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无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术哲学的邀请(10)——学术理论的自我感
yaojunwei 2020-10-14 10:13
在学术人生中,每个人发展的理论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理论,可以尝试着由以下基本条件来判断:我们采用理论后获得的体验或认同感与理论本身的“自我”一致性程度有多大?一个人对自己发展的理论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我们看待发展出来理论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理论的发展由不成熟到成熟,由片面性到完整性,不是一蹴而就的,当然,这样需要我们身处其中的学术环境的支持。不排除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面对自我发展出来的理论的内在问题,是扬弃还是妥协,是否有耐心等到迟来的理论自我感和价值感,当然,这一条路往往是长期和曲折的。 当我们在探究理论的行动中会感知理论的不同“自我”,思考着它们的想法、感受着它们的内在,这个探究过程便是帮助理论发展其“个性”。这一过程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相互冲突的元素会纷繁跌至,我们会在发展理论的过程中受到“他者”的不断冲击。我们会不断接近、筛选或排除“他者”。当这种分离或独立产生时,我们需要体验不同元素的整合,也许是矛盾体的整合,这种整合是渐进的,为的是形成和谐、顺畅的理论体系。 一般情况下,学术中理论的自我和学者的自我是习得的,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有的来自于说教,有的来自于亲身体验,发现它们 / 他们的自我概念。这种自我概念有助于在学术中获得独立身份或者身份认同,包括理论建构和学者身份,觉得自己的理论体系或价值体系有存在价值。 当然,这里面还需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也一直在想,我是否超越学术的自我意识。在“我是谁?”这一阶段,我们无法确定该如何去应对周围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论和情境。我一直习惯于照着别人交给我们的理论、方法和视角去做出回应,但是现在问题是:我怎样才能真的以我自己的方式去做出学术回应?”。因此,我们尝试新的学术行为方式,探索新的学术体验。 在逐渐解决学术身份认同这一问题时,我们或许被迫返回自我意识,但是当一个人已经养成一种风格相投的行为后,他就不再想知道他将如何回应,也不打算再知道自己的反应:只是被动的做出回应。在自己对新鲜事物是怎么想的、对事物有什么感觉上,对事物探究的方式、方法、途径和工具是否可以改善等,自我询问的次数会越来越少,仅仅是去思考和感觉,而不是积极采取行动。因此,作为发展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自我意识,开始会逐渐消失。 我们是否需要在学术“自我”和学术“无我”之间进行分衡治理,而不是找到平衡点,而是保持学术“自我”和学术“无我”独立性的同时,让两者合力的价值最大化。这就需要我们训练如何调控“自我”和“无我”,这是一种以非中介方式体验万物的路径。我们可以看着一支蜡烛,体验到纯净的火焰,不是将其视为主客体关系,而是作为非中介的直接体验,就像体验者直接燃烧着火焰。 我们是否习惯于给在学术中给万事万物都起一个名字,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其“自我”化、保存起来、召唤回来、探讨它们,或是在以后的时间依稀回想再次体验。或者,我们更加重视原始体验的质量,没有任何形式的概念或词语干预。因为,自我会干预纯粹体验,一旦个体开始纯粹体验,他就不再需要自我居中进行调解。 当然,在无我的背后有很强的自我,也就是说,经过严格定义,我们可以说,很强的自我已经超越自我意识,进入自发体验,抵达了一种类似无我的桩体。如果一个人形成一种自我系统,运转顺利和谐,那么学术身份认同和理论建构对他来说,就变得轻而易举。他所有的经验中都弥漫着很强的整合为一感或矛盾并存感,他已经忘记了固有的“自我”,形成“物我两忘”,又何谈你的理论,他的理论,你的方法,他的方法,你的工具,他的工具,你的思想,他的思想,“信手拈来俱天成”。
个人分类: 应如室|1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修行么?你是有我修者还是无我修者?
热度 1 冯向军 2018-8-3 13:09
你修行么?你是有我修者还是无我修者? 天水 2018/8/3 一名修者,如果心中有我,就可称为有我修者。有我修者,心中既然有我,就会有人。眼里就会有分别。心里就会有烦 恼。身外就有敌人。既然有分别,就会有不 等 同。既然有不等同,心 里就会有不平。 所以,说到底,有我修者的本质特征还是其心不平。 有我修者的修行,能修者是我,所修者是他(人),偏偏又要把有我的我修成非我的他(人)。所以有我修者的修行,注定会走一条难行之道:把有我的我修成非我的他(人)。 相对于有我修者,无我修者具有完美的反转性:只要把有我修者颠倒过来就成了无我修者。 无我修者,心中既然无我,就会无人。眼里就会无分别。心里就会无烦恼。身外就无敌人。既然无分别,就会无不等同。既然无不等同,心里就会无不平,就会心平。 所以,说到底,无我修者的本质特征就是心平。 无我修者的修行,【能修者无我无所不我】,所修者还是无我无所不我。能修者和所修者本自合一 。 因此,无我修者的修行,其本质是无修无证无取无舍无得无失。必然走的是一条难信易行之道。 【附录】 无我修者。能修合了所修。始觉合了本觉。才发菩提即成正觉。 此地,所谓能修、所修、始觉、本觉、菩提、正觉者,无他,【无我无所不我】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辨析杨振宁先生论艺术之美时的“无我”和“有我”
热度 17 qhliu 2016-6-26 13:28
2015 年 4 月 18 日 杨振宁先生在中国美术馆“大师讲大美”学术讲坛系列讲座中,以“ 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 ”为题目发表了演讲,然后花了 一个多小时 回答听众的提问。这个讲演的前半部分在很多场合讲过,但是后半部分的内容基本上是第一次出现。尽管这个演讲已经发表在《中国美术馆》 2015 年第三期。今天才从“知识分子”公众微信号中读到这个演讲。 第二部分一开始,提到科学中的美是 “ 无我 ” 的美,艺术中的美是 “ 有我 ” 的美。而且杨先生自认为这个 “ 无我 ” 和 “ 有我 ” 的概念沿用的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定义。不过,很明显,杨先生这里用的是普罗大众的理解,和王国维用法刚好相反! 下面是第二部分的开头部分。 ———————— 接下来,我们讨论艺术中的美。 物理学的发展历经了几个明确的阶段,而艺术不然。事实上人类对艺术的了解远远早于对科学的了解。比如说在三千多年以前,商朝的金属铸造师们就已经具备了非常好的艺术感。这是商朝的一个小犀牛形青铜器,现保存在美国旧金山博物馆里,是镇馆之宝。据说它是由巴黎的一个大古董贩子C.T.Loo于20世纪40年代卖到美国的,当时只卖了五万美金,今天当然是无价之宝。 ► 小犀牛形青铜器,现存美国旧金山博物馆 这是商朝的另外一个青铜器,叫做觚,现保存在于美国华盛顿的Freer博物馆里。Freer是一个有钱人,他在20世纪初到北京买了很多铜器,这个觚是其中的一个。Freer博物馆是美国所有博物馆中收藏中国古文物最丰富的一个。 ► 青铜 觚,现存美国华盛顿的Freer博物馆 青铜器的制造师们或许不懂甲骨文,更不懂艺术理论,可是他们对美的感受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个“小犀牛”和这个铜觚都很美,可是有不同的美法,让我们分析一下。 “小犀牛”是童稚型的,铜觚是思考型的;“小犀牛”体现出直觉的美,铜觚是抽象的美;“小犀牛”的美是“形似”的美,铜觚是“神似”的美。它们显示,艺术中的美离不开人类,这与科学中的终极的美不同。 我刚才讲了, 科学里的终极的美是客观的,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些美了。可是没有人类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艺术中的美。换句话说,科学中的美是“无我”的美,艺术中的美是“有我”的美。 大家知道,这个“无我”和“有我”的概念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很有名。 王国维拿它来描述诗词的意境,我想也可以拿来分辨科学中的美和艺术中的美的基本不同点。 ———————— 辨 析 杨先生的“无我”之美指的是,对客观对象忠实表达已达惟妙惟肖的程度;而“有我”则是人类的创造,是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尽管杨先生的意思很明确,他的说法也符合科学家对科学美与艺术美的理解,但是他用到的“无我”和“有我”和王国维对“无我”和“有我”的定义正好相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无我之境不是作品不带任何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而是指审美主体与外物无利害关系,审美时浑然忘我,沉浸在外物 中,以至于与物俱化。如“采菊东蘺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所以, 无我之境指的是我在物中、完全不是“独立寒秋”。 有我之境不是指感情强烈、个性鲜明的创造,而是说主体曾经有深刻感动,以至于外物触动时,将主体的意志外化,“由动之静时得之”感悟。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起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杨先生对科学美与艺术美的见解非常深入和通透,很多横向比较也是独具慧眼。这里的“科学中的美是‘无我’的美,艺术中的美是‘有我’的美”,是一个对主客观的分类,不是王国维使用过的“无我”和“有我”。 _____________ “杨学”系列 1, 研读杨振宁先生复旦谈话记录与“杨学”之创立 (“杨学”第一篇) 2, 杨振宁先生惊人一变 (“杨学”第二篇) 3, 杨振宁先生论物理创造的诗性体验 (“杨学”第三篇) 4, 杨振宁8月6日中美物理教育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杨学第四篇) 5, 杨振宁先生高调质疑标准模型 (杨学第五篇) 6, 杨振宁先生之被困与非困 (杨学第六篇) 7, 中、远距离上的一些物理学问题 (杨学第七篇)
个人分类: 拾穗记|12114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金剛經破空論10
jiangjinsong 2011-4-23 16:50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來果德不思議 身相非相即實相 不離諸相說非相 於佛三身如是見 論曰。準餘諸論。自此以下。皆為問荅遣疑也。恐有疑曰。菩薩施時不住於相。云何致成果時福相。故逆問曰。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尊者已達法身真理。隨即荅曰。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蓋實相不變隨緣。說為身相。隨緣不變。即非身相。此則已悟報化非真不離於真。佛迎其解而廣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惟取報化修德之相。名為虛妄。即復取法身性德之相。亦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如達全波即水。無別波相。全漚即海。無別漚相。則不於法身外別取報化相。亦不於報化外別取法身相。而頭頭法法。皆是如來一體三身矣。
个人分类: 風中獨白|1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金剛經破空論9
jiangjinsong 2011-4-23 08:35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一切無住是應住 資生無畏法三檀 一二三攝六度滿 如虛空住是所教 論曰。前問及許。皆先住而後降者。從實智起權智也。今荅中先降而後住者。從權智入實智也。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與虛空等。施有三種。一資生施。即檀波羅蜜。二無畏施。即尸羅羼提二波羅蜜。三者法施。即毘離耶禪那般若三波羅蜜。不住六塵者。不著其因。不取其果。不著因者。不見我為能施人為受施物為所施。以若我若人若物因緣無性故。如幻如夢故。惟心所現。因心成體。體即法界故。不取果者。不為貪求未來殊勝色等諸果報故。不住相者。相祇是六塵。若因若果。蓋現前所有六度妙行。本皆實相舉體所成。是故隨舉一行。本即實相。全體大用。譬如舉海成漚。舉漚攝海。而諸眾生住於相故。妄自計果計因。觀大觀小。若能稱性而住。不住諸相。譬如芥子中空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別。以空非內外彼此方隅形相。更無小空異大空故。無相之福。其福乃大。非謂無福。不住塵相名如教住。非無應住。是故善破惡取空見。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Remember Me和“万法唯识”
seawan 2011-1-7 21:53
星舰迷航的《Remember Me》和佛教的"万法唯识"有点相似。 Beverly被一个"子空间气泡"意外地捕获;在她进入该子空间的瞬间,她的意识形成了那个子空间的"现实存在",即一个对她来说完全真实的宇宙。 佛教的唯识学说认为,"万法唯识";我们所能感知的这个世界,是由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变现"出来的。质疑这个学说的人一般会问:既然我所知道的这个世界是由我的"识"所变现,那么,为什么你、我、他等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同样的世界,同样的事情呢?对此,唯识学派的回答是:因为我们都有共同的"业力",使得我们的世界相互重叠,从而使我们有可共同感知的事物。 Remember Me从另外一个方面演绎了这个理论:由于影片中的子空间是由Beverly个人的识所变现,因此虽然该空间对她来说是完全真实的,但对原来的空间中的人来说则是不可接触的,其中的时间和空间完全按自己的规则发展。 这样的世界不是一个"梦"。甚至,Beverly的生命也在其中正常的发展,并受制于正常的物理规律。虽然"神秘访客" Traveller站在另一个世界的人的立场上说:"As long as she thinks she's alive, she's alive",但实际上,在Beverly自己的世界中,她的生存仍然依赖于"自然"规律,包括依赖于飞船的life support system。 我们时常从网络上看到,某人在经历"死亡"后复活的所"看到"的奇幻的心理历程。很多人看到了自己先辈,或者见到了各种神灵或者各种光,听到各种声音等。仅仅"科学地"解释将其为"幻觉"显然是武断和不恰当的。那么,是否是他们临时的打开了通向另一个世界的一个"gateway",从而获得的体验呢? 片中最可笑的是当Beverly问计算机"What is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什么是宇宙的本质)的时候,计算机竟然回答:The universe is a spheroid region 705 metres in diameter(宇宙是一个直径705米的球状物)!然而,在"她"的宇宙中,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回答! 影片中Traveller用来鼓励Crusher的话更像是禅师说的: Let it all go. Leave it behind. —— 放下一切 Focus on the present. —— 活在当下 The ability is there, inside of you. You do not need to look for it. —— 本性具足,无需向外追求 (这是我原来在bokee上的文章,现在bokee关了。。。从快照中扒出来放到这里)
个人分类: STarTrek TNG|373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