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北师大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北师大

相关日志

关于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
热度 5 lix 2013-11-9 20:40
在博友 谢力 的博文 《南渡北归》一部沽名钓誉之作 中,提到“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班”。令老邪十分意外。就老邪所知,鲁迅文学院并非北京师范大学的下属文学院,而是莎菲女士到北京后首倡创办的“院”,拟与科学院并立,原属文化部,称“所”,正局级。后撤销。改革开放后,复“所”、更名为鲁迅文学院,中国文联下属正局级。 与北师大的关系老邪所知的,是:鲁迅可算北师大校友; 1988 年中国文联委托北师大办研究生班代培文艺学硕士(因鲁迅文学院无硕士学位授予权)。这届同学中莫言同学最近得了炸药奖,才出来一个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的说法,有点误导。非谢力博友之过也。 顺便提及,近日, 贾平凹任 北师大 国际写作中心 驻校作 家 莫言捧场 - 搜狐教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525 次阅读|5 个评论
来北师大注射预防流感疫苗遇齐振海先生
热度 1 黄安年 2013-11-6 21:00
来北师大注射预防流感疫苗遇齐振海先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1 月 6 日 发布 一年一度的预防流感疫苗可以在住地的天通苑进行 , 也可以在我工作所在单位的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历史学院十几天通知我 ,6 月下午 2 点在学校医院二楼进行。我本以为来注射的老人会不少 , 其实不是这样。我担心 2 点开始时注射的人太多,于是先到积水潭医院为老伴取药 , 等到我 14 : 30 赶到北师大注射室时发现来注射的寥寥无几,只有五六人 , 在我前面的不是别人正是哲学系的老教师齐振老先生 , 我和他很熟悉,文革后期还和他在一个学习班工作过 , 他是现教育部长袁贵仁的导师。我问他 , 今年高寿,他说 1924 年生,刚刚过了 90 岁生日( 11 月 4 日 生日),我说你身体很健康,你来这里注射恐怕是年龄最大的,他说 , 每次注射我都来。 有意思的是 , 在齐振海先生注射后轮到我注射时,注射剂仅剩四支了,下面是刘彦江同志注射,接着许耕琬、王翠风夫妇两人只能一个人注射,另一人要等到 20 日来注射。工作人员告诉我 , 这次是北京制的,而 20 日的是河南制的,相比之下,北京的要优于河南制的 ( 指厂家 ) ,这使我想起如果在天通苑注射,那是那里制造的呢。注射时是必须凭身份证,因为规定年龄在 65 岁以上的才可以免费注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因为有人冒充 65 岁以上来注射的。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3063 次阅读|2 个评论
明天到北师大讲两节课的故事去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3-10-25 18:31
  朋友让帮忙去讲次课,说实话,我目前真的没啥讲课的兴致,就说道:我要讲管理科学里面的故事可以吗?都是陈式风格的故事,经过我咀嚼过N次的,绝对不灌心灵鸡汤。   以下写个概要:   1,人类第一应急需求:厕所的故事。   这个故事科学网上的“老人”都知道。   如厕问题乃人类第一应急问题——》管理机制中的客体与约束设计——》目标(六类之一)确定与达成——》(陈 氏 )管理机制设计理论——》限价房/廉租房/经适房要不要“不完整”——》欧洲“穷人房”的外立面   2,以招投标的创新模式为例讲述经济学里的机制设计理论(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内容)   3,“本质安全”指向的管理机制设计     3.1)从切纸机到核武器发射(同时间的空间规制设计)     3.2)排队的七个问题:隔离式(火车)、运动式(冬日)、拉长式(地铁)、顺序式(银行)、优先级与过号问题,地震时领取必需品,美国公路的优先排序     3.3)京藏高速公路之拥堵难题及双方博弈的几个例子   4,景区吃饭困境/景点功能区布局争执(兵马俑)   5,多单元协作的管理机制设计     5.1) 刘邓挺进大别山     5.2)中国内战前期陈粟山东战场的抉择(孟良崮战役)     5.3)飞夺泸定桥后面的故事     5.4) 高山流水,管鲍之谊,郢人 运斧, 焦不离孟,房谋杜断    6,中国应急管理为什么本质性关键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6.1)突发事件分类模式之误:传统应急转为现代应急。       6.2)集成协作还是分散协作?多士争功变成各安其功。       6.3)自上而下还是从下至上:强势总攻或者需求引导?    7,神秘的地方,神奇的方法(嘘,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8,效率为先的管理机制案例(听到那电话铃声,心儿跳个不停.......)   9,创新为先的管理机制设计(日本、中国、诺贝尔奖.....)    10,秩序为先 的 管理机制设计案例(泽塔-琼斯和汤姆-汉克斯的the terminal)    11,效益为先的 管理机制设计案例(北京驾校,那一饭的风情)    12,公平为先的 管理机制设计案例(父母的偏心)    13,公正 为先的 管理机制设计案例(娘舅与二大爷)    14,正点,太正点的:(陈氏)评价策略与案例    15,动力与激励,抑或成本与花费    16,(陈 氏 )机理分析方法(论)       16.1)以物为本,以通为本与以人为本      16.2)孕育、发生、发展到演化       16.3)最优、较优,不最次到华山一条路       16.4)就这么眼睁睁看着你离去......    ————————    以上的故事已经够讲两节课的了,如果还不够,那就继续——    17,落幕后把悲伤留给我自己......    18,偶尔飘来一阵雨,点点洒落了满地.......    19,飞向异乡的747:于是我悠悠地回首,向永恒的誓言嘲笑    20,My heart will go on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52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开学典礼 校长批学生混日子抄论文现象
毛宁波 2013-9-16 11:13
昨天,北师大迎来了2531名本科新生和3894名研究生新生。 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北师大校长董奇透露,今年6月,该校应届博士研究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未申请毕业论文答辩,并表示要坚决改变在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混日子”、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 每年120名左右本科生不能按期毕业 在典礼上,董奇表示,今年开始,北师大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把博士生毕业论文全部送校外进行盲审。今年6月,应届博士研究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未申请毕业论文答辩,现已进入第四年学习。硕士研究生基本全部按期毕业,从明年开始,对未达到毕业标准的同学,学校将实行延期毕业制度。学校为延期毕业的本科生提供免费重修课程支持。 “一年过不了可以两年过,两年过不了可以三年过,但是我不希望你们中的任何一个同学到了60岁还未从北师大本科毕业。”董奇称。 董奇透露,学校本科生每年有5%左右不能按期毕业。据北师大2500人左右招生规模,意味着有120名左右本科生不能按期毕业。 校长要求必须改变“混日子”等现象 董奇对这些新入校的学生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觉得学生的学风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目前,北师大的学风总体是好的,但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倾向:有的同学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有的同学存在“混日子”的心理,得过且过;也有的同学缺乏创新的精神,攀登学术高峰的毅力不够。有的同学整天挂着QQ、看着微信,上课就犯困,上网就精神;平时不抓紧,期末就拼命;个别同学缺乏科学精神,无视学术道德,违反校规校纪,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这些现象必须坚决改变”。( 新京报 记者郭少峰)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狠批北师大董藩:治学不严谨,只会被公众笑话!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3-9-13 18:25
从来没有暴涨不跌的楼市神话。房价受土地、信贷、货币、税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成为扼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铁腕 最近,一位房地产领域的专家语出惊人:“过去10年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房价增速每年超过15%。按照这个速度,25年后,北京每平方米房价超过80万元非常容易。你要做的是什么?买。” 专家言之凿凿,着实吓人,仿佛不赶紧买房就错过了天上掉下的馅饼。转身仔细一琢磨,这论断不太禁得起推敲。 某种商品,尤其是价格基数这么大的民生类商品,如何能保证连续25年、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涨价?一个一线城市出现三五个天价楼盘并不罕见,但一个城市平均房价涨至每平方米80万元,这要多大的货币量?按此标准,北京一套40平方米的小户型就要卖到3000多万元,相应的房租就要涨到五六万元,如此强悍的购买力又从何而来? 从来没有暴涨不跌的楼市神话。房价由供需关系决定,又受到土地、信贷、货币、税收等政策与市场因素的影响。这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变为扼制房价过快上涨,甚至导致房价下跌的铁腕。历史上日本、香港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楼市沉浮,就是前车之鉴。 鼓吹楼市暴涨不跌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房地产作为一种资产,其价格过快上涨,会强化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加大通货膨胀压力,甚至对经济稳定产生消极影响。 作为专门从事房地产领域研究的专家,不可能不了解左右房价的复杂条件。一名12岁的少年宣称“过去10年,我平均每年长5厘米,所以按这个速度,25年后我超过2米7非常容易”,是无知;如果专家也遵从如此逻辑,信誓旦旦地将房价描绘成能刺破天空的大树,那恐怕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治学的严谨。 类似的学术专家“雷人雷语”,近年来不是个案。有些专家疏于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只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现代社会容忍度越来越高,鼓励观点多元,人人都有发言权。但掌握着更多话语权、甚至成为意见领袖的专家,其言论的社会影响深远,理应担当经济发展与公共管理中的知识脊梁,凭一副不屈不移的风骨、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以更深入的研究、更充分的信息、更专业全面的观点,解疑释惑,激浊扬清。 声望与责任的天平总是守恒的,声望越高,责任越重。一个总喊“狼来了”、缺少严谨判断和公正评论支撑的专家,往往只会被公众笑话,最后落得毫无权威可言。古人言:“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愿专家们珍惜声誉,莫再吓人,更不要因为个别人不靠谱的言行连累大多数潜心治学、严谨公正的专家。 附:北京师范大学蕫藩:“ 每平米房价将超过80万”惊人之语 25年之后,北京每平米房价将超过80万。”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今天下午在搜狐焦点主办的“城市发展与地产创新高峰论坛上”又发惊人之语。   尽管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接近顶点。但董藩认为,土地这种元素是不可以“空间流转”的,因此不能与国际上其他城市比较。 董藩分析说,25年前中国人的收入最高不过1~200元人民币,以当时的情境,说25年后北京房价能够涨到每平方米2万元,“别人一定认为这个人疯了”。但事实是,北京5环内的房价早就超过了这个价格。   “过去10年里,中国的房价按照11.6%的平均增速增长。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房价增速每年超过15%。按照这个速度,25年后,北京每平米房价将超过80万非常容易。” 董藩认为,这还是保守估计,因为在二手房买卖中,为了节省税金,不少买卖双方用阴阳合同虚报了成交价。   今年来,北京的房价增速飞快。其中豪宅市场增长最快,以合生·霄云路8号 (论坛)为例,今年8月,该项目在15万元每平方米的成交均价基础上再创新高,一买家出手8268万购入3#楼王520平方米平层大宅,折合成交单价16.05万/平方米,创下了全北京地产成交单价、成交总价的最高记录,正式标志着北京豪宅已经开始迈入亿元大关。   董藩用自己的案例举例说,自己在北京的一套大户型房产半年内价格上涨500万元有余。“未来中国的经济将同时面临通货膨胀和资产增值……有一套房子相当于自己拥有一家小型公司,拥有5~6套房子相当于拥有连锁企业。”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1660 次阅读|1 个评论
莫言让北师大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前进了100名
热度 31 pukin 2013-8-17 20:17
最近上海交大《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捣鼓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又公布了,今年内地入围世界 500 强的大学共有 28 所,总数与 2012 年持平,但是上榜大学的名次相比去年整体上有所上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 5 所学校位列世界前 200 名。俺在三年前就点评过这个排行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615-353999.html ),当时的博文是拿莫斯科大学和巴黎高师为例子进行点评。这次就拿国内高校为例对这个排行榜再喷几句吧 交大这个排行榜一共 6 个指标,具体包括: 1、 Alumni :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对不同年代的获奖校友赋予不同的权重,每回推十年权重递减 10% (权重 10% ) 2、 Award :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权重 20% ) 3、 HiCi :各学科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权重 20% ) 4、 NS :在《自然》或《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折合数(权重 20% ) 5、 PUB :被科学引文索引( SCIE )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SCI )收录的论文数(权重 20% ) 6、 PCP :师均学术表现,由前五项指标得分之和除以全时教师数量而得。 我选择了国内十几所大学的 6 项指标得分情况,列表如下: 2013 年中国 13 所大学得分对比 Alumni Award HiCi NS PUB PCP 总分 清华 10.7 0 0 21.6 58.1 17 107.4 上海交大 0 0 7.9 10.4 61.3 19.2 98.8 北大 0 0 0 17.2 60.1 17.2 94.5 复旦 0 0 7.1 13.6 52.5 19.1 92.3 浙大 0 0 0 10.1 62.9 17.2 90.2 科大 0 0 7.2 14.5 45.4 21.2 88.3 南大 0 0 1.4 8.9 48.7 16.7 75.7 北师大 16 0 0 7.5 33.7 13.8 71 川大 0 0 0 3.3 49.1 13.6 66 华科大 0 0 0 5.8 46.3 13.7 65.8 山大 0 0 0 4.9 47.6 13.2 65.7 农大 0 0 0 9.5 39.7 16.1 65.3 哈工大 0 0 0 2.4 45.3 13.2 60.9 北航 0 0 7.2 3.7 34.9 13.6 59.4 从这个得分表中,有以下 3 个看点: ( 1 )对国内绝大多数高校来说, Alumni 和 Award 这两项指标基本是 0 分。但有两所大学在 Alumni (校友得奖)这个指标上得分了。一个是清华大学,另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占了杨振宁老先生的光,没想到老先生 50 多年前的诺贝尔奖,今年仍然值 10 分。 最偷着乐的学校是北师大,真是天上掉馅饼,八竿子算是打着一点关系的莫言给北师大赢得了及其宝贵的 16 分。依靠这多出来的 16 分,北师大从去年 400-500 名的排名一下子跃升到今年 300-400 名位置,跨过了一个百名的门槛。莫言一个人的得分相当于全校一半老师发 SCI 和 SSCI 论文数量的的得分,莫老师居功至伟,以后师大在交大这个排行榜上的名次就指望莫言了 ^_^ ( 2 ) HiCi (各学科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这个指标也是少数大学得分。比如复旦、科大和北航。 ( 3 )对国内大学来说,要想让自己的学校在上海交大这个排行榜上排出靠前的位置,得诺奖和菲尔茨奖太难,但有两个捷径可以走:一个是引进或培养能写 Nature 、 Science 的学者,多多益善;再一个就是鼓励老师和研究生往 SCI 杂志上灌水,使劲灌。 还有神马看点,欢迎大家继续补充拍砖,目的是让中国的大学在上海交大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尽快挺近前 100 名,早日实现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梦,欧也。
23585 次阅读|73 个评论
国内孤本,北师大553卷《美国国会档案(1842-1867)》目录
黄安年 2013-5-21 07:18
国内孤本 , 北师 大 553 卷《美国国会档案( 1842-1867 )》目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5 月 21 日 发布 国内孤本 ,553 卷《美国国会档案( 1842-1867 )》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所藏 , 但起利用率很低,尽管新世纪以来这些档案已经可以在网上查到 , 但是核实有无错漏和公开撰文依据依然主要靠纸质的美国国会档案。现在发布这 553 卷的档案卷本目录 PDF 版 , 收录 于《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北京师大图书馆、北京师大历史系《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编辑组》编,责任编辑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1988 年 12 月内部出版,第 182-206 页,共 25 页。国会档案目录工作是 由 李红梅负责的。她现在是黑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国内孤本 , 美国罕见 档案不加利用极其可惜! ---- 从十年前的一封信谈起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29 日 发布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拥有 553 卷《美国国会档案( 1842-1867 )》为国内孤本 , 美国罕见。但长期以来既没有好好利用 , 也没有妥为保管 , 令人感到极其可惜,也十分难以理解。搞学术研究一靠人材,而靠资料。不认真研究资料 , 尤其是一手资料 , 这叫什么研究 ? 有珍贵资料在手又不加利用 , 这能办好一流大学 , 我是不相信的。 我要说明的是,首先,这批 80 年代初由我一手经办并经学校社会科学处特批经费购买的美国国会档案,是由教研室和系资料室委托资料员周海林同志专门管理的,虽然利用率不高但还是管理有序,南开大学冯承柏教授等十分重视,还专门借用了其中若干卷。 第二,当时的系领导强调按照前苏联模式的古代、近代、现代教研室系统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学课题研究,反对美国史打破近代和现代史界限进行跨教研室整体合作研究 , 这不仅妨碍了北师大近代世界史和现代世界史联合研究,而且使得世界近代现代史领域优势互补的博士点申请可能性等于零,我所培养的世界现代史研究生也失去了利用这 553 卷国会档案的可能性。 第三,北师大号称重点学科的中国近代史领域的导师们并不以美中关系为研究重点,在看来近代文化史研究根本无需了解美国国会档案内容,自然也根本不关心这批极其宝贵的美国国会档案 , 他们中许多教师和博士生甚至不知道其中不仅有大量的中美关系档案 , 而且还涉及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档案资料。仅举一列 , 其中包含大量华工移民北美的资料 , 笔者撰写的《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2006 年,五洲传播出版社)的材料基础恰恰源自美国国会档案。 第四, 1998 年我从在职岗位退休。世纪初,从事美国近代研究的杨玉圣老师又被挤出北师大 , 我系美国史研究后继无人,多年不设专门从事美国问题研究的教职,且也不再招收美国史研究生,本系中外近代史师生利用这批国会档案者的机率更少了。 第五 , 随着系教研室和图书资料室用房调整,这批珍贵的档案资料被堆入了系封存的文物资料储藏库里,于是出现了我在下面所附信中提及的“ 当时史革新老师、李东明老师还帮助我从文物室一堆档案中逐一找出了我所需要的档案。”(史革新老师时为系党总支书记、李东明老师时任系教学秘书) 第六 , 为了有效利用这些档案资料 , 我在 2000 年 8 月 30 日 给当时的系主任写了信 ( 见下附件 ) , 朱汉国主任表示要好好研究解决 , 其后杨共乐接任系主任,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切实有效的解决。后来主楼建成 , 历史系进驻主搂六层东侧 , 而文物移到科技大楼的博物馆内,这批美国国会档案被移到由学校图书馆主管的房间里 , 系里失去了主管权 ( 目前状况未经核实 ) ,系里师生知道并利用这批档案资料的恐怕是微乎其微了。 第七 , 随着网络数据库的兴起,这批国会档案在美国已经可以上网查询,与此同时一些公司将这些数据库通过市场营销推向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费用不菲。下面所附的一家公司开出的价码可见一斑。 现在说说,这批珍贵档案资料的学术用途依然很广,并不因为网络数据库上已经可以查到,毕竟纸质国会档案为当年原始依据,而且在这里查阅是免费的。 553 卷美国国会档案涵盖1842-1867年间美国和中国的许多重大研究课题,美国国内问题研究暂且不论(目前北师大在职教师中未见有人重点研究),和中国有关的略举几例: 19 世纪40-60年代的移民潮研究; 中国华工建设北美研究; 美国和太平天国运动关系研究; 美国和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研究; 清史研究中的美国因素研究; 美国国会档案中的中国版图研究(含琉球群岛,钓鱼岛等); 美国心目中的中国清王朝和明治理唯新前的日本; 美国19世纪40-60年代的中国观; 请问,仅仅列举的这些课题哪一些和中国近代史研究没有关系,和清史工程没有关系,你们利用了吗?我们的博士生注意到利用美国国会档案来从事课题研究了吗? ****************** 朱汉国主任,并历史系领导: 在你们百忙之中打搅了,不好意思。这封信的中心是呼吁系领导采取切实措施保存并有效利用我系的宝贵资料 553 卷《美国国会档案( 1842-1867 )》。 一、 这些档案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1. 国内独家拥有,即使在美国拥有这个时期的国会档案也只屈指可数的几家 , 而且目前尚无相关光盘 (CD-ROM) 问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国内孤本 , 美国罕见。 2. 这些国会档案的内容不仅对于研究 1842-1867 年间美国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极其重要,而且也是研究近代中美关系史、中国近代史等方面的重要档案资料。他对于我系建设全国重点教学基地和建设全国重点科研基地来说无疑也是重要的硬件优势之一。对于研究美国史的博士和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博士和硕士学位研究生是十分有利的资料条件。 3. 80 年代当初我从北京中国旧书店买回来时共花费人民币 7000 元。而今天平均每卷以 200 美元的价值计算,估计有 110000 美元,约 90 万人民币。如果利用这些资料发挥资源共享的经济效益,或者对档案资料进行“深层开发”则也是前景可观的。 二、 目前这些档案被束之高阁,无法利用 1. 由于种种原因事实上这些档案资料未被有效的开发性保存 , 几经周折目前这些资料杂乱无章地堆放在文物室内,存在着损害和丢失的巨大隐患。 2. 在目前情况下这些档案根本无法利用。记得 1998 年初我为撰写《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一文时就得益于利用了我系保存的国会档案,当时史革新老师、李东明老师还帮助我从文物室一堆档案中逐一找出了我所需要的档案。我的这篇文章在上海国际会议上发表时引起了巨大反响(文章全文 2 万多字发表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9 年第 2 期)。现在如果还要利用这些档案怎么好意思再麻烦这么多老师呢?再说想利用这些资料的岂止一人? 以上呼吁敬请系领导及早研究解决。 顺祝 研安 退休教师 黄安年 2000 年 8 月 30 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368023.html 《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提要 黄安年文 2007年3月20日 ( 按:《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提要2006年10月18日首发在学术交流网美国论著研究栏目中。) 书名:《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 编辑: 北京师大图书馆、北京师大历史系《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编辑组》 责任编辑:黄安年 出版: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出版时间: 1988年12月 字数: 500000字 页码: 244页 大16开本 印刷:北京师大印刷厂 订购: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印刷厂 印数: 1000册 工本费:9.80元 内部交流 提要: 本书目收录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及校内其他单位收藏有关美国问题的书目4200多种,涉及哲学、社会科学总论、参考工具书、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教育、文化艺术、地理、科学技术、国会档案、中美关系缩微胶卷、期刊等15类。其中552卷美国国会档案为国内独家所藏。著录项目含编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代、页、卷数、国际书号、版校索引号等。本书由北师大历史系、北师大图书馆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编辑组编辑,由系内外及校图书馆多人参加合力完成,黄安年负责编撰。 序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写的《序言》说:“大凡要研究一门学问,有两件事是必须要做的。一是了解该学科发展的历史,包括它产生的实际背景,要解决什么问题,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是谁,学科的现状如何,面临的问题又是什么等等。这是纵向的了解。另一是横向的,既要涉猎本学科的一些重要文献,特别是近期的文献,以便了解每个领域的基本文章,每篇文章中有什么新结果、新观点和新方法,还有那些未解决的问题等等。这样,我们便可从中吸取经验,以最新成就为基点,开始新的探索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比较丰富,其中关于美国问题的英文书相当多,校内研究美国史的专家也造诣很深。为了方便读者,黄安年等同志编印了这本书目。它分门别类,锐意穷搜, 举凡图书、档案、胶卷、杂志, 无不具备极易检索, 是一本优秀的工具书, 我们深信, 这部书目的出版, 对美国问题的研究和学习, 必定会有较大的贡献”。 编者的话: * 本书目收录了北京师大图书馆馆藏及校内其他单位所藏有关美国问题的书目与部分涉及美国问题的非专书目,并附有关期刊和中美关系缩微胶卷目录等共4200多种。收录时间始于建校止于19'88年11月,其中1988年9—11月间收录的编入补遗部分。 * 本书目大体参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北京图书馆西文有关美国书目》的分类法划分类目,但依照我校所藏图书的具体情况稍作调整.计分马克思主义古典作家论美国、哲学、社会科学总论、参考工具书、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教育(含体育),文化艺术,地理、科学技术、国会档案,缩微胶卷,期刊十五大类。每类又分若干细目,各按编目索引顺序号排列:一般先排建国以来(按《中图法》分类),后排建国前(按《杜威法》分类),图书馆以外单位的藏书列在每项末尾.在索书号下注明各单位代号的,表示该书目前也在该单位存放。 * 本书目所收图书著录项目包括编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代、页、卷数、国际书号及本校索书号。索书号下各单位的代号是:历史系为His,外语系为FLD,外教所为FEI,经济系为Eco.D,教育系为ED. * 本书目的大都分是由北师大图书馆藏书目录卡片抄录整理而成,未及查对原书。对在收录、编排和印刷中出现韵不当之处,恳请图书馆和学术界同行及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1981 年北师大历史系美国史组曾编印出版过《北京师大图书馆藏有关美国历史的书目》(英文部分)收录书目约1500种。本书目不仅在内容上扩大为整个美国问题的研究,增加了80年代以来的新藏书目,而且对我校收藏的有关美国问题书目进行了重新采收和调整。对包括心理学在内的有关自然科学分类学科本书目没有收录。 * 本书目的编纂工作是由图书馆和历史系的联合小组进行的,由黄安年,董乃强负责。参加工作的有图书馆的闻沛芝(负责期刊和缩微胶卷部分及全部卡片的校订),历史系美国史研究生孙平(负责缩微胶卷部分)、李红梅(负责国会档案部分阎荣素、邵雁、李秋发、赵梅、战葆红、黄椿、以及历史系资料室的周海林。负责书目最后编纂整理和审定的是黄安年。负责书目编纂组织协调和出版发行的董乃强。 * 本书目在编辑、出版发行过程中得到了北师大图书馆领导及有关业务部门,师大历史系、以及外语系、教育系、外教所和经济系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图书馆和历史系还提供了财力资助。 *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数学家、教育家王梓坤教授为本书目写了序言。历史学家、书法家刘乃和教授为本书目封面题字在此一并致谢。 目录: 序言 编者的话 一,马克思主义古典作家论美国 二,哲学 1 ,哲学 2 ,宗教 三,社会科学纵论、社会生活 1 ,社会科学理论和历史 2 ,人口、家庭 3 ,移民 4 ,劳工 5 ,黑人 6 ,其他少数民族 7 ,妇女 8 ,青年 9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 10 ,公民、民权运动 11 ,城市 12 ,其他社会问题 四,参考工具书 1 ,哲学 2 ,总论 3 ,政治 4 ,军事 5 ,经济 6 ,历史、地理 7 ,教育 8 ,文化、艺术 9 ,科学技术 五,政治 1 ,政治学、政治思想 2 ,政治史、政治学说史、政治思想史 3 ,政治制度、国家国家机构 A . 总论 B .立法、议会 C .行政、总统 D .司法、法院 4 ,国家行政管理 5 ,阶级结构、社会结构、政党、团体 A .阶级结构 B .社会结构 C .政党 D .团体 6 .外交 A .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理论 B .外交政策 C .美中关系 D .美国与亚洲 E .美国与欧洲 F .美国与非洲、美洲、大洋洲 G .外交史 H .条约、协定及其他文献 7 .法律 六,军事 七,经济 1 ,经济学、经济思想史 2 ,经济制度 3 ,经济政策、概况 4 ,经济史、文献 5 ,经济地理 6 ,世界经济、对外经济关系 7 ,经济计划与管理 8 .农业 9 .工业 10 .贸易 11 .财政 12 .货币、金融 13 .经济问题 八,历史 1 .史论、史学论 2 .通史、专史 A .通史 B .专史 3. 殖民地时期 4. 从独立到19世纪末 5.20 世纪初以来 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7. 地方史 8. 传记、回忆录、文献、资料 9 .历史人物、时间评论 10 .美洲史 九,教育(含体育) 1. 教育理论、政策和管理 2. 教育史、教育家 3. 高等教育 4. 普通教育 5. 其他教育 十,文学与艺术 1. 报刊、杂志、出版物 2. 图书 3. 文学、小说 4. 诗歌、戏剧等艺术 5. 语言 十一,地理 1. 概况、区域地理、自然地理 2 .历史地理、地图 十二,科学技术 1. 政策、概况 2 .科技史 3 .各类学科、科技活动 十三,国会档案(历史系藏书) 1 .国会执行文件 2 .参院文献 3 .众院文献 4 .杂录文献 5 .参院报告 6 .众院报告 7 .国会报告 8 .法院报告 9 .其他问题报告 10 .参院杂录 11 .众院杂录 12 .参院日志 13 .众院日志 十四,缩微胶卷(中美外交关系档案) 1 .国务院外交指令(1801-1906) 2 .美国外交使节致中国代表的信件(1843-1906) 3 .中国驻美国使馆致国务院的备忘录(1868-1906) 4 .国务院致中国驻美使馆备忘录(1834-1909) 5 .美国驻厦门、广州、烟台、镇江、重庆领事的信件 6 .美国驻福州、杭州、汉口、香港、澳门、南京领事的信件 7 .美国驻宁波、上海、汕头领事的信件 8 .美国驻天津、牛庄、淡水领事的信件 十五,杂志 1 .政治 2 .经济 3 .历史 4 .教育、心理 5 .文学、艺术 6 .地理 7 .科学 8 .综合 十六,补遗(1988年9-11月间收录的书目) 说明: * 《美国问题英文书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资料工具书, 由10余位教职员和研究生协同奋力数月完成的。参加编写的人员未取分毫报酬, 做出了奉献。它是由师大图书馆和历史系双方领导支持的联合项目。 * 《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的编辑并非一种辑录现成图书目录卡片的简单劳动, 而是一项繁复、严谨、细致的科研基础工作。由于师大图书馆解放前后历次进书编目不一, 又由于此类书籍在图书馆及师大各系各单位相当分散, 此外还有需要登录的缩微胶卷及美国国会档案, 数量很大。因此, 整个编目工作既十分浩繁, 费力、费时,又需要相当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 *1990 年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相当于全国社科联)主席斯坦莱·卡茨来我校时对该书目给于高度评价。他在回国后向美有关方面提出的咨询报告中就谈到美方帮助提供有效资料的建议。 * 书目关于缩微胶卷的检索方便研究,对这一时期美国国务院指令, 美国外交使节致中国代表的信件, 中国驻美使馆致国务院的备忘录, 美国驻华17个地区领事的信件等方面的档案目录一目了然。 * 书目对从事中国近代史和中美关系史,美国外交政策史研究的学者尤为有用。1801-1909年间的中美外交关系缩微胶卷档案自不待言, 1830-1860年代的美国国会档案中也涉及许多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极为重要国内并未完全了解或译出的美方文献。前者是国内第一次将目录编印出版, 后者则为国内孤本。 * 由于该书系北师大图书馆和历史系的编辑组联合出版, 校内外舆论已经嘉惠图书馆和历史系。 写于2006年12月17日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美国论著研究/2004年10月18日首发 附图: 1. 《美国问题英文书目》封面页 2. 《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版权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34.html 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编者的话 黄安年文 发表 : 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 /1988 年 12 月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研究 /2004 年 10 月 16 日 首发 一 , 为了满足有关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的需要,便于广大读者充分利用我校有关美国问题的图书资料,和响应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关于编纂美国问题书目的倡议,我们编印了这本《北京师大美国问题英文书目》。本书目对于欲了解美国的读者,特别是对于从事美国文学、艺术、历史、教育、经济、政治、外交、法学、地理、哲学、军事、科学技术和体育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都是很有用的检索工具书。 二,本书目收录了北京师大图书馆馆藏及校内其他单位所藏有关美国问题的书目与部分涉及美国问题的非专书目,并附有关期刊和中美关系缩微胶卷目录等共 4200 多种。收录时间始于建校止于 19'88 年 11 月,其中 1988 年 9—11 月间收录的编入补遗部分。 三,本书目大体参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北京图书馆西文有关美国书目》的分类法划分类目,但依照我校所藏图书的具体情况稍作调整.计分马克思主义古典作家论美国、哲学、社会科学总论、参考工具书、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教育 ( 含体育 ) ,文化艺术,地理、科学技术、国会档案,缩微胶卷,期刊十五大类。每类又分若干细目,各按编目索引顺序号排列:一般先排建国以来 ( 按《中图法》分类 ) ,后排建国前 ( 按《杜威法》分类 ) ,图书馆以外单位的藏书列在每项末尾.在索书号下注明各单位代号的,表示该书目前也在该单位存放。 四 , 本书目所收图书著录项目包括编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代、 页、卷数、国际书号及本校索书号。索书号下各单位的代号是:历史系为 His ,外语系 为 FLD ,外教所为 FEI ,经济系为 Eco . D ,教育系为 ED . 五,本书目的大都分是由北师大图书馆藏书目录卡片抄录整理而成,未及查对原书。 对在收录、编排和印刷中出现韵不当之处,恳请图书馆和学术界同行及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六, 1981 年北师大历史系美国史组曾编印出版过《北京师大图书馆藏有关美国历史 的书目》 ( 英文部分 ) 收录书目约 1500 种。本书目不仅在内容上扩大为整个美国问题的研究,增加了 80 年代以来的新藏书目,而且对我校收藏的有关美国问题书目进行了重新采收和调整。对包括心理学在内的有关自然科学分类学科本书目没有收录。 七,本书目的编纂工作是由图书馆和历史系的联合小组进行的,由黄安年,董乃强同 志负责。参加工作的有图书馆的闻沛芝同志 ( 负责期刊和缩微胶卷部分及全部卡片的校订 ) ,历史系美国史研究生孙平 ( 负责缩微胶卷部分 ) 、李红梅 ( 负责国会档案部分阎荣素、邵雁、李秋发、赵梅、战葆红、黄椿同志、以及历史系资料室的周海林同志。负责书目最后编纂整理和审定的是黄安年同志。负责书目编纂组织协调和出版发行的董乃强同志。 八、本书目在编辑、出版发行过程中得到了北师大图书馆领导及有关业务部门,师大历史系、以及外语系、教育系、外教所和经济系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图书馆和历史系还提供了财力资助。在此一并致以深切谢意。 九 , 本书目问世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四十周年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新馆成,谨以此书作为我们的献礼。 十 ,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数学家、教育家王梓坤教授为本书目写了序言。历史学家、书法家刘乃和教授为本书目封面题字在此一并致谢。 北师大图书馆、历史系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编辑组 1988 年 11 月 说明:本文为黄安年执笔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美国论著研究 /2004 年 10 月 16 日 首发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10544cid=21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4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师大究竟有多少研究院和中心?
黄安年 2013-5-17 15:23
北师大究竟有多少研究院和中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5月17日发布 如果你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网公布的院系设置、管理机构、科学研究的栏目内容 , 你会发现其中新增许多中心 ( 国际中心 ) 和研究院 , 里面并没有 , 可是又不断高调报道挂牌成立了因人、因钱设置的所谓研究院和中心。也许这些研究院和中心 , 单纯从开展学术活动的角度来看 , 有其一定的必要 , 问题在于: 第一 , 如果换了一位普通人 , 如果没有提供赞助,如果没有相当过硬的关系网,这样的研究院和中心能够成立吗? 第二 , 如果不增设这样的机构 , 原有的学术机构就不能担负起这些职能来吗? 第三,研究院越设越多 , 院里套院 , 让人感到一头雾水,不知道其间关联,现在提倡精简机构,反对形式主义,好像有些单位头头我行我素。 第四,在高等院校设立一个学术机构如研究院和中心是件极其严肃的事 , 这程序是否公正、公平、公开可是个大问题 , 现在做到了吗? 三天前我的《小议高校各类挂牌国际中心》现在一个人可以搞个中心 , 不信你看某知名高校,一个下野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可以成立一个国际性的高级宗教研究院,一个下野的校长可以成立一个高师研究院,一个诺奖获得者可以挂牌成立国际中心 , 一个资深教授可以搞个国际文化中心等等。这么发展下去,估计用不了太多时间,一所高校就会出现几十个上百个中心 , 成为世界之最了。话说回来,如果徒有虚名,能够实干兴教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89738.html 再举个例子来说 , 看到北师大校报刊登最近成里个什么 高中教育研究中心,那么是否还得成立初中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学前教育研究中心、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孔子教育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民办教育研究中心、农村教育研究中心、城市教育研究中心、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考试教育研究中心等等呢 ? 这和北师大原有的教育学布极其相关机构和部门是什么关系 ? 其实 , 多中心的结果必然是无中心 , 院里院外都是院 , 名目繁多,恐怕只是外强中干懵人。 *************** 高中教育研究中心成立 2013-03-25    本报北京3月24日电  高中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首届京师高中教育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2012年7月,北师大与有关协同相关单位成立了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据悉,作为该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教育研究中心将在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一是为国家高中教育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咨询,形成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的高中教育发展模式,推动普通高中高质量、有特色、多样化发展;二是创新测量与评价手段,开展高中教育质量研究;三是探索基于评价的基础教育质量综合改进模型,为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和科学示范基地;四是搭建广泛的协作平台,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同时,还将举办年度高中教育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促进我国高中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记者 靳晓燕 《光明日报》2013年3月25日 http://news.bnu.edu.cn/mtsd/52092.htm 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教育研究中心 日前成立。该中心将针对当前高中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高中与大学衔接不畅等突出问题,开展高中教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将为国家高中教育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咨询,推动普通高中高质量、有特色、多样化发展。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10883.htm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揭牌成立 2012-06-11 6月6日 上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成立大会在我校英东学术会堂隆重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北京市副市长鲁炜,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史秋秋,北京市文资办党组书记张慧光,北京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谭维克,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北京市编办、市教委、财政局、人力社保局、社科规划办等有关单位领导,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董奇,副校长葛剑平、陈光巨、郝芳华,党委副书记田辉,校长助理曹卫东、张凯,以及我校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 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成立大会。会议由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傅华主持。 刘川生书记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莅临大会的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北京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北师大建设表示衷心的感谢。刘川生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大学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在中华文化创新和传播的伟大征程中责无旁贷。今年是北师大建校110周年。110年来,北师大始终高度重视发展人文学科,一直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镇,一直都是研究传播中国文化的中心,一直都是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窗口。共建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是贯彻国家协同创新战略、深化市校合作的重大举措。北师大高度重视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将通过创新体制,整合学校资源,为研究院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有力的支持。 http://news.bnu.edu.cn/sdyw/46099.htm IDG 千万美元捐建北师大 —IDG/ 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 2011-11-22 11 月 18 日 ,美国国际数据集团( IDG )与我校签署捐建协议,成立“北京师范大学— IDG/ 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 IMI-BR-BNU )。 IDG 创始人兼董事长、麻省理工学院( MIT )麦戈文人脑研究院创始人麦戈文( Patrick5McGovern )与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共同签署捐建协议。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出席签约仪式,与会嘉宾共同为研究院揭牌。签约仪式由常务副校长董奇主持。 http://news.bnu.edu.cn/sdyw/41219.htm 科学研究 重点学科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内重点高校, 2002 年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拥有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限的六所重点高校之一。现设有本科专业 57 个,有 166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11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18 个博士后流动站, 36 个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24 个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点数在全国高校居于前列。现有 5 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1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5 个北京市重点学科(重点学科见下表),这些学科无论在研究成果方面,还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教育学 心理学 中国语言文学 数学 地理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 民俗学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理论物理 物理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态学 系统理论 环境科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 北京市重点学科  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自然资源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中国史 生物学 公共管理 艺术学理论 戏剧与影视学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外国哲学 世界经济 凝聚态物理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环境工程 英语语言文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 天体物理 重点研究基地 目前,我校已建设了 8 个重点研究基地,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7 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 个。我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经过几年的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有效地带动了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为学校学术创新的 “ 标杆 ” 、提升质量的 “ 旗舰 ” 。根据学校 “ 十一五 ” 发展规划,学校将继续推进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启动校级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发展心理研究所 文艺学研究中心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 重点实验室 截止 2009 年 12 月,我校已建成国家级、部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 24 个,其中包括 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8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 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4 个教育部工程中心、 1 个教育部网上合作中心、 1 个教育部研究院, 2 个北京市工程中心。此外,学校还建有校级重点实验室 74 个。根据学校 “ 十一五 ” 发展规划,继续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建立国家、省部、学校和院系四级实验室体系,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国家重点实验室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实验室 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实验室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实验室 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实验室 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放射性药物实验室 数学与复杂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理论及计算光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网上合作中心 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天然药物工程中心 防沙治沙 虚拟现实应用 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 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实验心理学实验室 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实验室 应用光学实验室 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 基因工程药物及生物技术实验室 教育技术学实验室 北京市工程中心 北京市防沙治沙工程技术中心 生态服务产业规划与设计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重点实验室 蛋白质组学研究院 进入详细列表 其它链接 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MPA 教育中心 高性能科学计算中心 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 北京市辐射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彩票事业研究中心 中国劳工问题研究中心 http://www.bnu.edu.cn/kxyj/index.htm 管理机构 机关部处 党委办公室 / 校长办公室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孔子学院管理处 (督察督办办公室) (共建办公室) 保卫部(处) 党委组织部 (党校) 教务处 资产管理处 (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办公室) 研究生院 基建处 (新校区建设指挥部)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人事处 后勤管理处 党委统战部 财经处 离退休工作处 纪检监察办公室 审计处 产业管理处 学生工作部: 科学技术处 (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本科生工作处 (武装部) 社会科学处 国内合作办公室 研究生工作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学生国际教育中心)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出国留学教育管理分会) 公共服务平台及教辅中心 群众组织 馆社、产业、校医院 信息网络中心 校工会 图书馆 公共资源服务中心 校团委 档案馆 教师发展中心 校学生会 文科学报 对外联络办公室 校研究生会 理科学报 (教育基金会) 出版集团 校友工作办公室(校友会) 北京师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校医院 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 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核算中心 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中心 直属附校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珠海分校 北京师范大学 - 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http://www.bnu.edu.cn/gljg/index.htm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4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师大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教师文革前的珍贵照片
热度 1 黄安年 2013-5-9 06:14
北师大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教师文革前的珍贵照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5 月 9 日 发布 下面这张珍贵照片,拍摄于60年代文革前,具体日期待考,是北师大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为欢送王乾生老师的合影。 前排自左起:钟敬文(已故,今年110周岁)、黄曼君(时在武汉大学中文系,2010年逝世)、王乾生、李文保(时任教研室主任,已故) 中排自左起:陈子艾(女)、沈茂勳、许钰(已故)、黄会林(女)、吕启祥(女) 后排自左起: 郭志刚、张恩和、蔡清富(已故)、杨占升(已故)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4358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京师大文革受难者名录 (待补齐)
热度 18 jiangxun 2013-4-5 00:58
作者:蒋迅 “文革”最残酷的时期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到底有多少北京师大的师生在这次浩劫中死于非命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在北师大的网站上,我们看不到一丝一毫对“反右”和“文革”的回忆,也找不到在“反右”和“文革”中北师大被迫害致死或者自杀的师生的资料。在这一点上,堂堂名校还不如我一个普通校友。关于文革,请读笔者的“ 从文革藏品博物馆到国家文革博物馆 ”和转帖“ 文革有多少位留美归国的科学家不堪受辱而自杀 ”,关于反右,请读笔者的“ 右派万自勉 ”和转帖“ 北大周校长,你慢些跑!” 王友琴,1952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任中文专业主任。出版有《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化震动》、《文革受难者》等书和若干中英文论文。近30年来一直坚持从事文革研究,致力于真实记录文革场景和普通人的苦难,开辟有网上“ 中国文革受难者纪念园 ”。 下面是王友琴老师写的 北京师大文革受难者的名录 。一共记录了只有五位师生。正如王老师所说的,在文革迫害高峰的1966年和1968年,有很多人从 北师大主楼 的高层跳下来。但是她所能找到的只有马特教授夫妇和学生张瑞棣,还无法确定具体日期。我记得还有一对物理系的教授在家里(工三楼)用触电的方式自杀。难道就没有一个北师大的人能帮助她回忆一下吗?我希望借这篇文章来呼唤北师大的校友以找到更多的这方面的史实。 已调查到的死亡: 1966年8月下旬,教授 刘盼遂 自杀身亡。 1966年12月,中文系学生 张瑞棣 ,从北师大主楼跳楼,自杀身亡。 文革中,教育系教授 马特 夫妇,一起从学校的主楼的八层楼上跳下来,自杀身亡。 文革中,北京师范大学山西临汾分校中文系政治辅导员 卢治恒 投河自杀。 文革中,青年教师 王德一 在“揪五一六”运动中自杀身亡。 刘盼遂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授。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到他家抄家,并且殴打他。当时也正是北京红卫兵满城抄家打人达到最高峰的时候。刘盼遂出身于地主家庭,红卫兵说他自己也是地主。被抄家和毒打之后,刘盼遂头朝下死于一个小水缸中。红卫兵声称他是这样自杀的。因为那样一个小水缸不可能自杀,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些被访者人认为他其实是被强压在水缸中窒息而死的,或者是被打死之后又被头朝下放进水缸之中,以此伪称他是自杀的。1966年8月下旬在北京抄家打人的主力是中学生红卫兵,但是也有小学生红卫兵参加打人致死。据说参与打死刘盼遂的红卫兵中,有的是小学学生。刘盼遂不住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工宿舍,住在普通居民区。在抄家殴打的过程中,刘的儿子曾经到北京师范大学试图请求帮助,但是没有人出面制止红卫兵的暴力行为。刘盼遂就这样死去。刘盼遂教授被打死于1966年8月下旬。他死亡的时候年龄在60岁左右。 刘盼遂教授作有《论衡集解》等书。他学识渊博,外号是“活字典”。他死亡的准确日期,虽然多方打听,但是还没有找到。他死亡的准确日期,虽然多方打听,但是还没有找到。1996年,笔者访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力先生的妻子夏蔚云女士的时候,她难过地说到,刘盼遂先生早年是王力先生的同学,他被说成是自杀的,但是那个水缸只有脸盆大,怎么可能在那样的浅水里自杀身死呢。当时,所有的教授都在遭“批判”和“斗争”,王力先生住在北京大学校园内宿舍中,也被抄家,在北大“劳改队”中“劳改”,没有能力帮助老同学。这种残酷的暴力迫害,不是刘盼遂一个人的遭遇。只是他们中很少人记录和报告了他们的不幸遭遇。而刘盼遂当时就身死,自然不可能说出他遭到的酷刑和虐杀。 希望网页读者中有人能帮助找到刘盼遂教授的家人、同事或者学生,从而了解关于他的更多的细节。 卢治恒 ,男,东北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政治辅导员。他是政治辅导员,在专业方面也不错,因此有外号叫“八斗”,是从“才高八斗”一词来的,意思是很有才华。1966年文革开始时,他在山西临汾分校工作。这个分校是北师大在1964年为“革命化”以及“备战”的目的建立的,1964年入校的新生,大学第一年是在临汾上的课。卢治恒对当时文革的一些做法有疑问。他被“斗争”几次后,跳河自杀。他在遗书里指责了文革。 马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教授。他被说成是“特务”,他和他的妻子一起手携手从北京师范大学的主楼高层跳下,自杀身亡。 北京师范大学的主楼高八层,这座楼建造于1950年代。文革时期,这个楼是这个地区最高的楼,大学又是文革的重点,于是,在文革中,不但大学六年没有上课,而且,这座高楼可悲地变成了受迫害者跳楼自杀的地方。在文革迫害高峰的1966年和1968年,有很多人从这座楼的高层 跳下来。北师大的被访者说,在1966年夏天,这座楼上几乎每天有人跳楼。这座主楼1976年地震时受到损害。现在这座楼已经被拆毁,代之以新的漂亮的建筑。 在访问了多位当时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和教师之后,现在我们依然不知道马特教授的准确死亡日期,也不知道他妻子的名字。希望读者中的知情者能给予帮助。 马特教授不是一般的大学教师,他是教育学方面的知名教授,级别也很高,但是,即使如此,在文革后,关于他的死,也没有被报告。笔者曾经在《1966:学生打老师的革命》中指出,在文革后,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媒体谨慎地开始批评文革并且报导了一些文革受难者的死亡,但是提到的人名,只限于极高级干部和少数社会名流,而且一般都不说明他们是怎么死亡的。这种对文革描述方法,使得文革的整体图景有所歪曲。马特教授的故事,又一次向我们说明,即使是他这样一个知名教授,他的死亡也会被忽略,更不要说普通的教师或者别的人了。 张瑞棣 ,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1964年入学,北京人。1966年12月,北师大有两个学生,以“向东彪”的笔名写大字报对林彪有批评。林彪在当时成为第二号权力人物不久,除了被称为“林副主席”“林副统帅”之外,还特别被称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批评毛泽东或者林彪,属于文革时代最严重的“反革命罪行”。从这两个学生所用的笔名,可以看出,其实他们是“向”著毛泽东和林彪的,而且,他们是学生,不属当时设定的打击对象圈子。但是,他们因为对林的批评而遭到“斗争”。“斗争会”的场面非常恐怖。这两个被“斗争”的人也被殴打。在1966年的所谓“红八月”的血腥恐怖之后,一般不至于把人活活打死的殴打,常常发生。张瑞棣参加了“斗争会”。在参加了非常恐怖的“斗争”笔名“向东彪”的同学之后,张瑞棣从北师大主楼上,跳楼身亡。他的同学记得他是从六层或者七层上跳下来的,不是从楼的外边坠落,而是在楼的里面,从楼梯之间的天井里坠落身亡。当时对他的死作了调查。在当时,张瑞棣属于“家庭出身好”的学生,也没有查出他本人的“问题”。公安局最后作了“结论”说:张瑞棣是因为看到别人被斗争,被吓死的。 张瑞棣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从北师大主楼跳楼身亡的第三人。希望当年北师大的学生或者工作人员提供其他受难者的名字和故事。 第一次补充: 下面是我收到的一封邮件提供的信息,作者是北京师大的一位教授。因为没有征求他本人的同意,这里不公布他的名字。 蒋迅教授:我看了你的博客中关于北师大师生在文革中被迫害的情况.作一点补充:(1)夫妇触电自杀的是物理系 赵亮坚 与夫人王某(名字忘了).(2)物理系主任 祁开智 教授是空气动力学家.据说(当时我在山西省临汾干校劳动.是回校后听说的)是周总理要调他去研究导弹.但祁开智教授在文革中被怀疑是希特勒的特务(似乎只因他在留美时认识了一位德国教授)而被审查.那晚军宣队要他'一定要交代问题!'他因无问题可交代.又觉得已无路可走,就在当天夜晚从物理楼顶跳楼自杀了.(多年后虽然被领导开大会'平反诏雪',但人已死了).(3)教育系名教授 邱椿 在文革中被批斗后拉在校内游行示众.老人因年高体弱.走了不远就倒地去世了.(4)再就是:还有几位老教授从自己的楼上家中跳楼自尽.(5)还有:彭德怀元帅,彭真,陆定一,罗荣环,李立三都被拉来批斗过. 再说一件往事:北师大物理系有一位 张宗燧 教授,后来去到中国科学院被评为院士.他的一位研究生于敏因为研究氢弹的理论有成果被评为功勋院士.在反右派时,张院士因受到不应有的批判而服用大量安眠药而自杀了.
个人分类: 天下|7379 次阅读|25 个评论
北师大利用膜气液接触器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取得进展
热度 3 zhqjia 2013-4-2 13:21
据 《膜科学与技术》杂志 2011 年第 11 期报道, 气液反应广泛用于纳米材料制备中。传统的气液反应器通常将一相分散于另一相中,气液界面面积有限且随操作条件而变化,容易出现泡沫、气体逸散等问题,放大困难。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贾志谦课题组 利用气液非分散式膜接触器制备纳米材料,气液两相在微孔膜两侧,互不分散,膜提供了稳定而巨大的气液界面面积,易于实现线性放大,气体可被完全吸收,过程能耗低,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气液反应器形式。以 CO 2 膜吸收制备纳米材料为模型体系,成功制备了粒度均匀的 CaCO 3 , SrCO 3 , Al 2 O 3 ,介孔 SnO 2 等纳米材料。根据气液反应理论,建立了连续操作和半间歇操作的数学模型,理论预测了液相浓度、 CO2 分压、液相流速等对吸收速率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研究了操作条件对粒子形貌和膜污染的影响规律。该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相关论文已发表在 J. Membr. Sci. 2009, 342:1-5 和 J. Membr. Sci. 2010,352: 50-54 。
个人分类: 课题组进展|3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师大利用氢气膜吸收制备金属纳米材料取得进展
zhqjia 2013-4-2 13:18
据《膜科学与技术》杂志 2011 年第 5 期报道,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贾志谦课题组首次利用氢气膜吸收制备了 Pd 纳米粒子,中空纤维膜接触器提供了稳定而巨大的界面面积,过程能耗低,易于放大, H 2 可被完全吸收,属于绿色高效的气液反应过程。该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20676016 )的资助,相关论文已发表在《 J. Membr. Sci. 》杂志上( J. Membr. Sci. 2011, 380:63-67 )。 金属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催化、光化学、光电子学、信息存储、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金属纳米材料一般采用金属化合物可控还原的方法制得。采用醇类、醛类等有机还原剂时,通常需要在高温下进行,反应时间长,反应机理复杂,反应后还原剂不易从体系中完全去除,导致产物污染和催化性能下降,还原剂中的微量杂质还使粒子形貌控制的可重复性差,有机还原剂也容易带来环境污染;采用 Na 2 SO 3 、 NaBH 4 等无机还原剂时,产物中易残留 Na + 、 K + 等杂质离子,影响材料纯度和催化性能,还容易导致硬团聚; H 2 作为最洁净的还原剂,具有反应温度低、无杂质离子引入、产物纯度高、材料性能优异等优点,因此在金属纳米材料制备中倍受关注。但是,在传统的 H 2 鼓泡还原过程中,界面面积随操作条件而变化,放大困难,而且 H 2 不易完全吸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和原料气体浪费问题,还容易出现泡沫、乳化等现象,使 H 2 还原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贾志谦课题组的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能有效抑制 Pd 粒子的聚集和生长,粒径随稳定剂 /PdCl 2 摩尔比增加而降低,平均粒径约为 5nm 。所得 Pd 纳米粒子对苯乙烯的氢化和对硝基苯酚的还原具有良好催化性能。
个人分类: 课题组进展|1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碳纳米管的物性与应用--北师大学生整理
chnfirst 2013-3-29 17:17
http://course.bnu.edu.cn/course/physics/09/zhuanti/tnmgdwxhyy.htm 碳纳米管的物性与应用 1. 碳纳米管的发现 碳纳米管的发现是人类研究纳米科技的重大成果。仅仅在十几年前 , 人们一般认为晶态碳的同素异形体只有两种 : 石墨和金刚石。 1985 年 , 英国 Sussex 大学的 Kroto 教授和 Rice 大学的 Smalley 教授进行合作研究 , 用激光轰击石墨靶以尝试用人工方法合成一些宇宙中的长碳链分子。在所得产物中他们意外发现了碳原子的一种新颖的排列方式。 60 个碳原子排列于一个截角二十面体的 60 个顶点 , 构成一个与现代足球形状完全相同的中空球 , 这种直径仅为 0. 7nm 的球状分子即被称为碳 60 分子。此即为碳晶体的第三种形式。 1991 年 , 碳晶体家族的又一新成员出现了 , 这就是碳纳米管。日本 NEC 公司基础研究实验室的 Iijima 教授在给 Nature 杂志的信中宣布合成了一种新的碳结构。它由一些柱形的碳管同轴套构而成 , 直径大约在 1 到 30nm 之间 , 长度可达到 1 μ m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 这种管完全由碳原子构成 , 并可看成是由单层石墨六角网面以其上某一方向为轴 , 卷曲 360 °而形成的无缝中空管。相邻管子之间的距离约为 0. 34nm , 与石墨中碳原子层与层之间的距离 0. 335nm 相近 , 所以这种结构一般被称为碳纳米管。这是继 C60 之后发现碳的又一同素异形体 , 是碳团簇领域的又一重大科研成果。 1992 年, Ebbsen 等提出了实验室规模合成破纳米管的方法为研究碳纳米管的性质迈进了一大步碳纳米管以其良好的电子学、力学、化学等性能吸引了物理、化学、材料、电子等领域专家的极大关注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碳纳米管的热潮。 碳纳米管 (CNTS) 又称巴基管,是一种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新型材料。由于碳纳米管具有奇特的物理性能 , 因此被认为是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价值的材料。目前关于碳纳米管自身的特性和生产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研究重点正转向大规模生产和应用领域。 2  碳纳米管的结构 碳纳米管的径向尺寸较小,管的外径一般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管的内径更小,有的只有 1 纳米左右。而碳纳米管的长度一般在微米量级,长度和直径的比非常大,可达 10 3 ~ 10 6 ,因此,碳纳米管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一维纳米材料。管壁由类石墨微晶的碳原子 S P 2 杂化与周围三个碳原子完全键合而成的六边形碳环构成。 碳纳米管的弯曲部位是由五边形和七边形的碳环组成的。 当六边形逐渐延伸出现五边形时碳纳米管就会凸出,七边形出现则会使其凹进。 如果五边形出现在碳纳米管的顶端则成为碳纳米管的封口。 碳纳米管分单壁和多壁两类: 1) 单壁碳纳米管 ( Single-walled nanotubes, SWNTs ):由一层石墨烯片组成。单壁管典型的直径和长度分别为 0.75 ~ 3nm 和 1 ~ 50 μ m 。又称富勒管 (Fullerenes tubes) 。 图 1 单层碳纳米管原子排列结构示意图 2) 多壁碳纳米管 ( Multi-walled nanotubes, MWNTs ):含有多层石墨烯片。形状象个同轴电缆。其层数从 2 ~ 50 不等,层间距为 0.34 ± 0.01nm ,与石墨层间距 (0.34nm) 相当。多壁管的典型直径和长度分别为 2 ~ 30nm 和 0.1 ~ 50 μ m 。 多壁管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层与层之间很容易成为陷阱中心而捕获各种缺陷,因而多壁管的管壁上通常布满小洞样的缺陷。与多壁管相比,单壁管是由单层圆柱型石墨层构成,其直径大小的分布范围小,缺陷少,具有更高的均匀一致性。 多壁碳纳米管是由几个到几十个单壁碳纳米管同轴而成, 管间距为 0. 34 nm 左右,稍大于单晶石墨的层间距 0. 335 nm ,且层与层之间的排列是无序的。碳原子的六边形排列和碳间距的出现反映了碳纳米管具有类石墨单晶的结构。但单壁碳纳米管其结构接近于理想的富勒烯,两端之间是有单层的同柱面封闭。 1991 年合成的碳纳米管就是单壁的碳纳米管。 目前单壁碳纳米管存在三种类型的结构,分为扶手式碳纳米管,锯齿形碳纳米管和手性碳纳米管, 分别如图 2 ( a) ( b) ( c) 。 这些类型的碳纳米管的形成取决于碳原子的六角点阵二维石墨片是如何“卷曲起来”形成圆筒形的。 图 2  单壁碳纳米管的三种结构 在石墨平面中, 碳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六角网状结构的碳原子平面,如图 3 所示: 和 为石墨平面的单胞基矢。 选石墨平面中任一碳原子 O 做原点 , 再选另一个碳原子 A , 从 O 到 A 的矢量为 = n + m ( 1 ) 式中 n 、 m 为整数 . 将石墨平面卷曲成一个圆柱 , 在卷曲过程中使矢量 末端的碳原子 A 与原点上的碳原子 O 重合 , 然后在石墨圆柱的两端罩上碳原子半球面 ,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碳纳米管 . 这样形成的碳纳米管可用 ( n , m) 这对整数来描写 . 因为这对整数一经确定 , 碳纳米管的结构就完全确定 . 所以 , 把这对整数称为碳纳米管的指数 . l 当 m = n 时即手性角θ = 30 °时,成为扶手型碳纳米管 (Armchair) ; l 当 m = 0 或 n = 0 时即手性角θ = 0 °时,成为锯齿型碳纳米管 (Zigzag) ; l 当 0 ° θ 30 °时,则成为手性型碳纳米管(或螺旋型碳纳米管)。 图 3  石墨碳原子的六角网状平面结构 3. 碳纳米管的物理性质 1) 力学性质 碳纳米管的抗拉强度达到 50 ~ 200GPa, 是钢的 100 倍 , 密度却只有钢的 1/6 ,至少比常规石墨纤维高一个数量级。它是最强的纤维,在强度与重量之比方面,这种纤维是最理想的。如果用碳纳米管做成绳索,是迄今唯一可从月球挂到地球表面而不会被自身重量拉折的绳索,如果用它做成地球——月球载人电梯,人们来往月球和地球献方便了。用这种轻而柔软、结实的材料做防弹背心那就更加理想了。 除此以外,它的高弹性和弯曲刚性估计可以由超过兆兆帕的杨氏模量的热振幅测量证实。对于具有理想结构的单层壁的碳纳米管,其抗拉强度约 800GPa ;对于多层壁,理论计算太复杂,难于给出一确定的值。碳纳米管的结构虽然与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相似,但其结构却比高分子材料稳定得多。在大气氧化条件下,碳纳米管在 973K 的温度下失重很少,结构基本没有发生变化。碳纳米管在酸、碱的长时间浸泡下,结构基本不发生破坏。 人们还预言,碳纳米管只会在非常高的应变( 15 %— 20 %)状况才会破坏。在动力学模拟中,它们的行为象“超级细绳”。纳米管能抗扭转力引起的畸变,在许多情况下,纳米管可以在卸载时恢复原来的截面,不象石墨纤维,压缩时易破坏。压缩的纳米管形成波峰状的纽结,卸载后,能弹性地松弛。纳米管的这种特性使其在诸如高强度复合材科的制造中和纺织原料的纺织中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碳纳米管是目前可制备出的具有最高比强度的材料。若将碳纳米管与其他工程材料制成复合材料 , 可对基体起到强化作用。 2) 热学性质 一维管具有非常大的长径比,因而大量热是沿着长度方向传递的,通过合适的取向,这种管子可以合成高各向异性材料。虽然在管轴平行方向的热交换性能很高,但在其垂直方向的热交换性能较低。纳米管的横向尺寸比多数在室温至 150 o C 电介质的品格振动波长大一个量级,这使得弥散的纳米管在散布声子界面的形成中是有效的,同时降低了导热性能。适当排列碳纳米管可得到非常高的各向异性热传导材料。 3) 光学性质 碳纳米管喇曼散射谱的结果表明 : 主要由 (9 ,9) 和 (10 ,10) 单壁碳纳米管构成的束具有许多喇曼活性模 , 其中频率在 39500px - 1 附近的大量振动模与碳纳米管的直径无关 , 而频率在 4200px - 1 左右的强振动模与直径密切相关 。在喇曼散射光谱中 , 对于径向呼吸振动峰 , 峰位与单壁碳纳米管半径的关系为 ω = A / r ( 2 ) 式中 , ω 为径向呼吸振动峰的峰位 (cm - 1 ) , r 为单壁碳纳米管的半径 (nm) , A 为比例参数 (cm - 1 · nm) 。对于 Armchair 型单壁碳纳米管 A = 118 , 对于 Zigzag 型单壁碳纳米管 A = 116 。上式表明 , 径向呼吸振动峰的频率反比于单壁碳纳米管的半径。类似的数学关系式也有报道 。 4) 电学性质 碳纳米管的性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 由于碳纳米管的结构与石墨的片层结构相同,所以具有很好的电学性能。理论预测其导电性能取决于其管径和管壁的螺旋角。当 CNTS 的管径大于 6mm 时,导电性能就下降;当管径小于 6mm 时, CNTS 可以被看成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一维量子导线。 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电学性质 , 这是由于电子的量子限域所致 , 电子有效的运动只能在单层石墨片中沿碳纳米管的轴向方向 , 径向运动受到限制 , 因此它们的波矢是沿轴向的。计算表明 : 单壁碳纳米管的电学性质与其手性矢量 有关 , 当式 (1) 中的 m 和 n 满足 | m - n | = 3 k ( k = 0 ,1 ,2 · · ·) ( 3 ) 时 , 碳纳米管是金属性的 , 其它类型的单壁碳纳米管是半导体性的 。由于碳纳米管的尖端具有纳米尺度的曲率 , 是极佳的发射电极。碳纳米管在代替钼针作发射电极时 , 只有较低的发射电压和较高的发射电流密度。因为碳纳米管在物理性质上具有明显的量子特点 , 故可能成为下一代微电子和光电子器件的基本单元。 由公式 ( 3 ) 就其导电性而言,碳纳米管可以是金属性的,也可以是半导体性的,甚至在同一根碳纳米管上的不同部位,由于结构的变化,也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导电性。此外,电子在碳纳米管的径向运动受到限制,表现出典型的量子限域效应;而电子在轴向的运动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可以认为碳纳米管是一维量子导线。   作为典型的一维量子输运材料,金属性的碳纳米管在低温下表现出典型的库仑阻塞效应。当外电子注入碳纳米管这一微小的电容器(其电压变化为ΔV=Q/C,其中Q为注入的电量,C为碳纳米管的电容)时,如果电容足够小,只要注入1个电子就会产生足够高的反向电压使电路阻断。当被注入的电子穿过碳纳米管后,反向阻断电压随之消失,又可以继续注入电子了。 4. 碳纳米管的应用 经过各国科学家十几年的研究,对碳纳米管的物理、化学、导电性能、热学性能、电子学等方面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在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碳纳米管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 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其高强度的特性使它可作为超细高强度纤维 , 也可作为其它纤维、金属、陶瓷等的增强材料。碳纳米管被认为是复合材料强化项的终极形式,在复合材料的制造领域中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独特的导电性 ( 约 1/ 3 数量的单层碳纳米管可看成这种一维金属;另一类为半导体 2/ 3 数量的碳管则可看成一维半导体 ) 使碳纳米管可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导线材。也可用于电池电极和半导体器件。此外,碳纳米管是很好的储氢材料,可用作氢燃料汽车的燃料“储存箱”。 1)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 1 ) 导电塑料 ( 聚脂 ) 。将碳纳米管均匀地扩散到塑料中 , 可获得强度更高并具有导电性能的塑料。可用于静电喷涂和静电消除材料 , 目前高档汽车的塑料零件由于采用了这种材料 , 可用普通塑料取代原用的工程塑料 , 简化制造工艺 , 降低了成本 , 并获得形状更复杂、强度更高、表面更美观的塑料零部件。是静电喷涂塑料 ( 聚脂 ) 的发展方向。同时由于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 不会象绝缘塑料产生静电堆积 , 因此是用于静电消除、晶片加工、磁盘制造及洁净空间等领域的理想材料。碳纳米管还有静电屏蔽功能 , 由于电子设备外壳可消除外部静电对设备的干扰 , 保证电子设备正常工作。 ( 2 ) 电磁干扰屏蔽材料及隐形材料。由于特殊的结构和介电性质 , 碳纳米管表现出较强的宽带微波吸收性能 , 它同时还具有重量轻、导电性可调变、高温抗氧化性能强和稳定性好等特点 , 是一种有前途的理想的微波吸收剂 , 可用于隐形材料、电磁屏蔽材料或暗室吸波材料。碳纳米管将用于制造具有电磁干扰屏蔽功能及吸收电磁波功能的隐形材料。碳纳米管对红外和电磁波有隐身作用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 一方面纳米微粒尺寸远小于红外及雷达波波长 , 因此纳米微粒材料对这种波的透过率比常规材料要强得多 , 这就大大减少波的反射率 , 使得红外探测器和雷达接收到的反射信号变得很微弱 , 从而达到隐身的作用 ; 另一方面 , 纳米微粒材料的比表面积比常规粗粉大 3 ~ 4 个数量级 , 对红外光和电磁波的吸收率也比常规材料大得多 , 这就使得红外探测器及雷达得到的反射信号强度大大降低 , 因此很难发现被探测目标 , 起到了隐身作用。由于发射到该材料表面的电磁波被吸收 , 不产生反射 , 因此而达到隐形效果。 2) 储氢材料 碳纳米管的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具有的孔隙结构可吸附大量的氢气, 因此碳纳米管作为储氢材料已作为了研究的焦点。 顾冲等 经过单壁碳纳米管吸附氢气的计算机模拟论证了碳纳米管储氢的可能性。 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将碳纳米管用作燃料电池储氢材料 。 沈阳金属研究所曾报道 单壁碳纳米管能在室温中等压力下贮藏 4. 2 %( 质量分数 ) 的氢气, 在常温常压下能释放出 80 % ;要释放出其余的 H2 需要加热。朱宏伟等 指出使用浓硝酸和 NaOH 溶液处理碳纳米管表面可提高储氢率。 目前研究的焦点主要是高储氢性能的最优化结构和最佳的工艺条件。 碳纳米管经过处理后具有优异的储氢性能 , 理论上单壁碳纳米管的储氢能力在 10 % 以上 , 目前中国科学家制备的碳纳米管储氢材料的储氢能力达到 4 % 以上 , 至少是稀土的两倍。根据实验结果推测 , 室温常压下 , 约 2/ 3 的氢能从这些可被多次利用的纳米材料中释放。储存和凝聚大量的氢气可做成燃料电池驱动汽车。 Dillon A. C. 等 的实验表明用 SWNT 作储氢材料具有非常高的氢吸收量每 kg 纳米碳管可吸收 1515kg 氢气。清华大学碳纳米材料研究小组近日发现一种经处理后表现出显著储氢性能的碳纳米管,它有望成为新的清洁能源 -- 氢能电池的制造材料。 研究小组的科技人员对定向碳纳米管的电化学储氢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这种碳纳米管具有许多全新的力学、电学、热学和光学性能,尤其是将它混以铜粉后表现出的显著的储氢性能。课题小组将碳纳米管制成电极,进行恒流充放电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 , 混铜粉定向多壁碳纳米管电极的储氢量是石墨电极的 10 倍 , 是非定向多壁碳纳米管电极的 13 倍 , 比电容量高达 1625mAh/g, 对应储氢量为 5.7wt % ( 质量分数 ), 具有优异的电化学储氢性能。根据美国能源部 (DOE) 对车用储氢技术制订的标准,该研究小组这次发表的实验结果,已经接近其对储氢材料的重量和储氢密度的要求。 该项技术可以应用在燃料电池的制造中,起到持续稳定的氢源的作用。燃料电池是一种不经过燃烧而以电学反应连续把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其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PEMFC) 以纯氢为燃料,具有工作温度低、输出功率大、体积小、重量轻、“零排放”的优点,特别适合交通运输工具使用。 3) 超级电容器 碳纳米管用作电双层电容器电极材料。电双层电容器即可用作电容器也可作为一种能量存储装置。超级电容器可大电流充放电,几乎没有充放电过电压,循环寿命可达上万次,工作温度范围很宽。电双层电容在声频 - 视频设备、调谐器、电话机和传真机等通讯设备及各种家用电器中可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电双层电容电极材料,要求材料结晶度高、导电性好、比表面积大,微孔大小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而目前一般用多孔炭作电极材料,不但微孔分布宽 ( 对存储能量有贡献的孔不到 30%) ,而且结晶度低、导电性差、导致容量小。没有合适的材料是限制电双层电容在更广阔范围内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碳纳米管比表面积大、结晶度高、导电性好,微孔大小可通过合成工艺加以控制,因而是一种理想的电双层电容器电极材料。由于碳纳米管具有开放的多孔结构,并能在与电解质的交界面形成双电层,从而聚集大量电荷,功率密度可达 8000W/kg 。其在不同频率下测得的电容容量分别为 102F/g(1 Hz ) 和 49F/g(100Hz) 。碳纳米管超级电容器是已知的最大容量的电容器,存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4) 锂离子电池 碳纳米管可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纳米管的层间距为 0. 34nm , 略大于石墨的层间 距 0. 335nm , 这有利于 Li + 的嵌入与迁出 , 它特殊的圆筒状构型不仅可使 Li + 从外壁和内壁两方面嵌入 , 又可防止因溶剂化 Li + 嵌入引起的石墨层剥离而造成负极材料的损坏。碳纳米管掺杂石墨时可提高石墨负极的导电性 , 消除极化。实验表明 , 用碳纳米管作为添加剂或单独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均可显著提高负极材料的嵌 Li + 容量和稳定性。 碳纳米管比表面积大 , 结晶度高 , 导电性好 , 微孔大小可通过合成工艺加以控制 , 因而有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电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加入碳纳米管 , 也可有效提高电池的储氢能力 , 从而大大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根据实验 , 多壁碳纳米管锂电池放电能力达到 385mAh/ g , 单壁管则高达 640mAh/ g , 而石墨的理论放电极限为 372mAh/ g 。 浙江大学物理系 Wang C. S. 等人用纳米碳管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其电池容量超过石墨嵌锂化合物理论容量一倍以上。另外还可作在污水处理时的高效吸附净化剂、分离不同离子的吸附剂等。由于纳米碳管特别是 SWNT 具有极小的直径 , 可用作气体凝固吸附材料。 5) 场发射管 ( 平板显示器 ) 在硅片上镀上催化剂 , 在特定条件下使碳纳米管在硅片上垂直生长 , 形成阵列式结构 , 用于制造超高清晰度平板显示器 , 清晰度可达数万线。同时也可使碳纳米管在镍、玻璃、钛、铬、石墨、钨等材料上形成阵列式结构 , 制造各种用途的场发射管。 6) 传感器 用碳纳米管去修饰电极,可以提高对 H +等的选择性,从而制成电化学传感器。利用碳纳米管对气体吸附的选择性和碳纳米管的导电性,可以做成气体传感器。不同温度下吸附微量氧气可以改变碳纳米管的导电性,甚至在金属和半导体之间转换。在碳纳米管内局部填充碱金属可以形成 p - n 结。在碳纳米管内填充光敏、湿敏、压敏等材料,可以制成纳米级的各种功能传感器。纳米管传感器将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 7 )信息存储 由于碳纳米管作为信息写入及读出探头 , 其信息写入及读出点可达 1. 3nm( 当存储信号的斑点为 10nm 时 , 其存储密度为 1012bits/ cm2 , 称其为超高密度 , 比目前市场上的商品高 4 个量级 ) , 从而实现信息的超高密度存储 , 该技术将会给信息存储技术带来革命性变革。 此外 , 碳纳米管还可用于制造催化剂和吸附剂、纳米装置 ( 纳米机器人 ) 、原子探针、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散热衬托材料、计算机芯片导热板、一维导线、纳米同轴电缆、分子晶体管、电子开关、美容材料、防弹背心、抗震建筑等。 5. 合成碳纳米管的方法: 1) 石墨电弧法 是最早的、最典型的碳纳米管合成方法。 基本原理: 电弧室充惰性气体保护,两石墨棒电极靠近,拉起电弧,再拉开,以保持电弧稳定。放电过程中阳极温度相对阴极较高,所以阳极石墨棒不断被消耗,同时在石墨阴极上沉积出含有碳纳米管的产物。 影响因素: 载气类型、气压、电弧的电压、电流、电极间距等。 理想的工艺条件: 氦气为载气,气压 60 — 50Pa ,电流 60A ~ 100A ,电压 19V ~ 25 V ,电极间距 1 mm ~ 4mm ,产率 50 %。在石墨棒中掺杂金属 Fe 、 Co 、 Ni 催化剂,改善碳纳米管产量和质量。 Iijima 等生产出了半径约 1 nm 的单层碳管。 优 点: 4 000K 的高温碳纳米管最大程度地石墨化,管缺陷少,比较能反映碳纳米管的真正性能。 缺 点: 电弧放电剧烈,难以控制进程和产物,合成物中有碳纳米颗粒、无定形炭或石墨碎片等杂质,碳管和杂质融合在一起,很难分离。 2) 浮动催化法(即碳氢化合物催化分解法,又称 CVD 法) 是目前使用最多和最有希望实现批量生产的工艺之一。 基本原理: 将有机气体 ( 如乙炔、乙烯等 ) 混以一定比例的氮气作为压制气体,通入事先除去氧的石英管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在催化剂表面裂解形成碳源,碳源通过催化剂扩散,在催化剂后表面长出碳纳米管,同时推着小的催化剂颗粒前移。直到催化剂颗粒全部被石墨层包覆,碳纳米管生长结束。 影响因素: 催化剂的选择,反应温度、时间,气流量等。碳纳米管的直径的大小依赖于催化剂颗粒的直径。 实验理想参数: 温度为 650 ℃~ 700 ℃,气体流量= 10ml / min 、 N2 = 600ml / min ,反应时间 60min ~ 70min ,产率高达 90 % 以上。 优点: 有反应过程易于控制,设备简单,原料成本低,可大规模生产,产率高等优点。 缺点: 反应温度低,碳纳米管层数多,石墨化程度较差,存在较多的结晶缺陷,对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能及物理化学性能会有不良的影响。 3) 激光蒸汽法 在氩气气流中,用双脉冲激光蒸发含有 Fe / Ni( 或 Co / Ni) 的碳靶方法制备出直径分布 范围在 0.81 — 1.51nm 的单壁碳纳米管。该法制备的碳纳米管纯度达 70~90 %,基本不需要 纯化,但其设备复杂、能耗大、投资成本高。 6. 展望 碳纳米管是纳米材料中开发价值最高的纳米材料之一 , 碳纳米管的导电性能优于铜 , 仅次于超导体 , 导热性能优于金刚石 , 并是已知的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最高的材料。自从 1991 年发现以来 , 经过各国科学家近 10 年的研究 , 在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可以预见随着研究领域新的发现 , 碳纳米管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 , 其酝藏的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将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充分体现出来。 用碳纳米管制成的薄膜材料将会对充电电池及燃料电池技术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由于用碳纳米管制造的分子晶体管的出现 , 在未来数 10 年内 , 现在的以硅基材料为基础的微电子产品 , 有可能被以碳基材料为基础的具有功能更大、能耗更少的微电子产品所取代。碳纳米管读写探头和纳米信息存储薄膜一起 , 可将信息存储密度提高到十的十三次方~十的十四次方 Bits/ 平方厘米 , 从而为个人信息系统的出现奠定基础。 碳纳米管具有非常光明的前景 , 可以相信在未来十年内 , 随着碳纳米管应用技术及产品的 开发 , 碳纳米管将会对众多领域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 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 7 . 参考文献 1Kroto H. W. et al. , Nature, 1985; 318: 162 2Iijima S. N ature. 1991; 354: 56 3 韩峰等,新型材料——碳纳米管,江苏化工, 2001, Vol.29, No.4, 35-37. 4 朴玲钰 , 李永丹 . 纳米碳管的研究进展 . 化工进展 ,2001 ,20(11) :18 - 22. 5 张立德 , 牟季美 .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01. 2. 6 Salvetat J P ,Andrew G,Driggs D ,et al . Elastic and Shear Moduli of Single2walled Carbon Nanotube Ropes. Phys . Rev. Lett . ,1999 ,82 :944 7 Wang Z L ,Poncharal P ,De Heer WA.Measuring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ndividual Carbon Nanotubes by In Situ TEM. J . Phys . Chem. Solids ,2000 ,61 :1025 8 Xie S ,Li W,Pen Z ,Cheng B ,Sun L.Mechan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n Carbon Nanotube. J . Phys . Chem. Solids ,2000 ,61 :1153 9 Dresselhaus M , Dresselhaus G , Eklund P , et al 。 Carbon Nanotubes. Phys . World ,1998 ,33 10 Kurti J ,Kresse G,Kuzmany H. First2principles Calculation of the Radial BreathingMode of Single2wall Carbon Nanotubes. Phys . Rev. B ,1998 ,58(14) : 8869 11 Rao A M,Richter E ,Bandow S ,et al . Diameter2selective Raman Scattering from Vibrational Models in Carbon Nanotubes. Science ,1997 ,275 :187 12 Mintmire J W,Dunlap B I ,White C T. Are Fullerene Tubules Metallic Phys . Rev. Lett . ,1992 ,68 :631 13 Hamada N ,Sawada S ,Oshiyama A. New One2dimensional Conductor Graphitic Microtubules. Phys . Rev. Lett . ,1992 ,68 :1579 14 Rinzler A G. Science , 1995 ;269 :1550 15 Pilip Ball 著 . 徐俊培译 . 世界科学 , 1997 ; (3) :17 16 顾冲, 高光华, 于养信, 毛宗强。 单壁碳纳米管吸附氢气的计算机模拟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1 , 22(6) : 958 – 961 。 17 张鸿斌,林国栋,蔡启瑞。 碳纳米管的催化合成、结构表征及应用研究 。 厦门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01(2) : 387-397 。 18 沈阳金属所发现可在室温下贮藏 H2 的碳纳米管 。 现代化工, 2000 20(3) : 56 。 19 朱宏伟,徐才录,陈桉等。碳纳米管表面处理对储氢性能的影响 。碳素技术, 2000 , 109(4) : 12 – 13 , 20 。 20 Dillon A. C. , Jones K. M. , Bekedahl T. A. , Klang C. H. , Bethune D. S. HebenM. J. , Nature 1997; 386: 377 21 吴国涛 , 王春生 , 齐仲甫 , 李文铸 , 第九届全国电化学会议 以上材料由物理系 01 级黄勇收集,整理成文。
个人分类: 材料、专业|0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新规:申请毕业博士论文须经专家匿名评审
jysjkx 2013-3-17 18:06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3/275714.shtm 北京师范大学日前发布新规定:今年申请毕业的博士论文都须经过“网上盲审平台”进行专家匿名评审。这一规定旨在进一步提升博士培养质量。 所谓“盲审”即匿名评审,也就是评审专家和论文作者及导师双方之间相互隐匿姓名。评审专家将对论文进行评估,决定其是否符合博士学位要求。 北师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学位处处长张志斌说:“北师大的博士论文‘抽检’制度虽然已经推行多年,但覆盖全部论文的匿名评审是第一次。” 除了北京师范大学,据南开大学培养办公室主任王成辉介绍,目前南开大学也在和教育部就网上盲审平台进行协商,今年或者明年将可能使用该平台并扩大检查范围。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博士生说:“以前都是学校自己找校外专家抽检论文,被抽到的概率相对较低。今年突然都要网上评审,挺担心自己的论文被否定。” “北师大今年上半年应毕业博士有800多人,但听到全部论文都要网上盲审之后,实际申请毕业的只有600多人,而这其中还有300多人是往届延迟毕业的学生。”张志斌,网上全面盲审使近一半的应届毕业生主动承认自己的论文水平不够而选择延期毕业。 据了解,答辩前的“匿名评审”旨在防止导师因同情、照顾等原因降低标准,让学术水平不足的学生参加毕业答辩。“网上盲审平台”的使用有助减少博士学位掺水的现象,提升博士论文质量。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看到的是通过这种全面的匿名评审制度,使导师和博士认真对待自己的学术工作,提升科研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张志斌说。
1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师大的傻丫头们
dongzg101 2013-2-22 05:08
妈的,到了遗传所,啥也没干,在玉泉路天天踢足球,到了遗传所,假装不认识,宿舍放本金庸小说。就广东的小矮个聪明,不知道哪个所的,退学太快了吧,开个公司帮研究生提纯,卖试剂给那些偷懒的学生,直接帮他们测序了,找个好几个导师去面试申请打工!都是搞隧道的。有打错紫了。玉泉路 追家杨老师的学生是有好处了,在她们宿舍打牌。不过也是个傻丫头!都有用她的生日做银行密码!2500块定期,哎,还没把师兄踢掉!最后被人家做掉。一定要放火防盗防师兄,哟噢噢噢噢偶偶被,又被师兄偷袭得手。没有去老师家吃饭介绍的对象都不算!进去后啥也没干,去家杨老师实验室直接拿走三本Science 往和我合作的同学实验室抽屉一仍,谁也找不到!都不会在玉泉路去看杂志!早就看过了,一般我只看 物理和建筑,生物根本不看!。。。。。。 电脑他们白天用,我是夜猫子,买吃的都是大家一起去买......
个人分类: 环境保护|2393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师大教师开学周冷清清
热度 1 黄安年 2013-2-21 15:37
北师大教师开学周冷清清
北师大教师开学周冷清清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2 月 21 日 发布 今天到学校办事 , 看到还是一片冷清景象 , 好像还在放长假期间。 到了院里要了一份北京师范大学 2012-1013 学年第二学期校历,上面说 2 月 18 日 是全体教师开学日, 2 月 18 日 至 24 日为教师培训与学术交流周, 2 月 24 日 为全体学生注册日。看来学校开始热闹的日子在 23-24 日,照片 8 张是空荡的校园一景色,另一张是校历。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41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