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三十周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秦长城的尽头——祭奠海子自杀三十周年
zjs1970 2019-3-26 15:33
秦长城的尽头——祭奠海子自杀三十周年 山漂浮在蓝色的天上 骑豹独行 倚竹而笑 麦黍红红的铺满陌上 大海在酿酒 滴下 水晶般的星星 夕阳残照 颠倒关河 在秦长城的尽头 春光洒落片片 残稿
2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同位素地球化学界老同事相聚宁波
bqzhu 2015-10-26 18:13
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于 10 月 18-21 日在宁波召开。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为中国同位素创业老同事相聚提供了机会,老同事们对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会议组织人朱祥坤、李延河表示十分感谢。到会的老同事中有第一代开创人:中科院地球化学所陈毓蔚、戴橦谟,地科院地质所 白云彬、刘敦一 ,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李喜斌, 中国有色总公司 桂林 矿产地质研究院 陈明扬,中科院海洋所吴世迎等。第二代创业人有中科院 地球化学所朱炳泉、地质所许荣华、周新华、兰州地质所王先彬,地科院丁悌平、陈文,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夏毓亮、成都理工大学 尹观 等,会上老同事畅谈了创业的艰难,并对“中国同位素地球化学发展史”初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中国同位素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于 1979 年,现任主任委员孙卫东表示在 40 周年时再邀请老同事相聚。会后一些老同事考察了浙江长兴金钉子(二叠 - 三叠界线)和泥盆纪五通组石英砂岩优质水资源。 许荣华、朱炳泉、刘敦一、孙卫东 王先彬、周新华、朱炳泉、许荣华、沈丽璞 5909老同学周新华、夏毓亮、朱炳泉 金钉子考察:陈民扬、戴 橦谟、郭丽芳、朱炳泉、周新华、张立 水资源考察 李喜斌、夏毓亮 陈民扬、 丁悌平 、刘敦一、尹观
个人分类: 未分类|8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大学毕业三十周年随感
ingzha 2015-7-15 12:21
尊师敬友,更爱真理与自由 2005年春,我耳闻有些热心的1980级(1980年入学)同学在北京张罗毕业20周年聚会。我本来前一年已经向当朝的多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校友”申请因天安门事件以来被中国驻日当局剥夺的公民权 ,但一直没有回音(至今),连任何国家的护照都没有,没有资格作回国的梦。 2011年4月大学100周年校庆时,虽然我有了护照,还是懒得去凑这份热闹。没想到两个弟弟都返校了,不由得感概提笔写“清华百年的悲哀”,引用我发表于东京《民主中国》月刊1990年6月号的“回忆1980年的清华学生会选举”,说明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科学知识不会发生其应有的社会效应,以及我2010年9月8日发表的“乔姆斯基教授的局限性”,“认为必须解散、摧毁清华、北大这些已经堕落为当代奴隶制(所谓‘中国模式’)的精神帮凶机器。” 不过,这篇本来就不意发表的文章一直没有写完,我毕竟希望给母校改正、创新的机会,也珍惜两千名同级同学中哪怕是不理解自己信念的同学的感情。 即使在当代中日关系最黑暗的日子里,我在中日当局的压迫下,也从来没有改变对同班加速器专业十几位同学( 1/3 在国内, 2/3 在美国)的情感,也同样尊敬工程物理系(以及后来分出去的物理系)绝大多数同年级的同学、老师和师傅们 。但我几年前通过一篇单纯技术创新投稿的小事 知道,校方仍然握有 1980-85 年因为我参加、要求差额选举学生会而在毕业时取消我的预备党籍资格、发配兰州等见不得人的卑劣材料 。所以,尽管可以进出中国了,我丝毫没有返校参加今年的毕业 30 周年纪念的兴趣。本来,我正好认识负责编辑《清华人》 80 级 30 周年纪念专刊的另一个系的同学,也想为校方提提建议 ,但我还是没有投稿,免得又遇到被拒绝刊登的尴尬,伤害了难得的同学感情。 但是,我终于遇到了一件不得不捍卫自己思想信念的事件:以 80 级全体校友的名义,每班向校图书馆捐赠一个桌子。 我丝毫不质疑每一个组织、参与捐赠的同学的诚意 ,问题在于:经历了 30年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变迁和人性的悲喜丑剧,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清华同学热衷于无视、压制别的同学的意愿,非要以全体同学的名义向校方效忠呢?我很欣慰看到有一些在美国的同学理解我的人格原则,只能以个人(或得到全体同意的集体)的名义捐赠 。既然不可能劝阻惯于以全体名义行事的中国特色规则,我只好卑微地请求任何人用全体同学的名义行事时加上“(赵京除外)”的小注。经历过被开除预备党籍和国籍的精神历程,假如2000名80级同学中的1999名同学同意以全体的名义捐赠给校方,我宁愿请求被开除校籍。 遗憾的是, “清华大学1980级全体校友”最终还是被校方(见今日署名的“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荣誉证书)嘉奖了。这是清华教育的悲哀的一个缩影,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商业 ,清华什么都是,唯独不是一所大学;从学位 、名誉到权力、资本 ,清华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truth(真理/真实)和freedom(思想与学术自由)。 赵京,中日美比较政策研究所, 2015年7月14日,纪念倡导“自由平等博爱”原则的法国大革命226周年 7月16日追记:此文发表后,几位80级工程物理/物理系的同学迅速联系有关方面,作废了7月14日发给“清华大学1980级全体校友”的证书,为“清华大学1980级校友”颁发了同样日期、号码的证书,朝truth和freedom接近了一些。我不由得联想起当年的一个美好梦想:理解万岁! http://cpri.tripod.com/cpr2004/letter.pdf 。除了四个大学“校友”,还有一个南开中学“校友”。 http://cpri.tripod.com/cpr2010/chomsky.pdf 例如,教我们加速器原理的老师得知当年的驻日公使唐 ** 因为勾结日本当局出卖、迫害我而高升到外交部长时,义愤填膺地转告给一些还记得我的老师。 赵京,“突破毕生难关的汉语文字设想”, 2009 年 9 月 27 日初稿。学校的月刊本来通知我要发表,等我把自我介绍送去后就没有回音了。 这些材料也被用于当年国家教委剥夺我的公派留学资格和外交部剥夺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资格,至今没有任何纸面说明。 例如,我们学校、特别是我们系(工物 / 物理)不应该接收败坏师道尊严来娶二十几岁女生的八十岁教授。 尽管有些同学在捐赠宣传中,说这是我们求之不得的校方赐予的机会。 因为我反对并拒绝捐款,导致我班负责捐款的同学为我额外捐出 1100 元,使我深感不安。幸好班上同学们对我非常理解,没有造成任何感情误会。 大约十年前,硅谷的一位 80 级校友组织以个人名义捐助的“勤学金”帮助经济困难的在校同学,我响应了。毕竟,无论家庭背景都能考上清华的八十年代还值得留念。 以“清华”打头的企业往往分文未出,只出售名称就可以与各种私营企业合办公司分成,无本万利,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 特别是那些以钱权交易发放的硕士、博士学位。 例如,今天的媒体广泛报道清华紫光 准备以高达 230 亿美元的重金收购美国芯片巨头美光科技。如果收购成功,这将成为史上中国公司对美国公司实施的最大收购案 。 虽然犹豫是否要写作并公开发表这篇随感,以在法庭上坦然面对五百名雅典公民的苏格拉底以及被革除出荷兰犹太教区的斯宾诺莎为人生楷模,我更有理由信任三十多年前两千名同窗五年的同学。
个人分类: 中国社会|1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给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三十周年的贺信
热度 2 kexuechuanbo 2012-9-25 17:19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编辑部: 值此贵刊创刊30周年之际,特向延安大学以及学报编辑部 的 全体编辑同志表示由衷的祝贺!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 陕西北部地区一个最为重要的综合性 自然科学学术 高地 , 至今已经渡过整整30个春秋 。它以介绍创造性科学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开展学术争鸣与交流,发现和培养科研人才,促进科学文化发展,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办刊宗旨 , 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化工、环境、生物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体育运动学、科学史等专题研究、研究简报、综合述评等 ,为繁荣学术、繁荣科学、学术育人、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做出重要贡献 。 今天,它已经成为延安大学的一部科学编年史,记载着延安大学一代代学人艰苦的求索, 也培养了一代代学术新秀, 已经成为今天延安大学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同仁所做出的努力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曾 荣获陕西省教委、 陕西省 新闻出版局 授予的陕西省 高校优秀学术期刊 奖。 延安大学学报 编辑部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在建设集编、教、研三位于一体的编辑部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编辑们在开展中文期刊史研究、新闻传播研究、编辑教育研究、 编辑人物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并参与了中国第一部期刊史的写作,在业内很有影响 ,由此赢得业内同仁的广泛尊敬 。在今天 强化大学育人功能 、学术功能、服务社会功能 和文化传承功能 的背景下来看延安大学学报的探索与实践 , 很有现实意义。 然而, 要做到这 些 ,必须要有较高学术修养和较强编辑业务素质的一支团队 ,经年累月,埋头苦干,才能有所收获。因此,我们向 延安大学学报编辑部 这 支默默奉献、甘当无名英雄、作风过硬的编辑 同仁的队伍表示由衷的敬意,也 由衷地希望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越办越好 ,像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发出灿烂的光芒 ! 陕西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 姚 远 2012-09-25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342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三十年后重逢时的感想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1-8-29 09:21
三十年后重逢时的感想 (为毕业三十年的同学聚会而作) 蒋继平 2011 年八月 哎, 感呔, 三十载, 多少感怀! 岁月的轮回, 头发开始苍白, 伊人昔日的风采, 今朝已经慢慢消退。 虽然经常在梦中相会, 但是很少能分清谁是谁。 不知经历了多少霜雪风雷, 足足尝够了人间的辛酸苦累。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各种机会, 每人的选择不一定能够展示英才, 所以不能说这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 不过只要尽到了责任就用不着再后悔。 金钱财富功名利禄远不如诚实善良的爱, 相聚在一起是缘分所以要诚心诚意地相待。 面对同学们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示由衷的敬佩, 祈祷各位在未来的岁月中生活得更加自由自在。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5531 次阅读|5 个评论
毕业三十周年风云际会的一首小诗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1-8-29 09:17
以酒代言(为毕业三十年的同学聚会而作) 蒋继平 2011 年八月 阔别三十载, 相思总满怀。 千言说不尽, 化作酒一杯。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354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三十年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tangchangjie 2010-12-26 11:44
三十年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原名:风雨兼程三十年,敬业办刊每一天)    说明:昨天参加了《计算机应用》创刊30周年座谈会,被安排代表编委发言,会后一些编委用邮件索取发言稿,当时在手机上只有个提纲,现删去一些口语元素,改写成这篇博文 。       高朋满座,群贤毕至 。今天很荣幸在这里代表评审人发言,场景可用王勃和王羲之的16个字来描述:“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序)。我们的编委中有多位院士,著作等身的张院士是我们的主编;今天来了二十多位新编委,还来了二十多位老编委,他们都成果累累、德高望重;这里有两种60后、70后和80后: 60年代出生和60岁以上的,70年代出生的和70岁以上的,80年代出生的和80岁以上的,最高的84岁;大多数是近地的,也有从外地千里迢迢赶来的,所以,用“二王”的16个字描述,是恰如其分。   看看我们的老编委,苍苍的白发,折射了人生沧桑与学术经验;爽朗的笑声,诉说着为杂志给力的无悔岁月;矍铄的精神,表明了他们的健康和豁达。   再看看60后、70后、80后的年轻人,他们洋溢着青春活力,眉宇间透着英气。他们的青春和热情,已经传染了我,今天老朋友多,比较亢奋,就不再拘束,说话也随便了。   下面模仿伟人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的句型,说几点感想:   1《计算机应用》是成熟的杂志 ,“三十”这个数字很特殊,诗词中很多:三十而立、三十功名尘与土、三十年河东,等等。“三十”是成熟的标志,软件每小升级一次,版本上升0.1;升级30次后,3.0版本的就比较成熟了。硬件到第30版本也比较成熟,比方汽车,有很多包含“30”的品牌名称,如长城腾翼C30、北汽C30、 风神H30、奔腾B30、 北京现代i30、还有沃尔沃C30,厂商们就是看中了“三十”蕴含的成熟。 这里还要感慨几句:第一次读毛主席的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时,大约19岁,其中有“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38比我当时的年龄大一倍,觉得好长、好难想象。60年代的自然灾害才三年,就觉得时间好慢好长, 38年怎么会是“弹指一挥间”呢?   现在理解了,现在《计算机应用》杂志也30年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日子过得好,过得忙,过得充实,就觉得时间快;“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已驾鹤西去的老编委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真有弹指一挥间的感觉。   这里有远地来的朋友,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改几个字:“ 30 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 楼 入云端”。不知能否描述你们重访成都的感觉? 人生百年,能有几个三十年? 3.33个。这里有条 bad news: 我和我的同龄人已经用了2个多;这里又有条 good news:还剩下一个,还可认真规划,用好每一天。   岁月是魔法师,三十年岁月可以做什么?可以使10多岁的计算机爱好者成长为专家,可以使师父的徒弟变成徒弟的师父,可以使爷爷奶奶的孙儿孙女,变成孙儿孙女的爷爷奶奶。   所以,我们的杂志的30年真不容易,六个五年计划,风风雨雨三十年,兢兢业业每一天。在五周年,十周年,二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曾检讨、曾反思、曾为开拓而殚精竭虑;真像李春波在 《小芳》中说的“多少次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祝福你,三十岁的《计算机应用》,祝福你,成熟的《计算机应用》。 2 《计算机应用》杂志是团结学术界朋友的纽带。 是什么力量,使得大家,跨越万水千山 聚会在一起?是朋友情、师生情。是计算机杂志这个纽带。 中国人重视传统的亲情友情,有的编委来自外地,有几位编委在外地任研究院院长,千里迢迢来聚会,就是要听听久违的声音,看看久违的面孔,回忆那依稀的往事,追寻那如梦的岁月,万水千山总是情。今天大家能在一起庆祝,这叫“缘份”;是杂志之缘,学术之缘。    3 《计算机应用》是一本局部的学术和技术历史。 会场后有《计算机应用》杂志三十年成果展览。刚才翻看了各个年代的杂志关注的内容,最初是DOS、单片机、Basic、Pascal; 稍后一点是Netware、dBase、Oracle、Java; 今天的热点已经是物联网、云计算和可信计算。这里能看到中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过程,能看到当年的差距和肤浅,能看到中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进步,能看到一个局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历史。    4《计算机应用》是培育人才的苗圃、是新技术的孵化器 。一些现在有成就的年轻人,他们的第一篇论文是在计算机应用上发表的。 他们在这里发表首篇作品,收到了审稿意见,得到专家指点,受到严格的磨练,今天他们回头看,或许会感谢当年审稿人的苛刻,或许会觉得10年20年前的论文肤浅; 能看多过去的肤浅,可谓“敢以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挑战”,正表明了他们的进步和今天的高明。    5 《计算机应用》杂志是编委心中的作品,是编辑手中的艺术品 。我们的评委,包括我自己,看论文时候严格、严谨,同时充满了对年轻作者的鼓励和宽容。常常在批评论文不足的同时,也指出修改的方法和方向。   每一期杂志的责任编辑,都把杂志当做作品,当做艺术品,精雕细磨。 他们在文章编排、审查、格式、参考文献格式方面都非常认真,以至于有的作者抱怨检查得太苛刻,抱怨完了之后,还是夸奖编辑认真。   这里走过了几代编辑,从杨老师、秦老师、到夏老师这一代,至少三代人。编辑部有很多编辑部的故事,故事中有浪漫、有严肃;有酸甜、有苦辣;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顺心的郁闷;但是,这些故事最核心内容的就是辛苦,严谨和认真,不停的收稿审稿拒稿,是编辑部里的常规风景线。   几代编辑们和编委们和《计算机应用》结下不解之缘,有首歌这样唱:“遇上你是我的缘,守望你是我的歌”,其中还有句“我的一生就献给了你”,用来形容编辑和编委们和杂志的关系很贴切。有的编辑,毕业后来到编辑部,在这里慢慢长大,慢慢变老,最后在这里退休;可以说,编辑们把青春献给了《计算机应用》。 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三十年的坚持,谢谢你们三十年的守望。 6 《计算机应用》杂志是接力棒 。我们的编委也是几代,张院士、潘老师、刘老师、周老师,是第一代, 55岁-65岁的是第二代, 下面35岁-55岁的又是一代。在接力赛中,有一种学风搭载在接力棒上,那就是 严谨、严格和热情;有一种作风也搭载在接力棒,那就是团结、和谐、执着和潇洒。 三句真心话 . 再做完这一届编委,我也要退出了。人之将老 ,其言也善, 其言也真。三句真心话:真的希望杂志越办越好;真的希望编辑部和编委一代更比一代强;最后,大家都不会质疑的,真的还想再活500年。    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 再过二十年,是新世纪的三十年代末。我们这一代编委和年轻编委们有个约会,一定来参加《计算机应用》杂志50周年大庆;现在生活、医疗条件好,我们有信心一定来赴约。 庆祝会在什么时候开呢? 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新世纪三十年代末的那个冬季。 那时的《计算机应用》杂志,已在“知天命”之年,一定很红火;我们现在已经被国内若干索引和国外7种索引检索,那时候一定有更多的索引检索:EI、SCI、或者新的XYZ-I。 那个时候,歌要怎么唱呢?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 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计算机应用》编辑部和编委的新一辈! 相关博文(发言稿系列) 相关博文( 不说套话更精彩 系列 ) 一个任遐想驰骋的Logo --- 它包容了执着、团结与潇洒 NDBC10 为什么这些专家比较长寿 (NDBC2010闭幕式发言 ) 科技接力与青春寄语 牛年,NDBC在南昌刷新成绩 (NDBC2009闭幕式发言 ) 群星正灿烂,科学有希望 第十五届中创软件基金人才奖励颁奖仪式 三十年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 (NDBC2011闭幕式发言 ) 大数据与小世界的聚会三道茶 - NDBC2012闭幕式发言 如今老去才华尽, 犹盼春来草上笺 (NDBC2015 闭幕式发言 )
个人分类: 观察感悟|10064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