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北师大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北师大

相关日志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4) ── 杂七杂八
热度 3 jiangxun 2013-1-18 09:27
作者:蒋迅 印象北师大2012写完了。最后还有一些零碎想法要说说。都是我在校园里看到的和有话要说的。 中国的单位喜欢挂牌子,瞧这座楼里有多少单位。 北师大的生命科学学院在我上学那会儿就是一个生物系,就在数学楼里占了一个角落。那时数学楼 一楼大厅里摆满了标本,象个动物园。后来建了生物楼,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五年前我会母校时还去看过一些标本。不知道现在怎么能分出这么多机构来。前两 行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国家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细胞增殖与调控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国家重点学科细胞生物学”、“国家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国家人事部生物 学博士后流动站”、……而且,即使有这么多的机构,有必要都展览出来吗? 收发室 找这个收发室让我费了一番波折。那天有人给我寄了包裹。收发室的老师打电话让我去取,并告诉 我在学2楼。师大的学生宿舍楼早就排了号的,但我没有想到又重新排了号,而且把系面新建的三座楼称为了学1楼、学2楼和学2楼。而且我到处在路上问路,竟 然没有问到一个知道的。难道这些人都不是师大的人?更奇怪的是,师大到处是学校的平面图,但上面并不标明哪座楼是学2楼。这样的图有什么用?最后只好打电 话给一位老师才问出了明确地址。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我在学校那会儿,学校还是实行分配制。所以没有这样一个就业指导中心。触景生情,想起很多同 学毕业分配的事情。记得那年上海的名额比要回上海的人少一个,也就是说有一位上海人不能回去。大老实人小许就成了那个“倒酶”的人。结果,人家上海人就是 棒,在杭州也闯出一片大好天地来。有一位安徽的同学小高自从离校后就跟全班同学失去了联系。不过在前不久的毕业30年团聚时,大家居然把他找到了。还有分 配到浙江一个化工厂的小贾,他本来是可以出国去日本的,但在临走前名额被人顶掉了,一气之下也不联系了。这次大家也把他找到了。小袁是分配到江苏的,但这 个永远不能安静的人能量十足,早就自己跑到上海做股票去了。我去上海时,他还带我去了大世界。这样的故事很多,回忆起来也很有意思。就业指导很重要,但我 感觉更重要的是在学校上学期间就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老师在安排课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去向。这个问题比较大。我就不展开了。 教7楼北的假山池塘里有鱼了。 这个水池在文革后的风景点里也算是老资格了。自从有了教七楼和电子楼后,就有了这个环抱假山 的水池。但印象中里面从来没有过鱼。希望以后再回去能看到那里的鱼儿都长大了。其实说起北师大的校园,最最遗憾的就是没有水。无水则无灵气。就没有北大清 华的那种气派。这一点即使年来都没有改变过。现在地皮越来越不够用。这个遗憾也只能继续下去。 化石的遭遇 原来的北师大地理系也是分成了好几个独立的体系。这里是“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大楼。我们 以前就把它叫“地理楼”。从楼前看感觉还是挺好的。没想到一进大门竟然是这样一种景色。倾斜的学生工作展示栏与一门之隔的那些闪亮发光的牌子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如果有人冲着楼外的牌子而步入大楼,会是多么失望啊。我就不明白,这里的主人不懂这个道理吗?还有地上的化石。都是极其珍贵的教学科研用品。运送到 这里一定很不容易。都到了目的地了,怎么会落到这样的境地? 还是“地理楼”,不知是否是暂时的。 还是“地理楼”,不知是否是暂时的。我看了一下,纸盒子里都是标本。我猜这些东西或者不值钱,或者是校友赠送的。我喜欢收集标本,有很多矿石的标本。在美国,买一小块矿石标本至少要50美分。这样大的标本肯定是无价之宝了。以前我念书时与地理系的 邱维理 教授住对门。他还送给我一个化石呢。如果他现在看到我的这篇文字,我想对他说:“小邱,谢谢你!”我还再多问一句,看到这些随地乱放的石头,是否会想还不如当初该送我一个更大的呢? 这样的晾衣架会有人用吗? 这是在一座家属楼前的晾衣架。我相信这是北师大工会做的一件好事。既方便了群众,又节约了能源。但难的是把好事坚持下去。这个晾衣架上油漆都已经剥落,露出的是一个生锈的铁棍。试想一下,有谁会用它来凉衣服呢? 原来在教三楼的鲁迅被孔子赶走了。 据 北师大新闻网 : “师大的鲁迅像是与别处不同的。这座位于西西楼东南侧,由77级78级同学重修的塑像,淡化了根根直立的头发,也淡化了浓墨写就般隶体‘一’字式胡须,洁 白浑厚的大理石,带凿痕的边缘,如波浪翻滚,衬托出先生慈祥的面容,一种别样的醇朴温和。”不过,它原来在教三楼前的。现在它已经被挪到了男生宿舍楼中间 的空地上。在原来的地方换成了孔子的塑像。所以我说“鲁迅被孔子赶走”实不为过。“教三楼”现在是北师大出版集团所在地。北边一座是“教四楼”(又叫“文 史楼”),南边一座是“接邺楼”。 出版社已经升级为出版集团了。 “北师大出版社”是文革后才建立起来的。上面说了,这里是原来的“教三楼”。后来“北师大出版社”改为“北师大出版集团”。 校报免费阅读 我听说党报都是免费的,或者公费订阅的。校报当然也是免费的。其实美国的校报也都是免费的。 有些学生喜欢干这个,只要学校提供一些经费就能办起来。但美国的校报是学生们独立办的,校方不能干涉。而北师大的校报则是校党委的宣传报。我不知道会有多 少人去读。现在大家都上网了,又有免费报纸。不如拆掉读报栏。 限速15公里/小时,教学区不许鸣喇叭 学校里有了交通管制牌。这是一大进步。北师大在文革前曾经计划把新街口那边的电车引进来,没 能实现。不然的话,这个校园就会象国外的大学了,公交车一直开到学校内。好像在国内还没有。估计这个想法是不会实现了,道路宽度也不够。但能把交通法规引 入进来,依法办事(至少愿望如此)也是好的。 荟园 “荟园”是工会所在地,所以这个名字起得很好。事实上,这个建筑在文革前就是工会所在地。文革期间倒是一直空着。“荟园”的西边是绿园,东边是审计部门。这里原来是一片玫瑰园。也是武斗期间的一个战场之一。 日晷 这个太阳表(日晷)是北师大物理系56届毕业生建的。那个时候北师大还没有天文系。文革期间 被毁。文革后天文系83届毕业生重建。原来建在数学楼和物理楼正中间的位置上。不知道为什么象东移动了一个位置,而且上面竟然写着:“母校百年纪念”和 “与时俱进,再创辉煌”,好像是百年校庆时送的礼物似的。 校医院 校医院看上去变化不大,但多了一座楼。直到我生了一场大病后才知道,原来值班室已经不看头疼 脑热这类的病了。我上学那会儿,值班室都有一个医生和一个护士。如果同学发烧了或受了外伤,都是到校医院去。但是现在不管发烧这类的病了,说是可以自己去 对面的262医院或北医三院。我估计他们还能做个上个红药水之类的事情。那天很不舒服,也没多问。原来的护士中有一位叫冯迅的,跟我同名。所以她刚一分配 到校医院时我们就认识了。五年前我还专门去看她。记得当时谈到了中东的战事。她不客气地打断了我的话,说她是一位穆斯林,穆斯林多数是好的。其实我很同 意。这次发现她已经退休了。 黄安年先生些了一篇“ 北师大半日行 ”,其中也谈到了这个校医院。从本文得知,赵树荇曾经担任过50年代党委书记刘墉如的秘书。黄先生还提到:“童庆炳近来因莫言获诺奖一事,使他分心不少”,但我记得陈安说过:“ 莫言讲演里没提他的导师童庆炳先生,我好像理解童教授为何低调了 ”。这些是题外话。 下面是两张老师锻炼身体的照片。我感觉,学校给老师的生活提供了相当大的机会。退休教师真的 是老有所养,可以安度晚年了。这些年教师福利一直比较好,逢年过节的,各个学院都会给老师发东西,还组织出去旅游。这些老师毕竟是受了多年的苦了。有的人 在文革中家破人亡。平时可能会有人有些牢骚。现在给他们都提高了待遇。该知足了吧? 在家属区晨练的老师们。 在主楼前晨练的老师们。 最后上两张垃圾的照片。其实我看到的还要多,但不好意思都放上来。这些垃圾都是装修时的废 物。都堆在那里没人管,清扫垃圾的工人也不管。我倒是觉得不能怨工人,因为一夜之间就可以冒出一座小山似的垃圾堆来,让人家怎么清理?可是学校不该不管 呀?其中有一堆垃圾更是岂有此理:它就在一个“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公示牌”的下面。那牌子上还有垃圾负责人的名字。好像是故意宣战似的。而学校则是高挂避战 牌。只当没看见。 美国也有装修和大体积垃圾的问题。如果是公寓,人们往往是送到公寓的垃圾箱里,尽管这样做严 格说是不允许的,但公寓的负责人抓不住,而且清洁公司很快就拉走了。但如果是自己有房子,就需要自己想办法处理了。加州是一年允许里申请仍两次东西,要申 请,而且要严格按政府的规定的尺寸。在规定的那一天放到路边。如果太多了,你就要自行处理。开个小卡车拉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去,交40美元才能倒掉。 永久的垃圾一角 永久的垃圾与垃圾共存 我觉得中国评先进集体,要把环境评分加进去。象这种垃圾,不能给先进。 我的文章写完了。总的看起来好像是意识流。好像以前还没有这样写过什么。可能有些校友会问,那学术方面呢?怎么一点没写。是的,我故意省略了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因为我这次没有进行任何学术交流。肖陆江老师有一个系列“ 2012 回国散记 ”,我想更适合这些同学们的口味。 下次回去还不知道会是哪一年。希望北师大能再让我写出一个系列来。 附:北师大的乌鸦真厉害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杂谈|3644 次阅读|9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3) ── 心中永远的数学楼
热度 3 jiangxun 2013-1-17 07:18
作者:蒋迅 本来早就写过 北师大数学楼 了,而且它已经不再跟数学有认何关联。但多年的感情并没有被时间冲淡。这次回去,我自然而然地也拍了一些数学楼的照片。 数学楼不再是数学楼 数学楼是谢宇老师安息的地方 (关于谢宇老师,请阅读:“ 介绍两个由数学家建立的教育基金会(上:谢宇教育基金) ”) 古色古香的窗子 气派的楼梯 数学楼前面 陈垣老校长来此陪伴数学楼 原数学楼侧门之一 原数学楼后门 数学楼后门外的一片树林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4) ── 杂七杂八
个人分类: 杂谈|5077 次阅读|7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2) ── 商业服务
热度 1 jiangxun 2013-1-16 09:00
作者:蒋迅 老的北师大其实没有太多的商业服务。有一个服务楼。北师大以前的商业服务都集中在服务楼里。 一楼有一个小百货商店、一个理发店和一个新华书店。二楼以上是招待所。另外还有一个洗澡堂,在女生宿舍的北边,服务楼的西南边。后来洗澡堂拆了重建,但往 南移动了一点,变成了一个小二楼。条件好多了。 还有一个“学联社”,在校园的东边。“学联社”是老北师大的老师们集资建的,在校园门外,所以专门有一个小门。从实验小学北门向东就是这个门的“遗址”。“学联社”盈利后把老师们的投资都还给老师了。 其实北师大东边一片土地在新街口外大街以西部分都是北师大的。但那里原来被种了庄稼,在“农 业学大寨”的口号中,北师大输掉了这片土地。有人说,北师大的地盘上南到太平湖,北到北太平庄。也就是说是从新街口外豁口到三环路。但当时学校北移时没有 及时圈地,所以都丢了。这就跟国土一样,你不上心,别人拿去了,就丢了。而且再也回不来了。 北师大以前的学生食堂就是三个:北饭厅、东饭厅和西饭厅。开始时还是发餐票。每顿饭拿上一张 餐票,到学校打饭。如果哪天不去打饭,那天的餐票就过期作废了。食堂的饭菜很普通。印象最好的是回锅肉,见的最多的是炒大白菜。主食有馒头、米饭和窝头。 窝头不限量。有些同学吃餐票里的饭不够,就只好吃窝头。有一个玩笑说,那包子是你第一口见不着肉,第二口又吃过头了。到我上研的时候,学校说要让同学们加 强伙食,开了一个乐群。那时乐群一下子火了。不过,能买到的也就是馄饨之类。食堂也不再发餐票了,而是饭票。饭票和餐票的区别是,饭票是钱,同学们可以自 己决定花多少钱,吃什么样的饭菜。反正伙食是在好转。 现在的北师大里餐馆有好多。我在前一篇里已经说过了。北师大的商业服务点比以前多了一些,但环境条件没有任何改进。想到这里,我觉得牛登科老师说的把员工食堂平掉盖个二层商业楼的想法还不错。 洗衣部 励耘超市 复印打字 励耘主食小吃 物业 绿色蔬菜产地直销店 创意美发 天久养生馆 这是一个小百货,不知名字怎么没有了。 杰艺图片社 打印复印 水房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3) ── 心中永远的数学楼
个人分类: 杂谈|3316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1) ── 食在校园
热度 7 jiangxun 2013-1-15 05:01
作者:蒋迅 我这次在北师大没有做什么报告,也真的没有可讲的题目。所以也就没有跟老师们在一起吃饭。当年教过我的老师都退休了,新来的老师我都不认识。虽然认识数学学院院长保继光教授,但去了两次他都在开会,也就罢了。唯一请我吃了一次饭的是我的导师王昆扬和张英伯两位教授。王老师虽然一再问我是否想讲点什么,但他知道我是没的可讲的。 我比较多的是在员工食堂和实习餐厅这两处吃便餐。所以观察的相对仔细一些。牛登科老师发过一篇牢骚话:“ 北师大员工食堂:站著吃饭快 ”。他说员工食堂的拥挤是北师大多年来老大难的问题了。其实我的感觉比五年前还是好多了。 在员工食堂最大的体会是插队 (加塞儿) 的现象少了。五年前我看到很多人加塞儿,他们穿得都很得体,年轻的姑娘长得也很漂亮,恐怕也是大学老师了,怎么就不知道排队呢?这次我好像没有看到加塞儿的人。 牛老师最大的感触是不得不“站著吃饭”。这一点我没有体会到,因为我是一个闲人,可以回避入餐的高峰期。看了他的博文后才知道,有消息说,学校要拆掉仅有一层的员工食堂,改盖多层的食堂。结束遭到一些退休老教师的反对,理由是:员工食堂(又名教工之家)是老北师大唯一的记忆了。 在牛老师那里的留言也很有意思。 翟远征 老 师说:“北师大地处黄金地段,更重要的是校园早已拥挤不堪。在这种情况下,校园里面,尤其是北面,大量的烂楼、破楼、荒地,这简直是暴殄天物!教工食堂、实习餐厅、专家餐厅、财务处、后勤处、财经处,居然都还是平房,简直令人发指!我曾经还说,谁要承诺把北面成片的“贫民窟”给好好改造了,我就选ta当校长。可惜我没这个选举权。”对翟的看法我深有同感。我马上会发照片,印证翟老师所说。 校友 廖晓琳 说:“就方便学生而言,是应该拆。以前北科大有好多平房食堂,都拆了建了四层的高楼食堂,的确方便了些。不过师大可以考虑把学五(两层)和风味食堂(一层)改建成高楼食堂。。。这样应该两全其美了。” 校友“xxhong”写到:“师大最有特色的食堂,就是专家餐厅!只允许副教授级或副处级以上的去吃饭,讲师、学生一律拦在门外!等级好森严!中级和中级以下职称的(多是青年老师)就这么低下?一个师范类院校,自己对教师都不尊重,何谈获得社会的尊重?”原来还有这样一处餐厅?也许这样可以激发青年教师们当官当正教授的欲望吧。反正我是没戏了。 校友“zgcc99”建议牛老师给董校长写个报告。我觉得可取。记得五年前我还见过董老师一面,我也应该把我的这个系列提供给他,希望他能有些关注。 原来的三个学生食堂及乐群餐厅都为“邱季瑞体育馆”而牺牲了。校友 lbxg 在 前面一篇 里 留言说“对这个体育馆一点感情都没有,因为没有交集,相反倒是异常怀念这个体育馆身底下的学三、学四食堂,那个打饭的小师傅腼腆的脸现在还记得很清楚,还 有学三学四中间的小商店,我们都叫它小黑店,还有小邮局,最怀念的是科文厅和科文厅前的一小块儿空地儿,曾经在那里打羽毛球,每次回去都是感慨万千。”, 代表了一批人的想法。一起牺牲的还有服务楼。学生食堂和乐群都南移了,倒是也都方便。这次回国没有进那些餐厅,所以没有过多的印象。看到有那么多的快餐、 小吃店,我觉得现在学生的饮食应该比我们上学那会儿好多了。 北师大周围的餐馆及小摊位也很多。我这里只上传了一个麦当劳和一个御马墩的照片。它们都在北师大东大门的南边一点的地方。御马墩里的条件很不错,五年前我们在这里吃过几次。据说现在对公费报销管的严了,不知对它有没有影响。这家麦当劳我没有去过。五年前的麦当劳、必胜客这类美国快餐店都算比较高档了,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记得有人告诉我,如果承包一个麦当劳店,一年就可以把投资全部收回。中国的饮食业很有利可图。 出北小门有一个东北餐馆,还挺好的。我五年前去吃过。在三环路上有一家火锅店很不错,我是这次去的。 员工食堂内景 员工食堂里的校园卡充值机 空调和洗手池 员工食堂外景 新乐群 穆斯林餐厅 师逸苑西饼屋 快餐 快餐 实习餐厅 御马墩餐厅 麦当劳 励耘主食小吃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2) ── 商业服务
个人分类: 杂谈|5516 次阅读|16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0) ── 三一八·刘和珍·段祺瑞
热度 5 jiangxun 2013-1-14 01:56
作者:蒋迅 北京师大的三一八烈士纪念碑 在北京师大的校园里有一个三·一八殉难烈士纪念碑,它安静地坐落于西南楼和西北楼之间的绿树丛中。在这个校园经历了建筑物的极度扩展后的今天,烈士们能有这样一块安息之地真的是很幸运了。我们后人也可以到这里来平静地思索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纪念碑1985年3月建成,碑座正面镌刻著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写的“碧血丹心”四个字,还刻有三位烈士的生平。碑文叙述了建碑缘起。纪念碑呈古埃及常见的方尖碑 (Obelisk) 的形状,形状狭长,碑体四方,顶部呈金字塔状。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华盛顿纪念碑也是采用了这种形状。在现代世界上,这种纪念碑得到了许多建筑师的认可,但是在中国大陆似乎还是第一次见到。我对这个设计非常欣赏。 这个纪念碑上刻有三个人的名字,他们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刘和珍、女师大预科学生 杨德群 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 范士融 。还有一位校友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张静淑。她冒死救助刘和珍中了四弹。 2012年我回到北京师大校园时,意外发现又多了一个“刘和珍烈士纪念碑”。这是一个汉白玉浮雕,已经中枪的刘和珍静静地躺在那里,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三一八事件就发生在今天,而刘和珍是我们的同学。这块汉白玉纪念碑由一个绛红色的石块托起,上面有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中的两段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在这个纪念碑的四周还散落著三块小的汉白玉,上面继续著鲁迅的声音:“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我注意到一段“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是重复的,可能是雕塑者出于某种考虑。 北京师大的刘和珍烈士纪念碑 关于刘和珍,有专门一块汉白玉记述:“刘和珍(1904-1926),江西南昌人。1923年至1926年就读于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沽口和反对列强的‘最后通牒’,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和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参与情愿示威活动。段祺瑞执政府公然向游行群众开枪,制造‘三一八惨案’,刘和珍遇害。鲁迅先生为其撰文《纪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烈士纪念碑被一片绿树竹林包围,那里的绿草特别茂盛,郁郁葱葱。只是有些过于隐蔽。我不知道同学们每天路过是否能看到它。我Google了一下,居然没有找到一点信息。有点遗憾,因为如果同学们都来去匆匆,那就失去了教育意义。我认为,北师大的同学们,应该知道这段历史。 北师大的 校史 里有一段介绍。我感觉还有些欠缺。那么是谁发动了这次学生爱国运动?惨案为什么会发生?刘和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中了枪的? 据维基百科的介绍,“ 三一八惨案 ”( March 18 Massacre ) 是发生在1926年北洋政府以武力镇压群众运动的一场惨案,是国共两党最早联合进行的一次反帝反军阀斗争。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国民军与奉军作战期间,两艘日本军舰护卫奉系军舰进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七国公使,于16日以公使团名义向北京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段祺瑞北洋政府。1926年年3月16日,北洋政府外务部接到列强外交团之“最后通牒”后,经紧急磋商即于当日午夜答复,称“最后通牒”的内容“超越《辛丑条约》之范围”,所以“不能认为适当”。 因为按《辛丑条约》,只有大沽口至北京一线的炮台应予以一律削平,却并没有相关条文对水道进行规定。公使团对此并未作答辩。 本来北洋政府的处理是明智的,外国公使团也没有激化事态。似乎这个事件到此也该结束了。 但国共两党看到这是一次机会。据维基百科的 介绍 ,3月16、17日,在北京的国共两党开会,以执行委员会代表的身份同领导的决定组织各学校和群众团体在天安门集会。组织者随即率领群众冲击国务院,作为守门的卫兵,冯玉祥的国民军没有开门。愤怒的群众遂有团围、翻墙抓人等举动,受到卫兵阻拦,因此双方发生了口角,相持了五、六小时,人群直到很晚方才散去。当夜,总指挥向李大钊汇报群众情况,李“即表示同国民军的士兵不要搞得太僵,我们还是要争取国民军的”。上午10时,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北京市党部,中共北方区委、北京市委,北京总工会,学生联合会等团体于80多所学校共约5000多人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即是“318”抗议大会,号称十万人抗议大会。广场北面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悬挂著先生的遗像和他撰写的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台前横幅上写著“北京各界坚决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示威大会”。 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李大钊、 赵世炎 、 陈乔年 参加了大会,大会主席、校长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大会决议:“通电全国一致反对八国通牒,驱逐八国公使,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军舰,电告国民军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战。”最后大会一共通过了八条决议。组织者又一次要求与会者去国务院示威。群众不愿意去,害怕被镇压。李大钊登台高呼:“大家不要害怕,他们不敢把我们怎么样!”但与会者中仅有数百众跟随前往。作为参与者的(李大钊儿子)回忆说:“由于前一天曾发生过流血事件,我们特意做了准备。每人做游行示威的小旗时,都挑选了较粗的棍子当‘旗杆’,用以自卫。” 大会结束后,游行队伍由李大钊率领,按预定路线,从天安门出发,经 东长安街 、 东单 牌楼、米市大街、东四牌楼,最后进入铁狮子胡同(今 张自忠路 )东口,在 段祺瑞执政府 (今 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研究所)门前广场请愿。示威群众公推代表去向卫士长交涉,要求开门放队伍进去,并请段祺瑞和国务总理出来见面。在执政府内开会的总理 贾德耀 等人知难而退,从侧门离开。而事件发生时段祺瑞并不在执政府。墙里头最先打响了三枪。有记者披露,示威者有人执带铁钉的棍子并抢士兵的枪,《临时执政令》则称游行者“闯袭国务院,拨灌大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包括两名便衣警察、一名卫兵在内。死者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 刘和珍 ,李大钊和陈乔年也负伤。后来军警在清理现场时,竟然将死者财物尽行掠去,甚至连衣服也全部剥光。 北京的防卫是由冯玉祥手下五虎将之一的鹿钟麟的军队主要负责。 当年的北洋政府是军阀政权,段其瑞本人也是著名军阀,其执政时期的政治混乱颇受诟病。然而,执政段祺瑞在知道政府卫队打死徒手请愿的学生之后,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之后又处罚了凶手,并从此终生食素,以示忏悔。到晚期,他病痛不断,医生建议开荤以增强体质,他则以“人可死,荤绝不能开”回答,食素如故,乃至不治而死。 3月18日当日,段祺瑞及北京国务院通电谓本日惨案乃徐谦等鼓动所致,令通缉徐谦、李大钊、李石曾、易培基、顾孟余五人。朱家骅、蒋梦麟、鲁迅等几十人也上了黑名单。李大钊、徐谦、鲁迅等人被迫转移,国共两党的领导机关则迁入苏联使馆。 各地舆论纷纷谴责国务院门口屠杀。3月20日,贾德耀内阁对三一八惨案引咎辞职,段祺瑞亦下令抚恤。同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书》,号召“全国商人、学生、工人、农民、兵士,应急起联合起来,不分党派,一致奋斗,发动一个比‘五卅’运动更伟大的运动,以雪最后通牒之耻”。 中国知识阶层和媒体反应强烈。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蒋梦麟、王世杰、闻一多、梁启超、许士廉、高一涵、杨振声、凌叔华等著名知识分子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哀歌唱遍京城;鲁迅先生更是激愤不已,为此而终止正常创作,就此惨案连续写了七篇檄文,名垂青史的悼文《纪念刘和珍君》便是其中之一。《语丝》、《国民新报》、《世界日报》、《清华周刊》、《晨报》、《现代评论》等媒体也加入谴责屠杀暴行的行列。《京报》,大篇幅地连续发表消息和评论,广泛而深入地报导“三一八惨案”真相,在惨案发生后的12天内,就连续发表了113篇有关“三一八惨案”的消息、评论、通电,《京报副刊》也发表了有关文章103篇。 北京各高校和大学校长、教授也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的暴行。时任北大校长的傅斯年在昆明见到对惨案负有直接责任的鹿钟麟。傅斯年第一句话就是:“从前我们是朋友,可是现在我们是仇敌。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你杀害了他们,我还能沉默吗?”1926年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各社会团体、各学校学生齐聚北京大学大操场,为亡灵们举行万人公祭大会。 强大的民意压力也启动了半死的国会和司法机构。曾被讥为“花瓶”的国会破天荒地召集非常会议,通过了屠杀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京师地方检察厅对惨案进行了调查取证并正式认定:“此次集会请愿宗旨尚属正当,又无不正侵害之行为,而卫队官兵遽行枪毙死伤多人,实有触犯刑律第311条之重大嫌疑。”迫使段祺瑞颁布“抚恤令”。 尽管如此,也没有最终保住民心尽失的军阀政权。1926年4月9日,鹿钟麟率国民军以段祺瑞暗通奉系为罪名包围国务院,段祺瑞逃入东交民巷法国使馆,执政府倒台。──执政府的国务院总辞职。4月17日奉军占领北京。奉军进京后查封《京报》馆和一批进步报刊,邵飘萍于4月26日清晨被秘密处决。张学良逮捕了共产党员郭隆真,然后派奉军闯进北大、女师大、中俄大学等,大肆查禁书刊,搜捕反对人士。 三一八惨案究竟是谁下令开的抢,至今仍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段祺瑞,但无实据。傅斯年说是鹿钟麟,傅斯年在昆明对鹿钟麟说:“从前我们是朋友,可是现在我们是仇敌。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你杀害了他们,我还能沉默吗?” 这段历史可能永远不能清楚了。但这里提供的也许比北师大的同学们知道的要详细一些吧。 下面的两张图片是本系列里唯一出现的转贴。 刘和珍 Source: 合肥晚报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0) ── 食在校园
个人分类: 杂谈|6754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王梓坤院士对可拓学的评价
anley 2013-1-13 08:50
北师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的评价,说可拓学是“前无古人, 也 无洋人,体现了作者很强的创新能力.” 摘自“庆祝中国科学院成立60周年‘吴文俊:科学道路上没有便宜可捡’” http://www.cas60.cn/gjzgkxjsj/2000n/wwj/mtbd/200909/t20090919_2512026.html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科介绍|1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9) ── 大门
热度 4 jiangxun 2013-1-13 04:10
作者:蒋迅 北师大有多少校门?可能住在校园里的人都不一定知道。我抽时间围着校园走了一圈,把所有的门,包括过去存在但现在已经消失的和过去不存在现在出现的,都看了一边。 先说老的北师大校门。原来北师大有六个门:北边一个 (图7),南边两个 (图2,图5),东边三个 (图1,图3,图9)。除了东边学联社的一个小门 (图9) 以外,其它这五个门都还在,而且只有南边的一个门 (图2) 关闭了,其它四个都还开着。 东大门 (图1) 是目前最壮观的门。这个门原来是家属区的大门,俗称“老牛门”,因为一家看门的人姓牛,平时就住在门口。老牛一家早已不知去向,换上的都是穿城管制服的 人。我出入校门从来没有遇到过他们找麻烦。似乎他们只对出入的车辆感兴趣。不过我也相信他们阻挡住了小商贩到校园里,使人多少能感受到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的 气氛。这个门的公交车车站叫“铁狮子坟”,这是因为当年北师大迁到这里时,这里是一片坟地。文革期间挖防空洞,还挖出不少骷髅和坟墓。 南大门 (图2) 是以前的正门。这个大门与师大主楼遥相呼应,由草坪和青松过渡成景,可以让到校来的客人一种舒心的感觉。这在过去老主楼时现在的新主楼时都是一样。但这个 大门似乎太大了,不太好管理。所以这门关闭的念头特别多。新主楼建成后,这个大门又重新装修,但仍然没有逃脱关闭的命运,而且可能是永远关闭了。 南大门关闭之后,北师大就把东南门 (图3) 当作了正门。以前欢迎新生都是从这个门进入,彩旗一直飘到物理楼。不知道它是不是仍然作为迎新生的大门。至少公共汽车站仍是“北京师大”。不过它比“东大门”逊色多了。 原来的“南小门”(图5) 现在已经升级为南门了。旧的南小门其实只能通过一个人,是为去低能所上班的人开的。有时候上了锁,人们就只好正走南门了,幸亏那时还开那个门。 原来的“北小门”(图7) 现在基本没变,连门外的小路都没有变。北小门里侧的两边原来是两片平房:西边是老平房,东边是新平房。新平房一片比较小,所以在北小门和新平房之间还有一 个果园。据说老平房是北师大刚迁到这里时为施工工人盖的。这似乎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所以当我听说现在政府还必须规定要为外来打工的工人盖宿舍时很惊 讶。后来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就把两片平房都拆了,盖了楼房。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两片平房。 再来说说“学联社小门”(图9)。从这个门出去是一个商业区。我在后面还要说到它。现在这里已经完全变了,商店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住宅楼。虽然一楼是一些商业门脸,但是北师大的人已经不到这里买东西了。门都堵死了,而且大家有了更多的选择。 说完了原有的门后再来说新开的门。 印象最深的是新开的西门。原来北师大的西墙与邮电学院的东墙之间是一片荒地,没有马路,没有 住家,也没有农田。现在北师大开了一个西门,邮电学院(现在叫“北京邮电大学”)开了一个东门。所以去邮电学院方便多了。而且两面墙之间开出了一条大马 路。有了这个大门,北师大在四个方向上都可以通行。感觉非常好。 在东南角新盖了一个高楼“京师大厦”。所以这里多了一个门 (图6)。严格地说,这个门不是北师大的一个门,但从这里确实可以进入到校园内。 “北师大出版集团”在装修原“教三楼”时也开出了一个门 (图8)。不过,我几次去北师大都没有看到它打开过。 可能有人奇怪我怎么把御马墩的照片也放到这里了 (图10)。这是因为它有一个后门是进到校园里的。御马墩的选址用心良苦。既不在校园里,又与校园紧密相连。我上次回去时有老同学在这里请客,然后就是从后门回学校的。但今年没有人在这里请我吃饭。 一共写了10个门。不知道是否都包括进去了。 图1:北师大东大门 图2:原北师大南大门 图3:北师大东南门 图4:北师大“京师大厦”门 图5:原北师大南小门 图6:北师大西门 图7:北师大北小门 图8:北师大出版集团门 图9:原学联社小门 图10:御马墩餐厅 准确地说,还有两个门没有包括进来:一个是校园南边的“低能所”园区。我不知道这里现在叫什 么,但知道里面有一个加速器,给原低能核物理所使用的。另一个是在城里的“北校”。其实“北校”是在本校的南边,以所以叫“北校”是相对原来在和平门的 “南校”而言的。当然“南校”就更是在南边了。关于南校,我写过一篇有关的文章“ 1947年的一个反饥饿运动 ”。 顺便问一句,你能想象我在美国上的大学有多少大门吗?零个。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0) ── 三一八·刘和珍·段祺瑞
个人分类: 杂谈|7168 次阅读|8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8) ── 附中、附小、幼儿园
热度 2 jiangxun 2013-1-12 01:20
作者:蒋迅 北师大有一个附属幼儿园“ 实验幼儿园 ”,一个附小“ 实验小学 ”。北师大的附中比较多,分别为“ 一附中 ”、“ 二附中 ”、“ 实验中学 ”。原来的“北京46中”变成了“ 三帆中学 ”,是二附中的初中部。原“北京123中”变成了北师大 三附中 。 我这次只看到了幼儿园、附小、二附中和三附中。整个感觉就是,这些学校更象贵族学校了。由于想进入这几个贵族学校的人太多了,现在第三代家属除非在校园里 有户口,都进不去,赞助都不行。我的一个同学曾经去找一个当了其中某学校 (附属学校) 校长的老同学,却发现老同学一脸官腔;还有一位老师见到了曾经的学生、某学校 (也是附属学校) 校长,还没开口,人家校长说:“有事请到办公室谈”。第二个感觉是,校园都是森严壁垒,院墙高筑。我当然是不能迈进半步的。所以能呈献的就是这几张照片。 我突然想到这次没有去一附中和实验中学。只好下次补上。 北师大幼儿园原来有两个。文革中被合并,另一处是在科技楼北面的平房那里,但显然房子都被推 平重建了。现在这个幼儿园里只有中间的两层楼是老建筑,其它都是新盖的。由此可见人口密度的大幅度增加。幼儿园里有许多小小的游乐场,似乎整体条件很好。 实验小学能保留下那个小操场,真不错。再多的印象就是多了几座楼。还是人口压力啊。二附中原来有一个三百米跑道的操场,可惜建了大楼。先是在南边建了老师 宿舍楼,后来西边也建了楼。不知道那个跑道还剩下多少? 实验幼儿园 实验幼儿园 实验幼儿园 实验幼儿园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师大二附中 师大二附中 师大三附中 (原123中)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9) ── 大门
个人分类: 杂谈|5059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7) ── 自行车、小汽车
热度 4 jiangxun 2013-1-11 09:34
作者:蒋迅 北京市已经变成了汽车的城市,原来的自行车大国形像在北京市已经不复存在。北师大也不例外。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小汽车。不过显然学校领导在停车位置上采取了不少措施,有了地下停车场,有了不许停车的标志,路面拓宽,家属区留出了私人车的停车位。 整体感觉不象以前那么拥挤。北师大原来有一个汽车房,在研究生宿舍 (原学13楼) 的对面。是为学校领导服务的。这个汽车房消失了,估计汽车队也解散了吧。 家属区里的私家小汽车明显增多了。我无法判断是本校老师的车还是他们的儿女的车,不过我猜测 可能多半是家属的车吧。自行车被小汽车代替,似乎该走进历史的舞台。但中国人的恋旧心里仍然存在,很多旧的自行车就在停车蓬里睡起了大觉,一睡就是几十 年。倒是学生宿舍区的自行车命运好一些,比较新,摆放得也算整齐。 学生宿舍的自行车 家属区的自行车车棚 惊讶地发现校园里有了“校园巡逻车”,这跟美国的校警很像。美国的校警是警察,可以执法,不知道中国的校警算不算是警察呢?想想在中国连城管都有执法权力,校警是不是警察也就无所谓了。 教学区的一个停车场 校园巡逻车 违法停车 上面的“违法停车”很损。不干胶被贴在了车窗玻璃上,很难撕下来。我估计这里早就三令五申强 调不准停车,但总有胆大的人非要以身“试法”。于是“执法”人员就想出这个下三流的对策来。以后有车的人会越来越多,找不到停车位置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不知道校领导是否能未雨先稠。 机动车地下停车 自行车地下停车 黄安年先生在“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 ── 绿地 ”里评论说:“如果解决地下停车场的问题,才能还原先的至少是改革开放前的绿地!”,“事实上已经车满为患了。尤其是小学和幼儿园上学和放学高峰期。”这是来自校园里的声音。我放在这里。 楼道里的自行车,应该说是地震安全的隐患。 孤独的自行车 家属楼下的私家车 最后上一张主楼前的照片。几年前我回母校就是在这里接邬子学骑自行车。我扶着他的车,跟在他 的后面来回跑了很多趟。他自己都要放弃了,说自己学不会。我鼓励他说,“其实你已经学会了,你知道吗,我已经松手了。”这是真的。我松了手,他也终于学会 了骑车。母校真是一个好地方。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8) ── 附中、附小、幼儿园
个人分类: 杂谈|4151 次阅读|9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6) ── 宣传和广告
热度 2 jiangxun 2013-1-10 08:45
作者:蒋迅 北师大的宣传栏还是那么多,要说变化就是广告多了,大街上流行的小纸条广告也遗憾地出现了。 向雷锋同志学习 最雷人的应该是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个宣传栏了。 雷锋 是我年轻时的偶像。我很喜欢他那样做好事。他的名言“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曾经深深地打动我。我也曾经发誓长大后要像他一样。但是,现在互联网上逐渐出现的争议还原了一个 真正的雷锋 。“向雷锋同志学习”是毛泽东的题词。当时在全国影响极大。但现在还用这种手法来搞宣传教育显得太过时了。 读报栏 员工食堂前的读报栏还在那里,而且没有什么变化。以前会有人在那里看报纸,但这次我没有看到 一个人留步。想想也是,大家都有了多种渠道获得新闻了,而且又有免费报纸 (不信的话我后面有图片为证),谁会花时间在这里看报?除非是有太多的时间要去消磨。我想,要是这里都是墙外的消息,管保会站成里三层外三层。北师大搞宣 传的人还用这种陈旧的宣传手段 (包括学雷锋),真的让人感觉是技穷了。 和谐社区有我份 文明养犬是大事 校园里的狗明显增多了。想必因为狗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多。所以“文明养犬”就成了大事。我发 现,第一,北师大校园里有一些流浪狗;第二,校园里的狗大多没有系绳子;第三,所有的狗都喜欢把大便拉在人行道上,而且一些狗主人不收拾狗粪。我在美国没 有见过流浪狗。偶尔有人丢失的狗,但都有人送到宠物庇护所。美国对遛狗有一条法律,那就是必须系绳子。第三,美国的狗都喜欢把大便排泄在草丛里,而且美国 人都会随身带塑料口袋收拾狗粪。我知道有很多的家属也能做到这些,可能政府也有要求吧。我的一位朋友有两条狗,每次出去都会系上绳子,而且那两条狗曾经被 人抛弃过。它们怕了,如果不给它们系绳子,它们就紧紧地跟着主人,生怕再被抛弃。不过,这些养狗人确实还需要再努力改进吧。 “家庭拒绝邪教倡议书”,“教你八招识别邪教”,“邪教的特征是什么?” 这个我不便多写,不然会被失踪的。不过人家在海外的宣传真的是有声有色,24小时电视,大型舞蹈,各种比赛,免费报纸和网站新闻。 这是校园中心部位正在盖的一座大楼。原来这里是北师大最绿色的地方,一座下山顶着一座小亭 子,山上山下全是树。山下的大树须三人联手才能环抱,另有一个长满爬藤的藤架。可惜在文革中被毁。一句“深挖洞,广集粮”,全校师生变成了施工队、战斗 队。这里被深挖成了一个硕大的地下建筑。全是大学老师和学生们用手用小平板车一点一点挖成的。文革后曾经被改建成一个招待所。我曾经到里面去看望过进京出 差的老同学。现在看来那个地下建筑是要消失了。我不知道这里在建什么东西,倒是对围墙上的标语有些认同。 巍巍师大培育多少优秀学子 款款深情凝聚无数殷切期望 为中国而教 ( www.21tfc.org ),我在这里也为他们做个广告吧。 “我们期待着你的加入” 志愿者教师正在招募中 下面是学生们的广告,有学生社团的,也有各人的。对学生贴的东西,我不能要求过高。随便贴几张照片吧。唯一想说的是,贴广告应该有褂讪的广告板。其他地方不应该随便贴。 师兄帮帮忙!( sxbbm.com ) 西南楼外的广告牌 中南楼外的宣传画 晚会广告 竞赛广告 “非法”广告? “合法”广告? “非法”广告还不少呢 “学以载道 城信为本” 最后贴一张“校园平面图”。我觉得这个校园平面图需要改进,要有具体内容,否则基本没用。我后面会说一个我找学2楼的事,这个图上就没有。如果有人想看看美国人做的平面图的话,我以后可以提供一些。 校园平面图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7) ── 自行车、小汽车
个人分类: 杂谈|3446 次阅读|6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5) ── 启功书法园
热度 8 jiangxun 2013-1-9 08:56
作者:蒋迅 启功先生是北师大中文系的教授,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一生留下的书法作品无数。 据说 他在文革后被平反,把自己珍藏的字画卖掉,将所得的200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北师大。还听说,有一次他要到日本访问,行前写了一些书法条幅准备送友人。结果在海关被扣下:他的字是文物,禁止出境。这是文化部的规定。 北京师大的校园里有很多 启功 先生的题字。可以说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启功书法园,好像不找他题字就上不了大雅之堂了。而启功先生又毫无架子,有求必应,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如此多的启功题字的原因吧。早就有启功爱好者发过“ 在北师大的启功题字 ”。而我则是在无意中拍下了许多照片,然后有了这个发现。所以我拍摄的角度不好,也不全。有几处题字没有他的落款,我不能确定就是他的题字。本来还看到零星的他人题字,由于这篇包含的图片太多,所以略去。虽说不能和黄老先生看到的“ 《启功遗墨展》 ”相提并论,总还算是一种眼福吧。还有一篇“ 黄金律 模糊数学 与启功书法 ”,居然把启功书法与数学联系起来了,也结绍一下。 北师大星 据 报导 ,值百年校庆之际,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提名委员会批准,由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8050号的小行星日前被命名为“北师大星”,以迎接为我国高等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据 百度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短短八个字,庄重典雅,寓意深刻。启功先生阐释它最基本的含义就是 “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学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学为人师,就是要使“学”能成为后学的师表。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 品行,行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社会中的模范。 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 这是上世纪90年代末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班题写的六言诗。从“入学”与“毕业”两词看,前两句更强调“学”,而“涉世”与“立身”则更强调“行”。其中心思想在强调学与行的终身实践,这从“入学”、“毕业”、“今日”、“生平”几词的连用上即可看出。 启功馔文,但可能不是他本人书写 这是启功馔文:“百年钟 日日鸣 贤才倍出振英声”。其怪的是,网上找不到任何信息。图片上有些字被挡住了。所以我不能保证这段文字是他的原话。 师垂典则 范示群伦 据 赵仁硅 , 学校曾邀请校内很多专家学者共提方案,启功先生自己也拟出不同训词,如最初为“师垂典则,范示群伦”(1993年冬),但一来稍嫌艰深,二来稍感平板,过 於静态训释,故最后敲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字,这显然比原来更平易通畅,也更深刻含蕴。它不但紧扣“师范”二字,而且包含了学与行,理论与实践,作 学问与做人,做一般人 和做 老师等之间的辩证关系。大师终究是大师,仅八个字就生动地、带有诗意地道出师范院校办学的深刻理念,使这一校训亦具备了大师级的品格气度和人文精神。所以 此训一出,全校师生莫不首肯心应,欣然奉命,并敦请启先生赐墨勒碑。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继续 赵仁硅 文, 先生亦欣然奉命,但曰:“校训之撰,当属学校。校训碑正面右首当署‘北京师范大学校训',落款径书‘启功敬书'”。一个“敬”字足以说明,在校训面前,他 只把自己当成学校的普通一员。之后学校有关部门又多次请先生阐释他所题校训的意义,先生每次都以“学习校训,理解如此”的口吻来写,从不把校训当成自己的 创造而专有,其高风亮节真令人感佩。 启先生对校训的两次阐释都很简单,第一次只写了两句话:“所学足为后辈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第二次也只写了几百字的短文,提出了一些所学与所行应达 到的具体要求。窃以为先生之所以不愿多言,一来是希望大家自己去领悟,二来是因为落实这一校训的根本乃在於实践。它虽是从学与行两方面入手,但不仅“行” 需要终身的实践,而且“学”也要长期的实践方可。试看这两个“为”字,它的重复使用,足以说明它不但是句法上的谓词,更强调的是积极的作为。 新松公寓 实验幼儿园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团结活泼 勤奋向上 丽泽8楼 田家炳艺术教育书院 北国剧场 环境科学研究所 新乐群 实习餐厅 女生公寓 (不能确定) 乐育7楼 英东教育楼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京师大厦 曦园 英东学术会堂 木铎金声一百年 三一八殉难烈士范士融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 教育管理学院 校长培训学院 丽泽11楼 科技楼 励耘超市 荟园 曾宪锌教学楼 励耘学苑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6) ── 宣传和广告
个人分类: 杂谈|8589 次阅读|33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4) ── 体育馆和体育场
热度 6 jiangxun 2013-1-8 08:46
作者:蒋迅 第三个看点是北师大的体育设施。2008年北京奥运,让北师大又多了一个“邱季瑞体育馆”。 这个体育馆是在原来的三个学生食堂和服务楼的地方盖起来的。里面的设施很全,比我在美国看到的任何大学体育馆都齐全。我们在那里的时候到邱季瑞体育馆的地 下一层的室内游泳馆去过多次。这个游泳馆有点奇怪,买票在一楼,然后到地下一层换一个牌子才能进更衣室;必须带泳帽才能入水,我们没有从美国带泳帽回国, 只好再买一个;我们让孩子进去游泳,却发现没有大人的观众席,甚至不让我们到池边观看;泳池很大,但只有一半泳池开放,另一半只让几个找私人教练的人进 去,结果是玩耍的孩子和游蝶泳自由泳的大人都混在一起,人多的时候,谁都游不好,同时另一半空无一人;游完后去冲洗,这才发现水龙头没水,原来必须再交一 笔钱才能使用这里的淋浴,怎么就没人提醒一句?有好心人让我的孩子借用,才避免了干尬,在这里谢谢了。这些跟国外太不一样了。我在美国的健身房里,从来是 只交一次门票 (或月费) 就可以随意做什么运动,包扩更衣淋浴。这个游泳池算是这个体育馆的一个缩影吧。 对于普通的老师、学生和家属,还是原来的老体育设施更实用。晨练的人群还是一如既往地多。北师大有两个体育场。本来一直使用东边的一个。有一年大运会得到扩建,改善了北边的看台,时任体育部长的 庄则栋 还到场祝贺。后来北师大又成为过亚运会的一个赛场,场地又一次得到改善。在原来的场地的北边原来有一个大戏台。当年批斗 彭德怀 就是在那个戏台上。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批斗造反派 谭厚兰 也 是在那同一个戏台上。大戏台早就拆了。现在这个场地对外关闭,大概只有开运动会的时候才能使用了。以前周围的中小学都在这里租场地开运动会,不知现在是否 还是这样。我特别注意到,篮球场、排球场的地板很别致。原来的水泥地弹性不好,还容易伤人。现在整个铺了一层我叫不出名的人工材料。似乎很不错。可惜我没 有机会到场地上试一试感觉。看台下面有乒乓球室和功夫馆,原来的举重室似乎没有了,大概搬到邱季瑞体育馆去了吧。对那个小小的健身房我还是很有感情的。记 得我去那里健身,不敢举太重的杠铃。值班的同学说,“一看你就是练过的,尽管放开了练,我来保护你。”我回美国时给他留了电邮地址,告诉他如果想出国留学 的话,可以跟我联系。但是他没有给我写过邮件。记得他还告诉我,很多人到这里健身,想方设法不交门票钱。不知这样的现象是否还存在。 晨练的人群 室外建身器 体育场 蓝球场的地板 排球场 平时关闭的体育场 邱季瑞体育馆的地下一层 邱季瑞体育馆 看台下的室内兵乓球台。“邱季瑞体育馆”里的场地要好得多。 学生宿舍区的室外兵乓球台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5) ── 启功书法园
个人分类: 杂谈|5841 次阅读|12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3) ── 主楼的成就展
热度 1 jiangxun 2013-1-7 05:15
作者:蒋迅 我在北京师大新主楼大厅里看到了一个叫“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建设成就展”的展览。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仔细看了这个展览,反正我是认真地看了一遍。母校的成绩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成就展 太多了。就看一看数学方面的吧。我看到的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北京市特 色专业的“数学与应用数学”(2007);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含国家网络精品课程)的《数学分析》王昆扬(2004);国家级教学团队、北京市优 秀教学团队的“分析类课程教学团队”(2009);北京师范大学主持教育部工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大学数学”,郇中丹、张秀平住持(2010);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育名师奖”的王昆扬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奖”的郇中丹教授、李仲来教授李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第六届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高等 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创新模式,提高质量,建设一流的数学人才培养基地”保继光、李仲来、张余辉、王昆扬、高红铸。 我在国外也算是去过一些学校的。从来没有看到过类似的展览,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多的团队,更没有如此多的奖项。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 ── 特色专业建设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没有想到中国有这么多的奖,这么多的项目。高兴的是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老师和同学。王昆扬老师是我的指导教师。他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我真为他高兴。 展览板 主楼大厅里还有一个展览:“未来教育家成长之路 ── 免费师范生培养”。我个人认为北师大应该坚持这个方向。1949年以前,国民党政府招师范生都是免费的。现在产业化教育过头了。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的两次文化转型 一转身还发现有这样一个招牌。这才知道原来母校还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可能就是以前的政教系的华丽转身吧。这个问题可能黄安年先生最有发言权。他曾经谈过“ 北大、北师大争当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是啥意思? ” 我突然想到,母校更应该办一个“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建设成就展”。这才是最值得炫耀的。北师大培养了一位有思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我知道,那个时候母校的校长只能是心里乐,我是2012年6-7月份去的。但几个月后,北师大就又有了一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了:莫言。所以母校真的可以大张旗鼓地宣传了。有报导说, 莫言出任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席 了。我个人认为,拿这么大奖的人的照片都应该摆在主楼大厅最显眼的地方。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4) ── 体育馆和体育场
个人分类: 杂谈|5177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2) ── 新图书馆和新主楼
热度 8 jiangxun 2013-1-6 06:15
作者:蒋迅 除了整个校园变得绿色之外,第二大变化就是新图书馆落成。 北师大图书馆 真可以说是让几代校领导操心了。早在南校北迁时,学校就计划在同一个地方盖一个图书馆。第一座图书馆只盖了一半,见我的 1980年代的北京师大校园照片 (第一组) 。后来大跃进大困难时期,后半个图书馆停工,只剩下一个地基,留在那里几十年。文革之后,邵逸夫捐款重建,但指定必须建在毛泽东塑像之处的风水宝地上。于是毛像让位,建成了新馆。目前的更新的图书馆是2008年建成的,是把最早的老图书馆及其后面的地基一起推平后建成的。 我进过师大的“新”图书馆,因为当时的馆长曹才翰先生与我相识。但我没有机会进入这个“新+”图书馆,因为我既不是学生又不是老师。只能在外面拍摄一些外景。读到赵美娣老师的博文:“ 女孩被斥“蝗虫”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障碍 ”, 觉得是应该呼吁图书馆对外开放。在美国,我可以随意走进任何高校图书馆,大方地在那里读书。后面的高楼我倒是进去了,因为这里是包括数学学院等多个学院的 教师楼。我到这里才知道当初数学系的老师全部搬出数学楼是到了这里。当时系里的老师除了老教师,大家都喜气洋洋地搬家了。我当时还觉得有点不能理解。原来 这个新的办公楼条件很好,老师们都可以有自己的办公室。窗明几净,何乐不为? 新图书馆也作为教学办公楼 新图书馆正门 几个毕业生在拍照 机动车地下停车 相比图书馆,北师大主楼的历史要简单得多。新主楼也是在老主楼的地方重盖的。老主楼也是北师大从南校北迁时的一个重点建设,八层楼,具有俄式风格,当时是这个地区的最高建筑。见我的“ 1980年代的北京师大校园照片(第二组) ”。所以当时的防空警报器就安在主楼的楼顶上。警报器很大,可以装进一个小孩。林彪搞备战的时候还曾经试过一次。以前的门是不锁的,什么人都可以上去。文革中,教育系教授马特夫妇, 一起从学校的主楼的八层楼上跳下来 ,自杀身亡。不知道是不是从楼顶上跳下去的。老主楼有电梯,直通八楼,上面是一个很大的会议厅,南北两边都是窗子,很明亮。文革中这个会议厅里摆了几个乒乓球台,但谁有闲情去打球呢? 老主楼在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出现了裂缝,后来又发现了倾斜现象,所以一直说是必须重建。现 在终于建成了。有点遗憾的是,一块最好的绿地从此消失。当时这里是毛像广场,被果树和松柏环绕。是校园里最绿色的地方。不过,这也许是发展中所必须付出的 代价吧?新主楼设计得很气派。房顶最有特色,按照现在时髦的环保概念,房顶吸收的阳光充分,但不知有没有真正的节能项目,比如太阳能板。大厅里有一些很漂 亮的摆设,都是百年校庆时校友送的,我也拍摄了一些照片。值班的门卫看见我在拍照,还特意把他的椅子挪开给我提供方便。我在此感谢。希望他能看到我的这篇 文字。 主楼正门大厅 主楼房顶 百年校庆的礼物:鼎 孔子、孟子和荀子 还是主楼楼顶 “百龙戏海”桃(甘肃,三点水旁) 砚 百年校庆的礼物 校长告示 不通之路 主楼侧景 主楼正面 从教三楼看主楼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3) ── 主楼的成就展
个人分类: 杂谈|8731 次阅读|20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 ── 绿地
热度 9 jiangxun 2013-1-5 09:31
作者:蒋迅 2012年6月,我回到了阔别五年的母校北京师大。在2007年上次我回母校后,我曾经写过几篇博文谈 我对北师大的印象 。五年后再一次回到母校,我发现她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利用散步的时间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照了相。现在就把这些照片贴出来,同时谈我对校园的新印象。照片比较多。我将分多分贴出。 首先,北师大比五年前变绿了。上次回母校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的2007年,校园里到处是施工工地,就像整个北京似乎都在翻修,绿地破坏得比较严重。校领导显然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在奥运场所建成之后,在绿地上下了一番功夫。环境大为改观。 沙盘 校医院后的小路 校医院前的假山和庭子 古树保护 一条马路 教三楼前 前“数学楼”前 原绿园小山坡上 科技楼前 主楼前 家属区一角 家属区又一角 绿树丛中小红楼 家属楼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2) ── 新图书馆和新主楼
个人分类: 杂谈|3859 次阅读|22 个评论
现在的教材越编越差
chemistryche 2012-12-24 10:46
研究生毕业了,到高中教书。我发现新版的本科教材还不如当年的那么好。比方说北师大等主编的《无机化学》第四版就不如第三版。主要的体会如下: 第四版上册普化原理部分废话太多,像是老太婆拉家常,不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往往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个性有余,但科学的严谨性不足。 在这里我想引用潘祖仁在其《高分子化学》一书的序言中的观点做个正面阐述:“教材就应该是教材,有别于专著、手册、大全、科普读物。教材应该阐明成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又要点出最新成就和发展方向;既要考虑科学系统性,又要遵循教学规律性;既要与前后课程相衔接,又要与相邻学科相联系。在分量上,应该根据学时多少,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适当控制;在方法上,应该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在文字上,应该文理通顺,精炼流畅。” 无独有偶,张洪渊在其《生物化学教程》第三版序言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删繁就简。将那些内容比较陈旧、叙述繁杂或图文内容重复的部分删掉了,便于更加突出重点,突出三基(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五性(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另外,对于那些在基础课中可用可不用的内容一律省去。据我所知,有些内容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很少用到,在深入学习或工作实践中又不够用,仍需查阅专业课教材的这部分内容也作省略与修正。” 联系以上观点,我建议主编吴国庆还是要继承我国优良的治学传统,用 “ 奥康的剃刀 ” 把可有可无的东西剃掉,须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另一方面,现在编的教材太多太烂,编书人的资质可谓参差不齐,本人建议相关部门要建立必要的制度,真正使教材质量得到提高。
3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北师大争当中国最早传播和研
黄安年 2012-12-17 15:34
北大、北师大争当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是啥意思?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2 月 17 日 发布 现在的学术和研究机构争相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事情很多很多 , 例如高等学校历数本校光荣传统尤其革命传统 , 而根本回避了“白色”的事例,谁也不会说本校当年培养了多少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等等。 北师大本和北大同源, 1902 年算是北京师范大学诞生的标志,这才有 2002 年诞辰 110 周年纪念,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传播和研究者陈独秀、李大钊,一般认同是北大的教授,怎么又成了主要在北师大的呢,而且“成了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 (党委书记刘川生语)这大话、空话、假话说的也太过分了 , 十八大代表带这个头 ? 再往下说 , 难道北师大也是五四运动发源地了 ? 什么时候才能干点实实在在的事呢? ******************** 【北京师范大学】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导共商学科发展 2012-12-11 15:50:27 作者:未知    11 月 30 日 至 12 月 1 日 , 2012 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论坛以 “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 为主题,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党委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川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司长冯刚,党委副书记王炳林,副校长曹卫东等出席论坛,来自 70 余所高校的近 150 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刘川生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八大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我们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整合学科资源,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了以价值观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为优势特色的学科布局。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持力度,把北师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高地。刘川生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北师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更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论坛设三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分别围绕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 、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 ” 、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 ” 展开深入研讨。   与会专家认为,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加强理论学科建设,一要遵循学科建设规律,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指引作用;二要尊重学科建设的特殊要求,把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作为学科建设的工作重点;三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http://www.cunews.edu.cn/baowangxinwen/jiaoyuxinwen/201212/57133.html ***********************************8 与时俱进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早在 20 世纪初,李大钊等北京大学的师生就在北大开始了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 从那时起,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薪火一直在北大师生中延续相传。 成立于 1992 年 4 月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秉承北大师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光荣传统,又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北大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以及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   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政治经济学研究所 5 个研究机构。跨学科的关联研究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谐社会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公民教育研究所、环境政治研究中心等。现有在岗教职员 52 人,其中教员 46 人,管理人员 6 人。教员中有教授 21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9 人),副教授 21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 人),讲师 4 人。 50 岁以下的教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问题研究 6 个二级学科;还有科学社会主义(国家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3 个二级学科,分别招收博士生和硕士生。现有博士生 57 名,硕士生 53 名,有博士后研究人员 4 名。学院每年接受国内外 20 多位访问学者和进修教师。   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其中《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现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其他课程在校内外也有重要影响。学院重视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 由学院教师承担的省部级以上重大课题中,完成了一批很有影响的科研成果;通过学校“ 985 ”和“ 211 ”工程教学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2005 年以来,学院教师共出版著作(含教材)近 200 部;发表学术论文 600 余篇,获得各种科研奖励 120 多人次。学院有多位教授在国内外相关学术领域享有盛誉,有 10 多位教师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课题组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发挥着重要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作用。学院经常举办各种理论研讨会,发挥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同时积极为学生提供拓展视野、参加学术研究实践的机会。 近年来,学院与韩国瑞江大学、台湾元智大学、波兰罗兹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等相继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扩展了学院师生对外学术交流的渠道 ,并联合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新世纪新阶段,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在以更高的标准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队伍建设 ,努力增强学院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定能够成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院。   历 史 概 况   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 1918 年,李大钊、高一涵等在北大组织了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名为“马客士主义研究会”。 1920 年 3 月,在李大钊的带领下,又秘密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于 1921 年 11 月 17 日 在《北京大学日刊 》上刊发《启示》:“本会叫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以研究关于马克思派的著述为目的”,正式公开宣布研究会的成立,由邓中夏、黄日葵、 高君宇、何孟雄、罗章龙、刘仁静等 19 人列名发起。研究会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做过大量的工作,起过重要的作用。从 1921 年起到 1926 年,在《北京大学日刊》上都能看到研究会发布的各种《通告》和《启示》。 在中国大学中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列入课程,公开讲授,并对学生进行考核,也是在北京大学从李大钊开始的。自 1920 年起,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史学系、经济系、法律系和政治系先后开设了“唯物史观”、“工人的国际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将来”、“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 30 、 40 年代,北京大学的一些教授也曾在经济系、政治系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北京大学成立了“新民主主义论教学委员会”,由许德珩、冯至、胡世华、许宝禄、楼邦彦、杨晦、金克木、王铁崖等教授开设专题讲座,张友仁、汪子嵩、李由义、赵宝煦、许世华等任助教。何干之教授等也被聘请来校授课。此后,又成立了“政治课教学委员会”,开设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等课程,从校外又邀请了艾思奇、胡绳、何思敬等著名学者来校授课。 1952 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成立了“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和“中国革命史教研室”,负责全校“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两门课程的教学。 1959 年,北京大学成立“ 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统管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由校长陆平兼任教研室主任。 1964 年又集中成立了“公共政治理论课研究室”。 1978 年 4 月 ,学校重建“马列主义教研室”。 1980 年,学校成立了“马列主义研究所”,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研机构。 1985 年,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 ”。这些机构,曾经为组织全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92 年 3 月 17 日 ,学校作出《关于建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决定》,指出 :“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落实德育首位的一个重要措施。该学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负责统一组织全校马克思主义公共理论课的教学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承担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和党政干部的理论培训任务,并接受学校委托,组织校内各方面的理论力量开展理论研讨活动,逐步把学院建设成我校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研究和培训基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 1992 年 4 月 2 日 ,学校召开大会,宣布学院的正式成立。 http://web5.pku.edu.cn/mlxy/xueyuan.htm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潜心治学 低调莫言获诺奖 北师大高调为啥!
热度 2 黄安年 2012-12-17 06:53
潜心治学 低调莫言获诺奖 北师大高调为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2 月 17 日 发布 最近北师大真热闹,又成立新机构 : 国际写作中心,由莫言担任主席一职,并设立“莫言工作室”来,还说这是什么 是 “ 一项制度创新 ” ,看来只要一人诺奖到手 , 不管这诺奖的获得和北师大有什么实质性关系 , 只要成立一个机构 , 哪怕放个马后炮 , 也是“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是否也太容易。真不知道这样的机构成立需要经过什么样的程序 , 还是只有领导脑门一热 , 一拍板 , 就万事具备 , 只欠宣布正式挂牌。 我寻思 , 如果没有莫言多年来的潜心治学和低调寡言,恐怕这诺奖是难以获得的,现在高调成立 国际写作中心,意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作家”,为再夺诺奖提供“制度”保障,问题是这诺奖是书斋里培养出来的吗?北师大当真要成为培养诺奖的摇篮? 莫言出任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席 2012-12-01    本报讯 北京师范大学昨天宣布成立国际写作中心,由莫言担任主席一职,并设立“莫言工作室”,为莫言在北师大工作、创作、讲学及交流提供便利。校方透露,莫言从瑞典领取诺奖回国后将出席 12 月中旬举行的中心揭牌仪式。   据校方介绍,莫言于 1991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是北师大的校友作家。目前,北师大已确定由莫言担任中心主席,校方表示,下月中旬举行的中心揭牌仪式,也将成为莫言从瑞典领取诺奖回国之后的首个重要活动。中心除设立“莫言工作室”外,还将设立“莫言作品展室”,收集和展出国内外所有莫言作品版本的出版物,以供研究者查阅。北师大表示将与校文学院充分利用莫言获奖这一契机,进一步推进文学教育,以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作家。   对于中心今后的职能,记者昨天从北师大了解到,国际写作中心成立后,将定期邀请世界级的作家或诗人来中心进行交流、创作和讲学,定期邀请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前来中心进行交流、翻译和讲学,邀请国内的重要作家或诗人作为“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来中心开展写作、研究、讲学与交流工作。中心还将组织开展中外文学交流活动,举办“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学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作家、翻译家与学者开展主题对话与研讨。 http://news.bnu.edu.cn/mtsd/49651.htm * ********************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 莫言任主席 2012-12-11 15:55:19 作者:未知 【 大 中 小 】温馨提示: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开始朗读本文 文章简介:   在 2012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之际,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宣告成立。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北师大校友作家莫言将担任该中心主席。莫言将出席于 12 月中旬举行的中心揭牌仪式。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的职能包括:定期邀请世界级的作家或诗人来中心进行交流、创作和讲学;定期邀请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前来中心进行交流、翻译和讲学;定期邀请国内的重要作家或诗人作为 “ 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 ” 来中心开展写作、研究、讲学与交流工作;组织开展中外文学交流活动,举办 “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学论坛 ” ,邀请国内外著名作家、翻译家与学者开展主题对话与研讨;设立 “ 莫言工作室 ” ,为莫言在北师大工作、创作、讲学及交流提供便利;设立 “ 莫言作品展室 ” 等。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的成立是一项制度创新,是对原有 “ 驻校作家 ” 制度的提升与完善。当前不少高校实行的 “ 驻校作家 ” 、 “ 驻校诗人 ” 制度相对而言随意松散,缺乏具体的体制机制保证。国际写作中心将给予 “ 驻校作家 ” 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更有利于保障作家与学生交流的常态化、持续化,从体制机制上保持作家获得旺盛的创作动力和创作激情。    12 月 10 日 ,文学院和国际写作中心联手启动了 “ 莫言及北师大校友作家文学周 ” 系列活动。苏童、伊沙等作家诗人 * http://www.cunews.edu.cn/baowangxinwen/tedianzhiji/201212/57135.html
3634 次阅读|2 个评论
莫言与师大的缘分(《北京师范大学校报》2012/10/18)
jiangfei2010 2012-10-28 23:14
莫言在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便迅速占据着几乎所有传媒的风头浪尖。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学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大加庆贺的好事。其实,早在获诺奖之前,莫言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杰出校友、文学院兼职教授,就已频频出现在北师大重要的学术研讨会、讲演以及与学生座谈等各种交流活动中,比如 2010 年 1 月 13 日,莫言参加由北师大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举办的“京师文学论坛”启动仪式,并发表了关于长篇新作《 蛙》的专题演讲。可以说,莫言对北师大有着一种真挚的、由衷的敬意和亲切感,正如他在北师大的一次讲座中所言:“师大地理上离家近,心理上离心近。” 这里,必须要说到拉近莫言与北师大之间距离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莫言 1991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首届创作研究生班,并在童庆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写作毕业论文《超越故乡》,而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 1994 )。这个研究生班是北师大中文系与中国作协属下的鲁迅文学院合作开设的,是面向全国优秀青年作家的作家班,而该项目的大力推动者正是时任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的童庆炳教授。童庆炳教授与当时分管鲁院教学行政工作的何镇邦教授作为这个班的总导师,一起起草给国家教委的报批报告,负责招生、课程设计以及延聘授课教师和辅导创作的导师等事宜,并亲自授课。 十余年后,莫言仍记得童老师给他们上“创作美学”时候的情景。他回忆起课堂下“蔼然长者、端重慈祥”、课堂上“青春生动、神采飞扬”的童老师,他认识到了解一点创作心理美学对作家的创作实践是很有帮助的,他尤其对童老师所讲的一节课印象深刻。那节课童老师讲的是“形式情感和内容情感的互相冲突和征服”,童老师当时以俄国作家蒲宁的小说《轻轻的呼吸》为例,来说明文学的内容和文学的形式之间的对抗所产生的审美愉悦,莫言说:“当时我就很兴奋,似乎感受到了一种伟大的东西,但朦朦胧胧,很难表述清楚。十几年来我经常地回忆起这堂课,经常地想起蒲宁这篇小说,每次想起来就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我一直也弄不明白这堂课为什么让我如此难忘,直到近两年来,在我又一次进入了一个创作的旺盛期后,才省悟到,童老师这堂课里,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小说秘诀,那就是:轻轻地说。”(《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序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6-7页)可以说,当时就已成名的莫言,敏锐地感知到形式对题材、内容的控制、转化、改造和征服的巨大作用,正如《轻轻地呼吸》这篇小说,它的题材是沉重的,但小说家却通过自己的叙述而引出了与题材相反的另一种意义指向和审美效应。所谓“轻轻地说”,不仅指一种叙述伦理,更是指作家在面对文学、面对世界时的一种审美立场。莫言所领悟到的这个“小说秘诀”,让我们想起昆德拉的小说《生活中不可忍受之轻》,想起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卡尔维诺在谈到“轻盈”时说到,“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盈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我们在莫言此后的小说(如《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中也正可以看到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风格和形式美学的追求。在莫言看来,“小说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形式,它的审美形式就是以语言为基础”,可以说,对现代艺术形式的追求,对汉语语言极致的追求,正是莫言先锋精神、理想主义倾向的集中体现,也正是其作品得到诺奖认可的重要原因。 另一件事是笔者与莫言学长交往的一件小事。 2011 年 4 月 28 日,北师大举办“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我作为北师大文艺学《脉动》文学杂志的副主编,想请莫言老师为刚诞生的杂志题词,虽然此前在北大举办的“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研讨会上与他有过短暂接触,但还是有些惶恐。我记得莫言那天是第一个到场的嘉宾,在我说明请求之后,他很热情地就写了题词,他写的是:“感受生活的脉动”。现在想来,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坛长盛不衰、保持非常高的质量,用这七个字来回答恐怕也是非常恰切的。这“生活”不是魔幻的生活,不是个人的生活,而是“人的生活”,是民间的生活,是中国人的现实与历史、苦难与荣耀交融互渗的生活。莫言一直是以自身的生命经验和创作体验,来感受这生活的脉动的,由此,也传达出中国新时期以来广场与庙堂、传统文学与口头文学、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与脉动,我想,这是莫言作品得到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认可的重要原因。 在北师大文学院刚刚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奖的座谈会上,莫言致信坦言:“获诺奖确实像件大事,但绝没大到媒体渲染的程度。等尘埃落定之后,真正能够让一个作家青史留名的还是作品,对此我十分清楚。虽然我在学识上愧对师大硕士的名号,但情感上一直认为自己是师大的学生。我一定会继续努力,争取写出更好的作品,为师大争光。”可见,莫言是格外睿智且朴实真诚的,他深深懂得:只有经典作品才是一个作家的历史标记,正如一个学生回报给老师和学校的是他的作业和答卷。 让我们衷心祝愿并期待,在风平浪静之后,莫言能够为世界、为中国、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约 2000 字 /2012-10-16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5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