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北师大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北师大

相关日志

一天两上北师大
热度 4 黄安年 2011-6-29 09:44
一天两上北师大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6 月 29 日发布 自 2002 年以来我住在天通苑 , 在比较顺利情况下 , 到达北师大也得 75 分钟时间的路程 , 一次往返就得 150 分钟 , 遇到塞车、等车 , 就得 200 分钟以上。一般两周一次去学校集中办些紧要的事 , 如取药、开会。如果学校医院开恩允许可以在天通苑就近医院看病取药 , 那么我也许只要一个月来一次学校就行了 , 这也省却了许多应酬和上门找我的事,同时也减轻交通压力。 昨天,我不得已两上北师大 , 原因是上午 9 : 00-11 : 00 ,退休支部开会谈建党 90 周年,晚上 6 : 30-20 : 30 要在小西天北影电影院看《建党伟业》,这是一次学校组织观看接受教育的活动。时间是自己选的 , 我只有这一天是合适的,上午的一些事办不完 , 只能下午再来一回,好在时间有空余。 我 6 : 50 分离开家 ,8 : 10 分抵达学校,到校医院取药,同时将两周前在北苑航空中心医院看牙的公费医疗费来学校医院财务报销。如果我在学校医院就诊,我是无需先付费再报销的 , 但是指望在学院看牙根本不可能 , 因为无法排上队。经过半年多的抗争,终于获得“特批”,同意我在 102 本上增加一个航空医院的公费医疗合同单位(算是离天通苑最近的公费医疗三级医院),我得在航空医院先付费,然后到学校医院报销垫付的钱。以前我从来没有在这里办过这样的手续。谁知这里办公时间规定离退休人员在每星期二下午 2 : 30-4 : 30 间 , 我来报销是星期二上午,办不了 , 怎么办?下月再来行不行?回答说必须当月报销,除非假期时间推迟,这样我下午必须再来一次了。本来我是可以在我师大的家中休息的 , 但是打扰已经借住的朋友并不方便 , 干脆回天通苑家中休息。 9 : 00-11 : 00 支部会开得很热烈,畅所欲言,毕竟这里 50 年党龄以上老党员足以组成一个加强班 , 不少同志的党龄超过现在的中央常委,已经离退休说话能够放开 , 会上危机感重于歌德调。在会上我获悉,每人可以报销 100 元的书本费,但必须持有效的发票和小票在本周内来报,这也是我必须下午再来一次北师大的原因。问题倒不在于 100 元 , 而是合法权益。 12 : 30 分 , 我回到了天通苑家中, 13 ; 30 杜春耕先生告诉我孙伟科研究员(中国红学会秘书长)也搭乘 G35 次 7 月 1 日 11 : 05 离开北京 ,17 : 24 分抵达杭州 , 去参加定于 7 月 2 日举行的杭州与红楼梦的学术研讨会,吕启祥则 25 日去庐山参加北京曹学会举行的一个评刊会 , 会后转赴杭州与会 ,29 日抵达。正好我们的大孙子回美国来北京度假, 30 日抵京,我和他也买好乘坐 G35 去杭州 , 让他体验三个第一:世界第一快 ; 七一首次开通京杭高铁 ; 在西湖获世界遗产后第一次来航。这次和孙伟科正好同行。 稍事休息后 ,14 : 20 我离开天通苑, 15 : 35 到了北师大 , 办好了医疗报销手续 , 时间倒是用不了两三分钟 , 只是这星期二下午时间需要专程安排。 接着我到学校到资产管理处 311A 室询问办理住房公积金联名卡事宜,月内我收资产管理处到电子邮件说: “ 住房公积金联名卡的教职工公积金对账单今后将由北京住房公积金中心统一寄发,单位不再打印发放(尚未办理公积金联名卡的教职工,请尽快提交一份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印同一张 A4 纸上,到资产管理处 311A 室申请办理)。看后我一头雾水 , 不得已复印了身份证备用 , 来资产管理处问个究竟,我问 : 退休人员还要办吗?工作告诉我 : 退休人员就不用了。我说通知上怎么没有写清楚,她看后说 : 噢,抱歉、抱歉,让您跑了一趟。好在我不是专程而来。 接着,我去学院办理 100 元书本费申报手续 , 经办的刘淑英老师告诉我 , 当当网购书凭证也是可以报的 , 但是同时有小票和发票,只有一种不行 , 说现在控制很严。我有当当网小票 , 平时没有要发票,所以报不了。不得已,我到学校附近一家书店购买了《世界文明史》上下卷 ( 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定价 56.3+62 元 , 打折为 95 多元 ) 。这样的书 , 如果我有科研经费早就买了 , 而现在靠退休金是很难买的。这时已经 17 : 00 分。 随后我来到马家骏老师家 , 送 11 日那天庆贺韩文娟先生八十寿辰的光盘 , 这是我将照片及录像合成的 VCD 盘 , 同时我们还聊老年保健话题。 5 : 25 分离开他家准备去伍铁平先生家看望,他最近身体一直欠佳。路上长期伺候百岁老人何兹全先生 ( 今年一月去世 ) 的老岳和我聊了许多有关何先生后事处理的鲜为人知的信息 , 她是虔诚的极富爱心的基督徒,如果不是她的精心照料,何先生恐怕也不至于延续百年生存。我感受到她的爱心和充满委屈之情。 5 : 45 来到伍铁平先生家敲门无人应对,于是到了王宁先生家 , 在她那里才知悉伍铁平先生最近小中风 , 他们夫妇已经到昌平一家老年疗养院短暂疗养去了。 6 : 15 分 , 我起身告别,因为《建党伟业》电影 18 : 30 开始 , 走到那里需要 15 分钟时间。 18 : 30 当坐在我的电影院座位上时 , 上演开始了 ,20 : 30 结束。我改乘地铁返回天通苑,到家 21 : 30 分。这时,我才准备简单的晚餐,一天北师大之行告结束。
373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高校近亲繁殖的结果:北师大的案例
热度 3 xuecw 2011-6-27 07:43
正在感叹这几年一些省属高校本校留校生掌控各主要行政岗位兼学术岗位,导致外来的博士生发展机会减少。 然而连北师大这样的重点大学也存在近亲繁殖干扰学术的问题,出身于此的袁部长该着手解决此问题了。 以下转自新语丝: 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粗暴干预博导评审   作者:马列人   2011年6月3日,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增补研究生导师事项,当时几位教授对于年仅42岁的北师大学生处长梁家峰申报“博士生导师”的条件提出了异议:第一,虽然梁的职称是“研究员”,但这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列”的“研究员”,根本就不是一个学术职称;第二,梁的科研成果太差,不仅远未达到一个教授的水平,即使与同时申报“硕士生导师”的二位副教授相比也差许多。为此,委员们在表决时对梁投了“弃权”票。   尽管这一结果已给梁留足了面子,但却招致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炳林(也是北师大党委副书记)的勃然大怒。正在外地率众游山玩水的王炳林得知消息后,立即用电话对学位分委员会的各位委员逐一训斥:“你们知道梁家风的背景吗? 人家是袁贵仁(现任教育部长)的学生,你们也敢惹?” 并恶狠狠地要求各位委员重新表明态度:要么同意,要么反对,不得弃权。在王炳林的威胁下,可怜的委员们只好表示“不再反对(=赞成)”。接着,王指令学院党委书记(他的亲学生)将对梁的投票表决结果修改为:“全票同意”。   这是一起肆意利用行政权力干预学术民主的严重事件!令人无法相信的是,它竟然发生在正挥霍巨款建设“世界一流”的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炳林的卑劣行径,不仅是对北师大教授们的污辱,也是对全中国“大学人”污辱!任何一位有良知的学人都不能容忍!因此,我们希望方先生和新语丝能尽快将这一典型事件曝光!同时,我们也将通过其他渠道向国家有关部门和高层领导反映! (XYS20110626) http://xys.cnhub.net/xindao/read.php?id=41498 相 关链接: 地方高校:行政化背景下的本土势力
个人分类: 高教评论|309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2011年复杂系统暑期学校招生
热度 3 yhu 2011-5-7 14:06
飞鸟如何聚集成群?蚂蚁如何形成王国?为什么冷战结束,世界反而硝烟四起?你曾经对这些问题感到好奇吗?你曾经不知道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吗?那么就来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复杂系统暑期学校吧。你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可以了解到复杂系统研究的最新成果,还可以在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的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小型科研题目,体验到复杂系统研究的乐趣。   本次暑期学校的培训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系统科学系拥有目前全国唯一的系统理论重点学科,在国内系统科学学科建设中一直名列前茅,研究领域包括复杂系统基本理论、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生命与生态复杂系统、多主体系统与演化算法等。热烈欢迎有志于系统科学深造研究的青年学子们报名参加。 计划招收 50 名正式学生,并欢迎有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旁听。    时间: 2011 年 7 月18 日~22 日, 7 月17 日为报道时间    地点: 北京师范大学    学员条件:   1 、全国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本科三年级在校生(即 2012 年应届毕业生,物理、数学相关专业优先考虑);   2 、学习成绩优异,能够获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资格,或者科研能力出色(如有高质量学术论文发表、有科研项目经历),有意保送、报考我系的学生;   3 、对复杂系统科学充满兴趣,并有志于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    报名方法: 将以下材料发送给我们:   1 、申请表(个人基本情况);   2 、个人简历;   3 、已有成绩单(需加盖学校公章,提交扫描件);   4 、1 封推荐信(提交扫描件);   5 、申请人还可提交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成果(如无此项材料可以不提交)。   请于 2011 年6 月12 日前将上述文件打包发送至: sysbnu@gmail.com 。   我们将从优挑选 50 个人,并于 6 月26 日前予以回复。    关于费用:   1 、暑期学校的课程全部免费   2 、为正式学员提供免费食宿   3 、为部分学员提供往返路费支持,请有意者向我们提出申请   课程内容包括:   1 、专题讲座:复杂系统、多主体演化、复杂网络、经济复杂系统、生物复杂系统、建模软件工具介绍。   2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员分组进行小型项目的研究。   更多详情请参看暑期学校网站: http://ccr.bnu.edu.cn/summerschool   解释权归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系统科学系所有。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56 次阅读|3 个评论
“孔迷”谈孔子学说的不足
热度 8 王铮 2011-4-26 11:58
对孔夫子的东西,我知之不多。过去也就是知道他搞教育“有教无类”等,知道他是个学者。批林批孔,我带着学生画漫画批判孔子,我们生产队长说:“小王,没有孔夫子叫读书,我们送小孩来干什么?不如在家挣工分。狗日的台上跳的那几个山猴子,吃饱了没有事,还不想让我们贫下中农子女识字。”我的热情消退了。 最近有人说我是“孔迷”,我感到有些惭愧,还真不怎么知道孔子,不像可真先生,考证起来,知识滚滚而来。惭愧之余,也找本孔子的《论语》读一读,一读,还真“孔迷”了,有些感悟,与北师大于丹的认识有所不同,更感到江青主义者“批林批孔”,根本就不知孔子的问题在哪里。不觉技痒,写了出来。 我读孔子,感到孔子的学说,不包括孟子,主要是伦理学而不是政治学。孔子讲人伦,孔子学说都是伦理,社会伦理,家庭伦理。他说“克己复礼为仁”,礼就是伦理,仁是人道。孔子把人道主义也伦理化。这种伦理第一的社会思想,有利于组织一个有序的国家,用荀子的话说“分明使群”。当然荀子想用法来分明,孔子用礼。“礼之用,和为贵”。目的是和,和的基础是有序。这样社会就变得安定,至少稳定了。在春秋时代,“春秋无义战”,普通老百姓当然害怕战争,孔子的学说因此有了人民性,所以“克己复礼为仁”。然而在孔子的时代,社会阶级正在重组,“克己”就意味着放弃阶级上升的可能性,他的“礼”的确是一种复辟,所以他的理论在当时得不到统治者认可,他只能自叹“惶惶如丧家之犬”。那时候犬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这话不过是有些自嘲。 在社会变革时期,孔子的学说不能被接受,但是变革完成后,社会需要伦理了,于是汉武帝选择“独尊儒术”来建立自己的社会秩序。事实证明,这种选择带来了汉帝国的强大。然而人们从孔子学说引出了“君为臣纲”的政治伦理,也就在秩序下带来了社会创新的窒息。没有“君为臣纲”,不知道中国有“几人称王,几人称霸”。“君为臣纲”保障了中国几千年的国家稳定,但是“君为臣纲”也导致了思想进步的停滞,制度的创新变得举步维艰。由此可见“君为臣纲”具有两面性,也因此,孔子学说为没落阶级也为新生阶级利用。作为一种伦理学说,很难给定政治倾向。特别要说的是,“君为臣纲”的伦理后来被“仁”的政治求约束。这种约束在孟子的思想加入后更加强烈。所以残暴政权,一般也是反孔的,当然他们不反“君为臣纲”,而是反“由仁义行”。典型的如朱元璋,废除了孟子的圣人地位。 孔子以伦理为核心的伦理体系的民粹化,就是他的“不患寡,患不均”。均财富成为他的思想核心。作为一种伦理它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可是儒学的这种价值选择,进一步窒息了社会创新的原动力。博友宋敦江指出,“财富均等”而不是“机会均等”是没有创新力的,孔子的学说因此在政治经济学上变得保守。机会均等需要法律保障,不要机会均等,就不要了法治,这就造成了中国社会经常性的“农民起义”,这就是毛泽东问的为什么中国农民起义很频繁。可是每次农民起义,追求“财富均等”而不是“机会均等”,或者说人权平等,所以中国社会没有因为阶级斗争而进步。没有制度创新的阶级斗争不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而是一种生产力的破坏力。 今天我们要对孔子思想古为今用,需要抛弃的是“君为臣纲”,而树立“民贵君轻”、“由仁义行”的概念,不仅如此,要建立“机会均等”的法治。 随便说一句,某人说他1978年投考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而不是人民大学的,谢韬教授是人大的,说明他没有报复谢韬教授的理由。其实谢韬教授当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他当然知道“人大”学生在文革的情况。一个人靠否认事实活着,实际上很可悲,再到处挥舞江青主义的大棒,就有一点可恶了。
个人分类: 我也说文化|312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如果40岁前挣到4000万还有必要见您吗?
热度 1 wangxh 2011-4-9 13:39
北师大教授 X X 在一条发于4月4日16时34分的微博中,他对研究生提出要求:40岁时达到4000万身家,否则“ 不要来见我 ”。 许多人真的很听话,马上开始讨论如何挣到这4000万。使出浑身解数来探究如何在40岁前挣到或挣不到的各种可能性。 俺可不愿意这样想问题。而是想: (1)如果我碰上这样的导师,首先觉得是自己的耻辱和运气霉到极点; (2)无论40岁之前能否挣到4000万,我有必要再见“导师”吗?我干吗要见“导师”呢? (3)如果我挣到4000万元,这样的导师估计会要求见俺的,哈哈哈! 其实很多学生在40岁前挣到了4000万元,只是人家的导师没有炒作自己而已! 【附网上一段分析】 不管这种赤裸的成功学教育是否符合“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也不论是否挑战了人类主流价值观,结合当前贫富分化严重,权力寻租盛行,阶层日益固化的现实,俺突然对董老师的学生产生了同情,决定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替他们寻觅几条40岁挣4000万的有效途径——假定他们都是需要勤劳致富的平民子弟。 1、男学生学周立波娶了富婆,女学生学大S嫁入豪门。 2、意外成为央企上市公司高管,不仅年薪不菲,还能带着董老师天天喝拉菲。 3、利用董老师的人脉,动用全体亲友的户口并借光他们的银子,买了北京多套商品房。 4、天天买彩票并意外中了头彩。 5、认了实权官员为干爹,为其打理生意,还不被纪委查处。 6、在澳门赌场赢得何鸿燊求您赶紧带着4000万离开。 7、代表中国首获诺奖,国家及社会奖励刚好4000万。 8、最后一种可能:每个学生40岁都挣到4000万,不过,那时馒头1万一个。 正常情况下,没有学生有脸再见董老师。
个人分类: 社会|3358 次阅读|1 个评论
阅读现代快报社评:“没有4000万别来见我”,这是励志还是拜金?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1-4-8 09:47
昨天,《现代快报》专门发表了由该报首席评论员西风先生撰写的评论:《“没有4000万别来见我”,这是励走还是拜金?》,下面,我们就和“首席”一道边看边议论。原文保留宋体字,我们的议论用揩体,重点部分以着色区别。我们顺便也对“首席”的写作悄悄地议论一下。报纸标题上方是这样一行字: 身为教授一口一个“发财”,而学生却高扬“社会责任”的旗帜。我们也不由得要质问一声:教书育人,这位教授要育的是什么样的人? 接着就是大写的宋体标题: “没有4000万别来见我”,这是励志还是拜金?   “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董藩,一个在中国房地产界赫赫有名的经济学者,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一个自诩被誉为“国策高参”的学术狂人 ,(评论员用“自诩”、“学术狂人”谈论董藩,还是让我吃惊不少,流露了主流媒体对个别学者的不屑,一个学者被骂到这样的份上,够掉价了。有尊严的学者可能都要去打名誉权官司。) 自然离大师的称谓不远。能成为他的学生,应该是年轻人的荣幸。因为经过大师的教诲,从象牙塔走出来的莘莘学子肯定不会碌碌无为。   但是自从董教授昨天在 微博 上说出那段著名的“身价论”后,他的所有学生都会倍感不安,唯恐身负一生的耻辱。   我们先来看看教授是怎么告诫他的学生的: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注:应为身家)( 这是报纸的编辑、记者和北京师范大学牛人在文字上较真,谦虚的人会认为这是一字之师,狂妄的人可能会觉得写个错别字算个屁事。更何况董未必认为自己错了,“身价”可能是董教授的学术术语,他可能还要争知识产权,注册发明专利呢。) 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40岁4000万,对大多数将要毕业的年轻人来说,几乎是个天文数字。尽管后来教授反复解释15年后4000万要缩水到1000万,但也并非每个走出北师大校门的孩子都可企及的。当然,不排除中间有这样的佼佼者。那么,剩下的弟子就要面临不堪的羞愧:别厚着脸皮去见导师;别恬不知耻说我是董藩的学生 。(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是保持稳定的,虽然通货膨胀是种客观存在,但政府正在努力让通胀率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15年,4000万缩水到实际的1000万,平均每五年,就挥发掉1000万,这那里还是什么经济学家,纯粹是胡扯!如果老百姓相信董教授的话,如果中国银行出现存款大量挤兑现象,董教授可要吃不了兜着走。同时,董在狡辩中,故意把时间拉长,说成18年工作。硕士研究生工作一般最早是25岁,若是博士研究生最早要到28岁才开始工作。明明到40岁只有12年到15年的工作期限,怎么又冒出个18年之说?同时,他还犯了个错误,明明钱是可以生钱,还需要有投资理财的概念啊。老百姓都知道的知识,怎么经济学家反倒不懂了。到底是懂不懂?还是“董”不懂!“北大北师大——多一师(事)不如少一师(事)”,幸亏董教授只在北师大,否则,影响更大的经济学家岂不相当于金融业来了个金融大地震!一个经济学家犯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继续狡辩。为什么他说的4000万15年甚至12年后只相当于1000万,这一个问题请董教授说个明白。并请他建立数学模型解释清楚。如果他说得正确,那我们国家通货膨胀已经非常可怕了。他敢说吗?他不敢!错了就错了,千万别狡辩。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恰恰应该是把话反过来说的:学生未来事业发展得好,肯定有国家政策因素,有个人奋斗因素,有社会机遇因素,有产业兴盛机遇因素,甚至有贵人相助的因素,不完全是老师的因素。同样,假若学生未来事业发展得不好,老师首先要检点自己是否有误人子弟之嫌,甚至主动召回学生,义务指导,教书育人。谁让我们曾经是你的老师呢——这才我们理想老师应有的态度、气量和胸怀。老师难道不需要宽容学生的失败?难道需要逼的学生为富不仁?逼得学生见利忘义?逼得学生投机取巧?休休!经济学家董教授。事实上,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赚钱的多寡,而是就业问题。怎么保证学生就业,好好安身立命,非常重要。还有研究生就业有个方向选择问题,行业问题。如果一个人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甚至大家挤破头皮也获得不到机会。就算进入了,收入是国家定的,如何让一个公务员挣到4000万?如何让一个老师挣到4000万?难道非得逼先生去抢银行?去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老师应该教育学生千万不要违法犯罪,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至于学生将来任何发展,需要量力而行。幸福靠什么?尽力而为就可以了,还要什么?董教授无论动机如何善良,事实上,不合理的要求一定会危害学生。不要把学生逼成疯子,不要教学生成为狂人。全面发展的人,不应该成为一部全力开动的赚钱机器。成为社会精英,需要自己奋斗,需要老师鼓励,需要社会关心、支持,但决不可自封,毕竟社会的大海是可以大浪淘沙的,最终的结果,取决于社会的选择与认可。取决于历史的认同与选择。这应该是老师需要明白的基本道理。我其实很关心这条微博会对董产生多少经济效益。估计无名无利的生意他不会干的。他绝对不会像我这样傻得只顾耽误自己。)   其实董教授不会不知道,仅凭房地产这个专业背景,在未来的国情环境下,单靠知识获得4000万身家并非易事。教授的苛刻有对学生“励志”而非“嘱托”的玩笑性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激励学生培养“有创意”和“善创业”的潜质,在知识经济、自主创业中既创造个人财富,又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价值,也属于传道授业的好意,我们本不该为教授的宏论惴惴不安,也不至于落得千夫所指。但是, 当我们从董藩的过往言行和当天对跟帖的回应中,读出一股“变味”的学术功利和扭曲的财富观,不能不为弥漫在“大师”周围的价值导向而警觉。我们以为,浮躁的、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和伪科学的方法论在学术界蔓延和扩散,正是董藩教授这样有名望的大师“势利教育”有关 ——( 事实上,房地产被社会强烈关注,它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行业的兴衰取决于国家政策。国家让你穷,你肯定富不了。房地产的朝阳期基本过去,它可能很快就会日薄西山。)   网友:大叔啊,我觉得哇,您学生过得幸福快乐就方可。董藩:大侄女啊,没有钱会幸福吗?   网友:还好不是我的父亲跟我这么说。董藩:你父亲其实很希望你发财。   网友:有些老师只是为了自己的目的,以此满足桃李满天下的私欲。有为学生人生生涯负责的吗?我最恨的就是这些老师。董藩:你恨的人成就了你,不要说你从小自学成才。   网友:非常不赞成。难道财富是评价成功的唯一标准么?董藩:很复杂,一两句说不清。但我们的教育总是耻于谈钱,但每个人都想发财。   网友:财富的多少不是用数字来表现,而是承担了多少社会责任!因自己的能力影响了多少人!董藩:你很理想,是好人……   不用再列举了。上述质疑,基本上来自学生网友。如果不进教授的微博,我们都以为谁把学生和导师的言论给颠倒了。真是让人匪夷所思:身为教授一口一个“发财”,而学生却高扬“社会责任”的旗帜。我们也不由得要质问一声:教书育人,这位教授要育的是什么样的人?( 从写作的角度,过多引用网民言论,显得累赘,不是太好。直接引上相关两句就足够了。这个部位的脂肪有点多,需要“美体美容”。写得太多也是网络时代的通病——肥胖症。)    大学是密集生产科技知识和集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是国之栋梁。可是我们从董教授的宏论中,看不到这样清醒的使命意识,看不到现代教育的价值标杆,有的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崇拜,财富至上。 创业和创富本来是大学的培养方向之一,但是到了董藩这里,身价倍增成了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没能成为富豪就是奇耻大辱。在这样的理论诱惑面前,年轻的学者们如何愿意忍受寂寞,潜心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唯有进入商界仕途,或者充当起资本的掮客,才有望不负导师栽培。 这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经济学的悲哀。   董藩说,“经济学教授是教别人致富的”。那我们来看看人家的经济学教授是怎么说的 。“我是一个传道者,传播经济学是我的责任。你们年轻的学者必须要忍受寂寞和孤独,潜心研究经济学,并且要抵挡各种诱惑, 切忌急功近利,要知道,研究经济学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才能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 这是英年早逝的法国经济学大师让-雅克·拉丰来中国讲学时的告诫。“我们始终以造福社会为己任,致力于推动具有创造性的教学科研活动,培养足以担负起国家和未来的新时代人才。”这是成就了四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日本名古屋大学校长的话。我们从中没有看见那个晃眼的“财”字。    培养学生热爱学问、忠诚学问并献身学问,这既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对国家的责任。 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把“造富能力”天天挂在嘴上,甚至将“被斥为开发商走狗”引为标签,这种轻学术重功利,媚上、媚钱和媚俗的教师文化,有可能使指引国家未来的学术人才培养日渐式微。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 (不就也和大家一样是个老师吗,牛什么牛!有本事,离开大学。教房地产的老师也是老师,同样需要教书育人,不能与商人联系密切就充满商人的不良习气,这个社会不能什么都是金钱,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都是马克思当年严厉批判过的。不能死灰复燃,不能借尸还魂。其实,许多商人生意做大了,要么做学问,要么搞慈善。不知道董教授教育信条到底是什么?就算房地产依然是赚钱的行当,别忘了马克思还有一句话:各个行业的资本家要追求社会的平均利润。换句话,房地产资本家未必比教育资本家赚钱更多。一个新东方就是明证。) 附一:相关链接 : 《人民日报》评论“财富成功论”:有了“四千万” ,丢了什么? 2011 年 04 月 08 日《 人民日报》    在财富膜拜后面,是对普通劳动者的轻慢,对平凡生命的蔑视   日前,北师大房地产专业的一位教授在微博中告诫学生:“当你 40 岁时,没有 4000 万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经过网络发酵,这位教授因此言论一夜成名。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时不时放出个把类似的刺耳或顺耳的话来,本不算稀奇。值得人们思考的是,这样的言论何以能如此触动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   以财富作为成功人生的标准,自然不是这位教授的发明。现在,媒体每年要排富豪榜,电视上的一些访谈节目、肥皂剧则直白地以拥有豪宅、名车与美女描摹“成功人士”……国人对财富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与此同时,中国的基尼系数也在逐渐攀升,让国人对有关“财富”的话题格外敏感。人们对这位大学教授用财富区分学生成功与失败大加批判,流露出的是对象牙塔精神净土竟也被财富“污染”的集体郁闷。   关于财富的崇拜,所掩饰的是对什么的轻慢?   且看一位年轻人在一次车辆碰擦事故后叫板对方的雷人之语:“一看你的车,就不如我爸!”此人事后承认,只是想唬住对方,令其误认为自己有背景。   从“车不如我爸”到“ 40 岁赚 4000 万才能认师”, 有着清晰而一贯的逻辑线索:在财富膜拜的后面,是对普通劳动者的轻慢,对平凡生命的蔑视,而平等与民主意识在他们的脑海中已无处容身。更令人悲哀的是,将这样的逻辑应用得如此纯熟且不由自主的,是年轻的学生或他们的老师。所谓“知识阶层”表现出来的这种轻慢,不容我们不生出警觉之心。   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深具社会责任感。从前的士大夫阶层自许“士不可以不弘毅”;“五四”之后,现代知识分子阶层更以救亡和启蒙为己任,推崇“德先生”与“赛先生”;而以饱学之身投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洪流中的一代共产党人,为了无产阶级的幸福,慨当以慷,不惜抛头洒血…… 人民当家作主、知识阶层与劳动阶层一律平等,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这样一些中国的志士仁人花了一个世纪才使之深入人心的现代观念,如今在有的年轻的知识分子中却有渐渐式微之嫌。    当膜拜与轻慢的对象发生了错位,仅仅指责是不够的,或许,我们应该反思平等教育、平等意识的严重缺位了。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08/c_121278827.htm 附二: 江苏名嘴孟非的评论: 这两天国内最热最热的新闻话题毫无疑问是4月4日北师大的董藩教授在微博中告诫学生“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此番言论一出,董教授彻底红了,红得让所有人暂时遗忘了前两天的新闻焦点人物药家鑫。网上和纸媒上关于董藩很他4000万的高论引发的评论实在太多,批评的很多,赞同的也不少,直到今天《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评论文章《有了“四千万”,丢了什么》。    《人民日报》评论说,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时不时放出个把类似的刺耳的话本不算稀奇,但人们对这位大学教授用财富区分学生成功与失败大加批判,流露出的是对象牙塔精神净土竟也被财富“污染”的集体郁闷。一位年轻人在一次车辆碰擦事故后叫板对方的雷人之语:“一看你的车,就不如我爸!”。从“车不如我爸”到“40岁赚4000万才能认师”,有着清晰而一贯的逻辑线索:在财富膜拜的后面,是对普通劳动者的轻慢,对平凡生命的蔑视,而平等与民主意识在他们的脑海中已无处容身。更令人悲哀的是,将这样的逻辑应用得如此纯熟且不由自主的。所谓“知识阶层”表现出来的这种轻慢不容我们不生出警觉之心。 在我看到的评论文章里思想深刻、言语犀利的很多,我的评论从深度上恐怕没有能力超越《人民日报》和其他文章了,但是我还想对这件事情说点什么,比如在我的感受里董教授的话为什么让人们如此反感,除了道德角度,似乎还有点什么。深刻的东西别人都说完了,我就补充点浅层次的东西吧。我觉得是董教授那种言语的态度 。“没有4000万就别来见我,就别跟人说是董藩的学生”,对这句话所有的文章都在集中批判那个“4000万”,其实我同样反感的是那个“别来见我”。听一听什么口气吧。那个董教授的自我感觉是不是也太好了一点吧?是不是也太自恋了吧?在他的自我评估体系里,学生日后来见他,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做董教授的学生”是多么荣耀和骄傲的事情啊?我们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我以为,学生毕业后是否回去见不见老师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感情因素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并不取决于学生是否出人头地,老师是否名震江湖。 董教授的“别来见我”,完全不像一个大学教授的语言,更像是我们在电影电视剧里面看到的黑帮老大和江湖人士。今天我们的社会和过去相比已经宽容了很多,即便说点狂悖之语,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恐怕也要讲点斯文吧,这就像文人打笔墨官司的水平也不该混同于泼妇骂街。董教授对他的那一番话自己解释说,是为了激励学生。我愿意相信,但遗憾的是这种激励的语气也实在不像一个教授,而更像是声名狼藉的传销公司的上线们的语气。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3499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彻底闭嘴委屈死下属?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1-4-8 00:40
  前几年,出身于北师大的王晓东先生当选了美国科学院的院士。   虽然美国科学家里出来的院士并非如中国这样都弄个副部级待遇呀啥的,可是,学术地位总还是应该为全球科学家认可的。   当然,当了美科院院士不见得能当中科院院士,比如,中科院上海某所的一位研究员,老是被几位院士先生推荐而申请中科院院士却多次落选,结果却成了美科院院士,然后再携这一优势地位出击,然后又落选了。   舆论一片哗然!从这个事情上看,中科院的院士比美科院好像高似的。实际情况如何,大家都知道,我也不必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   王晓东先生好像是全职回国,也没做爱国报告,一回国就做爱国报告是如今的傻子才会干的事情,还以为现在的中国依然是报纸一说匍匐者遍地的五十年代啊?不过,说实在的,在报纸上出风头是真幼稚的一种表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一起进行多轮轰炸式出击都没用。   不过,在科学界(如果有这么一个界的话)内部,王晓东先生的事情却很轰动,眼看着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任何一个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特区就被建立起来了,那就是位于北京的这个简称为NIBS的研究机构。   好像,这个NIBS给大家的印象是,不差钱,不差人。想要钱,要多少国家给多少,而国家的代表则是那些能够批出科研经费的机构。   一个美科院院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容易吗!所以,一定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可是,最近出来的一个说法咋让人觉得连中国这个最不差钱的机构也为筹款而费尽心机呢?   传言说:NIBS没有经过正常途径,直接聘请魏丽萍为国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而魏本人则是NIBS头领王晓东院士希望能够投钱来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人张帆的夫人。   传言真假不论。我有以下几个问题:   1,NIBS还真差钱。这么大力度的支持都不够花的,还得找钱去。   或者——   2,NIBS特别有出息,不想让国家老投钱,实在是不好意思,中国穷人太多,就自己踅摸渠道去。   3,NIBS要多条腿走路,今天的科技部给钱,明天换个科技部部长,不尿王院士这一壶怎么办?所以,还得指望自己。   4,NIBS虽然不差钱,但是,谁和钱有仇呀,每月工资大家普遍再多上几万元也无妨呀,所以,能拿钱的机会绝不放过。   不知道是哪个原因造成了那个结果。也不知道NIBS的正常途径有没有例外,怎么样的情况才可以例外?为什么王院士愿意对魏女士如此例外呢?莫非通过正常渠道魏确实没资格进NIBS?   咱就觉得魏丽萍资深研究员这次是冤死了,老公这么有钱,直接给她建个研究机构好了,玩完这套倒腾,还得给NIBS钱,但是自己老婆却要受天大委屈了。   看到王院士已经说不回应这个质疑,这下,估计NIBS应该叫“你Ni不B爽S”了。
个人分类: 事论|20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钱不是唯一的“战利品”
热度 7 qpzeng 2011-4-7 22:58
据《天府早报》4月6日报道,北师大教授 董藩 于4月4日发表微博:“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 ”!言下之意是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巨大争议。尽管有人把它理解为老师期望学生成才而采取的“激将法”,但它还是多少折射出社会上不断泛起和涌动的“金钱万能”思潮! 表面上看,董教授的说法似乎颠覆了“学而优则仕”的陈腐思想,但细细品味,它却深深地打上了“读书无用论”的烙印!因为不当官发不了财,而发财不必读书! 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容易将青年学子引入歧途!难道没有那4000万,学生就不能体面地回访母校?连师生缘都可以就此了断?这样的话由“恨铁不成钢”的父母说出来,似乎还可以理解,但把高等教育完全等同于功利教育的言论竟然出自北师大一位教授之口,实在是中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悲哀! 做教师就应该“为人师表,高风亮节”,培养教师的教师更应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以金钱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未免太狭隘了!道理非常简单,金钱只是个人成就的一种,而且很明显是 物质财富 ,而另一种更重要的个人成就是积累 精神财富 !一个只有物质财富而没有精神财富的人,只是一尊没有灵魂的“金躯壳”,跟庙里镀金的罗汉有啥区别?!古人云:“钱财如粪土”!照董教授的逻辑,你的终极理想只不过是要求学生成为造“粪土”的机器罢了! 中国人的 拜金主义 如今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董教授之类所言更是为这种畸形的人生观添加了一个更重的砝码!过去这种社会流行风潮还是潜移默化地腐蚀着大学生们的心灵,但如今 金钱挂帅 恐怕会“摇身一变”成为学生们追求的主流,扭曲的人生观及其翻版将有恃无恐地招摇过市!说实话,我极力反对学习与金钱挂钩,也不赞成学生把金钱看得那么重,更不苛求他毕业后一定要以赚钱为唯一的奋斗目标! 科学研究的成果的确可以创造经济价值,但也可以转变成社会价值。 做科研的人依靠科研成果发家致富本没有可以指责的,但把高校毕业生狭义地定义为“赚钱高手”,不是董教授吃没钱的亏太多了,就是自己的人生观太庸俗化了! 还 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董教授拿着高校的俸禄还能赚到4000万,那么他的学生专门搞科研开发却还赚不到这个数,当然无颜见这位富得流油的昔日老师了!请问, 全国如此众多的高校教师,有多少人赚足了这个数的零头?那4000万的巨款究竟羞辱了谁? 做科研,固然有赚钱的,如从事产品开发的,多拿横向经费,也有赔钱的,如从事基础研究的,多拿纵向经费。也有既拿横向也拿纵向但仍能赚钱的人,不过那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例如,一个做药物研究的,幸运的话,在有生之年能将药做到临床试验阶段,甚至成功拿到新药证书,转让后获得4000万应该是可能的。可是,更多做基础研究的人,包括文科学者,一辈子也许就只能靠国家发的那点微薄的薪水艰难度日了。尽管如此, 为社会创造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如金钱)和看不见摸不着的财富(如知识)都是学者们对社会的贡献! 当这句“出格”的话曝光后,董教授匆匆发表声明称,此言乃为学生“励志”而发!试问,如果你的学生40岁拿不到4000万,他一定要来见你吗?而且他一定要以曾经是你的学生而自豪吗?你因发此言而一夜爆红,不知学生是希望离你近点还是远点?再说, 你给他们那么大压力,结果还不是等于零?毫无励志效果! 希望我们的广大学生不要被个别教师的不当言论所迷惑! 做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做科研,就要甘愿清贫! 从事科研是致富的手段之一,但致富不是必然的结局!更多的情况是,学者通常不是有钱人!想赚大钱的人,最好还是不要做学者!你想好了吗?年轻的朋友!
个人分类: 生活杂感|2813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教授发微博要求学生40岁有4000万身家
JYH64J98Y99H 2011-4-6 22:12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6日 07:45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北 师大教授董藩这条微博引发巨大争议,双方激烈辩论   教授要求 学生40岁有4000万   在这条发于4月4日16时34分的微博中,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对研究生提出要求:40岁时达到4000万身家,否则“不要来见我”。   董藩称,“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网民热议 能用钱衡量学生吗?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巨大争议。多数网民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教师不应用金钱来衡量学生。部分网民则认为这是一种激励。   “一分之一百七”问董藩:“道德意识是你的工作内容之一吗?”“bricezhang”则认为,“这种激励导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   也有网民很认同董藩,“等待爱情的死人”评论说:“虽然残酷,确是真理。高学历是为何用?制造财富,为家人谋幸福。”而“chaney”更是反问大家:“激励人们创造财富有什么过错?”    微博激辩 地产名人表示理解   面对网民的大量意见,董藩昨日在微博上共发表了47条回复,进一步表达了观点。   面对“胡吹乱弹”写来的讽刺打油诗,董藩还用打油诗回复,称“本是励志一句话,何必暴跳伤心肝”。   任志强等地产界知名人士多表示理解。任志强认为董藩的话是老师的“一种希望”。   而北京大学的黄益平、中国传媒大学的初广志等教授则表示反对。黄益平说:“非常不赞成。难道财富是评价成功的唯一标准么?”曾任华东师大教授的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张恩迪则说:“当看到董先生这段微博,方知不同的导师有如此不同的价值观。”   从昨日中午起,董藩暂未更新微博。下午,记者通过微博联系董藩,截至发稿时未获回应。早报记者肖莹佩    微博交锋   董藩舌战网民:你父亲其实很希望你发财   @吴喜高:“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大学你还要上吗!   @董藩:不上大学更是失败。   @卜颖飞:还好不是我父亲这么说!   @董藩:你父亲其实很希望你发财。   @狡兔2032:人生如果只为钱,不需要读书。   @董藩:错了,财富榜上已经没有农民了。   @境随心变2053490893:能当上你的学生却达不到你的要求。你觉得是老师的耻辱还是学生的耻辱?   @董藩:都是耻辱。   @哈蕾微仙:大叔啊,我觉得您学生过得幸福快乐就可以了。   @董藩:大侄女啊,没有钱会幸福吗?   E线短评   师道本无价一标价就掉价   董教授此言很真实,也很刺眼。细品此话,“传道授业解惑”之师道有些变味了。   “4000万”之所以触动公众神经,是因为董教授以一名教师的身份,说出了一句市侩的豪语。在无数研究生愁于就业、无数毕业生苦于生计的今天,此言不犯众怒才怪。   追求财富是应该的,但只用财产来衡量人却要挨骂。学生钱挣得不够多,就被老师否定,这放在任何年代都是反面教材。不是穷人仇富,而是大家见不惯有人嫌贫。   启功先生为北师大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相信董教授知道。天安门广场上竖起的孔子青铜雕像,相信董教授也见过。道德的血液如果能从教师身上更多地流到学生身上,我们的明天就会更有希望。(张宇) 教授回应要求学生40岁时赚4千万称系励志说法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1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教授"警告"学生:40岁没4000万不要见我
心有余而力阙兮 2011-4-6 14:24
转帖:北师大教授"警告"学生:40岁没4000万不要见我 http://news.163.com/11/0406/08/70UN0GMA00011229.html 教授要求 学生40岁有4000万 在这条发于4月4日16时34分的微博中,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对研究生提出要求:40岁时达到4000万身家,否则“不要来见我”。 董藩称,“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 初看这个要求吓一跳,细看董老师是 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 ,房地产,这个要求不高啊。
个人分类: 社会|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教授如是说
热度 2 lysyxcs 2011-4-6 11:02
当你40岁时,没有4千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财富意味着奋斗意识和汗水,贫穷意味着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
1145 次阅读|4 个评论
议议董藩教授的标准“四十岁时没有4000万别来见我”
热度 31 pb00011127 2011-4-6 08:05
值此清明佳节,北师大董藩教授给自己的研究生下目标了:“四十岁时没有4000万别来见我”。 我毫不怀疑,董老师是一个好老师,否则不会写这样的博客——心里是有学生未来的;只是我恐怕当不好董老师的学生,否则若干年后,又到了清明佳节,想见老师一面也不好意思,只能遥寄相思。 董老师说如果学生挣不了那么多钱,双方都是耻辱,这再次说明了董老师的确是一位好老师。不过,钱是成功的必要标准吗,我想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 每个老师都想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在下虽然不才,也希望遇到顶尖的学生,我培养他/她,他/她也培养我,教学相长,不亦乐乎。要谈为师之道,要谈什么是培养“成功”研究生的标准,我是远远不够资格的。我只希望,和我一起学习、工作、生活过的研究生,会觉得那段时光很美好,就像汪峰《春天里》唱的那样——如果在40岁的时候,没有4000万,没有400万,甚至没有40万,那么,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常来,还有一段时光,可以回忆。 ------ 新闻原文转载 ------ 教授“警告”学生:40岁没4000万别来见我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4月4日,北师大教授董藩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巨大争议。   教授要求 学生40岁有4000万 在这条发于4月4日16时34分的微博中,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对研究生提出要求:40岁时达到4000万身家,否则“不要来见我”。 董藩称,“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网民热议 能用钱衡量学生吗?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巨大争议。多数网民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教师不应用金钱来衡量学生。部分网民则认为这是一种激励。  “一分之一百七”问董藩:“道德意识是你的工作内容之一吗?”“bricezhang”则认为,“这种激励导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 也有网民很认同董藩,“等待爱情的死人”评论说:“虽然残酷,确是真理。高学历是为何用?制造财富,为家人谋幸福。”而“chaney”更是反问大家:“激励人们创造财富有什么过错?”   微博激辩 地产名人表示理解 面对网民的大量意见,董藩昨日在微博上共发表了47条回复,进一步表达了观点。 面对“胡吹乱弹”写来的讽刺打油诗,董藩还用打油诗回复,称“本是励志一句话,何必暴跳伤心肝”。 任志强等地产界知名人士多表示理解。任志强认为董藩的话是老师的“一种希望”。 而北京大学的黄益平、中国传媒大学的初广志等教授则表示反对。黄益平说:“非常不赞成。难道财富是评价成功的唯一标准么?”曾任华东师大教授的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张恩迪则说:“当看到董先生这段微博,方知不同的导师有如此不同的价值观。” 从昨日中午起,董藩暂未更新微博。下午,记者通过微博联系董藩,截至发稿时未获回应。 早报记者肖莹佩   微博交锋   董藩舌战网民:你父亲其实很希望你发财 @吴喜高:“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大学你还要上吗! @董藩:不上大学更是失败。 @卜颖飞:还好不是我父亲这么说! @董藩:你父亲其实很希望你发财。 @狡兔2032:人生如果只为钱,不需要读书。 @董藩:错了,财富榜上已经没有农民了。 @境随心变2053490893:能当上你的学生却达不到你的要求。你觉得是老师的耻辱还是学生的耻辱? @董藩:都是耻辱。 @哈蕾微仙:大叔啊,我觉得您学生过得幸福快乐就可以了。 @董藩:大侄女啊,没有钱会幸福吗?   E线短评   师道本无价一标价就掉价 董教授此言很真实,也很刺眼。细品此话,“传道授业解惑”之师道有些变味了。 “4000万”之所以触动公众神经,是因为董教授以一名教师的身份,说出了一句市侩的豪语。在无数研究生愁于就业、无数毕业生苦于生计的今天,此言不犯众怒才怪。 追求财富是应该的,但只用财产来衡量人却要挨骂。学生钱挣得不够多,就被老师否定,这放在任何年代都是反面教材。不是穷人仇富,而是大家见不惯有人嫌贫。 启功先生为北师大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相信董教授知道。天安门广场上竖起的孔子青铜雕像,相信董教授也见过。道德的血液如果能从教师身上更多地流到学生身上,我们的明天就会更有希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746 次阅读|61 个评论
2011辛卯年清明时节忆北京师范大学已故师友
黄安年 2011-4-3 13:12
2011辛卯年清明时节忆北京师范大学已故师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4月3日发布 今年4月5日是清明节,为缅怀已故北京师范大学已故师友,特在网上祭奠。下面是笔者在博客上发布的相关博文和照片: 1,悼念陈遇春先生 *深切悼念优秀语文教学和研究专家陈遇春先生,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7月17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613) *转发吕启祥文:敬业·博雅·高贵——怀念陈遇春老师,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7月18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647) 2,悼念郭预衡先生 *读采访郭预衡先生报道有感,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1月23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3122) *教师节前看望郭预衡、聂石樵、邓魁英老师,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9月4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302) *沉痛悼念著名学者郭预衡先生 图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5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0248 *有感于“很多人对郭预衡先生并不熟悉”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7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078 *缘何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郭预衡先生既非“博导”也非“资深”教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8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174 *郭预衡先生的几幅照片 图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9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237 *弘扬郭预衡先生的严谨治学、潜心治学精神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9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342 *建议开辟思念郭预衡先生的网站专栏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1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352137 *郭预衡先生我们永远怀念您 图9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0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725 *转发: 陈鸿彝教授悼念郭预衡先生的挽联和在学术交流网的留言 黄安年转发陈鸿彝教授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3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779 *推荐学术交流网上悼念郭预衡先生文章和挽联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7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3918 *受权发布:启蒙发昧念师恩-------敬悼郭预衡先生 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9月23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6045 *怀念恩师二三事 黄安年推荐熊宪光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9月7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0277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简史》提要 图17 黄安年辑 郭预衡主编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0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770 *《中国历代散文选》提要 图32 黄安年辑 刘盼遂 郭预衡主编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0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787 *郭预衡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提要(一)图26 黄安年辑 郭预衡主编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1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057 *郭预衡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提要(二)图25 黄安年辑 郭预衡主编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1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063 *郭预衡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提要(三)图20 黄安年辑 郭预衡主编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1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073 *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提要 图30 黄安年辑 郭预衡著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2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362 *启蒙发昧念师恩------敬悼郭预衡先生 图9 受权发布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2月2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9787 3, 怀念何兹全先生 *巧遇98岁高龄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7月8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623) *教师节看望98岁何兹全老先生,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9月10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457) *再次看望98岁高龄的何兹全先生,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7月15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3693) *为即将99岁寿辰的何兹全先生照相,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8月26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1579) *贺何兹全先生九九白寿,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9月3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186) *再次看望百岁资深教授何兹全老人 图4,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月28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936 *忆世纪学术老人何兹全先生二三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7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3694 *何兹全先生部分生活照片选 (2008-2009) 图21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7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3745 *怀念何兹全老师 黄安年受权发布李沣文 图3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7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3894 *沉痛悼念世纪学术老人何兹全先生(1911-2011)(一)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2月18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3989 *在悼念灵堂向何兹全先生三鞠躬 图8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8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4152 *北师大老一代资深教授历史的结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8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4230 *旧文重发 : 再次看望百岁资深教授何兹全老人 图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9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4345 *深切悼念恩师何兹全先生(照片) 图6 黄安年受权转发李沣图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0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4750 *沉痛悼念何兹全教授( 2011-02-21 于八宝山殡仪馆)(一) 图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1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5171 *沉痛悼念何兹全教授( 2011-02-21 于八宝山殡仪馆)(二) 图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1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5176 *沉痛悼念何兹全教授( 2011-02-21 于八宝山殡仪馆)(三) 图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1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5178 *沉痛悼念何兹全教授( 2011-02-21 于八宝山殡仪馆)(四) 图1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1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5181 *他寻亲人去了 图9 黄安年文 晶报 2011 年 2 月 22 日首发,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2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5413 4,怀念李雅书先生 *沉痛悼念李雅书(1921-2007)先生,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7月7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240) 5,怀念刘宗绪先生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6月3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56) *悼刘宗绪先生逝世一周年记, 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6月4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76) *和刘宗绪先生在全国高考命题组时的留影(一), 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6月4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98) *和刘宗绪先生在全国高考命题组时的留影(二), 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6月4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4) *悼刘宗绪先生逝世七周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6月4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1938 *毕生求索进取,实践学术创新——读《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6月4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6) *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检验标准——读刘宗绪著《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2月20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6082) *刘宗绪著《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提要 图38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6月09日发布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提要 图24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6月11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4260 6,怀念陶大镛先生 *怀念资深教授陶大镛先生 图1幅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4月26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6206 *推荐余少波文 沉痛悼念陶大镛教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5月5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9987 7,悼念王炳照先生 *从王炳照在北师大学报编辑部工作17年想到的,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0月30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6234) *从王炳照在北师大学报编辑部工作17年想到的(纪念集版) 黄安年文 王炳照纪念文集/2010年9月;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0月12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2359 *《王炳照口述史》提要 黄安年辑,王炳照口述,周慧梅整理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0月23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6240 *《王炳照纪念文集》提要 图13 顾明远主编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0月24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6480 *王炳照著《寻找把教育学托上天空的彩云》提要 图16 黄安年辑王炳照著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0月24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6628 8,怀念万心蕙先生 *心蕙精神 永载史册——纪念美籍华裔教授万心蕙先生, 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11月25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600) *开小康会议,除华宴之风----一位爱国华裔老教授的临终前呈词(2000年1月18日),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1月26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031) *记住爱国华裔万心蕙老人的话 ,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4月27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248) *深切怀念美籍华裔教授万心蕙先生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4月29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487) *有感于万心蕙奖学金设立20年的管好、用好 ,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月16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0396) *黄安年博客中关于万心蕙及其奖学金的博文目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月11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3195 9, 悼念王桧林先生 *忆王桧林先生,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9月27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8198) *由宣传报道王桧林先生谈起,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1月28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4677 ) 10,怀念 杨占升先生 *倾力栽树 甘为人梯——怀念杨占升先生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4月3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29360 11,怀念曾恬先生 *送别曾恬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月23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1334) * 忆曾恬 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2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1169 ) 12,怀念张至善先生 *深切缅怀张至善先生, 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11月10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0593) 还要提到的是怀念已故北京师范大学师友白寿彝、赵光贤、刘乃禾、王绍岳、张文淳、郭澎、荣国汉、方攸翰、彭琼熙、顾诚、梁义群、唐赞功、鲁振祥、段炳麟、李慎兆、钟敬文、匡兴、蔡清富、齐大卫、郭静媛等。
2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消失的北师大
热度 7 jiangxun 2011-3-29 08:08
作者:蒋迅 1980年以前的北京师大校园 (作者:蒋迅) 有一年的暑假里回母校参观,发现过去的校园已经不存在了。我特地仿照 北京师大平面图 绘制了一幅老北师大的平面图。以前师大校园里有大片的农田和生物系的实验田及果园;数学楼后面、图书馆前面和幼儿园边上有松树林;还有一个玫瑰园和一个带有 四个亭子的绿园。绿园里有一个小山,现在是一个小土坡;粗大的槐树已经被地下防空工事代替。东边的农田一直连到校园外,当初“农业学大寨”,连校园里的空地也都种了地。工五楼的西边是一大片玫瑰园。文革期间,工五楼是王颂平领头的“造反兵团”的阵地。谭厚兰领头的“井冈山公社”的人就从玫瑰园攻打“兵团”。这里有一组老照片: 1968年8月撤离北师大工五楼留影 , 作者应该就是当时兵团的人。大操场的北边有一个大戏台,当年批斗彭德怀元帅就是在这个戏台上。后来批斗覃厚兰也是在这个戏台上。学生食堂中最重要的是北饭厅,因为里面有一个舞台。当年姜昆还是生产建设兵团的文艺兵时,曾经到这里表演过相声。每星期五的政治学习也是在这里进行。生物系的农田都是为种子改良的,果树上的大扁桃粉白粉白的。师大的临汾基地撤了的时候,老师们带回一只狼狗叫“虎子”(据说是退役的军犬,还有两匹洋马)。虎子就把守着这个园地。已经被推倒了的老图书馆前是毛泽东的雕塑,雕塑以松林为背景,两边有果树陪衬。这是师大最亮丽的地方。文革期间的早请示晚回报的都在这里。老图书馆的西边 (数学楼的北边) 也是松林。现在已经被教七楼给压在地下。教七楼开始了师大群楼冒立的新局面。数学楼西边的四个楼,俗称“四合院”,是青年教师的宿舍楼。老主楼也被推倒 了。这座楼建造于1950年代。那个时候这个八层的建筑是这一地区最高的建筑,所以楼顶上有一个防空警报器。文革期间,有些老教授,比如教育系心理学教授马特和妻子以及中文系学生张瑞棣,就是从主楼顶跳下去的。现在恐怕是个楼就比它高。难怪要推倒呢,丢不起人啊。后来马特的一个女儿马兰被落实政策从青海转学到数学系读书。奇怪的是, 我们依然不知道马特教授的准确死亡日期,也不知道他妻子的名字 。北师大的领导失职啊! Source: 北京师大平面图 回母校的时候受到了老同学冯世平教授的热情接待。他对母校的变化颇为自豪:这边是新主楼、新图书馆、新科技楼,那边是新食堂、新宿舍、新教学大楼;学校每多盖一座楼就可以多招收学生多少多少,就可以多增加营收多少多少。可是绿地呢?我知道,绿地是顾不上了。但那是我最为怀念的。我怀念那几片松林、粗大的槐树、挂满枝条的果树和四个亭子。全没有了。一次看到一首情诗,“走进密林深处,激起男女无数,呕吐呕吐”,当时还想会不会是我们学校呢?现在看来肯定不是我的母校的学生写的了。想当年,我和同学在草坪边的椅子上读书,在毛主席像后面的松林里小舔,有时候爬上小山看球场上人头攒动,还有时在柳树成荫的小路上聊天散步。那时候最为遗憾的是校园里没有一条小河或者一个小湖。 有一篇王开岭的文章“ 因整容而毁容的故乡 ”, 觉得写的特别好,我决得现在的北师大就是一个“因整容而毁容的校园”。新校园给我的印象是:除了人多,就是楼多,而以前的绿地和树林都不存在了。母校在我的心中是一个美好的地方,然而现在那些美好的回忆被这些新的高楼完全破坏了。现在我有了一个彩色相机,却少有值得我去照相的镜头。 去年(2010年),老同学聚会,他们又重返母校。旅居澳洲的何新程编辑了 班级聚会优酷高清视频 ,让我看到了数学楼,看到了西西楼。还在,我心里有些安慰。但是数学楼已经不再属於数学系 (数学学院),它现在只有一个代号:教八楼。 2012年,老同学相约再聚会。我争取能够回去参加。能否克服困难全看我自己。但我知道,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比如我的一位同学,一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的双博士杨博士 (建利) 就曾经为了回去的权利而面壁五年。他至今还在对我说,“北师大是最优秀的。”我不知道他已经有多长时间没有回过北师大的校园了。我想在他的心目中之所以把北师大看作是最优秀的,是因为它容纳的大师们。科学网有一篇参观加州理工大学的文章写的特别好:“ 加州理工掠影:有大师,无大楼 ”。是啊,从北师大毕业的有诺奖获得者,还有像他那样优秀的名校双博士。可是他们回不去。数学系里在文革结束时有 张禾瑞 教授 (1911年12月23日--1995年4月5日) 和 蒋硕民 教授 (1913年3月11日--1992年5月11日),当时的四大金刚:王世强教授、孙永生教授、刘绍学教授和严士健教授,和后来加入的王梓坤教授。他们都已经退出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有些则已经作古。 北师大人文社会科学老一代资深教授历史 已经结束:陶大镛先生(1918年3月--2010年4月18日)、启功先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赵光贤先生(1910年2 月24日--2003年8月22日)、钟敬文先生(1903年3月20日--2002年1月10日)、白寿彝先生(1909年2月19日--2000年3 月21日)、何兹全先生(1911年9月7日-2011年2月15日)。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一种形式的“消失的北师大”。我知道北师大还有很多新老名人。我还有一位同学,数学系培养的肖杰博士当上了清华数学学院的院长。北师大是最优秀的。但是我们能一起唱一首“ 青春之歌 ”吗? 我发过一组“1980年代的北京师大校园照片”,请有兴趣的老师同学们去忆旧: 1980年代的北京师大校园照片(第一组) 1980年代的北京师大校园照片(第二组) 1980年代的北京师大校园照片(第三组) 北京师大数学楼 黄安年老师以“ 北师大校园静悄悄 ”为题发了一组新校园的照片,我们看到的都是楼。我的母校 成了越来越模糊的老照片 。下面我再凑几张北师大的老照片,都是文革结束前的。这些照片的质量不高,但你可能再也找不到这样的老照片了。仔细看你能发现文革时流行的革命口号。 从老主楼遥望老图书馆和主席像。 老图书馆前门。 老图书馆侧影。 老主楼前门。 老主楼前门。 毛主席像和老图书馆。 数学楼侧影。 数学楼背影和麦田。
个人分类: 天下|6653 次阅读|15 个评论
求助!大家都帮帮看怎么办才好。
热度 4 songyanru243 2011-3-16 09:28
我同学,性别:女。本科:同济大学材料专业。今年考研。报考专业: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证券投资方向。 成绩:总分358 经济学:109; 政治:53; 英语58; 数学138; 想调剂到经管类专业; 现在有北师大的应用统计专业硕士,一共两年,一年学费2万五,不知道该不该去,或者各位老师有没有更好的建议让她去选择一下。个人认为专业硕士不是太好。 我同学非常聪明,有灵气,有潜力,各方面都很好,绝对是精英级别的人,但是考研失利让她有点低落,望大侠们能给点不错的建议。 还有:应用统计是否是经济学类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858 次阅读|4 个评论
最近情况小结
热度 3 mutingcunyu 2011-2-24 22:35
实验室又混了一天,找到了两篇很好的文献。北师大和大气物理所的博士论文,可惜下不了,看了一下摘要,还行。 她来了,坐在对面。我低着头做自己的事,不说话,大家来了,一起说笑,她沉默的坐在那里,偶尔插一两句。恩。 还是需要一点时间来过渡,缓解需要时间。 学术论文,野外试验设计,基金本子,三个整到一起了。 还有英语! 有点麻烦,不过心倒是很静,这几天下雪,刮风,心里莫名的喜欢这种天气,也许比较适合心情吧。前几天洗澡完就觉得好多了。 我就是有点迷信,觉得洗澡能洗掉很多晦气的东西,呵呵。 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述问题是我的一个问题,而且之前说过的消化知识问题,也是个事儿。 如何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消化文献所看的东西,尤其现阶段实验设计尤其注重采纳别人的实验的长处,尽量做到仪器和实验的在时间上的优化组合。 看博士论文对我个人而言,确实比学术论文好一些。 毕竟相对详细一些,思路,写法我看一下比较好。尤其对于初入门的人(像我),看学位论文比较合适,在看了大约50篇学位论文后就大概能摸着点东西了。 失恋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花钱,最近请客吃饭加买书和吃饭乱七八糟的开销快1K了。算了算,倒也没乱花,下个月紧一点就是。昨晚三点多才睡着,想着这么大还花着父母的钱,上学自己在这里混着日子,学也学着,可怎么说呢? 考博,一直在动摇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3 次阅读|6 个评论
有关北师大资深教授的博文(黄安年的博客目录)
热度 1 黄安年 2011-2-19 11:47
有关北师大资深教授的博文 ( 黄安年的博客目录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9 日发布 在昨天的博文中我写道 :1992 年为迎接北京师范大学建校 90 周年时认定的了文社会科学各系所的资深老教授。从 1992 年以后,有十七八年没有再评定新一批的资深教授,去年学校正式宣布了新一批两轮选拔评定的资深教授共刘家和、顾明远、童庆炳、王宁、王炳照、林崇德、瞿林东、黄会林八人,他们都是按照资格量化标准认定的,年龄最大的刘家和( 1928 年 12 月 20 日生),今年 83 岁,依此是顾明远( 1929 年 10 月 14 日生)、黄会林( 1934 年 2 月生)、童庆炳( 1936 年 12 月 27 日生)、王宁( 1936 年 7 月生)、瞿林东( 1937 年 12 月 4 日生),林崇德 年龄最小 1941 年 2 月 27 日出生,今年刚 70 岁。王炳照已经英年早逝( 1934 年 12 月 15 日 --2010 年 9 月 28 日)。这八位的出生年龄段有 20 世纪的 20 后的后期 2 人 ,30 后 4 人 ,40 后的前期 1 人。但是 20 后的早期如著名教授郭预衡( 1920 年 11 月生)在 1992 年那批年龄太小没有资格,而在这两批中却因年龄太大而没有资格参评。这等于说出现了老一批和新一批之间的资深教授的年龄真空,引发了有关是否公平的争议 ,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新的资深教授评定有着严格的量化指标,人们质疑这种唯量化指标的弊端有可能排除真正够格的资深教授。(《北师大老一代资深教授历史的结束》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8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4230 ) 下面是笔者有关北师大资深教授评定的博文目录 * 缘何被北师大“资深教授”的评定拒之门外?——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的公正性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49 ) * 何谓资深教授?——再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的公正性,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8 月 27 日;学术交流网 / 高等教育改革 /2007 年 8 月 27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523 ) * 资深教授是评出来的吗?——三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的公正性 , 黄安年的博客 , : 2007 年 8 月 2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555 ) * “资浅”教授评“资深”教授的闹剧——四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的公正性,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8 月 2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601 ) * 谁为资深教授买单?——五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的公正性,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8 月 30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6657 ) * 漫谈教授职称评定和资深教授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1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559 ) * 再谈评定资深教授,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2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4845 ) * 浅议北师大资深教授评聘落幕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4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7211 * 资深教授怎么成了“荣誉教授” 图 5,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1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8588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595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师大老一代资深教授历史的结束
热度 7 黄安年 2011-2-18 20:23
北师大老一代资深教授历史的结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8 日发布 随着百岁学术老人何兹全先生( 1911 年 9 月 7 日 -2011 年 2 月 15 日)的离去,对于北京师范大学来说 , 在学术发展史上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即 1992 年为迎接北京师范大学建校9 0 周年时认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各系所的资深老教授的历史时代结束了。 在这一批老一代资深教授中已经先期离开我们的有陶大镛先生( 1918 年 3 月 --2010 年 4 月 18 日)、启功先生( 1912 年 7 月 26 日 --2005 年 6 月 30 日)、赵光贤先生( 1910 年 2 月 24 日 --2003 年 8 月 22 日)、钟敬文先生( 1903 年 3 月 20 日 --2002 年 1 月 10 日)、白寿彝先生( 1909 年 2 月 19 日 --2000 年 3 月 21 日)在这六位老资深教授中均为上个世纪的 00 后和 10 后出生的;均为长寿,其中何兹全先生享年 100 岁 , 钟敬文先生享年 99 岁,白寿彝先生享年 92 岁,陶大镛先生享年 93 岁,启功先生享年 93 岁 , 赵光贤先生享年 94 岁。陶大镛先生被认定为资深教授时 74 岁、而钟敬文先生已经 89 岁,白寿彝先生已经 83 岁 , 赵光贤先生 82 岁 , 何兹全先生已经 81 岁 , 启功先生已经 80 岁 , 在六位资深教授中有 5 位年龄在 80 岁以上。 那时认定资深教授并无量化的硬指标,不存在公认的资深教授因为不“达标”而被否定为资深教授的 , 对于这六位教授被认定为资深教授并未引起很大非议。 这六位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批著名学者专家的杰出代表,像 黄药眠 先生 (1903.1.14-1987.9.3) 这样的著名学者,虽然年龄和钟先生相同 , 但已在 1987 年去世,等不上资深教授的认定。著名学者 朱智贤 先生( 1908 年 12 月 31 日 --1991 年 3 月 5 日),也属于这种情况 , 如果他晚一年病故,也许资深教授榜上有名。 从 1992 年以后,有十七八年没有再评定新一批的资深教授,去年学校正式宣布了新一批两轮选拔评定的资深教授共刘家和、顾明远、童庆炳、王宁、王炳照、林崇德、瞿林东、黄会林八人,他们都是按照资格量化标准认定的,年龄最大的刘家和( 1928 年 12 月 20 日生),今年 83 岁,依此是顾明远( 1929 年 10 月 14 日生)、黄会林( 1934 年 2 月生)、童庆炳( 1936 年 12 月 27 日生)、王宁( 1936 年 7 月生)、瞿林东( 1937 年 12 月 4 日生),林崇德 年龄最小 1941 年 2 月 27 日出生,今年刚 70 岁。王炳照已经英年早逝( 1934 年 12 月 15 日 --2010 年 9 月 28 日)。这八位的出生年龄段有 20 世纪的 20 后的后期 2 人 ,30 后 4 人 ,40 后的前期 1 人。但是 20 后的早期如著名教授郭预衡( 1920 年 11 月生)在 1992 年那批年龄太小没有资格, 而在这两批中却因年龄太大而没有资格参评。这等于说出现了老一批和新一批之间的资深教授的年龄真空,引发了有关是否公平的争议 ,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新的资深教授评定有着严格的量化指标,人们质疑这种唯量化指标的弊端有可能排除真正够格的资深教授。 不管怎么说, 何兹全先生的去世结束了老一代资深教授深深影响学术的时代。 对于北师大老一代的资深教授和新一代的资深教授,我全部认识,就此发表一管之见也有一些感性接触和了解。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4633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