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观测卫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黑洞完全撕碎一恒星
mishullam 2017-2-16 21:26
黑洞完全撕碎一恒星 ——由美国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的 X 射线观测卫星发现。 Stefanie Komossa, 林达成 根据一个由多国天文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一个巨大的黑洞撕碎了一颗恒星,然后拼命地吞噬其遗骸大约十年。他们的这一发现今天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该团队包括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一名客座教授。这一发现是基于探测到一个非常持久而明亮的高能辐射耀斑。 该耀斑被美国航天局的钱德拉 X 射线望远镜和雨燕卫星以及欧空局的 XMM- 牛顿卫星检测到。 在轨的这三个 X 射线望远镜发现的这个“潮汐瓦解事件”( TDE )是指由于黑洞的强烈的引力而引起的潮汐力撕碎了过于接近的物体,比如恒星。恒星被撕碎后,一些恒星碎屑会被高速抛出逃离黑洞,而其余的碎屑则会被吸向黑洞。当越来越接近并最终吸进黑洞时,恒星碎片会被加热到几百万度并发出奇特的 X 射线耀斑。 领导这项研究的位于新罕布什尔州达勒姆市的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林达成说,“我们目睹了一颗恒星悲观而漫长的死亡。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几十次潮汐瓦解事件,但是它们持续的时间远没有这个久。” 这个耀斑能维持十多年并一直很亮意味着它是所有探测到的潮汐瓦解事件中,要么是被完全撕碎的恒星中最大的一个,要么是第一个被完全撕碎的恒星。 这个 X 射线耀斑(缩写为 XJ1500+ 0154 )来自距离地球约 18 亿光年的小星系中。 这个 X 射线耀斑被发现是因为比以前至少亮了 100 倍,然后保持在其显著的亮度十多年。恒星碎片流以高速率快速落到黑洞上,从而向黑洞馈送恒星残留物。 哈佛 - 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合作者 JamesGuillochon 说,“在我们观测到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个黑洞在迅速增长。这告诉我们一个不寻常的东西 - 比如一个明星比我们的太阳重两倍 - 被送入黑洞。” 这个事件可以帮助回答早期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如何形成的问题。如果超大质黑洞可以从潮汐瓦解事件或其他方式快速生长的话,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超大质量的黑洞能够在宇宙只有十亿岁时质量就比太阳高出约十亿倍。 “这个事件表明,黑洞真的可以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来自中国都匀市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合着者 Stefanie Komossa 说。 “这可能有助于了解超大质量黑洞如何过早形成。” 根据研究人员的模型,供给给黑洞的恒星饲料在未来十年会显着减少。这将导致 XJ1500 + 0154 在未来几年的 X 射线亮度衰减。 “我相信未来,可以利用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 500 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研究来自黑洞撕裂恒星发出的射电信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物理和天文学系主任(代)米立功博士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物理与天文系成立于 2016 年 3 月,刚好在 FAST 落成启用之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石校长说“很有可能,未来我校首届天文班中的学生能利用 FAST 作出类似的新发现,那将是我们极大的荣耀” 报道这些结果的论文发表在 2 月 6 日的自然天文学杂志上(通过下面链接可获取文章内容: http://lanl.arxiv.org/abs/1702.00792 )。 联系方式: 林达成博士(论文第一作者),电子邮件: dacheng@dachenglin.com Stefanie Komossa 博士( QNUN 客座教授和论文合作者),电子邮件: astrokomossa@gmx.de 这幅图描绘了天文学家们所称的“潮汐瓦解事件” ( TDE ): 当一个物体,如恒星,过于接近一个黑洞,它将被黑洞的强烈的引力产生的潮汐力摧毁。 在恒星被瓦解后,一些碎片便以高速向外抛出,而其余碎片(在图中示为红色)则被吸向黑洞。随着其不断接近黑洞,碎片会变得很热,产生独特的 X 射线耀斑。 两个插图显示在可见光和 X 射线光下观测到的该事件。 图片来源: CXC/M. Weiss; X 射线 : NASA/CXC/UNH/D. Lin 等人 , 可见光 : CFHT 相关链接: http://chandra.si.edu/blog/node/631 http://chandra.si.edu/press/17_releases/press_020617.html http://chandra.si.edu/photo/2017/tidal/ )
1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太阳等离子体喷流
baolintan 2013-2-7 18:18
太阳等离子体喷流(图片来源:NASA)   这是一幅紫外波长下拍摄的太阳北极特写照片,此时的太阳表面被大量针状物覆盖。所谓的“针状物”是指相对较小的等离子体喷流,持续不断从太阳表面喷出。这幅照片由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项目组公布,是呈现这种常见太阳特征的细节最为丰富的照片之一。   宇航局表示,在任何给定时间,太阳表面喷出的等离子体喷流大约在6万到7万个左右,喷流高度平均在1800至6200英里(约合3000至1万公里)之间,有些喷流的高度可能达到这一平均值的10到20倍。
3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终于有第一颗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了
热度 1 cgh 2012-12-10 15:12
在前面的博文中提到中国那时候还没有自己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环境一号C星也是推迟了很长时间,2012年11月19日才发射升空,日前才获得数据。 ---------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2/11-19/4338371.shtm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12-10/4395560.shtml 中新网 北京12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10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 “环境一号”C星 有效载荷9日首次开机成像,成功获取首幅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图,影像图 图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至此,“环境一号”C星实现星地链路连通,星地系统工作正常。   据介绍,北京时间12月9日18时19分,“环境一号”C星下传第一轨数据。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密云接收站准时捕获并成功接收全部数据,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成功完成标准产品生产,形成了第一幅影像图——郑州地区SAR图像。    “环境一号”C星是中国首颗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具备空间分辨率5米条带和20米扫描两种成像模式,幅宽分别为40千米和100千米;具有全 天时、全天候的成像能力,可以不受天气影响,在多云、阴雨、大雾等任何恶劣天气条件下,准确获取地表真实的图像。相比光学成像卫星,“环境一号”C星对地 观测效率大幅提高,将大大提升中国对地观测卫星的总体观测能力。   同时,“环境一号”C星配置的 S波段合成孔径雷达 ,可获取地物S波段影像信息,有效补充国际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数据的不足,将与其他国家在轨运行的雷达卫星一起,形成更加丰富的观测谱段,使国际对地观测体系更加完善,地物信息识别能力更强。   中国国防科工局表示,“环境一号”C星还将继续进行在轨调试运行。其投入使用后,将与之前成功发射的“环境一号”A、B星组成中国环境与灾害监 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形成具备中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宽覆盖的对地观测遥感系统,以迅速、准确获取中国大部分地区自然灾害、生态和环 境污染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的相关信息, 大幅提升中国环境与灾害的及时、动态监测预报能力,为中国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完)
个人分类: RS|886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日模拟出太阳爆发现象
crossludo 2012-9-10 12:31
日模拟出太阳爆发现象 东京9月8日电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东京大学的研究小组7日宣布,他们借助“日出”号太阳观测卫星的数据,在地面的实验装置中成功模拟出太阳表面发生的爆发现象。 研究小组指出,太阳表面的温度只有约6000摄氏度,却能将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加热到100万摄氏度以上,这一现象一直是一个巨大的谜。此次研究成果有望促进解开这个谜。 在太阳表面与日冕之间,还存在很薄的色球层。此前,研究人员根据“日出”号的观测,认为在色球层中发生的规模很小的太阳爆发——“色球层喷射”现象,对于加热日冕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小组于是利用强大的磁力和直径约两米、长约5米的圆筒形实验装置,对这种太阳爆发进行了模拟。这一实验装置可以将由质子和电子形成的气体封闭在真空容器中。研究人员通过操纵磁力,发现可以将1万摄氏度左右的气体急速加热到3万摄氏度,而且可以使气体以时速约两万公里的速度发生喷射,再现了与“色球层喷射”这种太阳爆发相似的现象。 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副教授清水敏文指出:“虽然实验没有达到色球层时速10万至70万公里的喷射速度,但是如能够详细调查,将有助于弄清日冕加热的机制。”
个人分类: 博览视界|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韩国地球观测卫星“阿里郎3”
热度 2 yelloworld 2012-5-18 17:01
中新网5月18日电 综合报道,韩国地球观测卫星“阿里郎3”号在于当地时间18日凌晨在日本种子岛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今后,“阿里郎3”号每天两次穿越朝鲜半岛,拍摄地球影像。   韩国相关部门声明称, “阿里郎3”号已经打开太能能电池板,进入稳定运转,并与卫星地面站完成信息接收。   18日凌晨,“阿里郎3”号在发射火箭搭载的4个卫星中最先分离,随后向太阳调整好角度,在5分钟之内依次打开3个太阳电池板,并正常进入轨道接受电池供给,完成各项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就绪后,“阿里郎3”号与南极挪威的山妖(TROLL)基地就卫星内部的器械运转情况进行了第一次信息接收。近1小时后,“阿里郎3”号进入朝鲜半岛上空,与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地面站完成信息接收。   “阿里郎3”号每天将以98分钟为周期绕地球飞行14圈,拍摄地球影像。当地时间每天凌晨1点30分和下午1点30分,“阿里郎3”号将以每秒7.4公里的速度穿越朝鲜半岛上空。卫星携带的高性能光学数字照相机图像分辨率为0.7米级别,不仅能分辨出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大小型号,而且还能看出人们的一列排队。   “阿里郎3”号发射成功使韩国成为继美国、欧洲和以色列之后成为第4个拥有可识别1米以下物体商业卫星的国家。   韩国政府计划今年共发射4枚卫星。今年下半年,韩国将发射在雨天也可以正常拍摄影像的“阿里郎5”号卫星。“阿里郎3”号和“阿里郎5”号可将朝鲜半岛的观测次数从目前的每天0.7次提高到3.5次。
个人分类: 学习篇|201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颗螺丝导致10亿元损失:NOAA卫星倒地事故的警示!
热度 19 lunarsoil 2012-3-23 17:18
一颗螺丝导致10亿元损失:NOAA卫星倒地事故的警示!
NOAA卫星是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的第三代实用气象观测卫星,包括一系列卫星型号。NOAA-N-Prime高级气象卫星原计划2008年进入极地轨道,并对地球气候进行长达四年的监测。除了对气候、植被和干旱进行研究之外,它还将用来接收水手号和徒步旅行者号卫星的求救信号。因此,NOAA-N高级卫星对美国连续性的极地轨道环境卫星项目至关重要。 2003年9月6日,几乎就要完成的、价值2.9亿美元的NOAA-N-Prime高级气象卫星在工作时不慎落下。高14英尺的航天器是在准备将它从垂直位置转变成水平位置时,在距离地面3英尺的高度从固定设备上垂直滑落的。当时,一名技术人员把卫星底部的螺丝松掉了,但忘记记录在案。随后上来的一组技术人员在一侧转动承载着卫星的支架,却不知道底部的螺丝已经松掉了,也忽略了在卫星移动前需要查看所有螺丝是否固定的步骤。结果是NOAA-N-Prime气象卫星摔倒在离地面大约lm的混凝土地板上。 事故发生后,项目经理给全体项目成员的邮件中说到:“今天,我们的卫星发生了严重事故……。幸运的是,这次事故没有人员受伤,也没有殃及周围的其他卫星。” 负责建造和测试NOAA-N-Prime高级气象卫星的承包商洛克西德.马丁公司、美国航天局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迅速成立了事故调查和评估小组。后来发表于2004年的事故调查报告中写道:这次事故对卫星造成了“严重损坏”……“运营团队未按操作流程操作,缺乏严格的纪律约束,在操作太空仪器设施时持有傲慢态度,沟通不畅,同时协调不当。” 为此,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最后决定重新制造NOAA N—Prime气象卫星,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35亿美元。 如果这名员工是高校青年教师,他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卫星倒地现场图片!
36450 次阅读|31 个评论
激光楼(图2)
jlpemail 2008-11-5 12:00
激 光 楼 籍利平 激光楼是一座三层楼,位于房山区的一座海拔不到百米的山包上。一楼是大会议室和储藏室、宿舍、卫生间;二楼是观测室、小会议室,我们的宝贝激光器就在一墙相隔的净化间里;三楼是重达十吨的激光测距仪一种特殊用途的天文望远镜的站立的地方。楼顶是活动的半圆式屋顶,天气晴朗的夜晚,可以打开屋顶观测卫星,其它时候屋顶是紧闭的。 38 岁的我第一次去激光楼的时候,是 2003 年 9 月下旬的一天。那天阴雨绵绵,也许这意味着,日后的时光里少不了多雨的季节? 我第一天到激光楼,就赶上了十年一遇的激光测距仪望远镜主镜的拆卸。老站长 王 教授指挥若定,多半天的敲打钢圈、旋转螺丝等操作以后,口径六十公分、重数十公斤的主镜卸下来了。民工、中年人蔡师傅自己要把沉重的主镜扛下去,被劝住了。炊事员小赵和他一起小心翼翼地抬起了价格昂贵的主镜,从陡峭而且狭窄得仅容一人通行的钢板楼梯上一步步挪下去了。 主镜被细心地包装后,送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进行镀膜等工艺处理了。一个月后,主镜又将被抬回激光楼,安装在激光测距仪上。 宿舍楼在激光楼以北二百多米的地方。我接过来的铝钥匙不是原装的,有些晦涩,多次探索,好不容易才开锁。走进写着 1 号的房间,迎面扑来的是浓郁的霉味,房间好久没有人住过了。唯一的一套桌椅上满是灰尘,台灯没有灯泡,电源插座从墙壁上翘了出来。我领来了被褥、灯泡,简单收拾了房间。 我在自己的新宿舍里度过了平静的一夜。半夜时分,我醒过一回,有个壁虎来看望我,同时还有几只可爱的七星瓢虫落在枕边。后来,一直到冬天,他们还是不断光顾我的房间。 三个月后,激光测距仪安装调试好了,可以观测了。我是新手,观摩、学习了两个月才有机会操纵它。真正得心应手地观测,又是两个月以后的事情了。 我终于可以独立值班了,可是我的运气不好,老天爷总是怕我熬夜辛苦,值班的时候阴雨天总比晴天多。当我遇上晴天的时候,我就彻夜不眠,紧张地观测卫星、处理并发送数据。走下激光楼的时候,太阳即将升起来了。 到了六月份,我终于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抓住了机会,捕捉到了十几颗通过的卫星,采集到了合格的、数量可观的数据,发往了预定的网址。 但是,雨季又来临了,正如我七月份那次值班是冒雨去的,三天才等来一个晴天,本月初我又是在细雨中离开激光楼的。 十月份,我终于可以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捕捉到 26 圈飞行的卫星了。 多雨的激光楼,我还是要上去的。哪怕三天里只有一个晴天,我也可以看见掠过头顶的卫星,还有更多光芒闪烁的星星们! ( 这是 2004 年的习作,反映了当时的心情和想法,谨以此纪念曾经参加的激光测距观测。 ) 图片说明:上图为工作照,下图为激光楼外观。
个人分类: 散文广场|461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6: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