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杨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杨磊博士事故经过的说明
热度 40 mryangxiao 2012-11-16 17:48
关于杨磊博士事故经过的说明
杨磊博士离开我们已经有近两周了,他生前留下的博文依然在被大家传阅。大家对于杨磊的不幸均表示惋惜和哀悼,作为他的同学,向大家表示感谢。 然而对于他遭遇不幸的原因,却出现了不符合事实的报道,一些不负责任的国内媒体,如 科学网旗下社交网站“88楼”,在新浪微博上对不实消息进行了广泛传播,给处于悲痛之中的死者家人造成了进一步的伤害。 下面把来自目前在美国当地 协助杨磊遗孀安排后 事的两位朋友(杨磊父母的朋友)关于杨磊事故说明的邮件转贴过来,希望大家对事情经过有所了解,停止有些没有意义的讨论,让死者安息。 我们关于杨磊英年早逝的一点说明 李先生,李女士 11/13/2012 我们作为杨磊父母的朋友,特别于 2012年11月8日 至 2012年11月12日 从加州赶到Owasso/Bartlesville Oklahoma 协助杨磊的遗孀和当地的华人朋友们安排杨磊的后事。针对出现的不实报道,以下是我们对于事故的观察和意见。 2012年11月9日,我们在位于731 Northeast Washington Boulevard, Bartlesville, OK 74006的 Paul's Wrecker Service 看到了出事的车辆(2011 年的Chevrolet Traverse),并且于11月10日 和11月11日曾经两次开车到Vera Oklahoma 出事(11/04/2012)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车的右后轮胎扎了一个很大的螺钉,大约有一寸还在外面,警察说事故当时轮胎已露掉了1/4 的气,同时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 因此,我们认为杨磊的英年早逝完完全全是一次事故,轮胎扎入螺钉发生漏气后,杨磊在没有停车的情况下,解掉安全带,打开车门想观察后方情况,却不想因为车子失去平衡,人从车上掉下,头部伤及要害,当警察赶到时就宣布死亡。由于没有经验,一向做事细心谨慎的杨磊,万万没有想到由于自己的大意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后果。 我们认为,警察的初始报告不准确。当事故发生后,杨磊的妻子吓傻了,当时只是相当自责,说不该学开车,不该如何如何。警察也承认,当时谈话时存在着语言障碍,她不知如何用英文来表达“掉下去”,可能是在警察的引导下,说是“JUMP”;在警察询问到是否有争吵时,极可能也是警察的引导下,造成了警察的误会。另外不知警察为何没有提及爆胎(气跑掉了1/4)。 杨磊夫妻当时没有争吵。在发事前二十多分钟杨磊的太太练平行停车后和杨磊有一个小小的争论,杨磊批评太太有些笨,开了这么久的车,平行停车都做不好。太太也仅是提出自己并不怎么笨,认为再多练几次就会做好平行停车。这无论如何不能算是争吵。他们的两岁儿子当时在车上已经睡着了。他们也不可能争吵而去吵醒他们的儿子。 杨磊没有轻生的动机,杨磊是一个孝顺的儿子,称职的丈夫,慈爱的父亲,聪明的学生,富有创新 精神的科学家,体贴的团队成员,无私的合作者,有真知卓见的同事,杰出的学者和可亲近的朋友。 他有挚爱他并以他引以为傲的父母。他和妻子于2004 年结婚,他非常爱他的妻子,他的妻子也很爱他。2010 年8 月31 日,他们俩的爱情结晶来到这个世界,给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欢乐和希望。杨磊为了他深爱的的家有个更美好的未来,彈精竭虑,努力工作。 杨磊是一位杰出的材料科学家,他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了24 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包括科学杂志和自然杂志子刊。他还申请了4项美国专利。他发明的新型碳氢化合物催化剂堪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新的里程碑。他获得了包括由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协会,材料研究学会,美国陶瓷学会和中国国家 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等颁发的多种奖项。他在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工作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帮助建成了全新的燃料电池实验室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杨磊热爱生活,热爱他的科学研究,绝对没有任何轻生的动机。 我们同警察交涉过,11月11日我们和负责这起事故的公路巡警面谈,要求警察写一个事故报告的附加说明。 杨磊的英年早逝不仅是他父母,他妻子和他儿子的巨大损失,也是材料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杨磊博士,我们永远怀念你!杨磊博士安息吧! 以上是收到的邮件原文。 另, 杨磊的葬礼在美国当地时间11月16日早上10点到11点举行。
个人分类: 回忆|38451 次阅读|43 个评论
说说科学网博客(34)纪念博主杨磊生前绝笔之作
热度 2 sz1961sy 2012-11-8 23:43
写此文时心情很沉重,但是作为科学网博客系列,还是把二博文转贴过来写一综合: 杨肖 老师《 纪念我的一位牛人同学 》( 2012-11-8 23:27 )一文: 1月4日科学网上出现了一篇精选博文《 分享发高水平文章的经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02646-629146.html ,杨磊 博主介绍了自己科研以及发表Science等高水平科技论文的经验,想必大家和我一样,都有深刻的印象。 博主的名字挺熟悉,仔细看一下他的简历,居然是我本科同系同级隔壁班的。多年不见,居然在美国把研究做得如此出色,让我兴奋了半天,今天一大早在微博上把他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和其他同学进行了分享。但也就在今天,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杨磊于美国时间11月4日下午4点由于车祸不幸去世,也就是他在科学网上发布博文的同一天! 生命就是如此的奇妙无常。一群同学们还在感叹他的优秀,却不知他其实已经离开了我们这个世界,大家印象中那个小胖子的形象永远定格在记忆中。 从北航,到清华,再到佐治亚理工,一颗科学明星慢慢的升起,把我们甩在后面,还来不及仰望,他却又一瞬即陨落, 成为一个传说 。我们终究都要死去,但他走得确实太快了,才30岁。 震惊,感慨,叹惜。 (照片是杨磊获得 MRS全美研究生金奖的合影以及获得2009年国家 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后 在神州学人杂志上刊出的附照) 分享发高水平文章的经验 精选 杨磊 (生前绝笔之作) 已有 17219 次阅读 2012-11-4 12:39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高水平文章 技巧 一觉醒来,发现有这么多关注,有些惶恐,为避免误导,把后记改为前言。 有不对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分享请参见我在新浪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newenergymarket 前言:这三个部分分享了很多关于提升自己成果的经验,但是大家不要进入一个误区:为了发文章而做实验。 发牛文更多是因为你的研究热情和辛勤付出,因为科研成果的内核还是你能否真正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当然,从营销学角度,我们去探寻并运用这些规律也是无可厚非的。在当今商业高度发达的年代,你不仅要有过硬的产品(真正的实验突破),也要学会去包装和做增值服务(系统性地设计实验),更要懂得去推广自己的产品(写一篇好的文章)。 一 选择自己领域中热门和能够突破的方向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02646-629146.html 当前推荐数: 118 推荐人: 刘全慧 何学锋 郭维 杨龙 许培扬 宋铁成 梁建华 乐士儒 朱志敏 金向阳 张志镇 郭向云 孙广东 任胜利 温世正 屈林 童希立 石浩 李红星 周真明 王康建 胡军华 张凤玲 刘智超 孟凡 沈友明 李延勋 王琛柱 侯雄坡 曾荣昌 张波 朱永进 王宇飞 赵凯 柳海涛 曹敏 王安邦 周锋 魏武 王耀 汤代明 李潜 黄永灿 杨振清 王红磊 汪晓军 陈德福 姚向峰 汤富兵 王志杰 朱嘉宝 薄拯 张业明 李天成 许洪光 许有瑞 黄继伟 房治 杨正茂 蒋德明 彭真明 曹聪 周起超 吴明火 唐凌峰 金拓 孙庆丰 段洪涛 牛士超 刘立明 席鹏 石兴强 王要兵 魏强 罗浩 夏少波 唐常杰 戴幸华 唐晓琳 李欣海 王鹏 王志伟 王启云 陈国文 罗晓敏 陆泽橼 陈沐 姜宏斌 田丰 刘瑞亭 朱钢添 卢萌盟 xdsongy fansg xiaobaobao888 qiangtao2005 huigecool ML2008 echohunter xiaoniuzeng lihx1798 chemlzs cranexie liuzhan001st yunmu Demos njgdy fantl ZXFWDQN renazhao tyguomiao chnljb hfcheng8310 wzw20051004 xiaomagescu gzx284039394 songshu123 ahsys 生命可贵! 沈阳 2012年11月8日 23:44 Res.
个人分类: 说说科学网博客|2189 次阅读|3 个评论
纪念我的一位牛人同学
热度 144 mryangxiao 2012-11-8 23:27
纪念我的一位牛人同学
11月4日科学网上出现了一篇精选博文《 分享发高水平文章的经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02646-629146.html ,杨磊 博主介绍了自己科研以及发表Science等高水平科技论文的经验,想必大家和我一样,都有深刻的印象。 博主的名字挺熟悉,仔细看一下他的简历,居然是我本科同系同级隔壁班的。多年不见,在美国把研究做得如此出色,让我兴奋了半天,今天一大早在微博上把他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和其他同学进行了分享。但也就在今天,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杨磊于美国时间11月4日下午4点由于车祸不幸去世,也就是他在科学网上发布博文的同一天! 生命就是如此的奇妙无常。一群同学们还在感叹他的优秀,却不知他其实已经离开了我们这个世界,大家印象中那个小胖子的形象永远定格在记忆中。 从北航,到清华,再到佐治亚理工,一颗科学明星慢慢的升起,把我们甩在后面,还来不及仰望,他却又一瞬即陨落, 成为一个传说 。我们终究都要死去,但他走得确实太快了,才30岁。 由于不是同班,我和他其实接触不多。 我们同在1999年进入北航材料系,我在四班,他在五班,同住北航18楼,宿舍斜对门。上课,食堂,如厕,冲凉,平日里低头不见抬头见。 杨磊本科的时候并不显山露水, 后来考研到清华,再后来听说他到了美国佐治亚理工,再后来就是这两天看到他的博文,在谷歌搜索他的名字,了解到他在美国取得的成 绩— 在Science,Nature Comm.等杂志上发表30余篇论文,拥有5项美国专利。曾获IUPAC国际青年化学家奖、ACerS美国年度最重要贡献奖、MRS全美研究生金奖,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等— , 再后来,就是得到他去世的消息。 记忆中的他平常穿着邋遢,带高度眼镜,背个双肩包,个头偏矮,而且有点小胖。记得有一次运动会,他跑步的样子让大家感觉非常滑稽。 他的外形可以说是其貌不扬,当时没人能够预计,未来的十年他将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获得很多的荣誉。 看看他在获得2009年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时 说了什么? 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我倍感荣幸。该荣誉是国家对我以往4年的科研成果的肯定,这将成为我人生简历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感谢祖国对海外学子的关怀与厚爱,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加倍努力,为祖国的高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杨磊 震惊,感慨,叹惜。 (照片是杨磊获得 MRS全美研究生金奖的合影以及获得2009年国家 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后在神州学人杂志上刊出的附照 ) 补充两张照片来自杨磊的网上纪念堂 http://lei-yang.last-memories.com/ 杨磊去世事故经过在另外一篇博文中做了说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5891-633214.html 2009年10月原载http://gtresearchnews.gatech.edu/newsrelease/fuel-cell-material.htm一篇报道上的几张图片
个人分类: 回忆|44560 次阅读|182 个评论
[转载]发文 心得体会,很好很强大
jianhuatju 2012-11-5 09:54
非常好的东西,主要是留给自己,激励自己。 非常感谢原作者,杨磊博士! 原文请看他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02646-629146.html http://blog.sina.com.cn/newenergymarket 前言:这三个部分分享了很多关于提升自己成果的经验,但是大家不要进入一个误区:为了发文章而做实验。 发牛文更多是因为你的研究热情和辛勤付出,因为科研成果的内核还是你能否真正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当然,从营销学角度,我们去探寻并运用这些规律也是无可厚非的。在当今商业高度发达的年代,你不仅要有过硬的产品(真正的实验突破),也要学会去包装和做增值服务(系统性地设计实验),更要懂得去推广自己的产品(写一篇好的文章)。 一 选择自己领域中热门和能够突破的方向    要想在Nature 或者Science (以下简称NS)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己领域最近10年有哪些文章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并进行分类。以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为例,在2002-2012年区间总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这两个杂志上。如果你研究的小领域没有文章在NS或者Nature的子刊上,那说明杂志编辑认为你的领域不具有很广的关注度。同时,要分析是些什么样的突破发表在NS上。比如在这8篇文章,有6篇文章直接与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有关。这说明如果你能在阳极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存在在NS上发表的可能性。再进一步分析其细节,你会发现更多的规律。比如,燃料电池阳极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碳氢燃料在高温下的裂解导致碳沉积和硫在镍表面吸附导致阳极硫中毒。早前的SN上的文章主要关注怎样防止在阳极上的碳沉积,在2006年首先出现了一个新的阳极材料同时有抗碳沉积和抗硫中毒。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启发,说明现有的阳极材料必须能够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才有可能在NS上出现。当然这也是合理的,因为碳氢燃料包含碳和硫。    当然,并不是说你知道这些趋势,你一定能够在这样上面有所突破,但是能够给你一个非常具有指引性的思路。比如说,当时我的研究课题是做电解质的,因为师兄毕业需要移交阳极的课题,我学习了一段时间。我把我所研究的新电解质去做阳极的抗硫测试,发现具有不可思议的抗硫性能。在我多次重复加以确认之后,我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其实当时有人建议说可以用这个结果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投一篇文章,但是在我分析这些年在SN上发表的氧化物燃料电池文章,我决定继续研究该阳极的抗碳沉积特性,然后进一步优化。这个做法非常重要,使我后来冲击Science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系统性的设计实验    据我了解,很多最为关键或者突破的实验数据都是意外得到的,或者超过自己预期的 (当然也存在像Goodenough教授这种牛人能够从理论上设计材料)。当你获得比以前文献中更好的性能时,就要开始考虑怎么设计一系列系统的试验,以能够将来写出一篇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章。因为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除非你的结果能够改变人类的认知,否则都需要思考围绕该突破的实验设计。其工作量大约是一般长文的2~3倍。除了最为关键的4个图放在正文,其余的将放到补充材料里面。    实验该怎么设计才会对主编和审稿人的口味?当然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文章结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尽可能把自己领域中不同小方向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和Advanced Materials 上面的文章综合起来。比如,这些杂志上有专注于合成的、有专注于表征的或者专注机理理解的文章。你如果能够把这些文章的最有特色的东西有机的糅合在一起,你的文章就已经高于这些杂志的档次了。以催化和表面化学为例,SN上的实验设计思路一般来说就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纳米结构,比较高档的表征(如STM或同步辐射)、优异的性能和分子动力学的理论计算。如果你去详细比较SN上某一篇文章每一小部分和JACS上类似的的全文,你会发现其实JACS上的水平更专。根据这个思路,你就可以设计完整的实验,寻找合作对象,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个完美的实验结论。我的那篇Nature Communication 就是以这种思路设计的。当时需要对我们现有性能的理论解释,我们寻求了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继续优化实验,与他们的理论达到了较好的融合。虽然在投Nature主刊40多天后被拒,但是审稿人对实验设计非常肯定:This paper has really nice science;The science is top notch等等。这篇文章本身的实验结果没有我Science上那篇文章的突破大,但是好的实验设计让这篇文章被子刊接受。 三、撰写完整且吸引人的文章    当你做完大部分实验或计算之后,就要开始着手写论文了。对于Natured子刊、JACS和Advanced Materials这类杂志来说,论文撰写的重要性我觉得至少占40%。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够切入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角度,你可以让你的实验结果发到更好的杂志。对于NS来说,我觉得实验的设计更为重要。如何能够写好一篇文章,我认为首先应该抛弃两个错误的看法。第一:不要鄙视烂的结果都能够发在好杂志上。你需要思考如果你拿这些数据能够把文章写成怎样。你要学习你没有想到的“点”。比如说,性能可能并没有非常突出,但是他/她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假设。第二:不要认为审稿人误会你的评语愚蠢。我知道审稿人在审阅时(包括我在审Advanced Materials时)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一个领域的评审人在短时间内都没有看出你的创新点,说明你没有表达清楚。我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我这篇文章其实和以前不一样,审稿人却认为没有新东西”或者“我的性能明显要比别人的文章好,不知道为什么审稿人没有注意到”等等。出现这种情况后,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思考怎样写别人不会忽视我的重点,怎样写不会让人误解。一个小窍门是让你的同学(大方向一致但不是一个小领域的)快速浏览一下你的文章,让他指出不确定的东西,然后加以改正。    我觉得写文章最重要也最难写的就是Introduction。这是审稿人看得比较认真而且容易理解的部分。而且我发现一个规律,越好的杂志,审稿人越喜欢攻击introduction。可能是因为你的实验设计已经很好,不太容易有问题。但是对于introduction,审稿人却非常容易下手。比如这篇文章没有新意,或者你在introduction提到的问题,在正文中没有解决等等。在读好文章时一定要学习他们在组织introduction时的思路。其次,一定要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不要过于中立。我以前投一篇文章的时候,刚开始拟定为Sulfur Poisoning Behavior of ....。后来偶然看到Berkeley物理系的一片不相干的文章,用了New Insights into ..。我就把这个模式套用到我的文章上,我导师认为这个标题立马让文章档次提高。我的一个经验,经常收集那些好文章的title (不需要局限你的领域),以备将来时灵活运用。至于正文,只要围绕你的Introduction,反复强调你的创新性(一定要“反复”,因为审稿人会忽视),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另外,因为审稿人是带着寻找问题的模式去评判文章的,所以在正文中的每一句话不要过度发散,否则很容易招致不严谨或者补充数据的评语。
2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张寿武:数学苍穹闪烁中国新星
arithwsun 2010-12-16 19:23
张寿武老师,一直是我心目最尊敬的数学高手,一直想写一篇博文,《张寿武的教诲》,但是深感言语太辣,不好下手,只能记在心里。 张寿武是王元的硕士生,王元可以说是华罗庚的数论大弟子,所以,文中所言的工作,相当于是中国最纯正的数论血脉几代人的工作积累,让人想起过去的那些年月,有无限的滋味和辛酸于其中,其中每一步,稍有差迟,就是有可能断掉的。 美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 教授张寿武:数学苍穹 闪烁中国新星 摘句: 『 他们每个人的水平都与我们相差无几!他们是中国数学的未来, 到他们的时代,应该是中国数学最辉煌的时候。 』 『 他们做出这么好的工作,他们是中国的希望。 』 『 厉害就厉害在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 他们有什么东西不懂,就马上打电话给同学, 同学也是另一行的高手,马上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他们之间不是相互竞争者,而是合作者。 』 『他们这代人都很有希望,本来就绝顶聪明,如果他们 到工业界、金融界,放到哪里都是闪光的金子, 但他们都很安心地做。这批学生在在思想 方面非常活跃、非常成熟,他们没有经过文革,没有负担, 政治上非常单纯,我觉得 大家尽一切可能保护,帮助他们,不要干扰他们。』 原文: http://news.sciencenet.cn/ htmlnews/2010/12/241591.shtm 当年燕园里意气风发的学子,如今木已成林。 上图从左到右为刘若川,美国普林斯顿高等 研究所博士后;恽之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袁新意, 美国克莱研究所博士后;宋 诗畅,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研究生;肖梁, 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后;许晨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张寿武 供图 2010年10月, 29岁的哈佛大学讲师张伟获得SASTRA拉马努金奖。 2008年 7月,张伟在北 京大学的同班同学、 26岁的袁新意在博士毕业时获美国克莱数学研究所克莱研究奖。 实际 上,张伟和袁新意获奖代表了一批人, 他们这批人确实比我们这一代人做得好,我们这些 改革开放后出国的人, 没有哪一个人在这么年轻时就获得国际数学界这么高的承认。他们 是中国数学的未来。 在非常年轻的29岁, 张伟博士已经在数学的广泛领域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2010年SASTRA拉马努金奖委员会主席 K阿拉底 今年10月,SASTRA拉马努金奖委员会宣布, 将2010年度SASTRA拉马努金奖授予29岁的中国 数学家、哈佛大学数学系讲师张伟。评奖委员会主席、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数学教授K阿 拉底(Krishnaswami Alladi)在颁奖词中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与他人的合作, 张伟 博士在数论、自守形式、L函数、迹公式、 表示论和代数几何等数学的广泛领域,作出了 影响深远的贡献因为他早期的奠基性工作和最近的两项工作, 张伟博士已经成为他所 在领域的国际领袖。 为纪念印度的天才数学家斯力瓦萨拉马努金(Srinivasa Aiyangar Ramanujan),200 5年, 位于拉马努金故乡贡伯戈讷姆市的Shanmugha文理工研究院 (SASTRA)创立了SASTR A拉马努金奖。该奖每年颁发一次, 授予在拉马努金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年轻数学家 。获奖者的年龄限制在32岁以下, 因为拉马努金是在他32岁的短暂生命中作出了辉煌的数 学成就。颁奖礼将于12月22日拉马努金的生日当天, 在SASTRA大学举行的数论和自守 形式国际会议上举行,张伟将获得1万美元的奖金。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是张伟的博士生导师, 他说:其实,张伟是目 前在国际数学界非常有影响的一批年轻的中国数学家之一, 这批人我知道的就有10人左右 ,他们非常聪明,而且是同一代人, 其中五六个是北京大学数学系2000届的学生,张伟的 同班同学,包括袁新意、恽之玮、朱歆文等, 另外几位同一届清华大学的学生,他们每个 人的水平都与我们相差无几!他们是中国数学的未来, 到他们的时代,应该是中国数学最 辉煌的时候。 通过多次电话采访和电子邮件采访,张寿武给《科学时报》 记者讲述了张伟和袁新意等年 轻数学家的故事,他说:我只是想告诉大家, 我们有这么好的年轻数学家,他们做出这 么好的工作,他们是中国的希望。 读博第二年完成博士论文 我们重点介绍部分他所做的开山辟路的工作2005年, 在参加马里兰大学举办的一个 美国国家基金会的研讨会上,张伟第一次听说库达拉猜想, 他开始做这个问题的研究。在 仅仅1年的时间里,他不仅明白了这个猜想的意义, 而且还找到了独创性的证明方法。之 后,他在这个领域迅速崭露头角。 2010年SASTRA拉马努金奖委员会主席K阿拉底 张伟1981年7月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的一个农村家庭, 在成都市第七中学毕业后,被保送进 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他这一届的同学群星灿烂: 包括2000年度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 冠军恽之玮、袁新意、吴忠涛和刘志鹏, 以及2000年中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冠军朱歆文等 。 2004年,经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两位教授推荐, 张寿武录取张伟作为他的博士研究生, 他的同班同学袁新意提前一年毕业,在2003年就来我这里了, 袁新意做得很好,这也是 我录取张伟的原因之一。 张伟给张寿武的第一印象很有趣:他和袁新意的性格正好相反。 袁新意是一个很沉稳的 人,一般说来不会轻易对新问题下结论,他要先找很多反例, 当找不到反例时,他就把它 做出来了;张伟的性格刚好相反,你跟他说什么他都很有兴趣, 而且想法很多,给人天马 行空的感觉,不仅对数学的想法多,而且对文学、历史、 书法都很有见解。 刚开始带张伟时,张寿武担心他思想太活跃、不能专心做学问, 时常提醒他说:不能到 我办公室胡说八道,要好好做学问,这是第1年。 到哥伦比亚大学几个月后,张伟顺利通过博士资格考试, 他找张寿武要题目做。张寿武的 观点是:最好的学生自己找题目自己做; 一般的学生做老师给的题目;最差的学生可能都 看不懂老师给的题目。于是,他对张伟说:你自个儿先找题目, 找不到题目我再给你。 张伟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像样的题目。不久后,2005年秋天, 张寿武开车带着袁新意和张伟 从纽约到马里兰州, 参加以马里兰大学举办的美国国家基金会一个研讨会。在这次会上, 张寿武讲解了库达拉猜想(Kudla Conjecture),回到哥伦比亚之后,他突然想到,能不 能尝试库达拉猜想中模性(Modularity)的问题, 因此就对张伟说:你就做做这个问题 吧! 我也没指望他能将模性做出来,因为这个学生找你麻烦, 你给个题目让他忙着,当时的 想法就是让他忙着。所以,一开始,我就让他做最简单的例子, 然后再往复杂去做。 张伟忙了两三个月,大约在2005年底, 已经回到中国的他突然给张寿武来信说:他知道怎 么做这个东西了。张寿武说:好,你赶快回来吧。然而, 回来之后,我才发现他不是按 我的思路去做的,也就是说不是先做简单的再做复杂的, 他一下子就全部做了,这让我很 惊讶! 在博士研究生的第二年,张伟就库达拉猜想问题写出了论文。 K阿拉底这样讲述张伟: 我们重点介绍一些他所做的开山辟路的工作1997年,史 蒂文库达拉在志村簇(Shimura varieties)的基础上定义了一系列的子簇,并推测它 们的母函数是模性,博切尔兹(Richard Borcherds)获得(1998年)菲尔茨奖的一个重 要工作是证明了余维数1情形下的库达拉猜想,在导师、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张寿武的指导 下,张伟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有条件地推广了博切尔兹的结果, 并因为这个过程,基本上证 明了库达拉猜想。 不仅如此,张伟博士论文也促成了他与袁新意、 张寿武的一系列合作。 多人合作 非常愉快 张伟在博士研究生的第二年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论文中, 他同时也推广了希策布鲁赫 乍基亚(Hirzebruch-Zagier)和格罗斯 科恩乍基亚(Gross-Kohnen-Zagier)早期 的主要工作。 2010年SASTRA拉马努金奖委员会主席 K阿拉底 张伟做完库达拉猜想的论文后,张寿武对他说: 这可以当你的博士论文了,如果你现在 想毕业,现在就可以毕业;不想毕业嘛,咱们再在一起做东西。 张伟决定要跟张寿武在 一起再做一段时间。 在张伟写这篇论文之前, 正在博士三年级的袁新意已写好了他的博士论文,但他也不想走 。张寿武就对两人说:做完博士论文, 我与你们的师生关系就结束了,你们不走,咱们 就做个朋友,一起做做学问。他将自己的两个题目,格罗斯 乍基亚公式(Gross- Za gier)和三乘法L函数(Trip product L-function)公式拿出来。 张寿武从1997年开始做格罗斯-乍基亚公式,2001年, 他完成了这个公式一个重要的工作 ,他一直在琢磨这个神秘的公式:我能证明它是对的, 但我并不明白在更深层次上,它 为什么是对的。我一直在想, 怎样把深藏在这个公式的背后的秘密挖出来。2005年,他 带着张伟和袁新意重新探索这个公式。 正因为张伟的毕业论文对了,我们合作的这些工作才成为可能; 假如他的东西不对,我 们继续做下去是没有意思的。我从1997年开始做这个公式, 但有些最关键的东西我没有做 下来,所以,我为什么要重视模性, 这也是我为什么让张伟来做这个东西的原因,这对我 们以后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模性是数学上一个满足一些泛函方程与增长条件的解析函数。 张寿武说:模性非常重要 。安德鲁怀尔斯在证明费马大定理时,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模性, 他证明了一个级数满 足一系列对称性,这一对称性证完后,他就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在我们的工作里,也是一 个级数,如果这个级数对称了,就能做一般的格罗斯-乍基亚公式, 我前面的一些工作都 是假设了一些条件,我要是把这些条去掉,就必须要有新的办法, 新办法最重要的一步就 是母函数的模性。 三人的合作的第一项,是将张伟在博士论文中的工作推广到全实域, 张寿武说:推广到 全实域后,下面才能用,基本出发点是张伟的论文。 他们的文章发表在2009年出版的荷 兰期刊《数学文献》(Compositio)上。 三人合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关于志村簇上复乘点的高度。 他们建立了瓦尔斯普尔热(Walds purger)公式在算术代数几何下的一个模拟, 瓦尔斯普尔热公式是给出积分周期和L函数 特殊值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重要公式。 这篇论文远远走出了现有的格罗斯乍基亚公式,论 文太厚了,最后决定变成一本书,因此, 这篇论文将以书的形式出版在《普林斯顿数学研 究年刊》上。 他们的合作非常愉快。张寿武说:袁新意与张伟各有长处, 袁新意是奥数冠军队成员, 他的基本功没人可比,如果他说一个结论是对的,就肯定是对的; 张伟思想太活跃,有很 多想法。有些是对的,有些不完全对,但很有发展的价值。 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一样,与 他们在一起真是非常愉快。这对我来说恐怕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哪有这么好的年轻的学 生做好论文后还不想走,在这里待下来?! 师承相传 因缘际会 因为这两篇预印本论文和他早期的种子性工作, 张伟博士已经成为他所在领域的世界领 袖。 2010年SASTRA拉马努金奖委员会主席 K阿拉底 如果说早期的几篇论文中都有张寿武的指导和合作, 张伟在其中显示了极高超的技术能力 的话,那么, 他最近在算术相对迹公式方面的工作则证明他有独立处理重要大问题 的能力 。这些工作包含在他两篇尚未正式发表的预印本中, 一个是相对迹公式和格罗斯普拉萨 德猜想(Gross Prasad conjecture),一个是算术基本引理。 谈到基本引理的重要性,张寿武解释说, 因为证明了朗兰兹纲领自守形式中的基本引理 ,38岁的越南数学家吴宝珠获得了2010年的菲尔茨奖。 吴宝珠证明的是自守形式中的经 典迹公式的基本引理;自守形式中的相对迹公式的基本引理, 则是由张伟在北京大学的同 班同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恽之玮证明的。 经典迹公式下的基本引理,很多大数学家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到吴宝珠的时候,他集大 成,把这些方法合在一起,第一个证明了基本引理。张伟、 袁新意和恽之玮是好朋友, 他让恽之玮去证明相对迹公式下的基本引理, 恽之玮是专门做基本引理的,他是用吴宝珠 的方法来做的。 张伟是怎么知道要做相对迹公式的基本引理呢?是张寿武建议的, 因为自守形式中相对迹 公式下的基本引理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贾戈尔(Jacquet) 和俄亥俄大学的教授阮丽斯( Rallis)提出来的。 贾戈尔是现代自守形式专家。1986年, 当张寿武还是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的博士生时,贾 戈尔让他做一些相对迹公式,但他一点兴趣都没有, 因为它关注的是自守形式,我对自 守形式没有什么兴趣,当时我也不知道它可以用来推广格罗斯- 乍基亚公式。我跟贾戈尔 学了相当长的时间,对他的东西还是很清楚的。 因缘际会,20多年后, 张寿武又让他的学生来做自守形式下相对迹公式的基本引理。在2 008年晨兴的一个暑期讨论班上, 田野作了第一个关于相对迹公式的报告。所以说,张 伟的工作是继承和发扬了哥大在自守形式方面的一个传统。 我的贡献是告诉他们往哪个地 方走。 张伟非常聪明,他以光一样的速度阅读了所有的相关论文, 以光一样的速度将问题弄清楚 了,并证明了其中两个基本引理。然而,与张寿武一样, 他真正想做的也不是自守形式下 的相对迹公式下的基本引理, 他的兴趣在算术相对迹公式下的基本引理,他和袁新意将自 守形式下相对迹公式的基本引理问题告诉了同学恽之玮。与此同时, 他成功地将贾戈尔 阮丽斯的一些技术移植到算术相交理论中, 并在志村簇上算术相交理论的知名猜想中取得 决定性进展。 在他的一篇预印本中,张伟成功地描述了算术基本引理。 张寿武说:这个引理比吴宝珠和恽之玮的引理更难,在他之前, 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算 术基本引理。所以说,张伟的贡献是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 他在基本引理前加了算术 两个字,这就是他不一样的地方。换句话说, 将来几十年大家都要做张伟的问题。提问题 的人的水平比做问题的人更有远见。如果说以前是我提的问题, 那么后面的问题则是他自 己提出来的。 K阿拉底在2010年SASTRA拉马努金奖的文章中评价: 因为这两篇预印本论文和他早期 的基础性工作,张伟博士已经成为他所在领域的世界领袖。 张寿武认为,自守形式和算术相交理论,属于数学里的两个领域, 一直到张伟把它做完, 才将这两个领域联系在一起,其实,他没有做那么多东西, 他只做好了一个东西,但这个 东西处于所有这些领域的交叉中心, 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贡献被认为不仅在于数论,而且在 于代数几何和表示论等多个领域。 他们可以为中国数学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厉害就厉害在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 他们有什么东西不懂,就马上打电话给同 学,同学也是另一行的高手,马上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他们之间不是相互竞争者,而是 合作者。 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 袁新意毕业时也做得很出色, 他在毕业那年就获得了克莱数学研究所的克莱研究奖,也 就是说,克莱研究所为他提供博士后薪水和各种津贴, 他自己找喜欢的地方去做数学。他 第一年在哈佛大学,第二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做, 现在在密歇根大学做,过几天就要回到哥 伦比亚大学了。他是第一个获得克莱研究奖的中国人。 张伟获拉马努金奖可能是因为他的 领域与拉马努金的领域更接近一些,这也是拉马努金奖的要求。 但他们这一批人绝对不止他们两个人,他们是一群人, 他们的同班同学在数学上做得非 常好的至少还有恽之玮和朱歆文, 加上那一届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几个,我知道的这批人已 有10个左右,他们都才二十八九岁,非常年轻, 可是已经做出很了不起的工作。张伟和袁 新意获奖,代表他们这一代人确实比我们做得好。 面对这一批横空出世的数学新星,张寿武说, 他们这批人的成功真是非常奇怪,一届里突 然出现了这么多人,以前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之后也没有出现过, 他们说,北大数学 科学学院杨磊和高峡两位教授,对他们这批学生的影响很大。 他们的激情都是受他们的鼓 动的,由此,这批学生才做得非常好。 他们还年轻,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到大数学家的份上, 但他们有可能成为大数 学家。张寿武对这一批学生寄予厚望,我想, 他们的实力和潜力已经显示出来了,他 们有资本在美国的长春藤大学获得教授职位, 但拿菲尔茨奖就难说了。我对他们的期望超 过了对陶哲轩的期望,陶哲轩拿了菲尔茨奖, 现在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正教授。毫无疑 问,陶哲轩非常聪明,他做了很多问题。我个人认为, 张伟他们做的问题对未来的影响会 更深刻一些。何况他们有一群人在共同努力。张伟、袁新意、 恽之玮、朱歆文等,他们可 能不像陶哲轩那么聪明,不是天才, 但他们可以对数学作出划时代的贡献。他们合在一起 ,应该是中国数学的未来,他们肯定会做得很好。 张寿武目前带有7个博士生,其中5位学生来自中国。 在哥伦比亚大学,张寿武每年给研究生们上同一门课 算术代数几何,讲一些他正 在思考或他认为重要的问题,现在, 我在给研究生们开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张伟他们的工 作。 张寿武希望大家能保护这些学生:他们这代人都很有希望, 本来就绝顶聪明,如果他们 到工业界、金融界,放到哪里都是闪光的金子, 但他们都很安心地做。这批学生在在思想 方面非常活跃、非常成熟,他们没有经过文革,没有负担, 政治上非常单纯,我觉得 大家尽一切可能保护,帮助他们,不要干扰他们。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数学|601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