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适用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论数学实在性与超实数的适用性
skywalkon 2019-11-19 20:14
ON MATHEMATICAL REALISM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HYPERREALS EMANUELE BOTTAZZI, VLADIMIR KANOVEI, MIKHAIL G. KATZ, THOMAS MORMANN, AND DAVID SHERRY 【摘要】我们认为Robinson的超实数和普通实数一样具有适用性。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Easwaran和Towsner(ET)分析了数学技术在科学中的适用性,并介绍了可应用的技术和仅仅是基本的技术之间的区别。不幸的是,作者没有表明它们的区别是明确和富有成果的,因为他们提供的例子是肤浅和没有说服力的。此外,他们的分析由于依赖于一种朴素的对象实在论而变得苍白无力,而这种实在论早已被大多数哲学现实主义者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真实价值实在论。ET反对基于超实模型自同构的超实数的适用性的论点涉及到篡改证据,同样也没有说服力。ET文本的目的是论证罗宾逊的无穷小分析仅仅是工具性的,而不是适用性的。 然而,在尽管Robinson的技术被应用于物理学、概率论和经济学中(参见 , , , ),但ET没有对这些技术使用领域中的任何一个案例给出有意义的分析。相反,ET写了一页又一页的推测,主要模仿的是Connesian反对Robinson的嵌合体类型 “来自第一原则” 的论点。Easwaran在一篇早期论文中支持了测度的σ-可加性的实用性,然而ET的文章反对选择公理的实用性,而是更支持ZF。由于勒贝格测度不是σ-可加的观点是和ZF一致的,Easwaran因此重新回到了他早期的支持观点。我们在Paul Halmos的教科书《测度论》中发现了一个相关的错误。ET的论点对数学家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他们忽略了无穷小在科学中的大量应用,并篡改一些关键数学细节的证据,以符合他们的哲学结论。 关键词:对象实在论,真实价值实在论,适用性,超现实,无穷小量,工具主义,严格性,自同构,Lotka-Volterra模型,勒贝格测度,σ-可加性 Abstract. We argue that Robinson's hyperreals have just as much claim to applicability as the garden variety reals. In a recent text, Easwaran and Towsner (ET) analyze the applicability of mathematical techniques in the sciences, and intro- duce a distinction between techniques that are applicable and those that are merely instrumental. Unfortunately the authors have not shown that their distinction is a clear and fruitful one, as the examples they provide are superficial and unconvincing. Moreover, their analysis is vitiated by a reliance on a naive version of object real- ism which has long been abandoned by most philosophical realists in favor of truth-value realism. ET's argument against the applicability of hyperreals based on automorphisms of hyperreal models involves massaging the evidence and is similarly unconvincing. The purpose of the ET text is to argue that Robinson's infinitesmal analysis is merely instrumental rather than applicable. Yet in spite of Robinson's techniques being applied in physics, probability, and economics , ET don't bother to provide a meaningful analysis of even a single case in which these techniques are used. Instead, ET produce page after page of speculations mainly imitating Connesian chimera-type arguments ‘from first principles’ against Robinson. In an earlier paper Easwaran endorsed real applicability of the σ-additivity of measures, whereas the ET text rejects real applicability of the ax- iom of choice, voicing a preference for ZF. Since it is consistent with ZF that the Lebesgue measure is not σ-additive, Easwaran is thereby walking back his earlier endorsement. We note a related inaccuracy in the textbook Measure Theory by Paul Halmos. ET's arguments are unacceptable to mathematicians because they ignore a large body of applications of infinitesimals in science, and massage the evidence of some crucial mathematical details to con- form with their philosophical conclusions. Keywords: object realism; truth-value realism; applicability; hyperreals; infinitesimals; instrumentalism; rigidity; automorphisms; Lotka–Volterra model; Lebesgue measure; σ-additivity http://u.math.biu.ac.il/~katzmik/realismreprint19b.pdf ​ u.cs.biu.ac.il https://arxiv.org/abs/1907.07040 ​ arxiv.org Matches for: MR=3988243 ​ mathscinet.ams.org
个人分类: 异类微积分|1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论同行评议制的局限性和适用性
热度 12 qsqhopeiggcas 2019-4-29 09:29
以前我写过几篇博文【 1-2 】讨论同行评议制存在的问题,这篇就算做个总结吧,简单概述下同行评议制的局限性和适用性。 按英国 Boden 教授【 3 】的观点,同行评议(方法)是指:“由从事该领域或接近该领域的专家来评定一项工作学术水平或重要性的一种机制(活动)。”后来,同行评议由方法演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制度,其广泛用于论文评审、项目评审、科技成果鉴定和科技奖励评定等。 同行评议制从诞生起就存在与生俱来的缺陷。例如,在实行同行评议制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历史上, 曾两次出现对同行评议制的不信任案, 要求国会出面调查同行评议中的不公正性。王平与赵子良【 3 】 总结了同行评议制的固有缺陷:( 1 )无法堵塞人情关系;( 2 )无法防止“马太效应”;( 3 )难以堵塞剽窃与造假行为。 以下以论文评审为例,再谈谈同行评议制的适用性。 先看看废除同行评议制怎么样?如果没有同行评议制,那么那些违反人类业已公认科学原理的论文、 homework 式的论文、逻辑混乱的胡扯论文等就会登堂入室,譬如“永动机”类的论文或许会刊登在期刊上误导“吃瓜群众”。显然,同行评议专家在甄别上述“糟糕”论文方面容易达成一致——拒稿。由此看来,虽然同行评议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同行评议制是万万不能的。 那么,在甄别高创新性工作方面,同行评议专家能否展现出“火眼金睛”的功力呢?创新性越强的论文越容易发表在高大上的期刊上吗? 2 01 5 年 《 PNAS 》发表的一篇文章【 4 】指出:同行评议专家常常推荐 接受平庸论文而拒绝有开创性贡献 的论文; 2016 年《 PNAS 》发表的另一篇文章【 5 】指出: 同行之间的竞争会导致更多不公平的评议、降低评议意见的一致性,以至于把不少高质量的 工作拒之门外; 2017 年 《 Nature 》发表的一篇文章【 6 】指出: 高创新性论文倾向于发表在较低影响因子的期刊上。这意味着同行评议制通常适用于识别“糟糕”工作与“从 1 到 N ”的工作,而难以胜任甄别“从 0 到 1 ”的工作。 在 2009 年以前,我们无论将稿件投到中文期刊还是英文期刊,几乎“百发百中”,因为那都是改进式的工作。搞笑的是,评议专家往往给予此类稿件相当高的评价。例如,我们考虑岩质平面滑动型斜坡的滑面介质由应变软化和应变硬化介质组成,引入突变理论和混沌动力学理论分析其演化过程,写了篇比过去工作有些进步的“鸡肋”论文《 Nonlinear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of instability of planar-slip slope: catastrophe, bifurcation, chaos and physical prediction 》,投稿到本领域内的权威 SCI 期刊《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该期刊返回的审稿意提及:“ The referees are favourable to publishing the paper based on the motivation that the topic is interesting and contributes in an important manner to the state of the art. ”呵呵。 然自从我们 2009 年一头扎进“锁固段”中,提出锁固段脆性破坏理论以来,麻烦来了,论文发表开始变的困难重重。记得 2009 年下半年,我们把《崩滑灾害临界位移演化的指数律》投稿到《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没过一周收到了退稿意见,大意是“斜坡的地质条件很复杂,即使存在锁固段,锁固段也应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锁固段受降雨、地震、开挖等作用,其演化过程也很复杂,不可能存在位移比值常数 1.48 。”意见很明确,认为我们在胡扯,专家不相信我们的结论。看到该审稿意见,我相当不服觉得应该申辩下,立马打电话给该期刊常务副主编说“至于存不存在常数,相不相信论文的结论,不要靠常规经验和想象做出判断。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专家认为我们的公式推导在假设条件、推导过程、公式简化方面有问题,请指出具体问题在哪里?如果专家认为我们的滑坡实例分析有问题,也请告诉我们具体问题在哪里?如果指不出具体问题所在,靠拍脑袋做决定,这不是科学的做法,则拒稿理由不成立。”后来,该期刊另找了别的同行专家,该论文才得以面世。 纵观科学史,高创新性工作在初期均难得到同行认可和支持,这历来是一种常态,其原因在于同行专家的“认知局限”【 7 】或“利益冲突”。关于此,丁肇中先生【 8 】曾说过一句名言:“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是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一般说来,论文的创新程度越大,则“离经叛道”的程度越大, 初期被别人理解的难度也越大。 换句话说,在原创初期,真理通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如何提高专家甄别高创新性工作的能力呢?除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鉴赏力外,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某项工作本身的逻辑自洽性和初步证据的强壮性,而不应看与过去认识的一致性。即使该工作不够系统和深入,也不要轻易否定,而应鼓励发表。如此,才能保护创新火苗初期不被熄灭,才可能使“星星之火得以燎原。”这应是任何一个合格的评议专家职责所在! 参考 【1】 再扯扯“同行评议”的适用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61673.html 【 2 】 如何发表 NI ( Nature Index )论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00706.html 【 3 】 王平,宋子良 (1994). 同行评议制的固有缺点与局限性 . 科技管理研究, (4),22-26. 【 4 】 Siler, K., Lee, K., Bero, L. (2015).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2), 360-5. 【 5 】 Robert L. Goldstone , Dirk Helbing( 2016 ).Peer review and competition in the Art Exhibition Gam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30),8414-8419 . 【 6 】 Paula Stephan, Reinhilde Veugelers, Jian Wang (2017). Blinkered by bibliometrics. Nature , 544(7651) 411-412. 【 7 】)文双春, 2016-08-19 ,基金挂了只因没创新或评委不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99493.html 【 8 】 丁肇中:一生最重要选择就是只做一件事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0/305802.shtm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1647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农学研究不应该依赖社会基金资助
热度 5 jiangming800403 2011-10-22 18:48
否则,必将带来一个问题 —— 结果缺乏实用性。在家庭小农的汪洋大海里,农民不要求技术有多么先进,而是要求简单、实用,物美价廉。农学是一门面向实践的技术科学,任何成果在经济上都应该具有自我维持的能力,项目当然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但是依赖基金资助才能完成的项目,其经济上能否自我维持非常值得怀疑。依赖社会基金资助的项目由于不差钱,搞出的结果可能很费钱,结果在实践中难以推广。 近 10 年来,西北旱农最大的技术突破是双垄沟全膜覆盖技术,使苦甲天下的两西干旱丘陵地区正常年景实现了一季千斤粮,但是却是一批基层农技人员在没有多少国家项目支持的情况下搞起来的,道理很简单,增产的玉米的价值要比投入的薄膜与人工值钱得多。我喜欢膜。 只有脚踏大地,才能仰望星辰,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保持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才能“接地气”,否则项目申报、验收实际上就是闭门造车、自娱自乐。 在清贫的年代,凭一己之力独立维持草原试验站(更多是生态方面的)任继周院士才是真正的大家。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220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误国误民的英语教育制度
mingmingde 2010-12-18 22:05
【今天正是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日子,看到同学们对英语的热情和专注的投入,我们这些非英语的课程教师都十分羡慕:为什么我们这课程就不实行全国级别考试呢,不到一定级别不发毕业证和文凭,要是这样我们就不会为学生像逛商场一样随意上课而感到尴尬和无奈了!大中小学的英语课自改开以来一直享受着超国民待遇,以至于研究生了连中文语句也写不通顺,或者干脆就是英语语法结构的中文语言。恰恰看到这篇文章,感慨系之,转载于此,以示同感。】 段绍译快乐理财游学苑 www.kuailelicai.com 对于一个腿脚不灵便的残疾人来说,拐杖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但即使是残疾人,也只需要步行的时候才使用拐杖,在睡觉、吃饭的时候是不需要拐杖的。然而,我国的英语教育制度,却相当于给每一个要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人强行安装了一条拐杖。英语教育制度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毒瘤!正在打击着很多仅仅是不喜欢或不擅长学习英语的人才的自信心,影响着很多具有巨大潜能的专门人才的前途,吞噬着国家和人民巨大的财富。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留学和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人们开始自觉地学习英语。然而,由于英语学习的升温,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及人事主管部门开始头脑发热,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设置层层英语考试。甚至可以说,现在的很多英语考试已经变成了一种利益集团赚钱的工具。这种制度使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影响了正常的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使国家每年数以百亿的巨大财富付之东流。说这种英语教育制度误国误民一点也不过分! 1977 年以来,我国已有 3 亿多人接受了高中以上教育,其中有 6000 多万人接受了大专以上教育。如果不改变中国当今的教育制度,以后每年必有 1000 多万人要继续接受高中以上的英语教育。然而, 30 多年来,在这 3 亿多已经辛辛苦苦学习了高中以上英语的学子中,无论如何统计,真正在他们的工作中有必要用英语的人不足 500 万人。可就是为了这不足 500 万人要使用英语这条拐杖,却每年花费数百亿的国民财富来给全国人民安装数亿条拐杖,这不是误国误民又是什么呢? 10 几年来,我经常听到,很多人为了要得到一个中级职称,拼命学英语,有的通过各种手段作弊、贿赂考英语,但考了英语后什么用途也没有。 多少年来,所有高中学生为了考大学拼命学英语,耽误了宝贵的青春。更槽糕的是,很多很有天赋很有才华的人,仅仅是不喜欢或不擅长学习英语而被剥夺了上大学的权利,当然更不能读硕士和博士。很多具有巨大潜能的人才仅仅是因为学不好英语而以为自己真的不行,从此对前途失去信心。我本人就仅仅是因为英语成绩不好而没有考上硕士,当然也不能读博士,好在茅于轼教授慧眼识才,他不拘一格把我收为弟子,我才没有像其他千千万万仅仅是因为英语成绩不好的人才那样被埋没。 我国是一个拥有 13 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我们需要大量的专家、学者和经营管理人才,但他们不必都要精通英语,而是要通过社会分工,多培养一些有英语学习天赋的翻译来解决这些人的英语问题。据报载,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以讲《论语》闻名全国的于丹教授出国讲学,也是要带翻译的。这是最好的例证。 但奇怪的是,在我们国家,即使是那些永远也不需要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也要求一定要把英语学好。如果不学好英语,学生们就无法读好的大学,更无法考硕士和博士,也无法评中级以上的职称。 我历来认为,人是有差别的,也是各有所长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即使是瞎子也有他的长处从来不容易收假钱,而我这个自认为鉴别能力很强的人也收过几次假钞。 我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很聪明,但都不喜欢英语,所以连高中都没有资格上。他们因此而对未来完全失去了信心。我多次鼓励他们:你们不能上高中和大学不是因为你们不聪明,不是因为你们不勤奋,而是因为你们的老师不行,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错了,英语成绩不好只能说明你们可能是另外一些行业的高手。在我的鼓励和培养下,他们个个都成了投资办企业的高手。更有意思的是,我 1998 年创业时,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帮手,便把年届 54 岁的只读过 4 年小学的老父亲请来了,奇怪的是,在我的指点下,我的老父亲在 56 岁那年就成了当地生意场上的高手! 我看到过成千上万的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人才,而他们都是因为英语成绩不好而无缘踏入大学的门槛。我也看到过成千上万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他们得到了这些学位却只是比其他人能多读懂几篇英文,但因为整体素质偏低或专业水平不行而为就业发愁。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之一,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 1500 个字,理工科大学生一般掌握 3000 个汉字就可以了。就凭这 3000 个汉字,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可以很顺利地读一些名著。 而在英语的世界里,没有 1 万个词汇别想读报,没有 2 万个词汇别想看名著。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着英文新词的产生 , 可汉语则无须这样,只须要将那 3000 个汉字进行新的组合就行了。不止我一个人认为:英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 我认为,英语只是一种学习和交流的工具,相当于一个残疾人的拐杖而已。如果你的腿脚灵便,你大可不必配备拐杖并随身携带。 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是非常错误的,不管你是搞中医、中药、古汉语、二十四史的,还是做教师、工程师、技术员、编辑、记者、搞企管、做内贸的,一概不管你的专业能力,也不问对提高工作的业绩有多大帮助,只要你评职称、考研究生等等,如果你学不好英语就没门。在这种错误的人才培养观的影响下,再加上我国加入 WTO , 2008 北京奥运会,一个 13 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在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几乎每个人都在为这门语言疯狂,好象不学好英语就会亡党亡国。 在大学,你如果过不了英语四级就别想拿学位。由于英语决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们只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可能一辈子也不必用的英语,而使专业知识的学习被大大的挤占。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专业课只要能考及格就行。我国的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就是能多背几个英语单词的人!大学生因为要学英语而在大学里没有学到很多真正有用的知识,使他们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 学习语言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外部的语言环境,二是年龄。一个美国的学生,从小到大,英语不离嘴,在这样的环境下,读到高中毕业,能看懂报纸就算不错了,中国的学生在外部的语言环境和年龄都很不利的情况下,如果要达到这个水平,我们的学生需要花多大的精力和时间啊。 一个报考中国当代文学或美术专业的考生,如果英语成绩达不到所谓国家线的话,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相反,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却往往成了录取的亮点。想招的学生因为英语赶不上要求的水准,招不进来;而英语能力强,对专业了解肤浅,也无心专业的学生却脱颖而出挤上门来,这是太多中国研究生导师的尴尬。 2000 年,清华大学著名画家陈丹青教授招收博士研究生, 5 名专业优秀的入围者却全被外语卡住了。考虑到这是他首次招生,校方同意将 5 名落榜考生转为博士课程访问学者。次年, 5 位访问学者完成博士论文选题,为转成正式博士,只好再考外语,却又再度失利,结果第一炉博士生教学就这样作废了。他招硕士生,也碰到了一样的问题。有位投考陈丹青研究室的女考生,绘画成绩位居第一,但因外语、政治各差一分,落榜了。翌年再考,政治过关了,外语依然不及格。由于政治和外语两道关卡,陈丹青长达 4 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他愤然宣称: 对任何一位想当艺术家的青年,今日的考试制度是不折不扣的荒谬与侮辱。 不久,陈丹青教授忍无可忍愤然辞职离开了清华大学,他在辞职信中写道: 我的困扰与无奈,来自国家现行教育体制及种种教条以两课分数作为首要取舍标准,学术尊严荡然,人文艺术及其教育不可能具备起码的前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实属妄谈。我对教育体制的持续批评,出于对人文状况的操切之心。我不愿混饭吃,也不知道怎样违背自己的性格。 100 多年来,诺贝尔奖与中国籍的人无缘,这与中国的这种教育制度密切相关,美国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很差,为什么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从上到下无不重视教育,加上中国人勤奋聪明,为什么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呢? 很多科学家取得重大成果是在 35 岁以前。只有在大学阶段学好现有的科学知识,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才有利于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这些脱颖而出的人才再经过几年专门深入的研究,恰好是出科学家的最佳年龄。而中国大学四年黄金时间,就是在学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笑掉牙的哑巴英语,错过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最佳时机。如果目前的大学教育不改革,大家只能在梦中见到神圣的诺贝尔奖。 据统计,英语教育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产业,每年耗费数百亿元人民币。林林总总的培训学校,补习班;五花八门的考试、测验;种类繁多数以万计的英语课本、参考书、辞典。以职称英语考试为例,每年的考试费,教材,参考书等加起来按 200 元 / 人计算, 400 多万报考者,费用就有数十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外语培训教育机构,目前超过 3000 家,学费根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的不同,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数以万计各类英语教材,参考书,如果平均按 20 元 / 册计算,每年耗费高达 100 多亿元。 鉴于英语教育的种种祸害,我建言教育部: 1 、在中国,英语教育只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进行普及教育。有了高中的英语基础,以后如果真的有必要应用英语,完全可以重新学习; 2 、大专以上的英语学习作为选修课,不实行普及教育而实行精细化教育,让那些对英语学习很有天赋或自己认为很有必要学习英语的人进行专门学习; 3 、大中专学校招生同一专业可以按市场需求分为两类招生:即要求英语水平的学生和不要求英语水平的学生。研究生考试也可以分为有英语等级证书的硕士博士和没有英语等级证书的硕士博士。英语等级证书按实际需要进行单独考试和单独发证,英语等级证书按实际需要与毕业证、学位证配合使用。 4 、大专以上学校只对有必要学习英语的学生实行专门的英语教学,而其他学生一律把英语作为选修课。同时在大学推行严格的英语等级考试,但这种考试与毕业证及学位无关,包括硕士、博士学位。 5 、用人单位可以按实际需要选择有英语等级证书的毕业生和没有英语等级证书的毕业生,并按实际需要对不同的毕业生或专业人员给予不同的待遇,以引导那些最有语言天赋的人去学好专业的同时也学好英语;而让那些没有语言天赋的人一心一意学好专业,将来专门去那些不必要使用英语的岗位工作。 6 、全国的职称考试也同样可以不考英语,但把英语等级证实行单列考试,用人单位可以按实际需要在有英语等级证书的工程师、会计师教授和没有英语等级证书的相关职称中选择。 中国经济要继续发展,我们需要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人才,我们重视英语教育没错,但我们不能把英语教育凌驾于任何专业教育之上。如果继续执行现行的英语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必将使千千万万的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我深信,如果教育部采纳上述建议,我国将每年节省上百亿的学习费用,同时大大提高中国的教育效果,每年会使更多的专业人才脱颖而出,诺贝尔奖将更快地垂青于中国人。 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type=blogitemid=666306 ###
个人分类: 碎嘴教育|283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