量远比任何科学家的力量都要强大。种树不如保树,种草不如保草。在生态恢复上,撤下人定胜天的旗子, 敬畏自然,释放自然力,是唯一的出路。 在小范围的人工高效地上种植饲料,使大面积的天然草原获得喘息的机会。 草原围起来,牲畜怎么办?在最初实行围栏封育时,牲畜饲料的来源成为牧民最为担心的问题。 在决定围栏封育草原的同时,中科院的研究人员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与围栏封育草原同步,研究人员在巴音胡舒嘎查选择了1000多亩地,种下了高产英红玉米。 为了打消牧民的顾虑,巴音胡舒嘎查书记那松乌日图和嘎查长特木尔带着几名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他们告诉牧民,草场围栏封育后,虽然牲畜不能进入,但是人可以进去 打草。英红玉米的生长期只有3个月,平均亩产可达3000~5000公斤(鲜重)。算下来,地里产出的玉米、秸秆不仅可以满足嘎查牲畜的越冬口粮,吃不完的还可以制作成青储饲 料,解决牲畜春季喂养问题。 随着草原植被的迅速恢复和英红玉米的稳定高产,第二年,牧民家里的草料就实现了自给自足,牧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种植高产英红玉米是研究人员结合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牧民游牧的实践想出的办法:在已经严重退化的草原实行禁耕、禁牧,让其自然恢复,而牧民饲养牲畜所需要的饲料则 在小范围的人工高效地上进行生产,从而使大面积的天然草原获得喘息、自然修复的机会。 研究人员把这个办法称为以地养地模式,又称十分之一递减模式,具体含义是:种植1亩人工饲草料地,可使50~100亩退化沙地草原得到恢复。 以禽代畜,恢复草原 吃着昆虫、草籽,喝着草原上没有污染的清水,再加上光照充足、温度适宜,这些在草原上的散养鸡个个身强体壮,有的可以飞到3米高,因此,这些鸡有个响亮的名字叫草原飞 鸡。春节前夕,在北京、深圳等大城市,这些草原飞鸡可以卖上98元一只的好价钱。 在正蓝旗,像苏亚拉图这样的养鸡专业户共有6户,养鸡总数达到5万只。这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配合治沙试验所采取的另一项措施。2008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启动中国北 方草地以禽代畜生态经济示范工程,研究人员在正蓝旗引导牧民养鸡,增加经济收入。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中科院联合深圳的一家企业,每年四五月,免费向牧民提供半成鸡,并免费为牧民建起鸡舍,牧民散养三四个月后,中科院以每只鸡5元钱的价格回收。苏 亚拉图家去年养了5000只鸡,除去被野生动物叼走、吃掉的鸡,收入还将近两万元。养鸡比养牛羊划算!是养鸡专业户的一致反映。 李永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一项牧民、植被、养殖企业、消费者多方获益的举措,牧民普遍拥有大面积草原,空间大,可以给禽类提供自由活动的地盘;相对于四条腿 的牛羊,两条腿的鸡对草原的破坏力几乎没有,鸡进入草场排出的粪便,还可以向草场提供肥料。养鸡的周期只有三四个月时间,没有对土壤扰动,这样不会引起沙尘暴等生态灾 难;养殖企业免去了养鸡的环节;消费者吃到了优质的鸡肉和鸡蛋。 事实上,搬出来的牧民是否稳得住、富起来,和草原生态有着直接的关系。定居下来,富裕起来的牧民不愿意、也没有必要去破坏历时10年生态才得以恢复的大草原。 近年来,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巴音乌拉嘎查、伊和塔拉嘎查的牧民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草原生态好转,牧民家里又有了富裕的牧草;告别了12伏的风力直流电,牧 民家里通上了交流电;嘎查的沙窝路变成了硬化路,牧民喝上了安全的饮用水,住上高标准的奶牛小区,牧民的养殖结构也发生着变化,高产奶牛、草原飞鸡正在进入寻常牧 民家。 但是,通过围栏封育、生态移民实现人退沙退的草原只是浑善达克沙地的冰山一角。气象部门2009年公布的生态监测评估报告显示,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 还有4053平方公里亟待治理,要想恢复浑善达克沙地塞外江南的秀丽风光尚待时日。 专家讲坛:叶平教授--敬畏自然 遵循生物良性发展规律 2010-4-29 10:34:08 中国环境报第2版2010-04-28报道: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4/t20100427_655414.html 作者:叶平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哈工大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主任。 编者按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开展的通过围栏封育恢复草原生态的治沙试验实现了人退沙退,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作者介绍了自然终结论、自然有机体论和 进化自然论,认为要发现这些自然思想的现代意义,进而学会谦恭;汲取生态智慧,养成赞扬自然、热爱自然并由衷地敬畏自然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本版今日特刊发此文,以 飨读者。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开展的无为治沙试验使得人退沙退的事实,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从2001年开始,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以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下辖的巴音胡舒嘎查( 村)为样本,进行了10年的治沙试验,许多消失的动植物渐渐重现。他们的经验是,将沙化的草原围起来,禁止放牧,让自然自行修复,并辅助以人为措施。这一治沙试验,从本质 上重新认证了自然具有惊人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繁殖的功能。这使笔者不禁想起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上一个古老但又常新的命题: 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的观念应纳入决策过程   ■ 阅读提示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无论在自然资源利用还是在环境保护实践上,并没有把敬畏自然的观念纳入决策过程。在我国,倡导敬畏自然的资源利用决策意识具有迫切 性。 一提起敬畏自然这个命题,不能不令人担忧。因为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无论在自然资源利用还是在环境保护实践上,敬畏自然的观念并没有被纳入决策过程。如 有的草原资源管理决策者不知道草原是不能开垦的,也没有认真思考为什么这样的土地在过去几十年内都被划为草原而没有列入被开垦的土地范围,结果造成草原土地大面积沙化 ,不仅无法继续耕作,而且邻近的土地也被沙尘所掩盖。实质上,草原的形成是在地质演化历史上,经历千百万年的河水冲击、筛选形成泥沙基底,后经动物媒介或风媒介传播草 籽,使草类植物登陆其上并固化沙面,逐渐构造形成今天的草原。这些地方的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原本固定的泥沙就被活化,特别是在我国东北地区春季干旱少雨、西北风大的天 气形势下,必然导致风沙弥漫,甚至出现沙尘暴。因此,在我国一些地区,倡导敬畏自然的资源利用决策意识具有迫切性。   事实上,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例在国外也不少见。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来的自然保护区。早期黄石管理者的理念是人类征服主义,奉行的实践是消灭狼群 。一段时间内,狼的种群几乎绝灭,大角羊由于没有天敌的捕食,其数量出现迅速增长。然而,迅速增长的大角羊数量超过了种群密度极限,不少羊患上了红眼病。这种病传染很 快,使大角羊大量死亡,危及其物种生存。公园管理者不得不改变观念,确立让自然做自然的事情的新观念,请回黄石生态系统的建群物种狼。  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最先开始工业化进程,也最先遇到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冲突和矛盾,他们较早地倡导实践决策意识要从旧观念向新观念   转变。我们应当在实践上吸取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加快转变观念。值得注意的是,敬畏自然的观念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上仍然是悬而未决的论题。首先,敬畏自然中的自 然是指何意?是指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还是指现在人类参与其中的自然?所谓自然,不仅仅要追究地球自然界的图景,而且自然本身的指谓已经构成一个前提性问题。其次,自 然本身有没有值得人类敬畏的东西?如果有的话是什么?我们需要进一步揭示和论证自然如何值得人类敬畏。 地球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 阅读提示 进化自然论的自然标准有两个方面:地球生物(包括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具有生命可持续繁衍的属性,生生不息是地球自然的象征;地球生物(包括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符合生物进化良性发展的整体规律。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迄今为止共有3种主要观点:一是自然终结论;二是自然有机体论;三是进化自然论。   一、自然终结论    美国学者比尔麦克基本在其《自然的终结》(1989)著作中提出自然终结论。其要点有3个方面:第一,人类第一次变得如此强大,我们改变了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们作为一 种独立的力量已经终结了自然,从每一立方米的空气、温度计的每一次上升中都可以找到我们的欲求、习惯和期望。自然被深刻地打上了人类思想和活动的烙印,创造了人工自 然,包括人工大气圈、人工水圈、人工岩石圈。第二,我们生活在自从我们这一物种直立行走以来最奇特的时刻,在这一时刻,我们在数量上增长得如此庞大,以至于由于我们 的欲求,我们已经改变了我们周围的一切。这些数据证明,自然的终结已经成为一种比我们人类还要强大的独立的力量。第三,自然的终结,它包含着我们哲学的暗示、 我们的技术、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再也不能认为我们自己是被巨大的力量抛来抛去的物种现在,我们就是那些巨大的力量。飓风、雷暴和大雷雨已经不再是上帝的行动,而 是我们的行动。   自然终结论观点的偏颇比较明显。事实上,我们还不能把握地球自然,更不可能使地球自然终结,这是由于地球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具有极其复杂的关系,因而不可能用技 术设备或技术方法无副作用地取代地球经过几十亿年演化过来的精致复杂的自调节机制。这一点可以从美国生物圈二号实验失败得到阐释。   1991年5月,生物圈二号项目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地区展开。这项实验坐落在密封的网格玻璃拱顶下的多个连通实验室中,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用人工建筑与陆地表面连 接起来的封闭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人为地再造了一系列栖息地,如盐碱滩涂、沙漠、珊瑚礁、亚热带的大草原和密集型的农业,利用了约4000多个代表热带雨林的自然物种 。实验中还包括8个人,要求他们有效地与外部世界隔离,自给自足地在其中生活两年。生物圈二号的目的是打算观察空气、水和废物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怎样有效地实现再循 环,以及在这一实验条件下评价是否能够创造出一个稳态的生态系统。但是,在为期两年的实验中,生物圈二号不得不开启逾24次,其中有一次由外向内输送空气,有两次补 充纯氧以平衡里面的空气。这次实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人类最发达的科学技术对地球生物圈大尺度生态过程的模拟和控制能力非常有限,用科学技术圈代替生物圈是不可能实现的 。   自然终结论的积极意义在于警示人们:地球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人类因素不可忽视的时代。美国生态思想家托马斯柏励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正在走向生态纪元。生态纪元是 继地球产生生命进入生命时代(36亿年前开始)古生代、中生代之后又产生人类并进入新生命时代(200万~300万年前开始)之后的一个新纪元(2000年开始)。在生态纪中,人类 将生活在一个广泛的生命共同体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柏励在地球发展历史的全过程中审视和界定地球的未来时代,即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存根源:不在于人类个性的经济维系,而 在于共性的地球生态自然的存在。21世纪找寻的就是如何实现这种共性的生态有机体存在的方式。这就是自然有机体论。    二、自然有机体论    早在1923年,利奥波德就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过自然有机体论。他写道:至少把土壤、高山、河流、大气圈等地球的组成部分,看作地球的器官,器官的零部件或动作协调的 器官整体。我们尊重它们,不仅在于把它视为人类有用的工具,而且应视为一种活着的存在。生态科学的发展对自然生物圈的有机体属性做出了系统概括,具体有4方面:  整体性 。生物圈是由人类和其他生物群落以及自然环境系统组成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人与其他生物都占有确定的生态位。其中物质和能量在 食物网络和自然环境之间进行循环和有序流动,保持生命的存在条件和自然过程的良性运转。某一点的改变能传递很远并引起另一点的反应(蝴蝶效应)。  稳定性 。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不断通过生物圈整体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形成涨落和自组织,并通过各种负反馈环节实现生物圈整体结构和功能的有序与稳 定。整体结构要素的复杂多样性支持并决定整体系统的稳定性。物种是保持生物圈稳定性的旋钮。   有限性 。生物圈内各子系统受到整体关系的制约,使各子系统具有协同性质,绝不会出现或不允许出现任何种群的无限增长,自然环境也不可能无限开发和利用,具有一 定的承载阈限。在生物圈自然阈限范围内,对冲击并由此造成的子系统波动具有调节、修补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但超过阈限就会破坏协同性质,导致整体结构和功能紊乱,甚至危 及生命的存在(木桶原理)。   时滞性 。生物圈是由众多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多层次且具有高度复杂关系的立体网络。各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使整体具有较强的抗冲击、抗波动性,表现出一定的耐力 。即使已造成某些因素的破缺,但在整体上也不会有迅速反映,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延续传递,引起长远的后果。通常这些后果都是不可逆的。   地球有机体正是因为具有这些属性才体现出活着的存在,也正是这些属性孕育了生命并形成自我保护的功能,生物和人类才得以繁衍。然而,人类为了自身利益不顾或忽视这 些属性,把地球看成僵滞的资源,不惜酿成生态危机,使地球维持生命存在的自我保护功能正在消失。生态伦理学的确立,就是要学习大自然的智慧,并对地球有机体的自然属性 持有敬畏和尊重的态度。但是,自然有机体论没有考虑到自然属性有其自然进化的必然过程,由此导致进化自然论的诞生。   三、进化自然论    美国生态伦理学家罗尔斯顿是进化自然论的典型代表,他认为地球自然是能生育的自然,是地球历史积累的成就。其自然标准有两个方面:地球生物(包括人类)与环境的相 互依存,具有生命可持续繁衍的属性,生生不息是地球自然的象征;地球生物(包括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符合生物进化良性发展的整体规律。   这两个标准是进化自然的历史标准。纵观地球生物进化和地质变化的漫长历史过程,都有其规律:即从生物形态和进化的总体演变方向来看,生物变化由结构简单到结构复杂; 由功能低级到高级演变;由形态单一到多样发展,呈现适应性、抗干扰能力和自控性逐渐增强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是地球生命遗传和变异长期积累的成就,是物种消亡和产生, 物种渐变和质变相统一的产物。然而,今天地球自然的现状面临一种不可忽视的逆流物种加速灭绝,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和荒野急剧萎缩。这是一种逼迫自然趋向于简单化 和单一性方向发展的逆流,与进化自然标准背道而驰,令人担忧。 自然应按照生物圈的习惯和方式存在    ■ 阅读提示 自然的未来不能低估人类的影响,但是,自然不是人手中任意揉捏的蜡。自然有资格按照生物圈特有的习惯和方式持续地存在下去。确立自然报复性这个新概念,要求人类的 一切生态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生态阈限内进行。 自然的未来不能低估人类的影响,但是,自然不是人手中任意揉捏的蜡。自然有资格按照生物圈特有的习惯和方式持续地存在下去。探讨并揭示自然的名分,恢复自然的名誉 和尊严是激发敬畏自然的本质。    一、自然界最懂得自然    这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B康芒纳提出的生态学4条定律的第三条定律。康芒纳这条定律的本意是针对人拥有万能的权威而言的,以此说明对自然系统的任何重大的人为 变革都将有害于自然。  二、生物利益的自我保护性    生物利益,是指生物的生存或繁衍必须满足的物质和生态需要。生物利益属于关系范畴。它基于生物固有的价值和内在需要,外现并保持在生态活动中。所谓生态活动,是指 在生物圈社会中一切生物维持生存和繁衍的活动。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也是一种生态活动。从事生态活动的个体或种类总是倾向于使自我利益达到最大值,但又总是受到群体 或生物社会(结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限制甚至是强制。因此,生物利益是在生物共同体(或生物社会)中的利益,任何脱离生物共同体的利益是不存在的,或潜在存在。生物利益 除了体现在种群水平上,而且体现在群落种间关系中。如非洲的渡渡鸟与大颅榄树之间的生态关系:鸟以树的果实为生,而鸟的肠胃又为果实中的种子催生,杀了渡渡鸟,也就扼杀 了大颅榄树。生物种间的利益关系还有许多其他形式,如偏利、偏害等。  生物利益实质上是一个多层次利益整合的结果,表现为个体生物生存物质需要的满足,如食物、隐蔽地、活动场所,以及空气和水等方面需要的满足,也表现为一定的生态特 点的满足,如时空特点、资源特点和生命节律特点等的满足。生物利益是生物圈生物进化漫长历史过程中的产物,是以生物有机体内的遗传编码固定下来的生态活动程序,不同的 种有不同的生物利益,各自利益的实现也有其特殊的方式。人的利益是迄今为止进化最高级的生物利益。有感觉动物的利益有其特有的方式,它们有特有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有特 有的家园意识及自身的善,也有特有的需要和利益及自我保护性。  三、大自然的报复性    我们把人为破坏自然生态从而遭到大自然报复现象的本性,称为大自然的报复性。这种自然属性具有4个特点:  本质上的不可侵犯性 。自然生态过程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通常人类对自然的作用能够刺激自然的发展,有助于生态动态平衡。但是,自然界的内在 生态机制暗示人类的经济活动有确定的自然弹性阈限,超过这个阈限,人类的活动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自然弹性阈限是触发自然报复性的关节点,呈现本质上的不可侵 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一旦被人为破坏,失调的自然生态几乎不可复原。因此,人类实践活动的自然生态阈限规定了人类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人类一意孤行,必然要 受到自然的惩罚。   固有性 。大自然的报复是一种自然反作用力量,它不是主观设定的概念,而是对存在的真实反映。牛顿力学的确立揭示了自然力的种种形式,如运动力、惯性力、摩擦力、万 有引力等。牛顿确实发现了自然界潜在着巨大的力量,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如火山喷发熔岩四溢、地下温泉和强烈的地震,都是自然力的具体表现形式。然而这 种符合牛顿力学运动规律的自然威力不是自然的报复性,至少不具备报复的生态本质。  自然的报复性内在于地球生态系统中,是一种在整体水平上实现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通常,局部生态系统与环境输入、输出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基本保持平衡。这种建立在 局部生态系统之上的自然调节机制所发挥的作用,此时并不明显。但是一旦局部生态系统内的动态平衡被破坏,经过食物链的快循环传递和地球化学慢循环的传递,会使局部生态 破坏的效果被放大,使涨落超过自然阈限,这时局部系统内在调节机制失灵,触发更高层次的系统调节机制发挥作用。这种在整体水平上的生态调节机制,往往表现出对破坏生态 平衡的生物活动的制约、选择甚至是强制。如历史上恐龙的灭绝,有可能是其种群缺少天敌的控制导致种群大发展,最终因食物短缺无法生存,受到自然报复性的惩治。  后发制约性 。通常,先发制人是指主动进攻的意思。后发制约性有被动进攻或滞后进攻性的含义。自然报复性具有这种属性随处可见,如砍光森林,将其开垦为农田并不会马 上引起水土流失,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少则一年多则几年后才会发生。   中立性 。大自然的报复是一种自然威力,凡是违背协同性的生物,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类,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治。在天然荒野中,生物的大量繁殖、少量生存是符合自 然机制的,因此会不断地灭绝一些物种,又不断地产生一些物种。人类是另一个物种,本质上还是受大自然自调节机制的控制。不管人类出于好的动机还是坏的动机改造自然环境 ,只要超过自然生态阈限,自然都将一视同仁地进行报复,绝不留情面。   自然报复性是生态伦理的新概念。确立这个新概念,要求人类的一切生态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生态阈限内进行,有助于改变以往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蛮干行为,改变那种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愚昧无知的思想观念。  总之,从人退沙退引发的敬畏自然的实践和理论讨论,归根结底离不开我们究竟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背景关联。而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揭示并论证 人与自然关系的度。所以,笔者不是笼统地反对自然终结论,倡导自然有机体论和进化自然论,重要的是发现这些自然思想的现代意义,进而从自然界最懂得自然的教训中学 会谦恭,从生物利益的自我保护性中汲取生态智慧,更加充分地认识大自然报复性的内在自然机制,从而养成赞扬自然、热爱自然并由衷地敬畏自然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841 次阅读|4 个评论
近十年全球变暖受到自然力的抑制不容忽视
杨学祥 2009-12-9 08:28
图 1 1850-2005 年全球地表温度曲线 近十年全球变暖受到自然力的抑制不容忽视 杨学祥 问题 1 :证明全球在变冷的显著的数据和例证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数据,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地表温度比 1961 年至 1990 年的这 30 年的平均温度 14 ℃ 高 0.54 ℃ ,名列第一位; 2005 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高出 0.48 ℃ , 名列第二位; 2003 年全球表面温度高 0.45 摄氏度 ,位列第三位; 2006 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高出 0.42 ℃ ,名列第六位; 2008 年平均温度高出 0.31 ℃ ,名列第十位。由此可见,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德国气候研究专家马杰布拉夫提的研究结论证实:全球范围的平均气温在 1998 年达到了一个高峰值后再也没有出现新的纪录。英国哈德利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最新出炉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支持了拉夫提的观点 。北京大学教授钱维宏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指出:实际上, 1998 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没有再继续上升,而是出现了一个自上世纪 70 年代冷期以来增暖过程中最长的平台,即温度连续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振荡,没有继续上升,甚至有下降的倾向。 2008 年,全球还出现了过去 10 年中最低的温度 。 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认为,《科学》发表的这篇文章表明,从 1999 年来的 10 年,全球气温并没有再升高,尽管温室气体至少增加了 20ppm 二氧化碳。这个现象或许在进一步强调此前有不少科学家提到过的 65 ~ 70 年的气候周期的作用。上一个周期是从上世纪初开始升温到 40 年代达到峰值,尔后到上世纪 70 年代一直呈降温趋势,而此时段内,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正在快速增加。最近的一个周期从上世纪 80 年代升温到 2000 年前,可能已经达到峰值。接下来到 2030 年,很可能以降温为主。如果这样,即便温室气体增加,升温的一部分也很可能被降温的一部分抵消。关于这个周期,不少科学家都将原因归因于海洋环流的自我调整,而 IPCC 的报告对此却没有考虑 。 问题 2 :近十年全球变暖受到自然力的抑制是客观存在的,但科学界的主流声音为什么朝向全球变暖?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深海大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o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 2004 年、 2005 年和 2007 年印尼苏门答腊连续发生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是 2008 年成为近十年最冷的一年的重要原因。我们在 2005 年提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检验工作得到完全证实 。 近十年全球变暖受到自然力的抑制是客观存在的,但科学界的主流声音却将 2008 年是近十年最冷的一年 改写为 2008 年是第十个最暖年,目的就是隐瞒全球变暖处于停止状态的事实。迈克尔曼对《纽约时报》说:我们一些同事的用词容易引起误解。说是戏法,的确是戏法,但绝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他引用德国海洋学家马丁维斯贝克的话解释说:我们用戏法这个词,指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而不是作弊,作弊可是科学大忌。在一封泄露出来的邮件中,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主任菲尔琼斯和他的同事们讨论上个一千年里气候变化数据图表。他暗示有一个和他一起研究的科学家隐瞒了全球气温在下降这一事实。另外有一些数据显示,自 1960 年以来,全球气温上升趋势停止;但有另外数据又显示,气温上升的趋势仍在继续 。 事实上,人们可能对 20 世纪 70 年代初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记忆犹新,气候学家纷纷惊呼小冰期的到来,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 20 世纪 70 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可以预期不出几千年,也许只有几百年,全球冰期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出于对所面临威胁的忧虑,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 20 年,直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历史资料显示, 1850 年以来,全球温度经历了 2 次降温期,第一次是从 1880 年到 1910 年,第二次从 1940 年到 1970 年 。上世纪 60-70 年代的气候变冷是客观存在的(见图 1 ),温室效应无法解释, 主流气象学家并没有给出可信的解释 。蓄意掩盖和回避的目的是为布莱尔的政治策略鸣锣开道。 气候问题的政治化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对付发展中国家的两手策略之一:军事上支持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以夺取石油和战略要地,政治上利用主流气候学家的偏见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前者的横行霸道与后者的冠冕堂皇处于同一个目的:与发展中国家争夺生存空间。 徐冠华院士最近指出,有一些科学家对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全球变暖已成为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阻止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而编造的气候灾难故事。这些科学家找出证据证明,在自然进程中二氧化碳浓度并不总是和温度正相关。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应提倡多领域出发、多结论并存,给不同的声音以探讨的空间,才能更利于科学的发展、真理的发现 。 与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的植物光合作用相反,动物和人类都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人类活动需要的能量把大量化石燃料转变成二氧化碳,碳排放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印度年人均碳排放量为 2 吨,而美国是 20 吨。鉴于印度的发展水平,任何降低碳排放量的举措都会导致贫困的加剧。 1/3 以上的印度人目前仍没用上电。眼看着西方因高碳饮食而发胖,如今印度却被要求减肥 。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是生存排放和必要排放,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是过度排放和奢侈排放。全球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过度排放和奢侈排放,他们应该承担主要的义务和责任。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于宏源曾分析说,气候谈判归根结底是一场政治谈判,并且指出,在当今世界还未就减排责任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碳关税很可能只是一个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借口 。 问题 3 : 2009 年能排进历史上最热年份的前五名并非最热   中新网 12 月 8 日 电据美联社报道,世界气象组织 8 日在气候变化大会上表示,最近十年极有可能是自 1850 年有记录以来天气最热的十年,而 2009 年能排进历史上最热年份的前五名。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在会上表示, 2000 年至 2009 年的十年极有可能是历史上最热的十年,比 1990 和 1980 等年代都要热。   此外,美国宇航局的统计数字, 2009 年可能会取代 2003 年,进入历史上最热年份的前五名。自 1850 年以来,另外四个最热的年份分别是 2005 年、 1998 年、 2007 年和 2006 年。 7 日,英国国家气象局还公布了一系列数据,表示自 1850 年以来,全球陆地平均气温一直呈上升态势,且上升速度从 1970 年开始加快 。 气温变化的波动性是不容否定的,温室效应无法解释。 参考文献 1. 顾钢。气候 10 年无变化?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未明显变暖。 2009 年 11 月 26 日 08:45 来源:《科技日报》。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452963.html 2. 王静。评论:全球增温平台与增暖协议捉迷藏?北京大学教授钱维宏谈气候变化。 2009 年 12 月 02 日 来源:《科学时报》。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493167.html 3.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3): 287.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5, 27(1): 96 5.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 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6. 钱克锦。气候门仍在发酵。 2009 年 12 月 01 日 14:37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http://news.sina.com.cn/o/2009-12-01/143716698735s.shtml 7. 顾洁,陈晓春。全球变暖,西方国家编造的故事。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2009-12-02 10:24:32 http://js.xhby.net/system/2009/12/02/010638312.shtml 8. 关键问题存在严重分歧 哥本哈根恐难如愿。 2009 年 12 月 07 日 02:31 经济参考报。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207/02317063908.shtml 9. 世界气象组织 : 近十年是自 1850 年以来最热的十年。 2009 年 12 月 08 日 20:11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w/2009-12-08/201116738616s.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7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态学家何时停止超英赶美?
热度 2 蒋高明 2009-10-29 23:40
腾讯科技对笔者采访录 蒋高明 下面的文字见2009年10月21日的腾讯科技,原文题目是《蒋高明:中国生态学追英赶美》。这是该网络杂志记者王琪8月22日电话采访笔者,根据录音整理的文字。文章发表时没有经过笔者核对,与我的本意有一些出入(这篇文章总之还是很好的。比较差的一家杂志,是科学院办的新刊物,竟然多处篡改笔者的本意,且发表之前不让过目。大凡大的报纸和杂志,包括Science,他们都是非常尊重被采访者意见的)。记得当时记者拟就建国60年来,中国生态学研究的历史变迁、重要进展,尤其现代生态学研究热点问题,以退化生态系统(草原和农田)恢复为例等内容采访的,电话里聊了半个多小时。现在这里转发。本文是经过我加工处理了,纠正了一些口误,隐去了一些当事人的名字。这里仅代表本博个人观点。 领域介绍 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植物生态学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四大部分。 研究植物生态学的目的在于阐明外界条件对植物形态结构、生理活动、化学成分、遗传特性和地理分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和改造作用。为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服务。植物生态学也是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之一。 人物简介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编与副主编专著8部。 核心提示 中国的植物生态学是一门从西方引进的学科,50多年来一直没有摆脱英美的痕迹。 尽管这个学科的研究体系已经建立,并且研究门类蓬勃发展,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认为,一些紧跟国际潮流的方向性选择,背离了中国自有的生态机制。 蒋高明多年来一直在倡导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的生态观。 植物生态学体系建立 主持人 :中国的植物生态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体系建设如何? 蒋高明 :中国植物生态学创始人是侯学熠先生,他大概是1950年前后从美国回来,在这之前他在宾夕法尼亚。本来他是学土壤的,后来该学生态,回国以后就把这个学科带动起来了。当时他回国成立的研究室叫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室。研究室成立后,国家启动资源调查等研究,要查清楚中国的植被类型、植物的分布,那时候很多科学家在做这个工作。 到了七八十年代,文革期间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基本上停了,生态人员都下放到农村。后来,学科又恢复,恢复了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室。那时候分出了若干个方向,有研究亚热带森林的,有研究热带森林的,有研究草原的。1979年成立了草原站,在内蒙古开展草原研究;还有在新疆和内蒙古西部研究荒漠的,研究青藏高原的,等等。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研究小组,是城市生态组,是在1978年前后成立的,课题组长是黄银晓研究员。那时,国外已经有环境污染了,当时中国还基本没有环境污染,因为我们的经济很不发达。我1985年考过来的时候,这个小组还叫城市生态组。 中国植被研究带动了全国的力量,当时北大、复旦、南大、云南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东北三省的东北师大、东北农学院、东北林业大学,西部的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等,每个地方的大学都在各自所属的地区进行植被调查,把所有的信息搜集起来,在北京汇总,研究中国植被,后来出版了《中国植被》,得了国家自然科学技术的二等奖,这是一个大成果。 1985年至1995年十年,中国植物生态研究转向数量生态学,那时候计算机刚开始普及,利用计算机技术梳理生物信息,叫数量生态学,很多搞传统植被的也都往这边转。当时,发表生态学文章,如果没有数量分量、模糊数学、主成分分析等,几乎很难发表。 中国植物生态学,往往是跟着国际潮流转的,尽管侯先生一直强调生态要和国民经济结合。后来有一段时间,因为知识分子想出成果,就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数量生态学上,因为数量生态学相比之下更容易发表文章。 1995年以后到现在,气侯变化就热起来了,因为全球变暖问题越来越突出。这时候生态学研究又分离出来一批人研究气侯变化,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对气侯变化的响应,这样一来中国的研究就跟国际前沿比较贴近了。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分离出来研究生物多样性。原来植物多样性研究主要是在物种的层面上,但是现在是跨领域的研究,包含物种、生态结构、生物安全、生理生态等。 还有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因为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破坏很严重,森林、草原、荒漠、湿地都在退化,科学院又拿一部分力量研究恢复生态学。国外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有人搞恢复生态学了,中国现在出了问题,我们就跟着研究,现在恢复生态又比较热了。 追英赶美 主持人 :植物生态学是侯先生从国外引进来的,在这之后,中国在这方面得研究也一直在跟着国外走? 蒋高明 :在中国现在你找纯自然的生态非常少了,大部分都在退化,或者是人为干扰,或者是环境污染。在研究方向上,侯先生是第一代,引进了植物生态学这个学科。80年代中后期,有学者从美国、澳大利亚回来, 引进了数量生态学,再后来他们又转向研究气侯变化和人与生物圈计划。第三代应该是比笔者年龄大五七岁的一些学者,他们在国外经历时间长,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他们强调现代的生态学研究,更强调在国外发表论文,与国际竞争。在草地上要实行大型的实验,回答科学问题。有人研究克隆生态,也是从海外引进来的,跟英美就更加亲近了。 上述三代人基本上都是海外背景。我从大学三年级分专业学生态(笔者为山东大学毕业生),到目前已整整25年,据我对中国生态学研究的理解,这么多年,研究几十年了,我们还是没有摆脱英美的痕迹。我们试图想把生态学上升为一种像数理化那样的非常严谨的实验科学,对自己的学科信心不足。 我认为这是走了弯路。为什么走了弯路?因为生态学应该像哲学那样,是学科之上的科学,并包含哲学理念。在与人类生存相关的整个学科体系之中,我认为生态学应该统领农、林,水,地,甚至数、理、化。 现在我们一切技术都试图想让人类生活得更舒服,所谓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地球村等等。但是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气侯变化,物种消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环境污染加剧,生存质量的急剧恶化。而我们的科学家还试图想拿出一种技术来验证它是一个学科,像物理那样的学科。这种做法,我觉得没必要,徒劳。但是,我们现在这几代人,尤其最近一二十年留洋回来的人,非常根深蒂固的想把它证明是一种学科,想追上英美。 主持人 :追得上吗? 蒋高明 :追得很近了。有的研究有可能超过别人了,外国人哪中国那么多廉价劳动力? 农业生态问题被忽略 主持人 :中国出了有非常多的劳动力,对于植物生态学研究来说,还有非常丰富的资源。 蒋高明 :对啊,人力方面我们在全世界最多。但是,他在追上这个的同时,忽视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的生态在急剧退化,在恶化,尤其农村生态这一块,就没人关注。草地研究上去了,结果草原退化了,很显然你生态学家有责任,对不对?所以我们提出自然力恢复,就是想恢复这些地带性植被。 可是,现在生态学家还在做生态破坏的事儿,引进外来种。比如说引进桉树,有些院士说桉树好啊,杨树也很好,好得一塌糊涂。没有想到这样做完全背离了我们生态机制,整个国家都在急功近利,生态学也在急功近利。 现在生物学分化出两个大的方向,一个从分子水平上,从非常细节的遗传密码研究生命现象,并发展遗传工程,这是从非常微观的方向进行的研究;另外一个很宏观,大到全球,到宇宙。因为现在整个太阳系、银河系里目前只有地球适合人类生存,所以他们将眼光放到全球生态上。 主持人 :这两个大方向上的研究现状怎么样? 蒋高明 :这两个大的方向,有的我觉得越走越远了,甚至迷了路。尤其我们中国的科学家,老跟英美跑,美国人提出一个概念,什么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我们马上就验证人家提出的理论,完全没有自己的东西。人家提出了全球变化,我们就紧跟着做一系列重复性实验,包括我们973、863计划的好多事情都在重复。 另一方面跑得更快,科学家们基本上抓住基因,逮着个基因就到处兜售,朝别的物种里转,把生态系统破坏得一塌糊涂。针对这样严重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生态学方面还没人站出来说这是不对的。国家总理可以不懂,但是你生态学家应该懂。说转基因能解决一切问题,解决什么荒漠化、森林退化、环境污染,我认为有些是不可能的。 主持人 :为什么你对转基因有这样的看法? 蒋高明 :转基因这个出发点就是错误的,完全不顾风险。物种变化是非常缓慢的,经历了40亿年的演化过程才有了今天的生命,这充分说明基因是很保守的,不可能那么快的转。其实,转基因以后,也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农药、化肥用量减少了,反而数量还在急剧增加。 转基因一个大的问题是利益。每个鼓吹转基因的人背后都有一个基因公司。他们嘲笑我们搞生态的人,说你们这些人只会说空话,生态学是软道理。我不服气这个说法,我带着我们的团队建基地,做示范,做给他们看,生态学不但不是软道理,而是硬得不得了的道理。农民会跟着我们学,从这里边效获得翻倍的效益,还要改善环境,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 主持人 :你提倡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并且一直在游说推广这种理念,能举几个有关这方面的具体例子吗? 蒋高明 :我们在内蒙古和山东两地都在做这方面得实验,内蒙古的实验已经做到第十年了,山东的实验做了第五个年头了。 内蒙古浑善达克我们才去的时候,就是那个《自然力恢复自然》那本书上写的,去的时候是荒凉一片,基本上是流动沙丘了,退化得很厉害。在治理荒漠的方法上,最初走过几个弯路。社会上流行种树,我们也种,还用飞机播种,但是没有解决多大问题。 我们后来发现,那是牲口压制着草,不让它长。但是,牧民需要牲口,需要钞票,你得让人家生存啊。内蒙古牲口的数量是大大增加的,锡林浩特比解放初增加了16倍数量。生态的承载力是很有限的,草原上植物能够生长的时间,只有3到4个月左右的无霜期,在植物正要生长的时候,牲口压制着不让它长,所以到春天就起沙尘暴。 我们的办法就是减少牲口数量,把草原围起来。当然,围起来也是个很笨的办法。然后草就长得非常快了,我们就提出了自然力恢复观点。 主持人 :如果牧民不同意减少牲口数量,你们怎么办? 蒋高明 :这里有很多故事。减少牲口数量,你还得保证他的收入。那怎么办?我们帮助牧民引进好的牛羊品种,比如奶牛。我们也搞舍饲,让牛羊不到野外去,将草送到它们嘴边。 草原在生长期间不再受到牛羊的压制,就长得很好,这样一来就解决了牧民的饲料问题。他们以前一户要买一两万块钱的草,现在不需要买了,现在要卖草了。而一个奶牛可能顶原来五六头牛的效益,数量少了,收入也高了。 这几年很多人看了我们恢复的草原,包括美国的Science。今年内蒙古大旱,别的地方没草,我们这个地方草还是非常多的。这就是我们利用了自然规律。先把草长起来,牲口数量再进行一系列的调整,这样草地就恢复起来了。 主持人 :这就是你倡导的让家畜从草地上出来? 蒋高明 :是的,让家畜从草原上出来,留少部分供牧民日常需要。牲口出来干嘛?进农区吃秸秆。农区有农区的问题,农区是18亿亩耕地,产5亿吨粮食,还有7亿吨秸秆,远远高于草原上草的产量。全国草原的草产量都加起来,也只有3亿吨。 秸秆也是草,它的养分当然不如纯草原好。但是,补充一点粮食,秸秆完全可以喂牛羊。将这7亿吨秸秆转变成牛羊的草料,好处很大。我们在山东就做了一个试验,带动农民把牛养起来,将秸秆变成给牲口吃的食物,这是其一;第二,秸秆就是能源,我们在实验区推广沼气工程,这样人们做饭再也不用烧化石,烧山西、内蒙古的煤,对改善环境也有很大的;第三,牛吃秸秆产生的粪便和沼气渣都是良好的肥料,如果我们用好了这些每年都在产生的肥料,全国的化肥厂可以关掉一半;第四,有机肥还田,耕地原来越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不断地埋在地下,固定温室气体。对于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中国竟没有一个生态学家关注过。 我们做完这个实验以后,就试图在现有的基础上,用生态的办法替代掉大概一半的化肥。国家现在大概有4600万吨化肥,替代了一半化肥,粮食的产量还能达到最高。这是因为大量的牛粪、沼渣、沼液回到田里去了。 这样调整以后,农业活了,草原也活了。我常开玩笑说,我们做的是禽兽文章:禽上北方,兽下南边去。这个文章要是能做好的话,中国的生态环境就有希望了。我这个大胆假设,能不能做成功,那得靠踏踏实实的试验,严格的数据,是效益,是钞票,是环境和能源。是要农牧民说了算,专家和领导说了都不能算数。 图1 2000年冬天,我们开始浑善达克生态恢复试验前的情景。照片是用柯达胶卷拍摄的。 图2 牧民在科学家带领下种树,可惜这些树后来都成了牧民家的柴火。 图3 2005年笔者在浑善达克沙地草地恢复成功的高草原上。我的坐骑见证了浑善达克的变迁,现在它也老了。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822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北京青年报:蒋高明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
蒋高明 2009-4-7 22:13
冯永锋 本文载2009年4月7日《北京青年报》C4版 蒋高明,1964年出生,山东平邑县人,198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3年获该所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大概是我所认识的科学家中,对自然界最为信任的人。当他发现自然界的神奇之后,凭着对自然界的高度信任,设计了诸多科研思路,写了大量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的文章。    他的一个同行问:如果自然界那么有力量,那还要我们这些科学家做什么?蒋高明的回答很简单:如果这么多科学家做的研究都没什么用甚至适得其反,那还真不如不要科学家。 其实蒋高明很清楚,科学家是重要的,尤其是科学家能够起到决策纠偏作用的时候。无论是为了人还是为了科学,都得做自然人,行生态事。    无为而治的观点提出后,先是被嗤之以鼻,然后是不屑一顾,最后竟是刮目相看    2009年3月19日,中国最大的民间环保奖项第三届SEETNC生态奖评审结果初步揭晓,这一届增加了环境报道奖,准备给20名写出优秀环保作品的记者及公民环境记者们,每人颁发10000元的奖金。    蒋高明的博客也是候选者之一,但最终没有入选。大概是在环境危急时代,报道环保事件、揭露生态伤害真相的报道,比较容易打动人,而蒋高明的建设性报道就得让让道。但评委们也给了蒋高明高度评价,认为他作为一个科学家,能够长期在自己的博客上一篇一篇地写通俗易懂、激发公众理解科学的文章,确实难能可贵。    蒋高明的作品,几乎都与生态保护有关。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这句话也是他2008年出版的一本书的书名。蒋高明这样的生态学家们,喜欢用一个词,叫自然阈值,就是自然基因还有可能复壮的底线值。    蒋高明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就是无为而治,恢复草原。他们认为,其实许多地方,并没有退化,种子还在,基因还在,只要来场雨水,只要你不再剥它的皮抽它的筋,它有能力复壮自己。因此,说一些地方沙化、退化,其实是一个误会。    蒋高明说:在正蓝旗巴音呼舒嘎查长达8年的生态恢复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长期被人忽视的问题,这就是自然力。人们过分自信其拥有的技术,并乐此不疲,花费大量的资金,在屡次失败后依然我行我素,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利用自然力恢复自然,无为而治这个观点最初提出的时候,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首先是嗤之以鼻,然后是不屑一顾,最后竟是刮目相看了。    要说服不同观点的人,包括政府官员、普通公众、大中学生、甚至科学家本身都是相当漫长的过程。无为而治,看起来好像什么都不做,实际上比什么都做还要艰难得多。解放自然力,就必须跟人打交道,这就跳出了恢复生态学或者自然科学的范畴了,而要和那些有着不同利益关系的部门或者个人打交道,难度就更大了。    我们2000年开展试验,2001年提出以地养地和自然力恢复,2006年提出畜南下、禽北上恢复草原等观点,我几乎用了全部的业余时间报告我们的发现。有时仅从理论出发说服力差,还要亲自带人下去参观和展示。仅2003年,我就17次带领不同身份的人进入浑善达克沙地,介绍我们的试验。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我们的理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面对沙化的土地,一开始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做,而基层领导说:封起来就长草了    2000年,为了遏制沙化趋势,国家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国科学院西部办公室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陕西、四川启动了五个生态恢复试验区示范项目,其中在内蒙古启动了浑善达克和京北农牧交错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试验示范研究重大课题。蒋高明成为浑善达克腹地正蓝旗试验区的负责人。 一开始,蒋高明也不知道怎么做,也是设计防风带,也是种树,最多想到的是科学治沙,种一种当地树种。可是三年之后,种的十万株树全部死掉( 原文理解有误:应为花十万元种的树木全部死亡,本博注 )。 好在他有两个导师。一是他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进修时的导师布莱德什教授、世界公认的恢复生态学权威,他说:有时生态恢复什么都不做,也可以实现。但是这样的区域不能越过自然修复的阈值。另一个导师是当地群众和基层领导。面对沙化的土地,基层领导告诉他:封起来就长草了。    问题在于:如果都封起来,牲口吃什么?    他们从中科院遗传所找到一种生长期只有3个月的英红玉米,这种玉米不需要它结棒子,只需要生产玉米秸就行。于是,就有了以地养地。以一小块地,养退化的土地,让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在这样的思路下,巴音胡舒嘎查围封了4万亩土地,是这个嘎查土地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时,拿出1000亩地,种英红玉米,作为牛羊的饲料。    2001年,平均亩产400公斤( 干重 ),2002年,就高达6000公斤( 鲜重 )。同时,围起来的草原,草长到半人高了。这么高的草,连当地牧民都没有见过。同时,沙地榆的疏林种群也得到了快速的恢复。以前靠人工种植难以成活的小红柳,三年之后就开始自然生长。    自然界形成一厘米厚的土壤需要两千年以上的时间。但生态系统也如生物有机体一样,存在适应环境和自我修复的各种能力。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围封,就是在保证土壤不损失的前提下,促使自然分布的各类繁殖体(种子、孢子、果实、萌生根和萌生苗等)能够安家落户并得以自然繁衍。    仅仅几年时间,巴音胡舒4万亩严重退化的沙地草地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除植被恢复外,野生动物也纷纷回来了。试验取得成功后,周围嘎查纷纷仿效,过去一些严重退化的流动沙丘已经覆盖了良好的植被。    蒋高明说:2008年7月初,一个电视台记者采访我们的试验成果,想在周围几百平方公里内寻找一些严重退化的沙地作为对照,驱车找了一整天也没有找到,只好用一个小沙丘作为背景,结束了采访。 我们也经历了人工种树、飞机播种的弯路,最后放弃了人为的努力,转向改变牧民生产方式、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增加牧民就业等,将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放心地交给大自然去做。    大部分生态退化没有超过生态阈值的地方,均可借助自然力恢复,人工恢复应为辅助措施。自然力恢复尤其适合广阔的沙地草地、草原、荒漠、南方山地、北方山地之阴坡等。因为那些区域土壤保存较好,且具备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热、光、养分等有利条件。在地广人稀的区域,更应提倡自然力恢复,避免将经费浪费在人的无效劳动上,如干旱区造林就得不偿失。 禽畜可以南北对调吗?在产粮区利用秸秆养牲畜,在草原上养鸡    借自然之力其实还有一种更宏大的想法,化成六个字,就是畜南下,禽北上。    先说畜南下。蒋高明认为,在人们潜意识里,粮食就是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的籽粒,其比例占地上部生物量的40%-50%(即收获指数), 其余50%-60%则被认为是废弃物,农学家一般看不上眼。于是秸秆被农民在田间地头大量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物质资源浪费。 其实,农民烧掉的部分,和粮食一样都是光合作用产物,都含有能量和营养物质。虽然人类不吃秸秆,但是牛、羊、鹅等食草动物则喜食。动物消化秸秆后,即可转变成优质的蛋白质,同样可为人类提供食物。因此,一向被人们废弃的秸秆也应是粮食的组成部分,这个粮食被已故生态学家侯学煜先生称为大粮食。蒋高明认为,相对于提高粮食产量的其他种种途径,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最容易实现的目标是向秸秆要粮。我这是与袁隆平不一样的一条路。他的办法是提高粮食的单产,而我的想法是向传统粮食之外去要粮。    2005年以来,蒋高明的研究小组在山东临沂市平邑县蒋家庄(也就是他的老家),开展了畜南下试验,即利用农区秸秆取代草原上的草,发展秸秆养殖业。研究小组随机选择20头肉牛,进行了严格的秸秆育肥实验,阶段性成果令人鼓舞。蒋高明介绍说,在短短4个月的育肥期中,每头牛平均获益可达930元。在进行试验的山村,有土地1000多亩,年生产秸秆800吨,以及大量的麦麸等辅料,可育肥牛457头(以每牛平均增重500斤计算),带来约171万元的经济收入,是粮食收入的3.4倍。如育肥期延长至6个月,效益会更好。    我国农区每年生产的秸秆量,是天然草原2.33倍。如将7亿吨作物秸秆中的3.5亿吨配若干精饲料变废为宝,至少可以养牛0.5亿头,其中,肉牛3375万头(等于我国牛肉现产量);奶牛1625万头,日产牛奶3.5亿公斤,相当于每年从秸秆中收获了1.25亿吨粮和1.27亿吨奶。    因此,中国畜牧业的潜力在山东、河南、河北、湖南这样的农业大省。而在内蒙古、新疆、西藏这样生态脆弱的传统牧区,其生产力不仅制约了畜牧业发展,还付出了昂贵的生态成本。如2002年内蒙古畜牧业产值为112亿元,国家投入的退化草原治理费用近100亿,净效益只有十几个亿;而同年山东省畜牧业产值为701亿元,国家基本没有投入生态退化治理的费用。    中国草学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堃是蒋高明的朋友,他对畜南下没有疑义,因为即使没有科学家在做研究,畜也已经南下了。问题在于为什么要禽北上?    我国有耕地18亿亩,草原60亿亩。几千年来,人们潜意识里草原就是放牧的场所,牧民增收就得依靠牲畜头数。可是过度放牧直接诱发了沙尘暴等生态灾害,而文革期间靠天吃饭的草原农业也被证明是场灾难。实际上,草原上各种昆虫、草籽、嫩叶、灌木籽、树种,都是很好的粮食。这些粮食人虽无法下口,牛羊也不屑采食(草叶除外),但两条腿的鸡则非常喜欢。    2007年,蒋高明研究小组自筹资金在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和山东平邑县蒋家庄丰产林下各开展了养鸡试验。一个生长季节下来,草原上2000只鸡消耗粮食2300公斤,而在山东则高达4838公斤。草原生态养鸡平均每只可省粮2.27公斤,节粮率达52%。省出来的粮食完全是鸡从草原上自由觅食来的,是那些虫子、种子和嫩叶换的。草原是后备粮仓,但要由鸡去开荒。    草原养鸡经济效益也不菲。试验表明,每只鸡在草原上耗粮仅5元左右,不计人工成本,每只净赚15元以上。禽北上草原可为牧民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吸引牧民不离土并为国家生产粮食。以禽代畜还可以消除牲口对草原的破坏,恢复草原。    讲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现在回忆起来,很是酸楚,但也很有意思    对蒋高明来说,作为科学家到处宣讲自己研究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讲真话并为之付出代价的过程。它与生命成长的过程其实是一样的,他对有些事一直记忆犹新。现在回忆起来,很是酸楚,但也很有意思,仔细琢磨起来,还很有哲理呢。 第一件事,是打死猪的故事。大约是蒋高明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群孩子在农民的菜地边玩耍,忽然从地里窜出一头小黑猪来。男孩子们太淘气了,一哄而上地去追赶那只可怜的小猪,还不断地拿土坷垃砸它。也许是猪太小了,也许是一个叫刘安的大孩子扔出去的土块太大了,且打到了小猪要害的脑袋部位,只听得小黑猪尖叫一声,在地下挣扎了几下就不动了。这下子,小伙伴们都知道惹大祸了。    果然,邻居家的女主人发现了死猪,开始大骂。小伙伴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敢说出来。我当时感觉到对不起她们家,就鼓足勇气承认了错误。她很狡诈,见我人小,就套我的话,问我是谁打死的,只要我说出来了,她不会去找任何人麻烦的,否则就找我的家长评理。我经不住她的承诺和吓唬,就老老实实告诉她,猪是被刘安打死的。她立即变了脸,提起死猪找那个大孩子的家长去了。随后的事情自然是一片哭闹,刘安家只好赔偿损失。以后的日子我被刘安追着打。从此,我心里朦胧地感觉到,讲真话是要付出挨揍的代价的。    第二件是卖鸡的故事。蒋高明上小学三年级时,村里突然闹起鸡瘟来,庄户人家的鸡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不能眼瞅着鸡都死去,得想出些法子。父亲把家里唯一的大公鸡交给蒋高明和他哥哥去卖,想减少损失,尽管大公鸡还没有得病。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卖东西,感觉有些好玩的。可真到了集市上,就不是那么好玩了。都是看的多,买的少。大约到了晌午头了,有人来了,是公社医院的大夫。他反复看了看鸡,基本相中了,也问好了价。但临到成交了,他忽然似乎非常随意地问了一句:你们庄有瘟鸡吗?如果不是我多嘴,让哥哥来回答,保管就没事了。可是我太实诚了,也太急迫卖鸡了,说有,说这话的时候脸都红了,但马上补充道:可俺家的鸡没有瘟。白大褂立即站起身来,说再看看别的去。哥哥冲我飞来两脚:就你多嘴!我太委屈了,眼泪都出来了。真话是不能随便说的,只要能卖出去,反正是卖给人吃的,关你屁事。这是哥哥的逻辑,也是许多人的逻辑。卖不出去的鸡只好抱回家去,又舍不得杀,一直等到大公鸡得了瘟病死去,一家人才将瘟鸡美餐了一顿。    第三件事让他初次明白了生态学家讲真话需要勇气。1985年9月,蒋高明如愿考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先是师从黄银晓研究员,后师从侯学煜先生从事城市生态学研究。从研究生院回所后,导师要他选择研究地点,一个是北京,另一个是河北省承德市,关于承德市和避暑山庄的生态规划。蒋高明选择了承德。 蒋高明开始研究避暑山庄的植被。有一天,蒋高明来到碧峰门-松林峪一带,看到了令人吃惊的景象:那些栽植于清咸丰嘉庆年间的古松(油松)许多开始死亡了。古松是避暑山庄的重要一景,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啊,为什么这样快死去呢?为什么死了也无人问津呢?    蒋高明调查了近100棵古松,从健康状况(有无虫眼、虫眼密度)、人为破坏痕迹(包括钉子,刀痕,火烧痕迹)、过度砍枝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分析发现,死亡最多的地段离居民点最近,很有可能死亡原因是人为引起的。当地有位专家告诉蒋高明,他们早都发现,古松以每年26.5棵的速度死亡,如不保护,30年后将在避暑山庄消失,只是碍于诸多压力,一直不敢反映。    蒋高明想,这么大的事情不呼吁,政府怎么会重视?于是撰写了一篇文章避暑山庄古松死亡现象不容忽视,于1987年11月11日投给了《承德群众报》。第二天,该报刊发了这篇文章,不久《河北日报》又做了转载。承德市政府责令园林局调查,园林局又命令避暑山庄管理科挨棵调查文章中提到的古树。当地一些专家顶住了巨大的压力,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证明蒋高明的话是真的,并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了汇报。市政府拨款5万元成立了古树保护组,抢救濒死的古树,杜绝了人为破坏。 那年我离开大学校门第2个年头,刚好23岁。涉世不深,差点给人捅了娄子,还差点影响了自己做毕业论文。当时我隐约感觉到,生态学家讲真话是很难的。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5792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态就是放任自然
蒋高明 2009-3-29 13:07
本文载《新知客》2009年4月号人物版 文:谢博识 责编:唐丹妮 导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命带自然,逃不掉也躲不开。自然一词之于蒋高明不仅是一个名词,即自然界;又是一个形容词,意为随和平常。 蒋高明对自然界做了什么?有人说他做减法,在植树造林成风的时候,他去种草;也有人说他做加法,在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散养土鸡。兜了一个圈子下来,我们发现,蒋高明并不对自然界做什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自然力恢复自然。 2008年6月30日,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蒋高明在一片半人多高的草丛中接受半岛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我们希望能找到一片沙地作为背景衬托现在的草场。半岛电视台的记者要求。众人放眼望去,一片绿色,沙地不可寻。这里是全国四大沙地之一,曾是人们熟知的沙尘源。这个面积相当于一半个( 原文发表时用了半个,有误,本博注 )台湾省的沙地,2001年一度创下18次沙尘暴的记录。北京的沙尘天更是有它的一份功劳。如今在科学家的试验点上,浑善达克沙地怎么就变成了一片草场? 什么也不做 事实上,浑善达克本来就是一片水肥草美的草原牧区,因为过度放牧、在草地上强行种树才导致如今这个局面。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2000年到这里时,黄沙呼天抢地,在沙尘暴中测量风速的工作人员被呛得呼吸都困难。他意识到,是时候让这片沙地恢复原貌了。至于如何恢复,他的秘方是以自然之力恢复既然它本来是草原,那我们就种草。 蒋高明花了多年时间搜集证据来证明这个乍听起来故弄玄虚的以自然力恢复自然的科学性。 扎根植物生态环境专业10余年的蒋高明十分清楚大自然的演替规律、承载力和生态本底,他发现要想恢复那些退化的生态环境唯一要做的就是什么也不做。要用最少的人力或者干脆不要人为干预,让那些本该长草的地方长草,本该长树的地方长树。蒋高明考察了中西部的大多数地方后发出了感叹,他发现人为干预中最严重的现象就是不管生态基础,大面积人工造林。人们被轰轰烈烈的造林运动冲昏了头,在干旱区花大量人力、动用洒水车、汽车、拖拉机等机械大面积植树;在草原花上数百亿造防护林,结果,树种上了就算不死也半死不活,没看见森林,反倒卷走了让自然永葆青春的土壤,留下一片片风蚀坑,给本就脆弱的西部生态致命一击。很多造林计划的背后是利益使然,只要种树就给补助,所以不管活不活的了,能拿着钱就行。蒋高明对这种拿国家钱忽悠生态建设的做法极其愤慨。如今去内蒙古、新疆、甘肃一带还能看到纵横排列的风蚀坑和小老头树,它们多是上级拨款的面子工程失败之后的遗址,在这些地方人工造林的结果与预期的相去甚远,预计的是一片绿色,现在呢,黄了。 人越能越麻烦,相较人力,蒋高明更看好自然力。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地区、草原地区以及四大沙地上,植被覆盖最多的是草,其次是灌木,最后才是林,这是自然界铁的规律,与其背道而驰不如顺应自然。蒋高明2000年底开始用自然力恢复浑善达克沙地:我们先划出一片实验地,人工为牲口生产出来口粮,对大面积的退化沙地草地,不加人工干涉,让它自己长,给自然一个机会!3年后,当半人高的草丛向试验区外的沙地招摇的时候,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设计院的专家用了一句话来表达他们激动的心情开天辟地头一回见过这么高的草! 种树还是种草 浑善达克沙地的恢复过程并非像蒋高明现在清谈中这么容易,由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衍生的林草之争依然饱受争议。当蒋高明斥三北防护林这个登上吉尼斯记录的造林工程是弊大于利时,林草之争到达沸点,蒋高明更是成为众矢之的。有人给他扣上伪环保人士的帽子,把他列为打假的对象,还有人说他积极配合NGO活动的行为是不务正业,甚者称蒋高明为生态沙文主义者。他是敢说实话的科学家,就冲这一点必然会遭到恶意中伤。《新京报》评论员曹保印这样形容蒋高明,对于底层的百姓,他有仁者之心;对于舆论和逆境,他有勇者之心;对于科学研究,他有智者之心。 比起论敌耸人听闻的言论,更可怕的还是退林还草实施之初的压力。刚开始那会儿我心里也没底,压力很大,蒋高明所说的刚开始那会儿指的是2000年,他发现之所以出现一窝蜂造林的现象除了吸引拨款之外,本质上还是下达指令的管理层对中西部生态环境缺乏完整的理解,这还要从西部大开发说起。 一声令下开发西部时,中国1000个著名制造业的89%在东部,而西部仅占11%,一个江苏省就超过了西部十几个省的总和。人才分布、交通设施等条件的限制,西部即使使上吃奶的劲也赶不上东部,但被迫追赶东部经济、盲目追求GDP的西部开始大量消耗当地生态资源。西部大开发变成了西部大开挖之后,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高额治理费最终还是由国家埋单。西部生态治理的第一步似乎就不是很顺利,在沙草地或干旱半干旱区利用飞播或者大量人力造的林始终停留在幼树或幼林的阶段,其实很多专家都清楚,他们就是不敢站出来说话。蒋高明不仅站出来,还拿出了可以说话的事实,而事实依据的理论还是以自然力恢复自然。 地带性植被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不是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种树,比如天然草原上自然分布的就是草和灌木,若改变其生态本底强行种树是不会有什么收效的。浑善达克生态景观就是草原背景下的分布稀树疏林,和干旱区沙地不同的是,它是含浅层水的水沙地,总有泉水从沙地中冒出来,物种数量也远远超过背景的草原。但是蒋高明一行人2000年刚去的时候,沙地退化的很严重,3、4月间的沙尘暴让上午10点的天看起来像夜晚。直到在这里建起生态示范研究站两年之后,情况才有所好转,沙地里长出了半人高的草,农民和牧民很兴奋,因为草可以卖了赚钱,沙尘暴也没那么凶猛了。封育一年后,试验地的草仍自然生长了1.43米,已经近一人高;封育3年后,久违的小红柳在这片沙草地上自然生长起来。更令蒋高明兴奋的是,05年他们在这里发现了重新归来的野生动物,狍子、灰鹤、沙鸡以及多种水鸟。植物、动物、人类皆大欢喜,林草之争落下帷幕。 要生态也要经济 蒋高明的职务全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但外界显然已经不满足于这个身份,他现在被同行或者媒体冠以植物生态学家、生态改革家、农村经济学家、环保人士、评论员等等。对此,蒋高明不以为然,他唯一承认的是科学家和教师。 然而,不论是退林还草,还是草原养鸡,蒋高明从理论诞生之初到后来的推行、实验、宣传、融资联商、规模化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的确皆有作为。蒋高明的态度很明确:有关生态环保的知识,不要藏着掖着,就应该让很多人知道。除了推行以自然力恢复自然的生态改造理念外,蒋高明还为许多农民和牧民量身打造了一套脱贫致富的方案。生态不能脱离经济,两者是紧密相连的。蒋高明的高明之处就是改善环境的同时也能改善农民的腰包,产经结合。的确,蒋高明融资的本事比很多金融业科班出身的人还强,因为他不靠忽悠,靠事实。山西省某富商成天在办公室堵蒋高明,只要是蒋高明的招儿,他们都信,蒋高明已经成了一块招牌。蒋高明自己也说,的确是好事,好多人都争着抢着想投资。蒋高明继退林还草之后提出的模式畜南下,禽北上就让不少人获得了实惠,一改层架饲养鸡的方法,在巴音胡舒400亩草原上散养了15000只柴鸡,鸡吃草籽和虫子,鸡粪作为肥料滋养自然力生长的草丛,这个小型的生物链无需人来插手,相反,人们还可以吃上原生态草原柴鸡。牧民富了,商人乐了,专家服了。 能做到生态也经济,经济但生态绝不是蒋高明兴致使然,他要亲历生态改造中的每一个环节,盘点自然界的每一个因素。他不是到生态恢复当地支两招就走的研究员,每到一地他都做好了长期驻守、追根问底的打算,03年为了还草曾17次深入浑善达克沙地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也因为这样导致了蒋高明所说的情形:农民和牧民跟我的关系很好,但有些人却很不喜欢我,还有恶意打击报复的。看来蒋高明需要改善的不仅仅是生态退化的自然界,还有党同伐异之风盛行的研究院,蒋高明的绩效评定方法与学院派做法的格格不入,毕竟,他不是以SCI论文发表的数量来衡量,而是以草长丛飞的高度和速度,当然,是在适宜的地方,尽管他们组发表SCI的数量在研究所名列前茅。 上图:2000年试验开始前的浑善达克沙地(周海翔摄);中图:砍树护草,得不偿失(麻晓东摄);下图:2003年自然恢复的浑善达克沙地(周海翔摄) 侧记 自然 :蒋高明和自然有种宿命的联系。由于童年时生活的环境,高考时班主任为送出一个重点大学生为其选择了当时很土的植物学专业,而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均在避暑山庄撰写就已经让人艳羡不已,在其著书自序的落款处还可以看到初稿完成于泰山,定稿于北京香山,而他工作的地方也是小西山脚下的一片鸟语花香北京植物园。蒋高明似乎不以为然,因为他身心皆处自然,已经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境地。 出书 :从浑善达克沙地归来,蒋高明出了一本书,名字就叫《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而听他讲述在那里的经历之后,发觉他更应该出本浑善达克生存手册。比如,比如夜间独自驾驶那辆尼桑越野车碰上走单骑的村民径直向明晃晃的车灯冲来,意欲自杀,幸好蒋高明刹车及时,躲过一桩惨剧。除了惊魂夜之外,在接受半岛电视台的记者采访时,突遇暴雨,在将近一人高的草丛中穿行一个多小时之后发现,迷路了,当地的向导也找不到出路,一行人只得在树下躲雨,即使电闪雷鸣顾不得那么多了。 险情 :野外历险也发生在蒋高明和他的学生身上,他常自己开车带着学生到野外打牌、聊天,有些学生手痒也会开着蒋老师的车出去兜风,可两次撞烂保险杠记录在案之后,驾驶座上就鲜见学生的身影了。 人物简介 蒋高明 男 1964年 山东省平邑县人 身份 :植物生态学家,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副秘书长。1988年任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后两次破格提拔,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编与副主编专著8部,理论与科普文章300多篇。 研究 :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自然保护区干扰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农牧交错带及浑善达克沙地生态建设示范研究专题负责人等。长年深入中西部生态退化地区考察,研究治标又治本的恢复方式。其负责的研究项目常变成村民、牧民、商人、专家都支持的香饽饽。 观点 :提出自然力恢复自然的观点,推行以还草治沙、畜南下,禽北上的方式恢复退化的生态,且成效显著。蒋高明有关恢复生态的诸多观点被《Science》杂志、纽约时报、SciDev、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大量报道。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470 次阅读|6 个评论
伦敦罕现10月飞雪:自然力抑制了全球变暖
杨学祥 2008-10-30 11:10
伦敦罕现 10 月飞雪: 自然力抑制了全球变暖 杨冬红,杨学祥 中新网 10 月 30 日 电 据香港《文汇报》 30 日援引外电报道, 28 日英格兰和苏格兰广泛地区下雪,是自 2003 年以来首次出现 10 月飞雪。而英格兰东南地区上次在 10 月下雪,已经要数到 1974 年;伦敦更是自 1934 年以来首次在 10 月天见到微雪。想到英国在 3 天前才结束夏令时间,而月初的天气更像夏天般炎热,这场雪似乎比预期来得快一点,反映全球天气正在急剧变化。伦敦罕现 10 月飞雪 。 世界都公认 1998 年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 2008 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现有的全球气候计算机模型低估了自然力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英国气象局的专家们调整了原有模型,采用反映海洋及大气真实情况的数据替代近似数据,以获得 2005 年到 2014 年这 10 年间的气候变化预测值。预测结果显示,虽然长期来看,人类产生的温室气体会迫使气温升高,但是热带太平洋温度较低的寒流及南极海域对气候变暖的抑制,将抵消这十年中前几年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英国气象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在 2009 年真正开始 。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数据, 2005 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 1961 年至 1990 年的平均温度 14 o C 高出 0.48 o C 。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地表温度比这 30 年的平均值高 0.54 o C ,名列第二位 。 2006 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比 1961 年至 1990 年记录的年平均值高出 0.42 o C ,名列第六位。全球最热年的排序: 1998 、 2005 、 2002 、 2003 、 2004 , 2006 年。由此可见,自 1998 年以后, 全球 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难以恢复到 1998 年的水平,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的强拉尼娜事件( 1999 年全球强震频发)和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事件功不可没。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2007 年多次 8 级强震验证了强潮汐南北震荡激发地震活动并将导致气温降低 。 英国气象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在 2009 年真正开始,并称 2009 年到 2014 年之间有几年将会比迄今为止温度纪年史上最热的 1998 年还要热 。 我们认为,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 ,而 2008-2018 年特大地震爆发期可能使全球气候变冷。 伦敦 74 年来首次出现 10 月飞雪,而英格兰东南地区上次在 10 月下雪,已经要数到 1974 年。全球天气正在急剧变化,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和 2007 年 8 月至 2008 年 4 月的两次强拉尼娜事件( 1999 年全球强震频发)以及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事件功不可没。自然力抑制了全球变暖 。 参考文献 1. 伦敦 74 年来首次出现 10 月飞雪 ( 组图 ) 。 2008 年 10 月 30 日 07:43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w/p/2008-10-30/074316554552.shtml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4 ): 5-12 。 3. Doug M. Smith, Stephen Cusack, Andrew W. Colman, et al. Reports: Improved Surface Temperature Prediction for the Coming Decade from a Global Climate Model . Science, 2007, 317: 796 799. 4.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 2006 ,( 9 ): 20-22 5. 法新社:自然力近年抑制了全球变暖。 2007 年 08 月 13 日 09:13:56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3.xinhuanet.com/world/2007-08/13/content_6520851.htm 6. 杨学祥,杨冬红 . 自然力抑制了全球变暖:郭增建的海震调温说得到证实 . 2007-8-14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学术观点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711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315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