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皮肤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皮肤

相关日志

[转载]年轻女子迷信“进口药”致患罕见病 皮肤变青灰
xuxiaxx 2013-1-14 19:28
26岁的王小姐因患“ 银屑病 ”,经人介绍在国外网站购买,并长期服用一种名叫“ColloidalSilver”的胶银口服溶液,导致面部肤色变成青灰色。   上海瑞金医院今日披露其皮肤科病房收治的这起 罕见病 例。入院后,医生通过对其血液、尿液、毛发进行检测,发现她体内银含量严重超标,高出正常人的25倍;检查还发现,王小姐的皮肤组织和眼睛都有银质颗粒沉积。医生判断,王小姐所患是重金属中毒——银质沉着症。   医生告诉记者,目前虽然已停止用药,但这种口服液已对她的皮肤、眼睛造成了严重损害,其肝、肾、肺、心、脑等器官及骨骼等也有不同程度银沉积。   据透露,该院皮肤科医生采用血浆滤过疗法促进体内银的排泄,以降低血液中银含量,避免对器官造成进一步损害。医生将在王小姐血、尿银含量恢复正常后,通过调Q-1064nmNd:YAG激光治疗面部的色素改变,尽可能恢复其肤色。   这种在互联网等广告中宣称具有抗感染、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流感、胃肠炎、非典病毒、顽固性湿疹、银屑病,甚至可以治疗艾滋病和癌症的“神药”到底是什么?   据介绍,这种“ColloidalSilver”口服溶液又称银胶,是一种纳米银溶液。美国FDA曾在2009年专门对该产品发出过:“不能夸大其疗效,服含有胶态微粒银药物不仅会造成身体“银中毒”,使皮肤永久性地变色,还会引起消化不良、皮炎、肾衰竭、癫痫等多种疾病。”的警告。   瑞金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后任主委郑捷教授说:银屑病是一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病,目前尚无方法“根治”。这位专家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坚持不懈的 皮肤护理 、循序渐退的外用药物治疗、间歇性光疗等方法,使银屑病得到长期控制。   郑捷提醒患者不要相信来源不明的小广告,也不能轻信那些所谓的“科学研究”、“美国制造”、“医疗权威”。据知,在美国,凡具有医疗效果的任何产品都不允许做广告推销,因此,凡是在看到“美国生产”的医疗产品广告都应打个问号,三思而行。 来源:人民网 window.HLBath=1;
1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土壤―地球活的皮肤
热度 1 snoopyli 2012-12-15 14:52
土壤―地球活的皮肤 发表日期:2012-11-12 稿件来源: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的确非常美妙。她们是维持人类生活的主要支撑系统,为根系提供固定场所,长期容纳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提供维系生命的营养物质。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土壤,地球的景观就像火星一样荒芜。土壤是大量微生物的家园,在这里,微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完成土壤中一系列生物化学转化过程,如固定大气中的氮、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等;同时,土壤也是我们熟悉的蚯蚓、蚂蚁和白蚁等动物的聚集场所。大部分土壤生物都生活在土壤内部,而不在地面上。 无论观察土壤表面还是土壤内部,或者利用土壤,我们会发现,土壤是如此丰富多彩。地球表面多样的物种以及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生存环境也反映出地球表面这层皮肤的丰富多样。                绚丽多彩的土壤 俄罗斯的土壤学先驱瓦西里•道库恰耶夫(1846-1903)在125年前就首次确认,不同类型的土壤并不是随机的散布在各种景观内,而是以可预测的型式有规律的分布在不同的景观之中。她们是母质、气候、地形和生物等自然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同作用的产物,即道库恰耶夫所说的“景观序列”。 人类也是土壤形成的一个驱动力;像一些景观一样,土壤也常常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果农民们利用土壤能够维持其农业系统可持续,那么长期的利用就培育出了适合耕作的农业土壤;然而土壤管理措施必须适合土壤条件,否则的话,土壤就有可能退化而无法形成农业土壤。土壤除了农业利用外,今天,我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土壤还有着不同甚至非常特殊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变化,土壤渗透和排水功能、气候变化缓冲功能等将起着主要作用。 各种土壤景观会随着管理方式的不同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独特的农业生产或建设措施在一些地方受到青睐,而在其他地方却不受欢迎。土壤调查确定和描绘出各种土壤景观的分布及特征;土壤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则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壤的自然优势,消除土壤利用的障碍因素,例如:在干旱土壤上实施灌溉、将湿地的积水排干、给贫瘠的土壤施肥、在松软的土壤上加固地基。 生物、土壤、大气、水和地貌共同演化,彼此相互作用。土壤会随地形、大气及其气候、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的不同而不同。 土壤可能是不连续地或连片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作为地球行星至关重要的皮肤,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依赖于她的存在。然而我们常常想当然地把她看成是一种无限的资源,毫无节制地开发利用,无视土壤质量的降低。 以往人们都是将土壤、水、燃料和矿产资源作为简单的资源来对待。当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利用土壤这一资源,这一点与土壤科学其他地球科学工作一样,大家都在努力研究如何有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来保证我们的经济发展。然而,与其他资源不同的是,对土壤科学而言,土壤需要支撑更多的人类活动来实现这一有限而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些活动包括农业生产、土木工程、水供应、保障空气和水质量、清洁环境、废弃物处置等。 土壤科学与社会 当土地利用和管理与土壤功能很好地匹配时,土壤功能的发挥与人们预期的景象相符。庄稼和花草茂盛、家畜兴旺、泉井水源丰富、道路和建筑规范、投资环境安全,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土壤功能的作用。但是,当土壤利用不能与土壤性质相匹配时,问题就显现出来了。作物欠收,牲畜患病,在胀缩强烈或盐分较多的土壤上,道路、建筑、管道、电缆会断裂;在地基不稳定的地方,建筑物结构会发生灾难性的坍塌。在大片的城区,被混凝土或沥青密封的土壤表面会造成更多、更快的径流。 随着土壤利用和管理发生明显的变化,有可能使景观固有的一些功能丧失,这些功能包括景观的生产、水文、生态功能。虽然在土壤利用和管理方面,我们已经享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通过施肥,灌排水等措施强化了土壤的生产功能,但是,究竟如何很好地发挥土壤功能?需要发挥多大功能?两者之间的度目前还很难把握。 目前土壤科学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避免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或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景观功能的丧失,使得各种重要的土壤基本功能都能有效发挥作用。 现在新技术可以揭示我们这个行星各种各样的面貌,可以向我们显示地球的演变,也可以在任何尺度上显示地球系统的运行状况。摆脱物理尺度和感官的限制,在空间尺度上,我们可以观测到从分子到全球尺度的物体,在时间尺度上,可以观测到从毫微秒到千年时间跨度的变化。这些观测结果已被构建成地球演变过程的模型,用以预测地球演变的趋势和选择未来管理的措施。现在我们可以用预测模型来作出决策和制定政策,取代我们曾经依赖的重复试验方法,做到既提高土壤质量,又为子孙后代保护地球的皮肤。 掌握了矿物、土壤结构及显微镜下生物组织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了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机制,使我们认识到,人类深入观察和解剖土壤的许多新手段有力地推动了目前科学的发展或新的发现,这一点着实令人激动。老一辈科学家使用的显微镜或曲颈瓶已变成了如今科学家们所使用的电子显微镜和等离子体光谱仪。尽管这样,地球系统比我们短短几千年文明认识的世界还是要大得多,演变时间也要长的多,可见,地球系统还有更多的未知需要进一步去认识。 水之源 所有淡水的根本来源是雨水。雨水可被拦截和蒸发、渗透进土壤,或者随着破坏性的地表径流损失掉,这些都取决于土地覆盖和土壤条件。快速径流会引发洪灾、流失肥沃的土壤、侵蚀河岸,以致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并堵塞水库和河道。渗透的水可以保持在土壤中,并被植物利用或补给地下水和地表溪流,这些过程则取决于土壤的厚度、渗透性和含水能力。 水是“有害”还是“有利”取决于其在土壤表面和土壤剖面中的分布情况。更确切地说,它取决于土壤类型和人们对土壤的利用管理方式。水资源可以被浪费,但如果管理的当,同样的水可提高三倍的使用效率。然而,流域水源地的农民和牧民在实施水资源管理时,真正受益的是生活在下游城市里的居民。 所以,要管理好水资源、降低其危害性,人们必须做到: 1、对每一个独特的水传输系统(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土地利用方式)都要有深刻的理解。 2、管理措施需应用到整个流域范围内,而不只是在特定点或特定农场区域内实施。 3、下游受益群体应给予上游管理者补偿,应使得他们实施水土资源综合管理后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土壤与地球的其他系统 土壤也是构成地球上各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气候:土壤可通过水的循环,碳储存和温室气体排放(水蒸汽、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甲烷)调节气候; 2、水循环:土壤是世界上水文循环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缓冲系统。约60%的淡水(“绿色”的水)被贮存在土壤中可供植物利用。土壤也可调节河流和地下水、湿地、灌溉、家庭和工业用水的水供应,有时甚至可调节数千英里以外下游地区的用水。 3、废物和养分循环:风化释放或从空气中固定的养分都在土壤中循环;毒素可在土壤中被降解。如果这个循环受到干扰的话,可能带来水体富营养化或水土资源的污染,亦有可能造成养分枯竭,威胁到世界各地的无数生灵。 4、侵蚀:覆盖地表的土壤如果丧失,可能导致地球这一活的皮肤被剥离,从而丧失其拥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侵蚀的土壤使水体变得浑浊,或者覆盖在肥沃的土壤上,或者沉积在河流、水库和港口内,这些都不是人们所希望的。但侵蚀也不全是坏事,三角洲、冲积平原及黄土平原上许多最肥沃的土壤就是过去侵蚀的产物,海洋中的营养也大都来自土壤侵蚀。然而,当管理不善导致风和水的侵蚀加快,那么,侵蚀会导致明显的土壤退化、空气和水质量降低。 土壤和水污染 土壤通常被用来倾倒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料。在许多强烈利用的农业耕作区,从有机或无机肥料、家畜或处理作物秸秆排出的废水中淋失的养分可导致地下水含有高量的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土壤一方面可过滤、吸收和循环利用大量的这些废弃物;另一方面,有毒物质过量又会淋滤到溪流和地下水中。这些过程也取决于土壤性质,沙性的土壤易于淋溶,而厚重的粘土则不易渗漏。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城市、工业、集约化农业发展造成的土壤和水污染是主要的研究课题。对于大多数土壤而言,要减轻严重的污染就意味着挖掘和昂贵的处理。在欧盟、北美和澳洲,如果要利用土壤,则必须预防土壤污染,一旦土壤遭到污染则要求采取措施进行修复,这些规定已经通过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 问题土壤 在自然状态下,有些土壤干燥时非常硬,潮湿时又很粘,排水状况较差,砾石参杂其中;一些土壤养分含量很低,或者含有大量的铝或盐。由于土壤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自从有稳定的农业活动以来,人类就在不断改造这些问题土壤。 酸性硫酸盐土是世界上最具有危害性的土壤。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他们不会惹麻烦。但如果将水排掉,土壤会生成硫酸,10立方米的酸性硫酸盐土可产生1.5吨硫酸,并且释放出铝、重金属和砷等的混合物进入排水和洪水中。这些酸腐蚀钢铁和混凝土,污染河流和河口地区,造成鱼类大量死亡,产生疾病等。食品链中铝、重金属和砷的积累对健康影响的机理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它们是不受欢迎的。 这些土壤主要分布在沿海沼泽地,尽管这类土壤肥力并不高,但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在不断开垦,得到他们想得到的,近年来,人们更是开垦这片土地,用于城市和娱乐业的发展。一直依赖这片土壤生存的祖祖辈辈几代人已经越来越贫穷,他们的饮用水也受到了污染。这些工程的实施及产生的环境后果通常是灾难性的。 尽管人们在实践中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渐地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从科学上阐明其机理则要来的晚些。在经历了1852年荷兰Haarlemmermeer湖那次最大的土地开垦计划失败后,才由J.M. van Bemmelen在19世纪80年代阐述清楚,即固定在淹水土壤中的硫化物,排水后被氧化的过程。之后,花了一个多世纪才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预测了世界各地这些土壤的现状及危害程度。 区域和全球系统快速准确的调查 航空航天传感器正源源不断提高我们对于区域和全球系统的认识。超强能力计算机处理的数据揭示了这些系统的规模、复杂程度和时间尺度,并指出它们有怎样的关联性。详实而可靠的信息对合理决策至关重要。科学家们会将这些资料运用到决策和政策制定中。 虽然我们有着丰富的土壤资料,但大多是陈旧的、不准确的,在某些情况下是无法使用的。新的航空航天传感器前所未有地提供了详细的、精确的、快速获取的区域或全球地表覆盖资料,获得的磁学和电磁学资料还能提供地表深处的信息。更为特殊地,卫星数据的运用使得低成本监测成为可能。然而,如何进行准确的野外校验和熟练的室内解译相当关键。 这些新信息正在被应用到气候模型、农业和森林估产、土地退化和改良评价、水资源管理、侵蚀与沉积估算等方面。良好的资料信息有助于抑制盐分、确定地下水资源、预测水贮藏量和其他工程量,以及评价土地特定用途的适宜性。 土壤-系统内的系统 英国科学家James Lovelock指出,地球看起来像一个自动调节的系统,他将其称之为大地女神。如果这个说法正确,那么其含义对于地球科学和社会的决策方式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1、了解全球系统需要跨学科、跨机构、跨国界的合作。 2、全球系统超越私人财产,地区、国家的权限和能力。 3、这个系统运行数十年甚至几个世纪。那些不利的变化难以改变,同样,也难以阻止或逆转。 4、全球系统支撑着所有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而这些活动的获利既可以是私有财产也可以是免费的公共资源。 因此,土壤科学要立足于全球和区域系统开展工作。国际地球年的科学及其延伸项目也主要是关注全球和区域系统,因为这些系统支撑着我们日常生活,支撑着我们作为地球一个物种的未来,决定着我们星球演变的轨迹。 与土壤科学相关的四个关键问题 1. 为了获得最大社会和环境效益,土壤科学未来的研究方向在哪里? 土壤科学对农业生产的指数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使得全世界的人们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研究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仍然是土壤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但在现代,土壤科学领域不但包括精准农业、有机农业、森林和农业系统的碳固定等的研究,也包括了退化土地的恢复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70年代以来,土壤科学已经与环境方面的研究课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土壤污染、气候变迁、水文循环的有效保持、城区土壤的作用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等。土壤科学也面临着有很大的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对土地和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的压力。土壤时空特征以及在生态系统内功能的认识,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系统至关重要。要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就必须不断扩大我们知识面,以适应这个快速动态变化的世界;这样,确定土壤科学未来的研究方向就显得非常关键。 2. 我们如何将土壤科学与地球科学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 在过去,环境数据已通过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水文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工作积累起来。跨学科的团队也越来越多的利用这些专家数据,例如在全球模型研究中,利用这些数据揭示了地球环境的变化,预测了地球未来的发展情形。将这些数据库进一步整合,通过传统领域之间的交叉研究,例如土壤学和固体地质学之间有关风化层的研究,通过所有空间尺度范围内土地利用和管理对土壤特性影响的研究等,可以期望获得更大的成果。土壤圈是连接大气圈和地表其他圈层之间的纽带,我们需要加强不同的研究群体之间的互通和交流,让大家认识到土壤学在各自研究中的重要性。要弥补这些缺口还需要付出大量的工作。关键是如何可以最有效地做到这一点。 3. 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与社会沟通? “如果研究成果不发表,就等于白做。”但发表在同行评议期刊上的研究成果很少影响到与研究内容相关的人员或社会大众,也不会直接影响到政策制定和实际应用。资助者和资助机构越来越多的要求研究者改善沟通渠道,更多地为社会服务。为了做出可靠的决策,需要可靠的、以科学为基础的资料。这意味着科学家要更为有效地与决策者互动,但这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双方都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我们也在寻找广播和电视节目、游戏、图片、新闻和互联网等方式最大程度地让人了解这些研究成果。更好的互通也应该吸引学生们参与,他们可是土壤科学未来的希望。 4. 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民间的土壤学知识? 土地使用者和社会也蕴含着丰富的土壤学知识。这些知识是从几代人的经验和观察中提炼出的精华;他们是很实用的,以增产为导向,对局部土壤有针对性。他们本应该是一个巨大的资源,但到目前为止,这些民间的土壤学知识只是偶尔应用于正式的科学调查研究中。然而,开发和整合这些知识成为可用的信息并不那么容易。 译自“国际地球年重要主题宣传册” 黄标、孙序磊
个人分类: 土壤科普|202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血汗之盟:汗腺助我愈伤口
热度 1 crossludo 2012-12-8 18:34
血汗之盟:汗腺助我愈伤口 人类已经进化出了一种与汗腺有关的方式来修复皮肤伤口。    我们曾经认为,如同其他动物一样——人体通过毛囊或伤口边缘的皮肤,产生新的皮肤细胞,以修复如褥疮及烧伤等伤口。 但是密西根大学医学院的罗兰•里蒂(Laure Rittié)及其同事们发现了一种汗腺也有此类功能,而在其他动物身上则缺乏该功能。 该研究队伍利用激光器使31名志愿者的皮肤产生小伤口。一周后,研究者们提取伤口的皮肤活体组织进行检查,鉴定新的皮肤细胞在何处生长。受伤前,小汗腺的新细胞很少,它们帮助调节体温,然而受伤4天后,它们的数量剧增。这表明这些腺体包含一个成体干细胞储存库,可以在受伤后被募集起来以修复伤口。人类身上的小汗腺比毛囊多3倍,所以,它们才是产生新生皮肤细胞的主要来源。 这一发现“出人意料并且与主流观念相悖”,马里兰州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伊莱恩•福克斯(Elaine Fuchs)点评道。里蒂表示这项工作“已经在寻找伤口治疗新方法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个人分类: 遗传进化|2505 次阅读|2 个评论
紫外线皮肤扫描仪揭示当代《画皮》(胆小莫看)
热度 2 laserdai 2012-10-22 22:01
《聊斋志异》中的名篇《 画皮 》,相信大家都知道,故事情节很跌宕起伏,拍成的电影其级别数字直线上升:恐怖,惊险,武打,成人镜头等等。 其实,当年没有现在的高科技手段,连老花镜都没有,只能依靠道士的察言观色。现在就不同了,依靠高科技手段,很容易识别出《 画皮 》。你看大街上那么多走动的美丽漂亮,其实很多是当代《画皮》,专门去迷惑某些有钱男人的心,恨不得拿出来煎着吃。岂不知,美丽衣服和化妆品下面的皮肤的确是《画皮》。 紫外线皮肤扫描仪揭示《画皮》下的日晒危害真面目 左边的图就是正常情况下(日光下或者普通灯泡灯管 照明下),王生等常人看到的那位美女的漂亮面孔,魅力无边。怪不得王生手把手往家里牵,偷藏了很多天才告诉他的妻子。 右边就是这位《画皮》美女在 紫外线皮肤扫描仪 下的尊容(用人眼看不到的紫外线灯照射)。面孔上的众多黑点,是由于日光中紫外线的照射或者某些化妆品造成的危害。 在日光下暴晒时会受到强的紫外线辐射,可以破坏皮肤的DNA,日积月累就可能导致皮肤癌, 即使不引发癌症,也会造成皮肤粗糙、硬化、多皱。这时候,就需要每天进行《画皮》了,但是一定要在趁王生不在的时候,反锁了门进行。这样,王生回来一进家门,立马光鲜地一出现,自然又是一番恩爱。 如果《画皮》的时候,不巧被王生撞见,见到右面这幅尊容,估计王生要被立刻吓死过去。那就需要白娘子和小青一起去偷盗灵芝草了。 不过,相信当代的《画皮》不会这么傻,吓死一个王生,后面还有很多张生,李生,赵生,刘生 等等等等等着了。 这就是紫外线皮肤扫描仪的妙用,不管你脸上皮肤上的化妆品多么厚,只要这么一看,是人是鬼立刻原型毕露。建议当代王生们,带美女回家窝藏的时候,一定到去医院这么体检一下。
个人分类: 科普|466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鱿鱼神经系统控制皮肤变色 自身竟是天生色盲
crossludo 2012-8-20 22:04
鱿鱼神经系统控制皮肤变色 自身竟是天生色盲 最先研究表明神经的电刺激能够改变鱿鱼皮肤的颜色和反射率。 鱿鱼神经系统控制皮肤变色 对于鱿鱼外貌的色彩来说,改变色彩只是瞬间的事情,这多亏它们皮肤中的一个神经网络让这些头足动物能够改变它们的彩虹色。这也是人类发现拥有这种能力的第一种无脊椎生物。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鱿鱼皮肤神经的电刺激会改变皮肤中微小层状结构的颜色和反射率,这种被称作虹细胞的层状结构能够让它从红色一直改变到蓝色。奇怪的是,尽管这些鱿鱼有着鲜明的色泽,它们只能看到黑白世界,这就加深了它们为什么以及如何从色彩排列中选择色彩的神秘。 伍兹霍尔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帕洛玛-冈萨雷斯-贝里多说到:“非常酷的是这些动物都是色盲,可是它们却在产生一个色彩信号。这让我们非常的费解,虽然它不是为了让鱿鱼看到,如果这是为了进行伪装,在你看不到色彩的情况下,你怎么知道你做的就是对的?” 产生彩虹色 由于皮肤中所含有的一种名为色素细胞的特殊结构,鱿鱼、章鱼和其它的头足类动物拥有了惊人的色彩变化能力。海洋生物研究室的一位助理研究员特雷弗-华迪尔说到:“大多数鱿鱼物种也拥有另一种名为虹细胞的特殊结构。”我们看到的大多数颜色都是由于色彩吸收和特定光波长反射导致的,彩虹色是不同的,它是由于结构对光线反射的干扰导致光波相互作用产生了几乎呈现金属质的强烈色彩。华迪尔告诉《生命科学》,虹细胞是由复杂的堆叠层组成,这种结构导致了这种光线干扰。 我们不清楚的是虹细胞如何工作。华迪尔说到,根据定义彩虹色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时候似乎稍有不同,因此这就意味着彩虹色的变化时非常复杂的。为了找到虹细胞的秘密,研究人员小心翼翼的解剖了一只死去的近海鱿鱼的皮肤。他们追踪了皮肤中的神经并且对它们进行电刺激,发现他们能够促使皮肤颜色的逐步改变,从静态的微红状态一直改变到蓝色光谱。华迪尔说到,与色素细胞中色彩非常快的变化不同,虹细胞中的变化更缓慢,循环整个彩虹色从红色到橙色、到黄色、到绿色、再到蓝色经过了大约15秒的时间。 色彩变化之谜 冈萨雷斯-贝里多说到,色彩变化的神经控制并非局部反射,它来自于中枢神经系统。华迪尔说到,下一个需要解答的谜团是鱿鱼如何能够精确的选择并且保持已有的色彩。最后,研究人员们希望来了解这些头足类动物如何在没有色觉的情况下决定它们需要呈现什么色彩。 华迪尔说到:“这些动物事实上在皮肤中形成色彩,而且它们不需要色素就能实现,而且它们有可能有机会获得一种特定的色彩。那将是非常令人激动的事情,因为在动物当中能够选择一种颜色并且快速变换的动物并不多见。”
个人分类: 仿生科技|3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造皮肤技术获突破:可设定形状一次生长数厘米
crossludo 2012-8-3 11:29
人造皮肤技术获突破:可设定形状一次生长数厘米 重大突破:多伦多大学科学家现在可以制造分米级别大小的人造皮肤。 皮肤细胞特写:在此之前,科学家只能一次性制造微米级别的人造皮肤。 据国外媒体报道,多伦多大学科学家近日成功通过将单个皮肤细胞置入凝胶状单片实现单片皮肤的生长,而且可以让皮肤生长为设定好的形状,比如形成字母。这种皮肤大面积生长技术(一次10厘米的程度),相对于目前人造皮肤技术来讲可谓是实现了一大飞跃。对于那些烧伤或其他皮肤损伤患者,他们的皮肤移植手术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因为这项试验成果变得更加简单。 据专家介绍,科学家已经可以完美地模仿人类皮肤的生长过程,并且其精细度可以达到用皮肤拼写出他们家乡名称的程度,同时可以实现一次性制造分米级别的人造皮肤,这对需进行皮肤移植手术的患者特别是那些经历了烧伤的患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科学家已经实现了皮肤大面积生长技术(一次10厘米的程度),相对于目前人造皮肤技术来讲可谓是实现了一大飞跃。 多伦多大学机械与工业工程系副教授阿克塞尔-顾恩德表示,“其实有很多有趣的‘软材料’,特别是一些生化材料,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宣称有能够完美实现从微米级别到分米级别的材料出现。”科学家们的这项发明已经发表于《新材料》杂志上,目前已经开始了商业化运用。 科学家通过将生物材料和化学物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镶嵌水凝胶状物质,可以作为活结缔组织的替代品。在与人体皮肤组织结合的部分,每个分子都能精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技术和传统的“脚手架”技术不同,是在一种三维结缔组织结构中“种植”皮肤细胞的方式。这次的新技术是在镶嵌水凝胶状物质中“种植”皮肤细胞并为之提供适合细胞生长的环境。“种植”细胞的精度非常高,甚至科学家可以用这些细胞来拼写字母,这对于修复烧伤皮肤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该项目负责人、三年级博士研究生冷莲表示,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技术的稳定性非常好。她说,“在这项研究中,当我们把一个细胞种植在正确位置的时候,我们会在其周围制造一个非常自然的细胞结构。” 顾恩德补充道,“我的实验室目前正在用不同的材料对不同的结缔组织进行试验,等到皮肤样本可以用机器来预先制造好的时候,这项技术会变得更便宜,也更有效率。”目前,多伦多大学的两个实验室在多伦多新宁医院中进行合作。
个人分类: 仿生科技|1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皮肤的自我养护
热度 2 duke01361 2012-7-25 11:41
皮肤的自我养护
皮肤的自我养护 有益于皮肤的七种物质 维生素 A 维生素 A 对健康皮肤的代谢至关重要。它有益于皮肤细胞的再生和对死亡细胞的清除。有助于产生角蛋白细胞合成角蛋白。 维生素 A 有助于皮肤柔软,减少皲裂和皱纹。 铜 / 铜肽 铜可以增加皮肤的韧性和弹性 α 羟基酸 Alpha Hydroxin Acids (AHAs) 有益于去除皮肤表面的死细胞,促进新皮生成,有助于皮肤保湿 这类物质可以使皮肤光滑,有弹性。 自然界中水果、牛奶和甘蔗中富含 α 羟基酸。 抗氧化维生素 C 和 E 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 可以有效抵御皮肤细胞内的氧自由基 , 减少皮肤细胞的氧化损伤和紫外线损伤,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 有益于减少皮肤出现的皱纹和色素分布不均,增强皮肤的活力。 豆类食品 有利于皮肤的光滑和保湿,改善皮肤整体健康状况,减少皮肤汗毛的生成数量和降低其坚硬度。 维甲酸 维生素 A 的一种衍生物,可以增加细胞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减少皮肤皱纹和细纹的形成 , 淡化棕色皮肤斑块,改善皮肤的纹理。 乙烯基辊 可以直接涂抹在皮肤表面。 具有抑制黑色素生成的功效。有助于较少皮肤色素沉着,增进皮肤的清洁度和亮度。 (版权所有,转载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Life a Bit|3441 次阅读|3 个评论
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的损伤
duke01361 2012-7-25 10:47
夏日炎炎防紫外线(I)---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的损伤 阳光中的紫外线 太阳光本质上是太阳发出的所有电磁辐射的总称。可以依据这些电磁辐射的波长分为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能够到达地球的太阳电磁辐射的波长范围差不多在 100 nm 到 1 mm 。 依据波长可分为:紫外线 C ( 100 到 280 nm )、紫外线 B ( 280 到 315 nm )、紫外线 A ( 315 到 400 nm )、可见光( 380 到 780 nm )、红外线( 1 mm , 700 nm 到 106 nm ) (Infrared-A: 700 nm 到 1,400 nm ; Infrared-B: 1,400 nm 到 3,000 nm ; Infrared-C: 3,000 nm 到 1 mm) 。 太阳中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均具有破坏作用。其中,紫外线 C甚至可以用于 杀死细菌细胞,因此,可以严重皮肤细胞内的 DNA 物质;与此同时,阳光中的紫外线 B 和紫外线 C 也参与制造臭氧层和夏日接到汽车尾气所产生的臭氧,紫外线B也能够造成遗传物质 DNA 的损伤;最初,紫外线 A 被认为对 DNA 影响最小的紫外线,但后来发现紫外线A对皮肤细胞的损伤绝对不可忽视,紫外线A主要是“转化”细胞内的水分子等生成活性氧自由基,从而对细胞内的大分子产生间接的损伤。 大气中的紫外线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增强。一般认为,海拔高度每增加一千英尺,紫外线的强度会相应增加 8% 到 10% 。 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的损伤 皮肤损伤 太阳中的紫外线辐射可以造成皮肤细胞内 DNA 的损伤,使皮肤出现沟褶、皱纹、颜色改变,甚至可能出现皮肤细胞的癌变。 经常接受太阳光的照射,致使接受过度紫外线辐射可以严重伤害我们的皮肤。 使皮肤出现皱纹 紫外线 A 可以深入皮肤表皮下面的真皮部位,破坏其中结缔组织中的胶原和弹性纤维蛋白分子。失去这些结缔组织支撑的皮肤会缺乏力度和柔韧性,并在相应皮肤部位形成树向细纹或较深的皱纹,同时也会使皮肤失去弹性和韧性,变得松弛或下垂。皮肤不能针对这种被紫外线“切断”的胶原和弹性纤维蛋白的损伤进行自主修复。一般认为,紫外线 A 对皮肤的损伤与皮肤的衰老和癌变密切相关。人群中大约有 80% 的个体的皮肤衰老与这种紫外线的损伤有关。 使 皮肤色素分布不均 紫外线可以促进皮肤中黑色素细胞的产生,这些黑色素细胞主要用于制造深棕色的色素 - 黑色素( melanin )。皮肤中 过量的黑色素会使你的皮肤看上其发暗或颜色较重。有些时候,这些色素在皮肤中呈现不均匀分布,使皮肤出现不规则的色素沉着区。同时,紫外线还可以使皮肤中的小血管发生不可逆性扩张,使皮肤看上去有杂色 或微红。 使皮肤出现 黑斑病( Melasma ) / 黄褐斑( chloasma ) 黑斑病又称“ 黄褐斑( chloasma )”或“ 妊娠面斑 ”。 黄褐斑常见于被紫外线过度辐射的人和处于妊娠期妇女的面部,最多见于两颊、前额、鼻翼和下 颏等部位 ,表现为深棕色斑块。因此,皮肤出现黄褐斑可能与紫外线辐射和孕激素( estrogen 和 progesterone )都有关系。孕期出现黄褐斑的妇女通常肤色较暗,同时,经常服用口服避孕药或接受激素治疗的女人也会出现黄褐斑。有些人的黄褐斑可能会随着停药或妊娠的结束而退去,而有些人则不能。 使皮肤出现 雀斑 / 太阳斑 皮肤出现 雀斑 / 太阳斑 也可能起因于过度接受日光照射的结果。 雀斑 / 太阳斑 常见于面部、腿部和手背,喜欢日光浴的人群最容易出现全身性的 雀斑 / 太阳斑。随着年龄的增加,接受日照量也不断增加,这种在全身范围内出现的“太阳斑”尤以背部的上背为最多。 使皮肤出现 黑斑(肝色斑) / 老年斑 这类色斑最常见于个体的额头部位。以棕色、黑色和灰色色斑最为常见。此外,此类色斑的大小和出现部位也会不同,除额头之外,也见于经常暴露于阳光之下的面部、手部、前臂和后背上部。 尽管这类色斑常见于老年人群,但包括孩子在内的其他年轻人也会因遭受过量的太阳照射而在身体的上述部位出现。 日光浴的利弊 其实与人们普遍认知的日光浴有益于健康的观点相反,日光浴所引发的皮肤改变是一种皮肤受损的标志。当皮肤接受日光照射时,太阳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大量产生黑色素,正是这些黑色素使皮肤出现“日光浴”后的颜色变化。这种颜色改变表明皮肤正在试图阻止太阳中的紫外线对皮肤细胞的进一步伤害。由于日光浴所能产生的黑色素对紫外线的抵抗只相当于 SPF 4 级别,所以不足以真正杜绝紫外线对皮肤的进一步损伤 ! 灼伤 阳光中的紫外线 B 通常只对皮肤表皮细胞产生影响,但这确是太阳灼伤( Sunburn )的重要原因。 紫外线穿透皮肤表皮,杀死表皮底层具有活性的皮肤细胞,之后,引发血液中的免疫细胞浸润,血液中的白细胞负责清除这些被杀死的细胞,造成红肿热痛。当前已有更多地证据表明太阳引发的灼伤会造成 DNA 的损伤,因此经常被太阳灼伤有可能诱发皮肤癌的发生。 唇雀斑 ( Labial lentigo ) 唇雀斑是一种因过量日光曝晒而出现在唇部的深棕色色斑。通常的情况下只出现在下唇,为单一的深棕色色斑。 皮肤异色病( Poikiloderma ) “皮肤异色”常见于中老年妇女的脖子两侧或两侧面颊上。表现为红棕色不规则的色素沉着。导致中老年妇女出现 皮肤异色的原因可能与长期日光暴露和使用过含有光敏物质的化妆品或香水有关。 光线性角化 这种病又被称为太阳角化病( solar keratoses ),表现为皮肤变粗糙,甚至会出现肉色、暗粉色或棕色的痂状凸起斑块。这些斑块儿经常出现在面部、耳步、前臂和手部。这是一种能够转化为鳞状上皮细胞皮肤癌的皮肤损伤,应该给以特别注意。 恶性雀斑样痣 恶性雀斑样痣经常起因于长期接受太阳照射,会在面部、手部和腿部出现的一种黑色素瘤。恶性雀斑样痣的早期以黑色斑块的形式出现,随后逐渐变为深黑色,且面积越来越大。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自己的皮肤出现异样生长情况,特别应该注意 皮肤是否有溃疡且难以愈合,黑痣的形状或所在部位的纹理出现改变的情况。 皮肤癌 有数据表明,一个人一生中罹患皮肤癌的几率可以高达 20% 。其中,有近 90% 的皮肤癌发病与太阳照射有关。临床上经常见到的皮肤癌有三类,包括基底细胞癌、 鳞状上皮细胞癌 和黑色素瘤 。 基底细胞瘤( Basal Cell ) 皮肤 基底细胞瘤和下面叙述的鳞状上皮细胞癌均为常见的皮肤癌症。 基底细胞瘤常伴随皮肤小面积的异常,比如出现 圆形扁平边缘半透明的斑块。这些斑块看上去类似皮肤溃疡,而且很难愈合。这类肿瘤不具有扩散能力,不会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如果发现及时,治疗及时,此类皮肤瘤的制约率可达 95% 左右。 鳞状上皮细胞癌 鳞状上皮细胞瘤通常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硬痂或硬壳的凸起。这类皮肤肿瘤不象基底细胞瘤那样,它们中的癌细胞有可能会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如果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这类鳞状上皮细胞癌会具有较高的治愈率,通常可以达到 95% 左右。 黑色素瘤( Melanoma ) 黑色素瘤是一类致死率最高的皮肤肿瘤,其致死率可以高达 80% 以上。但这类皮肤瘤的发病率通常会较低。黑色素瘤是一类具有扩散能力的肿瘤,瘤细胞可以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黑色素瘤常见于身体不直接受太阳曝晒的部位,比如脚跟和脚趾之间等部位。但研究表明,黑色素瘤的发生可能与受过严重太阳灼伤有关,特别是在在 18 岁之前,如果发生严重的太阳灼伤,出现黑色素瘤的风险往往会倍增。黑色素瘤通常表现为 非对称( Asymmetry ),即色斑的一半不同于另一半;边界不规则;颜色不均匀,常见棕色、黑色和焦黄色混杂,面积较大,往往大于常用的铅笔的直径。 紫外线对眼睛伤害 除了对皮肤产生伤害之外,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也绝对不容忽视,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造成晶状体和视网膜的严重伤害。 白内障( Cataracts ) 白内障起因于晶状体浑浊,以至于视物不清或不能聚焦,这种情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接受过量的紫外线辐射有关。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伤害眼睛中的晶状体,使其浑浊。请注意,白内障极易发展为失明。 视网膜损伤( Retinal damage ) - 黄斑变性( Macular Degeneration ) 持久地暴露于紫外线下可以造成视网膜的损伤。如果损害到视网膜上含有视黄醛的感光部位就会出现黄斑变性,造成眼睛中心视力丧失。虽然目前尚没有完全搞清楚导致黄斑变性的真正原因,但估计与过度的紫外线照射关系密切。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的视网膜损伤都是不可逆转的。 雪盲( Snowblindness ) 雪盲起因于眼球遭受太阳“灼伤”, 是因位于眼睛最前方的角膜被紫外线灼伤后出现的一种暂时失明现象。如果晴天在白雪皑皑的原野上待的过久,有的人就会出现暂时性无视觉现象。发生雪盲时常伴有眼部的剧痛。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9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女的皮肤是如何保持湿润亮泽的?
热度 10 duke01361 2012-7-23 12:31
美女的皮肤是如何保持湿润亮泽的?
美女的皮肤是如何保持湿润亮泽的? 一、皮肤是如何“锁水”的? 人体皮肤之所以能“锁住”水分,部分是通过皮肤细胞中的纤维状结构蛋白的角蛋白(fibrous structural-keratins)及其“交联”(cross-linking)形成的角蛋白网(细胞骨架)实现的。 人体表皮细胞内含有两种主要类型的角蛋白,即I型角蛋白和II型角蛋白,这些角蛋白是组成细胞骨架中的“中等纤维”的重要组成成份。对于表皮细胞形态的维持至关重要。除了负责维护细胞形态外,很多角蛋白可能还参与细胞内的众多细胞信号传导作用。比如,临床上发现,编码角蛋白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包括遗传性皮肤疾病在内的众多疾病的发生。 皮肤表皮细胞内的角蛋白除支撑细胞形态外,同时对细胞膜的脂类分子也具有结构性“支撑”作用(两者具有一致性)。而细胞膜上则分布有与防控皮肤细胞内水分流出的控制器。 角蛋白是如何影响皮肤中水分子运动的? 据常识推测,凡是能影响细胞膜上“孔隙”大小的结构特征均有可能影响水分子的渗透能力。 科学研究发现,角蛋白之所以能够控制水分子的扩散与它所携带的侧链的分子量大小有关。有些角蛋白的侧联更有利于帮助角蛋白分子形成呈现高度“交联”的网状结构。使角蛋白更能“吸附”水分子。 角蛋白网状结构的稳定性有赖于其侧链基团之间的作用力。这些侧链之间可以通过形成彼此形成共价键、离子键、氢键,以及在非极性氨基酸侧链基团之间出现的范德华力发生相互作用。作用的程度直接影响角蛋白网的活动性和自由空间的大小。 如此形成的角蛋白网反过来直接影响水分子在皮肤角质层的分布状态。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发现,皮肤角质层细胞中的游离状态的水分子在中央部位相对较多,而周边部位,以及在皮肤较深的细胞层中仅呈现中等程度的水化现象(57%–87%, w/w)。而呈现高度水和(300% w/w)状态的水使位于皮肤角质层最外层(垂直于皮肤表层)的无细胞核的一层死细胞呈现“涨满”状态,这种水分分布状态沿着皮肤的层级递增而递减,直到紧邻依然具有活性的表皮细胞的那一层细胞为止。 当前,尚不清楚呈现游离状态的水分子是如何从位于皮肤较深层级的细胞层被排出的。上面所描述的水分子分布方式可能有助于防止具有生物活性的表皮细胞的被水化作用。 当一个人处在一种相对干燥(18%–26% w/w)的环境中时,只发现皮肤角质层中含有结合状态的水,而缺乏呈游离状态的水。 二、如何保湿? 皮肤保湿就是皮肤的保水。 (1)注意维持环境湿度 (2)增加营养,食用富含角蛋白的食品 (3)适当使用保湿的护肤品 三、一些问题 (1)多喝水可以增加皮肤中的水分,促进保湿? 看来不行 (2)用清水拍打面部?因为表皮层最外面的细胞是一层死细胞,其中含有角蛋白,如果用清水拍打面部,有些效果。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18142 次阅读|17 个评论
皮肤摄取气体的试验
热度 4 孙学军 2012-7-18 21:33
刚看到一篇文章是研究经过皮肤摄取二氧化碳的研究,根据这个思路,氢气、一氧化碳、氧气等是否也可以经过皮肤来摄取,如果设法提高摄取速度,是否可以作为局部疾病治疗的手段。 A Novel System for Transcutaneous Application of Carbon Dioxide Causing an “Artificial Bohr Effect” in the Human Body Background Carbon dioxide (CO 2 ) therapy refers to the transcutaneous administration of CO 2 for therapeutic purposes. This effect has been explained by an increase in the pressure of O 2 in tissues known as the Bohr effect.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no reports investigating the oxygen dissociation of haemoglobin (Hb) during transcutaneous application of CO 2 in vivo .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Bohr effect is caused by transcutaneous application of CO2 in human living body. Methods We used a novel system for transcutaneous application of CO 2 using pure CO 2 gas, hydrogel, and a plastic adaptor. The validity of the CO 2 hydrogel was confirmed in vitro using a measuring device for transcutaneous CO 2 absorption using rat skin. Next, we measured the pH change in the human triceps surae muscle during transcutaneous application of CO 2 using phosphorus-31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 31 P-MRS) in vivo. In addition, oxy- and deoxy-Hb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with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the human arm with occulted blood flow to investigate O2 dissociation from Hb caused by transcutaneous application of CO 2 . Results The rat skin experiment showed that CO 2 hydrogel enhanced CO 2 gas permeation through the rat skin. The intracellular pH of the triceps surae muscl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10 min. after transcutaneous application of CO 2 . The NIRS data show the oxy-Hb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4 min. after CO 2 application, and deoxy-Hb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2 min. after CO 2 application in the CO 2 -applied group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Oxy-Hb concentrat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ile deoxy-Hb concentr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transcutaneous CO 2 application. Conclusions Our novel transcutaneous CO 2 application facilitated an O 2 dissociation from Hb in the human body, thus providing evidence of the Bohr effect in vivo .
个人分类: 科研思路分享|3534 次阅读|7 个评论
皮肤的保养也很重要的
热度 3 cutefay 2012-6-10 23:01
很多人认为皮肤是天生的,后天保养的效果不大,但我的体验让我感受到:后天保养也是很重要的。 由于每个人的皮肤的先天条件不一样,所以往往没办法拿不同的人的皮肤相比较,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的皮肤是有一定的可比较性的。就说说我自己的体会吧! 我是上了研究生之后才开始注重保养皮肤。按理说年龄越大皮肤质量越差,并且女人过了25岁之后皮肤质量开始下滑,尤其是过了30岁之后,更是如此。但我的皮肤虽然比起二十多岁的时候有所下滑,但下滑得不是很大。我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皮肤和周围很多mm差不多,而我现在再和当时的那些mm相比,就显示出皮肤保养得好了。 我在护肤方面,坚持的原则是,只买对的,不选贵的。虽然也用过雅诗兰黛、兰蔻等高端护肤品,但尝试过之后发现也不过如此,于是,现在的护肤开始走平民化路线,有很多很便宜的护肤品,例如国产的玫瑰花水、金盏花水、洋甘菊水,玫瑰花面膜、红酒面膜等。但也有一些高档的护肤品,尤其是眼霜。但我买的高档护肤品大多都是买小样,价格只有正品的几分之一,还是很划算的。 我皮肤让人周围的人感觉有明显的改善的一次是:我有段时间天天坚持用玫瑰油涂脸(妙峰山买来的,6元/200mL),结果半年之后,我回老家,家里人都说我皮肤比以前好多了,而我自己却没多少感觉。所以,护肤贵在坚持。涂的时候往往没什么感觉,但好好保养,半年或者一年之后效果就很明显了。
个人分类: 美容美发|422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护肤
热度 1 helloating1990 2012-5-28 12:54
[转载]护肤
http://page.renren.com/699024379/note/848907420?ref=hotnewsfeedsfet=2012fin=35ff_id=699024379feed=page_blogtagid=848907420statID=page_699024379_2level=1
个人分类: others|190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体再生复原科学:一个美的传说
crossludo 2012-5-28 12:47
他说,高等动物不但具有再生功能,而且比低等动物还要强,进化得越精确,它的再生潜能就会更多、更完善。 再生细胞角蛋白19型细胞(皮肤的祖宗细胞),就是靠这个祖宗细胞长出了全部的皮肤,脂肪组织、皮下组织就再生复原了一个皮肤。后来利用这个发现又成功实现了上万例的末节断指原位再生复原,从而奠定了人体再生复原科学体系的基础。 相关阅读 : 不过科学家介绍,蝾螈的再生能力无人能及 ,其断掉的肢体和器官都可以重新生长出来,美西螈是蝾螈的一种,它的四肢和器官在受损后会再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会失去这种能力。胚基细胞是一种多功能干细胞,一般存在于刚刚成形的胚胎中,具有生长成身体内任意一种细胞的能力。当肢体被截断后,它体内的血管会迅速收缩并止血,皮肤细胞会迅速覆盖在伤口上,并形成所谓的胚基。研究人员解释说,一种名为“amblox”的特殊酶在美西螈的伤口复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动物王国里,只有蝾螈类才拥有这种独一无二的酶。科学家将人造“amblox”酶使用在人类皮肤细胞后发现——伤口确实会迅速愈合,皮肤重生的速度也加快了许多。
个人分类: 预测科学|20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温家宝母校即兴演讲:青年学生有独立思考最宝贵
热度 1 whyhoo 2012-5-22 09:47
青年学生最宝贵的是有独立的思考   19日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回到自己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看望师生,参观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后,他在该校作了长达50分钟的即兴演讲。   当晚8时34分,温家宝走进地大西区教一楼第二阶梯教室,200余学子全体起立鼓掌,掌声和欢呼声持续约半分钟。   晚上约9时30分,演讲结束,温总理和前排学生握手,所有师生起立鼓掌。   温家宝以祝贺地大登山队登顶珠峰为演讲开场白。   温总理说:“今天的新闻联播播出了我们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珠峰登顶成功的好消息,我向他们表示祝贺。这告诉我们,不畏艰苦和挫折,一定能到达光辉的顶点;而且,这也是我们的传统。”   温家宝说:“我在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学习了近8个年头,很早就想回学校看看。我本想准备演讲稿的,但想着,回家跟家人谈话不需要准备演讲稿,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温家宝说,他在担任领导工作后,还一直关注地质问题研究。他上大学的时候,就一直很关注二叠纪和三叠纪的界限问题,这是一个古生物的问题。“刚才,参观了学校的一个实验室,现在用新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感到很高兴。”   “2008年,在接受《科学》主编布鲁斯-艾伯茨的采访时,我说过,要是我不从政,很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学家。”   温家宝说,地质学不是一门简单的科学,是一门深奥博大的科学,需要有志青年为它献身,需要有志青年利用地质学造福祖国,造福人民。只要有人类存在,只要有地球存在,只要人类发展,只要地球变化,地质学就不会枯竭!   温家宝说,从政后,没有忘记对科学发展的关注,仍在思考地球发展方向。对于地球科学的发展,在冰岛考察火山和地热时,与学习地热的学生座谈时,讲了地质科学发展的六点方向。   一是地球科学应研究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还应包括天体。二是地质构造,特别是板块变化对地球带来的变化。三是矿产资源和能源,特别是需要新的实践和理论。四是地质灾害防治是涉及人类利益的重大问题,应该做到有效预报、预防和治理。五是现代科学在地质学的应用。六是地质科学要开发新领域。   温总理举例说,在内蒙古煤田勘探时,发现钼矿与煤共生,大型煤矿的成长中很少见的。煤层气的发现和开发,在我国起步较晚,开发实践比较落后。一次在巴厘岛与奥巴马总统会谈时谈到,美国的煤层气开采与使用技术成熟,煤层气开采已经到了实用的地步。我国具备煤层气开发条件,对开采技术应用和管道输送要求很高,我国在矿产和能源方面要不断探索新的实践和理论。   他说:“这告诉我们,矿产和能源上不要只局限在书本知识,要不断探索。”   温家宝说,“1960年,我在校期间,很热爱地质课程,除书本外,还曾钻研过河流走势变化和力学原理,还有北方磷矿成因。在工作之后,我还自己研究地质力学。作为科学工作者,思维应该是开放的,而不应是禁锢和封闭的,要只承认规律和真理,不屈服于任何权威”。   “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要倡导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青年学生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这是最宝贵的。”   温家宝说,“在母校的学习,使我养成了从不迷信权威的习惯,遇事总是要问一个为什么,通过自己,探寻追求真理的脚步。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是母校教给我的。现在,许多老师、同学也是这样的。地球太大、宇宙更大,自然处在变化中,人类和社会存在发展,要不断地探索,这才是科学精神。”   “今天,我们学校登山队登上珠峰了,相信地质工作也会登上高峰,母校又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   温总理讲起自己的学生生涯,读大一时,他一进校就生病了,需要隔离。生病期间,不能去上课,他还是认真钻研。那一个学期,加上最难的结晶学在内,每门课程仍然得了优秀。   从那以后,他坚持锻炼,刮风下雨都没间断,从开始争取4小时上课、到后来8小时上课时间,一直到大学毕业,脱掉了病痛这顶帽子。   参加地质工作,就要跋山涉水。在祁连山工作,常常是带一个馒头,一路上遇到柴火就捡起来,在山上烤馒头吃;没有柴火,晚上回住地,吃一碗面条、一个馒头。参加工作后,生活条件艰苦,恶劣环境下,他告诫自己,人要有愿意吃苦、而毫无叫苦的精神。只要努力,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总会进步。   温总理说,当时他从来没有测过遥控点,每一次,都是爬到设定地点,做好素描,填好图,定好点。有时,下山还要背一包石头回住地,累得不能坐下。   在工作的时候,曾经有过几次危险经历:在祁连山主峰,夜遇暴雨,深夜搬了三次家,总是先转移设备和数据资料,之后才是自己的生活用品。   “还有一次是在过疏勒河时,走到水中间,突遇河水暴涨,水流很急,我紧紧抱着牦牛的脖子,半个身子已经浸泡在水里,这样过河。”   温总理说:“跟大家讲这些,我是想说,吃苦可以锻炼人,不仅磨练一个人的性格,而且能造就一个人的精神。对于任何工作,能担起来就勇敢的担起来,不怕任何困难,甘受任何打击和委屈,把工作做好,不把困难丢给别人。这种精神也是母校给我的。” 不懂得穷人 就不懂得政治   “上大学后,我开始思考社会、思考人生。除学好专业外,还大量阅读历史、哲学、经济等方面的书,一心想着为人民做点事情。”   温总理说,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想得最多的,是要和人民在一起。母校给了这样的环境和条件,1963年、1964年在湖北、河南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经常到农村参加劳动,吃在老乡家、住在老乡家。假期到农村去,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吃一样的饭、睡一样的炕,利用这样的机会了解群众,认识他们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们的品质。   在地质队工作时,交了许多农民和牧民朋友。当时看到他们为了买瓶酱油、买点盐要跑很远的山路,拿几个鸡蛋到地质队换钱,他就下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这是最根本的,为国家和人民献身的人生观也是在母校期间形成的。   担任领导职务后,走遍了全国的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矿山、油田,住过山村、下过矿井。工作繁杂时间不多,但在周末还是下乡视察,觉得和人民在一起非常亲切。   温家宝说,这些年,实行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免除了农业税,结束了推行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建立了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   他说,一个领导人不懂得农民,不懂得占全国大多数的穷人,就不懂得政治,不懂得经济。一方面推进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努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的目标。   “同学们在学习时,一定不要忘记树立远大理想,把今天学习与今后工作结合在一起,练就本领,将来更好地为人民工作。母校培养了我,铭刻在心,牢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自己的工作成绩回报母校。努力做一个永远让母校记得的优秀学生!”   总理讲的“煤层气”实为“页岩气”   温总理与地大学子面对面时,多次提到“煤层气”问题。昨日,殷鸿福说,总理讲的“煤层气”实为“页岩气”。   据介绍,页岩气指的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美国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成熟的技术,而我国则刚起步。页岩从外表上看,是一片片深色的石头,用手摸是黑的,跟煤一样。“我国在页岩气问题上面临的近期困难,就是‘家底不清’”。   殷鸿福说,如何解决开采中的污染问题,是技术上的难题。要把气从地下赶出来,须灌注含有几十种添加剂的液体,而这些添加剂都是高污染的。   揭 秘   4人联名写信邀请总理回母校   19日晚,温家宝总理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行程中,到该校实验室参观,是一个重要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校长殷鸿福在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总理有约20分钟的“亲切交谈”。   殷鸿福告诉记者,每年到北京开院士大会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过来一桌一桌地与院士握手,这种接触已经很多次了。“他知道我的名字,密切的接触在最近两三年。”2007年,为了实验室建设,殷鸿福专门给总理写了一封信,获得批示。   他回忆,一次,总理在接见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专家时提出,地质学如果仅仅进行传统的研究,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要求,要把地球、天体、环境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我们的实验室,就是按总理的这个思路建设的。这个思路叫地球系统科学,与地质学不一样;地质学仅是研究地球的,而地球系统科学是把地球放到整个宇宙中,并把环境和生命等结合起来。”   殷鸿福透露,这次总理之所以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来,是因为他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大原校长赵鹏大以及现任党委书记郝翔、校长王焰新一起,于今年4月写信发出了邀请。“我们在信中说,总理您好久没回学校了。今年是60周年校庆,希望能来看看。您所关心的实验室,已获批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了。”17日晚,他得到通知说,总理要来学校了。   现 场   听说温家宝总理要回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学生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讨论:他会去哪些地方,会见哪些人,会在演讲中说些什么?   19日晚8时10分,温总理从西二门进入学校。看到同学们的热情期盼,他面带笑容频频向母校师生招手致意。   同学们一起欢呼并大叫“温总理好”。也有同学高举牌子,上面写着“家宝学长”,“我们用我们最大的热情欢迎我们的学长——温家宝 ”。   解 读   温总理在演讲中,提到了专业问题“二叠系与三叠系的界限划分”。   “二叠系与三叠系,通俗地说,就像人类历史上划分朝代一样。”昨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大(武汉)原校长殷鸿福,对此进行“科普”。二叠系是地球历史上的古生代,三叠系是地球历史上中生代。二亿五千万年之前是古生代,之后是中生代。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地球上90%以上的古生物都灭绝了。   这个界限的标准,在国际学术界上称为“金钉子”,1978年,地大已开始研究。2001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把这枚“金钉子”,钉在了浙江长兴煤山剖面上。“金钉子”确立在中国,表明我国学者在这个地质领域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反 响   地大学子:   2009级艺术与传媒学院杨宁:总理说自己的很多好习惯都是在地大养成的,不论以前条件多么艰苦,只要我们有信心去克服,就一定能做到。这应该就是地大的校训精神: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   2009级材化学院庄忱:总理的讲话,像是亲人的对谈,激起了我们对学校精神的深深注视。艰苦朴素是地质工作者多年来崇尚的一种精神,有这种精神,才能在这样一个行业里,吃得了苦、经得住磨练,才能锤炼出高尚的人格精神,体验世界的宽阔。我会用火焰般的热情,在祖国大地上挥洒青春。   2011级政法学院研究生张亿瑞:温总理在大学期间就形成了很坚定的人生观,这一点很可贵。这种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给了我很大触动。我们要学习温总理把青春献给国家的热情和决心。   2009级经管学院苏雷:温总理用自己的事迹,教会了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我们的人生理想要突破小我的藩篱,与人民的命运相连。我们要把吃苦当成一种习惯,在吃苦中锻炼自己的品质。   网友评论:   网友diudiu:他是“一个永远让母校记得的优秀学生”!   网友liuwenqiang:作为一个毕业3年的校友,温校友回母校,还是很激动!祝福母校,祝福总理!   网友qiaoloong:喜欢他务实的作风,平易近人的风格和谦虚和蔼的风度。我相信他是一个能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人,是一个做实事的人。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yw/201205/t20120522_159009.htm
个人分类: 教育|152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美的人体彩绘艺术 (图)——献给母亲节之二
热度 1 crossludo 2012-5-12 21:14
美的人体彩绘艺术 (图)——献给母亲节之二 人体彩绘又称文身彩绘,在国外被称为“MEHNDI”,也就是在光滑的皮肤上,用植物颜料绘出一件美丽的华服,或薄如蝉翼,或柔如丝绸,具有特殊的美感。一般来说它不伤害皮肤,也不怕水洗,无疼痛感,色彩鲜艳,图案多变,想绘成怎样就可以绘成怎样,而彩绘的过程也简单易行,先在作画处打底,然后用一种植物颜料涂在皮肤上,待吸干后,再涂上一层颜料,使之慢慢渗透到皮肤表层,这样就可以用各种颜料作画了,画面颜色最多可保持一个月的时间,便会淡化消失。
个人分类: 节日专题|1924 次阅读|1 个评论
《痛哉环境(一)》---荧光 Fluorescence
热度 1 freefloating 2012-4-25 21:13
石油“毒素”可渗入皮肤并在紫外灯下发出荧光 在新型紫外线灯的照射下皮肤里面的毒素清晰可见(白色斑点部分) 据国外媒体报道,受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原油泄漏影响的海滨看上去貌似很干净,但冲浪者基金会早前发布的国家海滩研究显示事实并非如此。 墨西哥湾泄漏事故发生后,英国石油公司曾使用Corexit溶剂来帮助分散在深水区的原油。Corexit能与原油混合并转化成焦油,但这次泄露的原油并未像之前期待的那样得到有效降解。Corexit溶剂似乎抑制了微生物对原油中烃类的降解。 虽然沙滩上的流浪汉并不会对此注意,但事实上混合物中的这些毒素渗入湿润皮肤的速度比干燥皮肤更快。南佛罗里达大学的James H. "Rip" Kirby III对此进行了不少研究,他通过一种新型的紫外线灯来发现了这些存在于皮肤内的毒素。倘若你不是碰巧用370nm频谱的荧光照射皮肤的话,你就永远也发现不了毒素。这一毒素根本无法清除,它会被吸收进皮肤里,并且在新型紫外线灯的照射下可以清晰看见这些发着荧光的毒素。这意味着大多数的点位样本(32个样本中26个)都有很大浓度的有机污染物,其中多环芳烃(PAH)的浓度已经超过了美国全国卫生研究所(NIH)和美国职业安全及健康管理局(OHSA)所认为的致癌水平。 Mother Jones杂志撰文称,多环芳烃(PAH)已在海滩的表层和沉积物的下层中被发现,这可能会导致地下水资源的污染。该文章的作者称,Corexit类分散剂应被立即终止在所有公开水域中使用。使用Corexit分散剂的后果在目前还看不出来,但其对墨西哥湾周围环境的影响显然比之前所认为的更加广泛。该作者还建议,应仔细研究对于通过湿润皮肤吸收的毒素所造成的影响。 据半岛电视台报道,墨西哥湾地区发现的无眼虾、无爪螃蟹以及其他有缺陷的动物很可能与该地区的漏油事件有关。与英国石油公司的论断相反,渔民和海洋生物学家们认为大量的剧毒化学物质可能会对长期生活在海下的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个人分类: 沧浪之水|5133 次阅读|4 个评论
蚊子咬不咬你可能由你皮肤共生微生物决定
热度 7 hongkuan15 2012-3-29 16:01
2011年12月28日发表在《 PLoS ONE 》上的论文表明蚊子咬不咬你可能由你皮肤共生微生物决定。这个研究很有意思,他们找了20-64岁之间的成年男性,实验前禁止饮酒,吃蒜,洋葱等辛辣食物,禁止用香味物质沐浴。给他们穿经过杀菌消毒过的尼龙袜子。采集左脚上的气味物质让蚊子闻,记录对它们的吸引力,之后采集被试左脚底板皮肤上的菌样进行16sRNA分析。研究发现皮肤上面的菌表现高丰度,低多样性的个体更吸引蚊子。高吸引性个体中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含量是低吸引性个体的2.62倍,而在低吸引性个体身上假单胞菌Pseudomonas的含量是高吸引性个体的3.11倍。贪食菌属Variovoraxspp.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p.与低吸引性群体显著相关。纤毛菌属Leptotrichiaspp.,Delftiaspp.和放线菌Gp3属ActinobacteriaGp3spp.与高吸引性群体显著相关。 只是这个试验有些缺陷,他们用的是脚上皮肤的菌,而且只是给被试穿尼龙袜子但是并没有规定穿什么鞋,鞋可能会影响菌,运动鞋不透气,易出汗,肯定非常臭。出汗多了菌数量应该就多,可能太臭了,氨,硫化氢,吲哚等物质抑制了一些菌的生长导致菌的数量多,但是菌的丰度,也就是菌的种类变少了,因此更加吸引蚊子,所以我推测可能脚越臭越吸引蚊子!这一结果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就比较一致了,记得小时候,夏天上床睡觉前妈妈都让洗脚,说这样蚊子不咬,另外去水沟里或泥坑里玩过之后也更招蚊子。 这个结果也算是对“卫生假说”的一个扩展,身体上菌的种类多了,丰富了,身体才能更健康,甚至连蚊子都不咬了,也就很少得疟疾。 如果这一结论是真的的话,将来可以从补充皮肤细菌种类角度开发驱蚊产品,如开发提高皮肤细菌多样性的菌的食物或增殖剂,或者直接喷上与人体皮肤共生的多种细菌。 参考文献: http://dx.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28991 Composition of Human Skin Microbiota Affects Attractiveness to Malaria Mosquitoes Niels O. Verhulst, Yu Tong Qiu, Hans Beijleveld, Chris Maliepaard, Dan Knights, Stefan Schulz, Donna Berg-Lyons, Christian L. Lauber, Willem Verduijn, Geert W. Haasnoot, Roland Mumm, Harro J. Bouwmeester, Frans H. J. Claas, Marcel Dicke, Joop J. A. van Loon, Willem Takken, Rob Knight, Renate C. Smallegange The African malaria mosquito Anopheles gambiae sensu stricto continue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laria transmission, which is aggravated by its high degree of anthropophily, making it among the foremost vectors of this disease.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set out to unravel the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this mosquito species and human beings, as it is determined by odorant cues derived from the human skin. Microbial communities on the skin play key roles in the production of human body odour.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kin microbiota affects the degree of attractiveness of human beings to this mosquito species. Bacterial plate counts and 16S rRNA sequencing revealed that individuals that are highly attractive to An. gambiae s.s. have a significantly higher abundance, but lower diversity of bacteria on their skin than individuals that are poorly attractive. Bacterial genera that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relative degree of attractiveness to mosquitoes were identified. The discovery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kin microbial populations and attractiveness to mosquitoes may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osquito attractants and personalized metho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vectors of malaria and other infectious diseases.
5161 次阅读|9 个评论
您的皮肤是光滑的吗?
热度 4 wangxh 2012-2-1 21:23
您的皮肤是光滑的吗?
现在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想象力与观察力。这都是只知道知识的积累,不注重能力培养造成的,因为某些教师就是这样。 俺上课时曾经问过一个问题: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里,你坐在汽车里,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能否观察到前面一段距离的道路像玻璃镜一样反光?几乎每年俺都提问这个问题,但鲜有回答“能”者。不仅如此,近年来大有否定俺曾经观察过多少次的学生! 大道理俺就不讲了,只说说现象而已。其实在通常情况下,任何看起来粗糙的表面经过一定的角度与距离,就会变得无比“光滑”;同样任何通常情况下看起来光滑的表面也可能是粗糙的(当然在原子尺度上没有缺陷的除外)。比如您的皮肤,无论您认为自己的皮肤多光滑细腻,到了光学显微镜下面放大十几倍,哈哈,跟通常的猪皮差不多;如果放大到600倍或以上,会是如下的样子: 图片来自于网上视频截图 不知道健康皮肤与病态皮肤的区别怎样,更不知道清廉脑袋与贪官脑袋有何区别,如果也能这样放大了,让大家一目了然,该有多好啊!
个人分类: 科研|6554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