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iCubate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辅导硕士生开发有市场需求的生物技术产品
热度 7 SNPs 2012-2-9 03:58
前两天阿拉巴马大学的记者采访了我代课的生物技术硕士班,这是记者写的文章(点图链接): 我前些天的博客有介绍过 这个班 ,和 这个学校 ,有兴趣的可以去申请,一年获得生物技术硕士学位,而且学习的都是比较实用的生物技术(和产品开发有关,也学市场分析等)。 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用的头几张幻灯片就是这个些: 我觉得,在坐的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我交了学费来学生物技术,学成以后到底能干什么?” 所以,我的讲课从这张照片开始:“这个照片里面的两个人,一个是科学家(发现DNA结构的James Watson)另一个是技术匠 (Research Genetics 公司的创办人, Jim Hudson , 也是我们HudsonAlpha研究院的创办人之一。他给人类基因组工程提供工具,最后公司三亿美金卖给Invitrogen)。他们都可以是我们的榜样。 作为科学家,James Watson发现了DNA碱基配对的原理,给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是当我们通过加热,把(原来在体内不变性)DNA双链退火变性,然后在用各种酶来处理,这就是生物技术了。说白了,生物技术就是把生物学的科学原理用来为人服务。 我说:“如果你们想成为搞科学的科学家,你就需要去发现,而搞技术的就要去发明;搞科学的是科学家,搞技术的可能就是工程师;搞科学的要弄懂生物学现象背后的机制,搞技术的要通过人工玩弄机制来造福人类;搞科学的可能得到诺贝尔奖,搞技术的能当CEO,可能赚更多的钱;搞科学是小范围实验,搞技术的要做规模化生产;搞科学的提出问题,搞技术的解决问题;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能促进科学发展;搞科学的是吃皇粮的,靠政府资助,搞技术的要在市场上找饭吃。” 我说,你们学成以后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不单单是实验室工作人员,可以去公司,开自己的公司,当专利律师,当技术转移专家,股票分析师,风险投资公司项目经理。。。。不管你做什么,都需要对整个分子诊断领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我在和学生们讲具体的研发技术以前,先介绍了许多分子诊断行业的背景知识,比如都有那些技术?如何衡量一个厂家生产的技术平台?不同技术平台的优缺点是什么?商业模式上面有什么问题?个体化医疗需要什么样的分子诊断技术?测序是否会取代一切? 这样,由远到近,由广到窄,由浅到深,介绍了我们为什么要开发iCubate 技术平台,为谁开发的,如何用,给病人带来什么好处?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机会? 等课程上完以后,已经至少有5-6个非常像样的产品,都是学生们自己想出来的。我提醒大家先从不需要FDA 批准就能进入市场的产品着手。因为那些产品进入市场门槛高,见效慢。所以上面文章中提到的Jeff Hicks 想到做一个“诊断”食品市场上加工好的鱼类产品,到底是不是标签上说的“鳕鱼”?我说:“主意不错,不过你把产品研究出来后卖给谁?去餐馆吃饭的人恐怕不会感兴趣到花钱做一个分子诊断的地步。餐馆的业主也不会花钱去做这个。谁愿意出钱让你测?”结果他回去重新写产品设计,把市场需求都搞通,价格搞定,营销途径搞懂,然后我们再来谈产品。 另外还有同学家里是做机械化养鸡的,一些引起鸡瘟的病毒感染是很关键的诊断,一旦感染,全温室的鸡都要处理掉。学生列出了需求有多大,市场有多大,能够带啦什么样的经济效益,谁受益?如何使用,用什么标本,在固定实验室还是游动车实验室?营销途径如何,是卖产品还是卖服务?然后开发一系列诊断产品。 还有同学说做木材的真菌感染诊断,据他讲有10%的木材因为有感染污染不能用。于是我就问:“那你做诊断什么时候做?是砍树以前做?还是以后做?查到树的病对谁有益?谁承担更大的经济损失?损失放是否愿意出钱早些诊断?你每个试剂盒能卖多少钱?需求量是多大? 一些女同学要做和化妆品有关的诊断,比如皮肤过敏,青春痘诊治等。还有一个女生家里是做石油生意的中东人,对输油管道里面的细菌膜生长的诊断和处理感兴趣,她老爸会出钱让她一毕业就有自己的公司。 还有做赛马的种马性病诊断的,因为种马的价格都是百万元,配种时如果感染了性病就得不偿失了。这类诊断价位高些也有人愿意出钱。 也有做高尔夫球场上的草皮真菌感染引起的黄斑的诊断的,等等,等等。这些产品都是学生们在自己的身边找到的需求。我花了两堂课的事件(四个小时)逐个听取他们的产品设计,市场分析,然后指出优缺点,值得改进的地方。 所以,在真正动手开始做实验以前,学生们就已经热情十足了。等到要讲技术细节的时候,不用提醒,大家都非常主动,细致地学习,体会。 我把教学的过程,当做一个辅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让他们在课堂上不但学到生物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手艺,更了解到课堂和实验室以外的东西。而这个从市场需求起步的教学过程,也正是我们每个创业的人都应该有的思路。 使用 iCubate 2.0 开放平台 ,学生们研发出来的产品在网上商店完成销售后他们得70%, iCubate厂家得30%. 这个新的商业模式也让学生们有“当家做主”的感觉,一开始就有一种创业者的心态。 这个月底要回国做开放平台的巡回演讲,现在初步定下有去重庆,北京,郑州,济南,杭州等地,可能还会增加几场。没有办法有那么多的时间给国内同行讲,不过精华都会在里面的。等讲课回来我也会整理一些录像放到网上和大家分享。
个人分类: iCubate2.0开放平台|8503 次阅读|15 个评论
iCubate2.0网页设计
热度 1 SNPs 2010-12-20 00:23
前段时间公布了我们 将要做的开放平台 。为这个开放平台准备的网页正在设计和调试,下面是进入开放平台(iCubate 2.0,以前拟做Bio 2.0, 太广了些)网站的第一站: 在上面首先描述了什么是iCubate 2.0: an open platform for developing and marketing multiplex PCR assays (iCs) 接下来是对iC的定义: iC is a multiplex PCR assay, designed with the PPI algorithm, powered by the arm-PCR technology, and performed on an iCubate platform. 这个定义花了我不少时间去琢磨,目的是用最少的字把事情讲明白。iC 是我们为通常所说的试剂(assay)起的新名字。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在做市场时能和其它类似产品区分开来。iC的特点是引物设计用我们独特的 PPI程序 ; 设计出的引物是和我们独家的arm-PCR配套的(amplicon rescued multiplex PCR); 而试剂最后是要用在我们独特的全自动,全封闭的iCubate技术平台上的。这PPI, arm-PCR, 和iCubate仪器也就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技术平台的优势:用户不用太多的专业知识就能很容易的用免费软件开发产品;开发出的试剂盒使用起来也非常容 易,只要把标本加进卡盒,剩下的就全自动完成了(包括核酸提取,扩增,检测,和结果分析和报告)。 另外在第一站界面上还有一句话:Think outside the box。 这是美国的 一个成语 , 意思是to think differently, unconventionally, or from a new perspective. 鼓励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一个事物。用这句话是因为我们的仪器恰好是正立方体,就是一个Box, 许多公司生产的box (仪器)都是对广大开发者封闭的(只有厂家自己才能在该仪器上开发产品),而我们的平台是开放的,谁都可以在上面开发产品。不仅是开发,还有销售。这就有 不同凡想的意思了。 最下面是主页分出去的几个分页:iC Achitect; iC Store; 和 iC Community. 在iC Achitect (设计师)区域里面是design and build 就是常说的研发;在iC Store是buy sale iC; 在iC Community是learn share。在iC社区里可以学习基本软件和技术,帮助别人解决研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还容许大家出谋划策。在那里还可以贡献有特定实用价值的试剂开发主 意,定期(大概一周)经广大用户评选出最佳iC, 给以各种奖励。还有,在iC社区里面还专门为有经验的试剂开发者和大公司的使用者设立了中介,公司需要快速开发某个产品时,可以在网上招标,挑选最佳 开发者。 这三个区域的定名也废了一番周折。开始想把iC Achitect叫成iC Builder, 可是Builder就没有设计的工序,是按照别人的设计图纸施工。Achitect (建筑师)就更贴切些。iC Community曾经被叫做Developer Lunge, 或者iC Zone,都不能表达一个协同合作的社区的含义。 以前也写过一篇博文讲 公司网页演绎创业史 。现在再次创业,在准备市场开发工具上也用上了以前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文字要精炼,网页要干净优雅,不能太忙,塞入很多没用的话。来访问网站的人都很忙,不应该让他们去找需要的信息。把不必要的噪音去掉,剩下来的浓缩了的信息就跃入眼帘了。 还是那句话:创业就要时时刻刻为我们的用户着想。他们的困难我们要去解决,最好是能防止其发生。给他们省时间,多做一些服务,多想一点,再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才能赢得用户,赢得市场。 做生意不用整天想着赚钱,只要整天想着自己的服务对象,钱自然就会来的。 下面是front page的另一个设计,以白色为主,更干净些。你更喜欢那个? 黑的还是白的?
个人分类: iCubate2.0开放平台|718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