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黄河故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徜徉黄河故道
热度 1 caotiansheng 2011-4-15 14:24
浩瀚的梨花海虽为观赏的最佳妙境,但在非开花季节的梨林观赏又是另一道风景。砀山酥梨的培植面积之大,为全球之冠。全县有 70 万亩果园,多数为酥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砀山就是一个果园,就是一个梨园。砀山梨林分布以黄河故道为中心,辐射到周围的 5 个乡 14 个镇 370 个行政村。大面积连片的果园,形成一道道壮丽景观。走在连片的果园中,你可见,梨树横成列,竖成行,就像列队的士兵,令人震撼,令人称奇,尤其想到当年培植它们的人们付出了多少辛勤劳动,又想到他们又是多么的严谨和讲求科学。 自 1999 年砀山县被国务院首批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极大地推动了砀山县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除上述提到的鳌头观海、古渡烟霞、乌龙披雪、武陵胜境、故黄映雪、梨树王等景点外,还有万亩观光园、精品酥梨自采园、瓶装贡梨园、梨展馆等一批著名的观光景点。近年来,已经吸引大批周边地区和外省市游客前来观花赏果。 梨园戏曲武正润摄 徜徉黄河故道,你可以在这里春天观花,夏天观果,秋天尝梨,冬天赏雪;可以携家人在这里饮酥梨汁,品梨花酒,尝酥梨宴;可以在这里观酥梨擂台,看每年的冠军梨花落谁家;可以在这里填词作赋写诗,撰写酥梨文章,续写《梨花湾》的故事;可以在这里以梨为媒,联络旧友,广交新朋。 徜徉黄河故道,你还可以在这里听听民间戏曲:花鼓、四平调、拉魂腔;听听这里的曲艺:扬琴、坠子、大鼓、评书、渔鼓、山东快书、快板书;赏赏这里的民间音乐:声乐、器乐、唢呐、坠胡、软弓京胡;看看这里的民间舞蹈:舞龙灯、舞旱船、跑竹马、舞狮、踩高跷、推彩车、鬼打架、姜公背姜婆;看看这里的民间竞技:斗鹌鹑、斗鸡、斗羊。 梨园角斗士武正润摄 徜徉黄河故道,你还可以在这里搜集更多的关于酥梨的种种传说故事,它们的版本众多,各有各的由来,各有各的推测,各有各的演绎,使人眼花缭乱,其丰富性令人目不暇接,使你为这块土地的神奇而瞠目。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2812 次阅读|1 个评论
黄泛冲积而成的黄河故道地貌特征 (17) 张洪亮 著
caotiansheng 2010-12-30 08:33
砀山县的地貌有着鲜明的黄河故道地貌特征。砀山全县地貌总体较平坦,系故黄河冲积而成。境内中部略高,南北稍低。黄河故道以北海拔平均47.8米,以南海拔平均44米,县西北最高处海拔54.8米,县东南最低处为40.4米。由于黄河屡次泛滥及改道,中小地势起伏,岗、波、洼相间。这种微域地形的地貌变化,使水、盐重新分配,形成本县的五种地貌类型: 故黄河高滩地。为黄河及其泻道在不断增高的人工堤约束下形成的高出地面的河床沉积,它包括黄河故道和滩地,宽10~20公里。故黄河沙质废河槽,宽1~1.5公里;废河槽两旁是天然堤带(高5~10米,宽20~50米);两天然堤带外侧为1~8公里的波状起伏高滩地;高滩地的外侧为背河洼地;高滩地与背河洼地的地面高程相差6~8米。故黄河高滩地河沟稀少,由于地形部位相对较高,地面高低不平,微地域岗洼起伏,地面坡度较大,降水除部分下渗土壤外,大部分形成地表径流,顺坡流向低处。地下水因坡降较大,流动通畅。故黄河高滩地的土质以壤质土为主,自主流线向两侧逐渐变细,河床及河坡地多为沙质和壤质的泡沙土和沙土,高滩地中间地势较低洼处沉积为黏质淤土,在下透形式占优势的土壤水运动状况的影响下,盐分多被淋洗,除一部分原来干涸河床外,一般很少发生盐渍化。因此,故黄河高滩地涝碱威胁较小,干旱问题较为突出。 决口扇形地。系黄泛决口水流冲积而成,黄河泛滥时,洪水冲决堤口,向堤外平原漫流,因流速减小发生沉积,随着漫流范围的扩大,形成由决堤口向外展开的扇状地形。砀山县境内决口扇形地主要有三个:一是故黄河北岸的苗城河上游地区,二是县城西部的西沙河、利民河上游地区,三是县城东北部地区。决口扇形地地势复杂,地形起伏不平,由于沉积的多是粉沙及细沙,土壤结持力弱,经风力的再搬运,堆积成沙岗、沙丘及波状物。决口扇形地沟河稀疏,基本上依靠决口形成的浅平河沟排泄积水,由于浅平河沟基面起伏不平,阻水和局部积水现象较为严重,故在一些泡沙土地区汛期最易受渍。沉积物结持松散,多为泡沙土,易旱,并常有风沙危害。浅平河沟的沙洼地,因排水条件较差,有轻度盐渍化土壤分布。 缓平坡地。由黄河泛滥漫流沉积而成,是全县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地势平缓,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微度倾斜,地面坡降1/10000左右。由于河流的分选作用和紧沙慢淤的沉积规律,土壤质地沙、壤、黏均有。在黄河故道两旁的相当范围内及泛滥主溜的两旁,为砂质和沙壤质的土壤,随距故黄河及主河道渐远,则逐渐更替为轻壤和中壤质的土壤。又由于黄水流的无序,沉积的杂乱,故地面大平小不平,在局部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及蒸发作用的影响下,土壤还伴随有盐化和碱化过程,但盐渍化程度较轻,呈花斑状,镶嵌在黄潮土中间。 浅平洼地。分布在县城东南小神湖洼地一带,上层多为静水沉积较厚的重壤土或黏土,海拔高程在40~42.5米之间,低于缓平坡地,地势低平,地面由四周向中心缓缓倾斜,坡降在1/5000~1/10000。浅平洼地由于土壤表层为淤积较厚的黏质土层,地面坡度小,因而地表水和地下水径流均较滞缓。土壤毛细作用微弱,除少数洼地边缘上位夹沙淤在蒸发量较大的情况下有碱化现象外,绝大部分均无盐渍化。该类型地貌质地黏重,耕种差,易旱易涝。 背河洼地,亦称交接洼地。主要分布在故黄河两大堤外侧低洼处,与大堤平行呈带状分布。背河洼地的一侧与故黄河高滩地相接,高差极为明显;洼地的另一侧向缓平坡地逐渐过渡,地势缓缓高起,边缘很不明显。背河洼地由于受两侧地下水补给,特别是受高滩地的静水压力影响较大,地下水位较浅,排水困难,地面及地下水径流滞缓。该地貌土壤质地多为砂壤质及轻壤质,粗粉砂含量高,除部分决口扇形地是沙质的泡沙土外,绝大部分为盐渍化土壤,占该地貌类型的90%左右,重盐碱荒地占10%左右。背河洼地是花碱土分布最集中、盐渍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砀山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3840页。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5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河故道与黄泛冲积土壤 (16)张洪亮 著
caotiansheng 2010-12-29 22:38
在黄河未流经砀山之前,砀山曾是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交通便利、民众殷庶之区。这种情况在各种历史文献中频频可见。如明《徐州志》中,对本地与黄河的关系有这样的记述:按禹贡所纪及周礼职方氏之典籍,则古徐物产之饶,甲于寰宇。今疆土非昔,而洪水岁复为殃,水陆之产皆萧索而失生,较诸薛虎子肥沃之称、苏轼一熟恒饱之言,大不侔矣。诗曰:秋日凄凄,百卉具腓。正今日之谓也,仁人不可不念。 明万历五年刊《徐州志》。 黄河水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早在几百年前就有突出的反映。明崇祯十三年( 1640 年)二月,黑风起自西北,黑气凝云,有声渐近,日色全晦,白昼如夜,凡枪刀之属有火光。约三四刻,北风息,黄沙满地,厚寸许。 清乾隆三十二年刊《砀山县志》。 这显然是一场典型的沙尘暴。明清时期的县志和府志对砀山水土的记载是:河流甘淡,井泉斥卤,白坟十九,赤埴十一。 清乾隆三十二年刊《砀山县志》,又见明崇祯刊《砀山县志》和清同治《徐州志》。 其意为:地表水较清稍甜,地下水多盐碱,盐碱沙丘占十分之九,红黄黏土占十分之一。 解放前黄河故道真实写照采自砀山园艺场酥梨展览馆 自黄河改道北流之后,在砀山留下了绵延百里的黄河故道,更留下了遍布全县的黄泛冲积土壤及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据 1980 至 1985 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砀山县土壤为潮土类,分 3 个亚类, 7 个土属, 23 个土种。 7 个土属的分布状况为: 飞沙土土属。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大沙河、苗城河、文家河等河的河床近侧;土壤机械组成以细沙为主,黏粒含量少,表层沙性大,黏结性弱,冬春干旱多风季节,易随风飞移。有机质及其他养分含量极低,代换量小,一般为每 100 克土 2~4 毫克当量。土壤比热小,昼夜温差大。土壤结构多为松散的单粒状,漏水漏肥,雨后易板结。该土属多为非农业用地。 沙土土属。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大沙河、苗城河、东洪河、西洪河等两侧近河处。该土属多为砂壤质,耕性好,干湿均可种作,不起坷垃。有机质及其他养分的含量低,代换量一般为每 100 克土 4.2~8.6 毫克当量。土壤结构为单粒和碎片状,保肥能力弱,易滞水受渍。 两合土土属。主要分布在故黄河高滩地及缓平坡地。该土属土壤质地适中,轻壤到中壤,多为粒状结构,疏松,有机质及其他养分含量高,代换量平均为每 100 克土 10.8 毫克当量。土壤耕性好,湿不泥泞,干无裂缝,不易起坷垃。保肥供肥性能强,水、气、热关系协调。 淤土土属。主要分布在小神湖低洼处及故黄河高滩地低洼处。土壤质地为黏质和重壤质,有机质及其他养分含量高,代换量平均为每 100 克土 18.1 毫克当量,保肥性能好。耕性不良,耕作阻力大,适耕期短,湿时粘犁,干时起坷垃,雨后渗水慢,易受渍,旱天返润能力差,土壤胶体收缩性大,易板结龟裂,漏风跑墒。 碱化潮土土属。于浅平洼地和缓平坡地插花分布,县内各区域普遍存在。土壤质地多为砂壤质和轻壤质,有机质和其他养分含量贫乏,代换量每 100 克土 3~6 毫克当量,代换性钠含量高,碱化度多在 20% 以上,危害作物生长发育。 盐化潮土土属。主要分布在背河洼地,县内各区域普遍存在。土壤质地多为砂壤质,有机质及其他养分含量少,代换量平均每 100 克土 4~5 毫克当量。含盐量较高,一般在 0.2%~0.4% 以上,呈强石灰反应。盐分组成:阳离子以钾离子、钠离子为中主;阴离子以氯离子、硫酸根离子为主,对农作物生长危害严重。 苏打碱化潮土土属。多分布在背河洼地。土壤质地多为砂壤质和轻壤质,耕性好,不起坷垃,有机质和其他养分含量及代换量极低。碳酸钠和重碳酸钠含量高,不宜作物生长。该土属多为盐碱荒地。 土壤养分。耕作土壤养分以淤土、两合土土属含量较高,碱化潮土、盐化潮土、飞沙土、沙土等土属含量较低。同一土属各土种之间因土体构型及耕作施肥水平不同,养分含量亦有较大差异,如均质土体的沙土属中,青沙土种高于沙土种,上位夹淤沙土种高于下位夹淤沙土种;淤土属中红花淤土高于漏风淤土种,下位夹沙淤土种高于上位夹沙淤土种。 《砀山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9 50 页。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3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