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节能减排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节能减排

相关日志

我们对人类的贡献176,177,178,179节水与无害排放方法
fmjzzh 2017-9-12 17:44
我们对人类的贡献176,177,178,179 176、屠宰场节水方法; 177、屠宰场无味排放方法; 178、屠宰过程废液浓缩有机肥方法; 179、屠宰过程废气零排放方法。
个人分类: 灵感语录|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对人类的贡献 71电炉冶炼载流电磁能利用方法
fmjzzh 2017-9-4 04:43
我们对人类的贡献 71 电炉冶炼载流电磁能利用方法 大智节能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厦门市思明区北洋博聚专利设计服务事务所 锋一风能科技有限公司 铜陵神宠专利设计院 铜陵资历节能减排工程设计院 上海神宠节能工程设计事务所 天津施为安全防护技术研究院 一就专利设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艾尔羚密封工程设计院 天津根源机电技术研究院 天津建能电力设计院 微信18616523185 qq342730465
个人分类: 灵感语录|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警示录2---再制造与再利用要与环境、能源和谐,与法律和标准相符
fmjzzh 2016-11-14 09:04
警示录系列,再制造与再利用的误区 现行的再制造技术误区: 公理1:汽车、电器产品的法规、标准规定了使用寿命,超过年限产品法定寿命寿终正寝,部件不论采用什么方法返回到原产品中去应用都属于非法、违规的行为。 公理2:ISO术语标准严格的区分了返工于反修。 公理3:许多产品的返工与环境、能源不和谐,产生大于原产品制造的污染过程、污染结果和能耗集气不可修复的污染源。。 公理4:循环经济的追求是过程可循环,终极产品无环境损害。 市井设计: 1.汽车部件再制造、机电部件再制造,当属违法合规,属于需要修订法规后在研究制定新标准的技术,现行标准当禁止。 2.材料再制造,属于原材料再生,大部分的材料再生后性能改变,参数降低,属于限定适用范围的范畴,当修订现行再制造标准或限定使用范畴、范围的行为。 3.原料再制造,属于地沟油类的行为产品,当严格禁止。 建议:在法律滞后、标准滞后政治生态环境下,多一些再利用的思维和理念,多一些再利用的研究和技术。 纠正措施,分为方案设施纠正,需要量身定制,1《汽车钢板弹簧再利用规范》、2 《汽车发电机再利用 规范》 、3 《汽车光源再利用 规范》 、4 《汽车玻璃再利用 规范》 、5 《汽车油箱水箱再利用 规范》 、6 《汽车桥再利用 规范》、 7 《硒鼓再利用 规范》 、8 《残余墨粉载体再利用 规范》 、9 《电子部件散热风扇再利用 规范》 、10 《办公设备高压包再利用 规范》 正在进行标准审核,近期公开。 课题研究领域: 材料学,蓄热储热新材料;力学,钢板弹簧组;建筑学,可移动建筑;工程学,再利用过程的环境控制、再利用过程质量控制、再利用过程能耗控制 微信:18616523185;qq:342730465@qq.com;信箱:zjjdwyh@126.com。
个人分类: 灵感语录|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控制如何不死?一路向西,服务私企
热度 1 zhuyucai1 2016-8-25 15:25
从 7 月底开始,一路向西,成都、兰州、银川、鄂尔多斯、乌鲁木齐、昌吉。开了两个学术会议,访问了 3 家公司,收获不少。 三家公司都是私营企业,属于高耗能的流程工业。令我吃惊的是,这些公司都认识到自动控制对他们至关重要,迫切需要提高自动化水平。同时他们清楚,有了 DCS 系统并不代表自动化,因为他们的操作人员只是在通过 DCS 手动操作生产装置。这些企业对自动化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1 )解决运行人员不足、且水平低的问题;(有一个厂因为招不到人,而无法开工。)( 2 )提高产品收益、节能减排。 新疆的一家厂,本来是因为顺路,随便交流下。没想是相见恨晚,一谈就是 4 、 5 天。竟然有点当年遇到埃克森 - 美孚的感觉了。 30 多年来我见识过几十家中外大公司,这家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精神面貌,是世界顶级的。 一个感觉是,如果私企和国企有一样的待遇,中国的工业前途无量。 顺便回了趟老家博乐,又一次被家乡的大美震撼了。
5330 次阅读|2 个评论
《推背图》新解:射手座在朝阳门,双羽四足也周成
热度 1 scientister 2016-5-24 11:20
第44象 谶:日月丽天 群阴慑服 百灵来朝 双羽四足 颂曰:中国而今有圣人 虽非豪杰也周成 四夷重译称天子 否极泰来九国春 第46象 谶:暗暗阴霾 杀不用刀 万人不死 一人难逃 颂曰:一个军人身背弓 只言我是白头翁 东边门里伏金剑 勇士后门入帝宫 解说: 汽车和飞机的发动机出现新技术,燃料出现新产品技术,节能减排,可以减少雾霾,很多人因此可以健康地生活。 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过程中,有一个人会出来阻碍。 周公朴虽然不是豪杰,但是却可以成就这件事情。 神奇,1400年前的预言,与今天的世界相当吻合。
个人分类: 研究工作|1790 次阅读|1 个评论
控制如何不死?-- 7. 先进控制系统的经济效益
热度 1 zhuyucai1 2015-12-13 17:04
先进控制是如何取得经济效益的?无论国内国外,最常用的解释是: 先进控制降低某些被控变量的波动性,比如标准方差,但这一步不产生经济效益。 降低被控变量的波动性后,产生了优化空间,将这些被控变量的均值(或设定值)向更经济的方向移动,便产生了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可以体现在( 1 )更多的高价值产品,( 2 )节能、省料,( 3 )减排。 这种说法的第二点是对的,但第一点漏掉很重要的一个事实,那就是: 降低波动能节能减排! 这是一个不太好理解的规律,我就不解释为什么了,留给那些爱动脑的读者去玩味。提示,这跟汽车巡航定速能节油的道理一样。 用事实说话。某套 60 万千瓦超临界机组,我们用预测控制取代原有协调控制后,稳定负荷下,汽温压力的标准方差降低 80% ,中间点温度标准方差降低 50% ,设定值没有变, 煤耗降低 1% 。
3977 次阅读|1 个评论
电力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是能源结构恶化
热度 2 zbt92 2015-8-18 09:53
我国的火电装机目前至少过剩2亿千瓦。如果我们不肯承认火电产能严重过剩的现实,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那么我国当前的电力矛盾将难以解决。 即便关闭现有过剩产能的问题暂时还解决不了,是不是也应该遏制住火电建设规模不受控制地继续扩大?这个问题,看来市场自己是解决不了,只能靠政府想办法。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张博庭 我国能源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目前不仅水电弃水、风电弃风、光伏发电难入网,而且火电、核电机组利用小时数持续下降。表面上看是电力市场疲软,深入分析,产能过剩准确地反映出当前我国电力问题的本质矛盾。 我国能源结构持续恶化的态势明显 目前,对于我国的电力产能是否过剩,在社会上存在争论。笔者认为,有人不愿意承认电力产能过剩,可能有如下原因: 其一,因为我国的电网企业是电力行业中的强势群体,对电网来说,如果可选择的备用电源越多,电网的安全性越高,同时效益越好,电网的相对地位也越高。所以,现行的体制决定了电网愿意让电力产能相对过剩。其二,某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驱动,还希望能批准建设更多的火电项目,所以,他们当然不希望有人说电力产能已经过剩。其三,如果承认产能过剩,就说明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没做好,同时还要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一些政府部门也不愿意有人说我国的电力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因此,只有身受其害的发电企业普遍承认电力产能严重过剩,但他们的声音很微弱。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发电量增速下降。其中以火电最为突出。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270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6%,增速同比则降低5.2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电厂火电发电量2087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2%,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7.9个百分点。 与此相对应的是,今年上半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1936小时,同比下降151小时,降幅同比扩大72小时。其中,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2158小时,同比下降217小时,降幅比2014年同期扩大191小时,与上年同期相比,共有27个省份火电利用小时同比下降。 虽然面临相对电力过剩,但新增装机规模同比增加,尤其火电仍保持较大在建规模。截至6月底,电源项目在建规模约17103亿千瓦,比上年同期增加2363万千瓦。其中,火电在建规模最大,为7686万千瓦,水电在建规模4380万千瓦,核电在建规模2737万千瓦,风电在建规模2187万千瓦。 根据各方面的信息,政府的审批权下放之后,各省份核准火电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据悉,已经获得核准的火电规模,超过1亿千瓦,等待审批的还有1亿千瓦。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能源结构持续恶化的情况已经十分明显。 电力产能过剩主要指火电,而非可再生能源发电 我国目前的电力结构主要以煤电为主,这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现实。但是,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看,这个现实必须立即着手加以改变。因此,我国面临着相当艰巨的能源结构调整任务,具体的调整方式就是把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发电的比重尽可能地降下来。在这种局面下,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无论是水电、风电还是光伏发电,都应该是多多益善。因此, 我国电力产能过剩主要是燃煤电厂数量巨大,绝不可能存在任何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过剩的问题。 2014年我国火电新增装机增长8.7%,是电力消费增长的两倍多。截至2014年底,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约9.2亿千瓦,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4706小时,如以较为正常的5500小时计算,全国火电机组过剩1.3亿千瓦,以更高效率的6000小时算,全国火电机组过剩超过2亿千瓦。 201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约为5.5万亿千瓦时,如果按照9.2亿千瓦装机、运行6000小时计算,我国的火电机组基本上可以包揽我国全部的用电需求,理论上已经挤占了所有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空间。 而由于电力产能的严重过剩,对于电网的调度负荷来说,相当于只有低谷,没有尖峰。无论任何时候,都有电厂等着被调度发电。在这种情况下,调峰填谷的抽水蓄能电站根本就用不上。所以,电网发展抽水蓄能电站的积极性一直也不高,最近几年以来尽管国家能源局积极倡导,但我国的抽水蓄能电站仍然发展得非常缓慢。很显然,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发展不起来的最重要原因,也是因为电力产能的严重过剩。 笔者认为,如果我国能减少2.5亿千瓦的火电装机,增加50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装机,那么我国的电力结构将会非常合理。 火电、核电机组主要担负基荷运行,大量的水电、抽水蓄能电站一方面为火电调峰,一方面还能保证风能、光伏的入网。不过,目前这一愿望根本就无法实现。大量的火电都在调峰运行,即便如此也解决不了水电弃水、风电弃风、光伏发电入网难的矛盾。直接的原因似乎是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没有跟上,电网的调峰能力不足,但最终的原因,还是由于火电机组的严重过剩。 总之,我国的火电装机目前至少过剩2亿千瓦。如果我们不肯承认火电产能严重过剩的现实,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那么我国当前的电力矛盾将难以解决。 简政放权与监管应同步到位 最近,有媒体刊发文章称,在大量减少审批后,政府要更多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切实把市场管住、管好。这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积极适应这一转变,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责,要明确“放”与“管”的边界,创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责任和权力同步下放、放活和监管同步到位。 有研究发现,电力能源问题构成一种不可能三角形(即安全、环保、经济不可能同时获得最优)。市场化的体制改革一般只能解决经济问题,而安全和环保的问题往往只能靠政府的政策调控,因此,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审批权下放,让市场来配置资源,对经济方面是有益的,但是对于安全和环保一定是有利有弊的。电力体制改革之后,由于企业的投资积极性高,我国的电源建设投资难的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从而也加强和保障了我国的用电安全性。但是,由于电力结构恶化,煤炭消耗量激增,环保问题更加突出,同时由于产能严重过剩,水电弃水、风电弃风、火电机组开机不足,经济效益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本来产能过剩的问题是最容易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来解决的。但目前,我国无法通过市场的手段消除过剩的产能。以往我国电力工业“上大压小”(编者注:即上大发电机组,关停小发电机组)的政策之所以能够得以实施,其动力不是消化落后产能,而是一种对企业规模扩张的变相刺激。 如何解决火电的过剩产能,是我国电力行业进入新常态之后,必须要解决的最大难题。笔者认为:即便关闭现有过剩产能的问题暂时还解决不了,是不是也应该遏制住火电建设规模不受控制地继续扩大?这个问题,看来市场自己是解决不了,只能靠政府想办法。 开发水电不仅为发电,也为更好地利用水资源 相对于电力的产能过剩,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我国的水电、风电发展得太快了。的确,从数量上看,我国的水电、风电都是全球第一。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国家还是以不到全球1/4的人口,消耗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煤炭。 2014年11月联合国发布报告称,在遏制气候变化问题上,要争取平均温度升幅不超过2摄氏度,至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须较当前减少40%至70%,到2100年接近零。否则,到21世纪末,气候变暖将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严重的、广泛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人类要想实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须较当前减少40%至70%,到2100年接近零”的目标,除了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恐怕没有别的出路。因此,从全球的角度看,只要我们人类还要消耗化石能源,排放温室气体,我们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就不存在任何过剩的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在风能开发上的投入,极大地维护了我国的国际形象。我国风能发电总量虽然已经达到全球第一,但是按占据电力能源的比重来计算,我国还赶不上美国,与一些欧洲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所以,我国在风电、光伏上的投入,以及对水电的支持态度不仅是应该的、必须的,也是我国履行国际责任的一种体现。 我国的水能开发利用程度还严重落后。由于有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存在,同样的河流、同样的水量,在我国能得到高于国外几倍的水能。截至2014年底,虽然中国水电装机超过3亿千瓦,年发电量超过万亿千瓦时,接近全球水电总量的30%,但中国的水电开发程度与世界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按照技术可开发的发电量计算,我国的水电开发程度仅为39%,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此外,中国已建的各种大坝有9万多座,数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但是,由于我国河流的坡降普遍很大,所能拦蓄的水量相对较少。因此,中国的水库蓄水量,与社会发展的正常需要还有着巨大的差距,我国还面临着繁重的水利设施,尤其是大型的蓄水水库的建设任务。 不久前,中国水资源专家、工程院院士王浩曾提到:“表示一个国家水库蓄水能力与河流径流量之比的库容系数,欧洲国家通常是0.9以上,美国是0.66,而我们中国目前还不足0.3。”库容系数低的直接后果,就是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矛盾的能力不足,导致水多、水少的矛盾同时存在,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交替出现。 中国的国土面积和水资源总量都与美国相近,但中国的水库蓄水能力,尤其是有效的水库可调节库容,还不足美国的一半。相对于中国的人口基数,中国与美国的人均水库库容更是差距巨大。由于水库蓄水能力上的差距,同样的洪水量在美国则能够被存在水库里,而到了中国则需要疲于奔命地排到海里,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洪涝灾害。美国目前的水电开发率约为70%左右,水资源开发率约为60%。所以,相对于中国,美国的水库往往能储存更多的洪水,抵御更大的干旱。如果未来中国水电开发程度能达到美国的程度,中国的水库蓄水能力也将会与美国接近,洪涝和干旱经常交替出现的水资源矛盾,也将在相当程度上得到解决。也就是说,中国的水电开发不仅要解决能源的问题,还要解决水资源的问题。也可以说,即使出于能源考虑已经不需要水电了,但中国还是要建设水库和大坝,否则,就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因此,从中国必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看,中国的水电必须要开发,而且需要尽快地开发。
3926 次阅读|2 个评论
低碳生活 节能环保 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写在第46个世界地球日!
rzwu0721 2015-4-22 16:45
2015年4月15日,本人有幸作为广西科学院科普宣传活动的一员,参与到本单位携手对口社区--南宁市望州东社区一起组织的消防安全及科普宣传的活动,我负责主讲一个讲座《低碳生活 节能环保 ,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对象是:南宁市华佳学校(贵族学校:设有幼儿园,小学部和高中部) 小学4年级 一个班的小朋友们。导入部分采用了两个视频:1.《美丽广西》剪接的部分,时常3分半,2.《环境污染》剪接的部分,时常6分半。每看一个视频之前,针对相应的视频提一些问题,让小朋友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观看视频,看完后,进行相应的提问。通过这些环节,让我了解到,这些小朋友家庭条件都不错,《美丽广西》视频中提到的个别地方,有部分小朋友都有去过。通过这两个视频形成强烈对比及反差,一步步引导小朋友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接着,再提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从而引入正题,也就是该节课的内容《低碳生活 节能环保 ,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接下来,是引导小朋友们 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小朋友们都很活跃,都表达了各自的想法,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让我印象深刻的是:1.有个小朋友跟我说,回去告诉他老爸以后要少开汽车;2.多种树,(我问为什么?)他说,可以吸收温室气体CO2,释放出氧气;3.科学技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即有利有弊),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保护好我们的地球。才小学4年级的小朋友啊,让我大吃一惊!!有些个头都很小的!!通过这些环节,一步步引导小朋友们从小树立低碳、节能、环保的意识!当然,有了这个意识之后,关键是要立即行动起来,最后跟小朋友们一起呼吁:低碳生活 节能减排 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 倡议或呼吁: 1.请节约用电(随手关灯,人走灯灭) 2.请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如洗衣水可以冲厕所等) 3.请使用节能灯(回去告诉爸爸妈妈等亲人或者朋友尽量使用),更亮更省电! 4.请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筷子杯子(外出旅游,可以带上自己的水杯,卫生又环保)! 5.请自备购物袋,减少使用塑料袋! 6.其他方式:走楼梯 也是低碳生活!也能锻炼身体! 另外还 跟小朋友们普及了: 世界水日:每年3月22日(一水多用) 世界地球日:每年4月22日 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 世界人口日:每年7月11日 世界粮食日:每年10月16日 等等,等等……让小朋友们自己平时通过报纸等途径了解还有哪些 世界XX日,比如世界人口日等等。 (印发了一些宣传资料给他们) 最后还介绍了 我们中心 做的一些工作,有关新能源方面,主要是生物质能源,如利用甘蔗糖蜜和甘蔗渣(甘蔗榨糖后的副产物)生产燃料乙醇等,稍微过了一下。 科普:世界地球日 写在第46个世界地球日! 而今天,2015年4月22日,是第4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地球日由来: 该活动最初在1970年的美国由盖洛德·尼尔森和 丹尼斯·海斯 发起,随后影响越来越大。活动宗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最初 地球 日 选择在 春分 节气 ,这一天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昼夜时长均相等,阳光可以同时照耀在 南极点 和 北极点 上,这代表了世界的平等,同时也象征着人类要抛开彼此间的争议和不同,和谐共存。传统上在很多国家都有庆祝 春分 节气 的传统。 活动起源 1969年 美国民主党 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在美国各 大学 举行演讲会,筹划在次年的4月22日组织以反对越战为主题的校园运动,但是在1969年 西雅图 召开的筹备会议上,活动的组织者之一, 哈佛大学 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提出将运动定位在于全美国的,以 环境保护 为主题的 草根 运动 。 1969年盖洛·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 大学 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 海斯 听到这个建议后,就设想在 剑桥市 举办一次环保的演讲会。于是,他前往首都 华盛顿 去会见了 尼尔森 。年轻的 海斯 谈了自己的设想,尼尔森 喜出望外 ,立即表示愿意任用海斯,甚至鼓动他暂时停止学业,专心从事环保运动。于是, 海斯 毅然办理了停学手续。不久,他就把 尼尔森 的构想扩大,办起了一个在美国各地展开的大规模的社区性活动。 他选定1970年4月22日(星期三)为第一个“ 地球 日”。就在那年的4月22日,美国各地大约有2000万人参加了游行示威和演讲会。 美国 的1970年正是个多事之秋,光纤织物被发明了出来,“ 阿波罗13号 ”的悲剧导致登月计划的失败,在 南卡罗来纳州 萨瓦那河附近一家核工厂发生泄露事故,当时的 美国 人,终日呼吸着豪华轿车的含铅尾气。工厂 肆无忌惮 地排放着浓烟和 污水 ,却从不担心会被起诉或者是受到舆论的谴责。“环保人士” 凤毛麟角 ,他们只是列在 字典 里的单词,却很少能够被人所重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首次“ 地球 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鉴于公众对 环境保护 的关心, 美国国会 在“ 地球 日”这一天休会,近40名参众议员分别在当地集会上讲话。伦特·杜贝斯、保罗·埃利希以及 拉尔夫·纳德 等美国的名流发表了演讲,阐明集会的重要意义。25万人聚集在 华盛顿 特区,10万人向纽约市 第五大街 进军,支持这次活动。 据统计,这一天全美有2000多万人、1万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个社区以及各大 团体 参加了“ 地球 日”活动。人们举行集会、游行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高举着受污染的 地球 模型、巨幅画和图表,高呼口号,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1970年的首次“ 地球 日”活动声势浩大,被誉为二战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社会活动。这次活动标志着美国环保运动的崛起,并促使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 活动意义 1970年4月22日的“ 地球 日”活动,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 环境保护 运动。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它推动了西方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如美国就相继出台了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和濒危动物保护法等法规;1970年的 地球 日还促成了美国国家环保局的成立,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 斯德哥尔摩 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世界 环境保护 事业的发展。1973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的成立,国际性环境组织—— 绿色和平组织 的创建,以及保护环境的政府机构和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增加,“ 地球 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地球 日”也就成为了全球性的活动。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发生的第一届 地球 日活动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性 环境保护 运动,这次运动催化了人类现代 环境保护 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已开发国家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并且直接催生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而1970年活动的组织者 丹尼斯·海斯 也被人们称为 地球 日之父。 这次运动的成功使得在每年4月22日组织环保活动成为一种惯例,在美国 地球 日这个名号也随之从 春分日 移动到了4月22日,地球日的主题也转而更加趋向于 环境保护 。 活动推广 由于 环境保护 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 1990年 第二十届 地球 日活动的组织者希望将这一美国国内的运动向世界范围扩展,为此他们致函 中国 、 美国 、 英国 三国领导人和 联合国秘书长 ,呼吁他们采取措施,举行会晤缔结关于环境保护议题的多边协议,协力扭转 环境恶化 的趋势;同时地球日的组织者还呼吁全世界愿意致力环境保护的政府在1990年4月22日各自动员国民开展环境保护运动。 地球 日活动组织者的倡议得到了 亚洲 、 非洲 、 美洲 、 欧洲 许多国家和众多国际性组织的响应,最终在 1990年 4月22日全世界有来自140多个国家的逾2亿人参与了地球日的活动,参与 团体 举办座谈会、游行、文化表演、清洁环境等活动来倡导“地球日”精神,并进一步向政府施压,期盼引发更多关注与政策的制定;从此以后世界地球日成为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建立网络 20世纪90年代,“ 地球 日”的发起人创立了“地球日网络”组织,将全世界环保主义者联合起来推动“地球日”活动的开展。 地球 是人类的共同 家园 ,但人类的活动却对地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 湿地 等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不可再生能源 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能源燃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 全球气候变暖 ,由此引发的极地冰盖融化、 海平面上升 等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保护 地球 资源环境、寻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倡导 人类社会 经济发展向可持续模式转变。该计划呼吁 公众 维护三条核心原则:消除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无碳”的 未来 ;承诺个人消费习惯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合;建立“绿色经济”,通过为贫困人群创造“绿色岗位”使其脱贫,并将全球 教育体系 转变为环保型。 日期确认 2009年4月22日,第63届 联合国大会 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将今后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 地球 日” 。 这份决议由 玻利维亚 起草,得到了50多个国家的联署支持。决议说, 地球 及其 生态系统 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今后和未来要在 经济 、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需求之间实现平衡,必须与自然界和地球和谐共处。 决议呼吁各国政府、国际和地区组织、社会 团体 以及 非政府组织 等有关各方以适当的方式庆祝“世界 地球 日”,提高人类对保护地球及其 生态环境 的意识。 玻利维亚总统 莫拉莱斯 在会议上发表讲话说,在《 世界人权宣言 》通过60年后, 地球 母亲的权利也终于得到了承认。他呼吁 联合国会员国 考虑制订《地球权利宣言》,以确保地球和所有生物之间的和谐共处。 联大主席布罗克曼说,人类不拥有 地球 ,而是属于地球。他说,通过设立“世界 地球 日”,联合国呼吁各国重视人类和地球的福祉,把爱护地球和保护日渐稀少的自然资源作为共同的责任。 相关人物 相关 “ 地球 日之父”丹尼斯·海斯生长在美国 华盛顿州 环境幽美的 哥伦比亚 河峡谷,他从小养成爱好大自然的个性。到了 大学 时代,他虽然读的是法律,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环境问题的关心。 第一个“ 地球 日”活动之后,被称为“地球日之父”的 海斯 先后到史密森尼恩研究所和伊利诺州政府任职,研究制定有关能源方面的政策。以后又得到美国当时的能源部长 施莱辛格 的赞赏,担任了由能源部经办的太阳能研究所的所长。 海斯 一直从事环保活动,1990年,他同朋友们一起讨论筹办纪念 地球 日20周年的活动。他的倡议很快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联合国的支持。 鉴于 丹尼斯·海斯 在环保事业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他曾荣获Sierra Club、联邦野生动物协会、美国慈善协会、美国太阳能协会、远离战争组织和Interfaith Centerfor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的最高荣誉奖项。 丹尼斯·海斯 还荣获了1978年度,35岁以下 杰弗逊 最佳社会服务奖,还曾被形象 杂志 (Look Magazine)评为20世纪100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人之一,并被国家奥杜邦协会评为100个最杰出的环保人士之一。在2000年又被著名的 时代周刊 (Time Magazine)提名为100个“ 地球 英雄”之一。 活动影响 生态环境 1990年 4月22日这天,全世界有数亿人身穿蓝绿两色服装参加了“地球日”活动。他们为纪念“ 地球 日”20周年,开展了捡拾废纸和塑料袋、严禁 随地 倒垃圾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提醒人们重视保护 地球环境 ,制止生态恶化,使每一位地球居民都为悍卫地球环境、改善地球环境作出贡献。身穿蓝绿两色服装是表示为捍卫 地球 环境而行动的决心。 活动效果 “ 地球 日”这天,美国全国大约有1亿人把汽车放在家里不用,以防汽车排放出来的废气和其他有害的排放物散发到空气中去。在中国,当时的 李鹏 总理在4月21日通过电视发表了环境问题讲话, 中央电视台 还播放了“ 只有一个地球 ”的专题报道。从此,中国每年都进行“ 地球 日”的纪念宣传活动。 2000年2月末, 海斯 接受中国的邀请,来中国参加了“中国2000年‘ 地球 日’中国行动”启动仪式。 在20世纪90年代末,盖洛·尼尔森和布鲁司·安德森(太阳能建筑师、作家、 新罕布什尔州 “ 地球 日”组织者)共同为把“地球日”办成一个年度性、高水准的活动,创办了“美国地球日”组织。“ 地球 日”网页于1995年开通。1999年“美国 地球 日”组织更名为“地球日网络”,成为一个面向全世界、推动每年“地球日”国际活动的组织。2000年的“ 地球 日”,又是由盖洛·尼尔森和 丹尼斯·海斯 领导,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在1970年“地球日”的基础上,加入了全球性的公众运动,并充分利用了网络这一新兴的信息手段,把各国人民的智慧和热情都聚集在了一起。在盖洛·尼尔森、 丹尼斯·海斯 和其战友们的努力下,今天的“ 地球 日”已真正成为全地球的 节日 ,提醒着人类保护地球、善待地球。 活动主题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 世界地球日 活动。 世界地球日没有国际统一的特定主题,它的总主题始终是“只有一个地球”;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目前最主要的活动是由中国地质学会、 国土资源部 组织的纪念活动。每年中国纪念”世界地球日”,都要确定一个主题。    2015年地球日活动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2014年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空间 2013年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 共建美丽中国 2012年 珍惜 地球 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找矿突破,保障科学发展 2011年 珍惜 地球 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2010年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2009年 绿色世纪(Green Generation) 2008年 善待 地球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007年 善待 地球 ——从节约资源做起 2006年 善待 地球 ——珍惜资源,持续发展 2005年 善待 地球 ——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2004年 善待 地球 ,科学发展 2003年 善待 地球 ,保护环境 2002年 让 地球 充满生机 2001年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0年 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1999年 拯救 地球 ,就是拯救未来! 1998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7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6年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5年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4年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3年 贫穷与环境——摆脱 恶性循环 1992年 只有一个地球——一齐关心,共同分享 1991年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0年儿童与环境 1989年 警惕, 全球变暖 ! 1988年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7年 环境与居住 1986年 环境与和平 1985年 青年、人口、环境 1984年 沙漠化 1983年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2年 纪念 斯德哥尔摩 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1年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0年 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 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8年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7年 关注 臭氧层 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5年 人类居住 1974年 只有一个地球 活动标识 地球之旗 世界地球日标志 地球照片《 蓝色弹珠 》,放置在深 蓝色 的背景上,它是由约翰·麦克尼尔于 1969年 为首届地球日活动设计的,这面旗帜是 环境保护 运动的象征。 活动标志 世界 地球 日的标志是 白色 背景上 绿色 的 希腊字母 Θ 。 PS:有关科普当天的活动,包括内容和图片,本人正在进行整理,有空不断更新补上。呼吁大家帮宣传,谢谢大家!! 活动当天的报道,见: 广西科学院开展“党员进社区”科普活动 2015-04-25 来源:广西科学院党群处 按照区直机关工委的统一部署,我院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的联系单位为南宁市望州东社区。 2014 年下半年,我院组织在职党员 110 名到社区开展报到工作,捐款 1 万多元,满足社区微心愿 131 个,受到了社区干部群众的欢迎。 2015 年 4 月 15 日,我院发挥单位优势,结合社区实际开展了一次校园科普活动,活动以“保护环境、清洁能源”为主题,在望州东社区华佳学校举行,总共派出科技人员 20 多人,近 900 多名师生参加了活动。 本次科普活动展出新能源、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食用菌菇等科普宣传图文彩板 30 张,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巨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缅甸陆龟、大蚕蛾和蝴蝶等栩栩如生的生物标本 20 余件。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吴仁智还举办了“低碳环保 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的科普知识讲座并与师生们热烈互动。 这次活动引起师生们极大兴趣,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创新意识、提高科技知识素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科研人员在向师生们讲解各种标本 科研人员在向同学们讲解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知识 科研人员在向学生们讲解海洋资源方面的知识 科研人员在向学生们讲解保护野生动物的知识 科研人员在向师生们讲解3D打印机技术 链接: http://www.gxas.cn/Gxas/news.aspx?id=3094 附广西科学院科普园地网站: http://www.gxas.cn/Gxas/technologyfield.aspx 欢迎 各位老师 提出宝贵建议,非常感谢!
个人分类: 科普|19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2015年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形势展望
redtree 2015-1-3 11:05
2015年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形势展望 作者: 陈欢欢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30 9:54:40 ■本报记者 陈欢欢 2015年1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将正式施行,工业领域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但是,工业领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仍然难以化解,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基础仍然薄弱,工业结构重化趋势仍未逆转,如何提升企业节能减排动力成为一大课题。 近日,赛迪智库发布《2015年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形势展望》,指出2014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增速回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较快,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几无悬念。展望2015年,在工业经济增长“新常态”下,节能减排压力有所缓解,“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有望完成。赛迪智库同时提出了严格新项目能评环评、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研究制定分区域分行业的节能减排政策等建议。 “十二五”工业节能减排目标有望完成 赛迪智库工业节能和环保研究所副所长李博洋指出:进入2015年,在工业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下,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压力有所缓解,“十二五”工业节能减排目标有望完成。 首先,支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发展条件和潜力比较大,各方对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基本形成共识,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时,通常不会出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反弹的情况。其次,“十二五”前四年工业节能目标任务的超额完成,将大幅缓解2015年工业节能减排压力。 据悉,“十二五”前三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5%左右,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71%;2014年前三季度,工业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呈稳中有降的态势,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逐步扩大,说明工业能源生产力逐步提高,完成年度下降4.5%的目标任务几无悬念。 第三,国家将对《大气十条》等实施情况开展考核,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将在2015年继续保持下降态势。从环保部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看,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保持下降态势,氮氧化物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了约5.8%,为2015年完成减排任务奠定了较好基础。 最后,李博洋指出,“新环保法”将“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修改为“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彻底改变了环境保护面对经济发展的从属地位,环境保护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同时,也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将逐步把环境保护工作推上常态化、法制化轨道。 “随着环保执法逐步到位,工业领域污染物减排压力将大幅增加。”李博洋说。 工业结构重化导致能源消费总量难控 从2014年数据来看,1~10月,四大行业中,除钢铁外,化工、建材、有色三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快于工业7.7%的增速。从用电情况看,重工业用电量增速仍然高于轻工业。 李博洋分析指出,2015年,重工业发展速度仍可能快于轻工业,工业结构重化将导致工业能源消费占比保持高位,工业领域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难度加大。 同时,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依然严重,特别是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尤为突出,产能利用率仅为70%左右,导致行业利润和产品价格大幅下滑,螺纹钢跌到每吨3000元以下,出现“一斤钢材不如一斤白菜价格”的现象。 李博洋指出,利润不足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不高,从统计局发布情况看,建材、钢铁、有色等行业2013年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0.63%,低于工业0.8%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推断,2015年,产能过剩仍将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投入意愿和能力产生较大抑制力。” 此外,西部地区节能减排现状和总体进度堪忧,2015年节能减排压力巨大。根据《各地区2014年前三季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海南、青海、新疆、福建等4个地区预警等级为一级,陕西、宁夏等两个地区预警等级为二级。同时,西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能源消费增长“西快东慢”的格局不会改变。 2015年对策建议 面对工业结构重化短时间内难以快速调整的局面,赛迪智库建议严格新项目能评环评,降低重化工业比重。 一是加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力度,力争2015年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7%和8%左右;二是严格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提高项目的节能环保准入门槛;三是加快修订“两高”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提高标准的限定值及准入值;四是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产品出口,完善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禁止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类产品加工贸易。 另外,赛迪智库建议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研究制定不同行业节能减排差异化政策;充分考虑东部、中部与西部的地区差异,在淘汰落后产能、新上项目能评、环评以及节能减排技改资金安排等方面,研究制定区域工业节能减排差异化政策;充分考虑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差异,在节能减排服务、绿色采购、绿色信贷等方面研究制定企业节能减排差异化政策。 在整体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前提下,李博洋认为,当前工业领域缺乏“新常态”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谋划。他建议加强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研究和制订,及早部署、统筹规划,研究提出“十三五”期间以及到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路线图。 《中国科学报》 (2014-12-30 第6版 能源)
个人分类: 能源信息|1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5年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形势展望
redtree 2014-12-31 23:18
2015年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形势展望 作者: 陈欢欢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30 9:54:40 ■本报记者 陈欢欢 2015年1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将正式施行,工业领域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但是,工业领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仍然难以化解,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基础仍然薄弱,工业结构重化趋势仍未逆转,如何提升企业节能减排动力成为一大课题。 近日,赛迪智库发布《2015年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形势展望》,指出2014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增速回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较快,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几无悬念。展望2015年,在工业经济增长“新常态”下,节能减排压力有所缓解,“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有望完成。赛迪智库同时提出了严格新项目能评环评、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研究制定分区域分行业的节能减排政策等建议。 “十二五”工业节能减排目标有望完成 赛迪智库工业节能和环保研究所副所长李博洋指出:进入2015年,在工业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下,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压力有所缓解,“十二五”工业节能减排目标有望完成。 首先,支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发展条件和潜力比较大,各方对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基本形成共识,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时,通常不会出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反弹的情况。其次,“十二五”前四年工业节能目标任务的超额完成,将大幅缓解2015年工业节能减排压力。 据悉,“十二五”前三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5%左右,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71%;2014年前三季度,工业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呈稳中有降的态势,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逐步扩大,说明工业能源生产力逐步提高,完成年度下降4.5%的目标任务几无悬念。 第三,国家将对《大气十条》等实施情况开展考核,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将在2015年继续保持下降态势。从环保部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看,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保持下降态势,氮氧化物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了约5.8%,为2015年完成减排任务奠定了较好基础。 最后,李博洋指出,“新环保法”将“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修改为“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彻底改变了环境保护面对经济发展的从属地位,环境保护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同时,也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将逐步把环境保护工作推上常态化、法制化轨道。 “随着环保执法逐步到位,工业领域污染物减排压力将大幅增加。”李博洋说。 工业结构重化导致能源消费总量难控 从2014年数据来看,1~10月,四大行业中,除钢铁外,化工、建材、有色三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快于工业7.7%的增速。从用电情况看,重工业用电量增速仍然高于轻工业。 李博洋分析指出,2015年,重工业发展速度仍可能快于轻工业,工业结构重化将导致工业能源消费占比保持高位,工业领域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难度加大。 同时,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依然严重,特别是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尤为突出,产能利用率仅为70%左右,导致行业利润和产品价格大幅下滑,螺纹钢跌到每吨3000元以下,出现“一斤钢材不如一斤白菜价格”的现象。 李博洋指出,利润不足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不高,从统计局发布情况看,建材、钢铁、有色等行业2013年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0.63%,低于工业0.8%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推断,2015年,产能过剩仍将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投入意愿和能力产生较大抑制力。” 此外,西部地区节能减排现状和总体进度堪忧,2015年节能减排压力巨大。根据《各地区2014年前三季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海南、青海、新疆、福建等4个地区预警等级为一级,陕西、宁夏等两个地区预警等级为二级。同时,西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能源消费增长“西快东慢”的格局不会改变。 2015年对策建议 面对工业结构重化短时间内难以快速调整的局面,赛迪智库建议严格新项目能评环评,降低重化工业比重。 一是加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力度,力争2015年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7%和8%左右;二是严格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提高项目的节能环保准入门槛;三是加快修订“两高”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提高标准的限定值及准入值;四是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产品出口,完善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禁止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类产品加工贸易。 另外,赛迪智库建议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研究制定不同行业节能减排差异化政策;充分考虑东部、中部与西部的地区差异,在淘汰落后产能、新上项目能评、环评以及节能减排技改资金安排等方面,研究制定区域工业节能减排差异化政策;充分考虑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差异,在节能减排服务、绿色采购、绿色信贷等方面研究制定企业节能减排差异化政策。 在整体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前提下,李博洋认为,当前工业领域缺乏“新常态”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谋划。他建议加强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研究和制订,及早部署、统筹规划,研究提出“十三五”期间以及到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路线图。 《中国科学报》 (2014-12-30 第6版 能源)
个人分类: 能源信息|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想发好文章要避开“中国伦理学”和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学者
wya 2014-11-18 07:41
博主注: 看完了才弄清楚,所谓的中国伦理学就是让中国牺牲经济发展,而为世界降低两度温度!好崇高的思想境界!怪不得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学者阻止发表该思想的文章! 评论备份: 谢谢您的提醒!岳老师不做经济学模型,是我自愿看的,与他无关,也烦请您在删除了困境中帮助您的诸位中科院院士、领导姓名之后,也不要总是问候人家老师!俺早已毕业不在中科院,导师也并非只有您认识的这一个。认真拜读了该文章,您提出的“中国伦理学”是否指让中国牺牲一点经济发展速度,而为世界降低两度温度,保护全球气候?“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学者”是反对您的这个思路?还是反对您的模型? 希望回归纯学术讨论为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11-844166.html 简单的一句话, 2030 年实现碳排放峰值,中国是为人类做了牺牲的,...我们的计算模拟表明,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是必须实现的。 ... 然而,我们发现,技术预测的一些参数任意性大。例如某些预测的增加碳汇能力,实际上是占用了大部分耕地才可能实现的。中国和世界人民首先要吃饭呀。进而发现调整参数可以将峰值调整到任何你所希望的年份。特别是 2008 年的经济危机警示我们,只考虑技术趋势,不考虑经济增长本身的规律是危险的。因此,我们开展了研究在平稳增长轨道上碳排放峰值模型的研究。模型完成以后,我们得到中国碳减排,必须多途径努力的结论。什么叫平稳增长,就是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发生经济危机。平稳增长,这是人类碳减排的基本约束。这样做,行军艰难,但是胜利在望。 2030 年 左右这个峰值时间,第一次由我指导的研究生在这个平稳增长模型基础上计算完成。实际过程是这样的, 2008 年研究生朱永彬、刘昌新发现,峰值时间将在 2034 年实现,这样将能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又能对气候保护做出合适的贡献。这篇文章 2008 年投稿出去, 2009 年初就在《地理学报》发表了, 不过有人在某个网站匿名攻击说,为什么要用“平稳增长的花架子 ” ,用参数调整就行。这反映了给你有一些研究碳排放问题的不懂起码的经济学常识。 中国碳减排必须保证平稳增长。 ...有人问,为什么不拿到国外发表?因为我想,关于中国发展政策的需要,首先要让中国人知道 。结果学生吃了亏,评审一些个东西,总有人说,我们发表的文章刊物 SCI 的影响因子低了。影响毕业。中国的科技政策,有些太要面子了。 进一步的我们探讨了经济结构进化降低碳排放的理论模型,我发展了一个进化经济学模型,由刘昌新、顾高翔、龚轶完成了这个基于进化经济学模型的可计算,这个可计算模型发现, 在技术进步的推进下,我们的碳排放高峰还可以提前两年。这就是我们提出 2030 年左右可以实现碳排放峰值的根据。 这就告诉我们,我国要 2030 年实现碳排放高峰,需要在产业结构改进和增加碳汇方面,双重努力。改变产业结构,可能会令某些企业家、地方政府利益受损,就想美国参议院那些人。 可是,不这样做,全球升温就会过快。 在最近的两年中,石莹,邓吉祥、黄蕊同学研究了是否可以更早提前碳高峰的问题。特别是能源替代的效果,计算发现如果碳峰值提前到 2028 前,无论是依靠能源替代还是依靠技术进步都会破坏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 。所以 2028 年是一个最早的阈值。我一再强调这一点。这样引起了一些速胜论者的不满。结果他们投出去的稿件(这回是因子加大 SCI 的了),期刊开始接受后,又在最后阶段遭到的反对。反对者感觉到是某些“与国际接轨 ” 的中国学者。 我在有次会上骂了娘,我说再早实现高峰就没饭吃, 1959 年我家饿死了 3 个人。我妻子当场反对我 : 你家就饿死你弟弟,你夸大。我说我的二奶奶和他儿子不算?驳斥了她。我妻子研究低碳发展,我理解他们的好心,理解国外对中国的期望。可是我们也希望看到中国有 14 亿人,我们需要反贫困。 更进一步,我和刘昌新,顾高翔先后建立了两个全球碳排放模型,建立两个独立模型是为了防止一个错误了,就祸害了。模型基于不同经济学观点,但是两个模型都发现,在保证平稳增长条件下,中国最可能在 2034 年实现碳高峰, 如果把中国的碳峰值提前到 2027 年,将会对世界经济带来灾难,因为它可能破坏全球经济的一般均衡 。我们 还同时模拟得到了即保证全球经济平稳增长,又能保证全球温度不超过 2 度的全球减排方案。这个减排方案中,中国、美国也不能被要求减排的过快。最好的选择是美国 2050 年比 2005 年减少 25%-28% 的碳排放,中国争取 2030 控制住碳排放增长。我的另外一个学生,中国石油大学的朱潜艇,研究了为实现这个目标碳交易的问题。我的一个私淑弟子王 ** ,研究了碳埋藏的风险,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这次中美联合声明提到了类似的结论。说明美国学者也可能得到类似的结果。年初我们的成果,在我的长期合作伙伴姜克雋教授主持的一个在国际会议上做过发表,当时美国学者、德国学者和荷兰学者都分别和我们做过讨论。其中一部分结论, 在潘家华教授邀请下在 2014 年新创刊的中文杂志《城市与环境》中已经发表。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关于 2030 年实现碳高峰的论证是严谨的,是多方面论证的结果。 只要我们保持目前的技术进步速度,经济上、政治上不折腾,我们是一定都能实现的。这个实现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平稳增长, 中国在做出一些牺牲后,把碳排放高峰时间可以提前了 4 年。 后来,参考两位美国的权威学者的做法,进一步考虑碳税的作用。最近,黄蕊跟刘昌新研究, 模拟证明同时增收碳税硫税,碳排放高峰时间还可以有所提前,但这意味着较多的经济损失 。所以说这个目前的“ 2030 ”年,在中国意味着,艰难的行军。 特别要说的是,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下,是会实现碳排放峰值,也就是碳排放会不会持续增,用学术的话说,中国,美国的碳排放趋势满足库兹涅兹曲线,这需要理论证明。我和我的学生何琼,于洪洋完成了在技术进步下库兹涅兹曲线存在的严谨数学证明。我们在最近的国际北美区域科学会上,由于洪洋报告了这一成果,博士生吴乐英还报告了在一个省如何控制碳排放的问题。有人问她,为什么你们不考虑征收碳税?她回答:我有机会问一问,我是一个学生; 其实我猜,她师姐强调征收环境税的文章被国内某期刊退稿了,因为大多数国内专家,是买的得起汽车 的 ;学生首先要考虑毕业 问题。 总之,中国实现 2030 年碳高峰是有理论保证的, 不是靠某些人认为的那样,调整model 技术参数就能实现, 而是必须依靠增汇,改变产业结构和税收调节等。顺便说一句,我、吴静和研究生韩钰最近的研究发现,中美在碳排放问题上利益一致性高,减排对我们这些中纬度国家意义积极。所以中、美、印度最需要合作。 这些成果的技术细节,由于还没有完全发表,不便细说, 不然又有人说某些发现,是他们家祖传的了。 我和朱永彬,刘晓,王丽娟 2013 出版的一本专著,叫《中国碳排放问题》论述了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与。他们实在单位,有人说,他们不是第一作者,不算成果。这些单位真不怎么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主要成果是大家共同研究的结果。例如,我就不相信,只有我们才发现了中国适合控制碳排放高峰在 2030 年左右,只不过我们提出比较早,比较坚持。 2030 ,连我妻子都反对我,她研究低碳发展路线,她有她的观点,保护环境,心里急呀。我是个葩耳朵,我只能对她说,论证已经公开,可以检验,可以反驳我。反驳不了,你嫉妒可以骂我嘛。亲爱的。 这里,我要顺便感谢支持我启动这项研究并信任我的几位院领导,因为他们分别提出、建议和安排我完成这个项目。之所以要感谢他们是因为当时我们课题组自发研究这个问题,已经陷入了经费困境, 天上掉下来这笔经费, 研究继续了。现在我们还要特别感谢 2011 年支持我们更深入研究的 973 项目顾问专家,他们像老师监督学生一样,监督了我是否努力,并且帮助我们解决一些节外生枝的困难,另外一位从质疑监督不断促进我们改进成果的中科院领导人,我也真心谢。顺便说一句, 973 项目的专家监督制度很好,监督很有必要。没有这种监督就不能有效的保证围绕国家需求进行,所以要感谢他们。当然,这个结论的得出还有我们项目组的不断讨论和争论。还要感谢我师弟吴必虎教授,他的企业在我的学生因为研究这个问题,耽误了 SCI 论文提前发布时,要了我的学生,给了他们饭碗。3年困难时期, 有个中年人唱着“莲花落”到我家要饭,奶奶把我家仅有的半锅菜叶给了他一碗。奶奶说,谁都有个落难的时候,要互相帮助。我想在全球碳排放问题上,要同舟共济,万物各得其生为和。这是我与我学生刘筱、刘昌新、田园最近在《中国科学》中文版发布的一篇文章的主旨。因为是基于中国伦理学的,是“文科“文章,因故未能发表在英文版上。 我要负责任地对公众说,我们的研究证明,我国在 2030 年左右把碳排放趋势降下来,经济增长路线可以是平稳的,虽然我们要付出降低经济增长率、征收环境税等代价,中国对全球气候保护的实现,正在做出新的贡献。 我想对公众说,我国 2030 年把碳排放峰值降下来就一个字,值。 快照: 2030 ,将是一条泥泞道路上的行军 新近中美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郑重承诺 2030 年左右实现碳排放不再增加,即实现碳排放峰值。美国到 2050 年则在 2005 年基础上减排 25% 左右。社会上一些人对 2030 年实现碳排放峰值心存忧虑,担心对我国经济冲击很大;有记者致电问我,因为我在国外,电话费吃不消,不接,见谅。另一方面,这几天我正在参与国际会议,国际上也有人不理解,认为中国行动晚了,美国吃了亏,报上看,美国参议院就有人这样想。由于我们课题组最早提出了 2030 这个结论,并且向中央上报了我们的成果。因此,我有必要对它实现的可能性进行陈述。简单的一句话, 2030 年实现碳排放峰值,中国是为人类做了牺牲的,我们将面临着一条泥泞的道路,或者用美国的话说,是艰难的行程。另一方面,中美这样的联合减排,也是经济上合作优化的。我们的计算模拟表明,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是必须实现的。 学术问题较难解说,我就讲故事吧: 2007 年按照中科院的布局,我授命研究碳排放峰值问题,开始当然用经典的统计方法做了趋势拟合,后来我的助手薛俊波举出反例,证明这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不正确的。这就说明,用统计外推的方法预测排放量,指导减排,政策上回大错特错。接着,我和助手吴静采用技术预测的方法外推,得到了 2024 年左右可以实现排放量下降,然而,我们发现,技术预测的一些参数任意性大。例如某些预测的增加碳汇能力,实际上是占用了大部分耕地才可能实现的。中国和世界人民首先要吃饭呀。进而发现调整参数可以将峰值调整到任何你所希望的年份。特别是 2008 年的经济危机警示我们,只考虑技术趋势,不考虑经济增长本身的规律是危险的。因此,我们开展了研究在平稳增长轨道上碳排放峰值模型的研究。模型完成以后,我们得到中国碳减排,必须多途径努力的结论。什么叫平稳增长,就是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发生经济危机。平稳增长,这是人类碳减排的基本约束。这样做,行军艰难,但是胜利在望。 2030 年 左右这个峰值时间,第一次由我指导的研究生在这个平稳增长模型基础上计算完成。实际过程是这样的, 2008 年研究生朱永彬、刘昌新发现,峰值时间将在 2034 年实现,这样将能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又能对气候保护做出合适的贡献。这篇文章 2008 年投稿出去, 2009 年初就在《地理学报》发表了,不过有人在某个网站匿名攻击说,为什么要用“平稳增长的花架子 ” ,用参数调整就行。这反映了给你有一些研究碳排放问题的不懂起码的经济学常识。中国碳减排必须保证平稳增长。 接下来,我们探讨改进技术途径,研究生马晓哲计算表明,在考虑我国森林资源情况下,发挥中国碳汇的贡献,保护好森林,不要买国外碳配额(即别人出点钱,把我们的减排效果算给别人), 2032 年就可以实现碳排放的峰值,部分成果发布在《科学通报》。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同时发表的还有美国碳排放趋势的估计。朱永彬,刘晓等参加了这项工作。这就给出了一条我国降低碳排放峰值的高峰的道路,有证明了由于我国地少人多,依靠碳汇不可能大规模降低碳排放。有人问,为什么不拿到国外发表?因为我想,关于中国发展政策的需要,首先要让中国人知道。结果学生吃了亏,评审一些个东西,总有人说,我们发表的文章刊物 SCI 的影响因子低了。影响毕业。中国的科技政策,有些太要面子了。 进一步的我们探讨了经济结构进化降低碳排放的理论模型,我发展了一个进化经济学模型,由刘昌新、顾高翔、龚轶完成了这个基于进化经济学模型的可计算,这个可计算模型发现,在技术进步的推进下,我们的碳排放高峰还可以提前两年。这就是我们提出 2030 年左右可以实现碳排放峰值的根据。这就告诉我们,我国要 2030 年实现碳排放高峰,需要在产业结构改进和增加碳汇方面,双重努力。改变产业结构,可能会令某些企业家、地方政府利益受损,就想美国参议院那些人。可是,不这样做,全球升温就会过快。 在最近的两年中,石莹,邓吉祥、黄蕊同学研究了是否可以更早提前碳高峰的问题。特别是能源替代的效果,计算发现如果碳峰值提前到 2028 前,无论是依靠能源替代还是依靠技术进步都会破坏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所以 2028 年是一个最早的阈值。我一再强调这一点。这样引起了一些速胜论者的不满。结果他们投出去的稿件(这回是因子加大 SCI 的了),期刊开始接受后,又在最后阶段遭到的反对。反对者感觉到是某些“与国际接轨 ” 的中国学者。我在有次会上骂了娘,我说再早实现高峰就没饭吃, 1959 年我家饿死了 3 个人。我妻子当场反对我 : 你家就饿死你弟弟,你夸大。我说我的二奶奶和他儿子不算?驳斥了她。我妻子研究低碳发展,我理解他们的好心,理解国外对中国的期望。可是我们也希望看到中国有 14 亿人,我们需要反贫困。 更进一步,我和刘昌新,顾高翔先后建立了两个全球碳排放模型,建立两个独立模型是为了防止一个错误了,就祸害了。模型基于不同经济学观点,但是两个模型都发现,在保证平稳增长条件下,中国最可能在 2034 年实现碳高峰,如果把中国的碳峰值提前到 2027 年,将会对世界经济带来灾难,因为它可能破坏全球经济的一般均衡。我们 还同时模拟得到了即保证全球经济平稳增长,又能保证全球温度不超过 2 度的全球减排方案。这个减排方案中,中国、美国也不能被要求减排的过快。最好的选择是美国 2050 年比 2005 年减少 25%-28% 的碳排放,中国争取 2030 控制住碳排放增长。我的另外一个学生,中国石油大学的朱潜艇,研究了为实现这个目标碳交易的问题。我的一个私淑弟子王 ** ,研究了碳埋藏的风险,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这次中美联合声明提到了类似的结论。说明美国学者也可能得到类似的结果。年初我们的成果,在我的长期合作伙伴姜克雋教授主持的一个在国际会议上做过发表,当时美国学者、德国学者和荷兰学者都分别和我们做过讨论。其中一部分结论,在潘家华教授邀请下在 2014 年新创刊的中文杂志《城市与环境》中已经发表。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关于 2030 年实现碳高峰的论证是严谨的,是多方面论证的结果。只要我们保持目前的技术进步速度,经济上、政治上不折腾,我们是一定都能实现的。这个实现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平稳增长,中国在做出一些牺牲后,把碳排放高峰时间可以提前了 4 年。后来,参考两位美国的权威学者的做法,进一步考虑碳税的作用。最近,黄蕊跟刘昌新研究,模拟证明同时增收碳税硫税,碳排放高峰时间还可以有所提前,但这意味着较多的经济损失。所以说这个目前的“ 2030 ”年,在中国意味着,艰难的行军。 特别要说的是,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下,是会实现碳排放峰值,也就是碳排放会不会持续增,用学术的话说,中国,美国的碳排放趋势满足库兹涅兹曲线,这需要理论证明。我和我的学生何琼,于洪洋完成了在技术进步下库兹涅兹曲线存在的严谨数学证明。我们在最近的国际北美区域科学会上,由于洪洋报告了这一成果,博士生吴乐英还报告了在一个省如何控制碳排放的问题。有人问她,为什么你们不考虑征收碳税?她回答:我有机会问一问,我是一个学生;其实我猜,她师姐强调征收环境税的文章被国内某期刊退稿了,因为大多数国内专家,是买的得起汽车的;学生首先要考虑毕业 问题。 总之,中国实现 2030 年碳高峰是有理论保证的,不是靠某些人认为的那样,调整model 技术参数就能实现,而是必须依靠增汇,改变产业结构和税收调节等。顺便说一句,我、吴静和研究生韩钰最近的研究发现,中美在碳排放问题上利益一致性高,减排对我们这些中纬度国家意义积极。所以中、美、印度最需要合作。 这些成果的技术细节,由于还没有完全发表,不便细说,不然又有人说某些发现,是他们家祖传的了。我和朱永彬,刘晓,王丽娟 2013 出版的一本专著,叫《中国碳排放问题》论述了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与。他们实在单位,有人说,他们不是第一作者,不算成果。这些单位真不怎么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主要成果是大家共同研究的结果。例如,我就不相信,只有我们才发现了中国适合控制碳排放高峰在 2030 年左右,只不过我们提出比较早,比较坚持。 2030 ,连我妻子都反对我,她研究低碳发展路线,她有她的观点,保护环境,心里急呀。我是个葩耳朵,我只能对她说,论证已经公开,可以检验,可以反驳我。反驳不了,你嫉妒可以骂我嘛。亲爱的。 这里,我要顺便感谢支持我启动这项研究的白春礼院士,方新(发展中国家)院士,傅伯杰院士, 因为他们分别提出,建议和安排我完成这个项目。之所以要感谢他们是因为当时我们课题组研究这个问题,已经陷入了经费困境,天上掉下来这笔经费,研究继续了。现在我们还要特别感谢 2011 年支持我们更深入研究的 973 项目顾问专家 徐冠华院士,丁一汇院士,刘燕华研究员,许世远研究员以及另外一位从侧面不断促进我们改进成果的中科院领导人。 顺便说一句, 973 项目的专家监督制度很好,没有这种监督就不能有效的保证围绕国家需求进行,所以要感谢他们。当然,这个结论的得出还有我们项目组的不断讨论和争论。还要感谢我师弟吴必虎,他的企业在我的学生因为研究这个问题,耽误了 SCI 论文提前发布时,要了我的学生,给了他们饭碗。 1960 年有人常在莲花落到我家要饭,奶奶把我家仅有的半锅菜叶给了他一碗。奶奶说,谁都有个落难的时候,要互相帮助。我想在全球碳排放问题上,要同舟共济,万物各得其生为和。这是我与我学生刘筱、刘昌新、田园最近在《中国科学》中文版发布的一篇文章的主旨。因为是基于中国伦理学的,是“文科“文章,因故未能发表在英文版上。 我要负责任地对公众说,我们的研究证明,我国在 2030 年左右把碳排放趋势降下来,经济增长路线可以是平稳的,虽然我们要付出降低经济增长率、征收环境税等代价,中国对全球气候保护的实现,正在做出新的贡献。 我想对公众说,我国 2030 年把碳排放峰值降下来就一个字,值。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7 次阅读|0 个评论
“气候变化甚至算不上是最严峻的环境问题”
热度 2 wanght 2014-4-26 16:01
下文这位IPCC专家先说: “气候变化并不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甚至算不上是最严峻的环境问题” ,然后一本正经地解释如何解决气候变化这个并非最严峻的环境问题 -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不是减弱气候变化影响的唯一办法。除此之外通过适应和发展也能解决问题。” 可是: (1)减缓与适应,这不是 IPCC一贯的思路吗?这不算 “转换思路”吧? (2)IPCC花了无数的钱、开了无数的会、写了无数的报告、造就了无数的专家,还得了一个炸药奖……,现在说你们在研究一个并非最严峻的环境问题?! 真 为IPCC专家 捉急。 (3) 按道理,既然气候变化算不上是最严峻的环境问题, 接下来就应该讨论有哪些更严峻的环境问题、 如何解决各种更严峻的环境问题啊?怎么不说呢?超出IPCC的知识范围,其他问题都不会了吧? (4)其他问题,LCA的小伙伴略懂!这次在美国华盛顿由联合国环境署UNEP、美国环保署EPA和美国农业部USDA联合主办的“ 第3届政府间LCA合作国际研讨会 ”上,我提出应该在LCA/LCM(生命周期评价与管理)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国际合作体系IPLCM,说不定能成为下一个IPCC哈。(反正建议和预言也不收费,万一应验了呢) 理由是这样的:资源环境问题从来都是多目标问题。我们总是同时面临着多种的资源稀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也因此制订了各种资源减量和污染减排目标,典型就如中国的各种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这些目标每个都很重要,而如本文所说,应对气候变化只是其中一种而已。 实现多目标当然比实现单一目标更困难,因为各种目标常常是相互冲突的,因此需要制订一套包含各种目标的、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已经提出的生命周期节能减排评价指标(ECER),可以涵盖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涵盖多种资源环境削减目标、无需专家主观判断、就可以得到单一、量化的评价结果(总体的节能减排效果), 从而将宏观削减目标落实到微观的每个企业、每个产品、每项决策中,从而帮助一致地、有效地实现多重目标: 关于为什么LCA是最佳的方法? 见: 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与应用倡议 关于 生命周期节能减排评价指标(ECER),见: LCA成为国家节能减排技术评价的推荐方法 而下文其实仍然没有开始考虑这个更根本性的问题。 ------------------------------------------ 换种思路应对气候变化 环境 2014年04月02日 06:42 AM http://m.ftchinese.com/story/001055568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和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教授、IPCC委员 理查德•托尔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人类是一个坚强而又有适应能力的物种。在赤道地区和北极圈,在沙漠中和热带雨林里,人们都能生活。我们靠着原始的技术手段在冰河时代生存了下来。认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观点简直令人发笑。 当然,气候变化将导致一系列后果。由于不同种类的动植物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气候变化将影响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产。更加温暖潮湿的气候将加剧热带疾病的传播。海平面将会升高,对所有在沿海地区生活的人们构成威胁。这些影响听起来令人惊恐,但在我们就应采取的政策做出结论之前,必须对这些影响形成正确的认识。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周一发布的报告指出,气温进一步升高2摄氏度,可能导致相当于全球GDP的0.2%至2%的损失。按照当前的趋势,这种程度的气候变暖可能在21世纪下半叶发生,换句话说,气候变化半个世纪所造成的影响,相当于损失一年的全球经济增长成果。 自欧元区危机爆发以来,希腊人均收入的下降幅度超过了20%。因此,气候变化并不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甚至算不上是最严峻的环境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估计,目前每年大约有700万人因空气污染死亡。而即便按照最悲观的估计,气候变化在未来的100年中也不会导致这种规模的人口死亡。 气温上升最初甚至可能带来有利影响。在异常严寒的冬季丧生的人数,远远超过在异常炎热的夏季死亡的人数。二氧化碳有助于植物生长,更高的环境二氧化碳浓度则使植物不那么缺水。随着气候变暖变得更加明显,负面效应随之产生,并且很快就超过前述正面效应,而当气温升高2摄氏度以后,正面效应可能完全消失。当气温升幅达到约1摄氏度的时候,其所带来的影响将转为负面——而这一气温升幅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无论我们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采取什么措施。 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所造成的影响则更加复杂。对于过去发生的温和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我们仅有有限的认识。至于未来预计将会出现的快速气候变化,其将导致的后果存在更多不确定性。 低收入国家更加依赖农业并且通常分布在气温较高地区,因此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如果英国的气候变得更像西班牙,英国可以照搬西班牙的午休制度,将晚餐时间推迟,并效仿建造能阻隔高温的西班牙式建筑。但气温较高的地区则必须从零开始,研发新的高温应对机制。这些国家所拥有的资源也可能较为有限,并可能缺乏获取所需技术的渠道。 为保护伦敦不受海平面上升影响,必须替换泰晤士河水闸(Thames Barrier)。这是一项耗费不菲的工程,但它肯定能够完成。孟加拉国同样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影响;但该国应对当前的洪水问题已经颇为艰难。而在150年前,有一个同样地处低海拔地区、人口稠密的国家,在和目前的孟加拉国几乎一样贫穷的条件下,开始修建首个大型防洪工程——这个国家就是荷兰。荷兰做到了这一点,是因为它拥有一个有能力采取果断行动的强势政府。只要孟加拉国缺乏这样的政府,就将继续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孟加拉国的核心问题就在政治。 疟疾是另一个例子。这种疾病曾经是欧洲和北美的流行病。但人们通过大量喷洒杀虫剂杀死了蚊虫,通过排干内陆湿地减少了蚊虫的栖居地。如今疟疾只存在于低收入国家。气候变化或将加剧疾疫传播,经济发展则能使这种疾病消失。 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非洲地区的农作物收成减半。但如果勉强糊口的农民开始采用实验农场中率先试用的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在同样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收成可能增长为原来的十倍。气候变化在非洲或许是一个大问题,但它远不及土地使用权得不到保障、道路条件恶劣以及军阀四处肆虐等问题重要。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不是减弱气候变化影响的唯一办法。除此之外通过适应和发展也能解决问题。但人们很少探讨这些折中办法。目前超过15%的发展援助资金被用于预防气候变化的尝试。这是帮助目标受益国的最佳方式吗?还是它反映的是援助国希望优先解决的问题? 这并不是说,气候变化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放任地球的气温变得越来越高。 碳中和(carbon-neutral)技术渗透市场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我们最好现在就开始行动。 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不是控制气候变化影响的唯一方式。周一公布的IPCC报告再次重复了若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就将导致环境灾难的预言,但却错失了一个向政策制定者建议如何改善民众生活的机会。 本文作者是英国苏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和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教授,并自1994年担任IPCC委员 译者/马拉
个人分类: 科研杂谈|403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科技部等制定并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
mhchx 2014-3-26 16:03
根据科技日报报道,近日,科技部、工信部制定并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至2015年末,科技创新对国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自主知识产权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体系初步形成,节能减排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形成规模效应。   《方案》旨在深入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发挥科技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面推进2014—2015年节能减排科技工作。   《方案》提出,到2015年末,力争突破共性和关键技术150项,相关关键设备能效提高10%以上,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100项;在重点行业组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300项,实施重大技术示范工程100项,应用普及率提高30%;建设20个国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形成20个以上节能减排相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方案》提出五大重点任务。第一,加快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围绕工业、能源、交通等相关领域节能减排和优化升级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快电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能源梯级利用、源头减量化技术,交通运输工具的燃料利用效率、尾气污染物削减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小型分散污染物处理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第二,加强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编制与产业政策、环境准入政策等有效衔接的节能减排技术政策大纲。支持编制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目录,重点筛选一批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产业化前景好的重大技术成果,通过节能减排技术与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技术成果推介会等形式推广应用,鼓励地方积极探索节能减排技术推广机制和创新模式。第三,深入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实施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示范工程、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示范工程、首都蓝天行动等,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形成可复制的科技成果推广模式。围绕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大需求,提高节能减排关键产品或核心技术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和产业化能力,扶持一批研发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第四,完善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平台作用,提升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完善节能减排相关科技政策、措施和推进机制,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建立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检测认证服务机制,促进形成技术服务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产业环境,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基地。第五,积极开展全民节能减排科技行动。组织研究开发全民节能减排科技行动系列宣传品,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全民节能减排科技教育工具。建立完善全民节能减排适用技术成果库及信息网,开辟节能减排科技成果信息化服务的新途径。依托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科技示范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节能减排综合科技示范活动。   下一步,科技部、工信部将加强统筹协调,会同相关单位和重点地区建立协调机制;创新实施机制,推动节能减排技术集成、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深度融合与有机衔接;拓展多元投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多层次筹集社会资金;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科研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将节能减排作为优先领域纳入双边或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框架。
个人分类: 节能减排|1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技部工信部联合开展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
redtree 2014-3-5 20:22
科技部工信部联合开展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布时间:2014-3-5 14:51:13   科技部、工信部联合印发《 2014-2015年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 》的通知,方案将围绕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典型区域节能减排科技需求,攻克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大关键领域技术集成应用力度,提升节能减排相关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大规模应用,提升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加快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作为主要目标,方案提出,至2015年末,科技创新对国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自主知识产权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体系初步形成,节能减排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形成规模效应。 具体来看,突破共性和关键技术150项,相关关键设备能效提高10%以上,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100项;在重点行业组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300项,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示范工程100项,应用普及率提高30%;建设20个国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具备技术创新、集成服务和产业化推广能力;形成节能减排相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个以上,形成一批节能减排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新团队,完善国家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平台。 作为重点任务,方案要求,围绕工业、能源、交通、农业、建筑、资源环境等相关领域节能减排和优化升级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快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能源梯级利用、源头减量化、资源循环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突破交通运输工具的燃料利用效率、轻量化、尾气污染物削减等关键技术,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小型分散污染物处理等技术研发,加强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推进再生资源利用、生活垃圾和污染能源化资源化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研究。 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在交通领域,方案提出,将重点突破车用能量型动力电池产业化技术瓶颈,攻克轨道交通列车再生能量利用和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节能技术,研究载运工具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高效通用航空器发动机技术和航空器轻量低阻技术,发展节能船型及其关键装备技术。 方案要求,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等领域的规模化推广示范,结合青奥会等大型运动会和大型活动,实施新能源汽车示范项目。继续推进“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方案还提到大气污染治理水平的提升,要求结合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需求,加强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的集成示范应用,提高大气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开展以治理细颗粒物(PM2.5)为重点的技术创新示范项目,实施烟气脱硝、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清洁生产工艺和绿色产品开发的综合示范,以及高效燃煤工业锅炉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原标题:《两部门开展节能减排科技行动 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
个人分类: 能源信息|1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节能减排"不再孤单,“节能减霾”联袂登台——雾霾出身出现争议
热度 2 hillside 2014-1-14 12:38
——雾霾与中国形影相随? 节能减排已是一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词组,以字面而论,多年来一直形单影只、独孤求败。 当下, 雾霾的“闪暗登场”部分地改变了这种态势,就语言字面与媒体走场而言, 节能减排已不再孤单,“节能减霾”翩翩而至、与节能减排联袂登台,在一众媒体的热点话题中已有后来居上之势。 勇于制造新词的我,炮制了百度、谷歌都不见苗头的“节能减霾”表达对于“减霾”的期盼。 做为水科学研究者,眼见全国河流环境每下愈况(有研究称,“每况愈下”系误传),我早就担心空气质量会很快步水环境后尘。尽管我不希望预言成真。因此,目前的雾霾猖獗对我而言并不是“不期而至”与“不速之客”。 就无情的显示而言,节能减排,告别雾霾“的口号无异于”痴人说梦、自欺欺人“,“节能减排,减少雾霾”则务实得多。 “雾霾与中国如影随形”的句式系联想到科学网博主嵇少丞的著作《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 附1: http://www.ktcn.com.cn/Article/hbbzkyfqbjwlzxqdjnjp_1.html 环保部、中科院分歧北京雾霾“真凶”,确定节能减排的目标 发表时间:2014-01-02 17:07:00 “老实说,中科院结果是怎么出来的,我们并不清楚。我们也说不清楚雾霾的产生到底有哪些贡献源。”针对中科院有关北京雾霾6大贡献源的结论,环境保护部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日前对记者如是回应。 “做雾霾的源解析,需要一年以上时间的 节能减排 监测,获取大量的监测信息,要做大量的源分析,还要有一定的研究模型。选哪些监测点也非常重要。”朱建平说。 2013年12月30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课题组对外公布,对北京地区PM2.5化学组成及源解析季节变化研究发现,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这些源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 值得关注的是,研究认为,北京“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对雾霾的平均贡献只有4%,这与此前多家研究机构的结论大相径庭。 国家机动车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颜梓清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影响北京空气质量最主要的因素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她说:“根据美国、日本等国治理空气污染 节能减排 的经验,以及这些国家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主要是控制机动车排放总量,重点是削减在用机动车污染量。” 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韩应健也认为,机动车是大城市的主要污染源。目前,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一些地区频繁发生细颗粒物(PM2.5)污染问题,与机动车尾气排放密切相关。 张仁健等人的研究显示,如果将燃煤、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三个来源合并起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成为北京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 据张仁健所在的课题组介绍,科研人员对2009年~2010年不同季节在北京城区采集的121对特氟龙和石英膜PM2.5样品进行分析,获取了北京四个季节PM2.5的质量浓度、29种元素、9种离子和8个组分有机碳无机碳等资料,探讨了不同季节影响北京PM2.5的主要贡献源。 “源解析需要选择合适的点位进行长期的观测和监测,一般是要有一年完整的观察期。”朱建平说,只有摸清产生雾霾的主要因素才能有的放矢,“而目前,只是主观地认为可能有哪些因素,各个方面都在控制。” 在环保部日前召开的《清洁空气研究计划》启动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也承认,“底数不清、机理不明、技术不足”是制约我国大气污染 节能减排 防治工作的瓶颈之一。 国务院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加强灰霾、臭氧的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和监测预警等研究,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朱建平告诉记者,环保部对雾霾来源的研究相当重视,明确要求2014年6月底前,北京、天津、石家庄要给出源解析的初步结果。2014年底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要完成源解析的初步工作。 附2: http://roll.sohu.com/20140103/n392880607.shtml 多专家回应“北京雾霾真凶分歧” 4%数据不准确 2014年01月03日09:09 人民网   人民网     “北京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对PM2.5的平均贡献不足4%。”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一位研究员最近发表的研究结论,与此前环保部及中科院其他课题组等多家研究机构的结论出入较大,引起媒体关于“环保部、中科院就北京雾霾真凶存在分歧”的热议,一些人还质疑,一线城市控制机动车上牌量等政策,是否有实施的必要。   1月2日下午,中科院紧急召开新闻通气会,表示该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召集相关专家进行认真探讨,得出一致结论认为“这一数字被严重低估”。当天,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力也作出回应:从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日消耗汽柴油量、排放污染物量等角度看,汽车尾气排放对PM2.5的贡献不可能只占4%。    4%数据为何不准确?   源于研究方法、样本量等原因,4%也未包含机动车气体污染物形成的二次颗粒物“贡献”   事实上,在论文的英文原版中,“交通排放和城市焚烧的来源物”仅占3%,比网传更低。“ 去掉垃圾焚烧排放,汽车尾气的贡献还不到3%,几乎可以忽略,这十分荒唐 !”因大气污染物研究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复旦大学教授庄国顺说。   中科院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的首席科学家贺泓2日说,数字差异问题的产生首先来自采用的源解析方法本身。专项总体专家组研讨后一致认为,该论文采用的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对外场观测数据进行源解析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往往不能排除有多解;这种分析对样品数据量有要求,分析的样品量太少,得出的结论也会有较大的偏差。此外,PM2.5成分的时空分布多变性、研究者主观因素等也会造成较大差异。   贺泓说,“该论文指出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不足4%,其研究结果未包含机动车排放的气体污染物形成二次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科学家王跃思解释说:“大气细粒子PM2.5可分为一次来源(直接排放)和二次来源(二次生成)。一次来源是指污染源直接向大气中排放颗粒物;二次来源则是指污染源排放的气态污染物(如NOx、SO2、NH3、VOC等)在大气中经过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产生为颗粒物(如硝酸盐、硫酸盐、铵盐、二次有机气溶胶)。”   根据北京市环科院关于北京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数据,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中,机动车排放所占的比重分别高达42%和32%。王跃思说:“氮氧化物和VOCs是PM2.5的重要来源,考虑到这一点,即使采用该论文的数据,机动车排放对PM2.5的贡献也会超过10%。”   国内外研究数据表明,与一次来源相比,二次生成的组分在PM2.5中占有更大的比重,超过了一半,并且在灰霾发生时比例更高。    机动车对北京PM2.5影响有多大?   多数研究认为在20%—30%之间,作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毋庸置疑,但还需进一步定量研究   那么,北京地区机动车排放到底“贡献”了多少PM2.5?北京环科院院长潘涛介绍,国内的中国环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等众多课题组,都对北京市PM2.5的来源解析结果发表过研究结论,机动车的“贡献率”一般认为在10%—50%之间,多数认为在20%—30%之间,差异较大,但“机动车排放是北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方力介绍,北京目前有500多万辆汽车,每年消耗的汽油约为400万吨、柴油200万吨,油品燃烧后低空排放。此前北京市发布的PM2.5来源数据为:外来传输大概占24.5%,机动车占22.2%,燃煤占16.7%,工业和扬尘各占15%左右。   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先导专项大气物理所王跃思课题组2009—2011年对京津冀区域PM2.5化学成分分析进行了两年平均状况的研究,源解析结果表明,汽车及相关产业来源约占30%(10%—50%);钢铁、化工和电子等工业过程产生35%(20%—50%);热电厂排放占10%(5%—20%);居民取暖、餐饮和农牧业过程占10%(5%—20%)。   项目组专家们认为,由于目前关于PM2.5中二次组分的来源还无法进行直接解析,因此对于机动车对灰霾形成的“贡献”存在较大的低估现象。“进一步的定量研究正在进行中。”贺泓说。   北京市环保局提供的一份研究数据显示,巴黎、东京、洛杉矶三大城市的机动车排放占PM(颗粒物)来源分别是30%、28%、23%。    对PM2.5来源解析有何意义?   找到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指导大气污染治理,谬误流传会造成公众思想混乱或误导国家政策   对于目前的争议,方力认为,机动车到底对PM2.5“贡献”占比多少,具体数字并不是最重要的,对PM2.5来源解析真正的意义是找到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指导大气污染治理。   方力表示,从目前来看,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中的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和清洁降尘这4个“主战场”不会变。   庄国顺教授认为,谬误流传,容易造成公众思想混乱或误导国家政策。减少雾霾,主要是要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煤炭的主要排放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我国在煤炭脱硫方面卓有成效,2000年一年,我国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3500万吨,到2013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仍然是3500万吨。与此同时,大气污染尤其是可见的雾霾却越来越严重。考虑到近年来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长,就可以推知,机动车的排放是触发雾霾的重要原因。   “机动车排放是北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的雾霾治理再不能走弯路,不要被不科学的研究信息误导。”庄教授说。刹住机动车数量连年增长势头,严格控制尾气排放,特别是设法降低尾气中有机物的含量,正是近期治理灰霾的最重要、最可行措施。遏制灰霾,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附3: http://www.lzbs.com.cn/gnnews/2014-01/03/content_3535848.htm 国内多家研究机构都发表过各自结论 事实上,关于北京雾霾PM2.5的来源解析结果,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包括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王跃思等课题组,都发表过各自的研究结论,机动车的贡献一般认为在10%-50%之间,多数认为在20-30%之间。但是贺泓(中科院但生态环境中心,“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首席科学家贺泓)认为,即使这一数字也可能存在低估现象;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还在研究当中。“控制好燃煤和机动车的污染才有望解决华北地区的灰霾问题。”贺泓提出他的结论。 附4: DNA证实曹操是大禹的后代? 大禹是條蟲?是不是傳説要看基因 時間:2013 來源:廣州日報等   復旦大學課題組將用基因手段探求三皇五帝、孔夫子是否真實歷史人物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018 次阅读|8 个评论
"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进展放慢
wanght 2013-12-30 11:14
四项进展不顺利的目标: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可再生能源比例、氮氧化物排放 其他进展顺利的目标:工业用水、二氧化硫、COD、氨氮、森林面积 China slow at realizing environmental targets for 2015 Updated: 2013-12-25 18:50 (Xinhua) 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13-12/25/content_17196902.htm BEIJING - China Wednesday promised to adopt the strictest environment and energy policies as it has lagged behind in terms of four binding environmental targets set for 2015. The four targets are for energy intensity,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rationaliz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nitrogen oxide emissions, according to a mid-term evaluation repor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2th five-year development plan (2011-2015). The report was submitted to the bi-monthly sessio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In 2011 and 2012, the first two years of the plan, China's energy intensity, or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only dropped 5.54 percent. The target is a 16 percent reduction from 2010 to 2015. The five-year plan aims to reduce the carbon intensity, or the amount of carbon produced per unit of GDP, by 17 percent from 2010 to 2015. In the first two years, it was only reduced by 6.6 percent. The country also failed to gain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non-fossil energy in the first two years. In 2012, non-fossil energy accounted for 9.4 percent of China's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only up 0.8 percentage points from 2010. The target is 11.4 percent by 2015. The emission of nitrogen oxides in 2011 and 2012, which closely affects air quality, increased by 2.82 percent from 2010. The target seeks to reduce 10 percent from 2010 to 2015. In 2011 and 2012, economic growth was faster than expected. The country did not move fast enough in reforming its industries and increasing use of green energy, while a number of enterprises were slow at cutting pollution, said Xu Shaoshi, minister in charge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NDRC), when briefing lawmakers about the report. The report describes the issues as grave with pollution spreading and damage worse and lasting longer in the long term. Citing the air pollution, the reports says about 60 percent of Chinese cities falls below the standard. China's water safety is under threats, Xu said. Three major indicators of water quality -- chemical oxygen demand,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 remain high in major water bodies. Soil quality has deteriorated and pollution of some farmland has been extreme, he added. China will adopt the strictest ever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Xu said. In areas where energy consumption has grown out of control and conservation measures lag behi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ill not approve any new energy intensive projects,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For areas which fail to finish their annual task of cutting pollution, environment authorities will cut their quotas of industrial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We would like to deploy more legal and economic means, Xu said. A consumption tax on energy intensive, high polluting industrial products will be imposed and resource tax expanded to all natural resources, including air and water. The government will pay a higher price for eco-friendly electricity generated by thermal power plants that install facilities to reduce sulfur dioxide, and ban power companies from selling cheap electricity to energy intensive enterprises. GOOD NEWS The five-year plan lists 24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argets and most of them have progressed smoothly, along with several other environmental targets, Xu said. By 2012, forests in China increased by 7.5 million hectares and the volume of forests increased by 600 million cubic meters, realizing the 2015 target in advance. The consumption of water per unit of industrial value added fell by 20 percent from 2010 to 2012. The target is a 30-percent drop by 2015. The emission of three major pollutants, COD, sulfur dioxide and ammoniacal nitrogen, reduced notably in 2011 and 2012.
个人分类: 行业动态|2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一些随想
热度 6 yanghualei 2013-12-9 07:27
把原本固化在地下和地表的东西,现在把其释放出来,原本不流动的东西,现在流动起来了,原本高品质的东西,现在低品质了等等。 一直提倡节能减排,感觉相对 50 年前,我们使用的大功率的电器增加了几倍,再节能减排,有总比没有耗费的多吧 ,故环境问题是无上限的消费引致,不是减排和节能的问题。企图通过节能减排问题,可能会使得本区域的自然环境得以改善,但是全球的肯定会恶化,因为环境和生态问题,不是节能减排的问题,是不耗费能量和不排的问题,是消费的问题。 原来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经常说的是,资本主义是人剥削人的社会,资本家从劳动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但现代社会下任何人从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都不是那么容易,源于现代适合人极大则自由,人类的权益得到极大的提升,现代社会的财富的积累和资本家财富的增值来自哪里。 现代剩余价值和资本增值来自于哪里,靠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实质是剥削自然的表现,从自然榨取剩余价值,故现代社会从剥削人获得剩余价值,开始转向剥削自然获得剩余价值 ,你剥削任何一个人,都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但自然是被动的。 有人说社会系统不同于自然系统,源于社会系统不遵从守恒法则,社会中的财富是不断增加的,消费是无上限的,技术是无上限的增长的,可想另一头,自然的生态是不断的恶化,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资源越来越稀缺。在某种程度上, 人类财富越多,自然资源存量就越少。 这就是仅看到社会,没有把社会放自然这个大系统内去研究,得出的片面结果。 想靠技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技术意味着对自然改造的能力,技术越先进,对自然的改造越大,同时技术的进步是有成本的, 技术是社会财富转化的,财富是自然资源转化的。耗费自然资源,生成技术,同时利用技术进一步破坏生态,这是双重恶化 。技术的增长不是无上限的,消费进而 GDP 的增长也不是无上限的。 有关环境的 EKC 曲线,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生态问题上升,后下降。但可想而知 EKC 曲线可能是一个学术谎言, 发达国家 EKC 曲线的下降段,很可能是开放经济下,发达国家高耗费和高污染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的结果,这样接力式的传递,那最后一个发展中国家最终把这些污染转移给谁,自然肯定是自然 。故 EKC 曲线很可能是一个学术上的谎言。 必须把环境和生态作为一个稀缺的且总量不变生产要素去研究,把这些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之中 ,其类似技术、劳动以及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子,特别是经济发展的阻止因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经济发展过程,时刻考虑这个因素,据我所知,把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的,至少在主流教材上,还没有出现。 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类似很多公共物品的解决一样,在竞争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引致公地的悲剧,此时就需要合作, 合作是解决囚徒困境和公共物品的关键,但是促使合作的机制是什么,我想合作稳定性的关键是,合作之后的利益分配问题 ,如果利益分配合理,并且有一套保证这种分配合理的机制,那合作就会长久。在我说知道如今市场失灵或者短期失灵的地方,有农民农业等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产业,如今的产能过剩,以及环境和生态问题。 为什么要不停的发展,除了面对自然带来的威胁,现在更多是为了应对人类本身带来的威胁。如果你或者你所属的群体发展过慢,相反,其他群体或者人发展过快,其就有可能欺负你,甚至把你和所属于的群体消灭掉,所以我们拼命的发展,在人类和人类竞争的过程中,最终伤害的是自然。 环境和生态问题,有时候是人与人过度竞争引致,如果少点竞争,多点合作,经济发展速度就降一降,就给自然一个喘息的机会,一个恢复的机会。 当产权界定清晰的时候,当私有制产生的时候,就开始把人类的欲望调动起来,意味着人类欲望开始膨胀,意味着人类开始无上限的想占有资源,开始出现公地的悲剧,开始出现贫富差距,开始出现环境和生态问题。
6728 次阅读|16 个评论
全国强制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程,几家欢喜几家愁?
wya 2013-10-7 15:12
国庆节回山东老家,恰逢政府组织居民楼的节能改造工程,就是在楼体外加一层泡沫板,据居民反映,该工程需要居民自掏腰包成百上千元。一个节能减排口号,换来的是强制性的百姓口袋支出!肥了一批企业,苦了一帮百姓。 天子脚下的北京比地方还是好很多,房主一分钱都不用自己掏。节能改造打上“老旧小区改造”的牌子,不止楼体保温工程免费,还免费更换双层窗户、免费改造暖气,当然主要是为了能入户添加热计量表,便于收费。 殊不知,老旧小区的主要弊端在于停车难和私搭乱建。遍地私装地锁以及违法扩建房屋屡见不鲜,没人管理和制止 ,反而大兴土木,暑期数月将居民楼置于建筑脚手架、纱网之中,每天充斥在灰尘和噪音之中,pm2.5能不升高?雾霾、沙尘能不增加? 践行群众路线,给百姓做好事要做实事、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而不是一味上大工程,肥了一批企业。 居民楼是私产,外墙保温、门窗更换以及室内管线改造是群众自己的事情,不能政府包办,更不能强制,即使免费惠民,也必须征得房屋所有人和使用人的同意。 政府不能越俎代庖,替百姓决策。 涉及私产及入户的工程,必须征得房屋当前使用人的同意,如有利益损失应该予以补偿,这应该是民法常识。 在北京这样一个房主与租户利益矛盾对立的大都市,更应该征求实际住户的同意。 房东都希望在不打扰自己生活的出租时段内,完成免费的住房改造工程;租户都不希望在自己有限的租期内被噪音、粉尘、油漆毒气、安全、自由时间等问题打扰。这些利益损害补偿,政府可有预算吗? 小区居民楼改造工程,征得租户投票表决同意了吗?住房改造,不仅是房主和政府的事情,也是占首都人口三分之一的流动人口的基本权益! 一个节能减排、低碳口号,肥了一批人,也害了一批人。 工程规划之初要对各方利益考虑周全,别让政府好心变成了有产阶层欢迎,无产阶层厌恶的强制性面子工程! http://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120830/ArticelH08002FM.htm 本报济宁8月29日讯(记者 孔令茹 通讯员 朱珊珊) 市中区来鹤小区北区要进行供暖改造了,但是除了要交136元/平方的暖气安装费用,还要同时交上12元/平方的节能改造费用, 一些居民认为两项费用不应捆绑收取 。    29日,记者来到来鹤小区北区,看到12号楼单元门前贴有《供热及节能改造收费说明》的通知书,上面标明暖气安装部分收费为136元/平方,外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项目业主承担费用为12元/平方,共计148元/平方。而在《暖气安装说明》通知中,节能改造内容包括楼体外墙保温层刷乳胶漆、安装双层玻璃塑钢窗、安装单元对讲门及监控等内容, 还表明未按通知交纳费用的住户今年不予安装暖气。     “其他小区都只交暖气安装费,50多个平方交7000多元,可是加上这个改造费要多交600多元,不交就不给安装暖气。”家住12号楼的刘女士说,她认为要节能改造项目应征求居民的同意,不能与暖气安装费捆绑后强制收取。    “整个居民楼算下来要交好几万元的改造费用,通知上说我们只是分摊一部分改造费用,那应该公示出来总费用是多少,摊到每家每户的费用是多少。”居民张先生认为安装单元对讲门、监控设施等应经过大多数业主同意,公示预算后由业主分摊费用。    随后,记者电话咨询了济宁市四和供热有限公司服务科,一位工作人员说各小区进行节能改造是由社区各自决定的,该小区的节能改造费用也是单独收取的。    来鹤物业服务中心经理孟凡君说,该小区今年共有15栋楼进行供暖改造,已报装的有600多户居民,现在交费率在80%以上,已经开始动工实施供暖改造工程。“本意是想为老百姓一次性办好几件实事,也能省些钱,可有一些居民不理解,我们只能把合同、安装说明都公示出来,让居民安心。”孟凡君说。    市中区王母阁社区党支部书记宋秋文告诉记者,该小区今年被纳入了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任务范围 ,并且申请了节能改造的政府补助, 由居民分摊大约10%的改造费用, 剩下的由政府补贴。  http://www.topenergy.org/news_46341.html 民生工程不能增加群众负担。我市规定,改造项目资金一部分由国家拨给,一部分由政府补贴,一部分由承担施工任务的供热企业支付, 居民只需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交付15元钱 (这部分费用包括加装单层铝合金窗及 楼宇门 的费用,如果居民已有双窗或楼宇门已安装,则可免除该部分费用),就可参与改造。 家里暖和了,钱也省了。保温改造工程为每户配置了温控阀,用户可根据需求调节室温,可有效节省能源。以孙学清家为例,由于家中无人时关闭阀门,原本1200多元的取暖费, 最后节省了100余元。 http://inews.nmgnews.com.cn/system/2011/08/15/010637832.shtml 【目标】2020年前基本完成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据了解,从十一五期间建设部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的情况看,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约需资金为每平方米200元左右。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资金主要靠各级政府投入、企业自筹、社会资金投入、受益居民投入等方式予以解决。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工作。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定,中央财政根据各地改造工作量与节能效果核定奖励资金, 每平方米奖励55元, 自治区财政按照1:1比例与中央财政匹配用于改造补助,其余资金由各盟市自行解决。   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中央资金35398万元,自治区本级配套48840万元,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自治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700万平方米的任务,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各盟市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与所属旗县区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签订改造工作协议,明确改造目标。2020年前基本完成当地具备改造价值的老旧住宅的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到十二五期末,各盟市要 至少完成 当地具备改造价值的老旧住宅的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的35%以上,鼓励有条件的盟市提高任务完成比例。 http://paper.dzwww.com/shrb/content/20120910/ArticelA14-A15002MT.htm 财政补贴数目不小 究竟有多少用在老百姓身上   “技术上的东西我不懂,我是干财务的,回家一算账:我们小区总建筑面积19万多平方米,按照每平方米财政补贴108块钱,这是多少钱?有多少用在我们小区呢?”一位女业主提出,按照这个数来算,小区改造可获得2000多万元补贴。改造之后,每户发一个热计量表,整个小区按1000户算,最多不超过300万元。保温层也就是几百万元的工程,还剩余不少钱。  张经理表示,该小区外墙保温延展面积大约是5万平方米,8个屋顶总面积接近2万平方米, 每平方米的工程造价在120-130元 。此外,每户发一块2450元的热计量表,同时改造供热管网,加装控制阀。“这个账,大家都能算清楚。”   据林女士介绍,在财政补贴方面,现在有所调整,中央和市级财政都是每平方米45元,省级补贴今年是1000万元,而济南市今年改造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平均下来每平方米不到10元。 因此,三级财政补贴奖励资金为每平方米不到100元 。也就是说,吉祥苑预计可获得的补贴资金最多约为1400万元。 博主注:面对各方面提供的数据,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的成本究竟多少? 居民自己负担比例究竟几何?莫让惠民工程再变官商肥肉! 公权与私权之争: http://news.163.com/13/1009/07/9ANPU6R200014JB5.html 存款24年承诺得22万变8千 建行:打官司也告不赢 http://www.taoguba.com.cn/Article/740262/1 一次追尾事故的处理过程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流程工业自动化水平很低
热度 8 zhuyucai1 2013-8-17 16:42
今年上半年去了十多次工厂,有发电厂、化工厂、玻璃厂、聚丙烯厂、炼油厂和乙烯厂。前几年还去过化肥厂、钢厂和水泥厂,加到一起已去过几十家厂了。这些厂都属于流程工业。有国营的,也有民营的。 根据资料,流程工业耗能是整个工业的 70% ,我估计污染排放应该在 70% 以上,因为非流程工业的污染较少。 现在工厂控制的典型情况是,装置有现代的 DCS (分布式控制系统),但只有很少的变量有自动控制(流量、液位和一些压力),大部分与节能减排有关的变量(温度、产品质量和压力等)是手动控制,连常规的 PID 控制都没有。就是说,工厂里的操作工通过 DCS 手动控制生产装置。很讽刺,因为 DCS 是用来做自动控制的计算机系统。这种情况好像是高速公路建好了,但上面没跑几辆车。 中石化、中石油和大的发电厂 PID 控制回路用的多一些,但缺少维护,控制品质不高。少量的多变量模型预测控制 ( MPC ) 系统用得就更差了。 如何解决?技术上很简单,第一步把所有可能的变量用 PID 回路控制,并优化其参数; PID 控制不了的变量使用多变量预测控制 (MPC) 技术。 PID 控制懂的人很多,已不是什么高科技, MPC 控制难一点。总之投资极少,都是软东西。 有多大效益?节能 5%-10% ,减排 15%-30% ,特别对以煤为原料 / 燃料的工业。比我以前估算的高许多,因为控制水平比我预想的低很多。具体的计算就省略了。这个数字是很大很大滴,不信你查一下基数再乘一下。不是有人想在多少年内降低能耗 40% 吗?提高自动控制水平可是一个大头!我这里只说的是 PID 和 MPC , 不包括我不懂的 MES 、 ERP 等高层的东西。 为什么没人搞?在产能扩张时期,决策者对百分之几的经济效益不感兴趣。现在产能过剩,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是大力提高流程工业控制水平的时候了! 你来吗?我们来了。
7365 次阅读|20 个评论
说说核燃料事件 ------ 一边是辐射,一边是粒子,如何选择?
热度 2 fpe 2013-7-29 00:07
说说核燃料事件  -- 一边是辐射,一边是粒子,如何选择? 最近鹤山发生的核燃料“倒核”事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中国的核工业发展事业影响深远。 这里谈一谈我认为的政策性原因。个人看法,纯属臆测,本没有哗众取宠之心,希望有心人不要拿个人意见作文章。 首先,鹤山事件的决策过程不透明,过程太快,来不及科普,这一点我想很多人都会认清的,我就不多说了。 我认为这一次核燃料“倒核”事件,其背景原因可以追溯到 2007 年科技部推动的那次失败的“节能减排”科普运动,当时我对“随手关灯”这一条极为反感,因为能量是守恒的,你不用,未必是节省了。因为发电机一直在空转,不用的能量也会被浪费。科技部的动机是好的,但是不符合能量守恒原理(即国外的节能观念),所以让我们看来是笑话。我总结的 节能减排观 ,是相当复杂的,不可能用“随手关灯”来代表。 什么是节能?中国的翻译是非常不合理的,“节能”的国际流行观念是“能量守恒”,就是要尽可能地 高能高用,低能低用,而不是不用 。由于能量的自增值属性,我们总是要用能才能有钱有技术去节能,而科技部宣传的不用少用观念,自然达到的结果是,原始社会最节能,这是一个观念的误区。 那么,那场科普运动的失误是什么?转移了目标,“节能减排 ” 的目的当然是有“节能”的目标,当时国际能源的价格高涨,到处都是节能技术开发,所以“节省”看上去是不错的,但是偏离了当时中国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减排”,即环保的压力导致我们必须选用更清洁的能源。如果那场运动得到正确的指引,全体中国人应当认识到,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发展核电,是中国对抗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和粒子危机)主要的可行的必然选择 。我们是这么认为的,政府也是这么认为的,日本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三菱东芝日立三家正在试图垄断瓜分世界核电市场),但是科技部的科普运动没有达到这种效果,我认为这是科普运动指导思想的误差。越简单的观念,越需要认真对待,否则传递了错误的观念,修正观念需要更大的科普努力,还不如没有。科技部最得意的是让高中生的参与,可是让高中生的科学观念代表和主导了中国未来的节能减排观,这样做合理么? 不能因为民众观念落后,就用落后的观念去迎合民众,这是科普的误区。 很多在网上得瑟的人,就是拒绝被科普,拿错误观念来说事,我也懒得和他们计较。我想, 中国科普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被灌输了错误观念的人,拒绝被科普。印度人嘲笑中国人不读书(不思考,只会玩游戏),就是被教育被错误引导的结果。 在“多样化生存”的时代,靠标准化统一考试维系的教育体系,怎么会产生“ Stay Hungary , Stay Foolish ”的学生呢? 当科学网第一次出现核燃料棒风险讨论的时候,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没问题”,因为我参观过美国康州一家核电厂的消防设施,曾经距离核废料储存池 20 米,问过核燃料棒的安全性。当时他们的解释是,核燃料棒在启封之前就是普通金属棒,只有与参与反应堆运转之后,才会产生辐射水平。我想这又是一项差距。中国的核电厂有没有让民众(比如消防师生)参观的动机?当时我们填写个人资料(备案),进场出场都通过盖革(?)计数器(辐射水平调查),走过一系列核电安全的程序,不过还是没有进入核岛参观(需要另外一套程序)。 美国有,因为这是平息民意的需要,否则旁边的居民必然寝食难安。我还参观过美国海军位于 IndianHead 的武器研发中心,我现在对武器消防的兴趣和关注,就是来源于那一次参观(那是发生在 911 以前,现在对我们外国人封锁了)。所以,我国上下对于科普重视还是有问题的,关键是对以人为本的认识有偏差。那些贪官所浪费的固然是民脂民膏,那些公共部门所有的经费不都是民脂民膏么?所以需要公开。民众需要知情权,否则给他们民主,你就什么也干不成了。退回去?更不是可行的选择。 自从秦始皇首创开辟了“愚民”政策以来,为了维护统一,历代政府或多或少都是执行了这一政策,可是当这一项“以集体为本”的政策与世界潮流的“以人为本“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就需要我们重新来认识什么是以人为本。美国有一个学位叫做 MPA ,有一项工作叫做“政府公关”,显然我们的政府更需要这种学位和工作,这是政府管理的现代化要求。靠“衙门老爷”来办公,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核燃料事件的性质,似乎一边是辐射,一边是粒子,民众选择远离辐射,那么我们只好忍受环境的问题了,这一点是科普运动的软肋。没有从能源利用的大局观来教育好民众,是那一次科普运动失败造成的结果。对于鹤山的民众来说,他们是安全了一点,对全体中国人来说呢?还得忍受大气污染。谁从中得到好处了?鹤山人民安全了,全国将有几千万人会因此而短寿数年,这是另一种节能减排观。一声叹息。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2466 次阅读|19 个评论
生命周期评价与管理(6)- LCIA评价方法与本地化
wanght 2013-4-2 00:52
内容提要: 1)以IPCC的温室气体当量因子(特征化因子)、酸化的特征化因子为例,介绍了得到特征化因子的方法。对比了 mid-point和end-point特征化因子的差别,可以看到 end-point 特征化因子存在明显的区域特点。 2)介绍了我们开发的中国资源稀缺度(特征化)因子 - CADP 3)介绍了我们开发的生命周期节能减排综合指标(加权方法)- ECER ECER方法已在工信部、科技部和财政部的文件中推荐使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9598-625040.html 讲义下载: LCAM6-LCIA-CADP-ECER-v2.pdf 返回 课程大纲
个人分类: LCA/LCM|5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节能减排又省钱的小窍门
heartcool 2013-3-20 12:37
冬天吃饭,摆在桌上的菜肴很快就凉了,为了保温,除了使用火锅之外,很多补火加热的措施的也应运而生,在饭馆里,我们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补火加热措施,如蜡烛小火锅、酒精吊锅、电炉、电磁炉等,这些措施都要增加能源消耗,产生污染排放甚至微波辐射,同时还增加了成本支出。最近在澳门看到一种戴着草编外套的沙锅(如图1), 快吃完的时候,沙锅里的菜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温度,端开沙锅一看,原来只是在草篓与沙锅之间加了一层薄薄的锡箔纸(图2), 锡箔纸有很好的隔热效果,高温的沙锅在锡箔纸的保护下散热很慢,使得沙锅里的菜能保持较高的温度,外套的草篓又便于端送,也不会烫到顾客。这样的餐具便宜、美观、实用,可以达到节能减排又省钱的效果。希望能在餐饮业得到推广。
3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
scientister 2013-3-6 10:2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 国办发〔2013〕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内燃机是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渔业船舶、国防装备的主导动力设备,内燃机工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内燃机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等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已成为全球内燃机生产和使用大国。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内燃机产品在节能环保指标上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欠缺,节能减排标准体系不健全,高能耗、高排放、低性能内燃机产品仍在广泛使用,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为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促进节约石油资源和改善空气质量,经国务院同意,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强统筹协同,完善管理制度和政策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内燃机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推进内燃机替代能源多元化应用,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降低内燃机燃油消耗率,提高我国内燃机产品的节能减排水平和内燃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到2015年,节能型内燃机产品占全社会内燃机产品保有量的60%,与2010年相比,内燃机燃油消耗率降低6%-10%,实现节约商品燃油2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00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10%,采用替代燃料节约商品燃油1500万吨;培育一批汽车、工程机械用发动机等再制造重点企业;实现高效节能环保型内燃机主机及其零部件生产制造装备的国产化、大型化;建立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二、重点领域和任务   (一)乘用车用发动机。汽油机方面,重点推广应用增压直喷技术,掌握燃烧和电子控制等核心技术,开发直喷燃油系统、增压器等关键零部件,鼓励2.0升以下排量特别是1.6升以下小排量汽油机采用增压和直喷技术,推广轻量化技术。柴油机方面,重点推动提高整机热效率,推广应用电控高压燃油喷射系统、高效增压中冷系统、排气后处理系统以及电子控制技术,鼓励发展乘用车用柴油机电控高压燃油喷射系统、高效增压中冷及排气后处理系统。   (二)轻微型车用柴油机。轻型商用车柴油机方面,重点推广应用高压共轨、电控单体泵等先进燃油喷射系统,加快增压技术的应用普及,掌握整车标定和匹配技术。微型车用柴油机方面,加快推广应用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高效燃油滤清系统和增压系统,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可靠性。   (三)中重型商用车用柴油机。加快高效涡轮增压、余热利用、动力涡轮等技术应用。加强内燃机机械效率提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重点开展低摩擦技术的开发应用,推进智能化、模块化部件的产业化应用,实现部件的合理配置和动力总成的优化匹配。   (四)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加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渔业船舶、排灌机械、发电机组等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与配套装置之间的优化匹配,大力推广应用增压及增压中冷技术,推动以高效节能多缸小缸径直喷柴油机替代单缸大缸径柴油机。   (五)船用柴油机。重点推进船用中速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智能化控制技术、高压比增压器、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内燃机、废气再循环技术等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推进船用低速柴油机动力系统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低速低负荷工况下燃用重油技术、柴电混合动力系统先进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应用。   (六)通用小型汽油机及摩托车用汽油机。重点开展二冲程汽油机多气流协调导向性高速扫气道等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研究,加快推广四冲程汽油机应用空燃比精确可控的电控技术,加强通用小型汽油机及摩托车用汽油机高效传动和动力匹配、性能优化和排气后处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七)关键部件产业化应用。重点开展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加强和改善喷油器总成、电控执行器、轨压传感器、进油计量阀、电控单元生产的质量控制。提高增压器制造水平及其自主研发能力,掌握可变几何截面涡轮、可调多级增压、汽油机增压器、增压器轻量化等关键技术。   (八)排气后处理装置。重点提升选择性催化还原器、颗粒捕集器、废气再循环系统、三元催化和氧化催化转化器、在线诊断系统、关键气体传感器的技术水平,加强排气后处理装置与整机的协调匹配,提高产品生产与使用的一致性和产品的可靠性、耐久性。   (九)内燃机制造过程节能。重点推广薄壁铸造、精密铸锻、热处理及表面加工等绿色制造工艺,实现内燃机生产过程节能节材。鼓励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出厂试验环节使用具有高效能量回收功能的交流电力测功器,回收利用内燃机测试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和电能。   (十)替代燃料内燃机产品研发。鼓励替代燃料发动机与现有发动机制造体系兼容。积极发展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内燃机、生物柴油内燃机。开展汽油/甲醇双燃料点燃式内燃机、柴油/甲醇双燃料压燃式内燃机的应用试点工作。加强内燃机高效燃用替代燃料、有效控制非常规排放等基础研究,重点掌握耐醇燃料供应系统、天然气供应系统、点火及其电控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适于内燃机应用替代燃料专用润滑油和排气后处理技术。   (十一)内燃机产品再制造。制定实施内燃机产品再制造推进计划,积极开展内燃机产品再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优选再制造技术路线,完善再制造工艺流程,支持采用表面修复等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有利于旧件回收的市场体系,推广符合标准的内燃机再制造产品,鼓励对汽车、工程机械用发动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开展再制造。   三、重点工程   (一)压燃式内燃机高压燃油喷射系统示范工程。加快高压燃油喷射系统在车用柴油机上的推广应用,加强电子控制系统、高动态响应执行器和超高压运动偶件关键制造技术和工艺研发,开展先进制造工艺和加工装备技术改造。到2015年,新生产的车用柴油机全部应用高压燃油喷射系统,燃油消耗率比2010年降低5%-8%。   (二)点燃式内燃机缸内直喷燃油系统示范工程。加快缸内直喷燃油系统在车用汽油机上的推广应用,重点推进缸内直喷汽油机燃烧系统及其高压喷油器总成等关键部件的生产制造,开展燃油喷射泵、电控喷油器等关键零部件制造工艺和加工设备技术改造。到2015年,30%-40%新生产的车用汽油机产品应用缸内直喷燃油系统,燃油消耗率比2010年降低8%-10%。   (三)内燃机高效增压系统应用示范工程。加快高效增压系统在内燃机上的推广应用,重点掌握汽油机废气涡轮增压器材料和制造工艺、轻型车用柴油机可变截面增压器生产制造技术和中重型车用柴油机复合增压匹配标定等技术。到2015年,多缸柴油机增压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高效增压技术在车用柴油机上的应用比例达100%,在车用汽油机上的应用比例达30%以上。   (四)节能节材型小缸径多缸柴油机应用示范工程。推广应用小缸径多缸柴油机,重点研发缸径小于80毫米的多缸柴油机电控高压燃油喷射系统制造技术、微型车用燃油供应系统关键部件及排气后处理装置制造技术。到2015年,20%以上新生产的多功能型(微型)乘用车配套使用小缸径多缸柴油机,替代高耗能大缸径单缸柴油机50万台。   (五)替代燃料内燃机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天然气单一燃料及天然气/柴油双燃料燃烧技术在车船用发动机上的推广应用,汽油/甲醇双燃料燃烧技术在乘用车用汽油机上的应用,柴油/甲醇双燃料燃烧技术在载重车、船舶、机车、固定柴油发电机组用重型柴油机上的应用,提高燃料供应系统关键零部件的耐腐蚀性和可靠性。到2015年,通过推广应用天然气单一燃料、双燃料及生物柴油内燃机,实现替代商品燃油1000万吨;通过推广应用甲醇燃料内燃机,实现替代商品燃油500万吨。   (六)船舶柴油机能量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重点推动大型集装箱船、散货船和油船推广应用船舶柴油机机内净化、排气余热梯级利用及后处理技术,加强设备、系统优化组合和智能控制。到2015年,实现单船综合能效比2010年提高5%。   四、政策措施   (一)完善产业政策。加快制定出台内燃机制造企业准入条件,严把节能、环保、质量、安全关,推动提升内燃机工业技术水平,抑制落后产能扩张。严格执行淘汰落后产品制度,制定落后内燃机产品评价规范和淘汰产品目录,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内燃机产品。完善并严格执行机动车及发动机环保型式核准制度、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布内燃机节能产品推广目录,制定推广实施方案,加快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内燃机产品。   (二)健全标准体系。制定内燃机产品燃油消耗限值及测量方法标准,明确燃油消耗率限定值、推荐值和目标值,达不到限值标准的内燃机产品不得生产、销售、使用。制定节能环保型内燃机产品技术标准,明确燃油消耗率及污染物排放技术指标,规范节能型产品分类。研究制定替代燃料内燃机产品技术标准和内燃机再制造工艺技术、产品质量、生产管理等标准,对替代燃料内燃机和再制造产品发展进行规范。开展行业能效对标活动,提高内燃机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   (三)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对节能减排政策法规及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相关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切实加强准入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开展落后产品淘汰制度、燃油消耗限值标准等执行情况的检查行动,确保各项管理措施、法规标准得到严格执行。   (四)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渠道加大对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大内燃机工业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加快实施重点工程,加强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能力建设,推动建设一批内燃机工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强化跨部门、跨行业产学研的结合,提高内燃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突破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关键核心技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关键技术领域培育一批领军人才,鼓励从海外引进优秀人才。   (五)出台经济激励政策。在乘用车节能惠民补贴、农机工业财政补贴等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推广节能环保型商用车的财政扶持政策,带动高效内燃机的发展。研究完善节能环保型内燃机产品有关税收减免政策。完善老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促进农业机械节能减排。对内燃机产品提前达到节能减排相关标准的企业,在企业技术改造、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和科研开发等方面研究按照规定给予奖励。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要求,加强对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扎实开展工作。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切实抓好落实。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加强协调配合,强化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推广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工程实施以及标准制定宣传贯彻等方面的作用。要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有关企业要严格执行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各项法规标准和管理制度,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程和工作任务。                           国务院办公厅                           2013年2月6日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1398 次阅读|1 个评论
节能减排的悖论
热度 6 stillme2010 2013-3-5 20:41
在环境领域,其实,我常常感觉我们现在提倡的一些事情的悖论,似乎听起来有理,但是仔细一琢磨,似乎并没有节约,反而更加浪费和污染。 1 、信息化的浪费 现在常常说什么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的浪费。可是,我感觉这好像更加加剧了浪费。 首先,说是纸用的少了,减少砍伐木材了,减少造纸产生的污染了。可是,电脑整天开着了,一直在耗电。这电在我们国家还多数来自火力发电。以前,网上发起一个减少挂 qq 的倡议,防止电脑长时间不用而开着。可是,电脑长期开着,“在电脑上写字”,不知道和在纸上写字,哪个更能源呢?一个耗电,一个耗纸。我个人怎么感觉还是用电脑反而更加浪费呢。一张纸、一杆笔,感觉比起在电脑上写半天,似乎更加节约。 2 、电动汽车的浪费 同样的,电动车似乎是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的一个典范。可是,电动车充电的来源同样是火力发电,中间再一转化一折腾,肯定不是 100% 的转化吧,总在电力输送和转化过程中有损耗。 说起来,电动汽车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减少了石油一次能源的消耗,不过这是建立在更多消耗火力发电的电力的基础上的吧。只是把城里的汽车尾气排放,变成了遥远供电企业的烟气排放,污染到了别处而已。 3 、烟气脱硫 目前烟气中的 SO2 多数采用石灰石 - 石膏法脱除,可是,又产生了脱硫石膏的固废污染,只不过不污染大气了。 4 、城市污泥 同样的,不过是把污染物转化到了污泥里,先堆着。 5 、气浮 以前处理水中的氨氮,气浮是个不错的办法,用气浮吹啊吹啊,结果都吹到了空气里。水中的氨氮排放时达标了,不过,空气中的么,就不用管了,不知道吹到哪去了,自己自净去吧。 欢迎拍砖补充 ~
个人分类: 扯淡啊扯淡|3904 次阅读|15 个评论
生命周期评价与管理(2)- LCA概述
wanght 2013-2-25 13:10
讲义内容: 1)本节课尝试通过课堂讨论,让同学归纳出产品和技术环境评价方法应该具有的特点、应该回答的问题 2)介绍LCA方法的基本框架 3)介绍LCA的基本特点,即定量化、系统化评价和对比分析产品环境影响的国际标准方法 4)最后举例说明了LCA方法在政策制订和企业中的潜在应用 其中引用了我们之前的一篇文章,以水泥生产的例子说明:在产品和技术评价中,“环境问题的转移”,包括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环境影响类型之间的转移,是非常普遍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姜睿,王洪涛,张浩,陈雪雪. 2010. 中国水泥生产工艺的生命周期对比分析及建议 . 环境科学学报,30(11): 2361-2368 全文下载 之前曾与严明佳就这一节的内容有一些讨论,见 之前的博文 另外,章菁问: “在碳排放的转移中,为什么说京都议定与生命周期思想是矛盾的?” 解释如下: 与LCA方法相比,京都议定书的评价方法在评价(统计)的系统边界选择上存在差异,并因此可能导致改进措施受限、改进意愿被削弱。 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产品供应链和消费)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但无论在哪个国家发生,LCA都将其加合到一起,以便找出各环节各种可行的改进措施。例如,如果中国某项产品制造时减少了钢铁消耗,LCA结果(产品碳足迹)会因此减少,其中包含着因此而减少了澳大利亚的铁矿开采和海运造成的排放。与其它措施相对比,LCA结果将分析这是否是重要的改进措施。 而京都议定书一开始就将排放和减排责任分解到各个国家,这在评价中会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中国企业采取任何措施减少制造过程的钢铁消耗(或任何进口原料消耗),国外上游过程因此的总量减排都不会被认为是中国的贡献,这会削弱中国采取这种改进措施的意愿。另一方面,如果中国产品出口,制造过程的排放被认为是中国的排放,而不是消费者所在国家的排放,这会削弱消费者的改进意愿。 其实,任何只关注产品某个环节和过程(国家)的评价方法,都会不必要地将各种“节材”措施排除在外,同时可能忽略环境排放的转移。而LCA评价包含了每项材料消耗的资源环境影响,从而可以衡量“节材”措施的效果,也可显示并避免环境排放的转移。【这其实完全是一个意思,也是LCA的本意:量化评价每项原料消耗 在上游原料生产过程中 所造成的资源环境影响(转移),因而也可以评价因为“节材”带来的效果。】 讲义下载: LCM2-LCA intro.pdf 返回 课程大纲
个人分类: LCA/LCM|6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中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论坛将于12月15-16日在京举行
热度 1 mhchx 2012-12-14 15:44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 十二五 ” 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国家 “ 十二五 ” 规划纲要把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 消费 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为完成 “ 十二五 ” 时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国家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即将出台,将通过 实施 “ 十百千 ” 示范工程等具体措施,重点支持十大示范循环经济工程、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为贯彻 “ 十二五 ” 时期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部署,探讨循环经济的有效政策与实施机制,促进政府、产业、学术、科研、金融等领域的互动交流与协力合作,促进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循环经济向更高层次跨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将于 2012 年 12 月 15-16 日在北京举办以 “ 深化循环经济 实现绿色发展 ” 为主题的论坛 , 届时将邀请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科技部、建设部、农业部等部 委的循环经济主管部门领导出席演讲,并就国家相关规划与政策惊醒解读。 论坛主要涉及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循环经济规划与政策解读、各地区循环经济专题、循环经济先进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等。 地 点:北京会议中心 (朝阳区来广营西路 88 号,北苑桥东,北五环南侧辅路) 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李老师,杨老师 电 话: 010-52422190 010-57792194 13488857198 电子邮箱: xhjjfzbg@126.com 论坛出席人员: 一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科技部、建设部、农业部等部委负责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工作的部门相关领导和专家; 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各省市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和工作机构主要领导; 三 各省市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厅、环保局、农业局等相关负责人; 四 城市矿产、餐厨垃圾等专题的负责人(市长级)、园区(区、县级领导); 五 有关省市和地方政府部门分管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的领导及代表; 六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各高校循环经济的学者; 七 各类循环经济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环保产业等相关企业代表; 八 相关环保组织、国际组织代表; 九 媒体代表; 七、论坛议程 论坛日程安排 第一部份 开 幕 式 2012 年 12 月 15 日 9 : 00-10 : 00 1 、主持人介绍与会领导和嘉宾 2 、国家发改委领导致开幕词 3 、国家环境保护部领导致辞 4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致辞 5 、地区专场代表致辞; 第二部份 主 题 论 坛 2012 年 12 月 15 日 10 : 10-12 : 30 1 、当前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领导) 2 、环境保护的趋势与政策措施 (环保部科技司领导) 3 、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与产业升级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领导) 4 、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 (科技部社会发展司领导) 5 、绿色发展的机制创新与体系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 第三部份 政策解读与前沿探讨专场 2012 年 12 月 15 日 14:00-18:00 1 、国家 “ 十二五 ” 循环经济规划解读 (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 2 、农业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 (国家农业部科技司领导) 3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实践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领导) 4 、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专家领导) 5 、低碳技术与绿色发展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专家领导) 6 、绿色化工发展趋势 (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7 、 冶金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 8 、清洁生产与绿色发展 (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四部分 各省市地区专场 2012 年 12 月 16 日 8:30-12:00 各省市地区专场 地区专场主题 地区专场承办单位 上海市循环经济专场 (待定) 上海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湖北省循环经济专场 (待定) 武汉循环经济研究会 海南省循环经济专场 (待定) 海南省循环经济促进会 西藏自治区循环经济专场 (待定) 拉萨市人民政府 第五部份 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专场 2012 年 12 月 16 日 13:30-16:30 1 、再制造技术前沿与产业发展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 2 、城市矿产基地的政策措施与发展指导(国家发改委) 3 、城市餐厨垃圾产业的政策措施与发展指导(国家发改委) 4 、绿色发展的投融资与商业模式(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 第六部份 闭 幕 式 2012 年 12 月 16 日 16:40-18:00 1 、主持人介绍参加闭幕式的领导和嘉宾 2 、各省市地区循环经济专场负责人讲话 3 、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主任小结 4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致闭幕词,宣布论坛闭幕
个人分类: 新闻|341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何建坤:碳排放市场建立将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mhchx 2012-12-13 09:32
[转载]何建坤:碳排放市场建立将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本文来源: 新华网 http://news.hexun.com/2012-11-19/148094608.html 中国国家气侯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校委会副主任何建坤接受记者专访。新华网杨刚摄   新华能源 11 月 19 日消息(李由) 17 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世界环保大会以“引领经济繁荣的未来动因: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会间,中国国家气侯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校委会副主任何建坤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碳排放市场建立将推进可再生能源 产业 发展,但目前碳市场仍处探索阶段。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日益强化的制约,同时在全球应对气侯变化,增强二氧化碳减排力度方面面临空前压力,中国在加强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发展上有着强烈的需求。 1990 年到 2011 年中国的 GDP 增长了 8 倍,单位 GDP 能源消耗下降了 56% ,相应的二氧化碳强度下降 58%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作为一个排放大国,低碳发展将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的标准。 十八大 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绿色的发展也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特征。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低碳的技术会反应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按照国家 发改委 的工作计划, 2013 年将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等七省市启动碳交易试点。对此,何建坤认为,碳排放市场建立起来后,不仅能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进一步发展,对用户使用可再生能源也有很大激励作用。   何建坤表示,推进碳排放交易试点以后,也就是给每家企业规定一个碳排放的额度,如果排放超额就要到交易市场购买额度,这样能够促进每个企业自觉节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此外,碳排放还有抵消机制,如果企业本身排放高,可通过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来抵消一部分自身排放。   他还指出,目前碳排放市场的建立仍出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碳排放市场的建立必须要有一套好的统计、核算和核查的体系,从而保证企业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和交易量的真实性。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来看还不是很具备。   另一方面,如何科学分配排放额度也至关重要。有的企业分配的很少,那么节能减排的效果就很难实现,有的企业分配的很宽松,他就可以很轻易的到市场上去出售。如何科学的分配需要不断的探索,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碳交易市场何时能够在全国推广?何建坤认为,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还需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逐渐来推进。要建立一个全国的碳排放市场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额度分配标准,各个省区之间如何用同样的标准来分配,还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全国性的碳市场的建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仍处于研究设计阶段。
个人分类: 观点|1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减排承诺倒逼水电开发提速
热度 1 zbt92 2012-10-18 12:09
转自:科学时报 水电的问题根源是舆论环境   本报记者计红梅   前不久,世界第三大水电工程巴西贝卢蒙蒂水坝因环保人士和当地原住民的反对而被迫暂停。 这只是国际反坝运动的一个缩影。   就国内而言,从怒江到金沙江,建坝与反坝的交锋也一直如火如荼。   水库大坝与水电开发密不可分,由此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截至目前,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工的水电目标远远没有完成进度,中国此前向世界作出的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也由此陷入危局。   在10月11日~12日于成都举行的中国大坝协会2012学术年会上,与会的水利水电专家一致呼吁,面对减排压力,水电开发要提速。   被边缘的水电开发   贾金生是国际大坝委员会荣誉主席、中国大坝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011年,借国际大坝委员会第79届年会在瑞士举行之际,他深入了解了瑞士的能源状况。   10月12日,在出席中国大坝协会2012学术年会“水库大坝与环境保护”论坛时,贾金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瑞士,水能和核能是主要的能源来源。与水能相比,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占比并不高,不超过总量的10%。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瑞士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国家,而水电的能源回报率远高于其他能源,碳排放量又极低。   实际上,除了瑞士,重视水电开发的还有很多国家。截至目前,全球65个国家的水电占全国用电量的50%以上,有32个国家占80%以上,有13个国家几乎占100%。投资水电就是投资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流看法。   然而,与之相比,近年来中国的水电开发则由于种种原因,陷入几近停滞的状态,与风能、太阳能的“高歌猛进”相比,明显被边缘化。截至2011年底,我国水电装机容量仅为2.3亿千瓦,占技术可开发量的4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告诉记者,我国“十二五”期间将开工1.6亿千瓦水电的目标,是按照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15%的国际减排承诺反推出来的。这意味着,2020年我国的常规水电装机要达到3.5亿千瓦,抽水蓄能机组要达到7000万千瓦,才能有希望完成减排的指标。   然而,今年已经是“十二五”的第二年,所规划的开工目标却远远没有完成进度。“去年被核准的水电只有1260万千瓦,今年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很有可能两年也完成不了一年的规划开工目标。”张博庭说。   减排最有效的方式   来自美国某官方网站的世界各国排放图显示,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更令人担心的是,最近几年,我国的人均碳排放也已经超过全球的平均值。即使按照累积碳排放计算(从1990年算起),我国也已经超越了除美国之外的所有国家,成为世界第二。   “中国已成为全球减排斗争中的主角。”张博庭说。他认为,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开发利用水能是最有效的减排方式。   美国大坝协会主席迈克尔·罗杰斯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美国水电有着无可置疑的重要性。这不仅因为水电占据了该国电力供应7%的份额,而且还减免了近2亿公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其他有些国家对水电的依赖度还要更强。”罗杰斯说。   罗杰斯认为,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水电有诸多的优点。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水电在减排方面比太阳能还要有优势,可以与风电相媲美。如果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来看,水库大坝的建设和退役成本比太阳能和风能都要低得多。   罗杰斯透露,美国国家水电协会未来还会增加几十亿千瓦的水电装机容量,在带来140万个就业岗位的同时,更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提速的障碍   在日益增大的减排压力面前,水利水电专家们认为,我国水电发展必须提速。然而,提速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核准难题。   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世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从2007年到2009年,三年内国家一个水电项目也没有核准。从2010年到现在,国家核准水电项目的进程有所加快,但因为前期工作周期长,核准条件复杂,即使想批准,也不具备条件。”   以核准程序为例。“大中型水电项目核准程序复杂,周期长。据我们初步统计,在核准前要有50个左右的盖章程序,而且还设立了严格的前置条件,客观上拉长了项目前期工作和核准的周期。” 此外,征地移民工作内容复杂,需要协调的关系敏感;对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审批进程缓慢;出于利益诉求,地方上要求将支持地方发展反映在移民安置规划中,使得经过审批的移民安置规划和移民专项工程方案频繁变更;因为税收分配问题,对流域开发公司提出项目就地注册的要求,影响到流域梯级电站统筹开发和管理的效率等等,也均是制约我国水电开发进程的主要因素。   “根据水电建设期4到8年的估计,"十二五"期间不开工的水电项目,到2020年就不大可能投产了。”为此,张博庭忧心忡忡。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水电的问题形式上难在移民、环保和生态环境等,但是根源还是舆论环境。所有这些具体的水电难题其实都与社会公众对水电的认识及认同不够直接相关。   贾金生表示,近两三年来中国大坝协会连续以“水库大坝与环境保护”为主题与媒体和专家探讨,就是为了进一步加深社会各界对水电的了解。   依据美国的经验,罗杰斯对大坝与水电开发的前景表示乐观。以大坝在鱼类保护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为例,罗杰斯认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方案解决过鱼设施和鱼类生存问题。   “大多数民众已经认识到,水电开发是把水当成零污染的燃料来使用,同时水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罗杰斯说。
17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我国将采取十大措施落实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whyhoo 2012-8-26 18:37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记者 江国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26日说,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国务院近日正式印发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十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包括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专项规划、产业政策时体现节能减排要求;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加强评价考核,实行问责制等。 其他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用能节能管理,切实改变敞开供应能源、无约束使用能源的现象;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快制修订配套法规,完善节能环保标准体系,依法推进节能减排;完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社会资金积极投入节能减排,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具体包括价格、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建立能效“领跑者”标准制度,推行节能发电调度、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机制,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规划》还要求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强节能减排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加快推广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和能力建设,强化执法监督,加强重点用能单位、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节能管理体系;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推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粮,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规划》包括的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包括: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脱硫脱硝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循环经济示范推广工程、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工程。 这位负责人表示,据测算,“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总投资为23660亿元,其中,节能重点工程总投资约9820亿元,污染减排重点工程约8160亿元,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约5680亿元。节能、循环经济、重点流域工业污染防治、烟气脱硫脱硝工程所需资金主要由企业通过自有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解决,各级政府安排一定资金予以支持和引导。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国家对重点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扎实工作,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这位负责人说。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8/26/content_2211020.htm
个人分类: 能源|3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节能减排要充分发挥多种政策的作用
BJTUcivil 2012-5-17 10:44
节能减排要充分发挥多种政策的作用 王元丰 北京市政协委员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节能减排工作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我国政府承诺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 2005 年下降 40%-45% 。为此,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 GDP 能耗下降 20 %,“十二五”规划提出在 2010 年的基础上单位 GDP 能耗再下降 16% 的节能目标。 尽管中央对节能减排工作非常重视,但由于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之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尚未改变,节能减排工作困难很大。“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 GDP 能耗降低 19.1% ,没有完成计划目标。而 2011 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国全年单位 GDP 能耗仅下降 2.01 %,更是没有完成计划目标。从当前全国各地实际情况看,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的主要做法是依靠行政政策。无论是分解节能减排目标、加大淘汰落后产能,还是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都主要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实施。这些做法应该说较快速见到了成效,但是其实施的法律法规依据不充分、经济和社会成本较高,需要特别注意。而且,“十一五”后期出现的“拉闸限电”等行政做法负面效应很大。另外,由于很多落后产能已经淘汰,行政性政策的可用空间和潜力越来越有限。因此,在“十二五”以及未来更长的时期,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做法应该由主要依靠行政政策,向依据法律法规发挥行政政策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其他各种政策的作用转变。 为此,首先要对已经使用的政策及可以使用政策的功效心中有数。建议中央对“十一五”以来所实施的节能减排政策进行系统的评估,同时,对有潜力的可用政策进行研究储备。通过这些工作,我们要知道哪些政策在节能减排效果上最明显。而且,我们还应该摸清不同的地区会有怎样不同的政策需求。另外,我们还要知道哪些政策是成本最低、效益最高。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欧盟对节能减排政策的运用和研究。以建筑节能减排为例, 欧盟对大约 30 个国家的 60 项政策进行评估,不但把这些政策分为四类:管理和控制方法(主要是行政政策);经济或基于市场的措施;财政和激励措施;支持、信息和志愿行动,而且,对这四类政策的成本效益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政策实施建议。 其次,要坚持依法治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行事。从《“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看,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还要使用必要的行政政策。但是使用行政手段,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行。要尽快 健全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加快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建设。实际上,标准规范是技术法规,是行政政策实施的依据。无论是 淘汰落后产能、还是 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不是政府想开展就开展,而是我们的标准规范通过技术参数规定 落后产能不能生产、高耗能的工程必须把耗能降下了! 此外,要努力 用各类政策撬动市场,在节能减排中最大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应该看到节能减排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市场失灵领域,因此,在这项工作开展的初期,特别需要政府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及土地等政策,建立市场,使开展节能减排的企业和个人,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但是,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努力使市场能够独立运转。因此,在运用上述政策的同时,要 加大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实施力度、建立“领跑者”标准制度、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政策实施,扶持壮大节能产业、尤其是节能服务产业。 苏州市开展的企业能源审计、评选“能源之星”的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我国在 发挥市场作用方面,政策运用空间很大。 《人民日报》 2012年5月16日
2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周期环境管理导论 (5) - CLCD数据库与LCA案例研究
热度 3 wanght 2012-5-10 13:17
内容提要: 1)CLCD数据库的目标:为与中国相关的产品LCA提供中国本地化背景数据支持。 2)CLCD数据库的内容: (1)包括大宗原材料、能源、运输等基础数据(截止2012年1月,CLCD 0.6版有超过500个单元过程) (2)包括主要资源、能源、温室气体和主要污染物数据,支持与节能减排相关的分析 (3)代表中国市场平均的数据(按进口/本地生产、不同技术或规模细分后,再按国内市场份额平均) (4)与Ecoinvent、ELCD等国际主流数据库兼容,提供国内外的本地化数据支持 3)CLCD数据库的特点 (1)基于基础产品的核心模型:在保证模型完整性的基础上,避免了背景数据的不一致 (2)从原始数据开始的数据收集方法:完整记录数据库建立过程,可追溯、可重现、易审核、易更新 (3)从原始数据和清单数据算法开始的、基于敏感度和不确定度分析的、量化的数据质量评估与控制方法(CLCD-Q方法) 4)实现从数据库到LCA案例的全面支持:方法、软件工具 讲义下载: LCM5-CLCDguidelines.pdf (最后更新:2012年5月10日) 返回课程大纲
个人分类: LCA/LCM|6761 次阅读|7 个评论
吉林大学讲座:中国本地化的LCA研发与应用
wanght 2012-4-25 20:48
应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邀请,2012年4月14日在吉林大学南岭校区为学院100多位教师和同学举办了LCA讲座,并在讲座后安排了为期一天的eBalance软件培训。非常感谢杨印生院长以及各位老师的接待和安排。 讲座题目:中国本地化的LCA研发与应用 讲座内容综合介绍了我们过去几年在LCA基础数据库、软件工具、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其核心是实现LCA的中国本地化,为国内的LCA研究和应用提供全面的支持。 讲座的PPT讲稿下载(整理后): 中国本地化的LCA研发与应用-学术版.pdf
个人分类: 会议报告与讲座/培训资料|3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摘录)
cjls2000 2012-4-24 20:19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 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1〕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十一五”时期,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推进难度增大、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基础工作薄弱、能力建设滞后、监管不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但“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难以实现,还将严重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各地区、各部门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三、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要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着力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要进一步明确企业的节能减排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细化和完善管理措施,落实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推广力度,真正把节能减排转化为企业和各类社会主体的内在要求。要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促进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四、要全面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狠抓监督检查,严格考核问责。发展改革委负责承担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环境保护部为主承担污染减排方面的工作;统计局负责加强能源统计和监测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各省级人民政府要立即部署本地区“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和中央企业要按照本通知的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狠抓贯彻落实,坚决防止出现节能减排工作前松后紧的问题,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国务院                       二○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一、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2086.4万吨,比2010年的2551.7万吨、2267.8万吨分别下降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吨、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2273.6万吨分别下降10%。   二、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三)合理分解节能减排指标。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及国家产业布局等因素,将全国节能减排目标合理分解到各地区、各行业。各地区要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明确下一级政府、有关部门、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排污单位的责任。   (四)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继续做好全国和各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公报工作。   (五)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把地区目标考核与行业目标评价相结合,把落实五年目标与完成年度目标相结合,把年度目标考核与进度跟踪相结合。省级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国务院报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有关部门每年要向国务院报告节能减排措施落实情况。国务院每年组织开展省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并对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六)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严格贷款审批。建立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制,严肃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 (九)调整能源结构。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加快发展天然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1.4%。 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十一)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实施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节约替代石油、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工程,以及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和节能能力建设工程。到2015年,工业锅炉、窑炉平均运行效率比2010年分别提高5个和2个百分点,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提高2-3个百分点,新增余热余压发电能力2000万千瓦,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000万平方米,高效节能产品市场份额大幅度提高。“十二五”时期,形成3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十二)实施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提升现有设施,强化脱氮除磷,大力推进污泥处理处置,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污染综合治理。,,,   (十三)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建设100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80个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城市、50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5个再制造产业集聚区、100个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   (十四)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所需资金主要由项目实施主体通过自有资金、金融机构贷款、社会资金解决,各级人民政府应安排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和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主体责任,严格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和管理,国家对重点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十八)推动建筑节能。制定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提高标准执行率。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实施“节能暖房”工程,改造供热老旧管网,实行供热计量收费和能耗定额管理。做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建材和再生建材,继续推广散装水泥。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完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推动节能改造与运行管理。研究建立建筑使用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严格建筑拆除管理。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严格防止和纠正过度装饰和亮化。 (三十)加大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重点支持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半导体照明、低品位余热利用、地热和浅层地温能应用、生物脱氮除磷、烧结机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污泥和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金属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与设备产业化,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   (三十一)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编制节能减排技术政策大纲。继续发布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建立节能减排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重点推广能量梯级利用、低温余热发电、先进煤气化、高压变频调速、干熄焦、蓄热式加热炉、吸收式热泵供暖、冰蓄冷、高效换热器,以及干法和半干法烟气脱硫、膜生物反应器、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控制等节能减排技术。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政府在节能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加大推广力度。   八、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   (三十二)推进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   (三十三)完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和能力建设。深化“以奖代补”、“以奖促治”以及采用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家用电器、照明产品、节能汽车、高效电机产品等支持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继续支持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项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比重,研究实行节能环保服务政府采购。 (四十九)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抓好家庭社区、青少年、企业、学校、军营、农村、政府机构、科技、科普和媒体等十个节能减排专项行动,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发挥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作用,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五十)政府机关带头节能减排。各级人民政府机关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机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细化管理措施,树立节约意识,践行节约行动,作节能减排的表率。   附件:1.“十二五”各地区节能目标      2.“十二五”各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3.“十二五”各地区氨氮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4.“十二五”各地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5.“十二五”各地区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本文为摘录的部分重点内容)
1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王亦楠:鼓励燃煤小火电“绿色转型”的政策建议
liuli66 2012-4-18 15:28
“上大压小”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之一,“十一五”期间共关停小火电约7700万千瓦,预计“十二五”期间至少还要关停5000万千瓦。关停小火电在取得节能减排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问题。在适宜地区,将燃煤小火电改造成生物质电厂,可实现能源、经济和环境共赢,使我国“上大压小”政策取得更好的成效。 小火电机组关停后的一些问题 1.影响部分城镇冬季供热。很多地区的小火电都承担着冬季供暖的重任,据调查,为保障供热,一些平时处于停产状态的小火电,到了冬季不得不重新开启。 2.造成很大投资损失。除了服役期满的以外,不少未到服役期限的小火电也被纳入了强制关停范围,关停造成了电厂投资方很大经济损失和人员就业问题。 3.不利于农村电网安全运行。小火电作为农村小型支撑电源,是大电力系统的有益补充,在电网调峰中有重要作用。关停对农村电网稳定运行会产生不利影响。 总之,部分地区关停小火电面临着较大困难,需要进一步寻找既能终止小火电的高耗能高污染、又能化解上述问题的更妥善的解决之道。 改造成生物质电厂可使燃煤小火电实现能源、经济和环境共赢 进行生物质能改造是燃煤小火电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生物质电厂与燃煤小火电厂结构基本相同,只要对燃煤小火电厂的燃料制备输送系统和燃烧系统进行改造,使之适合生物质燃料特点,高耗能高污染的燃煤小火电就可以改造成清洁环保的生物质电厂。丹麦等发达国家早已开展这种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燃煤小火电改造的前提条件是:生物质资源必须可靠且收集半径合理;小火电机组运行状况良好,服务期不超过土5年;周边交通能承受较大的燃料物流压力。根据当地资源量情况,燃煤小火电可采取纯烧或掺烧生物质两种改造方案。完成改造后,电厂可从上网电价增值、供热、增值税和所得税减免、CO2减排交易、SO2减排和燃料成本下降等途径获得经济效益。 我国的小火电主要是燃煤机组,其中2/3分布在农林剩余物资源丰富的山东、江苏、河南、河北等10个农业大省。这些地区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着环境治理和交通安全。如果能用当地富余的秸秆替代煤炭做为燃煤小火电厂的燃料来源,则既能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供热,又能盘活小火电资产、获得多种经济效益,还为秸秆禁烧找到了出路! 燃煤小火电改造成生物质电厂已在我国成功实践 燃煤小火电改造在发达国家早有推广,2011年我国也有了成功实践。山东德州银河热电厂利用农林剩余物替代煤炭实现了热电联产,率先实现了“绿色转型”。 银河热电厂是2003年为解决宁津县集中供暖问题而建设的燃煤电厂,2005年投运后一直亏损,2007年被迫停产,2010冬季为解决当地供暖又重新开启。为走出高耗能、高污染、依靠政府补贴才能运行的困境,银河热电厂利用当地秸秆、树枝、树墩等农林剩余物非常奉富的资源优势,2011年初和清华大学合作进行燃煤电厂改造,成功解决了燃煤锅炉掺烧、纯烧生物质的技术难题,当年冬季为城区首次实现了完全以生物质资源为燃料的热电联产。改造使银河热电厂实现了能源、经济和环境共赢: 一是锅炉的能源利用效率更高。实践证明锅炉改烧生物质后在各种工况下运行稳定,无结焦结渣情况,机组可满负荷运行,并且锅炉热效率比燃煤时提高了2个百分点,飞灰、灰渣的可燃物比重显著下降。 二是电厂从长期亏损转为盈利。即使不考虑CO2和SO2减排收益,银河热电厂就已具备显著的经济优势:年发电成本比燃煤时降低了25%,年发电收入增长了8土%,年经济效益从原来亏损3015万元转变为盈利1665万元。需特别指出的是,银河热电厂改造的投资成本仅为2000元/千瓦,工期仅为3个月,比新建一个同等规模的生物质电厂要节省80%的投资,缩短9~15个月的工期。 三是CO2和SO2减排效益显著。改造后每年可节省4.72万吨标煤的煤炭消耗,相应减少9万吨CO2排放和604吨S02排放。 燃煤小火电改造在我国具有很大的推广潜力 银河热电厂改造前面临的困境正是我国很多地区燃煤小火电现状的缩影,其成功改造为这些燃煤小火电实现“绿色转型”提供了示范。 燃煤小火电改造在我国具有很大的推广潜力。据统计,我国单机容量10万千瓦及以下的小火电机组共有1.1~5亿千瓦,其中燃煤小火电机纽约为7900万千瓦,主要分布在10个农业大省,有条件进行生物质能改造。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量情况,将那些运行期限短、设备健康状况良好、周边道路通畅的燃煤小火电厂,改造成纯烧生物质或掺烧生物质的电厂,这既符合国家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产业政策,又适合乡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在适宜地区鼓励燃煤小火电改造的政策建议 1.提高对燃煤小火电“绿色转型”可行性及重要性的认识。在乡镇建设大中型热电联产机组不太现实,在适宜地区利用生物质能改造燃煤小火电,可实现能源、经济、环境共赢。与新建生物质电厂相比,燃煤小火电改造的投资和运行成本低、建设工期短、经济效益好。改造燃煤小火电比新建生物质电厂更有意义!可以盘活现有资产、节约投资成本,使燃煤小火电关停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矛盾迎刃而解。因此,建议不要把所有燃煤小火电“一关了之”,应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燃煤小火电尽快实现“绿色转型”。 2.生物质发电项目的规划布局应优先鼓励燃煤小火电改造。要实现国家能源局提出的“2015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300万千瓦”目标,“十二五”期间将要新建200~300座生物质电厂。为使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国家能源局正在研究制定全国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发展规划。建议政府加强组织引导,鼓励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山西、辽宁、黑龙江等农业大省,在生物质发电发展规划布局中优先考虑燃煤小火电改造项目建设。选择一批适合的燃煤小火电,规划改造为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 3.尽快完善并落实对掺烧生物质发电项目的鼓励政策。燃煤电厂掺烧生物质,可以显著提高锅炉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在国外已成为生物质能利用的主流技术。目前我国小火电关停范围已扩大到装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上的机组,对于容量大于3万千瓦的燃煤小火电,掺烧生物质是最优改造方案。但因缺乏掺烧量的计量和监测系统,现行的《可再生能源法实施细则》对掺烧生物质发电项目的优惠政策很难操作。建议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尽快完善燃煤锅炉掺烧生物质的计量、管理和监测体系,使掺烧生物质项目也能真正享受到可再生能源的鼓励政策,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动燃煤小火电“绿色转型”。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王亦楠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04月12日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14801page=1
0 个评论
[转载] 环保部长为未完成氮氧化物任务道歉
wanght 2012-3-8 00:42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张子扬) “作为环保部长,在控制氮氧化物问题上今年没有完成任务,总理承担了责任,我今天也想利用这个机会通过北京团向两会的代表表示我们愧疚的心情,并对这个问题检讨。”   7日,中国环保部长周生贤在北京作出了上述道歉。   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对4种主要污染物实施排放总量控制。其中,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然而,2011年,氮氧化物不降反升,增长了5.73%。   周生贤在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北京团全团会时说,这个问题我们得到了一个什么教训?氮氧化物为什么没完成任务?“不是推卸责任, 因为四个约束性指标都是根据GDP的排放强度来定的,尤其是根据工业的排放强度来决定。一旦工业排放强度突破了,环保的指标100%也要突破 ”。 【旁注:这话没说清楚。GDP取决于产品 交易和价格 ,具体行业的排放强度取决于 生产技术 ,全部行业的平均排放强度还受 行业结构 影响。部长想说哪样变化导致没完成任务?教训是什么?】   他同时回应了“为什么不早关注PM2.5”的问题,周生贤表示,北京一直观测的PM10,十年来逐年下降,而PM10里将近50%是PM2.5,控制PM10就是控制PM2.5。   “PM2.5”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其能负载大量有害物质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甚至渗进血液,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周生贤表示,北京要治理PM2.5污染,控制小汽车应该是重头。   中国日前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在从民间热词变为官方标准后,“PM2.5”此次也首度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中国总理温家宝此前强调,我们要用行动昭示,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完)
个人分类: 科研杂谈|1876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后炮没有用
xupeiyang 2012-3-6 08:59
为什么检讨?检讨什么? 发改委主任自我检讨   去年物价调控、节能减排目标落空    为物价涨幅高作自我批评 张平坦言,去年的物价形势确实比较严峻,全年物价涨幅是5.4%,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控制在4%左右的目标。作为价格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张平表示借此机会要做自我批评和检讨。 节能减排六指标有三个没完成   张平说,去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成得不够好,具体涉及到六个指标,完成了三个,没有完成的也是三个。没有完成的三个: 第一 是能源消耗的强度,单位GDP能耗年初目标是下降3.5%左右,但实际去年只下降了2.01%; 第二 和能源消耗强度密切相关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因此也没有能够完成; 第三 就是氮氧化物的排放,年初目标是下降1.5%左右,但实际结果不仅没有下降,还增长了5.73%,可以用“大相径庭”这样一个词来形容。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2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总理承认政府工作有问题
热度 11 xupeiyang 2012-3-5 11:06
3月5日上午,我认真地听了温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比较实事求是。 他说:“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群众反映强烈;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廉政建设亟需加强。”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2148 次阅读|12 个评论
台历能否变成14个月?闲事一则
热度 3 DNAgene 2011-12-22 14:45
这一年要过去了,但这个学期还要多过几天。 这事、那事,总有些事跨年度。翻翻台历,很不方便,新台历来之前看不到下一年的。就算是新台历来了,经常也要两个台历比对着看。 能否在台历中加上两页?2012年的台历,开头补上2011年12月份,最后添上2013年1月份。这样虽然只是增加了两页纸,用户用起来方便了许多。 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多用了两张纸,有点浪费。从精打细算的角度,多了两页也增加了成本。我建议的补偿手段是,把精美的外包装舍去。再精美的包装开封之后也会扔掉,没人会把用着的台历每天装起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18 次阅读|5 个评论
周末闲话-10:何时云开雾散?
热度 5 sqdai 2011-12-17 12:07
近日来,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居民正饱受雾霾天气之苦。这种天气导致交通拥堵加剧、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等严重问题,已引起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传媒也多有报道。 应该说,雾霾施虐是一种 “ 城市病 ” (见链接)。雾霾天气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气象条件有关,然而其更重要的根源是工业生产和交通所造成的污染。记得我初中上地理课,老师在描述伦敦风貌时,将伦敦称为 “ 雾都 ” ,后来又读了狄更斯写的《雾都孤儿》,对伦敦的雾霾有了深刻印象,并且知道,伦敦之所以成为 “ 雾都 ” 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最近了解伦敦的近况,知道它早已摘掉了 “ 雾都 ” 的帽子。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北京和上海正在走伦敦走过的路? 据报道,我们的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设法减少城市雾霾天气的发生。也许我们可以期待 “ 云开雾散 ” 之日的到来。 我们无法改变自然规律,每到潮湿季节,下雾是难以避免的。但是,雾霾的生成还需要大气中的细微颗粒,只要废气颗粒污染没有大幅度地减少,雾霾频仍的现状就难以改变。近来报章上不断谈及 PM2.5 细颗粒问题,并有意修改环保法。然而,不从源头上根治污染,问题还是不能彻底解决。 近年来我在研究交通科学问题,知道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在严重污染的产业从市区转移出去之后,机动车废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的比重大为增长。而这些年我们正经历着机动车拥有量的大幅度增长期。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已拥有机动车 500 万辆;北京的机动车从 1 辆增加到 100 万辆用去了 100 年时间;而从 400 万辆增至 500 万辆,仅仅用了一年。如此增长下去,情何以堪? 随着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的上升,交通拥堵日益加剧,每天马路上有多少机动车在 “ 鹅行鸭步 ” ?而我们知道,处于 “ 怠车 ” 状态的机动车,与正常速度行驶的机动车相比,其废气排放量成倍地增加。于是乎雾霾天数也日见增多,交通拥堵进一步加剧,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为了从源头上减少雾霾天气,必须更加严格地控制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的增加。为此,应该做到: —— 控制汽车工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大力减少污染严重的低端产品的出笼,生产更多的环保型机动车,并为其运行创造足够好的条件; —— 大力贯彻 “ 公交优先 ” 原则,鼓励出行者运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城市机动车出行的平均公里数; —— 加强全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大力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盼着在城市里人人能多多享受云淡风清的好日子! 写于 2011 年 12 月 17 日 【链接】关于雾霾天气的知识 霾 也称灰霾(烟霞)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 10000 米 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 (Haze) 或灰霾( Dust-haze ),香港天文台称烟霞 (Haze) 。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 ( 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 100 %就可能出现饱和 )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 80 %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 90% 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 80-90% 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 1 - 3 公里 左右。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 0.001 微米到 10 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 1 - 2 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雾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 1000 米 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 Fog );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 1000 - 10000 米 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 Mist )。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 ( 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 100 %就可能出现饱和 ) 。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大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雾和云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有明显的边界,雾滴浓度分布不均匀,而且雾滴的尺度比较大,从几微米到 100 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 10-20 微米左右,肉眼可以看到空中飘浮的雾滴。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 “ 雾霾天气 ” 。 雾霾区别 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出现雾时空气相对速度常达100%或接近100%。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有效水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 “ 雾霾天气 ” 。其实雾与霾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譬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混蚀的现象。符号为 “∞” 。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由于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都是因浮游在空中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致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有时使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于区分。必须结合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327204.htm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4429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的节能减排观
热度 3 fpe 2011-12-7 01:17
我的节能减排观 前言 这是在 2007 年末 08 年初能源价格达到顶峰时我对能源经济的一点反省和总结。当时我在一家火电仪表设备厂作市场调查和产品开发,同时在美国最大的私营开放大学凤凰大学读网上的 MBA ,有机会下载了一些 Business Review ,改变了我的节能减排观,让我下决心离开能源领域。这里把旧文拿出来分享,看看我的节能减排观与国内流行的随手关灯有什么不同。请注意,美国较少中国的节能观念,美国的节能叫做 Conservation (守恒),与我们国内流行的节能观有很大不同,所以国人经常指责美国人浪费,这是观念、文化和认识 的差异 。这是本文的出发点和核心认识。 最近,随着油价上涨带来的能源危机和全球变暖造成的气候危机,让网上对能源安全的讨论如火如荼。其中广泛使用的节能概念,早已超越传统的节约用能的观念,需要仔细加以分析。如果不能从理论出发,对能源利用的理解就会有狭隘的理解偏差,其综合效果是有疑问的。在这里,首先从能源是使用特征开始,详细分析了能源使用中的 3 大物理学原则和 3 大社会学原则,尽可能地包容所有的节能现象,以求对节能的观念认识全面,更好地达到科普的效果。 1. 能源的使用特征 谈到用能哲学,必须先看一看能源的使用特征,对症下药,方有成效。根据笔者多年热能工程的理论和实践,能源的使用中有下列特征:不易存储;自我增值;价格弹性;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需求不平衡。现分别阐述如下: 1.1. 能源不易存储 主要是指二次能源(经过转换以后的机械能、电能和氢能等)。老式机械座钟就使用发条存储机械能,效果非常有限,仅可驱动钟表数天。电池可以存储电能,但存储密度低,放电强度低,不足以大规模使用(已有一些实验性电池组用于调峰用途测试,但普及尚需时日)。抽水蓄能电厂是最大规模的蓄能装置,仍然在社会用能中仅占有很小的比例。氢能作为能源转换的清洁媒介而广为关注,其利用实践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安全地贮存氢气。由于这三种转换能量形式不易存储,造成了任何电厂的某一时刻发电量都是根据需求来定的,多发电在实际运行中是不可行的。 1.2. 能源自我增值 我们用电,大多数场合下并不是直接用电加热,而是利用电流的转换过程来达到其他做功目的。例如,用 200 瓦的电炉和 200 瓦的计算机,前者产生热量,后者带来信息,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样电能的使用就有增值的效果。我们所开采的能源,有很大一部分用于能源的采集和提高。所谓用能采能,就是因为能源拥有自增值属性。有时候,我们用不起能源,是因为提取能源的成本超过得到的能源,如核裂变反应的原材料铀矿,很多品位低于经济可采标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是典型之例。我国一直采用一种补贴能源价格的方式发展经济,就是期望在能源耗尽、环境变差之前,达到一定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同样,那些人均耗能指标大的国家发展水平高,就是前期大量使用能源进行技术积累的后果。 能源用得越多,增值越多,发展越快, GDP 越高,国家越发达,社会越先进,这是一般的社会发展趋势。 1.3. 能源价格弹性 用电必须从市场来,市场价格有弹性。按照经济学原理,价格是供需关系决定的。需求大则价高,需求小则降价。由于电力的不易存储特性,电力市场价格是非常弹性的。如果大家同时节能,需求突然降低,市场的反应是立即降价,否则设备低负荷运行,成本会增加,所以节能具有降价的效果。当然,如果价格管制,降价的好处并不能达到用户的身上,这是政策问题。 现代节能工作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通过价格调节真实地反映能源供给和需求,达到自觉自动节能的效果。 最近国际市场的能源价格忽然高涨,固然有政治因素和金融市场的投机因素,最关键的是所谓的石油供应的峰值理论让人们意识到化石能源的耗尽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市场价格的波动,耗能大的国家必须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储备高的国家对付石油价格起伏的承受能力比较强,储备初级能源就是防止市场价格因弹性波动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4. 能源技术密集 自从爱迪生发明电灯和发电设备,用电设备的效率一直是不断进步的,靠的是不断发展的技术。当代节能产品,大多使用半导体或其他固体器件,其技术含量是爱迪生时代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差别在于使用了节能技术。 我国设备能耗高,小部分原因是初级能源质量不好(如高硫煤燃烧的防污成本高,而所以的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设备都是耗能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技术积累不够,技术政策保障不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动力来完成能源使用技术的自我增值。 所以,我们提倡能源技术的国际合作。 1.5. 能源资本密集 按照热力学理论,能量转换设备越大,热损失越小,单位发电能耗越低,节能效果越好。这是符合物理学原理的,所以我们的发电设备越来越大,就是为了增加效率。国内发电业流行的“上大压小”,就是出于增加效率的目的。其后果是设备越来越大,投资越来越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工业。 能量转换设备庞大,造成资本密集,动辄几十亿的投资,不符合经济学原理。 大型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造成巨大的投资、环境、效率和电网调控等方面的技术问题,需要统筹考虑,系统优化,不能一味求全求大。 1.6. 能源需求不平衡 能源需求特征包括两个方面:时间和空间。由于白天黑夜的用能是不均匀的,在每天的时间段之内的需求是不均匀的。同样由于季节性因素,一年之内的用能需求也是不平衡的。节能工作的另一困难在于,大部分用能价格并不能反映能源需求的时间不平衡性。 由于价格管制,用户很少知道白天晚上的电价差别,因此不能通过市场价格来促进节能工作。 国内只能通过提倡狭义的节约观念来节能,这是定价政策的不足。 另一方面,初级能源供应的空间分布也是不均的,是一个先天的历史性问题。能源丰富的地方工业基础不好,发展先进的地方缺乏能源,所以需要调剂运输。有调剂就有传输损失,带来输运价格和输运效率问题。最近四川普光气田的用户争议(关于终端用户应当是上海、山东还是四川的争议),就是需求不平衡造成的。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全面统筹考量,有一个优化问题。 只有了解了能源的使用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能源使用中的各种危机和对策。最近国际油价高涨,国内节能减排呼声很高,当我们仔细研究国内的节能减排观念时,就会发现节能减排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更科学的划分应该是 开源、增效、防污、节用、减碳和优化 六个环节,其中的有三条背景理论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又有三条应用环节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需要仔细研究用能哲学方能认清能源问题的复杂本质。国内的节能口号往往突出了其中的一两个环节,虽然朗朗上口,但认识不够全面,不能够覆盖所有的能源使用现象。这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2. 能源的使用观念 2.1. 供能不尽,开源有理 很多大谈节能的人,没有注意到能量是守恒的。既然能量守恒,节能从何谈起?我们能够节约的,仅仅是一种能量,比如节约电能,得到节省的电能。节约热能,得到产生热能的初级能源如煤炭等化石燃料。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观点来看,能量是守恒的,各种能量都是能源,我们现在没有利用(正在研究)海水的温差进行发电,是因为技术和投资问题导致大规模利用不经济,所以暂时没有利用。由于能量守恒,我们甚至不能消灭能量,因此我们的供能是没有穷尽的,能源没有危机。我们通常所说的能源危机,实际上是能源的认识危机、管理危机或社会危机。 通常能源的划分可以分成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核能,通常认为是有穷尽的;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能源形式;以及二次能源如电能和氢能。这是一种划分方法,还有一种就是根据来源地区分:地球能源和天外能源。属于地球的能源是核能和地热,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核反应,属于天外能源的主要来源于太阳上的热核反应。化石燃料虽然属于地球矿产,可是其能量的源头是太阳,是过去亿万年间通过生物质能而累积的太阳能。对于化石能源,仍然有一个认识的问题。例如,石油耗尽之后又油砂可供开采,油砂之后还有可燃冰(冰冻甲烷),可燃冰之后还有海水(核聚变),每一种能源形式都是储量极其巨大,但使用的技术含量也比较高。 我们现在谈开源,是基于常规能源有限制,所以需要从别的渠道获得能量。根据《节约能源法(征求意见稿)》,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非常规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核聚变能、天然气水合物等。这些依然可以追踪到源头的核反应。如此,我们对各种能源的利用就应该毫无顾忌了,开源永远是有效果的,因为能量是守恒的,能源是同一的。 太阳通过自身的某些氢元素的同位素发生热核反应,产生光能。照射到地球的光能被地球上的植物吸收,形成生物质能。在工业革命大规模使用煤炭之前,人类社会都是通过燃烧生物质能来取暖、烧烤、生存的。 亿万年间,没有被燃烧或分解的生物质能被环境作用埋藏到地下,在某些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煤炭和石油,这是工业革命以后发现使用的主要能源,也是主要的常规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如同煤炭石油,是化石燃料,开发不易,以至于我们很少把它当作常规能源。另一种常规能源是水力,即阳光照射、水分蒸发、风起云涌、陆地降雨、重力差流、可以做功。在煤炭大规模使用之前,欧洲使用水力磨坊已经几百年了。 比水力能量密度低一级的流动是风力发电,同样来源于太阳能造成的风气云涌,地球的自转也有相当的作用。这两种能源都必须在一定的地点才有效果,有地域局限性。风能造成海浪,海浪的能量被采集就是海洋能之一种,海洋汇集的太阳能可以用来温差发电, 海洋底部的洋流可以如同风能一样被采集。这些能量的多种形式,是能量守恒规律的最好表现。氢能不是一种独立的能源,而是一种能量转换过程的媒介,因为氢能不能在自然界保存。所有天外能源来自太阳,太阳的能量通过热核反应,地球上也有可以发生热核反应的原料,一旦技术问题解决,世界永无能源短缺的危机。 现在有那么多的能源形式,为什么我们有能源短缺的危机呢?一种原因是 技术不足 。能源密度最高的核聚变技术仍不成熟,研究投入巨大,只能依赖国际合作,目前正在进行,地址选在了法国。次高的核裂变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对此很多国家仍不足以自行开发。我国正在努力追赶发达国家的核电利用水平。最常见使用的化石能源是能源密度中等,技术要求含量最低的能源形式,因此得以广泛使用,目前有耗尽的危险。其他能源的形式,具有 地域性(不能靠近用户)、季节性(不能随时运作)、固定性(不能移动)、价格高(不便普及)、技术门槛高(得不到技术) 等种种缺陷,仍然需要资金技术政策的投入,有待成熟。最关键的一点是, 技术缺乏导致新 / 可再生能源的采用进展缓慢,能源危机的实质是 技术危机 。 另一种原因是认识方面的,由于广为宣传的化石燃料短缺的峰值理论,造成认识偏差,大量能源投机的结果就是价格高涨,形成能源危机。由于认识不足,造成储备不够,部分造成 1970 年代的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和 2001 年的加州能源危机(局部危机),所以能源危机的实质是 认识 / 管理危机 。可以通过大量的投资增效工具、增加战略储备来应对短时的能源供应危机。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有时也称为牛顿第二定律?),能量是来源相同的,能量是守恒的。我们提倡开源,就是要把这些已经分散的能量在集中起来,变成我们可以更方便使用的电能。了解能源的源头,帮助我们了解能源危机的本质,广泛开源,集思广益,共同解决中国社会的能源问题。 2.2. 能源转换,减耗增效 自然界中能够长期保存的能源,都是初级能源。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是二次能源,即使是需要热水洗澡,往往通过初级能源的转换而来,而不是去找温泉寻热源。这样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能量的转换,需要了解转换的效率问题。 虽然自从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后的英国在这一领域遥遥领先,法国人 Sadi Cannot (卡诺)认为技术不应该走在科学的前面,所以他着手研究可以从一公斤蒸气中可以提取的最大做功量。 1824 年他发表了一本 120 页的小册子,仅印刷 600 本,但其中第一次提出了我们称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宇宙基本定律,确定了卡诺循环效率是两个温度源之间的最高转换效率。对各种科学理论进行评估时,爱因斯坦认为,经典热力学是关于宇宙规律的最基本物理理论,不会被推翻。 从抽象的公式来看,第二定律不易被理解。其核心认识在于,热量是从高温向低温流动,而不是反向流动。卡诺的发现在于,冷源( Condensor )的重要性不亚于热源,是温差让我们有可能从中提取有效能量。通常我们不能改变冷源(通常是大气,温度很定,储热量大),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加高热源的温度,来提高热机的效率。这样,发电设备越来越大,蒸气参数越来越高,目的在于提高热能的转换效率。钢铁制成的热机的最高温度限制为钢铁的熔点,而陶制的热机就可以在更高的温度下工作,因而效率更高,把更多的能量放在更小的空间里,直到密封和润滑油许可的极限。现在规模效益已经利用得差不多了,主要开发方向是材料,只有材料技术的突破,才能给效率的改进带来更多的机会。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了能源利用的等级问题。二次能源需要提纯,转换过程有损失,所以是高级能源;初级能源直接燃烧使用,转换过程较少损失,但应用场合有限,只能是热能形式,市场关注不多。我们为什么要发电呢?使用煤炭加热蒸气取得蒸汽机做功,转换效率只有 20% 或更低,但如果在大型电厂转换成电能,再通过电动机做功,转换效率就有可能达到 35% 以上。 所以电能使用量占总量的百分比越高,社会的用能效率越高,社会越进步。 热力学第二定律还指出了能源转换过程的“浪费”问题,有耗散才会有提纯。在能量转换过程中,只有部分能量转换成电能(或机械能),还有部分能量必须通过冷源加以排放,火电厂的冷却塔就是为了达到高密度并快速度地冷却的目的。没有向冷源(大气)进行排热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初级能量向高级能量的提纯和转换。可以说,“浪费”和“提纯”是同时进行的过程两端,一端决定另一端的效率。使用热电联产,就是提高热机的排汽参数,产生热水,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我们日常生活,不仅依靠电能,还需要低品位的热能,如洗澡和取暖之用。热电联产就可以达到同时供电供热的功能,这样用能的综合效率最高。当然这需要仔细规划,按照最佳的工况运行,这是电厂的运行管理问题。 国内最近几年的节能减排运动,突出表现在“上大压小”上,利用高效率低排放的大型机组排挤低效率高污染的中小型机组,目的在于减耗增效。在这里对发电过程来说,减耗就是增效,两者同义。 能源转换依靠效率,能源危机的实质是 效率危机 。 提高效率,有望在较小的能源消耗之下完成相同的任务。 2.3. 熵增不止,减排有道 既然热力转换过程具有损失,那么我们就需要用一个概念来度量损失的程度。在化学及热力学中,熵( Entropy )是指一种测量在动力学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总数,其定义在于能量除以温度,目的在于度量高级能量向低级能量进行转换的程度。温度越高,分母越大,熵越小,做功能力越大。 1923 年,德国科学家普朗克来中国讲学用到 Entropy 这个词,胡刚复教授翻译时灵机一动,把 “ 商 ” 字加火旁来意译熵,创造了 “ 熵 ” 字。相对于中国科学界大部分的日译名词,这个词绝对是中国独创。 化石燃料虽然是初级能源,其能量等级( Order )并不低(即熵值低),这是化学能,通过亿万年来的地质作用形成的。燃烧过程,释放出化学能产生热能,某些热能转换成电能,其余热能排放大气,后者就是熵增的过程,前者产生的电能在正常的使用中也是变成低温的热能,所以也是熵增的过程。如此,我们的社会用能越来越多,无效能量越来越多,无序程度越来越大,其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熵虽然是热力学概念,现在已经推广到信息学和生态领域,分别表示系统的无序程度,具有定性分析的指标意义。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过程,也可以理解成大自然的熵增过程,需要通过热力学第三定律来理解。 煤炭和石油通常称为化石能源,这是因为其主要成分是史前的植物死亡后堆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加温加压后形成。 如果当时的来源混入了硫、氮、汞等元素,就会保留在燃料中,通过燃烧释放出来。燃烧过程提供的能量导致氧气和硫形成二氧化硫,氧气和氮形成氮氧化物,汞化合物随着固体粒子排放,这些导致了大气的污染,这是一种广义的熵增过程,从地下埋藏的有序到大气保持的无序。大自然从无序到有序是通过高温高压的地质作用形成的,人类燃烧过程把有序变无序,为了减少排放,又需要使用能量来减少排放的无序水平。 各种污染物的减排可以通过不同的环节进行,这里指出常见的几种:燃前洗煤、燃中脱硫或低氮燃烧、然后脱排、增加效率、节约用能、更换燃料。 污染治理的最好办法是治理源头,对煤炭燃烧过程来说,就是燃前洗煤,通过含硫成分与煤炭的密度不同加以脱除。其次,可以通过燃烧中添加化学成分脱硫,如添加石灰石,副产品是钙肥,可以在农业上的得到利用。在这方面国内大力发展的是流化床燃烧技术,就是可以在燃烧中随时添加石灰石脱硫。第三,燃烧后的烟气可以通过氨水或其他试剂脱除,副产品用作氮肥或建筑材料。第四,增加效率相当于节约了初级能量,第五,节约用能相当于节约了二次能量,这样基于单位能耗的污染物排放量相对降低了。第六,是美欧进行环保的常见选择,选用其他燃料,如石油和天然气,直接避开煤炭的污染问题。随着油价气价高昂,这种选择越来越少了。 我们的社会总是在熵增的,避免熵增的唯一办法是用能源减少排放。最近美国大力研究清洁煤燃烧技术,就是通过煤炭的气化,把某些污染物从燃前脱除,把某些污染物从燃后处理。清洁煤技术通过改变燃烧的介质达到减排的目的,目前还有价格和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克服。 从污染物的排放过程来看,环境污染是熵增的过程。我们面临的环境危机,就是一种熵危机。环境污染导致了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大力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 2.4 . 增效增耗,节省用能 对于社会的组成单位(家庭、公司)来说,增效降低了单位能耗。但对于社会的整体来说,增效导致更多更快更大,因而增加了总能耗。所以社会的发展,总是感到能源越来越不足。在社会高涨的节能呼声面前,我们需要节约能源的使用。 《科技部节能减排 36 件事》是节用的代表,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考虑节能,敦促人们学习常识,少用或不用。其实这些常识不用教,价格是最好的杠杆,人们会自己度量价格的,谁会和自己的钱包过意不去呢?这是一种狭义的节用。 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节用的商机。例如,为什么要随手关灯呢?装一个感应探头,就可以自动控制开关,自动节用了。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便利之处在于高能低用,如电热取暖器用电,不如煤气取暖器,后者又不如太阳能取暖器,不仅是价格因素,还有防止高能低用的因素在里面。电能是高级能源,转化成热量是一种浪费,虽然效率很高,但如果考虑发电效率,则总体效率很低。电力煤气总需要花钱买,总没有太阳能免费更好。如此的用能思路,才算是正确的节用思想。随手关灯,仅仅是一种习惯,并不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毕竟,我们用能是为了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 节物也是节能。我们社会的发展早已超越树叶(自然材料)蔽体的阶段,几乎所有的商品都需要能源来生产。所以有人提出循环经济,把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当作核心原则,指导社会的生产。按照 3R 的原则: 减量化( Reduce )、再使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方面,最现实的政策是实现某些地区的垃圾分类处理,减少资源的浪费。这是一种广义的节用。 我国的社会舆论对节用非常重视,一方面是因为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一直拥有处处时时节约的社会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价格管制造成的供需脱离也是需要人为提倡节能的理由之一。 在合理的价格水平下,经济杠杆比语言鼓励更有效。改进操作流程,改善制造工艺,带来的节能效果要大大超过随时关灯。 在世界能源价格高涨的今天,能源危机的实质是一种 价格危机 。现在的产量是可以保证供给的,谁导致了高价?宣传能源危机,携金融资本在国际期货市场兴风作浪的人。在真正的危机到来之前,人类必然通过技术和增效创造更多的机会,克服了能源危机。 2.5. 气候危机,减碳排放 科学界对于气候的关注,从上世纪 50 年代就开始在夏威夷一小岛上长时间记录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80 年代末,政治上开始关注气候问题, 1996 年京都议定书是全球关注的高潮,之后由于美国的公开反对而有所起伏。 对于全球变暖,全球的认识是统一的。对于全球变暖是否是人类活动造成,反对者也是不多的,对于全球变暖是否是二氧化碳造成的,则争议很大。因为对某些国家来说,承认二氧化碳造成气候问题,意味着同意接受二氧化碳的减排任务,在新能源前景尚不足以大规模应用的背景下,减排意味着减少经济活动,对本国经济的发展不利。虽然最终由于俄国的批准而令京都议定书得到生效。但大家都知道,京都议定书没有美国的参与是于事无补的,而美国则一口咬定,中印不减排,美国也不减,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政治形势。 就目前的政治形势而言,中国面临着很大的国际压力进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人估计中国可能早在 2006 年,迟在 2010 年成为世界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这样,减少碳排放也是需要在用能哲学中加以考虑。国内舆论中的减排,尚停留在减少污染物排放上,对减少碳排放仍然有认识的差距。 如何减少碳排放?上上之策是不要化石能源,改用可持续的或绿色的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海洋能等。中策是研究脱碳、固碳的新技术,如清洁煤燃烧技术和碳封存技术。下策是节用,这是最容易的,但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 所有的绿色能源,都是所谓的自然界发生的,零价格的能源(虽然利用技术的价格不低),对自然条件依赖很大。自从 1970 年代以来,开发了多种新能源,还没有一种能源足以挑战化石能源的地位。有人估计这些是 100 年以后广泛应用的能源,在新技术出现以前,对此不能过高估计。 清洁煤燃烧技术,把煤气化成烃类气体,在燃烧前脱除污染物,并使用纯氧燃烧,燃烧后的高纯度二氧化碳产物排入地下存储结构保存,这是一种正在大规模研究的,比较有前途的技术。至少在短期内,新能源无法和化石能源竞争,所以需要改进化石能源的利用办法,对症下药,产碳脱碳,同时进行。有人估计这是 50 年以后成熟的能源技术,用来连接未来的可持续能源和目前的化石能源直接的代沟。 最后、最容易的办法是节能,包括上述 增效(节约初级能量)、节用(节约高级能量)、优化(系统整体节约能量) 。通常环保减少污染物排放是需要耗能的,所以节能减排需要整体加以考虑。这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着手进行的,节能即减排,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由于政治因素,减碳是目前讨论最多,认识最不清楚的课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认为,全球变暖 90% 的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所以,我们在考虑能源对策和用能哲学时不能忽视减排问题。由于减排的压力,我们不得不放弃继续使用廉价的化石能源,在这种情况下,能源危机的实质是 气候危机 。应对气候危机,我们需要有政治智慧,按照从众的原则进行应对。 2.6. 需能不尽,优化不止 在节能减排的呼声之下,一个较少谈及的话题是个人耗能水平是社会发达的标志。由于能源具有自增值作用,我们需要开源并用能进行社会化大生产,以创造财富。由于人类对于更多更快更舒适的渴望,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 另一方面,我们的用能都需要通过系统进行,系统的优化是最大的节能。例如,大型机组效率高,更环保,所以要“上大压小”,使用先进的大型机组替换落后的小型机组。另一方面,我们不仅有电能的需要,还有热能的需要,如采暖空调,所以需要上热电联产 ( 通常是中小型机组 ) 。热电联产一定要按照设计工况进行设计,偏离工况就不经济,所以只能是中小型机组。再如,我们需要大电网,因为电压高,传输远,便于大型机组的污染远离居民点。但是,我们又希望就近发电,满足当地的需求,而且电网故障不会导致大面积的停电事故,在这种需求下,我们需要小性局域的电网,以避免大电网的损耗和风险。所以对于一定的需要有一个优化的结果,能否优化,是管理水平的标志之一。 最近,国内对于水电开发争议不断。拒绝开发者认为,开发水电影响生态,导致地质、生态的改变,需要严格审批。支持者认为,开发水电是为了避免危害更大的火电,两全相计取其轻,应提倡。所以对于水电的争论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优化问题。 还有,对于筷子的使用,有人认为筷子浪费树木资源,应废止。支持者认为筷子是用废料生成,一次性筷子节省了卫生清洁的费用,同样是节能的措施之一。如此,还有对各种垃圾的认识,对资源回收的认识,对生物质能的认识,对生物燃料的认识等等,都是一种认识问题,管理问题,优化问题,需要统筹考虑。 最近几次局域性的能源危机,如加州能源危机,中国南方雪灾造成的能源危机等,在于认识不足,导致应对措施失当。对能源政策经济技术的认识和利用产生偏差导致局部危机,能源危机的实质是 管理 / 认识危机 。 最后,笔者上述的用能哲学归纳如表所列: 现象 危机 理论 对策 供能不尽 技术危机 热力学第一定律(守恒) 开源 能级有差 效率危机 热力学第二定律(效率) 增效 环境有价 环境(熵)危机 热力学第三定律(熵增) 防污 能源有价 价格危机 经济学原则:供需 节用 气候有价 气候危机 政治学原则:从众 减碳 知识有价 管理 / 认识危机 管理学原则:优化 优化 表 1. 我的用能哲学细分析 3. 中外节能观念的差别 根据 BBC 的调查,中国人对气候变化的了解程度很高, 87% 的中国人相信人类活动 ( 如工业和运输 ) 是引起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而持这种观点的人,在美国占 71% ,英国占 78% ,印度占 47% 。 70% 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持这种观点的人,在美国只占 59% ,在英国占 70% ,在印度占 37% 。 其中原因,美国 Rutgers 大学 “ 气候变化、社会政策与政治中心 ” 的 Martin Bunzl 教授的意见是国人把污染和气候变暖混为一谈了。国内的变暖是环境污染造成的,由于大规模城市化和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国内的温度变化远远不止国外所公布的 100 年来温度增加 0.74 度的水平,原因在于大气的光谱吸收特性。 我们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是双原子的气体分子如氧气和氮气分子。这些分子是不吸收阳光的热量的,原因在于令这些分子发生共振的频率在阳光光谱中不含有大量的能量。而二氧化碳是三原子的分子,恰好对某一波段发生共振,所以吸收能量,导致温度增加。同样,水蒸气分子也是三个原子,也会发生共振,吸收阳光的能量。这样,正常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这是维持大气环境正常运作的根本。燃烧污染物中的 SO2 和 NO2 也是温室气体,理由类似。还有一些温室气体,通常是有机大分子,比较容易吸收光谱,所以其全球变暖潜势(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 )是二氧化碳分子的成百上千倍,所以淘汰哈龙之后的制冷和消防业对新型工作剂的 GWP 很敏感,这是其分子结构造成的。 国内的污染最显著的表现是灰霾,雾蒙蒙一片,能见度低,这是对煤炭经济的依赖和汽车工业的大发展造成的后果。国内过于强调单一发展指标 GDP ,节省成本的后果是大量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物造成温室效应,这是国内对于环境温度升高感觉更明显的原因,也是太湖发生绿藻危害的原因之一(营养过剩固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温度,这是年年春夏发生绿潮的原因),但与国外所讨论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有本质区别的。 笔者研究国内的用能哲学,发现还有很多类似的理解误区,如节能减排,国内较狭义的理解是节用(节约高级能源)和增效(节约初级能源)并环保(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时候,广义的节能包括开源和优化,但对此没有认真加以突出。减碳仍然是局部专家所讨论的领域,在国家政策中考虑得很少。 国外通常强调节能( Conservation ),安全( Security )和减碳( Carbon Emission )。节能包括节用和增效,安全就是要开源,防止对国外能源的过度依赖。国外的减排都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所以通常有节能即减排的说法,这是和国内污染物减排有本质性区别的。为什么不谈环保?环保标准是美国法律规定的, 30 多年前已经谈过了。美国也很少谈优化,因为资源的配置是市场经济行为,理顺的市场价格导致资源分配的自动优化。好处是工业对于效率比较敏感,随时注意改善效率节能。对应的缺点是,能源价格上窜下跳,无法稳定下来。国内为了保证民生而稳定市场价格,带来的副作用是无法优化,导致某些行业因为保护而浪费严重。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中外的节能观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流行原始的不用能即节能的落后观念,导致各行各业浪费严重。这种结构性浪费,需要热力学常识才能看出来。因为没有理顺能源价格,一味发展经济的结果是污染严重。这只是用能观念错误的附带产品而已。不能从观念上改正,光提倡个人节能,对于整体的用能形势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有害。节能不当以危害个人的舒适和效率为代价,即违反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的节能,应当体现在观念上,制度上和政策上,指责别人的个人习惯,转移了社会的注意力,是没有很好的效果的。 附录:有人问我的参考书,这里罗列一些当时我看过的文献,以作参考。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 -- 白皮书, 2007 年 12 月 26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 科技部:节能减排 36 件事 《中国可再生能源法》, 2006 年 1 月 1 日 《中国节约能源法》, 1997 年 11 月 1 日通过、 2007 年 10 月 28 日修订版 《中国煤炭法》, 1996 年 12 月 1 日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联合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 年 5 月 9 日通过。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7 年 1 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7 年 1 月 吕学都,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 2007 年 12 月 3 日 竺可桢,近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变迁 庞忠甲,失落的能源战略 —— 回眸 IGCC 二十五年, 2005-08-06   倪维斗,我国的能源现状与战略对策, 2007-01 何作庥,读倪维斗先生《我国能源现状与战略对策》后的几点质疑 吴敬儒, 2005-2030 年电力需求预测及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电力报, 2007-9- 江泽民, 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Vol.42 , No.3 , 2008-03 Breeze, P., The future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Business Insights, 2006 Breeze, P., The future of clean coal, Business Insights, 2007 Breeze, P., The future of power generation, Business Insights, 2005 Breeze, P., The future of biomass, Business Insights, 2004 Breeze, P., The future of renewable energy, Business Insights, 2006 Breeze, P., The future of distributed energy, Business Insights, 2007 Breeze, P., The future of nuclear power, Business Insights, 2006 Breeze, P., The future of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ies into 21 st Century, usiness Insights, 2000 Lambdin, E., Issues in efficiency programs, Business Insights, 2006 Eastwood, B., The Biofuel Market Overviews, Business Insights, 2006 Beer, J.M., Combustion technologies developments in power generation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6 (2000) 301-327 CIBO, Energy efficiency industrial boiler efficiency, an industry perspective, March 2003 HAIICF Consulting, Review of the transition away from Halons in US Civil aviation applications, Sept. 2004 EPRI, The Power to Reduce CO2 emissions, the full portfolio, EPRI discussion paper, August, 2007 FAA report, Options to the use of Halons for Aircraft Fire Suppression System, 2002 update. Huber, P.W., Mills, M.P., The Bottomless Well, the twilight of fuel, the virtue of waste, and whay we will never run out of energy, Basic Books, 2005 Rifkin, J., The Hydrogen Economy,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wide energy web and the redistribution of power on earth, Putnam, New York, 2002 Goldstein, D.B., Saving Energy Growing Jobs, How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motes Economic Growth, Profitability, Innovation, and Competion, Bay Tree Publishing, 2007 Schewe, P.F., the GRID, a journey through the heart of our exectrified world, JOSEPH HENRY PRESS, 2007 (333.7932 scp)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4026 次阅读|2 个评论
通往节能减排目标的新途径(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新途径
热度 3 wanght 2011-8-21 12:44
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新途径 ECER 方法以及相应的数据库和软件工具,可以为各种基于产品的宏观政策工具和微观技术与管理措施提供面向节能减排目标的评价方法支持,从而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开拓新的途径。 在宏观政策落实机制层面, ECER 方法可以基于企业现有水平或行业平均水平,为各种产品、各个企业设定达标要求,从而为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提供普遍适用的考核方法 (补注1) ,由此 开拓新的政策落实途径 。 企业可以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技术研发、清洁生产管理等内部措施不断改进其产品的节能减排总体水平,还可以通过绿色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等措施要求供应商协同改进,发挥产品供应链上所有相关方的改进潜力, 这是对现有落实机制的重要补充 (补注2) 。 甚至可以设计节能减排认证和指标交易体系,利用市场化的机制,寻找最有效率的节能减排方案。 ----------------------- 补注1:与常见的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评估、节能节水低碳产品认证等考核方式相比,基于ECER方法的达标要求具有 ECER方法 的主要特点,即 定量、全面、综合 ,而且是直接与节能减排政策目标挂钩的。当所有产品达标时,宏观节能减排政策目标就达到了。 补注2: 现有落实机制首先是按行政部门管辖范围层层分解任务,然后在重点行业中推动结构调整,在重点企业中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而ECER方法支持一种新的落实机制,即 供应链协同改进机制。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新机制, 原因在于ECER方法基于产品生命周期、追溯原材料生产过程。而所有逃避原材料生产过程的评价方法,都会遗漏这种改进机制。 ----------------------- 在微观的技术与管理层面, ECER 方法可以将节能减排目标与企业的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在落实宏观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实现产品、技术与管理的升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和国际市场上,由于环保法规和采购方的要求、也由于竞争对手的压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提供其产品的生命周期环境信息,如产品碳足迹、水足迹、产品生态档案( Ecological profile )等,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改进。这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明显的发展趋势。因此企业开展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节能减排评价与改进,也可以服务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作为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大国,这对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应用研究层面,如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环境标志等方面也有大量研究工作急需开展。例如,各种面向应用的技术研究项目可以在技术方案设计和选择中采用 ECER 方法 , 开展面向节能减排目标的生命周期分析,尽量提高技术的节能减排水平,真正转变为清洁技术研发。欧盟第七框架科研计划中就要求所有环境工程类研究项目必须提供 LCA 分析报告,以保证在解决原有环境问题时,不会造成环境问题的转移,而且未来更多的技术研究项目都需要提供 LCA 分析报告。 ----------------------- 补注:LCA在技术研究中的应用,可以参考之前博文中的课程讲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9598do=blogquickforward=1id=438242 ----------------------- 产品生态设计是通过改进产品和工艺的设计,在兼顾产品功能、质量、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的方法。由于产品设计阶段存在大量的可行选择,因此是改进产品环境影响的关键环节。过去的产品生态设计主要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从各种设计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有利于改善环境影响的设计思想、概念与个案,例如,面向拆卸设计、面向循环设计、均衡寿命设计、模块化设计、绿色包装设计等等,但缺乏量化的环境评价指标,无法评价实际的环境效果,削弱了产品生态设计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现在, ECER 方法可以为产品生态设计提供完全量化的、面向节能减排目标的评价方法,从而使产品生态设计更具操作性和实用价值。 ----------------------- 补注:LCA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参考之前博文中的课程讲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9598do=blogid=443585 ----------------------- 清洁生产是中国大力推动的企业环境管理措施,先后制定了《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和许多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并在成千上万的企业中推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目前的清洁生产审核很少进行产品 LCA 分析,尤其是未分析原材料生产的环境影响,因此很可能遗漏了更有效的改进方案,甚至可能出现误导。在清洁生产标准制订中,通常依靠专家意见选择评价指标、确定指标的重要性,但并不能保证与节能减排目标是一致的。在这些方面, ECER 方法可以提供量化的依据和方法支持。 ----------------------- 补注:LCA在清洁生产中的应用,可以参考之前博文中的课程讲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9598do=blogquickforward=1id=452421 ----------------------- 产品的环境标志和环境声明是产品环境信息的披露方式,既为产品市场营销和绿色采购提供了依据,也为产品的持续改进指出了方向。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环境标志和声明都是基于产品的 LCA 分析,甚至直接就是经第三方验证的 LCA 报告,如 III 型环境声明、产品生态档案等,从而保证披露的产品环境信息是全面和可信的。国内正在建立越来越多的产品环境标准和认证体系,例如环保、生态、节能、节水、低碳产品认证等,但如果这些认证不是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数据、不是包含与节能减排目标相关的各项指标,则难以充分发挥环境标志与认证应有的作用。在这个领域,基于 ECER 方法,可以设计节能减排产品认证,甚至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交易体系,利用市场化的机制,寻找最有效率的节能减排方案,同时建立新型的咨询服务业务。 ----------------------- 补注:LCA在环境标志和环境声明及认证中的应用,可以参考之前博文中的课程讲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9598do=blogquickforward=1id=453391 ----------------------- 后记 本文介绍了生命周期节能减排评价方法(ECER)的基本思路、方法步骤、数据库和软件工具支持、应用展望等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够为国内的相关研究和节能减排政策目标的落实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从方法的角度看,目前尚待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如果一种产品的特征环境问题,如毒性、固废,不在节能减排政策目标范围内,如何进行综合评价? 2)从空间上看,LCA是非定域的评价方法。如何与区域和本地的环境目标相结合?
个人分类: LCA/LCM|6243 次阅读|10 个评论
通往节能减排目标的新途径(三)生命周期节能减排评价方法ECER
wanght 2011-8-19 01:45
三、生命周期节能减排评价方法(ECER方法)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简介 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从资源开采、原材料生产、产品生产、产品使用,直至废弃的过程,即与此产品相关的所有生产和消费活动。 LCA 通过追溯原材料生产过程,量化和全面地评价产品生命周期过程所造成的各种环境影响(包括与节能减排目标对应的各种指标),从而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避免环境问题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和不同环境影响类型之间的转移。 LCA 是适用于所有产品和服务的国际标准评价方法( ISO14040 系列),并已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 GB24040 系列),可以为各行业、各种与生产和消费活动相关的决策过程提供一致的环境评价方法。 2002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高峰大会的行动计划中指出“ LCA 可为政策制订和执行提供科学的方法”, 2003 年欧盟的集成产品政策( Integreted Product Policy )认为“ LCA 是评价产品环境影响的最佳方法”,并在 2009 年欧盟公布的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政策中完全贯彻了产品生命周期思想。 ----------------------- 补注:更详细一点的LCA介绍可以参考之前博文中的课程讲义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9598do=blogquickforward=1id=415420 ----------------------- 生命周期节能减排评价方法 LCA 方法也为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在国家工信部组织的十一五支撑计划“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评估与应用研究”项目中,四川大学、清华大学、亿科环境科技等单位提出了基于 LCA 方法框架的生命周期节能减排评价方法(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sssessment ,简称为 ECER 方法)和基于政策目标的加权综合指标(称为 ECER 指标),开发了中国 LCA 基础数据库( CLCD )和 LCA 分析软件( eBalance ),可以应用于各种产品与技术方案的节能减排效果评价,得出单一的 ECER 综合指标和明确的评价结论。 ECER 方法的步骤如下: 1 )选择基准方案和对比方案:即 LCA 的目标与范围定义。值得注意的是, ECER 方法不仅可以比较同类功能的多个方案,例如同类的减排技术,还可以基于相同的产品数量,对比分析不同功能的多个方案,例如对比一种节能方案与一种减排方案的综合节能减排效果差异。这也是 LCA 方法的优点之一。(补注:对于很多评价方法而言,既然两种技术方案的作用都不相同,当然就谈不上对比了。这也是其它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之一。) 2 )建立生命周期模型:即追溯上游原材料的生产过程,也可包括下游的产品使用和废弃过程,然后收集各过程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消耗与排放数据,或者从 LCA 数据库中获得常用原材料的数据。 3 )对比分析和达标要求:按照 LCA 计算方法,可以将各过程的消耗与排放数据累加得到生命周期的各项能耗与排放指标。将对比方案相对于基准方案的各项指标的改进幅度与表 1 中可比政策目标要求的改进幅度相除(即目标完成程度),然后按此产品此指标在全国的贡献率加权求和,即可得出两种方案 ECER 指标的差值,从而得到明确的对比分析结论。另外,按照政策目标要求的改进幅度,可以计算各方案的改进达标水平,可用于产品和企业的考核。 ----------------------- 补注:这一段要说清楚,一定得写出公式和示例。下面的文件是上周参加第六届全国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的报告,有ECER计算公式和烟气脱硫技术对比分析的实例。 20110813-生命周期节能减排评价方法与应用.pdf ----------------------- 4 )改进分析:基于上述评价指标,可以进行贡献分析、敏感度分析和改进潜力分析,从而找出方案改进的重点。 ECER 方法只是对环境指标的分析,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乃至社会因素的分析,从而全面地评价节能减排方案的各方面的效果。 数据库与软件工具开发 与 LCA 研究相同, ECER 方法也依赖于本地化的基础数据库和专业的软件工具,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开发了中国 LCA 基础数据库( CLCD )和 eBalance 分析软件。 中国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 CLCD )数据主要源于公开、定期发布的国家和行业统计资料以及技术文献,数据收集时按技术、规模以及本地 / 进口细分,然后按市场份额平均,以更好地代表国内原材料市场的平均水平。数据库的开发基于统一的中国工业系统核心模型、遵循统一的数据收集指南以及量化的数据质量控制流程,从多个方面避免了数据的不一致性,提高了数据质量。截至 2011 年 7 月, CLCD 已包含近 400 种中国基础性能源、原材料、运输的 LCA 数据,为国内的 LCA 分析、节能减排评价和进一步的数据库扩展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为支持 ECER 方法和节能减排评价, CLCD 的数据涵盖了能耗、水耗、温室气体以及主要污染物和资源消耗的数据。与 eBalance 软件配合,可以区分国内生产过程以及进口原料在国外的生产过程,从而符合中国节能减排分析的边界范围要求。 CLCD 和 eBalance 实现了与国际主流数据库的兼容,可以为进口原料和出口产品的生命周期建模提供国外数据支持。 eBalance 提供了完整、高效的软件功能,支持从数据收集、建模、计算、分析到最终报告的完整工作流程,适合于各种产品和技术的 LCA 与节能减排分析。 ----------------------- 补注: eBalance和CLCD评测版可免费下载: http://www.itke.com.cn/cn/product/?CategoryID=1 -----------------------
个人分类: LCA/LCM|5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通往节能减排目标的新途径(二)当前节能减排工作存在的局限性
热度 1 wanght 2011-8-18 01:59
二、当前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局限性 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途径 众所周知,资源、能源消耗与环境排放几乎都是由生产和消费活动直接造成的,因此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乃至解决长远的资源环境问题,必须依靠改变现有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但在改变现有模式的过程中,一个常常被忽视的事实与逻辑是:全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是由无数的决策所决定的,因此只能依靠改变这些决策来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 按生产和消费活动发生的逻辑顺序,决定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关键决策类型包括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购买与消费过程中的决策。此外,政策制订对上述决策也有显著影响,从而影响到生产和消费活动,因此也是关键决策类型之一。 从这个思路来看,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可以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和技术措施,可以从结构调整、技术改进和管理改进着手,但最终都是尽可能广泛地改进上述决策过程,这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终极途径。因此,在节能减排工作中,首要的问题是:应该如何推动哪些决策过程的改变?如何保证各种决策过程都向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方向不断改进?前者是落实机制的问题,后者是评价方法的问题,在目前的工作中都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性。 ----------------------- 补注:我觉得下面的逻辑和思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 资源环境问题是由生产和消费活动造成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是由决策者和决策过程决定的(典型的决策就是上面提到的几类),因此,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必须、也只能依赖于这些决策的 改变 。 * 为改变这些决策者和决策过程,需要考虑两个问题:如何推动决策者改变(落实机制问题),如何保证这些改变是朝向正确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评价方法问题)。 ----------------------- 节能减排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无论是采取技术措施或制订政策工具,所有决策过程的改进都意味着不同方案之间的对比和选择,都必然依赖于对各种方案的节能减排效果的评价,所以节能减排评价方法是所有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但在目前的节能减排评价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局限性。 1 )经常依赖于专家对各种方案的主观判断,缺乏量化评估,这无法保证所选方案切实符合节能减排目标,甚至有可能是误导的。 2 )节能减排政策包含着多项目标,不应偏废,但在节能减排评价中经常片面强调方案的优点和优势,而忽视了环境问题“在不同影响类型之间的转移”,即一个方案往往是以某些方面为代价换得另一些方面的改进,这是非常普遍的情况。例如火电烟气脱硫技术就是以额外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换得 SO 2 的减少,三者都在节能减排的目标范围之内。如何确定这种减排的“代价”是否合理,需要全面的评价方法。 3 )节能减排评价中经常局限于孤立的生产过程,忽略了对上游原材料生产过程的评估,即忽略了环境问题“在不同生产阶段之间的转移”。因此,当两种方案的原材料消耗不同时,是不可能得出可信结论的。这几乎是所有方案中都普遍存在的情况。例如评价电动汽车而忽略电力生产过程,评价太阳能发电而忽略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过程,评价生物燃油而忽略种植和提炼过程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4 )即便一种节能减排评价方法涵盖了原材料生产阶段以及与政策目标对应的各项环境指标,仍然存在着不同方案的各项指标相互冲突,因而无法得出明确结论的问题。因此还需要综合的评价方法。 ----------------------- 补注:第1条说我们需要 量化 的评价方法,第2,3条说我们需要 全面 的评价方法,第4条说我们需要 综合 的评价方法。这就是评价方法应该具有的特点。 ----------------------- 节能减排落实机制的局限性 节能减排评价方法的局限性意味着考核方法的局限性,也必然导致落实机制的局限性。目前的节能减排落实机制可以归纳为:首先是各级政府自顶而下、层层分解任务,然后各级政府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寻找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最后通过政策工具推动重点行业和企业应用节能减排技术。这种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应该保持下去,但也存在着如下的局限性,应该不断补充和完善。 1 )这种机制依靠政策工具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甚至改变产业结构,但如前所述,究竟什么是应该推广的节能减排技术,需要量化、全面、综合的评价方法。 2 )这种机制适合于重点行业和企业突出、技术成熟的情况,例如十一五期间的 SO 2 减排。但随着重点行业和企业改造完毕,将逐渐转变为类似能耗、温室气体排放这类普遍性问题,进一步的改进需要涉及更多的行业和企业,需要开发和应用更多的技术,因此会越来越困难。 3 )由于评价方法局限性导致的考核方法局限性,这种机制只能聚焦于生产过程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与企业,这一方面给这些行业和企业施加了很大的压力,甚至可能超出其技术可行和经济有效的改进范围,另一方面又忽略了以原材料消耗为特征的制造行业,例如汽车、电子、机械等,以及以产品消耗为特征的消费部门(因为未评价原材料和产品消耗的节能减排影响),没有充分发挥这些行业和消费部门的改进潜力与影响力。 从长远来看,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负担的“脱钩”,应该尽量推动所有与生产和消费活动相关的决策者参与,并为其决策过程提供量化、全面、综合、一致的评价方法,进而完善现有的落实机制与考核方法。生命周期评价(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为此提供了最好的方法框架。 ----------------------- 补注:例如,在电子产品的装配生产阶段,除了原材料消耗之外,能耗和环境排放都微乎其微 ,但这个阶段与产品设计决策紧密相连 。如果没有方法评价原材料的环境影响,就无法发现这个阶段的改进潜力,无法发挥其影响力和杠杆作用,而实际上这是最有改进潜力的环节。 -----------------------
个人分类: LCA/LCM|4093 次阅读|1 个评论
通往节能减排目标的新途径(一)节能减排的目标、意义与挑战
wanght 2011-8-17 00:57
通往节能减排目标的新途径(一)节能减排的目标、意义与挑战
前言 本系列博客是《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的约稿( 王洪涛,通往节能减排目标的新途径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1 , 183期 : 49- 53 ) 重新改写后将其发在博客中,有三个原因:1)杂志篇幅有限,博客中以补注的方式,补充一些示例,多一些解释;2)杂志只是科普性质,不让使用公式,可能给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博客里可以补上;3)在正式出版物中观点不会太激烈,博客中尺度可以宽一点。 以下是正文。 ------------------------------------ 一、 节能减排的目标、意义与挑战 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环境保护规划》中,提出了具体而量化的全国节能减排政策目标(如表 1 所示),陆续制订和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方法与监测体系,为中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指定了约束性目标,对各行业和全社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节能减排目标不同于过去国内外提出的各种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概念性目标,例如可持续消费与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负担的“脱钩”(De-coupling)、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也不同于各种单项发展目标,如节能、节水、低碳经济等。与上述目标相比,节能减排政策目标更加客观,可以量化地监测与考核;更加全面,涵盖了中国现阶段最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直接,如果节能减排目标达成将显著改善国家和人民的生存环境;更加严肃,节能减排政策目标已成为各级政府的约束性指标。因此,提出节能减排目标的意义重大,是深化和落实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关键着力点,也必将深刻影响全社会和各行业的未来发展。 尽管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目标基本达成,尤其是SO2和COD减排任务超额完成,但十二五期间以及在更远的未来,节能减排任务将变得越来越艰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SO2和COD的减排任务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主要得益于存在集中的排放源和成熟的减排技术,例如SO2的减排目标几乎就是依靠一个行业(火电)、一种减排技术(石灰石-石膏法)实现的,因此达成目标主要是投资和时间的问题。但能耗、水耗以及温室气体等其它排放的减少需要依靠各种行业、应用各种技术来实现,其难度就远远高于SO2和COD的减排。其次,在十一五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节能减排需要更多行业参与、寻找更多适用技术,必将越来越困难。第三,随着节能减排目标的增加,将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各种目标之间的冲突,使得任务更加艰巨。第四,在资源、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如果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相应的节能减排压力将越来越严峻,甚至现有政策目标还有提高的可能和必要。 因此,分析当前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局限性,不断探索节能减排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 补注1:政府下决心给自己和全社会制订了量化的节能减排目标,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是朝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以前 经常有人 抱怨政府不重视环境问题,也经常有人抱怨自己的研究没有得到重视。现在政府重视了,定下一个相对明确的目标,我们作为研究者是否能够提出可行的方法、帮助达成这个目标呢?
个人分类: LCA/LCM|5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很多好东西在国内行不通
热度 1 陈众 2011-6-20 00:38
到美国以后,我觉得美国有很多很好的规定,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比如Stop Sign,规定车辆在十字路口,遇到Stop Sign,不论左右两侧是否来车,一定要停住,然后才能继续走。每个路口都有Stop Sign,则一边放行一辆,大家轮着走。红绿灯坏了,就按Stop Sign的走法进行。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简直就是嗤之以鼻——这不是典型的浪费汽油嘛,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标准。我慢慢滑动,观察清楚不就行了。 时间久了,对比之下,国内十字路口大家纷纷抢行,没有路灯的社区十字路口,大家互不相让造成堵车的情况,在这里还真没有遇到过。 看来没办法,谁让人家油便宜呢! 但只是因为这个不引入中国吗?我不知道。但看看下文或许可以联想一下原因。 在新浪上看了博文: 北欧超市高价回收汽水瓶一只3块7 ,觉得确实是个好办法,而且确如有评论所说,本来在中国是有的。我们小时候买汽水,都交1毛的押金,还了瓶子拿钱。有时候还为了不小心把瓶口砸了个小口,换不了钱了懊悔不已。现在这个放弃了,没人干了。 大家都在说,好政策,要引入中国,支持环保,好东西! 接着看评论: 雾中无恙 2011-06-16 10:21:01 若按此制度,在中国将出现大批专门制假空瓶的厂家。其实这些瓶瓶罐罐在中国的回收率一直都很高,一大批的贫困人群等着收集。 真是人才啊,不服不行!接下来,赞扬中国人聪明的帖子跟进。 看来什么叫“聪明反被聪明误”,看看国内很多事情的现状就知道了。 因此官员们为什么要反复开会定政策,就是怕其他聪明人钻空子,办事效率自然低下。 本来人都很淳朴,很多事情很好解决。但聪明人真的给大家带来很多的麻烦,也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制造麻烦,不论是社会还是自然环境。 PS. 至于" 雾中无恙 "提到的目前回收率很高,一大批的贫困人群等着收集。难道因为这样,我们的有钱人就可以在黄山顶上喝完水,随手丢人万丈深渊?他们就可以在欣赏完江景海景,随手摆在台子上,此后任由一阵风就吹到波涛汹涌的水里(不说往海里扔,是留面子了)?贫困人群会心甘情愿冒着生命危险去捡这1毛钱? 写这篇博文其实不是讨论有没有人会去捡瓶子,而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国现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是不是因为中国的“聪明人”实在太多了呢?
个人分类: 美国生活|54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LCA软件与数据库免费培训通知 [6.2更新]
wanght 2011-5-16 15:12
各位专家及LCA同事,大家好 四川大学与亿科环境科技公司共同举办的LCA软件和数据库免费培训定于6月8日和13日分别在广州和上海举办,主要介绍以下四方面内容: 1)中国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CLCD)开发进展:最新版的CLCD 0.3数据库包含了国内近200种大宗能源、基础原材料、运输的LCA数据,为国内LCA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eBalance软件操作培训:包含CLCD以及国际权威基础数据库,支持各种流程型产品的生命周期建模、计算、分析与报告,为产品LCA研究提供软件工具支持;(建议自带笔记本电脑,并事先安装eBalance评测版软件。下载地址及安装信息见: http://www.itke.com.cn/cn/product/?CategoryID=1 ) 3)eDesign软件介绍:专门为机械、电子等结构型产品开发的生命周期分析与生态设计软件,包含国内外基础数据库,支持零部件数据库建立、设计方案对比分析与改进; 4)生命周期节能减排评价方法:此方法严格依据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目标,评估各种产品、技术的生命周期节能减排效果,可得到单一综合指标和明确的评价结论。 讲座安排: 时间:2011.6.8(14:00-18:00)周三,(原定于6月9日,现确定改为6月8日) 城市:广州 会场:白云国际会议中心3306会议室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南1039-1045号 电话:020-88800888 交通路线: http://www.gzbicc.com/contact.asp 注:6月8日上午广东省经信委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1号楼1楼清和厅召开广东省生态设计研讨会,会议通知见 http://www.qysme.com/html/43-1/1648.htm 如需参加上午的会议,请与此会议组织方联系。 时间:2011.6.13(9:00-17:00)周一 城市:上海 会场:上海广场嘉廷酒店悦廷厅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新闸路126号(长沙路口) 电话:021-61371111 交通路线: http://blog.auyou.cn/jdmb/index-el10201313 说明: 1)会议培训资料将在会场发放 2)本次会议为免费,代表食宿请自理 3)会场座位有限,请填写会议回执(如附件)并寄回 support@itke.com.cn 培训回执(空白).xls 联系人:王志慧 152 0821 5468 祝好! 亿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 附: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简介 LCA是量化分析各种产品在其生产、使用、废弃全过程中造成环境影响的国际标准方法(ISO14040系列,即国标GB24040系列)。国际上LCA研究已经渗透到生产与消费的各个层面,涉及产品设 计、生产、消费、清洁技术研发、企业环境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政策制订等重要环节,包含着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环境标志、绿色采购、资源管理、废弃物管理、产品环境政策等重要而丰富的研究内容。 更多国内LCA研究,请访问“中国生命周期管理会议网站”: http://www.iscp.org.cn/clcm2008cn/default.aspx
个人分类: LCA/LCM|2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约束在中公开造谣的外国媒体?
热度 9 zbt92 2011-2-18 12:07
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水电开发的目标和重任 -----揭露 散布谣言的英国媒体《中外对话》 2 月 14 日 总部在英国(卫报)的《中外对话》北京办公室副主编孟斯,在其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节能减排成为中国水电开发的借口”的离奇文章。看过之后,让人感到有点莫名其妙。我们感觉到来自大英帝国的《中外对话》似乎忘记了,中国已经是一个主权国家,完全有权利开发自己的水电资源,根本就不需要找任何借口。 全世界都知道解决全球气候难题的“节能减排”,即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发展(政治)问题。在气候问题上,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对于某些总喜欢把气候问题当成讨价还价的砝码的国家而言,“节能减排”确实会经常被当作某种借口。而对于像中国这样还没有承担强制减排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似乎还没有必要刻意把“节能减排”当什么借口。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提醒《中外对话》的孟斯,不要以己度人的去考虑问题。要记住: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开发自己的水电不需要找任何借口。当然,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公开承认,中国的水电开发确实与“节能减排”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过,“节能减排”绝不是中国水电开发的借口,而是中国水电开发的目标和重要责任。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给整个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全世界都享受着“中国制造”的时候,也有不少国家对中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快速增长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方面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维护本国正常的生存和发展权,同时,也要对全球的节能减排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为此,中国已经主动向全球作出了自主减排的承诺。要在 2020 年降低单位 GDP 的能耗 40% 到 45% ,同时把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提高到 15% 。 为实现这一减排的承诺,中国必须要改变自己的能源结构。为此,中国目前正在尽全力的加快所有的清洁能源的开发建设。现在,中国核电建设规模,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中国的风电建设,最近几年也是连续翻番的增长,目前已安装的风力发电机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已并网的风电仅次于美国)。中国的水能资源世界第一,总量大约相当于每年 30 亿吨原煤,技术可开发和经济可开发量也分别达到了 13 亿吨和 9 亿吨。但是,由于中国经济腾飞的时间较晚,在具备有了大规模开发建设水电的能力的时候,受到了国内外极端反坝组织的欺骗宣传和严重干扰,中国水电的发展遭遇了极大的困难,发展缓慢。截止到 2009 年底,中国的水能开发利用程度还不到 25%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 70% 到 80% 的水平。 当前,中国每年还有近十亿吨原煤的水能资源被浪费掉。只要我们能达到国外发达国家目前的平均水平,我们中国的水能每年应该为全球减排 20 亿吨二氧化碳。为了让中国的水能资源,早日能为全球的节能减排作出贡献,确实有点像《中外对话》的文章所说的“中国发改委官员近日首次就怒江水电开发表态,认为‘一定会开发’。‘十二五’规划对节能减排任务的进一步压力,和政府、国有企业愈发频密的水电开发动作,使外界猜测,水电将有一个‘大跃进’”的情况存在。不仅如此,如果《中外对话》细心一点就能发现,开发怒江已经作为一项具体的任务,明确地被写进了我们“十二五”的国家发展规划。因为,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我们中国和中国水电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 同时,还应该指出,《中外对话》文章中的某些阐述是很有问题的。例如,文章在评论怒江时所强调的“长期报道水电问题的资深记者刘鉴强认为,过去水电开发因给生态和移民造成的不良影响,受到很大争议。现在利益集团正以节能减排为借口,试图掀起新一轮水电开发的热潮”,就是一种诬蔑中国水电开发的谣言。难道只有中国的水电就是利益集团开发的,为什么你们英国的水电、美国的水电就不曾是利益集团开发的?在国家发展的问题上 , 故意利用这种挑拨离间的词汇,其目的何在?恐怕谁心里都会明白。况且,事实根本就不是中国“过去水电开发因给生态和移民造成的不良影响,受到很大争议”,而是国内的一些伪环保组织,在国外势力资助下有组织、有预谋的进行造谣,才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当前我们人类社会的普遍现实是,只要有人的存在,就必须向包括河流在内周围的环境进行索取。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地科学开发利用周围资源,必然会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影响和破坏。因此,全世界目前的普遍现实都是:水电开发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越好。我们中国当然也不会例外。我国最早开发的新安江就与怒江当前的实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然而,这一切却都曾经被伪环保组织有预谋的造谣所欺骗、误导。 2003 年 9 月,某个环保官员利用自己的职权,主要召集了一批具有反水坝思潮的专家、记者召开的一次怒江环评论证会,制造出了一系列有关怒江的谣言。例如,他们把上游早已经建设水电站、下游国家也正在开展水电建设的怒江,宣传成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建水坝的河流。他们完全无视怒江几十万人生存多年,砍伐林木、陡坡耕种,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河谷地带生态环境已经遭到极大破坏的现实,欺骗公众说怒江是世界上最后一条生态江。 会上还有一位专家对于水电移民曾经解释说 “ 库区淹没前,漫湾移民人均纯收入曾高出全省坝区平均值 11.2% ,人均产量高于坝区平均值 63.5% 。至 1997 年库区淹没后,据移民生产生活普查统计,库区人均纯收入水平仅为全省水平的 46.7% 。”。 这种说法曾经让很多人对怒江水电开发的脱贫作用产生了严重的怀疑。而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是“当年漫湾所在的 云县移民 1934 人,其中农业移民 1650 人初设规划为“全部县内远迁”,后经群众要求调整为“大部后靠、部分远迁”;后靠人口 1293 人原有田地 1980.9 亩,粮食总量 151 万市斤,人均 1170 市斤;后靠安置后至 1993 年人口 1403 人,有田地 2305 亩,粮食总量 195.5 万市斤,人均 1394 市斤”。分明是漫湾移民后的人均收入和人均粮食产量都有所提高,为什么专家介绍的情况则完全相反呢? 经仔细核对我们才突然发现。专家的造谣宣传技巧,居然是如此的高明。由于水库淹没的河谷地带水田多,产量高。所以,与山区的坡地相比“库区淹没前,漫湾移民人均纯收入曾高出全省坝区平均值 11.2% ,人均产量高于坝区平均值 63.5% ”一点也不奇怪。而谈到最关键的淹没后的情况时,专家却巧妙的把比较的对象改成为全省。注意这个数字的欺骗性极大,全省平均收入是要包括城镇人口收入的,主要属于农业人口库区人均收入,能够达到全省平均的 46.7% ,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 聪明的专家,就是这样用几组毫不相关的数字,就达到了歪曲事实,制造水电开发后移民大幅度变穷的宣传效果。 当时这类谣言经过公共媒体的传播、放大,曾经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股要求“保留怒江生态江”的风潮。有人还根据这些谎言上书全国人大,甚至写信给联合国,要求制止怒江水电开发。一时间,几十万怒江人民要生存、求发展的权利,就这样被无情的谎言剥夺。 关于《中外对话》所介绍的“ 2004 年,在环保组织和媒体压力下,温家宝总理在发改委上报国务院的《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上亲笔批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随后几年中,怒江水电开发方极为低调,即便有前期的勘探与移民,也极力避免引起公众注意。此次主管官员如此高调,令中国 NGO 觉得事态严重。 怒江为中国西南地区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入印度洋,水力资源丰富,是现在中国唯一一条没有被大规模开发的大河。”的情况,也与事实有很大的出入。 请注意, 2004 年温总理作出“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的批示非常明确,绝不是说要停止怒江水电开,而是需要进一步的“慎重研究,科学决策”。因此,根据总理的这一指示精神,也为了揭露诬蔑怒江开发的谣言, 2005 年初我们水电学会曾组织专家、院士以及反对伪科学的工作者,专门对怒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之后他们在云南大学作了有关怒江水电开发与环境问题的报告,澄清了一系列所谓 “ 生态江 ” 的欺骗宣传。院士们也把只有怒江水电开,才是真正的保护怒江生态的实际情况,向党中央作了汇报。据悉,当时包括问温总理在内的中央领导都曾作出批示,要求加紧研究解决怒江开发的问题。这些情况媒体也有过报道,为什么有些媒体和组织总是故意回避国家领导人最后的批示意见,而极力宣传有可能会引起人们误解的旧的批示意见呢?这无非就是想传达给公众一个错误的信息,中央领导也不支持怒江开发。 就在这些谣言被揭露之后,过去那些到处以怒江问题专家的身份作报告,经常就怒江问题给有关领导和机构写“专家”建议骗人的人士,却立刻变换了一副面孔,以自己还不了解怒江情况为由,要求公示怒江水电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本来公示即将建设的水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让更多的人了解情况发表见解也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我国有关部门有明确规定,国际河流的开发规划属于国家机密,不能公开。所以,这些老谋深算的伪环保反坝组织,就制造出这么一个解不开的死结。让怒江的水电开发在争议中莫名其妙的搁置至今。 了解国内情况的人们都不能不承认,从那时起支持怒江开发专家的与造谣诬蔑的伪环保组织双方关于怒江争论,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而且, 2009 年国家发改委还曾正式下文批准了怒江六库水电站开展前期工作。因此,《中外对话》文中的所说的“怒江水电开发方极为低调,即便有前期的勘探与移民,也极力避免引起公众注意。”完全是不符合事实的无稽之谈。试问,难道国家发改委批准怒江水电开展前期工作的正式文件,还不如某个政府官员发表的个人看法吗? 其实,政府官员发表怒江开发的个人意见,根本就不值得什么大惊小怪的,因为,目前怒江的开发早已经被明确的写进了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我们不明白的是,一个政府官员在公开场合,阐述了一下国家发展规划所规定的任务,怎么就会“令中国 NGO 觉得事态严重”了呢。为什么中国的国家发展规划,会令中国 NGO 觉得事态严重呢?难道中国的 NGO ,都是要与国家发展对着干的反政府组织吗? 据我们了解,《中外对话》所说的这些 NGO 并不能代表中国,他们不过是一些故意造谣阻碍了怒江开发之后,就可以公开或者私下到国外去领奖金和经费的极端反坝组织。我们水电学会也是中国的一个 NGO 组织,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告诉你,中国绝大多数的 NGO 都希望国家发展、人民幸福,都是赞同国家的发展规划,也必然都是支持怒江开发的。只有少数几个由国外提供经费的极端环保组织例外(其中很多还不乏是非法组织)。请《中外对话》不要用外国豢养的极端组织,来代表我们中国 NGO 的态度。 《中外对话》文章中还特别提到“马军说: " 环境组织并非反坝组织,我们认可适度开发。但中国现在的速度是过度开发。‘他说, 2004 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水电装机容量第一大国。而以当时的目标,即到 2020 年达到 3 亿千瓦,相当于在 16 年里翻 3 倍。这样再过 15 年,中国的水电储量将被完全开发。’到时,无法挽回的破坏将造成历史性的遗憾。”。 环境组织当然不是反坝组织,在我们中国就有很多环境组织是积极支持水电建设的。但是,这并不能掩盖马军和他们的所谓环境组织经常造谣诬蔑中国水电的现实。什么叫“适度开发”?你可以让马军先生自己回顾一下,他们曾经支持过中国的任何一个水电的开发建设吗?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历来都是他们掩盖极端环保本质的骗术。马军刻意强调中国的水电装机已经超过美国,是什么意思呢?难道说只有不超过美国的水电开发才算适度吗?要知道由于世界的屋脊在中国,而不是在美国,所以中国有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优势,总量比美国大得多。但是,以实际的水电的开发利用程度相比较,目前的中国却只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与美国的水能资源几乎已经开发殆尽完全不同,中国还面临着艰巨的水电开发任务。 中国水电“在 16 年里翻 3 倍”怎么就不对了,你马军为什么不说说中国经济年翻了几倍,同时期中国的火电装机又翻了几倍?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正是由于有了国内外相互勾结的伪环保组织对水电开发的造谣、诬蔑,这些年来中国的水电发展一直落后于经济发展、落后于煤炭发电的增长,水电的比重不仅没上升,而且一直到在下降。中国能源结构的严重恶化,不仅已经造成了国内日益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而且,也因为排放增长过快而遭受国际社会的批评。 此时此刻,当中国正在努力让水能资源为全球每年减排 20 亿吨二氧化碳作贡献的时候,马军却认为“中国的水电储量将被完全开发。到时,无法挽回的破坏将造成历史性的遗憾”,我们真不知道他马军到底有什么可遗憾的呢?遗憾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少了?还是遗憾中国留给子孙后代的资源太多了呢?据我所知,包括你们《中外对话》所属的英国在内所有发达国家的水能资源,早就几乎已经开发的差不多了。我怎么从来也没听他说过,感到“无法挽回的破坏将造成历史性的遗憾”呢?为什么唯有中国的水电开发会让他遗憾呢? 至于你们说的“马军曾在云南做过调查,当地河流水量季节性差异很大,因此兴建大坝的同时,常需要新建同等规模的火电厂,用于调节电力供应波动,这将与节能减排的低碳目标背离。他认为这种情况很可能在怒江继续上演。”说法,更是一种明目张胆的造谣欺骗。目前( 09 年底)云南省的水电装机是 2090 万千瓦,而火电装机是 1071 万千瓦。加上规划和在建的,云南水电最终将近亿千瓦,而火电还不到它的几分之一 。真不知道我们的马军先生是到哪个国家的云南,调查出来的骗人结果?根据发展规划,怒江水电开发之后,云南绝不需要建设相同数量的火电站,而是通过西电东送减少中国其它地区火电站的建设。 其实,有人要故意宣扬马军的这个谣言不是没有目的,无非就是要向全世界说明中国的水电开发“将与节能减排的低碳目标背离”,从而挑拨更多的人反对中国和怒江的水电开发。否则,像这种只要稍微查阅一下统计资料就能揭穿的低级谣言,怎么会让某些国际媒体也帮助大力传播呢?我们建议《中外对话》最好先了去解一下马军先生和他操纵的所谓“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到底是由哪个国家和组织提供经费的之后,就不难理解他种种的行为和目的了。 最后我们重申:我们也认为怒江的水电一定会开发,而且一定要尽快的开发。因为,怒江水电开发每耽误一天,我们就要多烧掉二千多节火车皮的煤炭,多排放数十万吨的二氧环谈。这不仅消耗掉了我们本应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资源,而且,也对全球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据我所知,在根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很多国际组织和媒体,都喜欢通过操纵中国的反坝组织造谣,来阻碍中国的水电建设。不过在根本哈根会议之后,大多数国外组织和媒体都已经意识到了,阻碍中国的水电开发,虽然可以抑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并不能真正阻碍住中国的发展。因为,中国自己的煤炭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因此,事实已经证明,帮助造谣诬蔑中国水电的后果,损害是全球的生态环境,最终一定是损人不利己的愚蠢。 让人搞不明白的是,我们的《中外对话》为什么到现在还要干这种帮助散布谣言,破坏全球生态环境的蠢事。到底是你们职业素养不够,还是动机有问题呢?如果你们的动机没有问题的话,希望你们认真考虑我们的意见,务必对我们以上所指出的问题,予以必要的解释和答复,以挽回你们所散布的谣言对全球节能减排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水博) 附造谣文章:节能减排成为中国水电开发的借口 http://www.hydropower.org.cn/info/shownews.asp?newsid=4479
1613 次阅读|5 个评论
节能减排 = 拉闸断电
Bobby 2011-1-19 15:45
凭新技术、新工艺来节能减排并没有那么快,最简单、最快捷、最粗暴、最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就是拉闸断电。与其这样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还不如大家都一齐退步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得了!这真是:上面说话只顾“爽”,下面执行不管“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节能减排”问题是个什么问题?
wujingzhi 2011-1-12 09:24
节能减排问题是个什么问题? 中国政府的节能减排决心是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中最坚定的。对节能减 排我们已经有广泛的共识。不过,由于政策强度大,时间紧,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很多地方拉闸限电,有 的地方甚至关掉发电厂,停止供暖 。这表明,对节能减排的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形成协调系统的规划和行动。 首先,节能减排不是科技进步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某种程度上说,总体上科技进步增加了能源消耗和废污排放。这点很明显,只要看看工业革命前后世界的变化就可以认识到科技的负作用。因此,科技或许可以解决目前正在发生的问题,但是,要彻底解决社会面临的能源和环境气候等问题,我们还 需要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去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问题的起因,这一切的社会背景,以及如何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有效的社会行动,应对目前的挑战。 同时,需要认识目前的能源环境问题,制定科学应对措施。 现在的很多措施不能说是非常有效的,有的甚至自相矛盾。过去几年我们大力地扩大内需,送家电下乡,疯狂拆建,个人轿车消费等等,都没有很好地和节能减排行动相互配合,以致造成了一些地方有电视没电的滑稽局面,甚至买了房子发现家里没暖气。这些看起来可笑而又关乎生活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认识我们目前的能源特点,面临的环境问题,形成科学有效合理的措施。而不是一方面浪费能源,增加排放,另一方面简单地强制减排。 根据 资料 ,过去二十年中国的GDP增长所依赖的能源主要来自煤炭(图 1),今后十年可以预计情况不会根本转变。而在各主要领域中,主要的能源消耗来自工业领域,其次是居民能源消费。交通、服务和农业领域的能源消耗基本相当(图 2)。(这与我们是农业大国的地位似乎不相符。)而工业领域以钢铁冶金陶瓷等工业为主要能源消耗领域(图 3)。在这些领域,科技进步对节能减排的作用应该最为显著,应该很紧迫,也值得投入精力去研究开发。 从统计数据看,单纯限制居民能源消耗是难以真正应对目前的节能减排任务。当然,随着经济发展,交通、住宅、服务等行业的能源消耗和废污排放将大幅增加,这是需要政府和立法单位未雨绸缪的。交通领域,特别是公路交通的节能减排特别需要重视。而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公路交通主要贡献之一来自公车。因此,从节能减排角度出发,公车改革也很迫切。 总之,节能减排的问题不是个简单问题。所以,不能简单对待。能源环境问题其自身的大规模、长期性、现实性、普遍性等等特点,要求社会参与、科学谋划,协调行动。 注: All figures cited from : http://china.lbl.gov/sites/china.lbl.gov/files/LBNL61904.Energy_Use_in_China_Sectoral_Trends_and_Future_Outlook.2007.pdf 图 1 能源消耗与GDP (cite from Ref 1) 图 2 主要领域的能源消耗 (cite from Ref 1) 图 3 工业领域能源消耗 (cite from Ref 1) Reference 1 : LBNL61904:.Energy Use in China Sectoral Trends and Future Outlook.2007
个人分类: 一知半解 Theory & Ph.|1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科技导报》学术沙龙关注节能减排
kejidaobao 2010-12-21 15:14
2010年《科技导报》学术沙龙暨院士咨询项目研讨会于2010年12月21日在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成功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离子体研究所、电工研究所,北京化工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企业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科技导报社社长、主编冯长根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建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周远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李来风研究员主持会议。 本期沙龙以节能减排对策及污水污泥综合利用中新技术为主题,探讨了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中节能减排问题,重点关注污水、污泥处理过程中的节能问题和新技术应用。《科技导报》2010年22期已以专题形式刊出了相关研究内容。 《科技导报》编辑部 2010年12月21日
个人分类: 学术沙龙|168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对话专家:节能减排措施的两条路径选择
zbt92 2010-12-19 17:12
2010年12月10日 08:58 凤凰网专稿 12月9日,大会结束前一天,凤凰网邀请在坎昆参加cop16气候大会的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邹骥 (左),亚洲开发银行区域与可持续发展局局长办公室顾问吕学都(中),一起参与凤凰网在坎昆举办的沙龙,关注坎昆,为政治家寻找气候共识。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邹骥 亚洲开发银行区域与可持续发展局局长办公室顾问吕学都 两位学者都曾是气候谈判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 邹骥 参与过十年的谈判,吕学都参与过十五年谈判。两位学者分析认为,坎昆会议上,最有影响力的发达国家,在最需要承诺的时候,不作出实质性行动时目前谈判最大的障碍。从长远历史来看,气候谈判一时达不成协议也无需沮丧,各国可以在一些有共识的方面先行动起来。对于中国节能减排的制度,两位学者的看法有些差异,吕学都认为,中国目前可以发展低碳经济和碳交易市场促进节能减排,邹冀则认为目前可以先征碳税,到了一定阶段再减排。 特邀主持人: 袁瑛。 嘉宾: 邹骥 :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2000 年 -2009 年,气候谈判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 吕学都: 亚洲开发银行区域与可持续发展局局长办公室顾问。 1996 年 -2009 年,气候谈判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 以下为文字记录: 吕学都:坎昆会议在某些方面有明确进展 凤凰网: 关注坎昆,为政治家寻找气侯共识,大家好,我是今天的特约主持人袁瑛。这里是凤凰网坎昆气侯沙龙第三期。我们今天请到了两位嘉宾,坐在我右手边这位是亚洲开发银行顾问, 吕学都 老师,主要负责气侯变化与研究方面的问题。这边的这位是 邹冀 老师,他是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很高兴两位今天来到这里。今天是坎昆谈判倒数第二天,明天就基本上能看到坎昆谈判最后的一个结果了。我想先请两位谈一下目前坎昆谈判的进展。 吕学都:坎昆会议已经接近尾声了,其实大家对这个会议有期望,虽然这个期望不像去年哥本哈根会议那么高,但还是期望本次会议能够有一定的成果,而且能够为未来制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缓气侯变化的这么一个法律文件打下基础。但是现在来看恐怕不是那么理想,现在可以说是在某些方面有比较明确的进展,但是大部分方面的进展确实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比较显著进展的,恐怕在气侯变化的影响和适应方面的一些规定规则,和它的制度框架方面有一些进展,另外一个是在减缓土地退化方面的排放,这个方面可能比较明确的规定。本来大家期待着在技术转让,在咨询机制方面也能够有比较明显的进展,目前看来还是遇到一些困难。 其实这几年谈判以来,大家最关心的关于发达国家在 2012 年以后的减排义务方面的谈判,以及发展中国家未来在获得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方面采取的减排行动,这两个方面的增长应该讲进展很慢。我们看到,这次会议一开始,日本政府就明确的表态,说他们不会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有具体减排方面作出承诺,给这个会议确实布下一个阴影,让整个会议在围绕发达国家未来减排具体承诺方面的谈判遇到一个很大的困难。 当然这里面也跟美国一些因素有关系,所以这方面的谈判应该讲是最重要的,但是这方面谈判进展确实是非常不令人满意。 邹骥 :美国不应总是搞巧外交,应该行动 邹骥 : 观察这个谈判,我有这么一个印象,就是事实上各个缔约方它的基本诉求,基本的政策倾向、基本立场并没有实质性变化。但是能够体会到的变化都是些程度的调整,更灵活一些呀,做一些局部程度性的妥协,这个是存在的。 我有一个总的评价,这次坎昆会议应该说大家普遍的期望值降下来了,所以好像感觉可能会有这个进展会有那个进展。但事实上从谈判具体内容的情况看,我不觉得它跟以往的谈判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可能我们都已经疲劳了,我觉得就像是一个如常的,以前多年的谈判也就是这样一个状况,就是不可能突然就放一个卫星但是也会有进展,非常缓慢的进展。 只是我这次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印象,我觉得让我有点失望的是,我们气侯谈判进程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减排目标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并没有太突出甚至于被淡化了,这个是我感到非常失望的地方。我认为如果是谈判目标的问题被淡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被淡化的话,那么我们整个的国际气侯进程就会迷失方向。 尤其刚才 吕 老师谈到日本的表态。我能够理解日本的苦衷,日本自己的立场,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利益,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它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我认为是不合时宜的,而且是不负责任的。就是先不说你对气侯负不负责任,就是你对这种国际合作的这种大局,这种进程负不负责任,在这种关键的时刻你宣布一个我不再续约了,我不再做第二承诺了,这个对国际合作的大局不是一个好的信息。 我也跟他们日本的同事交流,我说你们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我理解你们有困难,但是不应该以这种方式表达你们的困难。其实在外交上,在策略的选择上有很多方式,所以这一点我印象很突出。另外一个,当然现在大家对美国的这种状况都已经熟知了,所以在这次好像也不是新闻了。 但是这两个因素就让我感到,我们还谈什么,如果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这些具有领导作用和示范作用的国家它们的减排目标淡化了,让人看不到任何的这种积极的信息,我认为这种谈判就迷失了方向。 当然在其他的轨道上,有一些积极的迹象。我完全同意 吕 老师的判断,在适应问题、森林、土地利用等等这些方面应该说是有余地的。而且已经很接近那种微妙平衡。包括技术转让问题,也是比较接近,就是说各方都不满意但是都可以接受,这种状况正在形成,距离还不是很远。 有一个问题,资金的问题本来应该说一年以前在哥本哈根说到启动资金的事,这次来把它的框架一些实施的原则,一些制度的安排进一步明确一下。因为那是哥本哈根协议已经认了的事,不应该是有困难的事,但是现在搞的有点诡异,就是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但是也有一个我也看到,美国代表团一直讲,说他们希望能够看到一个整个的共识,但是我更多的把这个理解成是一种谈判技巧和策略,但是这样的技巧和策略,从我们保护全球气侯的角度来看,和推进国际合作的大局来看,我觉得巧外交不要滥用。就是我们不要净玩这些外交的技巧、权术,在这里大家都消耗很多时间很多资金,到这里谈判就是少搞一些巧外交,多在真正的实质性问题上真诚的达成一些合作的共识和协议来推动这个。 所以我想它这个概念听上去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一定要等到所有的议题都有了共识,我认为这个是不现实,这个最后的结果是会延缓这个合作的进程。因为我们认识到气侯变化问题的紧迫性,至少我个人的观点是,在什么地方能够做起来就先做起来,能够推进就推进。在这个行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动态的变化,那时候我们再伺机寻找新的突破口,再推动国际合作,而不能说就在这里等,等是没有出路的,等是不负责任的,这就是我对目前坎昆会议的一个判断。 吕学都: 我觉得最需要避免的,就是用一种技巧,或者说一种筹码,由于某一个代表团在某一个方面因为跟它的期待或者是跟它的要求差的比较远,就把大家认为已经可以达成协议的内容,给它堵住,要是某些方面达不到别的方面也不能有进展。 比如说刚才我们提到的,像适应气侯变化问题,减少毁林排放问题,技术转让问题,还有资金问题。尤其是在技术转让和资金方面,其实大家应该说基本上已经在实质内容方面谈的差不多了,各方面已经很多接近了。但是我确实也了解到某些国家说在其他方面达不到这个要求,我就把技术转上也不希望能够有决定。我觉得这样无助于全球开展实质性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侯变化这方面的国际合作,是非常不建设性的态度。所以说我们期待着在最后这两天,能够把这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能够达成协议的地方这次就能够作出决定。需要进一步做工作的地方,可以做出一些决议框架,在未来一年里继续去谈,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定。 邹骥 : 顺着学都刚才讲的这个,这次我观察到有一些发展中的大国表现了相当灵活的立场,比如印度,比如中国,在 MRV 问题上,在 ICA 的问题上,我认为已经相当的灵活了。 我就想,就算是中国、印度,加上 77 国集团,我加上你所有的要求,就是你随便查,我随便,就是我发给你签证,你来,你派千军万马来查。查完以后怎么办?这个条件答应以后你给钱吗?我在观察,这个可能会是将来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现在我看有关方面还没有作出相应的回应,就是对印度、中国,发展中国家在 MRV 问题上的灵活性,我还没有看出来,说人家答应了这个了,你还要怎么。我觉得最后考研的不是什么外交技巧,谈判技巧,考验的是政治诚意,你是不是真把气侯变化当成一回事了。 邹骥 :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不作承诺是谈判最大障碍 凤凰网:刚刚两位老师谈了一些谈判可能达成的一些地方,还有一些分歧比较大,目前看来没有可能达成的一些问题,我想请两位老师简单告诉我们,目前谈判的最大的障碍。 吕学都: 我觉得最主要是发达国家的问题,一个是他们拿不出下一阶段,就是到 2020 年具体的量化减排承诺指标。第二个,他们没有能够按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提出具体的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方面的承诺。 邹冀:我的判断是最具有影响力最具有能力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在最需要他们作出承诺作出实质性行动的时候,不能够做出来,这就是最重要的障碍。 凤凰网: 您说的是美国吗? 邹骥: 是美国。 吕学都: 这是不言而喻。 吕学都: 气候谈判一时达不成协议无需沮丧 凤凰网: 两位老师都曾代表中国参加了很多年的气侯谈判。 吕 老师有 15 年的谈判经验, 邹 老师也有 10 年的谈判经验。我们从坎昆往后看或者是往前看,把它放在一个长的谈判的历史进程上,不知道两位怎么看我们目前谈判的一个走势,或者目前的谈判处在什么样的阶段? 吕学都:可以说坎昆会议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会议,气侯变化的谈判大家都把它戏称为马拉松谈判。从 1991 年联合国启动这个谈判,到现在已经 20 年的进程了。可以说这 20 年里面有过丰富光辉的历程,某一些年确实作出了很重要的决定,比如说在 1992 年制订的公约, 1997 年制订的议定书, 2001 年通过的协定。这些都是里程碑式的年代。但是这种谈判不是说某一年就能够决定它整个全球保护气侯进程的所有的事情,这些问题实际是太紧张了,涉及到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所以这个我也很理解,这种谈判它不是就一天、两天的,也有一年、两年的,也有需要世界各国长期不断的努力。 如果是说在几个关键问题上能够达成协议,我觉得就能够为未来保护气侯铺平一个道路。今年在一些问题上,一时达不成协议,我觉得这也可以理解,应该说这个也不是说是达不成协议,好像整个保护气侯的进程就要中断了,我想它不会这样。谈判还会继续下去,而且这个里面不是一个国家、两个国家就能够决定整个谈判的,全世界那么多国家,对于保护气侯的这种呼声,尤其是发展国家非常高。 所以我觉得我们倒不一定非得说今年的坎昆会议,如果不能够像以前那些辉煌年代一样,各方面都能够决定,感到沮丧,也用不着。气侯变化谈判还会继续下去,明年在南非也会是很重要的这种会议,也可能南非会议之后,也还会继续这样谈。总而言之,气侯变化谈判,是一个长期的一个进程,而且大家对这方面的认识也越来越高,我自己觉得这一个进程是一定会继续的持续下去,因为它是保护我们整个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包括我们所在的地球的生存环境,应该讲是最重要的一个国际法律框架。总结一下,这次会议很重要,但是也不是说这次会议有一些内容达不成,大家就很沮丧了,保护气侯好像会出大问题的,不会是这样的。 邹冀:哥本哈根会议后气候谈判进入低潮期 凤凰网: 邹 老师怎么看? 邹骥: 我很同意你刚才提的这种观察的方法,向前看,向后看。实际上在观察国际气侯进程的这个问题的时候,是气侯历史的关键。如果想想我们在 80 年代,全世界还没有几个人知道气侯变化的问题。到了 90 年代,有了公约,有了议定书,那 10 年可以说是进展比较大,辉煌的年代。然后到了 2001 年有了协议,势头还是比较猛的,发展比较快。甚至于一直到了去年,哥本哈根的会议,那个时候可以说在公约历史上,是把人们的期望调到最高的一个点,去冲击一个更新的协议。但是应该说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大家就会容易悲观失望,特别是我们现在又面临一个全球经济危机,还有其他重要的关注,确实是还有一些主要的具有影响的大国,国内政治的变化,比如美国的选举,这都会给进程蒙上一些阴影。 但是如果你要从历史的长河看,谈判一直是艰苦的,进展也不可能总是高潮迭起。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经历了哥本哈根那样的一个大的期望,失望之后,人们可能现在心里疲劳了。事实上,我觉得气侯进程也进入了一个低潮期,这个是不用讳言的。但是在这种低潮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它进程本身的重要性、必要性,应该看到它的前途,应该看到积极的方面,我认为这样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邹骥:中国应高举保护气候变化的大旗 这里面最基本的,刚才学都讲的,保护全球气侯是所有国家,每个人类分子的事情,这是你的家园,这个是从宏观的尺度上来看这个问题。另外一个对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尤其是重要。之所以重要,过去我们常说的,气侯变化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是一个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对全人类的影响,我们占 20% 的人类的人口,对人类有影响对中国就有很多的影响,因为我们的幅员在世界上也是很大的国家。从有统计有记录的数据来看,自然灾害的频率,烈度都在上升。就是我们创造的财富,辛辛苦苦创造的 GDP 也好,各种财富,最后又被这种气侯变化的负面影响给吞噬掉了,你等于白干了。 所以我认为气侯变化的问题,不是一个小事情,涉及到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能不能保住,涉及到我们经济社会能不能长期发展。我们的人民能不能真正最后的安全、幸福、尊严,跟这些问题是有关系的。特别是中国今天,它从总的发展战略上来看,它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就是说它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改变,如果没有气侯变化这个事情,它也得转变,因为你的资源,你的能源,已经到了一个紧张期。不是一个局部的,短时间的紧张,如果你这么发展下去,依靠大量的资源、能源投入,去支撑你的经济增长的话,已经是难以为继。 我认为中国的领导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从政治的高度,从哲学的高度提出要搞科学发展观,要走可持续发展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这些都不是凭空提出来的,就是遇到这困难了,所以这样中国的经济必须要转型。 另外一个,过去七八年,我们的经济主要依靠向重化工业投资,当然在工业化的阶段,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最后的经济是不是还是主要依靠在重化工作,高能源强度工业的这种投资来支撑吗,我们的经济增长,恐怕再这么走下去就失衡了。事实上已经失衡了,可能我们要向消费行业,向第三产业方面转变,做这种结构性的调整。因为我们的出口,现在是出口在我们的整个经济增长中占的比重也比较大。一方面有它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同时它的一些弊端又显露出来了。 我刚才讲这些无非就是讲,中国经济本身就要调整,这个调整和我们现在说的保护全球气侯变化,节能减排是高度一致的,我认为中国现在应该是高举保护气侯变化的大旗,过去我们都说欧盟是很环保的,我认为中国要做的比欧盟还要环保。这件事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所以在这里面,中国要以更加富有建设性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这个国际合作中来。这个时候就说到未来,我有信心,我认为世界力量的对比在发生变化,比如像这种新兴经济体,他们真正在高速发展,他们已经意识到,要走一个新型的发展道路,这种新型的发展道路是不是可以创造商机的,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就是牵引一些新的技术出现,开创新的市场。 如果这样的一个势头真的形成了,那么我认为整个国际气侯的进程的格局就发生了变化。 所以我倒奉劝发达国家的政治家,在这个问题上,要看到世界的战斗力量在发生变化。这时候有远见的发达国家的政治家,它应该去适应这样的趋势,然后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参与进来,这样也可能形成一种共鸣的局面。如果你现在这么保守,你不去事先的做投资,或者做一些共存,那么将来你有什么理由去参与这些红利的分割呢? 凤凰网:我在坎昆会议上发现很多有趣现象,国外的媒体或者学者,包括各国的代表,对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未来的十二五规划非常感兴趣。他们经常会问到,你们十二五规划有哪些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两位怎么看过去这几年,中国在应对气侯变化,低碳经济转型方面做出的一些努力? 邹骥:中国十一五减排可圈可点尚需改进 吕学都: 我觉得你提这个问题确实是很重要的问题,这里边重要在怎么去看中国现在在做的这些行动。咱们国家在十一五就已经制定了整个五年的节能减排的国家目标,而且是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去实现这个目标。十二五现在国家目前正在讨论制定下一个五年计划,大家可以给意见。很多国家中断了释放这样的信号。中国领导人、中国政府对气侯变化问题,确实是把它放在非常高的优先事项,把它作为整个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跟整个局势发展密不可分的。 邹骥: 于 十一五 期间的节能减排,这些环境能源的政策评价,一个叫可圈可点,一个叫做尚需改进。可圈可点就有很多报道、统计数据这个不用细说,可以看出来有很大进展和转变,最重要的转变是人们观念的转变,然后也确实从各种报表、数据各种实际的建设项目中,这种例子太多了。 但是我又说尚需改进,我们谈到未来气侯变化问题的光明的一面或者有希望的一面,这个确实是这样的。但同时我们要看到挑战的一面,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找到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方式来实现我们更高的目标,这个挑战会变得越来越严峻。 不能说我们现在的中央财政越来越强,老百姓兜儿里也有点儿钱了,企业也有钱了,好像就能干成这个事儿了,不一定。就是说你有钱了,可是不懂得怎么有效的使用,恐怕你有也完不成这样的事,将来 十二五 、 十三五 的目标。 这里面就给我们提出应该以更加智慧的方式来实现我们未来的战略目标,而 智慧 两个字儿是很难做到的,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做制度创新,这个我认为是 十二五 期间,为什么大家说的拉闸限电的问题,都跟制度有关系。如何建立一种长效的机制,保证我们经济的数据吻合,保证我们节能减排的工作能够用全社会最小成本的方式去实现我们的目标,这样才更长效,才更有保障,才更可靠,所以这个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想在 十二五 期间,在未来的更长的历程里面,中国的决策者应该逐渐的把自己具体工作重心向这个方向转移,要形成更加清晰的政策思路和战略思路,这样会给我们未来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吕学都:拉闸限电减排不可持续 吕学都: 我补充一点 邹 老师讲的,我同意你刚才说的挑战问题,下半年以后,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这种强制的行政命令,拉闸限电来实现整个 十一五 的节能减排目标。要说这种愿望是好的,就是国家制订的目标,制订的计划,地方采取可能采取的政策和行动去实现国家的目标,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而且那种强制拉闸限电的做法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做法,甚至是一种破坏性的做法,从这里面就提出一个巨大的挑战问题。实现国家目标里面完全避免采取强制的,对经济破坏性的行政手段来做这样事情。这里面可能就要求政府部门,让企业让各个机构有更多选择的办法去实现这个目标,这里面就需要很多的智慧。 我觉得现在来讲还是很多可以去做的,这里面就可能需要尽早的采取一些部署,有一些政策工具市场工具的手段,可能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才能够把这个工具发展起来让大家可以用。这尤其需要中央部门尽早的考虑这种更多的手段,供企业、供各个地方可以用,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到最后不得以拉闸限电这种做法,实际上这种做法并没有真正减少排放,甚至可能增加减排。 吕学都:发展低碳经济和碳交易市场促进减排 凤凰网: 节能减排的额外成本非常高,目前看来这种节能减排,尤其是 十一五 最后一年采取的措施,这种非常简单粗暴的方式,带来的伤害也非常大,或许等了二三年后,排放量又上来了。因为你没有形成一个可持续的、长效的减排机制。我想两位从具体的制度创新,或者制度安排上,有没有一些新的想法和建议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吕学都: 确实现在这方面的讨论很多,各种各样的提法都有,我觉得应该鼓励大家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我觉得两个办法是比较可行的。现在国内讨论的 环境税 可能跟这个还是有一些区别的,环境税可能对于那些传统污染,像水污染、大气污染这种收税,这种征税也比较简单,因为这些污染是即兴排放的,容易核查,收税也比较容易。 但是对碳税这点我并不是特别看好,因为碳税最大的问题是碳排放计量方面的困难,如果碳排放计量很困难的话,收税肯定就很困难。我觉得比较有可能发展的方向一个是在低碳经济,或者叫低碳产品的市场准入方面,另外一个是在国内的碳交易方面,这两个都是市场手段,这两个我觉得是可能比较有前途的。碳减排交易在过去十年已经有大量的实践,。 真正意义上的国内碳交易,跟这个还是有差别的,我在一个辩论会上面讲了我的观点,如果中国政府确定要完成二氧化碳排放程度降低 40-45% 的的目标,把这个目标作为国家一定要完成的目标的话,我觉得建立国内碳减排交易市场可能性是存在的。从根本来讲这是技术问题是容易解决的,政府决定做一件事情这个好像就能落实。 另外一个就是现在大家讨论的低碳经济发展,现在国内已经是五省八市开展这方面的试点示范,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在这个基础上去制订具体的低碳,就是说在指标体系方面,因为现在如果考量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产品一个行为一个技术低碳还是不是低碳,目前还是缺乏这方面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如果是说能够建立这样的指标,这里面应该是一种动态指标,同时政府依据这样的指标来制订一些市场准入条件,这里面就会对于规范和指导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带来特别重要的影响。 这里面就会促进,甚至给市场上的激励,让投资家们、企业家们,包括社公众在投向低碳发展上有动力,有这样的动力,有这样的激励,同时也能够促进减少碳排放的的行动。我觉得这两个是比较有前途的两种市场手段,但它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去促进低碳的投资和发展。 邹骥:建议目前先征碳税 邹骥: 我觉得当前在国内节能减排问题上,特别突出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一个是作为整个大的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战略部署、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我们现在的面临一个比较大的问,就是我们稀缺的资源还是比较稀缺,然后我们比较充沛的资源,有价格上升的趋势,比如劳动力,这个时候我们想好了,因为你什么东西便宜人家指定用,什么东西贵了以后肯定用的就少一些。 第三个问题,就是政策对象本身的特性,你去怎么塑造它、怎么构造它,比如同样的税收政策,财物交易的政策,可能欧洲的企业、美国的企业、日本的企业所作出的反应和中国的企业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国企、外企和本土的私人企业作出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如果作出的反应不一样,再有好的设计也是会落空,所以这个问题我们要考虑的周到一些。 邹骥: 我跟学都看法还有点差异,特别是在中国,到底要选择那个。涉及到我刚才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企业特性,就是说发出这样的政策信号,他得按照这个政策信号作出预期的反应,别到时候你一个上有政策,他下有一个对策,整个你的政策也就瓦解了,这个能力建设包括意识的转变,包括企业自身它的经营理念,战略管理的转变,也包括政府能力,包括政府监管能力,对信息的掌握,执法的能力,而你有法必依的能力,有法必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不缺法律,缺的是执行法律的这种质量。 第二个问题我就想说,我倒是主张中国在近期比较容易做到的是税,这个跟西方是完全不一样的,西方要引进一个税,那麻烦大了在议会里面批不了的,而且哪个政府谁要说加税,它基本上就快下台了,就该丢选票了,中国情况不是这样,我们的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政治运作跟西方是不一样的。中国恰恰是如果说它真想加税的话,从政治决策上和运作上,是相对容易的。 这个时候企业它是把自己的减排成本和要交税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我减排成本高于这个税率的时候,我就交税,我就不减排了。低于这个税率,我就还是减排合适。但是这个时候,环境税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不能控制总量,它没有这个开,在中国现阶段总量这个目标是单方提出来的,或者是一个弹性问题,强度总量,这时候绝对总量还不是那么严格,它可以是一个波动的东西,这个时候我想可能税还是适合的,从它的出台的难易程度,从它的主要功能,控制减排成本,而且中国现在应该说还是比较在意减排。我们就罚 2 千亿、 3 千亿,往上罚的话,那拿点钱我们还没买社保呢。 我是建议先征税,但是再往后,我认为从长远来看,我又觉得是减排。最终的方向应该走到那,因为中国的排放是越来越严格了,这个时候排放的优点就起作用了,是来解决你的总量的问题。我们的企业排放者的文化和能力越来越强。政府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监管的能力、执法的能力、信息的能力等等。排放的这种核查的能力都会全面上升,这个时候我认为它会有更好的效果,就是在用无论是税也好,还是减排也好,它们最终为什么要搞市场呢,就是我刚才前面所提到的那个,就是限期改进,我对十一五的,因为你有一个目标以后,这样的市场的方法可以保证以最小的代价,最小的经济成本去实现同样的目标。 如果你还是一味的用规制的方法,可能你也实现目标了,你得拉闸限电,你得造成很大的损失,不计工本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那样我觉得这种手段显然是不具有竞争力的。我认为未来的体制、政策改革,我们归纳为三个重要的部分,第一部分能力建设,中国能力建设还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第二部分引入碳税和环境税,这样的概念这样的实践。第三部分就是碳市场和排放贸易的制度,但是这个制度我倒主张马上开始试点,在成熟的地区特别在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地方。它们企业文化、市场的条件、意识、素质都相对的好一些,在那儿形成区域性的市场,去试,因为你不去做,你能力永远涨不起来。让他们干起来,国家要给他们充宽松的政策,鼓励、指导,锻炼一批队伍,我们得有这种技术人员、专业人员,然后把这个制度不断的完善,假以时日,我们这些试点,区域性的试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后,那个时候也就是水到渠成的时候,这个是我们的一个想法。 凤凰网气候特派员王家耀、李杨发自墨西哥坎昆 11 月 29 日 ,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的 cop16 气候大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经过哥本哈根的高潮迭起,各方对坎昆会议期望值均不高。 12 月 9 日 ,大会结束前一天,凤凰网邀请在坎昆参加 cop16 气候大会的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邹骥 ,亚洲开发银行区域与可持续发展局局长办公室顾问吕学都,一起参与凤凰网在坎昆举办的沙龙, 关注坎昆,为政治家寻找气候共识 。
个人分类: 三峡|2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发明专利:保温与结构一体化墙体制造方法
fmjzzh 2010-12-19 00:21
个人分类: 节能减排|16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众汽车推出600美元每加仑跑268英里的迷你车
热度 1 jinwsapa 2010-12-5 19:14
这不是玩具,不是笑话,这是德国大众的秘密武器, 单座迷你节能车, 即将上市,把美日汽车商甩到一边. 大众汽车最近推出了全球最经济型的单人轿车,售价仅为600美元.预计明年将在中国上市. 大众在研制这款汽车时,非常保密,仅在德国作道路测试.直到最近在车展中才首次亮相. 该车据说每加仑汽油可以跑268英里,相当于482公里,换算成每公升汽油可以跑124公里. 按每升6.5人民币算油价,每公里油费为5.24分,(现在出租车大约为50分,加上折旧费(五年),每天分摊的折旧为,2.17元人民币. 如果每天跑30公里,每天车费大约5元左右.这是上海地铁上班族每天上下班至少要花的钱. 感谢大众汽车,为我们诸多上班蜗居族提前进入中产有车族. 这样的汽车一定很环保,以后动力系统可采用太阳能,氢能或电气化. 只是车速和安全,需要特别关注,毕竟这么小巧的车,万一碰撞后,是否能避免伤害.这是消费族十分关注的问题.人们热切期待大众释放更多迷你车型的安全测试数据和官方认可通过的论证. 中国大城市日益严重并恶化的路面交通拥挤状况,按目前的事态任其发展,许多城市将面临道路拥挤不堪,污染增大,噪音满天,居住上班出行成本会越来越大.只有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体系,鼓励人们尽量少开车,多骑车或步行,多用公共交通,这样城市的节能减排才有望实现. 我们也许无法限制每个人都想拥有自己的私家车,但我们可以通过市场导向和行政管理手段,增大保养使用私家车的成本.自动调控城市车辆保有量和每天出行的汽车流量. 不然我们每个开车者都会因为开车误事,走比车快,而为自己的爱车而烦恼.每年1800万辆的汽车销量可以放慢发放牌照了.不然我们国家的石油从哪里来供应? 绿色环保的家园如何维系?
个人分类: 说三道四|8285 次阅读|1 个评论
午睡是一种奢侈
fpe 2010-12-1 08:14
午睡是一种奢侈 最近,网上对午睡起争端,本来是简单的学术争议,但经过丛同学无限上纲上线(歧视中国同胞,推崇伪科学),就变成了政治问题,让我感到如鲠在喉,不得不发。 午睡是一种奢侈,我国古代是没有午睡的。殷商之际,人们没有油灯(也就没有夜生活),早上一大早起来,立马下田干活,大约晌午时分,开始吃早餐。早餐之后,一直干活到下午(当然不存在午睡的问题了),傍晚收工,赶在黑暗来临之前,吃晚饭。当时的点灯照明需要有人举火,那是非常奢侈的行为,没有奴隶的家庭根本办不了,只好早早上床,这是最节能的工作方式?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半个世纪前的韩国农村仍然流行这种习俗,毕竟韩国人的祖先是箕子的后裔,保留了商代的生活习惯是很正常的。 所谓的节能,是指在保持产出的情况下的节能,就是能源的效率问题,这是廖同学所支持的观点。而反对他的观点却是不用能或少用能,这是违反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如此说来原始人最节能?因为他们不用能。这是笑话,而国人当作真理,这种节能观念居然在高知识分子集中的科学网出现,令人讶异。随手关灯,就是节能了么?如果节能,我们把路灯全关了如何?如果有一个人因此而摔伤,资本家要大出血,这是更大的浪费。而美国是人力资本高昂的国家,什么东西和人一比,就是节能了。我们虽然节约了电能,但浪费了人的资源,其实还是浪费!难道人不是一种资源么?有什么能源能够和人力资源相比呢?让人力资源能够更有效率地使用,这是最好的节能减排。 举一个例子,有人看到水龙头没有关,就顺手关上,结果第二天天寒地冻,水管爆裂,损失惨重(关键是人工修复费用高)。所以和那个涓涓细流(本来就是防止上冻的措施,这件事发生在麻州冬天)相比,随手关闸带来了重大的损失,这是节约带来的浪费。 类似的,美国空调动力足,照明亮度高,看上去是能源浪费,这却是社会发达和进步的标志,因为人家的节能减排有人的考量,有工作效率和人身安全的考量,是严密标准和执行制度的结果。我们光看到用能浪费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因此带来的效率和进步,以及内部深含的以人为本之要素,还是盲人摸象,见木不见林,井底之蛙的见识。任何节能减排都不能以牺牲人的需要为代价,节能需要全盘考虑,往往一条政策的节能效果,要好于关上几万盏灯。我们的管理水平落后,认识水平落后,就嘲笑美国人浪费,这是莫名其妙的看法。等我们的发展水平达到美国水平,肯定比美国还浪费,因为以人为本的考量不够。 中国除了人口多,还有那些优势?而中国最大的奢侈就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午睡的习惯,就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作生意,你会让客户久等么?而午睡就是让客户干着急。学生向来需要赶公交,而美国的学生放学都是避开下班交通高峰的,靠什么避开,不就是不睡午觉么?餐厅轮流用,下课轮流走,这种优选法的观念被华罗庚推广那么多年了,还没有深入人心,但在美国,这是制定政策的依据,因此政策节能的效果更大更好。国人最大的浪费,是时间的浪费,午睡就是浪费时间的一种形式。推广集体午睡的习惯,是社会落后的标志之一。 有人引证科学刊物上对午睡的支持观点,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不是铁板钉钉的。如果有人论证粮食对于身体的重要性,会得到发表么?这是常识。现在午睡的研究得以发表了,这说明是有争议的,还不是真理。学术研究允许有争议,如果一个观点的提出立即被人打到,这种局面算得上有利于创造性氛围么? 有一次,在学校举办的关于种族和禁忌问题的研讨会上,我参加的原因是我出身在一个缺乏 Diversity 的 Culture 中,需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和忌讳,才能避免 Offend 学生。科学网对国外言论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国内的集体主义引入某种 Diversity ,只有观点的碰撞才能产生新思想的可能性。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支持你提出这种观点。我看最近发生的很多事情(尤其是方肖之争),都显示了国人心胸狭隘,眼光短浅的一面,让人不堪回首。为什么国人不能宽容一点,以博大的心胸对付外来的观点?千金买马骨,是马骨值千金么?是一种姿态、一种认识、一种胸怀。只有这种宽容的文化环境,才能引来真正的人才,才能造就伟大的人才,才能培养全面的人才。 这种节能减排的态度对人才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影响。相信一个人,就给予充分的经费和保障,关键是创造有利的环境,而不是首鼠两端,节约为上。以后一种的态度来对待人才,还不如关上你的钱包,或把钱存到银行里,这样作会更有效率,会带来更大的收益。节能减排也好,引进人才也好,关键是要有一个系统的态度,优化的态度来对待,而不是随手关灯的态度。随手关灯是节省,也是吝啬,是无知(给行人带来危险),也是浪费(浪费了硬件投资,干嘛不拆掉灯呢?没有灯更节省)。 有道是,午睡浪费时间,交通增加困境,节能需要综合,减排当以人本。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10175 次阅读|41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7):从浮华奢靡到返朴归真——关于节能减排的信
pww1380 2010-11-23 07:56
信息文明之光(7) : 从浮华奢靡到返朴归真——关于节能减排的信息文明价值思考 作者 杨文祥 清晨读了杨学祥教授的一篇博文,引发了一段关于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浮华奢靡是物欲时代——物质型文明畸形发展的文明异化时代——人类愚昧的极端形态。作为一种精神型文明的信息文明则是对这一物质文明畸形发展所导致的人类文明异化的一种历史矫正, 因此,信息文明对浮华奢靡必然持根本的否定态度。 如能形成一种视浮华奢靡为愚昧,返朴归真为时尚的健康社会风气,也就实现了节能减排,维护人类宝贵的生态不致由于自己的愚蠢而遭受到不可逆转的破坏。 奢华浪费是人类在用自己的愚蠢为自己挖掘坟墓。 人类如果还不从贪婪和愚昧的大梦中警醒,末日审判的日子就不会太远!!! 参考文献: 杨学祥 . 将健身房变成发电站:变消耗为创造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65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4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民發電時代已經到來
LEOLAND 2010-11-22 13:23
曲津華 在環保低碳、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有免費能源可用是個好消息,而所謂全民發電更是讓人欣喜,但還不狂。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科技第一展高交會上,看到了不止一個企業在展示家庭風力發電系統。風是無窮無盡的自然動力,利用風能的歷史也是與人類文明的歷史同步的,但能做到以家庭為單位用風能發電,還是這眼下才有的事。 據展商介紹,現在的風力收集裝置可以在二、三級風的情況下運轉并發電,其廣告語的大意是,吹不起地上紙的風就可以發電用。這是其一。 其二,是如今的風力收集裝置已經不僅限於水平軸的風葉了那些形狀太誇張;如今的風葉可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多種多樣。最有望進入家庭装於陽臺、窗外的那種,是垂直軸的柱狀風葉,直徑從20釐米起步,多大的都有。這就一舉把風力發電的設備門檻從房頂降低到了陽臺或大樓住戶的窗外,人們就不再需要那種飛機式的水平軸風力發電機了,一個立軸的風葉組就可以發電了。 如此這般,就一舉解決了風力發電進入家庭的兩大難題低風力和安裝位置的局限。可以想象,家庭風力發電的時代已經來臨。儘管這個事還要用個二三千元才可以享受到,儘管這個規模的電力還只限於滿足照明所需,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家庭風力發電的光明前景絕對可期。再用一句廣告詞你,值得擁有! 2010-11-22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5212 次阅读|2 个评论
还是科技人员的错
陈龙珠 2010-11-20 11:09
尽管没有高薪,但国家确实在养着你们,却至今还没找到高新、安全的保温材料,害得诏书节能建筑面积硬指标之后,各地知府只能让泡沫板、泡沫砂浆登台、闪亮; 尽管没有高薪,但国家确实在养着你们,却至今还没找到赚钱、节能的产业结构,害得诏书节省用电的硬指标之后,诸多知府只好对居家、内企拉闸断电、让其执烛静思。
个人分类: 陈词滥调|4104 次阅读|4 个评论
如何有效实现节能减排?
丁dot 2010-11-5 23:25
拉闸限电! (部分地方很推崇该方法,百姓正常点灯都有点难度了)
个人分类: 唾面|2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校学子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佳绩
fangye0413 2010-9-18 15:19
近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北京科技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在北京科技大学落下帷幕。我校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选送的作品《基于废渣利用及废水处理的全新制氢技术》荣获全国二等奖,该作品由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清洁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李润东教授及孙洋老师指导。这是继我校在2009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取得全国三等奖一项和鼓励奖三项后,在该项赛事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以节能减排、绿色能源为主题,以培养普及节能减排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宗旨。大赛于2008年、2009年在浙江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成功举办两届,为普及和推动国家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和教育部节能减排高校行动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全国高校学生年度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之一。本届竞赛共收到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232所高校的1868件高水平作品,经资格审查、网络评审、会议评审,最终入围决赛的作品只有136件。 竞赛作品题目:基于废渣利用及废水处理的全新制氢技术 指导老师:李润东教授 孙洋老师 参赛学生:方童鞋 杨童鞋 吴童鞋 周童鞋 唐童鞋 祝童鞋 石童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是中国的软肋:先从这里开刀
杨学祥 2010-9-11 09:15
科学是中国的软肋:先从这里开刀 修理地球环境还是修理中国? 杨学祥 2010年对中国来说多灾多难:4月14日早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其中7时49分发生地震达到7.1级,8月8日,舟曲造成1248人遇难496人失踪的特大山洪泥石流,拉开了震后泥石流暴发的大幕。天灾人祸与时俱进,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围攻中国的政治风云、经济压力和军事威胁也甚嚣尘上:中国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大国的宣传、袭击中国游客的事件多发、钓鱼岛中国渔船被撞事件、美国在中国周围频繁军演...... 具有时间巧合的是:9月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以社论形式发表讨论目前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社论。 2010年9月9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张月红(Yuehong Zhang)在英国《nature》杂志发表一篇题目吓人的短评,说中国杂志的稿件31%是剽窃的。 不管中国作者的意愿如何,外刊发表文章的时机选择恰到好处。 科学是中国的软肋,先从这里开刀! 附件: 学者孙根年 发表于2010-9-9 22:56:31 张月红在《Nature》发表具有很坏国际影响的评论 孙根年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2010年9月9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张月红(Yuehong Zhang)在英国《nature》杂志发表一篇题目吓人的短评,说中国杂志的稿件31%是剽窃的。我仔细阅读这篇短评,首先看到作者以所投稿件作为统计样本,发现有31%的所投稿件存在剽窃,这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作者投稿等于录用稿件吗。 我也是某杂志的编委,并且经常也给很多杂志审稿。我们知道,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以及对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投给杂志的稿件经常良诱不齐,好的稿件少,较差的稿件多。一般来说,多数核心期刊的稿件录用率为10-20%,权威期刊稿件录用率5-10%,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所投稿件为样本,采用软件检测说:中国杂志稿件31%存在剽窃,混淆了投稿和刊登稿两个概念,是极不负责任的。 我们知道,任何科技期刊都有审稿和用稿程序。大多数存在问题的投稿,60%在编辑部就被枪毙了,只有40%左右的稿件才能送出去外审;外审专家还有枪毙近一半稿件,也就是说只有20-30%的稿件才能通过专家外审,成为杂志可选用的被选稿件;然后,编辑部根据专家审稿意见,将原稿退还给作者修改完善。修改后的稿件,再经过审稿专家和编辑部审阅,编辑部开会讨论、主编终审,最后才能正式出版。作为编辑部主任,张月红全然不顾这套审稿程序,哗众取宠污蔑中国科学家,说中国杂志31%的稿件存在剽窃。这个短评在《Naure》杂志发表,在国际上造成了极坏的国际影响,我不知道张月红主任安的是什么心。 其实,国际最著名的期刊nature, Science, Cell稿件录用率更低(不足5%),也就是说,95%的稿件是不能录用的。如果以nature, Science, Cell拒绝采用的稿件为样本,或者在编辑部就被枪毙的稿件为样本,采用软件检测有多少存在问题或造假,估计比例不会低于30%,这能否说国际权威期刊稿件30%存在问题。 如果以美国杂志为例,把作者投稿不被采用的稿件数为分子,以所投稿件为分母,我想稿件的拒绝率也超过40-50%,再用软件检测一下是否存在剽窃和造假,我们能否说美国杂志40-50%的稿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适合在科技期刊发表。 近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某些西方国家和个别人对此耿耿于怀,总想找茬拿中国说事。国内有些人不明真相,反而帮着西方国家在丑化中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惜造假,用虚假或毛数据说中国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你们还是中国人吗。把这样的东西拿到国际上去发表,丢中国人的脸面丢到了国际上,请问张月红:打黑还是黑打(见李小文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1395 )。 我不护短,坚决支持学术打假,但是反对这样污蔑中国,以所投稿件存在问题,来说中国杂志31%稿件存在剽窃,实在荒唐。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1354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9-4 10:33:35 分 《科学》杂志指导中国科学改革:中心转移了吗? 《科学》杂志指导中国科学改革:中心转移了吗? 施一公饶毅联合为《科学》杂志撰写社论,讨论目前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施一公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饶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近日,两位科学家联合撰文,讨论目前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此文英文版在9月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以社论形式发表。 看来,《科学》杂志不仅关心中国的科学发展,而且关心中国的科技政策,积极引领中国科学改革新潮流。如果《科学》杂志受国内强力集团操控,中国传统被颠覆就指日可待了。休克疗法已经使俄罗斯饱受折磨,真理的指引对笃信儒学的书呆子更具有吸引力。没有脱离政治的科学,气候问题的政治化已经是前车之鉴。他们只关心中国科学,就不关心中国政治?领导中国科学的中心在哪里?引领中国未来的中心在哪里? 当然,不同的意见依然存在,百足大虫死而不僵。 靠外力强国,不知是福还是祸? 附件: 施一公饶毅联合为《科学》杂志撰写社论 讨论目前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 编者按:施一公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饶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近日,两位科学家联合撰文,讨论目前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他们认为,目前正是中国打破研究基金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 此文英文版在9月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以社论形式发表。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032.shtm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9170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098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师节的感悟:节能减排=不买鲜花买盆栽
zhaopei 2010-9-10 19:52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又是一年教师节,从母校门口路过,数家花店已摆出了热卖、预定的架势,运过来的鲜花一堆堆地摆在门口,等待着系统集成后被主顾挑选。看着满地剪断的残枝败叶,不禁觉得鲜花作为礼物固然温馨,但这种温馨的背后也是一种残酷。 节能减排从我做起,今年教师节不买鲜花买盆栽绿植。
个人分类: 大千世界|3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4我们实质审查的专利4----移动式节能节能净化灶台
fmjzzh 2010-8-8 12:01
个人分类: 无人机|1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3我们实质审查的专利3----悬吊式乐器支撑架
fmjzzh 2010-8-8 12:00
个人分类: 无人机|1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2我们实质审查的专利2----太阳能蓄热方法
fmjzzh 2010-8-8 11:58
个人分类: 无人机|1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1我们实质审查的专利1------柔性结构录音棚、消音室建造方法
fmjzzh 2010-8-8 11:56
个人分类: 无人机|1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节能旅游和节能货运:解决淡水危机的“极冰漂流舰队”
杨学祥 2010-8-7 10:13
节能旅游和节能货运:解决淡水危机的极冰漂流舰队 杨学祥,杨冬红 鸭子舰队行程示意图 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困扰着世界各国,低碳减排风靡全球。海运和空运是消耗石化燃料的大户,这不禁令人怀念靠风帆出海的环球旅行:为什么不能利用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降低空运和海运的能源消耗? 鸭子舰队的启示 鸭子舰队是一群色彩鲜艳的塑胶玩具,原本是小孩子在浴缸中洗澡时玩的,但由于 15 年前的一起海上遇险事故,它们告别了运载货船,开始免费的海上漂流。这为节能的旅游业和海运业带来创新的启迪。 这些玩具是美国著名的婴幼儿用品供应商 The FirstYears 公司在中国订做的。 1992 年 1 月,在前往美国的途中,装载这些玩具的货船在太平洋东部遭遇暴风雨。当时,装满玩具的包装箱跌入了大海。后来,海水的侵蚀最终导致包装箱破损,里面的玩具则被彻底解放,从此开始了奇妙的海上漂流生活。这些玩具数目高达 2.9 万只,包括黄色的小鸭子、蓝色的小乌龟和绿色的青蛙等等。由于其中小鸭子玩具居多,因此这些玩具后来被研究者和媒体称为鸭子舰队。 对这些入海的玩具来说,尽管它们已不能给浴缸中的孩子们带来乐趣,但它们在海上的长途漂流却为科学家观测洋流提供了非常好的帮助。相比起科学家通常使用的漂流实验品,人们发现这些可爱的鸭子玩具之后更愿意向地方政府报告,海洋学家也可以迅速了解情况并进行分析。另外,这些玩具都是用塑胶制成的,不易损坏、没有污染、还能防水,能够承受多年的海上漂流,便于科学家展开长期跟踪研究【 1 】。 鸭子舰队漂流历程一览    1992 年 1 月 10 日 ,货船在太平洋东部海域遭遇暴风雨,装着 2.9 万只玩具的箱子坠入海中。    1992 年 11 月 16 日 ,玩具们赶上洋极环流,结果一度被冻在寒冷的浮冰里,经过苦苦挣扎和等待才开始慢慢漂向阿拉斯加海岸。    1995 年早些时候,经过 3 年的海上漂流,玩具们途径阿拉斯加、日本、北美等地,一些鸭子玩具在夏威夷海域被发现。科学家分析,这些玩具的漂流速度比洋流中水流速度快。    1995 年至 2000 年,部分玩具脱离洋极环流,开始向北漂流,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北极冰冷的水域。    2000 年,部分玩具进入北大西洋海域,开始向南漂流。之后,一些玩具抵达美国东北部海岸。    2001 年,在泰坦尼克号沉船地点发现玩具的踪影。 2003 年 7 月至 12 月,玩具开始抵达美国、加拿大和冰岛等地海岸。科学家预测,鸭子舰队开始朝着英国海岸漂来,将于 2007 年夏天入侵英国海岸【 1 】。当它们抵达英国时,总漂流行程将是 3. 5 万公里 。 鸭子舰队行程示意图 节能的漂流货运:漂流集装箱 海上漂流的优点是不用能源,缺点是漂流时间太长,因此,对于非急用货物,可采用海上漂流的方法来运输,这样还可以节省仓储设备、低温保存、运输周转等费用。例如,对于酿酒业,酒类的漂流集装箱在完成 3-15 年漂流旅程后,就可以将醇香迷人的美酒送到千里之外,大海既是仓库和冷藏室,又是传送带。低廉的成本不仅增加竞争力,而且节能和低碳。 石油、天然气、汽油、柴油、粮食、淡水等物质都可以装入特制的漂流集装箱,漂流运往世界各地,或为客轮或货轮做海上中继补给站。我们可以把两极的冰盖变成可用的淡水资源,装入漂流集装箱,运往世界缺水地区。冰和淡水的密度都比海水小,塑料集装箱的成本不会太高,运送两极淡水资源的成本就会大大下降,淡水漂流舰队可以为世界的淡水危机开辟一条可行的解决途径。 如果漂流集装箱上增设风帆、太阳能电池板等设备,漂流的速度就可以大大增加。如果增设 GPS 定位系统,就可以远距离监控漂流集装箱的位置。当然,可以建立相应的管理公司,监管全球的漂流集装箱。 漂流货运把大海当成仓库、冷藏室和传送带。 节能的漂流旅游:漂流气艇 茫茫无际的大海只能给旅游增加风险,要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最好还是在高空漂流。大气层中的对流层有赤道东风带、中纬度西风带和两极东风带,乘坐特制的漂流气艇做环球旅行,整个世界就会一览无余。 对流层的天气变化无常,漂流要面对暴雨、大风、雷电、低温等不利的天气条件,要实现节能漂流,还需要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做后盾,希望这一天能尽快到来。 参考文献 1. 张春燕。中国玩具鸭子舰队漂流 15 年将抵达英国。 2007-6-30   中国日报网站。 http://www.taihainet.com/news/gjnews/gjss/2007-06-30/142640.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582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黄伟夫文章
杨学祥 2010-6-5 12:49
碳减排的本质四驳美国 255 位院士的公开信 黄伟夫 255 位美国科学院的大院士们在讲了许多没有任何依据的恐怖前景后,呼吁决策者和公众立即着手解决引起气候变化的问题,包括不受约束地燃烧化石燃料。并咒骂对他们这种没有依据的结论的质疑是麦卡锡式威胁。 在前面三篇反驳他们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证明,这些大科学家们的所谓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从而造成全球灾难性地变暖理论纯属无稽之谈。那么他们大肆宣扬这种谬论的居心安在?我们在第三篇反驳文章中已经初步指出这问题的一方面,即:企图以此来遏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快速发展。现在,本文将指出他们险恶居心的另一方面。 答案也极其简单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 且让我们从他们所设计的碳交易讲起。 什么是碳交易 IPCC 为代表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派对遏制全球变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开出的药方是碳交易。所谓 碳交易就是指工厂和企业通过技术节能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经过联合国 CDM (清洁发展机制)核准后可以拿到市场上来进行买卖交易(碳排放量的具体买卖交易规则正在制定中)。 简单而言,碳交易就是碳排放额超出国际会议分配配额的国家或地区向碳排放额没有超出配额的国家或地区购买碳排放额。如:日本和巴基斯坦(为方便计算我们假设巴基斯坦和日本人口相等,同为一亿 ) ,日本的碳排放配额为一年 3 亿吨,巴基斯坦为 0.6 亿吨。当巴基斯坦一年的实际碳排放额超过 0.6 亿吨而日本的实际碳排放配额不到 3 亿吨时,则巴基斯坦需要向日本购买碳排放额。相反,当日本一年的碳排放配额超过 3 亿而巴基斯坦的实际碳排放配额不到 0.6 亿吨时,则日本需要向巴基斯坦购买碳排放额。 事实上围绕碳减排的交易已经催生了数千亿美元的庞大市场尽管交易的对象不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而只是抽象的减排数字。 2007 年碳交易量从 2006 年的 16 亿吨跃升到 27 亿吨,上升 68.75 %。成交额的增长更为迅速。 2007 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达 400 亿欧元,比 2006 年的 220 亿欧元上升了 81.8 %, 2008 年上半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值甚至就已经与 2007 年全年持平。 在谈及碳交易市场前景时,瑞银集团欧洲交易所交易能源衍生品部负责人保罗 古德林说:碳市场的交易规模可能达到原油市场的交易规模。为什么不能呢? 2009 年 9 月,世界银行碳基金和日本碳基金等 5 家外企与我国山西晋城煤业集团签订了碳减排购买协议(国家可对这些 碳排放权 进行地域或行业分割,从而最终将其分配给每一个企业,由此出现市场主体之间的商业交易,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全球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他们购进晋城煤业集团的二氧化碳减排额度 1075 万吨,涉及资金上亿美元。据测算, 2012 年以前,我国通过碳交易可获得数十亿美元的收益。 这不是很好吗?其实不然,请看我们下面的分析。 碳减排中的阴谋 或许有人说,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指标小,现在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买碳税,并且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对发展中国家对中国都有好处的。 是的,但是那只是表象,只是陷阱。 从发展趋势看,中国最终会成为最大的碳排放额度净买方。 发达国家已完成了工业化,并已经把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都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而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刚刚进入将要大规模排放二氧化碳的工业化时期,这个时候再来进行没有任何真正科学依据的碳减排,就是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IPCC 在哥本哈根规定了一个 450ppm 的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控制目标。按照这个浓度目标,全世界到 2050 年只能排放 8000 亿吨二氧化碳。相比于过去的排放量,这个数字非常小。也就是说排放权变成了稀有资源。 IPCC 方案和 UNDP 方案把 1990 年设为基准年,要求发达国家到 2020 年在 1990 年的基础上减排 25%--40% ,发展中国家则放慢排放速度。这个看似合理的方案包含着这样一个事实: 1990 年 27 个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为 3.23 tC (吨碳),而同年发展中国家只有 0.67 tC ,相差 4.8 倍。即使发达国家到 2020 年减排 40% ,发展中国家增加排放 40% ,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依然为 1.938 tC ,而同年发展中国家只有 0.938 tC ,相差 2.07 倍。 并且,如果按照人均累计排放量来计算,问题就更严重。因为只占全球总人口 15% 的 27 个发达国家 1900 年到 2005 年期间的人均累计排放却十分惊人,为 251.17 tC ,而发展中国家仅为 33.33 tC ,相差 7.54 倍。这 27 个国家在 1900 年到 2005 年期间排放了全球 60% 以上的二氧化碳。(参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等人的论文: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张志强, 2009 , 2050 年大气 CO 2 浓度控制 : 各国排放权计算,中国科学 D 辑 : 地球科学, 39 ( 8 ), 1009--1027 )。很明显,如果排放二氧化碳真的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发达国家应该对这一灾难负主要责任。 而按照 IPCC 的减排方案(所谓的所有方案中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最公平的方案)计算,发达国家在将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都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下,在总的 8000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空间中,人口不到全球总人口的 15% 的发达国家将占用其中的 40% 以上,它们的人均排放量居然是发展中国家的 2.3 倍!而 1900 年到 2005 年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更是发展中国家的 7.54 倍(丁仲礼, 2010 应基于未来排放配额来分配各国碳排放权,群言, 2010 ( 4 ), 20--23 )! 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础设施早已完善,现在的碳排放以消费为主;而发展中国家的公路、铁路、房屋等基础设施极其落后,现在的碳排放以投资为主。根据国际能源署 (IEA) 的网上数据库的数据, 2006 年,美国的工业 ( 包括制造业与建筑业 ) 能源消费只占其全部消费的 17.85% ,居民生活和交通消费则高达 57.51% 。而 2006 年工业能源消费却占中国能源总消费量的 43.80% ,居民生活和交通消费只占 38.87% 。而当年从人均能源消费量看 ( 以吨标准油 / 人计算 ) , 2006 年美国为 5.19 ,德国 3.07 ,法国 2.84 而中国和印度分别只有 0.91 和 0.33 ,美国仅人均交通能源消费就达 2.13 吨标准油,是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总量的 2.34 倍。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不仅人均能源消费量相差很远,而且能源消费结构也不同。还是以日本和巴基斯坦为例,日本的碳排放配额从一年 3 亿吨减少到 2 亿吨要相对容易、轻松,而巴基斯坦从现在一年排放 0.6 亿吨到 2020 年总排放额控制在 1 亿吨以内都很困难。从数据上来说,日本减排 33% ,而巴基斯坦的碳排放额则增加了 67% 。发达国家进行减排难度更小,而发展中国家则难度非常大。 丁仲礼院士进一步通过计算得出, IPCC 分配给中国的碳排放额只够中国使用到 2020 年左右,此后中国每年需要花费一万亿人民币来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权。预计 2030 年以后中国每年将花费 1 万亿美元以上购买碳排放权!这不是掠夺而且是赤裸裸的掠夺又是什么?! 也就是说,如果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是真实的,并且这个后果是灾难性的,而造成这一后果的发达国家不但不承担应有的责任,反而要求发展中国家通过限制自身发展来承担原本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同时发达国家继续排放远比发展中国家人们多得多的二氧化碳。发达国家不但不会偿还他们历史上过度享受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剥削旧账,而且还理所当然地继续享受这种待遇,并规定发展中国家不得发展,发展中国家的人们不得享受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或者花巨资购买所谓的碳排放额之后再发展)。 公平合理的减排方案 第一种,按照 1900 年以来各国的人均累计排放额进行减排。自 1900 年以来各国的人均累计排放标准统一,然后按照人口分配给各个国家。高于全球人均累计排放的国家向低于全球人均累计排放的国家购买碳排放额。 主要国家或集团的人均累计排放变化(丁仲礼等, 2009 ) 第二种,按碳消费额征收碳税。假如二氧化碳真的造成全球变暖从而导致导致地球毁灭,我们需要迫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不是什么遏制发展中国家的阴谋的话,那么,按照碳消费额征收碳税最为合理和有效。一个富人住的是联体别墅,手上戴的是劳力士,喝的是 XO ,他每天倒是个人排放不了多少二氧化碳;而另一个穷人每天炼钢工作,或是烧锅炉,他确实是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穷人是造出东西供那个富人享受消费的,购买碳排放权的应该是那个消费了大量碳的富人而不是排放了大量碳的穷人。现在所有的碳排放交易就是要那个炼钢排放二氧化碳的穷人向那个消费了大量的碳而排放较少的富人买碳排放权,荒谬之至,罪恶之极!这就是典型的强盗规则!而我们发展中国家就是这位穷人,而发达国家则是这个富人。 按碳消费额征收碳税,先计算出全球人均的碳消费额,然后按照人口分配给各个国家,碳消费额超出本国配额的国家向碳消费额有盈余的国家购买消费额。这才是真正公平合理的碳交易模式。 碳减排阴谋的构成 丁仲礼院士对碳减排阴谋的构成进行了详细的解剖 : 第一步是论证全球温度对大气 CO 2 浓度的高敏感性; 第二步是强调升温可能对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影响; 第三步是做出价值判断 , 即要在本世纪内将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增温控制在 2 ℃ 以内; 第四步是计算出不超过 2 ℃ 增温的大气 CO 2 浓度 , 即 CO 2 当量浓度不超过 450 ppm ; 第五步提出发达国家率先减排 , 并确定具体的比例; 第六步是确定发展中国家在长期减排中的任务。 这里面最为关键的一点是 , 在 450 ppm 的目标浓度确定后 ,2006--2050 年间 , 人类可通过化石燃料和水泥生产产生的排放量就随之确定 , 即使海洋和陆地今后对排放的碳继续以 54% 的比例吸收 , 人类可排放的总量亦只能在 255.11 GtC (十亿吨碳)左右。在这个总量中 , 发达国家确定率先减排比例后 , 余下的即为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权 , 并且所剩不多 . 以 IPCC 方案为例 , 附件Ⅰ国家(发达国家)需确定中期、长期定量减排目标 , 而非附件Ⅰ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必确定 , 表面看很公正 , 实际上为附件Ⅰ国家安排了比非附件Ⅰ国家人均大于 2--3 倍的人均排放权 , 只不过没有在文字上表达出来而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陷阱。对这个陷阱 , 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谈判的人士未必已经充分认识到 , 比如 , 他们中的部分人一再强调发达国家到 2020 年 , 只比 1990 年减排 25% 是不够的 , 应该减排 40% 。姑且不论发达国家能否做到如此大幅度的减排 , 即使它们接受这个要求 , 那么 , 它们 2006--2050 年的人均排放权将从 77.28tC 减到 61.23 tC, 而非附件Ⅰ国家只能从 23.15 tC 增加到 26.22 tC, 二者的差别还在 2.3 倍。概言之 , 如果接受发达国家自己提出的中期减排目标 (25%), 像中国这样的国家 , 到 2019 年即用完排放权 , 即使发达国家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设定中期减排 40% 的目标 , 也仅仅将这个时间推到 2021 年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 在 450 ppm 目标下 , 发达国家率先为本国设立减排目标 , 最终的效果是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权。(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张志强, 2009,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中国科学 D 辑 : 地球科学, 39 ( 12 ), 1659--1671 )。 简单地说,就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人们开着汽车坐着飞机,每天住在开满空调的大房子里吃肉喝酒,却要求只能骑自行车挤火车,刚刚解决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的发展中国家向他们进贡来换取允许发展交通、建筑、电力、农业的权利,这是劫贫济富,这是赤裸裸的掠夺。 可怕的是,现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了。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 26% 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 21% 。这一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税种,将起到两大作用: 第一,遏制发展中国家发展; 第二,发达国家不需耗费一枪一弹不需承担任何道义上的责任并且还是在包括发展中国家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一片叫好声中攫取了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财富。 通过以上对于从碳交易一直到碳关税的分析看,我们已可清楚地了解到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一说的阴险目的,那就是要遏制并掠夺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 IPCC 主席帕乔里 2007 年曾说过以下一段话:国际社会今后两三年内在气候变化上的作为,将决定我们的未来。请看他们要掠夺我们的狼子野心是多么的紧迫啊!显然,这些先生们是迫切地想在广大的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在弄明白事情真相以前,赶快把他们这一整套遏制和掠夺我国广大人民的阴险计划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是他们设计出的那一整套碳交易计划的目的。因此,揭穿他们的阴谋,剥掉他们的伪装,把他们妄想遏制和掠夺我国的阴谋,彻底地暴露在我国人民面前,就同样也成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紧迫的战斗任务。 致谢:恩 师温景嵩 教授给予了作者无微不至的指导和帮助,深表谢意!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8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节能减排”首先要从“节约型经济”做起
杨学祥 2010-5-18 09:53
节能减排首先要从节约型经济做起 杨学祥 2009 年 9 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 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5 %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 2020 年森林面积比 2005 年增加 4000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 2005 年增加 13 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节能减排导致减碳经济的出现。减碳经济就是首先要考虑最省钱的减排办法。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事实上,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在节能减排中可发挥巨大作用,环境优势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一文最早于 2005 年 3 月 9 日 在《光明观察》刊发,因硬盘损坏而失去记录。目前存在完整的记录在知识产品采购中心网和华侨华人经济技术网 。故重发于此,以备查阅 。 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和仪器检查、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 新华网北京 2005 年 3 月 8 日 电 正在此间举行的政协大会上,伴随着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讨论,节约能否成为国策在政协委员中也引发了一场激烈辩论。民盟中央带来的消息让人震惊:最近,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 144 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 133 位 。民盟中央在大会发言中呼吁,国无远虑,必有近忧。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2004 年 3 月 6 日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无论是在政协委员驻地,还是在人大各个代表团,只要提起循环经济,总能引来代表委员们的共鸣。为什么平平常常的循环二字,在代表委员们的心中占有这样重的位置?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单向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需要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发展循环经济被写进了计划报告中,表明政府对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 在一年之内中国两会代表对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认同,表明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的当代经济发展趋势受到严重挑战。 10 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 2000 年,第 46 期)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年,第 8 期)发表了我的文章 ,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 5 年过去了,美国的新经济从连续十年的持续增长突然转向衰退,最近虽然有复苏迹象但欠债累累;日本经济在经历十年持续停滞之后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高消费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导致谁来供应中国的大讨论。长期的经验教训和东方的文化传统,使日本抛弃了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出了环境立国的新战略,大力培育环境相关产业和环境保护产业,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这与美国的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环境政策成鲜明对照。研究日本经济战略转变的原因,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回顾我国 50 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上,我国单位 GDP 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 根据专家们分析预计,我国要实现 2020 年 GDP 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 4 5 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必须提高 8 10 倍,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种种现象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必须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工业生态 。 与民盟中央的呼吁相呼应,天津和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成中委员说,无论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还是实现社会和谐,都必须把节约能源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并列。陕西省政协原主席安启元委员说:节约资源应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们正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认真研究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就会理解为什么参加 21 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 2001 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参加两会的代表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为什么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 。 《中国日报》 2010 年 4 月 6 日 报道: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 30 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 100 年 。 仇保兴,住建部副部长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 20 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 40% 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 25-30 年。很显然,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 30% ~ 40% 。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 500 ~ 600 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 7000 ~ 12000 吨建筑垃圾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 40% 。 5 月 16 日 ,住建部对副部长仇保兴日前作出的中国住房寿命 25 年至 30 年言论作出了回复,否认房屋质量造成建筑短命,并否认仇保兴演讲中曾出现上诉表述。此前,北京律师秦富亭致函住建部,申请公开我国住房质量的全面调查结论。前天,他收到了住建部答复的《告知书》,其中表示,有些城市建筑 ( 相对非城市建筑而言 ) 在建筑的寿命期内,因短时的城市规划和不当的大拆大建缩短了合理的使用年限,并不是因房屋质量造成了建筑寿命缩短 。 记者在住建部给秦富亭律师的《告知书》上看到了下述内容的回复:仇保兴副部长在大会演讲时提到:有些城市建筑寿命 ( 因为短时的城市规划和不当的大拆大建 ) 从现在的平均 35 年也应该提到 100 年甚至更长久,延长建筑的寿命就等于节能减排;由此可见,有些城市建筑 ( 相对非城市建筑而言 ) 在建筑的寿命期内,因短时的城市规划和不当的大拆大建缩短了合理的使用年限,并不是因房屋质量造成了建筑寿命缩短;演讲中并无我国住房寿命 25 年至 30 年的表述 。 无论如何,仇保兴副部长在大会演讲时提到的下述观点对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有些城市建筑寿命 ( 因为短时的城市规划和不当的大拆大建 ) 从现在的平均 35 年也应该提到 100 年甚至更长久,延长建筑的寿命就等于节能减排 。 事实上,我在 2005 年提出的以下观点值得关注: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和仪器检查、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 由于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灾害频发的大趋势,网络经济和灾害经济同样值得关注。 网络经济是指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络在经济领域中的普遍应用,使得经济信息成本得以急剧下降,从而导致信息替代资本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最终成为核心经济资源的全球化经济形态。 Internet 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 , 更重要的是它将引起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互联网的应用正从一般的信息浏览功能 , 向更具价值创造功能的网络经济方向发展。因特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不仅能使使用者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获得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利益。这显然有利于减排经济。网络经济的高科技型和个性化,可以使家庭办公、异地就业、代理采购、网络会议、异地聚会等成为现实,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交通拥挤,从而达到减排目的。 伴随全球环境的恶化,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发生。强震、海啸、强台风、强飓风、严重低温冻害、流感世界大流行、强沙尘暴、罕见干旱和洪涝连续发生,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只有认清灾害的发生规律 ,有效预防灾害的发生,才能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减少社会财产损失,达到减排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 全文 ) 。 2009 年 09 月 23 日 01:25:20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23/content_12098887.htm 2. 杨学祥。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 http://www.tt91.com 2005-8-27 15:50:00 http://www.tt91.com/article/05-08-27/15500026_1.shtml 3. 杨学祥。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 华侨华人经济技术网 . 。 http://overseas.tt91.com/wenzhang_detail.asp?id=47923 4. 杨学祥。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重发)。发表于 2008-11-30 14:44:3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096 5. 李斌,顾瑞珍。节约型社会应为基本国策?来自委员间的激烈讨论。新华网 2005-03-08 17:05:07 。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3/08/content_2668492.htm 6. 贺劲松、常爱玲 . 新华时评:循环经济写进计划报告有深意 ( 新华网  2004-03-07 09:13:11 )。 http://news.sina.com.cn/c/2004-03-07/09131984805s.shtml 7. 杨学祥 . 土地沙漠化全球性环境问题 . 科学新闻周刊 . 2000, ( 46 ): 18 8. 杨学祥 . 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2000,6 ( 8 ): 1003~1005 9. 杨学祥 .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2001, 21 ( 1 ): 15~23 10. 方立:日本环保新观念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科学新闻周刊, 2001 年,第 32 期 15 页 . 11. 新华网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 传统模式已到尽头。 BUSINESS.SOHU.COM   2004 年 5 月 17 日 08:57 。 http://business.sohu.com/2004/05/17/68/article220146837.shtml 12. 住建部: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 30 年 年产数亿垃圾。 2010-04-06 中国日报网。 http://house.ifeng.com/special/loushipaomo/allnews/detail_2010_04/06/510248_0.shtml 13. 住建部否认中国房屋质量造成建筑短命。 2010 年 05 月 18 日 05:48 钱江晚报。据北京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5-18/054817525444s.shtml 14. 不当大拆大建造成房屋短命。 2010 年 05 月 18 日 07:33 华商报。据《北京晚报》 http://sx.house.sina.com.cn/news/2010-05-18/07334669.html 15.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字式迷你冷热杯
mcuwork 2010-5-6 21:42
作品设计的目的: 对现有常见不锈钢饮水杯进行改造,配上单片机系统和检测控制回路,使其能检测、显示杯中饮品温度值,并能对杯中饮品加热和制冷。在一个小小杯中就可以温水、温奶、做冰水,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作品设计的基本思路: 以单片机系统为温控杯核心,制冷采用电子制冷芯片,制热采用电热片。在杯子内壁放置数字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外壁放置小型液晶显示屏,直观显示具体温度值。并配备LED指示灯和按键,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进行温度调节。 作品的科学、先进性: 该杯既可对杯中饮品加热、制冷,且设计注重节能环保。同时可直观显示饮品温度值,目前市场尚无该类产品。 a、融入嵌入式单片机控制和数字式温度检测系统。 b、节能加热模块:该杯子加热部分缠绕在杯子外壁,市场上存在的加热杯则采用电阻丝在杯底加热,与该杯相比受热面积较小,加热过程中热量流失过多。家庭温奶多采用热水中浸泡,浪费水源且导热过程中热量流失过大。该杯可直接对杯中牛奶加热,与传统温奶方式相比节约能源。 c、温度值显示:该温控杯配备了数字式温度传感器和液晶显示屏,可以检测和直观显示饮料温度值。系统配以多色LED指示灯(温度过高时红色led警示,适宜人饮用时亮绿灯,且适宜温度可自己设定),指示饮品温度是否适宜饮用,帮助人们作出判断,防止烫伤。 d、环保制冷模块:该杯制冷采用制冷芯片,无污染,且无冰箱压缩机的噪声和笨重。家用制冷冰箱释放的氟利昂破坏大气臭氧层,对人类居住环境造成不利。而该杯则无气体和噪声污染。 e、多电源供电模式:采用USB接口、12V直流或220V交流供电模式,适宜于办公室、汽车和家庭等多种场合使用。 注: 该作品参加挑战杯和节能减排大赛等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虽然获得了一些奖项,但是感觉做的不够好,因我们是在校本科生学生,条件限制和时间的问题,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处理好。欢迎感兴趣的驻足观看,留下建议,交流促进共同进步! 以下附几张作品图片:
个人分类: 课外科技制作|5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植树造林兑换节能减排
yyli 2010-3-5 08:50
植树造林兑换节能减排 李荫远 距今 4000 到 8000 年间,我国大地上除少数地方为草原和沼泽江河外,尽被原始森林所覆盖。农耕文明兴盛后始毁林造田伐木用材;此后随着历史的进程,森林在加快地消失。以太行山脉为例,自辽金元在北京建都以来不断遭到无情地砍伐,竟至成为一大片濯濯童山,明清两代宫殿建筑需用的巨木有远道取自四川凉山地区,由水路北运者。其时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已无成片森林可资采伐。 1949 年建国之初,我国的原始森林仅有北边的兴安岭和西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两处。不多几年后兴安岭的便已采完,后者因交通不便而得以保存。全民炼钢期间,散布全国各城乡的老树均砍伐无馀。 辛亥革命后不久,民国政府即号召植树造福社会,并以每年清明日为植树节,但实际上长期流于形式。新时期以来,人民政府实施大规模的人工造林;根据官方公布的统计,造林面积达到 5400 万公顷,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收到了显著地减弱沙尘暴的实效。在未来的若干年中,森林的碳汇作用将成为一国的软实力,人工造林一定会成为十分重要的国家大计。 近一些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两极冰层溶入大海而在陆上则冰川退缩; IPCC 断言气候灾害来自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多年累积所形成温室效应。这一论点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009 年十二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会议前夕,国务院就公布了到 2020 年中国单位 GDP 的 CO 2 排放量比 2005 年下降 40%~45% 作为我国对应节能减排的指标。有识之士通过详尽的分析指出,这是一个极其宏伟而艰巨的承诺(见何祚庥发表在科学时报 2010 年 2 月 24 日 A2 、 A3 版上的长篇评论)。 为了针对这一困难,我国应该大规模地在荒山造林和在低产的贫困地区退耕还林,以增加碳的蓄积量(即所谓碳汇),作为节能减排的替换。这就对于科学工作者提出一系列的任务: 1 、如何测估量化林地的碳汇,即测出全国各地当时实有森林年碳汇强度( CO 2 吨 / 年),是否可用遥感技术? 2 、哪些山体应该或者适于造林;如作为银川平原西边屏障的贺兰山脉除现存的 211 平方公里的深山森林外,其余庞大的山体是否可能人工造林?又如祁连山脉的水源涵护林亟待补植,如何估计其投入? 3 、某些低产地区是否应退耕还林?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的七个贫困县; 4 、科学地选定各不同地区和不同海拔高度最适合的树种。 人工造林需要国家投入财力,同时也可以安排劳动力就业,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5423 次阅读|1 个评论
低碳并不是全部,要发展低碳循环型经济
fuyuncas 2010-2-22 15:49
我本人是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经济的,当时国内的文献少之又少,甚至到2008年也没有几篇。但到了2009年,借着媒体对哥本哈根会议的炒作以及国家对节能工作的重视,低碳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一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我在街头闲逛时,发现广告栏里的广告词不乏低碳之词,有些公司甚至将自己的产品标榜为低碳产品。如果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低碳经济、低碳产品,那倒无可厚非,反而会促使老百姓养成低碳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什么产品都称自己是低碳产品(就像滥用纳米概念一样),就会让消费者感到迷惑,甚至会对低碳之词产生厌倦情绪。当然,这些只是媒体在宣传上的过度,企业在利用上的失度而已。 我个人认为,低碳只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并非全部。它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如果一味地强调低碳,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其实,不发展,不消耗能源,最低碳,但这样的发展模式也被证明是失败的,也不是老百姓和政府所期待的。我已经说过,低碳并非方式,它只是目标。我们绝不能把低碳经济捧的太高,过犹不及谁都知道。 另外,循环经济是实现低碳的重要方式,低碳(节能)是循环经济的目标之一(节能、节水、节地和节材)。循环经济不仅能解决低碳问题,同时它还关注资源利用的效率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问题。当然,低碳的范畴要大于节能,节约能源能实现低碳,改变能源结构、增加低碳能源比例也可以大大降低碳排放。所以,本人建议将低碳和循环经济统筹起来对待,将低碳循环型经济作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和经济低碳的重要模式。对于什么是低碳循环型经济,它的特点是什么,它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间的关系是什么,本人将另文分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56 次阅读|2 个评论
蒙草:节水抗旱绿化城市
bnx 2010-1-5 16:54
在居民小区里、街道上、公园里,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坪,营造了优美整洁的景观环境。但是,也许您不了解,目前我国的城市景观绿化90%用的是进口草种,这种进口草坪是耗水大户,每平方米年消耗12吨水。城市建设中大量使用这种耗水草坪进行绿化,不仅浪费了珍贵的水资源,还造成了花草与人抢水喝的局面。   近日,在北京由当代经理人杂志、新领军者俱乐部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成长中国高峰年会上,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召明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一种新型节水抗旱城市景观绿化产品蒙草。   蒙草是该公司凭借内蒙古大草原的资源优势,通过组织培养、转基因、选种、配种等技术培养的节水抗旱新型草种,具有高性价比、高生命力、低维护费用、低耗水量、低成本特点,目前产品达数百种。数据显示,若同样面积小区全部使用蒙草做景观绿化,比进口草坪节水90%,一些抗旱植物每年只需浇水13次,即可保证正常生长;进口草坪生命周期35年,而这种节水抗旱型植被存活时间可达10年以上;进口草坪需要勤修剪、勤浇灌、管理费用高,而抗旱植物基本不用修剪,养护费用只是进口草坪的1/81/10。此外,蒙草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充分吸收利用贮存在土壤中的水分,可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摘自《科技日报》2010年1月5日,第四版)
个人分类: 国内农业科技|4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终端利用节能
niweidou 2009-12-29 20:14
目前我国的单位产品能耗较高,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30%,通过技术进步降低能耗仍有一定的空间,而节能最有效的措施是从需求侧减少对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和电力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 任何可用能都是从能源开采、运输、转化(主要是发电)、输配至终端用户。以发电为例(图1),到达终端用户的有效输出只有原开采能源的1/4-1/5,终端设备(风机、泵、压缩机等)提高1%的相对效率就相当于能源源头提高4%的相对效率,终端设备节能具有倍数很大的放大效应。因此,除了提高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效率外,更应把终端节能放在首位。 图1发电终端节能的放大效应 量大面广的压缩机、风机、泵等通用机械是我国工业领域最主要的耗能设备,泵、风机、压缩机三类产品年耗能总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40%以上,其中泵类占 20%、风机10%、压缩机10%。但这类产品的设计效率、系统运行效率和实际运行效率比发达国家约低30%,若通过提高效率,节约的电能为目前发电总量 的12%。 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汽车能效。从石油开采到车轮的推进力只剩下小于1/5的能量,再考虑推动有效载荷(乘客),只有近1/50 的能量可资利用(图2)。所以,对车辆来说,减少各种摩擦、阻力、车身自重(用超轻材料),提高有效载荷比例是节能的关键,其放大效应是几倍到几十 倍。 图2 汽车终端节能的放大效应 同理,对建筑能耗不能单从运行过程中的照明、采暖、空调计算,而必须进行全生命周期分析,把建房的耗能折算进来。通过建筑能耗的全生命周期分析可知(图 3),设计规范化、产品质量提高和房屋使用寿命延长,可以大大减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建筑的设计对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建筑的选 址、门窗、屋顶、围护结构、采暖系统、空调系统、管道布置、照明等一旦设计建成,对节能的技术路线就基本锁定。因此,要从全生命周期考虑建筑节能,在意 识、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采取节能的措施,加强监督和管理。 图3 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 总之,节能最有效的措施应重点从需求端入手,充分利用终端设备和人的消费行为的放大效应,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风机、水泵、电器、建筑等)、重新修订机械和土木设计标准、减少材料用量,定位合理的消费水平,引导合理的消费方式,尽可能地减少终端能源需求。 节选自倪维斗等《关于广义节能的思考》, 全文发表于《中外能源》 2009年第2期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54 次阅读|2 个评论
控制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势在必行
niweidou 2009-12-28 12:13
近几年来,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已引起中央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和国内外能源界的极大关注。目前国家一直在贯彻单位GDP能耗5年降低20%的方针,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这个指标没有完成,即使完成也根本无法控制全国总消耗的增长。 在21世纪初,鼓舞人心的国家规划是到2020年GDP翻两番,能源需求翻一番,即从2000年我国总能耗15亿tce增长到2020年30亿 tce。言犹在耳,然而8年不到,实际情况却大不相同。到2007年总能耗已达26.5亿tce,2008年至少为28.5亿tce,因为前两年的每年净增量都大于2.0亿tce。按此估计,2009年将超过30亿tce,2010年不会小于32.5亿tce。这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这就是说,原来 2000~2020年的总能耗指标在2009年将被突破,提前11年。 目前只有关于能源强度每5年下降20%的指标要求(事实上,由于体制、政策、税收和其它经济杠杆不到位,这个指标也很难完成),而没有硬性的每年总能耗量的严格指标和相应的措施;同时在中央和各级地方追求GDP增长的强力驱动下,事实上,允许总能耗快速增长的这扇大门一直是敞开的。 如按这样的增长速度延续下去,在2015年总能耗量可能达50亿tce,2020年达70亿tce,将超过原来规划30亿tce的一倍多!这远远超过我国资源、环境生态所能承载的极限。美国是世界第一耗能大国,2006年的能耗总量为33.3亿tce,而我国将在2010年就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耗能大国且增势不减。从而,且不说温室气体排放在世界上的巨大压力,从资源供应、环境容量、生态退化、能源安全来说,这个总量是我国这块土地无法承受的。 我们在本世纪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时规划的能耗总量是30亿tce,但现在能耗总量为60~70亿tce,且不得不以煤为主,这样从小康社会的目标来说就不可能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因为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使全体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活,有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 2008年奥运会,北京的环境已如此艰难地满足要求,在将来能耗成倍增加情况下,全国将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因此,除了原有的节能要求外,我国必须按照本国资源供应、环境容量、能源安全的具体情况,制定出2020年和更长一些时间内,在考虑适当进口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条件下每年可以消费的能源总量,把它作为天花板。然后,按年限定出每年能源消耗总量的硬性指标,并在仔细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分解到各地区、各行业,进而要求各地区、各行业在分配到的总能耗量框架下,进行逆向思维,发展各自的特色,做各自的文章。 有人会说,总能耗量控制是否会妨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看,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具有很大的减少空间,我国能源强度比先进国家大 3~5倍。众所周知,近几年我国的耗能工业增长极其迅速,远比全国GDP增长快得多。2007年前3个季度,全国六大能耗行业的增长速度为22.6%,比全国GDP增长速度大一倍多。我国目前GDP总量约占全世界GDP总量的5%,却消耗全世界30%的钢铁,47%的水泥,40%左右的铝。对比其它发展迅速且人口相对众多的国家,难道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吗?国家一再采取措施限制耗能产业,但这些产业这几年来仍涨势不减。其根源是有巨大的需求,加上银行、证券出自本身的利益,对这种需求不断进行助推。 这些需求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达27平米,世界平均为33平米,房屋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其居住的功能而成为投资的东西),规模极为巨大的城市建设(都以所谓的与国际接轨、50年不落伍等来要求,很多城市盲目地模仿CBD总部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遍布全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港口,桥梁,8~10车道的世纪大道等),这些项目推动对电力、钢铁、水泥、铝、玻璃等耗能工业产品的需求,又成为电力、钢铁、水泥、电解铝(2006~2007年我国电解铝增量为24%以上)等耗能工业新上大项目的巨大动力(因为有巨大的利润空间),进而又成为地方政府收入、GDP增长、官员业绩、向上升迁的推力。这样形成了一个不可抑制的全国总能耗快速增长的恶性循环,或是一个循环促进的正反馈机制。 GDP增长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问题是GDP增长的内涵。若是我们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开发有自主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进而在国际市场上提升核心竞争力等,那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惜的是,这几年的现实不是如此,而主流却是上面所描述的那种正反馈机制,因为这样来取得 GDP增长相对比较容易。不管国家如何号召、指导,最终还是无法贯彻,下面实施是另一回事。 坚决执行总量控制,严防死守,全国上下一致行动就有可能把目前这种增长模式加以抑制,迫使各级领导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规划发展(在开始时候可能对GDP有影响),制定政策,改变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首先垂范,进而要求地方政府层层带头。 节选自倪维斗《我国的能源现状与战略对策》,全文发表于《科技日报》 2007年1月25日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能耗行业危机暗涌
niweidou 2009-12-27 11:38
目前我国的GDP总量占全世界不到5%,但耗费了全世界30%以上的钢铁、42%的铝、47%的水泥,而且增长趋势不减。钢铁、建筑、交通等高能耗行业都在疯狂地自我扩张,却看不见有力的统筹。 前一个时期,铝价约20000元/吨,利润达8000元/吨,建一个大型电解铝厂,投资两年就能收回,银行非常愿意贷款。铝生产上升这么猛,是由多种力量推起来的,银行是主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高耗能行业,有几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为什么我国的GDP(仅占全世界不到5%)增长(10%)必须消耗全世界30%的钢材、42%的铝、47%的水泥,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吗? 其他国家的GDP增量也不低,如印度人口也不少,但他们的物资、能源消耗却低得多?这种疯狂式的增长方式谁是主要受益者?普通老百姓能分到多少羹? 多个行业都在自我扩张,都在唱自己的戏,却看不见有力的统筹! 1 建筑能耗须进行全生命周期分析 目前我国的GDP总量占全世界不到5%,但耗费了全世界30%以上的钢铁,47%的水泥,而且增长趋势不减。随着城市建设(老城市现代化再加以每年1000万人以上的城镇化)和房地产建设的持续高涨,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到27平方米,这种高涨应到什么程度?现在炸房越来越多,我国房子的平均寿命是22年,而国外是60~70年。建房时花费了大量钢筋、水泥、砖、木材、塑料,却寿命不长,一炸了之,使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化为乌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温度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冬天高于20摄氏度,夏天低于25摄氏度,单位面积耗能越来越大。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如果黄河、长江以南普遍推广采暖,北方普遍推广空调,这将大幅度增加对能源的消费。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是否能承受这个巨大的需求? 因此,对建筑总面积、建筑和建材总耗能的增量应分阶段加以严格控制。在此条件下,对人均面积、生活模式、冬天和夏天的室内温度都要有明确的限制。放开胃口,走发达国家的传统发展道路(其实,一些发达国家在生态文明指导下,是很有节制的)是绝对不行的。另外,建筑能耗不能单从运行过程中的照明、采暖、空调计算,而必须进行全生命周期分析,把建房的耗能折算进来。在建筑能耗方面任何一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进行全生命周期分析。有不少例子证明,有些建筑中似乎是应用了新技术,但提供了不符合国情的过度服务,最终结果耗能更大!当前必须对最终所追求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能源消费水平有正确定位:从符合我国国情可允许的服务水平出发,应定于符合国情的适中舒适程度和低耗能模式,而不能盲目追求西方过度强调舒适性的高耗能模式! 2 交通能耗比例越来越大 笼统地提出给人民提供快捷、舒适的交通服务是很片面的。要整体研究一下,我国13亿人口的出行问题,2008年春节雪灾所引发的事故和情景应是一个很好的教训。13亿人口大流动,将来交通用能在总能耗中的比例会越来越大。私人轿车越来越多,每年每辆轿车的里程数大大高于日本、意大利;航空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的旅客,一般中等距离可以坐火车的改乘飞机了。用飞机出行能耗是很大的,火车:汽车:飞机能耗之比为1:8:11。从北京清华大学到上海交通大学,包括坐汽车到机场,来回一趟,至少耗费宝贵的液体燃料(汽油、航空煤油)80升以上。国家提出2030年民航要发展4000架大飞机,折算成航空煤油的消耗约1亿吨,在我国石油供应条件下国内能否满足1亿吨的供应量?如若我国有更大比例的人群以航空为主要出行手段,是不可持续的,不应是我国的发展方向。 我国公路事业发展迅猛,目前已有3.5 万公里高速公路;桥梁已达世界先进水平,跨度1000米以上的斜拉桥如雨后春笋,一个比一个跨度大。按规划,到2020 年高速公路总里程数要达到8.5 万公里,粗算一下这需要500~800万亩土地。同时,建设1公里高速公路需要1000吨钢铁、9000吨水泥、1000吨沥青。将来这些高速公路都运行起来要耗多少油?我国目前基本上是按美国的模式发展,公路发展相对较快,铁路发展较滞后,两者不匹配。 因此,对交通能耗必须要有一个总量控制,在这个总量的前提下,怎么分配到各种交通工具,鼓励什么、限制什么要十分明确。要从城市建设、工作与住所的安排、人们的习惯、技术等各方面加以系统的规划而不能只由需求驱动,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例如,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网上购物等,在市政、城市布局上尽可能地将居住与生活设施靠近,尽量减少出行。同时认真考虑如何减少每次出行的能耗,尽量采用公共轨道交通。 3 钢铁、铝和多晶硅产业暗藏危机 我国钢铁产量占全世界47.2%,约5亿吨,需成品矿石7.28 亿吨,约占全世界成品矿石的50%;其中进口3.83 亿吨,对外依存度达52.4%。中国带动全世界铁矿石生产,供需矛盾突出,造成铁矿石价格上涨,2005年由66.78 美元/吨上涨到2007年底125.28 美元/吨。然而,在2008年9月份以来的经济危机中,钢铁泡沫已经出现。 中国铝产量高速增长,连续6年名列世界第一。2003~2007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08%,是全世界增速的2.67倍,亚洲增速的1.9倍;原铝产量占全球比例由21.4%上升到33.6%。尤其是2006~2007年,年增量达34.3%。2008年若按前一年的增长势头,产量将达1686万吨(世界铝总量按6%的增长速度将达3960万吨),是全世界的42.6%。生产1吨铝要耗电1.5万千瓦时左右的电,这样一来,电解铝的电耗量将从全国耗电量的6%,增长到7%以上。我国铝产量的30%~40%用于建筑。 多晶硅产业戴着清洁能源、高新技术的光环,如雨后春笋在我国各省市快速发展,并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生产1吨多晶硅需耗电25 万千瓦时,而1兆瓦的装机需耗多晶硅约10 吨。而实际上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的98%以上用于出口,且生产多晶硅的相关技术均从国外引进。挂着清洁能源、高新技术的羊头,卖着高能耗、高污染的狗肉,实质上是世界发达国家利用中国企业追求高利润,政府追求政绩和GDP而设的局,是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留给中国,进而达到自身国家的节能环保。一旦各国市场降低对太阳能电池的需求,国内市场又没有消化能力,我国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将难以为继。 (本文发表于《能源评论》 2009年第3期,作者:倪维斗)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84 次阅读|1 个评论
倪维斗:控制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势在必行
niweidou 2009-12-27 11:35
近几年来,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已引起中央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和国内外能源界的极大关注。目前国家一直在贯彻单位GDP能耗5年降低20%的方针,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这个指标没有完成,即使完成也根本无法控制全国总消耗的增长。 在21世纪初,国家规划是到2020年GDP翻两番,能源需求翻一番,即从2000年我国总能耗15亿tce增长到2020年30亿tce。言犹在耳,然而8年不到,实际情况却大不相同。到2007年总能耗已达26.5亿tce,2008年至少为28.5亿tce,2009年将超过30亿tce。这就是说,原来2000-2020年的总能耗指标在2009年将被突破,提前11年。 目前只有关于能源强度每5年下降20%的指标要求,(事实上,由于体制、政策、税收和其它经济杠杆不到位,这个指标也很难完成),而没有硬性的每年总能耗量的严格指标和相应的措施;同时在中央和各级地方追求GDP增长的强力驱动下,事实上,允许总能耗快速增长的这扇大门一直是敞开的。 如按这样的增长速度延续下去,2020年达70亿tce,将超过原来规划30亿tce的一倍多!这远远超过我国资源、环境生态所能承载的极限。美国是世界第一号耗能大国,2006年的能耗总量为33.3亿tce,而我国将在2010年就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耗能大国且增势不减。从而,且不说温室气体排放在世界上的巨大压力,从资源供应、环境容量、生态退化、能源安全来说,这个总量是我国这块土地无法承受的。 我们在本世纪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时规划的总量是30亿tce,但现在总能耗量将为60~70亿tce,且不得不以煤为主。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使全体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活,有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如果这些得不到保证,何谈以人为本?2008年奥运会,北京的环境已如此艰难地满足要求,在将来能耗成倍增加情况下,全国将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因此,除了原有的节能要求外,我国必须按照本国资源供应、环境容量、能源安全的具体情况,制定出2020年和更长一些时间内,在考虑适当进口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条件下每年可以消费的能源总量,把它作为天花板。然后,按年限定出每年能源消耗总量的硬性指标,并在仔细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分解到各地区、各行业,进而要求各地区、各行业在分配到的总能耗量框架下,进行逆向思维,发展各自的特色,做各自的文章。 有人会说,总能耗量控制是否会妨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看,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具有很大的降低空间,我国能源强度比先进国家大3~5倍。众所周知,近几年我国的耗能工业增长极其迅速,远比全国GDP增长快得多。2007年前3个季度,全国六大能耗行业的增长速度为22.6%,比全国GDP增长速度大一倍多。我国目前GDP总量约占全世界GDP总量的5%,却消费全世界30%的钢铁,47%的水泥,40%左右的铝,难道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吗?国家一再采取措施限制耗能产业,但这些产业这几年来仍涨势不减。其根源是有巨大的需求,加上银行、证券出自本身的利益,对这种需求不断进行助推。 这些需求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业持续高速发展,规模极为巨大的城市建设(都以所谓的与国际接轨、50年不落伍等来要求,很多城市盲目地模仿CBD总部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遍布全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港口,桥梁,8~10车道的世纪大道等),这些项目推动对电力、钢铁、水泥、铝、玻璃等耗能工业产品的需求,又成为电力、钢铁、水泥、电解铝(2006~2007年我国电解铝增量为24%以上)等耗能工业新上大项目的巨大动力(因为有巨大的利润空间),进而又成为地方政府收入、GDP增长、官员业绩的推力。这样形成了一个不可抑制的全国总能耗快速增长的恶性正反馈循环。 GDP增长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问题是GDP增长的内涵。若是我们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开发有自主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进而在国际市场上提升核心竞争力那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惜的是,这几年的现实不是如此,而主流却是上面所描述的那种正反馈机制,因为这样来取得GDP增长相对比较容易。不管国家如何号召、指导,最终还是无法贯彻,下面实施是另一回事。 坚决执行总量控制,严防死守,全国上下一致行动就有可能把目前这种增长模式加以抑制,迫使各级领导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规划发展(在开始时候可能对GDP有影响),制定政策,改变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率先垂范,进而要求地方政府层层带头。 当然,总能耗量控制是一个极其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尤其是目前已形成的这种旧发展模式的巨大惯性,各种强大的利益集团与此模式紧密相关,盘根错节。但是,这是一件为了国家长远利益非做不可的大事,这是考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在新形势下行政执行能力的试金石。 (本文发表于《科技导报》 2008年第24期 卷首语 作者:倪维斗)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路很重要:怎样用油、怎样用煤、怎样用能源
niweidou 2009-12-27 11:20
中国应朝着节约型社会方向发展,正确定位生活质量,控制、降低生产和消费总能耗 专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 2009年,早春,清华大学一间古朴庄重的中式小会议室里,76岁的倪维斗院士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地与本刊记者谈起当前的能源问题,我总觉得能源的战略和思路很重要。但是我感觉,目前,还没有跳出传统的方法。到底怎样用油、怎样用煤、怎样用能源的思路还没有很好建立,这涉及到生活方式、思想、道德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的采访就从拉家常开始了。 中国能源面临五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记者:当今中国能源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是什么? 倪院士:中国能源正面临:总量需求的巨大压力;液体燃料短缺;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污染严重;及8亿农民和城镇化所需的能源供应。 从2000~2020年,国家规划中国GDP翻两番,而能源消耗翻一番,即能源弹性系数应为0.5。但是最近3年,这个系数超过1.3,即能源需求远远大于规划。从发展趋势看,中国工业已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按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能耗迅速增长阶段似不可逾越。问题是这么大的一次能源需求我们是否能够承担,其所引起的污染是否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怎么解决?2007年中国进口石油约为1.63亿吨,今后将继续增加,能源安全如何考虑?影响环境的污染物质主要是SO2、NOx、PM2.5-10、Hg和CO2,这些污染物的80%是由于化石能源的应用,尤其是煤的直接燃烧所引起。目前中国有30%~40%的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出现酸雨现象,呼吸系统疾病不断增加。需要认真研究的是中国对这些污染物可容忍的环境容量究竟是多少?目前全球每年排放250多亿tCO2,空气中的CO2浓度,自工业化150多年以来,已从280ppm增至380ppm,目前以3ppm/a的速度增长。全世界都在采取多种措施减排CO2,中国已于2002年成为京都议定书的第37个签约国。因而,从战略高度、从现在开始就应该认真考虑中国CO2如何分阶段减排的有关战略技术和政策问题,否则的话,在今后几十年中国将会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到目前为止,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没有得到良好的能源服务,他们仍依赖当地的农业废弃物(秸秆、柴草等)作为主要能源,有些地方甚至仍在砍伐森林和破坏生态。此外,中国城镇化率以每年1%在增长,每年有将近1000万人口进入新的城镇。据统计,城镇居民的人均能耗是农村人均能耗的3.5倍。这部分份额巨大的能源应来自何处? 中国应朝着节约型社会方向发展 记者:您能否谈谈中国应如何应对严峻的能源需求供应? 倪院士:从世界上人均GDP增长与一次能源的一般规律来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各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将在4tce以上。人均能耗水平和变化与地理、消费模式、工业结构等多方面相关,中国人均GDP已达到3000~10000美元区间,在当前能耗水平较低时,应当科学决策和引导人们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节能减排,为我国的长远发展奠好基、塑好型。 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当人均GDP处于3000~10000美元阶段,均有一个较长的能源强度高速增长的时期,产业结构均呈现重化工业特征。调整产业结构、采用新技术,可以削减能源强度的峰值并缩短能源强度上升的持续时间,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难以逾越。 发达国家,如英、德、法、日等,均经历过不可逾越的坡峰时期,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坡峰越来越低,尤其是日本。全世界在经历300多年工业化的发展后,如今已没有足够的空间按常规走下去。目前全世界人口60亿,将来90亿或更多。人均能耗的不断增长,以及技术的发展,使得人均耗能会越来越大,破坏地球也越来越快。从发展规律来说,中国必须经历这样一个坡峰时期,但在目前新的形势下,坡峰应当多高、延续多长需要仔细研究。 中国人口多,起步晚,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13亿~16亿),按发达国家的传统发展道路走已经挤不上去了地球已没有这种常规发展的空间。全世界大的政治格局已形成,资源瓜分几近结束,难以重新洗牌。中国不是一个小国家,在全世界举足轻重(人均能源、资源、污染都乘以13亿)。其次,从中国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平衡与社会和谐之间的矛盾,以及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角度来说,也没有空间。如图3中所示,GDP的强大驱动力,推动着中国总能耗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倾向于传统的发展道路,这个倾向是不可持续的、十分令人担忧的。人们在高能耗的生活模式下养成的生活和消费习惯,由于惯性难以降低对能源的需求,进而可能走向更高能耗的发展道路。针对中国的国情,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条件下,中国应争取朝着节约型社会的方向发展,正确定位生活质量,控制并降低生产和消费总能耗的高峰值。 记者:近年来,中国GDP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耗则急剧增加,中国应当如何从节能方面来减少对能源需求的增长? 倪院士:中国一方面人均资源短缺,供应压力较大;但另一方面单位GDP的能耗强度很大,大约是日本的5~6倍,其原因是多层次的: (1)工业结构的原因。如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制造业缺乏自主创新,处于低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 (2)技术相对落后的原因。我国发电、水泥、炼钢、电解铝等的单位能耗都比先进技术高20%~30%; (3)政策方面的原因。节能往往是软指标,政策相互不配套,贯彻不力,统计混乱,一般号召多,落实少。用能企业、机关、个人没有真正节能的驱动力和意识; (4)传统习惯、文化、观念、道德层面的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没有把节能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消费模式方面不加选择地模仿西方,更有甚者以奢侈、豪华为荣。中央提倡的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社会,其扎扎实实的实效工作需要增强。 从科学技术层次考虑,节能有非常大的覆盖面,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一直到节能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推广,有大量的工作可做。例如,强化传热、传质,两相、多相流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以及由这些能源应用组成的复合系统)的高效、合理利用,新型蓄能(热、电)装置,新型的热力系统,复杂工业系统的集成、优化 其实,节能本身就是一种能源,而且是最清洁的能源,在这方面我国的潜力是极大的,这给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挥聪明才智的天地。 发展可再生能源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 记者:发展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将如何应对各种挑战,例如环保、资金、技术、政策等等。中国可再生能源应遵循何种路径进行良性发展? 倪院士: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在2020年以前很难在总能源平衡中占有一定分量的比例,这个情况和欧洲的其他国家在国情上有很大区别。一些欧洲国家,他们总能耗已经不再增长(或增长很少),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目前在役的化石能源。而中国却处于总能耗急剧增长之中,单是发电设备(其中主要是燃煤的发电),每年增长的装机容量是60G~80GW,超过三个长江三峡。在这个高速增长量中,可再生能源所能起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更不用说去替代原有的化石能源消耗。对可再生能源一定要结合中国具体情况,探索这些能源在中国整体能源系统中的最佳位置,发挥它们的长处,使它们各得其所。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不是这些可再生能源能做什么,而是它们在我们能源系统中应该做什么。可再生能源利用应该集中力量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示范、商业化多个方面全面推进。 我国风能资源是相对比较丰富的,据最新风能资源研究结果,风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7-12亿kW,其中陆地风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6-10亿kW,海上风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1-2亿kW。目前,国家正在着手详细的风力资源调查。到2008年,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kW左右,位居世界第4位。近年来,风电以每年超过100%的发展速度增长。中国原有的风电发展规划是到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3000万kW,但按这几年的发展势头,准备重新修改的规划是202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亿kW,是原规划的3倍以上。国家对于风电的发展在政策和财政上也给予了很大的扶持力度。目前运作的机组约75%是引进的国外机组,25%是国产的。自主产权的机组有600kW、750kW、1.2MW和1.5MW,后两种还有一个成熟期。目前,我认为要利用大家关注可再生能源的时机,集中有关力量,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1.5M~3.0MW)。在风机整体优化、气动设计、强度疲劳、振动、长期可靠运行、控制、材料制造等方面掌握关键技术,在3~5年后给市场提供和国外机组相当水平的大型风电机组。 太阳能光伏(PV)利用肯定是一个有十分广阔前景的方向。可惜的是近年来PV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相对常规发电,单位容量价格仍高几十倍,要真正变成有份额的发电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我国在PV材料与工艺方面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在这方面开展深入的材料制备、先进工艺和提高转化效率方面的基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国家也应加大投入力度。太阳能热利用是一种最现实、最有前途、最能够有份额地替代化石能源消耗的太阳能利用方式。中国在真空集热管的高吸收率涂层和工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应用方面也居世界首位,已有9000万m2的太阳能集热管在全国各地应用。目前主要是用于生活热水供应,其实在建筑节能方面有很大的、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尤其是我国房屋总建筑面积迅速增长,用于空调、采暖的能耗必随之增加,建筑用能已达总能耗的30%。因而,更应利用太阳能集热管,研究中温与高温集热管和地源热泵相结合,组成新的采暖,空调系统,大大降低建筑中的化石能源(包括电能)的消耗。 中国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大约相当于3亿tce,可利用的森林废弃物大约也是相当于3亿tce。因此总量相当有限、人均则更少。这和美国(大农场)、巴西(大量、高产甘蔗)和一些北欧国家(如瑞典,人口800万,面积40万km2,森林覆盖率80%)有本质的差别。我国人均耕地少(一亩多一些),从而人均生物质保有量也很少,且高度分散。所以,绝不能照搬国外的做法,而是必须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生物质是高度分散的资源,顺其自然,应该是分布式利用,应发展各种生物质就地加工、就地使用的新工艺、新方法。要总结多年来小规模气化、做液体燃料难以为继的经验教训。目前比较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用新的力学原理(挤、切、捻),把秸秆和其他各种纤维质、木质素做成颗粒,不需要加热和粘接剂,制造颗粒的能耗尽量小然后用作燃料。这样,可以把农村居民相当普遍使用的炊事、采暖用煤替换出来,用于高效低污染的大电厂。 人类应更科学、更聪明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记者:倪院士,听说您不愿意与人争论,只是说实话而已。请您就能源问题畅谈您的一些看法? 倪院士:目前自然环境是地球内、外动力在万亿年动态变化过程中的阶段表现,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有生命,整个生态系统也有生命。自然与人在生态道德上是平等的。以敬重和呵护之心对待自然,是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过去,人们做了一些违反自然规律的蠢事,自然给了我们应有的惩罚。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每一个人的重要考验,也是对是否真正理解和谐社会的试金石。由于现在科学在物质、技术进步方面的巨大成就,一些科学家和一些工程技术人员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科学技术和相关的方针政策,只有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否则的话,科学技术会走向其为人类造福这个根本目的的反面,人类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人类使用能源大致经过几个阶段:薪柴-煤炭-石油-天然气,各国由于资源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这些阶段有重叠和交叉。煤、石油、天然气是地球几千万、几亿年太阳能的沉淀。在用量较小时问题不大,而现在由于人口的增长,现代化条件下人均用能的大幅度增加,引发了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所产生的问题逐渐扩大,从能源、环境、生态延伸到经济、政治、军事,越来越显得不可持续。但是,即使如此,人类使用的能源基本上是几千万、几亿年太阳能积累下来的化石燃料,从地层深处较集中地开采出来,和大自然的交互相对较少,主要是大量使用过程中发生了问题。目前,大规模、有份额地转向使用可再生能源,用的是当年的太阳能(表现形式为: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的直接辐射能和热能等)。采集面积和大自然已存在循环的交互就会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的交互,相互影响,比利用化石能源交互的范围,交互的深度,交互的频度将会起很大变化,甚至于会从量变到质变。因而,在这种形势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弄不好的话,大自然的惩罚会来的更快、更早、更严峻。从本质上讲,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人与人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人类为了解决大量利用化石燃料而转向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就要对上述问题做十分深入、谨慎的全面分析,扎扎实实地前进。否则的话,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制造出另几个更为复杂、更为严重的问题。大自然的惩罚已经教训了人类,人类应该更科学、更聪明地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在相处中实事求是、相互尊重、不断前进。 (本文发表于《世界石油工业》 2009年4月30日第2期)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达地区、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
黄安年 2009-12-8 21:53
发达地区、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8 日发布 正在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对于节能减排区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中国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 根本不是发达地区,要求中国像发达地区那样来承担减排要求显然是不公正的。 自 1975 年以来,西方工业国家举行峰会 , 从 G6 , G7 到 G8 并不包括中国在内。其后 G8 扩大到 G20 表明西方发达国同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对话,也意味着中国成了发达国家。 在 2009 年 11 月 17 日中美联合声明中明确提出: 关于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双方同意,依据巴厘行动计划积极促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面、有效和可持续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决心根据各自国情采取重要减缓行动,并认识到两国在促成加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可持续成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双方决心支持这些承诺。 在此背景下,双方致力于在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最终的法律协议,同时相信,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的基础上,达成的成果应包括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和发展中国家的国内适当减缓行动。该项成果也应实质性地增加给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帮助,促进技术开发、推广和转让,尤其应该注意最贫穷国家和最脆弱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需要,促进保护和增强森林作用的措施,并在执行减缓措施以及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方面保持充分的透明度。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造成的气候恶化主要应由发达国家来负担 , 而不能以牺牲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来为发达国家减负。世界银行历年公布的世界发展报告从来没有把中国列为发达国家。以 2009 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为例: 935 美元 ( 2007 )以下为低收入经济体 ; 936-11455 美元为中等收入经济体 ; 进一步划分 3705 美元为中低收入经济体和中高收入经济体的临界点; 11456 美元以上为高收入经济体。 中国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3120.9 美元 , 属于中低收入经济体 , 美国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46040 美元 , 日本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37670 美元 , 德国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38860 美元 , 英国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42740 美元 , 法国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38500 美元 , 意大利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33540 美元 , 加拿大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39420 美元 , 澳大利亚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35960 美元 , 巴西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5910 美元 , 印度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1069.4 美元 , 南非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5760 美元 , 这个数字说明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我们某些媒体整天鼓吹所谓 G2 论 , 成为发达国家认定中国是发达国家的口实,这些媒体和时事评论员实际上在帮倒忙。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9)|4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节能减排 关爱健康-- 低碳时代“胡氏健康生活方式”大有作为
hucs 2009-11-20 18:08
节能减排 关爱健康 -- 低碳时代胡氏健康生活方式大有作为 胡春松 胡大一 胡盛寿 1 南昌大学医学院 2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3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源必然耗能,截流才能减排
tian2009 2009-9-17 23:46
节能减排现在是一个政治正确的一个大口号,节能是为了减排,减排指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当下人类文明中,二氧化碳是人类行为产生的最大量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之一。这一点,连曾经对《京都议定书》态度强硬的美国总统布什都不得不予以承认。所以现在节能减排的政治正确乃是世界性的。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中国人凡事总是很容易全民动员,从我做起,我甚至在科技部的网站上看到了一个《全民节能减排手册》,里面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 36 项有助于节能减排的行为,诸如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粮食消费,饮酒适量,减少吸烟,使用太阳能烧水等等。然而,这里否定的很多行为,在多年以前,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是被鼓励的行为,比如买不必要的衣服因为这可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 从现实的层面上,节能减排对于个人及政府的好处并不明显可见,即刻可见,而经济衰退则直接导致个人收入减少,政府 GDP 降低。权衡之下,节能减排就蜕变成个人的道德义务,而政府的当务之急仍然是发展经济。其实,不论公众还是地方政府,都常常处在两种不同的标准之下,同一件事,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说是好的,从节能减排的角度说就是坏的。在公众政策层面,到底采用那个标准,则取决于谁拥有话语权。所以常常我们看到的是,政府大张旗鼓地号召公众节能减排,而真正耗费能源的大户大型企业的节能减排难以落实。这是试图在工业文明框架内部解决环境问题所必然发生的尴尬。 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中,对太阳能的推荐明确出现了两次。太阳能现在已经成为清洁能源的象征,所以成为未来能源和经济的希望。然而,这种希望只是一个幻觉。在我看来,虽然太阳能的使用不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是,在当下工业文明的框架内部,太阳能的开发和使用,同样会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新能源的开发短期内或者可以缓解环境问题,从长久看,则无异于饮鸩止渴。 道理很简单,因为环境问题是工业文明的内在问题。整个工业文明盘根错节,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使得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能源的消耗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新能源,其内在的观念依然是工业文明能源为主的观念,以为整个社会经济最重要的是能源,只要有了足够的能源,就有了一切。而正是这种观念,导致或者强化了人类当下面临的环境问题。 能源开发出来,必然是要用的。工业文明的经济体系就是像一个食物链,一端连着大自然本身矿藏、森林、天然水体,另一个就是垃圾固态的、气态的、液态的垃圾和纯粹的耗散热。经济越发达,这个食物链运转得越快,就把越多的大自然变成垃圾。所以,能源越多,产生的垃圾越多当然废气越多,进而导致全球环境问题更加严重。所以,开发新能源在本质上与节能减排有着不可和解的矛盾,这个方向大有疑问。 既然,在物质与能量转化链条的上半截下工夫是个方向性的错误,那么,如果我们期望某些新技术能够为环境改善作出贡献,那么,最直接的技术则是垃圾处理。比如,电池处理。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器所包围,手机、 MP3 、笔记本电脑,也被其中的林林总总的锂电池、镍电池以及传统的铅锌点此所包围。有专家预测,不到十年,中国将迎来第一轮大规模的手机电池作废,而我们直到现在,连传统电池的回收都没能做到基本的处理。 从方向上说,与其把资金和心思上用在开发新能源上,不如把它们用在废弃物的处理上虽然,这种处理也仍然是在工业文明框架内部,所以也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2008 年 7 月 13 日 长春 西安花园 (发表于《新知客》 2008 年第 8 期。)
个人分类: 工业文明批判|2989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一篇博文
xumysky 2009-6-15 14:48
第一篇博文,当然得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 本人目前从事湍流研究,着重关心湍流的混合特性,比如射流,尾流的混合行为,目的是研发高效的燃烧技术。除此之外,对于力学思想及其工程应用比较感兴趣。自本科以来,学习力学六年时间,越发觉得力学是数学与实际工程问题的桥梁。本人一直以为,唯有以扎实的数学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才是学好用好力学的关键。 目前,国家很重视节能减排工作,这里面也有大量的力学问题,比如湍流混合问题,就是提高燃烧效率的关键。所以本人目前致力于尾流和射流的混合行为研究,以实验为主,计算为辅。 本博客的开通,就是为了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心得,若能遇到几位同仁,交流合作,或者前辈的指点,那是本人的荣幸。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物理关注的几个方面
ZHULIN 2009-2-1 14:51
2007年年末,多位科学家提出物理学应向ET(环境和能源科技)方向发展。2008年年末,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的威胁下,新能源、新材料被认为有可能取代IT成为继续推动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 2008年8月,美国MIT的科学家宣布将一种磷酸钴盐作为催化剂溶解在电解水中,能使得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的效率达到几乎100%,这样就可以将电能以氢能的方式储存起来,甚至实现24小时不间断发电。这项研究成果可能会对太阳能、风能等大规模应用起重要推动作用。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以及它们的理论解释还有待进一步探明。今后几年,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以及超越粒子物理和宇宙学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将是热点。(转摘)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464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是一只会骑车的鱼
ricefrog 2008-10-30 19:16
很早以前就想过要写这样一篇短文了,只是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写而已。每天,当我骑车穿行在马路上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像一只鱼(似乎鱼该用条来说的,不过好似乎一只鱼比一条鱼更好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那种在早晨上班高峰期骑车在马路中穿行的经历,我感觉在那一刻,我就像是一只鱼,扭着身驱在道路,行人,车辆间穿行,那一刻我希望自己会些轻功可以来个凌波微步什么的,轻巧的从人群中,车堆里一飞冲天,可惜我不会那功夫,所以我仍然还只能像只鱼在车流,人流中穿梭. 在北京骑自行车,其实是件挺痛苦的事,你要随时注意各方面的人和事.虽然目前国家在大力提倡节能减排,提倡骑车少开车,有些地方还有无车日,可是骑车人的环境实在是不怎么样. 比如有的路段,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你会觉得不知道该往哪骑. 比如机动车常常会侵占自行车道,虽然我们自己在坐车开车时不喜欢遇到交警,可是当你看到这些违章行驶的车辆时真希望自己就变成交警去罚它们,可惜没人管,所以这种行为司空见贯了.我们也只能气愤. 比如你常会遇见行人走在自行车道上.明明再靠边些就有人行道,而且上面还没有车,可是这些人就是喜欢在自行车道上走.而且更郁闷的是他们还喜欢三三两两并排走,让你想绕都绕不过去,很气很郁闷. 比如你常会遇见逆行骑车的人,他们不但逆行了而且还骑的飞快,而且还喜欢在道路中左右穿行,有时路其实挺窄的,单向走的骑车人早已把不宽的路占满了,可你还要时刻提防着这些逆行的骑车人,他们就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给你炸一回. 比如你还常会遇到自行车道边停了一排排机动车,似乎自行车道就是一个天然的停车场,不需要收费也没人管.特别是到了周末,你就去看吧,几乎是个像样的路边就停满了车,无奈啊. 骑车,你还要随时注意身后驶来的出租车,没错,是身后驶来的,虽然你身后没法看到没长眼睛,可是这些出租车会随时突然出现在你的前方,然后紧接着就是从你左侧靠路中间的位置急速插到你的右前方路边停下.有时是上人有时是下人,这种事我也不止遇到一两回了,在这些出租司机眼中,似乎自行车根本就是可以忽略的,根本无视你的存在.就算你来不及停车撞它一下,它也无关痛痒的. 有时想想骑车会遇到这么多事,我真是累了,不想骑了.可是公交又能好到哪去呢?等趟车要二三十分钟,而且很多地方末班车很早就没了,难道让我们打的?又没这么多钱.所以我们就只能这样尴尬的每天骑车穿行在车流之中,所以我们就只能每天期望自己练就盖世神功,或者干脆变成一只鱼.
个人分类: 社会时事|392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