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方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心理学研究的文献搜集、阅读与记录
frankzhao 2010-11-5 14:43
一、资料来源: 网络资源: ² Google Scholar http://scholar.google.com/ ² 心理科学学会 APS http://aps.org/ ² 美国心理协会 APA http://www.apa.org/ ² 心理学网络资源 Psych Web Resources http://www.psychwww.com/ 专业期刊: ² Psychological Science ² American Psychologist ² Current Direction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²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Pubic Interest 电子数据库: ² PsychINFO 是 APA 提供的电子数据库,提供包括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和健康科学的学术文献的摘要 http://csaweb111v.csa.com/ids70/quick_search.php?SID=mnnen3bp4qj4pbql3l6fq1nka5 ² PsycActicles 是 APA 全文数据库,包含了 APA 期刊和教育出版基金会( Educational Publishing Foundation ) 出版的期刊全文。 http://csaweb111v.csa.com/ids70/quick_search.php?SID=mnnen3bp4qj4pbql3l6fq1nka5 ² High Wire 是由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提供大量免费的科学文献的全文数据库网站之一,有 918 类期刊和超过 100 万的文献。 http://highwire.stanford.edu/ (主页) http://highwire.stanford.edu/cgi/search (搜索界面) 二、阅读论文的策略 1. 熟悉论文的一般结构 1) 文章标题和作者的联系方式 2) 文章简介或链接 3) 文章的主体,包括对先前研究的回顾。 4) 对实验及其结果的讨论 5) 文章的参考文献 初学者应首先浏览全文,确定以上各部分。 2. 探究式阅读 1) 认真阅读摘要,摘要提供了文章的框架,有助于文中其他内容的理解。 2) 然后浏览全文,总体把握研究的问题、设计和结论。 3) 仔细阅读全文。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比如,在文章开始部分有人可能会问:“当前的研究结果和以往的研究结果有什么联系?”有些人可能会质疑研究方法、结果以及研究者得出的结论等等。 4) 如果你完成了评判性的阅读你可能会发现填写下面的表格很有帮助。 3. 形成相关文献检索和阅读的策略 第一个策略是阅读该主题的一般性信息,使主题具体化。在教科书里面往往能找到关于某个主题的一般性信息。论著的具体章节和综述性文章(如 Psychological Bulletin 或 Psychological Review 等期刊的专业论文)也能提供更多的一般性信息。所有的这些资料尤其是综述性文章中还有着丰富的参考文献。这对于研究主题的具体化是非常重要的。 一篇关键性的文章中提供的参考文献列表时非常好的资源。从中获取并阅读你感兴趣的那部分文献。你会了解作者是如何建构起他们的逻辑的。 文献阅读是要先新后旧。如果使用参考文献策略的话,阅读新文献的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让那些新文献的作者简介的帮你完成一些文献检索工作。当然,这是你获得的知识那些研究者认为重要的相关资料,但这不能代替你亲自检索和阅读。 三、文献阅读记录表 ( 阅读一篇文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条目进行记录,原文为表的形式,这里简化为各个条目,具体记录时可按照实际情况情况留出相应空间。 ) 一般主题 文章来源( APA 格式) 主要内容 研究假设 研究方法 自变量 因变量 研究结果 解释 有点 不足 研究思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科研思维与论文写作之“5C”原则
xiangfasong 2010-10-28 19:59
科研思维与 论文 写作之 5C 原则 作者:黄合来 【核心提示】本文提出科研思维和论文写作的五大原则,包括评判性( critical )、一致性( consistent )、简洁性( concise )、清晰性( clear )和完整性( complete ),以期为年轻学者和在读 博士 生的科研思维训练和规范提供参考。 【前言】 科学研究可以笼统的用胡适先生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进行概括,是一个开拓求新与严谨求实的有机结合。求新是一个基于对客观现象或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挣破旧有理论束缚,大胆创新,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或解决的可能。而求实是一个尊重证据,对新的方法或理论严谨求证的过程。科学的进步离不开两者的相辅相成,求新和求实两大准则应该贯穿整个科研实践过程。 然而,求新和求实两大准则往往由于其抽象性很难得到严格界定。实际科研工作过程往往要求遵循一些实用性更强的原则。良好的科研思维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极为重要,而科研思维的形成需要一个基于一系列具体原则的较为长期的训练。本文提出一个科研思维与论文写作的 5C 原则,力求具体,力求实用,以期为年轻学者和在读博士生的科研思维训练和规范提供参考。 【原则一】 Critical (评判性) 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是西方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关键目标,也是我国目前争论最为广泛的教育和科研改革的重要内容。 美国 哲学学会对评判性思维的定义为, Critical thinking is defined as purposeful, self-regulatory judgment, an interactive, reflective reasoning process of making a judgment about what to believe or do (评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过程,是个体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作出判断的互动的反映性的推理过程)。笔者认为,针对科学 技术 发展的评判性思维是科研能力的核心价值,评判性思维的 培训 是年轻学者培养如博士生教育的关键任务。 科研方法有三种:新方法解决老问题,老方法解决新问题,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毫无疑问,科研需要新,即创新性。那么创新性应该来源于哪里呢?创新不是凭空臆想(主观主义),也不是灵光一现(机会主义),创新来源于对已有知识产生的背景、过程、证据、方法、理论、以及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评判性的思考和推理。此外,由于资源有限性,单纯的求新不应是唯一的科研导向,有价值的科学意义上的创新研究工作应该拥有充分而合理的评判性的证据支撑。简言之,科研不应为创新而创新,而应为实践而创新。而这两方面反映到具体的科研能力上,其核心就是一种评判性的思维和实践。 具体来讲,对于运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需要评判为什么老问题需要新方法?老方法为什么不能有效解决老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该新方法可能具有解决该老问题的潜力?对与运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需要评判为什么新问题需要解决?为什么老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最后是对于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同样要评判为什么新问题值得研究?为什么老方法不能解决该新问题?当然,为什么提出的新方法有潜力解决该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的必要切入点。 由于科研思维过程和论文写作思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更为具体的把评判性思维反映到以基本论文结构为脉络的各个部分当中。 1 )研究背景 研究领域大的背景的重要性,比如对社会、经济、 环境 、健康等方面的效应。 2 )研究问题 对确立的研究问题的评判性的检测,即该研究问题对探究大的研究背景领域的积极意义和潜在的具体贡献。 3 ) 文献 综述 文献综述不是综述文献,而是评判文献。在科学论文中,对已有文献的方法和结论的回顾应该具有充分的评判性,在科研设计和论文撰写的时候,必须充分评判已有文献对该研究问题的解决程度、价值和意义,更重要的是基于此评判,为本研究的实施、方法的选取等进行合理辩护。 4 )研究假定和研究目的 提出研究假定和研究目的的时候必须进行合理性、适度性和可行性的综合评判和辩护。 5 )研究方法 提出的研究方法,不论是新方法或老方法,都必须充分评判该方法达到研究目的和解决研究问题的特质和潜力。 6 )研究结果和结论 对取得的研究结果需要进行深入讨论和观察,以现存文献为基础,对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和异常性等进行充分的评判,并获得具有充分证据支撑的结论。 【原则二】 Consistent (一致性) 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名言可以从一致性的方面进行理解:伟大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广大的科研同行多年的尝试和努力,换言之,创新具有广义一致性。实际上,广义的评判性思维可以看作一致性和批判性的有机结合,也就是继承和批判。但是,一致性由于其对严谨科研思维的培训极为重要而具有特殊地位。一致性是一个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具体来讲,一致性主要反映到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两个方面。 1 )科研设计 前面提到的三种科研设计方法前两种都涉及到一个老:老问题,老方法。而在第三类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其中新方法和新问题的新也都不可避免属于相对意义的新。新的问题和方法往往来源于老问题或老方法的演变和发展,如同大 自然 的新陈更替,对新问题的解决和新方法的探究离不开对老问题和老方法的理解和评判。 原理 的一致性是科研设计的重要切入点,包括研究策略、实验设计、分析方法、变量定义等等,创新的获得来源于继承和批判,但都必须具有充分的与前人研究的广义一致性。 2 )论文写作 科研论文的撰写是发布科研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前面着重讲到评判性在论文各组成部分的体现,这里要更为具体的强调一致性的在论文写作中重要地位。西方科研体系对科学论文有极为严格的规范,其中一致性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从大的方面讲,科研容许学派,但是对于同一科研人员来说,对研究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必须具备先后不同论文的一致性和同一论文的前后一致性。从具体论文元素来讲,一致性反映在文体、格式、专业词汇使用、缩略词以及文献列表等。不要忽视任何文章中出现的不一致的成份。很多专家在审稿的时候第一就是看文章格式和文献,比如是否第一次定义缩略词,之后一致使用?是否具有一致字体、空行、子标题?文献列表格式是否一致?所有这些都反映到审稿专家对该论文作者的科研能力的第一印象。 评判性思维的贫乏和对一致性原则的忽视是当今我国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瓶颈所在,青年科学研究者应该积极锻炼自己的评判性思维,同时时刻用最严格的一致性要求规范自己的科研实践和论文写作,这是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前提。 【原则三】 Concise (简洁性) 科研是创造科学知识的过程。简洁性对于知识的传播极为重要。更为重要的是,简洁的思维有利于取得好的科研成果。对比西方语言文化,我国文字和文学的简洁性更优。在这方面,笔者更加偏爱 中文 期刊论文对简洁性的要求,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具备简洁性的同时更要强调对所陈述的科研成果的论证的充分性。 形象言之,简洁性原则的最高境界是多一分则多,少一分则少。具体针对科研实践,简洁性原则反映的是一种内在的科研思维简洁性和外在的论文板书简洁性。内在地,在确立了研究目标之后,所有的研究策略、方法、步骤都应该无一例外的为检验研究假定或达到研究目的而服务,任何其它的多余步骤都应该排除。只有目的明确,才不会被其它非当前研究内容所干扰。当然,在研究过程中对一些异常现象应该积极思考和观察,从而引导出可能的新的研究目标。 外在地,对论文写作来讲,简洁性原则要求所有论文元素均服务于论文结论的获得。科研论文不是用来展示知道的老知识,而是用来发布获得的新知识。在这方面很多学者容易犯错误,往往希望在论文中展示自己的知识量,而忽视了这些内容对论证研究结论的作用。举例来讲,很多论文文献综述部分的撰写往往变成了一个简单陈列,一个文献一小段,缺乏自己的观点和评价。而实际上,前面讲到评判文献,同时,文献的写作也应该创新性的高度概括,只有那些对本研究相关的前系研究才应该进行合理评判,其它不相关甚至包括不直接相关的内容和评判都应该排除在论文之外。另外,科研论文是写给同行看的,不是科普文献,因此应该排除一些学科常识性的文字和评论。同时,从功利角度上来讲,文章越长,可以被批判的内容就越多。 最后要强调的是,中华文字的简洁性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历史遗产,我们的学界不应该在科研国际化的过程中盲目追求和简单仿效 英文 式的长篇大论。 【原则四】 Clear (清晰性) 科研论文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不是迷语,要求具有足够的清晰性。清晰的论文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发布的研究成果。不要让别人有机会猜测或寻找研究的任何元素,包括研究背景、目标、方法、结果、结论等。把各个元素都放在它们最应该存在的地方。 运用规范的子标题和清晰的逻辑语言标识论文各个部件;段落之间保持良好清晰的连接层次性,主次分明;每一个段落表达一个观点或一个小主题,中心句居首或居尾;运用清晰简单的文字组成句子表达各种观点,在使用英文丛句的时候注意强调部分居于前,等等。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最后看上去就会像一小截一小截短小精悍却又联系紧密的小树枝组成,而这些小树干又在更高层面逻辑严密地组成大的树干。 【原则五】 Complete (完整性) 完整性原则是论文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文章长短,都必须具备完整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任何学术论文都应该独立成篇,决不容许且听下回分解。那么到底哪些元素是一篇完整论文所应该具备的呢?跟简洁性原则共轭,完整性原则要求论文包含充分论证研究目标所需要的必要证据。换言之,任何一篇论文都必须完成对提前设定的研究目标的实现。在这个逻辑之下,合理确立论文的研究目标和范围就变得十分重要。在所有论文都充分完成了所设定的或低或高、或新或旧的研究目标的前提下,不同档次期刊的审稿标准就可以简单地测定不同论文的目标及实现该目标所获得的结果的创新性、广度和深度。 具体运用完整性的时候,有三个容易引起歧义的情况。 1 )假定最初研究目标为 A, 但是在实现 A 的过程中,发现 A 不可行,却意外的发现了 B 。在这种情况,论文撰写应该围绕 B 来进行,对于 A 目标的辩护和相关文献最多只能作为研究背景来陈述,而对 B 的实现应该遵循完整性原则。 2 )论文的局限性( Limitation )和未来研究建议( Future research )。任何研究都是基于某些假定,不可避免的在实验条件、分析工具、现存理论等限制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对于局限性的认识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成为了很多论文很有价值的部分。但要注意的是,这两个部分和完整性原则不冲突。局限性是设定的研究目标和范围对于探索研究问题的局限性,而非完成研究目标的研究过程的局限性。虽然论文完成了研究目标,局限性表明该目标的完成对认识研究问题的不充分性,以此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设立其它补充性的研究目标以充分认识研究问题。 3 )联合论文形式。这种论文形式表现在针对一个研究的几个创新部分分别撰写 2 篇或以上的论文发表在同一个期刊上,并使用相同的大标题和不同的子标题。这类情况往往出现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情况下,对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都有显著的创新,所以在 2 篇文章里分别强调方法和结果。这类文章虽然比较少见,但是同样也必须遵循完整性原则,其中任何一篇论文都应该独立成篇,应该充分完成对研究目标的实现。所以该情况下,研究目标就必须合理的设定,比如对于方法创新论文应该以创新方法为目标,而对问题创新论文应该以探索新问题结果为目标。 【结语】 以上的 5C 法则基本概括了科研思维和论文写作的重要原则,对于年轻学者尤其是博士生来讲,可以用这个 5 个原则来不断衡量自己从课题选定、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所有科研活动,假以时日,并可以渐渐形成好的科研习惯,从而获得比较成熟的科研思维,创造出突出的科研成果。 最后在科研精神方面,再打包附送两个 C ,加量不加价。 第一个是 Candid, 那就是科研诚信,紧紧联系着一个学者的学术声誉,不抄袭、不造假、尊重事实、尊重证据,是一个合格科研人员的基本素养。第二个就是 Crazy, ,伟大的科研不是喝白开水,征服科学,需要激情,需要热爱,需要全身心投入。 function forumhottag_callback(data){ tags = data; } parsetag();
个人分类: 博文转载|194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家前辈的金玉良言
wrc218 2010-10-2 22:20
读后感 Scientist:Four golden lessons Steven Weinberg Nature 426 , 389 (27 November 2003) | :10.1038/426389a :10.1038/426389a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26/n6965/full/426389a.html When I received my undergraduate degree about a hundred years ago the physics literature seemed to me a vast, unexplored ocean, every part of which I had to chart before beginning any research of my own. How could I do anything without knowing everything that had already been done? Fortunately, in my first year of graduate school, I had the good luck to fall into the hands of senior physicists who insisted, over my anxious objections, that I must start doing research, and pick up what I needed to know as I went along. It was sink or swim . To my surprise, I found that this works. I managed to get a quick PhD though when I got it I knew almost nothing about physics. But I did learn one big thing: that no one knows everything, and you don't have to. 1. 没有任何人无所不知,所以你没有必要试图知道所有的知识。这样,就能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当然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眼前是事情出发,做自己能做的,这样会更有成就感。 Another lesson to be learned, to continue using my oceanographic metaphor, is that while you are swimming and not sinking you should aim for rough water. When I was teaching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the late 1960s, a student told me that he wanted to go into general relativity rather than the area I was working on, elementary particle physics, because the principles of the former were well known, while the latter seemed like a mess to him. It struck me that he had just given a perfectly good reason for doing the opposite. Particle physics was an area where creative work could still be done. It really was a mess in the 1960s, but since that time the work of many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physicists has been able to sort it out, and put everything (well, almost everything) together in a beautiful theory known as the standard model. My advice is to go for the messes that's where the action is . 2. 科学研究不能随波逐流,而应对有勇气去探索新的事务、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因为这些新的问题或者挑战正是取得新突破的出发点。敢于尝试新课题、敢于探索新领域。 My third piece of advice is probably the hardest to take. It is to forgive yourself for wasting time . Students are only asked to solve problems that their professors (unless unusually cruel) know to be solvable. In addition, it doesn't matter if the problems are scientifically important they have to be solved to pass the course. But in the real world, it's very hard to know which problems are important, and you never know whether at a given moment in history a problem is solvab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several leading physicists, including Lorentz and Abraham, were trying to work out a theory of the electron. This was partl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y all attempts to detect effects of Earth's motion through the ether had failed. We now know that they were working on the wrong problem. At that time, no one could have developed a successful theory of the electron, because quantum mechanics had not yet been discovered. It took the genius of Albert Einstein in 1905 to realize that the right problem on which to work was the effect of motion on measurements of space and time. This led him to the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As you will never be sure which are the right problems to work on, most of the time that you spend in the laboratory or at your desk will be wasted. If you want to be creative, then you will have to get used to spending most of your time not being creative, to being becalmed on the ocea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3. 不要担心自己浪费时间。当你在探索新事物或者新课题的时候,肯定有些工作是表面看来的无用功或者失败,但正是这些无用功和失败为你真正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或者积累了创新必备的经验。为了真正的创新,你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在日常工作中,只要你在朝着某个方向前进,肯定会有收获,但是前进的方向肯定不是笔直的,不管路线如何,你肯定会达到某个地方,发现某些新东西。因此,在披荆前行的时候,心态平和,真正达到空处湛静的境界,这也是人生的一种追求吧。 Finally, learn something about the history of science , or at a minimum the history of your own branch of science. The least important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the history may actually be of some use to you in your own scientific work. For instance, now and then scientists are hampered by believing one of the over-simplified models of science that have been proposed by philosophers from Francis Bacon to Thomas Kuhn and Karl Popper. The best antidote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is a knowledge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More importantly, the history of science can make your work seem more worthwhile to you. As a scientist, you're probably not going to get rich. Your friends and relatives probably won't understand what you're doing. And if you work in a field like elementary particle physics, you won't even have the satisfaction of doing something that is immediately useful. But you can get great satisfaction by recognizing that your work in science is a part of history. Look back 100 years, to 1903. How important is it now who was Prime Minister of Great Britain in 1903, or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What stands out as really important is that at McGill University, Ernest Rutherford and Frederick Soddy were working out the nature of radioactivity. This work (of course!) ha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but much more important were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s. The understanding of radioactivity allowed physicists to explain how the Sun and Earth's cores could still be hot after millions of years. In this way, it removed the last scientific objection to what many geologists and paleontologists thought was the great age of the Earth and the Sun. After this, Christians and Jews either had to give up belief in the literal truth of the Bible or resign themselves to intellectual irrelevance. This was just one step in a sequence of steps from Galileo through Newton and Darwin to the present that, time after time, has weakened the hold of religious dogmatism. Reading any newspaper nowadays is enough to show you that this work is not yet complete. But it is civilizing work, of which scientists are able to feel proud. 4. 了解一些科技史或者本领域的历史。以古鉴今,史以明志。能让自己看清楚,自己所处的历史中的位置和作用。更能把握一些大的方向和原则。前人的有些研究方法更可借鉴。在很多方面,我们和前人之间是相同的或者相似的。不同的是时代变迁后事物或者社会的表象,但很多共同的处事或者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办法,前人比我们更高明,或者至少是可以借鉴的。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4403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科研方法的思考的讲座提纲
sqdai 2010-9-1 06:50
【按】今天是 2010 ~ 2011 学年开学之日。我想,送一件什么样的礼物给年青博友们呢?书生拿不出好 么事 (沪语), 翻箱倒柜 找出来一份多年前写的讲稿: 关于科研方法的思考的讲座提纲 。说起来不好意思,是曾经送过人的老 么事 ,再送一次,反正这回受众不一样了,大家不会怪我吧! 去年年初这份材料在我的乐乎博客发布后,至今已有 4560 次点击,我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补充。鉴于乐乎博客上的材料不易为校外朋友下载,这次重发也有更广泛听取博友们的意见的想法。 前 言 2004 年 5 月 21 日 ,应上海市科委的邀请,我在上海市启明星联谊会上做了题为 关于科研方法的一些思考 的报告。 启明星 计划是上海市科委策划的一个人才计划,启动于 1994 年,资助对象是上海市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 35 岁以下的青年英才,头十年每年下达给 30 人左右,现已扩至每年 60 ~ 80 人(内容扩充至人文科学),并设有启明星追踪计划。这一举措对于上海市基础科研水平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为了庆祝该计划实施 10 周年,上海市科委举办了系列活动,我的讲座是其中的一项内容,听众约有 150 人。 我的讲座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科研实践和观察心得,浅论关于科研方法的若干关键问题。内容包括:科学方法论要旨;科研工作者的必备素质;科研工作的准备;科研工作的一些技巧要领;科研工作的组织。由于我主要从事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修养和学识有限,在讲座中不注重讲述深邃的哲理,仅通过一系列实例分析,归纳科研方略的一些基本要点和实用型技巧。没料到这一个两小时左右的报告受到热烈欢迎。事后在网上发布了有关信息。 此后的四五年间,我陆续接受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邀请,做了类似的报告,邀请者包括中科院力学所、中科院研究生院、北大、清华、复旦、中国科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京交大、天津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湘潭大学、中国船舶科研中心、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等三四十家。还在校内、所内讲了七八次。在此过程中,根据听众和朋友的意见,我逐步对讲座的 PPT 稿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补充,这里录入 关于科研方法的思考 的 讲座提纲 ,目的是广泛征求意见,免得有所错失,谬种流传。请各位朋友不吝指正。 大 纲 一、 引言: l 科学研究 l 科学方法 l 方法论的重要性 二、 科研工作者的必备素质德识才学兼备 l 美德、卓识、高才、博学浅论 l 德识才学之间的联系 三、 科研工作的准备 l 学习要诀 l 选题要领 l 调研方法 l 立项要点 l 运作筹划 l 总结原则 四、 科研工作技巧要领 : l 实验 l 假说 l 机遇(科学创造机遇学) l 想象 l 顿悟(科学创造心理学) l 推理 l 攻关 l 汇总(科技论文写作) 五、 科研工作的组织简述 l 科研骨干的作用 l 科研组织工作要领 六、 结束语时代呼唤德识才学兼备的大批英才 改写于 2010 年 9 月 1 日晨 关于科研方法的思考的讲座提纲
个人分类: 课件下载|13754 次阅读|7 个评论
写在科研之外--处女作
zym327 2010-8-30 15:09
这是本人第一次在科学网这个精英荟萃的地方安家,也是第一篇博客。 在这种地方写东西,总感觉诚惶诚恐,周围全是高级精英,每个人的博客都是那么有分量。越发感觉自己的渺小。 慢慢的,我的研究生生涯已接近尾声,可是直到现在,我才感觉到刚刚找到了一点感觉,一点如何搞科研的感觉。 我学的是工程地质专业,而带我的导师的项目多以监测为主,这决定了我前几年的科研主要在野外,或是戈壁滩上的荒山上,或是矿井下,或是无人问津的深山里,长期的野外工作,锻炼出了好的身体,动手能力有大有提高,但是,弊端也同时体现出来,长期在野外,对知识的传承和更新相对就跟不上,更没法得到师兄师姐的指导,于是,形成了一个怪圈,导师不停地催你写文章却从不指导,想找人指导时已面临毕业,导师只负责拉项目,拉来了就是我们去做,但是如何做,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统统只有自己去想,苦恼无时不在,本不想在这发牢骚,就此打住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做研究五项基本功
xinliscau 2010-8-17 16:16
做研究搞科研像其他技能培养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有其基本功培养的问题。学习语言时,我们通常说,听说读写,那么,套用这种说法,我认为做研究的常规技能应该是:听说读写及做。 首先说听。所谓的听,主要包括听前辈及同行同行的经验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或意见,这对于自己快速找到正确方向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刚进入某个新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更为重要。具体的形式有很多,如听讲座,听报告,甚至包括聊天等。 其次是读,所谓的读,就是指读文献。读的重要性,就不多说了,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几乎天天在读文献,很多创新是在读文献的过程中产生的。读文献的技巧和方法有很多,这里就不细说。 再说下说和写。说和写是属于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最高能力。好的工作,要学会与人分享,分享的过程就是说的过程。具体可以采用演讲或口头报告等。有时间,讲的过程中为了使听众更容易理解自己所做的内容,会想法设法采用最好的表达,这样一个过程中有时也能加深演讲者自己对问题的认知深度,从而对研究有直接地推动作用。而写也同等重要,刚开始研究的时候,总想多做,而不注意写,结果走了很多弯路。做了一段试验之后,都应该总结一下自己前期的工作结果并分思考下一部如何更好地工作。最有效地方法就是写成paper,写的过程可以在锻炼提高自己表达能力的同时,大幅度提升自己对研究问题的认知深度。写作的过程一般包含对文献的再认识及对试验结果的深入分析,而这两者是否做到位往往决定着我们下一步是否能更效地工作。 最后说一下做,做在这里主要是指做试验。做试验是科研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是全部。前几天,科学网上还在讨论不做试验照样发论文的问题。不过对科学研究而言,一般还是要做大量试验,在试验的过程中创新是科研的通用方法。所以,掌握好做试验及设计试验的科学方法及技巧,是攀登科研高峰的一项重要技能。 除了这五项技能以外,诸如观察、思考及创新能力等亦很重要,这里就不细说了。所以,对于在读研究生同学来讲,科研的突破很重要,但基本技能的培养与锻炼也不能忽视,只有炼好了这些基本技能,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未来的科研之路才能走得更好。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1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来自MIT如何做研究
taol 2010-8-16 23:39
时间: 1988 年 9 月 摘要本文的主旨是解释如何做研究。我们提供的这些建议,对做研究本身(阅读、写作和程序设计),理解研究过程以及开始热爱研究(方法论、选题、选导师和情感因素),都是极具价值的。 备注:人工智能实验室的 Working Papers 用于内部交流,包含的信息由于过于初步或者过于详细而无法发表。不像正式论文那样,会列出所有的参考文献。 1.  简介 并没有什么神丹妙药可以保证在研究中取得成功,本文只是列举了一些可能会有所帮助的非正式意见。 目标读者是谁? 本文档主要是为 MIT 人工智能实验室新入学的研究生而写,但对于其他机构的人工智能研究者也很有价值。即使不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也可以从中发现对自己有价值的部分。 如何使用? 要精读完本文,太长了一些,最好是采用浏览的方式。很多人觉得下面的方法很有效:先快速通读一遍,然后选取其中与自己当前研究项目有关的部分仔细研究。 本文档被粗略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研究者所需具备的各种技能:阅读,写作和程序设计,等等。第二部分讨论研究过程本身:研究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做研究,如何选题和选导师,如何考虑研究中的情感因素。很多读者反映,从长远看,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更有价值,也更让人感兴趣。 l 如何通过阅读打好 AI 研究的基础。列举了重要的 AI 期刊,并给出了一些阅读的诀窍。 l 如何成为 AI 研究领域的一员:与相关人员保持联系,他们可以使你保持对研究前沿的跟踪,知道应该读什么材料。 l 如何学习 AI 相关领域的知识。对几个领域都有基本的理解,对于一个或者两个领域要精通。 l 如何做研究笔记。 l 如何写期刊论文和毕业论文。如何为草稿写评审意见,如何利用别人的评审意见。如何发表论文。 l 如何做研究报告。 l 有关程序设计的。 AI 程序设计与平常大家习惯的程序设计有所不同。 l 有关研究生涯最重要的问题,如何选导师。不同的导师具有不同的风格,本节的意见有助于你找到合适的导师。导师是你必须了解如何利用的资源。 l 关于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将占据研究生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本部分涉及如何选题,以及如何避免浪费时间。 l 有关研究方法论,尚未完成。  或许是最重要的一节:涉及研究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如何面对失败,如何设定目标,如何避免不安全感,保持自信,享受快乐。 2.  阅读 很多研究人员花一半的时间阅读文献。从别人的工作中可以很快地学到很多东西。 本节讨论的是 AI 中的阅读,在第四小节将论述其他主题相关的阅读。 阅读文献,始于今日。一旦你开始写作论文,就没有多少时间了,那时的阅读主要集中于论文主题相关的文献。在研究生的头两年,大部分的时间要用于做课程作业和打基础。此时,阅读课本和出版的期刊文章就可以了。(以后,你将主要阅读文章的草稿,参看小节三)。 在本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所需要的阅读量,是令人望而却步的。但既然 AI 只是一个很小的研究领域, 因此你仍然可以花几年的时间阅读本领域已出版的数量众多论文中最本质的那部分 。一个有用的小技巧是首先找出那些最本质的论文。此时可以参考一些有用的书目:例如研究生课程表,其他学校(主要是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录取程序的建议阅读列表,这些可以让你有一些初步的印象。如果你对 AI 的某个子领域感兴趣,向该领域的高年级研究生请教本领域最重要的十篇论文是什么,如果可以,借过来复印。最近,出现了很多精心编辑的有关某个子领域的论文集,尤其是 Morgan-Kauffman 出版的。 AI 实验室有三种内部出版物系列: Working Papers , Memos 和 Technical Reports ,正式的程度依次增加,在八层的架子上可以找到。回顾最近几年的出版物,将那些非常感兴趣的复制下来。这不仅是由于其中很多都是意义重大的论文,对于了解实验室成员的工作进展也是很重要。 有关 AI 的期刊有很多,幸运的是,只有一部分是值得看的。最核心的期刊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也有写作 the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或者 AIJ 的。 AI 领域真正具备价值的论文最终都会投往 AIJ ,因此值得浏览每一年每一期的 AIJ ;但是该期刊也有很多论文让人心烦。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是另外一本值得一看的期刊。 Cognitive Science 也出版很多意义重大的 AI 论文。 Machine Learning 是机器学习领域最重要的资源。 IEEE PAMI (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是最好的有关视觉的期刊,每期都有两三篇有价值的论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 IJCV )是最新创办的,到目前为止还是有价值的。 Robotics Research 的文章主要是关于动力学的,有时候也有划时代的智能机器人论文。 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偶尔有好文章。 每年都应该去所在学校的计算机科学图书馆(在 MIT 的 Tech Square 的一层),翻阅其他院校出版的 AI 技术报告,并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仔细加以阅读。 阅读论文是需要练习的技能。不可能完整地阅读所有的论文。阅读论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看论文中是否有感兴趣的东西。 AI 论文含有摘要,其中可能有内容的介绍,但是也有可能没有或者总结得不好,因此需要你跳读,这看一点那看一点,了解作者究竟做了些什么。内容目录( the table of contents )、结论部分( conclusion )和简介( introduction )是三个重点。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行,就只好顺序快速浏览了。一旦搞清楚了论文的大概和创新点,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阶段了。在第二阶段,要找出论文真正具有内容的部分。很多 15 页的论文可以重写为一页左右的篇幅;因此需要你寻找那些真正激动人心的地方,这经常隐藏于某个地方。论文作者从其工作中所发现的感兴趣的地方,未必是你感兴趣的,反之亦然。最后,如果觉得该论文确实有价值,返回去通篇精读。 读论文时要牢记一个问题, 我应该如何利用该论文? 真的像作者宣称的那样么? 如果 会发生什么? 。理解论文得到了什么结论并不等同于理解了该论文。理解论文,就要了解论文的目的,作者所作的选择(很多都是隐含的),假设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论文指出了怎样的方向,论文所涉及领域都有哪些问题,作者的研究中持续出现的难点模式是什么,论文所表达的策略观点是什么,诸如此类。 将阅读与程序设计联系在一起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在阅读了一些论文后,试试实现论文中所描述的程序的 玩具 版本。这无疑会加深理解。可悲的是,很多 AI 实验室天生就是孤僻的,里面的成员主要阅读和引用自己学校实验室的工作。要知道,其他的机构具有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值得去阅读,严肃对待,并引用它们的工作,即使你认为自己明晓他们的错误所在。 经常会有人递给你一本书或者一篇论文并告诉你应该读读,因为其中有很闪光的地方且 / 或可以应用到你的研究工作中。但等你阅读完了,你发现没什么特别闪光的地方,仅仅是勉强可用而已。于是,困惑就来了, 我哪不对啊?我漏掉什么了吗? 。 实际上,这是因为你的朋友在阅读书或论文时,在头脑中早已形成的一些想法的催化下,看出了其中对你的研究课题有价值的地方。 3.  建立关系 一两年后,对自己准备从事的子领域已经有了一些想法。此时 或者再早一点 加入 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 是很重要的。这个非正式的组织是人工智能真正在做什么的反映。引导潮流的工作最终会变成正式发表的论文,但是至少在牛人完全明白一年之后,也就是说,牛人对新思想的工作至少领先一年。 牛人如何发现新思路的?可能是听自于某次会议,但是最可能来自于 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 。下面是该网络工作的大致情况。 Jo Cool 有了一个好想法。她将尚不完整的实现与其他一些工作融合在一起,写了一份草稿论文。她想知道这个想法究竟怎么样,因此她将论文的拷贝发送给十位朋友并请他们进行评论。朋友们觉得这个想法很棒,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错误之处,然后这些朋友又把论文拷贝给他们各自的一些朋友,如此继续。几个月后, Jo 对之进行了大量修订,并送交给 AAAI 。六个月后,该论文以五页的篇幅正式发表(这是 AAAI 会议录允许的篇幅)。最后 Jo 开始整理相关的程序,并写了一个更长的论文(基于在 AAAI 发表论文得到的反馈)。然后送交给 AI 期刊。 AI 期刊要花大约两年的时间,对论文评审,包括作者对论文修改所花费的时间,以及相应的出版延迟。因此,理想情况下, Jo 的思想最终发表在期刊上需要大约三年时间。所以牛人很少能从本领域出版的期刊文章中学到什么东西,来得太迟了。你,也可以成为一个牛人。下面是建立学术关系网的一些诀窍:有很多讨论某个 AI 子领域(如连接主义或者视觉)的邮件列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列表加入。 当与很熟悉本领域的人讨论自己的思想时,他们很可能不直接评价你的想法,而是说: 你读过某某吗? 这并不是一个设问,而是建议你去阅读某份文献,它很可能与你的想法有关系。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该文献,从跟你交谈的高手那里得到该文献的详细信息,或者直接从他那里借一份拷贝下来。 当你读到某份让你感到很兴奋的论文,复印五份送交给对之感兴趣的其他五个人。他们可能会反馈回来很好的建议。 本实验室有很多针对不同子领域的非正式(持续发展的)论文讨论组,他们每星期或每两星期聚会一次,对大家阅读完的论文进行讨论。 有些人并不介意别人去翻看他们的书桌,也就是说,去翻阅他们堆在书桌上的不久要阅读或者经常翻阅的论文。你可以去翻翻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当然了,首先要得到主人的许可,要知道有些人确实反感别人翻自己的东西。去试试那些平易近人的人。 同样,有些人也并不介意你翻看他们的文件柜。实验室中可是有很多学问精深的人,他们的文件柜里也是有好多宝贝。与利用学校图书馆相比,这通常是更快更可靠的寻找论文的方式。 只要自己写下了些东西,将草稿的拷贝分发给那些可能感兴趣的人。(这也有一个潜在的问题:虽然 AI 领域的剽窃很少,但也确实有。你可以在第一页写上 请不要影印或者引用 的字样以做部分防范。)大部分人并不会阅读自己收到的大部分论文,因此如果只有少数人返回评论给你,也不用太在意。你可以如此反复几次 这是期刊论文所必需的。注意,除了自己的导师,一般很少将两次以上的草稿送给同一个人。 当你写完一篇论文后,将论文的拷贝送给那些可能感兴趣的人。别以为人家自然而然地就会去阅读发表论文的期刊或者会议录。如果是内部的出版物(备忘录和技术报告)就更不容易读到了。 你保持联系的人越是各式各样,效果就越好。尝试与不同研究组, AI 实验室,不同学术领域的人交换论文。使自己成为没有联系的两个科研组交流的桥梁,这样,很快的,你的桌子上就会冒出一大摞相关的论文。 如果某篇论文引用了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东西,做好笔记。维护一份自己感兴趣参考文献的日志。到图书馆去看看能不能找到这些论文。如果要了解某个主题的发展轨迹,可以有意地去做一张引用的 参考文献 图。所谓的参考文献图,是指引用组成的网:论文 A 引用 B 和 C , B 引用 C 和 D , C 引用 D ,等等。注意那些被经常引用的论文,这通常是值得阅读的。参考文献图有奇妙的性质。一个是经常有研究同一主题的研究组相互不了解。你搜索该图,突然发现了进入另一部分的方式,这通常出现于不同学校或者不同方法存在的地方。尽可能了解多种方法是很有价值的,这总比非常深入的了解某一种方法更好。 暂时搁置。跟别人交谈。告诉他们你在做什么,并询问人家在做什么。(如果你对与别的学生讨论自己的想法感到害羞,也要坚持交谈,即使自己没有什么想法,与他们讨论自己认为确实优秀的论文。这将很自然地引导到下一步做什么的讨论。)每天中午在活动楼七层有一个非正式的午餐讨论会。在我们实验室,人们都习惯于晚上工作,所以午餐的时候可以跟别人组成松散的小组进行讨论。如果你与外界的交流很多 做演示或者参加会议 去印张事务名片, 主要要使自己的名字容易记住。从某个时间开始,你将会开始参加学术会议。如果你确实参加了,你会发现一个事实,几乎所有的会议论文都令人生厌或者愚蠢透顶。(这其中的理由很有意思,但与本文无关,不做讨论)。那还去参加会议干吗?主要是为了结识实验室之外的人。外面的人会传播有关你的工作的新闻,邀请你作报告,告知你某地的学术风气和研究者的特点,把你介绍给其他人,帮助你找到一份暑期工作,诸如此类。如何与别人结识呢?如果觉得某人的论文有价值,跑上去,说: 我非常欣赏您的论文 ,并提问一个问题。 获得到别的实验室进行暑期工作的机会。这样你会结识另外一群人,或许还会学到另外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可以去问高年级同学如何获取这样的机会,他们或许已经在你想去的地方工作过了,能帮你联系。 通常的情况,你只能做 AI 领域的事情,对 AI 领域之外的事情一无所知,好像有些人现在也仍然这么认为。但是,现在要求好的研究者对几个相关的领域都了解颇深。 计算的可行性本身并没有对什么是智能提供足够的约束,其他的领域给出了其他形式的约束,例如心理学获得的经验数据。更重要的是,其他的研究领域给了你思考的新工具,看待智能的新方法。学习其他领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 AI 本身并没有评价研究价值的标准,全是借自于其他领域。数学将定理作为进展;工程会问某个对象是否工作可靠;心理学要求可重复的试验;哲学有严格的思辨;等等。所有这些标准有时都在 AI 中起作用,熟悉这些标准有助于你评价他人的工作,深入自己的工作以及保护自己的工作。 经过六年左右的课程方可获得 MIT 的 PhD ,你可以在一到两个非 AI 领域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更多的领域内具有阅读水平,并且必须对大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下面是如何学习自己所知甚少领域的一些方法: l 选修一门研究生课程,这很牢靠,但通常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l 阅读课本。这方法还算不错,不过课本的知识经常是过时的,一般还有很高比例的与内容无关的修辞。 l 找出该领域最棒的期刊是什么,向该领域的高人请教。然后找出最近几年值得阅读的文章,并跟踪相关参考文献。这是最快的感受该领域的方法,但有时候你也许会有错误的理解。 l 找出该领域最著名的学者,阅读他们所著的书籍。 l 跟该领域的研究生泡在一起。 l 参看外校研究该领域的系的课程表。拜访那里的研究院办公室,挑选有用的的文献数学可能是接下来需要了解的最重要的学科。对于工作在视觉或者机器人学的人来说更关键。对于以系统为中心的工作,表面上看,并不相关,但数学会教你有用的思维方式。你需要能阅读定理,如果具有证明定理的能力将会给本领域的大多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少有人能自学数学,光做个听众是不够的,还得做习题集。尽可能早地选修尽可能多的数学课,其他领域的课程以后选也很容易。 计算机科学是以离散数学为基础的:代数,图论,等等。如果你要从事推理方面的工作,逻辑是很重要的。逻辑在 MIT 用得不多,但是在斯坦福以及其他地方,这是认识思维的主流方法。所以你必须具备足够的逻辑知识,这样你才能保护自己的观点。在 MIT 数学系选修一两门课程就足够了。要是研究兴趣在感知和机器人,那么不仅需要离散数学,还需要连续数学。在分析,微分几何和拓扑学具有扎实的基础将会给你提供最常使用的技巧。统计和概率只是一般有用。 认知心理学与 AI 共享几乎完全相同的观点,但是实践者确实具有不同的目标,他们主要是做实验而不是写程序。每一个人都需要知道认知心理学的某些知识。在 MIT , Molly Potter 开了一门很好的有关认知心理学的初级研究生课程。 如果你想做有关学习的工作,那么发展心理学是很重要的。发展心理学从一般意义上讲也是很有用的,它能告诉你对于人类智能来说,哪些事情难哪些容易。它还给出了有关认知体系结构的认知模型。例如,有关儿童语言习得的工作就对语言处理理论施加了坚实的约束。在 MIT , Susan Carey 开了一门很好的有关发展心理学的初级研究生课程。 心理学中更 软 的部分,例如心理分析和社会心理学,对 AI 的影响看似很小,但具有潜在的重大意义。它们会给你非常不同的理解人是什么的方式。象社会学和人类学这样的社会科学可以起相似的作用。具有多种观点是很有用的。上述学科你需要自学。不幸的是,很难区分出这些领域哪些是优秀的成果哪些是垃圾。到哈佛去学习:对于 MIT 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交叉注册哈佛的课程。 神经科学告诉我们有关人体可计算硬件的知识。随着最近可计算神经科学和联结主义的兴起,对 AI 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MIT 的脑和行为科学系提供了非常好的课程,视觉( Hildreth, Poggio, Richards, Ullman ),移动控制( Hollerbach, Bizzi )和普通神经科学( 9.015 ,由专家组讲授)。 如果你想研究自然语言处理,语言学是很重要的。不仅如此,它还包含了很多有关人类认知的约束。在 MIT ,语言学主要由 Chomsky 学院负责。你可以去看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兴趣。 George Lakoff 最近出版的书《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可作为另外一种研究程序的例子。 工程,特别是电机工程,已经被很多 AI 研究机构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我们实验室在培养程序中加入了很多需要确实做一些东西的要求,例如分析电路。了解 EE 也有助于建造定制的芯片或者调试自己的 Lisp 机器上的电源。 物理学对于那些对感知和机器人感兴趣的人具有强大的影响。 哲学是所有 AI 领域看不见的框架。很多 AI 工作都有蕴含着哲学的影响。学习哲学也能帮助你运用或者读懂很多 AI 论文中用到的观点。哲学可沿着至少两个正交的轴分解。哲学通常是某种东西的哲学;有关思维和语言的哲学与 AI 更相关。然后存在着多种哲学学派,从比较大的范围来分,哲学可分为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分析哲学有关思维的观点与 AI 领域大多数研究者一致。大陆哲学则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东西有非常不同的看待方式。它曾经被 Dreyfus 用于证明 AI 是不可能的。就在不久前,有几位研究者认为大陆哲学与 AI 是相容的,提供了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MIT 的哲学属于分析哲学,哲学学院深深地受到 Chomsky 在语言学方面工作的影响。 看起来要学习太多的东西,是不是?确实如此。要小心一个陷阱:认为对于所有的 X , 只有我对 X 了解的更多,这个问题才会变得容易 。要知道,与之相关需要进一步了解的东西是永远没完的,但最终你还是要坐下来,解决问题的。 5.  笔记 很多科学家都有做科研笔记的习惯,你也应该这样。可能你曾被告知从五年级开始,对于每一门科学课都应该记笔记,确实如此。不同的记笔记方式适用于不同的人,可以做在线笔记,记在笔记本或者便笺簿上。可能需要在实验室有一个,家里还有一个。 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只有你自己才会去读它,因此可以记得比较随意。记录下自己的思索,当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对将来可能用到的参考文献作小结。 定期翻阅你自己的笔记本。 有些人会做月度总结,方便将来的引用。笔记中记录中的东西经常可以作为一篇论文的骨干。这会使生活变得轻松些。相反,你会发现写粗略的论文 标题,摘要,分标题,以及正文的片段 是一种记录自己当前工作的有效方式,即使你并不准备把它变成一篇真正的论文。(过一段时间你或许会改变想法)。 你或许会发现 Vera Johnson-Steiner 的书《 Notebooks of the Mind 》很有用,该书并不是描写如何做笔记的文献,它描述了随着思想片断的积累,创新思想是如何出现的。 6.  写作 写作的理由有很多。在整个读研的过程中,你需要写一到两篇(这取决于你所在系的规定)毕业论文,以获得 PhD 或者 MS 。 勤于写作不仅仅给你练习的机会。 学术的规则就是要么发表,要么腐烂。 在很多领域和学校,这通常开始于你成为一名教授时,但是我们实验室的很多研究生毕业之前就已经开始发表论文了。 鼓励发表和分发论文是很好的政策。 写下自己的想法是很好的调整思路的方式。你会经常地发现自以为很完美的想法一旦写下来就显得语无伦次。 如果你工作的目的是不仅为自己还要为他人服务,就必须把它发表。这也是研究的基本责任。如果你写得精彩,会有更多的人来了解你的工作。 AI 但凭单打独斗是很难做的,你需要经常地从他人那里获得反馈。对你的论文作评论就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任何事情,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阅读有关如何写作的书籍。 Strunk 和 White 的《 Elements of Style 》对基本的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做了介绍。 Claire 的《 The MLA's Line By Line 》( Houghton Mifflin )是有关在句子级别如何编辑的书籍。 Jacques Barzun 的《 Simple and Direct : A Rhetoric for Writers 》( Harper and Row, 1985 )是有关如何作文的。 写论文时,读读那些写作高超的书,并思考作者的句法运用。你会发现不知不觉地,你已经吸收了作者的风格。 要成为写作高手,需要付出颇多,历经数年,期间还要忍受和认真对待他人的批评。除此之外,并无捷径可走。 写作有时候是很痛苦的,看起来好像是从 实际的 工作中分心了。但如果你已经掌握了写作技巧,写起来会很快。而且如果你把写作当作一门艺术的话,你能从中得到很多乐趣。 你肯定会遇到思路阻塞的情况,这有很多的可能原因,没有一定可以避免的方法。追求完美可能导致思路阻塞:无论开始写什么,总觉得不够好。要理解写作是一个调试的过程。先写一个草稿,然后返回修订。写草稿有助于理顺思路,如果写不出来正文,那就写个大纲。逐步对之细化,直到已经很容易写出子部分的内容。如果连草稿也写不出来,隐藏掉正在写作的所有窗口,然后随便输入自己脑袋里想到的东西,即使看起来好像是垃圾。当你已经写出了很多文本后,重新打开窗口,将刚才写的东西编辑进去。 另外一个错误是以为可以将所有的内容依次写出。通常你应该将论文的核心内容写出来,最后才是介绍部分。引起作者思路阻塞的另一个原因是不切实际的以为写作是很容易的事情。写作是耗时耗力的,如果发现自己每天只能写一页,也不要放弃。 完美主义可能会导致对本来已经足够好的论文还在不停地打磨。这是浪费时间。(这也是一种有意无意之间逃避做研究的表现)。将论文看作你与本领域其他人交谈时的一句话。在交谈中,并不是每一句话都是完美的。很少有人会期待自己的某次谈话就是全部的故事,是与对方的最后一次交流。 写信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很多技术论文,如果其风格更类似于给朋友的信,那么会有很大的提高。坚持记日记也是练习写作的方法(也会使你试验更多的文体,不仅仅是技术论文)。这两种方法还有其它的实质作用。 一个常见的陷阱是花很多时间去追求修辞而不是内容。要避免这样。 LaTeX 并非完美,但是它有很多你所需的修饰语。如果这还不够,还可从其他从事这一研究的人那里借用一些词语用法。很多站点(例如 MIT )维护了一个写作修辞的库。 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这是清楚的写作中最难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你写了拙劣的东西,且不知道如何修改,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你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一旦搞清楚了自己要说什么,说就行了。 论文的写作要有利于读者查找到你所做的工作。无论是段落的组织还是通篇的组织,都要将最核心的部分放在前面。要精心写作摘要。确保摘要已经反映出你的好思路是什么。确保自己明白自己的创新点是什么,然后用几句话表达出来。太多的论文摘要只是一般性地介绍论文,说是有一个好思路,却不说是什么。 不要用大话来贩卖你的工作。你的读者都是很优秀的人,正直且自尊。与之相反,也不要为自己的工作道歉或者进行消减。 有时候你意识到某个子句、句子或者段落不够好,却不知道如何修改。这是因为你钻到死胡同里出不来了。你需要返回重写这一部分。现实中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确保自己的论文中有中心思想。如果你的程序在 10 毫秒内解决了问题 X ,告诉读者你是如何办到的。不要只是解释呢的系统是如何构建的,是做什么的,还要解释其工作原理和价值所在。 写作是给人看的,而不是机器。因此光观点正确是不行的,还要易懂。不要靠读者自己去推理,除非是最明显的推论。如果你在第七页的脚注上解释了某个小玩意的工作原理,接着在第二十三页没有进一步解释就引用了它,此时如果读者感到困惑一点都不值得奇怪。正式的论文要写清楚是很难的。不要模仿数学领域的文献,它们的标准是尽可能少的解释,使读者感到越困难越好。这并不适用于 AI 。 写完一篇论文后,删掉第一段或者头几句话。你会发现那是与内容无关的一般性话语,更好的介绍语句在第一段最后或者第二段的开头。 如果你等做完所有的工作后才开始写作,会失去很多。一旦开始了某个科研项目,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写作解释当前工作进展或者每几个月学习所得的非正式论文。 从你的研究笔记中的记载开始。花两天的时间写下来 如果你花的时间更长,说明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将论文与你的朋友分享。写的是草稿 不是为了被引用的那种。将论文复制数十份,送给那些感兴趣的人(包括你的导师)。与写正式论文相比,这样做具有很多相同的好处(评论,理清思路,写作练习等等),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付出无需那么多。经常地,如果你做得不错,这些非正式论文以后可以作为正式论文的骨干内容,也就是从 AI 实验室的 Working Paper 成为一篇期刊文章。 一旦你成为 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 的成员,会有很多人给你寄论文拷贝要求评论。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论文的评论是很有价值的。因此你评论的论文越多,你获得支持就越多,也会收到更多人对你论文的评论。不仅如此,学习评价别人的论文有助你的选择。 为论文写有用的评论是一门艺术。 要写出有用的评论,需要读两遍论文。第一遍了解其思想,第二遍开始作评论。 如果某人在论文中屡次犯同一错误,不要每次都标记出来。而是要弄清楚模式是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对此还可以做什么,然后在第一页清晰地指出或者私下交流。 论文的作者在合并你的评论时,将会遵循最小修改的原则。如果可以,就只修改一个词,不行再修改一个词组,再不行才修改整个句子。如果他的论文中某些拙劣之处使得他必须修改整个段落,整个小节甚至整篇论文的组织,要用大字体的字母指出来,这样他才不会忽视。 不要在论文写毁灭性的批评如 垃圾 。这对于作者毫无帮助。花时间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要设身处地地为作者着想。评论有很多种。有对表达的评论,有对内容的评论。对表达的评论也可以很不同,可以是校对打字稿,标点,拼写错误,字词丢失等。应该学一些标准的编辑符号。还可以是校正语法,修辞,以及混乱不清楚的段落。通常人们会持续地犯同一语法错误,因此需要花时间明确地指出。接下来是对组织结构的评论:不同程度(子句,句子,段落,小节乃至一章)的次序混乱,冗余,无关的内容,以及丢失论点。 很难描述对内容进行评论的特征。你可能建议作者扩展自己的想法,考虑某个问题,错误,潜在的问题,表达赞美等。 因为 Y ,你应该读 X 是一种总是有用的评论 你无须接受所有的意见,但是必须都认真对待。将论文的部分内容裁掉是挺令人痛心的,但往往也提高了论文的水平。你经常会发现某个意见确实指出了问题,但是解决方法你觉得不可接受,那么就去寻找第三条道路。 要多发表论文,这其实比想象中的容易。基本上, AI 出版物评审者评审论文的标准是: (a) 有新意; (b) 在某些方面,符合标准。看看 IJCAI 的会议录,你会发现论文录取的标准相当低。这种情况由于评审过程本身固有的随机性而变得更糟糕了。所以一个发表论文的诀窍是不停地试。 确保论文可读性比较好。论文被拒绝的原因,除了没有意义之外,就是无法理解或者组织糟糕。论文在投往期刊之前,应该交流一段时间,并根据反馈的评论进行适当的修订。要抵制那种急匆匆地把结果投往期刊的做法。在 AI 领域,没有竞赛,而且不管怎么说,出版周期的延迟要大大超过对草稿进行评论的时间。读一读你想投稿的期刊或者会议的过刊,确保自己论文的风格和内容是适合的。 很多出版物都有一页左右的 作者投稿须知 ,仔细看看。 主要的会议都会在被接收的论文中评出内容和表达俱佳的获奖论文,仔细研究研究。 通常是向会议投交一篇篇幅比较短的有关部分工作内容的早期报告,然后再往期刊投交一份篇幅长的最终的正式论文。 论文被决绝了 千万不要沮丧灰心。 期刊和会议的论文评审过程存在很大的不同。为了节省时间,会议论文的评审必须迅速,没有时间细究或者交流。如果你被拒绝了,你就失败了。但期刊论文则不同,你可以经常地与编辑争辩,通过编辑与评审人争辩。 评审人一般都会对你有帮助的。如果你收到了令人生厌的评审报告,应该向大会的程序主席或者编辑投诉。不能期望可以从会议论文评审人的报告那里得到多少反馈。但对于期刊论文,往往可以得到非常棒的建议。你不必完全按照评审报告的建议去做,但是,如果你不按照报告去做,那么就必须解释原因,并且要意识到这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负面评价。不管怎么样,无论是哪种的评审,作为评审者都要有礼貌。因为在余下的职业生涯中,你将会与被评审者在一个学术圈子里。 MIT AI Lab Memos 大体上是或者接近发表的水平。实际上, Technical Reports 基本上都是这些 Memos 的修订版本。 Working Papers 则更不正式,这是很好的将自己的论文分发给同事们的方法。要出版这些内部文件,只需到 Publications Office (在活动楼八层)领一份表格,并有两位教员签字即可 ? 就像其它的科研活动一样,论文写作所花的时间总是比期望的要高。论文的发表在耗费时间这个问题上则更严重。当你完成了一篇论文,投出去,等待发表。数月后,论文以及评论被返回来。你不得不对论文进行修改。然后又是几个月,才返回对你的修改的确认。如果你同时发表了该论文的不同形式,如有一篇短的投会议,一篇长的投期刊,这样的过程将反复数个回合。结果有可能是当你已经厌倦了,研究主题也已经令人生厌后数年,你仍然在修改那篇论文。这启示我们:不要去做那些需要热情投入但是很难发表论文的研究 苦不堪言。 7.  讲演 与同行交流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讲演,上面提到的有关论文写作的问题,同样适用于讲演。站在听众面前从容讲演而不会使听众恹恹欲睡的能力,对于你成功地获得别人的承认、尊敬乃至最终的求职都是很关键的。讲演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下面是一些学习和练习讲演的方法: Patrick Winston 有一篇很好的有关如何作讲演的小论文。每年的一月,他都会就此作讲演,演示和描述它的演讲技巧。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糟糕的演讲者,或者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演讲者,选一门公共演讲课。初级的表演课也很有用。 如果你的导师有定期的研究讨论会,自愿去作演讲。 MIT AI 实验室有一系列的半正式座谈会,叫做 Revolving Seminar 。如果你觉自己的某些观点值得写进 AI Memo 或者会议论文中,自告奋勇去作一场报告。深入了解实验室的不同机器人项目,当你外地的亲朋好友来的时候,你可以领着他们逛一圈,并就机器人做 60 分钟的报告。 由于修改演讲远比修改论文容易,有些人会觉得这是很好的寻找如何表达思想的方式。( Nike Brady 有一次曾说,他所有最好的论文都来自于演讲)。 在一间空屋子里练习,最好就是你马上要做的报告。这有助于调整报告的技巧:每一张幻灯讲些什么;转换的延迟以及保持平滑;保持解释和幻灯的同步;估计报告的时间长度。你花在调整设备上的时间越少,留下来的与人交流的时间就越长用镜子,录音机或者录像机练习是另外一种方法。实验室有这三种设备。这也有助于调整自己的发音和肢体语言。 对于比较正式的报告 特别是你的答辩 应该在几个朋友面前练习一遍,请他们批评指正。观察别人是如何做报告的。有很多访问 MIT 的人会做报告。参加这样的报告会能够感受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并且如果报告令人提不起兴趣,你可以暗中分析报告者错在哪里。 找一位朋友,将你最近的想法说给他听。这既可以提高的交际技巧,又能调试自己的思路。 8.  程序设计 并不是所有的 AI 论文都包含代码,而且本领域的很多重量级人物从来没有写过一个重要的程序。但是为了初步的近似 AI 工作原理,你必须会程序设计。不仅仅是很多 AI 研究工作需要编写代码,而且学会程序设计能给你什么是可计算的什么是不可计算的直觉,这是 AI 对认知科学贡献的主要来源。在 MIT ,本质上所有的 AI 程序设计都使用 Common Lisp 。如果还不知道,赶快学吧。当然,学习一门语言并不能等同于学习程序设计; AI 程序设计包含的一些技术与那些在系统程序设计或者应用程序设计中用到的大不相同。开始学的时候,可以先看看 Abelson 和 Sussman 的《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 》,并做一些练习。这本书与 AI 程序设计本质上并不相干,但是包含了一些相同的技术。然后读 Winston 和 Horn 写的 Lisp 书第三版,书里有很多优雅的 AI 程序。最后,进行实际的程序设计,而不是阅读,才是最好的学习程序的方法。 学习 Lisp 程序设计有很多传统。有些人习惯一起写代码,这取决于个性。还有的人寻找机会直接向有经验的程序员学习,或者请他对你的代码进行评价。阅读别人的代码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如果可以向高年级同学要他们的源代码。他们可能会有些抱怨,说自己的编程风格差极了,程序实际上并不能工作云云。不管怎么样,最后你获得了源代码。然后你要仔细地通篇阅读,这很费时间。通常阅读并完全理解别人代码所花的时间与你自己编程完成的时间是一样多的,因此要计划好在你的头一个或者头两个学期用数周的时间去阅读别人的代码。你将从中学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在课本中也没有的技巧。如果你读到了大段大段不可理解没有注释的程序,你就会明白不应该如何写代码了。 在软件工程课里学习到的那些知识在 AI 程序设计中依然有用。要给代码加注释。使用正确 的数据抽象。将图和你的代码隔离开,由于你使用的语言基本上是 Common Lisp ,因此可移植性很好。诸如此类。 经过头几年的学习后,应该写一些自己的标准 AI 模块,如: l 真值维护系统 l 规划器 l 规则系统 l 不同风格的解释器 l 具有流程分析的优化编译器 l 具有继承特性的框架系统 l 几种搜索方法 l 基于解释的学习器 任何你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尝试用程序实现。你可以抓住问题的实质,在几天之 内完成一个功能版本。修改已有的程序是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前崾悄阋丫?垂? ? 样的东西,并且确实了解其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效率等问题。 不象其他通常的程序员, AI 程序员之间很少相互借阅代码。(演示代码例外)。这部分由于 AI 程序很少有真正起作用的。(很多著名的 AI 程序只在作者论文所提到的那三个例子上起作用,虽然最近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善)。另外一个原因是 AI 程序通常是匆忙凑成,并没有考虑一般化的问题。使用 Foobar 的 标准 规则解释器,开始时很有效,不久就会发现缺少一些你需要的功能,或者不够有效率。虽然可以对代码 进行修改满足自己的需要,但记住理解别人的代码是很耗时的,有时候还不如自己写一个。有时候构建一个标准包的工作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篇论文。 像论文一样,程序也有可能过于追求完美了。不停重写代码以求完美,最大化的抽象所有的东西,编写宏和库,与操作系统内核打交道,这都使得很多人偏离了自己的论文,偏离了自己的领域。(从另外一方面,或许这正是你需要将来谋生的手段) 9.  导师 在 MIT ,有两种类型的导师,教学导师和论文导师。 教学导师的工作比较简单。每一位研究生都被分配了系里的一位老师作为教学导师。教学导师的作用是作为系方代表,告诉你对你的正式要求是什么,如果你的进度慢了敦促你,批准你的课程计划等。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你每年只需要见教学导师两次,在注册日那天。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你遇到了困难,教学导师替你向系里反映或者提供指导。 论文导师是监督你研究的人。选择论文导师是你读研期间最重要的选择,比选题都重要得多。从更广的意义上讲, AI 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学习的。有很多领域的技术方面或者研究过程方面的非正式知识,只能从导师那里学到,在任何教科书上都找不到。 很多 AI 教员都是行为古怪的人,毕业生也如此。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是非常个性化的,你的个人特点必须与导师的配合得很好,这样你们才能合作成功。 不同的导师具有不同的风格。下面是一些需要值得考虑的因素: l 你需要多大程度的指导?有些导师会给你一个定义良好的适合做论文的问题,对解决方法进行解释,并告诉你如何开展工作。如果你陷在某个地方了,他们会告诉你如何开展下去。其他的导师属于甩手型,他们可能对你的选题毫无帮助,但是一旦你选好题目,他们对于引导你的思路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你需要考虑清楚自己适合独立工作还是需要指导。 l 你需要多大程度的联系?有的导师要求每周与你见面,听取你工作进展的汇报。他们会告诉你应该读的论文,并给你实际的练习和项目做。其他的导师每学期与你的谈话不会超过两次。 l 你能承受的压力有多大?有些导师施加的压力是很大的。 l 需要多少情感支持? l 听取导师意见的认真程度如何?大多数导师会相当正式的建议你的论文题目。有些导师是值得信赖的,他们给出的建议,如果按照执行,几乎肯定会做出一篇可接受程度的论文,如果不是令人兴奋的论文的话。其他的则一下子抛出很多思路,大部分是不切实际的,但是有一些,或许会导致重大突破。如果选了这样的一位导师,你首先得把自己当作一个过滤器。 l 导师提供了什么类型的研究组?有些教授会创造环境,把所有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即使他们做的不是同一个项目。很多教授每周或者每两周与自己的学生们会面。这对你有用么?你 能与 教授的学生和睦相处么?有些学生发现他们更能与其他教研组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l 你想参与大的项目么?有些教授将大系统分解,每个学生负责一部分。这给了你与一组人讨论问题的机会。 l 你想被共同监督么?有些论文项目包含了多个 AI 领域,需要你与两个以上的教授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虽然你正式的论文导师只有一位,但是有时候这并不反映实际情况。 l 导师愿意指导其研究领域之外的论文题目么?你是否能与导师一起工作,比你做什么本身更重要。 MIT 的机器人系就曾指导过量子物理学和认知建模方面的论文;推理方面的教员指导过视觉方面的论文。但是有些教员只愿意指导自己研究兴趣领域内的论文。这对于那些欲获得终身职位的年轻教员来说尤其如此。 l 导师会为了你跟体制作斗争吗?有些导师会为了你跟系里或者某些有敌意的实体作斗争。有时候体制对某些类型的学生不利(特别是对于女学生和怪癖的学生),因此这一点很重要。 l 导师愿意并且能够在会议上推荐你的工作吗?这是导师工作的一部分,对你将来工作意义重大。 上述这些因素,不同学校的情况很不相同。与大部分学校相比, MIT 提供了多得多的自由。 找论文导师是你研究生一年级最主要的任务。研一结束时,或者研二学年开始阶段,你必须有一个论文导师。下面是一些诀窍: l 查阅实验室的研究总结。其中有一页左右的篇幅描述了每个教师以及很多研究生目前在做什么。 l 如果你对某些教师的研究工作感兴趣,查阅其最近的论文。 l 在第一学期,与尽可能多的教师交谈。去感受他们喜欢做什么,他们的研究和指导风格是什么。 l 与预期导师的研究生交谈。要保证与导师的多个学生交流,因为每位导师在与不同的学生交流时有不同的工作方式和交流效果。不能被一个学生的看法所左右。 l 很多教师所在研究组的会议对新同学都是公开的。这是非常好的了解导师工作方式的途径。 作为一门学科, AI 不同寻常的一点是很多有用的工作是由研究生完成的,而不是博士 他们忙着做管理去了。这有几个后果。一是某个教师的声望,是否会获得终身聘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工作。这意味着教授有很强烈的动机吸引最好的学生为自己工作,并给与有效的指导和足够的支持。另外一个后果是,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论文方向是由导师形成的,因此整个领域的方向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选择什么样的研究生。当选定了导师,决定了自己对导师的要求后,要确保导师知道。不要由于交流不好,浪费时间于自己并不想做的项目上。 不要完全依赖你的导师,要建立自己的网络。找一些能定期评审你的工作的人是很重要的,因为研究时很容易走火入魔。网络中的人可以包括自己实验室或者外单位的研究生 和 老师。 在与其他学生、老师甚至自己的导师的关系中,很可能会碰到种族主义者,性别歧视,同性恋或者其他令人尴尬的事情。如果你不幸碰到了,去寻求帮助。 MIT 的 ODSA 出版了一本叫做 STOP Harrassment 的小册子,里面有很多建议。《 Computer Science Women's Report 》,可在 LCS 文档室找到,也与之相关。 实验室中有些同学只是名义上由导师指导。这对于那些独立性很强的人来说很好。但是如果你已经完成了某项导师指导的工作,除非你确保没有导师也行且自己有牢靠的支持网络,否则就不要这么干。 10.  论文 做毕业论文将占据研究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主要是去做研究,包括选题,这比实际的写作耗时更多。硕士论文的目的是为做博士论文练兵。博士水平的研究如果没有准备好的话,是很难进行的。硕士论文最本质的要求是展示自己的掌握程度:你已经完全理解了本领域最新进展,并具备相应的操作水平。并不需要你对本领域的最新知识有所拓展,也不要求发表你的论文。然而我们实验室的论文总是比较大气的,因此很多硕士论文实际上都对本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大约有一半都出版了。这并不一定是好事情。 很多人精力都集中于硕士的工作,所以 MIT 有这样的名声:硕士论文的质量往往比博士论文高。这有悖于硕士工作本来是为博士研究作准备的原有目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所做研究要对领域有所贡献,至少需要两年,这使得研究生学习时间之长令人难以忍受。现在或许你感受不到匆忙,但当你已经在实验室呆了七年后,你肯定迫不及待地想逃出去。硕士从入学到毕业平均时间是两年半,但是,计算机系强烈鼓励学生提前毕业。如果某个硕士生的题目过于庞大,可将之分解,一部分来做硕士论文,另一部分给博士生作博士论文。 想要了解硕士论文研究是什么样的,读几本最新的硕士论文。记住比较好的论文是那些出版的或者成为技术报告的,因为这标志着该论文被认为是扩展了领域的最新知识 换句话说,他们的论文远远超出了硕士论文的水平。还要读一些通过的但是没有出版的论文,所有通过的论文都可以在 MIT 图书馆中找到。博士论文必须对最新知识有所拓展,博士论文的研究必须具备可出版的质量。 MIT 的泱泱气质又表现出来了,很多博士论文在几年内都是某个子领域的权威工作。对于 MIT 的博士论文来说,开创一个新领域,或者提出并解决一个新问题,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虽然,这并不是必需的。 一般来说,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来做博士论文。很多人花一到两年的时间跟硕士生活说再见,以及选题。这段时间可以去尝试一些别的事情,例如做助教或者在某个非 AI 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或者组织个乐队。博士论文的实际写作时间大约是一年。 选题是论文工作中最重要最困难的部分: (转载自网络,文章应该是没有写完) 好的论文题目不仅能够表达个人观点,而且可与同行交流。 选择题目必须是自己愿意倾注热情的。个人远景观点是你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理由,是你最为关切的意象,原则,思路或者目标。有多种形式。或许你想造一台可与之交谈的计算机,或许你想把人类从计算机的愚蠢使用中拯救出来,或许你想展示万物都是统一的,或许你想在太空发现新生命。远景观点总是比较大的,你的论文并不能实现你的远景,但是可以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做论文时, 最困难的就是如何将问题消减至可解决的水平,同时规模又足以做一篇论文。 解决 AI 的宽度优先 是常见毛病的一个例子,题目太大太虚了。你会发现需要不断的缩小题目的范围。选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个离散的事件,会持续到你宣布论文已经完成那一刻为止。 实际上,解决问题通常比精确地描述问题要容易得多。 如果你的目标是一个五十年的工程,那么合理的十年工程是什么,一年的呢? 如果目标的结构庞大,那么最核心的部件是什么,如何最大程度的了解核心部件?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你可以忍受多大程度的风险。 在最终的成功和风险之间需要权衡。 这也并不总是对的, AI 中有很多研究者尚未涉及的想法。 好的论文选题有一个中心部分,你确信肯定可以完成, 并且你和你的导师都同意这已经满足毕业要求了。除此之外,论文中还有多种扩展,有失败的可能,但如果成功了,会增加论文的精彩程度。虽然不是每一个论文选题都符合这个模式,但值得一试。 有些人觉得同时在多个项目中工作可以在选题的时候选择可以完成的那个。这确实降低了风险。另外一些人则愿意在做任何工作之前,选一个单独的题目。 可能你只对某个领域感兴趣,这样你的选题范围就狭窄得多。有时候,你会发现系里的老师没有一个人能够指导你选择的领域。可能还会发现好像那个领域没什么很自然的选题,反而对别的领域有好想法。 硕士选题比博士选题更难,因为硕士论文必须在你所知不多没有足够自信时就完成。 博士选题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是否继续硕士阶段所研究的领域,可能拓展或者作为基础,或者干脆转到另外一个领域。待在同一个领域事情就简单了,可能只需要一到两年就毕业了,特别是如果在硕士阶段的工作中已经发现了适合做博士论文的题目。不足之处在于容易定型,改换领域则能增加知识的宽度。 有的论文题目很新奇,有的则很普通。 前者开创了新领域,探索了以前未曾研究过的现象,或者为很难描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后者则完美地解决了定义良好的问题。 两种论文都是有价值的。选择哪一种论文,取决于个人风格。 论文的 将来的工作 部分,是很好的论文题目来源。 无论选什么样的题目,必须是前人未曾做过的。即使是同时有人做的工作,也不好。有很多东西可作,根本无需竞争。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读了别人的论文后感觉很惊慌,好像它已经把你的问题解决了。这通常发生在确定论文题目过程中。实际上往往只是表面类似,因此将论文送给某个了解你的工作的高人看看,看他怎么说。 MIT AI 实验室的论文并非全是有关人工智能的;有些是有关硬件或者程序设计语言的,也行。 选好题后,即使有点虚,你必须能够回答下列问题: 论文的论点是什么?你想说明什么?你必须有一句,一段,五分钟的答案。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别人也不会严肃对待你的选题,更糟糕的是,你会陷在选题 再选题的圈子里而不能自拔。 开始作论文研究后,一定要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每一部分的理论和实现是如何为目标服务的。 记住,一旦选好了题目,你必须与导师就论文完成的标准达成清晰的一致。如果你和他对论文具有不同的期望,最后你肯定死得很惨。必须定义好 完成测试 的标准,像一系列的能够证明你的理论和程序的例子。这是必须做的,即是你的导师并不这么要求。如果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试也要随之改变。 首先尝试论文问题的简化版本。用实例检验。在形成理论抽象之前,要完整的探究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做论文的过程中,有很多浪费时间的方式。要避免下列活动(除非确实跟论文相关):语言表达的设计;用户接口或者图形接口上过分讲究;发明新的形式化方法;过分优化代码;创建工具;官僚作风。任何与你的论文不是很相关的工作要尽量减少。 一种众所周知的现象 论文逃避 ,就是你突然发现改正某个操作系统的 BUG 是非常吸引人也很重要的工作。此时你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偏离了论文的工作。要记住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本文对于部分作者来说就属于论文逃避现象)。 11.  研究方法论 本部分内容比较少,请添加 研究方法学定义了什么是科研活动,如何开展研究,如何衡量研究的进展,以及什么叫做成功。 AI 的研究方法学是个大杂烩。不同的方法论定义了不同的研究学派。 方法是工具。使用即可,不要让他们来使用你。不要把自己陷于口号之中: AI 研究需要牢靠的基础 , 哲学家只会高谈阔论,人工智能则需要拼搏 , 在问为什么之前,先搞清楚计算的是什么 。实际上,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成功,你必须擅长各种技术方法,还必须具备怀疑的态度。例如,你必须能够证明定理,同时你还必须思考该定理是否说明了什么。 很多优秀的 AI 篇章都是巧妙地在几种方法论中取得平衡。例如,你必须选择一条在太多理论(可能与任何实际问题都无关)和繁琐的实现(把实际的解决方法表达得语无伦次)之间的最佳路线。你经常会面临区分 干净 和 肮脏 的研究决策。你应该花时间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形式化吗?还是保持问题的原始状态,此时虽然结构不良但更接近实际?采用前一种方法(如果可行的话)会得到清晰确定的结果,但这一过程往往是繁琐的,或者至少不会直接解决问题。后者则有陷入各种处理的漩涡之中的危险。任何工作,任何人,必须作出明智的平衡。 有些工作象科学。你观察人们是怎样学习算术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袋鼠是如何跳的,然后搞清楚原理,形成可检验的理论。有些工作象工程:努力创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器或者算法。有些工作象数学:跟形式化打交道,要理解属性,给出证明。有些工作是实例驱动的,目标是解释特定的现象。最好的工作是以上几种的结合。 方法具有社会性,看看别人是如何攻克类似难题的,向别人请教他们是如何处理某种特殊情况的。 12.  情感因素 研究是艰苦的工作,很容易对之失去兴趣。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在本实验室读博的学生只有很少比例最后获得学位。有些人离开是因为可以在产业界赚到更多的钱,或者由于个人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论文。本节的目标是解释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并给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所有的研究都包含风险。如果你的项目不可能失败,那是开发,不是研究。面对项目失败时是多么艰难啊,很容易将你负责的项目失败解释为你自己的失败。虽然,这实际上也证明了你有勇气向困难挑战。在人工智能领域很少有人总是一直成功,一年年地出论文。实际上,失败是经常的。 你会发现他们经常是同时做几个项目,只有一些是成功的。最终成功的项目也许反复失败过多次。经历过很多由于方法错误的失败之后,才取得最终的成功。 在你以后的工作生涯中,会经历很多失败。但是每一个失败的项目都代表了你的工作,很多思想,思考方式,甚至编写的代码,在若干年后你发现可用于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项目。这种效果只有在你积累了相当程度的失败之后才会显现出来。因此要有最初的失败以后将会起作用的信念。 研究所花费的实际时间往往比计划的要多得多。一个小技巧是给每个子任务分配三倍于预期的时间(有些人加了一句: ,即使考虑了这条原则 )。 成功的关键在于使得研究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突破和灵感都发生在你散步时。如果无时无刻地都潜意识的思考研究,就会发现思如泉涌。成功的 AI 研究者,坚持的作用一般大于天资。 尝试 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区分浅薄的和重要的思路的能力。 你会发现自己成功的比例是很随机的。有时候,一个星期就做完了以前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是令人欣喜的,使得你更愿意在本领域工作下去。其他一些时候,你完全陷在那里,感觉什么也做不了。这种情况很难处理。你会觉得自己永远不会做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了,或者觉得自己不再具备研究者的素质了。这些感觉几乎肯定是错误的。如果你是 MIT 录取的学生,你就是绝对合格的。你需要的是暂停一下,对糟糕的结果保持高度的容忍。 通过定期设置中短期的目标,例如每周的或者每月的,你有很多工作要做。增加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有两种方法,你可以把目标记在笔记本中,并告诉另外一个人。你可以与某个朋友商定交换每周的目标并看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或者告诉你的导师。 有时你会完全陷在那里,类似于写作过程的思路阻塞,这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却并无一定的解决方法。 范围过于宽泛了,可尝试去解决流程中的子问题。 有时候对你研究能力的怀疑会消磨掉你所有的热情而使得你一事无成。要牢记研究能力是学习而得的技能,而不是天生的。 如果发现自己陷入严重的困境,一个多星期都毫无进展,尝试每天只工作一小时。几天后,你可能就会发现一切又回到了正轨。 害怕失败会使得研究工作更加困难。如果发现自己无法完成工作,问问自己是否是由于在逃避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思路。发现自己最近几个月的工作完全是白费的这种可能,会阻止你进一步开展工作。没有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只要认识到失败和浪费也是研究过程的一部分。  看看 Alan Lakien 的书《 How to Get Control of Your Time and Your Life 》,其中包含很多能使你进入充满创造力的状态的无价方法。 很多人发现自己的个人生活和做研究的能力是相互影响的。对于有些人来说,当生活中一切都不如意时,工作是避难所。其他的人如果生活陷入混乱时就无法工作了。如果你觉得自己确实悲痛得难以自拔,去看看心理医生。一份非正式的调查表明,我们实验室大约有一半的学生在读研期间看过一次心理医生。 使得人工智能那么难的一个原因是没有被普遍接受的成功标准。在数学中,如果你证明了某个定理,你就确实做了某些事情;如果该定理别人都证不出来,那么你的工作是令人兴奋的。人工智能从相关的学科中借来了一些标准,还有自己的一些标准。不同的实践者,子领域和学校会强调不同的标准。 MIT 比其他的学校更强调实现的质量,但是实验室内部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样的一个后果就是你不可能令所有的人都满意。另外一个后果就是你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取得了进展,这会让你觉得很不安全。对你工作的评价从 我所见过最伟大的 到 空虚,多余,不明所以 不一而足,这都是很正常的,根据别人的反馈修订自己的工作。 有几种方法有助于克服研究过程中的不安全感。被承认的感觉:包括毕业论文的接受,发表论文等。更重要的是,与尽可能多的人交流你的思路,并听取反馈。首先,他们能贡献有用的思路;其次,肯定有一些人会喜欢你的工作,这会使得你感觉不错。由于评价进展的标准是如此不确定,如果不与其他的研究者充分的交流,很容易盲目。特别当你感觉不太好时,应该就你的工作进行交流。此时,获得反馈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很容易看不到自己的贡献,总是想: 如果我能做,肯定是微不足道的。我的所有思想都太明显了 。实际上,当你回头看时,这些虽然对你是很明显的,对别人并不一定是明显的。将你的工作解释给很多门外汉听,你会发现现在对你来说是平淡无奇的东西原来那么难!写下来。 一项对诺贝尔获奖者实施的有关怀疑自己问题(在你研究的过程中,你一直觉得自己是在做震惊世界的工作吗?)的调查表明:获奖者们一致回答他们经常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正确性,都经历过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无关的,太明显了或者是错误的时期。 任何科学过程的常见和重要的部分就是经常严格的评价,很多时候不能确定工作的价值也是科学过程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有些研究者发现与别人协作比单打独斗工作效果更好。虽然人工智能研究经常是相当个人主义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一起工作,创建系统,联合发表论文。我们实验室至少已经有一个联合做毕业论文的先例。缺点是很难与协作者区分对论文的贡献。与实验室之外的人合作,例如暑期工作时,问题就会少一些。 很多来到 MIT AI 实验室的学生都是以前所在学校最厉害的人。来到这里之后,会发现很多更聪明的人。这对于很多一年级左右学生的自尊形成了打击。但周围都是聪明人也有一个好处:在你把自己不怎么样的(但自己又没有觉察到)想法发表之前就被其他人给打倒在地了。更现实的讲,现实世界中可没有这么多聪明人。因此到外面找一份顾问的工作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首先,有人会为你的才能付费,这说明你确实有些东西。其次,你发现他们确实太需要你的帮助了,工作良好带来了满足感。反之,实验室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从四百多个申请者挑选出来的,因此我们很多学生都很自大。很容易认为只有我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并没什么错,而且有助于推进领域的发展。潜在的问题是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研究花的时间比原先计划的多得多,完全依靠自己还做不了。这些都使得我们中的很多人陷入了严重的自信危机。你必须面对一个事实:你所做的只能对某个子领域的一小部分有所贡献,你的论文也不可能解决一个重大的问题。这需要激烈的自我重新评价,充满了痛苦,有时候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不自视过高有助于以一种游戏的精神去作研究。 人们能够忍受研究的痛苦至少有两个情感原因。一个是驱动,对问题的热情。你做该研究是因为离开它就没法活了,很多伟大的工作都是这样做出来的。虽然这样也有油尽灯枯的可能。另外一个原因是好的研究是充满乐趣的。在大部分时间里,研究是令人痛苦的,但是如果问题恰好适合你,你可以玩一样的解决它,享受整个过程。二者并非不可兼容的,但需要有一个权衡。 要想了解研究是怎么样的,遭到怀疑的时候应该如何安慰自己,读一些当代人的自传会有些作用。 Gregory Bateson's Advice to a Young Scientist, Freeman Dyson' s Disturbing the Universe, Richard Feynmann's Surely You Are Joking, Mr.Feynmann!, George Hardy's A Mathematician's Apology, 和 Jim Watson's The Double Helix. 当你完成了一个项目 例如论文 一两个月后,你可能会觉得这一切是那么不值。这种后冲效果是由于长时间被压抑在该问题上,而且觉得本可以做得更好。总是这样的,别太认真。等再过了一两年,回头看看,你会觉得:嘿,真棒!多棒的工作! 使得人工智能那么难的一个原因是没有被普遍接受的成功标准。在数学中,如果你证明了某个定理,你就确实做了某些事情;如果该定理别人都证不出来,那么你的工作是令人兴奋的。人工智能从相关的学科中借来了一些标准,还有自己的一些标准。不同的实践者,子领域和学校会强调不同的标准。 MIT 比其他的学校更强调实现的质量,但是实验室内部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样的一个后果就是你不可能令所有的人都满意。另外一个后果就是你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取得了进展,这会让你觉得很不安全。对你工作的评价从 我所见过最伟大的 到 空虚,多余,不明所以 不一而足,这都是很正常的,根据别人的反馈修订自己的工作。 有几种方法有助于克服研究过程中的不安全感。被承认的感觉:包括毕业论文的接受,发表论文等。更重要的是,与尽可能多的人交流你的思路,并听取反馈。首先,他们能贡献有用的思路;其次,肯定有一些人会喜欢你的工作,这会使得你感觉不错。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7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发展科学技术的三大途径
陈龙珠 2010-8-8 11:43
最近读了科学网多篇关于发表论文是否应该先做实验的博文,颇有感慨。 理论、实验、实践,是发展科学技术的三大重要途径,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只是在不同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其被采用的相对比重有所不同而已。 这三者的定义和作用,应该是科研常识啊,怎么现在还要费那么大的劲去讲解它们的基本概念及其彼此之间的不排斥性呢? 相关博文 : 孙学军: 不做实验可以发表SCI论文 、 再谈不做实验可以发表论文 、 三谈不做实验可以发表论文 孙根年: 我谈科学实验的四种基本类型 、 不做实验发表论文:别逞能 李小文: 没作实验,有创新性的解释,才是水平 、 要有勇气站上巨人的肩头 曾庆平: 不做实验真的能发表创新性论文吗? 、 李小文院士,您的话稍微说过了头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94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士是怎样炼成的(中集:科研方法篇)?
xinliscau 2010-5-10 18:10
接上一篇文章 博士是怎样炼成的(上集:心态篇)? ,继续谈博士是什么炼成的。今天重点谈谈我对科研方法的一点体会,主要从做实验,阅读论文,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几个方面谈。 1)做实验; 读研究,最离不开的就是这个。说起做实验,自己也走了不少弯路。最开始的时候,总是感觉有点想法就去做,结果做出来很多数据因为没有足够的创新点不能用或者是因为可行性不足而失败。这一阶段,经历了一年左右,也是做实验最勤出成果最少的阶段。慢慢地,自己开始总结,为什么会这样,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充分阅读文献,试验方案设计不到位,可行性分析不够完善。随后经过研二暑假一个暑假的调整,再去做实验。到博一结束时,在博一暑假一口气发了四篇文章,基本保证了毕业。还有一点要说明的,尽量向本课题组比较强项的研究领(也就是你导师最拿手的领域)域靠拢,这样更容易取得突破或成功。 2) 阅读论文 知道阅读论文的重要性,是在一批实验失败后。我利用一个暑假,把本领域的100多篇经典文章,读了个遍。占有这些文章之后,再设计实验思路的时候,基本就很轻松,而且成功率也很高。阅读文献,我建议最好用文献管理软件进行管理,这样效率很高,而且随用随调。至于文献阅读中,我觉得创新点最容易发现的地方是结果与讨论部分,这部分是我们寻找创新点的黄金地带。大家在读文献时多注意。此外,阅读文献时最好是先读经典的,然后有经典文献及其参考文献外延,顺藤摸瓜,这样效率是最高的。 3)写论文 论文撰写我觉得自己的水平还没到家,这部分也不敢谈太多,我个人觉得不发表20篇以上SCI谈论文撰写经验,意义不大。我现在写文章基本可以组织好思路。但语言及句式大部分是模仿的。我采用的方法是从10篇经典文章中找出100句经典句子,反复看,深刻理解,以后写文章套用即可。文章看多了,你会觉得一个领域常用的词组及表达方法几乎也就是那么几种,你也这样来,当然也可以发好文章。这方面就不多谈了。 4)最后谈一下参加会议 参加会议我觉得对博士生来讲很重要。我读博士期间,参加三次会议,两次全国性质及一次国际会议。感受颇深,第一次会议,自己很认真,准备幻灯片一个月,并且在组内试讲一次,最终在会场10分钟讲完,提问三分钟。自我感觉还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第二次就更有经验,表现就更自如。第三次在香港参加国际会议,没有发言,听了20多位牛人的报告,这次学到最多的。印象最深的是有一英国同行,做超憎水材料的,在演讲之前,拿一瓶可口可乐从自己的衬衫上倒下来,结果衬衫上没有任何污迹。他以此种方式作为开场白,并且讲解过程也是异常精彩。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演讲方式。真是大饱眼福,长了不少见识。我觉得通过学术会议,一方面可以结交更多同行,另一方面可以极大拓宽自己的思路,同时还可以学习到很先进的表达技巧及演讲方式。所以,我鼓励所有在读研究生多参加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并争取发言机会。 今天就谈这么多,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不到之处请大家多多补充!谢谢!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731 次阅读|4 个评论
生态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peinancai 2010-4-15 18:00
最近接触植物群落生态学的一些工作,发现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真的太少,特别是在学习国外前沿科技期刊上的文章是,更加佩服别人。 总结一下,个人认为做生态学研究需要具备一下三个必要条件: 1,材料数据。这是一般科技工作论文的起点,而需要获得这些数据,你得有一片阵地,比如一个山头,甚至是一片更大的区域。 2,统计分析。学习一些原创性的论文发现,高深而又恰当的统计分析是它们的一大亮点,绝对可以为文章的档次提高一个甚至几个级别。 3,理论基础。这里所说的理论基础绝不仅仅是学习基本教科书,然后被几段翻译过来的文字那么简单。对于想在生态学前沿阵地摸爬滚打的人来说,扎实的理论基础这关必须得过。这个要求就比较高了,一般人难以到达。 回头看看自己,以上条件似乎没有一个具备的。嗨,想在这个领域立足,谈何容易啊。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生迅速提高文献阅读能力一小招
animalethic 2010-3-18 11:22
新生迅速提高文献阅读能力一小招 有人聪明有人笨,天生的,这个没有办法改变。但是成长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事情是可以改变的。譬如,考上研究生,就是改变自己的途径之一。不过,研究生念起来不容易,需要有创新和创造,至少要做出别人没有过的结果,必须写出让自己能够毕业的文章。没有足够的知识铺垫,还真的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否真是新的,也不知道该如何写成可以发表的论文。在要求较高的地方,文章还必须是SCI的,或者说是英文写的发表在外国杂志上的文章。这对于有些同学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困难,困难之一就是专业英语。如何迅速提高自己专业英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里有一小招与新生和初入实验室的同学交流。 这个招非常简单,就是读你已经上过课的本科教材。不过不是你应付考试的那本,而是你没有看过的英文版本。不要以为考上研究生了,本科的教材就不需要看了。温故而知新,还是蛮有意思的。更何况,我保证你还有很多不认识的单词,还有很多的句法需要认真体会。譬如学化学的同学,在考入研究生后,认认真真的通读一两个英文版的那些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一定有很多的好处,比整天看Nature,Science上的英文文章不知道强多少。在你没有接触科研工作,或者刚刚接触科研工作的时候,对领域发展并不了解,不光有很多的语言障碍,还有很多的知识障碍,直接看目前最前沿的研究内容,基本上是小狗看花被单--只见眼花,不见色彩。 当年从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教我结构化学的李老师曾经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去研究单位工作,需要不断的学习,但不是盲目的学,要有目的。当你对一个学科或者领域感兴趣的时候,去学。怎么学?看书。不要贪多,坚持一年看一本,看完3~5本书,你对这个学科也就了解了,再看就是和工作相关的文献,看多了就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这样坚持十五六年,对几个领域熟悉,可称得上专家了。老师的这些话,年轻时我还是遵照执行的,现在反而找了各种借口,有两年没有看了。 年轻人和我不一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学习。特别是刚刚进入科研环境的研究生,两眼一抹黑,一开始就拼命看文献,困难太多,难度太大。因此,一个小建议,先看本科的书,解决工具问题,然后看专业书,解决路子问题。 前几天有几个还没有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来问我该看哪些文献,我觉得他们和我一样不是天才,直接看文献困难很多,事倍功半,还不如先打好基础,因此劝他们看书。对于那些还要借助金山词霸看文献的学生,还是先不要看的好,先看书吧。等你看到一定水平,再来看文献不迟。一旦进入科研工作,书和文献一起看,进步会更快。 当然,对于那些过目不忘的天才,没有必要学这个。尤其是希望自己将来成为大牛的人,更不要这么保守,这招是仅仅和我一样脑子比较笨的研究生交流。 一点日常体会,欢迎交流。
个人分类: 动物福利|3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导师的肺腑之言
zhao1198 2010-2-18 23:26
1. 如果平时几乎没看过英文原文,读不懂怎么办? 其实我以前也根本没读过原文,也看不懂。这儿有个好办法:找一本中文经典的书籍,仅看某一节你感兴趣或与你相关的内容,然后先找一两篇英文的综述(review)认真阅读一下,不会的单词可用金山词霸查一查,也许你读第一篇文章需要花两天,你过两天再读第2遍时,你也许只要一天;然后你再读第2篇时也许你只要半天!然后你一定会真正发现读英文文献的快感!人家的文章分析真的透彻,内容丰富!当你需要重点研究时,一般先通览一下近期研究的文献的摘要,有选择的读几篇好文。如果平时读得多了,自然会有感觉,找更高级别杂志的文章读。国外著名的科学家一般都有一个习惯,即每周都认真读1-2篇Science,Nature,Cell等高级别文章。这个习惯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而且Science对中国人是免费的!Nature中也有许多内容是免费的,即使没有密码之类,也能得到大量有用的信息呀。 2.一个研究生导师的肺腑之言 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现在每周工作60小时,踏踏实实的60小时。阅读,实践,思考,讨论和请教,周而复始。其实这还不够用,因为我既要独立做这边自己的课题,还要协助各位完成你们的课题。那么对你们的要求降低一些,每周50小时吧。希望是真实而有效率的50小时,思维和四肢都处于激活状态的50小时。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有什么不得了的,跟国外就不用比了,单就国内而言,北大、清华、中科院研究生的工作状态,比50小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能否认我们学生的天赋,但我们的天赋大约不会比北大、清华、中科院或者Stanford, Harvard, UCBerkeley的学生高很多。一周工作40小时或更少,我们拿什么去竞争?上面说的比较抽象,那再给各位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请大家考虑:现在你阅读一篇自己研究方向的英文文献,在字典帮助下,能否在3小时(研究生)或6小时(本科生)内完全读懂和理解?现在你阅读一篇本领域的文献时,能否自然地联想起3篇以上相关的文献?如果您还做不到,那就还没有跨入研究的门槛,还需加油。 3.再谈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 斑竹鼓励我能详细一点就更加好了!在此,我就本人攻读硕士、博士期间的想法及答辩感受再次尽量详细一点与诸位交流,请批评指正或讨论! 我个人觉得,研究生期间为人、为学确实要注意方式方法。 1、作为低年级研究生,你的师兄师姐(尤其是马上毕业,即将离开课题组的师兄师姐)是你不容错过的资源!无论他们的工作做得是不是特别出色,最好真诚地与他们交流、沟通,向他们请教,将他们掌握或领悟到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步骤学到手,这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由于毕业有诸如发表文章等硬性要求,实验室内部也存在隐形竞争,有的师兄师姐不大可能在平时将所掌握的东西(尤其是自己花很大精力摸索总结的东西)全部告诉你,也不可能毫无保留地向老板汇报,而这些恰好是你需要的。也许他们教你,只需一句话,指点一个实验步骤,但对你来说可以节约几个月的摸索时间。放下你的架子,不要以为你师兄师姐掌握的东西你很早就完全学会了,很可能他们留了一手!但实事求是的讲,师兄师姐本身没有教你的义务,他不是你的导师!如何学到手,看你的表现了!记住:这可能节省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对于研究来说,文献是你的生命之一!注意多看文献,多看高档次杂志的最新文献;即使你的学校或研究所没有某种资源,你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文献传递等来获取你要的资料。文献是用来看(学习)的,不是用来收藏或向他人炫耀的,不要仅仅成为文献收藏家。而且要学会看文献,只有少数文献才需要精读或反复读,反复领会。 3、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将你要解决的难题分步骤逐渐解决。虽然全局很重要,但你可以将一个大问题分成多个小问题,各个击破。不要急于三下两下就解决而弄得自己焦躁不安,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否则,研究生就不必几年才能毕业了。 4、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留意同领域人员的意见(虽然他们的意见未必正确),他们(包括导师)不经意的一句话,综合你的思考,很可能对你解决问题很有帮助!留意你的导师对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指导(包括训斥),在你的工作中加以利用或避免。 5、对于有一定基础(高年级)的研究生来说,文献在你看来不可能十全十美,带着审视的眼光去读文献,从中寻找你的方向和突破口,你可能做出比你说看文献更好的东西。 6、向你感兴趣的文献作者请教,或与他们交流!你注意到他们的成果本身就是对他们的尊重,不要担心自己是小字辈别人不理你。我曾给国外一大师级人物发电子邮件索要一篇较早的论文,他告诉我他也没有电子版,可以寄给我纸板论文,让我告诉他地址,最后真的很快就将论文寄给我了。 7、研究生第一年上课,第三年找工作、写毕业论文、答辩,很快就过去了。因此,做事一定要有计划,头脑要清楚,要主动!确定导师以后就该主动多与导师联系,多与课题组的师兄师姐联系,早着手准备,哪怕随便在网上浏览相关领域的新闻也好。不要总是等导师催你做什么,你才做什么,尤其是博士研究生! 8、当你很忙时,静下来想一想,究竟你是忙,还是茫或盲!无论如何,都要留时间思考和总结,投入很重要,但不要一味的埋头做实验! 9、做完实验,尽早处理结果,这对你后续实验设计非常重要!很多东西不是你想象的结果,要分析,调整实验方案,不要等到毕业再来处理,到时候有问题已经来不及了。 10、若有可能,在研究生期间尽早投一篇文章给好一点的杂志,即使不能发表,也会很有收获,因为好杂志往往会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你评审,会给出很详细的评审意见,这对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指导! 11、当你的工作做得比较扎实以后,答辩就只是你展示的舞台了。因为所有在场的人中,你才是对论文中的工作最熟悉的专家。剩下的就是做好ppt了。 12、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不要抱怨!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导师、课题组成员、经费......正确处理,努力工作,与人为善,开心生活! 4.每天睡觉前坚持做三件事 1.今天都干了些什么,那些与课题实验有关,用科学而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来,记录下来,自认为失败的实验也要认真对待,并找出原因。 2.想好并安排好明天要做的实验,千万不要到了明天再准备。 3.前两件事做不好,不要睡觉。 就这样,坚持做,一定会进步很快的。 5.博士答辩过后的反思 我虽博士论文盲审和答辩均以全优通过,文章也发了不少(IF总和约20),但回头看,还是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在此将个人经验与各位XDJM交流,望批评、鼓励和讨论。 1、要脚踏实地,但目标不能太低。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口里可以说只求达到学校规定的最低标准就可以了,但心里一定不能限于此。 2、学会做人,做一个大家欢迎的人。这对于研究生来说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你是否有人愿与你合作,是否有人帮助你(包括提意见和建议,哪怕所提意见和建议不正确)。 3、寻求老板的支持很重要,毕业时的每一步都要老板签字和鉴定。多与老板沟通,尤其是老板心情不错时与他多沟通!如果他对你帮助不大,你也得多与他沟通,至少让他少从反方向对你施加作用力。 4、研究生与导师或许天生就是一对矛盾体。有时很难说谁对谁错,要多思考,自己判断导师的为人为学,或许师兄师姐告诉你的悄悄话带有他们自己的感情色彩。 5、如果有机会,一定争取在研究生期间出去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对于博士研究生,最好可以作一次会议的口头报告。也许参加会议不能提高你很多(或学不到任何学术知识),但对你多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你也可以结识一些相关领域的同行(前辈)。 6、要豁达。不要只愿意听好话,听恭维的话!研究生多听一些对你工作的批评意见有利于你后面的工作,虽然逆耳。 7、有的人是想从老板那里弄两条鱼走人,有的人是想用老板那里的网捕两条鱼走人,你最好借用老板的条件,学着织合适的网捕鱼。这很痛苦,但你毕业时的前途不一样。 8、如果你的老板很适合你,不要辜负他!如果你碰到的老板不如意,尽量不要抱怨,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多沟通,多争取支持,争取多的支持,让老板对你有信心,看到你工作的意义。 9、如果你做的是新课题,迅速在你的具体研究方向(课题)崛起,尽快在该方向超越老板,这有利于你后面跟老板交流。如果你是博士生,毕业时在你的具体研究方向还不如你的老板,有点失败! 10、通过提高实力确立地位,不要学别人将心思花在请客、送礼、溜须拍马、打小报告上 。 6.其他 1,不要轻易崇拜或者鄙视一个人 人都有偶像,但请拥有你自己的个性.不要刻意去模仿一个人,因为你就是你,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要有自信.也不要全盘否定一个人,每个人是有价值的,如果你不能理解他,也请学会接受. 2,别把钱看得太重 不要抱怨自己现在工资低,银行存款4位数以下,看不到前途,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即使你文凭再高,怎么把理论运用到实践还是需要一个很长的锻炼过程,社会永远是一所最博大的大学,它让你学到的知识远比你在学校学到的重要得多,所以同样,你也别太介意学历低.30岁之前靠自己能力买车买房的人还是极少. 3,学会体谅父母 别嫌他们唠叨,等你为人父了你就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他们眼里你还是个孩子,但他们真的老了,现在得你哄他们开心了,也许只要你的一个电话,一点小礼物,就可以让他们安心,很容易做到. 4,交上好朋友 朋友对你一生都影响重大,不要去结识太多酒肉朋友,至少得有一个能在关键时刻帮助你的朋友,如果遇到这么一个人,就好好把握,日后必定有用,不管他现在是富还是穷. 5,不要沉迷于任何东西 所谓玩物而丧志,网络游戏是你在出校门之前玩的,你现在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到这上面,否则你透支的东西以后都得偿还.一个人要有兴趣,爱好,但请分清楚轻重. 6,年轻没有失败 不要遇到挫折就灰心,年轻人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失败了,重来过;失去了,再争取别的。错过了,要分析,下次来,要把握;幼稚了,下次,成熟点。不要紧,会好的,哪怕到了极点,也不要放弃,相信一定可以挺过去。不要消极,会好的。曾经的错,过去了,总不能回味在过去。现在的,很好,累完了,很舒服。不要伤,总会有人在支撑你。 7,要有责任心.   不管你曾经怎样,但请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正直的人.男人要有责任心,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能让别人有安全感,才能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们不要懦弱,但请不要伤害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尤其是善良的女孩,因为这个世界善良的女孩不多了,即使不想拥有,但也请让她保持她美丽的心. 8,男人的外貌并不重要.   不要为自己的长相身高而过分担心,一个心地善良,为人正直的男人远比那些空有英俊相貌,挺拔身材但内心龌龊的男人要帅得多.如果有人以貌取人,请不要太在意,因为你不用去为一个低级趣味的人而难过. 9,学会保护身体   不要以为现在抽烟喝酒,熬夜通宵也没什么事.那是因为你的身体正处于你一生的黄金时段.30岁以后你就能明白力不从心这个词的意义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什么也做不了,所以要尽量让自己过有规律的健康生活. 10,别觉得一事无成.   你现在还没有资格谈成功,当然如果你有千万资产的除外.一开始太固定的职业并不一定是好事,或许在不断的改行当中,你会学到更丰富的知识,而且可以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找到最适合你的工作. 11,请认真工作   即使你现在的工作再怎么无聊再怎么低级,也请你认真去对待,要知道任何成功人士都是从最小的事做起,或许你现在学不到多么了不起的知识,但起码你要学会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这对以后很重要. 12,请认真对待感情.   不要羡慕那些换女人像换鞋一样的花花公子,逢场作戏的爱情只是让你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一个人最痛苦的不是找不到爱人,而是心中没有了爱,当你把我爱你 3个字变成你最容易说的一句话时,那么你在爱情的世界里已经很难找到真正的幸福了.爱情没有公平,总有一个人比对方付出得多,即使没有结果,也别觉得不值,因为你的付出不光是为了她,也是为了你自己的爱,为爱付出是很可贵的,赞自己一下. 13.请留一点童心   在内心深处,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角落里,请保持一份童心,不是幼稚,但有的时候单纯一点会让你很快乐.所以不要太计较得失,生活本无完美.  最后说一点,学会尊重别人,这样别人才会尊重你!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方法的两条简单原则
hotjava 2010-1-22 13:20
科研工作中,个人感觉两条简单的原则特别有用,一条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另一条是重视过程,过程要比结果重要,结果只是最终的表现,要发现隐含其中的规律,必须注重过程的分析。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而问题呈现的往往都是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提供给研究者只是很不充分、很不完善的片段信息,我们要做的,是从这些特殊事实出发,弄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好是从事件的起始点开始,一直进行追踪,得到最后的结果,这样,对于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得到了一条比较特殊的规律。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大量更多的事实,采用这样一个注重过程研究的思路,那么,随着越来越多的事实被我们所研究,我们得到的特殊规律也就慢慢累积的越来越多,然后,再对这些特殊规律进行抽象提炼,得到一般性规律,同时,这个一般性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还会随着信息的增多,情况的变化,认识的提高,知识的更新,不断慢慢完善和修正。 一个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的实质是从具体、个别的事实出发,从中发现变化的规律,推及到一般。比如,n条直线最多把平面分为几部分?这个简单的例子,拿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1条直线入手,1条直线最多把平面分为2个部分,再看2条,2条直线是在1条的基础上加1条,增加的1条与原来的1条相交,那么就把已有的2个平面每个都1分为2,那么增加的平面就是2个,即2条直线的平面个数=1条直线的平面个数+2;再看3条直线,3条直线是在2条直线的基础上增加1条直线,那么新增的1条直线与其他2条每条都相交(为了保证最大化的划分平面),则新增加的平面将是2+1=3个,即3条直线的平面个数=2条直线的平面个数+3;。。。;依次类推,得到一般性关系,n条直线的平面个数=n-1条直线的平面个数+n(因为新增加的直线要与n-1条直线都相交,将n-1条直线看作互相平行的话,一共把平面分成n个部分,所以,新增加的直线与n-1条均相交后一共会增加n个新平面);我们根据这个一般性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到:n条直线的平面个数=2+2+3+。。。+n=1+n(n+1)/2。这个简单的例子里面,我们从1条直线出发,看看1条直线增加到2条直线,平面是如何增加的,然后从2条直线增加到3条直线,看平面是如何增加的,这里,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况(1条直线)入手,然后推及到一般情况(n条),并且我们关注的是其中的过程,即平面到底是如何增加的(通过每条新增加的直线与已有的直线相交得到平面增加的规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平面最后的数量上。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这个研究路线实质上采用的是归纳法,其技术路线是:经验事实(观察的、感知的)特殊规律(小范围、局部的)一般规律(大范围、整体的),科学中许多发现都是从大量的事实归纳出发,先得到猜想,然后再加以证实。无论是数学、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大量这样的例子,如果说归纳法是发现、建立新学说的开始,那么,演绎法就是将新学说向纵深发展、扩充拓宽、严密化、精确化的武器,两者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在科学创造的道路上交相辉映,共同推动科学的进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02 次阅读|2 个评论
是“先做起来”?还是要求“完美的开始”?
ztrilibin 2009-12-17 10:43
最近这两月,由于自己项目的科研计划安排的过于紧张,连续推迟了三次烟草工艺研究生月末的课题交流,总觉得欠了学生很多东西,但还好,有些工作和学生在一起多,工作中对他们所做的课题相互有个简单的交流,但多数还是在和企业在合作做实验。博客也是好久没有更新了。是该写点东西了。 上周到北京出差,和协作公司开发一种检测仪器,公司的工作间在北京大兴,开始,我在市内的一个宾馆落脚。众所周知,北京的交通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由于每天早上都要驱车到大兴,由于每天晚上干的太晚,考虑能够效率高一些,我就和公司一起做事的小伙子决定,晚上在大兴住,有个睡的地方就行了,由于是凑合,住的地方也没有早餐,我们就在大兴沿街找去,还好,露天的街头小吃还是很多的,我们就选择了一家地方风味的摊,有油条和豆腐脑,(这对于我这个从小就吃这些的人来讲,应该算是可口的,我也爱吃),吃饭的地方当然不会像星级酒店那么卫生。因为我是客人的缘故,同行的小伙子总觉得对我有些照顾不周(但我决不这样想),我就在一个一片狼藉(都是刚吃完的剩碗筷)的桌子边坐下,等待他去买油条,早上上班时间,人还是比较多的,我坐了一会儿,我自行要了碗豆腐脑,又要了一个不需要等的包子,就吃了起来,太饿了,顾不了那么多了,饭已吃完,小伙子这才拿了两根油条过来,我的桌子上仍然是一片狼藉,小伙子又跑去找服务员,要求收拾餐桌,等了好久,服务员终于有时间打扫战场了(小摊的服务员可能是老板,不是纯粹的服务员,收钱、做饭、盛饭、收拾、刷碗样样精通,是全才!)。座子已经干净了,位置也有了,他就坐下来,准备问我吃什么时,我的回答是我已经 OK 了,我说我不讲究,你就不用招呼我了,自己吃吧,我又说了些感谢的话。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由于不会讲故事,啰嗦了这么多,对这样事情来讲,填饱肚子是关键。 在等小伙子用餐时,我也在思考着,从这样小事中,也使我在试着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对待我们的科研工作:是先做起来?还是要求完美的开始? 我博士期间的导师曾对我讲过我们这些做工程研究者,不是做科学家,而是做工程师。当然这也不是排除在应用研究中有一定的科学探索。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很多时候没有成熟的科研仪器与设备,而是针对实际问题,来搭建实验装置,然后开展实验工作。但这样的话,对于博士生来讲,有的事搭建装置的时间,起码比较充足吧!就是文章晚发些而已。但转行做烟草工艺,研究院里只有培养硕士生的资格,对学生来讲时间就很紧张。就在前些天,学生的实验装置终于做好了,给我讲了一下,我们讨论了一下下一步的实验计划,然后我就有别的项目出差了,一个月后回来想看一下实验结果,但发现实验还没有开始,主要原因是虽然主体设备以及完成,但缺乏一个稳定的框架,这样一来,协作加工并不把这项工作放在心上,就像我们要吃饭,桌子没有收拾一样。大家都忙,忙得顾不上,宝贵的一个月的时间就流失了。所以我就在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先做起来而不去要求完美的开始呢?可能把环境搞的漂亮了,但时间就悄悄的溜走了。很可惜,也很无奈!搞工艺研究的人,有的时候环境要求你也像在小摊买饭的食客一样,自行收拾,创造出自己需要的环境,而不是绝对美观的环境,这就需要具备多种能力,比如对所需设备的了解(包括加工制造,图纸设计,简单的控制设计以及力所能及的安装等等),停止等靠要,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先做起来,早日确定实验方案,出数据,写论文,完成项目的研究工作呢。当然这样在实验模型的推广应用时就能做的更全面,做出企业需要的东东来呢? 在有幸从生活过和参观过的中科院的相关工艺研究实验室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观念,先做起来,而不要求完美的开始。 下图是我们工艺实验室忙碌的景象,呵呵,照片上没有我
个人分类: 未分类|5981 次阅读|5 个评论
欺人的科研方法
whitesun 2009-11-24 13:53
我遇到的导师就让自欺欺人,做个简单的演示系统,说明一下他的观点,人类水平的智能就要体现出来,而后想托关系走后门发到一些会议或刊物上。这样的研 究思路是我无法抗拒的,我努力抵制的结果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博士毕业为代价。但是,大部分同门师兄弟却默许了,认可了,努力得自娱自乐,自欺欺人, 吞噬着大量的科研机会和资金,这到还好,更重要的是派别斗争和来自导师及其帮手的心理打击。可叹,可悲。我的一些体会,写到科学网,希望有人注意到这些问 题,不推荐,反而一些包装又精装的,靠说国外如何做科研严谨,如何真科学,自己不能说靠剽窃,也至少是很不端的弄论文的人写的博文推荐了。这就是包装的好 处,世人无法辨认,希望科学网编辑们推荐博文时也的考虑什么样的博文包装过了,什么博文是没包装,粗点,但讲的道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解决问题一种方式 是让问题暴露出,而不是我不敢说,你不愿意说,他说的不符合政策,我说了你的痛处。而只有包装过的东西才能很好处理这些问题,希望我这没包装的评论,引起 各路高人的注意,而不是攻击。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做科研(一点看法)
nsfc 2009-6-8 17:38
对于科研的看法,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科学观:西方以希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分析推理思维方法;东方以老子、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强调通过直觉认知真理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认为科学研究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1 给定一个明显的元素和一个明显的性质P(x) ,证明 P(x)为真; 2 给定一个明显的集合X 和一个明显的性质P(x) ,证明对于所有x属于X ,P(x) 为真; 3 给定一个明显的集合 X 和一个明显的性质P(x) ,证明或推翻对于所有x属于X ,P(x) 为真; 4 给定一个明显的集合X 和一个明显的性质P(x) ,找P(x) 为真的充分必要条件 ; 5 给定一个明显的集合 ,找出它的元素的一个有趣的性质 。(实际上,我认为还存在第6个层次,即(在没有集合的前提下)寻找一个集合,找它的有趣性质)。 东方人对于科学研究的划分没有明确的定义。东方的科学观往往是系统的宏观的,如对中庸、道的描述。实际上,历代帝王君主对待科学研究是比较漠视的,甚至几千年来从事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也比较低下。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对人的等级划分是士农工商。学而优则仕,出来当官治理天下的都是学习八股文的文科人才,而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工排名倒数第二。这种状况到了近现代有了比较大的改观,现代社会中技术官员占据了许多重要位置。 现代科技界对于西方的科学观很重视,而对于东方的科学观比较淡漠。实际上,东西方科学观是完全统一的,东方科学观是大处着眼,是宏观层面上的,它对科研的指导是战略性的;而西方科学观是小处着手,是微观层面上的,它对科研的指导是战术性的。下面将东西方科学观结合,把科研分成三大层面。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在对这几个层面的讨论中,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一些方法。 1. 学习归纳科学研究的基础 一个好的科研人员,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学习归纳能力。对现有知识的学习总结,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科研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牛顿说过: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 , 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际上也就是说,牛顿的成就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创新而来的。 作者体会出学习的两个方向: (1) 向高手学习 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向那些高手学习。也许和他们的一次讨论就能给我们良多启发。爱因斯坦在创建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必要的数学工具,长期未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当他向德国数学家格拍斯曼诉说着一苦恼时,格拍斯曼指出:早在 50 年前,数学中已经有了可以用于相对论数学分析的工具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爱因斯坦从此打开了广义相对论的大门,完成了物理学的一场革命,宣告核时代的来临。 (2) 向文献学习 对于具体研究的问题而言,相关的文献对于科研的重要不言而喻。学习最新的文献,是掌握国内外同行研究动态的最好方法。一般而言,期刊上的文章至少是一年前的成果,而国际会议和主页上的内容则是研究者近 6 个月的工作。最新的会议文章一般都会引用到这个领域过去 10 年的工作。 这里,我想谈谈对经典文献的阅读。对于老的经典文献而言,它本身的结论已经没有太多的新意了,而且其他文献中也多会提到这些结论,但是这并不能替代对经典文献本身的阅读! 这其中的奥秘在于,科学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对于同一个领域往往存在不同的思路,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思路占据主导地位,而当前最新文献可能偏向某种思路而忽略其他。例如,量子力学中对于光的研究,有人认为光是一种波(波动学说),另外的人认为光是粒子(粒子学说)。这两种学说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内,交替占据主导地位,并最终走向了融合(波粒二象性)。因此,如果文献阅读只局限于最新的文献的话,可能遗漏本领域的其他方法,而陷入比较片面的境地。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经典文献可能提供许多好的思路!一个领域的发展与其他领域息息相关,几十年前的研究者在文章中可能提出许多思路,而这些思路限于当时的条件(比如数学工具的缺乏等)不能继续发展下去。几十年后的今天,各个学科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当年没有办法实现的思路在今天成为了可能。比如说 TSP 问题最经典的一篇文章是 1973 年 Lin 和 Kernighan 的 An Effective Heuristic Algorithm for the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 ,它提出了著名的 LK 算法。而实际上文章中还有许多其他想法,现代 TSP 问题的很多最新算法都可以在这篇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思路!比如,常见的 ILK 算法( Martin 等人于 1991 年提出)是在 LK 算法解的基础上做一个双桥变换,以此作为初始解,再调用 LK 算法优化。而 LK 算法本身的最后一步就是双桥变换,如果此时再继续调用 LK 算法进行优化,实际上就得到了 ILK 算法。现在关于 TSP 问题的多重算法( C. Walshaw 于 2000 年提出),实际上在这篇 1973 年的文章中也已经有了类似思路,只是当时的出发点不同而没有进一步发展下去。 2. 建立规则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科研的第二个层面是建立规则。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地透过现象发现规则、验证规则的过程。 2.1. 寻找问题 作为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找到问题之所在。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比一个好的解法更有意义。因此有人说:一流高手提问题,二流高手解问题。优秀的科研人员,一般也善于寻找问题。科研问题的来源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公开问题 在科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总有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对本学科的进展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大家认为比较难的公开问题( open question )。这些问题对于学科的发展往往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以至于人们将费马定理这样的公开性难题称为会下金蛋的母鸡。 例如,一个世纪前,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 18621943 )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 23 个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现代数学的许多重要领域。 100 年来,这些问题激发了数学家们浓厚的研究兴趣。 100 年过去了,这些问题近一半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还有些问题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尚未最后解决,如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这些问题对推动 20 世纪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几乎与此同时, 1900 年的 4 月 27 日,开尔文在名为《在热和光动力理论上空的 19 世纪乌云》的演讲中指出:在物理学阳光灿烂的天空中漂浮着两朵小乌云。这两朵著名的乌云,分别指的是经典物理在光以太和麦克斯韦 - 玻尔兹曼能量均分学说上遇到的难题。再具体一些,指的就是人们在迈克尔逊 - 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研究中的困境。随后的几十年内,人们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而不懈努力:第一朵乌云,最终导致了相对论革命的爆发;第二朵乌云,最终导致了量子论革命的爆发。 除了对于整个学科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重大难题外,许多论文的最后也会列出进一步的工作方向,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2) 学科交叉 随着科学的发展,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越来越多,新的科研问题层出不穷。这给我们的选题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计算机与生物学的交叉是这方面一个生动的例子。 1994 年,美国科学家 L.M.Adleman 利用 DNA 链的四种碱基进行信息编码(四进制),而把 DNA 链的复制、交叉等生物过程作为图灵机的算子,在试管中实现了 Hamilton 问题的求解。该成果发表在 1994 年 Science 上,从此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生物计算的来临。另一方面,在对 DNA 链的测序、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测定等方面出现了很多计算难题,这吸引了众多计算机科学家们的目光。利用计算机科学中的组合优化理论来求解生物学中的众多难题(如人类基因组测序等),这就是新的交叉学科计算生物学的主要内容。 (3) 列表法 如果说前面两种主要针对重大科研问题的话,那列表法则是针对某个具体领域的较好策略。对于一个具体领域,它相关的问题往往不止一个,而相应的方法也有多种。我们可以将现有的方法作为横轴,把现有的问题作为纵轴,这样就得到一个二维的表。如果已经有人用方法 A 求解问题 B ,则我们在方格( A,B )处作一个标记。最后,如果还存在未被标记的方格的话,这些空格就是我们可以进行研究的对象。如表 7.1 给出一个示例。从表中可以知道,我们可以试图用神经网络算法和多重算法求解非对称 TSP 问题。 表 7.1 列表法确定问题 局部搜索 遗传算法 模拟退火 禁忌搜索 神经网络 多重算法 对称 TSP 非对称 TSP 2.2. 建立规则 在找到问题后,解下来的工作就是求解问题了。求解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规则的过程。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如何去求解它们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作者想谈一些一般性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求解问题有所帮助,但是水无常势,兵无常形,在求解具体问题时不必拘泥于某种特定方法。 (1) 深度优先 深度优先方法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信仰:好的成果一定不是孤立的,而有其内在的原因。针对某个领域的研究所能取得的科研成果一定是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因此,在研究某个问题时,我们一旦取得一个结果,不要停滞不前、满足于现有结果,而应该继续深挖下去。 以我们所做的研究为例,在建立了解的概率统计模型之后,我们没有囿于这个结果,而是进一步利用模型分析局部最优解的性质。我们发现局部最优解交集的绝大部分边属于全局最优解,而局部最优解并集包含了绝大多数全局最优解边。据此,设计了四种状态空间切换算法: 1 改变实例要素的状态空间切换算法多重规约算法; 2 改变启发集的状态空间切换算法自适应可变启发集搜索; 3 改变启发集要素的状态空间切换算法并集搜索; 4 改变实例要素的状态空间切换算法并集稀疏图搜索。 (2) 广度优先 广度优先是指某种方法在一个问题上取得成功后,将这种方法应用到类似问题的求解中。广度优先是目前众多科研人员普遍采用的策略,这也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多科研成果的一种途径。 例如,我们曾经深入地研究了 TSP 问题的算法设计。在研究 TSP 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最好的局部搜索算法 LKH 对原 LK 算法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采取了规模更小包含全局最优解边更多的 启发集;其次,采取了一种较好的初始解生成算法,它既保证初始解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同时又使得初始解包含了全局最优解的大量信息;最后, LKH 算法在边的交换过程中使用了 5-opt 。这几种改进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我们正试图利用这些思想求解二次分配问题和图的划分问题,希望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3 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既是问题的来源,也是求解问题的方法。各个学科的发展很不均衡,有些老的学科(如数学、物理)高度发达,而一些新兴学科(如计算机、纳米科学)还在咿呀学语。将新兴学科中难题转化为成熟学科中的问题,就可以利用成熟学科的现有成果顺利求解。 这方面的一个生动例子是华中理工大学黄文奇教授提出的拟人拟物算法。黄文奇将计算机中的组合优化问题如 SAT (可满足性)问题转化为物理中的电子受力问题,由此建立一个描述该问题的数学方程,最后利用数学公式求解,该算法获得 1996 年北京第三届 SAT 问题国际竞赛第一名。这一成果刊登在 1997 年的中国科学上。利用类似的拟人拟物算法,黄文奇教授先后在中国科学发表 4 篇文章。 4 组合法 在科学研究中,对于同一个领域往往存在不同的方法,每种方法都具有它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天道损余而补不足,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综合性能较好的方法。这就是组合法的意义之所在。 对于计算机算法设计领域而言,一种成熟的算法一定是在多个方面(比如时间与空间,时间与性能,多样性与收敛性等)的平衡。以组合优化问题的算法为例,局部搜索、遗传算法等都是求解组合优化问题的较好方法。局部搜索的优点是搜索效率高、解的质量好;缺点是可能陷入局部最优解陷阱。相对而言,遗传算法的优点是多样性好;缺点是搜索效率低,解的质量一般。因此,现代算法设计中通常将两者相结合(如 TSP 问题的 Memetic 算法),利用遗传算法来保证多样性,利用局部搜索来提高解的质量。 3. 打破规则迈向科学研究的自由王国 前面所说的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它们所能得到的成果的创新性比较一般,难以产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成果。经过几千年特别是近两三百年的发展,现代科学已经高度细化。以数学为例,现在数学已有 60 个二级学科、 400 多个三级学科。即便是计算机科学这样的年轻学科,它不同分支的研究者们也彼此有隔行如隔山的感慨。科学研究已经不再是牛顿时代那样一个苹果砸出万有引力定律了。对于现在的科学研究而言,规律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太多的规律已经成为束缚科学研究的枷锁。现代科学的重大进展往往不在于提出某个规律,而在于否定现有规律。打破现有规律的潜规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这方面最好的一个例子是非欧几何学的建立。在数学中有一本科学圣经,它就是 2300 年前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从《原本》问世以来,几何领域一直是它的一统天下,这种现象持续到 18 世纪末。《原本》有五条公设,其他定理都是建立在这五条公设上。这五条公设中的前四条简洁、明了,无可非议,而第五公设,即若一直线落在两直线上所构成的同旁内角和小于两直角,那么把两直线无限延长,它们将在同旁内角和小于两直角的一侧相交,人们感到它不像一条公设,而更像一条定理,即可以从其他公设、公理及定理中推导出来。因此 2000 多年来,不知有多少数学家致力于用其他的公设、公理及定理来证明第五公设,甚至有人为之付出了整个一生,但还是以失败告终。这些数学家实际上已经为第五公理可以被推导这一假设所束缚,最终走不出该假设的圈子,而第五公理可以被证明这一假设的潜在规则是第五公理成立。在 19 世纪,高斯、波尔约及罗巴切夫斯基等人一反过去人们试图从其他公设、公理及定理来证明第五公设的做法,而从打破第五公理成立这一潜规则着手,从而发展起第五公理不成立的新几何学,创立了非欧几何学。 1854 年黎曼在非欧几何学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更为广泛的几何学,即黎曼几何学,开创了几何学甚至整个数学的新纪元,而其发展更是一日千里。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是以黎曼几何作为其数学工具的。 量子力学的创立,可以说也是一个不断打破现有规律的潜规则、不断建立新规律的过程。人们对光子的认识,存在波动学说和粒子学说两种不同的看法。这两种学说在长达百年之久的争论中,交替占据上风。往往一个新的实验结果的诞生,就导致这两种学说的地位的转变。先后有海森堡、泡利、薛定谔和德布罗意等著名科学家参与了这场旷世辩论,甚至包括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人们各持己见,互不妥协,波动学说的拥护者对粒子学说口诛笔伐,而粒子学说的拥护者也针锋相对。两个学说的拥护者们都坚信自己的信仰是对的,但是也没有办法否定对方。其时,这些科学家已经为光只能是波或者粒子中一种这一潜规则所束缚,最终跳出不出两种学说必选其一的圈子。波尔试图打破这一潜规则:光为什么不可以既是波又是粒子?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他提出了波粒二象性,从而标志着现代量子论的正式建立。量子论中的测不准原理和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原理同样都是打破现有规律潜规则的例子。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有意识地打破现有规律的潜规则,跳出思维定势的圈子,是科学研究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一种途径。 从没有规则到建立规则,再到打破规则,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好比佛学中的参禅,三十年前山是山水是水,参禅过程中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了,三十年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山没有变,但是三十年后看山与三十年前看山就完全不是同一种心境了。
个人分类: 科研体会|3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笔:工科博士应该干嘛。。。
softlightlee 2009-6-3 19:43
鉴于我本人尚是处于迷茫状态挣扎而且不甘迷茫的一个在读博士,以下言辞也许有所不当。不过,毕竟反复思考和讨论才能使模糊地思路变得清晰,所以列出浅见,以待各家达人指教。 下午刚听了本系的一个师兄的博士论文预答辩~工作量十分丰满~是工作量,不是科研量~大约是他四年的工作地汇总吧,工作内容应该是同一个领域的,不过严格上说,彼此的逻辑关系似乎不能放在一起来说事。涉及一定学术内容,不过还是偏重应用为主,而且我个人觉得,理论深度不够,严格讲,也许论文整体的严谨性也不够。。。其实我跟该师兄私交很好,并非针对他个人,只是鉴于自己以往的困惑,结合这次情况,思考一下,作为工科博士,应该干嘛~ 1,从论文说起 工科博士,当然要毕业,当然要有毕业论文,什么样的论文才是合格的毕业论文呢~是不是有学术深度,学术问题讨论的逻辑构架完整且相对严谨,该学术问题在现实中有所依据,甚至行文中有具体例子和数据等作为学术问题的载体支撑,如果不方便的话,有相应的公式证明或者逻辑上有对应验证关系的仿真例子也可以吧~不清楚是否还有别的情况的,我觉得,大体应该如此好吧,先假设就应该这样。那意味着什么呢?似乎意味着学术深度,是论文的第一要务~!而且逻辑构架要完整。说穿了,其实特别土,为啥要做该学术问题,学术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想怎么做,为什么想这么做,该做法的适应问题的情况和面临问题是否相符,该做法在原则上,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方法的内在本质决定出的),该做法实际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结论分析,跟已有方法对比,优劣,局限,改进,评价。大概就够了吧。。。涉及到的,该说清的说清,该证明的证明,该计算的计算,是不是相对来讲,足够充分哈。。。再加上验证环节的工作量~大约一篇工科论文,就应该是这样吧。。。以这么基础的观点,在中国知网上,找找博士论文看。。。有多少符合~?! 博士论文是一个学术问题的闭环逻辑,附加工作量及验证部分的总和,基本上该逻辑闭环涉及到很多方方面面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在逻辑上是闭环的,从论文整体上看,是正交或者说并不相关的,但是需要一定的科研工作。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好比看待一个物体,它涉及外观,气味,声音等给我们的感官印象,看待物体整体的角度而言,我们通过不同的感知同时感受到了该物体的不同特性,而且感知的之间互不相关,不产生彼此的干扰。博士论文也是一样,似乎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即论文的工作应该是一个点,这个点可能是涉及到若干并行的科研工作(不要求每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不过逻辑完整是必须的)。 以上的观点如果正确的话,意味着,只要做一个点,做的细致,逻辑完整,该工作量足以支撑一篇博士论文,而并非需要做很多工作,让人觉得很丰满(当然,可以做很多工作,不过论文上未必写出)。另外,博士论文的整体学术问题有并行特性,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工科博士生负责(或者参与吧),相对完整或者相关联的工程项目的几个部分是不合适的,至少不合适在不能同时出现于同一篇论文当中,因为该工作量是环节彼此承接的串行逻辑,而能完成一个并行的点便可毕业的博士,显然相应是不适合的。。。难道相当于完成了好几个博士论文么~或者每点都写,但是都逻辑不完整~?(这个现象很常见,论文体现的工作量庞大,内容驳杂,每一点都是泛泛而谈)~ 或者说,工作量与科研并不完全对等,即做项目是做项目的,做科研的时候,选取项目中的一点,再加以重点研究。这样是可以的,不过涉及到,后期研究是否需要工程投入以及是否有工作环境和条件,毕竟项目支撑的实验室,作额外的实验(工程项目的深入研究怎会不涉及实验?)需要的费用,如果没有项目支撑的话,那只好看实验室负责人的态度了,毕竟这里涉及到钱。也许涉及投入产出的关系吧。。。 2,工科,博士生和导师的目标 工科,博士生的目标是什么?导师的目标是什么?导师想把博士生培养成怎样的风格?博士生觉得自己这几年应该怎么过? 都是特别简单的问题,貌似困扰了不少人吧~假设博士生不是来混文凭的~如果是的话,也许应该考虑终止培养之类的处理办法? 工科博士生的目标?我觉得,不是工程师~!我说的意思是,他们毕业之后,并非考技术挣钱,是靠经验吃饭的主儿~!而应该是能结合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工程背景创造出相应的算法和实现方式的人~!换言之,类似于应用领域的科学家?博士生都靠经验吃饭,那还要学校教科研干嘛~?!博士生教育(泛指)就应该是知识分子的造血环节~做不到学术上和能力上的提高,把博士教育阶段当成企业实习期,混几年,积累点经验,然后毕业,这就叫所谓的工科博士~?! 导师的目标是什么?基本生存目标,挣钱,养家,做科研,上课,带研究生,监管项目,对外洽谈,参与学术活动,学校行政工作(如果有),申请基金或者奖励荣誉(如果有)。中国的导师一向很忙,貌似科学网的一位博主说,中国的导师是非常合格的,因为工作量太大~!与收入远远不成正比~我觉得,我很同情国内的科研工作者,不过,以上涉及到的一定要是科研工作者,怎么讲呢,就是科研最基本的要求要达到!1,科研;2教学!如果达不到这个,还搞什么项目,什么活动之类的,都是胡扯!如果觉得难以满足经济需求,很简单,转行哈,别干这行哈!做科研的基础要求都达到不了,在这个岗位上,不是混子是什么?!以上说话很直,不过话糙理不糙!我承认,科研体制不是很好,甚至有很多人都是苦媳妇熬成婆才熬上一些职称或者一官半职的官衔的,科研和晋升氛围不好,经济收入不如人意,你可以选择另辟蹊径嘛:鉴于国内学术界传统的崇洋媚外,可以潜心做学问,发国外期刊的文章,集腋成裘,获得国外同行的认可,到时就自然会有相应的国内待遇随之而来啦,还用得着整天围着钱转么?说到底,不想老老实实做学问的心思使然~! 博士生这几年,应该怎么过,这个问题在我来讲,谈起来还有点早~不过先谈谈吧。 1 ,培养一个良好的逻辑思维头脑。说实话,很多时候很多人的逻辑思维很乱,我们的家长和教育体制应该为此负责,而且这个可以从小教起吧。混淆因果关系是最常见的逻辑问题。混淆概念,潜在地添加逻辑条件等都是常见的问题。 2 ,了解所在的学术领域,深入了解自己所要从事的学术方向。其实说白一点,应该是以本学术方向为载体,来掌握思维和分析方法,不仅仅是知识了解掌握。平心而论,大家学习的时候,是以提高思维和分析为目的的么。 3 ,掌握相关工具,查看已有的相关背景工作,并适当加以复现。涉及到尽快了解对方意图的能力,我这方面就不行,我善于思考,接受对方观点的能力不足,经常必须等我想通,懂了之后,才好下手。当然其实的确有人,不懂就上手,然后可能会闹出各种笑话。 4 ,结合自己的观点,改进,并创新,验证。这里的改进,可能是基本的大改,也可能是小改,看情况。这个应该是水到渠成,懂了的话,工具也掌握,不怕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能力这方面我还有待提高,暂不发表意见。 以上浅见,欢迎各位提出宝贵意见,我将多多参考,尽量领悟,期待各位不吝赐教。
个人分类: 杂谈|13990 次阅读|4 个评论
体育科学是行为科学吗?
chsport 2009-2-21 13:37
体育科学是行为科学吗? 体育科学是以体育现象和体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体育学科的总称(知识体系),是若干个体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体育科学是分科之学,它本身不是一门学科 ] 。既然体育科学是一个学科总体,那么它应该包涵哪些学科呢?如表 1 ,在将体育科学定位为综合科学中人体科学范畴的基础上,划定了体育科学的学科体系 ] 。 表 1 体育科学体系分类 属性 综合科学中的人体科学 体育学科分 类 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遗传学、人体测量学等。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体育学、体育史、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学、体育哲学、体育伦理学、体育美学、体育法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人类学等。 体育管理及交叉科学: 体育管理学、体育人才学、体育选材学、体育情报学、体育广告学、体育新闻学、体育经济学、体质人类学等一批各学科渗透交叉产生的体育学科。 当然,表 1 中罗列出来的体育科学只是整个体系中的一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体育科学体系中不断产生了许多新的学科,处于孕育、萌芽状态的潜学科也层出不穷,从而使体育科学体系不断扩大。 认为体育科学是学科集群已是大家的共识,尽管很少能看到体育科学如上的体系分类,在体育界最高层次的学术刊物《体育科学》每一期都刊载了体育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可见一斑。 张力为教授在其大作《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中认为 行为科学包括体育科学 ] ,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尽管科学的分类多种多样,但却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 : 一是以无生命体或物质的种种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物理科学; 二是以有生命物体或物质的种种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生物科学; 三即社会及行为科学,主要探讨 个人或团体在社会或其他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 ,主要包括下列学科: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大众传播学及企业管理学等。 实际上,行为科学一词为美国科学家在 1949 年前后创造,用以代替社会科学,以防止有人将社会科学误为社会主义,同时这个词比较中性,容易被社会科学家和生物科学家接受。 体育科学中的很多研究,比如研究排球的运行轨迹、刘翔的脚后跟的受伤部位、运动遗传基因等,显然属于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中的研究课题。如果按体育科学中的学科来分,它们则分别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基因学等。因此,笔者认为,体育科学不仅仅只是属于行为科学。 学术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 杨文轩 , 陈琦 . 体育原理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 150 ] 杨文轩 , 陈琦 . 体育原理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 156 ] 张力为 .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 11 ] 杨国枢 , 文崇一 , 吴聪贤 , 李亦园 主编 . 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 .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 , 10-11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我们还不会做学问,那么可以学!
pony911 2008-12-27 14:17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7112 30本如何做科研和如何写科研论文的书籍下载。 自己,还有身边的很多同学和老师们其实对于科研还没有很充分的认识。尤其是对于那些还不敢肯定自己到底是否适合做研究的同学,或许可以先看看别人的理解和体会。看看那充满艰辛,充满汗水、泪水和欢笑的科学世界是否如你所想。 多读书,读好书,对于认识未知世界是非常有价值的。
个人分类: 公告|3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如果让我重新读次研究生》—王泛森院士
emlyn 2008-11-6 10:00
《如果让我重新读次研究生》王泛森院士 2007-11-22 17:45 昨天在朋友的空间里看到了这片分享的文章,感觉很不错,拿过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希望我们有个良好的规划和发展~~~ 在所里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段,比较有一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么?」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 self-help 」,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 self-help 」,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第二个,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 Research 我常说英文 research 这个字非常有意义, search 是寻找,而 research 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 research ,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 等。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 (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的念书、不停的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么。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的历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念书、不停***着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不停的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轮廓,碰到问题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虽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这么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钱;是一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因为受计算机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经过慢慢练习会使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我常跟学生讲不必写的花俏,不必展现你散文的才能,因为这是学术论文,所以关键在于要写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笔当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个人的生命一样,英文叫 style , style 本身就像个人一样带有一点点天生。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把内容陈述清楚,从一万字到最后十万字的东西,都要架构井然、论述清楚、文笔清晰。 我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欧洲史、英国史的大师 Lawrence Stone ,他目前已经过世了,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话,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子没有被退过稿。因此文笔清楚或是文笔好,对于将来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这里不是讲究漂亮的 style ,而是论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那个挑战,但是要努力去尝试。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因为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碍里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碰到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就是没办法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个毛病,可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某一个期限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虽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但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挑战三次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得每一个礼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果一开始问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难。 (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所以没有办法好好的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因为之后的时间很难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的耕耘,当你做教授的时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缠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时间好好探究一个问题,尤其做教授还要指导学生、上课,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华的时间,当然就是他写博士、或是硕士论文的时候,而那一本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不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里开始,也要知道从哪里放手,不要无限的追下去。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那边旧书摊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文的旧书店老板,我常常赞叹的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要在大学做教授。」他说:「因为那篇博士论文没有写完。」原因在于他把那个博士论文当成要写一本经典,那当然永远写不完。如果真能写成经典那是最好,就像美丽新境界那部电影的男主角 John Nash 一样,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博士那二十几页的论文,不过切记不要把那个当作是目标,因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应该要坚定的告诉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结构严谨、论述清楚与言之有物的论文,不要一开始就期待它是经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经典之作,你可能会变成我所看到的那位旧书摊的老板,至于我为什么知道他有那么多学问,是因为那时候我在找一本书,但它并没有在旧书店里面,不过他告诉我:「还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后来我对那个领域稍稍懂了之后,证明确实如他所建议的那般。一个旧书店的老板精熟每一本书,可是他就是永远无法完成,他梦幻般的学位论文,因为他不知道要在哪里放手,这一切都只成为空谈。 (三)论文的正式写作 1. 学习有所取舍 到了写论文的时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为现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书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识树,才能在那棵树挂相关的东西,但千万不要不断的挂不相关的东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挂不上去的东西,再随着你的问题跟关心的领域,让这棵知识树有主干和枝叶。然而这棵知识树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须对所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或是数据非常熟悉。 2. 形成你的知识树 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因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还有几位近代思想大师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们受的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读原典。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你不可能只读那几本重要的书,但是那五、六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上面,都可以参照这一个架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一边。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所以要学习取舍,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很可能就会落得普林斯顿街上的那位旧书店的老板一般,因为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的散钱。 3. 掌握工具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掌握语文与合适的工具。要有一个外语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要有另外一个语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能学更多当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个语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 等,一定要有一个语文能够非常流畅的阅读相关书籍,这是起码的前提。一旦这个工具没有了,你的视野就会因此大受限制,因为语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没有这个天窗你这房间就封闭住了。为什么你要看得懂标题?因为这样才不会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连标题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来帮你或是自己查相关的数据。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把这样的工具学会。 4. 突破学科间的界线 应该要把跨学科的学习当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学科涉及到的东西必须要对你这棵知识树有帮助,要学会到别的领域稍微偷打几枪,到别的领域去摄取一些概念,对于本身关心的问题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启发,可是不要泛滥无所归。为什么要去偷打那几枪?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不管是科学或人文,最有创新的部份是发生在学科交会的地方。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学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纪形成的,而中国再把它转借过来。十九世纪形成这些知识学科的划分的时候,很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跟学术背景,比如说,中研院的李院长的专长就是物理化学,他之所以得诺贝尔奖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学的交界处做工作。像诺贝尔经济奖,这二十年来所颁的奖,如果在传统的经济学奖来看就是旁门走道,古典经济学岂会有这些东西,甚至心理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连 John Nash 这位数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在学科的交界上,学科跟学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处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学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经 search 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创新,所以为什么跨领域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那一个统摄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学科里面抓不到,是因为你已经泡在这个学科里面太久了,你已经拿着手电筒在这个小仓库里面照来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还有别的东西可以更好解释你这些材料的现象,不过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 这一位数学家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数学奖?为什么他在赛局理论的博士论文,会在数十年之后得诺贝尔经济奖?因为他在大学时代上经济学导论的课,所以他认为数学可以用在经济方面来思考,而这个东西在一开始,他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用处。他是在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交界之处做突破。有时候在经济学这一个部分没有大关系,在数学的这一个部分也没有大关系,不过两个加在一起,火花就会蹦出来。 5. 论文题目要有延展性 对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来说,如果选错了题目,就是失败,题目选对了,还有百分之七十胜利的机会。这个问题值得研一、博一的学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实就是要花在这上面,你要不断的跟老师商量寻找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的问题,而且不要太难。我在国科会当过人文处长,当我离开的时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请案,就有一万四千个袋子,就要送给一万四千个教授审查。我当然不可能看那么多,可是我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看申诉。有些申诉者认为:「我的研究计划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来申诉。」申诉通过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过的案子正式判决前,再拿来看一看。有几个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来讨论的,就是这个题目不必再做了、这个题目本身没有发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确认选对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经营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学生常常选非常难的题目,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因为没有人会仔细去看你研究的困难度,对于难的题目你要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史料,才能得到一点点东西;要挤很多东西,才能筛选出一点点内容,所以你最好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题目。 我写过好几本书,我认为我对每一本书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样,虽然我写任何东西我都不满意,但是在过程中我都绞尽脑汁希望把他写好。目前为止很多人认为我最好的书,是我二十几岁刚到史语所那一年所写的那本书。我在那本书花的时间并不长,那本书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许添明老师同时在当兵的军营里面写的,而且还是用我以前旧的笔记写的。大陆这些年有许多出版社,反复要求出版我以前的书,尤其是这一本,我说:「不行。」因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读书笔记,我怕引文有错字,因为在军队营区里面随时都要出操、随时就要集合,手边又没有书,怎么可能好好的去核对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为引用太多书,实在没有力气校正。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我后来想一想,那本书之所以比较好,可能是因为那个题目可延展性大,那个题目波澜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认为,我最好的书应该是剑桥大学出的那一本,不过我认为我最好的书一定是用中文写的,因为这个语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没办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读、写任何语文一定要练习到你能带着三分随意,那时候你才可以说对于这一个语文完全理解与精熟,如果你还无法达到三分的随意,就表示你还在摸索。 回到我刚刚讲的,其实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我都很想把它写好。但是有些东西没办法写好,为什么?因为一开始选择的题目不够好。因此唯有选定题目以后,你的所有训练跟努力才有价值。我在这里建议大家,选题的工作要尽早做,所选的题目所要处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为硕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读书或看数据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时间,让你没有余力思考。而且这个题目要适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会统计学或讨厌数字,但却选了一个全都要靠统计的论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 养成遵照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 另一个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平时不管你写一万字、三万字、五万字都要养成遵照学术规范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天成,就是说你论文的脚注、格式,在一开始进入研究生的阶段就要培养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部份,如果这个习惯没有养成,人家就会觉得这个论文不严谨,之后修改也要花很多时间,因为你的论文规模很大,可能几百页,如果一开始弄错了,后来再重头改到尾,一定很耗时费力,因此要在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因为我们是在写论文而不是在写散文,哪一个逗点应该在哪里、哪一个书名号该在哪里、哪一个地方要用引号、哪一个要什么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中文写还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简称。在 1960 年代***知识还很封闭的时候,有一个人从美国回来就说:「美国有个不得了的情形,因为有一个人非常不得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得了,他说:「因为这个人的作品到处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 ibid 。所谓 ibid 就是同前作者,这个字是从拉丁文发展出来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简称,像 et. al. 就是两人共同编的。英文有一本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就是专门说明这一些写作规范。各位要尽早学会中英文的写作规范,慢慢练习,最后随性下笔,就能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 7. 善用图书馆 图书馆应该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是要知道有哪些书。我记得我做学生时,新进的书都会放在图书馆的墙上,而身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书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书皮就够了,但是这仍和打计算机是不一样的,你要实际上熟悉一下那本书,摸一下,看一眼目录。我知道现在从计算机就可以查到书名,可是我还是非常珍惜这种定期去 browse 新到的书的感觉,或去看看相关领域的书长成什么样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学信息教授,他告诉我他在创造力最高峰的时候,每个礼拜都到他们信息系图书室里,翻阅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图书馆应该是身为研究生的人们,最熟悉的地方。不过切记不重要的不要花时间去看,你们生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跟我生长在信息贫乏的时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长在这一个时代的你,要能有所取舍。我常常看我的学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论文,却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难过,因为我强调要读有用、有价值的东西。 8. 留下时间,精致思考 还要记得给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一篇论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胜,很重要的是在现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说一定要走理论的路线,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层次再提升两三步, conceptualize 你所看到的东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整体意义是什么?整体的轮廓是什么?千万不要被枝节淹没,虽然枝节是你最重要的开始,但是你一天总也要留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慢慢沉淀。 conceptualize 是一种非常难教的东西,我记得我念书时,有位老师信誓旦旦说要开一门课,教学生如何 conceptualize ,可是从来都没开成,因为这非常难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节淹没的时候,要适时跳出来想一想,所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有没有广泛连结到更大层面的知识价值。 傅斯年先生来到***以后,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及台大的校长。台大有个傅钟每小时钟声有二十一响、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叫《钟声二十一响》,当时很轰动。他当时对这二十一响解释是说:因为台大的学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响是欢迎国家元首二十一响的礼炮。不久前我发现台大在每一个重要的古迹下面竖一个铜牌,我仔细看看傅钟下的解释,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傅斯年当台大校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一天只有二十一个小时,另外三小时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响。我觉得这句话大有道理,可是我觉得三小时可能太多,因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个三十分钟、一小时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学习跳到比你所看到的东西更高一点的层次去思考。 9. 找到学习的楷模 我刚到美国念书的时候,每次写报告头皮就重的不得了,因为我们的英文报告三、四十页,一个学期有四门课的话就有一百六十页,可是你连脚注都要从头学习。后来我找到一个好办法,就是我每次要写的时候,把一篇我最喜欢的论文放在旁边,虽然他写的题目跟我写的都没关系,不过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写,看看他的注脚、读几行,然后我就开始写。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 Pavarotti 唱歌剧的时候都会捏着一条手帕,因为他说:「上舞台就像下地狱,太紧张了。」他为了克服紧张,他有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捏着白手帕。我想当年那一篇论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样,能让我开始好好写这篇报告,我学习它里面如何思考、如何构思、如何照顾全体、如何用英文作脚注。好好的把一位大师的作品读完,开始模仿和学习他,是入门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开始写出自己的东西。我也常常鼓励我的学生,出国半年或是一年到国外看看。像现在国科会有各式各样的机会,可以增长眼界,可以知道现在的餐馆正在卖些什么菜,回来后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着手。 四、用两条腿走路,练习培养自己的兴趣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问题,可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脚,另外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一、两种兴趣。很多人后来会发现他的右脚特别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就是因为忘了培养左脚。很多很有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好,用来好好的调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亚洲周刊》要访问我,我说:「我不想接受访问,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后来他们还是把一个简单的对话刊出来了,里面我只记得讲了一段话:做一个研究生或一个学者,有两个感觉最重要 -- 责任感与罪恶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责任感,去写出好的东西,如果责任感还不够强,还要有一个罪恶感,你会觉得如果今天没有好好做几个小时的工作的话,会有很大的罪恶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爱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页里面,他花了一千小时和另外一个人只花了十个小时,相对于来说,当然是那花一千个小时所写出来的文章较好。所以为什么说要赶快选定题目?因为如果太晚选定一个题目,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好好耕耘那个题目,早点选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个题目,是三年做出的东西好,还是一年的东西好?如果我们的才智都一样的话,将三年的努力与思考都灌在上面,当然比一年还要好。 五、营造卓越的大学,分享学术的氛围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何谓卓越的大学?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学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园的许多活动,直接或间接都与学问有关,同学在咖啡厅里面谈论的,直接或间接也都会是学术相关的议题。教授们在餐厅里面吃饭,谈的是「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哪个人那天演讲到底讲了什么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的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卓越大学。那种交换思想学识、那种互相教育的气氛不是花钱就有办法获得的。我知道钱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东西。一个卓越的大学、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表示里面有一个共同关心的焦点,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学校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大学。
个人分类: 科研心路|1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