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印度电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书评影评(十):印度电影:《三个傻瓜》并不傻
huaqx2016 2019-3-22 23:03
印度电影:《三个傻瓜》并不傻 - 华庆新 - 中国人知道印度电影,始自50年代的《流浪者》。那情节的曲折,演员的逼真动情演技,电影歌曲之动听,舞蹈的炫目华丽,打动人心的人性感应,都烙印在中国人一代代记忆之中。之后几十年的疏离隔绝,使人们只知宝莱坞其名,不了解其实。直到前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人们又看到了印度电影,但那不是印度的宝莱坞电影,而是产自英国的好莱坞式电影。而去年推出的《Three Idiots》,或中译名《 三个傻瓜 》,却是地道的宝莱坞产品。扮演主角兰乔的阿米尔·汗是二十多年来印度电影的一线头号男星。可惜电影刚出映,这很不错的电影却被香港哪位傻仁兄冠名《三傻大闹宝莱坞》!这译名让中国人好生纳闷,以为是小混混的闹剧,“金簪雪里埋”一整年。直到去年岁末才在华人界博得交口好评,深得由衷喝彩。 这部影片获得孟买电影博览奖最佳影片等六项大奖,并获印度电影协会的十六项大奖,是印度叫好又叫坐的电影。它看似轻喜剧,实则内容深刻,在捧腹大笑或会心一笑之间予人启迪。让你开心消遣,又引发你回味深思。 故事梗概:六个人物两条线 三个傻瓜是兰乔(Rancho)、法罕(Farhan)和拉杜(Raju),他们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三人共居一室,结为好友,也就是电影所称‘三个傻瓜’。这皇家工程学院显然是印度大学之冠印度理工学院(IIT, Ind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投影,而在印度人心目中IIT是比美国MIT还牛的世界第一工学院。可是这样的好大学,也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聪明而不随波逐流的兰乔根本不喜欢学校死板的教学方式,时常挑战学校的现实常规,他不死记硬背,甚至公然顶撞院长“病毒”,质疑他几十年的教学方法。他不仅鼓动法罕与拉杜去追寻理想,还劝说院长的二女儿碧雅离开满眼铜臭的未婚夫,这引来院长的反感,成了院长的眼中钉。法罕自小喜欢野生动物摄影,可强横的父亲命令他念好工程学,因为这会有好车子、好房子。拉杜家庭极其穷困,父亲病瘫在床,姐姐因无钱买车没有嫁奘而成‘剩女’,背负给全家致富的重担,他畏首畏尾,迷信而不自信。 偏巧他们杠上了学院院长“病毒”(名维鲁Viru,被学生取名Virus),成为三人的对头,可碧雅(Pia)偏偏爱上了兰乔。 三个傻瓜:兰乔(中)、法罕(左)和拉吉(右) 还有一位作为对立面出现的学生查图尔(Chatur,外号‘沉默者’),是典型的只知道死读书,一切紧跟老师、院长的跟屁虫。在公众场合被‘三傻’恶作剧整蛊后,发誓十年之约,看谁成功,于是有电影的铺展。 兰乔实质上是以嬉闹行为抵制填鸭式的教育传统。最后结局表明,这三个‘傻瓜’并不傻! 院长“病毒”思想守旧,是旧教育体制的化身。一出场就捧出鸟巢和鸟蛋,以‘雀占鸠巢’把他鸟之蛋拱出鸟巢摔碎作比方,说:“要么竞争要么死。” 电影以两条叙事线交叉展开交替进行,相互解释,互为因果。一条是现在: 追寻兰乔,十年打赌。一条是过去:陈旧教育体制与新锐青年的对立挑战。影片开头就是法罕在飞机起飞时接到电话而谎称生病从飞机里溜走,为的是查图尔的电话说找到十年不见的兰乔,随后引出十年前查图尔挑战三位‘傻瓜’:十年之后比比谁更成功,是因袭传统的成功,还是锐意新进的得势。然后查图尔、法罕和拉吉驱车飞驰在印度北部的从山峻岭、林木苍翠、山川秀丽的拉达克山间,去寻找兰乔。可好兄弟为什么十年不见?疑问在历史的回忆中缓缓道来,于是铺陈出在学期间的许多矛盾纠葛。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代表旧教育体制的院长大人,轻易否定了学生乔伊设计的模型直升飞机,也就宣判他不能毕业。在兰乔捡起被扔掉的模型并修改完成后,学生们在院子里以遥控器指挥装着摄像头的直升飞机飞到乔伊宿舍窗口想给乔伊一个惊喜时,黑白摄像镜头给出的居然是乔伊上吊自杀的图像,墙上最后留言是:“I quit!”。在雨中的葬礼,兰乔语带双关地对院长说:“幸好警察和家属都说这是自杀,而不是谋杀。”是的,这不是某个人的有计划谋杀,而是源出于教育体制、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师长的冷漠导致的自杀!就这样,影片在多彩世界里揭开了大学里的黑幕。而电影进程过半,却发现兰乔是假冒的,他原本是富豪园丁之子,于是后半段电影又开始新的追寻,还加进半路逃婚的碧雅,最终在荒僻之地找到‘孩子王’兰乔,查图尔与之摊牌……。 五大亮点:编剧出色,演员出众,语言出彩,歌舞传神,技术精湛 编剧出色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编剧的好坏有如投娘胎:投好了,成为西施貂蝉美人胚子;投错胎,就到高老庄成猪八戒模样。这出电影包袱一个接一个,悬念一出连一出。或如曹雪芹所言: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前因后果,接续分明。譬如开始写查图尔的印地语不好,才有后面演讲稿被篡改而不自知,闹出让人笑掉大牙的一幕,从而有‘十年之赌’。卖关子和抖包袱,贯穿电影始终。 而“一切顺利,一切顺利……”这句兰乔的口头语,既经常激励自己和同伴,还激发胎儿在娘肚子里的第一次蹬脚,最后成就婴儿出生后的第一次啼哭,似乎成为剧情高潮的点睛之笔。虽然从情理上有些匪夷所思,但观众还是乐意买单。可以说电影前面出现的每个细节,在影片后面都会再现,又譬如前面所说导致学生自杀的遥控直升飞机在片尾再次出现,以和前面呼应。同样,太空笔也是片头片尾前后呼应。电影获最佳剧本奖的确名至实归! 这电影也有常见的俗套,甚至略显粗俗,但是演员的出众演出和编导的流畅叙事、幽默语言,让你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些俗套却不反感,还眼巴巴地往下看完这160分钟的长片。要知道印度电影片长都接近三小时,他们看电影中间会有‘break’。 查图尔(Chatur,外号‘沉默者’),是典型的只知道死读书,一切紧跟老师、院长的跟屁虫。但他很刻苦努力。在被整蛊后,他约定十年后与兰乔一决高下,看哪种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更能取得成功获得财富。 演员出众 扮演男主角兰乔的阿米尔·汗是20年印度电影的票房保障,一线男星。而同时他对印度社会问题十分关切,反映底层百姓心声,也号称‘宝莱坞的良心’。44岁的阿米尔·汗能在电影里把20岁大学生的青春活力演绎得如此有张力,如此淋漓尽致,真是令人叹服! 院长“病毒”虽为专制的‘反派’人物,但也活灵活现,心理层次渐渐展开。虽然他生性似乎冷酷,坚守旧教育传统,导致两个学生或上吊或跳楼;到最后碧雅揭穿她弟弟死亡真相,原来出于院长父亲的长期高压;最后他显然否定了自己几十年一贯的旧传统。一方面对兰乔网开一面,鼓励兰乔走自己的路;一方面抱着在踢腿的小外孙说:“踢得好,长大踢足球好不好?哈哈,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他成功朔造了一个专制院长、失败父亲的形象,还略富喜剧色彩,最后抛弃旧观念。也理所当然地评上孟买电影节最佳男配角。其实‘反派’学生演得也很出色,特别是在当众演讲也是当众出丑的重头戏里,他淋漓尽致的发挥了表演才能,成功创造了‘小人得志’的银幕典型。正是他引发了整场电影笑声的最高潮。 相爱中的碧雅和兰乔,男主角已然是44岁的‘高龄’了! 语言出彩 一连串的经典台词在不经意间从演员口中流淌而出。在被篡改的演讲稿中,出现一系列谬误:“奉献”变成了“做爱”(是否印地语中很相近?);又有一大串“浓淡相宜的屁……”等令人捧腹大笑的台词。含蓄幽默的经典语言在电影里不断响起,植入你的记忆: “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 “噪鹃从来不自己筑巢,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再把其他鸟蛋扔出去。竞争结束了,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 “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又有什么用?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 “为什么要把缺点公之于众呢?好比你缺铁,医生会给你开补铁药,但不会到电视上说你缺铁。” “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如果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你的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朋友拔尖,你感觉更糟。” “我们有很多考试 ,但是老爸只有一个。” “母鸡无法预测鸡蛋的命运,是否孵化,还是成煎蛋。没有人知道将来会怎样。” “爱情和战争是不择手段的。” “我断了两条腿,才站起来。”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 歌舞传神 每部印度电影都有必不可少的歌舞。本片虽有精彩台词,歌舞还是不会被淹没。电影七首歌曲都恰如其分地表达、宣泄了人物感情。我特别欣赏第一首追寻兰乔的歌,在5600米高的拉达克山区如画美景中航拍:小车行进在高山流水之间,轻柔的歌声唱道:“他如风一般自由,似风筝翱翔天空。 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 他如一片浮云独自飘逸,却是我们最好的知己。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而电影里几场舞蹈都是碧雅和兰乔相恋时的幻想演绎,在歌舞中传情达意。由于意境已到,你不觉得这是广告式植入。 印度电影中必不可少的歌舞场景,二人在梦幻中喜结连理! 技术精湛 宝莱坞不愧有世界前列的技术积淀,电影的拍摄剪辑技术堪称一流,其技术不逊于好莱坞。从摄影、剪辑到美工、化妆、置景,似乎样样都很到位。特别是表现悲剧情景时,影片使用黑白强调升华。学生自杀时,由欢快的彩色校园,突然切入从模型直升机的黑白摄像镜头看到上吊学生的黑白身影,效果比彩色片好。 电影与教育:感慨和启迪 影片成功与否不仅在于引人一笑。不错,电影是娱乐,印度电影更不必肩负中国电影的重任:教化子民。但是这部印度电影在特有的印度欢愉背后,却透出社会现实的沧桑,折射社会的不公。故事集校园生活、歌舞、爱情于一身,主旨是讽刺针砭印度的教育制度,而青年学生的自杀问题、社会贫富差距、医疗状况也如实反映。建造在山顶上的豪宅和法汗贫民窟似的住家的巨大反差;教育体制的失当引发的两起大学生自杀的悲剧:一死一残。只是托编导善心,让残废者在电影里再生,以继续电影三人行的进程。电影若能引发感慨,予人启迪,激动人心,撼动人心,温暖人心,就是电影人的最高奖赏,才能成就为人们过目不忘的电影。如橄榄,越嚼越有味。 “分,分,学生的命根!” 在印度名校,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有成绩。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 来!这在中国大陆、台湾以致韩国、日本,怕都是通病,而大陆尤其突出。此片之所以在国内年轻人广为流传,重要原因就在于‘似曾相识’!或许有点‘惺惺相惜’,同为变革中的文明古国,中印教育现实也有着同样的酸楚,两国学生也有着类似的苦恼和无奈。 填鸭式教育,要学生当好孩子,上好大学,找好工作,娶好老婆,加上‘一切为高分、一切为工作’,这就是全球化高度竞争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有无未来,全看教育,看青年。但愿中国的大学校长和教授能看看这部电影,仔细想想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反思教育体制、教学方法上的问题!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则能宽容些给学生减压,不求高分但求真正学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希望高中、大学学生在看完电影,照完镜子后,能看淡学校的分数,以增长能力、敢于创新、有真才实学为目标。 从这电影也想起中印电影的巨大反差。中国电影尽管现在有什么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可惜并不像第三四五代战机那样,确有水平档次之分。 当国内大导在沾沾自喜于获得一亿人民币票房时,这《三傻》片子在全球卖了一亿美元! 国内大导喜欢跟风,学好莱坞的大制作、大场面、大投入、高科技、3D等等。即使在国外拿奖的电影也叙事拖拉、语言乏味,场景灰暗、整体压抑,还有些是无病呻吟或故作深沉、故作纯情。不要抱怨我们没有美国的雄厚资金投入,不要沉迷模仿好莱坞不着边际的科幻片、灾难片,还是脚踏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为好。忌夜郎自大,以虚心为好,老老实实学习印度这些电影精品。当然这部电影不够‘文艺’,不太‘优雅’,不会入奥斯卡评委的法眼。不过看完之后,你有许多感动,你有不少回味,你感觉到真情流露,这就是部成功的好电影! 中国人对印度人总有自上而下的优越感,经常拿他人缺点短处和我们的优点长处相比,开口‘阿三’,闭口印度贫民窟。是的,孟买确有几百万人在贫民窟,但是最近几年印度有着长足进步,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发展中大国。印度人乐天知命,随遇而安,信仰虔诚。即以‘马屁精’被整蛊而言,若在中国少说也会拳脚相加,甚至买凶报复。但印度影片展示的是和平竞争十年看分晓。这或许也是中印之别!印度的主体文化是宗教文化,讲出世而甘愿现在受苦,这和中国人讲入世当官的儒家文化大不相同。但同为保留延续古文明的中印两大民族,相互了解、彼此沟通、共同携手,对两国现实发展都极其重要。而电影正是加强沟通了解的好渠道。笔者在美国20多年曾在三所知名大学工作,看到外国研究生最多的就是中国和印度学生,他们可说是所有外国学生中最聪明、最勤奋,也最有成果的。中印两国青年有各自特色,也都有美好的未来。 印度虽与中国相邻,其实我们对他们了解不多,而印度人对我们的了解也不多,否则何来“孟买比上海强多了”之言。电影是彼此了解的好窗口,但愿中印两国只是在教育发展上比高低,在电影制作上争名次。彼此沟通,增进友谊,总必疏离猜疑好得多。 阁下有兴趣看看《三傻》如何耍宝吗?拜网络之便,点击下面网址,您就可以流畅地欣赏这 Three Idiots《三个傻瓜》了。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IzMzQ3MTI4.html? 2/14/2011 , Cleveland, U.S. 3/22/19 于波士顿上传至科学网
个人分类: 书评影评|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评影评(九):印度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huaqx2016 2019-3-22 22:14
真实印度的多彩画卷: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 华庆 新 - 【笔者注:下面两个影评都是老电影了,不过只要没看过,就算是新电影,挺不错的!】 印度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已经获得了多次电影节的最高奖项。第81届奥斯卡将于2009年2月22日晚举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已入围10项,看来最佳影片非它莫属。影片中众多的猎奇场景,也是西方观众所乐见。我推荐它,是因为它的真实性:人性追求的真实,社会现实的真实,历史回顾的真实。 电影故事梗概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海报 是作弊,或是好运? 是天才,还是命运? 来自印度第一大城孟买电话手机服务中心的倒茶童,在贫民窟长大的街头青年杰马勒参加了2006年电视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而他的目的并不是诱人的金钱,他要找回失踪的女友拉媞卡。但电视主持人根本不信贫民窟出来的倒茶童能回答这么多难题,就私下让警察局抓他,逼他交代是如何作弊的。电影开头就是杰马勒被警察拷打的残忍镜头和拷问,加上杰马勒回忆贫民窟生活的痛苦经历及电视台面对主持人的镜头,由此交织成印度现实生活的长篇画卷,丰富多彩,情节曲折。影片不回避现实,当杰马勒被警察打耳光、两手悬吊、头被按入水桶,以至上电刑,人们对晕过去的杰马勒充满同情。电影闪回到主持人的第一个问题:谁是73年电影囚禁的主演?镜头回溯到他儿童时代因为要请囚禁的主角签名,但独具印度特色的茅房门被反锁时,他不惜跳进粪坑,最后带着一身稀屎让主角签名的经历。一段段痛苦的生活经历居然在九个答题中都一一派上了用场,恍忽有神帮助他顺利过关。在回答第三个问题:罗摩神手中拿着什么时,他回忆起教派、种族骚乱中被活活打死的母亲。第四个问题问一首歌的词作者,影片回到他们生命转折点:丐帮头目给这些孩子好吃好住,半夜要杰马勒的哥哥舍利姆诱骗会唱歌的小孩表演,随后先乙醚麻醉,再拿滚烫的药水弄瞎眼睛,目的在能乞讨到更多钱。哥哥在关键时刻让杰马勒和他一起跳上火车逃跑,但舍利姆在抓住拉提卡手时,却又松开手。虽然杰马勒责备哥哥,拉提卡还是回到魔窟。小哥俩则开始在火车上、在泰姬陵的偷盗生活。 几年后他俩回到孟买,杰马勒终于找到拉提卡,而她正被丐帮头子逼迫学舞蹈,自小强悍的舍利姆拔枪打死丐帮头目,霸占拉提卡赶走弟弟,自己投靠另一黑帮贾韦德。杰马勒后来找到在贾韦德家的拉提卡,约好每天5点他在VT火车站等她。但当拉媞卡在车站看到杰马勒时,却被作为黑帮打手的舍利姆抓住。杰马勒在手机服务中心知道电视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就参加这个节目,目的只是希望那个不知身 在何处的拉缇卡能在电视里看到他,取得联系。为虎作伥的哥哥在关键时刻良心感动,给了拉提卡汽车钥匙及手机,她开到电视台附近正听到杰马勒打电话问她最后一个问题:三个火枪手中第三个火枪手的名字,她不知道,但告诉他:“就算没钱……”。最后杰马勒猜中答案,在赢得两千万卢比(约40万美元) 后,却一脸茫然等候在火车站。当拉提卡出现在月台时,两人相拥誓不分离,在一段典型的宝莱坞歌舞中男女主角领舞,影片以皆大欢喜收场。 其实故事很俗套:两男一女,兄弟因性格不同而命运分岔;一个始于男女孩童友情,从一而终的爱情故事。但是编排恰当、表演出众,一路演来荡气回肠,其真实性引人入胜,这就是影片成功的主要原因。 真实印度的多重矛盾 二男一女:三个火枪手 小哥俩在火车顶上的生涯,背景为泰姬陵。 看完这部电影,第一印象就是真实!这真是部浓墨重彩的真实印度的多彩画卷。种姓鸿沟,宗教冲突,种族纠葛,人性深层的善恶挣扎,巨大的贫富差距,贫民富翁的对立排斥矛盾,都在电影中得到细腻的画面渲染。主持人实际就代表世俗富豪阶级,他代表的是现代社会的典 型形象,外表光鲜亮丽,而灵魂丑陋卑鄙。他用一切可能挖苦嘲笑手机服务中心的倒茶童,讽刺调侃贫民窟长大的18岁的杰马勒。主持人面对电视镜头表现的善意、温情,都是电视媒介商品的工具,目的只是提高收视率。电视观众随着主持人的讽刺挖苦而哄笑,也让我们感到印度社会的嫌贫爱富似乎也太不加掩饰了。在提问第八个问题:“谁是本世纪得分最多的板球手”,而杰马勒只有两种可能选一个的当口,主持人在玻璃板上轻轻写下“B” 字,以错答案诱骗杰 玛上当。虽然纯真但已早早历练过人性残酷的杰玛勒识破了他,反而选择了正确的答案“D ”。对着镜头,主持人再次热情满满的对杰玛勒祝贺,但转身出门就向警察诬告,逮捕杰玛勒。这一幕传神、精准,世态炎凉尽在其中。 影片开始,代表富人利益的警察与贫民窟儿童的追逐,也同样反映印度巨大的贫富差距及必然衍生的贫富对立。追逐始于触目惊心的垃圾山,中间显示满是死牛、污垢、各色莫名飘浮物的混浊河岸,再追逐到屎尿当街、臭水满地、拥挤不堪的大片贫民窟低矮简易破房,狭窄的街道、杂乱的人群,对比警察对儿童的凶神恶煞和见到富人汽车的奴颜媚骨,社会的真实现状不须文字,就给人视觉以强烈冲击。警察对杰马勒的暴力拷打,只因主持人的怀疑。当杰马勒反问警察:“因为我生于贫民窟,我就是骗子?”警官倒讲了老实话:“大多数这样!” 虽然老虎凳、灌辣椒水还没用上,电刑设备却现成。警官明知有人权机构会干涉,但只埋怨下属用电量过大,让杰马勒晕死过去。虽然在杰马勒讲述他悲惨生活,解释他的经历帮他回答 问题后,警察表现人性一面,而放他再参赛。但这拷打的一幕幕,仍给所有观众以强烈震撼!2006年的孟买原来还这样!据报导,印度11亿人,三分之一生活贫困,35%的人为文盲! 若说警察是‘白道’,后来还好些;黑道就自始至终残害贫民窟的无辜孩童。乞丐帮派其实就是黑帮团伙,毫无人性地为多捞几个钱无所不用其极。? 中国的武侠小说中的丐帮是救人助人的一伙,可能有点理想化。但二十世纪了,居然还有人挖小孩眼睛扮成残疾乞丐,实在是另人发指!杰马勒在泰姬陵被打后,美国游客大放地显示美国文明,施舍给他100美元。杰马勒在地道口遇到两眼全瞎的乞丐朋友,给了他这100美元,一方面展示杰马勒的仁爱之心,另方面也暗示瞎子乞丐今后还会有的悲惨生活。而另一黑帮贾韦德的作为,完全是现代黑帮恶霸,已不必费笔墨。 印度历史遗留的种姓鸿沟、宗教冲突、种族纠葛在杰马勒母亲被打死的不长片段中被刻画得十分真实。虽然电影没有用种姓二词,是否作为西方电影,刻意回避领印度难堪的问题,但住在贫民窟的绝大多数是低种姓阶层,这是不争的事实。种姓制度是以婆罗门为中心的社会与文化制度,是传统印度的社会分层制度,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种姓。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个连最低种姓道陀罗都不如的人群:贱民。不可思议的印度种姓制度与西方的民主、平等、人权格格不入,常被批评为反现代化的落后制度。如果问光鲜亮丽的主持人,我想他一定会自豪地告诉:他是婆罗门种姓!电影也没有明确说疯狂打杀的教派信徒是印度教的还是伊斯兰教,但从人数多寡论,似是印度教徒为什么事发难,编导作了必要的淡化处理。事实上这两大教派阵营在印度从大英帝国独立后,就一直打打杀杀几十年,没有太平日子。频繁的政治暗杀就是教派冲突,甘地夫人被卫士、锡克教徒刺杀,她儿子拉吉夫. 甘地又被泰米尔猛虎组织所杀。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冲突的经济背景就是贫富悬殊。虽然同一教派里也有贫富差距,但总体上印度教徒富有,而伊斯兰教、锡克教徒贫穷,也是显见的。影片中教派打杀前多次出现的罗摩神女孩,一般人可能不注意。其实那是引起印度宗教动乱、政治争纷的重要象征。罗摩大神是印度教信奉的重要神灵。印度北方宗教圣地是罗摩大神出生地。十六世纪穆斯林统治者捣毁了以前由印度教建立的罗摩神庙,在遗址上修建了巴布里清真寺。1990年有人驾着神牛拉的罗摩战车,号召数十万印度教信众向此地进发,引起印度教和穆斯林信众宗教冲突和暴力骚乱,死伤2千人,最后印度教极端分子在1992年捣毁了巴布里清真寺。而这又进一步激发成之后十几年来印度各地恐怖袭击与宗教冲突新的仇恨因子。今年一些印度政党公开扬言“要拿罗摩说事”,手持弓箭的罗摩神因而成为许多印度人伤痛、担忧的象征。但愿今后的印度真正能远离宗教教派的冲突,如杰马勒的期望:要是没有宗教冲突,我妈妈就不会死了! 人性追求中的温情细节 贯穿影片始终的大仲马小说《三个火枪手》,似乎是编导要刻意传神的设定。儿时的杰马勒兄弟进了课堂,老师正在讲解《三个火枪手》。中间杰马勒在逃上火车以免被弄瞎眼睛时,又叫出三个火枪手中的两个人名作自我比喻。电视大奖赛的最后问题是:“除阿托斯、波尔多斯以外,第三个火枪手名字叫什么?”说实话,一般人都不知道。《三个火枪手》主角是达达尼昂,他的形象是平民武士的英雄。在法国家喻户晓,有点像英国的罗宾汉。而书名中的三个火枪手,反而没有达达尼昂出名。《三个火枪手》的主旨,用中国老话说,就是真朋友,应该两肋插刀!杰马勒从小到大,特别是对拉提卡,小时的友谊演化为情爱。而哥哥舍利姆从小就头脑灵活又自私暴躁,他偷偷卖掉杰马勒费尽心力掉进粪坑而拿到的电影明星签名,没有任何道德约束。适者生存是他的信条。他办事果绝,既能有勇气救杰玛勒,又有杀死黑帮头目的果决,但又有出卖拉提卡以自保和追求富贵的贪婪残忍,是一类街头小混混的代表。但 在影片最后,他却被杰玛的执着所打动,牺牲自己救出拉提卡,将自己埋装满纸钱的浴盆中,拿着手枪,与黑帮首领火拼,从容赴死。一生对世俗钱财的热烈追求,但最后又将友情置于名利之上,这是印度版的“回头是岸”。接近大仲马笔下的三个火枪手的共同 性格,也为这部本色略为残酷的电影添加一分传奇色彩。 ‘不放弃,不抛弃’的许三多精神,似乎并不是中国人才有的。杰马勒也有着‘不放弃,不抛弃’ 的劲头。如果说许三多有嘎劲,杰马勒的应变能力显然在许三多之上。电影开始时5-6岁的杰马勒就有着单纯却执着的性格。为了得到电影明星的签名,他跳进粪坑也在所不惜;为找寻丢失的拉提卡,他找遍孟买大街小巷,甚至不怕闯进黑帮头子的家里;而他在门卫盘问时的随机应变,也反映了他在‘江湖’ 上已经历练。主持人问到第七个问题时,他可以拿五百万卢比走人;如果继续而失败,就血本无归。但他选择继续答问,令电视观众惊叹。而他继续下去甘冒风险,只是对儿时的女伴拉提卡念念不忘,只为有机会找到她,可谓‘不放弃,不抛弃’。饰演杰马勒的三个演员(儿童、少年,青年) 都十分出色,杰马勒在逃避保安时撞到了 一辆小轿车,镜头出现杰马勒贴在玻璃上既好奇又羡慕的小脸。虽只一薄层玻璃之隔,却成两个全然不同的世界。贫苦艰辛生活里的儿时快乐,被小演员表现得很动人。小哥俩在火车顶上手拉手以免打瞌睡摔下火车;从车顶拉着绳索倒爬下来由车窗偷点印度薄饼,被乘客把两人都拉下火车。这不免让我们想起“铁道游击队” ,不过他们是“铁道小偷队” 。到泰姬陵流浪时,他们则假装导游骗美国游客。导演都用一种轻快的调子去表现,虽然是偷盗行为,观众并不反感,因生活所迫的这些细节反倒有别样的魅力、另类的亲和。这是英国导演和印度小演员的功力所在。人性的共鸣,对弱者的同情,跨越了世俗的道德界限。 印度的社会问题是中国的借鉴 电影借拉提卡之口,说大家爱看电视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其实‘只是逃避到另一个世界。’ 这话对极。有记者访印归来,说有三大印象:一是印度女人太漂亮了,二是印度贫富太悬殊了,三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太不可思议。其实贫富悬殊是社会不安定的总根源。印度之贫富悬殊比中国厉害多了。贫苦人逃离现实,一是信宗教,寄希望于来世;二是看电视大奖赛,一如拉提卡之言,‘逃避到另一个世界。’。当然,一旦社会有风吹草动,对社会现实不满就有可能转化为暴力相向。印度时断时续的暴力冲突,怕是以贫富悬殊为根基。电影放到杰马勒去火车站,画面上出现一座外表装饰华丽的车站,我一下认出那就是去年12月遭恐怖袭击的Bombay VT(维多利亚车站) 。 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为名的Victoria Terminus车站是1887年落成的,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座歌德式建筑是孟买城的骄傲,入夜灯光下光彩夺目,又是孟买铁路网络的枢纽,是印度最繁忙的火车站。 电影结尾加上一段与故事情节毫无关联的以男女主角领舞的几百人的舞蹈,就是在这VT车站月台上跳的。足见导演对印度歌舞的偏爱和对VT火车站的偏心。拍电影时,谁也想不到这里会有恐怖袭击! 电影还借舍利姆之口,特别强调这几年印度的变化,过去的贫民窟已是高楼林立,“我们是世界的中心” ,似乎要避免给人印象:“啊?印度还这样!” 虽如此,印度人还认为电影贬低、丑化了孟买,片名把贫民窟居民比喻成狗(slumdog),十分不恰当,还因此上街抗议,要求片商将电影改名。但无庸讳言,孟买的贫民窟还在。去过那里的游客对此仍然印象深刻,过目难忘。但愿印度人能早些让贫民窟完全消失,让杰马勒们生活温饱。 节目主持人有一个问题,杰马勒完全没回答: 真理战胜一切?或是谎言战胜一切? 流行战胜一切?还是金钱战胜一切? 这似乎是编导故意给观众留下的难题。常理应该说“真理战胜一切” 。但现实往往并不如此。您会选哪一个答案呢? 有人说印度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印度的社会问题应该是中国的借鉴。在看电影时,虽然惊奇于印度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心里也难免会问:中国的问题也不少吧?!我们也应该有一部反映中国各种问题的电影。正确的揭露问题,总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中印两国是世界人口数一数二的大国,都有古老文明,又同样在近代饱受西方列强欺凌,又在相近年头走上独立道路,人们很难不拿两国比较。中印有不少相同点(文化,历史,经济发展等),但不同之处也非常明显。印度的种族、宗教冲突,贫富差距比中国厉害多了。虽然选择了不尽相同的发展道路,多数百姓却真心希望中印两国人民尽快彻底摆脱贫困,解决各自的问题,走出各自的困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和谐相处,共同繁荣! ********* *********** ******* 附1.《贫民富翁》片尾的宝莱坞歌舞,这段歌比舞好,获奥斯卡奖,歌名:Jai Ho. http://ts.hjenglish.com/movie/65647/?page=2 (这是hyperlink,点击可直接看到歌舞) 附2.从贫民到百万富翁的9道试题 http://ts.hjenglish.com/movie/64984/?page=1 1.Who was the star in the 1973 hit-film Zanjeer? 1973年的动作电影《囚禁》的主演是谁? A. Amitabh Bachchan 阿米达-巴彻 2.A picture of three lions is seen in the national emblem of India. What is written underneath it? 印度国徽中有三只狮子,狮子下面写的是什么字?真理能战胜一切 A.The truth alone triumphs真理能战胜一切 B.Lies alone triumph谎言能战胜一切 C.Fashion alone triumphs流行能战胜一切 D.Money alone triumphs金钱能战胜一切 3.In depictions of God Rama, he is famously holding what in his right hand? 教义中描述的罗摩神右手里握著的是什么?? 一副弓箭 A.A flower一朵花B.A sword一把剑 C.A child一个小孩D.A bow and a arrow一副弓箭 4.The song Darshan Do Ghanshyamwas written by which famous Indian poet? 歌曲《darshan do ghanshyam》 是由哪位著名印度诗人作词的?? A.Surdas 苏达斯 A.Surdas苏达斯B.Tulsidas妥切达斯 C.Mira Bai米勒拜D.Kabir戈彼 5.On an American One Hundred Dollar Bill, there is a portrait of which American statesman? 在一百美元面值的钞票上,是哪一位美国总统的肖像?本杰明-弗兰克林 A.George Washington乔治-华盛顿B.Franklin Roosevelt弗兰克林-罗斯福 C.Benjamin Franklin本杰明-弗兰克林D.Abraham Lincoln亚伯拉罕-林肯 100元美金图案—— 正面图案:弗兰克林 FRANKLIN,美国政治家及哲学家 反面图案:美国独立堂 INDEPENDENCE HALL 50元美金图案—— 正面图案:格兰特GRANT,美国将军,美国第18任总统 反面图案:美国国会大楼 20元美金图案—— 正面图案:杰克逊JAKCSON,美国将军,美国第7任总统 反面图案:美国白宫 10元美金图案—— 正面图案:汉密尔顿HAMILTON,美国政治家 反面图案:美国财政部 6.Who invented the revolver? 是谁发明的左轮手枪?? A.Samuel Colt 塞莫尔-柯尔特 A.Samuel Colt塞莫尔-柯尔特B.Bruce Browning布鲁斯-勃朗宁 C.Dan Wesson丹-文森D.James Revolver詹姆士-左轮 7.Cambridge Circus is in which UK City? 剑桥商圈位於英国的哪个城市?伦敦 A.Oxford牛津B.Leeds里兹 C.Cambridge剑桥D.London伦敦 8.Which cricketer has scored the most first class centuries in history? 哪一位板球运动员是本世纪历史得分最多的?? 杰克-豪尔斯 A.Sachin Tendulkar 沙奇-德鲁卡B.Ricky Ponting瑞奇-庞汀 C.Michael Slater 迈克-斯莱特D.Jack Hobbs杰克-豪尔斯 9.In Alexander Dumas'book,The Three Musketeers, two of the musketeers are called Athos and Porthos. What was the name of the third Musketeer? 在亚历克斯-大仲马的书《三个火枪手》中,其中两个火枪手叫做阿托斯和波托斯,第三个火枪手的名字叫什么?阿拉米斯 A.Aramis阿拉米斯B.Cardinal Richelieu卡帝乐-瑞奇卢 C.D'Artagnan达唐尼恩D.Planchet普兰奇特 ****** ********* ******** 2/21/2009 , Cleveland, U.S. 3/22/19 自波士顿上传至科学网
个人分类: 书评影评|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观后感和随想
热度 1 chenhuansheng 2018-10-14 23:11
1 、 教育不(应该)是一项优胜劣汰的工程! 这句话是今天下午决定看《嗝嗝老师》之前,网上搜影评时看到的一句话。括号内的字是我自己加上去的。对此我很以为然,但也很不以为然! 为什么会以为然?因为理想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开发民智、“解惑”。现在当然不敢轻易谈“授业”,我们很多教师连自己的“业”(饭碗)都难保了;更谈不上“传道”了,什么是“道”,老师自己说得清楚吗?老师自己有道吗?不要老把自己设想成圣人;但是普通的人民教师,能做个“解惑”的人,就不错了。优者,说明他们在很多方面的“惑”已经解了,但是世间的惑是无止境的,术业有专攻,总还是有他们不懂的地方,老师和教育就还有存在的必要;而劣者,说明在很多方面都还处于迷惑状态,就更需要解惑了。 所以孔夫子说,有教无类,只要你要学,我都可以教,不看出生,不看天资,不看现在的学习水平。 可我为什么说“又不以为然”呢?因为这些都是理想主义的结果。以前小学考初中,淘汰一批;考高中再淘汰一批;考大学,淘汰的比例就更高了。大学倒是不怎么淘汰了,来的都算学生,可能够进入这个层次的人有几个呢? 现在情况稍微有些变化。义务教育开始做一些实际的工作,以前也是义务的但是学费是家长负责;现在国家管至少 9 年的学费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敢轻易开除学生了。所以,没有明显的淘汰、出缺的行为,但是隐形的还是不少。比如班级要分三六九等。我自己高中时是分所谓的“快慢班”,这个含义全中国人都看得懂。现在好像不好意思明确说“慢班”,那就依次分出普通班、实验班、火箭班、珍珠班,甚至“清北班”,这些不同班级的含义,我想也差不多全国人民都是可以意会的。 当然,分类分班也并不一定就是所谓的淘汰,也可以理解为分类教育、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好多情况下,这成为一种说辞,普通班、慢班的学生在事实上被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师放弃了。 就如同电影中的 9F 班的学生,在校长、优等班教师、甚至那个校工等人的眼中,事实上是被放弃了。 好在世间总还有那么几个不灵醒的人,还在真把这拨人当回事。这是这个悲惨世界留给可怜人唯一聊以自慰的了。 2 、 从事教育的人,有一部分,在一开始的时候,很容易给自己一个“圣人”的人设,抱着“有教无类、开启智慧”的理想,想着要把所有学生都教成完美的知识分子。可事实对他们进行了分类,有的人脑子打铁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直坚持下去;有的人慢慢放弃,欣然接受“优胜劣汰”的教育方式。 3 、 但是如果教育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你还会淘汰他们吗? 以前有人笑话中国足球,说这支队伍就像一个傻儿子,老不成器,可他老农民的爹从来没有放弃过他。 什么时候,所有的教师都像中国的球迷对待中国足球队一样,不离不弃,那就好了! 4 、 电影就讲了这样一个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一个自己因患有妥瑞氏综合征而屡屡被放弃的孩子,因为一位校长的宽容和鼓励,结果拿到了双学士学位和教育学硕士学位。因为感念校长的鼓励,立志要做一个好老师。结果屡屡碰壁,找不到教师的工作。后来在前 7 任教师的被迫放弃离职情况下,她被召唤回母校给一个几乎被全部人——包括学生自己——放弃的班级做班主任兼全部课程的教师。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生,加上这样的学习环境,其中的故事曲折可想而知。 其中有一个情节,与(中国)现实有一些冲突。我想说一说。 “最烂”的 9F 班,因为毁了最好的班 9A 班参加科技比赛的作品,所有学生被停学。那位比较轴的老师争取到的转圜余地是:全部学生停学但可以参加期末考试。结果呢?期末考试中, 9F 班的一个学生夺得了全年级第一名,而其余每一个学生都是至少及格;这背后是学生们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轴老师的不懈辅导和鼓励。 校长和 9A 班的班主任都不相信这个成绩结果;恰巧他们有拿到了这些学生作弊的“证据”——校工在临考头一天晚上把试卷偷偷卖给了 9F 班的一个学生。 尽管学生辩解,那份试卷与考试卷子完全不同,而且只有 2 个人看过那个卷子。但是没有人相信他们。一向都捣蛋、不守规矩、成绩极差的学生怎么可能考试及格,而且还拿到了年级第一?如果说印度电影很多方面的情节都感觉像“别人家”的故事,但这一段我想大家都会有同感的,我们身边可能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不一定是考试,也可能是一个捣蛋的孩子某一天做出一件漂亮事,或者类此种种。 校长的决定是把这些学生开除。在集会上校长当着全部师生的面,宣布了这一结论。 如果事情到此,我们很多人会唏嘘感叹,但是我们会接受这样的结果。因为在中国,这样的事情也是司空见惯的吧。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校长做出决定之后, 9A 班的一个优等生得意地跟他们的班主任说出了事情的真相——他让校工卖给 9F 班学生一份假的试卷。这位 A 班班主任似乎良心并未泯灭,在最后关头说出了部分实情(他没有供认那个学生,指示说有买试卷的行为,但是强调是假卷子)。这让 9F 班学生的努力和成绩终于得到承认。 我专门写出这一情节,想说的是,通常、大多数情况下,校长决定开除之后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是不会发生的。不管买卖的那份试卷的真假,只要有这么一个说法就足够了,这帮学生指定是要被开除的。因为过去的事实让他们早就被认定了是不被信任的人。即便有所谓的“真相”,也不会有人愿意去听、去相信。有些人、甚至很多人,都事实上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 既然你已经不被信任,既然早就看不惯你,要收拾你还不简单吗?随便找个借口就行了。人还有不犯错的?别人犯一个小错,是属于可以原谅的;你犯一个小错,就是惯犯! 学生在学校是如此。孩子在家里也是如此。我们小时候村里常有那种调皮捣蛋的孩子,在外面跟人打了架、惹了祸,回到家总是劈头盖脸地被父亲一顿打。你没有辩解的机会,因为在他们眼中,你是一贯惹是生非的。谁又知道他们在外头可能是被人无端挑衅的呢?谁又知道他们可能真是被冤枉的呢? 而在某些文学作品中,某些人一旦被划为“不被信任”的人,但凡有个什么坏事情发生,他们总是首先被怀疑。文学作品是来自生活的。 5 、 应该说,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高中及以前的教育),普遍存在事实上的优胜劣汰;大学教育嘛,可能换一个说法更好:听之任之,爱学就学,不学拉到。古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现在可不可以说,大学不仁,以学生为刍狗? 6、 另外还说一些额外的话。 学校的教学工作主要是教师们完成的。这里有个问题:社会要求教师们要有圣人情怀、悲天悯人;可鲜有要求学校要对教师们怎么样。 学校里面还是有那么一部分不灵醒的人在坚持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职责以教书育人;但是有一部分人早就看穿了,愤怒地在心里说:一个个哈(傻)儿,自作多情,有什么用?于是选择更加明智的做法。 很多师范生毕业的时候,总是怀着一颗伟大的理想,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有多少人能在微薄收入下坚持全身心奉献? 当自己不被善待,你还在善待别人,那你就是圣人。而所谓圣人,一时能有多少呢? PS 刚才看到一段豆瓣上的影评,转到这里: 但相信我,一个如电影里所说贫困如洗的学生在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公时,要么会选择发力读书改变命运(如进入衡水中学这样风格的学校),要么早早的接受现实进入社会打工了。 留在学校的问题生并不是个个都等着拯救通过小小的恶作剧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很多只是单纯的读不进去书了。 没有复杂的道理背后也没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只是他们在各个你们看不到的角落选择了放弃。 问题生不是电影中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和泪与哭喊的自白所能改变的。整个过程肯定是艰辛且漫长的。“卓越永远来源于艰苦而不是有趣”作为A班老师的这句话也许才是对于改变问题生这一问题最好的注解。
5507 次阅读|1 个评论
印度电影:歌曲不能少,舞蹈更不能少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2-1-5 16:08
  看《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到接近最后,我想:这部印度风格的电影总算要没有歌舞了。   糟糕的是,我的预测很不准确,当结束全剧时,男女主角在结束的地点——火车站——开始领舞,当然,印度风格的歌也随着飘入我的耳朵。   服了!   昨天看了一部印度影片,是个搞笑的杀手片,当从巴黎回来的超级印度杀手来到孟买后,到一个黑社会开的酒吧喝酒,酒吧伙计上去挑衅,老杀手嘲弄了几句对方太嫩,然后一挥手,一堆女人从门口鱼贯而入,然后就是舞蹈和歌曲。   不过,倒也还贴切,从剧情上说明老杀手确实是黑社会的大哥级人物,很多人召之即来。   这样,一个男主角和一堆女舞者的戏看着很让人有起来跟着跳的冲动,印度在电影中插入这类歌舞看来早就得心应手了。   当然,印度的女人普遍比较丰满,所以,舞蹈动作就有点显大。这个这个——
个人分类: 艺论|3712 次阅读|1 个评论
青春,酸酸甜甜的当局者迷(评《那一年。。。》)
wangmengchang 2011-12-11 22:37
毫无疑问,这部片子在大陆要么禁播,要么被剪得面目全非,按流行的分类,它应该是一部“青春励志爱情伦理故事片”,外加“少儿不宜”。 有人说:回忆是内心的谎言。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晓军回忆与米兰的决裂的一幕,它是那么真实,但的确没有发生过。借用《那……》中的话,这一幕可能发生在另一个平等宇宙。角色们毫无疑问充满了漫画色彩,性格用一句话就可以框定,我的同学们似乎也是这样鲜明、极端、不由分说地从记忆中扑面而来。 故事采用的是单进程的方式进行,简单明了。但这样讲故事最容易失于啰嗦冗长或单调乏味,九把刀的功力在这一点上锋芒初露:打手枪比赛时,明显借鉴了印度电影对无聊过程用歌舞来替代的方式,同时也把角色们沉浸其中的放纵渲染了出来,但又回避了对细节的表达,守住了格调的底线;面对不可避免的冗长,幽默或滑稽是最好的稀释药剂,角色们的夸张举止、一串串小幽默,成功地助推了情节的行进;而整个故事以出格夺目的小高潮为开端,到一幕幕小温馨的伏笔和收官,观者在淡淡地喜悦、淡淡地忧伤、以及淡淡的别扭中慢慢蓄积了对“沈佳宜”的浓厚的感情,一直到最后一幕的“变态”,观者的情绪也随之迸发,不可收拾。 片中有大量贴地仰拍的镜头和远景镜头,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不真实的感觉,与叙述回忆的青春相得益彰──一方面,青春的懵懂,怎么可能将一切看得深入透彻,对待爱情、对待友情、对待未来,我们何尝不曾仰视或遥望;另一方面,回忆分明已经被内心偷偷改写,颜色和事件都已经偏离了原来的形状。 值得称赞的是最后一幕高潮,宾客们的无理要求,既可以看作为婚礼增添气氛,更可以看作是这帮人对“沈佳宜”的认可,以及心中一直未曾抹平的愿望;新郎的“解围”可算得聪明,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现实对年少的否定,而男主的行为显然从年少与现实中找到了一条唯一的出路,唯一可以让青春回忆稍许安宁的出路,并以如此“变态”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曾经积蓄了多少热切的渴望才能这样不顾一切!九把刀将这场戏作为压轴,显然,九把刀自己也对这种安排甚为得意,因为“变态”并不显突兀,得益于之前的很多伏笔,主角的豪放与环境中的“基情”曾多次出现在镜头中(这些铁定要被大陆剪掉的镜头,让人怎么不恨该死的广电肿菊!)尽管我已经阅片数百,但“变态”到此的桥段并没见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晓军雨中出乎意料地大呼米兰名字的一幕十分感人,将马晓军因压抑而致的失控十分到位地表达了出来;这也让我想起了云亮的《想给父亲做一回父亲》,讲的是老去的父亲越来越像个孩子,诗人对父亲的感情到了“有一刻/我突然想给父亲做一回父亲/给他买最好的玩具/天天做好饭好菜叫他吃/供他上学,一直念到国外”,这已然将父子“变态”“扭曲”到了反面,最后竟至如此霸道:“如果有人欺负他/我才不管三七二十一/非撸起袖子/揍狗日的一顿不可。”诗人对父亲的不舍与心疼跃然纸上,直达读者心灵深处。而九把刀应该是电影中“基情变态手法”的第一人,那一瞬间,我竟突然想起并且原谅了片中排队打电话的那个恶心的娘娘腔! 就片中的男孩们与女孩的故事而言,青春的偏执和肤浅、感动和失落,表达得都很原生态,没有沉重的历史背景和绮丽的文学加工,细腻丰富,浅尝辄止,当局者迷──你的青春不也是这样吗? 使片子摆脱冗长的是角色们夸张的表演,片中的不足也在于角色们性格的过度单一和缺乏变化,甚至女主角的性格也难逃此厄运──不过,又有哪个少年能准确地把握自己、把握初恋、把握自己的青春?以“成熟”见长的死胖子,也不过是虚妄的代表而矣! 时间早已把青春的回忆过滤成了酸酸甜甜的当局者迷,这不正是你在不停怀念的东西么?
3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于一部电影的思考
热度 1 tomjim100 2011-5-9 22:29
昨晚观看了一部印度电影——《 三傻大闹宝莱坞 》,虽说名字不怎么文雅,但看过之后首先他就使 我明白了在面对未来的时候该用什么态度,在面对迷茫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as si well),这又让我想起原先父亲推荐给我的一本书——《The secret》。每个人都会有恐惧,而不敢去面对,当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时也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于学习,对于现在的论文,对于就业…… 想想现在很多地方都像电影中的ICE学院那样 ,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只有成绩,似乎第二就没有出路,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但影片中的主人公刚进校园就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尿液是良导体)来教训了本想欺负新生的的学长,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理论联系实际,他还用他的执着探索去完成了没有完成毕业论文而自杀的同学的发明,他用他的智慧、幽默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改变了大家对于学习的态度。主人公的善良、开朗、幽默、智慧与其他人的恐惧、虚心假意(被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最终影响了他人,鼓励帮助朋友实现了他们一直不敢超越的界限而最终打破传统观念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那些生动的场景不禁引发了我对于我们大学四年的思考。 这四年我们到底是如何学习的?是混文凭?还是学方法技能? 面对即将到来的研究生生活是像很多人那样混?还是真正为了自己当初英语面试时常说的那句:I wish to devote my whole life to the knowledge的誓言而执着努力? 在这个现实的社会,对于生活是像影片中的每个同学那样为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去追求第一?还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去追求梦想? 对于科研,我们是为了职称去造假?为了顺利毕业去伪造毕业论文数据?还是像钱学森那样为了祖国的强大、像袁隆平那样为了人类的粮食问题而奉献自己? 从复试回来就整天呆在实验室的我仅仅是想在规定期限完成一份比较漂亮的毕业论文,课题是我看电视时发现这块儿目前遇到了问题而自己选的题,试验方法是参考几百篇文章后确定下来的,但从去年开始就做论文的我昨日把数据汇总后竟发现我的数据和之前参考的数据几乎是相反的结论,当然实验的细节不大相同,但数据变化的趋势却几乎是截然相反的,我是该相信自己还是为了尽快了结实验而去编造数据?从前天开始一连三天呆在实验台前做蛋白质的纯化,但实验条件有限,层析柱却是漏的,只能自力更生地自己造,用棉线、滤纸、移液管一点点的做,一天下来好不容易除了一张图,最后却又发现波形图很糟糕…… 静下心来想想还是一步一步的小结来看自己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吧…… 因为在这之中我还是学到的比直接编写体会到的更多啊……
3984 次阅读|1 个评论
电影《3 idiots》
热度 1 alicewy 2011-1-24 20:49
由于cherry的推荐,昨晚我看了印度电影《3 idiots》,中文名字是《三傻大闹宝莱坞》,这是一部极为“名不副实”的电影,内容和名字极不相衬,中文名字尤其让人吐血。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个电影的名字叫“3 idiots”,却百思不得其解。名字虽然糟糕,却丝毫没有减少电影内容的魅力。电影很长,但你却在哭哭笑笑中不知不觉的度过了,看完了结局还觉得意犹未尽,隔天过来电影的画面还萦绕在你脑子,心中总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 总的说来它是一部搞笑的片子,但它的搞笑不是那种低级的玩笑、非正常的语言和行动产生笑点,而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出人意料的惊讶;搞笑片子它依然有能力让你难受、让你哭,这是真不简单。 搞笑的形式为的是让人更加容易接受它想传达的观点:“如果你追逐优秀,成功就会来追逐你。”如果我在读书之前能看到它的话,或许我的人生真的会大不相同。难怪印度能够在某些科学领域站在世界的最前面,原来他们早已经找到学习之道。 《3 idiots》,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电影。
个人分类: 影评|246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温家宝即兴哼唱印度电影《流浪者》主题曲《拉兹之歌》
xupeiyang 2010-12-18 10:19
温家宝与中印文化人士座谈 即兴哼唱电影主题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8日03:51 新华网 12月1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印度新德里与中印文化界人士座谈。 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12月1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印度新德里与中印文化界人士座谈。这是座谈会开始前,温家宝总理同与会人员亲切握手交谈。 新华社记者李涛 摄   新华网新德里12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 赵承 谭晶晶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中印是合作伙伴,不是竞争对手。龙象共舞,从文化开始。文化交流是心与心的对话与沟通,影响会更深远。   当地时间17日上午,新德里泰姬饭店一个宽敞的会议厅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14位中印文化界人士围坐一起,进行了一次坦诚而深入的交流。   从15日下午来到新德里的那一刻起,温家宝就以他特有的快节奏展开了对印度的友谊和合作之旅。温总理以真诚之心和务实行动,向11亿印度人民传递了中国人民加强合作、并肩前进的强烈愿望。   尽管访问日程安排得十分紧张,但是温家宝还是要专门抽出时间与中印文化界人士座谈。参加座谈会的印方人士既有负责文化交流的官员,又有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著名导演、舞蹈家和媒体负责人等。中国一些研究印度问题的专家学者和作家、电影导演也前来参加座谈。中印双方文化界人士都非常珍惜这次沟通交流的机会,更希望能亲耳聆听温总理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见解。   一落座,温家宝总理开门见山地说:文化是沟通两个民族的桥梁。中印交往的历史上溯2000多年。世界上没有哪两个国家像中国和印度这样,彼此拥有古老的文明而又相互借鉴。当我们肩负继续推进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任时,必须重视两国文化交流,必须重视加强两国人民的沟通,必须重视加强青年一代的交往。这是两国友好合作的基础,决定着两国发展的未来。我愿意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主任圭尔侃侃而谈。他说,印中两国合作可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不应该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丧失各自的灵魂。印中两国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舞台上冉冉升起的新星。两国应该面向未来制定合作与发展的蓝图。   听到这里,温总理对圭尔说:我插一句话:中印两国文化都有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是什么?温家宝稍停片刻后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我们两个古老民族多灾多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尽艰险而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二是我们都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国家,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会议厅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与会人士对温总理这一见解的赞同。   2007年11月,温家宝总理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题为《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的演讲。事后,印度总理辛格特意将这篇演讲推荐给印度的官员学习。前不久,剑桥大学将温家宝总理的这篇演讲和辛格总理的《走向包容性的全球化》一文合集成书。圭尔手中拿着这本书,对温总理说: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之上,两国应该通过交流与合作,成为创新型思维的来源之国。   随后,在场的中印文化界人士相继发言。他们不断地提及法显、玄奘以及泰戈尔等中印文化交流的著名人物。与会者表示,这些历史名人不顾高山大洋的阻隔,不畏艰险,甘当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如今的人们,没有理由不去加强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院院长王邦维多年从事梵语文学、印度和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他说,中国的英文称谓China,就是从印度梵文词Cina中转化来的。许多事例都证明,中印文化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谈及此,温家宝总理也列举了几个例子:辛格总理曾送给我一盒印度红茶,我回赠了中国浙江产的白茶。还有,红糖起源于印度,白糖起源于中国;丝绸业发端于中国,棉织业创始于印度;中国发明了造纸业,印度创造了琉璃等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发展。要扩大合作,就要加深了解,需要文化的彼此凝视和交流。   一些西方媒体把中印两国的发展比作龙象之争。参加座谈会的中印文化界人士对此并不认同。他们说,我们有一百个理由要发展中印友好关系,没有一个理由让中印关系变坏。   温家宝说,中印关系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世界上有足够的空间供中印发展,也有足够空间供中印合作。   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用女作家特有的细腻讲述了与印度人的几次邂逅和由此引起的感受:有一次,我在欧洲的火车上与一位印度先生坐在一起。他对我说:你们有很好的食物。说着,从包里取出一包中国鱼干。我想告诉他,中国还有更多更好的美味。又有一次,在与一位印度汉学家聊天时,我向他描绘了想像的印度。他听后失望地说,你对印度的了解都是从西方人的书里得到的。从这两个小事看出,中印两国人民彼此缺乏了解,又都渴望了解对方。   她最后说,我想起泰戈尔《新月集》中诗歌《纸船》的两句诗:我每天把纸船一个个放在急流的溪中,我用大黑字写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纸船上。我还想起了中国人的一句俗话:一传十,十传百。这位女作家表达了自己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希望和信心。   温总理仔细倾听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时记下要点。   中国和印度现在每年生产1300部电影,但彼此电影界间的交流却不多。郭斯是印度一位著名的电影导演。他在发言中谈到电影这种大众艺术在促进两国人民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建议两国政府和电影工作者要进一步推动电影的交流与合作。   郭斯的话勾起了温家宝的回忆。他即兴哼唱起印度电影《流浪者》的主题曲《拉兹之歌》,这熟悉的旋律引起现场人们的共鸣。温家宝说,这首歌曾在中国青年人中广为传唱。现在,在中国放映的印度电影少了,希望中国人民今后能看到更多像《流浪者》这样的好影片。   印度中国研究所所长莫汉蒂、《印度快报》主编古普塔、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赵斌等提出加强文化交流的具体建议。莫汉蒂说,印中两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缔造者,两国应该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研究中心,推动语言教学、艺术文化传播等领域的交流。温家宝非常重视他的建议,当即允诺将要求有关部门对此进行研究。   加快推进中印文化交流既是中印两国领导人的共识,也是中印人民的共同愿望。温家宝总理此次访问印度,第一天就参观了泰戈尔国际学校,教印度孩子们读写汉字。并和辛格总理共同宣布2011年为中印交流年,鼓励两国社会团体、媒体、学者开展更大规模的交流。明年,中方将邀请500名印度青年访华这一个又一个举措,将会推动中印文化交流走向希望的明天。   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中印文化界人士间的交流愈加深入,彼此都有很多的话要说。但温总理还有重要的活动安排,座谈会不得不结束。   大家站起身来依依不舍地与温总理道别。温家宝总理说,只有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的人们在一起进行交流,才有这么多的话要说。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文化和心灵的沟通,就能找到更多的共同点,加强各领域的务实合作,造福两国人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会后,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教授狄伯杰对记者说,温总理对中印文化和发展中印关系看得很深,想得很远。龙象共舞,从文化开始这句话让人深受启发。希望这次座谈会是中印文化交流的新开端,也是龙象共舞的新起点。   相关报道:    温家宝与巴基斯坦总理会谈 将共同出席签字仪式    温家宝会见印度人民院反对党领袖斯瓦拉杰    温家宝表示中印必须重视文化交流和青年交流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3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6: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