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患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网站:患者致信感谢骨科高绪仁医师
GaoXurenKnee 2012-7-27 13:51
徐医附院网站原文网址链接: http://www.jsxyfy.com/_siteId/68/pageId/158/columnId/2373/articleId/9232/DisplayInfo.aspy 感谢徐医附院膝关节专家高绪仁 尊敬的徐医附院领导: 我是骨科2病区49床患者张美英,安徽宿州萧县人。受膝关节疼痛折磨多年,在当地医院久治不愈。 有乡邻也患膝关节疾病,曾在贵院经骨科膝关节专家高绪仁医师治愈。他告诉我们高绪仁大夫是专门研究膝关节的专家,曾经先后被公派到日本、美国、台湾专门学习膝关节关节镜和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并且服务态度特别好,对患者都非常友善,让人觉得是值得信赖的专家。尽管我外孙女在无锡大医院工作,多次让我到无锡就医,但经过我们专门到高绪仁大夫膝关节门诊考察过后,我们发现高绪仁大夫对每一位膝关节患者都是那么认真、那么热情、那么耐心,对病情分析的那么有条理、那么令人信服。我们毅然决定不去无锡而就在徐医附院骨科由高绪仁大夫做手术。 入院后,因为我血压高,高大夫及时和心内科马延峰大夫联系,共同为我制定了个性化的降压方案,使我血压降到正常水平。为手术安全打下了基础,做好了术前准备。 高绪仁大夫为我进行膝关节关节镜手术那天,我们全家人都焦急地在手术室门口等待。当手术顺利结束,我被推出手术室的时候,看到家人,我高兴地对手术室门口的家人们说:“我的膝关节好了!” 手术后,高大夫每天逐步教我进行膝关节康复功能锻炼。我逐渐能动脚、能抬腿、能站、能走,一天比一天好。临床的病友们看到我恢复的这么快,都夸高绪仁大夫的手术做的好,都夸高大夫对病人服务态度好。 好事多磨。在我准备出院的前一天傍晚,突然感觉到左侧上肢麻木、无力,我的老毛病脑梗塞犯了。刚来医院时高大夫说过,有什么事,任何时候都可以打他的手机,我立刻拨打了高大夫的手机,接到电话,高大夫立刻放下家里的事打的飞奔到医院骨科病房。高大夫临危不乱,有条不紊,亲自搬我到推车上并带我去CT室进行头颅CT检查,然后亲自找车、打的带我到神经内科病房找王敦敬主任会诊。他们共同为我制定了合适的治疗方案。回到骨科病房,挂上水,用上药,见我逐渐恢复正常,才离开医院。临走时,高大夫说:“我的手机24小时为我的膝关节患者们开机,有紧急情况,我会随时过来。”听了后,我们全家人都非常高兴,幸亏遇到了高绪仁这样的好医生,一般的医生肯定做不到高大夫这样对病人如此负责! 值此我康复出院之际,我特地写此感谢信。住院期间,高大夫没喝过我们一口水、没吃过我们一口饭、没收过我们一分红包,却那么尽心尽力地对我们好,感谢无以言表!我们由衷地感谢徐医附院领导培养了高绪仁这样的好大夫!今后遇到膝关节有损伤或疾病的患者,我们一定推荐他们来徐医附院骨科找膝关节专家高绪仁看! 此致 敬礼! 安徽宿州萧县杜楼镇郝庄行政村李庄自然村78号 张美英(患者) 老伴 退休教师 李长英 代笔
个人分类: 膝关节健康学校讲座|3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立的人生
热度 9 shawnkmchen 2012-5-20 15:55
前一段时间,科学网上的“张虎事件”着实热闹了一阵子,到头来尽是一场虚空。不管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故事里所表现出来的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矛盾,是确实的现实。 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生群体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常常看到的报道,或者听到的消息,要么是导师抱怨招收的学生能力太差,带起来很累;要么是学生抱怨导师指导不力,不学无术。往往在网上会分别得到各自的拥护者,导师们开始数落自己学生的无用,学生们开始揭露导师的无能。其实,暴露出来的应该只是真实情况的一部分。其实,好的导师不少,不但对学生的研究关注,也关心学生们的生活。反过来,好的学生也有很多,不仅不怕累,不怕失败,甚至不在自己分内的事情也揽过来做,让自己在研究生阶段,在各方面都能得到锻炼,练就好自己的能力。但是要让好导师碰上好学生,那就是一个小概率的事件了。好的导师手下的学生,很少有好的学生。所以,尽管自己极力想培养学生,学生却不领情,什么工作压力啊,家庭压力啊,二三年的时间,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花在学生会,公司实习上了,到头来专业知识没有进步,科研进展很难。而那些好的学生往往也很难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导师。被录取之后,便开始在科研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但是导师的额外项目,科研之外的杂事,慢慢吞噬了学生的积极性。科学的激情被慢慢磨灭。其实学生和老师就是人生对立的一面。只有当好导师碰上好的学生,才会和谐。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可以再举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我的一个学长,在读书的时候,尽量避免和自己的导师交流学习和科研的问题,组会是个磨难,发文章是个磨难,做实验更是折磨。到了后来等他自己当上了老师,对学生却甚是“认真”,预习报告,认真听讲,实验报告,都要严格按照自己的要求来,不得马虎。这其实是个对立的人物,自己和以前的自己较上劲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对立的一面往往只会从自己所处的位置来判断环境的好坏。当你是学生的时候,对导师不屈不满:凭什么要我做项目?凭什么不帮我改文章?凭什么不让我毕业?而当自己是老师的时候,又对学生抱怨哀叹:做项目可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啊,文章需要自己慢慢润色,改的次数多,学到的也多啊,让你毕业了,下面的学生我该拿什么拯救呢?学生和导师都不容易,如果能够在这个对立的位置稍微为对方考虑一下,结果可能就不会是这样了。 导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对立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无处不在。医生和患者的对立就是其一。不要说现在医生都很差劲,都要收红包,都只知道拿钱。好的医生也是有的,而且还不少,只是在患者遇到不太好的医生后,把这种不好的情绪扩散开,以为所有的医生都是没有爱心,天下乌鸦一般黑。最新的影视剧《心术》就告诉我们,医生有医生的难处,有他们的难言之隐,当医闹使得自己身边的医生或者护士失去职业生涯,甚至失去生命的时候,医生们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将来的病人呢? 我们的情绪好像会被网络传播的信息所放大。导师害怕学生不学无术,学生害怕导师逼迫欺压;患者害怕医生唯利是图,医生害怕患者无理取闹;我们都开始变得畏畏缩缩,不敢坦然生活。感觉好像人变得越来越坏,社会变得越来越恐怖。那么好人都去哪里了呢?和谐的社会都去哪里了呢? 真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强大的内心,不管遇到了怎样的情况,都要相信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不是所有的角落都是黑暗的。无论何时何地,当我们怀疑这个环境,怀疑这个世界的时候,想想,也许你现在怀疑的真是自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115 次阅读|20 个评论
随笔之121:《医道》“医者德行高”
热度 1 uvard 2012-5-4 21:05
医道 医者德行高, 哑巴黄连少; 愤恨伤亡无, 和谐厚道疗。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2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哑巴少吃点黄连
热度 2 uvard 2012-5-4 20:45
让哑巴少吃点黄连 医患关系,本应该是 和谐的、高尚的, 但是现在这关系很紧张,医学生已经 被吓着 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紧张关系呢? 医生大多数是 仁心仁术 的,医者 父母心 的;患者也是抱着一颗求医的心来找 自己信任的医生 看病。 可是医生何其多,患者何其多,人多了,什么样的人都有。 虽然有个很有名的说法是“不要与陌生人说话”,可是,医生天天在与陌生 人说话。 药,有贵的,也有便宜的,有经典的,也有新开发的,有疗效好的,也有疗 效差的;检查,有贵的,也有便宜的,有效果好的,也有效果差的;看病,可以 全面的看,也可以有针对性的看。 那么多医生,如果有 万分之一 不良者;那么多病人,如果有万分之一情绪不 好者。再加上一些 煽风点火 者,出现事件,数目也很可观! 医生 学医苦,上班忙,看病累,熬夜多; 病人 疾病苦,看病难,看病贵,期 望高,... 医生遇到不良病人,很糟糕,病人遇上不良医生,也很糟糕。 应对医患不和谐关系,要靠教育,要靠科普,要靠管理,要靠医生,要靠患 者,要靠法律。 创办良好的教育,培养高风尚的医生; 提供明了易懂的科普,普及健康知识; 提供便捷有效的投诉途径, 有投诉,有处理,有满意; 提供合理的管理,从“钱”抓起,查一查“ 钱”多的医生 ; 提供有力的办法,制裁一些煽风点火的。 让患者有话有地说,让医生少受点伤,让 医闹随风去 吧! 医道 医者德行高, 哑巴黄连少; 愤恨伤亡无, 和谐厚道疗。 --太愚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2800 次阅读|3 个评论
随笔之三十五:《平安》“看病难贵挤”
uvard 2012-4-4 19:51
平安 医院大楼立, 医患赛云集; 看病难贵挤, 期盼多安逸。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2086 次阅读|1 个评论
医改评述之二:医改与个体尊严
热度 10 xyysh2008 2012-3-31 10:50
最近,我碰到几件事,都与医院有关,自然与医改有关,给我带来不少思考。 近日,去上海一家知名的三甲医院探望一位朋友,在同一病房内住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身体早就恢复好了,但因为医疗纠纷,而一直占着这个非常紧俏的床位达一年之久,子女都在国外了,把医院当家了,把电视和家用都搬到病房,医院拿她也没有办法。 这位朋友从老家乘火车过来的时候,听到一个故事。一位十多岁的小孩因左眼部不适从外地赶到上海看病,但因为挂不到号,拖了四、五天后诊断为视网膜脱落,但已错过抢救时机而失明。这位朋友发出疑问, “ 不是说有绿色通道吗? ” 这时,朋友的丈夫插话了: “ 绿色通道?患者看好了病不掏钱跑路了,怎么办?老家省内最好的医院里的医师查房时第一句话不是问病情,而是问 “ 钱补交了没? ” 。 很多患者来省城来看病住院的大多是看了很多次病,花了很多钱,病情非常严重而不得不到省城来看病住院。病情基本控制住了,不少人钱也掏空了,不结账半夜就翻围墙逃跑了。时间一长,医院就吃不消了,所以院方就出台了缴费任务与医师挂钩的规定,谁的病人逃了多少费由经治医师补上。所以,医院也很无奈,医师也很无奈。 ” 这又使我想起前不久,一位供职于经营不善的上海某民营机构化验室工作人员谈起,她原是湖南某县中心卫生院工作人员,工资一个月八百多元,丈夫是学校教师,月收入一千八,日常消费也不便宜,根本无法生活下去,告别丈夫和七岁女儿,已出外打工多年。现在工资也不高,包吃包住月收入二千多,也有辞职到企业打工的想法。老家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都卖给私人了,医务人员收入也不高,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编制还保留着。该工作人员现供职的民营机构自现任老板接手以来亏损至今,已有一年多了,而且是卫生行政部门谈话室的常客和完成处罚案件数的重要来源。 上述几件事涉及医疗纠纷某种困境、急诊病人的绿色通道建设、异地求医、大医院看病难、医院面对逃费的尴尬、看病贵、医务人员待遇、医院的公益性与营利性之变、中西部地区医务工作者人才流失的问题、部分民营机构生存困境与违法乱象等问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如果不将触角涉及上述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这样的改革如何能让 “ 医生有尊严,患者有保障 ” ?正如陈迎竹先生所言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个人权利的保护、个体尊严的尊重,是最大的成就之一。现代社会许多法律和政治议题,甚至社会、文化、环保论述,最终都可以找到通向肯定个体的道路。这已经无关西方东方或任何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而是人类文明的进展指标。 参考文献: 2012 两会医改报道:公立医院改革 让 医生有尊严 让 患者有保障 , http://health.sohu.com/s2012/lianghui2012/ 陈迎竹, 检验政治人物的标准, 联合早报, 2012-03-21
个人分类: 医改|7170 次阅读|19 个评论
医改评论之一:从新浪网友评论看《医改规划》
热度 1 xyysh2008 2012-3-29 00:25
——《医改规划》应反映患者切实利益和医务工作者的迫切要求 2011 年 5 月,国务院医改办公室牵头研究制定《医改规划》。经深入调研、认真讨论、反复协调,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先后征求了各地方及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 2011 年 11 月、 2012 年 2 月,规划先后经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第十次全体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 2012 年 3 月 21 日,以国务院名义正式印发《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医改规划》)。 3 月 22 日 各大报纸及网络进行了报道。据报道,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 3 年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医改重点取得明显进展。他还指出,“十二五”时期深化医改需要进一步突破八个关键问题:一是全面取消以药补医,理顺补偿机制;二是全面推进支付制度改革;三是强化新农合的风险保护机制,合理设置管理体制;四是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五是全面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促进医疗机构良性竞争;六是创新工作方式,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七是全面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八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分配激励机制。 另人遗憾的是,仅仅过了一天,发生了让人震惊的“ 3.23 ”哈医大惨剧。也许是纯属巧合,但也告诉我们一个严峻的现实:中国的医改任重道远,决非一蹙而就!因此,呼吁《医改规划》既要反映远景规划,也应反映患者切实利益和医务工作者的迫切要求。 为了更多地倾听来自民众的心声,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本文摘录了新浪网友评论支持率排名前二十的帖子,仅供参考。为便于阅读,进行了部分修改,并删除了部分过激言论。 根据本人粗略统计, 支持率前 20 个帖子出现较直接涉及的关键词或观点频率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 医疗卫生单位的投入不足(6次)、 医生收入低(6次)、 医改效果不理想(4次),详见附件2 。以上资料科学性有待进一步考证,此处仅供参考。 注:《新浪网》 2012 年 03 月 22 日 14:17 始转发《中国新闻网》消息:《国务院:鼓励社会力量及境外投资者办医疗机构》和《国务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参与评论有 2982 人,跟帖 107 条;评论时间从 2012-03-22 16:25:43 始截止到 2012-03-23 23:47:14 (到发稿时为止,没有人再发评论,不知是否与哈医大血案出现有关。)。在此鸣谢《新浪网》。 写于 2012 年 3 月 28 日 附: 1、新浪网友评论支持率排名前二十的帖子 * 2、 20个帖子较直接涉及的关键词或观点次数排名.xls 20 个帖子较直接涉及的关键词或观点次数排名 序号 关键词或观点 次数 1 医疗卫生单位的投入不足 6 2 医生收入低 6 3 医改效果不理想 4 4 看病贵 3 5 医生素质低 3 6 主张免费医疗 3 7 社会力量和外资投资趋利性 3 8 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2 9 医患矛盾 2 10 医保卡全国通早日推行 2 11 绩效工作改革早日推行 2 12 医闹不除,医无宁日 1 13 管办不分是医改的关键 1 14 以药养医 1 15 法律不健全 1 16 公务员机构庞大,挤占了医疗资源 1 17 医德不好 1 18 索要红包 1 19 药物效果差 1 新浪网友评论支持率排名前二十的帖子 * 一、(此帖为重复发帖,将排名 3 和排名 6 合并而成) 社会力量及境外投资者办医疗机构更追求利润;建议全民免费医疗。 二、加大医疗卫生投入,让医生不通过医疗行为赚钱,自然就看得起病了。 三、社会力量和外资投资就是为了利益,指望他们只能把医疗价格越推越高。 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效果不明显,越来越看不起病,医生医术越来越差劲,医德越来越滑坡,药物越来越无效。 五、全民免费医疗,一定会拖动居民消费。 六、公务员机构过于庞大,占用了太多的资源,让国人承受高成本,甚至是负担不起医药费。 七、医疗卫生事业应当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建议投入足够的资金,从业人员的收入必须与病人使用的医疗服务完全脱钩;必须建立法律制度割断医患之间的利益输送,收取、甚至索红包者必须加大违规风险;归根结底医疗改革能否成功,与政府投入和法制健全成正比。 八、医生的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看看现在医学院都开始在免费收学生了,能收到高质量的生源吗?医生是给人治病的,跟别的行业是没有可比性的。 九、针对一的讨论 : 说白了,其实关键的是国家资金不到位,让老百姓和医院产生了矛盾。 并列九、不能既要医院自己承担 90% 以上的建设、管理、运转费用,甚至还要交纳税费,又要医院承担公益机构的责任;只要政府不愿意真正增加医疗投入,所谓医改就是虚晃一枪,医改结果只能越改越糟糕,回到早年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医生不愿看病,互相推诿病人的情景。 十一、工资太低,优秀人才留不住,都去公司了,医术水平是与报酬成正比的,国外都是一流人才当医生,国内则是二、三流人才当医生,物尽其用嘛! 十二、如果没有灰色收入,读书读到 30 岁才开始工作的医生,他们的收入和工厂里的工人拿的一样!救死扶伤就只值这么多?! 十三、希望医保一卡通早点能让老百姓用上,速度再快点。 十四、好好把医疗机构整整,不够格的医生太多。 十五、希望国家可以坚定决心杜绝非法医闹!医闹应该提到刑法的高度来解决和处理,医闹不除,医无宁日! 十六、以药养医不是改革重点,只是个幌子,应该直面 “ 管办不分 ” 这个医改的根本性、关键性的问题。 十七、医绩效工资还没到位,一月收入只有两千多元。 十八、我们绩效是发了,都是医院自己筹钱发的,财政没有拨款,这么的改革有效果吗? 十九、采用医保卡全国通,解决异地看病问题。
个人分类: 医改|41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医生的最后一招:如果没吃我的药,病情肯定会更严重!
热度 3 wya 2012-2-6 14:56
有的病人长时间吃医生开的药,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甚至衍生其他疾病。 特别是看中医,如刚得类风湿,一般在表,为热证。而一些庸医认为既然是风湿,寒湿引起嘛,当然用热药来治。本来热证,加之热药,病情由表入里,加速恶化。 对此质疑,有的医生会说:如果没吃我的药,病情肯定会更严重! 对于那些不懂医理,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病人,这便是最感困惑和矛盾的一句!信不是,不信也不是! 反正历史不可重复,没人知道如果当初没吃医生开的药,病情到底是好是坏!我想大多数没有经验的患者都不敢拿自己的身体去试验。这就是悖论!!! 其实,科学研究领域也充满了如此悖论,特别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领域的模型、模拟研究。 1、有人对某经济学研究员说,你预测的人口增长数据好像不太准啊,刚过了3年就偏离了统计数据。该经济学研究员说: 在没有更好的方法之前,我这就是好的。 如果你觉得结果不满意,我给你重新设置参数,你想要什么结果就有什么结果。此外,统计数据就一定准确吗?说不定实际人口就是我算的结果呢!要不你去数数中国的总人口? 而且,即使结果不太准确,有个预测总比什么都没有、瞎子摸象好吧? 2、有人对某资源环境研究员说,你模拟算出的中国人口承载力怎么只有6亿,现在中国13亿人不也挺好吗?该研究员说, 这是基于目前已有数据和国际通用方法得出的结论,如果今后数据方法有进展,我们的模拟结果也会随之更新。 3、有人喜欢假设各种政策情景,然后给出碳排放的演算结果。美其名曰:情景分析。他说如果社会按照我设定的参数和模式发展,肯定是这个结果。如果若干年后背离了这些情景,只说明经济社会没有按照我的参数发展,不是我的方法不对。 我的方法可是国际大牛发明的,发了N多SCI,他的徒子徒孙几十号人都在用呢! 4、还有诸如把生态脆弱区的人都搬出来,把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人口减少一半,让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均衡发展....等等大而空且无具体可行方案的政策对策建议,都是基于“到共产主义社会所有问题都解决了”的虚幻设想。 总之,历史不能重复,没有办法试验各种可能性。除非你能通过理论推导,证明自己的结论,否则任何基于个别人的经验模型和主观参数的模拟,都只是一家之言。无非就是发论文、拿课题和争取政治、经济权益的工具而已。 看看下文的图吧,用非线性拟合历史数据容易,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你能预测、拟合准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036do=blogid=534155 科学网精选的气候文章不着调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893 次阅读|8 个评论
医生要对病人的要求说不
热度 1 fuhonghai 2011-6-3 22:29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很多人感到奇怪,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为什么要对病人的要求说不哪?这源于对本周一个门诊患者的思考,对于患者“无理”的要求我们要说不。这名患者因为腭裂要求修复就诊,本来是唇腭裂门诊的病人可是他们却推到了我们肿瘤门诊,并不是她同时伴随某种肿瘤,而是她有放疗病史。说到这估计大家都糊涂了,既然没有肿瘤病史那为什么放疗哪?最后一问病史把我们都吓了一跳,她因为鼻炎(不是鼻咽癌,可以确定)在下级医院放疗过。虽然放疗科医生不同意,但是最后患者签字后放疗医生就给她做了放疗。由于上颌骨、软组织的放疗反应,这样使得原本很简单的两大瓣修复腭裂的手术变得很复杂。 我相信即便是对医学知识不是很了解的人都知道如何治疗鼻炎,如果不是自己亲眼所见真的不敢相信有人会用放疗来治疗鼻炎。谁该对这本应该避免的问题负责哪?我认为放疗科的医生应该付主要责任。并且我也相信她做放疗的医院并不是什么乡镇卫生所之类的小医院,最起码它得有放疗设备。虽然患者签了知情同意书,可是作为医生没有尽到向患者详细告知的义务。可能此时在医生看来签字是摆脱责任的最好方法。患者之所以选择放疗可能也是在某位庸医的建议下才这样做的。放疗科医生可能也尽到了责任,向患者阐明了利害。可是对于此事的发生放疗科医生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起码他没有做到对于病人的这样“无理”要求说不。 在日常的诊疗活动中,经常会遇到患者的很多“无理”要求。患者提出这些要求主要还是医学知识的匮乏或者对生命本身的渴望尤其是恶性肿瘤的病人。医生此时要做的就是耐心的向患者解释,对于违法医疗常规的事情是坚决不能做的。这并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对患者负责。医生要对患者的要求说不!对于过度治疗、不规范的治疗是不可取的。为了某种利益的冲动去做更是绝对不允许的。
369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平静、尊严以及爱——如何面对患者生命里程的最后一站
xupeiyang 2010-12-24 08:13
http://www.elseviermed.cn/tabid/107/ID/5199/Default.aspx?elsca1=EALERTelsca2=EDMelsca3=ARTICLEPAGE 2010-11-24 向好友发送电子邮件 收件人: (请填写电子邮箱地址,如果有多个邮箱请用逗号,分开。) 发件人:(电子邮箱地址) 内容:(可选) 最多填写200字。 本报记者 王冰 陈惠 医学打破了生死的自然平衡,却误导人类抗拒必然的死亡。了解死亡的真实面目,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医学哲学往往把死亡看成无情的敌人,对于这些哲学信徒而言,即使是医疗短暂的胜利,也值得垂死者荒废悲苦的余生。 善终 其实是一种神话 专业医药的胜利未必是临终者的幸福 过迟或过早的离开人世 都不是正确的选择 舍温 努兰《死亡的脸 外科医生手记》 无论医学有多么惊人的突破,死亡依然是不可战胜的。从古人第一次嚼碎草药敷在伤口上,到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医生一直被视为生命的卫士,与疾病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但死亡却始终如影随形。 当医生经历了无数或成功或失败的治疗后,开具死亡证明也就渐渐变成一种习惯,死亡对医生来说已如同吃饭喝水般正常。在与死亡搏斗的战场上,一边是用各种现代医学武器武装的医生,一边是临终患者经历痛苦的、毫无尊严的死亡过程。在这个阶段,如何让已无存活希望的人更好地面对死亡,以及如何引导患者并和他们一起经历这个让人畏惧的过程,用医学、人文关怀等手段让患者平静、有尊严地离世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 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届医学人文专题翻译竞赛选择了一篇探讨生物干预、永生以及死亡的文章(具体内容见本期 医师博客 版),开启了本篇关于医生如何面对死亡的话题。这些未来的医生们谈到 死亡 ,多抱着积极的心态,并对医学干预充满了信心,相信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死亡。 正如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张大庆所说,中国人原有的生死观,是人生出来才算出生,呼吸心跳停止才是死亡,但试管婴儿的出现,呼吸机对患者生命的维持,打破了原有的生、死界限。伴随这些问题的出现,医患不仅要积极了解,更要达成共识,人们的观念才会随之转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不断的讨论。 第一篇 当医生第一次面对死亡 医学挽救人的生命,但学习却是从死亡开始的。我们通过解剖尸体来认识人体,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活人身上。但在整个学习生涯中,却没有人告诉我们有关死亡的任何知识。当满脸稚气的实习生在临床上面对患者死亡时,才第一次接受了死亡教育的洗礼,明白自己的职业要面对的是什么。很多人因此确立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也有很多人因为无法释怀而选择放弃。 无论过了多少年,你依然会记得有这样一个患者的离去触动了你的心灵,记忆像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或电影的闪回画面,静静存在,无论何时想起,都能鲜活地呈现在你面前,恍如昨日。记者走访了医学专家、医学生以及曾经的医生,这些故事的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离去的灵魂,让我们秉承对死者的敬畏,用最原生态的方式来一起面对这段回忆。 那是个 12 岁的孩子,他妈妈走了十几里的山路把他送来的时候,已经晚了。小孩子身上长虱子,妈妈就用敌敌畏给他洗了衣服,并未洗干净就给穿上了。上午还活蹦乱跳的,太阳一晒就昏倒在地里,送到医院的时候还穿着那身衣服。我们拼命地给孩子洗澡,能用的方法都用了,孩子还是在我手上停止了呼吸。看着妈妈抱着孩子痛哭的样子,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一个孩子没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走了。心灵巨大的虚空感在那一刻把我击倒了,我知道悲伤不能挽回任何事情,但我只能任由眼泪不停地流。 北京军区总医院 刘端祺 当时我还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实习,我们负责患者死后的遗容整理,并将遗体送到太平间。一天我和老师值夜班,一连送走了 5 个人。刚开始还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当我和另一个实习生将最后一具遗体抬到太平间时。突然,他松了手,遗体掉在了地上,他说: 我真的怕了。 经过训练的我们不会对尸体产生恐惧,但在寂静的太平间里,我和他一样,想起这些昨天还在和我们说话,称我们为 预备大夫 的人成了手中冰冷的尸体,一种无力感让我们产生了无法控制的恐惧。 北京医师协会秘书长 许朔 当我还是实习生的时候,一个非常年轻的工人,还是全国劳动模范,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当他将要离去的时候,他的眼里闪烁着求生的渴望,他是那么年轻优秀,又如此眷恋生命。正是他临终时求生的眼神促使我选择了血液科作为我的专业。在成为血液科医生后,我面对了更多的死亡。这其中,一位艺术工作者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当知道自己大期将至时,她决定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院,希望能为白血病的。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 王德柄 我的第一个患者是我的导师。当时他在操场上跑步,突然倒了下来。我和同学都焦急地围在他周围,但由于当时还没学过如何抢救,作为班长的我,只知道赶紧带着全班同学把老师抬到急诊室。然而,等到达急诊室时,已经回天乏力了。这件事我一直难以释怀,因为后来我才知道,哪怕当时用力捶一捶老师的胸口,也会有一线希望让他苏醒过来,但当时我们连这都不知道。 十年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我深刻地感受到,知识什么时候都不会多,要随时准备用到。我致力于科普宣传工作,就是希望,中国的老百姓也能跟西方的老百姓一样,掌握各种疾病的急救技能,尤其是类似于急救心肌梗死这样的疾病。我希望,中国的老百姓也能多学活用,为自己也为了能及时挽救他人的生命。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黄建始 我接手那名患者的时候,她已经在 ICU 接受了几次抢救,身上插满了管子。尽管如此,仍能看出 24 岁的她患病前非常漂亮,她能说话的时候总是问每一个经过的医生护士自己还能活多久,并且反复验证得到的答案。最后一次抢救时,绿脓菌已经引发菌血症。极度痛苦的她突然抓住我的衣袖,嘶喊着 救救我 ,直到她的手在我的衣服上渐渐失去力量。 之后一个星期,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耳边总是响起那句 救救我 ,我试图恢复当初学医时的豪情,甚至反反复复念着医学生的誓言,找各种医学文献,以此证明我们已经尽到了责任,她确实无法救治。再以后,我放弃了临床医学,因为始终不能把这种巨大的悲痛转化成力量。如果真有天堂,希望那个和我同龄的女孩活在那里,永无药物和痛苦。 一名放弃临床医学的医学生 实习的时候,一个刚出生不久的早产儿得了嗜母细胞瘤,尽管已经无法救治,老师还是让我做胸外按压。我一边按压,心里却真心希望这个孩子早点离开,少承受一些痛苦。在神外科实习的时候,很多重病患者经过治疗后甚至可以走着离开医院,让我觉得医学在很多情况下,大有用武之地。 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一年级学生 刻骨铭心的成长记忆 每个医生都要经历患者死亡带来的心灵洗礼,经历抢救失败带来的挫折感。几乎每个临床医生对自己第一次遭遇死亡的情景都印象深刻,无论在医学院学习的时候如何在尸体上演练,无论书上对疾病以及死亡如何描述,都不及亲身经历令人震撼。    医生的基本素质中是否应该包括不能 心太软 这一项?很多从最初的震惊、悲伤中恢复过来的医生,都能够从这种经历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精神力量,认为正是这一次的经历让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学科的研究中,鼓励自己努力不让患同样疾病的患者离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肿瘤科主任冯威健认为,医生会面对很多死亡患者,如果医生很脆弱,内心过分柔软,容易使自己陷入非常痛苦的状态,这不仅不会对患者以后的治疗有任何帮助,对医生本人也会带来很大的伤害。    在医学院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牙医在给患者拔牙时出血过多,结果他无计可施,只是抱着患者嚎啕大哭,这被看作是懦弱和无能的表现。    一个好医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能很好地处理好理智与情感的关系,和医学生时期经历的过程一样,解剖课上到最后,无论多胆小的女生都敢夜闯解剖楼,每个学生都明白自己扮演的角色 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恐惧是无用的。很多医生经历过最初对死亡震惊后,都有一夜成长的感受。刘端祺回忆自己经历过的无力和痛苦后,慢慢习惯了死亡的过程,他认为这是一个心肠 变硬 的过程, 除非在个别情况下,心里很柔软的部位被触碰到了,但大部分的情况下,尤其是对承受了巨大痛苦的末期患者,感觉死亡对他们来说,就是解脱,医生也随之解脱了。    对于没有从医经验的人来说,医生的这种状态就是 冷漠 ,但对于一生中经历无数次死亡的医生来说,不能冷静地面对和处理死亡就无法从事医学这个职业,刘端祺就认为,能把悲伤转化成不断学习研究的动力是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王德柄认为习惯和冷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即使从医近 30 年,每个患者的死对他来说都有触动, 但我和每个医生一样,思考更多的是我是否给予了最合适的抢救和治疗 ,如何从这些案例中总结更多的经验对医生来说是首要思考的问题。 1% 的希望,做 100% 的努力。 黄建始说,当医生面对死亡,首先应该尽力抢救,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实在是回天乏力,也不能永远沉浸在这种悲伤中,而是要用职业的大脑想一想我能不能做得更好,别忘了自己作为医生的职业责任。    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冯威健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众多的死亡,他坦言自己也紧张,情绪低落,但就像古希腊哲言说的那样,他认为医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为什么医生每天在临床上治疗患者却不厌其烦呢,因为每一个患者的情况和结果都不同,每次都发现这个患者的病情很难治疗,但下一个又有更大的差别,医生的成就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满足。 医生治疗分两个阶段,一是治病,二是治人。如果你能把这两个问题处理好了,医生就会很坦然,对患者的死亡不会有心理压力。面对每个患者都尽心竭力的救治,医生就不会有情绪的衰竭,也不会有人格的分裂。 对一些尚存困惑的临床医生,冯威健这样建议。 成熟期的死亡哲思 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加,医生面对死亡时变得坦然,并可以熟练的书写记录这一过程: 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清,瞳孔散大至边缘,抢救无效,临床死亡。死亡诊断:呼吸循环衰竭。 但你真的熟悉这一过程吗?    西方一位哲人曾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面对死亡在生活,每一天都更加接近死亡。死亡是一个不愿提起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当医生经历过太多的死亡,患者的离去已经不能对其有任何影响,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2003 年,发表在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的一篇文章指出,将近 1/3 的医生都强烈的受到过患者死亡的影响,即使成熟老练的医生比实习生感受到的痛苦少,但是对于长期照顾的患者,他们一样感到无力与伤心。 一个透析患者面对死亡的态度和智慧曾给新西兰 Otago 大学的聂精保教授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于肾衰竭的患者,透析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在某些时候也会丧失作用。在新西兰,医生会早早告诉患者接受透析治疗的指征和无效的表现,以便让患者选择继续治疗还是放弃。一位患有肾脏和心脏疾病的 78 岁老妇人在医生向她交代了透析的局限性后,选择在家透析,以便和家人一起度过她的美妙时光。刚开始治疗时,效果非常好,她还特意化了妆到医院感谢医生,但随着病程的进展,几个月以后就出现了并发症,当医生告诉她这个沉重的事实时,老人非常坦然甚至愉悦,她认为多活的几个月是上帝赐给她的礼物。在这段时间里,她和家人一起回忆了过去美好的时光,参加了孙女的婚礼。最终她放弃治疗,并在家人的关爱中平静地离开了世界当医生面对这样的患者,没有了无力感和挫折感,而是与患者一样感到愉悦。    很多患者面对死亡时充满了智慧,而善于思考的医生也能从中收获颇多。我 66 岁了,当了一辈子医生后,觉得医生有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许朔说,别的职业很难面对生死,医生一辈子见到过各种各样的死亡,见到过各种各样的人生。我们提供医学和心理支持,但是更多的是从患者带给我们这些难得的人生经历中总结自己。许朔说。医生和患者一起经历死亡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对生命和人生的理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医生已经把生死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正是这些难得的感受让年轻医生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 死亡是个无法避免的过程,即使是非常健康的人,最终也会被衰老夺去生命。做了 30 多年外科医生的舍温努兰( Sherwin B.Nuland )在《死亡的脸外科医生手记》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死亡的认识,我们越了解致命疾病的相关知识,就越知道如何选择停止或继续奋斗的时间,而那些我们不愿见到的过迟或过早的死亡就会越少发生。他认为现代医学错误地引导了人类,使人们不愿面对本可避免的死亡。而实验室训练出来的医生,已经违反了医学永远是艺术的誓言。作为一门艺术,医生最重要的是要分清一定可以治愈、可能可以治愈以及无法治愈的界限,这种智慧是终身临床选择的经验积累,也是医生应该与患者共同分享的部分。 第2 篇 与家属共同面对生命的终结 我要让自己记住,我不是在治疗一张患者发烧的记录纸也不是恶性肿瘤本身 , 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临床药理之父 Louis Lasagna 当医生自己知道如何面对死亡,并对死亡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他们要做的,除了尽力延长患者的生命,还有就是,让末期患者平静而有尊严的离开。    然而,现代教育缺少死亡这一课,谈论死亡在中国仍讳莫如深。很多患者到医院时,才第一次认识到,哦,我可能会死去。能够死在医院里被认为是经济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患者在医生奋力抢救时,最终会在陌生人中寂寞的死去。 死亡教育不仅可以让患者坦然的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也给了医生停止医学干预一个合适的时机。刘端祺认为,死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要适当不能冒失,否则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死亡。      死亡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如何安慰患者及家属。在经历过死亡前的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及接受期四个心理阶段后,如果能够得到良好的引导和医学照顾,大多数患者都能坦然的面对死亡。而家属的慌乱常让死者难得安宁。    过去总说人定胜天,但说得大一些,死亡是自然界交替的自然现象,人没有办法战胜自然规律。说高一点,就是让家属化悲痛为力量,说低一点就是认清现实。冯威健说,当人类面对疾病,科学解决不了的时候,就应该进入哲学层面,甚至进入到宗教领域。当患者动真情的时候,就是不信任科学的时候,那我就会很坦诚地告诉患者,目前的科学真的不能达到让人起死回生的程度,你就要相信天命或相信神。冯威健说,我们应该让家属明白,悲痛的情绪不能阻止患者离去的事实。一个人生命终结的时候,应该历史的、唯物的、客观的看待人生,人生有辉煌的阶段,我们应该给患者划一个很好的句号。因此,家属要做的是,协助患者完成未完成的心愿,去缅怀、继承、振奋,让死者安息长眠,这样死者就能长存在心中。    在对家属的安慰中,医生对于患者抢救及死亡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许朔认为国外医生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很多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虽然非常清楚患者已经回天乏力,但依然保持着对生命以及死亡的敬畏。抢救失败,医生向家属交代时常以 I am sorry 开头,给患者鞠躬道歉,帮助家属一起料理后事。做这些事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生者,许朔说,生者觉得医生已经尽力,会给家属心理上有很大安慰,医生也能得到一定的慰藉。 第3 篇 让患者选择离去的方式 医生的使命就是尽量延长患者寿命和减少痛苦,所以医生们竭尽全力地用各种现代医疗手段来避免患者的死亡。 1999 年加拿大医生 Peter A. Singer 曾在 JAMA 上发表文章,通过采访 126 名长期透析、 AIDS 或康复医院的患者,了解患者希望以何种方式死去。患者所期望的临终状态为:没有疼痛、避免不必要的生命支持设备、能在自己清醒的时候选择死亡的方式、不希望自己的死给所爱的人带来负担和痛苦、希望在家中在家人和朋友身边平静地去世。 有时候医生几乎每天都要面对患者的死亡,看着有着各种社会背景的人离去,他们会考虑怎样用医学来解决晚期患者的病痛,同时也希望在完善的机制下,有更多社会力量能够帮助这些患者度过人生最后的旅程。    托尔斯泰在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中,生动地描写了晚期癌症患者被隐瞒病情时的心理:当知道真实病情的患者被善意而悲伤的谎言包围的时候,内心反而是一种深深的孤单。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患者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当患者需要关爱时,不能从心理上遗弃患者。 聂精保认为,如果用善意的谎言欺骗患者,则是从心理上变相地抛弃了他们。很多时候家属比患者本身更难接受死亡的事实,当死亡无可避免时,选择让患者在无知和愉悦中走完最后一程是很多人的想法。但这个目的的实现是基于患者完全不知情的前提条件下,而患者不可能完全不知情,住进什么科室以及接受的治疗会让大部分患者很快意识到自己患的是绝症。善意的谎言只能暂时起到安慰的作用,如果家属和患者不能坦诚的面对这个问题,就不能把这份悲伤转化成对最后时光的美好回忆,同时也让患者丧失了回忆和梳理自己一生的机会。聂精保说。对死亡的无知和恐惧对患者和家属来说是一样的,除了能够用药物帮助晚期患者减轻痛苦外,医生如何引导家属和患者一起面对死亡是现代临终关怀最重要的部分。 谈到临终关怀就不得不提到安乐死,在聂精保眼中,临终关怀和安乐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临终关怀是一个大的学科,但安乐死是在患者得到足够临终关怀的情况下,自行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    解决临终患者的痛苦,安乐死立法的可行性在我国被反复讨论。荷兰作为最早开展安乐死的国家总是会被拿出来比较研究。在荷兰,实行安乐死的首要条件就是患者必须已经接受了充分的医疗服务,包括疼痛的控制和足够的心理、生理上的关爱。聂精保认为如果一味地强调安乐死的重要性,可能会忽视和掩盖临终关怀中最重要的关爱,造成患者因为经济原因或得不到家人及社会的关爱而选择安乐死。安乐死是在患者得到优质医疗、亲人的关爱以及面对死亡的平和心态的时候才可进行的结束生命的手段。如果我们忽视了关爱和临终关怀,直接探讨安乐死的可行性,我认为是不符合安乐死的宗旨和意义的。聂精保说。    澳大利亚的一次参观给许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介于康复医院和老年医院的地方,许朔回忆说,住进去的患者已经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治疗,整个病区只有一个医生,每天工作两个小时或在特殊需要时才来医院。每个患者从生活上都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很多社工、心理专家、宗教人士来给患者进行心理辅导。每个房间都放着患者童年、结婚、毕业等人生中美好时刻的照片。作为一个曾经历过众多患者死亡的医生来说,那一刻我真的被感动了。许朔说,如果每一个临终患者都能这样离开,不仅是患者个体的幸福,更是整个人类的幸福。 学科代码: 内科学, 心血管病学, 内分泌学与糖尿病, 神经病学, 呼吸病学, 肿瘤学, 精神病学, 普遍关注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2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中国医生要有怀疑精神
chrujun 2010-10-22 14:11
有几件事情,使我对中国医生有特殊的怀疑情结。还在读书的时候,一次感冒了,到医院看病,看着医生开处方。我问医生,这个药要多少钱,医生报了一个很高的价钱。我赶快说,我是学生,没有什么收入。医生把开的处方扔了,重新给我开了处方,花的钱不多,病也治好了。 另外一次,妻子到医院待产,主治医生来劝了我几次,让我同意妻子做剖腹产。我心里没底,对医生的话将信将疑,只好同意了。 最近一次,我在涿州,妻子在长沙告诉我,医生说儿子肚子里长了东西,要开刀,做手术。我大吃一惊,儿子年纪轻轻,为什么肚子里会长东西呢? 我告诉妻子,不要着急,多到几家医院检查一下,搞不好没有什么问题。 于是,妻子带儿子在另外一家医院做了胃镜,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要是当时相信医生的,儿子不仅会白挨一刀,而且会掏几万元的医疗费。 希望我的经历对患者有所启发。人是自私的,当自私得不到有效压制,而且受到鼓励的时候,我们有权利和责任怀疑。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3429 次阅读|4 个评论
心理危机,患癌者心灵深处的呼救
热度 28 何裕民 2010-7-5 17:11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癌症患者自杀的事件在全国各地不少医院都有发生。某学校附属医院,去年跳楼死亡患者四例,全部当场死亡;某肿瘤医院五年来跳楼死亡人数近二十人,仅一例连夜上手术台抢救过来,其余全部死亡;某大型三甲医院,五成以上癌症晚期患者产生过轻生念头,平均每年两例跳楼死亡,其中只有一少部分人欲采取自杀措施被发现而挽救了生命。 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经的过程,但是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患上了癌症并且已经到了晚期的时候,对死亡的恐惧和疾病的疼痛会让他们变得异常脆弱,因此有人会因为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而走上了自杀这条路。那么,如何加强这些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避免他们可能出现的自杀行为?如何为这些有自杀倾向的癌症患者寻找一条出路? 四成癌症患者有自杀意念 几个极端的病例 一位 57 岁的胃癌患者被发现患癌后,精神处于崩溃状态,不但对治疗没有信心,还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为了不拖累家庭,他选择了上吊自杀,第一次自杀没成功,他选择了第二次自杀。 一位 62 岁的老人得知自己患癌后,神情落寞,变得郁郁寡欢,病友一天也很难见他说两句话,老人整日唉声叹气,精神恍惚,也不配合医院的放化疗,住院不久病情就急剧恶化。加上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子女无心照顾,一个早上,老人趁医生、护士和病友不注意,悄悄一人出走,与一辆疾驰而过的汽车相撞,当场身亡。 一位惨遭癌魔折磨的 14 岁女童,被怀疑难忍化疗过程痛楚,在自己的寓所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送院抢救证实不治。女童于去年初开始健康状况明显转差,经医生检查证实患有癌症,需要接受化疗。受到治疗副作用影响,经常出现呕吐等不适症状,使学习成绩倒退。遗书证实女童因病魔缠身及学业困扰而自杀。其母惊闻女儿死讯哭如泪人。 9 月初的一天,某肿瘤医院住院部 7 楼一老者突然翻窗,打算跳楼自杀。事发当时,病人的看护家属刚刚离开病房,在楼道接听电话,病人自行将病房门反锁,并打开了窗户,幸好值班护士从此路过,发现异常后,大声呼喊,众人破门而入,展开救援,最终将跳楼者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病人住院已有十来天,由于病症已处于晚期,病人腰部以下几乎全部处于水肿状态,医院已对其实施了一级护理,但其痛苦可想而之。 一天凌晨,某大医院肿瘤科住院部六楼,一位癌症患者轻轻地推开了房门,她用孱弱的身体勉强把双腿拖出去,就再也回不来了。这位病人所在病房对面,正是该楼层的护士服务台。但夜深人静,她从走廊里缓慢地向水房移动,几乎没有任何声音,也没有任何人发现。其实,病房距离水房并不远。然而,对于她来说,这几步显得格外漫长。她想的是什么,有没有回头,都因为一种极端的方式,成了永远的迷案。 心理负担引发心理危机 类似这样的悲剧,几乎在每个城市都或多或少发生过。我们在多年来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大约有四成癌症患者会有自杀的意念。许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上癌症后,思想上压力巨大,出现了恐惧、失望等情绪,一下子就像变了个人,病情不断恶化、加重,甚至自杀。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往往并非疾病本身,而是病人心理负担过重,以致引发心理危机。而此时,科学合理的危机心理干预,往往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4319 次阅读|28 个评论
解开癌痛心结
热度 28 何裕民 2010-6-17 09:23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发的 1000 多万癌症患者中,其中 30% ~ 50% 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在无转移的癌症患者中 15% 伴有疼痛;在接受抗癌治疗的成人和儿童中 50% 的患者感到疼痛; 60% ~ 90% 的晚期癌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70% 的癌症患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 有研究资料表明:在所有癌症疼痛的患者中, 50% 有中等程度或剧烈的疼痛,约 30% 的患者有剧烈的或难以忍受的疼痛。全世界至少每天有 500 多万人忍受着癌症疼痛的折磨。在我国,各期癌症中,有 51.1% 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癌性疼痛,不仅仅是个生理病理问题;该类患者,大多还明显地存在着心理问题。随着疼痛时间的持续,疼痛程度的加强,患者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严重的疼痛是导致患者抑郁和自杀倾向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控制癌性疼痛时,要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尤其是严重疼痛的患者;在给予镇痛等生物治疗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心理治疗。这可以明显减轻心理问题对患者疼痛感受的影响,明显提高镇痛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癌痛的表现个体间有较大差异,与癌的种类、发病部位、发展程度、对重要脏器的影响、全身状况、心理素质及经济因素等均有关。 全方位疼痛: 全方位疼痛强调晚期癌痛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包括躯体、心理、社会和精神等因素。如果疼痛传达消极信息,疼痛强度就增加。因之,早期可能只是一种用可待因治疗就有效的背部痛,但当发现其原因是转移癌时,往往就需要用吗啡了。进而,疼痛持续了几个月的患者总是焦虑万分的。因为他们通常只会消极地考虑未来,自我预期只是持续和日益增加的疼痛。新发生症状的或恶化的疼痛暗示着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即更接近死亡的阶段。鉴此,对于他们,不仅仅需要一般的止痛对症治疗,更需要给与抗焦虑剂和心理干预。 恶性疼痛: 在经历数周或数月疼痛之后,特别是伴有失眠时,很多癌症患者被疼痛所制服,疼痛笼罩着他们整个精神视野,这样的患者经常感到很难精确地描绘出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在所有势不可挡的疼痛病例中,存在失眠疲乏疼痛失眠这样的恶性循环。对此,同样需要综合干预,特别是心理纠治。 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和心理异常: 大多数患者中,对持续疼痛的反应是自主神经性的,患者精神上和体力上都是退却的,而且看起来是抑郁的。有些患者焦虑占优势,或焦虑与忧郁同时存在。可能既有明显焦虑又有疼痛,而疼痛并不是势不可挡的。当疼痛缓解时,中等程度的焦虑通常也会减轻。这些患者,抗焦虑剂、抗抑郁和心理干预更为重要。 伴有躯体化症状: 情绪和信心对疼痛及其它所有症状都有影响,然而有些患者通过躯体症状来表达消极情绪,将自己笼罩在复发的极大痛苦中。事实上,这是具有对未解决病症的惧怕、未表达的愤怒和情感冲突的患者所共有的问题。 社会性疼痛: 社会性疼痛的意思是指与预期或实际的分离,或与预期丧失有关的痛苦。所谓预期丧失,例如癌症患者意识到他们将因癌而死亡,从而要和家人离别。因此,须采取一些措施,避免使癌症晚期或重病患者经常感受到与亲友的分离。如要求其儿孙及亲友们经常来探视,这常比增加阿片药的剂量能更有效地缓解疼痛。 精神性疼痛: 癌痛一直不断,这个痛苦及死亡的前景造成了癌症患者巨大的忧虑及不安,在姑息治疗中,任何一个人或一种疗法一般都不那么让人激动。巨大的忧虑又强化着患者的疼痛。也就是说癌痛是一种躯体和精神的综合感受,非躯体的各个方面因素必须同时予以考虑。 对癌性疼痛的诊断必须兼顾心身医学的有关原则,既不可忽略患者的痛苦体验,又不宜让患者感觉到已被特别关注,因为后者每每可以强化患者的疼痛感受,结果适得其反。 其他情况: 请家属回忆并协助记录癌痛患者的身体和活动情况,说明疼痛是否影响患者的工作、活动和日常生活,以及食欲、睡眠、性功能、情绪及与同事、亲属间的关系等。 心理状态的评估: 了解患者过去患病情况及目前疾病的发展对其心理的影响;对疾病和治疗的态度;是否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等。 本文选自本人新书 《从心治癌》,ISBN978-7-5478-0124-6,定价29.80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4月。《从心治癌》,《癌症只是慢性病》的姐妹篇,从观念、知识、行为着手,重点阐释心理致癌之因和癌后心理调适两大命题。带领您穿越恐惧迷宫,走出失败怪圈,帮组您走出心理困境,取得最佳康复、安宁和幸福。肿瘤病友在实际生活中可能碰到又苦于找不到答案的各种心理胶着,如何解析,如何挣脱,都能从书中大量的事例中一一得到解答。请到新华书店购买,也可联系本人上海门诊进行订购。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中医|4273 次阅读|30 个评论
呜呼悲哉,伤痛我心
longfo 2010-6-12 08:06
呜呼悲哉,伤痛我心 昨日里刚刚看到齐鲁医院发生的悲惨事件,今日里又见其见诸报端,私下里,医学院的莘莘学子已议论纷纷,学医何用,为鱼肉乎?一个医生连自己的生命都无法自保,何谈拯救他人的生命,医生,已经成为一个烈火中的舞者。独自遭受着社会给予的煎熬,却还要摆出罗曼的舞姿,呜呼悲哉。 哪个行业没有污点,那个个人没有失误,人人皆我兄弟姐妹,难道医生就成了神仙。天下没有完美的行业,没有完美的医者,稍稍都有些许的缺憾。救死扶伤,医生的职责,但是医术却也有失败的概率。现代科学并不是建立在百分之百成功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小概率事件基础上的。某医学教授骂记者没文化,这不是记者没文化的缘故,是他们不懂的缘故。一条小鱼毁了一锅汤,每个行业都有垃圾,医疗行业也不例外,但是并不排除大部分的医生都是好人。如果他们都是坏人的话,我看,人也就别活了,全都死光光了。医生不是神仙,神医是人们的奢望和梦想。人贵有生死,贵于生,亦贵于死。没有了生生死死,哪来的太平天下。何况,神话中还存有掌管生死的神仙。 我在医院经历过刀枪,当是小心翼翼,心惊胆战的度过了实习生活。每次病号都是怀疑的眼神望着你的时候,医生心里就凉了半截。医者父母心,不要用医来挣钱。这是我们的老师一直谆谆教导的,所以说来,医生的教育本身就是仁术教育,可是,一生的生存环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每天都会面临生死的考验,包括我一个实习生,急诊病号时不时会掏出刀子,甚至更高级的凶器,直面医生,还拿出报纸上,电视上那些血淋淋的案例来要挟医生,在控诉医生的卑鄙无耻,然而,还需要医生救治他的生命。医生要有怎样的胸怀,才能微笑着面对这一个有一个的挑战呢。没有人相信你,没有人尊重你,怀疑和鄙夷的眼神里,医生却还要微笑着做出最公正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这就是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不相信的话,可以去亲身体会。 医院是生命的转捩点,可是生命的价值是否可以体现在医生身上呢。我也曾遇到过有病号没钱住院,但是我们也收入院的,有的人会及时把钱交上,有的人就回一声不吭走人,医院的损失医院和国家并不会补偿,只有医生自己掏腰包解决。医院是生命的转捩点,可是生命的价值却没有体现在这里。国家和社会考虑没有,医院其实不完全属于公益组织,那么怎么可以扮演一个拯救生命的重要角色呢。媒体却把这个美好的意愿强加给医院,人们也把生存的权利押宝在医院,医院怎能负如此之重。 学医漫漫路,长达数十载,既要诊治病人,还要做实验发表文章,不然难以晋职称,很难出头。医生的成长道路是漫长和辛苦的,待遇是微薄的。越高级的医院待遇相对越微薄。但是却也是风险最高的,这个比例大家是不是没有料到。每年的新春晚会会关注那些祖国的卫士,有谁关注过我们医生,更难说有人关注我们基础医学的人了。过年还要养老鼠,做实验,每每想起那些不眠之夜,春节看到别人其乐融融,难掩泪水。生命当如此,奈何他人不悦,怎知道,手中握着卿卿生命。本为受人尊重的行业,怎落得人人唾弃。唉,一声长叹,断肠人在医院。 我也时常感触医院里的无奈,即使我是一个医生。太多的无奈了,因为病号多,因为管理差,因为如此,因为那般,这些又怎是一个医生所能左右的了的。我很同情病人,因为我也曾经是病人,但这又是如何造成的呢。每每听到入院实习的准医生们抱怨,每每听到病号们的抱怨,我一直在想,这个沟通的桥将会由谁搭建。 呜呼哀哉,我悲痛于生命的无助,我悲痛于生命的脆弱,我悲痛于这个无人关及的行业,我悲痛于人际的冷漠。一篇报道改变的了什么,一个人的生命的逝去又有什么样的价值。一个人倒下了,一滴一滴的鲜血流下来,一声一声的喘息越来越微弱。这个局面是谁造成的,我不知道。有人无力回天,看看谭嗣同就知道,用死来拯救,有人故意为之,看看慈禧太后就知道,吃喝玩乐为之,有人可以进一言,看看看看李鸿章就知道,可是他退缩了,看看康有为也知道,他逃走了。 我一直再考虑健康普及的工作,这个做了是不是要好些。可是没有谁知道这个项目的重要性,因为当有些人面对生命,或许只有自己的前途才可以闪闪发光。可怜那些医生,也是无奈,因为无力回天,最可怜的那些患者,以及他们的家属,他们内心的痛楚,大家都应该清楚。 面对生命,我们有太多的无奈,也有太多的选择,这次事件势必会影响一代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何做好当下,做好未来,他们心中或许有了一个算盘,这个小九九如何去算计,只有他个人知道了。 http://news.sohu.com/20100612/n272738788.s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白血病:移情易性,缓解孤独
何裕民 2010-5-31 08:38
白血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白血病细胞无限制的异常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同时广泛浸润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及各组织器官浸润症状,好发于青少年、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虽然化疗、干细胞移植较过去有很大进步,但治愈仍很困难。所幸的是确有一些患者可以长期存活,人们对本病的恐惧,已大不如前了。 孤独是血癌的心病之根: 然而,毕竟是血癌,心理恐惧对本病患者来说,仍是一个挥不去的阴影。有调查表明:白血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对预后非常重要。有人在研究白血病及霍奇金病患者心理时,发现病情有明显变化的 10 个患者中,有 9 个与孤独绝望有关。因此,缓解孤独,就是本病心疗的关键。 由于本病只讲有效控制,无法追求治愈,且血液系统病变常很不稳定。因此,白血病诊断一旦确立,对患者来说是一个强大的心理应激,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反应,如在情绪上会产生焦虑、紧张不安、愤怒、悲伤、抑郁;在认知上会感到失望、无助、死亡威胁;在行为上会表现否认、回避、反复求医等。白血病的治疗对患者来说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生理反应。化疗药物的使用会使患者产生恶心、呕吐;放射治疗会使患者产生脱发、身体虚弱等。这些,既是肿瘤患者的共性特征,又有着本病的某些特殊性。至少,作为应激源,确诊后的刺激,将长期存在。再加上本病患者怕感染,常常需要隔离,因此,出现严重的孤独感就不足为奇了。 不同的负性心理: 1985 ~ 1997 年,某医院通过查体、询问、间接调查、强化治疗期动态的观察,对收治的 54 例白血病患者进行了心理分析。分析表明,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与年龄、性别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每个年龄段及其性别差异均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在大于 35 岁的年龄层中,因家庭、社会责任重,加之患癌后的精神负担,使患者心理活动量超负荷运转,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其中男性病例由于恐惧心理,出现怀疑、否认病情、盲目乐观等,导致患者角色行为缺失现象。女性病例多有抑郁、多虑,敏感性增高等,产生患者角色行为强化现象。在这群年龄层研究病例中, 4 例有自杀倾向,多因患病致恋爱失败,精神极度刺激,使心理应激状态受到抑制,产生绝望心理,以自杀逃避现实。 产生心理障碍与患者文化层次的高低有关。不同文化层次对疾病的认识和心理调整各有不同特点。研究对象中, 16 例文盲、半文盲,他们在强化治疗期间,突出表现为固执、幼稚、适应性差,对疾病缺乏认识,与医护合作差,甚至拒绝治疗。有的产生信仰改变,借助于迷信驱散病魔。 38 例文化层次较高者经常阅读有关书籍,对疾病预后不乐观,沉默少语,出现恐惧、烦躁不安心理。其中 9 例表现为血压升高,胃肠功能减弱,心跳加快,使病情加重,可能与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化疗的副反应对心理也有一定的影响。在采用不同方案强化治疗中,有的患者有恶心、呕吐、口炎、口腔溃疡、泌尿道出血、脱发等现象。他们的化疗耐受性下降,当注射时,局部疼痛敏感性增高,局部疼痛刺激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使糖皮质激素分泌亢进,胸腺及淋巴细胞萎缩产生害怕心理,他们容易厌食乃至绝食。 另外,生存期的长短与患者心理反应有一定的关系,随着生存期的延长,不但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心理障心理没有改观,又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畸变,尤其表现在怀疑、自我封闭、信仰改变和有自杀倾向等方面。 需给以特别关注: 患者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治疗信心。也就意味着能否更好地配合进行治疗,包括治疗的依从性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治疗的近期和远期效果。例如,有一名白血病患者这样说道:像我们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所承担的心理压力很大。首先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在造血功能重现之前要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状态之中,大概要待三个礼拜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这段时间患者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感到很孤独。不过,医院方面也因为这个,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像护士都有一些训练,在患者进窗之前有一个对患者心理状态的了解,然后对患者的状态进行分析并给予一些指导,帮助我们度过这个很困难的时期。 总之,在对白血病患者的病情治疗中,心理是需要得到特别关注、干预和护理治疗的。 舒缓孤独情结: 绝大多数白血病患者有较明显的孤独情结,并伴有焦虑、抑郁、紧张、愤怒和担忧等。对此,应该尽可能地给患者提供合适的接触、交流氛围和表达机会,让患者孤独得以消解;并创造条件,充实其日常生活;或者加强同病患者间的交往;适当加以引导,给予支持和适当的解释,使其孤独情结得到缓解。 移情易性: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也常很有效。患者往往集中精力于病情及治疗可能带来的毒副反应或不良后果等问题上,后者如经济负担、子女赡养、老人照顾、人际关系等。故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鼓励患者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如养花、养鸟、书法、美工等,使注意力巧妙转移到感兴趣的事情中来,这样,不但孤独情结可逐步得到改善,而且,有不少患者可以借此长期存活。研究提示:心情开朗,兴趣广泛,对家庭、社会负有责任,并能尽自己所能在适当的条件下继续为家庭、社会工作的白血病患者,生存时间常可以大大延长。 亲人给与充分的精神支持:在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治疗中,亲人的态度尤为重要。对很多患者来说,父母、夫妻、子女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这个支柱一旦动摇,患者的病情就会急转而下,不可收拾。所以,要做好患者家属、亲友的思想工作,不要为患者因化疗引起的外貌上的丑陋或病情的大局已定而产生嫌弃思想,流露出丝毫的消极情绪,要始终用爱心、用亲情去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而且,要指导患者家属、亲友乐意且善于用爱心和亲情去关怀患者。 本文选自本人新书 《从心治癌》,ISBN978-7-5478-0124-6,定价29.80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4月。《从心治癌》,《癌症只是慢性病》的姐妹篇,从观念、知识、行为着手,重点阐释心理致癌之因和癌后心理调适两大命题。带领您穿越恐惧迷宫,走出失败怪圈,帮组您走出心理困境,取得最佳康复、安宁和幸福。肿瘤病友在实际生活中可能碰到又苦于找不到答案的各种心理胶着,如何解析,如何挣脱,都能从书中大量的事例中一一得到解答。请到新华书店购买,也可联系本人上海门诊进行订购。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4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一个聪明的患者
热度 2 nevergu 2010-5-25 02:49
我们国家是一个盛产大师的地方,各种各样的大师总是层出不穷。现在正流行食疗、中医养生风潮,自然一些借着中医学名义的养生学大师也就应用而生。 如今人们生活越来越好,毛病也越来越多。无病防病是上策,一旦得病,治病找医生,大家都明白。但是如果得的是尚无特效办法的重病,该怎么办?人常说有病乱投医,尤其是患有肿瘤的患者。遇到这种情况,病人和家属都心急如焚,所谓的大师和专家也就乘虚而入,大捞一笔。我们普通老百姓并无一定的西医或者中医学知识,被人忽悠或者耽误治疗一次两次,可能也是正常, 反复被骗和忽悠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在就医过程中,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持一定的质疑态度和思考精神,是对自己身体的负责。 我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位令人尊敬、智慧的憨豆精神(论坛笔名)大哥。曾经在梁进老师博文评论中推荐过憨豆大哥。初识憨豆大哥是移植城论坛(现在已经不存在), 当时自己诊断有严重的脂肪肝,所以经常泡在一些肝病论坛,认识了许多坚强乐观的肝移植朋友,憨豆大哥就是其中最难以忘怀的一位。那个时候,憨豆大哥刚刚接受了肝移植手术,在历经很多年慢性肝病、严重肝硬化后,九死一生,获得了新生。 憨豆大哥是一位知名的剧作家,更像是一名善于思考的科学家。他在患肝病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中西医名家的治疗,最终并没有阻止病情的进展。也许真正的名家一辈子也碰不到,于是他开始通过阅读中医经典、自学中医理论,并尝试自己给自己开方治疗。最后结果是又一次大出血,生命垂危。在这关键时刻,她的妻子,可敬的海棠大姐(网路笔名)做出了大胆和正确的选择-肝移植。肝移植使憨豆大哥起死回生,尽管期间经历了许多不堪回首的痛苦,重获生命的他从此摆脱了可怕的肝硬化。 大家都知道,接受移植后,为了防止免疫系统对外来移植物的排斥,患者必须长期甚至需要终身服用抗排斥药物。 服用排斥药物,既要能够完全抑制排斥,又要维持在一个低副作用的状态,就是一个平衡点。大家都知道长期高浓度抗排斥药物会减低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引起某些机会感染菌的感染,更严重者可导致肿瘤。在以后的时间里,憨豆大哥开始专研移植排斥理论,因为当时国内尽管移植手术很多,技术也越来越精良,可是术后管理和抗排斥治疗并没有能跟得上。在移植城论坛,憨豆大哥很快成为移植朋友的精神领袖。他指导大家看化验单,知道什么时候出现排斥,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的区别,并发现了用西柚汁送服某抗排斥药,可以大大提高血药浓度,从而减低服药费用。在此期间,憨豆大哥把自己和疾病做斗争的经历和感受写成了: 肝胆相照:一个人的健康战争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一定让你受益匪浅。 由于长期的慢性排斥,在2007年检查发现,憨豆大哥患上了三期肺癌,并有肋骨转移。此时此刻,对于多么坚强的人都会感叹命运的作弄。在几天的思考咨询和反复比较各种治疗方案后,果断选择了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后,并没有进行肿瘤治疗常规的放射治疗,(这一明智选择保证了身体没有被放疗彻底击垮),而是采用现在最为有效的针对肺癌靶向药物易瑞莎。在治疗期间,通过自己摸索,对他而言,CEA (癌胚抗原)是判断肿瘤生长最为敏感的指标。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一直严格监视CEA的变化。这一敏感指标的确定,为他后来许多关于非正统药物的尝试提供了判断标准。 易瑞莎效果很神奇,可是也有一致命的弱点,就是很容易产生耐药性。患者只能通过间歇用药,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在这一过程中,肿瘤会重新反扑,卷土重来。选择一种药物能在停用易瑞莎的间歇抑制肿瘤生长的替代药物就显得非常重要。后来憨豆大哥在网络上发现一种在国外肿瘤患者中尝试使用的、简单便宜的化合物-DCA,该化合物并没有被FDA批准。使用期间,有过失败,通过调整剂量、疗程、改变生产厂家,最终DCA在他身上出现了明显的效果,为长期抗战打下了坚实基础。DCA尽管不能消灭肿瘤细胞,可是它能在一定时间抑制肿瘤的生长,这样交替使用易瑞莎和DCA能有效抑制和消灭肿瘤细胞,而延缓或彻底阻止易瑞莎耐药性的产生。 光凭上述手段还不够,在此间,憨豆大哥苦练郭林气功,每天从不间断,保质保量完成每天的功法,体会到郭林气功带来的神奇。同时针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小麻烦,利用自己的中医知识,及时化解。现在3年过去了,被医生判断只能活几个月的憨豆大哥还快乐健康地生活着,而且越来越精神。 不唯西医,也不唯中医,只要有用,就采用,而且要合理应用。总结憨豆大哥的经验: 手术彻底切除是最关键的一步,这是成功的基础;靶向药物易瑞莎是抗癌最强武器,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间断使用辅助药物DCA,延缓耐药性的产生;中医和气功是维持身体平衡和元气的有效手段,为抗癌能长期进行提供身体保障。最后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因素:信仰。憨豆大哥已经接受耶稣基督的救赎,归入了上帝名下,他身上一切奇迹都彰显了上帝慈爱和大能。 在抗癌论坛,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热心帮助其他患者,又成为论坛不可缺少的权威。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抗癌论坛,看看憨豆大哥的治癌小结,领略他的精彩文笔和大智慧,请移步到: 抗癌记事(精简版) 。 节选一段憨豆大哥回答病友的提问,看看到底有多专业: 综合回答三个问题: 1、为什么把CEA升高看得那么重要? 我认为CEA升高是癌细胞的总数增加了,活跃了,增殖(我说癌在生儿育女)了。这并非现在的肿瘤医生普遍认为的那样无关重要,他们喜欢看影像学的片片,但片片出现异样时,已经为时已晚! 我从平常人沦为肺癌病人,是在单位体检时发现的,唯一的异常是CEA高达49,一做CT,肺部就有肿瘤了,而且有2X2,这就等于说,如果我现在的CEA继续上升,到30多或40多,新病灶出现是肯定无疑的。别人可能CEA100也没有新病灶,但我肯定会有,每个人的CEA与癌的关系不一样。所以,我一直把20定为了死守的防线,现在显然被突破了,能否把阵地夺回来,未知。所以,我认为现在是处于危险的境地。这危险不是没命,而是指我的目标可能不能实现,因为我把目标定为:在不化疗不放疗的前提下,不复发,不转移,更不进入恶病质,优质地长久生活。 2、为什么三管齐下? 我本来是喜欢单一或尽可能少量而清晰的治疗,那种鸡尾酒式的治疗好像带有盲目性,赌博性,而且容易自乱阵脚,手足无措。但现在CEA处在这危险境地,是要尽快把它打压下来的,目标是:两个月打它回正常值或接近正常值。 打CEA最有力的是易瑞沙,但这回是第三轮使用了,而且之前只停顿了2个月,这回是否还能像上一次那样,只用2瓶易瑞沙就把17点多的CEA打到4.6?我信心不大,因为易瑞沙的敏感性可能会随着反复使用的多次而衰减。DCA在第一个月用肯定会有不错的表现,但它的力量不是很强,当是易瑞沙的辅助兵力吧。而且,基于我的变异理论,我用易瑞沙来杀野生株,用DCA来对付变异株,这样配合可能更好。至于纳药,我是舍不得弃掉的,或许时间长了它会发挥作用,或许还是不会,但它没副作用,而有让人愉快的作用,就保留它。 3、如何解决免疫的矛盾? 我比大家有利的是做了干净的切除手术,不利的是不能或无法任意提高免疫,而且每天都要把免疫打压。我用的FK506(他克莫司)的作用机理是切断细胞因子的信号,它既然能不让免疫系统接收到移植肝(入侵者)的信号,当然也不能接收到癌细胞存在的信号,所以,纳提高免疫也没用,因为细胞因子的信号中断。要解决这个矛盾,我打算冒点风险,把免疫抑制剂减掉50%。这一减,可能诱发排斥,淋巴细胞开始对肝内胆管的上皮细胞进行攻击,继而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转肽酶、直接胆红素(稍晚表现)全面升高,如果排斥不是很猛烈,那么升高的转氨酶只是在两倍左右,那是不需要特别治疗的,如果猛烈了,我就让它排斥一到两周,那时不但肝内胆管受攻击,癌细胞也可能受致命的攻击。之后,我再增加免疫抑制剂,把肝功指标降下来,也不迟。当然,这样做是需要频繁检查肝功的。 另外,免疫抑制程度减弱了,纳曲酮很可能就发挥作用。 另外,从现在起,又开始郭林气功的抢救阶段,还是要增加功时,增加特快功。
个人分类: 科普大众|10440 次阅读|5 个评论
面对癌症,男人和女人的差异
热度 28 何裕民 2010-1-12 14:49
科学是讲究划一的、规律的;人文是讲究个性的、差异的。生存质量也同样。 在此,我们无法就个体差异,包括心理、行为、职业等造就的差异展开讨论,只能以有代表性的男女肿瘤患者的某些差异作些分析,以利于举一反三。 十多年前,我指导研究生做过一项肿瘤调查,结果从表面上看:肿瘤患者中女性生存质量、生存情况要比男性差。我问研究生如何解释这一结果?回答说提示女性患癌症要比男性要来得严重些。其实错也!这里面有着复杂的人文和社会因素,绝非表面上这么简单!长期的临床观察,使我们注意到同是患了肿瘤,由于男女的社会和人文角色不同,临床表现常大有差异,措施常需要因男女而异。 例如,就总体而言,男女的应对方法不尽相同。 以临床陈述言,女性患者往往会滔滔不绝地诉说很多症状和体征,常有明显的渲染色彩,为是的引起医师的高度重视,以期能给予特别的关注。 男性患者却大都不然,他们的陈述少得多了。临床常见这种情况:医师问一个男性肺癌患者,有咳嗽吗?病家答没有,旁边妻子推推他,还说没有,昨天吃饭时咳得那么厉害,噢,有时有点。   有胸痛、胸闷吗?,没有,还没有哇,昨天临睡前还说胸闷得很,噢,有点。   关于男女肿瘤患者临床陈述的这一鲜明差异,笔者在 1995 年撰写的《中医性别差异病理学》中已作了分析,认为和主流文化对男女的社会角色的不同期盼有关。对此不作展开,可参见该书。   鉴此,在治疗时,注重人文关爱还要求兼顾男女差异。以及针对这种差异,在治疗上作某些必要的微调。这些微调涉及很多方面,在此只做简单的枚举:   对女性患者,特别是初诊者,常须多加调整情绪、疏肝解郁之药,或可佐用些抗抑郁之剂   对女性患者的主拆,应客观分析,其潜意识中常带有渲染成分,故应学会甄别;问诊时也应注意:不可漫无目的,否则,根本无法下手治疗   对女性患者,特别是疑虑倾向明显者,判断病情或告知病情时,务必谨慎,最好有三分说一分;且多用正性的肯定口吻,而少用模棱两可的疑似性语言;千万别根据医学逻辑分析,你的骨痛,很可能就是骨转移?就这么一句话,即可加重病情,后果严重   对于男性,症状一定要问的细,男性易忽略自己的身体感受,并习惯于轻描淡写地陈述,潜意识里体现出自己的大男子主义的无所谓和英雄气概。故要根据医学逻辑,寻根刨底,千万别轻信男性对自己症状的轻描淡写。   男性生了癌,许多人生活上还是不很注意,喜欢随心所欲,故临床务必常常叮嘱,促使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男人比较自立、散漫,症状稍一缓解,很多人吃药治疗就不认真,不像女性那样依从性强,故此时必须认真叮嘱,且可要求家属配合。 男性生了病以后,夫人一般比男人更急,常会管这管那。这时,医师要适作指导,既要告诉男性患者,妻子唠叨是为了你好;也要诱导妻子,少作无谓唠叨,要多学会有效沟通与管理。 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秘密,约束男性治疗与生活的方式最好的角色是女儿。我们常会通过女儿来指导男性肿瘤患者认真接受治疗,改变其生活方式。因为肿瘤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对具体个体的特殊关爱,亦即人文关怀。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3508 次阅读|29 个评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患者应享有同等权力
何裕民 2010-1-12 14:45
历史上,伟大的外科医生西奥多 . 比尔多恩( T.Billroth )曾告诫后学:作为外科医生,对于患者,他 只实施那些愿意用在自己身上的手术。 其实,肿瘤治疗何尝不应该如此? 有位同仁是某部队医院肿瘤科主任,当时挂大校军衔。97年来找我,开门见山地说其母 70 多岁,患了胃癌,希望我给她中医药治疗。我关心地问了一下,开了吗?没有,化疗几次了?没有化疗。我纳闷地说:你为什么不给她化疗啊?平素您不是很主张患者都要化疗的吗?他很尴尬地说:组织上安排我做化疗科,所以我才至于我妈, 70 多岁了,我坚决不给她化疗。她妈经中医药治疗后,活到了 2003 年底他退役,因其离开上海,失去了联系。 就这位主任对待他母亲的态度,我们完全赞同,因为这的确考虑了他母亲的最大利益所在。然而,对于他的内外两重标准,对自己的母亲,把呵护生命及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对他人,却只知征服,一味化疗杀戮,不顾其他!体现出完全对立极端做法,却表示蔑视。许多医师,因认识与观念问题,看重传统的化放疗,习惯于对肿瘤患者施行反复化放疗等,我们表示可以理解。这是观念认识与经验的差异,也许我们之间更需要加强相互沟通,互补长短,在这两种做法之间寻求其种最佳的结合度。以利于患者利益最大化。 而对于这位医师,性质却截然不同。孔子有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已成为中国人行事的标准。而他却好,母亲不可行;他人却极力推荐干。不管是经济利益驱动,还是其他因素促进,这样做法,至少伤害了患者本应享有的同等权力,也违背了医生的职业道德。 笔者之所以讨论此案例,并不仅仅因为这很极端。而是发现,在一些非医学因素的驱策下,盲目、过度,甚至全无必要,仅仅是经济利益驱动而对患者乱施化放疗的情况,非常盛行。有一次,笔者应邀在内陆某省城为癌症俱乐部患友咨询,上午 12 个患者中,居然有七人承受了完全没有必要的放疗或化疗。而且,经过上述的治疗后,个个都心身受损,且绝大多数是经济困难、知识水平偏低的农村人士。这严重伤害了患者的基本权力。 我们认为:作为肿瘤科医生,不见得一定能救所有的肿瘤患者。但至少作为医生,应追求施行相应医疗措施后自己内心的坦荡、平静;不会因为非技术能力及非医疗因素造成对方不必要的伤损而感到内疚万分?而所谓的内心的坦荡、平静,就是遵循中国传统的已所不欲,勿施与人原则,或遵循西方强调的维护患者的基本权利,应感同身受地考虑患者需求与最大利益。或者把他们视同自己的亲属,设身处地地从对方角度考虑。这样做,也许提出的不一定都是最好的建议,但至少维护了患者的利益,也求得了自身内心的平静。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2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患者亲自上阵
eloa 2009-1-5 15:21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8-12-21 10:11 原文在 这里 。作者: Linda Geddes ,译者: chonps 译者简介:chonps, 生物化学博士。标准科研教学人员一名。(你已经可以看出来此人严重缺乏幽默感了) 专家建议:保持合理体重 我从不吸烟,我不超重,我避免晒伤,我也不太喝酒。我多数时候骑车或者走路。因为讨厌屠宰场,我已经坚持了30多年的素食。但所有这一切是不是能够降低癌症发病率,还得走着瞧。 Tim Key,牛津大学,癌症研究英国癌症流行病学小组 Kathryn Guisti的接到医生电话时正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她总是觉得疲倦,夫妇俩想怀孕也很困难。她的医生已经有了答案,但这是一个谁都不想听到的答案。Giusti患了多发性骨髓瘤,一种在五年之内致死三分之二病人的癌症。 我非常震惊,她说。我那时37岁,正处在事业巅峰,并且有一个一岁的女儿。这时我被告知我还有三年可以活。 那是1996年的1月。Giusti现在接受了骨髓移植和药物治疗,正处于缓解期。她所做的,已经远远超出了侥幸存活那么简单。在1997年,她和她的妹妹(姐姐)一起成立了多发性骨髓瘤研究基金会(MMRF),一个患者宣传组织和基金资助实体。MMRF改变了多发性骨髓瘤研究的现状。在过去十年中,MMRF筹集了数千万美元的基金支持临床试验,他们的协助大大缩短了几种药物进入市场的时间。 近年来,像MMRF这样的患者组织已经成为了癌症研究的一股强有力的推进力。病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地信任医生和科研人员的话,而是积极获取最新的科学进展和试验中的治疗手段方面的知识。组织中的宣传者们已经赢得了科学家和制药公司的接受和尊重,时常获邀参与科研重点的确定和科研申请的评估。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提出一些尖锐问题,比如为什么那些希望很大的治疗方法需要那么长时间才能到达病床。 在被诊断患有多发性骨髓瘤时,Giusti是Searle制药公司的市场执行官。结合她在哈佛商学院所学,Giusti在诊断后一年创办了MMRF。通过争取各公司赞助以及募捐活动筹集资金,现在该慈善组织每年用于支持多发性骨髓瘤科研的基金达到三千万美元,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NCI)的投入相等。现在,北美最大的骨髓瘤研究中心已经与MMRF合作。制药公司与Giusti联系以求试用他们的产品,病人向MMRF咨询如何加入这些临床试验。结果,一条有望生效的疗法渠道快速形成,其速度足以使Giusti自己也从中受益。 她做了件不起的事情,Beverly Laird说。Beverly是位乳腺癌幸存者,目前是NCI和其它几个基金会的顾问。Giusti推动了这些科研的进程,没有她,这些研究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有今天的局面。 达到今天的这种影响规模,需要的不仅仅是筹募基金的天赋。我在图书馆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钻研科研杂志、摘要、和我所能找到的所有资料,Giusti说,然后我直接去找那些专门研究骨髓瘤的科学家、医生和制药公司。 在图书馆里做的这些资料研究使Giusti确信她需要改变现有的科研模式。对于制药行业之外的科研人员,衡量他们成功的标准是科研论文和研究经费,而不是最终的疗法,因此他们在发表论文之前都对自己的研究结果保密。而Giusti想尽快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MMRF基金支持科研项目的条件之一就是所有的科研结果必须共享。当科研进展缓慢时,基金会也会对科研人员问责。我们是带着紧迫感来对待药品开发的,她说。 当实验室里出现一个有望生效的药物时,药品开发的程序就启动了。MMRF的十五个合作中心的研究人员会利用基金会提供的血液和骨髓样品来检验这个新化合物,并将结果公布在一个共享数据库上。如果结果显示这个药物非常有希望,基金会将考虑支持临床试验。这时候MMRF与病人的联系就显得重要起来。MMRF有一个超过五万注册病人的数据库,当出现适合他们参加的临床试验时,病人就会接到通知,这样,就大大节省了用在寻找合适被试上的时间。 这个程序很有效。在短短三年时间中,MMRF基金会就操作了16项临床试验,远远超出业界平均数。该基金会还帮助来那度胺(lenalidomide)的临床试验找到了数千位病人。该药物能够减缓癌症细胞的分裂,注册商标雷利米得(Revlimid), 2006年通过了FDA批准,就是它帮助了Giusti的移植后恢复。 虽然不是所有的患者组织都能如此成功,但即使是小规模的组织也可以产生显著的影响。当Ginny Mason在2003年加入炎性乳腺癌科研基金会(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 Research Foundation)时,由于此型乳腺癌的患者占全部乳腺癌患者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五,组织样品相当缺乏。于是Mason建立了一个样品库,现在该样品库已拥有一百多例样品。我们不仅仅筹集资金,Mason说,我们想介入到整个科研过程中来。此外,另一批宣传者在印第安纳大学西蒙癌症研究中心建立了一个更难得的样品库正常女性的乳腺组织样品。 宣传者们也可能为治疗方案提供独到的见解。有一次,一组肿瘤学家设计了一个来那度胺(lenalidomide)和固醇类药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的结合治疗方案,但患者宣传组织对固醇药的剂量提出了反对,理由是这个剂量可以让使用者过度亢奋、感觉不适。是个让人早晨三点起来吸尘又恶语顶撞你的太太的药物,骨髓瘤患者Michael Katz说。肿瘤学家们勉强同意另外开展一组低固醇剂量的实验,结果低剂量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高剂量组。最棒的是这马上就改变了治疗的标准,Katz说。 但是,也不是每个人都乐于见到这个权力平衡的变化。反对声音之一认为宣传组织由于专注于新的药物而忽略了现有药物的改进。其次是认为患者宣传组织抢了太多功劳,而实际上政府资助和基础探究同样功不可没。尽管有这些争论,与《新科学家》对话的癌症研究者们还是认为患者宣传组织给他们的领域提供了新的基金和工作重点。事实上,反对的声音往往来自于那些缺乏宣传组织的领域。 膀胱癌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在美国,它在常见癌症中排第六位,每年有约一万四千人死于该病。但是,只有三五个专注于该疾病的小型患者宣传组织。多发性骨髓瘤每年的致死人数比膀胱癌少4000,但它有很强的宣传组织。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用于膀胱癌的科研基金还不到多发性骨髓瘤的一半。 缺乏宣传也意味着缺乏认识,Mark Soloway补充说。他在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大学从事膀胱癌的治疗。吸烟者更容易得膀胱癌,所以如果吸烟者发现有血尿这样的症状,就需要立即接受膀胱癌检查。但是很少有吸烟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可能延迟就诊时间。鉴于可以挽回生命的治疗窗口期可能只有三周,忽视初始症状可能是致命的。对于这个领域和膀胱癌病人来说,想要战胜疾病,所需要的可能就是一些信息充沛的患者宣传组织的关注。 像Kathryn Giusti 这样的患者宣传者在临床实验上有很大的主导性 专家建议:平衡饮食 很多营养物质被认为可能具有抗癌功能,包括维生素D,硒,类胡萝卜素,其他抗氧化物,以及特定的脂肪酸等等。但是,我不吃保健品。因为我认为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保健品有比一个多样平衡的饮食所提供的营养更强的抗癌效果。 Kay-Tee Knaw, 剑桥大学,临床老年病学家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2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许你不适合用电热毯!
Medicine 2008-12-8 08:38
天气冷了,电热毯成了居家冬季常用电器用品。房间温度偏低,老年人、儿童、妇女就会需要使用电热毯,但有的年龄段或患有一些疾病的人是不适合电热毯的,如:呼吸道疾病患者:凡患有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哮喘病者,若经常使用电热毯,易引起咽干喉痛,声音嘶哑,咳嗽不止,以致加剧病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糖、冠心病和脑血栓等疾病者,因电热毯是机械性升温,可破坏人体平衡机制,促使血压升高,易使心肌缺血和中风发作。出血性疾病患者使用电热毯可使血液回圈加快,血管扩张,从而加剧出血。故有各种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有先症及过敏性体质者:凡患有口腔炎、慢性咽炎,喉炎、口腔溃疡以及皮肤瘙痒、皮疹等疾病者,不宜使用电热毯。 新生儿、婴幼儿:新生儿、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差,电热毯易产生较高温度,使用后因失水而导致脱水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育龄男性:由电热毯产生的高温会影响睾丸产生精子的能力,故想优生优育孩子的新婚夫妇不宜使用。孕妇:电热毯通电后会产生由磁场,可通过孕妇直接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严重者可导致流产或胎儿畸型。 如果有上述情况切正在使用的,那就要注意了,应该立即停止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