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相得益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宏观微观 齐来笔底 鉴赏考据 相得益彰
黄安年 2020-9-24 08:23
宏观微观 齐来笔底 鉴赏考据 相得益彰 ---- 初读《蔡义江新评红楼梦》 推荐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20 年 9 月 24 日发布(第 26086 篇) 【按:吕启祥文:宏观微观 齐来笔底 鉴赏考据 相得益彰 ---- 初读《蔡义江新评红楼梦》, 2010 年 9 月中完稿 。原 载《社会科学论坛》 2011 年第 4 辑第 249-256 页, 并载吕启祥著《红楼梦会心录》第 415-424 页,商务书馆 2015 年 12 月增订版。】 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蔡义江先生以《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一书鸣世,因兼具学术性与知识性 , 受到学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 多次修订再版,发行逾百万册。九十年代和新世纪 , 又先后推出以一人之力完成的集校注评于一体的《红楼梦》新版本,亦广有影响。与此同时,还有《论红楼梦佚稿》《蔡义江论红楼梦》《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多种专著问世。三十多年来 , 蔡先生在红学园地上辛勤耕耘、深思明辨,层累厚积,成果丰硕。新近出版的总数约二百万字包括上百万评点文字的《蔡义江新评红楼梦》这一巨轶,其规模和深度超越以往,具有总摄集成的性质,也包含了近年的研究心得。 为什么要执着地做这样一部书 , 蔡先生在前言中说得明白。一是由于历来旧说和时下新见 , 有不少都在误导读者,使之不能客观地不带偏见地去读《红楼梦》,写文章申说已见固是办法,但总不能代替逐字逐句巨细无遗地表述对全书的看法,故采用了“批注”之法。再者对随正文传世的脂评,至今仍有人取怀疑以至全盘否定的轻率态度 , 脂评本是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最宝贵的一种原始资料 , 因而也将研读脂评的心得 , 择要加以批注阐释。 现在看来上述目标是达到了。读者从本书中获得的 , 既有全局性纲领性的指导 , 又有一字一句取舍的得失奥妙;既有翔实的资料又有鉴赏的眼光。而且这一切往往是有机结合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因而给人既宏富且精微,既平实又新颖的总体印象。 二 先从大处着眼,我以为《新评》着重提示读者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红楼梦》为人生大梦 , 是繁华梦 , 不限于良缘梦。小说第一回开宗明义通过二仙之口说道 , “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 ‘ 美中不足,好事多磨 ’ 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 ; 究竟是到头一梦 , 万境归空。”脂批谓“四句乃一部之总纲”,蔡评指出这可视作对书名《红楼梦》最好的解释。在全书的评点中 , 不断提醒“此书以盛衰荣枯为线索甚明” (七十四回 840 页) ;“有人以为如此一来 (指金兰谊), 钗、黛间没有冲突 , 便看不到有趣文字了。殊不知此书不落‘三角恋爱’套头 , 红楼梦是超越‘木石’‘金玉’成空的良缘梦范围的。宝黛钗之间的悲剧,只不过是整个大家庭悲剧中的一部分 , 虽则是重要部分。” (四十九回 551 页) 读过后半部书稿的批书人之评“亦可佐证红楼梦非良缘梦 , 乃繁华梦 , 欢乐梦也。” (六十三回 713 页) 小说固然写了种种婚恋悲剧,但“它所揭露的封建社会不合理的方面,要广泛、深刻得多。改变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食尽鸟飞、惟余白地’最终没落的总构思和情节发展的总方向 , 只能是缩小和改变了全书悲剧的性质”“削弱和降低原著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七十九回总评 929 页) 即便是在专为贾瑞故事而有的 “ 风月宝鉴 ” 出现时,蔡评也特意点明此镜所戒“宜广义看 , 非止情欲,心羡荣华富贵,便是妄动邪思” (十二回 133 页) 。可见 , 小说涵盖的是红尘世事、兴衰荣枯,感悟的是人生、是真情。 其二,蔡评十分看重小说以“甄贾”谐“真假”在全局构思中的作用 , 这是为了解决既要“追踪蹑迹”地“实录”其事,又要有所避忌地将真事隐去这一矛盾所采取的特殊艺术手法 (二回 25 页及总评) 。并在以后十六、五十六、七十一、七十四等回出现或提到甄家的人或事时不断点醒,以便领会作者的用意。与此相关联,石头作为叙事者,兼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长 , 见第一、四、六、八、十五、十七、八等回批注,也是小说作者的一种创新。 其三 , 指出“宿命”乃全书的最大悲音 (五回总评,二十二回 365 页), “谶语式的表现方式是《红楼梦》的一大艺术特点,人物的对话、诗词、酒令、灯谜中无处不在” (廿二回总评) 。这是贯穿全书的。“归之于命”固属消极无奈;然而“命运之不可抗拒”却是普遍的人生境遇,由此产生的对尘世的某种超越和艺术上的圆熟精美是其他作品所罕见的。 再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 评点这种方式灵活自由的优势就更显著了 , 可谓如鱼得水,佳例俯拾皆是。这里只能就笔者个人心得 , 略举一二 , 以概其余。 关注脂本和程高本文字差异的读者大概都曾注意到第五回曲子中的“怀金悼玉”在程高本中作“悲金悼玉”,笔者向来以为脂本文字较优,但从未深想过好在哪里,此处蔡评曰“后人改一字作‘悲金悼玉’,不如‘怀金悼玉’妥当。存者用‘怀’,殁者用‘悼’。”真使人豁然开朗,领悟到这一字之差的含意。又如二十八回薛蟠所说酒令“女儿愁,绣房窜出个大马猴”,蔡评“大马猴似喻被当场发现的偷情者,故用‘窜’字 , 程高本改为‘钻’,不佳。”读者揆情度理,当能意会“窜出 ” 之情态更为贴切生动。这里所举,只是极小的例子,实际上 , 蔡本在文字取舍上,不仅区别于程高本,而且在诸多脂本中也多所斟酌,每有取舍,常做评注申明理由。在此前出版的蔡校的本子中 , 对校勘的原则和依据已有说明 , 从 93 年的浙江版到 06 年的作家版,已有不少的修订改动,此番再出新版 , 又有新的发现和修订 , 有兴趣的读者当可逐一对校 , 从中见出蔡评在正文上所下的功夫。 由细读文本而生的点评,当然不限于一字一词,构成小说细胞的众多精彩的细节,无不可圈可点,而蔡评往往会在一般读者易于忽略以至许多评者不曾注意的地方,给以点拨。比如四十回两宴大观园由刘姥姥引发的一场大笑,各人笑态几成经典段落为评家乐于称引 , 蔡评自然也不放过,着力评说。值得注意的是蔡评最后说 : “这段文字中只没有写一个人的笑,那就是宝钗,这也值得深思。”循着这一思路,笔者在相隔两回后即黛玉雅謔时却看到宝钗“笑得动不得了”,因为“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 , 虽淡淡的 , 回想却有滋味”。原来笑话有雅俗之分,宝钗之不笑与笑是有原因的,由此见出其个性。再举一例 , 四十九回众人雪天斗蓬之风采亦为历来评者尤其是服饰家所乐道 , 蔡评更进一步点出 , “众姐妹所穿‘一色大红’,只此三人不同 : 李纨寡居身份 , 不宜大红;宝钗素来好淡不好艳;岫烟则因贫寒无衣故也。”由上二例可见细节的生动丰富固然重要 , 而更重要的是细节的准确性 , 藉以刻划人物,且不可移易。这是极见作家功力和评家识鉴的地方。 三 以上是就宏观微观两端而论 , 其实还有分量很重的或可称之为“中观”的部分 , 即每一回“题解”和“总评”,上举例子有的就在总评中 , 这里只想从评批的不同形式着眼略说这“中观”之评。 “题解”是对回目的校勘和解说,文字简约。当回目文字各本歧出时,列出异文 , 加以比勘,说明取舍原委,如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据甲戌本 , 理由是廿七回脂评中有“开生面, 立新场”的相关用语,因判断其为原笔。还有一种情况是回前有重要脂评,透露出佚稿的重要情节和回目及回数,蔡著即将其悉数引入,如廿一回“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此曰‘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 , 后则直指其主。”故本回题解文字较长。至于对各回目中用典和对仗的解说,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回后总评不仅文字较长,难度也大得多。窃以为要写好回后总评必须把握两条 , 一谓得其要领,二谓点其文眼。否则很容易流于空泛议论,即或单独看去是篇不错的“小文章”,也难说是称职的回评。蔡评在这两方面做得都相当到位,针对每回的不同内容 , 量体裁衣,要言不烦,既作小结,又是导读。如第五回在全书中地位重要包蕴丰富而总评却简,指出作者写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情节的三方面用意。又如廿九回总评中揭示了“三本戏恰恰象征了贾府百年兴衰的三个阶段”。再如第四十回总评中提示“到潇湘馆一段有三个看点”:一是姥姥滑跌显出幽僻的环境特点和乡野人本色;二是笔砚在案,书籍满架,以见主人的文化品位;三是换窗纱引出的一番内行之论合乎贾母身分,也透出作者出身于织造世家的生活底蕴。复如四十五回鸳鸯抗婚,总评指出通过四个层次将情节推向高潮,破釜沉舟,悲情感人。并由鸳鸯陈诉中可知她“从无殉主之想”,其“命运极可能是终身独居”。诸如此类 , 或提纲挈领,点出文眼,或夹叙夹议,揭出妙处。 回后总评的字数多少并不一定与该回正文长短相应。最明显的例子如十七至十八合回其长度较紧接着的十九回要多出一倍,而两者的回后总评字数却差不多。这是由于前者叙省亲大事 , 内容集中 , 不须过多费辞 ; 而后者“花解语”“玉生香”情节较散过节较多,评说反而不易。难得的是在十九回的回后总评中能作如此的有机勾连与提示:“此回由宝玉的三个生活片断组成 , 事情都是私下进行的 , 相关三人又是宝玉最亲近的,却地位、个性各异,绝不相类。”即茗烟、袭人和黛玉,这样“就更便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来展示宝玉其人”。这就帮助读者既易于把握情节要领,又能体察作者用意 , 是真正富于启发性的导读文字。类此例子不烦多举,当可领略本书因回制宜、不拘一格,轻重得当、疏密有致的回评文字了。 以上是就本书的规模体制来看其包容的幅度之广和弹性之大。 四 若就立论的角度而言,蔡著的最大特色在于不作标新立异之论,而力求客观平实,返朴归真。对于时下红学浮躁驳杂的弊端是一剂良药 , 套用鲁迅的话 , 可谓“正因平实,转成新鲜”。 如果说过去时代对于《红楼梦》的偏见的最大根源莫过于封建道学家的准则和新式阶级论的标签,再加上层出不穷的新旧索隐造成的迷雾。这一切都障碍着人们客观地、不带偏见地去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尽管新时期以来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反拨和匡正,然而积习已深 , 往往到了习焉不察的地步,又加不少新锐之说其实是新的偏见甚至是沉渣泛起 , 凡此都需要有识之士付出艰苦的长期的努力加以廓清、给以引导。蔡著就是下了大力气来做这种廓清的工作 , 他的评点固然是正面表述自己的见解,而常常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蔡评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红楼梦》不是宫廷秘史,企图从中找到隐藏的证据是“走火入魔” (十二回 133 页), 把荣府正堂“座上珠玑”一联误为允礽所作遂把曹家归为“太子党”是无知的“牵强附会” (五回 34 页), 曹家“中兴”说是“毫无史料依据”的臆测 (五回 60 页) 。同时提醒读者不可求之过深滋生误解,如研究者因“钗于奁内待时飞”联语中“时飞”二字与贾雨村表字相同 , “遂有宝钗后来嫁雨村之探佚说 , 实属求之过深而引起的误会。时飞若是人名,岂非‘善价’亦当是人名 , 方合对仗要求?且后来宝玉出家 , 弃宝钗之妻而为僧,已有定论,如何容得下这样的怪论 ? 读此书须顾到方方面面,慎防钻牛角尖。” (一回 11 页) 这样的告诫并非多余,相类的有清虚观张道士见到贾母感叹唯宝玉酷似荣国公不觉彼此落泪 , 此处有蔡评:“不可理解的是有人竟对这段描写穿凿深求,以为是在隐写早年张道士与贾母有过某种不正当关系。此类说法 , 既不严肃 , 又近龌龊” (廿九回 334 页) 。再如风姐与蓉、蔷辈的关系 , 虽则亲近 , 收为心腹 , “令其俯首帖耳、听命于己是实,却不失身分”,并无苟且之事,“别想歪了” (六回 79 页) 。特别应当辨正的是宝玉与秦氏的关系“毕竟限于心动”,“若以为此是隐写秦氏与宝玉有性关系,则肯定看偏了 , 既不符合小说描写,也把宝玉误视同珍琏辈了。” (五回 52 页) 这是关乎正确把握主人公性格特质的重要关节,涉及小说立意运思的基点,不可等闲视之。惜乎不少读者以至研究者都有此种偏见。 在《红楼梦》的阅读和研究中,还有另一种求深反惑的情况。诸如关于“补天”、关于“意淫”、“关于正邪二气”等等,发挥引申,长篇大论,蔡先生则以为不如将其置于作家所处的历史语境中 , 以常识常理来看待,或近于原意。即如“历来用‘补天’一词都表示为国为民做一番大事业 , 这里也是”,“争论所补之‘天’是封建主义的天 , 还是情天、离恨天 , 实已偏离原意。” (一回 2 页) 又如论“意淫”文章甚多,“将问题说得很复杂 , 总不及此评 ( 按指脂评所说‘体贴’二字 ) 简要中肯。” (五回 67 页) 至于正邪二气那一番高论 , 蔡评提示“这是贾雨村之论 , 非曹雪芹之论”,它“并非严肃的科学论述,也不必为誉扬作者将他当成哲学思想家”,“作者的天才在于敏锐地发现现实生活中贾宝玉一类人的特性 (按指秉正邪二赋所生者) ,而成功地将其强化,成功地塑造成出色的艺术形象。” (见二回 24 页及总评) 总之对《红楼梦》要有平常心 , 要把它当成小说来读,切忌拔高作者的思想。 最能体现《新评》作者廓清偏见的意图或说用力最多的地方应是对于人物的评批。记得蔡先生曾说过要为向来贬斥过多的人物如袭人、王夫人、薛姨妈、贾政等说几句好话。笔者理解这不是什么简单的“平反”,而是想消除历来以是否贞节衡人和以卫道叛逆划线的成见所带来的偏颇,还人物以本来面目。当然,这种意图在对主要人物的评点中同样有所体现。 这里不妨以袭人为例。第三回袭人登场伊始,小说写她在贾母心目中“心地纯良克尽职任”,蔡评以为这八字“说得公平、中肯”。虽则也认同袭人受封建统治精神奴役的烙印较深,但斥其为虚伪、告密等等未免失当,在第六回、三十四回等相关情节处均有评批剖析,“贬袭者认为,最初与宝玉发生两性关系者,如今反说这样的话 ( 按指男女防嫌 ) ,可见其虚伪。其实 , 袭人所说的不是性,而是与性相关的‘丑祸’。在那个时代 , 那种贵族家庭环境里,主子与归属他服侍他的丫头之间发生性关系 , 并不算什么大事”“但若姐妹之间做出这些来 , 便是‘不才之事’了 , 为礼法所不容。”清代三家评本讥贬王夫人“认贼作子”,蔡评以为“这是很有代表性的 , 将袭人比作‘贼’”,理由不外乎“失去贞操的人还谈男女大防。然而这与作者思想距离极远。”“世界和人性都是复杂的 , 此书的难企及处在于都能如实描写,并无讳饰。”第六回写小儿女间“初试”一节“原不该对二人责备过于严苛,然历来君子责宝玉者少 , 责袭人者不依不饶”,“若再说防嫌便是虚伪;倘若最后不得已嫁了他人,更被视作为不能守节,倒不如一死。我为袭人不平。” ( 71 页) 至于说她“告密”、“进谗”则更受两条路线、正反人物等现代政治斗争的观念影响 , 难以成立。 (见三十四总评) 上述多处评批合看 , 也抵得上一篇“袭人论”了。其他如王夫人,小说写“是个宽仁慈厚的人”,蔡评曰“人多不信,我是相信的。人的言论离不开所处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动机。王夫人‘作孽’的事是有,但亦当细辨起因,不应遽下断语” (二十八 317 页) 。金钏事件论者责宝玉溜之大吉,缺乏担当,导致悲剧,“如此仗义执言的高见 , 实不敢苟同”,事情的后果恐怕是宝玉以及王夫人都始料不及的 ( 见三十回 346 , 347 页 ) 。又如薛姨妈,蔡评不赞成把她看成“奸姨妈”,她对宝黛确是爱惜有加的慈姨妈。 (五十七回 655 页及总评) 再如贾政,亦非一无是处,他曾劝阻樯木为棺和迎春婚事,感叹园子过于富丽,心许并取用宝玉题咏,称得上传统意义上的“品行端方” (廿二 250 页) 。对于历来人们赞赏喜爱、评价很高的人物,蔡评也同样将其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 , 避免任意拔高。第二回雨村口中刚提及“女学生” (指黛玉) 即有批语:黛玉是书中女一号,“她尊母避讳如此 , 可知作者无意将她写成有封建叛逆倾向的人 , 她只是重情不重功名利禄而已。避讳一事也见出她是个细心敏感的人。”十六回写黛玉“掷而不取”宝玉珍重转赠的香珠,蔡评“有人读到此句,以为找到了黛玉大胆反封建的证据 , 居然骂皇上、北静王为‘什么臭男人’未免错看。”“黛玉之深情独钟于宝玉,除宝玉之外别的男人都臭,她哪管什么南静王北静王,恐怕与反封建挨不上。” ( 163 页) 类此如鸳鸯抗婚掷地有声的一席话 , 有研究者以为“曹雪芹之伟大在于借题发挥,骂最高统治者‘宝皇帝’,如此研究《红楼梦》,真能让作者吓出一身冷汗。” (四十六回 522 页) 质言之 , 上纲上线易,实事求是难 ; 牵强附会易,具体分析难。蔡评为自己树立的实事求是的标竿,是很高的 , 不易做到的。 五 本书原拟书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评注》,现虽改新名而大旨不变。凡重要的、有真知灼见和资料价值的脂评都吸纳收入了。蔡评既评正文,亦评脂评,这就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 提高了它的学术含量。本文以上各节已广泛涉及脂评,这里想单独提出来再加申说。 我们知道,《红楼梦》的早期抄本固然是文学 , 同时也是文物 , 需下一番校勘、考辨、整理的工夫 , 正文如此 , 随文的脂评也一样。 蔡先生历来重视脂评,在运用脂评时采郑重、审慎的态度 , 对有争议的段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蔡先生首先看重的是脂评的文献价值。由此提出了有关作者卒年、生父、全书回数、书稿流传以及佚稿线索等一系列红学包括曹学的重大问题,人们虽未必全部认同,但蔡先生的见解无不言之有据,足成一家之言。 比如雪芹卒年蔡先生主甲申说,所据亦来自脂评,认为“壬午除夕”是署时,应上属,甲申初雪芹病逝。即“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 壬午除夕。书未成 , 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也待尽 …… 甲申八月泪笔。” ( 一回第 6 页 ) 又如推定畸笏叟是作者的生父曹頫\ ( 十三回 137 、 144 页,十七、八回 194 页,廿八回 321 页以及本书附录专文中所据大量脂评 ) 。再如从脂评“后三十回”或“后数十回”之称可推知《红楼梦》全书回数 (廿一回前评), 又可知全部书稿是写完了的 (廿一回 233 页,廿五回 287 页) 。还有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册子究竟有几等 , 包括哪些人 , 学界颇有歧见 , 蔡先生研读十七、八回的一条脂评,指出其与正文的矛盾 , 认为“金陵十二册之厨共三个 , 册分三等 , 共 36 人 , 其余已‘无册可录’,说得清清楚楚。有研究者不重正文 , 却据一条理解上有歧义的脂评,另立新说”“徒然扰乱读者视听。” (五回 57 页) 可见蔡先生对脂评并不一味盲从。 相对于脂评的文献价值 , 脂批在文学批评方面虽有精彩之论 , 也颇多陈腐之见。每见精彩,蔡评便着力推介,最为人熟知的是十九回有关宝玉之言“囫囵不解”是“今古未有之人”的一条重要长批 , 蔡评紧接评论道 : “连用十一个‘说不得’,说明人性之复杂。作者绝不按正面、反面、好人、坏人概念塑造人物,宝玉形象的成功与价值正在于此。”着力凸显并发挥这条脂批的精到之处。至于脂批的某些庸俗之见则屡被蔡评批驳:比如脂批谓宝黛之间“种种孽障”“皆情之所陷”,蔡评指出“这些警人陷情的话 , 只能认作批书人自己的观点,未必尽符作者本意。”(廿一回 231 页)出现秦业之名时,脂批云“因情孽而缮此一书也”,蔡评提醒“涉及作者意图的话 , 恐不能全信” (八回 102 页) 。脂批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很有见地;但说“晴卿不及袭卿远矣”则腐。蔡评指出“晴不及袭,是批书人的好恶,代表不了作者” (同回 101 页) 。又如秦钟其人 , 貌虽姣好 , 内质与宝玉不同 , 临终谓过往自悞,还该立志功名 , 以荣耀显达为是 , 脂批以为“无此二语,亦非玉兄之知己”“全是悔迟之恨”。蔡评批驳“‘悔迟’说秦钟可 , 说宝玉不可 , 说作者更不可。宝玉是不听劝的顽石”“以此二语相劝,岂真宝玉知已哉!此种描述,脂评也未必是能‘解其中味’者。” (十六回 175 页) 总之脂评在思想见地上与作者差距不小 , 未必能领会作书的真正意图;在艺术上有时也并不高明。比如贾雨村这个人物,脂批连批三次“奸雄”及“全是假”,蔡评指出能揭示人物表里不一是难得的,“然而过多地想到奸雄作假,似与作者创作思想仍有差别”,作者刻划人物是“动态的,有层次的 ; 作者成功地把握着艺术分寸感,步步深入 , 让你能看到他灵魂深处”。人们多认同“奸雄”之批 , 却未能进一步辨析,由此亦可见出蔡著对脂评的研读之细,对正文体察入微。 脂批透露了佚稿的许多线索,包括有的回目文字和全书结局,这一点已广为人知并倍受重视。蔡先生是当代学人中较早探讨佚稿的研究者,早在八十年代就有《论红楼梦佚稿》一书出版。在探佚热中,他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 , 以为要有足够的证据、客观的态度、谨慎的推断、思路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合情合理。亦即是说 , 探佚是科学研究 , 而非创作想象。探佚续书梗概和进行艺术创作是两码事。今人欲按原作意图创作续书已不可能 , 在乾隆时代若无曹雪芹那样的天才也难跟踪。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 本书中依然收入了业已通行的他人所续的后四十回 , 因为续作者仍有追随原作的意愿,保持某种程度的悲剧性 , 特别是整理刊刻、使之流传的功绩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对于后四十回 , 本书在评点处理上与前八十回有明显区别 , 即每回只有简短的带评题解而一概没有随文之评及回后总评。 这是因为续作与原作存在着巨大落差,已没有必要或不值得细加品鉴。前八十回相关的脂评只能反证其不合榫、无呼应以至变异扭曲、形神皆失。为此 , 关于后四十回 , 建议读者仔细阅读本书附录中《红楼梦续作与原作的落差》一文。在笔者有限的闻见范围内,此文是论述分析两者“落差”的最有说服力的一篇。该文从一、变了主题,与书名旨义不符; 二、过于穿凿,求戏剧性而失真 ; 三、扭曲形象,令前后判若二人;四、语言干枯,全无风趣与幽默;五、缺乏创意,重提或模仿前事;六、装神弄鬼,加重了迷信成分;七、因袭前人 , 有时还难免出丑。诸多方面进行论证,既紧扣作品,又视野开阔 , 可视为对后四十回的一个总评。 对于现行续书,笔者向来不赞成全盘抹倒、责其篡改,它优于其他续作 , 使全书得以保存和流传之功不可没。但它和前八十回的巨大落差是客观事实 , 误导读者亦已深入人心。二十年前曾遵循和发挥前贤鲁迅和何其芳的观点写过一篇题为《不可企及的曹雪芹》的短文 , 虽则浅陋而至今不悔。蔡先生大文则远远要全面、深入得多 , 不仅以小说本文和脂批为根据,且以整个文学史和他的学养积累为依托,其说服力之来非属偶然。 做这样一部近二百万字的大书 , 是蔡先生长期以来的一大心愿,也是读者的期待。今夙愿已偿,此书势将成为研究者案头常备和爱好者登堂入室的上佳著述。雅俗共赏,不亦宜乎。 2010 年 9 月 中秋 (原载《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4期,本文所有引文及注明之回次页数均据《蔡义江新评红楼梦》,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10年初月第一版)
个人分类: 个人藏书书目|1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交流网和我的博客相得益彰
黄安年 2011-2-7 09:05
学术交流网和我的博客相得益彰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7 日发布 我于 2002 年 4 月创办的学术交流网迄今已经八年又九个月了 , 发布 25600 多篇(同一文章按照几部分发表按发表部分计算),分布在 45 个栏目中,其中美国问题栏目 22 个。学术交流网登陆人次迄今累计在 800 万左右,拥有一批人文社会科学界的网友、大中学生和研究生,以及关心世界和美国问题的读者。学术交流的内容和科学网博客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 有些内容同时在博客和学术交流网上,也有些内容博客上并没有。 2007 年前发布的许多资料信息并没有反映在博客中 , 更为可贵的有些资料即使《美国参考》中也难以找到,是查阅 2007 年以前国内研究美国问题的重要信息源之一。 下面是笔者有关学术交流网的博文目录: * 办好即将进入第六个年头的学术交流网,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1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14 ) * 学术交流网进入第六个年头实现了转型,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56 ) * 学术交流网开办最初三个月发布的文章及反响( 2002 年 4 月 22 日 --7 月 22 日),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825 ) * 《学术交流网》总目( 2002.4.22 — 2002.6.21 )(上)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853 ) * 《学术交流网》总目( 2002.4.22 — 2002.6.21 )(下)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854 ) * 《学术交流网》总目( 2002.6.22-2002.7.22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855 ) * 学术交流网累计登陆人次突破 400 万,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2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003) * 解读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8 月 31 日(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685 ) * 学术交流网全新改版通报( 2007 年 11 月 22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2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467 ) * 敬告网友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23 日 ( 北京时间 )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495 ) * 重要通报( 2007 年 11 月 28 日,美东时间),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2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790 ) * 学术交流网全新改版通报( 2007 年 11 月 22 日, 11 月 28 日再发)》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2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791 ) * 学术交流网的访问量已经突破 504 万,请新老网友登陆 www.annian.net 新版》,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29 日(美东时间)(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809 ) * 学术交流网拓宽新栏目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2 月 0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2234 ) * 敬告关注学术交流网的网友,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2 月 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2272 ) * 学术交流网刊登有关圣诞节标题的文章,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2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157 ) * 记学术交流网遭遇的一次罕见的技术故障,黄安年的博客 , , 2007 年 12 月 2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564 ) * 喜迎 2008 年 ---- 学术交流网的回顾与展望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2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662 ) * 学术交流网各个栏目文章统计一览表( 2008 年 1 月 1--31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230 ) * 学术交流网上发布有关情人节的信息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2 月 14 日 * 学术交流网各个栏目文章统计一览表( 2008 年 02 月 01--29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2 月 2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6648) * 学术交流网各个栏目文章统计表( 2008 年1月1日―― 5 月 17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725) * 关于中国知网检索黄安年文章目录 (1979-2008)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6 月 5 日 *2008 年学术交流网的回顾,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8035 ) * 来之不易 任重道远——写在学术批评网创办八周年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0799 ) * 学术交流网累计登陆人次超过 600 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1429 ) * 就学术交流网进入第七个年头致读者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682 ) * 学术交流网致读者的信( 2009 年 8 月 7 日),学术交流网,本站网主简报, 2009 年 8 月 7 日;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7933 ) * 感谢科学网即日起为学术交流网提供技术支持和维护,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1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8774 ) * 衷心感谢网友对学术交流网的关心,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8969 ) * 快讯:学术交流网开辟“科学网博文选”专栏,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1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9669 ) *2009 年学术交流网与博客同步兼有自身特点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3356 * 推荐看看学术交流网上的几篇文章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13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574 * 学术交流网开辟思念学界前辈专栏 , 学术交流网 , 思念学界前辈 ,2010 年 8 月 27 日发布;黄安年博客 ,2010 年 8 月 27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6728 * 就学术交流网发文逾 25000 篇致网友 , 学术交流网 , 本站网主简报 ,2010 年 8 月 29 日发布;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29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7219 * 资源共享和论文资料总目发布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23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6617
个人分类: 博客专题目录(10-11)|26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宏观微观 齐来笔底 鉴赏考据 相得益彰(下)
黄安年 2010-12-20 07:33
宏观微观 齐来笔底 鉴赏考据 相得益彰 ( 下 ) ---- 初读《蔡义江新评红楼梦》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20 日发表 紧接上 在《红楼梦》的阅读和研究中,还有另一种求深反惑的情况。诸如关于补天、关于意淫、关于正邪二气等等,发挥引申,长篇大论,蔡先生则以为不如将其置于作家所处的历史语境中 , 以常识常理来看待,或近于原意。即如历来用补天一词都表示为国为民做一番大事业 , 这里也是,争论所补之天是封建主义的天 , 还是情天、离恨天 , 实已偏离原意。(第一回 2 页)又如论意淫文章甚多,将问题说得很复杂 , 总不及此评 ( 按指脂评所说体贴二字 ) 简要中肯。 (第五回 67 页)至于正邪二气那一番高论 , 蔡评提示这是贾雨村之论 , 非曹雪芹之论,它并非严肃的科学论述,也不必为誉扬作者将他当成哲学思想家,作者的天才在于敏锐地发现现实生活中贾宝玉一类人的特性(按指秉正邪二赋所生者),而成功地将其强化,成功地塑造成出色的艺术形象。(见第二回 24 页及总评)总之对《红楼梦》要有平常心 , 要把它当成小说来读,切忌拔高作者的思想。 最能体现《新评》作者廓清偏见的意图或说用力最多的地方应是对于人物的评批。记得蔡先生曾说过要为向来贬斥过多的人物如袭人、王夫人、薛姨妈、贾政等说几句好话。笔者理解这不是什么简单的平反,而是想消除历来以是否贞节衡人和以卫道叛逆划线的成见所带来的偏颇,还人物以本来面目。当然,这种意图在对主要人物的评点中同样有所体现。 这里不妨以袭人为例。第三回袭人登场伊始,小说写她在贾母心目中心地纯良克尽职任,蔡评以为这八字说得公平、中肯。虽则也认同袭人受封建统治精神奴役的烙印较深,但斥其为虚伪、告密等等未免失当,在第六回、三十四回等相关情节处均有评批剖析,贬袭者认为,最初与宝玉发生两性关系者,如今反说这样的话 ( 按指男女防嫌 ) ,可见其虚伪。其实 , 袭人所说的不是性,而是与性相关的丑祸。在那个时代 , 那种贵族家庭环境里,主子与归属他服侍他的丫头之间发生性关系 , 并不算什么大事但若姐妹之间做出这些来 , 便是不才之事了 , 为礼法所不容。清代三家评本讥贬王夫人认贼作子,蔡评以为这是很有代表性的 , 将袭人比作贼,理由不外乎失去贞操的人还谈男女大防。然而这与作者思想距离极远。世界和人性都是复杂的 , 此书的难企及处在于都能如实描写,并无讳饰。第六回写小儿女间初试一节原不该对二人责备过于严苛,然历来君子责宝玉者少 , 责袭人者不依不饶,若再说防嫌便是虚伪;倘若最后不得已嫁了他人,更被视作为不能守节,倒不如一死。我为袭人不平。( 71 页)至于说她告密、进谗则更受两条路线、正反人物等现代政治斗争的观念影响 , 难以成立。(见三十四总评) 上述多处评批合看 , 也抵得上一篇袭人论了。其他如王夫人,小说写是个宽仁慈厚的人,蔡评曰人多不信,我是相信的。人的言论离不开所处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动机。王夫人作孽的事是有,但亦当细辨起因,不应遽下断语(二十八 317 页)。金钏事件论者责宝玉溜之大吉,缺乏担当,导致悲剧,如此仗义执言的高见 , 实不敢苟同,事情的后果恐怕是宝玉以及王夫人都始料不及的 ( 见三十回 346 , 347 页 ) 。又如薛姨妈,蔡评不赞成把她看成奸姨妈,她对宝黛确是爱惜有加的慈姨妈。(五十七回 655 页及总评)再如贾政,亦非一无是处,他曾劝阻樯木为棺和迎春婚事,感叹园子过于富丽,心许并取用宝玉题咏,称得上传统意义上的品行端方(廿二 250 页)。对于历来人们赞赏喜爱、评价很高的人物,蔡评也同样将其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 , 避免任意拔高。第二回雨村口中刚提及女学生(指黛玉)即有批语:黛玉是书中女一号,她尊母避讳如此 , 可知作者无意将她写成有封建叛逆倾向的人 , 她只是重情不重功名利禄而已。避讳一事也见出她是个细心敏感的人。十六回写黛玉掷而不取宝玉珍重转赠的香珠,蔡评有人读到此句,以为找到了黛玉大胆反封建的证据 , 居然骂皇上、北静王为什么臭男人未免错看。黛玉之深情独钟于宝玉,除宝玉之外别的男人都臭,她哪管什么南静王北静王,恐怕与反封建挨不上。( 163 页)类此如鸳鸯抗婚掷地有声的一席话 , 有研究者以为曹雪芹之伟大在于借题发挥,骂最高统治者宝皇帝,如此研究《红楼梦》,真能让作者吓出一身冷汗。(四十六回 522 页) 质言之 , 上纲上线易,实事求是难 ; 牵强附会易,具体分析难。蔡评为自己树立的实事求是的标竿,是很高的 , 不易做到的。 五 本书原拟书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评注》,现虽改新名而大旨不变。凡重要的、有真知灼见和资料价值的脂评都吸纳收入了。蔡评既评正文,亦评脂评,这就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 提高了它的学术含量。本文以上各节已广泛涉及脂评,这里想单独提出来再加申说。 我们知道,《红楼梦》的早期抄本固然是文学 , 同时也是文物 , 需下一番校勘、考辨、整理的工夫 , 正文如此 , 随文的脂评也一样。 蔡先生历来重视脂评,在运用脂评时采郑重、审慎的态度 , 对有争议的段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蔡先生首先看重的是脂评的文献价值。由此提出了有关作者卒年、生父、全书回数、书稿流传以及佚稿线索等一系列红学包括曹学的重大问题,人们虽未必全部认同,但蔡先生的见解无不言之有据,足成一家之言。 比如雪芹卒年蔡先生主甲申说,所据亦来自脂评,认为壬午除夕是署时,应上属,甲申初雪芹病逝。即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 壬午除夕。书未成 , 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也待尽 甲申八月泪笔。 ( 第一回第 6 页 ) 又如推定畸笏叟是作者的生父曹頫 ( 十三回 137 、 144 页,十七、八回 194 页,廿八回 321 页以及本书附录专文中所据大量脂评 ) 。再如从脂评后三十回或后数十回之称可推知《红楼梦》全书回数(廿一回前评),又可知全部书稿是写完了的(廿一回 233 页,廿五回 287 页)。还有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册子究竟有几等 , 包括哪些人 , 学界颇有歧见 , 蔡先生研读十七、八回的一条脂评,指出其与正文的矛盾 , 认为金陵十二册之厨共三个 , 册分三等 , 共 36 人 , 其余已无册可录,说得清清楚楚。有研究者不重正文 , 却据一条理解上有歧义的脂评,另立新说徒然扰乱读者视听。(第五回 57 页)可见蔡先生对脂评并不一味盲从。 相对于脂评的文献价值 , 脂批在文学批评方面虽有精彩之论 , 也颇多陈腐之见。每见精彩,蔡评便着力推介,最为人熟知的是十九回有关宝玉之言囫囵不解是今古未有之人的一条重要长批 , 蔡评紧接评论道 : 连用十一个说不得,说明人性之复杂。作者绝不按正面、反面、好人、坏人概念塑造人物,宝玉形象的成功与价值正在于此。着力凸显并发挥这条脂批的精到之处。至于脂批的某些庸俗之见则屡被蔡评批驳:比如脂批谓宝黛之间种种孽障皆情之所陷,蔡评指出这些警人陷情的话 , 只能认作批书人自己的观点,未必尽符作者本意。(廿一回 231 页)出现秦业之名时,脂批云因情孽而缮此一书也,蔡评提醒涉及作者意图的话 , 恐不能全信(八回 102 页)。脂批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很有见地;但说晴卿不及袭卿远矣则腐。蔡评指出晴不及袭,是批书人的好恶,代表不了作者(同回 101 页)。又如秦钟其人 , 貌虽姣好 , 内质与宝玉不同 , 临终谓过往自悞,还该立志功名 , 以荣耀显达为是 , 脂批以为无此二语,亦非于兄之知己全是悔迟之恨。蔡评批驳悔迟说秦钟可 , 说宝玉不可 , 说作者更不可。宝玉是不听劝的顽石以此二语相劝,岂真宝玉知已哉!此种描述,脂评也未必是能解其中味者。(十六回 175 页)总之脂评在思想见地上与作者差距不小 , 未必能领会作书的真正意图;在艺术上有时也并不高明。比如贾雨村这个人物,脂批连批三次奸雄及全是假,蔡评指出能揭示人物表里不一是难得的,然而过多地想到奸雄作假,似与作者创作思想仍有差别,作者刻划人物是动态的,有层次的 ; 作者成功地把握着艺术分寸感,步步深入 , 让你能看到他灵魂深处。人们多认同奸雄之批 , 却未能进一步辨析,由此亦可见出蔡著对脂评的研读之细,对正文体察入微。 脂批透露了佚稿的许多线索,包括有的回目文字和全书结局,这一点已广为人知并倍受重视。蔡先生是当代学人中较早探讨佚稿的研究者,早在八十年代就有《论红楼梦佚稿》一书出版。在探佚热中,他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 , 以为要有足够的证据、客观的态度、谨慎的推断、思路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合情合理。亦即是说 , 探佚是科学研究 , 而非创作想象。探佚续书梗概和进行艺术创作是两码事。今人欲按原作意图创作续书已不可能 , 在乾隆时代若无曹雪芹那样的天才也难跟踪。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 本书中依然收入了业已通行的他人所续的后四十回 , 因为续作者仍有追随原作的意愿,保持某种程度的悲剧性 , 特别是整理刊刻、使之流传的功绩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对于后四十回 , 本书在评点处理上与前八十回有明显区别 , 即每回只有简短的带评题解而一概没有随文之评及回后总评。 这是因为续作与原作存在着巨大落差,已没有必要或不值得细加品鉴。前八十回相关的脂评只能反证其不合榫、无呼应以至变异扭曲、形神皆失。为此 , 关于后四十回 , 建议读者仔细阅读本书附录中《红楼梦续作与原作的落差》一文。在笔者有限的闻见范围内,此文是论述分析两者落差的最有说服力的一篇。该文从一、变了主题,与书名旨义不符; 二、过于穿凿,求戏剧性而失真 ; 三、扭曲形象,令前后判若二人;四、语言干枯,全无风趣与幽默;五、缺乏创意,重提或模仿前事;六、装神弄鬼,加重了迷信成分;七、因袭前人 , 有时还难免出丑。诸多方面进行论证,既紧扣作品,又视野开阔 , 可视为对后四十回的一个总评。 对于现行续书,笔者向来不赞成全盘抹倒、责其篡改,它优于其他续作 , 使全书得以保存和流传之功不可没。但它和前八十回的巨大落差是客观事实 , 误导读者亦已深入人心。二十年前曾遵循和发挥前贤鲁迅和何其芳的观点写过一篇题为《不可企及的曹雪芹》的短文 , 虽则浅陋而至今不悔。蔡先生大文则远远要全面、深入得多 , 不仅以小说本文和脂批为根据,且以整个文学史和他的学养积累为依托,其说服力之来非属偶然。 做这样一部近二百万字的大书 , 是蔡先生长期以来的一大心愿,也是读者的期待。今夙愿已偿,此书势将成为研究者案头常备和爱好者登堂入室的上佳著述。雅俗共赏,不亦宜乎。 2010 年 9 月 中秋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3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宏观微观 齐来笔底 鉴赏考据 相得益彰(上)
黄安年 2010-12-20 07:29
宏观微观 齐来笔底 鉴赏考据 相得益彰 ( 上 ) ---- 初读《蔡义江新评红楼梦》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20 日发表 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蔡义江先生以《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一书鸣世,因兼具学术性与知识性 , 受到学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 多次修订再版,发行逾百万册。九十年代和新世纪 , 又先后推出以一人之力完成的集校注评于一体的《红楼梦》新版本,亦广有影响。与此同时,还有《论红楼梦佚稿》《蔡义江论红楼梦》《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多种专著问世。三十多年来 , 蔡先生在红学园地上辛勤耕耘、深思明辨,层累厚积,成果丰硕。新近出版的总数约二百万字包括上百万评点文字的《蔡义江新评红楼梦》这一巨轶,其规模和深度超越以往,具有总摄集成的性质,也包含了近年的研究心得。 为什么要执着地做这样一部书 , 蔡先生在前言中说得明白。一是由于历来旧说和时下新见 , 有不少都在误导读者,使之不能客观地不带偏见地去读《红楼梦》,写文章申说已见固是办法,但总不能代替逐字逐句巨细无遗地表述对全书的看法,故采用了批注之法。再者对随正文传世的脂评,至今仍有人取怀疑以至全盘否定的轻率态度 , 脂评本是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最宝贵的一种原始资料 , 因而也将研读脂评的心得 , 择要加以批注阐释。 现在看来上述目标是达到了。读者从本书中获得的 , 既有全局性纲领性的指导 , 又有一字一句取舍的得失奥妙;既有翔实的资料又有鉴赏的眼光。而且这一切往往是有机结合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因而给人既宏富且精微,既平实又新颖的总体印象。 二 先从大处着眼,我以为《新评》着重提示读者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红楼梦》为人生大梦 , 是繁华梦 , 不限于良缘梦。小说第一回开宗明义通过二仙之口说道 , 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 美中不足,好事多磨 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 ; 究竟是到头一梦 , 万境归空。脂批谓四句乃一部之总纲,蔡评指出这可视作对书名《红楼梦》最好的解释。在全书的评点中 , 不断提醒此书以盛衰荣枯为线索甚明(七十四回 840 页);有人以为如此一来(指金兰谊),钗、黛间没有冲突 , 便看不到有趣文字了。殊不知此书不落三角恋爱套头 , 红楼梦是超越木石金玉成空的良缘梦范围的。宝黛钗之间的悲剧,只不过是整个大家庭悲剧中的一部分 , 虽则是重要部分。 (四十九回 551 页)读过后半部书稿的批书人之评亦可佐证红楼梦非良缘梦 , 乃繁华梦 , 欢乐梦也。 (六十三回 713 页)小说固然写了种种婚恋悲剧,但它所揭露的封建社会不合理的方面,要广泛、深刻得多。改变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食尽鸟飞、惟余白地最终没落的总构思和情节发展的总方向 , 只能是缩小和改变了全书悲剧的性质削弱和降低原著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七十九回总评 929 页)即便是在专为贾瑞故事而有的 风月宝鉴 出现时,蔡评也特意点明此镜所戒宜广义看 , 非止情欲,心羡荣华富贵,便是妄动邪思(十二回 133 页)。可见 , 小说涵盖的是红尘世事、兴衰荣枯,感悟的是人生、是真情。 其二,蔡评十分看重小说以甄贾谐真假在全局构思中的作用 , 这是为了解决既要追踪蹑迹地实录其事,又要有所避忌地将真事隐去这一矛盾所采取的特殊艺术手法(第二回 25 页及总评)。并在以后十六、五十六、七十一、七十四等回出现或提到甄家的人或事时不断点醒,以便领会作者的用意。与此相关联,石头作为叙事者,兼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长 , 见第一、四、六、八、十五、十七、八等回批注,也是小说作者的一种创新。 其三 , 指出宿命乃全书的最大悲音(第五回总评,二十二回 365 页),谶语式的表现方式是《红楼梦》的一大艺术特点,人物的对话、诗词、酒令、灯谜中无处不在(廿二回总评)。这是贯穿全书的。归之于命固属消极无奈;然而命运之不可抗拒却是普遍的人生境遇,由此产生的对尘世的某种超越和艺术上的圆熟精美是其他作品所罕见的。 再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 评点这种方式灵活自由的优势就更显著了 , 可谓如鱼得水,佳例俯拾皆是。这里只能就笔者个人心得 , 略举一二 , 以概其余。 关注脂本和程高本文字差异的读者大概都曾注意到第五回曲子中的怀金悼玉在程高本中作悲金悼玉,笔者向来以为脂本文字较优,但从未深想过好在哪里,此处蔡评曰后人改一字作悲金悼玉,不如怀金悼玉妥当。存者用怀,殁者用悼。真使人豁然开朗,领悟到这一字之差的含意。又如二十八回薛蟠所说酒令女儿愁,绣房窜出个大马猴,蔡评大马猴似喻被当场发现的偷情者,故用窜字 , 程高本改为钻,不佳。读者揆情度理,当能意会窜出 之情态更为贴切生动。这里所举,只是极小的例子,实际上 , 蔡本在文字取舍上,不仅区别于程高本,而且在诸多脂本中也多所斟酌,每有取舍,常做评注申明理由。在此前出版的蔡校的本子中 , 对校勘的原则和依据已有说明 , 从 93 年的浙江版到 06 年的作家版,已有不少的修订改动,此番再出新版 , 又有新的发现和修订 , 有兴趣的读者当可逐一对校 , 从中见出蔡评在正文上所下的功夫。 由细读文本而生的点评,当然不限于一字一词,构成小说细胞的众多精彩的细节,无不可圈可点,而蔡评往往会在一般读者易于忽略以至许多评者不曾注意的地方,给以点拨。比如四十回两宴大观园由刘姥姥引发的一场大笑,各人笑态几成经典段落为评家乐于称引 , 蔡评自然也不放过,着力评说。值得注意的是蔡评最后说 : 这段文字中只没有写一个人的笑,那就是宝钗,这也值得深思。循着这一思路,笔者在相隔两回后即黛玉雅謔时却看到宝钗笑得动不得了,因为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 , 虽淡淡的 , 回想却有滋味。原来笑话有雅俗之分,宝钗之不笑与笑是有原因的,由此见出其个性。再举一例 , 四十九回众人雪天斗蓬之风采亦为历来评者尤其是服饰家所乐道 , 蔡评更进一步点出 , 众姐妹所穿一色大红,只此三人不同 : 李纨寡居身份 , 不宜大红;宝钗素来好淡不好艳;岫烟则因贫寒无衣故也。由上二例可见细节的生动丰富固然重要 , 而更重要的是细节的准确性 , 藉以刻划人物,且不可移易。这是极见作家功力和评家识鉴的地方。 三 以上是就宏观微观两端而论 , 其实还有分量很重的或可称之为中观的部分 , 即每一回题解和总评,上举例子有的就在总评中 , 这里只想从评批的不同形式着眼略说这中观之评。 题解是对回目的校勘和解说,文字简约。当回目文字各本歧出时,列出异文 , 加以比勘,说明取舍原委,如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据甲戌本 , 理由是廿七回脂评中有开生面, 立新场的相关用语,因判断其为原笔。还有一种情况是回前有重要脂评,透露出佚稿的重要情节和回目及回数,蔡著即将其悉数引入,如廿一回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此曰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 , 后则直指其主。故本回题解文字较长。至于对各回目中用典和对仗的解说,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回后总评不仅文字较长,难度也大得多。窃以为要写好回后总评必须把握两条 , 一谓得其要领,二谓点其文眼。否则很容易流于空泛议论,即或单独看去是篇不错的小文章,也难说是称职的回评。蔡评在这两方面做得都相当到位,针对每回的不同内容 , 量体裁衣,要言不烦,既作小结,又是导读。如第五回在全书中地位重要包蕴丰富而总评却简,指出作者写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情节的三方面用意。又如廿九回总评中揭示了三本戏恰恰象征了贾府百年兴衰的三个阶段。再如第四十回总评中提示到潇湘馆一段有三个看点:一是姥姥滑跌显出幽僻的环境特点和乡野人本色;二是笔砚在案,书籍满架,以见主人的文化品位;三是换窗纱引出的一番内行之论合乎贾母身分,也透出作者出身于织造世家的生活底蕴。复如四十五回鸳鸯抗婚,总评指出通过四个层次将情节推向高潮,破釜沉舟,悲情感人。并由鸳鸯陈诉中可知她从无殉主之想,其命运极可能是终身独居。诸如此类 , 或提纲挈领,点出文眼,或夹叙夹议,揭出妙处。 回后总评的字数多少并不一定与该回正文长短相应。最明显的例子如十七至十八合回其长度较紧接着的十九回要多出一倍,而两者的回后总评字数却差不多。这是由于前者叙省亲大事 , 内容集中 , 不须过多费辞 ; 而后者花解语玉生香情节较散过节较多,评说反而不易。难得的是在十九回的回后总评中能作如此的有机勾连与提示:此回由宝玉的三个生活片断组成 , 事情都是私下进行的 , 相关三人又是宝玉最亲近的,却地位、个性各异,绝不相类。即茗烟、袭人和黛玉,这样就更便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来展示宝玉其人。这就帮助读者既易于把握情节要领,又能体察作者用意 , 是真正富于启发性的导读文字。类此例子不烦多举,当可领略本书因回制宜、不拘一格,轻重得当、疏密有致的回评文字了。 以上是就本书的规模体制来看其包容的幅度之广和弹性之大。 四 若就立论的角度而言,蔡著的最大特色在于不作标新立异之论,而力求客观平实,返朴归真。对于时下红学浮躁驳杂的弊端是一剂良药 , 套用鲁迅的话 , 可谓正因平实,转成新鲜。 如果说过去时代对于《红楼梦》的偏见的最大根源莫过于封建道学家的准则和新式阶级论的标签,再加上层出不穷的新旧索隐造成的迷雾。这一切都障碍着人们客观地、不带偏见地去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尽管新时期以来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反拨和匡正,然而积习已深 , 往往到了习焉不察的地步,又加不少新锐之说其实是新的偏见甚至是沉渣泛起 , 凡此都需要有识之士付出艰苦的长期的努力加以廓清、给以引导。蔡著就是下了大力气来做这种廓清的工作 , 他的评点固然是正面表述自己的见解,而常常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蔡评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红楼梦》不是宫廷秘史,企图从中找到隐藏的证据是走火入魔(十二回 133 页),把荣府正堂座上珠玑一联误为允礽所作遂把曹家归为太子党是无知的牵强附会(第五回 34 页),曹家中兴说是毫无史料依据的臆测(第五回 60 页)。同时提醒读者不可求之过深滋生误解,如研究者因钗于奁内待时飞联语中时飞二字与贾雨村表字相同 , 遂有宝钗后来嫁雨村之探佚说 , 实属求之过深而引起的误会。时飞若是人名,岂非善价亦当是人名 , 方合对仗要求?且后来宝玉出家 , 弃宝钗之妻而为僧,已有定论,如何容得下这样的怪论 ? 读此书须顾到方方面面,慎防钻牛角尖。(第一回 11 页)这样的告诫并非多余,相类的有清虚观张道士见到贾母感叹唯宝玉酷似荣国公不觉彼此落泪 , 此处有蔡评:不可理解的是有人竟对这段描写穿凿深求,以为是在隐写早年张道士与贾母有过某种不正当关系。此类说法 , 既不严肃 , 又近龌龊(廿九回 334 页)。再如风姐与蓉、蔷辈的关系 , 虽则亲近 , 收为心腹 , 令其俯首帖耳、听命于己是实,却不失身分,并无苟且之事,别想歪了(第六回 79 页)。特别应当辨正的是宝玉与秦氏的关系毕竟限于心动,若以为此是隐写秦氏与宝玉有性关系,则肯定看偏了 , 既不符合小说描写,也把宝玉误视同珍琏辈了。(第五回 52 页)这是关乎正确把握主人公性格特质的重要关节,涉及小说立意运思的基点,不可等闲视之。惜乎不少读者以至研究者都有此种偏见。 待续下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2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