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黄文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的家》上篇第三章附件1(4)黄氏宗族部分族系支脉与字派:族系名称与地理位置不明的支脉字派
pww1380 2020-10-26 17:18
《我的家》上篇第三章附件1(4) 黄氏宗族部分族系支脉与字派: 族系名称与地理位置不明的支脉字派 黄文杰 杨文祥勘误整理编辑 2020-10-6日~2020-10-24日 二、 族系名称与地理位置不明的支脉字派 1. (总序60)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字派 (现存 20字 )……传、家、忠、孝、大,万、事、显、才、能。运、乾、坤、几、枝,族、同、争、荣、清。…… 2. (总序61)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百字字派) …… 大(6功) 、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 名(17多) 、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 家(6恩) 、食、采、方。发、祥、同、 予(6、17子) 、姒,肇、锡、类、姬、姜。善、 御(12欲) 、 功(6勋) 、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国(6时) 、仰、春、申、 义(6羲) ,篇、成、博、士、章。 中(6丰) 、 山(6都) 、闻、诏、语,东、 观(6亲) 、启、书、藏。 两(6雨、12西) 、代、通、侯、贵,千、秋、 且(17祖、6学) 、 业(12叶) 、 光(6张) 。合、宗、 文(6高) 、 书(6节) 、 续(17织、6绩) ,先、 业(6、17泽) 、炳、淮、阳。…… 注: ① 本条目 派字 “发祥同 子(予) 姒”,应取 “子” ,不取 “予” 。“子姒” 指 夏商 二代 。 夏 , 姒姓 ; 商 , 子姓 。 ② 本条目 (总序61) 与 (总序6) 、 (总序12) 、 (总序17) 、 (总序20) , 这 五个条目 , 派字 有内在联系,当为 同一族系的不同支脉 。 因此,这 五支脉字派 可 相互参照 , 相互补充 和 校正 。 ③ 本 无名支脉 字派与 《 1 7. 湘潭鸿桥 一支黄氏家谱(174字) 》 和 《 6. 宣统 己酉 江夏堂 黄氏四修友谱 》 之 通派 字派的后一百字,除了少量文字差异,基本相同,现将 三者的 差异字派 , 加括号并列 ,以便 参照考辩与校正 。详见以下附录。 附录一: 17. 湘潭鸿桥 一支黄氏家谱(174字) 字派 (现存 174 字)……子、友、秀、万、国、克、德,义、嗣、新、绍、流、康、泰。正、顺、家、 兴 、盛,光、明、世、永、昌,文、章、增、贵、显,经、济、佐、贤、良,振、起、承、先、代,传、延、衍、上、祥,毓、才、储、远、大,立、本、务、端、方,志、继、功、能、建,谋、贻、道、守、常,修、齐、昭、美、善,福、泽、庆、舒、长, 大(功) 、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 多(名) 、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 家 ( 恩 ) 、食、采、方,发、祥、同、 子(予) 、姒,肇、锡、类、姬、姜,善、 御(欲) 、 功(勋) 、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国(时) 、仰、春、申、 义(羲) ,篇、成、博、士、章, 中(丰) 、 山(都) 、闻、诏、语,东、 观(亲) 、启、书、藏, 两(雨) 、代、通、侯、贵,千、秋、 祖(学) 、 业 、 光(张) ,合、宗、 文(高) 、 节(书) 、 织(绩、续) ,先、 泽(业) 、炳、淮、阳。… 附录二: 6. 宣统 己酉 江夏堂 黄氏四修友谱 字派 …… 老派 (现存 14 字): 家、庆、祖、寿、有、念、文,许、金、 兴 、仕、国、中、登。 续派 (现存 8 字):光、大、世、贤,良,可、立、功。 通派 (现存 98 字) : 功(大) 、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 名 ( 多 ) 、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 恩(家) 、食,采、方。发、祥、同、 子(予) 、姒,肇、锡、类、姬、姜。善、 御(欲) , 勋(功) 、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时(国) 、仰、春,申、 羲(义) ,篇、成、博、士、章。 丰(中) 、 都(山) 、闻、诏、语,东、 亲(观) ,启、书、藏。 雨(两、西) 、代、通、侯,贵,千、秋、 学(祖) 、业、 张(光) 。合,宗、 高(文) 、 节(书) 、 绩(织、续) ,先、 泽(业) 、炳、( 淮、阳 )…… 3. (总序62)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字派 (现存 48 字)……大、宗、景、知,亮、际、钟、英,毓、秀、呈、奇,共、襄、太、平;佐、国、文、章、共、逢、圣、明,仲、甫、可、愿,勉、汝、翼、为;嘉、猷、达、尊,祖、德、孙、思,若、其、有、志,夫、亦、致、斯。…… 4. (总序63) 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 字派 (现存 10 字)……光、登、绍、虞、顺、官、清、民、自、安。…… 5. (总序64) 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 字派 (现存 19 字)……汉、朝、名、显,公、邦、士、永、长,诗、礼、传、家、室,文、章、华、国、昌。…… 6. (总序65) 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 字派 (现存 40 字)……鸿、广、性、俭、睿、强、中、察,均、存、致、让、智、刚、正、审,志、纯、温、聪、宽、毅、文、笃,盛、逊、良、明、柔、庄、理、偲,仪、持、恭、依、发、居、密、怡。…… 7. (总序66) 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 字派 (现存 20 字)……建、田、文、正、科,仁、义、礼、智、信;三、月、本、仲、德,安、邦、世、代、 兴 。 …… 8. (总序67) 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 字派 (现存 48 字)……荆、湘、源、远,江、右、思、新。文、章、世、德,礼、乐、家、声。东、西、晋、汉,起、风、翔、麟。芸、薹、紫、阁,珠、玉、盈、廷。衣、冠、济、养,卿、尹、经、纶。克、绳、祖、武,伯、仲、齐、名。…… 9. (总序68) 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 字派 (现存 40 字)……均、广、左、子、梦,孝、友、庭、如、常,显、记、文、世、祖,飞、鸿、系、纯、良,立、志、承、先、业,全、家、起、后、光,诗、书、言、授、责,礼、若、应、加、强。…… 10. (总序69)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字派 (现存 40 字)……开、宗、明、义,福、寿、永、康,敬、修、祖、德,积、厚、流、光,经、纶、焕、发,家、国、显、扬,文、章、济、美,兰、桂、联、芳,富、贵、长、远,万、世、荣、昌。…… 11. (总序70)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字派 (现存 4 字)……莆、田、开、基。 12. (总序71)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字派 (现存 22 字)……启、寿、忠、彦、应、贵、(单名)元、道、芝、宪、色、纯、肇、毓、尔、成、治、贤、开、华、文、洪。…… 13. (总序72)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字派 (现存 36 字)…… 泉、郡、开、基(14缺此四字) 。 士、本、子、昌,廷、敏、允、纯,伯、以、明、俞,肇、甫、孙、尔,君、恩、 万(14方) 、年,福、禄、攸、同,祖、德、式、孚,孝、思、维、则。 注: 本条13与下条14两条字派,仅有5字之差异——其中仅一字有别(“ 万 ”与“ 方 ” 。“方” 字当为 “万” 字之误)。另外条14比条13开头 少四字 。由此可判断,这 两条字派当为同堂族系的两支不同支脉之间传承的差异 。 14. (总序73) 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 字派 (现存 32 字)…… 【 13 泉、郡、开、基( 本条14缺此四字 )】 士、本、子、昌,廷、敏、允、纯,伯、以、明、俞,肇、甫、孙、尔,君、恩、 方(13万) 、年,福、禄、攸、同,祖、德、式、孚,孝、思、维、则。 注: 本条14与上条13两条字派,仅有5字之差异——其中仅一字有别(“ 万 ”与“ 方 ” 。“方” 字当为 “万” 字之误)。另外条14比条13开头 少四字 。由此可判断,这 两条字派当为同堂族系的两支不同支脉之间传承的差异 。 15. (总序74) 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 字派 (现存 20 字)……瑞、子、中、黄、由,成、宗、有、寿、永,家、高、建、祖、国,名、义、振、全、球。…… 16. (总序75)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字派 (现存 32 字)……仁、贤、体、乾,允、希、应、有,辅、淑、用、原,台、鼎、世、守,怡、和、衍、祯,胤、哲、孙、秀,德、耀、道、光,永、绵、佩、绶。…… 17. (总序76)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字派 (现存 15 字)……世、德、克、昌、庭、茂、振、宗、同、瑞、兰、亚、学、文、明。…… 18. (总序77)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字派 (现存 55 字)……天、从、栋、肇、开、基,传、及、二、翁、四、库、儿。一、十、二、夫、颁、月、令,亲、疏、远、迩、象、年、时。以、西、为、号、由、均、美,将、序、支、流、自、此、立。俎、豆、馨、香、科、甲、显,左、昭、右、穆、得、其、宣。…… 注: 吾祖燕人也(燕,今北京、天津、河北及辽宁南部一带)。为了避五胡之乱,乃迁河南省光州固始县,建公时逢金乱,又迁杭州著姓,世代与宋朝皇族联姻,传至天从公,生材(国东公)为宋进士,历官大理寺大丞官,后转入内侍从。元兵入侵, 遇 (疑为“ 迁移 ”之误)到广东新会,奉扬太后嘱要保护王太子名若和,不到一年,元兵来了,宋倾,护王夺港出,本来要到福州以国恢复,忽然飓风大作,不幸船沉,国栋公护王从浦西登岸,匿王与我黄氏合居,为保赵氏血脉定居浦西。都民其后只知浦西有黄氏族,而不知有赵氏。国栋公为臣死忠,其忠君爱国事绩,可谓千古流芳。创立吉祥院,都人思其德,刻像祀之,今像尚在前陈社祖庙中。 19. (总序78)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字派 (现存 10 字)……学、昌、惟、及、第(弟),大、道(惠、慧)、生、明、史。…… 20. (总序79)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一世岸 ,二世谣,三世华字萼, 四世 昌朝 。…… 原注: 唐太宗贞观六年因夷荻乱华,恐无分别,特勒吏部尚书高士廉、中书令温彦博等九人,考史定氏族,苗裔相承不虚者,方许通婚媾,以是藏于秘阁。厥后刺史公得一付本而流传焉。今 黄氏谱系 ,当以 岸公 为 一世祖 也 。 编注: ① 本支脉 20. (总序79) ,当为 䂬 溪衍派始祖黄 巘 后裔。本条目需结合下两条 21. (总序80) 和 22. (总序81) 研读,并参见 (总序 42. ) 莆阳拱溪 一支黄氏家谱 。 ②从 一世黄岸公 算起,作为 四世昌朝四子 的 黄巘 ,就应该是 五世公 。 ③ 20. (总序79)、21.(总序80) 和 22.(总序81), 应为 同一族系支脉 不同信息来源和 族系历史起点 , 上下相续 的 世系序列 。 21. (总序80)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 一世 巘 字景陟,行艮十, 昌朝 四子 ;二世曹字宜官;三世佩字民声;四世佑字福顺;五世达字载道;六世宠字锡甫;七世中庸字长行;八世禹字从吉;九世彻字常明;十世府字府藏;十一世安石字公介;十二世近字十进; 十三世松字本茂行千一 。…… 注: ① 本支脉 当为 䂬 溪衍派始祖黄 巘 后裔。 ②本条目需结合上条 20. (总序79) 和 下条 22. (总序81) 研读,并参见 (总序 42. ) 莆阳拱溪 一支黄氏家谱 。 22. (总序81)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一世松,字本茂,行千一 ;二世良辅,字子弼,号竹西;三世元嗣,字昌善,号云轩;四世仲章,字廷宪,号安常;五世细光,字敏昭,号直友;六世蕃,字允厚,号主闲;七世懋,字纯德,号锐斋;八世仰,字伯推,号渐峰;九世毓清,字以受,号省斋;十世中立,字明位,号我素;十一世全德,字俞凤,号葆素;十二世应贤,字肇柜,号里体素;十三世胤煌,字焜甫,号云天;十四世皎升,字孙极,号隐素;十五世,宝官锦,字尔,号笃斋;十六世良弼,讳君瑞,号纯朴;十七世却官,字惟能,名恩受,号确庵。…… 注一 : 20、21与22 这三个条目 应为 同一族系支脉 不同信息来源和 族系历史起点 , 上下相续 的 世系序列 。 注二: 本支脉 当为 䂬 溪衍派始祖黄 巘 后裔。本条目需结合上两条 20. (总序79) 和 21.(总序80) 研读,并参见 (总序 42. ) 莆阳拱溪 一支黄氏家谱 。 23. (总序82) 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 字派 (现存 10 字)……奕、世、必、光、侯,文、章、昭、国、瑞。…… 注:23(总序82) 这一支脉疑为 紫云五安后裔 ,参见 总序44、45 两条目及 字派 ,文字内容既存在内在联系,也有所差异。 24. (总序83) 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 字派 (现存 9 字)……隐、士、宜、超、隆、熙、琢、章、奕、 25. (总序84) 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 字派 (现存 40 字)……由、聪、及、均、厚,诚、伯、孟、本、中。士、正、必、明、良,和、平、行、令、式 , 先、兆、升、元、吉 。 延、家、世、永、昌 , 富、大、廷、希、应,尤、立、 宁(50守) 、 东(50宗) 、方。…… 注: ①疑标点有误,也许是转抄的句式错误。 ②本条 (总序84) 与 50. 江西萍乡《黄氏族谱》江西萍乡县摇篮黄氏 支脉字派,仅有两字之差,当为 同堂族系的两个不同支脉 。 详见以下附录。 附录: 50. 江西萍乡《黄氏族谱》江西萍乡县摇篮黄氏 字行 为(现存 40 字):“由聪及均厚,诚伯孟本中。土正必明良,和平行令式。先兆升元吉,延家世永昌。富大廷希应,尤立 守(总序84宁 ) 宗(总序84东 ) 方。” 26. (总序85) 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 字派 (现存 35 字)……振、复、树、爱、益、柏、志、有、茂、甫、卿、士、允、宣、超、熙、卓、章、奕、献、和、延、康、居、靖、咸、宗、克、正、佑、止、敦、景、宽、世。 27. (总序86) 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 峭山公黄峭后裔的辈份排行顺序 : 字派 (现存 34 字) : 都、文、武、成、康、德、甫、叟、荣、景、志、彦、祖、宗、光、显、太、和、初、昌、洪、道、远、 兴 、 文 、武、永、世、相、传、福、庆、余、昊 (续完)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4008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家》上篇第三章附件1(3) 黄氏宗族部分族系支脉与字派:有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记载的字派
pww1380 2020-10-26 12:19
《我的家》上篇第三章附件1(3) 黄氏宗族部分族系支脉与字派: 有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记载的字派 黄文杰 杨文祥勘误整理编辑 2020-10-6日~2020-10-24日 一、 有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记载的字派 (①东北②华北③西北④华东⑤华中见上篇) ⑥ 华西:(四川、重庆、青海、西藏) 23. 明初 黄子澄后裔 入川 辈字 (现存 35 字)……玉、长、儒、泽、世,多、学、宗、有、光,道、崇、尚、守、政, 兴 、民、可、安、良,家、广、仁、必、重,廷、治、姚、应、祥,维、先、常、云、显。…… 24. “ 湖南沅州府黔阳县 ” 入川始祖黄通贞 字派 (现存 20 字)……维、宗、予、启、学,一、见、通、胜、开,天、子、永、其、正,文、光、远、洪、 兴 。…… 注: 原谱嘉庆年失传,据传说记录 25. 四川嘉定府荣县 中里仁义乡 黄氏入川祖 字派 (现存 28 字) 世宗公 ……世、永、俊、占,文、正、天、星,顺、良、成、德,家、清、敦、仁,阳、开、万、景,国、朝、维、士,守、宗、耀、荣。…… 26. 清朝初期 四川祁阳 大忠桥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15 字)……世、伯、良、金、应、国、大、一、二、三、孔、道、光、明、远。…… 27. 江西吉安 到贵州修文再到四川自贡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32 字)……卒、仕、登、天,荣、华、富、贵,世、锡、昌、明,一、经、大、沛,道、学、相、传,焕、文、庆、蔚,首、先、书、培,君、将、永、惠。…… ◆ ◆ ◆ 28. 重庆合川天生桥 一支: 字派 (现存 25 字):佳昌文世登,国正天星顺,臣良云可开,朝庭洪福大,维仕桂芳春。(乾隆21年丙子岁议定) 29. 重庆市酉阳县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10 字):维成之昌茂,世德宏修仁,朝廷大有用,安邦定国民。 注 :据传,祖辈系由江西迁到重庆酉阳县 ● ● ● ⑦ 华南:(广东、广西、海南) 30. 广州黄村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40 字)……公、候、卿、上、士、爵、位、享、荣、华、景、瑞、开、龙、运、高、明、光、裕、时、豪、杰、成、周、会、宏、昌、世、德、家、祥、符、登、大、庆、嘉、兆、启、元、亨。…… 31. 河源龙川一支黄氏家谱 (当为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 ) 字派 (现存 15 字)……日、月、天、光、德,山、河、壮、地、基,太、平、有、意、宝。…… 32. 揭西河婆 黄姓(当为现在的 广东省揭西县 河婆街道办事处) 马头派 (现存 32 字)……世、永、笃、守,祖、宗、成、宪,大、纳、国、纪,益、振、家、声,光、昭、显、德,荣、耀、千、秋,赞、承、至、士,于、万、斯、年。…… 33. 揭阳玉浦 一支黄氏家谱 ( 当为现在的 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东兴街道玉浦社区:玉浦村 ) 字派 (现存 48 字)……奇、天、继、光,奕、世、相、传,士、农、工、业,科、甲、昭、宣。文、章、华、国,功、烈、济、时,庆、同、朝、野,荣、连、宗、支,世、敦、诗、礼,家、崇、雍、睦,先、训、克、守,万、载、嗣、续。…… 编注 : 揭阳黄氏聚落村 —— 玉浦 ,现为 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东兴街道办事处 下辖的一个行政村。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13038人。 玉浦村创建于南宋末年,原系多姓杂居村落,初创时以地名“长浦”和尾姓而命名为“长浦尾寨”。明洪武二年(1369), 玉浦黄姓始祖黄仁华 立籍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单一黄姓聚居的村落,遂将村名更名为“尖浦”,清初再次更名为“玉浦”。 玉浦人重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传统,黄氏家庙、纯祖公祠、哲人公祠、朴易公祠、嘉祖公祠、传茂公祠、和祖公祠、必祖公祠等祠堂祖庭保存完好,古朴典雅的玉瓒围、国勇家塾、端祖家塾、明经第等各式古典建筑遍布村内,其中许多古建筑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浦这座历史悠久,素有鱼米之乡、名贤世家称誉的黄氏聚居的古村落,不仅世代名人辈出,目前还有2000多族人移居东南亚、欧美、澳洲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这些身居海外和外地的族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捐资兴办了翼之中学、寿星园、安乐宾馆等一系列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 34.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光德镇 黄氏辈序: 共三大支派 辈序诗 如下: ①正坑、田背、大路下、坎子下、大钟格、陶山等地(大埔县枫朗光裕公派下) ( 辈字 现存 32 字) 显谨承烈,乃定奇功,君德祖恩,臣子作宗。 洪基盛业,万福攸同,诏我孙胤,受禄来崇。 ②上格、橄榄树下、勾树下、中央坑、金坑、泮溪、砂坪等地(枫朗光裕公传下五代裔孙→仁育公派下) ( 辈字 现存 22 字) 学开祖先长绍书声馨万代 德贻孙子永垂统绪振千年 ③新田岗、下村楼、富岭大輋【饶裕堂,为久盛公长子廷公传下世孙万三公,分支饶平黄金圹(堂),至十三代必成(即宽裕)公时,公移居大邑富乡(大埔县光德镇富岭村新田岗),地名 新田岗 创业】 字派 ( 辈字 现存 28 字) 益杏绍元永锡昌 芝兰玉树满庭香 万福攸同承祖德 荣华富贵庆天长 35. (互见42-2) 东石一支黄氏家谱( 广东梅州市平远县东石镇 ?福建泉州晋江市 东石镇 ?) 字派 (现存 27 字) ……昭、穆、为,文、章、华、国,诗、礼、传、家,慎、行、修、身,忠、信、为、主,承、先、启、后,孝、友、当、遵。…… 36. 广东阳春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8 字)……世、启、兰、昂(后以炳代之),纪、立、纲、举。…… ◆ ◆ ◆ 37. 广西桂林全州县文桥镇 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28 字): 辅守令名可文汉, 仲利思维仕志良;元百千万世振继,光永久如全广大。 38. 广西容县 杨村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15 字)……文、章、政、治、昭、家、模、昌、荣、永、耀、富、贵、长、绵。…… ◆ ◆ ◆ 39. 琼崖 黄氏昭穆 (昭穆:宗庙与辈分秩序) 字辈 (现存 32 字)……家、敦、孝、友,世、守、循、良,宏、兹、远、谟,载、锡、之、光。桂、兰、应、瑞,华、萼、呈、祥,子、孙、逢、吉,福、禄、永、康。…… 注 :摘自马来西来黄氏宗祠--黄氏族谱。 ● ● ● ⑧ 东南:(福建、台湾、江西) 40. 乾隆年间祖籍福建黄氏家族 字辈 (现存 8 字)……(乾隆年间)澄、观、(同治年间)永、裕、(民国时期)光、家、升、洪 41. 湖山 一支黄氏家谱(应为现在的 福建龙岩市永定区湖山乡 ) 字派 (现存 30 字)……宫、商、角、徵、羽,声、音、谐、律、吕,君、臣、民、事、物,繁、会、昭、规、矩,章、社、张、纾、循,环、赓、续、翕、纯。…… 42. 莆阳拱溪 一支黄氏家谱 ( 莆田市 史称 兴安 、 兴化 ,又称 莆阳 , 莆仙 ,自古是 闽中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字派 (现存 39 字)…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木、火、土、金、水、千、万、亿、兆、庆、福、禄、寿、元、亨、利、贞、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节、温、良、恭、俭、让。…… 注 : ① 䂬 溪衍派 , 始祖唐末处士 黄巘 ,开 蒲阳黄氏溪派 。据 闽书山川志 记载, 䂬 溪衍派别称 拱溪黄 、碧溪黄、广业里湘溪黄,为 兴化县 黄氏望族。其后裔遍布福州、莆田、泉州、漳州以及江苏的苏州各地。 宋代在蒲阳仙游设置 兴化县 ,县治在游洋镇,为福建八个州郡——八闽之一。历经宋元明三个朝代。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因兵祸连年人口稀少赋税难以支付行政费用而撤县。 ②本条目需与 族系名称与地理位置不明的支脉字派20(总序79)、 21. (总序80) 和 22.(总序81) 结合研读 。详见 附录 。 附录一: 族系名称与地理位置不明的支脉字派 20. (总序79) 一世岸 ,二世谣,三世华字萼, 四世 昌朝 。…… 注: ① 唐太宗贞观六年因夷荻乱华,恐无分别,特勒吏部尚书高士廉、中书令温彦博等九人,考史定氏族,苗裔相承不虚者,方许通婚媾,以是藏于秘阁。厥后刺史公得一付本而流传焉。今 黄氏谱系,当以岸公为一世祖也 。 ② 本支脉 20. (总序79) ,当为 䂬 溪衍派始祖黄 巘 后裔。本条目需结合下两条 21. (总序80) 和 22. (总序81) 研读,并参见 (总序 42. ) 莆阳拱溪 一支黄氏家谱 。 这样,从 一世黄岸公 算起,作为 四世昌朝四子 的 黄巘 ,就应该是 五世公 。 即, 20. (总序79)、21.(总序80) 和 22.(总序81), 应为 同一族系支脉 不同信息来源和 族系历史起点 , 上下相续 的 世系序列 。 附录二:族系名称与地理位置不明的支脉字派 21. (总序80) ……一世 巘 字景陟,行艮十, 昌朝 四子;二世曹字宜官;三世佩字民声;四世佑字福顺;五世达字载道;六世宠字锡甫;七世中庸字长行;八世禹字从吉;九世彻字常明;十世府字府藏;十一世安石字公介;十二世近字十进; 十三世松字本茂行千一 。…… 注: 本支脉 当为 䂬 溪衍派始祖黄 巘 后裔。本条目需结合下条研读。 附录三: 族系名称与地理位置不明的支脉字派 22. (总序81) 一世松,字本茂,行千一 ;二世良辅,字子弼,号竹西;三世元嗣,字昌善,号云轩;四世仲章,字廷宪,号安常;五世细光,字敏昭,号直友;六世蕃,字允厚,号主闲;七世懋,字纯德,号锐斋;八世仰,字伯推,号渐峰;九世毓清,字以受,号省斋;十世中立,字明位,号我素;十一世全德,字俞凤,号葆素;十二世应贤,字肇柜,号里体素;十三世胤煌,字焜甫,号云天;十四世皎升,字孙极,号隐素;十五世,宝官锦,字尔,号笃斋;十六世良弼,讳君瑞,号纯朴;十七世却官,字惟能,名恩受,号确庵。…… 注 :20、21与22三条目 应为 同一支脉 不同信息来源和族系历史起点 , 上下相续 的派字序列 42-2. (互见35) (东石一支黄氏家谱( 广东梅州市平远县东石镇 ? 福建泉州晋江市东石镇 ?) 字派 (现存 27 字) ……昭、穆、为,文、章、华、国,诗、礼、传、家,慎、行、修、身,忠、信、为、主,承、先、启、后,孝、友、当、遵。…… 43. 南安丰州 一支黄氏家谱 (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丰州镇 ) 字派 (现存 9 字)……守、怡、和、衍、卿、印(胤)、德、顺、秀。…… 44. 紫云先祖遗训六十字辈行谱序 (实为一百字) ( 福建泉州开元寺紫云五安先祖 ) 字派 (现存 100 字)…… 先、人、贻、则、礼(仲、淑、季、礼、则) ,奕、世、种、书、田。文、章、昭、国、瑞,忠、孝、本、家、传。 行、达、明、新、学,修、崇、德、性、坚。安、分、踏、仁、寿,廉、光、乐、太、平。多、福、其、自、取,丕、承、乃、后、贤。以、斯、善、继、述,振、绳、亿、万、年。俊、秀、溯、渊、源,群、伦、仰、闽、泉,子、孙、遵、祖、训,恩、泽、永、相、沿。心、怀、树、宏、志,奋、步、齐、向、前。纯、良、昌、百、代,千、载、喜、寿、绵。…… 45. 紫云五安 一支黄氏家谱 ( 泉州开元寺紫云五安黄氏 ) 字派 (现存 20 字)…… 仲、淑、季、礼、则(先、人、贻、则、礼) ,奕、世、种、书、田,文、章、昭、国、瑞,忠、孝、本、家、传。…… 注:44与45两支脉,当为同堂族系。由于支脉不同,各自相传,或有失误,以致造成数字差异(见括号内文字)。现将这两个支脉上下序列于此,供各宗亲相互参证。 参考资料:泉州开元寺(紫云寺)与紫云五安黄氏 (根据相关资料编辑整理) 黄守恭 (629~712),字国材,号一翁,晚年号惟康, 紫云黄氏始祖 。生于唐贞观三年,卒于唐太极元年,享年84岁。其墓葬在福建泉州西郊,今北峰镇招峰塔后村东侧。 先祖黄元方 ,唐淮南道光州固始人(今河南省固始县),任东晋晋安郡太守,后隐居侯官黄郑巷(今福州黄巷。古时的侯官,即今福州市)。 父黄芳 ,隋末由侯官迁至南安县东南十五里西洞州,生黄冲、守恭、守美。 守恭 少习诗书,博通经史,声蜚士林,时称“郡儒”。他一生生有五子。夫人秦西人李氏,为其生 肇经 、 肇纪 、 肇纲 、 肇纶 四子。司马氏为其生一子, 肇纬 。 守恭 一生,长于经营,初事货殖,后务农桑,广置田产,成为一个富甲一方的大户。他一生乐善好施,济困救急,尤其 献赠桑园兴建开元寺 一举,最为后世所称道。 开元寺 初名 白莲应瑞道场 ,后改称 莲花寺 ,又改称 紫云寺 , 唐开元年间 ,改名“ 开元寺 ”,即今 泉州开元寺 。他的后世子孙,皆以 开元寺 中的 檀越祠 为祖庙,以“ 紫云堂 ”为堂号。 为利于家族的长期繁衍, 守恭 将其五子分遣五地,各自发展,最终形成名闻遐迩的“ 五安黄氏 ”。 当年唐朝时的县治,仅有 南安县 “一安”,后来, 惠安县 、 安溪县 、 同安县 、 诏安县 在不同时期先后设立。 守恭长子黄经 居县北吕洋 (南安县) , 次子黄纪 ,居县东黄田(后属 惠安县 ), 三子黄纲 ,居县西葛磐(后属 安溪县 ), 四子黄纶 ,居县南金柄(后属 同安县 ,今 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 ), 五子黄纬 ,居漳浦绥安(今 漳州市 诏安县 )。 此“ 五安 ”黄氏族人,繁衍生息,皆成当地望族,而 黄守恭 则被 五安 后世奉为 江夏紫云派始祖 。 历经 1300 余年的繁衍生息,加上历代的社会动荡以及经营生计等方面原因, 紫云五安黄氏 不断向外播迁。如今的 紫云黄氏后裔 ,不但在福建、两广、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相对集中,聚族而居,而且广泛分布在两湖、江浙、江西、安徽、云贵川陕、山东、河北、京津,几乎遍布全国。此外,还有众多族人侨居海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欧美等世界各地。有人估计, 紫云五安黄氏后裔 目前约有 500 多万之众。 紫云五安 后世子孙,从古时的科第登榜,出将入相,到近现代的工商巨子,名士贤哲,人才辈出。 紫云五安黄氏 世代传有 会亲诗。 诗曰:“五子五安各千秋,本是开元共一流。欲晓紫云真命脉,源头始祖在泉州。” 这些散居各地,遍及海内外的 紫云五安黄氏 后裔,每当回到泉州寻根祭祖,族人相见,第一件事就是吟诵这首“ 认祖诗 ”,以此作为联亲和认祖的凭据。这一程式,相沿成俗,传承至今。 注 : 族系辨析 :漳州 诏安秀篆黄氏 ,乃 始祖峭山公 直系后裔, 非紫云之后 。另 潮汕黄詹 ,乃 莆田 唐代一门五学士 黄璞 之后裔。 46. 福建永春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5 字)……明、瑞、清、敦、厚。…… 47. 诏安 秀篆坝里炽堂(炽昌堂) 一支黄氏家谱 (地址 应为现在的 福建漳州市诏安县秀篆镇 —— 编注 ) 字派 (现存 56 字)……元、钦、万、国、定、封、强,亿、庶、超、郡、奕、世、昌,重、义、 兴 、仁、崇、政、教,荣、华、富、贵、耀、宗、坊,昭、明、日、月、乾、坤、春,珠、玉、田、财、大、发、芳,为、官、拜、相、朝、天、子,金、榜、标、名、永、代、扬。…… 注: ① 福建省诏安县秀篆镇 是黄姓台胞的主要祖籍乡镇之一。 ②史载 诏安 秀篆黄氏 乃 始祖峭山公 的 直系后裔 ③“ 炽堂 ”,当为“ 炽昌堂 ”之误。 ◆ ◆ ◆ 48. 《台湾军城黄氏祖谱》 注: 详见福建论坛-华声论坛: 台湾军城黄氏族谱 ◆ ◆ ◆ 49. 江西龙山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64 字)……基、业、恢、广,嗣、续、延、绵,顶、理、永、盛,礼、全、资、顺,荣、华、宝、贵,金、玉、满、堂,贤、良、方、正,智、仁、信、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宽、裕、温、柔,发、强、刚、毅,博、厚、高、明,悠、久、远、定,继、往、开、 米 (“米”应为“ 来 ”字之误),奕、叶、衍、庆。…… 50. 江西萍乡《黄氏族谱》江西萍乡县摇篮黄氏 字行 为(现存 40 字):“由聪及均厚,诚伯孟本中。土正必明良,和平行令式。先兆升元吉,延家世永昌。富大廷希应,尤立 守(84宁 ) 宗(84东 ) 方。” 注: ①江西萍乡《黄氏族谱》载,江西萍乡县摇蓝黄氏字行为:“由聪及均厚,诚伯孟本中。土正必明良,和平行令式。先兆升元吉,延家世永昌。富大廷希应,尤立守宗方。” ②本条目( 50. 江西萍乡《黄氏族谱》江西萍乡县摇篮黄氏 )与 族系名称与地理位置不明的支脉字派25(总序84) 条目字派,仅有两字之差,当为 同堂族系的两个不同支脉 。详见以下附录。 附录: 25. (总序84) 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 ? 字派 (现存 40 字)……由、聪、及、均、厚,诚、伯、孟、本、中。士、正、必、明、良,和、平、行、令、式 , 先、兆、升、元、吉 。 延、家、世、永、昌 , 富、大、廷、希、应,尤、立、 宁(50守) 、 东(50宗) 、方。…… 51. 江西遂川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12 字)……礼、义、传、家、谦、恭、叔、孙、得、意、和、孩。…… 52. 江西遂川 草林镇黄氏 五房 为 峭山公 之子 井公 后裔, 井公之后 为 立尧--冈--元义--阁--万荣--中章--元冈--春---尚义--淑能--震--文--景升-- 僚公 --庆华--子仁--淮--伯清--启敬--达进--诰--君德--煌庆--旺(永叟), 其中 僚公 为 广东梅州黄氏公认始祖 。 清朝嘉庆壬申年老谱 草林黄氏五房公认 旺公 (号永叟, 煌庆 长子,有兄弟逸叟、允叟)为 草林黄氏五房一世祖 ,缘由为 旺公之子儒仕公 由广东潮阳迁居广东嘉应州(今属梅州),后发展为 源、河、深、洪、泡 五房 , 后代迁居江西遂川(古称龙泉) 。 洪公房 一支世系为 旺公 (号永叟)-- 儒仕 -- 忠道 -- 法金 (有弟法珠、法显)-- 涌 -- 洪公 -- 大绅 (大绪派宏德公房迁居赣州南康县横市井排上), 大绅 有子三个 玉宇 、 敬宇 、 珽宇 。 玉、敬、珽 三公 明朝崇祯年间由广东嘉应州(李坑堡白面石下)迁居江西龙泉草林 ,为 江西遂川草林 黄氏五房中 洪公房三大分支 。 勇公(“ 勇” 应为上文的 “涌” 之误 ,下同 ) 派下 洪公房 九世起 字派 为(三支各存 34 字): 玉宇 :仕荣,文章华国,礼义传家;谦恭淑慎,德性和谐;修身齐治,祥吉亨嘉;道明谊正,功懋福遐。 敬宇/珽宇 :仕乾,若中启国,礼义传家;谦恭淑慎,德性和谐;修身齐治,祥吉亨嘉;道明谊正,功懋福遐。 现存 法金 ( 旺公四世孙 ,见上文)裔 洪公派民国二十七年四修老谱 。由 玉、敬、珽 三公至今世系分明(有大明万历三十六年原谱序)。 洪公之后 多有因时代原因迁居湖南、湖广、广西、四川、江西宜黄、江西泰和等地,四修族谱多有记录,丁口未详,待后修谱补齐。 勇公 派下 源公房 十七世起 字派 (现存 24 字):鉴光集庆,志大言方;日新富有,才学升堂;兰馨桂馥,福寿永昌。 勇公 派下 河公房 十五世起 字派 (现存 20 字) : 朝宗嗣应康,本茂与泉长;衍庆书香绍,声名定显扬。 勇公 派下 深公房 十七世起 字派 (现存 24 字) : 毓秀含英,广厚高明;尊儒重道,功崇业成;卓称佳士,利用则行。 勇公 派下 泡公房 十六世起 字派 (现存 16 字) : 义正攸宜,肇修伦纪;仁育为念,奕世纯禧。 53. 江西兴国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120 字(含空白字一个)】 ……梦、子、昌、先、绪,明、良、敏、凤、文,发、祥、原、有、本,善、积、植、家、祯,宜、思、功、德、重,崇、厚、裕、 傅 (应为“传”字的繁体“ 傳 ”之误 )、承,荫、嗣、贵、贤、哲,志、立、震、坤、声,和、能、襄、永、祚,谦、必、兆、长、荣,慎、履、孚、中、可,□、得、心、向、仁,开、来、更、继、上,率、论、典、常、敦,泽、远、方、蕃、盛,升、行、定、克、徵,恢、宏、绍、懋、业,仕、学、济、康、盈,迪、纪、循、彝、育,安、居、以、寿、凝。文、连、开、隆、治,科、元、必、显、明,宗、功、垂、贻、厚,永、锡、作、朝、卿。…… 54. 江西修水 一支: 字派 (现存 10 字)....光、大、继、群、英、治、国、从、良、进.... ● ● ● ⑨ 西南:(贵州、云南) 55. 贵州毕节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20 字)……正、中、大、文、明,英、贤、定、嗣、生。传、家、唯、有、道,主、德、永、华、新。…… 56. 贵州省毕节地区以及六盘水市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20 字)……肇、元、显、系、崇,应、思、正、道、中,克、家、承、祖、泽,辅、国、述、宗、功。…… 57. 贵州省兴义市则戎枇杷梁子上 一支: 字派 (现存 24 字):世、文、金、玉、正、天、 兴 、顺、应、德、忠、友、显、民、国、朝、庭、盛、强、云、永、珍、福、厚。 ◆ ◆ ◆ 58. 云南省会泽县 迤车镇索桥村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6 字)……万、开、清、成、永、明。…… ● ● ● ⑩ 族系地理位置不明支脉 59. 幽燕堂 一支黄氏家谱 (疑 为一支祖籍河北京津一带【幽燕】,后移居福建的黄氏宗族支脉) 字派 …… 原派 (现存 28 字):隆、德、从、景,朝、廷、友、绍,门、民、之、自,世、家、文、盛,修、善、纯、仁,贤、为、国、瑞,有、道、方、亨。 续派 (现存 16 字):树、高、声、远,本、固、枝、荣,先、泽、孔、长,万、代、永、 兴 。…… ( 待续)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13860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家》上篇第三章附件1(2)黄氏宗族部分族系支脉与字派:有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记载的字派
pww1380 2020-10-24 22:20
《我的家》上篇第三章附件1(2) 黄氏宗族部分族系支脉与字派: 有 族 系 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记载的字派 黄文杰 杨文祥勘误整理编辑 2020-10-6日~2020-10-24日 一、 有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记载的字派 ① 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暂缺】 ● ● ● ② 华北:(内蒙、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正序暂缺,参见两条】 其一 【总序59 . 族系地理位置不明支脉 : 幽燕堂 一支黄氏家谱(疑为一支祖籍河北京津一带【幽燕】,后移居福建的黄氏宗族支脉)】 字派 …… 原派 (现存 28 字) : 隆、德、从、景,朝、廷、友、绍,门、民、之、自,世、家、文、盛,修、善、纯、仁,贤、为、国、瑞,有、道、方、亨。 续派 (现存 16 字) : 树、高、声、远,本、固、枝、荣,先、泽、孔、长,万、代、永、 兴 。…… ) 其二 【族系名称与地理位置不明的支脉字派 序 18 .( 总序77 ) 字派 (现存 55 字)……天、从、栋、肇、开、基,传、及、二、翁、四、库、儿。一、十、二、夫、颁、月、令,亲、疏、远、迩、象、年、时。以、西、为、号、由、均、美,将、序、支、流、自、此、立。俎、豆、馨、香、科、甲、显,左、昭、右、穆、得、其、宣。……】 注 :吾祖燕人也(燕,今北京、天津、河北及辽宁南部一带)为了避五胡之乱,乃迁河南省光州固始县,建公时逢金乱,又迁杭州著姓,世代与宋朝皇族联姻,传至天从公,生材(国东公)为宋进士,历官大理寺大丞官,后转入内侍从。元兵入侵,遇到广东新会,奉扬太后嘱要保护王太子名若和,不到一年,元兵来了,宋倾,护王夺港出,本来要到福州以国恢复,忽然飓风大作,不幸船沉,国栋公护王从浦西登岸,匿王与我黄氏合居,为保赵氏血脉定居浦西。都民其后只知浦西有黄氏族,而不知有赵氏。国栋公为臣死忠,其忠君爱国事绩,可谓千古流芳。创立吉祥院,都人思其德,刻像祀之,今像尚在前陈社祖庙中。 ) ● ● ● ③ 西北:(陕西、宁夏、甘肃、新疆) 1. 甘肃定西临洮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21 字)……守(才)、大(增)、希(中)、忠(春)、正(元)、万(成)、文(登)、志(建)、世、甲、明,海、宇、永、维、国、鼎、生、光、旭、天…… 注: 约元末明初(公元一三六八年左右)自山西箩巷迁至临洮北乡,迄今约六百余年。 ● ● ● ④ 华东:(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 (山东黄氏宗族各族系支脉单独排序 ,详见 本章附件3 《 山东省黄氏宗族族系支脉分布与含“兴”字字派支脉 》 ) 2. 浙江 陡(当为“浙江陡亶”)一支 黄氏家谱 (当为 浙江绍兴陡亶黄氏宗谱 之一支) 字派 ……积、善、允、征、祥、百、世,应、怀、祖、泽,立、心、思、济、同、一、源,共、振、家、声。…… ● ● ● ⑤ 华中:(河南、湖北、湖南) 3. 江夏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92 字)……昌、忠、孝、允、若,业、纪、崇、伦;典、兆、孝、允、若,业、纪、崇、伦;植、忠、孝、允、若,业、纪、崇、伦,景、行、先、达、仰,慕、贤、哲、伦; 兴 、朝、治、理、茂,修、纪、立、伦;昌、吉、可、徽、诗,礼、克、继、善;明、昌、毓、风、文,发、祥、支、友、本;道、讲、德、必、友,仁、世、文、章;正、宗、秉、国、钧,谨、言、超、齐、家;明、久、道、化、城,诗、书、联、甲。…… 4. 江夏堂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20 字)……国、文、隆、道、德,孝、友、兆、蕃、祥,培、植、英、才、盛,同、臻、大、业、昌。…… 5. 江夏义城堂 一支氏黄家谱 字派 (现存 32 字)……兆(忠)、孝、允、若,业、纪、崇、伦,继、志、昭、本,天、佑、新、群,宪、令、功、举,荣、耀、华、英,同、辉、先、烈,远、振、家、声。…… 6. 宣统 己酉 江夏堂 黄氏四修友谱 字派 …… 老派 (现存 14 字): 家、庆、祖、寿、有、念、文,许、金、 兴 、仕、国、中、登。 续派 (现存 8 字) : 光、大、世、贤,良,可、立、功。 通派( 现存 98 字 ) : 功(12、17大) 、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 名 (17 多 ) 、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 恩(12、17家) 、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善、 御(12欲) , 勋(12、17功) 、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时(17国) 、仰、春,申、 羲( 当为 “义” 字的繁体 “義” 之误 )(12、17义) ,篇、成、博、士、章。 丰(12、17中) 、 都(12、17山) 、闻、诏、语,东、 亲(12、17观) ,启、书、藏。 雨(12西、17两) 、代、通、侯,贵,千、秋、 学(12且、17祖) 、 业(12叶) 、 张(12、17光) 。合,宗、 高(12、17文) 、 节 (12书) 、 绩(12续、17织) ,先、 泽(业) 、炳、 (17 淮、阳 ) …… 注: 本条的 通派 与下文 12. 湖南靖州渠阳 一支黄氏家谱 和 17 . 湘潭鸿桥 一支黄氏家谱 这两个支脉字派的 后百字 大体一致,仅有少量文字差异(见 括号内派字 ),因此, 这三个支脉 当为 同堂族脉 , 三者 可 相互参照,相互补充、校正 。 另见 总序20 和 总序61 两条目,也应同样处理。 附录: ① (总序12) 湖南靖州渠阳 一支黄氏家谱(存120字) 字派 ……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万、元、再、通、光,昌、传、汉、保、进。 大 、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 名 、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 家 、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 姬、姜 。善、 欲 、 功 、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国、仰、春、申、 义 ,篇、成、博、士、章。 中 、 山 、闻、诏、语,东、 观 、启、书、藏。 西 、代、通、侯、贵,千、秋、 且 、 叶 、 光 。合、宗、 文 、 书 、 续 ,先、 业 、炳、淮、阳。…… ② (总序17.) 湘潭鸿桥 一支黄氏家谱(存174字) 字派 ……子、友、秀、万、国、克、德,义、嗣、新、绍、流、康、泰。正、顺、家、 兴 、盛,光、明、世、永、昌,文、章、增、贵、显,经、济、佐、贤、良,振、起、承、先、代,传、延、衍、上、祥,毓、才、储、远、大,立、本、务、端、方,志、继、功、能、建,谋、贻、道、守、常,修、齐、昭、美、善,福、泽、庆、舒、长, 大 、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 多 、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 家 、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善、御、 功 、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国 、仰、春、申、 义 ,篇、成、博、士、章, 中 、 山 、闻、诏、语,东、 观 、启、书、藏, 两 、代、通、侯、贵,千、秋、 祖 、业、 光 ,合、宗、 文 、节、 织 ,先、泽、炳、淮、阳。…… 另参见(总序20.) 湖南益阳 一支黄氏家谱 和 (族系名称与地理位置不明的支脉字派2,总序61.) ① (总序20.) 湖南益阳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永、守、以、光、之,科、国 、正、亨、时,忠、义、承、先、泽,经、书、启、继、英, 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建、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 ② (总序61)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百字字派) …… 大(功) 、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 名(多) 、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 家(恩) 、食、采、方。发、祥、同、 予(子) 、姒,肇、锡、类、姬、姜。善、御、 功(勋) 、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国(时) 、仰、春、申、 义(羲) ,篇、成、博、士、章。 中(丰) 、 山(都) 、闻、诏、语,东、 观(亲) 、启、书、藏。 两(雨) 、代、通、侯、贵,千、秋、 且(祖、学) 、业、 光(张) 。合、宗、 文(高) 、 书(节) 、 续(织、绩) ,先、 业(泽) 、炳、淮、阳。…… 7. 黄州 一支黄氏家谱( 湖北黄冈市黄州区 ) 字派 (现存 16 字)……延、中、文、武,靖、国、安、邦。名、存、简、册,功、利、旅、常。…… 8. 黄冈市蕲春县三合铺村 一支( 黄岗村 ) :(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管窑镇三合铺村 ) 字派 (现存 27 字)……达、金、木、氵、金、应、正、仕、仁、义、礼、智、信、大、道、如、川、治、朝、开、泰、运、咸、肇、锡、平、康。....... 9. 清同治十二年 湖北“慎明堂” 第三次续修《黄氏宗谱》 字派 (现存 28 字)……源、远、流、长、世、绪、昌,本、深、枝、茂、振、纲、常,文、章、道、德、天、心、佑,继、述、从、先、永、庆、康。…… ◆ ◆ ◆ 10. 清光绪十八年黄维昌等续修《经铿黄氏家谱》, 湖南长沙县金坑桥黄氏 字行 为(现存 32 字):“孝友维式,仁厚其孚。克昌宗业,用启宏图。承先启佑,永锡尔休。嘉嗣继武,卜世缵修。” 11. 湖南常德 回族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44 字)……隆、德、从、景,朝、廷、友、绍,门、民、之、自,世、家、文、盛,修、善、纯、仁,贤、为、国、瑞,有、道、方、享,树、高、声、远,本、固、枝、荣,先、泽、孔、长,万、代、永、典。…… 注:清乾隆五十八年,黄家楠等修《黄氏家谱》。湖南鼎州(今常德市)回族黄氏 字行 为: 隆德从景,朝廷友绍,,门民之自,世家文盛,修善纯仁,贤为国瑞,有道方亨,树高声远,本固枝荣,先泽孔长,万代永典。 12. 湖南靖州渠阳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120 字) …… 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万、元、再、通、光,昌、传、汉、保、进 。 大 、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 名 、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 家 、食、采、方。发、祥、同、 子 、姒,肇、锡、类、 姬、姜 。善、 欲 、 功 、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国 、仰、春、申、 义 ,篇、成、博、士、章。 中 、 山 、闻、诏、语,东、 观 、启、书、藏。 西 、代、通、侯、贵,千、秋、 且 、 叶 、 光 。合、宗、 文 、 书 、 续 ,先、 业 、炳、淮、阳。…… 注: 本条与上文 (总序6)宣统 己酉 江夏堂 黄氏四修友谱(通派) 和下文 (总序17 . ) 湘潭鸿桥 一支黄氏家谱 这两个支脉字派的 后百字 大体一致,仅有少量文字差异(见 括号内派字 ),因此, 这三个支脉 当为 同堂族脉 , 三者 可 相互参照,相互补充、校正 。 三支脉字派文字差异对照 ,详见 (总序6)宣统 己酉 江夏堂 黄氏四修友谱 条目。 另见 总序20 和 总序61 两条目,也应同样处理。 附录: ① (总序6)宣统 己酉 江夏堂 黄氏四修友谱 字派… … 老派(现存 14 字): 家、庆、祖、寿、有、念、文,许、金、 兴 、仕、国、中、登。 续派(现存 8 字):光、大、世、贤,良,可、立、功。 通派 (现存 98 字) : 功 、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 恩 、食,采、方、发、祥、同、 子 、姒,肇、锡、类、姬、姜、善、 御 , 勋 、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时 、仰、春,申、 羲( 当为 “义” 字的繁体 “義” 之误 ) 、篇、成、博、士、章, 丰 、 都 、闻、诏、语、东、 亲 ,启、书、藏、 雨 、代、通、侯,贵、千、秋、 学 、 业 、 张 、合,宗、 高 、 节 、 绩 、先、泽、炳。…… ② (总序17.) 湘潭鸿桥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174 字) …… 子、友、秀、万、国、克、德,义、嗣、新、绍、流、康、泰。正、顺、家、 兴 、盛,光、明、世、永、昌,文、章、增、贵、显,经、济、佐、贤、良,振、起、承、先、代,传、延、衍、上、祥,毓、才、储、远、大,立、本、务、端、方,志、继、功、能、建,谋、贻、道、守、常,修、齐、昭、美、善,福、泽、庆、舒、长, 大 、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 多 、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 家 、食、采、方,发、祥、同、 子(予) 、姒,肇、锡、类、姬、姜,善、 御 、 功 、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国 、仰、春、申、 义 ,篇、成、博、士、章, 中 、 山 、闻、诏、语,东、 观 、启、书、藏, 两 、代、通、侯、贵,千、秋、 祖 、业、 光 ,合、宗、 文 、节、 织 ,先、泽、炳、淮、阳。…… 另参见(总序20.) 湖南益阳 一支黄氏家谱 和 (族系名称与地理位置不明的支脉字派2,总序61.) ① (总序20.) 湖南益阳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20 字)……永、守、以、光、之,科、国、正、亨、时,忠、义、承、先、泽,经、书、启、继、英, 大 、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 名 、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 建、家 、食、采、方,发、祥、同、 子 、姒,肇、锡、类、姬、姜。…… ② (总序61)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百字字派) 字派 (现存 100 字)…… 大(功) 、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 名(多) 、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 家(恩) 、食、采、方。发、祥、同、 予(子) 、姒,肇、锡、类、姬、姜。善、御、 功(勋) 、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国(时) 、仰、春、申、 义(羲) ,篇、成、博、士、章。 中(丰) 、 山(都) 、闻、诏、语,东、 观(亲) 、启、书、藏。 两(雨) 、代、通、侯、贵,千、秋、 且(祖、学) 、业、 光(张) 。合、宗、 文(高) 、 书(节) 、 续(织、绩) ,先、 业(泽) 、炳、淮、阳。…… 13. 湖南 醴陵 丁家坊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80 字)……良、庆、诒、谋、远,谟、猷、一、本、传,发、祥、徵、孝、友,积、善、启、英、贤,锦、绪、宜、增、美,芳、声、永、绍、先,恢、宏、昭、世、德,国、士、克、长、绵。立、志、光、庭、训,信、心、金、石、坚,山、川、钟、毓、秀,日、月、复、周、全,慎、修、垂、典、范,敬、业、守、清、廉,兰、桂、馨、香、继,诗、书、福、禄、延。…… 14. 湖南南岳观音山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30 字) : 文、明、水、之、木,世、德、作、贤、良,忠、信、培、深、本,敬、恭、定、永、昌,醇、修、猷、益、懋,绍、述、泽、恒、长。 注: 南岳 黄氏族谱 一修:1742年(乾隆七年壬戌),原谱无存。 二修: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南岳黄氏重修族谱》,全套分5卷共2册,卷一至卷三为第一册,卷四至卷五为第二册,现存全套。 三修: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丁丑)《黄氏三修族谱》,全套分4卷共4册,现存卷一、卷二、卷四,缺卷三。 四修:1854年(咸丰四年甲寅)《黄氏四修族谱》,全套分4卷共4册,现存卷一残卷、卷二、卷三残卷、卷四残卷。 五修: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黄氏五修族谱》,现存卷一残卷、卷二残卷。 六修: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衡岳黄氏六修族谱》,全套5卷分5册,现存全套。 第谱稽其近,吾衡岳之黄派丰城也,在丰城之世次井井者不具论其瑕后之流传者尚武玉伦父子,玉伦生瑺始祖迁於衡时大明成化间也,近岳之观音山。瑺生廷伯(1488-1535),廷伯配刘氏生道(1509-1635),道生子四:茂、华(1558-1624)、萃(1568-1633)、英。昆季聚首,宛然公艺高风。今开四大房……… 15. 箭楼 一支黄氏家谱( 湖南宁乡箭楼 ) 字派 (现存 50 字)……祖、德、前、功、大,光、宗、镇、福、庭,应、元、昌、载、日,治、世、起、文、明,于、以、端、其、本,钧、瞻、懋、笃、敦,郎、官、忠、义、重,统、绪、国、家、同,杞、梓、 兴 、鸿、业,衡、湘、显,骏、勋。…… 注: 民国20年,黄秋舫总纂《箭楼黄氏族谱》。湖南宁乡箭楼黄氏 字行 为: 祖德前功大,光宗镇福庭(后缺两辈字),应元昌载日,治世起文明,于以端其本,钧瞻懋笃敦,郎官忠义重,统绪国家同,杞梓兴鸿业,衡湘显骏勋。 16. 湖南湘潭茶园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40 字)……国、正、添、心、顺,官、廉、泽、自、长。洪、教、敷、华、夏,家、声、永、振、扬。文、章、 傅 (当为“传”字的繁体“ 傳 ”之误)、奕、世,礼、乐、绍、书、香。源、本、垂、谟、远,常、伦、聚、一、堂。…… 17. 湘潭鸿桥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174 字)……子、友、秀、万、国、克、德,义、嗣、新、绍、流、康、泰。正、顺、家、 兴 、盛,光、明、世、永、昌,文、章、增、贵、显,经、济、佐、贤、良,振、起、承、先、代,传、延、衍、上、祥,毓、才、储、远、大,立、本、务、端、方,志、继、功、能、建,谋、贻、道、守、常,修、齐、昭、美、善,福、泽、庆、舒、长, 大(6功) 、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 多(6、12名) 、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 家(6恩) 、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善、 御(12欲) 、 功(6勋) 、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国(6时) 、仰、春、申、 义(6羲) ,篇、成、博、士、章, 中(6丰) 、 山(6都) 、闻、诏、语,东、 观(6亲) 、启、书、藏, 两(6雨) 、代、通、侯、贵,千、秋、 祖(6学、12且) 、 业(12叶) 、 光(6张) ,合、宗、 文(6高) 、 节(12书) 、 织(6绩、12续) ,先、 泽(12业) 、炳、淮、阳。…… 注: 本条与上文 (总序6)宣统 己酉 江夏堂 黄氏四修友谱(通派) 和 (总序12.) 湖南靖州渠阳 一支黄氏家谱 这两个支脉的字派 后百余字 大体一致,仅有少量文字差异(见 括号内派字 ),因此 这三个支脉 当为 同堂族脉 , 三者 可 相互参照,相互补充、校正 。 三支脉字派文字差异对照 ,参见 (总序6)宣统 己酉 江夏堂 黄氏四修友谱 条目。 另见 总序20 和 总序61 两条目,也应同样处理。 附录: ① (总序6)宣统 己酉 江夏堂 黄氏四修友谱 字派 …… 老派 (现存 14 字): 家、庆、祖、寿、有、念、文,许、金、 兴 、仕、国、中、登。 续派 (现存 8 字):光、大、世、贤,良,可、立、功。 通派 (现存 98 字) : 功 、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 名 、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 恩 、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善、 御 , 勋 、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时 、仰、春,申、 羲( 当为“ 义 ”字的繁体“ 義 ”之误 ) 、篇、成、博、士、章, 丰 、 都 、闻、诏、语、东、 亲 ,启、书、藏、 雨 、代、通、侯,贵、千、秋、 学 、 业 、 张 、合,宗、 高 、 节 、 绩 、先、泽、炳。…… ② (总序12) 湖南靖州渠阳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120 字)……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万、元、再、通、光,昌、传、汉、保、进。 大 、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 名 、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 家 、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 姬、姜 。善、 欲 、 功 、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国 、仰、春、申、 义 ,篇、成、博、士、章。 中 、 山 、闻、诏、语,东、 观 、启、书、藏。 西 、代、通、侯、贵,千、秋、 且 、 叶 、 光 。合、宗、 文 、 书 、 续 ,先、 业 、炳、淮、阳。…… 另参见(总序20.) 湖南益阳 一支黄氏家谱 和 (族系名称与地理位置不明的支脉字派2,总序61.) ① (总序20.) 湖南益阳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60 字)……永、守、以、光、之,科、国、正、亨、时,忠、义、承、先、泽,经、书、启、继、英, 大 、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 名 、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 建、家 、食、采、方,发、祥、同、 子 、姒,肇、锡、类、姬、姜。…… ② (总序61)族系支脉名称与地理位置?(百字字派) 字派 (现存 100 字)…… 大(功) 、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 名(多) 、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 家(恩) 、食、采、方。发、祥、同、 予(子) 、姒,肇、锡、类、姬、姜。善、御、 功(勋) 、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国(时) 、仰、春、申、 义(羲) ,篇、成、博、士、章。 中(丰) 、 山(都) 、闻、诏、语,东、 观(亲) 、启、书、藏。 两(雨) 、代、通、侯、贵,千、秋、 且(祖、学) 、业、 光(张) 。合、宗、 文(高) 、 书(节) 、 续(织、绩) ,先、 业(泽) 、炳、淮、阳。…… 18. 湖南湘阴 黄氏乔醡房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140 字)……志、鼎、开、南、楚,良、学、继、之、夏,宗、流、传、世、泽,长、本、枝、先、化。添、世、本、思、 兴 ,祖、正、武、堪、绳,金、玉、荣、华、贵,芳、名、允、代、称。祖、德、前、功、大,光、宗、镇、福、庭,均、继、显、学、时,垂、谟、裕、后、昆,孝、义、承、先、泽,贤、儒、庆、炽、昌,家、声、径、济、振,礼、乐、焕、文、章,积、善、明、仁、寿,开、来、达、典、常,升、恒、钦、道、范,晋、鼎、懋、平、康,勋、业、 兴 、衡、岳,恢、宏、发、楚、湘,西、南、皆、有、耀,敦、厚、绍、传、良。春、去、仪、国、器,秋、桂、瑞、名、扬,守、绪、修、宣、召,清、基、得、久、长。…… 19. 青山 一支黄氏家谱(注: 湘阴青山镇 ) 字派 (现存 80 字)……世、守、儒、宗、训,家、 傅 (当为“ 传 ”字的繁体“ 傳 ”字之误)、正、学、书,宏、纲、开、瑞、运,嘉、社、锡、祯、符,勤、业、前、徵、远,通、经、圣、绪、孚。时、雍、元、会、合,雅、化、绍、唐、虞。朝、廷、尚、文、德,万、国、景、贤、良,忠、信、心、常、泰,严、恭、体、益、壮,孝、慈、家、道、善,仁、厚、祖、功、长,诚、正、修、齐、治,隆、平、世、永、昌。…… 编注: 此处的“青山”,当指青山岛镇,是湖南省湘阴县下辖的一个乡镇。青山岛镇原名为“青潭乡”,辖青山岛和芦林潭两地。2013年11月18日正式更名为“青山岛镇”。2015年,湘阴县将三塘镇、青山岛镇合并设立“三塘镇”。 20. 湖南益阳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60 字)……永、守、以、光、之,科、国、正、亨、时,忠、义、承、先、泽,经、书、启、继、英, 大、 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 名 、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 建 、 家 、食、采、方,发、祥、同、 子 、姒,肇、锡、类、姬、姜。…… 注: 本条目 (总序20) 与 (总序6) 、 (总序12) 、 (总序17) 、 (总序61) , 这 五个条目 ,当为 同一族系的不同支脉 。 因此,这 五支脉字派 可 相互参照 , 相互补充 和 校正 。 21. 湖南中湘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39 字)……启、甲、昭、先、佑,显、光、裕、俊、英,忠、良、开、世、泽,孝、友、振、家、声。江、夏、芳、诒、远,湘、南、气、运、清,修、培、延、福、履, 兴 、育、庆□明。…… 22. 湖南资阳 一支黄氏家谱 字派 (现存 40 字)……鼎、宽、玉、廷、人,章、国、世、维、顺,孝、友、美、隹、声,文、明、昌、景、运。林、焕、培、金、润,松、辉、基、钜、深,林、熙、坚、锡、溥,相、烈、堂、钧、清。…… (待续)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481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家》上篇第三章附件1(1) 黄氏宗族部分族系支脉与字派:前言、说明、排序
pww1380 2020-10-24 13:59
《我的家》上篇第三章附件1(1) 黄氏宗族部分族系支脉与字派:前言、说明、排序 黄氏宗族部分族系支脉与字派 黄文杰 杨文祥勘误整理编辑 2020-10-6日~2020-10-24日 前言 《黄氏宗族部分族系支脉与字派》 依据相关网络资源勘误整理编辑如下,供各位黄氏宗亲参考。其中的错误与遗漏,敬希补正: 字派,又称派字,辈分、排字、派语、范字、字辈、辈字、字行,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以及深受汉民族文化影响的各少数民族各姓氏宗族或其族系编制的用以标志族内辈分序列的规定性文字,也是家族和家庭为后人,首先是为男性继承人命名的规定性文字。 黄氏宗族族系支脉与字派排序说明: 1 . 黄氏宗族族系支脉与字派 依地理位置排序,其 序列 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西、华南、东南、西南、族系地理位置不明支脉(合计九地一组) 2. 族系支脉与字派 信息来源记录 有明确地理位置 的, 依照以上地理顺序排序 , 族系地理位置不明的支脉与字派 排后。 3.同一族系各支脉一般有共同的 堂号 ,如 江夏堂、紫云堂、幽燕堂、蓬莱堂、濮阳堂、江陵堂、洛阳唐、晋安堂、明德堂 等。 一些 虽无地理位置记录,但堂名能够明确反映地理位置的族系支脉字派 ,以 堂名始祖 的 原始地理位置 排序 。 堂名 不含地理信息,又无明确地理位置记载, 无法判断属地 的族系支脉 ,按“ 族系地理位置不明的支脉与字派 ”处理, 排在 地理位置明确的族系支脉字派 的后面 。 4. 堂名 虽有一定的地理含义,但不够明确, 无法确认属地 的族系支脉,仍按照 不含地理信息 堂名 处理。为慎重起见,也 为方便查考 , 在 相关地理位置 设置 “参见 ” 或 “ 互见 ”条目 。 5.一些 条目正文之下 有必要的 编注 ,如果编注内容含有 相关地理信息 ,也 在 相关地理位置 设置 “参见 ” 或 “ 互见 ”条目 , 以方便各位宗亲的检索利用 。 6. 族系名称和地理位置不明(出处不明)的支脉字派 , 单独排列在最后 。 7. 山东黄氏宗族各族系支脉单独排序 ,详见本章附件3《 山东省黄氏宗族族系支脉分布与含“兴”字字派支脉 》 黄氏宗族部分族脉排序 ① 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 ② 华北:(内蒙、北京、天津、河北、山西) ③ 西北:(陕西、宁夏、甘肃、新疆) ④ 华东:(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 ⑤ 华中:(河南、湖北、湖南) ⑥ 华西:(四川、重庆、青海、西藏) ⑦ 华南:(广东、广西、海南) ⑧ 东南:(福建、台湾、江西) ⑨ 西南:(贵州、云南) ⑩ 地理位置不明族系支脉 (待续)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26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洪洞大槐树中华祭祖园: 杨氏家训和黄氏家训
pww1380 2020-10-5 12:44
杨氏家训 黄氏家训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2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家》上篇 寻根——黄氏宗族溯源 第二章 黄氏族流的迁徙与人口分布(1~5)
pww1380 2020-10-5 12:28
《我的家》上篇 寻根——黄氏宗族溯源 第二章 黄氏族流的迁徙与人口分布( 1~5 ) 黄文杰 杨文祥 定稿: 2020-09-23 日 ( 第 1 节 ~ 第 5 节 ) 自从公元前648年位于今天河南潢川的 古黄国 被楚国灭亡后,为了宗族和家族的生存与发展,我 黄姓族人 就开始了以 黄姓 宗族、家族或家庭的形式组织的历史迁徙。 ⑴ 黄国灭国后的宗族迁徙 黄国 灭亡后, 黄姓族人 四处逃散。依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分析,当年 黄氏族人 的逃亡,大体分为 五个方向 : 首先 是一部分人逃至今天的河南中南部, 其次 是大部分人迁徙至楚国腹地,定居在今天武汉附近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一带。 其三 是有一支迁徙至楚国国都郢,即今天荆州的江陵一带。这一支族裔在秦代形成著名的 江陵黄氏 。 其四 是还有一支迁徙至江夏(湖北古称江夏郡)安陆,今湖北孝感市云梦县东南一带,汉代后发展成最著名的 江夏黄氏 。最后一支则被迫逃往 江南越人居住的地区,成为古越人的一部分 。关于 这部分族裔的迁徙与流向 ,下面在 明清时期黄氏宗族迁徙海外 的部分,还将有所涉及。 另外, 黄国 灭国后,还有部分族裔滞留在黄国故地。在楚灭黄三百年之后,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的 春申君黄歇 。 春申君黄歇在历史上的出现,实现了 黄国 灭亡后, 黄氏宗族 的第一次中兴。宋代邓世明所著《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 黄 为楚灭后,其族仕楚, 春申君 即其后”。 自战国晚期起,在今天武汉一带的江夏郡,逐渐成为 黄氏 繁衍发展的中心地带,此后,普天下的 黄姓宗族 便共以“ 江夏 ”为 郡号 。 ⑵ 两汉到两晋时代黄氏宗族的迁徙 汉代以后, 黄氏族人 迁徙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官赴任。北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都留下了 黄氏族人 的足迹。到了西晋末年,由于战乱频仍,便开始了再一次举族南迁的艰辛流离。 西晋末年,长达十六年(291~306年)的 皇族八王之乱 (前后两个阶段:元康元年,公元291年~ 3月到6月,历时三个月; 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历时七年),不但是导致西晋灭亡的 永嘉之乱 (304~316年 )的先导,也是中华历史上近三百年南北分裂(304~589年)的历史大动乱的序幕,由此,中原北方进入了史称“ 五胡乱华 ”的十六国时期。 西晋灭亡后,天下大乱。晋建武年间,元帝司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 东晋 。为避北方战乱,中原士族和庶民百姓纷纷随同南渡政权举族难逃,形成了中原文明大规模南迁的文明南移现象。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其《史通 • 邑里》篇中,将这种中原文明南下,中原政权南迁,缙绅、士大夫等中原文明的代表性族群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现象,称之为“衣冠南渡”。 “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是中国历史上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南迁的士族主要有林、陈、 黄 、郑、詹、邱、何、胡八大姓氏。 在这次中国历史上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的潮流中,我们 黄氏族人 除了随同晋元帝南渡至建康之外,还大批移居福建 。 《闽书》记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 黄 、陈、郑、詹、邱、何、胡是也。“《闽书》所记载的入闽八族,与其他史书所载的西晋末年衣冠南渡的南迁八大姓氏完全一致。 另据福建早期 黄氏族谱 记载,两晋之际, 江夏黄氏族人 黄元方(字延丰,又名黄允),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 黄氏望族 ,即 晋安黄氏 。现在多认为,而后的侯官黄氏、莆田黄氏、军城黄氏、四安黄氏等,均为 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 在此之后的隋唐五代和宋元时期, 黄氏族人 不断有后续族流陆续从中原南下,或因战乱而南迁,或举家南下为官赴任。这些 不同时期南迁的族人,不仅定居建康和今天的江苏、浙江、福建一带,而且不断向南发展,逐步来到江西、广东和广西等地 。 ⑶ 隋唐五代和宋元时期黄氏宗族的迁徙 隋唐五代和宋元时期,在此期间唐中后期的 安史之乱 、唐末的 黄巢起义 、 五代十国战乱 、北宋的 靖康之乱 ,是对 黄氏宗族的迁徙 ,特别是南迁的几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 安史之乱 (755~763年)、 唐末农民暴动 (859~884年)、 五代十国战乱 和北宋年间金兵南侵所造成的 靖康之乱 (1126~1127年),这些 连年不断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与惨无人道的大规模的杀戮 ,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和第三次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历史上,人们将这两次分别发生在 唐、宋两朝的人口大规模南迁称作第二次和第三次 衣冠南渡 。 尽管这两次 衣冠南渡 对我们 黄氏宗族 的具体影响,一时尚未见到有价值的史料。但 黄姓 作为中原汉族的一大主要姓氏,在中原人口大量向江南转移避难的人潮中,我们 黄氏族人 除了参与其中,几乎别无选择。 在唐末农民暴动的风潮中,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长达六年的 黄巢 起义,与我们 黄氏族人 的迁移具有较大的联系 。 唐僖宗乾符年间,关东大旱,可是官府不但不思赈灾,反而强征赋税和徭役。结果社会矛盾激化,各地农民纷纷暴动。当时,王仙芝和 黄巢 领导的农民军声势最大, 黄氏族人 纷纷加入了这支队伍。 黄巢的部队,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在六年的时间里,转战南北,所到之处,遍及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广大地区。在此期间,众多的 黄氏族人 由于伤残、生病、战败逃散等原因,四处流落,最后落籍当地 。 ⑷ 明清时期黄氏宗族的迁徙 明清时期 黄氏族人 的迁徙 主要有两个方向。其一是迁往中国台湾,其二是迁居海外的南洋、北美等地。 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 黄氏族人 ,有一部分人迁往中国台湾。明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福建总兵,有“开台之父”之称的开发台湾先驱 郑芝龙 (1604~1661,郑成功之父,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人)舟载饥民数万人进入台湾,其中,大批 黄氏族人 随其入台。 黄氏族人 入台后,由于世代勤奋,很快就与陈姓、林姓、郑姓一起,成为 台湾的四大主要姓氏 。 明清时期移居海外的 黄氏族人 ,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诸岛、欧、美、澳等世界各地。 越南:有人考证, 黄姓族人 移居越南,最早可能始于黄国灭亡后不久,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迁徙的规模更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更直接一些 。 春秋古国 黄国 被楚所灭之后,许多人被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的地区,从而成为 古越人 的一部分。 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这些 黄姓族人 也随同迁入越南 。史料记载,这些先后南迁进入越南的 黄氏族人 ,分别有秦汉时期的 山越黄氏 、六朝唐宋时期的 黄洞蛮 、明清时期的 岭南壮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的黄姓族人 。如今, 越南人中的 黄姓族人 ,绝大多数是这些 南迁黄姓越人 的后裔 。 这些 黄姓族裔 南迁越南后,开枝散叶,不断扩展,于今已广泛遍布印支半岛各国 。 在漫长的宗族迁移史上, 除了 古越人的黄姓后裔 南迁越南之外,还不断有一些 黄姓族人 由于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而南迁越南 。明末清初,这种情况更多。明亡后,江南的许多 黄姓明朝遗民 不甘做满清臣民,纷纷南逃越南避难。如今, 黄姓 已经繁衍成为越南人口的十大姓氏之一 , 在越南全国200余个姓氏中, 黄姓 是人口排名第八位的大姓 。越南共产党老一代政治家中,对中国人民始终友好的黄文欢(HOANG VAN HOAN,1905~1991),就是当代越南黄氏宗族的代表人物。 泰国:依据搜集到的史料得知,泰国是我们中华民族 黄氏家族 移民历史较早,人数众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的 黄姓人口 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举足轻重。据记载,清代福建金湖(在今福建泰宁县境内) 黄高拱 徙暹罗(即今泰国),建立了 黄氏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 ,积极参与当地华侨团体组织的社会活动,在泰国华人社会中很有影响。 南洋诸岛(诸国): 黄姓族人 最早移居南洋,约在元朝末年。元末明初, 南洋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的华人的领袖 , 汉族人 黄森屏 (Ong Sum Ping,1339~1408年)凭借自身的才干,成为今天 南洋岛国文莱 的创始人之一 。 文莱(Brunei),我国古文献称其为“渤泥国”。元末明初时期,渤泥国苏丹马合莫沙和 福建移民黄森屏 率领的华人势力联合组建了一个新的文莱国。加上黄森屏家族与苏丹马合莫沙家族的联姻,从此,文莱王室便具有我 黄氏家族 的血统,因此,文莱王室奉 黄森屏 为始祖和文莱国的创始人之一。 自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 黄氏族人 大量增加。到了清末,由于清廷的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生日艰,加之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舰炮轰开了清政府用海禁政策紧闭的国门,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移居南洋的高潮。于是,移居南洋 黄氏族人的数量 迅速增长。当时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和1894两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10万华人中,来自 福建晋江、同安 (今厦门市的同安区和翔安区) 、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 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有人统计, 菲律宾目前的黄姓人口已经发展到5万余人 。据 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 》记载, 新加坡已故总统 黄金辉 (Wee Kim Wee,1915.11月~2005.5月,享年89岁,1985~1993年任新加坡共和国第四任总统),就是福建晋江安海金墩黄氏家族的后裔 。 除了上述几个国家之外,明清时期“下南洋”谋生的东南沿海各省的 黄氏族人 ,还纷纷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落地生根。 移居南洋的 黄姓族人 到了南洋之后,异地谋生,其艰辛困苦可想而知。为了联络同宗,共同发展,他们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 黄江夏堂 ;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 江夏公所 。此外,他们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 南洋黄氏总会 ”。 据史料记载, 黄氏族人移居移民北美 的历史,始于19世纪中叶。 在早期的美洲华侨人口中, 黄姓人数 最多,他们大都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 。由于这个原因,2004年我利用在美国留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游历全美,所到之处,几乎都有中国城,当地称“唐人街”。在唐人街与这些华人同胞通话,却只能用英语,无法用中文,因为当地华人说的中文是广东话或闽南话,我们说普通话的北方人完全听不懂。偶尔遇到说普通话的华人,不是来自大陆的新移民,就是来自台湾的同胞。台湾学生在学校学的“国语”,大体上就是我们大陆推行的普通话。 这些来自广东的 黄氏族人 ,主要是新宁(今广东新兴县)、新会、开平、恩平四地的人,因称“四邑人”。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 四邑会馆 ”中, 黄姓人数最多 。 1854年,广东兴宁华侨在三藩市(San Francisco,今译“圣佛朗西斯科”,旧称旧金山)创建的 宁阳会馆 ,共有26个姓氏,其中黄姓排名第一 。 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华侨在旧金山建立的 合和会馆 , 黄姓 在七大姓氏中排名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 黄姓 宗亲人数仍然最多 。 就这样,自远古至今,从我 黄氏宗族的原始源头黄夷 起始, 黄族人及其后裔 先后经历了六次规模较大影响也较大的长途迁徙: 第一次 是远古洪荒时代 原始氏族黄夷 由今天内蒙古东部辽河西源 西拉沐沦河流域 南迁至山东半岛。 第二次 是在东夷部落联盟首领 颛顼 率领之下,由山东半岛南迁至中原。 第三次 是春秋时期中原古国 黄国 覆灭(公元前648年)后,主要向湖北和江南各地的四散逃亡。 第四次 是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304~316年)所导致的中华历史上第一次“衣冠南渡”,形成 黄氏族人 大量南迁江南和东南沿海各地的大规模迁徙。 第五次 是唐中后期的 安史之乱 (755~763年)、唐末的 黄巢起义 (859~884年)、北宋的 靖康之乱 (1126~1127年)所导致的 黄氏宗族 历时长达370余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广大地域的辗转迁徙。 第六次 是元末到明清时期, 江南黄氏族人 向中国台湾、南洋各国、北美和世界各地的扩散与迁移。 除了上述六次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历史影响也较为深远的宗族迁移之外,以个别家族及家庭的形式,由于各种原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举族或举家迁徙,情况就更为复杂,其中一路的坎坷与背井离乡的艰辛与愁苦,就更加一言难尽了。 ⑸ 黄氏宗族人口分布概况 就这样,为求宗族和家族的生存与发展,我 黄氏族人 通过上述自上古至清末,至少绵延五千年甚至更为漫长的时间的辗转迁徙,目前形成了下面这种族裔人口分布概况: 广西地区较为集中,湖南、江西、贵州三省的南部地区,新疆西部的一角——喀什及帕米尔高原一带和地处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广东、台湾密度较大,全国其他地区各有密度大小不等的分布, 海外的黄氏族裔 ,南洋诸国和北美较为集中,除此之外,南美、欧洲、澳洲各地,只要有华侨的地方,几乎就有 黄氏族人 的零散分布。 (待续)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8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家》上篇 寻根——黄氏宗族溯源 第二章 黄氏族流的迁徙与人口分布(2)
pww1380 2020-10-5 12:16
《我的家》上篇 寻根——黄氏宗族溯源 第二章 黄氏族流的迁徙与人口分布( 2 ) 黄文杰 杨文祥 定稿: 2020-09-23 日 ( 第 2 节 ) ⑵ 两汉到两晋时代黄氏宗族的迁徙 汉代以后, 黄氏族人 迁徙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官赴任。北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都留下了 黄氏族人 的足迹。到了西晋末年,由于战乱频仍,便开始了再一次举族南迁的艰辛流离。 西晋末年,长达十六年(291~306年)的 皇族八王之乱 (前后两个阶段:元康元年,公元291年~ 3月到6月,历时三个月; 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历时七年),不但是导致西晋灭亡的 永嘉之乱 (304~316年 )的先导,也是中华历史上近三百年南北分裂(304~589年)的历史大动乱的序幕,由此,中原北方进入了史称“ 五胡乱华 ”的十六国时期。 西晋灭亡后,天下大乱。晋建武年间,元帝司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 东晋 。为避北方战乱,中原士族和庶民百姓纷纷随同南渡政权举族难逃,形成了中原文明大规模南迁的文明南移现象。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其《史通 • 邑里》篇中,将这种中原文明南下,中原政权南迁,缙绅、士大夫等中原文明的代表性族群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现象,称之为“衣冠南渡”。 “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是中国历史上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南迁的士族主要有林、陈、 黄 、郑、詹、邱、何、胡八大姓氏。 在这次中国历史上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的潮流中,我们 黄氏族人 除了随同晋元帝南渡至建康之外,还大批移居福建 。 《闽书》记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 黄 、陈、郑、詹、邱、何、胡是也。“《闽书》所记载的入闽八族,与其他史书所载的西晋末年衣冠南渡的南迁八大姓氏完全一致。 另据福建早期 黄氏族谱 记载,两晋之际, 江夏黄氏族人 黄元方(字延丰,又名黄允),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 黄氏望族 ,即 晋安黄氏 。现在多认为,而后的侯官黄氏、莆田黄氏、军城黄氏、四安黄氏等,均为 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 在此之后的隋唐五代和宋元时期, 黄氏族人 不断有后续族流陆续从中原南下,或因战乱而南迁,或举家南下为官赴任。这些 不同时期南迁的族人,不仅定居建康和今天的江苏、浙江、福建一带,而且不断向南发展,逐步来到江西、广东和广西等地 。 (待续)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3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家》上篇 寻根——黄氏宗族溯源 第二章 黄氏族流的迁徙与人口分布(1)
pww1380 2020-10-5 12:04
《我的家》上篇 寻根——黄氏宗族溯源 第二章 黄氏族流的迁徙与人口分布( 1 ) 黄文杰 杨文祥 定稿: 2020-09-23 日 ( 第 1 节 ) 自从公元前648年位于今天河南潢川的 古黄国 被楚国灭亡后,为了宗族和家族的生存与发展,我 黄姓族人 就开始了以 黄姓 宗族、家族或家庭的形式组织的历史迁徙。 ⑴ 黄国灭国后的宗族迁徙 黄国 灭亡后, 黄姓族人 四处逃散。依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分析,当年 黄氏族人 的逃亡,大体分为 五个方向 : 首先 是一部分人逃至今天的河南中南部, 其次 是大部分人迁徙至楚国腹地,定居在今天武汉附近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一带。 其三 是有一支迁徙至楚国国都郢,即今天荆州的江陵一带。这一支族裔在秦代形成著名的 江陵黄氏 。 其四 是还有一支迁徙至江夏(湖北古称江夏郡)安陆,今湖北孝感市云梦县东南一带,汉代后发展成最著名的 江夏黄氏 。最后一支则被迫逃往 江南越人居住的地区,成为古越人的一部分 。关于 这部分族裔的迁徙与流向 ,下面在 明清时期黄氏宗族迁徙海外 的部分,还将有所涉及。 另外, 黄国 灭国后,还有部分族裔滞留在黄国故地。在楚灭黄三百年之后,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的 春申君黄歇 。 春申君黄歇在历史上的出现,实现了 黄国 灭亡后, 黄氏宗族 的第一次中兴。宋代邓世明所著《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 黄 为楚灭后,其族仕楚, 春申君 即其后”。 自战国晚期起,在今天武汉一带的江夏郡,逐渐成为 黄氏 繁衍发展的中心地带,此后,普天下的 黄姓宗族 便共以“ 江夏 ”为 郡号 。 (待续)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3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家》上篇 寻根——黄氏宗族溯源 第二章 黄氏族流的迁徙与人口分布 (第6节 本章结语)
pww1380 2020-10-5 10:32
《我的家》上篇 寻根——黄氏宗族溯源 第二章 黄氏族流的迁徙与人口分布 ( 第6节 本章结语 ) 黄文杰 杨文祥 定稿: 2020-09-23 日 第6节 本章结语 ⑹ 本章(黄氏族流迁徙与人口分布)结语 通过对大量与 黄氏宗族 历史源流相关史料的梳理与辨析,我们认为,在人文地理意义上,人名(种族、氏族、宗族称谓)与地名(地理名称)的相互关系,应该存在一个 “地随人名”与“人随地名”这两条基本准则相互交织的 人地关系和人名和地名命名与沿革 的历史规律 。 具体而言,在 人地关系的起点上 ,必然是 地名系因人设定 , 而不是相反 。即 “人主地从,地随人名”。 因此, 先有人名,地名随之 ,即用 人和人群、族群的名号、名称,来决定和命名相关地域的名称,这是人地关系的原初逻辑 。 而“ 人随地名 ”则是 在地域名称确定之后,后来此地的 人和人群、族群 ,如果已有明确和固定称谓的,一般会保持和保留原有的名称,否则,这些人的名称和称谓,就只能“入乡随俗”,以现有的地名作为自己名称命名的根据,并因此而自然地融入当地的族群。此为人地关系的后续逻辑 。 譬如在上古时期, 黄夷 (上古东夷地区“人”与“夷”同音,“ 黄夷 ”,即“ 黄人 ”,“ 黄族人 ”) 聚居的地方 ,人们就称其为“ 黄地 ”或“ 黄邑 ”; 黄族人活动的水域,即称“黄水”、“ 黄水河”、 “黄湖”;黄族人活动的山地,即称“黄山”、“ 黄丘”、“ 黄冈” 。 而黄族人在自己聚居的地方立国,即称“黄国”。 如今用作地名与河流名称的汉字“ 潢 ”,实际上就是由“ 黄 ”和“ 水 ”这两个字,通过 形声造字法 组合而成的 形声字 ,其字义为“ 与 黄人(黄夷) 相关的水 ”或“ 黄人(黄夷) 聚居与活动的水域 ”,而古代河流“ 潢川 ”(在今天的河南省东南部的潢川县),就应该是“ 黄人(黄夷) 聚居与活动的河流”。 与此相应,燕人、燕山、燕地、燕国;赵人、赵地、赵国;秦人、秦地、秦国等,同样也应如此。 依据这一规律,河北迁安县西的 黄山 、束鹿县的 黄丘 、山东的 黄县 、 黄山 、 黄水河 (古称 黄水 )、湖北的 黄冈 、 黄陂 、 黄安 、 黄梅 、 黄石 等这类以“ 黄 ”字为限定语的地名,我们都应将其视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黄夷 和 黄氏家族 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的人文历史遗迹。 而 今 山东省龙口市 (原秦始皇时期设置的中国最古老的县治之一的 黄县 )的 黄山 和 黄水河 一带,就应该是作为上古东夷地区 九夷 之一的 黄夷 —— 黄人氏族 繁衍生息之 故地 。 总而言之,对 黄氏家族的先祖与其历代后裔 ,自上古至今,在长达五千至七千余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缘起、衍化、迁徙与发展的漫长历史,可作如下粗略的总结与概括: 在远古洪荒蒙昧时期,我们 黄氏宗族的原始先祖 从寒冷北方的西拉沐沦河流域出发,逐步走向温暖丰腴的南方沃土。由此奠定了此后至少五千年,甚至上万年族裔迁徙的基本方向。 在翻越燕山山脉,走过今天的华北平原的漫漫征途中,我们的先祖与在蓝天自由飞翔,在山林自由欢唱的 黄鸟 相遇。由于深感黄鸟的自由、灵动、色泽的鲜明艳丽与生命活力的旺盛,我们的先人逐渐由喜爱,到珍惜,由珍惜而敬重,最后萌发出敬仰与崇拜的宗教般情结。于是, 黄鸟 便成为我们黄氏祖先的 氏族图腾 。与此同时,“ 黄鸟人 ”,“ 黄鸟族 ”、“ 黄人 ”、“ 黄夷 ”便自然成为我们这个 氏族的名号 。 我们的先祖,就是带着“ 黄鸟人 ”,“ 黄鸟族 ”、“ 黄人 ”、“ 黄夷 ”这个名号,来到山东半岛,并在这里,落地生根。今天山东省龙口市,秦始皇颁行郡县制时,在这里建立了 黄县 。 黄县 县名的确立,与此地的 黄山 和 黄水河 相关,而此地 黄山 的山名和 黄水河 的河名 , 则见证了这里就是我们 黄氏族人先祖在山东半岛落地生根的故地 。 上古时期 黄帝、炎帝、蚩尤 相互间的征伐战争结束后,伴随华夏民族的融合,我们 黄氏族人 的先祖,作为东夷部落的九大部族(九夷)之一的 黄夷 ,在 颛顼 (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的带领之下,从山东半岛逐渐迁徙至中原地区。 迁徙到中原地区的 黄人 ,先后在 山西汾水下游 与 河南的潢川 建立了 黄国 。春秋时期, 黄国 被 楚国 所灭。 灭国后的黄国子孙,不忘故国,就以故国国名为氏,称黄姓。这就是我们黄氏宗族姓氏的缘起 。 回眸 黄氏宗族先祖 在数千年甚至上万年漫长历史进程中艰苦卓绝的迁徙与发展历程,千山万水的苍茫与历史沧桑的苍凉在心中激荡不已。如今,我们 黄氏宗族 已经繁衍发展成为一个 源远流长、根植中华大地,根深叶茂、巨树参天,展枝散叶,遍布全球,冠盖寰宇的伟大宗族 。 这个伟大的宗族,不仅是一个文明史悠久的宗族,也是一个血缘、种族、民族多源,多元文化色彩纷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宗族,同时也是一个宗族人口广泛分布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对中国社会和世界范围的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现实与历史影响的伟大宗族 。 (《我的家》节录续完)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3278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家》上篇 寻根——黄氏宗族溯源 第二章 黄氏族流的迁徙与人口分布 (1~5)
pww1380 2020-10-5 10:10
《我的家》上篇 寻根——黄氏宗族溯源 第二章 黄氏族流的迁徙与人口分布 (1~5) 黄文杰 杨文祥 定稿: 2020-09-23 日 第 1 节 ~ 第 5 节 自从公元前648年位于今天河南潢川的 古黄国 被楚国灭亡后,为了宗族和家族的生存与发展,我 黄姓族人 就开始了以 黄姓 宗族、家族或家庭的形式组织的历史迁徙。 ⑴ 黄国灭国后的宗族迁徙 黄国 灭亡后, 黄姓族人 四处逃散。依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分析,当年 黄氏族人 的逃亡,大体分为 五个方向 : 首先 是一部分人逃至今天的河南中南部, 其次 是大部分人迁徙至楚国腹地,定居在今天武汉附近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一带。 其三 是有一支迁徙至楚国国都郢,即今天荆州的江陵一带。这一支族裔在秦代形成著名的 江陵黄氏 。 其四 是还有一支迁徙至江夏(湖北古称江夏郡)安陆,今湖北孝感市云梦县东南一带,汉代后发展成最著名的 江夏黄氏 。最后一支则被迫逃往 江南越人居住的地区,成为古越人的一部分 。关于 这部分族裔的迁徙与流向 ,下面在 明清时期黄氏宗族迁徙海外 的部分,还将有所涉及。 另外, 黄国 灭国后,还有部分族裔滞留在黄国故地。在楚灭黄三百年之后,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的 春申君黄歇 。 春申君黄歇在历史上的出现,实现了 黄国 灭亡后, 黄氏宗族 的第一次中兴。宋代邓世明所著《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 黄 为楚灭后,其族仕楚, 春申君 即其后”。 自战国晚期起,在今天武汉一带的江夏郡,逐渐成为 黄氏 繁衍发展的中心地带,此后,普天下的 黄姓宗族 便共以“ 江夏 ”为 郡号 。 ⑵ 两汉到两晋时代黄氏宗族的迁徙 汉代以后, 黄氏族人 迁徙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官赴任。北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都留下了 黄氏族人 的足迹。到了西晋末年,由于战乱频仍,便开始了再一次举族南迁的艰辛流离。 西晋末年,长达十六年(291~306年)的 皇族八王之乱 (前后两个阶段:元康元年,公元291年~ 3月到6月,历时三个月; 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历时七年),不但是导致西晋灭亡的 永嘉之乱 (304~316年 )的先导,也是中华历史上近三百年南北分裂(304~589年)的历史大动乱的序幕,由此,中原北方进入了史称“ 五胡乱华 ”的十六国时期。 西晋灭亡后,天下大乱。晋建武年间,元帝司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 东晋 。为避北方战乱,中原士族和庶民百姓纷纷随同南渡政权举族难逃,形成了中原文明大规模南迁的文明南移现象。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其《史通 • 邑里》篇中,将这种中原文明南下,中原政权南迁,缙绅、士大夫等中原文明的代表性族群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现象,称之为“衣冠南渡”。 “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是中国历史上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南迁的士族主要有林、陈、 黄 、郑、詹、邱、何、胡八大姓氏。 在这次中国历史上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的潮流中,我们 黄氏族人 除了随同晋元帝南渡至建康之外,还大批移居福建 。 《闽书》记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 黄 、陈、郑、詹、邱、何、胡是也。“《闽书》所记载的入闽八族,与其他史书所载的西晋末年衣冠南渡的南迁八大姓氏完全一致。 另据福建早期 黄氏族谱 记载,两晋之际, 江夏黄氏族人 黄元方(字延丰,又名黄允),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 黄氏望族 ,即 晋安黄氏 。现在多认为,而后的侯官黄氏、莆田黄氏、军城黄氏、四安黄氏等,均为 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 在此之后的隋唐五代和宋元时期, 黄氏族人 不断有后续族流陆续从中原南下,或因战乱而南迁,或举家南下为官赴任。这些 不同时期南迁的族人,不仅定居建康和今天的江苏、浙江、福建一带,而且不断向南发展,逐步来到江西、广东和广西等地 。 ⑶ 隋唐五代和宋元时期黄氏宗族的迁徙 隋唐五代和宋元时期,在此期间唐中后期的 安史之乱 、唐末的 黄巢起义 、 五代十国战乱 、北宋的 靖康之乱 ,是对 黄氏宗族的迁徙 ,特别是南迁的几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 安史之乱 (755~763年)、 唐末农民暴动 (859~884年)、 五代十国战乱 和北宋年间金兵南侵所造成的 靖康之乱 (1126~1127年),这些 连年不断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与惨无人道的大规模的杀戮 ,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和第三次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历史上,人们将这两次分别发生在 唐、宋两朝的人口大规模南迁称作第二次和第三次 衣冠南渡 。 尽管这两次 衣冠南渡 对我们 黄氏宗族 的具体影响,一时尚未见到有价值的史料。但 黄姓 作为中原汉族的一大主要姓氏,在中原人口大量向江南转移避难的人潮中,我们 黄氏族人 除了参与其中,几乎别无选择。 在唐末农民暴动的风潮中,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长达六年的 黄巢 起义,与我们 黄氏族人 的迁移具有较大的联系 。 唐僖宗乾符年间,关东大旱,可是官府不但不思赈灾,反而强征赋税和徭役。结果社会矛盾激化,各地农民纷纷暴动。当时,王仙芝和 黄巢 领导的农民军声势最大, 黄氏族人 纷纷加入了这支队伍。 黄巢的部队,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在六年的时间里,转战南北,所到之处,遍及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广大地区。在此期间,众多的 黄氏族人 由于伤残、生病、战败逃散等原因,四处流落,最后落籍当地 。 ⑷ 明清时期黄氏宗族的迁徙 明清时期 黄氏族人 的迁徙 主要有两个方向。其一是迁往台湾,其二是迁居海外的南洋、北美等地。 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 黄氏族人 ,有一部分人迁往台湾。明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福建总兵,有“开台之父”之称的开发台湾先驱 郑芝龙 (1604~1661,郑成功之父,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人)舟载饥民数万人进入台湾,其中,大批 黄氏族人 随其入台。 黄氏族人 入台后,由于世代勤奋,很快就与陈姓、林姓、郑姓一起,成为 台湾的四大主要姓氏 。 明清时期移居海外的 黄氏族人 ,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诸岛、欧、美、澳等世界各地。 越南:有人考证, 黄姓族人 移居越南,最早可能始于黄国灭亡后不久,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迁徙的规模更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更直接一些 。 春秋古国 黄国 被楚所灭之后,许多人被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的地区,从而成为 古越人 的一部分。 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这些 黄姓族人 也随同迁入越南 。史料记载,这些先后南迁进入越南的 黄氏族人 ,分别有秦汉时期的 山越黄氏 、六朝唐宋时期的 黄洞蛮 、明清时期的 岭南壮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的黄姓族人 。如今, 越南人中的 黄姓族人 ,绝大多数是这些 南迁黄姓越人 的后裔 。 这些 黄姓族裔 南迁越南后,开枝散叶,不断扩展,于今已广泛遍布印支半岛各国 。 在漫长的宗族迁移史上, 除了 古越人的黄姓后裔 南迁越南之外,还不断有一些 黄姓族人 由于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而南迁越南 。明末清初,这种情况更多。明亡后,江南的许多 黄姓明朝遗民 不甘做满清臣民,纷纷南逃越南避难。如今, 黄姓 已经繁衍成为越南人口的十大姓氏之一 , 在越南全国200余个姓氏中, 黄姓 是人口排名第八位的大姓 。越南共产党老一代政治家中,对中国人民始终友好的黄文欢(HOANG VAN HOAN,1905~1991),就是当代越南黄氏宗族的代表人物。 泰国:依据搜集到的史料得知,泰国是我们中华民族 黄氏家族 移民历史较早,人数众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的 黄姓人口 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举足轻重。据记载,清代福建金湖(在今福建泰宁县境内) 黄高拱 徙暹罗(即今泰国),建立了 黄氏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 ,积极参与当地华侨团体组织的社会活动,在泰国华人社会中很有影响。 南洋诸岛(诸国): 黄姓族人 最早移居南洋,约在元朝末年。元末明初, 南洋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的华人的领袖 , 汉族人 黄森屏 (Ong Sum Ping,1339~1408年)凭借自身的才干,成为今天 南洋岛国文莱 的创始人之一 。 文莱(Brunei),我国古文献称其为“渤泥国”。元末明初时期,渤泥国苏丹马合莫沙和 福建移民黄森屏 率领的华人势力联合组建了一个新的文莱国。加上黄森屏家族与苏丹马合莫沙家族的联姻,从此,文莱王室便具有我 黄氏家族 的血统,因此,文莱王室奉 黄森屏 为始祖和文莱国的创始人之一。 自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 黄氏族人 大量增加。到了清末,由于清廷的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生日艰,加之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舰炮轰开了清政府用海禁政策紧闭的国门,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移居南洋的高潮。于是,移居南洋 黄氏族人的数量 迅速增长。当时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和1894两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10万华人中,来自 福建晋江、同安 (今厦门市的同安区和翔安区) 、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 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有人统计, 菲律宾目前的黄姓人口已经发展到5万余人 。据 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 》记载, 新加坡已故总统 黄金辉 (Wee Kim Wee,1915.11月~2005.5月,享年89岁,1985~1993年任新加坡共和国第四任总统),就是福建晋江安海金墩黄氏家族的后裔 。 除了上述几个国家之外,明清时期“下南洋”谋生的东南沿海各省的 黄氏族人 ,还纷纷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落地生根。 移居南洋的 黄姓族人 到了南洋之后,异地谋生,其艰辛困苦可想而知。为了联络同宗,共同发展,他们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 黄江夏堂 ;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 江夏公所 。此外,他们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 南洋黄氏总会 ”。 据史料记载, 黄氏族人移居移民北美 的历史,始于19世纪中叶。 在早期的美洲华侨人口中, 黄姓人数 最多,他们大都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 。由于这个原因,2004年我利用在美国留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游历全美,所到之处,几乎都有中国城,当地称“唐人街”。在唐人街与这些华人同胞通话,却只能用英语,无法用中文,因为当地华人说的中文是广东话或闽南话,我们说普通话的北方人完全听不懂。偶尔遇到说普通话的华人,不是来自大陆的新移民,就是来自台湾的同胞。台湾学生在学校学的“国语”,大体上就是我们大陆推行的普通话。 这些来自广东的 黄氏族人 ,主要是新宁(今广东新兴县)、新会、开平、恩平四地的人,因称“四邑人”。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 四邑会馆 ”中, 黄姓人数最多 。 1854年,广东兴宁华侨在三藩市(San Francisco,今译“圣佛朗西斯科”,旧称旧金山)创建的 宁阳会馆 ,共有26个姓氏,其中黄姓排名第一 。 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华侨在旧金山建立的 合和会馆 , 黄姓 在七大姓氏中排名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 黄姓 宗亲人数仍然最多 。 就这样,自远古至今,从我 黄氏宗族的原始源头黄夷 起始, 黄族人及其后裔 先后经历了六次规模较大影响也较大的长途迁徙: 第一次 是远古洪荒时代 原始氏族黄夷 由今天内蒙古东部辽河西源 西拉沐沦河流域 南迁至山东半岛。 第二次 是在东夷部落联盟首领 颛顼 率领之下,由山东半岛南迁至中原。 第三次 是春秋时期中原古国 黄国 覆灭(公元前648年)后,主要向湖北和江南各地的四散逃亡。 第四次 是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304~316年)所导致的中华历史上第一次“衣冠南渡”,形成 黄氏族人 大量南迁江南和东南沿海各地的大规模迁徙。 第五次 是唐中后期的 安史之乱 (755~763年)、唐末的 黄巢起义 (859~884年)、北宋的 靖康之乱 (1126~1127年)所导致的 黄氏宗族 历时长达370余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广大地域的辗转迁徙。 第六次 是元末到明清时期, 江南黄氏族人 向台湾、南洋各国、北美和世界各地的扩散与迁移。 除了上述六次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历史影响也较为深远的宗族迁移之外,以个别家族及家庭的形式,由于各种原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举族或举家迁徙,情况就更为复杂,其中一路的坎坷与背井离乡的艰辛与愁苦,就更加一言难尽了。 ⑸ 黄氏宗族人口分布概况 就这样,为求宗族和家族的生存与发展,我 黄氏族人 通过上述自上古至清末,至少绵延五千年甚至更为漫长的时间的辗转迁徙,目前形成了下面这种族裔人口分布概况: 广西地区较为集中,湖南、江西、贵州三省的南部地区,新疆西部的一角——喀什及帕米尔高原一带和地处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广东、台湾密度较大,全国其他地区各有密度大小不等的分布, 海外的黄氏族裔 ,南洋诸国和北美较为集中,除此之外,南美、欧洲、澳洲各地,只要有华侨的地方,几乎就有 黄氏族人 的零散分布。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0 个评论
《我的家》上篇 寻根——黄氏宗族溯源 第一章 黄氏宗族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 (5~6)
pww1380 2020-10-4 11:05
《我的家》上篇 寻根——黄氏宗族溯源 第一章 黄氏宗族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 ( 5~6 ) 黄文杰 杨文祥 定稿: 2020-09-23 日 ( 第 5 节 ~ 第 6 节 ) 5 .关于黄氏始祖“陆终”“伯益”争议的辨析与考证 综合上述不同史料的记载, 黄姓宗族 的 姓氏来源 ,有两种不同的记述。其一是源自 陆终 的后裔,在周武王得天下之后分封诸侯时的封国 黄国 ,另外就是 东夷首领伯益 被 帝舜 赐姓 嬴 ,其后裔受封于 黄 ,建立 黄国 的历史记载。 这样,史学界关于 黄氏宗族 的始祖,便存在究竟是 嬴姓的伯益 ,还是 姬姓的陆终 的争议。 南宋郑樵《通志 • 氏族略 》所记载的 嬴姓的黄国人 是 陆终 之后。可是也有传说 陆终 是 黄帝 之孙姬姓的 颛顼 的曾孙(一说是 颛顼 的八世孙 —— 应为 黄帝 的八世孙之误)。这样, 陆终 究竟是 姬 姓,还是 嬴 姓,在此就只能存疑。 一般认为, 伯益 是 黄帝 的第五代孙。可是 黄帝 为 姬 姓, 黄国 为 嬴 姓,而 黄夷 和 黄国 的 嬴姓 又 是因 伯益 受 帝舜 赐姓 嬴 而来 。这样,“ 伯益 是 黄帝 的第五代孙”这一说法就与 伯益 受封 嬴 姓这一史实相左。 因此有研究者认为, 伯益 不是 黄帝后裔 ,而是在 唐虞 (尧舜) 之际 兴起于东夷地区的当地土著氏族的首领。 这就是说,作为 东夷首领的 伯益, 不会是 黄帝 的直系后裔,否则的话,他就无需受封“ 嬴 姓” 。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与辨析,我们认为,我们 黄氏宗族 ,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源融合的族群。由于 不同族群源流 的长期融合,生活繁衍在周代封国 黄国的族群 ,应该既具有 嬴姓伯益 的血统,也不能排除与 姬姓的颛顼 乃至 陆终 在血缘上的联系。这就是说, 周武王赐封 黄国 的族群,极有可能既是 伯益 的后裔,同时也是 陆终 的后裔 。 上古,在由原始状态的母系氏族社会逐步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 姓氏与血缘之间的关系 ,必然存在一个漫长的由无序到有序的历史转型与过渡阶段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 一个氏族群体 因同时与另外一个甚至多个族群具有通婚与血缘上的联系,从而被视为相关族群的后裔 ,这在上古历史上应该是一种相当普遍,也十分正常的现象 。 这就是说,从 中原华夏民族与东夷部族 交流互动的历史渊源 的角度上看,作为既有可能是 黄帝的直系后裔,又可能是东夷土著首领 的 伯益 及其部族,由于长期与包括 黄夷 在内的 东夷九夷 共同生活于一地, 中原华夏黄帝族裔与东夷族裔的血缘交融不可避免,这不但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华民族融合的必然 。 为此,我们认为,这族建立 黄国 的 嬴氏后裔 ,当为南迁中原的作为 东夷一支的“ 黄夷 ”的后人 。“ 黄夷 ”(即 黄族 , 黄人 )这个氏族称谓,就应该是“ 黄国 ”国名的由来 。而“ 这支黄夷的后人 ” —— 作为“ 嬴 氏后裔”的这族人,“约于商末周初在今 河南潢川 ”所建立的 黄国 ,与南宋郑樵《通志 • 氏族略 》记载的“ 陆终 之后”“受封于黄”所建立的 黄国 ,则应该是同一个“ 黄国 ”。 由于当时处于 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阶段 ,姓氏与族系之间的关系,既不可能十分明确,也不会十分固定。另外,这个时期,也应该是中华汉字出现和形成的初期。依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上古时期,应该是先有“ 姓 ”,“ 姓 ”字为“ 女 ”和“ 生 ”这两个字通过会意造字法所生成的合体字 ,因此,必然是 姓随母 。 后有“氏” , 氏随父 。因此有 “古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之说。 这样, 上古血缘与族系关系 由姓到氏 ,后世又将“姓”与“氏”合为一词“ 姓氏 ”,用以表达一个人的血缘和出身,这一事实,实际上就反映了 上古时期,中华先祖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 这一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 因此,我们这里所看到的 不同史料所记载的 建立黄国的黄人 分别是 姬姓的陆终 之后和 嬴姓的伯益 后裔这两种说法,极有可能是 分别从父系和母系两个角度 所得出的结论 。 这就是说,商末周初 建立黄国的黄人 ,极有可能就是 姬姓而嬴氏 —— 即 母姓为“姬”而父氏为 “嬴” 的 黄人族裔 。 如果史学界能够认同我们的这一观点,那么,无论是 陆终 究竟为 姬姓 还是 嬴姓 的疑问,还是建立 古代黄国 的族人,究竟是 陆终 的后人,还是 伯益 的后裔这一历史争议,均可迎刃而解。 6 .关于黄氏宗族始祖的结论及其他 因而,关于 黄氏宗族始祖 的问题, 正确的结论 似应作如下表述: 上古唐尧虞舜时期的 伯益 与 陆终 ,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二者是否都是黄帝直系的血缘后裔尽管无从确认,但他们二人作为今天散居于世界各地不同源流的黄氏子孙共同的人类文明和文化学意义上的 姓氏始祖 ,毋庸置疑。 然而,从 黄姓 最原始的族源 , 东夷九夷之一的 黄夷 的角度上说, 黄氏宗族 的姓氏,缘起和起源于 伯益 的 嬴姓 则是确切无疑的 。 另外, 陆终 和 伯益 二人,尽管同为 黄姓 的始祖,这两位先祖在 黄氏始祖 这一意义上,在 姓氏源流的历史起点上 也还是不同的。 在历史时间点上, 陆终 和 伯益 ,究竟谁在先,谁在后,尽管目前尚无历史文献的确切佐证,但我们仍可视 陆终 为 黄氏宗族 得姓“ 黄 ”的 直接始祖 或称“ 黄姓始祖 ”。 而“ 黄姓 ”作为“ 嬴姓十四氏 ”之一的重要姓氏,其姓氏的源头是作为“ 上古八大姓 ”的“ 嬴姓 ”。 伯益 则是 黄夷 被赐“ 嬴姓 ”的 姓氏始祖 。 也就是说,自 伯益 被 舜帝 “ 赐嬴姓 ”之后,我 黄氏宗族 的 上古先祖 —— 黄夷 ,就告别了母系氏族时代,开始进入拥有 明确姓氏的父系氏族时代 。 至于 黄夷 在被赐 嬴姓 之前,是否还有其他的赐姓经历,在中国历史上就再无可考 —— 既没有相关的历史文献记录,也无历史传说传世。不过基于现有的历史常识而言, 黄夷 在被赐 嬴姓 之前,只能是一种 原始的母系氏族 的状态,人们没有可能拥有自己的姓氏。 自上古至今,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至少有五千至七千余年的历史,而 我们 黄氏宗族获得姓氏的历史 ,自 唐虞之际 (唐尧虞舜时期)的 伯益 ,迄今也至少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如果从 黄国灭国,国人以国为氏 算起,至今也有 2668 年的历史。 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 黄氏宗族 除了自身族系的繁衍生息之外,也有一些源自 王 、 陆 、 巫 、 五 、 金 、 范 、 丁 等姓氏的家族,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而 改姓为黄姓 的情况。还有人研究认为,“ 王 ”和“ 黄 ”这两个字,在古语中同音,因此,这两大宗族,实际上应该是同一个宗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分流。至于这两大宗族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存在什么样的历史联系,则需要通过专文加以研究与探讨。 除此而外,历史上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族群,为逃避民族歧视与迫害而 改姓黄 的现象。譬如今天福建泉州市的一些 回族黄姓族裔 ,其先人就是 蒲姓的回族人 ,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 改为黄姓 。辛亥革命后,为数众多的 满族人 由于各种原因改姓汉姓,其中的一些家族就改为 黄姓 。据史料记载, 满族吴扎拉氏 ,发源于宁古塔(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辖的宁安市),这一氏族人口众多,后分衍为四支汉族姓氏: 黄氏 、紫氏、红氏、白氏。 (待续)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6251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家》上篇 寻根——黄氏宗族溯源 第一章 黄氏宗族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 (3~4)
pww1380 2020-10-4 10:35
《我的家》上篇 寻根——黄氏宗族溯源 第一章 黄氏宗族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 ( 3~4 ) 黄文杰 杨文祥 定稿: 2020-09-23 日 ( 第 3 节 ~ 第 4 节 ) 3 .黄夷南迁 虞舜赐姓上古八大姓之一“嬴姓” 伴随华夏民族的融合,作为东夷部落的九大部族(九夷)之一的 黄夷 ,随同 东夷部族 首领 少昊 的子孙氏族,在 黄帝 之孙 颛顼 (公元前 2342~ 公元前 2245 年)的带领之下,从山东半岛逐渐迁徙至中原地区。 传说 少昊 是 黄帝 的长子, 姬姓 。不过也有研究认为, 少昊 不是 黄帝 长子,而是 东夷 当地的土著首领。 如果 少昊 确为 黄帝 的长子,那么,他就应当是 黄帝 打败 蚩尤 ,征服九黎和东夷之后,分封和派驻 东夷 的首领。否则,其子孙和 东夷部落的南迁 就极可能是更为复杂和暴烈的中原华夏氏族与东夷部落之间此消彼长,相互征伐的延续。 到了 帝舜 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为 伯益 (前? —— 前 1973 年)。 伯益 因辅助 禹 治水有功,被 帝舜 赐姓“ 嬴 ”。 嬴 姓为 上古八大姓 之一。 中华上古八大姓 分别是 姜 、 姬 、 姚 、 嬴 、 姒 (音“四”)、 妘 (音“云”)、 妊 (音“任”)、 妫 (音“归”)。 这 上古八大姓 与上文提及的 黄帝 为其二十五个儿子中的十四人所封的十二个姓 具体存在怎样的衍化关系,目前还未见确切的历史文献记录。 根据《史记 • 秦本纪 》记载, 秦 的先人为 嬴 姓, 嬴 姓后来由于分封,便各以封国为姓,分别衍变为“徐氏、郯氏、莒氏、钟离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 黄氏 、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蚩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以上这些古代 嬴 姓姓氏,被合称为“ 嬴姓十四氏 ”。 经过四五千年的不断衍化,“ 嬴姓十四氏 ”最后演化为今天的廉、徐、江、秦、赵、 黄 、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汉族人。 有学者考证, 嬴姓十四氏 中,只有 源自东夷的徐、廉、江、 黄 、缪 五氏较为纯正,其余九氏,也有源于姬姓等其他姓或赐姓改姓的族群。 根据我们所见的史料,我们 黄氏 与姬姓以及其他姓氏和族裔,在历史上也同样存在这样或那样颇为复杂的血缘和社会关系,不过与其他情况更为错综复杂的姓氏相比,我们黄氏族系的血缘相对纯正而已。 4 .建立黄国 国灭后以国为氏 历史上的 黄国 ,其 故城 位于今天 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城西北 6 公里隆古乡境内 ,遗址至今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 古黄国 的建立,不同的史料,记载各有不同。这就为我们 黄氏宗族的溯源 带来很大的困扰。 根据南宋郑樵《通志 • 氏族略 》记载,“ 黄 , 嬴姓 , 陆终 之后,受封于 黄 。今光州定城(即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十二里有 黄国 故城在, 楚 与国也。僖十二年(鲁僖公十二年,公元前 648 年)为 楚 所灭, 子孙以国为氏 。亦 嬴姓十四氏 之一也。 楚 有 春申君黄歇 。”因此, 如今黄氏家族又多奉陆终为黄氏始祖 。 另据《东夷源流史》记载,远古 颛顼 时代 , 黄人 从河南潢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 黄国 ,以国为姓 。 陆终 , 黄帝 第八代孙。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 吴回 之子。后其继任祝融。 周代 时,其后被封于 黄 (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 黄国 。 黄国 后来被 楚国 所灭 , 其后代子孙 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 遂以原国名为氏称 黄姓 ,并尊 陆终 为其 得姓始祖 。 《东夷源流史》这份史料实际上提到了时代不同的两个黄国。一个是 远古 颛顼 时代( 公元前 2342~ 公元前 2245 年 ) 黄人 自河南潢水西迁 山西汾水下游 所建立的 黄国 ,另一个是陆终后裔在 周代 (公元前 1046~ 公元前 256 年) 被封于 黄 (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所建立的 黄国 。 这两个黄国 ,时间先后不同 —— 时间跨度为一千余年到两千年左右,地理位置也不同 —— 空间跨度为从今天的山西汾河下游至河南潢川八九百公里的距离。这一漫长的时间跨度和近千公里的空间跨度,见证了我们黄氏的远古先祖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里,在今天的河南潢川与山西的汾水下游之间往返迁徙的艰难历程。 另有史料记载, 嬴 氏后裔有一族人,约于商末周初在今 河南潢川 建立 黄国 。 关于 黄国 在春秋时期的史实,《左传》的记载较为详细。而《史记》和《黄国故城志》所载, 黄国 的建国创始人为 嬴姓伯益的长子大廉 ,字 太康 ,公元前 2148 年春,建 黄国 于 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隆古乡 。 关于 黄国 ,历史文献《竹书记年》是这样记载的:春秋时期, 楚国 称霸。当时的各诸侯国,只有 嬴 姓的 黄国 和位于今湖北省随州市的姬姓 随国 有实力与 楚 相抗衡。结果,公元前 648 年, 黄国 被楚国所灭。 自此, 黄国 的子孙便 以国名为氏 ,流散各地,繁衍至今。 (待续)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3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家》上篇 寻根——黄氏宗族溯源 第一章 黄氏宗族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1~2)
pww1380 2020-10-4 09:47
《我的家》上篇 寻根——黄氏宗族溯源 第一章 黄氏宗族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 黄文杰 杨文祥 (第1节~第2节) 题记: 《我的家 · 上篇 寻根——黄氏宗族溯源》 部分,含有相当一部分对相关史料的整理、辨析与考证方面的内容。对于史学来说,本人完全外行。不过我们中国有“文史不分家”的学术传统,因此,文字方面的工作就往往要与历史科学相遇,向史学界的朋友致意。考察一个家族和宗族的源头,尤其如此,首要问题就是对相关史料的处理。 由于缺乏史学基本功的训练,本人在此完全是“门外谈史”。因此,有所谬误在所难免,贻笑大方,也不足为怪。 文中的相关内容,如有颇具学术价值的千虑一得,实乃幸甚。而其中的谬误,则望各方大家和朋友不吝赐教。 1 .黄氏宗族的原始远祖 —— 黄夷 黄氏 远祖,可追溯至远古。 今天的中国东部地区,在远古蒙昧的洪荒时代,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里,史称 东夷 。 东夷 主要由九支较为强盛的氏族组成为部落联盟,因称 九夷 。 据史籍 《古本竹书纪年》 和 《后汉书 • 东夷传》 记载,这九夷分别是“畎夷”(“畎”,音“犬”)、“于夷”、“方夷”、“ 黄夷 ”、“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其中的 黄夷氏族 ,就是今天 黄姓族裔 最古老的族源 。 另据史籍 《古本竹书纪年》 记载, 黄夷 的原始发源地在今天的内蒙古东部,燕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之间的辽河西源 -- 西拉沐沦河流域 。后来,这一氏族南下,先后经河北迁安县西的 黄山 和束鹿县的 黄丘 ,逐步向东南迁徙,进入山东半岛, 加入东夷集团,成为 九夷 中的一支 。 黄夷氏族 因为崇拜 黄鸟 而得名。 远古时代,包括燕山、大兴安岭和山东半岛在内的整个东部地区,众多的鸟类栖息在山林和草原。其中有一种小巧精灵,色泽艳丽,叫声洪亮,声音清脆悦耳的黄色小鸟格外引人注意。这种精灵可爱的黄色小鸟,我们今天把它称作黄鹂,也叫黄莺。 在漫长的原始文明,即史前文明的岁月里, 这种精灵而美丽的 黄色小鸟 ,不但得到这支不断南迁氏族的喜爱,而且其出于自然本能的顽强生命活力,潜移默化地 赢得了这个氏族的尊重、敬仰和崇拜,成为这个氏族集体的精神和情感寄托 。最后, 基于人类的原始宗教意识,这个氏族将其视为保护自己和子孙的神灵 。 于是,这种 黄鸟 就成为这支氏族的 族徽 ,即 标志和图腾 。而这支原始氏族,也就以 黄鸟族、黄氏族 ,简称为 黄夷、黄族、黄人 ,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传说和历史典籍之中。 2 .黄帝统一华夏 奠定中华上古姓氏源头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 三皇五帝, 是众所公认的古代中国在历史传说时代(没有文字记录的史前时代)的政治领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尽管历史传说中的 三皇五帝 “版本不一”,内容各异,但无论在哪个“版本”中, 中原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 , 中华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 ,被尊为中华“ 人文初祖 ”的 黄帝 (公元前 2717 年 ~2599 年)都不可或缺。 距今约五千至七千余年前, 黄帝 部落与 炎帝 部落 联盟, 通过 涿鹿之战 ,征服了兴起于南方,逐步向北方发展,生息活跃在今天山东、河南、河北一带,以 蚩尤 为首领的九黎和东夷部落。尔后又通过 阪泉之战 , 黄帝 取得了对 炎帝 战争的胜利,最后统一了中原华夏的各大部落,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中华一统的宏伟格局。 黄帝 这一上古领袖的历史伟绩,光耀日月,永载史册。 有熊氏熊图腾的 黄帝 ,先后通过对同时以鸟和牛为图腾的 蚩尤东夷和九黎部落 的征伐以及对牛图腾的 炎帝部落 的征战,在实现了华夏一统的历史基础之上,有力推动并初步实现了 华夏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 。 从 蚩尤部落 同时以 鸟 和 牛 这两种动物的形象为图腾这一事实可以得知, 蚩尤部落 与以牛为图腾的 炎帝部落 和以鸟为图腾的 东夷部落 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 蚩尤部落 的牛图腾 ,说明了史料所记载的 蚩尤 原为 炎帝部落联盟 的成员 ,而后与 炎帝 生隙,以至交战一事是可信的。而 蚩尤部落 的鸟图腾 ,则代表了 以鸟为图腾的 东夷部落 。 这就是说, 蚩尤部落 ,实际上是由 九黎部落 和 东夷部落 这两个部落组合而成的 部落联盟 。正是凭借 这两大部落所构成的联盟的力量, 蚩尤 拥有了先后与 炎帝 和 黄帝 相抗衡,做殊死一搏的战争实力 。 相传 黄帝 在位时间很久,在位期间,他带领人民播种百谷草木,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宫室、造舟车、制音律、创医学、制数术,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人类社会原初性的发明和创造,大都出现在 黄帝 时期。传说后来的领袖人物 尧、舜、禹、汤都是黄帝的后裔 ,因此, 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 阴阳五行 是上古中华先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解释与阐述自然和社会本原与规律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核心 。 阴阳 ,指世上万事万物之中,无不具有两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构成天下万物生成、衍变、发展的机制与规律的 内部因素和内在力量 。 五行 ,是指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大自然中所存在的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 相生与相克 ,来实现 天下万物的生成、运行、变化与发展 。 由于 阴阳五行 思想和学说强调 认识与解释事物上的 整体观 和发展变化的 运动观 ,我们认为,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文明古典智慧和 古典系统思想 的集中体现,是一种相当完整和成熟的 中华古典唯物辩证思想成果 和 现代系统科学 的 学术思想源头 。 史学界一般认为, 阴阳思想与学说 ,在 上古的夏代 就已经形成,而对 五行思想 的认识和总结,一般认为在战国时代,也有学者认为产生于商代或比商更早。 为了搞清楚我们 黄氏家族 的起源与来龙去脉,我们查阅了多方史料。通过对各方面史料的辨析与考证,我们认为,“ 五行 ” 思想至少在文字产生之前的口耳相传的历史时期,即“传说历史时期”的三皇五帝时代,就已经出现并开始形成,否则,就无法解释关于炎帝的“火德”和黄帝的“土德”这种历史传说与历史评价的形成,也无法解释我们中华民族“炎帝”和“黄帝”等上古始祖名称的形成原因与依据。 “ 炎帝 ”的“ 炎 ”字与其“ 火德 ”,说明 炎帝 是发明和发现 中华远古取火方法和用火熟食方法 的 文明始祖 。而 黄帝 的“ 土德 ”,则说明 黄帝 在中华远古时期, 推动 中华先民 从 最原始 的 以渔猎和采集为生 的 原始生存方式 ,走向 面向土地求生 的 农耕文明 的历史功绩 。 而如果没有 “炎帝” 和 “黄帝” 这两个 上古始祖 名称的形成 , 关于他们的历史故事与历史功绩,就无法构成今日我中华民族最初的关于自身远古历史的民族记忆 。 由于 阴阳五行 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核心结构,构建了中华古典文明传统的思维框架,千万年来,人们始终用 阴阳五行 的思维来理解、认识和解释天下万物的生成与演化。 譬如,音律有“ 五音 ”:宫、商、角、徵、羽(对应现代音乐的 1 、 2 、 3 、 5 、 6 );颜色有“ 五色 ”:青、赤、黄、白、黑;味道有“ 五味 ”:咸、酸、甘、苦、辛;感觉有“ 五觉 ”:目、耳、鼻、舌、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知 —— 感觉与知觉的统一)。而事关历史政治人物的认识与评价的,则有“ 五德 ”与“ 五行 ”直接对应:木德、火德、 土德 、金德、水德,且以“ 土德 ”居中。 上古时期 中原华夏氏族 源起并长期生活繁衍于黄土高原,并以黄土高原为现实基础,点燃了远古农耕文明的火种,于是 黄土的颜色 —— 黄色,就自然成为土德的象征颜色 。 《说文解字》 对“ 黄 ”字的注释就是“ 黄 ,地之色也 ”。在远古传说中, 黄帝 因有 “土德之瑞” ,故号 黄帝 。 关于 黄帝 的身世,《水经注》、《国语》、《史记》、《通鉴外纪》等大量典籍众说纷纭。综合不同版本的历史传说,简述如下: 相传 黄帝 (本名 姬云, 一说 姬元 ), 少典 之子,在父亲 少典 和母亲 附宝 的抚育下,成长于古 姬水 之畔,长大后就以“ 姬 ”为姓。 传说 黄帝 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其为“先蚕”。 黄帝 的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个儿子被正式封了姓。十四个人共封得十二个姓:姬、酉、祁、己、滕、葴(音“真”)、任、荀、僖、佶、儇(音“宣”)、衣,另外,青阳、苍林与“姬”同姓。 如今 中华民族的一百多个姓氏,应该说,大部分都应该源自于这十二个由黄帝正式分封的原初姓氏的发展与衍化 。 另外,我国当代一些学者根据 20 世纪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发现,经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与考证,他们所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历史上的 黄帝 ,并非仅仅是一个个人,而是一个由十几代帝王所延续的长达四百余年的政权,而这个政权的核心,就是 黄帝轩辕氏 。 黄帝轩辕氏政权 前后共历十五帝,传国 461 年 (公元前 4513 年 - 公元前 4053 年)。 黄帝轩辕氏 的先祖为 少典氏 和 有蟜氏 (姒姓部落之一)。 少典氏 和 有蟜氏 是上古时期母系社会阶段的氏族联盟时代 两个互为婚姻关系的部落 。上文谈到的 黄帝 的母亲 附宝 ,就是 有蟜氏部落 的女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历史事实上的 黄帝 ,究竟仅为一位上古政治领袖的个人称号,还是这个存续四百余年的 黄帝轩辕氏政权 的代称,这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尽管在学术上,我们更倾向于后者。我们所关注的是下面 这样两个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 : 其一是在 黄帝 或 黄帝轩辕氏政权时代, 中原的华夏民族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民族的统一,初步完成了上古华夏民族各氏族部落,从物质生存到文化认同全面的历史大融合 。 应该说,中华上古时期的这一次民族的统一和民族的历史融合,为后世中华民族的统一与融合不断向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上的发展与深化,奠定了第一块坚实厚重的历史基石。 其二是,在 黄帝 或 黄帝轩辕氏政权时代 , 在 中华文明史和民族发展史 上,我们这个古老民族 启动了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型与演进,出现和形成了一批最古老的,即原初性质的父系宗族姓氏 ,由此构成了我们 黄氏宗族寻根溯源的姓氏源头 。 (待续)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3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家》上篇 寻根——黄氏宗族溯源 序
热度 1 pww1380 2020-10-3 13:44
《我的家》上篇 寻根——黄氏宗族溯源 序 黄文杰 杨文祥 退休之后,我和老伴儿制定了一个《自驾旅行 走遍中国》的退休生活旅行规划。伴随这一规划的逐步落实, 2018 年秋,我们来到山西的黄河壶口。 在黄土高原,在黄河之畔,我们亲眼目睹了壶口瀑布奔腾咆哮惊心动魄的雄浑与壮观。而比壶口观涛 更为重要的,却是了却了我们 多年的夙愿 —— 对杨氏和黄氏家族 源头的寻根与 溯源 。 眼前是奔流不息,千万年来一直哺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滔滔黄河,脚下是我们中华先祖赖以生存的广袤浑厚苍凉沉寂的黄土高原,心中则是心潮澎湃,百感交集,无从言说的复杂情感。 我们说,奔流不息源远流长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上善若水的母亲。我们更要说,广袤深厚苍凉沉寂的黄土高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慈父。 为此,在黄河瀑布震耳欲聋的涛声中,我用自己的双脚,来一寸一寸地“触摸”黄土高原这片厚重的黄土,用自己的心,来仔细地感受深埋在地层之下地心的脉动。 人生碌碌,转眼就是“百年迟暮”。直到此时此刻,在雄浑的黄河瀑布之畔,在苍茫的黄土高原之上,作为中华子孙的我,才第一次在心底体会到“满腔赤诚寸心知”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为此,我生怕遗漏掉眼前极容易被忽略的一草一木和每一块断砖残瓦。我要用自己的双眼,来“孜孜以求”,努力寻觅我们黄氏家族在这里世代繁衍的历史遗痕。 透过这厚重的黄土层下地心的脉动,我似乎能听到我们的先祖来自远古的呼唤。 凭借眼前这些模糊“朦胧”似有似无,隐没在古木荒原间的遗迹残痕,我们或许能“辨认”出我们的历代先祖,在千万年的历史时空,为了求生,不得不以此为起点,背井离乡,辗转流离,走向天涯,奔向海角,流向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在那里绝地逢生,落地生根,繁衍发展的艰难足迹。 距离黄河壶口瀑布一百五十公里左右,在山西省洪洞县境内,我们来到名闻遐迩,全世界华人无人不晓的洪洞大槐树中华寻根祭祖园。 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供奉我们中国人共同祖先的祖宗祠堂里,在荟萃中华百家各姓氏祖训的厅堂,我们分别找到了我们黄氏和杨氏家族的祖训。 黄氏家族的这份祖训,由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黄庭坚撰写。下面这张照片就是当时拍下留作纪念的这份祖训。 我们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源自远古,要想巨细靡遗地完全搞清楚一个家族及其宗族在中国至少五千年悠久历史上的来龙去脉几乎没有可能。不过为了找到我们黄氏家族的历史祖根和源头,还是有必要对 黄氏宗族源流 的大体走向进行一番悉心的研究与考证。 姓氏 ,是父系社会形成之后,人类社会的 家族和宗族名号 。 炎帝 和 黄帝 是上古时期生活在中原地带的两位原始部落联盟首领,他们是 华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这是我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民族共识。这样, 炎黄时代 ,就应该是 中华姓氏在历史上的起点 。 而在此之前,生活繁衍在今日中国这片东方大地之上的人类社会,就应该是一种处于母系社会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这样, 中华民族的任何一个 父系家族和宗族的姓氏 ,都毫无疑义地源自于作为 中华民族人文起点的炎黄时代 。 依据对现有庞杂纷乱的史料记载的梳理与辨析,我们认为,目前生活在中华大地和散居在世界各国的 黄姓族裔 ,其 姓氏来源 与 宗族的历史源流 主要应有三个分支。 其一是, “以国为氏” ,即以春秋时期古国, 黄氏氏族 建立的 国家 —— 黄国 的国名为氏。 其二是 “源于改姓” ,由其他姓氏或其他族裔,因由各种不同的历史原因 —— 避乱、避难、帝王赐姓、种族融合等, 改姓黄姓 。 其三是源于 黄氏宗族 的 原始始祖和种族源头 —— “ 黄夷 ”这个称谓 。 根据我们的初步分析与考证, 作为东夷九夷之一的 黄夷 ,其在山东半岛的故地,极有可能就是今天山东省龙口市(原 黄县 )的 黄山 和 黄水河 (古称“ 黄水 ”)一带 。 上古 颛顼 时期,原由今天 内蒙东部西拉沐沦河流域 来到山东半岛的 黄夷氏族 ,再度举族南迁,前往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更好的中原地区。在 氏族主体族群 从东夷地区南迁后,由于各种原因而 滞留在故地的族群分支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在完成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缓慢过渡后,便 将自己氏族长期沿用而固定下来的名称“ 黄夷 ”自然而然地转用为“ 黄姓 ”的姓氏 。 于是, 黄氏宗族在这三支基本姓氏源流 的基础上,经过四五千年漫长历史的繁衍,形成了今天的 黄姓 这个典型的 多族裔、多源流的宗族和姓氏 。 以下以“ 以国名为氏 ”为主,辅之以其他两支源流,对 黄氏宗族的姓氏来源 作一概述性的阐述。 (待续)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4017 次阅读|2 个评论
杜鹃湖的晚霞(游记散文)
pww1380 2010-12-26 23:27
杜鹃湖的晚霞(游记散文) 篱风 (杨文祥) 杜鹃湖位于阿尔山林业局兴安林场境内,湖面略呈月牙形,面积128公顷,因湖畔开满杜鹃花而得名。 距今13万至1万年前,阿尔山地区火山活动十分活跃。火山喷发期间,炽热流动的熔岩,俗称岩浆,顺势而下,流入河谷。这些流入河谷的熔岩冷却凝固后,壅塞河谷,将河水阻滞在河谷里,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堰塞湖。杜鹃湖就是这样一个堰塞湖。 一个秋日的傍晚,我们夫妇二人前去造访杜鹃湖。站在通往景区的路口远远望去,在火红的夕阳和漫天彩霞的映照下,静卧在密林深处的杜鹃湖水波粼动,流光溢彩,宛如镶嵌在一块巨大的绿天鹅绒上闪闪发光的红宝石。见到眼前这一壮观的景致,我们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下的步伐。 随着我们前行的脚步,杜鹃湖,这幅巨大无比的彩色山水长卷将它的卷轴缓缓地拉开,犹如撩起一袭神秘的面纱,将她那引人入胜的美景渐次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宽阔的湖面平滑如镜,倒映在水中的霞光火焰般地灿烂。晚风曼起,湖边树林投射到水中的倒影随着粼粼闪动的波光婆娑起舞。浮萍点点,睡莲片片……这些浮萍和睡莲似乎也被眼前这如梦似幻的霞光所吸引,被这色彩斑斓的秋色所陶醉,悄无声息,一动也不动地飘浮在水面,有如沉醉在梦中。啊,这无语的杜鹃湖,这梦幻般的霞光,这醉人的秋色! 远望对岸,一株株亭亭玉立的白桦树齐整地站立在那里,似乎是在列队迎接我们的到来,又象是对我们展示她们那婀娜多姿的风采。一道灿烂的霞光在白桦树林那灰白色的树干上涂上一层柔和而瑰丽的色彩。树干上的这种睡意朦胧的色调与枝头上茂密的树叶那浓郁的深绿形成强烈的反差,构成一幅令人终生难忘的画面。 此时,头上是红透了西天的晚霞,眼前是倒映在湖水里同样热烈的霞光。上下天光,交相辉映,融汇为一团红彤彤的火红世界。杜鹃湖就这样悄然无声地拥裹在绚烂的晚霞里。我们夫妇二人更是被紧紧地拥裹在杜鹃湖晚霞这片如诗如画的秋色中。 呵,杜鹃湖的晚霞,浸染在霞光里的秋色,还有这令人沉醉的晚霞秋色中的静谧…… 顿时,眼前的美景,心中的平静,情景交融的安宁,给人一种难以言传的感受。 是静谧?静谧得是那样的神秘;是和谐?和谐得是那样的深沉。是安详?安详得又是如此地沉静。我突然恍然大悟——是杜鹃湖,给予我们身与心,情与景,人与自然的这种深沉无限的和谐,这一无限深沉的和谐又给予我们这种沉静无比的安详,尔后,又把所有这一切完美无缺地沉浸在这一无比神秘的静谧之中。这种深沉、和谐、沉静、安详、静谧交融渗透,无比和谐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杜鹃湖的美。 呵,杜鹃湖,这无限深沉的和谐的美!这无比沉静的安详的美!这无从描绘和述说的静谧的美! 沉浸在杜鹃湖这深沉无限沉静无比的静谧里,犹如沉醉在千年陈酿的美酒中。在飘飘欲仙的恍惚中,我们忽然隐约而似乎又十分真切地感觉到杜鹃湖的静谧分明还隐秘着一种莫名的,深不可测的神秘。这一神秘的深沉与沉静又令人感受到无比的神圣而庄严。倏忽间,一种异样的感觉——似乎方才所感受到的那种深沉的安详与宁静突然化为一股强大的电流,电击般地流遍周身,似乎击穿了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而后又深深地浸入心脾,直捣心灵的深处。随之,一种平生从未有过的敬畏与虔诚自心底油然而生。 满怀这种敬畏与虔诚,我们这两个所谓的无神论者,不知是戏言还是冥冥中的信念,不约而同地说,希腊神话中专司艺术与美的缪斯女神如果不是沉睡在湖底,就一定隐身在湖边的密林深处。 沉浸在这如梦似幻的秋色里,恍惚在虔诚与敬畏的肃穆中,我们轻手轻脚地向湖边走去,生怕惊扰了这里的安宁,生怕惊动了隐身在湖底和密林深处司美女神的睡梦。 这时,清风徐来,湖面上波光粼粼。清爽的空气中顿时传来一阵阵隐隐的沁人心脾的草木的清香…… 面对杜鹃湖这波澜不惊的湖水,面对湖畔那如诗如画的山林,面对西天那热情似火的夕阳,面对湖水中燃烧得如此灿烂辉煌的晚霞,我搜索枯肠,极力想找出最美好的语言,最贴切的词句,来描绘这一大自然的壮美,来表达这一壮美所给予我心灵的震撼与感动。可是我终于发现,这是一个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因为无论是怎样绝妙的佳句,也无论是如何精炼的文字,在大自然这震撼心灵的壮美面前,都显得是那样的苍白,那样的无力 …… 杜鹃湖的落日是短暂的,对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的我们,这一短暂的落日和落日投射的这晚霞的辉煌弥足珍贵。我们频频举起相机,留下这一难再的杜鹃湖的落日,捕捉住这一绚烂辉煌的杜鹃湖的晚霞,珍藏起这份神奇美好永生难忘的记忆。 常言道: “ 看景不如听景。 ” 可是眼前这杜鹃湖的晚霞,尽管默默无语,可是湖水中那粼粼闪动的每一道波光,湖畔那在微风中簌簌轻响的枝叶,似乎都在对我娓娓地诉说着这样一个真理:不身临其境,不敞开心扉与大自然进行交流和沟通,不经过人与自然的互动,不全身心地去体验天人合一的感应,你就绝不可能真正地了解自然和走入自然,更不可能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韵和灵气,不可能触摸到大自然生命的律动,更不可能体会到大自然的这一神韵、灵气和生命律动所焕发出来的那种动人心魄的自然之美,那令人震撼更令人感动的生命之美。 面对杜鹃湖的晚霞,我禁不住浮想联翩。这杜鹃湖的神美想必是来自我们人与自然——这里的鸟兽虫鱼乃至一草一木之间的和谐?还是来自人与自然在心灵深处的默契?抑或来自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互见: 驾车旅行——内蒙——阿尔山之五——杜鹃湖的晚霞 http://hwj1388.blog.163.com/blog/static/169006292010117103553922/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游记随笔集|489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