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日内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日内瓦

相关日志

[转载]杨振宁回国记:父亲曾三赴日内瓦劝其回国
ericmapes 2017-2-22 19:50
杨振宁回国记:父亲曾三赴日内瓦劝其回国 2017-02-2213:26:18 来源: 澎湃新闻 http://news.sohu.com/20170222/n481396685.shtml?fi 原标题:杨振宁回国记:父亲曾三赴日内瓦劝其回国 杨振宁姚期智已放弃外国国籍正式转为中科院院士 4 19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滞留海外的科学家响应新中国政府的号召,纷纷回国,以实现“科学救国”之夙愿。但是,在那个特殊年代,也有一大批海外科学家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没有选择回国,而是选择留在海外发展。杨振宁先生就是其中颇有名气的一位。杨振宁是在1964年春加入美国籍的。在此之前,新中国曾数次放出明确信号,邀其回国;其父更是三次赴瑞士日内瓦与其相见,任务之一就是劝其回国。考察杨振宁在1964年之前与国内的联络情况,对于理解那个时代滞留海外的华人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艰难抉择是有益的。 2 杨振宁   杨武之受命赴日内瓦面见杨振宁   杨振宁进入新中国政府的视野并试图争取他回国,还要从其父亲杨武之说起。杨武之是第一位在美国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192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执教于厦门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复旦大学等,是彼时国内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杨武之任教于复旦大学,举家居于上海。   杨振宁与家里的联络一直都很畅通。从笔者目前掌握到的材料来看,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几年里,没有证据显示杨振宁与家里的信息往来涉及回国问题,他与家里的联络更没有惊动政府。变化发生在1957年春夏之交。   1957年夏天,杨振宁应邀到瑞士日内瓦工作几个月。作为二战中立国,瑞士早在1950年1月就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新中国建交。杨振宁一直挂念着国内的父亲,便给上海的家中发了一封电报,大致内容是说自己不久将会带着妻子杜致礼和孩子到瑞士日内瓦工作一段时间,希望父亲能到日内瓦来团聚,见见从未谋面的儿媳妇和孙子。接到电报后,杨武之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于是他写信向周恩来总理求助。据杨振宁的三弟杨振汉回忆:“父亲即亲笔写信给周总理,请求能去瑞士同大哥见面,并打算乘此机会说服大哥,要他不去台湾,最好回到中国大陆来。”很快,杨武之的请求得到了周恩来的批准。在这里,几个方面因素发挥了作用。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1月该理论得到了实验的证实,遂成为科学界基础理论上的重大发现,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杨振宁、李政道当时已成为国际知名的青年物理学家,而且引起了国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比如,官方学术组织中国物理学会就于1957年2月18日向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分别发去了贺电:“我们代表中国物理学会对你最近在物理学上取得的卓越成就表示热烈的祝贺,中国的物理学家们为你们的成就感到巨大的赞佩和骄傲,并祝你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对于这样卓有成就的国际知名科学家,自然是新中国政府努力争取的对象。恰在此时,杨武之主动提出要说服儿子杨振宁回国,于是,同意杨武之赴日内瓦就成了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了。   据杨振宁的妹妹杨振玉回忆,国务院办公室派人来到复旦大学,由她带去华东医院看望杨武之。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协助下,带病的杨武之先到北京,并在北京医院住院治疗一段时间,离京之前去了北京德胜门外功德林一号看望从未谋面的亲家杜聿明先生。杜聿明托杨武之带了一封亲笔信给他分别多年的女儿杜致礼。   杨武之于6月中旬抵达日内瓦,与杨振宁一家相处数周,于8月底返回上海。在日内瓦期间,杨武之没有忘记自己向周总理的承诺,积极争取杨振宁。他向杨振宁介绍了新中国的各种新气象和新事物,并一起去中国驻日内瓦领事馆看纪录片《厦门大桥》。据杨振汉回忆:“父亲从日内瓦回来后告诉我们,大哥和李政道于1957年初扬名世界以后,台湾即不断地派人去拉拢他们,希望他们能回台湾工作,或至少是去台湾讲学,父亲说,他告诫大哥和李政道,即使因为种种原因,目前不能回到中国大陆,但绝对不能去台湾。当前的形势将是中国大陆会一天天强盛起来,台湾会慢慢萎缩下去,这就是当今潮流。”由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杨武之争取杨振宁回国是认真的,但“因为种种原因,目前不能回到中国大陆”,杨武之的争取没有成功。至于“种种原因”有哪些,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杨振宁紧接着与国内方面的第二次接触,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张文裕两次当面争取杨振宁回国   1957年10月,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故而在国内引起极大震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学通报》等主流媒体纷纷给予报道,提振人心。中国物理学会再次发去贺电,电文中说:“中国物理学家对这一可喜的事件感到自豪。”同时,中国政府还决定派物理学家张文裕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用意就是要争取李、杨回国。之所以委派张文裕前去,主要是考虑到张文裕本身就是著名物理学家,西南联大时期张文裕曾是李、杨二人的老师。张文裕旅美期间,与李、杨之间也一直保持联系——李、杨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上获诺贝尔奖的科学论文的预印本就是张文裕在1956年10月份回国时带回来的。 2 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中国政府试图通过张文裕这位李、杨的老师,说服二人回国工作。当时,张文裕正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国内给他打电报,让他去瑞典,一方面祝贺李、杨获奖,同时争取他们回国工作。”   据张文裕回忆,在瑞典期间,“尽管授奖活动的日程安排很紧张,李政道和杨振宁还是抽时间到旅馆里看望了他,并且邀请他参加授奖典礼和瑞典皇家为他们举行的盛大宴会”。当然,张文裕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向杨振宁和李政道转达了周总理的意思,希望他们能回到国内工作,他们听了很感动,两人都表示很感谢国内的关心。他们说,我们还年轻,争取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到一定的时候再回去”。此外,张文裕还谈到杨武之请他为杨振宁捎信之事:“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他曾让我给杨振宁带信,信写得很长,叫杨振宁回国。”   不过,那时的李、杨二人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时期,加之1957年“反右”运动的消极影响,因此婉拒了国内方面的盛情邀请。据张文裕回忆,1958年在日内瓦召开高能物理会议,国内又派他去做李、杨二人的工作。可是这一次,张文裕在与李、杨二人交谈的过程中,明显感到1957年国内的“反右运动”给李、杨二人带来很大的思想震动。当张文裕提到回国的事情时,李、杨二人明显不像一年前那样热情了。或许就是因为这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杨振宁没有在1950年代后期回国。   杨武之再赴日内瓦争取杨振宁   1960年春,杨振宁因受邀赴日内瓦工作一段时间,他再次给父亲写信,希望双亲能来日内瓦与自己团聚。国内方面同意了杨武之赴日内瓦的请求,当然,杨武之仍身负游说儿子回国的重要使命。杨武之偕同夫人罗孟华经苏联、捷克到了瑞士日内瓦,杨振平也从美国赶到日内瓦与父母团聚。当时,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曲折,正处于“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等的高潮中。在这种情况下,杨武之要想争取杨振宁,显然处境是非常尴尬的。据杨振汉回忆,杨武之回来后对孩子们说:“我现在很矛盾,国内各方面有些失序,我怎能劝说杨振宁回国来呢?他回国来怎么还能继续做研究?但是老是留在美国,美国政府又老是以中国为敌,我们又都在国内,长此以往,如何是好?而且,我写信给周总理时,曾写过我要介绍新中国的情形给振宁,希望他们毅然回国,可现在中国的研究环境比美国差太多,生活环境也不行,我很难启齿。”   母亲罗孟华则从近三四年的实际出发,向杨振宁说起上海社会生活同四年前相比的差距,杨振宁一听就觉得一定是真的,因此杨武之的劝说恐怕就很难有说服力了。据杨振汉回忆,杨武之回国后说:“我听了你母亲介绍上海的社会生活给你大哥听,我非常矛盾,一来你母亲接触的是实际生活,她说的都是事实,但你母亲没有从长远看问题,二来可惜的是我不能把我对中国前途的预测完整地说给振宁,并且说服他同我的看法一致。”   总之,这一次在日内瓦的家人团聚,因为母亲罗孟华的前来,使杨振宁得以了解更多有关国内的情况,而回国之路也似乎变得愈发艰难。   杨武之三赴日内瓦争取杨振宁   1962年夏,因为同样的原因,杨武之夫妇得以第三次赴日内瓦,与儿子杨振宁一家团聚。彼时之中国正处于“大跃进”之遗患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之中,物资奇缺,市场萧条,人民生活日艰,杨武之夫妇对比日内瓦的市场和人民生活,自感差距岂止是天壤之别!在此情况下,杨武之内心的矛盾和纠结可想而知。他回国后对孩子们说:“你母亲反对你大哥二哥他们回到中国来,说回来不但得不到诺贝尔奖,而且还会受到冲击,我心里想你母亲说的是对的,但我没有直接说出来,我写信给周总理时,说到一是劝你大哥他们一定不能去台湾,这一点看来可以做到,二是劝你大哥他们在时机成熟时回国来,现在看只能说是时机不成熟吧,这一点恐怕是做不到了,我觉得内疚。”   杨武之的劝说工作愈发艰难,父子冲突难以避免。1973年5月12日,杨武之先生去世。在5月15日的追悼会上,杨振宁在讲辞中对1962年与父亲的冲突有着细致的描述和深刻的印象,他说:   1962年父亲、母亲和我在日内瓦会面,父亲向我介绍了许多新中国的建设和新中国的思想。他的话许多地方我能了解,也有许多地方我不能了解,这样,就产生了多次的辩论。有一晚我们辩论了好久,最后我说:“您现在所说的和您几十年以前所教我的不一样。”他说:“你怎么还没有了解,我正是要告诉你,今天我们要否定许多我从前以为是对的,而实际是错的价值标准。”这一句话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1997年底,在《父亲和我》的文章里,杨振宁再次细致描写了在回国问题上发生的家庭冲突:   和父亲、母亲在日内瓦三次见面,对我影响极大。……记得1962年我们住在RoutedeFlorissant,有一个晚上,父亲说新中国使中国人站起来了:从前不会做一根针,今天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那时还没有制成原子弹,父亲也不知道中国已在研制原子弹)。从前常常有水灾旱灾,动辄死去几百万人,今天完全没有了。从前文盲遍野,今天至少城市里面所有小孩都能上学。从前……今天……正说得高兴,母亲打断了他的话说“你不要专讲这些。我摸黑起来去买豆腐,站排站了三个钟头,还只能买到两块不整齐的,有什么好?”父亲很生气,说她专门扯他的后腿,给儿子错误的印象,气得走进卧室,“砰”的一声关上了门。我知道他们二位的话都有道理,而且二者并不矛盾:国家的诞生好比婴儿的诞生,只是会有更多的困难,会有更大的痛苦。   如果说1957年的杨振宁还有回国的热情、愿望和打算,那么,到了六十年代初,已经完全没有回国发展的念头了。这不仅因为杨振宁已是头顶诺贝尔奖桂冠的国际知名物理学家,还因为国内政治运动和发展挫折当时给一些海外知识分子强烈的心理震撼。   不回国同样能报效祖国   对于父亲三次日内瓦之行的使命以及父亲的矛盾而痛苦的心理,杨振宁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他说:“父亲三次来日内瓦,尤其后两次,都带有使命感,觉得他应当劝我回国。这当然是统战部或明或暗的建议,不过一方面也是父亲自己灵魂深处的愿望。可是他又十分矛盾:一方面他有此愿望,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我应该留在美国,力求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   杨振宁的二弟杨振平参加了1960、1962年在日内瓦与父母的团聚,他回忆说:“当时中国科学需要人才,父亲希望能争取已经在物理学界成名的大哥回中国。大哥虽然非常愿意替中国服务,可是觉得中国当时的情况不利于他的个人的学术进展。回去之后,科研工作很可能有停滞的现象。他才40岁,如果继续在美国做研究,将来对中国的作用和增进中美科学界的关系恐怕会更有效果。父亲对儿子的看法也觉得有些道理。因此他心理上有点矛盾。他和大哥曾经有多次辩论。终于父亲没能说服振宁。”   通过上述这些片段回忆,我们可以看到,在争取儿子回国这个问题上,杨武之是极度痛苦的。然而,杨振宁最终选择加入美国籍又何尝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呢?正如杨振宁在纪念父亲的文章里写到的那样:“决定申请入美国籍并不容易。我猜想,从大多数国家来的许多移民也都有同类的问题。但是对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成长的人,做这样的决定尤其不容易。一方面,传统的中国文化根本就没有长期离开中国移居他国的观念。迁居别国曾一度被认为是彻底的背叛。另一方面,中国有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她近一百多年来所蒙受的屈辱和剥削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中都留下了极深的烙印。任何一个中国人都难以忘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我父亲在1973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当数学教授。他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游历甚广。但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进一步而言,杨振宁的心路历程因为其名人效应我们得以窥见一二,然而,对于千千万万像杨振宁一样在那个年代滞留海外的中华儿女,他们的心路历程又是怎样的呢?显然,这是本文回答不了的一个宏大问题。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们并没有道德上的优越感去振振有辞地指摘他们“当初为什么不回国”。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引用文献:   1,《杨振宁文集(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顾迈男:《张文裕两度争取李政道杨振宁回国》 .新华每日电讯,2014-08-01.   3,葛能全:《钱三强年谱长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吴之:《原子核物理学的重要发现》 .科学通报,1957(4)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405 次阅读|1 个评论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全文)
neudoctor 2017-1-19 12:48
国家主席习近平 1 月 18 日 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2017 年 1 月 18 日 ,日内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1 月 18 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 尊敬的联合国大会主席汤姆森先生, 尊敬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先生, 尊敬的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总干事穆勒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很高兴在新年伊始就来到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同大家一起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 我刚刚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达沃斯,各方在发言中普遍谈到,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 回首最近 100 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上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 这 100 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然而,这项任务至今远远没有完成。我们要顺应人民呼声,接过历史接力棒,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奋勇向前。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霍金先生提出关于“平行宇宙”的猜想,希望在地球之外找到第二个人类得以安身立命的星球。这个愿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还是个未知数。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纵观近代以来的历史,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从 360 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 150 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 70 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 60 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 主权平等,是数百年来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最重要的准则,也是联合国及所有机构、组织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则。主权平等,真谛在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气象组织、国际电信联盟、万国邮政联盟、国际移民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机构,各国平等参与决策,构成了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主权平等,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日内瓦见证了印度***和平问题最后宣言的通过,见证了冷战期间两大对峙阵营国家领导人首次和解会议,见证了伊朗核、叙利亚等热点问题对话和谈判。历史和现实给我们的启迪是:沟通协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政治谈判是解决冲突的根本之道。只要怀有真诚愿望,秉持足够善意,展现政治智慧,再大的冲突都能化解,再厚的坚冰都能打破。 “法者,治之端也”。在日内瓦,各国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就政治安全、贸易发展、社会人权、科技卫生、劳工产权、文化体育等领域达成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和法律文书。法律的生命在于付诸实施,各国有责任维护国际法治权威,依法行使权利,善意履行义务。法律的生命也在于公平正义,各国和国际司法机构应该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真正做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包容,筑就了日内瓦多边外交大舞台。我们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1862 年,亨利·杜楠先生在《沙斐利洛的回忆》中追问:能否成立人道主义组织?能否制定人道主义公约?“杜楠之问”很快有了答案,次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应运而生。经过 150 多年发展,红十字成为一种精神、一面旗帜。面对频发的人道主义危机,我们应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身陷困境的无辜百姓送去关爱,送去希望;应该秉承中立、公正、独立的基本原则,避免人道主义问题政治化,坚持人道主义援助非军事化。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我认为,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从公元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延续 40 余年的冷战,教训惨痛而深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的先辈建立了联合国,为世界赢得 70 余年相对和平。我们要完善机制和手段,更好化解纷争和矛盾、消弭战乱和冲突。 瑞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不应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应为和平与谅解服务。”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只要坚持沟通、真诚相处,“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核武器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应该全面禁止并最终彻底销毁,实现无核世界。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近年来,在欧洲、北非、中东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再次表明,恐怖主义是人类公敌。反恐是各国共同义务,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加强协调,建立全球反恐统一战线,为各国人民撑起安全伞。当前,难民数量已经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历史纪录。危机需要应对,根源值得深思。如果不是有家难归,谁会颠沛流离?联合国难民署、国际移民组织等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动员全球力量有效应对。中国决定提供 2 亿元人民币新的人道援助,用于帮助叙利亚难民和流离失所者。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问题都同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化解冲突是根本之策。当事各方要通过协商谈判,其他各方应该积极劝和促谈,尊重联合国发挥斡旋主渠道作用。禽流感、埃博拉、寨卡等疫情不断给国际卫生安全敲响警钟。世界卫生组织要发挥引领作用,加强疫情监测、信息沟通、经验交流、技术分享。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卫生事业的支持和援助。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兼顾当前和长远,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创造力。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如果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本世纪初以来,在联合国主导下,借助经济全球化,国际社会制定和实施了千年发展目标和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 11 亿人口脱贫, 19 亿人口获得安全饮用水, 35 亿人口用上互联网等,还将在 2030 年实现零贫困。这充分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当然,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也客观存在。这些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要正视并设法解决,但不能因噎废食。 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历史学家早就断言,经济快速发展使社会变革成为必需,经济发展易获支持,而社会变革常遭抵制。我们不能因此踟蹰不前,而要砥砺前行。我们也要从现实中寻找答案。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 去年 9 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聚焦全球经济治理等重大问题,通过《创新增长蓝图》,首次将发展问题纳入全球宏观政策框架,并制定了行动计划。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2500 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巴黎协定》的达成是全球气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我们不能让这一成果付诸东流。各方要共同推动协定实施。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 瑞士军刀是瑞士“工匠精神”的产物。我第一次得到一把瑞士军刀时,我就很佩服人们能赋予它那么多功能。我想,如果我们能为我们这个世界打造一把精巧的瑞士军刀就好了,人类遇到了什么问题,就用其中一个工具来解决它。我相信,只要国际社会不懈努力,这样一把瑞士军刀是可以打造出来的。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面向未来,很多人关心中国的政策走向,国际社会也有很多议论。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个明确的回答。 第一,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 数百年前,即使中国强盛到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 30% 的时候,也从未对外侵略扩张。 1840 年鸦片战争后的 100 多年里,中国频遭侵略和蹂躏之害,饱受战祸和动乱之苦。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民深信,只有和平安宁才能繁荣发展。 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第二,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有句古语叫“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为全球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1950 年至 2016 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款 4000 多亿元人民币,今后将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大对外帮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 30% 以上。未来 5 年,中国将进口 8 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 6000 亿美元的外来投资,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 7500 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 7 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中国坚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民权利放在首位,不断促进和保护人权。中国解决了 13 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让 7 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这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 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目前,已经有 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一大批早期收获项目落地开花。中国支持建设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第三,中国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同 90 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国将进一步联结遍布全球的“朋友圈”。 中国将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中国将继续坚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中国将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国家共谋发展,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 第四,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决心不会改变。多边主义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路径。长期以来,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做了大量工作,为维护世界总体和平、持续发展的态势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中国将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石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 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已经正式投入运营,中国将把资金优先用于联合国及日内瓦相关国际机构提出的和平与发展项目。随着中国持续发展,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力度也将越来越大。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对中国来讲,日内瓦具有一份特殊的记忆和情感。 1954 年,周恩来总理率团出席日内瓦会议,同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共同讨论政治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停战问题,展现和平精神,为世界和平贡献了中国智慧。 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重返日内瓦国际机构后,逐步参与裁军、经贸、人权、社会等各领域事务,为重大问题解决和重要规则制定提供了中国方案。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伊朗核、叙利亚等热点问题的对话和谈判,为推动政治解决作出了中国贡献。中国先后成功向国际奥委会申办夏季和冬季两届奥运会和残奥会,中国 10 多项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申请得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支持,呈现了中国精彩。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古人说:“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1 月 28 日 ,中国人民将迎来农历丁酉新年,也就是鸡年春节。鸡年寓意光明和吉祥。“金鸡一唱千门晓。”我祝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个人分类: 时政专栏|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拓学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项目获罗马尼亚和日内瓦国际博览会金奖
热度 1 anley 2014-12-13 08:33
可拓学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项目 获罗马尼亚金奖和 日内瓦国际博览会 金奖 2012 年,罗马尼亚科学院机器人研究室主任 LuigeVladareanu 教授来广州学习、研 究可拓学,与可拓学创始人蔡文研究员签订了国际协议,由 LuigeVladareanu 教授、蔡文研究员、杨春燕研究员和李卫华教授等合作研究可拓学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其后,合作项目 “ The Extended Hybrid Force-Position Control of the Robotic Systems ” 申报了罗马尼亚的专利,于 2014 年参加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获得了金奖,其后又获得了罗马尼亚教育部和科技部的金奖。 该项目引入了可拓学处理矛盾问题的方法和程序,处理搬运机器人使用时力和位移的矛盾,并用关联函数进行定量计算,使机器人在搬运重物的过程中安全、稳定。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普及与推广|8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WTO/SPS第61次例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
gdn 2014-11-23 01:15
WTO/SPS第61次例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 日期:2014年11月19日 人气指数:130 世界贸易组织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WTO/SPS)第61次例会、非正式会及风险评估研讨会于2014年10月13日-17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由商务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质检总局和中国常驻日内瓦使团等部门10名代表组成,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二部王家祺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赴瑞参会。 会议主要讨论了私营标准、临时磋商程序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第4次审议等公共议题,会上我代表团还对“美国变更鲶鱼进口监管机构”提出关注,并就欧盟对我“因疯牛病对牛肉及产品进口禁令”、日本对我“因核辐射限制进口其部分产品”等关注进行了解释澄清。会议期间,我代表团分别与美、欧、日、韩、澳等国家就双方关注的议题进行了双边磋商,我中心代表就我国巧克力中铜限量标准修订、白酒中塑化剂风险评估、韩国泡菜中大肠菌群限量以及韩国参鸡汤审批等问题与相关方沟通了信息,交换了意见。
1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内瓦印象之六——街景
热度 2 zxj368 2014-10-12 18:57
日内瓦的每一栋楼,几乎都有历史和传说,让我们古老的中国有点汗颜了。 日内瓦,能留的建筑,全部保留着,介绍起来,人家头头是道,历史悠久。其实也就百年,但作为中国人,我们心痛呀,国内有多少几百年的文物,被房地产商说拆就拆了,一点也没有觉着对不起历史。 国人啊,实在是应该多想想后人,我们能够为后代留下点什么? 看看日内瓦,让人觉着,中国现在的建筑,实在是太短视。 希望,我们后人,也能够生活在有故事的建筑里!
个人分类: 照片|2601 次阅读|3 个评论
日内瓦印象之五——万国公
zxj368 2014-10-12 18:44
到了日内瓦,不去一下万国公,似乎说不过去,好歹也要抽出点时间去看一下吧! 因我们事前没有预约,费尽周折,总算让进去了。我带着护照,办理了团队证,我算是“队长”了,比同去的人多了一样纪念品,就是我胸前带着的证件。 参观的第一个大厅,应该是召开大会的! 参观的第二个大厅,像不像参会代表? 其实,我坐的位置,是观察员或是记者席,是没有发言权的人坐的地方。 象征意义的和平之门! 这是联合国的旗帜,代表是联合国为了和平而牺牲的联合国维和人员。左右是人员名单,鲜花是送给牺牲的维和英雄的! 这是最后参加的大厅,和平厅!是联合国“劝架”的地方。 从窗户向外看,联合国大楼之外的景色! 联合国大楼一角! 联合国大楼及窗外的风景! 离开之前,留下一个身影吧! 这是联合国建筑群的正门,我们是没有权力走的,只有在此拍照! 联合国正门前的缺腿椅子! 正门的万国旗! 正门前的喷泉广场!
个人分类: 照片|2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内瓦印象之四——野外考察
zxj368 2014-10-12 18:26
野外考察可是真够劲的! 外国人对野外考察很是认真,我原以为我的普通旅游鞋可以了,结果带队人说不少,一定要我们几个云买登山鞋和雨鞋,否则不让去考察,没有办法,我们几个鞋子不合格的人,又专门去买了必要的鞋。 去了野外才知道,幸亏是买了,否则真是没有办法和人家一起考察了! 在国外的野外,我还真是没有去过这么带有危险性的考察呢! 不过,也的确是见到了非常好的地质现象,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呀! 看到这个剖面了没有?我们是从上面爬下来的,坡度能有80多,几乎是垂直的!下到下面的河沟里,河里的水有急流,带队让我们注意,如果不小心滑下去,谁也救不出来了,会有生命危险! 不过呢,老外为我们准备了还算丰盛的野外烧烤!
个人分类: 照片|4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内瓦印象之三——认真向国外专家学习
热度 1 zxj368 2014-10-12 17:56
我英语很一般,出了国,也得硬着头皮与人交流,否则,不是白出国了嘛! 因此,在适当的场合,能够与人交流,便被迫与外国专家学习。 如果有中国专家在场,我便胆怯,会躲在后面听人家对话了! 中间这位,是现任《三古》(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主编! 和我聊天的这位,据说是研究生物礁最牛的人。当时我并不知道,只知道他来过中国北京、武汉等,到过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是加拿大蒙他拿大学的教授! Ian,我们《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的副主编,都伯林大学的教授! Pop,原国际沉积学家协会主席,在和我讨论我们的poster内容!我在尽可能地给你解释. Pop,do you understand what I said? 听日内瓦大学的讲解员,从地质学的角度讲日内瓦湖的形成历史,精彩之处,为之鼓掌! 很牛的一位女沉积学家,也对我们的Poster感兴趣!
个人分类: 照片|3002 次阅读|3 个评论
日内瓦印象之二——美食
热度 3 zxj368 2014-10-12 17:26
同来开会的专家,很多吃不惯西餐,到处找中餐馆,否则胃受不了。 我则不然,吃西餐还觉着很美,没有想吃中餐。 说也奇怪,别人以为我在家吃惯了西餐呢,其实,在家里我以前绝对是吃中餐,不过这次回来,有点习惯吃西餐了,做饭也往往采用西餐方式,简单、快捷!
个人分类: 照片|3136 次阅读|4 个评论
瑞士旅游纪行 日内瓦湖沿岸(一):联合国城与奥黛丽赫本故居
热度 31 dmi2007 2014-8-1 14:23
都说日内瓦湖( lac de Genève )略像一弯新月,这多少带些强赋的诗意。我在地图上看来看去倒觉得它像一个无鳍无尾的海豚身躯。这个湖被瑞士和法国六四开瓜分了,不过当着法国人的面,你得改口称它莱芒湖( lac Léman ),否则会面对意料之中的尴尬。日内瓦就建在海豚缺的尾巴处,那儿延伸出一条仅次于非洲尼罗河、长达800 多公里的罗 讷 河( Rhône ),先往西再往南穿越法兰西全境将源于阿尔卑斯山的冰雪融水注入地中海。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风光,日内瓦其实都没有太多看点。它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联合国办事处和众多国际组织机构驻扎在这里。 领导的大学同窗是世界气象组织(WMO )的一名官员,借着人和,我们获得了地利,头一站就驻扎在朋友家了。 (一) 万国宫 (联合国城) 头天是个晴朗的日子,早上出门晚了些,日头已经很毒。我们沿着湖边走走停停,远远地就能看到那座人工大喷泉(很遗憾,喷泉的照片我以为已备份,不小心从卡中删了,无法贴出)。烈日的暴晒让我们少了些精神头,走得很慢。中午时分到大妞在网上搜寻的一家餐馆吃了顿饭,然后朋友驱车接我们去万国宫参观。办公和会议场所没引起我们特别大的兴趣,室内的几幅描写瑞士风光的油画倒是吸引了我,拿出相机翻拍了几张。 (二) 奥黛丽·赫本故居Tolochenaz, Morges 在联合国城内转悠了一圈后,发现时日不早了,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去火车站买了包含整个行程的 SwissPass ,然后乘火车直奔小镇莫尔日(Morges ),寻访大妞心仪的著名影星奥黛丽 · 赫本的故居。大妞打小学起就是赫本的粉丝,积攒了不少关于赫本的书籍画册和纪念物。 从Morges 火车站出来,转乘一趟公共汽车,按照网上查的地址下车,然后沿着公路步行。过了一会儿,就在我们左顾右盼,不知就里的时候,一位住在附近的长者看到了我们,也估摸到我们的来意,就从家里走出来,主动给我们当向导,领我们到赫本的安葬地,并告诉我们赫本的故居所在。 从莫尔日回到日内瓦朋友家中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 (1) 万国宫建于1929年,1938年设定为国际联盟总部,1950年代起,成为联合国欧洲总部。进万国宫需要预约,也需要购票。朋友为我们提前预约,因他的关系,我们享受了免票优惠。 (2) (3) (4)因为篇幅关系,油画就压缩放在一幅图里了。 (5)这是坐落在万国宫入口处对面的国际红十字会(CICR)总部。 国际红十字委员会由亨利杜南发起,1863年创办于日内瓦。 著名的人道主义标准《日内瓦公约》则缔结于1949年 (6)万国宫的后院,隔着一条铁路就是日内瓦湖。据说这一大块地是由Revilliod de Rive家族赠送的,当时的赠送条件是让一些孔雀自由地在公园中活动。我们只在一个笼子里看到了一只孔雀,没有拍照。 (7) 在日内瓦的第一顿午餐。 (8) 正是麦收季节,依山靠湖的Morges乡村非常美丽 (9) 爬上一个坡地,眺望远处。 (10) 沐着夕阳的余晖,热心的当地居民领着我们一行人进入赫本的安葬地。 (11) 赫本曾经对她的挚友 —— 曾与她联袂主演《罗马假日》的格利高里派克吐露心扉:在这个圈子里,婚姻真难维持啊!请你相信我,我是把婚姻、家庭生活放在第一位,而把事业放在第二位的。我本来想白头偕老,但太难了,太难了! 赫本生前很早就息影在瑞士定居。一个无比热爱婚姻家庭生活的人却倍受婚姻的折磨,真是世事难料啊。生前低调的明星身后依然低调,守着她喜欢的花儿长眠在远离喧嚣的地方。 在遥远的东方,赫本有不少拥趸。十字架上的三个水晶玻璃饰物看起来是一对来自中国的夫妇献的,上面分别刻有字,中间的写着“上帝亲吻了一个小孩,于是赫本诞生了”,时间是2010年。右手边的写着“ 天使在人间 ” ,时间是2011年。左手边的写着“ 天使去见上帝了”,时间是2014年7月14日,也就是在我们寻访之前 3天! (12) 赫本的故居,从1963年起到1993年去世,赫本在这里一住30年。 看过几部她的电影和一些介绍她的书籍。“一个优雅的女人,一个落在凡间的天使”——这些评语赫本当之无愧! 一个电影明星让这么多人爱戴,除了她自身的品味和气质外,我想还有个外部原因是,当时的电影界更接艺术气,而现在的电影界是与娱乐圈接轨。 大妞了却了一桩心愿。
个人分类: 旅游|11515 次阅读|79 个评论
金色日内瓦(外六则)(2012-11-21)
热度 1 xuxfyuwp 2014-6-19 10:18
已是初冬似深秋, 金色满园眼底收, 绿草蓝天阳光灿, 莱芒湖边小路幽。 清澈日内瓦湖, 众生嬉戏追逐, 悠哉和谐相处, 共享自然之福。 校外大课堂, 结队到湖旁, 看图识禽鸟, 对照解其详。 遥望远山雪峰, 冰水融藏其中, 缓缓流至湖畔, 依云矿泉纯清。 天气渐冷落叶黄, 街头站着小姑娘, 加件衣服别逞强, 寒风吹过易受凉。 时尚瑞士钟表, 名贵堪比珍宝, 不甘寂寞深藏, 街头相伴花草。 迷你小警车, 喷涂五彩色, 和谐办公务, 与民同忧乐。
个人分类: 诗歌|255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研究表明癌症多发类型与社会发展阶段有关
jiaguangjia 2012-6-4 10:09
研究表明癌症多发类型与社会发展阶段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6月1日在日内瓦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发展,某些癌症的发病率呈现较大变化;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多发癌症的类型存在较大差异。 这项研究以居民寿命、受教育程度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为依据,将各国按人类发展指数分为高、较高、中和低4档。 调查显示,在人类发展指数高和较高的社会,乳腺癌、肺癌、结肠直肠癌和前列腺癌4种癌症最为普遍,发病人口约占各种癌症患者总数一半。而在人类发展指数为中、低的社会,除以上4种癌症外,食道癌、胃癌和肝癌也较常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类发展指数较低的社会,子宫癌发病人数高居各类癌症榜首,其次是乳腺癌、肝癌和卡波西肉瘤。随着人类发展指数升至较高和高的阶段,子宫癌和胃癌发病率呈现大幅下降趋势,但乳腺癌、结肠直肠癌和前列腺癌发病率却大幅上升。
1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驻日内瓦代表团刘振民大使在"联合国中文日"文化活动上的致辞
whyhoo 2012-4-24 08:46
尊敬的托卡耶夫总干事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欢迎并感谢大家出席今晚的活动!   今天是“联合国中文日”,也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我们今天欢聚万国宫图书馆庆祝“联合国中文日”,具有特别的意义。相传在5000多年前,一位名叫仓颉的中国史官创造了中国最原始的象形文字,由此开启了中华文化的新篇章。上天为奖励他的壮举,答应了他“让天下五谷丰登”的请求,降下了谷粒大雨,“谷雨”因此得名。这一天也在2010年被选定为“联合国中文日”。   毋庸讳言,仓颉造字只是一个带有些许浪漫色彩的古老传说。但不可否认的是,中文的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远在3000年多前的中国商代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古汉语体系——甲骨文。历经数千年发展,中文已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并成为联合国六种正式语言之一。1945年,中国作为《联合国宪章》的第一个签署国,将汉字留在了宪章签署区的第一行。   女士们、先生们,   语言是文化与文明传承的载体,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是国与国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尤其如此。作为中国数千年文明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古老优雅、意味隽永的中国语言和文字为中华文化的弘扬光大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交流互动日益频繁。中国人学习外语的需求不断提升,各国人民学习中文的热情也不断高涨。目前,全世界讲中文或学习中文的外国朋友已超过5000万。我高兴地看到,在日内瓦,联合国的中文班办得如火如荼,中文书会的活动丰富多彩,孔子学院也已于近期在日内瓦大学成立。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开始学习中文,世界将更加了解中国,中国也将更加了解世界。   女士们、先生们,   为庆祝今年的“联合国中文日”,中国代表团与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合作筹备了为期一周的系列文化活动。今晚的酒会只是序曲,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将有一场精美的中文图书展、一个电影周和一场关于中医和中国文化的讲座在恭候大家。希望这次活动能为各位深入了解中文和中国文化打开一扇新的窗口,同时也为促进世界语言与文化的交流做出一些微薄贡献。   最后,我祝愿本次“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文化活动圆满成功!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wbd/t924909.htm
个人分类: 外交|1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球富豪最心仪哪些城市
xupeiyang 2012-4-2 14:02
http://money.163.com/12/0401/14/7U0U3HPN00253B0H.html#p=7U110GM90AK00025 如今的前十大城市 1. 伦敦 2. 纽约 3. 香港 4. 巴黎 5. 新加坡 6. 迈阿密 7. 日内瓦 8. 上海 9. 北京 10. 柏林 到2020 年的前十大城市 1. 伦敦 2. 纽约 3. 北京 4. 上海 5. 新加坡 6. 香港 7. 巴黎 8. 圣保罗 9. 日内瓦 10. 柏林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243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的瑞士(二):日内瓦一天
热度 2 fqng1008 2012-2-19 18:21
2008年的瑞士(二):日内瓦一天
  日内瓦是 瑞士 境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是瑞士第二大城市(第一大城市是 苏黎世 ),位于 西欧 最大的湖泊 莱芒湖 畔(又称 日内瓦湖 ),法拉山和 阿尔卑斯山 近在眼前。 其南、东、西三面都与 法国 接壤,自古是 兵家必争之地 。从地图上看,日内瓦从瑞士的版图上突出来,中间最狭窄的地方只有4公里,许多地方的土地都是和法国所共有的,克万特兰国际机场的一半也是属于法国的。静静的 罗纳河 穿城而过,湖与河的汇合处,由数座桥梁连接着南北两岸的 老城 和新城。 日内瓦是一个国际性城市,有人戏称“日内瓦不属于瑞士”,主要是这里集中了像 联合国 日内瓦总部、 国际红十字 会等国际机构。这里是世界各国游客云集的地方,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里有许多 地中海 各国过来工作的人。从历史上看,自从 加尔文宗教改革 以来,日内瓦成了反对旧体制的人避难的场所。在对革新思想非常宽容的日内瓦人中间产生了 卢梭 ,而 伏尔泰 、 拜伦 ,还有列宁等人,为了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也曾来到日内瓦。因此,这个国际城市是在500多年的孕育中产生的。 日内瓦是许多国际组织的所在地,包括联合国欧洲总部、世界卫生组织、 国际劳工组织 、联合国难民署、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国际电讯联盟、世界气象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 和诸国会议同盟。日内瓦还有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国际标准化组织 、世界教会协会、 互联网 虚拟图书馆、 世界经济论坛 、国际红十字委员会和国际爱滋病协会。而且,日内瓦是 国际联盟 的所在地(1920年-1946年解散),最初在Wilson宫,然后搬进其后一直作为联合国所在地的万国宫。 1 道路两旁就像连成一片的巨大公园 2 日内瓦湖边 3 湖边草坪 4 5 闲适的女孩们 6 7 广东代表 8 闲适一把 9 10 11 12 13 遇到同行(南丁格尔) 14 15 万国宫前 16 这个大椅子为什么缺一条腿 17 18 19 20 忘记了他们的名字和事迹 21 22 23 24 25 整个一个大公园 26 国际红十字会总部 27 局长与少女 28 卢梭岛上矗立着我最崇拜的思想家卢梭 29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法国革命产生过巨大影响 30 2008年欧洲杯即将在瑞士和奥地利举行 31 清晨,大家还没有起床 32 日内瓦大学 33 日内瓦大学前新教运动的四大精神领袖 34 日内瓦的美丽花钟从不停息一分一秒 35 日内瓦的同性恋铜像 36 湖边少女 37 38 39 世界卫生组织办公楼 40 世界卫生组织办公楼里的万国旗 41 世界卫生组织办公楼后的塑像 42 我的别墅? 43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519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张维为:为什么中国崩溃论崩溃了?
热度 1 DynamoChina 2012-1-26 14:53
[转载]张维为:为什么中国崩溃论崩溃了?
为什么中国崩溃论崩溃了? 张维为教授2011年2月4日在荷兰参议院的演讲 ---------------------------------------------------------------------------------------------------- 张维为,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博士,曾为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 曾任美国韦伯斯特大学日内瓦校区国际关系教授,现为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人民网》专栏作家、专家,复旦大学兼任教授,春秋综合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 尊敬的范德林登议长阁下: 非常感谢您的盛情邀请。能够在这个历史悠久、富丽堂皇的参议院大厅演讲是一种很大的荣誉。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崛起在西方总是很有争议,过去的20多年里,西方媒体经常把中国描述成一个国家政权与人民对立的国度,政权是压迫性的,抱住自己的权力不放,而民众则在异见人士领导下进行着抗争。一些欧洲人,例如在奥斯陆的一些人,甚至认为中国就是一个放大的东德或放大的白俄罗斯,正等待着一场颜色革命。 这种观点使 许多西方的中国问题专家自信地对中国做了很多悲观的预测 :他们先是预测1989年天安门风波后中国要崩溃;苏联解体后,他们又认为中国也会步苏联后尘而分崩离析;邓小平去世前后,他们又预测中国将出现大动荡;香港回归前,又预测香港的繁荣将一去不复返;萨斯病爆发,又被形容为中国的切尔诺贝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又预测中国将走向崩溃;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后,又预测中国将大乱。但最后这些预测都被证明是错误的。中国没有崩溃,而中国崩溃论却崩溃了。 这种反复的预测失灵使我们有必要学会更加客观地研究中国这样一个复杂的大国。我们也许可以像17世纪荷兰大哲学家斯宾诺萨那样,或者像他同时代的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那样,把重点放在他们称之为中国“自然的宗教”上:他们关注的是中国如何采用了世俗的、比较贴近自然的方法,而非当时欧洲盛行的神学方法,来进行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治理。如果我们大家都能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那么我们会发现过去三十多年在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事情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经济和社会变革:约4亿人摆脱了贫困,这场变革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甚至可以这样说,过去30年中,中国所取得的成绩大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成绩的总和,因为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脱贫是在中国实现的。中国所取得的成绩大于所有过渡经济国家成绩的总和,因为中国经济总量30年中增加了约18倍,而像东欧这样的转型国家经济总量平均才增加了一倍,当然东欧的起点比中国高。中国所取得的成绩也高于不少发达国家,中国今天的发达版块人口约3亿,与美国人口相当,其总体繁荣程度已不亚于南欧发达国家,而像上海这样的中国一线城市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纽约,无论是机场、地铁、高铁、商业设施和城市建筑这样的“硬件”,还是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城市治安这样的“软件”,上海均好于纽约。 中国自然也有自己的许多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需要我们认真应对,但中国的总体成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解释这种成功?有人说这是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果,但按人均吸引外资的数量来看,东欧国家吸引的外资比中国多得多。有人说,这是由于中国劳动力便宜,但印度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比中国便宜很多。有人说这是因为威权政府的作用,但在亚非拉,在阿拉伯世界,都有许多威权政府,但他们无法取得中国这样的成就。 如果这些理由都无法解释中国的成功,那么我们就需要新的思路。我自己的解释就是“中国模式”,这也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但在解释中国模式之前,我想先简单谈一谈我对中国国家性质的理解,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模式。 中国不是放大的东德,也不是放大的白俄罗斯,也不是任何一个普通国家。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而且是世界上唯一这样性质的国家。 为什么?因为中国有世界上最悠久的统一国家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连续5000年而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国是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唯一国家。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概念,我可以打一个不很准确的比方:这就好像古罗马帝国没有解体,持续至今日,实现了现代国家的转型,拥有统一的中央政府和现代经济,融各种传统文化于一身,还拥有巨大的人口,大家都使用拉丁语。 这样的国家必定与众不同。中 国文明型国家具有“四超”特征,即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 由于这“四超”特征,中国的崛起必然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中国的人口超过欧洲、美国、俄罗斯、日本之和。今天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二天,中国正经历着“春运”,我们预计这个“春运”期间的客运量至少为25亿人次。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把整个北美、欧洲、俄罗斯、日本和非洲的人口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都挪动一下。这个例子可以说明中国所面对的巨大挑战与无穷机遇。 中国有超广阔的疆土,中国是一个包含了巨大地域差异的大陆。中国在可以想象到的领域内,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哲学、经济、医学、军事、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长达数千年的传统。中国还有及其丰富的文化,包括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建筑艺术,中国菜肴之丰富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中国大的菜系有八个,每个菜系都包含了无数的子菜系。我个人认为中国八大菜系中任何一个菜系,其丰富性在某种意义上都大于法国菜系,尽管这个观点在这里可能会有争议。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中国漫长历史中“百国之和”不断整合而形成的。这一切规范了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现在我再来谈中国模式。我个人以为,这个模式至少包含了以下八个特点: 第一是“实事求是”。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观念 。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在乌托邦式的文化革命结束后重新提出了这个观念。邓小平认为,判断真理的最终标准不是意识形态的教条,不管是东方的教条还是西方的教条,而应该是事实。通过对事实的检验,中国得出了结论:苏联共产主义模式和西方民主模式都不能使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中国因而在1978年决定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并采取了一种务实的、不断试错的方式来推动自己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 第二是民生为大。这也是中国传统形成的政治理念 。邓小平把消除贫困作为头等要事来抓,制定和执行了消除贫困的一系列务实政策。中国改革始于农村,因为当时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改革的成功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涌现了无数的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他们又为中国后来制造业的崛起和外贸的腾飞打下了基础。某种意义上,中国模式“民生为大”这一特点也纠正了西方人权观念中的某种偏见,即公民政治权利总是高于其它权利。中国模式的这个特点可能会深刻地影响占世界人口一半的穷人的命运。 第三是稳定优先。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其民族,宗教,语言和区域的复杂性堪属世界之最。 这种特点也形成了中国人担心“乱”的一种集体心理。中国传统的观念是“太平盛世”,“盛世”与“太平”总是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之所以反复强调国家稳定的重要性,是因为他比谁都更了解中国的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1980年将近一个半世纪中,我们最长的太平年景没有超过8到9年,我们现代化进程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从外国入侵、农民起义到军阀混战、意识形态疯狂使中国没有多少持续的太平年景。过去的30多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跨长度的持续稳定的发展,这才使中国奇迹成为可能。 第四是渐进改革。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情况复杂,所以邓小平采用的战略是“摸着石头过河”。 他鼓励各种改革的试验。我们的经济特区就是进行改革试验的地方。试验成功了再推广。中国拒绝了“休克疗法”。我们让自己并不完善体制继续运作,同时对其进行改革,使之为现代化事业服务。这个特点使中国避免了像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那样的瘫痪和解体。 第五是顺序差异,也就是确立了比较正确的顺序。我们改革的总体顺序是: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为主后政治,先进行相对容易的改革,后进行相对艰难的改革。 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阶段的改革为下一阶段的改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这种方法的背后是中国人整体思维的传统。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为中国制订了把中国建设成发达国家的70年大战略。直至今天,我们还在执行这个战略。这种跨长度的整体思维能力与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不少欧洲国家)内民粹主义和短视政治盛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 六是混合经济。中国力求把“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防止市场失灵。 中国的经济体制又被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大规模的经济改革释放出了巨大市场力量的同时,国家努力保证宏观环境的稳定。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没有陷入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海啸的主要原因。 第七是对外开放。中国人没有传教的传统,而是有很强的学习传统。 在中国世俗文化的氛围中,学习别人之长是备受赞誉的。中国保持了有选择地汲取别人长处的传统。我们甚至从有争议的“华盛顿共识”中学了不少东西,如企业家精神和外向型经济,但中国始终坚持了自己的政策空间,自己来决定取舍,绝不盲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第八个特点是一个比较中性、开明、强势的政府。 中国政府能够推动形成关于改革和现代化的广泛共识,能够实现比较艰巨的战略目标,如推动中国银行系统的改革,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刺激经济以应对全球经济危机。这个特点源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强势政府观,即政府是必要的善,政府组成的基础是“选贤任能”,毕竟中国在上千年前就创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在中国,进入政治局常委一般需要两任省部级第一把手的经历,并需要有政绩,所以我们今天的政治体制,虽有不足,但不大会产生像美国小布什这样低能的领导人。 从根本上讲,我们认为一个政治体制的品质,包括其合法性来源,不能只是程序的正确,而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正确,这个内容就是要实现良好的政治治理,并要以人民的满意度来检验。我们认为“良政还是劣政”远比“民主还是专制”更重要,如果“民主”指的只是西方所界定的所谓“多党竞选制度”的话。我们强调内容正确高于程序正确,这本身是中国政治传统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通过良政为导向的实践来创建和完善符合中国民情国情的各种程序。 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的实验。中国相对成功的经济改革已经勾勒出了中国的政治改革的大致路径,即通过渐进、试验和积累的方式来完成中国的政治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愿意汲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理念和做法。 中国正在经历着自己的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自然出现了各种问题,面临着各种挑战,如消除腐败,缩小区域差别和贫富差距等。但中国还会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而不是照搬其他模式。中国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动荡、战乱和革命,又经历了30多年相当成功的经济改革,大多数中国人愿意继续走行之有效的中国模式之路。这个模式有自己的缺点,但可以不断完善,因为它已经比较好地结合了中国自己数千年的传统和文化。中国人有自己的历史传承,中国经历了20多个朝代,其中至少7个朝代的历史比整个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都长。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模式对于外部世界的影响可能会越来越大。中国的经验本质上是中国自己国情的产物,其他国家难于模仿。但是中国模式所包含的某些理念和实践,可能会产生相当的国际影响,如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渐进改革、不断试验、“良政还是劣政”比“民主还是专制”更重要等。 今天的世界秩序正在经历一种变革,从一种纵向的世界秩序逐步转向一种横向的世界秩序。纵向秩序的特点是西方把他们的理念和实践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而横向秩序的特点是各国在理念和实践方面既有平等合作,又有良性的竞争。这将是一种更为民主的世界秩序。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欧洲哲学家朋友告诉我的故事:17世纪下半叶的某一天,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专程来到这里,来到海牙,偷偷地会晤了荷兰大哲学家斯宾诺萨。为什么要偷偷地会见?因为当时斯宾诺萨是一个被教会除名的异教徒。两人一起探讨了一些奇异的思想,包括中国那种世俗的、非神权的治国方法。其实我个人认为,中国今天复兴的背后还是这种非意识形态化的治国理念。莱布尼茨见了斯宾诺萨之后,给一个朋友写了封信,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准备在自己房门上贴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中国知识中心。 我叙述这个故事,并不是要建议荷兰参议院建立一个中国处,因为荷兰有举世闻名的中国学和中国研究传统。但我还是认为我们有必要继续发扬欧洲启蒙时代那些知识巨人的精神,特别是那种开放包容的精神和寻求新知的勇气,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荷兰人的精神。我们有必要以这样的精神和勇气去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治国之道,无论这一切乍看上去是多么的异样。 如果我们这样去行事,我们就可以避免由于意识形态驱使而误判中国,我们也能因此而丰富我们集体的智慧,从而更好地共同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如消除贫困,反恐,气候变化,防止文明冲突等。只要中国与荷兰,中国与整个欧洲能一起合作,我们一定可以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我就说这些,谢谢议长先生,谢谢各位 http://zazhi.guancha.cc/html/49646/2011/02/15/54053.shtml
20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
DynamoChina 2012-1-10 17:36
[转载]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
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 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李从军、刘思扬、朱玉、赵承) 太行山,富有传奇色彩的山峦,这里产生许多动人的远古神话: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几千年来,这些神话以其永恒的魅力昭示着后人,续写着感天动地的新篇章。 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今天,无数的太行儿女在拓荒创业,执著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 人类历史的天空,总有一些相似的星光交相闪耀。 12世纪中叶,日内瓦湖畔,瑞士西都会教士们从山坡最为陡峭的德萨雷开始,背石垒墙,堆土引水,开垦了最古老最壮观的葡萄园梯田。 诗人们对着前人留下的美丽吟唱:德萨雷有3个太阳照耀着,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湖面,一个在古老的石墙上——那是石墙闪烁着的精神之光。 太行山,不止是三个太阳,那里有无数个太阳在照耀,那是太行人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之光!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 《山海经》 太行山,是一座有梦想的山。 远古的祖先们,怀揣着五彩的梦想,在这里首试稼穑、聚族而居。他们开石凿壁,在溅起的火花中,燃起那堪比太阳、映照万世的火种。 人类不能没有理想,就像不能没有太阳。一旦胸怀理想,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太阳。 在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心里,红旗渠就是一条理想在淙淙流淌的渠。 郑中华不是一个语言表达很流畅的人,一着急甚至有些口吃。但每当讲起他的理想时,分外流畅,一连串诗意的语言从他口中冲出,妙语连珠,文思泉涌…… 那是在一个会议上。郑中华几乎连气都不换:机遇珍贵,不能不干;现状堪忧,不得不干;民心所盼,不可不干;精神之源,必须先干,大干快干实干苦干拼命干…… 听会的人怎么记录也追不上他飞快的语速和奔跑的思想,只好回去传达:郑书记说啦,干干干干干! 1965年,当水从红旗渠总干渠一泻而下时,郑中华只是襁褓中的婴儿。小时候,红旗渠是他的太阳。 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起,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郑中华的办公室,挂了一墙蓝图。这些图往大说,就是他和林州人的理想:林州要由交通末梢向三省通衢转变,由三省边缘向区域中心转变。 今天的林州,把宽阔的红旗渠大道,伸展到太行山脚,让太行山变成都市之景;出太行的高速公路,在群山之间蜿蜒向前伸展…… 半个世纪前,一张关于林州的蓝图被铺开。面对这张图的县委书记杨贵,把实现理想的手,指向了太行山。这张红旗渠工程图,被珍藏了50年。 “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崖头建电站,夜晚明如昼……”那是一个多么浪漫的理想啊! 然而这个浪漫的理想,距离现实是那么遥远—— 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远近闻名的“特产”是:旱! 《林县志》载,这里自明朝建县始便“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老天不公,没有给林州安排一条像样的河。那时候,林州有些人家会有这样一口水井:井口非圆非方——为的是只有自家自制的水桶,才能伸进水井。 水,是林州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 难道只能如某些人所说,人类只能安于宿命,既生于此,必终于斯? 林州取水于邻省的浊漳河,是古籍《山海经》上赫赫有名的河流,传说中衔西山之木石而誓填东海的精卫鸟,就产生在这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以弱小之身撼博大之物、抗冥冥之天,中国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充沛,理想又是多么高远! 远古的思绪难以追寻,但昨天的记忆仍十分清晰。 那是1960年,杨贵带着大伙一头扎进茫茫太行,舍生忘死,苦干十年,硬是在太行山腰凿开了一条长渠——红旗渠。 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 这条在悬崖绝壁上“抠”出来的水渠,是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林州人勒紧裤带创造的奇迹。那是一部昔日太行人的英雄史诗! 唯有憧憬梦想的大脑,才能酝酿这样的史诗;唯有洋溢激情的人们,才能谱写这样的史诗! 石板岩乡大垴村党支部书记许存山,就是个有梦想、爱做梦的人。他的梦是一张张叠加的蓝图。 大垴村是林州最高最偏僻的一个村,海拔1750米,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 许存山接村党支部书记担子时才26岁,他扛起了全村人富裕的梦想。 村委会全部资产摊在他手心上——3个硬币,一共9分钱的积蓄,18360元的欠账也摆在他面前。 当兵时,许存山常常梦到家乡,梦到孩子们进了学校,梦到路修到了山下…… 但他想不到,梦想的实现,竟是这样艰难。 摆在他面前的有六难:行路难、吃水难、吃穿难、照明难、通信难、娶妻难。  太行山的石头多是石英岩,这种红脸蛋的石头,出了名的坚硬。但红脸蛋的岩石这次碰到的是黑脸蛋的许存山。 他召开支部会,全村12名党员在党旗下发出梦想的誓言:“握紧拳头不松手,卒子过河不后退”。  很快,蓝图摆在村民们面前:两年通电,五年通路,三年通水,十年之中大植树,二十年兴科技……  有人说,爱做梦的许存山,这次是在白日做梦。 然而,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腾,就能激发出精卫填海般的无穷力量! 架电,重500多公斤的水泥杆往山上运,要绕过几道悬崖;两三千米的山路,全靠人抬,小孩棉衣当垫肩,肩膀还是肿得馍一样。 100多根电线杆,24个壮劳力,整整抬了两年。 电终于通了,村里的小太阳,照亮了太行。从来没用过电的山里人,把烟袋架到灯泡上——老汉们抱怨说,灯什么都好,就是点不着袋烟。 再之后,又修了4年,大垴村的人,把路修通了。一个村子的人,挖了48万土石方。 黑脸蛋最终胜了红脸蛋。 看到汽车开到山顶的第一眼,许存山一头倒在地上,晕死过去。 如今,大垴村依然不能算是富裕之地,人均收入只有两千多元,但它一步步前行,正在实现自己的第六个蓝图——太行山石板垒就的大垴,要变成药材之乡、生态旅游之地。 许存山和大垴,是郑中华墙上蓝图中的点和线,只有每个人发出理想的蓝光,蓝图才能变成美景。郑中华和许存山,是绘着同一张蓝图的人。   阿尔卑斯山畔的葡萄园,映照着三个太阳的光辉。中国的红旗渠却映照着更多太阳,每一块在渠上砌着的太行山石,每一个修渠者的躯干,释放出来的都是太阳的滚滚热量。 面对着墙上的蓝图,郑中华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在林州,谁干了多少事,都要与红旗渠比一比。 他经常穿梭于红旗渠的干渠支渠上,有时长久地抚摸着渠壁上的方石,就好像紧握着前辈的大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索引,就会失去方向。 郑中华不断追问自己: 饿着肚子,可以号召大家为吃饱而奋斗;但吃饱肚子,要为什么而奋斗? 20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畜饮水的生存困境; 20世纪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大力发展建筑劳务,解决了林县人的温饱问题; 20世纪90年代,建筑大军用挣回来的钱扶持家乡企业发展,实现着“富太行”的梦想。 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作为全省108个县(市)综合实力前8强的林州,虽然不用像修红旗渠一样开山,但发展中的无形之山,如何开凿,怎样翻越? “精神立市、工业强市、和谐兴市”——接过红旗渠的大旗,郑中华这些人把精神举得更高,把梦想也举得更高。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 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 ——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太行山,是一座有豪气的山。 那是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盘古是先天之气的化身。当英雄撑开天与地时,中华民族的正大沛然之气,自天地不再混沌的那一刻勃然而生。 世界上从未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五千年,无论浸泡在怎样的苦难当中,始终不绝这口绵绵之气。 豪气是脾气,也是勇气。而在林州人身上,一个民族的脾气、勇气和豪气,表现得尤为强烈。 很多人把林州人引水开山,比做盘古开天地。想必当年一手执凿,一手执斧的英雄面对茫茫的混沌,如同林州人面对高高的太行,胸中涌动的正是那一股天地间正大沛然之气。 中国很少有城市,把专门为小推车写的歌,作为自己的市歌——当年修红旗渠,小推车是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歌中唱道:“山里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一定要把车放到前边才停下来,就为了不居人后。 ——这是一首林州人都会唱的歌,是一首在他乡的林州人都感到骄傲的歌。 唱到那个犟字,林州人都心领神会:没有这点犟劲,敢在太行山上动土? 林州人脾气犟,就像太行山上的那棵“虎口椿”,挤在虎口般的岩石间,有一点薄土,就倔强地吐出一簇新绿。 有人感叹,是太行山造就了林州人的脾气,犹如苦难磨砺出中国脾气。如果林州人没有这样的脾气,必不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脾气,也熬不过千百年的艰难,挺立在世界东方。 林州人的脾气又叫“红旗渠脾气”,特点有三:干得苦、看得远、想得大。 李广元,林州的钢铁大王,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红旗渠脾气”的人。 我们在凤宝特钢门口见到他,这是个表面看来温和,甚至有点腼腆的男人,和传说中的印象判若两人。一辈子没有离开钢铁,他把他的事业变成了最简单的口头禅——干事。 李广元喜欢干事,他喜欢在钢铁中干事。 26岁时,他干的事是接过了铁匠铺,那是个专门打造红旗渠所用工具的小铺面。少年的李广元就是在这里,目送着父辈们的背影,走向红旗渠的。 但是,不甘于一辈子在铁匠铺打铁的李广元有一天提出搞汽车配件。 村委会上举座哗然。 李广元不慌不忙:“我领着干。成了,是咱村儿的;砸了,是我的。” 现在,汽车配件已是林州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一产业大部分起源于李广元当年不起眼的小小铁匠铺。 外在的是羞涩,但钢铁,才是这个林州男人的真正性格!李广元终于干成了事,把一膛打铁的小火炉,变成了产钢的高炉。 2001年,曾经的铁匠铺开始发展钢铁产业,进而进军特钢及无缝钢管。目前,正在建设50万吨油井管项目。 水火相济,融于一身。谁也说不清这个温和的男人,心里藏了多大的一把火!他成为林州最大的利税大户,一年纳税过亿元。他说,人不能只为钱活着,我生在太行山,长在太行山,红旗渠的精神已经长在我的骨头里。 在太行山许多村落都可以发现李广元这样的传奇人物。郭变花就是这样一个人。见到她也让我们颇为吃惊,她并不像朵娇柔的花,更像棵大树,神气活现地立于太行山上。 郭变花的脸让山风洗得黑红,脚下穿的是那常年不变的解放鞋。 15年前,一个电话把在外地承包工程的她催回了家乡,乡里领导对她说,干吧,石大沟就交给你了。 “石大沟,石大坡,荒草连成窝。”有人泼冷水:“男人们都没把石大沟干成景,你个妇道人家能干出个啥?” 可是,生就红旗渠脾气的郭变花偏要干出个啥。 郭变花治路,治穷,更要治山。治山就要种树,种树就要爬山。从此,长在平原的郭变花和山“粘”在了一起。 之前,这个女人恨山。第一次去婆家石大沟,她就跟丈夫怄气:早知道你家在这儿,不嫁给你了。 现在,全村人眼巴巴、直勾勾地盯着她,她不得不逼自己爱这些山。 从来女人干事难,九分苦一分甜。这个之前在城里穿高跟鞋的女人,从此只穿解放鞋。一年穿破十几双,只为爬山。 荒山没人管,拍卖没人要。郭变花揣了一兜子钱去了,这个女人响当当地拍着自己的包嚷着:没人要这山?我要了! 她一口气承包了万亩荒山。在山上挖个窑洞,支起个灶,就着山水吃饭,听着山风过夜。 每一年,她种十几万棵树,一年上千亩。一干就是五年。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 我们问郭变花:难不难? 她想都不想地回答:“老一辈吃野菜修成了红旗渠,还有比那更难的吗?” 面对着绿油油的承包山,郭变花说,这树我一棵都不要,一棵都不砍。砍一棵,我都是石大沟的罪人。 她让荒山一片翠绿,把石头变成致富资源,用山货打造销售品牌,穷村改变了模样。 全村人做了个红绶带,给她披上。 18世纪初,从未到过中国的黑格尔,收集到了他能收集的所有中国文献,认真研究后认为,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 事实并非如此。 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河逆流而上,生于太行山的人们深知,在这里,人类的精神之光一直照耀着太行人的心灵,民族的精神火把,从来没有在历史的天空熄灭过。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 《山海经》 人类总是对英雄怀有天然的崇敬。 传说中追日的夸父因缺水而亡,至死不悔;太行山人为引水而战,生生不息。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韧性。 1960年,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就牺牲在修渠的工地上。 取水,这个往日男人承担的重活,落在了母亲肩上。女人力气小,被抢水的人群挤落在水中。母亲扛着空桶,穿着湿透的棉衣,一进家就撵张买江出门:“你上渠!渠里不来水,你别回家!” 通水的那天夜里,她坐在渠边,整整守看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拦住了前来挑水的人群。她要先于别人打第一桶红旗渠水,因为她贡献了丈夫,又把13岁的儿子送到渠上,她比别人更有资格。 这是为内心一口气,坚韧地活着的女人! 又是一年的桃花盛开了。 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千里冰封的雪天里;不是在温室,而是在高耸巍峨的绝壁上。 有桃花的艳丽,又有梅花般的品格。冬季每有游人来到林州,石板岩乡桃花洞村是必去的地方——那里冬天可以看桃花。 申兰英与原海生,青梅竹马,就长在那个冬天里桃花烂漫的村子。 2000年,原海生掉入山谷。当村党支部书记的他,是死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 就在他走后,桃花洞村的旅游开始热起来。 就像莫邪当年铸剑七七四十九日,以身赴铜水,血凝剑气,其志感天动地,因而铸就名剑。原海生以冬天的离去,为这个小村带来了春的生机。 丈夫留给申兰英两个孩子:儿子上大学,女儿刚刚初二;还留下了点账面上的钱,是一直没有领到的村干部工资,每年700元,一共欠了10年。 咬咬牙,申兰英支起了桌子,搭起了棚。过路人吃她一碗面,丢下两块钱。 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棚子变成了面馆。 吃面的人开始直接叫这个爽快麻利的女人“桃花嫂子”。 一位画家给她写了几个字贴到了屋里:“桃花嫂子面,好吃看得见。”渐渐地,她把“桃花嫂子”的招牌挂在了外墙上。 当地人说,桃花谷里桃花店,桃花嫂子桃花面;桃花乡里桃花香,桃花溪漂桃花瓣。“桃花嫂子”成了太行山里的品牌,老粗布、杂粮,都追着赶着标出桃花嫂子的名字。 人们看到申兰英脸上总是挂着笑,可她内心却有不为人知的苦楚。她把自己与丈夫结婚时的一张照片镶在镜框里,天天守着。 当我们提到原海生时,她说,只有一张合影,11年了,还是想他…… 一语未了,掩面而去。 总是有一些英雄没有来得及戴上红花,就悄然隐退到历史的幕后。 原海生坠下悬崖的地方,后来是一道有名的景点,两道飞泉夹石而过,取名“含珠”…… 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是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如同追日的夸父,“体解而未变”“虽九死其犹未悔”!  谁也不敢说上天亏待了林州。但是,这个大山里的地方的确没有得到上天厚爱。一个缺水之地,一个守着一堆石头的穷地方,凭什么50年前让漳河之水天上来?凭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让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河南108个县(市)处于前列? 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还在于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为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太行山下,一个曾在井下挖煤的汉子,在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 桑中生从来都拒绝谈起他最艰难的时候。 记者试着问他,他回避:不提这个。 笑着拒绝,然而泪水就在瞬间流下。 ——“谁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他是一个亿万富翁,也是一个穷得没钱吃饭的人。最苦的时候,机器全趴在厂房里,家里拿不出一分钱,门口站满要账的。 2008年,桑中生投资搞起了用于太阳能的多晶硅,当年就缴税1亿元。2009年,投资27亿元扩大产能。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浪扑到了中国的山区,原来300多万元一吨的多晶硅,降到10万元也没有人要。 只得停产。 置之死地,能否后生?没有资金寸步难行,情急无奈之下,如同秦琼卖马、杨志卖刀,桑中生决意出让企业股份,换来帮他进行技术改造的团队,以作最后一搏。 桑中生能否走出困境?没有人知道;这一搏就是最后一搏?没有人能回答。可桑中生说,林州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 大凡英雄志士,往往浸染着浓烈的悲壮色彩。他们历尽艰难险阻,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明知力不能支而殊死搏击,直到最后一息。如同不顾一切逐日的夸父,最终倒在实现理想的途中。 曾战太行,曾出太行,曾富太行,但是,林州人不允许自己安卧太行,这是一群虽然吃饱了饭,还要为自己理想逐日的人!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 《淮南子》 太行山,一山高于一山,一山险于一山,一山难于一山。没有人告诉我们,太行山是不是女娲补天后留在人间的神石,补上去的是天,遗留下的是爱。 请告诉我们,太行山边的人们,为什么具有如此淋漓尽致的大情,俯仰天地的大性,炽热如火的大爱? 临淇镇白泉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根的一生,就是对太行人这种大情大性大爱的最好诠释。 盘山而上一个多小时,我们见到张福根,此时已是傍晚。如同故友重逢,客人与主人相见甚欢,相拥而坐。 群峰壁立,星空寂寥;山风拂面,松涛有声。 一落座,张福根就滔滔不绝地向我们畅谈他的白泉创业史: 劈山修路,修通了白泉通往山外的22公里大路; 打旱井,52年打了1685眼,没让百姓去远处打过水; 植树造林,凭借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镢头一张锨,绿化了2万亩荒山; 发展旅游,建了个白泉山庄,开辟景点搞旅游致富…… 他说,这就叫创业四部曲! 在海拔800米的悬崖上,张福根口若悬河,激情四溢,迎风开怀,顾盼神飞! 眼前的张福根,哪里像一只眼睛失明的72岁的老人? 哪里像大字不识几个的土生土长的农民? 畅谈“四部曲”后,老人意犹未尽,又吟诵起他早年的励志诗作。那诗句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蹬破地球闯开天,单手举起太行山!” 此刻,我们不禁受到感染,这是太行儿女用山的气魄与山在对话! 太行山,你的孩子为什么这般神勇?谁给予他们补天之力?谁给予他们造地之能?   张福根有双蒲扇大的手。掌上的老茧铜钱厚,十指粗糙像钢锉,带着累累伤痕。 有的客人与福根握手,瞬间被那双大锉锉痛。松开后,看着他的手,情不自禁地感叹:你是真正的劳模啊! 白泉村硬化了村民家门前的道路,到其中一家时,福根拦住了要修这条路的人。路的尽头,是福根自己家。 村民们不答应,终于,5年后,路通了。 我们一共见到福根3次,每次福根都穿着同一身衣服,村里人说,那是他见客人的体面衣服。 我们问,老书记困难到买不起身衣服? 福根说,不是困难,是整天穿着好衣服,就不想干活了。 福根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开会误了活,也一定要补上。他说,我一天不干活就不得劲。 当了52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但每次选举乡亲们还选他。每次选举,福根都是全票。他们说,福根活到100岁,就让他把党支部书记当到100岁。 临别时,福根偷偷对我们说了句心里话:是的,我还想再干20年党支部书记,因为为乡亲们要做的事还没有做完。说了之后,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觉得自己有点贪心。 春节,村民们自发在村委会贴了副对联:“半生辛劳富白泉,一腔热血为百姓”,横批:“不忘福根”…… 100多年前的欧洲,一位伟人说,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做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这个人是卡尔·马克思。 林州人是幸福的,他们被如此创造而不求回报的氛围包孕着,被如水的爱拥抱着,被英雄的精神滋润着。就像幸福的徳萨雷,它的葡萄园,被三个太阳拥抱着,天上的给其温暖,湖里的给其滋润,石墙上的给其坚强。 无论是德萨雷的太阳,还是林州的水,都是爱的光芒,是无法言传的内在力量。 万福生,林州企业家。父亲参加过红旗渠修建,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踏出太行搞建筑,创业刚赚了点钱,就在当地捐建了一座中学。临终前,父亲把万福生叫到床前说,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要千方百计吃饱肚子,吃饱肚子的时候,要想到还有没吃饱肚子的人。 万福生怎么能忘记那个播一口袋种子,只有一兜收成,曾用火柴盒分配粮食的年代!他接过父亲的事业,更记住了父亲的遗训。迄今为止,他捐献的善款达到1000万元,被称为“林州好人”。 一次下乡诊疗,林州市人民医院院长秦周顺让突如其来的锣鼓声震撼了。那是村民们听说大夫要下乡来看病,自发组织起来欢迎他们,那一天,变成了乡亲的节日。 从那时起,秦周顺就在办公室挂了一张林州地图,每到一个村庄义诊,就在地图上画上一个圈圈。十几年来,他来回于红旗渠的怀抱中,行程4万里。林州地图上的543个行政村,已经被他画了434个圈圈。 他的目标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把林州市每个村庄都走遍。让一生没有到医院看过病的老人,享受哪怕一次正规医院大夫的医疗服务…… 还有一个老人的捐款仪式,感动了人们。 当年曾经修过红旗渠总干渠的申满仓,为重修红旗渠拿出了两捆现金。一捆10万元,一共20万元。老人说,咱打拼挣了钱,不能光装在自己兜里。 老人是地道的农民,钱是头天晚上打电话,让在太原工作的儿子邮过来的。 今年2月2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慈善颁奖晚会在红旗渠畔举行。谁也没想到短短数小时,晚会现场便收到上千万元的捐款。 父亲3年前病故,母亲2年前下岗。少年魏于皓被确诊为尿毒症,透析、换肾,巨额医疗费用让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几近崩溃。 少年得到了资助。 少年的母亲站在台上。她说,我是个要强的女人,我从来不让别人看到我的眼泪…… 一语未了,女人蹲在台上放声大哭。 原来没安排讲话的市委书记郑中华,此时为激情所动,走上台来,即席演讲。他说,感谢新时代,感谢共产党。因为改革开放,才有了新时代,才有了这么多富人,他们应该回馈社会…… 台下鼓掌! 郑中华又即兴朗诵起现场写下的一首诗: “今晚,热泪盈眶;今晚,爱心飞扬;今晚,让我们感受爱的力量……”“林州,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英雄的人民侠骨柔肠……” 有大爱无疆,就有大美难言!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 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列子》  登上红旗渠,仿佛能听到太行山的呼吸。 无论是从地理方位,还是从时空坐标,这都是一座展现巍巍中华气象的山脉。 山上,是站立的中国。 地下,是深藏的中国——林州辖于安阳,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发现地,16万片甲骨文在历史的土壤中深藏不露,整整等了现代的人们120万个日夜。 如果寻到那根绳子,不知是不是可以找到远古人们面对太行山,结绳记事,系在一条绳索上的记忆? 时间的甬道,走出来了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带领后代挖山不止的声响,今天还鸣响于历史的回音壁上。 太行、王屋二山,虽然已从愚公的门前搬走,但是中国的未来之路上,还有渡不完的河流,搬不完的大山。 今年,杨贵和郑中华应中直管理局之邀,同时参与了一场讲座,两人一前一后讲演,主题就是红旗渠。 多么奇妙的搭配—— 同一职位,不同年龄。 皓首,黑发。 一个建设红旗渠,一个重修红旗渠。 神奇的传承把两人联系在一起。 这不只是一次沿着历史痕迹的寻访,也是面向历史的发问,和面向未来的作答。 台下一片寂静,一片模糊的泪眼。 一个大国,一个强大的民族,必须具有展望未来的眼光,和追问历史的能力。一个时代,不能只留下飞速发展的数据,还应该为后人保存丰富的精神食粮。 当人们访问当年开挖红旗渠的那些“愚公”时,突然发现,岁月无情,他们已经在逝去中慢慢凋谢。 毕竟,近五十年过去了。 当年叩击太行的前辈离去后,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否还会有人讲述?人们担心的是,红旗渠精神,这种可以感觉却无法触摸的至真至宝,是否可以传承?红旗渠精神,是否会因物质生活的丰裕而被窒息?红旗渠的精神家园,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否有人守望? 岁月可以风化坚硬的太行山石,唯有精神不可随风而去。 1934年,当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时,无数的人们放下手里的锄把和书本,眼睛放光地追随着这支戴着红星的队伍而去。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支队伍能给热爱它的人们什么呢? 鲜血,饥饿,危险,甚至死亡。 还有,饱满得闪闪发光的伟大精神。 中国人喜欢用万里和千里这种极宽广的距离,来形容诗意和伟大,譬如用脚走出来的万里长征,用手凿出来的千里红旗渠。 两个事件都是在环境极其恶劣,物质极度困窘,在几近不可能的状态下完成的。唯一可以找到的共同点,是完成它们的人,都具备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气质。 当这种精神成为文化,当这种精神成为传统,当这种精神融入血脉,自然就有了与苍穹比阔的力量! 中国的道路,是走出来的;中国的江山,是打出来的;中国的富强,是干出来的;中国的精神,是几千年来的日月,积攒出来的! 林州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前进的节奏,是那么的吻合。 20世纪60年代,林县解决了水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林县解决了粮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林州逐渐开始解决钱的问题; 现在,吃饱了肚子的林州,执著地甚至倔强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兜里有了钱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抬起头,仰望未来星空,在扪心自问自己的精神归宿…… 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徐悲鸿用他的画笔,画出了愚公移山; 解放战争的前夜,毛泽东用他的思想,讲起了愚公移山;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林县人用铁锤敲出了愚公移山; 今天,我们又在中国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座有形和无形的大山前,想起了愚公移山…… 在林州,我们听到一串串意蕴深远的小故事: 这是一口水的故事。 张买江的父亲去山西打工,临走之前的一顿饭,就是没有一口干净水,只好用牲口喝的雨水澄清后做饭。 林县人因为喝不上这口水流落他乡,曾经为了这口水战天斗地。如今,他们不再为一口水而担忧,但他们只要永远记住这一口曾经喝不上的水,追求幸福、超越自我的理想就不会停步。 还有一碗面的故事。 林州人最爱吃的是家乡的面条。一位林州籍的将军回乡,家里没有大摆宴席为他接风,而是在院子里支上了两口大锅,一口炖菜,一口煮面,人手一碗。 林州人即使富甲一方,腰缠万贯,最留恋的还是那碗面。就像林州那首脍炙人口的《推车歌》所唱:“只要有一碗糊涂面条,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气势还要壮!” 一碗面,盛的是本色,装的是力量。 再就是那一条渠的故事。 每个林州人心中都有一条精神之渠,那是红旗渠的儿女们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旗渠故事……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 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成就了当代红旗渠精神,这就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 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 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 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 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无论我们将来多么富有,多么强大,都不应该丢弃。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 太行山,富有传奇色彩的山峦,这里产生许多动人的远古神话: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几千年来,这些神话以其永恒的魅力昭示着后人,续写着感天动地的新篇章。 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今天,无数的太行儿女在拓荒创业,执著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 人类历史的天空,总有一些相似的星光交相闪耀。 12世纪中叶,日内瓦湖畔,瑞士西都会教士们从山坡最为陡峭的德萨雷开始,背石垒墙,堆土引水,开垦了最古老最壮观的葡萄园梯田。 诗人们对着前人留下的美丽吟唱:德萨雷有3个太阳照耀着,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湖面,一个在古老的石墙上——那是石墙闪烁着的精神之光。 太行山,不止是三个太阳,那里有无数个太阳在照耀,那是太行人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之光!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 《山海经》 太行山,是一座有梦想的山。 远古的祖先们,怀揣着五彩的梦想,在这里首试稼穑、聚族而居。他们开石凿壁,在溅起的火花中,燃起那堪比太阳、映照万世的火种。 人类不能没有理想,就像不能没有太阳。一旦胸怀理想,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太阳。 在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心里,红旗渠就是一条理想在淙淙流淌的渠。 郑中华不是一个语言表达很流畅的人,一着急甚至有些口吃。但每当讲起他的理想时,分外流畅,一连串诗意的语言从他口中冲出,妙语连珠,文思泉涌…… 那是在一个会议上。郑中华几乎连气都不换:机遇珍贵,不能不干;现状堪忧,不得不干;民心所盼,不可不干;精神之源,必须先干,大干快干实干苦干拼命干…… 听会的人怎么记录也追不上他飞快的语速和奔跑的思想,只好回去传达:郑书记说啦,干干干干干! 1965年,当水从红旗渠总干渠一泻而下时,郑中华只是襁褓中的婴儿。小时候,红旗渠是他的太阳。 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起,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郑中华的办公室,挂了一墙蓝图。这些图往大说,就是他和林州人的理想:林州要由交通末梢向三省通衢转变,由三省边缘向区域中心转变。 今天的林州,把宽阔的红旗渠大道,伸展到太行山脚,让太行山变成都市之景;出太行的高速公路,在群山之间蜿蜒向前伸展…… 半个世纪前,一张关于林州的蓝图被铺开。面对这张图的县委书记杨贵,把实现理想的手,指向了太行山。这张红旗渠工程图,被珍藏了50年。 “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崖头建电站,夜晚明如昼……”那是一个多么浪漫的理想啊! 然而这个浪漫的理想,距离现实是那么遥远—— 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远近闻名的“特产”是:旱! 《林县志》载,这里自明朝建县始便“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老天不公,没有给林州安排一条像样的河。那时候,林州有些人家会有这样一口水井:井口非圆非方——为的是只有自家自制的水桶,才能伸进水井。 水,是林州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 难道只能如某些人所说,人类只能安于宿命,既生于此,必终于斯? 林州取水于邻省的浊漳河,是古籍《山海经》上赫赫有名的河流,传说中衔西山之木石而誓填东海的精卫鸟,就产生在这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以弱小之身撼博大之物、抗冥冥之天,中国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充沛,理想又是多么高远! 远古的思绪难以追寻,但昨天的记忆仍十分清晰。 那是1960年,杨贵带着大伙一头扎进茫茫太行,舍生忘死,苦干十年,硬是在太行山腰凿开了一条长渠——红旗渠。 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 这条在悬崖绝壁上“抠”出来的水渠,是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林州人勒紧裤带创造的奇迹。那是一部昔日太行人的英雄史诗! 唯有憧憬梦想的大脑,才能酝酿这样的史诗;唯有洋溢激情的人们,才能谱写这样的史诗! 石板岩乡大垴村党支部书记许存山,就是个有梦想、爱做梦的人。他的梦是一张张叠加的蓝图。 大垴村是林州最高最偏僻的一个村,海拔1750米,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 许存山接村党支部书记担子时才26岁,他扛起了全村人富裕的梦想。 村委会全部资产摊在他手心上——3个硬币,一共9分钱的积蓄,18360元的欠账也摆在他面前。 当兵时,许存山常常梦到家乡,梦到孩子们进了学校,梦到路修到了山下…… 但他想不到,梦想的实现,竟是这样艰难。 摆在他面前的有六难:行路难、吃水难、吃穿难、照明难、通信难、娶妻难。  太行山的石头多是石英岩,这种红脸蛋的石头,出了名的坚硬。但红脸蛋的岩石这次碰到的是黑脸蛋的许存山。 他召开支部会,全村12名党员在党旗下发出梦想的誓言:“握紧拳头不松手,卒子过河不后退”。  很快,蓝图摆在村民们面前:两年通电,五年通路,三年通水,十年之中大植树,二十年兴科技……  有人说,爱做梦的许存山,这次是在白日做梦。 然而,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腾,就能激发出精卫填海般的无穷力量! 架电,重500多公斤的水泥杆往山上运,要绕过几道悬崖;两三千米的山路,全靠人抬,小孩棉衣当垫肩,肩膀还是肿得馍一样。 100多根电线杆,24个壮劳力,整整抬了两年。 电终于通了,村里的小太阳,照亮了太行。从来没用过电的山里人,把烟袋架到灯泡上——老汉们抱怨说,灯什么都好,就是点不着袋烟。 再之后,又修了4年,大垴村的人,把路修通了。一个村子的人,挖了48万土石方。 黑脸蛋最终胜了红脸蛋。 看到汽车开到山顶的第一眼,许存山一头倒在地上,晕死过去。 如今,大垴村依然不能算是富裕之地,人均收入只有两千多元,但它一步步前行,正在实现自己的第六个蓝图——太行山石板垒就的大垴,要变成药材之乡、生态旅游之地。 许存山和大垴,是郑中华墙上蓝图中的点和线,只有每个人发出理想的蓝光,蓝图才能变成美景。郑中华和许存山,是绘着同一张蓝图的人。   阿尔卑斯山畔的葡萄园,映照着三个太阳的光辉。中国的红旗渠却映照着更多太阳,每一块在渠上砌着的太行山石,每一个修渠者的躯干,释放出来的都是太阳的滚滚热量。 面对着墙上的蓝图,郑中华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在林州,谁干了多少事,都要与红旗渠比一比。 他经常穿梭于红旗渠的干渠支渠上,有时长久地抚摸着渠壁上的方石,就好像紧握着前辈的大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索引,就会失去方向。 郑中华不断追问自己: 饿着肚子,可以号召大家为吃饱而奋斗;但吃饱肚子,要为什么而奋斗? 20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畜饮水的生存困境; 20世纪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大力发展建筑劳务,解决了林县人的温饱问题; 20世纪90年代,建筑大军用挣回来的钱扶持家乡企业发展,实现着“富太行”的梦想。 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作为全省108个县(市)综合实力前8强的林州,虽然不用像修红旗渠一样开山,但发展中的无形之山,如何开凿,怎样翻越? “精神立市、工业强市、和谐兴市”——接过红旗渠的大旗,郑中华这些人把精神举得更高,把梦想也举得更高。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 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 ——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太行山,是一座有豪气的山。 那是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盘古是先天之气的化身。当英雄撑开天与地时,中华民族的正大沛然之气,自天地不再混沌的那一刻勃然而生。 世界上从未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五千年,无论浸泡在怎样的苦难当中,始终不绝这口绵绵之气。 豪气是脾气,也是勇气。而在林州人身上,一个民族的脾气、勇气和豪气,表现得尤为强烈。 很多人把林州人引水开山,比做盘古开天地。想必当年一手执凿,一手执斧的英雄面对茫茫的混沌,如同林州人面对高高的太行,胸中涌动的正是那一股天地间正大沛然之气。 中国很少有城市,把专门为小推车写的歌,作为自己的市歌——当年修红旗渠,小推车是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歌中唱道:“山里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一定要把车放到前边才停下来,就为了不居人后。 ——这是一首林州人都会唱的歌,是一首在他乡的林州人都感到骄傲的歌。 唱到那个犟字,林州人都心领神会:没有这点犟劲,敢在太行山上动土? 林州人脾气犟,就像太行山上的那棵“虎口椿”,挤在虎口般的岩石间,有一点薄土,就倔强地吐出一簇新绿。 有人感叹,是太行山造就了林州人的脾气,犹如苦难磨砺出中国脾气。如果林州人没有这样的脾气,必不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脾气,也熬不过千百年的艰难,挺立在世界东方。 林州人的脾气又叫“红旗渠脾气”,特点有三:干得苦、看得远、想得大。 李广元,林州的钢铁大王,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红旗渠脾气”的人。 我们在凤宝特钢门口见到他,这是个表面看来温和,甚至有点腼腆的男人,和传说中的印象判若两人。一辈子没有离开钢铁,他把他的事业变成了最简单的口头禅——干事。 李广元喜欢干事,他喜欢在钢铁中干事。 26岁时,他干的事是接过了铁匠铺,那是个专门打造红旗渠所用工具的小铺面。少年的李广元就是在这里,目送着父辈们的背影,走向红旗渠的。 但是,不甘于一辈子在铁匠铺打铁的李广元有一天提出搞汽车配件。 村委会上举座哗然。 李广元不慌不忙:“我领着干。成了,是咱村儿的;砸了,是我的。” 现在,汽车配件已是林州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一产业大部分起源于李广元当年不起眼的小小铁匠铺。 外在的是羞涩,但钢铁,才是这个林州男人的真正性格!李广元终于干成了事,把一膛打铁的小火炉,变成了产钢的高炉。 2001年,曾经的铁匠铺开始发展钢铁产业,进而进军特钢及无缝钢管。目前,正在建设50万吨油井管项目。 水火相济,融于一身。谁也说不清这个温和的男人,心里藏了多大的一把火!他成为林州最大的利税大户,一年纳税过亿元。他说,人不能只为钱活着,我生在太行山,长在太行山,红旗渠的精神已经长在我的骨头里。 在太行山许多村落都可以发现李广元这样的传奇人物。郭变花就是这样一个人。见到她也让我们颇为吃惊,她并不像朵娇柔的花,更像棵大树,神气活现地立于太行山上。 郭变花的脸让山风洗得黑红,脚下穿的是那常年不变的解放鞋。 15年前,一个电话把在外地承包工程的她催回了家乡,乡里领导对她说,干吧,石大沟就交给你了。 “石大沟,石大坡,荒草连成窝。”有人泼冷水:“男人们都没把石大沟干成景,你个妇道人家能干出个啥?” 可是,生就红旗渠脾气的郭变花偏要干出个啥。 郭变花治路,治穷,更要治山。治山就要种树,种树就要爬山。从此,长在平原的郭变花和山“粘”在了一起。 之前,这个女人恨山。第一次去婆家石大沟,她就跟丈夫怄气:早知道你家在这儿,不嫁给你了。 现在,全村人眼巴巴、直勾勾地盯着她,她不得不逼自己爱这些山。 从来女人干事难,九分苦一分甜。这个之前在城里穿高跟鞋的女人,从此只穿解放鞋。一年穿破十几双,只为爬山。 荒山没人管,拍卖没人要。郭变花揣了一兜子钱去了,这个女人响当当地拍着自己的包嚷着:没人要这山?我要了! 她一口气承包了万亩荒山。在山上挖个窑洞,支起个灶,就着山水吃饭,听着山风过夜。 每一年,她种十几万棵树,一年上千亩。一干就是五年。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 我们问郭变花:难不难? 她想都不想地回答:“老一辈吃野菜修成了红旗渠,还有比那更难的吗?” 面对着绿油油的承包山,郭变花说,这树我一棵都不要,一棵都不砍。砍一棵,我都是石大沟的罪人。 她让荒山一片翠绿,把石头变成致富资源,用山货打造销售品牌,穷村改变了模样。 全村人做了个红绶带,给她披上。 18世纪初,从未到过中国的黑格尔,收集到了他能收集的所有中国文献,认真研究后认为,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 事实并非如此。 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河逆流而上,生于太行山的人们深知,在这里,人类的精神之光一直照耀着太行人的心灵,民族的精神火把,从来没有在历史的天空熄灭过。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 《山海经》 人类总是对英雄怀有天然的崇敬。 传说中追日的夸父因缺水而亡,至死不悔;太行山人为引水而战,生生不息。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韧性。 1960年,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就牺牲在修渠的工地上。 取水,这个往日男人承担的重活,落在了母亲肩上。女人力气小,被抢水的人群挤落在水中。母亲扛着空桶,穿着湿透的棉衣,一进家就撵张买江出门:“你上渠!渠里不来水,你别回家!” 通水的那天夜里,她坐在渠边,整整守看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拦住了前来挑水的人群。她要先于别人打第一桶红旗渠水,因为她贡献了丈夫,又把13岁的儿子送到渠上,她比别人更有资格。 这是为内心一口气,坚韧地活着的女人! 又是一年的桃花盛开了。 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千里冰封的雪天里;不是在温室,而是在高耸巍峨的绝壁上。 有桃花的艳丽,又有梅花般的品格。冬季每有游人来到林州,石板岩乡桃花洞村是必去的地方——那里冬天可以看桃花。 申兰英与原海生,青梅竹马,就长在那个冬天里桃花烂漫的村子。 2000年,原海生掉入山谷。当村党支部书记的他,是死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 就在他走后,桃花洞村的旅游开始热起来。 就像莫邪当年铸剑七七四十九日,以身赴铜水,血凝剑气,其志感天动地,因而铸就名剑。原海生以冬天的离去,为这个小村带来了春的生机。 丈夫留给申兰英两个孩子:儿子上大学,女儿刚刚初二;还留下了点账面上的钱,是一直没有领到的村干部工资,每年700元,一共欠了10年。 咬咬牙,申兰英支起了桌子,搭起了棚。过路人吃她一碗面,丢下两块钱。 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棚子变成了面馆。 吃面的人开始直接叫这个爽快麻利的女人“桃花嫂子”。 一位画家给她写了几个字贴到了屋里:“桃花嫂子面,好吃看得见。”渐渐地,她把“桃花嫂子”的招牌挂在了外墙上。 当地人说,桃花谷里桃花店,桃花嫂子桃花面;桃花乡里桃花香,桃花溪漂桃花瓣。“桃花嫂子”成了太行山里的品牌,老粗布、杂粮,都追着赶着标出桃花嫂子的名字。 人们看到申兰英脸上总是挂着笑,可她内心却有不为人知的苦楚。她把自己与丈夫结婚时的一张照片镶在镜框里,天天守着。 当我们提到原海生时,她说,只有一张合影,11年了,还是想他…… 一语未了,掩面而去。 总是有一些英雄没有来得及戴上红花,就悄然隐退到历史的幕后。 原海生坠下悬崖的地方,后来是一道有名的景点,两道飞泉夹石而过,取名“含珠”…… 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是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如同追日的夸父,“体解而未变”“虽九死其犹未悔”!  谁也不敢说上天亏待了林州。但是,这个大山里的地方的确没有得到上天厚爱。一个缺水之地,一个守着一堆石头的穷地方,凭什么50年前让漳河之水天上来?凭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让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河南108个县(市)处于前列? 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还在于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为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太行山下,一个曾在井下挖煤的汉子,在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 桑中生从来都拒绝谈起他最艰难的时候。 记者试着问他,他回避:不提这个。 笑着拒绝,然而泪水就在瞬间流下。 ——“谁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他是一个亿万富翁,也是一个穷得没钱吃饭的人。最苦的时候,机器全趴在厂房里,家里拿不出一分钱,门口站满要账的。 2008年,桑中生投资搞起了用于太阳能的多晶硅,当年就缴税1亿元。2009年,投资27亿元扩大产能。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浪扑到了中国的山区,原来300多万元一吨的多晶硅,降到10万元也没有人要。 只得停产。 置之死地,能否后生?没有资金寸步难行,情急无奈之下,如同秦琼卖马、杨志卖刀,桑中生决意出让企业股份,换来帮他进行技术改造的团队,以作最后一搏。 桑中生能否走出困境?没有人知道;这一搏就是最后一搏?没有人能回答。可桑中生说,林州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 大凡英雄志士,往往浸染着浓烈的悲壮色彩。他们历尽艰难险阻,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明知力不能支而殊死搏击,直到最后一息。如同不顾一切逐日的夸父,最终倒在实现理想的途中。 曾战太行,曾出太行,曾富太行,但是,林州人不允许自己安卧太行,这是一群虽然吃饱了饭,还要为自己理想逐日的人!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 《淮南子》 太行山,一山高于一山,一山险于一山,一山难于一山。没有人告诉我们,太行山是不是女娲补天后留在人间的神石,补上去的是天,遗留下的是爱。 请告诉我们,太行山边的人们,为什么具有如此淋漓尽致的大情,俯仰天地的大性,炽热如火的大爱? 临淇镇白泉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根的一生,就是对太行人这种大情大性大爱的最好诠释。 盘山而上一个多小时,我们见到张福根,此时已是傍晚。如同故友重逢,客人与主人相见甚欢,相拥而坐。 群峰壁立,星空寂寥;山风拂面,松涛有声。 一落座,张福根就滔滔不绝地向我们畅谈他的白泉创业史: 劈山修路,修通了白泉通往山外的22公里大路; 打旱井,52年打了1685眼,没让百姓去远处打过水; 植树造林,凭借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镢头一张锨,绿化了2万亩荒山; 发展旅游,建了个白泉山庄,开辟景点搞旅游致富…… 他说,这就叫创业四部曲! 在海拔800米的悬崖上,张福根口若悬河,激情四溢,迎风开怀,顾盼神飞! 眼前的张福根,哪里像一只眼睛失明的72岁的老人? 哪里像大字不识几个的土生土长的农民? 畅谈“四部曲”后,老人意犹未尽,又吟诵起他早年的励志诗作。那诗句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蹬破地球闯开天,单手举起太行山!” 此刻,我们不禁受到感染,这是太行儿女用山的气魄与山在对话! 太行山,你的孩子为什么这般神勇?谁给予他们补天之力?谁给予他们造地之能?   张福根有双蒲扇大的手。掌上的老茧铜钱厚,十指粗糙像钢锉,带着累累伤痕。 有的客人与福根握手,瞬间被那双大锉锉痛。松开后,看着他的手,情不自禁地感叹:你是真正的劳模啊! 白泉村硬化了村民家门前的道路,到其中一家时,福根拦住了要修这条路的人。路的尽头,是福根自己家。 村民们不答应,终于,5年后,路通了。 我们一共见到福根3次,每次福根都穿着同一身衣服,村里人说,那是他见客人的体面衣服。 我们问,老书记困难到买不起身衣服? 福根说,不是困难,是整天穿着好衣服,就不想干活了。 福根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开会误了活,也一定要补上。他说,我一天不干活就不得劲。 当了52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但每次选举乡亲们还选他。每次选举,福根都是全票。他们说,福根活到100岁,就让他把党支部书记当到100岁。 临别时,福根偷偷对我们说了句心里话:是的,我还想再干20年党支部书记,因为为乡亲们要做的事还没有做完。说了之后,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觉得自己有点贪心。 春节,村民们自发在村委会贴了副对联:“半生辛劳富白泉,一腔热血为百姓”,横批:“不忘福根”…… 100多年前的欧洲,一位伟人说,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做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这个人是卡尔·马克思。 林州人是幸福的,他们被如此创造而不求回报的氛围包孕着,被如水的爱拥抱着,被英雄的精神滋润着。就像幸福的徳萨雷,它的葡萄园,被三个太阳拥抱着,天上的给其温暖,湖里的给其滋润,石墙上的给其坚强。 无论是德萨雷的太阳,还是林州的水,都是爱的光芒,是无法言传的内在力量。 万福生,林州企业家。父亲参加过红旗渠修建,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踏出太行搞建筑,创业刚赚了点钱,就在当地捐建了一座中学。临终前,父亲把万福生叫到床前说,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要千方百计吃饱肚子,吃饱肚子的时候,要想到还有没吃饱肚子的人。 万福生怎么能忘记那个播一口袋种子,只有一兜收成,曾用火柴盒分配粮食的年代!他接过父亲的事业,更记住了父亲的遗训。迄今为止,他捐献的善款达到1000万元,被称为“林州好人”。 一次下乡诊疗,林州市人民医院院长秦周顺让突如其来的锣鼓声震撼了。那是村民们听说大夫要下乡来看病,自发组织起来欢迎他们,那一天,变成了乡亲的节日。 从那时起,秦周顺就在办公室挂了一张林州地图,每到一个村庄义诊,就在地图上画上一个圈圈。十几年来,他来回于红旗渠的怀抱中,行程4万里。林州地图上的543个行政村,已经被他画了434个圈圈。 他的目标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把林州市每个村庄都走遍。让一生没有到医院看过病的老人,享受哪怕一次正规医院大夫的医疗服务…… 还有一个老人的捐款仪式,感动了人们。 当年曾经修过红旗渠总干渠的申满仓,为重修红旗渠拿出了两捆现金。一捆10万元,一共20万元。老人说,咱打拼挣了钱,不能光装在自己兜里。 老人是地道的农民,钱是头天晚上打电话,让在太原工作的儿子邮过来的。 今年2月2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慈善颁奖晚会在红旗渠畔举行。谁也没想到短短数小时,晚会现场便收到上千万元的捐款。 父亲3年前病故,母亲2年前下岗。少年魏于皓被确诊为尿毒症,透析、换肾,巨额医疗费用让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几近崩溃。 少年得到了资助。 少年的母亲站在台上。她说,我是个要强的女人,我从来不让别人看到我的眼泪…… 一语未了,女人蹲在台上放声大哭。 原来没安排讲话的市委书记郑中华,此时为激情所动,走上台来,即席演讲。他说,感谢新时代,感谢共产党。因为改革开放,才有了新时代,才有了这么多富人,他们应该回馈社会…… 台下鼓掌! 郑中华又即兴朗诵起现场写下的一首诗: “今晚,热泪盈眶;今晚,爱心飞扬;今晚,让我们感受爱的力量……”“林州,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英雄的人民侠骨柔肠……” 有大爱无疆,就有大美难言!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 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列子》  登上红旗渠,仿佛能听到太行山的呼吸。 无论是从地理方位,还是从时空坐标,这都是一座展现巍巍中华气象的山脉。 山上,是站立的中国。 地下,是深藏的中国——林州辖于安阳,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发现地,16万片甲骨文在历史的土壤中深藏不露,整整等了现代的人们120万个日夜。 如果寻到那根绳子,不知是不是可以找到远古人们面对太行山,结绳记事,系在一条绳索上的记忆? 时间的甬道,走出来了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带领后代挖山不止的声响,今天还鸣响于历史的回音壁上。 太行、王屋二山,虽然已从愚公的门前搬走,但是中国的未来之路上,还有渡不完的河流,搬不完的大山。 今年,杨贵和郑中华应中直管理局之邀,同时参与了一场讲座,两人一前一后讲演,主题就是红旗渠。 多么奇妙的搭配—— 同一职位,不同年龄。 皓首,黑发。 一个建设红旗渠,一个重修红旗渠。 神奇的传承把两人联系在一起。 这不只是一次沿着历史痕迹的寻访,也是面向历史的发问,和面向未来的作答。 台下一片寂静,一片模糊的泪眼。 一个大国,一个强大的民族,必须具有展望未来的眼光,和追问历史的能力。一个时代,不能只留下飞速发展的数据,还应该为后人保存丰富的精神食粮。 当人们访问当年开挖红旗渠的那些“愚公”时,突然发现,岁月无情,他们已经在逝去中慢慢凋谢。 毕竟,近五十年过去了。 当年叩击太行的前辈离去后,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否还会有人讲述?人们担心的是,红旗渠精神,这种可以感觉却无法触摸的至真至宝,是否可以传承?红旗渠精神,是否会因物质生活的丰裕而被窒息?红旗渠的精神家园,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否有人守望? 岁月可以风化坚硬的太行山石,唯有精神不可随风而去。 1934年,当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时,无数的人们放下手里的锄把和书本,眼睛放光地追随着这支戴着红星的队伍而去。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支队伍能给热爱它的人们什么呢? 鲜血,饥饿,危险,甚至死亡。 还有,饱满得闪闪发光的伟大精神。 中国人喜欢用万里和千里这种极宽广的距离,来形容诗意和伟大,譬如用脚走出来的万里长征,用手凿出来的千里红旗渠。 两个事件都是在环境极其恶劣,物质极度困窘,在几近不可能的状态下完成的。唯一可以找到的共同点,是完成它们的人,都具备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气质。 当这种精神成为文化,当这种精神成为传统,当这种精神融入血脉,自然就有了与苍穹比阔的力量! 中国的道路,是走出来的;中国的江山,是打出来的;中国的富强,是干出来的;中国的精神,是几千年来的日月,积攒出来的! 林州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前进的节奏,是那么的吻合。 20世纪60年代,林县解决了水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林县解决了粮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林州逐渐开始解决钱的问题; 现在,吃饱了肚子的林州,执著地甚至倔强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兜里有了钱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抬起头,仰望未来星空,在扪心自问自己的精神归宿…… 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徐悲鸿用他的画笔,画出了愚公移山; 解放战争的前夜,毛泽东用他的思想,讲起了愚公移山;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林县人用铁锤敲出了愚公移山; 今天,我们又在中国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座有形和无形的大山前,想起了愚公移山…… 在林州,我们听到一串串意蕴深远的小故事: 这是一口水的故事。 张买江的父亲去山西打工,临走之前的一顿饭,就是没有一口干净水,只好用牲口喝的雨水澄清后做饭。 林县人因为喝不上这口水流落他乡,曾经为了这口水战天斗地。如今,他们不再为一口水而担忧,但他们只要永远记住这一口曾经喝不上的水,追求幸福、超越自我的理想就不会停步。 还有一碗面的故事。 林州人最爱吃的是家乡的面条。一位林州籍的将军回乡,家里没有大摆宴席为他接风,而是在院子里支上了两口大锅,一口炖菜,一口煮面,人手一碗。 林州人即使富甲一方,腰缠万贯,最留恋的还是那碗面。就像林州那首脍炙人口的《推车歌》所唱:“只要有一碗糊涂面条,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气势还要壮!” 一碗面,盛的是本色,装的是力量。 再就是那一条渠的故事。 每个林州人心中都有一条精神之渠,那是红旗渠的儿女们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旗渠故事……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 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成就了当代红旗渠精神,这就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 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 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 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 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无论我们将来多么富有,多么强大,都不应该丢弃。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1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 年日均儿童死亡数量比1990 年减少12000 人
xuxiaxx 2011-12-8 09:57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 纽约/日内瓦,2011 年 9 月 15 日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今日共同发布全球儿童死亡率的最新评估报告。该报告显示,每年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数量从 1990 年的 1200 万以上下降到了 2010 年的 760 万。 这些新数据表明,与 1990 年相比,每天大约有12000 名更多儿童的生命得到挽救。 一份关于儿童死亡率的年度报告显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全球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的速度在 1990 – 2000 期间为 1.2% ,在 2000 – 2010 年期间加快了一倍,达到了 2.4%。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速度是十年前的两倍。这一消息证明,即使在最贫困的地区,我们依然能够取得进步。但是,无时无刻我们都要记住一个令人心寒的事实——每天仍然有大约 21000 名儿童离开这个世界,而那些夺去他们生命的根源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安东尼.雷克 (Anthony Lake)说。“如果给予最弱势的群体更多投入,将帮助我们以更快的速度、更经济有效的方式挽救更多儿童的生命。” 在 1990 – 2010 年期间,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了三分之一以上,即每一千名儿童中,死亡人数从 88 名下降到了 57 名。 然而,很不幸的是,这样的进步速度依然无法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4 (MDG4),因为该目标呼吁,在 2015 年之前,将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 “儿童死亡率的降低与很多因素有关,尤其是为新生儿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所上升。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儿童疾病、提高儿童营养和免疫覆盖率、提供水和卫生设施等也是死亡率降低的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这些证据表明,为儿童健康进行投资是物超所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年里,我们需要加快投资的速度。” 在那些儿童是最脆弱群体的国家,取得了一些最显著的进步。 比如在尼日尔,在1990 年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 311‰。为了解决看病路远的问题,尼日尔向全国各地数千个新医疗站派出了接受过训练的社区卫生工作者,提供高效的医疗干预。在2010 年,尼日尔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整体下降绝对值最大的五个国家之一,其他四个国家分别为马拉维、利比里亚、东帝汶和塞拉利昂。 陈冯富珍博士和雷克先生一致认为,为了克服当地在获取和使用基础服务时面临的困难,政府的承诺和策略的实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该报告显示,新生儿和婴儿面临着最高的死亡风险,而在降低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过程中,在这方面取得的进步也相对较小。出生一个月以内的婴儿的死亡数量占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 40% 以上,一岁以内婴儿的死亡数量占 70% 以上。 所取得的改善和成功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仍然是世界上儿童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平均每 8 位儿童中,就有一位在五岁以前死亡——这是发达地区平均水平 (1:143) 的 17 倍以上。南亚平均每 15 位儿童中,就有一位在五岁以前死亡,是世界上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第二高的地区。 五岁以下死亡的儿童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南亚地区。1990 年,这两个地区占全球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 69%。2010 年,该比例上升到了 82%。在2010 年,全球大约一半五岁以下死亡的儿童集中在五个国家:印度、尼日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巴基斯坦和中国。 来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网
1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缔造现代文明的一把火——记殉道者塞尔维特
热度 4 fs007 2011-10-30 14:34
缔造现代文明的一把火——记殉道者塞尔维特
寻正 在1600年,罗马教庭烧死了布鲁诺,事隔三百年后,布鲁诺突然跃升为烈士之首,还成了科学烈士,为反对宗教者提供了宗教反科学反进步的口实。事实上,真正的烈士之首是耶稣,它缔造了基督文明,其次,若论对现代文明影响最大的,估计是塞尔维特,因为他的殉道,推动了现代宽容精神,让宗教信仰自由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石。 与布鲁诺存在明显反差,塞尔维特并非职业教徒,但他以一个忠实信徒所拥有的敬虔而狂热地推动维护自已的信仰,布鲁诺倒象个机会主义者,至死也不愿过严格的教徒生活。布鲁诺受难是错误判断的结果,而塞尔维特则是命运的选择,他不死在日内瓦,就会死在意大利。为了让读者有客观公正的印象,本文分成几个独立的部份,细述相关人物与事件。 一、历史背景 在1517年,马丁*路德贴出了历史上最有名的大字报(1),剑指教皇及天主教体系。在他的著名的“95条”中,他谴责天主教的腐败,挑战了教皇的权威。马丁*路德引燃了宗教改革运动。 图一、吹响宗教改革号角的马丁*路德 欧洲传统上属于天主教国家,教皇有着无上权威,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世俗权力,在宗教权力的顶锋,教皇可以决定一个国家政权的合法性,轻易废除或者树立世俗统治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俗政权有了更多的资源,有了更多的对抗天主教的底气,导致了世俗政权对宗教权力的抵制,世俗政权跟宗教权力的冲突,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基础,最显眼的,是英国享利八世,因为教皇拒绝让他离婚,他在1534年干脆脱离天主教,自封宗教领袖。 天主教本身的腐败,是宗教改革运动成功的关键,为了向各国征收更多的费用,天主教当时发行赎罪卷,这既让天主教处于道德上的不利地位,也让世俗政权对天主教的贪得无厌极为不满,从而保护宗教改革者,迅速让天主教的权力基础崩溃,欧洲处于宗教动荡时期。 宗教改革的主流是维护纯正信仰(故有译法为归正教),称为清教徒,他们可能比腐败的天主教官员更为虔诚,更强调清规戒律。对于天主教来说,牧师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普通人看不到圣经,人手一本圣经,圣经译为普通人能读懂的语言是新教传统),而改革者则主张神与人之间不需要这个中介,人人均可读圣经获得神的指示,人因信称义(赎罪卷因而变废纸)。这样的立场,从教义上打破了天主教体系对宗教的垄断。路德被天主教开除,然而,天主教权威不再,其结果是加剧了欧洲跟罗马的分裂,很多地方的教会转变为新教,由于新教跟天主教相互抵制,都把对方列为邪教异端,相互迫害。 天主教跟新教对立,再加上新教派别众多,导致了欧洲文化空前的自由,就象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天主教容不下,跟到新教的地盘上就自动受到保护,这一地得罪了人,跑另一地就可以重新开张。这是为什么布鲁诺被天主教开除,就跑欧洲它国流浪的根本原因。 在这一动荡中,路德是神学博士,科班出身,他的信仰是纯正的,他改革宗教的目的是回归耶稣创立的宗教,对信徒往往要求更虔诚严格,正是基于这一前提他攻击天主教。但是并非所有攻击天主教的人都有着他那样的热情,有的人有着更激进的主张,追求更多的宗教自由,而有的人则是受不了宗教的约束。在这种乱相之中,新教有着天主教这个保守的敌人,还有泛散失去宗教意义的倾向,因此,改革的新教也倾向于镇压异端以维护宗教信仰。 二、日内瓦的加尔文 加尔文是继路德之后最有名的宗教改革大师,在欧洲拥有崇高威望,是加尔文教的创始人。加尔文教的据点就是日内瓦。日内瓦自从14世纪末就获得了某种程度的独立资格,拥有选举产生的市政议会。在1536年日内瓦正式宣布新教为国教,驱逐了天主教。加尔文作为新教牧师之一被邀请到了日内瓦,但由于他的卓越组织能力,他逐渐脱颖而出,成为新教领袖。 图二、宗教改革者约翰*加尔文 在宣布正式接受新教之前,日内瓦市政议会为了独立与挫败撒伏依王朝的吞并阴谋,同时容纳了天主教与新教,这就导致了教会权力的缩小。加尔文与其盟友法锐跟市政议会产生了冲突,他们的支持者在选举中失势,最终导致加尔文与法锐在1538年被驱逐。两年后,支持他们的人占多数,加尔文于1541年接受邀请再次回到日内瓦,将之打造成加尔文教圣地。 加尔文在日内瓦要经过20年的权力斗争才建立起近似于教皇般的地位。如前述,因为历史原因,市政议会极大地限制了教会权力,有时还会干涉教会事务。同时,加尔文也逐渐加强教会影响,用清教徒的方式来限制市民生活,比如限制了戏剧、酒吧、以及基督教看来不道德的行为。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这种单调清纯的生活,因此,加尔文也持续为自己添加敌人,在1553年,他的前途又一次面临危险,因为在议会中教会支持者只占少数。 在1551年,一位名叫波尔塞克的公开质疑加尔文的教义,他随后被捕,被控异端,但在市政议会的干涉下,征求其它教会的意见,结果开除了事。1553年塞尔维特被当着异端烧死,其结果就是加尔文的威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尔文逐渐成为日内瓦的精神领袖。 加尔文并不是一个宽容的人,在他威望达到顶锋的时期,对他不敬就可能坐牢。教会也最终取得了驱逐人的权力,导致了被驱逐的人成倍增长。在1543年日内瓦发生瘟疫,日内瓦教会高层都躲起来了,唯有神学院院长卡斯特里奥勇敢地站了出来,跟死神打交道,事实获得巨大荣誉,然而,卡斯特里奥却可能因此在加尔文眼中长了刺,卡斯特里奥主张宽容,反对加尔文动不动因教义理解不同而迫害人,导致了卡斯特里奥被去职,沦落到乞讨为生。 三、塞尔维特 塞尔维特可能出生于1511年(也有说他跟加尔文同年出生于1509年),据他自己介绍,他出身贵族家庭,父亲是律师,公证人。他出身于西班牙的维拉挪洼(Villanova),这是他后来化名的依据。子承父业,他在法国的图卢兹大学学法律,不过,他迷上了圣经。 图三、因独立宗教思想而被迫害致死的塞尔维特 塞尔维特不但迷上了圣经,他还成了专家——当然是自封的。在1531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三位一体之谬误》。不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学说都是基本教义,塞尔维特认为这种说法是错的,在该书中进行了详细考证。他的书随后成为禁书,不容于天主教与新教,他被视为异端,成了逃犯。 他潜入法国,化名维拉柳,学习数学、地理、占星术。加尔文跟塞尔维特有着相似背景,也是学法律出身,但迷上了神学,并且在学界小有名气。在1534年,塞尔维特挑战三位一体学说,在中世纪,学者喜欢公开辩论,缺乏电视歌舞这些娱乐项目,普通人也喜欢看这种热闹,故而塞尔维特要跟加尔文对决,但在约定的时间,却怯场溜了号,原因不详,想来那逃犯与异端身份可能在其中起一定作用。 在法国里昂,塞尔维特(化名维拉柳)靠给出版商特雷希塞尔兄弟当文字编辑谋生。在1535年,他出版一本《托勒密地理学》,卖得不错,后来还要再版。他开先河地针对各国各族人的性格进行了描述对比,有人称他为“比较地理学之父”。当时里昂有一位著医生谦皮爱(Symphorien Champier),通过他的公司出版专著。如同正统神学受到改革趋势的影响一样,医学界与科学界在16世纪也争议不断。谦皮爱的著作受到对手的批评,编辑塞尔维特抡砖就上,在1536年发表论著《反对福克斯之道歉》,以民科身份发表医学著作,还一发不可收拾,在1537年发表《糖浆》一书,取得极大成功,再版多次,有人认为他为现代药物学做出了极大贡献。 在谦皮爱的影响下,塞尔维物决定学医,摆脱民科身份,于1538年3月28日成为巴黎大学的学生。维尔维特天份卓绝,他继解剖学大师维萨里之后担任解剖学助教,教授评价说,他“精通各行文献,在盖伦医学上,无人能出其右”。在维埃纳省主教帕密尔的鼓动下,他成了数学与天文学讲师。不过,塞尔维特偏要在上课时教伪科学占星术,在系主任命令他停止时还累教不改,在法庭上又通过其法学背景钻技术空子过关。趾高气扬的塞尔维特还出专著讨论占星术与攻击系主任,但好运不长,1539年面对大学裁议时,不得不宣布放弃教占星术,并且修正其书。随后塞尔维特灰溜溜地跑到卡留当医生去了——他没有取得医学学位,但那时没有执照法。 1542年,特雷尔兄弟在帕密尔主教的鼓动下,移居到维埃纳,塞尔维特也应召而至,成了维埃纳的名医,在此潜伏到1553年,直到东窗事发,再次逃亡。塞尔维特在当地过的是小康生活,他逃亡时让法国国王发了一笔横财,据说他逃到日内瓦时一身珠光宝气,格外显眼,可能是他在那里被捕的原因之一。 四、虚荣与烈士 塞尔维特的受难几乎可以说是宽容文化的开端,因此,他被理想化与神化,后来的作者,包括伏尔泰、恩格斯这些牛人都不惜忽略重要事实而一味地美化他。中国人或许熟悉恩格斯的这一说辞:“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便烧死了他,而且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这如果不是被前人的误导,就是赤裸裸的谎言,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恩格斯实在有给宗教泼粪的理由,如果没有 布鲁诺这个便宜的“科学烈士 ”,塞尔维特估计是最佳人选。 我回顾19世纪众多的关于塞尔维特的传记,大部分作品因为赤裸裸的反宗教情绪而不值得一读,许多人连基本事实都没搞清楚,就头脑发热地写作。最值得一读的,还是加尔文的同情者,其立场,远比狂捧塞尔维特的人公正。 图四、讽刺加尔文“教皇”的画(据说日内瓦烧死了不下于60个异端) 在16世纪初,最早宣讲宗教宽容原则的是大学者依拉斯莫斯(Desiderius Erasmus),面对宗教改革运动他两头受气,因为他一边批评天主教,另一面也不完全赞同改革者。对新教改革家们,他建议他们使用温和适当的语言,因为真理常常在激烈冲突中丢失。塞尔维特显然没有听从这位智者的建议。他或许因为当初没有跟加尔文完成公开辩论而觉得丢脸,因此用了余生要跟加尔文找回场子。如前述,加尔文也有自己的面子要维护,两个巨大的虚荣自我的碰撞,造成了一个科学天才的陨落。 塞尔维特的科学是他神学的副产品,自从他自认是神学权威之后,他从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在纳埃纳,他过着天主教徒的规范生活,然而,私下里那颗叛逆的心却与日俱增。他自认为理论水平超过加尔文,而加尔文却在新教中取得了巨大的声誉,因此,他要教育加尔文。通过二人共同的熟人,塞尔维特在1546年把他批评正统及新教神学的书稿送给了加尔文,或许期望加尔文背书好评。这份书稿就是他在1553年自费出版的《重树基督教义》,其被迫害致死的核心。 作为清教徒,加尔文的宗教热诚与护教动力要超过天主教徒,塞尔维特的书稿不亚于一个赤裸裸的挑战,弥补他错过的多年前跟加尔文的辩论计划。面对这一挑战,加尔文没有兴趣深读在他看来是异端邪说的东西,只是礼貌地回复了塞尔维特,对他的说法进行了一般性地辩驳。塞尔维特的反应是要求加尔文细读其稿,加尔文不得不耐心地逐条批驳塞尔维特,并建议塞尔维特参考他的名著《基督教纲要》。加尔文的批驳让塞尔维特不高兴,于是塞尔维特拿起了《基督教纲要》,以权威的口气,逐条批注,让加尔文目瞪口呆,恨得牙痒——加尔文给朋友写信说,其书的“每一页都几乎充满着他的呕吐物”。 加尔文失去了跟塞尔维特对话的兴趣,认为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异端,应该被烧死。然而,塞尔维特就此把加尔文缀上了,不断地给加尔文写信,纠正加尔文的“错误”。在1553年他出版《重树基督教义》一书时,顺便把他写的给加尔文的多达30多封信夹入其中。在1548年,加尔文要对朋友抱怨受到塞尔维特的挠骚。如前述,加尔文本就不是一个宽容的人,他在1546年就在给法锐的信中就表示,如果塞尔维特到日内瓦,他就不会让他活着离开。 五、受难 塞尔维特的《重树基督教义》一书找不到出版商,因此,他自己出资在1553年初印了1000本发售,使用的是原来的塞尔维特而不是他在维埃纳的维拉柳这个名字。在日内瓦有一个名叫Guillaume Trie的人,原是天主教徒,转信新教,而他留在里昂的表兄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相互都希望对方改变信仰,在争议中,Trie为说明天主教对信仰维护不力,举了塞尔维特的例子,说在天主教主政的里昂就有一个大异端藏身。随后塞尔维特被举报到了法国里昂的宗教裁判所,塞尔维特被捕。 维拉柳(塞尔维特)在里昂是大人物,还有主教的信任,因此,里昂的宗教裁判所并不敢粗暴地对待他。他被法庭传召时,在销毁证据后才到场,在监押中,他还能有一个仆人侍候,所以他此后轻易地越墙逃跑了。在里昂当局的调查中,维拉柳拒绝了一切指控,表明自己不是塞尔维特,导致宗教裁判所数次向日内瓦寻求加尔文手中的证据,加尔文可能有些犹豫——主要是不愿跟天主教合作,而不是同情塞尔维亚,但最终Trie“费了大力”从加尔文手中取得了塞尔维特入罪的证据。维拉柳在当地的影响力,估计让他知道了面临的危险,借口尿遁逃跑了。 在法国流浪了3个月之后,他决定取道日内瓦到意大利。在这期间,里昂判他为异端,家产充公,被游街示众,然后慢火烧死。当然由于他逃跑了,里昂当局就只能做一个雕像代替了。他的书成为禁书。 1553年7-8月,塞尔维特到了日内瓦,一种说法是他7月中旬就到了,在日内瓦逗留了一个月,另一种说法是他在8月12日才到,因为根据当地规定,必须参加礼拜,于次日被人认出而被捕。认出塞尔维特的人,一说是加尔文自己,也说是教众。加尔文毫不犹豫地派人抓捕了塞尔维特,塞尔维特卷入了一种他不在行的游戏,那就是政治。 图五、妖魔化加尔文的卡通(左右下解恶魔对话揭示加尔文是撒旦工具) 如前述,加尔文在1553年又一次面临政治危机,他的对手占据了市政议会的多数,加尔文需要回避他在1538受到的羞辱。在1536年日内瓦正式皈依新教之前,由于它跟瑞士联邦的城邦结盟,而盟国有坚定的天主教徒,也有虔诚的清教徒,日内瓦就同时容纳天主教与新教——当天主教与新教打起来,同时向日内瓦求援时,日内瓦极有创意地派出两支部队,一支帮新教,另一支帮天主教!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日内瓦的教会权力就受到极大限制,虽然后来正式皈依新教,但市政议会并不就把此前从教会中剥夺的权力归还教会,比如开除驱逐之权(Excommunication)。 加尔文是清教徒,那意味着圣洁简朴的生活,日内瓦是一个商业都会,不乏有钱人,清教徒式的生活是对他们的一个极大限制,他们追求更为世俗的生活,因此被加尔文称为放荡党人。放荡党人头目叫佩林(Amy Perrin),他还曾力主邀请加尔文回日内瓦,但终于因为加尔文倡导的清规戒律而反目,成为放荡党人领袖,当时他是市政议会首席议员,总是找机会羞辱加尔文——他此前因为违规跳舞而被羞辱过。支持加尔文的人认为加尔文判断失误,误以为塞尔维特是被对手招到日内瓦诚心羞辱他的——不要忘记塞尔维特在此前对加尔文成名作的毫不留情的嘲笑。 如果塞尔维特任由加尔文处置,最多不过是驱逐——那是教会仍然在争取的权力。但佩林等人看到了机会,可能塞尔维特也看到了机会,市政议会进行干涉,塞尔维特被移交刑事法庭——按当时法律,控告者要跟被控告者同时关监,这就是对加尔文的一种羞辱。加尔文派秘书做了控告而免除了这一屈辱。 面对控告,塞尔维特要求公开跟加尔文辩论,以指正他对圣经的误解,加尔文象在1534年一样,愿意公开辩论,但最终法庭没有同意。一个被教会驱逐的放荡党议员伯塞利尔(Berthelier)亲自出面为塞尔维特辩护,随后导致塞尔维特在法庭证词上放言无忌,埋下祸根;而另一方面,加尔文拥有布道发表公开演说的机会,从而给法庭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塞尔维特并没有意识他面临多大的危机。 塞尔维特在日内瓦落网,法国请求引渡,塞尔维特不得不选择在日内瓦受审——许多喜欢用法律谴责加尔文的人总提及日内瓦审判塞尔维特非法。由于放荡党人法官的帮助,在日内瓦的法庭无法决断,最终决定把材料提交给瑞士联邦其它教会决断——此前有过此类范例,加尔文因为得不到其它教会的支持而丢脸。在此期间,伯塞利尔通过市政议会下令加尔文准许被教会开除的伯塞利尔享用圣餐,加尔文暴怒,在布道中称以生命捍卫教会权力,伯塞利尔不敢出现在圣餐仪式上。这给放荡党人的人气造成了极大打击。 塞尔维特在放荡党人干涉的鼓励下,低估了他所持信仰的异端潜力,在要求向其它教会呈递的材料中,他放弃了为自己开托的良好机会,反而变本加利地指责加尔文,其用语无礼粗暴、不忍卒读。在塞尔维特反驳加尔文的辩护词中,塞尔维特仿佛中国的泼妇一般骂街不断:“你不懂你在说什么”,“你这个谋杀犯”,“我希望你的巫术烂在你妈的肚子里”,“你这个骗子,欺诈犯,无知的谤者”,“你对圣经一无所知,却要强行复杂的讨论”……相反,加尔文则一如既往地严肃认真地对待塞尔维特,对塞尔维特这些辩护词,加尔文本可以进一步答辩,他选择了沉默,让塞尔维特用自己疯狂的语言为自己的棺材钉上最后一根钉。 艰难的日内瓦:(易于唤起国人的回忆) 有人因为听见骡子叫,开玩笑,“他在用诗篇祷告”——放逐三个月;三个人在布道时发笑——三天禁闭;一个女孩打了父母——砍头;有人为孩子择名克劳德而不是亚伯拉罕——四天禁闭;一天吃多少顿饭有规定,不出席教会活动要被罚,一个理发师给新娘的发理得新潮了一些,被关了两天。 在1553年9月19日,日内瓦市政议会把相关材料发送给伯尔尼、苏黎世、沙夫毫森、以及巴塞尔的归正教会,寻求它们的判断。严重低估形势的塞尔维特甚至在9月22日还在市政议会公开控告加尔文,说他才是异端术士西门,要求把加尔文的财产没收,补偿给受到迫害的他。在10月18日,相关评估材料回到了日内瓦,所有的教会一致地认定塞尔维特是害人异端,而称赞加尔文等人维护教义的义举。 放荡党人原希望用塞尔维特来打击加尔文的愿望全盘落空,其它教会的支持让加尔文在日内瓦达到空前的高度,两年后放荡党人被加尔文一扫而空,他成了日内瓦说一不二的教皇般的人物——许多人会用加尔文此后的地位来把塞尔维特之死全归在他身上。事实上加尔文当时只是维护教会及自己的利益的一员,事态发展早脱离他的控制。放荡党人仍然试图为塞尔维特脱罪,但挡不住民愤,最终塞尔维特被判火刑——加尔文公开反对火刑,认为不人道,建议砍头,但此时他的影响力尚未达到能左右市政议会决策的程度,塞尔维特只能给布鲁诺树立榜样。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塞尔维特请求加尔文的原谅,加尔文回答说,他并未向他报私仇。 六、火炬 杀害一个人并不见得会保护教义,但肯定会杀害一个人。——卡斯特里奥 跟布鲁诺受难完全不一样,布鲁诺的就义在几乎300年中无人问津,影响甚微,直至19世纪末成为反宗教的旗帜。塞尔维特之死立即在宗教改革派中引起了反响,对于许多宗教改革者来说,他们是从反抗天主教教义中解放出来的,他们本身就是天主教眼中活该被烧死的异端,加尔文针对塞尔维特的迫害被视为不可接受。 先前受加尔文逼迫而走的卡斯特里奥在巴塞尔跟人合伙发表了一本书《关于异端:他们该被迫害么?》,公开谴责加尔文,吹响了宗教宽容的号。卡斯特里奥甚至提出使用世俗政权来判决精神异端缺乏合法性,故而不少人把他当着提出政教分离的先驱。按卡斯特里奥的说法,“当塞尔维特用理性与写作来作乱时,他应当被理性与写作来驱逐。我们如果不能控制我们的不宽容倾向,我们就不能和平地生活在一起。尽管不时我们总会有不同意见,但我们总可以达成共同理解、互敬互爱、缔结和平之约,直到某一天我们信仰达到一致。” 图六、主张宽容的卡斯特里奥 继卡斯特里奥之后,塞尔维特成为人们呼吁宗教宽容与自由的经典案例,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笔下,直到加尔文的继承者再也无法对数个世纪的谴责充耳不闻。在1903年,日内瓦的加尔文教教徒为塞尔维特立碑,“伟大的改革家加尔文的忠实诚挚信徒,但谴责他那个时代的错误,基于福音与归正原则,强烈支持思想自由,我们树立这一赎罪纪念碑。”显然,在中国的大地上,我需要看到这样的纪念碑,可惜中华民族是一个小信而善于忘记的民族。 加尔文的行为是无法接受的,即使是在当时,也有违他所倡导归正信仰。圣经新约中记载文士与法利赛人图谋耶稣,他们故意捉到一个行淫的妇人带着耶稣面前,要依据摩西律法定她的罪,用石头砸死。耶稣却要求他们没有罪的才能动手砸她,于是让这伙人一哄而散——在不少国人手伸向石头之前,让我提醒你,耶稣所讲之罪并非刑法意义的罪(Crime),而是违背上帝律法或精神之罪(Sin),包括一切邪念。耶稣在她的指控者逃开之后,也不判她的罪,而是叫她悔改。加尔文的行为在清教徒往往受到天主教异端指控而受迫害之际,更加显得不适当。这是为什么加尔文教徒要为他赎罪立碑的基础。 然而,不少反宗教的狂热分子却走了另一个极端,极度丑化妖魔化加尔文,甚至达到完全不顾历史事实或者编造事实的程度。加尔文的行为也不是那么的不可理解,在16世纪,路德释放的是宗教战争,新教与天主教相互迫害,塞尔维特只是千万个受迫害的人之一。路德、加尔文等人兴起的新教更为强调纯正信仰,对教徒更加严格,他们维护教义的热忱如果不比天主教高的话,起码不亚于天主教。 塞尔维特与布鲁诺等人本身也体现了其不宽容不谦让的一面,易地而处,无论是塞尔维特,还是布鲁诺,都可能远比审判他们的人更不宽容。塞尔维特也曾强调以言治罪的不适当,但那是因为他是被审判者的缘固,一旦他觉得受到放荡党人政治支持的时候,他也一样地提起了异端这个大棒指向加尔文。即使是放在今天,塞尔维特可以因为挠骚罪而入狱。 七、塞尔维特的科学 如前述,塞尔维特是一个狂热的基督徒,自从他认为自己发现了神学真理之后,即使是面临死亡的威胁,他都从未放弃过推广他的思想。他的思想远比大多数的改革教派要激进,而他奋斗几十年,仍然单挂,找不到一个支持者,他的学说不容于保守与激进的教派,决定了他走到哪里都可能是做烈士的命(很久很久以后,耶和华见证会及唯一神格五旬节派才出现并认塞尔维特为先驱)。如果塞尔维特单选择做科学,他会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用不着承担那些历史风险,可惜,历史没有假如。 科学对于塞尔维特来说,是一个手段,是他验证其神学理论的手段,因此,他在科学的最伟大的发现,并不发表在科学文献中,而是他那引来杀身之祸的《重树基督教义》一书中。除掉历史谬误(在塞尔维特的时代,血管里流着不仅仅是血,还有气与灵),塞尔维亚对肺循环的描述是比较精确的。可能是在他的激发下,哥伦布(Realdo Columbus)在1559提供了类似描述——塞尔维特的书成了禁书,因此,即使是哥伦布将其中精华提取出来重新发表也是适当的。哥伦布的小循环,为哈维后来1628年发表的血液循环理论提供了基础,血液循环是现代医学以及生理学的奠基石。 恩格斯说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时加尔文烧死了他,这一说法虽然符合反宗教者的信念,却是完全的胡说八道。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导致了塞尔维特没有能进一步发现血液循环,一是塞尔维特的宗教热忱,他是以神学入科学,偶然的发现,在那个时代,科学界尚不能确认他的说法的正确性,因此,他没有进一步发现的动力;二是恩格斯显然不懂哈维(William Harvey)的发现,在塞尔维特之后的一百年内,科学界对实验方法有着更多的理解,哈维的理论是有着一系列实验为依据的,在塞尔维特的年代,虽然那些实验不难,却难以做到那么系统化。 图七、血液循环系统认识发展里程碑(源:Aird 2011 J Thrombosis Haemostasis) 不可否认,塞尔维特是一个感觉敏锐的学者,而他在医学院当解剖学助教的也让他拥有比盖伦更多的机会观察人体构造,他比盖伦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小循环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他的理论过程仍然不脱离盖伦思维模式:观察==理论==理论自洽。而哈维发现血液循已经产生了质的跨跃:观察==理论==实验==理论。因此,哈维可以在没有观察毛细血管的能力时几乎是肯定地预见到此类结构的存在,就源于新的科学思维模式。在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的同年,毛皮格(M. Malpighi)在意大利出生,在1661年,毛皮格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毛细血管的存在。 塞尔维特在科学发展上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故而远不是布鲁诺能够比拟的,他所受的科学训练也比布鲁诺更为系统正规。他的受迫害跟科学完全没有关系,而且他是比布鲁诺更为虔诚的基督徒,故而没有人把他当着科学受宗教迫害的证据,尽管他仍然是反对宗教的一面旗帜。 总结: 我同情塞尔维特的遭遇,也赞赏他的才华与和对思想的坚持与追求,更谴责针对思想采取的一切暴力迫害行为。事实上塞尔维特的遭遇仍然被现实中的许多人重复着,但是他没有诺贝尔和平奖的安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支持,他只能孤身战斗,最终为他质疑传统思想付出生命的代价。塞尔维特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值得我们敬仰。 然而,塞尔维特也同样是一个不可仿效的英雄,他几乎一生都以谎言度过,对加尔文展现出来的执着攻击使得他看起来象一个疯子,最终让他失去了任何可能的支持而失去生命。正如史学家Schaff所言,他的独特个性近乎疯狂,难以理喻——他罗列论点证据有时会让读者发疯,末世魔兽与反基督有60个征象,在洗礼前必须有信仰有25个原因,他还有20个理由反对婴儿洗礼。 他对信仰的执着完全表现在思想上,而在行为上表现不出半点基督精神,这是他的悲剧。塞尔维特从事神学之外的任何行业都才华卓著,可见他的确选错了奋斗方向——作为基督徒,他从无机会选择神学教育,那就是一个他不应当忽略的征象。 注释: (1)大字报并非一定真实,但路德的确是这一年发起针对天主教教义的辩论攻击,他的“95条”被广泛传播,即有大字报意义。 推荐阅读(参考文献): W. H.Drummond, 1848, The life of Michael Servetus, Free Ebook http://books.google.com/books/about/The_life_of_Michael_Servetus.html?id=2MoOAAAAYAAJ P. Schaff, 1997,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Free Ebook http://www.ccel.org/ccel/schaff/hcc8.pdf (Chapter 16) W. Gilbert, 1998,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Free Ebook http://vlib.iue.it/carrie/texts/carrie_books/gilbert/ (Chapter 14) Wikipedia, 2011, Michael Servetus,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hael_Servetus , accessed 10/29/2011 信仰之门,2006,加尔文与塞尔维特火刑事件,引译自《加尔文传》作者:茜尔•凡赫尔斯玛{美国} 译者:王兆丰。 http://www.godoor.com/article/list.asp?id=1309 ,获取时间:2011/10/29 J. Trueta, 1954, The Contribution of Michael Servetus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Renaissance, Br Med J, Aug 28, 1954: 507-510 G.N. Cattermole, 1997, Michael Servetus: Physician, Socinian and Victim, J of the Royal Soc of Med, 90: 640-644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7703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国际电联报告:发展中国家通讯技术发展迅猛 但差距依然存在
xuxiaxx 2011-10-26 08:27
  国际电信联盟10月25日在日内瓦发表了一份有关全球通讯技术使用状况的报告。 全球互联网的使用增长迅猛,预计到2011年底,全球将有60亿手机用户,23亿人能够使用互联网,全球互联网覆盖率在过去三年里增加了一半,而发展中国家在通讯技术方面取得的进步显著,这些国家使用因特网人数比例已从5年前的44%增加到目前的62%。      报告还显示,通讯技术在年轻人中使用广泛,世界一半的网民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      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在使用通讯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存在。      报告还指出,从全球来讲,互联网宽带速率从2006年的11,000千兆(Gbps)增加到2011年的近80,000千兆(Gbps),但各国在使用的宽带速率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比如欧洲国家互联网用户的平均宽带速率为90,000兆(bps),而非洲国家只有2,000兆(bps)。      在报告发布当天,国际电联第40届电信世界开幕式在日内瓦举行,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国政府以及私营和通讯部门的250名代表,其中包括加蓬总统邦戈和斐济总理白尼马拉马等国家领导人,全球数以万计的民众也将通过网络参与此次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如何利用通讯技术,改善人民生活,并将通过一项“变革宣言”,所有参加讨论的人均可献计献策,为全球更多人能够使用通讯技术服务提出建议。      国际电联秘书长图雷在开幕式上讲话指出,此次活动将是一次真正的对话,不仅反应到会代表的关切,同时也能了解到通过10万个电信中心网络参与活动的广大民众的梦想和愿景。      此次活动的开幕式得到了中国移动通讯公司的资助。 来源:联合国新闻网
1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 年日均儿童死亡数量比1990 年减少12000 人
xuxiaxx 2011-10-14 09:28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今日共同发布全球儿童死亡率的最新评估报告。该报告显示,每年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数量从 1990 年的 1200 万以上下降到了 2010 年的 760 万。 这些新数据表明,与 1990 年相比,每天大约有12000 名更多儿童的生命得到挽救。 一份关于儿童死亡率的年度报告显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全球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的速度在 1990 – 2000 期间为 1.2% ,在 2000 – 2010 年期间加快了一倍,达到了 2.4%。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速度是十年前的两倍。这一消息证明,即使在最贫困的地区,我们依然能够取得进步。但是,无时无刻我们都要记住一个令人心寒的事实——每天仍然有大约 21000 名儿童离开这个世界,而那些夺去他们生命的根源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安东尼.雷克 (Anthony Lake)说。“如果给予最弱势的群体更多投入,将帮助我们以更快的速度、更经济有效的方式挽救更多儿童的生命。” 在 1990 – 2010 年期间,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了三分之一以上,即每一千名儿童中,死亡人数从 88 名下降到了 57 名。 然而,很不幸的是,这样的进步速度依然无法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4 (MDG4),因为该目标呼吁,在 2015 年之前,将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 “儿童死亡率的降低与很多因素有关,尤其是为新生儿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所上升。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儿童疾病、提高儿童营养和免疫覆盖率、提供水和卫生设施等也是死亡率降低的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这些证据表明,为儿童健康进行投资是物超所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年里,我们需要加快投资的速度。” 在那些儿童是最脆弱群体的国家,取得了一些最显著的进步。 比如在尼日尔,在1990 年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 311‰。为了解决看病路远的问题,尼日尔向全国各地数千个新医疗站派出了接受过训练的社区卫生工作者,提供高效的医疗干预。在2010 年,尼日尔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整体下降绝对值最大的五个国家之一,其他四个国家分别为马拉维、利比里亚、东帝汶和塞拉利昂。 陈冯富珍博士和雷克先生一致认为,为了克服当地在获取和使用基础服务时面临的困难,政府的承诺和策略的实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该报告显示,新生儿和婴儿面临着最高的死亡风险,而在降低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过程中,在这方面取得的进步也相对较小。出生一个月以内的婴儿的死亡数量占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 40% 以上,一岁以内婴儿的死亡数量占 70% 以上。 所取得的改善和成功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仍然是世界上儿童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平均每 8 位儿童中,就有一位在五岁以前死亡——这是发达地区平均水平 (1:143) 的 17 倍以上。南亚平均每 15 位儿童中,就有一位在五岁以前死亡,是世界上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第二高的地区。 五岁以下死亡的儿童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南亚地区。1990 年,这两个地区占全球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 69%。2010 年,该比例上升到了 82%。在2010 年,全球大约一半五岁以下死亡的儿童集中在五个国家:印度、尼日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巴基斯坦和中国。 来源: http://www.unicef.org/chinese/media/media_59795.html
1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A joke for "光速输了?爱因斯坦理论受挑战"?
ihepbes 2011-9-25 21:50
中评社北京9月23日电/国际研究团队今天表示,名为微中子的亚原子粒子移动速度比光速还快,若此发现证实为真,可能将推翻爱因斯坦相对论中“宇宙中没有任何物体可以快过光速”的基本定律。   中央社报道,研究员在瑞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EuropeanCentre for Nuclear Research, CERN)和意大利实验室之间进行研究,发现“微中子”(neutrinos)移动速度为每秒30万6公里,比光速快每秒6公里。   OPERA实验发言人艾瑞迪塔多(Antonio Ereditato)说:“这个结果完全出乎意料,我们希望测量微中子的速度,但我们没想到会发现特别的事物。”   他说:“我们对研究结果具有高度信心,我们不断检查和复查任何可能扭曲测量的因素,但什么也没找到。我们现在希望研究同仁独立检验。”   科学家在实验中利用光束产生无数中微子,使其从CERN横跨日内瓦附近的法国和瑞士边界,到730公里外的意大利格兰沙索(Gran Sasso)实验室。   艾瑞迪塔多表示,微中子抵达时间比光速早了60奈秒(nanoseconds,十亿分之一秒),误差不到10奈秒。   若获证实,此发现将动摇爱因斯坦1905年狭义相对论(special relativity),颠覆光速是一个“宇宙常数”,宇宙中没有任何物体速度比光速快的说法。   艾瑞迪塔多也说:“速度差异极小,但概念上极其重要,这项发现非常惊人,就目前而言,每人都应该非常审慎看待。” An Italian experiment has unveiled evidence that fundamental particles known as neutrinos can travel faster than light. Other researchers are cautious about the result, but if it stands further scrutiny, the finding would overturn the most fundamental rule of modern physics — that nothing travels faster than 299,792,458 metres per second. The experiment is called OPERA (Oscillation Project with Emulsion-tRacking Apparatus), and lies 1,400 metres underground in the Gran Sasso National Laboratory in Italy. It is designed to study a beam of neutrinos coming from CERN, Europe's premier high-energy physics laboratory located 730 kilometres away near Geneva, Switzerland. Neutrinos are fundamental particles that are electrically neutral, rarely interact with other matter, and have a vanishingly small mass. But they are all around us — the Sun produces so many neutrinos as a by-product of nuclear reactions that many billions pass through your eye every second. The 1,800-tonne OPERA detector is a complex array of electronics and photographic emulsion plates, but the new result is simple — the neutrinos are arriving 60 nanoseconds faster than the speed of light allows. "We are shocked," says Antonio Ereditato, a physic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Bern in Switzerland and OPERA's spokesman. Breaking the law The idea that nothing can travel faster than light in a vacuum is the cornerstone of Albert Einstein's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which itself forms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physics. If neutrinos are travelling faster than light speed, then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assumptions of science — that the rules of physics are the same for all observers — would be invalidated. "If it's true, then it's truly extraordinary," says John Ellis, a theoretical physicist at CERN. Ereditato says that he is confident enough in the new result to make it public. The researchers claim to have measured the 730-kilometre trip between CERN and its detector to within 20 centimetres. They can measure the time of the trip to within 10 nanoseconds, and they have seen the effect in more than 16,000 events measured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Given all this, they believe the result has a significance of six-sigma — the physicists' way of saying it is certainly correct. The group will present their results tomorrow at CERN, and a preprint of their results will be posted on the physics website ArXiv.org. At least one other experiment has seen a similar effect before, albeit with a much lower confidence level. In 2007, the Main Injector Neutrino Oscillation Search (MINOS) experiment in Minnesota saw neutrinos from the particle-physics facility Fermilab in Illinois arriving slightly ahead of schedule. At the time, the MINOS team downplayed the result, in part because there was too much uncertainty in the detector's exact position to be sure of its significance, says Jenny Thomas, a spokeswoman for the experiment. Thomas says that MINOS was already planning more accurate follow-up experiments before the latest OPERA result. "I'm hoping that we could get that going and make a measurement in a year or two," she says. Reasonable doubt If MINOS were to confirm OPERA's find, the consequences would be enormous. "If you give up the speed of light, 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 relativity falls down," says Antonino Zichichi, a theoretical physicist and emeritus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Bologna, Italy. Zichichi speculates that the 'superluminal' neutrinos detected by OPERA could be slipping through extra dimensions in space, as predicted by theories such as string theory. Ellis, however, remains sceptical. Many experiments have looked for particles travelling faster than light speed in the past and have come up empty-handed, he says. Most troubling for OPERA is a separate analysis of a pulse of neutrinos from a nearby supernova known as 1987a. If the speeds seen by OPERA were achievable by all neutrinos, then the pulse from the supernova would have shown up years earlier than the exploding star's flash of light; instead, they arrived within hours of each other. "It's difficult to reconcile with what OPERA is seeing," Ellis says. Ereditato says that he welcomes scepticism from outsiders, but adds that the researchers have been unable to find any other explanation for their remarkable result. "Whenever you are in these conditions, then you have to go to the community," he says. Comments If you find something abusive or inappropriate or which does not otherwise comply with our Terms or Community Guidelines , please select the relevant 'Report this comment' link. Comments on this thread are vetted after posting.
17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1600只纸质大熊猫"齐聚"瑞士日内瓦湖边
陈安博士 2011-9-7 09:02
[转载]1600只纸质大熊猫"齐聚"瑞士日内瓦湖边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成员在瑞士日内瓦湖边摆放了约1600只纸质大熊猫,庆祝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50周年。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数据显示,目前成年野生大熊猫数量不足2500只。自1961年基金会成立之初,大熊猫就成为了该组织的标志。
个人分类: 趣论|3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游学瑞士(1):西庸城堡
wangzhe 2011-6-30 03:16
游学瑞士(1):西庸城堡
2011年6月初,我有幸来到了位于瑞士洛桑市的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访问学习。 在这里除了学习知识以外,我也真切的感受到瑞士的风光之美和当地人的友好善良。 洛桑位于日内瓦湖正北,湖东有一小镇蒙特勒(Montreux),靠近小镇有一西庸(Chillon)城堡。 西庸城堡因英国诗人拜伦曾来访,并作长诗《西庸囚徒》而闻名于世。 6月中旬的一天,我从洛桑码头乘坐老式游船,破浪于日内瓦湖上,直达西庸城堡。 发几张照片与大家分享: 游船抵达西庸城堡 喝点水,休息一下 城堡里有高高的塔楼,在塔楼顶上看日内瓦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天花病毒样本存毁之争
zhangqw 2011-6-18 12:07
 2011年5月下旬,第64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在23日的闭幕会议上,各国卫生代表和官员对“保留还是销毁天花病毒样本”这一问题再次进行激烈争论。结果,会议最终达成意见:将天花病毒样本再保留3年。   是否销毁天花病毒是本届世界卫生大会的议题之一。在此次会议上,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凯瑟琳·西贝利厄斯提议,继续在全世界仅有的两个实验室里保存天花病毒样本至少5年。这样做能为进一步研究天花病毒提供更多的时间。因为一旦这种病毒无意中或者人为地释放到实验室环境以外,研究人员可以用样本研发最新的疫苗。俄罗斯是除美国以外另一个保存了天花病毒样本的国家,他们对美国的提议持相同观点。另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也成为“保留派”的成员。   但是,伊朗的卫生代表在会议上带头反对这一提议,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人认为,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可能卷入了天花病毒存留与销毁的决定之中。由于伊朗与美国是死对头,有人怀疑伊朗采取了与对手相反的原则——对手反对的就是自己赞成的。   但是,伊朗提出的理由听起来却并不涉及政治。他们认为,如果贮存的天花病毒落入“错误之手”,将造成全球巨大的灾难。换句话说,一旦有人获得并利用天花病毒发起细菌战,这对整个人类都是不安全的。   实际上,伊朗的主张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例如,一些非洲国家认为,如果有人利用这种病毒制成的生物炸弹进行恐怖袭击,最受伤害的是卫生条件差和缺医少药的发展中国家,非洲公众所受到的伤害将远甚于世界其他地区。身为世界卫生组织天花咨询委员会委员的尼日利亚病毒学教授奥耶维尔·托莫里就持这种观点。   当然,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就连发达国家的一些专家也持这种主张。例如,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生物安全研究中心的唐纳德·A·亨德森博士认为,对于天花病毒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彻底销毁,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该病毒被用于恐怖袭击。至于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天花病毒,则可以从其他途径来满足,例如绘制病毒的基因图谱。同时,即使现在天花再次出现,人们也有能力用疫苗和药物来应对,不一定需要天花活病毒来研制疫苗。
1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花病毒样本,保留与否令人纠结
kejidaobao 2011-6-2 15:46
5月17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举行的一个新闻招待会上,美国卫生部长Kathleen Sebelius提交了一项关于天花病毒样本的提议:提出希望继续保存实验室内的天花病毒样本至少5年。这项提议成为第五次讨论是否销毁最后一批天花病毒样本的契机。 一再推迟的决议 天花病毒是一种古老的致病原,伴随人类文明进程上千年。天花是最早的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传染性疾病,天花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患病死亡率高达三分之一。早期,天花意味着不治之症;直到18世纪,“人类免疫学之父”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为一个8岁小男孩成功接种牛痘后,天花疫情渐渐被人类医学所控制。世界上最后一个已知的天花病例发现于1978年的英国,随后的1980年5月8日,世卫组织宣布人类成功消灭天花。从那时起,全世界仅剩2个实验室还保存着天花病毒样本。据悉,这些天花病毒样本被冷冻在-70℃的容器里,分别存放在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以及俄罗斯国家病毒和生物技术中心,其中美国存有451个病毒标本,俄罗斯存有120个病毒株。 1996年,联合国卫生组织首次同意毁灭天花病毒,但这一决议并未得到执行,并且被一拖再拖,理由是病毒样本需要被用于研制抵御天花的药物和疫苗。美国此次提出,承诺最终毁灭库存的天花病毒,但担心天花可能会重新暴发,以及作为生化武器被有意或无意地释放出来,所以需要病毒样本供科学家研制疫苗,希望能再保留天花病毒样本5年。美国卫生部的工作人员还表示,不会单方面做出任何行动。他们会等待世界卫生大会关于此次提议的投票结果,并由世卫组织决定是否接受这一保留5年样本的提议。 有益研究与扩散风险的对立 现供职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生物安全研究中心的唐纳德·A·亨德森博士20世纪70年代参与消灭天花病。在他看来,天花病毒是一种“非常恐怖的有机体”,销毁样本是最好的选择,他认为以后可以用其他方式比如绘制基因来研究天花病毒,而不必保留病毒样本本身。俄罗斯国家病毒和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研究人员说,应该保存天花病毒样本,以防今后再现相似病毒以致需要更多研究。 上述两种观点基本代表了持保留意见者与持销毁观点者的看法,中国科学家的意见也是如此。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研究员屈三甫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就表示,从生物科学家的角度看,是不希望这个病毒样本被消灭的,因为有这个样本存在,科学家就能进行相关科学研究。目前在没有流行基础的情况下,天花病毒可以说是被灭绝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可以说,天花病毒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而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接受同一媒体采访时则指出,销毁天花病毒样本可能会对研究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与天花病毒扩散带来的危害相比,销毁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而且可以通过基因图谱的方式保存天花病毒,甚至在需要时,还可以根据基因图谱将病毒再造出来。“保存天花病毒样本,始终还是会对人类产生威胁,保藏技术再先进,但是人为的操作失误却不能避免。” 低温储藏,培养标本作实验 病毒尤其是致命性病毒流出实验室,后果不堪设想,历史上也曾经不止一次出现过重大相关事件。影响最大的事故是1979年的前苏联炭疽菌流出事件,事故中共有几十人因病毒感染死亡。另据资料显示,2003年,新加坡环境卫生研究院实验室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发生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同年12月,台湾“国家实验动物中心”暴发实验鼠病毒感染事件。 2004年4月,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实验室也发生两起类似事故。 那么天花病毒等致命性病毒是如何保存的呢?《环球时报》2008年就曾经报道过相关信息。 和天花病毒一样,世界头号致命病毒——埃博拉病毒、各种出血性寒热病病毒等样本都能在俄罗斯国家病毒和生物技术中心和美国亚特兰大的国家疾病与控制研究中心找到。这两个机构是世界上最大、最危险的国家级病毒贮藏和科研中心。另外一个实力相当的同类机构是总部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美国菌种保藏中心,其中有动植物病毒2500种以上。 美国国家疾病与控制研究中心是美国疾病鉴别和防治为一体的综合科研中心,担负着美国防御生化武器扩散的任务。俄罗斯国家病毒和生物技术中心有近30年的历史,它曾是苏联最秘密的国家机构之一,如今还是被一道道铁丝网圈住,戒备森严。俄罗斯国家病毒和生物技术中心的病毒库里,拥有世界上多种细菌战必备标本,被认为是最危险的生物武器研究中心。该中心的6号楼有总面积为6000平方米的实验室,有1440平方米具有生物防护安全最高水准,专门用于致命病毒的研究。冷冻冰箱遍布于中心的病毒贮藏库,其中还有不少液氮式冷冻装置。   据悉,为检查致命病毒有无失去传染和繁殖的能力,所有致命病毒储藏中心都要经常把病毒标本从-70℃的冰箱里拿出来解冻。重新培养出的新鲜标本,一部分在绝对密闭的特殊实验室内,封装到低温贮藏冰箱内继续保管,剩余部分则用于科研。■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2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历史上的今天 4月26日
xupeiyang 2011-4-26 07:09
1711年,英国哲学家 休谟 诞生 1911年, 清华大学 建校 1954年, 日内瓦会议 召开 1988年, 海南省 人民政府成立 2005年,中国大陆《 魔兽世界 》开始公测 本月26日出生的人受到数字8(2+6=8)和土星的影响。   土星带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伴随着谨慎、限制和宿命,因此4月26日出生的人保守的倾向才会这么明显。被数字8支配的人缓慢又审慎的造就了他们的生命和职业,这也强调了4月26日出生的人的特色。虽然数字8的人可能相当热诚,但是他们的外表却经常显得冷漠。由于土星和金星( 金牛座 的支配者)之间的关联性,在爱情方面,他们可能会历经困难与失望。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型的代步工具"平衡车"及其原理
热度 1 kd652 2011-4-24 10:31
新型的代步工具"平衡车"及其原理
在日内瓦曾见一种新型的代步工具----"平衡车" 当时很纳闷,后来看到有关资料介绍,其原理是: 刚弄明白了双轮平衡车,外国小伙子又发明了"单轮摩托车": 仔细看说明,原来只是把"双轮平衡车"的两个轮子离的很近,看起来貌似"单轮"!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1098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世界上最大的环形加速器能否发现“第五维”?
热度 2 readnet 2011-2-15 23:12
世界上最大的环形加速器能否发现“第五维”?
在瑞士日内瓦,建有 世界 上最大的环形加速器 “ LHC ” ( Large Hadron Collider : 大型强子对撞机 )。 在LHC上能够把质子加速到光速的99.9999991%, 使质子能量高达大约7Tev(7太电子伏,1太=1万亿=10^(12))。 能量如此大的质子发生对撞将会出现什么事情呢? 理论物理学家对此有好些预言。 比如说,有可能出现未曾发现过的粒子,还有可能出现黑洞。 既然如此,如果膜世界是正确的,那么, 通过检测质子对撞所产生出来的新粒子的状态 就有可能证实“第五维”是否确实存在 。 在古代,人类曾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的地动说推翻了那种观念。 后来,甚至连“空间和时间是绝对的”那种根深蒂固的信念,也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否定。 高于维的观念大概也会重复这样的历史。 从爱因斯坦到现代,人类坚持的一直是“空间只有三维”的信念 。 今后,也许我们原来关于维的常识也会被推翻。 因此, 关于维的科学,目前正处在发生革命的前夕 。 巨大的加速器LHC将有可能发现“第五维” 小结 世界上最大的环形加速器 LHC CERN(欧洲核子中心)的“LHC”(大型强子对撞机), 加速环周长维27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环形加速器。 【作为对比,日本的大型环形加速器“KEKB”的环道周长为3公里。 建在日本茨城县筑波市的高能加速器研究所(KEK)内。】 LHC能够把质子加速到光速的99.9999991%。 加速到如此大速度的质子,每秒钟可以绕行周长维27公里的环道11000次)。 利用 LHC 能够得到什么实验结果? 计划利用LHC加速质子,使在相反方向得到加速的质子在环道上的一个检测装置内发生对撞, 届时有可能会检测到质子对撞所生成的未曾发现过的基本粒子甚至黑洞。 按照膜世界假说,此时还会出现 在第五维方向具有动量 的 引力子 (叫做 卡鲁扎-克雷恩粒子 ), 按说,这种效应也应该能够被检测到。 碰撞的能量向第五维方向传播 当两个球在台球桌上发生碰撞时,碰撞的能量会有一部分以声音的形式向周围空间传播。 同样,可以预测, 在四维空间发生碰撞的质子的能量也会沿着第五维方向逃逸 。 利用LHC有可能检测这种效应。 扩展阅读: 新的膜世界假说  ==  ★  == 有关美国哈佛大学丽莎•兰道尔背景资料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971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论文数量世界第一 专利数量第四
热度 3 xupeiyang 2011-2-10 12:45
我国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 引用率排在100名开外 http://news.sina.com.cn/c/2011-02-10/041921930596.shtml 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真正极好的论文,在中国还是凤毛麟角。 我国跃居世界第四大国际专利申请国 http://news.sina.com.cn/c/2011-02-10/052221930845.shtml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9日在日内瓦表示,中国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去年显著增长,目前已跃居世界第四大国际专利申请国。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27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2月9日
xupeiyang 2011-2-9 08:11
今天大家上班了,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放假到16号上班,我带孙子一周,培养点感情,他很快会认识爷爷。 1849年, 罗马共和国 宣布成立 1863年,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在瑞士的日内瓦成立 1900年,世界网球赛 戴维斯杯 产生 1998年, 谢瓦尔德纳泽 险遭炸弹袭击 2002年,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 开幕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8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内瓦湖 大喷泉和足球
wcwcsong 2010-12-10 22:15
日内瓦湖 几个角度的大喷泉和足球
个人分类: 精彩瞬间|443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Call for Abstracts for Fully Networked Car@Geneva 2010
LEOLAND 2010-11-13 11:50
【博主:一條有科技含量的信息,貼出來給有關人士分享】 The sixth Fully Networked Car@Geneva Motor Show will take place 2-3 March 2011. A call for abstracts has been issued with authors encouraged to submit presentations on a variety of topics includ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electric vehicles; wireless systems and, a key focus this year, managing driver distraction. Texting, making calls, and other interaction with in-vehicl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while driving is a serious source of driver distraction and increases the risk of traffic accidents. Standards and design guidelines for these systems and devices, whether portable or fixed in the vehicle, can contribute to decreasing driver distraction, allowing the driver to focus on the road ahead. Held during the Geneva International Motor Show, The Fully Networked Car is in a unique position to engage the ICT sector with the motor industry. For the sixth year running, the event will bring together key player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es and standards, as well as other major industry representatives.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s, ITU, ISO and IEC host the event bringing together key player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es and standards, as well as other major industry representatives. Today s communications capabilities give the potential for cars to foresee and avoid collisions, navigate the quickest route to their destination, make use of up-to-the-minute traffic reports, identify the nearest available parking slot, minimize their carbon emissions and provide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个人分类: 标准文存|1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亚杂记
chengqi2009 2010-9-26 18:08
2010年九月十九日,星期日 前不久到了联合国(UN)的日内瓦总部,那里也有WTO的总部。欧洲虽然不比中华民族古老,但是历史的痕迹也都比比皆是。来到这个城市,你才能体会到为什么瑞士虽然是欧盟的成员却不愿意与别的西欧国家统一货币。那看似破旧的日内瓦瑞士银行里,却是个储备有不少于三万亿美元的金库。她的四面八方都被相对庞大的法兰西紧紧围住,如今虽然法语成了瑞士的官方语言,但是以瑞士式德语为母语的人数却仍然居多,这里有众多的历史原因可以跟你慢慢细说。然而,对于瑞士这个国家最值得一提的是她在近五百年来未有过战乱。几百年来瑞士是反战的,中立的,因为她深知战争带来的痛苦,享受和平才是人类最值得拥有的福音。 日本的宫崎俨然是个乡村县城,而且是个十分现代化的农村,既有山又靠海,刚下机场咋一看她好像是个热带海滨度假的地方。但是由于她近于日本岛的东南角,其实连许多日本人都没来过。静静地在这住上几天发现她确实很美,有不少海鲜美食,还有纯天然的温泉。二十五日又到了东京,大都市的繁忙扑面而来,然而整个都市有条不紊。其实本人既喜欢城市的丰富多彩也喜欢乡村的清新宁静。 中国与这个岛国虽然一直有挥不去的战争阴影,但是历史一定是要直面的,在二战前后两者的渊源一直很深,也是永远挥不去的。从瑞士日内瓦和日本东京,你会对欧洲大陆和亚洲风俗均略见一斑,我从此对日本的认识也会慢慢具体起来。 瑞士日内瓦 日本青岛
个人分类: 五洲四海|3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游记13:日内瓦圣比得教堂内的雕塑与绘画
kd652 2010-1-7 22:23
日内瓦圣比得教堂外观: 教堂内: 雕塑: 下面绘画里的眼神很有穿透力: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3815 次阅读|2 个评论
欧洲游记12:日内瓦的建筑与雕塑
kd652 2009-12-31 13:59
日内瓦的建筑 日内瓦的火车站: 国际红十字会: 大楼上的雕塑: 日内瓦大学内的雕塑: 抱成一团: 人与马: 喷水池: 乞讨者: 顺祝大家新年快乐!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6718 次阅读|2 个评论
欧洲游记09:参观日内瓦的联合国办事机构
kd652 2009-12-24 12:57
联合国是属于全世界的,在验明身份并经过安检之后,可以参观,一般是组团,有专门人员解说. 先先看看联合国的机构图: 大楼内的壁画 马踏飞燕 祁年殿,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门总朝着你的. 咖啡厅 世界各国图腾大组合 这图要从远处朦胧着看,你看象什么? 从东面看... 休息一会儿 工作午餐 远眺风景秀丽的日内瓦湖.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4607 次阅读|1 个评论
欧洲游记08:走过日内瓦的联合国门前
kd652 2009-12-21 10:31
从WTO总部西行几百米就到了日内瓦的联合国(办事机构)门前。 门前的缺腿椅让人深思: 把枪管打成圈! 沟通 大热天在喷泉冲凉很开心啊! 联合国的工作人员下班了.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3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游记07:参观日内瓦的植物园
kd652 2009-12-18 16:46
日内瓦的植物园在1路车的起点,离WTO总部很近. 也有动物,梅花 鹿嘛... 色彩斑斓... 很象罂粟花的虞美人 这样的的雕塑很费解. 顺便看看WTO的正门: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4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游记06:日内瓦的MEG博物馆展示的始祖留声机
kd652 2009-12-15 19:23
日内瓦的博物馆很多,大约有几十个吧,但是多数都不大.甚至在同一建筑内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展出. 日内瓦的MEG博物馆,左侧展示的是非洲文化,右侧展示的是乐器和记录声音的留声机.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4179 次阅读|1 个评论
欧洲游记05:参观日内瓦的非洲文化博物馆
kd652 2009-12-13 14:29
八月里,参观了日内瓦的非洲文化博物馆.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44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游记04:参观日内瓦的科学博物馆
kd652 2009-12-6 21:33
八月里,参观了日内瓦的科学博物馆. 非正圆齿轮传动 皮带传动 皮带无级变速 机械稳速 证明大气的压力 手摇发电机 早期的电动机 光学仪器 天体模型 回音抛物面,类似于天坛回音壁的功能.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7957 次阅读|2 个评论
欧洲游记03:参观日内瓦的自然博物馆
kd652 2009-12-4 09:41
参观了日内瓦的自然博物馆: 达尔文像 看珍禽标本 世界真奇妙 授带鸟? 另一类穿山甲? 这是什么兽啊?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4242 次阅读|3 个评论
诸世纪9-44:诺查丹玛斯
lixie6110532 2008-11-5 20:39
摘自诺查丹玛斯预言全书《诸世纪》第九章第44首 快,快逃,从所有的日内瓦逃跑 黄金森林变成铁了 与光相反的庞然大物灭绝万物 在那之前辽阔的天空将出现灾难的征兆
个人分类: 预现实言|1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