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知识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组会唠叨:想办法让研究生生活充实起来
热度 12 wangdh 2017-3-18 11:21
组会唠叨:想办法让研究生生活充实起来 王德华 有段时间没有跟学生唠叨了。唠叨的基本就是废话。 研究生生活很苦闷,研究生生活很清贫,研究生生活很单调,研究生生活很寂寞,研究生生活很无聊,研究生生活很迷茫 … … 有的研究生不知道如何开始研究工作?有的研究生不知道如何读文献,有的研究生不知道如何规划时间,有的研究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 不清楚自己的课题是什么,读文献读不懂,实验技术学不会,做实验总失败,实验结果总不理想,研究课题总没有进展 … … 有的研究生这样说。 开题报告不知道如何写,文献综述不知道如何写,学术论文不知道如何写,学术报告不知道怎么做,数据不会分析,统计软件不会用,绘图软件不会用,参考文献不会引用,仪器设备不会操作 … … 有的导师这样抱怨研究生。 研究生们忧虑毕业后的工作,忧虑将来工作的薪水,忧虑将来的住房 … … 研究生们有很多很多的烦恼,很多很多的手足无措,很多很多次燃起的希望被破灭。 这,应该是正常现象,是研究生成长中的烦恼。研究生生活跟其他生活是一样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是有的。 尽管我一直提倡研究生生活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也知道这很不容易,甚至说太难了。 不管怎么说,研究生生活一定不是苦行憎的生活。让自己快乐的方式很多,我觉得让研究生生活充实起来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之一。 怎么充实呢?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扩展知识面,强迫自己多阅读,多思考。 研究生不要把自己的生活仅仅局限在自己所测定的几个参数或指标上,几个实验技术上,几篇论文上。要把自己的研究领域跟其他领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自己掌握的知识活起来。 以我们的研究领域为例。我们的研究领域是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动物对环境的生理适应机理,研究对象是哺乳动物。人类也是哺乳动物,所以哺乳动物的研究很容易与人类的生活,甚至自己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我们研究动物对温度的适应机理,温度有高温和低温。我们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高温和低温的问题,如炎热的夏日,寒冷的冬季。有些工作环境一直是高温环境,如厨房、锅炉房等,有些工作环境一直是低温,如冰库。从大的地理尺度上,人类生存的环境,从非洲的高温,到北极的严寒,不同地区的人们面临不同的环境,生理变化应该是有些不同的,适应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这些领域每个方面都有很多文献,只要有兴趣,有求知欲,知识会一天天增加。知识面,学术视野,与科学兴趣是相互促进的。知道的多,思维开阔,就会有更多的疑问,督促自己进行更多的探索。 如果研究生想成为一名学术人,保持一颗好奇心,对新文献、新进展保持兴趣,对自己的工作保持激情,对生活充满希望,生活自然就会充实起来。 研究生如果对新文献没有兴趣,对自己的数据没有兴趣,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兴趣,可以肯定地说研究生走错了路。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爱一行干一行的机会可能不多,与自己的理想相背的事情经常发生。很多时候兴趣是培养起来的,知道多了,自然就有了兴趣。一首不怎么好听的歌,听的次数多了,也就渐渐喜欢了。很多东西,都是由不熟悉到熟悉的。心态很重要,保持开放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的心态,兴趣就广泛。 不少研究生苦闷,一个原因是读书少,空虚,知识面窄,没有学术视野,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很少去认真思考,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缺少独立的思考和理解。把研究生生活过成了机械性生活,为了数据而数据,为了论文而论文,生活没有了色彩。最后数据得到了,论文发表了,学位拿到了,突然就迷茫了,更加空虚了。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心灰意冷。 研究生生活最大的成效就是使得自己充实起来,成熟起来,理性起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的判断能力,独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尤其博士生这个群体,还是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虽然个体选择与群体选择有时候是不一致的,但作为一个群体,总需要一些有志向、有抱负的人。因为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研究所,一个大学,一个课题组的未来,必定是年轻人的。无论上一代做得多么优秀,多么糟糕,年轻人迟早有一天就会接到接力棒。这是历史的必然。 使研究生生活充实起来的方式有很多,途径很多。年轻人有智慧,一定有办法让生活充实起来,快乐起来。只有健康快乐的生活,才会有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活。
个人分类: 研究组组会|15732 次阅读|20 个评论
另眼看专家的知识面
热度 27 fpe 2015-2-16 09:44
另眼看专家的知识面 最近看到一句话“专家,就是知识面很窄的人!我非常不同意。专家,最起码的要求是在本领域作出原创性贡献的人,他能够发现本领域的缺陷,起码知识面不能太狭窄,否则为什么那个突破点被他看到,瞎猫碰到死耗子吗?不可能。最大的可能性是,他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道哪里存在薄弱环节,然后集中火力,取得一举突破的效果。专家的发表记录有可能比较集中于某一个领域,但那是权衡利弊,集中火力的结果。能够做出原创性贡献的人,起码知道同行有那些贡献,眼界一定不会狭窄。这是我们社会如此崇拜院士的重要原因。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专家的知识面狭窄呢?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位专家靠政治机会成为专家,比如国家要上大项目,舍我其谁,被专家。国家投入亿万的真金白银,还怕没有文章吗?外国编辑一看科研投入,就立马放行,对他们来说,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然而,我们据此就认为他们是专家了吗?评价一个人,要看他在哪个领域做出的贡献,能够在多个领域都出成果的专家,也许只有中国才有。因为做出原创太不容易了,起码你必须了解之前所有人的原创贡献,这就是一笔难以节省的时间投入。如果眼光狭窄,就不能找到突破口,难以连续发表文章作出自己的持续贡献。目前,各个领域早已人满为患,凭什么让你作专家而别人跟随?这需要你的知识面开道,眼光搭桥,持续投入,把冷门炒热。 为什么有人抱怨别人知识面很窄?我也感到很纳闷,为什么面对巨大的国内市场,面对极少数的选择机会,基于 LINUX 的国产麒麟操作系统总是发展不起来,缺乏眼光吗?为什么国外的造作系统,一套接一套地推出?表面上看,这是经济问题,在中国开发操作系统没有钱不行,关键是,开发好了,又如何?整个制度不利于创新,你创新不过是早死一点而已。我在研究李约瑟难题,研究李约瑟难题的外国研究者,异口同声地认为,中国历代政府都是妨害科技进步的主要拦阻。你看政府表面上对于科技发展无比的积极,其实科技发展的机会是无限的,你推动了一部分,代价有可能是压制了另一部分。资源总是有限的,浪费在跟踪技术,自然就不能独创领域,这是美国科技常青的秘密,也是其他所有国家都在苦苦跟随的困境。是知识面的不足吗?也有制度的原因。完全是制度的原因吗?还有文化、传统、信仰和其他原因。中国所有的资源都分给似乎是最聪明的人,而历史未必是靠聪明就可以推动的,还需要机会和偶然。给普通人一个平等的创业机会,是美国苦苦维持小企业,不让众多小企业破产的理由。对此,中国还有很多功课要作,关键是给普通人一个发展的机会,而不是浪费金钱在国营企业上。与民争利,从来是不利于市场发展的。 最近发生的评奖风波,我看这是“千金买马骨“,中国呼吁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不是一两年,而是几十年,好不容易有一个理论成果,奖励一下也是应该的,否则谁会投入这些枯燥,难以换成现钱的基础理论领域呢?想当年,在百业萧瑟之中,突然传来哥德巴赫猜想的突破,举国振奋,给一个奖,谁也不会说什么。现在看来,这对科学的推动作用,还是”水上花,镜中月“而已。 “ 千金买马骨 ” ,目的还是为了千里马,一套完整的理论,没有长达数十年的冷板凳是无法成熟的,因此我们要宽容。 最近,我评审了一篇国内的文章,是我最不齿的 CFD 文章,拿美国的代码,稍微改变一点边界条件,就得到看上去不错的结果,对于科技发展的贡献几乎是零,所以我的评分都很差,可是他们投稿的是应用型杂志,我就放手了。要知道,这是国家鼓励的投稿行为,是科研制度在制造垃圾,想想这些,你就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说“专家,就是知识面很窄的人! ” ,因为我们的科研制度不鼓励知识面宽阔的专家啊。发表领域多,就是知识面宽吗?正常的科研规律是,只有知识面宽,才能收缩精力,持续在一个领域做出突破。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但这种人,往往不能适应于中国的科研制度,归根到底,还是评价体系问题,我就不多说了。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8230 次阅读|55 个评论
专家的模糊定义
热度 2 rongqiaohe 2013-9-28 10:15
【专家的含义】专家就是知识面很窄的人;在自己长期从事的领域方向内,在知识和技能上强于他人的人。 【误区】专家什么都懂(地球上的事情全知道,宇宙中的事情至少知道一半),对自己不懂的事物,也发表“专家意见”。。。
个人分类: 浅谈|28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知识面最宽的时刻是高考前夕?
zywsict 2013-1-22 20:11
高考前6个月,你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既知音乐美术计算机,兼修武术民俗老虎钳。
个人分类: 转载|1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我们的兴趣更宽一点!
热度 27 武际可 2011-12-14 09:42
让我们的兴趣更宽一点! 经常在看我国老一代的名人传记的时候,有一种感慨,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多特长。他们的兴趣又是那样宽。 赵元任( 1892 —— 1982 ),著名的语言学家、作曲家、哲学家。他是我国最早的研讨自然科学的社会团体, 1914 年成立的中国科学社的发起人之一。他 1909 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主攻数学, 选修物理、音乐。 19l8 年在哈佛获哲学博士学位。又在芝加哥和加州大学作过一年研究生。 1919 年回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一年。最后却在语言学和音乐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 李四光( 1889 —— 1971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1907 年留学日本学习造船,后留学英国学习地质学,获自然博士学位,留英期间创作了小提琴曲“行路难”,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中国人创作的最早的小提琴曲。 陈寅恪( 1890 —— 1969 ),著名的历史学家,先后在日本求学,后又留学德国和美国。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据季羡林先生回忆,陈寅恪能够懂二十多种语言。傅斯年对他有这样的评价 :“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 还可以举许多,例如中国著名的火箭专家和力学家钱学森会管乐器,小号和黑管,著名的植物育种学家袁隆平会拉小提琴,著名数学家,近代多元统计分析的奠基人之一许宝騄,很精通昆曲。等等。 至于外国的知名学者则能够举出更多,进入 20 世纪,虽然要找像达芬奇、莱布尼兹那样什么都懂的学者是很少了。不过像爱因斯坦拉小提琴、费曼打手鼓和素描、地质力学家古德曼演歌剧等业余爱好,还是可以举出一大把的。 教学多年以后,对现在的年轻学生又有一种感慨,他们的兴趣太狭窄了。我自己经常自叹比起前代的大师们知识面过窄,即使在我所熟悉的业务范围内,也没有大师们理解的深刻。不料,我所教的学生们,知识面和兴趣比我还要窄。我曾经和他们闲聊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自然科学的学生,没有看过《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名著,更谈不上业余爱好。有的人喜欢唱歌,但看不懂五线谱,甚至也看不懂简谱,只能跟着录音机学唱。他们和狭小专业范围以外的人没有多少共同语言。为什么我们现在就培养不出像我上面所列举的那样的大师呢?这,恐怕是我们现在教育问题的表现之一。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需要我们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因为,在经济方面已经不是小作坊、小农经济时代,不是一家一户就能够自己生产和生活的时代,是需要许多人合作共事的时代。即使在研究方面也不是只靠一个人冥思苦想,而是需要许多人合作攻关的时代。因此就需要和不同行业的人合作共事,需要和各种人打交道,与他们有共同的语言。这些素质和才能,需要在他们走进社会之前,在学校里就得到充分的成长和发挥。 据我所知,在学校教育期间,培养学生合作共事精神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参与有组织的集体活动。而在学校里,这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有三种形式最好:体育团队、演戏和乐队,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扩大知识面。很可惜,我们现在从小学开始,留给学生参加这种自由发挥才能的时间和空间太少了。 在这里,我愿意引用钱学森先生在 2005 年回忆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时的情况,他说: “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连原子弹都提到了。生物系有摩尔根这个大权威,讲遗传学,我们中国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就是摩尔根的学生。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 L ·鲍林讲结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他在结构化学上的工作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前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卢嘉锡就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进修过。 L ·鲍林对于我这个航空系的研究生去听他的课、参加化学系的学术讨论会,一点也不排斥。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们后来成为好朋友。他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思想遭到生物医学界的普遍反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和整个医学界辩论不止。他自己就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 93 岁。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 “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我的老师冯·卡门听说我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他很高兴,说你有这些才华很重要,这方面你比我强。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我那样的良好条件。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可见,留给学生多一点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是现代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特色。那种从小便把学生捆绑得死死地,一点余地也不留,对学生的课余兴趣不是鼓励,而是限制和扼杀,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模式死记硬背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书呆子和“听话出活”的奴才,绝对培养不出现代社会有独立人格的人。 也许对于无论是文科还是学理工科的学生来说,音乐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业余活动。因为在音乐中你既可以加深文科和艺术方面修养,你又能够得到相当深入的自然科学的熏陶。你如果善于思考的话,音乐会引导你一直到近代科学的最前沿,也会让你熟悉近代艺术的各种流派。同时又能够获得艺术美的享受。如果你有参加一个乐队演奏或参加一个合唱队合唱的经历,对于你增强合作意识,无疑也是一段很好的训练。所以音乐,对于不是专门从事音乐艺术的年轻人来说,实在是一个理想的培养业余爱好的园地。而对于那些选择音乐艺术作为终身事业的人,理解一下人类历史上围绕音乐开展的自然科学研究和这些研究的成果,无疑对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也是有帮助的。 其实,从更为根本的教育理论上来说,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的本能。 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由于美感是内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 “ 至高的善 ” 。有追求美的冲动的人,才会有冲动去追求隐藏于自然现象中的美,也就是有去发现自然规律的冲动和激情。所以,从最一般意义上说,热爱艺术和热爱科学是一致的。这就是我们说,要把我们的兴趣拓宽一点的理由。只有从这个一般规律的高度来认识,才能够引导我们成长为胸怀宽广志趣远大有创造力的人才。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10445 次阅读|34 个评论
知识面的作用
热度 1 lxping 2011-1-3 20:11
有一种说法样样都会,样样都不会,意思是说,什么都会点,杂而不精,等于什么都不会弄,还不如精通一门手艺好。 这种说法对不对这里不论,我想说说知识面广的作用。 以前我们宿舍有个同学买来新电脑,出点点问题就小题大做,以为坏了,其他同学因为不懂,都纷纷解释他没有用,或者说他什么时间段用的时候是好的。而我因为平时喜欢搬弄系统之类的,一看就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不会,但是我很有信心去解决,于是百度谷歌,问题解决了,大家一个劲的夸我懂得多。 我们有时候觉得某人懂得多,其实他也不一定真懂,只是遇见问题时,他便知道这是哪里的问题,涉及哪方面的知识,这样,虽然不会但是他有这个信心去解决问题,而知识面很窄的人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知识犹如汪洋大海,要想门门都懂,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尽的知识,则殆矣。所以有广博的知识面,遇见问题再具体深入,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个人分类: @kmust|216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