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岳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99岁岳母与67岁儿子愉快交谈
热度 1 fqng1008 2020-9-17 17:58
上午,老兄携夫人到华农看望99岁老人,相谈甚欢,留影纪念。 我们全家国庆节赴汉,往返车票已经买好,也希望沾沾仙气。 老岳母现在是华农大二号人物,很有希望破记录! 1 2 3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3386 次阅读|2 个评论
草中笋2018年中国行记事系列(21)
jiangjiping 2018-11-24 07:31
草中笋2018年中国行记事系列(21) (二十一)养老院的所见所闻及其感想 蒋继平 2018年11月24日 看望在养老院的岳母是我这次中国之行最后一个环节。 十一月五日星期一早上, 我和夫人早早地在酒店吃了自助餐, 就叫了一个嘀嘀车去xx养老院。 这个养老院属于国营的,具有养老和治病的双重功能。 住院的费用除了医保费以外, 每个床位每个月2500元的护理费。 这个养老院一共有十几位医生, 40多位护士, 几十位护工。 走进这个养老院, 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满楼房都是中药味, 给我的第二印象是大多数人的表情冷漠, 尤其是老年病人。 在过道上, 我见到一位老太太一边走一边大声哭, 在过道里的人没有一个人理她, 连护工和护士也不理睬她。我觉得这些老年人的生活非常寂寞孤单, 眼神中充满了凄凉的目光。 有几个老人在打麻将(图一)。 我想这也许可以算作一种不错的娱乐活动。在中午时分, 我看到来送中饭的餐车,查看了一下伙食, 发现有四菜一汤, 有荤有素,营养应该是不错的。 根据院长的介绍, 这个养老院一共有360张床位, 几乎是满员的。 由此我想到中国目前的国情使养老事业成为一门新兴产业, 其前景非常具有潜力。 图一。 养老院的老人们在打麻将。 (待续)
个人分类: 个人经历|2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岳母回华农了
热度 2 fqng1008 2015-6-11 06:07
岳母在车厢里玩微信 94岁的岳母终于过不惯离开华农的生活,今天9点32分乘高速列车回武汉了。 妻和姨侄女送她到家,我和侄子送她到高铁站(深圳北站),因为腰椎3骨裂,轮椅直接送到车上;那边华农离休办的小马和大姐接到武汉高铁站,往来动静还不小。 妻来电话说,岳母刚到家,就 有几拨人前来探望。然后感慨地说,“难怪每次都住不长,65年的老单位,千丝万缕的情感。” 这次本打算来了就不走的,不到半年就忍不住了。上次已经买好车票,没想到一不小心骨裂了只好退票,一共退了13张。原本我们一家人一起回老家看看的,爷爷奶奶的墓地重新包了,70岁的嫂子一手安排的。 这次也是打算跟妻一起回去,但临时有事走不了,只好再推迟一些时日......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2301 次阅读|7 个评论
岳母访谈:参军前后(一)
热度 1 fqng1008 2014-12-29 07:37
不知不觉,93岁的岳母来深圳已经两月有余。 2010年底曾经做过几次“岳母访谈 ”( 岳母访谈:兰州一年 ; 岳母对往事的补叙 ; 岳母访谈:我的家世(一) ; 岳母访谈:我的家世(二) ; 岳母访谈:乱世家族(一) ; 岳母访谈:乱世家族(二) ; 岳母“简述家史” ; 岳母大学时期的民主革命活动 等等 ),周末在家又与她提起来过去的往事。 这次说的是她大学毕业到参加解放军的故事。我开了个头:“我们早些时看了几集电视连续剧《桐柏英雄》,说的正是您在桐柏军区时候的事。” “我那时候刚刚参军不久,在‘桐柏军政干部学校’。部队解放了哪里,我们就去哪里宣传,并协助淸匪反霸,减租减息,总在流动之中。” “电视剧中有个韩城,指的是哪里?解放军几进几出,战斗还很激烈。” “我们那里没有韩城这个地方,可能是虚构的吧。打的最大、最艰苦的战役应该是解放邓县,其他县城的解放没有大的战斗。翻身求解放基本上是民心所向,为什么说国民党江山腐败,基本上是兵败如山倒。” 正好电脑在身边,我搜索了一下:电视剧中的韩城就是邓县,韩长发的原型是当年宛西保安副司令丁叔恒,绰号丁大牙。小说原著把丁大牙写成了一个十足的坏蛋,而历史上的丁叔恒曾经兴办实业,发展教育,为邓县做过一些好事。他的后人现在还在大陆,在拍这部电视剧时,对于丑化丁大牙,他的后人表示强烈不满,所以,电视剧把邓县改成了韩城,丁大牙改成了韩长发(1892-1950),他还是北大毕业的。 我告诉岳母韩城就是邓县。岳母马上就讲起了丁大牙:“那个丁大牙还是很厉害的,抗战时任邓县国民抗敌自卫团团长,还立过战功。他的队伍比较顽固,有一定的战斗力。我参军不久,就打了一次邓县,在1947年底(她算的是阴历,实际上是1948年元月),我们干部学校的师生没参加。第二次是1948年春(实际上是五月份),攻城之前就通知了我们,等拿下邓县后就让我们进城搞宣传。” “宣传,表演节目?” “主要是贴标语,跟群众谈心,问寒问暖,协助分浮财反霸。那时候,老百姓还真是热情,说的都是好话,积极性蛮高的。” “刚进城,不到处都是战斗的痕迹?” “是啊。城墙上有的人抱着枪死在那里,头上血糊糊的;有的还东倒西歪地死在麻将桌旁,到处都是尸体。不过,都是国民党队伍的人。我们那时候年轻,到处看,一点也不怕。” “电视剧里说韩城修有很多地下工事,是当年对付日本人的,解放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 “这个不清楚,只知道邓县有内城和外城,工事比较牢固。” “那时候,桐柏军区的司令员是王树声吧(因为我过去听说过王树声要岳父跟他当秘书,岳父说他的脾气不好,我的脾气也不好,可能搞不好)?” “不是,是 王宏坤,好像是王树声的 堂弟,他们都是麻城人。政委是刘志坚,他来过我们学校几次,还做过报告。” 我搜索了一下:王宏坤,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红十一军排长,三十团团长,第十师师长,第四军军长等职,参加了 长征 。 抗日战争 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旅长。1942年12月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 初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兼第六纵队司令员。1947年9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同年12月兼任桐柏军区司令员,率部到鄂豫边桐柏地区后,指挥部队参加了临平、平汉、白晋、邓县战役,开辟和扩大桐柏解放区,配合了大别山区的反“围攻”斗争。1949年5月任湖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0年5月任海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 上将 军衔。1966年3月任海军第二政委。是中共第九、第十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文革”中犯有严重错误,1993年病逝。 我再搜索桐柏军区,据唐河县 平氏镇的“ 中共桐柏区党委、行署、军区机关旧址”介绍: 1947年12月,为了拖散和歼灭敌人,扩大革命根据地,威胁敌人后方,粉碎敌人对大别山的围攻,奉中共中央中原局和刘邓首长的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挺进桐柏山,成立中共桐柏区党委、桐柏行政公署、桐柏军区。刘志坚任书记,赵紫阳任副书记;许子威任桐柏区行政公署主任,贝仲选(未到职)、李实任副主任;桐柏军区由十纵兼,王宏坤任司令员,徐子荣任第一政委,刘志坚任第二政委,孔庆德任副司令,赵紫阳为副政委,靖任秋任参谋长,张力之兼政治部主任。桐柏区从1947年底建立到1949年3月撤销,虽然只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但解放区军民在不长的时间里,建立了光辉的业绩。当时,桐柏区是中原地区的主战场。军事上,桐柏区军民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先后进行了邓县战役、宛西战役、宛东战役、襄樊战役等1200余次战役、战斗,歼敌4万余人,解决了13座县城和许多重要城镇,新发展武装力量1.78万余人,胜利地完成了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交给的扩大中原解决区,“变汉水为我解决区内河”,建立渡江作战前沿基地的战略任务。政治上,桐柏区先后建立了4个地委、行署、军分区和30个县级爱国民主政府。这些业绩是广大军民付出血的代价取得的,是在反复激烈的争夺中赢得的,必将千秋永存! 之后,我开始进一步访谈: “您当年为什么要参军,是怎么样一个过程?” “这个说来话长。我们那时候的大学生,很多都对国民党的腐败十分痛恨,向往共产党。我在大学就是党的外围组织‘亢丁社’的活跃分子,46年‘西农’毕业回到河南,先是在老家唐河教中学,47年秋陈(庚)谢(富治)兵团南下,国民党弃城逃窜,唐河第一次解放;12月桐柏军区第28旅向唐河县城挺进,县长王世辅率民团再次逃跑,县城当日获得解放。唐河解放后,进行了打击地主恶霸、分浮财运动,许多地主都躲到乡下老家。当时,革命形势十分高涨,解放区急需地方干部队伍,我和好友郭蓉仪商量,决定去报名参加解放军。” “那时候参军,是不是比较简单?” “不错,当时非常欢迎知识分子参军。我们先到唐河县城二十八旅政治部要求参军,负责接待的领导陈泽之同志告诉我们:‘现在工作比较忙,还暂时顾不上怎么安排,等有消息后我立马通知你们。’那天正逢阳历年,部队包饺子、打牙祭,我俩被留下来跟他们一起吃饺子。第二年年初,我们知道部队开往湖阳镇驻扎,就又赶到那里,接待人员看我们积极性很高,又都是有钱人家的子女,怀疑我们是特务,要打进革命队伍,就报告保卫部,把我们关了一晚。不过,这件事毕竟还有点大,惊动了宣传部的杨部长,他派你爸爸和李孟岩两个干事来了解情况。你爸爸一看到我,连忙过来说:‘怎么是你们?误会了。’然后跟保卫部的人说:‘她们两个我都认识,白树征在西农就是进步学生,我完全可以担保。’” “这就好了。” “你爸爸那时候在军区政治部做宣传干事,又是桐柏军区第一个参军的大学生,还是有一些名气的。他当年(1947年)在浙大读研究生时参加学潮,于子三是浙大学生会主席,他是游行队伍总纠察。10月下旬于子三等4人被捕,他也是当局要求开除的七名浙大学生之一,得到消息后立刻离开杭州前往桐柏军区(岳父老家在南阳市郊)。刚到军区不久,就发生了于子三被特务暗杀于狱中的事件。我和你爸爸都是西农毕业的,他1938年进校,我们进校(1942年)的时候他刚刚毕业,还给我们带过课。” “哦,原来如此。” “你爸爸读书很勤奋,他毕业时成绩全校第二。第一名留校,第二名到银行做职员。第一名觉得银行收入高,与你爸爸调换,他就留校了。不过,学校早就有地下党,我们当时都是进步青年,他为了支持学生运动在 1944年底被学校开除,后来 才考学浙大读研究生的。”岳母说起岳父来没完没了,其实这些事情我们早就听说过,不止一两次。 “刚参军时,我们下连队参加战士们的诉苦活动,‘不忘阶级苦,劳记血泪仇’是当时阶级教育的主要内容,‘白毛女’、‘血泪仇’等部队文工团的节目,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对以后提高阶级斗争觉悟有很大帮助。二月份(实际上是阳历三月),来部队参军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军区领导决定成立‘桐柏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对我们这些学生兵进行系统的阶级教育。因为我的年龄大一些,曾经担任‘女生班’班长和‘女生区队’的区队长,因为我也是军区第一个参军的女大学生。你三姐的婆婆,还有你知道的原湖北省卫生厅副厅长王冰,都当过我的兵。她们那时候小的很,十五六岁的样子。” “那时候,学校里主要学什么?开了哪些课?” “主要是 讲《目前时势》。大致就是从1947年秋季开始,解放军由防御战转入进攻战,节节胜利,蒋匪军节节败退,这些内容都是当时解放区报纸上登载的。其他的内容还有《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实践论》、《矛盾论》等。用这些教材讲课,讨论时每个阶段联系实际的内容有所侧重。大致有:端正入伍动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通过诉苦运动,揭露地主阶级的罪恶,树立阶级斗争观念,树立与阶级敌人斗争到底的精神;通过讨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宣传共产党、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总之,学习形式灵活多样,教员讲课,小组讨论、大会典型发言,看演节目。” “桐柏军政干部学校是什么级别,有多大规模?” “我们是第一期学员,一共就两个队,一个男生队,一个女生队。后来干校扩大了,到第二期的时候按部队编制有两个营。一个营是从部队抽来培训的在职干部,学习提高后,提拔营、连、排级干部的;另一个营是专门吸收新解放区知识青年的,叫学生队,按编制序列是第六、七队(相当于是六、七连)。全校实际人数只有几百人,但机构设置却是师级。我们去时学校全称是‘桐柏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后来改为‘第四野战军58军随营干校’,校长是58军军长孔庆德(挂名),副校长是174 师师长田心(就在干校主持工作)。” “有没有参加过战斗?” “没有正面的战斗,但也配合‘反扫荡’,牵制敌人的有生力量。因为当时,正是淮海战役期间,我们与敌人兜圈子,他们盯着我们,我们拖着他们,使他们无法正面增援正面战场。我们当时也配备了武器,但是绝不准乱放一枪一弹,主要是跟敌人周旋。有一次,行军途中遇到敌人的飞机,它们俯冲下来,学生队的战士都就地卧倒,也有人受伤和牺牲。有的人推弹上膛,等它俯冲时进行扫射。” “那次,岳父担保了您以后,常常有机会见面吗?后来怎样恋爱结婚的?听说当时有师级干部追您,您还是觉得跟知识分子谈得来一些,是不是?”(待续)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11116 次阅读|2 个评论
宝亨达午茶后
fqng1008 2014-11-1 06:51
我们周五休息,上午陪岳母到工行办一个账户,顺便在宝亨达喝午茶(广东的早茶习惯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不过后来慢慢演变成“ 茶水成为配角,茶点精致多样” 的格局,名正言顺地取代了早餐,再后来也有了午茶 ,不知道是否与英国的下午茶有关 )。 午茶后,忽然想起来应该留个影,但是已经下了楼,只好在周围转了转。 1 93岁的岳母思维清晰,基本可以生活自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2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岳母寿宴:跨越90年的人生
热度 3 fqng1008 2012-4-22 16:23
岳母寿宴:跨越90年的人生
昨天中午,我们姐妹和姨妈家的表姐表弟一起,在华农国际会议中心为走过整整90年风雨岁月的岳母做寿。 岳母1922年4月出生于河南 唐河的一个大户人家,祖上立过旗杆(举人),她自幼有专门的奶妈和保姆,可谓是大家闺秀。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面对国民党腐败统治 岳母很早就接受了革命思想,在大学里就积极参加过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亢丁社,后来到桐柏军区参加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岳母在桐柏军区时,曾有师级干部追过她,但她还是嫁给了仅连级干部的岳父(桐柏军区第一个大学生,1946年在浙江大学读研究生,因为闹学潮担任学生总纠察,遭到国民党特务监视和恐吓而于1948年投奔桐柏军区)。看来,还是知识分子之间更有亲和力。 因为都是学农业经济的,岳父母于1950年一起转业到华中农学院,从此干到离休。岳母最先给院长当秘书,后来做秘书科长、人事科长(那时兼管组织,还没有设处),一直是学院里的红人。到反右时,她作为中层干部带头推动运动的进展,没想到自己变成了右派。但是,因为年轻时的革命思想熏陶,她仍然对党、对毛主席充满感激之情。在她祝寿宴会的即兴演讲中,还念念不忘教导我们大家要珍惜老一辈打下的红色江山,要感谢党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她说:“我比你们多经历了军阀混战、土匪横行、8年抗战、三年内战,因此对社会对认识就多一些对比......”作为90岁的老人,她的演讲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不愧为大家一致称赞的“智慧老人”。遗憾的是,我当时没有录下她的演讲,以至于事后后悔不迭。 把这个简单的生日宴会纪要发到网上,不仅是要与我们家里一些没有到会的其他成员分享,也要与一些不在现场的亲戚朋友分享,尤其是大陆彼岸的姨妈及其表姐表弟们分享,是美好的亲情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岳母90年的智慧人生在我们享受亲情的同时还能获得有益的教诲。 附岳母相关博文: 岳母的故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17e990100dem3.html 岳母“简述家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17e990100ot65.html 陪岳母看望白家传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17e990100ou11.html 岳母大学时期的民主革命活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17e990102drd6.html 岳母访谈:兰州一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17e990100na8j.html 岳母对往事的补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17e990100nbcg.html 岳母访谈:我的家世(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17e990100njhv.html 岳母访谈:我的家世(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17e990100nk5w.html 岳母访谈:乱世家族(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17e990100nul8.html 岳母访谈:乱世家族(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17e990100nwbn. ht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2419 次阅读|3 个评论
岳母大学时期的民主革命活动
热度 1 fqng1008 2011-7-31 17:35
岳母上次来深圳时,我做了一些访谈(见附录),说到她的大学生活,她要回武汉查一些资料自己写,看来是她是颇为值得骄傲的一页。前不久,她让她的孙女带来了手稿,我看后感觉以当前的大学教育比观,确实能够看到一个不同于现实而发人深省的 “ 旧中国 ” 的大学教育。据说战乱时期的大学还出了不少人才,是不是那时候的管制不如当今? 1941 年,岳母高中毕业后在兰州待了一年,辗转在兰州农业专科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先修班就读,后被保送到西南联大学经济专业,因为考虑路途遥远而向教育部打报告改为西北农学院(见“ 岳母访谈:兰州一年 ”),下面是她对大学生活片段的部分回忆。 我于 1942 年 8 月至 1946 年 7 月就读于陕西武功张家岗的西北农学院(现更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经济系。那时候,一群单纯正直的热血青年为了信仰而奋斗的情节,像画卷一样时而闪现在我的脑海里,尽管经历 60 多年的岁月侵蚀,那些年轻的往事有的依然清晰,尤其是到了我这样的年龄。 一、 1943 年的驱周学潮 我入校的时候,院长周伯敏( 1893-1965 )是国民党元老 于右任 的外甥( 1935 年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37 年 2 月任省教育厅厅长, 1939 年 -1944 年任西北农学院院长),他虽然书法不错(得于右任真传),但跟随国民党排斥异己,压制民主,多次参与逮捕进步学生并有克扣教职员工薪金、学生贷金的行为,致使很多老师生活困难,学生伙食质量下降,从而引起公愤。 1943 年,老师和学生终于忍无可忍,爆发了教师罢教、学生罢课的事件,周伯敏不但不予以疏导,反而实行高压手段,宣称学生不复课,不参加期末考试就不给成绩。这种不解决问题的强迫手段进一步激发矛盾,终于在年底形成了全校师生的联合行动——“驱周学潮”。 整个学潮期间,只有陕西籍的五六十位同学同意复课(周为陕西人),其余的四百多位同学毫不妥协。我们那时候年轻气盛,大家抱成一团,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后来有人提议,我们四百多位同学在一天晚上全体步行到普集镇,然后爬上火车到西安请愿。同时,校内的青年老师(聂注:岳父那时候刚留校 1 年多,也参与了活动,而且由于支持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以后于 1946 年考上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并于 1948 年任学生运动总纠察时,为逃避国民党的追捕赶往桐柏军区参加解放军,那一代人的革命热情一直影响到今天)也非常支持,他们以校友会的名义上书教育部和在重庆工作的校友,在声势浩大的“驱周学潮”之后,周伯敏被迫离开学校,学生运动以胜利告终(聂注:周伯敏离任后不久到国民党贵州省党部做主任委员, 1945 年 5 月国民党如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49 年 6 月在上海参加参加 53 位国民党立法委员起义,后为上海市政协委员, 1965 年在上海去世)。 二、“亢丁社”的诞生与发展 1944 年初秋,驱周风暴过去了,张家岗(西农所在地)又恢复了过去的平静。 这时候,校园里冒出了一个名为《玫瑰花》的壁报,传播一些风花雪月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在抗日战争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方学生面临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民主与专制的大是大非选择的关头,我们这些以国家前途为己任的热血青年断然不能接受。记得当时朱绍虞、梁正兰、胡启祥、曹方久四位同学非常气愤,郭维清、郭淑哲、胡琛、孙沛亭和我积极响应,要办一个壁报针锋相对,以形成正面的舆论向学校和社会鼓与呼。而且我们知道,重庆和昆明的进步学生都在主动地争取民主,经历过学潮的锻炼,我们也逐渐有了民主斗争的胜利信心。 最初,我们 9 个人在一起讨论,并成立了筹备会,选举郭维清、朱绍虞为召集人,会后又串联了张英科、李继耕、郭成侊、胡坚、马振等一二十人,大家(一共 30 多人)聚在一起举行了正式的成立大会,选举朱绍虞为社长、曹方久为总编辑。经过大家讨论,将壁报起名为“亢丁”,意即在高亢的山岗上(校址在张家岗),挺起了一群坚定的硬汉子。有人提议,每期要有一个中心,创刊号为“哭与笑 ” ,第二期为“爱与恨”。曹方久写了发刊词,内容是年轻人要像鲁迅那样:敢哭、敢笑、敢爱、敢恨、敢怒、敢骂。为黑暗与邪恶而大胆地哭,为光明与正义大胆地笑,决不应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在沉寂中死亡。 “亢丁”在“哭与笑 ” 中与读者见面了(后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民主革命回忆文集》中,将“亢丁”的两幅报头和“亢丁社”部分同学的合影照片刊载其中)。在“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斗争中,我们通过渠道弄来了《新华日报》和各种进步刊物,在壁报上发出了“要和平,反内战”的呼声,“亢丁社”还多次组织座谈会,讨论《国共和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以及政治协商会议等,并将相关内容发布在壁报上。 为了扩大影响,我和郭淑哲在女生宿舍又创办“新野岗”壁报,发动女同学写文章,还剪贴了部分进步文章。张英科、郭成侊在男生宿舍创办时代剪报社,收集当时《新华日报》的文章剪贴上去。这时候已经形成一套人马、三个壁报的阵容,在学校造成较大声势。 由于以上两个剪报的材料比较新颖,一般学生很难看到,读者特别多,这也引起了三青团的刁难。他们在黑夜里把我们刚贴出的剪报撕毁,涂抹,还在上面写些辱骂的语言,什么“汉奸言论集”,“斯大林是你们的祖宗”等等,还把三八妇女节的“新野岗”专栏涂改成“王八节”和“新野鸡”以侮辱我们女同学。于是,我们以三个壁报的名义写出抗议书,推选代表到学校的“训导处”评理,要他们执行蒋介石的诺言保证“言论自由”。同时另一壁报“新路”也声援我们,许多中间学生也看不过去,他们的行径进一步受到孤立。此后,他们虽然并不支持,但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捣乱。 1946 年初,西农国民党、三青团奉命要筹划“反苏游行”,邀请各壁报社组织“筹备会”。当时由曹方久参与筹备会,曹在会上提出要一切外国军队撤出中国,矛头直指美帝国主义。学校当然不会接纳,“亢丁社”即声明退出筹备会,并抵制他们的游行。我们在校园办了一期反对游行的特刊,也配合了一些剪报资料。经过我们的宣传,虽然他们用请吃饭、看电影为诱饵,参加的人数仍然很少,而且某些同学仅仅是为了坐一次免费的火车和到西安玩一玩。他们回来后看到我们的剪报,竟然说我们是对游行同学的侮辱,气势汹汹地想动武。但我们“亢丁社”的同学更是凛然正气,不畏强暴,这些胆小鬼也就叫嚣了一阵子后自动退缩了。 在“五四运动”二十七周年纪念日的时候,我们“亢丁社”组织了一定规模的纪念活动,既有文艺演出,又有萤火晚会,由李金铎老师主持。记忆深刻的是当时演出了郭沫若的“棠棣之花”,还朗诵了高尔基的“海燕”和姚雪垠的“红灯笼的故事”。这样的活动在张家岗是空前的,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民主革命精神,使我们大家都打开了眼界。 后来,“亢丁社”还成立了一个“邰岗书刊供应社”集体筹集资金代购代售进步书刊杂志。这时,“亢丁社”的成员由最初的 9 位发展到了七八十人,队伍扩大了八九倍。 三、学习和执行地下党指示 “亢丁社”为什么能够如此成熟地开展活动,也与西安地下党的领导有关。当时,西农地下党还处在隐蔽阶段,没有开展活动。 1945 年暑假,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工程师李伟(水利部离休)同志介绍,我认识了西安报社寿孝鹤同志。李告诉我,寿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请教他。后来,我又将寿孝鹤同志介绍给张英科,以及壁报社的几个老同志。寿孝鹤同志多次到张家岗给大家讲解国内的形势,并送来毛主席著作(油印本),计有“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是的讲话”、“论持久战”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大家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并在一个秘密点(一所庙宇)展开讨论。 这个时候,西安地下党通过寿孝鹤同志引导我们自发的革命热情逐渐向自觉转化。每到关键时刻,寿孝鹤同志就来到学校。一次是在重庆的“校场口事件”(重庆庆祝旧政协的大会上,国民党特务殴打大会主席郭沫若、李公模及新闻工作者 60 多人,并在全国挑起事端,打砸报社,制造恐怖)之后,寿孝鹤同志不顾个人安危,来到张家岗给大家讲解形势,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并要求大家提高警惕,讲究斗争策略等等。“亢丁社”的几个壁报在西安地下党的关怀下,大家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紧跟党指引的方向前进。 1946 年以后,很多同学要求到解放区去,寿孝鹤同志多次提供交通路线并介绍关系。部分不能走的同学,他指示大家毕业后先找适当的职业,准备迎接西安的解放。 当时,西安地下党由工委张禹良同志(解放后任陕西省文化局党委书记兼副局长)负责,在寿孝鹤同志的推荐下,当时“亢丁社”的部分同志被西安工委吸收加入新青社,计有郭淑哲、孙沛亭、胡启祥、王灵武、张英科、李继耕、郭成侊、胡坚和我。在寿孝鹤同志的帮助下,“亢丁社”的同志分期分批到了晋冀豫鲁解放区,另有部分同志通过不同途径到了陕北、华北、中原等解放区。 60 多年过去了,我们“亢丁社”的同志已经不少人过世,健在的也到了耄耄之年。抚今追昔,民主斗争的胜利确实来之不易。衷心地祝愿我的祖国繁荣富强,我的母校在四个现代化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其他相关博文: 岳母访谈:乱世家族(一) 岳母访谈:乱世家族(二) 岳母访谈:我的家世(一) 岳母访谈:我的家世(二) 岳母访谈:兰州一年 岳母对往事的补叙 岳母 “ 简述家史 ” 陪岳母看望白家传人 岳母的故事 岳父:经风历雨九十 年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2579 次阅读|1 个评论
鳗鱼
liuxiaod 2011-4-24 23:31
我曾在美国的华人超市里买过一条鳗鱼,黑色,一米多长,直径7厘米左右,冰冻的,看上去显然是死的,买回来放在水池里准备开刀,正跟太太聊天,好像有个黑影动了一下,以为花眼了,过了一会儿,又晃了一下,原来那个鳗鱼活了,这下不得了,鳗鱼在水池里摇头摆尾,异常凶悍,全家愕然,我拿菜刀砍其头颈,伤痕累累,竟砍不死,岳母慈悲,愿放其生,但在北美,放生亦死,最后我和老丈人,合力按其于板上,斩断腰身,呜呼哀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圳航空——我永远的痛,建议大家出行不要选乘该公司航班
热度 11 hustphd 2011-4-18 18:31
深圳航空——我永远的痛,建议大家出行不要选乘该公司航班
深圳航空近几年高速扩张,一发不可收拾,而地面保障、旅客所乘航班准点率持续下滑,其信誉度已为旅客所唾弃。我最心痛的有三次: 第一次 是在2006年3月,我母亲病危,乘坐的深圳航空公司班机延误2小时,最终让老人家错过手术大好时机。 第二次 是在2007年8月,我岳母病危,所乘坐的深圳航空公司班机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无故取消,说只有我一名乘客,要求我改到另一趟延误了1小时的航班,结果也没和老人家说上一句道别的话。 第三次 是在2011年4月17日,我乘坐的ZH9879航班(正常起飞为14:25),在天气转好其他航班都能正常起降的情况下(15:00),又在机场等到19:35才上飞机(后来调查发现:该飞机不断延误的根本原因是飞机根本没有在深圳,而旅客与地面人员沟通后才让大家在19:35登机),在飞机上苦苦等了3小时后,最终该航班于23点取消,并改为次日上午9点起飞(实际是9点40)。如下照片记录当日历程。 结论 :日后大家有要事办理,建议要么选早班,要么选夜班(自己辛苦一点早起晚睡),对超过4小时的非合理延误必须要求航空公司给予赔偿。深圳航空在赔偿方面往往以天气原因以蔽之,其地面服务可见一斑。 依据: 2004 年7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公布了《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如果是因为航空公司自身造成的长时间延误,旅客可以得到航空公司相应的经济补偿。航空公司因自身原因造成航班延误标准分为两个:一个是延误4小时以上8小时以内的,另一个是延误超过8 小时以上的。对于这两种情况,航空公司要对旅客进行经济补偿。补偿方式可以通过现金、购票优惠券和返还里程等方式予以兑现。非天气、空中管制、流量控制、突发事件、安检原因等造成的延误必须要求给予赔偿。
137 次阅读|10 个评论
陪岳母看望白家传人
fqng1008 2011-2-20 07:49
昨天星期六,上午驾车陪岳母到东莞看望她唯一的娘家侄子——新生表兄一家。 新生表兄2004年从河南唐河来东莞,他有两子一女,从而打破了五代单传的格局。他的大儿子白雨来得更早一些,现在在一家快递公司做经理,也有一子两女,事业忙而有序。如今他们把老家里的门锁上,地也转给别人,全家都“雁南飞”了。看着他们济济一堂,虽然艰苦一些,但也能享受天伦之乐,应该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祝他们工作顺利,越来越好!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2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岳母“简述家史”
热度 1 fqng1008 2011-2-19 09:00
“新生”表兄一家从河南来东莞多年了,他的儿女们在那里干得不错。作为姑妈,岳母从武汉来深圳的时候就说要去看望他们,顺便讲讲家史。这不,我们明天就起程前往,因为他们也是在老家过年后才返回的。下面是岳母自己写的“简述家史”: 我家世代居住在河南省唐河县白湖村(位于县城西南20里)。在清朝末年,我的太祖父兄弟分家搬到县城北五里官庄村,当时分得土地800亩(白湖200亩,官庄600亩)。自此,白家这一分支就落在官庄村繁衍生息。 我的曾祖父叫白华庚,是太祖父的独生子。有关他的情况,我不太了解,只知道我的爷爷是他的独生子。我的爷爷名叫白铭勋,他在年轻时用钱捐了一个“武秀才”,且为人豪放,讲义气,经常为左邻右舍解决纠纷,谁有困难找到他,往往解囊相助。乡亲们遇到事情摆不平时,他就有一个口头禅:“没关系,大不了卖一头水牛!”于是,大家给他取了个外号叫“白六水牛”(因为他在堂叔伯在排行老六,也称“白六爷”)。老家十里八里的人都知道“白六水牛”,在乡亲们中间颇有威望。据说有了“秀才”的名分,死时可以穿蟒袍玉带,祖母亦可凤冠霞帔,他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乡绅。 我的祖母古氏很会持家,她一共生了四个孩子,就我父亲一个男孩,还有大姑、四姑和五姑。我的祖母活了七十三岁,是那时乡下最长寿的人(祖父五十多岁去世)。因此,她去世的时候,举办了非常隆重的葬礼,高朋满座,请和尚念经,做了很长时间的仪式才入土。我当时已经7岁,记忆非常清楚。 我的父亲名叫白苍山,也是独生子,他和母亲完婚的时候才十六岁。我的母亲涂氏(原籍福建,她的祖父是清朝总兵,后来在中原打仗而落户河南)十八岁嫁到白家。他们婚后五年方得一女,不幸夭折。后来又养过一个男孩,只活了七天(那时农村称之为“脐风”)。她34岁生我,我出生时不足月,又瘦又小,还不会吃奶,大家都认为长不大的,但是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当他们三十多岁还没有男孩的时候,全家老少都非常着急。我的母亲因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影响,首先提出要我父亲娶个偏房。父亲起初并不答应,因为白家历来没有这个先例。后来,他经不起我的奶奶和母亲“传宗接代”的归劝方才娶了我的姨妈刘氏。刘家是县城西关的一个船户,家里比较穷,但也是跑汉水、下汉口的。我的母亲用足够打一条大船的钱作为聘礼,才成了这件亲事。 我的姨妈比我父亲小十七岁,来我家后果然不负众望,生了三女二男,两个在两岁前生病夭折,留下了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由我母亲抚养成人。他们就是十妹淑哲、七妹淑敏和弟弟长春。 我的父亲受教育于私塾,熟读四书五经,爷爷对他也很严格,从小就养成本分、善良的性格。那时家景比较富裕,他经常接济一些穷亲戚和乡邻。中年当家后,每年冬天都要舍饭一个月,每天将做好的稀饭送到附近的一个庙里(好些穷人在那里暂避风寒),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了好多年。后来,当地土匪猖獗,全家搬到县城才作罢。父亲懂得一些中医中药,晚年经常给附近乡邻看病,也进了不少中药,而且从不收钱。故而,邻里们都称他“白善人”。父亲从小就有哮喘病,在1942年旧病复发去世,年仅52岁。 姨妈和父亲相继去世,我的母亲就担当起全家的抚养教育责任。母亲虽然不识字,为人特别忠厚,对我们也起到了“身教”作用。我们四姐弟虽然同父异母,但在母亲的公平教育下感情很好,只是弟弟长春留在家里却有些娇生惯养。 我出生于1922年农历2月21日,1946年在西北农业大学经济系毕业,曾在唐河临泉中学教过书,后在桐柏军区二野十纵参军,转业到武汉华中农业大学作行政工作,一直到1985年11月离休。 十妹淑哲出生于1922年农历12月26日,1947年毕业于河南开封第一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49年元月在南阳公学参加革命,曾经在确山、信阳、广州等地工作,转业后到武汉市轻工业局下属单位做会计直至离休。 七妹淑敏出生于1928年,在南阳女子中学读书时参加国民党军队,后随军到台湾,一直在政治部工作。现已退休,定居在台湾宜兰市。 弟弟长春出生于1931年,由于自幼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上学不用功,曾经在岗柳第六小学、县城小学、开封女师附小前后10年,小学还没有毕业。1948年由我母亲和十妹主持,他与保玉结婚, 1949年新生降生。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但弟弟不务正业,保玉无奈与之离婚,而独立将新生抚养成人。长春离开保玉后到处打工糊口,1976年病逝。 这是我们白家的家族简史,为了让后代了解白家的来龙去脉,我将自己知道的告诉你们,以尽长辈之责,以求上对父母,下对子孙。我已经90高龄,如有保守,你们以后很难说清楚白家的情况。希望新生留作纪念,也告诉你的子孙,让他们了解家史,了解自己的根。 2011年2月17日写于深圳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3258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说有爱才有家 回忆我逐渐有家的日子
热度 10 chrujun 2011-2-4 17:32
今天下午才抽时间看了春晩的大部分节目,其中一个关于母亲要有房才嫁女的节目。节目后段有一句台词,是“有爱才有家”。我对这句话特别有共鸣,回忆一下我逐渐有家的日子,算对我妻子的特别感谢。 我刚结婚的时候,还刚考上博士。没有钱,更不用说房子了。先在岳母给我们提供的房子住了几年,后来又和岳母一家住了几年。 在此期间,妻子逐渐学会了洗衣煮饭。对我没有什么怨言。 我参加工作后,在学校住过渡房。房子只有45平米,一直住到最近。我才为几年前买的房子购买了家具,终于住进新房子了。家具全部是妻子去购买的,全是她在操心。 就工作来说,妻子真为我帮了很多忙。我闯祸了,她想办法去摆平。 我评职称碰到困难,她帮我找人。 普通话考试,妻子也帮了大忙。 在用钱上,妻子很少管我。 我的收入她一般不管,也不问,由我自由支配。如果她要取我存折上的钱,会预先和我商量。 当然,我平时很少乱花钱。 我最大花销是请朋友或学生吃饭,其次是买电子产品。 我买得最多的是电脑,其次是MP3/MP4。妻子平时在如何花钱,我也不去问她。 我相信她不会乱花钱。 如果她有比较大的支出,她会和我商量。 现在,儿子已经十岁半了。我们才住进了自己购买的新房子。 从一无所有、借债度日,到住进全新的房子,不再为衣食住行担忧,我们走过了十二年的风风雨雨。 在这十二年里,夫妻互相帮助、相亲相爱,逐渐过上了幸福生活。 年轻夫妻有没有房子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不离不弃、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相亲相爱。有爱,生活也会变幸福,幸福也会创造出来。
个人分类: 我的经历|4489 次阅读|20 个评论
无眠除夕夜 祝福与鞭炮声同行
热度 4 chrujun 2011-2-3 10:38
过年很快乐,很开心,也很累啊。 今年在长沙过年,在岳母家吃年夜饭。由于妻弟上班,还要开一天火车,到初二才能休息,放鞭炮的任务就落在我身上。吃年夜饭后,先去妻子的大伯父家,看年过八旬的伯父伯母。 路途不远,打了的士过去。车费7元,妻子让我给10元,其中的3元算过年多给的。出租司机激动地说:“今天你是第一个多给我钱的人。” 我也感到很高兴。 回岳母家后,和妻子又到一家棋牌室玩牌。 开始手气不佳,输了不少。快到午夜的时候,竟然接二连三自摸,赢了不少。 期间,手机不断响起祝福送到的铃声。 快到放鞭炮的时候了。我先把烟花扛出来,把烟花放在一块开阔地上,并找到引信。同时把一大卷鞭炮放在一边。时间还只有11点半,周围就有人放烟花和鞭炮了。可以一边等待新年的到来,一边欣赏烟花。 新年的钟声刚开始敲响,我也点燃了烟花。 烟花飞得真高啊,像小火箭呼啸而上云霄。然后爆炸开来,在天空盛开五颜六色的烟花,真是壮观和美丽。 欣赏完烟花后,开始放鞭炮。 糟糕!竟然找不到引线在什么地方? 最后,还是岳母提示我,引线在另外一边。终于找到了引线!鞭炮响起来了! 四周的鞭炮声还在响起。在长沙,迎接新年的鞭炮声大概要响一个小时。岳母给我们煮了自家包的饺子。吃了一些饺子和水果后,我和妻子带着小孩回到阳光100的新家。路上的能见度很差,整个长沙被鞭炮和烟花激起烟尘笼罩,出租车只能小心开啊。到家已经凌晨一点过了。打开电脑,上QQ,冒出很多祝福消息。一一回复后,从网上看了赵本山演的小品《同桌的你》。小品有点搞笑,很夸张。 凌晨2点开始休息,还是兴奋得睡不着。 没过多久,鞭炮声又响起来。估计是一些玩通宵的人,把应该凌晨放的鞭炮提前放了去睡觉。 于是,鞭炮声和花炮声一直响到上午10点。期间,手机里的祝福声不时响起。 根本无法入睡啊。 新年,长沙就笼罩在鞭炮和烟花造成的火药味和烟雾里,年味浓得呛人。鞭炮声、烟花声和祝福声,不断沁入人的心脾,这里的除夕之夜,注定是不眠之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51 次阅读|8 个评论
岳母拜会百岁老姐姐
fqng1008 2010-12-24 08:51
大约半年前,楼下来了一位百岁老人(104岁,实岁),是来自湛江的体力劳动者。如今,5个孙子事业有成,把她接来深圳,住一单独的公寓,请一中年保姆服侍。据保姆介绍,她耳聪目明并无心脑血管病,还挺有脾气,只是行走不便,吃饭时漏洒满桌。老人几乎每天都要下楼,坐在雨廊的靠椅或石凳上,看人来人往、孩童嬉戏、草木生机,一坐就是半天,甚至上午、下午都到,我们上班、下班都从她身边走过。我猜想,老人一定非常渴望与人交往,往来行人虽然都行注目礼,但没有一人跟她搭腔,甚至虽有保姆陪同仍然离得远远的与别人聊天。 昨天风和日丽,下班的时候又见她老人家坐在那里若思若虑,面无表情。即让妻带岳母散步,顺便和她合个影,因为我们一直有这个考虑,近90岁的岳母也非常同意。看着她们下楼,我自觉又有了一篇博文的题材。 不一会,妻的手机打了过来,告诉我照片很好,特别是两个老人非常亲和。原来,她们下去时正好有几个本地人充作翻译,做了简单的交流。百岁老人非常兴奋,让妻一口气拍了十几张照片,我们昨晚选了如下几张送洗两份,以便让她们各自珍藏。据介绍,老人家70多岁还挑担卖菜,90岁时还能骑自行车,她最小的孙子已经40多岁,每次来看她以后,她就指着孙子的背影告诉大家:我的靓仔孙子又来了!特别是她们分手的时候,老人家还打算起身扶自己的小妹妹,其情谊可想而知。 我想,昨天的会见对于两位老人一定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特别对其中一张她们指着前方的照片做文字说明:老姐姐,让我们一起向120岁进军吧!
个人分类: 感悟人生|3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岳母对往事的补叙
fqng1008 2010-12-13 21:03
下班回家的路上,我正在考虑今天继续访谈的内容,先是我的家世、乱世家族、四年西农,接着再写返回故里、桐柏年代、华农建校、右派岁月、文革时期、改革之后等。一进门还没有开口,岳母却迫不及待地说:聂广呀,昨天写的不太准确。容易让人感觉抗战时期并不艰苦,好像很享福一样。 是吗?我也有这种感觉。 其实,在兰州的岁月非常艰苦!岳母胸有成竹地叙说起来:兰州雨水少,风沙大,许多内地的蔬菜都无法生长,只适合百合、土豆等作物。你们今天觉得百合很甘贵,那时候兰州遍地都是,一成不变当主菜就不那么受人欢迎了。大家一见它,就皱起眉头,又是百合! 兰州的冬天冷得很,我们实在冻的受不了,李荣鼎把她剩下的最后一点积蓄拿出来买了两张老羊皮,但是买不起布,只好拆了一床被子,将被面拿到染行一染改成袄面,每人算是有了一件羊皮袄。由于没有棉裤,仅仅靠卫生裤还是有些冷,就只好坚持了。每个房间生个煤炉子,半夜还得起来加煤。也奇怪,现在常常听说煤气中毒的,那时候就没有听说过,可能因为房子封闭性差。 农业学校是当地的,校舍、教室还都有,到北师大后,它是外地迁去的临时学校,有时候教室安排不过来,我们还得在外面空场子里上课。但是,大家都很刻苦、用功,一天到晚都是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确确实实是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想想看,好不容易才到后方去,谁还能不刻苦?!没有手套,很多人都冻了手,肿了,烂了,但是大家都比着用功。......谈恋爱?简直没有听说过,哪像现在的学生...... 那时候的师资很好,都是北大、北师大毕业的,还有留学回来的,几乎没有什么杂牌学校的。在北师大,继续学习高中的课程,成绩好的保送,差的还得再考。我和一个姓刘的男生成绩最好,我们都是保送到西南联大的。我只是填了表,后来因为昆明太远,申请教育部该派到西北农学院。 北师大离兰州市十几里路,就在黄河边上,我们在宿舍里可以听到黄河的浪涛声。......那时候去哪里都是步行,很长时间才去一趟兰州,把好不容易才攒的一点钱,大家买点东西,不是经常有口福的。李荣鼎帮我买老羊皮的钱,直到回家后才还给她......岳母一口气讲完了兰州的往事。 我想,一番访谈让岳母把七十年前的情景又回放了一遍,虽然并不连贯,并不清晰,那些青春年华、艰苦岁月留给她的记忆会有多少感慨、多少怀念呢?!
个人分类: 感悟人生|4263 次阅读|1 个评论
岳母访谈:兰州一年
fqng1008 2010-12-12 21:24
昨天一早,我们又去火车站接来了到深圳过冬的岳母,还有陪她前来的陈姐。 往年,岳母在深圳过冬的时候,常常讲起她的家族和过去的经历,我当时听完就过去了。由于博客需要素材,我打算今年再采访采访她,也丰富丰富我博客的内容。这不,今天刚刚跟她谈及我的国内旅行经历时(到过除黑龙江、甘肃、西藏外的所有省份),岳母就说她在兰州住了一年,是我第一次听说,就一下子开启了我的访谈计划。 岳母1922年4月出生于河南唐河的一个殷实家庭,1937年毕业于南阳女中(初中),1941年毕业于省立女中(高中),她谈到自己的读书经历不无遗憾地说,就是因为战乱耽误了两年。一次是开封考高中时遇日机轰炸,弃考后第二年重新考取女高;第二次是高考选择志愿又耽误1年,而这一年就是在兰州度过的。 1941年,岳母高中毕业时考取中央政治学院(统计专业)和兰州农业专科学校(当时的高考都是各学校自己出题,一个人可以报考多个学校)。因为有一个叫李荣鼎(同班,大她3岁的唐河老乡)的好同学仅仅考上了后者,她们就一同到兰州就读于农业专科学校,随后就有了1年的兰州生活经历。岳母是个虔诚的共产党员(也是一个摘帽右派),她说:幸亏没有去政治学院,否则就跟着蒋介石跑了!我顺着她的意思调侃地说:确实不该去政治学院。否则到台湾去了也就不会有樊群,我们也不会认识。 岳母在兰州农业专科学校也只读了三个月,原因是李荣鼎对学农完全没有兴趣,什么动物学、植物学之类,特别是还得种田太没有意思了。岳母非常坦然,她说:其实我什么都不懂。你别以为只是个专科学校,其实师资非常强,校长殷良弼在农业界很有名气。那时候抗日救亡,后方的一般学校集中了很多名校老师。她们退学后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的先修班(也在兰州)学习了6 个月后,岳母被保送到西南联大学经济专业(征求家里意见,认为到昆明离家太远,后向教育部打报告改为西北农学院农经系),李荣鼎则被保送到西北大学商学院。下面是我们的简单访谈: N:您那时候读大学,学费是家里提供的吗? B:没有。大家都是领用国家的贷金(相当于现在的贷款),说是工作以后偿还的,实际上谁也没有还。那时候蒋介石为了拉拢知识青年,在教育方面投了不少钱。 N:国家给的贷金够花吗? B:最基本的生活费,多的还能买点零食和日用品。那时候的生活非常艰难,经常是杂粮。记得百合、山药、土豆吃得最多,现在的百合贵得很,那个时候在兰州简直吃够了。国家的贷金很有保障,我的一个同学(西北农学院的)离开了,我还每月帮她领帮她寄到四川去。 N:您对兰州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那时候小,只觉得兰州的东西便宜。到处都是牛羊肉干,现买现割,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买一些回来大家打打牙祭。还有兰州的水果,有一种梨很甜,曾经是朝廷的贡品。 N:你们的学校在什么位置? B:记不得了。都在市郊,北京师范大学离市区更近一点。我们到兰州要过黄河,乘坐的都是羊皮划子。羊皮划子是主要的交通工具。那时候兰州很落后,来一辆汽车就有很多人围观。 N:您不去西南联大,为什么选西北农学院?办手续容易吗? B:西安也是后方,日本人始终过不了潼关。西北农学院是于右任创建的,他的侄子周伯敏任院长(毕业的时候是章文才,就是后来我们华农的副院长),校区是新建的,住居安定,伙食好。那时候转学很容易,虽然要经过教育部,但办的还比较快。也许那时候大学生少,我们的要求多数能够得到满足。 那时候的学生都很单纯,不像现在的想法这么多...... N:可能与当时大学生少有关。现在的大学生一上学就要想就业,还在报考的时候就要想那个专业好就业,能不复杂吗? B:那也是。我们那时候确实单纯,不是我们找工作,而是工作找我们...... N:那您为什么还要革命,还要求进步呢? B:我们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感觉共产党确实带来了清新之气。 N:我觉得,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永远向往进步,只要有宽松的环境,他们就会不断追求,并推动历史前进。一旦把他们捆起来,把他们打入地狱,历史就会倒退......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4570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