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北师大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北师大

相关日志

[转载]北师大刘嘉教授留学心理讲座——发展(转载)
gaoersanjin 2015-6-17 16:35
转自神州学人网 http://www.chisa.edu.cn/news/syyw/201505/t20150528_502820_9.html 发展 当我们解决了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我们怎么样规划自己的留学生涯?在特殊的一年或者三年里,留学究竟给我带来什么?不仅让我的英语变得更好,让我学到了新的技术,同时还有更重要的,它一定在我职业发展阶段里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现在大家都在 25 到 40 岁之间,这块时间相对是职业发展的建立期,就是三十而立,在三十而立里有四大任务,就是明确职业定位、不断提升能力、构建人际关系、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这里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明确职业的定位。我们怎么定位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职业呢?有三点,能力、供给、价值观,这三点综合平衡。 我给大家列一下,我们假设作为教学科研人员的情况,我们的职业定位究竟是什么?首先是一个技术职能性,再一个就是所谓的科研人员更多的是想着专业上的突破,如果你想往这个方向发展的话,你需要在国外尽可能多的开拓视野,尽可能多的了解技术,尽可能多的结交学术圈的朋友,为你下一步的发展拓宽思路,特别是一些先进的技术一定要去学,国外的会议一定要多参加,多和人沟通交流。 第二是管理性,管理性是追求并致力于晋升,喜欢影响他人并乐于承担责任,这些通常是领导型的人物,比如说他的目标是当校长,或者到教育部去从事各方面的工作,这些基础工作通常被看作是通向更高更全面管理层的能力。首先技术要过硬,你的文章都发不出来,话都说不出来,肯定没法做管理。如果你的目标是这个,就要多看一下国外大的实验室,他们是怎么运行、怎么管理的,他们关心哪些事情?他们挑一个老师要经过什么样的评审?也就是说更多地了解他们的规章制度。美国的学术制度比我们成熟很多。 还有第三种人是独立自主型,我喜欢自由自在,谁也不要管我。我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生活方式我自己搞定,我不愿意去提升,我宁肯放弃提升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自由,这种人的发展有点像自由职业者的走法,比如说科普作家,那你在国外的时候要尽可能多的去接触他们的文化,开拓你文化方面的视野,而且各方面的发展是什么样子,除了心理学这块,文学有什么样的发展,哲学什么样的发展,还有音乐、艺术,尽可能宽的拓展领域,这为下一步自由作家打下基础。 第四种人是创业型。李克强总理提出来我们要全民创业,这时候你去了之后是技术这一类,你要创建自己的公司,完成自己的产品,我知道在美国硅谷他们有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他们的创业模型、创业思路等等你可以多花时间了解,他们的模型是怎么走的,而且你可以运用在海外这段时间找到合作者,甚至在国外拿下风投和天使投资,这块的目标导向是另外一块。 再一个是服务型和助人型,以帮助他人和改善他人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这块我推荐做一些 NGO 和更多社会服务的工作,了解国外是怎么运行的和一些规则。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五种不同的职业定位,你在国外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了解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做的各种实践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时候你需要在渡过蜜月期和调整期之后,在适应期里开始想我出国的目的是什么,出国在我人生中的规划究竟是什么样的。以上五点并不意味着哪个更好或者哪个更坏,就像服装一样,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这个事情非常简单,我们可以做一个练习,回想过去你在工作中,这五种职业定位的成绩,体会你当时的成就感、意义感、愉悦感,判断你的职业定位是哪一支?是学术这一支还是管理这一支还是创业这一支,自己想一想究竟哪一个让你的成就感特别好,能够让你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能够让你感觉愉悦,要把我们的快乐和工作紧密地绑定在一块。一定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基于这样的职业定位,你要为自己的留学生涯确定什么目标?你出去一年或者三年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最后是回国,当你结束留学生涯之后准备回到祖国,有另外一个非常好玩的现象,我们叫重返本文化休克。出去的时候是文化休克,好不容易把国外的环境适应了,现在又回到中国了,也会出现另外一种重返本文化休克。重新回到祖国之后开始有点不适应了,原来习惯寂寞、习惯孤单了,回来觉得热热闹闹的,这又是一个过程。除了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重返文化休克之外,还有一点我特别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导致我当年很快回国的原因。 这是一本小说《江城》,是彼德海斯写的,他写的是一个在长江工作的小城镇叫涪陵,他到这支教, 96 年去的,到 98 年走了。当时去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到哪都要坐船,在这支教了一年。 2001 年这本纪实性的小说写完之后,他重新回去发现高速公路修好了,高铁修好了,现在再也没有人坐船了,长江上已经看不见船了,我小时候交通只有船,现在长江空落落的,什么东西都没有。他说了一句很好的话,在过去的 20 年里面,这样一种转型变化接二连三的扩大,这正是中国的本质,很难相信这个国家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是十九世纪的西方人永远无法理解的。 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变化太快了,以一种高速的变化,你出国一年或者三年回国之后会发现完全不认识了。我是在 1997 年出国的, 2000 年第一次回国,我本科在北大读的,北大邀请我去作一个报告,指定在二教,我提前半小时到北大,后来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不知道二教在哪。因为整个北大已经重新修了一遍,当时也没有手机,觉得自己在北大待了这么多年,觉得不好意思回去,问别人二教在那里。当时觉得自己记忆肯定不会出问题,后来报告迟到了,就问为什么变化这么大?说没有什么,老的楼被拆掉,新的楼被建起来,新的马路在重新修建,这是 2000 年的时候我想的问题,中国发展这么好,我不想错过这么好的时机,所以我在 2002 年博士毕业第二天就赶紧回国了。 我想对在座的各位出国留学的老师和同学而言,非常重要的是要把国内高速发展记在心里面,可能回来的时候中国已经是另外一番新的面目展现在你面前,所以要加强对国内的了解,把你所学的、所用到的快速融入其中,找到你出国的目的,以及找到你回国的目的。
个人分类: 论坛讲座|1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小文院士留美履历考证之二
热度 43 Majorite 2015-1-22 06:33
李小文院士留美履历考证之二 1. 李小文的硕士论文的作者英文名字用 Hsiao-wen Li还 是 Xiao-wen Li? 在 Google 上查到这本论文,题目《 An Invertible Coniferous Forest Canopy Reflectance Model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1981, 216 页。但是作者是 Hsiao-wen Li, 而不是用 Xiao-wen Li 。1979年李小文出国时所用中国护照上面的名字是 Hsiao-wen Li 吗?否则不可能在大学注册的名字不同于护照上的名字, 论文作者的名字不同于于护照上名字。这是为什么?我在加拿大见过个别中国女孩,在非正式场合下把Li姓故意写成Lee,以示有别于大陆中国人。但是, 李小文明显不是这样的人。 http://books.google.ca/books/about/An_Invertible_Coniferous_Forest_Canopy_R.html?id=f2PzHAAACAAJredir_esc=y 有人说,【改革开放之初,公派出国的人名并不一定用拼音字母,很多人用的是台湾人的韦氏拼写,后来政府才对护照的人名做了统一规定。只要拼写不规范,就是出国比较早的。】 但是,从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大学网站查到李小文硕士论文的信息却有是“Xiaowen Li (见下图), 这 Hsiao-wen Li的乌龙究竟出在哪里?难道当初用的 “ Hsiao-wen Li”, 后来按照国家规定改了过来? 我请教了早期出国美国留学、1983获得博士学位的卢焕章教授,他说他们当年护照上使用的是汉语拼音名字,而不是 台湾人的韦氏拼写。 所以 , Hsiao-wen Li可是搞图书编录的人误写的。 图中所说的108 leaves正好等于前面那张图说的216页。 2. 1982–1985 期间李小文在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吗? 许多资料这样写李小文的年谱:【 1981 年获 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 地理学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 1985 年获 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 地理学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同时获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图像处理专业硕士学位; 1985 年至 1986 年底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作博士后研究工作】给人印象是李小文1982-1985年期间也在加州。 但是, 1982–1985 期间李小文可能并不在西海岸的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 而在美东的 纽约州 。 1979 年李小文到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开始他的硕士学位学习时,他的导师 Alan Strahler 还是助理教授。第二年 , 即 1980 年 Alan Strahler 升副教授 , 但是待到 1982 年 , Alan Strahler 突然 跳槽去了 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 Hunter College of the CityUniversity of New York ),做了那里地质与地理系的 教授与系 主任。 此时, 小文硕士论文已经答辩, 并且在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开始注册读博。 李小文的生活费是由 Strahler 研究经费资助的,于是也随导师一同来到 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 但是继续注册于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 1985 年的论文答辩也是到 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进行的。这在 Alan Strahler今天给我信中说得很清楚。 下面是 Alan Strahler 的简历: 1988–Present Professor, Dept. of Geography andEnvironment; Researcher, Center for Remote Sensing, Boston University, Boston,MA 1982-1988 fessor and Chairman, Dept. of Geology and Geography, Hunter College, NewYork, NY 1980–1982 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1974–1980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3. 李小文导师今天给我的两封信 第一封信 Dear Prof. Ji : I would have to check the records for exact details, but my recollection is that Dr. Li was appointed as a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on arrival at Boston University, and was soon promoted to Associate Research Professor and then Research Professor during his period of affiliation with BU. His appointment was through th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rather than through the Center for Remote Sensing, and extended beyond 1998. He was, indeed, supported by NASA research funds. During the latter part of his appointment period, he alternated between working at BU and working in China in 3 month cycles. I am unsure of the date at which he decided to work full-time in China. I hope this helps. Best regards, Alan Strahler 第二封信 Dear Prof. Ji : Here is a short CV I found for Dr.Li from 2011. It doesn't give much detail. Dr. Li moved to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graphy at Hunter College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long with me during the period 1982-1988. He completed his doctoral work there in 1985 while still enrolled at UC Santa Barbara. From 1985 to 1988, while at Hunter, I think he would have been appointed as a Postdoctoral Fellow, rather than as a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Best regards, Alan Strahler Prof. Strahler and his wife Krist 由此可见, 小文在 1985-1988 期间,在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随原硕导、博导继续作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8 年之后 , Alan Strahler 教授又跳槽去了波士顿大学, 小文也跟着过去,先后做助理研究教授、副研究教授、研究教授,工资由 Alan Strahler 教授从 NASA 拿的研究项目中出。 再后来,小文在国内的发展越来越好,经费也越来越多, 每次回国工作三个月, 再会美国工作三个月, 轮流着两边跑。 在北美任何一个大学,正常编制的全职大学教授是不可能这样每三月轮流跑的,有教学、有行政、有研究生,有会议,怎能这样一跑多年? 4. 斯瑞勒教授说李小文是“目前国际遥感领域最顶尖的三大科学家之一”, 那么另两位是谁? 居里夫人的老情人、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说 , 全世界只有 12 个人能懂相对论。爱丁顿说: “ 不对,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懂相对论。 一个是我,一个是爱因斯坦,其余的都是一知半解,加起来算半个 ” 。美国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斯瑞勒( Strahler) 教授说“李小文是目前国际遥感领域最顶尖的三大科学家之一”( http://www.xzbu.com/5/view-6245093.htm ) 那么, 另两个是谁?我猜一定包括 Strahler 自己。截止 2014 初, Strahler 已经发表论文 259 篇,与李小文合作的论文只占其中相当小一部分。可是这样一个国际遥感领域的大家尚不是任何国家的院士, 他实在错生了地方?要是在中国,他也早就副部级了。中国杰出科学家少,所以非常重视人才,而美国的人才实在太多了,普通一个大学教授的真实水平可能比中国很多院士的水平还高。 5. 李小文动过 留在美国的念头吗? 记者吕东伟与夏敏在《仁者乐山,先难而后获 —— 记中科院院士、北师大教授李小文》中写道:【 1979 年,李小文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师从美国著名遥感专家 Strahler 教授,并于 1981 年获得地理学硕士学位。这期间为人父的李小文不得不边看小孩边看书,同时还要当夫人的 “ 陪读 ” ,就在 “ 陪读 ” 中,李小文在不经意中又拿了一个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的学位。】这个 “ 陪读 ”两字用的很奇怪, 好像此时小文夫人吴老师拿着学生签证在大学注册读研究生,而小文却没有, 所以是陪着夫人读书。 从网上查,李小文的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也是从 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拿的, 完成时间是1985, 同年他还完成了博士论文。可见,小文的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是和他地理遥感专业博士一起读的, 皆注册 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 他留学刚开始时候,中国政策还没有开放,夫人还不允许赴美陪读。1981年之后中国才逐渐开放了自费留学与出国陪读政策,小文夫人可能是1981年之后才去美国陪读的,待到过语言关再去读硕士,可能就是1982年了。 李小文为什么要去拿这个 电子与 与计算机工程的硕士学位? 说实话,上世纪 80 年代与 90 年代上半部分, 许多在北美学地学的博士生很难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但是那时候计算机很热门,只要拿个计算机文凭,立马就可以在公司找到养家糊口的工作,我自己的学生与我们系里的许多中国学生都是这么干的。或许小文当时也受此风影响, 毕竟当时中国的经济情况与北美的相差很大,况且两个女儿都在美国上学, 需要父母照顾、也需要钱。经济观察报记者曾经问过李小文: “ 当时没想过要留在美国吗? “ 李小文回答: ” 也不是完全没想过,但基本上我觉得在哪儿都无所谓。我也没有别人那种要回国大展身手、报效祖国的觉悟,真的没有,只是当年是杨老师把我们三个人送出去的,后来杨老师当了所长,叫我们回来,我们三个就都回来了。不是我们觉悟高,是杨老师个人感召力强。当然,作为 1979 年国家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总觉得花了老百姓很多钱,不回国问心有愧。” 小文是个坦诚实在的人。 总之, 小文的选择是对的,他若彻底留在美国, 就没有后面的发展, 毕竟他为祖国做了实质性贡献,培养了人才。我认为,即使他当年也曾像其他人那样徘徊过, 动过永久居留美国的念头,也是人之常情,更不是丢脸的事情,因为那时代 中国的经济政治情况与北美的实在反差很大。 其实, 现在许多做了中国院士的人, 当年在国外留学也都动过永久居留的念头,也曾付诸实施过,只是结果强差人意,但是回国后他们发展很好,而且一发不可收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一路狂奔,成为中国的科教精英。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21788 次阅读|68 个评论
写《李小文评传》陈安更合适
热度 4 bioxncai 2015-1-17 13:36
这几天大家谈起为李小文院士写一部传记的事情,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是为什么要写一部李小文传记? 这里贴上我在另一篇博文里写的一段话: “李小文院士不幸英年早逝,因其平民院士、布鞋院士的形象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李小文院士从不计较网友的出身,不论你是学术造诣深厚的大家,还是名不见传的小人物,都能以普通网友的身份平等地交流,让网友对院士这个群体不再感觉陌生和神秘,让大家觉得院士可以如此的亲近;他将学者的严谨科学精神带到了科学网,经常看到他用各种委婉的词汇引导网友理性争论问题,试图平息一些网友一时的偏执、冲动,与其说李小文院士亲民,不如说他在进行民主与科学的启蒙。所以说李小文院士非常具有典型性,很值得为他写一部传记。” 二是写这个《李小文评传》谁更合适? 个人觉得写这个传记的作者要具备下列几个条件:对李小文院士了解较多;文笔好;看问题比较客观;愿意花时间。当然其他人也可以写,但是同时达到这几个条件很难。刚才看了陈安老师的一篇博文(李小文先生的童心与恐惧:希望在追思会上的谈话(详细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860230.html ),更加坚定了信心,没有谁比陈安更了解李小文,陈安的了解已经深入到了骨髓。谁更合适?答案很明显,陈安更合适! 另外,在此呼吁大家对此事给予支持,包括费用上的支持,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能否支持一些费用以及为写作提供一些方便?
2040 次阅读|8 个评论
悼念李小文院士
guozhou2017 2015-1-11 21:23
从昨天开始,2015年1月10号,空间以及朋友圈里全都被李小文院士病逝的消息刷屏。遥感界的一代巨星陨落,无数的后继者为之哀痛不已。 我对小文院士的了解并不太多,第一,小文院士主要从事的是定量遥感方面的内容,我的研究方向与之稍有不同,因此对他的具体研究并不熟悉,只能从媒体新闻以及同学的赞誉中,感到强烈敬佩之情。第二,小文院士并不出身于武测系统,国内的工作单位主要在北师大和中科院,我没有机会亲耳聆听教诲,对此深表遗憾。 然而,庆幸的是,我曾经与小文院士有过一面之缘,虽然那只是远远地一瞥。说起来,并不久远,2014年的11月22号,距今不到两个月,我去中科院遥感所找同学,就在遥感所大厅的沙发上和同学聊天。突然同学惊喜地向我指着,快看,李小文!我回过头,一个瘦瘦的老人,正向门外走去,一个年轻的女秘书为他打开汽车门,他钻进车里便离开了。对于那天的记忆,我最大的印象便是他的瘦,好像留着短的黑胡子,穿着黑色的衣服,脚下穿的是布鞋还是皮鞋记不得了。由于他单薄的身体,确实给人一种身体不好的感觉,不过从他的脚步上来看,步履还算轻盈。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传奇一样存在的小文院士,却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了。 面对生命的突然离去,总是容易勾起人对生命脆弱人生无常的无限感叹。我也十分不愿意相信,就在前不久还步伐稳健,奔走在科研一线的小文院士,怎么突然就这样永远地离开我们了。更何况他还是那么地年轻,才只有67岁。他本应该值得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利用他聪慧的头脑为科学和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来享受世人对他的无以复加的尊敬和崇拜。可见,上天何曾因为人的留恋,而改变他的残忍的意志? 现在我能够了解的小文院士,只能从新闻媒体的零星采访报道,从同学口中的点滴诉说,从遥感同仁的碎片回忆里得到。 2014 年,小文院士在中科院开讲座的一张照片走红网络。照片中,尤为惹人注意的是他在桌子底下翘起来的二郎腿,黑色而又宽松的裤管,脚上套着一双布鞋。这张照片几乎让小文院士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时间街坊市井,学校课堂,人人都在传颂着这位布衣院士的故事和风采。作为一个学遥感的后生,那段时间,我也为此得意了一把,逢人就说,“知道吗?最近网上特别火的那个布衣院士就是我们遥感领域的。”网友更是给他封了一个头衔,扫地僧。看起来再低调平凡不过,而实则,内力雄厚,绝世武功深不可测。然后又听说,小文院士一天至少喝下一斤白酒,更加觉得神奇。武功又高,酒量又好,为人低调,那不正是武侠里面的拯民济世,侠骨柔情的盖世英雄么?越加让人神往。 有一则记者对小文院士的采访,我读过之后触动很大。他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到大没有过璀璨得如一颗夜明珠,盖住周围所有的光芒这样的经历。按照他的说法,他一直是一个相当平凡和不起眼的人物,小时候读书没有过一直名列前茅过,也没有过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牢记心中的梦想,克服千辛万苦,忍受非人磨难,最终取得一番成就这样的励志故事。从他的描述来说,他从来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什么,一切都像是顺时而为。他被下放到艰苦的农场了,想着人必须得掌握一点生存吃饭的本事,便学了修理拖拉机的活。到后来考研,本来没有打算,倒是因为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言,便不得不考,也正因此走上了学术的道路。在美国留学期间,他没有奋发图强,呕心沥血钻研学术的经历,而是边读小说,边学遥感,想的只是以后回去还是得工作的,多少得学点东西。待到回国时,他想的也并没有报效祖国或者大展宏图,实现个人抱负这些,只是觉得花了老百姓不少钱,不回去有点对不起,良心不安。 他做事情,全凭着一个标准,那就是心安,做课题项目也是,对得起课题资助给的经费,能够交得了差便是。说起他取得的科学上的成就以及院士的评选,他也表现得十分谦虚。也不过就发了几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多了些,运气也很好。这就是小文院士,他是如此的谦逊,却又让人觉得如此的真实。那些想要听励志故事的人们,对不起了。我走到今天,经过就是这样,只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罢了。既然如此,对上天,对社会多怀一份感激好了。 小文院士说起他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留学期间,特别爱读金庸的武侠小说,经常去图书馆拎回一袋袋的这样的书来看。他说他最喜爱的便是《笑傲江湖》,他觉得自己和令狐冲很相近。我受父亲感染,从小便读武侠,看武侠,甚巧的是,我们父子最喜欢的也是《笑傲江湖》。令狐冲的性格,不知道说得对不对,重情义,爱自由,嬉笑怒骂,玩世不恭,因缘际会,练得一身绝世武功,完成了这一身武功的使命后,毅然放下一切,潇潇洒洒,远走天涯。 愿小文院士安息九泉!
2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记忆中的李小文老师
热度 2 realbaryon 2015-1-11 06:25
得知李小文老师的消息,非常难过。李老师聪明、简单、直率、真性情、不修边幅,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因为我本人也是如此,最不如李老师的地方就是没有他探索科学问题的头脑以及成就,但我会努力做好我该做的事情,为他老人家开创的遥感局面尽些本分。 为了纪念李小文老师,刚才科学网上申请了账户,除了打算写些纪念的文字,也希望能和他老人家一样为知识、真性情的传播尽绵薄之力,能为公众做些除了抱怨以外的实事更好。 李老师,走好。 2004年我在北师大遥感和GIS中心做博士后,合作导师是李小文老师,但因为我主要参与另外一位老师电力巡线的863项目,而且一直以来都是做三维数据采集和处理等偏几何测量的研究,与李老师偏光谱遥感的方向差异较大(在那个时候几何与光谱还很少结合起来,但近些年二者关联越来越紧密),再加上我本人不喜欢与“大人物”打交道(因为我眼中所有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可能容易给别人目无尊长和领导的印象,所以索性就尽量少打交道),结果是到师大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和李老师正式交流过。大概在2005年我第一次尝试写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一天晚上初稿差不多完成,看到李老师在他的办公室,想请他给些建议,于是鼓起勇气敲门进去说了我的意图。李老师问谁是我的合作导师,我说就是你,他愣了一下,不好意思的笑了笑,然后说对不起。后来具体的谈话内容很多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李老师问我申请书中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我反问李老师什么是科学问题,李老师没有生气也没有不耐烦,而是很耐心的启发和解释。这次交流让我感受到李老师的平易近人,而不是一位高不可攀的院士。 感受到李老师的学术影响则是2007年在意大利举办的一次中欧遥感研讨会,当天做完报告大家陆续坐上巴士离开会场的时候,我听到两个外国人在低声交谈,说到that's Li还是he's Li的时候颇有敬意,感觉像见到了一直以来传说中的人物。也是那一次才知道李老师对二锅头的感情,以及不循规蹈矩小孩子似的个性,为了能在去意大利的途中喝到白酒,他把白酒倒进矿泉水瓶子里装。。。。。。坊间也一直流传着李老师经常随身携带一个小二锅头,不时拿出来喝几口。 去年不经意的“布鞋院士”走红已经让很多人知道了李老师的不修边幅,还有一个更生动的笑话(没有考证过),还是李老师在遥感所当所长的时候,据说有一天班车都坐满了,最后上来一个不修边幅的人坐在车门口的台阶上,然后拿出一本书看。车上有人说“你看,这个民工还挺爱学习”,旁边有人告诉他“小点声,这是所长”,这能看出李老师的随性和低调。李老师本人也时常有些“冷幽默”,一次他生病比较严重,很消瘦,我为了安慰他,说“我太胖了,最羡慕的就是像你这么瘦”,李老师不动声色说了句“互相羡慕”。 李老师从来不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文质彬彬出口成章的“文化人”,他率真,怎么想怎么说,像大家熟知的“换做自己一定认真清洗马桶,舀一碗水喝下去。但还要再舀一碗,让面试官也喝下去”。虽然骂人不好不对,但我每当看到大话西游结尾时孙悟空因为紫霞仙子的死而痛打牛魔王的场景时,都会被那句“我靠”所震撼和打动,那是发自心底的感情宣泄。这也是相比于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的文化人,我更喜欢李老师这个“布鞋院士”的原因,他真实、善良、正义。 我发现李老师的简单、真性情则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5.12我和很多人一样被深深震撼,在想为什么会死那么多人,能不能做些什么。当时把一些想法在邮件里和李老师进行了交流,也就是李老师科学网博客里两篇与地震预测相关的博文,关于地震预报问题的一封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25312.html )和关于地震预报问题的通信(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25804.html )。有一天李老师找我和遥感所另外一位老师去他家里讨论相关想法,中午一起吃饭时李老师讲到地震中有个被废墟埋在下面的妇女,靠砸破自己的腿喝自己血活下来的时候,他哭得很伤心,像个孩子。所以我百分之百相信李老师写“遥感道歉”那篇博文时也一定是怀着这样的感情,他长期以来都在为遥感真正服务于民生而思考和努力。 李老师也一直很关心普通教师的生存问题,像他在“敬答好友”的博文中放了河南贫困县舞阳县的贴吧链接,让大家关注“舞阳县中小学数千名教师停课罢工,抗议政府克扣工资,一直没得到回应”的问题。对我们这些青年教师也是一样,在科研方面他把自己的研究生指标让给需要发展的青年教师,在生活方面也时常关心,见面时往往会问一下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他帮助的地方。比较欣慰的是,最近一次我的回答是请李老师不用再操心,变成“流氓无赖”以后轻松多了。 知道李老师喜欢金庸小说里的一些人物,而我在很多年前在一个bbs发过一篇题为“男人”的帖子,写了我所欣赏的几个金庸笔下的男人,本想用那个帖子作为对李老师的怀念,可惜在那个bbs里已经找不到了。再重新概括一次吧,男人就要像乔峰那样重情重义、有胸襟、率真、公私分明,他不因自己是帮主就高高在上,而是随着自己豪爽的性子与低袋弟子豪饮,此外他虽然私下不喜欢与谨慎寡言的副帮主马大元交往,但却在重要公事上倚重他。男人也要像令狐冲那样不拘小节、率性而为,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管对方是所谓的正派邪派,谈得来就痛快喝酒,在他眼里人人平等,不管对方身份是尊是卑,交往时不卑不亢。这也是我记忆中的李小文老师所拥有的品格,真性情、不受束缚,待人平等、坦荡、热心,无论在哪个世界他都是那个不起眼但却又与众不同的“老邪”。
5176 次阅读|4 个评论
后会无期 -怀念李小文兄与科学网的美好时光
热度 10 hongfei 2015-1-11 05:06
后会无期 -怀念李小文兄与科学网的美好时光 01/10/2015 和李小文兄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面,是2008年7月20日在北师大的御马墩餐厅,记得当时是科学网前博主杨玲兄张罗的科学网博主聚会。之所以选在七月二十号,是因为北师大门口的御马墩餐厅第二天要关门迎贵客。 我在这里称李小文兄,着实是因为他自己在博文中经常以“兄弟我”称呼自己。这种称兄道弟的民国遗风,在很多台湾来的朋友那里常常可以见到,而大陆市面上现在流行的则是称“老师”。 那次见面和小文兄及其它众位科学网的博主兄弟们究竟聊聊啥,我已经不大记得清楚。我只在当时太太的照片夹中找到一些无拘无束的画面。那一年小文兄正好六十,在我心目中他还相当年轻,所以过去几年路过北京也没有抽时间去看看他。 自己总觉得后会有期,殊不知却只是后会无期。 我和小文兄是四川老乡,对于中国近代历史也有不少相近的看法。他在他的博文中不少的思路和表达方式,我常常是会心地笑看。他在博文中对很多历史和现实问题看法很深刻,但他从来又是古道热肠,天真好义,这也正是不少科学网网友从心底里热爱他的原因。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u/lix 王海辉《纪念如友如父如兄的李小文院士》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1-858210.html 我今天早些时候在李虎军的微博和赵彦的微信上看到小文兄去世的消息,心中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很可惜,他老先生走得太早了。 科学网《 深切缅怀李小文院士,一路走好!》新闻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858132.html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人都会死的。 斯人已逝,生者常思。 这是我对小文先生以及科学网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
个人分类: 自言自语|24984 次阅读|11 个评论
科研经费管理逼出的“贪污”教授,惋惜
热度 65 liuliangyun 2014-12-24 13:13
前段时间“北师大一教授涉嫌骗取科研经费被以贪污罪判刑11年”事件给科研人员、特别是高校老师应该带来极大冲击。 张立新教授从事微波遥感研究,是定量遥感同行,不算太熟悉,但也有很多接触和了解。从我的了解,张立新教授就是一个普通教授,待人周全、亲和,教书、科研、养家糊口,与贪污犯似乎一丁点不粘。 十分惋惜的是,张立新教授却因为“贪污数额巨大”被重判11年。 一位普通教授,被揪出来重判,有自身因素、更多是国家和学校科研经费管理落后逼出来的。 1、部分高校(如北师大)无条件地支持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条例,科研人员智力贡献完全是无偿的,从自己科研经费中支取超过3000元的报酬就是犯罪,这是极为荒唐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事实上,高校科研人员从承担科研项目中通过灰色、黑色途径获取部分报酬是非常普遍的行为。大部分人都违法,法就有问题! 2、教授从劳务费用中“贪污”部分费用,补贴生活,是教授们低工资的辛酸,尽管是“贪污犯”。前些年北师大教授的工资非常低,讲师们的工资也就是在周边一居室的房租、教授们的工资也就是三居室的房租。据说北师大工资这两年提高了不少,个人揣测与张立新案件多少有点关系。 3、科研经费预算要求极不合理,很多科研业务需要支出的科目,在预算中严格控制。以张立新教授案件通报中的越野车辆购置,他们学院在河北设立了遥感实验站,可能业务真需要一台越野车,用倒腾设立的小金库购买车量,并登记个人名下,若国家、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许可,事情很可能避免。 4、科研经费中绩效津贴、劳务费用比例非常低,倒逼科研人员倒腾和挪用经费。科学院工资模式相对较好,允许自有经费中列支部分绩效工资,允许将科研经费绩效补贴或横向经费发工资。但国家基金项目没有绩效科目、科技部项目绩效比例非常低。课题劳务费用比例也都低于10%,远不够学生科研补助。为了维持正常科研运转,人员费用中的研究生补助、绩效工资必须依赖横向课题,对于我和大部分科研人员,这是痛苦的挑战。 5、科研经费科目的结构性矛盾,困扰了绝大部分科研人员。一方面,部分科目的科研经费花不掉,另一方面,人员费用严重缺钱。科研支出中,智力支出是第一位的,却是廉价(学生)和免费(职工)的,悲哀! 就张立新教师事件,很多人的看法是:被法律绊倒的,只是倒霉蛋,而不一定是罪犯。 作为普通科研人员,我是越来越理解和支持单位严管严控科研经费。自己收入低些、学生补贴低些都可以承受,但法律的风险和后果是个人和家庭无法承受。 强烈希望国家尽快启动科研经费管理改革!
32062 次阅读|107 个评论
[转载]习近平北师大谈教育:教师第一位是“传道” (系列报道)
redtree 2014-9-11 00:16
习近平北师大谈教育:教师第一位是“传道”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4/9/10 8:42:30 习近平论“好老师”:教师第一位是“传道” 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习近平总书记9日上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在学校主楼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他在“教师世家”、“特岗计划”、优秀教师代表先进事迹等图片图表前驻足停留,听取介绍,不时插话询问。 习近平:古代经典应成为民族文化基因 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课标的制作,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习近平:教师第一位是“传道” 展厅内,摆放着一张北师大早年一位毕业生公共课考试的成绩单,听学校负责人介绍说排在第一的公共课就是“人伦道德”,总书记转过身来,笑着对随行人员说,古人说“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责第一位的就应该是“传道”。 习近平:教育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 在北师大心理学院,总书记走进团队行为、学习困难评估、学习能力提升等实验室,仔细观看科学仪器上的数据,详细了解团队领导者神经特征、语言等学习困难诊断方法以及通过脑刺激技术提升孩子学习能力的演示。总书记说,教育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习近平观摩北师大“国培”计划课堂教学 教九楼一间教室内,来自贵州的50位小学骨干语文教师分成几个小组,正在就西部地区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习近平走进教室,坐到大家中间,认真观看授课教师和学员们的讨论和答疑,同大家亲切交流。 贵州教师:“叫您‘习大大’可以吗?” 见到总书记,教师们十分激动。来自遵义的刘轶说:“总书记,我叫您‘习大大’可以吗?”“YES。”听到总书记的回答,全场都笑了起来。教师陈燕说:“来到北师大,实现了大学梦、北京梦,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和您合个影。”“这个可以满足。”习近平说。 习近平:中西部强则中国强 习近平说,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在老少边穷岛地区,你们坚守岗位,我向你们表示敬意。国家发展,一定是共同发展,不能让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孩子落伍掉队。你们要始终把握这个宗旨,安心教师岗位,把孩子们培养出来。少年强则国强,中西部强则中国强。 习近平论“好老师” 习近平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 背景: 北京师范大学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为创建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国家高质量教师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教师教育、教育科学、文理基础学科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北师大是中国心理学发源地 北师大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始于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现已成为全国心理学教学和科研重要基地。在探索人脑发育与学习、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汶川地震等重大灾后心理重建,航天员选拔、南极科考、公务员选拔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培计划 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0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大规模培训教师,4年来共培训教师493万人次。 ***************************************************************** 习近平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讲话全文 作者:习近平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4/9/10 9:42:15 各位老师,同学们: 明天是我国第三十个教师节,很高兴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同大家共度教师们的节日。首先,我祝在座各位教师和未来的教师节日好!借此机会,我向全国所有教师,致以崇高的节日敬礼!大家辛苦了,党和人民感谢你们! 北京师范大学是百年名校,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师范教育高等学府,学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十分精练地诠释了“师范”的意义。112年来,北师大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老师和各类人才,也曾拥有过李大钊、鲁迅、梁启超这样的一代名师。这是北师大的光荣和骄傲。 刚才,我听了有关教师节和你们学校基本情况的介绍,参观了庆祝教师节30周年展览,考察了心理学院的心理学实验室,观摩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教学现场,同老教授们见了面。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 见到你们,我就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学生时代是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每天都有新收获,每天都有新期待。我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也希望全国2.6亿在校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多学知识,多学道理,多学本领,热爱劳动,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各位老师、同学们!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在古代,孔子被推崇为“大成至圣先师”,被誉为“万世师表”。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都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希望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各位老师、同学们!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呢?今天,我想就这个问题同大家做个交流。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我想,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 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要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做老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如果身在学校却心在商场或心在官场,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那是当不好老师的。 现在,很多地方做老师还比较清苦,特别是农村基层小学老师很辛苦,收入不高,物质生活不是很宽裕,有些家庭负担较重的老师生活还比较困难。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关心广大老师特别是生活工作有困难的老师,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老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工作。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想想无数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学到知识、学会做人、事业有成、生活幸福,那是何等让人舒心、让人骄傲的成就。 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俗话说,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家庭如此,国家、民族更是如此。只有我们的孩子们学好知识了、学好本领了、懂得更多了,他们才能更强,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更强。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 国外有教育家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有人说,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有爱才有责任。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正是因为爱教育、爱学生,我们很多老师才有了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用一辈子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的力量,才有了在学生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勇气,才有了敢于攻克新知新学的锐气。老师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 老师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离开了尊重、理解、宽容同样谈不上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也多术,就是要求老师具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质。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宽容,是每一个人在人生各阶段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儿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一些调查材料反映,尊重学生越来越成为好老师的重要标准。好老师应该懂得既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的学生,必须精心加以引导和培育,不能因为有的学生不讨自己喜欢、不对自己胃口就冷淡、排斥,更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所谓的“差生”甚至问题学生,老师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帮助。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我看了不少优秀教师的事迹,很多老师一生中忘了自己、把全部身心扑在学生身上,有的老师把自己有限的工资用来资助贫困学生、深恐学生失学,有的老师把自己的收入用来购买教学用具,有的老师背着学生上学、牵着学生的手过急流、走险路,有的老师拖着残疾之躯坚守在岗位上,很多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就是人间大爱。我们要在广大教师中、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 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衷心祝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符合党和人民要求、学生喜欢和敬佩的好老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 各位老师、同学们! 我国人口多、国土广、地区差异大,有2.6亿学生和1400万教师,搞好教育事业任务艰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这是很大的一件事。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但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教育资源历史积累不足,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总体条件还不是很理想,教师特别是基层教师收入总体水平不高,办学条件标准不高,教育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到边远地区为国家教育事业建功立业。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要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这些年,媒体报道了个别老师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的事,对这些害群之马要清除出教师队伍,并依法进行惩处,对侵害学生的行为必须零容忍。 各位老师、同学们!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业绩。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原标题: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 ***************************************************** 习近平到北京师范大学慰问和看望教师 作者:牛伟坤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时间:2014/9/9 11:14:40 图片来源:微博 本报讯(记者牛伟坤)明天是第30个教师节。今天上午,习近平赴北京师范大学看望老师和同学们。 早上7时,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还没有完全从假期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然而在这一片静谧中穿梭的保安身影和拉起的一道道警戒线,一切似乎都在暗示着校园里今日要来贵客。 “我们早上六点就到了。”一位从其他学校临时调过来的保安告诉记者。早上8时左右,北师大南北主道上,每个岔口都严密把守。上午有课的学生,需在路口刷卡后才能通过;自习室暂时关闭,上午没课的同学,即使带着校园卡也不能通过。 “每年教师节都有大领导来看我们学校老师,但没想到今年会是习总书记。”学生们挤在警戒线后面,热烈地讨论着,“同学们都是相约来见习大大的。” 9时15分左右,一列车队缓缓驶入校园,驶向主楼方向。没有明显的标识,也没有警车打前站,十分低调,记者当时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习总书记的车队。 “来了,来了。”“听说要去参观主楼,还要去教室听课。”翘首以待的人们热烈地互相传递着消息。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她的导师从昨天就开始忐忑,因为今天上午有她的课,一直紧张着会不会“中签”。 上午11时左右,记者发现几乎每道警戒线前都挤满了前来围观的学生,有的学生还在烈日下跑来跑去,只为在外围区域里找到一个最佳视点。“机会太难得了,我们不仅希望习大大来听听课,还希望他来吃吃我们的食堂,看看我们的宿舍。” (原标题:上午习近平看望北师大师生 机会难得学生们希望 习大大来吃吃食堂看看宿舍) ******************************************************* 北师大原校长王梓坤透露教师节设立内幕 作者:许路阳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4/9/10 15:18:22 1985年9月10日,首个教师节庆祝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操场举行,学生自发打出“教师万岁”的标语。 提议设立教师节的第一人、北师大原校长王梓坤。 今天是第三十个教师节。30年前,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王梓坤呼吁将“九月的一天定为全国教师节”,他因此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提议设立教师节的第一人。如今,85岁的王梓坤仍保留着教师节设立前后的珍贵文稿复印件。王梓坤是为何想起呼吁设立教师节?教师节为何选在9月10日?王梓坤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还原教师节设立前后的内幕。 ■ 谈教师节 9月开学最适合设教师节 邓小平讲话受宠若惊 1984年12月9日,王梓坤将设立教师节的想法告知媒体。第二天,某报纸头版刊发文章《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 新京报:当时社会对教师尊重程度如何? 王梓坤:1984年至1985年,邓小平、陈云已经就尊师重教发表过讲话,要求尊重教师、尊重人才,教师是阳光底下最光荣的职业。 新京报:当时看到那些话是什么感觉? 王梓坤:非常高兴,简直是受宠若惊,谁也没想到领导会这样高度评价教师的地位。 新京报:后来是什么事让你想到提倡尊师重教? 王梓坤:当时我在北师大当校长,搞教育搞了一辈子。所以就老想,尽管这些领导同志讲过要尊重教师,但要让尊师重教变成全国人民的想法,不能光靠领导说。既然有三八妇女节和五一劳动节,一天早晨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我就想要是有个教师节就好了。想好后,就给媒体打电话,第二天就见报了,没想到见报这么快。 联名写信提议设教师节 1984年12月,王梓坤在座谈会上倡议,由国家确定每年9月在全国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并将该月的一天定为教师节。他起草《关于在全国开展“尊师重教”月的建议》,和钟敬文、启功、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人联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建议。 新京报:当时有没有想过给中央领导写信? 王梓坤:写了建立教师节的建议,递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希望他们能够转达中央领导同志。我觉得一人力量单薄,隔了两三天,就请启功、黄济等人开了座谈会,然后写建议信,大家一块联名签字。 新京报:为什么要提议把教师节设立在9月? 王梓坤:学校一般在9月开学,开学时搞尊师重教活动有气氛。如果太早,学生还没来,太晚会影响上课。当时考虑过在2月、3月和9月设立,但感觉9月更好,因为2月只是一个学期开始,9月是一个学年的开始。 首次教师节最难忘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九次会议同意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新京报:想过会那么快设立教师节吗? 王梓坤:确实没想到会这么快。 新京报:每年的教师节感觉一样吗? 王梓坤:记忆最深的是1985年第一次教师节,就在北师大操场开庆祝大会。差不多全校师生都去操场,场面很壮观,我自己还写了讲话稿。后来再过教师节就不觉得稀奇。 新京报:第一次庆祝教师节有什么插曲? 王梓坤:有4个学生在庆祝大会上打出“教师万岁”的标语,他们是自发的。当时我非常高兴,觉得他们怎么能想到这个创意。北师大百年校庆时,当年打出标语的4个学生中回来了3个,其中有一个出国了就没回来。 ■ 谈师德 “教师要把传道放在首位” 新京报:现在你认为尊师重教应该包括哪些方式? 王梓坤:要实现全社会尊重教师,地方政府特别重要。有些地方政府整天忙于搞经济,关于教育的事情很难提上讨论日程。此外,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待遇,包括工资、住房。当然,教师待遇也不能要求过高。 新京报:在提倡尊师重教时,是否应该注重教师队伍本身建设? 王梓坤:这个很重要,教师本身也应该提高自己,包括德育、品质提高。韩愈在《师说》中写到,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放在第一位,就是说要教育学生的话,教师自己也要有良好的品德,需要德育。 新京报:怎样提高师德呢? 王梓坤:现在情况不太一样了。过去,一些措施比较有力。比如,到了一定时间,教师要到乡下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搞一个月两个月,时间不要太长。我也去过几次。教师和农民一块劳动,才能知道农民的辛苦。 新京报:这种经验现在有可复制性吗? 王梓坤:我认为现在老师、同学们到农村去锻炼一两个月还是可以的,这样一来思想不仅会变化,也更能够了解农民工人的生活和需要。现在国家推行城里优质学校的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我觉得这个政策非常好。城市老师到农村,体验下农村老师的工作情况,农村老师也可以到城市学校适当进修,可以实现双赢。 采写/新京报记者 许路阳 ■ 揭秘 习仲勋曾为设立教师节献策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曾宣布“五一劳动节”也是“教师节”,但实际上并未如愿。 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贬为“臭老九”,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阶级斗争对象,社会缺乏尊师重教的氛围,一些“白卷英雄”反而受到追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但尊师重教仍未很快形成风气,殴打教师的事件时有发生。 1981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在接见参加全国中小学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代表时,与时任全国教育工会主席方明和教育部副部长张承先交流设立教师节之事,他听取两人建议,建议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起来,写报告请示党中央。1982年4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党组联合,由张承先和方明共同签发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建议以马克思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4年4月,万里、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对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另一份“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圈阅。 1984年12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国务院,建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中央和国务院原则上同意建立“教师节”,建议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颁布。 1985年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也通过了这一议案。1985年9月10日,成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至今已经30年。(许路阳) 采写/新京报记者 许路阳(原标题:教师节提议第一人、北师大原校长王梓坤接受新京报专访,揭秘教师节设立内幕 中央设教师节速度令我惊讶)
个人分类: 教育|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惊闻考霸,典型学渣
热度 23 wenbaolian 2014-9-2 10:41
看见一条新闻:昨天,来自广西的32岁“考霸”吴善柳抵达清华报到。吴善柳曾参加过多次高考,7次复读考中北师大、中山大学、同济、北大等名校,却放弃入学,今年以680分成绩被清华电机系录取。他表示,上清华是迫不得已,“我最主要是希望通过这个,以后工作轻松点,挣得多一点”。 看了这条新闻,我的第一感觉,这家伙真是病的不轻,甚至属于学渣一类——虽然考分很高!只是为多挣一点,浪费7年光阴,让父母多受7年罪,这样的人能有出息?32岁了,而立之年——儿子应立起两年了,还有滋有味,建议清华别录取了,这样的人毕业有何用?就这点出息而已,不值一提 中国教育的悲哀!!! 不过一反面典型而已!!!
个人分类: 感悟|5165 次阅读|29 个评论
[冯言冯语]北师大私人定制博士帽给沈培平
热度 1 冯用军 2014-3-22 22:11
老冯故事会iStory of Feng(冯用军说时事)之贪腐省长沈培平博士学位揭秘? 唐山市著名教育学者、河北省历史文化讲师、中国最年轻资深大学评价专家 冯用军博士 落马副省长沈培平学位存疑 从博士到教授仅5个月 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中央已决定免去其领导职务。相比其他落马官员,沈培平受人关注的一点在于他的学历。沈培平毕业于保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从未涉足理工科领域的沈培平,突然变成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更神奇的是,他竟然得到了北师大的理学博士学位。(3月13日新华网) 刘学敏与沈培平的“基情”关系? 对于沈培平的情形是否符合北师大自身的学位授予规范,资源学院代院长、分党委书记刘学敏两次拒绝向 人民网 记者置评。据悉,沈培平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云南省普洱茶产业发展研究》,导师之一就是刘学敏。 有趣的是,沈培平与刘学敏开始是师生关系。不过,他们的师生关系有别于一般的师生关系:他们共同担任了多个课题组组长:《中国普洱茶的生产与市场研究》、《拓展茶叶相关产业,提升普洱茶竞争力》、《思茅市茶产业结构与产业化提升研究》等等。 后来,他们又成了“同事”关系。2007年7月,沈培平在职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同年12月,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资源学院兼职教授。2010年,北师大与云南省普洱市政府共同组建“非实体性科学研究机构”北京普洱茶研究院,沈培平与刘学敏分别担任正副院长。这时候的沈培平似乎又成了刘学敏的“领导”。 笔者之所以花费这么多的笔墨勾勒“沈培平与刘学敏关系图”,主要是想说明二人关系之“微妙”。沈培平需要一顶博士帽,北师大资源学院不惜“跨界”为其“私人定制”,显然是因为背靠云南省政府副省长这棵大树,资源学院好乘凉。事实也是如此,一个“非实体性科学研究机构”北京普洱茶研究院,截至2012年6月,已到位研究经费近1000万元,并为资源学院筹集了160万元的奖教教学金。没有沈培平这个副省长学生,刘学敏能收到如此大礼? 能够挖掘学生中的“潜力股”,看到学生背后的潜在资源,北师大资源学院可谓名副其实。只是,北师大资源学院向沈培平“投怀送抱”、“频送秋波”,高等学府的风骨已经变成了媚骨,这和那些靠出卖肉体换取嫖客银子的“妓女”有什么区别?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理应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精神文明建设高地。然而,近年来高校负面新闻不断,学术不端、科研造假、招生舞弊,大学越来越功利,一些教授成了“叫兽”,大学早已不再是人们心目的象牙塔。北大钱理群教授尖锐批评:“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的功利化倾向是整个社会大环境使然。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高校的问题根源在自身。正如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所说的那样:一所大学只有拒绝诱惑、固守品格、坚守阵地,才能秉持自己的独立精神,而只有秉持独立精神的大学,方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写”的人。如此说来,北师大资源学院为沈培平“私人定制”的博士帽,不仅让博士学位变得一文不值,也让大学蒙羞。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北师大你这么做,让大学蒙羞,你“妈”知道吗? 党校是官僚镀金学术腐败的温床,MBAEMBA沦为花钱买文凭的基地!
个人分类: 学术腐败全部榜单|18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师大也不怎么样嘛
热度 43 lin602 2014-3-14 23:35
赫赫有名的北京师范大学,将‘大老虎’原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在职培养成了一位博士’,拿到博士学位后五个月,又将其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现在又被双规。见: http://www.mszz.cn/2014/0314/122360.html 沈培平的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成为了副省长的博士导师。 从网上看,史培军的项目真多呀,从云南省也拿了二个项目。见: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_yzjARM_Vug851peIK5DAuohVEp-A_v5egEvp9Uv-HCC1ukkv5aC_JInHr51vhNyPUu_QJHbst0_rfO2cEwOD_ 让我见识了既当官又轻易拿博士学位的实例,见识了既当校长又拿如此多项目的学校官员,见识了拿到博士学位后五个月就可以做教授的天才,又见识了象北京师范大学这样的名校在权力面前的‘低三下四’光辉形象。 我不相信中国的高校能够世界一流,因为这个例子只是中国高校的冰山一角。 北京师范大学,也不怎么样嘛。我原以为只有三流学校才干这样的事呢。
19091 次阅读|80 个评论
追求权钱的大学值得尊敬吗?
热度 39 pukin 2014-3-13 22:46
最近,因严重违纪而落马的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的学位和职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刚才看到科学网首页转载了人民网一篇文章: 云南落马副省长沈培平从博士到教授仅花 5 个月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3/289942.shtm ) 文章透露,毕业于保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的沈培平, 2004 年至 2007 年在北师大资源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 2007 年 7 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5 个月以后,沈培平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资源学院兼职教授。 记者对沈培平获得博士 5 个月以后就被北师大聘为资源学院兼职教授感到神奇惊叹。实际上这在高校很正常。政府官员被大学聘为兼职教授的多了去了,和他有没有博士学位基本没有一毛关系。 北师大资源学院给了沈培民博士学位和兼职教授的名誉,沈培平投桃报李。他任书记的云南普洱市和北师大资源学院成立了一个“北京普洱茶研究院”,沈培平任院长,副院长来自北师大。 这家研究院主要进行普洱茶高端顶层设计,截至 2012 年 6 月,已到位研究经费近 1000 万元。 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市,拿出近千万的资金资助普洱茶的研究,这笔钱是都花在该花的地方了吗? 教育是有尊严的!追求权钱的大学值得尊敬吗?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191 次阅读|41 个评论
2014年春季学期北师大数科院研一下所修课程及参考书
热度 1 zhangweimaths 2014-2-28 22:34
课程 教材 作者 出版社 1.复分析 复分析 邓冠铁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随机过程 随机过程引论 李增沪 讲稿可见 http://math.bnu.edu.cn/~lizh/teaching/14stochpr.htm 3.分支过程 Branching Processes K.B.Athreya P.E.Ney Springer-Verlag 4.随机微分方程 SDE 第六版 Oksendal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个人分类: 课程学习|3359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师大数学物理楼间宁静的周末清晨
黄安年 2013-11-16 17:47
北师大数学物理楼间宁静的周末清晨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1 月 16 日 发布 北师大新校作为总校部是 1955 年的事 , 其中总校最早的教学楼是数学楼和物理楼 , 陈垣老校长曾在这两座教学楼间的空地举行的全校开学典礼上发表讲演 , 而今陈老校长的全身塑像肃立在两楼之间。 今天上午我来京师大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参加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黄药眠先生诞生 110 周年纪念会,会议九点开始 , 我 8 : 20 就抵达学校,于是在当年陈老校长讲演的地方回忆当年的情景。 照片7 张是随机拍摄的。 1, 2, 3, 4, 5, 6, 7,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4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