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信息资源价值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六 ——论述摘录 (12)
热度 1 pww1380 2017-1-1 18:42
信息文明之光( 12 8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 六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1 2 ) 杨文祥 201 7 年 1月1日整理摘录 1.5对相关术语、概念和有关问题的说明( 2 ) ④心理机能 :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一译荣恩,或译容格)把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列为人的四种基本的 心理机能 。 本书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认为,所谓 心理机能 , 就是通过认知、情感、 感觉、直觉、意愿、 意志等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而实现的人类意识的心理功能, 即人类意识处理心理信息的能力及发挥这一能力的过程 。 ⑤机制: 原指机器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现已广泛为众多学科领域所借用。本书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用 “ 机制 ” 一词 来 阐明心理、管理等领域的相关现象,这就意味着人类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已经从对现象的描述深入到对 本质 及其规律 的把握和说明 。 ⑥ 信息、信息内容、信息过程和信息机制: 依据对系统论理论的理解,本书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认为 信息 是一种既不同于物质,也不同于能量的 决定客观事物存在 的第三种 基本因素 。 物质、能量 和 信息 构成了系统的 三种基本要素 ,与此同时也就构成了 决定世界 客观存在 的 三种基本因素 和相应的 三种存在形式 。 物质 构成了系统世界的 存在实体 ,即 事物(系统)是否存在 取决于 物质 ; 能量 构成了系统世界 运动与变化的动力 ,即 客观存在的事物(系统)能否运行 及运动的程度 取决于 能量 ; 而 信息 则构成了事物系统的 存在形式和运动方式 ,即 系统以何种形式存在,以怎样的方式运行 、 发展 与演变 取决于 信息 。 具体而言,一方面 信息 决定着系统的内部结构方式 , 一个原子,其内部基本粒子的组合方式决定它构成哪一种元素;一个分子,其内部原子的组合方式决定它构成哪一种物质;而一粒生命细胞,其 生物基因所储存的 遗传 信息 则决定这一细胞经过若干次分裂后最后所形成的生命体是一粒细菌,一株植物,一只昆虫还是一头巨象 。 另一方面, 信息 决定着系统的运动变化方式和运行规律 。从 宇宙天体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律 到一只 山兔的行为方式及其生物活动规律 都是如此。甚至 一个孩子的音容神态、动作方式、行为姿态往往能看到其父母或其他前辈的影子,其中的内在原因,归根结底取决于其 遗传信息 和相关的 信息机制 。尽管这其中的一些具体环节尚需实证科学的确证,但系统科学为我们所提供的 系统思维 及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据此提出的上述 科学假说 在基本方向上是 毫无疑义的 。 另外, 信息 还决定着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 联系和联系方式, 即 相互作用方式 ,同时决定着 系统与其外部环境 之间的 联系和联系方式 及 相互作用方式 。 即 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 , 首先是 信息 的交换和 信息 联系 。 一切其它的联系都是在信息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要受到信息联系的制约 。 信息 发挥这些 决定作用 和 联系作用 的过程 , 就是 信息机制 的运行过程 。 就是说, 信息 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是一个 信息交换 和 信息联系 的过程, 这一 信息过程 , 就是 信息机制 的运行过程 。 因此, 相对于系统而言, 信息 、 信息过程 和 信息机制 是同义的 。 另外, 信息机制 和 信息过程 是一个 有意义的过程 。 如果失去了 信息过程 所承载和传递的 意义 ,那么这一 信息机制和过程 就不会具有任何 实际功能和效应 。 信息过程 所承载和传递的 意义 就是 信息内容 。 这样, 信息机制、信息过程 和 信息内容 三者之间就必然是这样一种关系 : 信息机制 决定 信息过程 的运行; 信息过程 是 信息机制 的 存在形式和运行方式 ,同时也是 信息内容 的 传递方式 ; 信息内容 决定和实现 信息机制 和 信息过程 的 功能和效应 。 就是说, 信息机制 、 信息过程 和 信息内容 是 信息 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而 信息 就是由这三个方面建构的三位一体 。 即 信息 是由 信息机制 、 信息过程 和 信息内容 三方面因素建构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 摘自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 1 4 -1 5 页。为便于理解,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和段落划分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833 次阅读|2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五 ——论述摘录 (11)
pww1380 2016-11-13 17:59
信息文明之光(127)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五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11) 杨文祥 2016 年 11 月 13 日 整理摘录 1.5 对相关术语、概念和有关问题的说明(1) ⑴关于术语与概念 概念 是一门学科 理论体系建设的 基本单元 。 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 ,就其语言形式而言, 实际就是在一批 相关概念 的基础上,由 关于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以及在此基础上 对各相关概念内在联系的阐释 所构建的 逻辑关系明晰的知识系统 。 而 术语 则是 对相应概念的 文字表述 和 规范形式 。 概念和术语体系是否系统 , 术语的文字表述是否规范 ,是一门学科 成熟水平 和 理论完善程度 的 标志之一 。 关于概念和术语的讨论一般在正文的有关章节内进行。但由于 本书的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是一个从 图书馆学 的视角,在 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价值哲学 等相关学科 交叉渗透,相互结合 的基础上刚刚起步的崭新研究领域 ,而 本书作为这一领域的一项 总论性的综合研究 ,既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建立起一个由一批 界定准确、表述明晰规范 的 概念和术语 构建起来的 概念和术语体系 , 又不可能本末倒置,弃总体理论框架的研究于不顾而在概念和术语的讨论和辨析论证上占用大量的篇幅,投入过多的精力 。为避免 由于概念不清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和歧义 ,在此把正文中出现的 有关概念及其文字表述形式 从本书的研究角度作出必要的说明。为方便阅读,尽可能在正文中有关概念出现的地方加以标注。 对相关术语说明如下: ①信息思维方式 : “ 信息思维方式 ”是西安交通大学邬焜教授在其《信息思维:信息时代的全新思维方式》一文中所提出的概念。 信息思维方式 是一种建立在 信息观念 基础之上的新型思维方式。 邬焜教授对此的解释是:“信息观念乃是人们将信息作为一种区别于实体和能量的基本存在,以及对其本质、存在方式、意义和价值所作的一般性理解、规定和认识。而依据相应的理解、规定和认识,从现存事物的结构和关系模式、演化程序和过程模式中,去把握和描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属性的方式和方法,将现存事物的结构、关系、过程作为信息的载体或符码,并由此破译出其中蕴涵着的关于事物的历史状态、现实关系、未来趋向等间接存在的内容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将现实对象物或信息再行人为符号化,并赋予其特定的代式关系的方式和方法便构成了 信息认识方式和信息思维方式,亦即信息思维 。” 【参见:邬焜.信息思维:信息时代的全新思维方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3-48】 本书认为, 信息思维方式的本质 在于在对 信息的 中介功能 这一基本功能 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 观察世界和思考问题的 思想方式 和 思想方法 。 这一思想方式方法与 系统思维方式 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 对系统的形成、存在和发展具有机制性和功能性的联系 。 本书对“ 信息思维方式 ”的这一阐释是一种 在 信息思维的基本性质 、 基本功能 和 基本特征 等方面对 信息思维 这一概念所进行的理论层次的阐释 ,而上述邬焜教授对“ 信息思维方式 ”的解释,则是 对 信息思维过程 在技术层次上的一种细节性的具体描述 。 二者不但是 一致 的,而且是 相互补充 的,分别从 理论和技术两方面 对 信息思维 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构成了理论与技术的统一 。 ②系统思维方式 : “ 系统思维方式 ” 是一种把世界和世界万物都视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 。在这里,系统就是整体,整体也就是系统,二者是同义的。 系统思维 的 主要特征是 把世界的形成、存在和发展变化视为 系统的形成、存在和发展变化 ,并 在系统内部各要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 中,在 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 中去揭示世界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 系统思维方式 与 信息思维方式 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 系统思维 强调整体 ,而 信息思维 强调联系 。 而 相关要素 相互联系 的结果就是 系统的整合 。 整合 既是 系统 形成的 基本条件和生成方式 ,同时也是 系统 的 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 。 没有 信息的 联系机制 和 联系功能 (中介功能), 便无以实现 系统的整合 。 而 没有 系统的整合 ,便没有 系统这一整体 的存在 。 这样就把 信息的中介功能 和以此为基础的 中介观 蕴含于 系统的整体观 之中,从而使人们基于对 信息的 联系机制 和 中介功能 的认识所形成的 中介观 构成了 系统思维的整体观 的题中应有之意 。 这样, 信息思维 便构成了 系统思维 的一个具体的思维形式 。 ③机能系统 : 正文中的“ 机能系统 ”是指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神经心理学创始人鲁利亚在其关于 脑的机能系统结构理论 中所确立的概念。 鲁利亚教授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是:“‘机能’这一概念至少有两种主要的用法:一种用法是叙述特殊细胞和器官的机能,如说,分泌胆汁是肝脏的机能,分泌胰液是胰腺的机能,发放运动冲动是贝茨锥体细胞的机能;另一种用法则是指谓那种有诸多细胞、组织的器官综合参与的‘机能系统’的复杂过程,如消化、循环和呼吸的机能。” 鲁利亚认为,“‘机能’的这种系统结构不仅是很简单行为活动的特点,也是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形式的特点。知觉、记忆、认知、运动、言语、思维、书写、阅读、计算等远不是孤立的能力,不能理解为有限细胞群的直接机能,不能定位在一定的脑区。它们全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来源是社会的,其结果是复杂的、中介的。它们都依赖方式、手段的复杂系统,这种事实要求我们把基本形式的意识活动当作最复杂的机能系统来看待。” 【(苏)鲁利亚,等. 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76,77. 转引自:邬焜. 试论人的信息活动的生理基础. 哈尔滨师专学报, 2000 (4):21-28】 摘自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12-14页。为便于理解,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和段落划分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1 期 4 .毕强,杨文祥. 21 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四 ——论述摘录 (10)
pww1380 2016-10-5 12:56
信息文明之光(124)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四 ——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 10 ) 杨文祥 2016 年 10 月 5 日 整理摘录 1.4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思路与内容体系结构 (五) 《 信息资源价值论 》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这三部经典理论中关于信息和信息机制的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来源和科学思维基础,通过对信息和信息资源本质的探讨和揭示,通过对信息和信息资源的属性和功能的系统阐述,特别是通过对信息机制的深入分析,展开 关于 “信息资源”本体论 的理论研究。 信息资源价值问题 还涉及到 价值 这一 “无比复杂” 和“无穷的困难”,数千年来悬而未决的历史难题 。( 引号内所引的是日本经济学权威学者左右田喜一郎博士语。转引自:牧口常三郎著;马俊峰,江畅译 . 价值哲学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第 6 页,原版序言。 )显然,这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而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又无法回避的“理论天险”。 本书试图通过多 学科交叉互动 , 同时向三个维度发展和深化 的研究方法,对这一历史难题和现实课题进行探讨: ⑴ 信息资源概念 的出现,引发了 现代资源观 的形成。而 现代资源观 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将引起 价值观 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的演化 。在此基础上,探讨 信息时代和知识型社会历史条件下的 文化价值观 ; ⑵在对 当代哲学价值观 进行学术思考的基础上,探讨关于 信息资源的 价值论体系 ; 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发掘 信息资源的价值实践 与 信息时代文化价值观 和 信息文明建设 的内在联系,以此深化关于 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 。 人的心理机能 是 人类社会系统信息机制 的基本形式,是人类社会无限丰富,无限复杂的 信息现象 的 最内层,也是最深层的 内在基础 。 心理机能 又是 人类思维和行为 的 内在基础 ,是 一切社会实践的前提和起点 。 信息资源 只能在 人的思维和行为过程中, 在 人的社会实践过程 中,才有可能 发挥其社会功能 , 实现其 社会价值 。 因此,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 必须在 信息机制 和 心理机能 的相互关系中进行深入探讨,以此建立 信息资源本体论 和 信息资源价值论 的理论基础。 信息资源本体论研究 是其 价值论研究 的理论基础,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则是其 本体论研究 的发展、深化和理论归宿,通过 价值论研究 最终实现 本体研究 自身的理论价值。 本书通过 信 息资源本体论 和 价值论 两方面的综合研究,构成 信息资源价值论 的整体理论结构 。 没有以具有一定深度的 本体论研究 为基础的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 尽管有时也会迸发某些有创新价值的思想灵光,但毕竟难免流于空泛的议论 。 而 局限和停留在 本体论层次 而没有延伸并充分展开和深入到 价值论层次 的研究 , 则很难充分揭示这一 本体论研究 的 最终科学目标 及其 学术价值 。 因此, 只有将 信息资源的 本体论 和 价值论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才有可能为 信息时代 学术思想 的深化 和 信息资源 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 提供 有价值 的并较为系统的理论思考 ,促进信息-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知识时代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 。 全书共七部分24章。包括 绪论 ; 信息资源价值论 的 基本问题、研究方法、相关领域与相关问题 ; 信息资源价值论 基础研究 ; 信息资源 价值形态 研究 ; 信息资源 价值机制 研究 ; 信息资源 价值评价 研究 ; 结论 七个部分。 这七部分内容分别构成 基本问题研究 、 基础研究 、 应用研究 、 由基础研究向 应用研究过渡的中间性研究 和 结论 五个结构部分。 通过这五个结构部分的相互联系, 构建一个粗略的,然而也是较完整的,关于 信息和信息资源价值问题研究 的理论体系框架。 摘自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 11-12 页。为便于理解,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和段落划分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1 期 4 .毕强,杨文祥. 21 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三 ——论述摘录 (9)
pww1380 2016-9-8 07:00
信息文明之光(122)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三 ——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 9 ) 杨文祥 2016 年 9 月 7 日整理摘录 1.4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思路与内容体系结构 (四) 根据恩格斯的观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其整个历史过程是一个人类不断在自然面前获取自由成为自然的主人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类不断在社会面前获得自由成为社会的主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在自我面前获得自由成为自我的主人的过程。 与此同时, 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在完成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的基础上,充分实现人的精神自由的精神解放的历程 。 此即通过完成对“ 真 ”的追求, 人类将在把握 自然规律 基础之上实现自身的自由 ;通过完成对“ 善 ”的追求, 人类将在把握 社会运动规律 基础之上实现自身的自由 ;通过完成对“ 美 ”和“ 自由 ”的追求, 人类将通过 超越自我、完善人格 把握 自我完善和发展 的 内在规律 ,并在此基础之上最后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 无论是为了满足人的 物质需要 而进行的 物质价值实践 ,还是为了满足人的 精神需要 而进行的 精神价值实践 ,都需要在一定的 社会资源 的基础上进行。 这些 社会资源 既包括 物质资源 ,也包括表现为 信息资源 的 精神资源 。 而这些 社会实践——人类的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的总和 的 历史结果 ,便构成了 人类的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 。 21 世纪的信息文明建设,就是在对 信息资源 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的基础上,通过 社会系统信息机制 的有效运行,在不断树立 信息文明的文化价值观 的同时,不断实现人类社会 全人类全社会 的 人格完善 和 人的素质 的 整体提升 ,最后实现“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的社会理想。 换言之, 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历史发展 的 总趋势 , 是一个 不断由以 客观物质 为基础 , 走向以人的 主观精神 为主导的历史过程 。 这一历史过程是一个伴随 人的素质的提升 和 人类文明的进步 , 人的精神 这一 人的本质力量 不断增强、提升和升华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在一定阶段和特定条件下, 人的精神 这一 主导因素 随时构成 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 必要前提 。 具体说来,在 人类文明 不断从 原始文明 走向 农业文明 ,再从 农业文明 走向 工业文明 ,进而由 工业文明 走向 信息文明 的漫长历程中, 人类文明 的 文明性质 和 历史形态 也不断从以 自然物质资源 为发展基础的 物质文明 为主、 精神文明 为辅的 原始文明 和 农业文明 ,转变为以 物质资源 与 信息资源 相统一的 社会资源系统 为发展基础的 物质文明 与 精神文明 相互作用、互动消长、相互融合的 工业文明 ,进而转变为 以 信息资源 为 基础资源 ,以 信息文明 为表现形式的 精神文明 不断走向 主体和主导作用 的 历史形态 和 文明形态 。 摘自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 10-11 页。为便于理解,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和段落划分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1 期 4 .毕强,杨文祥. 21 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卡 • 马克思, 弗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二 ——论述摘录 (8)
热度 2 pww1380 2016-8-17 19:58
信息文明之光(121)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二 ——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 8 ) 杨文祥 2016 年 8 月 17 日整理摘录 1.4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思路与内容体系结构 (三) 人作为 认知主体 , 必然对 客观事实、现象与世界真相 以及 隐秘在这些事实、现象和真相的背后、决定这些事实、现象与真相的存在与发展变化的 客观规律 具有无比强烈的 求知和求真 的欲望。 人作为一种 群体性、社会性和组织性的社会存在 ,其存在和发展的 现实基础 是 人与人相互之间的错综复杂的 社会联系 和基于这些联系所形成的各种 社会关系 。 无论是 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 , 还是 人类个体成员的生存与发展 , 都是在这种 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之中实现的 。 就是基于这一现实,形成了 人类对于 合理与和谐的社会关系 的 现实需要 以及基于这一 现实需要 的 精神追求 。 “ 合理与和谐的社会关系 ”,古人将其概括为“ 善 ” 。 于是, 人类对于 合理与和谐的社会关系 的 这一 精神追求 就 具体表现为人和人类社会的强烈的 求善 的 欲望 。古今中外一切仁人志士所提出的关于 社会理想境界的美好愿景 ,无不反映了 “求善” 这一 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和理想 。 “ 美 ”是一种比“ 真 ”和“ 善 ”层次更高的精神境界。 人作为 审美主体 ,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人的 精神价值追求 。 和谐既是“美”的本质,又是“美”的表现形式 。 无论是“真”还是“善”,其深层结构中都蕴含着“和谐”、“秩序”、“规律”这类与 美的内涵 相一致,与 世界的本真 相统一的因素 。正因其如此, 人类一般用“ 艺术 ”这一概念泛指“ 美 ”的这一人类难以用认知理性加以把握的内涵 。 摘自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 9-10 页。为便于理解,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和段落划分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1 期 4 .毕强,杨文祥. 21 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431 次阅读|4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一 ——论述摘录 (7)
pww1380 2016-7-21 18:13
信息文明之光(120)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一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7) 杨文祥 2016 年 7 月 21 日整理摘录 1.4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思路与内容体系结构 (二)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其原始起点和原动力是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所构成的社会实践。人的价值思维引发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价值追求导致人的价值行为和价值实践。人的价值追求既把对物质利益的价值追求纳入其中,又有在物质需要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和提升的精神追求。 人作为具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价值主体,其 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 是人与动物的本质性区别 。 人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价值实践。 人的一切社会实践,其实质都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资源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实现特定社会目标的价值实践 。因此,人的价值实践是一种理性的社会行为。 作为一种理性的社会行为,在进行价值实践之前的决策过程中和进行价值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关于特定价值的观念和认识、关于实践对象的相关认识以及形成这一认识所必需的 信息搜集 和 信息资源的利用过程 不可缺少 。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当代美国行为科学家西蒙所说的 人的行为的 价值前提 和 事实前提 。如果 从 信息资源价值研究 的角度深入分析,无论是 价值前提 还是 事实前提 ,其实质都是 信息资源前提 。对此,本书在正文中还有具体的阐述。 人的价值实践与信息资源的这一不可分割的内在的联系,构成了本书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立论基础 。 人的价值思维、价值观念源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实际需要 。 这些实际需要既有 物质方面的需要 ,也有 精神方面的需要 。人在物质方面的需要与其它生命现象基本上不存在本质的区别。 人 与 非人 的 本质区别 在于 精神方面的需要 。这一本质区别具体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对 真、善、美和自由 的 价值诉求 。 摘自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9页。为便于理解,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和段落划分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 .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论述摘录 (6)
pww1380 2016-7-1 15:00
信息文明之光(119)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十 ——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 6 ) 杨文祥 2016 年 6 月 30 日整理摘录 (六) 1.4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思路与内容体系结构 (一) 正如前文所述,不同历史文明阶段 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 构成了这一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 社会生产组织形式 和 社会关系 形成的 现实基础 。这一现实基础进而决定了这一时期的 社会矛盾的焦点 和 社会管理的核心领域 。 根据辩证唯物论人的社会存在与社会实践决定人的意识这一认识论原理,人类的价值思维与价值追求以及建立在这一价值思维和价值追求基础之上的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必然与决定社会发展的 社会资源基础结构 的发展同步发展。 这样, 在以信息资源为社会发展基础资源的信息时代,信息资源价值与信息资源价值理论便构成了当今世界全球信息化、信息文明建设、信息资源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前提、基础和科学依据。 信息资源价值 源于信息和信息机制。 在人类所能够感知的客观世界中,没有任何现象能够比气象万千,瞬息万变的信息现象更为复杂,更难以捉摸;没有任何机制能够比信息机制更高深莫测,奥秘无穷。根据本书关于 信息和信息资源本体论 的研究与推论, 信息和信息机制既是客观世界(宇宙)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机制,也是人类智慧的原始起点和最高发展。 在这一推论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即, 信息机制这一神秘的系统运行基本机制是隐秘在宇宙深处,打开客观世界一切奥秘,揭示人类社会运动规律和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规律的最后一道密码。 摘自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8-9页。为便于理解,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和段落划分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 .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四十九——论述摘录 (5)
pww1380 2015-11-28 20:46
信息文明之光(116)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四十九 ——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 5 ) 杨文祥 2015 年 11 月 28 日整理摘录 (五) 1.3 信息资源价值研究与人类社会21世纪的价值实践 人类作为具有 内心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 的 智慧生物 ,作为社会性、群体性和组织性的社会存在,在其漫长的社会实践历程中,创造了日益丰富的人类文化,形成了 人类世界所独有的 意义和价值世界 。这一 意义和价值世界 主要表现为人的 精神世界 。从 人类文化 的角度上说, 整部人类的历史 就是一部 寻求意义和价值创造 的历史 。就是这部 价值创造 的历史过程 构成了人类文明的辉煌历程。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信息文明 就是 人类文明历史发展 的不同历史阶段。 人类社会的价值实践既有以 物质资源 为基础,以创造 物质价值 为目的的 物质实践 ,也有以 信息资源 为基础,以创造 精神价值 为目的的 精神实践 ,更多的则是以 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 相互融合统一 的 资源系统 为基础,通过 物质实践 和 精神实践 的 相互促进 和 互动统一 所实现的 人类文化的整体进步 。 人类的 精神世界 是 知、情、意 (认知、情感、意志)的 统一 。人类 精神世界的发展历程 , 不仅仅是人的 认知能力 和 认知理性 的提升过程 , 同时也是人类的 情感世界 和 人类意志 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历程 。 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完善 是人类 物质实践 和 精神实践 相互促进、互动统一 和 人类文化整体进步 的结果 。 人类的 精神实践 主要是一个建立在一定 信息资源 的基础上,人的 知、情、意 三个方面 相互作用整体推进 的 社会实践过程 。正是 在 人的知、情、意 整体推进, 不断提升的基础上 ,人和人类的 人格得以完善 , 价值观念和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得以形成 , 精神世界得以升华 , 人类文化 的历史水平和 人类文明 的层次 得以实现 整体的提升和飞跃 。 显然,通过 信息资源 充分开发与有效利用,推进 信息文明建设 的 21世纪 必然 是一个 以信息资源为基础 , 以知识创新为手段 ,以人的 内在素质 和 精神世界 的 全面提升为前提、核心、最高宗旨 和 最终归宿 的 时代 。这就是为当今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的“ 21世纪是一个 以人为本 的世纪 ”这一理念的 本意之所在 。 为此, 在 信息文明 建设过程中,人类有必要重新审视 人的哲学地位 和 社会历史地位 。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仅仅认识到 人是实践主体 是不够的,必须在此基础上深入系统地认识和把握人的 认知主体 、 情感体验主体 、 人类意志主体 和 价值创造主体 的地位。 本书就是 在对 物质资源 、 信息资源 与 人的物质实践 和 精神实践 的相互关系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在对 社会信息流 流动规律 和 相应机制 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对 信息资源 、 信息流动和管理机制 与 人的价值实践 的 内在联系 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关于 信息资源价值论 的 理论体系框架 。 显然,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不仅仅应该为21世纪人类社会对 信息资源 进行 科学管理 提供 理论基础 和 科学依据 , 而且应该为人类社会的 信息文明建设 提供 理论基础 和 科学依据 。 这样,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 必然是一种 以 基础研究 为主,以 应用研究 为辅 的 综合性研究 。 摘自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 7-8 页。为便于理解,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和段落划分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1 期 4 .毕强,杨文祥. 21 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四十八——论述摘录 (4)
pww1380 2015-10-21 23:09
信息文明之光(115)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四十八 —— 《信息资源价值论》论述摘录 ( 4 ) 杨文祥 2015 年 10 月 21 日整理摘录 (四) 1.2 信息资源价值研究与社会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 管理是人类基于一定的社会理性所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资源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管理活动的现实基础,而价值则是一切社会管理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和管理的前提。没有具有一定价值的目标,便没有管理活动的形成。因此, 信息资源价值是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时代社会管理的价值基础。信息资源价值研究是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时代社会管理的基础研究。 本书的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是作者长期进行信息管理学研究的理论深化。本书作者曾于1999年12月在为《信息管理基础教程》(1999,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撰写的后记中写下了如下几段文字。这些文字将有助于关注本书的专家和读者了解本书作者关于信息和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探索历程: 由二十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和迅速发展为发端的当代 信息革命 ,不仅仅在各相关技术领域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而且在 科学理论 上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科学理论的突破导致了 信息科学学科群 的形成。在信息科学迅速发展的基础上,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得以空前的速度取得了持续不断的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地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和应用,使当代信息革命以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不断将这一革命引向深入,直至启动了 现代人类社会信息化 的历史进程。 信息经济 的形成、深化和 知识经济 的兴起,就是当代人类社会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经济景观。而 电子信息网络环境 在全世界范围的迅速普及与延伸,为信息经济的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 技术手段 和坚实的 社会基础 。在这一经济基础之上, 人类社会的 价值观念 、 生产方式 、 社会生活 和 社会生存方式 乃至 社会结构形态 ,都在发生着一系列 根本性和整体性的变革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社会从社会观念到社会生态已经发生和正在持续不断地整体变革,使当代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 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整体飞跃 。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基础不同,目前分别处于各不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然而,由于 信息文明的全球性 和 人类社会整体性 历史特征,由于人类社会 信息化 和 信息文明建设 的历史需要,这些具有不同的历史基础,分别处于各不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世界各国,在人类历史上 第一次站在同一个历史起跑线上 ,启动了 人类社会整体变革 和 人类历史整体飞跃 的历史进程。 在整个人类社会完成从 农业文明 向 工业文明 过渡,最终实现 向信息文明整体飞跃 的大变革中,这一历史进程需要有三大支柱加以支撑。其一是以 信息科学学科群 为核心的 当代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体系 ,其二是以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 为代表的 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现代技术平台 ,其三是以 现代科学知识和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化遗产 为核心的 社会信息资源体系 。 当代 人类社会 信息化的核心问题 ,其实质就是 如何在一定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的指导下,以 现代信息技术 为手段对 社会信息资源 的科学组织、建设、管理和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 上述三大支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构成了推进当代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实现人类文明向信息文明整体飞跃的根本动力 。( 参见: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84页 ) 为解决人类社会信息化的核心问题,为通过上述三大支柱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其推进社会信息化根本动力的整体功能,一门新兴学科应运而生。这就是 信息管理科学 。 21 世纪,将是人类社会完成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整体飞跃的伟大时代。在这一历史条件下, 社会信息资源的科学组织、建设、管理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不仅是 人类社会的 共同任务 ,而且是 每一位社会成员 所无从回避 的 现实问题 。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上至国际社会、国家、民族、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下到每一位社会成员,其 社会生存和社会发展实力 完全系乎于此 。因此, 信息管理科学 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见:毕强,杨文祥.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序 Ⅰ ) 摘自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 6-7 页。为便于理解,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和段落划分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1 期 4 .毕强,杨文祥. 21 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四十二——25.理论要点 70-72
pww1380 2015-2-21 07:58
信息文明之光(104):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四十二 —— 结论:信息资源价值论的整体理论架构与理论要点( 25 .理论要点 70-72 ) 杨文祥 2015 年 2 月21日 说明: 上接本人博文《〈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四十一》。 70 .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机制 包括 信息资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基本机制 、 社会基础机制 、 动力机制 、 技术机制 和 社会环境与社会保障机制 。 上述这五个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 信息资源价值机制 在 信息自由流动与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信息 - 知识 - 思想流动与管理机制) 这一 基本机制 的基础上,构建了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的 整体机制系统 。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机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过程 是 一个与当代人类社会的 社会系统结构和社会系统机制的 整体变革过程 相同步的历史渐进过程 。 ( 要点 70 诠释 : 1 .揭示了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机制 的五方面内涵: ① 信息资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基本机制 ; ② 社会基础机制 ; ③ 动力机制 ; ④ 技术机制 ; ⑤ 社会环境与社会保障机制 。 2 .指出了“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机制系统的构建和完善过程 是一个与当代人类社会的 社会系统结构 和 社会系统机制 的 整体变革过程 相同步的 历史渐进过程 ” 这一客观事实 。 ) 71 .不断提供 理论和技术支持 ,使社会能够利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 科学手段 (理论手段和相应的技术手段)和 社会手段 (法律的、政策的、制度的、社会组织结构的、行政的等诸方面手段),在人类社会从 物质型文明 向 信息型、知识型文明 跃迁的历史巨变中,实现 在当代社会的历史条件下 最大可能的信息自由流动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 社会最大限度的 信息资源全面共享 是 信息资源管理领域 科学研究 的主要 历史使命和学术职责 。 ( 要点71诠释 : 本要点指出了 信息资源管理领域 科学研究 的 基本任务 和主要 历史使命与学术职责 。) 72 .鉴于 信息的本质 是 系统的联系机制与联系过程 和 信息资源 基于信息的这一本质所具有的 对系统的整合作用 (参见要点26) , 信息资源价值 必然是一种 动态的,在人的认识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价值 。这就决定了 信息资源价值评价 必然包括 信息资源本身的价值评价 和 信息资源价值 实践效益评价 两方面内容。这两方面内容构成了 信息资源价值论 的 理论思想与信息资源价值实践的联结点 ,构成了 信息资源价值论 应用研究 的重要内容和 信息资源价值论 的重要问题之一。 ( 要点72诠释 : 本要点揭示了以下三个事实: 1 . 信息资源价值 是一种 动态的,在人的认识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价值 。 2 . 信息资源价值评价 包括 信息资源自身价值评价 和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效益评价 两方面内容。 3 . 信息资源自身价值评价 和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效益评价 这两方面内容,不仅构成了 信息资源价值论 的 理论思想与信息资源价值实践的 联结点 ,而且构成了 信息资源价值论 应用研究 的 重要内容 和 信息资源价值论 的 重要问题之一 。 ) 注: 正文出处:《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 490-491 页。为便于理论诠释,在此对原文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1 期 4 .毕强,杨文祥. 21 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338 次阅读|1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三十八——21.理论要点 58-60
pww1380 2014-9-18 14:53
信息文明之光(99):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三十八 —— 结论:信息资源价值论的整体理论架构与理论要点( 21 .理论要点 58-60 ) 杨文祥 2014 年 9 月 18 日 整理 说明: 上接本人博文《〈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三十七》。 58. 《联合国千年宣言》在重申了国际社会对联合国的信心,重申了《联合国宪章》“是创建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和公正的世界所必不可少的依据”的基础上,确立了包括 自由、平等、团结、宽容、尊重大自然和共同承担责任 六项内容在内的 21世纪国际关系基本价值 。联合国所提出的这六项21世纪基本价值就是 当代国际社会在信息时代共同的价值诉求 。 ( 《 联合国千年宣言 》 . 见: http://www.cws.net.cn/CWSNews/newshtm/y011204-4.htm ) 本书《信息资源价值论》所提出的 信息文明文化价值观体系 是 中华传统文化价值思维在信息时代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是中国政府大力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 。而 联合国 的这六种 基本价值诉求 , 则是与这一价值思维相一致的 信息时代行为准则体系 。 ( 要点58诠释 : 本要点揭示了 《联合国千年宣言》 所确立的以“ 自由 、 平等 、 团结 、 宽容 、 尊重大自然 、 共同承担责任 ”这六方面内容为内涵的“ 21 世纪国际关系基本价值 ”与本人在《信息资源价值论》中所提出的“ 信息文明文化价值观体系 ”内在是相通的。 “ 信息文明文化价值观体系 ” 是一整套关于信息文明价值取向的价值观念体系。 《联合国千年宣言》 所确立的“ 21 世纪国际关系基本价值 ” 实际上,即在实质意义上 ,则是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的,旨在将 “ 信息文明文化价值观体系 ” 这一价值观念体系相关理念付诸社会实践,约束国际关系行为的 价值准则 。 “ 信息文明文化价值观体系 ”, 参见本书有关章节 和第55条理论要点。 ) 59. 意识与心理形态 、 物质与实践形态 、 历史文化形态 构成了 信息资源价值的三大基本形态 。其中, 物质与实践形态 是信息资源价值整体结构系统的主体 。 ( 要点59诠释 : 本要点 揭示了 信息资源价值 的三种 基本形态 : 意识与心理形态 、 物质与实践形态 、 历史文化形态 。 其中, 物质与实践形态 是 信息资源价值整体结构系统 的主体 。 ) 60. 依 据本书信息资源价值论关于 认知信息 的层次划分和 信息与信息资源关系的理论 , 信息资源管理 形成一个由 事实型信息资源管理 、 知识型信息资源管理 和 思想型信息资源管理 三个层次构建的整体结构体系 。构成 这一统一整体的基础和运行机制的起点 的,就是 基于 信息自由流动 和 信息资源无障碍传递 的 信息资源共享 。 信息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 是通过 信息资源价值的充分创造和实现 , 推进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 。 在 信息资源 这三个层次的 逐层转化和提升的过程 中,无论是从 信息流 向 知识流 的跃迁,还是 知识流 向 思想流 的跃迁,都既是一个 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 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过程 。 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和思想管理这三个层次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机制就是信息资源的三个层次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和机制 。 ( 要点 60 诠释 : 本要点揭示了以下五方面内容: ① 信息资源管理 的 三个层次 : 事实型信息资源管理 、 知识型信息资源管理 和 思想型信息资源管理 。 ②基于 信息自由流动 和 信息资源无障碍传递 的 信息资源共享 是构成 信息资源管理 这个三层次整体结构体系这一 统一整体的现实基础 和 运行机制的起点 。 ③ 信息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 是通过 信息资源价值的充分创造和实现 , 推进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 。 ④ 无论是从 信息流 向 知识流 的跃迁,还是 知识流 向 思想流 的跃迁,都既是一个 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 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过程 。即通过旧形态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实现并完成新形态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 无论是通过 信息流 向 知识流 的跃迁,完成 新的知识型信息资源 的创造和生成—— 知识创新 ,还是通过 知识流 向 思想流 的跃迁,完成 新的思想型信息资源和相应的新理论 的创造和提出 —— 思想创新 和 理论创新 ,都是如此。 需强调说明的是,上述这一“ 信息资源 三层次 逐层转化和提升过程 ”所描述的只是 信息资源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 的 一般过程 和相应的 理论模式 。实际上,在 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实践 中, 信息流 、 知识流 和 思想流 三者之间,往往会依据一定的现实条件 相互转化 —— 既可以是 信息流 向 知识流 和 思想流 的逐层提升,也可以是 知识流 向 信息流 ,甚至是 思想流 向 信息流 的 逆向转化 ,通过 信息流 的传递、交流与沟通,实现 知识和思想层次上的信息自由流动和信息资源共享 。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可参见本书《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相关章节。 ⑤ 信息管理 、 知识管理 和 思想管理 这三个层次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机制,就是 信息资源 在三个不同层次上的 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与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机制 。 ) 注: 正文出处:《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 487-488 页。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1 期 4 .毕强,杨文祥. 21 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二十一——结论:4.理论要点7-9
pww1380 2013-7-7 11:34
信息文明之光(73):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二十一 ——结论:信息资源价值论的整体理论架构与理论要点( 4 .理论要点 7-9 ) 杨文祥 2013-7-7 日 7 . 图书馆的本质 是人类社会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本机制和手段,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历史传承、社会交流和创新发展的社会媒介 。这一社会媒介具体表现为 一个通过对文献(包括各种载体的实体文献和虚拟形态的网络文献)的收集、整序和保存,构建一定社会的社会信息资源系统,并以此为基础,为社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以提升国民 文明 素质的形式,完成社会的信息资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的社会机制。 实现 人类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的社会理想 是人类社会图书馆事业的最高社会宗旨和终极历史目标 。 这一社会理想的实现是 人类信息资源价值充分实现的社会前提 。 无论是当前的 社会信息化建设 还是长期的 信息文明建设 ,其 基本前提都是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价值的充分实现。 在这一基点上,图书馆的价值实践与当今世界的信息化进程建立了牢固的内在联系 。 8.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其原始起点和原动力是基于人的思维的人的行为和社会实践 。 人的 价值思维 引发人的 价值追求 , 人的 价值追求 导致 人的 价值行为 和 价值实践 。 人的价值追求既有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又有在物质需要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和提升的精神追求。 人作为具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 价值主体 , 其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人与动物的本质性区别 。 人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价值实践 。 人的 一切社会实践 ,其实质都是 建立在一定社会资源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实现特定社会目标的 价值实践 。 无论是物质价值追求还是精神价值追求 , 人的 价值实践 都须建立在 相关信息资源 的基础之上 , 否则这一价值过程就不可能进行 。 人的价值实践 与 信息资源 的这一不可分割的 内在的联系 ,构成了本书 信息资源价值论 的立论基础。 9. 人类实践的任何实践过程 ,无论是人的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还是人作用于外部世界的人类行为, 其 整个过程 都离不开 相关信息资源 的支持 , 无不以自身的 心理机能 为其 内在的根据 。 人的 心理机能 一方面以 神经系统 为其 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以 相关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机制 为其 信息基础 。 心理机能 不仅是 人体系统信息机制 与外部环境联系的基本方式 ,也是 人类 社会系统 信息机制 的 内在基础 , 是植根于每个社会成员人体神经系统的最内层的基础 。 心理机能 是 人的一切思维和社会实践的 前提和起点 ,是 人类思维和行为的 内在依据 , 伴随人类思维和社会实践的整个过程 。 因此,人类社会的 信息资源 只能在人的 心理机能 的作用过程中 , 在人的思维和行为过程中 , 在人的社会实践过程中 才有可能 发挥其社会功能,实现其社会价值 。 于是, 在 信息机制 和 心理机能 的相互关系中 , 在 信息资源 和 人的心理-行为机制 的互动中 ,分别构建 信息资源 的 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是本书 信息资源价值论 的理论特色 ,也 是本书与同类研究的一个基本区别 。 注: 全文出处:《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 477-478 页。为适应理论补充与诠释的实际需要,在此对原文进行了必要的文字调整、补充和段落重新划分。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1 期 4 .毕强,杨文祥. 21 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5 . 杨清.简明心理学辞典.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267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二十——结论:3.理论要点4-6
pww1380 2013-7-3 12:04
信息文明之光(72):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二十 ——结论:信息资源价值论的整体理论架构与理论要点( 3 .理论要点 4-6 ) 杨文祥 2013-7-3 日 4.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文明的文明性质不断从以 自然物质资源 为基础的 农业文明 转变为以 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相统一的社会资源系统 为基础的 工业文明 ,进而转变为以 信息资源为基础资源 的 信息文明 。 就整体而言, 农业文明 是一种 以物质文明为主、精神文明为辅的文明形态 ; 工业文明 是一种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作用、互动消长、相互融合的文明形态 ; 信息文明 则是一种 精神文明不断走向主体和主导地位的文明形态 。 5. 在整个人类社会完成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最终实现 向信息文明整体飞跃 的大变革中,这一历史进程需要有 三大支柱 加以支撑: 以信息科学学科群为核心的当代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体系 ; 以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现代技术平台 ; 以现代科学知识和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社会信息资源体系 。 当今世界 人类社会信息化 的核心问题,其实质就是 如何在一定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的指导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社会信息资源的科学组织、建设、管理和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 上述三大支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相互支撑 , 共同 为 人类社会信息化 核心问题的解决奠定了 现实 基础,构成了推进当代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实现人类文明向信息文明整体飞跃的 历史 动力。 6 . 社会信息化的实质 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的 物质型文明 开始走向 以信息文化价值观为观念形态 ,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 以信息资源为基础资源 , 以信息-知识经济为经济形态 , 以知识创新、思想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不同层次的智慧创新为现实过程 , 以丰富多彩的信息文化成果为人类文明内涵 的 信息型和精神型文明 的历史转型过程。 (这一历史转型过程是一个 在 现代信息技术 的推动下,通过从 产业结构 到 社会系统整体结构 的必要调整,实现在当代社会的历史条件和技术环境下的 信息自由流动 和 信息资源共享 ,从而 促进知识创新 , 促进信息资源价值的充分创造和实现 ,进而 推动信息社会发展和信息文明建设 的历史进程 。 这就是说,在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和各方面 社会管理手段 的支持下,追求 社会信息流动通畅程度和无障碍程度 的最大化和 信息资源共享 的最大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首要目标。 ) 注: 全文出处:《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 476-477 页。为适应理论补充与诠释的实际需要,在此对原文进行了必要的文字调整、补充和段落重新划分。 原文出处: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9 : 384 页 摘引自: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 468 页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 .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九——结论:2.理论要点1-3
pww1380 2013-6-7 19:57
信息文明之光(71):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九 ——结论:信息资源价值论的整体理论架构与理论要点( 2 .理论要点1-3 ) 杨文祥 2013-6-7日 1. 管理 是人类基于一定的社会理性所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资源 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管理活动的现实基础,而 价值 则是人类 一切 社会管理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和管理的前提 。没有具有一定 价值 的目标,便没有 管理活动 的形成。因此, 信息资源价值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价值基础 。 信息资源价值研究主要是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基础研究 。 人类的 社会实践 既有 以物质资源为基础 , 以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的 物质实践 ,也有 以信息资源为基础 , 以创造精神财富为目的的 精神实践 ,更多的则是 以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相互融合统一的 资源系统 为基础 , 通过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的相互促进和互动统一所实现的人类文化的整体进步 。 物质实践 是指人为了创造物质价值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而 精神实践 则是以创造精神价值为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 人的实践 无论是 物质实践 还是 精神实践 ,都需要在相关 信息资源 的参与之下才能够进行。 特别是精神实践,主要是在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 不同历史文明阶段社会发展的 基础资源 构成了这一时期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社会生活形式和社会管理组织形式)和整个社会关系的 现实基础 。这一 现实基础 必然构成各种社会问题的焦点和社会管理的核心。 于是, 信息资源 在构成 信息文明 时期社会发展的 基础资源 的同时,也构成了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 主要基础 ,构成了 信息文明 时期社会竞争和社会管理的核心领域 。 2. 根据辩证唯物论人的社会存在与社会实践决定人的意识这一认识论原理, 人类的价值思维与价值追求以及建立在这一价值思维和价值追求基础之上的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必然与决定社会发展的社会资源基础结构的发展同步发展 。这样,在以信息资源为社会发展基础资源的 信息时代 , 信息资源价值思维 与 信息资源价值理论 便构成了当今世界 信息资源管理 、 全球信息化 和 信息文明建设 的 理性前提 、 思想基础 和 科学依据 。 3. 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是一个不断由 以客观物质为基础走向以人的精神为主导 的 历史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是一个伴随人的素质的提升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的精神 这一 人的本质力量 不断增强、提升和升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在一定阶段和特定条件下,特别是在以非物质性资源为基础的信息文明建设时期 , 人的精神 这一 主导因素 往往构成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必要前提 。 这一前提以信息资源和信息资源价值为其现实基础和价值基础。 人类的精神世界 是知、情、意(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 人类精神世界 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是人的 认知能力 和 认知理性 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是人类的 情感世界 和 人类意志 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历程 。就是说, 人类的精神实践 是一个 建立在一定信息资源的基础上 , 人的 知、情、意 三个方面 相互作用整体推进 的 社会实践过程 ,这一实践过程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正是 在人的知、情、意整体推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 , 人和人类的精神世界得以不断丰富和升华,价值观念得以形成,人格得以完善,人类文化的历史水平和人类文明的层次得以实现整体的提升和飞跃 。 21 世纪是一个 以信息资源为基础 , 以知识创新为手段 , 以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内在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核心、为前提、为最高宗旨和最终归宿的时代 。这就是“21世纪是一个 以人为本 的新世纪”的本意和真义之所在。 为此,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 仅仅泛泛地认识到人是 实践主体 是不够的 ,必须在此基础上 深入、完整、系统地 认识和把握人的 认知主体 、 情感体验主体 、 人类意志主体 和 价值主体 的地位。 注: 引自《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 475-476 页,为适应理论诠释的实际需要,对原文进行了个别的文字调整和补充。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八——结论:1.理论架构
pww1380 2013-4-16 18:40
信息文明之光(70):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八 ——结论:信息资源价值论的整体理论架构与理论要点(1.理论架构) 杨文祥 正如本书在绪论中所说的那样,“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群的迅速发展为动力推动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信息文明,对当今时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历史走向和人类的终极命运究竟意味着什么,不仅是当今理论界学术界必须严肃对待的现实问题,也是必须作出系统的理论阐释和科学解答的历史课题。”这部《信息资源价值论论纲——信息文明时代的价值思考》就是从信息资源价值问题这一角度对这一现实问题和历史课题的初步探讨。 本书通过对绪论,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基本问题、研究方法、相关领域与相关问题,信息资源价值论基础研究,信息资源价值形态研究, 信息资源价值机制研究,信息资源价值评价研究和结论:“信息资源价值论整体理论架构与理论要点”这七部分内容的系统阐述,构建了信息资源价值论的整体理论框架。通过对前六部分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概括,本章得出81条理论要点。这81条要点既是各相关学科经典理论向信息资源价值研究领域的理论延伸,也是当代人类科学理性在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基础之上所实现的学术思想的系统化与理论整合。这81条理论要点不但是本书信息资源价值论各不同方面的理论支点,构成了信息资源价值论理论内容的基本脉络和整体理论框架,而且构成了全书的最终结论。 注: 引自《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475页,为适应本文排版的需要,对原文进行了必要的文字调整和补充。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语言、思维与创新的互动关系——《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
pww1380 2013-4-14 22:57
信息文明之光( 69 ): 语言、思维与创新的互动关系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的理论思想基础简述 杨文祥 前一段时间,写了两篇分别涉及到 思维科学 、 语言学 和 创新理论 的文章。 近来翻检旧作,感到这些文章中所阐述的学术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实际就是本人《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的理论与思想基础。为此,将其略加调整、增补与整理,汇编在一起,形成眼前的这篇《〈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的理论思想基础》一文。为便于感兴趣的朋友查阅相关文章,对文章内容的不同出处分别作出了标注。 本人在对信息资源价值展开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最感困惑和最大的学术阻障集中在语言学方面。这些困惑和阻障构成了本人最主要的学术困境。由于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形式和手段,因此,语言结构与人类的思维结构具有天然的同构性 。 这样,语言学困境往往就同时也是既定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所造成的思维困境 。 为突破由既定语言用语-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思维模式阻障所形成的学术困境,多年来本人始终坚持跨学科多维交叉研究的研究方法,对 语言、思维与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 进行了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学术思考。 “语言不但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使用语言的人们‘约定俗成’的历史产物,语言的功能是对历史的记录和对现实的表达、描述与把握。因此, 语言的本色是历史的和现实的,同时也(必然)是守成的和保守的 。” “ 创新则是一种对未知的新境界的探索,同时也是对一个未知的新世界(分别在思维、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构建。”“于是,创新是超越历史和现实的,是‘前无古人的’, 创新的本质是开创的,超前的 。” “ 在人类进行各方面具有创新意义的智力活动中,学术思想创新和文学艺术创新无论是对其创新过程的描述与记录还是对其创新成果的总结与表达,都别无选择地要借助语言这一思维形式与表达工具。”“这样,就先天地决定了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这两个领域的创新必然泾渭分明地划分为两个层次——特定 语言现有表达功能限度之内的创新和超越该语言现有表达功能限度的创新 。” “ 鉴于语言先天具有的守成性和保守性,在语言现有表达功能限度之内的创新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创新’,而超越现有语言表达功能限度的创新则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创新 。” 集中反映老子哲学思想的《道德经》开宗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开篇语实际上就是开门见山地揭示了语言与世界本原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统一关系。由此可见,中华先哲的古典哲学思维早在两千五六百年之前就已经关注到了语言在揭示和表达世界本原及其运行规律方面的局限性。 发现、揭示和表达世界本原及其运行规律是一切创新活动反映和表现自身本质的基本功能 。 “ 这就是说,创新,即创造性的工作,无论是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思想创新还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文艺创作创新,当这一创新达到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境界时,就必然面临一个超越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创新之外的新问题和新障碍,这一新问题和新障碍就是 学术思想 - 文学艺术创新与表达这一创新的语言形式的矛盾 。 ” 譬如,21世纪人类社会的这种“ 建立在信息资源这一具有精神属性的资源基础之上的人类文明,究竟应称之为信息文明,精神文明还是精神型文明 ?”面对这样一个语言现实,“ 一个清醒的学者,决不会因噎废食,削足适履,囿于语言学的某些已经落后于语言实践(现实需要)的所谓规范而停下自己学术探索的脚步 。” 总之,“ 语言不但是人类思维的形式和表达思想实现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在人们创新性的思维深度超越了现有语言承载和表达能力的情况下,这一(既定的)思维形式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与交流工具又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成为限制和束缚人们进行有效思维和表达的精神桎梏 。 ” (以上见参考文献1) 这样,本人的结论就是:“ 人的思维方式与语言学,无论是普通语言学还是汉语言文字学都需要(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形成新的适应当代社会生活语言实践现实需要的语言规范,)否则,就难以有效发挥其自身的社会功能。 ” (见参考文献 2 ) 这就是说,本人的《信息资源价值论》不但是一部专门研究信息资源价值问题的学术专著,同时也是 一种力求突破在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为代表的物质型文明时代所形成的既定思维方式、思维模式以及诸多与此相应的语言规范,以便实现有效发现、揭示和表达信息资源价值本质及其生成与实现机制的学术目标的理论尝试 。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学术创新的语言困境与“发展语言学”的构建设想》评论回复( 博主回复(2012-11-18 17:38):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33696cid=2256718goto=new 2. 杨文祥《信息、信息文明、信息文明建设(修订稿)——博文阅读与思考札记》( 2012-12-1 19:10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638205.html 3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4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二 (1):全书目录(中文)
热度 2 pww1380 2012-8-22 12:29
信息文明之光( 53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二 (1)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全书目录( 中文 ) 杨文祥 目 次 序言: 序一 ……………………………………………………………………………………………………………………………………………… -1- 序二 ……………………………………………………………………………………………………………………………………………… -3- 第一部分:绪论 1绪论 ………………………………………………………………………………………………………………………………………………3 1.1信息资源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3 1.2信息资源价值研究与社会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6 1.3信息资源价值研究与人类社会 21 世纪的价值实践 ………………………………………………………………………7 1.4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思路与内容体系结构………………………………………………………………………………8 1.5对相关术语、概念和有关问题的说明…………………………………………………………………………………………12 1.6结语……………………………………………………………………………………………………………………………………………16 第二部分: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基本问题、研究方法、相关领域与相关理论问题 2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基本问题研究…………………………………………………………………………………2 1 2.1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学术渊源、时代背景与科学基础 ……………………………………………………2 1 2.1.1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图书馆学学术渊源 …………………………………………………………………………………2 1 2.1.2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科学基础… …………………………………………………………………… 25 2.2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7 2.3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性质、学科特征与理论特色 ………… … … … … … … … … … … … … … ……27 2.3.1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性质 ………………………………………………………………………………………27 2.3.2 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学科特征与理论特色 ………………………………………………………………………28 2.4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现实问题和历史任务 ………………………………………………………30 2.5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学术意义、学术创新与理论难点 ……………………………………………………33 2.5.1 学术意义 ……………………………………………………………………………………………………………33 2.5.2 学术创新 ……………………………………………………………………………………………………………34 2.5.3 理论难点 ……………………………………………………………………………………………………………36 3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研究方法 ……………………………………………………………………………………38 3.1关于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方法的理论思考 ………………………………………………………………………………38 3.2整体思维的跨学科多维交叉互动研究方法 ………………………………………………………………………………39 4信息资源价值论 相 关领域的沿革与进展 ……………………………………………………………………4 4 4.1信息资源价值的传统研究领域及其发展 …………………………………………………………………44 4.1.1 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领域关于信息资源价值的传统研究………………………………………………44 4.1.2 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领域关于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发展………………………………………………47 4.2管理学领域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嬗变、沿革及其他 …………………………………………………54 4.2.1 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55 4.2.2 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的缘起 ……………… … ……… … … … … … … … … … … ……………………………………57 4.2.3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 … … … … … … ………………………………………………59 4.2.4 价值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各种具体的信息价值研究 …………………………………………………… 61 4.3 从古典价值思维到现代价值哲学的演进与发展………………………………………………………67 4.3.1 西方古典价值思维(价值哲学形成以前)………………………………………………………………………68 4.3.2 中华文明的古典价值思维及其沿革………………………………………………………………………………72 4.3.3 价值哲学的形成与其百年的演进与发展 ……………………………………………………………………… 78 4.4知识价值论思潮的兴起与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 … … … … … … … … … … … …………………………88 4.5心理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与融通 … … … … … … … … … … … … … … … … … … ……………………92 5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 ……………………………………………………………………96 5.1关于人类中心主义与价值主体的争议与反思 ………………………………………………………… 96 5.2价值与价值关系的复杂性 … … … … … … … … … … …………………………………………………………98 5.3资源与现代资源观问题 ………… … … … … … … … … ……………………………………………………… 100 5.3.1 资源与资源观 ……………………………………………………………………………………………………101 5.3.2 现代资源观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10 4 5.4信息资源(价值)与人类社会系统信息机制和人的本质的内在联系 …………………………10 6 5.4.1 关于人的本质的初步研究与思考 ………………………………………………………………………………107 5.4.2 关于意识与人的本质关系的研究和思考 ——兼及关于意识的初步研究与思考 … … … … … … … … ……………………………………………………109 5.4.3 关于信息资源(价值)与人类社会系统信息机制及人的本质的 内在联系的研究与思考——兼及关于意识的深度研究与思考 … … … …… … … … … … … … ………………113 5.5信息资源(价值)与人类社会系统信息机制及人的价值的内在联系………………………120 5.5.1 关于 人的价值、信息资源(价值)与社会系统信息机制的关系研究与思考 ……………………………120 5.5.2 关于人的价值的深度探考 ……………………………………… … … … … … … … …………………………121 5.6信息资源(价值)与人类社会系统信息机制及人的行为的内在联系………………………125 5.6.1 信息资源(价值)与人类社会系统信息机制与人的社会行为的微观联系 ………………………………125 5.6.2 信息资源(价值)与人类社会系统信息机制与人的社会行为的宏观联系 …………… … ………………128 第三部分: 信息资源价值论基础研究 6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价值理论来源与价值论基础 ………………………………………………………………133 6.1信息资源价值论的价值思考与价值理论来源 ………………………………………………………13 3 6.2信息资源价值论的价值论基础 …………………………………………………………………………137 6.2.1 价值本质与概念………………………………………………………………………………………………137 6.2.2 价值的相关问题与相关概念… ………………………………………………………………………………142 6.2.3 价值的范畴、类型与层次 … …………………………………………………………………………………144 6.2.3.1 价值的范畴 … ………………………………………………………………………………………………144 6.2.3.2 价值的类型与层次 … ………………………………………………………………………………………146 6.2.4 价值实践过程 … ………………………………………………………………………………………………147 6.2.4.1 价值认识 … …………………………………………………………………………………………………148 6.2.4.2 价值创造 … …………………………………………………………………………………………………148 6.2.4.3 价值实现 … …………………………………………………………………………………………………157 6.2.5 价值意识、价值观念与文化价值观 … ……………………………………………………………………… 161 6.2.5.1 价值意识、价值观念、价值观 …………………………………………………………………………… 161 6.2.5.2 文化价值观 …………… … ………………………………………………………………………………… 163 7信息资源本体论基础研究………………………………………………………………………………… 169 7.1信息的本质与概念 … ………… … ………………………………………………………………………… 169 7.2信息的类型与层次 … ……………………………………………………………………………………… 175 7.3信息的特性与功能 ………………………………………………………………………………………… 182 7.3.1 信息特性 …………………………………………………………………………………………………… 184 7.3.2 信息功能 … ………………………………………………………………………………………………… 184 7.4信息的相关概念 … ………………………………………………………………………………………… 185 7.4.1 信息与知识、思想 ………………………………………………………………………………………… 186 7.4.2 信息与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信息社会、 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信息文明的内在联系 … ………………………………………………………… 187 7.5信息资源的本质与概念 ………………………………………………………………………………… 187 7.5.1 信息资源本质 ……………… … … ………………………………………………………………………… 187 7.5.2 信息资源概念 ……………… … …………………………………………………………………………… 190 7.6信息资源的属性 …………………………………………………………………………………………… 192 7.7信息资源的内容、类型、层次结构 ………………………………………………………………… 194 7.7.1 信息资源的内容与类型结构 ……………………………………………………………………………… 194 7.7.2 信息资源的层次结构 ……………………………………………………………………………………… 197 7.8信息资源的构成、物质形态与功能 ………………………………………………………………… 199 7.8.1 信息资源的构成和物质形态……………………………………………………………………………… 199 7.8.2 信息资源的功能……………………………………………………………………………………………200 8信息资源价值论基础研究┉┉┉┉┉┉┉┉┉┉┉┉┉┉┉┉┉┉┉┉ ┉ ┉┉┉┉207 8.1信息资源价值概念 ………………………………………………………………………………………207 8.2信息资源价值基本层次 …………………………………………………………………………………208 8.3信息资源价值类型 ………………………………………………………………………………………209 8.3.1 信息资源价值基本类型 …………………………………………………………………………………209 8.3.2 信息资源价值一般类型 …………………………………………………………………………………2 10 8.4信息资源价值类型与层次分析 ………………………………………………………………………2 14 8.5信息资源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 ………………………………………………………………………2 15 8.5.1 信息资源 物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2 15 8.5.2 信息资源 精神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2 17 8.5.3 信息资源的 人的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 220 8.5.4 信息资源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过程的基本模式 ………………………………………………………222 8.6信息资源价值观、信息文化价值观与信息文明建设 … … … … … … … ……………………226 8.6.1 信息资源价值观与 价值视野中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226 8.6.2 信息文化价值观与信息文明建设 ………………………………………………………………………22 9 8.6.3 信息文化价值观与人类信息文明建设的艰难历程…………………………………………………… 234 第四部分: 信息资源价值形态研究 9信息资源价值形态概述┉┉┉┉┉┉┉┉┉┉┉┉┉┉┉┉┉┉┉┉ ┉ ┉┉┉┉239 10信息资源价值的意识与心理形态 ┉┉┉┉┉┉┉┉┉┉┉┉┉┉┉┉┉┉┉ ┉2 40 10.1信息资源价值意识与心理形态概述 ……………………………………………………………240 10.2信息资源价值意识与心理形态的价值内容与价值过程 … ………………………………242 10.2.1 意识与心理形态的价值内容…………………………………………………………………………242 10.2.2 意识与心理形态的价值过程…………………………………………………………………………247 10.3信息资源价值意识与心理形态的层次与表现形式 ………………………………………249 10.3.1 意识与心理形态的层次 ……………………………………………………………………………249 10.3.2 意识与心理形态的形态类型(表现形式) ………………………………………………………250 11信息资源价值的物质与实践形态 ┉┉┉┉┉┉┉┉┉┉┉┉┉┉┉┉┉┉ ┉ 254 11.1信息资源价值物质与实践形态概述 …………………………………………………………254 11.2信息资源价值物质与实践形态的价值形式、价值内容与价值过程 ………………25 6 11.2.1 物质与实践形态的价值形式、价值内容与价值过程总体研究…………………………………256 11.2.2 物质与实践形态的价值形式、价值内容与价值过程具体研究…………………………………257 11.3信息资源价值物质与实践形态的层次与社会表现形式 … …………………………269 11.3.1 物质与实践形态的层次 …………………………………………………………………………269 11.3.2 物质与实践形态的社会实践形式 ………………………………………………………………269 12社会信息化 —— 信息资源价值 物质与实践形态的宏观社会实践形式 ┉┉┉┉┉┉┉┉2 73 12.1信息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 … … ……………………………………………………2 73 12.2社会信息化领域与社会信息化层次 ………………………………………………………2 79 12.2.1 社会信息化领域…………………………………………………………………………………2 79 12.2.1.1 社会信息化建设宏观领域 …………………………………………………………………2 79 12.2.1.2 社会信息化建设专门领域……………………………………………………………………2 80 12.2.2 社会信息化层次…………………………………………………………………………………2 94 13信息资源价值的历史文化形态 ……………………………………………………………318 13.1信息资源价值历史文化形态概述 ………………………………………………………318 13.1.1 相关概念的界定………………………………………………………………………………318 13.1.2 信息资源价值历史文化形态 ─────信息资源和信息资源价值与历史文化的内在联系…………………………3 21 13.2信息资源价值历史文化形态的社会表现形式 ………………………………………3 21 13.2.1 信息资源价值历史文化形态的社会表现形式………………………………………………3 21 13.2.2 信息文明历史条件下的信息资源价值历史文化形态………………………………………3 25 14信息资源价值形态体系结构的整体分析………………………………………………3 28 第五部分:信息资源价值机制研究 15基本机制:信息 - 知识 - 思想流动与管理机制 ——信息自由流动与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335 15.1关于信息 - 知识 - 思想流动与管理机制 ——信息自由流动与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理论思考 …………………………335 15.2信息 - 知识 - 思想资源的流动过程与机制 ……………………………………………340 15.2.1 信息流流动与管理过程和信息管理机制……………………………………………………34 2 15.2.1.1 关于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过程及其合理运行机制的理论思考…………………………34 2 15.2.1.2 信息传递模式………………………………………………………………………………344 15.2.1.3 信息交流方式………………………………………………………………………………352 15.2.1.4 信息传递模式和交流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355 15.2.1.5 信息传递和交流障碍分析…………………………………………………………………357 15.2.1.6 信息管理的科学过程与信息管理合理机制的构建 … … … ………………………358 15.2.2 知识流流动与管理过程和知识管理机制…………………………………………………… 359 15.2.2.1 知识管理概述 ——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管理过程与管理机制的深化……………………… 359 15.2.2.2 知识管理的缘起、概念与特征…………………………………………………………… 361 15.2.2.3 知识管理内容与知识管理过程……………………………………………………………36 2 15.2.2.4 知识管理的相关因素与知识管理机制……………………………………………………364 15.2.3 思想流流动与管理过程和思想管理机制……………………………………………………373 15.2.4 信息 - 知识 - 思想流动与管理机制的社会表现形式…………………………………………375 15.3基本机制:信息 - 知识 - 思想流动与管理机制 ——信息自由流动与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377 16社会基础机制 …………………………………………………………………………………383 16.1信息资源基础机制 …………………………………………………………………………383 16.1.1 现实空间信息资源基础………………………………………………………………………383 16.1.2 虚拟空间信息资源基础………………………………………………………………………384 16.1.3 意识空间信息资源基础………………………………………………………………………38 5 16.2组织基础机制 ………………………………………………………………………………386 16.2.1 组织结构机制…………………………………………………………………………………387 16.2.2 组织文化机制…………………………………………………………………………………389 16.2.3 组织激励机制…………………………………………………………………………………390 16.2.4 结构机制、文化机制和激励机制的辩证关系………………………………………………391 16.3自组织基础机制 ……………………………………………………………………………391 17动力机制…………………………………………………………………………………………394 17.1心理—行为机制 ……………………… …… ………………………………………………394 17.2利益驱动—市场竞争机制 …………………………………………………………………396 17.3社会公益—利益均衡机制 …………………………………………………………………396 18技术机制…………………………………………………………………………………………398 18.1信息管理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机制 …………………………………………………398 18.2知识管理技术与知识管理技术机制 …………………………………………………399 18.3思想管理技术与思想管理技术机制展望 …………………………………………403 18.4信息 - 知识 - 思想管理技术机制 ………………………………………………………405 18.5网络技术与网络技术机制 … ……………………………………………………………405 18.6技术机制的社会表达形式 … ……………………………………………………………405 19社会环境与社会保障机制 ………………………………………………………………407 19.1信息资源价值实践面临的社会问题 ………………………………………………407 19.2法律环境与法律保障机制 ……………………………………………………………409 19.2.1 知识产权制度 ……………………………………………………………………………410 19.2.2 图书馆法 …………………………………………………………………………………411 19.2.3 信息自由法 ………………………………………………………………………………41 2 19.3政策环境与政策保障机制 ……………………………………………………………414 19.4行政环境与行政保障机制 ……………………………………………………………41 7 19.5文化环境与文化保障机制 …………………………………………………………… 418 19.6社会环境与社会保障机制系统结构整合与分析 ………………………………421 20信息资源价值机制系统整体结构分析 ……………………………………………4 22 20.1信息资源价值机制系统结构具体分析………………………………………………………42 2 20.2信息资源价值机制系统结构整体分析 ………………………………………………424 第六部分:信息资源价值评价研究 21信息资源价值评价原则、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43 1 21.1信息资源价值评价与评价原则 … …………………………………………………431 21.1.1 基本原则…………………………………………………………………………………431 21.1.2 具体原则…………………………………………………………………………………433 21.2信息资源价值评价标准 ……………………………………………………………436 21.2.1 价值评价基本标准 ……………………………………………………………………436 21.2.2 信息资源价值评价一般标准 …………………………………………………………437 21.2.3 信息资源价值评价具体标准 …………………………………………………………438 21.3信息资源价值评价方法 ……………………………………………………………439 21.3.1 信息资源价值评价方法概述 …………………………………………………………439 21.3.2 信息资源价值评价方法体系结构 ……………………………………………………440 21.3.3 价值哲学方法 …………………………………………………………………………440 21.3.4 基本方法 ………………………………………………………………………………441 21.3.5 具体方法 ………………………………………………………………………………442 22信息资源价值评价与信息资源价值实践效益评价┉┉┉┉┉┉┉┉┉443 22.1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价值评价 …………………………………………………443 22.1.1 主观信息资源的价值评价及其原则与方法 …………………………………………443 22.1.2 客观信息资源的价值评价及其原则与方法 …………………………………………444 22.2信息资源价值实践效益评价 … ……………………………………………………44 9 22.2.1 信息资源价值个体实践效益评价 ……………………………………………………450 22.2.2 信息资源价值组织实践效益评价 ……………………………………………………4 53 22.2.3 信息资源价值社会实践效益评价 ——城市、国家、全球 ………………………………………………………………455 22.3信息资源价值社会实践效益评价机制 …………………………………………456 23信息资源价值社会实践效益评价的基本形式 ――― 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 ┉┉┉┉┉┉┉┉┉┉┉┉┉┉┉┉┉┉45 8 23.1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研究现状 …………………………………………………45 8 23.1.1 基于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模型的测度……………………………………………45 8 23.1.2 基于信息化指数模型( RITE 模型)的测度…………………………………………460 23.2目前国内综合测评法指标体系分析 …………………………………………46 3 23.3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问题的理论反思与今后的出路 ……………………467 23.4结语 ……………………………………………………………………………………4 72 第七部分:结论 24结论:信息资源价值论的整体理论架构与理论要点┉┉┉┉┉┉┉475 参考文献 ……………………………………………………………………………………………………493 后记 …………………………………………………………………………………………………………498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5590 次阅读|7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9):《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pww1380 2011-1-7 00:33
信息文明之光(9):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杨文祥 “题名”一词是图书情报科学的专业术语,在此可径直理解为“书名”。由于这里讨论的是专业性问题,有必要用“题名”一词替代口语中的“书名”一词。 这部学术论著的题名是《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对于这样一个题名,这里暂做如下诠释: 1 .“资源”、“信息资源”、“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文明” “资源”:现行参考工具书一般将其解释为“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现代汉语词典,1979);“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辞海,1979)。显然,这两部常用工具书对“资源”这一词语和相应概念的解释,基本上是基于经济学的概念作出的,而且是在以天然的物质资源作为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现实基础的物质型文明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传统经济学的解释。 信息资源 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成果,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条件。这一历史成果和历史条件是一种建立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智力成果和智力条件。尽管这种智力成果和智力条件在其发生发展的原初阶段离不开天然的物质资源,但 在人的作用下——体力作用和智力作用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原生态的天然的物质资源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但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的印记,而且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和人的价值的实现形式。 这样,尽管在物质载体形态方面,信息资源仍然与物质世界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其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却是人的认识和人类智力劳动和智力创造的产物。因此,信息资源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人为地理论界定为“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或“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了。 显然,上述传统社会所形成的关于“资源”概念的理论界定和学术理解,既无法展开对信息资源的研究,更没有可能展开对信息资源价值的研究。为此, 在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资源”这一学术概念进行重新解释和理论界定。 根据本书作者的研究,从社会学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视角上分析,“资源”和“信息资源”这两个学术概念在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可分别作如下理论界定和文字表述: “资源”是人与社会在其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展社会生活与社会生产的现实基础,与此同时,这一现实基础也就构成了人类社会财富的来源。 “信息资源” 这一学术概念是建立在“资源”概念基础之上的下位概念。所谓信息资源,就是以信息内容与其物质载体的结合与统一为表现形式,或以信息内容与其物质载体的结合与统一的状态存在的社会资源。 这样,“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文明”这些建立在信息资源的现实基础之上,同时也是由信息资源概念所衍生的相关术语就可作如下理解: “信息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种以信息资源作为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资源、现实基础和历史条件的社会发展形态。 “信息时代”,顾名思义,便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入到以信息资源构成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资源、现实基础和社会财富来源的历史阶段。 “信息文明”则是一个分别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对应的关于人类文明历史属性、历史形态的和历史阶段的学术概念。具体而言,信息文明就是建立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通过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性发展和历史否定而形成的当今时代最先进最发达的历史文明形态。由于信息文明的形成和出现,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上,先后形成了四种建立在不同资源属性的社会资源基础上的具有不同历史形态的历史文明阶段。依照历史形成的先后顺序,它们分别是原始文明(渔猎采集文明是原始文明的早期,而游牧文明则应视为原始文明的末期形态)、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 2 .信息资源价值研究 在人类的理性视野里,在这个世界上,一切客观存在基本上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别: 其一是物的存在,另外一类是人的存在。 人的存在形态是物质高度发达和质变的结果。人的本质是精神与物质的高度统一,也可以说是精神化了的物质。 所谓精神化了的物质就是高度质变了的物质。这种物质已经不再是物质世界的原初状态,而是一种在承载了一个精神世界的同时,又受到这个精神世界高度统摄的存在形态。 在生物进化史上, 生物进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演化与发展过程。 开弓没有回头箭,一个种群,既有可能继续发展,也有可能走向消亡, 就是没有可能走向回归。 当原始生物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一旦高度发达进化为人类以后,就再也无可能回归到原始生物的状态。就是说, 自从人类形成那天起,它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物种,也永远不可能回归为原来的那个物种了。这是机械唯物论无论如何都无法解释清楚的一个历史事实。 就是说, 人类出现以后,这个世界就分为人与物这两大不容混淆的结构部分。而人与物这两大结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动整合、整体发展就构成了这个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模式。 物的世界是一种自在的世界。人的世界则是一种自主的世界,能动的世界。这个世界之所以能够自主、能动,就在于有其精神世界的统摄。而精神统摄物质的杠杆就是价值。 就是说,人类社会的自主与能动是依其价值方向而作用,而发展的。没有价值这一动力杠杆,人的自主与能动作用就无从启动。这样, 信息资源作为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和信息文明建设和发展的现实基础,信息资源的价值研究就必然构成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和信息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为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文明的历史发展提供当代科学理性的智力支持。 另外,要开展对信息资源价值问题的研究,就必须通过社会学、经济学、政治科学、文化学与价值哲学等相关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才有可能把这一研究引向深入。在这种跨学科研究的角度上分析,又可以把 “资源” 的定义界定为 “人与社会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现实基础和一切价值的根本来源。” 这样,研究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机制和相应的客观规律就必须从对社会资源的研究入手。于是, 对信息社会、信息时代和信息文明建设的基本机制和相应客观规律的探索就必须从信息资源的价值问题入手。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之光(相关章节).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4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