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农村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话说俺也是农村娃——同探讨寒门学子的春天
热度 4 caijj09 2011-8-10 15:06
这些天,科学这张大网里正激烈的讨论“寒门学子的春天”,很多科学网博主都以发文论战,小生不才,草书博文一篇以抒自己观点,拍砖,鼓掌都欢迎。 纵观几天的帖子,大部分集中在“寒门学子”的唯一/重要出路是不是“读书”。俺也是农村娃,在此仅以自己的经历做些片面的阐述。对于“寒门学子”的出路这个话题,鄙人以为发奋读书是改善寒门学子命运的一条很好,也很重要的途径。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先界定下,所谓的好生活是什么——是在大城市生活?还是在大城市衣食无忧的生活?还是在乡村衣食无忧的生活?所谓的提高身份或者改变命运是什么——是在某一领域谋一高位还是仅仅谋一职位?还是为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快乐幸福的工作生活? 我不想把所谓的好生活,高水平的生活限于“大城市里的生活”或“大城市里的好生活”,所谓的改变命运,我也不想仅限于“谋一高位”。在阐述清本人观点之前,我把高水平生活定义为“能让自己和家人衣食无忧、幸福、快乐的一种生活”,把好命运限定于“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工作,而生活”。接下来阐述本人所持观点: 一、勤奋读一些书是寒门学子摆脱寒门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以和我同龄同村的朋友们为例,小时候本人读书大部分时间处于中上水平,仅有一次考过满分(一年级的语文),没有一次考过全班第一。但从小学乃至初中的同村同学,只有我另外一个同学考上重点本科,而且也只有我们两还在读研究生。其他同学,包括之前几位学习成绩一直比我优秀的同学,只上专科,现如今早已工作。学习成绩中下水平的同学则基本全部初中毕业后就出去工作。现如今我们这些同学的现状是:小学毕业的同学,有两个在家办了小工厂,自己当厂长,年收入30万以上,有自己的车,建了自己的小别墅,还养了几个娃,其余五六个同学则是普通技术工人,如泥水匠,卡车司机等。初中毕业的同学,工作稍微体面点,有搞服装设计的,广告设计的,有在本地公司当销售经理的,年收入2万-20万不等。除了我们两个继续读书的外,其他人基本都已经结婚,由于出生贫困,我们两都大学后基本靠自己养活自己,现在每月补助能有些许剩余,不需家里支助。——综合比较,到目前为止,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我们连个继续学业的就生活的比别人好,至少那些高收入的同学他们自己觉得生活是幸福的,说到工作累,大家都是累。我们继续读书的,留在学校,虽然生活清贫,没有给家里添负担,但和部分同学比,我们也没有帮家里减轻负担。我们村很看重读书人,虽然现在家里仍贫困,但父母在村里的地位明显比我上重点大学之前的高,也就是父母脸上更有光彩。但从自身来说,我并没有感到我会比我那些小学,初中毕业就工作的同学更幸福。我是摆脱了寒门,在大城市里生活着,但那些小学,初中同学也靠自己的双手踏实的生活着,很多同学也早已摆脱了贫困的帽子。因此,单纯对自身个体来说,勤奋苦读可以帮助寒门学子摆脱寒门,但不是唯一的途径。 二,家境越差,读书这一途径会显得更重要,至少从统计学上来判断是这样的。我们村在赣南大地,江西经济在中部地区基本处于垫底地位,在全国也仅仅好于西藏,青海,新疆,宁夏,贵州等这些西部省市,而赣南又是江西的经济低谷,因此贫困在赣南大地比较普遍。读小学时,全班全是贫困生,初中时90%贫困,高中是在镇里和市里念的,贫困生也占到40%-60%。因此高中之前,并未因自己出身贫寒而自卑,或认为不如人。但等我走近重点大学的门槛,班里农村娃下降到20%-30%,城市娃多了,很多农村娃开始变得自卑(本人当时曾有过)。为什么进入大学后会变得自卑呢?个人以为农村娃,从小到大视野有限,走入大城市,相对于成长与城市里的娃娃们来说,连城市里的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估计都不懂,被同学鄙视,打击是常有的事。本来能考上大学的农村娃,在村里,甚至在乡镇里都是佼佼者,都是一等一的好学生,走近城市环境得到的大部分是自信心受挫,自尊心被打击,平时还要想着去做兼职,去挣钱。对农村娃来说他们承受的来自外界的心里压力远比城市里娃娃大。而对于目前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只有在城市历练过,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发展,对于农村娃来说,读书不仅给他一条走向城市的道路,更给他们一个机会,去积累自身的能力,能够去更多更深的了解社会发展。目前中国的大部分资源都向城市集中,农村娃也只能参与其中的竞争,才有机会分得其中的一份。虽然农民工也身处城市,但他们的根在农村,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能力,也是无法消化城市现代化,回到农村后必定仍然成为下田耕种的农民。记得俺们高中曾经一家徒四壁贫困生,凭自己的苦学,考取了市状元,考进了清华,如今已经留在北京进入大型国企的技术部分工作。他当年是俺们市的明星,是俺们农村靠读书改变自身,改变家庭命运的杰出例子。倘若他也是和我的大部分同学一样,初中毕业就出去工作,那他估计现在仍只是个农民工。读书提高了农村娃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去改变自身和家庭。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362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朱健康:从农村娃到美国院士
热度 1 yuxin218 2011-1-5 08:54
转于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0-8/2010816160511376.htm 2010年4月27日,美国加州大学植物细胞生物学教授、来自中国安徽阜南县会龙乡的朱健康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美国科学院迄今为止总共2076名院士中,42岁的他是最年轻的一位。同时,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位在中国内地接受大学教育的美国科学院院士。 从中国山村孩子到美国科学院院士,从乡间田野到国际植物逆境分子研究的最前沿,一路上,是他当农民的父亲朱洪善拿着独特的教鞭麦子,把他一步一步鞭打到了科学的巅峰。   前不久,朱健康的父亲朱洪善在阜南县老家接受了本报特约记者的采访,说起儿子,68岁的朱洪善感慨万千,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麦子做教鞭,用农民特有的方式鞭策儿子   朱健康的启蒙课是识字,授课教师是他的父亲朱洪善;而课堂,就是小山村的一块块田间地头。   那时村里没有小学。眼见孩子到了该识字的岁数,朱洪善决定自己教。他在合肥林业学校上过两年中专,村里村外的,也算得上是个文化人。除了教孩子识字,朱洪善顺便还会灌输些人生理想之类的内容比如长大了要当科学家,要成为有用的人   小健康学会了父亲教的字,也记住了父亲灌输给他的人生理想。   一次,朱洪善在田里干活,看见儿子拿着个树枝在一边的地上写写画画,凑过去一看,全是他教的方块字,整整齐齐,一笔不差。唤过大女儿也来写,姐姐明显不如弟弟。朱洪善心里有了数。   健康,整天练写字,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啊?他问儿子。   小健康马上挺直了腰板,大声说:要做农民科学家!   朱洪善笑了:农民就农民,科学家就科学家,你这个农民科学家是个什么意思?健康挠挠头,想了半天,说:反正就是农民科学家嘛。   朱洪善也挠起了头:难道孩子的意思是做一个研究土地的科学家?真要这样,那就太好了,既能做大事,又能永远不离开脚下这块土地   看到儿子有志气,第二年,朱洪善就把他送到临湖县吕寨镇的外婆家,就读于吕寨镇的刘楼学校。同样的功课,朱健康学起来比别人轻松很多,虽然他的年龄是班里最小的,但从小学到初中,每次考试他总是考第一。   可是念高中后,朱健康的学习开始松懈,成绩也出现了下滑。   他自己没太当回事,朱洪善却紧张起来。6月的一天,刚割完自家的麦子,朱洪善就气喘吁吁到了学校,教室里宿舍里却都找不到儿子的踪影。   叔叔,健康在操场玩篮球呢!一个同学告诉他。   朱洪善的火腾地一下就上来了。家里现在有5个孩子,家里的生活越来越拮据,他本希望学习成绩最好的健康能给弟弟妹妹们带个好头,没想他的成绩不断下滑却一点不急,人家都在看书,他居然玩得不见人影!   操场的一半,有农民在打场,割下来的小麦铺满了一地。朱洪善走过去一看,儿子果然正大呼小叫地玩得起劲,看到气呼呼的父亲,吓得慌忙扔掉了手中的球。   我让你玩!我让你不读书!朱洪善左右一看,没什么顺手的东西,索性从地上抓起一把麦子,劈头盖脸就朝儿子抽去。家里是让你来学习的,不是让你来玩的   长这么大,父亲还是第一次打自己。朱健康傻眼了,呆站在那里,不敢躲,也不敢辩解。朱洪善恨恨地把手里的麦子扔在儿子面前。   你给我好好看看,这熟了的小麦,穗子多饱满!可你现在,就像还没长穗的麦苗子,什么都不是。你是农民的儿子,怎么连这个道理都不懂   一跺脚,朱洪善走了,扔下朱健康一个人站在操场上发呆。父亲的话,比麦穗的芒尖更尖锐,深深地刺进他的心里。   那以后,朱健康再也没有让自己松懈过。1983年8月,他终于以560分的高分考取了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土壤农业化学专业。    ●嫁接获新生,给北大教授写信推荐儿子   四年大学,成绩照样优秀,生活照样清苦。朱健康到处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凭着以前练过武术的功底,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他居然找了一份在学校做保安的工作,一个月5块钱。可当时读书一个月花费最少也得10块钱,剩下的怎么办呢?他想到了给校园里的外国人开个武术训练班。   消息传出,先后有10来个老外拜他为师,朱健康专教外国人的洋武馆成立了,每人每月学费2块钱。月底一算,除了生活费他还有赚呢!   朱健康的洋武馆不光给他赚了钱,还为他赢得了外国人的友谊。其中的詹姆斯夫妇,成了他最要好的朋友。   大三寒假,朱健康没有回家,留在了学校。朱洪善、李秀品要到北京去看他。詹姆斯夫妇听说了,马上把他们住着的那套三居室的房子布置一新,强烈要求师爷师奶住到他们那里。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天里,像亲人一样对待他们。   这外国人咋这样好客?朱洪善很纳闷。临走时,朱洪善去武馆看儿子,外面是冰冻三尺,寒风呼啸,儿子正穿着一件薄衣满头大汗地教詹姆斯夫妇习武。那一刻,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儿子会赢得詹姆斯夫妇的尊重了   转眼到了大四,朱健康告诉父亲,学校要保送他到沈阳农业大学读研。   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家里全力支持。朱洪善大喜过望。可朱健康沉默了半天,却说:我不想去,我想自己考,考北大。   朱洪善看了儿子半天,没说话。儿子虽然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北大毕竟是中国一流学府,万一考不上怎么办?   健康,你可要想清楚了。不要到时连保送的机会也丢了!他认真地说。朱健康闷声回答:我已经想清楚了。   考试结束。朱洪善问儿子考得怎么样,朱健康神情低落,半天才说:可能不太理想,因为我考的不是原来的土壤农业化学专业,而是生物学专业。   朱洪善一听,吓了一跳:你当初没跟我讲要改专业啊!   跟你讲了,你肯定不让我考。朱健康说,我是觉得生物学比植物学门类更大,更复杂,我想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多方发展你明不明白?   朱洪善谅解他:你说的道理我懂,跨专业考研,不就跟田里的庄稼嫁接一样吗?一棵小麦如果嫁接到玉米上成功,就有可能长出新品种,可是,这么短的时间,你能嫁接活吗?   朱健康苦笑一下,不再说话了。之后好几天,他一直闷闷不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   朱洪善心里难受极了,怎样才能帮到儿子呢?才能让导师知道有这么一个勤奋好学的农家孩子?朱洪善左思右想,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一天,他问健康:你报考的那个专业的导师叫什么?朱健康淡淡地说:吴湘钰。朱洪善又让儿子把教授的名字写给自己看。   一个月后,分数就要下来的那几天,朱健康越发焦虑不安。朱洪善安慰他:应该能考上,导师会看到你的勇气和努力的。   爸,导师看到的是这次考试的成绩。朱健康哭笑不得。   第二天,朱健康到爸爸的房间里去找东西,一拉抽屉,看到几张信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是父亲的字迹。平时父亲也给自己写信,估计是以前写的没有寄出去?他好奇地打开,一看开头,吓了一跳,称谓竟然是尊敬的吴湘钰先生!   不会吧?父亲怎么会给吴教授写信呢?再看落款,真是父亲的名字。   他连忙展开信纸,细读里面的内容:   吴教授,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民,也是报考您研究生的北京农业大学学生朱健康的父亲。   我们朱家世代都是农民,跟土地有很深的感情。儿子朱健康自小立志从事农业研究,梦想做位农民科学家,为农民服务。他是一位真正从泥巴地里踏踏实实走出来的农村大学生,真切渴望在您的门下继续深造   看到这,朱健康鼻子酸了:父亲这是在推荐自己的儿子呢。   信的最后写道:吴教授,写这封信只希望您能够感受到一对农民父子有一颗多么热爱土地的心。朱健康擦掉眼泪,拿着信去找父亲:爸,这信你没寄吧?朱洪善一看到信,立即红了脸:这这是草稿。信嘛,已经寄了。   几日后,考研分数下来了,自认为考得不理想的朱健康,竟然以404分的成绩名列生物学专业笔试第一名。   朱洪善摇头:儿子这成绩,哪需要他写什么推荐信!   ●成长节节高,临老自学英语激励儿子   硕士研究生刚读完上半学期,朱健康迎来了人生更大的转机。一天,詹姆斯夫妇高兴地告诉他,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植物学专业开始在中国学生中招收硕士研究生了。   你是搞植物的,应该知道这所学校的植物学研究在全世界享有盛誉,是很多植物学人梦想的殿堂,我们希望你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朱健康闻此怦然心动,就跟父亲商量。朱洪善代表全家表示支持。   朱健康很快投入到紧张的备考中。第二年,他顺利收到了录取通知书,自此开始了一路高歌的留学生涯。1990年,他完成学业,获植物学硕士学位。此后又考入普度大学,攻读植物生理学博士研究生。   读博第三年,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一次打电话回家时,朱健康发了几句牢骚,赌气说还不如不学了,先找个工作挣点钱。朱洪善一听就急了。两天后,他想出了一个妙计。   这天,朱洪善向小女儿借初一的英语教科书。小女儿笑着说:爸,你不会是想学英语吧?你快50岁了啊!朱洪善眼睛一瞪:50岁怎么了?谁说50岁不能学英语了?小女儿被父亲弄蒙了。妻子更是讥笑他:咱就是个农民,整天跟地打交道,哪用得上英语呀!你这是不务正业。可朱洪善根本不理睬,自顾自开始从ABC学起,每天一大早就在院子里一遍一遍大声朗诵,儿子女儿则都成了他的老师。   半个月后,朱健康又打来电话,朱洪善第一个抢着去接,开口就说:Hello!朱健康以为打错了,就问:是爸吗?朱洪善兴奋地回答:Yes!朱健康在电话那端笑得喘不过气,听到话筒里母亲大声说:你爸现在学英语呢,已经着魔了。   孩子,芝麻成长节节高。你看,我都这么大年纪了,为啥还能学会英语?因为学习使人年轻,使人快活啊!可是,有的人却有书都不读,你说他傻不傻!   父亲在这边不停嘴地唠叨,又是中文又是英文,朱健康在那端听得心里直颤爸爸原来还是为了鞭策自己!只是他老了,抡不动麦捆来抽打自己了,所以,想出了这个怪招   那以后,朱健康果真再没让父亲操过半点心。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不同的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的还是土地上那点事儿比如率先在国际上开展植物抗盐的分子机理研究,提出植物抗盐的SOS途径等。他的研究引领了国际同行的方向,还因此被沙特阿拉伯KAUST大学聘请为植物逆境基因组及技术中心主任。   2010年4月27日,是朱洪善一家难忘的日子。当天,在美国国家科学院举行的第147届年会上,朱家长子朱健康当选为2076名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院士。   院士中一直不乏华裔,但完全在中国内地接受大学教育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朱健康是第二人。儿子第一时间将喜讯告诉了父亲,父亲握着电话,中气十足致起了贺词:健康,你为咱农民争了光,为咱国家争了光,你是个了不起的农民科学家,爸爸佩服你!   朱健康一言不发,静静享受着父亲的祝贺,心中却暗想:爸爸啊,我这一切成就,都是因为有你;是你让我学会热爱土地,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强壮地生长以及所有与土地有关的品质。   普天下的儿子都一样:不管走得再远,根,还是扎在他们的父亲亲手耕种的那片田地里,永远不会动摇
个人分类: 人生|369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