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哈尔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感谢哈工大市政学院的大师们
gxhtj 2011-2-23 01:03
到哈工大工四年零一个月了。回顾这四年的点点滴滴,我心中感慨万分。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我们一家三口外加我的公婆和我的父母,都为了我来到哈尔滨,都来支持我的工作。四年里,由于我的先生不喜欢哈尔滨这个地方,一直也没有出去工作,就在家里呆着,这对一个能力非常强的人来说是很大的打击。 08 年的冬天,一个月内我的婆婆和我的妈妈先后摔断了胳膊。没有他们的支持,我绝对没有这么多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其次我要感谢马军老师,他对我来说是哈尔滨除了亲人之外最亲的人,他对我来说早已不是单纯的同事。是马老师,在没有见过我的时候已经决定把我引到哈工大来工作;是马老师,用他的智慧和勤奋在影响着我,让我有了更加成熟的科研思想和有了更高的人生追求;是马老师,为我提供了实验室、仪器甚至借给了我学生;是马老师,每每在我困难的时候总是跟我站在一起;是马老师,用他的胸怀忍受我的坏脾气。虽是我的领导,但却从来没有责备过我一句,不是我做的够好,而是他的修养够好。马老师是我事业起步期最重要的人。我还要感谢市政学院的很多很多老师,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我才能够在哈工大的这几年里取得小小的成绩。在哈工大第一次见到了院士。见到的第一个院士是李圭白院士,没有想到李院士如此和蔼可亲,没想到李院士如此高龄依然孜孜不倦,更没有想到李院士如此扶持我,在我需要他帮助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不”字。他就像一棵大树,而我有幸得到大树的庇荫。在一起修改十一五水专项课题申请书的时候,第一次有机会与张杰院士一起工作,他的一丝不苟、他的亲力亲为让我受益终生。刚认识任老师的时候他还是市政学院的院长而不是院士,任老师的人格魅力让我受益匪浅,他对我的帮助让我永远铭记在心。有一个人我不得不提,那就是何钟怡老师,何老师是一位我心目中真正的大师级的人物。虽然我没有机会听到何老师的课,但是我有机会与何老师促膝长谈,何老师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著、对晚辈的扶持,让我跟他没有任何距离感。在哈尔滨的四年里,他对我的鼓励,他对我的教导,让我受益终生。每次与他交谈结束,我都会深深自责,我为什么不能像何老师一样爱学生更多一点? 崔老师在还是人事处长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见到他都很紧张,总觉得他高高在上。随着他当了市政学院的院长,随着跟他交往的深入,越来越佩服和敬重他,他和蔼可亲、厚道、睿智、胸怀坦荡。没有他的鼓励,今年我就会放弃博导的申请,今年也就没机会成为哈工大的博导;知道我要离开,他第一时间打电话挽留我。就为了崔老师的这份心意,我真的想留下来,继续为学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我的家庭呢?崔老师,不是我狠心,我实在是没有办法,我无法把自己事业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先生事业的基础上。一想到袁一星老师,心里就暖融融的。袁老师这个领导一点架子也没有,而且有求必应,我每次需要他的帮助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不仅如此,他对十一五水专项课题的投入、认真,让我非常感动。有时候看着他那有点凌乱的白发,我真想跟他说“袁老师,您能不能别这么认真啊”。由于我英语还可以,所以跟主管外事的王鹏老师也非常熟悉。王老师温文尔雅,学化学出身的他理论基础扎实,知识渊博,我打心底里佩服他。在我打算要离开市政学院的时候,想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马放老师、赵庆良老师、田禹老师、冯玉杰老师、赵加宁老师、韩洪军老师、李伟光老师、吕炳南老师、南军老师等等。看着市政学院的通讯录,我所认识的每个老师都能让我找到值得我感谢的地方。感谢你们,我亲爱的同事们;感谢你,市政学院。正是由于有了你们,哈尔滨来有了让我留恋的理由。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新医学信息服务学术研讨会 2011年6月 哈尔滨
xupeiyang 2011-2-11 18:29
纪念《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创刊20周年 ? 暨“创新医学信息服务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 为纪念《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创刊20周年,决定于2011年6月在哈尔滨举办《创新医学信息服务学术研讨会》,以推动我国医学信息服务向深层次、人性化、学科化方向发展。现将征文事宜通知如下:? 1 征文内容 ? 医药卫生科技信息分析研究、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研究以及决策咨询研究; 医药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资源整合和评估的研究,以及数字资源的标准研究和标准化建设;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研究; 创新医学信息服务理念和模式的研究; 学科化医学信息服务理念和模式的研究; 医药信息咨询如何为领导决策、疾病防控、临床医疗、科研教学支持服务,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卫生信息化的研究; 知识挖掘、知识发现、知识整合和知识管理研究; 医药信息专业人才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循证医学资源建设及其质量评估研究; 医药科技的最新发展、科技评估和中介服务; 医学信息在医学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作用和服务模式以及科技评估、查新咨询和中介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信息学、竞争情报、本体语言、检索技术、远程医疗、书刊编辑出版、科研设计、项目申报、专利申请、科技管理、医院管理、病案管理与医学信息学密切相关的专业论文。? 2 征文要求 ? 论文必须是未在公开刊物发表或学术会议交流过的文章;内容必须翔实,数据可靠,主题突出,文字通顺,一般在4000字左右。正文前附加200-300字内容摘要及关键词。请自留底稿,不退稿。文章中引用参考文献必须标注清楚;稿件须在第一页以脚注形式提供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学历、职称等)及单位、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件;截止日期:2011年5月10日。来稿请通过网络平台发送(http://cjml.mlpla.cn)并在论文首页注明“会议征文”字样。联系电话:010-66932461,66932468;联系人:杜主编,杨主任。? 3 征文对象及参会人员 ? 全国医药卫生单位主管信息的领导,情报所所长,信息科科长,图书馆馆长以及从事医药卫生图书情报教学、科研、数字化研发、查新检索、编目流通工作的专业人员等。? 4 其他事项? 入选大会交流论文将颁发论文证书,同时评选优秀论文并颁发证书。部分优秀论文将在《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上发表。会议其他事项将另行通知。?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编辑部? 二0 一一年元月二十五日
个人分类: 信息科学|28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污染再飞一会-融雪剂的污染原罪
热度 2 冯用军 2011-2-11 11:14
名词解释: 融雪剂是冬季常用的除雪方法,国内外常见的融雪剂按主要成分一般分为醋酸钾(有机融雪剂)和氯盐两类。氯盐类融雪剂因其价格便宜、效果明显,从而被广泛使用。但其中含有的氯化物,如氯化钠、氯化钙等物质极易对环境造成破坏。过度依赖氯盐类融雪剂除雪,并因此导致的融雪剂滥用已经成为腐蚀中国城市的一大隐患。 污染统计: 依据2008年的统计,中国每年的融雪剂消耗量在60万至70万吨之间。在哈尔滨、沈阳、天津、北京这些北方城市,每年都会耗用几千吨甚至万余吨融雪剂。另有资料表明,每使用一吨融雪剂造成的腐蚀损失合计达803美元,融雪剂的大量使用造成高额经济损失,也带来众多环境问题。 污染事实: 雪融剂曾造成北京多城区11000余株行道树枯死 2005年冬末春初,北京八个城区曾出现大批草木枯死的状况。据北京市园林局的不完全统计,共有11000余株行道树、149万余株绿篱、色块等灌木、近20万平方米草坪遭受严重盐害或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在3000万元以上。园林专家曾对北四环路边的残雪及周边土壤进行了取样,发现含盐浓度比正常值高392倍,氯离子、钠离子等的浓度也大大超标。 目前普遍使用的融雪剂主要成分都是含有氯离子的盐类,即便是市面上号称的环保融雪剂,也只是减少了其中氯化钠的含量,增加了腐蚀性相对较弱的氯化钙、氯化镁的含量。使用融雪剂融化后的雪水一旦渗入到土壤中,会使土壤盐碱化,导致植物枯萎死亡。融雪剂中的盐分在土壤中的降解时间最长可达15年,补种的植物也难以存活,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深层换土。 2008年雪灾广撒融雪剂,污染广东韶关高速路周边水源 2008年雪灾后,广东韶关京珠高速沿线一些村庄的村民反映,他们的饮用水变苦、变咸了,一些居民饮用后出现发烧、呕吐、喉咙痛的症状。当地环保部门调查后发现,村民们饮用水中的氯离子含量已经接近饮用水上限标准,这与当时破冰除雪、撒下千吨融雪剂不无关系。融雪剂融化后,其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渗透进地表,极可能污染地下水体。饮用被融雪剂污染的地下水,将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工业盐中多含有亚硝酸盐,饮用后容易出现慢性中毒,如果大量、长期饮用可致人死亡。 加速路桥老化导致承重力下降,还腐蚀汽车底盘和轮胎 北京原西直门立交桥197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结果不到20年便重新修建。在对路桥的耐久性问题做了详尽的调查研究和试验之后,得到基本一致的看法是:除去先天施工、设计的因素,就环境影响而言,撒布氯盐类融雪剂造成的钢筋腐蚀、混凝土冻融破坏,是路桥过早报废的主要原因。 这是因为盐类遇水以后,会发生“盐涨”现象,会造成道路路基破坏,并给道路维护加大难度。氯盐渗透到混凝土中,会使混凝土保护层发生顺钢筋开裂、脱落的状况,导致结构承载力下降或丧失。中国北方地区高速公路、桥梁等,均有氯盐融雪剂破坏的现象。此外融雪剂对汽车底盘和轮胎也会产生腐蚀作用,容易使底盘生锈,长时间腐蚀会造成底盘损坏,还会使轮胎氧化、出现裂纹,缩短轮胎的使用寿命。 污染缘由: 有研究表明,使用融雪剂可显著降低雪天事故发生率,加上经济因素的综合考虑,在环保廉价高效的融雪剂得以研制推广前,氯盐类融雪剂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可以使用不代表可以滥用,过度依赖除雪剂,不分时机不分场合地使用,不仅容易造成浪费,也是对其危害的漠视。曾有业内人士指出使用融雪剂就是“往地上撒钱”。 中国城市融雪剂撒布不均,增加融用量导致更大污染 融雪剂使用时并非越多效果越好,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精确计算使用量并进行均匀铺撒。因此发达国家禁止人工撒布融雪剂,要求必须用撒布机进行机械式撒布。但在中国,多数情况下还是依靠铁锹等工具人工撒布融雪剂,因此根本无法做到均匀精确,无形之中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缺乏适当的清雪机械,试图用大量融雪剂融化积雪,再靠人工清理积雪的做法是造成国内融雪剂使用过量的根本原因。 中国城市对降雪响应不足,临时图快选择融雪剂不当 在融雪剂的使用上,发达国家通常采用前撒布办法,在降雪之前1到2小时撒布融雪剂。即便遇到气象预报不准确的情况,也能够进行"实时清雪",即随下雪随清理,在清理后的薄层积雪上再及时撒布融雪剂甚至无需再使用除雪剂,这样不仅能够事半功倍,也能大大降低融雪剂的使用量。中国有些城市应对夜间降雪往往响应不足,在面对城市交通压力的情况下,为求快速除雪,只得选择本不必要使用的融雪剂。 《融雪剂管理办法》出台后,使用量不降反增30倍 发达国家融雪剂撒布设备的剂量精确与否会由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标定,以确定撒布设备是否可以使用。标定不通过的设备,严禁上路进行除雪作业。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融雪剂制造和使用标准。直到2002年,北京市才出台了中国首个融雪剂地方标准,对融雪剂的腐蚀性和污染性进行了规范,并同时出台了专门的《融雪剂使用管理办法》。而北京市的融雪剂使用量却连年上升,从之前的1000吨到2003年的7000吨,再到2010年的3万吨,这相当于此前5年冬季融雪剂使用量的总和。 应对之策: 欧美一些国家也曾大量使用氯盐融雪剂,后因危害大面积爆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此发达国家开始采取措施,逐渐限制使用氯盐融雪剂。近年来,许多欧美国家的城市开始彻底改变使用化学盐融雪的思路,转而寻找多样的物理方法。美国的一些州已彻底禁用氯盐类融雪剂。 改造融雪剂成分:美日在添加缓蚀剂降低融雪污染 考虑到氯盐类融雪剂对路面以及植物的损害,发达国家会采用一些防护措施降低氯盐类融雪剂的破坏。美国、日本曾在融雪剂里加缓蚀剂,尽可能降低氯盐类融雪剂中氯离子的破坏作用。在建造路面、桥面时,也会设计有隔离层,防止氯离子渗入桥体。为防止融雪剂对植物的危害,则会选择在可能接近融雪剂的路旁及中央隔离带选择耐盐类植物,或对植物采取冬季遮挡的办法。 城市排污改造:英国铺设专用回收融雪盐水管道 为防止融雪后的盐水渗入地下或污染地表水,英国采取了"汇集盐水"的方法。在城市路桥旁,铺设专用管道,收集融雪后的盐水,最终引流到污水处理厂。俄罗斯莫斯科市政府也在市区内建立了多个积雪处理厂,就近将积雪融化、过滤,无害化处理后再排入污水管道。对于撒过融雪剂的"盐雪",日本环卫工人则会将其压成方砖的形状,装车运到专门的工厂池子里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氯盐类融雪剂逐步被淘汰是大势所趋,在不得不用的情况下,为完成任务一味图快而不负责任、不讲科学的滥用,腐蚀的是城市环境未来。有效减少冰雪危害并不能只靠事后弥补,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城市设施方能从根本上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 来源: http://discover.news.163.com/special/deicing_salt/ 版权:网易发现者
个人分类: Science Journal|170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猪圆环病毒疫苗”全国推广
jzgvet 2011-1-25 16:49
http://vet.health.gmw.cn/2010-10/08/content_1294178.htm 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传出喜讯,由该所刘长明研究员主持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灭活疫苗(LG株)”,经过10年的科技攻关,终于研制成功,该疫苗新兽药注册近日通过农业部兽药评审中心评审,颁发二类新兽药证书。疫苗毒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1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核电站汽水分离再热器(MSR)的国产化
heshang11 2011-1-21 15:35
历史进入了21世纪,人类采用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已成为大势所趋。适度发展核电,是我国政府的能源发展战略。目前国内已经运行和在建的核电机组已达11台,我国的核电正在向着国产化方向迈进。 1 哈锅核电开发历程回顾 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哈锅)承制核设备,已有几十年的历史。60年代,清华大学“114”核反应堆工程中的压力壳、稳压器,中国第一套提炼重水装置IA、IB增湿塔等7台设备以及提炼重水用的不锈钢管道,“820”容器,中国第一台核潜艇用汽水分离器等都是由哈锅制造。80年代,哈锅又与清华大学核能院共同研制了5MW核低温供热堆中的压力壳、安全壳、主换热器、屏蔽筒、堆内构件等。90年代,哈锅与清华大学再度联手合作,完成了200MW低温供热堆压力壳、安全壳等主设备的施工图设计、工程标准修订;90年代后期,又成功地为秦山二期核电站提供600MW辅助给水系统除氧器。面对中国的核电事业,哈锅对于继续承制核设备早已拟定了目标,哈锅抓住了国外几家大核电公司在中国频繁活动、并多次来哈锅调研及洽谈之机,及时地把自己推向了竞争的舞台。哈锅为了承制核产品,曾在软件、硬件方面做了多手准备。 近年来,哈锅以5MW核低温供热堆为起步,先后取得压水堆核电厂承压设备、200MW低温核供热堆核承压设备等的制造许可证,并邀请国内外20多位专家对内搞核电技术及质保培训。同时,与国外核电公司进行技术交流,逐步完善了核电质保体系,培养储备了一大批熟悉并能运用法规及标准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过“七五”、“八五”技术改造,哈锅已基本具备了生产百万千瓦级核电主设备的能力。正是有了这些雄厚的实力,使哈锅面对核产品生产胸有成竹。在获准有关方面的资格评定之后,毅然承揽了广东岭澳核电站百万千万级汽水分离再热器(MSR)的制造任务。 2 MSR产品的特点 1000MW级核电汽水分离再热器是广东岭澳核电站一项大型设备。岭澳核电站的常规岛部分由GEC-阿尔斯通(ALSTOM)公司总承包,哈锅制造其中的4台MSR设备,这是核电站二回路“四器一冷”中最关键的一台组合式大型容器,并列入“九五”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在压水堆核电站中,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是饱和蒸汽,进入汽轮机高压缸做功后,如果不采取措施,低压缸末级的排汽湿度将达到24左右,这将严重影响汽轮机的安全运行,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核电机组在高压缸与低压缸之间都设置了汽水分离再热器,以便减少对低压汽缸叶片的大面积腐蚀,同时增加低压汽缸的出力。 岭澳核电站电功率为1000MW等级,核电汽轮机配置两台卧式半容量(50)的MSR,分别布置在汽轮机运转的两侧,称为A型、B型。岭澳核电站为两套机组,共配置4台MSR。MSR是一内部结构复杂的大型复合卧式容器,采用一体化结构。主要由外壳、防腐壳、换热器管束、分离器、支撑框架、包壳、热壳等部件组成。容器外径为5.41m,长24.30m,宽6.374m,高6.5m,重达342t。 MSR的设计、制造是以英国的BS5500为其基础标准,以设备技术规格书为龙头,由此涉及到英国标准(BS),欧洲标准(EN)及GEC-ALSTOM的工程标准,形成了MSR繁杂的标准体系。 MSR图纸中采用BS及EN标准系列材料。其中有碳锰钢、奥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及镍-铬-铁合金等,而我公司以往所接触的金属材料均为国标及ASME标准系列的材料。由于MSR结构复杂,适用标准及采用的材料均是全新的,因此给技术准备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哈锅从1994年12月开始,就积极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岭澳业主(LANPC)进行了该项目的前期接触,随后针对MSR产品的技术特点,在厂房设备能力、工艺可行性、质量保证等诸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准备工作。双方历经长达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了技术及商务谈判,在1997年9月26日正式签订了合同,并于1998年3月17日续签了最后一台MSR两个换热器管束的合同。我公司共承担了4台MSR的主壳体及内部构件(主要部件为防腐壳、热壳、包壳、管束支撑架等),以及最后一台中的两个换热器管束的制造任务。 3 图纸和技术条件转化是MSR国产化的龙头 由于MSR的结构复杂性及标准规范的特殊性,我们从1996年8月份就开始着手消化图纸的工作。在理解ASLTOM大量图纸的基础上,特别注意21个部件的装配尺寸、连接尺寸关系,吃透设计意图。重点在于:汽水分离再热器的一体化布置;防腐壳衬里的装配结构;热壳、包壳的连接结构及对热膨账的考虑;膨胀节贯穿件的装配结构;换热器管束的纵向倾斜布置以及限流器的配置,有利于凝结水的流动。 ALSTOM的图纸没有对成型公差、尺寸公差作出明确规定,我们通过与ALSTOM公司进行探讨,最后达成共识,执行ISO标准。我们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打破了原封闭的尺寸链。ALSTOM的技术要求分为三个层次:BS5500、ALSTOM工程标准、LANPC的补充规定。经过分析取舍,融会贯通,最终落实到图纸中。经过图纸的转化,解决了视图关系、编号制度、技术要求和必要的因工艺需要结构上的变动,达到真实地反映产品结构,并将有关的制造、检验、验收的技术条件反映到厂化图纸中,以便在工艺、检查、试验、质量计划中予以贯彻,从而满足产品性能的要求。 MSR所应用的技术标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英国的BS5500《非受火熔焊压力容器规范》作为基础标准,并以《汽水分离再热器设备规格书》为龙头,由此涉及到第二层次的阿尔斯通公司工程标准,英国标准(BS)、欧洲标准(EN)、国际标准(ISO),并由此牵扯出更为具体、数量更多的第三层次BS、EN、ISO等辅助标准。EN标准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标准体系,其标准的组成、标准的编排结构、标准的内容与ASME标准有很大的不同。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技术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既涉及到各成员国的标准,又涉及到一些国际标准。EN标准所包含的技术标准比较庞大繁杂,而对于每一单独的技术规范,内容又比较抽象,对有些条文其涵义不太容易理解。因此,要真正应用学好EN标准,除了对每一条文要充分理解外,还必须注意各个标准之间的联系,找出标准之间的规律性。 通过转化,我们共编译了经ALSTOM批准用于指导MSR的工艺、检查、验收方面的技术文件180个。MSR共21个部件,已对其中19个部件实现了厂化设计,共完成8500多张A4的中英文对照图纸。MSR所涉及的技术条件总共为156份,按文件控制程序,标准部门按专业分类,等效采用或按合同规定的最新有效版本进行厂化、并等效转化为在本公司内执行的企业标准。我们共转化了78份通用的技术条件。 4 切实可行的工艺试验和研究是MSR国产化的基础 在充分利用我公司多年来生产与MSR相近产品的经验、发掘现有设备的潜力、完成必要技术改造的同时,认真做好投产前的工艺试验和技术难关的攻关是MSR国产化的物质基础。我们先后完成了14项工艺技术难点研究和工艺技术攻关,其中包括:17000mm超长钢板,高精度U V坡口的加工攻关;利用现有几台设备完成了超长板焊接坡口的加工;φ5.4m大直径薄壁封头焊接U V型坡口机械加工工艺;以主壳体材料为代表,实现焊接材料国产化及其工艺评定;主壳体和内件制造工艺难点攻关等。经过这些工艺技术研究和攻关,使我们较好地掌握了1000MW级MSR制造的重要工艺过程。 5 核质保体系的有效运转是MSR国产化的保证 为保证质保体系的有效运作,我们从教育抓起。MSR合同签订后,在全厂范围进行了核质量、核安全的教育,使核安全文化渗透到所有产品领域。结合重点工序选送工程技术人员和优秀的生产骨干出国培训,请中国核工业无损检测中心对哈锅无损检测人员进行了培训和考核。经过资格鉴定、理论考核和实际考试,有45人取得了核电II级资格证书。 MSR的焊接技能评定是根据欧洲标准EN287-1的规定进行的。采用欧洲标准评定焊工资格在我公司还是首次。公司拨专项费用对61名焊工/焊接操作工189项进行焊接技能培训和焊接技能评定,全部通过了EN287-1的焊接技能要求,同时焊接资格得到ALSTOM和第三方的确认,为公司生产MSR产品培养了一批符合欧洲标准要求的优秀焊工。 为确保工程质量,针对MSR产品成立了由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等组成的"首控组",对首件工序质量实行严格控制。质量计划中的停留点、见证点及时通知业主和第三方进行联合检查,并在检验报告上签字认可。一旦发现不符合产品,及时开出不符合项报告(NCR)连同处理意见、整改措施报ALSTOM,并在实物上贴标签加以隔离。由于认真贯彻质保体系,加强质量管理,2号机部件的生产中比1号机NCR减少了70。 6 MSR国产化进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关于厂化设计问题,岭澳业主曾提出过质疑,谁来负这个责任?尽管在合同中设计责任由阿尔斯通负责,但实际投产的是哈锅转化后的图纸及技术条件,阿尔斯通应该复查厂化图纸,但这项工作始终没有进行,实质上是哈锅在负此责任。这就提醒我们在今后的涉外工程谈判中应加以明确,或者对来图提出有关要求。 尽管如此,对于首台研制的大型核电项目,厂化设计是非常必要的,并适合于目前国内企业生产状况。图纸及技术条件的厂化,只是为研制首台百万千瓦级的MSR提供最基本的技术文件,以便工艺、检查、质保等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体现设计为龙头的作用。实践证明,厂化设计推动了MSR的研制工作,并满足了生产进度的要求。在实现设备制造国产化对外合作时,应力争索取更多的设计资料。在技术洽谈中我们一谈到有关设备的机械强度计算及性能计算问题,阿尔斯通公司避而不答,声称超出了与哈锅合同的范围。但我们深知,厂化设计与掌握真正的MSR设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希望通过依托工程,国家统一管理引进技术,使得国内有关设计院及厂家达到技术共享,以便更好地实现设计的自主化。 核设备的结构强度设计与制造是不可分割的。纵观ASME、RCC-M等国外规范体系,核设备的单元设计与制造是不可分割的,而我国目前是设计院包揽了系统及单元设备的设计。这势必给管理、接口、工艺可行性、制造中的生产服务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现在国内主要厂家已取得了ASMEU、U2,有的正在筹备取得N证,已具有压力容器的结构强度分析设计能力,而工厂所持有的均为制造许可证。如何理顺这种关系,建议厂家与设计院联合设计;或者都承担设计,互为验证,这也是核电质保所要求的。这将对调动厂家的积极性、尽快掌握核电技术、提高核电设备国产化率以及与国外先进技术接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关于国产化制造范围。我们认为必须在现有装备能力、制造技术水平基本具备的情况下,积极力争扩大国产化范围,使国产化的设备技术含量有所提高。在MSR的最后一台上,我们积极与业主配合,争取到了两台换热器管束的制造,使制造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 MSR所用材料全部是法国来料加工,在下个项目上,应努力扩大设备原材料国产化范围。因常规岛容器及换热器类设备,国外一般也是采用常规的压力容器设计制造规范(如MSR为BS5500),因此主体材料尽可能用国内的材料替代,如16MnR、20g等,可以省去进口环节,并方便国内焊材的匹配。根据国家适度发展核电的方针,近期不可能大力发展核电。只为研制核电设备,需要上大的技改技措项目,必须慎重考虑。应由国家统一协调,充分发挥各地区现有的优势,共同推进核电设备制造国产化进程。 (3)关于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处负责生产准备、计划编制,并检查计划完成情况。针对核电产品的特殊性,公司专门成立了核电办。这是我公司核电项目技术引进消化的大本营,是核电信息的处理中心,是"技术 管理"的单位。全面负责公司核电项目的内、外接口工作,对外代表公司,对内转递函电,落实执行情况,建立工作档案,做到有据可查。并从技术角度辅以项目管理,这样恰当的结合,对于国产化的首次实践是非常必要的。编制并实行MSR项目的内外接口程序,对提高管理水平,并与国际标准接轨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组织生产和解决各类技术问题,应实施周例会制度。每次会先落实上次会议确定的决议,对决议进行考核;同时,对本周生产中遇到的各类技术、质量问题进行布置。哈锅同ALSTOM公司、业主方、第三方每月定期召开一次进度协调会,在会上各方就生产进度、质量问题及其他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使MSR的每一阶段生产都能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4)关于核电设备国产化的分包价格。在分包产品价格谈判中,外商惯用手法是利用中国厂商相互压价,从而达到其低价采购之目的,因而存在着普遍偏低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以便使分包产品价格能维持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上。 (5)关于核安全文化。我们深深体会到,经过MSR研制,核安全文化的渗透、影响、扩大乃至形成,到最后扎根于我们从事核电员工的脑海中是最重要的。由于大型核电项目在我公司尚属首次,并且技术含量很高、质量管理水平要求严格,一切活动必须按图纸、标准、规范、计划、规程、细则等文件执行;做到凡事有人负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并严格记录。每个人都建立核质量的自觉性,增强核安全意识,一切工作的质量都与核安全密切相关,树立了"核安全第一"的思想,核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我公司近10多年来,积极开发核电、核供热以及其它核试验堆设备。特别是在4年多MSR国产化过程中,从ALSTOM公司和业主方在技术和管理上学习到许多先进的经验,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适合核电设备研制的组织机构,从技术、生产、管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核电人才队伍,为进一步承制核电产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我们已做了一些工作,但涉足的只是大核电的常规岛产品,我们还刚刚起步,经验不足。我们希望认真学习和借鉴兄弟厂的核电国产化成功经验,促进我们的工作,联合起来共同为我国核电发展做出贡献。哈锅今后的核电开发思路:走"从外向内,以民养核,从小到大,跨越发展"--即近期制造核岛主系统外围(包括低温核供热堆等)设备、常规岛设备及民用的类似设备,最后争取制造核岛主设备之目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哈尔滨1910年鼠疫事件回顾:每日数百人死亡
xupeiyang 2011-1-14 16:31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4日13:02 三联生活周刊 伍连德。 1911年,伍连德在他的第一个鼠疫实验室里工作。 1911年,防疫人员在城里收集尸体。 1921年,札赉诺尔的一处居民住宅里因鼠疫而丧生的人。   伍连德:不该被遗忘的名字   1910年鼠疫下的危城哈尔滨与拯救它的英雄   毫不夸张地讲,是伍连德拯救了哈尔滨,他对这个城市有大恩。在伍连德纪念馆的开馆仪式上,前哈尔滨市委书记、现黑龙江省委副书记杜宇新曾如此动情地说。   传染病没有国界,科学没有国界,伍连德的一生所从事的是宏观的流行病学和微观的微生物学两个极端领域,也只有在人类的大背景中才包容得下。他的精神境界超然于一个局部甚至超然于民族与种族。《发现伍连德》一书的作者礼露对伍连德发出由衷赞叹。   主笔 李菁    死亡之城   1910年12月24日傍晚,一列火车徐徐驶入哈尔滨火车站。31岁的伍连德手持一台贝克显微镜,在寒风中踏下月台。他的助手林家瑞提着一大一小两只藤条箱,里面装满了实验室器械。   伍连德是以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的身份,踏上这块陌生土地的,此时的哈尔滨,正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   有确凿记录的死亡,最早发生在1910年的10月25日。据《东三省疫事报告书》记载,在中俄边境小城满洲里,两名从俄罗斯回来的劳工在下榻的旅店内暴亡。   同院居住的房东、客人等亦染疫身亡,几个人的症状相同:都是发烧、咳嗽、咳血,很快死亡,死后全身发紫。   其实早在10月初,俄罗斯境内大乌拉车站附近的一处华工工棚,已有了类似的异常死亡事件。据《东三省疫事报告》记载,当时忽有7人暴死。   俄人知该病之可恐,遂将该棚内华工一律逐出,而且也把棚屋里的衣服、行李全部烧毁。被逐出的华工中,有2名在10月19日来到满洲里,正是他们引发了一场后来蔓延东三省的瘟疫。   从10月25日开始,死亡开始弥漫一个又一个城市。10月29日,察汉敖拉煤窑染疫,11月5日扎赉诺尔染疫   哈尔滨收到的第一个疫情报告的时间是11月7日。两名捕猎旱獭的华工从满洲里来到哈尔滨,住进一家钻井工具商店。不久,这两个人都染病而死,而且还传染了与其同住的另外4人。瘟疫由此在哈尔滨蔓延开来。   这几乎是年轻的哈尔滨面临的第一个严峻挑战。   追溯起来,哈尔滨的历史,与中东铁路的历史是并行的。可以说,先诞生了铁路,后诞生了这个城市,这是非常特殊的。哈尔滨市作协主席、著名作家王阿成对我说。   此前的哈尔滨只是一个小渔村,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外国人也大量涌入,占了人口的51%以上。那时哈尔滨的街牌、商家的牌匾,都是以俄文为主。当时的哈尔滨集中了一批精英,包括文化、商业、音乐、建筑等领域。阿成说,中国第一个电影院、第一个交响乐团,都诞生于哈尔滨。   黑龙江作家迟子建,刚刚完成了以100年前的这场鼠疫为背景的小说《白雪乌鸦》。为了更深入了解当时那一时期的历史,她查阅了大量资料,对于那一时期的哈尔滨,   她也有了诸如当时的哈尔滨每半个月就进口一部西洋电影的意外发现。   以铁路为界,哈尔滨分成道里和道外两个区域。与道里生活优裕的俄国人、日本人相对应的,是道外以傅家甸为中心的中国人聚居区。他们大都挤在拥挤不堪、污   浊肮脏的小屋子里。鼠疫爆发后,傅家甸很快就成为重灾区。   傅家甸的人口居住得非常密集,如果鼠疫不能扑灭,这将成为一座死亡之城。阿成说。当时居住在傅家甸的大都是来自山东、直隶的劳工,在东北淘了金之后便返乡,   他们会把病菌带到全国,所以阿成形容,那时候的哈尔滨像一个巨大的病菌炸弹。   当时还有一个超出人们经验范围以外的新情况:随着铁路的发展,人群移动的频率和范围大大增加,瘟疫传播的速度也大大加快。疫情发展之势,正如当时东三省总督锡良所形容的那样,   如水泻地,似火燎原。在奉天,瘟疫甚至引发了人们的挤兑风潮。恐慌也传到了政治中心北京。施肇基后来在回忆录里说,当时哈尔滨每天数百人的死亡报告传来,   而且瘟疫还在逐渐南行,旅华洋人闻之恐慌。各国人士都不敢与中国人来往,北京东交民巷的外交团区内,亦限制华人入内。当时奥国驻华公使任外交团主席日日促余急谋治疫之策。   其实让清政府更忧虑的,除了瘟疫,还有背后一场看不见的较量。   在东北,哈尔滨和奉天是北满、南满两个铁路枢纽中心城市,不但有较多外人侨民居住,且俄、日铁路附属地与中国市政重叠,检疫、防疫更具主权象征意义。疫情发生后,俄国和日本以清政府防疫不力为由,纷纷向清政府施压,要求共同主管防疫。锡良忧心忡忡地写道:查疫势传染甚烈,外人尤极注意,办理稍不如法,即恐乘机干预。南满铁   路属于日方,所以他们向清政府发照会:如果控制不了疫情,他们自己将派医官过来。俄也向清提出在嫩江设立检疫站,这其实不仅仅是防疫的问题,这涉及警务权、行政管理权的   问题。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史教研室的马学博老师分析。   也许正是因为情势之复杂,所以当时清廷负责处理东北疫情的,并不是民政部,而是外务部。而外务部的态度是:事关主权,万难也认要不惜一切代价,控制住这场瘟疫。他们向   俄国和日本证明,中国能够独立处理好这场瘟疫。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    临危受命   在突然接到来北京的电报邀请之前,31岁的伍连德其实只是一位刚刚从南洋到中国两年有余的华侨。   1879年3月10日,伍连德出生在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西部地区)的槟榔屿。其父伍祺学16岁从广州漂洋过海来到当地,在当地开一家金铺。伍祺学与当地华侨女子林彩繁结婚后,   生了5子6女。伍连德是第四个孩子。17岁时,他考取了英国女皇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深造。1903年,伍连德成为剑桥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   1907年时的伍连德已是马来半岛小有名气的医生。他接到了一封邀请他出任天津陆军医学校副校长的邀请信。信的下方,赫然印着直隶总督袁世凯。   到中国之前,伍连德对中国的印象主要来自夫人黄淑琼。黄淑琼是著名侨领黄乃裳的长女。黄乃裳后来追随孙中山,是老同盟会会员,曾任福建省省长。黄淑琼从小在中国长大,   很希望能回到祖国与亲友重聚。加上她身体虚弱,不太适应南洋炎热的天气,伍连德后来在自传中坦承:我决定归返祖国,开始我的新生活,这多少和她的情形与意见有关系。   1908年10月,伍连德一家三口离开槟榔屿,经香港到上海。将家眷安置好之后,只身北上。不料,到达北京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亡故,袁世凯已被开缺回乡。伍连德一时茫然无措。   后来在英国留学时认识的海军官员程壁光和丁士源的推荐下,他得到了军机大臣铁良的正式任命,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   伍连德生长于海外华人家庭,长大后又留学英国,早年缺少学习中文的机会。回国后,深感不懂中文之不便,到天津之后,他聘请教师学习中文。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他能用普通话讲课。   随后,他与梁启超、辜鸿铭、严复、胡适等人有了交往,对中国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   1910年12月18日的一封电报,彻底改变了伍连德刚刚平稳下来的生活轨迹。电报是从北京的外务部发来的,发电人是外务部右丞施肇基。1905年,由端方等带领的清政府宪政考察团曾到访过   马来亚槟榔屿,作为随员的施肇基,与伍连德曾有一面之缘。等伍连德急速进京、与施肇基见面后,施肇基告诉他,上次槟榔屿见面之后,伍连德给他的印象极深。所以后来听说袁世凯打   算聘用专家改革陆军军医学堂时,他便大力推荐了伍连德直到此时,伍连德才恍然明白当初接到的那封邀请信的缘由。   出生于江苏的施肇基早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就在疫情爆发的几个月前,施肇基刚从吉林西北路兵备道任上卸职,转到外务部。其实对当时的清政府来说,美国丹佛大学医学博士、海   军总医官的谢天宝是第一人选。可是谢天宝却以北京到哈尔滨路途遥远为由拒绝。此时,施肇基又一次想起伍连德。而伍连德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并没有提及自己是否有过   一番挣扎,只是留下了这样的字眼:施肇基的估计是:除非中国采取严厉的防疫措施,制止疫情蔓延,否则,俄、日将采取行动,并最终演化成为一个外交事件。   1910年12月19日一早,伍连德返回天津后便直奔陆军军医学堂。他紧急召集毕业班学生,征求自愿和他一起去东北的人。教室里一片沉寂。几分钟后,两名学生站了出来。令伍连德意外的是,站起来的两人都是广东人。    走马上任   1910年11月初,傅家甸每天还只是一两例染疫之人的报道,至12月中旬每天4~10名,到了12月下旬增至数百人。由于传染人数增加太快,专业检疫人员无法亲自检查每一个病例,   得到病患家人的通报后,只有依靠临时雇来且没有防疫经验之人前往甄别,然后将被认为染疫之人移送至隔离营。为了逃避警察检查和强制性消毒,有些病患家庭在夜间将患者尸   体抛在街上。第二天早上,警察把这些尸体收集起来,放在一个个薄木棺材里,埋在乱坟岗子。如果患者死在家里,家人则可以在没人过问的情况下,从容运到城外安葬。临时征集来的护士、   看护妇、消毒工和埋葬工,虽都被要求穿戴防护服和佩戴口罩,但都置若罔闻,口罩挂在脖子上而不戴,致使不少人也被传染。   疫情发生以后,当时从奉天派来两名西医前来处置,但是他们能够调动和支配的人手只有5位与之同来的护士。大多地方行政长官对现代检疫、防疫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如最初负责傅家甸   检疫、防疫的地方官就是一位典型的传统文人。此人拥有举人头衔,操一口带有浓厚吴地口音的官话,既不通英文,也不通俄文,根本无法与俄国人直接交谈。伍连德后来回忆:他抵达后   第二天与其见面,早上9点钟赶到县衙门,居然还在客厅等候了半个多小时。伍连德与之交谈后的印象是:正是这种无知导致了形势的复杂化,并使疫病向更远的南方蔓延。   所幸从奉天来的姚医生和孙医生毕业于盛宣怀创办的天津北洋医学堂,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接受西方现代医学训练的人。北洋医学堂是一个英式医学院,专门从香港、广东和福建以及天   津招收会英语的学生,用英语授课,所以伍连德可以用英文同他们深入交流,了解情况。   当时东北的各种报纸报道这场大瘟疫时,都称之为百斯笃这是鼠疫的日语音译。这场蔓延东三省的瘟疫究竟是不是鼠疫?对伍连德来说,他迫切需要的,是要用科学的方式   对这些猜测用实证的方式予以回答。   到达哈尔滨的第三天,伍连德得知傅家甸一名与当地人通婚的日本女人死于瘟疫,他决定解剖尸体。   当时中国对现代医学完全是一片蒙昧状态。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解剖尸体无疑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不但面临着社会风俗的压力,从法律层面来讲,也是不被允许的。所以伍连德只能秘密进行。   这一次的尸体解剖,也是中国第一例有记载的病理解剖。在伍连德等人的推动下,1913年11月22日,北洋政府公布了关于尸体解剖法规的总统文告,随后颁发了详细规则,这是中国历史上   首次官方准许尸体解剖的法律性文件。由此可以想见,伍连德当时要承受多大的压力。   当时也没有实验室,伍连德和助手就在当地总商会借了一个房间,做血液化验。将样本固定后进行组织切片检验。令伍连德兴奋的是,在贝克显微镜下,他清楚地看到了一种椭圆形的疫   菌毫无疑问,流行在傅家甸的正是鼠疫。伍连德立即向北京外务部发去电文,报告此事,并且提出初步的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离疫区傅家甸;向关内征聘医生等。   伍连德发现,这一次发生的疫情显然与以往对鼠疫的认知有很多冲突。初到哈尔滨时,姚医生也向他坦陈了他的观察:傅家甸民居低矮肮脏,冬天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室内一人染病很快   即感染全家他认为这种病是在人与人之间通过飞沫和呼吸传播的急性肺部炎症。在伍连德到达哈尔滨前,日本南满铁路也派了一名日本医生前来调查病因,这名日本医生是北里柴三   郎的学生,他一到哈尔滨,就立即雇人捉老鼠,希望在老鼠身上发现鼠疫杆菌。一连解剖了几百只,却没有发现一例带鼠疫菌的。基于种种事例,伍连德大胆提出,在傅家甸流行的鼠   疫无需通过动物媒介,而可以通过呼吸之间的飞沫传染,他将此命名为肺鼠疫。   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伍连德设计了一种极其简单的双层纱布囊口罩,即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戴上它就可以隔离病患,成本费仅需当时国币2分半钱。后来,在沈阳召开的国   际鼠疫研究会上,各国一致赞成采用这种口罩。至今,医务人员仍在使用这种口罩,并称之伍氏口罩。   1911年新年元旦的前夜,伍连德当时拜访了很多外国领事馆,向大家讲了他的肺鼠疫理论,呼吁群起防治。然而,除了美国领事罗杰格林之外,几乎没人相信他的话。   而伍连德人际传染的肺鼠疫理论,也遭到了同行的抵制。1911年新年第一天,伍连德决定去中东铁路医院探访。那里的主治医师是只有28岁的哈夫金(Haffkine),他毕业于基辅   大学,他的叔叔W。哈夫金则是著名的鼠疫专家,曾主持过印度孟买的鼠疫防治工作。   伍连德注意到,这里的传染病房并没有设置隔离区,医务人员也没有任何防护性措施,因为哈夫金笃信鼠疫是不可能通过人际之间传播的。哈夫金很热情地接待了伍连德,他随手发给   伍连德白服、白帽和胶皮手套,邀请他一道查房。   当时的情形真是一个困境!伍连德后来回忆此事还感慨万分。如果在查房之前向哈夫金索要口罩的话,伍连德担心此举被看成是懦弱或缺乏职业勇敢的表现;可是难道就这样不加防护地鲁    莽地进入病房?   病房里8个病人,其中6个中国人,2个俄国人,每人都躺在各自的铁床上。全部的病例记录表明,病人高热和心率过速。所有病人都很虚弱,一些人轻微咳嗽,另一些人明显呼吸窘迫、痉挛和   咳嗽,并带有淡粉色的血痰。哈夫金检查了两个病人的前胸和后背,伍连德注意到,他并没有直接面对病人的呼吸。   轮到伍连德时,他只做背部听诊,尽量伸直持听诊器的手臂,有意识地仰起头与病人保持一定距离。如果当时我面对病人前胸而不是背部听诊的话,或许今天我就不会活着讲这个故事了。   伍连德晚年撰写自传时提及这段经历仍心有余悸。   当时,哈夫金医生告诉伍连德:他们已注射了他的叔父所制的疫苗,足够安全,不需要其他的预防工具。   哈夫金当然提取了血清制成疫苗,但其疗效很不稳定,当时很多病人注射之后也只能延长存活两三天。马学博老师介绍说。   可在当时,哈夫金对自己叔叔的疫苗坚信不疑,也不相信伍连德的飞沫传播理论。直到梅斯尼(Mesny)的死,才改变了这一切。   当伍连德要求增派医务人员的电报发出后,北京方面开始向全国的各类医院和医疗机构征集志愿者医生和受过训练的护士到东北。令人欣慰的是,面对如此恶疾,报名支援东北的中外医生和医学院的学生十分踊跃。   第一位前来的志愿者是法国医生梅斯尼。梅斯尼来华多年,曾是一名军队外科医生,时任天津北洋医学堂首席教授。1908年唐山曾发生一次死亡800人的小规模鼠疫,在梅斯尼的主持下得以控制,因而他也深得信赖。   伍连德对梅斯尼的到来十分高兴。他迫不及待地想把发生在哈尔滨的疫情告诉他。但当他介绍完疫情,以及自己肺鼠疫的结论后,他发现这位老朋友的情绪不太对头伍连德后来才知道,   来哈尔滨之前,梅斯尼在奉天拜访了东三省总督锡良。梅斯尼认为伍连德经验不足,认为自己更有资格取代他,出任东三省防疫总医官,不料却被锡良婉拒。   伍连德回避了与梅斯尼发生正面冲突,他给施肇基发了一封辞职电报。为了能让防疫工作进行下去,情愿把防疫总医官的职位让给梅斯尼。整整38个小时之后,他收到北京的回电:决定召回   梅尼斯,仍由他继续担纲三省防疫。   可是几天后,伍连德却意外得知梅斯尼生病的消息。1月5日,梅斯尼前往哈尔滨铁路医院,在没有戴口罩的情况下,先后诊断了4名传染者。3天后,在俄国大饭店,梅尼斯头痛、发烧、彻夜不眠。   小哈夫金将他转到了俄国人病房,在检查中发现了鼠疫杆菌。小哈夫金为他注入了两支血清,但毫无效果。1月11日,梅斯尼去世,距离他去铁路医院仅仅6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4日13:02 三联生活周刊    治疫大战   梅斯尼之死,震惊了哈尔滨。俄国人封闭了他住过的大饭店,将他的衣服、用品付之一炬。而对伍连德来说,梅斯尼之死使他的地位也发生了一个微妙的变化。周围的人不再对他的肺鼠疫理论   不屑一顾,而之前被很多人认为反应过度的伍氏口罩,从此都被牢牢地戴上了。   特殊时期的伍连德,正如他后来所形容那样,扮演了一个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给医生、警察、军队,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   1911年的1月,是疫情最危急的时候,却也是医生增援最多的时候。有了同行们的帮助,伍连德的工作进展顺利了许多。他们几次开会商定了一系列周密的防疫方案,一场与死神的较量开始慢慢展开。   在伍连德的指挥下,傅家甸被分为4个区。每区由一名医药大员主持,配有两名助理、4个医学生和为数众多的卫生夫役与警察。救急队内分诊断、消毒、抬埋、站岗等诸多岗位。每天,各区派出40多支   搜查队,挨家挨户检查疫情。一旦发现有人感染鼠疫,立即送到防疫医院,他们的房子用生硫磺和石炭酸消毒。   为了成功地执行分区防疫计划,从长春专门调来了由1160名士兵组成的步兵团。他们被安置在城外俄国一家空旷的面粉厂里,任务是对疫区内进行交通管制。政府规定,傅家甸内居民出行必须在左臂   佩戴证章,根据各区不同证章分为白、红、黄、蓝4种。每个区的居民在左臂上佩戴不同的证章,可以在本区内活动,但要去别的区域,必须申请特别准许证。就连区内的军人们也必须严格遵循这一规章   ,不许随便走动。严格的警力,使得任何人偷越封锁线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正在城市外围担任封锁任务的600名警察被撤换,在接受防疫培训后,被分配到防疫局医生直接控制的4个分区和防疫站。伍连德后来评价说,这支队伍后来被证明有巨大的价值。   按照收治病人的病情,诊病院分为疫症院、轻病院、疑似病院和防疫施医处几种。各病院中均设有医官、庶务、司药生、看护、巡长等职务。既为不同病情的病人提供了治疗,又避免他们之间交叉感   染。疑似病房的提法是伍连德首创的,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程光胜研究员说。这也足以证明伍连德的能力和远见。   傅家甸的防疫措施为整个东北做了一个表率。随后,哈尔滨俄人居住区、奉天、长春、黑龙江全省纷纷仿照傅家甸的模式建立起防疫体系。   在后来的奉天国际鼠疫大会上,有人总结:在新的防疫机制建立之前那个月,死亡人口总数为3413人,在新的防疫机制建立的时候,几乎每天死亡200人,但在30天后,死亡记录为零。   伍连德向中东铁路公司借了一些火车车厢暂作临时隔离营。新年后,粮台一带(今道外八区体育场)铁路线上停靠了60节瓦罐车,用做临时隔离营,收容鼠疫患者家属和接触者,以及出现咳嗽   等症状的疑似者。医生每日诊察,如果连续7天体温正常,即解除隔离。有些贫民在此一日三餐,还有火炉取暖,温饱无忧,竟然乐不思归。当年的报纸曾以《贫民之爱坐火车》为题报道:傅家甸   防疫局前由铁路公司借去火车数十辆,专为调验与瘟疫可疑之人,每日饭食自然由防疫局供给   伍连德最终借了120节火车车厢,用做隔离营。在后来的国际鼠疫大会上,他还将此作为最重要的经验:这是一种最有效的隔离方式,在铁路附近的任何地方,都能很快建立起来。   在抗生素发明之前,对待鼠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隔离,切断人与人之间传染的链条,鼠疫蔓延的速度和规模自然就会被控制住。马学博研究员介绍。从17世纪开始,人们就开始采取隔离措施。10   0年前西班牙曾经用过铁路车厢做临时病房,但是用120节车厢这么大规模,防疫历史上从没有过。   伍连德后来回忆说:整整花了一个月,组织逐渐步入正轨。官员们接受了我的观点。    断绝交通   当时的哈尔滨,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集散地和交易市场。这里聚集了大批从山东和直隶两省进入东北的劳工。除了普通劳动力外,数以千计的小商贩也随季节变化,向北移动。虽然对这部分流动人   口并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据,但10万人并不是一个被高估的数字。当时正值年关,按照中国人传统观念,他们必须要千方百计回乡过年,这些庞大的人群中,必然包含为数不少的鼠疫感染者。一   旦大规模的春节返乡潮开始,瘟疫势必会传播到关内。   鼠疫爆发之初,人口流动没有受到任何限制。当时每天约有1000多名劳工乘火车从北部疫区而来,再转乘中国人管理的铁路继续南下,所以奉天一度成了鼠疫重灾区。当时也有人强烈要求关闭长春   到奉天的铁路交通,但未被采纳。   1月11日,也就是梅尼斯死去当天,东三省总督锡良给北京军机处发了一份急电。他以万万火急的字眼,吁请朝廷禁绝满洲交通:此次疫症,因东清、南满火车往来蔓延甚速(应)于火车   经过大站添设病院、检疫所,凡乘火车由哈赴长、由长赴奉之商民,节节截留,一体送所检验,过七日后方准放行。   经过交涉,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于1911年1月14日停驶,俄国控制的东清铁路,其二、三等车于1月19日停票,头等车采取检疫办法。东北境内的交通基本停顿下来。山海关是从东北进入关内的必经   之路,1月13日清政府还在山海关设立检验所,凡是经此南下的旅客都要在此停留5天予以观察。这些措施是如此严厉、如此彻底,以至于太子太傅、钦差大臣郑孝胥从东北返回时,也毫无例外地在   山海关停留5日后才得以返京。   也许是出于对疫情蔓延的恐惧,清政府对交通的控制也不断升级。1月15日,陆军部更派军队驻扎山海关,阻止入关客货;1月21日,又下命令将京津火车一律停止,免致蔓延。至此,关内外的   铁路交通完全断绝。当时天津卫生局专门制定了查验火车的章程,甚至要求连进贡的贡品也必须检查,这说明清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防疫措施是极其严格的。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焦润明这样说。   可是对当时的管理者来说,对现代医学缺乏常识的普通民众也是防疫的阻力之一。当时的奉天,还发生过这样一个事件:1月14日,最后一列载着苦力的列车离开奉天前往山海关。可是,就在向南奔   驰的列车上,却发现两个死于鼠疫的感染者。第二天,载着478名劳工的火车沿着原路回到奉天,被安置在铁路车站附近的客栈里。周围设置警戒以防止他们逃跑。1月23日,100多名劳工举行暴   动,从客栈中逃了出去,没有人知道他们跑到了哪里,而一周后奉天的死亡人数突然暴增据《盛京报》报道,当时奉天隔离所有规定若有敢图潜脱者当即击毙以杜后患,大概与此事有关。    焚尸   一切都布置妥当,但凶险的鼠疫似乎不甘心就此落败,还在显示它最后的余威。最多的一天竟然传来183人的死亡报道。   作为与鼠疫作战的总指挥,伍连德知道对手的凶险,他必须全力以赴,不能有丝毫掉以轻心之处。很快,他又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1911年1月的一天,伍连德来到北部的一个坟场。眼前的一幕,又让他惊呆。时值隆冬,地上的积雪有五六寸厚,雪地上一排排棺木和尸体露天停放着,如长蛇阵一般绵延一里有余。   鼠疫发生之初,政府为死者提供棺材安葬他们;在街上发现的尸体也由政府出面收集,放在棺木运到坟场。到了后期,当死亡人数越来越多时,尸体也便被直接放在坟场。随着天气渐冷   ,土地被冻得坚硬,不要说深挖洞,就是想挖一个浅坑,都非常困难。所以这些尸体也都被随意弃之于坟场地面上,已经至少6周有余。伍连德注意到,这些尸体各种姿势都有,有的甚至还   保持着坐姿,这大概是因为在垂死之即就被家人扔出来,而他们在极度寒冷的天气里做了最后取暖的努力。   当时的伍连德忧心这个坟场会变成一个巨大的鼠疫杆菌的大冰柜。如果有老鼠或其他动物接触到这些尸体,再由动物传染给城里的人,那么一切防疫措施都将化为乌有。   伍连德凭借直觉,感觉鼠病菌在地面下也是可以存活的,但是他当时并没有时间去做实验证明这一点。后来俄罗斯专家果然证明了这一点在哈尔滨严冬的极低的温度下,肺鼠疫的病   菌至少能存活3个月。马学博说。   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处理掉这些尸体,唯一的办法是集中火葬。   可是伍连德也知道,这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将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挑战。   即便是生长在海外的伍连德,也不敢贸然挑战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他思来想去,最好的办法,唯有上书朝廷,请皇帝下一道圣旨才能平复民间的反对。不过,伍连德也知道,他首先要赢得当地   官员和乡绅的支持。这一点也进展得异常顺利他让那些人跟着他一道坐车去坟场看那可怖的场景,他们便一致同意。于是,当伍连德给清廷上书,请求颁布准许火葬的同时,哈尔滨的官商   绅士们也联名向吉林总督(当时哈尔滨属吉林境内)陈情,希望批准火葬。   1月30日,他们终于收到外务部发来的电报批准。第二天一大早,伍连德立即行动起来伍连德后来在万国鼠疫大会上详细介绍了当时的处理方法:他雇用了200名工人,把棺木和尸体以100为   单位,分成22堆。先是用炸药爆破,挖了一个20英尺见方、10英尺深、每次能够装500具尸体的大坑。然后,按照每百个尸体10加仑的标准,用消防车在尸体上面浇上煤油。火点起来,尸体迅速   猛烈地燃烧起来,2200多具尸体就这样灰飞烟灭了。伍连德后来写道,目睹亲人遗体化为灰烬,两万名傅家甸市民面无表情,呆呆出神。对于伍连德如何以专业精神以及敬业之心,指挥这场   鼠疫,《远东报》的一则评论也许能最充分地体现:哈尔滨防疫局总医官伍连德自到哈以来,办理防疫事宜,不辞劳苦,闻日前,在东四家焚烧疫尸,防疫局委员等皆不欲往前监视,伍医官自   赴该处点查尸数,亲视焚烧,俟焚化净始行回局。   当时,俄国防疫部门的相关人士也在旁观看了具有历史性的焚尸过程。后来他们也效仿中方的做法,把辖区内染疫尸体,无论是新近死去的还是已经腐烂的,全部火葬。2月间,俄方共焚化了14   16具尸体,其中1002具尸体是从坟墓中掘出来的。   1月31日这一天,为当时的哈尔滨市民留下了一个最特别的记忆这一天,是中国传统的大年初一,他们却目睹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火葬。此时,傅家甸已经有1/4的人染鼠疫死亡。   适逢春节,防疫部下发传单,号召大家燃放爆竹,冲冲晦气。伍连德也深知,从科学的角度,爆竹里的硫磺同样有消毒的功效,所以他也期望新年爆竹能把笼罩在傅家甸上空的死亡之神驱赶走。   说来多少有些神奇,大年初一这一天起,人类与瘟疫角力的天平终于发生了倾斜,这一天,傅家甸的死亡人数从183名下降为165名,此后日渐消减,而且再也没有回升过。   1911年3月1日午夜,当鼠疫死亡人数为零的报告传来时,坐落在哈尔滨傅家甸的防疫总部内一片沸腾。几日后,鉴于鼠疫死亡连续多日为零,防疫委员会宣布解除对傅家甸的隔离。    病源   当伍连德与助手林家瑞在到达哈尔滨的第二天,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于驷兴向他介绍情况时便提及,这场瘟疫的最初感染者,均是在满洲里一带草原猎捕旱獭的关内移民,这是伍连德在疫区第一次获得有关旱獭的信息。离开关道衙门乘上马车,他注意到一身俄罗斯人装束的山东马车夫,头上戴的正是一顶旱獭毛皮帽子。   20世纪初,在北满和西伯利亚一代活跃着捕捉旱獭的猎人,他们发明了一种工艺,只要对旱獭的皮毛进行适当加工,其成色堪比貂皮。一时间,旱獭皮冒充的假貂皮成为国际市场的新宠,价格连年看涨。1910年,每张旱獭皮的售价比1907年猛涨了6倍多。在巨额利润的吸引下,很多中俄商人纷纷招募华工捕杀旱獭。1910年,仅从满洲里一地出口的旱獭皮就由1907年的70万张,增加到250万张。   国际市场的需求,刺激了捕猎旱獭的热潮。当时,正逢山东、直隶两省连年遭灾,大批流民北上闯关东。满洲里草原上捕猎者曾达到1万多人,许多毫无捕猎经验的关内劳工也加入了猎獭队伍。《盛京时报》在追述疫情源头时曾这样描述:山东直隶两省无业游民相率猎满洲里山中,而山谷流血,原野厌肉,其狼藉实不堪形状。   旱獭,英文名字叫土拨鼠(Marmot)。它其实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袭击保持着高度警惕。自然界动物具有自然形成的防卫本能,旱獭一旦染上鼠疫就会失明、失声、行动迟缓,并被健康的同类逐出巢穴。有经验的猎人都能分辨出染病的旱獭,绝不会轻易将这样的猎物捕获带回。但是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一些流浪的山东苦力,不加选择地捕猎;在东北冰天雪地的原始森林中,捕猎者渴了喝雪水,饿了把旱獭的肉烧煮吃掉。   集得20多张獭皮后,猎人们便在简陋的客栈过夜。这些客栈非常简陋,往往几十人个挤在一张大炕上。冬天为了保温,门窗紧闭,这种封闭式温暖、潮湿的环境极易造成鼠疫菌的传播。一旦有人感染,全客栈无人幸免。当他们乘火车返乡,鼠疫就开始在中东铁路沿线星火燎原般蔓延。中东铁路的枢纽哈尔滨首当其冲,东三省两次肺鼠疫大流行都未能幸免,而且沦为疫区中心。   在此之前,人们一直怀疑这场瘟疫是由老鼠传播的;可是在捕获的老鼠身上又并没有发现鼠疫杆菌,也就是说老鼠之间并没有发生鼠间鼠疫,再结合之前于驷兴的情况介绍,伍连德已经开始怀疑旱獭,因为旱獭也是一种啮齿类动物,鼠族的一种。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史教研室副研究员马学博说。   马老师说,1905年左右,在俄罗斯境内也发生过小型鼠疫,当时去调查疫情的俄国细菌学家扎博罗特内(Zabolotny)已经注意到了旱獭与流行病的关系,只是当时没有分离出鼠疫杆菌。这些信息伍连德肯定都会知晓。3个月的防疫实践更加确证了他的判断,只是当时忙于应对瘟疫,还没有时间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室检验。   哈尔滨的鼠疫被控制以后,1911年7月,伍连德与扎博罗特内等人组成的中俄联合考察队,到满洲里与西伯利亚及蒙古交界地一带,实地考察旱獭的情况。他们在铁路沿线某处发现了旱獭大本营,周围100英里到处是旱獭,他们通过研究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马学博说,其实从1905年到此次大爆发,由旱獭引起的鼠疫每年都发生,但是因为俄属远东地区人烟稀少,居住分散,加之俄国方面控制严密,才没有酿成大型瘟疫。   伍连德根据这次田野考察之后完成的《旱獭(蒙古土拨鼠)与鼠疫关系的调查》,1913发表在著名的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上;1923年6月2日,伍连德带着东三省防疫处专家伯力士、关任民医生,与扎博罗特内等人再次赴中俄边境考察。这一次他们幸运地捕获到了染疫的旱獭以及病疫而死的旱獭,获得珍贵的实验动物及标本。回国后,伍连德在哈尔滨滨江医院实验室进行旱獭疫菌吸入性实验。这个实验结果非常有价值,它证明了旱獭之间可以不经过跳蚤这个中间媒介,而是通过空气传播鼠疫杆菌;反过来也证明,人与人之间也可以直接传播病菌。也正是因为伍连德在这方面的贡献,1935年他被推举为诺贝尔医学奖候选人,也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功成名就   哈尔滨鼠疫之后,伍连德又转战长春、沈阳等地,经过努力,到4月底,东北三省各地的鼠疫被全部消灭。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依靠科学手段,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这一年,伴随着各地报馆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无论关外的《盛京时报》、《满洲日报》、《奉天公报》,还是关内的《北京日报》、《申报》、《大公报》,乃至众多日俄媒体几百份报刊连篇累牍地报道着满洲鼠疫,以至于郑孝胥也感慨竟成世界新闻。伍连德自然一举赢得广泛的赞誉。《远东报》评价:其能以如此有效者,皆赖伍医士连德之力。   然而,当我们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时,公允地说,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伍连德的科学主义也难以奏效。   第一位当然是慧眼识才的施肇基。当伍连德被紧急任命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时,是施肇基连夜准备护照、信件、电报等必需文件。他还与伍连德约定,到现场后互发英文电报保持通讯,电报由他负责翻译后办理。这无疑给了伍连德很大支持。在收到伍连德关于焚烧鼠疫患者尸体的奏请之后,也是施肇基连夜去摄政王府,呈请准奏。伍连德后来在其回顾录中的扉页说,将此书献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人一位当时在美国,另一位是他在英国的导师。而这第一位,就是施肇基。而令人感动的是,施肇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热情赞扬伍连德,却对自己的举动只字未提。   另一位给予伍连德极力支持的,则是时任东三省总督锡良。在晚清风雨飘摇的残局中,锡良的种种手笔,为他赢得了晚清名臣、一代能吏的名声。当资历更老的梅斯尼对伍连德提出质疑时,也是锡良坚定地给予伍连德支持和信任。值得一提的是,奉天的检疫、防疫是由锡良直接负责的。他谢绝了日本多次要求任命日本医生为防疫总负责,聘请与之私交甚好的英国传教士医生司徒阁作为总顾问,全权负责整个城市的检疫、防疫事务。   在这场鼠疫大战中,锡良可谓恩威并用。一方面,他奏请出力人员,照军营异常劳绩褒奖。其病故者,依阵亡例优恤。他的请求也很快得到清廷的批准。吉林、黑龙江两省都分别制定了有关防疫捐躯人员的抚恤金,比如医生抚恤银1万两,学生抚恤银5000两等。焦润明说。另一方面,锡良对一些官员也毫不软弱。吉林西北路道于驷兴、吉林西南路道李澍恩都以防疫不力而被革职。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锡良还十分注重信息的透明,发电中东铁路各州县,要求把每天鼠疫在各地的流行情况及时用电报进行汇报,而且所有关于防疫电报一律免费。   更不该被遗忘的,是那些寂寂无名的医务工作者。当初因为对这场鼠疫强烈的传染性认识不足,当地的医务人员也损失惨重。比如仅长春一地就有166名卫生人员染疫殉职;而在长春隔离所,19名职员全部被感染,18名不幸殉职。   这批献出生命的医务工作者,也有一些包括梅斯尼在内的外籍人士。其中有一位是来华不到3周、年仅26岁的苏格兰医生嘉克森。他当时的工作是在奉天到山海关的火车上检查是否有疑似感染者,却不幸自己染病。嘉克森去世后,专程赶到奉天来认领骨灰的亲属将清政府发给的1万元抚恤金全部捐献出来,捐作修建奉天医科大学之用。   伍连德后来在自传里也逐一提到他们的名字,对这些同行表示深深的敬意。在后来召开的万国鼠疫大会,也特地休会半天以表达对那些在抗击鼠疫斗争中献出生命的医生们的敬意。我们今天在怀念他们时,其实不必特地用某个国家来界定他们,因为在面对疾病时,他们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早已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线。值得一提的是,伍连德的长子伍长庚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也到中国投入到流行病的防治中,1941年,在一次亲临监督北平防疫活动中感染肺疫,几个月后逝世。   经此一役的伍连德名声大振。1911年4月3日至28日,万国鼠疫研究会在奉天(沈阳)召开,来自英、美、法等11个国家的34位医学代表参加大会,这是近代在中国本土举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学术会议,清政府出资10万两白银。各国专家对东北抗鼠疫行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梁启超也对伍连德称赞不已:科学输入垂50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字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此后的伍连德,在中国医学的现代化进程上面,付出了诸多努力。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派出中国医学委员会,考察中国的医学和公共卫生状况。伍连德提出的在北京建一所现代化医学院和医院的建议被采纳这便是后来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医院。   1918年1月,伍连德提议建立一所大型医院的建议,被政府批准。在为该院筹款过程中,伍连德自己也捐了2500元。同时他全权负责总管筹建:每天乘车,从东堂子胡同的家经过故宫,到医院工地督工。在他主持下建成的北京中央医院成为中国人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医院,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24年,受张作霖委托,伍连德在沈阳建成了东北陆军医院,这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医院。   除了建医院之外,伍连德还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始人;1951年,当中华医学会总部由上海迁到北京后,伍连德把他在北京东城东堂子胡同55号的楼房捐给了学会。   离开哈尔滨之前,伍连德为哈尔滨留下了一份特别的财产。自1910年哈尔滨大鼠疫之后,中国又爆发了几次鼠疫,不过在此之后大家都学会了应对,从容了很多,也没有酿成大规模瘟疫。不过伍连德觉得,光靠少数医务工作人员不行,还要培养一批医务人员。1926年,伍连德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为当地培养医学人才。这个学校就是我们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哈医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长杨宝峰说。伍连德的孙子告诉杨宝峰,当年办医学校时,伍连德并没有多少钱,为此,他还找朋友借钱。别人不解地问:你的家并不在那里,为什么还要在那儿建?伍连德很朴实地回答:想为当地老百姓做点事情。朋友很感动,为学校捐了钱。   抗战爆发后,伍连德在上海的寓所在淞沪之战中被炸毁。不久伍连德离开上海,取道香港回到马来西亚。回到家乡后,伍连德开了一个诊所,过着平静的生活。对于曾经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他只是用淡淡的一句话总结:我最愿意做的事情,是从阎王爷那里把人救回来。   1959年,伍连德在家乡槟城买下邹新庆路39号I的房子,打算回乡在这里安度晚年。搬迁时他仍亲力亲为地监督着装箱工作,确保心爱的书没有受损。迁到新居后不久,他开始觉得身体不舒服。一天早晨醒来,伍连德自觉很不舒服,便叫家人即刻送他入院,但已经来不及。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带着他的故事,永远告别人间。
个人分类: 历史事件|5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先睹为快,哈尔滨雪博会
xucq45 2010-12-30 00:19
哈尔滨雪博会全球闻名,迄今已举办23届。今年雪博会以“风情意大利,雪韵太阳岛”为主题,以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探险家哥伦布和传教士利玛窦为主线,推出了“探索之旅”、“冒险之旅”和“文化之旅”等七大景区。 今天下午,我和两位同事去太阳岛参观了雪博会。下面让博客的读者们随着我的镜头,一道去领略壮丽的北国风光和意大利的风土人情...... 今 天虽是正式开园的第二天,雪博会仍然有少许工程未完全竣工,难免有些遗憾。然而,它却让我们有机会亲眼目睹雪博会的建设过程。当我们欣赏那些巧夺天工的冰雪大世界的时候,我们应该由衷地感谢那些迎着北国的刺骨寒风为我们创造冬节美景的艺术家和工人们。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4461 次阅读|3 个评论
平生首次体验严寒
陈龙珠 2010-12-23 18:23
下午乘春秋航班从上海到哈尔滨参加四年一度的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 飞了大约1个半小时,从上空看下来,先是渤海湾的水陆轮廓;接着估计是在吉林上空,看到地上的白色网络,估计是已冰封的河道。再后来,飞机开始下降了,从上面看下来便是遍地的白色,哈尔滨周围白雪皑皑。 飞机着陆前的广播说,哈尔滨地面气温零下摄氏25度。对这个冰冷的数字,直到出了机场大楼走向露天的出租车场,被冷风呛了一口,我才有了第一次的感觉。置身如此境地,我第一个本能的反应是,赶紧闭嘴不说话,并第一次情不自禁地掏出包里的围巾,包裹着脖子并捂住鼻子呼吸。 我的天,竟然还有这么冷的地方,而且这里还有这么多的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39 次阅读|1 个评论
Chuaner老师—不一样的班主任
musi429 2010-12-17 16:19
Chuaner老师姓张,Chuaner是她自己曾经用的一个昵称,听着很亲切,文中用来称呼她,现实中决然不敢叫,太过矫情。 张老师是哈尔滨人,说实话,她是我见过第一个活的哈尔滨女孩,说女孩一点都不过分,那时她瘦弱的就像个高中生。我对张老师的第一印象不错,她不算漂亮,淡淡的优雅的气质,一个高中好友说她有吴倩莲的味道,我很认同她的观点。以至于现在对哈尔滨女孩的印象一直很好。她是高一下学期的班主任,也是我见过最没有气场的班主任,那时的她还不算太合格的班主任:)其实张老师还是我的大学校友,只是没有大学在校的交集。他和我们岁数差距明显,样貌上抹平了数道代沟,养颜有道。 刚毕业就来带高中班主任,对于羸弱没有经验的女老师来说,确实不容易。经验对于老师很重要,至少在中学摸爬滚打3~4年后才能镇定自若、游刃有余,真正有讲课天赋、上台就大展宏图的人并不多。我大四经历短暂的高中实习时深深体会到第一次做班主任和走上讲台的不易。 遇到一个和我们岁数相差不大的老师,又是来自遥远、陌生的北国城市,对我们来说还是很好奇的,总想从她那儿知道一星半点新奇的东西,还有老师的八卦。大家从一开始就没把她当成正儿八经的班主任,顶天看成一个年轻、没经验的大管家。那时候她管一个班级确实很费劲,不仅要做班主任,还要带我们化学课,由于外语老师临阵脱逃,又兼值了我们半个学期的英语老师,只因为她英语不错,那时只知道她过了一个叫英语六级的东西。 高一下学期在她的管理下不咸不淡的过完,应该说是比较自由。不过那段时光让我回忆起总是有种淡淡阴霾的感觉,看不到丁点未来的前途,回忆起来有些压抑和模糊。隐约记得她在管理我们的时候,一开始有些怯怯的样子,还被不服管的男生当众气哭过,很不专业但让我们觉得她挺性情有些怜惜,渐渐不怎么为难她,和她成为朋友。她说话有些东北话的味道,一本正经的说还是觉得挺逗。后来我在东北待了6年,东北味越来越重,而她在徐州这个大环境下多年自费东北话武功,估计现在已经被我超越,很有兴趣和她比试一番。高一的大半个学期让我觉得她的成长比我们更大,虽然作为老师听了这样的说法未必心悦。学期快结束时,她班主任渐渐做得有模有样了,家长会时的羞涩也渐渐少了,大家也渐渐给她面子的服从管理,讲课也渐渐走上正轨。 高二时我们班级整体转到另外的学校,也告别了半个学期她的管理,寄他人篱下。随后高中的学习渐渐的忙碌起来,学习有了高考的目标和压力,也找到了奋斗的方向,不再彷徨和无助。上大学时,和评价张老师为吴倩莲的那个中学同学经常回学校转转,顺便也拜访她。时隔几年再见她,已经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样子,教训犯错的学生时也游刃有余,可以讲一连串的教师职业版大道理,不像开始说教我们时那样词穷、微微脸红的样子,从高中邻家女孩彻底蜕变为成熟老师的样子,有模有样:),看来时间真是好东西,让大家积累经验变得成熟,她的学生也不会知道犀利张老师以前也有过软柿子的时代。 大学毕业过了多年,渐渐懒得回母校转转,虽然学校离我家并不太远。结婚时张老师参加过我的婚礼,给我送过祝福。那时候她研究生即将毕业,为是否换的职业而徘徊过。一晃又两、三年过去,不知道她安在何处,是否还在教职上待着。如果是的话,有必要回家时,拉着中学同学再去看看她,听听她的东北话有没有掺进太多徐州土语,看看她是否还是那样瘦弱和淡淡的优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哉,伏尔加庄园冬景!(附网友赠诗)
xucq45 2010-12-4 07:12
今年3月初,哈医大将博士命题和判卷地点安排在哈尔滨伏尔加庄园,这使我们有幸领略了其秀美的冬景。 伏尔加庄园位于哈尔滨近郊的阿什河畔,文革中被拆毁的著名的圣·尼古拉教堂以及太阳岛江上餐厅——“米尼阿久尔”等数十座俄罗斯古典建筑错落其中,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他地方难以寻觅的欧陆文化、异域风情和独特的冰雪景观,在这里比比皆是。令人不禁高呼:美哉,伏尔加庄园冬景! 《题记伏尔加庄园圣尼古拉大教堂雪景》 碧空如洗雪如绸, 淡妆木楼还带羞。 半世沧海今又现, 伫立乡郊引众眸。 青松相伴绿常在, 钟声渺渺解新愁。 冰封千载春千载, 独语清凉意更幽。 (哈师大王琪)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7412 次阅读|6 个评论
太阳岛的松鼠
ssglwu 2010-11-4 09:02
吴国林 哈尔滨的太阳岛有个松鼠园,松鼠的种类不多,但它们的表情还有点意思。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4799 次阅读|7 个评论
天上人间:上海,哈尔滨
pony911 2010-11-3 22:29
哈尔滨一个曾经很有特点的城市,已经被毁的差不多了。虽然大马路,大城区,四处开花。路宽了,树没了。 曾经的东方小巴黎和现在的上海一比,灰头土脸。 不知原因何在。可惜了了。 一位哈尔滨出租司机和我说过:他小时候的哈尔滨,比现在整洁、可爱。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2760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建的松花江大桥,旁边就是我童年居住的地方。
accsys 2010-10-11 10:31
姜咏江 1957年离开了松花江畔,53年过后,如今是江两岸新桥飞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行色东北之三,情迷哈尔滨
ssglwu 2010-9-22 00:41
吴国林 今年夏天是我第三次去哈尔滨,这次纯粹是去看一看,而不是开会。特别是傍晚时到了松花江,还能说什么,休闲哪,真是美啊!请见图。 晚霞之松花江 松花江江岸 松花江大桥 江畔垂钓 闯关东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3553 次阅读|3 个评论
哈尔滨的天是晴朗的天,哈尔滨的路是TD特色的路!
zhaopei 2010-9-10 20:27
出差哈尔滨,无暇参观太阳岛和大教堂,但湛蓝湛蓝的天空是随时可以感受的,让人想起著名的歌词:哈尔滨的天是晴朗的天,北京来的客人好喜欢。 松花江是小时候在《夜幕下的哈尔滨》中早就久仰大名的了,然而枯水和浑浊却让人不禁陡生投身环保的一时冲动;但是惊喜还是有的,套点术语,那就是发现了松花江大桥实在是一条很有TD-SCDMA特色的大路! 为啥这么说呢?松花江大桥双向5车道,怎么区分进城和出城呢?到低是2进3出,还是3进2出呢?说道这里,熟悉TD-SCDMA的同志马上明白了,TDD系统的特性在于时隙可以灵活分配,没错! 哈尔滨的交管部门在松花江大桥管制这一点上实在聪明,大桥路面没有栅栏,两边桥头各有5套红绿灯,中间的第3条道路是通过红绿灯来管控方向! 惊鸿一瞥,没有来得及照相,遗憾。
个人分类: 大千世界|2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温哈尔滨
max 2010-8-30 11:00
离开哈尔滨 15 年,虽然 2003 年大聚哈尔滨,但每天昏天黑地,和没来也差不多; 2008 年,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在哈工大和飞机场之间打了个来回; 2009 年,虽说参加台达年会,游了哈工大、虎园,但是车来车去的,基本分不清哈尔滨的东南西北。 只有本次的哈尔滨之行真正属于我的重温 回想当年独闯哈尔滨时 17 岁,而今重温哈尔滨时女儿也即将 17 岁,岁月如梭啊! 这次带着女儿,亲临爸爸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抵达哈尔滨的下午,首先参观的是哈电工。这个当时响当当的地方,出租车司机竟然压根不知道,也难怪人家不知道?哈电工被兼并时也许出租车司机还没驾照呢!毕竟是 10 几年前的事情了。 这个电工小院不到 1 小时就参观完成:看了我们曾经居住和学习的一字楼、工字楼、主楼、食堂、操场和最后两年居住的宿舍,女儿感慨,这电工小院真小! 沿着我们曾经的足迹和兴路,参观了东北林业大学,女儿感慨,这还像个大学。记得想当初,我和教授参观了林学院后惊讶,这里的绿化真好! 第二天,游览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圣索非亚教堂。其实,这个教堂也就看看别致的建筑外形,再无它,唯与南方建筑不同而已。 从索非亚教堂往西,到中央大街的南口。中央大街,现在成为哈尔滨的一张名片。去年和小崔游览一次,确实非凡。因为今年有充足的时间,和女儿一步三摇地转每一个店铺,吃马迭尔冰糕,看表演,试带各种手表,把女儿高兴的不亦乐乎!庆幸,我们自己独自逛完了中央大街,如果想当初寄希望于旅行社,简直无法形容,就给了 30min 时间,走了 100m ,买了一个大列吧,时间就到,旅行社感兴趣的是购物。 从中央大街一摇三晃地步行至松花江边,沿着江边的斯大林公园,登上松花江铁路大桥,在几米范围内接触飞驰的列车,在大桥的中央确实震撼。 从大桥一拐,沿着农家小道可以上到真正的太阳岛了。虽然房地产破坏的一塌糊涂,但比市区还是清静很多,也不失为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第三、四天,专心我们的电力电子和北大荒的问题。搞笑的是,女儿既像大人,又像小孩,很多人咨询她旅游、开会的事情,因为她总是坐到人家会务组人员的座位上写作业,人家还以为她在研究电力电子的最新进展。 最后一天,旅行社出尔反尔,好在 280 元也没多少,就是购物。本来冲着虎园去的,但是现在毕竟天太热,出来的老虎太少,比去年 5 月台达年会时虎园逊色不少。 本次哈尔滨之行最满意、也最庆幸的是,便宜和准时的航班。 8 月的哈尔滨,是一个旅游的季节,机票清一色 8 折,这无疑付出一大笔开支。庆幸的是,东吴航空的服务员认真地搜索,为我们买到两张 5 折特价机票,即使算上退票费,也比 8 折机票省 2000 元之多。安全性和准时性,也是值得庆幸的。去哈尔滨时,由于是 7 : 40 首班飞机,所以一切 OK ;返回时,虽然东海演习空中管制耽误 40min ,总体尚可,天气也不错,而晚我们 2 小时的航班由于大雨缘故被迫降到浦东机场。 哈尔滨,你等着,这次我们来避暑,下次我们就来耐寒,冰灯见!
个人分类: 旅游|3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异常温度的能量来自何方
wucg 2010-6-14 22:20
2010年的那个冬天有些冷。 而到了2010年的春夏之交之际,经过短短的几天,长春的气温就升高到30度以上, 连续3天气温在33度左右。同期,哈尔滨也呈现出类似的气温变化,而且比温度长春还要高。 因为手头没有详细的数据,无法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但是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同期上海的气温反而比长春和哈尔滨要低2-5度。 也就是说这种温度变化的趋势不是全球性的,而是局部的特征比较明显。 那么这些能量的来源在哪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个人分类: 百之草园|356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三八妇女节,哈市警方抓获伪装妇女的越狱犯
boxcar 2010-3-9 09:37
就在三八妇女节当天下午,2月23日从哈尔滨市黎明监狱越狱潜逃的两名犯人中的陈聪聪被抓获,另一个早已在潜逃68小时后在被四门落锁了。 挺有意思的是,我昨天傍晚刚好还在哈特商场的大门口看了一眼通缉令,当时可没想到在两个小时前警方已经在几公里外的地方成功抓获了这名越狱犯。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啊。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09/045119820303.shtml 以下为新闻原文: 哈尔滨越狱犯潜逃13天落网 曾藏身废弃地下管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9日04:51 大洋网-广州日报 陈聪聪男扮女装被识穿   截至昨日 黎明监狱两名脱逃罪犯陈聪聪、孙星辰 全部落网    陈聪聪扮女人逃跑   侦查员在陈聪聪遗留下来的包内发现假发1顶、皮包3个、眼镜两个、钱夹1个(内有50元现金)、摩托罗拉手机电池1块、各种衣物11件以及洗漱用具等物品。还有其脱逃后为买伪造身份证件拍的8张一寸照片,拍照时均戴着假发伪装。   本报讯 昨日,潜逃13天的黎明监狱脱逃罪犯、公安部A级督捕逃犯 陈聪聪逃脱被哈尔滨市公安局南岗分局民警擒获 。至此,黎明监狱两名脱逃罪犯陈聪聪、孙星辰全部落网。    首名罪犯68小时落网   2月23日,黎明监狱两名罪犯逃脱。市公安局立即做出部署,全警动员,全力开展追捕。全市实施四门落锁,派出重兵严守13个出城公安检查站和89个治安卡点,认真审查出城车辆和人员;调集全市治安部门、派出所警力24小时不间断地对宾馆旅店、洗浴、歌厅、网吧、工棚、空房子等所有逃犯可能藏身落脚地点反复进行地毯式、不间断地清查;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发布通缉令;2月26日3时40分,罪犯孙星辰在哈尔滨金星公安检查站被特警抓获,仅仅潜逃68小时。    陈聪聪被列为A级逃犯   罪犯孙星辰落网后,哈市公安机关与司法民警、武警官兵全力追捕另一名罪犯陈聪聪。公安部将陈聪聪列为A级逃犯进行全国缉捕。   哈市公安局调集全市警力和司法民警、武警官兵全力展开工作。充分发动依靠群众,大打追逃人民战争,印制下发了《悬赏公告》;对全市所有公路、铁路货场以及6个公路客运站、8个火车站、14个出入城区交通口严密布控;进一步加强夜间路面巡控力度,严防逃犯继续实施犯罪;增大街面见警率,有效压缩其潜逃活动空间。罪犯陈聪聪几乎无路可逃。    买假发伪装被发现   3月6日17时许,罪犯陈聪聪来到南岗区龙橡路的原龙江橡胶厂院内一处未完全拆迁的空房内,将包和鸡毛床垫放在此处,被警方发现。侦查员在该包内发现假发1顶、皮包3个、眼镜两个、钱夹1个(内有50元现金)、摩托罗拉手机电池1块、各种衣物11件以及洗漱用具等物品,还有其逃脱后为买伪造身份证件拍的8张一寸照片,拍照时戴假发伪装。   警方根据掌握的情况将罪犯藏身范围确定在龙橡路、哈达屯、王岗镇张朋屯、学府路区域,继续开展大规模搜捕行动。    陈聪聪称惶惶不可终日   3月8日9时,警方重新印制并发放通缉令;派出专人严格控制小仓买、小饭店、小话吧等公共场所。   15时许,南岗分局侦查员在巡逻侦控中发现一与陈聪聪体貌特征相似的男子进入南岗区学府头道街兴旺仓买,便立即将该仓买包围,同时上报指挥部,随后大量民警赶到现场,15时05分,将罪犯陈聪聪擒获。   陈聪聪交代,他唯有藏匿于城乡结合部白家堡地区一废弃房屋内的地下管道井内,始终未敢露面,惶惶不可终日。   (《黑龙江晨报》供稿供图)
个人分类: 社会|4666 次阅读|5 个评论
哈市警察打死人案尸检结果公布 死者系被殴致死[转贴]
cupjsj313 2008-11-7 13:04
转自: http://news.sina.com.cn/c/2008-11-06/233616603290.shtml var flash=null; function showSWFObject() { if(typeof(SWFObject)!="undefined"){ flash = new SWFObject("http://vhead.blog.sina.com.cn/player/bn_player.swf", "mymovie","400", "340", "7", "#ffffff"); flash.addParam("allowFullScreen", "true"); flash.addParam("allowScriptAccess", "always"); flash.addParam("quality", "high"); flash.addVariable("vid", "17094712"); flash.addVariable("auto", "1"); flash.addVariable("vblog", "1"); flash.addVariable("type", "0"); flash.addVariable("tabad", 1); flash.addVariable("chn1", "1"); if("1"=="0") { flash.addVariable("realfull", "0"); flash.addVariable("initfull", "1"); } try{ flash.addVariable("lurl", new ActiveXObject("VideoCache.OrderCache.1").DownloadFromFileID('8720061', "", "")); }catch(e){} flash.write("flashPlayer"); }else{ setTimeout(function(){showSWFObject();},100); } } showSWFObject(); 哈尔滨市新闻办召开1011新闻发布会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一处副处长、副主任法医师王坚通报尸检结果   中广网哈尔滨11月6日消息 (记者杨沼畔)哈尔滨市政府新闻办11月6日下午召开10.11案件新闻发布会,通报死者林松岭尸体解剖鉴定结论。尸检结果表明,死者林松岭因头部受到钝性外力作用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   公安部鉴定中心一处副处长、副主任法医师王坚代表专家组通报了尸体解剖鉴定情况:根据尸体检验和病理学检验,林松岭的头面部有多处散在的表皮剥脱,头皮下有出血,同时又弥漫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有积血,据此分析,林松岭符合头部受到钝性外力作用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   哈尔滨市公安局副局长卢洪喜表示,公安机关一定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执法、秉公办案。公安机关已对涉案的六名民警作出了如下处理:根据尸检鉴定结果和侦查工作所掌握的证据,在检察机关直接的监督之下,按照法律规定拟对哈尔滨哈铁公安局指挥中心民警刘力男、哈铁公安局直属公安处刑警大队副大队长齐新报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对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公安局民警李锋、哈尔滨市香坊公安分局民警王金刚、哈尔滨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李鑫宇、哈尔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民警栾奡依法变更强制措施。   10月25日,办案单位通过省公安厅邀请了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一处副处长、副主任法医师王坚,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一处副主任法医师孙建军,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法医室主任、主任法医师汪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刑事科学技术处处长(副厅级)、主任法医师李晓钟(全国检察系统业务专家)等4名权威法医专家,并根据死者家属提供的专家名单,还邀请了江苏省人民检察院主任法医师顾晓生,司法部司法鉴定研究所主任法医师陈忆九,华东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主任法医师闵银龙等3名权威法医专家,7名专家共同参加了尸体解剖工作,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主任法医师符国平见证了尸体解剖现场的全过程。 相关阅读: 哈尔滨公安局回应仍有录像未公布传言 视频:尸检专家就哈尔滨市警察打死人案解惑    哈尔滨警察打死人案散布虚假信息者被处罚
个人分类: 新闻|2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