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科院分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JCR、MJL、SJR、CiteScore检索的几个问题
热度 1 yeahfei 2020-5-9 17:22
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分区表”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基于JCR自己搞了个微信小程序,可以提供基于“刊名/ISSN”的中科院影响因子分区检索。       提醒:不太好用。AHCI分区检索一般用 SJR 或 CiteScore 检索代替。不过这两种小工具的刊数有点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应对。 二、中外文核心期刊查询系统   Ex Libris, a ProQuest Company开发了个 中外文核心期刊查询系统   提示:可检的内容如图所示,有些数据略有滞后。  有个微信小程序,可以提供在线的SCIE、SSCI、AHCI的源刊检索,与“一”中的中科院分区检索存在相同的问题,检索入口太过贫乏。 三、 Master Journal List 个人感觉,2019年改版后的MJL思想保守主义严重,除了MJL检索功能取消以外,其源刊列表也只能注册后才能下载使用。 如有更多的有效内容,欢迎大家交流,
个人分类: 科研工具|972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科院分区的植物类期刊大进步
热度 1 zls111 2016-12-20 10:48
我之前有New phytologist(第一和共同通讯各一篇),Plant Physiology(共同通讯),Molecular Plant (共同通讯)共四篇文章, 在前面的中科院分区里,这几个杂志都是生物大类二区,非Top期刊,在新的分区里,全成了生物大类一区,Top期刊,具体如下。 上面是植物分类,到Molecular Plant 都成为了生物大类一区。也就是New phytologist和Plant Physiology进了一步。 到了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就是生物大类二区。 也就是这三个杂志从之前生物二区进了一区。对植物类来说应该是个不小的进步。 可喜的是中科院办的Molecular Plant也进了大类一区。 MP进了Cell press 是个不小的进步,有希望再进一步。 Cell press与nature子刊竞争就靠MP了,nature已经有了nature plants。
个人分类: 读文章笔记|12542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刊物的分区、分级与211、985
热度 26 fdc1947 2016-3-25 08:40
学术刊物的分区、分级与211、985 做基础研究的人有了研究成果,发表论文大概是公开研究成果的最主要方式。论文先要经过同行评议,然后发表在学术刊物上。这是多少年来西方学术研究的传统。我国的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是学习西方以后才开始的,从开始研究直到发表论文的过程基本上是学习西方的产物,因此,无论是学术刊物的设立还是其运行,过去都比较规范。 从50年代到70年代这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学术研究与国外基本上没有多少“交流”,虽然我们能够通过国内影印的外国刊物了解国际学术的主要动向,我们的研究成果却都发表在国内的中文刊物上,大多只有一个英文摘要。绝大多数科学家与国外既没有文字、信件的交流,更没有科学家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到了80年代初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们的学术成果有发表在国外的学术刊物上的可能性。一方面,向外国投稿要向有关方面说明我们的研究不涉及国家机密,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怕国外刊物向我们要钱,要发表费。后来知道了,那些学术刊物是不要发表费的,而几年以后我们自己的中文刊物反倒要起了版面费。于是,我们开始向国外刊物投稿。那时候投稿很麻烦,来回邮寄,一封国际邮件至少要半个月,一个来回在路上就需要一个月,而且有时候还会丢失。所以,那时候能够在国外发表一篇论文真是很麻烦也是很荣耀的一件事情。 事情在90年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就是开始有了互联网技术,从email的应用开始就给了我们很大的方便。另一方面,国内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参与到科研队伍里来的人员越来越多,水平也逐步提高。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也大大的发展了,研究生数量逐步增加。研究论文的数量也迅速增加。 在有了一定数量之后,人们自然要求讲究质量。80年代的时候,学校里提职称很重要的因素是年资,论资排辈。被提拔者的水平如何,主要由单位的“学术权威”说了算,基本上是所谓“人治”。这些“人”大多数是四十年代的教师,有较高的权威,做事大多数也还公道,不搞歪门邪道。到了90年代,这些老先生大多已经龙钟了甚至逝世了。人们也迫切希望改掉论资排辈的旧习。自90年代开始,各学校各单位越来越讲究“量化管理”,反对“人治”。不但教学和科研考核按量化管理,而且除基本工资以外的收入也按所记“工分”分配。 量化管理当然不能只管数量,不管质量。大概2000年左右开始,我所在的学院规定,在不是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一概不计算工作量,该刊物前一年的影响因子(IF)在1以下的,记1分。影响因子超过1的,工分记为1+IF。这样,就把刊物按前一年的影响因子分开来了。 近些年,就有了所谓中科院对学术期刊的分区,我校有些单位就是基本上按中科院分区来“记工分”的,在I-VI区的刊物发文章分别记8、4、2、1分。 对于学术刊物进行分区分类,然后根据所分的区域来判断论文的水平高低,从而据此作为“记工分”即发放教师职务补贴的依据(实际上是作为予以奖励或惩罚的依据,因为职务补贴只是一个虚数,实际收入是依据工分的多少,工分不够就是一种惩罚)。这大概是目前许多高校的做法,虽然各高校、各单位对于刊物的分类办法五花八门,奖励数目的差别也极大(大抵越是水平较低的学校,额外发放奖励的数目越大)。 是不是可以根据文章所在的刊物来判定文章水平的高低呢? 这就是很多人所说的“以刊评文”了。 对于一篇特定的论文,要说它是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上,所以它的水平就一定高,这显然是不对的。 但是,对于同一领域的两种刊物,如果它们的影响因子相差比较大,那么,影响因子较高的那刊物上的文章水平较高的可能性也就较大。换句话说,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上较高水平文章的比例会更高一点。这应当是较多文章的概率统计,当然,对于某一特定论文,概率统计的结果并不能够适用。 所以,如果要评定职称,在特定的某两个人之间选择一位水平较高者,仅仅凭他们发表论文的刊物来评定(假定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没有多大差别),往往是危险的。如果有若干高水平人士对于他们论文的意义、内容、对于学科的贡献进行公正的判定,那无疑是最好的。这是理想的状态。我想,我们应当努力创造这样的学术环境。 在这种学术环境不存在的情况下,那就是如今我国各学校的情况,就凭发表论文的刊物来评定学术论文水平的高低。这样做,从统计的观点看,仍然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仍然是合适的。这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这让人想起了众人争议的211和985高校。 对于985高校的毕业生和一个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哪一个水平更高一点?对于特定的个人,这是一个无法立即做出判定的问题。但是,从统计的观点看,985高校毕业生水平高的概率会大些,也就是说,985高校的毕业生中较优秀的比例会多些。在这个意义下,即在很难在短时间内对于一个学生作全面考察的情况下,录用单位愿意录优先用985高校的毕业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样做虽然总体上有道理,但是事情不能够绝对化。例如,因为985、211高校毕业生在总体上水平高一些,有些单位就作硬性规定非985、211学校毕业生不要,这就绝对化了。这不但对于个人的判定会有失误,这也不利于鼓励人们去做终身的努力,所以,这在“政治上”也是不正确的。 单凭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区别”)和论文的多寡来判断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水平和单纯凭毕业学校来衡量毕业生的水平,这两者有相似之处,就是判断的过于简单化。 对于人的能力、人所做研究工作水平的评价,比下围棋要复杂得多。依靠人工智能下围棋,都需要编制非常复杂的程序。我们想依靠简单的几个因子就想由计算机来判定科技工作者及其所做工作的水平,实在是很难做到准确的。 领导者一定不能够过分相信“量化管理”,但是,实际上我们很多单位的领导依靠的就是这样的量化管理。这种量化管理实际上是以表面上的公正和平等掩盖住实际上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人们会说,虽然这样的量化管理对于少部分人会有不公正,但是,根据上面的分析,从概率上说,还是公正的概率大呀。这话不错,但是,这样做不单单是对一部分人工作水平的判断失误,还容易引起一些更大的问题。 首先是科研选题的问题,由于考核和收入分配都与发表论文的刊物有关,与论文数量有关,那么人们必然选择那些容易在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科研题目。这样“跟风”就成为了风尚,真正的原创工作就很少。这就是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之一。我们的论文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了,但是,跟风的多,极少有“挑头”的。另一个是合作的问题,由于大多数考核只管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所以,很难进行科学家之间的合作。这里所说的主要是国内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不管是本单位不同学科或不同研究方向上教师的合作,还是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最后很可能因为各单位的“量化管理”搞得大家心灰意冷。类似的问题都是科研的导向问题,实际上已经给我们科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所以,我觉得,我们如今的科研管理有两个大问题,一个就是上面所说的完全依赖所谓“量化管理”,管理看上去是公平了,实际上是管理者的懒惰和不负责任,他们几乎可以退化为计算机。另一个问题是过度管理,这个问题另文再说了。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18735 次阅读|47 个评论
中科院JCR期刊分区说明
热度 91 ontheways 2015-11-17 09:40
1 背景 中科院 JCR 期刊分区(又称分区表、分区数据)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世界科学前沿分析中心的科学研究成果。分区表设计的思路始于 2000 年之初,旨在纠正当时国内科研界对不同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数值差异的忽视。自 2004 年发布之后,分区表为我国科研、教育机构的管理人员、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份评价国际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参考数据,得到了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的广泛认可。在分区表的发布过程中,课题组通过与订购单位联系人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进行交流,在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前提下,彼此结下了深厚友谊。正是各订购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殷切厚望,多年来,在其他项目任务异常繁忙的情况下,课题组始终将期刊分区表制作工作视为已任,坚持以高度负责、认真的态度完成制作和发布。 为了帮助用户加深了解和认识中科院分区表,减少其使用过程遇到的疑惑,让其能在实际中以合理方式使用,课题组特制作说明文档。 2 发展历程 为了让用户对中科院分区表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下文字梳理了分区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2004 年开始以 Excel 格式文档发布中科院期刊分区表,它只包括 13 个学科的大类; 2007 年开始发布包括大类以及小类期刊分区表,小类借鉴 JCR 学科,与其保持一致; 2008 年改进大类学科 Top 期刊的遴选方式; 2012 年开始在 JCR 期刊分区数据在线平台( www.fenqubiao )发布最新数据,不再发布 Excel 格式的数据文档。该平台能满足用户查询、浏览分区等多种用途; 2013 年 JCR 期刊分区数据在线平台( www.fenqubiao )全新改版,系统全面升级,实现了用户订购数据的自动化,形成用户订购、数据使用一体化平台; 2015 年调整大类学科 Top 期刊的遴选方式,新建官方微信公众号( fenqubiao ),拓宽服务对象,密切与终端用户的联系。 3 分区方法 中科院分区表对汤森路透每年度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 JOURNALCITATION REPORTS, 简称 JCR )中 SCI 期刊在学科内依据 3 年平均影响因子划分分区。它包括大类分区和小类分区:大类分区是将期刊按照自定义的 13 个学科所做的分区,大类分区包括 Top 期刊;而小类分区是将期刊按照 JCR 已有学科分类体系所做的分区。下文将详细说明中科院分区表的制作过程。 3.1 分区指标说明 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 IF )、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 CI) 从不同角度反映期刊的显示度。 IF 可以测度期刊在最近两年的篇均被引频次;CI可以测度最近两年期刊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分区表在IF基础上使用3年平均IF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遴选Top期刊考虑了CI的影响。 ( 1 ) IF IF 是 加菲尔德在 1972 年提出的一个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该指标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主要用以调整和修正期刊总被引频次过大。普赖斯曾提出,科学论文一般在其发表后一二年后,被人们接受,并达到被引用的峰值阶段。加菲尔德正式按照这个思想,定义了 IF 的计算公式, 如 2014 年 Nature 的 IF 为 41.456 ,等于 Nature 在 2012 年和 2013 年发表的论文在 2014 年获得被引频次总和( 41924+29753 )除以 2012 年和 2013 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869+860 )。 ( 2 ) 3 年平均 IF 为了使历年的期刊分区相对稳定,减少影响因子上下波动带来的影响,中科院分区表采用3年平均IF作为划分分区依据。计算公式如下: 对于只有1年有IF的期刊,只取1年IF作它的3年平均IF;只有2年有IF的期刊,只取2年平均IF作为它的3年平均IF。如Nature2012年的IF为38.597,2013年IF为42.351,2014年IF为41.456,那么2014年Nature的3年IF=(38.597+42.351+41.456)/3=40.801。从2014年开始Acta Numerica有IF=7.364,因此它的3年平均IF为7.364。ACS Synthetic Biology从2013年开始有IF,2013年的IF为3.951,2014年的IF为4.978,则它的3年平均IF为(3.951+4.978 ) /2=4.465 ( 3 ) CI 被引频次是反映学术影响力总量的指标,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作为IF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补充。1区期刊通常被视为各学科的优秀期刊,但1区期刊遴选标准较高,入选的期刊数量有限。为了尽量囊括更大范围的优秀期刊,我们在期刊分区结果的基础上,利用被引频次指标对期刊影响力进行再次甄别,定义出TOP期刊集合。 3.2 更名期刊处理 计算期刊分区之前,还需要重新计算更名期刊的影响因子。因为 JCR 的更名期刊会存在两个影响因子,即更名前的期刊名的影响因子和更名后刊名的影响因子,所以需要将两条记录合并,然后重新计算影响因子。计算方式如下:根据 JCR 提供两个刊名的论文数和被引频次,将其合并后按照影响因子的计算方式重新计算影响因子。 例 1 :前一年刊名变更的情况 2013 年, ARTIFICIALCELLS BLOOD SUBSTITUTES AND BIOTECHNOLOGY ( 1073-1199 )更名为 Artificial Cells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 ( 2169-1401 ),前者(图 2-1 )统计数据为 2012 年发表的 51 篇论文在 2014 年获得 65 次引用, 2013 年 0 篇在 2014 年获得 2 次引用 , IF 是( 65+2 ) / ( 0+51 ) =1.314 ;后者(图 2-2 )的统计数据为 2012 年发表 0 篇论文在 2014 年获得 3 次引用, 2013 年发表 66 篇论文在 2014 年获得 64 次引用, IF 是( 64+3 ) / ( 66+0 ) =1.015 。 将期刊的两条数据合并为 1 条,两本期刊在 2012 年与 2013 年发表的总论文为 51+66=117 篇,两本期刊 2012 年与 2013 年发表论文的总引文为 67+67=134 次,因此合并后的 IF 值为 = ( 67+67 ) / ( 51+66 ) =117/134=1.145 即 2012 年发表论文 51 篇( 51+0 ), 2013 年发表论文 66 篇( 66+0 ),在 2014 年获得被引频次分别为 68 ( 65+3 ), 66 ( 64+2 )。因此 2014 年 ArtificialCells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 这本期刊的 IF 为( 68+66 ) / ( 51+66 ) =1.145 。 图 2-1 ARTIFICIAL CELLS BLOOD SUBSTITUTES AND BIOTECHNOLOGY 计算IF的基础数据 图 2-2 ArtificialCells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 计算 IF 的基础数据 例 2 : 当年刊名变更的情况 2014 年, the Mount Sinai Journal of Medicine ( 0027-2507 )更名为 Annals of Global Health ( 2214-9996 ) , 前者 IF 为( 112+0 ) / ( 0+69 ) =1.623 (图 2-3 ) , 后者前两年无数据,因此无 IF (图 2-4 )。重新计算后 Annals of Global Health 的 IF 为 1.623 。 图 2-3 theMount Sinai Journal of Medicine 计算 IF 的基础数据 图 2-4 Annalsof Global Health 计算 IF 的基础数据 3.3 学科划分 由于汤森路透的 JCR 仅提供学科级别的知识分类体系,这种分类体系的划分数据粒度较细( 2014 年为 176 个学科),有时不能完全满足科研人员对期刊影响力数据了解的需求。因此,分区表工作除对 JCR 提供的学科分类体系的分区(即小类分区),同时提供 13 个大类学科的期刊分区结果。 13 个大类学科分别是数学、物理、化学、地学、地学天文、生物学、农林科学、医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大类学科的设置、期刊与学科的对应关系均充分考虑到中国国内科研、教育体系的特点,结合科学家对学科体系的认知情况,经过广泛的调研并不断根据用户反馈加以完善而形成。 期刊与 13 个大类学科是一一对应、不重复划分(除 11 本晶体学期刊外)的关系,即除 11 本晶体学复分期刊外,一本期刊只属于一个大类。期刊与 13 个大类学科的对应关系主要依据以下原则: 1 、考虑期刊在 JCR 中隶属的学科划分(即期刊的小类归属),根据各期刊在 JCR 学科(小类学科)的归属,将其分入相应的大类学科。多数期刊都能按照小类学科归入相应大类学科。 2 、学科专家推荐和建议。两种情况下较难根据期刊所属的小类学科,来确定期刊的大类学科: ① 期刊所在的小类学科( JCR 学科)是交叉性学科,是由两个或者多个大类学科交叉形成的; ② 期刊属于多个小类学科( JCR 学科划分为一对多关系,即一本期刊可同时属于 1-6 个 JCR 学科)。对于上述情况,我们邀请具有专业背景的科研人员确定期刊的大类归属。 3 、用户反馈与调整。随着期刊自身研究内容的变化,其大类学科归属可能会发生变化,根据用户的建议,结合科研人员的评价,给出大类学科分类。 大类分区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收到用户对期刊分类的反馈意见。根据用户的反馈,我们对全部期刊分类进行了检查,对于一些类别进行如下规定: 1 、对于心理学期刊和体育类期刊作如下规定: 与医学有关的心理学期刊和体育类期刊划入医学。 非医学类心理学期刊划入管理科学 非医学类体育期刊划入社会科学 2 、对晶体学期刊作如下规定: 11 种晶体学期刊在物理学和化学两个类中重复计算 , 此 11 种期刊是大类学科划分中被复分的 11 本期刊。 3 、古生物学期刊划入地学 4 、食品科技期刊划入工程技术 5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和遗传工程期刊划入工程技术 6 、水科学技术期刊划入环境科学 3.4 期刊分区方法 中科院分区表选择学术影响力作为划分方式,把每个学科的所有期刊按照学术影响力( 3 年平均 IF )由高到底降序排列,依次划分为 4 个区,使得每个分区期刊影响力总和相同。由于学科内期刊的 3 年 IF 的偏态分布,这使得 1 区期刊数量极少。为了保证期刊 1 区期刊数量, 1 区期刊取整个学科数量总数的 5% ,即 3 年平均 IF 最高的 5% 的期刊为 1 区期刊。 2 — 4 区期刊使用 3 年平均 IF 总和相同的方式划分。 具体方法如下: 1 、把每一个学科的期刊集合(数量为 n 本)按照 3 年平均 IF 降序排列,以下各步计算,均基于此顺序。 2 、前 5% 期刊(该学科期刊总数量的 5% ,即 5%*n )为 1 区期刊 3 、剩下的 95% 期刊中,计算它们的 3 年平均 IF 的总和( S ),然后求总和的 1/3 ( S/3 ),剩下 3 个区的每区的期刊影响力累积和各为 S/3 4 、上一步的期刊集合(也即除 1 区期刊外的期刊集合)中,从第 1 本期刊往后计数,如果它们的 3 年平均 IF 的总和( S 2 )等于上个步骤计算出的总和 S/3 ,那么这些期刊就是 2 区期刊;相同的方式可以划分出 3 区期刊,剩下所有期刊为 4 区期刊( S 2 =S 3 =S 4 =S/3 )。 5 、最终划分出来的 1 、 2 、 3 、 4 个区期刊数量分布如图 3-1 。 图 3-1 某学科期刊分区数量分布示意图 3.5 Top 期刊遴选 为了在分区方法的基础上遴选出更多优秀的期刊,我们在大类分区中设置 Top 期刊 。 Top 期刊遴选方法如下:将1区期刊划入Top范围内;2区中2年总被引频次指标位于前10%的期刊也归入Top期刊集合。2015年,Top期刊的界定原则有所变化,在上述定量测度规则的基础上新增同行评议的考量因素。对于少数期刊,尽管不在上述定量方法划分出来的Top期刊的范围中,但经过科学共同体评议,被认为是高学术影响力期刊,直接被采纳加入Top期刊。 4 期刊范围说明 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的期刊范围总体遵从于JCR的SCI期刊范围。有些被SC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不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中,是因为这些期刊达不到JCR的收录要求,或者是被JCR特殊处理,或者是被分区表合并处理。详细来说,大致归纳5种原因。 ( 1 )新刊 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需要时间窗积累,SCI新收录的期刊,受算法局限不能计算影响因子,因此不能被JCR收录。而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的期刊来源于JCR的期刊集合,不在JCR中的新刊便不在中科院的分区表中。 ( 2 )期刊合并 少数期刊分成多个部分出版发行,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和ISSN。JCR在处理时,将它们合并在一起,作为一本期刊计算相关评价指标和分区。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采用JCR相同的处理方式。要查询合并前的刊名的影响因子和分区,需要使用合并的刊名或者ISSN查询,否则在JCR和中科院期刊分区表中都无法查询到该刊数据。 表 5-1 2014 年共有 3 组合并的期刊 合并前 合并后 刊名 ISSN 刊名 ISS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 2169-897X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0148-0227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BIOGEOSCIENCES 2169-8593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EARTH SURFACE 2169-9003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2169-9275 TIERAERZTLICHE PRAXIS AUSGABE GROSSTIERE NUTZTIERE 1434-1220 TIERARZTLICHE PRAXIS 0303-6286 TIERAERZTLICHE PRAXIS AUSGABE KLEINTIERE HEIMTIERE 1434-1239 TISSUE ENGINEERING PART B-REVIEWS 1937-3376 TISSUE ENGINEERING 2152-4947 TISSUE ENGINEERING PART C-METHODS 1937-3384 TISSUE ENGINEERING PART A 1937-3341 ( 3 )刊名变更 对于变更刊名的期刊,JCR会保留两个刊名,会计算两个影响因子。中科院期刊分区表会将变更前期刊数据合并到变更后的期刊,且重新计算影响因子,只保留变更后刊名和ISSN。若用户以期刊更名前的信息来查询,便在分区表中查询不到。建议用户依据分区表在线平台发布的“期刊更名信息”,使用更名后的期刊名进行查询。 ( 4 )镇压期刊 每年都会有一批期刊因为自引率过高或者两本(或多本期刊)相互之间引用作弊被镇压(Suppression)。被镇压的期刊在JCR中没有影响因子,中科院期刊分区表中也不收录这些期刊。我们建议把被镇压的期刊默认算作4区期刊,因为他们的文章还是Web of science的SCI数据库收录。 ( 5 )剔除期刊 因为质量达不到Web of Science的收录标准,一部分期刊会被剔除出Web of Science的收录范围。这些被剔除的期刊,可能在JCR中查询不到,同样在分区表中也可能没有分区数据。 5 与汤森路透 JCR 的期刊分区 比较 期刊评价领域的分区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认可。国内主流期刊分区评价体系主要是中科院期刊分区表和汤森路透JCR的Journal Ranking。很多用户在使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的过程中,对于两者之间的异同有很多疑惑。为了让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期刊分区评价体系,下文从多个角度比较分析两者的异同。 ( 1 )常用说法 中科院期刊分区表常用1-4区,且分区前常用大类或者小类,常用说法为某本期刊在大类某学科为某区。如期刊 REVIEWS OF GEOPHYSICS 的2014年分区情况:大类地学1区;小类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GEOCHEMISTRY GEOPHYSICS)1区。 而JCR的Journal Ranking常用Q1-Q4,Q表示Quartile in Category,即4个等级中所处的位置,常用说法为某本期刊位于某学科的Q几。期刊Nature的2014的JCR等级情况: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为Q1。 ( 2 )学科体系 中科院期刊分区表学科划分为大类和小类,大类为课题组根据国内科研领域的特点设计形成的13个大类分类体系,小类借用汤森路透的JCR-学科分类体系。因此,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的小类分类体系与JCR的JournalRanking的分类体系相同。 ( 3 )数据处理方式 中科院分区表基于JCR的数据,但对于JCR中期刊刊名更名/合并的情况进行数据规范处理。对于变更刊名的期刊,JCR会保留两个刊名,会计算两个影响因子。中科院分区表会将变更前期刊数据合并到变更后的期刊,且重新计算影响因子,只保留变更后刊名和ISSN,详见上文2.2数据处理说明。 ( 4 )分区方法 分区方法是中科院分区表和JCR的Journal Ranking最核心的不同。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中,主要参考3年平均IF作为学术影响力,最终每个分区的期刊累积学术影响力是相同的,各区的期刊数量由高到底呈金字塔式分布;在JCR的Journal Ranking中,主要参考当年IF,最终每个分区的期刊数量是均分的。 ( 5 )获取方式 中科院分区表有独立的数据在线平台( www.fenqubiao.com ),单位用户可以订购,同时开通微信公众号(fenqubiao),为个人用户提供有限的查询服务。JCR是汤森路透集团旗下ISI Web of Knowledge的期刊平台,为用户提供期刊影响因子查询,新版系统已并入InCites。 庞景安 . 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 . 科技文献出版社 .1999 2013 年施引文献的引用该期刊时并未考虑期刊已更名,写成原刊名,造成 0 篇文献收获 2 被引频次。
个人分类: 期刊评价|94755 次阅读|152 个评论
期刊分区七问
热度 58 yuncai 2014-6-18 22:26
【在其位谋其政 ,以前写论文,现在数论文。下面是自己学习了期刊分区的一些资料后,写的一个学习心得。也是完成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一个作业。】 一问:为什么要搞个期刊分区? 答:个人认为期刊分区的主要功能是 就 给人事、科研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初步评判工具,使外行能够简便地 比较和评判不同学科(或不同学院)的学术论文产出情况。 因此,期刊分区主要是给管理者进行宏观统计的。 二问:期刊分区能准确反映学术文章的价值吗? 答:期刊分区只是对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按照其影响因子进行一个层次划分,不能说明你发表的文章的真正价值。 实际上,不光刊物分区不能代表你所发文章的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与你在上面发的文章也没多大关联,因为多数刊物的影响因子都是被少数高引用文章拉起来的。 三问:现在主要的期刊分区有几种? 答:有两种。 A、JCR (又称 汤森路透)分区法 汤森路透 ( Thomson Reuters )每年出版一本《期刊引用报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简称JCR)。JCR对8600多种SCI期刊的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等指数加以统计。 JCR 将收录期刊分为176个不同学科类别。每个学科分类按照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平均分为Q1、Q2、Q3和Q4四个区: 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前25%(含25%)期刊划分为Q1区、前25-50% (含50%)为Q2区、前50-75% (含75% )为Q3区、后75%为Q4区。 B、 中国科学院分区法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世界科学前沿分析中心(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根据 汤森路透 每年的JCR数据,创新划分了一个分区区间,形成了中科院的分区标准。 中科院分区与汤森路透分区的主要区别有三点: (1) 中科院分区中,将JCR的176个学科整合成14个大类学科( 医学、地学、工程技术、地学天文、管理科学、化学、环境科学、农林科学、生物、数学、物理、社会、综合等, 地学与地学天文的区别是? ) (2) 2013 年起,中科院分区采用期刊的三年影响因子平均来分区。 (3) 按照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分为四个区: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前5%期刊划分为1区;期刊影响因子位于学科中总刊数的前5-20%为2区;期刊影响因子位于学科中总刊数的前20-50%为3区;期刊影响因子位于学科中总刊数的后50%为4区。 四问:我校为什么采用中科院的分区标准? 答:主要原因如下: JCR 分区有多达176个学科,而中科院分区中只有14个学科,更便于统计比较。 JCR 分区是按影响因子平均划分四等分,这样一区的刊物占到总刊物的25%,感觉有点注水;而中科院分区采用三年平均因子,前5%才是一区,更加严格,或者说含金量更高。这也是国内机构多采用中科院的分区的原因之一。 国内多数高校采用的是中科院的分区标准,便于与其他高校进行数据比对。 如果按分区进行论文奖励,采用中科院的分区会更省钱。 五问:不同的学科在分区表上有无差别? 答:不同学科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差别更大,如果把影响因子作为评判标准则会造成学科之间的不公平,如在2013年的中科院分区中,数学学科中,一本期刊的影响因子如果大于1.919就属于一区,而化学学科的一区刊物要大于7.92。 表1. 2013年中科院SCI期刊分区表 学科 1 区期刊的 3 年平均 IF 阈值 2 区期刊的 3 年平均IF阈值 3 区期刊的 3 年平均IF阈值 医学 6.385 3.466 2.118 地学 3.760 2.367 2.080 工程技术 3.671 1.904 1.105 地学天文 13.167 5.676 2.618 管理科学 2.698 1.487 0.912 化学 7.920 4.067 2.255 环境科学 5.104 2.886 1.771 农林科学 2.481 1.637 1.006 生物 8.736 3.906 2.302 数学 1.919 0.997 0.641 物理 6.711 2.490 1.453 备注 期刊3年的平均IF排名位于其所在学科排名的前5% 期刊3年的平均IF排名在所有学科期刊的5%至20% 期刊3年的平均IF排名位于所有学科期刊的前50% 不同学科的SCI期刊数量也不相同,见表2. 表2.各学科在不同分区的期刊数(以2012年中科院分区数据统计) 1 区期刊数 2 区期刊数 3 区期刊数 4 区期刊数 总计 地学天文 3 5 11 35 54 综合性期刊 3 4 10 45 62 生物类 53 126 230 649 1058 化学类 17 41 70 218 346 医学类 151 420 698 1756 3025 物理 17 43 80 197 337 环境科学 16 43 73 178 310 社会科学 2 4 8 24 38 地学 18 55 87 201 361 工程技术类 85 225 377 1022 1709 管理科学 4 14 21 44 83 农林科学类 22 60 96 268 446 数学 24 78 131 241 474 各学科在不同分区的期刊数量。因此会有一些学科说:SCI文章难发。但绝不等于该学科就没有一区刊物。如:工程技术类的一区期刊高达85个,不是没有一区期刊。当然“工程技术类”这个学科划分有点大,应该再细分一些出来。 因此,你发不了SCI二区以上刊物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你的研究方向偏重应用(这是我们更鼓励的,对你的要求不应该是SCI文章,而应该是经费了); 你还不是高手,甚至你都不认识高手; 你还没有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研究,只是以科研工作者之名,在应付毕业、上岗和职称等等。 六问:为什么有的期刊没有分区? 答:以下两种情况下,期刊可能暂时不被分区: 新收录期刊:还无法计算该刊物的影响因子,也就无法决定其分区的位置。一般要2-3年后才有分区记录; 自引率居高不下的期刊:由于某些期刊自引率过高等问题被暂停公布影响因子而无法分区。此类期刊会比较危险,如果短期内不能有所改进,有可能会被剔除出数据库收录范围。 七问:为什么很多人对期刊分区有很大的意见? 答: 都是奖励惹的祸。 在许多单位,期刊分区的主要作用是确定所发表学术论文的奖励总额。 如果你承认一本期刊的影响因子代表不了你文章的水平,你为什么还对期刊分区耿耿于怀呢? 如果你有ESI高被引论文,还在乎被分在几区吗? 如果取消按分区的科研奖励办法,大家对期刊分区的口诛笔伐就会少很多。 有人说:实行论文奖励本身就是发生在中国的怪事,应该取消——这也是一家之言,但他忘记了:论文奖励实际上还起着吸引人才、激励职工的作用。 期刊影响因子计算:该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JCR通常在每年6月下旬发布。
个人分类: 科技处|75822 次阅读|84 个评论
[转载]JCR期刊分区及其检索方法
sunday80 2014-5-16 16:30
不少机构依据JCR期刊分区制定科研激励政策,相关科研工作者及科研管理机构密切关注JCR期刊分区及其检索方法。本文作一粗略介绍。 关于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证报告)期刊分区影响较为广泛的有两种:一是Thomson Reuters公司自身制定的分区,一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制定的分区(简称中科院分区)。它们均基于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基础之上。 二者有何区别?Thomson Reuters公司本身做了分区,按Thomson Reuters的学科分类,分四区,四等分。经咨询Thomson Reuters工作人员,Thomson Reuters的分区是按照学科进行的,就是把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SCI期刊影响因子一般是在每年的6月下旬发布前一年的JCR,比如2013年的六月发布的是JCR 2012。中科院做的分区,更为细致。 2013年SCI期刊分区杂志排名,阈值均是指期刊三年的平均IF作为计算依据。划分为医学、地学、工程技术、地学天文、管理科学、化学、环境科学、农林科学、生物、数学、物理、医学等学科门类。 据友人的观察,中科院分区的方法: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二区刊:前6% ~ 20%,三区刊:前21% ~ 50%,四区刊:后51%~100%。本人进行进一步观察,各学科一区的情况基本正确,其它区域不尽然。比如有的学科,四区刊占到70%以上。综上,假如影响因子在某学科领域中排名为TOP 5%之内,中科院分区第1区的可能性很大。实际情况,应以检索结果为准,因为两家的学科分类,标准不一。据悉,期刊分区表(中科院版)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世界科学前沿分析中心的科学研究成果,主要为了实现期刊影响因子是为了实现不同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间大致水平的比较,所以期刊影响因子本身存在的问题分区表无法避免。期刊评价主要为科研活动的交流,不是因为科研评价而存在和发展的,期刊分区表也是期刊评价指标,只是为这些活动做一个数据上的支撑。 如何检索?前者是通过检索Thomson Reuters公司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数据库(需要具备使用权。比如某高校图书馆在WEB OF KNOWLEDGE的“其它资源”的“分析工具”中。)。点击进入后,选择JCR的版本,2011年、2012年两种,默认的为2012年版本,即为2013年发布的版本(2011版为2012年发布的)。找特定期刊可以选“Search for a specific Journal”,按提示输入检索信息(建议首选ISSN,即期刊的国际标准刊号)。点击刊名(刊名缩写)链接,显示期刊信息,留意“Journal Rank in Categories”,点击“JOURNAL RANKING”图标,出现一个表格(该表格显示类名、该类期刊种数、该类中的影响因子排名、所在分区),“Quartile in Category”中显示所在区,比如Q1,表示一区。后者的检索,权威检索平台为JCR期刊分区数据在线平台( http://www.fenqubiao.com/?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也需要具备使用权。(注:网络上有许多版本,但要注意辨别真伪,比如2013年JCR期刊分区的正式发布时间为2013年10月,早于这个时间的不可信。) 笔者以为,两种分法,各有所长。 引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750603.html
个人分类: 图书馆学资料|2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