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南极科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自主研发风能机器人在南极冰盖首次“行走”------北航机器人
seasource 2013-2-9 20:13
[转载]中国自主研发风能机器人在南极冰盖首次“行走”------北航机器人
2月8日,“极地漫游者”在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冰盖上“行走”时,与企鹅相遇。当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再生 风能 机器人“极地漫游者”在南极冰盖上“走”出了第一步。  新华网“雪龙”号2月8日电(记者徐硙)由中国自主研发的风能机器人“ 极地 漫游者”8日在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上“走”出了第一步,这是我国研发的首台基于再生风能驱动的机器人。 “极地漫游者”本体长1.8米,高1.2米,宽1.6米,重300公斤,可在风能发电驱动下不间断地昼夜行走,能跨越高度近半米以上的障碍物,并在 冰盖 复杂地形下进行多传感器融合的自主导航控制以及国内通过卫星链路进行遥控,未来可搭载大气传感器、冰雪取样器、地理地质分析器50公斤的任务载荷等。 “极地漫游者”的课题负责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机器人 研究所王田苗教授介绍说,这是我国第一台基于再生风能驱动的“极地漫游者”机器人,它随国家第29次南极科考队赴中山站进行科学实验,包括探索在寒冷、极风、地磁干扰大、宇宙射线等极端恶劣危险环境条件下,移动机器人利用环保的再生风能/太阳能驱动下长期进行环境监测任务的可能性,为未来我国建立智能机器人化的无人值守科考站奠定基础。 近年来,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十分重视有关机器人 南极 科考这方面应用技术的研发,但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地漫游者”机器人在南极开展基于风能发电驱动技术、复杂地面适应性的自平衡机构技术、基于视觉、激光与GPS融合的冰盖自主导航等关键技术实验研究,在国际尚属首次。这对我国极地科考与先进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分类: 南极科考|3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航机器人【第29届南极科考】系列:第三篇 南极浮冰
seasource 2013-2-9 20:11
个人分类: 南极科考|4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航机器人【第29届南极科考】系列:第二篇 登上雪龙号
seasource 2013-2-9 20:09
2013 年 1 月 19 日早上 11:00 ,由澳大利亚霍巴特的船代,用汽车将我们及行李送到了雪龙号停靠的码头,碰巧见到了这次 29 次南极科考的领队曲主任、王主任,我们光荣成为雪龙号上 102 名科考探险队员之一。 他们顺利安排我住进雪龙号三层 一个房间 ,我与张韬懿、西安油气管道工程师三人住一个房间。给我们每人一个袋子,里面有毛巾、牙刷、床单、水杯、碗筷等,接着就去了二层食堂排队打饭,三菜一汤(芋头、红烧肉、小鱼、紫菜汤),吃完饭排队自己洗自己的碗筷,让我们又回到了我们大学时代。
个人分类: 南极科考|4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航机器人【第29届南极科考】系列:第一篇 出征
seasource 2013-2-9 20:06
2013年1月15日下午2:00,北航参加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机器人实验出征欢送仪式在新主楼A849举行,我校将有机械学院王田苗教授、张韬懿博士2名师生出征本次南极科考,这也是我校教师首次出征南极。校科学技术研究院、机械学院相关领导出席仪式。仪式由机械学院院长赵罡教授主持。 科学技术研究院唐文忠院长向执行本次科考任务的王田苗教授表示祝贺。唐院长充分肯定了北航机械学院机器人研究所自2007年以来承担的我国极地科考机器人的研制任务。2007年以来,机械学院先后研制出“雪雁”、“贼鸥”两种飞行机器人系统,取得重大突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在第24、26次南极科考多次成功完成观测、探测任务,获取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考数据,为我国极地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贡献。唐文忠院长对执行本次任务的科考队员王田苗教授、张韬懿博士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在工作中确保人身、资料和仪器设备安全,尤其是人身安全,要做到万无一失;二是严格遵守外事纪律和科考队的各项规定;三是要在完成好各项科考任务的同时做好宣传工作。 机械学院王田苗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战略意义、我校南极科考团队取得的成就,近期机械学院机器人所itr 智能技术与机器人研究中心在南极科考机器人实验等方面的新进展,表示这次南极科考将携带两种先进的机器人进行考察。机械学院党委书记满庆丰教授为科考队员授院旗,并预祝王田苗教授、张韬懿博士参加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圆满成功,平安凯旋。
个人分类: 南极科考|4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综述 : 半载风雪路 科考谱新篇
whyhoo 2012-4-6 09:09
新华社“雪龙”号4月5日电(记者黄小希)5日21时左右,搭载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雪龙”号科考船在上海长江口锚地下锚,并将于8日停靠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半载风雪半载歌。肩负光荣使命、心怀神圣梦想,222名考察队员迎战西风带、严寒、干燥、强烈紫外线……以勇气和智慧完成了第28次南极科考任务,取得了深冰芯钻探、南极巡天望远镜、南北极环境综合调查专项等项目的突破性进展,书写下南极科考的崭新篇章。 科学考察:在困难中创造新记录 “经过大家4个多月的努力,科考队的工作已经顺利完成,现在返航。”北京时间3月6日20时,随着第28次南极科考队领队李院生话音落下,“雪龙”号科考船载着第28次南极科考队度夏队员及中山站第27次越冬队员,在一片风雪中“回家”。 南极科考期间,来自祖国的关怀激励着考察队员克服恶劣环境带来的种种困难,实现了我国南极科考历史上的诸多突破: ——在严寒、缺氧、高海拔的南极内陆,昆仑站队26名队员在异常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完成了深冰芯钻探导向孔铺设,并将我国自主研发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安装在冰盖之巅,为今后昆仑站科考打下坚实基础。 ——在风浪肆虐的南极半岛海域,大洋队24名队员经过13天艰苦作业,完成了多学科大洋综合考察,作业站点达46个,获取样本8500个。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极半岛海域进行如此规模的大洋考察,填补了我国在南大洋断面大纵深综合观测的空白。 ——在中山站,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长航程极地漫游机器人顺利通过“身体素质”测验,并在内陆冰盖地区完成了30公里的自主行走。这是我国机器人首次在南极冰盖实现自主行走。 ——在长城站,考察队员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坚持对站区附近的海豹进行调查,并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为以后深入研究南极海豹行为打下良好基础。 不仅如此,第28次南极科考中,普里兹湾海域见证了我国大洋考察的多个首次:首次布放并回收两台自主研发的海底地震仪;首次成功回收隔年布放的潜标系统;首次布放4套用于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流速等数据的锚定潜标…… 在直升机支持下,科考队员还首次对南极冰盖边缘的达尔克冰川进行了航空摄影,拍摄范围约为100平方公里。此次航拍不仅能获得达尔克冰川的航空影像,还可获得中山站所在的协和半岛的最新正摄影像地图。 继中山站永久性验潮站之后,又一座数据实时传输永久性验潮站在长城站的长城湾附近建成。在南极洲建立验潮站,不仅可以满足我国研究南大洋海平面变化的需要,而且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动态依据。 物资补给:与时间和天气赛跑 仪器设备、食品、油料……科考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站区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强有力的后勤支撑。 此次航程中,“雪龙”号科考船承担了中山站、长城站、昆仑站“一船三站”的物资运输任务。船员们克服了载货量大、人员多、航程紧、冰情恶劣等诸多不利因素,为科考队提供了安全、稳定的航行、后勤和科考保障。 自2011年11月底“雪龙”号停靠中山站附近的陆缘冰区域,紧张的中山站第一阶段卸货、长城站卸货以及中山站第二阶段卸货工作就依次拉开序幕。 不打无准备之仗。每一次卸货开始之前,第28次南极科考队都要多次召开会议,根据具体情况商讨制定方案,并成立指挥部统筹协调各项工作。每一批顺利运抵站区的物资背后,都写满了执着与艰辛: 茫茫海冰上,一辆辆雪地车拖拽着雪橇,在“雪龙”号与中山站之间穿梭。11月正处于极昼期的南极没有夜晚,卸货中的科考队也无眠,队员们轮番作业,将中山站度夏所需物资以及昆仑站队物资运达中山站,确保了26名内陆考察队员按原计划出发前往昆仑站。 2012年的第一天,“雪龙”号科考船抵达长城站锚地,长城站卸货“战役”打响。风雪中,考察队员们24小时作业,用4天时间将700吨物资按时运抵站区。仅1日当天,11个集装箱就从“雪龙”号科考船顺利运送到长城站码头。 2月上旬,持续的偏东风将大量冰山和浮冰吹到中山站码头附近,将航道堵死,中山站第二阶段卸货工作步履维艰。为了确保将中山站正常运转所需的油料卸运上站,科考队派出小艇在浮冰与冰山间探求航道。短短4公里,作业人员驾着小艇左躲右闪地穿行了7个多小时,饥寒交迫不说,还要随时提防冰山“翻身”。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考察队员齐心协力,竭尽所能完成了本次科考的卸货任务,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后勤保障。”副领队朱建钢说。 工程建设:在风雪中盖房 盖房子不容易,而在冰封雪飘的南极盖房子难上加难。20多年来,经过一批批考察队员的努力,我国南极考察站站区面貌逐渐改观,功能不断完善。第28次南极科考队度夏期间,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建设又向前迈进一步。 长城站进行了“十五”能力站区工程后续建设和设计、站区储油系统后续建设、卫星通信系统升级和维护、站区上下水管网系改造、文化建设等多项工程建设和保障项目。站区各建筑文化建设室内实施工作的完成、站区储油区8个油罐上精心绘制的“八仙过海”主题画、矗立在站区的“爱国、求实、创新、拼搏”八个大字,更是让长城站刮起一股“中国风”。 在中山站,由于直升机事故,建材未能完全卸运上站,施工进程受阻。但来自中铁的施工人员利用有限时间,完成了宿舍栋、发电栋主体结构的吊装焊接工作。 零下30多摄氏度的南极冰盖上,来自宝钢的施工人员像“搭积木”一样,把在国内预制好的钢构件和各种板材拼装起来,完成了昆仑站综合楼二期工程。 在南极内陆地区施工,复杂程度超乎想象。施工人员要用带铲斗的雪地车把雪铲平,用履带压实,在压过的雪地上铺一层木板,木板上放置一组钢结构基础,而后才能在钢结构基础上安装钢柱,并在钢柱上架设钢梁,形成一个屋架,再在屋架上铺设地板,搭建保温墙板和屋顶。面积近100平方米的昆仑站综合楼二期工程,紧邻一期建筑。它的建成为昆仑站下一阶段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 集体活动:在艰难中鼓舞士气 紧张工作之余,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为科考队员们鼓劲、打气。 从天津起航不久,第28次南极科考队开办的“南极大学”就在“雪龙”号科考船上正式“开学”。“南极大学”校长、领队李院生为队员们讲授了“开学第一课”——《走进南极看地球——目击全球气候变化》。 在航渡期间开办“南极大学”,已成为历次我国南极科考队的一个传统。通过邀请参加南极考察的各学科专家讲授有关南极冰川、大洋科考、天文等领域的知识,“南极大学”成为活跃气氛、丰富知识、加强各学科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2012年农历春节到来之际,长城站邀请智利费雷站、智利海军站、俄罗斯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阿蒂卡斯站等国外考察站站长和队员到站联欢,中外考察队员一起度过了一个别样的南极春节。 在中山站,冰上野炊、夏季运动会、迎新春国际联欢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活动,为队员们留下了独特的南极记忆。 科考队临时党委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为顺利完成考察任务提供了保障。 “创先争优活动以第28次南极科考队的任务为主线,不仅充分发扬了南极精神的光荣传统,丰富了南极文化,还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团结队伍,提振士气,鼓舞科考队员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第28次南极科考队临时党委书记刘刻福说。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4/06/content_2107323.htm
个人分类: 科学|10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一样的南极科考-7·吵了食蟹海豹的酣梦
热度 8 博物 2012-3-4 08:58
不一样的南极科考-7·吵了食蟹海豹的酣梦
食蟹海豹 Lobodon carcinophagus ,从名字看,它是吃螃蟹的。其实不然,它的名字来源于一场误会,其实它是以磷虾为主食的动物。它的牙齿上有锯齿,表面上很凶,其实那锯齿般的牙齿并不是用来切割肉块儿的,而是像须鲸的鲸须一样,是借助锯齿间的缝隙排水用的,也就是喝一大口含有磷虾的海水,然后把水从牙缝里挤出去,把磷虾留下,You know ? 当然,也不排除捕杀其他可能捉得到的动物,例如企鹅,文中的那个海豹大哥,嘴角上还淌着血,就很可能刚刚才猎杀过。 吃饱饭,躺倒可真舒服,有道是“仨饱儿一个倒儿,快活似神仙儿啊” 嗯?有人来了。嗨!这是谁啊!没看见人正睡午觉呢嘛?这会儿不接受任何采访 海豹大哥,我们不是狗仔队,我们是科学考察队员,是记录你生活规律的,你该吃吃,该睡睡 哦,睡觉也能为科学研究做贡献啊,行,那我可睡啦(请留意这家伙的嘴角) 唉,继续躺倒,伸个大懒腰,啊——! 送走一拨又一拨,南极历史上可从来没一次来过这么多孩子啊! 都躲到南极来了,还不让人消停......好在是科考队,不是猎人,看在你们为是保护我们来的,我也就勉为其难配合一下吧(食蟹海豹的身上、头上有很多伤疤,这些都是让尖锐的浮冰割破的) 冲锋舟终于走了,我又能安心睡我的大觉了 哎,你们知道吗?南极最近来了一船孩子,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新闻啊! 哟,说曹操曹操到,那帮孩子怎么到这儿科考来啦,我还没刷牙呢,怎么见人啊,快跑! 冰裂缝我也不怕,过! 闪人!
个人分类: 水族海洋|1981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不一样的南极科考-5·漂向远方的蓝冰
热度 7 博物 2012-3-1 23:53
不一样的南极科考-5·漂向远方的蓝冰
冰山的故事,讲也讲不完。我们漂过狂狼肆虐的西风带以后,海面上平静下来了,本来“无人驾驶”(自动巡航控制)的Ortelius号这时又变成“有人驾驶”,驾驶室一下又热闹起来,我喜欢这里的大玻璃窗,180°的视野,正中是劈开海面的船头,两侧是穹庐般的天海,还能不时去屏幕前看看海图,估摸一下到达南极洲的时间,还能听到隔壁的图书馆倒一杯咖啡放在窗台上细细地品。越过南纬62°之后,蔚蓝色的海面不那么单调了——洋面上漂来了白色的冰山,最初是一座,后来又漂来一座,越来越多,风景越来越“南极化”,孩子们开始到甲板上来照相,我注意到,在他们嘴里,眼前的冰山有各种各样的名字,地质冰川组的团员大多数不但能说出冰山的准确名称,而且了解iceberg的各种特征;动物植物组的不少小同学则管它们叫“海冰”、“浮冰”、“冰山”、“冰块”…… 其实,冰山和狭义的海冰、浮冰是不一样的。冰山是入海的冰川或极地冰盖临海的一端断裂后,落如海中漂浮的巨大冰块,是巨大的淡水资源;但海冰和浮冰的准确意义是指,在低温条件下,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咸水冰,以及这些咸水冰碎裂后在海面上漂浮游移的块体,而这些块体呢,表面和底面都是平整的,象块饼干浮在水上。而冰山可能是海面上的巨大隆起,也可能是各种奇异的造型。 在孩子们都熟睡的时候,我喜欢在船头或船舷的甲板上一边巡视,一边在午夜昏暗的阳光下观赏着海面上各式各样的冰山,独自享受着一种静谧的,幽蓝色的美...... 冰山,只在靠近两极的海洋里漂浮,它们原本是山地冰川或大陆冰架的一部分,但在重力的作用下,有一天,它们从母体冰川或冰架上断裂下来,落到海里,在海浪中总随波逐流,最终消失融化在大海。远方的大陆冰架是冰山的母体,在与海水的交界处,是笔直的陡崖,那,就是当时冰山断裂的茬口. 瞧,解理面已经产生,又要有新的冰山诞生了 这,就是冰山一角,海面上仅仅初露一少部分,但,海水下到底隐藏了多大一块坚硬的“块体”,似乎只有靠声纳或雷达才能知道了 冰山,在渐渐融化 也有的冰山又漂回岸边,或搁浅在陆地上 地上散落着的,都是被海水冲上岸的冰山,有的已经快化光了 像不像一只阿拉伯的单峰骆驼,就叫它“白驼回望”吧 冰山和冰架,冰架上的横向纹理是历年积雪解冻与融化造成的“年轮” 比航空母舰还大的巨型冰山 延伸至海的大陆冰架,在重力的作用下,最终从会一块一块地落到海里,成为座座冰山 “鳄鱼摆尾” “胜利的示意”(这是一块快要融化光了的冰山,直到最后,它还要做成胜利的姿势) 注意右侧的裂缝,冰山就是从这样的冰架上断裂下来的 这块冰山的表面有大量的泥土和石块,看来,是从冰川贴地的那部分断裂下来的(由于冰很硬,冰川就像个大刨子,总在刮削着柔软的地面,因此,凡是冰川的底部,都会镶嵌着泥土和石块)。 漂向远方的蓝冰 午夜时分,在灰暗的云层与翻墨的海水之间,由洁白和幽蓝构成的巨大冰山,显得格外的静谧(段煦 文/摄影)
个人分类: 地理风物|7485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不一样的南极科考-3·天作之合的一对标本
热度 5 博物 2012-2-29 08:55
不一样的南极科考-3·天作之合的一对标本
考察团出发前的时候,我听地质组组长丁林研究员和我们的队员小林同学商量:原先南极洲、澳大利亚和南美洲,都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能证明它们当年连在一起,后来又漂移开来的证据,最有力的,一个是现生的生物物种,一个是生物化石。因为南极漂向了高纬,原冈瓦纳大陆的现生物种很难在那里生存了,我们就争取在那里找到化石,而咱们争取在南美洲,比如火地岛找到冈瓦纳大陆与之相应的、这种化石的现生物种,咱们就能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客观性了。 作为领队,我又负责统筹孩子们的课题,听了他们的对话,我就担心:嗯,这个科考课题有点悬,第一,找化石是多么费劲的事啊,先得找到沉积岩地层,还得看地层的年代与你想要的“漂移时间节点”相匹配,太早和太晚都不行;第二,经过上一个冰河纪后,残存下来的孑遗物种本来就少,想找到属于冈瓦纳古陆那个时代的现生物种,谈何容易;第三,行程和考察的时间安排的点比较多,但都很紧凑,没有太多踏勘的时间! 结果,他们把目标定在了“假山毛榉树”的身上,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商量了几个预案,看着他们的忙碌样,我当时觉得,这是在“押宝”,但,全力以赴的话,不妨一试。因此,并没有给小林准备“备选课题”。 谁知,在火地岛野外实习营地,他们在安第斯山的原始森林里惊喜地找到了假山毛榉树,并采集了那里的标本;到了乔治王岛,又精准地找到了相应的沉积岩地层,一块页岩敲开——嘿,假山毛榉!真是天作之合的一对标本。 成功,从来就属于为她做好准备的人。(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分布于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典型冈瓦纳古陆孑遗植物——假山毛榉树 假山毛榉树体态,火地岛的印第安人称它为“林达” 在乔治王岛沉积岩中找到的假山毛榉叶片痕迹化石 读编往来 : 忽然看到纵瑞文老师刚刚发来的评论:“怎么感觉现生的假山毛榉和化石差异好大啊,现生的叶子边缘是锯齿形的,而化石叶边缘是平整的?” 回答:情况是这样的,原因是我拍摄的这块化石是从剖面上自然风化脱落下来的,围岩质地也非常的粗糙,因此造成一面叶缘已缺损,一面叶缘未出露。而相同化石中那些用地质锤敲出来的、保存又非常完好的几块化石又不在我手,采的用这张片子实在是无奈之举,让您见笑了。不过,我有大叶假山毛榉叶片的带缘化石,可以看出当时这类植物的叶缘是锯齿状的,加一张相似植物化石的图以飨亲爱的各位博友。另,这几日太忙,实在无暇一一回复评论,不过,大家有何问题请尽管提,我统一作答或等不忙的时候细细交流。 大叶假山毛榉化石
个人分类: 地理风物|1426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kejidaobao 2012-2-28 11:42
(新闻时段:2012-01-21至2012-01-31) 第28次南极科考昆仑站队踏上归途 24日,第28次南极科考昆仑站队完成深冰芯导向孔钻探、天文望远镜安装和二期建设等项目,于南极中山站时间24日9:00启程返回中山站。 欧洲开启近地轨道防护盾计划 27日,由欧盟出资、德国主要负责的防御小行星项目“近地轨道防护盾”计划有望在未来3年评估测试,若资金充裕,会在2020年以前正式实施。 太阳活动高峰期或将在今年到来 27日消息,新一轮太阳活动周处于快速上升期,太阳活动已经进入第24活动周高年。天文专家表示,太阳活动峰年很可能出现在2012年,地球上部分通讯可能会受到影响。 开普勒望远镜新发现11个行星系 26日,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观测到11个新行星系,并确认了其中至少26颗行星的存在。这些行星与恒星间的距离都很近,均小于金星与太阳间的距离,公转周期在6至143个地球日之间。NASA表示,这些行星半径最小为地球半径的1.5倍,最大则超过木星半径,还需进一步研究确认它们的成分。 产生世界“最完美”液体 22日,国外媒体报道,物理学界原先对于“液态”流体的极限存在定义,但是最新研究显示在高能粒子对撞中产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状态下,这种流体的粘滞度可以更低,从而突破原有极限的限制。 揭秘太阳出生地 26日,天文学家称,最新3D计算机模拟显示太阳最初可能与其他恒星诞生于星团之中,多数星团延伸空间范围较大,一些彼此近距离接近的恒星受引力束缚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像太阳这样孤伶伶的恒星,很可能是在初生阶段,大约45亿年前从出生地星团被弹出或者逐渐漂移。 海底大规模活断层可能引发大海啸 28日,东京大学宣布,在纪伊半岛近海的海沟内,发现了长约200公里的大规模海底活断层。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推测,这个活断层曾经多次活动,很可能是造成1707年日本宝永年间特大地震的元凶。 开发出“磁性肥皂液” 26日,英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磁性肥皂液”,既具有传统肥皂液的性能,还能被外加磁场吸引,有望用于海上油污清理等方面。 开发帕金森氏症新疗法 24日,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宣布,该机构研究人员利用与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相关的生物技术,在灵长类动物身上进行治疗帕金森氏症的实验,效果显著,这一成果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人工合成分子能控制细胞有丝分裂 25日,《自然-化学生物学》杂志介绍了一种能够有效合成仿天然分子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合成的分子具有控制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有助于了解细胞常规功能以及癌症的变化。(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李娜)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1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4初中生南极科考:富二代出国考察?
miran 2012-1-22 11:56
[转载]4初中生南极科考:富二代出国考察?
4初中生南极科考 18天人均花费近13万元 2012-01-20 16:56:32 来源: 华商报(西安)  让中学生去南极,是科考还是旅游?花费13万性价比有多高?南极之行是否安全?孩子最终能得到什么……引发各界热议。 华商报报道:“南极有没有开花植物?”“踩到冰上会不会掉下去?”“会不会遇到暴风雪?”“能看到虎鲸、帝企鹅和南极磷虾吗?”……1月10日下午,西安辅轮中学一间会议室里,4名13岁的初二学生正在和辅导老师热烈地交流着。4天后,他们将和另一名校的一名学生一起飞往北京,和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名中学生一起共同接受体能训练,然后于1月21日乘坐飞机、邮轮、破冰船等,奔赴南极进行科考。 据了解,此次青少年南极科考活动是由中科院标本馆科普网络委员会主办、一家名为知乐网的网站承办的青少年极地科学考察系列活动之一。据承办方介绍说,这也是我国首次举办的中学生南极科学考察活动,总行程从1月21日至2月7日,历时18天,每人费用为12万-13万元不等。 让中学生去南极,是科考还是旅游?花费13万性价比有多高?南极之行是否安全?孩子最终能得到什么……引发各界热议。 花费高不高? 南极科考学生人均花费近13万旅行社南极游报价3万-18万 记者在知乐网上查询到,南极之行的费用标准是成人、儿童均为12.5万元。该网站工作人员介绍,根据报名学生居住地的不同,每个人实际花费也不同,大体为12万-13万元。 收费包含的具体内容,分为课题研究及辅导费、考察旅途费用、实验器材及考察装备费用及签证手续费等4大类,其中课题研究及辅导包括体能训练、野外考察技能、南极自然知识等行前培训;考察旅途费用包括研讨会及学术交流会的会场费、交通费、餐饮费、住宿费、导游费及邮轮费;实验器材及考察装备费包括显微镜、天文望远镜等。此外,还有阿根廷签证费。报价不包括单间差,护照办理费用,酒店内电话、洗熨、付费电视,行李搬运等私人费用。 记者了解到,参加此次活动的几名西安中学生,每人交纳了12万元的费用,如果再算上往返北京的机票约2000元、个人物品的购置、途中其他费用等,总花费在13万元左右。 相比去南极旅游,这笔费用究竟高不高?西安曲江国旅总经理翟鹏告诉记者,根据季节、线路、船型、舱位的不同,南极旅游的市场报价相差也比较大,国内报价最低有3万多元的,也有十七八万元的,其中3万元的为普通舱,仅承担由阿根廷上船去南极的费用,行程七八天。而十几万元的则包括了机票、签证、船票、住宿、餐饮等费用。 另据中国康辉西安国际旅行社工作人员介绍,去南极旅游每个人需要十几万元,包括来回机票、途中交通费、住宿、签证等。专做南北极旅行的专业机构——北京极之美旅行社有限公司对南极旅游的报价分别为:三人舱(指邮轮)8.9万元、双人舱9.8万元、单人舱12.8万元,其中不包括北京飞智利的机票。广州心友汇国际旅行俱乐部包机直飞南极的总行程12天,报价为12万-16万元。 去南极干什么? 有人担心科考或变旅游学生称,科考后要完成论文 学生们去南极,到底要考察什么?据主办方介绍,中国科学院植物、动物方面的专家及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等多人将担任考察团的领队及首席科学家。学生们可以一方面领略南极的自然风光,一方面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海洋生物、浮冰、洋流及天文等方面的考察。整个极地系列科考活动将持续3年,此次南极之行是系列活动的第二站,2011年暑期的首次活动为北极科考,每人费用6万元,而今年暑期还将攀登珠穆朗玛峰,但具体费用标准还未拟定。 “中科院提前提供了很多研究课题,我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西安辅轮中学几名参加此次南极科考的学生告诉记者,这些课题涉及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多样性3大类。学生们确定选题后,先进行前期的资料收集、准备,到达南极后,将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科学考试,结束行程后还将在中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完成后期论文。这几名孩子分别选择了海冰贝类调查及南极古生物调查。 按照介绍材料,此次南极之行到达的地点为南设得兰群岛、南极半岛及附近诸多岛屿。主办方介绍说,这些地点都属于南极大陆的边缘,气候和国内北方地区相差不多。记者也从几家旅行社了解到,出于安全考虑,他们开辟的南极旅游线路也是到达南极半岛及附近的岛屿旅游的。 “科考是很专业的事情,这么大的孩子到底能学到什么?”有市民认为这是挣学生的钱,现在不少家庭经济条件好,有能力负担得起十几万的费用,而大多数中学生去南极科考最后很可能变成“花了不少钱,去南极逛了一圈”。还有市民担心,“学生的钱越来越好挣了,这么下去,还不知道有多少名堂呢!” 去南极安全吗? 承办方称“没问题”业内人士建议须监护人陪同 记者了解到,此次南极之行的四名西安初中学生年龄均为13岁,另一名高二学生也仅有16岁。冰雪覆盖的南极,历来被称为“人类生命禁区”。十多岁的孩子去南极,身体条件能允许吗? 知乐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孩子报名后,主办方将进行测试,之后根据每位孩子的身体情况进行为期一周的素质训练,最终通过了专业测试的学生才可以参加本次活动。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活动由常年在南极科考的专家带队。行前会组织学生进行安全常识辅导、环境模拟集训等。“我们成功地组织过北极科考活动,并总结出安全、顺利、成功科考的带队经验,安全方面完全没有问题。” “如果只是去南极半岛,应该不会存在危险。”中国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马耀峰教授告诉记者,这条旅游路线已经很成熟了,所以安全问题不大。 但中国心理学学会会员、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陈耕春教授仍担心,孩子去极地,如果遇到紧急状况,应对能力肯定不如大人,所以一定要有充分的保障措施。 中国康辉西安国际旅行社工作人员也建议小孩子最好不要去,万一发生危险很难处理。北京极之美旅行社有限公司给出的建议是,10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参加,但所有的孩子必须由父母至少一方负责监护。 性价比咋样? 穷家长“想都不敢想”富家长“想让孩子去看看” 行程18天,花费13万元。活动性价比高不高?“我也想让孩子去体验一下极地科考,但费用太高了。”西安市民谢先生感慨地说,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培养孩子已经成了一项“烧钱工程”,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负担不起。据其介绍,他的女儿今年上初三,几年前他曾给孩子报过小提琴和舞蹈两个培训班,小提琴班2年花了2万元,舞蹈班4年花了4000多元。“主要是想给孩子培养一项技能。”谢先生认为,家庭条件不同,为孩子技能培养的投入也不会一样。“要考虑性价比,比如去南极科考,如果只是为了让孩子去亲身体验一下,大可不必花费这么多钱,有些知识完全可以从书本、网络上得到,在实际应用中和去亲身体验并没有什么不同。” 张女士在西安东郊一家企业工作,月工资不到2000元,丈夫是一名货车司机,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18天花13万去南极,我想都不敢想。这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去得起。”她说,虽然女儿也参加了学校的兴趣班和校外培训班,但每年的花费只有三四千元,自己还能承受得起。 身价不菲的王先生是西安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孩子今年上小学5年级。“从幼儿园开始,我就给孩子报过各种培训班,有美术、音乐、武术、书法、电脑等等,每年的花费至少在1万多元。”他认为,现在的孩子从小面临的竞争就太激烈了,多培养几项技能,将来在升学、就业方面就可能有更多机会,同时也能提高自身修养、开阔眼界。“如果有机会,我也想让孩子去南极看看。”他说。 据承办方介绍,参加科考的学生回国后写出来论文,就有机会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记者了解到,如果学生能够在某项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省级以上的大奖,可以获得不超过20分的高考(微博)加分。“迫于升学压力和培养孩子兴趣爱好,一些家长不惜投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活动。”西安市民李先生对此有些无奈。 “如果家庭条件允许,这对孩子是好事。”中国教育学会理事、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强调,前提是家长能够承受。他认为,现在很多孩子动手能力很差,视野不开阔。去南极科考,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改变单调的学生生活状况,甚至能改变孩子的人生观,对人生有很大影响。 学校兴趣小组学生每学期花费100多元 相比去南极科考这种花费太高的活动,对于普通家庭的学生来说,参加普通的科技创新小组花费有多少呢? 以西安辅轮中学为例,该校政教处主任孙晓馨介绍,学校的兴趣小组很多,学生可自主选择,一般花费都不高。“全校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超过50%。”孙晓馨告诉记者,学生参加兴趣小组,每学期的投入也就100多块钱。相比之下,学生自己在外面上兴趣班的费用则要高很多,“在外面上一节钢琴课可能要好几百块钱,在学校上课则是免费的”。 西安市庆安中学教导处魏主任告诉记者,目前学校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总共有29个,参加人数很多。“学生基本没有什么花费。”他说。 个别科技创新项目存在高端高花费现象 “目前的科技创新活动存在越搞越尖端、费用越来越高的现象。”从事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辅导工作已十多年的西铁一中科技工作室的蔡敏告诉记者,过去升学压力小,学生和老师都有充裕的时间开展科技创新,而现在,随着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的增大,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难做。 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考上好学校,不惜投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高端的兴趣小组和科技创新活动。而这些较为高端的科技创新活动多数都是和高校、专业实验室等进行合作,收费也就比较高。“受制于经济能力等原因,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加,而大多数学生无法参与。”蔡敏说,过去孩子们常做的科技创新项目,多和身边生活、学习有关,很实用,经济投入也较小。而现在虽然越来越尖端,花费也越来越高,但很多项目却越做越虚,不实用。他认为,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急需转型,应推出更多具有普及性、实用性、费用低、适合大多数青少年参与的科技创新活动和项目。 (本文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2010中国一成衣厂童工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项目组研制的“极端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平台”在南极成功安装
prsdc 2011-1-2 13:53
2010年12月28日,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传来好消息,由项目组李秀红博士等研制的极端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平台在南极冰盖安装成功。   经过现场与国内科研人员的联合调试,目前设备运行正常,能够实时通过铱星通讯系统将数据实时打包传回位于北京的数据中心。 极端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平台是在十一五863重点项目面向全球气候变化的极地环境遥感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支持下完成的。该平台内核采用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嵌入操作系统,在其统一调度下管理数据的采集、传输、系统的智能保温、风光互补的智能电源控制和远程升级等任务。该平台的观测参数包括:垂直剖面9层雪温、雪表面湿度、光照、大气压、GPS、雪深等参数,系统具有卫星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能力。   微型化和智能化的极地极端环境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冰雪观测平台,可以提高人类对极区地表的实时观测能力,弥补极区现有自动气象站点稀少、分布不均匀的现状。这是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成功参与极区和全球变化研究的标志。该系统与卫星遥感观测相互结合将大大增强我国对南极地区的认识和了解,推进全球变化研究,提升今后我国在南极事务上的影响力。
个人分类: 南极科考|454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