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太阳系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太阳系

相关日志

天文(1)一一太阳系
kd652 2020-3-27 20:56
为了引导自家的小东西对天文 有个初步了解,开启天文系列博客,纯属哄孩子的: 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大体在同一平面上绕着太阳转,各自的周期不一样,看一张图: 离太阳最近的四颗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是由岩石和金属构成的,其余四颗行星是由气体构成的。 我们熟悉的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月亮绕着地球转,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以后我们还会更详细的介绍月亮; 太阳是个大火球,表面温度六千多度,其核心温度据估计比表面温度还要热十五倍。 太阳离地球相当远,从地球上发射火箭,三年后到达太阳; 火星离地球相当近,从地球上发射火箭,六个月后到达火星,火星表面是最有可能让人类移民的地方; 木星离地球比较远,从地球上发射火箭,二年后到达木星; 土星离地球更远,从地球上发射火箭,四年后到达土星。 木星和土星都是是巨型气体球,即使去了火箭没办法落在什么地方,只能绕个圈照些照片发给地球或者任其自由留在太空了。 数据主要来源: 读者大概能够知道图中画的是哪些天体了。这图中火星和木星之间的碎石是“小行星带”,画的略有偏差,像是绕着木星的环,不对。从下图中能看得更明白: 各个行星离太阳越近转的越快(角速度),周期(以地球上的日或年为单位)分别是: 水星 : 87.70 天 金星: 224.701天 地球 365天 火星: 686.98 天 木星 11.8年 土星: 29.5年 天王星: 84.0年 海王星: 164.8年 参考视频,“旅行到宇宙边缘” 请自己百度观赏。
个人分类: 天文|2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儿童了解太阳系
kd652 2020-3-22 15:45
天文很深奥比如黑洞大爆炸...... 天文现象很直观但也很容易发生错觉比如太阳好像绕着地球转...... 我的“天文”系列博客试图让儿童对天文有个入门级了解,敬请指正, 先看一下太阳 系: 上图中“水星”文字下的小点很小有些看不清楚,也说明水星确实很小。 太阳系的这八颗行星大体在同一平面上绕着太阳转,各自的周期不一样,看另一张图: 离太阳最近的四颗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是由岩石和金属结构的,其余四颗行星是由气体构成的。 我们熟悉的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月亮绕着地球转,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以后我们还会更详细的介绍月亮; 太阳是个大火球,表面温度六千多度,其核心温度据估计比表面温度还要热十五倍。 太阳离地球相当远,从地球上发射火箭,三年后到达太阳; 火星离地球相当近,从地球上发射火箭,六个月后到达火星,火星表面是最有可能让人类移民的地方; 木星离地球比较远,从地球上发射火箭,二年后到达木星; 土星离地球更远,从地球上发射火箭,四年后到达土星。 木星和土星都是是巨型气体球,即使去了火箭没办法落在什么地方,只能绕个圈照些照片发给地球或者任其自由留在太空了。 数据主要来源: 读者大概能够知道图中画的是哪些天体了。
个人分类: 天文|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球属于太阳系
热度 4 zlyang 2019-11-11 20:03
地球 属于 太阳系 地球属于 太阳系 , 太阳系属于 银河系 , 银河系属于 本星系群 , 本星系群属于 室女座超星系团 (本超星系团), 室女座超星系团属于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 ,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属于 双鱼-鲸鱼座超星系团复合体 。 双鱼-鲸鱼座超星系团复合体(Pisces–Cetus Supercluster Complex)。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8776 次阅读|11 个评论
冥王星应归入九大行星家族,另外小行星带的母星体也应纳入
lulingkxw 2019-7-17 19:19
太阳系行星地位应以其分布的轨道确定,每个轨道环带都将最大的行星,而不仅仅以星体的质量和直径确定。因而,冥王星应归入九大行星家族,另外小行星带的母星——已瓦解的“天女星”(暂时这么称,笔者注。)也应纳入,其可以谷神星为代表。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大自然不会因为我们改变了对天体的归类就改变,它们依然会按照自然的规律存在和变化。(陆玲) 冥王星被踢出太阳系九大行星,真的科学吗?带你走近这颗冰冷星球 不矜影视 2019-07-15 16:46 来源 http://www.360kuai.com/ 以罗马冥王命名的冥王星在天文界和各地天文爱好者眼里一直都是一个惊人的冲突来源。从小到大,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都是太阳系有九个行星。而当我变成一位专业天文学家,我仍然在世界各地的中小学中进行这个太阳系九行星模型的教学。 但在2006年一项仍有争议的决定中,冥王星被正式从太阳系行星中除名了,太阳系只剩下了八颗行星,而我也变成了一个对学生撒谎的骗子。现如今,部分天文学家呼吁恢复冥王星的行星地位使得这一争议再起,他们认为这个结满冰的小星球一开始就不该被降级。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冥王星是行星吗?我们能确信从小到大所知道的冥王星就是真正的冥王星吗? 冥王星探索之旅 罗威尔(Percival Lowell)在其对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研究中提出,这两个气态巨行星的轨道摆动必定与一个尚未被发现的第九颗行星有关。罗威尔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始终没能找到这颗神秘的行星,而天文学家汤博(Clyde Tombaugh)在1930年用罗威尔天文台探测到了冥王星的存在——该天文台用以纪念罗威尔作出的贡献。然而冥王星看起来没有大到足以引起轨道摆动的程度,轨道摆动的神秘面纱仍然没有被完全揭开,直到大约五十年后,人们发现了直径约为冥王星一半的卡戎(冥王星的伴星)。 罗威尔生日那天,冥王星被正式公布为他找到的行星,生活在美国各处的孩子们甚至通过“My Very Excellent Mother Just Served Us Nine Pizzas”(我非常优秀的母亲刚刚给我们端来了九个披萨)的首字母缩写记住了太阳系九颗行星的顺序。 什么是矮行星? 在2006年,一切都变了。由专业天文学家组成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经过投票决定将冥王星重新归类为矮行星,这表明我们一直以来都弄错了。 图解:最大海王星外天体的相对大小、反照率及颜色示意图 冥王星或者我们对冥王星的认知都没有变,但构成行星的定义却被改写了。IAU的投票将太阳系中的物体分为了三类: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而一个星球要被归类于行星,必须满足几个条件:①环绕太阳运行(不是像月球那样的卫星);②是圆形的或者大致上是圆的(例如不是土豆状的小行星);③轨道附近地带没有别的东西。矮行星满足了前两个条件,而太阳系小天体只满足了第一个。 冥王星绕太阳运行且是圆形的,但由于冥王星和卡戎都位于柯伊伯带,它显然还没有清除轨道上其他所谓的太阳系小天体。海王星轨道外的甜甜圈状区域内充斥着冰封物体,我们称其为柯伊伯带天体或KBO。在将冥王星被叫了不止75年行星之后,这个结满冰的天体被正式降级为矮行星。 图解:柯伊伯带天体—新视野号可能的研究目标。(艺术家的概念图)。 教室和博物馆里的相关海报都因此需要重制,授予的课程也必须更新,最终,太阳系被认定只有八颗行星,或者说真的有那么八颗吗? 重新定位冥王星 2006年的决议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而现今仍然是行星科学家之间的争议点。在当初投票时,部分天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提出了另一种定义行星的方式,这种定义可以囊括冥王星,但这一方并未占上风。在决议之后,一些人认为这次投票并不能代表天文界,因为只有424名最初参加这个为期两周的会议的天文学家留到了最后一天来投票,这部分人甚至没到IAU里专业天文学家的总人数的5%。就个人而言,本文作者并未在冥王星的降级中参与过投票。 在十二年后的2018年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主张将冥王星重新提至行星地位。这一提升的动机仍然不是基于对现如今天体知识的颠覆,而是基于人类命名行星的自信。新论点指出, 没有任何事实基础可以证明只有一个物体在绕太阳公转时还要大到把它轨道上其他物体都清走才可以被称为行星。换言之,清扫路径的能力并不是行星形成和演化的指标,那为什么能否扫清运行轨道上其他物体会成为定义行星的决定性因素呢? 冥王星不仅仅是太空中一块冰冷的石头,而是一个有着甲烷雪山和液氮湖的复杂世界。事实上,这篇新论文的作者梳理了200年来的研究成果也只发现了一个例子,在十九世纪早期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引用了一个扫清自身轨道的太阳系天体。 一些人认为还有更好的、更切实际的定义行星的因素。举个例子,当一个物体质量大到其引力可以使物体本身变圆时,那些活跃的地质状况(比如火山)就会开始产生。上世纪五十年代,与柯伊伯带同名的天文学家柯伊伯(Gerard Kuiper)主张太阳系内的物体的命名应该由其形成过程决定。 争议仍然持续着。由于天文学家对冥王星已知的部分并无分歧,而只是不确定已知条件是否能将冥王星定义为行星,这样看来关于冥王星的争议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自2015年新视野号造访冥王星以来,我们对这个遥远的天体了解越来越多。我们已经了解到冥王星不仅仅是太空中的一块冰冷的石头,其复杂的环境甚至形成了甲烷雪山和液氮湖。就我本身而言,只要我们仍然有继续探索冥王星的激情,怎么称呼它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参考资料 1.WJ百科全书 2.天文学名词 3. Sabrina Stierwalt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地壳形成|2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The planets in the space go round and round
solo 2019-1-30 07:40
如何用R绘制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轨迹。 最初的动机有三个,1)要向两岁的澹澹展示星球的运动,2) 嫦娥5号登月背给人家解释月球自转, 3)数学推理中国农历。暂时都是根据已知的星球周期和轨道特征绘制的图, 写好了R代码,就发布到CRAN让大家使用。 因为澹澹还喜欢那首歌“ The wheels on the bus go round and round” ,所以开发包的名字就叫“RoundAndRound。 等我研究研究天体力学,就发布一个具有物理意义的天体运行算法的R开发包。 先发简单的二维版本绘制的内容。 博文同时在我的英文博客发布, leleshu.wordpress.com . I planed to write an R package and submit on CRAN, that can plot the planets orbiting in Solar System, or satellite/moon orbiting around earth. That package must plot the moving planets, the moon, moon phase and satellite in 2D or 3D canvas. In future, it may calculate the orbit based on orbit mechanics. My son loves the song “ The wheels on the bus go round and round “, and he has an obsession on planets. He asks mommy play the solar system documentary every night when we ask him to brush his teeth. So I decided to plot the moving planets in solar system for him with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I know. Another motivation is from the Chinese lunar exploration, Chang-E 5 landing on far-side of the moon. Lots of people discussed it and were fuddled on the rotation of moon and relation between the earth and the moon. Furthermore, I kept thinking the Chinese semi-lunar calendar for many years, I know the founder mental logic and algorithm of the calendar in my mind, but never scratched the equations and numbers in paper yet. This calendar is determined by the moon phase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earth in orbit.Definitely the solver in papers are more rousted in my brain. Let’s see what I got, by now. The idea of the Moon and the Sun are moving around the Earth, when we assume the earth is the center of system. The orbital period of the moon is 27.321 day, but the synodic period is 29.53 day, that because the sun moves 27.321/365.25 in its sun’s orbit when the moon moves in the moon’s orbit. It requires 2.2 days to let the sun and the moon to face-to-face again. The position of the Moon and the Sun in an earth year (365 day). The right legend shows the moon phase in 30 days. The concentric orbits are numbers of the moon periods. They are so beautiful, aren’t they --------------------------------------------------------------- 贴一个中文版的图。 只要能注明作者,随便转载。转载后能留个言最好。谢谢。
个人分类: 科研之外|1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医学 - 未来的纳米机器与工程医学
benlion 2018-10-16 13:18
未来,将是机器人的时代,这不是危言耸听!「 3D 视界」 O 网页 - 从人工智能项目 Magenta 到 VR 绘画软件 “Tilt Brush” :被 google 刷新的艺术之变 O 网页 - 一文读懂合成生物学 | 上帝造人真的有可能吗? O 网页 - iGEM :人工智能 + 进化 + 筛选 = 理想细胞 O 网页 - 美国科幻电影里的东西 O 网页 ,很快就不再是幻想,而会是现实了。 人类文化,本来就是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价值的学术交流和艺术品赏,以及文化素质高雅的类型,一切都是时间和空间的交织,任何事物都不能是强求的走极端,比如,在科学上的体现,要么搞顶礼膜拜 - 导致的是虚假宗教,要么动辄所谓推翻权威的理论 - 导致的是伪科学。 在 2016-2018 年,基本上是整理资料,以及与国内外时事的对应分析(之前的预测与当今的现实)。 转基因技术,在 1996 年 BjZeng 就在第一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转换到了合成生物学发展方向,而在 2011 年论述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明确阐述了将是机器人技术突破的时代。 而且,尤其将是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学 O 网页 的技术整合,不仅仅是生物医学实验室的革命,而且,将是有机体机器人(软体机器人 - 还尚没有登台亮像呢)的时代。 因为,人工进化 O 网页 在合成生物学中是极为重要的方法 - 所以,定向进化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当今中国社会的十大社会问题 O 网页 -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 《易经》 O 网页 -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以色列馆 O 网页 的典型图案,其实是阴阳图,只有中国和以色列具有这个文化模式。 从沙漠绿洲到垂直农场 O 网页 的发展,未来的生物经济,将是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建立生态文明的模式。 从中日关系到俄 - 中 - 美关系的协调与和平发展,从南亚 - 中东到欧盟的轴线,英联邦与美国和中国与俄罗斯,构成世界的力量均衡基本格局。避免虚假宗教与伪科学混杂的文化渗透,包括,种姓主义 O 网页 与神权政治,从而,走向未来行星际文明的发展轨道。 也就是,俄 - 中 - 美关系与东亚 - 南亚 - 中东关系,英国脱欧,也与国际之间的力量均衡政治有关。 历史上的冲突,都是起因于离间与激发矛盾 O 网页 - 引发导火索是有隐患因素在操纵的,包括,恶化人文环境的内斗,这类故伎重演的可能性,不大可能重演了。 人类文明,经历了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和大航海时代的海上贸易,印刷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导致了知识化与全球化社会的发展。 一张图看懂 AI 人工智能如何进化 O 网页 - 人类文化,本来就来自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与不同社会的汇合,而且,只有一个出非洲的人类,也只有一个真正的宗教 - 人类历史教育,未来也将走向地球人的行星际文明发展。 1983-2017 年 - 从物理与化学理论、心身医学到 A 系统医学 - 系统与合成生物学,从城市群与地缘文化到 B 道德经济学,而到 C 儒家六艺模式,经历了自然史到人类史,而 2018 年将集中精力于机器设计与制造 - 机器史的探讨。 作为企业,再多的商业模式和企业家精神,终究在于机器设计与制造( 包括,生物技术仪器和医疗器械等)的工业体系。 图 -1a 系统医学与 2a 道德经济学和 2b 显现绘画与 2b 纳米机器。 医学与科学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O 网页 - 转化医学 O 网页 是什么? O 网页 - CAR-T 免疫细胞 O 网页 治疗肿瘤 O 网页 - 人工智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读《机器之心》 O 网页 - AI 博弈论: DeepMind 让智能体在非对称博弈中找纳什均衡 O 网页 - 2015 年探讨的是 - 1/ 纳什经济学, 2/ 工业制造, 3/ 转化医学,其中, 1 的部分涉及伦理和道德经济学研究,而 2 是工业革命和纳米机器与工程医学应用。 然而,真正能够成为机器之心的,不是目前的硅芯片,而将是未来的 DNA 芯片(神经元芯片) - 第四个苹果 🍎 - 这才是真正致力于解决的核心问题 - 生命的机制与意识的机制。 “ 钱学森之问 ” 的 “ 三重问 ” O 网页 - 中国科学与工业发展,必须回答四个问题 - 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和 2011 年纽约时报之问与艾伦道夫之问( 2000 年在德国问中国学者为何当今中国不像古代那样有大量发明)。然而,这四个问题的核心,就是 - 科学范式与企业模式,而后者在美国体现的是 - 大学与华尔街和好莱坞与硅谷模式,即,书 - 数(商业伦理与资本运作)和礼 - 乐(艺术)与射 - 御(技术)等 。 自从 1991 年 “ 科学的结构与中国的未来 ” 探索与思考的总结: 经历了 2009-2016 年的科学虚幻化(造偶像)和经济虚拟化(去实体),到了又必须走向现实与实业经济的科学与工业发展之路了! - 《公司的力量》 O 网页 - ( 2018 年 10 月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工业化科学|1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时空 - 从诺亚方舟到火星计划
benlion 2018-10-9 10:22
一个人活着,关键在于对人类的贡献,不是一个人的得失,尤其是任公职,作为一个人活得如何,都总归是泥土! 屠呦呦是如何被国际科学界发现的? O 网页 - 屠呦呦(余亚刚和钟裕容都是其组员 O 网页 )同时获拉斯克奖与诺奖的意义,其实是提供了一条从传统药物中发现新药的一个导向,不同于杨振宁是外尔( 1929 年提出零质量粒子与不守恒思想 O 网页 )规范场和宇称守恒(无验证守恒的实验,却有不守恒的现象观测 O 网页 )研究的一个延伸发展(杨 - 李 - 吴的判断实验),其它诺奖得主和院士也基本上是在西方科学体系上直接研究的模式。 或者说多数诺奖得主(包括日本)是在西方已经建立的科学体系里的具体发现与发明,比如,纳什获诺奖就属于诺依曼建立的博弈论体系,而华人院士基本上是延续诺奖得主开拓的分支领域研究。 数学简史:现代科学与现代艺术 O 网页 的共性 O 网页 - 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 O 网页 - 爱因斯坦 O 网页 :批判学派科学哲学思想之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 O 网页 - 亨利 · 庞加莱|物理学的发展不能忘记他 O 网页 - 当代反实在论的困境与出路 O 网页 - 罗默、克鲁格:谁将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 O 网页 - 经济学比起物理化学医学奖,更多需要思想的洞察力,显然日本欠缺哲学的创造力,而不缺工匠精神的精细钻研,基本产生不了这类诺奖的社会却是两者都欠缺,只有两者都具备了的近现代欧美,才诞生与发展了科学体系,在伽利略与牛顿之前,仍然只有分开的哲学思维与工匠技艺的形态 - 则是如同古代中国。 在当今中国的科研体制,比较多的类型,就是在已经做过的领域,购买更高尖端仪器设备,而后,做到更精确,发表在期刊因子更高的期刊(比较强调稳重精细不出错) - 相当于名牌商品,却不等同于科学与技术的创造发明,这就是为何投入经费批量生产期刊论文了!而且,国际上非常支持这类型的研究项目转移到中国。 演艺界大众看得懂,科学界作秀不差演艺界,只是大众看不明白,而且,对中国未来影响更大,科技是生产力嘛,这是直接影响百姓医疗、住房、教育的基本状态,科技不发达生产力会如何呢? 之所以日本出诺奖常态化了,就是之前的企业实体发展 O 网页 奠定的技术实力基础。 贝尔实验室:凭什么缔造了现代科技的半壁江山 O 网页 - 走这个私立模式,或者马云、马化腾那样的外商投资模式,才是真正必须出成果和必须市场盈利的,这类投入的资金,才不会是闹着玩的。 其实不是华尔街的问题 O 网页 ,而是这个科技与产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或说已经完成历史的使命,该领域的知识发现已经完成了,也就是说没有可继续做的了。 本世纪已经是进入生命科技和纳米机器的研发与产业时代了。 《皇室风流史》:床笫之间的启蒙运动 O 网页 - 历史从来都是这样的人物推进的,为何?大视野大胆量与肩负人类社会命运的远见卓识!却往往付出的是牺牲的代价和被自己致力于拯救的民众抛弃,最典型的就是耶稣,哪怕是他最得力的门徒彼得也在鸡叫三声都不敢认耶稣!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般来说,平常人只看到与关心自己个人的小空间,却看不到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未来! 智力的第二种起源?它们看似普通,却拥有地球上最难以解释的智慧 O 网页 - 是否有智慧的标志,在是否能够发明文字。 一个人一生都不读《圣经》的话,绝对是一生一世的遗憾!因为,当今世界的一切哲学和思想与文化和体制,都离不开《圣经》的影响,也就是不读《圣经》,就很难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与未来的方向,而儒释道家的经典有利于理解《圣经》和东方文明的历史与人类未来的发展。 - ( 2018 年 10 月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星球时代|1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穿越行星际 - 火星计划世纪
benlion 2018-10-7 10:39
- 观看《雪国列车》、《诺亚方舟 - 创世之旅》和《星际穿越》有感 梵高莫奈为什么都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 O 网页 - 公元五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国是世界第一,这是历史事实;但是,欧洲在牛顿诞生之后到工业革命之后,鸦片战争就已经是西方超过中国了。 鲁迅的文章,其实,他写的是狂人 O 网页 眼里看的世界,当然不可能是真实的世界!那是一种被害幻想精神症,就如当前社会上的那些阴谋论和诡计论一样的,还有就是鲁迅笔下阿 Q 精神的完败论。 鲁迅说的中国历史是弱肉强食的(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吃人的),也不是完全错了,只是他从一个狂人眼里看得太绝对了,成了典型的被害幻想症 O 网页 而已。 这个狂人的视角影响到了当今社会,但是当今社会已经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了,于是就变换成了阴谋论。 乔布斯学的是禅宗 O 网页 ,不拜偶像崇尚简单,就如道家的黑白素色,禅宗其实是中国化了的佛教。 他的公司,也是研究了大量日本企业的模式,日本禅宗就是来自中国,从日本传入美国,乔布斯应该来拜见广州光孝寺和南华寺,禅宗一祖和六祖,却不应该是去印度,印度的佛教在历史上消失了,现代不知究竟如何也不知究竟来自何处。 当然,在中国的禅宗在雍正已经终止了,这样就只是日本传承了下来,并与论语一同成就了日本企业。 西方和日本都是在中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如近现代中国在西方(包括俄国,而俄国与蒙古汗国)的基础上发展。 东方学习西方,西方也学习东方,历史从来就是如此相互学习的,即使 19 世纪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还学东方,公务员制度就是从中国科举制度学去的,现代看到的西洋现代画 O 网页 、工艺美术设计等等,也是从中国到日本,从日本到西方的发展过程。 当今中国需要创造自己的东西,就是:再度创造发明 - 重新引领世界。 诺贝尔奖项陆续揭秘, 2018 经济学奖得主会是谁? O 网页 - 日本为何没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O 网页 - 2018 诺贝尔经济学奖悬念即将揭晓,这五位学者最看好谁? O 网页 - 心理学中的诺贝尔奖:心理学与经济学 O 网页 - 经济学等属于社会科学,如同理论物理学等,需要的是深度的哲学思维,而在思辨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历史传统优势,分别是欧洲和中国。在思想层面和在企业层面,都需要更多的闯劲和冒险精神,这同样体现在中国神话精神和欧洲大航海的探险精神。 实际上,阴谋论者,往往是缺乏自控能力,总以为自己是受别人的谋略操纵;然而,公开的策划,却是政治或经济策略,有些是商业模式,这与学术研究和技术发明不同。 - ( 2018 年 10 月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人类历史|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记] 地震与月份有关:一个可能发 Nature、Science 的研究课题
热度 1 zlyang 2018-8-14 12:40
限于时间和精力,大量的参考资料未能列出,敬请见谅!敬请指教! 地震与月份有关:一个可能发 Nature、Science 的研究课题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第一版的词条“地外文明 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里说: “人在宇宙间不占有特殊地位。当然, 人类的外形是地球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是碳化合物经过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在条件和地球相差很大的其他天体上, 可能存在着生理结构和地球上人类 相差很大但能适应那里的条件的高级生物。 ” 因此,承认地球上的事物受到地球外的作用,如月球、太阳等,并非奇谈怪论。如 1998 年人们发现男性身高与出生月份有关: Figur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height and birth month. a, Monthly averages of height at age 18 (birth cohorts 1966D7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35781 其后有许多研究证实:人类的许多生理指标,与生日(月份)相关。但月份引起的波动并不大。 另外,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变化,影响地球的天气。气象学里的“厄尔尼诺 El nino ”、“遥相关 Teleconnection ”似有太阳系作用的解释。月震,是有月份分布的。 因此,地震随月份有一定的分布,一点也不奇怪。 并且,很有可能是一个可能发 Nature、Science 的研究课题。 印象以前这些期刊发表过否定月球(月相)和地震关系的论文。 立此存照。 当前,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分析这些数据。 目前,我主要做风电预测《 利用季风的空间相关性提高风电功率预报 的定位 :世界首创、国际领先、国内领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28960.html 相关链接: Height depends on month of birth, 作者: Weber, GW; Prossinger, H; Seidler, H, NATURE 卷: 391 期: 6669 页: 754-755 出版年: FEB 19 1998, DOI: 10.1038/3578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35781 Length of the solar cycle: an indicator of solar activity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作者: FRIISCHRISTENSEN, E; LASSEN, K SCIENCE 卷: 254 期: 5032 页: 698-700 出版年: NOV 1 1991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254/5032/698/tab-pdf 本人思考: 杨正瓴. El nino 起因的太阳系天文影响因素的定性解释 . 北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 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0710-503 杨正瓴. 厄尔尼诺大气海洋作用以外可能诱因的定量对比. 2010年5月第9期(地球科学/水产学),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 ,2010,3(9):872~879. http://highlights.paper.edu.cn/index/paper_detail/3774 2017-07-07, 向党汇报:太空天体运动,有可能影响地球的大气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65134.html 友情链接: 秦四清,2018-08-10,大地震偏爱哪个月份呢(反忽悠帖)?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28495.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2416 次阅读|3 个评论
陨石45亿年地质年龄是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大行星解体年龄
lulingkxw 2018-6-13 11:57
前些日子,又有小陨石落下云南,老乡高兴,星友兴奋,科学家也忙了, 他们发现,云南坠落陨石年龄和太阳系相当为45亿年! 哦,我想对此提出不同观点。 根据“地壳陨击成因”的研究观点认为,人们已经发现的陨石全部都是分布在地表的,人们所触及的岩层也都是地表。结合其他条件分析,小陨石的地质年代可以跟地表挂钩,不可能跟太阳系和地球起源挂钩的。目前地表发现最早的岩石,其实也就是陨石,地质年代达到了45亿年左右。而地表百分之90%以上的岩石年龄都是最近10亿年陆续形成的,最年轻的甚至只有1万年左右,它们是陨击成因的。中国古人造字,汉字“陆”字的部首中也包含了这个意思。 太阳系起源时期的物质绝大多数都在太阳恒星及相关行星、卫星的内核,早期的所谓“星云”也被吸积到各个天体,成为星核的外壳或星幔。由于天体核心内部的超高温或超高压等条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核裂变和聚变等现象,甚至这种核不一定是元素的核,而是构成元素的多种组建水平的粒子的核。这些在天体内特殊环境作用下的岩层物质早已发生了比形成同位素地质年代所需要的条件更深刻作用,并导致更深刻的质变。星幔的物质有的可能是太阳系早期形成的,也有的可能是小行星入侵等,它们经过在太空中漫长的运行,并进入各类天体中在超高压和超低温中发生着变化和变质,甚至地壳新岩形成时期对它们的影响,它们也几乎没有机会保持太阳系初期的地质年代记忆。 因为人们不可能从地表和地核发现与太阳系起源同期,又没有发生新的变质的物质。根据陨石来理解太阳系起源的年代依然是依据不足够的。此外,人们还要了解陨石地质年代形成的原因,以便更好地排查太阳系早期物质的标本是什么? 根据太阳系小行星带的分布,以及与小行星带相关的卫星、彗星、近地小行星等分布的规律,可以推断,小行星带原来存在一颗居于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大行星,其规模或超过木星,但它在45亿年前因故解体了。地球上发现的陨石和小行星被裂解出来的地质年代是一致的均为45亿年左右,地壳岩层的地质年代因为陨击作用则显示了小行星(彗星)陨落的时间是45亿年来各个地质年代形成的(呈现了一定的周期规律)。 尽管地表陨石不可以作为太阳系早期形成年代的标本,但太阳系起源的年代依然是可以依照可靠的自然现象逻辑推理的。但那是另一条技术路线,本人有把握这样认为。(陆玲) 转帖:中国新闻网 https://www.chinanews.com/m/sh/2018/06-13/8536599.shtml 2018年06月13日 08:41 云南网 云南坠落陨石年龄和太阳系相当 最贵一块卖到16万 据云南网6月12日消息,距陨石坠落在云南勐海县勐遮镇已过去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曾被各路“寻宝”达人聚焦的村庄也开始恢复了平静。 云南网图 最终,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专家为这次坠落的陨石验明了“正身”,称这是目前中国最“及时”的陨石雨,深藏太阳系的秘密。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有人以16万元的收购价将一颗1.6斤重的陨石收入囊中,这是当地村民手中价格卖得最高的一块陨石。 6月12日,勐遮镇曼伦村委会主任岩光说,自从陨石在曼伦村发现后,天天都有人来村子里收购陨石,一颗陨石小的能卖几千元,大的则可以卖到上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多数村民私下和商人谈好价格后,就把自己所捡到的陨石出售了,其中曼燕村委会曼朗小组的一户村民是位“幸运儿”,他捡到的陨石有1.6斤重,卖了16万元,是当地所有陨石中价格卖得最高的。 岩光还说,曼伦村村民一共捡到200余颗陨石,目前可能还有50到100颗陨石还没有卖。他也在思考能不能将剩余的陨石利用起来,从科学、合理的角度来打造一种陨石文化,因为陨石刚好就坠落在曼伦村,如果能借此机会打造乡村旅游,不仅能给村民们创收,还能把曼伦村推广出去。 6月11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首席科学家徐伟彪收到了一份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快递——陨石。 6月12日晚间,记者曾尝试联系徐伟彪,但对方电话提示已关机。知情人士称,他今天可能在飞往澳门的飞机上,所以电话无法打通。 徐伟彪在接受《现代快报》采访时介绍,目前找到的陨石也仅仅是原来的万分之一,大部分还没来得及坠落就被高温烧掉了,或者陨落后没有被发现。也就是说最初飞向地球的陨石可能达到了10万公斤的规模。 经过取样,陨石切片被放在电子显微镜上检测。在科学仪器中,可以看到切片表面有“圆球”,呈不规则分布。“这就是球粒,地球上的岩石没有的物质,也是陨石中特有的成分。”徐伟彪解释,“这些球粒物质形成要追溯到45亿年前,那时太阳还不是太阳,是一朵超大的星云,由气体和灰尘组成,星云中有时会出现闪电和雷击,瞬间的高温熔化了尘埃颗粒,形成一个个小小的液点,在太空没有重力的情况下,液点凝固成了圆形的球粒,和其他尘埃颗粒凝聚在一起形成为天体,这些天体在发生碰撞后,会有一些石块抛落在太空中,直到有一天这些石块闯入地球的引力场,被拉入大气层,坠落到地球上就成为了陨石。” 通过鉴定分析,这块陨石来自太阳系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属于“L5普通球粒陨石”类型,它的年龄和太阳系相当,已经45亿岁了。目前,徐伟彪向国际陨石命名委员会正式提交命名申请。由于陨石的主体陨落在曼桂村,建议取名“曼桂陨石”。 徐伟彪认为,这块目击陨石非常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十分新鲜,没有被地球上物质风化,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太阳系小行星上的各种信息。 (原题为《云南勐海县坠落陨石年龄和太阳系相当,最贵的一块卖到16万元》)
个人分类: 地壳形成|3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岩层迁移带动生物化石的迁移
lulingkxw 2018-6-12 22:25
当人们在寒带看到热带动物的化石,在热带看到“冰窖”“冰川”遗迹,就以为气候带曾经发生过与这些特定标本对应的变化。其实,这或许是一种误会。 热带动物被迁移到寒带和海洋的动物迁移到高山上等现象,根据目前的研究推理,那是小天体撞击地表冲击波的造山运动将岩层迁移的结果。“冰窖”和移动的石头等“冰川地貌”并非冰川特有的地貌现象,它在地表各个气候带都广泛分布,是陨击旋转风等综合因素作用地表导致的……要证明这些现象的正误,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查找它们的地质年代,地质年代可以告诉大家岩层历史发生过核裂变的时间,地球的自然过程,包括目前已知最剧烈运动的火山过程,都不可能使得岩层构成元素发生大范围(与特定环形山系等构造对应范围)的核裂变——大规模的陨击事件则可能、可以,它更不会告诉我们温度发生负一百度到一百度的变化时间。(陆玲) 转帖: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6/414232.shtm 古代地球曾“瞬间”冻结 科学家怀疑,当冰原覆盖地球时,曾发生若干古代“雪球地球”事件。 图片来源:JOHN SONNTAG/NASA 本报讯 现在,地球上的冰正在迅速融化。但一些科学家认为,在若干古代事件发生期间,地球曾陷入了被称为“雪球地球”的深度冻结状态。当时,冰原不断扩大,直至覆盖了几乎整个地球。不过,这些事件的次数、程度以及地球以多快的速度变成“冰块”一直是未解之谜。如今,对埃塞俄比亚一个最新发现的岩石层序进行的分析表明,“雪球地球”事件曾在约7.17亿年前发生并且仅持续了几千年,这在地质学上只是一瞬间。 研究地质学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Scott Maclennan和同事冒险进入埃塞俄比亚一个名为Samre的小镇。在那里,他们偶然发现了一种只能通过冰川活动形成并且随后被追溯至约7.17亿年前的岩石。这些被称为混杂陆源沉积岩的岩石由被冰川长距离运送的巨石构成。埋在这些冰川岩石下面的是更古老的碳酸盐岩层。随着古代超级大陆罗迪尼亚不断分裂,这些岩石借助于海洋微生物在浅水中形成。Maclennan解释说,海洋微生物的存在是同一位置在稍早些时候相对温暖的迹象。 Maclennan和同事在日前出版的《地质学》杂志上报告 称,这些岩层表明,古代气候迅速从热带“天堂”转变为冻结的荒原。由于碳酸盐岩层以一种平稳的方式——没有任何明显的断裂——过渡到冰川岩层,因此在温暖时期和冻结阶段出现时间错失的可能性很小,或者说几乎没有。但Maclennan表示,冻结阶段到底用了多长时间才终结更难确认。或者,从开始到结束的持续时间为1000年到10万年。 很多科学家认为,冰川的这种迅速扩张是由“冰反射反馈循环”导致的。在这种循环中,冰原将太阳光向外反射回太空,从而驱动大气温度下降。较低的温度反过来驱动更多冰盖形成。随着更多冰盖形成,更多的太阳能量向外逃逸到太空。这个过程像滚雪球一样循环,直到地球大部分地区进入冰封状态 。(徐徐)
个人分类: 其他|1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积极探索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文明发祥地的源流关系
lulingkxw 2018-5-31 10:17
我顺手找到四份资料,分别指向东、西和南方向。(还有说明早期从南方走向北方的文明迁移信息,我的一位出版社朋友正在研究呢,他告诉我初步的结论是远古南方的文明扩散到北方后,后来北方的文明又扩散到南方。)为了提示这个观点值得注意: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文明发祥地存在源流关系。 其实,为了打击一些民族的自信,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一些人已经在伪造历史,一些人在掩盖着真实的历史。可幸,在互联网时代,一手遮天比登天还难! 中国人已经摆脱了饥饿和赢得和平,已经有时间,有能力来关注自己民族文明的起源! 一段更悠久,更伟大的文明历史在华南、华西南、在中国北回归线地区逐步显露出其真面貌。 一个可以影响世界的伟大的农耕生态文明,一定不会是孤证,通过自然、人文遗迹、传承载体等说明这种文明的源流关系,有多个角度和多种途径。我相信,生物基因测序可知道人种之间的源流关系,借助生物基因测序的方法,辩证提出文化基因测序的方法,通过多角度的考证总是会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华南远古文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也是世界文明的一个组成。期望考证中华民族文明在北回归线起源历史的专家不仅要懂得考古学,更要懂得生态学,懂得粤语等语言学、农学、天文学,甚至地理学、民俗学和宗教学等等相关学科。我们的研究团队要通过多个途径获得的综合信息、才能更有效地破解这个文明起源之谜。 —— 美国学者:中国三星堆文明羽人创立古印度佛教,释迦牟尼是四川人 2018-05-31 美国学者:中国三星堆文明羽人创立古印度佛教,释迦牟尼是四川人 A+ A- 2018-05-29 11:04:42 111 用户1914896658 近日美国 ... (9)次阅读 | (0)个评论 印度女学者:华夏中国文明是太阳天子文明,是人类文明唯一起源地 2018-05-31 印度著名的美女学者米尔卡丹妮,继续发表了她对华夏文明和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对比研究,发现重大历史结论。 这一结论无疑比印度东北7邦属于古代中国的 ... (10)次阅读 | (0)个评论 彝族十八月历的发现,打破了玛雅历法的神秘性和唯一性 2018-05-31 向天坟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彝族特有的葬俗,它与 夜郎 套头葬、焚人悬棺葬合称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三大葬俗”。除了盛放骨灰的功能外,据说向天坟还与古 ... (10)次阅读 | (0)个评论 何新: 东方亚裔人种是希腊文明的原创者 2018-05-31 何新: 东方亚裔人种是希腊文明的原创者 2017-02-24 21:14 波斯 / 迈锡尼 何新读书札记: 亚裔人种的东方伊奥尼亚是希腊文明的真 ... (18)次阅读 | (0)个评论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1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10年这5个科学综合研究领域会取得新进展
lulingkxw 2018-3-17 23:02
在未来的10年里,以下这5个理论领域必然会取得新进展,它们或将作为我们世界领先的科技强国中国源头创新、原始创新、自主创新的前沿领域标志性的成果。 1、地壳陨击成因: 地壳陨击成因发现将被进一步验证,并促进未来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生物学实现新的大综合; 2、地球生命起源: 地球陨击过程不仅是地球成岩过程,成矿过程,也是地球生命能量模型构建形成(原始的生命胚种孕育的过程),生命起源的陨击机制将被未来科学全面解释;它也是各相关基础科学实现新的综合的必然结果。 3、科学系统综合:广义生态学原理将科学系统还原为逻辑统一的理论系统;一系列科学综合型新学科 将爆发性萌发、生长。 4、中国北回归线地区农耕生态文明起源 中国北回归线地区被被列入中国和世界古文明发祥地名录; 5、中华民族新农耕文明历史源头探索: 包含语言、制陶、制作金属农具、人工种植和历法文明为基本要素的中国农耕文明史将被延伸至8000~10000年前。 (陆玲)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1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阳系天体碳同位素丰度和生命的关系
热度 1 chenzhao 2017-8-4 15:18
碳同位素比率12C和13C的同位素丰度之比,是研究古气候时,地球植被是否繁茂的一个指示要素. 生物倾向于利用12C , 大气中的12C 通过生物化学过程优先被生物利用。生物死后,一部分转化为化石和沉积物,不再释放到大气中。但是,地质和无机化学过程,对于12C和13C 就不太有“选择性吸收”。 因此,有生物活动的行星,比如地球,12C/13C 的比例可能会偏低。土卫六的比率也值得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体(空间介质) 12C/13C同位素丰度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风 97.7±10 地球 : 89.2±0.3 金星 : 185±69 火星 : 94.7±13.4 木星 : 160(-55~+40) 土卫六 : 89.9±3.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 F. Wimmer-Schweingruber1, L. Berger1 THE 13C/12C ISOTOPIC RATIO IN THE SOLAR WIND Vladimír VanysekJürgen Rahe.The12C/13C isotope ratio in comets, stars and interstellar matter. The moon and the planets.June (1978), Volume 18, Issue 4, pp 441–446 R. T. Clancy, D. O. Muhleman. A measurement of the (C-12)O/(C-13)O) ratio in the mesosphere of Venus . NASA Technical Reports Server (NTRS).(1983) V.A.Krasnopolsky, M.J.Mumma et.al.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 Ratios in Martian Carbon Dioxide: Measurements and Implications for Atmospheric Evolution .Icarus.Volume 124, Issue 2, December (1996), Pages 553-568 R.Courtin,D.Gautier et.al. The 12C/13C ratio in jupiter from the Voyager infrared investigation .Icarus.Volume 53, Issue 1, January (1983), Pages 121-132 Serigano, Joseph; Nixon, C. A.; Cordiner, M. A. el. al. Isotopic Ratios of Carbon and Oxygen in Titan’s CO using ALMA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Volume 821, Issue 1, article id. L8, 6 pp. (2016).
4181 次阅读|2 个评论
令人惊异和困惑的冥王星
热度 9 Einstein 2017-5-20 09:39
此文受《科学画报》杂志之邀翻译,译自2015年7月25号刊 Newscientist 杂志。译文刊在2017年5月号《科学画报-新知版》。图片1、图3取自网络,图片2来自原文。 图1 斯普特尼克 (Sputnik)平原与 附近的冰山 作为太阳系外围的矮行星而言,冥王星就是一个怪物,因为它看上去就像不同地貌环境“缝合”在一起的世界。山脉与地球上的类似,有3千米高,只是由冻冰构成。逃逸气体在太阳风的作用下,就像彗星挥发的彗尾。像海卫一(特里同)冰面一样光滑的表面紧挨着像火山上高原似的破碎地带。 当上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新视野”号探测器发回第一批冥王星及其卫星的高清照片后,其地貌奇观就令研究者大为惊叹。这颗矮行星不像我们曾经“造访”过的任何星体。冥王星最大的卫星——卡戎,也是如此。 这种惊奇已经让最有经验的冥王星研究专家变成了充满惊异的调查员,他们正为矮行星的这种古怪地貌特征进行编目,以试图找到相应解释。接下来几年,从“新视野”号传回的地貌图将被下载、分析研究,这项工作异常棘手。 在上周获得的数据中,最令人震惊的是冥王星和卡戎表面的光滑区域。在探测器抵达之前,研究人员期待看到一对布满环形山的世界,因为它们形成在太阳系诞生之初,应该被撞击得遍体鳞伤。计算环形山的数目是确定行星表面年代的一种方法,因为撞击产生的环形山数目会随着时间以已知的速度增加。现在我们知道冥王星和卡戎均有小行星撞击产生的疤痕。这种未被注意到的地貌从地质学的角度讲,至少对行星的时间尺度而言,它们新近很活跃。 上周的新闻发布会上,任务小组负责人艾伦 · 斯特恩说:“现在我们知道冥王星是一颗(诞生)45亿年后仍活跃的一颗小行星。”他现场展示了冥王星表面的第一张高分辨率照片,并说道:“我认为许多地球物理学家会对它产生兴趣。” 或许最令人费解的地质现象在一处叫“斯普特尼克平原”的地区,那里表面的冰原被切割成大约20千米宽的多边形巨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阿姆斯研究中心的地质学家杰夫 · 莫尔说:“当我第一次看到它的照片时,我便决定称其为‘难以解释’的地貌。”这种地表就像泥面收缩产生的破裂一样,或者说是冥王星内部的对流热融化了地表,就像一锅沸腾的粥。 这一机制造成可以产生足够的能量以消除形成的环形山。这种光滑的地表同样可以在海卫一上看到,直到上周后者才被认为是像冥王星的另一个小冰体。不过海王星的引力通过一种叫潮汐热作用的过程加热并重塑了海卫一。 同样的过程并未发生在冥王星和卡戎之间,因为它们发生了“潮汐锁定”,即彼此永远以同一面相对(译注:就像地球和月球)。马萨诸塞惠顿学院的地质学家杰弗里 · 柯林斯说:“我们知道那一过程已经结束了,不过问题是,到底是何时结束的?”在“新视野”号之前,一直认为在距今44-45亿年前原冥王星和原卡戎之间有过一次碰撞,产生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双星系统。 假如碰撞晚些发生的话,可以让两颗小行星保持余能,或许能够成为太阳系的成员。 团队地质学家说,冥王星内部也可以随着放射性元素的缓慢衰变而变热,这些元素是太阳系形成时留下的。另一种可能是,被覆盖海洋的逐渐冰冻帮助矮行星保留了最后一点从其诞生时产生的热量。更多可靠的结论还有待更多的数据支持。 锯齿状山脉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冥王星表面的高清照片上,它们被认为由冰水组成,同时预示了其下无法解释的地质活动。亚利桑那州洛厄尔天文台的团队成员威尔 · 格伦迪说:“山脉形成的传统方式是地质作用的推挤而成,若是撕裂则会形成火山。但是冥王星的地貌完全不同。” 柯林斯认为,这些山脉可以阻止一些地质现象。在他看来,它们有些像地球冰川上伸出的石山顶峰,即冰原岛峰。冥王星上的冰原岛峰可能是伸出其他冰层的水冰,也许是冰冻甲烷,它们从冥王星的大气层中像雪一样落下来覆盖住了环形山。很难说究竟是什么,因为我们对于不同的冰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如何相互作用了解不多。 不仅仅是冥王星的地质情况蕴含了令人惊奇的活力。当“新视野”号探测器离开冥王星五天后,它发现了逃离大气层的被电离的氮气分子,远比研究团队预想得要多。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气体在太阳风的带电离子流中被吹开,好像成了冥王星身后的“尾巴”。这证实了一个长期的猜疑,即冥王星正经历着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很久之前在其他行星也发生过。这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回溯过去的窗口。 过去我们从未在这种规模上研究逃逸气体,因为这一过程已经在别的行星上或多或少完成了。“新视野”号目睹了它实时发生的情形,无论是检测到电离氮的光还是用携带的传感器直接捕获粒子。 地球上最早的大气层,是由氢和氦组成的毒气,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这种方式逃逸。它们是唯一能够冲破地球强大引力的气体分子。冥王星上的氮气较重,并且是组成当前地球和冥王星大气层的最主要气体,也可以逃逸。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早期火星上,液态水蒸发到大气层外,使火星干枯下来。“探测冥王星便可以验证我们有关火星上这种特殊逃逸的理论”,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团队成员弗兰·巴格纳尔说。 巴格纳尔说,迄今为止,每小时大约有500吨的氮气逃逸冥王星的大气层。计算出准确的逃逸速度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它将帮助团队与太阳系过去类似行为的理论作对比分析。“新视野”号发现大气层比预期的薄,气体可能来自矮行星自身。 团队地质学家说,这意味着氮气逃逸冥王星表面就像“旅行者”号探测器在海卫一看到的一样。(照片中)黑状物旁边的污点可能是岩浆柱的间接证据,尽管研究团队认为这些特征看上去更像条状纹理,那里风速可达到每秒数米,吹开了表面的障碍物。 “新视野”号拍摄的照片说明了一颗快速收缩的冥王星能够产生这些岩浆柱,它们被遥远的日光所照亮。原因可能与地热有关,过去认为是地热形成了冥王星上的山脉并使其地表变得光滑。或者说,一层厚厚覆盖冥王星表面的氮冰可以转化成气体并漂浮到大气层。 对冥王星系统而言,还有很多需要去了解。它最大的卫星——卡戎,其地貌种类远比研究团队想象得丰富。海德拉(冥卫三)是四个较小卫星之一,表面就像花生壳一样粗糙,很可能覆盖着脏的水冰。我们也短暂留意了另一颗卫星——冥卫二(尼克斯),在未来数月,我们还将看到最终剩余的两颗(请读:“新视野”号下一步去哪?)。 随着数据不断传回,这些矮行星世界终将一览无余。行星科学家会把所有毫不相关的部分联系为一个整体。研究人员在面对困惑的同时也充满了好奇,有关冥王星的发现显示了它完全像我们探测过的其他行星一样复杂。斯特恩说:“我认为(直到现在)太阳系保留了它最棒的形态。” 附:“新视野”号下一步去哪? 征途还未结束。“新视野”号团队希望在2018或2019年这颗探测器能够造访别的柯伊伯带天体。所谓柯伊伯带天体是指处在太阳系边缘的冰冻小行星,其中冥王星是最大的。 哈勃望远镜的一项搜寻已确认了两个目标。“新视野”号探测器的燃料仅够其造访其一,今年(2015年)晚些时候将会做出决定。研究团队也说服了航空航天局解囊以扩展该研究计划。 造访别的“家族成员”的一个理由是,这将有助于理解本周获得的数据。“新视野”号只是短暂地掠过冥王星的四颗小卫星,不过它们和柯伊伯带目标天体的大小差不多。 问题是,冥王星的卫星是否像柯伊伯带的其他天体一样,是太阳系诞生留下的原始样本呢?这些卫星很可能是产生了冥王星和卡戎的那次碰撞飞出去的“弹片”。若是如此,它们的表面将会完全重塑,绝不会像其他柯伊伯带天体。“新视野”号的探测是唯一获得真相的办法。 图2:从冰山到原始平原(下图为原文部分插图) 图3 冥王星与其卫星卡戎
个人分类: 科普|8416 次阅读|16 个评论
《真实世界的脉络》摘抄
Silence1992 2017-4-24 14:49
真实世界的脉络 科学的目的是从问题出发寻求解释,还是从观察出发寻求预言? 宇宙、时间、空间、生命、物质、能量……这些最基本而又最复杂的问题。 世间万物的万有之理,现实世界抽象的深层次结构 量子理论(爱因斯坦等)、进化论(达尔文)、认识论(波普尔)、计算机计算理论(图灵原理),目前四个最好的理论 图灵原理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基本物理定律的必然结果。生命不仅由宇宙控制,而且还反作用于宇宙,控制宇宙。图灵原理预言将来人类不仅可以控制地球,还可以控制整个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进程,这一切都是由图灵原理这一基本原理决定的 计算机是物理装置,计算式物理过程,计算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完全是物理定律决定的,而不取决于纯粹数学。 图灵原理:有可能建造一台虚拟现实生成器,其全部包括所有物理上可能的环境。
个人分类: 心路|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干细胞无限分化的一些想法1——延长寿命
jiazhang55 2017-4-2 23:09
这是我的第三个梦想,延长人类的寿命几倍。 量子芯片的基本框架,已经完成了,以后我可能还会做一些添加,但也只是换汤不换药了。送人类出太阳系(简称虫洞)进展会非常缓慢,因为条件太严苛,验证非常困难。我觉得是时候开始第三个梦想了,也是最后一个。 首先,我认为细胞并不是人体的零件,人体的零件应该是干细胞。那么DNA是什么呢?DNA是原子核,RNA是电子,蛋白质和其他大分子是电子云。先不讨论正确性(量子力学的惯例)。 下面我们分析(全量子化分析,隐变量分析法,最后我会绍)一个零件的耐磨程度,由两条件决定,一个是电子云,一个是原子核,但最终还是由原子核决定。而原子核又更小的决定。 返回来看干细胞,干细胞的抗衰老程度,自然是由蛋白质和DNA决定了,但是最终还是由DNA决定。零件磨坏了,我们只能换,因为原子核和电子换,但干细胞衰老了,我们可以换DNA。 但细胞会变异,原子不会。所以细胞会得癌症,零件不会。那么,放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路就是最大限度抑制干细胞癌变,另一条路就是改变DNA,其实,控制干细胞寿命的基因有很多,也很容易发现,可以简称为计数基因或是年轮基因(树的年轮),例如lamn基因对应的laminA/C 蛋白质,它就是这类基因。 对于这类基因,在适当的时候控制其表达,可以很好的扩大干细胞活性,但前提是抑制变异的出现,因为这样的方法,对癌细胞更有帮助。 而受这类基因控制,有膜的细胞器和细胞(非常多),这就是我的初步想法,当然癌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器膜都很薄。 对于抑制癌细胞,因为干细胞 为原始细胞,细胞内不存分化后细胞蛋白质,癌细胞常常会残留有这类物质。利用这类物质抗击癌变,比较好。好了就说这么多。 下面解释一下,隐变量分析法,就是对于不确定的量,先设最大值(数量越多越好),然后寻找所有最大值最相似和最等值的趋近方法(我找到的就是零件与原子核、电子等最大值),然后做类比,得出结论,检验结论。 如此反复,对于有5个最大值的一个隐变量而言, 反复三次以上,结论正确的概率在70%以上。
个人分类: 交流感受|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修炼归来:图片带你旅游寻知【1】
smilemooncat 2016-12-9 13:54
微信君语:最近从天之文中国天文科普网上收集整理一些图片,觉得非常有意思。所以就准备分成8期,展示给大家看看。每张图片背后的故事也一定会让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感受到探索未知的魅力所在。 这一期,将展示地球以及她的兄弟姐妹们的故事。图片之旅马上要开始了~~ 1.1欢迎来到地球 Credit Copyright: STS-51A , NASA 说明 : 欢迎来到太阳的第 3 个行星 ─ 地球。地球的形状为球体,主要由岩石组成,地表 70% 覆盖着水。这颗行星拥有主要成分为氮与氧的大气。这张蓝色大理石般的地球原型出自 1972 年的阿波罗 17 号,影像中明显可见非洲与南极洲陆地。但是上图这个影像其实是用超过 5000 张在地面和太空拍摄的影像拼贴而成的。因为拥有大量的液态水,才使得生命得以起源,以致最终产生智慧的人类。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00713.html 中文原文来自: 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3603-1.htm 1.2 地球上的水 Credit Copyright: Jack Cook,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 Howard Perlman, USGS 说明 : 地球上有多少是水?事实上是非常的少。虽然海洋占地球表面覆盖率达到了 70% ,然而海洋深度相对于地球半径来说,却是十分的浅薄。这张示意图将地球上所有的水集结成球体,它的半径仅仅 700 公里,比月球半径的 一半还小,只比土卫五(瑞亚)略大一点。瑞亚的绝大部分是由水冰组成。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20515.html 中文原文来自: 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7155-1.htm 1.3 极光包围中的地球 Credit Copyright: Göran Strand 说明 : 在魅丽的 绿色辉光照耀下,这个引人注目的行星覆盖于冰雪之下,被高耸的松树所环拱。事实上,这颗行星就是地球,而夜空中的恒星,则是位在瑞典 Ostersund 附近地平面上的众星 。影像中淡绿的帘幕状辉光来自摇曳的 北极光,其源头当然是一个庞大的 日冕物质抛射过程,其中抛出的 高速带电离子于 2012 年 1 月 24 日冲撞了地球的磁层,从而引发了一场强烈的地球磁暴。北半球的观星者不难认出影像左侧的星群,包括昴星团、毕星团、以及猎户座的众星。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20128.html 中文原文来自: 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6530-1.htm 1.4 伽马射线波段的地球和天空 Image Credit: International Fermi Large Area Telescope Collaboration , NASA , DOE 说明 : 你知道吗?对与围绕地运转的伽玛射线望远镜而言,地球实际上是最明亮的伽玛射线源。伽马射线是最高能量的辐射形式。当来自太空的高能量粒子和宇宙射线撞击地球大气层时,就产生了地球发出的伽马射线。这种相互作用阻止了有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在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的大天区望远镜拍摄的这幅地球和天空影像内,来自地球的伽马射线占据了主导地位。天顶位于视场的中心,地球和直接位于卫星之下的点被绘制在视场的边缘,形成了从费米的轨道视角看去的地球和全天投影。影像中用蓝色表示低强度的伽马射线,用黄色表示高强度的伽马射线,比例尺是对数形式的。来自地球的明亮伽马射线辉光充斥在视场的边缘,高强度的黄色光环显示出地球的边缘。天空中相对较为昏暗的银河系伽马射线源沿着对角线从中心穿过。费米太空望远镜于 2008 年 6 月 11 日发射,用以探索高能量的宇宙。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31206.html ( nhyu 编译, Linq 审校 ) 译文来自: 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10193-1.htm 1.5 金星 、水星 和月亮 Credit Copyright : Pete Lawrence ( Digital-Astronomy ) 说明 : 2010 年 4 月初,金星 和水星 在暮霭中出现在西方天空中,形成可爱的 合影。上图综合了 4 月 4 日到 4 月 15 日期间的 八幅影像,跟踪了金星 和水星 在英国朴次茅斯上空的 行迹。每一幅影像都是在当天的 19 : 50UT 拍摄的 。这两颗明亮行星 的 行迹都从左下方开始。在这期间,金星 不断远离落日,出现在西方地平线上方更高处,而水星 的 位置却是先上升后下落。水星 在 4 月 11 日拍摄的 影像内达到最高点。 4 月 15 日,年轻的 新月也加入了金星 和水星 的 会合行动。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00422.html 中文原文来自: 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3148-1.htm 1.6 火星和彩色的月虹 Credit Copyright : Wally Pacholka (AstroPics.com, TWAN ) 说明 : 即使从火山顶上观看,这种景观也是非同寻常的。拍摄这幅照片时,因为火星正接近一年中最亮的时刻,光芒四射。上图中,火星位于左上方,是图中最明亮的天体。这颗红色行星的亮度在上周接近峰值,因为火星冲日时地球和火星 相距最近。有趣的是,图中还可见到跨越整个画面的罕见月虹。和常见的彩虹不同,这种月虹是雾中的小水滴折射月光而产生的。虽然大多数月虹看起来是白色的,但在这张图上却显示了各种色彩。上图是在美国夏威夷的巨型火山 Haleakala 的山顶拍摄。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00202.html 中文原文来自: 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2877-1.htm 1.7 更清晰的木星照片 Credit: ESO , F.Marchis, M.Wong ( UC Berkeley ); E.Marchetti, P.Amico, S.Tordo (ESO) 说明 : 这张迷人的木星照片被赞誉为从地面拍摄这个巨大的气体行星的最清晰照片。这是智利的 欧洲南方天文台 8 米口径 “ 甚大望远镜 ” 配备的 MAD (复合式自适应光学显示器)拍摄的 。这个设备工作在红外波段上,可以很好地去除大气扰动的 影像。它使用多重导星 和可变形镜片来感知和改正地球大气扰动产生的 成像扭曲。在木星厚厚的大气层深处,氢和甲烷吸收红外波段的光。因此,这张高清晰照片显示出红外太阳光从巨行星 高度模糊的 赤道区域和极区反射出来。它揭示了 300 公里尺度的特征。这项技术也可以应用到拍摄其它延展天体,例如星团和星云。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081106.html 中文原文来自: 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1774-1.htm 1.8 俯瞰土星 Image Credit License : NASA / JPL / SSI ; Composition: Gordan Ugarkovic 说明 : 这张土星 影像不可能从地球拍摄到。地基拍摄的 土星 照片不可能看到土星 的 背面以及投射到土星 光环上的 影子。因为地球距离太阳比距离土星 近得多,从地球上只能够看到土星 的 正面。事实上,这张合成影像是在本月初由环绕土星 运行的 卡西尼飞船拍摄的 。土星 的 美丽光环完全展开,可以看到的 云层细节包括土星 北极周围的 极地六边形和范围广大的 浅色的 暴风系 统。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31021.html 中文原文来自: 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10019-1.htm 原文发在公众微信号天之文2014年11月3日。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图片带你旅游寻知【2】
smilemooncat 2016-12-9 13:49
2.1太阳系的家族照 Credit Copyright: Voyager Project, NASA 说明: 1990年2月14日情人节这一天,旅行者1号宇宙飞船飞到了距离太阳64亿公里的地方。它转过头拍下了有史以来第一张太阳系的家族合影。旅行者1号从黄道面上方32度处,俯视拍摄了整个太阳系的全景,整张照片是由60张独立画面拼接而成的。旅行者号的广角相机由左到右扫过太阳系的内围,一直到当时是太阳系最外面的行星-海王星为止。 照片中,环状区域中心的亮点就是太阳,而金星、地球、木星、土星、天王星以及海王星,分别以相对应的英文字母V、E、J、S、U、N来标示他们的位置。每颗行星的小嵌图是由旅行者号的望远相机拍摄的。家族中最靠内的水星因为过于靠近太阳而无法分辨出来,火星则不幸地被淹没在相机光学系统所散射的阳光里。另外,小而昏暗的冥王星当时的位置也恰好不在拍照的范围内。 英文原文来自: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30214.html 中文原文来自: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8666-1.htm 2.2维罗纳断崖: 太阳系最高的悬崖 Credit Copyright: Voyager 2, NASA 说明: 从太阳系最高的悬崖上跳下来,你还能存活吗?答案竟然是有可能!天王星的卫星天卫五(Miranda)上有一个深约20公里的悬崖,称为维罗纳断崖(Verona Rupes),它的深度约为地球上大峡谷的 10倍。然而,由于天卫五的引力很小,因此从崖顶自由落下,约需经过12分钟的 惊险旅程,才会到达底部,此时的速度大约与——辆赛车相当——大约时速200公里。即使如此,只要有适当的安全气囊做保护,就有可能存活下来。上图这幅维罗纳断崖的图片是旅行者2号于1986年经过附近时拍摄的。目前人们还不了解这个巨大断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较大的可能是猛烈的撞击,或是表面的剧烈地壳变动。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10404.html 中文原文来自: 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4833-1.htm 原文发在微信公众号天之文2014年11月5日。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图片带你旅游寻知【4】
smilemooncat 2016-12-9 13:40
4.1百亿个“地球” Illustration Credit: NASA, F. Fressin (Harvard CfA) 说明: 和地球大小相当的行星究竟有多常见?根据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飞船获得的新数据做出推论,这样的行星其实非常常见。目前的计算机模型显示,十颗恒星中至少一颗拥有一个和地球大小相当的行星,这使得我们的银河系成为拥有至少100亿个地球的家园。不幸地,这个估计值仅适用于在水星轨道以内的行星,这使得这些热地球无法成为人类的“度假地点”。这幅直方图描绘了具有各种大小的密近在轨行星的恒星的比例。具有类地球轨道的类地球行星的恒星数量要少得多。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30112.html 中文原文来自: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8326-1.htm 4.2遥远星空中太阳系的翻版 Credit: KASI, CBNU, ARCSEC, NSF 说明: 像我们太阳系这样的行星系统,在宇宙中常见吗?说不定真的会很常见,因为像我们太阳系这样的行星系统已经被人们利用新技术找到了。目前已经找到了6个这样的行星系统。这种新的观测方法利用了一种称为“微引力透镜”的原理。当一个拥有行星 的恒星几乎正好从更远方星体的正前方经过的时候,远方星体的亮度会发生微小的改变,这是因为来自远方恒星的星光会受到较近的行星系统引力所影响而产生偏折。近年来,针对微引力透镜系统 OGLE-2006-BLG-109进行较详细的分析表明,部份亮度的变化是由两个类似木星和土星大小的的行星所造成的。上图是艺术家笔下的BLG-109行星系统想象图。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080218.html 中文原文来自: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2034-1.htm 4.3开普勒捕捉的系外行星 Credit Copyright: Jason Rowe, Kepler Mission 说明: 2011年3月29日,天文学家利用开普勒(Kepler)飞船搜寻行星已近两年,从2009年升空迄今已经找到了1,235颗候选行星。开普勒对众多恒星进行监视,当其周围行星凌越母星表面时,会造成母星亮度的些许变化,藉助精密测量可找出这些这些系外行星。上图这幅精彩的示意图中,全部的开普勒候选行星 都处于凌越母星的状态,并且依母星的大小由左至右。有些恒星可能存在被数个行星 凌越的可能,如果想要辨识出他们,则需要更高分辨率的影像。独自一列的那颗恒星为我们的太阳,以此刻作为参考星,在太阳表面穿越的剪影则是木星与我们所熟知的地球。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10329.html 中文原文来自: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4774-1.htm 4.4开普勒的发射以及里程碑式发现的艺术概念图 Credit:NASA Ames/W. Stenzel 左起分别为:开普勒-9b与c、开普勒-10b、开普勒-11、开普勒-16b、开普勒-22以及开普勒-64f。最右侧为系外行星的发现数量,蓝色表示先前的发现,红色是开普勒先前的发现,金黄色表示截至今年2月26日开普勒的发现。 4.5地球上空的大型空间站 Credit: STS-131 Crew, Expedition 23 Crew, NASA 说明: 国际空间站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太空中建造的最大人造天体。空间站现在已扩大到约一个足球场的面积,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的 太空舱可由人类居住。空间站是如此巨大,以致不能通过一次发射就完成全部建设工作,而是需要通过航天飞机不断地为其增加大型部件,一点点建造起来。国际空间站需要一个15米长,10000公斤重的巨型桁架来保持其坚固耐用。上图是执行STS-131任务的 发现号宇航员透过窗子拍摄的巨型空间站。前景是日本的 Kibo研究舱,其左侧是大型桁架。右面黑暗太空中呈现的则是新月形的 地球。 英文原文来自: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100414.html 中文原文来自: 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2-3081-1.htm 原文发在微信公众号天之文2014年11月12日。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