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白细胞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了人体健康,它们每天钻进钻出血管壁十几次
热度 1 hongkuan15 2017-1-23 09:30
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每到冬天,医院里感冒,发烧,咳嗽,打吊瓶,做雾化的人很多。前不久,孩子咳嗽的厉害,去医院了,大夫让抽血做个血常规检查。结果,孩子的 白细胞数量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白细胞升高,预示身体正在对抗病原菌,身体正在产生大量的白细胞。白细胞属于重要的人体防御系统的一部分,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血液中的白细胞就会积极主动的出来参与战斗,这时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就会增加。检查血液里白细胞的数量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 白细胞--身体的“健康卫士” 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WBC))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它们个头比较大,在血液里数量比较少,与红细胞那扁扁的形状相比更圆滚,也被称做白血球。 白细胞与红细胞,图片来自标准信息。 白细胞并不是一种细胞,还可以细分为含有嗜色颗粒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以及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白细胞类型,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白细胞在人体内充当“保护神”的角色,它们随着血液循环,遍布全身,时刻巡查身体各个部位,监控着各个部位的“捣乱分子”,防止它们入侵人体,引起疾病。因此,这些“保护神”的主要作用就是吞噬细菌、防御疾病。 血管和血液细胞,图片来自网络 当有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会将病菌包围,然后张开它的“大嘴巴”,一口吞掉这些病菌。 胞吞作用,图片来自网络 有些病菌并不好对付,它们可不愿意这么简单的就被白细胞给吃掉,有些病菌长着鞭毛,它们会逃跑。但白细胞真不是白给的,白细胞也会对病菌穷追不舍,即使病菌逃到天涯海角,白细胞也要追上它们,并且毫不留情的一口吃掉! 别跑了,让我吃掉!图片来自网络。 有些人担心,白细胞吃了病菌,它自己会不会被感染呢?别担心,实际上白细胞吃下了病菌后会在肚子里把它们“大卸八块”,在肚子里把它们给消化分解掉,最后,还能把它们给排泄掉!真是能吃,也能拉! 细胞吞噬,分解和吐出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白细胞的穿越功夫 那么问题来了!病菌入侵可以出现在人体多个部位,比如孩子咳嗽,嗓子里出现了病原菌入侵,白细胞在血管里,隔着“千山万水”,即使本领再大,那也得够得着病原菌才可以啊。隔空喊话肯定是行不通的,还得要动点真格的才行。 细胞穿过毛细血管过程,图片来自网络 实际上,白细胞有“七十二变”的本事,一旦发现病原菌,它们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这个过程叫做:白细胞跨内皮迁移( leukocyte transendothelial migration,TEM)。一旦从血管里出来,白细胞就会集中到病菌入侵的位置,开始消灭它们。 白细胞穿过细胞壁, 图片A. Barzilai et. al. Cell Reports 18, 3 (17 January 2017) 2017 Elsevier Inc. 然而,人们并不清楚,这么大个的白细胞是如何穿过血管壁的。血管壁可以阻挡外来颗粒并封住血液、血浆和免疫细胞,白细胞的穿越过程始终不清楚。最近,发表在《细胞报告》上的文章清晰的揭示了白细胞的穿越过程。 他们先用荧光标记显示了细胞核和血管壁的详细结构,接下来他们用视频显微镜跟踪了这一过程(视频见文末)。 他们发现, 白细胞并不是像原来人们认为的,通过血管上的细胞给开的“后门”进行穿越,而是白细胞会通过自己变形,并穿过血管壁的。 白细胞穿越血管细胞壁的过程,图片来自A. Barzilai et. al. Cell Reports 圆圆滚滚的白细胞要穿越血管壁并非易事,细胞质还好说,关键是白细胞是有细胞核的!如果把细胞比作一个大枣,细胞核就像大枣里的核,个头大还坚硬,拖着这么大个核穿梭血管壁,想想都不可能。 但是,白细胞有个特殊的本领,那就是 可以将其体积较大的细胞核软化,并将其推动到细胞前缘,白细胞再用探针迫使血管壁中的过渡支架分开,挤出一条缝后,细胞再挤入其内部,完成了整个穿越过程。 白细胞会一直在你的血管壁上撕开孔洞,然后钻进钻出。在这个过程中,像纺线一样形成血管壁支架的的纤维会折断,但很快,血管壁会轻而易举地修复那些裂痕,再次维持正常的细胞。 白细胞穿过细胞壁吞噬病原菌过程,图片来自网络。 白细胞为了保护人体,它们会每天钻进钻出血管壁达到10次以上,而这个过程是不会对血管造成永久性损伤的。 正是这些白细胞不停的穿越,消灭了进入人体的绝大多数病原菌,保护人体远离疾病。也许转移性癌细胞,具有跟白细胞类似的本领,也能轻易的穿越血管壁,从癌组织迁徙到血液内部并向全身散播癌症。 临近春节,新一轮的降温又开始了,寒潮来袭,又一波人要去医院了。 请大家注意防寒保暖,少给这些辛勤工作的白细胞添麻烦! 细胞吞噬过程,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Leukocytes Breach Endothelial Barriers by Insertion of Nuclear Lobes and Disassembly of Endothelial Actin Filaments http://www.cell.com/action/showImagesData?pii=S2211-1247%2816%2931798-3
6811 次阅读|2 个评论
晚期癌,也许还会柳暗花明
热度 26 何裕民 2014-10-24 17:02
晚期癌症在治疗上固然较为困难,但在医疗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晚期癌症并非绝对不治之症。除原有的手术、放疗、化疗外,当前各种生物治疗发展很快,而且我国又特有中医中药,通过扶正祛邪常可使患者“带癌延年”,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上,人们把肿瘤专科医师戏称为“法官”。事实上,在疾病治疗前谁也无法精确地判断治疗效果,更无法精确地判断患者还能活几个月。因此,不应轻言放弃治疗。 郑老先生2003年1月因咽喉疼痛到医院检查,拍摄胸片2次,均发现肺部有异常阴影,后经CT检查确诊为右中叶肺癌伴胸骨转移。即于1月底在某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切片提示:肺腺癌Ⅱ级,肿块2×1.5×1.5厘米,淋巴1/2转移。术后休养1个月后开始化疗,第二疗程尚未做完,就出现强烈的副作用:剧烈呕吐,白细胞直线下降到2.4×10 9 /L。老先生饮食难下,夜寐难安,精神极度委靡,医生曾几次给家属下达病危通知书。又因其患有心脏早搏,更增加了后续化疗的难度。许多人都说郑老先生“完了”,“没治了”! 后经病友介绍,辗转找寻,找到了笔者。在详细了解患者的病程及诊疗经过后,笔者为他制定了一套“个性化”治疗方案。郑老在经治疗半月后,身体素质明显提高,而且他在接下来的化疗中的副作用明显减轻,这使他顺利完成了化疗疗程。如今,他的白细胞升至6.92×10 9 /L,肝功能正常,生活也一如常人。每日恬淡适乐,摆弄花鸟鱼虫,颐养身心。郑老常宽慰地说:“本以为跟癌症碰头时,就是我大去之日了,如今我还要撑着这把老骨头,走上它百里千里!” 类似的情况太多了,仅以肺癌为例,宁波的邓女士,略小我几岁,肺癌胸骨转移,手术不行!化疗做了四次后,没有办法继续做下去了。肺部病灶没有变小,但也没有长大,似乎有所控制,却骨痛加剧,因位置不好,没法放疗,她因为惧怕(化疗令其太难受了),拒绝放疗,全身情况很差。的确,会诊医师都认为病属晚期,笔者主张就以中医药为主,配合唑来膦酸,现在完全临床痊愈,没有任何不适,已经九年有余!这说明即使对放、化疗不敏感的肿瘤,临床医生也不应忽视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患者则更要配合医生,积极治疗。 中国人民大学的老教授程某,晚期肺癌脑转移多个病灶,脑部做了伽马刀,化疗手术没法进行,单纯以中医药,第七个年头了,生活工作基本一切照旧! 至于其他癌症也类似,因此,我们主张,晚期癌症,别轻易放弃,也许柳暗花明又一村,还能走出来!当然,不能乱走,不能瞎撞! 当然,并非所有的晚期癌症患者都能接受各种疗法治疗,应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盲目地处理不仅无益,相反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加速患者的死亡。对不能接受特殊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身体状况往往很差,且伴有多种并发症,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为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需要,营养支持治疗相当重要。对伴有疼痛的,止痛治疗则更为突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让所有癌症患者不痛,从国内外医疗实践来看,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总结从事肿瘤临床近30年的经验,笔者想对晚期癌症患者提些建议:生了癌,就好比置身悬崖,后退一步是万丈深渊;如要治疗,前面虽荆棘丛生,道路坎坷,但必须要有生的希望,切不可轻言放弃!
2872 次阅读|26 个评论
治癌,顺其自然吧!
热度 30 何裕民 2014-2-12 14:54
临床常遇这类情况,试以康姓中年妇女为例,她是卵巢癌,已化疗七次,CA-125指标仍高,按西医专家观点:必须再化疗。但她从第四次化疗起,即因白血球指数用升白剂,这次化疗后4天,白血球仅800多,只能用升白剂,只维持2-3天正常水平,随即下降。这次已用了三针升白剂,白血球只有1500多,再也上不去了,且不说用升白剂后全身骨头酸痛,而且,化疗也不能做,不知“路在何方”,情绪极其低落……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白血球的升与降,造血与代谢,也有其自然规律,遵循规律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行为准则,这在中医学家又可称作为“守道(道即规律)”,也可诠释为“无为而治”。细胞的生长与代谢,有其固有的周期,如红细胞代谢周期约120天,不同的白细胞不完全一样,短则数小时,长则几天,白血球的制造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过程,正常情况下,一旦外周血液中不足,很快便可从骨髓中释放出来,加以补充,但反复的化疗,再加上反复的升白剂刺激骨髓释放贮存着的白细胞,必然导致造血不及,白细胞的暂时枯竭,甚至会因此而出现严重的造血功能抑制或衰竭。上面这位患者就出现了这么一种进退维谷的窘境。怎么办呢?再频繁用升白剂,只能事与愿违,就象双方交战,战斗中兵源损失厉害,兵源不足,18岁以上男丁抽光了,只能抽14岁以上,14岁以上再抽光了,只能12岁以上,而12岁以上的孩子又有何用?(其实,频繁用升白剂以后,外周血中的白血球很多是属于“战斗力不强”的晚幼细胞,赶孩子上战场了,再接下来呢?12岁征募完了,只能征更年幼的了……要恢复18岁以上男丁充足,至少需要若干年…… 其实,这里明显折射出两种指导观念的不同,西医学认为:指标偏离正常,就是有问题,就必须采取措施,纠治指标,不管其代价多大,这就陷入了上述的剜肉补疮之窘境。中医学认为:人最重要,凡事皆有规律,顺其规律,才是治病之本,才是大道。象这类情况,只能换一种思路,以温和的中医药调整为主,促使造血功能一步步地有所恢复,并耐心地等待几天,方能取效,故当时我就嘱康女士先出院,好生静养,做好相应的防疫防感染工作,坚持中医药治疗,特别是有些“芝类”提取物可以温且有效地促进自身造血升白功能,再加膳食作些调整,半月后再作一检查。半月后,她的白血球能维持在2500~2800左右,又半月后,上升到3000多,约3个月后,重新稳定在4000~5000,此后,又补做了2次化疗,白血球也基本稳定,CA-125也已正常,持续至今,已2年有余。回忆起当年那段时间。康女士还心有余悸地说:当时不知道路在何方,只知眼前漆黑一片,怎么做都是死路一条…… 其实,很多情况下,不肆意妄为,顺其自然,也许不失为上上之策;即便是采取措施,也可以用温和一点的方式方法,或许起效稍慢些,但综合疗效可能最好。我们曾作过一比较研究:同为用化疗,以中药配合零毒抑瘤措施与单纯用化疗比较,前一组342例,化疗前白细胞平均4310,后一组242例,平均白细胞4430,中药组须使用升白剂的仅5.24%,单纯化疗组60.47%,中药组白细胞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16.9天,单纯化疗组23.7天,最后一次化疗结束后三周,中药配合组白细胞达到4170,单纯化疗组仅3150,差异均十分明显。可见,顺其自然,让其有时间自我恢复,或佐以中药促进一下,比不断地拔苗助长,强行刺激白细胞释放要长远,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它顺应了白细胞代谢的自然规律。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4742 次阅读|30 个评论
白细胞从3.4到6.85的奥秘
热度 1 cosismine 2013-8-13 18:22
August 12,2013, the number of the white blood cells increase to 6.85. It is a really good news for me, the number was 3.41 five days ago. 3.41 is such a low number that can take all courage away. however, white blood cells is growing in my spinal cord. Why did it grow so fast? here is what I did these days, it may help a little bit if you also have the same problem. Take Chinese medicine, though bitter, but very useful. one reason why the number of the white blood cells decrease was that I stoped Chinese medicine. I had diarrhoea on August 2, stoped Chinese medicine from August 3 to August 7. on August 7, after the nurse drew my blood, I began to drink Chinese medicine. Since then, I drink three times a day. I don't want to waste these Chinese medicine. Lying in bed. though I was panic and could not sleep well, I did nothing but lie in bed and watch TV. Drink the soup of pigeons and fishes. these five days, I ate two pigeons and one fish. so only vegetables are not enough for our health. I didn't take any pills...... sum up: 足够的休息rest enough; 均衡营养eat balance; 坚持喝中药take Chinese medicine
个人分类: 我美丽的秃瓢岁月|3993 次阅读|1 个评论
白细胞比放化疗的时候都低
热度 6 cosismine 2013-8-8 20:02
昨天体检,结果白细胞3.4。多少有些匪夷所思,放化疗的时候都没有如此低过,放疗化疗结束8个月后却这么低,多少令我不安。 应该有些原因,一是前一段时间腹泻,所以,就停了三天中药,到抽血之前一直没有喝过中药。前两天游泳有点兴奋过度,过量了。这两天有两件事情弄得我非常焦灼,心神不安,休息不好。 大概这就是白细胞低的原因吧。不过,和几个癌友联系了一下,好像都有这个问题,和我同一天动手术的病友说,她前两次查,也都是二点多,三点多的样子,从没有到过四,我记得她当时还给我打过电话,问我为什么放疗结束这么久了,白细胞不升反而降了呢? 刚刚给另一个癌友视频了一下,她也说因为血象低,所以,老累。这大概就是癌因性疲劳的原因吧。可怜的我们啊,如果没有这些癌友,我们改如果熬过这段万分恐惧的日子? http://q.blog.sina.com.cn/cabingyou 新浪癌症病友圈。
4998 次阅读|10 个评论
有时,悠着点是最聪明的
热度 26 何裕民 2013-5-20 09:45
30年的肿瘤临床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一点:很多情况下中国的肿瘤患者不是因为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我们不太理性的攻伐性对策,包括过度化疗放疗等等。 其实,这已经是一个见怪不怪的老生常谈之问题了。人民日报资深记者、畅销书作家凌志军,在其亲历癌症后所著的《重生手记》的前言第一句话就是“癌症患者中有很多人并不是死于自己的疾病,而是死于自己的恐惧和错误的治疗”。若干年前,国内的一些报道中就已经尖锐地指出了这一中国式的悲剧! 凌志军先生是位资深记者。记者的知识面、信息量及社会阅历均较常人丰富得多。何况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由于亲历了癌症诊疗的全过程,某种意义上,他可以说是经历了死里逃生的,曾经被多位著名专家确诊为“肺癌晚期”,断定“活不过三个月”。最后,他体会到:“我们最大的不幸不在于遭遇癌细胞的侵袭,而在于我们被中国式的癌症观念包围着,同时还接受着中国式的癌症治疗。”何谓中国式癌症?他解读认为:包括中国癌症治疗体系所存在的诸多致命弊端,如对癌症认识的致命偏差,错误的治疗方案,以及过度化放疗、过度手术等。 对此,我完全赞同,认为它的背后折射出复杂的医学乃至社会问题。 也许,对于常人来说,癌症防治,特别是治疗问题过于专业,深奥,一时半会儿难以理解。我可以举两个完全相同的案例作为典型实例以说明之: 两个患者患的都是血液系统的疾病,患的都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ML ),病理分期也一样(加速期),均是女性,年龄最多差两三岁,初诊时均在65岁上下;患者一位是太仓的,一位是无锡的。所不同的是,无锡的夫妇俩都是军队退下来的高级科研人员;太仓的先生是位抗美援朝战场下来的老军人,曾经任太仓县卫生局长,当事人则是位工人出生。无锡的女患者可能是因为科研加军人背景,特别较真,凡事一定打破沙锅问到底,搞出个一二三四五来,而且,容不得有半点瑕疵!太仓的似乎随和得多了!而就是这些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康复后果! 无锡的女患者先找我看病。那是在2003年夏天,她因为疲劳、低热,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当时白细胞最高8万多,在南京军区总院化疗了20多次后,仍旧没有控制,但已经起不来床了,只能放弃化疗,寻找她认为姑息性的中医药治疗。找我的时候,是2005年4月,症状是脾肿大,消瘦,低热,极度虚弱,无法站立,白细胞则2万多,中性90%以上。当时,我进行了辨证论治加中医药的诱导凋亡方法治疗,“加速期”未再进一步进展到“急变期”;约半年后,白细胞稳定在1.3~1.5之间。两年后,白细胞就在1.2~1.3之间,脾仍肿大,精神体力大为好转;2007年起,她与她先生俩已经能够出去旅游了! 到了2009年,她除了偶尔会感冒(较常人多一些),白细胞稍微高于1万,并无特别问题。但她总是心里不安,怕发展到“急变期”,又担心脾肿大会不会导致破裂出血(病房曾经见到过一人因此而死,其实这是概率非常非常低的特殊现象)。所以,大概2007年初开始,每一次复诊就和我商量:能不能用药再加强点?能不能控制得再严一点?让指标完全正常? …… 一次又一次反复要求!我当时开导她,说:“你的情况控制得不错了,不要把指标看得太重,生存质量最重要。”她就是不放心,然后,由于身体状态越来越好,相信自己能够扛得住化疗,就在第四年时(2009年国庆前后),她瞒着我去南京做了两次化疗;做完化疗后,她很高兴,因为化疗完后,短期内指标的确下来了!但是,3个月后指标又反弹,而且,反弹得更高,高达2万多了。这时,她有点惶恐,又急着来找我,我批评了她,告诉她说:“很多事情欲速则不达!”“求个基本稳定,应该就是个很好的态度!” 一年后,她身体状况基本复原,就是指标接近2万。原治疗医院电话联系她,建议她再用新药试试看!在他人的捣鼓下,也因为急于求成、求完美,她心动了。2011年初,她又接受了一次化疗。这次,她是轻松地自我走进医院的,但却再也没出来了。据说死因是化疗药诱导的慢粒进入了“急变期”。当然,这时,比她原先来找我看病时的情况还是要好很多了。当时,医生预计她只有半年到一年时间,而她已经活过了8年!但我觉得她最后也是冤死的。因为,她当时没有任何不适,只是指标高一点!几次教训都不吸取,还是要用生命去冒险,太不值得了。 太仓的病人比前者稍微晚一点时间来找我看病。她是在2005年1月,65岁时,出现与上述类似症状,白细胞达到10万多,确诊为同样的“慢粒”(分期也一样),住进太仓第一医院的,一共住院两年10个月,先后化疗23次,指标有所下降,但还是漂浮在几万上下,她先生急了,2006年底到上海求诊(当时患者还在住院),在我处接受中医药配合,找我时白细胞指标在3万上下,很快,指标开始下降(她先生担心,还结合着做了两次化疗),开始维持在1.2~1.3之间,半年后在1万上下,近六年多来,没再化疗,更没有用其他方法折腾,指标趋于慢性的下降通道,近几年来则一直稳定在正常值以内。细心的先生2012年端午节送了块匾给我,匾上写着:“力挽狂澜”,感谢救治之恩。并详细记录了一些细节:例如,“在危急时,请何裕民教授救治,2006.12~2012.6.2,共46次”!“病情很快稳定,效果良好”!现在,“血常规、血脂等一直都正常,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去外地疗养、旅游等,过着正常、幸福的生活”!这不正是生活的真正乐趣吗? 因此,回过头来看,有时,悠着点、稳妥点的治疗,是最好的治疗。汲汲于控制指标,倒往往结果适得其反。无锡那位患者,其他比太仓的还要好一些,因为她找我看病时,白细胞已经低至2万。一用中医药,效果更明显,一直在指标上限,也没有特异性不适,如果不反复折腾的话,至今完全可能是健在着的!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485 次阅读|26 个评论
化疗:人体的试错实验
热度 27 何裕民 2013-2-26 10:43
化疗发明的故事已经众所周知。1917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某天晚上,德国向比利时小镇伊浦尔的英军驻地发射了大批的炮弹,其实是毒气弹(芥子毒气),炮弹爆炸后呈现出黄绿色的浓浓烟雾,遮蔽了整个夜空,熟睡的英军士兵被一种令人作呕的刺鼻气味所惊醒,很快,大多数士兵四处奔散,到处乱窜,在泥地里爬行,大家呛得咳嗽不止,涕流满面。绝大多数士兵死了(据统计,当晚就伤亡2000多人),尸体上都有芥末的味道。幸存的士兵很多年后仍然记得这股呛人的味道。 后来有一对美国的病理学家夫妇——爱德华夫妇,分析了毒气对幸存者的影响,发现幸存者的骨髓中,正常的造血细胞已经干瘪,白细胞则完全没有了,红细胞很少,需要靠不断地输血才能维持生存。可惜当时他们的研究第一时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可能是因为大家忙于战乱。 若干年后,有人借着这个思路,联想到了白血病(主要是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当时,白血病是癌症中首先被医学界特别注意到的,认为它是流动着的血癌,是血中白细胞疯长,白细胞绝对过多。但它可以通过计数方法来评估进展情况(其他则无法客观评估),所以,有人就想到,能不能用这个方法试试白血病,反正白血病不治疗也是很快死亡。居然,在个别病人中短期内缓解了病情,这给大家带来了信心!但是,缓解后的病人不久便复发了。从那以后,人们觉得找到了一条思路,当时正好抗生素又先后被发明出来。人们感得:造成癌症的是一些小分子的东西,要把它杀死,问题就能解决了。人类总能找到杀死癌细胞的东西,就像总能找到打开锁的钥匙一样。即便是复发了,加强剂量,多找些更好的毒性药物就是了! 从30~40年代开始起,许多医学家们对这一领域投入了全身心的努力。开始是试验单一一种毒性药物,后来试验多种毒物,然后逐渐地形成了风气。应该客观的说:在白血病的试验过程中,的确人们用芥子毒气之类的东西,短期内可以缓解症状,病情可获得一个较短的缓解期。尽管毫无例外的,患者不久都复发了。但这个短暂的缓解期也很关键,至少让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随后,人们的思路进一步延伸,并开始向多个方向发展:一是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扩展到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等;二是开始不断地打击,反复地接着用这类毒性药物;三是试图用多种毒性药物组合在一起,并不断地进行实验——少数人起到了一点效果,大多数人都死了。但是人们还是从少数幸存下来的人那里见到了某种可能。 然而,接受这种治疗试验的患者有多少痛苦,可想而知!有这样的记载:当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中心住满着的肿瘤病人,他们的住所是绝对封锁的,门窗紧闭,窗户上都覆盖着厚厚的铁丝网,防止被关在病房里接受化疗试验的那些癌症患者们因为过于痛苦而跳墙逃走或者自杀。因为那时人们只相信一个定论:只有用毒性药物疯狂地狂轰乱炸,才有可能“根除”癌症;而且,只要人还活着,就只能不停地“炸”。化疗师们也坚信这一点。由于当时的化疗药远不像现在这样经过精选和精制,因此,毒性反应之大,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一般人做不了化疗师,做化疗师需要有相当的胆略。文森特·德威塔(V . DeVita)是70年代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所长,他就说过:“20世纪60~70年代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才能成为一名化疗师,也必须有勇气才能相信癌症最后会被药物所击败”。因为面对着接受化疗患者的极其痛苦的肉体摧残之惨景,一般人精神上受不了;而对多数患者最终仍旧无效地死去的一个个噩耗,医师的自信心上也不断遭受巨大打击,以至于崩溃。 那段时间,人们从毒药中寻找可能有化疗作用的药物的努力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们相信胜利就在眼前,治疗癌症的通用方案就是用毒药,“以毒杀毒”,抗癌的这场战争取得胜利只需要“子弹”,这个“子弹”就是特效的化疗药,不管它是不是有毒性!因此,人们几近疯狂地进行寻找,且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1954年,美国参议院授权国家癌症研究所设立研究化疗药的专门项目,名为癌症化学疗法国民服务中心(CCNSC)。从1955年到1964年间,这家机构测试了82 700种合成化学试剂,115 000种发酵产品和17200种植物衍生物,每年对约100万只小鼠开展各种化学试验,以寻找一种理想的药物。1979年,一位乳腺癌化疗师曾自信地对大众媒体说:没有什么癌症是不能治愈的,方法就是用化疗药。而且,直到80年代,人们对此还非常狂热。仅仅1984~1985年期间,权威医学刊物上发表的与化疗相关的论文有6000多篇。大家都信心满怀,认为单用或者联合用化疗药可以彻底治疗晚期肿瘤。 与此同时,坚信的美国癌症化疗主流医师还不断地在增加、增多毒药的试用,这也几乎达到疯狂的程度。举一个例子:40年代,人们试以二种毒药合用还有争议;后来,联合运用3~4种毒药,需要在研究所里争论一番后才能通过;到了60年代讨论的则是7~8种毒性药物合用,且是全剂量的!这是什么概念?只能说疯狂了!结果呢?70年代中期,高剂量的组合化疗不断取得了所谓的标志性“胜利”。一种由七种药物组成联合化疗方案据说是巨大的成功,它可以延长转移性肺癌病人的生命3到4个月。但另一方面,“走在国家卫生研究所临床中心的走廊上或电梯里,总会遇到怪物般的人,碰上活生生的噩梦,看到严重变形的脸或残废的身体,” 这些,都是受着化疗折磨的患者。权威医学期刊上论文,没有一篇提到通过单独用联合化疗的手段可彻底治愈晚期实体瘤的新策略。 “有时,更偏重于错的一面” 诚如《众病之王·癌症传》的作者悉达多·穆克吉所说的那样:“(化疗)其实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以人为主体的试错实验;有时,看起来更偏重于错的一面”。因为多数患者,在化疗毒药不间断的“打击”下,最终没能挺过化疗这一关。 终于,有人清醒地意识到:这也是一个陷阱!威廉·沃格洛姆(W. Woglom)是当时美国著名的化疗师,他曾经感慨地这样说:“那些没有经过化学或者药学训练的人,可能不会意识到治疗癌症到底有多难!程度几乎——并不完全是,只是几乎——像是要找到一种溶剂,它既可以溶解掉左耳,又可以让右耳完好无损!因为癌细胞与全身正常细胞之间的差异,竟是如此的微小”。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之所以30~80年代人们会对化疗如此狂热,是受影响于抗生素解决了很多细胞感染问题——它似乎明确地提示人们——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一把锁!然而,人们忽略了问题的另一方面:细菌内在的酶及其他结构和人体正常细胞是完全不一样。所以,可以找到特异性药物来阻杀细菌而不伤及人体;但癌细胞只是正常细胞克隆过程中失控了,它的所有分子结构和酶等与人体完全一致;它的代谢特点和人体也完全一样。就像沃格洛姆所说的“左耳与右耳的差异”!不可能做到杀死癌细胞时,对正常细胞没有伤害。 其实,很早就有人提醒这一点!早在30年代就有人提出上述观点。但是由于人类的狂妄,自认为无所不能,因此一直到80年代后期,人们才发现这条路很难正常地走下去。 悉达多·穆克吉在总结近百年癌症抗争史时不无遗憾地说:“根治性外科手术从神坛上不幸崩塌,本应该让肿瘤化疗师停下来想一想。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根治性幻想要去满足,他们向癌症发起了火力强大的进攻。他们认为外科手术这种对付癌症的传统战斧太过原始,不辨忠奸,并且令人饱受折磨。要彻底破坏肿瘤,‘需要大规模的化学疗法攻击’!”80年代末的化疗家还是纠缠于这样的认识。 客观地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们的确发现或发明了许多化疗药物及方法,代表性的如顺铂、紫杉醇、5-FU、6氟尿嘧啶、阿霉素等,一般的则数不胜数。一些肿瘤,如部分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睾丸癌、恶性葡萄胎( 绒毛膜癌 )等化疗控制总体效果尚可。但疗效只是停留在控制水平,远未达到根治效果。而且,这些癌症的效果近20多年来并无进一步显著改善。 也有一些癌症,如部分肺癌、胃癌、肠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化疗有一定疗效;但总体上,化疗的效果远远没有人们渴望的那般理想!对于更多的癌症,如胰腺癌、肝癌、鼻咽癌、食道癌、肾癌、膀胱癌、脑瘤、肉瘤等,则多数情况下没有长期效果,甚至越用越麻烦!我的两批博士生进行胰腺癌的疗效评估,不约而同地发现:不管用什么其他疗法,用过化疗(被认为是王牌的“健择”)的,生存期反而明显缩短。尤其是对于几乎所有晚期癌症,都罕见有疗效!并且,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及比较权威的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2004年都得出结论:“依赖化疗,过去20年来,癌症晚期患者的存活率只有少许改变。”有机构分析后认定:化疗对癌症临床治愈的贡献率在5%左右。尽管这5%也非常重要,但与人类的期望及所付出的代价相比较,这个结局显然是令人心寒的! 长期以来,化疗一直是人类拮抗癌症的主战场,几十年的几近疯狂的努力后,化疗效果令人心寒,人们而且看不到化疗的下一步突破口何在,正是这些因素,促使国际癌症预防联盟(CPC)在2002年明确承认:“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同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也婉转地确认了这一点。 最近发生的一件与化疗相关的事值得一提:2012年底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联合研究后认定:经典的鼻咽癌化疗方案并不适合中国患者。这方案叫“PF”方案(顺铂+氟尿嘧啶),是美国人90年代报道的,据说可将晚期鼻咽癌3年生存率提高31%;被推荐为中晚期鼻咽癌标准治疗方案。在中国用了多年。新近设置对照组深入研究后却发现:患者在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局部复发生存率等方面均无差异;但毒副反应明显,“化疗明显增加了黏膜炎、骨髓抑制等毒副反应,且延长了治疗时间和医疗费用,因此其并不能使患者获益,不适合中国患者”。 相信这类结果还会不断出现!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747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Nature:大脑抵御致病菌感染的内在免疫效力
crossludo 2013-1-14 14:58
2012年12月13日讯 白细胞在免疫系统功能中一直以来都扮演着“英雄”的角色,当感染来袭,骨髓中产生的细胞,可以通过血液运输来杀灭致病菌。但是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机体个别的器官在免疫系统防御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来自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者检测了一种罕见的致命性的脑部感染, 发现健康个体的脑细胞可以产生自身免疫系统分子,这也就意味着机体具有内在免疫效力来抵御致病菌的感染。 研究者Shen-Ying Zhang一直从事于儿童单纯疱疹脑炎的研究,这种疾病是由HSV-1引起,其可以引发严重的脑部损伤。此前的研究工作中,研究者发现在单纯疱疹脑炎儿童机体中存在一种免疫系统受体分子的缺失,这种分子为toll样受体3(TLR3)。当TLR3检测到致病菌后,其会触发机体免疫效应来促使干扰素蛋白质产生,从而拉动杀灭致病菌的警报。 研究者Zhang说,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些患者具有常见的疱疹症状,但是其皮肤和嘴巴、以及大脑并不会受到感染,因此我们假设TLR3会特异性地抑制疱疹病毒感染脑部或者其它机体部位。 本文研究中,研究者将来自病人机体组织的干细胞暴露于HSV-1中,并且合成双链的RNA,其可以模仿病毒的副本来激发toll样受体进入活化状态。通过测定干扰素的水平,研究者揭示了,病人的TLR3效应的确是缺失的,其细胞并不能产生重要的免疫系统蛋白质,来抵御感染。 与此同时研究者将病人的血细胞暴露于病毒中发现,TLR3的缺失并不是关键,而干扰素依然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释放。神经元中的toll样受体对于抑制脑炎的发生至关重要,研究者表示,大脑细胞可以使用这种机制来抵御感染,而不是单纯地依赖于白细胞。 目前研究者正在测试基于干扰素的疗法来治疗脑炎病人,这将帮助脑炎病人恢复以及有助于开发出新型的抗病毒药物。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膀胱炎:细菌如何进入你的膀胱
crossludo 2012-11-3 23:18
膀胱炎:细菌如何进入你的膀胱 难缠的细菌总能摆脱人体的免疫系统,在你的膀胱里反复制造炎症。    (图1:这是你患膀胱炎的膀胱,紫色的点代表导致炎症的白细胞。图片来源: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ystitis_glandularis_at_trigone.jpg?uselang=en-gb ) 在过去的一整年里,越来越明显的迹象显示,我患上了复发性膀胱炎(recurrent cystitis)。患上膀胱炎有点像进入《黑客帝国》中的“母体”——在第一次发病前我从来不知道这是一种疾病。我从来没在书籍,电影或是学校课程里见过它,特别是我的学校从来没有任何关于性健康的课程,而且从没有人说过可能患上这种疾病。之后我经历了一个小插曲,发现不仅仅多数女性在一生中至少得过一次膀胱炎,一年发病三次左右显然也很正常。于是,我突然间发现这是个意想不到的全新世界。 对于那些还未踏入“母体”的人而言,膀胱炎是一种细菌性的尿道或膀胱感染。它的主要症状是一种强烈到令人绝望的排尿欲望,伴随着如酸液燃烧般的排尿感——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组合。如果等了太久,最终会开始尿血,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着实恐怖。在细菌从外界成功进入让尿液排出的小管子——尿道时,这种情况就会出现,考虑到女性的尿道比男性短得多,她们会频繁遇到这种情况。没有人能确定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袭击,或者为什么一些人比其他人更易患病。但是非正式的证据表明,这与性行为、个人卫生和/或脱水有强烈的关联。 针对膀胱炎的研究为数不多,因此在看病时医生总是只能给出吃越橘(cranberry),穿宽松的内裤,大量喝水等等模糊的抱怨。顺便说一句,我直到第三次发病时,才第一次得到一个真正有用的抗膀胱炎建议:在做爱后排尿。所以,我总是很关注研究膀胱炎的新论文。特别是日前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病原体》(PLoS Pathogens)上的有趣的论文(见参考文献),它详细描述了导致膀胱炎的细菌的生活史。 导致膀胱炎最普遍的细菌是大肠杆菌(E.Coli),因为它们在人体内数目庞大。因此,身体通常通过非常有效的先天免疫反应来保证细菌远离组织和血液,但是在膀胱炎中,因为某些原因,免疫反应没有起作用。对于某些女性,这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对于其他人,则有着明确的生理原因,比如形态奇怪的尿道或者肾脏的问题,而膀胱是一个适合细菌安居并繁衍的储水容器的事实也起到了作用。 (图2:温泉表面的细菌菌落。大多数细菌喜欢温暖的水体。图片来源: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HotSpring_8344.jpg?uselang=en-gb ) 细菌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在开始环节进入尿道。确实,女性的尿道非常短,但它仍然是受到白细胞保护的人体组织,并且有经常冲刷的水流。致病细菌有大量的黏着分子和其他的附着结构。当它们粘附到一个表面时,这些结构可以使它们从漂浮变为贴壁生长。与膀胱炎相关的特定大肠杆菌拥有许多其他分子来粘附到尿道组织,尽管这与人类受到感染的关系还不明确(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小鼠)。大肠杆菌还可以粘附和感知尿液,并且利用快速的尿流作为紧密附着到它所攻击的组织的信号。 一旦他们进入膀胱,大肠杆菌随即被宿主细胞吞噬以破坏。尽管大多数细菌会通过这种途径被杀死,余下的却开始在细胞内建立类似于生物膜的集团。这种组织严密的细菌集团被一种厚厚的蛋白质和糖类混合物包围,保护着它们免受宿主细胞的破坏。 (图3:来自一个导管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残骸。球状细菌间黏糊糊的纤维就是原本包围着整个菌落的生物膜的残骸。图片来源: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taphylococcus_on_catheter.png ) 接下来的故事将变为恐怖的科幻小说。记住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人的膀胱里。 生物膜开始取代它们寄居的细胞,吞噬细胞核并充满细胞质。它们变得非常巨大以至于开始向内隆起进入膀胱的空间。这些巨大的隆起细胞接着开始挤出从表面向外生长的细菌纤维,抓住周围的细胞并开始同样的感染。细菌不仅仅取代了膀胱中细胞,它们同时抑制免疫系统信号分子——细胞因子的产生并促进IDO的产生,从而抑制了人体免疫系统的应答。IDO是一种可以告知免疫系统已产生了足够的细胞分子,不用继续生产的分子。通过破坏免疫系统的交流渠道,细菌可以成功躲避攻击。 而膀胱的外围组织层的问题是它们通常由于去角质化而脱落,这让它们上面的细菌菌落脱落下来。为了生存,细菌可以钻入下层基底上皮细胞并用肌动蛋白分子防护网包围自己。这些细菌可以抵御抗生素的攻击并潜伏数月。这种机制,或由此引起的膀胱炎反复发作,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对于患者而言,膀胱炎复发带来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每次感染都会导致组织发炎,甚至在痊愈后也更容易再次被感染。就像哮喘,糖尿病,和许多其他的慢性病和综合症,它不能被治愈,只能共存。 如果你也身受膀胱炎之苦,许多网站都会给出类似的建议。对我而言最有效的是:在做爱后排尿,每天喝0.8品脱(约0.44公升)的水,并且在开始感觉刺痛时服用小苏打。尽管有许多人推荐,但是并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越橘有效。 作者简介 S.E. Gould:《科学美国人》博客专栏作者,关注微生物学动态,爱写关于细菌的科普文章。 参考文献: Jorgensen I, Seed PC (2012) How to Make It in the Urinary Tract: A Tutorial by Escherichia coli. PLoS Pathog 8(10): e1002907. doi:10.1371/journal.ppat.1002907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疗期间血液白细胞居高不下是福是祸?
热度 4 cosismine 2012-8-30 10:32
白细胞一直比较高,最低的也有6.3。昨天问医生是否是化疗药不起作用,医生说希存对肿瘤细胞肯定是起作用的。 手术前的体检,白细胞有7.3以上。 好像梁老师也告诉过我,她的白细胞也弹得很快,很快就恢复了。记得那时候看她的化验单子,看到各种高高低低的箭头,心理充满惊恐,只是她坦然自若,说很好的。 从医院借来的蜡块该如何保存?可以在家放一个礼拜后再送医院吗?我每周必须要去一次医院去做PICC护理,如果一次去长海医院做PICC护理的时候借蜡块,下一次去肿瘤医院做PICC护理的时候,送蜡块,就可以去医院少一次,说实话,谁没事愿意老去医院啊? 这样可不可以?蜡块保存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放冰箱里面可不可以?
个人分类: 我美丽的秃瓢岁月|4531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我国首例“定制婴儿”诞生 脐血将救姐姐
xuxiaxx 2012-7-10 14:54
我国首例“设计婴儿”在中山一院诞生 为通过“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诞下 脐血将为姐姐做干细胞移植治疗地贫 她为啥叫“设计婴儿”? 这是因为她的到来是经过医护人员精心“设计”的:她的母亲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孕育了12个胚胎,医护人员通过遗传学诊断技术挑选出不携带地贫基因,同时又与前一个小孩的白细胞抗原系统即具有造血功能的系统匹配相符的胚胎植入其母亲体内。胎儿诞生后,她可以成为脐带血供体,为自己的姐姐提供用于治疗重型地贫的造血 干细胞 。 出生8天的小柏希甜甜地睡着了。记者肖毅强摄 文/记者黎蘅实习生谢吉 通讯员李绍斌、彭福祥 日前,一个特殊的女婴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呱呱坠地。她,是我国首例成功地通过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技术诞生的β-地中海贫血结合白细胞抗原系统( H L A)配型单胎。她一出生就身负重任,不仅圆了父母多年心愿,更给自己的姐姐—— 一名14岁的重症地贫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据这项技术的带头人、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首席科学家周灿权教授介绍,这个女婴的诞生开创了我国 生命 科学的先河,标志着“治疗性试管婴儿技术”在我国获得成功。今后借助这项技术,地贫夫妻生育健康宝宝不再是 梦 想,而这些宝宝的到来还将为广大需要进 行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带来希望。 为救重症地贫女 三度怀孕均失败 14年前,广州市民马女士和先生满心欢喜地迎来了女儿婷婷。然而半年后,婷婷被查出患有重症地贫。此时,怀孕前没有做过任何检查的马女士夫妇才知道,自己原来都是地贫基因的携带者。按照科学规律,他们生下来的宝宝将有75%的机会是地贫儿,其中更有25%会是重症地贫。而婷婷,恰好就是那最不幸的1/4。 重度地贫的死亡率高达3%~12%。14年来,婷婷每个月都要靠输血维持生命,还要服用昂贵的祛铁药物。尽管这个家庭几乎倾尽所有,但依靠治标不治本的治疗方法,婷婷的身体还是每况愈下。 马女士深知,要延续婷婷的生命,最好的方法是再生一个健康的孩子,用他(她)的脐带血帮助姐姐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些年来,马女士先后3次怀孕,但却都在孕期的羊水筛查中发现胎儿携带着地贫基因,最后不得不引产。他们向脐血库求助,但等待了2年多却一直找不到和婷婷配型相合的脐带血。 2010年4月,马女士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中心,尝试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受孕,并在胚胎植入体内之前进行遗传学诊断(PGD)。 据这项技术的带头人、中山一院副院长、妇产科生殖医学首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周灿权教授介绍,PGD技术可在胚胎时期对致病基因进行诊断,挑选基因表型正常的胚胎进行移植。“医护人员可在将胚胎植入马女士子宫前就对其进行遗传学检测,然后挑选出健康的胚胎。从而避免怀孕后才发现胎儿异常不得不引产的风险。” 全新生殖技术 带来健康女婴 但遗憾的是,马女士最初没有获得成功妊娠。2011年,中山一院生殖中心又成功研发了对β-地中海贫血和白细胞抗原系统(即具有造血功能的系统, HLA)配型同时进行诊断的技术,这一次,马女士幸运地成为了实施该项技术的首批患者。 据了解,这项技术又称“治疗性试管婴儿”,意思是在胚胎植入母体前先进行遗传学诊断,挑选出一个不仅不携带地贫基因,而且还能与前一个小孩HLA配型相符的胚胎。 “2011年6月27日,我们对马女士12个在体外受孕的胚胎进行了诊断,其中发现有2个胚胎为基因表型正常,而且HLA配型与婷婷相符。”周灿权说,三个月后,医护人员将这2个基因表型正常且HLA配型的胚胎移植到马女士的子宫内,并获得了宫内单胎妊娠。“在马女士孕20周时对羊水进行产前诊断,结果显示马女士怀上了一个健康的胎儿,再次验证了我们之前诊断的准确性。” 今年6月29日,马女士剖腹产诞下了一名健康女婴,体重2.84公斤,身长47厘米。女婴出生同时,医务人员进行了脐带血采集。 周灿权教授解释说,这个宝宝的诞生有两重重要意义:第一,马女士和丈夫拥有了一个健康的宝宝。如果不借助先进的生殖技术,完全靠 自然 妊娠,他们生出不携带地贫基因、HLA配型又与婷婷相符的宝宝只有1/16的机会。第二,女婴可成为婷婷的脐带血供者,为患有重度β-地中海贫血的姐姐提供造血干细胞进行疾病治疗,重燃姐姐生存的希望。 对话妈妈: “孩子起名叫柏希” 记者:这些年你们是怎么过来的? 马女士:孩子自从被查出重症地贫,这13年来一直都在输血。现在每个月要输两次。这些年我们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去医院的路上。 记者:到目前为止,婷婷治疗的费用大约花了多少钱? 马女士:婷婷的治疗费用到现在起码花了五六十万元,现在一个月的治疗费就得六七千元。后来我尝试做试管婴儿也花了十几万元。所以我和我先生一直都在很努力地挣钱。 记者:经历那么多次失败,为什么您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马女士:不需要什么理由,就是为了救婷婷,那是我的孩子。我也想好了,即使这次不成功,我还会继续努力,因为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记者:现在心情怎么样? 马女士:很兴奋,也很忐忑,虽然孩子生下来是健康的,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用她的脐带血给姐姐做移植。 记者:想好给孩子起什么名字了吗? 马女士:柏希。因为她的到来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希望,感谢一路上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尤其是医护人员。 名词解释: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是通过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过程中,对配子或胚胎进行活检,再采用分子 生物 学技术进行遗传学诊断,选择基因表型正常的胚胎进行移植。 以治疗为目的的PGD是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基础上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 H L A)配型的诊断,选择基因表型正常且HLA配型与先证者相符的胚胎移植。将来出生的胎儿不仅自身表型正常,也可以作为供者,为先证者提供配型相符的脐血干细胞或骨髓造血干细胞进行疾病的治疗。 来源: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2/0710/c1007-18481602.html
个人分类: 辅助生殖技术|1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发送需要iRhom2促进白细胞聚集和TACE的活化
laq3389797 2012-1-14 14:31
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发送需要iRhom2促进白细胞聚集和TACE的活化
肿瘤坏死因子( TNF )信号发送需要 iRhom2 促进白细胞聚集和 TNFα 转化酶的活化 细胞因子 TNF 是主要的炎症引发因子。像许多胞外信号蛋白一样, TNF 是合成的跨膜蛋白,具有活化信号的胞外结构域,通过 ADAM17 (金属蛋白酶家族)在细胞分裂时流出。其中, ADAM17 是一种 TNFα 转化酶( TNFα-converting enzyme, TACE )。 在 2012 年 1 月 13 日 出版的《 Science 》中,英国科学家 Colin Adrain 等报道了 iRhom2 ( RHBDF2 ),一种水解蛋白的不活跃的 rhomboid 家族成员,内质网膜内蛋白,是老鼠 TNF 释放的必须因子。细胞内, iRhom2 结合 TACE ,促进 TACE 从内质网中外排(如图 1 )。 Fig.1 Model of iRhom2 function in macrophages 而缺乏 iRhom2 的细胞使 TACE 从内质网中外排失败,并阻止弗林蛋白酶介导的细胞成熟、 TACE 到细胞表面使白细胞聚集,以及 TNF 位点的暴露。考虑到 TNF 在自身免疫和炎症中的作用, iRhom2 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靶向治剂。 Tumor Necrosis Factor Signaling Requires iRhom2 to Promote Trafficking and Activation of TACE The cytokine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is the primary trigger of inflammation. Like many extracellular signaling proteins, TNF is synthesized as a transmembrane protein; the active signal is its ectodomain, which is shed from cells after cleavage by an ADAM family metalloprotease, ADAM17 (TNFα-converting enzyme, TACE). We report that iRhom2 ( RHBDF2 ), a proteolytically inactive member of the rhomboid family, is required for TNF release in mice. iRhom2 binds TACE and promotes its exit from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The failure of TACE to exit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in the absence of iRhom2 prevents the furin-mediated maturation and trafficking of TACE to the cell surface , the site of TNF cleavage . Given the role of TNF in autoimmune and inflammatory diseases, iRhom2 may represent an attractive therapeutic target. Colin Adrain, Markus Zettl, Yonka Christova, et al. Tumor Necrosis Factor Signaling Requires iRhom2 to Promote Trafficking and Activation of TACE .Science,2012,335:225-229.
6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告诉你陈彬
热度 1 daladala 2011-11-28 09:08
告诉你陈彬, 你在其他所有医院体检的结果都不算数, 就是在宇宙中心医院体检合格都不行, 只有在我们 安顺市人民医院体检才算数! 在我们安顺市人民医院体检 你报考公务员时白细胞数就是不合格! 其实,你的4.26就是偏低啊, 你知道的,计数时10%的误差也是允许的。 就说,我们可以给你个3.6,也可以给你4.6。 你滴明白? 我们的检验是没有问题滴 ^_^ 即使你在其他的医院做了10次都合格, 我们的检验还是没有问题! 我们还计划将白细胞数目最低限定为6, 好像你从来没超过这个值啊。。哈哈哈~~~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贵州安顺公考状元因体检白细胞数目偏低被拒收 2011-11-28 03:16:00 来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北京)  有 5232 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 ( 30 ) 核心提示:陈彬2011年4月参加了贵州公务员考试,报考职位是安顺市下属县城的政府工作人员。总成绩第一的陈彬因“白细胞数目偏低”,被告知不能被录用。11月26日,安顺政府回应称,在体检过程中未发现有违纪违规行为。 7月29日,复检结束后,陈彬到贵医安顺医院再次进行“血常规”化验,结果显示“白细胞数目”为4.26,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在看到《中国青年报》关于宋江明的报道后,陈彬联想到了自己的验血经历。 这个今年从贵州财经学院毕业的小伙子,今年4月参加了2011年贵州省统一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考试,报考职位是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大营乡人民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该职位计划招考1人。 让笔试第一名、面试第二名、总成绩第一名的他没想到的是,在安顺市人民医院进行了一次体检和一次复检后,因为“白细胞数目偏低”,他被告知不能被录用。 和参加山西省公务员考录的长治籍考生宋江明相同的是,陈彬以个人名义在安顺市人民医院和其他不同医院的至少5次验血结果显示,参加公务员招录体检出现异常的那项指标正常。 陈彬想知道,究竟是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还是体检报告有问题,“谁能解释这些不同的化验结果?” 体检的问题出在“血常规”上 笔试157.2分,排名第一;面试74.6分,排名第二;总成绩排名第一。 这是让陈彬感到自豪的成绩。对于曾经高考落榜外出打工,又凭借毅力重新考上大学的他来说,这样的成绩是最好的大学毕业 礼物 。 为了留作一辈子的纪念,陈彬把准考证珍藏起来。准考证上的笔试日期定格在“2011年4月24日”。 陈彬记得,体检的日子是7月22日,在这之前一周,为了确认自己的身体状况,陈彬到老家的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进行了“B超”、“血常规”和“肝功能”化验。 “县医院内科医生看了化验单后告诉我,我这身体参加公务员体检没问题。”信心满满的陈彬7月22日准时赶到集合地点——此次考试指定的安顺市人民医院进行体检。 5天以后,陈彬在网上查到了体检合格名单和需要参加复检的名单。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他看到自己的名字在需要参加复检的名单上。 当天下午,陈彬接到了安顺市招考办一名女性工作人员的电话。在约1分钟的通话过程中,该工作人员告诉陈彬,他需要参加7月29日的复检。对于陈彬提出的自己到底哪项指标不合格的疑问,工作人员表示,工作纪律严格,自己并不清楚。 7月29日,在到达安顺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后,陈彬和另外几名考生被分在一个小组。陈彬曾试探性地问了在场的安顺市招考办的工作人员,“到底复查哪一项?”他得到的答复依然是“工作纪律严格,不清楚”。 不过,一个小细节透露了玄机:一名医生对陈彬所在的小组说,你们可以喝点水。一早起床就没敢喝水的陈彬赶紧喝了两大 杯 水。随后,他和同组的考生被安排去抽血。 “抽血不是不能喝水吗?”陈彬问身边的工作人员。他听见一名医生的答复是:你们小组只化验“血常规”,喝点水不影响。 陈彬由此知道,自己体检的问题出在“血常规”上。 同一根血管,前后间隔半个小时,结论不同 陈彬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复检抽血时,自己手里拿着身份证,抽血完成后,自己按照要求把身份证递给了抽血的医生,医生又把身份证递给了身旁的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好像是安顺市招考办的,也可能是纪委的吧。”陈彬回忆说。复检结束后,身份证统一发还给了大家。 走出安顺市人民医院,陈彬并没有马上回家。他拦了一辆出租车直奔贵医安顺医院——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网站资料显示,这是一家由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与安顺红十字医院共同创办的二级综合医院。 “同一条胳膊、同一根血管,两个针眼相距不到5厘米。”陈彬在贵医安顺医院再次进行了“血常规”化验,“没想过要在不同的医院验证什么,就是单纯想早点知道血检结果。” 十几分钟后,他看到了检验报告。中国青年报记者在这份检验报告上看到,陈彬的血样送检时间是7月29日10时30分,检验时间是10时33分,报告打印时间是10时34分。 这份报告共涉及“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等23项检验结果,其中“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两项指标高于“参考范围”,包括“白细胞数目”在内的其余21项检验结果均为正常。 检验报告同时写明检验者:吴秀桃,审核者:××勇(××处为字迹潦草不清——记者注)。 门诊医生对这份检验报告“肯定没问题”的说法,让陈彬如释重负,他估计,很快就能接到体检合格的通知了。 大约在复检结束两周后,陈彬再次接到了安顺市招考办一名女性工作人员的电话。 “她说根据复检结果,我不符合标准,没有通过体检。”陈彬说,自己一下子就急了,马上追问“自己是哪一项不符合标准”。 对方的回答是:白细胞数目偏低。 “我自己做过检验,是正常的啊。”陈彬表达了异议。 他只记得对方的回答是公务员录用只承认指定医院组织的体检结果,对于陈彬的一连串疑问,这位女工作人员均表示自己管不了,也无法给出什么解释。 陈彬找出7月29日贵医安顺医院出具的血常规检验报告,“白细胞数目”的检查结果是4.26,正常的参考范围是4.00~10.00,在正常范围内。 他怎么都无法想通,同一条胳膊、同一根血管抽出来的血,前后间隔最多半个小时,怎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身体到底有没有问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彬至少又在3家医院进行了4次“血常规”化验,每次化验的结果,“白细胞数目”都在正常范围内,这其中还包括8月20日在安顺市人民医院门诊部进行的“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数目”的检查结果是4.7。 陈彬曾经向医生咨询,通过什么治疗让白细胞数目更多一些,被医生斥责“没病找病”。 他向自己的大学辅导员老师求助。老师给他的建议是保持冷静,可以到当地的信访办上访。不过,老师还提醒他,“一旦走上访的路,政治前途可能就没了。” 此外,陈彬还通过电话向贵州省纪委反映自己的情况,贵州省纪委的答复是,可以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把政府告上法庭,我可真没有那个勇气。”陈彬说。 让陈彬感到更疑惑的是,他8月参加过一次当地的事业单位考试,笔试成绩第4名,面试成绩第1名,到体检时又因为“白细胞数目”不合格被刷下来。 在此期间,陈彬自称不下10次进医院体检,每次“白细胞数目”都正常。 他10月通过大学生村官的考试以后,招考部门组织的体检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自己体检结果正常,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组织的体检不正常,村官考试的体检又正常。”陈彬说,自己很苦恼,短短几个月内,体检结果有时正常有时不正常,“我的身体到底有没有问题?” 陈彬自嘲,可能今年跟公务员无缘吧,明年也许就有缘了。 陈彬说,现在不敢猜测是不是有人造假,自己已经决定好好干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唯一就是想知道为什么这么多次的体检结果都不同。 相关部门公开回应 11月26日,在安顺市人民医院纪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医院预防保健科科长徐磊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 徐磊说,安顺市人民医院的体检严格按照公务员体检操作手册执行。体检之前,安顺市招考办会对每个考生进行编号,在整个体检过程中,医院的医生不知道考生和编号之间的对应关系。采集血样时,有安顺市纪委的工作人员在场监督,体检报告绝对不可能被篡改,“这是组织纪律。” 对于陈彬个人体检和公务员考试体检结果差别较大,徐磊说,个人去体检是个人行为,与医院无关。从组织程序上说,没有任何组织委派的人知晓和参与,不知道他自己进行的体检是否真实客观,医院对此不好做评价。 对于考生反映的在采血现场通过医生传递身份证的问题,徐磊反复强调,自己的答复就是,这个事情要跟纪委联系,医院参与体检的工作人员都没有拿过考生的身份证。 对于“白细胞数目”会不会在短期内波动较大,徐磊表示,这个问题不好答复,自己也不太清楚。 徐磊同时表示,考生的体检报告出来以后,安顺市招考办工作人员在安顺市纪委工作人员的监督下,直接到医院体检中心收走了,从7月29日复检以后,医院从来没接到过体检结果遭到质疑的信息反馈。 11月26日,在安顺市人民政府网站上,安顺市公务员招考办发出了一则《关于陈彬考生反映体检问题的情况说明》(以下简称《说明》)。 《说明》写道:按照《贵州省2011年省、市、县、乡四级机关统一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简章》规定,体检在具有资质的安顺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由安顺市纪委派出纪检监督人员进行全程监督。操作程序及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体检规定执行。7月22日体检,陈彬考生有关体检指标不符合规定,7月29日复检,陈彬考生的相关体检指标仍不符合规定,安顺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于8月2日做出“本次体检不合格”的体检结论。体检复查结束后,在体检结果公告前,安顺市公务员招考办将体检结果通过电话方式告知陈彬。体检结果公示至今,市纪委和市公务员招考办均未接到陈彬考生的反映。 《说明》还写道,目前,未发现在体检过程中有违纪违规行为。 (本文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NN036
29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精子抗体是怎么回事?
热度 1 杜江平 2011-7-12 11:10
一、ASAB的产生机制: 1、精浆中的抗原:(1)ABO血型抗体,与自身致敏无关;(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均分布于人精子,参与精子与受精卵诱发的女必体内的排斥反应;(3)其它抗原约数十种,如白蛋白、球蛋白、透明质酸酶,顶体蛋酶等。 2、精子抗原:(1)精子膜表面抗原:为卵裂信号-1(C要-1),受精抗原-1(FA-1);(2)精子胞浆中的抗原:精蛋白、乳酸脱氢酶-X(LDH-C4);(3)精子核抗原:精蛋白,与生育无关。 3、血睾屏障破坏:手术外伤、感染、结扎输精管等,破坏了此屏障,暴露精子抗原,激活免疫系,产生ASAB。 4、免疫功能障碍:抑制性T细胞减少或活性下降,体液免疫反应降低,形成免疫耐受,导致ASAB产生。IL-4,IL-6升高或IFN、IL-2降低时,TH2升高,体液免疫功能亢进。 5、生殖道感染:(1)微生物抗原与精子膜抗原有交叉反应;(2)免疫细胞进入生殖道,与进入周围组织及血循的精子抗原接触后产生ASAB。 6、遗传和其它因素有发现ASAB的形成与HLA-28抗原有关,为遗传性易发因素。 二、ASAB对生殖过程的影响: 1、阻止精子穿透宫颈粘液,阻止精子在输卵管中运行。 2、阻碍精子获能及抑制顶体反应。 3、影响精子穿过透明带及精卵结合,阻碍受精。 4、干扰受精卵着床,导致胚胎被吸收或流产。 三、机体的免疫反应: 1、体液免疫:(1)抗体的种类:过敏素,补体结合抗体,精子凝集抗体,精子制动抗体等。 (2)抗体的结构特性,血清中主要为IgG和IgM,精浆中主要有分泌型IgA,也可有IgG和IgE。(3)抗体在精子表面的分布部位:顶体、头、颈尾、尾类部等。 2、 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过程,中性料细胞,嗜权粒细胞,肥大细胞、NK细胞,浆细胞和血小板等也都参与,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有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和IL-1等,男性者有IL-6水平增高。 四、治疗: 1、免疫组断疗法:用避孕套6-12个月,适应与女性。 2、免疫抑制疗法:主要用类固醇激素,现有主张用左旋咪唑作用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能使ASAB消失。 3、 中医 中药。 4、Ve可减少抗原产生,加速抗体消除,ATP对ASAB阳性的弱精症有明显疗效,硫酸锌、亚硒酸钠对ASAB阳性的少精症有一定疗效。 5、辅助生殖技术:夫精人工授精(AIH),供精人工授精(AID),体外受精,种植前遗传学诊断(PGD)、卵细胞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等。 源自网络
2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去草地、树林要避免蜱虫叮咬
热度 1 xupeiyang 2011-5-29 14:24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 白细胞 、 血小板 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该病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 蜱 (也叫壁虱)叮咬传播。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河南省卫生厅通报称,截至2011年5月24日,河南省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病例70例,死亡4例。 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预防该病的主要策略是指导公众、特别是高危人群减少或避免蜱的暴露。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尽量避免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可防止蜱的附着或叮咬,且容易发现附着的蜱。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避蚊胺(DEET)等驱避剂进行防护。在蜱栖息地活动时或活动后,应仔细检查身体上有无蜱附着。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因蜱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如发现动物体表有蜱寄生时,应减少与动物的接触,避免被蜱叮咬。 病例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一)流行病学史。    1. 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    2. 在有蜱活动的丘陵、山区(林区)工作或生活史;    3. 直接接触过危重患者的血液等体液。    (二)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个别重症病例可出现皮肤瘀斑、出血,伴多脏器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67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什么父母与子女的血型又同又不同?
热度 7 qpzeng 2011-4-3 22:53
为什么父母与子女的血型又同又不同?
我们最熟知的血型系统是ABO系统,共有四种类型:A型、B型、AB型、O型。 血型是指红细胞(红血球)表面的抗原类型,A型人体内的红细胞表面为A抗原,B型人体内的红细胞表面为B抗原,AB型人体内的红细胞表面为A和B两种抗原,O型人体内的红细胞表面既无A抗原又无B抗原。据统计, 中国大陆 人群中ABO血型的比例是O型占29%,A型占27%,B型占32%,AB型占13%。香港人中ABO血型的比例是O型占46%,A型占23%,B型占25%,AB型占6%。 血型是一种遗传性状,父母的血型可以忠实地遗传给子女。但是,血型只是红细胞的一种表型(phenotype),而表型是由基因型(genotype)决定的。 父母是将基因型忠实地遗传给子女,而不是让表型原封不动地出现在子女中。因此,有时父母的血型跟子女相同,有时又完全不同。 ABO血型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llele)决定的,位于第九对染色体上,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而且都有三种形态,即两种共显性(IA、IB)和一种隐性(i)。因此, 它们相配后可以产生九种基因型,但只有四种表型。 如下图所示。 当父母都是O型,子女必为O型;当父母都是A型或都是B型以及一方是A型另一方是B型,情况就比较复杂。 例如父母中一方为A型,另一方为B型,子女中就可以出现四种血型中任何一种类型。请看下表。 我国民间早在13世纪就开始采用滴血法进行亲子鉴定,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展的血型交叉试验尝试。17世纪欧洲人将动物血液输入人体,希望能治愈疾病,结果病人往往死亡。后来,改用健康人血输入,对某些疾病有良好效果,但对多数疾病的效果差,甚至招致病人死亡。不过,死亡原因在当时是无法理解的。 自从1900年发现了ABO血型以来,人们对这种现象才有了初步的了解。 原来只有O型血的人是“万能”输血者,而其他血型的血液都只能输给相同血型的人,否则会因强烈的 溶血性输血 反应而致命。 不过,由于O型血中也有抗A及抗B抗体,因此O型血的人并非“万能”受血者,他们只能接受O型血。 ABO血型物质就是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其中O型血的糖链组成最简单,而B型血只比O型血多一个半乳糖基。如果用半乳糖苷酶把B型血的半乳糖切掉,就能使B型血转变成O型血。 迄今已经发现30个红细胞血型系统。 除ABO血型外,还有Rh、MN 及Xg等多种血型。 Rh血型基因位于第一对染色体上。Rh血型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分别由两个等位基因所决定。Rh阳性的基因呈显性,用Rh或D表示;Rh阴性基因呈隐性,用rh或d表示。Rh阳性和阴性个体在中国人中各占99%以上和1%左右,而在白种人中各占85%和15%左右。因此, 白种人由胎儿和母亲Rh血型的不亲和而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要比中国人高得多 。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10977 次阅读|14 个评论
河南信阳病毒
热度 10 fs007 2011-3-18 07:05
寻正 最早于2007年中国河南信阳地区传出一种因蜱虫咬伤后发作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该病表现为持续高热,伴有白细胞与血小板的减少,患者很快出现多系统功能不全,死亡率一度估计高达1/3。中国疾控中心将该病命名为高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曾一度怀疑它是粒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以前称粒细胞埃力克体,Ehrlichia Phagocytophilum)引起的。无形体是一种介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寄生性的细菌,有人认为病毒及真核生物细胞中的某些细胞器(比如线粒体)就是从无形体进化而来的。 无形体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极为敏感,而此类药品较为易得,在流行地区出现较高的死亡率,可以从侧面印证高热伴血小板综合征可能不是无形体病。中国疾控中心没能从众多的患者中侦测到无形体DNA或者针对无形体的抗体,这导致了进一步地鉴别分离相关病原的工作。最近中国疾控中心与美国德州大学的学者联手鉴别并在学术杂志上报道了有关病原,在这一重要发现的文章(10.1056/NEJMoa1010095)中,署名多达46人,其中第一作者多达6人,排在第一作者中的第一位是同时受聘于中国疾控中心与德州大学的于学杰教授。 于学杰等人将新发现的病毒命名为高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并非很好的选择,因为一者高热伴血小板减少不是很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二者新病毒或者细菌的命名甚少通过临床表现命名的,很多根据发现者来命名,或者跟发现相关的人名、地名、或者传播媒介来命名(见表一),因此,我根据这一疾病首先在河南信阳地区发现而称之为信阳病毒,或者河南信阳病毒。 表一、沙蝇病毒致人类疾病种类 除了命名规则之外,还有一个SFTSV命名未必适当的关键性的原因,就是于学杰等人并不能肯定信阳病毒是引起SFTS的元凶。确定一个病原有严格的标准,在生物学称为柯霍准则(Koch's postulates)。 柯霍准则有四,一是嫌疑病原只出现在发病机体中,健康者中没有;二是嫌疑病原要从发病机体中分离到并能进行培养;三是该病原引入健康机体中会产生相应疾病;四是在引发疾病后还要再次从发病机体中分离出相同的病原来。如果我们详细考察于学杰等人的研究,他们只满足了柯霍准则的一半。 于学杰等人共分离了12个病毒株,基因分析这些病毒有高度的相似性(96%),按现有的病毒分类归于本雅病毒科(Bunyaviridae)的沙蝇属(Phlebovirus)。本雅病毒科共有六个属,包括一般人可能熟悉的汉坦病毒,沙蝇属在维基百科错误地译为静脉病毒属,沙蝇(Sandfly)的学名为Phlebotomine,意为切开静脉吸血的家伙,静脉病毒就不知所云。 于学杰等人通过血清学检查在35例患者的血清标本中查到信阳病毒的RNA片断或者在感染后产生的典型的免疫反应。在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中,他们在确定为SFTS的241个案例中发现171(71%)信阳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证据。他们还进一步在健康对照者中进行血清学检查,未发现信阳病毒感染的迹象。针对疫区蚊虫,他们未能分离到病毒,但在蜱虫中,有5.4%带有信阳病毒。因此,于学杰等人的发现满足了柯霍准则的一半,并且有流行病学的支持,信阳病毒可能是SFTS的病原。 按照于学杰等人的说法,信阳病毒是一种沙蝇病毒,按其遗传物质的相似性,它可能是介乎沙蝇属已知两个组之间的一种新发现病毒,更为接近本雅病毒原生型。由于这个病毒才被发现,其功能结构了解有限,我们只能借助于已知沙蝇病毒来认识它。 沙蝇病毒有两个组,沙蝇组(Phlebotomus)与乌卡勒米(Uukuniemi)组。沙蝇组共有已知55个病毒,乌卡勒米组13个,前者主要是沙蝇与蚊子是传播媒介,而后者则主要是以蜱虫为传播媒介。 病毒都是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着点遗传物质的生物学结构,沙蝇病毒也不例外。病毒多按遗传物质进行分类,沙蝇病毒是单链RNA(ssRNA)病毒,其结构如下图。它有独立的三段遗传物质,科学家懒,就简单地命名为大中小三段。其中大段主要是编码RNA聚合酶,与病毒复制有关;中段编码结构蛋白,形成病毒外壳,沙蝇组还编码一种乌卡勒米组没有的非结构性蛋白;小段编码数种蛋白质,可能跟其毒力有关系。 图一、沙蝇病毒结构 沙蝇病毒的RNA除了小段外,都是负向的,正向的RNA可以直接转录为信使RNA而进入蛋白质翻译过程,而负向的RNA则需要通过RNA聚合酶合成正向RNA后才行,所以它自带了RNA聚合酶的编码在大段中。小段则是双向的,即有些基因是正向编码,而有些基因是负向编码,相当于一本书,有的地方横着写,有些地方竖着写。 信阳病毒的具体结构与功能还有待专家进一步研究鉴定,在此基础上,可能诞生新的预防与治疗措施,但大家不要抱太大希望,因为针对病毒发展出特异的预防治疗措施的,毕竟是少数,在本雅病毒科,汉坦病毒与裂谷热病毒都曾被作为潜在的生物武器进行过大量研究,但未能开发出有效的疫苗或者找到有效的治疗方式。 在1990年代初,沙蝇病毒只发现了不到40种,迄今为止,加上新发现的信阳病毒,共有69种,几乎平均每年都有发现。因此,信阳病毒的发现并不出人所料,病毒学家在描述此类病毒时,大多会强调可能存在更多未发现的病毒。从病毒的致病能力上来说,在已发现的沙蝇病毒中,共有八种,其临床表现接近。大多为发热、全身不适、严重者发生脑炎、出血热,多具有自限性。信阳病毒如果真被确定为SFTS的致病原,那么它算沙蝇病毒中引发人类疾病较重的一个。最初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死亡率高达1/3,但后来有血清学明确诊断的,其死亡率只有10%左右,即使如此,它也是很严重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了。 值得庆幸的是,沙蝇病毒只是偶尔累及到人,它可能在自然界另有宿主,它不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不生活在疫区的人,用不着担心感染此病毒;而生活在疫区的,则要尽量防止被传播媒介叮咬,以致感染相关疾病。沙蝇病毒在传播媒介中可能会以垂直方式从母代传至子代,具体在蜱虫信阳病毒是否会如此传播,则是一个有待科学家研究的问题。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3115 次阅读|17 个评论
地震第二日
leitao09 2011-3-12 11:03
地震第二日
经科学研究,中国人的理想血液成分如下: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道德。
2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