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分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治理镉污染的技术问题
yangze 2011-3-5 12:40
接上面的博文,很想讨论一下关于治理镉污染的技术问题,不知有没有相关的环保专家。 据我有限的化学知识,猜想根据热力学pH-化学势图,可以用酸碱调教pH值来沉积镉离子。但估计酸碱对环境也有很大副作用,而且cost很高。 我在日本注意到日本有不少组,用有机抽出剂如PC88A去回收Nd、Dy等稀土离子,我想用有机高分子螯合Cd是可能的,但不知道cost如何。 另外我还注意到日本有研究组,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模拟地球熔岩状态,用超临界溶热法,来回收各种稀土离子。 不知道镉污染如何才能够有效,低cost,大规模处理。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5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招聘
talentblog 2011-2-14 17:17
东华大学材料学科源于化学纤维专业,由著名高分子专家钱宝钧先生和方伯容先生创建于1954年。1981年开始招收化学纤维专业博士生,是国内最早的具有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1994年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2年原国家轻工业部玻璃与搪瓷研究所并入学院。目前拥有“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十大“重中之重”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上海市重点学科。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纤维与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先进玻璃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和部市级研究基地。设有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复合材料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化学纤维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组织。现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面向国内外诚聘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学科领域: 1、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 2、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 应聘要求: 1、热爱教育事业,具备教书育人的良好品德和能力。 2、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团队精神以及一定的组织能力; 3、在本学科领域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具有良好的学术发展潜力; 4、具有博士学位,学术骨干年龄一般35周岁以下,学术带头人年龄一般45周岁以下,优秀人才年龄可适当放宽; 应聘方式: 请在2011年3月底之前将应聘材料发送至clxy@dhu.edu.cn,邮件标题请注明应聘。应聘材料应包括:个人简历、研究工作业绩、工作设想和预期目标。初审通过后将安排面试,面试时请提供二至三位推荐人的推荐信和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主页: http://cmse.dhu.edu.cn/ 邮箱: clxy@dhu.edu.cn 电话: 0086-21-67792866 地址: 上海市松江人民北路2999号材料学院 编码: 201620
5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化学创造美好生活
kejidaobao 2011-2-12 13:24
——写在化学年百年纪念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能和转化过程的科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作为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化学开拓了一系列合成的新方法,创造了一系列新物质,对人类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化肥的合成结束了人类完全依靠天然氮肥的历史,将人类从饥饿中拯救出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使用改变了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同时,化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药物分子改造的设想得以实现,合成药物成为人类健康的守护神。 为纪念和表彰化学对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2008年12月30日联合国第63届大会通过议案,将2011年作为“国际化学年”,其主题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我相信,“国际化学年”相关活动的举行,将进一步增加公众对化学创造美好生活的认知、增加年轻人对化学的兴趣、使人们对化学的未来满怀激情,从而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化学科学的发展。 目前,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短缺日趋严重,大量排放的工农业污染物和生活废弃物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迅速恶化,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如何使化学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保护人类健康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化学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对化学工作者提出了严峻挑战。20世纪90年代初,以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和安全隐患、节省资源为核心的绿色化学应运而生。 绿色代表着化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作用的产物,对化学本身而言是一个新阶段的到来。绿色化学是对传统化学思维方式的更新和发展,也是实现化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绿色要求化学学科不断创新和变革。绿色化学要求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经济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化学的各个方面,包括环境友好产品的设计、原料的绿色化、新的合成路线及方法学、绿色催化、绿色溶剂、绿色化学工艺、过程及系统集成、环境友好和资源优化利用评估准则等,而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即绿色化学在通过化学转变获取新物质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因此这对化学本身的发展也是一个挑战,要有新的理论以及新的技术变革来推动绿色化学的发展。 绿色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化学理念。绿色化学是在人类用环境的巨大代价换来的新认识、新思维的基础上催生的全新理念的化学。它说明了化学对环境的负面作用是可以避免的。绿色化学的理念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不再处理废物。它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这种预防化学污染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正日益被人们认识、接受和重视,是人们应该倾力追求的目标。 我们有理由相信,绿色化学将成为21世纪科学发展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发展绿色化学是化学工作者为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做的正义事业,也是赋予化学工作者的一项新的艰巨任务。绿色化学为新世纪化学工作者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以更高的道德标准、更强的责任感,共同推进绿色化学的蓬勃发展,让化学为人类社会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中国科学院,北京 100864) 注:本文转载自《知识就是力量》2011年第1期。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分子聚合物的动力学
热度 3 jixuanhou 2010-7-30 09:55
高分子聚合物的动力学 侯吉旋 Introduction What is the soft condensed matter? F = U - TS 体系的自由能分为两部分, U 和 S 。 U 起主要贡献的体系,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硬物质,而熵起主导作用的体系就是我们所说的软物质。 从自由能公式里就可以看得出,软物质对于温度 T 非常敏感。 对于钢铁做的弹簧,要拉开一定距离需要一定的力 F ,当我们把弹簧放在火上烤一烤,要拉开同样距离的话, F 几乎不怎么变化。但是如果把弹簧换成橡胶,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橡胶属于软物质。 高分子聚合物能带来什么有趣的事? Non-Newtonian fluids elastic recoil 怎样研究高分子聚合物? 物理学家研究一个体系,无非就是给体系一个变化,看体系的反应。 例如压一压物体,看物体形变了多少;在物体两端加个电压,看物体内部产生多大电流;给物体加热一些,看看物体需要吸收多大的能量,等等。 研究高分子熔体也是一样,加上一个瞬间剪切,看切应力是如何变化的。 stress relaxation modulus G ( t ) G ( t ) can also be determined by applying a constant strain, g s and observing stress relaxation over time: G ( t )= s (t)/ g s 研究高分子聚合物难在哪里? 由于链与链之间不能相互穿透,这就行成了一种拓扑约束。数学上,对拓扑约束的描述是非常复杂的。 Reptation Theory 所幸的是,大约四十年前,Reptation理论诞生了,这个理论也促使法国科学家de Gennes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Rouse Model-- 单链 Reptation-- 多链 然而Rouse理论和Reptation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高分子熔体中所有现象。当高分子链很短的时候可以用Rouse理论来解释,当高分子链及其长的时候可以用Reptation理论来解释。 然而处于中间的一大部分的区域无法得到很好的解释。 这个时候我们不能仅仅考虑Reptation这一个机理,还需要考虑另外两个很很重要的机理长度涨落(CLF)和限制脱落(CR)。 为了检验现有的一些管子理论,我们做了大量的计算机模拟。 我们发现现有的管子理论都不能给出完全符合计算机模拟数据的结果 。 n We present an extensive set of simulation results for the stress relaxation in bead-spring polymer melts. n We have performed parameter-free tests of several different tube models. Whats wrong with our theories???? 当所有的管子理论都不能给出完美的结果的时候,我们开始对其中的某一理论进行修正。 A possible explanation is a double-counting of the effect of short- wavelength (p Z) modes in Likhtman and McLeishs theory. we have removed from the CLF part of (t) the contribution of modes with a relaxation time shorter than entanglement time. n 注: 本博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We repaired LM theory so that it shows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simulation data!
个人分类: 科学视角|24537 次阅读|21 个评论
开博发旧文【2】:高分子华山论剑(一)
热度 1 yexiangyu 2010-7-20 14:17
【本文写于2009年9月】暑假有幸参加了高分子年会,再加上前两年高分子系生物所成立,建系60年,杨先生90岁等活动,所以见识了不少高分子界院士和牛人,发觉各有特色。这里我选了5个人,组成5大高手。(这里刨除两沈先生,杨先生,于先生等年纪较大的,去除张希这样年轻的院士,再去除唐本忠,江雷这样的准院士~)!!另外有些牛B的院士我还是没见识过~所以难免有失偏颇,仅博各位一笑~也希望我暂时没提到的院士们不要生气~~ 东邪:吴奇;激光光散色;剑走偏锋,思想举止与众不同,尖锐诙谐中见真知,爱憎公私分明,培养弟子全面发展,不计年龄,以同事论交,颇有黄老邪之风。 西毒:颜得岳;超支化聚合物;一着science大成,欲与天公试比高,搞合成生命有些走火入魔了~~ 南帝:杨玉良;高分子加工加模拟;复旦校长,风度翩翩,幽默但不失儒雅,真可谓国士无双。 北丐:江明 超分子自组装 “我所经历的高分子学科50年”,可知交游之广,资历之深,颇有一代宗师风范。 中神通:程正迪 高分子结晶 闻名国际,美院院士,横跨高物高化,理论功底深不可测,对中国高分子发展尽心尽力,坦诚交流学术思想,思考高分子未来新一轮发展的思想先锋之一。 注:【现在唐老师、江雷都已经是院士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16 次阅读|1 个评论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onflammable polyimide materials
wumingdl 2010-6-4 21:56
200001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onflammable polyimide materials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onflammable po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75, 384-389, 2000
个人分类: 学术论文共享|2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材料老化的两大评价实验
jimmydz2005 2010-5-1 10:25
最近回顾了我的学士毕业论文,发现可以把一些知识点和大家分享下。材料的老化是个普遍的问题,可是如何对材料进行老化试验呢?下面就把我的一点点总结和大家分享下,希望和大家交流探讨。 就拿高分子材料的老化实验为例子(其他材料也类似),大体上可分成两大类:自然环境老化实验和人工加速老化实验。 1.自然环境老化实验 自然环境老化实验是利用自然环境条件或自然介质进行的实验,主要包括:大气老化实验、埋地实验、仓库贮存实验、海水浸渍实验等等。自然环境老化实验结果更符合实际、所需费用较低而且操作简单方便,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方法。其中对高分子材料而言,应用最多的是自然气候曝露实验(又称户外气候实验)。自然气候曝露实验就是将试样置于自然气候环境下曝露,使其经受日光、温度、氧等气候因素的综合作用,通过测定其性能的变化来评价塑料的耐候性。 目前我国关于直接自然气候曝露的实验方法主要有光解性塑料户外曝露实验方法、涂层自然气候曝露实验方法和塑料自然气候曝露实验方法。另外,将材料置于玻璃板后的自然气候曝露的实验方法有硫化橡胶在玻璃下耐阳光曝露实验方法和塑料在玻璃板过滤后的日光下间接曝露实验方法。它们分别规定了各种材料自然气候曝露实验方法的要求及步骤,用于评价高分子材料在室外自然条件以及经玻璃过滤后的日光曝露下的耐候性。由于大气曝露与贮存实验周期长,为了获得自然条件的老化数据,同时相对加快自然老化的进程,人们又研制了户外自然加速曝露实验方法。 户外自然加速曝露实验方法是在大气曝露实验方法的基础上,人为强化并控制某些环境因素,来加速材料或构件的腐蚀和老化。近20年来,国内外研制了在自然条件下加速曝露实验方法和设备,以提高实验和评价的效率和水平。目前常见的方法有7种,分别是橡胶动态曝露验、追光式跟踪太阳曝露实验、聚光式跟踪太阳曝露验、加速凝露曝露实验、喷淋加速曝露实验、黑框曝实验、玻璃框下曝露实验。自然气候曝露实验是评价高分子材料老化特性真实的方法,但材料在大气中受日照、雨淋、冻融等境条件变化引起的外观、物理与化学性能的变化十分缓慢,因此,进行自然老化,不但旷日持久,而且因为境条件变化与影响因素复杂,对实验结果很难准确价。 2. 人工加速老化实验 人工加速老化实验是用人工的方法,在室内或设备内模拟近似于大气环境条件或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并强化某些因素,以期在短期内获得实验结果。可以相对比较不同材料的抗老化性能,并对材料的使用寿命提出指导性意见。因此,各国标准大都采用这种方法来评价材料的抗老化性能。人工加速老化实验方法主要包括:人工气候实验、热老化实验(绝氧、热空气、热氧化吸氧等实验)、臭氧老化实验、气体腐蚀实验等,其中热老化是较为普通方便的实验方法。 热老化实验通过加速材料在氧、热作用下的老化进程,反映材料耐热氧老化性能。根据材料的使用要求和实验目的确定实验温度。温度上限可根据有关技术规范确定,一般对于热塑性材料应低于其维卡软化点,对于热固性材料应低于其热变形温度,或者通过探索实验,选取不致造成试样分解或明显变形的温度。主要通行的实验方法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实验。
个人分类: 畅谈科研|4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塑料、树脂缩写代号
hoverwong 2010-4-23 16:26
塑料、树脂缩写代号 英文全称 中文全称 Acrylonitrile-butadiene-acrylate 丙烯腈 / 丁二烯 / 丙烯酸酯共聚物 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丙烯腈 / 丁二烯 / 苯乙烯共聚物 Acrylonitrile-ethylene-styrene 丙烯腈 / 乙烯 / 苯乙烯共聚物 Acrylonitrile/methyl Methacrylate 丙烯腈 /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Aromatic polyester 聚芳香酯 Acrylonitrile-styrene resin 丙烯腈 - 苯乙烯树脂 Acrylonitrile-styrene-acrylate 丙烯腈 / 苯乙烯 / 丙烯酸酯共聚物 Cellulose acetate 醋酸纤维塑料 Cellulose acetate butyrate 醋酸 - 丁酸纤维素塑料 Cellulose acetate propionate 醋酸 - 丙酸纤维素 Cellulose plastics, general 通用纤维素塑料 Cresol-formaldehyde 甲酚 - 甲醛树脂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羧甲基纤维素 Cellulose nitrate 硝酸纤维素 Cellulose propionate 丙酸纤维素 Chlorinated polyethylene 氯化聚乙烯 Chlorinated poly(vinyl chloride) 氯化聚氯乙烯 Casein 酪蛋白 Cellulose triacetate 三醋酸纤维素 Ethyl cellulose 乙烷纤维素 Ethylene/ethyl acrylate 乙烯 / 丙烯酸乙酯共聚物 Ethylene/methacrylic acid 乙烯 / 甲基丙烯酸共聚物 Epoxy, epoxide 环氧树脂 Ethylene-propylene-diene 乙烯 - 丙烯 - 二烯三元共聚物 Ethylene-propylene polymer 乙烯 - 丙烯共聚物 Expanded polystyrene 发泡聚苯乙烯 Ethylene-tetrafluoroethylene 乙烯 - 四氟乙烯共聚物 Ethylene/vinyl acetate 乙烯 - 醋酸乙烯共聚物 Ethylene-vinyl alcohol 乙烯 - 乙烯醇共聚物 Perfluoro(ethylene-propylene) 全氟(乙烯 - 丙烯)塑料 Furan formaldehyde 呋喃甲醛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plastics 高密度聚乙烯塑料 High impact polystyrene 高冲聚苯乙烯 Impact-resistant polystyre ne 耐冲击聚苯乙烯 Liquid crystal polymer 液晶聚合物 Low-density polyethylene plastics 低密度聚乙烯塑料 Linear low-density polyethylene 线性低密聚乙烯 Linear medium-density polyethylene 线性中密聚乙烯 Methacrylate-butadiene-styrene 甲基丙烯酸 - 丁二烯 - 苯乙烯共聚物 Methyl cellulose 甲基纤维素 Medium-density polyethylene 中密聚乙烯 Melamine-formaldehyde resin 密胺 - 甲醛树脂 Melamine/phenol-formaldehyde 密胺 / 酚醛树脂 Polyamide (nylon) 聚酰胺(尼龙) Poly(acrylic acid) 聚丙烯酸 Poly(allyl diglycol carbonate) 碳酸 - 二乙二醇酯 烯丙醇酯树脂 Polyarylether 聚芳醚 Polyaryletherketone 聚芳醚酮 Polyamide-imide 聚酰胺 - 酰亚胺 Polyester alkyd 聚酯树脂 Polyacrylonitrile 聚丙烯腈 Polyaryl amide 聚芳酰胺 Polyarylsulfone 聚芳砜 Polyarylate 聚芳酯 Poly(ester urethane) 聚酯型聚氨酯 Polybutene-1 聚丁烯 - Poly(butyl acrylate) 聚丙烯酸丁酯 Polybutadiene-acrylonitrile 聚丁二烯 - 丙烯腈 Polybutadiene-styrene 聚丁二烯 - 苯乙烯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聚对苯二酸丁二酯 Polycarbonate 聚碳酸酯 Polychlorotrifluoroethylene 聚氯三氟乙烯 Poly(diallyl phthalate) 聚对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Polyethylene 聚乙烯 Polyether block amide 聚醚嵌段酰胺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polyether 聚酯热塑弹性体 Polyetheretherketone 聚醚醚酮 Poly(etherimide) 聚醚酰亚胺 Polyether ketone 聚醚酮 Poly(ethylene oxide) 聚环氧乙烷 Poly(ether sulfone) 聚醚砜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glycol 二醇类改性 PET Poly(ether urethane) 聚醚型聚氨酯 Phenol-formaldehyde resin 酚醛树脂 Perfluoro(alkoxy alkane) 全氟烷氧基树脂 Phenol-furfural resin 酚呋喃树脂 Polyimide 聚酰亚胺 Polyisobutylene 聚异丁烯 Polyimidesulfone 聚酰亚胺砜 Poly(methyl-alpha-chloroacrylate) 聚 - 氯代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4-methylpentene-1) 聚 4- 甲基戊烯 -1 Poly(alpha-methylstyrene) 聚 - 甲基苯乙烯 Polyoxymethylene, polyacetal 聚甲醛 Polypropylene 聚丙烯 Polyphthalamide 聚邻苯二甲酰胺 Poly(phenylene ether) 聚苯醚 Poly(phenylene oxide) deprecated 聚苯醚 Poly(propylene oxide) 聚环氧(丙)烷 Poly(phenylene sulfide) 聚苯硫 醚 Poly(phenylene sulfone) 聚苯砜 Polystyrene 聚苯乙烯 Polysulfone 聚砜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聚四氟乙烯 Polyurethane 聚氨酯 Poly(vinyl acetate) 聚醋酸乙烯 Poly(vinyl alcohol) 聚乙烯醇 Poly(vinyl butyral) 聚乙烯醇缩丁醛 Poly(vinyl chloride) 聚氯乙烯 Poly(vinyl chloride-acetate) 聚氯乙烯醋酸乙烯酯 chlorinated poly(vinyl chloride)(*CPVC) 氯化聚氯乙烯 poly(vinyl isobutyl ether) 聚 ( 乙烯基异丁基醚 ) poly(vinyl chloride vinyl methyl ether) 聚 ( 氯乙烯 - 甲基乙烯基醚 ) restricted area molding 窄面模塑 resorcinol-formaldehyde resin 甲苯二酚 - 甲醛树脂 reaction injection molding 反应注射模塑 reinforced plastics 增强塑料 reinforced reaction injection molding 增强反应注射模塑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s 增强热塑性塑料 styrene-acryonitrile copolymer 苯乙烯 - 丙烯腈共聚物 styrene-butadiene block copolymer 苯乙烯 - 丁二烯嵌段共聚物 silicone 聚硅氧烷 sheet molding compound 片状模塑料 styrene--methylstyrene copolymer 苯乙烯 -- 甲基苯乙烯共聚物 thick molding compound 厚片模塑料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热塑性弹性体 toughened polystyrene 韧性聚苯乙烯 thermoplastic urethanes 热塑性聚氨酯 ploymethylpentene 聚 -4- 甲基 -1 戊烯 vinylchloride-ethylene copolymer 聚乙烯 - 乙烯共聚物 vinylchloride-ethylene-methylacrylate copolymer 聚乙烯 - 乙烯 - 丙烯酸甲酯共 聚物 vinylchloride-ethylene-vinylacetate copolymer 氯乙烯 - 乙烯 - 醋酸乙烯酯共 聚物 Poly(vinylidene chloride) 聚(偏二氯乙烯)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聚(偏二氟乙烯) Poly(vinyl fluoride) 聚氟乙烯 Poly(vinyl formal) 聚乙烯醇缩甲醛 Polyvinylcarbazole 聚乙烯咔唑 Polyvinylpyrrolidone 聚乙烯吡咯烷酮 Styrene-maleic anhydride plastic 苯乙烯 - 马来酐塑料 Styrene-acrylonitrile plastic 苯乙烯 - 丙烯腈塑料 Styrene-butadiene plastic 苯乙烯 - 丁二烯塑料 Silicone plastics 有机硅塑料 Styrene/alpha-methylstyrene plastic 苯乙烯 -- 甲基苯乙烯塑料 Saturated polyester plastic 饱和聚酯塑料 Styrene-rubber plastics 聚苯乙烯橡胶改性塑料 Thermoplastic Elastomer,Ether-Ester 醚酯型热塑弹性体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Olefinic 聚烯烃热塑弹性体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Styrenic 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热塑 ( 性 ) 弹性体 Thermoplastic polyester 热塑性聚酯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热塑性聚氨酯 Thermoset polyurethane 热固聚氨酯 Urea-formaldehyde resin 脲甲醛树脂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E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Unsaturated polyester 不饱和聚酯 Vinyl chloride-ethylene resin 氯乙烯 / 乙烯树脂 Vinyl chloride-ethylene-vinyl 氯乙烯 / 乙烯 / 醋酸乙烯共聚物 Vinyl chloride-methyl acrylate 氯乙烯 / 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Vinyl chloride-methylmethacrylate 氯乙烯 /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Vinyl chloride-octyl acrylate resin 氯乙烯 / 丙烯酸辛酯树脂 Vinyl chloride-vinyl acetate resin 氯乙烯 / 醋酸乙烯树脂 Vinyl chloride-vinylidene chloride 氯乙烯 / 偏氯乙烯共聚物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女士]李宝会:高分子电脑游戏怎么玩?
songshuhui 2010-3-6 18:30
庄 发表于 2010-03-04 10:52 【印象】 如果有些人一辈子都会像少女一般的腼腆,她就是我面前这个一开口就会微笑的女人。话说回来,这就是小庄念念不忘的高分子人的骄傲吧 番外广告:科学的逃兵可以在科学松鼠会重温往日美好回忆 科学松鼠会招募进行中!松鼠会办公室实习生淳子 李宝会:高分子电脑游戏怎么玩? 文/小庄 协助采访/淳子 在把李宝会称为一位高分子人之前,还是有必要来和大家说一下什么是高分子,一个听起来很高端的术语,但其实,它所涵盖的内容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出现在你我的生活里最常见就是那些塑料、橡胶、纤维。我相信,大街上许多人穿的HM基本上是化纤,许多人在用的Apple产品也都离不开塑料,更不要说手机、饰品、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器皿如果有一架功能较强的放大仪器,把以上物品所使用材料拿到下面去透视一番,就会发现搭建它们的基本单元是有着简单重复链段的大分子分子量在1万以上,此即高分子。 近一个世纪以来,高分子材料工业飞速发展,各国科研界也逐步建立了关于高分子物理与高分子化学的学科研究,特别是最近这些年,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医用高分子、光电磁功能高分子、高分子分离膜等新材料不断涌现。与此同时,高分子物理的基础理论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1年,参加完一个上海交大组织的学术交流会归来,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李宝会放弃了原来的研究方向,转而做起了高分子物理。在更高的层次上,高分子被归类于软物质。 做这改变挺难的,因为确实是完全不同的领域,但考虑到原先的方向有点窄,还是下定了决心。如此选择不可不说相当明智,在恩师丁大同教授的鼓励和支持之下,她在接下来数年中综合运用软凝聚态物理方法以及分子模拟技术阐明了典型软物质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材料的微观形态结构及其演化规律,为可控制备新型纳米器件、纳米反应器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并对软物质体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国际刊物发表SCI论文50余篇,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1月26日,在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现场见到这位成绩斐然的女教授时,我们惊讶于她的柔弱外表和好似女大学生一般的腼腆,但展开交谈即发现外表仍很年轻的她有着经过历练而来的亲切与耐心。后来的采访中,她娓娓将自己从外界眼中看来颇显高深的工作为我们做了一番深入浅出的解释,听起来也是十分好玩犹如一款电脑游戏,只不过,角色设定为一条条链状聚合物。 3年多前,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同时也是高分子领域内重量级期刊Macromolecules的主编Timothy Lodge领导的研究团队所做一项工作引起了李宝会等人的注意,Lodge组通过实验对一种星形三嵌段聚合物在稀溶液中形成的胶束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会自组装形成大量有趣的形态,有的是有横向结构的囊泡,有的是碗状的半囊泡,还有的呈现为多边形的片层,甚至有的长得如同节虫,有的如同汉堡,有的如同树莓,这个小组不仅对这些形态进行了详尽的总结,并就此展开了理论方面的探讨。因为这个体系和我们当时在做的蛮接近,只不过我们的还只是两嵌段,所以受到了启发,想到也去组建一个三嵌段的模型来进行计算机模拟,看看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于是李宝会和同事、学生们一起就这个想法提炼出了一些建模的元素,继而编程测试,调整参数,确立了这个课题对杂臂星形三嵌段聚合物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 模型聚合物由一条亲溶剂嵌段和两条斥溶剂嵌段所组成,不同嵌段之间互不相容。这就决定了在不同嵌段之间以及嵌段和溶剂的作用过程中,会因为亲和斥两股力量之间的缠斗,而出现复杂的表现形式。由于是计算机模拟,和实际合成还是有很大不同,比如为了避免将运算变得过度繁复,模型中不使用真实的单体,而只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链节,这是一种粗粒化的处理,每个链节对应于多个单体的组合。实验中每种嵌段可以有不同的化学成份,还可以有不同的溶剂,模型中就表现为嵌段之间、或嵌段和周围环境的不同相互作用,大约在2008年初,他们看到了第一个胶束,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也没有过度惊喜,因为基本上也猜想到了就会是这样。 这个工作最终发表在2009年5月的《美国化学会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文章中预言了大量形态各异的胶束,除了Lodge组已经观察到的那些,还有一些实验中没有报道过的。他们还发现了一些规律:胶束形态在很大程度上由亲溶剂嵌段所占比例所控制,胶束内部的结构则和两条斥溶剂嵌段的长度之比有关。李宝会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找出一些好的体系,以及预测一些更有趣的胶束,启发做实验的人去观测,去实现。这项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如纳米级囊泡状胶束目前被认为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具有中空结构,如果能在其中置入药物,就有望成为很好的药囊机器人,此外,许多科学家也看好它作为纳米反应器的可能。 而她接下去的一项工作也相当有意思,设想是模拟一些带电高分子,我们把静电的作用考虑进来,这样就会非常接近生物大分子体系。 高分子链单元上有些离子基团在诸如水之类的极性溶剂中被解离,释放出反离子并使高分子链带电,比如说带正电荷的基团脱落下来,那么剩下的长链就带上了负电,这叫做聚电解质。大多数生物大分子都是聚电解质。由于相同电荷之间会互相排斥,相异电荷之间会互相吸引,于是一定能观察到不同的聚集形态。其实聚电解质方面的工作一直以来都有人做,应该说这个体系此前已经受到了很大关注,但大家各做各的,没有统一起来,即使对聚电解质单链体系,也还没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来描述。多链的则更加复杂,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理论描述。,这种群雄逐鹿的局面让李宝会跃跃欲试。 每年要招收1~2名博士生,一个人支撑一个偌大的实验室,繁忙工作之余,李宝会还要照顾12岁的可爱女儿,对于这样一位物理学家妈妈,小女孩是怎么看待的呢?她倒没有显出多么敬佩我,虽然有时候来到我办公室,也表现出一点点好奇。我们是做计算机模拟的,也就是对着一台电脑,现在的孩子啊,早就开始用电脑了,觉得这算什么嘛! Q:您对女性美怎么看? A:美不仅是外在的天赋的美,还是内在的气质。 Q:这次入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想感谢谁? A:想感谢的人很多,一路成长来的老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丁大同教授,还有张光寅教授,他们教会了我如何敬业、如何奉献。 Q:过去一年里你的领域内最令人激动和兴奋的进展是什么? A:过去一年这个领域内有许多令人激动和兴奋的进展,如与DNA相关的自组装以及模仿生物体系的复杂多极自组装等。和我的研究最相关的是利用嵌段共聚物自组装的形态结构实现纳米尺度刻蚀。 Q:从你的领域出发,幻想中的未来是怎样呢? A:能用计算机模拟更复杂和更接近真实的微观世界,为更多新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系统的理论预测;人类有一天或许能够通过分子模拟再现生命的复杂自组装过程,从而揭示生命的奥秘,促进医学的发展。 【李宝会简历】 南开大学李宝会教授1984年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后攻读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于1994年留校任教。自2001年至今,李宝会任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物理系凝聚态物理教研室主任,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 【松鼠办公室实习生淳子小姐对李宝会的印象】 西装衬得人很娇小、格子衬衫、羞涩、朴实、安静、温婉地笑、近处聊天时注意到很特别的项链闪闪发光、在谈到自己领域的时候显得很高兴、但不是一个天生侃侃而谈的talker。显然,她是一个实干者。喜欢侍弄些花花草草。做家务活的时候,心里面也在想着科学的问题。她坦承第一次出席这样的媒体发布会有些不习惯,但也认为这样推广科学的方式未尝不可一试。经历了数次电话邀约以及此次诚恳的面谈,这个骨子里其实执拗的女人终于答应接受我们的采访。 【背景链接】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奖励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和创新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科技工作者,激励广大女性青年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鼓励引导更多的女性从事自然科学工作。该奖每年评选一次,从今年起获奖者年龄不超过45周岁,名额不超过6名,其中至少1名为在西部地区工作的女性科技工作者。
个人分类: 专题|1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帮人做个广告,征稿启事,生物材料方向
Synthon 2010-3-3 11:07
最近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在办一期特刊, 主题为Polymeric Biomateria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如果感兴趣的话且有available的文章的话,请投稿。 具体内容在下面两个链接。 http://www.hindawi.com/journals/ijps/si/pbtea.html http://downloads.hindawi.com/journals/ijps/si/pbtea.pdf 杂志新出的,自然在很多方面比不上老牌杂志, 但在特刊上发表文章有以下好处: (1)比较醒目,文章以及作者容易被注意,并且在editorial material会被介绍; (2)发表周期比较短,被接受较容易,适合投一些初步结果和不被邀请的综述; (3)该杂志open access,任何人可见,被若干检索工具收录,影响范围广; (4)按照惯例,该杂志以后会被web of science全部收录,不存在这方面的疑虑。 请转告此领域的研究人士,欢迎投稿。 祝大家新春快乐。
个人分类: 其他|447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科院工程塑料实验室的好文章(1)——高引用
yujoak 2010-2-3 14:43
上网检索了一下,发现截止2010年2月2日,中科院工程塑料重点实验室自1991年成立以来发表的论文中,引用超过100次的有如下8篇: 标题 作者(通讯作者) 发表刊物 年、卷、页 总引用次数 年均引用次数 1 Studies on nylon 6 clay nanocomposites by melt-intercalation process Liu LM, Qi ZN, Zhu XG (漆宗能)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9年IF: 1.187) 1999, 71(7): 1133-1138 456 38.00 2 PP/clay nanocomposites prepared by grafting-melt intercalation Liu XH, Wu QJ (刘晓辉) POLYMER (3.331) 2001, 42(25): 10013-10019 225 22.50 3 Homogeneous acetylation of cellulose in a new ionic liquid Wu J, Zhang J, Zhang H, et al. (张军) BIOMACROMOLECULES (4.146) 2004, 5(2): 266-268 125 17.86 4 1-Allyl-3-methylimidazolium chloride room temperature ionic liquid: A new and powerful nonderivatizing solvent for cellulose Zhang H, Wu J, Zhang J, et al. (张军) MACROMOLECULES (4.407) 2005, 38(20): 8272-8277 122 20.33 5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hybrids of organo-soluble polyimide and montmorillonite with various chemical surface modification methods Yang Y, Zhu ZK, Yin J, et al. (合作论文) POLYMER (3.331) 1999, 40(15): 4407-4414 115 9.58 6 Polyamide 6 silica nanocomposites prepared by in situ polymerization Yang F, Ou YC, Yu ZZ (欧玉春)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187) 1998, 69(2): 355-361 112 8.62 7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An/clay nanocomposite with extended chain conformation of polyaniline Wu Q, Xue Z, Qi Z, et al. (漆宗能) POLYMER (3.331) 2000, 41(6): 2029-2032 112 8.62 8 A new process of fabricat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nylon 6/graphite nanocomposites via intercalation polymerization Pan YX, Yu ZZ, Ou YC, et al. (欧玉春)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POLYMER PHYSICS (1.586) 2000, 38(12): 1626-2633 104 9.45 9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silicone rubber organomontmorillonite hybrid nanocomposites Wang SJ, Long CF, Wang XY, et al. (漆宗能)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187) 1998, 69(8): 1557-1561 98 7.54 其中有一篇为合作论文且通讯作者非工程塑料实验室人员,其他均为实验室独立完成。No.9的引用接近100次。原以为这样的数字不高,但通过和隔壁的两个常发牛文的国家重点和院重点实验室比较,发现篇数和最高引用数只多不少(data not shown)。再考虑到期刊的IF(2009年)最高的只有区区的4.407,这样的成绩应该不算寒碜。 另外还有3篇年均引用(算上2010年)超过10次的文章,也值的一提: 标题 作者(通讯作者) 发表刊物 年、卷、页 总引用次数 年均引用次数 10 Low percolation thresholds of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rheology in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through the networks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Hu GJ, Zhao CG, Zhang SM, et al. (阳明书, 王志刚) POLYMER (3.331) 2006, 47(1): 480-488 87 17.40 11 Vinyl polymerization of norbornene with neutral salicylaldiminato nickel(II) complexes Sun WH, Yang HJ, Li ZL, et al. (孙文华) ORGANOMETALLICS (3.815) 2003, 22(18): 3678-3683 84 10.50 12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reinforced polyamide 6 via in situ polymerization Zhao CG, Hu GJ, Justice R, et al. (阳明书) POLYMER (3.331) 2005, 46(14): 5125-5132 64 10.67 No.9为工程塑料实验室两个课题组共同完成,No.10和11为合作论文,但工程塑料实验室研究人员为通讯作者。 (2010-02-05注:为了避免误会,做了一些修改。将我们实验室改为中科院工程塑料实验室。原文所述实验室与有些同行理解的课题组不同,是一个由多个课题组组成的共同体。我是其中的一位研究人员,上述各篇论文均与我无关。)
个人分类: 学术相关|7157 次阅读|8 个评论
2010年 RSC 新刊 Polymer Chemistry
yujoak 2009-12-2 13:59
2010年,英国皇家化学会将出版一份新期刊Polymer Chemistry,主编是University of Warwickd David Haddleton。网址为: http://www.rsc.org/Publishing/Journals/py/Index.asp 。 Polymer Chemistry现已有6篇文章上网,包括三篇综述: A facile rout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zide-terminated polymers. Clicking polyelectrolyte brushes on planar surfaces and nanochannels Basit Yameen, Mubarak Ali, Marta lvarez, Reinhard Neumann, Wolfgang Ensinger, Wolfgang Knoll and Omar Azzaroni, Polym. Chem., 2010 DOI: 10.1039/b9py00201d Enhanced HTML article available Micelles with surface conjugated RGD peptide and crosslinked polyurea core via RAFT polymerization Hien T. T. Duong, T. L. Uyen Nguyen and Martina H. Stenzel, Polym. Chem., 2010 DOI: 10.1039/b9py00210c Enhanced HTML article available Exponential growth of functional poly(glutamic acid) dendrimers with variable stereochemistry Sebastian Hartwig, Mary M. Nguyen and Stefan Hecht, Polym. Chem., 2010 DOI: 10.1039/b9py00217k Enhanced HTML article available Thiol-ene click reactions and recent applications in polymer and materials synthesis Andrew B. Lowe, Polym. Chem., 2010 DOI: 10.1039/b9py00216b Enhanced HTML article available Polycarbazoles for plastic electronics Pierre-Luc T. Boudreault, Serge Beaupr and Mario Leclerc, Polym. Chem., 2010 DOI: 10.1039/b9py00236g Enhanced HTML article available Photo-responsive systems and biomaterials: photochromic polymers, light-triggered self-assembly, surface modification, fluorescence modulation and beyond Francesca Ercole, Thomas P. Davis and Richard A. Evans, Polym. Chem., 2010 DOI: 10.1039/b9py00300b Enhanced HTML article available
个人分类: 学术相关|81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论】柔性电子制造: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
yahuang 2009-6-28 16:53
在人们的印象中,有机材料,如塑料等,都是很好的绝缘体,很少有人会想到塑料也能导电。然而,现代化学的发展使得公众对有机导体这个名词开始关注起来。不过自从进入有机电子领域之后,发现了广阔的天空,真正的一个交叉学科,柔性电子制造的关键包括制造工艺、基板和材料等,其核心是微纳米图案化(Micro- and Nanopatterning)制造,涉及机械、材料、物理、化学、电子等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前写申请书,总希望表达一种交叉学科的概念,经常说涉及材料力学、多体力学、机械、控制等,其实自己也觉得有些牵强,这些学科本身并无太多界定,在国外往往也是糅杂在一起的。 近年来,由于对导电高分子的研究有了新突破,有机材料从传统的绝缘体变成可导电的半导体, 柔性电子 (Flexible Electronics)便应运而生。柔性电子技术有可能带来一场电子技术革命,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科学》杂志将有机电子技术进展列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之一,与人类基因组草图、科隆技术等重大发现并列。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由于他们在导电聚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获得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柔性电子 是一种技术的通称,目前由于处于起步阶段而称谓不一,又称为塑料电子(Plastic Electronics)、印刷电子(Printed Electronics)、有机电子(Organic Electronics),聚合体电子(Polymer Electronics)等,目前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可概括为将有机/无机材料电子器件制作在柔性/可延性塑料和薄金属基板上的新兴电子技术,以其独特的柔性/延展性以及高效、低成本制造工艺,在信息、能源、医疗、国防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如柔性电子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印刷RFID、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电子报纸、电子皮肤/人工肌肉 (如图1所示)。 与传统IC技术一样,制造工艺和装备也是柔性电子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柔性电子制造技术水平指标包括芯片特征尺寸和基板面积大小,其关键是如何在更大幅面的基板上以更低的成本制造出特征尺寸更小的柔性电子器件。 目前电子产业基本上都是属于传统的半导体产业,制造用到的设备相当庞大,且费用高昂,制造效率低;整个柔性电子的概念是希望能够把传统半导体产品、组件及线路用印刷的方式来替代。主要从三方面来看柔性电子与传统电子电路不同之处:(1)应用前景,一旦将很柔软的基材应用在设计方面或把线路做成无形的或可折迭的东西,那就跟传统的硬式基材有很大的不同;(2)制造成本,采用卷到卷印刷工艺,并且在材料的使用上也可避免像光刻技术浪费95%以上材料的问题,而采用印刷方式印制上去的面积则等同于使用的面积,其使用率在90% 以上,以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印刷方式会比传统光刻技术的成本低很多;硅CMOS晶元一般造价为10$/cm2,复合半导体甚至更贵,柔性电子实现的理想造价为0.1$/cm2,从造价就可以看出柔性电子的巨大优势 。(3)投资角度,传统的半导体厂动不动就要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资,但印刷的方式就像传统的印刷只要投资数千万就可把基本的规模建立起来。要强调的是印刷所要用的油墨跟传统的印刷不一样,需要特别研制,开发初期成本由于量少也比较高,但批量生产后成本就会变得较低廉了。 同时, 柔性电子 整合电子电路、电子组件、材料、平面显示、纳米技术等领域技术外,同时横跨半导体、封测、材料、化工、印刷电路板、显示面板等产业,可协助传统产业,如塑料、印刷、化工、金属材料等产业的转型,提升产业附加价值,因此柔性电子技术将为产业结构和人类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有机电子学研究的深入,有机电子器件制备工艺的完善,一个新的时代有机电子时代必将到来。 了解有机电子,可以看看: 一次偶然开启了有机电子之门 , 有机电子学 。 不过这方面的文章也比较多。
8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隔行如隔山,不懂装懂贻笑大方
Synthon 2009-5-16 05:27
今天读了一篇文献,作者立意不错,结果也很好,写作手法更是不错,科学网上某人还写博客推荐过,但是读到其中的一段,感觉非常的不舒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篇文章,用polymer stablize nanoparticle in solution 因为目的是做催化,所以要除掉polymer 作者说从实用角度出发,应该尽可能的少用polymer 这没错 但是你猜作者接下来说啥了? 作者说,我们发现,用Mw=360k的polymer代替Mw=40k的polymer,那么所需polymer浓度可以降低10倍,有效的减少了polymer的用量 然后俺擦了擦眼睛,仔细得看了好几遍,又用作者给的加料量自己计算了好几遍(因为伊没有明说他降低了10倍的那个浓度到底是啥浓度),伊讨论的浓度,果然是摩尔浓度! 你丫把分子量提高了9倍,又把摩尔浓度降低了10倍,你自己算算你的polymer用量到底少了多少??!! 附:文章链接: http://www.pnas.org/content/105/40/15241.abstract Synthesis of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with well shaped platinum particles to control reaction selectivity Ilkeun Lee , Ricardo Morales , Manuel A. Albiter , and Francisco Zaera *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6819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分子专业该何去何从?
热度 1 Synthon 2009-1-31 15:39
昨天马里兰大学化工系的一位教授到我们这里来做学术报告。系里的规矩,客人的午饭由学生代表陪同,于是出去公款吃喝一番:) 席间闲聊,客人问起我本科在哪儿读的,我说中国清华大学,伊说,我听说过呀,很有名的。然后伊又问了,那你是哪个专业毕业的呢?我说,高分子专业。伊说,清华的高分子专业啊,我知道,我知道。我想母校母系的知名度原来这么高啊,正得意间,伊接下去说了,清华的高分子专业啊,我知道的,你们在化工系,但是你们的学生不学传递!我顿时就郁闷了。。。 这位教授又解释了一番。原来,他们系颇招了几位清华高分子的学生过去读研究生,但是传递,是化工系研究生的必修课,但是我这几位同门都没有修过相应的本科生课,所以先要补本科生课,这样整个培养计划都被打乱,由于课程压力,这些人科研起步也都比同届学生要慢一些。所以当我说起清华高分子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没学过传递。。。 类似的事情我自己也经历过,当年申请化工博士的时候,录取我的学校,都跟我提到过,说我的成绩单不是一份典型的化工本科生的成绩单,缺少一些必要的课程,并且给我建议了补修本科生课、做助教、自学等方式,补上这些课程。后来我上研究生的传递课的时候,也是很吃力的。 我总是在想,我们高校里面广泛设立的高分子专业,真的很有必要么?我们的高分子专业,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当年根据国家的工业门类划分专业,高分子,或者叫橡塑工程,跟纺织、印染、轻工等专业并列,大多数工科学校里面的高分子专业,来源于此。再一个来源是前些年化学系下面是分专业的,比如有机、无机、分析、物化、高分子等,后来流行大类培养,所以大多数化学系现在只有一个化学专业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学校这个时候把高分子单独分出来成立一个专业,而把其他的几个二级学科合并成化学专业。这两个来源,构成了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高分子专业,按照国家专业目录,本科生专业名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但是从学生培养的角度来讲,说实话,高分子专业很难成体系的培养人,因为他实际上是一个工业过程,而不是一个学科,它包含高分子的合成(需要化学背景)、高分子的测试表征(需要物理和物理化学的背景)、高分子材料的加工(需要力学、机械学的背景)以及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需要各个应用学科的背景)。而高分子专业的学生,则是以上各方面都懂一点,但是都不精通,很难深入下去。比如说如果要做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其实一个力学背景的人,学一点高分子的基础知识,反而比高分子专业的学生更容易上手。 我之前也曾经抱怨过,我们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上是样样通,样样松,我们自己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但是仔细考虑一下却发现什么都不懂。。。我在校期间,以及毕业以后,通过与人交流以及BBS的言论上来看,对我们的培养体系,大量的人是不满意的。前些年,也曾经跟同学讨论,我们上学期间,那些方面的内容学习的还不够,其实系里应该增设某些某些课程。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把我们这些年来的讨论综合起来,把我们希望增加的课程都加上,足够我们上8-10年本科了。 所以现在真心的感受,还是希望这种专业不存在的好。我个人以为,本科生的培养,还是应该按照学科大类来进行,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基础,将来可以根据情况来深入的挖掘自己的兴趣。理科,本来就应该只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科,本来就应该只有土木、机械、化工、电机。然后学生在这些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索。其实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个专业,如果对高分子有兴趣,仍然可以根据自己的背景,深入的研究某个特定的高分子问题,而且我相信,这样会使问题更容易解决。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2418 次阅读|3 个评论
多媒体在高分子教学中的应用
polylili 2008-12-10 11:16
多媒体在高分子教学中的应用 李丽 所谓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及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简言之,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具有集成、实时性和交互性 。由于多媒体的优势,多媒体教学近年来应用越来越广,并且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利用计算机能够模拟真实物质结构与行为的方法也形成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和热点。网络有很多可利用的免费资源,提供许多有用的教学资源,并可利用软件开发和创立用于 高分子 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将制作的软件链接到网站上学生可以很方便的查阅,有些试验可以用计算机进行虚拟模拟,如利用 ACD/ChemSketch 、 MP1.0 软件 ,模拟分子体系的结构和性能。 计算机软件可以真实、形象地展示物质的三维结构模型,避免了传统教学缺点;利用因特网上的化学数据库和化学软件预测新设计的物质的性质,这对于设计试验、进行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一、 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和传统教学的缺点 1. 多媒体可以实现普通教学无法实现的功能 我们知道真实的物质结构都是有体积、重量、色彩的三维空间结构,而组成物质内部的分子、原子也有复杂的结构和动态形态。以高分子为例,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的二维空间讲述高分子的三维结构,虽然可以借助分子模型,但分子模型不能表现分子的动态形态。 (1) 如讲高分子物质结构分为三级结构,板书如下: 高分子结构的内容 高分子结构的内容可分为链结构与聚集态结构两个组成部分 : a. 链结构是指单个分子的结构和形态,又分为近程结构和远程结构 近程结构属于化学结构,又称一级结构,包括构造和构型; 远程结构包括分子的大小与形态,链的柔顺性及分子在各种环境中所采取的构象。远程结构又称二级结构,见图 2 。 b .聚集态结构是指高分子材料整体的内部结构,包括晶态结构、非晶态结构、取向态结构、液晶态结构以及织态结构 前四者描述高分子聚集态中的分子之间是如何堆砌的,又称三级结构,见图 2 。 图 1 聚合物的一级结构, 图 2 高分子的二级和三级结构, 图 3 高分子的旋光异构等等,这些结构如何形象、立体的给同学们展示出来?传统教学只能靠二维平面的绘图描述,虽然可以借助分子模型,但分子模型很难表现复杂分子的结构也不能表现分子的动态形态,复杂的三维的立体结构只有靠学生自己去进行空间想象,学生学起来即难懂又枯燥,在理解和掌握高分子的立体结构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 二、 多媒体在高分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化学软件应用于高分子教学的实验利用计算机软件用于教学的实验的例子很多,中国科技大学何平笙教授利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杨小震编写的《分子模拟与高分子材料》 软件用于高分子科学实验,及用《分子的性质》软件构建全同立构聚丙烯分子、聚乙烯分子并计算他们末端的直线距离。用分子模拟软件计算聚丙烯酸甲酯的构象能量 。下面介绍作者在高分子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尝试。 Fig.1 The first structure of Polymer Fig.2 The second and third structure of polymer Fig.3 Syndiotactic and isotactic 1 、利用化学软件进行分子模拟高分子的结构 针对传统教学的缺点,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化学软件传到网上,学生在网上可以自己构造高分子的化学结构,并可欣赏到三位的动态模型。如用 ACD/ChemSketch 模拟软件高分子的结构模型,如图 4 7 所示。 2 、 高分子的构象 由于分子的热运动,高分子的构象时刻改变着,单键旋转时要消耗能量,以克服内旋转所受到的阻力,分子从一种内旋转异构体转变到另一种异构体所需要的活化能,称为内旋转位垒 。分子的内旋转位能可以用纽曼模型来描述,这个动态过程传统教学也不易表现。作者用 Flash 制作纽曼模型描述 1 , 2 二氯烷分子构想能的内旋转位能图,如图 8 所示。 3 、高聚物的力学松弛粘弹性的力学模型 高聚物的粘弹性是高分子非常重要的特性,此性质可以用力学模型来表述,如弹簧、粘壶、三元件和四元件模型来表示,这种方法直观,并且可以得到高聚物的力学松弛粘弹性的各种表达式,同样这个动态过程传统教学也不易表现。作者用 Flash 制作各种力学模型,可以形象生动的表现全部过程,如图 9 所示。 4 、 将高分子物理实验拍成视频,能形象、清楚地展示实验过程,解决了学生多、设备少、老师讲课听不清的难题,同时也节约了资金。 我们已制作的视频有: 1 、《聚乙烯、聚丙烯球晶的制作》; 2 、《偏光显微镜观察球晶的黑十字消光图案》; 3 、《粘度法测分子量》;《 4 、高分子导热系数的测定》; 5 、《简支梁冲击试验》。 5 、 3D Maxs 、 Flash 、 Authorware 等软件在高分子教学中的应用 在给同学们讲授高分子成型机械设备的过程中,学生难以明白的是设备的内部结构及运行程序,学生去实验室做实验也看不到设备的内部结构和液压传递路线图。但如果用 3D Max 软件将设备做成三维动画,用 Flash 演示液压设备的液压原理图,就使学生很快了解了设备的结构、原理,并加深了印象。学生从抽象枯燥、平面、黑白的学习中转到形象生动、立体、多彩的画面上,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加深理解。高分子常用的成型设备有挤出机、注塑机、液压机,作者将设备全部用 3D Maxs 做成了动画。 例:叶片泵 98 级陈先敏同学设计,见图 12 ;,液压传动路线图 99 级董建华同学设计,见图 13 ;挤出机动画 99 级杜斌同学制作,见图 14 ;注射机动画 97 级邢晓华设计,见图 15 。 三、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                1 、利用网络建立虚拟实验场所可节省大量的教学资金和实验场地 近几年高校的大量扩招,一方面使原有的实验室面积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实验室的投入经费按人均学生来算又有所降低。以山东大学为例,按教育部对综合性大学评优的要求,每个学生所占实验室面积应达 5.74m 2 / 生,目前只有 3.2m 2 / 生,按山东大学在校学生人数算,现在实验室面积还差 18 万 mm 2 ,建设实验室需大量资金。 如果利用网络,在网上建立实验场所,建立和同学互动的交互平台和模拟试验,可节省大量的教学资金和实验场地,尤其在目前资金和试验场地都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计算机模拟虚拟实验将有很大的发展。如利用 ACD/ChemSketch5.0 网上免费软件,模拟搭建化学实验,见图 16 。 2 、给学生提供可供学习的网络资源 山东大学对学生宿舍有一个调查, 70% 的男生宿舍有电脑,而 70% 的同学业余时间在用电脑玩游戏。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在一次全校的教学会上讲,我们不能责怪学生,我们更应该问自己我们给同学们提供了多少可利用的网上学习资源?现在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很多学校都在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网上所挂的课件大部分使老师上课用的讲义、 PowerPoint ,而且大部分仅限于文本格式,动画、视频教少,能够使同学们在网上自己动手搭建虚拟化学实验这样的网络实验更少。目前对多媒体的开发还原远不够,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和多媒体资源,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8734 次阅读|1 个评论
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shaobingzhou 2008-12-3 16:41
西南交通大学周绍兵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 ( 1 ) 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新材料和药物载体材料的合成 ( 2 ) 药物控制释放纳米/靶向制剂的研究 ( 3 ) 可生物降解形状记忆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机理研究 (4) 可生物降解复合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应用研究 2001 年后发表主要文章情况 (注: * 表示通讯作者) :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our published paper, you can contact me. E-mail:shaobingzhou@163.com) 1. Shijun Shao, Shaobing Zhou * , Long Li, Jinrong Li, Chao Luo, Jianxin Wang, Xiaohong Li and Jie Weng, Osteoblast function o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electrospun PLA/MWCNTs nanofibers , Biomaterials, 2011 , 32 , 2821-2833 . 2. Chi Huang, Yangbo Zhou, Zhaomin Tang, Xing Guo, Zhiyong Qian and Shaobing Zhou * , Synthesis of multifunctional Fe 3 O 4 core/hydroxyapatite shell nanocomposites by biomineralization , Dalton Trans. , 2011, 40 , 5026-5031. 3. Yu Xiao, Tao Gong, Shaobing Zhou * , The functionalization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by in situ deposition of hydroxyapatite , Biomaterials , 2010 , 31 , 5182-5190. 4. Chi Huang,Yangbo Zhou,Yong Jin,Xiaofeng Zhou,Zhaomin Tang, Xing Guo and Shaobing Zhou * ,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emperature-responsive and magnetic nanomicelles , J. Mater. Chem. , 2011, 21 (15), 5660 – 5670. 5. Weijia Wang, Shaobing Zhou * , Laiyang Guo, Wei Zhi, XIaohong Li,Jie Weng,Investigation of endocytosis and cytotoxicity of p oly- d,l -lactide -poly(ethylene glycol) nano/micro- particles in osteoblast cel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2010:5 557–566. 1. Yu Xiao, Tao Gong, Shaobing Zhou*,The functionalization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by in situ deposition of hydroxyapatite, Biomaterials, 2010, 31,5182-5190. 2. Lin Sun, Chi Huang, Tao Gong, Shaobing Zhou*,A biocompatible approach to surface modification: Biodegradable polymer functionalized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2010, 30,583–589. 3. Aijun Zhao, Shaobing Zhou*, Qi Zhou,Tao Chen,Thermosensitive Micelles from PEG-Based Ether-anhydride Triblock Copolymers,Pharm Res, 2010, 27,1627-1643. 4. Aijun Zhao, Qi Zhou, Tao Chen, Jie Weng, Shaobing Zhou*,Amphiphilic PEG-based ether-anhydride terpolymer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micellization,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10,118,3576–3585. 5. Weijia Wang, Shijun Shao, Chao Luo, Shaobing Zhou*, Chitosan hollow nanospheres fabricated from biodegradable poly-D,L-lactide-poly(ethylene glycol) nanoparticle templates,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 2010,76,376–383. 6. Hongsen Peng, Shaobing Zhou?, Jing Jiang, Tao Guo, Xiaotong Zheng, and Xiongjun Yu,Pressure-Induced Crystal Memory Effect of Spider Silk Proteins,J. Phys. Chem. B 2009, 113, 4636–4641. 7. Xiongjun Yu, Shaobing Zhou?, Xiaotong Zheng, Yu Xiao and Tao Guo,Influence of in Vitro Degradation of a Biodegradable Nanocomposite on Its Shape Memory Effect,J. Phys. Chem. C, 2009, 113 (41), 17630–17635. 8. Lin Sun, Shaobing Zhou?, Weijia Wang, Xiaohong Li, Jianxin Wang, Jie Weng,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rous biodegradable microspheres used for controlled protein delivery,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 Eng. Aspects 2009,345,173–181. 9. Shaobing Zhou * , Xiaotong Zheng, Xiongjun Yu,et al , Hydrogen Bonding Interaction of Poly(D,L-Lactide)/hydroxyapatite Nanocomposites , Chemistry of Materials , 2007 , 19 ( 2 ), 247 – 253. 1. Hongsen Peng, Shaobing Zhou * , Jing Jiang, Tao Guo, Xiaotong Zheng, and Xiongjun Yu , Pressure-Induced Crystal Memory Effect of Spider Silk Proteins , J. Phys. Chem. B 2009, 113, 4636–4641. ( SCI, IF : 4.086 ) 2. Xiongjun Yu, Shaobing Zhou * , Xiaotong Zheng, Yu Xiao and Tao Guo , Influence of in Vitro Degradation of a Biodegradable Nanocomposite on Its Shape Memory Effect , J. Phys. Chem. C , 2009 , 113 (41), pp 17630–17635 ( SCI, IF : 3.396 ) 3. Tao Guo, Shaobing Zhou * , Xiaotong Zheng and Jing Jiang, Modeling and Investigation of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PLA and One Type of Deficient Hydroxyapatite , J. Phys. Chem. A , 2009 , 113 (25), pp 7112–7123. ( SCI, IF : 2.871 ) 4. Xiongjun Yu, Shaobing Zhou * , Xiaotong Zheng, Tao Guo, Yu Xiaoand Botao Song A Biodegradable Shape Memory Nanocomposite with Dual-versatility of Thermal and Magnetic Field Sensitivity. Nanotechnology . 2009 , 20 , 235702 . ( SCI 收录期刊 , IF : 3.446 ) . 5. Xiaotong Zheng, Shaobing Zhou * , Yu Xiao, Xiongjun Yu, Xiaohong Li , Peizhuo Wu , Shape memory effect of poly(D,L-lactide)/Fe3O4 , nanocomposites by inductive heating of magnetite particles , Co 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 71 (2009), pp. 67-72. 6. Weijia Wang, Shaobing Zhou * , Lin Sun, Chi Huang, Controlled delivery of paracetamol and protein at different stages from core–shell biodegradable microspheres , Carbohydrate Polymers , 79 (2010) 437–444 . ( SCI 收录期刊 , IF : 2.644 ) . 7. Lin Sun, Shaobing Zhou * , Weijia Wang, Xiaohong Li, Jianxin Wang, Jie Weng,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rous biodegradable microspheres used for controlled protein delivery ,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 Eng. Aspects 345 (2009) 173–181. 8. Xiaotong Zheng, Shaobing Zhou * , Yu Xiao, Xiongjun Yu, Bo Feng. In situ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Gelatin/ Poly ,L-lactide)/ Hydroxyapatite nanocomposite.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B: Applied Biomaterials . Volume 91B, Issue 1, Date: October 2009, Pages: 181-190. ( SCI 收录期刊 , IF : 1.933 ) 9. Hongsen Peng, Shaobing Zhou?, Tao Guo, Yanshan Li, Xiaohong Li, Jianxin Wang, Jie Weng, In vitro degradation and release profiles for electrospun polymeric fibers containing paracetanol,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66 (2008), pp.206-212. 10. Xiaotong Zheng, Shaobing Zhou *, et al., Shape memory properties of poly(D,L-lactide)/ hydroxyapatite composites , Biomaterials , 2006 , 27 ( 24 ), 4288–4295. 11. Xiaotong Zheng, Shaobing Zhou *, Xiongjun Yu, Xiaohong Li, Bo Feng, Shuxin Qu, Jie Weng , Effect of In vitro degradation of poly(D,L-lactide)/ -tricalcium composite on its shape-memory properties ,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B: Applied Biomaterials . 2008 , Volume 86B Issue 1 ,Pages170–180. 12. Zhou, S * .; Peng, H.; Yu, X.; Zheng, X.; Cui, W.; Zhang, Z.; Li, X.; Wang, J.; Weng, J.; Jia, W.; Li, F.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Electrospun Spider Silk Fibroin/Poly(D,L-lactide) Composite Fiber, J. Phys. Chem. B.; 2008; 112(36); 11209-11216. 13. Hongsen Peng, Shaobing Zhou * , Tao Guo, Yanshan Li, Xiaohong Li, Jianxin Wang, Jie Weng, In vitro degradation and release profiles for electrospun polymeric fibers containing paracetanol ,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66 (2008), pp.206-212 . 14. Shaobing Zhou * , Jing Sun, Lin Sun, Yanqin Dai, Liping Liu, Xiaohong Li, Jianxin Wang, Jie Weng, Wenxiang Jia, Zairong Zhang ,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nterferon-loaded magnetic biodegradable microspheres ,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B: Applied Biomaterials. Volume 87B, Issue 1, Date: October 2008, Pages:189-196. 15. Shaobing Zhou*, Qiuxiang Su,et al , A novel in situ synthesis of dicalcium phosphate dehydrate nanocrystals in biodegradable polymer matrix ,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 2006 , 430 ( 1-2 ), 341–345. 16. Shaobing Zhou*, Bing Song, Xiaohong Li, In vitro Degradation and Release profiles for Poly-dl-lactide Film Containing Paracetamol ,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Medicine ,2007,18 ( 8 ) 1623-1626. 17. Jing Sun , Shaobing Zhou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ocompatible Fe 3 O 4 Nanoparticles,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Part A , 200780A(2), 333-341.
个人分类: 未分类|8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分子化学
xuyuebing 2008-11-5 11:40
1、 Polymers: A Property Database, Second Edition 原贴地址 2、 Polymer Handbook
个人分类: 化学|3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浙大高分子物理郑强教授演讲语录
quaternary1 2008-10-18 17:15
浙大高分子物理郑强教授演讲语录理解更深刻的含义,狠不得要回到幼儿班重 作者:孙远涛 2006-12-24 13:45:54 一次犹如后天般的演讲 演讲人:浙大高分子物理郑强教授     地点:浙江图书馆报告厅     精彩语录节选:     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你能建10所世界一流大学,那美国有多少所?日本有 多少所?现在的实际状况是:世界上前200所大学,中国一所都排不进!在亚洲能排出几 所?我到国外去看了以后,感到要将浙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就像共产主义理想.     以前说无知无畏,现在却是无知才无畏,许多企业把浙江省技术监督局、 科委的人请来吃一顿饭,喝一点酒,他就给你签个字,再把我们这些教授胁迫到那里去, 给你盖个章,然后就是填补国内外空白、国际先进水平,写论文则是国际领先水平 的研究成果、首次科学发现等等,这都是目前非常严重的问题!作为一个大学教授, 我深深地为此担忧!这不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领导无知,是他们倡导了这个主流.我 知道在座的处长或老总日子很难过,因为你们不写这样的报表,就拿不到钱,项目就得不 到批准.教授也同样如此,天天写报告,而不是在实验室静下心来好好搞研究,这是很严 重的!     我们国家的现实和发展就是这样:凡是依赖不成的,我们自己都能搞得像模像 样,比如二弹一星;凡是能够引进的,就都搞不成.......现在很多合资企业就这样,卖 点东西,而没有去考虑这些深层次的东西.殊不知,这就是社会的恶性循环!     我认为:语言、计算机就是工具.中国的外语教授讲英语还不如美国卖菜的 农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日本博士、德国教授说不出英语的多得是!我们怎么能说一个 人不会说英语就是文盲呢?语言就是一个工具!你没有那个环境,他怎么能讲这个语言 呢?......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要改革二件事:第一,取消六级考试,你一个研究生连中 文一级都不及格,你英文考六级干什么呢?看看研究生写得论文,自己的民族文化都没有 学好,天天考英语──打勾:托福打勾,GRE打勾,英文考出很高的分,可哪个写的英文论 文在我面前过得了关呢?过不了关!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能干什么?自己搞的专业一点都没 学好!......说不会计算机就是文盲,这又是一个误区!我现在是教授,我顾不上搞计算 机!     你看我,从高中开始学英语,大学学,硕士学,博士学,花了我多少精力!你说中 国人怎么做得出高科技的研究成果?我这几天就教训我手下的几位女学生,问她们在干 什么,看不到人影,一天到晚考这样、考那样的,到美国去干什么?在国内要干的事多着 呢!你整天考英语,美国人连报个名都要收你们的钱,日本人也是如此,中国学生到日本 去要交手续费,到日本留学是为日本人打工,好不容易挣点钱交了学费,读完博士在日本 的公司就职,当劳动力,挣了一笔钱后要回国了就买了家电,把钱全给了日本人.你们都 没有注意这件事,这里面都是经济问题.这就是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     中小学的教育就是听话,老师管干部,干部管同学,孩子们都学会了成年化的 处世方式,这是害人啊!这样强迫性地做了一些好事后,没有把做好事与做人准则结合起 来去培养,而只学会了拍马屁、讨老师喜欢、说成人话.上次电视上就曾经播出,一个小 孩得了个奖,主诗人问他最愿意说什么,他说:我最愿意跟江爷爷说:我向你报告!江 爷爷是谁?还不是老师教的!孩子们在中小学活得很累,到了大学就没人管了,所以就要 玩、就要谈恋爱.     我们有很多同学成绩好,却什么都做不了.在我们大学像我这种程度的人,招 博士生是从来不看成绩的,成绩算什么!现在我从事的这个领域在中国有叁个杰出的人 才,当初在读研究生时都补考过,而成绩考得好的几个人却都跑到美国去卖中药了,这说 明了什么问题?作老板的可不能这样啊!......人才的梯队一定要合理,而不要认为教授 就是万能的、博士就是万能的.中国的教育体系就是让每一个老百姓都充满希望和理 想,教育孩子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实际上,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扫地能扫好,也应该受 到尊重;打扫厕所能打扫干净,也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动不动就要高学历.我要提醒的 是:在国外可不是这样,美国、日本的博士就很难找到工作,为什么?因为老板心疼钱,招 了博士要给他高工资,而他能做什么用呢?这是个具体问题.     科技到底该干什么?高科技到底该干什么?如果我是科技部长,该玩的就玩,就 像陈景润,他就是玩!陈景润如果是处在今天的中国,他绝对是要去讨饭的,因为他不会 去搞产业化,他的英语也不好,他说话都不流利,中文都讲不好,按现在标准,他是个文 盲,还谈什么教授!日本人就是喜欢美国人,我跟日本人说:你们这个民族爱谁,谁就要向 你们扔原子弹.日本人就是喜欢黑人也不喜欢中国人.......我特别对我们的女教授、 女同学说:在日本人面前一句日文都不要讲,会也不要讲;日本人一听说你讲英文,特别 是看到中国女孩讲英文,腿都要发软,这是真的!中国人为什么这些年都往外跑,最 重要的是要让国民自己爱自己国家.......如果我是杭州的市长,我绝对不是狭隘的民 族自尊心──如果杭州有什么灾难,我就首先把杭州的老百姓安排在香格里拉,让外国人 在外面排队!(掌声!)这样,你才会让你的国民爱自己的国家!一个日本的农民跑到峨嵋 山去玩,骨头摔断了,你就用中国空军的直升飞机去救他,而在日本大学一名中国留学生 在宿舍里死了7天才被发现;名古屋大学的一对中国博士夫妇和孩子误食有毒磨菇,孩 子和母亲死了,父亲则是重症肝炎,在名古屋大学医学院的门诊室等了12个小时,也没有 一个日本教授来看望!(中国人,你什么时候能站直了,别趴下!)而你们为什么还要 这么友好,以为自己很大度,实际上是被人家耻笑,笑你的无知!你们这个民族*!我们不 能这样!我们的领导人跑到国外去访问,看到有几个人在欢迎他们,就感到挺有面子;而 外国来了个什么人物,都是警车开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让我们中国人感到是自豪还 是悲哀?所有这些,对教育工作来讲,都是深层次的问题.所以我经常讲,我作为一位自然 科学工作者,我教育我的学生,首先是学会做人,没有这些,你学了高分子,外语都是花架 子,你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一个观念或是一个问题:是不是技术越新越好?今天谈的就都是提醒大家 的......技术并不是越新越好,技术要有储备.日本的企业现在卖的东西大都是10年或 15年前的技术,好东西他不拿出来,他要等到现有的技术把成本收回并获得尽可能高额 的利润以后才会拿出来.其次,我的对手什么时候推出新东西时,我才会出手.不要以为 你今天好不容易搞了生产线,明天又有新的了,你的钱还没赚到就换新的,有什么用?我 这次到日本刚好谈到悬浮列车──即使何先生在我也要说,这是中国人又在玩高新科技. 悬浮列车目前在理论上都还不成熟.日本现在最完善,最经济的就是新干线!从经济和 市场的概念来讲,越先进的东西,风险越大,有可能得到的回报就越少!    大家看看吧,这就是我们一天到晚还说:我爱你,祖国!    谁能像鲁迅先生一样,用笔唤醒这个自以为是的东方巨人!
个人分类: 神秘自然|1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