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全球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现代性的终结与全球性的未来(赵汀阳)——笔记
guoweihehe 2013-8-31 16:04
《文化纵横》 2013 年第四期 http://www.21bcr.com/a/shiye/lishiguan/2013/0830/3485.html 全文一万多字,先摘录一些。全文附后。 1、 为什么对于今天的问题,思维容易受挫,事情容易想错?这是我们今天试图在一起共同思考的问题。思维失效在学术上的征兆,我相信有目共睹,典型表现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以及历史学等领域的话语变得非常可疑。 2、 为什么人们总是忘记应该像一个灵活多变的生命那样去思考?这可是人本来就会的。问题在于,一个时代都有其既定利益的受益者,于是,正在终结的时代的主流观念总是拒绝思想,总是希望人们不要去思想,而去遵循既定观念。 3、 如果说,现代初期是“知识就是力量”,现在是“信息就是力量”,那么未来也许是“服务就是力量”。 4、 系统化的暴力并不直接伤害人,而是暗中通过规则、制度和程序去剥夺各种自由,限制各种可能性,程序正确地进行剥削,这种剥削似乎不是犯罪,而是通过制定标准和游戏规则而合法地获取暴利。系统化暴力甚至使人失去思想。 5、 现代价值观已经变成了现代神学,有目共睹的现象就是心灵体制化和心灵自愿体制化。 6、 现代试图建构一切必然和确定的东西,知识、标准、规则和制度。必然性和确定性的追求, 从根本上说是追求安全,是为了预知未来,把未来提前管理起来,这是现代的一个典型的人定胜天的梦想。 7、 思想是为了存在,为了生活,为了行动,思想与存在有着相关性,这样思想才有意义。思想的最大困难就是无法预知未来,这点休谟已经给出最好论证:不管有了多少知识,也不可能因此推知未来。 8、 认识自然是解密,而认识生活却是博弈 9、 关于“好在哪儿”的故事,其原型是姜文 10、 我相信运算单位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运算单位正是用来定义各种价值、规则和制度的存在论条件。现代有两个决定性的运算单位:一个是个人,一个是民族国家 。 现代性的终结与全球性的未来 《文化纵横》 2013 年第四期 “现代性”与“全球性” 这个题目,其实没有确定答案,这是一个新问题,而且是一个尚未稳定的问题,还在变化中,所以我不能说已经有个能够看得很清楚的答案,也许会有许多答案。因此,我愿意和大家一起思考。 面对新问题,首先的困难就是没有一套现成适用的成熟概念,能够用来恰当地反思正在发生剧变的时代。有些人也许不同意,因为现代思想就是我们手头现成的成熟观念,一直都很好用。可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就是现代正在终结,而一个新时代正在开始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取决于什么样的划分标准。现代的衰落是慢慢发生的,是在现代的盛世就开始的,新时代的发生也是一个过程,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起点。也许,我们可以称呼这个新时代为“全球时代”。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全球化甚至在他那个时代就开始了,那时不叫全球化,而说世界化。马克思是对全球化最早进行反思的思想家,他相信每个国家的解放问题必须通过“国际主义”(英特纳雄耐尔)去解决,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起来打倒各国的资本主义。但马克思似乎没有意识到,至少没有严重地意识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未必能够联合起来,而全世界的资本家反倒是有可能联合起来。这一点有些悲剧色彩,后来的全球化事实说明,各国的无产阶级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而很难大公无私地联合起来,而各国的资本家却在某些方面更有条件同流合污。 马克思也是反思现代性的最早思想家之一,但那时的现代性问题并不严重,相反,那时属于现代盛世。 100 多年来,尽管有许多欧洲左派思想家或激进思想家一直对现代性进行批判,但现代性还是一路高歌成为了世界的秩序、价值观和通用标准。现代创造的各种世俗好处都是具体而实惠的,貌似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比如各种技术进步所创造的物质、便利和享受,个人权利所保证的自由,市场化和民主化所制造的半真半假的平等,而现代产生的各种痛苦和危险却比较抽象和隐蔽,就像慢性病一样,因此,许多人相信,现代具有无限进步的能力,能够在不可救药之前克服各种挑战。 曾经有一种说法,是福山发挥黑格尔的说法,叫做历史的终结。经济和民主得到充分发展的现代性被认为就是历史的终结。这个说法很快就被事实证明是错的,在现代性的顶峰之时,历史很快就重新开展并且全面进入全球时代,而真正终结的是现代。现代性的终结也是全球时代创造了新游戏的时刻。这是一个思维和行动经常失效的年头,人们能够熟练使用的思维方式在对付新时代和新游戏时,往往是无效的,于是出现各种各样奇怪的事情,好像难以解释也一筹莫展。约书亚·雷默在《想不通的时代》中描述了美国主导的各种现代策略似乎突然都失灵了,甚至适得其反,比如国际秩序、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气候变化、环境治理、地方动荡或各种目标不清的革命,与其说是动乱,还不如说是乱动,诸如此类各种“想不通”的事情。总之,在今天,现代的概念和逻辑很难解释问题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思考新游戏。 人们一般相信世界现在仍然处于美国主导的状况,美国作为游戏操盘人,应该比较清楚这个世界在干什么,许多事实暗示美国似乎也不清楚世界怎么了。美国 20 年来干了很多得失难说的事情,比如伊拉克、阿富汗战争到阿拉伯的各国革命,尽管美国大力投入,却似乎没有摆平局面,仍然战乱不止,很难说处处动乱对美国治下秩序有什么明显好处。现在美国又转向亚洲。这一切行动在动机上很合情,都是为了美国利益,但是否在思维上合理,就难说了。“事与愿违”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典型状况,以现代游戏的逻辑去操作全球时代的游戏,就难免“事与愿违”。 中国的情况就更复杂了,作为高速发展的新兴国家,中国一脚踏着过去,一脚踏进未来,新老问题同时存在,同时存在于过去和未来的两个时空中,类似于量子同时存在于两个空间。于是,中国不得不同时操作两种游戏:现代游戏和全球游戏。就是说,中国的现代性到今天仍然在建构过程中,可同时又已经深深加入了全球游戏,参与建构世界的未来。双层身份和双重游戏使得中国的问题更加复杂难测,但也并非没有优势,双重视野虽然混乱,却也提供了反思的机会,不至于固守既定观点。 为什么对于今天的问题,思维容易受挫,事情容易想错?这是我们今天试图在一起共同思考的问题。思维失效在学术上的征兆,我相信有目共睹,典型表现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以及历史学等领域的话语变得非常可疑。比如说,十年前经济学是很受信任的,但是最近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声誉大挫,人们发现经济学家并不那么可信。这不是经济学家的错误,而是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那些现代思维框架、概念和方法论可能不再适用新游戏,至少不足以反思新游戏。有个反潮流的经济学家纳西姆·塔勒布指出( Antifragile , 2012 ):现代知识论的追求本身就非常可疑,现代试图预知未来,确定一切情况,然后建立坚不可摧( robust )的秩序或系统,以便应对一切挑战。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旦遇到未知的挑战,就变得非常脆弱而崩溃。塔勒布说,真正能够保证有效生存的思维必须是“反脆弱的”,能够在不断受挫中受益,能够不确定地应对不确定性,也就是像生命而不是像机器那样去生存。塔勒布的反脆弱思维几乎就是老子那种行道如水的方法论的当代回声。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这种思维应该是更有效的。 为什么人们总是忘记应该像一个灵活多变的生命那样去思考?这可是人本来就会的。问题在于,一个时代都有其既定利益的受益者,于是,正在终结的时代的主流观念总是拒绝思想,总是希望人们不要去思想,而去遵循既定观念。每个时代的既定收益主体希望人们不要去想新的问题,不用去颠覆秩序,这样才能够维持自己的收益。因此,在一个时代终结的时候,人们总是迅速捍卫某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立场,回避反思,回避新思想,回避新问题,而直接把立场当成结论。这就是今天在网络和微博或其他言论空间所看到的那种无思想状态。只有立场,缺乏理性论证、分析和灵感,这就是一个时代正在终结的不思症状。 在没有准备好如何思考剧变世界的时候,现代既有的那些观念就是话语的救命稻草,所有想维持现代游戏的人,都拼命抓住和捍卫那些其实已经步履蹒跚的现代观念和价值观,那些观念成为不思考的借口,被毫不犹豫的宣布为不可质疑的。如果只能遵循政治正确的观念,还能思想吗?恐怕除了复述,还是复述。安迪·沃霍尔可以无节制地复制世俗形象,从而使世俗形象从习以为常的无意识状况变成一种对象化的反思,可是,复述政治正确的观念却没有那样幸运,恐怕不可能变成艺术,而只能把被强加的宣传变成主动接受的专制。 现代观念本身并不是错的,它们都是现代的伟大成就,对于现代游戏很有效。但关键是,现代观念能成功解决现代游戏的问题,却未必能够解决全球时代的新问题,用现代概念来掩盖、回避或对付新问题是不对口的,因此无效。如果坚持用现代性去理解全球性,思维和行动必定自我受挫。 互联网重新定义自由和民主 我并不反对现代的思想成果,而是说,现代思想需要在新条件下被重新解释或重新定义,以便适合新游戏产生的新问题、新规则和新标准。 什么是新问题?比如说,互联网正在重新定义的自由和民主。互联网是全球化的一个典型隐喻,如果说什么东西长得最像全球化,甚至就是全球化的典型,那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意味着一个全球的思想广场,类似希腊的观念广场( agora ),公民都可以到广场自由发言,公开理性辩论,寻求共识。作为普遍开放的自由交流空间,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自由和平等,但比现代的自由平等概念的含义更丰富,这种更丰富的意义来自互联网的网状关系存在方式,而现代的自由平等受制于个人这个实体存在单位。就是说,现代自由主要是个人免于强制的消极自由,实现为个人权利,而互联网的自由不仅是作为免于强制( free-from )的消极自由,而且是作为自由获取( free-to )的积极自由,因此,互联网的自由( free )同时也意味着“免费”( free ),这才是互联网的自由平等精神。于是,本质上说,互联网应该是一个免费的自由平台,是资源平等共享的平台。 可是,应该不等于事实如此。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网络资源并非自由平等共享,而是要交费的,并非自由获取,甚至还被权力所入侵和控制。尽管互联网具有全球化新游戏最典型的特征,但却仍然被现代游戏的资本权力所控制,互联网的理念远没有实现。在此背景下就出现了像亚伦·斯沃茨( Aaron Swartz )这样的网络革命者,一位网络共产主义战士,软件天才,著名黑客,他盗取了大量有版权需要付费阅读的科学技术知识,准备在网上无偿公布。今年年初受到美国法院指控盗窃,判 30 多年徒刑,之后他自杀了。他有一篇宣言叫《游击队自由取用宣言》( Guer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 ),他说资本主义霸权以网络收费的手段控制各种知识,把科学技术这些应该共享的知识资源变成商业的牟利产品,学术被资本所控制,这也就意味着把贫困的国家和人民拒之知识门外,剥夺了穷人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这是一种可耻的暴力。既然信息就是力量,控制信息就是拒绝让人民分享自由权利和平等机会,就是反人民、反自由、反民主。他鼓励黑客们和科学家们联合起来,以网络游击队的方式把科学知识偷出来免费公布。传统的共产主义反对私有财产,以平等侵犯自由,代价太大,而网络共产主义却试图以合理的平等去扩大自由,因此是对现代的平等和自由概念的一种反思。无论网络共产主义是否得当,都不能够简单地用现代概念去反对的,因为它提出了新游戏的新问题。按照现代的概念,知识产权用于保护商业利益是正当的,但在全球化时代,这样的权利概念是否会变成一种新专制或者促进垄断性的剥削?是否需要在全球条件下重新定义、重新解释?这是需要反思的问题。 技术专制的可能性 现代有个典型观念叫进步,历史观也是按照进步观来叙事的。进步有许多类型,有观念或价值观的进步,甚至社会制度的进步,这些进步一直都存在争议,但科学技术的进步,通常被认为是无可质疑的进步。然而,在全球化条件下,技术进步会不会导致无法控制的灾难甚至种族灭绝呢?许多人会说,技术本身没有问题,是人有问题,人有可能使用技术导致灾难。理论上说,技术本身的确无过错,但是,技术有可能形成某种无法抗拒的诱惑,或者人类无法自控的巨大能力,以至于导致无法控制的违心后果。科幻想象的具体事情未必真实,但危险确实存在。现实地说,技术进步会不会在将来导致一种没有人对付得了的新专制?这是完全可能的。比如说,将来每个人都带有一个全部信息的芯片,能够确保安全、医疗并方便一切服务,大街上每隔 50 米就有一个能够为任何人提供全面方便服务的感知器,类似监控头,那时每个人无论走到哪儿,都有感知器马上感受到你的全部信息,并且为你提供一切对你可能有用的信息,毫无疑问,这会是一种普遍平等的全面服务,但每个人也可能对此种优良服务产生无法摆脱的依赖,就像毒品依赖。全方位的服务似乎提供了尽量多的自由选择和充分的平等,但同时也完全操纵了每个人的生活和思想,这是一种全新的专制:每个人好像是自由的,但是整个的自由选项和权利空间都被信息和服务所定义和预制,这种自由没有创造性,只有选项。这是一种非常舒服的新专制,而且非常可能实现。 有人也许会说,我可以不要这个芯片。人显然有这个自由,可是恐怕很少有人去行使这项权利,因为那样就将失去人人需要的各种社会服务。当服务成为生存必需的系统供给,也就成为无力以抗的权力,人人都会“自愿”接受被控制,就是因为需要整个系统所提供的生活甚至生存服务,只好放弃自由而接受新的专制。社会越发达,人们的生存就越受制于技术、经济和社会服务,也就必需接受系统化的专制。以为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生存问题就普遍得到解决而只剩下自由的生活,这是现代幻觉,而且是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共同幻觉。事实上,高度现代化和全球化反而把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深深植入在复杂的技术和服务系统中,每个人都无法自拔,就是说,在发达现代的生存反而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难题,不再是一个双手劳动就能够解决的简单问题。对许多人来说,生存甚至变成一个比各种自由权利更难以实现的目标,一个更费力的目标。我们可以观察得到,在自由和民主不断得到推进和成功的时代,人们享有的权利越来越多,可是悖谬的是,生存反而越来越不容易。尽管物质水平普遍提高了,即使是穷人也能够温饱,享有各种电器甚至汽车,可是生存变成一个受制于系统的繁琐复杂而毫无成就感毫无创造性的机械过程。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民主所能够解决的问题,因为文不对题,因为现代的解放模式对付不了新时代的专制问题。现代是对前现代社会的解放,却不是对未来社会的解放。 如果说,现代初期是“知识就是力量”,现在是“信息就是力量”,那么未来也许是“服务就是力量”。通过技术服务达到新专制是完全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新专制是每个人在方便和舒服中不知不觉自愿接受的,自愿被体制化,自愿被支配。像这样的技术进步,或者社会进步,所带来的问题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幸福还是不幸?现在就需要反思。不妨做个小实验,假定暂时停止使用民主、进步、发展、合法性、程序正确等等政治正确的现代价值观,你还能够描述生活吗?还能够分析生活吗?如果离开了那些体制化的套话就感觉到思维困难,那就是被体制化的心灵,或许还是自愿被体制化的心灵,它一开始是被灌输的,但慢慢就自愿体制化了。那么,这样又如何能够思考新游戏和新问题呢?现实比概念更有力量,思维必须抛弃套话的拖累去面对现实。 全球性时代的系统化暴力 生活的体制化是一种无处伸冤的暴力。我愿意提到齐泽克对暴力的反思(编者注:斯拉沃热·齐泽克,斯洛文尼亚的激进思想家)。齐泽克将暴力分成两种:一种是主观暴力,这种暴力有个明确的行动主体,比如说凶手杀人,资本家剥削人,某国发动侵略战争,这种暴力来源清楚,人们知道谁害了谁。主观暴力比较容易对付,可以躲避,还可以去报复,因为你知道谁害了你。更深刻的是另一种暴力,齐泽克称为客观暴力,人们不知道谁在实施暴力,这种暴力是匿名的,没有为之负责的主体,它是无处不在的系统化暴力。齐泽克对暴力的揭露并不完全新奇,马克思所揭发的资本主义制度性暴力就是一种系统化暴力,齐泽克进一步揭发了任何系统化的暴力,不仅是经济制度,还有文化制度、心理制度、信息制度、话语制度等等一切能够把人和事情体制化的系统暴力。 系统化的暴力并不直接伤害人,而是暗中通过规则、制度和程序去剥夺各种自由,限制各种可能性,程序正确地进行剥削,这种剥削似乎不是犯罪,而是通过制定标准和游戏规则而合法地获取暴利。系统化暴力甚至使人失去思想。这不是说,有个权力禁止人们思想。国家模式的专制权力事实上也做不到禁止人们思想,至多不许人说话,这是低水平的专制。系统化暴力通过改造和定义词汇概念数据库的方式使人失去反思能力,每当人一思想,就只能想到那些被系统认证为政治正确的词汇,慢慢地人们就习惯这样去思考,政治正确的思想是安全的,事先就正确了,感觉理直气壮。这是貌似在思想,其实什么也没想,只不过像机器人一样重复指令。心灵被奴役,这才是更可怕的暴力。真正难以解决的暴力就是那些系统化暴力,那些看不见或者看见了也没办法的专制。 总之,现代价值观已经变成了现代神学,有目共睹的现象就是心灵体制化和心灵自愿体制化。人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各种系统的支配,只好自愿地依赖系统,就像刚才所说的,人们终究需要系统提供的服务。在现代世界中,某些国家的意识形态暴力仍然不是致命的,因为还有另一些国家有着不同的思想,存在对比,就存在反思的可能性。在全球化时代,那种试图一统江湖支配整个世界的普世意识形态就比较危险了,人们不得不警惕现代意识形态演变成全球时代的系统化暴力。 比现代民主更好的民主 现代游戏制造的许多系统化专制所以难以克服,其中一个有些悖谬的原因是,现代的系统化专制得到了民主和市场的支持。这就形成一个两难局面:人们需要市场和民主,是为了避免专制;可是另一面,市场和民主也会产生专制,这种隐性的专制更难避免,而且还找不到反抗对象而无从反抗,因为压迫者是生活系统而不是具体主体。在本质上,民主和市场是同构的,都是大众选择,都是避免权力垄断的方式,但民主和市场却以系统化的方式形成专制:人们可以选择,但选项是被给定的。这个问题一直无法解决,但我们仍然愿意想象,未来有可能产生副作用比较少的民主和市场。 就民主而言,如果认为现代民主已经足够成熟,就把民主几乎等同于现代民主。这种理解把民主看成是一个完成式的封闭概念,很难对付新问题。为什么一定要保守地捍卫现代民主呢?我们知道,现代民主不是民主的原始版本,原始版是希腊民主,现代民主比希腊民主更好吗?很难这么说,此一时彼一时,不同的制度安排对于当时语境和条件都是合理的。希腊民主是公议、抽签和表决的混合形式,如果民主追求的是平等和公平,那么希腊民主的混合形式要比现代民主的多党代议制更接近平等和公平。现代是因为限于现代国家条件才采取了多党代议制民主,并非因为现代民主是更好的。投票、党派、代议制都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与平等和公平有着明显的距离,比如说,偏好加总本来就是一种很不完美的公共选择方式,个人理性选择的加总结果更可能是非理性的集体选择;还有,现代民主也无力阻止利益集团支配宣传和选举,因为那些操纵手段都是程序合法的。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问题,不必多说。问题在于,哪一种民主更合适?比如说现代民主或希腊民主何者更好?无法抽象判断,只能根据特定条件,只能说它们各有各的特定合理性。同理可知,在新游戏的条件下,难道不需要发展一种更新的民主形式,以便应付新问题吗?比如说一种能够拒绝金钱专制、信息专制、系统化专制的新民主。 关于现代民主有多种神话,其中有一个很流行的是民主和平论,基本信念是,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不会发生严重的互相伤害,而总是倾向于选择互相合作,因为这个巨大优点,因此所有国家都必须成为民主国家。当然,不是说民主国家之间没有矛盾,但据说民主国家之间的矛盾必定可以通过对话去解决,因此对话理论曾经很流行,哈贝马斯等都是对话理论的主要理论家。民主和平论的原始版本是康德的永久和平论,民主和平论曾经成功地解决了欧洲的和平问题,二战之后,欧洲基本上理性地按照民主和平论的逻辑解决了欧洲的和平问题。欧洲是现代性的典型场所,该理论对欧洲特别合适,是欧洲自生自长的观念,可是,它对于其他文化是否也合适?在全球游戏中是不是也合适?这就需要反思了。 亨廷顿指出的文明冲突虽然有些夸大,但对于康德式和平或者民主和平论来说,确实是个无法回避的挑战。康德式和平的条件是政治制度和文化高度相似的国家联盟,这个条件对于欧洲地区是合适的,但对于有着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多文化世界来说,就不合适了,简单地说,在亨廷顿条件下,康德和平是不可能的。世界上与西方不同的其他多种文化和国家,按照康德的逻辑,就似乎被自动排除在和平世界之外了,就好像说,其他国家就活该打仗或者可以被打,这显然不是世界和平之路。所以,康德和平或者民主和平论没有普世性,它不适用于世界多样条件下的全球状况,只是局部有效的方案,不是普世方案。如果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见我论证的“天下体系”,那是一个能够适应全球条件,基于多民族、多文化、多制度以及不同价值观条件的全球永久和平理论,是以共在存在论和关系理性为基础的政治理论,细节就不说了。 总之,我想说的是,民主必须是一个始终可以反思的概念,是一个开放的能够不断改进的制度,显然不能以现代民主去封闭民主的概念。难道民主不能进一步改进升级吗?难道在全球时代不能够发明一种比现代民主更合适的民主吗?进一步说,民主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拒绝专制、保护自由和促进平等,假如未来人们发现另一种能够更有效拒绝专制、保护自由和平等的制度安排,难道不能称为民主吗?或者,不能命名为一种更好的制度吗? 确定性的丧失 现代试图建构一切必然和确定的东西,知识、标准、规则和制度。必然性和确定性的追求,从根本上说是追求安全,是为了预知未来,把未来提前管理起来,这是现代的一个典型的人定胜天的梦想。现代人希望能够通过严格可信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去确定未来是什么样的,以便做事万无一失,永远正确。 但是,事与愿违,当代科学已经发现,具有复杂性的系统几乎不可能被必然地或完全确定地认识。尤其是人类行为和系统的复杂性就更加难以预测,这一点在全球游戏的条件下就更加明显了,全球化创造的各种系统形成了人们无法全面理解和预料的环境,任何严密的制度、规则和模型都是脆弱的,都难以应对无法算计的变化。纳西姆·塔勒布的反脆弱理论解释了为什么那些设计和规划良好的公司甚至国家会突然崩溃。越是看上去万无一失的系统,在不可预料的挑战面前就崩溃得越厉害。对于非常精密的体系,只要有一个小漏洞,就可能全盘崩溃。换句话说,一个系统越具有典型的现代性,在复杂环境下就越脆弱。我在《第一哲学的支点》一书中试图论证说,在充满变数的游戏中,存在的逻辑不是必然性和确定性,而是与各种可能性保持互动的同步性。这种思维可能更适合复杂的全球游戏。 我总会想起苏格拉底提出的一个让人着迷的命题:“无人会明知故犯”。这个命题听上去有些诡异,道理上却是对的——谁会傻到故意去做错误的事情呢?但这与我们观察到的事实确实有比较大的出入,我们经常看到人们明知故犯。那么,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了?比如说,通常被概括为囚徒困境、搭便车、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金融投机、过度消费、破坏生态的生产、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军事竞赛甚至战争,都是明知故犯的错误。现代的存在方式充满了明知故犯的错误,根本问题在于这样一个道理:任何打破均衡的不当获利策略必定会被普遍模仿,从而形成互相作恶的均衡,甚至形成无法停止的作恶循环。换句话说,一种损人利己的策略必定会被普遍模仿,然后形成反弹效应,最后使所有人的行为策略都陷入自我挫败的状况。关于这个道理,我在《坏世界研究》和《每个人的政治》里有比较详细的论证,这里就不多说了。可以思考一个当下的实际情况:那些后发展国家所做的错误事情就是对先发展国家的错误的模仿,而这种模仿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没有人愿意永远被剥削被奴役。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游戏的恶循环不可能被道德批评和呼吁所改变,只能指望新游戏颠覆旧游戏,使作恶的策略不再能够获利,或者说,只能指望新游戏能够创造强有力的善循环,形成一个革命性的新起点,否则传说的人类末日或许就不远了。 也许可以迂回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人为什么思想?为什么要劳神费力动脑筋?人不是为思想而思想,人类的存在没有这么奢华,思想是为了存在,为了生活,为了行动,思想与存在有着相关性,这样思想才有意义。思想的最大困难就是无法预知未来,这点休谟已经给出最好论证:不管有了多少知识,也不可能因此推知未来。就是说,通过知旧而知新是不可能的。于是,未来永远是开放的可能存在,是无法预订也无法预料的可能性,我们不可能事先知道哪一种选择是对的,那么,不存在事先诸葛亮的情况下,应该如何选择未来?问题在于,我们不可能等事后知道了再作选择,也不可能等着不行动,不管猜想的对不对,都必须行动,或者说,只好做出某种盲目选择,而且还只能选择一种可能性,不可能同时选择两种,这是人类面对世界和生活的根本挑战,一个存在论上的挑战。 现代知识的梦想是一个全知全能的梦想,这是一个注定破产的梦想。尽管现代人会谦虚地说,认识整个世界是一个无穷过程。这种说法的意思是,即使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知识,也能够越来越逼近完全的知识。科学的进步被认为是现代知识成就的最好证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确实越来越深入,但对人类自身的生活理解却未必越来越正确,尤其对于人类的未来毫无把握,这一点正是现代知识的局限。认识自然是解密,而认识生活却是博弈,人是人的对手,对手可以自由地改变问题的答案,于是,生活没有唯一答案,也就等于没有确定性和必然性,因此,对于生活来说,试图把握未来的必然性和确定性的知识梦想注定破产。我们需要另一种思维。当失去必然性,剩下的思考对象就只有可能性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要理解的不是必然性,而是可能性,由于人代表着各种可能性,因此,在存在论上说,要思考的是人与人的互动关系,而从逻辑上说,就是可能性与可能性的互动关系。 现代知识试图在可能性中发现必然性,比如说发现“历史进步的必然性”或者“历史的必然规律”、“历史的必然发展方向”之类,问题是,人、生活和历史的可能性并不听从知识所想象的必然性,层出不穷的可能性总是解构必然性。全球游戏使各种复杂的互动问题凸显出来,因此,今天需要一种新的知识论来思考可能性的互动性,否则无法理解全球时代的新问题。我试图反思哲学的一个根基问题:思想不是由“我思”( cogito )确定的,而是由“我行”( facio )决定的,因此,“我行故我在”( facio ergo sum )是比“我思故我在”( cogito ergo sum )更基本的问题。人的行动意味着各种互动状态:人与人的互动,可能性与可能性的互动,当下行为与未来的互动。“我行”的问题意味着存在的本质是未来性,就是说,存在不是因为必然性而具有意义,相反,存在因为可能性而具有意义。可能性不是简单地摆在前面的潜在未来,可能性并非给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的行为选择而不断变化的,任何行动都使未来的可能性组合立刻发生变化,就是说,未来的可能性因为人的现时行动而不断变化,同时,未来的可能性也诱惑着行为的选择,因此,人的行动和未来之间是一个互动关系。当意识到存在的意义在于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就可以进一步理解人类游戏的复杂性、语境性和互动性。 回到如何解释苏格拉底的问题,关键要看清楚,对错的概念如果缺乏理解所需的条件、语境和互动性,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所谓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看是在哪个范围内的知道?是在什么条件下的错误?是对于谁的错误?这样才有可能去解释为什么人们有时候宁可明知故犯,在什么意义上明知故犯。如果不给条件,就试图断言什么是正确和错误,就是在伪造必然性。我在《每个人的政治》的前言里提到的关于“好在哪儿”的故事,其原型是姜文,姜文是个认真的导演,他关心的问题是“好在哪儿”而不是“好”。这是个可怕的思想问题,足以问倒随便叫好的人。比如说,抽象地肯定人权、自由、民主等等大家都喜欢的词汇是好的,这比较容易,但要说说这些概念好在哪儿,就难一些,没准就说乱了。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国家需要一个宪法,宪法确定各种事情的合法性,那么,宪法自身的合法性在哪儿?逻辑上说,既然宪法的有效覆盖范围是全部公民,那么,宪法就必需是每一个公民同意的普遍契约。如何证明全体公民一致同意,这是个难题,通常把民主意见看作是证明,但这个证明显然不正确,因为多数人意见不等于全体一致意见。 一般来说,几乎所有人算小账都不会错,只有遇到大问题才会算错账。关于“小账”的知识大概相当于个人日常生存所需的生活知识,就此而言,每个人能够知道的几乎一样多,哪怕是爱因斯坦那么聪明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知识优势都没有。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方面,不存在知识论上的难题。关于生活的简单知识经常被编为一些格言警句而广受欢迎,但格言警句并不能使人变得更智慧,因为那些格言无非是每个人本来就懂或者很快就要懂的经验教训,只要进入社会,生活经验将会告诉每个人同样的道理。格言警句的意义不在于思想,而是人们的一种分享经验的方式。 既然在世俗意义上,人人一样精明,这个时候如果还会犯错误,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偶然失手的低级错误,一是明知故犯。不过,明知故犯含义非常复杂,要在具体场景下分析,比如在囚徒困境中,两个罪犯的选择都是明知故犯的道德错误,但道德往往敌不过利益,那么,在单纯利益策略上说,两个罪犯的算计到底对不对?这仍然要看是在什么游戏中。如果在现代个人主义下的陌生人社会里,两个罪犯的算计是精明的,但如果在传统社会里,出卖同伙就恐怕不是一个精明策略,多半会因此失去前途甚至生命。因此,不能简单地随便把某个模式看作是定理,很多貌似普遍必然的定理其实并不必然,而要取决于在什么游戏中出现。游戏发生变化,道理就发生变化,这正是当下的问题。 精明的现代策略似乎正在变得不合时宜,如果在全球游戏中坚持使用自私利益最大化的现代策略,就可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明知故犯,就是说,即使不考虑道德错误,也是在利益上得不偿失自取其祸的策略。一个明显原因是,全球游戏正在各种存在之间形成越来越强的相互依存性,这是一个存在论上的根本变化,我概括为“共在先于存在”的存在状况,于是,任何一个存在的自私利益最大化已经不再可能,不仅做不到,而且必定自我挫败。比如说,现代帝国主义的霸权策略为什么越来越行不通,为什么效果越来越差?原因就是新游戏的存在状况变化了。这种存在状况的变化意味着:在新游戏里生存,人人不仅仅需要算小账,即使自私自利,也不得不算大账,否则无法生存。既然存在取决于共在,那么就变成了人人有责的事情了。 “网状存在”与“超越权力” 既然现代游戏正在终结,全球游戏正在全面展开,我们需要反思现代什么事情正在被严重挑战。现代游戏的本质是什么?尽管人人熟悉现代性,比如个人主义、市场、自由、民主等等,但我愿意从另一个角度去反思,从运算单位的角度去反思。我相信运算单位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运算单位正是用来定义各种价值、规则和制度的存在论条件。现代有两个决定性的运算单位:一个是个人,一个是民族国家。所有的现代价值观、游戏规则和知识建构都是按照这两个运算单位而定的,比如说,有了个人这样的实体就有了诸如自由、个人权利这些价值,市场、竞争、法治都依附在个人运算单位上。民族国家也一样,现代的国际政治都以民族国家的运算单位为依据,它解释了主权、国际法、霸权、权力均势等等。现代的各种利益和价值观的冲突也都是这两个运算单位所致。显然,运算单位才是游戏的根本。 如果这一点是成立的,那么,我们正在进入的全球游戏的运算单位又是什么呢?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很多问题就可能想错,很可能会习惯性地使用现代那些已经失效的或尚未升级的概念去分析问题,结果会是削足适履。当然,我不敢肯定我对全球游戏的理解是否清楚,因为全球游戏还有很大部分尚未展开,也许有些问题只有等待事后诸葛亮。不过我试图说说一些似乎可见的新问题。简单地说,在全球游戏中,决定性的运算单位大概可以称之为“网状存在”,典型的就像 internet 那样的存在,我愿意把 internet 看作是新存在方式的一个普遍隐喻,它表明了新存在的根本性质。也可以在存在论上说,全球时代的决定性的存在单位是关系而不是实体,关系决定实体,实体存在服从于关系存在,关系存在决定了新游戏的有效行为和规则。这一点就是前面所说的:共在决定存在。于是,在新游戏中,最大生存机会或者说最成功的生存方式不再是一个实体对自身进行全方位的防卫,而是充分利用网络式的关系存在路径去发展,争取能够成为网络关系中纲举目张的关键点,从而支配整个网络关系,也就支配了新游戏的存在状况。当然,这里所说的网络关系不限于 internet ,而是指全球游戏的各种类型的关系存在。 有些分析家谈论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全球化过程中,哪些实力存在( power )是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通常的看法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我想说,按照现代概念去看,确实是这样的,就是说,如果仍然以现代的运算单位去看问题,美国和中国看上去就是最大受益者。假如换个角度,以全球游戏的运算单位去看,任何国家,包括美国和中国,都不是最大收益的存在单位,而是另外一些虽然仍然属于某些国家但同时在超越国家的实力单位。比如说,目前最大的受益者是金融实力体系和媒体体系(包括 internet 、手机以及将要出现的新媒体)。金融体系和媒体系统才是目前全球游戏中的最大赢家,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权力,它们是全球化时代的真正“世界之王”,甚至比大国更有影响力和支配力。全球的金融体系和媒体系统目前仍然受制于某些国家,这是尚未被彻底改造的现代存在方式,但从实际运作和前途上看,那些网络状的权力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生长着,在全世界像蜘蛛一样到处结网,像水一样无孔不入地流动,慢慢地控制行为空间和言论空间的一切可能性。银行决定人们能够做什么,而媒体决定人们可以想什么。也许你有疑问!难道人们不是有自由吗?难道不能坚持自己的选择吗?当然可以,人们想什么做什么,可以自己决定,但问题在于,有利于生存或者能够获利的言论和行为空间却是被系统决定的。如果和媒体主流意见不一致,那你的意见就不是优势意见,就会被排挤和遗忘。媒体决定了什么意见是能够受到欢迎的意见,同样,金融资本决定了什么行为是能够获利的行为。 因此,金融和媒体是新的专制形式,是实际上最大的权力,这其实不是新鲜事情,这种专制早就开始了,只是越来越明显。无论游戏如何变化,权力都会找到最合适的路径和空间去生长,权力总会采取新形式去适应新游戏,网状存在就是权力在新游戏里的最佳生存条件。可以想象,随着全球游戏的发展,还会有多种同样具有网络式关系特征的权力出现,凡是能够像网络般生长的都会是全球游戏的权力集团成员。全球游戏的新专制的特点是,它依赖的不是政府、军队和警察,而是通过提供普遍全面的“最好服务”而使所有人为了得到必要的服务而自愿被支配,所以说,服务就是权力,更准确地说,资本、技术和服务三位一体的结合是权力。前卫的观念未必来自思想家,而可能来自新游戏的创作者,比如支付宝、谷歌、 QQ 、微博、微信之类,其中就蕴含着新时代的观念。 据说生物技术和电子技术还将有惊人的发展,以至于不久的将来就能够为所有人提供彻底全方位的服务,可以想象,人们将在得到一切所需的方便的同时也被全面支配和控制,舒舒服服地被控制。资本决不会错过与新技术合作而成为普遍权力的机会。未来的权力将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超越政府和国家的能力,也许可以称为“超越权力”( Transcendental powers )。在这里,我并不是在批判新权力,而是在反思新游戏的存在状况。任何游戏都存在权力结构,新游戏必定有新权力,取消权力结构的游戏是难以想象的。问题在于,世界很可能会与新权力同流合污,我们只能指望世界与新权力同流而不合污。因此必须思考世界需要什么样的配套秩序和游戏规则来保证世界免于疯狂,来保证每个人的生活意义。我想象的天下体系就是一种符合全球游戏的新秩序,一种与超越权力配套的超越秩序。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个人分类: 深夜读闲书|1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译文:我们的传统经济学思维如何和为什么能导致全球性危机
热度 4 yanghualei 2013-8-12 09:08
我们的传统经济学思维如何和为什么能导致全球性危机 作者: 德克·赫尔宾 ( Dirk Helbing)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ETH Zurich ) 译:杨华磊 毫无疑问的我相信,我们的世界陷入麻烦之中。我们当前缺乏一个全球的系统科学去理解我们的世界,这个世界变化的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来不及收集经验去处理那些即将发生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相信我们的直觉,因为我们所创造的复杂世界常常在一个令人惊讶的和反直觉的方式上运行。通常这个世界的性质不是被他们的元件所决定,而是元件之间的交互。因此一个强烈耦合的世界表现出来的行为根本上不同于一个连接很弱且独立不受约束的世界表现出的行为。强烈的交互趋向于使得这个世界变得不可控制,他们创造了串联效应和极端事件。由于越来越过渡到一个强烈耦合的世界,我们需要重访当前流行的经济学思维的根本假设。在下面我将讨论十个广泛存在的经济学假设和观点,它们在一具有代表性主体以及不相干的行为决策的完美经济学世界中运行,在这个世界里,异质性、行为决策错误以及时间尺度都将不再涉及。然后他们是明显不适合描述这个我们面临的强烈耦合、多样以及快速改变的世界。这给我们重要的暗示,我们需要打破常规,转变到一个具有系统性、交互视角的经济学思维范式上来,而这种范式受启于复杂、生态以及社会系统方面的知识。正如 Einstein 所说,长期存在的问题很少能够被解决在一个主要范式中,但是,一个关于老问题的新视角可能成为一个缓解措施。 1. 更多的连接是好的?且能够降低风险? 许多人造的系统和服务都是基于一种互助的网络体系,然而一定程度的网络明显是好的,太多的连接也可能造成系统风险,并且为串联效应发生铺路。这可能导致极端事件和类似当前金融危机的全球性危机。而且在一个两难的社会处境(在那里。不公平的或者欺骗的行为创造个体收益)中,太多的联络使得信任和合作崩解,然而局部的或者当地的交互可能促进合作。金融系统已经转变成一个地球村,在那里,任何一个个体都可以与其他个体交互,并且这种转变已经成为当前金融危机的一个根源。 对策:把网络连接的程度仅仅限制在一个健康的水平上,同时引入适应性的退耦合策略去阻止串联效应的发展,并且确保系统能够优雅降级( Graceful degradation , 是指电脑,机器,电子系统或者是网络在本身大部分已经毁坏或无效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有限的功能这种能力 , 优雅降级的目的是阻止灾难性的失败。有优雅降级特征的系统即使多个组件同时失效也不会引起停机 )。支持几个微弱耦连的金融系统的共存和演进(减少系统的易损点,刺激系统各部分间的竞争,进而创造一个备份的解决方案)。减少金融产品的复杂性,通过创造一个合适的信息平台,提高金融联系和场外交易的透明度。 2. 经济系统朝着一个均衡态趋近? 当前的经济学思维建立在经济系统处在一个均衡态或者至少朝着均衡态演进的假设之上。但是今天的世界改变速度的是如此之快,以至于超过许多公司和政策的适应速度。因此全世界的经济系统不可能及时的在任何点处在均衡状态,而是展现出一个具有复杂的非均衡不断演进的动力过程。因此一个来自于复杂动力系统、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的新经济学思维方式将是有益的。这种观点也将会影响到经济系统的鲁棒性( robustness )。总体上来说,有益的属性应该是,裁员、多样性、稀疏、去耦(分离的单元)以及相互调整的时间尺度(为了层次结构的运行良好)。 对策:学习新的经济学思维,如把传统经济学中的公理化和数学方法和基于实验和数据的自然科学方法结合起来。发展能够扑捉具有真实经济系统的自组织动力机制的非均衡网络模型。追求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采取一个类似复杂系统、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系统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发展更好的评估系统风险、系统设计以及集成风险管理的概念。 3. 公司和个人决策理性? 经济人( homo economicus )在经济学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范式,他是许多证明理想经济系统存在的数学演绎的基础。然而,他是严格优化结果下的一个范例,完美的自我主义者仅是一个模型,其被理论结果和经验事实质疑。理论上,这种范式假设了现实中人的不真实的信息储存和处理能力(假设每有人大脑中都有一个 1 : 1 的真实世界,一个即时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当然也包括预测其他个体行为决策的能力)。经验上,发现,相对于经济人所预测的,人们的行为表现出更多合作和公平。 尤其,这种范式忽略了错误、情感以及其他涉他偏好( other-regarding preferences, )的作用,等等。这意味着真实世界的人类行为和理论模型预测的存在显著的偏差。 对策:使用一个联合互动行为实验( interactive behavioral experiments, ),基于主体建模( agent-based modeling ),数据挖掘( data mining )以及社会超级计算( social supercomputing )的方法去研究真实的经济系统。 4. 自私自利的行为能够优化系统性能以及使得所有人获利? 传统经济学思维的另一个支柱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原则( invisible hand ),根据这种原则,自我利润的最大化根据自组织理论将能自动的导致系统整体最好的结果。这是自由市场的意识形态基础,根据这,任何干预市场的规则和制度都将趋向减弱市场的绩效。然后,在演化博弈论中的模型展示,自组织的协同在市场中很容易失败,甚至是市场参与者具有等量效应( equal power )和对称的信息,等等。此外,即使个体最优的行为能够最大化系统的绩效,如果每一个人表现非常接近最优,这仍旧可能引致系统的失败(例子,最优的系统是不稳定的)。因此下述观点受到质疑,由于个体追求最优引致的系统无效通常可以通过贪婪的动机加以补充(如尝试着比以前得更多,比别人得更多)。 对称:实时的测量系统的状态,以一个促进与交互参与者协同和合作下回应这些信息。 创造一个信息和通信系统能够生成人类行为对我们世界影响的集体(自我)意识。增加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参与机会。 5. 金融市场是有效的?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原则在金融学中的应用,就是金融市场是有效的,根据这种思想,任何高于运气( chance )的赚钱机会( opportunity )都会很快的消失,任何制约市场无效的东西都会很快清除。有效的市场不会产生泡沫和危机,故对于金融危机我们不需要任何应变计划( contingency plans ),因为他们不会发生。金融市场正如传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理论所说( DSGE ),一直处在一个均衡状态上 . 然而许多人相信泡沫和危机确实会发生。 2010 年 5 月 6 号的突然崩盘是一个市场不规则的例证,并且在此期间,这种不规则运动重复的发生。 同时许多金融实践中的交易员也不相信有效市场,因为在市场中总是存在些赚取很多利润的机会。 对策:对于金融危机发展应变计划, 调整金融体系结构和确定合适的策略 (如断裂点 breaking points )去阻止串联事件对金融系统的影响。在泡沫达到临界点之前,通过随机交易事项,在金融市场中引入噪音,去消除泡沫对系统产生的灾难性影响。 6. 更多的信息和金融创新是好的? 一个普遍关于引致市场无效的原因的看法是能力分布的不均等性,而能力分布的不均等性源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知识就是力量),因此提供更多的信息在市场中就能够清除无效性。 然后,太多的信息给人们认知上带来很大的负担,结果一般人们选择他们信任人的行为和信息资源。因此,人们不再做出独立的行为决策,而这种非独立的行为决策大大破坏了市场的有效性和群体性智慧( wisdom of crowds )。图如一些评级机构有一些坏的影响在全球市场上,因为大家对他评级的信任。同时大家也相信,通过对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得市场充满竞争,进而市场将更加有效。然而研究表明,完全市场是不稳定的。事实上,杠杆效应( leverage effects , 财务杠杆效应的实质是 : 由于企业投资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由负债所取得的一部分利润转化给了权益资本,从而使得权益资本利润率上升 );裸卖空( naked' short-selling ,并没有资产, 当投资者对股价看跌时,为了获利所采取的一种交易策略。投资者往往通过经纪人出售从其他经纪人、信托公司或者金融机构借得的股票,这些股票并非投资者实际持有,这种做法被称为卖空。在实际交割前,这些售出的股票必须被重新买回归还给借出的人 ); 信用违约交换 ( credit default swaps , 本身是为了对那些信用级别较低的公司违约起保险作用,但是由于该产品的大量产生和过度集中,导致了拖累了一些原本较好信用的公司,并由此产生了连锁反应 );高频的交易以及其他金融工具可能有一个破坏的效应在金融市场上。 对策:识别和建立一个分散的、多元的以及供人分享的信息平台,它能够促成集体智慧的产生。金融工具(如衍生工具),在其实施之前,通过合适的计算机模拟或者实验去证实他们对系统的冲击。这是非常正常的在其他经济部门,特别是存在安全条例的诸如电子、汽车、药品以及食品等部门。 7. 多的流动性是好的? 另一个治理经济危机的方案是中央银行提供低息的贷款。然而本来用于保持经济运行,进而促进在真实经济中投资的贷款,大部分跑到金融部分进行投机,因为商业和投资银行并没有充分的隔离开。这就会在金融市场和不动产市场产生泡沫,在这些领域存在大量的低息贷款。然而在这些领域的高收益并不可以持续,因为这依赖于长期的低息贷款。或早或晚,这种泡沫将会破裂,进而金融市场将会坍塌(当市场利率高的时候,其发生的可能性就会上升),这就会又一次强迫中央银行去降低利率到新的最低点,去保持经济运行以及促进投资和经济增长。换句话,太多的流动性存在太多的问题,作为太少。 对策:把商业银行和投资分离开,同时引入合适的交易费用。 8. 所有的个体都被视为以一种方式行为? 代表性主体的研究方法( representative agent approach )是传统经济学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假设每个个体都会表现出最佳,正如理性人所预测的那样,在等效的情况下,每个个体都会表现出相同的行为。这就允许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体与一个平均个体的交互”替代“一个体与所有其他个体的交互”,特别是,如果假设,每一个人都可以访问同样的信息以及参与完全的市场( perfect markets )。然而,代表性主体模型不能很好的描述串联效应,因为串联效应不是被平均的稳定性决定,而是被最虚弱的连接决定。代表性主体方法还忽略空间交互效应以及市场参与者中偏好的异质性。当这些被考虑到时候,结论完全不同,有时候甚至相反。 (e.g. 可能是一个合作行为的开始,而非破裂 ) 。最后代表性主体的方法不能使得我们去理解交互网络结构的特殊效应,这有可能促进或者破换合作、信任以及公共安全等等。忽视这些网络效应,可能导致低估社会资本在经济价值和福利创造中的重要性。 对策:保护经济和社会的多样性,允许缝隙市场( niche markets , 指向那些被市场中的统治者 / 有绝对优势的企业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指企业选定一个很小的产品或服务领域,集中力量进入并成为领先者,从当地市场到全国再到全球,同时建立各种壁垒,逐渐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 )的存在以及考虑正当的本地优势和特色。避免在单一维度上的竞争(如经济价值的生成),促进多标准激励系统的生成。发展比人均 GDP 更好的测量行为决策好坏的罗盘。 考虑环境、健康以及社会因素,对诸如合作、信任以及公共安全等社会资本进行测度。 9. 监管可以修复缺陷的经济系统? 当市场的自组织机制不能很好的运行时,常常通过制度以及政策规则来解决问题( fix the problem ),然而复杂的系统不能像驾驶汽车一样,许多控制尝试都失败。在许多情况下,调控一复杂系统的信息是不可以获得,即使能够有一个观察系统去监控系统的所有变量,但不能时时知道控制参数是什么。除此之外,合适的监管工具是缺乏的。一个较为有前途的管理复杂系统的方法是促进和引导好的自组织。这通常通过修改系统元件之间的交互作用来加以实现。它基本上要求建立一个有针对性的即时信息反馈、合适的博弈规则以及认可机制。去保持自组织的方法,批准尽可能采取去中心化以及自律的方式(它们是社会准则和免疫系统的特性)。 对策:追求一个控制论和协同论的研究方法,通过轻微改变系统元件之间的交互,促进有利的自组织形成,即通过固定博弈的规则去避免不稳定和次优状态的发生(这些规则包括对称、公平以及平衡)。引入一个全局的,但去中心化存在操纵的多准则评级系统,特殊社区的名声系统,多元的推荐系统,鼓励规则兼容性的行为。 10. 道德行为是昂贵的? 那些不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物种,通常会被慢慢消失,源于进化论主观的自然选择法则。结果,经济人应该保留下来,而利他的道德的行为决策,在所有可以选择集中的小范围内活动,进而将会消失。事实上,演化博弈模型展示,这有一些条件,在这些条件之下公地悲剧( tragedy of the commons )趋向于发生,并且合作、公平以及信任将会遭受侵蚀。另一方面,在社会系统已经发现一些避免社会资本受侵蚀的机制,这些机制包括重复交互、名声效应、社区交互、群组竞争及制裁不合适的行为等,特别是分散的市场交互可以支持公平行为的出现。 对策: 促进货币系统、信息系统以及交流系统的价值敏感型设计。举个例子,引入两个共存的、交互的、竞争的交换系统:一个是没有记名的交易系统(今天大部分交易活动是这种交易系统中进行);一个交易记名的、可以追踪和描述交易系统内的活动,通过追踪和记名可使得很多活动记录下来,进而依据上述信息记录,重新分配社会资本,如信誉和名声等,即你做道德行为后,知道是谁做的,做不道德行为,知道是谁做的,进行社会奖励和惩罚。除此之外,引入合适的交易成本去为道德的行为创造激励,进而促进道德行为的产生。 结束 总之,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存在强烈耦合和关联的世界里,这些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然而回到没有网络化以及全球化的时代已经不可能,这有一个巨大潜力去发展一些,使用即时测量,建立在合适的交互规则和自适应概念之上的新管理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当前的经济和金融问题不能够被解决在当前的主流经济学范式内。我们需要改变关于经济和金融系统的看法,进而去追求新的政策。下面的将给出一些建议: 1 )调整关于这个世界根性质的看法,如今的世界是我们创造的全球化的、强烈关联的技术 - 社会 - 经济 - 环境系统,以及由其产生的复杂的、涌现的动态系统行为。 2 ) 对新的经济学思维做出大规模的投资,特别是跨学科的研究工作,涉及社会、生态、复杂性科学以及控制论方面的知识。 3) 需要一个更先进的能够检测金融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对系统的影响工具,同时限制降低系统稳定性的工具。 4 ) 支持系统中的多样化,负责任的创新以及开展多方位的竞争。 5 ) 认识到局部和区域的交互对于诸如合作、公平以及信任等社会资本的创造存在益处。 6 ) 识别和建立一个合适的交互制度框架(如博弈规则),目的去促进有利自组织的产生。 7 ) 执行更好的及更价值敏感的社会激励机制去培养更富有社会责任的行为活动。 8) 建立具有一个普遍的、全球性的声誉制度去促进行为的公平,以及允许道德行为在一个竞争的世界中存在。 9) 建立一个考虑环境、健康、社会资本以及社会福利的,衡量政策决策的新罗盘。 发展一些工具去帮助对我们行为决策以及活动(社会足迹, social footprint )进行评估,举个例子,这些工具包括: 1 ) 行星神经系统( Planetary Nervous System )能够即时确保集体认识到我们世界和社会的状态。 2 )活地球模拟器( Living Earth Simulator )去探测人类行为决策和活动的副作用和机会。 3 )全球参与平台( Global Participatory Platform )去为社会、经济以及社会参与创造机会,交换的系统支持价值导向的交互。在这儿设计的社会经济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基于个体决策和自组织,使用合适的激励去支持系统的可持续性,去避免协同的失败,公地悲剧以及系统的不稳定性。 2 )认识到异质和多样是提升幸福、创新以及系统恢复力的因素。 看到Dirk Helbing这篇discussion paper写的很好,就情不自禁的想把它翻译过来,和大家分享下。 译文的链接地址:http://www3.unifr.ch/econophysics/?q=content/how-and-why-our-conventional-economic-thinking-causes-global-crises-discussion-paper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625 次阅读|7 个评论
赵汀阳:现代性的终结 全球性的未来
热度 2 xcfcn 2013-7-28 20:50
赵汀阳:现代性的终结 全球性的未来 编者注:5月19日,哲学家赵汀阳在《文化纵横》杂志社和北大元培班主办的“文化纵横杯”书评大赛中,以《游戏改变之时的反思》为主题发表演讲。 赵汀阳认为现代正在结束,全球时代正在开始,而现有知识体系已经无法分析新游戏和新问题。 第一,互联网正在重新定义自由和民主 ,不仅是作为免于强制(free-from)的消极自由,自由(free)同时意味着“免费”(free),并构成互联网的自由平等精神; 第二,技术进步可能带来新的专制 , 当人们越需要系统提供的生存服务,越可能“自愿”接受被控制,放弃自由而接受新的专制; 第三,心灵日益自愿被体制化和奴隶化 ,在全球化时代,人们不得不警惕现代意识形态演变成系统化暴力。全球游戏正在变得越来越有相互依存性,任何自私的利益最大化已经不再可能。 在赵汀阳看来,金融体系和媒体已经成为全球时代新游戏的最大赢家,“它们是新游戏的最大权力,是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之王'。” 赵汀阳, 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长城学者。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5-1988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李泽厚。著有《天下体系》、《论可能生活》、《坏世界研究》和《第一哲学的支点》等,主要研究领域是存在论和政治哲学。 以下为演讲内容 “现代”这个时代正在结束 全球时代正在开始 今天讨论的这个题目,其实我没有确定答案,这是一个新问题,而且是一个尚未稳定的问题,还在变化中,所以我不能说已经有个能够看得很清楚的答案,也许会有许多答案。因此,我愿意和大家一起思考,当场思考。 面对新问题,首先的困难就是没有一套现成适用的成熟概念,能够用来恰当地反思正在发生剧变的时代。有些人也许不同意,因为现代思想就是我们手头现成的成熟观念,一直都很好用。可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就是现代正在终结而一个新时代正在开始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取决于什么样的划分标准。现代的衰落是慢慢发生的,是在现代的盛世就开始的,新时代的发生也是一个过程,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起点。也许,我们可以称呼这个新时代为“全球时代”。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全球化甚至在他那个时代就开始了,那时不叫全球化,而说世界化。马克思是对全球化最早进行反思的思想家,他相信每个国家的解放问题必须通过“国际主义”(因特纳雄奈尔)去解决,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起来打倒各国的资本主义。但马克思似乎没有意识到,至少没有严重地意识到, 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未必能够联合起来,而全世界的资本家反倒是有可能联合起来。 这一点有些悲剧色彩,后来的全球化事实说明,各国的无产阶级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而很难大公无私地联合起来,而各国的资本家却在某些方面更有条件同流合污。 马克思也是反思现代性的最早思想家之一,但那时的现代性问题并不严重,相反,那时属于现代盛世。100多年来尽管有许多欧洲左派思想家或激进思想家一直对现代性进行批判,但现代性还是一路高歌成为了世界的秩序、价值观和通用标准。现代创造的各种世俗好处都是具体而实惠的,貌似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比如各种技术进步所创造的物质、便利和享受,个人权利所保证的自由,市场化和民主化所制造的半真半假的平等,而现代产生的各种痛苦和危险却比较抽象和隐蔽,就像慢性病一样,因此,许多人相信,现代具有无限进步的能力,能够在不可救药之前克服各种挑战。 曾经有一种说法,是福山发挥黑格尔的说法,叫做历史的终结。经济和民主得到充分发展的现代性被认为就是历史的终结。这个说法很快就被事实证明是错的,在现代性的顶峰之时,历史很快就重新开展并且全面进入全球时代,而真正终结的是现代。现代性的终结也是全球时代创造了新游戏的时刻。这是一个思维和行动经常失效的年头,人们能够熟练使用的思维方式在对付新时代和新游戏时,往往是无效的,于是出现各种各样奇怪的事情,好像难以解释也一筹莫展。约书亚·雷默在《想不通的时代》中描述了美国主导的各种现代策略似乎突然都失灵了,甚至适得其反,比如国际秩序、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气候变化、环境治理、地方动荡或各种目标不清的革命,与其说是动乱还不如说是乱动,诸如此类各种“想不通”的事情。总之,在今天,现代的概念和逻辑很难解释问题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思考新游戏。 人们一般相信世界现在仍然处于美国主导的状况,美国作为游戏操盘人,应该比较清楚这个世界在干什么,许多事实暗示美国似乎也不清楚世界怎么了。美国20年来干了很多得失难说的事情,比如伊拉克、阿富汗战争到阿拉伯的各国革命,尽管美国大力投入,却似乎没有摆平局面,仍然战乱不止,很难说处处动乱对美国治下秩序有什么明显好处。现在美国又转向亚洲。这一切行动在动机上很合情,都是为了美国利益,但是否在思维上合理,就难说了。事与愿违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典型状况,以现代游戏的逻辑去操作全球时代的游戏,就难免事与愿违。 中国的情况就更复杂了,作为高速发展的新兴国家,中国一脚踏着过去,一脚踏进未来,新老问题同时存在,同时存在于过去和未来的两个时空中,类似于量子同时存在于两个空间,于是, 中国不得不同时操作两种游戏:现代游戏和全球游戏。就是说,中国的现代性到今天仍然在建构过程中,可同时又已经深深加入了全球游戏,参与建构世界的未来。 双层身份双重游戏使得中国的问题更加复杂难测,但也并非没有优势,双重视野虽然混乱,却也提供了反思的机会,不至于固守既定观点。 为什么对于今天的问题,思维容易受挫,事情容易想错?这是我们今天试图在一起共同思考的问题。思维失效在学术上的征兆,我相信有目共睹,典型表现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以及历史学等领域的话语变得非常可疑。比如说,十年前经济学是很受信任的,但是最近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声誉大挫,人们发现经济学家并不那么可信。这不是经济学家的错误,而是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那些现代思维框架、概念和方法论可能不再适用新游戏,至少不足以反思新游戏。有个反潮流的经济学家纳西姆·塔勒布指出(Antifragile,2012):现代知识论的追求本身就非常可疑,现代试图预知未来,确定一切情况,然后建立坚不可摧(robust)的秩序或系统,以便应对一切挑战。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旦遇到未知的挑战,就变得非常脆弱而崩溃。塔勒布说,真正能够保证有效生存的思维必须是“反脆弱的”,能够在不断受挫中受益,能够不确定地应对不确定性,也就是像生命而不是像机器那样去生存。塔勒布的反脆弱思维几乎就是老子那种行道如水的方法论的当代回声。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这种思维应该是更有效的。 为什么人们总是忘记应该像一个灵活多变的生命那样去思考?这可是人本来就会的。问题在于,一个时代都有其既定利益的受益者,于是,正在终结的时代的主流观念总是拒绝思想,总是希望人们不要去思想,而去遵循既定观念。每个时代的既定收益主体希望人们不要去想新的问题,不用去颠覆秩序,这样才能够维持自己的收益。因此,在一个时代终结的时候,人们总是迅速捍卫某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立场,回避反思,回避新思想,回避新问题,而直接把立场当成结论。这就是今天在网络和微博或其他言论空间所看到的那种无思想状态。只有立场,缺乏理性论证、分析和灵感,这就是一个时代正在终结的不思症状。 在没有准备好如何思考剧变的世界的时候,现代既有的那些观念就是话语的救命稻草,所有想维持现代游戏的人,都拼命抓住和捍卫那些其实已经步履蹒跚的现代观念和价值观,那些观念成为不思考的借口,被毫不犹豫的宣布为不可质疑的。如果只能遵循政治正确的观念,还能思想吗?恐怕除了复述,还是复述。安迪·沃霍尔可以无节制地复制世俗形象,从而使世俗形象从习以为常的无意识状况变成一种对象化的反思,可是,复述政治正确的观念却没有那样幸运,恐怕不可能变成艺术,而只能把被强加的宣传变成主动接受的专制。 现代观念本身并不是错的,它们都是现代的伟大成就,对于现代游戏很有效,但关键是,现代观念能成功解决现代游戏的问题,却未必能够解决全球时代的新问题,用现代概念来掩盖、回避或对付新问题是不对口的因此无效。如果坚持用现代性去理解全球性,思维和行动必定自我受挫。 时代新问题之一:互联网重新定义自由和民主 我并不反对现代的思想成果,而是说,现代思想需要在新条件下被重新解释或重新定义,以便适合新游戏产生的新问题、新规则和新标准。 什么是新问题?比如说,互联网正在重新定义的自由和民主。互联网是全球化的一个典型隐喻,如果说什么东西长得最像全球化,甚至就是全球化的典型,那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意味着一个全球的思想广场,类似希腊的观念广场(agora),公民都可以到广场自由发言,公开理性辩论,寻求共识。作为普遍开放的自由交流空间,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自由和平等,但比现代的自由平等概念的含义更丰富,这种更丰富的意义来自互联网的网状关系存在方式,而现代的自由平等受制于个人这个实体存在单位。就是说,现代自由主要是个人免于强制的消极自由,实现为个人权利,而互联网的自由不仅是作为免于强制(free-from)的消极自由,而且是作为自由获取(free-to)的积极自由,因此,互联网的自由(free)同时也意味着“免费”(free),这才是互联网的自由平等精神。于是,本质上说,互联网应该是一个免费的自由平台,是资源平等共享的平台。 可是,应该不等于事实如此。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网络资源并非自由平等共享,而是要交费的,并非自由获取,甚至还被权力所入侵和控制。尽管互联网具有全球化新游戏最典型的特征,但却仍然被现代游戏的资本权力所控制,互联网的理念远没有实现。在此背景下就出现了像亚伦·斯沃茨(Aaron Swartz)这样的网络革命者,一位网络共产主义战士,软件天才,著名黑客,他盗取了大量有版权需要付费阅读的科学技术知识,准备在网上无偿公布。今年年初受到美国法院指控盗窃,判30多年徒刑,之后他自杀了。他有一篇宣言叫“游击队自由取用宣言”( Guer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 ),他说资本主义霸权以网络收费的手段控制各种知识,把科学技术这些应该共享的知识资源变成商业的牟利产品,学术被资本所控制,也就意味着把贫困的国家和人民拒之知识门外,剥夺了穷人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这是一种可耻的暴力。既然信息就是力量,控制信息就是拒绝让人民分享自由权利和平等机会,就是反人民、反自由、反民主。他鼓励黑客们和科学家们联合起来,以网络游击队的方式把科学知识偷出来免费公布。传统的共产主义反对私有财产,以平等侵犯自由,代价太大,而网络共产主义却试图以合理的平等去扩大自由,因此是对现代的平等和自由概念的一种反思。无论网络共产主义是否得当,都不能够简单地用现代概念去反对的,因为它提出了新游戏的新问题。按照现代的概念,知识产权用于保护商业利益是正当的,但在全球化时代,这样的权利概念是否会变成一种新专制或者促进垄断性的剥削?是否需要在全球条件下重新定义、重新解释?这是需要反思的问题。 时代新问题之二:技术进步可能出现新的专制 现代有个典型观念叫进步,历史观也是按照进步观来叙事的。进步有许多类型,有观念或价值观的进步,甚至社会制度的进步,这些进步一直都存在争议,但科学技术的进步,通常被认为是无可质疑的进步。然而,在全球化条件下,技术进步会不会导致无法控制的灾难甚至种族灭绝呢?许多人会说,技术本身没有问题,是人有问题,人有可能使用技术导致灾难。理论上说,技术本身的确无过错,但是,技术有可能形成某种无法抗拒的诱惑,或者人类无法自控的巨大能力,以至于导致无法控制的违心后果。科幻想象的具体事情未必真实,但危险确实存在。现实地说,技术进步会不会在将来导致一种没有人对付得了的新专制?这是完全可能的。比如说,将来每个人都带有一个全部信息的芯片,能够确保安全、医疗和方便一切服务,大街上每隔50米就有一个能够为任何人提供全面方便服务的感知器,类似监控头,那时每个人无论走到哪儿,都有感知器马上感受到你的全部信息,并且为你提供一切对你可能有用的信息,毫无疑问,这会是一种普遍平等的全面服务,但每个人也可能对此种优良服务产生无法摆脱的依赖,就像毒品依赖。全方位的服务似乎提供了尽量多的自由选择和充分的平等,但同时也完全操纵了每个人的生活和思想,这是一种全新的专制:每个人好像是自由的,但是整个的自由选项和权利空间都被信息和服务所定义和预制,这种自由没有创造性,只有选项。这是一种非常舒服的新专制,而且非常可能实现。 有人也许会说,我可以不要这个芯片。人显然有这个自由,可是恐怕很少有人去行使这项权利,因为那样就将失去人人需要的各种社会服务。当服务成为生存必需的系统供给,也就成为无力以抗的权力,人人都会“自愿”接受被控制,就是因为需要整个系统所提供的生活甚至生存服务,只好放弃自由而接受新的专制。社会越发达,人们的生存就越受制于技术、经济和社会服务,也就必需接受系统化的专制。以为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生存问题就普遍得到解决而只剩下自由的生活,这是现代幻觉,而且是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共同幻觉。事实上,高度现代化和全球化反而把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深深植入在复杂的技术和服务系统中,每个人都无法自拔,就是说,在发达现代的生存反而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难题,不再是一个双手劳动就能够解决的简单问题。对许多人来说,生存甚至变成一个比各种自由权利更难以实现的目标,一个更费力的目标。我们可以观察得到,在自由和民主不断得到推进和成功的时代,人们享有的权利越来越多,可是悖谬的是,生存反而越来越不容易。尽管物质水平普遍提高了,即使是穷人也能够温饱,享有各种电器甚至汽车,可是生存变成一个受制于系统的繁琐复杂而毫无成就感毫无创造性的机械过程。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民主所能够解决的问题,因为文不对题,因为现代的解放模式对付不了新时代的专制问题。现代是对前现代社会的解放,却不是对未来社会的解放。 如果说,现代初期是“知识就是力量”,现在是“信息就是力量”,那么未来也许是“服务就是力量”。通过技术服务达到新专制是完全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新专制是每个人在方便和舒服中不知不觉自愿接受的,自愿被体制化,自愿被支配。像这样的技术进步,或者社会进步,所带来的问题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幸福还是不幸?现在就需要反思。不妨做个小实验,假定暂时停止使用民主、进步、发展、合法性、程序正确等等政治正确的现代价值观,你还能够描述生活吗?还能够分析生活吗?如果离开了那些体制化的套话就感觉到思维困难,那就是被体制化的心灵,或许还是自愿被体制化的心灵,一开始是被灌输的,但慢慢就自愿体制化了。那么,这样又如何能够思考新游戏和新问题呢?现实比概念更有力量,思维必须抛弃套话的拖累去面对现实。 时代新问题之三:全球化时代真正难以解决的是 系统化暴力 生活的体制化是一种无处伸冤的暴力。我愿意提到齐泽克对暴力的反思( 编者注:斯拉沃热·齐泽克,斯洛文尼亚的激进思想家 )。齐泽克将暴力分成两种:一种是主观暴力,这种暴力有个明确的行动主体,比如说凶手杀人,资本家剥削人,某国发动侵略战争,这种暴力来源清楚,人们知道谁害了谁。主观暴力比较容易对付,可以躲避,还可以去报复,因为你知道谁害了你。更深刻的是另一种暴力,齐泽克称为客观暴力,人们不知道谁在实施暴力,这种暴力是匿名的,没有为之负责的主体,它是无处不在的系统化暴力。齐泽克对暴力的揭露并不完全新奇,马克思所揭发的资本主义制度性暴力就是一种系统化暴力,齐泽克进一步揭发了任何系统化的暴力,不仅是经济制度,还有文化制度、心理制度、信息制度、话语制度等等一切能够把人和事情体制化的系统暴力。 系统化的暴力并不直接伤害人,而是暗中通过规则、制度和程序去剥夺各种自由,限制各种可能性,程序正确地进行剥削,这种剥削似乎不是犯罪,而是通过制定标准和游戏规则而合法地获取暴利。系统化暴力甚至使人失去思想。这不是说,有个权力禁止人们思想。国家模式的专制权力事实上也做不到禁止人们思想,至多不许人说话,这是低水平的专制。系统化暴力通过改造和定义词汇概念数据库的方式使人失去反思能力,每当人一思想,就只能想到那些被系统认证为政治正确的词汇,慢慢地人们就习惯这样去思考,政治正确的思想是安全的,事先就正确了,感觉理直气壮。这是貌似在思想,其实什么也没想,只不过像机器人一样重复指令。心灵被奴役,这才是更可怕的暴力。真正难以解决的暴力就是那些系统化暴力,那些看不见或者看见了也没办法的专制。 总之,现代价值观已经变成了现代神学,有目共睹的现象就是心灵体制化和心灵自愿体制化。人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各种系统的支配,只好自愿地依赖系统,就像刚才所说的,人们终究需要系统提供的服务。在现代世界中,某些国家的意识形态暴力仍然不是致命的,因为还有另一些国家有着不同的思想,存在对比,就存在反思的可能性。在全球化时代,那种试图一统江湖支配整个世界的普世意识形态就比较危险了,人们不得不警惕现代意识形态演变成全球时代的系统化暴力。 时代新问题之四:全球时代完全可能创造比现代民主更好的民主 现代游戏制造的许多系统化专制所以难以克服,其中一个有些悖谬的原因是,现代的系统化专制得到了民主和市场的支持。这就形成了一个两难局面:人们需要市场和民主,是为了避免专制;可是另一面,市场和民主也会产生专制,这种隐性的专制更难避免,而且还找不到反抗对象而无从反抗,因为压迫者是生活系统而不是具体主体。在本质上,民主和市场是同构的,都是大众选择,都是避免权力垄断的方式,但民主和市场却以系统化的方式形成专制:人们可以选择,但选项是被给定的。这个问题一直无法解决,但我们仍然愿意想象,未来有可能产生副作用比较少的民主和市场。 就民主而言,如果认为现代民主已经足够成熟,就把民主几乎等同于现代民主。这种理解把民主看成是一个完成式的封闭概念,就很难对付新问题了。为什么一定要保守地捍卫现代民主呢?我们知道,现代民主不是民主的原始版本,原始版是希腊民主,现代民主比希腊民主更好吗?很难这么说,此一时彼一时,不同的制度安排对于当时语境和条件都是合理的。希腊民主是公议、抽签和表决的混合形式,如果民主追求的是平等和公平,那么希腊民主的混合形式要比现代民主的多党代议制更接近平等和公平。现代是因为限于现代国家条件才采取了多党代议制民主,并非因为现代民主是更好的。投票、党派、代议制都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与平等和公平有着明显的距离,比如说,偏好加总本来就是一种很不完美的公共选择方式,个人理性选择的加总结果更可能是非理性的集体选择;还有,现代民主也无力阻止利益集团支配宣传和选举,因为那些操纵手段都是程序合法的。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问题,不必多说。问题在于,哪一种民主更合适?比如说现代民主或希腊民主何者更好?无法抽象判断,只能根据特定条件,只能说它们各有各的特定合理性。同理可知,在新游戏的条件下,难道不需要发展一种更新的民主形式,以便应付新问题吗?比如说一种能够拒绝金钱专制、信息专制、系统化专制的新民主。 关于现代民主有多种神话,其中有一个很流行的是民主和平论,基本信念是,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不会发生严重的互相伤害,而总是倾向于选择互相合作,因为这个巨大优点,因此所有国家都必须成为民主国家。当然,不是说民主国家之间没有矛盾,但据说民主国家之间的矛盾必定可以通过对话去解决,因此对话理论曾经很流行,哈贝马斯等都是对话理论的主要理论家。民主和平论的原始版本是康德的永久和平论,民主和平论曾经成功地解决了欧洲的和平问题,二战之后,欧洲基本上理性地按照民主和平论的逻辑解决了欧洲的和平问题。欧洲是现代性的典型场所,该理论对欧洲特别合适,是欧洲自生自长的观念,可是,它对于其它文化是否也合适?在全球游戏中是不是也合适?这就需要反思了。 亨廷顿指出的文明冲突虽然有些夸大,但对于康德式和平或者民主和平论来说,确实是个无法回避的挑战。 康德式和平的条件是政治制度和文化高度相似的国家联盟 ,这个条件对于欧洲地区是合适的,但对于有着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多文化世界来说,就不合适了,简单地说,在亨廷顿条件下,康德和平是不可能的。世界上与西方不同的其它多种文化和国家,按照康德的逻辑,就似乎被自动排除在和平世界之外了,就好像说,其它国家就活该打仗或者可以被打,这显然不是世界和平之路。所以,康德和平或者民主和平论没有普世性,它不适用于世界多样条件下的全球状况,只是局部有效的方案,不是普世方案。如果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见我论证的“天下体系”,那是一个能够适应全球条件,基于多民族、多文化、多制度以及不同价值观条件的全球永久和平理论,是以共在存在论和关系理性为基础的政治理论,细节就不说了。 总之,我想说的是,民主必须是一个始终可以反思的概念,是一个开放的能够不断改进的制度,显然不能以现代民主去封闭民主的概念。难道民主不能进一步改进升级吗?难道在全球时代不能够发明一种比现代民主更合适的民主吗?进一步说,民主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拒绝专制、保护自由和促进平等,假如未来人们发现另一种能够更有效拒绝专制、保护自由和平等的制度安排,难道不能称为民主吗?或者,不能命名为一种更好的制度吗? 时代新问题之五:现代知识追求的必然性和确定性受到挑战 现代试图建构一切必然和确定的东西,知识、标准、规则和制度。必然性和确定性的追求,从根本上说是追求安全,是为了预知未来,把未来提前管理起来,这是现代的一个典型的人定胜天的梦想。现代人希望能够通过严格可信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去确定未来是什么样的,以便做事万无一失,永远正确。 但是,事与愿违,当代科学已经发现,具有复杂性的系统几乎不可能被必然地或完全确定地认识。尤其是人类行为和系统的复杂性就更加难以预测,这一点在全球游戏的条件下就更加明显了,全球化创造的各种系统形成了人们无法全面理解和预料的环境,任何严密的制度、规则和模型都是脆弱的,都难以应对无法算计的变化。纳西姆·塔勒布的反脆弱理论解释了为什么那些设计和规划良好的公司甚至国家会突然崩溃。越是看上去万无一失的系统,在不可预料的挑战面前就崩溃得越厉害。对于非常精密的体系,只要有一个小漏洞,就可能全盘崩溃。换句话说,一个系统越具有典型的现代性,在复杂环境下就越脆弱。我在《第一哲学的支点》一书中试图论证说,在充满变数的游戏中,存在的逻辑不是必然性和确定性,而是与各种可能性保持互动的同步性。这种思维可能更适合复杂的全球游戏。 我总会想起苏格拉底提出的一个让人着迷的命题:“无人会明知故犯”。这个命题听上去有些诡异,道理上是对的-------谁会傻到故意去做错误的事情呢?但与我们观察到的事实确实有比较大的出入,我们经常看到人们明知故犯。那么,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了?比如说,通常被概括为囚徒困境、搭便车、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金融投机、过度消费、破坏生态的生产、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军事竞赛甚至战争,都是明知故犯的错误。现代的存在方式充满了明知故犯的错误,根本问题在于这样一个道理:任何打破均衡的不当获利策略必定会被普遍模仿,从而形成互相作恶的均衡,甚至形成无法停止的作恶循环。换句话说,一种损人利己的策略必定会被普遍模仿,然后形成反弹报应,最后使所有人的行为策略都陷入自我挫败的状况。关于这个道理,我在《坏世界研究》和《每个人的政治》里有比较详细的论证,这里就不多说了。可以思考一个当下的实际情况:那些后发展国家所做的错误事情就是对先发展国家的错误的模仿,而这种模仿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没有人愿意永远被剥削被奴役。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游戏的恶循环不可能被道德批评和呼吁所改变,只能指望新游戏颠覆旧游戏,使作恶的策略不再能够获利,或者说,只能指望新游戏能够创造强有力的善循环,形成一个革命性的新起点,否则传说的人类末日或许就不远了。 也许可以迂回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人为什么思想?为什么要劳神费力动脑筋?人不是为思想而思想,人类的存在没有这么奢华,思想是为了存在,为了生活,为了行动,思想与存在有着相关性,这样思想才有意义。思想的最大困难就是无法预知未来,这点休谟已经给出最好论证:不管有了多少知识,也不可能因此推知未来。就是说,通过知旧而知新是不可能的。于是,未来永远是开放的可能存在,是无法预订也无法预料的可能性,我们不可能事先知道哪一种选择是对的,那么,不存在事先诸葛亮的情况下,应该如何选择未来?问题在于,我们不可能等事后知道了再作选择,也不可能等着不行动,不管猜想的对不对,都必须行动,或者说,只好做出某种盲目选择,而且还只能选择一种可能性,不可能同时选择两种,这是人类面对世界和生活的根本挑战,一个存在论上的挑战。 现代知识的梦想是一个全知全能的梦想,这是一个注定破产的梦想。尽管现代人会谦虚地说,认识整个世界是一个无穷过程。这种说法的意思是,即使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知识,也能够越来越逼近完全的知识。科学的进步被认为是现代知识成就的最好证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确实越来越深入,但对人类自身的生活理解却未必越来越正确,尤其对于人类的未来毫无把握,这一点正是现代知识的局限。认识自然是解密,而认识生活却是博弈,人是人的对手,对手可以自由地改变问题的答案,于是,生活没有唯一答案,也就等于没有确定性和必然性,因此,对于生活来说,试图把握未来的必然性和确定性的知识梦想注定破产。我们需要另一种思维。当失去必然性,剩下的思考对象就只有可能性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要理解的不是必然性,而是可能性,由于人代表着各种可能性,因此,在存在论上说,要思考的是人与人的互动关系,而从逻辑上说,就是可能性与可能性的互动关系。 现代知识试图在可能性中发现必然性,比如说发现“历史进步的必然性”或者“历史的必然规律”、“历史的必然发展方向”之类,问题是,人、生活和历史的可能性并不听从知识所想象的必然性,层出不穷的可能性总是解构必然性。全球游戏使各种复杂的互动问题凸显出来,因此,今天需要一种新的知识论来思考可能性的互动性,否则无法理解全球时代的新问题。我试图反思哲学的一个根基问题:思想不是由“我思”(cogito)确定的,而是由“我行”(facio)决定的,因此,“我行故我在”(facio ergo sum)是比“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更基本的问题。人的行动意味着各种互动状态:人与人的互动,可能性与可能性的互动,当下行为与未来的互动。“我行”的问题意味着存在的本质是未来性,就是说,存在不是因为必然性而具有意义,相反,存在因为可能性而具有意义。可能性不是简单地摆在前面的潜在未来,可能性并非给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的行为选择而不断变化的,任何行动都使未来的可能性组合立刻发生变化,就是说,未来的可能性因为人的现时行动而不断变化,同时,未来的可能性也诱惑着行为的选择,因此,人的行动和未来之间是一个互动关系。当意识到存在的意义在于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就可以进一步理解人类游戏的复杂性、语境性和互动性。 回到如何解释苏格拉底的问题,关键要看清楚,对错的概念如果缺乏理解所需的条件、语境和互动性,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所谓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看是在哪个范围内的知道?是在什么条件下的错误?是对于谁的错误?这样才有可能去解释为什么人们有时候宁可明知故犯,在什么意义上明知故犯。如果不给条件,就试图断言什么是正确和错误,就是在伪造必然性。我在《每个人的政治》的前言里提到的关于“好在哪儿”的故事,其原型是姜文,姜文是个认真的导演,他关心的问题是“好在哪儿”而不是“好”。这是个可怕的思想问题,足以问倒随便叫好的人。比如说,抽象地肯定人权、自由、民主等等大家都喜欢的词汇是好的,这比较容易,但要说说这些概念好在哪儿,就难一些,没准就说乱了。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国家需要一个宪法,宪法确定各种事情的合法性,那么,宪法自身的合法性在哪儿?逻辑上说,既然宪法的有效覆盖范围是全部公民,那么,宪法就必须是每一个公民同意的普遍契约。如何证明全体公民一致同意,这是个难题,通常把民主意见看作是证明,但这个证明显然不正确,因为多数人意见不等于全体一致意见。 一般来说,几乎所有人算小账都不会错,只有遇到大问题才会算错帐。关于“小账”的知识大概相当于个人日常生存所需的生活知识,就此而言,每个人能够知道的几乎一样多,哪怕是爱因斯坦那么聪明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知识优势都没有。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方面,不存在知识论上的难题。关于生活的简单知识经常被编为一些格言警句而广受欢迎,但格言警句并不能使人变得更智慧,因为那些格言无非是每个人本来就懂或者很快就要懂的经验教训,只要进入社会,生活经验将会告诉每个人同样的道理。格言警句的意义不在于思想,而是人们的一种分享经验的方式。 既然在世俗意义上,人人一样精明,这个时候如果还会犯错误,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偶然失手的低级错误,一是明知故犯。不过,明知故犯含义非常复杂,要在具体场景下分析,比如在囚徒困境中,两个罪犯的选择都是明知故犯的道德错误,但道德往往敌不过利益,那么,在单纯利益策略上说,两个罪犯的算计到底对不对?这仍然要看是在什么游戏中。如果在现代个人主义下的陌生人社会里,两个罪犯的算计是精明的,但如果在传统社会里,出卖同伙就恐怕不是一个精明策略,多半会因此失去前途甚至生命。因此,不能简单地随便把某个模式看作是定理,很多貌似普遍必然的定理其实并不必然,而要取决于在什么游戏中出现。游戏发生变化,道理就发生变化,这正是当下的问题。 精明的现代策略似乎正在变得不合时宜,如果在全球游戏中坚持使用自私利益最大化的现代策略,就可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明知故犯,就是说,即使不考虑道德错误,也是在利益上得不偿失自取其祸的策略。一个明显原因是,全球游戏正在各种存在之间形成越来越强的相互依存性,这是一个存在论上的根本变化,我概括为“共在先于存在”的存在状况,于是,任何一个存在的自私利益最大化已经不再可能,不仅做不到,而且必定自我挫败。比如说,现代帝国主义的霸权策略为什么越来越行不通,为什么效果越来越差?原因就是新游戏的存在状况变化了。这种存在状况的变化意味着:在新游戏里生存,人人不仅仅需要算小账,即使自私自利,也不得不算大帐,否则无法生存。既然存在取决于共在,那么就变成了人人有责的事情了。 全球时代的存在本质是 关系 金融体系和媒体才是最大赢家 既然现代游戏正在终结,全球游戏正在全面展开,我们需要反思现代什么事情正在被严重挑战。现代游戏的本质是什么?尽管人人熟悉现代性,比如个人主义、市场、自由、民主等等,但我愿意从另一个角度去反思,从运算单位的角度去反思。我相信运算单位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运算单位正是用来定义各种价值、规则和制度的存在论条件。现代有两个决定性的运算单位:一个是个人,一个是民族国家。所有的现代价值观、游戏规则和知识建构都是按照这两个运算单位而定的,比如说,有了个人这样的实体就有了诸如自由、个人权利这些价值,市场、竞争、法治都依附在个人运算单位上。民族国家也一样,现代的国际政治都以民族国家的运算单位为依据,它解释了主权、国际法、霸权、权力均势等等。现代的各种利益和价值观的冲突也都是这两个运算单位所致。显然,运算单位才是游戏的根本。 如果这一点是成立的,那么,我们正在进入的全球游戏的运算单位又是什么呢?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很多问题就可能想错,很可能会习惯性地使用现代那些已经失效的或尚未升级的概念去分析问题,结果会是削足适履。当然,我不敢肯定我对全球游戏的理解是否清楚,因为全球游戏还有很大部分尚未展开,也许有些问题只有等待“事后诸葛亮”。不过我试图说说一些似乎可见的新问题。简单地说,在全球游戏中,决定性的运算单位大概可以称之为“网状存在”,典型的就像internet那样的存在,我愿意把internet看作是新存在方式的一个普遍隐喻,它表明了新存在的根本性质。也可以在存在论上说,全球时代的决定性的存在单位是关系而不是实体,关系决定实体,实体存在服从于关系存在,关系存在决定了新游戏的有效行为和规则。这一点就是前面所说的:共在决定存在。于是,在新游戏中,最大生存机会或者说最成功的生存方式不再是一个实体对自身进行全方位的防卫,而是充分利用网络式的关系存在路径去发展,争取能够成为网络关系中纲举目张的关键点,从而支配整个网络关系,也就支配了新游戏的存在状况。当然,这里所说的网络关系不限于internet,而是指全球游戏的各种类型的关系存在。 有些分析家谈论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全球化过程中,哪些实力存在(power)是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通常的看法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我想说,按照现代概念去看,确实是这样的,就是说,如果仍然以现代的运算单位去看问题,美国和中国看上去就是最大受益者。假如换个角度,以全球游戏的运算单位去看,任何国家,包括美国和中国,都不是最大收益的存在单位,而是另外一些虽然仍然属于某些国家但同时在超越国家的实力单位。比如说,目前最大的受益者是金融实力体系和媒体体系(包括internet、手机以及将要出现的新媒体)。金融体系和媒体系统才是目前全球游戏中的最大赢家,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权力,他们是全球化时代的真正“世界之王”,甚至比大国更有影响力和支配力。全球的金融体系和媒体系统目前仍然受制于某些国家,这是尚未被彻底改造的现代存在方式,但从实际运作和前途上看,那些网络状的权力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生长着,在全世界像蜘蛛一样到处结网,像水一样无孔不入地流动,慢慢地控制行为空间和言论空间的一切可能性。银行决定人们能够做什么,而媒体决定人们可以想什么。也许你有疑问!难道人们不是有自由吗?难道不能坚持自己的选择吗?当然可以,人们想什么做什么,可以自己决定,但问题在于,有利于生存或者能够获利的言论和行为空间却是被系统决定的。如果和媒体主流意见不一致,那你的意见就不是优势意见,就会被排挤和遗忘。媒体决定了什么意见是能够受到欢迎的意见,同样,金融资本决定了什么行为是能够获利的行为。 因此,金融和媒体是新的专制形式,是实际上最大的权力,这其实不是新鲜事情,这种专制早就开始了,只是越来越明显。无论游戏如何变化,权力都会找到最合适的路径和空间去生长,权力总会采取新形式去适应新游戏,网状存在就是权力在新游戏里的最佳生存条件。可以想象,随着全球游戏的发展,还会有多种同样具有网络式关系特征的权力出现,凡是能够像网络般生长的都会是全球游戏的权力集团成员。全球游戏的新专制的特点是,它依赖的不是政府、军队和警察,而是通过提供普遍全面的“最好服务”而使所有人为了得到必要的服务而自愿被支配,所以说,服务就是权力,更准确地说,资本、技术和服务三位一体的结合是权力。前卫的观念未必来自思想家,而可能来自新游戏的创作者,比如支付宝、谷歌、QQ、微博、微信之类,其中就蕴含着新时代的观念。 据说生物技术和电子技术还将有惊人的发展,以至于不久的将来就能够为所有人提供彻底全方位的服务,可以想象,人们将在得到一切所需的方便的同时也被全面支配和控制,舒舒服服地被控制。资本决不会错过与新技术合作而成为普遍权力的机会。未来的权力将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超越政府和国家的能力,也许可以称为“超越权力”(Transcendental powers)。在这里,我并不是在批判新权力,而是在反思新游戏的存在状况。任何游戏都存在权力结构,新游戏必定有新权力,取消权力结构的游戏是难以想象的。问题在于,世界很可能会与新权力同流合污,我们只能指望世界与新权力同流而不合污。因此必须思考世界需要什么样的配套秩序和游戏规则来保证世界免于疯狂,来保证每个人的生活意义。我想象的天下体系就是一种符合全球游戏的新秩序,一种与超越权力配套的超越秩序。(编辑:周东旭) PS:老赵能去思考全球性这个问题还是不错的,但是思考还很初步,看得我云里雾里。我想说几点:1、全球化更突显国家的重要性;2、技术会导致系统性暴力但它天然是平等自由的。3、关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卖店。4、全球化导致同质化,但也凸显地方性/特色性。总之,在我看来,全球化仅仅是搭建了一个更大的网络/平台而已,一切都暴露在他的面前,只有最有特色的东西才有存在的价值。
个人分类: 杂论|148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 新一代植物志iFlora: 机遇与挑战
ephedra 2013-2-26 09:01
来源: http://www.kib.cas.cn/xwzx/kyjz/201212/t20121214_3708232.html 植物志是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最为基础的植物典籍,它为物种的准确鉴定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证,为合理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科学依据,在服务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物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和生态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保护、保存、研究和利用已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主题。如何实现物种快速准确识别,进而对其科学评价、发掘和保护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和新挑战。 目前,基于传统形态学特征的物种鉴定在一定程度上已无法满足人们认知物种的需求。尽管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多数植物志已实现了电子化并提供网上检索和查阅,但仍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植物物种准确、快速鉴定和遗传信息高效获取的目标。近年来,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为快速的物种鉴定提供了分子水平的精细分类学标准,使物种的准确、快速鉴定成为可能。生物信息学、数字成像分析、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和遥感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植物志的革新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有力的技术储备。 据此,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首次提出构建新一代植物志(iFlora)的理念,即:将现代植物学、DNA 测序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通过系列关键技术的集成和攻关,构建便捷、准确识别植物和掌握相关数字化信息的智能植物志(或智能装备)。在对智能装备的研制和遗传信息的高效获取的同时,还需要建设与设备对接的基于云服务技术的信息共享和应用平台,对植物数据信息进行分级、功能划分、智能化处理,以及管理分析、共享和转化, 并尽可能保证植物数据信息更加客观、完善并反映最新研究动态。它将改变人们传统认知物种的方式,为植物学专家、政府部门、行业和公众提供便捷、准确识别植物的新一代植物志。 2012年,昆明植物所将iFlora研究计划列为研究所三个重大突破任务目标之一并已正式启动,整合了植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化学、生物信息学等优势学科力量,设置3个研究群12个研究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该研究计划。为了加深对iFlora 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组织了新一代植物志iFlora研究专辑I,并于2012年12月(第34卷 第6期)正式出版,该专辑共收录了11篇文章,作者们从多层次多角度围绕iFlora 研发、DNA条形码研究和分子鉴定等进行论述和讨论,具体内容请登陆本刊网站查阅(http://journal.kib.ac.cn)。 iFlora 是一个全面开放的系统, 其宗旨是服务于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iFlora 的开放还体现在可以根据学科的发展实时更新,不断注入新的内容。iFlora 计划的实施需要集思广益,在推进过程中吸纳各学科有益的元素,并不断接受各方评论或批评方能促进其发展和完善,本专辑的出版将进一步推动iFlora 研究计划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个人分类: 植物分类学|2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银行绩效管理提升
andyxu 2012-11-1 16:15
全球性的经济下滑,对银行经营业绩目标的实现增加了难度。如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完成业绩目标,成为很多银行管理人员关注的重点。要通过绩效管理办法来实现对经营业绩的提升?可是面对林林总总的绩效管理理念和办法,好像在银行里真正实用有效的并不多。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银行的经营业绩呢? 首先,银行业务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柜面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其业务形态和价值创造的过程各不相同,其绩效管理的办法也应有所差异。正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业务要找到针对性的绩效提升办法。 其次,从基于对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 PDCA 戴明环到基于对人的激励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都不能全面地分析和解决业绩提升的系统瓶颈问题。因为产品质量的改善,员工积极性的调动都只是组织业绩提升一个方面,而决非全部因素。所以,只有全面分析制约银行业绩提升的因素,针对性的解决业绩提升的瓶颈问题,才能真正提升银行的经营业绩。 最后,行胜于知,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绩效管理办法,才是最有效提升银行业绩的绩效管理办法。 许老师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独到的理论前沿探索、翔实的银行绩效管理案例与丰富的银行绩效实践经验,与您共同探讨银行业绩提升之有效方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 xuxl_168@hotmail.com 】
3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香港疑现新型冠状病毒个案:2012-2015年为危险期
热度 1 杨学祥 2012-10-8 04:58
香港疑现新型冠状病毒致严重呼吸系统病个案:2012-2015年为危险期 杨学祥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3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2010-2012年发生了两次拉尼娜事件,最强的拉尼娜事件发生在2010-2011年,2012年正在发生弱厄尔尼诺事件,其强度变化对流感爆发的强度有重大影响。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娜、全球性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面对日益增大的全球灾害,准确的长期气候预报意义重大。关注2012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和进展。 如果2012-2013年发生了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则2013年的太阳黑子峰年有极高的概率导致流感爆发强度的增强;如果2012年发生弱厄尔尼诺事件,流感爆发增强的危险也没有过去,因为2013-2014年可能发生强拉尼娜事件,2015年可能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2013年可能是太阳黑子峰年,流感爆发强度仍然可能继续增强。 2012-2015年是流感爆发强度增强的敏感时期:2013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2012年和2015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2010-2011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2013-2014年预测为拉尼娜年,它们都满足流感爆发的主要条件。 最近一个时期流感病毒变异的消息不断,天文和气象条件是变异多发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国际旅游健康提示 2012-10-2 03:5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流感 太阳黑子 厄尔尼诺 推荐到群组 国际旅游健康提示 近日,世卫组织通报英国和沙特阿拉伯分别发现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卫生部昨晚称,目前尚不能排除我国存在该疫情输入的可能。据悉,该冠状病毒已证实与SARS(“非典”)不同,但引发的病例严重程度类似SARS。 研究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太阳黑子峰年附近的强厄尔尼诺年易发生流感大流行,前一至两年有强拉尼娜事件发生。如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太阳黑子峰年导致病毒变异增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8459.html 香港疑现新型冠状病毒致严重呼吸系统病个案 2012年10月07日23:15 新华网   新华社香港10月7日电 (记者林建杨)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7日接获港岛一家医院呈报一宗新型冠状病毒致严重呼吸系统病的怀疑个案,涉及一名来自沙特阿拉伯王国吉达的4岁男童。   据悉,这名男童7日出现发烧、咳嗽和呕吐,前往港岛律敦治医院急症室求医。他现已转送玛丽医院接受隔离治疗,目前情况稳定。医院已为男童抽取呼吸道样本进行化验,正等待化验结果。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的调查显示,男童与其父亲在10月3日由沙特阿拉伯到港,其父亲两日前曾发烧,但已痊愈。卫生防护中心发言人说:卫生署正与医院管理局保持密切联系,监察情况。发言人还建议旅客如自受影响国家来港10日内出现病征,应立即戴上口罩及求医,并向医生报告其旅游史。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通报英国和沙特阿拉伯分别发现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两名病例均出现急性重症呼吸道症状,并伴有肾功能衰竭。其中,英国报告的病例在发病前有赴沙特阿拉伯旅行史。这两个病例引发全球关注。随后,世界卫生组织证实该新型冠状病毒不同于SARS病毒,暂不建议采取任何旅行限制措施。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9月28日起,把“新型冠状病毒致严重呼吸系统病”列为法定须呈报的传染病。(完) http://news.sina.com.cn/c/2012-10-07/231525309505.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35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斯蒂格利茨:应对全球性危机需要作出全球性反应——对话
whyhoo 2012-8-24 11:15
○ 很久以前,您就警告过,全球金融系统可能崩溃。尽管如此,您对这场崩溃的到来仍然感到吃惊吗? ● 危机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世界经济系统急需改革,另一方面是金融领域存在严重的制度性问题。关于宏观经济过程的分析,我想说,我不幸而言中了。很久以来,现代经济理论便对无约束的市场为何不能自我改善、为什么政府在经济方面应当承担重要角色的问题,做出了解释。然而许多人,特别是金融市场的从业者,却奉行一种 "市场原教旨主义"。现在,这种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失败已显而易见。在金融领域,我虽然发现了许多弊端,却仍然不清楚这些弊端已经严重到何种程度。直到今天,我仍然对有多少钱打了水漂感到惊奇。世界目前已陷入巨大的、也许是 1/4 个世纪以来最糟糕的全球性经济滑坡,比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经济危机更甚。这场危机在许多方面都属于 "美国制造"。多年来,美国经济和金融系统的问题显而易见,可是仍然无法阻止美国的领导层为了减缓危机而向那些制造了这场混乱的人提供援助。这些人长期以来认识不到问题的根源,直至我们滑到了一波新的大规模萧条的边缘,吞食掉一次又一次拯救银行所取得的成果。 ○ 悲观主义者预言,全球金融系统的彻底崩溃已不可避免,它所带来的后果无异于一场大规模战争造成的灾难。您如何评估它的规模,以及它对于不久的将来可能造成的损害? ● 今天人们已经形成一种共识,美国的萧条或许是长期和深层次的,几乎所有国家都将深受其害。那种以为美国发生的事情与他国无关的想象不过是一个神话,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情况将更加糟糕。我们正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崩溃,但我们仍然未达谷底。正因为如此,我很悲观。2009 年将是世界经济自二战以来最坏的一年。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它将萎缩 1%至 2%。即使是做对了一切、执行了比美国更加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中国家,也将受到它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国民经济虽然仍会继续增长,但年增长速度---首先由于出口的急剧减少---将比过去几年的 11%至 12%有所下降。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危机将使约 2000 万人跌入贫困。 ○ 即使按照经济学家的说法,我们也是否 "仅仅"面临金融危机? ● 不! 我们面临的是两种危机: 一种是深重的全球金融危机,由金融经济学错误的风险评估所造成; 另一种是比这更加危险的气候危机,其影响虽然将来才会显现出来,但由于我们现在采取的不得当的措施,其后果将愈来愈明显。气候危机的风险总的说来会不断加大。特别是美国,面对这场危机,有可能会通过它抵抗金融危机的措施,为一波新的经济增长浪潮奠定基础,这种增长建立在环境友好型科技之上,以一种低碳排放的经济为基础。 ○ 您认为当前危机的根源在哪里? ● 还是让我们先谈谈金融领域的问题吧。乔治·布什在他总统任期的最后几天曾说: "我们造的房子太多了。"这话虽然不错,但并不能解释哪些地方真正做错了。其实是银行错误的风险分析酿成了这场危机。美国将其不负责任的不动产抵押 ( 而不是由财产担保的有价证券) 及其放弃调控的自由市场哲学出口到了全世界,而这又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会计核算的泛滥,从而参与了这场欺骗。前几年的安然丑闻和互联网公司倒闭浪潮便是例子。最终,美国将其经济衰退也出口到了全世界。我认为,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缺乏国家调控。此外,美国银行家的薪酬制度也是短视的,甚至可以说,银行家在薪酬支付方面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贪婪的薪酬协议导致风险的放大,再加上前几年的减税,以及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巨额支出,这一切造成了美国经济的削弱,鼓励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实行廉价的货币政策。 ○ 那么为了找到解决危机的办法,我们是否应当追究前任制度执行者的责任? ● 两种历史性的因素引发了当前的危机。伊拉克战争,加上中东地区的不稳定,推高了石油价格。而生活必需品市场的波动,特别是开发生物能源的热潮,使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价格节节攀升。尽管开发新能源受到普遍欢迎,但这并不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因为它损害了粮食生产,造成粮食供应量的减少。美国对从玉米中提取的乙醇实行了补贴,使酒精生产者的钱包越来越鼓,却没能减缓地球变暖。美国和欧盟的巨额农业补贴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遭到削弱,在那里,国际援助并未用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对农业的发展援助从 17%下降到今天的 3%。有些国际援助者甚至要求减少对肥料的补贴,这使得财政困难的农场主愈来愈没有竞争力。但这一切仅仅是开始: 我们如 此对待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清洁的水源和空气,似乎它们是无偿提供的。只有新的消费和生产模式---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才能解决这个绝对根本的资源问题。 ○ 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迄今为止未见踪影。那么,我们首先应当采取的常规解决策略又是什么呢? ● 今天各国政府作出的反应,显然比过去几个世纪应对经济危机时的反应要好一些。他们降低了利率,用复苏计划来刺激经济,从而走上了正确的方向,但这还不够。美联储通过将无节制的货币发行同放松调控相结合,导致了问题的产生,现在又试图用同样的办法来解决它,通过印刷钞票来提振经济---这是一着臭棋,充其量只能阻止最坏的事情发生。毫不奇怪,那些导致问题产生并对其后果束手无策的罪魁祸首,拿不出克服危机的办法。现在大萧条的局面已确定无疑,情况在好转之前还会变得越来越糟。在某种意义上,联邦储备银行就像一名醉酒的司机,突然发现自己偏离了方向,正从一面墙撞上另一面墙。 ○ 一旦市场上货币泛滥,等待着我们的又会是什么呢? ● 人们希望,有一些钱能从 "上面",即银行,渗透到 "下面",即经济和消费者手中。然而,这种渗透却在一个关键的地方被阻塞了。首先,由于人们相信这种渗透理论,以为只要将足够的钱输送給华尔街,其中的一部分就会以某种方式渗透到商人和房主手里。但这种渗透从未发生过,这一次发生的可能性也很小。银行向房主贷款,对后者并没有什么帮助: 抵押贷款被收回的事越来越多。此外,这种做法建立在一种想象之上,认为根本问题是诚信的缺失。这当然是问题的一部分,但最糟糕的弊端却在于,金融市场发放了太多缺乏担保的抵押贷款,而且贷款的利息过高,于是产生了不动产泡沫。这个大气泡现在突然爆炸了,不动产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内飞速下降,它或许还会下跌,房产被收回并被强制拍卖的事还会愈来愈多,即使人们将市场吹得天花乱坠也无济于事。贷款中的呆账和坏账在银行的收支账目中留下了无法填补的巨大窟窿。但如果以市场价收购这些不动产,那么,即使是国家的拯救措施也于事无补。这就像一位严重内出血的患者,即使大量输血也挽救不了他的生命。 ○ 目前的金融危机已经持续了一年。我们今天面临怎样的局面? ● 美国家庭买不起新建的房屋,这些房屋无人维护,正在变旧,而与此同时,却有数百万家庭被迫搬出他们原来居住的房屋。在有些地区,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为了消化过剩的房产。而在另一些地区,局面仍在不断恶化。今天,即使是谨慎花钱、愿意维修自己住宅的美国公民,也面临他们房产的价格在市面上不断缩水,跌到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低价位的困境。而强制拍卖又导致了世界经济的滑坡。人们对前景达成了一种共识: 这场大萧条将持续下去,范围会越来越广。当然,这并不代表自由市场经济已经失败,但部分来说它却暴露了一个问题: 自由市场学说被有选择地利用---若服务于特殊利益,它便被夸大; 若情况相反,就被抛弃。 这场全球性的危机要求作出全球性的反应。然而遗憾的是,作出这种反应的权力和责任,却仍然停留在民族国家的层面上。每一个国家制定的复苏方案都致力于使本国公民---而不是让整个世界---获取最大的好处。在评估自己的刺激措施的规模时,各国所考虑的仅仅是本国财政将付出什么代价,得到哪些好处,对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率的提高是否有利。由于担心一部分好处落到别国手里,刺激措施往往比平时有所收缩,而这又导致了隐蔽的保护主义的泛滥。按照世界银行的说法,即使是在 2008 年 11 月曾宣称反对保护主义政策的 20 个国家,也一再违反了它们的承诺。可是,倘若各国都只着眼于民族国家的利益而使这场危机的后果扩展到全世界,那么,所谓复苏计划的国际效果将大打折扣。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一种全球协调的一揽子方案。 ○ 您期待奥巴马政府做出这样的根本改变吗? ● 奥巴马在多次演讲中明确表示,他将有效地制止美国金融业的这场轮盘赌。可是奥巴马面临华尔街的压力,而他所继承的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不可能在他上台后立即扭转局面。奥巴马救助纲领的真正弱点不在于复苏计划本身,而在于他重振金融市场的努力,这种努力并不能使其结构有所改善。透明度的缺乏使美国的金融体系陷入了困境,使它无法恢复元气。 ○ 全世界的中央银行向金融系统注入了数万亿美元的资金,这有效吗? ● 这样做的目的是阻止大崩溃的发生,但无法修复经济,无法使正在快速陷入萧条的经济重新恢复健康。车祸现场的一次急救已经无济于事。各国政府很想隐瞒为应对这场危机而花费的总支出,它们向银行输送的资金,大多只能让后者维持生存。它们不愿承认为解决问题总共花了多少钱,因此给银行的钱只够让银行系统不至于瘫痪,但却无法使其恢复健康。这样一来,后果就只能是信贷紧缺,每一个银行系统都缺钱。银行系统的困难在于缺少贷款,因为它很难得到贷款。可是信贷紧缺最终削弱了经济。我们所陷入的,真的是一次恶性循环。 ○ 无论如何,美国政府为拯救银行花费了一万多亿美元,并为刺激经济复苏投入了将近 8000 亿美元,这些钱是否太少了? ● 是的,8000 亿美元看起来很多,但实际上远远不够。首先,这笔钱的很大一部分要下一年才能到账,所以来得太迟了; 另一方面,这笔钱的 1/3 被用于减税,对刺激消费毫无帮助,因为人们会把因减税而得到的钱节省下来。私人手里的钱虽然增加了,长期来看对于个人经济状况的改善有好处,但对于经济的增长却毫无帮助。我担心,美国复苏计划最终收到的效果只能达到它所预期的一半,简言之,它虽然可能提振经济,但尚不足以促使其强劲增长。这对于世界上别的国家显然是一个坏消息,因为世界经济重新恢复元气的前提,是美国经济的稳步强劲增长。 ○ 如此看来,最终必须为这一计划买单的纳税人被蒙在鼓里了? ● 可以这样说。奥巴马拯救银行的计划被媒体吹嘘为一种银行、投资者和消费者"三赢"的解决办法。但事实上,这却是一个 "双赢加一输"的方案。银行和投资人虽然可能从中受益,纳税人却被剥夺了参加这一盛宴的权利。对于不良贷款的收购来说同样如此。人们最终将有风险的资产转嫁到纳税人头上,因为除了他们,没人愿意接手这些资产。这就像有人以纳税人的名义开了一家公司,并将不良资产交给这家公司,但没有一位私人投资者愿意接手这些不良资产,于是不得不将它们硬塞给纳税人。这实在是可怕! 这种情况在每一次国有化行为中都出现过。至于向银行大量输送资金的行为,我更愿意称之为 "替代性资本主义",因为它将损害国有化而将盈利私有化。这相当于一种伙伴关系,其中的一方将另一方洗劫一空。这样的伙伴关系长远来看将带来恶劣的后果,甚至比我们深陷泥潭更加可怕。 ○ 这场危机发端于美国,然后蔓延到工业国。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明显的是,所谓 "门槛国家" ( 指未跨入发达国家门槛的新兴市场国家---译者注) 和发展中国家同样深受其害。那么,联合国制定的到 2015年将世界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还能够实现吗? ● 我所领导的 "联合国改革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专家组",在伦敦 20 国集团峰会召开前夕提交了一份报告,对这场危机可能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严重后果提出了警告。我们预计,2009 年全世界的失业人口将比2007 年增加 3000 万至 5000 万。减贫计划将无法继续。与此同时,我们也警告,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加以阻止,至少有 2000 万人,首先是发展中国家的居民,将重返贫困。一项重要的中期倡议敦促联合国大会,成立一个全球性的经济问题协调委员会,不仅协调经济政策,而且评估具有威胁性的问题和制度性缺陷。随着经济滑坡,可能会有一系列国家面临丧失支付能力的危险,而我们直到今天仍然没有适当的框架方案来应对这一问题。 发达国家应当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带来的全球性后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后续援助。然而,我们倘若想避免债务危机升级,这些援助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就必须以补贴的方式提供给相关国家。过去,这些援助往往同各种各样的条件捆绑在一起,其中有一些甚至强迫受援国奉行相互矛盾、与当前实际需要背道而驰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放松财政调控。这无疑是造成当前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迫大多数向其请求援助的国家提高利率、紧缩开支,而这又加剧了经济的滑坡。火上浇油的是,工业国家的银行,特别是得到国家支持的银行,通过它们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威胁要从发展中国家撤出信贷业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那些 "做对了一切"的国家,看起来也前景不妙。 ○ 您相信,银行从当前深刻的危机中学到了什么吗? ● 我一点也不相信银行能引以为鉴。这样的危机似乎每 10 年就要发生一次。我担心,经历了这场危机,纳税人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准备在下一次危机中再次为它的始作俑者买一部分单。我的一位同事认为,本次危机将持续到 2013 年,到那时人们才真正可以说: 我们现在终于可以实行彻底的改革了。而实际上,事情虽然有点复杂,但一场金融调控的改革势在必行。 ○ 我们应该从这场危机中吸取哪些教训? ● 早在 10 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人们便就全球金融结构改革的话题展开过讨论。但在那以后什么也没做。今天我们不但要恰当地应对当前的危机,而且,为了建立一种更加稳定、更加成功、更加公正的世界经济,我们无论如何也应当实行必要的长期改革。金融炼金术的美梦早已破灭,我们首先必须为金融市场制定更加严格的规则。但改革决不能流于表面,而应当超出金融领域。竞争法则贯彻的不足使银行过于庞大,使得它无论如何不能倒闭而只能被拯救。糟糕的经营导致糟糕的风险评估和快速赢利的经营方向,利润之高连它们自己的股东也出乎意料。银行必须彻底重组,任何迟疑都将付出惨重代价,无论是拯救行动的最终花费,还是给整个经济带来的损失,都将是无法估量的。更好的办法是,集中精力降低信贷风险,让货币获得新的信贷潜力。政治家短视的反应---他们相信,通过过渡措施就可以度过难关,这些措施小到可以让纳税人满意,大到可以使银行高兴---只会使问题久拖不决。 ○ 您所领导的联合国专家组建议采取哪些措施? ● 核心建议是成立三个新的机构: 我们首先需要一个比目前这个机构效率更高的新的全球性信贷组织。 其次,我们应当建立一个世界经济指导委员会: 一个全球性的协调经济问题的机构,不仅协调经济政策,而且评估具有威胁性的问题和制度性缺陷。随着经济滑坡的加剧,一系列国家可能会陷入债务危机。而我们直到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循序渐进的框架方案来应对这个问题。在开始阶段,我们可以成立一个类似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 ( IPCC) 的科学专家组来制定方案,来引导讨论。下一步就可以成立一个政治机构,努力达成政治上的共识。 第三,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全球性的货币储备体系。目前这个以美元为基础的体系存在根本缺陷,而倘若我们仅依赖两种或三种货币---如美元、欧元和日元,只会使局面更加不稳定。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全球性的储备货币。对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来说,以低利率向最富有的国家借钱毫无意义,这个系统是不稳定的。建立在美元之上的储备体系已显露出衰败的迹象。可是用一种 "美元-欧元"或 "美元-欧元-日元"的体系来取代它,将带来更大的不稳定。而一种全球性的储备货币,仅通过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为 "特别提款权"的每一年的总支出,便能推动全球货币的总需求,从而促进发展,缓解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 第四,G20 国家应当发出经济改革的信号,原有的错误不应被重复。它们必须采取措施,为下一个 10 年奠定稳定增长的基础,而增长绝不能建立在毫无可持续性可言的金融泡沫之上。相反,我们需要的是,从 2009年 12 月哥本哈根会议开始,为 "绿色变革",为达成一项强有力的、高效的、公平的协议承担毫不妥协的义务。 ○ 主权民族国家必须采取哪些措施? ● 各国必须制定有效的规则。例如,既然一家制药厂在它的药品被推向市场之前,必须自行证明这些药品有效并无害,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也要求银行为它们的产品的可靠性做出担保呢? 我们还应该对银行高管的薪酬支付制度制定新的规则,迄今为止,这一制度加剧了风险而不是让他们谨慎从事。此外值得考虑的还有防止经济过热。 例如,一旦出现这类苗头,就必须告诫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这将促使它们减少新贷款的发放。面对布什政府造成的、由于复苏刺激措施而继续增高的债务之山,美国尤其应该对支出的每一美元精打细算。过去留下的遗产---对科技,特别是绿色科技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过少,以及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要求它将短期支出与长远打算协调起来。除此之外,不但应该对税务制度进行改革,而且财政支出制度也必须重组。减轻穷人的税务负担,增加失业救济,而与此同时提高富人的税收,可能会提振经济,减少财政赤字,缓解收支不平衡。缩减战争经费和军费、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论短期或长期,都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赤字。 ○ 那样一来,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就将突显出来。在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全球化时代,消除这场危机的努力会变得简单一些吗? ● 我相信是这样。由于全球化,一个国家的复苏计划对别国的经济也会产生影响。例如,一家美国康采恩承包了一项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德国购买机器,从韩国购买水泥,从日本购买设计方案,这里面就涉及利益,会给不同的民族国家带来利益,对该国刺激复苏的计划就有好处,因为这可以增加国内就业并带来利润。美国由于其巨大的债务负担,几乎再也无力继续承担世界经济领头羊的角色。如果想提振全球经济,那么,这副担子必须由许多个肩膀来分担。这场危机暴露了全球化的根本问题: 它本应对消除风险做出贡献,然而却使美国的错误像一场恶性传染病那样蔓延到了全世界。倘若我们想阻止反全球化运动继续高涨,西方便应该作出迅速而强有力的反应,首先改善它与 "第三世界"的关系。对生物能源的补贴必须取消,因为正是这一做法,使耕地越来越多地用于能源生产而不是粮食种植。此外,补贴给西方国家农民的数十亿美元,更应该作为发展援助提供给穷国,让它们能满足国内的粮食和能源需求。 ○ 放弃调控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这种做法应当说是全球化的产物。那么,全球化本身是否是个坏东西? 或者,当前出现的问题是经营管理不善以及错误决策造成的后果? ● 这显然是一个决策错误和经营不善造成的问题。我相信,如果全球化的鼓吹者说,全球化可以使许多人富起来,那他们就说对了。这一点在世界一些地方确实做到了,只要看一看中国和印度就会明白。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加起来有 24 亿,却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增长。尤其是中国,不仅利用全球化的市场取得了经济增长,而且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然而在其他地方,全球化却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差距总体说来比任何时候都大。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全球化给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负面影响。批评者说,全球化违背了自己的诺言。这话一点也不错。 ○ 许多思想成熟的公民说,全球化是被有意识地策划和贯彻的。这难道是一个神话吗? 您刚才所说的,听上去似乎也在暗示,大的机构跟在某个进程之后亦步亦趋,而这个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像全球化这样复杂的事情,是无法由人来策划的。任何人都不能在某个高端会议上作出决定说,中国和印度应当享受这样的增长率。即使某人想这样做,那也是无法做到的。不,全球化是由世界上无数个个人共同促成的,我们更应该将它理解为一个极其复杂的进化过程。 ○ 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今天的民族国家还拥有多少主权? 它们仍然是独立行动的主体,还是成了牺牲品,或者两者都是? ● 我想,最后那种说法更确切一些。 全球化被贯彻的方式,常常导致相关国家民族主权的削弱,但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事实上,是这些国家自己葬送了独立民族国家自主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例如,这种被我称为 "非对称的全球化"的一个方面体现在,资本市场和货币流动的自由化比劳动力市场自由化的程度要高得多。这使得相关国家无法控制货币。与此相反,企业却可以说: "你们如果强迫我交税,我就把我的产品拿到别的地方去生产。"于是,劳动与资本的力量平衡完全被扭曲。另外,人们还制定了许多世界通用的标准,尽管这些标准在某些地区既不必要也毫无意义。例如,1994年的所谓 "乌拉圭回合"谈判,就在美国的操纵下,强行通过了在发展中国家推行专利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安排。这对于那里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有百害而无一利。 ○ 毫无疑问,全球化给国家政治带来的直接后果,不仅是失业率的上升和经济的衰退。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到大选。您是否会说,我们作为选民,今天只能在两个同样无能为力的党派之间作出选择,因为全球化进程的动力来自它自身? ● 不! 虽然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政府的活动空间,但面对全球化和这样一场危机作出怎样的反应,仍然是立场各异的党派自己的事情。不过这一民主进程大多出现在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往往处在金融市场的巨大压力之下: 金融巨头们有时会发出明白无误的威胁,一旦这些国家在大选中选择了错误的候选人,它们便将受到惩罚。这是一个严重问题,因为它意味着,华尔街比一个国家的自由公民拥有更大的权力。 遗憾的是,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国,一些党派仍然抱有一种固定的信念: 只有削弱社会网络,降低劳动保障,削减工资,使企业不至于外迁,才是应对全球化的最佳办法。而我以为,这在当前恰恰是最愚蠢的办法。我们怎么能认为人们在全球化时代工资降低了却还能生活得更好呢? 与此对立的看法是,面对全球化,我们应当加强社会网络,增加对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倘若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越来越穷,那我们就绝不能允许我们的税收制度对这一趋势放任自流! 恰恰相反,我们必须运用税收这一杠杆来遏止这一势头! 反正每一个政党都会参加大选,其中必定会有一些赞成这样做,而另一些无论如何都会反对。 ○ 全球化似乎也损害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经济和文化是否成了一对难兄难弟? ● 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样极其复杂。例如,一方面,全球化同新的科学技术一道,使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今天拥有了 40 家以不同的语言服务于不同族群和文化人群的广播电视台。另一方面,世界上许多人也对人们称之为 "麦当劳化"的现象表示担忧---担心在未来,所有人将生活在单一文化之下。适应的压力与生活质量的丧失同步增长。一种全球化的消费文化将是贫乏的、毫无生气的,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种忧虑。 ○ 今天,消费品确实日益淡化了人们的文化认同。那么,文化认同在关于全球化的争论中究竟起到何种作用呢? ● 文化认同不仅对于人们创造性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极其重要,而且还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一个社会内在的文化纽带对于提高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正因为如此,在世界银行任职期间,我曾特别强调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纲领。在我看来,文化认同是成功发展的关键,有一个专业词汇叫作 "社会资本",即人们保持建设性的良好关系并相互交往的方式。我觉得,所有国家都应当特别珍惜这种认同,保护好这种社会资本。我想,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我们需要这种多样化的认同。我们可以是巴伐利亚人,是德国公民和欧洲人,但我们作为世界公民,却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我们大家在这种多样化的文化归属感中,都拥有人权。我们可以是一种宗教的信徒和一家企业的员工,但绝不能相互排斥。一个成功的社会必须促进文化认同的多样性。在运行良好的社会中,所有的文化族群都应该和谐相处。 ○ 您是否主张全球经济应当经历一次道德和伦理转型,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所有人? 在 《全球化的机遇》一书中,您曾将新自由主义,即把我们推入危机的新自由主义,形容为一艘几乎无法改变航线的战船。 ● 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原教旨主义从来就是一种服务于特殊利益的政治教条。新自由主义好似一只装满各种方案的魔术袋,它建立在原教旨主义的想象之上,以为市场可以自我调节,资源可以有效利用,利益服务于公众。这种市场原教旨主义构成了 "撒切尔主义"、 "里根经济学"和所谓 "华盛顿共识"的基础。私有化、自由化、一意孤行推高通货膨胀的独立中央银行等都被强化。 至于经济理论,它从来就不屑一顾---这一点就发生在我们眼前。此外我们也应该明白,市场原教旨主义并非建立在历史经验之上。从这一事实中吸取教训,或许能让我们透过目前笼罩在世界经济之上的这片阴云而看到一缕阳光。 ○ 如此说来,面对危机,您看到了变革的机遇? ● 应当看到,公开质疑新自由主义是否有效的党派在许多国家掌握了政权---拉丁美洲就是例子。世界上到处都有选民在用他们的选票明确表示: 不,我们不相信它,它将给我们带来损害! 即使一些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人员,也不那么自信了,至少他们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信念是否正确。1997 年,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资本市场自由化时,我曾问他们: "在采取这一措施之前,你们难道不应当先做一番调研吗?" "不,"他们说, "用不着调研,我们知道肯定能行。"2003 年,当调研不得不进行时,事实已经证明,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并未像他们所预期的那样,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相反,这个系统变得更加不稳定了。到了 2008 年,再也没有人能够对这场大萧条视而不见。尽管许多机构的人仍然死抱着旧的教条不放,但他们至少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了。 ○ 这意味着,人们不再相信那个关于可以自动调节一切的 "无形的手"的神话了,而是认识到,倘若要把这只 "无形的手"真正变成一只 "公正的手",调控就必不可少? ● 完全正确! 在这一点上必须强调,对于全球化的市场来说,国际贸易既不自由,也不公平。现行的贸易规则是极端不对称的,富国的利益凌驾于穷国之上。最贫穷国家由于现行的贸易规则,日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艰难。只要看一看所谓的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就会明白,这个协定与自由贸易毫不相干。假若事实像这个协定所声称的那样,那么它便应当写上: 我们取消我们的贸易补贴,你们则取消你们的; 我们拆除我们的贸易壁垒,你们也拆除你们的。 然而事实上,这个协定虽然有几千页之长,但 "自由"一词仅仅出现在它的标题中。把这个文件称为 "贸易指导方针"也许更加合适,因为它只不过促进了有利于工业国的对外贸易。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实行过 "自由资本主义",有的仅仅是政府的财政补贴,所谓"自由市场经济"不过是一个神话而已。 ○ 那么,怎样才能把所谓 "自由市场"转变成 "公平的市场"呢? ● 首要前提是必须承认,我们今天所实行的,是与自由贸易背道而驰的、完全不对称的、歧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则。假如我们看到这种规则的缺陷,就可以着手去完善它们。不过这需要公民运动的介入。在发达国家,全球化首先是由跨国企业推进的,它们当然会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普通公民决不会知道这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必须改变---在这方面, "第三世界"国家走在了我们前面,因为它们对全球化带来的后果有惨痛的切身体会。如前所说,这种规则既不自由,也不公平。 ○ 全球化的推手们也已经把环境和气候变暖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通过新的贸易协定,我们能在制止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做些什么? ● 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无疑是一套有约束力的、全球性的反对摧毁环境的规则系统。全球气候变暖肯定是最紧迫的问题。就在不久以前,我还主张就布什政府拒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为采取经济制裁措施,并为此做了辩护。在 WTO 的规则框架内,我们完全有权采取这些措施。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 "有行动意愿者的生态保护联盟",做正确的事,并确保那些反其道而行之的人无法得逞。我相信,我们可以度过金融危机的难关,即使改正错误的进程可能被延缓。 但是,在应对气候灾难方面犯下的错误是不可逆转的。金融危机是由房产市场的信贷泡沫引起的,而这种泡沫的前身则是 "网络公司泡沫"。我们不能用新的泡沫来取代过去犯下的错误。我相信,只有加大投资,向一种几乎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经济转型,才能保证今后数十年的稳步增长。因为这才是一种真正可持续的、能提高生活水平的增长。而我们迄今为止所走的羊肠小道,是不可持续的。 ○ 可是,这难道不需要一种 "全球治理"吗? ● 为此,我所领导的联合国专家组建议成立一个 "全球经济协调委员会",不仅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而且评估当前的实际形势,发现全球的制度性缺陷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我们急需一个 "全球金融市场调控机构",以它的权威来扭转调控措施一再流产的局面,防止又一次崩溃的到来。此外,有组织地解决危机期间一系列国家丧失支付能力的问题,也是极其必要的。 我们还应该帮助发展中国家找到解决它们的债务问题、改善其资本管理的办法。这个委员会的重要任务还包括创建一种新的储备货币。美元已不再能扮演这个角色。今天,谁也不能将大笔资金储存起来应付更加动荡的岁月---除非当前的局面变得更加糟糕---而且,这样一种政策将导致穷国几乎无息地将自身发展急需的资金输送给美国。所以,专家组要求建立一种 "可操作的"、抗通胀并易于推广的全球性储备货币。 ○ 您也建议达成一项反垄断的国际协定,并成立一个贯彻这一协定的全球执行机构,这是否可行? ● 不错。我们需要它,因为我们今天第一次面临全球垄断现象。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在第三世界比当地政府还要强大,一旦微软威胁要撤出这些国家,穷国除了屈服没有其他选择,因为没有微软的软件,它们根本无法生存。这反映了这种垄断难以置信的强大。即使有人不愿意听,但事实是,抵制这种垄断的唯一出路在于全球联合起来反对它。我们需要一种全球的权威,来保护经济竞争。 ○ 您所表达的某些观点,可能让人认为,您是 ATTAC 组织 ( 一个反全球化组织,全称为 "征收金融交易税以援助公民协会"。---译者注) 的成员。您同这些虽然在语言表达上不够严谨、但却赞同您的许多主张的社会运动有何关系? 这些运动的成员常常涌向大街,声嘶力竭地宣传您的观点。 ● 公民运动在将我们这个全球系统暴露出来的问题转化为公众意识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抗议只是一方面,解决问题却是另一码事。我认为我的作用就在于,揭示隐藏在我所建议的改革思想之后的经济规律。公民社会的任务应该是促使这些思想得到贯彻。我们努力的方向其实是一致的。 ○ 您一再强调,希望全球化取得成功。那么我们今天是否应该既充当旧制度死亡的见证人,又扮演新世界诞生的助产士呢? ● 这个比喻非常恰当。迄今为止的这个制度已经失效,面临巨大的问题,已经走入死胡同。然而,我们不应当等旧制度死亡之后再考虑应该做些什么,而必须在不可避免的灾难蔓延开来之前就看到问题。我坚信,另外一种更加公正的全球化不但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贫穷国家也是可能的。在上世纪20 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世界曾需要经历15 年时间和一场世界大战之后才能坐到一起讨论引发经济危机的全球金融系统的弊端。 我希望,这一次不会用这么长时间---因为如果那样,由于全球紧密联系的经济关系,我们需要付出的代价就实在太大了。■ [章国锋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原文见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3463/c6
个人分类: 经济|1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杂网络研究的全球性资源汇总
热度 3 Sibiling 2012-7-25 08:41
全球研究复杂网络的一些资源 1、什么是复杂网络? 十年之前(1998年6月4日),Nature发表了两位年轻的物理学家(D.J.Watts和s.H.Strogatz)关于网络的一篇论文。一年多之后(1999年10月15日),Science又发表了另外两位年轻的物理学家(A.L.Barabasi和R.Albert)关于网络的另一篇论文。这两篇论文引发了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热潮。这个潮流席卷全球,涉及数学、力学、物理学、计算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金融经济科学等许多科学领域,以及交通运输、能源传输、通信工程、电子科学,甚至医学、烹饪等许多应用学科。至今(2008年3月),D.J.Watts和S.H.Strogatz的论文被SCI收录的论文引用5670次;A.L Barabasi和R.Albert的论文被引用3275次。 网络科学是专门研究自然和社会中复杂系统的定性和定量规律的一门广泛交叉的科学,它以丰富多彩的真实复杂网络为研究对象,分析复杂网络的各种拓扑结构及其性质,探索复杂网络系统的各种现象(涌现、突变、同步等)产生的机制,研究复杂网络上的各种动力学行为与控制方法,并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网络科学不仅涵盖了数学、物理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众多自然科学,而且横跨社会、经济和人文科学,成为整个科学的前沿,可以让我们以外在形式的相对有限性去将握无限丰富的客观内容 人们把周围的许多系统(天然的或者人造的,例如交通网、电力网、人际关系网等)看作网络由来已久,运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图论”对这些系统进行研究也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上述两篇文章的重要之处在于作者发现许多实际网络具有一些共同的拓扑统计性质,即“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这些性质既不同于规则网络,也不同于随机网络,正像近几十年来物理学家认为“复杂位于规则与随机之间”一样,所以大家把实际网络称为“复杂网络”。所谓小世界性是指实际网络具有比规则网络小得多的平均节点间距离和比随机网络大得多的平均集群系数(即邻点之间也相邻,形成紧密集团的比例);而无标度性则指实际网络中节点邻边数取一个定值的概率分布函数是幂函数(规则网的这个分布是函数,而随机网是正态分布)。这个幂函数标志基本单元与其邻居相互作用能力的极其不均匀分布。更加引人注目的是:_论文的作者提出了解释这些独特规律的网络演化模型,而且运用统计物理学方法从这些模型解析地得出了这些独特规律。这些模型的思想简单明白、直观合理。产生小世界性的机制就是一部分基本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远程性、跳跃性和随机性;产生无标度性的机制就是基本单元建立相互作用的“优选”(或者称为“富者更富”)法则。这是第一次把统计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引进网络或者图论的研究,因此,若与传统的图论或网络理论比较,也许可以说当前的复杂网络研究的特征就是统计物理学的进入,所以应该把统计物理学列入复杂网络研究的基础知识之中。 2、研究复杂网络的几个牛人: Barabasi ; Newman ; Navigation ( small world 思想)等; 学者 文章数 总引用 篇均引 H指数 A.-L. Barabasi 192 27586 143.68 63 M. E. J. Newman 115 14049 122.17 49 S. Havlin 573 19565 34.14 64 A. Vespignani 148 6736 45.51 40 L. A. N. Amaral 141 8352 59.23 45 H. E. Stanley 1008 43478 43.13 101 K. Sneppen 171 5002 29.25 33 D. Helbing 165 5004 30.33 34 T. Vicsek 186 8838 47.52 47 1、 Barabasi 在 Notre Dame 时候的数据库: http://www.nd.edu/~networks/resources.htm ; 蛋白质网络数据库: http://dip.doe-mbi.ucla.edu 下下来要自己写个程序才能弄个出来。 2、 Newman 的主页: http://www-personal.umich.edu/~mejn/ ,有很多网络数据,代码(分网络集团, powerlaw 识别,尾巴估计等都有)和论文, Newman 人很好,一般写信都会回的。 3、 常用的一些 matlab 代码( Mirror provided by the Systems and Network Data Repository at St Andrews ),上面有很多数据部分还是不错滴 http://uk.crawdad.org/meta.php?name=mit/reality ,( A Community Resource for Archiving Wireless Data At Dartmouth ); 4、 Shlomo 的学生 Lev Muchnik's 写的: http://www.levmuchnik.net/ ,很多常见的如求最短路径, betweenness, 等等都有一定要把数据转化一下。 5、 David Gleich 很不错的代码: http://www.stanford.edu/~dgleich/programs.html ,比上面好用点。 6、 做网络聚类的平台 http://santo.fortunato.googlepages.com/benchmark.tgz ,下下来不能直接用,还得包含一个数学库才可以。 7、 数据集涵盖的领域和数据量及其质量足以满足需求: http://www.stanford.edu/class/cs224w/resources.html 。 8、 CMU (http://www.cs.cmu.edu/~wing/) 计算机系主任周以真教授提出 computational thinking 把专业中的方法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m/user_content.aspx?id=8104 。 Mark Newman http://www-personal.umich.edu/~mejn/courses/2004/cscs535/index.html 关于复杂网络突破结构性质的研究,进展有很多,但重要的方面,可以归为以下这三个方面: 1、网络的聚类特性。 2、尽管网络结点很多,但是是不是真的很大,它到底有多小。 3、网络当中的结点与结点是否平等。 Resources: There is no set text for this course because no one has written one yet. But there is a course-pack as described below, and we may read some research papers that address particular topics during the course. There are also a number of books that cover parts of the material quite well. Course-pack: The course-pack contains a copy of the review articl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plex networks , M. E. J. Newman, SIAM Review 45 , 167-256 (2003). Copies of the course-pack are available from Howard Oishi in the Complex Systems office (4485 Randall). Books: A list of useful books is given below. None of them is required. However, if you want recommendations, I'd recommend for graph theory either Wilson (introductory) or West (more advanced), and f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either Scott or Wasserman Faust. The Ahuja book is excellent if you're interested in the computer programming/algorithms side of things. Meyer is good if you need to brush up on your linear algebra. R. K. Ahuja, T. L. Magnanti, and J. B. Orlin, Network Flows: Theory,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J (1993) S. N. Dorogovtsev and J. F. F. Mendes, Evolution of Network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003) A. Degenne and M. Forse, Introducing Social Networks , Sage, London (1999) F. Harary, Graph Theory , Perseus, Cambridge, MA (1995) C. D. Meyer, Matrix Analysis and Applied Linear Algebra , SIAM, Philadelphia, PA (2000) J. Scott,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 , 2nd edition, Sage, London (2000) S. Wasserman and K. Faust,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4) D. J. Watts, Six Degrees: 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 , Norton, New York (2003) D. B. West, Introduction to Graph Theory ,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J (1996) R. J. Wilson, Introduction to Graph Theory , 4th edition, Addison-Wesley, Reading, MA (1997) http://www.visualcomplexity.com/vc/ 期刊名 IF REV MOD PHYS 43.933 PHYS REP 20.394 NEW J PHYS 4.177 PHYS REV LETT 7.37 PHYS REV E 2.255 EPL-EUROPHYS LETT(EPL) 2.171 J. Stat. Mech. 1.727 PHYS LETT A 1.632 J. Phys. A 1.564 EUR PHYS J B 1.534 PHYSICA A 1.373 SCI CHINA SER G 1.413 CHINESE SCI BULL 1.321 CPB 1.376 CPL 0.731 ACS 0.653 ijmpc 0.57 ijmpb 0.324 MPLB:0.474 Journal Title 2011 影响因子 Nature 36.28 Science 31.201 Nature Physics 18.967 PNAS 9.681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7.37 PLOS COMPUTBIOL 5.215 P ROY SOC B-BIOL SCI 5.415 J R SOC INTERFACE 4.402 PLoS One 4.092 Nat Commun 7.396 New Journal ofPhysics 4.177 EPL (Europhysics Letters) 2.171 J THEOR BIOL 2.208 Physical Review E 2.255 Chaos 2.076 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1.727 Physics Letters A 1.632 Journal of Physics A 1.564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 1.534 Physica D 1.594 Physica A 1.373 CHINESE PHYS LETT 0.731 CHINESE PHYS B 1.376 CHAOS SOLITON FRACT 1.222 INT J MOD PHYS C 0.57 INT J MOD PHYS B 0.324 Related courses: Here is a list of courses taught here and elsewhere that deal with related topics. Many of these web sites contain useful material, such as bibliographies or collections of relevant articles. Computer Networks , Jamin (Michigan) Information Retrieval , Radev (Michigan) The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Networks , Kleinberg (Cornell) Networks and Complexity in Social Systems , Watts (Columbia) Scaling in Networks , Lazar (Columbia) Complex Human Networks Reading Group , Pentland, Clarkson, Choudhury (MIT) Information Retrieval, Discovery, and Delivery , LaPaugh (Princeton) Recommender Systems , Ramakrishnan (Virginia Tech) Networks and Complexity , White (UC Irvine) Large Scale Networked Systems , Foster (Chicago) Scaling, Power Laws, and Small World Phenomena in Networks , Towsley (U. Mass.) Networks , Boudourides (University of Patras, Greece) Other web sites: Physics preprints Network software for Windows Network software for Linux/Unix Social networks information http://www.ee.cityu.edu.hk/~gchen/ComplexNetworks.htm 3、复杂网络的一些参考书籍: 第一本《 小小世界:有序与无序之间的网络动力学 》和第二本《 链接:网络新科学 》,分别是复杂网络研究的两位开拓者 Watts和Barabási写的科普性著作,读起来很轻松有趣(Watts那本公式稍多了一点,是了解复杂网络不错的入门读物。经典之作,就不多评论了(感谢两位译者陈禹和徐彬)。 第三本《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 》,是汪小帆、 李翔 、陈关荣三位老师的作品,应该是国内最早的复杂网络方面的教材了。这本书可以使你对复杂网络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有了大致的认识,从此就在工作中越来越多的用到了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 第四本《 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 》,是 何大韧 、刘宗华、 汪秉宏 三位老师编著的一本教材。说是教材,实际上这本书介绍的内容很广泛,又有一定深度和前沿性。不仅讲了复杂网络理论本身,也讲了与复杂网络研究相关的一些数学和物理基础问题,对我这样非科班出身的新手有很大的帮助。正是为“使用复杂网络工具研究复杂系统的非物理同行们提供了物理工作者的观点和方法”。在此强烈推荐。 第五本《 复杂网络 》和第六本《 复杂网络理论与应用 》是两本复杂网络论文集,里边有很多不错的综述性文章。其中,正是通过《 复杂网络理论与应用 》这本书使我和科学网结缘:当时是随便搜索这方面的资料找到了 周涛的博客 ,然后邮购了这本书(以及《人类行为动力学模型》一书)。 第七本《 网络科学:第一卷 》和第八本《 网络科学:第二卷 》,是曾宪钊老师编著的两本书,除了基本理论外,还涉及到复杂网络在军事和经济等领域中的一些应用,也是不错的两本书,特别是第一卷对我个人帮助更大一些。
7725 次阅读|5 个评论
对专业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管理思想的选择
tengyi1960 2012-7-11 15:12
对专业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管理思想的选择
摘要: 专业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效果不彰。主要原因在于改革目标、价值取向与实践方向不明以及缺乏成熟理论的指导。公共事业机构管理的狭隘视角和思路,管理理论的贫乏和管理方法的缺失以及管理实践方向的迷失是限制专业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根本原因。文章认为,专业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从全球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趋势的高度,把握专业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认清“事业经营企业化”的全球性趋势,自觉地以其作为专业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家园”,从而赋予专业图书馆改革坚定、明确的方向和清晰、完整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专业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思想;“事业经营企业化” 中图分类号: G250 Title: Consideration about Special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Corporation Management or Manage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bstract: The Special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s result in China, isn't easily seen. The main reason lies in the reforming target, value orientation and practical direction not clear and lack of mature guideline. The narrow angle of view and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public service organization, the needy management theory and the imperfect management methodology and the mazed management practical direc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that limit the Special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to obtain results in China. The authors think that the successful key of the Special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in China lies in from the height of the global trend for the public service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hold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pecial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recognizing purely the global trend of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Public Servic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using it as aware of self “the spirit home of the Special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giving the Special Library reform the firm explicit direction, and the clear integral guideline and theoretical basis. Keywords: Special Library .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Choosing management thinking.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public service or ganization management”. CLASS NUMBER: G250 注:全文9100字,已经投稿某杂志。
个人分类: 思想盆|1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药品短缺:一项复杂的全球挑战
xuxiaxx 2012-3-22 17:14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面临各种药品供应问题,药品短缺已成为一项全球性挑战。《世卫组织简报》的一篇文章报道了美国药物短缺的现状,而造成短缺有多种原因,包括全球需求量增加,生产地点较少等。文章同时指出,长期的解决办法可能是审慎制定政策,促进开发本地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制药能力,以便开展和维持患者的适当治疗。 来源:WHO网
1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生缺陷流行现状与干预
热度 1 xuxiaxx 2011-11-2 08:51
摘要: 出生缺陷是全球性的重要人口健康问题。本文将从出生缺陷的影响、流行情况和干预措施三个方面介绍全球的现状,预测出生缺陷发展趋势,并提出对我国出生缺陷预防控制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 出生缺陷 发病率 顺位 干预 出生缺陷 (Birth Defect) 也称先天异常,是指胚胎发育紊乱引起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精神、行为等方面的异常。严重的出生缺陷是致命的,而幸存者也常会伴有终生的智力、躯体、听力或视力残疾。据估计,全世界每年至少有 330 万 5 岁以下儿童死于出生缺陷,其中,在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近 30% 的严重出生缺陷患儿死亡,而在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高达 50% 。此外,全世界每年约有 320 万儿童因未得到适当的治疗而致疾。因此,出生缺陷是全球性的重要人口健康问题。 一、出生缺陷的影响 1. 出生缺陷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婴儿死亡率是体现人类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上世纪,随着社会经济、教育和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由感染性疾病和营养不良所致的婴儿和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不断下降。但是,出生缺陷引起的死亡却没有显著变化。在高收入国家,如美国,出生缺陷已经成为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 。同时,也有研究指出,中低收入国家将会在接下来的 20 年间经历发达国家今天所面临的健康问题。可以预见,随着各国对婴儿感染性疾病和营养不良的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对婴儿死亡率的影响将更加突现。体现人类健康水平的另一个指标是预期寿命。根据人口生命表,婴儿死亡率越高,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越短 。如果出生缺陷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影响婴儿死亡率的进一步降低,对提高预期寿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能否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已经成为改善人类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2. 出生缺陷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治疗慢性疾病和残疾的费用都是非常昂贵的,出生缺陷也不例外。美国曾经评估过脊柱裂患儿的社会经济费用,表明脊柱裂患儿每年将花费约 76 万美元,其中包括 30 万美元的医疗费用 。 2000 年,经美国政府统计,胎儿酒精综合征的每年总费用是 33 亿美元,包括 21 亿治疗费用和 12 亿特殊教育等费用 。在南非,每年约有 2300 名唐氏综合征患儿接受医疗保健服务,但仅有 1/3 的患儿可以活到 2 岁以上。假设这些孩子能生存到 5 岁,并接受基本的治疗,不进行外科手术,每个患儿的费用约为 3000 美元( 2001 年) 。 在中国,每年因神经管畸形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2 亿元人民币,先天愚型的治疗费用超过 2O 亿元人民币,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费用高达 12O 亿元人民币 。因此,出生缺陷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二、流行情况 1. 全球出生缺陷流行概况 据美国 MARCH OF DIMES ( MOD )基金会 2006 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 193 个国家的出生缺陷发病率为 39.7-82 ‰ 。其中发病率最高是世界上较贫穷的国家。进一步按照人均国民总收入划分 193 个国家,分别获得不同收入国家的出生缺陷发病率(见表 1 )。结果显示,经济状况与发病率呈反比。 表 1 2001 年不同收入国家出生缺陷流行情况 年出生缺陷病例数(例) 2001 年出生人口数(千) 出生缺陷发病率( ‰ ) 低收入国家 4,749,269 73,924 64.2 中收入国家 2,638,614 47,363 55.7 高收入国家 493,720 10,464 47.2 全 球 7,881,603 131,751 59.8 注:低收入国家是指其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 826 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 826-10065 美元,超过 10065 美元为高收入国家。 出生缺陷病例数虽然不能单独反映出生缺陷的流行情况,但由于出生缺陷患儿对社会造成的负担较重,仍然能够显示出国家面临的压力。表 2 列举了出生缺陷病例数最高的 5 个国家,分别是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和印尼 。虽然在 193 个国家中,中国的发病率处于中等水平,但由于出生人口数大,年发病例数较高,位居世界第二名,仅次于印度。此外,除了中国,其他 4 个国家均属于低收入国家。 表 2 2001 年出生缺陷病例数最高的 5 个国家的流行情况 国家 年出生缺陷病例数(例) 2001 年出生人口数(千) 出生缺陷发病率(‰) 印度 1,613,502 25,112 64.3 中国 963,997 18,841 51.2 巴基斯坦 396,920 5,340 74.3 尼日利亚 345,753 4,702 73.5 印尼 263,154 4,440 59.3 上述情况表明,经济状况可影响出生缺陷的流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低收入国家在孕产妇健康和其它出生缺陷危险因素方面与高收入国家存在巨大差距。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也证实,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具有较高的出生缺陷风险,可能与母亲营养不良、更多的暴露于致畸因素,尤其是感染和饮酒有关 。 2. 出生缺陷疾病顺位情况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发现了 7000 多种遗传或半遗传性出生缺陷疾病。 MOD 报告指出,在 2001 年,排在前 5 位的严重遗传或半遗传性出生缺陷分别是心血管缺陷、神经管畸形、血红蛋白疾病(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性贫血)、唐氏综合征和葡萄糖 -6- 磷酸酶脱氢酶( G6PD )缺乏症 。这 5 种疾病约占全部出生缺陷的 25% 。而心血管缺陷病例数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但是,不同收入国家的另 4 种疾病的排位情况则有所不同。在高收入国家,唐氏综合征的病例数要高于神经管畸形,而在中低收入国家,神经管畸形病例数却明显高于唐氏综合征。 另一项利用美国 1999-2001 年 11 个州出生缺陷监测数据的研究评估了 21 种出生缺陷疾病在美国的流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的出生缺陷顺位情况。以单病种计算,美国的唐氏综合征的发病率是最高的,达到 12.78/ 万,其次是唇裂合并或不合并腭裂、单纯腭裂、直肠和大肠闭塞 / 狭窄和大动脉转位 。南澳大利亚的出生缺陷监测数据显示, 2003 年排在前三位的出生缺陷分别是肌肉与骨骼系统缺陷( 15.0 ‰)、泌尿生殖系统缺陷( 9.9 ‰)和心血管缺陷( 9.2 ‰);以单病种计算,前三位的是发育性髋关节异常( 108 例)、室间隔缺损( 87 例)和尿道下裂( 55 例) 。 上述情况表明,虽然从全球来看,心血管缺陷是排在出生缺陷疾病的首位,但是不同国家的顺位情况有所不同,而且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高收入国家采取的干预措施有关。以美国为例, 1992 年建议所有育龄妇女每天至少摄入 400 微克的叶酸; 1996 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要求从 1998 年 1 月开始执行面粉强化叶酸政策。这些措施使脊柱裂减少了 31% ,无脑儿减少了 16% 。在澳大利亚,关于孕妇补充叶酸的健康促进活动也已经开展十多年,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于 1996 年实施了食品自愿添加叶酸政策,到 2004 年,围孕期补充叶酸的妇女所占比例达到了 30-40% 。来自西澳大利亚的报告也显示,仅神经管畸形一种疾病的发病率已经从 90 年代的 2.0% 下降到 2005 年的 1.6% 。因此,像美国和澳大利亚这些高收入国家通过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已经使神经管缺陷得到一定的控制。这也说明,在中低收入国家,对于神经管缺陷,还有很大的控制空间。 三、干预措施 1. 三级预防服务内容的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在 1999 年提出了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策略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三级预防的具体内容也逐渐丰富。 在一级预防方面,服务内容仍然以基本的生殖健康服务为主,包括计划生育,合理饮食,发现、治疗和预防感染,通过控制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癫痫)使妇女达到最佳的健康状况,孕前筛查常见的退行性疾病。特殊的干预措施包括补充叶酸,接种风疹疫苗,向育龄妇女宣传怀孕早期饮酒的危害等。 二级预防通过遗传学筛查和产前诊断,减少出生缺陷患儿的出生。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前诊断的方法得到很大发展,像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核磁共振等方法逐渐被引入到产前诊断中,在产前可以筛查和诊断的疾病也越来越多。 三级预防的干预措施主要是新生儿筛查和出生缺陷疾病的治疗。新生儿筛查和产前诊断一样,集中体现了医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质谱技术的应用,已经使新生儿筛查的疾病超过 30 种。在治疗方面,除了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外,还提倡向残疾儿童提供神经发育方面的治疗,以及对濒临死亡的患儿进行姑息治疗。 2. 干预效果 有研究者 对上述三级干预措施进行了成本效果分析,其中属于低成本高效果的措施主要是一级预防的内容,如在 35 岁以前生育、围孕期增补叶酸、食盐加碘、孕前风疹疫苗接种、加强健康生育宣传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等等 。 另一项研究分析了不同预防措施对不同类型疾病的干预效果,表明干预效果与疾病类型有关 。如先天畸形,三级预防中的“儿科手术”可减少近 50% 的出生缺陷患儿,而对于染色体疾病来说,一级预防中的“计划生育”可最大程度地降低出生缺陷发病率。同时该研究也提示,通过一级预防,可以减少 1/4 的出生缺陷病例,而实施多种措施可预防 73.7% 的出生缺陷。 预防措施的干预效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社会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西欧国家中就有 20% 的孕妇年龄超过 35 岁,唐氏综合征的发病率接近 2.5 ‰。随着计划生育的广泛开展,到 1980 年孕妇的生育年龄下降了 5% ,唐氏综合征的发生率也低于 1.5 ‰ 。此后,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变化,高龄孕妇增加了 11-18% ,唐氏综合征的发病率又升到 1.6-2.2 ‰ 。然而,在 1995-2000 年,大多数西欧国家中,有将近 50% 的孕妇在产前诊断后实施了终止妊娠,使唐氏综合征的发病率又降至 0.8-1.1 ‰ 。唐氏综合征发病率的变化情况表明,如果计划生育能有效控制孕妇的生育年龄,将会控制唐氏综合征的流行,但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加,必须结合产前诊断才能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四、发展趋势 出生缺陷严重影响着个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是影响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策略已经明确提出,并且具体的干预措施也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国家的控制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全球 193 个国家 39.7-82 ‰的发病率显示了世界各国面临的挑战。随着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对出生缺陷问题的重视,全球出生缺陷的发病率会有所下降,但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仍然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高收入国家,染色体缺陷将是其干预控制的重点,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国家已经推广了具有明确干预效果的措施,从而有效控制了神经系统缺陷,并且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血管等结构上的缺陷将会得到有效的手术治疗;另一方面其高龄产妇的数量越来越多,从而使染色体缺陷的风险更大。在中等收入国家,随着干预效果的逐渐显现,神经管缺陷的发生率会有所下降,但是心血管缺陷仍然是面临的最大问题。此外,中等收入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会逐渐经历高收入国家的状况,染色体缺陷造成的影响也会逐渐加大。在低收入国家,由于经济状况的限制,仍缺少干预措施或者实施效果差,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缺陷将继续呈现出高流行水平。 参考文献: Global Report of Birth Defects.March of Dimes Birth Defects Foundation.2006. World Atlas of Birth Defects, 2nd Edition. WHO/ICBDMS/EUROCAT. 2003. 唐贵忠 . 我国人口出生缺陷状况及干预措施的分析 . 《中国妇幼保健》 ,2001,16 ( 7 ): 408-9. Waitzman NJ, Scheffler RM, Romano PS. The economic costs of birth defects. Lanham, Marylan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6. Kellerman C, Kellerman T. 1995. The five million dollar baby. The economics of FAS. MMWR 44 : 694-9. 罗家有 . 我国出生缺陷干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 实用预防医学 》 ,2005,12 ( 2 ): 458-60. Mark A. Canfield, Margaret A. Honein et al. National Estimates and Race/Ethnic-Specific Variation of Selected Birth Defect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9–2001. Birth Defects Research (Part A),2006, 76 : 747–56. 2003 Annual Report of the South Australian Birth Defects Register. http://www.cdc.gov/ncbddd/ REPORT OF THE BIRTH DEFECTS REGISTRY OF WESTERN AUSTRALIA 1980-2005. King Edward Memorial Hospital .2006. Primary Health Care Approach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ngenital and Genetic Disorders. WHO.1999. Judith R. Bale, Barbara J. Stoll et al. Reducing Birth Defects: Meeting the Challeng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2003. Christianson AL, Modell B. Medical Genetic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nual Reviews in Genomics Human Genetics. 2004, 5: 219-65. 许 侠 刘晓曦
338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白内障手术国家发展状况:一项全球性研究(英文)
xuxiaxx 2011-10-14 09:10
白内障手术病人术前视力和国家发展状况:一项全球性研究 摘要: 目的 旨在描述接受白内障摘除术的患者术前手术病例组合并探索病例组合、国家发展水平(根据人类发展指数 衡量)和白内障手术率的关系( CSRs )。 方法 50 个国家的眼科医师应邀参加新成立的国际眼科研究网络,并要求完成一份基于网络的关于其眼科医院的问卷调查。这些接受邀请的眼科医师均收到一份数据收集表,用于记录连续 100 位即将接受白内障手术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参与国按照 5 个人类发展指数类别排名,并运用多元回归方法探讨指数之间的关联。 结果 50 个国家 112 家眼科医院(其中 54% 为民营医院)的眼科医师提供了 2008 年 9 个月中 11 048 例白内障手术的资料。不发达国家中,手术前较好眼睛的视力低于 6/60 的患者占总病例组合的 47% ,而在发达国家中此比例仅为 1% ( P0.001 )。总的来说, 72% 接受手术的眼睛视力低于 6/60 。白内障手术前视力极低与国家发展水平低下显著相关,而与国家白内障手术率呈负相关。 结论 术前视力极低的患者比例是一个很容易定期衡量的指标,可通过该指标监测眼科服务进展。此外,互联网也可作为发展和支持眼科研究网络的有效工具,该研究网络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活动的简略信息,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英文全文请链接: http://www.who.int/bulletin/volumes/89/10/10-080366.pdf
1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逃课
sxhelijian 2011-6-14 07:45
  逃课,这是一个初听好笑、再听好玩、想想实际也很严肃的一个话题。   听听不逃课的声音。缺了课咋及格,不想毕业吗?我是学生,我怎么会逃课?爹妈给交学费不容易,逃课怎能心安?你会去饭店光交钱不吃饭吗?   听听另一种声音。这种破课,缺了也罢。我只是逃课,我并未放弃学习。先换个老师再说。你不知道球场(网吧、KTV,……)多好。我得先解决吃饭的问题(现在能吃饱饭的也说为了将来吃饭打工攒经验)。要不是他们逼我,我压根不想在这儿呆着。   听听,都有理。据说,哈佛大学图书馆里贴着一句话:要逃课,就逃到图书馆来吧。我很欣赏这句话,同时也沮丧地发现:大学生逃课是个全球性的问题。   我是一名教师。给一名教师加点定语:自认为教学水平还行的,自认为有些(不是有点)责任心的,不想辜负这份薪水的,常年和不良学风(我认为逃课是不良学风中的一种)作不懈斗争的教师。我不能让我的学生逃课,现在逃我课的同学也还真少了。学生为什么不能逃课,从老师的角度也总得有个说法。   先说点浅层的。一堂课就来几个“代表”,老师没面子。要是赶上有专家听课,老师更没面子,还影响评价结果。有人不听课,评教时还给不好的评价,对任课老师不公平。有人不听课,评教时尽给好的评价,对其他老师不公平。   实际逃不逃课,是个严肃的问题。   人在做事的时候,是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的。逃课,尤其是“无格调的逃课”(见博文“ 大学非做不可的九件事(一):学习超有格调的翘课 ”)是消极的。有积极的心态会在1小时内干出2小时的事来,而消极的心态会让你一整天都提不起精神。我见过很多优秀的同学,他们不仅仅是考试成绩好,把该上课的时间一定要进教室当作原则底线。我上大四的课,在尚允许准备考研的同学能自学就可以适当不来的时候做过对比,学生要么是双丰收,要么是一无所获,非常鲜明。是否坚持到课堂是一种很重要的心态的反映。坚持到课,做学生该做的事,会促成你好的心态。我在上大学最困难的时候,坚持到教室去睡觉,最后走出了迷茫。   当不喜欢课程或不喜欢老师时,也要到课。不喜欢课程,要看你是完全了解课程基础上的不喜欢,还是由于不了解不喜欢。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太可惜了。即使是前一种,我建议同学也听课,除进一步增进了解外,你有资格从批判的角度多想一些。我们的学习中太缺乏批判精神,实际情况是批判精神需要批判能力的支持,需要锻炼。在大学要接受不同老师的教育,没有什么好老师、坏老师,正是在不同风格的教师的熏陶下,培养了各富特色的同学。所以不要找老师的借口。如果觉得上课不如自学,你要从学习效果看,不要只从感觉来。如果觉得跟不上进度了,去了也听不懂,干脆逃了,这更蠢。应该是课后自学补,课堂紧跟住。   听课最大的好处在于能跟着老师把握住整个课程的框架。这很重要,因为细节的东西还是相对容易自学的。当年我睡在课堂(当时神经衰弱,没有办法,在这儿不是教大家也放开睡),但利用不时清醒的那一小会儿记笔记,至少提纲很清楚,这给自己课后自学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别人的笔记再好,没有自己迷迷糊糊记得笔记适用。有时同学缺课多,以至于临到考试不知道老师讲过哪些内容而耽误了自己,这样的例子很多。   学生都关心成绩。对缺课而言,最直接的损失就是平时成绩了。这方面还真让我这个爱想事的老师费了脑子:学生考卷过60了,你会因为平时成绩不及格而总评不及格吗?我会的。某门课考试成绩占80%,某生考70分,平时成绩0,于是70×0.8+0=56。不及格。不过,这两年我执行学校的文件,缺课超1/3无考试资格,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了。在看了几本关于国外高等教育的书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做法。我们中国人复杂,正是由于复杂,总在游戏规则要实施的时候,却能以各种理由改来改去。这一点上,我想媚外一把,这不影响我的爱国。   缺德!我也在骂自己。误人子弟,我也经常这样想。不懂因材施教还有脸吹自己爱思考,或许是。但我还在坚持记录好我的学生平时学习班的情况,平时成绩作为杠杆,执行学校文件的要求,让学生要进我的课堂。   首先,上课并不仅是听讲,即使有老师在满堂灌。学习是一个过程,上课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子过程。在上课的过程中,需要交流,通过语言的交流,探讨一些问题,通过肢体语言的交流,帮助老师和同学达到各自的目的。在上课的过程中,还要思考,这种思考是大家一起进行的思考,这种氛围单人自学无法营造。在上课的过程中,还要安排一些实践。老师和学生都要努力去改善课堂效果,不应该让老师的智慧放在想着不来的学生怎么办上。对于我而言,就是将学生在课堂的投入用平时成绩、考试资格来反映,上课没有投入,自然学绩所得要打折扣。相关规则一旦公布,将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其次,学习的目的并不仅是考试成绩。有些同学会祭出一个唬人的理由:“我考过了不就行了?”即使平时成绩拉了后腿,我也能60分万岁。考试的意义仅在于要给你一个分数。于是抽出几道题目做做,用分数作为对你学业的评价。试题远远代表不了课程的全部要求,即使是这个知识点该给2分,那个知识点该给3分,也不是很有道理。甚至为什么60分叫及格都是可以商榷的。确实,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太复杂了,考试于是就作为最易于操作的手段被我们用了,用得也不错。但是有人把考试当成了绝对的目标,到了大学还是这样认为。接受大学的教育,要看过程,要参与其中。如果认为通过考试了,不管学习过程,那是社会上证书考试,不是大学,充其量是自学考试。   第三,由于你的缺席使我们蒙受了损失。我们包括我和其他同学,你既然选了这个课,是有义务为课堂有贡献的,这是你的选课行为附带的约定。当我瞪大眼睛,问同学们:“对不对?”轰然而起的“嗯”声里没有你。满座的教室会激发我更高的热情,讲课更加激昂,但你的身影不在此处。其他同学在听课时偶尔会想到有个家伙在被窝里更舒服,这对他的心绪是噪音。所以你来不来做贡献,对我们是重要的。   第四,要说因材施教,这是最重要的。来到课堂,告诉我你在这门课范围内已有多强,我会给你提要求的,包括再看些什么书、可以做个什么实践项目,或者给我干点助教性质的活。总之,想办法你在原基础上提高。如果到了那种实在很强的地步,我会批准你不用上课,帮助你走正规手续免修免考直接拿学分。我还没有做过这种事,但我清楚在我们的教学管理规范中,有做这件事的余地,我也不会必因此犯错误。但如果你只是一味缺课,我只能默认你能自学好,按规则计算就行了。有些老师说你要如何如何,我就给你不及格,我认为这也有些随意,学生和你打官司,你准输。我只是按规则做。当然,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设考试成绩仍占80%,甲平时成绩16分,考试55分即可通过,而乙平时成绩4分,考试不够70分不能及格。公平吗?前面说了,考试只是考试。再者说,因材施教的原则中实际还有因材施考的因素,对能力高的同学你也用低水平要求他,这不耽误人吗?所以,引入平时成绩调节的机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然,大学是自由的,包括有逃课的自由。否则,这个大学太无趣了。但是凡事都有个度,就在那个范围内自由。你不要高成绩了,甚至不要成绩、不要学分了,有人会和你做工作,你还执意而为,没有人会拦着。有人逃课受到了限制,于是想起了民主的手段:“我交了学费,我是顾客,你们得善待我,我要抗议!”我特别欣赏下面的回答,据说是来自哈佛商学院。这个回答就是:“你是产品!”   这就是我和不良学风斗争之“斗逃课”篇。注意,我是和逃课斗,不是斗我的学生,这很重要。我爱我的学生,不管逃课的还是不逃课的。 -------- 注:此文2008年12月31日发布于本人新浪博客,原名“ 你为什么不能逃课 ”。为求更多交流,转发此处。 链接原文
个人分类: 教学相关|2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Roland Garros ,NBA,中国乒乓超级赛?
ipmwxj 2011-6-4 07:56
中国乒乓超级赛?自己跟自己玩,缺乏激情、创意和全球性的拓展。所以,影响力几乎下降了很多。 Roland Garros 百度首页 | 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文库 帮助 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技 体育 核心用户 五周年 NBA #path ul.nav li,ul.nav li{ position:relative; } .nav{overflow:visible} div.nav-channel-hot{ 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img.baidu.com/img/baike/icons/hot.png"); background: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icons/hot.png") no-repeat scroll 0 0 transparent; _background:none; height:15px; position:absolute; width: 24px; top: -7px; right:7px } #wrap { background: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5_birthday_banner.jpg) no-repeat right 7px; background-position-y: 9px; *background-position-y: 35px; } /*five birthday banner //end*/ /*关系化临时修复*/ .relation-edit-table .relation-table-edit-inner-del{display:none} baidu.dom.ready(function(){ baidu.page.loadJsFile("http://img.baidu.com/img/baike/js/view.js?t="+new Date().getTime()); }); 拆分词条 罗兰·加洛斯 baikeViewInfo.expIndex="0"; baikeViewInfo.subInfo ={title:"罗兰·加洛斯"}; 百科名片 法国人总喜欢把四大满贯赛事之一的法国网球公开赛称为“罗兰·加洛斯”(Roland Garros ),是五月中到六月初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一次网球赛事,是世界网球大满贯的第二场。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记者则一致使用“法国网球公开赛”。并有同名人物罗兰·加洛斯。 目录 法国网球公开赛 比赛简介 场地 人名 法国网球公开赛 比赛简介 场地 人名 展开 bk.view.catalog().start("0"); 编辑本段 法国网球公开赛 比赛简介   法国网球公开赛始创于1891年,在开始时,只是法国国内的锦标赛,仅限于本国人参加,直到1925年才对国外的优秀选手敞开大门。   法网比赛原来在巴黎的法兰西体育场举行,现在使用的罗兰·加洛斯球场建成于1928年,而在罗兰·加洛斯的名字背后,还有一段小故事。凡是和法国沾边的事情一般都要被冠以“浪漫”二字,因此连“罗兰·加洛斯”这个名字都仿佛有了别样风情,但实际上他是一位法国空中英雄的名字。罗兰·加洛斯球场专门为法国被称为“四个火枪手”的4名运动员卫冕戴维斯杯而建,是法国网球历史辉煌时刻的见证。在1927年,这4名运动员在美国土地上出人意料地击败东道主队,捧回戴维斯杯,并将于第二年在法国卫冕桂冠。于是,法兰西体育场同意出让三公顷土地为他们的法国体育英雄建造新球场,唯一的条件就是将新球 场以他们的会员“罗兰·加洛斯”命名。 场地   法网比赛共有20块正式场地 ,其中有四面看台的大球场有3块:中心球场(夏蒂埃球场) 苏珊朗格伦球场和一号球场 还有2-18号共计17块只有两边座席的普通球场。   今年到目前为止正赛用了2 3 4 5 6 7 8 9 10 11 14 16 17号球场 还有三块大球场   其他的球场 应该是给元老赛、少年组比赛和轮椅网球赛准备的。 编辑本段 人名   罗兰·加洛斯(Roland Garros,1888年10月6日—1918年10月5日),法国民族英雄,一战时期的战斗机飞行员。加洛斯在一战爆发前就是一名著名的飞行员。1913年9月23日罗兰·加洛斯驾飞机飞越了地中海,成为完成此举的第一人,也是首位途中不着陆飞越地中海的人。次年,一战爆发,他加入了法国军队。经过几次战斗之后,他发觉一边驾驶飞机一边进行射击的难度太大,于是他在飞机前段加装了一座机枪,这样,他就可以将射击目标和飞行方向合二为一。为了防止螺旋桨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他还在螺旋桨上加装了钢片保护层。从1915年4月1日开始,他成功地击落了三架德国空军的飞机,在法国国内声名大振。1915年4月18日,加洛斯的座机被击中,他不得不迫降在德国一侧的土地上。荷兰飞机设计师安东尼·福克在研究了加洛斯的座机结构后,研制出了射击断续器。这使得德国空军的飞机所向无敌,给协约国造成了著名的“福克灾难”。1918年2月份,加洛斯成功地从德国的战俘营脱逃后,回到了法国军队服役。在1918年10月5日,他的飞机再次被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加洛斯经常被错误地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王牌飞行员。事实上,他一共击落过三架飞机,而首位王牌飞行员的荣誉应归于另一位法国飞行员Adolphe Pegoud。然而,加洛斯依然是一名出色的飞行员,并且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战斗机飞行员。1920年,法国巴黎的一个网球场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罗兰·加洛斯球场,这个球场用来举办网球大满贯赛事之一的法国网球公开赛。不久,这项赛事就被法国人称为“罗兰·加洛斯赛”。法国殖民地留尼汪岛上的国际机场也以“罗兰·加洛斯”命名。 #bk-album-collection-box-771582{width:687px; height:228px; border:1px solid #C6E1F5; border-top:2px solid #268BD7; margin-bottom:30px; overflow:hidden;} .bacb-head{height:28px; background-color:#F5FBFF; padding-left:10px; position:relative;} .bacb-title{font-size:14px; font-weight:bold; line-height:28px;} .bacb-more{text-decoration:none; position:absolute; font-size:12px; line-height:1; line-height:14px \9; top:8px; right:8px; padding-right:9px; padding-right:11px; background: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s/arr.gif") no-repeat 54px -22px; background-position:54px -23px \9;} .bacb-more:hover{text-decoration:none;} #bacb-left-btn-771582, .bacb-window-outer, #bacb-right-btn-771582{float:left;} #bacb-left-btn-771582, #bacb-right-btn-771582{display:block; text-decoration:none; border:1px solid #FFF; width:17px; height:53px; background: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bkalbumbtn.gif) no-repeat; cursor:default;} #bacb-left-btn-771582{margin:59px 3px 0 6px; _margin-left:3px; background-position:3px 16px;} #bacb-right-btn-771582{margin:59px 5px 0 6px; background-position:-27px 16px;} #bacb-left-btn-771582.enable:hover{background-position:-61px 16px; border:1px solid #DDD; cursor:pointer;} #bacb-right-btn-771582.enable:hover{background-position:-91px 16px; border:1px solid #DDD; cursor:pointer;} .bacb-window-outer{width:628px; height:185px; position:relative; overflow:hidden; margin-top:15px;} #bacb-window-inner-771582{position:absolute; top:0; left:0; padding-left:6px; _padding-top:1px;} #bacb-window-inner-771582 .item{float:left; width:156px; height:195px;} #bacb-window-inner-771582 .img{height:145px; position:relative;} #bacb-window-inner-771582 .img .b1, #bacb-window-inner-771582 .img .b2, #bacb-window-inner-771582 .img .b3, #bacb-window-inner-771582 .img .img-wrapper{position:absolute; background-color:#FFF;} #bacb-window-inner-771582 .img .b1{left:0; bottom:0; border:1px solid #CDCDCD;} #bacb-window-inner-771582 .img .b2{left:3px; bottom:3px; border:1px solid #CDCDCD;} #bacb-window-inner-771582 .img .b3{left:6px; bottom:6px; border:1px solid #AAA;} #bacb-window-inner-771582 .img .img-wrapper{left:9px; bottom:9px; display:block; text-decoration:none; line-height:1px;} #bacb-window-inner-771582 .item .desc{text-align:center; font-family:宋体; width:145px; margin-top:7px; font-size:12px; line-height:1; line-height:14px \9;}#bacb-window-inner-771582 .item .count{color:#999; white-space:nowrap;}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J="771582",A="771582",_=baidu.object.keys(E).length,H=0;if(_1){return;}else{baidu.show("bk-album-collection-box-771582");nslog(window.location.href,"1258");}var C=0,B= .cover+".jpg",E .desc,E .count]);}if(_4){baidu.addClass("bacb-right-btn-771582","enable");}baidu.setStyle("bacb-window-inner-771582","width",165*_+100+"px");var I=function(C,B){var _="BkImgGettingSize"+(new Date()).valueOf(),A=window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A.onload=function(){var A=this;setTimeout(function(){B(A.width,A.height,window );window =null;},10);this.onload=null;};A.onerror=function(){B(0,0);window =null;};A.src=C;},K=function(A,_){var B=baidu.string.getByteLength(A);if(B_){return baidu.string.subByte(A,_-4)+"...";}else{return A;}},M=null,G=function(){if(M){M.stop();}var A=parseInt(baidu.getStyle("bacb-window-inner-771582","left")),_=-H*156;if(A==_){return;}M=new bk.editor.ani(70,function(_){return _;},17);M.start(function(B){baidu.setStyle("bacb-window-inner-771582","left",A+(_-A)*B+"px");},function(){baidu.setStyle("bacb-window-inner-771582","left",_+"px");M=null;});},F=function(){baidu.each(baidu.g("bacb-window-inner-771582").getElementsByTagName("A"),function(A,_){baidu.on(A,"click",function(){nslog(window.location.href,"1204");});});baidu.on(baidu.q("bacb-more","bk-album-collection-box-771582") ,"click",function(){nslog(window.location.href,"1205");});if(_5){return;}baidu.on("bacb-left-btn-771582","click",function(){if(H1){return;}nslog(window.location.href,"1260");H--;G();L();});baidu.on("bacb-right-btn-771582","click",function(){if(H_-5){return;}nslog(window.location.href,"1260");H++;G();L();});},L=function(){if(H==0){baidu.removeClass("bacb-left-btn-771582","enable");}else{baidu.addClass("bacb-left-btn-771582","enable");}if(H==_-4){baidu.removeClass("bacb-right-btn-771582","enable");}else{baidu.addClass("bacb-right-btn-771582","enable");}},D=function(){if(C==_){F();return;}var E=B ;I(E,function(I,H){var F=document.createElement("DIV");F.className="item";var _=0,N=0;if(IH){N=parseInt(133*H/I);_=133;}else{_=parseInt(133*I/H);N=133;}var L=_+4,M=N+4,G="/albums/"+J+"/"+A+".html#"+parseInt(B )+"$";F.innerHTML=' '+K(B ,18)+' ('+B +"\u5f20) ";baidu.g("bacb-window-inner-771582").appendChild(F);C++;D();});};D();})();/*]]*/ 扩展阅读: 1 大满贯在网球运动中是指选手在一个赛季里囊括下面四项赛事的桂冠: 2 澳大利亚公开赛 法国公开赛 温布尔登锦标赛 美国公开赛 3 上述四项赛事通常又称为“大满贯系列赛”。无论是从赛事的规模、历史、奖金、积分和影响力来说,大满贯系列赛都堪称职业网坛最重要的赛事。所以,夺得大满贯头衔对每个职业网球选手来说都是最终的梦想,为至高无上的荣耀。 nslog.set("ext-reader",1); 开放分类: 网球 , 法国 , 人名 nslog.set("module-tag",1); “罗兰·加洛斯”相关词条: 什么是相关词条 我来完善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10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添加到搜藏 分享到: 合作编辑者 幸福大街9号 , net_snake , lieheart , 巴树1990 , Guyzhidao , _WE1 , 百科ROBOT 更多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 编辑词条 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 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 百度百科投诉中心 ;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百度百科吧 。 成长任务 日常任务 热词推送 编辑热词可获得额外经验值 词条动态 进入我的百科 您目前的等级是 级 您目前的经验值是 点 您还需 点经验值即可升为 级 百科五周年嘉年华--千丝万缕 千丝万缕,总有奖品属于你 新 加联系就得分,操作简单速度快 多 劳多得,新增5行以上双倍积分 好 礼多样,五周年专属奖品登场珍藏徽章小徽章会变身,完成越多越华丽 特别提示: Mac在这里等你哦! #usertaskstatus{line-height:22px}#usertaskstatus .task-list{margin-bottom:10px;margin-top:-10px}#usertaskstatus .task-list .no-icon{background:none;padding-left:0}#usertaskstatus .task-list dt{font-weight:bold;font-size:12px;margin-top:10px}#usertaskstatus .task-list dd{background: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active/0613/list.gif) no-repeat 0 6px;padding-left:12px;font-size:12px}#usertaskstatus .task-list li span{color:#c91001;font-weight:bold}#usertaskstatus .t-award{color:#e96602;font-weight:bold}#usertaskstatus .special-tips{cursor:pointer;border:1px solid #daeffd;background:#fafdff;padding:8px;padding-right:0;margin:10px auto 0}#usertaskstatus .st-tit{background: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active/0613/gift.gif) no-repeat 0 1px;padding-left:22px;font-size:14px;font-weight:bold;color:#3579b1} /*! , , , , , , , , , , , , , , , , , , , , , ];BKTask.award=function(B){if(BB.userinfo){var J=" ",H=B.userinfo,C=parseInt(H.score);J+="\u60a8\u76ee\u524d\u79ef\u5206 "+C+"\u5206 ";J+="";var _=BKTask.giftscore;for(var F=1,E=_.length;FE;F++){if(C_ ){var I=_ ,G= I==_ ){G.push(D);D++;}var A=G ,K=G +1,L=(Math.random()*(K-A)+A)0;J+="\u518d\u83b7\u5f97 "+(_ -C)+"\u5206 \uff0c\u60a8\u5c31\u53ef\u4ee5\u62e5\u6709\u5b83\u5566 ";J+=" \u5df2\u6709 "+B.giftlist +" \u4eba\u53ef\u4ee5\u6362\u53d6"+_ +" ";break;}}J+=" ";baidu.g("task-user-info").innerHTML=J;}};BKTask.showActInfo=function(C){var G= ,B=taskUrl;function _(_){return" "+_+" ";}function F(A){return _("\u5df2\u6709 "+G .count+" \u4eba\u53ef\u4ee5\u6362\u53d6"+BKTask.giftscore .gift] );}for(var D=C.length-1;D=0;D--){if(C =5){G.push({gift:D+1,count:C });}}if(G.length0){var A=Math.round((G.length-1)*Math.random());E.push(F(A));}else{}return E.join("");};BKTask.init=function(A){if(AA.baseinfoA.baseinfo.lefttime0){var B=A.userinfo,_= .join("");if(BB.enable0B.hasJoined=="1"){baidu.g("usertaskstatus").innerHTML=" "+_;BKTask.award(A);}else{baidu.g("usertaskstatus").innerHTML=_+" "+BKTask.showActInfo(A.giftlist)+" ";}baidu.g("usertaskstatus").innerHTML+=' \u7279\u522b\u63d0\u793a\uff1a Mac\u5728\u8fd9\u91cc\u7b49\u4f60\u54e6\uff01 ';baidu.show("user-task-info-box");}};function userTaskInfo(){baidu.sio.callByBrowser("/api/UTIndexProvide?aid="+taskId+"callback=BKTask.init");}BKTask.init({baseinfo:{lefttime:"15",users:"0"},giftlist: ]*/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27375 次 编辑次数:11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 昨天 创建者: 红_尘 最新动态 百度百科调查问卷 : 百科消息 : 百科邀您参加2011知识影响力峰会 全新知道专家诚邀您的加入 品京味游京城走四方--老北京游 百度旅游正式上线--让旅行更简单 百科五周年科友线下聚会精彩回顾 百科嘉年华精彩微博活动邀你参与 百科图书日公益送书活动回顾 礼贤下士--百科分类管理员主页 科友之家--百度百科核心用户专区 百度百科“知识先锋”计划启动 我的船长我的船--百科船长日志 var arrBaiduAds=new Array();function BaiduAdsDisplay(_){if(typeof(arrBaiduAds )=="undefined"||arrBaiduAds ==""){return;}G("mabox").style.display="";nslog.set("maad",1);G("box2-inner").innerHTML=arrBaiduAds ;} /**/ /*! ,"display")!="none"){nslog(location.href,"1206");break;}}var table4nslog=baidu.q("table-view",document.body,"table");if(table4nslog.length!=0){nslog(location.href,"1705");}var videos4nslog=baidu.q("video-view",window.document.body,"div");if(videos4nslog.length!=0){nslog(location.href,"1621");}baidu.each(baidu.dom.query(".lemma-main-content"),function(_){baidu.on(_,"mousedown",function(_){var B=baidu.event.get(_),A=B.target;if(A.tagName.toLowerCase()=="a"/\/view\/\d+.htm(l)?$/.test(A.href)){nslog(A.href,12);}A=null;});});baidu.on(window,"load",function(){var _=new Date(),A=Math.round((_-start)/1000);nslog(location.href,1652,{loadtime:A});});nslog(location.href,11);/*]]*/ 2011 Baidu 权利声明 罗兰·加洛斯 法国网球公开赛 比赛简介 场地 人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e4b4e10100ri46.html !-- function GetObj(objName){ if(document.getElementById){ return eval('document.getElementById("' + objName + '")'); }else if(document.layers){ return eval("document.layers "); }else{ return eval('document.all.' + objName); } } var PreloadImg = function(){ var preloadImages = new Array(); for(var i=0;i _S_pSt(_S_PID_); .secondaryHeader{height:33px;overflow:hidden;background:url(http://i2.sinaimg.cn/dy/images/header/2008/standardl2nav_bg.gif) repeat-x #fff;color:#000;font-size:12px;font-weight:100;} .secondaryHeader a,.secondaryHeader a:visited{color:#000;text-decoration:none;} .secondaryHeader a:hover,.secondaryHeader a:active{color:#c00;text-decoration:underline;} .sHBorder{border:1px #e3e3e3 solid;padding:0 10px 0 12px;overflow:hidden;zoom:1;} .sHLogo{float:left;height:31px;line-height:31px;overflow:hidden;} .sHLogo span,.sHLogo span a{display:block;*float:left;display:table-cell;vertical-align:middle;*display:block;*font-size:27px;*font-family:Arial;height:31px;} .sHLogo span,.sHLogo span a img{vertical-align:middle;} .sHLinks{float:right;line-height:31px;} .secondaryHeader img{border:none;} 体育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滚动 视频 图片 博客 论坛 国际足球 国内足球 篮球 NBA CBA 综合体育 F1 网球 棋牌 高尔夫 彩票 性感体坛 新浪百事通 手机看NBA NBA首页 | 比分 排名 赛程 统计 球队 球员 转会 伤情 电视 | 姚明-火箭 易建联-奇才 湖人 诸强 图片 评论 | 论坛 姚明之家 联邦 篮球彩票 2011年06月04日 2010-2011赛季NBA赛程 7日赛程 | 前7日 | 后7日 | 完全赛程 | 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选择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球队赛程查询 76人篮网猛龙凯尔特人步行者骑士公牛雄鹿活塞老鹰魔术山猫热火奇才湖人快船勇士国王太阳黄蜂马刺火箭小牛爵士开拓者森林狼超音速掘金尼克斯灰熊雷霆 联盟赛程 06月06日星期一 类型 客队 比分 主队 客队最高分 主队最高分 战报 统计 视频 组图 网络视频/电视直播 08:00 未赛 季后赛 热火 0-0 小牛 直播 统计 组图 新浪体育/CCTV5 06月08日星期三 类型 客队 比分 主队 客队最高分 主队最高分 战报 统计 视频 组图 网络视频/电视直播 09:00 未赛 季后赛 热火 0-0 小牛 直播 统计 组图 新浪体育/CCTV5 06月10日星期五 类型 客队 比分 主队 客队最高分 主队最高分 战报 统计 视频 组图 网络视频/电视直播 09:00 未赛 季后赛 热火 0-0 小牛 直播 统计 组图 注1 :本赛程均为北京时间。 注2 :CCTV-5指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每周星期二、三、六、日直播;地方台包括上海、北京、广东、内蒙古、江西、新疆、湖北、山东、黑龙江、广西等,其中黑龙江台每周星期一、四、日直播,广西每周日直播,其他地方台每周星期四、日直播。 注3 :个别地方台直播场次可能与其他地方台不同。 注4 :各地电视台直播变动以电视台预告为准。 !-- --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var _rsCI="cn-sina2006"; var _rsCG="0"; var _rsDN="//secure-cn.imrworldwide.com/"; var _rsCC=0; var _rsSE=1; var _rsSM=0.01; var _rsSS=1500; var vjAcc="860010-0301010000"; vjTrack(); !-- SINA_WOOCALL_CONFIG = {}; SINA_WOOCALL_CONFIG.TopicHeader = "ty*6-12-2430453*"; -- var roomid = 3500001; var wuc_chatroom; //加载样式表 WUC.dynamicLoad.load( ,"css"); //加载js WUC.dynamicLoad.load( , "script", function(){ wuc_chatroom = new WUCChatroom(roomid, '体育', '注册用户'); jQuery.noConflict(); } ); 消息 查看全部 忽略 通知 3 个访问此页面的人正在聊天 参与 体育聊天室 踢TA 禁言 解除禁言 授权 解除授权 举报TA 与TA聊天 屏蔽TA 解除屏蔽 v1.35 体育聊天室 casswangjian 退出 登录 注册 UC官网 举报 反馈 公告 与直播员对话,边看边聊,请关注直播室微博 0 人参与聊天 注册用户 (0) 游客 (0) 参与者 (0) 游客 (0) (70) (70) 请在这里输入内容。 发送 网友热评,实时评论 立即参与聊天 抱歉,聊天室房间已满。 抱歉,聊天室已被关闭。 抱歉,游客禁止进入聊天室,请您先登录! 抱歉,您的帐户已被限制使用! 您已被踢出聊天室,您还有 可重新进入聊天室 正在加载,请稍候... TD title=可爱 abbr="/:" jQuery1307144187715="71" 登录新浪通行证 登录名: 请输入用户名 密码: 请输入密码 登 录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登录中。 正在切换房间,请稍候... 此房间已满员,请稍候重试。 重新连接服务器,请稍候... 服务器连接断开,请检查网络状况。 立即连接 10 秒后自动连接。 x 举报 修改信息 (重新登录后生效) 中国乒乓超级赛
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太阳风暴将持续数月 人类可能面临全球性灾难
maokebiao 2011-2-24 10:07
太阳风暴将持续数月 人类可能面临全球性灾难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天文学家称,地球即将迎接一场猛烈的 “ 太空风暴 ” ,它将导致地球卫星通讯中断、地面航班停飞和大范围地区断电,带来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天文学家警告指出,在面对较大的太空风暴,人类则变得非常渺小和脆弱,这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已得到证实。人类现在应当做好迎接一场全球性灾难。太阳风暴朝向地球释放大量放射线和带电粒子,将损坏人造卫星、影响航班和手机网络系统,专家称,如果该太空风暴非常强大,甚至能够严重影响股市和全球经济,切断电力供给数周或者数月时间。 由于太阳现已进入最活跃的 11-12 年的活动周期,来自太阳的干扰和影响将变得更加强烈。太阳带电粒子流将以每秒 580 英里的速度朝向地球飞驰,这将形成壮观的地面极光现象,并破坏无线电通讯系统。 美国政府首席 科学 顾问约翰 - 埃丁顿 (John Beddington) 教授说: “ 太空气候将变得逐渐恶劣,当前我们处于一个相对平静的太空气候之下,但我们并不期望这一平静时期仍能持续。 ” 太阳高能粒子流侵袭地球 10-20 分钟之后将带来人造卫星大范围破坏,地球遭受超强等离子流 15-30 小时侵袭之后将严重干扰影响地球磁场。太阳等离子流可在地球上形成北极光现象,并在电力线上诱导形成电流。 http://tech.qq.com/a/20110223/000097.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轿车就好比教育系统:财大气粗就是高档?
liwei999 2011-1-27 19:37
轿车的档次和发动机的排气量(耗油量)有正相关。 轿车就好比教育系统。没有“油”是玩不转的。二战前,美国的人才得益于战火和纳粹的灭尤太人的政策,二战得益于全球性的对人资源“掠夺”。当然这个“掠夺”和以往不同,是下了本钱的“掠夺”、是“两相情愿”的被“掠夺”。 这些帐都可以讲清。讲不清的是都是车,都载人跑路,为嘛你就“高档” 回答: 俺觉得,轿车的生产部门大概算是教育系统,生产出的轿车跑去为别人服务,...... 由 Mr.X 于 March 30, 2004 11:49:50: 讲是因为价格高就“俗”了。讲轮子宽还好些。 讲是因为排气量大,就不“俗”了。因为“排气量大”=“气粗”。汽从哪里来?一半是自己掏的油钱,一半儿是“搜刮”来的氧气。“高档”就在于穷人就是买得起,也还有个用不起问题。 那大剧院就是个典型。造得起,用不起。大学也是如此,几亿的基建费,一咬牙,也就投了。可是大学不是大楼啊。 “造人”还是回“洞房”吧。 这篇也是个空谈。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师科学人文论坛:中国的“自然”概念的全球性与地方性
tian2009 2011-1-4 20:28
京师科学人文论坛2011年第一讲 【海报PDF文档在此 Robert Weller's post 】 中国的自然概念的全球性与地方性 Global and Local in China's Concepts of Nature 魏乐博教授在他的办公室(摄于2010年11月9日) 主讲人: 魏乐博( Robert Weller )教授 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 主持人: 田 松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主办 :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 时间: 2011 年 1 月 12 日 星期三 14 : 30 ─ 17 : 00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新主楼 B807 联系电话: 58801058 现场有中文解说,欢迎光临 联系人:陈佳 魏 乐 博 教授 先后就读与耶鲁、斯坦福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先后在杜克大学和波士顿大学任教,现为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和系主任。 魏乐博教授关注中国问题,比如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大陆和台湾环保运动与 自然 旅游业的发展;香港、台湾与中国大陆等地的地方自发性组织作为中介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所扮演的角色等问题。也曾为减轻中国西部贫困与失业等问题提供咨询。 魏乐博教授撰写了许多有关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变迁的著作与文章,特别专注宗教与公民生活之间的关系。 本讲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 中的自然与现代社会所说的自然 ( nature ) 并不相同。魏乐博教授在 1980 年代后 期到 1990 年代中期发现,中国大陆与台湾都同时 接受了全 球化语境中的自然概念,从而引发 了诸如旅 游与环境保护等活动。魏乐博教授在其 著作《发 现自然》中,考察了中国本土自然概念 在遭遇西 方自然概念之后产生的文化冲突、借用、 改写,并 产生新内容的过程。 Discovering Nature: Glob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ulture in China and Taiwa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海报PDF文档在此 Robert Weller's post 】
个人分类: 人类学及其他学术文本|336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