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海平面上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没有必要为全球变暖买单:灭顶之灾不在中国
热度 10 杨学祥 2012-8-22 15:25
中国没有必要为全球变暖买单:灭顶之灾不在中国 杨学祥 人类总是不断地向自然宣战,其结果也总是以失败告终。在各国政府官员和学者云集丹麦哥本哈根为气候变化问题唇枪舌剑的同时,会场外的经济学家和评论人士也在为这次气候峰会的意义本身争论不休。日前,哥本哈根舆论中心负责人比约恩·朗姆伯格(Bjorn Lomborg)在美国《时代》周刊网站上发表评论文章称,用于应对气候变化所花的钱,可能比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要多得多。   朗姆伯格引述欧洲气候经济学家理查德·托尔(Richard Tol)的“另类”观点:如果为了控制气温增幅而征收巨额碳排放燃料税,至本世纪末,每吨二氧化碳大约征收4000美元,那么到2100年,大规模的征税将使得世界GDP减少12.9%,这相当于每年损失40万亿美元。   换句话说,为了要避免每年3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反而造成每年4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gjjj/20091211/07397089082.shtml 我在2009年12与12日指出, 与其寄希望于人类制止海平面上升,不如将人类居住地远离沿海地区 。像历史上人类用石头人头雕像制止海平面上升一样,遏制全球变暖是一项耗力甚多收效甚少的计划,向大自然开战,人类至今没有成功的先例。与其抗争自然,不如适应自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7967 据英国广播公司8月21日报道,最新发表在美国《自然灾害》杂志上的一项全球研究显示, 上海是全球最容易遭受严重洪灾的城市。 http://news.sina.com.cn/c/2012-08-22/110625014233.shtml 有网友说,上海平均海拔太低了,不到5米。上海境内最高的两座山:辰山和佘山,都不到100米高。 当人们谈论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时,格陵兰就会浮现在大家的脑海中。如果有人将其形容为“转折点”,那是再恰如其分不过的事了。21世纪人类的命运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岛上的冰。如果这些冰完全融化,那么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格陵兰冰盖的消失是人类首当其冲要面对的潜在气候灾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090-37047.html 这就是说,上海和格陵兰冰盖将同时消失。 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约翰·贝丁顿在广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气温变化已成为当前全球最严峻环境挑战,若全球气温再上升 2 摄氏度,将有 10 亿— 20 亿人面临水危机。文章给了一张图,这张图“按照 50 米海拔线大概画出的中国海岸线 , 其中的红线表示当海平面上升 50 米时新的海岸,可见中国的东部地区很多都会被淹没,并出现 2 个孤岛。”这是我参加全球变化研究以来见到的最夸张的一张图:海平面上升 50 米! 图 1 被严重夸张的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50米的效果图(来自MSN)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11-224749.html 如果地球上的冰盖完全融化,海平面将上升60-70米。这将超过图1标定的淹没区域。 事实上,真正面临危险的不是中国。 即使全球冰盖完全融化,中国被淹地区也很少,中国没有必要为全球变暖买单。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大陆国家和中国差不多,真正面临危险的是日本和英伦三岛,这是欧洲极力推行碳税政策的原因。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679 次阅读|29 个评论
气候变化的关键问题是水的问题——读《6度 一个愈来愈热的星球》
热度 1 qianlivan 2012-7-14 19:58
气候变化的关键问题是水的问题——读《6度 一个愈来愈热的星球》
气候变化的问题一直是大家很关注的问题。曾经我听到的似乎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排放出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气温上升。近几年来也 有其他一些理论模型质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比如太阳活动影响宇宙线流量,宇宙线流量影响云量,云量影响气温。 抛开气温上升的原因,探求一下全球气温上升造成的影响是有趣的。《6度 一个愈来愈热的星球》就是这样一本书,描述了全球气温上升不同值的情况下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后果。很多人可能不认同书中关于气候变化的一些结论,但是书中 提到的一些现象和相关的推理是值得注意的。 气候变化的关键就是水的变化: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冰架断裂、干旱、洪水。其中海平面的上升有若干因素,一个容易想到的就是陆地上的冰川消融。这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仅是北极地区的冰川,其他地方的冰川对此也有贡献。因为那些曾经千万年来都冻结的冰本来将水困在陆地上,而融化之后,这些水大多流向海洋。另 一个值得注意的效应是,很多冰在融化之前就对海平面上升有贡献!因为冰的漂浮要排开海水,这就导致了海平面上升。总体说来,就是陆地上的水减少了,海洋里的水就会增加(当然,大气也是一个可能的去向)。所以要抵消海平面上升,需要做的就是增加陆地上的含水量,而这在全球气温上升,冰川难以存在的情况下是难以做到的。陆地上水的减少还对应另外一个效应——干旱,而增加陆地上的含水量在解决海平面上升的问题的时候也能解决干旱的问题,而这在冰川难以存在的情况 下很困难。有两个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陆地的含水量——向大海要水(海水淡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531178.html )、向大气要水(空气抽水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333do=blogid=533131 )。而这两种方法都需要消耗能量,这可能会导致额外的温室气体排放,或许可以使用太阳能?但这在逻辑上是有些滑稽的。因为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现在就使用太阳能替代化石能源,不让气温上升,不让陆地含水量减少呢?陆地含水量不减少,上面提到的问题自然是不存在的。
个人分类: 读书|500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专家称地球已进入地震活跃期无关末日
热度 2 杨学祥 2012-7-12 11:22
专家称地球已进入地震活跃期无关末日 法制晚报  2012-04-13 14:37:13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var jiathis_config = {data_track_clickback:true}; BAIDU_CLB_SLOT_ID = "298652"; /*新华报业后加*/ var cpro_id = 'u792166'; -    太平洋板块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     一天5次6级以上地震专家称并非最活跃地震无关末日   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定,在前天印尼发生8.5级地震以后,北京时间昨日,墨西哥及加州湾地区又发生了多次地震。至此,全球在24个小时以内,共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而且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本报统计发现,从2004年印尼地震海啸算起,至今年4月,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62次,平均每年是18次。美国地震局地质调查所专家陈胜早告诉法晚记者,实际上,地球已经进入“地震活跃期”,地震会造成地球板块的一些破损,但不至于影响地球本身。   中科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平日则认为,之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地震报告,是因为探测地震的仪器越来越精密,而且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地震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所以人们对此才会越发担心、越发关注,甚至有了世界末日的说法。   总的来说,不论是从数据统计上还是专家分析上来看,有关地球末日这种说法是完全不科学的,将地震同世界末日联系起来也属于无稽之谈。     如今不是“地震最活跃期”   相关统计表明,地球近200年来共有三次比较大的地震活跃期。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在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大地震发生的频率虽然较高,但仍处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因此,现在并不是地震最活跃的时期。     地震活跃期全球7.0级以上地震   年份次数平均每年第一次1833-1877 69次1.5次第二次1946-1964 258次14.3次第三次2004至今162次18次1906年29次1957年30次1995年33次     24小时5次6级以上地震   1印尼时间:11日16时38分震级:8.5级   2印尼时间:11日18时43分震级:8.2级   3墨西哥时间:12日6时55分震级:6.5级   4加州湾时间:12日15时06分震级:6.2级   5加州湾时间:12日15时15分震级:6.9级     影响地震的条件“新说”   1、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形成新一轮的地壳运动   2、潮汐变化:月亮的白赤交角达到最大值,且与太阳、地球近似成一线,形成最强的潮汐南北摆动,这是强震易发生在冬至和夏至附近的原因   本版文/记者王岗李洪鹏实习生蒋伊晋徐晨晗制图/李铭 http://news.xhby.net/system/2012/04/13/013137773.shtml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 》2008/07上,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已有 6170 次阅读 2008-5-10 11:08 |个人分类:灾害预测 推荐到群组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杨学祥,杨冬红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36.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1396.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733 次阅读|5 个评论
冰川融化地也动
热度 1 杨学祥 2012-2-29 07:33
冰川融化地也动 杨学祥 山在升降水在流, 大陆沉浮永不休。 冰盖消长是标记, 地震火山成潮流。
个人分类: 诗词|2995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阿拉斯加福克斯群岛海域发生7.1级地震:频繁地震值得关注
热度 4 杨学祥 2011-9-2 21:18
美国阿拉斯加福克斯群岛海域发生7.1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2日19:05 地震位置示意图   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2011年9月2日18时55分,美国阿拉斯加福克斯群岛、阿留申群岛海域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9公里。 http://news.sina.com.cn/w/2011-09-02/190523096649.shtml 美国阿拉斯加州东南部海域发生7.1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2日19:29 新华网   新华网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美国阿拉斯加州东南部海域2日发生里氏7.1级地震。 http://news.sina.com.cn/w/2011-09-02/192923096730.shtml 中国国家地震台网:福克斯群岛发生7.2级地震 2011年09月02日 20:15:06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2日电 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9月2日18时55分,在福克斯群岛(北纬52.2度,西经171.7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9/02/c_121958392.htm 美国洛杉矶北部发生里氏4.2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2日10:5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洛杉矶9月1日电 (记者 毛建军)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当地时间9月1日下午1点47分,洛杉矶北部的圣费尔南多谷地区发生里氏4.2级地震。   地震发生在距离圣克拉塔东南5英里的地方,人们感觉到明显的晃动。在主震后发生了数次余震,较大的余震是2时35分的2.9级余震。   地震致使当地的魔术山主题公园短暂关闭,以检查游乐设施是否受到破坏。稍后,洛杉矶消防局和洛杉矶警察局报告说,地震没有造成重大损害。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料显示,此次地震深度为7.3公里。8月26日以来,南加州地区共发生过7次3级以上的有感地震。 http://news.sina.com.cn/w/2011-09-02/105323094588.shtml 美国地震致核反应堆移位数厘米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2日10:2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2日电据外媒2日报道,美国东海岸弗吉尼亚州于8月23日下午发生里氏5.8级地震,距震中仅24公里的北安娜核电站受影响最大。据核电站工作人员称,核电站中的核反应堆的确移动了几厘米,但并没有损坏。   据悉,弗吉尼亚州北部的北安娜核电站在上周地震后失去厂外电力供应,两座反应堆自动停机,靠柴油发电机维持燃料棒冷却作业。53个大型废料桶中已经有27个被震偏,据电力公司发言人齐歇尔称,移动范围约在2.5厘米到11.4厘米之间。   据介绍,北安娜核电站据首都华盛顿约134公里,由于福岛核电站泄漏的前车之鉴,美国核监管委员会对该核电站的调查慎之又慎。据悉,北安娜核反应容器中存放的二氧化铀外部还充满着保护性气体氦,如若发生泄漏,氦气体也是第一时间的报警指标。齐歇尔称,虽然地震来的突然,但仅有几栋办公楼出现裂缝。   北安娜核电站设计抗震级数为6.2级。“我们测试了外部的氦气,发现并没有什么损害。北安娜可以承受这样的震级。”齐歇尔说。 http://news.sina.com.cn/w/2011-09-02/102823094561.shtml 下一次大震在哪里:8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 已有 9131 次阅读 2008-6-1 10:00 下一次大震在哪里:8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 杨学祥,杨冬红 全球变暖导致山地和两极冰盖溶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山地失去冰盖负载减少,将均衡上升;海洋水面上升增加负载,将均衡下沉。这就是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 。根据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的资料,自2001年到2007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了4次8级以上地震,中国和日本各2次,其他地区2次(见表1)。 表1 2001-2008年8级以上地震数据 发震时刻 纬度 经度 震级(Ms) 震中位置 2001-11-14 17:26:00 36.2° 090.9° 8.1 新疆青海交界 2003-09-26 03:50:00 42.2° 144.1° 8.0 日本北海道地区 2004-12-26 08:58:00 3.9° 95.9° 8.7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 2005-03-29 00:09:00 2.2° 97.0° 8.5 苏门答腊北部 2005-06-14 06:44:00 -19.9° -69.2° 8.1 智利北部 2006-04-21 07:25:00 61.0° 167.2° 8.0 堪察加半岛东北地区 2006-11-15 19:14:00 46.6° 153.3° 8.0 千岛群岛 2007-09-12 19:10:00 -4.4° 101.5° 8.5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9-13 07:49:00 -2.5° 100.9° 8.3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8-05-12 14:28:00 31.0° 103.4° 8.0 四川汶川县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 。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地壳形变与海平面变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4, 14(4):29-37. 2. 杨学祥. 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 地球科学进展. 1992, 7(5): 22-29. 3.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地质科学。1992,(4):204-408 4. 杨学祥. 汶川地震中的地壳均衡运动. 发表于2008-6-1 7:41:17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37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关于美国地震的问答:美国即将遭遇特大地震? 2011-3-16 04:05 关于美国地震的问答:美国即将遭遇特大地震? 杨学祥 鲍得海教授在其留言中通报了俄罗斯科学家预测美国将发生特大地震的信息和原文。这一预测并不惊人,因为类似的预测中外科学家都做过,只是时间没有这样明确。 中新网2007年9月6日电 俄新网消息,洛杉矶地壳断层内部运动目前在整个观测史上达到峰值。俄罗斯科学家认为,这有可能成为在未来几年内发生毁灭洛杉矶市的毁灭性地震的原因。据学者估计,这场可能发生的灾难将带来1500亿美元的损失。报道援引位于美国圣迭戈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组组长吉姆·奥尔辛的话说,“截止目前,断层南部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大约为70%,地震强度将达到里氏8级。洛杉矶位于地震活跃地带”。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估计,这一地区的地震活跃性在整个监测期间达到最高值。在距洛杉矶以北160公里的滨海地区的平原地带,确实发现了地壳大裂缝。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危险性预测实验室主任阿历克谢·扎维亚洛夫表示,除了著名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之外,加利福尼亚滨海地区还有几个相邻断层。其中地壳断层的内部运动甚至比这一断面更为强烈,这些构造很快也可能演化成为构造运动,这将加重局势。报道说,加利福尼亚人已经开始启动使可能发生的地震后果最小化的工作。 美国地震专家2008年四月十四日发表的一份地震预测报告指出,未来三十年内,南加州地区“极有可能”发生一次大地震。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专家徐道一在《2010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文集》中指出,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大地震的发生可能标示了在美洲的巨震群发高潮时段的开始,值得特别关注。这与美国科学家的预测相一致。 我的回复(2011-3-16 02:37):我在2008年的特大地震趋势分析: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 。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37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1387 按此路线图,日本地震后,下一次特大地震的位置就很清楚了:三个中的一个。俄罗斯当然希望在美国,理由也很简单:印尼已发生了一次9.1级地震,智利发生了8.8级地震,剩下的俄罗斯和美国,最好是后者。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2873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79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与邻为伴:日本在大震后要接受历史教训
杨学祥 2011-4-11 06:34
与邻为伴:日本在大震后要接受历史教训 杨学祥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 BRUCE ALBERTS 博士在 2005 年指出:经过了 04 年末的印尼大地震,亚洲 - 太平洋板块正在变得越发脆弱,地震和海啸也将越发活跃。尤其是亚洲东部的日本列岛已经处在了一个随时可能塌陷的‘漏斗’之上。临灭顶之灾,滑入大海沟。 BRUCE ALBERTS 博士建议日本政府向周遍的友好国家中国、韩国、美国寻求帮助,在大灾难一旦降临的时候,能够将日本的众多的平民百姓迁移到中国等国的领土上,作为“自然灾害难民”,以避免日本的“整个民族的毁灭”【 1 , 2 】。 我在 2010 年 9 月指出,鉴于日本本土的生存危机,与邻国和睦相处是日本外交的根本出路和长远政策。 2010 - 2018 年全球强震频发,日本东海大地震的预测和预防时日不多,美国科学家的警告值得日本三思【 2 】。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发生了 9 级特大地震,地震致日本列岛“部分沉没”。日本当政者应该接受历史的教训,与邻为伴,与邻友善,争夺土地不是出路,接受救援要放眼长远。听人劝,吃饱饭。日本要记住历史的教训【 1 】。 日本媒体 6 日报道, 3 月 11 日大地震导致日本东北部沿海地区许多地方发生地面下沉,没入水中,面积相当于大半个东京。据日本国土地理院的调查,此次 9 级地震和大海啸,导致日本东北部由北向南、大约 443 平方公里的陆地被海水吞没,总面积超过东京的七成。日本海上保安厅 6 日宣布,大地震引发宫城县海域海底发生创纪录的大变动,海底向东南方向移动了 24 米 。海底高度也增加了 3 米 。保安厅方面称,这可能是日本有记录以来所观测到、由地震引发的最大规模地壳变动。而另两个“海底基准点”也发生了变动,设置在距离宫城 70 公里 海底的基准点向东南移动了 15 米 ,设置在福岛海域海底的基准点距离震源地较远,移动了约 5 米 。在海底移动的同时,日本列岛也被地震向东南方向“推动”。据上月 19 日日本国土地理院公布的调查结果,地震让岩手县山田町向东南移动了 25 厘米 ,千叶县銚子市则移动了 17 厘米 。当时的观测结果还显示,宫城县牧鹿半岛向东南移动了 5.3 米 ,同时还下沉了 1.2 米 【 3 】。 日本文部科学省 4 月 7 日 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通过对日本历史上大地震的研究,日本东海、东南海、南海和宫崎县近海有可能发生连锁地震,一旦发生连锁地震最大震级有可能达到里氏 9 级,并将形成长达 700 公里 的断层。日本东海、东南海和南海连锁地震被认为是今后日本附近有可能发生的灾害范围最大的地震。根据以往研究,今后 30 年内,东海发生大地震的概率为 87 %,东南海为 70 %,南海为 60 %【 4 】。 地震数据统计表明,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发生 6 次(国外资料 1900-1924 年 2 次),在 1925-1945 年发生 1 次( 1 次),在 1946-1977 年发生 11 次( 7 次),在 1978-2003 年发生 0 次( 0 次),在 2004-2007 年已发生 5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1952 年、 1957 年(国外数据低于 9 级)、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见表 1 )。 早在 2011 年 3 月 22 日 我们就指出,除了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 9 级地震发生后, 8.5 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 2004 、 2005 、 2007 年的连续 4 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5 , 6 】。 除苏门答腊岛强震连续发生外,阿拉斯加和勘察加的强震也多次发生。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不可避免,强震将集中在环太平洋沿海地区的地震火山带中。日本必须接受历史教训,早做正确的抉择。 表 1 全球 1890-2011 年 8.5 级以上地震表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1 1960-03-22 智利 9.5 2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4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5 2011-03-11 日本 8.9-9.0 6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7 2010-02-27 智利 8.8 8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9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10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11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12 1922-11-11 智利 8.5 13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14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15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16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地震致日本列岛“部分沉没”:重视警告接受教训。 2011-4-7 10:11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0417 2. 杨学祥。钓鱼岛救不了日本列岛沉没命运:等待邻居的救援。 2010-9-22 08:48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65556 3. 百千。地震致日本列岛“部分沉没” 相当于大半个东京。 2011 年 04 月 07 日 03:08  来源:新京报。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04-07/2955329.shtml 4. 日官方:可能还有 9 级地震。大洋新闻 时间 : 2011-04-09 来源 : 广州日报 A3 版。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1-04/09/content_1316674.htm 5.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 8.5 级以上大震的统计特征:在海岛连续发生。 2011-3-22 06:26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5007 6. 杨学祥。日官方:可能还有 9 级地震 PK 印尼:海岛强震连续发生 。 2011-4-9 07:1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111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沿海特大地震为什么使地球自转速度加快?
热度 2 杨学祥 2011-3-14 08:42
沿海特大地震为什么使地球自转速度加快? 杨学祥 自小冰期结束以来,全球变暖是主要趋势,尽管其中存在 60 年周期的气候波动。前 30 年的全球迅速变暖,导致海平面急剧上升,破坏了海洋地壳的地壳均衡,导致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卸载的融化冰川导致大陆上升;加载的大洋海水导致海洋地壳下降。两级冰盖融化导致海水流向赤道,增大了地球的扁率和转动惯量,使地球自转减慢;海水增加引发的海洋地壳均衡运动形成地震火山活动,尽管也能使沿海陆地上升,但是大面积的海洋地壳下降缩小了地球扁率,减少了地球的转动惯量,使地球自转加速。 美联社 (AP) 2011 年 3 月 11 日 引述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 (NASA) 地球物理学家葛罗斯 (Richard Gross) 的计算,因为日本发生规模 8.8 级强震,导致地球自转快了 1.6 微秒。 1 微秒是百万分之一秒。这次地震造成地球自转加速的程度,比去年智利地震所造成的影响还大一点,但是 2004 年苏门答腊强震,使得当天地球自转快了 6.8 微秒。 特大地震后地球自转加速,表明地球转动惯量减少,扁率变小,地球处于收缩状态。 日本大地震导致地球 11 日自转加速 1.6 微秒 http://www.sina.com.cn 2011 年 03 月 13 日 15:32 金羊网-新快报   美联社 (AP)11 日引述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 (NASA) 地球物理学家葛罗斯 (Richard Gross) 的计算,因为日本发生规模 8.8 级强震,导致地球自转 快了 1.6 微秒。 1 微秒是百万分之一秒。这次地震造成地球自转加速的程度,比去年智利地震所造成的影响还大一点,但是 2004 年苏门答腊强震,使得当天地球自转快了 6.8 微秒。  http://tech.sina.com.cn/d/2011-03-13/15325279431.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气候增暖与海平面上升-研究回忆
xiqingchen 2010-11-14 09:09
在 杨怀仁在回忆杨怀仁教授的文章里面,我曾谈到:杨怀仁教授开拓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 80 年代初期。 1986 年初。杨怀仁教授表现出对 温室效应 人类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高度关注。他和我合作发表在《中国环境报》上面的专论文章, 是我国第一篇关于二氧化碳等痕迹气体对气候增暖、海平面上升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问题的系统阐述。 当时关于二氧化碳等痕迹气体对全球气候增暖与海平面上升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还只是少数学者的学术探讨,而今,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低碳 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决策。近来,我专门托人把该旧报从图书馆找出来复印,奉献给有兴趣读者,或有兴趣研究我国环境政策变化历史与走向的学者。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与绿色发展|3795 次阅读|3 个评论
全球变暖导致火山频发:印尼火山灰柱冲上6000米高空
杨学祥 2010-11-7 03:57
强震和火山频发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图 1 海平面变化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由图1中可以看到,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AB弧下降到AB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见图b) : 其一、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对应的圆心角增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AB弧上升到AB弧时(见图a),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8.5级以上强震和火山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PDO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参考文献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据新华社电 印度尼西亚默拉皮火山4日再度喷发,至少69人死亡,60多人受伤。火山10月26日喷发以来,至今共致死逾百人。   火山灰柱冲上6000米高空,炙热岩浆和碎石沿山体倾斜而下,淤塞河道。超过7.5万名附近居民转移至紧急避难所。政府决定进一步扩大火山危险区范围,疏散更多居民。 印尼火山灰柱冲上6000米高空 岩浆碎石淤塞河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6日03:13 大洋网-广州日报   默拉皮火山4日猛烈喷发,火山灰云团飘至250公里以外市镇。由于能见度过低,机动车驾驶员白天不得不打开车灯照明。   仍需绕道飞行   当地医院发言人赫鲁努格罗霍说,至少35具尸体运进医院,65人受伤,多数伤势严重。电视画面显示,十多名伤者被抬上担架送往医院救治。   附近居民古纳万撤离至15公里以外的蒙蒂兰地区。他向印尼安塔拉通讯社记者描述4日喷发场景:火山喷发时伴随雷鸣般轰鸣;火山灰所及之处,屋顶、树木、晾衣绳无不裹上厚厚一层白色粉末。   数以千计居民离开紧急避难所,搭乘卡车前往相距火山更远的城市大型体育场馆暂住。   印尼交通部4日重申,出于安全考虑,途经火山附近空域的航班继续执行绕道飞行规定。火山附近多处机场先前数度关闭。   专家:火山活动一切正常   据新华社电 印度尼西亚默拉皮火山喷发正呈加剧之势,而今年4月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仍让人记忆犹新。2010年或许会给一些人留下火山之年的印象。但专家表示,事实并非如此。   大略数一下今年发生喷发的重要火山,除默拉皮火山和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以外,还有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两座火山、印尼的锡纳朋火山、哥伦比亚的加勒拉斯火山等。现在又有消息说,冰岛的另一座火山可能要喷发。   专家指出,火山喷发看上去变得频繁,这是因为现代社会资讯日益发达,人们对火山喷发的信息也较过去更为敏感和关注。   美国丹尼森大学地球科学副教授埃里克克莱梅蒂说,从一个较短的时间跨度上看,比如10年或100年,火山喷发属于随机事件,也许有时会出现一连串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但这仍然属于正常范围。美国史密森学会全球火山计划对火山喷发的有关文档和信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也是地壳之下,一切正常。   事实上,自有记录以来,全球火山活动一直处于稳定状态。据统计,除海底火山喷发以外,全球平均每年要发生约70次火山喷发。   全球火山活动主要取决于地壳运动,但最近有人提出,气候变暖可能间接加剧火山活动。克莱梅蒂指出,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确切答案,但毫无疑问,火山喷发有可能导致气候变化。 http://news.sina.com.cn/w/2010-11-06/031321423239.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6-9 10:44:18 正确认识海平面上升的后果:真正的威胁是地震火山活动 杨学祥 2007年3月18日新快报讯 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前天在由广州市科协和英领馆联合举办的论坛上,来自英国的资深环保记者保罗布朗语出惊人。他更指出,在2050年后,如果广州的气温再上升3摄氏度,没有空调难以生活。保罗布朗曾是英国《卫报》的资深记者,此次他来到中国时,就带来了国际权威机构的最新研究结论:如果人们仍不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控制的话,到2050年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再上升2摄氏度,而至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5摄氏度 。 布朗为中国描绘出一幅可怕的远景:中国经济上最发达的两个地区都将首先受到全球变暖的威胁,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是致命一击。气候恐怖主义者的恐怖袭击手法远远高于一般的恐怖主义,以预言50年内的世界末日来胁迫世界进入其布下的经济陷阱!经济基础影响人们的政治观点,布莱尔不是为了世界利益而是为了英国的经济利益而成为控制全球变暖的领头羊 。 与全球变暖论的预测相反,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并未使太平洋岛屿消失,也未使格陵兰岛沉没,情况恰恰正好相反。 据德国媒体2010年6月3日报道,科学家曾表示,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正在不断升高,许多小岛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但从太平洋上空航拍的一些照片来看,这种担心似乎有些多余。由于珊瑚的存在,虽然海水正不断上涨,但小岛们的面积却增加了。   由于海平面上升,气候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警告称,海岛和沿海地区将被海水淹没。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还有代表称那些岛国有亡国之忧。之前,马尔代夫政府也称本国可能会因气候变化沉入海面以下。 然而近日,学者在美国的科技期刊杂志《全球及星球变化》(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上发表文章称,尽管海平面在上升,但在过去60年中,很多太平洋小岛的面积却增加了。奥克兰大学的保罗肯奇和斐济的地球研究学者亚瑟韦伯通过对上世纪50年代太平洋的27个小岛的航拍照片和卫星图片与现在的资料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只有4个小岛的面积变小了,剩下的23个面积没变甚至变大了。曾被认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岛国图瓦卢,全国没有任何地方海拔高度超过5米,在过往这些年中,领土也由曾经的7个珊瑚岛增加到现在的9个,尽管在这段岁月里,海平面上升了0.12米 。 新华网洛杉矶2010年5月18日电(记者 高原)18日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冰盖加速融化,从而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海拔高度上升。 美国迈阿密大学罗森斯蒂尔海洋和大气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将特制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安放在格陵兰岛海岸,以观察冰盖大小变化与海平面升降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对1995年至今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过去,尽管格陵兰岛冰盖会随着季节变化时大时小,但总体会达到一种平衡。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格陵兰岛冰盖融化后难以复原,而冰盖加速融化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受到的压力下降,陆地海拔高度逐渐上升。越是在温暖的海岸,这种现象越明显。 研究人员指出,格陵兰岛某些海岸区域的陆地上升速度已经达到每年2.5厘米)左右,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其上升速度在2025年有可能达到每年5厘米。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1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网络版上 。 我在2006年指出,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同样,卸载的冰盖消失的大陆地壳会均衡上升,2000米厚冰盖融化了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已经上升了500米,还将上升200米。格陵兰岛在重复同样的均衡过程。 在远古时代,大气的巨幅升温就曾和地质变化联系在一起。虽然目前说未来几十年的气候变化能够导致类似的地质变化还没有什么根据,但是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必须严肃对待这种威胁了。有些专家已经把目前的全球变暖与山区的大规模落石和山崩联系到了一起 。 专家指出,全球变暖的确能够影响包括地震在内的地质灾难,因为它能移动地球表面的大量物质。融化的冰川和上升的海平面改变了大规模水体的分布,这种改变将通过地面释放压力。压力的变化使地裂和地震变得更有可能。德国的研究显示,地壳有时非常脆弱,一场滂沱大雨就可以引起地球表面压力的变化,从而导致地震发生 。 专家指出:这是个新兴的科研领域,可能会带来很有意思的研究成果。原来,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和此类事件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现在的观点是气候变化可能会引起更多的地质运动。长远来看,如果气候的确出现了巨大变化,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变化带来的影响 。 中国学者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气候变冷与深海地震之间的关系,并相继提出全球变暖与地震火山活动频发的关系。 全球20世纪初的低温期、30-40年代的增暖、50-60年代的低温和80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2002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 。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的增强,近20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建立全球防冷机制迫在眉睫 。 我们发现,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开始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预测显示,2000~2035年应该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 莫斯科大学地质教研室火山学科研究员安纳托里指出,冰岛火山进入喷发活跃期,冰岛火山喷发大约有50-80年左右的周期,1998年火山学专家在雷克雅未克大学,对冰岛火山800年的历史记录和资料的熔岩层样本进行研讨,专家达成共识,冰岛火山所通过的高,低活动周期与地震有直接关联,冰岛附近的地质构造为大西洋裂谷断层,在地质运动的张裂过程中,向地壳水准延伸,导致蛀牙地质结构出现,断裂层即可引发地震为界。安纳托里认为,目前大西洋地质分裂才刚刚开始。安纳托里指出,冰岛火山灰将对人类造成重大威胁,由于火山灰位于35000至40000英尺的大气平流层,这个高度的大气中没有风雨干扰,水蒸气少,火山灰在60年内难以在平流层消失。安纳托里预测,冰岛火山将在2030年和2040年之间进入喷发的高潮期 。 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周期为50-70年,冰岛火山喷发大约有50-80年左右的周期,两者的对应关系表明冷气候与地震火山强烈活动密切相关 。 由于地壳均衡作用,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因为洋壳下降至少被减少三分之一,洋壳下降使地下流体被挤入大陆地壳之下,导致陆缘及岛屿上升,海平面相对上升幅度会进一步被减少。与此同时,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活动加剧,这是近期地震火山活动异常活跃的原因。 海平面上升幅度被高估了!!!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程度被低估了!!! 近十年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刘正旭,李莹,刘萍。英国环保记者:全球气温再升2℃上海将被淹没。2007年03月18日 13:54 金羊网-新快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7-03-18/13541421472.shtml 2. 杨学祥。气候恐怖主义能维持多久?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7-3-20 8:19:37。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012 3. 研究发现海平面上升 太平洋诸岛反而变大(组图)。2010年06月07日08:33 国际在线。 http://news.sina.com.cn/w/p/2010-06-07/083320425696.shtml 4. 高原。研究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陆地部分上升。2010年05月19日 17:31:46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5/19/c_13303964.htm 5. 杨学祥. 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年9期:20-22 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 7. 张红。关注冰岛火山爆发。《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04月21日 第 02 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0-04/21/content_496483.htm?div=-1 8.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3): 287 9.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10. 卢宇光。专家指欧洲上空火山灰60年难消除。2010年04月18日 23:32凤凰卫视。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bingdaohuoshanbaofa/zuixin/201004/0418_9990_1607148.shtml 11. 杨学祥。火山猛喷无关地震是误传。刊发时间:2010-04-19 08:41:55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19/content_1097037.htm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3696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367 次阅读|1 个评论
全球变暖和高海面并非是世界末日:谁能把地球变成恒温器?
杨学祥 2010-7-6 20:09
全球变暖和高海面并非是世界末日:谁能把地球变成恒温器? 杨学祥 IPCC最新报告预测,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 1 . 8 至 4 摄氏度,海平面升高 18 至 59 厘米。在 2001 年发表的评估报告中,IPCC曾预测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 1 . 4 至 5 . 8 摄氏度 ,海平面将升高 9 至 88 厘米 。 Wu 和 Peltier ( 1983 )估计北半球劳仑泰德冰盖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冰盖于 18000 年前开始融化,快速融化始于 1350 年前到 7000 年前, 7000-5000 年前间的冰融量减少。 Jaritz 和 Ruder ( 1977 )绘出莫桑比克全新世海面变化曲线, 10000-8000 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 2.65 米 的速率快速上升, 8000-6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将为每百年 0.47 米 。 6000 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 2.5 米 。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 中国沿海全新世海面变化可分为 6000 年前的急剧上升、 6000-5000 年前期间的最高海面和 5000 年来相对稳定成微微下降等 3 个阶段;同时,海面是波动的,具有 8500-7800 年前期间、 7300-6700 年前期间、 6000-5000 年前期间、 4600-4000 年前期间、 3800-3100 年前期间、以及 2500-1500 年前期间 6 次波峰,其中后 4 次波峰为高于现今海面的高海面时期 。 国际有说法称, 2 摄氏度 是自然界最后安全阀门,全球变暖幅度不能超过 2 摄氏度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吕学都反驳了这一说法。吕学都说, 2 度是一政治概念,欧盟提出要把大气温升控制在 2 度以内,实际上无科学说明。欧盟在很早就希望确定 2 度是一危险水平。客观地讲,说 2 度是危险的, 2.1 度、 1.9 度就不危险,在科学上不是那么准确。吕学都解释说, 2 度也能够说明问题,可能会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海平面的升高、对自然生态系统等等会带来比较多的影响 。 汪品先院士指出, 大约在 1 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时,格陵兰上空的气温在近 50 年内上升 7 摄氏度 ,而且这类快速变化还反复发生 。世界并没有因此而毁灭。把 2 摄氏度 设定为自然界最后安全阀门,这仅仅是纸上谈兵的推理数据,不符合气候变化的真实历史。即使我们能阻止人类自身造成的全球变暖,但是,我们无法阻止自然造成的全球变暖。如果 50 年内上升 7 摄氏度 的事件重复出现,人类也会像从前一样继续生存和发展。 6000 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 2.5 米 ,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这说明当时的气温高于现在。全球变暖和高海面并非是世界末日。 适应气候变化才是人类的明智选择,改变气候变化的努力无异于向大自然宣战,只能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把 2 摄氏度 设定为自然界最后安全阀门,这是一个非常苛刻的条件:历史上大冰期和大温暖期的温度差为 10 摄氏度 以上,冰期和间冰期的温差为 5 摄氏度 以上,小冰期和气候适宜期的温差在 2 摄氏度 以上,它们都超过了人为设定的安全值。 要保持全球变暖幅度不能超过 2 摄氏度 ,谈何容易!谁能把地球变成恒温器? 参考文献 1. 刘浩,王宇。联合国最新报告: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 2007 年 02 月 03 日 08:41 来源:中国证券网 . 上海证券报 http://it.sohu.com/20070203/n248019491.shtml 2. 赵希涛,杨达源。全球海面变化。科学出版社, 1992 。 118 , 108 , 74 。 3. 中国专家反驳国际 全球变暖幅度不能超 2 ℃ 说法。 2010 年 06 月 01 日 15: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http://www.ce.cn/xwzx/gnsz/zg/201006/01/t20100601_21470614.shtml 4. 汪品先 , 翦知湣 . 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 . 第四纪研究 . 1999 , (1): 1~1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706 次阅读|1 个评论
正确认识海平面上升的后果:真正的威胁是地震火山活动
杨学祥 2010-6-9 10:44
正确认识海平面上升的后果:真正的威胁是地震火山活动 杨学祥 2007 年 3 月 18 日 新快报讯 全球气温再上升 2 摄氏度 ,上海将被淹没!前天在由广州市科协和英领馆联合举办的论坛上,来自英国的资深环保记者保罗布朗语出惊人。他更指出,在 2050 年后,如果广州的气温再上升 3 摄氏度 ,没有空调难以生活。保罗布朗曾是英国《卫报》的资深记者,此次他来到中国时,就带来了国际权威机构的最新研究结论:如果人们仍不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控制的话,到 2050 年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再上升 2 摄氏度 ,而至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 5 摄氏度 。 布朗为中国描绘出一幅可怕的远景:中国经济上最发达的两个地区都将首先受到全球变暖的威胁,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是致命一击。气候恐怖主义者的恐怖袭击手法远远高于一般的恐怖主义,以预言 50 年内的世界末日来胁迫世界进入其布下的经济陷阱!经济基础影响人们的政治观点,布莱尔不是为了世界利益而是为了英国的经济利益而成为控制全球变暖的领头羊 。 与全球变暖论的预测相反,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并未使太平洋岛屿消失,也未使格陵兰岛沉没,情况恰恰正好相反。 据德国媒体 2010 年 6 月 3 日 报道,科学家曾表示,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正在不断升高,许多小岛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但从太平洋上空航拍的一些照片来看,这种担心似乎有些多余。由于珊瑚的存在,虽然海水正不断上涨,但小岛们的面积却增加了。   由于海平面上升,气候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警告称,海岛和沿海地区将被海水淹没。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还有代表称那些岛国有亡国之忧。之前,马尔代夫政府也称本国可能会因气候变化沉入海面以下。 然而近日,学者在美国的科技期刊杂志《全球及星球变化》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上发表文章称,尽管海平面在上升,但在过去 60 年中,很多太平洋小岛的面积却增加了。奥克兰大学的保罗肯奇和斐济的地球研究学者亚瑟韦伯通过对上世纪 50 年代太平洋的 27 个小岛的航拍照片和卫星图片与现在的资料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只有 4 个小岛的面积变小了,剩下的 23 个面积没变甚至变大了。曾被认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岛国图瓦卢,全国没有任何地方海拔高度超过 5 米 ,在过往这些年中,领土也由曾经的 7 个珊瑚岛增加到现在的 9 个,尽管在这段岁月里,海平面上升了 0.12 米 。 新华网洛杉矶 2010 年5月18日电(记者 高原)18日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冰盖加速融化,从而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海拔高度上升。 美国迈阿密大学罗森斯蒂尔海洋和大气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将特制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安放在格陵兰岛海岸,以观察冰盖大小变化与海平面升降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对1995年至今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过去,尽管格陵兰岛冰盖会随着季节变化时大时小,但总体会达到一种平衡。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格陵兰岛冰盖融化后难以复原,而冰盖加速融化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受到的压力下降,陆地海拔高度逐渐上升。越是在温暖的海岸,这种现象越明显。 研究人员指出,格陵兰岛某些海岸区域的陆地上升速度已经达到每年2. 5厘米 )左右,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其上升速度在2025年有可能达到每年 5厘米 。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1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网络版上 。 我在 2006 年指出,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同样,卸载的冰盖消失的大陆地壳会均衡上升, 2000 米 厚冰盖融化了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已经上升了 500 米 ,还将上升 200 米 。格陵兰岛在重复同样的均衡过程。 在远古时代,大气的巨幅升温就曾和地质变化联系在一起。虽然目前说未来几十年的气候变化能够导致类似的地质变化还没有什么根据,但是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必须严肃对待这种威胁了。有些专家已经把目前的全球变暖与山区的大规模落石和山崩联系到了一起 。 专家指出,全球变暖的确能够影响包括地震在内的地质灾难,因为它能移动地球表面的大量物质。融化的冰川和上升的海平面改变了大规模水体的分布,这种改变将通过地面释放压力。压力的变化使地裂和地震变得更有可能。德国的研究显示,地壳有时非常脆弱,一场滂沱大雨就可以引起地球表面压力的变化,从而导致地震发生 。 专家指出:这是个新兴的科研领域,可能会带来很有意思的研究成果。原来,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和此类事件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现在的观点是气候变化可能会引起更多的地质运动。长远来看,如果气候的确出现了巨大变化,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变化带来的影响 。 中国学者早在 2002 年就提出了气候变冷与深海地震之间的关系,并相继提出全球变暖与地震火山活动频发的关系。 全球 20 世纪初的低温期、 30-40 年代的增暖、 50-60 年代的低温和 80 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 2002 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 。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的增强,近 20 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建立全球防冷机制迫在眉睫 。 我们发现,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18 次。在 1889 ~ 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在 1925 ~ 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6 ~ 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 11 次,在 1978 ~ 2003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 ~ 200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2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开始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预测显示, 2000 ~ 2035 年应该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 莫斯科大学地质教研室火山学科研究员安纳托里指出,冰岛火山进入喷发活跃期,冰岛火山喷发大约有 50-80 年左右的周期, 1998 年火山学专家在雷克雅未克大学,对冰岛火山 800 年的历史记录和资料的熔岩层样本进行研讨,专家达成共识,冰岛火山所通过的高,低活动周期与地震有直接关联,冰岛附近的地质构造为大西洋裂谷断层,在地质运动的张裂过程中,向地壳水准延伸,导致蛀牙地质结构出现,断裂层即可引发地震为界。安纳托里认为,目前大西洋地质分裂才刚刚开始。安纳托里指出,冰岛火山灰将对人类造成重大威胁,由于火山灰位于 35000 至 40000 英尺的大气平流层,这个高度的大气中没有风雨干扰,水蒸气少,火山灰在 60 年内难以在平流层消失。安纳托里预测,冰岛火山将在 2030 年和 2040 年之间进入喷发的高潮期 。 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周期为 50-70 年,冰岛火山喷发大约有 50-80 年左右的周期,两者的对应关系表明冷气候与地震火山强烈活动密切相关 。 由于地壳均衡作用,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因为洋壳下降至少被减少三分之一,洋壳下降使地下流体被挤入大陆地壳之下,导致陆缘及岛屿上升,海平面相对上升幅度会进一步被减少。与此同时,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活动加剧,这是近期地震火山活动异常活跃的原因。 海平面上升幅度被高估了!!!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程度被低估了!!! 近十年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刘正旭,李莹,刘萍。英国环保记者:全球气温再升 2 ℃ 上海将被淹没。 2007 年 03 月 18 日 13:54 金羊网 - 新快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7-03-18/13541421472.shtml 2. 杨学祥。气候恐怖主义能维持多久?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7-3-20 8:19:37 。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012 3. 研究发现海平面上升 太平洋诸岛反而变大 ( 组图 ) 。 2010 年 06 月 07 日 08:33 国际在线。 http://news.sina.com.cn/w/p/2010-06-07/083320425696.shtml 4. 高原。研究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陆地部分上升。 2010 年 05 月 19 日 17:31:46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5/19/c_13303964.htm 5. 杨学祥 . 全球变暖还是变冷 . 《科技潮》 2006 年 9 期: 20-22 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 23 (6): 1813 ~ 1818 7. 张红。关注冰岛火山爆发。《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 年 04 月 21 日 第 02 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0-04/21/content_496483.htm?div=-1 8.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3): 287 9.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10. 卢宇光。专家指欧洲上空火山灰 60 年难消除。 2010 年 04 月 18 日 23:32 凤凰卫视。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bingdaohuoshanbaofa/zuixin/201004/0418_9990_1607148.shtml 11. 杨学祥。火山猛喷无关地震是误传。刊发时间: 2010-04-19 08:41:55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19/content_1097037.htm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5705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研究发现海平面上升 太平洋诸岛反而变大(组图)
杨学祥 2010-6-7 09:42
研究发现海平面上升 太平洋诸岛反而变大(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7日08:33 国际在线 马绍尔群岛:由于珊瑚石的堆积,很多岛屿的面积增加了,当然岛内的部分没有变化。 南太平洋小岛毛琵地,海平面上升并没有让这些小岛受到太大威胁。   卫星图片展示出惊人的结果:南太平洋小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缩小。实线表示的是今天的海岸线,虚线表示的是1984年的海岸线位置。 图瓦卢的一座岛屿在过去60年中海岸线不断外扩。   国际在线专稿:据德国媒体6月3日报道,科学家曾表示,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正在不断升高,许多小岛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但从太平洋上空航拍的一些照片来看,这种担心似乎有些多余。由于珊瑚的存在,虽然海水正不断上涨,但小岛们的面积却增加了。   由于海平面上升,气候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警告称,海岛和沿海地区将被海水淹没。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还有代表称那些岛国有亡国之忧。之前,马尔代夫政府也称本国可能会因气候变化沉入海面以下。   然而近日,学者在美国的科技期刊杂志《全球及星球变化》(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上发表文章称,尽管海平面在上升,但在过去60年中,很多太平洋小岛的面积却增加了。奥克兰大学的保罗肯奇和斐济的地球研究学者亚瑟韦伯通过对上世纪50年代太平洋的27个小岛的航拍照片和卫星图片与现在的资料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只有4个小岛的面积变小了,剩下的23个面积没变甚至变大了。曾被认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岛国图瓦卢,全国没有任何地方海拔高度超过5米,在过往这些年中,领土也由曾经的7个珊瑚岛增加到现在的9个,尽管在这段岁月里,海平面上升了0.12米。(Zak) http://news.sina.com.cn/w/p/2010-06-07/083320425696.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预测地震添新方法和地壳均衡运动
杨学祥 2010-1-29 04:38
预测地震添新方法 来源:中国地震信息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1.28 据悉,科学家们已经掌握了使用卫星数据来探测由大规模地震引起的地球表面引力变化的技术。它标志着美国宇航局的 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卫星数据有了新的用途,并为理解地震的工作原理提供了新思想。   该项研究更为清晰地描绘了自苏门答腊-安达曼大地震以来地球的变化情况。该地震的震中位于苏门答腊北部地区的西岸,震后导致两个大陆板块在强大的力量之下滑入海床下面。印度板块发生移动750英里,并下降到缅甸板块之下。科学家将该过程叫做潜没。地震将该地区数千平方英里的海床都抬升了好几米高。   地震造成海床的大幅抬升,就会引起该地区的几何形状发生改变,海床以下的岩石密度在发生潜没之后也发生改变。密度提高或降低都会引起重力发生变化,这一点是可以通过仪器测量到的。   这批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卫星于2002年发射升空,距离地球表面186-310英里(300-500公里),两颗卫星之间的间距为136英里(220公里)。这些卫星能够测量出地壳的密度变化,或者地面上的GPS测量数据变化,并能显示出该点地球引力的变化。 http://www.lrn.cn/science/disasterPreventting/dzkp/dzyb/201001/t20100128_457861.htm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 由图 4 中可以看到,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 AB 弧下降到 CD 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 其一、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 AB 弧扩张到 AE 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 CD 弧上升到 AB 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 BE 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8.5 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 PDO 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图 4 海平面变化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 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 . 西北地震学报 .2006,28 ( 1 ): 95-96 3.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 。世界地质。 1988 , 7 ( 1 ): 43-48 4.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 。地质科学。 1992 ,( 4 ): 204-408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5066 次阅读|2 个评论
海洋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杨学祥 2009-9-21 14:13
海洋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杨学祥 河海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左军成最近指出,气候变化对中国沿海和海岸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海平面不断上升,各种海洋灾害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持续增加,滨海湿地、珊瑚礁等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多呈恶化趋势。我国易受极端天气和海洋过程影响的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巨浪、咸潮等,受全球大气和海洋增温影响的灾种主要有赤潮等,其他灾种如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等和海平面上升有密切关系。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极端天气过程和海洋灾害频发,沿海地区由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平均 150 多亿元。十五期间,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630 亿元,死亡人数约 1160 人,特别是 2005 年的海洋经济损失就有近 330 亿元,占同期海洋经济总产值的近 2% ,全国各类自然灾害总损失的 16% 。 2008 年海洋灾害造成死亡 152 人,直接经济损失 206 亿元。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整体上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由此,极端气候事件加剧了海洋灾害,并已成为制约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 宏观的研究表明,在潮汐准 60 年的周期变化幅度上, 1977 年至 1999 年,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全球迅速变暖; 2000 年至 2030 年,处于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将进入低温期; 2031 年至 2060 年又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全球又将迅速变暖 。 在潮汐 1800 年周期变化幅度上,目前正处于变暖的峰期。从 15 至 17 世纪的 200 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也正是蒙德极小值期 。 这个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小值,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 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季林认为,即使没有温室效应 , 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气候周期是一致的。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据计算,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 24 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未来 300 年是气候变暖的高峰时期 。 我们在 2004 年就指出,海平面上升直接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增大了洪涝威胁,减弱了港口功能,并且引发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等问题,导致了沿海湿地的损失和动物的迁徙,使按原设计标准建设的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辽东湾、莱州湾和海州湾等岸段就因为海平面的升高而加重了其沿海低洼地区的土地盐渍化和洪涝灾害。沿海灾害加剧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经济投资的风险 。 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 。 2006 年 3 月 21 日 消息:昆士兰州州长彼德比蒂已经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这是我们几十年来遭遇的最严重热带气旋,比蒂当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昆士兰州救灾部门负责人弗兰克帕加诺也警告说,拉里有可能演变成类似去年 8 月美国遭遇的卡特里娜飓风的重大自然灾难。拉里最初被定为 5 级,是热带气旋中的最强级别。由于气旋在澳大利亚东北部着陆后强度会有所降低,气象局后来又将其降为 3 级。昆士兰州议员鲍勃凯特称,拉里摧毁了当地 90 %的香蕉种植业,这些作物价值 2 亿澳元( 1 . 45 亿美元)至 3 亿澳元( 2 . 17 亿美元),如果其中三分之二都灰飞烟灭,损失大约是 1 . 5 亿澳元( 1 . 08 亿美元)。大约 18 个月后,我们才能恢复(香蕉)生产,所以这次的损失非常巨大,凯特说 。 一项新研究指出,世界上海洋表面温度的上升是 1970 年以来全球飓风强度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 Carlos Hoyos 和同事用统计分析和信息论模型将 6 个海洋盆地中飓风强度的因素分离出来,这些海洋盆地分别位于北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他们发现,全球这个时期内造成 4 、 5 类飓风数量增多的许多变量中,只有海洋表面温度上升是有统计意义的主要因素。其它因素能影响飓风的形成,所以它们也许在短期的变化中起作用。这篇文章也许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飓风强度增加趋势的原因 。 在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灾害加剧的双重打击下,过度投资沿海地区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发展中西部经济,无论是从气候的长期变化,还是从经济的安全发展,都是当前必须考虑的科学战略。由于自然能量和人类活动的长期积累,我们正面临一个灾害的频发期: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时期 。提高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性,是一项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 沙漠化把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由内陆驱赶到沿海,而海平面上升又将把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由沿海逼回内陆。在我们庆幸广袤的国土给与我们巨大生存空间回旋余地的同时,也要珍惜先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清洁环境,节约资源,安全和谐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沿海地区由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平均 150 多亿元。十五期间,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630 亿元,死亡人数约 1160 人,特别是 2005 年的海洋经济损失就有近 330 亿元,占同期海洋经济总产值的近 2% ,全国各类自然灾害总损失的 16% 。 2008 年海洋灾害造成死亡 152 人,直接经济损失 206 亿元。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整体上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由此,极端气候事件加剧了海洋灾害,并已成为制约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 实践表明,我们在 2004 年提出的 沿海灾害加剧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经济投资的风险的观点是正确的,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左军成。海平面上升 海洋灾害频发。中国气象局。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2009 年 09 月 21 日 http://www.cma.gov.cn/qhbh/newsbobao/200909/t20090921_45549.html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5, 27(1): 96 3. 马宗晋 , 杜品仁 .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1995. 10, 99-102. 4. Fred Pearce. Is the moon turning up the Earths thermostat? New Scientist, 2000, 166 ( 2232 ) : 12 5.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PNAS, 2000, 97(8): 3814-3819 6. 杨学祥 . 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经济风险 ( 2004-2-10 ) .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2/10/878001.htm 7. 杨学祥 . 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 2004-2-17 ) .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2/17/926001.htm 8. 张妍妍。 热带气旋袭击澳洲 可能导致又一次 卡特里娜 灾难。 2006 年 03 月 21 日 来源:新闻晨报。 http://www.csi.ac.cn/lcy/ggaq/ggaq060321.htm 9. Carlos D. Hoyos, Paula A. Agudelo, Peter J. Webster, and Judith A. Curry 。科学特快报告: Deconvolution of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Increase in Global Hurricane Intensity 。 10.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11.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12. 杨学祥。沿海城市的沉没与沿海经济。 2006-3-25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7527.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910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红猪]人间天堂从此消失?
eloa 2009-6-12 20:20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06-11 4:04 译者:Jalain,另一篇译作在 此 ,如今仍然是即将毕业理工生一名。本文的 原文 。 被2004年印度洋海啸淹没的旅游胜地Kuda Huraa的旅馆 导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洋正加快它吞噬大陆的脚步,马尔代夫这片全球海拔最低的人间天堂正面临着被它吞噬的噩运。为了不让这片天堂从此永远的消失,马尔代夫做了各种努力,然而结果有好有坏,混凝土筑起的防护墙扰乱了岛屿附近的洋流,反而是海洋侵蚀岛屿的脚步加快。马尔代夫人该如何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呢,他们又如何解决岛屿被不断侵蚀的问题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延迟这片人间天堂从地球消失的进程呢? 马尔代夫群岛注定要消失在波涛汹涌之中吗?人类最后的努力能否阻止海洋吞噬大陆的脚步?Gaia Vince 给我们答案。 两年前,马尔代夫在第二人生(译注:Second Life 网络虚拟社区,流行的网络游戏,2003年7月由美国旧金山林登实验室Linden Research 公司发行,网友可以在游戏中指定一个虚拟人物,使他听从自己的意志创造自己的生活,在虚拟的社区中经商、工作、旅游等,游戏中的虚拟货币可以与美元兑换,以此连接网络和虚拟世界。)虚拟的一个岛屿中开设了大使馆,成为第一个在虚拟世界设立大使馆的国家。这一看似玩笑的小动作在未来的十年中很可能成为残酷的现实。随着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整个马尔代夫可能都会因为国土面积的缩小而搬进虚拟的世界中而成为一个虚拟国家。全球范围的温室气体排放已将马尔代夫居民的未来交给了一片汪洋:由于全球变暖,海洋的面积逐渐扩张,海平面的上升已经足以使一些岛屿被定期淹没(译注:我的理解是由于海水的潮汐现象使海平面定期的上升下降,导致某些岛屿定期的被淹没或浮出海平面),冰川的融化无疑只能使这种状况雪上加霜。 根据主流思想所建立的模型预言,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到2070或2050,甚至早在2030年这片岛屿就会不再适宜居住,然而,马尔代夫人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作为回应,他们雄心勃勃的制定了一套岛屿复兴的程序。可是马尔代夫人的努力足以挡住海洋的脚步吗?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我在今年的早些时候对马尔代夫群岛做了一次访问。 马尔代夫的岛屿 组成马尔代夫的各个岛屿总是时隐时现。根据Charles Darwin 在1842年提出的岛屿形成理论的描述,岛屿起初是一连串的火山,它们的边缘被珊瑚礁所覆盖。在上个冰河世纪的末期,由于火山的下沉和海平面的升高,被珊瑚礁覆盖的火山渐渐的地被海洋淹没,最后只留下些礁石还露在海面。珊瑚礁为了能够留在温暖的可以被阳光照射的海水中,开始向上生长。渐渐地形成了圆形暗礁、环形暗礁或环形的浅礁湖。随着时间的推移,珊瑚遗骸和沙粒聚集起来在暗礁周围形成了地势低洼的岛屿。如今,有26个这样的环礁环绕着马尔代夫的1196个岛屿。其中有200个岛屿是适宜居住的。 这众多岛屿中,有许多仅仅是随洋流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沙洲。事实上,当地人把他们的村庄叫做Woden adhi Girun ,大致译为时隐时现的国家。 然而,在过去的15年中,海岸线的侵蚀和海平面的上升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岛屿从此将永久性地消失。珊瑚生长的速度减缓,海水温度升高引起的漂白效应(译注:珊瑚虫体内的共生海藻不耐高温,一旦海水温度超过夏季正常温度1.5℃~2℃,并维持两个月以上,海藻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有害物质。一旦发生这种情况,珊瑚虫就会把共生海藻排出体外。这些海藻是珊瑚虫颜色的主要来源,失去海藻的珊瑚虫便会失去好看的颜色。更要命的是,没有共生海藻提供养料,珊瑚虫就会被饿死,留下白色的碳酸钙外壳,科学家把这一现象叫做珊瑚漂白(Coral Bleaching)。)又让它们大量死亡。这些因素与海平面的升高一起使暗礁对岛屿的庇护作用越来越弱。结果使海浪和暴风快速地侵蚀了岛屿的海岸线。 有人赞成建立一系列的人工岛屿,以供马尔代夫人民重新安家。 这些变化已经对当地居民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海水冲毁了道路和房屋,就连椰子树也未幸免于难。在一些岛屿中地下水严重地被海水污染,以至于不能作为饮用水来喝。那些作为度假胜地的岛屿曾经可以为国家带来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而如今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度假村里面很多房屋因为不断的洪水泛滥而被渐渐遗弃,而我们曾经可以躺着那里晒日光浴的海滩现在也已经完全消失。来自英国巴斯(Bath)的Sue Gregory说,他从1999年开始就每年来马尔代夫群岛度假。 迄今为止,在200个适宜居住的岛屿中已经有20个被遗弃。在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之后,它们中的一部分让当地居民知道了对一个岛屿来说更高的水位意味着什么。在所有受灾严重的岛屿中,Kandholhudhoo作为其中之一经历了这样的一幕。虽然海啸中最高的海浪只有2.5米,然而在这一巨浪退去的一分钟的时间里,有三人丧生,岛上没有剩下一所可供居住的房屋,岛上的居民不得不离开小岛去寻找更好的去处。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和越来越频繁的暴风袭击的报告,也许将来并不需要一次海啸,就可能造成像Kandholhudhoo小岛曾有的那种损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早期为解决马尔代夫问题所做出的努力却将小岛的状况搞得更糟。20世纪90年代的总统Maumoon Gayoom 曾经着手于在一些岛屿的暗礁上建立防海浪的人工墙,以此作为障碍来抵挡上升浪潮和暴风的袭击。这些防护墙在许多地方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们能够有效地抵挡住暴风的袭击。而且由于防护墙的存在,马尔代夫首都Male在大海啸的袭击中幸免于难。然而与此同时,它们的存在也减少了礁堡附近的洋流。珊瑚虫的成长需要每秒十米以上洋流的冲击,在礁堡附近,没有了这种冲击,珊瑚虫就会死去,这样,岛屿海岸线上防止侵蚀的天然屏障就逐渐消失了。Gayoom执政时期所建设的十几个新海港也对礁堡产生了类似的影响。因为在建设海港时他们需要的泥沙都来自于对礁堡的挖掘。 2008年12月选举继任的现任总统Mohamed Nasheed提出了应对岛屿侵蚀的其它方案。他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恢复岛屿的自然防护墙上,通过对礁堡的重建和对海岸线上植被的种植来减轻海浪和风暴对岛屿的影响。然而如今这样做是否做得太少,或为时太晚了呢? (尽管珊瑚的生长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但是有许多迹象表明,珊瑚还是能够生存下来的,至少全球变暖的影响不足以使它们灭绝。工作于菩提树度假村的海洋生物学家Robert Tomasetti的一项实验表明,将耐热珊瑚嫁接在混凝土外壳或可以刺激它生长的充有低电压的带电外壳上以后,它们就可以暂时更好地应对温暖环境并且在其它珊瑚被漂白时存活下来。如果这一实验方法被大规模地运用,就可以使足够大量的珊瑚存活,进而巩固礁堡,减缓海浪对岛屿的侵蚀,并且给岛上居民赢得更多的时间来应对海浪侵蚀的问题。 马尔代夫群岛的沙洲曾经忽隐忽现,如今它们将会永远的消失 然而,至今为止所取得的进展仍然令人失望地慢。我希望能够确定,我们是否可以将耐热珊瑚植入暗礁中相对暴露在外的部分,并且在此基础上建设混凝土防护墙。Tomasetti说,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够胜任此级别工作的设备,所以我们现在真正所做的,只是在为游客们种植更加漂亮的珊瑚礁而已。 资源稀缺并不是唯一的问题。Bruce Hatcher是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悉尼市凯普布赖顿大学(Cape Breton University in Sydney, Nova Scotia, Canada)的海洋生态学家。他对马尔代夫群岛的暗礁所做的研究表明,大规模的重新植入珊瑚并不可行。现行的技术还不能允许我们重新种植形成上千吨的暗礁,如果想以此来减轻海平面上升给马尔代夫带来的影响的话,能够达到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他说。 然而,恢复海岸线上的植被所造成的影响不止一项。在印度洋大海啸中Kandholhudhoo损失惨重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建筑材料挖掘了大量的暗礁,不仅如此,为了获得木材他们砍伐红树林形成的湿地,从而将海岸线暴露在风吹雨打之中。没有植物根须的固定,表层土壤就被海水冲刷带走。只要对红树林园区进行适当的处理,这一天然的屏障就会被修复,由于一些红树的品种在5到10年间就可成材,这些处理同时也可以迅速为当地居民带来直接的利益。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人对这种修复并不抱乐观态度。他们觉得这些修复并不足以拯救马尔代夫群岛。当地的非政府组织Bluepeace认为,政府在拯救岛屿方面要做的还有很多,甚至可以说极其地多。他们强调说,当地居民需要的是分布在群岛周围的一些人工岛屿。他们还建议说,也许国际性的团体可以通过捐赠七座人工岛屿的方式来补偿它们所导致的全球变暖。而这些岛屿足以使整个马尔代夫群岛上的居民应对海平面的不断上升。 这并不是难以企及的想法。在马尔代夫首都的西北部已经建起了一座叫做Hulhumale的人工岛。这座岛屿已于2004年正式开放。由于最初的设计想要将它主要用于商业港口,并通过它的建设缓解首都的人口压力,它高出海平面3米。至少以保守派的估计来算,这足以保证他在一个世纪内不会下沉。 尽管如此,Nasheed政府并没有打算建设更多的像Hulhumale这样的岛屿。他们说,建设这种人工岛要花费巨大。并且,由于Hulhumale的建设扰乱了自然的洋流,事实上它加速了临近岛屿被海洋侵蚀的速度。不过,政府承认海平面迟早会上升得足够高,海水的起伏也将足够频繁,从而使人们不再适合在海岛上居住(参看《留给他们的时间还有多长》,反对的意见)。为了应对这种结果,Nasheed承诺,政府会将大部分的旅游年收入作为主权基金。当小岛沉没那天到来的时候,这一基金可以让本国在世界的其它地区为马尔代夫人民购买他们的新家园。这种想法被认为是无稽之谈,但Nasheed相信这是避免他的人民由于气候的变化而成为流亡者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无论最后如何解决岛屿被淹没的问题,马尔代夫群岛的命运掌握在世界上其它地区人们的手中。我们是否出台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我们决定去哪消费我们辛苦赚得的钱,将会成就或毁灭这个世界上海拔最低,同时也许是地球上最美丽的国度。 原注:Gaia Vince 科学作者,曾为研究世界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而周游世界。 搬到更高的地方去 未来,用立柱支撑的社交中心将为岛上居民提供避难所 在重建岛屿的自然防护系统的同时,马尔代夫政府重新安置了正遭受海浪袭击威胁的居民。他们被安置在了那些从前不适宜居住的岛屿上,政府在那里为他们建立了适宜居住的房屋。第一个这种改建岛屿,位于Raa Atoll 的Dhuvaafaru岛在今年的三月开始对外开放。这里从前是一片森林,经过改造后森林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一点一点建起的村庄。Kandholhudhoo岛上经历了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4000多名幸存者将从那座不再适应居住的岛屿中搬到这里。 在村庄里建设了新的大规模的房屋的同时,岛上还兴建了用立柱支撑的社交中心。这里足够容纳岛上的所有居民,他们可以在这里躲避大潮、暴风和未来海啸的袭击(如下图)。 马尔代夫现任总统Mohamed Nasheed准备建立更多的这样的交流社区。我们需要将更多的分立的村庄搬到21世纪,这样才能更好的面对当前的挑战。他说。 留给他们的时间还有多长 马尔代夫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国家:群岛中有80%海拔不足1米,最高点也只高出海平面2.3米。 显然,即使海平面微小的上升对这样的低海拔地区来说也是极坏的消息。然而据此就预测这片岛屿很快就会不适宜居住似乎太过武断了。 渐渐消逝的岛屿 这些低海拔的岛屿和地区尤其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在过去的15年中,海平面平均上升了52毫米。大部分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水的受热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水分子更加活跃并且彼此之间分离的距离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我们确信这确实在发生,因为海平面的上升迄今为止直接成比例地反映了全球变暖的进程。然而现在一些科学家认为冰川的融化将会取代海水的热胀冷缩,而成为导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现在我们一点也不清楚,这些因素将在一个世纪内如何影响区域海平面的上升,监视海平面上升的来自博尔德科罗拉多州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in Boulder)的Steve Nerem说。 在我们还在等待结论时,我们面对的是一系列不同的预测模型,这些模型分别估计了上升的海平面最终淹没马尔代夫群岛的时间。在气候变化政府互助组织(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最新的评估中,他们预测到2100年末,海平面将上升59厘米这之中还不包含冰川融化对海平面上升产生的影响。而计算了冰川融化的模型中,隶属于美国宇航局戈达德(NASA Goddard)小组的James Hansen研究小组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25米。此外他们还预测,海平面升高的反馈机制将会加速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冰川的融化。一些没有包含这种反馈机制的保守派的预测模型也预测说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1.4米,支持这种说法的包括德国波茨坦研究中心(the Potsdam Institute in Germany)的Stefan Rahmstorf小组。 这些预测中没有一项是可以令马尔代夫人欢欣鼓舞的。即使1米的海平面上升对马尔代夫群岛来说都是毁灭性的。Nerem说。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1952至1964年和2004至2018年特大地震频发的相似性
杨学祥 2008-12-22 11:21
一、 特大地震发生的数字特征 根据我国的统计资料, 1889-2008 年,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 11 次,在 197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3 次 。 20 世纪共有 4 次 9 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 1957 年 3 月 9 日 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 9.1 级地震,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发生 9.5 级地震, 1964 年 3 月 28 日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 9.2 级地震(每次间隔约 4 年) 。 1952-1964 年特大地震滞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5 年,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 9 级特大地震滞后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约 4 年,按此数字特征, 2009 、 2013 、 2017 年及其前后一年,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就很大 。它们与地球转速季度平均值变化的转折点 1957.79 , 1961.93 和 1965.61 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二、 气候的相似性 两个时期的特大地震发生特征表明,特大地震都发生在全球变暖时期之后,并造成全球气候变冷。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 1977 年至 2000 年为暖位相。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 。 在 20 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 1925 年到 1944 年, 1978 年至 2000 年。 20 世纪的两段变暖时期 (1925-1944 年, 1978-2000 年 ) 与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对应,为特大地震和气候变冷提供了动力机制。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 100-200m 海水层变为两极 2000m 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大震后全球降温的合理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度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 。根据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 2005 年以后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 三、 潮汐震荡条件的相似性 每个时期的第一次 9 级地震都发生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附近,强潮汐有明显的激发作用。 1949-1951 年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8.6 度,潮汐南北震荡最为强烈,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本周期第一个 9 级地震。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8.6 度,潮汐南北震荡最为强烈,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发生本周期第一个 9 级地震。 从 1951 年到 1977 年, 1 月 6 日和 8 日的月亮近地潮与 1 月 3-4 日的太阳近地潮叠加每四年重复一次,有四年准周期。递进变化是有规律的。 1957 年、 1961 年和 1965 年都在 1 月 17 日(地球近日点附近)有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叠加,形成最大和较大潮汐形变,影响地球自转速度,对应准四年变化周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 1977 年才由 1 月 17 日变为 1 月 16 日。而且,同日的日月大潮消失。 从 1955 年以后,用近代仪器观测到,地球自转加速度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平缓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地幔与地核的角动量交换,但突然变化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根据美国华盛顿和理士满( Richmond )两地测得的地球转速季度平均值的变化,可用一条折线近似地表示,其转折点各在 1957.79 , 1961.93 和 1965.61 。在这些点上加速度的变化是急剧的,但速度是连续的。这个现象有无特别的物理意义,现在尚难断定。季节性的日常变化约为 0.6 毫秒,相当于 60 10-10 ,并且各年几乎相同。季节性的加速度约为 650 10-10/ 年。这个变化主要是由于风引起的,但潮汐也有影响 。 第一周期 9 级地震顺序为, 1952 、 1957 、 1960 、 1964 年,按此规律,第二周期 9 级地震顺序为 2004 、 2009 、 2012 、 2016 年,大约有前后一年的误差。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11 】。 四、 中国中东部的地震特征 1976 年是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最后一年,中国 7 级地震多发,其中唐山 7.8 级地震摧毁了一个工业重镇,死亡 24 万人。这是中国大陆地震本周期的最后调整, 2030 年前后的同一时段应予以关注。 五、 结论 根据潮汐调温说和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的强拉尼娜事件( 1999 年全球强震频发)和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地震海啸事件是 1998 年以来气温波动下降的原因。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2004-2008 年多次 8 级强震验证了强潮汐南北震荡激发地震活动并将导致气温降低。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11 】。拉马德雷冷位相的最后一年,中国 7 级地震多发。这是由全球变暖程度和海平面上升趋势所决定的。根据全球变暖的规模,本周期 9 级地震强度要大于上一周期。从 8.5 级地震发生情况来看, 2004 、 2005 、 2007 年连续在苏门答腊发生三次,远远超过历史记录。 全球变暖的危险主要在于导致强震发生,并实现气候的突变和全球变冷,人类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张家诚 , 李文范 . 地学基本数据手册 . 北京 : 海洋出版社 , 1986. 186-188 2.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3): 287 3. 杨冬红,杨学祥。地震周期的数值估计。国际地震动态。 2005 ,( 12 ): 37-43 4.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5. 郭增建,郭安宁,周可兴。地球物理灾害链。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 : 111-114,146-158 。 6.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7. 杨学祥,杨冬红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发表于 2008-5-10 11:08:2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36 8. 杨学祥 . 2003,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 世界地质 , 22(4): 380-384 9. 郭增建 . 2002,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4(3): 287. 10. 傅承义。地球十讲。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6 。 55-57 11. 杨学祥,杨冬红。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发表于 2008-5-10 11:08:2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36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30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四川省龙门山强震复发的证据》一文的关键在于复发
杨学祥 2008-12-3 13:40
《四川省龙门山强震复发的证据》一文的图片(据 嵇少丞,2008) 学者嵇少丞的文章《四川省龙门山强震复发的证据》发表于 2008-11-27 16:33:08 科学网,对 3000 年以来汶川地震是四川省龙门山山脉唯一的一次 8.0 级特大地震的史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和质疑。 他指出,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 2008 年 5 月 12 日 发生的汶川地震是四川省龙门山山脉唯一的一次 8.0 级特大地震。龙门山地区以前是否也曾发生过高于或等于 8.0 级的特大地震?这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今后龙门山地区极有可能还会发生高于或等于 8.0 级的特大地震,也就是说, 5.12 地震既不是龙门山地区的地质历史上第一次更不是最后一次高于或等于 8.0 级的特大地震。最近 , 我在都江堰深溪沟考察时发现龙门山强震复发的一条新证据 : 照片中 , 人靠着站的那大块石头是 5.12 地震时从右侧山上滚落下来的 , 远处另一块头上长满小树的 , 体积更大的 , 滚得更远的石头 , 是上一次震级更高的大地震的产物 , 因形似灯笼被当地人叫为 灯笼石 。估计上一次强震发生在距今 2500-3000 年左右 。 2008 年 11 月 25 日 新浪网报道,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研究员洪时中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龙门山断裂带复发 8 级及以上强地震的周期大约在 2000 年 ~6000 年之间,保守估计约为 3000 年。因为,超强地震的能量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朱介寿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专家们搜集、分析了从公元前 26 年至今长达 2034 年的龙门山地震史料,发现 8 级及以上地震仅此一次, 7~7.8 级的地震共 19 次,差不多 100 年一个 7 级地震 。 我在 11 月 25 日 评论说,在人为全球变暖的大形势之下,气候变暖的速度和地壳均衡的速度都难于估计。我们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比过去 80 万年的排放总量都多,我们可能正把自己往另一极端推,那就是 500 万年前曾经发生过的热室地球。目前的温室气体集中程度可能和 300 万年前类似,它高到足够在几十万年中阻止冰川期的到来。由此而来的地壳均衡运动规模就可想而知。按历史常规速度估计的千年不能重复的地震,相对几十万年的时间尺度收缩就没有精度可言了。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 8.7 级地震发生时,人们就没有查到该地区发生同样大震的历史记录,更没有查到该地区连续发生三次 8.5 级以上大震的记录。事实上, 2005 年 3 月 29 日 和 2007 年 9 月 12 日 该地区又发生两次 8.5 级以上大震,这能量是怎样积累的呢?气候变化已经无法用历史记录来推测,难道地震还会按照历史记录来发生吗 ? 我在 11 月 26 日 继续评论说, 世界上有仪器准确记录的地震资料仅有百年的历史。地球在整个地质时期都经受过地震,文字记载可追溯到过去的几千年。在中国,学者们曾从很早以前的历代王朝文献、文学作品及其他来源得到地震证据。最早的可追溯到公元前 1831 年的山东省地震,该记载仅提到 泰山震 ,但从公元前 780 年起中国北部的地震记载就已经相当完整了。这些历史记载如此之详细,以致现代研究者根据它们可了解当时破坏的分布情况,从而得出地震的大小。 从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到,越是早期的地震,数据就越少,漏记和数据遗失的情况在所难免,特别是无人居住边远地区的地震。更早的地震记录就无据可查 。 11 月 27 日 发表的学者嵇少丞文章《四川省龙门山强震复发的证据》是一个很及时的例子。他虽然不能盖棺论定,至少可以证明历史资料的不完整性。 更为重要的是,两千年以来,龙门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并不强烈,全球地震活动强烈时期应该在 10000-6000 年前期间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而这时期是没有文字资料可查阅的。从公元前 26 年至今长达 2034 年的龙门山地震史料上没有的 8 级地震,不能说明 10000-6000 年前期间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也没有,更不能说明 8 级地震在 10000-6000 年前期间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也是千年一遇。 海平面变化资料表明,全球地震活动强烈时期应该在 10000-6000 年前期间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仅当我们能用证实海平面变化的方法,同样证实 10000-6000 年前期间 8 级以上地震的大致分布,我们才能确定龙门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规律。用 2000 年的资料证实 1000 年一遇地震的观点,这只能是推测,应该有更多的周期数据 。 参考文献 1. 漆小均。成都市防震减灾局:汶川 8 级强震将千年不复发。 2008 年 11 月 25 日 01:48 第一财经日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8-11-25/014816715788.shtml 2. 嵇少丞。四川省龙门山强震复发的证据。发表于 2008-11-27 16:33:0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578 3. 杨学祥 . 不能按常规来思考:全球变暖与冰河世纪 . 发表于 2008-11-25 16:28:2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323 4. 杨学祥 . 速度非均匀的海平面上升和地壳均衡运动 . 发表于 2008-11-26 7:04: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39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842 次阅读|6 个评论
海平面上升速度的历史和现在
杨学祥 2008-11-28 11:15
IPCC最新报告预测,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 1 . 8 至 4 摄氏度,海平面升高 18 至 59 厘米。在 2001 年发表的评估报告中,IPCC曾预测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 1 . 4 至 5 . 8 摄氏度 ,海平面将升高 9 至 88 厘米 。由此引发剧烈的地震火山活动。 Wu 和 Peltier ( 1983 )估计北半球劳仑泰德冰盖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冰盖于 18000 年前开始融化,快速融化始于 13500 年前到 7000 年前, 7000-5000 年前间的冰融量减少。 Jaritz 和 Ruder ( 1977 )绘出莫桑比克全新世海面变化曲线, 10000-8000 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 2.65 米 的速率快速上升, 8000-6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将为每百年 0.47 米 。 6000 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 2.5 米 。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 中国沿海全新世海面变化可分为 6000 年前的急剧上升、 6000-5000 年前期间的最高海面和 5000 年来相对稳定成微微下降等 3 个阶段;同时,海面是波动的,具有 8500-7800 年前期间、 7300-6700 年前期间、 6000-5000 年前期间、 4600-4000 年前期间、 3800-3100 年前期间、以及 2500-1500 年前期间 6 次波峰,其中后 4 次波峰为高于现今海面的高海面时期。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可分为 8500-7800 年前、 7300-6700 年前、 6300-4800 年前、 4500-4000 年前、 3800-3100 年前、 2800-1400 年前以及小于 1000 年前 7 个时期,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和海面变化以及地壳运动的有关。 6 次海面波峰对应 6 次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的结论正好相反 。 10000-8000 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 2.65 米 的速率快速上升, 8000-6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为每百年 0.47 米 。 6000 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 2.5 米 。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6000 年以来海平面不升反降,平均每百年下降 0.04 米 ,说明 6000 年以来不是地壳均衡剧烈活动时期 。这些数据得到最新研究的证明。 19 世纪气候变暖以来,海平面上升速度为平均每百年 0.10 -0.15 米 。 即 10000-8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度是其近 26 倍,因此 10000-8000 年前期间地壳均衡的强度也应该是目前的 26 倍。这样,在 10000-8000 年前期间,目前的 1000 年间隔的强震将缩短为 50 年间隔,百年间隔的地震将缩短为 4 年间隔。 6000 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 2.5 米 。 10000-6000 年前期间应该是地球的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    网易探索消息讯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近日,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海平面的上升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影响,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的一些地区很有可能会被海水淹没。 虽然海平线上升的趋势已经持续了数千年了,但是据科学家估计,在过去的 6000 年中,海平面平均每一百年上升 5 厘米 ( 2 英寸 ) ,而在距今 18000 年至 6000 年间,海平面一共只升高了 120 米 ( 400 英尺 )。海浪冲击着海岸线上的岩石,用冲击得到的碎片制造海滩,海岸线就这样一步一步周而复始的上升着。然而人类却加速了海平面上升的步伐。根据联合国资助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 会的报告,在 20 世纪,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 1.7 毫米 ( 0.07 英寸 ),而根据最近的卫星观测结果显示,自从 1993 年以来,海平面每年上升 3.1 毫米 ( 0.12 英寸 ),增长十分显著 。 海平面的威胁受到美国州政府的关注,他们已经委托斯克里普斯和其他机构的创建和更新海平面上升的情景。同时研究不同地区的受影响程度。美国加州资源局的秘书长布鲁说道,目前还没有研究的明确方法,或许通常,你想得到一个数字,但是,我们希望人们来对整个范围进行估计。斯克里普斯研究的研究人员表示,研究估计下个世纪海平面的难点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研究人员估计的范围是基于对未来 100 年来全球温度变化的估计,他们估计的范围为 2 摄氏度 至 6 摄氏度 。到 2100 年,全球海岸线上升很有可能达到半米,如果全球变暖速率更高的话,这个数字还会增加。而全世界各个地区都必须重视这个温度变化,因为正如奥尼尔在他的文章中说的,海平面上升的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影响 。 补充资料: 由于冰川融化和陆基冰原融化和变暖海水量的增加,海洋正在不断上升。但是由于冰川和陆基冰原融化对海平面的影响及其复杂难以预料,所以对其一直存有争议,而最近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也没把它当作海平面上升的因素。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计是明显低于海平面上升的实际值的,有些个人指出,根据陵兰岛和南极冰冻的水量以及古代海平面的证据可以推测,在 21 世纪末,海平面的上升将达到数米。然而,前斯克里普斯前博士后研究员沙德奥尼尔 8 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却表明,那些关于到 21 末, 海平面将上升超过十米的言论是十分荒谬的,沙德指出,根据物理学的知识,在 2100 年海平线上升很有可能为 2 米 。 参考文献 1. 刘浩,王宇。联合国最新报告: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 2007 年 02 月 03 日 08:41 来源:中国证券网 . 上海证券报 http://it.sohu.com/20070203/n248019491.shtml 2. 赵希涛,杨达源。全球海面变化。科学出版社, 1992 。 118 , 108 , 74 。 3. 杨学祥 . 不能按常规来思考:全球变暖与冰河世纪 . 发表于 2008-11-25 16:28:2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323 4. 杨学祥 . 速度非均匀的海平面上升和地壳均衡运动 . 发表于 2008-11-26 7:04: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394 5. 小尔。全球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在不同地区影响不同。 2008-11-26 09:47:33  来源 : 网易探索 ( 广州 ) 。 http://discover.news.163.com/08/1126/09/4RLS218R000125LI.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5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速度非均匀的海平面上升和地壳均衡运动
杨学祥 2008-11-26 07:04
20 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就是证实了米兰克维奇的天文冰期理论。对两极冰芯、岩洞石笋、中国黄土的放射性元素测年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化有显著的 2 、 4 、 10 万年的地球轨道周期,即与第四纪大冰期中的亚冰期周期一一对应,证实了地球轨道对地球气候的决定性影响 。最近,这一理论又被新的证据所证明 。 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气候的变迁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的变化关系十分密切。引起太阳辐射能变化的条件是多方面的。 (1)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地球轨道运动是椭圆的,在行星摄动下,轨道偏心率在0.0005 - 0.0607之间变化,周期约为 9.5万年 。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使地球接收太阳辐射的日照量变化,最大是士l%左右。当地球轨道偏心率大时,一年中在近日点附近接收的辐射量增加,北方的冬季变暖。在第四纪以后,冰期都是出现在地球轨道偏心率最小的时期;间冰期出现在偏心率最大的时期。 (2)黄赤交角变化:地球自转轴的倾角变化引起的黄赤交角在22度~20度 30 变化,变化的周期约为4.1万年。由于地球上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的位置是由黄赤交角决定的,因而会影响到高纬地区的日照量改变。黄赤交角减小时,中、高纬度地区,尤其是高纬地区接收到辐射量会明显减少;黄赤交角增加时,纬度越高,接收辐射量增加越多。黄赤交角达到最大值时,在极地全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可增加4.02%。 (3)近日点的进动:由于行星摄动,地球轨道的近日点有进动,平均周期约为2.17万年。现在北半球的冬季位于近日点附近,再过12750年,近日点将位于目前的远日点附近,北半球的冬季将位于远日点。这会引起南北两半球在不同季节日照量的变化,影响到全球气温的很大变化。目前,地球过近日点的时间是每年的 1月3日 或4日,过远日点的时间为每年的 7月2日 或3日。近日点进动的方向和地球公转方向一致。 100 -200 米 厚的海水层在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变化中不断地从两极冰盖和赤道海水中转换迁移,将引起地壳的巨大形变,破坏了原来的地壳均衡,引发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就像轮船装载和卸载会引起吃水线变化一样)。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导致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 ,如果两极冰盖全部融化,海平面至少会继续上升 60 米 。这意味着,大洋地壳 因负载增加,要均衡下降 20 米 ,两极地壳因冰盖消失而卸载,要依据原冰盖的厚度,上升其 1/3 的数量(岩石和海水密度比为 3 : 1 )。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最末一次冰川后期,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 ,洋壳均衡下降了 43 米 (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 3 : 1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末次冰期中冰盖厚度为 2000 米 ,冰盖融化后,已上升了 500 米 ,还将继续上升 200 米 。科学家称其为冰期地壳均衡理论的大自然实验室。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 87 米 ,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2007 年 2 月 2 日 在法国首都巴黎发表一份评估报告摘要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有超过 90% 的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报告说,全球变暖将持续数百年,海平面将持续上升。IPCC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 1988 年创建,汇集来自 130 多个国家的 2500 多名专家。从 1 月 29 日起 ,IPCC第一工作组 500 多名专家以及政府和地区代表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会议,讨论全球变暖问题的第四份评估报告。这份长 21 页的报告说,过去 50 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极可能与人类使用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加有关,报告说,极可能意味着可能超过 90% 。IPCC最新报告预测,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 1 . 8 至 4 摄氏度,海平面升高 18 至 59 厘米。在 2001 年发表的评估报告中,IPCC曾预测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 1 . 4 至 5 . 8 摄氏度 ,海平面将升高 9 至 88 厘米 。 按IPCC最新报告预测,到 2100 年海平面升高 18 至 59 厘米。由地壳均衡运动,大洋地壳将均衡下降 6 至 19 厘米。由此引发剧烈的地震火山活动。 Wu 和 Peltier ( 1983 )估计北半球劳仑泰德冰盖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冰盖于 18000 年前开始融化,快速融化始于 1350 年前到 7000 年前, 7000-5000 年前间的冰融量减少。 Jaritz 和 Ruder ( 1977 )绘出莫桑比克全新世海面变化曲线, 10000-8000 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 2.65 米 的速率快速上升, 8000-6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将为每百年 0.47 米 。 6000 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 2.5 米 。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 中国沿海全新世海面变化可分为 6000 年前的急剧上升、 6000-5000 年前期间的最高海面和 5000 年来相对稳定成微微下降等 3 个阶段;同时,海面是波动的,具有 8500-7800 年前期间、 7300-6700 年前期间、 6000-5000 年前期间、 4600-4000 年前期间、 3800-3100 年前期间、以及 2500-1500 年前期间 6 次波峰,其中后 4 次波峰为高于现今海面的高海面时期。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可分为 8500-7800 年前、 7300-6700 年前、 6300-4800 年前、 4500-4000 年前、 3800-3100 年前、 2800-1400 年前以及小于 1000 年前 7 个时期,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和海面变化以及地壳运动的有关 。 6 次海面波峰对应 6 次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的结论正好相反 。 10000-8000 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 2.65 米 的速率快速上升, 8000-6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为每百年 0.47 米 。 6000 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 2.5 米 。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 6000 年以来海平面不升反降,平均每百年下降 0.04 米 ,说明 6000 年以来不是地壳均衡剧烈活动时期。 海平面变化是波动的,具有 8500-7800 年前期间、 7300-6700 年前期间、 6000-5000 年前期间、 4600-4000 年前期间、 3800-3100 年前期间、以及 2500-1500 年前期间 6 次波峰,其中后 4 次波峰为高于现今海面的高海面时期。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海平面是下降的。 马宗晋院士指出,从 15 至 17 世纪的 200 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这也正是 太阳黑子 蒙德极小值期。与之对应的中国华北第六地震活动期,延续了 200 多年,其间发生了 4 次 8 级地震, 7 次 7 级地震,其后的平静期延续了 85 年,未发生任何大于 6 级的地震 。这表明,在暖期高峰和冷期低谷,海平面剧烈升降,地壳均衡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气候冷暖变化、海平面升降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19 世纪气候变暖以来,海平面上升速度为平均每百年 0.10 -0.15 米 。 即 10000-8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度是其近 26 倍,因此 10000-8000 年前期间地壳均衡的强度也应该是目前的 26 倍。这样,在 10000-8000 年前期间,目前的 1000 年间隔的强震将缩短为 50 年间隔,百年间隔的地震将缩短为 4 年间隔。 6000 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 2.5 米 。 10000-6000 年前期间应该是地球的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朱介寿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专家们搜集、分析了从公元前 26 年至今长达 2034 年的龙门山地震史料,发现 8 级及以上地震仅此一次, 7~7.8 级的地震共 19 次,差不多 100 年一个 7 级地震 。 这些数据也表明,两千年以来,龙门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并不强烈,全球地震活动强烈时期应该在 10000-6000 年前期间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而这时期是没有文字资料可查阅的。从公元前 26 年至今长达 2034 年的龙门山地震史料上没有的 8 级地震,不能说明 10000-6000 年前期间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也没有,更不能说明 8 级地震在 10000-6000 年前期间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也是千年一遇。海平面变化资料表明,全球地震活动强烈时期应该在 10000-6000 年前期间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仅当我们能用证实海平面变化的方法,同样证实 10000-6000 年前期间 8 级以上地震的大致分布,我们才能确定龙门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规律。用 2000 年的资料证实 1000 年一遇地震的观点,这只能是推测,应该有更多的周期数据。 世界上有仪器准确记录的地震资料仅有百年的历史。地球在整个地质时期都经受过地震,文字记载可追溯到过去的几千年。在中国,学者们曾从很早以前的历代王朝文献、文学作品及其他来源得到地震证据。最早的可追溯到公元前 1831 年的山东省地震,该记载仅提到 泰山震 ,但从公元前 780 年起中国北部的地震记载就已经相当完整了。这些历史记载如此之详细,以致现代研究者根据它们可了解当时破坏的分布情况,从而得出地震的大小。从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到,越是早期的地震,数据就越少,漏记和数据遗失的情况在所难免,特别是无人居住边远地区的地震。更早的地震记录就无据可查。 8000-6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将为每百年 0.47 米 。按IPCC最新报告预测,到 2100 年海平面升高 18 至 59 厘米。两者的变化速度非常接近,用 8000-6000 年前期间的地震数据才能真实反映未来的地震变化趋势。以目前地震研究的水平和资料,准确的估计难以给出可信的证据。 气候剧变海平面升降地壳运动火山地震活动生物大规模灭绝。这就是地球气候变化史、构造演变史和生物进化史,尽管时间循序千差万别。读懂这个历史,对当前防灾减灾很有意义 。 气候变化已经无法用历史记录来推测,难道地震还会按照历史记录来发生吗 ? 即使不考虑人为的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自然速率表明, 19 世纪气候变暖以来,海平面上升速度为平均每百年 0.10 -0.15 米 。即 10000-8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度是其近 26 倍,因此 10000-8000 年前期间地壳均衡的强度也应该是目前的 26 倍。这样,在 10000-8000 年前期间,目前的 1000 年间隔的强震将缩短为 50 年间隔,百年间隔的地震将缩短为 4 年间隔。 10000-6000 年前期间应该是地球的强震集中爆发时期。揭示 10000-6000 年前期间地球强震集中爆发的全貌将为我们预测未来地震勾画出大致的可信蓝图。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构造运动中的天文因素 两极冰盖融化的威胁 . 发表于 2008-10-13 6:41:5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439 2. 金煜。科学家研究称冰川万年后冰冻地球 ( 图 ) 。 2008 年 11 月 23 日 09:49 新京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8-11-23/09492597279.shtml 3. 杨学祥 , 陈殿友 . 重力均衡与质量均衡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 1995, 25(1):87-92. 4.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世界地质。 1988 , 7 ( 1 ): 43-48 5. 杨学祥 . 地壳形变与海平面变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1994, 14(4):29-37. 6.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1998 7. 杨学祥 . 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 . 地球科学进展 . 1992, 7(5): 22-29. 8.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地质科学。 1992 ,( 4 ): 204-408 9. 刘浩,王宇。联合国最新报告: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 2007 年 02 月 03 日 08:41 来源:中国证券网 . 上海证券报 http://it.sohu.com/20070203/n248019491.shtml 10. 赵希涛,杨达源。全球海面变化。科学出版社, 1992 。 118 , 108 , 74 。 11. 马宗晋 , 杜品仁 . 1995,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10, 99-102. 12. 漆 小均。成都市防震减灾局:汶川 8 级强震将千年不复发。 2008 年 11 月 25 日 01:48 第一财经日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8-11-25/014816715788.shtml 13. 杨学祥 . 不能按常规来思考:全球变暖与冰河世纪 . 发表于 2008-11-25 16:28:2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323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3425 次阅读|3 个评论
海平面上升引发的球面地壳均衡运动
杨学祥 2008-10-13 09:05
图1 海平面上升洋壳下降形成的球面地壳均衡运动 图2 两极冰盖形成后压裂地壳使两极地壳下降赤道地壳张裂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 100 -200 米 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就像海轮的加载下沉和卸载上升一样 。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 由图 1 和图 2 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 AB 弧下降到 CD 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其一、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 AB 弧扩张到 AE 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气候变化能否引发地震火山活动?本文可能提供一个更清晰的答案:尽管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全球变暖受到自然力的抑制,但潮汐的 1800 年大周期表明,全球变暖将持续到 24 世纪,海平面上升不仅能造成沿海地区的沉没,而且能引起地震火山活动。由于人为作用的加剧,由冰川融化引起的地壳均衡和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水均衡会造成超常规的更加剧烈的地震火山活动 。海平面快速上升的趋势值得警惕 。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构造运动中的天文因素 两极冰盖融化的威胁 . 发表于 2008-10-13 6:41:5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439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3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