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果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交梨火枣味如何”——食用红枣的学问
热度 3 fdc1947 2019-2-11 08:39
“交梨火枣味如何”——食用 红枣的学问 红枣在本文指枣的干果,也就是鲜枣晒干后的产品。在我国传统的果品中,红枣甜美可口,素以滋补闻名, 传说中的 “火枣”、“安期枣”都是吃了能够长生不老的仙果,又因红色为喜庆之色,红枣在年节的食品中也受人欢迎。在如今超市的食品柜台,红枣一年到头都占据着相当“显要”的位置。一方面,以红枣为小礼品,在亲友间馈赠,实惠而大方。另一方面,平时自己食用,美味而不费。农民种植枣树,花工少而收益久。由于这供销两方面的利好,使得红枣作为大众商品得到长期稳定的繁荣发展。 人所共知,吃枣当然是吃 “枣肉”,枣皮和枣核是不能食用的。我们吃东西最要紧的是安全,各种枣核大小不同,尖锐的程度不同,但是坚硬则是一致的。不小心吃进去了,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安全地排出体外,但是总还有一定的危险性,特别对于小孩子,必须要小心又小心。这是我们吃东西中最重要的问题。 枣皮是很坚韧的,在我们的胃里也难以磨碎,吃多了影响食物在胃里的消化,吃得太多有时候在胃里聚成团出不去,甚至有一定的危险性。老年人由于吞咽功能较差,枣皮卡在喉咙口很不舒服,有时候也会造成一定的麻烦。虽然枣皮的成分是纤维,但是,由于难以在胃里磨碎,与细菌的接触面积很小,并不是肠道细菌的好的食物,所以,除了在食用前就已经粉碎了之外,枣皮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食用。也就是说,一般的情况下,吃枣应当吐皮。当然,对成年人,如果食用的数量很少,总共就吃一两个两三个枣,不吐皮也没有大的问题。 在干燥的情况下,枣皮与枣肉、枣肉与枣核都是粘连在一起的,难以分开。过去,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一个人做饭一大家子人吃,所做食品比较粗糙。例如,过年蒸馒头,为了好看,在馒头上面放一颗红枣,显得好看。又如过端午节,包裹粽子,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往粽子里放,就放两颗红枣,也总算一个品种。虽然红枣经过了浸泡,但这样的馒头或粽子里面的枣都比较干,枣皮与枣肉、枣肉与枣核就往往很难分开,吃的人也就只能马马虎虎地把枣皮与枣肉一起嚼嚼碎处下去,吐出来的枣核上也往往带着枣肉。这样的干呼呼的枣,枣皮都 “拉”着喉咙,也就没有什么好吃的了,最多是“聊胜于无”。 也有的人,把枣放在粥里与米一起煮。如果煮的时间太短,或者米多水少,往往枣仍然没有煮好,枣皮与枣肉、枣肉与枣核仍然不容易分开。当然,如果遇到枣皮有损破的,则往往把枣味都煮到粥里去了,枣本身没有什么味道了。而枣皮与粥混到一起,也是麻烦事。要一块块地舔出来,也有的小块就吃下去了或者贴在口腔的什么地方,难受得很。 有人或说,这样吃不好、那样吃麻烦,怎么弄才好? 在说怎么弄之前,先要想一想,我们为什么吃枣? 有人说,为了 “补”啊!“滋阴补阳”啊,“补血”啊。那是滋补营养品!但是,红枣真有这些神奇的功能吗? 在营养学的意义上,红枣能够 “补血”是毫无疑问的,任何含有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都有补血的功能。我们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都是由自身的造血器官(骨髓、淋巴、胸腺、肝脏、脾脏等)合成的,而低分子如葡萄糖、电解质离子、水等都来自食物。因而,只要是对我们身体有益的营养素,都能够对我们的血液制造作出贡献。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食物中的七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和水都是生产血液不可或缺之物,因而,我们的所有的食物,五谷杂粮、鸡鸭鱼肉、蔬菜水果甚至白开水,都是“补血”的。红枣也不例外,它的成分有70~80%是糖类,有10%以上的水分,也有一些蛋白质,还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它的维生素C的含量很高,所有这些,也都起到“补血”的作用。 因为所有的食物都有补血的作用,所以,一般的人,并不需要另外摄入食物 “补血”的补品。实际上,真正贫血需要补血的人们,最需要的的营养成分往往是高质量的蛋白质以及铁等微量元素,而补充这些营养成分的比较好的食物是动物性食物如瘦肉和奶类,红枣却恰恰并不富含这些营养素。所以,如果真正需要补血,那就不是食用红枣,而是动物性食物。 从总的营养成分看,红枣的营养素成分倒是与粮食一类比较接近,以糖类为主 。所不同的是,粮食中的糖类主要是淀粉这种高分子化合物。而红枣的糖类则是单糖、双糖等简单糖占了优势,其所含糖类中几乎一半是单糖(其中葡萄糖和果糖又各占一半),红枣中的葡萄糖含量是一般食品中最高的之一。粮食与红枣一样,都主要是提供我们生存所需的能量。如果不注意这一点,长期食用较大量的红枣,总的能量可能将超标,弄得不好就会造成能量过剩、身体肥胖。而更重要的是葡萄糖是可以直接进入血液中从而使得所谓 “血糖”立刻上升的,这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一件好事。 在过去营养(主要是能量)缺乏的年代(过去的千万年时间里,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富含营养素(高糖类、高脂肪和高蛋白质)的食物,都被认为是有滋补作用的。而富含糖类特别像红枣这样的富含葡萄糖的食物,更是人们所缺乏和迫切需要的。对于极端缺乏营养因而血糖极低的人,吃上几颗红枣,立刻可以升高血糖、 “起死回生”,在这个意义上,古人所谓的仙果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 如今,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能量缺乏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从对于人们身体需要的营养角度看,无论是蛋白质类、糖类、脂肪类,把红枣作为重要的营养来源并没有必要。所以, 我们今天需要红枣这样的食物,更是需要它的美味。这才是我们今天食用红枣的主要目的。 当然,红枣有一些能量特别是有较多的维生素 C确实是一件好事。 红枣确实是美味的食物。上面已经说过,红枣中水溶性的糖类占到总重量的 70~80%,而其中一半是还原性糖,葡萄糖和果糖又各占几乎一半。这样,红枣的甜味是纯正而醇厚的。 也正因为我们食用红枣已经不是为了滋补而是为了美味,所以我们食用红枣的原则是少而精。 既然要精,我们又不能改变红枣的滋味,那么,容易去皮就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把红枣在水中加热,煮透了,皮也就容易与枣肉分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红枣中的糖分也将流失。如果吃到的只是一些寡淡微甜的枣肉纤维,就不成为美味了。所以我们既要让水进入枣体内部,使得枣皮与枣肉、枣肉与枣核容易分离,又不能使枣中的糖分流失太大,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要想让水容易进入枣体,那就要使得水里面不要有可能阻碍水透过枣皮进入枣体的物质,也就是说,纯水的渗透能力比含有各种 “杂质”的水强。例如,要想吃到真正美味的红枣,就不要把枣放在粥里煮。粥里细微的淀粉粒将阻碍水的进入,就不能使枣皮、枣核较快地与枣肉分离。如果煮了足够长的时间,水倒是进去了,皮也好剥落,核也好分离了,枣中的糖分都逸出了,枣也没味了。 要想使得水能够渗透到枣体中间,而绝对不让枣里的糖分跑到枣外的水里,这恐怕不可能。因为,在当初晒枣的时候,枣皮不可能没有一点损坏,一般来说,枣皮损破越大,糖分逸出的可能就越大,但是,这往往不是消费者容易控制的,我们只能选择看上去损破较小的。在煮枣时,枣外的水分要比较少,这样,即使枣内的糖分逸出,而枣外水里糖分也很高了,逸出就会很慢了。 我的方法很方便,它能够使水容易进入枣体,从而使皮、核容易与枣肉分离,而糖分较少的逸出。那就是,把洗净的若干颗枣平铺在平底的小盘子里,再放入少量开水,使每一颗枣的底部都接触水,然后入锅蒸煮。当然,如果正好用电饭锅煮饭或者煮粥,那就放在上面一蒸即可。超市有售不锈钢制的蒸架,用起来很方便。如果煮粥、饭用的是电压力锅,那将更好,更大一点的气压有利于水的进入,从而有利皮、核的分离。 这样蒸出来的红枣只有很少的糖分逸出,而枣皮和枣核都很容易分离。我们就能够吃到味道纯正甘甜的红枣。 当然,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处理食物的方法也会不同,我相信也还会有更好的处理红枣的办法,我也希望能够学习。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7736 次阅读|5 个评论
“蜜成只解供樽俎”——杂说蜂蜜
热度 6 fdc1947 2018-12-20 08:31
“ 蜜成只解供樽俎 ”——杂说蜂蜜 最近一些天,由于过期与不过期的问题,蜂蜜又成了人们注意的热点。蜂蜜是我国著名的食物,值得说几句。 人人都知道,蜂蜜是蜜蜂把采来的花蜜酿成的。但是,花蜜是什么,蜜蜂是怎么酿蜜的,酿出的蜜里面主要有哪些成分,食用蜂蜜对人有那些好处,却不见得大家都知道。 花蜜是什么?植物经过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从土壤中吸取的水合成了葡萄糖,接着又把葡萄糖转化为各种有机物。花蜜实际上就是 “糖水”,主要成分就是蔗糖和葡萄糖,别的东西如蛋白质之类的都是极微量的。植物把一些蔗糖和葡萄糖运输到花蕊部作为花蜜,当然是为了自己开花、结果等生存的必要过程所用的。但是,一些昆虫例如蜜蜂就到植物的花蕊部去食用植物中的这些花蜜,本来是“又抢又偷”,不过,客观上却帮助植物授了粉,成了两利双赢的事情。 蜜蜂为什么要酿蜜呢?蜜蜂可以直接食用花粉和花蜜。花粉中含有蛋白质,是蜜蜂生长中的蛋白质来源;花蜜中主要是糖分,是蜜蜂生活中能量的主要来源;这个道理就像我们人类又要吃肉又要吃粮食一样。可是,花并不是一年到头都有的,在温带,冬天就基本上没有什么花儿了。因此,蜜蜂必须要多采集一些花蜜,供没有花的时候可以作为自己的食粮,这与我们人类的 “广积粮”相似。但是,花蜜中间水分太大,一是体积太大不好保存,二来也容易变质,所以要浓缩,酿成蜂蜜,便于保存。 蜂群之中,蜜蜂有明确的分工,有一小部分工蜂专门寻找蜜源,在寻找到蜜源以后就会带领大量蜜蜂前后采集。在蜜蜂的身体中有两个胃部,它从花蕊根部吸取花蜜或其他分泌物,吸到它们体内的第二个胃也就是专门的 “蜜胃”中。然后回到蜂巢时把它吐到一个空的蜂房里。蜜蜂体内能够分泌一些酶,有助于把花蜜中的蔗糖转变为葡萄糖、果糖等“单糖”。 另外有一部分蜜蜂负责酿蜜。它们吸取一些花蜜,然后吐成一个蜜珠,再吸进蜜胃里,再吐出成蜜珠,再吸进去,这种过程反复进行。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往蜜珠里加入了更多的转化酶,加快了蔗糖的转化;另一方面,蜜珠的蒸发面扩大,加速了水分的蒸发。此外,另有部分 蜜蜂 加强扇风,排除巢内湿气,使蜜汁较快地浓缩。因此,所谓酿蜜的过程就是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以及去水干燥的过程。酿制过程结束后,酿蜜工蜂就把蜜暂时存放在巢房里。在那里,蔗糖转化及蜜汁浓缩过程继续进行。至蜂蜜成熟后,工蜂再把它逐渐转移集中在另外的巢房里,并用蜡封盖。整个蜂蜜的成熟过程一般需 5~7天。 实际上,养蜂人在蜜蜂的酿蜜过程中,会不断地从蜂巢中取走蜂蜜,使蜂巢中的蜂蜜总是处于缺乏的状态,这样,只有周围有蜜源,蜜蜂就总是不断地采蜜、酿蜜,为人类服务。站在蜜蜂们的 “立场”上看,我们人类真是非常残忍和贪婪的。 蜂蜜的成分除了约 20%左右的水之外,主要是糖类,其中主要是单糖,即葡萄糖和果糖,约占总糖量的80%到90%。一般情况下,葡萄糖和果糖的比例基本相同(这在化学上好理解,因为蔗糖 分子 就是由一 分子 葡萄糖和 一分子 果糖所构成),但有的蜂蜜中葡萄糖含量更高些(这是因为 采来的 这些花蜜中除了含有 蔗糖外 还含有一些葡萄糖)。其次是双糖,其中蔗糖约占 5%到10%。此外,还有 少量麦芽糖和 麦芽三糖等等。蜂蜜内的脂肪一般不超过 2%,蛋白质则更少,不超过0.5%。总之,蜂蜜实际上就是糖,即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 那么,食用蜂蜜对人有什么营养作用呢?从营养的角度说,蜂蜜能够给人提供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很多 “营养学家”或“养生专家”常常劝告人们不要或尽可能少饮用含糖的饮料,因为那里边没有营养,只有一些糖。他们的劝告是正确的,但是他们的说法却并不准确。因为,糖不但是营养,而且是最重要的营养物质。因为我们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大多数来自于“糖类”,包括淀粉和简单的糖类。而我们身体的“司令部”大脑运行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全部依靠葡萄糖,当然这些葡萄糖主要是由淀粉类食物消化的过程中被水解而产生。我们现在不要食用过多的糖类,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已经摄入了足够的能量,并不是糖类没有营养。当年我们食品匮乏的时候,蔗糖是“高级”的营养物质。亲戚朋友生了孩子,送上一斤红糖也是很好的礼物。当人们被诊断得了肝炎等疾病以后,还能够得到一斤蔗糖的“补助指标”。 我说了上面这些话,把蜂蜜说成主要就是糖,肯定会有人不满意。他们会说,我们的祖先一直把蜂蜜说成的很有滋补作用的营养品,这里面不是还有微量元素、维生素之类的物质吗?实际上,蜂蜜中的这些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都是极其微量的,都不及我们日常食用的萝卜、白菜、青菜的几分之一,各位看看哪里都能够找到的食品营养表的可以知道了。更何况我们日常食用萝卜、青菜都是每天至少几百克的数量,而蜂蜜也就吃一两勺罢了。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传统上把蜂蜜作为很好的营养物质,也主要是因为它高糖。 几千年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处于能量不足的状态。所以,在我们的祖先那里,胖是一种 “富态”、“福相”,瘦是一种病态(瘦字就是病字的“亲戚”)。他们希望他们的孩子都长得胖胖的,这才有了年画上的“大阿福”。所以,在古人那里,所有高糖的食物都是“补品”,例如红枣、桂圆等等。这样,人们传统上把蜂蜜作为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食品就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现在和过去人们食用蜂蜜,不光是为了营养,而是为了口味。因为对于人类来说,食品不光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享受。这里面也有一些文化的需要,即所谓饮食文化。蜂蜜是非常甜美的。它可能是人类最早的甜味品和甜味调料。它的甜味,主要产生于果糖。由于在室温时的同样浓度下,果糖的甜度比蔗糖高,而且一般用蜂蜜浇在食品上,蜂蜜的浓度都很高,所以,蜂蜜显得特别甜美。 推而广之,人们往往就把美好的事物都称之为甜蜜。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就看到了改善生活的希望,期盼着更加美好的生活,那时候那支歌曲《我们的明天比蜜甜》就很流行。流行歌曲在大陆开始流行之初,那首《甜蜜蜜》就使许多人感到了甜蜜。多年以来,人们把新婚的一段时间称为 “蜜月”,那更是所有人们的美好时刻。 有人还是要说,蜂蜜不光是甜蜜,也有其他的 “药理”作用,比如,可以“润肠”通便,那是什么原因,难道糖可以“润肠”通便?蜂蜜对一部分人确实有通便作用,这是那部分人对于果糖不耐,也就是对果糖吸收不良。实际上,这些人如果吃果糖高一些的水果,也有好的通便作用。果糖在小肠中被吸收到体内,需要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帮助。一部分人体内这种蛋白质分泌不足,因此当摄入较多的果糖时,不能及时被小肠吸收。这样,留在肠道内的果糖继续下行,成了一些肠道细菌的良好食物,使这些细菌迅速繁殖,从而引起快速排便。这就是一部分人的果糖不耐受,或曰果糖吸收不良。对于另一些没有果糖不耐的人们,喝蜂蜜就没有什么通便作用。当然,吃水果总是有效的,因为水果中往往含有较多的果胶和其他膳食纤维,这是促使肠道细菌健康繁殖的好东西,有利于正常的排便。 有人说,蜂蜜不要加热,超过一定温度,蜂蜜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就失效了。其实。蜂蜜中本就没有什么生物活性物质。即使假定有一些生物化学物质,也用不着加热才失效,不加热照样难以通过酸性极高的胃酸这个 “关口”。我倒是要指出,作为甜味物质,加热对于蜂蜜更好地显示它的甜味是不利的。因为,在低于40摄氏度的情况下,果糖确实很甜,比蔗糖甜,但是,它的甜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迅速降低,到了80摄氏度,其甜度只有蔗糖的一半(实际上这个温度下蔗糖的甜度也已经下降了)。当然,由于食用的需要,不得不在较高温度下使用,那是另外的问题,该用还是要用。 蜂蜜主要是高浓度的葡萄糖和果糖所构成,其含水量很小,所以,蜂蜜确实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其原因是微生物很难在其中生存和繁殖。高浓度的糖可以把微生物体内的水分抽提出来,这也是蜜饯不容易腐烂变质的原因。腌咸菜也是相类似的道理。当然,这种抑菌作用总不可能非常彻底,实际上还总是会产生一些化学变化,一般的蜂蜜还可能会慢慢地发酵。蜂蜜在放置了很长时间之后,虽然吃了不至于致病,但是风味还是会略有一些变化。 蜂蜜在放置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晶体会沉淀在下面。这就是因为蜂蜜从本质上就是葡萄糖和果糖的超饱和溶液,在静止的情况下,就一定会有葡萄糖的晶体析出,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有人们一看有糖的晶体析出,就以为是假的蜂蜜,这是 “冤枉”了蜂蜜,真的蜂蜜是一定会有晶体析出的。 当然,说真的蜂蜜会有晶体析出,并不是说有晶体析出就是真的蜂蜜,假的蜂蜜或者是说掺假的蜂蜜也会有晶体析出。所谓假的蜂蜜,一般是指掺假的蜂蜜,就是在蜂蜜中掺入了蔗糖或麦芽糖和水。虽然从营养的角度看,真的蜂蜜也无非是糖和水,但是,风味质量还是有差别的。人们如今食用蜂蜜主要并不是要吸取其中的糖分作为能量,而是为了口味,或者至少是精神上的享受。这就像山寨的包包与正规的名牌包包一样,做得好一些的山寨包包不见得比名牌包包不结实和不能装东西(这是包包的最本始的功能),但是,再结实、漂亮和能装东西的山寨包包也是山寨货,贴上名牌就是违法的,必须要重重地打击。过期的蜂蜜和掺假的蜂蜜也如此,即使不变质也不能允许在市场上随便泛滥。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766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几个新发现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代谢特征
热度 9 weijia2009 2016-10-24 07:42
几个新发现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代谢特征 贾伟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类造血前体细胞在骨髓中恶性增殖的血液系统肿瘤,是成年人中常见的致死率很高的一种白血病,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四点五,治疗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25-30%。近年来AML的发病率有年轻化及上升趋势,临床上迫切需要具有更加针对性的靶标性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我们知道,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为主的葡萄糖代谢紊乱是 癌细胞 生长增殖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代谢特征。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IDH)是三羧酸循环中的一种关键酶,它将异柠檬酸转化为α-酮戊二酸(α-KG or 2-KG),IDH突变将会使一个叫2-羟基戊二酸(2-HG)的下游代谢产物的水平升高。近年来在包括白血病和神经胶质瘤在内的多种肿瘤中发现了IDH1/2的突变,研究显示该基因的突变可能参与了AML的发生,在成人AML尤其是正常核型AML病人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与AML的治疗反应、白血病残留、复发等相关,IDH不同亚型对成人AML预后存在不同的影响。 我们课题组从2012年起与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陈赛娟教授课题组合作,针对AML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代谢研究。我们采用以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为主的代谢组学技术对含367例AML病人的总共772份样本的血清代谢物进行了定量测定,发现367例AML中仅有17%的血清2-HG水平高于正常值,提示因IDH突变产生的癌代谢物(oncometabolite)并非是AML发生的灵敏、准确的生物标志物。进一步结合AML患者的生存率分析,发现血清2-HG水平在病人中越高,其治疗后的 复发和 生存情况越差,提示2-HG更可能是AML的一个有效的预后因子。 从分子机制上来解释,IDH突变使得更多的α-KG转变成2-HG(R-型),后者与α-KG竞争,降低了αKG依赖性酶的活性,导致染色质高度甲基化,从而干扰了正常的细胞分化,导致未成熟细胞增殖,引发癌症。因此,针对细胞的IDH1/2突变进行干预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目前有多个国际研究机构和药企正在系统地研发IDH1/2的小分子抑制剂和基因抗体,希望能推出基于IDH分子靶点的抗癌新药。 由于白血病具有高度的异质性,不同亚型的患者其预后风险存在很大差异。如果能够在初诊时较为准确地预测患者的预后风险,医生将会根据这样的病人分型调整治疗方案,有效提高(高预后风险)病人的生存期。既往研究从染色体、基因和蛋白层面对AML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其细胞和遗传学特征(cytogenetic characteristics)在临床上产生出一批分子标志物,已经能够对高度预后风险和轻度风险(unfavorable risk, favorable risk)的患者进行分型。但是,这些细胞遗传学方法对于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患者(约占AML的50%)无法进行评估和分型,也就是说医生们对一半左右的AML患者的治疗风险(复发和生存情况)无法评价,临床上依然迫切需要新的分子标志物来完善 AML 治疗风险的预测和分型体系。 我们继续针对葡萄糖代谢与AML病人预后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来自上海市瑞金医院的229例AML患者和260例健康志愿者的代谢谱进行分析,发现将葡萄糖代谢中发生最显著变化的乳酸、 α-酮戊二酸 、2-HG、丙酮酸、甘油-3-磷酸和柠檬酸6个小分子代谢物组成的组合物, 能够较好地预测 AML尤其是染色体核型正常的AML患者的预后结果,可以成为独立预测AML发生的生物标志物。这一研究结果在来自杭州、苏州、沈阳、南京、大连和北京国内多家血液病医疗中心共171例AML患者和186例健康对照的临床样本中得到了验证,组合物的代谢水平(分值)越高,预后越差。 进一步研究还显示,AML的高预后风险患者不仅糖酵解通路和三羧酸循环通路明显增强,并且相应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也显著增加。体外细胞研究实验也揭示糖酵解的增强对AML细胞的恶性增殖是必需的,这样的代谢特征还会诱发AML细胞的耐药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AML细胞异常活跃的糖酵解代谢可导致骨髓微环境中葡萄糖水平严重不足。而这种情况下AML细胞如何保持足量的碳源摄取以维持细胞的恶性增殖可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癌症代谢新机制。在这个新的科学假设的驱动下的研究表明,AML细胞在葡萄糖缺乏情况下,启动了一个替代机制转而利用果糖。果糖是人体血液系统中的第二大血糖,它的细胞转运由SLC2A5基因编码的GLUT5蛋白转运子介导。我们在研究中发现AML细胞表达的SLC2A5基因水平越高,即利用果糖的能力越强,则病人的预后越差。使用RNA沉默技术干扰AML细胞的SLC2A5基因表达,可显著降低细胞对果糖的摄取以及果糖诱导的细胞增殖。在此基础上,我们使用了一种小分子药物特异性地阻断果糖的跨膜转运,这种抑制果糖利用的方法在体外细胞模型中显示可以显著抑制细胞的恶性增殖和浸润。而在AML动物模型中,使用该小分子药物阻断果糖的AML细胞跨膜转运可显著改善小鼠的白血病症状并延长小鼠的生存。值得关注的是,该小分子药物还可与化疗药阿糖胞苷发挥协同作用,能显著改善化疗药的治疗效果。这一项研究工作于一周前 在线发表于 癌症研究领域期刊 - Cancer Cell杂志。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AML研究的几个新发现及其转化意义。因为IDH1/2基因的突变引起的代谢变异,AML患者中有一部分人血清中2-H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值,这样的高血清2-HG水平意味着病人预后情况较差 - 更容易在治疗后复发以及生存期较短。而合并糖酵解过程中的几个关键代谢物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手段,可以更为精确地对大约占50%的AML病人的预后情况进行分型,而在这以前这部分病人无法用临床上的细胞遗传学方法进行风险判别。除了葡萄糖之外,我们新发现果糖是AML细胞的一个重要(替代性))能源物质,因此,负责果糖转运的蛋白转运子GLUT5将有望成为治疗AML的一个新的靶点。而这种特征性的果糖代谢表型很可能也存在于AML以外的别的肿瘤细胞中,针对GLUT5的小分子化学药物或者抗体药物有望与目前的常用肿瘤化疗药物(如阿糖胞苷)联合使用,极大地改善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这些基于癌症代谢的转化性研究也显示,代谢组学在临床疾病、药物研制等医学领域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引领性的作用。 原文出处: 1. Wen-Lian Chen, Yue-Ying Wang, Ai-Hua Zhao, Li Xia, Guo-Xiang Xie, Ming-Ming Su, Lin-Jing Zhao,Jia-Jian Liu, Chun Qu, Run-Min Wei, Cynthia Rajani, Yan Ni, Zhen Cheng, Zhu Chen, Sai-Juan Chen*, Wei Jia*. Enhanced fructose utilization mediated by SLC2A5 is a unique metabolic feature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 Cancer Cell . 2016, 30, 1–13, October 14. Online published. 2. Wen-Lian Chen, Jing-Han Wang, Ai-Hua Zhao, Xin Xu,Yi-Huang Wang,Tian-Lu Chen,1Jun-Min Li,1Jian-Qing Mi, Yong-Mei Zhu, Yuan-Fang Liu, Yue-Ying Wang, Jie Jin, He Huang, De-Pei Wu,Yan Li, Xiao-Jing Yan,Jin-Song Yan, Jian-Yong Li,Shuai Wang, Xiao-Jun Huang, Bing-Shun Wang, Zhu Chen, Sai-Juan Chen*, Wei Jia*. A distinct glucose metabolism signature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prognostic value. Blood . 2014, 124(10):1645-1654. 3. Jiang-Han Wang, Wen-Lian Chena, Jun-Min Li, Song-Fang Wu, Tian-Lu Chen, Yong-Mei Zhu, Wei-Na Zhang,Yang Li, Yun-Ping Qiu, Ai-Hua Zhao, Jian-Qing Mi, Jie Jinb Yun-Gui Wang, Qiu-Ling Ma, He Huang, De-Pei Wu,Qin-Rong Wang, Yan Li, Xiao-Jing Yan, Jin-Song Yan, Jian-Yong Li, Shuai Wang, Xiao-Jun Huang,Bing-Shun Wang, Wei Jia*, Yang Shen*, Zhu Chen*, Sai-Juan Chen*.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2-hydroxyglutarate level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3, 110(42): 17017–17022.
1859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喝饮料、吃水果导致脂肪肝?
热度 12 qpzeng 2014-6-4 23:49
我曾在 喝水或饮料减肥靠谱吗? 一文中介绍, 前两天Science Daily网站刚刚报道:佐餐饮料对减肥有益(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4/05/140527085124.htm )!可是,昨天同一网站却说超重及肥胖儿童应少喝含糖饮料(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4/06/140603161938.htm )!前一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权威的Obesity杂志上,后一项结果发表在著名的J Biol Chem杂志上。 为何两项研究获得的结论截然相反?经过仔细比较发现,第一项研究中所用的佐餐饮料是苏打、汽水和茶,而第二项研究中所用的却是含糖饮料(如甜玉米高果糖浆)。因此,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一个不含果糖,而另一个含有果糖!也就是说,这两项研究的结论并不矛盾。 这项研究发现,果糖对肥胖似乎没有直接影响,但它能促使肝脏贮存脂肪,从而诱发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果糖 之所以会成为脂肪肝的“罪魁祸首”,是因为它通过肝细胞表面的果糖-葡萄糖双特异性转运蛋白GLUT8运进肝细胞后,可以转变成甘油三酯贮存起来。假如利用基因敲除技术阻断GLUT8的运载功能,那么果糖就无法进入肝细胞,也就不能转变成脂肪而引起脂肪肝了。不过,果糖转变成脂肪贮存在周围组织中 仍能导致全身性代谢综合征。 有趣的是,将 GLUT8的功能阻断后,在雌鼠与雄鼠中观察到不同的结果:饲喂高果糖饮食的雄鼠仍会形成脂肪肝,但无全身性代谢综合征;相反,饲喂果糖的雌鼠的肝脏看起来似乎很健康,但却会出现全身性代谢综合征。原来,无 GLUT8的 雌鼠将果糖来源的脂肪堆积在皮下脂肪组织中,其血中的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含量均超标。 由于人与小鼠的果糖运输及代谢机理相同,因此 根据这个研究结果可知, 喝高浓度果糖饮料很危险,而喝无糖饮料较安全。不过,水果中含有大量果糖,莫非经常食用水果也能引起脂肪肝?对此,目前还不清楚,有兴趣者可以做做追踪研究。 个人感觉,这项研究有点“见树不见林”!比如,它只考虑了果糖与GLUT8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没有考虑其他单糖尤其是葡萄糖与相应运输蛋白之间的作用及其后果。理论上,任何单糖都可以在体内转变成脂类(包括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贮存,而并非只有果糖才是肝细胞内贮脂的唯一来源。因此,这篇文章的研究结果仅仅涉及葡萄糖以外的果糖对脂肪肝形成的影响。 过去的流行病学证据早已证实,过量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将触发肝细胞内脂肪积累,而这种现象也已在啮齿类动物中被发现。然而,脂肪肝的诱发因素绝不仅仅限于果糖的超量摄取,其他高危因素还包括:高脂饮食、游离脂肪酸运进肝细胞、肝细胞内脂质从头合成、脂肪酸运出肝细胞障碍和脂肪酸β-氧化障碍等。 现在所有研究脂肪肝的人,都忽略了几个关键问题:既然脂肪对肝细胞没有好处,为什么肝细胞要把摄入的单糖转变成脂肪?又是什么因素让肝细胞把单糖转变成肝脂肪而不是肝糖原?肝炎和脂肪肝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我们正在做肥胖与脂肪肝相关性研究,我们提出一个假说:先有肝炎,后才有脂肪肝。我们推测,肝细胞为了清除病原体感染,需要激活大量免疫细胞,而免疫细胞的杀伤作用则要消耗大量能量,于是肝细胞便将摄入的单糖转变成脂肪。 若该假说得到实验证实,就能说明预防脂肪肝的关键仍然是抗感染导致的肝炎,而且可以解释脂肪为何会在内脏积累,还将从侧面印证“肥胖不是病”的理念,因为只有当内脏发生炎症后,脂肪才会贮存在内脏(致病),而通常脂肪将贮存在皮下脂肪组织(不致病)。 以下是Science Daily报道全文,链接为: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4/06/140603161938.htm Fatty liver disease prevented in mice Date: June 3, 2014 Source: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Summary: Studying mice, researchers have found a way to prevent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worldwide. Blocking a path that delivers dietary fructose to the liver prevented mice from developing the condition, according to investigators. A transporter called GLUT8 (green) is in the outer membrane of liver cells. In mice, blocking GLUT8 stops fructose from entering the liver and protects against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The liver cell nuclei are shown in blue. Credit: Brian J. DeBosch Studying mice, researchers have found a way to prevent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worldwide. Blocking a path that delivers dietary fructose to the liver prevented mice from developing the condition, according to investigators at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 St. Louis. The study appears in a recent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 In people,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often accompanies obesity, elevated blood sugar,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other markers of metabolic syndrome. Some estimate as many as 1 billion people worldwide have fatty liver disease, though some may not realize it. Fatty liver disease is a major topic of research right now, said first author Brian J. DeBosch, MD, PhD, clinical fellow in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There are competing hypotheses about the origins of metabolic syndrome. One of these hypotheses is that insulin resistance begins to develop in the liver first. The thought is if we can prevent the liver from becoming unhealthy to begin with, maybe we can block the entire process from moving forward. The research team, led by Kelle H. Moley, MD, the James P. Crane Professor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showed that a molecule called GLUT8 carries large amounts of fructose into liver cells. Fructose is a type of sugar found in many foods. It is present naturally in fruit and is added to soft drinks and myriad other products in the form of high-fructose corn syrup. Scientists have known that fructose is processed in the liver and stored there as fat in the form of triglycerides. In this study, researchers showed that blocking or eliminating GLUT8 in mice reduced the amount of fructose entering the organ and appeared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fatty livers. Mice with GLUT8 deficiency also appeared to burn liver fat at a faster rate than control mice. We showed that GLUT8 is required for fructose to get into the liver, DeBosch said. If you take away or block this transporter in mice, they no longer get diet-induced fatty liver disease. The researchers also saw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mice in the degree to which they were protected from fatty livers and in whole-body metabolism. Male mice fed a high-fructose diet while deficient in GLUT8 still had evidence of fatty liver disease, but whole-body metabolism was healthy. They showed no evid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the rest of the body. Females fed fructose while lacking GLUT8, in contrast, had healthy looking livers but exhibited more evidence of whole-body metabolic syndrome. If the fructose doesn't go into the liver, it may go to peripheral tissues, DeBosch said. Female mice with a GLUT8 deficiency had increased body fat. They also had increased circulating triglycerides and cholesterol. So the liver is healthier in female rodents, but you could argue that the whole body has worse overall metabolic syndrome, he said. This supports the idea of the liver acting as a sort of sink for processing fructose. The liver protects the whole body, but it may do so at its own expense. While DeBosch said future therapeutics might be able to target GLUT8 to block fructose from entering the liver, more work must be done to understand how this would impact the rest of the body. In a perfect world, it would be good if we could figure out a way to direct fructose to tissues in which you're more likely to burn it than store it, such as in skeletal muscle, he said. In the meantime, DeBosch advises his pediatric patients, many of whom are overweight or obese, to avoid fructose, especially sugar-sweetened drinks, and to find ways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Story Source: The above story is based on materials provided by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 The original article was written by Julia Evangelou Strait. Note: Materials may be edited for content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 B. J. DeBosch, Z. Chen, J. L. Saben, B. N. Finck, K. H. Moley. Glucose Transporter 8 (GLUT8) Mediates Fructose-induced de Novo Lipogenesis and Macrosteatosis .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 2014; 289 (16): 10989 DOI: 10.1074/jbc.M113.527002
个人分类: 期刊论文|8321 次阅读|22 个评论
酒(3)
fs007 2010-12-26 11:43
寻正 ==阅读《酒》系列第2节 据说刘备入蜀,为了积攒军粮,下令禁酒,有人因为家里查出酿酒器具要被判刑,简雍跟刘备出游,指着一对同游的男女说,这两人欲行淫,该捕来法办,刘备很好奇他的说法,简雍说,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刘备大笑,释放了那人。历史就是注定要被重复的,著名科普作者方舟子为了打击揭露他的亦明,就专门撰文把拥有一个解酒药专利的亦明判为行骗。 图一、有具者悲 现代的专利注册已经进入抢注时代,由于注册成本低,大部分会在专利的价值被确认前进行注册,绝大部分专利都没有经济效益,其中可能包括方舟子本人的专利。亦明的专利真要有经济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发,也就不够成亦明行骗的条件。相反,方舟子反而不适当利用过自己的专利,他一度宣称其专利给他带来了足够的收入,事实上他只是专利署名人,根本不拥有该专利的收益权(经网友向方舟子以前雇主的律师查证后透露)。 方舟子在《中国青年报》上大批解酒药,宣称酒无药可解,不禁让人疑惑,酒,真有那么可怕么?同方舟子在专利的诚信一样,他对解酒药的批判也实在是贻笑方家,是科普作者捞题材过界的无知愚作。 醉酒,在医学上称为急性酒精中毒(Acute alcohol intoxication)。我在前面详细叙述过酒精的作用,这里不妨再次回顾急性酒精中毒的判别标准。 表1.急性酒精中毒临床分级(非慢性酗酒者) 注:1剂酒=1罐(7两)啤酒=1杯(3两)低度酒=1口(1两)40度烧酒 一个最常见的回避喝酒的借口是酒精过敏。这个借口我偶尔用,也不戳穿别人。人以及动物根本就不会酒精过敏。酒精是无氧呼吸(俗称发酵)的代谢产品,人及动物肠道内的细菌就会常规性产生酒精,人一天不饮酒,也会摄入大约3克酒精,人体细胞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酒精。酒精是小分子物质,没有产生过敏的基础。 由于酒精是代谢产物,所以在生物界极为普遍,几乎绝大部分的生物包括细菌都能处理酒精,事实上长期酗酒的人,他的大脑都会最后把酒精当着燃料与能源,产生酒精依赖性。因此,亦明的发明用把酒精当燃料的细菌产生相应的代谢酶来产生解酒剂对于内行来说根本不稀奇。亦明的发明即使进一步开发,可能难以产生社会效益,因为有一个他未曾考虑到的现实因素。 喝酒喝的是血酒精浓度,因为那是酒精的生理作用的指标。亦明的发明是让喝酒的人饮入代谢酶,在酒精未吸收入血时就把它降解为无毒的乙酸,设想一下,如果他真生产出来了这个产品,会有什么后果?由于饮酒者可以在酒精吸收前就降解它,饮酒者的酒量会大增,但最终饮酒的人还是会在喝酒到醉的时候才停止。无非是浪费了大量的酒而已。当然,基于恶生竞争机制,喝酒的目的是把别人灌醉,那么他的产品倒的确会很畅销,为习惯做假的人增加一个工具。 事实上饮酒者如果降低饮用酒的度数(酒精含量)就自动实现了亦明的发明,所以他的发明社会价值不会太大,但在中国还是有经济效益的,基于中国人斗酒的恶俗,经济效益说不定很大,因为斗酒者会陷入恶性竞争中去。 我们摄入酒精后,酒精少部分会通过尿液与呼吸直接排出,但大多数酒精是经过代谢降解的。酒精的代谢需要两个酶,一是乙醇脱氢酶,它把酒精变成乙醛,这个酶在人体由多个基因编码,有起码6种,除了酒精外,还氧化包括其它醇类、类固醇、以及脂类过氧化产物等。 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可不是好东西,它高度不稳定,容易形成自由基,对机体产生一系列的毒性,是产生宿醉现象的罪魁祸首,也是喝酒引起脸红的原因。乙醛这种自由基作用可以被抗氧化剂比如维生素C与维生素B1所拮抗,因此,维生素C与B1就够成了常见的解酒药成份。 乙醛会进一步被氧化,变成乙酸,也就是常见醋的主要成份,基本上对人体无害。这个过程中需要乙醛脱氢酶。人编码该酶的基因已经发现三种。这个酶在人体有两种形式,一种存在于细胞浆中,一种在线粒体内,线粒体是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因此也是乙醛代谢的主要场所。大部分的白人这两个基因都齐全,而亚洲人则有一半的人线粒体的乙醛脱氢酶(2型)因基因突变而失效,这样的人喝不得酒,易于脸红,也不易于发生酒精依赖性。 人体酶的活性在不同的人差异可能很大,年轻女性相对于同龄男性活性更低,更易醉酒。而到了中年,就反过来了,女性的酶活性就超过男性,虽然未必酒量感得上男性,但有所增加却是常见现象,所以劝酒时对小姑娘千万要放一把。老年人酒量会降低。 酒精并不是毒药,中国写古代小说的,动不动就为古人制定军规禁酒,那是缺乏科学常识的。酒精能减弱人的感觉能力,这对提高人对恶劣环境的耐受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有助于战士减弱疼痛,所以才会有酒壮英雄胆的说法,古代未产生烧酒之前,也不容易醉,因此,酒很大程度上是战争的催化剂。在没有替代性的兴奋剂之前,禁酒的军队是懦弱的军队。 由于酒精的作用曲线,急性酒精中毒并非都要治疗。当酒精作用由兴奋转向抑制时,医生又是如何治疗的呢? 酒精90%是经代谢后排除,代谢能力的90%在于肝脏。由于人体自己就有强大的解酒能力,开足工,每小时可以移除降低血酒精浓度0.015%(0.01-0.02%),因此,治疗酒精中毒主要依靠人体自身的清除能力,而医生主要是防止酒精中毒产生的并发症。上面数据也告诉我们,达到最大兴奋之后,酒精的作用可以维持3-4小时。 酒精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因此,饮酒的人易于因酒精的利尿作用而脱水,尤其是在患者醉酒失去对口渴的反应之后。对于轻度醉酒的人来说,及时补充水份可能是唯一需要。用不着看医生。 酒精代谢的酶类都不是单独针对酒精的,如果有其它的作用对象,就会跟酒精竞争代谢酶与途径,导致酒精分解减弱,因此,不乱吃药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 除了支持治疗的措施(比如呼吸支持,预防呕吐吸入,镇静等)之外,医生常规是如何治疗醉酒的呢?最常见的配方为葡萄糖液+镁+叶酸+维生素B1或者加入其它维生素。因此,当方舟子为攻击亦明而攻击解酒药时,他把主要含维生素的解酒药当中的维生素当安慰剂了,事实上维生素从来不是安慰剂。各种解酒的民间偏方,比如水果蔬菜,其主要起作用的成份就是维生素,维生素C与维生素B1的作用在前面已述及。 方舟子气势汹汹地宣称没有解酒药经过临床试验,他对的几率有多大?对《中国青年报》来说,很不幸,Zero,零。我知道起码两种药物经过多次临床试验,证实它们对解酒有特效。一是果糖(Fructose),二是美他多辛(Metadoxine)。 早在1991年就有Marscord等人临床实验证实口服100克果糖,患者的酒精代谢率增加了80%;此后还有许多临床试验证实其作用。最近2009年Uzuegbu跟Onyesom报道使用每公斤体重1克果糖口服治疗,增加酒精代谢率45%,减少酒精中毒时间31%。果糖的不利因素是增加代谢综合征(引起心血管与糖尿病)的风险。蜂蜜、甜的瓜果、以及某些菜根中含有果糖,是其解酒的基础。 美他多辛是维生素B6(吡咯醇)跟吡咯烷酮羧酸的合成物。后者跟氨基酸代谢有关,影响GABA系统,能减轻酒精中毒症状,促进能量代谢,而维B6可以促进酒精代谢分解。二者有协同作用。Shpilenya等人2001年临床研究证实,900毫克静脉注射可以显著加快酒精的排除,恢复期从2.34小时提前到0.95小时,而血酒精浓度半衰期也从6.70降到了5.41小时。 以上面对酒精代谢与毒性作用机理的讨论,我们知道方舟子提及的大多数以维生素为基础的解酒药实际上可能是有效的,那些成份复杂的东西效果可疑。最重要的,对于酒醉不到进医院的程度,适当补充分份与维生素是解酒良方,任何人根据本文信息,足以判断一个解酒药是否有效。 方舟子宣称以茶解酒是错误的,因为茶是利尿剂,该说法抄袭自中医,茶利尿跟水利尿的作用是一样的,喝多了水就得排出来。茶的主要成份是儿茶素,是一种抗氧化剂,说不定对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毒性有抑制作用。茶水中如果含有大量的咖啡因(有医生提及的茶碱,作用类似于咖啡因,含量一般低于咖啡因),对于咖啡因不耐受的人来说,有利尿作用。即使茶水有微弱的利尿作用,由于喝茶会饮入大量的水,其后果可能仍然是有净效益的。不过,茶中含物质成分多达700多种,说不定某些成分会跟酒精竞争代谢途径,不如直接饮水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喝酒要有酒道,慢斟细酌,先让食物入胃,减缓其吸收,多吃蔬菜水果,促进其代谢,适可而止,如果喝醉了,多饮水,茶也行,醉得爬不起来的,扶进医院去,解酒有良方,医生并不那么无能。如果是自制或选择市售解酒药(方),请遵循本文所讲述的原则及查看提及的药名。个人建议,任何解酒药都不如克制有效,昂贵的解酒药不如合理的食物有效。 表二、常见解酒药不完全评估列表 ==阅读《酒》系列第2节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627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