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适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自发进化》节选(30)
罗非 2013-1-21 15:07
我们是怎么继承适者生存的 在《物种起源》发表的当时,普通大众都在忙于培育各种植物和动物,并且对影响后代结构与行为特征的遗传变异现象相当熟悉。即使是外行人,要接受达尔文关于这颗行星上的生命是由某个原始祖先进化而来,身后在几百万年的时间内跟随着一长串发生了繁殖变异的血统这一观点也并不困难。因此,进化理论是讲得通的,并且科学界和平民百姓都欣然接受了它。这样的接受就把科学放在了这样一种位置上,可以为那个恼人的关于起源的永恒问题提供某种被公众认可而且感到满意的答案,这个答案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比以前由一神论提供的关于创世的观点更容易接受。 不出意外地,教会发起了一场积极的进攻以对抗这些无神的进化主义者异端们。预料之中的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冲突在《物种起源》发表的短短七个月之后就达到了顶峰。最后的决战发生于 1860 年 6 月,在一次由英国科学促进会在牛津大学举办的会议上。这次会议的特别之处在于,两篇基于新的进化理论的学术论文将在会上提交供公众考虑。接踵而来的是一场预先安排好的辩论,其中一方是塞缪尔·威尔伯福斯主教,代表创世论者;另一方则是托马斯·赫胥黎,达尔文的朋友和他理论的捍卫者。 在一个电影、广播和电视都还没有发明的时代,各种辩论比它所传达的讯息本身更会吸引公众的关注。在当时,各类辩论就是娱乐活动。它就是公众的剧场,辩论者们会一直决斗到象征意义上的死亡,他们彼此用剃刀般锋锐的机智在语言上痛击着对方,其间点缀着戏剧般的高潮和辛辣的讥讽。威尔伯福斯主教是一位顶尖的辩论家,由于他在辩论中所展现出来的在获取辩论优势上的狡猾,他被称为“满身肥皂的萨姆”。换句话说,萨姆是非常狡猾的。 威尔伯福斯不是来征服进化论的;他是来从人们头脑当中驱除它的恶魔的。他所表达出来的意图是要让进化论者们出丑,从而在公众头脑中重建教会的创世信仰。这场辩论没有留下任何实际的记录,但据说威尔伯福斯在总结他的论点时设置了一个问题,让赫胥黎无论选择怎样回答都会显得像傻瓜一样。这个问题利用了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家族血统和母性的尊重,有关它的其中一个版本是这样的:“让我来请教赫胥黎先生一个问题。他声称自己是一位猴子的后代,这血统究竟是从他祖父这边来的,还是从祖母这边来的?” 赫胥黎曾被人们称为“达尔文的斗犬”,他当时甚至很犹豫是否参加辩论,因为担心被满身肥皂的萨姆的雄辩术诱入陷阱。然而,他当时给了威尔伯福斯正中两眼之间的一击,他那句闻名于今世的回答是:“我会回答您的问题的,我的主教大人。一只猿在您看来或许是一个可怜的造物,它智慧低下,步态佝偻,在我们经过时只会龇牙咧嘴、吱哇乱叫。但我宁愿我的祖先是一只猿,也不希望他是一个愿意把他毋庸置疑的、天赋的高雅和文化出卖,而去为谎言和偏见服务的人。” 赫胥黎的魔法子弹不仅击倒了威尔伯福斯,它也致命地重创了教会。只是在片刻之间,辩论就结束了——和它一同终结的,还有一神论的范式。在监管了人类的航程近两千年之后,教会被迫交出了知识的火炬,并且和它同时交出的还有对西方文明基本范式的控制权。现在,未来已经把握在了科学唯物论的手中。 狗吃狗的世界……不存在! 在 17 世纪之前,科学把生命看做某种和谐的过程,这是本真论及其后裔自然神论所遗留下来的最后的信仰。但在达尔文之前的那个世纪,以及在他死后的那些年中,自然界的文化图景就从养育生命的母亲变成了暴力的丛林。 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图景的转变是基于使用扭曲的科学,进行有偏见的观察,所得到的错误的结论。我们在自然界中观察到并当做暴力的是两类东西的结果,一类是捕食者 - 猎物关系,另一类是在领地、食物和配偶方面的竞争关系。后面一类暴力即使会产生致命后果的话,也是很罕见的现象。在动物的领地争端中,一旦一方确立了优势并得到另一方的承认,失败的动物就会悄然溜走,但它还是活着的。所以可以很肯定地说,这 不是 一个狗吃狗的世界。是的,这是一个狗吃松鼠的世界,也是一个狗对着狗咆哮的世界,但狗就是不会去吃其它的狗。 尽管我们人类的确是生命之网的一部分,但幸运的是,我们高居于食物链的顶端。我们不再有自然的捕食者,因而,正如不止一位愤世嫉俗的哲学家所评论的,我们彼此相互猎食。猎杀一只鹿是某种在已经建立的生命之网内的自然过程,但猎杀一位猎鹿者则是某种远远超出了自然界固有道义的行为,在这两类暴力之间存在着截然的不同。我们把暴力当做一种生活方式的基本偏见其实是对自然界的某种误读。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使用暴力作为统治者们操作系统中的最小公分母的做法远在达尔文之前就开始了,在那种系统中,权力就是正义。然而,达尔文理论为人类的各种不人道的行动——其中即包括对个体的暴行,也包括集体力量的使用,特别是当后者有助于干掉那些快速发展的、扰乱制度的低阶层大众时——在科学上提供了正当的理由。 达尔文主义还给了教会一记阴招,因为它削弱了那条关于道义的宗教观念,亦即方法和结果都应保持正当。在某种最适者方能生存的心态之下,达尔文式的适应就是一个种群在接下来的世代中保持或增加其数量的能力。因此,通过健康或者强壮下一代产生的适应是一种结果。至于我们人类究竟是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是通过关爱还是通过一把乌兹冲锋枪,这是一个完全不相干的问题。 最后,达尔文理论鼓励那些“特权种族”想办法给他们自己更多的优惠待遇。更为糟糕的是,达尔文主义给出了某种心照不宣的许可,使每个国家都可以用牺牲全世界为代价来推进它自己的“特权种族”。就这样,达尔文理论把西方文明从一神论的圣典法则推到了科学唯物论的丛林法则。不再有任何规则或者道义准则……只有达氏赢家和达氏输家。 尽管很少有人真的阅读并且理解了达尔文的完整著作,但 最适者方能生存 这句话却广为人知,只不过绝大部分人都误解了它。这句话并不是一个科学概念,而是某种同义反复的恒真命题,也就是把某种东西定义成它自己的炫目说法。例如,字典上定义 适应 (fit) 一词时,在生物学的名词中,它就意味着能够生存。因此,当达尔文主义者们引用最适者方能生存这个咒语时,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最有能力生存的那些才能够生存”。好吧,对的。不过当人类心智吃进了这句话之后,再配上狮子追捕瞪羚的图景,最适者方能生存就有了更为威胁生命的、让肾上腺素分泌得更多的意义。 然而,如果我们看一看丛林,我们就会发现所谓丛林法则即使在丛林里也不适用!当一头狮子开始追捕瞪羚时,狮子并不关心最适者,也没打算抓一头长着最大的角的瞪羚,以后留在窝里当纪念品。事实上,它会追赶那头 最不 适应的,因为它饿了,要确保自己能弄到东西吃。更准确地说,所谓丛林法则其实是最不适应的不能生存。根据定义,要生存,你不必非得是最会适应的那一个,你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好吧,适应。换个方式看这个问题,想一想每天有多少百分比的瞪羚 没有 被狮子吃掉吧。 进化论给我们上的一堂不要做最弱者的这一课,在以下这则故事中诙谐地描绘了出来。两位露营者在森林中一觉醒来,发现一只熊进了他们的帐篷。其中一个人开始穿鞋,另外一个人说,“你为什么要穿鞋呢?你是跑不过熊的。”第一个人说,“谁想要跑得过熊了?我只要跑得过你就够了。”
个人分类: 科普|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静的孤儿院
热度 1 smallland 2012-11-27 18:00
致力于消灭孤儿院、让孩子回到家庭 的社会活动人士 Georgette Mulheir在TED演讲的片段 : 我们中或许还有人记得一则新闻 关于1989年革命之后的罗马尼亚 能想起一些关于这些机构的可怕情况 。 我被要求去帮助一个大型机构的主任 去帮助阻止孩子们离开他们的家庭 。 容纳了550个婴儿,那是Ceausescu的展示孤儿院, 因而我被告诉了说条件比其他的要好多了 。 和许多的小孩一起工作,我猜想 机构里一定十分的嘈杂 , 但实际上那里和修道院一样安静 。 很难相信哪儿有孩子 , 主任带着我一间一间房间参观 , 每间房间有成列的小床 , 每张床上躺着一个望着天的小孩 。 在一间有40个新生儿的房间里,没有孩子在哭。 我可以看见脏了的尿布,我可以看见 有些孩子的痛苦 , 但唯一的噪音是一种低沉的,持续不断的呻吟 。 护士长十分骄傲的告诉我 , “ 你看,我们的孩子们表现的非常好 。”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开始认识到 这种安静并不是例外的 。 新来的孩子在最初的几个小时里也会哭泣 , 但是他们的需求仍然没有达到,所以 他们最终学会不 再 多此一举。在几天的时间里 , 他们无精打采,毫无生气,对着天空发呆 就想其他的孩子一样 。 有兴趣您可以看看 这个 讲座 : http://www.ted.com/talks/georgette_mulheir_the_tragedy_of_orphanages.html 这里 要说的是孩子的哭闹。在人们的常识中,孩子就是天生的爱哭闹,不能活动的,躺在床上哭,大一点,会在地上打滚哭:不买这个玩具我就不起来。没错,但孩子也不是傻瓜,即使很小还没有多少思维能力,他也知道适应环境。如果哭闹没人理会,他就不会一直白费力气,就会很快学会不哭 -- 望着天花板发呆,比毫无收益的哭闹要明智许多 。 当然,这样的安静不是好事,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类似的,我们的幼儿园和小学会好一点,但也会让孩子学会适应环境,变得明智,可能比都回家好。
2223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一生都在期待
热度 1 smallland 2012-2-16 11:07
弗洛伊德说,童年的经历会改变人一生的行行为。 科学网有一篇文章介绍,说童年的母爱能影响中年的健康: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21311452664122012.shtm 按 理说,这不算什么“发现”,幼体的经历就是学习过程,学到了什么,受到怎样的待遇,必然影响其一生。有人说,不能把童年经历的作用无限扩大。然而,许多影 响是个体无法感觉到的。譬如,从小被管束的孩子,成年后会更有道德感。西方文明,并不是基因决定的,而是童年的教育。我们也知道,棒下出孝子,也是从童年 管教出来的。 我 要讲的,不是教育问题,而是从进化与适应的角度看问题。个体是可塑的,为什么”要“可塑?就是为了适应环境。幼体被管束,做错了受到惩罚,他就知道不能这 样做,这样做就要吃亏,就产生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怎么产生的,个体可能自己也不觉悟。从这个角度看,行为主义的论断没错,人就是一台学习的机器,学会对不 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并固定下来。 树 木被砍一刀,受伤的地方会长的更粗壮,被称为愈伤。如果你不知道是被砍的原因,可能觉得这是病态,像人的肿瘤。其实肿瘤也大概是愈伤组织,因为身体受到了 什么刺激(当然不是刀),”觉得“应该多长一些东西才安全。现代社会中刺激太多,肿瘤也必然增多,不管两性的还是恶性的。 许多疾病找不到原因,是因为刺激太复杂,时间太长,譬如,童年受到的化学刺激到中年才发作。这就像人的个性产生一样,很微妙,无法追根求源了。 1944 年秋,纳粹德国围困荷兰西部长达半年,食物严重缺乏。几十年后,当时在胎儿期经过大饥荒的人们,更多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病等。你可以说是胎儿期的饥 荒破坏或改变了他们的代谢途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不是破坏,而是胎儿的学习和预期,让他们学会了尽量减少能量消耗,保存备用的脂肪。 个 体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学习,开始期待。当日后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他们已经固定的适应性逻辑就变得不适应,就是病态--生理适应是这样,文化适应也是这样。 个体在胎儿期,在童年经历了什么,学习了什么,自己可能感觉不到,但它确实是持久存在的,就像你不知道什么时间开始学习说话。
2482 次阅读|2 个评论
SCI文献中与进化、适应有关的一些词汇及短语
Bearjazz 2011-10-17 11:06
SCI 文献中与进化、适应有关的一些词汇及短语 熊荣川 xiongrongchuan@126.com 六盘水师范学院生物系 The receiver’s past history might bias neural processing strategies toward those that are merely sufficient to enhance the receiver’s evolutionary fitness but are not optimal engineering solutions. 提高适应性 Furthermore, tightly matched signal-receiver systems might have a selective disadvantage if they constrain the receiver’s ability to accommodate meaningful population variation. 选择优势,选择适应 Male and female frogs may call in defense of diurnal retreats that are not used for reproduction, but most vocalization by anurans has the potential to affect mating success and hence is subject to sexual selection They suggested that males might have evolved a sword to exploit a preexisting preference for large body size. 进化出…(特征,结构), evolve 后直接跟名词 Females should be under strong selection to avoid mating with males of other species. 受到选择 This sensory channel has become secondarily adapte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exes in some moths. 为…而进化 Male acoustic courtship increases mating success in both ctenuchid and wax moths, and in some ctenuchids the males and females conduct an ultrasonic dialog . 成功率 I briefly review a controversial subject: how female choice in the past may have shaped present-day signals and preferences of females. Selection will usually favo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s that increase the range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mate attraction.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3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适应”及“进化的目的是什么”
热度 11 book 2011-3-14 07:13
自然界有很多直观的“适应”的例子,如白桦蛾 Biston betularia 的工业黑化,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地雀喙的演化,昆虫和微生物抗药性的产生,爱尔兰麋鹿角的进化,高原昆虫翅膀变短变小等。 “适应”和“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中两个重要的部分。虽然达尔文第一个提出对适应的进化论解释,用自然选择原理来解释适应的起源,但他没有使用过适应这个词,也没有定义适应的概念。他在阐述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原理时使用了“最适者( the fittest )”这个词。他认为自然选择使生物更加适应它们生活的环境,这就是进化。 达尔文提出进化没有目的,没有方向,他认为生物个体为了增加它们的基因在后代中的延续而进行着斗争,生物只不过更加适应它们所生活的环境。是的,在我们看来,生物好像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更加适应了周围的环境,生存了下来。但是,生物“为了什么”要适应周围的环境,并生存下去?“为了什么”要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为了什么”有“目的”的意思, 换句话说,进化有没有“目的”? 从自然选择的角度考虑,进化的目的可能是提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但达尔文说进化没有目的。或者说,适应的结果产生了进化,但产生进化又为了什么,其实这还相当于问进化有没有目的。 在《科学之根:有序演变的动力与机制(陈继明、陈继旺著,科学出版社, 2000 )》一书中,作者运用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方法,结合数学和物理学的原理,试图建立“统一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增长的结果(因其和能量直接相关),其机制是高层化(细胞是生物大分子的更高一层,群体是个体的更高层)增加生物多样性自发带来的三种选择,在选择过程中既有竞争也有协调,进化的目的是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增长。多数人从选择的角度考虑,说进化的目的是适应;也有人认为进化的目的是“性”,即繁殖更多的后代。如果为了繁殖更多的后代,或者为了增加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其实完全没必要从单细胞生物进化到高等生物,因为单细胞生物的繁殖能力比高等生物强的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强得多,它们依然在地球上生活的很好(微生物可以生活在任何地方)。如果为了繁殖更多的后代,无性繁殖也没必要进化到有性生殖上来,因为无性生殖比有性生殖更容易繁殖更多的后代,而且能够避免承受有性生殖带来的生存和繁衍的压力。如果说有性生殖可以带来更复杂的基因组合,那么(不妨想想)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基因组合呢?可能是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增长的需要吧。 “长颈鹿的脖子”就是一个实际的例子。拉马克对长颈鹿脖子的解释(获得性遗传)遭到了否定,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赢得了人们的信任。有人认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应用到长颈鹿这个例子上,有三点不合情理之处: 1 )达尔文应用自然选择理论进行解释的前提是某一地区要长期存在大量树叶并且地面缺乏草料,这在逻辑上似乎不合情理; 2 )达尔文还以长颈鹿不能迁徙出去为前提,这好像也是难以置信的,因为长颈鹿善于奔跑; 3 )如果以 1 )为前提的话,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与长颈鹿同时代的食草动物基本全部灭绝了,因为它们在地面上既找不到草料,也没有长脖子可以采食高出的树叶。如果作一个假设,即长颈鹿实际上生活在气候温和、食料丰富的环境里,因为既然高处有大量的树叶,其环境与气候也应该适合其他植物的生长。所以真实的情况可能是长颈鹿根本不需要和别的食草动物竞争草料,而是“不争而存”的利用了原先未被利用的高处的树叶,从而为这一地区其他食草动物多样性的增长提供了一种可能。(当然,这个假设可能与“热带雨林——稀树草原”的看法相悖。)另外,也有一些例子,你会觉得生物们已经进化到让自己越来越艰难了,或者说到了进化的“尽头”,它们的演化虽然有对环境适应的需要,但它们为什么还要尽最大努力去生存并进化出那么多的种类,而不是直接灭绝完事儿呢? 可能其根本目的还是生物多样性的增长,换一种说法是为了更经济有效的利用能量。 【 从生物界的“大进化”来说,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而后又为进化“提速”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进化 (中科院古脊椎所郭建葳老师评论)。】 【补充: 2005 年 4 月, Nature 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 Species diversity can drive speciation (多样性可以促进物种形成)”的文章】 达尔文极大发展了生物进化理论。但是,很多生物进化理论教科书中对有些问题的解释可能并不是达尔文的本意,我的意思是后人把进化论看得太复杂了,因此对某些问题的解释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进行了“加权”(而达尔文本人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在实际研究中,对前人科学理论的解读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客观争论的基础上引入自己的想法,有利于理论的发展,但误读却要不得。 【 ps :这是七年前写的一篇东西,其中有些想法可能发生了变化,但很多进化问题尚没定论,需要更多的思考和争论。很感谢中科院古脊椎所郭建葳老师阅读并进行了一些批注。 建议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科学之根:有序演变的动力与机制》这本书,不管作者有关进化论的观点如何,他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写就了这本书,有很多方面的启示(不仅仅在进化方面)。】 相关博文: 进化有没有方向及其他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883do=blogid=274097 进化的谜:自然是如何选择的?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883do=blogid=331875
个人分类: 进化漫谈|7778 次阅读|31 个评论
适应与进化:世界一流大学梦
热度 2 smallland 2011-3-12 11:05
中国为什么没有世界一流大学?这个问题的讨论泛滥成灾了,科学网也有不少感慨者。同志们虽有此心,却只能望洋兴叹。我也一样,只赶个时髦,却提不出任何建议。我喜欢“可能”,喜欢从进化和选择的角度看问题。又是进化!有人又要表示厌恶了。这个进化,与生物进化无关,可以算是文化进化问题。 依我看,中国大学的问题,不在大学本身,不在校长,不在教授,也不再学生,而是环境问题。即使,有人提出“去行政化”,就是真的能去,还能“去中国化”不成? 中国为什么不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是很天真的问题。如果要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创建一流的廉政,许多人能立刻做出回答,而对一流大学,似乎就很茫然了。其实,这是类似的问题,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在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好说,但可以肯定,在一个三流的社会中,很难创建出一流大学。 大学要适应环境,校长要适应环境,教授也适应环境,学生也要适应环境,这些适应和选择机制就决定了我们的大学应该有什么样的风气。大学的上级是教育部,教育部怎么评价大学的?看谁的钱多,教授多,博士多,项目多,成果多,论文多,就业率高,更可笑的是,看谁的教案好,看谁的教学档案完整,等等(教学评估指标太多)。评价的标准甚至都没走出大学,更别说走出国门了。试想,如果评价一个运动员主要看他的训练记录,甚至看他的肌肉骨骼,而不看他的奥运会成绩,能检查出什么? 当然,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抱怨,教育部也要适应环境。千军万马考研,花多少时间背毫无意义的政治题,就这点事,多少人抱怨,谁能解决? 出淤泥而不染,那是文人的造作,难道他们不知道荷花也要靠淤泥生存? 在目前的环境中,想要自己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也只能创造出几个超大规模的航空母舰,各项指标似乎都不错,也只是“大”。曾听说三峡工程竟然请了外国监理,这个思路可能不错,划一块地,像外国大使馆一样的特权,聘请外国校长,外国教授,只贴上“中国”的牌子。 开玩笑,国耻。一百年后再光荣地收回? 大学的发展也像自然选择,在哪里生存,适应什么样的环境,进化出什么样的学风。一流大学,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如果人为创建,那就像进化论中的人工选择了,能培育出贪吃贪睡产肉量高的猪,但培育不出一流品质的猪肉。
2716 次阅读|7 个评论
文化的进化方向
热度 5 smallland 2011-2-24 19:36
文化的发展似乎是没有方向的,但它和生物进化一样,一种文化必须适应目前的环境。譬如说京剧,一句话唱一分钟,演员几乎要憋死,意思还没表达完整,在现代生活节奏中就不合适。这不像几百年前,一些人闲来无事(特别是皇家),没有更好的娱乐方式,喝点茶吃点瓜子,看看精致的装束,听听华丽的唱腔,就很满足了。现在不行了,因为《阿凡达》比京剧更有吸引力,更能抓住人的心理。 这和生物进化有点相似,如果一群兔子生活中孤岛上,没有狐狸或狼,它们就可能跑不快。如果环境中天敌很多,关系到生死存亡,就不得不快点跑。跑得飞快,就不是它们的传统文化了,甚至,它们已经不是原来的兔子了,甚至,不是兔子了。 利益--生存和生殖,始终是进化的动力。落后了挨打了,自然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我们发现港台就比我们富裕,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让港台明星红火起来。再后来,欧美的生活为我们所熟悉,觉得他们更先进,结果,人们开始染头发,尽管黄皮肤加黄头发看来很病态,还是有许多人喜欢。 文化的发展出奇的快,200年前的中国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的雌性后代会几乎脱光站在舞台上让雄性评头论足。他们也同样不会想到,皇帝的国和皇帝的家是能分开的。 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意识形态方面,西方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侵入我们的生活。譬如人权,按我们祖宗的逻辑,我打自己的孩子是我家的内政,您无权干涉。然而,人家强大,尽管坚持原则,还是要“对话”。 文化的发展必然受到现代物质文明的影响。有了现代的纺织技术,鄂伦春人的皮衣缝制必然被淘汰。同样的保温效果,谁还愿意穿着笨重的皮衣?有了现代医学,一张纸片就能检测妊娠,谁还会请老中医来问这问那把把是不是喜脉? 我们常为某种文化的消失而痛心疾首,京剧的堕落也有人真的伤心,因为他们的子孙可能无法靠唱戏谋生了。然而,文化起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当一种文化失去了服务的功能,就必然变成一种“纯文化”,就必然成为恐龙化石,即使它像大熊猫一样坚强地活下来,也要靠别人的施舍勉强度日。同时,当一种文化失去了竞争力,也必然要衰落下来,譬如迷信,譬如宗教,譬如中医,譬如报纸。 京剧丢了,人们依然很幸福;毛笔丢了,情书依然在传递;“君臣父子”丢了,社会依然没乱套。500年后,我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不过,谁都不必担心我们还会丢失什么,该丢的,自然会丢。该死的,自然会死。博物馆,会越来越多。
2620 次阅读|9 个评论
我国北方沙地小精灵小毛足鼠适应寒冷环境的一些策略
wangdh 2010-11-11 21:11
我国北方沙地小精灵小毛足鼠适应寒冷环境的一些策略 在我国北方内蒙古草原的浑善达克沙地沙地里生活着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叫小毛足鼠( Phodopus roborovskii )。小毛足鼠体型很小,体重 一般在 13-18 克 。小体型动物由于其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值较大,根据物理学原理,热量散失速率快,因此动物维持恒定体温的能量代价也就较高,当面临低温胁迫时代价就更大了。小毛足鼠在野外主要以植物的种子为食,有颊囊,很胆小,怕惊吓,是沙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为了解这种小动物在低温条件下的热生理学 (thermal physiology) 和能量学 (energetics) 等方面的适应性特征,我们使用无线遥测技术在实验室 低温 驯化条件下监测了小毛足鼠的体核温度和活动性,使用开放式代谢仪测定了其代谢速率,使用运动监测系统来记录动物的每日活动强度和时间分配等,结合起来分析这种小动物在寒冷条件下的适应性调节。 我们的研究发现: 1 、小毛足鼠的体温和活动性表现出很强的似昼夜节律,夜间的体温和活动性显著高于白天,属于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冷驯化期间小毛足鼠的平均体核温度下降了 0.21 o C ,体温下降主要发生在黑暗相(动物的活动相),而光照相(动物的休息相)的体温维持和稳定在 35.9 o C ,表明小毛足鼠在光照相的体温应该是其恒温维持的最低水平。动物在休息相时维持较低的体温,可使动物在保证正常生理功能的同时节约总能量消耗,具有适应意义。尽管小毛足鼠的体重很小,但在低温和充足食物的条件下我们并没有监测到文献报道的在小体型动物中存在的异温 现象(如日蛰伏 daily torpor )。 2 )在冷驯化条件下,小毛足鼠的产热能力是显著提高了,这一定是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了。 3 )在冷驯化期间,小毛足鼠的食物摄入量、消化道的总长度和重量也显著增加,对食物的消化效率和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也提高了,这样小毛足鼠的体重就能维持相对稳定(不会降低)。 4 )小毛足鼠在冷驯化期间也会保持较高的运动水平,且每日高强度运动(根据转轮的数量确定)开始的时间也没有大的改变,说明小毛足鼠在低温条件下依然能保持活跃的活动状态,这些发现与小毛足鼠在野外条件下夜间觅食的习性是相一致的。 小毛足鼠在面对寒冷环境时,尽管其体温调节的代价很高,但在能量(食物)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它们会采取积极的策略,如增加能量摄入量和对食物的消化能力、提高自身的产热能力等等,从而维持稳定的体温和体重。同时小毛足鼠每天活动的强度和开始活动的时间不变,也没有表现出小动物中常见的异温性的特点。但当我们对小毛足鼠在 23 o C 的环境温度下进行 24 小时的食物限制(如剥夺食物)时,可表现出低于 30 o C 的低体 温现象,这种低体温现象在这个物种中属于首次发现,对于其机理尚不清楚,相关的研究我们正在进行中。 这些结果我们已经发表在《比较生理学杂志 -B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B )上 ( Chi Qing-Sheng and Wang De-Hua. 2010. Thermal physiology and energetics in male desert hamsters ( Phodopus roborovskii ) during cold acclimation. J Comp Physiol B . DOI 10.1007/s00360-010-0506-6 )。 *********************** 小毛足鼠的生物学特点: 小毛足鼠的模样非常招人喜欢,它尾巴很短,只有一粒米大小,背部的毛色是沙黄色的,腹部是纯白的,嘴部和眉毛也是白色的。为适应沙地的环境,小毛足鼠的趾部长有细细的绒毛,用以增加与地表的接触面积,从而更方便地在沙地上行走。这就是它被称为毛足鼠的原因。小毛足鼠体形玲珑,成体体重仅有 15 克,称之为小毛足鼠可谓名符其实。小毛足鼠通常在每年的 4 月份开始繁殖, 10 月份结束。小毛足鼠的每胎产仔 3 至 10 个,平均为 6 只左右。初生仔鼠全身裸露,无被毛,通体肉红色,眼无视觉功能,有短距离的爬行能力,能发出短促的吱 - 吱的叫声。小毛足鼠的亲子两代表现出很强的亲和力,当幼鼠断奶并能独立取食之后,母鼠常会带领所有的幼鼠一块出窝搜寻食物,现场传授生存技能。因此,在沙地设置陷阱捕鼠的时候,通常在不到 20 平方米的范围内,能够同时捕到一只母鼠和五、六只体形大小相当的仔鼠。小毛足鼠主要取食植物种子和昆虫。由于小毛足鼠行动迟缓,捕获虫子的能力有限,因此在其食物组成中,虫类食物所占的比例大约在 10%-20% 之间,其余为各类植物种子。在近乎光秃秃的沙丘上,很少有植被生长,为搜集足够的食物,小毛足鼠通常需要搜寻较多的地盘。小毛足鼠具有一对叫做颊囊的食物存储器官,在脸颊的下后方位置上。颊囊的作用是将采集到的事物临时贮存起来,带回窝巢。颊囊相当于手提包的作用,最多的时候可在颊囊发现一百多颗植物种子,通常利用小毛足鼠的颊囊内储藏食物种类和组成研究和分析小毛足鼠的食性特点。小毛足鼠在受到惊吓时会吐出一些颊囊中的食物,似乎有点花钱消灾的味道,如果对方是同类或者体形稍大的鼠类,这招或许能管点用,但在捕食性敌害面前,这招显然没有什么用处。小毛足鼠体态轻盈,具有一定的攀缘技能,能够爬上植株采集植物种子,并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小毛足鼠的洞口一般在沙丘的中上部位,其中以阳坡居多, 阴坡少见。小毛足鼠的洞口呈扁圆,水平方向略长,直径约 2.5-3.0 厘米,竖直方向直径约 2.2-2.5 厘米,通常分布在植被根丛下。小毛足鼠的洞道相对简单,迂回曲折但很少有分支。小毛足鼠主要在夜晚活动,在质地疏松的沙丘,小毛足鼠的爬行活动可在地表留下清晰的足迹或拖痕,足迹或拖痕可以延伸很长的距离,给寂静而荒凉的沙丘上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小毛足鼠为不冬眠种类,冬季仍外出搜寻植物种子。由于冬天的环境条件和食物条件恶劣,小毛足鼠在秋季开始贮存食物,存贮仓库与其窝巢相连。光周期的变化和环境温度的下降可能是诱导小毛足鼠出现储食行为的原因。 (引自:浑善达克沙地的小精灵 http://www.cas.cn/zt/kjzt/dwjc/200211/t20021128_1709144.shtml )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10036 次阅读|2 个评论
来到新环境的一个月
liuxuanxuan1 2010-10-13 21:26
不知不觉,来到温州一个月了,回想起来挺快的,其实想想刚来的十几天也还蛮漫长的。 比较讽刺啊,我这么大了,这还是我第一次写博客,也不知道写些什么,就说说我来到新环境的生活跟感悟吧。如果写的不好请读者见谅啊,毕竟是第一次嘛,而且自己本来也不擅长写东西,呵呵。 本人是九月八号到温州的,刚下车这边就在下雨,本来自己也是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以前也从来没出过省,这下一下子跑这么远,心情其实也还蛮沉重的,又加上这边的天气刚来不适应,几乎天天下雨,心里也老是跟着阴天。 刚来到一个新地方,应该满是充满希望与激情的,可是这次我没有。刚来到这边,看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声音,又加上自己遇到的几件事。。。不过现在好多啦!这大概就是平时常说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吧!风雨过后会有绚烂的彩虹! 通过这次这么远的离家,让我知道自立自信的重要。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都要有自信,勇敢大胆的去做! 生活或学习中,你肯定也彷徨过、不自信过,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告别那个不自信的自己!勇往直前吧!!爱拼才会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02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生入学“三把火”
sqdai 2010-9-9 07:48
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把它借用过来,可以说:新生入学三把火。对中小学,我不大了解,不敢对那里的新生多说话,所以这篇文章的读者对象是新进大学校园的本科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九〇后。 何为新生入学三把火? 第一把火: 立志。 大家知道,在中学阶段,年青学子多以进大学为人生第一目标,现在好了,这个目标实现了,很多年青人会感到迷茫:下一步怎么走?最要紧的是 立下大志,心存高远 !其中最要紧的又是,牢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一个爱国者,永远自勉: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将来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没有这个人生大目标,你就没有足够强大的学习动力;有了这个人生大目标,你就能笑迎困难,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第二把火: 转型。 在中学里,年青学子大多有老师和家长双重保姆呵护、保驾,学习、生活等都有人给你想得十分周到,你只要照办就行了;到了大学,没那么多人管你了,班主任、班导师、辅导员会关心你们,但一般不会像中学老师管得那么细,家里也是天高皇帝远了,也就是说,你有了较大的独立性。这就要求转型: 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大学的学习与中学阶段不同,更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强调自学,这就要求转型: 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 ;大学里空闲时间多了,这就要求转型: 学习合理安排时间 ,切莫放任自流。 第三把火: 适应。 要努力适应大学生活。最起码的有两点。一是你会面对更多需要自行处理的问题,与更多的人打交道,这就要求新生们好好适应,先要 学习一些基本的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 ,并付诸实践;二是 学习生活上自立 ,新生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可能连手绢、袜子都不洗,这回该学学自理了,别把一大堆赃东西带回家让家人来洗。更重要的是: 适应可能遇到的挫折 ,别动不动就哭鼻子;对未来的种种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放了这三把火,你的大学生活就会顺利得多了。当然,三把火是不够的,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 写于 2010 年 9 月 9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5003 次阅读|3 个评论
新生入学第一课——适应
longfo 2010-9-8 15:07
入学的日子过去了,心潮澎湃的日子过去了,大学新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如何轻松面对大学生活,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要面临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适应。高中阶段或者本科阶段,大家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圈子,然而现在这个圈子被打破了,很多人第一感觉是新奇,第二感觉可能就是孤单。而这种孤单不是自己感觉得到的,只有面临问题的时候,才会袭上心头。 除去这个问题,我想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要考虑输出的问题了,奋斗三年读了大学,或者奋斗一年考取了研究生,输入进来了,那么输出是个什么概念呢?现在其实大家都在关注输出的问题。 在此,我讲几个小问题,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 首先是融入。从一个老环境到一个新环境,最先处理的问题就是融入问题。融入新的环境就会有归属感,逐步的就会适应环境,就会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第一、主动和周围的老师同学交流。要和自己宿舍、班级的同学多交流,逐步建立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多和老师交流,他们是最可依赖的人,也是最可靠信息来源。逐步扶持产生培养真正的友谊,甚或爱情。 第二、多参与学生活动。参与学生活动是建立关系的良好平台,同时还可以找到兴趣相同的朋友。参与是第一位的,而不一定要做出什么大的成就。 第三、多参与学生组织。学生组织是一个构架成熟的单位,包括班级组织、学校组织和社团组织,各有优势,各有侧重。切实为自己喜欢的组织做些事,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面,同时还可以增加自己的阅历,逐步寻找自己的机体内部最佳定位,锻炼自身能力,同时也可以产生归属感。 次之,是规划。 大学和高中比较课程少了很多,研究生和本科比较,课程也少了很多。很多人就会觉得很悠闲,没事做。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做好人生的规划。 第一、做规划。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或者不知道将来做什么,都需要好好规划人生。做规划之前,先给自己做一个定位,寻找一个偶像,来确认自己的阶段和其相同。设置一个短期的目标来逐步完成,根据自身状况设置一个长远目标,不一定是自己的专业内容,但是可以是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再为自己事业奋斗的进程中,你会发现,其实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 第二、多和老师交流沟通。提高和老师交流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老师的工作,协助他们,研究生要尽早接触课题,多沟通。这样既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还可以对自身的定位更明晰清晰。 第三、给自己任务。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比上一阶段的学习更有主动性和独立性。在没有外界压力的状态下,要学会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设定目标、安排达到目标需求资源、寻求资源、整合资源、完成任务。 最后,转移资源。 读书期间,资源属于学校,如何把学校的资源转化成自己的社会资源,这是很重要的。只有实现资源的转换才可以完成个人的飞跃,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一、多参与公益项目。公益创新是社会进步的趋势,也是大学生和社会接触的绝好机会,同时还可以在活动中横向认识其他高校的有志于公益的朋友。 第二、适当做一些社会实践类的工作。多参与社会实践,多接触为社会做事的人,可以培养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培养自己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寻找自己的人生贵人。社会阅历丰富的人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把校内资源转化成社会资源,所以要积极寻找可以协助自己完成飞跃的贵人。 祝愿大家,学习进步,科研顺利。
个人分类: 呼吸生理和社会|2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两参一改三结合
sunapple 2010-8-28 16:55
梁柱:要建立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从毛泽东的一个重要论断谈起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梁柱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2559264.html    [摘要]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所有制理论的重要发展。毛泽东总是把实现和捍卫人民主权的思想同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方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人民群众如果不能参与管理上层建筑,而只是处在一种被领导被管理的状态,就不但使官僚主义得不到遏制,而且政治上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经济上的公有制基础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毛泽东十分重视并强调在党和政府代表人民管理国家的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人民群众能够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公有制管理制度   毛泽东理论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在理论层面上加以阐释和回答,又反过来用以指导实践。1959年底至1960年初,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曾批评该书的一个缺点,就是从概念出发,从规律、原则、定义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从来反对的方法。他说: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1]他在这个谈话中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这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1](p.134)这个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所有制理论的重要发展,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充分重视。    一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精髓和历史使命的精辟概括,同时也隐含着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他们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立。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毫无疑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但是,马克思恩格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如何实现、巩固和发展,就需要未来的社会主义者通过实践来加以回答。   毛泽东把管理即人与人的关系作为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提出来,是因为在他看来,在所有制和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存在着变与不变的问题,即所有制性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有多大变化;而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问题,却不能不是不断 变化的。这种变化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沿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与人在劳动生产中的关系;二是也存在着违背社会主义公有制要求的逆向发展的可能。而这二者都会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产生影响。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强调指出:要领导者采取平等态度待人;一年、两年整一次风;进行大协作;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 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属于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改变还 是不改变,对于推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1](p.135)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使干部和群众之间建立了平等的、互相合作的同志式的关系。但是,这种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有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作保证,否则,就有可能被损害和破坏,严重时甚至还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实际上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理解为人民只能在某些人的管理下面享受 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劳动者要有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 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1](p.129)这表明,只有劳动者的管理权得到保证,即能够以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与 监督 , 才能使一切国家机关、部队、企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充分体现人民主权的性质和要求。无疑,毛泽东的上述思想,是从更加广阔、更加深刻的基础上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这一重大的问题。毛泽东总是把实现和捍卫人民主权的思想同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人民群众如果不能参与管理上层建筑,而只是处在一种被领导被管理的状态,这就不但使 官僚主义得不到遏制,而且政治上社会主义方向和经济上的公有制基础也难以得到保证。事实表明,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创新的事业,是亿万劳动人民创造自己新生活 的事业。只有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使群众能够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形式真正参与决策,才能使领导者的决策符合客观实际,也才能有利于集中群众力量把正确的决策付诸实现。正如列宁所说:对我们来说,重要的就是普遍吸收所有的劳动者来管理国家。[2]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具有国家大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国家政权属于人民。[3]这个体现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的根本原则,为后来制定的国家宪法所确认。①我国现行宪法对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利都作了明确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4]   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批转《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工作作了科学的总结,强调把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作为工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方针。[5]经过许多大型企业试行后,1961年制定的工业七十条正式确认了这个管理制度,并确定把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作为实行这种制度的有效形式。这就把吸收劳动者参加管理的思想加以制度化,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毛泽东当时称之为鞍钢宪法的干部 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等原则,并不只限于企业管理,而且也是作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防范国家机关和管理人员中滋生官僚主义的一项重大措施提出的。   毛泽东认为,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对于社会主义制度来说,是带根本性的一件大事。这个要求不仅是对企业基层领导干部,而且也包括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1964年,时任农业机械部部长的陈正人在洛阳拖拉机厂社教蹲点中,在厂职工食堂和职工一起排队买饭;固定岗位在总装工部第四小组,每星期劳动两个下午,并拜该组组长为师傅,学习装配修理拖拉机。他在写给中央的报告中汇报了自己的体会和工厂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引起毛泽东的重视。毛泽东在为这个报告写的批示中,要求管理人员到车间、小组搞三同,拜老师,学一门至几门 手艺,并说:不学会技术,长期当外行,管理也搞不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6]就工业企业管理来说,干部只有坚持经常参加生产劳动,才能同工人群众保持密切的 联系,才能深入实际,取得管理企业的主动权;就干部队伍的建设来看,也只有这样,才能发 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有效地防止官僚主义的滋生,永远保持社会公仆的本色。   社会主义企业的规章制度,有一类是属于生产过程所要求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方面的制度,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另一类则是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是通过调整生 产关系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这些规章制度,是职工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它既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完善,又要求有相对的稳定性,以利于生产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毛泽东提出 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是着眼于解放生产力,反对用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和压制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护和发展职工群众在企业中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发展,片面强调不断变革生产关系,轻视甚至否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倒行逆施,把一切规章制度和管理工作都斥之为管、卡、压,严重冲击和破坏了企业生产秩序,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这不仅搞乱了生产,而且也毒害了工人队伍。这是一个极为沉痛的教训。综上可知,毛泽东强调要从思想和制度上保证工人群众参加企业的管理,创造性地发挥了 列宁的思想,这对于确保工人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   毛泽东把在生产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之后最重要的问题提出来,其核心思想是防止管理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否则,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有可能受到损害甚至变质。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对我们理解毛泽东的上述命题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的初稿中曾经指出,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是集权化的、组织起来的、窃据社会主人地位而不是为社会做公仆的政府权力。[7]恩格斯在1891年为《法兰西 内战》一书写的导言中,同样坚持这些观点,他说:以往国家的特征是什么呢?社会为了维 护共同的利益,最初通过简单的分工建立了一些特殊的机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机关为首的是国家政权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恩格斯高度评价了公社的普遍选举并随时撤换和限制薪俸制这两项措施,认为这是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7](pp.12~13)列宁同样非常重视巴黎公社的这些原则。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在《国家与革 命》一书中,就运用巴黎公社的经验,提出新机构应采取如下措施:(1)不但选举产生,而 且随时可以撤换;(2)薪金不得高于工人的工资;(3)立刻转到使所有的人都来执行监督和 监察的职能,使所有的人暂时都变成官僚',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8]当然,以上都是就国家政权而言的,但其基本精神和原则,同样适用于包括企业管理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那么,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国家和企业的权力为什么还有发生变质的问题呢?这是 因为:其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民群众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不可能直接行使 自己的权力,还难以达到直接地、普遍地参加国家社会管理的水平,而是要委托代表间接行使这种权力。这种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根本宗旨的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只有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人民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福利,才能体现社会公仆的本色, 否则,就会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变味、变质。其二,思想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旧的思想 意识是不可能和被推翻的旧制度一起被埋葬掉,它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继续存在,并对人们的 思想和行动产生影响。特别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形成的传统习惯势力,诸如宗法社会的家长 制、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崇尚人治等等,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相反它会在新的条件下变 换方式继续发挥作用。这是特权思想和官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得以复活的一个重要的社 会历史原因。其三,权力本身具有两重性,既可以用来为人民服务,也可以被用来谋私利,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是很容易走向反面的。   十月革命后,列宁曾多次指出官僚主义的严重危害,指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反对官僚 主义的艰巨性,警告全党官僚主义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党产生不满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同样,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官僚主义虽然与旧社会的不同,却同样反映了剥削阶级对 待人民群众的态度,这也就不能不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的问题。他说:官僚主义作风,就其社会根源来说,这是反动统治阶级对待人民的反动作风(反人民的作风,国民党的作风)的残余在我们党和政府内的反映的问题。[9]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必须使人感到人们相互间的关系确实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给他的。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10]他极力反对并要求切实 改变干群之间不平等的猫鼠关系,多次指出: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 所以,毛泽东在分析个别地方发生的少 数工人学生罢工罢课事件的具体原因时,强调指出:发生闹事的更重要的因素,还是领导上的官僚主义。[11]1957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处理罢工罢课问题的指示中提出:为了防止罢工罢课一类事件的发生,根本办法是随时注意调整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克服官僚主义,扩大民主。[12]   毛泽东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类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所有制基本解决之后最重要的问题,正是同他的上述思想一脉相承的,其重要目的,就是要防止社会公仆官僚化,防止出现 特权阶层。很显然,干部如果沾染了反人民的作风,不但会使群众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损伤,而 且发展下去势必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名存实亡。同时,这种失掉广大群众监督的、被少数人掌控 的权力特殊化,也势必会侵占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而形成一个食利者阶层、特殊利益阶层。毛泽东当时针对这种可能性尖锐指出: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6](pp.265~266)虽然官僚主义者阶级的提法不十分科学,但如果从防止和反对出现贵族阶层、特权阶层的角度来理解,却是一个十分深刻、值得重视的重要思想。    三   毛泽东的上述观点,还蕴含着一个深刻的战略思考,即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如何巩 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 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3]在他看来,在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根本的制度保证。而公有制作 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诚然,毛泽东在所有制问题上存在片面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错误,但在纠正了这个错误之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仍然是不可动摇的两个根本原则。这是因为,所有制问题是判断 社会性质的重要标准。一个社会的基础是生产关系,而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生产资料由谁占有,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和在劳动产品中所占的不同份额,扩而大之,它决定人们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和阶级势力。人类历史正是按照这样的标准,区分为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同样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确定和表明它的社会性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意味着社会主体部分的生产资料不再成为剥削和压迫人的工具,这就为社会成员的平等地位、根本利 益的一致性提供了保证,也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如果这种占有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就是公有制被私有制所代替,就不能不使社会性质发生反向的变化。以往对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从外部因素上来考虑,诸如外来敌对势力或者被推翻的旧势力的颠覆和复辟活动等等。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深刻性,就在于对已经建立的公有制有没有可 能从内部发生变化所作的思考:如果企业的管理者由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为个人或者小集团牟取私利,在这种情况下,纵然保留了公有制的招牌,也在实质上发生了蜕变。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更具有现实可能的,也是更加危险的。   毛泽东强调要在管理上多做文章,从制度上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人与人的关系,使他们能够直接参加对企业乃至国家事务的管理与监督,这是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思考 和战略措施。应当指出,毛泽东对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1956年他就提出:解决制度问题比解决思想问题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质。他认为,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研究解决制度问题。人是生活在制度之中,同样是那些人,实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实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起来了。他特别强调:解决生产关系问题,要解决生产的 诸种关系问题,也就是各种制度问题,不单是要解决一个所有制问题。 [14]   毛泽东对管理问题的重视,还涉及利益的合理分配问题,要求真正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维护广大职工的权益,并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他不仅反对通过特权侵 占工人的利益,也极力防止因政策失误而出现的贫富悬殊现象。毛泽东在上述读书谈话中指出:我们的提法是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在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时,他还谈到: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又说过先公后私。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集体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也随着改善了。[1](p.134)毛泽东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反复地突出个人物质利益的写法 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这本书一有机会就讲个人物质利益,好像总想用这个东西来引人入胜。钱能通神。似乎离开了个人物质利益,就什么事也办不成。这样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原则,反映了他们相当多的工作人员和领导人员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他们不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在这一情况下,不靠他们的所谓物质鼓励,他们就没有办法了。他们所强调的个人物质 利益,实际上是最近视的个人主义。这种倾向,是资本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队伍中的经济主义、工团主义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表现。历史上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家英勇牺牲,他们也不是为了个人的眼前利益,而是为他们这个阶级的利益,为这个阶级的后代的利益。[1](p.134)这些认识,对 于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正确运用物质利益原则,防止因个人物质利益片面化、绝对化的错误而 把群众引入歧途,以致出现贫富悬殊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是极有教益的。   由上可见,毛泽东上述的经济学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 要发展,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里还应该指出,毛泽东在读书中所体 现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正如他在1958年11月给全党同志写 的《关于读书的建议》中所提出的,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的实际去读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15]这对于我们今天建设马克 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有着重要的方向性的启示作用。   [参引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   [2]《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3页。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4]《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全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19~110页。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8]《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页。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6页。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91页。   [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14]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72页。   [1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次给学生讲社会的阴暗面
热度 2 wangdh 2010-7-14 01:19
第一次给学生讲社会的阴暗面 ( 王德华 ) 在一次组会上闲聊,因有毕业生要离组走向新的岗位,随与学生聊起当今大环境来。第一次涉及到社会的阴暗面,心里没有底。都是成年人了,有些问题,实际上不说大家也都清楚。 当今社会光怪陆离,五颜六色,一不留神,就会眼花缭乱。 作为学生,需要了解社会,更需要正确认识社会。 一个人如果一心跟社会较真,那真是傻到家了,但这种执着还是需要鼓励的。事实上,即使你光荣了,历史的车轮照样滚滚向前。尽管寂静的夜空下,一声吼叫,可能会让很多昏睡的人惊醒。可是,你可知道有多少人在熬夜吗?独唱需要实力,独舞需要舞台。世人皆醉,唯我独醒,可能是一个错误的感觉。 如果一个群体都变成了绵羊,国家怎么办?别担心,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人,不可能一个声音,不可能一个步伐,不可能一个思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才真是一个梦想。有时的集体无语,并不是群体心理上的统一,是每个人权衡利益后选择上的趋同。所以,如果自己是一只绵羊,强装成雄狮,只能比他人早进狮口。在嘈杂的声音中,绵羊的吼叫声有多高?猛虎雄狮的吼叫,震撼山谷,天颤地动。 年轻早逝(27岁)的生态学家林得曼,通过实验观察提出了生态学上的(能量利用)十分之一定律。简单说,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种类按照营养级“罗列”起来看,能量从低营养级初级生产的植物到高营养级的动物(次级生产),能量是呈现一个金字塔形状,简单说,如果是作为高一级营养级的食肉动物群体,需要低营养级的食草动物群体的十倍的能量尚可以维持整个群体的生存和延续(定律定义:在生态系统中,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换效率通常为10%左右)。自然界中的这个法则,就决定了类似食草动物的群体要足够大,而食肉动物的群体则要少得多,这样自然才能平衡、和谐、稳定、延续。人类,如果说是处在最高营养级水平上的话,那这个群体现在是完全不按照自然规律出牌的。随着这个群体贪婪心态的膨胀,各种高新掠夺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本来相对稳定平衡的自然生态,出现了许多危害自身生存的问题,这些问题日益严重。知道社会的自然结构了吧?哪些五花八门的人才计划中,哪些各种名堂的项目中,哪些层出不穷的规划中,哪些里面有你的份额?生物世界压根就没有平等,只要不是恶性竞争,就能和谐共存。所以,公平、正义如阳光一样光辉,是无与伦比的呼声。 如果确定自己是绵羊,那就按照达尔文老先生说的,先想办法活下来。如果自己骨子里有猛虎雄狮的基因,一定会突变成猛虎雄狮,那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务必要实现突变,由绵羊变为雄狮。所谓时势造英雄,机会永远青睐时刻准备着的群体(个体)。大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从人类希望长寿开始,长生不老丹到现在也没有研制出来,反而各种伪劣影响人类寿命健康的所谓“保健品”充斥市场,在日益诱惑着那些想多活两天的人们。千万别拍砖说这是赤裸裸的生物决定论,也不是什么社会达尔文主义。这是博客,随便聊聊,大学校长不是也说“姐的娱乐,哥的传说”吗。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是雄鹰总是要高飞的。 年轻的时候,我也自己这样鼓励自己,鼓励朋友。现在,我还时不时用来鼓励学生。 我也知道,金子如果一直埋在地下,光芒是散不出来的。雄鹰,如果早年翅膀被折,也永远不会飞高的。 都说千里马需要伯乐,您可知道伯乐也会吃回扣? 狼的可爱,是由于它的野性。狗的可怜,是由于它的奴性。 狼的野性会招致杀身之祸;狗的奴性,会有口饭吃。 狼和狗是同类。狼演化出了狗。狼现在是保护动物,狗则成了人类忠实的朋友。 您说,到底是谁的寂寞?谁的传说? ******************* 百度信息: 美国青年学者林德曼(R. L. Lindeman) 提出:在生态系统中, 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通常为10%左右。此被称为“ 林德曼定律” 或“ 十分之一定律” 。   20 世纪 30 年代末,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 R.L.Linderman )在美国赛达伯格湖对该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他通过定位、定量的测定工作,对湖泊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有机体的生物量,各类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营养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关系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物质与能量移动的本质了解,创立了营养动态观点( trophic-dynamic )。他发现能量沿营养级移动时,逐级递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 1/10 左右,从而提出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 十分之一定律” 。 1942 年他将这一结论发表。他在《生态学的营养动态方面》一文中指出,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的基本过程就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过程。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有机体都要依靠系统外部能量(太阳能)的输入。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作为生产者首先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能量基础。   他的这项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研究的经典,成为后来许多关于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中能量流动研究的基础。林德曼又以数学关系定量地表达了群落中的营养相互作用,建立了养分循环的理论模型,标志着生态学从定性走向定量的开始,开创了定量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研究。   林德曼定律当初是林德曼在水生生态系统和实验室的培养箱的研究中得到的。大量研究证明,这一定律十分适用于水域生态系统,对陆地生态系统不完全适用。陆地生态系统的消费效率有时比海洋生态系统低得多。在其他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其值高则可达 30% ,低则可能只有 1% 或更低。 林德曼 27 岁就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 (王德华 写于 2010.7.1 ) ***************************** 听听 《爱是你我》 里这高八度的女声,那才是荡气回肠、空旷深远:这世界我来了! 现实中的你,可否也“看到了阳光闪烁”? 点击听刀郎的《爱是你我》,当听到“就算生活 给我无尽的苦痛折磨,我还是觉得幸福更多”的时候,忍着点,别让泪珠子掉下来: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和能量金字塔图 (照片来自网络,特此说明,致谢)。
个人分类: 研究组组会|18178 次阅读|57 个评论
真的“人挪活,树挪死”么?
boxcar 2010-7-2 18:42
前些天读到了陈龙珠老师的一篇博文博客,是人还是树?【1】文中谈到了个别博主弃旧立新,到别的网上开博了的现象,认为这些博主们到其他网站开博前,想必评估过博客是人还是树的问题。但愿他们不会是一时与科学网编辑部赌气,而跑到别的大众网上开博;更不会在那里为了博得同情和点击率,而使得自己裸奔。 我对部分博主因为各种原因删除或者被删除在科学网上的博文的现象表示惋惜。因为其中不乏经典之作,无论是吴飞鹏老师那些带着深邃的思想的文字,还是囧爷老祖那些逗人的漫画,都是值得我等蜂拥而来的科学家伙们细细品读和学习的。当然,俺们要是忽然想他们了,不妨在网上搜索一下,或许还能从嗖呼(sohu)网、心浪(sina)网之类的大牌门户网站上再次看到他们的名号和部分博文,如果想评论了,也可以自己注册一个该网站的户名,然后躲在一个大家都挺熟悉的户名后面说几句,该寒暄的寒暄,该讨论的讨论,想掐架的继续,只是周遭围观的群众可能真的是不明真相了,因为普通门户网站的网友,或许既看不懂带点儿深度的科学话题或科学家伙们的议题,也不知道正争论得脸红脖子粗的双方的论点论据更难辨明论证思路,当然也无法理解此前在科学网上一波又一波惊天动地的掐架的来龙去脉了。 博主们为自己的博客挪窝搬家,本来是人家自己的私事,但如果他的博客看的人很多,在网络上或现实中的朋友也多,人脉广泛,那就不是私事了,就会牵涉到很多相关人等。如果科学网的一位名博主(或明博主)突然间换个门户网站,无论其门有多大、户有多广,人生地不熟的凄凉感是会有的。这就如同在一个地区居住了很久的人,突然到了另一个地区甚至国家,虽然吃的用的住的这些硬件条件差别不甚大,很快可以适应,但人文环境却可能有很大的区别。 这就如本来居住在一个由文化接近的人聚居的小镇,虽然大家所从事的行业不同,但文化程度和志趣爱好却也比较相近。左邻右舍都很熟悉,彼此见面点头问好,没事儿聚到一块儿可以喝着茶水、嗑着瓜子闲聊摆龙门阵。聚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很多,各抒己见之时彼此都能听得懂,即使为某个话题发生争执,也少不了各有朋友来助阵或者劝架(可以避免大打出手)。倘若不愿意和旁人交际,自己关起栅栏门儿来画画写字打太极拳,最多也只有人在外面叫个好儿或者喝个倒彩而已。如果突然从不到万人的小市镇搬家到了一个 千万人规模的大地界儿,或许会有很多不同。 在这个大地界儿,原来熟悉的面孔已经不多见了,却遇到了更多年龄不同、文化迥异、习惯不一的人。在这个大地界儿,原来就有很多大腕儿名人,都有数量庞大的拥护者(粉丝),名人一呼之下(且不论喊一句什么),不只是百应,而是千应万应百万应,那场面是相当的壮观。与这种场景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刚去这等地界儿发展的人,很可能是门庭冷落得足以罗雀,除了三五老友偶尔拜访或者打个电话寒暄一下外,就连个打招呼的人都没有了,难免要忍受很长时期的死气沉沉。这就是传说中的人挪死了,这时候可真得耐得住寂寞,否则死(心灰意冷之心死)得更快。 人和树挪过之后的死活,说到底其实还是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如果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互动良好就活,不能适应环境,难以与环境有效地沟通交流,就容易死。从苗圃移植到城市马路边的树苗,大部分可以成活,是因为土壤、光照和水源差别不大,而且根系没被严重损毁;若把杨树苗种到干旱的沙土地上,很难不被枯死。同样,一个年轻学人从海外归来,在高校找到一个教职,如果扎好了根基,周围的人都敬他、帮他、捧他,可能发展得很好,迅速就平步青云;如果自己没适应已经变化的环境,又没被领导和同事看好并重用,再遭受若干其他打击,成为不幸的自由落体的可能也是存在的(案例已经有若干了,我不一一罗列,你们懂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还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后记===================== 这篇博文开篇很早,但一直没写完,长期沉睡在草稿箱里,今天总算写完了,赶紧发出来。 ~~~~~~~~~~~~~~~~~~~~~~~~~~~~~~~~~~~~~~~~~~~~ 参考: 【1】陈龙珠:博客,是人还是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5381
个人分类: 科学网|6005 次阅读|12 个评论
研究组成果介绍:瘦素对于野生啮齿动物适应寒冷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wangdh 2010-1-28 03:51
研究组成果介绍:瘦素对于野生啮齿动物适应寒冷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王德华) 说明:试着介绍一下我们研究组的一些主要研究结果,与有兴趣的同行进行交流,希望能碰撞出点火花来。也希望欲加入我们研究组的学子们,能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工作和进展。更欢迎对我们工作有兴趣的学子们,带着自己的创新想法和绝技加入到我们的研究队伍中来。 恒温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机理一直是我们研究组关注和研究的主题。 温度对于动物的生存,尤其是恒温动物的生存,是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之一。在寒冷环境中,恒温动物由于维持稳定体温的需要,需要从生理和行为上进行一系列调整,以应对由于代谢产热增加而导致的自身能量需求的增加,这样能量平衡就显得非常重要。所谓的能量平衡,就是说动物摄取的能量与各种生理行为活动消耗的能量保持收支平衡。这样在动物适应寒冷环境的过程中,决定动物能量平衡的两个重要因素:能量摄入(摄食)和能量消耗(产热)都呈现出复杂而精细地调控。我们研究组选取栖息于内蒙古草原的野生布氏田鼠为研究对象,以近年发现在能量代谢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脂肪分泌的激素 - 瘦素 (leptin) 为切入点,对其在寒冷适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布氏田鼠( Lasiopodomys brandtii ) 是一种严格的植食性啮齿动物,隶属于田鼠亚科毛足田鼠属,主要栖息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邻近的蒙古和俄罗斯的贝加尔地区。动物的分布区冬季严寒而漫长, 长达 5 个月, 年温差和昼夜温差都很大, 最低温可以达到 -48 C , 这对一个只有 50 克 左右的小型恒温动物的生存,无疑是一个严酷的挑战。在长期的进化适应过程中,布氏田鼠发展了许多对策适应严冬,如群居、储存食物、减少活动时间等。在生理学上,在冬季非颤抖性产热能力(一种不需要收缩肌肉就产生热量的有效方式)增加,食物摄入增加,还动用身体的脂肪存积。同时动物的体重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变化模式是冬季体重趋向于降低,这样可以减少动物总的能量需求。在这些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血液瘦素水平的变化,即瘦素浓度一般在温暖季节升高,在寒冷季节趋于降低。但是,瘦素浓度在冬季(或寒冷季节)降低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学术界还一直不是很清楚。根据我们掌握的知识,我们推测,寒冷条件下布氏田鼠低浓度的瘦素水平,对于动物的食物摄入增加和身体内褐色脂肪组织 (brown adipose tissue, BAT , 是非颤抖性产热的主要器官 ) 的产热能力增加是有贡献的,并且很有可能是瘦素通过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下丘脑的相关神经肽的变化来调节整体能量摄入和产热能力变化的。 基于这种假设,我们将成年的布氏田鼠从温暖环境 ( 23 C ) 转入寒冷( 5 C )环境中,驯化时间进行 4 周后,进行相关的参数测定。结果发现:在布氏田鼠的 冷驯化过程中,伴随着血清瘦素水平的降低,其下丘脑增食类的神经肽 AgRP ( agouti-related protein )的表达显著增加,而瘦素的长型受体( Ob-Rb )、细胞信号抑制因子 SOCS3 (suppressor-of-cytokine-signaling 3) 、增食类神经肽 NPY (neuropeptide Y) 、厌食类神经肽 POMC (proopiomelanocortin) 和 CART (cocaine- and amphetamine-regulated peptide) 的表达并没有显著变化。当将在冷环境中驯化的田鼠再转回到温暖环境中时,动物的体重、食物摄入,血清瘦素水平和神经肽 AgRP mRNA 表达等都又会恢复到对照组的水平。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上面的发现,我们对布氏田鼠体内施加外源瘦素。施加的方法是用一种微渗透泵,注入定量的瘦素后将其植入动物体内,渗透泵可以定量控制瘦素的分泌速率。经外源瘦素处理后,我们发现在冷驯化条件下的布氏田鼠摄食量明显减少,下丘脑 AgRP 和褐色脂肪组织 BAT 线粒体内膜上的解偶联蛋白 1 ( uncoupling protein 1, UCP1 )的表达也明显降低,统计表明 AgRP 和摄食量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整个瘦素信号作用通路上的其它分子如瘦素的长型受体 Ob-Rb 、细胞信号抑制因子 SOCS3 、神经肽 NPY 、 POMC 和 CART 等的表达则没有受到外源瘦素处理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与常温条件下的情况相比,在寒冷环境中瘦素水平对动物的摄食水平和产热能力的调控机制发生了改变。根据分析,我们认为增食类神经肽 AgRP 在这个调节过程中很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尚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这是我们最近的一个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美国生理学杂志》上( Tang GB, Cui JG and Wang DH 2009 American Journal Physiology - 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 297:1293-1301. ) 名称术语: 褐色脂肪组织 ( Brown adipose tissue , BAT); 解偶联蛋白 1 (Uncoupling protein 1, UCP1); 非颤抖性产热 (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 NST) ; 瘦素 (Leptin); 增食类神经肽 :AgRP ( agouti-related protein ) , NPY (neuropeptide Y); 厌食类神经肽 : POMC (proopiomelanocortin) 和 CART (cocaine- and amphetamine-regulated peptide) 瘦素的长型受体( Ob-Rb ) ; 细胞信号抑制因子 SOCS3 (suppressor-of-cytokine-signaling 3)。 **********************************************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2009 Nov;297(5):R1293-301. Epub 2009 Sep 2. Role of hypoleptinemia during cold adaptation in Brandt's voles (Lasiopodomys brandtii). Tang GB , Cui JG , Wang DH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Pest Insects and Rodents,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oyang, Beijing. Brandt's voles Lasiopodomys brandtii exhibit large increases in 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 to cope with chronic cold exposure, resulting in compensatory hyperphagia and fat mobilization. These physiological events are accompanied by a remarkable reduction in serum leptin levels. However, the role of hypoleptinemia in cold adaptation in this species is still unknown.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hypoleptinemia contributes to increases in food intake and brown adipose tissue (BAT) thermogenesis by modifying hypothalamic neuropeptides in cold-exposed Brandt's voles. Adult male voles were transferred to 5 degrees C for 28 days. Accompanied by a decrease in serum leptin levels, hypothalamic agouti-related protein (AgRP) mRNA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ut there were no changes in the long form of leptin receptor (Ob-Rb), 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 (SOCS3), neuropeptide Y (NPY) mRNA, proopiomelanocortin (POMC), and cocaine- and amphetamine-regulated peptide (CART) mRNA levels in the hypothalamus. When cold-exposed voles were returned to warm (23 degrees C) for 28 days, body mass, food intake, serum leptin, and AgRP mRNA were restored to control levels. Leptin administration in cold-exposed voles decreased food intake as well as hypothalamic AgRP mRNA level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f leptin administration on hypothalamic Ob-Rb, SOCS3, NPY, POMC, CART mRNA, and uncoupling protein 1 levels under cold condition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hypoleptinemia partially contributes to cold-induced hyperphagia, which might involve the elevation of hypothalamic AgRP gene expression. PMID: 19726709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7577 次阅读|6 个评论
回国了,怎么就不适应了?
wangyk 2010-1-1 17:37
王 应 宽 2010-01-01 Beijing , China 回国了,怎么就不适应了? 我于2009年12月8日搭乘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班机返回北京。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近7个月的访学生活暂告段落。访学的收获颇丰,将另文详及。说是暂告结束,是因为这一次的访学结束了,但因为在美国的学习和交流,让我受益很多,同时也结识了很多专家和朋友,彼此的了解和交流,各自都感觉到我能为他们的团队和发展做些有益的事情,邀请本人访学对双方都能受益,因此,将来再出去,自然是可能的与合乎逻辑的了。 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比如时差,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通常与北京相差13个小时,也就是说在北京的白天工作时间,在明尼苏达是晚间休息时间。在明尼苏达的工作时间就相当于在北京上夜班,虽然倒班了,但也很快就适应了。初到美国,所见所闻都颇为新奇。自然环境非常好,绿树成荫,草地青青,天蓝水碧,空气清新,卫生洁净,自然人文,和谐宁静。适应这样的好环境自然很容易。临走前,还担心不适应美国的环境,加之要去猪流感疫区,斥资在中国和美国买了好几份健康与医疗保险,还随身携带了很多常备药品,结果到那里身体状况很好,安然无恙,以致遗憾那些药白买了,保险费白花了!尽管在美国访学期间,长期超负荷工作,每天熬夜,平均睡眠不足6小时,有时只睡4个小时,外出开会和出访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旅途劳顿,身体的负荷,按照在国内的情形早被累倒好几次了,但在美国却都能吃得消,撑得住。我想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因为那里干净的环境和安全的食品,人际关系简单,生活充满激情,心情愉快舒畅。 刚回北京,相比之下,所感受到的好像是:污浊的空气(媒体经常报道的空气质量良不知是自定标准,还是国际标准?),昏暗的天空,室内布满灰尘,室外尘土飞扬,干燥寒冷的气候;满眼的高楼大厦,不见森林绿草;拥挤无序的交通,抢道加塞闯灯超速,不守交规的随处可见,当你驾车融入滚滚车流,再文静绅士的人都止不住烦燥生气想骂人;喧嚣的噪声,难得片刻宁静;自来水水质生硬, 无法直接饮用,烧水壶水垢厚积,烧过的水也悬浮沉淀物多,食品安全卫生无保障,不知道吃啥能放心。似乎总能感觉到脏、乱、差。回北京头半周在家倒时差,还没有完全恢复就开始紧张的工作。可能因为心理生理的不适应,上班不到一周就感冒了,上火沙哑到完全失语,自己买药服用数日不见效症状反有加重,于是到医院检查就医,化验显示系因细菌病毒感染所致,血象指标全部超标,于是下猛药点滴输液三日始见好转。因为病倒了,工作生活被规律打乱,被迫休息了,也就休博了。偶尔去自留地看看,还有那么多博友在关注和支持我的博客,由衷地感动和感谢! 我们做期刊的办刊人就如同拉磨的毛驴,总被拴着赶着干活,没有停歇,直到累倒。养病期间,还不得不带病坚持干一些紧急的工作。休息期间也断断续续的看了些电视台热播的抗战时期的惊怵悬疑谍战片,算是过了把电视瘾(可怜赴美半年过没看过电视)。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才出去这么短的时间回来就不适应了呢?仔细想想,美国的自然环境那么好,生活在那样干净的环境,感觉整个身体的器官都被清洗净化过了,加之适当的锻炼,自然各种机能均能得到最佳发挥。相反,回到北京,周围的环境变差,被净化的器官要被再次污染,当然适应不了要染病。但为什么没有出国以前身体可以适应?我想主要还是因为人的适应能力很强,想当然的以为周围的环境甚至国外的环境都这样,也就被动的适应了,但这种适应的代价可能是身体多病,寿命缩短。没有出去前或对不了解的事,限于孤陋寡闻,做傻事说瞎话也就不足为怪了。 自然环境如此,人文社会环境也有类似之处。很多在国外留学多年的学者们,适应了国外的科研、人文和社会环境,如完善的法制,健全的规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崇尚诚信,遵守规则,凭借努力和实力,就能成功。科研人员适应了国外那样的环境,回到国内就很难适应处处以关系为重不认识人啥事都难办的环境。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许多在国外做得很成功的学者们回到国内却施展不了才华,有的郁闷了、抑郁了、气走了、甚至被逼疯了、绝望跳楼了!我在美国接触的很多中国留学生学者都担心回国不能适应国内的环境。这也是他们不愿意回国的原因之一。他们大都认为,如今国内形势变化如此之快,在国外待的越长就越担心不易适应国内的环境,所以他们都认为,要回国就早回,出去太久了就不能回了。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8223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不能改变就要学会适应
lihf 2009-12-21 10:56
最近几年,时不时听到硕士,博士,海归跳楼轻生的消息,作为过来人,同情之余又有些担心,担心这类消息多了,造成国民的疲劳和麻木,会有更多的有才华的年轻人走入不归途,佛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有几点意见如下,供参考. 1) 寻找活着的意义,活着,总会有意义 ,哪怕给路边的小花浇浇水. 做父母的都知道,子女养大不容易,是一天一天盼过来的,是一秒一秒数过来的.珍惜生命,享受阳光,聆听内心深处的真谛.如果不能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就让生命的热量静静温暖身边爱你的每个人,善待他们,这也是你活着的意义. 2) 有阳光就有阴影,即便有不公平,也不会仅仅针对你 . 万事万物的发展总会遵从否定之否定定律,如果一切都满意,也就没有了动力.当大家都意识到了,不公平的事情也会逐渐好转. 3) 保护自己 ,如同保护自己的眼睛,如同塔松,把最脆弱的生长点做在最不容易碰到的最高端. 世界如江湖,江湖必险恶,这是任何书或学校都不会教给你们的.尤其是弱肉强食,自然选择的舞台,世界本就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所谓的理论只不过是真理的外衣,可能明天真理的心情变了,就换了一件.知识分子的通病就是脆弱,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原因是碰到了更大的理 4) 当你还是小狼的时候,要学会躲藏和适应 . 5) 天不会塌下来! 因为地球人都知道,天是虚的. 世界永远不变的真理只有一点, 不能改变就要适应 ! 最后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不要指望有人帮你或教你,除非你有利用价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耶鲁的本科教育和管理
热度 2 Synthon 2009-5-17 00:54
到耶鲁也有三年了,由于导师的关系,了解了一些耶鲁本科教育教学的情况,于是在科学网写下来跟大家交流。 我觉得很多在国外的朋友,写国外见闻的时候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把结论扩大化,比如在耶鲁看见了什么事情,就说国外都如何如何,或者说美国都如何如何,或者说世界一流大学都如何如何,等等。所以我这里先加个声明,我这里写的东西,只适用于耶鲁,不一定适用于美国其它大学或者其他的世界知名大学。另外,本文只是试图陈述一下本人看到的事实,笔者尽可能得不做评论,只是把事实罗列出来,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首先,跟国内学校不太一样的一点是,这里的学生录取的时候是不分专业的。学生在联系报考大学的时候,可以说明自己的专业意向,但是专业意向跟录取没有关系,录取主要看学生的高考成绩(SAT或者ACT成绩)、课外活动表现、学生个人陈述、推荐信等等,学生个人陈述里面可以提及自己的专业兴趣,但是与录取没有任何关系。入学之后,专业也是可以随便选随便换的,理论上讲,只要修够了某一个专业要求的课程和学分,就可以拿该专业的学位。实际上是,学生在大学前一到两年很多都是在寻找自己的兴趣,后面慢慢开始定下来1-2个专业主修。这里很多学生都是修两个专业的,甚至还有学生在四年本科里头把硕士要求的学分也修够,我就见过四年下来拿两个学士学位加一个硕士学位的。我们工学院,本科生规模一向很小,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工科的课程压力比较大,通常学生没有精力再修一个别的学位。由于双学位在找工作时有优势,所以除非特别感兴趣或者精力特别充沛的学生,一般学生很少有学工科的。这样的选择,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美国学生毕业后读研究生,最火的三个专业就是MBA、法学和医学(这三个专业,在美国,都是没有本科教育的),所以本科生们一窝蜂的去选读相关的本科专业,比如想读MBA的会选经济学(可能再读个数学的双学位),想读法学的会选政治学和历史学,想读医学的会选化学和生物学,基本上上述几个专业的本科生,可以占到耶鲁本科生总量的80%以上。我个人以为这不是很合适,但是学校貌似也没有想调整的意思。 说到这一点,我那在国内高校任教多年的老娘发话了,说学生都可以随便选系了,那这学生可怎么管?下面就来说说本科生的管理问题。 耶鲁的本科管理,采用的是residential college(寄宿学院)制度。这个寄宿学院制度跟哈利伯特的魔法学校差不多。耶鲁的本科生,分为12个寄宿学院,这个学院,跟学术一点关系都没有。每个寄宿学院,就是一个大院子,里面住着一窝本科生,以及他们的管理者。学生录取之后,随机分配到一个寄宿学院,然后这四年,你就会跟这样一群同样被随机分来的学生一起度过。耶鲁是强制学生住校的,这一点跟美国大多数学校不同。大一新生进来,现集中住在老校区(old campus),也是一个大院子,每个寄宿学院在里面有一栋楼,供自己的大一学生住宿。大二之后,就搬到各个寄宿学院的老窝。大四学生算是例外,因为面临找工作,需要一些自由度和一些隐私,所以允许学生选择不住校。在我所了解的范围内,美国的大学只有普林斯顿有类似的寄宿学院制度,但是普林的寄宿学院,貌似是学生自由选择是否入住,跟这里又不太一样。 我的导师,在过去10年里,负责管理一个寄宿学院,刚刚卸任,所以我也跟寄宿学院有过很多次的亲密接触。这些寄宿学院严格的对外封闭,刷卡才能进入,而只有耶鲁本科生的学生卡才能够刷进去,我每次要去,需要导师出来给我开门。每个寄宿学院的最高管理者叫做Master,通常由学校知名教授担任,他负责整个学院的日常运作,跟学生们住在一起(当然,不是住宿舍,每个学院里面会给master盖一个小别墅),身兼辅导员、宿舍楼长和后勤管理员三职。对此,作为他的研究生的我,其实是很不爽的,在他卸任之前,我跟他见上一面都很难,每次约时间,他会说,今天不行,今天我要审200多个学生的奖学金申请,明天也不行,明天学校要求我跟学生们谈谈滥交和毒品的问题,大后天学生搞艺术节,我要参加。。。你看下周五行不?下周五我有半个小时。。。甚至最夸张的一次,学校的食堂工人罢工,他要在家给整个学院的学生做饭。。。那几年我经常会很愤怒,因为他每周花在科研上的时间不超过五个小时,花在我身上的时间,就更是少得可怜了,但是想想他也不容易,每天工作时间都要在14个小时以上,我也就很同情了。当一个教授成为master之后,他的科研可以说基本上就废掉了,对此学校的补偿是高工资,我导师当时的工资据说是40多万美元。Master也是一个学院的精神领袖,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相当于上帝。而master的个人喜好,也决定了一个学院的风格(这一点是学校明确规定的)。我的导师是个科学家,那么他所负责的学院Jonathan Edwards College,风格就很scientific,他们大厅的墙上,挂着三位著名科学家的大幅画像:牛顿、爱因斯坦和我导师(汗。。。)。各个学院都有所谓的Master's Tea的活动,就是请一些成功人士过来,以访谈的形式(就跟艺术人生或者鲁豫有约之类的节目差不多,Master扮演朱军或者鲁豫),来帮助学生了解这些人在选择职业中的一些思考。由于Master的个人喜好,Jonathan Edwards College每次请的都是科学家,可怜那些从高中开始就放弃理科的孩子们了。。。 每个寄宿学院除了Master之外,还有一个Dean。Dean由在附近工作的耶鲁校友担任,主要负责教学方面的东西,比如如果一个老师觉得某个学生在自己的课上表现不够好,那么他就需要和这个学生的Dean沟通,由Dean来做学生的工作,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问题。还有学生在选课、选专业等情况下,通常也会跟dean咨询。各个学院还会给学生们请家教,这样学生们学习上的问题,除了可以与任课老师、助教讨论之外,还可以找自己学院的家教来请教。各个学院里面的硬件,除了宿舍之外,都非常好。比如我导师所在的Jonathan Edwards College,里面配备有食堂、图书馆、自习室、健身房、洗衣房、厨房、活动室、艺术展厅、电影放映厅等,而所有这些,仅仅是为400多本科生配备的。至于住宿条件,则实在是非常差,有一人一间、也有两人一间的,但是房间实在小得可怜,洗手间和浴室也是在楼层上公用,如果论人均住宿面积的话,远比我在清华上本科的时候小得多,而清华的本科宿舍水平,在国内高校只能算是中等偏上。我不由得想起当年在清华的时候,某一次作为老生接新生,有一位新生的母亲因为宿舍没有洗澡间而跟我抱怨了近一个小时。。。 与我来之前想象中美国教育多倡导自由不同,耶鲁的制度,似乎更强调适应。在录取之后,莫名其妙的被分到了一个学院,就要跟一些可能跟自己性格完全不合的人生活在一起甚至做室友,可能会生活在一种自己非常反感的环境中,而且不能换宿舍,不能换学院,不能校外租房,不能彻夜不归,所有这些,对于美国的高中毕业生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他们要学着适应这些,只有在这中间能够适应的,才是耶鲁认可的优秀毕业生。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12695 次阅读|18 个评论
如何更好地融入新环境
热度 1 考槃在涧 2008-12-2 14:52
回想我职业生涯 6 年,换了好几家公司。我从心里不觉得在人 35 岁以前应该在一个地方呆 10 年,也许你会因此获得较高的职位,但是你会错过很多东西,还会被洗脑。而一当你想换个环境时,你会发现你的思维已经固化,你也只能呆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行业里,行业荣则己荣,行业衰则己衰。所以我倒是建议年轻人多闯一闯,只是别半年换一个地方就行了。另外,在职业生涯初期,在一个地方呆 3-5 年,在职业上获得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很多人的思维固化不自知,还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即便他取得一些成功,也只会是暂时的 。 只要换地方,就会涉及到融入新环境的问题。而应届毕业生更是以全新的身份面对全新的环境,因此我想放下我的写作计划写下这篇文章,希望对那些应届毕业生和即将面临新环境的人能够有所帮助。 我换过好几个公司,有得也有失。我在前一家公司的融入是失败的,而在雅虎的融入即便不是成功的也是及格的。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融入前一家公司的动机非常强烈,而融入雅虎的动机非常淡薄。用我自己的话说,我来雅虎就是要隐居的。这充分说明,很多时候是技巧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动机,或者说感情。因此我后面谈到的,既包括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又包括我自己的感悟以及实践。 注意到我用的是更好地融入新环境而不是更快,因为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多快好省同时发生的事情。高速度通常意味着高成本和高风险。很多时候希望很快融入环境正是不能很好融入环境的罪魁祸首。不要奢望一个月你的同事就认可你,对一个人的认可是一件很漫长的事情,又尤其是在和同事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的情况下。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尊重新环境的文化和既有工作方式。 强龙不压地头蛇,很多空降的职业经理人刚一上马就大刀阔斧的烧三把火,大多最后引火烧身。两年多以前一个空降的 IT 界名人接任雅虎中国的 CEO ,一上来就鼓吹他的逻辑和工作模式,搞得天怨人怒,结果最后下属联合造反把他做掉,教训深刻。也许你是对的,但是文化是有惯性的,几百人很难因为你一个人马上改变心态和做事方式,即使你是大牛。 而对于那些普通的职业人来说,更应该尊重新环境的文化。这表现在不要轻易地去批评乃至评判新环境的文化和做事方式。一般来说,要真正理解一个新公司起码也需要四五个月的时间,才呆一个月就说这不好那不好,只能招人厌,同时让自己心里更难受而又于是无补。我建议新人如果要批评新环境,起码过半年再说;一是真正的了解环境了,二是别人认可你的为人和能力了,这样大家都能在客观的基础上去看待和讨论问题。如果觉得真的不喜欢新环境的文化和做事方式,我倒是建议你直接离开,用脚投票、抗议。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观察为主,少说多想多做。 很多人为了融入环境,一来就高调出手,把自己所有的本事、观点都和盘托出,其实这样做有很大的风险。先是锋芒太露易招人妒,更重要的是,也许你过去是成功过,但把以前的成功复制到新环境有极大的风险。就好像美国式民主不能简单用于中国一样,文化和做事方式不可能像物理定律一样是普适的。很多人到一家新公司就风风火火的推广自己以前的成功经验,大部分招致失败。 到了新环境,聪明的做法是观察为主,少说多做,用行动代替言语。先仔细看看周围的同事是怎么工作、怎么说话的,思考为什么会这么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如果要推行新方法可能遇到哪些阻力,有什么风险,如何应对,等等。等到把这些东西都想清楚了,并且自己的影响力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再把自己的逻辑推介给大家,则可一鼓作气地解决问题。冒然出手只会自废武功。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任何人、任何公司、任何单位都会有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没有人喜欢做的。如果这些事情正好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那么主动把它们做好,容易获得同事的认可。有些事情是既容易做,又容易做出成果被认可的,但这些事情谁不想做?不要一上来就跟老员工去抢这些事情,也许你会很快被同事和老板注意到,但接下来你可能会面对更加恶劣的环境。 到了一个新环境,就要有从零开始的心态。过去的成功只是帮助自己在入职博弈中获得更高的职位和薪水,如果把自己过去的成功当成资本而不愿意善利万物,最后很可能会被联手做掉。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空杯心态,从头做起。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对同事同等对待。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意思不是说圣人不仁义,把百姓当成草狗,而是说圣人对待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很多人很会拍马屁搞关系,但其实这样只能给自己争取短期利益。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一到公司就对同事区别对待,拍上欺下,不但会招致绝大多数同事的反感,更容易站错队。尽管我个人不屑为之,但我知道拉帮结伙这样的事情还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不会劝阻你不要站队,但起码你不要站错队。避免站错队比较好的办法是在搞清楚状况以前,对所有人同等对待。非要站队,也要看清楚形势再说,否则稀里糊涂的做了替死鬼都不知道。 真正的王道还是对所有人都保持同等的尊重,对所有人的观点保持同等的怀疑。如果对领导的观点格外重视,看起来是迎合了领导,其实会让自己的处境越来越糟糕。你会发现自己在领导那里的话语权越来越少,最终成为一个奴才和传声筒。 治大国,若烹小鲜 保持稳定性,不要朝令夕改。 这主要是给那些职位到了一定程度的人说的。新到一个环境,最好还是萧规曹随。有的人为了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先把前任的工作批一通,然后颁布自己的新法令。其实,前任的法令再糟糕,能够存在很久,也一定有其合理性。同事已经熟悉了以前的法令,马上更换新的游戏规则,肯定会不适应。于是新法令通常会面临大量的问题和质疑。如果新法令能够取得成功,大家都会闭嘴,如果不呢?这个时候的解决办法通常是要么强制执行,要么进行改良。强制执行的结果要么是非常成功,要么是非常不成功,风险极大;改良的结果就是朝令夕改,政策没有延续性,使得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乃至工作效率下降。 烧小鱼的时候,只需要中途翻一次,让鱼的两面均匀受热、入味,鱼最好就会保持完整的形状并很好吃;如果经常翻动,鱼就烂了。所以新到一个环境,稳定是最重要的,等到想清楚了再出手,一步到位,才是王道。 其实这也同样适用于普通员工。最好不要一上岗就跟上司提意见,提了多半也是不得要领,要提可以,半年以后再提。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要增加无谓的工作和沟通。 有时候我们为了尽快被同事认可,经常给自己找事。这是画蛇添足。新到一个单位,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到 80% ,就已经足够了。如果主动去挑事,一是容易给其他同事带来麻烦,二是把同事的胃口吊得很高,会对你有更高的期望,三是挑的事可能实际是你无能为力的,最后搞得自己无法收拾。 所以到新环境最重要的就是无为。如果确实有精力的话,把本职工作做好,做到 120% ,反而更容易获得大家的注意和认可。 我们常谈在工作中主动付出,那也是你熟悉了环境和工作后。愣头青一样的蛮干大干,最后发现自己付出了感情和汗水,收回的却是怀疑和抱怨。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以德服人。 在工作中肯定会有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一些强势的人总是希望去说服对方,这是某种程度上的无知。人是很难被道理乃至数据说服的,尤其是这些高学历、或者已经工作好了几年,取得了一定成功的人,他们的思想通常比较固化。当他们抱定了某种观念的时候,你很难通过语言和 PPT 去说服他们。每个人都会抱定一定的固有观念,而人总会不自觉地对新人持有怀疑和排斥的眼光,如果新人妄图去说服老人改变看法,其实是自取其辱。 聪明的做法不是想尽办法说服他人接受自己和自己的观点,是在和对方尽可能通过各退一步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让结果说话。如果双方确实存在重大分歧而无法妥协,那么就让有裁决权的人来裁决,让时间来证明谁是对的。 而如果一旦事情证明自己是对的,也不要得理不饶人,起码不能伤害他人。用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之类客气而实在的话给对方留点面子,让他自己去反思对错,起码以后大家都还能愉快合作。 当然以德服人不是要放弃自己的立场,只不过感召他人的往往不是能力,是品德。忘掉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品德让他人心甘情愿的帮助你,才会走得更远。那些过分相信自己能力的人最好去搞文学艺术创作,因为相对来说,这些工作需要他人的协助更少。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主动沟通。 很多时候矛盾是因为沟通不畅引起的。一件事情,张三认为李四做了,李四认为张三做了,如果双方互不通气,最后工作没人做、没做好,就容易相互埋怨。 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在沟通上。那些老人的行为模式已经比较固化,他们很难主动找你沟通。新人不妨多找老人沟通,请教一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请他们提供一些不那么麻烦的小帮助。 不要小看求助他人的作用。人皆好为人师,只要这个事情不棘手,不是你故意推卸责任,一般人还是愿意对他人施以援手的。而你在找他人沟通和帮助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介绍自己,让他人注意你,这实在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更为重要的是,老人难免对新人有误解,沟通最大的作用就是不让别人误解你。误解一旦形成,以后就很难消除,因为人往往会固执于自己的第一印象。在误会形成的初期还是可以解释的,如果过一两周后再去解释,这种刻板印象已经形成,就很难消除了。 总之,不要让矛盾积累到最后需要靠武力和怒来解决,主动和他人沟通,消除误会和疑虑,把矛盾扼杀在摇篮中,乃圣人之道也。 抱歉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跟大家讲讲道理,不去花时间找案例了。要注意的是,我并不是要教大家一些人际技巧然后去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我是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自己的陋习和一些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东西阻碍了自己施展才华,不要让不适应环境和低效的人际沟通成为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 下面这些资料供大家参考: 第五章 融入新环境,主动空杯 职场新人如何融入新环境 这些 PPT 供大家参考: 人人都能成功 聆听技巧,沟通高手 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 商业和科学研究有差异,我说的主要是在商业中的生存方式。不过科学研究中大家反对近亲繁殖,希望学生不要从本科到博士后一直呆在一个地方,我想其中的道理应该是相通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应该专注而专一,因此这一段里的观点对于那些已经 35 岁以上的朋友并不适用,主要是用于 30 岁以内还不很成熟的职业人。 道德经第三十章 道德经第十六章 道德经第八章 道德经第五章 道德经第六十章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道德经第二章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个人分类: 入世|9436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