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meta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Meta-分析研修班报名通知
lauccy 2018-2-7 17:49
近年来, Meta 分析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中 Meta 分析论文层出不穷,但 Meta 分析方法本身的复杂性却让很多科研人员感到望而却步,成为科研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基于 2016 年 4 月下旬 、 2017 年 5 月中旬 及 2017 年 11 月中旬 三次举办 meta 分析培训的经验,为继续推动 meta 分析在国内的应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联合北京凌云翼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定于 2018 年 4 月 14-15 日(周六、周日)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学府路 88 号)举办第 3 期 Meta- 分析培训班。    详细培训信息及报名方式请访问 http://bjupclouddata.com/newsinfo/49339.html
个人分类: 资讯|2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stata的meta分析有用程式
热度 1 jiamingfang 2012-2-15 14:52
附件为作者撰写的 metacalor 程序。该程序可以被用来计算荟萃分析中最为频繁使用的效应值 OR, RR, 和 RD 以及他们相应的自然对数值,用户可以任意指定的置信区间,这些数据在进行荟萃分析(元分析,meta分析)时是极为有用的。 /* this command is only devised for binary data: where group1 i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gourp2 is the control group. The syntax is metacalor #events_group1 #nonevents_group1 #events_group2 #nonevents_group2 EX:metacalor tdeath tnodeath cdeath cnodeath,or level(90)*/ 下载地址: metacalor.ado
个人分类: 软件程序|432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Open Ocean (a website for oceanographers to reach out)
zuojun 2011-3-20 04:04
Hello everyone, I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visit www.open-ocean.org ,a community outreach website for oceanography and related fields that I've created together with a web programmer friend of mine, Ryan Avery. This website ap plies "Facebook" or blog-style social networking technology to let scientists communicate basic ideas directly to the public. I believe it is important for those of us who study the Earth to tell people about our work. Otherwise, our efforts will create new knowledge but will not impact people's feelings . Fellow researchers like yourself would be very welcome and encouraged to sign up and contribute. You can acknowledge your funding agency and grant number, thus having a quantifiable outreach activity to show program managers.You can also include optional links to animations as well as to a project page. To make life easy, I have been trying to put my college experience in journalism to good use, by working with the authors to help write captions for the general public (if so desired). I hope you enjoy it. Comments, feedback, and suggestions are very welcome. Best regards, --- Jonathan
个人分类: From the U.S.|1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Americans should stop burning food!
zuojun 2011-2-28 04:18
[转载] Americans should stop burning food!
Here is the link: http://peakoil.com/consumption/the-corn-ultimatum-how-long-can-americans-keep-burning-one-sixth-the-world%E2%80%99s-corn-supply-in-our-cars/ The Corn Ultimatum: How long can Americans keep burning one sixth the world’s corn supply in our cars? Bill Clinton warns: Too much ethanol could lead to food riots I am not a fan of our corn ethanol policy as I made clear made clear during the last food crisis (see “ The Fuel on the Hill ” and “ Can words describe how bad corn ethanol is? ” and “ Let them eat biofuels! “). In a world of blatantly increasing food insecurity — driven by population, dietary trends, rising oil prices, and growing climate instability — America’s policy of burning one third of our corn crop in our engines (soon to be 37% or mor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untenable, if not unconscionable. I was glad to see former Pres. Bill Clinton start talking about this in a Washington Post piece headlined, “ Clinton: Too much ethanol could lead to food riots ” — though I tend to see the world’s increasing use of crops for fuel as an underlying cause for growing food insecurity, something that makes the whole food system more brittle and thus more vulnerable to triggering events, like once in1000100 year droughts and once in 500 year floods, which is to say climate instability (see WashPost , Lester Brown explain how extreme weather, climate change drive record food prices ).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why it will be politically difficult to roll back US ethanol production to saner levels, Reuters has a good article, “ Analysis: In food vs fuel debate, U.S. resolute on ethanol .” Yet it is that piece which notes, “U.S. ethanol production this year will consume 15 percent of the world’s corn supply, up from 10 percent in 2008.” … As an aside, conservatives like to claim that it is environmentalists who gave us our current biofuels policy, but in fact I never have met an environmentalist who thought we should mandate anywhere near the current amount of corn ethanol. The only reason environmentalists and clean energy advocates even tolerated energy deals with corn ethanol mandates is the hope that jumpstarting the infrastructure for corn ethanol would pave the way for next-generation cellulosic ethanol. That turned out to be a mistake (see “ Are biofuels a core climate solution? “). We have gone far beyond what is tenable. Yes, peak oil (and the energy-intensive nature of food production) means that oil prices will rise in tandem with food prices, thus increasing the profitability of biofuels. And yes, we are a rich country, the breadbasket of the world, politically far more impervious to higher food prices than higher oil prices. But as population grows, developing countries’ diets change, and the extreme weather of the last year increasingly becomes the norm in a globally warmed world, food insecurity will grow and our biofuels policy will, inevitably, collapse. It must. Eat me, eat me, eat me. Don't just burn me!
个人分类: From the U.S.|1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脑设计》读书笔记
热度 2 xsplendor 2011-2-24 18:03
大脑设计 艾什比 P4 大脑行为: 1 ) , 先天反射 2 ) , 后天习得的反射。 这是本书研究范围。 P17 生物体在本质上是一架机器,它由各个部分组成。它的整体行为是这些部分的行动组合的结果。生物体通过学习改变它们的行为,而这种变化使以后的行为能比以前的行为更好地适应它们的环境。我们的问题首先是要确定这种在以学习形式表现出来的变化的实质,其次是要发现为什么这种变化往往使整个生物体有更好的适应性。 P20 必须认识到每一架实际的机器都包含着无限数量的变量,除了一小部分外,其他的所有变量都要加以忽略。换言之,要定义一个抽象的系统。 P21 因为任何一种实际的机器都有无限多的变量,因此不同的观察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就有理由作出无限多种不同的选择。因此系统是由观察者从实际机器中所选择的一组变量而定义的。在本书中,“系统”就是指这种抽闲的组合,而不是实际的物质性的“机器”。 实验者同样能控制那些并不包括在系统内部却对它起作用的变量。 // 也就是说抽象的“系统”可以包含那些环境中的变量? P24 在力学实验中,变量可以是确定物体的位置和动量。在研究热传导时,变量可以是受热物体不同部位的温度。 P29 一个系统的场是这样的相空间,它包括在特定的一组环境条件下让系统从所有可能的初始状态出发而能得到的所有行为的轨迹。 /× 场是轨迹 ×/ 。 它完全是一个系统的客观性质。 P30 “ 机器”是这样的东西,如果它的内部状态和外部条件都已知的话,那么它的行为也就是确定的。也就是说,特定的环境条件(或者说输入,即那些对它有影响的变量)以及一种特定的状态就唯一地确定了所要发生的转换。 正式定义:取某些外部条件(或者输入值)的特定集合 C 和某个特定状态 S ,观察由于其内部的倾向和规律会导致什么样的转换,假设它变成状态 S1, 这种转变对于每一对值都是恒定的,那么这个系统按照定义就是一种带输出的机器。 定态系统的场有一个特殊的性质:过一个点只有一条行为轨迹。 // 这点按说是很基本的,这里意思是说还有非定态的系统? 第三章 作为机器的生物 P42 现在将本章的主题叙述如下:独立生存的生物体及其环境在一起可以用一组变量以足够精确度表示出来。它们构成一个定态系统。 // 定态应该指系统的确定性,不存在内在的随机性。是否? P43 生物体影响着环境,环境又影响着生物体:这样的系统可以说具有反馈。 生物体和环境形成一个整体,必须这样来看待它们──斯大林 P46 带有反馈的系统具有某些性质,是无反馈系统所没有。没有反馈的系统是有反馈系统的一个子集。 P47 今后系统一词不是指神经系统而是生物体及其环境的复合整体。动物对它的环境有很大的控制力量。 稳定的概念并不属于一个物体而是属于一个场。如果轨迹是收敛的,那么就可以用一个场来表示。 // 为什么必须将生物体与环境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因为这里要研究的是适应性,也就是系统的演化。如果只是系统的状态变化,则环境只是作为参量出现。 难道说这就是演化与状态变化的区别了?前者必须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来研究。 系统在一固定环境中行为,而在变化环境中演化。 系统的参量成为变量,系统的就够也就是可变的了。 P50 用场的术语客观地定义“维生”,这就是没有一种基本变量超出给定界限是行为轨迹的场。 // 反应部分(生物体)控制环境,需要来自环境的反馈信息。这种控制的目的由基本变量报纸反应部分。基本变量则受到环境的约束。 // 何以能保证基本变量不变? S 只有在基本变量的给定限度内才有平衡态,于是只有基本变量保持在限度内才能实现整个系统的稳定。 // 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变量是什么? P56 给定一个定态系统的场和这个场的一个区域,如果这个区域所有点出发的行为轨迹都留在这个区域内,那么这个区域就是稳定的。 第五章:作为稳定性的适应性 P66 作者要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行为方式是适应的,它就能使基本变量保持在生理学的限度内。 // 基本变量为什么是基本的?系统都有基本变量吗? P78 一部分的行为与并不直接接触的另一部分行为协调一致是稳定系统的既简单又基本的性质。 一架确定的“机器”从一种产生混乱的、不适应的行为形式变成另一种各部分都协调而使得整个系统稳定的形式,它的作用是把基本变量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这个陈述中包括了机器改变其结构的概念。 第六章 参数 P80 每个系统都是在所有可能的变量中选择某些变量组成的。“形成系统”就意味着将所有的变量分为两类:在系统内和系统外的。 给定一个系统,一个变量不包括在系统内,它就是一个参数。 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发生在某些不变性的背景或基础之上的。 给定一个系统,有效参数的数目往往是无限的。 // 为什么呢? 是指实际系统吗? P82 有效参数的变化改变了场。 P86 在一个定性系统中,稳定性的变化只能依赖于参数值的变化,而参数值的变化则引起稳定性的变化。 要把两个系统 A 和 B 结合起来,使得 A 影响 B , A 就必须影响 B 的条件。换言之, B 的某些参数的值(也许只有一个)必须成为 A 的变量值的函数(依赖于它)。 // 这种结合方式是单项的,即只是 A 影响 B 。 P88 整个动态系统在特定状态处于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的每一个部分在由其他部分提供的条件下都处于平衡。 // 也就是说各子系统间互相定参数的值。 显然,在整体的任何一种状态,只要有一部分没有处于平衡的状态(哪怕其他部分都处于平衡),这部分就要运动,从而为其他部分提供新的条件,而使它们重新开始运动。这就使得这种状态不能成为整体的平衡状态。 // 但是这种重新运动的幅度可能会有很大差别,可能有时只需要一个局部的变动就行。例如越南战争中国只需要动用几个军区的力量。 第七章 超稳定系统 P92 为了适应环境,生物体必须依靠从环境获得的信息来控制它的基本变量,使它们处于合适的极限之中。 // 这句话重要。这就是控制论的思想吧。 反应部分 R 可以想像成一个企图去控制黑箱(环境)输出的生物体而对黑箱的内部它并不了解。 阶跃函数。 当被观察的系统含有快速变化部分时,阶跃函数是常见的。 P97 经验证明,在环境和 R 的变量是连续型的,而 S 的变量是离散型(即在有限区间内的有限跳跃)特定条件下,我们对整个系统及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含义更容易理解。 P101 对一个给定的具有阶跃机制的定态系统,所有的状态在某特定值的阶跃集智下,能分为两类:一类会导致阶跃机制值变化,另一类不会。前者是它的临界状态:只要出现这一状态,阶跃函数就改变其值。保险丝的临界状态即为它即将导致熔断的安培数。 P102 任何一架机器具有的共同性质就是它会“坏掉”。一般说来,当机器“坏掉”时,代表点处于其临界状态,相应的阶跃函数改变了自己的数值。当系统过分偏离某些正常值时,系统呈现阶跃函数那样变化无疑是一个普遍趋势。 P108 超稳定系统的定义:两个由连续变量组成的系统(一个我们称为“环境”,一个称为“反应部分”)相互作用,它们之间有一个基本反馈(通过复杂的感觉和运动肌通道)。另一种反馈是以慢得多的速度间断工作着的,它由环境作用于确定的连续变量,而连续变量反过来对某些阶跃机制发生影响,作用方式是这样的:只有当基本变量超出所给极限时,阶跃机制才改变自己的值。阶跃机制影响到反应部分,它们用改变参数的方式决定了后者对环境作出哪些反应。 // 其本质是自耦合?即系统与环境整体系统的自耦合。 // 其中的环境也应该只是指与其直接相关的部分,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 第八章 内稳定器 P118 这就是我们称之为“超稳定系统”的理由:因为主要变量的配合一旦使场不稳定,超稳定系统将改变这个场直到它稳定为止。这种系统的稳定性显然比只有一个单独的场的系统要高一个等级。 // 超稳定性与稳定性的区别何在呢?超稳定性是演化中的概念,是环境发生变化时的情景,而稳定性不涉及参数的变化,只是说参数不变时的吸引域? 稳定性是否分为狭义和广义? 超稳定性是系统的一种属性吗?如果把系统和环境看作一个“大系统”,参数成为了状态变量,那原先的超稳定是否就成了稳定性? P132 容易的问题总是组成部分比较少并且互相独立,而困难的问题总是因为其组成部分很多并且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当碰到各种各样“困难”环境的时候,超稳定系统与活的生物体一样会失败。 第九章 生物体中的超稳定性 P146 在活的生物体中,从效果上看反应部分 R 有三类输入“来自环境的感官输入, S 中的参数值,以及在胚胎发育过程间由基因决定的参数。 P147 对于哪些由自然选择发展而来的超稳定性,其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存在着从最简单到最复杂的形式序列,并且这个序列中任何一个的维生价值比前一个好。 第十章 重复出现的情况 P149 成功或适应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意味着即使世界上出现了最坏的情况,它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使自己能在繁衍后代所必须的时间维持生存。 P155 某生物体已经通过试错适应了 P1 ,又同样适应了 P2 ,并且当第二次出现 P1 时能马上适应,不用再去作尝试。从这点可推出阶跃机制必须分成不相交的集合,而且对 P1 和 P2 的反应必定各自取决于特定的集合,问题的表述(即 P 的值)必然地决定了要接通那个集合的作用,其余的集合则被隔绝开来,不起作用。 第十一章 充分连接的系统 P164 一个其组成部分必须同时发生的复杂时间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各部分能相继发生或独立发生的复合事件能在实际上实现。但是要求所有的成功都同时发生而非部分的成功毫无价值的环境尽管太少,但存在。 P167 系统要有可能积累适应,就不可能是完全连接的。要使适应积累起来,在某些阶跃机制到某些变量,和一些变量到另一些变量之间不可能存在通道。 这就是关键所在,超稳定系统的方法要想在合理的短时间内取得成功,它就必须保存局部成功。 P168 神经系统即不是分成永远分离的几个部分,也不是完全连接起来,每个事件总是影响其他事件的。 适应不仅要求有关动作的整体一致,而且要求无关的动作相互独立。 第十二章 暂时的独立 P 两个变量能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在两个点上,在一条直线上,在一个区域内,在整个相空间,在一系列场中。 如果变量 X 独立与 Y ,而 Y 不独立于 X ,则 X 支配 Y 。对于一个系统也可有类似的表述。 另外一类独立性: X 的变化经过任意长的时间后是否引起 Z 的变化。 p181 如果系统 B 处于对 A 和 C 来的任何值都是平衡的状态中,那么 A 和 C (无条件)独立。若 B 只对 A 和 C 的某些状态才处于平衡态而对其他状态则不然。由于 A 和 C 在整个系统的某些条行为轨迹上经历不同的值,它们(根据此刻 B 是否处于平衡态)有时独立有时不独立。 一个定态系统的变量经常是常量,它的场只有一个特征,就是行为轨迹经常延伸在与轴正交的子空间里。 // 即其他变量不便,只有少数变量发生变化。 第十三章 具有局部稳定性的系统 P183 在考察了“整个系统内有部分的变动和暂时的独立性”的意义后,我们现在能够考察这种类型的系统在它的行为中会显现出来的某些性质。 P185 如果我们把原始部分的平衡态很丰富这个限制加到这些说明上,就得出了以后经常要讨论的一类系统:巨稳定系统。简而言之,这种系统的部分有很多平衡态而且是通过随机选取部分随机地连接起来构成的。 // 巨稳定系统还是前面说的生物体与环境共同构成的超稳定系统吗? // 系统受到刺激,恢复平衡,但有可能不是原来的平衡,又受到刺激又恢复,但是又进入了另一个平衡态,到最后到了某个平衡态后,受刺激就只回到自己的平衡态,而不会跳跃到别的平衡态去。这个平衡态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 这里好想没有基本变量的地位。 P190 巨稳定系统如果由平衡态分布独立于它们的输入状态的部分组成,它就主要取决于功能连接数量的方式趋向最终平衡,当连接过程很丰富时行为轨迹变得很复杂,当 n 很大时会非常长。因而整体要耗费非常长的时间去达到平衡。当连接很贫乏时(或者由于原始连接极少,或者由于许多部分保持不变),行为轨迹变得很短,使整体很快达到平衡。 分散作用? P193 巨稳定系统中对刺激的反应如何局部化的?活动变量的集合是怎样分布在整体集上的? 当观察者注意到哪些变量表现出稳定性时它的行为很可能是无规则的。 第十四章 重复刺激与形成习惯 P202 在动物行为中经常出现“习惯”这个现象,如果动物受到的刺激反复出现,刺激引起的反应就会减小。 本章的论点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期巨稳定系统受到重复出现的刺激或干扰,这些系统就会产生习惯。 第十五章 重复系统与顺序系统中的适应 P205 前面三章主要是在整体可以局部地,波动地和暂时地分成子系统,以考察它的技术问题和这些机制的逻辑。特别考虑了子系统平衡态很多的情况。 // 未知这个整体指的是什么,生物或者生物与环境的整体。 下面几章将提供证据证明下述事实: ( 1 )正常的地球环境具有的干扰,其性质完全不同于 11.2 节提出那么高的估计时所假定的干扰。 // 适应的时间 ( 2 )对抗地球环境中的实际干扰的超稳定过程往往在合理的短时间内产生适应性。 ( 3 )具体环境变得更复杂时适应时间也要增加,不仅在理论上的超稳定系统中如此,实际生物也如此。 ( 4 )当环境极其错综复杂时,理论上的超稳定系统和现实的生物同样要失败。 P206 通常的观察标明,正常的地球环境经常显示出一系列密切相关的性质: ( 1 )变量中有许多个,常常是大多数变量,在可以感觉得到的时间间隔里保持不变,因此,它们的行为就好像部分函数。 ( 2 )和这种不变性相关的是大多数环境变量只对全体变量中的少数几个变量有直接影响这一事实。所以作者认为,在地球上生活的生物遇到的大多数环境包括许多部分函数。反过来,部分函数的系统足以代表非常广泛的一类平常出现的环境。 // 很多互不联系的部分函数。 P208 包括许多部分函数的整个环境或世界显示出分散作用,在某个时刻活动的变量集往往不同于在另一个时刻活动的变量集。 // 指环境的变量。 努力去适应一个主要由部分函数组成的环境的生物会发现,这个环境是由一些子系统组成的,它们有时是独立的,但不时地表现出相互联系来。 P209 要研究当环境不是充分连接时超稳定性如何起作用,我们必须采用 2.17 节的策略( // 即精确地定义某种理想模型),变且挑出一些情况来作为典型。因此我们考虑四种不同程度连接的环境。 ( 1 )部分间的连接实际为零的“整个”环境。 ( 2 )存在实际连接,但子系统练成链状,而且子系统间没有反馈的情况。 ( 3 )更现实的情况:子系统的连接方向不受限制,因此子系统间出现反馈。包括( a )连接丰富的情况 ; ( b )各个方向的连接都有,因此子系统之间有反馈,但是连接又不太丰富,使得整体可以看作由子系统构成的,每个子系统内部连接很丰富,可是把子系统连接起来的联系却很贫乏。 P209 重复系统:生物和环境组成的整个系统实际上分成一些子系统,(至少在观察时间内)这些子系统相互之间没有任何有效的作用。 // 不仅把环境,也把生物分成了不相连的部分,也可以假设生物是相联系的,这种情况会有点复杂。 P213 顺序系统:环境的每个部分练成一条链。 P217 现在可以明白,沿链条向下传送干扰的连接,它的通道容量多么重要了。如果通道容量高,更多的干扰能传到链条中较低的成员上,使它们的适应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反之则会衰减,适应性相继出现。 第十六章 多重稳定系统中的适应 P218 丰富连接的环境。如果子系统的集是丰富连接的,每个变量受其它子系统中变量的影响就和受本子系统内变量的影响一样多。出现这种情况时,将整体分成子系统不再有什么自然的依据。 P221 超稳定系统或大脑怎样适应丰富连接的环境?对这个问题的第一个回答是它不能。 P221 贫乏连接的环境。我们最后要考虑的情况是,组成环境的子系统的连接使它对其它子系统只有微弱的、偶然的影响,或者只能间接发生影响。在几乎所有的自然地球环境中这是普遍情况。 P225 超稳定系统无论是孤立的还是连接在多重稳定系统内,总是有选择地向着能提供稳定性的阶跃机制的值活动。 P226 不管是否发生分散作用,都会逐步发展成整体的平衡,进到终极场,从而得到整体的适应。分散作用的影响在于破坏上节中考虑的子系统的独立存在。……在这样的条件下,当多重稳定系统适应时,再去观察特定的子系统就没有什么益处。将要发生的事不过是:只要有某些基本变量还处在它们的限度之外,阶跃机制就要发生变化,使子系统一组接一组地变成活动的。 P228 回溯抑制? 第十七章 辅助调整 P232 在这个问题上让我们一劳永逸地排除调上个世纪关于大脑的几乎每一本书都支持的一个想法,即认为大脑内部的通信越多越好。……只有不允许某些变量对之间有通信,或者不允许它们之间的通信超过一定的程度,某些功能才能成功实现。 P234 通道通过环境同样能实现。一个基本的例子是大脑通过反馈监听声带的活动,这个反馈在到达大脑前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空气的。 P238 在第十一章中我们加上了另外一个基本变量 F: 使四个 E 在它们的限度之内达到稳定所耗费的时间;把 F 保持在限度之内是另一种适应。这个 F 可以和第五个 E 完全区分开来,前者用一种全然不同的方式进入系统。但是 F 作为一个基本变量发生在整体之中。……这些 E 显然是同构的或等价的 ; 但是 F 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进入整体。……根据稳定性方法, F 超出限度必然导致变化,但是显然这些变化不应该简单地出现在 E 曾经起过作用的那些阶跃机制上,否则 F 产生的作用就和 E 所作的第 101 次尝试没有不同。 P240 本书必然去考虑基本变量能明显分出层次的情况:第七章到第十章的( E1,E2,E3,E4 的)初级层次,然后是第十一章到现在的明显不同的 F 。 P241 我们现在可以明确地指出,如果要使适应程度不是停留在名义上,还有一些参数也不得不加以调节。这些参数中有几个早就受到过注意了: ( 1 ) 8.15 节中我们注意到尝试的持续时间需要调整。在那一节中,调整当然是由操作者在跟踪内稳定器的行为之前进行的 ; 但是关于在生物中如何自动进行这种调整却什么也没说。 // 每次尝试持续的时间太快或太慢都不好。 ( 2 ) 7.7 节要求基本变量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阶跃机制起作用:在“坏”的时候进行搜寻而在“好”的时候停下来。但是关于生物中如何提供这种特殊关系却没有说出什么来。 ( 3 ) 10.8 节证明,如果一个超稳定系统有效地适应一种重复出现的情况,就必须有某种选通机制 ; 但是关于生物如何获得这种机制也没有说出什么东西。 ( 4 ) 13.11 节证明了部分的状态中平衡态的丰富程度这个参数值多么重要。但是对这个参数怎样才能调节到适当的限度之内还是什么也没说。 P243 所有的调整过程都受到必要变异度定律的支配。(《导论》第十一章描述了这个定律)。 这个定律(关于抑制噪声的香农定理 10 只是它的一个特殊情况)指出,如果一个影响到某些基本变量的调节器制止了一定量的干扰,那么这个调节器必须至少能产生同样量的选择。(如果这个定律被打破了,那就会出现有适当的后果却没有适当的原因的情况。)这样,提供辅助调整就要求存在一定强度的选择过程。 这些辅助调整最终可以归因于自然选择。 第十八章 适应的放大 P247 因此地球上生命的发展不能看作是什么非凡的事情。恰恰相反,它是不可避免的。 P248 这是一种间接方式的调节或适应。基因模式过去不曾现在也不会命令猫适应,而是让猫走进一条自己能形成适应的道路,让环境去详细指导它们。 P249 有的参数可以通过基因模式的直接活动来调整,使得生物体一生下来就带着正确的参数值。有的辅助调整也可以由基因模式经过一次转移来进行。其它的辅助调整可以通过基因模式经过两次转移来调节。 如果要适应的环境保持不变的时间比基因模式能达到适应的时间短得多,由学习来适应的方法是获得适应的唯一办法。 P251 最基本的事实是所有的孤立定态系统都有选择性:不管它们最初以什么状态开始都要趋向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总是在它与系统的导致变化的规律的关系中表现出特殊的抗变特点。(一种特殊的抗变性的形式就是不管它以什么方式产生以后,还会以同样的形式再度出现──即所谓的“再生”形式。) // ? 如果一个系统能够形成局部的平衡,它就会采取动态的子系统的形式,而对于局部发生的破坏性效应具有特殊的抗变性。在考察这样的稳定的动态子系统的内部时就会发现有的部分在抵抗干扰时起保持协调的作用。 如果干扰的类型从一代到另一代发生了变化,但是在每一代则保持不变,那么生物体就会产生一种更强的抗变形式,它在环境的作用下会以调节的方式抵抗特定的环境──这就是进行“学习”的生物。 // 这个如果是什么含义? 这本书主要是考虑这一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通过对于特别清楚和简单例子的考虑表明了基因模式如何能提供一种机制(具有基本部分和辅助部分),它在任何给定的环境作用下,必定会逐步适应特定的环境。 附录: 第十九章 定态系统 P253 布尔巴基学派 P254 机制的逻辑:如果外部条件为集合 A ,机器内部状态为集合 E ,那么机器就可以根据它的行为定义为把 AXE 映射成 E 。于是“机器”的概念就严格地对应于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保持 A 的值为常数,把 E 映射到 E 就对应于孤立的机器。 P256 定态系统的行为轨迹定义一个群。 不明白定态与非定态的区别。 P257 正则表示。集合 x1,…… , xn 的导数可以描述成该集合的函数而不是时间的其他显函数或隐函数。 第二十章 稳定性 第二十一章 参数 P277 在前二章中我们考察的定态系统是孤立的 , 它具有某些不变的环境条件或者说它的输入是不变的 . 现在我们转而考虑那些受到它周条件变化影响的定态系统 , 它不再是孤立的 , 或者说它的输入是可变的 . 经验已经标明这种变化相应于将参数引入正则表示 . P284 系统的连接 . 实验者与另一个系统 , 提供参数的变化 .// 人的控制 , 作为自然的取代 , 表示了参数可取集的变化 . P287 香农所定义的”无噪声转换器”是和定态系统等价的 . 第二十二章 不变量的作用 超稳定系统的正则表示。 就相当于两个互相耦合的系统?
个人分类: 读书|545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Life is a journey," and more from R. W. Emerson
zuojun 2011-2-11 11:08
"Life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It is not the length of life, but the depth." "The purpose of life is not to be happy. It is to be useful, to be honorable, to be compassionate, to have it make some difference that you have lived and lived well." "To laugh often and much; to win the respect of intelligent people and the affection of children; to earn the appreciation of honest critics and to endure the betrayal of false friends. To appreciate beauty; to find the best in others; to leave the world a bit better whether by a healthy child, a garden patch, or a redeemed social condition; to know that even one life has breathed easier because you have lived. This is to have succeeded." "Finish every day and be done with it. You have done what you could; some blunders and absurdities no doubt crept in; forget them as soon as you can. Tomorrow is a new day; you shall begin it serenely and with too high a spirit to be encumbered with your old nonsense." "Be silly. Be honest. Be kind." Find out more by clicking Ralph Waldo Emerson "The Complete Works of Ralph Waldo Emerson" can be found by clicking http://www.rwe.org/
个人分类: From the U.S.|19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老死就学死:再答/问meta
Eucommia 2010-12-23 06:34
我在《 活到老,学到老- 答meta 》一文中回答了meta先生对刘实 DNA 半保留复制的细胞生物学意义的疑问,并向全科学网的网友发出了今后会著名的崔克明之问:DNA半保留复制是什么意思,它在细胞生物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meta 先生/女士采取了教条主义的方法和理论不联系实际的做法,因为他(她)只相信书本上说的,可见其受应试教育的毒之深。我对我的学生一直说,老师说什么就干什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仅靠课本说话的就更不是好学生。 他/她/它(中性人)在我《 活到老,学到老- 答meta 》一文下首先答道或批到: 教科书关于半保留复制的过程: 半保留复制产生的子代DNA中,一条链来自于亲本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DNA复制产生两条一样的DNA分子,然后分别进入到各自的细胞,所以在细胞分裂时,不管是母细胞,还是子细胞,其中的基因组DNA一条链是老的,一条链是新链。 教科书关于半保留复制的意义: DNA 半保留复制的意义就在于可以保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meta 先生(女士)所抄袭的这些 教科书经典论述我老朽还是知道的,不然怎能在还算是或者说按我们新院长来后外国排名已示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生科院当教授到光荣退休?那岂不是误人子弟? 可 meta 先生的疑问我过去是想都没想过的: 怎么会有母细胞保留老DNA模板链,子细胞得到新DNA模板链的说法。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这世界上还有一个(自称)超一流的生命科学家名叫刘实,才知道那 教科书上传承了几百年的观点可能是错的。我说可能是错的是因为我拿不准这 刘实是传说中的高人呢(见方舟子《新语丝》的 说了白说 )还是《Nature》都认可的疯人(见Nature关于Madman评论,吃了刘实的官司后被藏起来了)。 所以,我厚着脸皮向刘实求教,要他给我他发表的有关论文看看。本来是想找个大假打打,然后也像方舟子那样出个大名。可一看刘文还中了刘毒。我倒被他的细胞生殖说给忽悠住了,一时间也想从细胞分裂的主流流出,还发表了一些吹刘的博文。 幸亏有人及时拉我一把,让我远离牛屎。所以我又立场坚定地回到领导的身边,并借有人给JBC写信告方舟子论文造假而我们的院长都说JBC给他去信说方舟子没造假之机把造假诬告的屎猜到了刘头上(见《 我知道谁造假- 答饶毅《猜猜谁造假》 》)。而那篇文章竟也成了我老朽在科学网开博以来荣誉最高的一篇,不仅被编辑部精选,还登了榜首,有一阵点击数还高过了科学网的贵博、我们的院长的同期博文。 当时我还真兴奋,并借机随风而飘,发表了刘实是否是大科学骗子一文(见《 刘实是 大科学骗子吗? 》),旨在邀请更多的人(当然最好是方舟子)出来批驳刘实的细胞生殖说、保卫传统的细胞分裂论。 可让我不解的是,不仅主流的大腕科学家在这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言语,就连把刘实看作眼中钉肉中刺的方舟子也不参战。一个打假皇帝敢摘王储的博士帽(真的)却不敢打他专业领域(DNA应是生化的吧)的世界级大假(《中国科学》发表的但却是在世界主流索引有记录的)。这就让我老朽纳闷了。难道这刘实还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高人、一个真的超了一流一大截的生命科学家? 所以,我退而不休地把更多的刘文给通读了一遍,这下就到中了刘毒而不能自拔的程度。并趁着《Science》杂志提 年度突破 的机会,把刘实给提了进去,并得到一些实迷不悟的跟进(见《 SCIENCE 的 10 天民主 》)。虽然《Science》杂志最后选的年度突破与生命无关,当然也就不会与刘实关于生命本质的最基本发现有关,但《Science》杂志编辑还是感谢我提了很好的意见。 因此,当看到科学网征求 2010 年中国科学年度人物提名 ,我就把刘实也提了上去。科学网编辑部 一开始不批 ,但 后来还是批了 。这说明 刘实还应当是过硬的 。 而最让我佩服的是最近 刘实把砷基生命给治死了 。这砷基生命可是被媒体(包括科学网的一些博文)描绘成生命科学的伟大发现并要改写教科书的,而且论文是经过 最严格的同行评审发表在最顶尖的《Science》杂志上,可刘实一读该论文后就立马发表评论这是 NASA 又在忽悠 。还给《Science》杂志 发正式的技术评论 批驳,而《Science》杂志还一本正经地 要审议刘实等的批评后再让砷基生命创造者答复 。被刘实等这样一胡闹,本来应被《Science》杂志选为年度突破的砷基生命竟上不了榜。这下还真让我看到了刘实确是一个超一流的生命科学家的 厉害 。 写跑题了,本应是再答/问 meta 。却吹了一大篇的刘。还是言归正传。 开头是答了meta,现在再问meta:你读了刘实的论文吗?如果没读的话,那就好好地读一下。读完后再来发评好吗? 其实, 读不读得懂刘实的发现是个水平的问题 ,但 读不读刘实的发现就是一个态度的问题 。如果 不读人家的论文就要怀疑人家的发现,那更是一个学风不正的问题 。而 这一点不正是中国科学界受西方污染所发生的现代病吗 ? 而刘实对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的伟大贡献不仅是他有了众多的世界第一、国际仍领先的 超一流发现 ,更是他以一个科学出版革命先行者的胆识发动和实际领导了一场 全球性的科学反腐斗争 。他是通过 纠正世界高端学腐启迪中国科学发展 。 附: 发表在我〈 活到老 ,学到老 - 答 meta 〉一文下的评论: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实在是不值得说 ip:113.57.129.* 上次热议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指出崔老教师的学识实在是给北大丢脸,无奈老教师还一点听不进去,而且和那无人理睬的高人搞到一起,也不想想世界上多少万科学家都是傻瓜? 标题: 发表评论人: meta ip:210.36.17.* 可能说重了,但基于你的新博文及你一贯支持徐荣祥的克隆学说,只能说明你对其他研究方向的基本辨别能力还有所欠缺,对您老自己的研究方向我就不知道了。 标题: 发表评论人: meta ip:210.36.17.* 我不知道为什么崔老先生您不去查一查教科书关于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及意义,而要发这么一篇没有什么意义的文章。只说一点半保留复制产生的子代 DNA 中,一条链来自于亲本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 DNA 复制产生两条一样的 DNA 分子,然后分别进入到各自的细胞,所以在细胞分裂时,不管是母细胞,还是子细胞,其中的基因组 DNA 一条链是老的,一条链是新链,怎么会有母细胞保留老 DNA 模板链,子细胞得到新 DNA 模板链的说法。 DNA 半保留复制的意义就在于可以保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如果你要力挺刘实的话,就有必要说说两条母链怎么会进入到一个细胞的,如果不能说明,那还是歇歇菜吧。从你的很多博文可以看出,如果你的课题组不被和谐的话,那就太对不起北大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6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活到老,学到老-答meta
Eucommia 2010-12-20 07:43
游客meta在我的博文《真诚感谢科学网知错就改》后留言:DNA半保留复制的细胞生物学意义,即母细胞保留老DNA模板链,子细胞得到新DNA模板链从而体现细胞衰老的一种分子基础 如果崔老师学了分子生物学就知道这句话是错的了,或是你抄错了。如果你挺刘实的话,建议再看看相关的章节或刘实的文章,不然就是大笑话了。可以离经叛道,但是显然的错误还是不能允许的,特别是对你们这些老先生来说,就更不应该了。 我老朽连删减简介都出错别字,当然对教科书或牛文的理解也会有偏差。但我光明磊落,知错就改。所以不妨请meta老师(先拜师才能学,对吧?)把话说明白了,因为我是植物形态学出身,对分子生物学是半路出家,肯定没学好,也会理解错,但我不觉得丢人,不会就学,错了就改,肯定会进步的,你说是吧?我人老愚钝反应慢,所以恳请老师无保留地赐教,详述DNA半保留复制是什么意思,它在细胞生物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过去也怀疑过刘实可能是最大的伪科学家,并发博文要大家打假。甚至于还请打假皇帝来打刘实这个所谓的求真皇帝的假,可就是没人理?更可气的是,那刘实还借机发更大的狂,连发信给《中国科学》要求撤稿,但也没人理。 现在好了,打假皇帝和求真皇帝同上了2010年的科学年度人物候选榜,比高人更高的人也以变形金钢(我理解英文半词meta的真正含义)出现。所以,我还真有学的了。 活到老,学到老!
个人分类: 未分类|6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