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体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青年教师申请NSFC的体会
kinglee 2009-8-11 18:49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60638 青年教师申请NSFC的体会 作为青年教师,撰写 NSFC 申请书是提高个人科研能力较好的途径,需要不断地尝试与创新。 平时也经常学习网上诸多牛人的经验,受益菲浅,也看了许多成功标书,的确让人叹服。但目前网上的标书及经验大都是自然科学类的学者提供,和自本人专业 经济管理仍有一些差异。在此报着学习的态度,分享自己一点不成熟的体会,请各位批评指正。 1. 文笔精练有力。 个人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简单地说,就是自已再看或者请他人评阅时,很难删除任何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需要带着强烈的自信心进行写作,逐字逐句地雕琢,尽可能用最朴实的文字描述自己的观点。 说到文笔的力量,这就要有多年的报告撰写功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第一部分 -- 第一段 -- 第一句就需要花费许多功夫思量。既要大气,也要切中研究重点。随便举二个农业方面的例子: 2009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 XXXX ,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向。 发展农业是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 2009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 XXXX ,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农业的重要方向。 然后就顺理成章地根据研究目的有层次地展开。 2. 研究重点明确。 这一条做得好,表明研究思路已清比较清楚了,让评委感觉申请基金是可行的。研究重点一般会在六个方面出现,一是研究意义的最后一段(一般是在提出意义之前的总结);二是在文献综述的最后一段(综述完文献后你要做什么,如何做);三是研究目标部分;四是研究内容的第一段(一般是总结性陈述);五是拟解决关键问题部分;六是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部分。研究重点在上述六个部分出现的时候往往是相互补充、互为依托的。这六个部分内容的撰写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标书的研究重点 在第一处,应该是用一二句话对本研究要做什么进行点评,关键在于提出想法。例子如下: 本课题基于以上背景,结合 XX 理论和国际先进经验,从 XX 创新的视角出发,针对 XX 模式对 XX 的 XX 与 XX 进行数理推导与仿真分析 , 并量化 XX 等诸多因素对 XXx 的影响,最终提出适合我国的 XXXX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有利于 XX 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有利于提升整 XX 的绩效和竞争力。同时,本课题的研究也将为其它 XX 建构和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处则是文献综述之后形成的观点及可能采用的方法。例子如下: 总之,国外对 XX 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本课题的后续展开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现有的文献很少提及 XXXXx ,同时也缺乏 XXXX 的实证研究。本课题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 XXXX 为研究对象,针对 XXXX 下的 XXXX 展开数理推导与仿真分析,进而构建 XXX 假设模型,并通过对 XXXX 的实地问卷访谈数据运用 XX 模型进行验证,具体量化各个影响因素对 XXX 的影响,最终为提出并完善我国 XXX 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第三处是研究目标,需要更进一步细化。例子如下: 基于 XX 视角,本课题以现实中 XX 为研究对象,构建数理模型分析 XXXX ;更进一步的,通过建立 XXXX 模型从 XX 、 XX 、 XX 、 XX 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对我国 XXXX 的影响,最终为促进我国 XXXX 与推动 XXXX 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 第四处是研究内容的第一段总结性陈述,较之前面的表述又有所差异,但核心是一样的。只是换个说法。例子如下: 本课题的核心内容是分析 XXXX 的影响,主要包括 XXXX 分析以及 XXXX 分析这两个主要方面。本课题在综述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数理模型分析 XXXX 与 XXXX 下 XXXX 的条件;同时构建 XXXX 假设模型,在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基础上运用 XXXX 模型验证 XXXX 及其它诸多因素对 XXXX 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五处在拟解决关键问题部分,需要用心去写,但核心内容还是差不多的,只是需要分门别类地点出来并详细介绍如何实现之。例子就不举了。 第六处在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部分,这需要结合文献综述来写,内容也是一样的,只是要更突出研究重点的 创新 部分。 一般来讲,大部分评阅者都将很多注意力放在这六个部分,甚至是他们自己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标书中提示对方我们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而且这样做是有依据的,方法也比较可行,工作量及创新点也足够。 3. 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关键 研究范围 这是本人的一个心得。每份标书我都在这一部分特别用心,标书写作过程中一半的时间花在研究范围的界定上。一般来讲,要清晰地界定本研究的范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需要对本领域有较为深入地了解以及界定本研究在本领域之间的界限,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在这个范围里明确划分研究内容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并行的,有递进的,有交叉的 ,以及可能用到的模型、参数、研究过程等几乎所有研究内容里涉及到的关键点。 这说起来简单,但要用逻辑图展示出来就需要花工夫了。在研究范围没能界定的时候,我一般不倾向于拿来申请基金。自己都没搞清楚,你凭什么要求评委来理解你?这或许不是必需的,但是一旦画出来,一定是成功的!评委看到这里,再比比手中其他人的东东,如果不出意外应该给个 A 的。毕竟他手中几十份标书中能打到 B 以上的只有 1/5 左右,我的肯定在这里面,再加上这个图,想不给 A 都难。因为他看懂了啊,想想看,评阅也是人,也不是万能的,对帮助他能够看懂的标书肯定好感大增 . 说到画研究范围,我建议用 visio ,这是一个很方便的软件。当然,在 word 里画也可以的,只是效率要低得太多。 4. 研究的创新点与积累。 一份标书如何体现出 创新 ,是一个很难回答也很好回答的问题。个人认为 创新 有二层含义,一是选题在国际上比较新,是目前的焦点问题且国内很少有人涉足;另一则是当前的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下迫切需要对这一新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证的研究。这二方面是互为依托的,缺一不可。 对第一部分的创新性体现在文献综述里,第二部分的创新性则体现在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因此在写作之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而这就是所谓的 积累 。没有前期的积累,是无法提出创新点的。 在研究背景与意义部分,创新性应该紧扣二个主题,一是当前经济形势下这一新问题由于什么原因产生,目前已被国家决策层所关注,也出台了若干法规政策,但放眼国际形势,国对的应对措施仍然存上许多差距,这需要一一列出。在国内,尽管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这个问题迄今没有解决或没有妥善解决,列出主要存在的问题。 前面说了第一段的写法,第二第三段应该对上面的内容说的进行简练清晰的解释。这就需要之前对该问题有一段时间的研究积累了。 至于文献综述,则需要从学术的角度详细介绍该命题的起源,研究过程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情况。包括新的观点,不同的研究思路,主要的研究方法等,需要层次递进,剥丝抽茧地提出。如果可能,在关键部分加粗体显示,方便评委阅读。同时在对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时,要不断地评价他人的研究观点、成果以及方法对自己得到的启示,这是文献综述中最难的一部分。很多人就栽倒在这里。 文献综述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高级逻辑思维的体现。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你倾向于哪一种,或者说你从别人的观点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这个启发在本项目中是如何体现的,是否符合国情及政策等等。都需要在文献综述中一一点到。同样,研究方法的综述也需要慢慢展开,前人用了什么方法和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如果是老外的方法,放在中国是否可行?需要怎样的改进?本项目的方法和他们的有何不同?创新在哪里?这也需要一一指出。还有就是国内的学者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如果已有人进行了实证分析或者说是较为深入的数理分析,那你要小心了,因为你的标书很可能就送到他手里。 还有就是对观点、思路、方法的评价最好分开,或者有详有略,不要并行。一般来讲,观点是一句而过,思路要详细一点,方法则需要详细展开,不是展开他的,而是自己的体会以及启示。这就是你的创新点。文献综述的每一核心部分都要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每一个部分遥相呼应。这就意味着你的研究思路非常清晰,创新点体现在标书中的每一个部分,这只是评阅者的感觉,他或许不会查,但潜意识里一定会注意到这一点。他看到研究内容中的一条,自然就会想到这一点内容原来是在文献综述中的某一部分得到了启示而形成的。 再加上一个小技巧,在文献综述过程中自然会发现国内研究该问题的诸多学者,如果太多了,研究得也比较深,那还是别申请了。这份标书肯定到他们手里,呵呵。如果仍然要申请,建议用比较肯定加一点点崇拜,注意,是一点点,的语气评价他们的文献,如果标书能送到他们手里,或者就是这一句话会让他们给个 A 。但这不是必然的。 总之,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来源于积累,很多工作事先都应该有所做准备。之前没有积淀,而拿一个自认为有创新的标书去申请,一般的结果可想而知。
个人分类: 基金心得汇总|5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基金的一点体会!
kinglee 2009-8-11 18:45
过程,体系,理论支持! 过程,化工中的重中之重,没有过程一切无从谈起,就像化学反应中的机理讨论一样,化工讨论的就是过程传质 体系,又是必不可少的,你这一研究的过程,是在哪个体系中实现的,或者是以哪一个或者哪一类体系为背景来进行相应的研究的,所以必不可少! 理论,正如化学反应中的机理一样,没有理论支持就是空谈,就是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创新,就是在层面上走,所以理论支持必不可少,为了突出深度,这个必须要整明白!
个人分类: 基金心得汇总|4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小体会
liaorongzhen 2009-7-23 17:51
科研入门难,想有突破性的成果也很难,其它的就很简单了! 运气好的话,有个很好的导师领着你入门,比较惨的话就得靠自己。我知道的最厉害的人就是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张子文教授,他读本科的时候就凭自己的头脑发了一篇Nature。不服不行,很多道上的人也许这一辈子都发不了,甚至都没投过。科研的基石就是发现问题,这需要去读大量的文献,还要会分析,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重要的问题,很多人就是不知道怎么找课题,找有卖点的课题。我想每个人都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但是很多都是暂时没办法解决的,或者是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的。想这种问题也只能是茶余饭后放松一下神经而已。 有了问题,自然要找觉得问题的方法和模型,尤其是对做理论的人。开始的时候还是只能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借鉴别人的思路,是为拿来主义,但是很多人就一辈子拿来主义了。中国国内的学术水平普遍很低,也就是主要因为老是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更多的是跟着自己人屁股后面走。大家都忘了科研需要创新这条精髓了。 理论总是有很多近似和假设,在一定条件下能适用于解决很多问题。很多人只知道用了近似,但是没有对近似有定量和定性的理解和权衡。具体到单个课题的时候,一般需要通过比较来得到有用的信息,包括横向的和纵向的。做研究也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很多简单的东西和模型已经包括了大部分重要的信息。有了好的结果,还要善于分析和挖掘,这也主要体现在写的文章上面,有的人讨论写的很精彩,提炼了很多新的有意义的东西,有的人就是泛泛而写。写文章就像做广告,把所有的亮点和卖点拿出来,才能打动编辑和审稿人。 做科研需要自信,只有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别人才会觉得好。 做科研也需要学会坚持,在编辑和审稿人不断打击下越战越勇。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做科研还需要学会放弃,树枯了要砍,鸡肋要尽早扔。要相信自己还会有更好的机会做更好的东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硕博连读几年的心得体会-课题选择篇
热度 1 cutefay 2009-7-16 00:17
在所里硕博连读有好几年的时光,已经慢慢接近尾声。坦白地讲,我是一个对科研挺没兴趣的人,在科研的殿堂里混了几年,不思进取,在科研上没啥值得自己骄傲的事情。在科研的道理上有不少酸甜苦辣的事情,也走了不少弯路。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没有走那些弯路的话,那么我三年半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硕博连读了,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这么长时间。我以前从未对自己科研的经历认认真真地总结过。然而最近这段时间,突然又觉得其实做科研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样枯燥无聊,科研会让自己产生探索未知事物的欲望,也有会让自己有兴趣的一面,也有能够让自己产生自豪感的一面,当然,科研也充满了荆棘坎坷。 因为我大学学习成绩还可以,所以保送到现在的研究所读研。当时对科研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觉得既然能够读研那就读吧;并且学生物的本科出路也不怎么好,从一上大学开始老师们就鼓励大家考研,我们学院每年的保研和考研率是全校最高的。我估计很多人在读研的时候也和我一样对科研没什么太多的想法。读研的时候想都没想就选择了硕博连读,因为我当时觉得既然能够一口气读到最高学历那就读吧,并且家里人也很希望我能够读博士。 我觉得硕博连读这几年的时光里,大部分的时光都在做无用功。我有时候想,如果当初我知道该怎么做比较好,而不做这些无用功的话那就好了。然而做科研的很多门道往往是当自己做了很多无用功之后才摸索出来经验的,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说的话,那么无用功也不是无用功了,是一种实践和体验,虽然它的直接功效是零,但是它却能够给以后的道理提供指导,也算是有点功劳吧。不过,无用功还是应该尽量不做或者少做才好。要少做无用功的话,那应该不断地去学习别人的科研经验以及经常自我总结经验。如果我当初也像现在这样爱总结经验的话,那么那些无用功会少做很多。 刚开始的时候导师给我布置一个课题,这个课题跟我大学做的毕业论文的课题的研究方法等比较相似,比起我大学的课题要更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但是这个课题在我们实验室几乎没有任何基础和平台。我想了想,觉得这个课题挺好的,有了大学的基础,做起来应该比较容易。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想法挺天真的。实际做起来的情况恰恰相反,因为实验室在这个课题方面无论是硬件上还是软件上的基础都没有,从购买实验仪器到摸索经验,都需要我去做,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并且,这个课题最后我还是没有做好。并且,即使硬件的条件能够很快达到跟在这个领域做得比较好的课题组差不多,然而软件方面的东西,例如经验、课题思路,是没办法一下子达到的。也就是我做这个课题做得再用心,也往往还是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跑,做得东西创新性不如别人,很难超越在这个领域做得好的课题组。 我们课题组也有自己的优势领域,这个优势领域是我们实验室几代人在这个领域内摸爬滚打很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厚的硬件和软件平台基础,近年来因为我们这个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热,越来越多的课题组也开始做我们这个领域的研究,然而,由于基础不同的原因,他们的研究很难超越我们的。 所以,如果想让自己的课题做起来更容易一些,还是选择一个跟自己课题组优势领域相关的课题比较好,研究起来走的弯路会少一些。这是我摸索出来的经验,我觉得这经验对于想轻松一些完成学业的人有效,而对于那些对科研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抱负的人来说,未必是好的选择,尤其是当自己课题组的优势领域处于夕阳领域的时候。 这个课题我做了三年都没什么像样的可以发SCI的成果出来,后来导师急了,我也急了,导师给我换了个课题。这个新的课题是和我们课题组的优势平台相关的,无论是硬件基础还是软件基础都很好,创新性也很好。做这个新课题两年的时间,就有很多可以发SCI论文的数据了,并且工作量也达到一篇博士论文的要求了。这两年的时间里我也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个课题,很多时间也都是花在干其他业余的事情上了。 所以,课题选择的重要性我算是深刻体会到了。坦白地讲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样的课题算是好课题,但是我知道课题是有容易做和不容易做之分的。同样一个课题,对于某个课题组来说很容易做,但是对于另外的一个课题组可能却很难。此外,同样一个课题,对于某个人来说可能很容易,而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则比较难。我做第一个课题不顺,做第二个课题顺利的原因,我想除了跟课题组的基础有关之外,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这个人不太适合做太精细的活儿(例如做分子生物学之类的跟很小的东西打交道的活儿),还是适合干一些粗活儿(例如工程性的跟大件东西打交道的课题)。 友情链接:我硕博连读几年的心得体会做实验写论文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3993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18762 次阅读|22 个评论
最近的心得体会两则
cutefay 2009-6-16 11:07
体会一:钱该省的时候省,该花的时候就要花 给不同风格的领导办事,花钱的态度也应该不同,该省的时候省,该花的时候就要花。 平时经常给课题组买一些试剂仪器之类的,需要自己去联系不同的卖家、谈价格等等,然后向导师请示,批准后再去买。我导师的原则应该说是追求性价比,就是能够花较少的钱获得较好性能的产品。所以我们给课题组买东西的时候,也会重点考虑性价比。举个例子,如果花1000元可以买到一种东西,而花200元可以买到和这个差不多的性能略低一点的东西,并且两种东西使用起来差别不太大的时候,那当然会选择200元的,因为便宜这么多嘛,很合算。所以我们课题组的人都很会买东西,经常能够买到很多性价比的好东西,并且这种习惯也影响了自己平时生活中购物的习惯。 最近因为其他事情在给所里买东西,负责的领导更注重的是质量,而不是这东西的价格。刚开始的时候,我是按照原来的风格来购买,我觉得自己购买的东西性价比很高,但是领导却并不满意。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花钱风格是错误的,既然领导更注重质量,那就应该找高品质的东西,价格是其次考虑的因素,即使为了质量多花点冤枉钱也没关系。 体会二:不同的资源和环境对做同样一件事情影响很大 我以前的搜狐博客,冷冷清清,一篇文章点击量一般在30以下,而同样的文章在科学网博客上可以达到几百甚至上千的点击量,这就是同样的一件事情在不同环境下的待遇。因为我是做科研的人,所以我写的东西做科研的人感兴趣的概率比起一般人感兴趣的概率大多了,正是科学网的环境造就了我的博客。我想,做任何的事情都需要有特定的圈子,或者说是叫做资源和环境。其实这个道理我早就明白,或者说是大多数人都明白的。而往往这样通俗易懂的道理不是自己亲身体会一些事情是不能真正感触不到它的正确性。 我觉得在当今这个社会分工与合作越来越细致的社会里,资源和环境对人的影响比以前的社会要大多了。如果没有恰当的资源与环境,一个人再聪明也难以成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创业,而能够创业成功的人凤毛麟角。昨天跟一个正在创业的朋友谈创业的事情,我们俩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们觉得现在的社会里有很多创业的商机,哪里有空白市场、什么东西容易赚钱是很容易被人们发现和捕捉到的,而当人们知道商机在哪里却没有去运作这个商机的资源和环境的话也是白搭。人们往往都希望自己能够做一番大事,能够赚很多钱,也就是人都有梦想,如果这梦想这实际可行的,那就变成理想了;而如果是不切实际的,那就是空想。与其这样空想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商机,不如挖掘一下自己身边的资源,看看这样的资源能够给自己提供什么样的创业环境。我觉得这样的创业更现实一些,可操作性更强一些,成功的几率也更大一些。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5013 次阅读|15 个评论
怎样做科研(一点看法)
nsfc 2009-6-8 17:38
对于科研的看法,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科学观:西方以希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分析推理思维方法;东方以老子、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强调通过直觉认知真理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认为科学研究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1 给定一个明显的元素和一个明显的性质P(x) ,证明 P(x)为真; 2 给定一个明显的集合X 和一个明显的性质P(x) ,证明对于所有x属于X ,P(x) 为真; 3 给定一个明显的集合 X 和一个明显的性质P(x) ,证明或推翻对于所有x属于X ,P(x) 为真; 4 给定一个明显的集合X 和一个明显的性质P(x) ,找P(x) 为真的充分必要条件 ; 5 给定一个明显的集合 ,找出它的元素的一个有趣的性质 。(实际上,我认为还存在第6个层次,即(在没有集合的前提下)寻找一个集合,找它的有趣性质)。 东方人对于科学研究的划分没有明确的定义。东方的科学观往往是系统的宏观的,如对中庸、道的描述。实际上,历代帝王君主对待科学研究是比较漠视的,甚至几千年来从事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也比较低下。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对人的等级划分是士农工商。学而优则仕,出来当官治理天下的都是学习八股文的文科人才,而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工排名倒数第二。这种状况到了近现代有了比较大的改观,现代社会中技术官员占据了许多重要位置。 现代科技界对于西方的科学观很重视,而对于东方的科学观比较淡漠。实际上,东西方科学观是完全统一的,东方科学观是大处着眼,是宏观层面上的,它对科研的指导是战略性的;而西方科学观是小处着手,是微观层面上的,它对科研的指导是战术性的。下面将东西方科学观结合,把科研分成三大层面。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在对这几个层面的讨论中,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一些方法。 1. 学习归纳科学研究的基础 一个好的科研人员,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学习归纳能力。对现有知识的学习总结,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科研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牛顿说过: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 , 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际上也就是说,牛顿的成就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创新而来的。 作者体会出学习的两个方向: (1) 向高手学习 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向那些高手学习。也许和他们的一次讨论就能给我们良多启发。爱因斯坦在创建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必要的数学工具,长期未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当他向德国数学家格拍斯曼诉说着一苦恼时,格拍斯曼指出:早在 50 年前,数学中已经有了可以用于相对论数学分析的工具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爱因斯坦从此打开了广义相对论的大门,完成了物理学的一场革命,宣告核时代的来临。 (2) 向文献学习 对于具体研究的问题而言,相关的文献对于科研的重要不言而喻。学习最新的文献,是掌握国内外同行研究动态的最好方法。一般而言,期刊上的文章至少是一年前的成果,而国际会议和主页上的内容则是研究者近 6 个月的工作。最新的会议文章一般都会引用到这个领域过去 10 年的工作。 这里,我想谈谈对经典文献的阅读。对于老的经典文献而言,它本身的结论已经没有太多的新意了,而且其他文献中也多会提到这些结论,但是这并不能替代对经典文献本身的阅读! 这其中的奥秘在于,科学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对于同一个领域往往存在不同的思路,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思路占据主导地位,而当前最新文献可能偏向某种思路而忽略其他。例如,量子力学中对于光的研究,有人认为光是一种波(波动学说),另外的人认为光是粒子(粒子学说)。这两种学说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内,交替占据主导地位,并最终走向了融合(波粒二象性)。因此,如果文献阅读只局限于最新的文献的话,可能遗漏本领域的其他方法,而陷入比较片面的境地。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经典文献可能提供许多好的思路!一个领域的发展与其他领域息息相关,几十年前的研究者在文章中可能提出许多思路,而这些思路限于当时的条件(比如数学工具的缺乏等)不能继续发展下去。几十年后的今天,各个学科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当年没有办法实现的思路在今天成为了可能。比如说 TSP 问题最经典的一篇文章是 1973 年 Lin 和 Kernighan 的 An Effective Heuristic Algorithm for the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 ,它提出了著名的 LK 算法。而实际上文章中还有许多其他想法,现代 TSP 问题的很多最新算法都可以在这篇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思路!比如,常见的 ILK 算法( Martin 等人于 1991 年提出)是在 LK 算法解的基础上做一个双桥变换,以此作为初始解,再调用 LK 算法优化。而 LK 算法本身的最后一步就是双桥变换,如果此时再继续调用 LK 算法进行优化,实际上就得到了 ILK 算法。现在关于 TSP 问题的多重算法( C. Walshaw 于 2000 年提出),实际上在这篇 1973 年的文章中也已经有了类似思路,只是当时的出发点不同而没有进一步发展下去。 2. 建立规则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科研的第二个层面是建立规则。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地透过现象发现规则、验证规则的过程。 2.1. 寻找问题 作为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找到问题之所在。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比一个好的解法更有意义。因此有人说:一流高手提问题,二流高手解问题。优秀的科研人员,一般也善于寻找问题。科研问题的来源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公开问题 在科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总有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对本学科的进展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大家认为比较难的公开问题( open question )。这些问题对于学科的发展往往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以至于人们将费马定理这样的公开性难题称为会下金蛋的母鸡。 例如,一个世纪前,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 18621943 )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 23 个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现代数学的许多重要领域。 100 年来,这些问题激发了数学家们浓厚的研究兴趣。 100 年过去了,这些问题近一半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还有些问题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尚未最后解决,如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这些问题对推动 20 世纪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几乎与此同时, 1900 年的 4 月 27 日,开尔文在名为《在热和光动力理论上空的 19 世纪乌云》的演讲中指出:在物理学阳光灿烂的天空中漂浮着两朵小乌云。这两朵著名的乌云,分别指的是经典物理在光以太和麦克斯韦 - 玻尔兹曼能量均分学说上遇到的难题。再具体一些,指的就是人们在迈克尔逊 - 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研究中的困境。随后的几十年内,人们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而不懈努力:第一朵乌云,最终导致了相对论革命的爆发;第二朵乌云,最终导致了量子论革命的爆发。 除了对于整个学科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重大难题外,许多论文的最后也会列出进一步的工作方向,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2) 学科交叉 随着科学的发展,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越来越多,新的科研问题层出不穷。这给我们的选题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计算机与生物学的交叉是这方面一个生动的例子。 1994 年,美国科学家 L.M.Adleman 利用 DNA 链的四种碱基进行信息编码(四进制),而把 DNA 链的复制、交叉等生物过程作为图灵机的算子,在试管中实现了 Hamilton 问题的求解。该成果发表在 1994 年 Science 上,从此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生物计算的来临。另一方面,在对 DNA 链的测序、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测定等方面出现了很多计算难题,这吸引了众多计算机科学家们的目光。利用计算机科学中的组合优化理论来求解生物学中的众多难题(如人类基因组测序等),这就是新的交叉学科计算生物学的主要内容。 (3) 列表法 如果说前面两种主要针对重大科研问题的话,那列表法则是针对某个具体领域的较好策略。对于一个具体领域,它相关的问题往往不止一个,而相应的方法也有多种。我们可以将现有的方法作为横轴,把现有的问题作为纵轴,这样就得到一个二维的表。如果已经有人用方法 A 求解问题 B ,则我们在方格( A,B )处作一个标记。最后,如果还存在未被标记的方格的话,这些空格就是我们可以进行研究的对象。如表 7.1 给出一个示例。从表中可以知道,我们可以试图用神经网络算法和多重算法求解非对称 TSP 问题。 表 7.1 列表法确定问题 局部搜索 遗传算法 模拟退火 禁忌搜索 神经网络 多重算法 对称 TSP 非对称 TSP 2.2. 建立规则 在找到问题后,解下来的工作就是求解问题了。求解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规则的过程。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如何去求解它们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作者想谈一些一般性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求解问题有所帮助,但是水无常势,兵无常形,在求解具体问题时不必拘泥于某种特定方法。 (1) 深度优先 深度优先方法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信仰:好的成果一定不是孤立的,而有其内在的原因。针对某个领域的研究所能取得的科研成果一定是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因此,在研究某个问题时,我们一旦取得一个结果,不要停滞不前、满足于现有结果,而应该继续深挖下去。 以我们所做的研究为例,在建立了解的概率统计模型之后,我们没有囿于这个结果,而是进一步利用模型分析局部最优解的性质。我们发现局部最优解交集的绝大部分边属于全局最优解,而局部最优解并集包含了绝大多数全局最优解边。据此,设计了四种状态空间切换算法: 1 改变实例要素的状态空间切换算法多重规约算法; 2 改变启发集的状态空间切换算法自适应可变启发集搜索; 3 改变启发集要素的状态空间切换算法并集搜索; 4 改变实例要素的状态空间切换算法并集稀疏图搜索。 (2) 广度优先 广度优先是指某种方法在一个问题上取得成功后,将这种方法应用到类似问题的求解中。广度优先是目前众多科研人员普遍采用的策略,这也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多科研成果的一种途径。 例如,我们曾经深入地研究了 TSP 问题的算法设计。在研究 TSP 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最好的局部搜索算法 LKH 对原 LK 算法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采取了规模更小包含全局最优解边更多的 启发集;其次,采取了一种较好的初始解生成算法,它既保证初始解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同时又使得初始解包含了全局最优解的大量信息;最后, LKH 算法在边的交换过程中使用了 5-opt 。这几种改进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我们正试图利用这些思想求解二次分配问题和图的划分问题,希望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3 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既是问题的来源,也是求解问题的方法。各个学科的发展很不均衡,有些老的学科(如数学、物理)高度发达,而一些新兴学科(如计算机、纳米科学)还在咿呀学语。将新兴学科中难题转化为成熟学科中的问题,就可以利用成熟学科的现有成果顺利求解。 这方面的一个生动例子是华中理工大学黄文奇教授提出的拟人拟物算法。黄文奇将计算机中的组合优化问题如 SAT (可满足性)问题转化为物理中的电子受力问题,由此建立一个描述该问题的数学方程,最后利用数学公式求解,该算法获得 1996 年北京第三届 SAT 问题国际竞赛第一名。这一成果刊登在 1997 年的中国科学上。利用类似的拟人拟物算法,黄文奇教授先后在中国科学发表 4 篇文章。 4 组合法 在科学研究中,对于同一个领域往往存在不同的方法,每种方法都具有它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天道损余而补不足,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综合性能较好的方法。这就是组合法的意义之所在。 对于计算机算法设计领域而言,一种成熟的算法一定是在多个方面(比如时间与空间,时间与性能,多样性与收敛性等)的平衡。以组合优化问题的算法为例,局部搜索、遗传算法等都是求解组合优化问题的较好方法。局部搜索的优点是搜索效率高、解的质量好;缺点是可能陷入局部最优解陷阱。相对而言,遗传算法的优点是多样性好;缺点是搜索效率低,解的质量一般。因此,现代算法设计中通常将两者相结合(如 TSP 问题的 Memetic 算法),利用遗传算法来保证多样性,利用局部搜索来提高解的质量。 3. 打破规则迈向科学研究的自由王国 前面所说的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它们所能得到的成果的创新性比较一般,难以产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成果。经过几千年特别是近两三百年的发展,现代科学已经高度细化。以数学为例,现在数学已有 60 个二级学科、 400 多个三级学科。即便是计算机科学这样的年轻学科,它不同分支的研究者们也彼此有隔行如隔山的感慨。科学研究已经不再是牛顿时代那样一个苹果砸出万有引力定律了。对于现在的科学研究而言,规律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太多的规律已经成为束缚科学研究的枷锁。现代科学的重大进展往往不在于提出某个规律,而在于否定现有规律。打破现有规律的潜规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这方面最好的一个例子是非欧几何学的建立。在数学中有一本科学圣经,它就是 2300 年前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从《原本》问世以来,几何领域一直是它的一统天下,这种现象持续到 18 世纪末。《原本》有五条公设,其他定理都是建立在这五条公设上。这五条公设中的前四条简洁、明了,无可非议,而第五公设,即若一直线落在两直线上所构成的同旁内角和小于两直角,那么把两直线无限延长,它们将在同旁内角和小于两直角的一侧相交,人们感到它不像一条公设,而更像一条定理,即可以从其他公设、公理及定理中推导出来。因此 2000 多年来,不知有多少数学家致力于用其他的公设、公理及定理来证明第五公设,甚至有人为之付出了整个一生,但还是以失败告终。这些数学家实际上已经为第五公理可以被推导这一假设所束缚,最终走不出该假设的圈子,而第五公理可以被证明这一假设的潜在规则是第五公理成立。在 19 世纪,高斯、波尔约及罗巴切夫斯基等人一反过去人们试图从其他公设、公理及定理来证明第五公设的做法,而从打破第五公理成立这一潜规则着手,从而发展起第五公理不成立的新几何学,创立了非欧几何学。 1854 年黎曼在非欧几何学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更为广泛的几何学,即黎曼几何学,开创了几何学甚至整个数学的新纪元,而其发展更是一日千里。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是以黎曼几何作为其数学工具的。 量子力学的创立,可以说也是一个不断打破现有规律的潜规则、不断建立新规律的过程。人们对光子的认识,存在波动学说和粒子学说两种不同的看法。这两种学说在长达百年之久的争论中,交替占据上风。往往一个新的实验结果的诞生,就导致这两种学说的地位的转变。先后有海森堡、泡利、薛定谔和德布罗意等著名科学家参与了这场旷世辩论,甚至包括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人们各持己见,互不妥协,波动学说的拥护者对粒子学说口诛笔伐,而粒子学说的拥护者也针锋相对。两个学说的拥护者们都坚信自己的信仰是对的,但是也没有办法否定对方。其时,这些科学家已经为光只能是波或者粒子中一种这一潜规则所束缚,最终跳出不出两种学说必选其一的圈子。波尔试图打破这一潜规则:光为什么不可以既是波又是粒子?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他提出了波粒二象性,从而标志着现代量子论的正式建立。量子论中的测不准原理和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原理同样都是打破现有规律潜规则的例子。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有意识地打破现有规律的潜规则,跳出思维定势的圈子,是科学研究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一种途径。 从没有规则到建立规则,再到打破规则,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好比佛学中的参禅,三十年前山是山水是水,参禅过程中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了,三十年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山没有变,但是三十年后看山与三十年前看山就完全不是同一种心境了。
个人分类: 科研体会|3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申请体会
nsfc 2009-6-8 15: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我国科研领域的主要经费来源之一,因其相对公正和透明,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威望。作为刚进入科研领域的青年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于科研基础和科研团队没有做过多的限制,对于青年学者的科研启动意义十分重大。特别是在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青年基金单列为人才项目后,在适当降低资助金额的前提下,提高了资助率 ,对于青年教师(35岁以下)的科研工作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2008年,本人的项目“启发式算法设计中的骨架分析与应用”有幸获得了青年基金的资助。 由于青年基金申请人普遍存在科研经历偏少,缺乏知名度等问题,青年基金的申请与面上项目相比有自身的特点。作为青年基金项目单列为人才项目政策的受益人,我想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基金申请的体会,与各位青年学者分享。 1 .选题新、立意准 好的选题是申请成功的基础。自然基金与其他类型的科技计划不同,有自身的特点。由于自然基金主要资助基础性、前沿探索性研究 ,青年基金的选题应该把握选题新、立意准的标准。 首先,选题应该体现新颖性。自然基金不能是填补国内空白性质的研究。比如,一位同行写过利用遗传算法来进行药物筛选的题目。这个题目属于演化计算的应用,在信息学科来看就觉得缺乏新意了,后来这个项目也就没有得到评审专家的支持。青年基金的申请要把握国际前沿热点,从最新的国际动态中挖掘具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其次,选题体现立意准。青年基金项目一般是3年计划,因此选题应该是在一个合适的粒度上进行,过大或者过小的目标都不合适。比如,可信软件是信息学科中的前沿热点。但是以类似可信软件的关键问题为题,申请青年基金就显得题目过大、空泛了。在这方面,我也有过失败的经历。在2007年的申请中,我提出了一个构造演化算法新模型的思路。在申请书递交前,向以前的导师汇报了自己的思路。导师听完以后,认为想法本身新意不错,但是工作量太大,可行性不足。评审结果出来以后发现,几位评审专家也持同样的观点,评价说3年难以获得有价值的突破,因此没有支持我的申请。在2008年的申请中,我汲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从自己近两年的科研工作中凝炼出合适科学问题,提出了启发式算法骨架的题目,顺利得到了评审人的支持。一般来说,立意是否准确可以看该项目是否存在一系列紧密相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突破某个具体方向的难点。 2 .可行性分析到位、可信 可行性分析是很多人撰写申请书时容易忽略的部分,而对于青年基金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与面上自由申请项目相比,青年基金的申请人多半刚刚从学校毕业或者工作时间不长,前期的工作基础不多,因此评审专家往往比较担心申请人能否如期完成项目。在申请书中,可行性分析和研究方案就是向评审专家表明申请人是否有能力承担项目。在可行性分析中,申请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说明: (1) 研究队伍搭配是否合理:青年基金的组成队伍应该体现青年学者为主的特色,明确队伍中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应该是研究的主力军。研究队伍富有朝气,同时又具有较丰富的科研经验,这是项目完成的重要保障。 (2) 研究内容和方案是否可行:对于青年基金而言,最好能就研究内容中的关键问题做简要说明,表明这些关键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比如,通过一些类似的问题的解决说明申请书中所列问题是可行的,还可以通过一些前期的预研工作的结果来说明本项目的研究内容是可行的。在我的申请书中,骨架的计算复杂性分析是其中的难点,也是评审专家可能存有疑虑的地方。在可行性分析中,我简要说明了在两个具体组合优化问题上已经做过了计算复杂性分析,并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上发表。通过这些结果佐证了项目的研究方案切实可行。 3 .研究方案具体可行 研究方案是青年基金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内容。在这一部分,申请人应该就项目内容给出详尽的研究方案,供评审专家仔细研究评判。青年基金的工作基础少,更要在研究方案处说服评审专家。同时,一个好的研究方案也为将来基金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指南。在2008年的申请书中,我用了3页半的篇幅来介绍项目的研究方案。针对项目的关键问题,给出了详细的研究步骤。特别是涉及到有较大难度的计算复杂度的分析部分,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手段。因此,在最后的评审意见中没有专家在研究方案上提出异议。 有些年青学者担心将主要的研究方案写在申请书中会泄漏核心技术。对此,我想可以从几方面来认识这个风险。首先,绝大多数评审专家是严格遵守学术操守的,因此泄密的可能性很小。其次,把握写作技巧,努力使得专家能明白申请人的解决方案思想,但在细节上有所保留。最后,在项目申请的前期工作中发表部分论文,这样申请人能够保持在领域的领先地位。 4 .工作基础简要贴切 在基金的申请书中,工作基础是评审专家衡量申请人是否具有承担该项目的重要途径。青年基金不过多强调前期的工作基础,鼓励青年学者进行新的探索。但是,如果在该项目上有一些重要的前期工作,评审专家会倾向于资助该项目。由于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从事本领域的工作时间普遍较短,在本领域内缺乏影响力。因此评审专家主要通过工作基础和个人简历来评判申请人的科研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工作基础过于简略,不利于评审专家做出恰当评价。在本次申请中,我主要列出了与本项目的几篇论文的结果以及审稿人给出的评语。比如我的一篇中国科学论文审稿意见中,审稿人指出:“我认为本文最主要的贡献是在理论上给出了构造完整骨架的计算复杂性是NP-hard的。这个结论证明思想新颖,有创新性”、“该文利用扰动技术,把一个原本不太好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相对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复杂问题(例如NP-难度的问题)的方法”。在申请书上把这些闪光点标注上,让项目评审专家就可以更加准确地评判个人的科研潜质。对于我的项目,所有的评审专家都做出了前期工作扎实,已有成果发表在高水平刊物上的结论。 5 .个人简历恰当不浮夸 在撰写个人简历时,有些同行不仅列上所发表的论文,还列举了很多学术兼职活动。我想这里有几点注意事项。首先,列上主要的关键性论文,少列或不列无关论文。作为青年学者,发表的论文并非越多越好,更重要的还是论文的质量。评审专家在看个人简历时,也更关注高水平论文。相反,大量发表低水平论文,评审专家会觉得申请人研究定位不高、科研水平不行。其次,客观介绍学术兼职活动。青年学者参与一些期刊或者会议的审稿是目前国内外的趋势,也是发展方向。但是有个别少数青年学者列举出一大堆国际期刊编委头衔,就容易让评审专家心生疑虑了。特别是当申请人缺乏国际高水平成果时,更容易让评审专家认为有学术泡沫的嫌疑,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6 .申请书撰写严谨细致 由于青年基金申请人从事科研时间短,在行业内缺乏知名度。因此,基金项目的评审主要是通过申请书来决定的。在申请书的撰写过程中,务必做到严谨细致。 首先,认真细致,杜绝错别字。申请书本身就反映出了一种科研态度。在未曾谋面的前提下,青年基金的申请书就是青年学者的一张名片。一份严谨细致的申请书,能充分透露出申请人的科研态度,为申请人将来的科研开辟一条道路。有些评审专家对于错别字之类的低级文字错误十分介意,几个错别字就可能让评审专家对申请人的科研态度持怀疑态度,自然也不愿意支持该申请人了。这种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青年基金是申请人启动科研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如果申请人对这样的申请机会都不认真把握,那就很难说申请人今后的科研会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因此,在申请书递交以前,认真检查语句是否通顺,文字是否有错别字是很重要的工作。由于申请人对于自身申请书的敏感度会有所下降,此时请其他同事帮助阅读检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其次,行文流畅,饶有意味。每年自然基金的通信评审专家都会收到大量的申请书,任务多、时间紧。评审专家的评审工作非常辛苦,要在较短时间内做出评价十分不易。作为评审专家,与论文审稿人一样,很多时候也希望从申请书中学习到新的前沿知识。此时,一份写作良好、行文流畅的申请书对于评审专家就显得颇有吸引力了。在行文方面,申请书应该尽力做到:内行看了有水平,外行看了有意思,同时兼顾大同行和小同行的阅读要求,避免过于生涩的专业词语,用相对浅显的语言描述科学问题,让大小同行都能饶有兴趣地看完申请书。在正式递交申请书前,邀请不同类型的同行帮助审阅申请书,能有效地帮助申请人找出申请书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反复修改,做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7 .结束语 青年基金在2008年单列为人才类项目,对于青年学者实行了政策性倾斜。该政策的实施对于青年学者启动科研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通过介绍自己申请经验,促进青年学者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面的经验交流,以有利于促进我国科研工作早日迈入世界一流行列。 参 考 文 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2008年度). http://www.nsfc.org.cn/nsfc/cen/xmtj/psd/2008_table.pdf 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编辑委员会.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http://www.nsfc.org.cn/nsfc/cen/xmzn/2008xmzn/index.htm
个人分类: 科研体会|9654 次阅读|3 个评论
养心对联
xu782219 2009-5-25 08:13
养心对联 该生的气实在太多,岂能一一惠顾?随意选择少数几个必要的典型的无损身心者,即兴表演表演。接着,沿暗道送进黑洞,永不召见。 能享的福确实不少,哪能个个放过?精心挑拣无限多个重大的方便的有益健康者,尽情体会体会。然后,循明渠输入记忆,闲时回味。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20 次阅读|1 个评论
為文還是KISS好
LEOLAND 2009-5-22 20:58
曲津華 通常情況下, KISS 與寫字行文沒有關係,我也基本同意這個基本判斷。接吻是否有利於諸如演講之類的口頭技巧,我不得而知,但於寫字肯定是無助的。 我這裡說的 KISS 其實 是個英語縮寫詞,展開後的意思是 Keep it short and simple ,據說是西方國家現代白領都知道的一個遣詞造句的規則,或者說是訣 件,那時我每天要看幾十、上百封電郵,而且都是英文的,閱讀和回復要佔用不少時間。這位香港老兄是我的部門領導,他把他的經驗告訴我說,頭腦中要始終有一個寫字作文的原則,就是要 簡短、簡短再簡短 ,即所謂的 KISS 。他說,簡短可以減輕寫作者的負擔,也會讓讀者容易看懂,也就提高了溝通的效率。這個詞非常生活化,很易記,也很受用。 這樣 KISS 來 KISS 去,工作效率得以提高,溝通能力也不斷加強,還可以進一步體會到域外文化之妙,不錯! ( 2009-05-21 )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4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后申请心得一
热度 1 wayneqi 2009-5-14 15:00
经济危机时期,博后的申请比往年难了很多。个人运气不错,最后还申请到了几个。几点心得,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下。 1.多发申请信,广撒网。差不多毕业前半年每个星期都会抽出一个晚上来发推荐信。 2.博后信息找寻方法。大体两种:一是文献里找相关专业的老师,多是通讯作者,直接发信问。这个方法估计往年比较实用;二是直接从博后网站上找贴出广告的招聘信息。个人认为在目前经济压力下,第二种方法比较好,毕竟很多老师是没钱的。我也是第二个方法找到的。主要的网站有:http://www.postdocjobs.com/和http://scjobs.sciencemag.org/search/jobs.aspx输入关键词即可。我的关键词是postdoctoral和cancer。 3.发申请信切忌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我开始这样发了一个多月,没有得到任何消息。后来得到了师兄的指点,才恍然大悟。Coverletter,CV直接贴到信里,消息就不断了。 4.Coverletter和CV大都千篇一律,可以互相借鉴,但最好还是自己用心的去做。用心与否可以文件里体现的,相信对于申请的老师也会有效果。 待续…………
个人分类: Q心得体会|56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古植物研究中的一点小体会
热度 1 Metasequoia 2009-4-25 16:54
当在实验中有点小发现之后,并且这个小发现支持自己的“假说”,那真是感觉天地一下子变得异常明亮,身心顿时变得通畅开朗,此中快乐难以言说。这时,自己感觉看到了“龙”的一个金灿灿的鳞片。但有时发现自己想看到的现象没有显现,或发现了不符合自己“假说”的现象,一下子又感觉前途维艰,倍感挫折,此中滋味很不好受。感慨道,有时候大自然和我并不持有相同的审美观啊。但时间会慢慢淡化痛苦,你也会修正自己的“假说”。休整一下后,又踏上寻龙之路。其实,你之前看到的不和谐现象,可能就是“龙”的半个爪子。你反反复复的实验、思考,鳞鳞爪爪见多了,一个“龙”的轮廓就隐然可见了,最后栩栩然龙也。不过还要从多个角度再观察验证一下,确认不是无中生有的幻龙和纸糊草扎的假龙,就可以让人来参观评判了。不去大量的尝试,不去关注细微之处,不去深入的思索和大胆的想象,即使有缘龙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还以为是闪电呢,而错过发现“真理”的机会。当然,科研中也常常有走过千山万水,而“龙”最终没有现身的情况。 化石水杉属被发现的例子对自己很有启发,它启示自己对科研要“意兴盎然”、“疑心重重”、“探微寻幽”和“锲而不舍”。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前,美国专门研究植物化石的人看到水杉的化石,想当然地归入红杉属或落羽杉属,而没有关注和重视其叶片对生的特征(少数人观察到了,但没深究)。而日本人三木茂博士本来是研究现生水生植物的,后来对地层中的杉科(现在已归入柏科)化石产生了强烈兴趣,因为这些曾经繁盛的植物现在在日本多数都绝灭了。在观察前人认为的“落羽杉”化石时,他注意到了枝条上的叶片是对生的,就产生了疑问:“究竟这些叶子是不是落羽杉的?”(红杉属或落羽杉属叶片在枝上都是互生的)。为了进一步弄明白这些枝叶的分类学归属,他在野外发掘了几年,终于找到了保存良好的标本,兴奋异常。为了将其从“落羽杉属”中分出,他进一步观察了叶片的表皮细胞特征,最后确认不是落羽杉。他又通过叶片对生、果鳞交互对生、枝叶每年脱落的习性确认也不是红杉属,并且不同于任何当时已知的杉科植物。最终他建立了一个化石杉科新属——水杉属。若干年后,现生水杉被中国学者发现了。 图1、2属于水杉属,图3、4属于落羽杉属,图5、6属于红杉属。其中1、3、5为现生标本,2、4、6为化石标本。图版引自: Chaney R.W., 1951. A revision of fossil Sequoia and Taxodium in western North America based on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Metasequoia. Trans. Am. Philos. Soc. New Ser. , 40:171–263. 水杉(摄于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墨西哥落羽杉(摄于东南大学)
个人分类: 格物致知|806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吾儿的1998——1999
jlpemail 2009-4-23 22:08
吾儿的 1998 1999 文 / 几工 今天加入了育儿圈子,来点专业的文字。 中华母亲重新环抱香港宝岛 20 天前,我光荣地晋升为家长尽管是副职。 儿子是在海淀的一个三甲医院出生的。 妻子怀六甲已经足月,儿子很沉得住气,估计是,要求穿燕尾服才出场呢。产科主任沉不住气了,和他的家长们商量说:要不,咱们抄家伙吧? 抄什么家伙? 刀子!手术刀,我亲自操刀。(主任的老公,是总参某部的。) 不等等啦?预产期过了不到一周。我犹豫不决。 还等!别等了!现在动刀子比不动刀子更安全!你们邻床、东南角那位,可是受了两次罪的。 怎么会事? 她都 36 了,头胎,坚持自然生,结果 ** 小时没有生下来;结果还是动了家伙。不听大夫言,受罪又花钱!花钱是次要的,关键是不必要受那个罪! 吾与妻进行了紧急磋商,决议是听大夫的。 为手术签字,我是第一次,天知道,我哪来那末大的胆气;我的手没有发抖,豁出去了。 不豁出去也不行! 这是 1997 年的事情。第二天,吃蓖麻油(?)自然产的另一个邻床,顺利产下一女婴(后来成为儿子的同窗。)劳累、紧张、兴奋,还有极度的无助。这些词汇,好象非正在经历生死考验的产妇不便使用的。但,那确实是我的心境、是我的处境,尤其是后者无助!居住了刚 1 年的筒子楼,面临拆迁盖二炮礼堂。我的新住所是地下室。我是多么希望继续在地面上居住哪,可是不行。大局大人大于小局小人!谁的孩子谁抱走!是一位名人的话。我伺候完产妇后,回到的住所是拆了一多半的木制天花板西房楼。这个二层楼,原来居住了 10 多户,如今只剩了 3 、 4 个困难户。大门拆了。我爬上废墟之山,从原来北邻居家、美工的、已经没有玻璃、没有窗框的窗户里跳进走廊。 多末别致的回家方式! 患难出朋友。以前见面话语不多的邻居,话语多了起来 儿子的饭量比奶水供应量大。后者显然是供不应求了。 而且,这小子嘴比较刁,和国产奶粉有异常反应;喝法国进口的就正常了。 于是,我的行政兼职增加了运输大队长去东三环的一个市场批发大桶奶粉。有一次竟然感动了批发商。他说,像这样用自行车,一次驮这么多奶粉的,你是第一个。 我工资低,不喜 TAXI ,喜欢自行 ---- 锻炼身体。 好心的邻居和同事,赠送了一些旧服装。这些都是做尿布的好材料。我觉得比所谓的尿不湿好,透气性能好。如今,非常怀念那段为儿子清洗尿布的日子了。这份工作,我失去接近十年了。儿子绘制地图的技艺远远超过上一代。我当学生时是手绘地图, 1/5 万比例尺的,花了半个月。儿子,天才,不用手,连脚趾头头不用。眼睛闭着就绘制好了等高线非常流畅、圆滑,闭合的精度绝对符合测量规范的要求。我都不愿意亲手毁掉那些杰作了。实际上,儿子的作品都没有得到妥善保管。不然,那些小湿、中湿、大湿的行为艺术作品,价值连城! 儿子的作品不标注比例尺。符号很奇特,不知道代表什么地物。研究这个问题需要正规科班出身的、身材高大的、俊俏的地图学博士。人家有学问和耐心、观察力强!眼镜少于 3 个圈的不行!大地系毕业的,不行! 学龄前儿童,都是大师(湿)!此言不谬!绝对真理!可惜,多少大师,被埋没了,被改造了。大师演化成了大人,大人不等于大人物。 大悲哀! 那种新鲜的、浓郁的、刺激的味道已经陌生了。那些明亮的、温暖的、起伏的色块已经生疏了。只有翻阅儿子 10 年前的照片时,比如儿子蹒跚学步的照片等,方可勾起一些片段的回忆。 (儿子没有见过爷爷、奶奶,只见过姥姥、姥爷。)姥姥退休了,但病着;姥爷退休了,反聘着。所以,我很狠心。 1998 年 10 月,儿子不足 岁,就被送进了幼儿园的乳班。 送,是我这个狠心父亲的活。尽管不止一次发生儿子一进幼儿园就席地大哭的现象。我还是头也不回地上班走了,好象一些把战士引导进战壕里的指挥官那样决绝、那样不由分说。 1998 年,儿子病过不止一次。还出现过误诊的事情。幸好及时纠正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请姐姐来京照看侄子半年多。儿子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 儿子的照片中,有一张形象很惨是出水痘后的纪念。抹了紫药水。他姥爷说是好象丢盔弃甲的残兵败将。 一些小的磕碰是难免的。一些困惑是难免的,一些难处是无法避免的。都过去了,回忆起来显得十分轻松。 10 年前,我和妻子的疑虑是:哎,什么时候儿子才长大呀,这末难崴鼓! 1999 年 6 月,接近 2 周岁的儿子,被二炮机关幼儿园接收。他很快就适应了。他的胃口不错。曾经,一度,我为儿子是否会成为一个胖子而忧虑。中班还属于超重人群呢。 1999 ,算一个幸福的年份吧,情况往好的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3465 次阅读|2 个评论
发明专利申请的经验与体会
热度 1 chrujun 2009-4-18 18:44
什么内容可以申请发明专利?发明专利申请书与科研论文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发明专利申请书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如何撰写?写发明专利申请书有什么捷径?不少第一次写发明专利申请书的人,会碰到不少难题而无从下手。本人及合作者最近4年申请了十余项发明专利,其中8项获得授权。在发明专利申请上积累了部分经验,现谈一下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足之处请谅解。 1. 什么内容可以申请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包括新的装置,新的方法,或对现有装置和方法的改进。这就是说,如果你设计了一种新的装置,你就可以申请发明专利。或者你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也可以申请发明专利。新装置和新方法,代表核心专利,如晶体管、伟哥等。当前绝大部分发明专利是外围专利,也就是对现有装置和方法的改进。比如汽车发动机,数码相机等有关专利,与上述内容相关的专利99%以上是外围专利。由此可以看出,发明专利包括的范围是很广的。英国有个人发明了一种变形吸尘器,在三年时间又对该吸尘器改进了多次,因此申请了170多项改进专利。批量申请专利,也不是什么高不可及的事,前提是要有持久的创新。 2. 发明专利申请书与论文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从本质上讲,发明专利申请书和有创新性的论文没有什么区别。但论文在写作上比较随意,发明专利申请书的格式要求很具体,必须按照发明申请书要求的格式撰写,才符合要求。论文的前言和发明专利申请书中的背景技术介绍和发明目的有很好对应关系,写作方法差别不大。差别最大的是论文的正文部分与发明专利申请书的发明内容与实施例部分。下面我回答本文的第三个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发明专利申请书与论文的区别。 3. 发明专利请书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如何撰写? 发明专利申请书主要由发明名称、发明的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发明目的、发明内容、发明效果、附图说明、实施例和附图组成。下面我介绍背景介绍、发明目的、发明内容、发明效果、实施例和附图这几大关键部分的撰写方法和要点。 背景技术介绍你要申请的发明专利有关的背景技术的现状和缺陷。最关键的是要将背景技术的缺陷指出来。由于背景技术存在缺陷,所以你要搞发明专利。发明目的部分就是指出你针对背景技术的缺陷准备干什么,要克服什么缺陷,达到什么技术效果。 发明内容这部分是发明专利申请书的关键部分。这部分内容就是你为了达到发明目的提出的完整技术方案。这部分 必须要以文字方式描述你的技术方案 。无论你的技术方案是一个电路、程序流程图还是什么算法。习惯写论文的人,写这部分就会不适应。如果写论文,把电路图先画出来,然后对电路图说明一下就行了。而发明专利不容许这样干。必须用文字方式完整说明技术方案,当然,必要的计算公式可以包括。但不能出现参考什么图之类的文字。 发明效果这部分比较简单,指出你的发明专利有什么效果就行了。 实施例部分写实现你发明专利技术方案的方法。在这里可以结合电路图、程序流程图和其它设计图纸说明实施发明专利的方法。实施例最少写一个,也可以写两个、三个等。 说明书附图部分的内容包括你介绍背景技术和实施例所用的图。例如,把背景技术相关的图和实施发明专利的图附上,发明和背景技术的区别就一目了然。 4. 写发明专利申请书有什么捷径? 写发明专利申请书还是有捷径的。所有发明专利申请书都是公开的,无论是美国、欧洲、日本,还是中国的发明专利,都可以在网上公开查询。还有专门的专利下载工具,把专利号一输入就可以把下载下来,打包成PDF文件。公开的发明专利在格式上首先是合符要求的。可以下载一些专利来仔细研究写作方法,同时参考一下前面提供的撰写要点,很快就会写发明专利申请书了。 祝你好运!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4671 次阅读|7 个评论
从事科研工作初体会
dlg0303 2009-2-26 21:03
转眼间大学毕业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已经快6个年头了,一直想写点感想之类的,但又不知从何写起,毕业后参加工作之初,主要是完成课题主持人交给的任务,野外工作较多,行走在丘陵山区,其中充满了许多乐趣,也有许多烦恼,到目前为止,回想自己的工作,体力工作较多,写的东西较少,写的都是自己实际做得一些简单的田间试验,主要是现在自己感觉,写得东西都比较肤浅,好像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写,人总是不按自己的意愿做事。希望以后能写出较好的作品。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来自他人的引用,作为自勉
tanshenglong 2009-2-6 22:39
第一 不管在哪个环境里不一定要让每个人都喜欢你,但一定不要弄得每个人巴不得你早点离开; 第二 在任何地方都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发展空间,并为之积极主动努力。问自己:需要得到什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应该怎样去行动; 第三 懂得周围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东西(学习优点提高自己的能力,也要学习缺点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 第四 做任何事前,要准备好一个最好的结果和一个最坏的结果。个人认为好的结果是快乐延续,从开始延续到理想结果到来;坏的结果是未雨绸缪,为下一个快乐找突破口; 第五 写给老板看的任何东西一定不要有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滥用,哪怕花两倍、三倍的时间写,能力和态度是两码事;记得:给老板的报告或总结一定要备份; 第六 懂得节省,要有点成本观念。要有这样的一根弦:以尽可能小的成本换取尽可能大的利益。哪怕你的老板很有钱,也要有节约意识,省水省电,循环利用等,尽可能节省实验室开支。毕竟很多资源一天比一天少,另外还有不少人在为实验经费郁闷着呢。 第七 懂得自救。条件好时珍惜机会好好努力;条件不好,更应好好努力,寻找可能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别等到碰壁了才后悔自己还没有努力; 第八 尽可能多地积累经历,并从经历中学习。哪怕是失败的经历,也会有可取的精华,不要在等待中徒耗自己的激情和梦想; 第九 碰到问题,能解决的要多想出几个方案,选择其中最有效的即刻去实施;不能解决的也要想想为什么不能解决的原因,再看看哪几个原因是可操作的,哪些是需要寻求帮助或没办法解决的; 第十 在任何环境中,都要去学习其操作流程和最精髓的东西(比如团队合作,管理,技术等),能学会的都要学会,不要抱怨没有机会;同时一定要记得:尽快成长,尽快能独立承担,让你的老板赋予你更多的价值或你能赋予别人更多价值。 第十一 一定要牢记你的目的或意图。说话,作报告,写文章都要想想:你为什么要这样?想要说明或告诉别人什么?这个方法是否可行和最佳? 第十二 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学习到东西,看看你会不会从其中找到精髓的价值。从一件小事能看出一个人做事、学习的态度和做事的热情程度。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40825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副高考试(生化技术)心得体会
youngjohnzg 2009-2-3 18:38
今天下午(2007-07-22 17:24 ),终于盼来了传说中的副高考试。我考的058生化技术。在考之前,因为没有指定的参考书,也没有往年的题可资借鉴,心里很是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复习迎考。后来,约在考前一月,在检验天空网鄢博士信箱,看到鄢博士对此的建议是参考他和华西的李萍编的《执业检验医师(技师)应试题集与解答》。正好以前下载有,就断断续续地把里面生化部分所有的选择题做了一遍。并且,以这些题为线索,回头去看书上相应的部分。在这样做之前,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抱着《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看。 今天考了下来,最大的体会就是,千万不能光盯着技术,11道案例分析题选8道,好像有9道都是和临床有关的,指标在诊断疾病时的意义,特定的疾病会有哪些实验室指标的异常。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指标变化的顺序、峰值时间、恢复正常的时间,具体来说考到的是心肌酶谱。做这个题时我就在想,这题是否有点不与时俱进?现在的说法都是要把心肌酶谱给淘汰了,怎么还考这个?总体感觉,这考副高的题似乎和考中级的题没什么太大差别。 推荐参考书:检验本科《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好像第三版已经把这两本书和二为一了) 重点掌握与生化直接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甲亢、肝胆疾病、肾脏疾病等等。 呵呵,貌似说得头头是道,其实我自己都没把握能考过。即使侥幸过了,估计都是擦边球。 有站友需要《执业检验医师(技师)应试题集与解答》的,可到我的中国活动通信网络硬盘,提取码1792098055861617,长期有效,我就不一一的发往邮箱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组织管理工作的一些体会
cutefay 2009-1-31 23:51
读研究生以来,我组织过不少大大小小的学生活动,回顾这几年来的组织活动和管理团队的历程,有一些感想和体会: 一、原则性和公平性是做好管理的前提。我觉得这一点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很难,尤其是对于初做管理工作的人来说。原则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一定的原则,难以服众,定下了规则,就要按照规则办事,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任何人不能违反原则。而很多初做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很难坚持原则性,原因是很多人都喜欢做老好人,不想得罪人,而坚持原则有时候是需要得罪一些不想遵守规则的人的。 记得我几年之前担任中科院研究生院舞协会长的时候,舞协组织了几个舞蹈培训班,外请一些知名的舞蹈老师过来教舞,因为要付给老师课时费,所以培训班是需要收取参加的人一些费用。想参加培训班的很多人都是舞协的元老的人物,和我关系很好。当时有个熟人在舞版上发文说想去免费蹭蹭课,然后立刻就又有几个熟人说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表文章的体会
metalglass 2008-10-31 16:24
自从开始从事科研工作,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迫使我发表文章,现在也发表了几篇小文章,但是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和国内其他科研院所的博士生毕业时发表文章的水平比较起来,还是觉得自身存在很大的不足: 1 不够细心。自己写文章的时候,没有做到仔细推敲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做到字字珠玑。我曾经和课题组的同学谈论发表文章的情况,我说,在发表论文之前,自己应该看了自己论文不下十遍,逐字逐句加以修改很多遍,才投出去,这是对编辑的尊重,是对审稿人的尊重,当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其实,有时候,自己的文章看几遍就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这个时候可能需要把自己的文章稍稍放一放,几天之后再看看,加以修改,效果会更好一些。 2 需要加强理论。自己的文章,有时候数据很多,但是不会分析,而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地方同时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恰恰是分析部分,这个地方体现了作者对所研究的领域的了解程度,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理论功底。但是,往往东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的学生常常是不善于分析,发表文章往往停留在实验数据的罗列。其实,这些理论需要平时的积累。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说演讲的情况,其实对于写文章也是这样,短短的几页纸,需要作者之前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知识积累。 3 还是有点浮躁。不可否认,在当前的大形势下,发表文章是评价一个人搞科研有没有大的成就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对于这个现象,我并不喜欢,这就把自己弄得很浮躁。刚才看了一篇博文,很受启发,搞科研需要平常心,不能为了发表文章而发表文章。 以上算是自我批评吧! 文章,究竟是什么?其实它就是交流的工具。它还是向大家展示自己研究结果的平台。有人一辈子发表了好几百篇文章,但是这些文章一发表就死了,无人问津。有人就发表了几篇文章,但是被广泛引用,他成为了大师。 中国的科研院所这些年在看待发表文章的态度上也有些改变,已经从倾向于追求量转变为倾向于质了。我所在的这所高校就是如此,这些年对于文章的评价也是水涨船高,现在渐渐倾向于重奖高质量、高水平、高引用的文章了。
个人分类: 科研生活|437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热度 1 cutefay 2008-9-24 20:06
搞科研将近四年了,对科研有很多体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体会是:生物、化学、物理类的科研工作者的抗挫折能力很强。 生物和化学类的科研工作者都要和各种生物、化学试剂打交道,和各种分析仪器以及瓶瓶罐罐打交道,物理类的科研工作者也要接触各种仪器和元件。生物、化学和实验物理类的论文不是像很多文科类的论文那样坐在电脑前面查点文献综合一下提个新想法就能搞出来的,也不是像计算机专业那样编写程序就能出来的,我们的论文最重要的是实验数据和结果,这种实验数据是杜撰不出来的,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实验,才可能出成果。虽然也有极个别的不道德的科研工作者在杜撰数据,但是杜撰的数据很容易被拆穿,一旦被拆穿就立刻身败名裂。 可是,做实验不是一做就能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有上千次实验才成功,范老师做的传感器实验了几万次,才终于成功了,虽然我们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做的工作一般不会实验上千次,但是经常是做好几十遍也不行。往往第一次做的时候满怀信心,当实验结果不理想的时候有些失望,但是会立刻鼓足勇气做第二次来验证一下。当第二次的验证结果不行的时候,会调整好心态,调整一下实验方案进行下一次的尝试。每一次失败都是对人心的考验。科学研究是带有随机性的,不是研究的每一个课题都一定能够有成果,在一次次失败的经历下,科研工作者可能就会犹豫了,因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够有结果,并且不知道这个课题是否能够有结果。 每个博士生的课题都是不一样的,导师在布置课题之前,他自己也不确定这个课题是否是好课题,因为,科学的结果往往是不能预见的。所以,当有人拿到一个比较好做的课题的时候,经常成果就一个接一个出来了,很顺利。而有的人的课题则会经历无数打击,也还是出不来结果。所以,导师的对课题的识别能力是很重要的,如果导师对布置的课题都不甚了解的话,很可能会害了一位学生。另外,课题做得好不好跟科研工作者的思维能力和行动力也很有关系,如果思维逻辑性比较强,比较善于总结和观察,动手能力也强的话,那么就课题会做得更顺利。 这几年博士生的自杀率很高,现在很多博士生的心理状态都很压抑,因为搞科研本来就是一件很压抑的事情,再加上博士生的待遇不高,并且很多博士生都拖家带口,来自家庭的压力很大。 现在生物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为前几年的生物热造就了大批量的生物类毕业生,但是社会目前的状态却不需要这么多生物类的人才。并且很多学生物的研究生并不是真正热爱科研,而是因为本科不好找工作,就读研。但是我觉得如果生物和化学类的研究生能够在工作之后还发挥出自己做课题的那种坚强的能力的话,会在事业上有很大帮助的。我觉得毕业之后是否做本行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品格和能力,如果生物类的研究生能够在做其他工作的过程中发挥出像读硕读博时的那种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出那种抗挫折能力,发挥出那种快速学习能力的话,无论什么行业,都能够做好。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432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