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周恩来总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悼恩来总理
hucs 2017-1-9 09:09
悼恩来总理 胡春松 我的声音很弱很弱 哀思伴着内心的诉说 悼念的诗词篇篇不辍 您的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和祖国 虽然历经岁月蹉跎 人民不会忘记您的音容轮廓 鞠躬尽瘁的身躯曾经风风火火 为的是对这片土地崛起的承诺 海棠依旧,香胜鼓锣 请您放心请您安卧 我们的总理依然如昨 我们的人民拥平安掌舵 注:作于南昌大学,2017年1月8日。
个人分类: 博士研究|1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群众(2013-09-04)
xuxfyuwp 2014-7-15 11:07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单位组织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种学习方式不错,比读文件效果好。 影片拍得有水准,超预期,上触云端,下接地气,较真实地反映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一个侧面。有些场景在以往的影片中还不曾见过,如再现了当年受灾时期农村、农民的生活实情,包括灾害本身和灾害中的人在那个年代的表现。有些事曾听说过,文字记述也不少,但通过影片表现,尚属首次 。另外,描述了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周恩来总理到基层调研过程,想了解群众受灾的真实情况确实不易,尽管那个时期隐瞒的手段还比较单纯。掩盖灾情的理由似与现在也有所不同,多数老区人民有着很单纯、朴实的情感,不愿为给政府找麻烦,不能给总理添堵,有困难自己担当,不惜将少数“落后群众”关押起来。 具体情节就不用文字叙述了,看影片会更生动、清晰,网上就可以下载。倒是通过影片中的一些情节,可以引发一些关于群众问题的思考。 坚持群众路线,首先要知道谁是群众,才能了解他们的诉求,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如果不细考虑,群众可以泛指人民大众,这有些太笼统,不够具体。从影片中看,可以有两种分法,一种是简单按领导关系分,上级是领导,被领导的是群众,但也会存在相对性,那些基层干部相对于国家领导是否也该被归为群众呢?周总理作为国家领导来到农村搞调研,在接触的人当中,有的或许有一官半职,有的纯是平民百姓,可以分为基层干部和群众,统称为群众也说得过去,否则,总理到基层,真正接触到的多数都算不得群众了。另一种分法是按党内外分,也是现实中一种通常分法,党员与群众。周总理是党员,但调研中遇到的也有不少党员,包括公社支部的委员和书记等,概念上就归不到群众了。 按组织内外的分法尽管通行,如在填写一些身份表格时常有政治面貌一栏,按要求可填党员,团员或群众,但这种划分确实会引起一些问题,令人不解。记得曾看到有一位民企老板在介绍企业人员构成情况时讲过这样的话:“我们企业有一些党员,多数是群众,企业领导班子也都是由群众构成。”说得不错,但听起来有些别扭,大概董事长、总经理填表时也只能按群众定位。 关于这一问题,周总理早在1962年关于知识分子的一篇讲话中就曾指出欠妥,是这样说的:“党内有些术语不合适,每次看到心里就不安,如在一些登记表上分‘党员’、‘群众’。这两个词不是同一组概念,党员、非党员才是同一组的概念。党员也是群众中的一员,包括领导人在内,不能自居于群众之上。‘党员’、‘群众’的分类,使党员居于群众之外、群众之上。我们犯官僚主义,一方面由于自己脱离群众忙于事务,另一方面是别人把我们封锁起来。我们也很苦。希望领导同志要自觉,不要把自己置于群众之外,不要被封锁。” 周总理这样说了,但多年来依然沿用这样的分法,或许也有其道理,对于执政党的党员,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这应是唯一的不同。 在影片中,还是按上下级关系来划分更为合适,或者说党群关系主要通过党员领导干部与广大群众的对应来体现。周总理是代表最高层的中央政府,到基层体察民情,关心基层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的真实生活情况,解决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这样的逻辑比较通顺。而真正的难处在于,要想了解到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对于总理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那个还不算复杂的年代,群众利益的倾向也并不单纯。 如果从群众整体利益角度考虑,改变强行吃大锅饭食堂的政策应是其一,这件事尽管有人坚持,也有人从中受益,但显然是违背多数群众利益的。若从每个具体个人来看,利益倾向就会有明显差别了。死了媳妇还带着四个孩子的张二廷与担任公社领导的郭凤林考虑问题的角度显然差别很大,宁可将自己的棺木卖掉也要为总理做碗拽面的老奶奶与因爱说闲话被关起来的“落后群众”也会有所不同。 影片是一个时代缩影,尽管在那个年代出现了政策失误,广大群众仍然对党和政府表示了极大信任与理解,他们相信失误可以得到扭转,干部犯错误也可以改正。正是这种信任与理解构成了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赋予了共产党的执政优势,影片中广大农民对总理的感激与爱戴也体现了对党执政的期盼与依赖。 看完电影,想想后来国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不免会引起思考,周总理走后会发生什么?食堂关了,左的政策真能被纠正吗?张二廷后来的日子又会怎么样?能熬得过动乱年代吗?四天的片段,为群众解决了面临的实际问题,但如何使群众能有效监督领导,监督政府,避免重复昨天的错误,在当今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仍是有待解决的课题。
个人分类: 文章|2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方人最常引用的“周恩来语录”等6则 文摘100513
xuxfyuwp 2014-4-22 09:30
西方人最常引用的“周恩来语录” 外国政界和知识界人士在写文章、作演讲时,很喜欢引用来自中国的名言警句,以显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幽默风趣。比如孔子的“温故而知新”、毛泽东的“纸老虎”、邓小平的“白猫黑猫”,都是外国人常常挂在嘴边、中国人也耳熟能详的名句。可是,周恩来的这句“下结论为时过早”在国外流传甚广,在国内却鲜为人知。 有关这句话的典故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是流传最广的版本,是1972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期间,询问周恩来总理对发生在300年前的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作用有何看法。据说周恩来总理沉吟了一下,然后回答说:“下结论为时过早。”不论这段 “轶事”的真伪如何,但却成了西方人在审视历史、解读现实时最常引用的一句“周恩来语录”。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名人访谈节目著名主持人拉里·金,在一次与嘉宾谈论谁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以及乔治·W·布什(即“小布什”)历史地位的话题,拉里·金这位公认的美国“名嘴”,也讲述了周恩来与基辛格的这段“对话”,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一句“下结论为时过早”。 连苏联前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哈佛发表苏联解体,及其对欧洲和世界影响的演讲时,也是从周恩来说起,并且说周恩来对于法国大革命的看法,就是他对苏联改革的历史作用的看法。美国中情局一位副局长在关于中国的一次演讲中,曾引用周恩来的这句话,来说明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与西方人不同。他说,美国人是以一年、十年作为时间坐标,而中国人则是以世纪、朝代来度量历史进程。毕竟,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上,经历了20多个朝代,其中13个朝代的寿命都超过了美国的整个历史。 曾任美国众议院亚太关系小组委员会主席的詹姆斯·A·里奇,在关于中国的一次演讲中,也转述了周恩来这段据说是他最喜欢的“轶事”,表示西方人也许应该耐心地以中国人的时间观,来评价现在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 那么周恩来总理到底有没有对基辛格说过这句“下结论为时过早”的话呢?周恩来已经作古,当然只有基辛格才能解开这个谜。在2005年还真有一位西方记者,当面向途经欧洲准备又一次访华的基辛格求证。听了记者的这个问题,深得周恩来外交真传的基辛格,也是沉吟了一下,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然后云山雾罩地答道:“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就如同另外一个关于我基辛格的传说。” 那这“另外一个”又是一件什么轶事呢?据说有一次基辛格听到有记者谈论欧洲对某国际事件的观点,于是就问记者有没有“欧洲”的电话号码,他想打电话过去确认一下。 (来源:青年参考 ) 一个汉字吓跑老外   一个老外为了学好汉语,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拜师于一位国学教授门下,老外想挑一个简单的词学习,便向老师请教,英语“我”在汉语中应该怎么说。   老师解释道:当你处在不同级别、地位,“我”也有不同的变化。   比如,你刚来中国,对普通人可以说:我、俺、余、吾、洒家、本人、个人。   如果见到老师、长辈和上级,则应该说:愚、鄙人、小子、小可、在下、末学、小生、不才、不肖、学生、晚生。   等你当官了以后,见到上级,则应该说:卑职、小的。   见到平级,则可以说:愚兄、为兄、小弟、兄弟、哥们儿。   见到下级,则可以说:爷们儿、老子。   最后一点必须注意,一旦你退休了,便一下子失去了权力和地位,只好说:老朽、老夫、老拙、愚老、小老头、老汉、老骨头。   上面这些“我”,仅是男性的说法。   老外听了老师一席话,顿觉冷水浇头,第二天便向老师辞行:“学生、愚、不才走了。” (《羊城晚报》4.15) “政府俘获”:权力寻租的高级形态     长期以来,我国腐败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执行性的腐败,即政府公职人员在执行法律法规的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有意降低或者提高标准以谋取私利。直到郭京毅案曝光,人们才窥知权力寻租的高级形态:“政府俘获”。   所谓“政府俘获”,通俗讲就是立法腐败,可以解释为负责立法的政府公务人员接受企业的贿赂,有意识地为企业制定有利于其获得长期利润的法律法规。   公开资料显示,原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巡视员郭京毅在《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和《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两部法规的制定过程中,故意通过含糊性和难以操作性的条文为外商能够逃避监管进入敏感行业留下漏洞。3月18日,郭京毅案正式开庭审理,从案情来看,所涉金额并不很大,但该案却是我国目前为止查明的唯一一起证据确凿的“政府俘获”案件。   “政府俘获”是资本和权力相互勾结渗透的升级化,是政策法规制定者和行贿者之间的买卖政策法规制定权的行为,能为行贿者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这表明权力寻租双方不满于过去的“小打小闹”,而是朝着更深层次的利益结盟方向发展。   相对来说,执行性的腐败只要官员换人,漏洞就可以弥补,而“政府俘获”却很难弥补,法规政策一旦被“定制”,会导致整个产业市场为某些企业集团所垄断,因此,“政府俘获”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危害更为严重。   从根本上降低其危害,要通过加强对法规政策制定者权力的监督,并分散其立法权来实现。对此,人大应强化立法权的行使,重要法律尽量自己制定,可以吸引专家学者参与,甚至可以外包。对于由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要加强监督,严格程序规定,特别是充分听取吸收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诉求,公布草案接受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实现由极少数人垄断立法权向公众参与立法的转变。 (《南风窗》2010年第9期 卢正刚文) 美国人教中国孩子短跑     他是与卡尔·刘易斯一起创造了男子百米接力世界纪录的短跑天才,他是辅助梅里特拿到北京奥运会男子400米金牌的冠军教练,而面对来自中国最基层体校的孩子,安德烈·卡森希望用快乐来点燃他们对田径的爱。   在青岛举行的田径名人训练堂上,卡森的课气氛轻松,但他的要求一点也不低。看起来平常的蹬腿动作,卡森的要求细致到了抬腿的角度。“我的课上可以有笑声,可以讲笑话,但我的训练不是游戏。我和他们聊天、唱歌、开玩笑,但突然到了知识点的时候,我要他们专注,精益求精。”   当卡森和中国基层教练交流,得知孩子们有时要上一天的训练课时,惊讶地瞪起了眼睛。他反复强调,孩子坚持不了这么长时间。“在美国,我教过高中田径队,是12岁至15岁的短跑选手。我的训练课最多只有一个半小时,有时只有一个小时,我必须努力让孩子一直专心,在一小时内完成课程,让他们在课上吸收好,然后就是完全放松。我不相信练一天能比我练一小时多得到什么,我认为孩子那时候早就疲倦了”。 (《北京青年报》4.30 褚鹏文) 监督,人大代表最重要的职责   法学泰斗江平教授已年过80。这位在20年前担任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老人仍然关心着人大的往事与近事。他尖锐地指出,目前一些代表有热衷于议(提)案,以议(提)案早与数量多为荣,却忽视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的倾向。   江平说,人大代表职责中最重要的,就是监督作用。所谓人大代表,实际上不是去一般地审议这个报告。过去我们常常说,是学习这个报告,现在不用这个词了,人大代表不应当是学习这个报告,是应该审议这个报告。审议政府的报告,很重要的一条是拿出批评的意见、监督的意见,看看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还有哪些缺点和不足需要改正。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够把批评这种监督的作用看成是给政府添麻烦、给法院加包袱。   有的代表说,我就是不给政府添麻烦,我什么都说好,从来不投反对票,这样是理解错误。这样,人民代表的监督作用就大大削弱了,无形中就造成了一个印象,政府报告也好,法院的报告也好,检察院的报告也好,所获得的投票率越高,就代表了全民一致。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各种批评的不同意见,我们的政府才能完善它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个国家需要两种声音,一部分人是赞同的,另一部分人可能会不赞同,但这种不赞同是友好的批评意见。   当然,我们的人大代表除了监督、批评政府的作用之外,还有建议权、质询权,可以来议(提)案。 (《东方早报》4.25 张明扬文) 中国本科教育缺什么     演讲人:理查德·莱文(美国耶鲁大学校长)  演讲题目:中国本科教育缺什么   演讲地点:南京(中外校长论坛)   这些年来,我们与来自中国的多位大学校长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借鉴美国综合性 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对中国的本科教育进行改革。   通识教育的模式对中国有什么意义?举一个例子,在二战后的40年间,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快于美国,但是在1990年以后却有15年停滞不前。人们通常认为是金融政策的问题。但是深层次的原因在创新人才。   要培养创新人才,中国的教育体系要鼓励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的、独立的思维。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就是缺乏对于评判性思维的培养。   绝大多数亚洲的学校和欧洲大学一样,本科教育是一个专识教育,学生在18岁的时候就选择了自己的终身职业,之后就不再学别的东西了。中国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模式对于培养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有用,但是如果要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人,那就不足了。   比广博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该有能力去接受知识,运用知识重新评估已有的结论并得出新的结论。在美国教育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的、1928年的《耶鲁大学报告》中提出一个观点:“头脑的纪律和头脑的家具之间的区别”。学生获得某一个专业的知识,就像头脑里装进了一件家具,但是这个家具在一个迅速变革的世界当中,从长远来讲并没有太多的价值。学生最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需要的是头脑的纪律或者说思考的框架,而不是一件“家具”,让他们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这样习惯,需要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者对于自己的论点进行修正。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挑战彼此,挑战教师。 (《光明日报》5.3) (原文写于2010-05-13 08:19:47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摘|2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汉大学,樱花开了
热度 10 zhangqifeng0504 2013-3-10 23:39
武汉大学,樱花开了
武汉大学的樱花开了 武大樱花最初由周恩来总理1972年转赠。1982年,为纪念中日友好10周年,日本友协和日本西阵织株式会社又赠送武大100株垂枝樱苗。1992年,在纪念中日友好20周年之际,日本广岛中国株式会社内中国湖北朋友会砂田寿夫先生赠送樱花树苗200株。现今武大校园各处的樱花树苗,除园林工人自行培育的之外,大多都来自于此。每年武大都有大量游客赏樱,进校赏花需买门票引起了社会争议。 上面一段话来自百度百科. 昨天就听师弟师妹们说武汉大学的樱花开了,而且从周一开始正式收门票。趁此机会,赶在今天下午到武大免费观赏了一番。听说武大也够狠的,今年门票涨到了二十元,以往都是十块钱。有人在网上调侃说武大是修大门没钱了趁此机会打劫游客一番,一方面限制一下观樱的人数,另一方面为修大门筹集点基金。呵呵,不管真正的理由是啥,对我是没什么影响了,因为今天是免费的最后一天。 为了给不方便来武大亲自欣赏又对武大樱花带有好奇心的博友们省省劲,我把今天下午和去年拍摄的部分照片贴出来供大家欣赏,由于本人技术太差,还请诸位博友们多多指教。 白的似雪 含苞待放 盛开的红樱 以下是去年的照片:
6787 次阅读|19 个评论
看国人如何糟蹋汉语
热度 1 rbhuang5907 2013-3-9 21:27
看国人如何糟蹋汉语 《新华字典》,中国小学生使用的工具书,周恩来总理曾经作为赠送外宾的礼物,对文学下的定义: 文学: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戏曲等。 根据这个定义,“文学”归属于艺术作品而不归属于学,文学家是不用做学问的,只要做作品就行了,这样,如何区别文学家和作家呢? 近悉,国家有关部门认定,“化学生物学”归属于化学,成为化学的二级学科。也就是说,化学生物学不属于生物学,属于化学。还有,“生物化学”归属于生物学,不属于化学。 还有,“空气是溶液”;“卤化氢的水溶液称为氢卤酸”。 根据思维规则,对属概念进行限制,缩小外延,增加内涵,过渡为种概念,是在属概念语词前面加限定词,例如:人---- 女人 ---- 名女人---- 单身名女人;化学---- 无机化学 ---- 生物无机化学;医学---- 现代医学。 如果不遵守思维规则,胡乱进行概念的归属,是不是对汉语的糟蹋? 或许有人说,按照这规则,应该把机器人归属于人而不归属于机器。但鄙人认为机器人完全可以归属于人,把人的概念外延扩大,人可以划分为自然人和机器人,没有不妥。 如果把“机器人”归属于机器,那“机器人”学术上的名称是“模拟人机器”,俗称机器人。 曾撰小文说国人不会下定义。定义的重要方法是“属加种差”定义方法,该法的第一步是把被定义项归属,然后再找出种的差别(种差)。国人连归属都不会,何能下定义?不会下定义,何能确定概念的内涵?不能确定概念的内涵,何能明确概念?概念不明确,何能正确判断?连判断都不会,还想推理和论证?连推理和论证都不会,又如何做学问?难怪中国虽有几千年的历史,却没能创立一门系统的知识体系。
3760 次阅读|3 个评论
周恩来总理为包钢一号高炉投产剪彩
热度 2 cuncaoxin 2013-1-8 21:46
周恩来总理为包钢一号高炉投产剪彩
1952年,周恩来总理与斯大林签订了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工程项目的协议,包钢便是其中的一个重点新建项目。此时,周总理的心中已经勾画出了草原钢城的壮美蓝图。1953年,国家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周总理主张:把包头确定为国家重点工业基地,把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业项目中的5项(即包钢和内蒙古第一、第二机械厂以及包头第一、第二热电厂)安排在包头。 1957年7月25日,“包钢厂区建设工程开工典礼”在包头昆都仑河西岸的段家梁厂区工地举行。1959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保证重点,支援包钢》的重要社论,短时间内,一个“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支援包钢的热潮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动员8万多名职工,调集5000多台套施工机械参加支援包钢建设,全国各地800多个厂矿企业为包钢制造材料设备。党的一系列决定,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对包钢提前出铁、出钢、出钢材起了决定性作用。在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下,掀起了一个全国支援包钢的热潮,为包钢提前建设投产创造了有力条件。包钢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与鞍钢、武钢呈鼎足之势,中国钢铁产业形成了“铁三角”的新格局。经过6年多的筹备和建设,包钢初具规模,宛如一颗闪亮的明珠在千里草原上崛起。 1959年9月26日凌晨5时50分,包钢一号高炉流出了第一炉铁水,从此结束了内蒙古地区不产铁的历史,包钢全体职工给毛主席发了报捷信。9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祝包钢出铁》的社论。 以包钢建设为题材的电影《草原晨曲》影响广泛,同名主题曲传 唱至今。 1959年10月12日至13日,周恩来总理在河南三门峡、洛阳等市,视察了三门峡水利本枢纽和洛阳拖拉机厂等三个大厂,并对工程和工厂的建设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10月14日,他同水电部、晋、豫、陕、黄委会、三门峡工程局负责同志谈黄河泥沙问题。10月15日上午他特地乘飞机赶来参加包钢一号高炉出铁的仪式。 1959年10月15日,包钢职工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下午3时45分,在雄壮的《社会主义好》乐曲声中,周恩来总理神情庄重,为一号高炉出铁剪彩。周恩来总理参加包钢一号高炉提前出铁庆祝大会,他在讲话中指出,在北方的草原上,我国能建起一个现代化的高炉,表明我们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任何地方、任何企业中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并要求尽快实现包钢年产300万吨生铁的产量。 周恩来总理在包头只停留了一天半的时间,全天都在紧张地工作着。当他为包钢一号高炉剪彩完后,又坚持到包钢焦化厂视察了刚建成投产的三号焦炉的生产流程,慰问了操作工人。16日11时30分,在他即将返京之前的暂短时间里,他还及时在包头机场候机室里找来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研究解决包钢配煤困难的办法,直到问题得到落实,周总理才放了心,微笑着向大家挥手告别。《内蒙古日报》发表社论称,包钢一号高炉出铁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是我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给包钢各族职工带来党和毛主席的关怀,使全国支援包钢的建设者受到了最大的鼓舞和鞭策。周总理为中国民族工业呕心沥血所建立的历史功勋和伟绩将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 《广西青年报》转载新华社通讯【包钢一号高炉提前一年投入生产,周恩来总理亲自剪彩】;出版日期:1959年10月19日 ) (包钢一号高炉出铁纪念章) 附录: 祝包钢出铁 1959年9月27日 《人民日报》社论 包钢出铁了! 继鞍钢、武钢之后,我国第三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参战了。这次投入生产的包钢一号高炉,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自动化大型高炉之一。它采用世界上第一流的技术装备,有效容积达一千五百一十三立方米,设计年产量九十万吨,生产正常以后,平均每天可以出二千五百吨生铁。我们热烈地祝贺这支强大的炼铁生力军进入钢铁战线,并向建设包钢的各民族职工,向全国各地支援包钢建设的人们,向帮助包钢建设的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包钢一号高炉是在去年大跃进的形势下提前建设的。它是大跃进的产物。根据原来的计划,这座高炉将在1960年国庆节建成。去年,在轰轰烈烈的大跃进中,包钢职工干劲冲天,决心提前一年建成,力争早日出铁,向伟大的建国十周年献礼。在党的八中全会伟大号召鼓舞下,这个雄心如今完全实现了。像包钢一号高炉这样一个规模巨大、技术复杂的工程,提前一年建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单是包钢一号高炉和与其有关的焦化、水源、矿山等工程所需要的设备总量即达二万六千吨,其中除了10%左右的重要设备由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供给外,其余的需要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数百个工厂协作解决。包钢一号高炉工程提前一年建成,意味着包钢的职工把建设的速度加快一年,而且这几百个工厂的职工也把速度加快了一年。这是一个何等艰巨的任务!如果不是大跃进,如果不是高举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旗帜,谁也不敢设想会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实现这样重大的任务。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支持下,建设包钢和支援包钢建设的千千万万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原来安排在1960年完成的工程在1959年完成了。庆祝建国十周年的万紫千红的礼花中增添了包钢的一分光辉。这是去年以来根据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体现总路线的方针、政策、工作方法所开展的大炼钢铁群众运动的胜利! 包钢出铁,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喜讯,更是内蒙古人民的喜讯。内蒙古不但是祖国肥美的牧场,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多少年来,内蒙人民相传在草原上有一座藏有千珍万宝的“铁柜山”。人们世世代代希望铸造一把打开“铁柜山”的钥匙,但是一直不能成功。矿藏丰富的内蒙古依然是一块缺少工业的草原。只有在解放以后,在各民族团结友爱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这把钥匙才铸造成功了。包钢的建设,打开了“铁柜山”的大门,它的一号高炉的出铁,是久藏深山的千珍万宝首次大放光彩。从此,内蒙古不但出产皮毛,而且出产生铁,紧接着还将出钢、钢材和其他各种工业产品。内蒙古不但是祖国巨大的畜牧基地,而且将是祖国巨大的钢铁基地。蒙古民族的第一批产业工人队伍已经随着包钢建设的发展成长起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地区经济上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将进一步得到消除。因此,包钢的建设不仅对于钢铁工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增强民族团结、对于建设各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包钢一号高炉投入生产的时候,正是全国钢铁战线上几百万大军反右倾、鼓干劲,为提前完成一千二百万吨钢的生产任务,开展气势磅礴的生产竞赛运动的时候,我们希望包钢职工在一号高炉提前投入生产的胜利基础上再接再厉,力争一号高炉的生产早日达到设计水平,力争早日出钢,早日出钢材! (周总理视察包钢时下榻的宾馆。今天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37周年纪念日,发此贴以缅怀人民的好总理) 包头市共11位画家取得“内蒙古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创作资格,包头画家要红宇创作国画《周恩来包钢剪彩》
个人分类: 经济社会|2696 次阅读|4 个评论
怀念周恩来总理 1976年1月8日逝世
热度 1 xupeiyang 2013-1-8 07:06
37年前的今天,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十里长街,尽是哭声。他的身影渐渐远去,却愈加清晰。与人民站在一起,才能被人民铭记;站在时代前列,才能不被历史抛弃。昨日恰值国考成绩放榜,新一批公务员将走进各大中央机关。大家都应思考,为官为政,我们是为了奉献,还是为了俸禄。 1976年,我在上海读大学 这一年三位伟人先后去世,四人帮横行,中国人民在危难,迷茫之中等待邓大人出来。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了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周恩来,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今年是周恩来逝世第37年。 余英时先生作诗:“化骨扬灰散作尘,一生伴虎有余辛。 ”余先生为文评周:他所能做的是在毛泽东一而再、 再而三闯下大祸之后,慢慢收拾残局,但表面上他还要跟著一起闯祸,并鼓其如簧之舌极力说明毛的“祸”如何闯得好,正是“人民”所需要的。 1976年的今天,周恩来逝世,他1972年被确诊膀胱癌,1974年6月手术。术前139天工作日历:每天工作12-14小时的有9天;每天工作14-18小时74天;工作超过18小时的有38天;工作24小时的有5天;直到1975年6月体重只有30.5公斤,仍超负荷工作。 #历史上的今天# 【周恩来逝世】周恩来,字翔宇,祖籍绍兴。1898年生于淮安,曾就读天津南开学校,后赴日法英德学习,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7年8月1日参与发动南昌起义。西安事变中力促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总理直至病逝,其间兼任外交部长。1976年1月8日病逝,享年78岁。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452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在五七干校告别少年时代(五)
gl6866 2012-8-27 18:50
还有的人,使用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击法:利用他们宁错勿纵的方针,和当权者之间的矛盾,把那些整人最狠、叫嚣的最狂的人,当做“五一六分子”供将出来。这样一来,局面大乱。就连干校领导小组的组长都成了“五一六嫌疑”;各连队专案组成员走马灯似地更换;几乎每个连里都有“五一六班”(从班长到全体五七战士都是“五一六分子”或嫌疑);全干校上了黑名单的人超过半数--一千多名。“昨嫌紫蟒长,今怜枷锁扛”的丑剧一再上演。直弄得乌烟瘴气、人人不知所从。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亲耳听到两个管运动的领导谈话,他们说:搞到现在、大半年了,我们部里的“五一六”组织,是叫“纵队”呢?还是叫“兵团”都没有弄清楚。事实上,不仅是这里,全国各地“清查五一六”的运动都陷入了类似的困境。因为,“五一六阴谋集团”之说,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事后捏造岂能全?但是党不能错、政治运动不能停。 就在他们为如何圆这弥天大谎而一筹莫展之时,至今为人钦佩、爱戴的周恩来总理出面了,只消一语便点破了迷津--不要在组织上纠缠,要抓思想上的“五一六”!也就是说,周总理让他们像一九五七年抓右派时那样,思想有问题的,就可以戴上“五一六”帽子;拘泥于其有无组织形式,反而会缩小打击面。 多亏周恩来一展“雄才大略”,“清查五一六”的运动才得以深入持久开展下去。它是文化大革命中,发生在全国干部和知识分子中最大的冤案,也是唯一至今没有平反的全国性大案。 六、保尔·柯察金 二三十年虽说只是历史的一瞬,但这其间,人世却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无可非议的事,如今听来简直匪夷所思。那些平凡的往事现在说说,恰好能做历史的注脚。 劳动的意义 校部有一台热水锅炉,容积不过一立方米左右,是为五七战士喝开水所设,烧的是煤炭。就这么一个小小的锅炉,竟由四位月支两百元以上的高薪老先生伺候着。(干校人的平均工资大概不到一百元)有人计算过,连工带料一壶开水的成本大约是五角钱。而我等茶厂连里的“小五七战士”,每月只挣十五元钱。虽然我们去打开水时不用交钱,但烧水的费用仍是民脂民膏。却原来,当局者算的是政治账:那几位“锅炉工”,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是“反动学术权威”。烧锅炉的意义在于,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思想;体现了党的“给出路”的政策。至于指导一切革命活动的大理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为经济基础服务,这一条此时就不再提起了。 在四排房的时候,“清查五一六”的运动开始不久,出现了一位勤奋的拓荒者。他利用早晨上工前、中午休息、晚餐后的空闲和周末假日--几乎所有属于他自己支配的时间,抡着大锄头把驻地周围杂草丛生和寸草不生的空地,深深翻过,整理成菜畦。我们看着他,花白的头发、晒成古铜色的脊背,烈日之下挥汗如雨、义务种菜给大家改善伙食,都很敬佩。而且,他一向沉默寡言,对运动并不积极。不料,连里的领导找他谈话了,不但没有表扬这个志愿劳动者,反而说他“消极对待运动”。因为当务之急“不是改善伙食,而是改造思想”。领导还着重提醒他:“不要放弃政治学习。”至此,不但荒地不能开垦了,他还得费尽唇舌,“向组织说清楚”自己这么做的“真正动机”。并且立即改弦更张,与多数人的步调一致:投入到运动中来。 有些人不愿意劳动不是政治原因,而是纯粹的好逸恶劳。一位高干勉强下来干校,他说什么也不下地劳动,称病卧床不起。连里经常派人给他做工作。一日,这名高干被人逼急了,脱口道:“我接到通知,总理让我回北京去汇报工作!”故事传开,人人失笑。因为他老先生早就赋闲靠边站了。还有一位女士,因膀胱炎这种小病,住进了百里之外的一所军队医院。在那里一再拖延,病实在是好了,医生再一次请她出院,她怒道:“我是一秘夫人,你们要对我的健康负责!”这话就连部长夫人说出来都嫌牙碜。诚然,只有自认政治上没有问题,官场又不得意的人,才敢拒绝“劳动改造”。 夜送陈家康 真正的病人若是政治上也出了问题,可就不能那样“以此为由,向组织上讨价还价”了。曾经做过驻苏联大使的副部长陈家康患有心脏病,这时他又在政治上出了毛病。所以,没能去医院里治疗,而是在干校接受“隔离审查”,就住在校部。一天傍晚,副部长先生被专案组的人押着,手提暖水瓶去灌那高成本的开水。一时心脏病发作,摔倒在地、就此解脱。干校原本缺医少药,更无急救设备,没法抢救,只能目送这位为共产主义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革命去见马克思。 陈家康好歹是个人物,他的死得报告中央。所以,尸体不能就地掩埋,要运到“一秘夫人”住过的医院冷冻待命。这可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等闲之人不能担当。正值干校遍地“五一六”之秋,校方居然派不出合适的人收尸运尸。想来想去,只得到我们茶厂连来要人,我也去帮了一把。过去我并不知道陈家康其人,待我见到他时,他已经静静地躺在一块床板上了,我看他,身量不高、上唇留着小胡子、皮肤已然脱了血色、样子倒很安详。有人指挥着我们,在他身上覆以自己的棉被,四边用木条压住,连被子一起钉在床板上,为的是应付运送途中的颠簸。然后,把他抬上一辆卡车,连夜运到醴陵的军队医院。 多年之后,《人民日报》发表长文,悼念这位死于文革之中的大人物。作者也许不知道这个情节,文中没有引用此事渲染文革的冷酷。也不知道陈家康的家人是否知道他是如何入殓的。 以革命的名义 不论何时,在中国谁都怕戴上“反革命”的帽子,这种事情竟然会有例外。干校里有一个公务员是复员军人,他不疯不傻,却长期主动给自己冠以“反革命”的头衔。事情传开人人莫名其妙。原来,这位公务员先生是想用这个办法,达到离婚的目的。 那年头,双方感情不和、一方移情别恋、配偶身有残疾等等都不是离婚的理由。唯有政见不同:一个要革命、另一个是反革命,才能被批准离异。因为,只要是“人民内部矛盾”都必须“求大同、存小异,各自多做自我批评”之后,言归于好。当反革命不但自己有受不尽的苦楚,还要累及九族。他人避之唯恐不及,这位老兄为什么要引火烧身呢?也许是“爱情价更高”? 批判会上我们得知,几年来,他私刻公章、伪造证明文件,给他家在农村的妻子和当地各级政府,发送了很多封信件,说自己是“现行反革命”,让妻子与他离婚,并请各级党组织监督执行。谁知他娶的是一个“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的烈女。而且不相信丈夫会“失足落水”,就到北京来问个究竟。那公务员所在单位费了一番周折,才弄明白那原来是自编自演的独角戏。这里不被当局容忍的是:那公务员要仳离的妻子是个贫下中农,这是对“工农联盟”理论的否定。他一定是另有所爱,才如此丧心病狂,不惜给工人阶级队伍抹黑。当时,即使有人想到,可能是婚姻不睦,他万般无奈才出此下策,也不敢违背凡事都要先“上纲上线”,再分析、解决的常规。于是,对这个自掘坟墓的公务员进行内查外调,始终没有发现他喜新厌旧的证据。热衷其事的那几个人,又缺乏想象力,胡批乱骂之后,久久不得要领,最后以不了了之。 绝唱 为离婚不择手段、授人以柄说自己是反革命,说到底是以革命的名义吓唬人;同样,为爱也可以引经据典、化腐朽为神奇。校部有一个身材高大、络腮胡子、声若洪钟、仪表堂堂的青年,不到三十岁,已婚。平素心仪集“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于一身的苏联传奇人物保尔·柯察金。那是一部苏联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颇有几段动人的恋爱故事,当然保尔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曾为苏维埃政权奋斗、出生入死。那位干校青年看中了茶厂连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便向她示爱。茶厂少女不愿意,就回绝了他,杨某竟理直气壮地对那女孩儿说:“保尔可以有两个爱人,我为什么不行?” 这真是时代的名言,堪称文革之绝唱。如果有人编辑“文革辞海”,一定要收进这一条。一位好心的“五七战士”陈慰德,看着我们这群辍学少年,整日里被人驱使着拉沙土、盖房子,学业全废,还自以为真的参与了什么伟大的事业,颇感惋惜。他主动接近我们,给我们讲读书的乐趣,启发我们的求知欲。我和另外几个男生被他吸引,一有空就往他的宿舍跑,听他娓娓而谈。谁曾想,没过多久校方正式通知我们几个说,陈慰德在用小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拉拢我们,因为他本人就有政治问题,“不许再同他来往!” 美国之音 那时候,人们之间的交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在周围“革命群众”的注意之下。校部一个男生通铺宿舍里,有人发现,某人经常夜间戴着耳机用半导体收音机收听“美国之音”广播。这在当年可是一项严重的政治罪行,叫做“偷听敌台”。那个连的领导为了“掌握证据,教育群众”,对公开揭露此事做了周密布置:他们安排与偷听者只隔一条狭窄过道、睡在他对面的人向其发动突然袭击;再指定几个人准备好批判发言。 一切就绪后的一个晚上,偷听者像往常一样脱衣就寝,在被窝里戴上耳机、打开半导体、在短波波段上找到“美国之音”,悄悄听了起来。他哪里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眼里了。躺在他对面的突袭者让他先听上一阵,渐渐入神、放松了警惕。然后他忽的翻过身来,猛然将手伸进偷听者的被子、一把夺过那个收音机、一面唤醒大家、一拔掉耳塞、开大音量,全屋都听到了“美国人的声音”这时几个衔命在身的人,各司其职地组织起群众,把个他斗的七荤八素。 八九点钟的太阳 一次,我随几个“五七战士”上山采茶。我所在的一组有四个人:我,算是小五七战士;三十岁左右的王叔叔,是一个踌躇满志的“运动积极分子”;四十出头的束阿姨,她正因“五一六”问题被追查,前途凶多吉少;年近花甲的胡伯伯,是个老干部,本已官至副司长,不知为了什么问题,非但丢掉了“顶戴花翎”、而且看不到一丝“重返历史舞台”的希望。 我们一边采茶、一边闲聊,束阿姨问我:“你今年多大了?”我正待回答,猛然想起昨天是我十五岁生日,要不是她问到我的年纪,现在我还忘记着呢。于是我说:“昨天我就满十五岁了,今年没有人给我过生日,你要是不问,我都忘了。”我那时“少年不识愁滋味”,这个回答并无埋怨之意。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们都知道我的父母已经被隔离审查,我有好几个月不曾见到他们了,一时他们三人默然无语。如今回想当时的情景,颇有几分意味深长:胡伯伯首先打破沉默,他语带安慰地说:“你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呵。”对此,王、束二人表示同意,依此类推,王叔叔“是中午十二点的太阳”。束阿姨赶紧自谦道:“我是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胡伯伯见状苦笑着、操起南方口音的普通话道:“那我就是月亮咯。”我那时并不懂得这语中的禅机;王叔叔应当是会意的,但他只有微笑而已。 “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一语是有来由的,它出自毛泽东对中国留苏学生讲的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这样的话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激动人心的力量,我那时真诚地等待着世界属于我的那一天。然而,它没有在我生命最美好的时光中到来。 “五七干校”是我走上社会的第一步,按照中国的算法,十五岁就是青年了。一九七零年年底,我离开虎踞山、戴着“知识青年”的桂冠到北京郊区农村插队落户。因为,毛泽东还有话:“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也许,这才是“世界是你们的……”云云确切的含义吧。 (完)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mjls/2012/0827_66440_5.html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2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地震预报的魅力
lishuangshuang 2012-4-10 22:31
“地震预报之魅力还不仅如此,地震预报之魅力还在于在地震预报面前人人平等。 不管你有权利、有财富、不管你有高学历还是老资格,你要预报地震她也不会随便就迁就依从。 特别是像我国以权利为中心的关系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对预报地震真的是帮不上忙的。 但她却是会顺从倾听她心声,长期追随她的执着的地震预报研究者的,她会向你回报,她会让你着迷。 为什么世界上有些极负盛名的顶尖学者,要用极其刻薄的语言,咒骂毕生痴心与地震预报的无名之辈呢? 我想可能就是在于吃地震预报这一魅力的醋吧。” ——摘录:许绍燮院士《地震预报之魅力——纪念周恩来总理号召展开地震预报研究与邢台地震40周年》 地震预测魅力 *关于地震预报的魅力,首先需要界定一下“地震预报”和“地震预测”的两个概念 我觉得还是赞成ZDLH老师关于地震预报和预测的概念界定的观点(当然还有其他正式对两者差异的概念界定): 1)“预报”,比较可靠的,建立在因果关系上的提前报告,结果是确定的;(PS:需要物理机理支持) 2)“预测”,建立的可能正确的因果关系上的,附加经验判断的提前报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PS:关键是我们如何采取科学态度面对这种不确定?) *关于地震预测的魅力(当前这个比较好),其次是明确“三个群体”对于地震预测的态度: 1)政府管理者(为人民服务) 2)极负盛名的顶尖学者 3)人民群众 三个群体关于地震预测的态度,均需一体两面,辩证看待! 正面说:三个群体都是为人民利益着想,对生命敬畏,希望在强震灾害中,人民不用承受生命之代价。 顶尖学者在地震预测或者预报中,经历艰苦的探索,如果一代一代年轻人,大量投身于这个事业中,结果却不是华丽丽的,年轻人青春实在担负不起这样荒废。 反面说,大家都知道的……(在此就不展开了,这想说一句,那句经典的话语“我不入地域,谁入地域”)。 *关于地震预测的魅力,最后是坚定对于地震预测“一个信念”: 华丽丽的是“地震应可预测”。 不传谣、不造谣、言之凿凿。 PS:以上仅仅是初读许绍燮院士《地震应可预测》的,一点点读后感,可能还有不对的地方,与大家分享。 这个微博貌似有点长。 可以参照赵丽宏富有哲理的散文《蝈蝈》,品读下来,定是别有一番风味。 蝈蝈 赵丽宏 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扎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 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 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8岁的蔗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 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小囡家,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于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 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眼朦胧,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于里终于发出了怨言:“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 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 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大人们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一看,小笼子还挂住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 小笼子上有一个整齐的口子,像是用剪刀剪的。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3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恩来总理来到我们身边
xupeiyang 2011-9-17 22:07
“红红火火合唱团”歌友唱团歌《让我们手牵手》 请你聆听周总理讲话 http://video.sina.com.cn/v/b/61168456-1628537664.html 2011年9月17日天坛公园红歌广场再次聆听了尊敬的周恩来总理的声音,“红红火火合唱团”歌友唱团歌《让我们手牵手》。
个人分类: 我爱唱歌|1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蒿素发现的历史过程和文献记录
热度 1 xupeiyang 2011-9-17 19:34
最近,大家十分关注青蒿素发现的真实历史情况,相关文献资料和评论比较多。 这是一位网民( 知情者 )放在我的博文 “屠呦呦拿诺贝尔奖的可能性分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86993 下的详细资料,供大家讨论参考。衷心感谢这位 知情者 ----许博主 中国人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经过 始于1964年的越南战争,由于疟原虫对一些常用抗疟药已产生抗药性,战争双方死于恶性疟的士兵,在数量上大大超过战争中的伤亡人数。当时的越南领导人为此向中国方面求援。中方于1967年5月23日,授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部、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医药工业总公司共同组成“五二三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其下属机构进行研究,立项名称为“五二三项目”,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尽管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正常工作受到严重干扰,但是“五二三领导小组”仍然动员了全国六十余个单位约五百名各种专业的科研人员,组成各个专业协作组,充分利用国内的仪器设备,形成一个多学科紧密联系、团结互助和工作有序的科研团队。   “五二三项目” 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用于预防和治疗热带地区抗药性恶性疟的抗疟新药”。“全国五二三办公室”建议从两方面筛选新药,一是化学合成新的抗疟药,一是从调查传统的中药和民间草药常用的抗疟药着手,并分别成立了两个协作组,“中医中药专业组”就是其中之一,试图通过传统中药或民间草药寻找符合要求的抗疟新药。这就是中国人从中药青蒿中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历史背景及其科研团队的组织情况 。   发现青蒿素不同于发现一般的天然化合物,因为青蒿素的价值是在它的化学结构的新颖性和由此而具有独特的抗疟特性和无抗药性的优点。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中国和当时的南斯拉夫科学家不约而同地在进行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天然化合物的研究,都得到了相同分子式C15H22O5 和分子量的化合物,但是南斯拉夫科学家定错了其化学结构 。实际上,黄花蒿就是中药抗疟药青蒿的原植物。当时正值文化革命,中国科学家完全不知道南斯拉夫的工作。1986年其中一位南斯拉夫科学家访问中国时说,“即使我们给出正确的化学结构,我们也不会将它开发为一个抗疟药”,因为在南斯拉夫没有用黄花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所以中国科学家不但发现了一个新的天然化合物并鉴定了其化学结构,更重要的是在中医治疗疟疾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抗疟药。所以研究和评价青蒿素发现的历史时,不能像人们一般对待发现天然化合物那样,只将功劳归给第一个分离出该化合物的人,而应该包括对分离出有效结晶、化学结构鉴定和肯定其临床抗疟特性作出主要贡献的人。   一、抗疟新药青蒿素在中国发现的经过   1969年, “全国五二三办公室”邀请在北京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参加“中医中药专业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指定屠呦呦担任化学研究室“五二三组”的组长,组员是余亚纲。屠呦呦以研究胡椒提取物作为起点,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配合其进行药理试验,但是胡椒提取物最后由于效果不佳而停顿下来 。   1970年,屠呦呦被调去搞人事专案调查,余亚纲留在组内继续工作,“全国五二三办公室”派顾国明(军科院)到中药所和余亚纲合作。他们一起收集传统中药和民间草药治疗疟疾的单方和复方时,发现在最常见用于治疗疟疾的植物性中药中,青蒿出现的频率最高。他们将北京商品青蒿(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地上部分)制成乙醇提取物,在军科院进行动物试验,其鼠疟抑制率为60-80% ,据知情人说,曾经高达90%。余亚纲将此结果向组长屠呦呦和所领导做了详细汇报。不久,余亚纲被调离北京去接受新任务,顾国明因此也就回到军科院,他们的研究未及深入进行就被中断了。   1971年屠呦呦回到组内工作,放弃胡椒提取物的研究,带领组员钟裕蓉重复余亚纲和顾国明青蒿抗疟作用的研究,郎林福负责动物原虫抑制率试验。但是所得的提取物的抑制率不稳定。屠呦呦经过多种提取条件的比较,并参考了中医文献葛洪(东晋,281-341).《肘后备急方》用鲜汁的记载,降低了提取温度,用乙醇冷浸法低温回收,得到的提取物其鼠疟抑制达到95% 。但乙醚低温提取法得到的提取物的中性部位更有效,其鼠疟和猴疟的抑制率均达到100%,结果的重现性也好,时间是在1971年10月 。   1972年3月,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代表,在“全国五二三办公室”主持的“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报告了上述研究结果,引起全体与会者的关注。参与五二三项目的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和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的人也开始着手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分别开展分离有效单体的研究。   1972年8-10月中药研究所对乙醚提取物中性部位进行了临床前毒性试验和少数健康志愿者试服后,在海南昌江开展临床试验,屠呦呦参加了这次临床试验,共收治了9例恶性疟患者和12例间日疟患者。在“全国五二三办公室”的协调下,解放军302医院也用乙醚提取物中性部位在北京进行9例间日疟临床试验。两次临床试验共观察了30例患者(21例间日疟,9例恶性疟)。屠呦呦在其书中记载30例均为治愈或有效(屠呦呦,《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p.39),但根据中药所原始资料,恶性疟9例中,7例有效,2例无效 。   屠呦呦及其组员在青蒿素提取物中性部位的鼠疟试验和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为后来青蒿素的发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倪慕云参加屠呦呦科研组后,设计了色谱柱分离的前处理,即将青蒿乙醚提取物中性部分和聚酰胺混匀后,用47%乙醇渗滤,渗滤液浓缩后用乙醚提取,浓缩后的乙醚提取物的抗疟作用进一步提高,但是试图用氧化铝柱层析方法分离,没有得到任何固体成分。   1972年12月年底 ,钟裕蓉认为用硅胶柱代替氧化铝柱分离中性化合物更为合适,以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石油醚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最先得到含量大的方形结晶,编号为“结晶I”;随后洗脱出来的是针形结晶,编号为“结晶II”,这种结晶含量很少;再后得到的另一种针形结晶,编号为“结晶III”。经鼠疟试验证明,“结晶II”是唯一有抗疟作用的有效单体。以后,中药所向“全国五二三办公室”汇报时,将抗疟有效成分“结晶II”改称为“青蒿素II”。 钟裕蓉和她的助手崔淑莲分离到“结晶II”时是1972年年底,当时,屠呦呦并没有在北京,由倪慕云代理组长。   中医用中药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为中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使得余亚纲和顾国明走出关键的第一步,屠呦呦和钟裕蓉在此基础上分离到了其中性有效部位,并经过临床试验,证明了这个有效部位对间日疟和恶性疟都有治疗效果,又迈出了重要的第二步,钟裕蓉在倪慕云改进柱前处理的基础上,用硅胶柱层析成功地分离出青蒿的唯一有效单体“青蒿素II”,迈出了最重要的第三步。他们都是对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作出重要贡献的人。   七十年代时,中药研究所多数人都知道发现“青蒿素II”的经过,但屠呦呦作为组长,从来没有如实地向外界介绍“青蒿素II”发现的经过。外界都认为屠呦呦是青蒿素的发现者,因为她是组长,代表中药所参加全国会议,又是青蒿乙醚提取物中性有效部分的主要发现者。随着青蒿素越来越被国外所知,屠呦呦在接受国内外采访时和在她2009年出版的著作-《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都将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作用完全归功于她一个人,说她是“青蒿素第一发明人” ,是她“从中药青蒿中成功发掘出青蒿素” ,是她“1972年11月8日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 。事实是,中药研究所钟裕蓉1972年12月从黄花蒿中分离到有效单体“青蒿素II”;1973年4月,云南药物研究所罗泽渊从昆明的大头黄花蒿和四川重庆的黄花蒿中分离到有效单体“黄蒿素”;1973年11月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魏振兴(已故)从山东泰安地区的黄花蒿中分离到有效单体“黄花蒿素” 。这三个研究所都分别将从黄花蒿中得到的唯一有的抗疟作用的结晶进行了鼠疟和初步临床试验,后来经过化学结构鉴定,证实三种有效单体都是同一化合物,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才统一按中药青蒿的名称正式称之为“青蒿素”。   屠呦呦既不是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离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II”的人,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导下取得的,因此将功劳全归给她一人,不但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更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   二、青蒿素临床抗疟疗效的认定   1973年9-10月屠呦呦的科研组将“青蒿素II”用于治疗8例海南岛昌江地区疟疾患者,但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根据他们的原始报道,5例恶性疟患者(片剂,总剂量4.5克),仅1例有效,2例患者因出现心脏期前收缩而停止用药,2例患者无效。3例间日疟患者(胶囊,总剂量3-3.5克),2例治愈,1例有效 。屠呦呦并没有正视这样一个不理想的临床结果,认为5例病人疗效不理想是“片剂崩解度有问题”,却没有拿出片剂崩解度不佳的数据 。事实是,由于北京的黄花蒿中“青蒿素II”含量低,混有“结晶I”,这个情况组内是知道的,但是屠呦呦并没有查找“青蒿素II“的纯度和疗效不佳以及副作用之间的关系,在她的著作中完全回避提到“青蒿素II“的纯度问题,而且不谈恶性疟患者的疗效,并认为“青蒿素单体胶囊临床疗效验证结果证明青蒿素即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 ,就是说只需 3例间日疟患者服用胶囊的疗效,就可以证明青蒿素的全部疗效了。   1974年5月,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和山东寄生虫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山东巨野县用“黄花蒿素”治疗19例间日疟,疗效好,无明显毒副反应 。   1974年9月云南临床协作组拟在云南凤庆和云县用“黄蒿素”治疗疟疾患者。由于当地很难收到恶性疟患者,在全国和地方的“五二三办公室协调下,由云南药物研究所陆东伟提供“黄蒿素”,委托广州中医学院李国桥小组,在恶性疟流行的云南耿马和沧源收治病人。李国桥在治疗脑型疟方面经验丰富。1974年10-12月,他和云南临床协作组用“黄蒿素”共同观察了前3 例恶性疟患者,疗效出乎意料地显著。以后李国桥小组继续进行临床试验,共治疗愈了18例患者,其中14例恶性疟(3例凶险型疟疾,其中1例是孕妇),4例间日疟。“黄蒿素” 疗效显著,而且优于氯喹,其特点为在治疗抗药性恶性疟、抢救凶险型疟疾具有速效,近期疗效高、低毒副作用、无抗药性,但复发率高,这是对黄蒿素治疗热带地区有抗药性恶性疟的疗效、毒副作用作出的基本评价,肯定了黄蒿素速效高疗效低毒的特点 ,这也正是全世界疟疾患者所期待的一代新抗疟药。   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在黄花蒿抗疟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的研究上曾经领先于其他单位,但在用“青蒿素II”的临床试验上只得到3例间日疟和1例恶性疟的阳性结果。实际上,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和山东省寄生虫病研究所用“黄花蒿素”治疗19例间日疟和广州中医大学李国桥小组用云南药物所的“黄蒿素”治疗临床14例恶性疟和4例间日疟,才最终完成了对青蒿素临床抗疟疗效特点的认定。这也是全国大协作使青蒿素的抗疟研究得以迅速取得成果的最好说明。   三、青蒿素化学结构鉴定的经过   屠呦呦的小组先后在北京医学院林启寿教授(已故)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梁晓天教授(已故)的指导下,用分离到的青蒿素进行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和部分化学反应的研究,分子中没有氮原子,推测此化合物是一种具有倍半萜结构的新型的抗疟药。由于研究力量和仪器设备薄弱,难以单独完成全部结构鉴定研究,因此和上海有机化学所协商。经“上海地区523办公室”协调,由周维善教授主持,吴照华和吴毓林负责,并同意中药所派一人参加。自1974年2月起,中药所先后派出倪慕云、刘静明和樊菊芬到上海,短时期和有机所的研究小组共同工作。屠呦呦本人没有参加有机所的研究。尽管这些工作是在上海有机所进行,但是梁晓天教授也为青蒿素的结构研究做了很多贡献,并通过屠呦呦和她组员的通话,为上海的研究提出参考意见。   1974-1975年在有机所的主持下,研究了青蒿素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其中最有价值的四组反应,一是与碘化钠作用生成碘的颜色反应和三苯磷的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中过氧基团的存在;二是用盐酸羟胺反应和氢氧化钠滴定证明青蒿素有一个内酯基团;三是用NaBH4可将其内酯基还原成半缩醛,而保留过氧基团不变,这个产物开始称其为“还原青蒿素”,在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确定后,才称之为“双氢青蒿素”;四是青蒿素的氢化反应,用钯-碳酸钙催化,生成脱氧青蒿素。这些化合物为以后的构效关系研究和青蒿素衍生物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   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圆二色谱数据和化学反应的基础上,有机所的专家推定出青蒿素的部分结构。有趣的是吴毓林得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的鹰爪甲素(另一个含有过氧基结构的抗疟单体)化学结构受到启发,吴照华和吴毓林用化学反应证实了青蒿素的过氧桥结构。但是由于青蒿素的特殊结构,很难确定分子中的碳原子和氧原子的链接。为了能够准确地确定分子中的碳、氧原子以何种方式相连成骨架,北京中药所求助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屠呦呦为他们提供了合乎要求的结晶,李鹏飞(已故)和梁丽等用单晶衍射法证实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和相对构型,接着该所又在精细地测定反常散射强度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了青蒿素的绝对构型 ,时间是1975年11月30日 。   青蒿素化学结构研究说明,青蒿素之所以在临床上有如此重要的价值,首先在于其化学结构的新颖性—是一种完全不含氮原子的倍半萜内酯,其分子内具有过氧基和与之相连的“醚链”,其顺序为 O – C – O– C – O– C– O– O –C,这种特殊结构,可能就是其分子产生抗疟作用的部位 。   屠呦呦在她的书中声称,“青蒿素经硼氢化钠还原得到的化合物,即为屠呦呦于1973年首创的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由此也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 。根据1975年她的组员在一份题为“中药青蒿的抗疟研究”的报告中的描述,青蒿素“经Zn(BH4)2、KBH4、AlLiH4还原,,主要产物均为白色结晶,IR原有的羰基峰消失,出现羟基峰,可以乙醯化” 。说明他们并没有用过NaBH4为还原剂,也没有对不同的还原剂得到的产物进行结构比较,甚至直至写这份报告时,也没有给这些化合物命名。事实是,用NaBH4 为还原剂的反应和反应产物双氢青蒿素的研究是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吴毓林在1975年做的, 本来称其为“还原青蒿素”,青蒿素化学结构于1975年得到确定之后,“还原青蒿素”的化学结构才得以确定,并改称“双氢青蒿素”。因此,屠呦呦说的“1973年她首创了双氢青蒿素”的这种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四、早期公开发表的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的重要文献   现将 早期公开发表的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的重要文献 介绍如下:   (1) 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科学通报,1977,22(3):142(中文)   这篇论文是由中药所的人执笔,综合了以下三篇论文的研究结果,卫生部批准发表,但当时出于保密的原因,没有发表其抗疟作用。   (2) 刘静明、倪慕云、樊菊芬、屠呦呦(北京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吴照华、吴毓林、周维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青蒿素(Arteannuin)的结构和反应,化学学报1979,37(2):129-143(中文,英文摘要)   这篇论文是由有机所周维善教授执笔。屠呦呦没有参加有机所的工作,但中药所因为她是组长,要求将她的名字列入。   注:屠呦呦却在她书中引用这篇参考文献时,将樊菊芬、吴照华、吴毓林、周维善的名字都删掉,只剩下刘静明、倪慕云、屠呦呦三个人的名字 。   (3)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抗疟药青蒿素协作组,青蒿素晶体结构及其绝对构型,中国科学,1979(11):1114-1128(中文)和Qinghaosu ResearchGroup of Institute of Biophysic, Crystal Structure and Absolute Configuration of Qinghaosu, Scientia Sinica1980,23(3) 380-396(英文)   青蒿素的相对构型和绝对构型最后是生物物理所完成的,但是其中有一些内容在待发表时已在第一篇论文中做了介绍,并在第二篇论文中引用了。   (4) China Cooperative Research Group on Qinghaosu and Its Derivatives as Antimalarials*,Chemical Studies on Qinghaosu(Artemisin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82,2(1):3-8(英文)   * 主要研究单位:(1)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2)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   注:屠呦呦曾经在她引用的参考文献中,将主要研究单位改写成“屠呦呦”或“TuYouyou” ,将她自己变成唯一的作者。   当时在中国,中国学者发表论文,个人署名常被认为是追求名利,因而青蒿素的一些重要论文都是用协作组的名义发表。1978年开始,又恢复个人署名。但是由于青蒿素的研究工作涉及的单位和人太多,所以一些重要的论文还是用协作组的名义发表。屠呦呦可能曾经参加过上述论文的部分工作,但可以肯定,她一个人不可能完成上述任何一篇论文的全部工作。   只要回顾一下这个新抗疟药发现的历史过程,人们就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单位或一个人都无法单独完成上述研究工作的全过程,那末为什么一定要将全部功劳归属于某一个个人呢?事实是,中国各方面专业的科学家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如同经历了一个科研接力赛的过程,才最后完成了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这一历史性创举。   * 本文是知情者所写,是他们用口述历史研究中国人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数曾参与青蒿素研究的科学家已经退休,并分散居住在国内外,有的已经去世。笔者希望能从一些原始实验记录和有关文件查找根据,但是目前还很难做到。经过了将近40年,一些知情人或是对往事已经记忆模糊,或是不愿为世事所扰。我们热切地希望任何了解情况的人能帮助我们使文章内容更符合历史事实。 青蒿素的故事 生命新知杂志 2010年5月号    青蒿素是从中药青篙中提取的高效、速效抗疟药。作用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适用于间日疟及恶性疟,特别是抢救脑型疟均有良效。其退热时间及疟原虫转阴时间都较氯喹短,对氯喹有抗药性的疟原虫亦有效。 正面战场以外两个国家的暗战 上个世纪60年代世界风云突起,东西方冷战进而发生一系列“热战”。美国为寻求与苏联的均势介入越南战争。当时交战双方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枪林弹雨而是传染病:倒在枪林弹雨中的士兵远没有因为疟疾而失去战斗力的人数多。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所谓“瘴气”之地,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唐朝时期李宓攻打南诏、清乾隆年间数度进击缅甸都因疟疾而受挫,元史列传第四十三有云“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经过如此多的战争,这里的疟原虫似乎也比其他地区的同类更为强壮,当时疗效最好的药物氯喹已经无效。寻找更好的治疗药物成为当务之急 。 中国为支援越南,提供了大量物资上的支持,其中就包括了抗疟疾药物的开发。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北京饭店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由国家部委、军队直属和有关省、市、自治区的数十个单位组成了攻关协作组,协作组的常设机构也因此称为523办公室。500多名科研人员在办公室的统一部署下,从生药、中药提取物、方剂、奎宁类衍生物、新合成药、针灸等六个大方向寻求突破口。但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中,科研工作开展极端困难:工作组1967年~1969年间共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都没有取得进展。 有趣的是,美国当时也在积极开展抗疟疾药物的研究,他们当时的理论是抗疟疾药物必含杂环,据此测试了20万种化合物,结果都不太理想。 兵分三路,歧路多亡羊 另辟蹊径,世间本无路 当时中国本身的疟疾状况也不容乐观,所以越南战争结束后,523项目继续开展。1969年1月21日,北京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参加523项目,屠呦呦教授任科研组长。她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整理出一册《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声名远扬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还不及胡椒有效果。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后来中医研究院的研究者用低温萃取的方法得到了可贵的青蒿素晶体 。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的魏振兴也注意到了青蒿的抗疟功效,1970年他选取山东本土生长的黄花蒿作原料,试图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1971年研究人员采用醋酸乙酯等作介质提取到了白色结晶物,但仍不是纯的单体,熔点不固定。直到1973年11月,山东中医药研究所的提取工艺才成熟,研究人员通过重结晶,得到了纯度达99.9%的结晶体,测得熔点为156度 。 第三家从事青蒿素提取工作的单位是云南省药物研究所。1972年底,云南523办公室主任傅良书从北京带回消息,说中医研究院发现青蒿的粗提取物中含有一种可能会对疟疾有效的成分。1973年新年,罗泽渊在云南大学校园里意外地发现了许多同属的苦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她采了一大把回来,制备了不同溶剂的提取物并顺利地获得了数种结晶体。从事药效学筛选工作的黄衡惊讶地发现编号为结晶体3的化合物能彻底杀灭小鼠血片中的疟原虫。经过进一步的药效学、药理学研究,到3月底,研究组证实了3号结晶体确实具有高效、低毒抗鼠疟的特点。与此同时,苦蒿的植物标本经分类专家吴征镒鉴定,定名为菊科蒿属大头黄花蒿。因此,他们将该结晶命名为黄蒿素。这是523项目中首次得到纯的青蒿素单体。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虽然起步最晚,但进展最快,在三家单位中最早得到纯的青蒿素单体,并发现了优质青蒿产地、发明了后来广泛应用的溶剂汽油提纯法,为进行药效、毒理、药理及临床试验提供了充足的青蒿素,极大地加速了整个项目的进展。 植物鉴定 结构确认 青蒿素的英文名最初使用的是汉语拼音Qinghaosu,后因与植物属名artemisia相关而称为artemisnine(化学文摘(CA)推荐使用artemisnine),但“ine”一般作为生物碱与含氮类化合物的后缀,而青蒿素并非含氮化合物,现在常用的名称有两个,artemisnine和Qinghaosu 。 青蒿素,从根本来讲,是倍半萜内酯,它包括一个过氧基团、1,2,4-三惡烷结构单元,有7个手性中心,生源关系属于Amorphane,其特点是A、B环相连,异丙基与桥头氢呈反式关系。当时还没有这样的结构公布,其结构特点还造成一些检测方法无法使用。青蒿素在近紫外区无吸收,只在末端(203nm)有弱吸收,没有荧光发色团,高温易分解。所以分析方法主要是定量方法。当时一个主要难点是如何在15个碳骨架中安排5个氧原子。研究组曾经考虑过这可能是一个过氧化合物,但过氧化合物不稳定的传统概念又否定了这一想法。后来在1975年4月的成都会议上,于德泉教授报告了鹰爪素是一个过氧化合物并有抗疟活性。受到鹰爪素的启发,吴毓林在吴照华的实验室用青蒿素做了一个碘化钠的定性试验,证实了过氧基团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吴照华又用三苯膦的方法作了过氧基团的定量分析,进一步确证了青蒿素是过氧化合物。随后根据光谱数据得出了青蒿素的片段结构,如内酯、3个甲基、4个次甲基等,并根据南斯拉夫Stefanovic从同一植物中提取的青蒿素B的结构,提出了一个初步的青蒿素结构模型。与此同时,生物物理所的梁丽收集了青蒿素的单晶X光衍射数据,并参考有机所的模型,在1975年的12月确定了青蒿素的相对构型。而青蒿素的绝对构型也于1979年由生物物理所用X光衍射分析最终确定 。 青蒿素的药理和药物化学 这种结构以前从未在天然化合物中发现过,也与已有的抗疟药物完全不同,完全没有含氮杂环。青蒿素神奇的抗疟作用的位点就在于过氧桥。疟原虫破坏人体的红细胞,体内含大量的铁。青蒿素能被疟原虫体内的铁所催化,其结构中的过氧键裂解,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与疟原虫蛋白发生络合,形成共价键,使疟原虫蛋白失去功能,从而导致疟原虫死亡。这是一个全新的抗疟机理,因此能有效地杀灭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药性的疟原虫。 青蒿素这样直接应用自由基原理治疗疟疾是人们无论如何不能想到的,与大多数的药物作用方式不同,其作用机理更加接近于局部的“氧疗”。含过氧桥的化合物在以往的药物研究中从未引起过人们的注意,因为这种结构非常不稳定,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分解,更不要说进入人体发挥药效了。但青蒿素结构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过氧桥是被环状结构保护着,使其足够稳定地进入人体,发挥作用后又能很快地分解掉,从而减少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惊叹大自然的精妙绝伦。这也是中草药和动植物药学的独到之处。人脑的凭空想象是远不能与自然的神奇相媲美的,真实远比虚构精彩。青蒿素的研究开启了一扇神奇的大门,极大地开阔了药物研究的视野。这类化合物除了对疟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有效外,还有免疫抑制的作用,有望用于红斑狼疮、类风湿等病症的治疗,并且近年来在抗肿瘤方面也有了比较乐观的结果 。 但是,青蒿素的环状结构保护了过氧桥的稳定,却也造成青蒿素难溶于水和油,不易制成适当的剂型,使用不方便,生物利用率低。因此,在弄清楚青蒿素的分子立体结构以后,523协作组提出了新的科研课题,对青蒿素结构进行化学修饰,研制功效更好的第二代青蒿素类药物。 青蒿素的结构改造及合成研究 上海药物所在1976年就开始了改造青蒿素的工作。经过各种药理试验,李英合成了脂类、醚类、碳酸脂类三种青蒿素衍生物。它们的抗疟活性均比青蒿素高。经临床研究证实,其中的蒿甲醚不仅保持了青蒿素原有的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而且能使复发率有所降低(约8%),在治疗抗氯奎恶性疟和凶险型疟疾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更重要的是它油溶性很大,可以制成针剂,对抢救危重疟疾病人非常有利,蒿甲醚于1981年通过鉴定,1995年载入国际药典,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治疗凶险型疟疾的首选药,并且为日后研制的更加高效的抗疟新药 ——复方蒿甲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广西桂林制药厂于1977年5月21日开始做青蒿素的结构改造。研究人员发现可以把十位羰基还原成羟基,变成还原青蒿素,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制成酯和醚,也可以做成碳酸基青蒿素。523协作组把桂林制药厂开发的13个衍生物拿到广西医学院做药效筛选,同时在广西寄生虫研究所做临床试验。经过筛选和临床试验发现,刘旭发明的804衍生物(以其室验室命名)可解决水溶性的问题,且疗效提高5倍,这就是青蒿琥酯。 中医研究院1985年开始以还原青蒿素为基础,按一类新药评审要求,将其完善成双氢青蒿素,于1992年7月获得新药证书。双氢青蒿素抗疟疗效高于青蒿素10 倍,能以口服途径给药,而且复燃率明显降低。通过临床比较,口服双氢青蒿素片杀虫速度能赶上静脉注射的青蒿琥酯,优于肌肉注射的蒿甲醚。 此外,青蒿素的衍生药物还包括WHO与美国军方合作研制的蒿乙醚和香港科技大学Haynes研制的青蒿砜等。这些虽与523项目协作组没有直接的关系,但都是在中国公开青蒿素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后,以此为基础所开发的单方类青蒿素药物。 1979年,在测定结构的基础上开始了青蒿素合成的研究,1983年完成了青蒿酸经7步反应合成青蒿素的全过程。1992年 Acton和Roth对此进行了改进,缩短了反应历程,共由三步组成:①用NaBH4或NiCl氢化还原;②光氧化过程;③空气氧化过程,总收率可提高到 32%。而这一反应路线与植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比较接近,可用来解释青蒿素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可能机制,综合利用可以提高植物中青蒿素的含量 。同时青蒿素的全合成也在1983年完成,Schmil等首先报道以(-)-异薄勒醇为原料经13步反应完成,总产率为2.1%。青蒿素的全合成在产量上虽高于人工栽培,但合成技术要求比较高,合成步骤多,总收率不高,而半合成收率相对来说比较高,比全合成在大批量生产上有应用前景。 青蒿素环状过氧化合物这一特征是很值得探讨的,首先植物体生源合成中过氧基团是如何引进的不仅是一个基础研究的课题,而且也可能对青蒿素生产提供帮助。青蒿素的化学合成迄今还只是纯学术的课题,主要还是因为缺少高产率引入过氧基团的方法,青蒿素应该成为一种契机,不仅能够合成目前的化合物,更加有意义的是寻找到高效的引入过氧基团的方法。 青蒿素的作用机制、化学生物学研究应该也是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工作,如果确证青蒿素药物的作用是碳自由基多靶点进攻疟原虫蛋白酶的话,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减少或甚至消除对产生抗药性的担心;青蒿素类化合物体外有抗癌活性,但体内大多无效,如果活性也是由于形成的碳自由基,那么也有可能找到体内也能生效的方法;与此同时也可能为青蒿素找到更多的用途。生物体内生物分子间通过自由基发生的作用应该说研究得还不是很多,因此青蒿素作用机制的探索,对整个学科是大有意义的。 抗疟事业任重道远 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医学的里程碑。正如在科学的殿堂上不仅有“圣贤”,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普通工作者。作为基础研究来说,青蒿素带来新的分子结构、新的制剂方法、新的作用理论和为了形成这种结构的合成手段。作为应用角度来说青蒿素为治疗疟疾、肿瘤及其他异质性的疾病提供可能性,同时青蒿素还有助于人们了解疟疾的发病、弱点和耐药性。无论在青蒿素研究的哪一个方面,研究者都会找到成功后的喜悦、征服困难的乐趣、学习新鲜事物的满足感、悬壶济世伟大情绪的宣泄渠道。 从更大范围来看,青蒿素的研制成功不仅仅是青蒿素各个团队的成功,它在各个方面都打上了“中国”烙印。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民族性格在其中得到集中的诠释。它源于中药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它是团队协作的成果;数十家单位、数十年研究才确保这一治疗恶性疟疾唯一真正有效的药物的问世。 (作者:李秋实) 参考文献: 张剑方. 迟到的报告—— 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6 屠呦呦.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李英,吴毓林.药物化学进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33-503 吴毓林. 青蒿素—— 历史和现实的启示. 化学进展,2009,21(11):2365-237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76(2):60-64 Paul M. Oapos;Neill.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ction of Artemisinin—The Debate Continues. Molecules 2010, 15, 1705-1721 J. S. Yadav. Total synthesis of (+) Artemisinin. ARKIVOC 2003 (iii) :125-139 Martin Enserink. Malaria's Drug Miracle in Danger.Science.2010,328:844-846 http://life.91sqs.com/html/zazhi/yixuelichengbei/2010/0608/1100.html 相关博文参考: 胡社荣 屠呦呦教授获奖为什么会有争议?--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获过四次大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894do=blogid=487431 破译青蒿素“密码” (2008-05-30 21:46:4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3618b401009r8r.html 青蒿素的发现--认识之旅 (2010-09-23 06:37:2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3618b40100lvdx.html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587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推荐一篇博文。凤凰网
热度 1 csblizhaolin 2011-9-11 10:16
前总理朱镕基为何退而不休? 2011-09-11 07:42:01 浏览 162451 次|评论 52 条 朱镕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继周恩来、华国锋、赵紫阳、李鹏后的第四任总理。这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治领袖毛泽东、华国锋、胡耀邦、赵紫阳、江泽民、还要少一任。因为人数少,比较起来,看的就清晰。 周恩来任总理的时候,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中国百孔千疮,需要下苦功夫治理,所以开国总理的影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提出的口号是在上世纪末,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并不懈为之奋斗,打下了这四个良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是向后人,向中国人民提出来,向世界宣布的。华国锋接任周恩来总理,是在毛泽东逝世前后,是过度时期,建树不怎么明显。但也提出抓纲治国,为8千万吨钢而奋斗,题词不少,大都奋斗加感叹号,印象不那么深。李鹏任总理,记忆里也不怎么明显,好象他是搞水利的,对修水电站非常感兴趣,在修葛州坝水电站的基础上,又修了三峡水电站,还有大大小小的水电站。朱镕基任总理,让人有着特别深的印象是国有企业三年解困,但三年后他任总理宣布破产解体,大批产业工人下岗,财政体制改革,过去的养老、医疗、住房、教育、退休制度一律废除,医疗、教育实行产业化,住房实行商品化,养老实行自募化管理,对国营企业进行垄断改造。在对待反腐败的态度上,他很严厉,最明显的是赖昌星走私案,进行了查处。并说他在备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装贪官,留下一口是他自己的,颇有三国魏将庞德抬榇决死战的风度。在长江、松花江、嫩江发洪水的时候,他到九江视察,骂了人,说水利上出的问题,是王八蛋工程,豆腐渣工程,这些让人们记忆犹新。 从新中国的四任总理留给人们的印象看,朱镕基的影响很大,也很深远。这四任总理中,除周恩来任二十六年总理外,时间最长的要数李鹏。1988年4月至1998年3月任国务院总理,共十年时间。 这四任总理中,一任是终身制,其他三任是任期制,华国锋是身兼数职,最后全退。李鹏离开总理职务,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委员长退休。朱镕基裸退,没兼任何职务。 在退休的中共党和国家领导人中,除邓小平任军委主席退休后到南方视察,讲了一些话,提出不要问姓社姓资,提出大胆的试大胆的闯,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办法再多一点,社会主义不是没有市场,资本主义不是没有计划,只不过是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提出香港回归他要去看一看走一走,最后没能实现以外,基本上是没有公开讲话,甚至无声无息。但是,朱镕基似乎奈不住寂寞,最近显得特别的活跃,前不久,在清华大学成立百年校庆的时候,发表了发人深省的讲话,讲了住房问题、教育问题、汽车工业发展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最近,朱镕基的书籍出版,理所当然地要产生影响。 比如,刚刚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中,2003年1月27日,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上,朱镕基讲话说: 本届政府就要到期了,我现在最担心的是经济过热。我搞了50多年的经济工作,我能深刻体会到我国的这种“综合征”,日子稍微刚好过一点,就搞浮夸的作风、盲目的自满,莫名其妙的折腾、无知的决策。我讲过房地产的过热,但是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志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总是首先来一句话“总体上都是非常好的”然后说那么一点点的问题。绝对不是这样!这种过热是不得了的,1993年就是房地产的过热,结果现在的海南岛还是“遍体鳞伤”。我看外国的报刊,都在讲中国的泡沫经济已经形成,房地产过热,风险太大。我们银行的同志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因为这些钱都是银行的。我再一次向银行的同志忠告:你们也许这两年就升官了,你们也许就不会再干银行工作了,以为出了问题可以让后来人收拾。本届政府的金融体制改革还没有完成,还没有建立健全机制;但是在没有建立这个机制之前,我们共产党人已经搞了几十年经济了,还是应该负责任的吧。你们别把这个包袱留给后人,盲目地发展。 我非常担心的就是搞“城镇化”。现在“城镇化”已经跟盖房子连在一起了,用很便宜的价格把农民的地给剥夺了,让外国人或房地产商搬进来,又不很好地安置农民,这种搞法是很危险的。这跟中央的政策精神根本不符合,我们曾经多次讨论过,就怕这个东西。 好了,这么一说,旧话重提,又是眼前着实存在人们最关心国家大事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咋不一石激起千重浪,又捅着当今百姓住房难的伤处了,结果就引发了网民的广泛议论了。对照朱镕基担心的问题,何尝不是活灵活现,何尝不是被他言中?摆在面前的问题,又何尝不是剪不断理还乱,没头绪?特别是后一段关于剥夺的问题,如今的发生的各类事件,拆迁上访,弄的百姓民不聊生,弄得被精神病,甚至还被关进北京黑监狱,何尝不是他担心的问题再现实中越发的影响着政府的形象? 不怎么想去评论这些事,本网民只是看到,朱镕基任总理虽然毁誉较多,甚至毁誉参半,但这个人还是直人快语,敢于揭露问题,敢于说实话。说实话的人才能让人们看到,他想做什么,他有什么决心。而那些深藏不露的家伙,委实可怕,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要做什么,每天大家都看着他的脸色,说不定他弄出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来,让大家人人不放心。要么有的人只管演戏,在自然灾害出现时,面容憔悴,是少不了的,在会议上讲话,风光满面则是肯定的,挤眼泪也是拿手的,但就不知道还有哪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要坚决摆平。而朱镕基就是要搞私有化,就是要搞股份制,也就有个敢作敢为的问题。朱镕基敢说出与腐败分子决一死战的决心,能够备棺材,自己也留一口,表明你死我活,弄出一个赖昌星,但没有处理,他就离任,反正不是他的事。朱镕基还骂过王八蛋工程,豆腐渣工程,现在的楼倒倒、楼歪歪、楼脆脆、桥垮垮,多的是,当年只有重庆彩虹桥垮塌,电视公开审判了那个县长,并处以极刑,今天那么多建筑事故,一个个的都把王八蛋放跑,大大小小的王八蛋,都逍遥法外。当年赖昌星走私案,引发的贪官不多,但一个案件处决数个要犯和处理九十多个官员,现在贪了几亿、几十亿、上百亿了,处决了几个?当年,朱镕基任期限内,最大特点是物价稳定,现在月月上涨6.%以上,原因何在?有谁着急了?还说不要上涨过快! 前总理朱镕基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是前总理朱镕基又是个直人快语,敢于说实话的人,面对当今社会发生的问题,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可以睁只眼闭只眼了,但是他还是看不下去了,耐不住寂寞了,发话了,说到百姓心坎上了,纵使是假心假意,我也希望更多的老干部来说说像朱镕基所说的貌似公正的话,总比那不说,练憋功的好,因为你们不是说你们是共产党人吗?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要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终身的,不是退下后就让人民养活着,看到人民受苦受难,你们却心安理得享清福。
346 次阅读|1 个评论
周恩来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黄安年 2011-1-9 09:36
周恩来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黄安年文 ,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 月 9 日发布 35 年前的 1 月 8 日 9:57 分 , 敬爱的周总理病逝 , 噩耗传来 , 全国人民处于极其悲痛之中。这是中国人民饱受折磨文革苦难的第 10 年头的开始。回忆起 35 年前的 1976 年 , 我的心情很不平静。人民自发悼念总理的天安门四五运动 , 四人帮的批邓运动、朱老总去世、唐山大地震、毛泽东逝世、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动乱, 1976 年无疑是新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地震年,全国亿万人民自发纪念周总理表达对于四人帮的不满,四人帮的被粉碎有着内在的联系。在总理逝世的悲痛日子里 , 我收集整理了大量报刊报道的资料 , 几年前将精心收藏的包含纪念总理逝世报道的文革资料赠送友人。在我的记事本上记载了 1 月 11 日晚看电视报道《和遗体告别》, 1 月 13 日我去天安门广场吊唁, 15 日中午我再去天安门广场,下午三点举行隆重追悼周恩来同志逝世大会 , 我们单位也举行了追悼会。 16 日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悼词(全文见下)。 4 月 5 日上午,我们带着年仅 7 岁的孩子来到天安门广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向敬爱的总理献上小白花 , 表达我们的哀思之情,这时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围已经被小白花和哀悼诗词所覆盖 , 充分显示了人民的意志。 35 年后的今天我们迎来了 2011 年的新开始 , 这个开始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 下面是一年前笔者转发《敬爱的周总理 , 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的幻灯片 (敬爱的周总理 , 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黄安年文 许令仪供图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8 日发布,今天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 34 周年 , 周恩来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怀念周总理先转发许令仪老师传来的幻灯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历史照片(一) 30 幅 , (二) 30 幅 , (三) 31 幅。 hh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5440 邓小平悼词中最后一段用词采用了文革中的流行语 , 读者不妨对比如今用词早已今非昔比了。 ******************* 在周恩来同志追悼大会上邓小平副主席致悼词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五日讯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 总理邓小平同志在周恩来同志追悼会上致悼词。悼词全文如下: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悼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 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 久经考验的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同志。   周恩来同志自一九七二年患癌症以后,在伟大领袖毛主席、 党中央经常的亲切关怀下,医护人员进行了多方面的精心治疗。 他一直坚持工作,同疾病作了顽强的斗争。由于病情恶化,医治 无效,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九时五十七分,周恩来同志的心脏停 止了跳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都为失掉了我们的总理而感到深切 的悲痛。   周恩来同志的逝世,对于我党我军和我国人民,对于我国的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对于国际反帝、反殖、反霸的事业和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都是巨大的损失。   周恩来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一 九一九年,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从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的革命活动。一九二○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先后到法国和德国勤 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一九 二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 部书记,并在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工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 争时期,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对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作出了 重要贡献。从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六年,他先后担任中共两广区 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 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常委兼军事部长。一九二六年冬,他到 上海党中央工作,接着,担任中共江浙区军事委员会书记、中共 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他是一九二七年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主要 领导人。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以后,为了挽救革命,周 恩来同志和其他同志一起,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在起义中他担 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还在上 海坚持党的地下革命工作,担任过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 事委员会书记等职务。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他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 据地后,担任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政 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遵义会议以后,在 毛主席的领导下,他继续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参与 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组织领导工作。一九三 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发生,周恩来同志作为我党的全权代表,同 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了谈判。在谈判中,他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方 针,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实现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党中央 的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并领 导国民党统治区我党组织的工作。他长期驻在国民党政府所在地 重庆,临危不惧,坚定地执行了毛主席的方针,对国民党消极抗 战、积极反共的反革命政策,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第三次国内 革命战争初期,一九四五年八月,他跟随毛主席在重庆同国民党 谈判。《双十协定》签订以后,他继续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 重庆和南京同美蒋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一九四六年十一 月,周恩来同志从南京回到延安。在一九四七年三月蒋介石军队 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时,周恩来同志跟随毛主席留在陕北,参与 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的新的历史阶段,周恩来同志从建国以来一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的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担任过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政协第二届和 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他还被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 表。   周恩来同志从党的五大以后,被选为历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在一九二七年八七中央会议上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从党 的六大以后,被选为历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党的六届五中全会、 七届一中全会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党的八届、九届和十届一 中全会,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党的八届、十届一 中全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周恩来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为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 级革命路线,争取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英 勇斗争,鞠躬尽瘁,无私地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在毛主席的 领导下,周恩来同志对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对 建设和发展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对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创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对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发展革命统一战线,对争取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争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 动的胜利,巩固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衷心地爱戴他,尊敬他 。   周恩来同志在国际事务中,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外交 路线,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他对加强我党同各国马列主义政 党和组织的团结,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促进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的发展,对加强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 民的团结,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争取同一切国家建立和 发展关系,联合国际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进行反对帝国主义 、社会帝国主义的斗争,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的贡献,赢 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   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光辉战斗的一生,是 坚持继续革命的一生。他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在悼念周恩来同志的时候,我们要学习他对马克思主义、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无限忠诚。他衷心爱戴和崇敬伟大领袖毛 主席,坚决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下继续革命,反修防修,终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 。我们要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在毛主席、党 中央的领导下,周恩来同志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繁重 任务。他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忘我地、不知疲倦地为中国 人民和世界人民谋利益。我们要学习他对敌斗争的坚定性。不论 白色恐怖多么残酷,武装斗争多么激烈,同敌人面对面的谈判多 么尖锐,他总是奋不顾身,机智勇敢,坚定沉着,充满着必胜的 信心。   我们要学习他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他光明磊落,顾全大局 ,遵守党的纪律,严于解剖自己,善于团结广大干部,维护党的 团结和统一。他广泛地密切联系群众,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 他坚决贯彻执行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满腔热情地支持在无 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新生力量和新生事物。   我们要学习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以身作则,艰苦朴素的 优良作风。学习他坚持无产阶级的生活作风,反对资产阶级的生 活作风。   我们要学习他同疾病作斗争的革命毅力。他在病中不断地研 究和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方针政策,继续坚持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 席著作,就是在病情十分严重的时候,他还一再聆听今年元旦发 表的毛主席的两首光辉诗篇。这充分表现了他坚韧不拔的革命精 神。   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周恩来同志和我们永别了。我们要 化悲痛为力量,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一致,以阶 级斗争为纲,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坚持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线 和政策,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为巩固无 产阶级专政,反修防修,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 国,为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而奋斗。   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人民日报》 19760116 二版 http://www.people.com.cn/item/zel/newfiles/dxp.html
223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