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器官功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fengfeixue0219:肠道菌群——你所不知的那部分“自己”
fqng1008 2013-9-3 15:13
你是你自己么?拿这个问题去问别人,估计被问的到的人都会一愣,然后答道“我当然是我自己啦”!的确,在大多数时候,人总是被视作一个独立、统一、完全的个体。然而,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却发现,其实人体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人体内部,还有一些与人体在生物学上截然不同,而又有紧密联系的生物群体。这个生物群体,是由大量微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名的,就是肠道菌群 。 图片来自: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44/n7122/images/4441009a-f1.2.jpg 。 身体内的另一个自己 在微生物学诞生后不久,人们就发现,在动物的消化道中存在有不少微生物。例如在牛、羊、兔等食草动物的胃或盲肠中,就存在大量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体。由于食草动物摄入的植食性饲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多糖难以依靠动物体自身分泌的酶液消化,而微生物群体中包含的纤维素消化菌、半纤维素消化菌等可以较好的将多糖转化为低聚糖和寡糖,从而促进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也注意到,在人类的肠道,尤其是结肠(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肠)中,也存在着大量微生物。这些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种类极多,数量极大。据推测,一个正常成人体内,肠道内的细菌总重量可达1-1.5千克,包含的细菌数量则可以达到10 14 个 。而一个成年人自身的细胞数量为10 13 个,也就是说,居住在我们肠道内的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我们每天排出的粪便中,干重量的50%以上是由这些细菌及其“尸体”构成的。因此有人风趣的说,从数量上来看,我们人类并不应该被称为人类,而应被称作细菌。如此庞大的细菌群体驻扎在肠道内,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集体。这个集体,就被称作肠道菌群。(想欣赏人体内细菌的艺术照,请看: 我们=10%人+90%细菌 。) 肠道菌群并非是生来就有的,它们实际上是“外来户”。在母体子宫内,胎儿所处的是一个几乎无菌的环境,因此胎儿肠道内也是无菌的。当胎儿出生之后的几天内,细菌通过分娩时阴道物质摄入、哺乳时的口腔摄入以及空气吸入等途径进入新生儿体内,并在肠道内定植,形成新生儿最初的肠道菌群。随着婴儿的成长,肠道菌群的种类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最终形成成熟的肠道菌群。这些微小的生物的群体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定居到人体之内,悄无声息的与主人相随一生。 复杂但组织严密的群体 肠道内如此之多的细菌,并非杂乱无序的驻扎在肠道内。相反,对于一个正常人体来说,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组成结构。据估计,人体肠道菌群可包括500-1000种细菌,不过种类虽多,但各种细菌的数量差别却很悬殊:占细菌总数数量99%以上的细菌是由其中30-40种细菌构成的,其他多种细菌则只占到很小的比例 。目前,已经鉴定出的细菌类群有百余个,包括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肠球菌、肠杆菌等。这些细菌根据其在肠道内不同的生理功能被分为三大类:共生菌、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 所谓共生菌,故名思议,它和我们人体是互利共生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人体为细菌的生活提供生存场所和营养,而这些细菌则为人体产生有益的物质和保护人类健康。前面说到的双歧杆菌、乳酸菌、拟杆菌等,就是共生菌的典型例子。共生菌一般都是专性厌氧菌,从数量上说,它们占据了肠道菌群所有细菌数量的99%以上,是肠道菌群的主体 。 条件致病菌在肠道菌群内数量较少。它们从功能上来说是肠道内的“看客”。在正常条件下,由于大量共生菌的存在,这些“看客”并不容易繁殖开来造成危害。但若在一定条件下任由它们繁殖,那么就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印象。肠道菌群中,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大多是肠球菌、肠杆菌等。 肠道内的还有那么一小撮分子,它们在一般不常驻在肠道内。但是若不慎摄入,则有可能在肠道内大量繁殖,然后兴风作浪,导致疾病。这些就是致病菌。在致病菌的名单中,一些名字可以说臭名昭著,例如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导致腹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等。 从上面可见,正是由于共生菌占据了肠道菌群的主导地位,因此才能抑制条件致病菌不至于变为致病菌,并防止致病菌的侵扰。对于人体来说,维持肠道菌群处于正常的平衡之中,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一环。若菌群结构发生异常,则可能带来很多潜在的健康问题。 肠道菌群——尚未被认识的器官 早期研究中,肠道微生物更多的被认为是和消化、营养作用联系在一起的。在动物实验中,无菌小鼠需要多摄取30%的碳水化合物,才能和正常有菌小鼠的体重相当 。对人类来说,植物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类多糖是无法消化的,而肠道菌群中的拟杆菌等细菌则具有一系列多糖消化的酶,来分解这些多糖,从而为人类提供能量。除此之外,肠道菌群通过发酵还能产生短链脂肪酸和维生素K供人体吸收,同时一些金属离子,如钙、镁、铁等,也可通过肠道菌群被重新吸收 。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肠道菌群不只在消化过程发挥作用,它和人体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首先,肠道菌群的存在能通过自身屏蔽和影响机体免疫系统,阻止病原菌入侵人体。肠道内壁,是人体和外界环境接触面积最大的地区(是的,你没有看错,肠管内的空腔严格来说是“体外”环境)。肠道菌群附着在肠道内壁表面的粘膜层之上,构成了一层由细菌构成的屏障。就如同前文所说,肠道菌群通过其中占主导作用的共生菌的活动,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同时阻止致病透过这层屏障进入人体 。在进行被动防御的同时,肠道菌群可以刺激机体在肠道形成更多的淋巴器官,并增加免疫球蛋白在血浆和肠粘膜中的水平,使得免疫系统处于一种适度的活跃状态,以此对入侵体内的病原菌保持有效的免疫作用。而肠道菌群的失调,则可造成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从而产生自体免疫疾病 。 其次,肠道菌群对肠道自身具有调节和营养作用。有报道显示,肠道菌群的存在,尤其是其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的营养作用,可以使得肠道上皮细胞的生长更为活跃。相比于无菌肠道,具有正常肠道菌群的肠粘膜绒毛下侧会产生更多的可分泌粘液和酶的组织——隐窝,同时肠粘膜细胞更替更为迅速。此外,肠道菌群还可调控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分化 。这意味着,具有正常的肠道菌群可以使得肠粘膜更快的修复其破损。 再次,近期的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和人体的代谢疾病具有重要关系。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造成肥胖、糖尿病等多种多种代谢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代谢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失衡的肠道菌群产生的脂多糖等内毒素进入人体,被免疫细胞识别后产生多种炎症因子,使得机体进入低度炎症状态,从而产生代谢异常。例如,若长期进食高脂、高糖食物,可造成肠道菌群中条件致病菌比例增加,而共生菌比例下降,从而使得食物中摄取的能量更容易转化为脂肪累积于皮下,造成肥胖 。此外,低度炎症还能促使机体对胰岛素相应程度下降,造成胰岛素抵抗,进而发展为糖尿病。 最后,肠道菌群与健康还有其他更多元的关系。比如,肠道菌群产生的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和中风的风险 。正常肠道菌群可通过对淋巴细胞的影响,调节机体对过敏原的反应,从而影响过敏疾病的产生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证据显示,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甚至可以影响机体的行为模式 。 从以上各方面可以看出,肠道菌群,这个陪伴我们一生的生物构造,其功能更像是一个影响到机体各个方面的“器官”,这个器官的正常与否,对人体的健康程度有着重要影响,而我们对它的了解才刚刚起步。毫不夸张的说, 肠道菌群,是我们体内一个尚未被认识的器官 ,而对它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对治疗疾病和开发新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肠道菌群的未来:益生菌、益生元和宏基因组学 由于肠道菌群的主体是共生菌,因此肠道菌群失衡的主要表现为共生菌比例的下降。自然而然的人们想到可以通过直接补充共生菌,或通过补充促进共生菌生长的物质,来达到调节肠道菌群的目的。目前,人们最常作为共生菌补充的是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同时也有少量链球菌等。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名词“益生菌”,主要指的就是这几类细菌。通过适当的方式适度的补充这些益生菌,可以一定程度上达到调节肠道菌群组成、进而改善健康状况。 与“益生菌”这一概念相仿,最近一个新的名词“益生元”(prebiotic)被大家所熟悉。所谓益生元,较为公认的概念是指能够不被消化而完整进入肠道菌群环境、可被共生菌利用而增加共生菌数量和活力、并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目前,公认的“益生元”物质包括低聚半乳糖和菊糖 。一些证据也表明低聚果糖可能也是潜在的“益生元”之一,因为摄入一定果糖可增加人类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的比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益生元”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产品。市场上很多打着“益生元”名义的产品,更多的是借用这个概念宣传其保健作用。这些产品所含成分可能对肠道菌群有良性影响,但严格来说并非真正符合“益生元”的定义。 由于肠道菌群具有如此多样和重要的功能,因此大批科研人员开始致力于对肠道菌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微生物的传统研究手段是利用体外培养和分离培养,分析单独菌株或菌群的生理功能。但是很多种类的肠道菌群只能在人体内生存而不能被体外培养,因此传统手段对肠道菌群如此复杂的结构显得捉襟见肘。不过,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对整个肠道菌群作为一个整体,对它所包含的所有基因进行分析。这个基因的大集合,就被称作宏基因组。根据研究,这个基因组所包含的基因多达数百万,是人类基因组的100倍之多,其中包含多个与物质代谢、免疫、信号相关的基因群体 。通过对肠道菌群宏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挖掘肠道菌群功能,更深层次的探究肠道菌群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关于肠道菌群保健的一些Tips: 抗生素的使用可对肠道菌群产生严重影响,很容易造成菌群失调。因此使用抗生素一定需要按照医嘱使用,切勿滥用和过量使用。 高脂、高糖的饮食习惯会导致共生菌比例下降,从而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因此一定要注意合理饮食。 在使用标注有“益生菌”、“益生元”等信息的产品时,要注意看清其成分和预期的保健功能,并合理、适度使用。对于相关药品,应咨询医师后服用。 参考资料 1、Commensal host-bacterial relationships in the gut 2、Gut flora in health and disease 3、A dynamic partnership: celebrating our gut flora 4、Dietary intake, energy metabolism, and excretory losses of adult male germfree Wistar rats. 5、Effects of two fermentable carbohydrates (inulin and resistant starch) and their combination on calcium and magnesium balance in rats. 6、The ecology of the human intestine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overgrowth by pathogens such as Clostridium difficile 7、Sex Differences in the Gut Microbiome Drive Hormone-Dependent Regulation of Autoimmunity. 8、Differential cell kinetics in the ileum and colon of germfree rats 9、An opportunistic pathogen isolated from the gut of an obese human causes obesity in germfree mice 10、Symptomatic atherosclerosis is associated with an altered gut metagenome 11、The Inhibitory Receptor PD-1 Regulates IgA Selection and Bacterial Composition in the Gut 12、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Determines Mouse Behavior and Brain BDNF Levels. 13、Prebiotics: The Concept Revisited 14、Short-chain fructo-oligosaccharide administration dose-dependently increases fecal bifidobacteria in healthy humans 15、An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human-microbe mutualism and disease 附 我们=10%人+90%细菌 细菌的数量占到了人体所有活细胞(既包括组成人体本身的所有活细胞,也包括生活在人体中的所有微生物)的90%,大肠杆菌用它们的3个尾巴在我们的肠道里活泼泼地上下游动,而以能引起我们食物中毒而闻名的沙门氏菌一直华丽丽地生活在我们的皮肤上,却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 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中大概有500-1000种不同种类的细菌,他们在成人体内可繁殖出大约100万亿个体细胞——大约是一个人全部体细胞的10倍。下面是一些根据电子显微镜下细菌形态所制作的艺术图片,都是我们身体里最常见的细菌,一起来欣赏吧。 图片中显示的是生活在人类的皮肤上的细菌(蓝色和绿色的)。许多种类的细菌都能发现于人体皮肤上,特别是与汗腺和毛囊相关的。它们通常不会引起任何问题,除了有些可能会导致粉刺。细菌一般穿透皮肤才会引起疾病,例如通过伤口。 上面两张图都是人类胃里的幽门螺杆菌菌。它们能导致胃炎,也是最常见的起因胃溃疡的原因。并且可能引起、或与其它因素共同引起胃癌,其存在还会增加胃部肿瘤的危险。 这是肺炎链球菌。它是革兰氏阳性菌,这种椭圆形的细菌是引起肺炎的原因之一。虽然人体内的肺炎链球菌一般不会造成危害,但有时也可能导致危险的肺部感染。 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它们可以引起大肠杆菌性腹泻。 5. 一些球菌正“栖息”在一个多孔的表面。 6. 一个典型纤毛状杆菌的末端。(好像它刚刚被电到…...) 典型的杆菌包括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正在游动的细菌(像不像一列正在外太空航行的星际舰队?) 温柔版的幽门螺旋杆菌 高科技版的幽门螺旋杆菌 一种典型的纤毛(就是有毛)杆菌(令人想起一种长毛的膨化食品) 典型的杆菌有许多种,这些细菌身体的一端都会有鞭毛(一种毛状结构),使它们能够活动。(就像人体中另一种“ 会动的细胞 ”) 粪肠球菌:这种细菌是所谓的超级细菌中的一种,在病人体会产生耐药性 我们自身的体细胞与我们细菌客人的数量比为1:10,这个比例可能听起来让人担心,但是微生物专家表示,这些细菌在我们体内对我们是有利的,没有它们,我们就活不了多久。“这些细菌和人类绝大多数是共生关系。为了回报我们给它们提供的食物和居所,细菌为我们制造维生素,并对我们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提供了不少支持。它们也会保护我们抵抗一些病原体——即所谓的坏的细菌。” 一想到我们身体里还有这么多小生物(似乎有点太多了...),还有谁会感到孤单呢? 文章编译自: Meet some of the bacteria that make up 90 per cent of the living cells in your body
个人分类: 比较医学|4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体是自然界和谐的产物
fanxiaoyingz 2010-12-16 15:37
人体是自然界和谐的产物 当我们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人体的时候,发现人体就是一个标准的自然体的缩小体,他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就是自然界的微缩,他和地球以及地球生态有着高度兼容和协调的结构。 1 人体是地球重力的和谐体 我们看到海洋和水生动物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水动力形态,就是 鱼形 ,有流线型身体,身体和头脑紧密相连,有掌握平衡的鳍,和产生前进动力的尾鳍。一种是水静力形态,就象海葵,有多条触手,方便各个方向运动,有吸盘,方便吸附。海洋生物的特点和大陆动物动物完全不同,根本原因很清楚,就是水的密度远远大于空气,所以它产生的压力、浮力、阻力等都远远大于陆地上的空气,动物们必须把自己变为鱼形才能在前进中减少阻力,获得更大的速度,而且它们永远不用陆地的支撑就能稳定,它们自身的重力总是和水的浮力相互平衡的。但是陆生动物处在陆地上面,空气下层,所以它受到两种力的作用,一种是强大的自身重力,这种力来自于自身重力和空气浮力的差值,这个差值远远大于水里面,所以动物自己必须找到一个第三种力来平衡这种差异,这就是地球大地的支撑力。所以,陆生动物必然是自身重力、空气浮力和地面支撑力的结合体,动物必须时时刻刻地平衡这三种力,因此大陆动物就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身体形体,由头,身子和四肢组成。头的特点是自身重量比重小,转向远远比身体和四肢容易,在保证身体没有克服重力做功的前提下就能够转向产生应激反应(而四肢则是下面的反应迟钝但是支撑力强大,上肢反应灵敏但是支撑力弱小),自身质量小惯性小方便运动,头部占人体的重量是 15 %左右。而且,大陆动物为了传导重力和支撑力,必然产生脊柱系统和骨骼系统,动物骨骼几乎是重力的完美衍生物。为了对重力和支撑力和空气浮力产生的非平衡状态有灵敏的感觉,动物都有非常强大的重力感知和自己适应系统,例如人体内的小脑是大脑中控制人体平衡的器官,小脑通过它与大脑、脑干和脊髓之间丰富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肌紧张)的调节,以及随意运动的协调。而人体内的重力感受器是前庭,前庭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末梢感受器官,长在头颅的颞骨岩部内,前庭就在人的内耳中,是内耳器官之一,由三个半规管和球囊、椭圆囊组成,它和耳蜗紧密相连,总称位听器官。前庭感知人体空间位置,前庭的三个半规管感知身体旋转的角加速度,球囊、椭圆囊感知直线加速度。前庭感受器感知人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位置变化,并将这些信息向中枢传递,主要产生两个方面的生理效应:一方面对人体变化了的位置和姿势进行调节,保持人体平衡;另一方面参与调节眼球运动,使人体在体位改变和运动中保持清晰的视觉,故它对保持我们的姿势平衡和清晰的视觉起重要作用。总而言之,前庭是感受重力、浮力、支撑力和自身动力的器官,而小脑是这些力的应激器官。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重要区别就是因为重力和浮力不平衡造成的。 然而,陆生动物,尤其是人类还形成了一种重要的适应重力的结构,就是人垂直行走以及相适应的形态,这种形态概而言之就是 上轻下重 。人脑袋重量只有全身重量的七分之一左右,腿的重量占全身重量的一半左右,人体的重力重心在小腹中间,而且人体的密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加,尤其是腿骨骼的密度很大。不仅如此,人体内部的脏器的功能对象也是符合自然界 上轻下重 , 上浮下沉 规律的。人的肺脏是人体内的空气交换器官,空气最轻,所以肺脏最大,它处在人体最上端 胸腔的上端,水的密度很大,所以人体处理水的脏器 肾脏和膀胱处在人体下端的腹腔的下端。人体的动力系统 心脏,为了减少重力做功的负担也是处在人体人体上端 胸腔的中间,这样能够更加容易地把能量和物质运输到全身。而人的其它系统,例如消化系统处在人体的腹腔的中间,而自然界中的对应物 粮食,植物动物也是处在大地和空气中间。人体内这种脏器分布特点保证了上面的东西对下面的东西形成很轻的压力,也形成了人体 上轻下重 ,重心下移的稳定结构。 人的身体是典型的 三节棍 形式,这本身就是适应重力的结果,而且头、身体 : 腿的比例关系大体 0.7 : 1 : 1.3 比例,接近 0.618 的黄金分割比例,只是在个人身上有差异。人的整体重心在膀胱附近,这个位置前面,肚脐下面中医上叫丹田,是人体阴气之总源,丹田部位和人体重心重合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自然的和谐,是有内在规律的。除过人整体重心外,还有部分中心,例如头部的正面中心在鼻子,后面中心是小脑,人腔体的中心前面是 心窝 ,实际是胸腔膈膜和腹腔的交汇处,是胃所在部位,后面中心也是交汇处,胸腔的中心前面是 中气 所在地,后面是阳气释放地,腹腔前面中心是丹田,后面是 命门 ,这些部位都是人体的部位中心,同时是极其重要的功能区,也是重力的着力中心。中医上治病的重要部位(针灸推拿用药)就是这些。这些部位的损伤会引起严重后果。例如,大多数知识分子 中气不足 ,就是胸腔中心受损的原因。 现代文明产生之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已经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有着相当长时间的观察和体会,同时也就产生了朴素而且正确的中医理论。 2 ,人体是物质循环的和谐体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人是用泥造的,这是神话但是也是真理,从物质上来说,人体中含有土壤中所有的元素,只是含量有区别,功能有区别。而且和自然界一样,人体用量最大的物质是空气,其次是水,再次是食物,然后是矿物质。人体是一个奇妙的物质获取、利用和排泄体,人把水和食物从人体上端(口)输入,然后利用重力(和自身蠕动),把食物逐渐向下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几个物质输送系统,第一个就是消化系统的腔道,消化过程中食物密度逐渐加大,而能够利用的部分提前吸收,依靠人体动力系统把能量和氧气输送到各个部位,这就是血液循环系统,同时在蛋白质的吸收利用上,在其它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上形成了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本质上也是人体物质输送系统,而且是一些精华的输送系统,由于有机大分子无法通过血液传输,淋巴就担负输送有机大分子的功能,淋巴也是调节人体物质 歉收 和 丰收 ,盈余和不足的器官之一,在人体中功能神秘而且强大。血液传输的主要物质是水,氧气和能量物质(例如血糖),而其它一些重要物质确实依靠 渗透 和 主动运输 来完成,并不是依靠血液来输送,所以有些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因为药物不能直接到达病灶部位。凡是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输送形式,人体中也都有。有人可能认为肾脏是人体最大的水排泄器官,那你就错了,其实人体排泄水最多的器官是肺脏,其次是肾脏,然后是皮肤。人总是把外界气体吸收进体内以后让这些气体和身体体内环境相协调,为了防止体内脏器过分干燥,它就不住地通过肺泡排放水汽,这样既调节体内温度又调节体内湿度,使得肺泡内部既能适应外界又能适应体内,所以肺泡每时每刻都在蒸发水分。夏天几乎看不到人呼出水汽,但是在严寒的冬季在户外人呼出的水汽立即凝固,非常清楚。所以,肺和肾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了,中医说 肺克肾 ,既然它们都与水分排泄有关,那么互生互克就是必然的了。当肺运化水的能力降低的时候容易引起 肺积水 ,当血液运化水的能力降低的时候容易引起 肝腹水 ,当肾脏运化水的能力不足的时候,则容易引起尿储留。实际上。肾不仅是运化水的脏器,也是吸收利用矿物质的重要器官,它有选择地排泄矿物质( K , Na , Ca , Fe 等),有选择地再吸收再利用矿物质,然后把这些物质供给骨骼和骨髓,所以肾就与骨骼紧密相连了。 当我们考察五脏的功能的时候,我们发现,五脏实际上就是五类物质的最重要消化吸收器官。肺脏的功能是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排泄出 CO2 和水汽,同时肺脏与人体维生素的消化利用有密切关系;心脏表面上看是人体的动力系统和运输系统,与消化没有关系,但是正因为是动力系统,所以它实际上与人体能量物质的代谢 即糖类和淀粉的吸收代谢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人的糖尿病的产生表面上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是胰脏问题,实际上是心脏问题,是心脏动力不足的明确表现,而且胰脏不分泌胰岛素的原因就是心脏心力下降,所以我以为治疗糖尿病的根本在于 补心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储血库,但是消化脂肪的消化液的分泌是和肝脏有密切关系的,胆汁的分泌应该受到肝脏分泌的激素的控制;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系统,但是免疫系统是由无数复杂的蛋白质组成的,所以实际上脾脏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至于肾脏,则与矿物质的利用有密切关系。所以,脏器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是消化器官,而是因为他是利用器官,在人体中重要的是 需求 决定了 供给 ,是物质利用能力决定了消化吸收能力,而不是消化吸收能力确定了五脏。所以我们必须对五脏有更多的重新认识。 而且五脏的功能是多样化的,例如五脏本身都是人体激素的分泌体,它的周围也有激素分泌腺。又例如五脏本身组成了功能协调体,肺脏提供氧化用的氧气,心脏提供动力,肝脏储藏氧化用的能量,脾脏用以免疫;肾脏调节人体温度;又例如五脏都能排泄一定的废物(心脏除外),又比如五脏与血液都有密切的关系,都是血液过滤器等等,所以,实际上五脏的功能很复杂,很多样化。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代人把人体器官按照重要程度分为 五脏六腑 是有很深奥的道理的,但是是否完全正确我个人认为还需要研究。 3 ,人体是能量变化的和谐体 首先,人体几乎能够感知所有的能量形式,例如声波能量用耳朵感知,机械能量用触觉感知,重力势能用耳庭感知,光电能量用眼睛感知,热能用皮肤感知,味觉和嗅觉能够感知化学能等等。不仅能够感知,人体还能对感知结果做出反应。例如,在极度寒冷情况下,人的细胞会收缩,静脉血管会收缩,动脉血管会扩张,人会通过打颤增加热能供应;在极度炎热的情况下,人会通过出汗排出热量;人在势能不平衡的时候会自发调节,背负东西太多会加速呼吸,减少速度掌握平衡;人体电能不平衡,人会出现烦躁,脾气坏,敏感发怒等反应。而人的肠胃不仅能够感知化学能,还能够吸收利用化学能。有人还认为人有 第六感觉 ,第六感觉感知的是哪一种能量形式呢?是磁力?电微波?超声波?次声波?无从知晓,即使有,这种感觉能力也很微弱。 其次,人体内部有完善的能量平衡均分机制。首先,热量在人体内的分布由水分的吸取和运化来完成,人常说 饥屁冷尿热瞌睡 ,就是说,人如果喝了冷水引起体内热量不平衡,人会立即通过排尿把冷水排出,然后温度增加容易(水的比热太大),人体内热量过多则通过较少运动,增加睡眠来平衡热量,所以夏天人的瞌睡多。热量的产生自然是由食物提供的,但是实际上在寒冷的时候人的肠胃蠕动反而会加快,心跳也会加快,人会打冷战刺激供热。在热量过多的情况下,呼吸会加快,通过增加呼吸增加水汽排放,同时汗腺会自动张开,排出水分。但是在人体内水分和热量不仅在血液循环系统内运输,不断重新分布,而且淋巴系统起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坐骨周围和肾周围的淋巴系统的水、热量、蛋白质通过淋巴管在肾和肺之间不断运输,这些快捷的淋巴管生长在脊柱周围,同时起到了保温和保护作用。所以,中医说 督脉是阳气所在地 是完全没有错的。 适宜的温度是酶活动限制性条件,许多激素也只有在合适的温度下才能合成并且发挥效用,所以,人体内热量的运化是人健康的主要指标。人在痹态下运化热量的能力会丧失,所以就会得风湿疾病。人体内是热能和化学能和电能的主要活动场所,而且三个形式都是相互联系的。老年人自身发热能力下降,其它利用能量的能力也同时下降。 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发现如果我们脱离开生物原理,仅仅用普通化学,普通物理的理论也能够解释许许多多的人体现象,而这些现象无疑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东西和驱动力的反应,所以,人体实际上就是最为美妙的自然界的复合体。 中国人的祖先首先从自然界的存在和运化中体会到了许多人符合自然的东西,创造了伟大的中医理论,这个十分值得称道。但是,从基本原理上,中医却遵从 以现象解释现象 的简单类比方法,缺乏更加深入的理论原理,这个却不值得称道,现代科学,加上系统论、层次论、集合论,我想一定能够使得中医理论现代化。 同时,我所列举的例子也很有限。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726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